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7:46:44

建筑专业

建筑专业范文篇1

1全过程专业培养复杂系统认知

1.1专业培养系统的结构功能建构

对系统认识的基本出发点是整体性[2],各要素组成的整体在结构上具有近似加和性,但在功能上具有非加和性,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任何专业教学培养在组织形式上均具有层次结构的复杂性,而专业素质培养的全过程中一定也体现出时间层次结构和空间层次结构。建筑学本科专业培养学制一般为五年(个别学校为四年),学生入学后主要接受两种能力的培养,即显性的知识技能培养和隐性的道德素质培养。知识技能培养主要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两个部分,随着时间层次的提高,在不同的空间中逐步加深知识的学习难度,直至毕业,这期间素质培养渗透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中,以及学生日常班会和各类讲座中。各结构层次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构成具有完整培养教育功能的有机整体(图1)。

1.2专业素质培养系统的还原论剖析

用还原论原理可以剖析到专业培养系统最初始的构成元素是课程,课程有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毕业论文(设计)等。课程主要有理论和实践两种主要授课形式,各个课程元素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由不同人员参与组合而成,其中学生是受教者,出现在任何时间、空间层次中。培养系统每部分的组成元素是单门课程。不同专业的通识课程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主要由政治、外国语、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就业(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组成。不同专业的专业课内容相差甚远。所有的课程都可以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两部分来实现,差别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当学生每门课程都取得合格以上成绩时,即达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而结束了本阶段的学习任务,取得了相应的文凭资格。专业培养系统展示了明显的等级观点即层次观点,各门课程元素都按时间顺序形成严格的等级组织。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之间有着明显的承接关系,不同层次上的课程要素具有不同作用,不可以逆行操作。同一时间层次上的课程内容尽管各异,但都具有类似的难度和相近的培养目标。系统的等级性和层次性正是结构等级和功能等级统一的反映[3]。

1.3专业培养系统的复杂性分析

1.3.1多层次复杂内部结构大学生专业培养系统内部结构复杂,主要体现在双通道能力培养,即个人素养提升和专业知识技能培养,每种能力的培养都具备多层次性。如个人素养提升由大学生道德培养做基础层次,职业道德培养是较高层次;专业知识技能培养有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和专业核心课程培养两个层次。两种能力培养都具有层第性。专业培养层次结构嵌套时间层次结构和空间层次结构。素养的提升在低年级阶段主要以个人修养提升为主,高年级阶段主要以职业道德培养为主。专业技能知识一般随着年级升高技能难度逐层次增加,专业基础课体主要在低年级讲授,专业核心课主要在高年级讲授,具有不可逆过程的复杂性[4]。专业培养过程主要是在校园教室、工作室、实验室中完成,同时也需要图书馆、宿舍等辅助空间,还有一部分知识在实习基地、实习单位中获得,空间层次结构丰富。1.3.2多信息复杂性外部环境大学生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受外界多重环境影响,教育部制定了专业培养计划“国标”,所有专业课程设置均按“国标”执行,“国标”中多数课程均有明确课程名称和课时安排(定性与定量),少数课程根据自身特点自行安排(彰显特色的“自选”部分)。属自行安排的课程受学校周边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生态环境以及教师的专业特长、研究方向等的影响,开设不同的内容。各学校即使是同一课程,不同教师传授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如建筑设计课程在建筑学前四学年每学期均要开设,分建筑设计1~8,每学期的内容除一些学校有明确规定外,还有一些学校由任课教师自行设定,这门课教师个体行为对教学的影响非常大。同样一些学校建筑设计教师组成团队,有较为规范的大纲指导授课内容,这种情况教师的群体行为对教学的影响又是显而易见的。有些教师兼职于校外的设计院,将最近从事的真实项目用于教学内容,教学培养中受外界的信息输入的影响较重。总之,大学生培养计划与实施与外界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受多信息输入影响。

2全过程专业培养复杂系统特征

2.1整体性与开放性

全过程专业培养复杂系统具有整体性。大学生专业培养根据培养计划指导,主要通过教师传授与学生学习互动过程完成,教学培养计划的主要组成元素是课程,所有的课程均围绕培养目标设置。每门课程根据学时不同,对应着不同的学分,每门课程通过预定考核方式取得合格成绩就得到相应学分,学分累计到培养计划中规定的数字,就完成学业,整体性体现明显。全过程专业培养复杂系统具有开放性。专业培养过程虽然主要在学校进行并完成,培养系统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同时也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着信息交换。以建筑学为例,建筑新材料课程的内容与社会上建筑材料研发成果有密切关系,新材料研发结果的更新会带动课堂内容的更新,而接触到新材料的学生毕业后将新材料运用到设计当中,这就是系统内外信息交换的表现。培养系统具有等稳定性,“国标”中规定的基本课程和相应课时各学校必须遵照采用,不可随意改动,这就保证了系统的结构稳定和功能稳定,具有一定的抗干扰性。培养系统在每个学校师资稳定、生源稳定的环境中,具有不断复杂化和完善化的演化能力。专业培养时间长的院校,办学经验逐渐丰富,师资力量逐渐加强,科研水平、教学水平逐渐提高,培养系统趋于完善化,并在此基础上,申办硕士点、博士点,使系统不断复杂化。由上可见,一个专业的申办与发展,就是专业培养系统的产生与演变,只有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形成,也只有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维持生存[5]。

2.2双重组织性与最优化

全过程专业培养系统具有外组织和自组织双重属性。每个学校对新专业的开设都需要论证和向上级部门申报,筹备专业教师和相应实验室,所有专业培养计划均符合教育部对专业指导的统一安排,整个专业培养系统的组织行为和结构组成是受外界之力设计安排完成,具备典型的他组织特点。专业培养系统也具有自组织能力,专业师资、培养计划一旦稳定下来,就能够正常运转,如果出现新的信息变化,也能通过反馈进行自控和自调以达到适应外界变化的目的。如BIM技术在建筑界近几年强劲推行的同时,各学校建筑类专业也纷纷以开设相关任选课、讲座、办班等形式将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及时针对外界信息进行自我调整,自组织能力可见一斑。专业培养系统不仅只是被动地对所发生的信息变更做出反应,而是积极地试图将所发生的一切都转化为对自己有利的因素[5],使系统最优化发展。一般说来,教师自我擅长和偏好会促进自组织的发展,建筑学专业总会有部分教师在设计院兼职工作或是在某些研究领域有深入研究,这些教师自然而然地会将自身经历的最新知识融入学生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更接近实际与某些知识前沿,学生毕业后更容易融入工作环境,承担工作任务。培养系统的积极反馈机制和可调控性促使系统不断优化,向社会所期待的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目标演化。

2.3适应性与稳定性

系统由各元素构成多层次组织结构,每个层次对更高层次都起到基础作用,系统某个层次优化的过程也就是系统优化的过程。在任何系统中,最根本的适应机制就是改善和重组自己的基本组成元素,也可以视为优化过程,优化的结果就是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能够适应周围环境,进而体现系统的稳定性。这种稳定具有相对性,当外界环境产生变化,系统又进入优化过程,进而达到适应,进入良性稳定状态。当然,系统调整不一定全是优化过程,被迫适应也是存在的。在国内建筑学专业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受外界环境(战乱、等)影响,经历了各种起伏,每次都是经过元素的调整、层次组织的改变来适应的。例如“”时期的第一次“教育改革”,教师和学生分成小组,参与实际工程项目,课堂的理论教学被取消,课堂教学模式被生产劳动和结合实际项目的现场教学取代。这种特殊时期的被迫调整,不能视为系统优化过程,但取得了与环境的适应,进入暂时稳定状态。

3专业培养复杂系统研究的现实意义

3.1系统整体性可以充分认识专业培养全过程

关注系统的整体性就可以揭示认清系统内部复杂的各层次本质及其构图1 建筑学专业培养系统结构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成关系,利用还原论可以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系统的基本组成元素以及各元素之间的组织关系。揭示系统本质的目的是对系统内部有整体的认识,进而对系统的优化过程有正确的判断;关注外环境对整体的影响,就会对系统优化过程的产生原因有正确的判断。当一个系统变化的“前因”能够认清,变化的过程(元素或层次组织的调整)就会得到掌控,那么系统变化的“后果”就能够得到预测。每个学校在开办任何专业之前都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和自身师资的基础,这些大环境下条件的具备才有可能使一个新专业创办起来。新专业创办之初,更多的是向周边同类专业学习与模仿,特别是培养计划的产生符合“国标”的同时充分考虑现有师资的条件。专业开办成功后,随着师资力量的充足,逐渐进入稳定期。同时由于院校及周边环境提供的实践场所的特点不同,新办专业就会逐渐优化形成自身的特点。例如同济大学的建筑学专业对城市街区改造具有较多关注,东南大学对低年级学生空间学习颇为重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生关注寒地建筑设计,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对岭南建筑手法有较多体会等等。形成自身特点后的专业就进入更高层次的稳定发展阶段。

3.2系统动态原理可以正确对待专业发展过程的相对稳定性

任何系统都不是静止存在的,复杂系统总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稳定与平衡是运动的一种趋势,而波动与不平衡是运动的常态,只有将系统看作是一个动态体系,才能正确把握系统的运动规律[2]。系统存在反馈机制,反馈的源头是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信息能量的交换和干涉,反馈的基础是系统各部分之间存在信息交流或信息共享,反馈的过程是系统动态地趋于平衡或远离平衡,反馈的结果是系统内部的优化或淘汰,淘汰从大环境来说,也是一种发展与进化。开放的系统若形成有序的结构,必须经历非线性相互作用过程,有远离平衡态的趋势,这种耗散结构特征促使系统有序演化。专业发展受社会环境影响极大,国内建筑学专业百年历史中几次起起落落。从20年代的创办到30年代初期第一个小高潮的发展后经历了抗日战争时期停办、迁徙等萎缩过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十余年间快速发展后经历“”期间两次“教育革命”的几近停滞的过程,才有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的蓬勃发展。专业发展过程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和暂时的,对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馈是系统具有动态性的体现。不论是经历专业的蓬勃发展期,还是停滞期和萎缩期,都应该正确面对这期间的变动。系统动态理论也适用于对专业培养内容相对稳定性的认知。每所院校在“国标”规定的框架下制定的培养方案内容具有极大的稳定性,但所有稳定都是相对的,外环境对系统的影响首先会在系统内部引发一些元素的调整,进而带来结构组织的变动与调整。例如预制构件在改革开放初期20年内垄断式应用,建筑类专业的建筑设计、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建筑材料等课程无不围绕其内容讲解和实践,之后随现浇钢筋混凝土的广泛使用,这些课程内容又随之转变,而近五年来预制装配式建筑涅槃呈现,使得这些课程时下正在更新过程中。诸如此类的变化冲击着专业培养内容的稳定性,调整后进入相对稳定,之后再产生波动,再调整、再稳定……系统就是在动态中发展,稳定总是相对的。

3.3复杂适应性系统的图式竞争促使专业培养系统演化与提升

图式是从对环境直接或间接的经验中获得的,固有的图式能表现出更多的适应性。来自于经验的图示化认知有助于快速处理大量信息,并对发展有合理预期。建筑学专业培养过程中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方案比赛是一重要教学环节。比赛过程体现的是图式竞争,图式竞争会使对建筑设计已有经验的学生在更广阔的环境中获得更多知识与经验,教师在参与指导的过程中,对获得优秀成绩的团队的作品和经验进行图示化反应,调整和改变相应的教学思路,引导更广泛的学生进行信息的接收。当教师与学生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和技巧,对图式竞争就能有较准确的预测和对结果的掌控,推动教学培养系统演化与提升。

4相干环境对交叉学科专业培养系统发展的推动作用

建筑专业范文篇2

实习简况。

解各种工程程序;通过阅读图纸,实习内容:学习国家相关的规章制度。解设计的意图、设计方案、施工细部;解在工程建设中可能发生的实际问题,并学习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等。

一)建筑学知识

参观特色建筑,参观校内单体建筑及建筑组群。解分析以下内容:

对所参观建筑组群的总平面布局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进行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

解各层平面布局及房间布置,2参观建筑物外观及内部。观察建筑外观特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该建筑平面布局、空间造型和立面处理方法。

3分析建筑的防火与安全疏散设计是否符合要求。

二)房屋构造

解以下内容通过去参观某项在建工程现场情况。

1解该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构造特点、建筑作法、承重方式、施工方式、抗震等级等;

2解该建筑物的地基及基础类型、构造形式及施工方法;

3解该建筑物的墙体类型、结构布置、细部构造及施工特点;

配筋方式及其与墙、梁的连接构造,4解该建筑物板、梁、柱等的类型。解楼地面、屋面构造及顶蓬构造特点;

5解该建筑的楼梯、阳台等的详细构造;

6解建筑物的建筑装修构造。

三)建筑材料

解以下内容:通过去建筑工地实地参观。

1解水泥、砖、砂子、石子、钢筋等主要材料的规格、标号、特性及使用要求;

2解混凝土、砂浆的配合比、标号、生产工艺所用设备以及养护要求;

3解各种钢筋加工情况;

4解有关装饰材料的情况。

四)建筑施工

要求了解以下内容:通过去施工现场参观。

生产特点以及各工种之间的配合及穿插作业情况;1解各施工工种的工艺过程。

现浇构件的施工工序;2砖混结构施工工序。

3建筑工程与安装工程的施工配合及工序要求;

4土建工程与安装工程的施工配合及工序要求;

施工特点及方法;5装修工程的施工过程。

钢筋的绑扎,比如。底层基础钢筋的绑扎首先要放样,每一跨度里钢筋的接头数只有25%即4根钢筋里只有一个接头,另外,接头要尽量放在受压区内。砌墙的过程中,如遇到墙要转角或相交的时候,两墙要一起砌起来,留槎的过程中,可以留斜槎,如果要留直槎,则必须留阳槎,且要有拉结筋,不能留阴槎。进行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混凝土的配合比,天热的时候要注意养护。

五)基础

1基础选用类型采用独立基础,基底标高为-5.10m

建筑专业范文篇3

(一)课程安排的时间不符合整个专业学习的体系以及专本套读学生参加自考的时间规律。本课程在原教学计划中安排在第二学期,专业基础课还没有学完,学生对整个专业了解还比较浅显,而本课程的内容涉及到了许多专业的知识,因此对于此课程的学习不能很好地掌握;本课程的专本套读自学考试的时间为第三学期,造成了学习与考试时间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取得好的成绩。

(二)内容较为简单。只对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知识进行了讲解,并没有深入讲解复杂的应用计算以及实际案例分析等问题,致使学生既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没有达到专本套读学生自学考试要求的深度,使学生很难通过考试。

(三)教学中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专业理论“必需”、“够用”的前提下,重点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以适应社会需求。本课程是一门与实际建设项目的管理联系非常紧密的一门课,而课时安排均为理论课时,无实践能力培养环节,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对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及提高产生了很大的困难。

(四)教学方法陈旧。在教学思想上长久以来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有些教师仍习惯沿用单调的授课方法,仅靠一支粉笔、一本教案来授课,老师讲,学生听,进行“填鸭式”的满堂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无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佳。

二、高职高专《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授课时间的调整。一是根据本专业课程体系,学生经过两学期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再学习本课程,从内容上来讲更容易理解与接受;二是本门课的专本套读自学考试时间在第三学期,如果在本学期进行详细的学习更容易使学生在自学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将本课程的授课时间从原来的第二学期调整为第三学期,使之符合整个专业学习的体系以及专本套读学生参加自考的时间规律。

(二)内容的调整。对教学内容推陈出新,不拘泥于课本的内容,采取“必需、够用”的原则,删除与其他科目重复的内容,补充一些与实际结合紧密度重要的新内容。根据专本套读自学考试大纲的要求以及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加强对“建筑工程技术经济评价”、“预测和决策方法”、“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等重点内容的深入讲解。删减一些简单的并在其他课程中有所涉及到的内容,比如“建筑工程招标投标及工程承包合同”这部分内容在课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中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建筑产品价格、成本、利润”这部分内容在课程《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中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在本门课中进行简单描述即可。

(三)加强实践环节。本课程与实际建设工程项目结合非常紧密,因此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实施方法是增加一些实践能力课时。具体授课模式为:

1.案例教学。引入造价师以及建造师职业资格考试的实际案例以及工程项目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深入工程,尽早接受专业资格考试理念。具体以学生分组计算、讨论、发言为主要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使知识融会贯通。为此,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导师制”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互助小组,每组四人,重新按小组排列座位,便于组内展开讨论。小组成员由教师按成绩、学习态度搭配,并选出一位学习能力强、善于组织的学生为组长。组内成员先独立思考,然后再讨论交流。发现组内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则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小组讨论。为充分调动各小组的积极性,增强荣誉感,教师要引导各组之间展开竞赛,并评出优胜学习小组。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环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现场模拟。对于一些可操作的实践环节可采用现场模拟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比如:现场模拟建设程序、决策的过程、建筑企业的管理与组织模式等。通过现场模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起到现场实战的效果。

3.扩大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已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是为《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而设置的,从教改的发展趋势看,还应增加一些新的校外基地。如房地产开发公司或经营公司、招投标公司、建设监理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等。这样,不仅使学生增加了专业实践的机会,也扩大了学校及教师与社会及建筑各行业的联系面,一定会给教学带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四)多元化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注重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共鸣,可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满堂灌”的被动学习局面,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去接受知识。

(五)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学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改革与发展才能提高,才能适应社会的进步,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教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学生。教师应到施工企业去了解他们对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投标的决策过程,企业的日常管理,到设计单位去看对初步设计方案经济性的比选,到建设单位去了解一下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投资的经济效果分析等。

三、结语

建筑专业范文篇4

解各种工程顺序;通过阅读图纸,实习内容:学习国家相关的规章制度。解设计的意图、设计方案、施工细部;解在工程建设中可能发生的实际问题,并学习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等。

一建筑学知识

观赏特色建筑,观赏校内单体建筑及建筑组群。解分析以下内容:

对所观赏建筑组群的总平面布局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进行分析。根据所学知识。

解各层平面布局及房间布置,观赏建筑物外观及内部。观察建筑外观特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该建筑平面布局、空间造型和立面处理方法。

分析建筑的防火与平安疏散设计是否符合要求。

二房屋构造

解以下内容通过去参观某项在建工程现场情况。

1解该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构造特点、建筑作法、承重方式、施工方式、抗震等级等;

2解该建筑物的地基及基础类型、构造形式及施工方法;

3解该建筑物的墙体类型、结构安排、细部构造及施工特点;

4解该建筑物板、梁、柱等的类型。解楼地面、屋面构造及顶蓬构造特点;

5解该建筑的楼梯、阳台等的详细构造;

6解建筑物的建筑装修构造。

三建筑资料

解以下内容:通过去建筑工地实地观赏。

1解水泥、砖、砂子、石子、钢筋等主要材料的规格、标号、特性及使用要求;

2解混凝土、砂浆的配合比、标号、生产工艺所用设备以及养护要求;

3解各种钢筋加工情况;

4解有关装饰资料的情况。

四建筑施工

要求了解以下内容:通过去施工现场观赏。

1解各施工工种的工艺过程。

2砖混结构施工工序。

3建筑工程与安装工程的施工配合及工序要求;

4土建工程与安装工程的施工配合及工序要求;

5装修工程的施工过程。

钢筋的绑扎,比方。底层基础钢筋的绑扎首先要放样,每一跨度里钢筋的接头数只有25%即4根钢筋里只有一个接头,另外,接头要尽量放在受压区内。砌墙的过程中,如遇到墙要转角或相交的时候,两墙要一起砌起来,留槎的过程中,可以留斜槎,如果要留直槎,则必需留阳槎,且要有拉结筋,不能留阴槎。进行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混凝土的配合比,天热的时候要注意养护。

五基础

建筑专业范文篇5

我们第一天实习的地方是,老师强调了安全问题后,我们戴上了安全帽进入施工现场。楼层的主体结构施工已经结束,正在进行室内装修,建成后这里将是一个四星级的酒店。在外形上设有门罩、窗楣,充满着风情。占地360亩,规划建筑面积32万㎡。由于工程进度的关系我们不能看到相关的基础和结构的施工的流程。很快我们就到了下一站实习的地方,玉屏府。在施工现场我们发现了一些小的细节,然后询问老师,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知道了收缩缝,这是为了避免楼板在浇筑好了之后受到天气等原因影响热胀冷缩引起属性的改变导致不符合建筑使用要求。现场的工作人员跟我们说,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实际情况和建筑用途,在建造过程之间返工了几次。他告诉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总是很顺利的就能把所有的工作都完成。为了更好的完成施工和满足使用功能返工几次是不可避免也是必要的。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位于新城腹心,西邻洽,东连,这是一处现代化的住宅楼,与同城的很多或多或少带一点风情的楼层相比现代感十足。停车场采用的设计师人车分流式,方便了住户的使用。建筑工地满是泥泞,一部分住宅楼的主题结构已经施工完成,还有一部分正在紧张的基础和结构施工中。在实习中注意到,在楼梯和墙角处都采用的是实体的混凝土墙。通过询问老师得知这个就是书上说的剪力墙啊。回去之后通过查找资料得知现在很多的建筑都是这种框架-剪力墙结构,砖混结构也采用但用的比较少。所谓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就是由框架与剪力墙组合而成的结构体系,适用于需要有局部大空间的建筑,这时在局部大空间部分采用框架结构,同时又可用剪力墙来提高建筑物的抗侧能力,从而满足高层建筑的要求。

另外通过查找资料得到了一些关于剪力墙的相关信息。剪力墙结构的优点是侧向刚度大,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侧移小,其缺点是剪力墙的间距有一定限制,建筑平面布置不灵活,不适合要求大空间的公共建筑,另外结构自重也较大,灵活性就差。一般适用住宅、公寓和旅馆。而我们所参观的两个施工工地建成后都是此类建筑,所以都采用的是框架---剪力结构。这种结构吸取了各自的长处,既能为建筑平面布置提供较大的使用空间,又具有良好的抗侧力性能。这种结构是在框架结构中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构成灵活自由的使用空间,满足不同建筑功能的要求,同样又有足够的剪力墙,有相当大的刚度。这天的实习认识到了书上只是文字说明的东西,做到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便于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地太湿。我们就没有到那边正在施工的工地上去。

一段时间后,我们去了终点站:黄大厦。在参观的地下停车场时。由于功能要求有很大的空间,所以有很多大跨度的梁。梁下的混凝土砖块砌的墙。墙体间可以看见后于墙体建造的现浇柱。经老师讲解,这个就是结构柱,还有横向的叫做圈梁。老师进一步介绍后我们知道在砖混结构设计中,为了加强建筑物的空间刚度和整体性,使建筑物在地震中避免或减轻破坏,根据抗震规范,我们设置一定数量的圈梁和构造柱,来增强和提高建筑物的抗拉、抗裂性能构造柱的设置位置的规定:规范规定无论房屋的层数和地震烈度是多少,均应在外墙四角、错层部位横墙与纵墙交界处、较大洞口两侧、大房间外墙和内横墙交接处。楼梯间四角最好设置。

建筑专业范文篇6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结构;课程;再认识

1引言

“建筑结构”是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们听完课后还有很多疑惑没有解决,尽管学习了课本内容,但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并不能很好理解和自觉运用结构知识,即缺少基本的结构意识。作为任课老师,这种现象引起笔者对于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目的、内涵和教学方式的思考。面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要求,笔者认为应从所授课程和授课对象两方面入手,研究“输入”和“接受”的认知规律,做到知己知彼,目的是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结构意识,而不是固守课本,照本宣科,沿用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2相关概念

2.1建筑结构。在汉语中“建筑”一词有多重含义。狭义上,最通俗的理解便是日常所指的房屋;另外,还有作动词用时指建设筑造之意。广义上,“建筑”一词有在哲学中“上层建筑”的使用,指得是相对于经济基础的社会关系,有政治和思想两个方面。[1]“结构”一词用法也相当丰富。从微观的物质组成分子结构、原子结构,到宏观的天体、宇宙结构;到社会生活中经济、家庭结构;以及撰写文章的结构关系、汉字书法的间架结构等等。“结构”一般是指组成一个整体的各个部分的组织方式和相互的关系。如果把“建筑”和“结构”这两个词放在一起,那么它的含义便有了特指。建筑结构——建筑物承担外力的部分,以及它们的构造。我国《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给出了“建筑结构”的定义:“组成工业与民用房屋建筑包括基础在内的承重骨架体系”。[2]可见“建筑结构”是研究建筑物的承重骨架部分的组成方式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2.2建筑学专业与建筑结构课程。对于建筑学专业,对建筑结构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一般建筑学本科的学制可以达到五年,所学课程众多。主要包含了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两个大类,而建筑结构就属于工程技术类的专业基础课。如果说建筑学课程体系是一条河流,那么建筑结构是众多源泉中的一支。由于中文的一词多义,对于“建筑”这个词可以借助Archi-tecture,Building,Construction这三个英文单词来理解。Architec-ture的翻译是建筑学,其含义是人们对即将创建的环境进行设计和规划以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包含功能的布局、空间的组织、以及形式的美观等方面,可将其作为“上层建筑”,归为指导思想的层面来理解。Building的翻译是建筑物,其含义是一栋楼房,实实在在的物体,可以将“建筑”的这一层次,理解为建筑的“本体物质存在”。Construction的翻译是建造施工、建设、结构,其含义是将建筑材料进行组合达到所需的要求,在这一层次“建筑”可以理解为“物质基础”。可以看出“建筑”的整个过程,是在“上层建筑”的设计和规划下,利用物质材料进行建造,形成实实在在的物质实体。“建筑”一词的含义清晰的分为了三个层次。建筑学专业的工作侧重固然是“A”,但好的设计必须拥有对设计对象本体的充分认识,才能够是有源之水,否则只能是凭空想象;建筑师只有对建造的过程深刻了理解,才能设计出可以建造实现的建筑物;有了物质实现,这在建筑的艺术表达层面,也使美观和思想具有了实际载体,利用结构作为造型的手段也是当今建筑创作的潮流。所以建筑学学生学习建筑结构课程是必须的。

3建筑结构课程的内涵层次及培养目标

3.1建筑结构课程的内涵层次。早在古罗马时期,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提出了建筑设计的三大要素:“安全”、“适用”、“美观”。从目前众多教材可以看出,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往往简单地把土木工程专业的多门专业课,如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等进行删减压缩,合并成一本教材。其主要的逻辑,是在“安全”的范畴内结合材料知识,进行结构强度、刚度、稳定性等计算验证,属于相对微观层面的内容。而在宏观层面结构的“适用”问题,教材中却很少讨论,导致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还没有建立基本的概念,就进入到了无尽的公式海洋和计算中,继而丧失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而在“美观”这一原则中的内容,即结构所带来的造型能力,更是几乎没有提及。建筑学专业学生对于建筑结构课程的学习,笔者认为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首先,从宏观的角度对结构进行认知,知道什么是结构以及常见结构类型;然后,从中观解决方案设计时的适用、甚至造型问题,学会在设计中对结构进行选择,根据不同的建筑功能以及造型选择不同的结构形式;最后,在微观层次能够进行简单的验算,掌握一定的计算能力,解决常见的工程问题。人类对事物的认知规律,一般来说应当是从宏观向微观,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所以对于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来讲,如果遵循如此的规律,想必会有更好的效果。3.2培养目标。建筑学专业的结构课程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其主要的目标应该是认知,然后在设计中具有结构意识,最后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在如今应用型教学指导思想下,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结构教学,重心应放在课程层次前两个方面——宏观认知和中观应用,学习的重心是为了更好的设计,而并非微观层次计算能力的过度训练。

4建筑结构课程教学的再认识

对建筑学专业的结构课程进行了分析之后,很明确其是有层次的,那么教学工作便不能够只强化例如计算能力的一面,而应该根据课程的层次,多方面立体化的来进行。4.1教学原则。4.1.1奠定理论基础。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奠定建筑结构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结构意识和应用结构知识的前提。有了一定理论基础才能够更好的应用结构知识进行设计工作,甚至完成结构的计算工作。4.1.2注重实际应用。学以致用,建筑结构课程的学习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现实的意义就是在设计中具有结构意识,注重结构问题,在将来的实践中能够良好的与专业工程师沟通。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去应用。4.1.3引入技术进步。新的技术是教学的有利工具,专业课程的教学要能与时俱进。在如今信息化新技术的时代背景下,课程的教学也要尝试将新的技术引入,教师要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掌握新技能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中来。例如BIM技术,可以利用软件让同学们在计算机中进行模拟的建造结构,加深对结构生成的过程的理解。4.2教学内容。根据建筑结构课程层次分解,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对基本结构的认知、结构的应用选型、结构的计算。基本结构的认知包含了结构的基本概念、当代常见建筑结构的类型;结构的应用选型结合设计了解和掌握何种类型的结构适合何种建筑,满足其功能和造型的需求;结构计算,是在力学和材料知识的基础上,训练常见结构类型的计算能力。4.3教学方式。4.3.1讲授、考试。对于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讲授法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最大的信息量在一定的时间内系统的传授给学生。在结构课程中,有很多基础概念需要学生掌握,所以这部分内容必须存在。进行考试又是检验和评价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它能够给学生记忆和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计算技能带来外界动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在建筑“安全性”原则中的基本概念和计算验证的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很有意义。4.3.2发言、讨论。打牢基础知识的同时,如果教师能够布置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其课后自主研究,从结构的角度去认知和点评一栋建筑,并在课堂上向所有同学进行介绍,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结构课程,能够将课堂氛围变枯燥为有趣,能够提高同学们学习的自主性,将过去的被动听课状态转换为主动的研究和探索。并且课堂的发言还能够锻炼同学们的表达能力,这点也是建筑学专业学生需要培养的一种重要能力。这种方式针对建筑结构在建筑“适用性”的原则的学习比较有效,可以使学生达到自主认知和理解的目的,什么类型的结构形式适合什么类型的建筑类型,有什么特点,设计时要注意什么问题等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4.3.3实践、应用。建筑学专业现在常见的授课模式是设计课和理论课分离。通常一门理论课授课完毕,学期末进行考试,整个课程就结束了。但理论课最终对于设计的作用却无从检验。建筑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设计,将基础知识运用到设计中,这是基础课的最佳效果。在设计课中如果能够穿插结构知识的具体专题,进行知识强化训练,有助于同学们有意识将结构知识运用于设计中,而不是学习完了,就将书本放到一边,理论脱离实践。例如高年级的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建筑的设计课程,就可以进行剪力墙结构、桁架结构等专题的强化,将其模块化嵌入到设计课中去。这种教学模式能够锻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大块的知识进行分割,让学生在专题的设计中消化吸收相对比较小的知识点并付诸实践。

5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建筑和结构的内涵,肯定了建筑学专业学习建筑结构课程的必要性;进一步分析建筑结构课程,发现其内在宏观、中观、微观的层次内涵,指出学生学习的过程应当遵循认知的一般规律从宏观到微观,教师的教学也应该分层次进行,对于建筑学专业更应该注重被忽略的认知和应用层次的训练;最后,思考对于建筑学专业结构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应当多元化的训练学生不同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将知识能够应用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对课程的再度认识带来的只是理论的想法,更多的工作还需要在教学的实践中进行尝试和检验。

作者:文博 单位:三江学院

参考文献:

建筑专业范文篇7

关键词:建筑设计,翻转课堂,开放式教学

二年级设计课程在五年制建筑学教育中,属于比较特殊的地位。如果说一年级的课程是基础训练,那么,二年级课程设计则起到承前启后的连接,它更是为每一位学生打开设计之门的一把钥匙。对于学生而言,建筑设计(一)、(二)是他们开始学习专业课的起步阶段。此时,与建筑设计相关的课程也刚刚开始,对建筑设计的了解也极其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开展教学工作便成为教师们常常探讨的问题。

1课程教学现状

传统建筑学的讲授课与其他专业并无太大差别,都是以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为主。但在此过程中,教师备课与任务书的准备工作是旁人无法看到、参与的过程。在几年的授课过程中,渐渐感到了这种传统模式的弊端:学生在前期的知识储备工作没有做好,对教学的目的了解亦不会深刻。长久如此会导致学生与教师间互动不足,且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不够。而现阶段是信息化教学的时代,“互联网+”、“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热门话题充斥着整个社会,学生被各种媒体所宣传的信息吸引。与此同时,建筑教育界也在反思如何在信息化时代做出更能够体现培养职业建筑师的建筑教学课程改革。在去年的“全国高等教学学术研讨会”上,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就以“建筑教育的多元与开放”为大背景,研究讨论了多元化背景下建筑学的教育。提出了培养学生能力而非只是完成课程作业的要求。各大院校在近些年来更是具有自我探索的精神,“导师制”、“体验式”、“研究性”等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在此种背景之下,对我校现有的建筑学本科教育方面有所思考:传统的“教——学”课堂已渐渐不能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新信息的渴求,为了让教师与学生从“被绑架”的课堂中解放出来,我们大二设计课在近三年的教学授课环节中,也逐渐呈现出多元性和探索性的探求。我们探索一种以学生为主导的“开放式教学”的教育机制,旨在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主动研究的能力。

2教学改革措施

2.1目的明确,确立课堂主体

教学自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所以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法的使用中都应以学生的“教”为始,以其“学”为终。《道德经》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就是要告诉我们——受之渔的学习方式方法是授课的立足之本。主要是以“引学生入题,解学生之惑,授学生以渔”的形式开展课程设计。

2.2提高兴趣,改革教学形式

“开放式教学”机制着重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是给予学生“授之以渔”的技能。因此在课堂上如何“诱导——催化——指导——完成”开放式教学就会成为开放式教学机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对原有“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计划课时进行拆分补充,融入“开放式教学”的教学环节。以一个设计作业54个课时为例,改革方案如下:1.原有4课时的讲解改为2课时讲解+2课时讨论,达到布置任务、提出问题、诱导学生思考的目的;2.增加课下主动查阅《建筑设计》课程相关资料、案例的过程,并2课时学生讲解,催化学生对课程作业的自主深度理解(图1)。3.原有28课时草图设计改为24课时草图设计,期间教师一对一指导;4.增加2课时学生自我讲解草图设计及学生间互动点评,教师从旁指导;5.原有12课时作业绘制不变,经教师指导完成设计作业。方案设计立足于现有课时不变前提下,通过增加“开放式教学”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主动研究的能力。

2.3翻转课堂,深化学习目的

在授课环节中,主要采用了将课堂翻转,由原来的教师布置任务书——讲解相关内容——学生设计,变成了布置任务书——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讲解——老师总结——学生设计。关于翻转课堂,我们可以从大二(下)建筑设计(二)的课程设计中,得到很好的印证。从博物馆设计开题之时,教师便一改往日“发任务书,上大课”的流程,首先与学生聊生活中所见的博物馆,提出“为何要去博物馆?去博物馆干什么?希望在博物馆里看到什么”,即“Why,What,How”这三个问题。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认识博物馆。另一方面,结合上学期所讲的功能、流线、分区等问题对本设计的功能与流线进行了探讨。在讨论中,教师作为旁听者,分享着来自每位同学的亲身经历,并适时点评,引导。而学生则通过亲身感受逐渐将功能分析图完善。教师在此过程中并不是“授鱼”而在“授渔”。

2.4引入竞赛机制,促进教学互长

本学期,各大比赛相继展开。据不完全统计,以2017年为例,国内举办的国际级竞赛有11个(表1)。在正常的教学环节中,作业+竞赛这已是全国各大院校建筑学教育的大趋势,改革已势在必行。然而,事实上是,并不是每个课程设计都适合于比赛,如二年级常规题目别墅设计和餐饮建筑设计可能在题材上会不占优势,而博物馆设计,幼儿园设计,商业综合体等课程设计可将近年来一切热点话题融入设计理念之中,这样的设计可以依托竞赛机制,大大提高学生的设计热情,使学生迅速投入设计者的角色当中(图3)。但另一方面,控制学生参赛数量应该是我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牢牢掌握的原则。学生的精力毕竟十分有限,如2017年我们的学生参加腾远杯后,新人赛紧跟其后,很多同学表示准备不充分,打算放弃。这个是我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其实,教学+竞赛模式固然可取,但不能单纯的为参加比赛而做课程作业。现实中,我们真正的教学目的仍然还是要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其参与设计的热情,这是我们课程设计的起点亦是最终落脚点。

3小结

在2017年年初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亦有明确提出现阶段我国本科教育的主旨与落脚点:“推进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推动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任务驱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和研讨式学习方式,加强个性化培养。”通过“开放式”教育机制在《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主动研究的能力,为后续建筑设计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卫国,关于开放式建筑教育的思考[J].世界建筑,2014(07):25-27.

建筑专业范文篇8

从工业社会进入科技社会以来,由于工业社会的发展对地球环境造成的危害、资源的减少及污染的排放使得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危机的出现迫使人们开始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同时,随着人们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对身体健康的考虑。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关注住所及其他建筑在建造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及对环境和身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采用低碳建筑材料,我国也开始建设低碳型社会,目的是降低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整个社会开始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研发低碳环保型建筑材料。低碳建筑材料又称为生态环保型建筑材料,其从原料到生产、再到使用废弃整个过程都遵循绿色环保、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则,利用绿色环保性能高易降解的原料,通过绿色生产过程加工制作而成。与传统建筑材料相比,低碳建筑材料具有无毒无害、可回收、再生产、节能等优点。低碳建筑材料是以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宗旨,无论对人的身体健康还是对外低碳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专业群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廖玲(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永州425100)界生物环境,都能大幅度降低污染和伤害。

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引导,使用低碳建筑材料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时尚,越来越多的低碳建筑材料被研发出来,如低碳环保型塑料管道、生态水泥等被大量生产并应用。这些材料的共同特点是生产过程中低消耗、低排放及可回收再利用且对人体无危害,能够有效减小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的威胁,这是建筑材料转型发展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加大科研方面的投资并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我国已经研发生产出各种低碳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生产企业也通过研发、引进、改良等方式更换了传统的生产设备,使用绿色生产设备,成功推出低碳、绿色、环保且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例如复合地板、环保型粘合剂、绿色涂料等,这些产品深受建筑行业和广大人民的喜爱。如图1所示的是新型复合管道——高抗冲PVC管,传统的建筑给排水管道采用镀锌钢管,这种管道长时间使用会被腐蚀,造成水资源污染,影响人体的生命健康,且使用寿命短、回收再利用难度较大,对金属资源造成极大浪费。而新型高抗冲PVC管采用钙锌复合稳定剂,这种稳定剂中的成分有环氧大豆油酸酯、硬脂酸锌/钙,均为无毒成分,且新型高抗冲PVC管的生产过程采用环保无毒型稳定剂,且由于可低温塑化和塑化时间短的优点,可提高生产效率和加劳动加工效率,这种管道具有较好的低温韧性,还可节约能源,因此受到建筑行业的青睐,可用于城市建筑工程施工中使用。部分建筑材料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矿产等资源,而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矿产资源的开采日益加剧,如果不加以制止,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

低碳环保的理念就是要减少资源的消耗,依据这个原则研发的低碳环保型建筑材料,减少生态原材料的开发利用,所以在生产建筑材料的过程中可使用其他材料来代替生态原材料,例如将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进行回收再利用等。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朱锦研究员带领的团队采用稻草秸秆等植物纤维制备出了“仿木”复合材料,这种材料不仅在物理性能上接近天然木材,而且不易翘曲和变形、阻燃性也较好,更为关键的是,其原料多来自农林废弃物,更加绿色环保。如图2所示的是生态水泥,建筑过程中必须用到混凝土和水泥这两种材料,在传统的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矿石和水资源,且排放的污水对环境也有较大危害。而生态水泥的研发很好地解决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还可废物利用解决了一部分垃圾。因为生态水泥是利用钢铁渣、火山灰、火山炭等固体废弃物生产的,这种水泥的性能与传统水泥的性能相似,但生产过程中却节省了较多的矿物资源。同时,与传统水泥生产过程相比,生态水泥减少了2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40%的能源消耗量,且这种水泥可融入到生态环境中,不会再产生污染。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对工作、娱乐、生活等方面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建筑材料生产企业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通过添加防爆、隔音、减震、吸光材料等高科技环保材料,以为人们提供更为舒适的生活体验。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人们大多选用环保无毒的材料来装修办公场所和居家建筑。如图3所示的是真空玻璃,这种真空玻璃与传统的玻璃相比使用寿命更长。传统玻璃的紫外线透射率较高,在室内皮肤会受到紫外线的伤害且隔热保温性能不佳,而真空玻璃具有良好的隔热性,可使室内冬暖夏凉,并充分利用光能来控制室温,达到低碳绿色环保的效果。除此之外,在室内的墙面装修方面,越来越多的人们选用绿色墙体材料,如图4所示的是一种绿色墙体材料改性粉煤灰砂浆,这种材料由煤炭企业或钢铁厂等生产企业的生产废弃物粉煤灰或矿渣灰制成,具有轻质高强、隔音效果好、生产过程低碳环保等优点。另外,还有高科技的抗菌面板、新型陶瓷等建筑材料,这些材料的设计十分契合现代审美且功能强大,生产过程更是符合循环经济的原则,这些材料将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领域。

作者:廖玲 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专业范文篇9

一、态度端正、严谨科学

风吹日晒,路桥建设工作是一项非常艰苦的行业。还要到处跑,而且又需要细心工作,所以没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严谨科学的工作精神是不成的测量和试验工作虽说不上搞科研,但也绝对来不得半点马虎,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正好用来比喻测量工作,而“一子错,全盘皆落索”又正好用来形容试验工作。

二、小心推敲、认真求证

非常需要“小心推敲、认真求证”工作精神,测量和试验工作中。因为这不但是工作作风的问题,还直接关系到工作的质量问题。

必须认真审图,测量和施工之前。对图上有误的地方要及时向设计、监理单位提出来。测量放线之前,要利用图纸给出的数据,运用各种公式去验证,还要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如正算、反算等)重复计算,确保万无一失。

要先重温一次图纸,准备试验之前。看设计图纸对材料是否有特殊要求,或者和现行规范有没有冲突的地方,如有冲突则采取“从严不从宽”原则处理,并及时向总监作出书面报告。试验前还要进行重温一次操作规程,确保操作无误,不能边操作边看书,就算对很简单的试验也不能马虎对待。对各种原始数据要注意保存和及时整理,因为“经验,从众多的数据中总结出来的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各种新的施工材料和施工机具不断地应用到路桥施工中来,相对的也出现了更多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各项规范也跟着发展。不能自我提高,就只有落后,就不能适应路桥建设工作的发展。

三、结合实际、推陈出新

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工作中。不断提高,并把学到知识结合实际运用到以提高工作效率。如:

由系统自行计算,①把测量、试验的数据由仪器直接输入(或手工输入)电脑中。就能大大减少出错的机会,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且对数据的保存、转移和输出都极为方便。

如线位关系和桥位坐标等输入到autoCAD中,②把图纸中的相关数据。就非常容易找到图纸是否存在问题,各种关系也很易理顺。

采用“后方交会法”能减少对站点的要求。③在全站仪的放样操作中。

输入到autoCAD中进行计算出其他点的坐标,④对图纸中没有提供坐标和附近没有导线点的工程(现场已定出有关某点位置)可以假定图上某点(最好为构造物的某点)为坐标原点(00利用图上各种关系。并进行复核各种数据和数据输出都非常容易,再利用计算出来的坐标使用全站仪的坐标放样”功能,能加快工作进程,特别是减少了野外作业的时间。

补自家之短四、纳百家之长。

平时多到别的施工标段去观摩学习,与设计、监理等单位的接触中吸收他人的经验。学习他先进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从他人的成败中,看到问题的所在同时也看到自身的不足,以达到博众家之长,补一已之短”目的

五、严密谨慎、考虑周全

考虑问题一定要严密、周到对设计中没有提到地方,工作中。要结合现行规范和实际情况进行考虑,看看是否有遗漏和错误的地方。下面是各种工作的简单叙述:

㈠、图纸审核:

就应马上进行图纸的审核工作。如图纸较多,收到图纸后。可进行分工,各专业指定专人负责,并由专人计算工程量,专人审查标高,专人复查坐标,做到明确分工,而且又有交叉,每一项工作都进行二人或二次以上复查,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记录下来,进行汇总,交由技术负责人进一步复查后再组织上报设计、监理单位。审图时主要进行以下工作:

根据图上的线位关系表(或直线、曲线要素表)来全面复核任意一点的坐标与图上给出的否一致。特别是多元曲线、匝道、立交桥等,①、对坐标进行复核。一定要进行两次以上的复核。

根据各构造物或结构层的高差、层厚、纵坡、横坡、边坡等来反算各点标高,②、对标高进行复核。看是否与图上提供的相符。如从桩基础底标高算至桥面铺装标高,从道路起点算至道路终点是否相符。

一般在图纸尺寸复查无误后进行,③、对工程量进行复核。要根据图纸尺寸(或更正后的构造物尺寸)进行计算,不得照抄图纸中的工程数量表中的数据,计算时要考虑各种实际情况,如:

那么,A有的设计图纸的桩顶标高为承台顶或系梁顶标高。计算该工程量时就要计算两种工程量,其中一个为计量工程量,一个为施工单位备料和施工管理用的工程量。

如:B注意不要重复计算和漏算。

i工程构造物中有预留孔洞或有大体积预埋件的要减去其体积。

ii计算排水管时要减去检查井或雨水井的长度。

iii计算结构层工程量时注意结构层每边宽出的尺寸、不规则面积的计算。

如:④、对图纸的合理性进行复核。

A通信、电力、排水、排污等构造物的标高、线位、走向等各方面考虑是否合理、全面?否存在互相干扰的情况?

如有冲突要进行分析,B设计图纸的要求与现行的各种规范是否有冲突。辨断“主控与次控”辨断“规范的级别”一般都采取“从严不从宽”原则进行处理,并向总监理工程师作出书面报告。

㈡、施工管理:

尽量一次通过,①、施工管理文件的编制:单位工程和各分项工程的开工报告的编制要及时和完善。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的编制要结合实际和考虑周到

供施工时再根据实际变化情况进行选择。A部份分部工程要考虑两种以上的施工方案。

B施工技术交底和施工安全交底的进行要及时和完善。

②、要考虑图纸所用的材料如用其他材料代替是否更加经济(环保)代替后能否(或更好地)满足设计及现行规范的要求?

需不需要进行变更?③、要考虑图纸中对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是否有特殊要求?否对施工造成困难。

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编制,④、各施工进度的安排要合理。并根据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时进行调整。

㈢、测量工作:

1导线和水准测量:

并选择好测量路线,①、恢复好导线点和水准点:进行有关导线和水准测量前要对所要测量的线路进行熟悉。加密和恢复好导线点和水准点。

尽量减少在测量现场计算,②、测量前准备工作:测量前要把需要的相关数据提前计算、复核整理好。以免影响工作效率,出发前把资料、图纸中有用的地方抄好或复印,带齐有关的测量工具和需要的物品,还要考虑天气情况。③、测量时注意事项:测量要时注意选点(主要考虑视距、通视情况、转站方便等)对扶尺(镜)人员要提前进行技术交底,对要放样的点、增加的导线点(或水准点)位置进行说明,对安全注意事项和会影响测量的精度的要点进行说明,如对中的精确度、测距、天气、气压、光线、扶尺(镜)垂直度等。

对有怀疑的地方要进行复测,④、测量操作:测量时要细心。绝不能有侥幸的心态,特别是桥涵等构造物一定要进行复测,并做好护桩。

对复核后仍达不到精度要求的导线点和水准点要及时上报总监理工程师,⑤、测量的数据:对测量的各种原始数据要保存保存和及时整理。再与设计、建设等单位进行协调解决。

2施工放样:

比如:施工放样时要考虑施工的合理性和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先见性。

①、坡脚线的放样时要考虑边边沟和临时排水沟的位置。

特别是高挖方时,②、路基和基坑开挖前。要考虑安全和施工场地问题,放样要准确,开挖边坡要控制好。

并根据理论距离来复核放样点与点之间的距离。③、对构造物的放样时要同时进行护桩的放样。

3测量工作的资料整理:

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做法。因为测量的成果,现在有很多测量人员不重视测量资料的整理。不但止体现在实物上面,同时也体现在资料当中。测量资料(特别是有关计量方面的测量资料)整理不及时,往往会影响到施工进行和竣工验收。所以我进行测量资料的整理时要注意:①、资料整理及时、规范:整理资料要及时,尽可能做到当天的资料当天完成,填写资料所用的表格和格式要符合本工程的要求,填写的内容要清楚、完整,注意与现行规范是否相符。

归档正确:资料整理后要找相关人员及时签证完毕,②、签证齐全。不得拖延。手续完备后及时归档,归档时分类要正确,资料由专人负责保管。

㈣、试验工作:

施工单位进行的试验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根据路桥建设的需要。

①、标准试验:胶结材料的物理化学试验、土、砂和无机结合料的击实试验等。

②、现场检测:土、砂和无机结合料层的压实度、砼坍落度等。

构造物的几何尺寸检测等。③、施工后检测工作:砼的抗压、抗折、抗渗强度。

实验的类型主要是自检和送检的取样工作。

要熟悉图纸和操作规程外,除了准备试验前。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注意设计图纸对材料是否有特殊要求。

②、现场取样的材料要注意样品的代表性。

③、需要见证取样或监督抽检的要及时通知监理工程师(或其他指定见证人员)场。

以免影响施工,④、一些标准试验要提前进行。如水泥砼或沥青砼及集料的配合比、填料的击实试验等。

如工作度、初(终)时间、早期和后期的强度,⑤进行砼配合比试验时要充分考虑设计和施工要求。还要了解材料的性能和价格,作经济上的比较分析向公司领导汇报。

⑥进行水泥稳定土的标准曲线试验时要注意不同批次水泥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以考虑该沥青能否使用于该工程。⑦沥青试验要注意施工条件和该地区的气候情况。

㈤、现场施工:

比如:施工时要考虑工序的合理安排和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有预见性。

①坡脚线的放样时要考虑边边沟和临时排水沟的位置;

特别是高挖方时,②开挖前。要考虑安全和施工场地问题,放样要准确,开挖边坡要控制好;

③基坑的开挖要注意地下水的影响;

④构造物的施工要注意预埋件和预留孔洞;

水下砼的灌注要注意埋管深度,⑤钻孔桩基的施工要注意控制好泥浆的三大指标。要注意砼的头盘料的用量,要在砼初凝前完成砼的灌注;

特别是高挖方时,⑥基坑或路堑开挖前。要考虑安全和施工场地问题,放样要准确,开挖边坡要控制好;

注意钢筋的保护层厚度;⑦钢筋的加工长度要按实际调整。

⑧大体积砼的施工要采取措施防止砼的水化热过大;

㈥、内业整理:

另外还要注意设计图纸和业主、监理的其他特别要求。比如:进行资料整理时要注意资料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及时性。

那么在整理竣工资料时对每天的班前安全活动、各项工程的施工安全技术交底、本工程的安全制度和管理流程这部份的资料要特别整理好。①有的工程对安全问题要求特别严格。

变更工程较多,②有的工程由于各种原因。那么有关变更的资料,如照片、图片、工程洽商记录、现场测量、计量的记录、原设计图纸、变更图纸等一定要整理齐全。

不得缺少,③所有隐蔽工程的验收记录一定要及时完善。否则可能给竣工验收带来严重的后果。

㈦、预(结)算:

才能做出最合理的预算来。比如:做预算时要注意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和施工现场作全面性考虑。

甲方指定了某种材料或设备,①有的工程。那就要认真调查此材料或设备的情况,包括供应情况和价格是否会变动。

对本公司是自采材料,②有的工程里使用的某材料或设备。成本较低的那可以用较低的标底进行投标,反之则不可为。

③有的工程甲方承担检测费用。

甲方又不予补偿。④有的工程施工便道较远。

有的工程以总包计算,⑤有的工程进行材料差价调整。不进行工程数量和材料价格的调整。

建筑专业范文篇10

1对毕业设计在认识上有偏差,当作业敷衍了事

由于扩招的原因导致了高职高专建筑设计类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差距大,大多建筑设计专业学生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基础知识和素质并没有达到专业标准。就业问题更加导致学生敷衍毕业设计,造成毕业设计质量和规格与行业需求相差甚远。由于学生就业压力大,导致最后一个学期几乎都在外出找工作,有的提前毕业急于上岗,不但使指导教师毕业设计管理受到很大影响,还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毕业设计质量。很多毕业生草草应付了毕业设计,只求过关而已,这样的情况给高职教育造成了尴尬的局面。毕业设计以及毕业生质量与毕业生就业率产生了很大矛盾。

2毕业设计抄袭现象严重

学生设计能力的不足和理论知识与设计的脱节,造成很多学生的设计照搬网上的设计图纸或者直接用实习公司的项目图纸,拼凑现象普遍,缺乏对主题性设计的思考。

3毕业设计选题单一,缺乏个性和创新

高职高专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压力,行业需求与大学生专业素质形成很大矛盾,造成毕业设计环节形同虚设。传统就业模式导致了毕业设计主题重复,题目老旧,与生产实践有较大差距,没有进一步把握学生实际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培养显得不足。缺乏毕业设计主题性、个性、时代性和真实性。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了毕业生水平的提高和正常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实施。因此,建立全新的毕业设计模式就成为了高职高专建筑设计专业的当务之急。在总结建筑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筑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指导的规范化工作步骤和方法,并将学生分组,视情况分别对他们提出不同要求,以期做到因材施教,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结合“岭南特色传统村落”,提出相应的毕业设计指导的规范化工作方法。3.1项目实地踏勘。在做任何工作之前,都应该进行调查。现在国家也非常强调学术道德问题,而学术不端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很多学生感觉很难有所创新,没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学生缺乏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不会自己发现问题,更别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了。要求学生选择“岭南特色传统村落”进行调查。3.2整理资料形成调查报告。现场调查后要让学生将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细致的分类,将手绘图和所采集到的照片进行整理、归类和命名,重要的部分应添加恰当的文字说明,以免遗忘。3.3确定设计主题。指导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确定一个可拓展的、有研究价值、有现实意义、能够完成的项目作为设计主题,这也要求教师对该领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因此,指导教师也应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学习,形成自己的调查方法和系统。3.4完成设计初稿。通过对村庄现状条件的深入细致的分析,总结出该村的一些特色,明确主题,围绕主题展开研究和设计。还要注意学生的设计是否合理,并符合相关的技术规定和规范。3.5完成设计终稿。通过对初稿不断地修改,形成终稿。审终稿时,要注意不仅要审设计的内容,对设计的规范性也应按照学校的相关要求来做,完成一项严谨、规范的项目设计,也让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做事习惯。为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必须规范毕业设计的管理模式。积极开展对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做好毕业设计前期检查、中期检查和后期检查。3.6毕业答辩及评分标准。毕业答辩是最后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答辩对毕业设计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督促作用。加强毕业设计作品展示性,对毕业设计做综合阐述,完全把实际工程中的方案评审会模式引进毕业设计答辩过程中。通过对设计方案的设计理念、图纸的表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会得到锻炼。原来只有指导教师和主审教师参与的答辩模式,改为由指导教师、主审教师、行业专家三方共同参与的答辩模式。形成指导教师和主审教师各占总成绩的25%,行业专家评价占40%,现场综合表现占10%的综合考核模式。走进建筑设计行业,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和技术难题进行毕业设计的选题,是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让学生参加实际工程项目题目的设计,使他们处于真实的项目工程环境中,把在学校三年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这样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有效地缩短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时间。

通过对毕业设计方案的改革,学生在顶岗实习的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毕业设计,设计题目切合实际,内容更符合规范标准。同时学生又在实习单位进行了岗位工作和实践的锻炼,能够熟练掌握实际工作的方法和程序,学生能提前进人工作环境,为毕业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终实现高职院校所致力追求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唐世文,邹丽珊.高职毕业设计改革初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9,3(2):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