教师权利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16:38:44

教师权利

教师权利范文篇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对现阶段教师的权利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主要包括了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等等。上述权利作为教师不可剥夺的法定权利,其实现不仅有赖于权利主体的积极作为,而且需要义务主体,尤其是政府积极创造条件为其提供制度上和法律上的保障。从法律保障方面来说,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实体法对教师权利的保护

实体保障是指以成文或判例等不同的法律形式明确规定教师的权利。我国教师的许多权利是有法律保障的。除了《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也规定“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违反本法规定,侵犯教师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此外,还有许多根据《教师法》分则中的相关内容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如国家专门制定、为保障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为防止教师资格认定和聘任过程中侵犯教师权利现象出现的《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认定条例》以及《教学成果奖励条例》、《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励暂行规定》等。

除了以上专门的教育法律,教师还可援用其他法律作为保障。如:《宪法》,它是教师权利内容的最重要的法律依据,教师某些权利受到侵犯时甚至可以追究“违宪责任”;《民法通则》,它对教师的合法收人、人身权利具有明确的保障作用;《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它的一些条款规定同样适用于教师。

2程序法对教师权利的保障

如果仅有实体法而无程序法,那么实体法赋予教师的各项权利就无法实现;当其受到侵害时,也无法获得法律救济。程序法必须密切配合实体法才能最终保障实体法所赋予教师的各项权利真正得到实现。程序保障包括教师权利受到损害时有关法律责任追究的规定及法律救济。

教师的权利保障离不开责任追究,我国的相关法律已明确了这一点,如《教育法》第81条,《教师法》第22,35,36,38条都规定,对侵犯教师权益、造成损害的要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或追究刑事责任。我国的《民法通则》及《民事诉讼法》、《刑法》及《刑事诉讼法》、《行政处罚法》及《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分别对民事制裁、刑事制裁和行政制裁的内容、方法及实施程序作了明确的规定。

在法律救济方面,《教师法》确立了教师申诉制度。《教师法》第39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三十日内,作出处理。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根据本法规定享有的权利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作出处理。”这些规定确立了教师申诉制度的法律地位,使其成为保障教师权利的一项重要措施。除此之外,教师还可援用《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以及《国家赔偿法》等救济性法律来获得法律救济。《行政复议法》第6条规定的8种可以申请行政复议的情况和《国家赔偿法》第3,4条对行政赔偿范围作出的具体规定,同样适用干教师。

二、教师权利的法律保护目前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我国对教师权利的保障无论在实体法方面,还是在程序法方面都还显得比较薄弱,以至于现实生活中教师权利受损以及受损后得不到法律救济的现象屡屡出现,造成了教师职业安全感降低,精神和工作压力增大,助长了教育领域中的不正之风。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的法定身份不明确,与学校的法律关系仍未确定

由于相关的法律不完备,不同的法律条文及不同的解释对教师身份的认定不同,导致了教师身份不明,与学校的法律关系不确定。改革之前,教师是“国家干部”。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教师被重新确认为“国家公职人员”,二,但不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公务人员。《教师法》第3条又明确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对教师身份的不同认定影响了教师与学校关系的确定。目前,第一种观点认为,学校和教师之间构成平等主体之间平权型的民事法律关系;2第二种观点认为,学校和教师之间仍主要是隶属型的行政法律关系;一第三种观点认为,学校和教师之间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确定教师法定身份及与学校的法律关系是教师工作保障的重要命题,它们直接影响到教育行政机关对教师的管理方式,教师享有的权利以及教师起诉的可能性和司法审查的方式。这两者不明确,常常使教师在发生纠纷时投诉无门,权益无法得到应有的和充分的保障。

2教育立法数,少、层次不高

对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权力的授予、运行、制约及责任承担等问题,我国法律都缺乏明确的规定,这是造成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滥用权力、侵犯教师权利的又一原因。同时,我国教育法律从立法模式上说,属于“责任立法”,强调违法责任的追究而忽视权利受到损害时的救济。例如,《教育法》和《教师法》等法律都列有“法律责任”一章,也规定了其他主体违反法律规定时的责任追究方式,但没有具体规定教师法定权利受到损害时应寻求的法律救济方式。这种“责任立法”模式不利于教师权利的保护。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法制建设有了较大进展,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法体系已初显轮廓。但由于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我国仅有6部教育方面的法律、十几部行政法规,其余则是大量的行政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立法数量少、层次不高。其中有关保障教师权利的部分和与《教师法》配套的法规更为单薄,且缺乏系统化和操作性。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关于保障教师权利的立法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不小的差距。

3教师适用的法律救济渠道不完善

目前适用于我国教师的专门救济途径,是《教师法》依照宪法规定的公民申诉制度而制定的教师申诉制度。但是由于它规定得十分简略,没有法规或规章进一步具体细化,因而有诸多不完善处:首先,申诉机关不明确。现在很多教育行政部门没有设置专门受理教师申诉的机构和人员,即使有此类机构,也没有明确它们的地位及做出决定的效力,这导致教师申诉在很多情况下被搁置,难以得到解决。其次,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如何处理教师对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申诉。行政主管部门有可能因此逃避不作为的责任,或故意拖延或不履行职责,这与行政救济的目的相悖。最后,相关法律没有规定处理教师申诉所适用的程序。

我国教育立法较晚,教育行政复议活动相应也开展得较晚且很不完善。1986年的《义务教育法》和1993年的《教师法》都未涉及行政复议。随后的《教育法》在第九章法律责任部分明确了一些行政处分、处罚的种类,提出教师如果遭受不公正的行政处罚,可根据《行政复议条例》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但学校不是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主体,教师对学校内部管理决定不服的不能提起行政复议,只能通过教师申诉和民事诉讼解决。至目前,尚没有专门的教育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制度,且行政诉讼又将内部行政行为明确排出受案范围,教师如不服学校对其行政处分决定,只能通过教育申诉而非教育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获得救济。同时《教师法》第39条不完善的“申诉”使“申诉”成了封闭性的行政救济,在客观上构成了教师进行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障碍。实践中尽管已发生若干起教师状告学校的案件,但因在受案范围上存在不同意见,法院几乎每受理一个案件都会引起争议。

4有关教师权利的程序法保障落后于实体法

我国属于成文法传统国家,具有“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我国宪法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原则性规定与西方国家没有多大的差别,但这些权利义务根据什么标准和由谁来确定,对于侵权行为在什么场合以及按什么方式进行追究等程序性前提的规定,一直残缺不全。”具体到教师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也是如此。

依照我国《行政诉讼法》及《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的规定,教师只能就涉及人身权、财产权的侵权行为提起诉讼,而教师的某些权利如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进修培训权等不同于人身权、财产权,对侵害这些权利的行为是否可诉呢,则成为一个疑难点。

三、立法建议

教师依法享有各种权利,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保证。教师的各种权利应当受到法律的切实保护。但如前所述,教师权利的法律保障机制尚不健全,这种状况与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精神不符,必须予以改善。具体来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确定教师“法定身份”及与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的法律关系

为了更好地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真正实现依法治教,必须确定教师的法定身份及与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的法律关系,并借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它们明确规定教师有“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的权利。这样有利于对教师的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这是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之根本。

2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法可依是法律保护手段实施的首要前提。虽然《教师法》对教师的权利作出了实体性的认定,但其实现还有赖于实施体系的完善。首先,要制定与《教师法》有关的配套法规。如,确立和完善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考核制度、教师职务资格评审制度和聘任制度、教师培养和培训制度、教师奖惩制度、教师待遇保障制度等。其次,加快我国行政程序立法步伐,通过法律程序控制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管理权力。最后,加强教育立法技术水平,必须以法律规范的内在逻辑构建保障教师权利实现的法律规范体系。

有法必依,是法律保护手段实施的重要前提。目前,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不依据法律制订教师管理规则,教师必须服从。这种不受法律限制的分权力对公民的合法权利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违背了依法治国的原则。在一个法治国家里,不允许有任何超出法律限制和约束的权力,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也不例外。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教师进行管理时必须遵循“职权法定”的原则,防止滥用权力及越权行为的发生。

执法必严是法律保护手段实施的重要保障。首先,在教育教学和教师管理过程中,要避免“人情学”、“关系学”,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法律程序办事。其次,加强执法检查监督。除了主管的教育法制部门随时检查监督外,还应由人大、政协、教育和司法部门协调组织定期检查,并公布检查结果,以达到全面监督各部门的目的。

违法必究是法律保护手段实施的根本保障。首先,要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权力,尤其是滥用权力、越权、扩权等行为,有明确的责任承担规定,在违反规定时应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其次,要结合案例明确规定各类违法行为承担过失、落实责任的程序,避免推责任。

3拓宽教师适用的法律救济渠道

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师权利救济体系是当前函需进行的工作。教师申诉制度是《教师法》确立的一项法定救济制度,它可以而且应当成为保护教师权利的重要渠道。但这项制度目前还很不完善,在实践中也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急需将教师的申诉制度予以规范化、细致化,“十五”期间尽快出台《教师申诉制度》,赋予申诉制度应有的法律效力。

199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行政复议法》。该法第42条明确规定了优先适用的效力,第6条又将绝大多数的行政行为纳入了行政复议范围。该法实施后,应取代《教师法》第39条第2款涉及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规定,将其纳人行政复议轨道,明确教师的行政诉讼权。这有利于教师依照《行政复议法》实现教育行政复议救济。

教师权利范文篇2

关键词:教师;侵权;学生;类型;根源;对策

众所周知,学校作为社会教育机构是传播知识和文明的场所,而教师则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文明的引导者。然而,近年来,在学校这块圣洁的园地上,不时进发出教师严重侵犯学生权利的极不和谐的音符,而且这种不良现象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关于学生权利被侵犯的事,我们已经在电视镜头及其他新闻媒体上看到了大量的事例,有些人还闻了亲历其事者的叙述。这些事例警醒我们,在依法治教的新形势下,教师对学生的侵权行为和学生权利的保护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并切实加以研究。

一、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的类型

1.语言粗暴,侵犯学生人格权和名臀权。是指教师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中乃至社会牛活中,直按或问接地针对学生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学生的人格尊严、个人名誉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一些教师常常对所谓的“问题学乍”使用“笨蛋、傻瓜、蠢猪、没有出息”等粗俗的语言,甚至恶言秽语,破口火骂等,即属于这类现象。河南驻马店平舆县万店乡一小学生刘某.因背静夜思时结结巴巴且不完整,教师生气地在其脸上写下“不会背书”的“留言“,并斥责道:”通知家长来学校!”该生不堪受辱,放学后举起菜刀砍向自己的左手。教室中这些粗暴的语言、大多隐而不“显”,后果一时难以为人们所察觉,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事实上,在教师的口头语言乃至书面语言中是广泛存在的。恶语伤人,把这种语言“赐予”学生,严重伤害了学生纯洁的心灵,对学生一生的人格尊严、心理健康都会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决不能视而不见,见而不理,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这是值得我们高度注意的。

2.暴力行为,侵犯学生身体健康权。暴力行为即体罚变相体罚或唆使他人侵犯学生的身体安全。校园里发生的一连串体罚事件让人触目惊心,陕西省华阴市黄河机械厂子弟学校六年级学生王某因拿了同学十元钱,被班主任当众残忍地用锥子在脸上刺了个“贼”字,并涂以红墨水,企图让他留下“永久”的记忆广州市海珠区江南_二小三年级一学生因上课与同学讲话,被批评后仍未改正,班主任一气之下让班上的同学举手请缨,掌击该学生耳光西安市长安县东大乡某小学一学生被班主任用烫火钳在脖子上留下四道伤……。一系列事件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对此也给予了极大关注。尽管缺乏全面的调查数据,但各大传媒的报道已向我们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不管是经济发达、文化进步的城镇,还是地处偏远文化落后的乡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恶劣现象。这一现象时有发生,而“隐案”又较多,受罚学生的心灵创伤和肉体痛苦,旁观学生的心理压抑和精神恐惧,令人痛心。教师的行为早已超越了教书育人的范围,这已经不是一个辱没灵魂工程师形象的问题,而是一个构成故意伤害罪的问题。

3.驱逐学生,侵犯学生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未成年人的一项基本权利,然而,许多教师无视学生的这一基本权利,对一些调皮捣蛋不听教诲的学生常常将其赶出教室,以使自己眼不见心不烦。殊不知,这一做法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剥夺了学生的上课权利,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更何况这种做法对学生来说,还隐含着种潜在的危险性,因为学生离开教室后,无处可去,无所事事,极容易与社会上的不良少年结交成铁哥们儿.拉帮结伙,进一步厌恶学校,疏远教师,从而客观上促使“问题学生”由行为的失范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这无异于是教币将学生推向了社会的对立面。至于学校自订与法律相抵触的规章制度,随意开除学生,更是严重侵犯了学生有权接受教育的法定权利。

4.随意承诺,侵犯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学校经济效益得到了高度重视,有些甚至一切向钱看,为抢夺生源,个别学校,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任意开空头支票,在招生中搞升学承诺。而这些承诺往往难以兑现,结果侵犯了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湖南岳阳私立宜登文法学校从1997年下学期开始,散发招生广告,每人每学期收费2950元,承诺900以上的学生能进入重点高中学习。家长们将自己的孩子陆续转到该校就读初中,但初三学生参加2000年初中会考,竟无一人达到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更无人达到重点高中录取线。这给学生的教育前程带来了重大损失,无疑侵犯了学生接受更好教育的权利。招生广告是合约,合约不能兑现,就是侵权,宜登文法学校因此被一些京长推上,被告席。

5.过度干预,侵犯学生隐私权。教师为着所谓更好地管理学生甚至纯粹为了满足个人的好奇心.偷窥欲,往往凭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为学生好,而不择手段干预学生的私生活,如强行检查学生日记,私自开拆学生信件等等,从而严重地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至于颇具争议的学生成绩排名,在已有的司法判例中也认定它是对学生隐私权的侵犯。因为学生成绩是个人档案的一部分.只要学生不愿意公开,理当为一种个人隐私。然而.学生成绩排名在学校教学中是常见的,而大多数教师、家长和学生却尚未意识到这是一种侵权行为。

教师对不生侵仅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有研究表明,暴力行为有可能造成一个人反社会的变态人格,容易使其变成施暴者,有的还会导致心灵扭曲,产生仇恨心理.走上犯罪道路、危害社会。而教师对学生人格的侮辱和名誉的侵犯,不但会使学生丧失正常的人格、心理,而且会使学生产生恐惧感、自卑感和厌学情绪,回避学校,疏远社会,这种伤害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二、导致教师侵权行为发生的根源

侵犯学生仅利的是个别害群之马,但追根溯源,害群之马的背后却折射出我国

学校教育中方方面面的匮乏与缺失,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教师素质的低下是教师侵权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教师侵权问题归根到底是教师素质问题。这主要体现为部分教师对自身的职责义务没有明确的认识,没有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这一职业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缺乏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在这方面青年教师更加突出.如实施体罚的多为青年教师,他们不安心本职工作,爱业敬业精神较筹,职业道德素养较低,而往教育学生的经验和方法等方面又相对欠缺,偏好以粗暴的语言.暴力行为等方式取代循循善诱的启发引导,校园有了职业道德素养匮乏和教育教学能力低下的教师,各种侵权行为的发乍也就足为奇了。

2.法律意识的淡薄是教师侵仪行为发生的法制原因。一些教师法制观念之淡薄令人吃惊,提到体罚或侮辱学生人格尊严是违法行为,许多教师都嗤之以鼻,尽管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颁布已久,其中也有禁止体罚.不得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明文规定,但许多教师置.我行我素,敛使体罚、变相体罚以及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屡屡发生。有的教师对此则根本一无所知,甚至认为这样的规定不利于管理学生,不利于教学。同时,学校相关管理失范,直接导致贯彻不力,一定程度上存在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情况,而有关的职能部门处理教师的侵权行为时避重就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者干脆听之任之,各种侵权行为得不到严肃查处。就部分家长和学生而言,维权意识则十分薄弱,面对教师的虐待侮辱行为,因为“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总是忍声吞气,没有拿起法律和政策的武器,讨回公道,争取学生应有的权利,而是默认了有关方面把此类事件搪塞遮掩、低调处理甚至不处理。有些人认为这是家长对教师的信任和宽容,倒不如说家长欲说还休无可奈何更符合实情。

3.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教师侵权行为发生的深次的原因。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人的个性独立和人格尊严没有得到尊重,把单方面的服从作为人生伦理道德的一条重要准则。由于人文背景的缺失,社会所重视的只是教育的控制功能。长期以来,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把家庭中的父子关系作为参照框架,整个社会也习以为常,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其伦常哲理要求教币对学生严加管教,告诫孩子要“唯听是从”,听老师话,做好学生。不仅如此,家长为了使学牛通过教育实现社会升迁的目的,还将自己的权力转交教师,从而强化了教师对学生的管束意识,而学校教育相对封闭的特殊性造成的社会监督的困难又为这种管束意识的强化提供了便利,传统师生关系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的不平等性以墁学生对教师的依附性,如此,诸如“地位平等”、“人格尊严”等现念已无从谈起。基于现念的缺失和师生如父子心理的诱导,教师打起人来.骂起人来,侵起权来,也就心安理得.理直气壮,甚至有恃无恐了。

4.应试教育的压力是教师侵权行为发生的制度原因。毋庸置疑,考试制度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但它绝不是唯一的标准,而铁的事实是,在中国教育界,考试是实实在在的唯一标准。在应试教育中,评定一名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成绩决定一切,从而导致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漠视其个性及其成长,对学生的管来更加严格,各种侵权行为的发生遂成家常便饭,教师为着追求升学率而无视学生权利导致的权端行为在所难免。为了作业和成绩,可以不让学生吃饭,可以圈地为牢关“禁闭”,可以歧视性对待……。应试教育因其诸多弊端而为国人所诟病,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然而,素质教育对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风险,使我们可望而不可及。倘若考试制度不创新,素质教育不落实,应试教育依然大行其道.那么,要改变教师的不良行为就困难重重。

5、教师人格的缺陷是教师侵权行为发生的心理原因。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对个体心理刺激的力度越来越大,以致心理缺陷、心理障碍、心理失衡等不健康的现象在各个人群中十分普遍。教师尽管受过高层次的教育,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毕竟是人,不是神,更不是无动于衷的机器,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的检测结果表明,约有5成教师存在心理障碍(我国目前人群心理障碍的比率为20%左右,而教师竟高达50%!)这次调查发现教师存在多方面的心理问题,如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焦虑水平偏高等其中比较典型的是69%的被检测教师有较强自卑.感。专家检测后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水平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成比.专家的调查已证实这一点,即施暴者或多或少有定的心理缺陷。我们有珲由认为,一些教师体罚学生的事件就是各种心理障碍没有得到及时疏通的结果。

三.杜绝教师侵权行为

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其权利受法律保护,不容任何人侵犯。《义务教育法第l6条规定:“……禁止体罚学生”。“朱成年人保护法第5、46、47条规定:“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其临护人有权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处理,或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对其造成损失或损害的,应当依法赔偿或承担其他民事贵任。”“未成年人保护法第48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对末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情节严重者,由其所在单位或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此外,在“宪法》、“民法等相关法律也都有充分体现。因此,必须做好教师工作,保护学乍的法定权利。

1、培训监督引导,提升教师素质。近年来,国家非常关心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的提高、改善而对教师素质尤其是师德和法制观念的重视不够,殊不知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才是教育事业进步的根本因素。基于此首先应强化终身教育观念,建立经常性的培训监督引导制度,持续不断地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其次,要按照同志提出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在教币诸素质中,侧重于教师的品行修养,为教师建立品行修养评价制度和相应的监督奖惩机制,将教师的品行修养纳入规范运作的轨道。

2.开展法制宣传,提高维权意识。学生相对于教师,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见识有限,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大多迷信惧怕老师,受伤害的机率较大。在一些学校中,学校普法教育因应试压力而名存实亡,有关职能部门应定期检查,在师生中大力实施普法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鼓励家长和学生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人身权益和人格尊严不

受侵犯,家长和学生对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的行为要理直气壮地敢于说“不”。只有宝剑高悬,维权得力,才能有效地遏制教师侵权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教师权利范文篇3

关键词:教师;侵权;学生;类型;根源;对策

众所周知,学校作为社会教育机构是传播知识和文明的场所,而教师则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文明的引导者。然而,近年来,在学校这块圣洁的园地上,不时进发出教师严重侵犯学生权利的极不和谐的音符,而且这种不良现象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关于学生权利被侵犯的事,我们已经在电视镜头及其他新闻媒体上看到了大量的事例,有些人还听闻了亲历其事者的叙述。这些事例警醒我们,在依法治教的新形势下,教师对学生的侵权行为和学生权利的保护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并切实加以研究。

一、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的类型

1,语言粗暴,侵犯学生人格权和名臀权。是指教师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中乃至社会牛活中,直按或问接地针对学生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学生的人格尊严、个人名誉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一些教师常常对所谓的“问题学乍”使用“笨蛋、傻瓜、蠢猪、没有出息”等粗俗的语言,甚至恶言秽语,破口火骂等,即属于这类现象。河南驻马店平舆县万店乡一小学生刘某,因背静夜思时结结巴巴且不完整,教师生气地在其脸上写下“不会背书”的“留言“,并斥责道:”通知家长来学校!”该生不堪受辱,放学后举起菜刀砍向自己的左手。教室中这些粗暴的语言、大多隐而不“显”,后果一时难以为人们所察觉,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事实上,在教师的口头语言乃至书面语言中是广泛存在的。恶语伤人,把这种语言“赐予”学生,严重伤害了学生纯洁的心灵,对学生一生的人格尊严、心理健康都会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决不能视而不见,见而不理,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这是值得我们高度注意的。

2,暴力行为,侵犯学生身体健康权。暴力行为即体罚变相体罚或唆使他人侵犯学生的身体安全。校园里发生的一连串体罚事件让人触目惊心,陕西省华阴市黄河机械厂子弟学校六年级学生王某因拿了同学十元钱,被班主任当众残忍地用锥子在脸上刺了个“贼”字,并涂以红墨水,企图让他留下“永久”的记忆广州市海珠区江南_二小三年级一学生因上课与同学讲话,被批评后仍未改正,班主任一气之下让班上的同学举手请缨,掌击该学生耳光西安市长安县东大乡某小学一学生被班主任用烫火钳在脖子上留下四道伤……。一系列事件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对此也给予了极大关注。尽管缺乏全面的调查数据,但各大传媒的报道已向我们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不管是经济发达、文化进步的城镇,还是地处偏远文化落后的乡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恶劣现象。这一现象时有发生,而“隐案”又较多,受罚学生的心灵创伤和肉体痛苦,旁观学生的心理压抑和精神恐惧,令人痛心。教师的行为早已超越了教书育人的范围,这已经不是一个辱没灵魂工程师形象的问题,而是一个构成故意伤害罪的问题。

3,驱逐学生,侵犯学生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未成年人的一项基本权利,然而,许多教师无视学生的这一基本权利,对一些调皮捣蛋不听教诲的学生常常将其赶出教室,以使自己眼不见心不烦。殊不知,这一做法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剥夺了学生的上课权利,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更何况这种做法对学生来说,还隐含着种潜在的危险性,因为学生离开教室后,无处可去,无所事事,极容易与社会上的不良少年结交成铁哥们儿,拉帮结伙,进一步厌恶学校,疏远教师,从而客观上促使“问题学生”由行为的失范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这无异于是教币将学生推向了社会的对立面。至于学校自订与法律相抵触的规章制度,随意开除学生,更是严重侵犯了学生有权接受教育的法定权利。

4,随意承诺,侵犯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学校经济效益得到了高度重视,有些甚至一切向钱看,为抢夺生源,个别学校,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任意开空头支票,在招生中搞升学承诺。而这些承诺往往难以兑现,结果侵犯了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湖南岳阳私立宜登文法学校从1997年下学期开始,散发招生广告,每人每学期收费2950元,承诺900以上的学生能进入重点高中学习。家长们将自己的孩子陆续转到该校就读初中,但初三学生参加2000年初中会考,竟无一人达到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更无人达到重点高中录取线。这给学生的教育前程带来了重大损失,无疑侵犯了学生接受更好教育的权利。招生广告是合约,合约不能兑现,就是侵权,宜登文法学校因此被一些京长推上,被告席。

5,过度干预,侵犯学生隐私权。教师为着所谓更好地管理学生甚至纯粹为了满足个人的好奇心,偷窥欲,往往凭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为学生好,而不择手段干预学生的私生活,如强行检查学生日记,私自开拆学生信件等等,从而严重地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至于颇具争议的学生成绩排名,在已有的司法判例中也认定它是对学生隐私权的侵犯。因为学生成绩是个人档案的一部分,只要学生不愿意公开,理当为一种个人隐私。然而,学生成绩排名在学校教学中是常见的,而大多数教师、家长和学生却尚未意识到这是一种侵权行为。

教师对学生侵仅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有研究表明,暴力行为有可能造成一个人反社会的变态人格,容易使其变成施暴者,有的还会导致心灵扭曲,产生仇恨心理,走上犯罪道路、危害社会。而教师对学生人格的侮辱和名誉的侵犯,不但会使学生丧失正常的人格、心理,而且会使学生产生恐惧感、自卑感和厌学情绪,回避学校,疏远社会,这种伤害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二、导致教师侵权行为发生的根源

侵犯学生仅利的是个别害群之马,但追根溯源,害群之马的背后却折射出我国学校教育中方方面面的匮乏与缺失,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教师素质的低下是教师侵权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教师侵权问题归根到底是教师素质问题。这主要体现为部分教师对自身的职责义务没有明确的认识,没有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这一职业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缺乏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在这方面青年教师更加突出,如实施体罚的多为青年教师,他们不安心本职工作,爱业敬业精神较筹,职业道德素养较低,而往教育学生的经验和方法等方面又相对欠缺,偏好以粗暴的语言,暴力行为等方式取代循循善诱的启发引导,校园有了职业道德素养匮乏和教育教学能力低下的教师,各种侵权行为的发乍也就足为奇了。

2,法律意识的淡薄是教师侵仪行为发生的法制原因。一些教师法制观念之淡薄令人吃惊,提到体罚或侮辱学生人格尊严是违法行为,许多教师都嗤之以鼻,尽管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颁布已久,其中也有禁止体罚,不得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明文规定,但许多教师置,我行我素,敛使体罚、变相体罚以及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屡屡发生。有的教师对此则根本一无所知,甚至认为这样的规定不利于管理学生,不利于教学。同时,学校相关管理失范,直接导致贯彻不力,一定程度上存在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情况,而有关的职能部门处理教师的侵权行为时避重就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者干脆听之任之,各种侵权行为得不到严肃查处。就部分家长和学生而言,维权意识则十分薄弱,面对教师的虐待侮辱行为,因为“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总是忍声吞气,没有拿起法律和政策的武器,讨回公道,争取学生应有的权利,而是默认了有关方面把此类事件搪塞遮掩、低调处理甚至不处理。有些人认为这是家长对教师的信任和宽容,倒不如说家长欲说还休无可奈何更符合实情。

3,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教师侵权行为发生的深次的原因。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人的个性独立和人格尊严没有得到尊重,把单方面的服从作为人生伦理道德的一条重要准则。由于人文背景的缺失,社会所重视的只是教育的控制功能。长期以来,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把家庭中的父子关系作为参照框架,整个社会也习以为常,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其伦常哲理要求教币对学生严加管教,告诫孩子要“唯听是从”,听老师话,做好学生。不仅如此,家长为了使学牛通过教育实现社会升迁的目的,还将自己的权力转交教师,从而强化了教师对学生的管束意识,而学校教育相对封闭的特殊性造成的社会监督的困难又为这种管束意识的强化提供了便利,传统师生关系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的不平等性以墁学生对教师的依附性,如此,诸如“地位平等”、“人格尊严”等现念已无从谈起。基于现念的缺失和师生如父子心理的诱导,教师打起人来,骂起人来,侵起权来,也就心安理得,理直气壮,甚至有恃无恐了。

4,应试教育的压力是教师侵权行为发生的制度原因。毋庸置疑,考试制度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但它绝不是唯一的标准,而铁的事实是,在中国教育界,考试是实实在在的唯一标准。在应试教育中,评定一名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成绩决定一切,从而导致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漠视其个性及其成长,对学生的管来更加严格,各种侵权行为的发生遂成家常便饭,教师为着追求升学率而无视学生权利导致的权端行为在所难免。为了作业和成绩,可以不让学生吃饭,可以圈地为牢关“禁闭”,可以歧视性对待……。应试教育因其诸多弊端而为国人所诟病,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然而,素质教育对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风险,使我们可望而不可及。倘若考试制度不创新,素质教育不落实,应试教育依然大行其道,那么,要改变教师的不良行为就困难重重。

5、教师人格的缺陷是教师侵权行为发生的心理原因。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对个体心理刺激的力度越来越大,以致心理缺陷、心理障碍、心理失衡等不健康的现象在各个人群中十分普遍。教师尽管受过高层次的教育,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毕竟是人,不是神,更不是无动于衷的机器,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的检测结果表明,约有5成教师存在心理障碍(我国目前人群心理障碍的比率为20%左右,而教师竟高达50%!)这次调查发现教师存在多方面的心理问题,如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焦虑水平偏高等其中比较典型的是69%的被检测教师有较强自卑,感。专家检测后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水平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成比,专家的调查已证实这一点,即施暴者或多或少有定的心理缺陷。我们有珲由认为,一些教师体罚学生的事件就是各种心理障碍没有得到及时疏通的结果。

三,杜绝教师侵权行为

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其权利受法律保护,不容任何人侵犯。《义务教育法第l6条规定:“……禁止体罚学生”。“朱成年人保护法第5、46、47条规定:“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其临护人有权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处理,或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对其造成损失或损害的,应当依法赔偿或承担其他民事贵任。”“未成年人保护法第48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对末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情节严重者,由其所在单位或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此外,在“宪法》、“民法等相关法律也都有充分体现。因此,必须做好教师工作,保护学乍的法定权利。

1、培训监督引导,提升教师素质。近年来,国家非常关心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的提高、改善而对教师素质尤其是师德和法制观念的重视不够,殊不知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才是教育事业进步的根本因素。基于此首先应强化终身教育观念,建立经常性的培训监督引导制度,持续不断地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其次,要按照同志提出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在教币诸素质中,侧重于教师的品行修养,为教师建立品行修养评价制度和相应的监督奖惩机制,将教师的品行修养纳入规范运作的轨道。

2,开展法制宣传,提高维权意识。学生相对于教师,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见识有限,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大多迷信惧怕老师,受伤害的机率较大。在一些学校中,学校普法教育因应试压力而名存实亡,有关职能部门应定期检查,在师生中大力实施普法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鼓励家长和学生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人身权益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家长和学生对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的行为要理直气壮地敢于说“不”。只有宝剑高悬,维权得力,才能有效地遏制教师侵权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教师权利范文篇4

关键词:大学教师权利制约保护

大学教师的权利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也需要得到真实的保护。只有保护好大学教师的权利和利益,才能发挥好大学教师的作用;只有对大学教师的权利加以有效制约,大学教师才能合理地行使自己的权利。

一、大学教师权利结构和特点

虽然人们对大学教师实际拥有什么权利存在不同认识,但是大学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利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列宁说:“学校的真正性质和方向不是由地方组织的良好心愿决定的,不是由‘学生委员会’的决议决定的,也不是由‘教学大纲’决定的,而是由教学人员来决定的”。这就深刻地说明了教师权利的存在及作用。有人说,与其说未来社会的命运掌握在国家首脑、政治家手里,还不如说掌握在教师手里。

首先,大学教师的权利常常在课程活动中得以表现并受到制约。大学教师拥有一定程度的课堂自治权,他们对课堂内容的诠释和评价,对学生具有直接的、甚至决定性的影响。美国学者古德莱德(J.I.Goodlad)认为存在着五种不同的课程:理想性课程,即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正式性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领悟性课程,即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由于不同教师对正式课程会有各种理解和解释方式,因此教师对课程“实际上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的领会,与正式的课程之间会有一定的距离,从而减弱正式课程某些预期的影响。运作性课程,即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观察和研究表明,教师领会的课程与他们实际实施的课程之间会有一定的差距,因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经验性课程,即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每个学生对事物都有自己特定的理解,两个学生同时学习的同一门课,会有不同的体验或学习经验。可以说,理想性课程和正式性课程制约着教师的权利,而领悟性课程和运作性课程则是教师控制的课程。由此可见,在课程活动中,大学教师的权利既受到制约,教师也具有真实的权利。

其次,大学教师的权利有时会以权威的形式表现出来。有人把教师的权威分为四类:“传统的权威”(因长期“师道尊严”的传统作用而形成的权威)、“感召的权威”(具有感召力的教师对学生具有的权威作用)、“法定的权威”(制度化体制所赋予教师的权威)和“专业的权威”(教师因知识和专业上的优势而在学生面前所形成的权威)。其实,关键是后两种权威。这两种权威是相互支撑的,“法定的权威”最终要通过“专业的权威”才能现实地发挥作用,“专业的权威”则必须有“法定的”形式才能有足够的威力。

大学教师的权利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系统。我们认为,大学教师的权利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公民权利、职业权利、人权。这几种权利彼此不同,又互相交叉,共同发挥作用。公民权利就是大学教师作为国家公民所具有的权利,是由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基本权利:大学教师职业权利的核心是钻研高深学问、追求真理的理智自治权,基于认识论意义或基于政治论意义的学术自由权。这是由大学教师的职业性质和社会作用决定的;而人权则是大学教师作为人所具有的权利,即大学教师与世界上所有的人一样所具有的生存权、发展权等。其中公民权利是大学教师其他各项权利的基础,而人权是大学教师首先应具备的权利,职业权利是大学教师权利的核心。

二、制约大学教师权利的因素分析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性质的政治系统中,政治系统的秩序性、持续性、动态平衡性决定了大学教师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尤其是在行使自己的职业权利时应该受到多方面的制约,这是大学教师行使自己权利的基本前提。我们认为,大学教师的权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行政、法律的规范制约。大学教师的权利首先要受到政策、行政、法律、学校的规章制度等因素的制约。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性的制约,通过法律、规章等表现出来,具有规范性、强制性、他控性等特点,是教师个人所无法控制的。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1)认定式。行政和法律通过认定和规范大学教师的任职资格和条件,控制教师的入VI关,当然也就基本确定了教师的标准和素质。颁发大学教师任职资格证就是这种规范制约的一种表现。(2)评定式。评价是对大学教师工作水平和成效的判断。公正的评价对大学教师的工作具有促进作用。通过行政性的评价,如授予教师“院士”、“长江学者”等称号;业务性、专业性的职务、职称晋升,精品课的评选,优秀教师、“学生最喜爱的教师”、“拔尖人才”等的评选,使大学教师的行为等受到有效制约。(3)奖励式。通过各种荣誉的授予和对教师物质、精神等方面的奖励来制约大学教师。(4)福利式。政策性的住房补贴、安家费,安装电话、配备电脑、助手,交通补贴、失业和医疗保险,安排教师子女入学、就业、教师节等节假日的奖励等,都是对大学教师权利进行制约的隐性方式。

学生的情感制约。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制约,而很少有人关注学生对教师的制约。学生对教师的敬佩、服从、心理上的亲近感等,在精神上是对教师的一种制约。大学教师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往往会受到大学生的制约。近年来,在有些大学校园出现不给学生高分数,学生就拒绝上该教师的课,不给学生及格分数,学生就抱怨和仇恨教师,甚至威胁和残害教师的现象。由于学校中师生伦理关系出现错综复杂的情况,大学教师迫不得已对学生过分地宽容,并受到学生,特别是学生“干部”的制约。大学教学管理中秉承“教的好不好,学生说了算”的圭臬,经常性组织所谓的“学生评教”活动,这成了学生控制教师的工具和手段,有的学生以与教师搞好关系、“套近乎”的方式使教师难以对学生实行有效的管理,甚至有些教师的行为,特别是课堂行为还受到学生的喜怒哀乐的情绪控制。学生对教师教学风格的认可程度,都对教师造成压力,大学教师往往屈从于这些压力,迎合学生的要求和VI味,改变自己已经形成的教育信仰和教学风格。大学里发生的这一切,让人联想起以早期的博洛尼亚大学为代表的,在12—15世纪的意大利和法国存在的“学生型大学”,在这类大学,学生严格管理着教师。如果教师上课迟到或延长1分钟,都会被学生罚款。以致教师必须在学年初到城市的银行中存入一笔钱,以备罚款之用。

媒体的舆论制约。新闻媒体是社会舆论的代言人,对教师的行为具有监督和评判作用,实际上对教师权利具有制约作用,教师的价值取向、政治、经济地位、行为方式等都受到新闻媒体的影响,教师有时不得不按照舆论的标准和要求改变自己的行为,以求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誉。但以媒体为主的社会舆论的教育主张往往只是一种表层的、肤浅的、非理性的认识和评价,具有非学术化、非科学化、非专家化的特点,有些甚至是想当然的、自相矛盾的。有些以舆论监督为幌子,为了迎合家长为主要群体的民众需要和兴趣,对教师行为随意曝光,指手画脚,严重地制约了教师的思想和行为。新闻的本性是对时效性的追求,轰动效应是新闻的理想境界。对于教师具体的教育行为,如果缺乏深入的分析,就很难做出价值判断。大学教师面对社会舆论,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不置可否。舆论的威力巨大,常常使教师处于有VI难辩的境地,许多教师只好屈从于这些压力,改变原来正确的教育信仰和对教育价值的理性追求,按照舆论的要求行事。这样,舆论实际上消解了大学教师很大一部分权利。

专家的学术制约。“大学不是一个平等主义的社会,而是等级制度的社会”。在大学里,具有甚至垄断“话语权”的常常是那些颇有知名度的被称之为“专家”的人,这些专家对普通教师的控制也不可忽视。专家是社会文化的代言人,他们以自己具有的学术权利、地位和话语逻辑体系,通过著作、学术讲座、报告等形式,要求普通教师按照他们的理论和设计的方式进行工作。虽然学术对实践的作用不应受到怀疑,但学术的最大问题是理想化和脱离实际,专家的建议中有不少是假设性的、先验的,甚至想当然的,让这样的学术指导实践必然会干扰和损坏实践。以专家设想的理论评价和控制教学实践,使教师的创造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和制约,对本来已经掌握的教育科学理论和形成的信念产生怀疑,动摇本来较为正确的教育观念。虽然专家的培训有些是“教鱼游泳”式的,教师明知是不切实际的,甚至是毫无根据的,但普通大学教师没有话语权,只能不断进行“学习”和“改造”,使本来有个性的教学变得面目全非。控制大学教师的专家不仅包括现在的,还包括古代的、外国的专家。专家的制约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的控制,是一种学术性的制约,通过教育思想、教学的理论、原则和制度,甚至习惯等制约教师。这些因素钳制了大学教师的思想,使许多教师只好放弃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和感悟,只能按照学术的要求去做,大学教师的教学也就失去了灵活性。

传统的道德制约。教师长期形成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特质也成了制约教师权利与创造性的因素。教师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言谈举止、良心等受到几千年来人们对教师形成的固有观念的影响,也受到教师几十年从事教师职业而养成的职业习惯和人格特征等的影响。“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文明的工程师”等这些观念在教师心中根深蒂固。道德对教师的制约并不是强制性的,而是精神上的、观念上的。就是说,大学教师的行为既受到外部社会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内部道德因素的影响。社会往往对大学教师提出了过高的要求,甚至是苛刻的非人性化的要求,好像只要成为教师就必然像“圣人”一样,就必然会发生人格上的巨变。而实际上大学教师与其他行业的人一样,他们也应该具有他人具有的权利,也可以有与社会潮流一致的行为方式,应该享受自己的生活乐趣,实现自己的生活幸福,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大学教师的身份和人们对大学教师形成的传统的身份认同,制约了教师的权利,使教师失去了许多可以享有的权利,甚至在穿着、语言等方面都没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对教师的这些制约有些虽然是必要的,但却干扰了教师职业权利的行使,甚至影响到教师的公民权利和基本人权。因此,精神解放是大学教师职业解放的先决条件。

三、大学教师权利的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教师将会失去一些权利,而又可以获得以前所没有的一些权利,或者说将获得传统教师所不具备的权利。由于民主化呼声日益高涨,由于经济“市场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大学教师法定的权威和专业的权威要么自动被迫做出了某种调整,要么已遭到了明显的挑战,社会对教师权利的制约已由显性逐步转向隐性。在此情况下,大学教师作为“社会代表者”的“法定权威”已不再具有以往的“刚性”。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传媒和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普遍化和经常化的情况下,大学教师的“专业权威”和“知识权威”也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在以往的知识传授中,大学教师几乎是课程知识的“垄断者”;今天,这种垄断在某些时候和知识的某些方面尽管还存在,但程度和范围已大为减轻或缩小。更多的情况是,大学生可以很方便地获得与大学教师同等的甚至更多的知识,甚至比大学教师先获得知识。这使大学教师以往赖以为“业”的所谓“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的优势都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支撑。可以说,在现代社会,大学教师的权利不断受到干扰、冲击和挑战。因此,维护和保护大学教师的权利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大学教师权利的制约与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对教师权利的保护是制约教师权利的前提,对教师权利进行有效制约是充分保护教师权利和教师行使正当权利的基础。只有保护好大学教师的权利,才能发挥好大学教师的作用;只有对大学教师的权利进行必要的制约,大学教师才能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权利,才能在法律规定和容许的范围内进行工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只有保护好大学教师的权利,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当然如果没有对大学教师权利的制约,教师的工作就失去了应有的规范,教师的行为就会超越范围,超越权限,就会影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大学教师的公民权利和人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会得到应有的保护,具有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的“搭车现象”,教师权利保护的重点应是对他们职业权利的保护。“没有使人失去对工作的所有感更使人感到失落的了”。“治学是学术界的生活方式”,大学教师最大的权利实际上就是以学术自由为核心的职业权利,只有让大学教师在其学术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给予“忠实于高深学问”所需要的尽可能广泛的学术自由,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大学教师的权利。“对我们的学院和大学的理智领袖横加任何束缚就会葬送我们国家的未来”。随着大学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社会对大学教师将有更高的学术期待。大学教师只有拥有以学术自由为核心的职业权利,他们才有可能成为社会的理智领袖。

教育系统的法制化建设是保护大学教师权利的方向性措施。依法治教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教育走上法制轨道的基本环节,也是法制社会的基本特征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和体现。保证人们受教育的权利就是尊重基本人权,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法制化建设是教师获得真实职业权利的制度前提,相应地,大学教师依法从事教育工作就体现了教育的法制化。教育的法制化首先要保障人们的教育权和受教育权。教育权就是大学教师的权利,就是教师根据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而从事教育工作的权利,在现代社会首先应该得到保护,只要在教育领域真正实现依法治教,大学教师的权利才能得到真实的实现。同时,要为教师行使自己的权利创造宽松的环境条件,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权利的保护也要区别对待,对于大学教师来说,重要的是教师依法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权利。

教师权利范文篇5

关键词:教师权利、法律保护、法律救济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作为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师,是履行向受教育者传递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的专业人员。应该指出,教师在科教兴国、培养人才的基础性作用是不可质疑的,是全社会公认的,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尊师重教”的口号我们已经喊了十几年了,然而忽视和轻视教师的地位,侵犯教师权益的现象仍屡屡发生。

“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维护教师的权益,这是广大教师都极为关心的问题。本文对教师权益中法律保护和救济进行探讨,目的在于希望这些问题能得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管理层以及广大教师的重视,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得以解决。

一、教师的基本权利

教师的基本权利是教师在履行教师职务过程中,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待定,根据自己的意愿实现自己某种利益的可能性。这些权利表现为教师作为权利主体,有权为一定行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以及要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可能性。具体地说教师的基本权利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

《教师法》第七条第一款规定:“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教书育人是一名教师最基本的权利和职责,教师向受教育者提供的产品是教学服务,这种产品的主要特点是无形性性、教与学的不可分离性和可交易性。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不是孤立的,而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教材教法与专业创新、政治思想与道德教育、考试评价与能力培养、校园文化与课外活动等。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项教与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为学而存在,学又要靠教来引导,两者是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其中第一要素是教师,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是传授知识的重要主体。因此,只有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得到充分的保障,学校的教学活动才能得以正常进行。

(二)从事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的权利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这是党对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战略性指导意见。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主要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提升。特别是教师的知识,它是单一的、不变的,需要不断地加以保养和更新。例如从事国际贸易法律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注意传统的货物贸易及其法律的变革,还必须认真地去学研国际服务贸易和国际技术贸易的法律框架以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和投资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教师法》第七条第二款规定: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因此,学校必须保障教师在教书的同时,积极地从事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权利,尤其是应加大对高校科研工作的资金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

(三)指导学生和评定学生的权利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受教育者的活动,受教育者的学习活动必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按照一定教学计划的具体要求进行。通过教师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指导,可以使学生的学习避免反复探索的曲折道路,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更有效的学习成果。另外,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还有权对学生的品行和学习做出评价。当然,教师在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时,必须做到客观、公正,不能主观、片面,更不能出现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的行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学生以及家长应充分尊重教师,保障教师在指导学生和评定学生方面的权利得以全面执行。

(四)按时获取报酬的权利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著名需要层次理论,已为当今社会各界所接受。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有五大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生理需求在未被满足前,没有任何其他的需要会被当作是激励的基础,因为个人的生存是最基本及最重要的考虑。

目前,有些学校拖欠教师工资相为严重,且拖欠面大,拖欠时间长。据河南省的一份调查,全省拖欠教师工资超过2亿元,个别地方拖欠均超过十个月以上。这些行为严重地侵犯了教师最基本的生存权利,极大地伤害了教师的情感,更重要的是严重地违反了国家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第四款规定:教师享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带薪休假”的权利;2003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十条规定:“民办学校应当依法保障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并为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可以想象,如果教师最基本的生存权都得不到保证,又怎样能保障其从事教学工作?如果不能保障正常的教学工作,又怎样能要求他们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对学校教学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权利

学校中,从事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任务是靠教师完成的;学校中的各行政和后勤部门人员是为教学服务的,与其说他们是管理者,不如说是服务者。一些学校的行政部门本末倒置,大搞官本位,不仅对教师的正确意见和建设不予采纳,而且还破坏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应该指出:学校的管理者不一定对学校的运行状况了如指掌,也不一定拥有管理学校的专门知识。而教师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专业人员,有些教师还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们对学校状况比较了解,又有管理学校的动力。如果这部分人才在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决策中不予考虑,则学校管理层的决策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完备,甚至是错误的。

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实现的,《教师法》第七条第五款规定:教师享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的权利。《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对教职工代表大会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学校要建立和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在现阶段,教职工代表大会只设立于公办高校中,民办高校是否设立教工代表大会法律上设有明确规定。但是《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的教师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既然公办学校的教师有权通过教工代表大会的形式参与学校民主管理,那么民办学校的教师也应当有这个权利。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靠单个人的行为是不行的,只有组成一定的机构参与管理才能达到目的。因此,笔者建议,对民办学校中的教职工机构缺位的规定,法律应当有所作用。

(六)参加进修和培训的权利

《教师法》第七条第六款规定: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养”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指出:“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生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①。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教师,要想生存,就得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终生学习已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知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是教师这一特殊的主体,只有不断地提高素质,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应积极地为教师提供进修或培训的机会,并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这不仅是学校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办学者的法定义务。

①《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

二、教师权益的法律保护与救济

教师所享有的合法的权益,是由国家的强制力量保证其实现的权利。从广义上讲,加强保护教师的立法,使我国的教育法律日趋完备,是保护教师合法权益的重要方面。同时,加强社会的法制宣传教育,使每一个教师都能懂得自己享有哪些权利,承担哪些义务,以便正确地行使教师的权利,自觉地履行教师的义务,这也是保护教师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应该指出,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是各个执法部门的一项共同任务。一项权益的法律保护,包括法律的事前规则和法律的事后救济。法律的事前规则是指法作为一种行为标准和尺度,判断、衡量人们行为的是与非,从而影响全社会对自己行为人的价值判断;法律事后救济的功能是为权利受到损害的受害者提供法律上的补偿,使受损害权利得到恢复和补救。当然,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法律对教师保护的事前规则。

在实践中,教师权益的法律保护,主要指当教师的权益受到非法侵犯时的事后救济,即法律对其权益予以恢复和补救的相关法律制度和程序。

(一)教师权益的民法保护

教师的财产权和人身权是我国民法保护的重点内容。在民法学上,财产权是物权的一种,分为自物权和他物权两大类。自物权是所有权,是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他物权是非财产所有人在他人财产上设定某项权利的物权。人身权是指与民事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而又没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按照权利的性质不同,人身权可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前者主要指法律赋予权利主体为维护自己的生存和尊严所必需具备的人身权利。如教师的健康、名誉、姓名等;后者是指为法律保护的基于民事主体某种行为、关系所产生的与其身份有关的人身权利。如教师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光荣称号,就是一种与身份权有关的荣誉权。

当教师的民事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视不同情况,提起下列三种诉讼:

1.确认之诉。确认之诉是教师对于有争议的民事权利,请求法院依照审判程序确认其归属、性质或是否存在、是否有效的诉讼。例如,教师获得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只有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才能予以剥夺。如果学校剥夺了教师已获得的“荣誉称号”,教师有权请求法院就学校的行为是否有效加以确认,从而保护教师的合法荣誉权;

2.给付之诉。给付之诉是教师作为民事权利主体请求法院依照审判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某种民事给付义务,以便实现自己某种利益的诉讼。例如,要求义务主体给付拖欠的工资等;

3.形成之诉。形成之诉是教师请求法院依照审判程序改变现有的某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形成某种新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或者消灭现有的某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诉讼。例如,教师在与他人合著的作品出版时,有权要求承认其作者身份的权利。

(二)教师权益的刑法保护

刑法制定的目的在于惩罚犯罪,保护人民。通过刑事法律的救济,可以修复被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从而为受害者伸张正义。刑法与民法相比,具有对受害者的补偿不具有直接性的特点。但是刑法的适用,能使社会正义得以实现,从而达到净化社会环境的目的。

我国《教师法》专门规定了两种追究刑事的情形。其一,侮辱、欧打教师,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其二,国家工作人员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进行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五十四条(报复陷害罪)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三)教师权益的行政法保护

行政法律救济主要是通过相关的解决行政争议的行政实体法和行政程序法的规定,赋予行政相对人了解行政机关做出行政行为的权利和为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行陈述、辩解和获得救济的权利。《教师法》中的行政法律救济程序主要体现在教师的申诉制度上。应该指出,《教师法》中的申诉制度与一般意义上的申诉制度是不同的,它是一项法定的申诉制度,具有行政法上的拘束力和执行力。

根据《教师法》的规定,教师在以下情形可以提起申诉:

1.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这里的合法权益包括《教师法》规定的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中的一切权利,如: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指导学生与评定学生,获取报酬与民主管理等。

2.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以上两种申诉的30日内,做出处理。

3.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根据《教师法》规定享有的权利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诉。

教师的权益急需依法予以规制和保护,这是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盛衰成败的大事,一定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教师权利范文篇6

关键词:教师;侵权;学生;类型;根源;对策

众所周知,学校作为社会教育机构是传播知识和文明的场所,而教师则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文明的引导者。然而,近年来,在学校这块圣洁的园地上,不时进发出教师严重侵犯学生权利的极不和谐的音符,而且这种不良现象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关于学生权利被侵犯的事,我们已经在电视镜头及其他新闻媒体上看到了大量的事例,有些人还闻了亲历其事者的叙述。这些事例警醒我们,在依法治教的新形势下,教师对学生的侵权行为和学生权利的保护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并切实加以研究。

一、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的类型

1.语言粗暴,侵犯学生人格权和名臀权。是指教师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中乃至社会牛活中,直按或问接地针对学生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学生的人格尊严、个人名誉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一些教师常常对所谓的“问题学乍”使用“笨蛋、傻瓜、蠢猪、没有出息”等粗俗的语言,甚至恶言秽语,破口火骂等,即属于这类现象。河南驻马店平舆县万店乡一小学生刘某.因背静夜思时结结巴巴且不完整,教师生气地在其脸上写下“不会背书”的“留言“,并斥责道:”通知家长来学校!”该生不堪受辱,放学后举起菜刀砍向自己的左手。教室中这些粗暴的语言、大多隐而不“显”,后果一时难以为人们所察觉,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事实上,在教师的口头语言乃至书面语言中是广泛存在的。恶语伤人,把这种语言“赐予”学生,严重伤害了学生纯洁的心灵,对学生一生的人格尊严、心理健康都会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决不能视而不见,见而不理,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这是值得我们高度注意的。

2.暴力行为,侵犯学生身体健康权。暴力行为即体罚变相体罚或唆使他人侵犯学生的身体安全。校园里发生的一连串体罚事件让人触目惊心,陕西省华阴市黄河机械厂子弟学校六年级学生王某因拿了同学十元钱,被班主任当众残忍地用锥子在脸上刺了个“贼”字,并涂以红墨水,企图让他留下“永久”的记忆广州市海珠区江南_二小三年级一学生因上课与同学讲话,被批评后仍未改正,班主任一气之下让班上的同学举手请缨,掌击该学生耳光西安市长安县东大乡某小学一学生被班主任用烫火钳在脖子上留下四道伤……。一系列事件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对此也给予了极大关注。尽管缺乏全面的调查数据,但各大传媒的报道已向我们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不管是经济发达、文化进步的城镇,还是地处偏远文化落后的乡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恶劣现象。这一现象时有发生,而“隐案”又较多,受罚学生的心灵创伤和肉体痛苦,旁观学生的心理压抑和精神恐惧,令人痛心。教师的行为早已超越了教书育人的范围,这已经不是一个辱没灵魂工程师形象的问题,而是一个构成故意伤害罪的问题。

3.驱逐学生,侵犯学生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未成年人的一项基本权利,然而,许多教师无视学生的这一基本权利,对一些调皮捣蛋不听教诲的学生常常将其赶出教室,以使自己眼不见心不烦。殊不知,这一做法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剥夺了学生的上课权利,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更何况这种做法对学生来说,还隐含着种潜在的危险性,因为学生离开教室后,无处可去,无所事事,极容易与社会上的不良少年结交成铁哥们儿.拉帮结伙,进一步厌恶学校,疏远教师,从而客观上促使“问题学生”由行为的失范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这无异于是教币将学生推向了社会的对立面。至于学校自订与法律相抵触的规章制度,随意开除学生,更是严重侵犯了学生有权接受教育的法定权利。

4.随意承诺,侵犯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学校经济效益得到了高度重视,有些甚至一切向钱看,为抢夺生源,个别学校,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任意开空头支票,在招生中搞升学承诺。而这些承诺往往难以兑现,结果侵犯了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湖南岳阳私立宜登文法学校从1997年下学期开始,散发招生广告,每人每学期收费2950元,承诺900以上的学生能进入重点高中学习。家长们将自己的孩子陆续转到该校就读初中,但初三学生参加2000年初中会考,竟无一人达到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更无人达到重点高中录取线。这给学生的教育前程带来了重大损失,无疑侵犯了学生接受更好教育的权利。招生广告是合约,合约不能兑现,就是侵权,宜登文法学校因此被一些京长推上,被告席。

5.过度干预,侵犯学生隐私权。教师为着所谓更好地管理学生甚至纯粹为了满足个人的好奇心.偷窥欲,往往凭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为学生好,而不择手段干预学生的私生活,如强行检查学生日记,私自开拆学生信件等等,从而严重地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至于颇具争议的学生成绩排名,在已有的司法判例中也认定它是对学生隐私权的侵犯。因为学生成绩是个人档案的一部分.只要学生不愿意公开,理当为一种个人隐私。然而.学生成绩排名在学校教学中是常见的,而大多数教师、家长和学生却尚未意识到这是一种侵权行为。

教师对不生侵仅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有研究表明,暴力行为有可能造成一个人反社会的变态人格,容易使其变成施暴者,有的还会导致心灵扭曲,产生仇恨心理.走上犯罪道路、危害社会。而教师对学生人格的侮辱和名誉的侵犯,不但会使学生丧失正常的人格、心理,而且会使学生产生恐惧感、自卑感和厌学情绪,回避学校,疏远社会,这种伤害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二、导致教师侵权行为发生的根源

侵犯学生仅利的是个别害群之马,但追根溯源,害群之马的背后却折射出我国学校教育中方方面面的匮乏与缺失,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教师素质的低下是教师侵权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教师侵权问题归根到底是教师素质问题。这主要体现为部分教师对自身的职责义务没有明确的认识,没有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这一职业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缺乏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在这方面青年教师更加突出.如实施体罚的多为青年教师,他们不安心本职工作,爱业敬业精神较筹,职业道德素养较低,而往教育学生的经验和方法等方面又相对欠缺,偏好以粗暴的语言.暴力行为等方式取代循循善诱的启发引导,校园有了职业道德素养匮乏和教育教学能力低下的教师,各种侵权行为的发乍也就足为奇了。

2.法律意识的淡薄是教师侵仪行为发生的法制原因。一些教师法制观念之淡薄令人吃惊,提到体罚或侮辱学生人格尊严是违法行为,许多教师都嗤之以鼻,尽管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颁布已久,其中也有禁止体罚.不得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明文规定,但许多教师置.我行我素,敛使体罚、变相体罚以及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屡屡发生。有的教师对此则根本一无所知,甚至认为这样的规定不利于管理学生,不利于教学。同时,学校相关管理失范,直接导致贯彻不力,一定程度上存在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情况,而有关的职能部门处理教师的侵权行为时避重就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者干脆听之任之,各种侵权行为得不到严肃查处。就部分家长和学生而言,维权意识则十分薄弱,面对教师的虐待侮辱行为,因为“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总是忍声吞气,没有拿起法律和政策的武器,讨回公道,争取学生应有的权利,而是默认了有关方面把此类事件搪塞遮掩、低调处理甚至不处理。有些人认为这是家长对教师的信任和宽容,倒不如说家长欲说还休无可奈何更符合实情。

3.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教师侵权行为发生的深次的原因。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人的个性独立和人格尊严没有得到尊重,把单方面的服从作为人生伦理道德的一条重要准则。由于人文背景的缺失,社会所重视的只是教育的控制功能。长期以来,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把家庭中的父子关系作为参照框架,整个社会也习以为常,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其伦常哲理要求教币对学生严加管教,告诫孩子要“唯听是从”,听老师话,做好学生。不仅如此,家长为了使学牛通过教育实现社会升迁的目的,还将自己的权力转交教师,从而强化了教师对学生的管束意识,而学校教育相对封闭的特殊性造成的社会监督的困难又为这种管束意识的强化提供了便利,传统师生关系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的不平等性以墁学生对教师的依附性,如此,诸如“地位平等”、“人格尊严”等现念已无从谈起。基于现念的缺失和师生如父子心理的诱导,教师打起人来.骂起人来,侵起权来,也就心安理得.理直气壮,甚至有恃无恐了。

4.应试教育的压力是教师侵权行为发生的制度原因。毋庸置疑,考试制度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但它绝不是唯一的标准,而铁的事实是,在中国教育界,考试是实实在在的唯一标准。在应试教育中,评定一名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成绩决定一切,从而导致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漠视其个性及其成长,对学生的管来更加严格,各种侵权行为的发生遂成家常便饭,教师为着追求升学率而无视学生权利导致的权端行为在所难免。为了作业和成绩,可以不让学生吃饭,可以圈地为牢关“禁闭”,可以歧视性对待……。应试教育因其诸多弊端而为国人所诟病,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然而,素质教育对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风险,使我们可望而不可及。倘若考试制度不创新,素质教育不落实,应试教育依然大行其道.那么,要改变教师的不良行为就困难重重。

5、教师人格的缺陷是教师侵权行为发生的心理原因。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对个体心理刺激的力度越来越大,以致心理缺陷、心理障碍、心理失衡等不健康的现象在各个人群中十分普遍。教师尽管受过高层次的教育,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毕竟是人,不是神,更不是无动于衷的机器,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的检测结果表明,约有5成教师存在心理障碍(我国目前人群心理障碍的比率为20%左右,而教师竟高达50%!)这次调查发现教师存在多方面的心理问题,如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焦虑水平偏高等其中比较典型的是69%的被检测教师有较强自卑.感。专家检测后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水平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成比.专家的调查已证实这一点,即施暴者或多或少有定的心理缺陷。我们有珲由认为,一些教师体罚学生的事件就是各种心理障碍没有得到及时疏通的结果。

三、杜绝教师侵权行为

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其权利受法律保护,不容任何人侵犯。《义务教育法第l6条规定:“……禁止体罚学生”。“朱成年人保护法第5、46、47条规定:“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其临护人有权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处理,或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对其造成损失或损害的,应当依法赔偿或承担其他民事贵任。”“未成年人保护法第48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对末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情节严重者,由其所在单位或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此外,在“宪法》、“民法等相关法律也都有充分体现。因此,必须做好教师工作,保护学乍的法定权利。

1、培训监督引导,提升教师素质。近年来,国家非常关心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的提高、改善而对教师素质尤其是师德和法制观念的重视不够,殊不知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才是教育事业进步的根本因素。基于此首先应强化终身教育观念,建立经常性的培训监督引导制度,持续不断地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其次,要按照同志提出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在教币诸素质中,侧重于教师的品行修养,为教师建立品行修养评价制度和相应的监督奖惩机制,将教师的品行修养纳入规范运作的轨道。

2.开展法制宣传,提高维权意识。学生相对于教师,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见识有限,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大多迷信惧怕老师,受伤害的机率较大。在一些学校中,学校普法教育因应试压力而名存实亡,有关职能部门应定期检查,在师生中大力实施普法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鼓励家长和学生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人身权益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家长和学生对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的行为要理直气壮地敢于说“不”。只有宝剑高悬,维权得力,才能有效地遏制教师侵权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教师权利范文篇7

关键词:教师权利法律保护法律救济

一、教师权利的法律保护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对现阶段教师的权利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主要包括了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等等。上述权利作为教师不可剥夺的法定权利,其实现不仅有赖于权利主体的积极作为,而且需要义务主体,尤其是政府积极创造条件为其提供制度上和法律上的保障。从法律保障方面来说,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实体法对教师权利的保护

实体保障是指以成文或判例等不同的法律形式明确规定教师的权利。我国教师的许多权利是有法律保障的。除了《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也规定“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违反本法规定,侵犯教师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此外,还有许多根据《教师法》分则中的相关内容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如国家专门制定、为保障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为防止教师资格认定和聘任过程中侵犯教师权利现象出现的《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认定条例》以及《教学成果奖励条例》、《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励暂行规定》等。

除了以上专门的教育法律,教师还可援用其他法律作为保障。如:《宪法》,它是教师权利内容的最重要的法律依据,教师某些权利受到侵犯时甚至可以追究“违宪责任”;《民法通则》,它对教师的合法收人、人身权利具有明确的保障作用;《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它的一些条款规定同样适用于教师。

2程序法对教师权利的保障

如果仅有实体法而无程序法,那么实体法赋予教师的各项权利就无法实现;当其受到侵害时,也无法获得法律救济。程序法必须密切配合实体法才能最终保障实体法所赋予教师的各项权利真正得到实现。程序保障包括教师权利受到损害时有关法律责任追究的规定及法律救济。

教师的权利保障离不开责任追究,我国的相关法律已明确了这一点,如《教育法》第81条,《教师法》第22,35,36,38条都规定,对侵犯教师权益、造成损害的要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或追究刑事责任。我国的《民法通则》及《民事诉讼法》、《刑法》及《刑事诉讼法》、《行政处罚法》及《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分别对民事制裁、刑事制裁和行政制裁的内容、方法及实施程序作了明确的规定。

在法律救济方面,《教师法》确立了教师申诉制度。《教师法》第39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三十日内,作出处理。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根据本法规定享有的权利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作出处理。”这些规定确立了教师申诉制度的法律地位,使其成为保障教师权利的一项重要措施。除此之外,教师还可援用《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以及《国家赔偿法》等救济性法律来获得法律救济。《行政复议法》第6条规定的8种可以申请行政复议的情况和《国家赔偿法》第3,4条对行政赔偿范围作出的具体规定,同样适用干教师。

二、教师权利的法律保护目前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我国对教师权利的保障无论在实体法方面,还是在程序法方面都还显得比较薄弱,以至于现实生活中教师权利受损以及受损后得不到法律救济的现象屡屡出现,造成了教师职业安全感降低,精神和工作压力增大,助长了教育领域中的不正之风。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的法定身份不明确,与学校的法律关系仍未确定

由于相关的法律不完备,不同的法律条文及不同的解释对教师身份的认定不同,导致了教师身份不明,与学校的法律关系不确定。改革之前,教师是“国家干部”。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教师被重新确认为“国家公职人员”,二,但不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公务人员。《教师法》第3条又明确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对教师身份的不同认定影响了教师与学校关系的确定。目前,第一种观点认为,学校和教师之间构成平等主体之间平权型的民事法律关系;2第二种观点认为,学校和教师之间仍主要是隶属型的行政法律关系;一第三种观点认为,学校和教师之间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确定教师法定身份及与学校的法律关系是教师工作保障的重要命题,它们直接影响到教育行政机关对教师的管理方式,教师享有的权利以及教师起诉的可能性和司法审查的方式。这两者不明确,常常使教师在发生纠纷时投诉无门,权益无法得到应有的和充分的保障。

2教育立法数,少、层次不高

对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权力的授予、运行、制约及责任承担等问题,我国法律都缺乏明确的规定,这是造成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滥用权力、侵犯教师权利的又一原因。同时,我国教育法律从立法模式上说,属于“责任立法”,强调违法责任的追究而忽视权利受到损害时的救济。例如,《教育法》和《教师法》等法律都列有“法律责任”一章,也规定了其他主体违反法律规定时的责任追究方式,但没有具体规定教师法定权利受到损害时应寻求的法律救济方式。这种“责任立法”模式不利于教师权利的保护。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法制建设有了较大进展,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法体系已初显轮廓。但由于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我国仅有6部教育方面的法律、十几部行政法规,其余则是大量的行政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立法数量少、层次不高。其中有关保障教师权利的部分和与《教师法》配套的法规更为单薄,且缺乏系统化和操作性。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关于保障教师权利的立法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不小的差距。

3教师适用的法律救济渠道不完善

目前适用于我国教师的专门救济途径,是《教师法》依照宪法规定的公民申诉制度而制定的教师申诉制度。但是由于它规定得十分简略,没有法规或规章进一步具体细化,因而有诸多不完善处:首先,申诉机关不明确。现在很多教育行政部门没有设置专门受理教师申诉的机构和人员,即使有此类机构,也没有明确它们的地位及做出决定的效力,这导致教师申诉在很多情况下被搁置,难以得到解决。其次,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如何处理教师对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申诉。行政主管部门有可能因此逃避不作为的责任,或故意拖延或不履行职责,这与行政救济的目的相悖。最后,相关法律没有规定处理教师申诉所适用的程序。

我国教育立法较晚,教育行政复议活动相应也开展得较晚且很不完善。1986年的《义务教育法》和1993年的《教师法》都未涉及行政复议。随后的《教育法》在第九章法律责任部分明确了一些行政处分、处罚的种类,提出教师如果遭受不公正的行政处罚,可根据《行政复议条例》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但学校不是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主体,教师对学校内部管理决定不服的不能提起行政复议,只能通过教师申诉和民事诉讼解决。至目前,尚没有专门的教育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制度,且行政诉讼又将内部行政行为明确排出受案范围,教师如不服学校对其行政处分决定,只能通过教育申诉而非教育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获得救济。同时《教师法》第39条不完善的“申诉”使“申诉”成了封闭性的行政救济,在客观上构成了教师进行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障碍。实践中尽管已发生若干起教师状告学校的案件,但因在受案范围上存在不同意见,法院几乎每受理一个案件都会引起争议。

4有关教师权利的程序法保障落后于实体法

我国属于成文法传统国家,具有“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我国宪法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原则性规定与西方国家没有多大的差别,但这些权利义务根据什么标准和由谁来确定,对于侵权行为在什么场合以及按什么方式进行追究等程序性前提的规定,一直残缺不全。”具体到教师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也是如此。

依照我国《行政诉讼法》及《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的规定,教师只能就涉及人身权、财产权的侵权行为提起诉讼,而教师的某些权利如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进修培训权等不同于人身权、财产权,对侵害这些权利的行为是否可诉呢,则成为一个疑难点。

三、立法建议

教师依法享有各种权利,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保证。教师的各种权利应当受到法律的切实保护。但如前所述,教师权利的法律保障机制尚不健全,这种状况与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精神不符,必须予以改善。具体来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确定教师“法定身份”及与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的法律关系

为了更好地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真正实现依法治教,必须确定教师的法定身份及与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的法律关系,并借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它们明确规定教师有“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的权利。这样有利于对教师的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这是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之根本。

2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法可依是法律保护手段实施的首要前提。虽然《教师法》对教师的权利作出了实体性的认定,但其实现还有赖于实施体系的完善。首先,要制定与《教师法》有关的配套法规。如,确立和完善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考核制度、教师职务资格评审制度和聘任制度、教师培养和培训制度、教师奖惩制度、教师待遇保障制度等。其次,加快我国行政程序立法步伐,通过法律程序控制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管理权力。最后,加强教育立法技术水平,必须以法律规范的内在逻辑构建保障教师权利实现的法律规范体系。

有法必依,是法律保护手段实施的重要前提。目前,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不依据法律制订教师管理规则,教师必须服从。这种不受法律限制的分权力对公民的合法权利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违背了依法治国的原则。在一个法治国家里,不允许有任何超出法律限制和约束的权力,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也不例外。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教师进行管理时必须遵循“职权法定”的原则,防止滥用权力及越权行为的发生。

执法必严是法律保护手段实施的重要保障。首先,在教育教学和教师管理过程中,要避免“人情学”、“关系学”,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法律程序办事。其次,加强执法检查监督。除了主管的教育法制部门随时检查监督外,还应由人大、政协、教育和司法部门协调组织定期检查,并公布检查结果,以达到全面监督各部门的目的。

违法必究是法律保护手段实施的根本保障。首先,要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权力,尤其是滥用权力、越权、扩权等行为,有明确的责任承担规定,在违反规定时应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其次,要结合案例明确规定各类违法行为承担过失、落实责任的程序,避免推责任。

3拓宽教师适用的法律救济渠道

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师权利救济体系是当前函需进行的工作。教师申诉制度是《教师法》确立的一项法定救济制度,它可以而且应当成为保护教师权利的重要渠道。但这项制度目前还很不完善,在实践中也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急需将教师的申诉制度予以规范化、细致化,“十五”期间尽快出台《教师申诉制度》,赋予申诉制度应有的法律效力。

199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行政复议法》。该法第42条明确规定了优先适用的效力,第6条又将绝大多数的行政行为纳入了行政复议范围。该法实施后,应取代《教师法》第39条第2款涉及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规定,将其纳人行政复议轨道,明确教师的行政诉讼权。这有利于教师依照《行政复议法》实现教育行政复议救济。

教师权利范文篇8

教师作为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不仅应具有较高的专业学识、广博的知识学识,还应具有将这些学识有效融合在一起,以恰当的方式方法传授给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教师的学识、才能和人格魅力,从而影响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态度和热情。这是每个高校专业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素养或应体现的专业精神。而要使每个教师都能发挥出教学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师德作用的发挥密切相关。我们经常看到高校中存在着的许多不良师德行为方面的共性问题,如教师爱岗敬业意识淡漠,对学生成长漠不关心,一些教师只管自己上课,不关心学生的学习行为,甚至对学生的违纪现象装作看不见;师生关系疏远,教师很少主动关心学生,与学生更缺少交流,上完课就走成为更多教师的习惯性行为,所以教师记不住学生的名字,师生感情疏远,教师对学生很难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教师缺少严谨治学的态度,对教学缺少潜心钻研精神,很少有独立见解,只是以机械记忆和照本宣科等方式授课,造成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认知动力,也是造成学生逃课这一不良行为愈演愈烈的根源之一;为人师表不明显,教师自律意识不强,随意调课,上课接打手机,对学生态度强硬,高高在上,这些行为都在削弱着教师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关注师德行为,改善和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正在成为目前高校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治理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工作。

一直以来学术界在不断研究关于师德方面的内容,国家也一再强调高校教师要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要以身作则,身先示范,发挥师德楷模作用,但是收效并不明显。而且近年来一些高校在致力于将师德纳入教师评价系统中,以通过约束教师不良师德行为来提升或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学术水平的提升。而从操作层面来看,仍然呈现的是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来规范教师行为。似乎师德建设已成为一个瓶颈,无助于改善高校教师教学面貌,也无法科学地衡量师德水准。为此,有些学者研究与借鉴西方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伦理思想,在探索教师专业发展中,提出教师专业道德提升的伦理思想,显示了师德发展通过专业化路径得以自觉实现的理论,对探索我国师德建设的路径应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教师专业化真正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首次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职业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1972年英国的《师范教育和师资培训调查委员会的报告》(鲁姆斯报告)更是将教师专业发展及教师职业专业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使教师职业开始向专业化迈进。1975年,美国正式颁布《教师伦理规范》,其中渗透了教师专业化思潮,“使得美国的教师职业伦理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一些实质性的变化,将教师的专业自主、专业伦理等教师专业特质纳入其中”,[1]凸显了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从行为规范层面上升为特殊专业人员层面的一种专业伦理思考。

在教师专业化运动过程中,传统师德向专业伦理的转换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趋势。有论者指出“,从最初的一般性的德性要求,到具有道德法典意义的许多专业伦理规范教育,从重视知识、技能水平培养,逐步过渡到专业精神与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提升的兼顾,是教师专业化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层面”。教师专业伦理是教师专业活动的行为准则,目的在于规范和约束教师的专业行为,确保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教育影响。如果教师对职业的专业性认识不足,对教师职业伦理规范不够明确,甚至沦为一般的道德修养,并过多地渗透了政治因素,会使教师伦理规范不能反映职业特点,也难以有效规约教师的职业行为。我国新颁发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还是没有很好地表达教师的职业特征,在教育实践中难以发挥规约和引导教师行为的作用。反观美国教育协会制定的《教师专业伦理规范》,从其“导言”中明确,教育专业伦理守则表达了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期望,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负有维护最高伦理职责的重大责任,凸现其坚持了崇高的师德理想,明显受行为主义影响较大,偏重于教师的外显行为。在陈述方式上多采用限制性语(不准、不得之类),使其操作性得到增强,权威性、合理性也得到提升。美国国家教育协会及其分会详定:对于违反守则任一条款的惩处为开除会籍,并且所制定的条款应用于任何形式下的强制执行。这种严厉的惩罚措施,其目的在于规范教师专业行为,确保教师专业“伦理底线”得到遵守。[2]我国传统师德注重强调个人的道德自觉,使许多伦理规范流于形式。如果教师一心向“钱”看,认识不到自己的职责,又没有纪律约束,很容易出现不认真教学,不尊重甚至随意惩罚学生等的无视学生权益的、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精神的行为。而教师专业伦理建设,体现的是教师专业道德的自觉提升,是自律与他律在教师职业中的自觉结合。为此,研究教师专业伦理,对解决当下师德建设困境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教师专业伦理对师德建设的引领作用

有研究者提出,教师专业伦理的研究是指向教师、为了教师、提升教师的教育生活。认为,教师伦理规范的制定不仅要关注教师基本的伦理诉求,更要有一种境界———关注并尊重教师之为人的需要、尊严和自由,以及关注并尊重教师之为人的人生意义的彰显和生命价值的体现。教师伦理规范的制定应“以人为本”,给教师以人文关怀。首要问题就是要把教师当“人”来理解,把着眼点放在教师的身上而不是外在的东西。[3]教师专业伦理建设,需要实现教师专业义务向专业权利的变更,以权利来推动义务。研究揭示,“教师专业权利是教师专业义务存在的基础,教师很难承担没有专业权利支持的专业义务”。因为“教师的专业权利是教师的自然权利在教育活动中的延伸,没有充分享受到自然权利的教师,其专业权利也难有保障”;“没有充分享有自然权利的教师也没有办法很好地履行专业义务”;“教师的自然义务源于教师的自然权利,没有自然权利可言的教师自然也不负有自然义务,难以与他人建立起平等互动的关系。这自然会影响到教师专业义务的履行”。[4](59)

只有教师专业权利得到保障,才会有助于教师自觉履行专业义务,师德建设才会取得应有成效。个体权利等同于自然权利,与专业权利构成对应关系,具体是指社会成员在其社会内部不依赖于社会制度的具体安排与个体的社会地位而独立享有的权利,是社会内部成员普遍享有的权利,也是作为个体其他社会权利基础的基本权利。专业权利是强调权利来源于个体的身份,它是专业制度赋予个人的特殊权利。自然权利是专业权利的基础。自然义务的要义为,一项权利的拥有至少包含两种义务要求,一是他人有不得干涉权利人在其权利范围内的行为选择自由的义务,二是权利人有尊重他人同样权利的义务。每个个体,在享有自然权利同时,也必然地承担着个体的尊重自己和他人权利的要求。个体权利的内容对应个体的义务内容,即为不得伤害他人,要珍视每个人的生命,平等地考虑每个人的人身安全;不能随意地限制他人的言论,要主动为他人提供表达意见的机会;不能剥夺个体对社会生活的各种参与权利;不得冒犯他人的宗教信仰;不得随意地出入他人的私生活领域,要尊重他人的隐私;不能限制他人追求幸福的权利,等等。“教师专业伦理是教师与学生及社会公众之间的契约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制度安排,它分配着教师与其他教育相关者的权利与义务。对这项社会制度来说,正义应该是其所追求的首要价值……在符合正义要求的前提下,教师专业伦理还应特别突出关怀的价值导向”。“教师专业伦理既要规范和提升教师的专业服务质量,又要给予教师专业自主的空间”。

“在教师专业伦理中,教师的专业权利与专业义务一定要同时并重。专业权利告诉教师可以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告诉学生及社会公众不可以对教师做什么;专业义务则告诉教师必须做什么以及一定不能做什么,告诉学生及社会公众可以要求教师做什么”。“权利与义务的相等是公正的根本原则”。“教师行使一项专业权利,就要同时承担着一项或若干项专业义务;教师履行一项专业义务就要同时享有一项或若干项专业权利”。总之“,教师专业伦理以正义为首要价值原则,应包含专业权利与专业义务两方面的内容,并且教师专业权利与专业义务之间要保持基本均衡”。[4](60)教师专业伦理的核心要义揭示出,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拥有社会制度分配给自身的专业权利与义务。专业权利表明教师拥有教育学生的自主空间,对学生履行教书育人义务是教师应尽和完成的职责,不再是一种规约,而是融入其专业精神中所特有的专业品质,教师教学水平也不再是应该提高,而是起点就应达到专业水准。教育活动与其他专业活动的区别就是本身具有道德属性。教师的专业特性必然要反映出以道德要求为基础的以人化人的功能。因为教师面对的是正处于发展中的学生,其教育工作的目的也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处理利益关系的伦理方式,必将影响到学生对于其他利益关系的处理,并最终影响到学生的道德观念。因此,教师专业伦理不仅是教育活动开展的外部保障,也是内在构成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更是教育专业特性的第一要义与保障。师德建设是建立在提升教师道德素质基础上,正确而有效地推行道德行为规范的一系列要求,教师专业伦理便是将师德行为规范转化为自觉的专业行为。所以,师德建设立足于教师专业伦理工作的推动,更会成效显著。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对加速师德建设向专业伦理转变的意义

现如今,我们的社会已步入专家社会,社会中的许多职业都需要从业者接受相应的训练,并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完成任务。教师这项古老的职业,在经历漫长的非专业和半专业的发展历程之后,在现代社会跨入了专业之列。教学作为一种公众服务的形态,需要教师具有专业知识及特殊技能,同时需要对受教育者的教育及其福祉,产生一种个人的以及团体的责任感。教学被视为一种专业,教师便被视为专业人员。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对于社会成员个体以及社会整体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对个体的命运与社会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社会应努力保障教师的社会地位,赋予教师自主权。正是在此共识的作用下,世界上以美国为代表的许多国家便开展起声势浩大的教师专业化运动,以确认和维护教师的专业地位,保障教师的专业自主,并不断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和社会公众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在进行服务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伦理可以为教师提供行为参照标准,形塑教师的道德品质,并唤起教师的专业精神,从而提升教育服务质量。有研究揭示,教育伦理的本质就是使“教育的主客体在和谐的教育中走向人性的光辉”。[5]任何一个专业领域专业人员的成长都会经历由一个专业发展的初期到成熟阶段,才能走向真正的专业化的过程。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也必然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但是基于教师职业与其他专业所具有的不同的特殊性,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必然将其德行品质作为入职标准,纳入教师资格规定中。教师资格规定对于提升教育专业品质有极大的帮助。一方面,它可以限制不合格人员进入教育行列,防止其损害教育声誉;另一方面,它可以激励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以免降低到资格规定以下。同时,资格本身的不断提高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准入的门槛,带动整个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提升教育群体在社会中的形象与地位。这也是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制定和使用专业标准已成为非常重要的保证教育专业品质的手段,所使用的标准包括教师的资格规定、教师教育机构的资格规定、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标准等。

教师权利范文篇9

1.教师中存在的侵犯学生权利的问题

应该说,我国的绝大部分教师都是有较高的道德水平的,但是,近年来在报刊、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中,时有报道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的各种事件。这些少数的害马之群,素质低下、道德败坏、目无法纪,影响了和谐校园的构建。比如,语言的简单粗暴或不当,对学生人格尊严的侵害与幼小心灵的挫伤;行为上伤害学生身体,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部分老师还打着教育者、管理者的旗号侵害学生的隐私权、受教育权和名誉权等,随意使用手中的惩罚权侵害学生的权利或加重对学生的处分等级,甚至取消学生的学籍等,这些目前学校管理中存在的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的事例,虽然不具普遍代表性,但产生的影响却是极其恶劣的。我们必须正视并深刻思考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2.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的原因思考

这首先源于当代中国学生权利意识的缺失。首先,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也可以说是历史使然。郝铁川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缺陷,就是重义务、轻权利。”又加之我国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师道尊严的文化传统中,师生关系难以平等。而实践中强调的也是学生对学校和老师的绝对服从,强调的是学生的义务而非权利。学生常常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弱势的状态,即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老师的侵害,也是忍气吞声,不敢反抗,更不敢投诉或诉诸法律途径解决。其次,学生所受到的权利意识教育和法制教育不足,对自己的法定权利了解有限,特别是未成年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辨别能力又不强,加之社会的其他层面维权意识淡漠,客观上也阻碍了其充分享受自身权利。第三,这与校园,乃至整个中国社会权利保护机制不完善直接相关。中国大多数的高校都还没有建立起学生权益保护组织,学生如果权利遭到侵害的时候,没有相应的保护组织,甚至也没有相应的条例可以参照,以保护自身的权益。另一方面,这又与教师自身相关。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腾讯网的调查,77.4%公众感觉师德水平在下降。此种状况令人堪忧。各种评论常常将此类事件的发生归结于教师自身的素质问题。笔者认为,道德观念滑坡只是此类事件发生的表象,法制观念淡薄、缺乏权利意识与人道主义观念,才是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是导致在日常的教学与生活中有意或无意地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的深层原因。这些事例警醒我们,在依法治教的新形势下,教师对学生的侵权行为和学生权利的保护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并切实加以研究。

二、学生权利保护意识对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中国古代的师德特别强调为人师表,教师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强烈的示范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决定了教师的基本素质,也决定了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基本品质。

新时期,在当前“从权力走向权利”的社会中,只有更好地让教师提高学生权利意识,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才能更好地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新时期卞师德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应不断有新的内容,师德建设应注人新的内涵,那就是要注重保护学生权利。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师的一切道德实践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人才。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是参与教育、体现教育价值、教育质量的主体。如果不把学生作为独立的人格主体看待,不尊重学生最基本的权利,是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只有在教育教学中给学生灌输权利意识,使其充分了解到自身的法定权利,并敢于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才是我们培养新时期人才的应有之意。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师爱是师德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就是要将一个“爱”落实在我们的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具体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学生,不挖苦学生,不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让每个学生能真正得到“师爱”。离开人权意识的爱,可能是野蛮的爱。以人权为价值基础的师德是骨子里文明的师德,无人权意识的师德是含有野蛮成分的师德。无人权意识的师德往往使人产生虚幻的优越感,以人权为价值基础的师德能使人产生高尚的平等感。

三、新时代的师德建设需要怎么样去尊重和保护学生权利

1.教育理念上,强化教师的学生权利意识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更新教育观念。要放下架子,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要在教学观念上把学生真正当作“人”而不是“物”来看待,关注学生的自由、幸福、尊严,尊重人的个性、人格、权益,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用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用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才是现代师德的应有之意。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潜移默化地将权利意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深受感染的同时得到启发。卢梭曾说过“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要让学生真正具有权利意识,学会保护自己,就要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的基础上,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这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认同,从而水到渠成地实现教育目的,懂得维护自身权利。最后,教师的职前职后培训都应重视有关学生权利内容的教学,并从教育观的高度强调确立学生权利意识的重要性。

2.教育宣传中,加强校园权利文化建设

我们正处在一个“从权力走向权利的时代”,要使学生的权利意识得到普遍的提高,学校应营造出一种权利文化的氛围,开展多种活动,比如举办法制讲座,举办演讲比赛等使学生对权利文化加深理解。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时,应将学生的权利具名化;应从文化观念、文化制度、人际交往方式上形成以尊重和维护学生权利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的权利是否受到尊重,应成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及其管理和教师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

权利文化的普及可能成为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权利文化不仅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而且通过权利文化在高校普及和传播,更有利于学生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集体主义观念和全局意识的新时代公民,成长为一个富有公民意识和人权意识的新型公民,这也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

3.教育立法上,完善学生权利保护法规

教师权利范文篇10

关键词:初中教育;班级管理;教育惩罚;运用方式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使用教育惩罚的措施来进行班级管理。这样虽然能够帮助教师进行班级管理,但是教师同样应该认识到,教育惩罚具有一些负面作用,过分使用教育惩罚的方式会严重的影响班级管理的质量,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因此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不能滥用,而是结合实际情况有选择、有节制的使用。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点,同时多考虑怎么样才能够真正科学的运用教育惩罚。只有这样,教育惩罚的价值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发挥,学生也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1当前教育惩罚措施的使用情况

就当前教育惩罚措施的实际使用情况调查来看,大部分教师都将教育惩罚措施当成治理学生的唯一手段,但是同样有一部分教师但是教育惩罚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可控制的情况,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这部分教师也就不使用教育惩罚的措施。这些情况是两个极端,这些都不利于教师对班级进行管理。因此,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当前教育惩罚措施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样才能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真正的做好教育工作。首先,不少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担心出现不可控的情况,不愿意使用教育惩罚的措施。这是因为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信息可以得到快速流动。而且现代网络对于教师的暴力行为越来越关注,人们甚至会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去问责教师。所以为了自保,也是为了不惹麻烦,不少教师不愿意使用教育惩罚的手段。同时,一些家长也会制约教师使用教育惩罚的权利,要求教师不得对自己的孩子“动手动脚,”这些都严重的约束了教师的教育惩罚的权利的使用。但是这样的情况下班级的风气可能出现比较大的问题。其次,有一部分教师在管理工作中会使用教育惩罚的措施,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使用不当的情况。部分教师严重的依赖教育惩罚的措施来管理学生,一旦学生出现一些小问题就严厉的处罚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产生巨大的抵触心理。简单的惩罚和粗暴的语言和动作等都会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心理成长,这对教育的发展会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对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有一部分教师不仅喜欢使用暴力的手段惩罚学生,同时还会经常的使用这种手段。大量的使用教育惩罚会使得惩罚的效果越来越差,学生会逐渐使用这样的惩罚甚至会觉得无所谓。长此以往教育惩罚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最后,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一部分教师在进行教育惩罚的时候并不是公正无私的,而是会有偏向性。这会让学生的心理承受巨大的打击。对教师的公平性产生怀疑。这样一来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学生就会怀疑教师,不听从教师的安排。这对教师的权威性无疑会产生巨大的打击。

2如何运用好教育惩罚

2.1保障和约束教师的权利:为了让教师真正的运用好教育惩罚的权利,国家首先需要保障和约束教师的权利。首先,国家必须要赋予教师适当的权利,让教师能够有权利使用相应的教育惩罚的权利,这样就能够保护好教师,让教师不用畏首畏脚。而在保证了教师的权利以后,我们还必须要适当的约束教师的权利。不能够让教师的权利过分的膨胀。这样在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教师也会考虑到自己的权利界限,避免过分的侵犯学生的权利。需要注意的是,相关的保障和约束都需要明确的表述出来,明文规定可以让教师和学生都知道自己的权利和责任的范围。这样一来在行使权力的时候教师就能够拥有权力又必须要负责。需要特别注明的是,在规定中,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指出,一旦教师在行使权力的时候超出了自己的权利范围,侵犯到了学生的权利的时候,学生有权利采用一定的方式去保护自己,同时教师也一定会收到严厉的惩罚。教育惩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好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让学生更好的成长,因此教师必须要明确这一目标。不能够随意的使用自己的权利。

2.2保证教师能够胜任管理工作:教育惩罚的合理应用还要求学校必须要保证教师能够胜任自己的角色。换言之就是教师的素质必须要高,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的承担教师的工作,解决好在工作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各方面的问题。第一,学校需要对教师进行相关的教育,让教师认识到自己的权利,明确自己的义务。这样教师才能够做到心里有数。即教师的法律意识必须要比较高。第二,除了法律约束以外,教师还需要道德约束,也就是说教师自身的道德力量需要比较强。教师能够用自身的道德力量约束自己。在使用教育惩罚的权利的时候教师必须要尊重自己的角色,同时尊重学生的权利。使用教育惩罚的目的是保护学生更好的成长,教师要明确这样的观点,避免在使用权利的过程中伤害到学生。

2.3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最终还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去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在管理学生的时候,教师还需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性,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成为自己的主人。在初中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使用教育惩罚是有必要的,但是教师必须要注意使用的方式,真正的发挥教育惩罚的价值。

作者:秦志军 胡丙贵 冯荣春 赵海荣 乔淑云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八号镇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宁榕.浅议初中生惩戒教育要遵循的原则[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3,(8):18-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