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探讨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4:50:51

建设探讨

建设探讨范文篇1

一、师德概念界定

纵观我国针对教师的法规和政策,在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第八条规定里头就明确教师的师德准则和师德规范,即教师应“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经2008年和2011年分别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分析,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师德的标准规定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最为显著和详细的是2010教育部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明确提出加强师德建设,即“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2014年为贯彻讲话精神,教育部出台《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首次划出高校教师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即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对学生实施性骚扰等都属于违反师德。同时明确了师德作为教师考核条件的重要指标,以及违反“红线”的责任追究等内容。《意见》提出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和惩处相结合的高校师德建设六大长效机制。《意见》称,要创新师德教育,将师德教育摆在高校教师培养首位,贯穿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

二、中职学校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由于整体素质偏低,“问题”学生偏多,它的特殊性导致中职校教师工作压力大、负担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性,其师德师风也会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一些问题:

1.中职教师职业定位不清,无法恪守职业道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目标,这为从事中职教育事业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已经有了显著的变化,因此中职教师在过往的社会角色扮演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仅仅从提高教师待遇和提高教师的物质生活为工作目标做为教师岗位的简单定位已经不足以满足社会在教育领域上对教师的定位期望。在教学工作当中敷衍了事、没有及时跟进教育新趋势,教学教法技能没提升,其教师职业生涯可持续性无法得到有效延续。这些现象往往导致了中职教师职业道德水准滑坡。

2.价值观念出现偏差,师德意识淡薄。社会的发展,经济的丰盈随之带来的是对教师队伍价值观念的冲击,从而出现影响师德建设的不良思想,它不断蚕食教师队伍的纯洁性。社会上浮躁心态以及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念,让部分中职教师片面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教给学生岗位技能,然后便可上岗实习拥有工作,足以维持生计。他们忽略了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高尚道德素质和高技能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只着重短浅的就业上岗的现实利益,忽略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道德建立,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中职教师工作以外进行兼职,以及备课不足,授课不认真,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形象遗失殆尽,缺乏最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可见师德意识薄弱,不够爱岗敬业。

三、中职学校师德建设的途径

1.端正职业教育观,开展不同层面的师德教育培训。作为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职学校,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端正职业教育事业的态度,遵守《教师法》、《纲要》对教师的各项要求和规定,教书育人不再是泛泛的概念,而是有法可依、有规可循的教育规范行本。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师德建设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加强师德教育和加强师德宣传。由此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应该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师德教育制度体系,将师德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计划,将师德培训制度化、规范化,并定期开展职业理想教育。培养教师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并忠于教育事业的教师。由此针对教师师德培训的层面可以系统的铺开为:1)教育主管部门层面推动的师德建设培训。教育主管部门在师德建设方面的作用重要体现在法律法规的制定、教师资格准入的考察、考核指标的划分,因此师德建设培训应以教师对教师制度和法规政策的学习。2)学校层面推动师德建设培训。教师与学校本身就是一个互动单位,它们是相互沟通和影响的共同体。学校的发展需要教师的支持和配合,教师个人的提升和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指引和提携。在学校层面开展的师德建设培训是有着现实意义和不可或缺的培训学习的重要过程。3)个人层面上的师德建设培训。正所谓“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教师个人精神素养和内心拥有强大的正能量才得以以广阔的胸怀教育学生、包容学生,同时可以更好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下达的各项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只有师风纯正,拥有正气的教师队伍才是师德建设的最基本的保障,教师个人的师德是整个师德建设最基本的元素和根本所在。

2.完善教师考核机制,健全师德评价管理体系。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对待各行各业的职业标准也不尽相同。教师师德观念的形成和确立需要学校制定一套完整有效的、量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估指标体系,以便对教师师德进行量化考核。师德评价对师德教育、监督起着极为重要的指挥和调节作用,是提高中职教师师德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往常对待师德的要求体现在年度考核、学期工作评估、职称评定等方面,总体来讲比较宽泛缺乏针对性,更有甚者流于形式和走过场而已。师德评价应该是推动师德规范贯彻落实的“杠杆”,应把师德评价纳入教师岗位职称考核体系和岗位绩效管理的制度当中。只有通过评价和跟踪才得以及时发现不同时期师德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才能从中获得提升师德建设的更佳途径和办法。

3.构建有中职校园文化内涵的师德建设,建立有人文关怀的师德激励机制。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是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体现。每一所学校有有着自己的不同于其它学校历史和不同的发展足迹,有着其唯一性和独特性。所以在学校师德建设过程中,融入各自独特校园文化,坚持“以人为本,文化育人”的观念,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同时校园文化也可以反哺学校的师德建设。教师作为多维度的个体,关爱教师使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得到集体的尊重和理解。平等、公正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营造良好的师德环境可以充分促进教师个人学习和成长,增强教师职业生涯可持续性发展,个人诉求的满足会对教师个人发展前景和学校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另外,对教师实行民主管理,合理地对教师进行控制、监督、制约,建立体现人文关怀激励机制很有其必要性。该激励办法即是物质的,如奖金发放、个人晋升、职称评定、办公用品配备、旅游度假等方面;同时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激励,如先进表彰、评优评先、荣誉授予、颁发奖状等等途径。通过两种方式的使用,使激励起到实在的作用,一情育人,以理塑人,以行正人,从人文关怀角度构建师德机制从而把加强师德修养内化为中职教师自觉自愿的内在需要。

四、结语

毋庸置疑,师德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工程,它体现在对教师教育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现阶段中职学校师德建设“以德治校”是最直接的方式,也是“立德树人”培养中职学校人才的成败关键,它是社会评价学校综合实力的指标之一。只有将师德建设从理论落实到实践,加强对教师师德进行立体多层面的培训,建立师德评价工作体系并以考核机制完善德育制度建设,构建有中职学校文化内涵的师德建设,建立有人文关怀的师德激励机制等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造就一支师德高尚、师风优良的教职工队伍,才能促进中职教育事业健康、快速、科学地发展。

作者:钟旭斌 单位:广东陆丰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7-30.

[2]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N].新京报.2014-10-10.

[3]刘宇.当前我国教师师德建设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4(06).

[4]汤晓,罗溢杰.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1(10).

[5]朱兴艳.中职学校师德建设策略浅析[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

[6]杨越,刘军.广东省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现状与对策[J].管理工程师.2012(4).

[7]郑东河.推动师德建设发展与创新途径的探讨[J].文教资料.2007(07).

建设探讨范文篇2

关键词:幸福城市;个人;幸福

据最新的数据显示,当前,国内大概有一百多个城市提出要建设“幸福城市”,“幸福”正在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流目标。毋庸置疑,这是城市发展的里程碑式的口号,是对以往提出的“生态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建设目标的进一步反思和提升,是对人与城市之间最和谐关系的美好预期。幸福是主体的主观感受,是纯粹个体的事情。以城市为主体,推进和增加主体的幸福感受,必须首先理清城市在个人生活中所占据的角色问题。城市一方面是个人生活得以展开的平台,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是对个人生活能够加以调节和控制的行政单位。因此,以城市为主体,建设幸福城市,就内在地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一方面实现生活方式的革新,一方面实现城市对个人生活的有效调节和控制。

一、“幸福”与城市生活方式变革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现代社会,直接生活在城市中以及生活在乡村却受到城市影响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城市”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族群、具有不同背景的人们,通过城市整合的过程融入相应的社会团体,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城市为代表的生活方式因其方便、快捷、舒适等特征逐渐在更多的人口中得到尊崇和推行的同时,也因其带来的能源消耗、环境污染、气候异常、资源日趋枯竭等问题成为我们反思的对象。对城市生活方式的研究和反思首先集中在社会学领域,并逐步向其他领域扩展。对于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学者王雅林认为,可以通过城市生活活动的条件、主体和呈现形式三个维度加以考察,并且认为通过对有关城市生活方式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的研究,能够达成社会学研究的最高使命,那就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美好生活”或者说“幸福生活”不仅是理论研究的最高使命,也是我们进行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而要达到这种目标,首先就必须进行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型和改革。目前,无论是“生态城市”、“智慧城市”还是“海绵城市”,实际上都倡导一种在方便、快捷、舒适的同时兼顾低碳、环保、高效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从广义上涵盖了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但是更为集中地表现在发展观和消费观之中。就发展观而言,低碳生活方式要求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节约资源,以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为目标。只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才有可能实现城市的山清水秀,居民的幸福生活。

二、“个人”的三层含义与“幸福城市”建设

城市的另一个角色是对个人生活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但是,在城市的调节和控制之下的“个人”是一个模棱两可的概念,它既可以代表严谨的思索和理性的决断,又可以代表个人的好恶和特殊利益。追求整体上的、普遍的“幸福生活”,首先需要对这个模糊抽象的“个人”概念加以分析。“个人”第一层含义是抽象的人格。就抽象人格而言,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个体,都有权从自我出发来决定什么对自己而言是幸福的,从而决定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如果个人只追求自己需要的满足,只关注自己特殊的需要和利益,就必然带来对环境的恶意破坏,对生态资源的无底线的消耗,生活也就距离幸福越来越远。“个人”的第二层含义,是能够进行道德判断的道德主体。作为道德主体,个人对人际关系、人与环境、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层的认识,自身行为与外在约束和规则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和解。自觉的道德主体按照“善”的原则行动,人的行为既是善的,也是幸福的,但是这是一种理想的完美状态。把“善”的原则作为行为的目标,同时关照具有特殊需要和利益的个人,也就是追求整体上的“幸福生活”,就需要同时扬弃抽象的人格以及完美的道德主体,这就需要“个人”的第三层含义,也就是“国家的公民”来完成。个人作为国家的公民,在逻辑上是一个现实而且具体的环节。一方面抽象的人格扬弃了自己的抽象性和主观性,按照国家的规定、客观的各种约束和规则行动,通过走入现实而获得了现实性和具体性;另一方面,个人通过参与国家制度的制定和建设,参与以城市为主体的各种活动,能够将道德主体的“善”的原则升华为具有国家强力支持的客观约束和行为规定,从而使“善”与“幸福”超越个人的追求而成为整体性的事业。只有作为国家的公民,既发挥自己的主观性,又遵从现实的约束,才是现实的、具体的生活,只有在这种生活中,幸福才是现实的和有意义的。但是这种生活只有在理性的思考获得了普遍性的力量,城市同时承担起国家的责任,才能变成现实。

城市承担起国家的责任,就意味着必须将城市建构为一个更为普遍和强大的有机体,在其中“个人并不消失,而是通过他与更大的有机体的和谐关系获得更充分的实在性。”城市作为这样的一种有机体,必须针对个人的三层含义提供相应的发展平台和约束机制,这样才能有效地让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平等、自由、现实地追求幸福。在实践中,针对抽象人格,城市应该建设健全的法律法规体制;针对道德主体,城市应该加强道德建设;针对城市公民,城市应该提供各种平台,以便让每个人都能现实地追求幸福。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绿色的生活方式涵盖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理论上来说,每个人都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节约能源、爱护环境的手段,都能够为山清水秀的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仅靠个人的自觉效果非常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这些生活方式不“方便、快捷”,而“方便、快捷”却又恰恰正是城市中的个体从自己的特殊需要和利益出发而行动时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此时就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有详细的法律和法规,作为客观性的力量对个人的任性行为进行约束。目前,我国已经有很多与环保相关的立法。对于城市而言,重要的事情不仅仅是更深入细致地完善相关领域的立法活动,而是将这些法律和法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加强执法,让个人的特殊需要和利益受到制约。如果仅仅有法律和法规的约束,主观的任性活动虽然可以被限制,但是此时个人的感受更多的是不自由、不幸福。但是这种不自由、不幸福的主观感受,因其仅仅与个人的、主观的、特殊的利益和需要相关联,并不能作为“幸福城市”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目前,我国加强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是树立一些道德模范和榜样。确实,“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但是希望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在具体的、烦琐的、涉及各种特殊需要和利益的日常活动中按照道德模范和榜样的标准生活,显然是不现实的。合乎逻辑的道路应该是建构一种承载着道德标准的伦理实体,个体在具体的生活中不断受到整个伦理实体的教化,通过遵守生活中的风俗和习惯,将追求“善”和“幸福”看作自己生活的任务和目标。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将“伦理”与“道德”结合在一起使用,但是在思辨的意义上,二者的逻辑层次完全不同。道德是个人反思的结果,道德判断的唯一标准是个人的主观意志。因此对于同一行为,从不同的主观意志出发,可以有相反的道德判断,甚至个人可以对自己的任何行为都加以善的解释而不顾其客观内容,通常我们称之为伪善。伦理与道德不同,伦理是道德主体在现实的活动中的升华,一方面遵从主观的道德判断,另一方面遵从现实的法律规定,从而既扬弃法的抽象性,也扬弃道德的主观性的更高的逻辑环节。因此,加强道德建设,在树立道德模范和榜样之外,还应该将具有道德追求的行为准则建设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风俗和习惯,建设为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必不可少的伦理原则,建设成为我们生活方式中的基本内容,这样才能使道德判断获得客观性的力量,从而影响个体的成长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综合而言,以城市为主体,改变城市发展理念,通过一系列的政府规划、目标设计来建构一个“幸福城市”的发展蓝图,其真实含义就应该是以公民为对象,城市加强立法和严格执法的同时加强道德建设,改变整体的伦理风俗和习惯,以便让每个公民都能在现实的和具体的生活中转变生活方式,实现低碳生活,同时又将“善”和“幸福”作为自己生活的任务和目标。只有这样建设起来的“幸福”才是真实、有意义的,只有这样的城市,才是合理、现实的“幸福城市”。

作者:张琼 单位:沈阳大学

参考文献:

建设探讨范文篇3

内容摘要:司法独立伴随着司法改革的进行,成为近期探讨热门话题。综观方家的著书立说,皆从制度的角度,即硬件设施的角度来论证,鲜有从人文的角度进行阐述。笔者试图从法官(司法主体)和民众(普通公民)两个角度剖析司法独立制度建设对人文基础的要求。关键词:司法独立、法官、民众、法律教育、法治在前现代社会,神治和人治的出现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为人们所接受。但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社会结构、关系及价值观念发生重大转变,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完成了从血缘身份制到等级身份制到契约身份制的“进化”,致使传统的「1」统治秩序失去了存续的条件和基础。科技的发展使神治失据,历史的教训使人治失信。在一个真正告别“哲学王”的时代,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法治这种古已有之的治道上来。有着深厚人治文化传统的中国,无论政治国家还是初露端倪的市民社会,都开始对法治产生了兴趣,甚至充满期待。在法治的社会里,司法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社会链结,起着社会正义最后防线的作用。司法独立是法治进程的焦点所在,因为“司法部门既无强制,又无意志,而只有判断;而且为实施其判断亦需借助于行政部门的力量。”「2」于是司法独立成为法治的直接标志,“视一国之文明与否,须视其司法能独立与否。”(伍廷芳)「3」司法独立的意义和三权分立思想,论述者众多,笔者不再具体展开,而运笔于人文基础,进行新的探讨。一、法官的职业素养对司法独立的意义法官是法治的核心要素,法律必须依靠法官来公正有效地适用。在西方人眼里,法官扮演着这样一个角色(role,或称之为作用):通过法科的训练,旨在改善司法决策(judicialdecision-making)的质量,格外独立于司法委员会(judicialcommittee),拥有相当的自由而凭借其品质(merit)去审理案件。「4」司法独立要求“国家的司法权只能由国家的司法机关统一行使,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行使此项权力”,「5」而其核心是“裁判者在进行司法裁判过程中,只能服从法律的要求及其良心的命令,而不受任何来自法院内部或者外部的影响、干预或控制”。「6」也就是说,司法独立的核心要素是法官独立,下文的论述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参照英美法系国家,“最高法院于下级法院之法官如无行为不当得继续任职,并于规定期间领受酬金,该项酬金于继续任期之内不得减少”。「7」以此保证法官独立审判,忠诚于法律。我们在赞许这种制度的同时,应该充分认识到,法官个人的独立(或者说独立于组织和上级)必须以法官自身素养的提高为前提。倘若法官自身水平有限,其独立程度就是错案的程度了。考虑法官的素质,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演绎公正善良艺术的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职业(profession)不仅仅是一种从事的工作,它更要求诀窍、经验以及专门化的知识体系。波斯纳在讨论法律职业时指出“法律总是被理解为是一种既是学得的也是博学的活动,进入法律业总是受到这种或那种限制。(英文learned同时具有学得和博学两种含义-译者注)”「8」这种技能包括法律职业语言(行话)、法律职业思维模式及司法技术(解释技术、推理技术、文书写作技术等等)。这些职业技能与以学历为标准的文化素养密切相关,然而,“在文化水平上,现有的法官确实与理想状态的法官相距甚远。尽管很多法官已经以各种方式获得大专甚至大学本科文凭,但是,除了少数通过自学高考获得学历的法官外,绝大多数法官自己都不把这种学历当回事,他∕她们公开称自己是水货。”「9」我们不难发现,学历成为司法独立制度建设的一个基础性障碍。即使不能断言学历与职业水平有正比关系,也不能忽视我国法官的低学历现状。另一方面,独立行使校正正义的人必须具备高尚的伦理道德,包括法治信仰(权利本位观念、程序正当观念、规则至上观念等等)和行业职业道德。法官的职业道德应从三个方面来确定:成文法(《法官法》)的规定,法官行业内部规则和章程,习惯和经验。前两者都可以用制度来约束,至于后者,国民的心理习惯还是官本位的权力思想,而法官所要求的是一种权利本位的人权思想。习惯的差距亦是一大障碍。我们发现法官在司法独立中面临的两大问题:法科教育和习惯经验。后者必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度,其基础是自身修养,其手段又回到法科教育上来。在法官的层面上,要改善现状,实现司法独立,势必要求法科教育先行。二、民众的法素质司法独立的意义民众,在这里是指普遍意义上的自然人,以区别特殊职业身份的法律职业群体。公民在现代法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别于臣民,不再是统治的对象。“民犹水也,法治赖之。成法治于民,败法治于民。”「10」[1][2]“法是表明理性和正义的概念。它不是人为设定的,更不能人为地加以改变,它高于和优于人类制定的法律。”「11」公民的法素质在这个意义上体现的是一种理性和正义的价值观念,代表了社会的理性和正义的价值取向,将推动司法独立制度建设。首先,民众是司法的直接承受者,就绝大多数案件而言,公民或以个人身份,或以利益代表的身份参加诉讼。那么司法公正直接影响到公民的切身利益。如果出现司法不公或者司法腐败,其中必有一方当事人受到了非正义的对待。那么司法独立的推动力量不仅仅是权力当局,还包括普通市民。其次,民众在政治生活中又是一个监督者。在民主国家里,公民充分享有对国家机关监督的权利,并体现为一种舆论监督。此时,公民不是以个人的名义,而是以一种群体的力量来保证司法权的独立运作。我们在进行上述讨论时,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公民具备一定的法素质。而公民法素质的培养,成为一个现实问题。三、再论法律教育通过上述两部分的论证,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在法官的层面上,法科教育起着提高业务水平、加强自身修养的手段;在民众的层面上,法科教育又是启发人民心智、演绎法律精神的方法。由此,我们断言:司法独立制度建设的人文基础应该立足于法律教育。笔者认为,法律教育应该包含两个层面,即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法匠”,培养懂司法技术的专门人才,这一点是最基础最本原的一点。“在西方国家,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有不解之缘。法学教育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必经之路,法律职业的共同体只对那些具有同一教育背景的人开放门户。”「12」职业教育的成果是法律职业主义(judicialprofessionalism)的产生。只有产生一个严谨的、相互认同并尊重的职业共同体,行业内部约束才能形成,行业对外力量才得以加强。法治社会缺乏了主体条件的保障,即使司法独立,也未必能实现最大限度的正义。法律教育也是一种人文教育,意思是“法律教育是现代民主政治之下公民的基础教育,是培养现代民主政治的因子的教育,是国本教育。”「13」作为人文教育,法律教育培养的是司法独立的社会基础,是一个以全民为外延的法治土壤。当然,这里的教育不是“法学院式”的教育,而是一种普法教育,其目的在于树立法制观念,形成法治思潮。四、简短的结论司法独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依赖社会自身的力量。国家的意志,经济的需要,人民群众的呼唤和参与,都将是司法独立进程的推动力量,如果把制度改革视为硬件的话,那么以法律教育为核心的人文建设亦是必不可少的软件基础。后者的作用虽未及前者立竿见影,但决不可忽视。「1」所谓传统的,主要是指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中世纪的基督教时期及传统的中国。「2」「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程逢如、在汉、舒逊译:《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91页「3」张晋藩、杨堪、林中著:《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61页「4」引自演讲稿AnAmericanLawProfessorinChina:CommentsontheFutureofRuleofLaw,byJeffreyE.Thomas「5」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12页「6」陈瑞华著:《看得见的正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29页「7」美国宪法第三条第二项「8」「美」波斯纳著,苏力译:《超越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9」苏力:《送法下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28页「10」范忠信:《信法为真》,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11」梁治平:《法。法律。法治》,《读书》1987年第6期「12」方流芳著:《中国法学教育观察》,载贺卫方编《中国法律教育之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13」同注「10」,第151页[1][2]

建设探讨范文篇4

关键词:编译原理;实验教学;建设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课,在计算机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编译系统是整个计算机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系统软件,它的作用是把计算机高级语言最终翻译成等价的计算机指令,从而保证高级程序设计语言顺利运行。所以,“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中基本研究内容之一。“编译原理”课程主要介绍了编译的基本原理、技术以及实现的方法。主要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目标代码生成等六大部分。通过以上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设计一般编译器的原理和方法,也能够同时加深学生对高级语言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编程水平和算法设计能力。“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中最难的一门专业课之一,在理论上要求学生掌握形式语言和自动机等比较抽象的概念,在技术上要求学生能熟练利用各种方法设计程序,因此对学生的各方面水平要求比较高,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1“编译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编译原理”课程目前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编译课程内容抽象,采用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无法让学生提起兴趣。“编译原理”课程中的概念和算法大都是以符号、自动机、属性文法等抽象度很高的形式描述,光看教材会难免觉得枯燥无味。如果教师还是用以往的方式灌输式教学,那么因为上述的原因,在整个教学中,学生学习知识很被动,学习知识缺乏动力,造成课难学的印象。(2)学生学习过程中常常会认为编译在开发软件过程中应用不多,因此也很难提起学生的主动性。“编译原理”这门课程包含的知识和算法,都有很高的难度。与此同时,学生觉得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和算法应用性不强。编译原理中很多算法,比如LL和LR语法分析算法,代码优化技术等,只有在编译开发中能用到,而学生也不会从事这方面的研发,加上实现难度过大,会给学生造成难学的印象。(3)学生之前学习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掌握程度不好,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编译原理”是大三的课程,它的先修课程一般在大一大二学习,如果学生之前就没有很好的学习相关知识,就会感到学习非常困难,比如数据结构中的“栈”,如果不了解,就会直接影响语法分析的理解和上机操作。(4)课时有限,有时刚上完课,学期就结束了。由于高校的改革,很多课程都遭到压缩,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很多高校在实验课上进行了压缩,仅仅学习编译的理论和算法,没有相应的实践,使得学生无法将理论具体、形象化,就难以更好地理解运用,更难说全面融会贯通整个编译器。以上问题的焦点在于,本身编译就已经很抽象了,学生晦涩难懂,如果再没有相应的实验做支撑,难免会让学生有难学的印象,从而进一步影响编译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做好相关的实验教学,使得整个教学过程鲜活起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编译是计算机的重要课程,必须学好,对以后算法设计,程序设计都会带来巨大帮助,是教学中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学校在“编译原理”教学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上海交通大学张冬茉等[1]提出了现阶段进行大型“编译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使学生能够通过实现一个实用的编译系统,提高对编译原理的认识。合肥师范学院祖弦等[2]针对每部分的核心知识点,设计实验教学实例,探讨在实验案例驱动下的“编译原理”课程教学创新方案。

2实验教学建设

“编译原理”课程理论性很强,实践性更强,是两者相结合的课程。理论部分抽象、难懂。所以,在理纶学习过程中,适当地穿插实验,可以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实验总体分为两部分:(1)对“编译原理”中每一部分重要方法做相应的实验。(2)最终整合这些部分,成为一个简单的编译器。2.1词法分析器。使用DOS环境输入字符串序列(以‘#’作为结束标志)作为源程序,调用词法扫描程序将字符串以二元组的形式进行输出(若有不属于语言单词的符号出现,则做出错处理),词法扫描程序包括了对源程序的预处理(忽略无用空格、回车符,换行符等空白符),以及对单词的识别和分类,以形成(单词种别,单词自身的值)形式的二元组,并将用户自定义变量信息存入程序变量信息表中。2.2语法分析。使用自上而下的递归下降分析法,从文法开始符号出发,根据文法规则正向推导出给定的句子。根据递归下降的分析函数编写规则来编写相应函数,在各个函数分析过程中调用词法分析程序中扫描程序,发出“取下一个单词”的命令,从而取得下一个单词符号作语法分析。2.3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生成。在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生成的阶段,采用语法制导翻译方法,用属性文法作为工具来描述程序设计语言的语义。首先审查词法分析得到的每个语法结构的静态语义,如果静态语义正确再生成中间代码(课设中预采用四元式)。2.4代码优化。代码优化部分,设计开发一个代码优化程序,将上一步出现的四元式,进行包括局部、循环和全局等优化,学生将优化后的四元式和优化前的作比较,了解优化在编译中的重要作用。2.5目标代码生成。目标代码生成是编译的最后一个阶段,根据符号表等信息,将中间代码转化成为等价的目标代码。为了减少访问计算机内存的次数,应尽可能把基本块内仍然要被引用的变量放到寄存器中,而把基本块内不再使用的变量所占的寄存器释放。为了随时掌握寄存器使用情况和变量的存放情况,以便生成合适的目标代码,可以建立寄存器描述表以及变量地址描述表。2.6简单编译器的设计。以上5组实验对于编译过程中的六大部分重点方法进行了实验,由于内容较为分散,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了解编译器每个部分是怎么在整个编译系统中达到协调工作的。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除了在平时上课过程中设计对于每一部分重要知识点的单独编程,还将开设四学时的集中课程设计。目的是为了设计一个比较完整的的编译器。题目较为开放(见图1),是将一个高级语言的一个语句翻译成最终的目标代码的过程,学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情况自行设计一个适合自己程度的做法: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针对题目设计一些较为基础的算法,而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将编译中诸多算法融入编译器中,最终生成一个较为复杂的编译器。通过这个设计,能够使学生系统地理解编译的整个过程。由于现在大部分计算机系同学都配有电脑,加上本身编译课程时间比较紧张,这次课程设计的大部分内容学生可以自行实践并上交实验报告。在做以上实验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做分组,让组内同学进行实验内容讨论,研究出实验设计方案,并设计程序,以小组为单位上交实验报告,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3结语

在“编译原理”实验教学中,对这门课程实验内容以及形式做了以上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成效。这次改革最为主要的是让学生把编译器各个部分的实验整合为一个编译器,把编译所学的内容能够融会贯通,更好地学习了“编译原理”这门课程,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编程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冬茉,方习文.编译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和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1):134-137.

建设探讨范文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1月-2015年6月提出“新形式下加强医院作风建设、促进医院健康发展”的号召,鼓励全院职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改变工作作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院作风建设为涉及全院各岗位职工,包括医生、护士、医院管理层和后勤服务人员。

1.2方法

1.2.1组织医护人员参加医德医风培训讲座医德是医院作风建设的根本,医务工作者必须首先具备高尚的医德,才能讲究医术。每半月在全院举办一次医德医风讲座,要求所有医护人员参加。用医学大家恪身自持、责任以行的例子,鼓励医护人员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责任心。对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予以嘉奖和表彰,力争在全院营造崇尚医德的氛围。1.2.2鼓励医护人员接受再教育,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精湛的医术是医生诊疗到位,护士护理到位的基础。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医院整体实力的体现,也是患者对医院认可度最直接的标准。医学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医生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应积极申请到上级医院进修,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这样才能提高业务素质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1.2.3严格把控医疗安全质量,加强后勤人员工作效率当今中国医疗环境相对复杂,医疗事故对医院的影响相当大。严格把控医疗安全质量要求医生和护士在执行医疗操作的过程中精益求精,精确评估患者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在各项操作之前完善医疗文书,预知可能出现的后果。医疗护理安全也需要后勤人员的全力配合,在各种医疗器械的运送、病人转运、手续办理方面要提高效率,配合医疗工作迅速的周转,减少时间的延误。1.2.4院领导和科室主任应注重管理的艺术,科学定章,以身作则院领导是整个医院的核心,科室主任是整个科室的核心,管理是提高医院整体素质的关键[2]。规章制度的建立需要各级领导和职工代表的统筹和商议,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一旦规章制度确立,领导干部应以身作则,不能搞特殊化。

1.3观察指标

1.3.1医生再教育率及护理质量安全、医院后勤保障服务质量实施作风建设前后,随机抽取53名医生,观察其再教育率;随机抽取86名护士,统计护理技术缺陷、护理差错和护理投诉发生率。随机抽取41名后勤服务人员,从后勤保障、物资供应、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三个方面对后勤保障服务质量进行评分,每个项目按照百分计。1.3.2患者满意度实施作风建设前后,随机抽取87名住院患者,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对医疗质量、就医环境、医德医风、医疗费用、医疗流程、医患沟通、后勤保障等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勤保障服务质量等计量资料用(x珋±s)表示,采用t检验,医生再教育率、护理质量安全、患者满意度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医生再教育率及护理质量安全比较实施作风建设后,医生再教育率92.45%明显高于实施前66.04%(P<0.05),护理技术缺陷、护理差错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护理投诉明显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3患者满意度比较实施作风建设后,患者对医疗质量、就医环境、医德医风、医疗费用、医疗流程、医患沟通、后勤保障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见表3。

3讨论

在新形势下想要促进医院健康发展,抓好医院作风建设是其中最关键一步[3]。医院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就要求全院职工在作风建设方面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不懈的探索。2015年1月-2015年6月的作风建设活动中,从崇尚医德、提高技术、加强服务和科学管理四个方面着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医院整体面貌大有改观。把医德建设作为作风建设的首位,要求医生在诊治过程中保持高度的责任心,严密观察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使患者得到及时、正确、有效的处理。实施作风建设期间,鼓励医护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时常跟进最新的医学研究,同事之间时常交流,参加各种形式的再教育等。要求护士做到护理服务到位,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说明护理工作对病人预后的重要影响。每一项护理操作都要规范到位,护理态度要热情友善。并对护士实现弹性排班,适当增加护理人手,提高其待遇,以减轻护士职业倦怠感[4],促其树立高尚的情操和坚定的信念,将本职工作做得出色。研究中实施作风建设后,医生再教育率明显高于实施前,护理技术缺陷、护理差错和护理投诉发生率均显著降低,程惠玲[5]也作过相关的报道,提示加强医院作风建设有助于促进医生主动学习热忱,保障护理质量安全。一所医院整体的医德医风和医疗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院管理者的水平,而后期管理的科学性是医院开展各项治疗、服务的保障和基础。因此医院作风建设少不了后勤人员的参与[6],医院健康发展取决于医院管理的多个方面,后医改时期也为医院后勤社会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研究中实施作风建设后,后勤工作人员后勤保障、物资供应、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三项评分均显著提高,提示加强医院作风建设有助于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是病人对就诊治疗过程中医院环境、服务态度、治疗效果的客观反映。林君[8]等研究指出,以行业作风建设为抓手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研究中,通过实施医院的作风建设,患者对医疗质量、就医环境等各方面满意度大为提高。

综上所述,从崇尚医德、提高技术、加强服务和科学管理四个方面努力提高医院作风建设,能提高医疗护理技术水平,加大后勤保障力度,能促进医院全面快速健康发展,对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有重要的意义。需要指出的是,医院作风建设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需要医院管理者制定长期的规划,并持之以恒地坚守下去,才能做到质的飞跃。

作者:程功 张林 单位:1.辽宁朝阳市中心医院 2.辽宁省朝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参考文献

[1]程海玲,岳莉.加强医院形象建设树立医院服务品牌[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7):80-80.

[2]陈康.加强公立医院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实践与成效[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24(01):59-60.

[3]蒋丁周.浅谈新形式下如何加强医院作风建设[J].改革与开放,2012,9(02):35-36.

[4]骆宏,张菡,顾利慧.单次聚焦解决模式自我干预对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7-9.

[5]程惠玲,黄行芝,宁晓东.护士长作风建设“八项规定”的实践与效果[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5,03(02):30-32.

[6]施鹏,汪昕.医院后勤信息化管理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18(05):78-80.

建设探讨范文篇6

【关键词】驻地医疗队;肺炎;防控;工作机制;实践

2019年12月以来,病毒肺炎,简称“肺炎”(NovelCoronavirusPreumonia,NCP)[1]在湖北武汉暴发,2020年1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病毒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肺炎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人群普遍易感,并有聚集发病现象[2]。疫情发生后,按照国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关于组建医疗队援助湖北应对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函》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要求,宁夏回族自治区需派遣医护人员分批次自愿赴湖北参与肺炎患者救治工作。支援武汉的驻地医疗队,如何在短时间内提升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效率,提高患者救治率,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宁夏第六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在武汉驻地快速建立了系列工作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为驻地医疗队在武汉抗击肺炎疫情中探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

1宁夏第六批援助湖北医疗队人员架构

2020年2月21日,宁夏第六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从银川河东国际机场出发。医疗队来自全区6家医院共170名医护人员,其中领队1人,副领队兼联络员1人,队员168人。医疗队分为医疗一队和医疗二队,其中医疗一队临床医师29人、护士56人,医疗二队临床医师33人、护士50人。

2宁夏第六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救治任务

宁夏第六批援助湖北医疗队170名医护人员承担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隔离病区发热4区和5区医疗救治任务,主要救治由武汉市中心医院在上级部门的统筹下,安排于该病区肺炎明确诊断[3]的患者,该病区开设重症病区及普通病区,共编设床位80张。

3驻地医疗队工作机制的实践与探讨

着眼提高患者救治效率,加强不同分工人员之间有效协同、高效运转,并确保救援医护人员零感染,医疗队实践探讨了“13项工作机制”。3.1建立驻地医疗队临时党支部工作机制。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党组要求,宁夏第六批援湖北抗疫医疗队成立临时党支部,隶属于中共宁夏援湖北抗疫医疗队临时总支委员会。临时支部委员会由5人组成,设书记1人,副书记1人,委员3人,负责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期间通过以老带新、组织积极分子火线入党等活动,带领援湖北医务人员有力有序开展支援任务。临时党支部的成立,以党的建设引领业务管理[4],为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组织、凝聚和宣传医疗队员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3.2建立驻地医疗队小组工作机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是对驻地医疗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检验[5],宁夏第六批援湖北医疗队抵达武汉驻地后,迅速成立医疗队工作机构,由综合协调组、医疗救治组、护理组、院感组、宣传组、服务保障组、督查组、康复和心理干预组等八个工作小组组成。工作小组在各小组组长的领导下,全面协调负责医疗救治、院感防控、人员培训、应急处置、专家会诊、远程会诊、患者管理、物资保障、督导检查、心理健康、中医康复、宣传报道和信息报送、制度建设等[6]方面的工作。医疗队工作机构的建立,确保了驻地医疗队与自治区支援湖北医疗队前方工作指挥部紧密联系、主动配合。形成了对内指挥有力、运转高效、保障到位的救治运转体系和工作机制。3.3建立驻地医疗队队员个人防护培训及考核机制。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肺炎疫情期间医护人员防护技术指南(试行)》[7],防疫期间驻地医疗队队员个人防护培训统一分为四个阶段:①出发前由原医院院感科进行院感知识的理论授课和穿脱防护服的流程培训;②到达驻地后邀请宁夏第二批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到驻地进行战前培训,并就队员关心的问题答疑解惑:③由各医疗分队队长召集本单位的医护人员一对一、面对面培训和演练;④制定手卫生、戴脱防护口罩、手套、护目镜和面屏、穿脱防护服和隔离衣、分级防护操作标准和流程考核打分表,抽取评委,对每个队员进行现场考核打分,分数达90分以上为合格,方可上岗。3.4建立医疗队驻地消杀工作机制。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病毒感染肺炎防控方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医疗队在驻地建立消杀工作制度[8]。①在驻地楼下划分出口和入口;②在入口处搭建帐篷,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队员下班通过入口通道必须严格按照消杀防护流程更衣和消杀;③队员单间住宿,宿舍内严格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队员下班到宿舍须洗澡至少30min;④医疗队成立专门消杀工作小组,安排专人24h值班,保证医务人员每班次工作结束回到驻地后人人顺利完成消杀工作。最大限度保障了医务人员安全。3.5建立驻地医疗队医疗、护理专家组工作机制。组建医疗队医疗、护理专家组,负责为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提供决策咨询,对武汉中心医院后湖院区隔离病区发热4、5区医疗救治和院感防控等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对医疗队工作环境进行风险评估,对防护用品级别进行识别,对工作流程、诊断标准、护理操作、技术培训、疑难病例会诊等工作进行指导。3.6建立联合医务处工作机制。驻地医疗队与武汉市中心医院医务处组建联合医务处,以“共同协商、凝聚共识、步调一致、快速落实”为原则,以确保日常工作高效运转和重症患者及时救治为目标,对各病区医疗活动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保持医疗体系的最佳状态;根据接管隔离病区的工作任务[9],结合肺炎诊疗特点,建立病区管理制度、值班制度、抢救制度、交接班制度、电子会诊制度、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医患沟通制度、心理干预、人文关怀制度等,使医疗工作有序开展,有章可循。3.7建立联合护理部工作机制。驻地医疗队与武汉中心医院护理部组建联合护理部,对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各项护理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保持护理工作正常运行;深入科室协调并解决临床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加强患者安全管理,督导有关制度的落实,组织协调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及时协调全院护理人力资源、医疗设备、物资保障等,提高工作效率;编写《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护理工作手册》,确保护理工作整体性与协调性[10],《手册》涵盖组织管理、护理操作、工作流程3个篇章,明确了医疗队护理质量管理组织体系、护理人员岗位职责、工作制度、质量标准、质量控制、职业防护和医疗物资管理、常规护理技术标准、肺炎核酸检测标本采集技术、患者咽拭子采集技术及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维护、进(出)隔离病区流程、办公室工作流程、治疗消杀班工作流程、责护班工作流程、总务后勤班工作流程、隔离病区日常清洁消毒流程、隔离病区终末消毒流程等,是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的根本保障[11]。3.8建立联合院感办督查工作机制。医疗队与武汉市中心医院感染管理科组建联合院感办,督查防护物资是否合格、数量是否充足,尤其是防护口罩、外科口罩、防护服、外科手套;督查防护用品使用是否得当、穿脱是否规范;督查患者生活垃圾及医疗废物的处置是否及时,包装是否正确,流程是否合规;督查环境物表和空气消毒[12]是否有按相关规范和流程执行,消毒记录是否完整;督查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对于在在督查中发现的问题,督查人员及时填写《肺炎疫情防控现场督导质量持续改进单》,并进行反馈和督导整改。3.9建立联合专家组会商工作机制。以“千方百计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为目标,医疗组与武汉市中心医院专家组建联合专家组,每日十二点前联合医务处汇总各病区重症及危重症患者[13]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给氧方式、呼吸机参数、氧饱和度、基础疾病等;每日下午两点前联合医务处工作秘书将汇总表传送给当天轮值专家组组长;每日下午四点,在联合专家组会商办公室,由轮值专家组组长组织专家会商,通过系统查询病历资料及远程会诊方式对患者逐一会商,评判患者一般状况、疾病分级、病情发展及预后,提出治疗建议及意见。联合专家组会商意见由联合医务处工作秘书记录、打印并请专家签字确认后,医务处工作人员向所管病区传达会商意见并督导执行。3.10建立驻地一次性医疗废物处置机制。驻地一次性医疗废物包括下班回驻地医务人员的一次性口罩、帽子和手套等,驻地医疗队通过驻地武汉后勤保障部门对接武汉市环保部门,提出一次性医疗废物处置存在的问题,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提出合理化处置建议,得到当地环保部门的高度认可。制定了《驻地一次性医疗废物处置管理制度》,规范了一次性医疗废物管理和处置,避免了医疗废物的二次污染,保障了驻地医务人员和周边居民的安全。3.11建立驻地医疗队安全管理机制。①进行医疗队队员岗位风险评估,评估内容包括院感及个人防护知识掌握情况、岗位分区是否科学、工作流程是否合理、个人防护是否到位、工作制度是否健全、管理是否规范、风险程度综合评价7个方面,由各医院医疗队队长对每名队员上岗前、换岗前评估及出现特殊情况时随时评估,全部评估项达到合格以上方可上岗,对于评估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各队需第一时间向医疗队领队报告,由领队组织专家再次评估。做到关口前移,降低风险,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②采用分楼层、单间宿舍住宿方法划定集中居住范围,从人员管理、防控预案、自我监测、环境保障、生活服务等方面制定详细措施,科学规划[14]。③医疗队员尽可能做到相互不接触,避免交叉感染。④加强物品管理,防护物品和生活用品分开存放。⑤固定车辆及时间接送医疗队员上下班,使医疗队员“工作点-居住点”两点一线。⑥禁止使用一次性电炉,禁止私藏易燃易爆物品。⑦禁止使用空调,房间卫生由医疗队员自行负责,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min。⑧督查组每3天组织一次医疗队驻地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3.12建立驻地医疗队宣传工作机制。组建医疗队宣传组,按时汇总上报医疗队工作量、工作日志等各种信息;及时收集、整理抗击疫情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感人事迹、典型人物、亮点工作等信息,统一上报队长进行审核,并及时,弘扬正能量;及时梳理和传达有关文件、诊疗方案、防控方案和会议精神等。3.13建立驻地医疗队队员心理疏导机制。针对医务人员昼夜奋战一线心理压力大、身心疲惫等状况,根据诊疗、护理任务变化,及时调整人力资源配置,科学合理安排医务人员工作和休息;及时了解队员生活需求及心理动态,排查医护人员身体状况,及时调整不适合继续在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集中开展队员心理健康评估,加强心理干预[15]和疏导,减轻医疗队员的心理压力;借助微信群,通过视频、动画、PPT等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为每位队员加油鼓劲,对队员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积极协调防护用品和基本生活用品供给;医疗队队长与队员谈心谈话,聊心得体会,了解队员的实际困难,建立台账,协调后方切实解决队员的后顾之忧。

4驻地医疗队工作阶段性成效

截止3月8日,医疗队收治肺炎住院患者76人,其中重症患者11人,危重症患者4人,出院患者22人,疑难病例会诊9例,采咽拭子121例,患者心理疏导711人次,无死亡病例;驻地消杀站消杀1319人次;队员火线递交入党申请书83人;全部队员身体健康;医疗队先后被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5讨论

建设探讨范文篇7

某跨道路、铁路双线2车道跨线桥,桥梁全长684.915m。其主桥段长254m,宽度为27.5m(有人行道);引桥段长430.915m,宽度为23.5m。并包括桥梁范围内的道路、排水及照明工程。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因为建设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等相对复杂,为了保证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项目部为提高工程预算编制及有效控制工程的结算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

2预算编制程序制定及步骤

2.1工程预算编制方法的确定

在该工程施工前,广泛收集多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桥梁的勘察地质报告、工程设计图纸及说明、地形测量图及数据、调查工程周边环境、现场勘察、各类标准图集、工程组织情况、工程施工方案、各类取费标准、预算定额,材料预算价格及工程量计算规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数据的收集,确定了工程预算的编制方法。

2.2对整个工程实际情况做整体把握

在该桥梁工程量计算之前,工程预算人员对定额总说明、章说明、字母附录等进行了充分认识,然后对定额分项布局了解,并掌握了具体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在做到上述这些的基础上,通过仔细阅读图纸、对工程整个情况做到充分掌握。另外,工程预算编制人员深入工程现场,结合工程现场充分了解工程图纸表达及设计人员意图,对工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变更做到掌控。最后根据这些掌握的实际情况,进行预算编制分项,并分别计算出对应工程量,套用单价,整个过程中严格预防漏计错套等问题。

2.3费用计算及汇总

在实际计算汇总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原始数据输入准确性。在该桥梁施工中,对于原始数据及公式的输入,均安排两位预算人员在不同的计算机上输入,然后汇总,如果出现差异,就及时改正,这样排除了原始数据输入的错误。并且在工程中,为了确定取费标准,工程预算编制人员深入现场第一线,通过对工程施工队伍,竞标队伍及工程实际施工难度等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合理的计费标准。

3控制工程结算的策略及措施

3.1加强资料收集

在该工程中首先加强了对工程准备工作的重视,收集资料主要有地质报告、工程设计图纸、设计说明、现场地形图、现场勘察、桥梁施工周边环境资料等,通过对这些数据资料的收集,并熟练掌握现行的工程预算定额,收费标准,以对工程计算有清晰的认知。

3.2对整个工程实施系统化控制

对于工程来说,决策阶段造价控制无疑最为关键。有关统计表明,投资决策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在80%以上,所以必须对工程决策重视。而在该工程实施中,工程设计阶段以事前控制为主,并确定具体的工艺流程,并精心设计。而在工程实施阶段,做了市场设备、材料的调查工作,并且对可能出现的变动做了分析,还对工程施工可能使用的一些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做了经济比较。最后加强了协调工作,尽可能避免索赔事件发生,最终切实做到对整个工程系统化的控制。

3.3高度重视工程监理作用发挥

建设工程监理,其作用是通过对工程过程的监督、控制,在保证工程进度及质量的基础上,最大可能的为工程创造效益。对于该工程来说,工程从技术、经济、合同等多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并重点做好了现场签证、变更,对工程结算程序,计算等环节做了细致监理,并且妥善协调了工程各方关系,尽量使得工程整个环节透明化,最终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有效的控制了工程结算。

3.4现场签证和工程变更控制

在整个工程中,现场签证与工程变更必然出现,工程建设必须对这方面高度重视,而对于再现签证来说,首先要在审核之前把关,其次还应该在设计院技术咨询、图纸会审等过程中消除,最终保证在开工之前将其消除。而对于该工程来说,工程设计变更要尽量提前,变更越早造成的损失越小,反之,变更越迟,造成的损失越大,所以工程中强化了工程变更管理,最终将设计变更有效地控制在设计阶段初期,特别是其中一些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变更更是做到了先算账后变更,最终使得工程造价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3.5加强施工方、业主及监理方的沟通协调以控制工程结算

对于该桥梁工程来说,工序多,时间长、影响因素多,如果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方、业主及监理方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必然直接影响着工程结算。因此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主要通过例会召开、专题讨论等方式重点加强了对这三方的沟通协调,以切实地控制了工程结算。

4该工程预算编制及工程结算控制经验总结

通过对该工程整个预算控制回顾,发现在该项目施工中,通过工程系统化控制,高度发挥监理作用,及对工程现场签证及变更控制等措施,整个工程预算编制及结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表1为该桥梁实际经济指标实现对对照表。为有效控制工程结算及为今后在工程预算编制及有效控制工程计算等,对该工程做了如下经验总结:该工程中,工程成本与预算差距不大是因为在整个预算过程中均使用了实测法,对工程现场进行细致调查,所以预算编制所用的数据和实际情况较为吻合,其次在工程预算编制前,专门对编制人员进行了培训,使得预算编制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得到了进一步保证;另外整个预算编制工作中将工程成本、人力成本及管理费用分开计算,这样各个经济指标更加清晰直观、使得编制结果更贴合实际。

5结语

对于建设工程预算编制来说,首先编制人员必须有高度责任感及较高的业务水平,其次在具体的预算编制过程中,必须要细致掌握工程相关数据、图纸,并深入工程现场调查,对工程实际情况作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可通过一定的计算方式进行工程预算编制,而对于工程计算来说,必须要有有效的控制措施,以切实保证工程计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作者:徐素韵 单位:广州市恒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建设探讨范文篇8

对患者安全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比当今医学科学和管理科学的飞速发展,患者安全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快进步,但国内患者安全的现状仍不容乐观。

1.1患者安全教育缺失

既往的医学教育中缺乏患者安全教育的内容,关于患者安全的认识多数在于从医者、管理者在工作实践中自发地摸索与应用,往往是不自觉地获得相应知识和技能,鲜见于上升到完整理论水平及观念;对患者安全的认识显然失于片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推广、普及、警示及教育意识,管理者对系统的改进缺乏积极性和敏感性[3]。

1.2医疗整体化概念缺乏

医疗从业者多数混淆患者安全与医疗安全的概念,缺乏医疗整体化概念,仅仅注重生物医学模式的运作特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疾病不见患者,将疾病部位和患者总体割裂,缺乏诊疗过程中所有相关部门的交流与配合,缺少患者重要信息的传递与沟通;医疗、护理、检验、放射、后勤、物流、设备、水电、安全、财务、管理等所有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就事论事”,无法将患者就诊全过程做到整体连贯,导致隐患处处,且反复出现、难以纠正[4]。

1.3患者安全文化建设被忽视

现代医院的体量增大,危重疑难患者的救治日益增多,尤其是区域性中心医院,医疗压力巨大。在近10年的医院扩张大潮中,多数医院的硬件设备得到极大提升,现代化诊疗设施应有尽有,医院的信息化程度进步加快,高素质人才积累增多,现代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开始应用于医院与科室及部门管理,如戴明环、PDCA、根因分析、项目管理、品管圈等;但医院的软实力,医院的文化建设,尤其是医院文化建设重中之重的核心——患者安全文化,多数医院仍认识不足,推进无力,造成医院文化建设落伍,缺乏发展后劲,持续磁吸效应乏力,缺乏现代人文医院发展所必备的“精、气、神”[5]。

1.4非惩罚性文化推行缓慢

优秀的患者安全文化,其特征必须包括:主动上报机制、非惩罚性处理过程、良好的沟通环节、注重持续改进与提高。处理个人无法提高患者安全;如果仅仅针对个案处理,而不去深究个案背后隐藏的系统性缺陷,其后相关安全事件依然会不定时发生,这是一个客观事实[6]。目前国内医疗不良上报管理存在以下不足:(1)上报系统多数不能较好满足科学管理需求,从业者对不良事件上报的内容、方法、途径不明确,管理者对随后的跟踪与改进措施不积极,反应迟钝,事件上报的开始往往就是结束,流于形式;其事实是很多有利于系统改进的不良事件没有得以上报,触目惊心的漏报事件比比皆是。(2)由于多年形成的惩罚性文化思维,从业者及管理者忽略现代医学中的固有风险,将发生的安全事件与个人的疏忽大意挂钩并对照处置,实施惩罚依然是管理者最爱使用的手段,更加导致从业者隐瞒不报、推诿过失,管理者则忙于救火,而危险因素持续存在。(3)涉事部门及团队自身难以形成公开、透明、坦然的讨论分析机制,将上报不良事件与对个人的惩罚和打击报复挂等号,各种评优先进与不良事件联系,与个人利益攸关[7];导致从业者主动上报安全事件、自发履行职业责任的积极性严重降低,患者安全工作水平提高缓慢。

2南京鼓楼医院患者安全建设推进实践与经验

2.1医院安全文化建设持续推进

针对国内外患者安全工作理论建设及实践工作现状[8-10],结合南京鼓楼医院发展的具体情况,就如何切实有效推进患者安全工作,如何建立和加强患者安全并进一步建设完善提升医疗质量所必须的科学体系,如何将医院文化建设的所有内涵向以安全为目标的方向推进,南京鼓楼医院进行了连续十余年的探索与医院文化建设,对患者安全文化的认识与推进逐步深入[2,6,11]。我们认为:对于患者安全文化内涵和核心的认识,不能一蹴而就;如果没有建立起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单纯依靠行政部门的强力推行、依靠个别领导、少数管理者的智慧来管理患者安全,显然与时代落伍,与现代医院管理理念背道而驰。在重视医疗设备升级、人才配备优化、医疗环境改善的过程中,必须同步推行医院的文化建设;在其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真正让患者安全文化思想落在实处,真正做到全面覆盖、深入人心、铸造品牌、打造精品。

2.2南京鼓楼医院患者安全文化实践

2004年开始,南京鼓楼医院在国内率先[2]对Singer等人关于医院安全文化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细致阐述,此项研究使安全文化开始得到了我国卫生医疗机构的关注,为随后全国兴起的医院安全文化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国内率先建立医疗(不良)事件非惩罚上报制度、最早开展患者身份识别工作(推行腕带身份识别)、最早提出安全问题的终极要点在于系统管理,简化程序、减少选择,将人为错误可能降到最低;特别指出医院的文化建设是提升医院软实力的核心,重视医疗安全、推进患者安全文化的建设是现代医院良性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注重医院文化品牌的建设过程中,南京鼓楼医院在全国率先开展人文医院建设,提出“建设国内最好的人文医院”的目标,连续不断地推进医院文化建设。2005年在全院范围内展开医院文化和职工价值观的专题调研工作,形成了10万字《鼓楼医院价值观建设调查报告》,制定了医院文化建设规划;2007年建成国内第一个西医院历史纪念馆,被定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文化交流基地;2008年,医院提出“建设国内最好的人文医院”愿景目标,提出了“病人好,员工好”两项管理目标,构建了人文医院建设理论模型;2014年医院进一步深化文化建设内涵,提出建设汇聚“品牌医院”“优质医院”“精益医院”“人文医院”“研究型医院”为一体的“卓越医院”构想,将“人文鼓楼,卓越鼓楼”作为医院的发展愿景,提出“最好的优质研究型人文医院,建设国际一流医院”的建设目标,以“人文落地(人性化服务),等级医院建设(精细化管理)”为重要抓手,用最好的优质研究型人文医院文化来引领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以文化管理来推动医院全方位的发展。

2.3南京鼓楼医院针对患者安全推行的具体措施

患者安全问题体现在患者就诊的全过程中,涉及到医院运行的所有部门。有鉴于此,鼓楼医院采取下列具体措施,力争做到患者安全管理无死角。(1)改善医院就诊环境的安全、推进无障碍医院建设、升级改造就诊流程、无缝对接医技科室辅助检查。(2)推进非惩罚上报和积极干预医疗不良事件、讨论与整改非计划再次手术,实施针对患者身份识别及手术安全核查工作、严格执行医疗设备及药品的安全使用。(3)完善不同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交接、准确传递患者重要信息、建设患者安全信息化系统。(4)制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预案、防控院内感染,注重后勤与服务部门职工安全教育、逐步探索患者参与患者安全工作的方式和内容[11]等诸多方面。只有将患者安全的理念真正落地生根、全面覆盖,传递到每位员工,与所有员工的岗位职责密切相关,才能形成医院独特的文化和精神,并将其鼎力传承,发扬光大。

2.4经验交流与推广

除了多个部门积极参与患者安全工作,南京鼓楼医院特别注重将工作收获及体会与国内多家医院同行分享:如邀请国内患者安全问题核心专家来院授课,发表医院文化建设相关论文近两百篇,受邀至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及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山东、湖北、福建、安徽等地医院进行百余次的授课,在海峡两岸交流中行专题讲座,健康报、人民日报、中国卫生等多家媒体给予聚焦性报道,接待来自国内外两千余批次、两万余人次的参观交流。在该项工作的持续推进过程中,作为江苏省医院协会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该院每年主办的江苏省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管理年会,已成为国内规范科学管理、统一提高认识、积极推广患者安全理念的重要平台之一;连续两届全国品管圈大赛获一等奖、多部门参与全国患者安全大会典型病例上报并行大会分会场主持及交流;2014被评选为全国文明单位(江苏省惟一一所医疗单位),2015年获中国最佳医院管理团队奖和3个五星管理板块奖,分别为“医院形象与传播”“医疗质量与安全”“患者服务与体验”;围绕患者安全相关研究获江苏省卫生计生委、南京市卫生计生委及南京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多个部门研究课题资助等,南京鼓楼医院在推行患者安全文化工作中做出的努力得到了业界同行的认可。经过持之以恒、十年如一日的连续推进,南京鼓楼医院的文化建设逐渐被多数员工知晓和认同,人文服务和人文管理的理念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员工所自觉践行,全面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员工忠诚度和幸福感,齐心协力建设人文医院、秉行患者安全理念的氛围方始形成。

3对现阶段中国医院患者安全工作的建议

3.1患者安全文化领悟与推广

作为对医疗安全工作引领、监督的管理者本身,必须深刻理解并掌握患者安全文化的核心与内涵。管理者自身必须持续学习和把握安全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特点,掌握巩固其精髓,自觉运用非惩罚管理理念,针对系统做出改进[12-13]——安全文化建设永远在路上!在部级层面上可以有各级、各类医院或会员组织参与组成非政府背景的患者安全组织,该组织的成立与发展本身具有自愿加入、公开分享的文化特点;以该组织名义建设覆盖全省、全国范围的不良事件大数据分析中心,向所有单位倡议及提出患者安全警示,提供安全工作建议。

3.2学习与借鉴

以WHO教本《患者安全教程指南》(多学科综合版)为蓝本[14],广泛学习国内外患者安全推广教育经验;学习使用医院患者安全文化调查表(HSOPSC)[15],结合各级医院的实际情况,积极参与患者安全文化测评,并行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制定个性化患者安全工作方案[16];在医学院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开展患者安全培训,由国家、学会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患者安全工作指南》,并每年更新。

3.3患者安全事业的推进与困难

注重患者安全信息化建设[17]、加大患者安全文化宣传力度、加快推进非惩罚文化,注重不同部门、不同层次员工的规范化、系统化患者安全知识相关教育[18];强调必须达成视安全为第一要务的共识,甚至以牺牲生产和效率为代价。患者安全事业的推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依然会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只有将患者安全贯彻到每位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当作其首要责任与义务来对待,深刻认识到在医疗全过程中所有岗位的职工具有同等重要的责任、担当共同的使命;克服这些困难,迎接这些挑战,患者安全文化才能真正做到枝繁叶茂、落地生根,中国医院的发展才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中国患者安全工作的推进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作者:刘志坚 孙蓉蓉 韩光曙 单位:南京鼓楼医院 

参考文献:

[14]吴菁,叶旭春,沈洁,等.WHO的患者安全课程对加强我国患者安全教育的启示[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11B):73-74.

[15]李洋,刘鑫,韩硕,等.HSOPSC问卷在我国的应用现状研究[J].哈尔滨医药,2015,35(3):242-243.

建设探讨范文篇9

1.1物流专业实验室建设概述。专业实验室建设是实践教学的硬件基础,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国内物流实验室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1)以物流软件建立模拟实验的物流实验室;2)以物流软件建立模拟平台,并配以部分硬件设置的物流实验室;3)以自动化设备建立实验活动的物流实验室[4]。截至2016年,我国共有114所高校开设了物流工程专业[5],大多都建设有物流实验室,每所高校的发展历史不同,物流专业实验室的投资规模、面积大小、软硬件设备均各不相同。1.2物流专业实验室设备分类。实验室是完成实验的场所,我国高等教育一般将实验项目分为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近年来,有学者将创新型实验也加入其中[6]。为突出双创能力的培养目标,本文以此为分类标准,将物流专业实验室设备分为四类,又根据软硬件的区别进行了细分,具体如表1。1.3物流专业实验室设备应用现状。根据对众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走访调查,以上四类实验设备在采购、使用过程中是互补的关系,因为完整的物流实践教学必须完成从认知到创新的全部能力培养,而具体每一类设备的软硬件在应用时却各有优劣势。1)第一类设备第一类设备以完成认知层实验为主,实验目的是使学生对物流流程、物流装备有初步的认知。此类设备在我国物流专业建设初期以硬件建设为主,很多实力雄厚的高校投资建设了一批占地面积广、自动化程度高的工业级物流设备为主的实验室,然而,考虑到学生安全问题,这类实验室最终多只用于展示。后来,随着3D建模技术的不断增强,软件商制作了很多3D模拟类软件,但早期的这种软件仅能查看单据,不能进行单据填制等人机交互,逐渐被后期成熟软件取代。现在,随着碎片化教学模式的盛行,利用AR技术也可以通过学生手机随时随地进行立体展示,第一类设备重新焕发了活力。2)第二类设备第二类设备以完成操作层实验为主,实验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物流流程、物流装备的具体操作技术。这类设备完成的是“知其然”的目标,是中职、高职教学的重点,也是本科、研究生教学的基础内容,因此这类设备在市场上的产品最多,多数以物流模块进行区分,重点模拟某一具体模块的操作流程。该类设备软、硬件均可分为仓储类、运输类、配送类、采购类、生产类等。早期的软件以模拟企业实际操作界面为主,有的高校将软件与硬件相结合,模拟物流流程;后期,出现了可模拟整个配送中心流程或者运输流程的3D仿真模拟类软件,可同时实现全班同学集体操作、合作操作等;现在,有些厂家将3D仿真软件与VR技术相结合,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叉车驾驶、港口装卸等实验,但目前这类实验每次能够实际操作的学生数目很少,其他人只能观看,或者轮流使用,增加教师负担,有待进一步提升技术。3)第三类设备第三类设备以完成验证层实验为主,实验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验证、应用所学某一具体物流理论知识。这类设备完成的是“知其所以然”的目标,是本科教学的重点内容。然而,这部分基于理论的验证型实验均较为分散,如报童模型、重心法选址、ABC储位管理法等,分属采购、选址、仓储的研究范畴,很难集中于一套系统。因此目前市场上多提供单一模块的针对一到两类理论的小软件,如啤酒游戏软件等。现在,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深入应用,也产生了一些可以提供物流系统运作数据的仿真软件,可以根据仿真环境中的数据进行理论验证。为了可重复操作且无危险性,此类硬件多以小型、非精密为主,以对物流环境进行仿真为目的,可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自己操作产生数据,从而验证相关理论。这部分软硬件设备都有提升的空间。4)第四类设备第四类设备以完成设计层实验为主,实验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对开放、综合的物流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这类设备是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后对“其”进行的创造性设计。此类设备以辅助工具为主,如软件会提供设计的平台,硬件会提供工具、原材料等,但最终的成果取决于实验者自身投入。这一类实验室是研究生教学的重点内容,目前市场常见的软件主要是物流系统建模仿真类软件、工程制图软件、规划类软件等工具类软件,硬件取决于设计装备所需的材料。目前有一种利用积木拼装组成物流装备的硬件实验设备,将各种功能模块化,大大降低了对学生知识水平的要求,是对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尝试。

2地方本科院校物流专业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多是从本地师范类院校发展而来的综合型高校,专业分布广,专业发展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具体到物流专业,其建设中主要会遇到以下问题。2.1资源有限、资金短缺、场所狭小地方本科院校多是综合型高校,院系多、专业多、建校早,物流专业作为其中之一并不能获得较多的资源支持,无论是投入资金还是建设场地,均要与其他专业共享。尤其是对于一些新建物流专业的高校,很难在原有场所中再找出较大面积给新建物流专业做实验室。加之地方本科院校受所在地经济发展条件限制,社会合作机会较少,可投入资金较为短缺。2.2机房为主物流操作类硬件设备对场地面积、承重、维护条件等均有较高要求,很多资金较短缺的高校只能以机房建设为主,一可适用多个专业,适用面广,二可提升设备利用率,可采购多款软件进行多类实验。地方本科院校一般资金都较为短缺,因此物流专业实验室多以机房为主,或者在较小空间建设一个小型操作类设备为主的实验室,实操能力没有得到有效锻炼。2.3缺少创新型实验传统物流专业课内实验以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实验为主,上课模式一般为教师布置任务,教师讲解如何做,然后学生进行操作,即使是设计型实验,也是教师给定初始模型,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优化,缺少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3衡水学院物流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改革与创新

衡水学院物流工程专业属于新建本科专业,虽然校方非常重视新建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但是学校场地限制问题是历史问题,难以克服。从2015年建设至今,已累计投入资金近150万元,建成两个物流专业实验室,总占地面积约55m2,与其他专业共用一个140m2的机房。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建设符合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需求的实验室成为问题关键,衡水学院物流专业实验室改革与创新经验总结如下。3.1制定长期规划、有效利用资金。项目组综合考量了四类设备的软硬件应用特点,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实验室建设问题制定了长期规划,均衡四类设备的分布,结合学生开课由浅入深的特点,优先保证第二类实验设备的入场,其次保证第三、四类实验的完成,以达到最有效地利用资金。3.2软硬件设备各有取舍,重视创新型实验。软件设备利用率高,可同时给一个班开课,但实操能力培养方面难以与实物的硬件设备相比;硬件设备可有效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但一次只能给几名学生使用,利用率不高,加重指导教师工作量。有的高校采用现代信息化管理,使得所有的实验室均实现网上预约实验的功能,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7]。在初期建设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我校先采购了第二类设备中的不可或缺的软件,在第二期建设时采购了第三类设备中的硬件和第四类设备中的软件和硬件,使得建设的实验室既保证了利用率,又保证了对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同时可以看出整个实验室建设对创新型实验的重视程度。3.3采购占地面积小但开放性强的硬件设备。受场地限制,又考虑到传统方案中物流硬件设备每次只能进几名学生的限制,项目组摒弃了传统方案,采购了占地面积小但开放性强的精益物流实验系统。本系统将传统方案中占地较大的货架等设备改为微缩版,但保留真实的RFID卡、扫码枪等信息设备,且配备大量物流行业数据,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设计各种实验,完成第二、三类的实验。同时,根据班级人数采购了多套,能够保证一个班级的学生可同时进行实验,提高了实验的交互性。

参考文献:

[1]魏遥,王姗姗.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研究——以阜阳师范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7):281-284.

[2]王松,黄福华,周敏.以双创为中心的物流教学体系改革思路与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8):168-169.

[3]杨明宇.基于双创思维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究——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11):164-165.

[4]杨怀珍,史超芹,李雷.国内高校物流实验室建设比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0):175-178.

[5]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16年中国物流高等教育年度报告[EB/OL].[2018-04-16].www.sohu.com/a/165312481_473276.

[6]张伯乾.验证性、综合设计性、创新研究性实验与开放实验[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3(4):13-15.

建设探讨范文篇10

一是强化反腐倡廉的物质基础作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保持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利润最大化,使职工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建设和谐企业意义重大。同时,要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力度,清除滋生腐败现象的土壤,尤其要认真排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廉洁风险点,有针对性的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对人、财、物等方面的管理监督,确保风险可控,才能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为建设和谐企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强化反腐倡廉的社会基础作用,实现企业管理的公平,公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企改革的持续深入,人们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职工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等也越来越复杂。腐败现象必然会对职工群众利益带来损害,从而进一步加剧企业内部矛盾,如果任其发展,最终将必然导致企业破产。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就是通过查处腐败,维护职工群众利益,实现企业管理公平公正,减少企业内部矛盾,从而为建设和谐企业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三是强化反腐倡廉的群众基础作用,建立企业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将反腐倡廉与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结构调整、改革创新协同推进,不断建立健全与企业管理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着力解决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侵占或侵犯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严肃查处领导人员奢侈浪费、贪污、截留、冒领职工工资等腐败问题,坚决整治经营管理过程中以权谋私、里勾外连、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才能赢得职工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从而为建设和谐企业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加强机制建设,构建反腐倡廉工作在建设和谐企业中的防治体系

一是突出重点环节,促进企业的科学管理。对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工程预结算、劳务分包、专业分包、物资设备采购等重点领域是极易产生不廉洁行为的地方,要加强对其进行监督管理,严查关键环节中贪污贿赂、权钱交易、内幕交易、利益输送等案件,要注重查办在重组改制、产权交易、资本运营和经营管理中隐匿、私分、侵占、转移、贱卖国有资产以及失职渎职造成企业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件,加强责任落实,维护企业稳定。二是加大权力约束,深化企业反腐力度。加大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是实现企业公平公正的有效途径。要针对企业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等“三重一大”事项建立相应的民主决策机制并严格执行。在选人用人方面,要建立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要健全对领导人员廉洁自律情况的有效监督制度,不断强化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效能;要以近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构查处的企业腐败案件为重点,加强警示教育,确保反腐倡廉工作持续深入推进。三是坚持制度创新,维护企业的良好秩序。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要求,建立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和反腐倡廉建设要求的新机制;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贯彻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建立科学的综合效益考核评价机制,针对考核评价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制定措施并抓好整改落实。

三、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为企业和谐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