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3:20:26

鉴别

鉴别范文篇1

关键词:骨囊肿;诊断;鉴别诊断

骨囊肿的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约2~3:1。发病年龄多为4~42岁,平均约为16岁左右。20岁以下发病率约占80%。好发部位:肱骨最多见,其次为股骨上端,胫骨两端,桡骨远端,腓骨上端。少数见于掌骨、蹠骨、跟骨等。下面将笔者近几年来诊断的21例骨囊肿总结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21例骨囊肿患者中,男13例,女8例;发病年龄:10岁以下1例,11~21岁14例,28~31岁3例,31~35岁2例,41岁1例。具体发病部位:发生在肱骨上端的11例,股骨上端8例,腓骨上端2例。

1.2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较轻,仅有隐痛或间歇性不适。在运动和疲劳后可出现酸痛。病变发生在下肢的,可出现跛行或局部肿胀。

1.3X线检查表现

本组21例骨囊肿患者中,有11例病变发生在左侧肱骨上端,其X线表现为左侧肱骨上端见卵圆形阴影,阴影中有透光区,病变与肱骨长轴平行,局部骨皮质膨胀变薄;有8例病变发生在右侧股骨上端,X线表现为在股骨上端可见椭圆形阴影,阴影与股骨长轴平行,阴影内有透光区,骨质轻度膨胀,骨质变薄;还有2例病变发生在左侧腓骨上端,X线表现为界限分明,边缘光滑,呈中心性生长的透光区,囊肿向外膨胀性生长骨皮质变薄,有菲薄的硬化边。囊肿内透光度较强,囊内可见少许纤细的条状骨性间隔。

2鉴别诊断

2.1与骨巨细胞瘤相鉴别

巨细胞瘤多见于20岁以上骨骺融合后的患者,好发于骨端的骨松质骨,偏心性呈扩张的多囊或泡沫状结构。在股骨上端的巨细胞瘤与骨囊肿鉴别较困难。

2.2与单发骨性纤维异常增殖症相鉴别

该症骨质膨胀和骨囊肿相似,惟前者病变范围较广泛,不一定呈中心性生长,囊状区内可见有不全骨化的或磨砂玻璃样的病灶阴影。

2.3与嗜伊红肉芽肿相鉴别

嗜伊红肉芽肿一般病变比骨囊肿小,临床上白细胞计数增高,嗜伊红细胞增多有参考价值。一般有明显骨膜增生,中心偶有死骨。HTtP//:

2.4与动脉瘤性骨囊肿相鉴别

该病变多呈偏心性生长,膨胀程度较骨囊肿为大。常发病于扁骨如骨盆、肩胛骨、脊柱骨和长骨干骺端,囊多呈半圆形,囊内有斑点状钙化影,边缘呈虫蚀状,不光滑。

2.5与血管瘤相鉴别

该瘤偏心生长,呈肥皂泡沫状,边缘硬化不明显。

2.6与非骨化纤维瘤相鉴别

该瘤位于骨皮质处,偏心性生长,成分叶状边缘有明显硬化。

3讨论[1,2]

骨囊肿多发生于长骨的干骺区的髓腔内,由于长骨的不断生长,囊肿也逐渐移向骨干中部,局部骨皮质受压膨胀,成壳样变薄,囊肿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一层纤维薄膜,囊内含有黄色或褐色液体,病程较长,囊肿内液体透明,发生病理骨折后含有血液。薄膜周围是边缘整齐的骨壁,壁有骨嵴,长短不一。此病较多见,但病因尚不明了,多数人认为是由于破骨细胞活动增强,而引起的骨破坏性病变;还有人认为与外伤有关。临床结合X线片检查是诊断骨囊肿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鉴别范文篇2

1、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根据《干部档案管理工作条例》等有关规定,随时或定期对收集上来的干部人事档案材料,进行认真审查和鉴别,符合归档要求的才能归档。

2、未经鉴别,任何人不得擅自销毁干部档案材料,不得私自将不属于归档的材料归入档案或从干部档案中撤出材料。如有类似情况发生应查清原因,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3、经鉴别,属于内容不完整、来源、时间不明、手续不完备或字迹扩散的材料,应登记注明暂不归档,待查清原因,补办完手续或复制后再归档。

4、凡涉及干部琡历史问题或其他重要问题,需要查清而未查清的材料,交有关党组织审查处理,在未做出结论之前不得归档。

5、凡是干部人事档案材料归档或从干部人事档案中撤出材料,必须由专人把关。经鉴别应销毁或应转给有关单位和部门的材料必须登记造册。

鉴别范文篇3

1.1天然牛黄的性状鉴别天然牛黄来源于牛科动物牛BostaurusdomesticusGmelin干燥的胆结石。主产于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分别称京牛黄、东牛黄、西牛黄。取自胆囊的牛黄习称“胆黄”。取自胆管或者肝管的牛黄习称“管黄”。由于宰杀牛后未检查,牛黄在胆囊内的时间过长,胆汁渗入黄内而成习称“吃胆牛黄”。

1.1.1胆黄形状:多呈卵形,不规则形,三角形或四方形。大小不一,直径0.6~3.3cm;表面:黄红色或棕黄色,细腻而稍有光泽,有的外部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粗糙具疣状突起。有的具有裂纹;质地:体轻,质松脆易碎;断面:金黄色,有排列整齐的同心层纹;气味:气清香,味先苦而后微甜,入口有清凉窜透感,嚼之不粘牙。

1.1.2管黄形状:多呈短管状,长约3cm,直径0.5~1.5cm;表面:红棕或黄棕色,有的呈棕褐色,表面不平或有横曲纹,有裂纹及小突起;断面:断面有较少的层纹,有的中空,色较深;气味:同胆黄。

1.1.3胆牛黄多成暗红棕色或者黑色。质较硬,不松脆,断面似胶状,显黑色或者墨绿色,同心性层纹不明显或隐约可见。无清香气,味苦。

1.2人工培植牛黄的性状鉴别由于牛黄产量稀少,近年来河北等省,生产人工培植牛黄。销于全国并出口。人工培植牛黄是在牛胆囊内,放置异物,再注入易感菌,促使胆囊发炎,造成病理变化而促使胆结石形成。现又用注射法和用人工模拟胆囊和体外循环等新技术,在牛体内进行培育牛黄的研究,克服了手术育黄的弊端。其主要成分、药理作用和功能主治与牛黄基本相同。

药材为不规则的块状或粉未。棕黄色或黄褐色。质较疏松,间有少量的灰白色疏松状物和乌黑硬块。气微腥,味微苦而后甜,有清凉感。本品与牛黄碎片相似,不同点是断面不具有同心层纹。

1.3人工合成牛黄的性状鉴别人工合成牛黄是自牛或猪等的胆汁中提取成分,参照天然牛黄的已知成分配制而成。多数成粉状,也有成不规则的球块。浅棕黄色或金黄色。质轻松。气微清香而略腥,味微甜而苦,入口无清凉感。水溶液也能“挂甲”,可作天然牛黄的代用品。已大量应用于临床。

以上牛黄均属正品牛黄,只是质量不同,疗效有差异。但都能应用于临床。牛黄为贵重药材,在商品中发现伪品的牛黄不少,如用黄连、大黄、黄柏、姜黄、鸡蛋黄等的粉未加工,或加少量牛黄伪造。这些伪品使用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都不难分辨。

2牛黄的显微鉴别

牛黄正品及常见掺伪品显微鉴别的比较。见表1。

表1牛黄与常见掺伪品的显微特征比较(略)

3牛黄的理化鉴别

3.1颜色反应取少许置试管中,分别加下列试剂3mL微热,有显色反应:加冰醋酸显绿色,冷后小心滴加等容积的硫酸,下层无色,上层绿色,两层相接处显红色环(甾类反应)。加硫酸显绿色;加硝酸显红色;加氨水显黄褐色(胆红素)。

3.2沉淀反应取粉末0.1g,加盐酸1ml及氯仿10ml,充分振摇,混匀,氯仿层呈黄褐色,分取氯仿层,加氢氧化钡试液5ml,振摇,即生成黄褐色沉淀(胆红素反应),分离除去水层和沉淀,取氯仿层约1ml、加醋酐1ml,硫酸2滴,摇匀,放置,溶液呈绿色(检查胆固醇)

3.3红外线吸收光谱取粉末少许,夹于溴化钾片之间,测定红外光谱。不同来源的正品牛黄的图谱基本相似,在745~755,980~990,1240~1250,1565~1570,1620~1630cm-1和1655~1665cm-1处均有明显的吸收峰。人工牛黄、伪品牛黄的图谱与天然牛黄有明显差别。

4牛黄的经验鉴别

4.1染甲法取牛黄少量加清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擦抹后,指甲有明亮的黄色,经久不退,习称“挂甲”。

4.2水检法用无色透明的杯子装半杯清水,投入牛黄少许,牛黄吸水变湿而不变形。

4.3水煮法取牛黄少许加水煮沸,全部溶化,水质色黄清亮者为正品,若入水后迅速膨胀而崩解者或水质混浊或有沉淀或有漂浮物出现者则为伪品。

4.4口尝法用舌尖舔牛黄,味先苦而后转甜,有清凉感直达舌根及喉部,同时无杂味及臭味,若入口纯苦而不转甜,无清凉感,且有它味或腥臭者则为伪品。

4.5针刺法取针烧红,刺入牛黄中,其分列成层状,质细密酥脆,有时内有白点,气清香。

5讨论

鉴别范文篇4

半夏块茎呈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中心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根痕;下端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色,粉性无臭。姜汁制过的半夏断面半透明状,味辛辣,麻舌而刺喉[2]。水半夏块茎略呈椭圆形、圆锥形或半圆形,直径0.5~1.5cm,高0.3~3cm。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不平滑,遍体也可见点状根痕;上端类圆形,常用有偏斜而凸起的叶痕或芽痕,黄棕色,下端有的略尖。饮片姜水半夏色较正品深,常可见其深褐色的略尖的顶芽,外皮皱缩状,断面无正品样半透明状,质较正品轻。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2两者显微鉴别特征

2.1半夏块茎横切面木栓细胞10余列,常已除去,有的细胞内含茶褐色粘液状物质。薄壁细胞内含淀粉粒,由外至内逐渐增多;粘液细胞较多,椭圆形,内含草酸钙针晶束。维管束纵横散布,外韧型或内韧型,周木型少见,导管直径4~40μm,常数个成群排列。粉末类白色:(1)淀粉粒较少,单粒类圆形、半圆形或圆多角形,直径2~30μm,脐点裂缝状、人字状、三叉状或星状,大粒层纹隐约可见,复粒多见,较大,多由2~4分粒组成,偶至8分粒。(2)草酸钙针晶较多,散在或成束,有时可见存在粘液细胞中,针晶长20~144μm。(3)螺纹导管直径10~38μm,少为环绕导管。

2.2水半夏块茎横切面木栓细胞约6列,常已除去薄壁组织,靠近木栓层处有大型粘液腔,排成一圈,内含茶褐色粘液状物质块。维管束纵横散布,周木型,导管排列稀疏,直径10~52μm,亦有外韧型维管束,薄壁细胞中含大量淀粉粒,粘液细胞中含草酸钙针晶束。粉末类白色或黄白色:(1)淀粉粒极多,单粒较少,圆球形,卵圆形、半圆形或多角形。直径3~14μm,脐点点状、人字状、三叉状或短缝状。复粒较多,由2~7分粒组成,有的分粒大小悬殊。(2)草酸钙针晶成束散在,有的成束存在于粘液细胞中,针晶长14~72μm。(3)导管直径7~34μm,螺纹为主,偶见环纹。(4)木栓细胞偶见,黄棕色或淡黄色,多角形,壁薄,有的含红棕色团块状物。

3薄层层析

取伪品与正品粉末各1g,加乙醇10ml温浸5h,滤过,滤液浓缩至1ml供点样;吸附剂:硅胶G;展开剂:CHCL3-MEOH(9:1),展距15cm;显色剂:25%磷钼酸乙醇溶液。伪品与正品图像有明显差别。取伪品与正品粉末各1g加氨水1ml搅拌均匀,稍润加CHCl310ml,回流提取1h,滤过,滤液浓缩至1ml供点样;吸附剂:硅胶G;展开剂:苯-乙酸乙酯-甲醇-二乙胺(9:1:0.5:0.5);显色剂:碘-碘化铋钾液或10%硫酸溶液。两者图像有差别,证明它们所含化学成分不同。

4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水半夏与半夏在形状大小与颜色上虽很相似,但仔细观察,其形状、断面颜色及气味有不同之处,临床上,我们肉眼就可识别出来,且显微薄层层析等特征更有明显区别,可作为两者的鉴别特征。水半夏在价格上是半夏的1/10。故许多不法商贩为了谋取暴利,以水半夏代半夏用,使治病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医务工作者应掌握识别技巧,严把质量关,使他们无机可乘。

参考文献

鉴别范文篇5

一、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根据《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等人关规定,随时或定期对收集上来的干部人事档案材料,进行认真审查和鉴别,符合归档要求的才能归档。

二、未经鉴别,任何人不得擅自销毁干部档案材料,不得私自将不属于归档的材料归入档案或从干部档案中撤出材料。如有类似情况发生应查清原因,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三、经鉴别,属于内容不完整,来源、时间不明,手续不完备或字迹扩散的材料,应登记注明暂不归档,待查清原因,补办完手续或复制后再归档。

四、凡涉及干部政治历史历史问题或其它重要问题,需要查清而未查清的材料,交有关党组织审查处理,在未做出结论之前不得归档。

五、凡是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或从干部人事档案中撤出材料,必须由专人把关。经鉴别应销毁或应转给有关单位和部门的材料必须登记选册。

鉴别范文篇6

(1)据考证,几乎所有号称是香港的刊物都是非法刊物。

(2)目前,香港的刊物多以教育类刊物出现,因此对于带有“教育”字样的刊物请慎重。

(3)号称香港刊物,但是印刷单位、出版单位或者联系电话等内容却是内地的,几乎都是非法刊物。

(4)号称香港刊物,但是其主管、主办单位在网上根本查不到,或者这些单位的信息只与该刊物介绍或征稿启事相关联的,该刊物就是非法的。

不要认为在国家合法出版物上刊登征文启示或者广告的,就是合法出版物。前不久,《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教育文摘周报》和《中国青年报》,都曾为非法出版物《中国教育教学》杂志做过广告。

鉴别范文篇7

关键词:自生固氮菌;固氮酶;微生物肥料

0引言

微生物肥料的一些作用和生态效益是化学肥料所不具备的[1],施用微生物肥料,能提高土壤肥力,刺激作物生长和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动,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2]。此外,生产微生物肥料投资少,可利用农副产品就地取材。因而,微生物肥料的生产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兴趣。本文报道从水稻、小麦、玉米和蔬菜等非豆科作物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18株固氮能力较高的自生固氮菌,并对其中am65、bn72、cx58t、dy82四株固氮能力最高的菌株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表明它们属于固氮菌科的不同属。

1材料和方法

1.1菌种

采集水稻、小麦、玉米和蔬菜等农作物的根际土壤土样56个,从中分离获得213株在无氮培养基上能良好生长的菌株。

1.2分离培养基及分离方法

1.2.1富集培养基

蔗糖15g,磷酸二氢钾0.8g,硫酸镁0.2g,氯化钠0.2g,碳酸钙1g,质量分数为10%的钼酸钠、硼酸、硫酸锰、硫酸亚铁(现配)水溶液各1mL,水1000mL,pH为6.5~7.0,在250mL三角瓶中,每瓶分装30mL,灭菌备用。

1.2.2富集培养方法

取3~5g土样用50mL水制成混浊液,吸取5mL悬浮液装入盛有30mL富集培养液的250mL三角瓶中,100rpm,28℃,培养3~5天后,换新鲜培养基继续培养,重复4~5次后,稀释分离。

1.2.3平板分离培养基

在富集培养基中加入2%琼脂制成平板分离培养基,灭菌后,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备用。

1.2.4分离方法

取富集培养后的培养液,稀释涂布平板分离培养基。28℃培养2天后,将在稀释度较大的平板上,生长较大的菌落移入斜面。培养后,保藏备用。

1.3固氮酶活性测定

1.3.1气相色谱法

参考文献[3]的方法,略加改变,将2mL乙炔气体冲入试管斜面内,塞上无菌橡皮塞,28℃,培养24h后,用气相色谱仪测量固氮酶的活性,每种取4~5个重复,进样量100μL,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酶活。

EA1=(58.0×Se×T×Pe)/(Sb×Te×P×t)

(μmol/h(斜面))

Se:乙烯峰面积;T:开氏绝对温度(T=273.13K)

Pe:实验条件下的大气压强(Pa);

Sb:乙炔峰面积;Te:实验条件下的温度(K);

P:绝对大气压强(P=101324.72Pa);

t=培养时间(t=24h)

1.3.2微量凯氏定氮法[4]用以下公式计算含氮量:

EA2=((V1-V2)×14×1000)/V(mg/L)

V1:样品滴定时用去的0.01N标准硫酸溶液毫升数;

V2:空白滴定时用去的0.01N标准硫酸溶液毫升数;

14:是1个毫克当量氮的毫克数;

V:发酵液样品毫升数。

2结果和讨论

2.1分离结果

从非豆科作物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213个菌株,用气相色谱法和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它们的固氮酶活性。结果发现,34株没有固氮能力(含氮量<1mg/L),161株有固氮能力(含氮量1~10mg/mL),18株固氮能力较强(含氮量>10mg/mL),其中am65、bn72、cx58和dy82四株菌产酶能力最高。表1对固氮能力较强的18株菌株的酶活测定结果进行了统计。

表1:固氮酶活力测定结果(18株菌株)

表1中,EA1(μmol/h斜面)是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各菌株的试管斜面的固氮酶活性值。按以下公式计算:EA1=(58.0×Se×T×Pe)/(Sb×Te×P×t)

虽然理论上,在固定条件下,乙炔还原活性与固氮酶对氮气的固定活性呈正相关,但在实际实验过程中,会由于斜面的新鲜程度,斜面培养基中的某些组成等原因,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所以,每种菌都取5支对数生长期的斜面做重复试验,以尽量减少误差。EA2(mg/L)是将菌株接种到无氮培养液中,28℃,100rpm培养7天后,用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最终发酵液的含氮量。按以下公式计算:EA2=((V1-V2)×14×1000)/V(mg/L)经回归分析[6],EA1与EA2呈强正直线相关(相关系数r=0.9527),回归方程为EA2=7.9560+0.5016×EA1,其结果与文献[3]的有关报道相似。

2.2鉴定结果

2.2.1形态特征见表2所示。

表2形态特征

2.2.2生理生化特征见表3所示。

表3生理生化特征

表4褐球固氮菌、拜氏固氮菌和敏捷单孢菌模式种的特征[5]

2.2.3命名

根据以上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参照[伯杰细菌鉴定手册](表4、表5列出了其中有关模式种的鉴别特征),将以上四株菌命名如下:

am65:与固氮菌科,氮单胞菌属的敏捷单胞菌相近,但甘露醇发酵及淀粉分解试验与模式种不同,暂定名为氮单胞菌am65(Azomonassp.am65)。

bn72:与固氮菌科,固氮菌属的褐球固氮菌相同,定名为褐球固氮菌bn72(Azotobacterchroococ-cumbn72)。

cx58:为固氮菌科,拜叶林氏菌属。兼有弗来明拜叶林氏菌和运动拜叶林氏菌的部分特征,其种的特征还有待于进一步鉴定,暂定名为拜叶林氏菌cx58(Beijerinckiasp.cx58)。

dy82:与固氮菌科,固氮菌属,拜氏固氮菌相同,定名为拜氏固氮菌dy82(Azotobacterbeijerinckiidy82)。

表5拜叶林氏菌属内运动拜叶林氏菌和弗来明拜叶林氏菌的特征[5]

注:+:少数细胞,绝大多数在幼龄时期;*:数字是代表在培养基上生长的菌株的百分数;

+(-):大约所测定菌株的40%~50%为阳性;++:生长好;-/W:反应阴性或弱。

参考文献:

[1]陈廷伟,葛诚.我国微生物肥料发展趋向[J].土壤肥料,1995,(6):16~20.

[2]李元芳.有效活菌数的测定方法允许差与判定[J].土壤肥料,1997,(4):43~44.

[3]程萍.固氮菌肥料生产菌株的酶活性测定[J].土壤肥料,1995,(1):44~46.

[4]无锡轻工业学院等合编.食品分析[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91.216~219.

鉴别范文篇8

2)非法出版物的刊号最常见的问题有这样几种:

①在境外注册刊号,在境内非法编辑、出版、印刷和发行。为了蒙蔽作者,他们通常只在版权页上注明国际标准刊号ISSN,而不标注国内统一刊号CN。

②表面上既有国际标准刊号ISSN,又有国内统一刊号CN,所不同的是它的CN号后边加括号或缀有别的字母(如HK、NR、H),说明它是在港澳台地区注册的,这类报刊如果在内地设立编辑部、记者站或办事处进行出版、印刷和发行活动也是非法的。

③假冒国内刊号。比如,CN后面的前两位数(地区号)为00-10、16-20、大于66或者超过两位数的,都是假冒的国内统一刊号,因为《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规定的地区号中没有这些号;也有的是冒用其他已有的合法出版物的刊号。

④一个刊号多个版本。比如,某大学学报,它的ISSN和CN都没有问题,但每期学报都出版两个或多个版本,其中只有一个版本是正式的、合法的、对外的、公开的,其它版本则是收费的、非公开的、只给作者收藏的,这种情况下,如果只看刊号,很难发现问题,只有对比其他的几个版本才能发现问题所在。

⑤地区号与所在地区不吻合,即异地办刊,或者说编辑部地址与CN后面的地区号不相一致。《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规定:题名不变,出版地改变,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要重新分配,即:连续出版物题名没有改变,出版地从一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转移到另一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应重新分配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如,非法出版物《中国教育论坛》的CN号为43,应是在湖南出版的,若改在山东出版,应重新分配CN号,或者说,CN号的前两位应改为山东的地区号37。

⑥地区号后面的“地区连续出版物序号”有问题,如,某非法出版物本是期刊,其地区连续出版物序号却标注为0001,非法出版物《中国教育论坛》的地区连续出版物序号为7772,而按《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的规定,0001应该是“报纸的序号”,7772应该是“网络连续出版物的序号”,所以,这些所谓的教育类期刊属于非法出版物。

3)号称是香港刊物,或带有香港刊物刊号的非法刊物有以下几点鉴别技巧:

①据考证,几乎所有号称是香港的刊物都是非法刊物。这些刊物名称一般带有“中国”、“中华”或“中外”等字样。

②目前,香港的刊物多以教育类刊物出现,因此对于带有“教育”字样的刊物请慎重。

③号称香港刊物,但是印刷单位、出版单位或者联系电话等内容却是内地的,几乎都是非法刊物。

④号称香港刊物,但是其主管、主办单位在网上根本查不到,或者这些单位的信息只与该刊物介绍或征稿启事相关联的,该刊物就是非法的。

4)不要认为在国家合法出版物上刊登征文启示或者广告的,就是合法出版物。前不久,《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教育文摘周报》和《中国青年报》,都曾为非法出版物《中国教育教学》杂志做过广告。

鉴别范文篇9

[摘要]目的:通过列举几种常见中药饮片的鉴别方法,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方法:对常见中药饮片牛黄、何首乌、血竭、檀香、大黄正、伪品的性状鉴别和理化鉴别进行了比较。结果:切实掌握常见中药的鉴别要点,有助于提高医院用药水平。结论:提高中药饮片的鉴别技术对于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十分重要。

[关键词]中药;饮片;鉴别

中药饮片的真伪,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的发挥及患者的用药安全,因此熟练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方法,特别是鉴别要点,有助于快速、准确地与伪品区分,从而保证药品的质量与临床用药的安全,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本文列举了几种常见中药饮片的鉴别要点,对于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牛黄

1.1.1性状鉴别

1.1.1.1正品:天然牛黄可分蛋黄及管黄。蛋黄:多呈卵圆形、不规则的球形、方圆形,大小不一。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表面粗糙,具疣状突起,有的具龟裂纹。体轻,质酥脆,易分层剥离,断面金黄色,可见细密的同心层纹,有的夹有白心。气微清香而略腥,味微甜而苦,入口后无清凉感,嚼之易碎,不黏牙。

1.1.1.2伪品:伪天然牛黄多呈不规则碎块,大小不一[1]。表面棕黄色,粗糙,体轻,质轻脆可分层剥离,断面可见同心层纹。气腥,味微苦,无清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1.1.2理化鉴别

1.1.2.1正品:取少量天然牛黄样品,水合氯醛液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迅速溶解,显鲜明的金黄色,久置后变为绿色。取少量上述粉末样品,加氯仿1ml摇匀,再加硫酸与浓过氧化氢(30%)各2滴,振摇,正品天然牛黄显绿色。取上述粉末0.1g,加盐酸1ml,氯仿10ml,充分振摇,混匀,正品天然牛黄氯仿层呈黄褐色。分取氯仿层,加氢氧化钡试液5ml振摇,正品天然牛黄可生成黄褐色沉淀。分离除去水层及沉淀,取氯仿层约1ml,加醋酐1ml,硫酸2滴,摇匀放置,正品天然牛黄溶液则呈绿色。

1.1.2.2伪品:取少量伪品牛黄样品,水合氯醛液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迅速溶解,同样显鲜明的金黄色,但是久置后变为黄色。取少量上述粉末样品,加氯仿1ml摇匀,再加硫酸与浓过氧化氢(30%)各2滴,振摇,伪品天然牛黄则显桃红色。取上述粉末0.1g,加盐酸1ml,氯仿10ml,充分振摇,混匀,伪品天然牛黄氯仿层呈土黄色。分取氯仿层,加氢氧化钡试液5ml振摇,伪品天然牛黄不生成黄褐色沉淀。分离除去水层,取氯仿层约1ml,加醋酐1ml,硫酸2滴,摇匀放置,伪品天然牛黄溶液则无色。

1.2何首乌

性状鉴别如下:

1.2.1正品何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multiflorumThunb)的干燥根[2]。直径4~12cm,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皱缩不平,有浅沟,并有横长皮孔及细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浅黄棕色或浅红棕色,显粉性,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型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中央木部较大,气微,味微苦而甘涩。制何首乌为何首乌片或块,用黑豆汁拌匀后,经过炖法或清蒸法制得,表面黑褐色或棕黑色,凹凸不平,断面角质样,棕褐色或黑色,气微,味微甘而苦涩。

1.2.2伪品伪品制何首乌为0.7~1.0cm不等的厚片,黑色或棕黑色,圆形或椭圆形,切片呈不规则的皱缩及周边翘起,表面平整,断面角质样,用水浸泡后变软,脱色,有黏性,横切片可见规则的筋脉点,气微,味甘甜,粉末在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类圆形或扁卵形的淀粉粒。经鉴别染色,伪品制何首乌为薯类蒸制后的切片干燥,以炭黑与黑豆汁等染色而成。

1.3血竭

1.3.1性状鉴别

1.3.1.1正品: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圆四方式或肉包形,表面暗红色,附有摩擦的红粉[3]。破碎面黑红色,有光泽与细孔,质脆易碎,手捻染指血红色,为其鉴别要点。气微,味淡微成,咀嚼有砂样感。

1.3.1.2伪品:伪品百合科植物龙血树脂或称索科特拉血竭,呈不规则块状。表面黑红色,破碎面平滑有玻璃样光泽,质脆,手捻染指紫棕色。味微涩,咀嚼有粘牙感。

1.3.2理化鉴别

1.3.2.1正品:取粉末置烧杯中,加沸水半杯,水液不着色为正品;火燃之冒烟呛鼻,伴有苯甲酸香气者正品。

1.3.2.2伪品:取粉末置烧杯中,加沸水半杯,水液呈红色,并有油样物浮水面则为伪品;火燃冒黑色浓烟,有明显松香味者,则为松香加入红色染料等物制成伪品。

1.4檀香

1.4.1性状鉴别

1.4.1.1正品:为不规则薄片或碎材粗末,片常卷曲,棕黄色,木纤维纹理顺直。特有檀香清香气,味淡,嚼之微有辛辣感。

1.4.1.2伪品:扁柏木片,黄棕色,纵向纹理多弯曲,具香气,味微苦。

1.4.2理化鉴别

1.4.2.1正品:檀香燃烧较快,香气浓烈,并发出油性嗤嗤声,燃尽为止;取片加水适量煮沸数分钟,蒸气芳香,水澄清透明无色。主以火试特征为其鉴别要点。

1.4.2.2伪品:燃烧缓慢,香气微弱,极易熄灭;取片加水适量煮沸数分钟,蒸气无显著芳香味,水色稍混浊。

1.5大黄

1.5.1性状鉴别

1.5.1.1正品: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heumtanguticumMaxim.exBall.或药用大黄Rheumoflicinale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前两种习称“北大黄”,后一种习称“南大黄”[4]。大黄呈类圆柱形、圆锥形或块片状,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或有部分棕褐色栓皮残留。质坚实,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颗粒性。横切面根茎髓部较大,其中有星点(异常维管束)环列或散生。根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无星点,气清香,味苦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唾液染成黄色。

1.5.1.2伪品:土大黄为蓼科植物土大黄RumexmadaioMak.的根。山大黄为蓼科植物波叶大黄RheumundulatumL.的根及根茎。土大黄根肥厚粗大,外表暗褐色,皱折而不平坦,残留多数细根。一般切成块状,断面黄色,可见有由表面凹入的深沟条纹,味苦。山大黄呈不规则圆柱形,外表红褐色而黄,无横纹,质坚而轻,断面无星点,无锦纹,有细密而直的红棕色射线。气不香,味苦而涩。

1.5.2理化鉴别

1.5.2.1正品:大黄粉末的稀乙醇浸出液,滴于滤纸上,再滴加稀乙醇扩散后呈黄色至淡棕色环,置紫外光灯下观察,呈棕色至棕红色荧光(蒽醌衍生物)。大黄粉末微量升华,可见黄色菱状针晶或羽状结晶。取粉末0.1g,加水50ml,置水浴上加热30min滤过,滤液中加稀盐酸2滴,用乙醚提取2次,每次20ml,除去乙醚层,水层加盐取5ml,置水浴中加热30min冷却后,用乙醚20ml提取,分取乙醚层,加碳酸氢钠试液10ml振摇,水层显红色。

1.5.2.2伪品:土大黄粉末的稀乙醇浸出液,滴于滤纸上,再滴加稀乙醇扩散后呈黄色至淡棕色环,置紫外光灯下观察,土大黄显亮蓝紫色荧光。山大黄粉末的稀乙醇浸出液,滴于滤纸上,再滴加稀乙醇扩散后呈黄色至淡棕色环,置紫外光灯下观察,山大黄显亮蓝紫色荧光。

2结果

通过性状鉴别、理化鉴别等鉴别方法,能对常见中药饮片牛黄、何首乌、血竭、檀香、大黄的正、伪品进行较为清晰的区分。

3讨论

中药为中华民族的康复保健、防病治病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对应用于临床的中药饮片的真伪鉴别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如何在鉴别过程中采取简单易行、快捷准确的方法,对保证中药饮片应用于临床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常见中药饮片牛黄、何首乌、血竭、檀香、大黄的正、伪品的性状鉴别和理化鉴别进行比较,寻找适合的鉴别方法以便于区分正品、伪品。但这些鉴别方法需要中医药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周元芬.天然牛黄的鉴别要点[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6):95.

[2]刘宪丽,孔庆彬.四种染色伪品中药饮片的鉴别[J].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1):696-697.

鉴别范文篇10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hfis,UC)和克罗恩病(Crohndisease,CD)。在我国随着IBD患病率的增高,其鉴别诊断问题日益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1UC的鉴别诊断

1.1感染性结肠炎(InfectiousColitis,IC)UC和IC的临床表现(如腹痛、结肠性腹泻、粘液脓血便等)有共同之处,IC与初发型UC难以区分。据报道国内将UC误诊为IC者占21.6%[1],故只有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综合判断,方能加以鉴别。

1.1.1病史和临床表现UC多在20~40岁时发病,病程多超过6周,具有复发倾向。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结肠受侵范围及炎症程度有关,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以及全身症状。

急性IC常有流行病学史,如不洁饮食、疫区居住史、出国旅行或长期应用抗生素等;可发生在各年龄组;病程一般不超过4周;常伴有发热,腹泻可在10次/日以上,为水样或粘液血便,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多在1~2周内消散。其病因主要为志贺菌、沙门菌、大肠杆菌、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或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等,经抗生素药物治疗后少有复发。但慢性感染者也可迁延不愈,持续数月甚至数年,除血吸虫性肝硬化及阿米巴性肝脓肿外,IC肠外表现较为少见。

1.1.2结肠镜下表现UC和CD在结肠镜下均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红斑、质脆、易出血和溃疡形成,以及腔内存在渗出物等。

UC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分布。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溃疡一般表浅。炎症进展后可出现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以及大小不一的炎性息肉形成。

IC内镜下表现多种多样,分布不均匀或呈片状分布。溃疡可能较小或几厘米大小,形态多变。溃疡间的黏膜可能正常或呈发炎的颗粒状,特异性的表现有助于IC的诊断,如阿米巴性烧瓶状溃疡、血吸虫结节等。

当内镜下鉴别IC和UC有困难时,可根据情况选择超声内镜或者双气囊小肠镜作进一步检查。

1.1.3组织病理学检查黏膜活检进行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IC和UC的可靠手段。典型UC活动期的病理表现为:①固有膜内弥漫性慢性炎性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②隐窝炎症或脓肿形成,黏膜糜烂溃疡,肉芽组织增生;③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等。缓解期:①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炎性细胞减少;②隐窝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③上皮与黏膜肌层间隙增大;④潘氏细胞化生等。

急性IC黏膜隐窝多数正常,固有膜和隐窝上皮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恢复期IC常见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的隐窝炎,固有膜内大量浆细胞和上皮内淋巴细胞浸润,可伴有隐窝结构破坏[2],这和UC很难鉴别,但组织活检示病原体阳性有助于IC的确诊。

1.1.4粪便微生物检查连续3次以上采用显微镜检查新鲜粪便对于IC病原体的诊断非常重要。粪便培养也可鉴定侵袭性感染源的类别,在约50%的IC患者中粪便培养可获阳性。通过PCR等基因诊断技术来检测粪便培养物或者活检组织中微生物的DNA,可对致病微生物做出快速检测[3,4]。但当UC并发感染时也可在其粪便中检测到病原体,应用抗感染治疗后观察疗效,并随访予以鉴别。

1.1.5血清学诊断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抗体(pANCA)对UC的诊断有高度特异性,Zholudev等[5]报道UC患者pANCA的阳性检测率为70%,而其它研究显示IC病人pANCA均为阴性[6]。在阿米巴性结肠炎患者血清中检出阿米巴抗体的阳性率可高达80%~90%[7]。ELISAs目前仍作为血吸虫病诊断的首选试验。

在鉴别诊断困难时,使用抗生素进行试验性治疗,不但可以鉴别UC与IC,还可改变重症感染病人的预后。

1.2非感染性结肠炎

1.2.1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Colitis)

缺血性结肠炎是由于结肠供血不足或回流受阻引起结肠壁缺氧损伤导致的急性或慢性病变,表现为腹痛、腹泻及血便,严重者可致肠坏死、穿孔、腹膜炎及感染性休克。它发于老年人,有基础病变;突然起病,病程短;腹痛突出,有时较剧,鲜血便,病情变化快;钡剂灌肠有指压痕症;内镜检查好发部位为结肠脾曲附近,很少累及直肠,局限性分布,有蓝黑色小斑点,多见肠管狭窄,病变界限清楚;病理组织学检查见小血管内血栓形成,巨噬细胞内含铁血黄素沉着及炎性肉芽肿形成;螺旋CT造影见动脉闭塞现象、侧枝血管形成及结肠供血减少等[8];随访观察恢复快,血管造影有变化。

溃疡性结肠炎好发于青壮年;起病缓慢,病程长;腹痛多为隐痛,粘液脓血便,病情变化慢;内镜检查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以直肠、乙状结肠多见,连续性分布,无黑色小斑点,少见肠管狭窄,病变界限不清;随访观察变化慢,血管造影无特殊。

1.2.2放射性结肠炎(RadiationColitis,RC)RC病人有放射治疗史,在照射过程中或照射后发病,亦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血便。晚期RC,尤其是最初症状不严重,直到放疗结束后数年才就诊者易被误诊为UC。鉴别要点:①慢性RC多有自限性,但是持续时间往往差异很大,从3个月到30年;②内镜检查示,RC受累肠道受照射区域的影响,可从回肠至直肠、乙状结肠,多见肠瘘及肠腔狭窄,肠壁可见溃疡形成,表面附有灰白色苔样或坏死物等[9];③活组织检查RC见病变常累及肠壁全层、黏膜上皮异常增殖、血管内膜下出现多量泡沫细胞等;④详细询问病史可明确诊断。

1.3克罗恩病(Crohndisease,CD)UC和CD的临床表现、X线检查、内镜与组织学检查等均有明显不同,如裂隙状溃疡、瘘管与非干酪性肉芽肿可确诊CD;而黏膜和黏膜下病变、浅溃疡、隐窝脓肿、杯状细胞减少等支持UC的诊断。但某些患者病变局限在结肠且既具有UC又具有CD的某些特征,临床上将这类患者诊断为IBD类型未定型。血清学标记物pANCA和酿酒酵母菌抗体(ASCA)检测有助于两者鉴别。UC患者pANCA的阳性检测率为7O%,CD为18%;CD患者ASCA的阳性率为44%,而UC为0%。Reese等[10]对60项研究进行荟萃分析显示,pANCA与ASCA联合检测更有助于UC和CD的鉴别。Ferrante等[11]报道抗多聚糖抗体(ALCA,ACCA,gASCA,AMCA)对于CD的诊断也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1.4结肠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本病多发于40岁以上;早期可有消化不良症状,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晚期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前腹痛、粘液脓性血便等,伴有贫血、低热、消瘦等全身症状。鉴别要点:①CRC经直肠指检常可触到肿块;②X线检查见局部钡剂充盈缺损、粘膜皱襞破坏、肠腔狭窄等征象,结肠镜检可发现新生物或局部粘膜形态改变,这些均支持CRC,而UC患者受累肠管较长,病变呈弥漫性分布,病理活检可明确诊断;③CT仿真内窥镜(CTVE)可以模拟结肠镜从不同角度观察肿瘤的形态、表面特征、基底与肠壁的关系及肠腔狭窄程度等,获得类似于肠镜的检查效果[12];④血清肿瘤标志物如CEA、MSI、p53、Kras等对于结肠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13]。

2CD的鉴别诊断

2.1肠结核(intestinaltuberculosis,IT)

CD的临床表现和X线征象与IT均无明显差异,并且IT具有特异性鉴别价值的干酪性坏死活检检出率仅为22%[14],但两者治疗方案及预后迥异,因此鉴别诊断既困难又重要,但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鉴别。

2.1.1临床表现肠瘘、肠壁或腹腔脓肿、肛门周围病变、病变切除后复发等多考虑CD;伴有肠外其它器官结核多考虑IT。

2.1.2内镜表现内镜下纵行溃疡、口疮样溃疡、瘘管形成、鹅卵石样改变和肛门周围病变支持CD的诊断。肠道病变少于4个部位、回盲瓣肿胀变形、瘢痕或假息肉形成、穿透性溃疡、溃疡呈横形(特别是环形)、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干酪样坏死应考虑IT的诊断。

2.1.3组织病理学非干酪性肉芽肿、淋巴细胞聚集、肠壁全层炎等为CD的病理特征;而多取和深取活检检出干酪性坏死对IT有确诊价值,肠粘膜抗酸杆菌染色阳性对IT诊断有重要价值,有手术指征者应手术探查采取标本病理活检确诊。手术活检标本不但要取病变肠段,还应取周围多个肠系膜淋巴结。

2.1.4实验室检测

1)QFT(QuantiFERONTBtest)是一种通过检测纯蛋白衍生物刺激后干扰素γ的释放情况来诊断结核杆菌感染的全血检测

法[15],可能有望替代结核菌素实验检测结核杆菌。

2)活检组织PCR检测Moatter等[16]对10例确诊的IT患者行活检组织PCR检测结核杆菌,阳性率为6/10,4例结果阴性者通过其它引物的PCR确诊。而Amarapurkar等[17]在21.6%的IT中PCR检测获得阳性,而CD中阳性率仅为5%。

3)血清学诊断ASCA是酵母菌细胞壁甘露聚糖的血清反应性抗体,被认为是特异性的CD血清标志物。Kim等[18]报道的IT患者血清ASCAIgG阳性率为7%,明显低于CD患者的49%,提示ASCAIgG在IT和CD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然而Makharia等[19]却否定了这一观点。

2.1.5其它影像学检查随着检查手段的深入,CT、MRI、超声与放射性核素等检查有助于CD和IT的鉴别诊断,尤其适于探测肠壁增厚、病变广范、瘘管形成或合并脓肿及肠外病变等[20]情况。

2.1.6试验性治疗鉴别诊断困难时可先行抗结核诊断治疗,如抗结核治疗4周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2~3个月肠镜复查肠黏膜病变明显改善支持IT诊断。但仅有临床症状好转尚不能作为支持IT诊断的有力证据,因为CD的自然病程可以为缓解与复发交替。

2.2小肠恶性淋巴瘤(smallintestinalmalignantlymphoma,SIML)

原发性SIML多以回肠末端多见,其次为空肠,与CD均以肠道溃疡为主要表现,且病变部位并无明显差异,难以鉴别。两者的鉴别要点:

1)CD往往病史较长,有复发史、瘘管形成、肛周脓肿等;SIML临床表现较重,进展较快,可出现难以控制的高热,晚期可发生肠穿孔、恶病质等并发症。

2)内镜检查见小肠结肠同时受累,其狭窄段较光滑,狭窄近段扩张明显,卵石征或假息肉的大小较均匀,纵行溃疡靠近肠系膜侧有黏膜集中、肠襻聚拢,呈车轮样表现等有利于CD诊断;SIML狭窄段不规则、充盈缺损大小不一、溃疡较大而不规则[21]。

3)内镜活检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依据,反复、多块、深取活检至关重要。

4)糖皮质激素依然是诱导活动性CD缓解的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对SIML仅短暂起效或者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