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单位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13:18:41

建设单位

建设单位范文篇1

关键词:建设单位;财务风险;管控措施;财务制度;筹资工作

近些年来我国建设企业在城市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在此类企业进行自身财务风险管控工作的过程当中,也面临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进行有效的解决。而本文正是以此为背景,深入探究了建设单位在进行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其出现财务风险的根本原因,希望能够为相关企业提供有效的管控措施,来保障自身的财务安全。

一、浅析建设单位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

(一)缺乏完善的风险监控体系。由于许多建设企业单位的发展时间较短,与此同时,相关的管理层人员也缺乏对于财务风险的科学认识,还没有意识到建立风险防控体系的重要性,因此,许多建设单位都普遍存在着风险监控体系不完善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存在,又会给企业整体财务风险的防控效率带来极为负面的影响。事实上,不管是在建设单位为项目融资和后期运用所筹得的资金进行项目投资建设的环节当中,还是在建设单位日常财务管理过程中,都需要对资金的来源和使用过程进行有力的把控,并防范可能存在的一系列风险,这样才能够使得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能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二)缺乏足够成熟的财务控制制度。近些年来建筑行业的市场呈现出了白热化的竞争趋势,因此许多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市场占有率,不得不在项目投标的过程当中放弃部分利润。而在减少这些利润的同时,此类项目的建设周期也会得到相应的延长。这样一来,在长期的项目建设过程当中,建设单位就必须处理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建设单位都会在这个过程当中面临着一些严重的财务风险。例如,有些建设单位由于缺乏对于企业自身投资、经营状况的深入了解,因此往往存在着投资回收效率较低的问题,甚至出现坏账的可能性也较高。(三)缺乏专业的财务人员。近年来,很多建设单位都引进了相应的信息化财务系统,但是却没有吸收足够的专业财务人员或者未及时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这就使得人员素质和岗位要求不匹配的问题日益严重。之所以会出现这一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建设单位的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强,许多员工都没能在同一个岗位当中进行长期的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很多建设单位的发展周期较短,与此同时,管理人员也忽视了员工培养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在企业内部搭建一个与时俱进的财务培训体系,这样一来,就必然会使得许多财务人员的知识储备无法和时代的发展相匹配,进而对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四)缺乏良好的财务监管体系。许多建设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往往会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而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漏洞。比如说,部分项目管理人员为了利益或工作不到位,刻意忽视各施工单位隐瞒的一些已经发生过的交易活动。而在这种现象发生之后,建设单位的管理层所接收到的原始资料就会存在和现实不匹配的情况,这样一来,管理层在制定相应的财务决策的时候也必然会出现较大的失误,甚至将企业置于危险的境地。

二、浅析对建设单位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管控的方式

(一)不断提升风险管控体系的完善水平。当前许多建设单位之所以会存在着风险管控体系不完善的问题,究其本质,与企业自身缺乏相应的财务监测指标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建设单位应当从自身的实际投资、经营情况出发,来设定相应的监测指标。其次,企业还可以聘请内外部的财务专家,综合自身的建设、发展情况,来对这些指标的重要性水平进行有效的评估。在评估这些指标的时候,企业不仅要综合相关人员的评估结果,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不同部门的专业人员的评估原因和评估方式,这样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财务监控指标设置的合理性。最后,在为各个部门设置具体化的监控指标的时候,也必须以企业的整体发展为蓝图,并酌情参考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以此来制定出最为有效的风险预控体系。(二)不断优化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近些年来,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发展给建设单位带来了不容小觑的影响,许多建设单位都引进了相应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以此来提高自身财务管控过程的科学性水平。在此背景下,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也将遭到淘汰,而建设单位只有为自身的财务部门配备具有综合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并不断提升此类人员的财务风险敏感度水平以及综合分析能力,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为自身的财务管理部门筑起一道良好的护城河。具体而言,企业可以通过完善激励体制,并提升培训力度的方式,来优化自身人员的综合素质。(三)提升项目的审计力度,强化预算管理工作。要想使得建设单位搭建起来的预控财务风险的体系能够在实际过程当中得到相应的落实,企业就必须通过不断提升项目审计力度等方式,来提高财务管理和风险管控的水平。传统的财务风险预控模式之所以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和各类监控指标的量化水平不高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企业应当以实际情况为根据,对各项资金评估指标进行相应的细化,这样才能够使得企业的财务风险水平得到有效的控制。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当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对各项目进行预算和决算管理,这样才能够使得建设单位在投资建设的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得到有效的避免。

三、结束语

近些年来建设单位在自身的投资建设过程当中所面临的内外部压力越来越严峻,而在此背景下,企业是否能够通过对于自身财务风险的有效分析,来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提升自身的综合水平,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希望本文所提供的财务风险管控措施,能够为相关企业提供有效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傅娆.浅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的建设和执行[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下,2013,(06):150-151.

[2]林胜义.建设投资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和管控实践探析——基于某建设投资集团公司的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案例[J].财经界,2015(29):284-285.

[3]王桂萍.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的构建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4(22):147-148.

[4]刘青.对现代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控的浅度探析[J].中国外资,2013(21):9-10.

建设单位范文篇2

关键词: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网络化

前言:

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系统是建设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单位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档案管理系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但一直以来人们使用传统人工的方式管理文件档案,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如:效率低、保密性差,另外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对于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档案信息进行网络化管理,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还可实现共享查询。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的效率。虽然我国建设单位档案管理起步晚,经验不足,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建设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的条件已经成熟。

一、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的网络化条件已经具备

1.网络硬件的发展。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筑建起中国互联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科技网和中国金桥网并均与国际互联网接轨。就全国建设单位来看,90年已有许多单位开始使用计算机制图,到2000年以后许多单位已普遍使用计算机,并纷纷着手建设局域网。我国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建设的迅速崛起,为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2.建设单位档案管理自动化建设初见成效。目前已开发出数千个自动化专用软件。许多档案馆(室)均采用比较成熟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已基本实现了收集、整理、编目、检索、利用等主要服务功能的自动化管理。自动化建设大大改善了档案馆(室)的服务手段,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了各项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尤其可喜的是,计算机应用正在改变着档案人员的观念,锻炼和培养出了一批计算机系统开发、维护和应用人才。数据库建设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所有这些为档案馆网络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二、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历史的原因,建设单位档案馆(室)自动化建设走的是一条各自为政、自给自足的发展道路。各个档案馆(室)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选择硬件设备,机型五花八门,水平参差不齐。目前研制出的不少档案馆系统应用软件,都没有遵循国际标准,功能单一、标准化水平低,数据不完整,致使大多数档案馆无主题标引,共享性差。而国家至今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标准,各馆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盲目性。所以标准化水平低。

2.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单位档案馆大都建成了规模大小不等的档案数据库。由于各个档案馆各自为政,在建库过程中,数据库大多自建自用,建成的数据库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类型单一,而且大多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数据无规范化控制,商业服务水平差。大多数据库仅仅供本单位使用,严重地影响了数据库的利用率。所以数据库建设滞后。

3.在档案馆现代化建设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网络化的实现和管理都离不开人,各种技术以及软硬件都必须通过档案人员才能发挥作用。档案馆网络化建设,对档案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通传统的档案业务,而且必须掌握自动化网络化技术,成为信息和知识的导航员。目前建设单位档案队伍整体素质仍普遍较低,不适应高速发展的计算机工作环境,馆(室)内严重缺乏既懂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又精通档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不适应档案网络化建设和建设单位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所以,人员整体素质需要提高。

三、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的构想

1.建立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建议由建设部牵头组织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从行政和技术两个方面统一指导和规划建设单位档案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制定一系列有实际约束力的规范和标准,特别应该制定出网络化发展各阶段的规划,既有近期又有远期的目标,以对全国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工作进行实质性领导,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开发高质量的应用软件,集中人力和资金建设大型文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以及多媒体数据库,破除那种传统的自成一统、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

2.加强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是自动化网络化的前提。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应召集有关专家,共同酝酿制订档案的有关业务工作、技术方法以及设备等方面的统一原则和规范,并根据国际、国内标准及行业发展趋势,制定出网络化过程中各高校共同遵守的各项标准,如网络通讯及数据库方面的标准、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系统的标准等,这样可以在向资源共享过渡时少走弯路,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各建设单位在协调组织的领导下,选用统一的高质量应用软件,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库。

3.开发馆藏资源,加强数据库建设。数据库是档案馆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的信息资源。要加强网络建设,必须加强数据库建设。数据库的建设要以国际、国家标准为依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成若干个标准化、通用性好的文件条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同时各馆应扬长避短,充分利用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势,建立有自己特色的数据库,改变目前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另一方面要抓紧对小型数据库的规范化、标准化改造,增加数据库容量,提高数据库的上网率。此外还要加强对数据库的维护工作,保证数据质量和完整。当然数据库的建设应与网络建设配套进行。

4.培养网络化人才。档案馆自动化网络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技术又精通档案业务的高层次信息人员,为此要加快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层次信息人员,加强对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更新其知识结构,提高其业务水平,使他们尽快掌握计算机网络及相关技术。还要努力引进或选调计算机专业人才,对他们进行档案业务知识的培训,使之尽快适应档案馆网络化工作。

信息社会把建设单位档案馆推进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向21世纪,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建设单位档案馆必须真正实现网络化,大力进行网络资源建设,并与互连网接轨,全面实现资源共享,为建设单位及社会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最优质的服务,使档案馆的服务走向全方位现代化。

参考文献:

建设单位范文篇3

关键词:建设单位;建设项目;管理水平;对策

如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于建筑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工程项目的质量是由建设单位负责的,为了能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做好建设项目的质量,对于项目的管理工作是建设单位应该重视的工作内容,因此,建设单位对建设项目的管理决定了工程的质量,所以,在项目建设中要对工程的所有环节加强管理,从而提高建设单位的市场竞争力,使项目的质量符合企业在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促进建设单位能够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得到快速发展。

1建设单位应做好项目造价管理的相关策略

1.1建设方案要充分论证。建设项目的决策阶段是前期重要的工作,这个阶段关系到后期项目的进展是否顺利,所以,在施工之前要对建设项目的方案反复论证,保证项目的可行性。同时要制定好建设项目的详细计划,做好建设项目的招标工作的同时还要控制好整个项目流程的造价。前期的工作招投标工作中要加强施工技术的论证。1.2施工投资计划要认真编制。在整个建筑项目中造价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同时对于工程项目的投资要以造价程序为标准。在编制投资计划的过程中要加强投资款项的管理、加大款项清单的审核,确认投资之前要仔细分析工作量,并通过分析拟定成本投资的详细计划,同时加强款项的复核管理。1.3加强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为了能够使建设工程顺利进展,应该加强管理项目施工的造价控制,并保证项目施工中的支出符合投资计划规定的范围,同时加强审核和符合工作,主要是针对额外的工程量和单价。同时对于整个工程的造价控制要做到详细细致,对决策阶段、招投标、合同、设计、施工技术、材料选择,施工人员等方面都要做好造价控制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做出调整。1.4在项目造价控制中采取偏差分析法。建设单位要加强对控制造价的分析,特别是对实际造价的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招价找出与造价计划中的偏差,同时对偏差进行详细的探析,及时找出两者之间的差距,同时,进行造价的重新评测,从而能够在保证工程项目质量的同时降低造价成本。

2在项目质量管理中建设单位应做好相关策略

工程质量的问题,是项目的核心问题,其关乎到人们日常生活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问题,同时也决定了建设单位的发展前景。因此建设单位必须提升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水平。2.1组建专业的施工队伍和监理机构。在实际项目施工的过程中,替代建设企业对项目进行实施监管的是工程监理机构,然而在工程进行中,监理机构的工作态度及工作方法会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因此建设单位在选择建立机构时要做到优中选优,同时在选择后要拟定相关合同与监理机构签订,并给予监理机构相应的权利、支持其工作[1]。在施工过程中施工队伍的技术水平和素质也是施工质量的一大保证,因此,建设单位要选择职业化、专业化、技能化的施工队伍,从而使施工项目的质量得到保障。2.2加强项目质量管理。(1)严禁分包转包合同。为了保证建设工程施工内容的统一性,建设单位应该加强对承包工程合同的管理,应该杜绝合同的分包转包现象。如果发现分包转包现象,要按照法律规定对施工方进行处罚。(2)加强监督施工企业的力度。施工企业是工程的实施者,工程质量是否合格施工企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设单位要加强施工企业的管理,通过监理机制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督促其严格按照工程质量的审核标准对工程进行施工,并控制好各个施工环节的质量。同时,对施工企业要完善激励机制,通过对施工企业有效的管理为施工质量的合规打好坚实的基础。(3)将施工质量保障体系落实到实处。建设单位对施工企业进行管理时,不能只局限于表面的管理,为了使其能够更好的完成施工质量,单位应该提高施工标准,同时管理标准也要提高,在对施工企业的管理中做到全面有效的质量管理,并加快施工质量保障体系的落实,督促施工企业使质量保障体系落实到实处。

3在项目进度管理中建设单位应做好相关测量

3.1将造价、质量和进度的关系处理好。工程的完善能够为建设单位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为了使建设单位得到更好的回报,应加强工程进度的管理。在保证规定工期内完成工程建设的同时还要保证其质量符合标准[2]。然而整个项目中多个环与工程进度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许多人认为,提前完工会难以保证工程质量,控制资金的投入也会对质量造成影响,而加快工程的进度会受到质量控制的影响,其中处理好其之间的关系能够在规定工期内保质保量的完成项目,因此,为了使造价、进度、质量完美的协调,必须加强工程的管理工作。3.2建立项目管理的模式和组织构件。建设单位要加强建设完善的管理体制,组建专业化、素质化、规范化的管理团队,使其能够严格遵守工作规范,对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同时需要多个部门或单位通力合作,使合作方能够有共同的目标,规范合同内容防止某一合作方出现纰漏。在合同的基层上建设单位还要制度好完善的施工计划,使各个单位能够在施工计划内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3]。因此,建设单位通过以上方式加强提升对项目的管理水平,能够保证建设单位健康有序的发展。

4结语

通文过对造价、质量、本进度的管理进行描述,并提出提升管理水平的相关对策,从而促进建筑单位能够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颜兴中.中国公办普通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前期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1.

[2]翟广星.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与研究[D].郑州大学,2004.

建设单位范文篇4

关键词:代建制;建设单位;项目管理;问题;对策分析

代建制,即建设单位委托专业项目管理公司进行项目管理。通过代建,建设单位得以从复杂的建设管理中抽身,达到投资目标,但是作为委托代建合同一方,负有建设主体责任,不能当甩手掌柜,对于代建制的建设单位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仍然要加以处理解决。

1代建制论述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明确指出“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即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建设实施,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竣工验收后移交给使用单位”[1]。截止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推行了代建制,效果显著。某学校新建代建项目,采用委托代建形式,政府投资部门委托代建单位并签订代建合同,学校作为使用单位,接收完工的代建项目,使用并管理。建设资金分财政计划和学校自筹两部分,比例为7:3。该项目在极短的时间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由于赶工,施工方加班加点,采用了早强混凝土、快拆支撑体系,为加快混凝土凝结,甚至采取了烘烤方式。学校在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一下问题:一是屋面、外墙渗漏严重,局部外墙开裂。二是装修质量粗糙,观感质量差。三是项目前期手续项目使用近五年了还在补充办理中。四是竣工结算尚未完成,主要通过财政审核,久未结算,施工方意见大,质量保修期内维修质量差。另有某代建项目,采用指定代建形式,政府投资管理部门指定代建单位,与使用单位签订代建合同,使用单位作为建设单位并自筹并管理资金。开工后,为使项目提早投入使用产生效益,根据任务要求,投资部门指示代建单位压缩一半工期(由两年压缩至一年),代建单位承诺按要求完成任务。实际施工过程中,使用单位(即建设单位,代建合同签订一方)面临以下问题:一是项目无法按要求交付。参照类似项目经验,按照要求工期,代建单位仅仅能完成大部分主体竣工验收和基础装修交付(类似精装修住房),尚有单体项目因地基基础变更相对于要求工期必须延迟3个月。建设单位要真正投入使用,尚需进行二次改造装修、设施设备安装和家具采购等工作,即使与主体施工同步进行,也无搭接施工时间和施工面。即便建设单位调整该项目使用时间,但是对于这个按要求时间点的“不可能完成任务”,三方均不敢松口按正常合同工期走,怕担负延期责任。鉴于任务需求和行政压力,即便严重违背基本建设规律的压缩工期,大家不敢提出反对意见,只能硬着头皮扛。二是项目投资超概算严重。由于勘察、初设等前期工作调研论证不深入、不细致,除主体工程外,其余配套工程严重超概算。初设工程费总概算3.3亿元,土石方开挖、边坡支护等变更,消防、弱电、景观等工程设计变更,以及局部单体二次深化装修等,累计超概算1.5亿元。该项目为自筹资金项目,严重超概算给建设单位带来了极大的筹资困难,严重影响建设单位主责主业工作开展。超概算比例大,严重背离了代建“控制投资、质量和工期”核心责任的初衷,代建除了表面上起到了进行分权遏制腐败作用外,对投资、质量的控制作用不明显。同时在工程变更和组织配套工程建设时候,代建单位受限于代建项目部的机构设置和人力物力的匮乏,或者有意纵容,没有严格限额设计,方案、设计、预算把关不严甚至直接二传手,给代建单位形成巨大的审核压力。“三方代建合同”形式,政府投资管理部门等三方签订代建合同,即政府投资管理部门(发改委等)、代建单位、使用单位。其优点是最大化发挥合同三方的项目管理积极性,并实现三方的相互制约,有效防止项目管理中的腐败行为,实现项目管理的专业化。但是仍然有设计变更多、设计施工相互推诿和建设周期长等缺点。以上三种代建合同形式各有优缺点,实行代建其优点是打破传统“投、建、管、用”一体化的建设管理体制,可以防止腐败行为、达到专业化管理目的,但是同时其超投资和随意压缩工期等缺点也不可忽视。

2代建制中建设单位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代建单位的选定质量不高。代建单位的选定,可通过招标也可由政府直接委托。但在实际操作中,由政府指定代建单位的,没有形成有效市场竞争,代建单位本身实力一般。通过招标选定的,高企业资质低代建制管理配置现象严重。1.代建单位代建项目部力量配备不合理,管理质量不高。代建单位往往承担大量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同时开展很多项),虽然企业整体实力很强,各业务机构设置也齐全,但是具体到一个代建制上的人员配置仅仅1-2人,现场管理力量极其薄弱。2.为节约管理成本,代建单位前期工作不细致,需求和现场论证不充分,可行性研究、方案设计、概算质量不高,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方案调整、超概算问题严重。2.2建设单位制约力不强。建设单位对代建单位的约束主要通过合同管理和资金审核拨付。代建单位确定后,建设单位与代建单位签订项目代建委托合同,代建委托合同应当包括双方责权利等方面的规定。但是往往代建单位有政府背景,建设单位对政府指定的代建单位不信任,但是又没有有效制约措施。稍微有效一些的手段就是就是资金拨付审核,但是如果建设资金由政府投资部门掌握,建设单位只作为使用方(或自筹部分资金)的角色,这一制约手段无从谈起。代建制的资金管理,属于财政性的有财政部门审核,建设单位自筹的,建设单位审核,财政部门监督。鉴于代建单位项目管理人力配置不足、管理粗犷,审核把关不严,经常又设计、招标单位直接向建设单位递交设计、招标文件、控制价等,二传手、甩锅、先斩后奏现象严重,导致建设单位增加审核人力物力,因建设单位不具备自行组织建设的能力,本该通过代建模式减轻建设单位建设压力,反而因为代建工作不细致,超投资严重,造成建设单位审核压力增加,资金压力增加,甚至背负沉重的贷款包袱。如想加大对代建单位的管控,势必增加人力物力投入,代建失去意义。2.3代建单位挪用资金现象严重。代建单位项目多,资金周转不灵,挪用资金时常发生,本代建项目资金不保证,难以保证进度、质量、安全。2.4代建方与其他单位串通问题。代建单位的收益主要有代建费和投资结余分成,但由于代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低价中标现象严重,代建费一降再降,实际风险责任与风险收益不均衡。代建方作为实体企业的一方,在利益的驱动下,往往不满足一点代建费,而是冒险与施工方、供货商等单位串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通过降低标准、变更签证等方法获取不法利益。

3解决代建制中建设单位项目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严格代建单位的选定。建设单位可以通过公开招标或从政府代建单位库里挑选资质、资金以及经验丰富的代建单位,严格按照代建合同设置代建项目机构和相关专业人员。对代建单位的选定,建设单位可以自行组织或者监督政府投资部门组织。(二)加强合同管理和资金拨付审核。由于目前尚无统一的《代建合同示范文本》,但是合同约定必须严谨细致、规范合理,各方责权利明晰,做到违约追责有依据。同时配合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对代建单位的绩效管理,对代建单位最大化约束。对每一笔资金的拨付,经监理、代建单位审核后,建设单位可增加第三方造价机构审核,超出投资计划的,从立项、可研和方案设计等追根溯源,并按合同约定追究代建单位的责任。(三)严控代建单位资金挪用。第一,在代建合同中必须明确,建设单位有权审查和备案代建单位就本项目签订的所有合同,且只能向代建单位主张权利。第二,代建工作完成后,开展项目债务清算和公告工作,以降低代建单位挪用资金带来的风险。(四)加强施工、供应单位资格审查和监理单位控制。建设单位可以按照《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试行办法》相关规定,即“项目管理企业不得有下列行为:(一)与受委托工程项目的施工以及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供应企业有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2],加强施工、供货商等单位的主体资格审查,禁止与代建单位有利害关系的单位参建。同时从监理招标源头上加强对监理单位的控制,避免监理单位受代建单位控制,串通一气,造成项目受损。最后通过建设单位审计严把建设程序、造价审核,杜绝代建方与其他单位串通问题。

4结语

综上所述,代建制中建设单位在项目管理任然存在诸多方面的管理问题,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深入了解代建制度的基本特征以及机制原理,然后根据问题特征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完善代建制度下建设单位的项目的管理措施。只有如此才能为代建制度下的建设单位解决后顾之忧,增加建设单位的投资效益,体现推行代建制的初衷。

参考文献

[1]《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务院于2004年7月16日以国发〔2004〕20号

建设单位范文篇5

关键词: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网络化

前言

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系统是建设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单位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档案管理系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但一直以来人们使用传统人工的方式管理文件档案,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如:效率低、保密性差,另外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对于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档案信息进行网络化管理,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还可实现共享查询。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的效率。虽然我国建设单位档案管理起步晚,经验不足,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建设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的条件已经成熟。

一、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的网络化条件已经具备

1.网络硬件的发展。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筑建起中国互联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科技网和中国金桥网并均与国际互联网接轨。就全国建设单位来看,90年已有许多单位开始使用计算机制图,到2000年以后许多单位已普遍使用计算机,并纷纷着手建设局域网。我国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建设的迅速崛起,为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2.建设单位档案管理自动化建设初见成效。目前已开发出数千个自动化专用软件。许多档案馆(室)均采用比较成熟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已基本实现了收集、整理、编目、检索、利用等主要服务功能的自动化管理。自动化建设大大改善了档案馆(室)的服务手段,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了各项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尤其可喜的是,计算机应用正在改变着档案人员的观念,锻炼和培养出了一批计算机系统开发、维护和应用人才。数据库建设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所有这些为档案馆网络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二、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历史的原因,建设单位档案馆(室)自动化建设走的是一条各自为政、自给自足的发展道路。各个档案馆(室)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选择硬件设备,机型五花八门,水平参差不齐。目前研制出的不少档案馆系统应用软件,都没有遵循国际标准,功能单一、标准化水平低,数据不完整,致使大多数档案馆无主题标引,共享性差。而国家至今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标准,各馆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盲目性。所以标准化水平低。

2.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单位档案馆大都建成了规模大小不等的档案数据库。由于各个档案馆各自为政,在建库过程中,数据库大多自建自用,建成的数据库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类型单一,而且大多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数据无规范化控制,商业服务水平差。大多数据库仅仅供本单位使用,严重地影响了数据库的利用率。所以数据库建设滞后。

3.在档案馆现代化建设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网络化的实现和管理都离不开人,各种技术以及软硬件都必须通过档案人员才能发挥作用。档案馆网络化建设,对档案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通传统的档案业务,而且必须掌握自动化网络化技术,成为信息和知识的导航员。目前建设单位档案队伍整体素质仍普遍较低,不适应高速发展的计算机工作环境,馆(室)内严重缺乏既懂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又精通档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不适应档案网络化建设和建设单位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所以,人员整体素质需要提高。

三、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的构想

1.建立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建议由建设部牵头组织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从行政和技术两个方面统一指导和规划建设单位档案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制定一系列有实际约束力的规范和标准,特别应该制定出网络化发展各阶段的规划,既有近期又有远期的目标,以对全国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工作进行实质性领导,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开发高质量的应用软件,集中人力和资金建设大型文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以及多媒体数据库,破除那种传统的自成一统、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

2.加强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是自动化网络化的前提。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应召集有关专家,共同酝酿制订档案的有关业务工作、技术方法以及设备等方面的统一原则和规范,并根据国际、国内标准及行业发展趋势,制定出网络化过程中各高校共同遵守的各项标准,如网络通讯及数据库方面的标准、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系统的标准等,这样可以在向资源共享过渡时少走弯路,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各建设单位在协调组织的领导下,选用统一的高质量应用软件,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库。

3.开发馆藏资源,加强数据库建设。数据库是档案馆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的信息资源。要加强网络建设,必须加强数据库建设。数据库的建设要以国际、国家标准为依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成若干个标准化、通用性好的文件条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同时各馆应扬长避短,充分利用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势,建立有自己特色的数据库,改变目前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另一方面要抓紧对小型数据库的规范化、标准化改造,增加数据库容量,提高数据库的上网率。此外还要加强对数据库的维护工作,保证数据质量和完整。当然数据库的建设应与网络建设配套进行。

4.培养网络化人才。档案馆自动化网络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技术又精通档案业务的高层次信息人员,为此要加快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层次信息人员,加强对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更新其知识结构,提高其业务水平,使他们尽快掌握计算机网络及相关技术。还要努力引进或选调计算机专业人才,对他们进行档案业务知识的培训,使之尽快适应档案馆网络化工作。公务员之家

信息社会把建设单位档案馆推进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向21世纪,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建设单位档案馆必须真正实现网络化,大力进行网络资源建设,并与互连网接轨,全面实现资源共享,为建设单位及社会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最优质的服务,使档案馆的服务走向全方位现代化。

参考文献:

建设单位范文篇6

1.网络硬件的发展。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筑建起中国互联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科技网和中国金桥网并均与国际互联网接轨。就全国建设单位来看,90年已有许多单位开始使用计算机制图,到2000年以后许多单位已普遍使用计算机,并纷纷着手建设局域网。我国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建设的迅速崛起,为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2.建设单位档案管理自动化建设初见成效。目前已开发出数千个自动化专用软件。许多档案馆(室)均采用比较成熟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已基本实现了收集、整理、编目、检索、利用等主要服务功能的自动化管理。自动化建设大大改善了档案馆(室)的服务手段,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了各项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尤其可喜的是,计算机应用正在改变着档案人员的观念,锻炼和培养出了一批计算机系统开发、维护和应用人才。数据库建设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所有这些为档案馆网络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二、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历史的原因,建设单位档案馆(室)自动化建设走的是一条各自为政、自给自足的发展道路。各个档案馆(室)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选择硬件设备,机型五花八门,水平参差不齐。目前研制出的不少档案馆系统应用软件,都没有遵循国际标准,功能单一、标准化水平低,数据不完整,致使大多数档案馆无主题标引,共享性差。而国家至今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标准,各馆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盲目性。所以标准化水平低。

2.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单位档案馆大都建成了规模大小不等的档案数据库。由于各个档案馆各自为政,在建库过程中,数据库大多自建自用,建成的数据库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类型单一,而且大多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数据无规范化控制,商业服务水平差。大多数据库仅仅供本单位使用,严重地影响了数据库的利用率。所以数据库建设滞后。

3.在档案馆现代化建设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网络化的实现和管理都离不开人,各种技术以及软硬件都必须通过档案人员才能发挥作用。档案馆网络化建设,对档案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通传统的档案业务,而且必须掌握自动化网络化技术,成为信息和知识的导航员。目前建设单位档案队伍整体素质仍普遍较低,不适应高速发展的计算机工作环境,馆(室)内严重缺乏既懂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又精通档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不适应档案网络化建设和建设单位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所以,人员整体素质需要提高。

三、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的构想

1.建立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建议由建设部牵头组织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从行政和技术两个方面统一指导和规划建设单位档案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制定一系列有实际约束力的规范和标准,特别应该制定出网络化发展各阶段的规划,既有近期又有远期的目标,以对全国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工作进行实质性领导,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开发高质量的应用软件,集中人力和资金建设大型文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以及多媒体数据库,破除那种传统的自成一统、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

2.加强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是自动化网络化的前提。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应召集有关专家,共同酝酿制订档案的有关业务工作、技术方法以及设备等方面的统一原则和规范,并根据国际、国内标准及行业发展趋势,制定出网络化过程中各高校共同遵守的各项标准,如网络通讯及数据库方面的标准、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系统的标准等,这样可以在向资源共享过渡时少走弯路,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各建设单位在协调组织的领导下,选用统一的高质量应用软件,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库。

3.开发馆藏资源,加强数据库建设。数据库是档案馆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的信息资源。要加强网络建设,必须加强数据库建设。数据库的建设要以国际、国家标准为依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成若干个标准化、通用性好的文件条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同时各馆应扬长避短,充分利用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势,建立有自己特色的数据库,改变目前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另一方面要抓紧对小型数据库的规范化、标准化改造,增加数据库容量,提高数据库的上网率。此外还要加强对数据库的维护工作,保证数据质量和完整。当然数据库的建设应与网络建设配套进行。

4.培养网络化人才。档案馆自动化网络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技术又精通档案业务的高层次信息人员,为此要加快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层次信息人员,加强对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更新其知识结构,提高其业务水平,使他们尽快掌握计算机网络及相关技术。还要努力引进或选调计算机专业人才,对他们进行档案业务知识的培训,使之尽快适应档案馆网络化工作。

信息社会把建设单位档案馆推进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向21世纪,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建设单位档案馆必须真正实现网络化,大力进行网络资源建设,并与互连网接轨,全面实现资源共享,为建设单位及社会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最优质的服务,使档案馆的服务走向全方位现代化。

摘要:建设单位的档案管理是建设单位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依靠传统的档案管理办法已经无法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管理建设工程档案已经成为提高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的自动化程度和效率的最主要途径和最有效的工具。虽然目前建设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的条件已经成熟,但在网络化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建设单位档案网络化的基础条件以及存在的问题,勾画出建设单位档案网络化建设的架构,并列出建设单位档案网络化的必要条件所需措施。

关键词: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网络化

参考文献:

建设单位范文篇7

1.网络硬件的发展。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筑建起中国互联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科技网和中国金桥网并均与国际互联网接轨。就全国建设单位来看,90年已有许多单位开始使用计算机制图,到2000年以后许多单位已普遍使用计算机,并纷纷着手建设局域网。我国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建设的迅速崛起,为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2.建设单位档案管理自动化建设初见成效。目前已开发出数千个自动化专用软件。许多档案馆(室)均采用比较成熟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已基本实现了收集、整理、编目、检索、利用等主要服务功能的自动化管理。自动化建设大大改善了档案馆(室)的服务手段,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了各项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尤其可喜的是,计算机应用正在改变着档案人员的观念,锻炼和培养出了一批计算机系统开发、维护和应用人才。数据库建设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所有这些为档案馆网络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二、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历史的原因,建设单位档案馆(室)自动化建设走的是一条各自为政、自给自足的发展道路。各个档案馆(室)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选择硬件设备,机型五花八门,水平参差不齐。目前研制出的不少档案馆系统应用软件,都没有遵循国际标准,功能单一、标准化水平低,数据不完整,致使大多数档案馆无主题标引,共享性差。而国家至今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标准,各馆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盲目性。所以标准化水平低。

2.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单位档案馆大都建成了规模大小不等的档案数据库。由于各个档案馆各自为政,在建库过程中,数据库大多自建自用,建成的数据库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类型单一,而且大多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数据无规范化控制,商业服务水平差。大多数据库仅仅供本单位使用,严重地影响了数据库的利用率。所以数据库建设滞后。

3.在档案馆现代化建设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网络化的实现和管理都离不开人,各种技术以及软硬件都必须通过档案人员才能发挥作用。档案馆网络化建设,对档案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通传统的档案业务,而且必须掌握自动化网络化技术,成为信息和知识的导航员。目前建设单位档案队伍整体素质仍普遍较低,不适应高速发展的计算机工作环境,馆(室)内严重缺乏既懂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又精通档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不适应档案网络化建设和建设单位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所以,人员整体素质需要提高。三、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的构想

1.建立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建议由建设部牵头组织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从行政和技术两个方面统一指导和规划建设单位档案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制定一系列有实际约束力的规范和标准,特别应该制定出网络化发展各阶段的规划,既有近期又有远期的目标,以对全国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工作进行实质性领导,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开发高质量的应用软件,集中人力和资金建设大型文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以及多媒体数据库,破除那种传统的自成一统、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

2.加强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是自动化网络化的前提。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应召集有关专家,共同酝酿制订档案的有关业务工作、技术方法以及设备等方面的统一原则和规范,并根据国际、国内标准及行业发展趋势,制定出网络化过程中各高校共同遵守的各项标准,如网络通讯及数据库方面的标准、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系统的标准等,这样可以在向资源共享过渡时少走弯路,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各建设单位在协调组织的领导下,选用统一的高质量应用软件,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库。

3.开发馆藏资源,加强数据库建设。数据库是档案馆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的信息资源。要加强网络建设,必须加强数据库建设。数据库的建设要以国际、国家标准为依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成若干个标准化、通用性好的文件条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同时各馆应扬长避短,充分利用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势,建立有自己特色的数据库,改变目前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另一方面要抓紧对小型数据库的规范化、标准化改造,增加数据库容量,提高数据库的上网率。此外还要加强对数据库的维护工作,保证数据质量和完整。当然数据库的建设应与网络建设配套进行。

建设单位范文篇8

要想建好一个项目必须严格建立管理结构体系,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项目施工阶段,是协调工作最多,管理跨度最大,管理面最宽的阶段,是控制项目投资最繁杂的一个阶段。由项目法人组建有科学、完善的项目管理组织机构,进行项目的实施。

1、建设单位在项目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

项目投资决策是选择和决定投资行为方案的过程,是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论证,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及作出判定和决定的过程,因此,要求建设单位在充分调查探究、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结合工程建设的条件和投资效果,提出项目建议书,编制可行性报告。同时要尽量避免出现以下几个新问题摘要:

1.1编制可行性探究报告时,不全面、不完善,形成前建后拆,重复建设,浪费资金。

1.2为了获取上级部门的审批,不尊重科学,单凭以往的经验,低报高建,以此来躲避各项缴费。

1.3不实际调查,马虎从事,仅参照类似工程决算,不考虑项目特征和实际,随意盲目填报项目投资,造成先天不足。

1.4不考虑地质特征,没有具体地质资料,不考虑环境影响,不考虑设计方案和标准、配套条件。

1.5只考虑建筑功能,不考虑设备条件。

因此,对建设单位来说,项目决策阶段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加强调查探究,确保可行性探究报告的真实性、科学性,防止“一算就赚、一干就赔”。为此要做到摘要:

⑴切实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根据项目投资的构成,充分探究建筑标准,质量要求,建筑材料的性能价格等情况,作出切实可行的估算。

⑵批准项目建议书后,认真进行可行性探究,在优化方案的基础上,编制高质量的投资估算,作为控制总投资依据。

2、建设单位在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工程设计是对建筑项目全面规划和具体描述实施意图的过程,它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工程建设的灵魂,设计费虽然只占工程总造价的4%左右,但在决策正确的条件下,它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却达到75%以上。因为设计一旦成型,投资就基本确定,施工阶段充其量只能节约投资的20%.因而设计是否经济合理,是有效控制投资的关键,也是工程项目全过程投资控制的重点。通过二十多年的工程建设经验,要想把好设计关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摘要:

2.1收集整理和工程项目有关的勘察设计资料,争取有关工艺和使用人员的意见,针对工程项目的要求,了解设计单位的情况,编制设计招标文件,对工程项目实施设计招标;签定设计合同。2.2审查各阶段的设计是否达到规定的质量和深度。因为设计质量、深度是否达到国家标准,功能是否满足使用要求,不仅关系到建筑项目一次性投入的多少,而且影响到建成交付使用后经济效益的良好发挥,如产品成本、经营费、日常维修费,大修费和部分更新费用的高低,还关系到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平安等重大新问题。

2.3项目设计阶段应着重应用价值工程进行方案优化和推行限额设计,使项目投资在设计阶段得到很好的有效控制,着手从控制建设项目的标准,、经济、使用入手,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并且考虑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方法难易程度,给施工创造良好条件,这样可避免设计变更的增加,减少项目的投资成本。

2.4要对工程设计的合理性加以审定。审定合理性应作到摘要:

⑴审核方案的合理性和工艺技术的成熟性,以减少在施工阶段发生重大方案形变更,降低项目的一次性投入;

⑵审核设计的平安性,在保证平安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量,从而使工程造价降低。

2.5要对工程设计的经济性进行审核。设计概算是设计部门提交的设计文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定要由有资质和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人员编制及审核,减少或避免设计概算缺项、漏项。

2.6杜绝无证设计和出卖图签,对设计图纸质量严格把关,避免边施工边修改设计,造成返工浪费。

工程实例摘要:

⑴我厂新厂区建设时,由于厂区位于太行山山脉的山前坡地,南北高差达45米左右,场地竖向设计时南北分为六个平台,东西分为两个平台,每个平台砌毛石挡土墙,挡土墙跟部砌毛石排水沟,为了排水畅通场平设计坡度为摘要:南北2%,东西1%.这样看似合理,担给厂房建设时带来好多弊端。比如摘要:22#厂房南北36米,东西102米,厂房室外四角标高差达2.76米。给道路设计造成麻烦,形成土石方的二次挖填运输,且不得不在同一个平台上增加若干小平台。同时造成挡土墙跟部砌毛石排水沟不能使用。造成投资增加。

⑵生活区排水设计原设计排水穿过邻近村庄和耕地,直接排入浍河,长度达1.5公里。使用不到两年,由于村民干扰无法使用。不得不改线进入城市下水道。造成投资增加。

⑶我厂职工活动中心设计图纸时,各楼层进深梁配筋不合理,图纸审查时不具体。竣工投入使用后,发现三到五层大部分钢筋混凝土梁出现裂缝,并采取了加固。造成投资增加。

3、建设单位在项目发包阶段的造价控制

3.1引入市场竞争意识,项目的发包实行招标制。

3.2编制招标文件,要经过反复讨论,要针对项目的非凡性编制,不能千篇一律,写明合同的主要条款。

3.3从各个方面对施工单位进行审查,从中选出资质合格、技术能力强、管理水平高、信誉可靠的施工单位作为投标单位。

3.4同中标单位签定施工合同,合同条款不能笼统和含糊,要严禁并方便操作。

4、建设单位在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施工阶段尽管节约投资的可能性很小,但浪费的可能性很大。要把好每一个关口,一环紧抠一环的控制投资。

4.1认真进行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做好具体记录,将工程变更控制在施工之前。因为,施工过程中变更的费用随着施工进度的深入呈雪球式的滚动,使之越来越偏离预期的目标。处理的越早,偏离的越少,代价越小。

4.2加强设计变更的管理,合理处理设计变更。设计变更会来自各个方面有建设单位提出的,有设计单位提出的,有施工单位提出的,因此,对设计变更根据变更的性质、金额规定审批权限,以免影响建筑的使用、美观、和造价。

4.3对设计变更所发生的费用,要严格根据合同和有关协议分清责任方和费用的承担方。

4.4严格控制材料用量,合理确定材料价格。设备费、材料费在建筑安装中约占工程造价的70%左右,设备材料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工程造价。要引进竞争机制,开展设备材料采购招投标工作,保证产品质量,降低工程造价。在施工中对施工单位供给的设备和材料要进行认真检查,检查其规格和质量,并将其和投标书内所列材料相比较,防止以次冲好。

4.5严格控制现场签证,现场签证有摘要:零星用工,零星工程,临时设施增补,隐蔽工程,由建设单位造成的停水、停电和工料不及时或不足,工期签证,议价材料的认价单以及其它需要签证的费用。现场签证是工程结算的重要依据,也是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索赔的重要依据。为此,建设单位现场施工员(常住代表)必须熟悉并把握施工合同和施工单位的投标书,该签证的项目必须及时签证,以免日后记忆模糊,且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三方共同签字方能生效,否则,不于认可。

4.6严格控制进度付款,每隔一段时间(合同规定)施工单位报来的施工进度,必须首先认可其施工质量是否达到合同规定要求,不合格的不于付款,对合格工程项目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三方对其数量进行认可,再审核其计价是否同合同一样。付款比例要根据合同规定执行。

5、建设单位在竣工决算阶段的造价控制

建设单位负责预算的人员,要经常深入施工现场,了解把握情况,对各项工程及变更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具体为摘要:

5.1收集竣工图,施工合同和和之有同等效力的协议、文件、信件、传真、现场签证等,收集设备材料的市场信息,收集整理变更单,检查变更是否有违规签证,是否有相关单位的公章,变更单数量是否齐全。

5.2核对合同条款,应按合同约定的结算方法、计价定额、取费标准、主材价格和优惠条件等。

总之建设单位控制工程造价,必须全过程进行控制。从项目的决策开始,经过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和工程造价密切相关。因此,建设单位所有参加项目管理的人员,都要认真负责,精打细算,只有对影响工程造价的所有方面进行控制,工程造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建设单位范文篇9

关键词:建设项目,实施阶段,超概算工程

建设项目设计概算是初步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批准后的初步设计概算,作为国家对该项目投资规模控制的最高限额,原则上不予调整。工程项目概算控制就是保证在批复的概算内完成所有工程内容的建设,它是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工程项目的概算控制涉及工程项目建设的全周期阶段,其中施工阶段是实现投资目标、预防项目超概算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在我国建设工程投资控制过程中,长期存在的超概算问题,通过对本阶段中因建设单位原因造成的超概算因素分析,提出了以建设单位为工程项目全面管理的中心,控制项目实施阶段超概算风险的措施和对策。

1实施阶段的超概原因分析

1.1政策性因素造成的超概风险。从项目决策、设计、招标到实施,建设周期长、时间跨度大,引起一系列客观和政策性因素的变化。比如建设标准提高导致的相关设计规范变化较大,尤其是涉及抗震等级、安全系数、人防、消防、节能等,为满足验收要求需进行设计变更,从而导致施工增加,相应建安工程造价及管理费均增加;项目建设期间,国家对工资、税收、利率和汇率以及工程量消耗定额、计价依据和费用标准等的政策性调整;建筑材料、人工费等物价的变化等均是造成超概的重要因素。1.2项目前期阶段工作疏漏带来的超概风险。1)初设概算批复太低,在源头上存在超概隐患。2)设计深度不够,需要在施工阶段进行二次设计或深化设计;设计错误、图纸矛盾与施工现场不符等,需要设计变更来解决。3)勘察深度不够造成地质资料、地下隐蔽设施掌握不准,进而造成设计依据不够充分,不能很好地指导施工,必须在施工阶段通过变更设计来解决。比如,造成地基处理的施工组织措施方案保守、地基处理措施费增加等。4)招标阶段工程量清单中缺项、漏项多,项目特征描述不准确;暂定价设定太多,不利于控制投资。5)施工合同条款调价因素多,不严谨、漏洞多,达不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1.3实施阶段因管理不严造成的超概算风险。1)对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把关不严。对于图纸问题的疏漏或错误,施工单位对设计变更方案的施工方便性和利润率考虑的多,对建设项目设计的合理性和功能的完善考虑的少;监理单位对工程造价管理的责任心不够,对签证不认真审查,涉及造价方面不担责;建设单位对变更的必要性、合理性、经济性缺乏评估测算,存在不按程序变更、签证,擅自扩大建设规模、随意更换工程材料、以现场签证取代设计变更的问题。2)施工组织措施和施工方案未引起重视。采用的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措施不同,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也不同。如果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又没有对方案或措施的经济合理性进行严格审核,经批准的施工方案或措施有可能成为增加造价的依据。3)对招标遗留问题处理不当。对工程暂定价材料设备的采购价格控制不当,存在提高暂估价材料的造价标准问题;对招标清单漏项的处理不当,造成套用价格错误的问题。招标清单漏项价格的确定,涉及的专业面较广,可能同时存在深化图纸设计、增加设计变更、优化施工方案、材料定价标准的选择问题。4)不合理压缩工期推高工程造价。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在施工阶段,建设单位要求压缩工期,改变了施工部署,不考虑施工代价,只求形象进度,发生赶工费、技术措施费、安全措施费等,造成工程索赔。5)资金不到位,导致的建设工期延长。部分项目由于盲目上马,资金到位差等原因造成工程款拨付困难,工期被迫延长,造成工程造价和计价基准出现较大的变化,比如材料、设备和人工等费用的上涨,导致建设管理费用、工期索赔和贷款利息增加。6)工程竣工结算审查不严格、不准确。施工单位在结算中高估冒算,巧立名目虚报工程量;监理单位、建设单位未对已完工程量进行细致的盘点;审计单位人员不了解现场,造成超额计量的现象。

2对策与措施

2.1严格执行国家投资控制政策。建设单位要加强管理,要充分认识概算批复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强化对政府投资项目造价控制的意识,将其作为刚性文件严格执行。凡未经项目审批部门批准,擅自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工程建设档次的,建设单位要承担责任[1];建设单位还要严格对设计、咨询、施工、监理等参建方的管理,将控制投资管理内容写入合同严格执行。变被动控制为主动控制,变人为控制为制度控制。2.2严格签证变更程序。1)严格规范变更签证程序。实行变更、签证会签制度;变更签证要实行申请审批制度,由提出方做出申请,其余参建单位审批。要严格履行变更签证程序,对工程中不可避免的变更签单要按章办事、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依据合同、规范操作。建设单位领导尤其要带头执行变更签证制度,不能随意指示扩大建设规模,根据个人喜好调高建设标准,随意更换建筑材料或设备。2)严格审核变更签证的必要性和经济性。对于必须的设计变更和施工方案一定要多方案比选、经济性论证,选择经济合理的方案。2.3严把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措施。1)与工程方案有关的措施费往往费用巨大,属于不可预见因素,要在合同中有具体约定。比如常见的除工程本身的建安投资外,又额外增加了的其他的相关费用:包括深基坑支护、深基坑降水、地下不明障碍物、暗河流沙、周边建筑安全防护(如避免深基坑施工引起附近房屋沉降的措施费用与补偿费用)等均可给工程造价带来很大的影响。主要措施是对此类方案或措施费的必要性、可行性、投资估算的评估,实行先评估后实施,先批准后实施。2)安全文明施工费用,近年来,我国对环保治理力度的加大,不少地方要求施工达到“六个百分百”,因此减少施工噪声、扬尘、强光扰民等加强文明施工的措施费用逐年增加。对于此类费用,建设单位要带头执行环保政策,避免设置不合理工期和违反环保政策赶工,规避因违反政策扩大成本风险。2.4规范工程暂定价项目的采购。1)对于工程量清单中的暂定价的材料或设备,要严格控制在投资限额内采购。2)制定规范的暂估价材料管理制度。对于达到招标规模的项目,建设单位应根据投资预算,细化招标技术需求,明确其型号规格、技术参数,有利于施工过程中控制质量,减少纠纷。3)在合同中明确招标的组织形式以及暂定价材料的结算方式。当暂估价材料由施工方担任招标人时,建设单位要确定招标控制价并审核招标文件和合同条款。2.5严格合同管理。合同管理是建设项目造价控制的核心内容。严格合同签订工作,对于涉及费用调整的条款要严格把控,承发包双方的权力义务要明确,文字表达要严谨。严格工程的质量管理,避免因质量问题带来的返工,尤其要注意甲供材料的质量问题;严格执行合同工期,不随意压缩合同工期;确保资金到位,严格按合同节点按时支付工程款,确保工程进度。选择熟悉技术、法律、造价的人员对合同的管理,降低因建设单位原因推高建设成本,造成工程索赔。2.6严把工程结算。工程结算阶段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最终阶段。所以要严把竣工结算关,将承包人编制的工程结算送交有资质的审计单位进行审核,借助专业审核部门技术力量尽量将投资损失控制在最下线。首先,在竣工结算时,应收集和整理各种与竣工结算相关的资料,做到完整无漏,注意工程预付款、甲供材料、质保金等价款的扣除及甲方代缴的一些费用。其次,建设单位必须借助现场监理和现场工程师的力量,对已完工程量进行盘点,对高套定额、虚报工程量、材料价格虚高等情况应给予核减。2.7发挥好监理的作用。工程监理合同中应明确其对工程造价的控制责任。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大力发挥监理单位对施工质量、变更签证和进度款支付的监督、检查作用,协助建设单位对整个工程造价进行监督控制[3],把好现场造价管理的第一道关。监理单位在审查施工单位报审的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时,如果出现有工程造价增加的条款,应及时与建设单位现场负责人沟通,确定合理的解决办法,或者是找到一个安全与投资最为合理的优化点。2.8创新管理模式。工程造价管理是专业性、技术性、政策性强的工作,大部分建设单位存在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和人员配备不齐的问题,直接影响整个基建项目管理质量[4]。因此,建设单位应当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和自身的管理能力,合理选择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来规避因自身管理能力不足引起的超概算风险。建设单位可在特定的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下,以合同的形式约定项目参与各方的责任、义务和风险分担,更有效地控制工程进度、质量和造价。比如,对于建设内容明确、技术方案成熟的项目,采用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方式对于控制项目超概算风险具有积极意义。2.9加强建设单位队伍建设。1)建设单位作为工程项目管理中心,需要有一支懂工程、懂概算的复合型队伍,专业的队伍才能决策科学、达到专业管理,系统协调各参建单位的水平。2)要加强对建设单位相关人员专业培训。工程建设管理是发展的科学,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逐步采用,相关建设规范不断更新,价格指数不断调整,只有加强建设单位管理人员的培训,才能不断更新管理知识,确实做好三大控制,避免各个环节风险。

3结语

施工阶段是项目实施的关键阶段,也是一个节约投资的重要环节。然而,概算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而绝不是单纯性的末端控制。因此,通过加强建设单位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建设,加强对项目各参建单位,设计、采购、施工、监理等单位的管理,不断化解因设计、招标等项目前期阶段工作的不深入或失误带来的影响,细化本阶段的造价影响因素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超概算现象发生,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建设单位范文篇10

关键词:设计阶段;设计概算;BIM系统;造价控制

长期以来,建设单位普遍忽视工程建设项目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而往往把控制工程造价的主要精力放在施工阶段—审核施工图预算、合理结算建安工程价款,算细账。这样做,尽管也有效果,但毕竟是“亡羊补牢”,事倍功半。据相关调查资料分析,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度达到了75%以上,所以要有效地控制建设工程造价,就要坚决地把控制重点转移到建设前期阶段上来,尤其是抓住设计这个关键环节,未雨绸缪,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工程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性

传统控制工程造价的重点往往是对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而轻视对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导致设计缺陷,设计概算不准确,概算超投资估算时有发生,进而影响到施工进度,甚至造成建设工程造价失控的局面。据相关调查资料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度达到了75%以上。经济合理的设计,可以降低工程造价5%~10%,甚至可达10%~25%。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作为全过程造价控制的关键部分,对整个工程造价控制的效果具有直接影响,是项目成本控制的重点。从工程造价各阶段的作用和特点可以看出,设计阶段的设计概算只有准确、全面、具体地反映整个工程的建设费用,才能使建设单位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使整个工程建设按照原定的造价进行控制,才能使建设项目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现阶段建设工程设计阶段工程造价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建设工程设计阶段工程造价中存在很多问题,如设计深度不够,项目设计内容不精细,概预算漏洞百出等,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来自建设单位方面的原因。1、设计任务书表达的设计意图不准确。建设单位在编制设计任务书时,主要从项目的目标或指标、相关规范规定的要求及各项功能配套等角度上进行考量、编制,比较看中“新、奇、特”,对项目的实用性、经济性考虑较少。因此,在给设计单位下达任务时,不能准确、全面、清楚地表达建设项目要实现的目标要求,进而影响了工程设计的准确性。2、建设单位技术力量不足,缺乏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由于设计工作的专业性极强,建设单位很难介入到工程设计工作中,导致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时效性滞后,被动买单的情况时有发生。再者,如果工程设计中的技术问题由建设单位去发现和纠正,既不切合实际,也会因为所提意见的非专业性引起设计人员的反感和抵触,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同时,由于建设单位缺乏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很难及时发现设计缺陷,更无法确定设计阶段的设计成果是否能实现建设项目的根本目标,这也是造成概预算无法准确统筹的原因。3、给设计单位预留的设计周期短。目前,国有资金投资或占主导的建设项目,在投资决策形成后,需要经历政府相关部门对项目的一系列审批程序,这其中消耗掉的时间至少在半年以上。建设单位为了让建设项目尽早投入使用、产生经济效益而加快项目的实施进度。手段之一就是压缩设计阶段的工程设计时间。这不仅给设计人员增加了压力,也影响了设计质量和设计深度,导致设计概算与施工图预算出入较大。在项目后续施工中产生大量设计变更,施工进度被拖延,最终提高了工程造价。(二)来自设计单位方面的原因。1、设计单位对设计优化积极性不高,对创新设计、合理设计及经济设计投入时间不足。目前,设计单位工程设计费用的计取方式是以工程设计概预算为基础计算的。在设计上搞优化,设计单位有可能要冒工程技术性能指标或质量上的风险,另外,设计上的优化在经济上并不一定能给设计单位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设计单位对设计优化积极性不高,无法引导设计人员推出创新的设计方案。甚至个别设计单位在设计中私自加大工程规模,提高工程造价以期获得更多收益。2、设计单位为增加安全系数,重技术、轻经济,不惜提高工程造价。在设计工作中,设计单位往往只关注自身设计需要,如在建筑设计上只关注建筑的美观性、高端性、前瞻性、环境适用性等,对建设单位的投资限制不予理会;在结构设计上,设计人员更是愿意将工作重心放在技术设计层面,重视保险缺乏优化意识,忽视设计的经济性和合理性,比如加大柱截面,增加结构含钢量等,致使设计出的产品性能虽好,工程造价却大幅度地提高了,造成建设资金的浪费。3、设计人员经验不足,敬业意识不强。现在很多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存在缺陷,对已有的知识系统一成不变,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在工程设计细节上出现很多缺陷。比如,对于对建筑材料、设备的规格、型号、技术参数不清楚,遗漏部分专业工程内容,在2.4×1.8m2的卫生间地面设计采用600mm×600mm的地砖,等等。当设计时间不充裕时,设计人员对自己的要求会降低。比如套用现成的工程设计模板,粗略的进行计算。还有一些工程设计存在缺陷或临时添加功能,在施工中变更设计方案,增加工程投入,使得工程造价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4、采用的设计软件落后。目前,设计单位多采用二维CAD进行设计。对于复杂的建设项目,由于人脑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诸如管线错、漏、碰、缺等问题。规模越大的项目,设备管线越多,管线错综复杂,碰撞冲突也越容易出现。使后续的工程施工返工的可能性加大。一旦出现返工,就会给建设单位造成工期和经济上的损失。其次,由于在传统二维技术下生成的各专业设计图之间相对独立,设计信息处于割裂的状态。当其中任何一张图纸发生变更的时候,其他关联图纸的修改需要通过人为的方式进行电话、邮件、图纸标示等方式进行沟通,难以保证信息反馈能够准确及时到达建设单位手里。

三、建设单位在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一)建设单位首先要提高对设计阶段造价控制重要性的认识,确定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目标。设计阶段的设计概算是指在初步设计阶段,由设计单位根据初步设计图纸及说明、概算定额(或概算指标)、材料、设备预算价格、各项费用定额或取费标准,建设地区的自然、技术经济条件等资料编制和确定的建设项目由筹建至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所需全部建设费用的经济文件。设计概算是指导和控制建设投资的依据,是编制建设计划的依据,是进行贷款的依据,是签订总承包合同的依据,是考核设计方案的经济合理性和控制施工图预算和施工图设计的依据,是考核和评价建设工程项目成本和投资效果的依据。一经批准的建设项目设计概算是该建设项目总造价的最高限额,不得任意突破。(二)设计招标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对设计方案的优化选择是控制设计阶段造价的最重要阶段。在设计招标阶段,建设单位应该给出合理的工程项目设计周期,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其中,积极开展设计招投标工作,从经济与质量相结合的角度对竞标的设计单位进行综合评比,选出最佳的设计单位所设计出的最合理方案,以尽可能地减少设计工程造价。(三)从工程设计合同上控制。(1)根据招标签订的设计合同,不应只局限于趋于格式化的标准合同,更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具体细节,如设计的深度,技术经济控制指标和设计单位承担的具体责任,尤其对设计变更前提条件的界线要进行明确。(2)在经济条款中增加设计变更及工程修改费用的限制条款,这样对设计单位也能产生一定程度的约束。(3)在合同相关条款中增加对设计产品工程造价的奖惩制度。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设计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摆脱墨守成规的想法,促使设计人员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优化创新自己的技术方案,为工程设计增加创新性;另一方面有了惩罚的措施,会对设计人员的行为增加一个束缚,从而来规范自己的行为。(4)明确要求设计单位运用价值工程优化设计的方案。并根据其设计方案进行对比,综合各种因素,择优选出一个技术先进、工程量最少、路径最短、经济最合理的设计方案,以此来有效控制高校基础建设工程造价。(5)探讨在合同中优化设计取费方法,以提高设计单位的积极性;加强设计中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提高设计的技术及经济的合理性,使建设资金得到高效使用。(四)准确提供设计所需的基础资料。完整、准确的工程技术基础资料能有效指导设计工作人员的具体设计工作,因此建设单位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设计任务书中将具体要求全面、完整的表达清楚;第二,提供的基础资料应做到全面、详实;第三,选择资质高、信誉好、技术力量强大的勘察单位进行地质灾害评估或工程地质勘察。以获取精确的勘察文件。在委托图纸审查机构对勘查文件进行审核确认无误后,提供给设计单位作为设计图纸的依据。(五)推广限额设计。限额设计是指在项目建设前期,对整个项目建设所需要的工程资金进行一定的限制。科学合理的限额设计方法在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应建立起完整的限额设计管理办法,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和投资估算,制定初步的设计总概算。根据项目各部位,各专业对应的功能重要性程度,合理地设定相应的限额成本指标,如造价限额、三材消耗限额等,促使设计人员对整个项目的造价费用进行分析而不是单纯的考虑施工阶段的费用,确保工程设计内容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工程造价不突破预计的投资限额。(六)加强建设单位工程管理人员和设计人员的联系与沟通,引入技术和造价协同理念。在工程项目总造价中,材料设备费的占比高达60%~70%,而项目各项功能的实现主要来源于材料、设备的选用与安装。因此,应合理地选择相关材料、设备的品牌及档次,避免成本投入的盲目性。比如,对于具有重要功能的项目,可以选择价格合理及市场认可度较高的材料设备;对于次要功能的项目,则可以选择一些价格较低的材料设备,使得成本投入更加有效。要自始至终从项目建设科学化管理、提高投资效益的角度考虑,树立工程设计技术合理性与工程造价节约性并重的意识,以造价管理目标为指导,针对每一项专业设计,适时分析和计算造价,并根据所得造价信息对技术方案进行优化调整。(七)加强设计前的调研,提高建设单位工程管理人员专业水平。每一个建设项目都有着独特性和一次性的特点。建设单位的工程管理人员在工程设计前对类似拟建工程项目进行实地的考察与调研,有助于提高专业技术技能水平,丰富现场经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比如,在工程设计阶段开始之前要做的勘察工作。由于很多建设单位对工程设计阶段开始之前的勘察工作不精通、不了解,被基础建设工程企业转了空子,进行了大量且没有必要的试验、钻孔等,提高了基础建设工程的投资成本。(八)适时引入设计监理,弥补建设单位专业技术力量不足的状况。在设计阶段引入设计监理参与到设计工作中,进行优化设计,提高设计质量,减少设计中存在的偏差、缺陷,变被动为主动地控制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九)采用BIM技术审核设计概算,提高概算的精确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明确规定,建设工程合同是承包人进行工程建设、发包人支付价款的合同,合同价款的多少是以设计概预算为依据的,且总承包合同不得超过总概算的投资额。同时,设计概算也是银行拨款或签订贷款合同的最高限额、建设项目的全部拨款或贷款以及各单项工程的拨款或贷款的累计总额,均不能超过设计概算。设计概算需做到较投资估算更为精准且受投资估算控制。这就对工程概算精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BIM系统的可视性和参数化这两大特点,可以加大对工程设计模型的不同部分、不合理的部分的设计进行改进。通过BIM模型可以发现不合理构件和缺少的必要构件,对不合理构件进行剔除并添加必要构建。利用BIM造价管理的相关信息,可以更高效地进行限额设计。BIM模型可储存所有定额信息和市场价格,可以将已有类似工程数据导入或通过人工创建输入到模型中,存储所有已完项目成本和市场价格。利用BIM的3D空间视图效果和不同属性构件表现形式不同等特点,使设计概算编制的过程更为直观,也为计价核算检查带来极大方便。降低了漏项、缺项和重项的风险,设计概算的调整更为方便、快捷,确保了设计概算的准确性。

四、结语

建设项目造价控制的根本目的是控制或降低一个项目的成本或造价,而控制和降低建设项目造价的根本途径,是减少和消除无效或低效的建设活动,由此消灭或降低这些项目无效或低效活动,对于各种资源的消耗和占用,最终实现减少和降低建设项目造价和提高建设项目价值的目的。工程造价控制是一个全过程的控制,在工程设计阶段实施造价控制,对设计中的无效和低效的项目予以减少和消除,是事前控制的重要体现,也是全过程造价控制的核心环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建设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是全过程工程造价控制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通过实施以上工程造价控制措施,可以较全面地解决设计阶段出现的实际问题,可以在保证设计质量的同时,大大减少了后期工程建设费用的支出,使建设单位的有限资金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纪博雅,金占勇,戚振强.基于BIM的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3(12).

[2]王中亮.高校基本建设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20).

[3]刘康兰.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管理[J].安徽建筑,2018(6).

[4]汪丽.基于价值工程的项目成本控制研究[J].建筑经济,2018(9).

[5]陈岩.高校基建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与对策[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8(4).

[6]王和平,许锡雁,高峰.项目特征在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中的作用[J].建筑经济,2010(7).

[7]朱雪梅.精细化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