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层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20:09:33

加层范文篇1

1工程概况

原建筑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上10层,地下1层,主屋面至室外地面高40m。中柱截面600×600,边柱400×800,剪力墙厚度200,混凝土强度层4及以下为C40,层4以上为C30,梁、柱主筋为HRB335级,其余钢筋为HPB235级。运营至今,经现场检测鉴定[1],土建和设备情况良好。原设计执行的是74版规范[2],手工计算,改造设计依据的是08版抗震规范[3],采用SATWE和MIDAS两种软件,新老设计的主要参数见表1。为适应市场要求,业主要求在层10屋面以上增加设备及办公层,并将原层4室外平台及游泳池采用玻璃幕墙和轻钢屋面围合,形成共享空间,改造后的结构平面和剖面见图1。新增的26m高钢桁架支承体系和48m跨度的网架屋盖,与新增的钢框架结构连成一体共同工作,受力非常复杂,施工条件异常苛刻。目前该项目已顺利完成,投入正常使用,效果非常好。

2概念设计及相关参数

为尽量减小对既有建筑的影响,加层改造设计中必须严格控制结构的自重[4]。本工程拆除了不需要的屋面设备及附属结构、室外游泳池及装修、屋面装修层。新增结构及装修严格控制自重,经核算,原结构与加层后结构质量分别为30660,33215t,改造后的结构自重仅仅略有增加,增加率为8.3%。增加的自重主要通过新增的幕墙桁架(图2)直接传递至层4室外平台。原结构按照74版规范[2]设计,第1阶振型为扭转,不满足高规[5]的要求。在建筑两侧缺口内新增的电梯井井壁处增设钢支撑后,结构第1阶振型变为平动,第3阶振型为扭转,周期比0.840,满足高规[5]的要求,新增结构有效改善了扭转对原结构的不利影响。改造前后的自振周期见表2。对改造前后的基底剪力(表3)进行对比,层改造后结构基底剪力X向增大0.43%,Y向增大3.16%,剪重比满足高规[5]要求。整体分析得到的位移值见表3,新增钢结构的抗侧刚度比原结构小,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均满足高规[5]要求。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新增结构可以满足高规[5]的要求,对原结构的影响较小,将原结构局部不满足要求的构件加固后,原结构可以承受新增结构传来的荷载,加层改造方案可行。

3加层结构体系及传力路径

原结构为框架-剪力墙结构,为使新增结构的受力特性尽量与原结构接近,加层部分采用带支撑的钢框架结构。框架梁柱均采用热轧H型钢,钢梁为HN350×175×7×11,钢柱为HW300×300×10×15。钢框架主要负责将竖向荷载直接传递至原混凝土框架柱顶,加层部分的水平作用通过楼板、面内支撑等平面构件传递至钢支撑,钢支撑将水平作用直接传递至中部及两侧的混凝土剪力墙。剪力墙上钢支撑布置见图1(a)中阴影区域。如图1(b)所示,围合室外天井的幕墙结构和网架屋面受力比较复杂,是需要重点解决的设计难点。半圆形的网架屋面沿圆弧一侧铰支于新增的钢框架柱上(点A),沿立面幕墙一侧铰支于幕墙的钢桁架上(点B)。钢桁架将屋面及幕墙荷载传递至层4的混凝土柱上(点D),建成后效果见图2。屋面采用网架结构,既能将竖向力可靠传递至周边的支座,又能利用剪力墙、钢支撑刚度大的特点,将水平作用可靠传递至这些构件。通过合理的节点构造,将钢框架、玻璃桁架和屋面网架连成一个整体,主要受力构件直接固定在剪力墙上,形成了可靠的受力体系,传力路径明确,受力合理。

4加层后结构的地震作用分析

原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结构,加层改造后结构变为钢-混凝土混合体系,属于非比例阻尼结构系统,其整体阻尼比的确定是计算地震分析中的关键问题[6]。目前主要有3种方法确定轻钢加层结构的整体阻尼比:1)直接采用下部结构原有阻尼比0.05,忽略轻钢加层部分对整体结构阻尼比的影响;2)以钢和混凝土结构各自的刚度为权重算出的整体结构折算阻尼比;3)采用非比例阻尼,将结构的阻尼矩阵表示为质量矩阵和刚度矩阵的线性组合,该方法精度较高。采用上述3种方法对地震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见表4。分析中混凝土结构的阻尼比取0.05,钢结构的阻尼比取0.02,按照刚度推算,折算阻尼比为0.04,非比例阻尼由程序根据两种结构的阻尼比计算得到。以上分析结果表明:按照非比例阻尼分析,加层改造后结构的阻尼比在0.04~0.05之间,与混凝土结构的阻尼比比较接近。如果程序无法考虑非比例阻尼,可近似取0.04为折算阻尼比,结果偏安全。

5关键节点设计

新增结构构件与原混凝土结构连接的可靠性,对改造工程的安全性至关重要,需要针对新、老结构的受力特点重点设计[7]。新加钢结构的水平作用主要通过钢支撑传递至下部混凝土剪力墙,二者间的连接应当保证在相邻构件都接近破坏时仍能够可靠传力。为实现这一设计目标,采用了新、老结构间增加现浇卧梁的做法,如图3所示。卧梁与原结构剪力墙顶部有足够大的接触面,采取了周边设抗剪槽口、界面凿毛并涂界面处理剂、植短钢筋等多种界面处理技术,确保与原结构的可靠连接。新增钢结构由加层框架、立面幕墙、网架屋面三个部分构成,图1(b)中幕墙桁架上点D铰支在框架柱顶,可承受全部的竖向荷载;点C搁置在大框架梁上,可通过变形释放网架的温度应力,为极端情况下的备用支座;网架上点A支承在钢牛腿上,网架竖向荷载偏心弯矩可平衡部分内跨钢梁的负弯矩,减小钢柱的弯矩。半圆形网架屋面与加层框架和立面幕墙间的固定铰是将新增结构连成整体的关键节点,该节点不但要传递竖向荷载,还要将各部分的水平作用互相传递,因此在网架平板支座上增加了水平加劲肋保证水平力传递更为顺畅,如图4所示。

6结论

(1)将室外庭院围合成大的共享空间,会大大改善既有建筑的使用功能,获得非常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围合室外庭院会导致建筑的质心和刚心偏移,可通过增加钢支撑等抗侧构件调整质量和刚度的分布,改善结构抵抗水平作用的能力。

加层范文篇2

关键词:旧层加层抗震鉴定抗震设计

1目前各地采用的方法

1-1主张按加层后的房屋总层数和总高度,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要求对旧房屋部分进行加层抗震鉴定和抗震设计:对新建部分(加层加高部分)进行抗震设计。其理由是:适当放宽加层房屋的抗震要求,尽量减少加层房屋的加固工作量,以利于降低造价,及加层施工尽量不影响旧房的使用。

1-2主张对旧房部分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要求进行加层抗震鉴定和抗震设计,对新建房部分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其理由是:旧房已成事实,完全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加固困难较大,故对其适当放宽。而新房部分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无困难,故不放宽。

1-3主张对旧房部分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加层抗震鉴定和抗震设计,对新房部分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其理由是:使加层房屋新旧两部分抗震能力相匹配。

1-4主张对旧房部分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加层抗震鉴定和抗震计算,提高一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对新建部分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其理由是:考虑旧房屋抗震不利因素较多,故对其采取加强措施。

1-5主张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为主,参照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要求,对加层房屋进行抗震鉴定和抗震设计,其理由是:采用两种标准结合使用比较现实合理。

1-6主张对旧房区别对待,当旧房为按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设计时,此时应对加层新旧两部分均严格按照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抗震鉴定和抗震设计,当旧房为按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设计时,对加层房屋新旧两部分也可按旧抗震设计规范要求进行抗震鉴定和抗震设计。其理由是:这样可使加层房屋新旧两部分的抗震能力保持一致,比较经济合理。

2目前各地采用方法存在的问题

上述六种意见,各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均存在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方法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新建房屋都要求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而加层房屋由新房和旧房两部分组成,即使是对旧房进行抗震加固也比新建房屋抗震能力差,如若采用比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低的标准(抗震鉴定标准)对加层房屋进行抗震鉴定和抗震设计,则显然房屋的抗震能力更差,故不宜采用此法。

方法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加层房屋的新旧两部分采用不同的设计标准,尤其是对旧房屋部分采用较低的设计标准不够合理,造成加层房屋抗震能力上强下弱,对抗震很不利。

方法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虽然比较科学合理,得不够全面,如若采用分离式加层结构方案,此方法就不适用,对与外套结构完全分离的旧房没有必要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标准进行抗震鉴定和抗震设计。

方法四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旧房部分按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提高一度采取构造措施,标准偏高且对旧房来说难以满足要求,加大了加层设计施工的难度,提高了房屋加层造价。

方法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规定的太原则,具体招待起来困难太大。

方法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造成加层房屋采用的抗震鉴定标准和抗震设计规范不统一,使一部分加层房屋达不到现行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

3建议采用的方法

首先应当明确指导思想,即对加层房屋的抗震要求应比新建房屋更严一些好,还是放宽一些好,还是不严不宽好?此问题解决后,本文所讨论的问题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笔者认为:对加层房屋采用的抗震鉴定和设计标准不应低于对新房屋采用的标准,也不宜采用比新建房屋更严的标准,建议采用与新建房屋相同的标准。

加层房屋虽也有一些有利的因素,但不利因素更多,如旧房屋部分已使用多年,新旧部分连接整体性较差,对加层时加固的房屋不宜采用比新建房屋低的设计标准。若采用比新建房屋高的设计标准,则需要更多的投资,加大了加层房屋加固的工程量和施工难度,难于执行。采用与新建房屋相同的设计标准符合我国国情,比较经济合理,安全度也有保证,比较合适。根据调查,我国已有加层房屋多数是这样做的,我国正式出版的有关旧房改造(含加层)的专著也均主张按现行设计规范的标准进行设计和计算。既然对旧房的承载能力应按设计规范的标准进行设计验算,对旧房的抗震鉴定(包括抗震横墙间距、构造柱、圈梁设置、房屋总高度、总层数限值、高宽比限值、局部尺寸限值等)也应以抗震设计规范为标准。

对加层房屋进行抗震鉴定和抗震设计具体应采用什么规范和标准,笔者建议如下:

为便于执行,首先把加层房屋分为两大类。

加层范文篇3

关键词:框架结构;加层;加固;钢结构;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存在既有房屋加层改造情况,这样既不用多占土地,建筑面积也能相应增加,而且建设周期短、投资小、见效快。很多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对结构加层加固设计进行了研究和分析[1-3],本文通过对框架结构顶部增加一层钢结构以后进行整体分析,通过加固能够满足规范要求,为今后类似的不同结构形式的结构整体计算提供参考。

1工程概况

某医院门诊楼位于张家口市宣化区,为地上六层框架结构建筑物,CFG桩复合地基,柱下独立基础,建筑面积约6440㎡,建于2009年,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设计特征周期为0.40s。现拟在六层顶加一层钢框架结构,接建层功能为病房,层高2.8m,柱网与原有建筑物相同,屋面采用74mm~150mm厚压型钢板-钢筋混凝土组合屋面板。

2接层钢结构方案

该门诊楼接建层为一层钢框架结构,柱、梁均为热轧H型钢,屋面为压型钢板-钢筋混凝土组合屋面板。钢结构与原构件采用铰接连接,埋件需采用化学锚栓与原有结构连接,连接所需锚栓根数较少,对原有结构造成的破坏和影响较小。

3接层后整体结构计算及分析

3.1计算模型。考虑本工程的特点,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软件和北京迈达斯技术有限公司MIDASBuilding结构大师软件进行对比计算。3.2周期计算结果。3.3基底剪力计算结果。3.4最大层间位移角比较。3.5接层后整体结构安全性评价。由以上计算结果可知:(1)原结构接建后周期较接建前加长,平动系数、扭转系数与接建前一致。(2)接建部分延长结构周期,减小地震影响系数,从而达到减小结构地震作用的目的。经接建前后基底剪力分析可知:接建后结构质量的增加,并没有使结构承受的地震作用增大。(3)经复核,主体结构接建前后,结构剪重比、位移均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4结束语

加层范文篇4

关键词:玻纤格栅防治反射裂缝

1引言

随着公路交通量和汽车载重量的增大,对路面结构的破坏日渐加重,越来越多的旧混凝土路面面临着修复工作。与沥青路面相比,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修复比较困难,即使在旧混凝土路面上加铺沥青罩面层是一种改善其使用性能的有效措施,但在沥青加铺层中出现反射裂缝仍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反射裂缝本身对罩面层的使用性能影响不大,但环境因素(雨雪、氧化、粉尘)的负效应,常常使得裂缝迅速向四周扩展,缩短罩面层寿命。为了能有效地减缓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裂缝的反射速度,或减薄沥青罩面层厚度,国内外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既积累了成功经验,也吸取了许多失败的教训。

宁通公路六合东至扬州段水泥混凝土路面经过12年的运营,水泥混凝土路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包括板块断裂、板角断裂、错台等情况,严重影响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需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进行沥青混凝土罩面,并对如何延缓沥青罩面层反射裂缝的产生进行研究。

2国内外防治反射裂缝的研究概况

沥青混凝土加筋能提高路面结构层对裂缝的抑制能力、对横向剪切破坏的抵抗能力等,达到延长路面结构的疲劳寿命、节省材料、降低费用的目的。在沥青混凝土路面中采用加筋的方法来改善路面使用性能的设想由来已久,自三十年代开始掺加石棉纤维,到五、六十年代美国、加拿大和英国试用以金属网作为沥青混合料中的加筋材料使用,均因材料不过关未能推行。八十年代开始对PG(PolymerGeogrid聚合物网栅)进行应用研究,英国以NETLON有限公司为代表,研究了塑料格栅的材料性能及路用性能,并逐步推广应用。这种格栅具有两种功能:一是能提高沥青结构层的强度,具有长期抵抗拉应力的能力;二是能使应力均匀分布在较大的面积范围内,大大减轻沥青结构层的徐变作用,最终达到防止沥青路面开裂的目的。

国内自八十年代末开始研究此技术。1992年北京市公路局设计研究院结合八达岭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大修,采用金属网加筋沥青混合料结构修筑了500m试验段,使用效果较好。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道路研究所于1993年7月提出了《塑料网格在柔性路面结构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报告,对室内外试验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了施工工艺。长沙交通学院也对塑料格栅进行了室内研究,提出了《土工格栅对沥青路面抗车辙、抗开裂性能的试验研究》初步报告。北京市政设计院研究所对加拿大贝密尔斯有限公司生产的自粘式沥青路面加劲网格进行了室内试验,得到了初步结果。

国内外对加筋格栅沥青混凝土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加筋格栅具有减薄沥青层厚度、防治反射裂缝、减少车辙作用等特点,能够加强沥青路面的结构性能,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

3沥青加铺层的开裂分析及设计方法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加铺沥青层是一种特殊的路面结构,其应力应变特性与一般弹性层状体系有较大的差别。由于接裂缝的存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作为基层的整体强度降低,而且在外力荷载作用下,沥青混凝土加铺层处于复杂的三维应力状态。车辆通过不连续的板体时,沥青混凝土加铺层中由于接裂缝两侧相邻板块产生竖向位移差,而出现较大的剪切应力,这种剪切应力是沥青混凝土加铺层产生荷载型反射裂缝的最主要原因。另外,由于路面暴露在大气中,受气温周期性变化的影响,沥青加铺层和旧水泥混凝土面板都会膨胀,产生温度应力。由于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应力在接缝处不连续,因此沥青加铺层同时承受它本身以及旧路面所产生的温度应力,特别是在冬季气温较低时,沥青混凝土加铺层会因为与接裂缝对应处的拉应力过大而开裂,形成所谓的温度型反射裂缝。因此,沥青加铺层设计是沥青加铺层厚度设计,而厚度由行车荷载和防止反射裂缝两个因素控制。由于水泥混凝土面板强度较高,将其作为基层,在其上加铺沥青混凝土的这种路面结构,强度一般能满足要求,关键是防止反射裂缝的产生。虽然我国目前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建工程日益频繁,但现行的《公路工程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并没有把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沥青混凝土加铺层设计这一内容包括在内。国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早,目前已形成四种相对成熟的设计和计算方法,分别是ARE(AnstinResarchEngineers)设计方法、美国沥青协会(AI)法、美国工程兵团和联邦航空局(FAA)法、AASHTO罩面设计方法。由这四种计算方法得出的宁通公路六合东至江都段旧混凝土路面上加铺的沥青混凝土厚度在80~100mm之间。

4玻纤格栅防止反射裂缝作用机理

上述四种方法计算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沥青加铺层的厚度是作出一些假设后,按理论方法或是在国外一些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得出的。为防止反射裂缝的产生,国外多采用加厚沥青加铺层的办法。但单纯依靠增加加铺层厚度有其弊端:一方面增加加铺层厚度受到路面标高的限制(宁通公路上跨桥桥下净空在加铺后需满足4.8m要求);再就是大幅度增加加铺层厚度必将增加路面造价,而且在夏季高温情况下沥青混合料高温蠕变易产生车辙,也就失去了由于旧水泥混凝土板作基层所产生的强基薄面的优势,因而加厚沥青加铺层这一方法不可取。

针对这一情况,在查阅大量资料,进行理论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最终决定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布置玻纤格栅加筋层,其上再铺筑沥青混凝土面层。这样铺筑的路面对防止基层裂缝反射、减少路面车辙、延长路面寿命具有显著效果。玻纤格栅具有高抗拉强度、低延伸率、无蠕变,与沥青混合料的相容性好、物理化学性能稳定、耐高温、嵌锁与限制作用强等特点,其主要作用为均匀传递轴载,并将反射裂缝应力由垂直方向转为水平方向。

使用玻纤格栅,可增强沥青混合料的整体抗拉强度,有效地改善路面结构应力分布,抵抗和延缓由于路面的基层裂缝引起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反射裂缝的发生,从而提高路面的使用寿命。

根据宁通公路六合东至江都段旧水泥混凝土板破损情况,不同路段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案:南京段加铺方案为4cm改性沥青SMA+6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玻纤格栅+2cm沥青找平层+18cm二灰碎石;扬州段加铺方案为4cm改性沥青SMA+6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玻纤格栅+2cm沥青找平层+改性沥青油毛毡贴缝。5施工技术

5.1铺设路面的处理

玻纤格栅的使用效果与铺设路面的处理情况密切相关,在铺设前必须将路面上可能影响格栅与底层结合强度的物质如油脂、油漆、封层料、水渍、污物等彻底清除干净,使铺设表面清洁干燥。玻纤格栅上感压式背腹属水溶性物质,如路面有水迹时,应待路面干燥后再进行铺设。铺设格栅之前需洒粘层油,粘层油如使用乳化沥青,需在完全破乳干燥后铺设格栅。

5.2玻纤格栅的铺设与固定

格栅铺设可由拖拉机或汽车改装的专用设备进行铺设,也可人工铺设。玻纤格栅每卷产品的纸筒两端各标有橙色和蓝色标记,在开始铺设之前,应选择胶面向下,确定上述标记颜色各在某一端,以方便施工而不致将胶面铺错。格栅铺设时,应保持其平整、拉紧,不得起皱,使格栅具备有效的张力,铺完之后再用干净的钢轮压路机碾压一遍。

目前常用的玻纤格栅有带自粘胶和不带自粘胶两种。带自粘胶的可直接在已平整的基层上铺设,不带自粘胶的通常采用钢钉固定法。宁通公路扬州、南京段均采用不带自粘胶的玻纤格栅,固定所需材料为:

①50×50×0.3mm的固定铁皮,要求平整不翘角,周边宜倒角处理;

②2英寸钢钉。

采用固定钢钉法铺设玻纤格栅时,先将一端固定铁皮和钢钉固定在已洒布粘层沥青的下层结构上,钢钉可用锤击或射钉射入。再将格栅纵向拉紧并分段固定,每段长度为2~5m。也可按缩缝间距分段,钢钉位置设于接缝处。要求格栅拉紧时玻纤纵横向均处于挺直张紧状态。

格栅搭接为纵向搭接,搭接宽度不小于20cm,横向搭接宽度不小于15cm,纵向搭接应根据沥青摊铺方向将前一幅置于后一幅之上。固定时不能将钢钉钉于玻纤上,不能用锤子直接敲击玻纤,固定后如发现钢钉断裂或铁皮松动,则需重新固定。玻纤格栅铺设固定完毕后,须用胶辊压路机适度碾压稳定,使格栅与原路表面粘结牢固。

在实际施工中,有些施工单位采用洒布粘层油后直接摊铺玻纤格栅,压路机紧随后碾压,其效果较好,玻纤格栅也不易起波浪。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施工质量的好坏对今后玻纤格栅的使用效果有着很大影响。因此,加强质量监督、提高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5.3施工注意事项

(1)严格控制运送混合料的车辆出入,在格栅层上禁止车辆急转向、急刹车和倾泻混合料脚料,以防止对玻纤格栅的损坏。

(2)玻纤格栅背胶易溶于水,雨天或路面潮湿时不得施工。

(3)玻纤格栅为玻璃纤维制造,对人体皮肤易产生刺激作用,施工人员须戴防护手套。

(4)当使用的胶轮压路机需注水增加重量时,其注水量不能太满,以防溢流到玻纤格栅上,造成其背腹失去粘性。

(5)玻纤格栅铺设过程中,若发现原路面有较小的坑塘没有予先填平,可在铺好的格栅上将对应坑塘的部分剪去,以便在铺上层沥青混合料时能完全填平坑塘。

(6)格栅铺设时,要求路面温度在5°C~60°C之间。

6结束语

(1)国内用于沥青路面加筋的玻纤格栅种类较多,但玻纤格栅指标不明确,测试方法和标准也不统一,急需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产品规格、性能要求、测试方法标准。

加层范文篇5

摘要:本文结合宁通公路六合东至江都段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SMA沥青罩面的工程实践,阐述了玻纤格栅的特性、防治反射裂缝的作用机理、施工方法、注意事项及经验体会。

关键词:玻纤格栅防治反射裂缝

1引言

随着公路交通量和汽车载重量的增大,对路面结构的破坏日渐加重,越来越多的旧混凝土路面面临着修复工作。与沥青路面相比,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修复比较困难,即使在旧混凝土路面上加铺沥青罩面层是一种改善其使用性能的有效措施,但在沥青加铺层中出现反射裂缝仍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反射裂缝本身对罩面层的使用性能影响不大,但环境因素(雨雪、氧化、粉尘)的负效应,常常使得裂缝迅速向四周扩展,缩短罩面层寿命。为了能有效地减缓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裂缝的反射速度,或减薄沥青罩面层厚度,国内外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既积累了成功经验,也吸取了许多失败的教训。

宁通公路六合东至扬州段水泥混凝土路面经过12年的运营,水泥混凝土路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包括板块断裂、板角断裂、错台等情况,严重影响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需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进行沥青混凝土罩面,并对如何延缓沥青罩面层反射裂缝的产生进行研究。

2国内外防治反射裂缝的研究概况

沥青混凝土加筋能提高路面结构层对裂缝的抑制能力、对横向剪切破坏的抵抗能力等,达到延长路面结构的疲劳寿命、节省材料、降低费用的目的。在沥青混凝土路面中采用加筋的方法来改善路面使用性能的设想由来已久,自三十年代开始掺加石棉纤维,到五、六十年代美国、加拿大和英国试用以金属网作为沥青混合料中的加筋材料使用,均因材料不过关未能推行。八十年代开始对PG(PolymerGeogrid聚合物网栅)进行应用研究,英国以NETLON有限公司为代表,研究了塑料格栅的材料性能及路用性能,并逐步推广应用。这种格栅具有两种功能:一是能提高沥青结构层的强度,具有长期抵抗拉应力的能力;二是能使应力均匀分布在较大的面积范围内,大大减轻沥青结构层的徐变作用,最终达到防止沥青路面开裂的目的。

国内自八十年代末开始研究此技术。1992年北京市公路局设计研究院结合八达岭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大修,采用金属网加筋沥青混合料结构修筑了500m试验段,使用效果较好。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道路研究所于1993年7月提出了《塑料网格在柔性路面结构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报告,对室内外试验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了施工工艺。长沙交通学院也对塑料格栅进行了室内研究,提出了《土工格栅对沥青路面抗车辙、抗开裂性能的试验研究》初步报告。北京市政设计院研究所对加拿大贝密尔斯有限公司生产的自粘式沥青路面加劲网格进行了室内试验,得到了初步结果。

国内外对加筋格栅沥青混凝土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加筋格栅具有减薄沥青层厚度、防治反射裂缝、减少车辙作用等特点,能够加强沥青路面的结构性能,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

3沥青加铺层的开裂分析及设计方法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加铺沥青层是一种特殊的路面结构,其应力应变特性与一般弹性层状体系有较大的差别。由于接裂缝的存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作为基层的整体强度降低,而且在外力荷载作用下,沥青混凝土加铺层处于复杂的三维应力状态。车辆通过不连续的板体时,沥青混凝土加铺层中由于接裂缝两侧相邻板块产生竖向位移差,而出现较大的剪切应力,这种剪切应力是沥青混凝土加铺层产生荷载型反射裂缝的最主要原因。另外,由于路面暴露在大气中,受气温周期性变化的影响,沥青加铺层和旧水泥混凝土面板都会膨胀,产生温度应力。由于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应力在接缝处不连续,因此沥青加铺层同时承受它本身以及旧路面所产生的温度应力,特别是在冬季气温较低时,沥青混凝土加铺层会因为与接裂缝对应处的拉应力过大而开裂,形成所谓的温度型反射裂缝。因此,沥青加铺层设计是沥青加铺层厚度设计,而厚度由行车荷载和防止反射裂缝两个因素控制。由于水泥混凝土面板强度较高,将其作为基层,在其上加铺沥青混凝土的这种路面结构,强度一般能满足要求,关键是防止反射裂缝的产生。虽然我国目前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建工程日益频繁,但现行的《公路工程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并没有把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沥青混凝土加铺层设计这一内容包括在内。国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早,目前已形成四种相对成熟的设计和计算方法,分别是ARE(AnstinResarchEngineers)设计方法、美国沥青协会(AI)法、美国工程兵团和联邦航空局(FAA)法、AASHTO罩面设计方法。由这四种计算方法得出的宁通公路六合东至江都段旧混凝土路面上加铺的沥青混凝土厚度在80~100mm之间。

4玻纤格栅防止反射裂缝作用机理

上述四种方法计算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沥青加铺层的厚度是作出一些假设后,按理论方法或是在国外一些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得出的。为防止反射裂缝的产生,国外多采用加厚沥青加铺层的办法。但单纯依靠增加加铺层厚度有其弊端:一方面增加加铺层厚度受到路面标高的限制(宁通公路上跨桥桥下净空在加铺后需满足4.8m要求);再就是大幅度增加加铺层厚度必将增加路面造价,而且在夏季高温情况下沥青混合料高温蠕变易产生车辙,也就失去了由于旧水泥混凝土板作基层所产生的强基薄面的优势,因而加厚沥青加铺层这一方法不可取。

针对这一情况,在查阅大量资料,进行理论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最终决定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布置玻纤格栅加筋层,其上再铺筑沥青混凝土面层。这样铺筑的路面对防止基层裂缝反射、减少路面车辙、延长路面寿命具有显著效果。玻纤格栅具有高抗拉强度、低延伸率、无蠕变,与沥青混合料的相容性好、物理化学性能稳定、耐高温、嵌锁与限制作用强等特点,其主要作用为均匀传递轴载,并将反射裂缝应力由垂直方向转为水平方向。

使用玻纤格栅,可增强沥青混合料的整体抗拉强度,有效地改善路面结构应力分布,抵抗和延缓由于路面的基层裂缝引起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反射裂缝的发生,从而提高路面的使用寿命。

根据宁通公路六合东至江都段旧水泥混凝土板破损情况,不同路段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案:南京段加铺方案为4cm改性沥青SMA+6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玻纤格栅+2cm沥青找平层+18cm二灰碎石;扬州段加铺方案为4cm改性沥青SMA+6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玻纤格栅+2cm沥青找平层+改性沥青油毛毡贴缝。

5施工技术

5.1铺设路面的处理

玻纤格栅的使用效果与铺设路面的处理情况密切相关,在铺设前必须将路面上可能影响格栅与底层结合强度的物质如油脂、油漆、封层料、水渍、污物等彻底清除干净,使铺设表面清洁干燥。玻纤格栅上感压式背腹属水溶性物质,如路面有水迹时,应待路面干燥后再进行铺设。铺设格栅之前需洒粘层油,粘层油如使用乳化沥青,需在完全破乳干燥后铺设格栅。

5.2玻纤格栅的铺设与固定

格栅铺设可由拖拉机或汽车改装的专用设备进行铺设,也可人工铺设。玻纤格栅每卷产品的纸筒两端各标有橙色和蓝色标记,在开始铺设之前,应选择胶面向下,确定上述标记颜色各在某一端,以方便施工而不致将胶面铺错。格栅铺设时,应保持其平整、拉紧,不得起皱,使格栅具备有效的张力,铺完之后再用干净的钢轮压路机碾压一遍。

目前常用的玻纤格栅有带自粘胶和不带自粘胶两种。带自粘胶的可直接在已平整的基层上铺设,不带自粘胶的通常采用钢钉固定法。宁通公路扬州、南京段均采用不带自粘胶的玻纤格栅,固定所需材料为:

①50×50×0.3mm的固定铁皮,要求平整不翘角,周边宜倒角处理;

②2英寸钢钉。

采用固定钢钉法铺设玻纤格栅时,先将一端固定铁皮和钢钉固定在已洒布粘层沥青的下层结构上,钢钉可用锤击或射钉射入。再将格栅纵向拉紧并分段固定,每段长度为2~5m。也可按缩缝间距分段,钢钉位置设于接缝处。要求格栅拉紧时玻纤纵横向均处于挺直张紧状态。

格栅搭接为纵向搭接,搭接宽度不小于20cm,横向搭接宽度不小于15cm,纵向搭接应根据沥青摊铺方向将前一幅置于后一幅之上。固定时不能将钢钉钉于玻纤上,不能用锤子直接敲击玻纤,固定后如发现钢钉断裂或铁皮松动,则需重新固定。玻纤格栅铺设固定完毕后,须用胶辊压路机适度碾压稳定,使格栅与原路表面粘结牢固。

在实际施工中,有些施工单位采用洒布粘层油后直接摊铺玻纤格栅,压路机紧随后碾压,其效果较好,玻纤格栅也不易起波浪。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施工质量的好坏对今后玻纤格栅的使用效果有着很大影响。因此,加强质量监督、提高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5.3施工注意事项

(1)严格控制运送混合料的车辆出入,在格栅层上禁止车辆急转向、急刹车和倾泻混合料脚料,以防止对玻纤格栅的损坏。

(2)玻纤格栅背胶易溶于水,雨天或路面潮湿时不得施工。

(3)玻纤格栅为玻璃纤维制造,对人体皮肤易产生刺激作用,施工人员须戴防护手套。

(4)当使用的胶轮压路机需注水增加重量时,其注水量不能太满,以防溢流到玻纤格栅上,造成其背腹失去粘性。

(5)玻纤格栅铺设过程中,若发现原路面有较小的坑塘没有予先填平,可在铺好的格栅上将对应坑塘的部分剪去,以便在铺上层沥青混合料时能完全填平坑塘。

(6)格栅铺设时,要求路面温度在5°C~60°C之间。

6结束语

(1)国内用于沥青路面加筋的玻纤格栅种类较多,但玻纤格栅指标不明确,测试方法和标准也不统一,急需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产品规格、性能要求、测试方法标准。

加层范文篇6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重要指示,按照省市区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部署,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积极稳妥、注重实效”的方针,整合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监督考核。

二、工作目标

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扶持的方式,整合各类资源,针对搬迁对象的旧房及时进行拆除和复垦,对新房防止加层加建,明确到具体的责任人,在2020年前不准私自加层加面积。

三、成立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

为切实做好我镇易地扶贫搬迁日常巡查工作,确保贫困人口搬迁都稳定脱贫,经研究决定成立镇易地扶贫搬迁日常巡查工作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四、日常巡查

(一)各村扶贫专干负责村上易地搬迁户的日常巡查工作,针对搬迁对象的旧房及时进行拆除和复垦,对新房防止加层加建,明确在2020年前不准私自加层加面积。每月巡查一次于本月15日上报镇扶贫办周为花处。

五、保障措施

加层范文篇7

关键词:加气混凝土砌块裂缝危害防治措施

一、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裂缝机理分析

宏观上引起墙体裂缝的原因是材料吸湿膨胀、干燥收缩,同时,随着温度变化会产生很大的应力效应。由此,导致结构变形。当变形受到某种约束时,会产生较大的应力,甚至引起裂缝。微观上是因为加气混凝土砌块是一种高分散多孔结构的硅酸盐建筑材料,内部孔隙率高,其孔结构内部大口径小,导湿与解湿性差。这种特性使传统的抹灰砂浆容易开裂、空鼓。

1.加气混凝土砌块比抹灰砂浆的线收缩大

加气混凝土的线收缩为0.8mm/m左右,普通抹灰砂浆线收缩在0.03mm/m左右。加气混凝土的干燥收缩值比普通砂浆大,当加气混凝土的收缩应力超过制品抗拉强度或砌体粘结强度时,砌块本身或墙体接缝处就会出现裂缝。

2.砂浆的保水性不能满足加气混凝土砌块的要求

加气混凝土砌块是高分散多孔结构,气孔大部分是内部大口径小的结构,只有少部分是毛细孔。砌块吸水量大,吸水先快后慢、时间长的,毛细管作用较差,导湿、解湿缓慢。由于普通砂浆不具备这种性能,加气混凝土会吸走普通砂浆中大量水分,使其水化不足,粘结力下降,砂浆收缩快,尤其在界面结合处,当砂浆的强度增长不足以抵抗收缩拉力时,导致砂浆层过快收缩而造成开裂。

3.加气混凝土的导热系数小

普通砌筑砂浆一般为水泥砂浆或混合砂浆,这类砂浆的导热系数为0.8W/(m•K)~1.0W/(m•K)。轻质保温砌块导热系数为0.15W/(m•K)~0.35W/(m•K)。由于两者导热系数差距较大,致使整个砌体存在“冷桥”现象,在砌筑灰缝,甚至整个墙面出现结露现象,进而导致砌块墙体吸水膨胀与抹灰墙面收缩不一致,造成抹灰墙面裂缝。

4.加气混凝土墙面粘结力差

砌块基层表面过于致密、光滑,造成浆体无法深入基层表面,砂浆与基层不能形成锲合作用,大大降低了界面的粘结力。当砌块基层过于干燥时,砌块基层的吸水率过大,使抹灰层过快失去流动性和失去凝结硬化所需的水分,使抹灰砂浆失去粘结力。相反当基层过于潮湿,含水率过大时,由于基层的孔隙被水充满,灰浆不能深入基层孔隙,将造成抹灰层无法粘附,或者基层的水分向外渗出而将抹灰层稀释产生流浆。

二、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裂缝的危害

普通裂缝一般不会危及到建筑物的结构安全,但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一些贯穿墙体的裂缝会削弱墙体的受力性能,特别在单层或多层承重结构中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及抗震性能。

2.发生于外墙的裂缝,会造成墙面的渗漏,加大外墙防渗处理难度,降低外墙防潮的功能。

3.裂缝过于多、密,在温度反复变化中会加速裂缝的扩展,造成更大的空鼓。

4.抹灰裂缝对后续饰面效果产生损害,对观感影响较大。

5.存在不安全因素,可能造成抹灰层的开裂脱落。

三、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裂缝的控制和防治措施

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裂缝的控制和防治措施可以在材料、设计、施工三方面着眼,根据加气砼砌块执行相应的砌体规范、标准,并制定具体的措施。

1.材料选用上

(1)砌块材料。砌块块材应有产品合格证、产品性能检测报告、主要性能的进场复验报告。砌块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规定,各项性能指标、外观质量、块型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国家标准《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GB/T11968-1997)的要求。

(2)砂浆材料。普通砂浆或水泥混合砂浆与加气混凝土砌块的性能差异,难以保证加气混凝土砌块的施工质量,所以,通过使用陶砂和加入粉煤灰、聚合物乳胶粉、保水剂等来改善其配套砂浆的性质,以满足施工和使用的要求。

2.设计方案上

预防砌块墙体裂缝,必须以建筑设计为重点。设计者可根据有关规范的要求,结合建筑使用功能,各种材料的特性,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方可避免墙体开裂渗漏。如门洞口处宜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门形小框架;窗洞口两侧应设置固定窗用混凝土砌块等。

3.施工管理上

加气砼砌块的砌体工程施工。除应符合规范GB50203-2002的基本规定外,尚应符合以下要求:

(1)砌筑。砌筑前进行实地排列,不足整块的,可以锯砖,但不得小于砌块长度的1/3。墙最下端用蒸压灰砂砖砌3层,以防霉脚难以抹灰,以上各层应铺满挤砌筑。上下层十字错缝,搭接长度不小于块长的1/3,转角处应相互交叉,水平灰缝要求不大于15mm,垂直灰缝要求不大于20mm。砌块与墙柱的相结处,必须按规范预留拉结筋,以防因收缩而拉裂墙体,另外墙体每天砌筑高度限定在1.25m左右,并应在停歇24h后继续砌筑,使砌块阴干成型,以防收缩裂缝。

(2)浇水湿润。砌块应在砌筑前一天淋水,派专人将砌块与砌筑面适量洒水湿润,湿润砌块渗入表层一般以0.8~1.2cm为宜,砌筑时砌块的含水率应控制在15%~20%,炎热干燥时可适当洒水阴干7h。这样可避免在砌筑时砌块将砌筑砂浆中的水份吸走,而影响砂浆的强度。公务员之家

(3)墙体抹灰。抹灰前应将砌块墙面的灰缝、孔洞、凹槽填补密实、整平、清除浮灰,并用1∶1水泥砂浆拉毛墙面。在砌块墙身与混凝土梁、柱、剪力墙交接处,门窗洞边框处和阴角外钉挂10mm×10mm孔眼的钢丝网,每边宽度不小于200mm,在蒸压灰砂砖与砌块处每边100mm宽。将挂网展平,用射钉与梁、柱或墙体连续,或与预埋钢筋点焊固定,网材搭接做到平整、连续、牢固、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这样可防止因收缩不均匀而出现的裂缝。

参考文献:

[1]戴达鹏,陈际明,潘瑾菁.关于加气混凝土砌块应用的若干思考.管理观察,2009,(4).

[2]傅建东,金东英.加气混凝土砌块应用中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工业技术,2009,(3).

加层范文篇8

关键词:路面施工沥青反射裂缝力学分析

1反射裂缝力学分析

1.1对称荷载作用下,当加铺层的厚度小于17cm时,裂缝尖端处于受压状态。应力强度因子KI=0,KII=0,旧水泥路面中的裂缝属于闭合型裂缝。而当加铺层厚度超过17cm后,裂缝尖端处于受拉状态,此时属于张开型裂缝。

1.2随着加铺层厚度的增加,裂缝尖端应变能密度呈减小趋势。这表明在交通荷载作用下,增加沥青混凝土层加铺层厚度有利于降低面层底部裂缝尖端的应力集中程度。但面层厚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减小的程度趋于缓慢。

1.3胎压对加铺层断裂性能的影响非常显著,说明重载车辆对沥青混凝土加铺层的破坏情况严重。

1.4格栅模量对加铺层开裂性能的影响较显著。随着格栅模量的增加,裂缝尖端应变能密度值不断减小;当格栅模量超过2000MPa后,继续增加格栅模量,裂缝尖端应变能密度的减小速度逐渐变慢。

1.5沥青稳定碎石模量对加铺层的抗裂性能有重要影响,计算表明,当沥青稳定碎石模量在800~1000MPa时,裂缝尖端的水平应力和应变能密度较小。由此可见,在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设计时,应选用密级配,提高混合料的抗变形能力,对加铺层反射裂缝的防止有重要作用。

2施工材料要求

2.1沥青采用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AH—70,其质量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

2.2集料

2.2.1粗集料粗集料必须使用坚韧、粗糙、有棱角的优质石料,必须严格限制集料中的扁平颗粒含量,所使用碎石应采用捶击式或锥式碎石机破碎,不得使用颚板式轧石机破碎。

2.2.2细集料细集料在整个集料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但为了提高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要求细集料具有良好的棱角性和嵌挤性能。建议采用机制砂,或者机制砂和天然砂混合使用,其中天然砂的含量不大于10%。

2.2.3填料为保证沥青混合料有足够的温度稳定性、耐久性和良好的级配,混和料中还应掺配适量的高质量的石粉和石屑填料,石粉用量一般为混和料总重的2%~4%,具体用量应根据马歇尔稳定度试验确定,但不得少于2%,石屑剂量根据材料筛分结果计算确定。

2.3沥青混合料沥青碎石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遵循《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中关于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要求,根据实践经验和马歇尔试验的结果,经试拌试铺论证确定。

2.4混合料的生产、运输和碾压沥青混合料必须在沥青拌和厂采用机械拌制,经拌和的沥青混合料应均匀一致,无花白料,无结团成块或严重的粗细料分离现象,不符合要求时不得使用,并应及时调整。气温低于5℃时,不宜摊铺沥青混合料。机械摊铺的混合料除特殊情况外,一律不得用人工反复修整,以保证路面平整度达到规范要求。

2.5接缝要求沥青混合料在施工缝及构筑物两端的连接处必须仔细操作保证紧密平顺。纵向接缝在摊铺时应采用热接缝,不能采用热接缝时,必须洒粘层油使之粘结良好。相邻2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均应错位1m以上。中下层的横向接缝可采用斜接缝,上面层应采用垂直的平接缝。铺筑接缝时,可在已压实部分上面铺设一些热混合料使之预热软化,以加强新旧混合料的粘结。

3复合式加铺层结构设计的原则

3.1设计方案制定的主要目标①防止雨水渗入原水泥混凝土路面与基层结构层中;②提高路面结构承载能力,以适应国道主干线的交通需要;③尽可能减弱原路基与路面结构的先天不足,消除质量隐患;④恢复路面平整度与抗滑能力,改善路面使用性能,提高通行能力。

3.2设计方案制定的原则①路面结构内部应按照防排结合的原则进行防排水设计,将路面结构与防排水进行综合设计,尽量防止雨水渗入路面结构与路基内部,排除可能渗入路面结构内部的雨水。②在满足技术要求(交通量和使用性能)的条件下,因地制宜、合理选材、节约投资的原则进行路面结构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方便施工的结构方案。③按照科学、可靠、可行、经济的指导思想,尽可能应用成熟技术,确保改造工程的成功。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慎重采用,先修筑试验路,取得经验后再推广应用。④路面结构方案应注重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合理安排沥青混合料的拌和站位置,妥善处理好旧水泥混凝土破碎块废料及废弃沥青混合料,保护环境,减少对环境的影响。⑤旧路加铺改造设计,应尽可能采用较薄的路面结构,减少对沿线交通设施的影响;减少桥梁恒载的增加;减少对天桥净空的影响;减少对软弱地基及高填方不均匀沉降的影响;减少路线纵坡的频繁变化可能造成的路面纵向不平整和行车舒适性降低。⑥尽可能不增加桥梁恒载,在桥梁检测与桥梁结构验算的基础上慎重考虑桥面加铺层结构与材料,以及选择合适的桥梁加固方案。

4沥青加铺关键技术探讨

4.1加铺层的设计标准目前国内对于混凝土板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往往最关心的是如何减少加铺后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反射裂缝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国内外大量的工程实践证明,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裂缝是无法避免的,无论采用任何措施,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裂缝是早晚要产生的;其次,沥青混凝土路面产生裂缝后,如果正常养护使其不再进一步发展,产生其他病害,并不会对路面的使用性能产生多大影响;再者,多年的研究表明对于较厚的沥青混凝土面层,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温度裂缝,而不是反射裂缝或对应裂缝。因此,把防止反射裂缝作为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设计的重点有失偏颇。没有必要将减少反射裂缝作为罩面工程的主要设计指标,更不必为了减少反射裂缝而过度增加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厚度。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不需要采取措施,在混凝土板面上铺设玻璃纤维网、撒铺改性沥青防水层有利于改善铺装层的整体受力状态,减少裂缝的产生。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的设计标准应与一般的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一样,在满足承载能力的前提下,沥青混凝土面层应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路面结构应有良好的水稳定性和高温强度。同时考虑到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的特殊性,应有分期修建的思想。

加层范文篇9

二、反射裂缝的防治

反射裂缝是指下层混凝土板的接缝或裂缝,由于温度和湿度的不断变化与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在加铺层的相应位置上产生裂缝。就沥青混凝土路面开裂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即荷载型裂缝和非荷载型裂缝。通常是由于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裂缝处的竖向和水平位移所致。因此,需要对沥青混凝土面层反射裂缝进行综合防治。

根据反射裂缝的机理,主要应从结构和材料两方面进行考虑。面层厚度应保证超过10cm,可有效防止受拉疲劳产生的裂缝,还可以降低车辆荷载引起的剪应力。材料中适当增加沥青用量,减小混合料空隙率,可延缓裂缝的扩展。设计采用应力吸收层,可用APP改性沥青油毡、铺设玻璃纤维格栅加强混凝土的抵抗差动位移(剪切强度)的能力。APP改性沥青油毡贴在旧水泥混凝土板上,有效地防止地表水通过旧水泥混凝土板缝下渗到土基,又能减少地下水通过旧混凝土板间接缝进入加铺层而浸湿加铺结构层材料,防止无机结合料处治的粒料层强度降低,延缓沥青混凝土面层出现剥落和松散。APP改性沥青油毡铺设在旧水泥混凝土板与加铺层之间,能起到应力吸收夹层的作用,并将反射裂缝应力由垂直方向转为水平方向,起到了消散水平应变和传递竖向荷载的作用,增强沥青混凝土的整体抗拉强度,延缓反射裂缝的产生。

三、沥青混凝土加铺层厚度控制

沥青混凝土加铺层厚度由行车荷载和防止反射裂缝两个因素控制。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作为基层,强度较高,其上铺筑沥青混凝土结构层,强度满足行车荷载需要,关键是防止反射裂缝的产生。多年的研究表明,过厚的沥青混凝土面层由于温度影响会产生裂缝。因此,设计厚度标准应与一般的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一样,在满足承载能力的前提下,路面结构层厚度应有良好的水稳定性和高温强度,沥青混凝土面层应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加铺层厚度首先要满足原路面纵向线型,同时为避免过多的破碎和替换混凝土板,考虑旧路局部地方下沉、部分板翘曲、旧路路面横坡度变化等情况,注意将调坡与路面现有承载力调查法相结合。旧路改造一般采用两层密实型沥青混凝土结构,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最小厚度为8~10cm比较理想,一层为最小厚度5cm的沥青混凝土整平层,一层为4cm左右的抗滑表层,实现与其他沥青路面一样,具有良好的平整度、构造深度和密实度等。

四、沥青混凝土面层材料的选择

原材料是影响沥青混凝土质量的根本所在,严格把好进场材料关,对沥青混凝土生产质量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生产沥青混凝土所需材料为沥青、石料、填料。关键的材料沥青要选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改性沥青,其性能、指标必须符合高等级路面施工要求。集料在沥青混合料中起到一个整体骨架作用来抵抗路面的变形,集料本身的强度特性、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集料的棱角性和集料的级配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强度、高温稳定性和水稳性起决定性作用。石料应结合当地的地材情况,根据路面的使用性能和要求确定。要采用优质石料用先进的锤式破碎机生产。控制石料中的扁平状含量,扁片颗粒含量多会增加石料的表面积和沥青用量,也会降低混合料的抗形变能力。一般选破碎面较多、扁平颗粒较少的石料,并且必须达到洁净、无杂质、无风化,具有良好的颗粒形状,抗压强度应不低于三级,压碎值小于25%,与沥青材料粘结力不低于三级。矿粉要洁净、干燥、无杂质,有30%能通过0.074mm筛,亲水系数小于1.0,外观无团粒、结块。砂的细度模数为2.3-3.0,含泥率小于1%。

五、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抗渗性能

要保证路面结构的水稳定性和耐久性,预防水破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应将路面抗渗性能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来控制。尤其是粘附性有利于提高抗渗性。采用改性沥青、掺加抗剥落剂、在矿粉中掺加一定量的水泥,对抵抗剥离以提高沥青混合料水稳性都有明显效果。但要注意不同抗剥落剂与各种石料之间的匹配问题。当选用掺加水泥时,应注意确保施工实际掺加剂量的准确性。此外,要选择适当的级配范围,提高沥青用量及提高4.75~9.5mm规格集料的用量相应地都可以提高混合料的抗渗性能。

旧水泥混凝土上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是改造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公路的改建和扩建中大部分地区已普遍采用。虽然目前我国尚未有比较成熟的相关设计规范和方法,对加铺沥青混凝土的板块未提出相应的评价指标,对于特重交通路面结构设计的经验也很不足,但近年来国内许多科研、设计单位面对广大工程改造的迫切需要,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不少有益的、值得借鉴的经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同样厚度的沥青加铺层,采用不同的沥青材料、不同的结构层,其抗反射裂缝能力就不同。我们要对原有路面破损的成因进行细致的调查和深层次的分析,为材料组成设计和结构组合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此外,在加铺层施工中必须在试验指导下对整个生产进程实施科学的监测,参照施工技术规范规定的频率进行抽提、筛分和做马歇尔试验,指导拌和站对生产参数作相应的调整,进一步加强设计、施工的质量控制。

加层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全县司法行政工作会议部署要求,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扎实抓好司法行政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二、考评原则

按照“实事求是、公平透明、客观公正、注重质量”的原则,坚持日常查、考、评与年终综合考评相结合,严禁弄虚作假,力求客观公正。

三、考评形式及办法

考评实行“百分制”,具体按照《县司法局2014年度基层司法所工作量化管理考评标准》实施年终综合目标考评,由考评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实施考核。

四、主要措施

1、考核实行“百分制”,按考核结果评比名次。

2、基层所业务经费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与年终综合目标考评总分挂钩,凭发票报销,每分值30元,为确保各所正常开展业务,每所可根据业务需要凭发票预报经费(全年每所控制在2000元以内),其余待年终综合考评结果计算,多还少补。

3、法律援助案件每人完成3件,每少一件扣100元。

五、其它

1、设综合目标考评第一名1个、第二名2个、第三名3个,获第一名的加50分、第二名加30分、第三名加20分,设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法制宣传、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单项考核先进单位各1名,获得单位加10分。

2、各基层所要强化信息报送,善于总结、挖掘先进典型经验,综合运用网络、平面和影视媒体等,力争在中国司法、法制今报等媒体上留影发声。调研文章(含论文)在市级报刊发表的每篇加4分;省级加8分;中央级加10分;法制调研文章在《法制今报》上稿的每篇加10分;宣传报道、信息简讯被中央(含中国普法网)采用的每篇加5分,省厅采用的每篇加3分、市级2分元、县级政讯(快讯、政法简讯)每篇加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