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创新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7:58:59

建设创新

建设创新范文篇1

一、对平台内涵、种类及构成的认识

平台作为一个工程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亨利·福特著的《ModernMan》一书,为提高汽车的舒适性和使用性时用到了平台的概念。80年代以后,柯达、索尼和英特尔等公司的产品开发都用到了平台方法,平台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成功受到了管理理论界的关注。以美国西北大学教授Meyer为代表先后提出了产品平台和技术平台的概念。它是“由一组亚系统和界面组成的,可以有效地开发和生产出相关产品的共有结构”,或者是“一个产品系列共享资产的集合,包括零部件、工艺、知识、人员与联系”。所以,平台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系列“软”、“硬”要素的集合体。

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在**年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了创新平台(PlatformforInnovation)概念,其内涵主要是指创新基础设施及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人才和前沿研究成果的可获得性;促进理念向创造财富的产品和服务转化的法规、会计和资本条件;使创新者能收回其投资的市场准入和知识产权保护。

从创新平台的种类来讲,目前主要有企业(或高校、院所)的创新平台、产业或行业或区域创新平台、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企业的创新平台由企业的产品平台、技术平台和管理平台相结合构成。企业创新平台与政府、社会中的创新主体、资源相结合,就扩展为产业创新平台。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由大型科学仪器装备、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数据和文献资源、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网络科技环境与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共享制度和专业化队伍构成。三种平台构成了三个层面的创新平台,互相有联系,又有区别。

由于产业创新的复杂性、关联性及共享性,单靠行业内一个或几个企业的力量无法完成或创新效益不佳。因而,一般产业创新平台由政府通过行业协会、或由相关行业或企业自发进行组织联合,搭建起行业层次的创新平台。基础条件平台一般由政府组织相关部门、机构搭建而成,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基础条件服务。这两种平台都具有公益、开放和共享的特性。所谓公共平台,就是指由于基础研究的不确定性、科技的多方面关联性、投资额度的巨大性及成果的共享性等因素影响,使得那些关系产业重大突破、长远发展、国家地区经济稳定和安全需要的产业创新活动,需要由政府牵头,通过政策支撑、投入引导,集成全国或跨地区、跨部门各方面创新资源而构建起来的创新平台。典型的如美国汽车产业创新平台。20世纪80年代,美国为保持汽车产业在未来相当长时期的领先地位,由政府组织,围绕汽车产业的创新,实施了“新一代汽车合作计划(PNGV)”。政府8个部门的高级官员、三大汽车集团的总裁(或副总裁)、美国汽车工业协会执行主席组成的PNGV管理委员会,由副总统戈尔直接分管,构成了汽车产业创新公共管理平台;成立的PNGV专家委员会,38个州的453家高校、国家实验室的资源为主体力量参与研究与开发工作,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攻关,构成了公共的技术平台;还成立了PNGV秘书处,负责公共数据、信息、图书、资料的存储、维护和管理,作为联系的纽带传播政府的信息等。美国的汽车产业创新平台有效地集成了全社会的创新资源,有力地推动了汽车产品的创新发展,但创新平台的费用由三大汽车集团支付。在法国,政府甚至规定所有汽车企业将每年营业额按某固定比例支付给产业创新平台。平台研究完成的共性技术成果,由各企业分享并实现与其产品相符合的技术产业化。

因而,有专家认为,产业创新平台虽然由政府组织和控制,但一定要实现市场化运作,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独立、公正,而且生存下去的动力会促使其更加贴近市场,不仅可吸引大量一流海内外技术人员的加盟,也能进一步与国外公司进行合作。

二、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意义及一些省市的进展概况

科技基础条件的优化与整合,正在成为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际科技创新竞争的一个新的焦点,成为各国政府最具优先权的基本任务。发达国家普遍把科技基础条件的优化与加强作为强化竞争优势的一项国策,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把科技基础条件的重整与提高当作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举措。建立公共科技条件平台,是优化和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提高科技投入和创新效能、构建国家或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实现方式;是科技成果产生和转化的基础和载体,也是科技人才成长的摇篮。

近几年来,国家和各省市都十分重视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年,国家科技部等四部委联合了“**-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上海、江苏、四川、甘肃等省市都研究制定了本省市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或方案,全面启动并加快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以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开放与共享,增强创新能力,支撑跨越发展。

上海市根据《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纲要》,有关责任单位在**年拟定了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建议方案。上海市科委在**年推出的《科技创新登山行动计划》中,将“完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作为八大领域目标之一。提出重点建设5大平台,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联合开发实验平台、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和科技创业孵化平台。

江苏省在**年底颁发了《**—2010年江苏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总体方案》,并先期启动了“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中心”、“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服务平台”、“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服务平台”和“‘三药’创制公共服务平台”等四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同时,抓紧做好“科技创业公共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的制定和启动工作。在科技平台建设上,江苏省迄今已累计投入建设经费近1亿元。

北京市科委为进一步组织实施“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去年推出了建设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新举措。该平台包括实验动物、科学仪器、化学试剂、科技文献、科技数据等科技基础条件;孵化体系、分析测试中心、大学科技园、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转移中心、院所和科技企业等成果转化条件;科技中介、投融资体系等高新技术产业服务条件;科技人才条件等四类资源条件。并首批确定“清华科技园”、“中关村生物医药科技园”、“软件产品检测检验中心”、“海银科医药技术孵化器”、“北京材料分析测试服务联盟”等5家试点,今年又启动了“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建设。以探索大学资源开放模式、行业资源集聚共享模式和专业孵化器整合资源模式。改变平台往日单兵作战的劣势,将实验共享体系、专业技术孵化体系和专业服务体系捏合在一起,使科技企业运转的三大环节有效地连接起来。

广东省今年将建立软件公共创新、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等20个左右以企业为主体、技术创新为重点、服务于企业的公共创新平台,同时重点扶持、建设50家专业镇技术创新中心、20家行业技术创新中心以及一批研发基地、技术服务中心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搭建专业镇公共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

四川省政府在去年12月1日以川办发〔**〕33号文件,专门转发了省科技厅、发改委、教育厅、财政厅共同制定的《**—2010年四川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将重点建设“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技文献信息及科技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平台”等五大平台。并在今年内启动科学仪器协作公用网建设、科技文献机构情报信息、机构协作机制建立、特色种质资源库的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示范和技术标准信息查询服务平台建设等工作。

重庆市在今年6月启动建设研究开发、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三大科技平台。研究开发平台主要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等,资源共享平台主要包括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图书文献资源和科技网络等五个方面的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主要包括重庆高交会及技术交易常设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企业孵化器、科技咨询评估鉴定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

深圳市将从建设科技权益资本平台、科技智力平台、以电子政务为主的信息网络平台、科技中介平台和科技条件平台等“五个平台”入手,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其他各省市如天津、辽宁、江西、云南、甘肃、山西等也都启动了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

三、浙江省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应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当前,浙江省对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已形成了初步设想,提出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行业(专业)创新平台及区域科技创新平台这3类平台。从政府层面和全社会的角度来讲,对省级的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如何构建,究竟采用那种结构更好,目前并没有现成的答案。但从浙江省的省情和平台内涵分析,浙江省的行业(专业)与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存在着极易产生低水平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科技资源集聚、扩散能力不强的隐患,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从整体上说,浙江省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应关注并尽快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总体框架、发展规划

创新平台建设是涉及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公益性、意义重大且耗资巨大的工作。要搞好平台建设,首先必须解决全省总体框架的构建、布局、重点及目标、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等前期研究论证工作,解决建设思路、框架、方案的科学性、前瞻性及合理性,并进一步明确应由政府出面组织搭建的平台和应采取的政策措施等。借鉴其他省的做法,制定平台建设纲要或规划这项工作以省科技厅、发改委、教育厅、财政厅共同组织起草较好。

2.平台的制度体系建设

平台的制度体系是其建设和运作的核心,也是关系到搭建的平台能否正常运转、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制度体系建设分三个层次,一是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浙江省可率先在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保护、开发、共享方面建立法规,从法律法规上解决国家投资建立的大型仪器装备、信息资源、科技数据和文献资料等资源“开放、共享”的法律依据,依法推进创新平台的“共建共享”。二是平台规章体系的建设。它是以平台建设的原则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制定的一些管理办法、规定等规章制度,包括平台运行的考核评价指标、方法;共享协调、监管、奖惩办法等。三是平台的标准、规则、规范等。它是根据平台建设和运行的需要而制定的诸如数据采集保存、文献编辑、网络接口等技术标准和规范。

3.推进平台建设的政策设计

一是抓住重点和关键的平台建设。政府应着重建设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扶持重点行业或重大关键技术的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包括未来3-5年有望突破带动整个行业或产业技术发展的高技术创新平台。并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构建平台的基本要素,条件成熟一个建一个,不求全。对企业(高校、院所)的创新平台和一般的行业或区域创新平台则采取政策鼓励、试点示范、奖励先进的措施推进。二是制定和实施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产业创新平台建设的政策,保障投资者能分享并优先实施平台完成的成果或提供的基本服务。三是对政府投资或扶持的公共科技条件与产业创新平台服务收费,实施许可证和指导价制度,既体现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公益性、公正性,又为平台市场化运作和落实运行经费创造一定的条件。

建设创新范文篇2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同志作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为我们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指明了方向。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深刻认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努力完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也步入了一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科技竞争已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以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及时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用15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是一项极其繁重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央提出的这项重大战略任务,既是建立在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全面判断我国战略需求基础之上的,也是建立在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充分发挥我国已有经济科技实力的基础之上的。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总数位居世界前列,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但我们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进一步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从发展的战略全局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

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正确指导方针,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需求、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综合国力,对我国科技发展作出总体部署,统筹当前和长远,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确定若干重点领域,抓住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实施若干重大专项,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培育大批创新企业,扎实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紧紧扭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要在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中需要重点发展、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作为重点领域,把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突破的技术群作为优先主题,加快突破瓶颈制约,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解决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提高国家安全保障能力。

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还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建设创新范文篇3

改革创新是当今的时代潮流。一个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前进的党,必然是勇于改革、开拓进取的党,变革和改造客观世界,也不断改革党自身。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待,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十七大报告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

从世情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世界还很不安宁,无论是和平还是发展都面临着诸多难题和挑战。以改革求发展,以创新解难题,正在成为许多国家的战略选择。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正在迅速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思维方式。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深刻变革与调整,正在使改革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党只有顺应世界潮流,坚持与时俱进,坚持改革创新,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与活力,带领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国情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基本态势没有变,世界上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基本趋势没有变,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推进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紧密结合的。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而且使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场革命既给我们党注入了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许多崭新课题。只有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处理新矛盾,才能把党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从党情看,首先,我们党已经成立87年,在全国已经执政59年。一方面,我们党积累了治国理政和加强自身建设的宝贵经验,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并在新形势下不断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一些过去曾经发挥过很好作用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制度规定,今天已不适用或不完全适用。我们党已经拥有7300多万名党员,新党员人数大量增加,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党在不断增添新鲜血液、充满活力的同时,也存在许多年轻党员和干部的思想觉悟、党性修养、意志品质等亟待提高的问题。其次,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一方面,我们党形成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念并进行了成功实践;另一方面,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相适应。再次,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致力于党的先进性建设。一方面,党的先进性得到保持并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少数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为与先进性要求不相符合,一些党员、干部滋生了骄傲自满、脱离群众、以权谋私等不良倾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用新的思路、措施和方法来解决。我们要适应形势与任务的变化,切实转变那些不适应、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着力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使我们党永远站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党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勇于改革那些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思想观念、领导体制、执政方式以及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管理办法等,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毫无疑问,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党的领导地位、政治优势、优良传统等根本的方面,是决不能改变的,必须结合新的实践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

要有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党的建设的任何改革创新,都不可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阻力和障碍,只有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不断取得突破和进展。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勇气和毅力,克服各种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陈规陋习的影响,克服不思进取、满足现状的惰性。

要有改革创新的思维方式。在党的自身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是采取开放式、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还是采取封闭式、保守性的思维方式,对于能否有效地推进改革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努力形成改革创新的思维方式,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敢于突破各种落后于时代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不断推陈出新;具有宽广的胸怀、开阔的视野,树立世界眼光,增强全局观念,从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来研究和思考党的建设问题;善于辩证地看问题,了解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培养战略思维,全面认识和把握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给党的建设带来的深刻影响和提出的新要求;积极学习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大胆借鉴其他国家及政党治国理政的有益经验和做法。

要有改革创新的思想作风。坚持改革创新的思想作风,就是要勇于实践、锐意进取、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既不能无视客观要求等待观望、止步不前,也不能只凭主观愿望急于求成、盲目而为。要讲究科学,尊重规律,将改革创新的热情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提倡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努力取得改革创新的实效。要尊重广大党员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改革创新。

要有改革创新的工作方法。改革创新精神要通过具体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来体现,来落实。特别是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思路。注重形成新的载体,探索多种多样、切实有效的党内活动方式,搭建党员和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广阔舞台。注重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新方法新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作用,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

要有改革创新的良好氛围。要在党内和全社会形成推崇创新、宽容失误、包容多样、尊重差异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参与改革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加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在党内和全社会范围内营造鼓励改革创新的氛围。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确保党的各方面建设更好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我们所要改进和改革的,是党的自身建设和党的工作中那些不适应不符合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方面;我们所要创新的,是党的具体领导体制、执政方式、组织形式、活动和管理方法等。通过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改革创新,使我们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保持和发展先进性,使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

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党的建设各方面创新。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我们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学习研究,加强对十七大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新举措的学习研究,并真正用于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加强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成功经验的总结和研究,特别是加强对党的建设中热点难点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理论支撑。

要大力推进制度创新。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以制度治党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途径和根本方法。制度创新是其他各方面创新的保障。要把制度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在全面分析和梳理已有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党的制度建设的整体规划,积极地、有步骤地加以推进,努力形成科学、健全、有效的制度体系。对现有制度中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规定,应及时作出修订和调整,同时注意总结党的建设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好做法,适时作出规范,出台新的制度。十七大明确提出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创新的要求:一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建立党务公开制度;二是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三是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四是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五是建立健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六是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七是健全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完善巡视制度等。通过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形成加强党的建设的长效机制,一定会走出一条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之路。

建设创新范文篇4

**期间,是**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实施“五大战略”,引领“和谐创业”,加快科技、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科技创系体系建设的基础与问题

(一)发展基础和特征

1.“五大战略”明确了科技创新体系的方向和重点

**市积极实施“五大战略”,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明确了方向。开放带动战略要求科技创新体系必须大气开放海纳百川;工业兴市战略要求科技创新体系要服务于环**湾产业带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城市化发展战略要求科技创新体系必须为建设大都市、新天堂注入新鲜动力;环境立市战略要求科技创新体系必须服务于生态市建设;旅游西进战略要求科技创新体系为1小时半交通圈、旅游圈、经济圈提供支撑。

科技创新体系的产业发展重点是建设“两港五区”(新药港、信息港、**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教园区、临平工业区、江东工业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特色传统产业为基础,以发展信息产业、医药产业以及环保产业,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重点,打造环**湾产业带中心区。

2.“和谐创业”突出了科技创新体系的气质和内涵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以具有时代特征、又有本地化特点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文化力,是决定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市九届党代会提出的“大气开放、精致和谐”的**人文精神,**年又适时地提出“和谐创业”的新概念,反映了新世纪**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发展模式和价值取向。“大气开放、精致和谐”概括了**的人文精神,“和谐创业”体现了**的发展环境,这就决定了**科技创新体系的气质风格。即**市的科技创新体系必须是一个开放、兼容的系统,是一个立足于长三角区域互动合作的系统,是一个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系统,是一个设计精巧、内涵丰富的系统。

3.集成创新资源夯实了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

**是浙江省技术创新的研发、扩散中心,具有较好的知识生产基础和技术创新资源,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组成的创新体系已初步形成。目前,**有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30多所高等院校,信息产业部五十二研究所等50多所部省属科研机构;几乎所有在浙江工作的“两院”院士,占全省90%以上的教授、研究员,重点实验室(基地)和重大科技装备集中在**;全省80%以上的重大科技成果在**完成。根据**年R&D调查的数据,在杭的科研机构数量(包括企业办科研机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以及科技经费支出和R&D经费支出分别占全省的29%、42%、46%和47%。

4.科技合作交流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平台

**市积极推进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年以来,**市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组织实施学校与企业合作的“5112工程”、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的“121工程”高新成果转化工程;开展市属高校市级重点技术创新实验室建设,鼓励各区、县(市)引进大院、大所共建创新载体;名院、名校、名城联手举办“**科技合作周”,精心组织“西湖论坛”;浙江大学引进美国科研机构联合成立了浙江大学沃森基因组科学研究院和浙江加州纳米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来杭建立了**华大基因研究发展中心暨中国科学院基因组信息学南方基地、中科院电子辅助设计(EDA)**分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在余杭区建立浙江先进制造研究所;诺基亚、三星、西门子等著名跨国公司在杭建立研发中心。**市高标准建设“大学城”,支持浙江大学在杭建设浙江大学科技园区,支持在杭省属高校建设浙江省大学科技园等,进一步壮大了**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技术经济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在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5.自主研发开创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可喜局面

**市企业非常重视R&D投入,加大力度建设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在机构内部形成了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充分尊重人才发挥其积极性,形成了技术创新的良好局面。同时,**市科技、经济部门和各区、县(市)联手,大力推进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建设国家、省、市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培育企业主创新能力,实施国家、省重大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批重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如万向国家技术中心的综合研发能力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第2名。**年,**市企业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累计建立市级以上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34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84家。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进入新世纪,**迫切需要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存在问题和不足包括: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贮备不足。**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仅4.63%,在省内倒数第二;发明专利总80%集中在高校。企业科技投入比重偏低。**年我市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仅为1.15%,落后于金华、嘉兴。**年规模以上企业拥有研发机构的比例仅5.4%,低于全省6%的平均水平。人才资源增幅偏低。**年人才资源增长比例为16.07%,仅列全省第8。

二、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这条主线,充分挖掘**科技资源优势,加强创新集成,提高创新能力,建设以创新管理、创新研发、创新产业化、创新服务和创新保障等5个系统为架构,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与浙江省和长三角相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为推动**科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二)奋斗目标

至**期末2010年,**市科技创新体系将达到以下具体奋斗目标:

1.科技创新研发实力有显著的增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从664家发展到1000家以上,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从318家增加到600家以上,引进大院名校的创新载体和研发中心达10家以上。

2.科技创新产业化示范取得明显实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从676亿元增长到1600亿元以上,占工业比重从16.6%提升到20%以上。

3.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网络日益完善。科技孵化器形成网络化,孵化总面积从34.4万平方米发展到100万平方米以上,新建公共创新研发平台和服务平台30个以上。

4.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形成有力支撑。全社会科技投入显著增加,科技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从3.14%提高到4%;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从4%提高到5%;科技人才资源总量从56万人增加到100万人以上。

5.科技创新管理能力和水平有较大的提高,部级和省级科技立项项目和获奖项目大幅度增加。全市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从**年的5932件和2831件,发展到10000件和5000件以上。全市的综合科技实力继续保持国内先进水平和省内领先水平。

三、**科技创新体系的框架

**市的科技创新体系是在国际化、信息化、知识化背景下,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依托,地区历史文化为纽带,以行政力量与市场力量为主导,以经济发展为主线、创新创业为主题,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资、介、外等创新要素资源正确定位、有效集聚、互动、开放的网络体系。

**市科技创新体系将包括五大子系统:⑴创新管理系统——指挥和协调创新系统的发展,为创新系统提供规划、管理、绩效评估等服务;⑵创新研发系统——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成果的研发生产系统,这是创新链中的供给源;⑶创新产业化系统——创新成果的示范及产业化,这是创新链中的终端部分;⑷创新服务系统——为创新主体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这是创新链的中间环节和联动枢纽;⑸创新保障系统——包括创新的投入、创新的人才、创新的政策支持三方面。**市科技创新体系应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力争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和科学家的加盟,力争国内外著名企业集团在**设立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力争与长三角及国内其他省市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有机联系,形成生机勃勃的科技创新系统。

图**市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图

四、十一五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

1.科技创新管理系统

加强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领导,建立从市、区(县市)到街道(乡镇)三级科技管理网络。以党政科技进步目标考核和科技进步监测为抓手,建立科学的决策与绩效评估体系。

积极调整**市科技计划管理思路,强调计划的公共财政性质和科技创新的目的,着重投向“两大创新、两大建设”,即支持**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共性、关键性、先导型技术的创新,破解**“七大难题”的公益性技术创新;支持技术创新、鼓励科技创业的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增加技术开发投入加快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建设。重点扶持依靠市场行为无法自行解决,而需要政府主导和引导的创新项目,在计划设置中突出创新创业环境平台建设、科技初创企业和孵化器发展、共性关键性技术攻关、社会公益性研究等重点领域。整合资源,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

2.科技创新研发系统

以提升**的基础研究和源头性知识生产为目的,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重点支持与**发展密切相关的支柱产业的知识创新。鼓励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申报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积极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知识和技术。深化**与浙江大学的合作内容和层次,将支持浙江大学培育世界级的研究机构和世界级的学科带头人,作为深化合作的长期战略目标。

重点支持关系未来发展方向的重点产业的研发机构建设,对重点领域进行研究攻关,增强研发实力,如当前**重点推动发展的数字电视、3G等。引进一批高校、大院大所来**设立分支机构,共建科技园、重点实验室、孵化器、研究所、中试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从而提升**产业科研体系的层次和水平。立足区域互动和长三角科技创新一盘棋的思路,借助上海这个国际大舞台,力争在都市农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城市建设、社会信息化和公共卫生事业等方面建立起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产业科研体系。

以建设企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技术中心为抓手,继续分期安排专项经费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推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实施企业技术跨越战略,构筑产业发展优势。同时,应充分发挥社会和个人在科技创新中的积极性,扶持民办科研所的发展,鼓励社会和个人的专利申请和创造发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各类创新活动。

3.科技创新产业化系统

“两港五区”是**工业发展的主要基地,也是科技创新体系初显成效后,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产业化基地。“两港五区”是科技创新体系的载体和依托,对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通过高附加值、渗透性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传统工业高新技术改造和信息化改造,积极促成通讯设备制造、软件、汽配产业等优势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制造业品牌、集聚国际知名制造业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与研发基地,使“两港五区”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地,高附加值产品的发源地,为**产业升级提供示范。

4.科技创新服务系统

积极抓好科技创新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创新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挥科技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作用,提高科技创新服务能力。通过发挥政府资源的引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整合集成**市各类科技资源,构筑一个为全社会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的公共科技平台。加强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特别是要重点加强对有机硅、纺织、钢构、光通信等区域特色产业服务的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努力抓好国家孵化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工作,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服务,引导和鼓励大企业、大集团结合产业发展创办各类专业孵化器。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源,加强孵化器的公共服务和孵化平台建设,提升孵化能力,推动孵化器在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大力引进一批骨干科技的中介机构如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创业在**”科技活动月和**科技合作周作为**科技工作平台的作用,将科技创新服务的功能纳入到其中,使其成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中一个具有**特点和特色的载体。

5.科技创新保障系统

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培育科技人才,优化科技政策环境,加强科技创新保障建设。继续加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业,鼓励民间资本投向科技事业,建成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改善城市创业创新环境,吸引行业的优秀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来**生活创业。贯彻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并举的方针,加快紧缺急需人才的培养。滚动实施新世纪“131”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宣传、贯彻《**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和市委、市政府现行科技政策法规,加强科技法制法规建设。落实现有创新支持政策、人才优惠政策等科技政策,真正发展政策支持作用。

五、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1.加强领导,转变职能,创新机制,推进“和谐创业”

充分发挥科教兴市领导小组和高新技术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科技部门要积极转变职能,突出“创新、服务”的要求,坚持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相结合,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相结合,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和谐创业”。

2.鼓励知识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专利试点城市建设步伐

大力鼓励知识创新和发明创造。鼓励企业实施专利和品牌战略,进行自主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力度。大力推进专利试点城市步伐。以创建国家专利工作试点城市为载体,以法制政策环境、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信息和服务平台、各级专项资金支撑体系建设为重点,健全市、区、产业、企业四级专利工作领导体系、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促进科技创新。

3.组织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攻关,激活创新体系的创新活动

大力实施“两港”重大、关键技术研发攻关,选择通讯、集成电路、数字电视等高技术领域,扶持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创新,开展一批关键和共性技术的攻关,支持一批上规模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关注对产业链缺失环节的培育,做大做强“两港”优势企业。深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加大信息化技术对传统支柱产业改造提升力度,推进制造业的技术改造。

4.实施初创型科技企业培育工程,寻找经济增长新亮点

将实施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工程作为鼓励和支持科技创业的重要举措,作为市委市政府打造“创业在**”城市品牌的重要载体。实施培育工程要注重资源集成,突出培育成效,做好与孵化器建设、科技计划管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相结合。市科技局每年安排科技型初创企业扶植和培育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成长性好的科技型初创企业。拓展科技型初创企业拓宽风险投资渠道,通过投融资洽谈、项目推荐、产权交易、包装上市等途径,促进科技型初创企业与风险资本的对接。

5.积极促进高新区和各类科技园区的发展,发挥其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产业化示范作用

高新区及各类科技园区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要继续推动以强化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高新区和科技园区的“二次创业”。一是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园区管理体制,防止体制的复归;二是要结合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推进高新区创业服务机构的建设,完善创业服务体系;三是推进高新区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增强辐射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建设创新范文篇5

进入21世纪,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科学技术创造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只有抓住科技革命稍纵即逝的难得机遇,显著提高科技实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才有可能突破我国人口和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保障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生产力水平,提高利用科技手段解决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国力强盛、生机勃勃的创新型国家,既需要广大科技人员的艰苦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我们进一步坚定自主创新的信心。应当承认,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自主创新的能力还不强,我们将长期面临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压力。但这决不是接受落后现实的借口,而应成为激励我们急起直追、奋力赶超的强大动力。历史经验证明,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也是自主创新的过程。即使还处于追赶阶段,落后国家也有可能创新,而且创新是实现赶超的最佳途径。历史经验证明,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精神的民族。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道路上不断创造非凡的业绩。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知识产权的保护只承认第一、不承认第二,技术创新成果的分享需要支付成本,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是买不来的。我国的科技进步必须牢牢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之上,要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要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要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坚持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引进先进技术。在经济全球化和扩大开放的背景下,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搞好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在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我们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明确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把科技资源集中到事关现代化全局的战略高技术领域,集中到事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公益性研究领域,集中到事关科技事业自身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基础研究领域,抓紧科技攻关,力争取得大的突破。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的环境。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建设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当前,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克服传统体制的缺失和薄弱环节,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提升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动员能力;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形成协调一致和分工合作的良性机制,切实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和实施正确有效的科技政策措施,着力推动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努力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中来,促进创新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脱颖而出;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克服传统文化中阻碍自主创新的消极因素,在全社会营造生动、活跃、民主的创新氛围。

建设创新范文篇6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发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作用,科技工作取得重大成就。2006年,隆重召开全国科技大会,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强调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十几亿中国人民亲历了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享受着科技进步创造的丰厚财富,感受到建立在科技自立、自强基础之上的国家实力和民族尊严。

到2006年,我国研究开发投入从1995年的348.7亿元上升至2943亿元,位居世界第五,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创纪录的1.4%;现有科技人员以3500万人的总规模居世界第一,研究开发人员达到142万人年,居世界第二。迅速发展的高等教育,大大提高了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供应能力。快速增长的科研投入,为自主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基础科学研究取得长足进步。2006年,我国数学研究综合实力排名世界第四,化学研究综合排名居世界第六,地学和计算机科学综合排名居世界第七,物理研究综合排名居世界第十,纳米科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纳米技术专利数高居世界第三。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碳纳米管制备、非线性光学晶体、量子信息和通信、超强超短激光研究等一系列原始性创新突破,在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等方面均有重要进展。

高技术研发取得丰硕成果。杂交水稻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7000万人口,超级杂交稻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已经实现。以第三代移动通信、高性能通用计算机芯片、计算机操作系统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成果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继载人航天工程取得历史性突破之后,探月工程正进入发射前的紧张准备阶段,国产大飞机研制已通过国家立项,航空航天等产业的跃升为增强综合国力和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科技发展,以人为本。围绕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提高人口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我国科技人员在公益性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立足于节能减排的电动汽车研制取得显著进展,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混合动力汽车实现载客运行并具备了小批量生产能力,纯电动汽车实现量产并开始出口。油气资源勘探理论与技术的突破,对南堡油田等一批新油气藏的发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三峡大坝、青藏铁路、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对资源的综合平衡利用和地区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创新范文篇7

一、党内民主建设历来是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

我们党80多年的奋斗历史,同时也是不断探索和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历史。党的发展历程反复证明,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什么时候党内民主得到较好发扬,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即使出现问题,也能及时得到纠正;什么时候党内民主受到削弱和破坏,党就会走弯路,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这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

(一)党内民主是工人阶级政党的基本政治原则。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工人阶级政党是“先进阶级的民主政党”。发展党内民主,是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马克思、恩格斯从建党之初便把党内民主确立为工人阶级政党的基本政治原则,他们在共同起草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写道:“所有盟员都一律平等”。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完全有权把‘民主’一词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列宁也明确指出,俄共“整个党组织是按民主原则建立的”。可见,共产党从一开始,不仅其性质是工人阶级的民主政党,而且其政治架构、组织原则就是民主的。

(二)发展党内民主,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同志就指出:“扩大党内民主,应看作是巩固党和发展党的必要的步骤,是使党在伟大斗争中生动活跃,胜任愉快,生长新的力量,突破战争难关的一个重要的武器。”在延安召开的党的七大第一次规定了党员的权利与义务。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八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提出了坚持集体领导原则和反对个人崇拜,从中央到县一级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党的十二大规定了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党的十三大从健全党的集体领导制度、改革和完善党的选举制度等方面对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作了阐述。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报告都提出要进一步疏通党内民主渠道,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同志明确提出“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建立了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全会报告工作制度,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一些地方党组织在实行党代会常任制试点、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进行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的试点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党内民主建设的丰富经验,形成了优良的民主传统和作风,建立了一整套发扬党内民主的规范和机制,为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在党内民主问题上,我们党也有过沉痛的教训。民主革命时期,党内先后出现过陈独秀的家长制作风、王明路线的独断专行,严重窒息了党内民主,使党的事业遭受重大挫折。“从一九五八年批评反冒进、一九五九年‘反右倾’以来,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逐渐不正常,一言堂、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个人崇拜、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一类家长制现象,不断滋长。”加之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最终导致“”的发生,使党内民主以至党的整个事业遭受严重破坏。历史的经验教训表明,发展党内民主,事关党的生存和发展,事关党和国家政治生活全局,事关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兴衰成败。

(三)党内民主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发展党内民主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党的创新活力,为实现党的路线、纲领和目标而团结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必须依靠我们党自己去探索。只有充分发展党内民主,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党内形成解放思想、畅所欲言、生动活泼、开拓创新、团结奋进的局面,保证党的事业蓬勃发展;才能凝聚全党的意志和力量,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保证党的决策正确和执行有效,避免或减少探索过程中因决策上的重大失误而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失;才能使党的全部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二、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主要原则

坚持党内民主建设的原则和目标,是保证党内民主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党的十七大报告总结了我们党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对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把握好这些原则要求,是党内民主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必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同志2005年1月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党的十七大发展了这一思想,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发展党内民主的根本要求。因为党内民主从本质上讲,就是全体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政治制度,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程度是衡量党内民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党员的主体地位是通过党员的民主权利来实现的,离开党员民主权利的充分行使和切实保障,党内民主就无从谈起。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必须把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摆在突出位置。

(二)必须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实现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是党内民主走向成熟的关键。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必须把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一是要完善民主讨论制度,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充分发表、平等讨论的制度环境,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二是要完善民主决策制度,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保证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经常性地参与党内决策,使党的各项决策在党内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三是要完善民主选举制度,使党内选举更好地体现选举人的意志,保证选出为广大党员充分信任、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四是要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既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又反对和防止分工不合作、班子软弱涣散。五是要完善民主监督制度,保障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有效行使监督权,使党的权力得到正确行使,推动党的事业健康发展。

(三)必须实行民主与集中相统一。我们党实行的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民主是正确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民主的必然要求和归宿。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既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意愿得到充分表达,防止个人专断;又要加强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统一思想认识,保持步调一致,防止出现极端民主化倾向。

(四)必须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中。我们党是执政党,党员的政治参与热情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党内民主的状况直接影响社会民主的状况,党内的和谐程度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程度。因此,“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径。

(五)必须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党内民主建设既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总任务服务的,同时又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制约。因此,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既要积极推进,又要循序渐进。我们既要自觉适应广大党员民主意识普遍增强、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的愿望日益迫切的新情况,加快党内民主建设进程,又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自上而下的带动和自下而上的促进结合起来,有组织、有步骤地扎实推进,使党内民主建设同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融会贯通,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互相促进。

三、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使党内民主意识普遍增强、党内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党的创新活力充分发挥,更好地凝聚全党的意志和力量,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一)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党章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明确规定了党员的民主权利,涉及民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方面。在这些权利面前,所有党员无论职务高低一律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侵犯。从实践看,党内民主发展不够,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党员权利保障不够。因此,发展党内民主,必须把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作为基础。当前,既要不断拓宽党员了解党内事务的渠道,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被选举权和监督权,又要引导广大党员树立主体意识,提高主体素质,增强发挥主体作用的能力。

(二)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党务公开是党内民主的前提。近年来,随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政务公开快速发展,广大党员对实行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透明度的要求也日益迫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积极推进党务公开”。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把“推进党务公开”作为党内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必将对党内民主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要进一步创新党务公开的形式,扩大党务公开的范围,提高党务公开的质量。党和国家的重大事务、重大决策,应先在党内作充分的讨论;领导机关在作出决议之前,应提交基层组织讨论或充分征求基层组织意见;基层党组织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应组织广大党员讨论或充分听取党员意见,以实现党员和基层组织对党的事务的广泛参与和有效监督。

(三)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地方委员会工作机制。现在,党代会每五年召开一次,党代会闭会期间,党代会和党代表发挥作用缺乏有效途径和形式,有的地方存在党委权力过分集中在常委会的现象。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作为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首次提出了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这就使代表们在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履行代表职责、行使代表权利有了明确和权威的依据。二是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旨在总结以往试点的经验,创新形式、规范程序,为全面推行党代会常任制提供更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三是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这对从机制上理顺和规范全委会和常委会的关系,充分发挥全委会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推动地方党委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四)实行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党的各级委员会向同级的代表大会负责、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各级常委会向同级的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这是党内正常的权力归属关系。但是,这种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在很长时期内并没有真正实行。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同志首次代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全会报告工作,这是党中央率先垂范、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党的十七大把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作出了规定,对于理顺党内权力关系、加强党内监督、保证权力得到正确行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五)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2002年7月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市(地)、县(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的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由上级党委常委会提名,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党的十六大以来,许多地方在认真执行这项规定的同时,把票决制扩大运用到全委会和常委会对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重大决策上。实行票决制,能够让领导班子每个成员充分表达自己意见,有效避免由少数人和一把手个人说了算的弊端。党的十七大报告充分肯定各地的创新举措,规定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要推行票决制,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进一步提供了制度保证。

(六)改革党内选举制度。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党员享有的基本民主权利。以此为基础形成的选举制度,是党内民主的一项根本制度。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适当扩大差额推荐和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在实践中,许多地方采取参照民主测评、民主推荐的结果来提名候选人。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改革党内选举制度作为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以强调,要求从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等方面予以推进,反映了广大党员的愿望和时代进步的要求,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党内选举制度改革的方向。

(七)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扩大党内基层民主,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切入点。近年来,江苏、四川等地借鉴村党组织换届选举采取“两票制”、“两推一选”等成功经验,在乡镇党委换届选举中进行了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或乡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的试点。这种选举办法,较好地落实了普通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激发了广大党员的政治热情,增强了基层干部为群众干事、对人民负责的主动性积极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这为各级党组织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开辟了广阔空间。

四、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的团结统一也是党的生命。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强调发展党内民主的同时,明确要求“全党同志要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切实保证政令畅通”。

(一)巩固党的团结统一,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要保证。党的团结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7000多万党员、350多万个基层组织、正领导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的执政党来说,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至关重要。只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才能保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才能保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尤其是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建设任务,我们党要领导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显得更为重要。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这个大局,都要把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作为应尽的义务。

建设创新范文篇8

●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十分重大。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党在思想理论上有新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有新提高、经济增长方式有新转变、体制机制创新有新突破、国民素质有新提高。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强化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大力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加快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着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面向世界、把握未来的重大战略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国家的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技实力上。一个国家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越来越取决于其科技进步的速度与自主创新的能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就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境地。我国要参与全球经济的合作与竞争,就必须顺应时展潮流,从战略高度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一关键时期,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而要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必须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果我国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不能大幅度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就难以实现新的跨越。因此,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更加自觉、更加广泛地推动和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质的飞跃,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很好,但也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如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应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从资源消耗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变;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实现由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增长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由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大量依靠进口,在国际竞争中面临日益苛刻的技术壁垒,并带来日益严峻的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军事安全问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从其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国家战略出发,对转让技术持谨慎态度,尤其对那些关系国家安全或具有巨大市场价值的核心技术,更是实行重重限制乃至封锁。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国的特定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选择资源型和依附型的发展模式,而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只有努力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的新要求

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党在思想理论上有新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始终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在思想理论上的发展,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自主创新能力有新提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经济增长方式有新转变。能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直接关系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仍按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发展,资源、环境将不堪重负,经济增长将难以为继。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只有把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我国经济实力才能不断壮大,我国经济竞争力才能不断增强。

体制机制创新有新突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完善这一体制的任务仍相当艰巨。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开拓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努力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体制保障。

国民素质有新提高。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创新的先决条件,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基础性、长远性意义。建设创新型国家,应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尤其应重视培养和树立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

积极探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途径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从多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推进。

强化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使创新意识深深植根于全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中,深深植根于全体人民的内心里。应积极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引导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妨碍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妨碍发展的体制弊端;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亿万人民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智慧,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真正使创新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能够有效地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加强国家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等单位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加快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科技创新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建设创新范文篇9

一、*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专利发明方面:“十五”期间,*省专利发明超过1万件,是前16年的总和。*年*省三种专利申请2815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713件,占三种专利申请总和的253%。全省科技成果在国家登记数量达到207项,共有5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企业的专利发明占全省总量的886%,并首次超过了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利发明。科研投入方面:*年*省科研投入资金17亿元,其中企业投入占77%,高校科研院所投入少和投入总量不多。纵向比较,企业的研发投入总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3,中部地区的1/2。科研机构方面:*年末,全省拥有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个,比上年增加6个;省级重点试验室35个,比上年增加10个。

但是从全国比较来看,*省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储备落后,大型创新企业少;科研院所特别是应用开发型院所数量少,研发能力不强,体制改革滞后;高层次领军人才缺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能力较弱;投入不足,研发投入少;专利技术产业化转化平台薄弱;金融支持自主创新能力低下。

二、结合实际,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一)围绕六大支柱产业为主体构建自主创新体系

1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

从工业发达国家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普遍经验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多数的技术研发中心建在企业,科技队伍的主体集中在企业。这是因为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具有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内在推动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实践中,能够使技术创新方向和目标的选择更符合市场需求;企业具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生产设备、工程技术能力以及社会化的配套能力。企业能够把科技要素、工程要素、资金要素、市场要素直接结合起来。

2营造六大支柱产业企业的创新环境

六大支柱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也是科技资源比较集中、研发能力相对较强的领域,一些科研成果在全国甚至国际上领先。“十一五”时期要紧紧围绕六大支柱产业为重点,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培育一批高科技名牌企业和产品,建设若干个大学科技园和产业科技园区,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体制、机制、政策和具体措施等多方面为支柱产业企业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建立和落实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政策,使企业始终成为科技创新的投入主体。要通过投资、信贷、优惠税收政策、财政补贴、政府技术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多种政策措施,进一步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形成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激励机制。二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尤其是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大力促进六大支柱产业核心企业普遍建立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在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的同时,加强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加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的能力,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注重产、学、研集合创新体系的建设。三是建立促进科技成果推广、流动的新机制,使企业成为科技成果应用和受益的主体。加强科研成果与企业见面推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发挥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建立起为支柱产业提供技术支撑的服务体系。

3以市场为导向,项目投资带动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十一五”时期,*省六大支柱产业预计建设180个以上重大项目,总投资超过1400亿元。全省六大支柱产业要实现做大做强的总体目标,必须扎扎实实地落实到项目的开发、建设上,积极推进以重大应用项目带动技术创新的工作。选择一些好的项目为载体,引进先进技术来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注重创新的投入和自主创新技术的转化。有关资料表明,日本引进技术的时期,平均花1美元引进技术,要花约7美元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因此,*应抓住这些重大项目的契机,不断地筹备、启动、建设一批好项目,实现项目的跟进接替,促进核心企业不断创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增强产业的竞争力。

(二)通过自主创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省的资源丰富,主要在矿产资源、农业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方面表现较突出。*省要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激发产业活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弥补在其他经济领域的劣势,把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发展优势。

1.把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享有“七朵金花”、“世界钨都”、“稀土王国”、“有色金属之乡”等荣誉,但是从总体上看,全省矿产资源储量与产业实力还很不相称,无序开采和过度开采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矿产的综合开发能力低下、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突出,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远远没有发挥出来。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应在矿产资源系统以增强自主创新为根本,提高资源利用率。比如整合全省的优势科研资源,加大投入,实现科研攻关战略和配套机制改革,来全面开发推广矿产应用专用软件,实现矿化实体模型管理,并开发优化设计、采掘计划编制等功能,与GPS系统有机结合,实现精准采矿、智能配矿等,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回收利用率。这样不断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提高*省矿产资源的产品附加值,逐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2.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是重要的“粮仓”、木竹生产基地和全国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但是特色农业的产值不高,品牌数量不多,主要是农业的科技含量较低。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立足*省农业资源优势。着力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星火富民科技工程、农业生态安全科技工程、山江湖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程等重大科技专项。选择具有一定区域规模、产业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的特色农产品和产业,以科研——开发——产业化为主线,深入研究,系列开发,培育名牌,走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子。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高起点和跨越式发展。

3.把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的发展战略中努力对接长珠闽,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成为“万商西进”的桥头堡,主打劳动力资源优势。但是,从目前出现的“民工荒”、工业园区招工难等问题中透视出劳动力成本的被迫提高,对于*企业来说依靠劳动力要素低价格为优势的基础正在动摇。同时,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自主创新能力弱等很难把劳动力资源优势发挥出来,仅仅依靠加工型企业的发展模式,对于*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现变得举步为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形势正逼迫企业发展模式转换。企业只有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等“软实力”的基础上才能把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三)把全民创业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推动创新型*发展

建设创新型*,必须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民创业活动与自主创新紧密结合起来,用自主创新的技术条件为全民创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用全民创业的重要载体为自主创新提供生机和土壤,来共同推动创新型*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创业水平的中心环节。把全民创业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就是要围绕建立健全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综合集成科技攻关计划、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化计划、星火计划、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等各类科技计划及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互相衔接,形成合力,为全民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自主创业和兼职创业,使其成为全民创业的生力军;积极培养和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对民营企业成果转让、科技奖励等方面与国有企事业单位一视同仁;进一步加强科技园区建设,使其成为全民创业的重要载体;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为全民创业架桥铺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为全民创业提供有效技术和信息服务。

三、建设创新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为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自主创新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的投入,其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创新的成败。自主创新风险一般分为技术创新风险、市场风险和资金风险。技术创新风险是制约创新活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一个课题的攻关研究,不是只要投入就能取得成果。一项技术创新必须得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产业化运作的过程中,要投入大量的市场开拓费用,市场的需求变化同样影响着自主创新技术的推广,能否产生效益。一些重大项目的资金投入巨大,在前期会产生资金的沉没成本。所以,在建设创新型*的进程中,合理规避创新风险是自主创新活动健康发展的关键。寻求建立由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共担的风险分担机制,降低创新风险显得非常必要。

1政府要完善各种制度,为企业的自主创新的提供风险分担机制。尽管成功的创新有可能获得高回报,但创新具有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性质,很难短期见效。很多企业基于这种考虑,对自主创新缺乏热情,宁愿低水平重复生产也不愿投入于技术和人力资源,宁愿低成本的恶性价格竞争也不愿进行差异化战略,探索通过创新和品牌等提高效益。这就需要政府建立一套风险分担机制,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创新氛围,让企业敢于创新;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激励,积极贯彻执行,企业才能拥有持续的创新动力。

2.企业要承担使用自主创新的资金、技术中试和市场开拓的风险。我省企业特别是支柱产业企业和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所做的是技术中试和成熟的产品。一个新产品要占有市场,就要进行批量的大规模生产,从技术中试到成套设备的论证,都是要投入大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企业要承担生产和市场的风险。一个新产品要进入市场,还要投入大批的市场开拓费。现在要解决的一个最大的认识问题就是自主创新不是哪一个单位,哪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要做好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三结合,自主创新才会产生多方效益,否则就出现相互脱节,影响创新体系的健康发展。

(二)自主创新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自主研发与借助外力的关系。自主研发始终是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形式,通过借助外部力量、以合作形式开展自主创新同样是企业搞好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企业既要不断加大创新投入,持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又要按照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切实加强借助国际国内企业、大学及科研单位的合作创新,以降低研发成本、缩短创新周期,加速形成和强化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开发创新与应用扩散的关系。企业开发创新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将创新成果有效运用于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有选择地向其他市场主体扩散,以在更大范围获取更多的创新回报。企业在及时有效地将创新成果用于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要善于根据市场需求阶段、技术发展动向以及竞争对手态势,恰当地将创新成果向社会转让,获取丰厚的利润。

3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的关系。政府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加强科技宏观管理,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对于全省的重大创新课题,协调组织各种力量集中攻关。同时,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效整合科技资源,激发企业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努力使二者有机结合、良性互动,而非各行其道相互脱节。

4短期和长期的关系。自主创新的过程有时是比较漫长的,一个科技的攻关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要经过长期的试验、改进、应用的过程才能形成一项成果。但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承担不了时间的风险,自主创新往往流于形式,缺乏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对于建设创新型*具有不良的影响。因此,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要正确认识到自主创新的短期和长期关系,做好长期不断创新的心理准备,才能真正走上自主创新的路子。

5研发资金的投入和管理关系。进行自主创新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政府加大了对攻关课题的资金倾斜,同时也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支持,有些企业和科研机构会利用机会大量套取国家的研发资金,造成科研经费管理混乱的局面。政府要加强研发资金的管理,避免盲目投入,合理使用资源。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配套措施

(一)营造全面综合创新的新格局

自主创新不能局限于科技领域创新,应在思想、文化、政府管理等领域全面创新。科技创新的推进不能脱离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它需要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有力支撑。科技创新是自主创新的核心,制度创新是自主创新的基础。文化创新是自主创新的精神支撑,有助于为推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自主创新,必须从经济、社会、科技等多方面入手,使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有机结合,形成良性运行的全面综合创新格局。

(二)大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目前*省在创新上存在的动力不足、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政府管理上的落后性。政府要针对创新的要求,围绕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大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一方面,要发挥政府在创新上的主导作用。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加强科技公共资源的整合,加强和引导科技投入,加强规划布局,发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和引导,特别是在政策制定上,进一步落实“十一五”规划,制定自主创新的目标、重点、实现途径和政策措施等,立足企业的具体需求,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

规范自主创新技术成果的鉴定和推广工作。政府应成立专门委员会对自主创新成果进行合理鉴定,改变以往成果鉴定缓慢的弊病。对于有市场前景、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成果,加大投入,进行大力推广。要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以科技中介为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将会极大地激发企业和个人的自主创新热情,形成一种积极创新的氛围。

优先采购省产自主创新产品,扶持本省自主创新产品成长。*省应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方法,给予自主创新产品优先待遇。以价格为主的招标项目评标,在满足采购需求的条件下,优先采购国产或省产自主创新产品,这一措施的实施将有力地推动*省自主创新科技的快速成长。对自主创新产品给予一定幅度的价格折扣,经认定的自主创新技术含量高、技术规格和价格难以确定的服务项目采购,可采用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将合同授予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

(三)建立自主创新的融资平台

在《纲要》的若干政策配套措施中*省提出了许多金融措施支持我省自主创新企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建立自主创新的融资平台。由于自主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长周期的性质,应加快发展我省风险投资事业,让风险资金采取入股等多种方式进入创新企业中。政府要积极为我省的自主创新项目进行省外和国际推介,经常举行招商引资洽谈会,引进风险资本来赣投资,为他们提供融资的平台。允许有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基金债券,支持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来赣开展业务,拓宽创业渠道,建立创业保险,以分散风险等。

建设创新范文篇10

【内容提要】的创新思想是思想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体现于关心、思考、研究的各个领域,是贯穿思想体系的主线。本文介绍了在各个时期对理论创新必要性的论述;概述了创新思想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主要成果;分析了创新思想具有的特色;阐述了创新思想的哲学底蕴,指出了宣传和发扬创新思想的深远意义。【关键词】/创新思想【正文】是现代中国的一面旗帜。他的一生,他所领导的人民革命以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思想,引起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深刻地改变了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留下的精神遗产是宏富的,它将在我们民族的历史进程中长期发生作用和影响。在思想的百花园中,创新思想是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它体现于关心、思索、研究的各个领域,是贯穿思想体系的主线。归纳、整理、分析和研究的创新思想,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一、对理论创新必要性的论述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便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国情、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中国革命发展规律和道路却没有现成的具体答案。中国革命的实践表明,任何照搬照抄经典著作,照搬照抄外国经验的做法,都有可能导致革命的失败。作为中国共产党内最具独立思考品质的领导人,向当时盛行的教条主义进行了勇敢的挑战,在中共党内率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并要大胆进行理论创新的原则。在1930年发表的《反对本本主义》中,批评了一些人固守书本和某项决议,以为只要遵守“既定办法”就无往而不胜的错误,指出:这“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完全是一种保守路线。这种保守路线如不根本丢掉,将会给革命造成很大损失,也会害了这些同志自己。”(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16页。)1938年,论述了理论结合实际和理论创新的必要性,他说:“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注:《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8页。)在中,总结中国革命20多年实践经验,清算了党风中的主要危险教条主义,进一步坚持了这个原则。他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批评一些同志将马列主义书本上的某些词句当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曾反复讲,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些人偏偏忘记这句最重要最重要的话”。“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820页。)1960年,又进一步阐发了这个原则。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他写道:“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书,必须读,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任何国家,任何时候,单靠老东西是不行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新的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一而再、再而三地论述这个问题,是要阐述干革命进行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和客观必然性。它的含义有三:1.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理论与各国实践相结合,倘若固守僵死的教条,就只能给各国革命带来危害。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在实践中进行合乎本国实际的理论创造。3.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要发展。革命党人必须顺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创造出指导革命的新理论来。关于理论创新的论述,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实践精神。他与其他的共产党人一道,坚持这个原则,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局面,思想就是理论创新的产物,他本人则通过勤奋的读书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大胆提出新的科学论断和理论观点,成为一个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二、创新思想的主要体现创新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无论在理论上或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突破,结出了丰硕成果,本文仅就几个方面试作概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方面。始终认为,马列主义是规定了世界革命的基本原则,但中国革命的具体做法要我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党的其他领袖一道,以切实的中国国情为依据,提出了一条崭新的民主革命总路线,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他指出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和同盟军,这不同于俄国革命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将整个资产阶级作为革命的对象。他认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革命应分两步走,首先完成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再进一步推进到社会主义,而不是像俄国革命那样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是多个帝国主义瓜分统治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大国条件下,革命应首先在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展开,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而不是十月革命工人阶级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起义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这些理论,都是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是前人书本上没有的,也是外国经验搬不来的。它成功地推进了中国的民主革命,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发展,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成功范例。还率领全党全国人民进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认为掌握了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和平道路,将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他否定了必须先机械化而后才能合作化的僵化做法,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将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实现了合作化。他还成功地实施了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政策,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国际共运史上最为成功的一例,丰富了马列主义不断革命论和革命转变论。这一切,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必然结果。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后,对当时全国上下在“学习苏联老大哥”口号下简单照搬照抄苏联建设经验,“一开始就不满意,心情不舒畅”。他数十次在大会小会上讲话,发表文章,提出要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并率先进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一条同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即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协调各种经济关系,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经济的工业化道路。这是实事求是突破前苏联工业化模式束缚的创新产物,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打下了极其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在1962年的7千人大会上,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说:“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是照抄苏联,特别是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性很少。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1964年,他在一个关于总结经验的指示中提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结合中国实际,打破常规,大胆探索创新,在几十年前已经提出了在经济建设中进行科技创新的设想。在军事战略战术方面。从一个师范生成长为一个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和战略家,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他的过人之处,就是比一般人更善于总结经验,更机智灵活,更富有独创性。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主张从战争情况、时间条件、战争性质、地域条件、民族战争的指导规律的不同着眼,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应用,大胆创新。他说:“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73页。)对于在战争中如何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他说:“如果计划和情况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就必须依照新的认识,构成新的判断,定下新的决心,把已定的计划加以改变,使之适合于新的情况。”(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80页。)他的这一思想,成为他确立灵活机动战略战术和人民战争战略思想的基础。创造性地确立了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是中国革命战争较长时期内的主要作战形式,提出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实行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把战略上的劣势转变为战役、战斗上的优势,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后来,在解放战争中,又进一步概括为“十大军事原则”。这些都是对马列主义军事理论创造性的贡献。向外国学习方面。首先充分肯定了向外国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我们应该向他们的长处学习。他又说:“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当然不要学。”(注:《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285页。)这就是著名的“洋为中用”的原则。批判吸收外国文化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人民大众喜闻乐见而又生动活泼的新文化。同志明确地说:“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继承和借鉴决不可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860页。)1956年8月,在同音乐工作者的一次讲话中,还明确而具体地谈到科技、医学、艺术的创新问题。他鼓励科技工作者用近代外国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来整理中国的科学遗产,做出独创性的努力,直到形成中国自己的学派;他号召医务工作者中西医结合,创造祖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他要求艺术工作者学习外国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巧,创造出新的具有独特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艺术来。学习应与独创相结合,创新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是结论。在教育方面。青少年时代身受旧教育制度的侵害,对旧教育制度弊端的认识和体会是极深切的。及至他后来与战友们创办湖南自修大学,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指导江西和延安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实践,他都力主批判旧教育,开展了许多适合革命斗争需要,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实践。建国后,仍密切关注我国教育,他尤其对束缚人的创造力和各项能力发展的应试教育感到不满意,指出:“我主张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例如,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注:《伟大的思想万岁》第128页。)在这里提出了要以学生是否有创新见解作为教育评价体系主要标准的重要命题。他还鼓励学生不要受考试分数的束缚,要“大胆主动地学”,“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员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注:《伟大的思想万岁》第137页。)他的这些鼓励创新,有益创新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所开展的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仍有现实指导意义。相信群众的创造力,依靠和鼓励群众创新。充分相信群众的创造力,依靠群众创新,鼓励和尊重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和行动,构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群众路线的核心就是坚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031页。)“就是发挥被领导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谆谆教导全党:“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096页。)他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智慧,“‘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933页。)他相信人民群众不仅是革命也是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016页。)无论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或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和全党都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去进行。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赞扬湖南农民运动荡涤污泥浊水的创造精神,颂扬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创造了“鸡毛能够上天”的人间奇迹。他还要求全党要鼓励并创造条件释放群众的创造力。他说:“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力,从来就是很丰富的。过去在旧制度下没有解放出来,现在解放了,开始爆发了。我们的办法是揭盖子,破除迷信,让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爆发出来。”(注::《1958年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特别重视和鼓励青年人创新。他号召和倡导青年人积极主动创造,不要受名人、权威、有地位的学问家的束缚。在1958年的成都会议上,他说:“自古以来,创新学派都是学问不足的青年人,他们一眼看出一种新东西,就抓住向老古董开战。……从来创立新学派的青年,一抓到真理,就藐视古董,有所发明。”(注::《1958年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在其后的八大二次会议上,他又大讲青年人的创造问题,一口气列举了29位古今中外青年发明家、创造家的事例,说:“年轻人要胜过老年人,学问少的人可以打倒学问多的人,不要被权威、名人吓倒,不要被大学问家吓倒,要敢想、敢说、敢做,不要不敢想、不敢说、不敢做。”(注::《1958年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和鼓励群众创造精神的思想和实践,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许多革命领袖中,显现得十分突出。三、创新思想的基本特点创新思想在以上几个部分所展示的内容,已经十分丰富。通过创新而取得的成果,还有着举不胜举的实例。综观的创新思想,可以发现有如下几个特点:其一,创新与怀疑批判精神相结合。诺贝尔奖获得者,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他道出了怀疑与创新的相互关系,道出了怀疑是创新意识的一种体现。从青少年起即具有怀疑与叛逆的思想和品格。他曾在10岁时用离家出走来抗议粗暴严厉的旧教育,也曾“忤逆不孝”,反抗父亲冷酷、专制的管教方法。他喜爱看歌颂叛逆和造反的“禁书”,从中吸取了许多有益的营养。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期间,他在《湘江评论》上大胆直抒对旧世界的怀疑和批判。成为中国革命主要领导人后,他依然保持着对许多事物大胆怀疑、寻根究底的劲头。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都发端于对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和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的怀疑。建国以后的,在各个领域都保持着不竭的怀疑习惯和批判精神。1957年,对印发的有关思想工作的调查材料作了批注。对其中有人提出对马列经典著作不许怀疑,他批示道:“不许怀疑吗?”对有人问党的政策是否允许争论,他批示道:“为什么不允许争论呢?”在如何克服马列主义教学中的教条这个问题旁边,他批示道:“就是允许批评争论。”对解放后实行脱离实际的教育教学制度,他说:“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注:《伟大的思想万岁》第140页。)继而提出一系列缩短学制、减少课程、教材删繁就简、提倡启发式教学、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新颖的教育教学思想。大胆的怀疑批判精神使能够发现一般人难以发现的问题,使他能够独辟蹊径,有所创新。其二,创新与反对教条主义和奴隶主义相结合。从前述可见,在每一个领域提出的创新观念,都几乎与批判教条主义相联系。教条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危害最大,视之为主要危险。教条主义的本质是主观与客观相分离,其主要表现为思想上形成一种束缚,马列的本本没说过,革命前驱者没做过,就不敢说也不敢做。用教条主义的方法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势必是照搬照抄外国经验和书本上的条条,拒绝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顽固保守,不敢也不许创新和突破。《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是勇于创新,敢于反对教条主义的最早檄文。在遵义会议和运动中,教条主义路线受到了进一步的清算。民主革命时期,反对教条主义的同时反对经验主义,以反对教条主义为主;建国后,反对教条主义的同时反对奴隶主义,仍以反对教条主义为主。奴隶主义的特征是盲从,迷信洋人和外国文化,盲目自卑、妄自菲薄,也可以说是教条主义的孪生兄弟。鉴于教条主义和奴隶主义造成了对人们思想的严重束缚,在1958年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批示中明确提出了“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的口号,为此还对全党反复进行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教育。他认为无论中国人、外国人、死人、活人,都不要迷信,要相信科学,正确的就信,不正确的就不信。他谈到不要迷信神仙,不要迷信洋人时说,相对别的星球,我们就是神仙;相对外国人,我们就是洋人。他批评类似贾桂那种站惯了,不敢坐的奴隶主义精神状态,体现了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精神风貌。他指出:“对于经典著作要尊重,但不要迷信。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创造出来的,不能抄书照搬。”(注::《1958年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他号召:“打掉自卑感,砍去妄自菲薄,破除迷信,振奋敢想敢说敢做的大无畏创造精神。”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打破束缚人们思想的桎梏,扫清创新障碍,为创新创造条件。其三,创新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独立思考也是创新的极其重要的必备条件,它为创新提供思路、观点、理论方法和达到目的的路径。一个人能够有所创新,他必然是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是一个最具独立思考品格的理论家和实践家。他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权威,不崇拜偶像,对一切事物和现成理论保持不随波逐流,坚持不人云亦云地进行个人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态度。由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及100多年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影响,中国人民的意识中总的说盲从思想比较严重,比较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意识。这种情况反映到党内,也成为教条主义泛滥的一种思想根源。反复要求全党在读书、领导革命和建设的时候,切记要独立思考。常引用孟子的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他自己在认真读书,独立思考的同时,也要求身边同他一起读书的同志每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都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他要求党的各级干部在学习理论书籍时,要加以分析,确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哪些是作者自己也不甚清楚的。期间,号召:“共产党员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经过自己头脑的周密思考,想一想它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绝对不应盲从,绝对不应提倡奴隶主义。”(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827页。)1957年,他与逻辑界、哲学界人士谈话时,倡导不论是领导革命还是搞科学研究,都必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不能让自己的脖子上长别人的脑袋,即使对老师,也不要迷信。在八大二次会议上,听到有同志说跟着他走就不会错时,明确表示:“一个人有对有不对,对就跟,不对就不跟,不要糊里糊涂地跟。”“真理在谁手里就跟谁走”,“糊里糊涂跟某人走很危险,要独立思考。”(注::《1958年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对独立思考的强调,为我们明确了通向真理和创新的正确途径。其四,创新与实事求是相结合。创新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又是一种认识活动。它要求人们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规律相契合,不能脱离客观实际。的创新理论和实践表明,创新的立足点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实际,创新的目的在于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创新正确与错误的检验标准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实践。也就是说,的创新是与实事求是精神紧密结合的。要做到实事求是,就要做到陈云同志说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批驳过在共产党内讨论问题,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的“唯书”现象,也批驳过不根据实际情况,一味盲目执行上级指示的“唯上”现象。认为“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和策略问题而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801页。)创新的理论来源于客观实际,它正确与否的判定标准也是客观实际。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指出:“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663页。)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他又多次指出,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办法,“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思想是一种正确的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因为这种思想指导中国革命获得了成功,推进了建设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有益于中国社会进步的实际效果。如上所述创新思想的四个主要特征,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又相辅相成的。怀疑引发探索和创新的兴趣,反对教条主义和奴隶主义为创新扫清思想障碍,独立思考为创新提供前提、方法和达到目的的路径,实事求是是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创新则是灵魂,它决定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发展方向。四、创新思想的哲学底蕴从年轻时代起就喜爱哲学,他读了许多古今中外哲学家的书,也潜心思考了许多有关人生、宇宙的“大本大源”问题。探索大本大源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认为“动”是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他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着的斗争着的。“动”是天地身心的本性。通过对以往变法的分析,他得出了“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注::《1917年8月23日给黎锦熙的信》。)的结论;通过对体育之研究,从人人皆乐“动”,得出了“动必有道”,“天地盖惟有动而已”的观点。他本人则以不断的运动、奋斗和拼搏,来达到“身心并宽”,以“实现自我”为人生最大乐趣,这些都折射出了人生哲学和世界观的主要特征。年轻时代确立的这一哲学观,无疑蕴涵了辩证唯物论的基本思想。辩证唯物论认为,宇宙的本源是物质,物质存在的唯一客观形态便是运动。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地运动,导致了新旧事物的新陈代谢,导致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万象更新。因此,运动乃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规律。年轻的之可贵处,在于他了解这一规律后并不束之高阁,或作为茶余饭后之清谈,而是自觉应用这一规律观察、分析、解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成为他立志改造社会的理性基础。的这一哲学观,随着他阅读了更多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接受了更多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变得更加完备和丰富。它成为创新思想的哲学基础,为此坚持了一生。在1937年发表的《实践论》中,精辟地指出:“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根据于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以从事于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295页。)建国以后,仍然坚持这样的哲学观。1964年11月他在一个“关于总结经验的指示”中指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在无阶级存在的社会内,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是怎样将源于“动”的这样一个哲学观,应用来分析、思辨人类对于宇宙事物的认识规律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又怎样地从这个哲学观出发,得出了要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和不断发展真理的结论,这个结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统一,它是符合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规律和发展规律的。的这一哲学观,势必与教条主义者们机械的、静止的、形而上学的哲学观产生对立,发生冲突。历史事实充分表明,这一哲学观是完全正确的。及至晚年,仍坚持他的哲学观。1974年5月30日,在北京会见了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世界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宾主共同探讨了他们关心的问题。说,“对称”原本是一个静止的观念,但按他的经验,“对称”对社会的发展不是最主要的,社会的发展是“动”。李政道认为,运动就是对称的。“对称”在科学上不是静止的观念,所有宇宙运动都跟“对称”有关。所有的“对称”都在“动”中。对李政道的观点,点头称是,完全接受。这里,和李政道并非闲来无事,坐而论道,它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在哲学领域神来的思想交流,是他们历经多年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所得出的深刻的哲学体验。虽然他们两人所关心、研究、从事的工作领域是极不相同的,但却有着共同的哲学结论!总之,创新思想的哲学基础就是“动”。根据辩证唯物论的发展观点,他将人的认识看作是一个永恒的发展过程,只要物质运动不停止,人的认识也就没有穷尽的一天,而认识的延伸必然是思想的创新。的创新思想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归纳、整理、分析、研究和宣传的创新思想,对提高我国人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推动我国正在开展的创新活动是有益的。作为创造新世界的一代伟人,为我们树立了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光辉榜样。他的有关创新的教导,将鼓舞和鞭策我们奋勇前进在创新的大道上。可以肯定,随着我国创新活动愈加深入地展开,人们将会愈加领略宣传和发扬创新思想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