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防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4:51:33

火灾防治

火灾防治范文篇1

关键词地铁,火灾,防治系统,防火设计

在世界各国大城市地铁火灾及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的背景下,应重视地铁火灾应对措施的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地铁火灾防灾救援系统。笔者曾对我国地铁火灾防灾救援系统的构成与运作流程进行过较全面的论述(见文献[1]),然而随着地铁火灾防治工作的日益深入,一些新的措施和手段也在不断的探讨和实践中。本文针对地铁火灾的防治,就一些新的认识进行探讨。

1地铁火灾防治大系统的观点

以往地铁火灾的防治工作往往只着眼于在地铁系统内部发生火灾时的应对措施,多强调一些硬件设施的设置和完善,而没有从系统和全局上去认识地铁防灾系统。应根据地铁火灾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条件,构建一个全局性的地铁防灾减灾大系统,以起到全面和彻底的“防”与“治”的作用。

1.1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

地铁火灾的发生过程可划分为灾前、灾时和灾后三个阶段,地铁火灾防治系统即根据这三个不同阶段进行配置,起到不同的火灾预防和控制作用。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及实施要点见表1。

1.2地铁火灾防治大系统的构建

地铁是一种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具有相当重要的社会效益。因此,地铁火灾的防治不应只依靠地铁运营部门的努力,而应构建一个从政府部门到各相关执行部门(包括地铁运营部门、公安、消防、医疗、通信、新闻媒体、环保单位乃至民众)的全面的地铁火灾防灾救援体系。

结合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与实施,借鉴我国减灾系统工程的结构[2],可以得到地铁火灾防治体系如图1所示。

2地铁火灾预防中的管理要素

2.1灾害学对管理因素的认识

从灾害学的角度来说,灾害事故发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事故种类各式各样,灾后的损失也千差万别,但每种事故都有一个共性,即都是由一些相同基本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是人(Man)、物(Machine)、环境(Medium)、管理(Management),即4M问题[3]。事故的发生是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或要素的不安全因子同时存在、同时发生的结果。

1976年纽约工业学院的E.J.Cantilli等人揭示了以管理为边界的人、物、环境之间的事故起因和预防机理关系,如图2所示[4]。通过这四者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事故发生的影响关系可知,防止灾害的发生不但可以从人、物、环境因素的控制入手,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管理因素改变系统行为,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安全接受水平和系统状态。因此在地铁火灾的防治中,也需要重视对管理要素的认识。

2.2地铁火灾预防中管理因素的体现

地铁火灾预防的广义管理因素涉及的部门不单有地铁运营管理部门,也包括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相关职能部门。通过不同层次和目的的管理手段,调整地铁系统中“人”和“物”的不安全行为和状态,可减少火灾的发生几率。

1)建立和健全火灾防治立法体系

有效的法治管理是地铁乃至其他公共交通安全运营的有力保证。通过国家立法与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管理机构、地铁运营企业,组织制定有关防灾安全的法规、方针、政策、规范、标准和条例等,以求共同遵守和规范系统的运作。

2)营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个体的安全意识;通过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关怀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化解民族和宗教矛盾等,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内部因素,减少地铁火灾和其他突发事件的发生。这是营造一个安全和稳定的外部大环境所必须的途径,而这多体现在政府部门的社会管理职能上。

3)成立统一调度的指挥机构

由政府部门成立专门的指挥机构,联合地铁运营公司、公安部门、消防部门、医疗单位、通讯部门、新闻媒体乃至民众,统一调度,进行地铁灾时人员疏散预案的制定和定期的防火演练,提高职能人员和民众对火灾的应对能力。

4)加强地铁系统内的安全管理

地铁运营部门是地铁火灾防治的主要执行部门,加强其内部的安全管理,可以起到更加直接的火灾预防作用。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就乘人员身份辨识系统,建立进站安全检查制度,派设安全巡视人员,对站台和列车内的情况进行监控,营造舒适的工作和就乘环境,加强对可燃物的管理,对系统设备定期检修和改进,对职工和乘客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等。

3地铁火灾防治的补充措施

结合我国地铁系统火灾防治措施的现状,在文献[1]的基础上,对现有地铁防灾救援系统提出补充和完善的措施。

3.1地铁防火设计

设计人员应根据相关的防火规范和规定以及国内外地铁火灾的经验教训,合理地进行地铁建筑结构和地铁列车等的设计,以控制火灾发生时的环境,为扑灭火灾和疏散人员创造有利条件。

1)区间隧道设计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铁未考虑区间隧道的防火设计,应引起重视。为此,在设计中应考虑:

①双线区间隧道之间每隔一定距离设置联络横通道,当列车在区间隧道发生火灾时方便人员疏散和逃生。

②区间隧道内安装手机通信联络装置,保证手机在地铁区间隧道内也能正常和通畅地使用,以在发生火灾时便于乘客与消防部门直接联系,及时通报灾情和引导人员疏散。

③区间隧道内设置疏散平台,与联络横通道配套使用,在火灾时方便人员疏散[5]。

④在可能的条件下,缩短区间隧道的长度,以便在区间隧道中发生火灾时,减少人员沿隧道疏散至车站的时间。

2)地铁列车设计

地铁列车的防火设计应得到足够的重视,避免出现韩国大邱地铁火灾中由于地铁列车防火设计不完善而造成人员伤亡惨重的情况。具体应考虑:

①在列车底板上加装防火和隔热层,防止列车底部电气设备起火对人员逃生造成影响,也可延缓车厢内火灾对列车底部电气设备的破坏作用,为救援和逃生创造条件。

②列车上设置视频传输系统,图像传输到司机室,以对车厢内的情况进行监控。

③列车上设置足够的消防设施,包括灭火器、细水雾喷淋系统[5]、火灾探测器等整套车载自动火灾探测消防系统。

④列车设置紧急情况通报按钮与手动开车门装置,以及司机室与车厢之间的紧急疏散门、列车前部的逃生门等装置。

⑤列车上设置足够的滚动显示条和液晶显示屏以及广播系统,灾时可引导乘客疏散。

3.2地铁火灾监控与报警系统

目前我国地铁防灾监控与报警系统(FAS)按两级监控方式设置:第一级为中央控制室级,作为防灾报警控制中心,对全线报警系统实行集中监控管理,随时掌握全线动态情况;第二级为车站调度室级,分别设置于地铁各车站,它们是独立的报警子系统,在其所管辖的范围内,对火灾状况进行监控、报警,并能够实施有关的消防联动控制操作[1]。

建议增设现场(列车)级防灾监控与报警系统。该层次的系统设备可由火灾传感器、手动报警器、声光示警器、视频传输系统、监视屏等组成,在司机室设一个控制终端,由司机掌握列车内的情况,并可将信号传输到车站调度室,以加强对列车内异常情况的监视。

3.3地铁消防设施

鼓励引进新型消防设施,全面覆盖地铁车站、区间隧道和地铁列车,不出现消防死角。为此应考虑:

①如前所述,地铁列车上可考虑设置车载消防系统,包括细水雾喷淋系统、抽排烟系统、火灾探测器等,与常规的灭火器配合使用。

②在区间隧道的顶端可安装移动式灭火系统,一旦列车着火,可自行移至着火点,实施灭火。

③根据国外地铁的经验,在车站公共区一般不安设自动喷淋系统,以免地滑而影响疏散速度。但可考虑在车站公共区的两头一定范围设置自动喷淋系统,因为这些区域往往是零售点、书报摊等易燃物集中所在地,而中间的人行密集区域,可不设置自动喷淋系统,仅设足够数量的灭火器即可。

3.4其他措施

1)对车站区域内的附属设施进行安全化处理

减少垃圾桶、公共厕所等的数量,并进行防火和防爆处理;将零售店和报摊点集中在站厅层两头的安全区域,站厅中间留出疏散的空间和通道等。

3)重视新闻媒体对公众的安全导向教育

新闻媒体要多做安全防火宣传,灾时客观如实地对灾情进行报导,灾后多做正面报导,和地铁运营部门一起努力重建公众对地铁安全度的信任感。

4结语

地铁作为大容量公共交通工具,安全运营是其首要目标和基本原则。随着我国地铁建设高潮的来临,地铁火灾的防治措施也要跟上。本文针对地铁火灾的防治,探讨了如下问题:

①提出了地铁火灾防灾减灾大系统的观点。应根据火灾发生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防灾子系统,从而构建一个整体的火灾防治大系统。不能只着眼于火灾发生以后的应对措施。

②管理是地铁火灾预防措施中重要的因素,通过不同层次的管理手段,可改变地铁系统的不安全状态,预防火灾的发生。

③新的地铁火灾防治措施在不断地发展和探索中,地铁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及时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地铁的防火设计和防灾系统的设置,完善地铁防火救援系统。

参考文献

[1]蒋雅君,杨其新.地铁防灾救援系统[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1):13.

[2]聂高众,马宗晋,李志强.防灾减灾系统工程的国际对比分析及建议[J].灾害学,1998,13(4):67.

[3]叶义华,许梦国,叶义成,等.城市防灾工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37.

火灾防治范文篇2

关键词地铁,火灾,防治系统,防火设计

在世界各国大城市地铁火灾及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的背景下,应重视地铁火灾应对措施的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地铁火灾防灾救援系统。笔者曾对我国地铁火灾防灾救援系统的构成与运作流程进行过较全面的论述(见文献[1]),然而随着地铁火灾防治工作的日益深入,一些新的措施和手段也在不断的探讨和实践中。本文针对地铁火灾的防治,就一些新的认识进行探讨。

1地铁火灾防治大系统的观点

以往地铁火灾的防治工作往往只着眼于在地铁系统内部发生火灾时的应对措施,多强调一些硬件设施的设置和完善,而没有从系统和全局上去认识地铁防灾系统。应根据地铁火灾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条件,构建一个全局性的地铁防灾减灾大系统,以起到全面和彻底的“防”与“治”的作用。

1.1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

地铁火灾的发生过程可划分为灾前、灾时和灾后三个阶段,地铁火灾防治系统即根据这三个不同阶段进行配置,起到不同的火灾预防和控制作用。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及实施要点见表1。

1.2地铁火灾防治大系统的构建

地铁是一种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具有相当重要的社会效益。因此,地铁火灾的防治不应只依靠地铁运营部门的努力,而应构建一个从政府部门到各相关执行部门(包括地铁运营部门、公安、消防、医疗、通信、新闻媒体、环保单位乃至民众)的全面的地铁火灾防灾救援体系。

结合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与实施,借鉴我国减灾系统工程的结构[2],可以得到地铁火灾防治体系如图1所示。

2地铁火灾预防中的管理要素

2.1灾害学对管理因素的认识

从灾害学的角度来说,灾害事故发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事故种类各式各样,灾后的损失也千差万别,但每种事故都有一个共性,即都是由一些相同基本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是人(Man)、物(Machine)、环境(Medium)、管理(Management),即4M问题[3]。事故的发生是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或要素的不安全因子同时存在、同时发生的结果。

1976年纽约工业学院的E.J.Cantilli等人揭示了以管理为边界的人、物、环境之间的事故起因和预防机理关系,如图2所示[4]。通过这四者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事故发生的影响关系可知,防止灾害的发生不但可以从人、物、环境因素的控制入手,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管理因素改变系统行为,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安全接受水平和系统状态。因此在地铁火灾的防治中,也需要重视对管理要素的认识。

2.2地铁火灾预防中管理因素的体现

地铁火灾预防的广义管理因素涉及的部门不单有地铁运营管理部门,也包括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相关职能部门。通过不同层次和目的的管理手段,调整地铁系统中“人”和“物”的不安全行为和状态,可减少火灾的发生几率。

1)建立和健全火灾防治立法体系

有效的法治管理是地铁乃至其他公共交通安全运营的有力保证。通过国家立法与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管理机构、地铁运营企业,组织制定有关防灾安全的法规、方针、政策、规范、标准和条例等,以求共同遵守和规范系统的运作。

2)营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个体的安全意识;通过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关怀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化解民族和宗教矛盾等,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内部因素,减少地铁火灾和其他突发事件的发生。这是营造一个安全和稳定的外部大环境所必须的途径,而这多体现在政府部门的社会管理职能上。

3)成立统一调度的指挥机构

由政府部门成立专门的指挥机构,联合地铁运营公司、公安部门、消防部门、医疗单位、通讯部门、新闻媒体乃至民众,统一调度,进行地铁灾时人员疏散预案的制定和定期的防火演练,提高职能人员和民众对火灾的应对能力。

4)加强地铁系统内的安全管理

地铁运营部门是地铁火灾防治的主要执行部门,加强其内部的安全管理,可以起到更加直接的火灾预防作用。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就乘人员身份辨识系统,建立进站安全检查制度,派设安全巡视人员,对站台和列车内的情况进行监控,营造舒适的工作和就乘环境,加强对可燃物的管理,对系统设备定期检修和改进,对职工和乘客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等。

3地铁火灾防治的补充措施

结合我国地铁系统火灾防治措施的现状,在文献[1]的基础上,对现有地铁防灾救援系统提出补充和完善的措施。

3.1地铁防火设计

设计人员应根据相关的防火规范和规定以及国内外地铁火灾的经验教训,合理地进行地铁建筑结构和地铁列车等的设计,以控制火灾发生时的环境,为扑灭火灾和疏散人员创造有利条件。

1)区间隧道设计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铁未考虑区间隧道的防火设计,应引起重视。为此,在设计中应考虑:

①双线区间隧道之间每隔一定距离设置联络横通道,当列车在区间隧道发生火灾时方便人员疏散和逃生。

②区间隧道内安装手机通信联络装置,保证手机在地铁区间隧道内也能正常和通畅地使用,以在发生火灾时便于乘客与消防部门直接联系,及时通报灾情和引导人员疏散。

③区间隧道内设置疏散平台,与联络横通道配套使用,在火灾时方便人员疏散[5]。

④在可能的条件下,缩短区间隧道的长度,以便在区间隧道中发生火灾时,减少人员沿隧道疏散至车站的时间。

2)地铁列车设计

地铁列车的防火设计应得到足够的重视,避免出现韩国大邱地铁火灾中由于地铁列车防火设计不完善而造成人员伤亡惨重的情况。具体应考虑:

①在列车底板上加装防火和隔热层,防止列车底部电气设备起火对人员逃生造成影响,也可延缓车厢内火灾对列车底部电气设备的破坏作用,为救援和逃生创造条件。

②列车上设置视频传输系统,图像传输到司机室,以对车厢内的情况进行监控。

③列车上设置足够的消防设施,包括灭火器、细水雾喷淋系统[5]、火灾探测器等整套车载自动火灾探测消防系统。

④列车设置紧急情况通报按钮与手动开车门装置,以及司机室与车厢之间的紧急疏散门、列车前部的逃生门等装置。

⑤列车上设置足够的滚动显示条和液晶显示屏以及广播系统,灾时可引导乘客疏散。

3.2地铁火灾监控与报警系统

目前我国地铁防灾监控与报警系统(FAS)按两级监控方式设置:第一级为中央控制室级,作为防灾报警控制中心,对全线报警系统实行集中监控管理,随时掌握全线动态情况;第二级为车站调度室级,分别设置于地铁各车站,它们是独立的报警子系统,在其所管辖的范围内,对火灾状况进行监控、报警,并能够实施有关的消防联动控制操作[1]。

建议增设现场(列车)级防灾监控与报警系统。该层次的系统设备可由火灾传感器、手动报警器、声光示警器、视频传输系统、监视屏等组成,在司机室设一个控制终端,由司机掌握列车内的情况,并可将信号传输到车站调度室,以加强对列车内异常情况的监视。

3.3地铁消防设施

鼓励引进新型消防设施,全面覆盖地铁车站、区间隧道和地铁列车,不出现消防死角。为此应考虑:

①如前所述,地铁列车上可考虑设置车载消防系统,包括细水雾喷淋系统、抽排烟系统、火灾探测器等,与常规的灭火器配合使用。

②在区间隧道的顶端可安装移动式灭火系统,一旦列车着火,可自行移至着火点,实施灭火。

③根据国外地铁的经验,在车站公共区一般不安设自动喷淋系统,以免地滑而影响疏散速度。但可考虑在车站公共区的两头一定范围设置自动喷淋系统,因为这些区域往往是零售点、书报摊等易燃物集中所在地,而中间的人行密集区域,可不设置自动喷淋系统,仅设足够数量的灭火器即可。

3.4其他措施

1)对车站区域内的附属设施进行安全化处理

减少垃圾桶、公共厕所等的数量,并进行防火和防爆处理;将零售店和报摊点集中在站厅层两头的安全区域,站厅中间留出疏散的空间和通道等。

3)重视新闻媒体对公众的安全导向教育

新闻媒体要多做安全防火宣传,灾时客观如实地对灾情进行报导,灾后多做正面报导,和地铁运营部门一起努力重建公众对地铁安全度的信任感。

4结语

地铁作为大容量公共交通工具,安全运营是其首要目标和基本原则。随着我国地铁建设高潮的来临,地铁火灾的防治措施也要跟上。本文针对地铁火灾的防治,探讨了如下问题:

①提出了地铁火灾防灾减灾大系统的观点。应根据火灾发生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防灾子系统,从而构建一个整体的火灾防治大系统。不能只着眼于火灾发生以后的应对措施。

②管理是地铁火灾预防措施中重要的因素,通过不同层次的管理手段,可改变地铁系统的不安全状态,预防火灾的发生。

③新的地铁火灾防治措施在不断地发展和探索中,地铁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及时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地铁的防火设计和防灾系统的设置,完善地铁防火救援系统。

参考文献

[1]蒋雅君,杨其新.地铁防灾救援系统[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1):13.

[2]聂高众,马宗晋,李志强.防灾减灾系统工程的国际对比分析及建议[J].灾害学,1998,13(4):67.

[3]叶义华,许梦国,叶义成,等.城市防灾工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37.

火灾防治范文篇3

以往地铁火灾的防治工作往往只着眼于在地铁系统内部发生火灾时的应对措施,多强调一些硬件设施的设置和完善,而没有从系统和全局上去认识地铁防灾系统。应根据地铁火灾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条件,构建一个全局性的地铁防灾减灾大系统,以起到全面和彻底的“防”与“治”的作用。

1.1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

地铁火灾的发生过程可划分为灾前、灾时和灾后三个阶段,地铁火灾防治系统即根据这三个不同阶段进行配置,起到不同的火灾预防和控制作用。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及实施要点见表1。

1.2地铁火灾防治大系统的构建

地铁是一种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具有相当重要的社会效益。因此,地铁火灾的防治不应只依靠地铁运营部门的努力,而应构建一个从政府部门到各相关执行部门(包括地铁运营部门、公安、消防、医疗、通信、新闻媒体、环保单位乃至民众)的全面的地铁火灾防灾救援体系。

结合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与实施,借鉴我国减灾系统工程的结构[2],可以得到地铁火灾防治体系如图1所示。

2地铁火灾预防中的管理要素

2.1灾害学对管理因素的认识

从灾害学的角度来说,灾害事故发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事故种类各式各样,灾后的损失也千差万别,但每种事故都有一个共性,即都是由一些相同基本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是人(Man)、物(Machine)、环境(Medium)、管理(Management),即4M问题[3]。事故的发生是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或要素的不安全因子同时存在、同时发生的结果。

1976年纽约工业学院的E.J.Cantilli等人揭示了以管理为边界的人、物、环境之间的事故起因和预防机理关系,如图2所示[4]。通过这四者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事故发生的影响关系可知,防止灾害的发生不但可以从人、物、环境因素的控制入手,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管理因素改变系统行为,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安全接受水平和系统状态。因此在地铁火灾的防治中,也需要重视对管理要素的认识。

2.2地铁火灾预防中管理因素的体现

地铁火灾预防的广义管理因素涉及的部门不单有地铁运营管理部门,也包括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相关职能部门。通过不同层次和目的的管理手段,调整地铁系统中“人”和“物”的不安全行为和状态,可减少火灾的发生几率。

1)建立和健全火灾防治立法体系

有效的法治管理是地铁乃至其他公共交通安全运营的有力保证。通过国家立法与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管理机构、地铁运营企业,组织制定有关防灾安全的法规、方针、政策、规范、标准和条例等,以求共同遵守和规范系统的运作。

2)营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个体的安全意识;通过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关怀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化解民族和宗教矛盾等,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内部因素,减少地铁火灾和其他突发事件的发生。这是营造一个安全和稳定的外部大环境所必须的途径,而这多体现在政府部门的社会管理职能上。

3)成立统一调度的指挥机构

由政府部门成立专门的指挥机构,联合地铁运营公司、公安部门、消防部门、医疗单位、通讯部门、新闻媒体乃至民众,统一调度,进行地铁灾时人员疏散预案的制定和定期的防火演练,提高职能人员和民众对火灾的应对能力。

4)加强地铁系统内的安全管理

地铁运营部门是地铁火灾防治的主要执行部门,加强其内部的安全管理,可以起到更加直接的火灾预防作用。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就乘人员身份辨识系统,建立进站安全检查制度,派设安全巡视人员,对站台和列车内的情况进行监控,营造舒适的工作和就乘环境,加强对可燃物的管理,对系统设备定期检修和改进,对职工和乘客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等。

3地铁火灾防治的补充措施

结合我国地铁系统火灾防治措施的现状,在文献[1]的基础上,对现有地铁防灾救援系统提出补充和完善的措施。

3.1地铁防火设计

设计人员应根据相关的防火规范和规定以及国内外地铁火灾的经验教训,合理地进行地铁建筑结构和地铁列车等的设计,以控制火灾发生时的环境,为扑灭火灾和疏散人员创造有利条件。

1)区间隧道设计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铁未考虑区间隧道的防火设计,应引起重视。为此,在设计中应考虑:

①双线区间隧道之间每隔一定距离设置联络横通道,当列车在区间隧道发生火灾时方便人员疏散和逃生。

②区间隧道内安装手机通信联络装置,保证手机在地铁区间隧道内也能正常和通畅地使用,以在发生火灾时便于乘客与消防部门直接联系,及时通报灾情和引导人员疏散。

③区间隧道内设置疏散平台,与联络横通道配套使用,在火灾时方便人员疏散[5]。

④在可能的条件下,缩短区间隧道的长度,以便在区间隧道中发生火灾时,减少人员沿隧道疏散至车站的时间。

2)地铁列车设计

地铁列车的防火设计应得到足够的重视,避免出现韩国大邱地铁火灾中由于地铁列车防火设计不完善而造成人员伤亡惨重的情况。具体应考虑:

①在列车底板上加装防火和隔热层,防止列车底部电气设备起火对人员逃生造成影响,也可延缓车厢内火灾对列车底部电气设备的破坏作用,为救援和逃生创造条件。

②列车上设置视频传输系统,图像传输到司机室,以对车厢内的情况进行监控。

③列车上设置足够的消防设施,包括灭火器、细水雾喷淋系统[5]、火灾探测器等整套车载自动火灾探测消防系统。

④列车设置紧急情况通报按钮与手动开车门装置,以及司机室与车厢之间的紧急疏散门、列车前部的逃生门等装置。

⑤列车上设置足够的滚动显示条和液晶显示屏以及广播系统,灾时可引导乘客疏散。

3.2地铁火灾监控与报警系统

目前我国地铁防灾监控与报警系统(FAS)按两级监控方式设置:第一级为中央控制室级,作为防灾报警控制中心,对全线报警系统实行集中监控管理,随时掌握全线动态情况;第二级为车站调度室级,分别设置于地铁各车站,它们是独立的报警子系统,在其所管辖的范围内,对火灾状况进行监控、报警,并能够实施有关的消防联动控制操作[1]。

建议增设现场(列车)级防灾监控与报警系统。该层次的系统设备可由火灾传感器、手动报警器、声光示警器、视频传输系统、监视屏等组成,在司机室设一个控制终端,由司机掌握列车内的情况,并可将信号传输到车站调度室,以加强对列车内异常情况的监视。

3.3地铁消防设施

鼓励引进新型消防设施,全面覆盖地铁车站、区间隧道和地铁列车,不出现消防死角。为此应考虑:

①如前所述,地铁列车上可考虑设置车载消防系统,包括细水雾喷淋系统、抽排烟系统、火灾探测器等,与常规的灭火器配合使用。

②在区间隧道的顶端可安装移动式灭火系统,一旦列车着火,可自行移至着火点,实施灭火。

③根据国外地铁的经验,在车站公共区一般不安设自动喷淋系统,以免地滑而影响疏散速度。但可考虑在车站公共区的两头一定范围设置自动喷淋系统,因为这些区域往往是零售点、书报摊等易燃物集中所在地,而中间的人行密集区域,可不设置自动喷淋系统,仅设足够数量的灭火器即可。

3.4其他措施

1)对车站区域内的附属设施进行安全化处理

减少垃圾桶、公共厕所等的数量,并进行防火和防爆处理;将零售店和报摊点集中在站厅层两头的安全区域,站厅中间留出疏散的空间和通道等。

3)重视新闻媒体对公众的安全导向教育

新闻媒体要多做安全防火宣传,灾时客观如实地对灾情进行报导,灾后多做正面报导,和地铁运营部门一起努力重建公众对地铁安全度的信任感。

4结语

地铁作为大容量公共交通工具,安全运营是其首要目标和基本原则。随着我国地铁建设高潮的来临,地铁火灾的防治措施也要跟上。本文针对地铁火灾的防治,探讨了如下问题:

①提出了地铁火灾防灾减灾大系统的观点。应根据火灾发生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防灾子系统,从而构建一个整体的火灾防治大系统。不能只着眼于火灾发生以后的应对措施。

②管理是地铁火灾预防措施中重要的因素,通过不同层次的管理手段,可改变地铁系统的不安全状态,预防火灾的发生。

③新的地铁火灾防治措施在不断地发展和探索中,地铁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及时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地铁的防火设计和防灾系统的设置,完善地铁防火救援系统。

参考文献

[1]蒋雅君,杨其新.地铁防灾救援系统[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1):13.

[2]聂高众,马宗晋,李志强.防灾减灾系统工程的国际对比分析及建议[J].灾害学,1998,13(4):67.

[3]叶义华,许梦国,叶义成,等.城市防灾工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37.

[4]谢正光.北京地铁安全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4(4):17.

[5]古晋.地铁隧道火灾的疏散与救援[J].劳动保护,2004(11):70.

火灾防治范文篇4

关键词:高层住宅建筑;火灾防治;研究现状;评价体系

0引言

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也急剧增加。为了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增加建筑容积率,高层住宅建筑成为了满足这些需求的无可取代的住宅建筑类型。但是,在土地和建筑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的同时,建筑中发生火灾的频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且发生的火灾后果和程度都越来越严重,同时所造成的二次危害也越来越大。

1高层住宅建筑火灾现状

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也急剧增加。为了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增加建筑容积率,高层住宅建筑成为了满足这些需求的无可取代的住宅建筑类型。在20世纪50年代时,我国开始建筑新一批的高层建筑,而这些建筑在功能上有了新的突破。但是,在土地和建筑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的同时,新的火灾风险也逐渐的增多。由于目前科技水平的发展,人们在建筑的装修材料的使用上、各种设备都更加的高档,材料更为复杂,再加上电器的使用等,使得发生火灾的几率大大的增加,而且也给救援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很多装修材料在火灾发生时可能会因燃烧而释放出有毒有害的气体,这对于火灾救援人员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如果这些烟气进入到了逃生通道,也将严重影响被困人员的逃生效率和生存几率。在我国的高层建筑的进行的统计数据中,已经有超过16万栋高层建筑,其中超高建筑有1500栋之多。据统计,截止2011年底,我国高层建筑数量超过162000栋,其中超高层建筑高1500余栋。2002~2006年7年间全国共发生高层建筑火灾1054起,而2007~2009年仅3年全国就发生了2040起,增长了3.5倍。可见这些建筑中发生火灾的频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且发生的火灾后果和程度都越来越严重,同时所造成的二次危害也越来越大。

2高层住宅建筑火灾防治研究现状

2.1高层住宅建筑火灾特点

2.1.1火势蔓延快

由于高层建筑中存在的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风道、电缆井等竖向井道等结构较多。对于住宅类型的高层建筑这类场所来说,这些建筑中往往会放置较多的易燃物品,一旦发生火情,将很难对其进行控制工作。建筑在刚起火时,由于空气对流的原因,在水平方向空气的流动速度为0.3米每秒。而当火灾发展到较为严重的时候,其速度可以达到惊人的3-4米每秒。在一座100米的建筑中如果发生了火灾,在不采取任何防火措施的情况下,在30秒内火势就会蔓延到整栋楼的每个角落。

2.1.2疏散困难

高层建筑因为其本身的特点,在发生火灾时加大了人员疏散方面的难度。首先,由于楼层数多,人员多,疏散性更低;最后,顶层的人员是最危险最难以疏散的,这是由于火灾发生时,火势向上扩张,导致顶层人员更易受困。这也是近年来我国的消防机构购进了部分登高消防车的原因。现我国的建筑中一般采用的是普通电梯,即当发生火灾时这些电梯是无法进行正常的使用的,所以目前高层建筑中发生火灾时主要还是依靠楼梯间,但是这种疏散方式也容易受到烟气的影响。

2.1.3扑救难度大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消防人员从建筑外层进行救火是比较困难的,首先是因为楼层高,消防车无法到达甚至难以扑灭上层火灾,其次,起火后的火势蔓延较快,给上层楼层的救援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2国内外高层住宅建筑火灾防治现状

国外在进行火灾风险的评估时所使用的方法通常情况下是系统仿真和数据库技术,同时也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拓展。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已经开发出了数种可以进行实际使用的火灾风险评估软件。在我国的“八五”和“九五”期间,重点研究了“重大危险源评价和宏观控制技术研究”、“重大工业事故和特殊建筑火灾预防与控制技术研究”,参与这些研究的单位有东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火灾风险评价研究在全世界的安全研究中都是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分支存在,特别是发达国家,包括其中以英国为代表的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等,该项目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英国是最早提出性能行防火规范的国家,该规范针对建筑的安全设计以及有关安全系统等做出了严格的定义,提出了相关标准,在英国之后相继有一些国际组织开始效仿其对火灾风险的研究,开始致力于将这些规范以及相关安全技术实际应用中去,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参与其中,由于实际应用效果很好,美国率先了《国际建筑性能规范》和《国际防火性能规范》,澳大利亚在这方面的成果是起草了《国家建筑防火安全系统规范》,英国也了“必须建造一座安全的建筑”的目标。但是英国针对这个项目并没有实施具体的操作,不过在提出这个目标后取得了许多额外的收获。在这之后相继有各个国家了有关火灾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成果,包括对建筑防火材料的使用,防火分区等的设置,各类消防系统的设施技术改进,人员的安全疏散,防火制度的制定等方面,可见火灾风险评价在国际安全研究中处于多么重要的地位。

我国是从1996年之后开始组织各种机构进行针对各种类型的建筑火灾(包括地上的、底下的、高层建筑、民用高层、大型空间建筑等)的烟气控制、人员疏散、减低财产损失等方面相关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相当飞跃的突破。2001年,科技攻关项目前期课题“城市火灾与重大化学灾害事故防范与控制技术的研究”针对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的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了重大进展。与此类似的还有于2004年提出的“大型公共建筑火灾防治关键技术研究”等课题,为今后的建筑火灾防火性能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火灾场景的设计方面,我国阚强、倪照鹏等人通过进行火灾危险源的辨识,采用预先危险分析法对事故进行分析,由此优化火灾场景的最佳设计方案。在建筑安全性研究的基础上,在其他方面,例如控制烟气及人员疏散方面也逐渐形成体系,在早期,有陈宝智等人根据心理学原理研究了在火灾危险情况下人和组织的行为,由此得出了最佳逃生路线,优化了疏散体制。在人员疏散模拟软件研究方面,武汉大学与四川消防研究所联合开发了“网络模型”BuildEvac,中国科技大学开发出了人员运动格子气模型Safego和复合型人员疏散模型CFE[,总的来说,我国的火灾风险相关研究都在处于探索阶段,在实际应用方面还有许多需要被改进的地方,不仅是对建筑本身的安全性研究,对于火灾发生后的应急救援,救援人员的从业素质,以及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等的研究都是尤为重要的。

3高层住宅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发生事故是存在各类危险因素的综合结果,例如安全管理因素、环境原因、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综上便是综合事故论的构成,通过对物体的监管,管理的加强改善,对人的安全教育,对环境实现安全性化来控制危险源或者消除危险源。对于高层建筑中的发生火灾的风险评价体系应包含以下4个系统。

3.1高层建筑灭火系统

灭火系统具体是指在发生火灾时能保证能有效被实行控制和扑救,并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安全系统。

3.1.1火灾报警系统

目前来说火灾报警系统一般指的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该系统由触发装置、火灾报警装置、输出装置以及其他辅助装置组成,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将发生火灾时多产生的烟气、热量等通过探测器转换为电信号并立刻传送给火灾报警器对整个建筑楼层进行报警。

3.1.2消防给水系统

消防给水系统指的是实现取水、输水和配水等设施以一定的方式组合成的总体,是在火灾发生时为灭火系统提供足够的供水的系统。

3.1.3消防喷淋系统

在发生火灾时,火灾产生的烟气刺激探测器,便能自动打开喷头开关,使火灾的蔓延减慢甚至扑灭,在前期是一项十分靠谱且便利的系统,为减速火灾蔓延提供了条件。同时,该系统也能与其他系统联动,实现辅助灭火,在建筑的消防中是一项必要的设置系统,具有能有效降低初期火灾发展的优点。

3.2高层建筑防火系统

3.2.1防火间距

防火间距指的是在一栋建筑物发生火灾时,周围的建筑在热辐射的作用下,没有其他防火措施的情况下也不会起火的最小距离。

3.2.2防火分区

指在建筑设计中,为了防止发生火灾时火灾沿物体等蔓延,在建筑中设置的防火门、防火卷帘或防火墙使两部分分隔开来的区域。

3.2.3消防车道

在原则上消防车道的设置不能与正常交通起冲突,是专门为火灾提供的消防车道路,对高层建筑来说,消防车的轨道应该设置为环形,也可以在建筑四边中最长的两边进行建造。

3.2.4房屋材料耐火等级

住宅建筑的材料应符合国家标准,具体参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是由耐火极限和燃烧性决定的,我们将耐火等级分为四级以便于对不同建筑的材料进行选择,目前的高层住宅建筑一般属于一级耐火建筑,即是由钢筋混凝土结构组成的,其屋面板应采用不燃材料。

3.3安全疏散能力

3.3.1应急消防演练

为了增强高层住宅建筑内的人们有较强的安全防火意识,认识火灾救援的流程,提高在火灾发生时人员救援的顺利度,而采取的一系列流程演练。该演练至少半年进行一次,由专业人员编制符合该建筑的应急预案,在演练中及时发现其中的不足并及时改善。

3.3.2安全疏散距离及路线

由安全出口、过道、照明设施及排演系统组成了安全疏散系统,发生事故时,从建筑物内部逃出所需要的距离我们称为安全疏散距离,对于高层住宅建筑的安全疏散路线来说一般是安全出口的楼道,在设置安全疏散楼道时应方便人员逃生。

3.3.3安全出口及楼梯间设置

在高层建筑中,安全出口应该是分散的,其距离应该最少相距5米远,并且在每层的醒目位置张贴指示图。安全出口的标识应在火灾时保持醒目,其上应注明安全出口的位置,以方便人们熟悉安全疏散通道的位置。

3.4安全管理的能力

3.4.1人员管理水平

高层住宅建筑内人员众多,年龄跨度较大,为了增强内部人员的防火意识,应定期开展消防防火宣传活动,对人员进行防火安全教育,使人们注意用火安全,从根本上减小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3.4.2管理人员的消防水平

高层建筑内的管理人员应负责对住宅楼内人员的各项管理,定期对建筑内人员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对负责安全的人员进行职工学习及防火操作等的技能培训,自身也应具备较高的消防意识。

3.4.3消防制度的落实

隶属消防安全部门的人员应遵守相应的规定,履行自己的职责,定期对建筑内部防火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安全漏洞,更换老旧设备,并做好定期维护,在应该在火灾发生时做出正确的应对,协助消防救援人员组织人员逃离火灾现场,能够制定有效的安全救援预案,提高救援效率。

4结论与展望

目前,随着火灾评估方法的研究和进步,火灾也能逐渐被人们利用各种方法所控制,通过对高层住宅建筑火灾的研究,其火灾产生的原因也慢慢的浮出水面,对危险源的辨识和控制正是现在高层住宅建筑火灾研究发展必不可少的工作。本文分析了高层住宅建筑火灾防治现状并初步梳理其评价体系。后续的工作中应增加高层住宅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黄伟乐.建筑给水节能新技术实际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2]刘铁民.我国安全科技成就“九五”回顾及“十五”展望[J].林业劳动安全,2001,14(1):6-8.

[3]闫瑞青.地下仓库火灾隐患辨识及风险评估[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4]庄磊,黎昌海,陆守香.我国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的研究和应用现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3):119.

[5]方正,王平,陈大宏,等.高层建筑人员疏散性能化评估软件的开发[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4,23(5):439-442.

[6]骆顶林.火灾报警系统[J].大连船研,1993(2):13-15.

火灾防治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

治理工作按照“联合整治、自律疏导为主、行政强制为辅、分类分期、标本兼治”的原则,在安委会各成员单位齐抓共管,联合作协下,做深、做细、做实消防安全工作,形成消防安全工作的高压态势,确实解决消防安全突出问题。

二、组织机构

为确保火灾隐患和突出消防安全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有力推进并取得实效,成立火灾隐患和突出消防安全问题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三、治理内容

1、开展“三合一”、“多合一”场所专项整治。按照《2014年区“三合一”场所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文件精神要求,力争对现有“三合一”场所得到全面整治,实现员工集体宿舍、车间、仓库全部分离,并建立健全防范长效管理机制,努力杜绝新的“三合一”场所的产生;进一步改善消防安全设施,增强企业消防安全意识,坚决遏制“三合一”场所火灾事故,确保不发生群死群伤火灾事故。副食品(茶叶)批发市场要开展全面位的综合整治,安委会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能落实措施,督促整改。整治期间,治安联防队要在茶叶批发市场增设5号执勤岗,加强对市场夜间的巡查,安监部门要指导茶叶批发市场安保人员做好巡查,做到严防死守。(责任单位:各网格,安委会各成员单位)

2、开展电气线路全面排查和整治工作。在2007年对一期、2009年对二期的平行线改造的基础上,结合今年一期基础设施改造的机会,进行进一步的全面疏理,发现问题要及时报告安监部门,由安监部门联系电力部门及时化解消除隐患。户内线路在区两次集中整治活动中,虽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问题依然不少,各网格要再开展一次电气线路全面排查,并将情况如实以每月《安全隐患排查表》上报。安监部门要认真汇总,适时组织消防、公安等安委会成员单位,邀请电力专业部门对上报电气线路隐患情况进行认定,落实整改,对拒不整改的单位(商户)采取断电等进联合执法强制措施,从根本上消除电气陈旧老化和私拉乱接等火灾隐患。(责任单位:各网格,管委会安监室)

3、开展城市管理大整治活动。加大城市管理执法力度,以城建中队为主,管委会城管办、社会办、治安联防队要密切配合,加大“两违”行为的巡查力度,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清理。同时要加大占道建筑物及户外广告整治力度,依法清理占用公共空间的大型户外广告牌、大型遮阳棚等临时搭盖及附属物。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占用道路乱摆摊设点、乱搭乱占、占用消防通道等违规经营行为,要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要做到日常巡查与集中整治相结合,确保救援通道的畅通。(责任单位:城建中队、城管办;协办单位:治安联防队)

4、开展交通秩序整顿活动。由涵西派出所牵头,城建中队、城管办、治安联防队等交通安全领导小组各成单位要全力配合,以治理车辆乱停乱放为切入点,加强道路交通秩序管理,进一步规范一期、二期大门口及主干道的汽车、三轮车、摩托车的行驶秩序,严格查处乱停乱摆、随意调头等影响交通安全的行为。管委会城管办要做好一期、二期主干道等主要路段交通标线及停车位的划线工作,在不影响交通安全和畅通的前提下,要做好应划尽划,尽可能为商户创造便利条件,共同营造安全、畅通、和谐、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责任单位:涵西派出所、交通安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协办单位:城管办、城建中队、治安联防队)

5、开展消防器材检测和培训工作。由管委会安监部门牵头,邀请消防、公安等专业职能部门,在辖区内各企业、加工厂、商铺等单位,对灭火器、应急灯、报警器等消防设施、设备、器材,开展一次全面性的消防器材大检查活动,检查一家过关一家,并做好相关记录,确保数量、质量双过关。同时做好消防安全及器材使用的培训工作,沿街店铺人员由社区负责组织召集,各企事业、加工厂由管委会安监室负责组织召集,邀请消防、公安等职能部门进行强化培训,做到“三懂三会”(三懂:懂得本岗位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产品及原材料的火灾危险性;懂得火灾扑救的方法;懂得预防火灾的措施;三会:会使用灭火器材;会处理事故;会报警),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应对突发火灾事故的能力,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和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责任单位:安监室、社区居委会)

四、时间步骤

治理工作从2014年1月21日-4月30日,为期3个月。

本治理工作实施方案中的各个专项整治,由各责任单位分别展开交叉进行,注重实效,不统一步骤。

五、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消防安全隐患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整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协调,制订工作目标,落实工作措施,把整治责任逐级落实到基层,确保整治工作分工明确、措施具体、责任到人、取得实效,切实改善消防安全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火灾防治范文篇6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级领导要积极行动起来,要以对党、对人民、对国家高度负责的态度,克服麻痹思想,侥幸心理,防止管理松懈,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市消防条例》、公安部“73号令”和“61号令”、国务院15号文件精神,认真履行职责,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要动员各企事业单位认真贯彻落实《通报》精神,制定本单位火灾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方案,采取有效的措施,落实工作责任,认真贯彻“安全自查,隐患自除,责任自负”的检查原则,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干部群众齐抓共管的声势,杜绝各种违章、违法行为,消除各类安全事故隐患。

二、突出重点,狠抓检查

各单位、各部门要在巩固前一阶段专项整治成果的基础上,切实做好元旦、春节等节日和“两会”期间的消防保卫工作,针对冬季防火工作特点,广泛发动群众,采取自查、互查、夜查等多种形式,迅速开展防火安全大检查,特别是立即开展“三合一”场所消防安全整治“回头看、再整治”行动,对检查中发现的火灾隐患,必须依法督促整治,要督促“三合一”场所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

检点是:1、农村私房出租用房、居民住宅小区、“城中村”以及集生产、销售、储存、居住为一体的“三合一”、“多合一”建构筑群等;2、租赁企业(包括三资企业、民用、私营企业等);3、公共场所(娱乐场所、大型商场、集贸市场、超市);4、寄宿制学校、民工子弟学校以及仓库、地下空间、人员密集型生产单位;5、危险化学品单位、加油加气站、液化气供应站;6、建筑工地、拆房工地、废品回收站等。

检查的重点内容包括:安全疏散通道是否畅通,各类消防设施是否完好能用,应急预案、值班巡逻、防火制度是否落实,安全用火、用电、用气等情况,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销售、使用、运输、储存单位的安全工作。发现问题应及时查清原因,分清责任,严肃处理,不留后患。

三、强化措施,严格管理

各村(居)委、企事业单位、镇有关部门及公安派出所要按照消防监督管理工作要求,把今冬明春防火安全工作作为强化社会消防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入开展社区防火工作,组织力量对辖区各单位和居民区的防火安全进行检查。在加强对居民家庭用电、用气、用火等方面的防火检查指导的同时,要落实对孤老、独居老人、残疾人和精神病患者的防火安全监护,明确专人定期上门检查,防止火灾事故发生。同时要加强摩托车、助动车、残疾车用户的汽油存放管理;地下空间不得出租给无证无照、无消防验收合格意见书的单位和个人,已经出租的立即收回;对老式居民住宅,要坚决清除楼梯、通道和公用部位的可燃杂物,确保疏散通道畅通。

各企事业单位要加强冬季防火工作管理。要加强企业内部夜间消防值班、巡逻检查制度的落实,及时发现、整改火灾隐患;要完善各种消防设施,做好各种消防器材的维护保养,确保临警能正常发挥作用;要开展火灾事故应急预案演练,用人防、技防相结合办法提高自防自救能力,用防范除隐患,确保单位内部防火工作万无一失。

四、依法治火,严格监督

公安派出所要认真贯彻市公安局《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对辖区内的单位、居民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火灾隐患要及时填发法律文书,限期督促整改,并督促企事业单位在问题整改前落实各项消防安全措施,预防火灾的发生。对严重违反消防法规、久拖不改、容易造成群死群伤恶性火灾的隐患,要依法采取果断措施。该处罚的要处罚,该停业的要停业,对发生的火灾事故要查清原因,分清责任,严肃处理。同时,要加强对烟花爆竹的管理,坚决打击非法生产、销售、储存烟花爆竹的单位和个人,对违法分子要依法严惩。镇有关部门重点要加强对各自条线重点单位的监督检查和面上消防安全工作的检查指导,确保重点单位不发生火灾事故,推进消防三级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五、抓好教育,广泛宣传

各村(居)委、学校、企事业单位要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画廊、摇铃喊话和班前课前教育、上门宣传以及社区活动消防演练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开展以消防法规、消防常识和冬季火灾案例等为主要内容的防火宣传,做到宣传到户、教育到人,使广大村(居)民、学生、员工普遍受到一次消防安全教育。

火灾防治范文篇7

关键词:煤矿;安全生产;火灾;防治措施

矿井火灾对于煤矿安全生产具有极大威胁。国家安监总局统计表明,在煤矿五大灾害引起的人员死亡事故中,火灾事故所占比例为1.6%,在所有灾害中排列第五位,但在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调查中,按死亡人数进行计算,火灾事故所占比例为3.6%,仅次于顶板垮落、瓦斯突出以及矿井水害引起的人员伤亡,位列第四位。在煤矿井下,火灾态势发展迅速,控制难度大,影响范围广,一旦发生火灾将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所以火灾防治对于煤矿的安全生产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1煤矿火灾的特点

矿井火灾一般是指发生在井口附近或煤矿井下,直接影响煤矿井下的安全生产并造成严重损失的非控制性燃烧。发生在煤矿井下和地面的火灾有两个明显的不同点:①煤矿井下发生火灾时,在进行通风选择中难度大,风量大小和风路选择受火势的严重制约;②煤矿井下火灾由于受空间限制,火灾发生后影响范围大,火势发展迅速,人员逃生难度大。发生煤矿井下火灾必须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①可燃物。在井下,煤炭通常呈破碎状态,且具有自燃倾向性;②燃烧所需要的空气。为了满足生产需求,需要不断向井下送入新鲜风流,碎煤不断被氧化;③引起燃烧所需要的火源。煤炭在不断被氧化过程中会积蓄大量热量,难以散失,导致温度不断升高,成为引发火灾的火源。

2我国常用火灾预测与防治措施

2.1煤自燃的预测方法。(1)测温法。煤炭在被氧化过程中会不断释放出热量,引起空气和围岩温度升高,所以可以通过测定煤岩与环境温度对煤层的自燃进行早期预报。这种方法通常用于煤层巷道异常点温度的监测。(2)气体分析法。煤炭在被氧化过程中,在释放热量的同时还会释放出CO、C2H4、C2H2等碳氢类气体,所以可以通过检测环境中碳氢气体的含量,对煤炭自燃进行早期预报,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1]。此外,煤炭自燃早期预报方法还有电离法、磁力预测法、光电法以及烟雾法等。2.2火灾防治措施。煤矿在进行火灾防治中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我国常用的防灭火措施包括:(1)阻化剂技术。通过将无机盐化合物溶液喷洒在煤上,可以有效阻止煤炭被氧化而导致的自燃。(2)胶体技术。将基料和铵盐按照一定比例与水进行混合后,通过压注系统将混合溶液注入煤体,煤层在注入凝胶之后会迅速凝结、固化,从而达到阻止煤炭被氧化和降低煤炭的自燃倾向的目的。(3)均压防灭火。均压灭火的原理是对自燃区域两端采取通风来达到减少两端压差的目的,从而阻断自燃区域氧气来源。均压灭火可以在煤炭自燃区应用,也可以在封闭火区中应用。(4)预防性灌浆。把浆液注入易自燃区域,可以在减缓煤块被氧化的同时吸热降温,从而达到阻止自燃的目的。注入浆液之后,浆液可以把煤块包裹起来,隔绝煤块与空气的接触,阻绝煤块被氧化,减少自燃发火危险性。(5)惰性气体技术。通过将惰性气体注入自燃危险区域,降低氧气浓度,有效防止煤炭自燃[2]。

3案例分析

3.1柴家沟煤矿自燃火灾防治技术。柴家沟煤矿主采4号煤层,该煤层极易自燃发火。最新形成的41006工作面长140m,平均煤厚6.8m,最厚可采煤层14.2m,工作面开采方式为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煤层自燃发火期35天。由于自燃发火期短,所以对矿井安全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柴家沟煤矿通过实践探索,制定了有效的火灾防治措施:(1)建立可靠的自燃火灾预测预报技术。柴家沟煤矿井下采用GC-4085型矿井火灾预测预报束管监测系统,该系统可以对41006工作面的烟气流动和高温点进行实时监控,不仅可以对煤炭自燃进行早期预报,而且可以检测煤炭自燃发火周期的长短,为井下火灾防治工作提供依据。(2)柴家沟煤矿采用的防治技术:①注氮防灭火。煤矿井下要根据不同采煤工艺选择注氮技术。柴家沟煤矿选取顺槽埋管方式进行注氮防火。首先,在工作面进风顺槽外侧巷道帮敷设管道,然后将管道埋入采空区内。采空区内进行埋管时,管路每隔一定距离预设氮气释放口,其位置高于煤层底板20cm~30cm。此外,为了避免因释放口堵塞而造成不能注氮,采用木垛保护释放口。注氮防灭火主要适用于综放开采工作面采空区自燃火灾的预防和治理;②注胶防灭火技术。煤矿利用“ZHJ-5/1.8G煤矿用注浆机”,将1%凝胶通过调速器加入盛有水的料斗中混合均匀形成胶体,胶体通过主泵经由分流器被注入煤层自燃区域,从而达到防治目的。注胶防灭火技术一般用于对煤矿井下高温点的处理和工作面火灾的防治[2]。3.2王庄煤矿自燃火灾防治技术。王庄煤矿主要采取的是均压防灭火技术。根据煤矿井下的使用条件的不同以及作用原理的差异,均压防灭火技术可分为开区均压防灭火技术和闭区均压防灭火技术两种。(1)开区均压防灭火技术。开区均压防灭火技术的原理是在回采工作面建立均压系统,减少回采工作面向采空区的漏风量,抑制采空区遗煤自燃,保证工作面的正常回采。使用开区均压防灭火技术的关键是查清漏风通道,确定漏风范围,降低工作面两端压差。开区均压防灭火措施包括:①调节风门均压。针对小区域的并联漏风可以采取设立调节风门达到均压目的。在设立风门时,为了提高压力向采空区方向的传递效率,风门应设置在距离回采工作面向外60~110处,设立在帮顶完好的原始煤层或岩巷中。调节风门应设置两道,两道风门之间的距离应在3~5倍巷道断面范围内,以保证两风门之间风压损失的稳定;②改变工作面通风系统。改“U”形通风为“W”形通风,使用“U”形通风的缺点是容易造成工作面两端压差增大,采空区的易自燃带变宽,极易引发遗煤自燃。改为“W”形通风之后,两端压差显著降低,采空区易自燃带明显减小,窒息带前移,有效抑制了采空区遗煤自燃[3]。(2)闭区均压防灭火。闭区均压防灭火指在已经因为火灾而封闭的区域采取均压措施,从而达到快速灭火的目的。王庄煤矿闭区均压防灭火采取的措施是:并联风路与调节风门联合均压。闭区均压方法还包括调节风门、连通管道、调压风机以及调节主扇等。使用闭区均压防灭火的特点是设备投资少,工作量较小且防灭火效果显著。

4结语

火灾严重影响煤矿的安全生产,本文通过分析煤矿火灾的危害与特点,介绍了不同的防灭火技术,并针对不同煤矿的防灭火技术进行具体分析,对于促进煤矿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郭玉森.矿井火灾特性及火源分析[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1,(3).

[2]孙忠强,郭立稳.我国煤矿火灾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7,29(2):3-4.

火灾防治范文篇8

关键词:隧道结构;电力电缆;常见病害分类;防治对策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电力电缆隧道的修建不断加快,但是由于使用时间延长、影响因素变化、防治手段不合理,导致隧道内部结构的病害问题越来越多,并且这些问题的破坏力也持续增加,进而影响到电力电缆隧道的正常运营。

1电力电缆隧道结构常见病害分类

1.1隧道冻害

在气候寒冷区域的隧道内部经常会出现冻害问题,因为气温低下,所以隧道内部的积水容易凝结成冰,从而导致隧道内部设备被冻住,同时由于物体形态转换,围岩会出现冻胀问题,这不但会对隧道整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造成影响,还会阻碍电缆设备功能的正常发挥[1]。冬季气候寒冷地区的温度经常保持在0℃以下,并且气温下降的速度也较快,冻融现象经常交替出现,这些问题是导致隧道出现冻害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旦隧道内部出现冻害问题,会对内部结构造成破坏,进而引发后续的安全事故。

1.2地震灾害

在发生频率较高的自然灾害中,地震灾害的破坏性最大,可直接摧毁整个建筑体的内部结构。然而,因为隧道的地震灾害发生在地下,并且地下并不存在用于居住、生产的建筑物,所以人们缺乏对于隧道地震灾害的足够关注。在十几年前的四川地震发生后,尽管新闻媒体并未报道有关地震灾害对电力电缆隧道影响的事件,但是很多道路因为地震而受到很大程度的损坏,甚至发生滑坡事故、隧道口堵塞、墙体裂缝掉落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如果隧道内部的结构受到破坏,在后期工程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成本来完成修复工作,并且修复难度较高[2]。对于城市地区,电力隧道就相当于生命线,所以隧道地震灾害会影响整个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后续发展。

1.3渗漏水

很多城市地区处于沿海沿江地带,所以地表以下的水位比较高,电力电缆隧道一般修建在地下,所以隧道内部经常会出现渗漏水事故。渗漏水是电力电缆隧道内部发生频率较高的水害问题,根据水流量和渗漏部位可划分为顶部侧部滴水、渗水、射水、漏水等类型。根据水源的补给状况可划分为地表水补给和地下水补给2种渗漏情况。地表水补给和地下水补给之间也存在不同,前者的补给量会受地表径流的影响,而地表径流又受季节因素的影响;后者的水流较为稳定,所以基本不会出现较大变化[3]。一旦隧道出现渗漏水问题,就会影响到电子设备的正常使用、检修工作的顺利进行、内部结构的稳定性,更严重还可能会影响到电力电缆隧道的正常运营。电力电缆隧道结构渗漏水如图1所示。

1.4隧道火灾

隧道火灾也是电力电缆隧道中发生频率较高的病害问题,电缆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老化与故障通常包括电缆本体的老化、过负荷、电缆接头故障等[4]。一般情况下,电力设备超负荷运行、电缆头温度过高破坏绝缘层结构等因素都会引发火灾。同时,火灾出现的原因还有可能是接地故障,而国内尚未出现过因为电缆烧断而导致的火灾事故[5]。隧道火灾具有高度破坏力,不仅会导致电缆损坏和电力设备停止运行,还会危及巡检人员的人身安全。

1.5结构裂缝和结构损坏

在电力电缆隧道的日常运营过程中,内部结构需要承担来自四周土层的压力,而水文地质和所在地区的地质都会对土层压力的大小产生影响。其次,结构受压大小还会受到施工技术和施工效果的影响。隧道结构不仅会承受来自于土层的压力,还会承受来自于水层的压力,当隧道修建在气候恶劣的区域时,冻胀压力也是内部结构需要承受的一大压力。隧道内部结构裂缝还会引发后续一系列问题,例如渗漏水,可腐蚀内部电力设备。

1.6衬砌腐蚀

因为电力电缆隧道被修建在地层中,而地层结构并不稳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尤其是当周边环境中存在腐蚀物质时,聚集在地下的积水会随着结构裂缝和漏洞渗漏出来,进而侵蚀结构,引发衬砌腐蚀问题。同时,水泥品质和混凝土材质也可能是导致隧道出现衬砌腐蚀问题的主要原因,带有侵蚀性物质的环境水会渗漏到结构内部。如果隧道内部出现衬砌腐蚀问题,就会导致土质疏松、土层强度减弱,而衬砌的承载力也会随之受到影响,进而阻碍电力电缆设备的正常使用。

2电力电缆隧道结构病害问题防治对策

对于电力电缆隧道,任何病害问题都会影响到电缆线路和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在影响程度较大时甚至会导致整个电力电缆隧道系统瘫痪。再加上电缆供电和病害治理工作之间存在一定矛盾,病害的治理工作迫在眉睫,一旦耽误治理进度,就会提高病害的危害程度,但是在进行病害治理工作时,电力电缆隧道又无法正常运行[6]。针对这一情况,工程人员应当在充分了解隧道病害的前提下,将预防病害作为重点工作,并且在工程规划设计时期就必须将病害的防治工作作为重点。同时,工程人员还需要明确病害问题的引发原因和具体位置,以此来应用合理的手段治理病害问题,并且技术人员必须第一时间向上级汇报具体情况,以保证病害治理工作的时效性。

2.1重视病害防治技术的研发工作

对于不同类型的隧道内部结构病害问题,这些病害由各种各样的因素引发,虽然对治理工作的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难度较高,但想要保证病害治理的效果,隧道病害治理的前提是理论的研发工作。如在处理隧道火灾时,如果工程人员缺乏基础的理论指导,就不能对引发火灾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在设计病害防治方案时会缺乏合理性,所以相关领域的人员需要加大对于治理技术和治理理论的研发力度。工程领域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持续提升使得各种各样的新型技术和新式材料被应用到了隧道病害的防护和治理工作中,所以工程人员的选择范围较大。例如,在防治隧道内部结构的渗漏水病害时,工程人员可以选择更多的新式防水材料。不过,因为电力电缆隧道本身和其他类型的隧道之间存在各种差异,所以工程人员必须选用更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手段。2.2关注病害的监测工作电力电缆隧道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才能产生病害问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病害的影响力会不断加大,所以巡检人员必须坚持对隧道内部进行定期检修,并且提升自身对于病害问题的鉴别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构建病害监测体系,以保证病害治理的时效性,使病害防治的工作量得以减少,从而节省治理工作的成本开销。电力电缆隧道结构病害问题防治工作如图2所示。

2.3坚持隧道病害的防治原则

电力电缆隧道的工作人员在进行病害防治工作时需要坚持原则,加大对于病害问题的研究力度,增强隧道内部检修工作的强度[7]。其次,相关企业还需要组织工作人员完成思想道德的宣传工作,强化工作团队对于病害防治的职责意识。同时,工作人员需要构建隧道病害问题的防治机制,利用有效措施来治理病害问题,遵循防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以此来最大程度地减少病害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另外,相关领域的人员还需要重视对于国内隧道病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尤其是隧道工程的规划和施工时期需要引进新式材料和新型技术,进而保证隧道内部结构病害防治工作的科学性。

2.4优化隧道工程设计和施工效果

隧道结构的防护水平和承载力无法符合周边环境和地质的实际情况是导致隧道出现病害问题的主要原因,而现阶段很多工程团队在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无法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也是影响病害的重要因素。为此,工程人员应当对隧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效果进行优化。工程团队应当按照国家出台的政策文件和工程领域的技术标准来设计隧道病害工作的具体流程,以保证病害防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电力电缆隧道的设计团队应当按照规范要求来选用合适的技术方法,以此来加大对于隧道内部结构病害问题的防治力度。

2.5提升隧道监测工作的效率

电力电缆隧道修建区域的水文地质和土层地质的实际情况是引发隧道火灾、地震灾害、衬砌腐蚀、渗漏水等病害问题的关联因素,所以为了提高隧道病害治理工作的科学性,工程团队必须提升隧道监测工作的效率,利用高效率的监测工作来收集与隧道工程相关的准确信息,以此来降低病害问题的发生概率。在监察隧道地质条件时,技术人员必须遵循相应的技术标准,并完成对于所有检测数据的审核工作,使隧道设计工作能够以更加科学全面的数据作为参考依据。

3结束语

电力电缆隧道结构常见病害可以划分为隧道冻害、地震灾害、渗漏水、隧道火灾、衬砌腐蚀、结构裂缝和结构损坏等灾害,为了更好地防治这些灾害问题,技术人员应当重视病害防治技术的研发工作,关注病害的监测工作,坚持隧道病害的防治原则,优化隧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效果,提升隧道监测工作的效率,来强化病害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孝湘,贺雷,黄晓予,等.装配式明挖电力管廊标准段拼接方式选型研究[J].建筑结构,2019(S2):574-577.

[2]刘丽,刘士李,谢涛,等.电网企业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的博弈对策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8,32(4):17-23.

[3]林晓东,丁文其,李晓军,等.基于GIS的盾构隧道状态网格化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现代隧道技术,2018,55(5):19-26.

[4]张佳庆,李文杰,范明豪,等.城市电力电缆隧道消防安全评估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20,42(2):109-114.

[5]王娟娟,王锦森,袁伟衡,等.北京市电力隧道结构损伤现状及评价分析[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9(2):93-96.

[6]蒋雅君,许阳,陈鹏,等.电力电缆隧道结构病害及检测评估方法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9(1):311-318.

火灾防治范文篇9

关键词:安全工程;教学;课程优化

一、安全学科背景

安全科学是研究生产生活中事故和危险的一门学科,由于其社会关注度高,国家正逐步加大对安全学科发展的扶持力度,以满足各行业尤其是新行业对安全管理、救援、决策等人才领域的需求。安全工程涵盖领域极广,具有综合性强,多学科交叉及行业贯穿范围大的特点[1]。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我国于2017年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安全工程专业成为首批入选了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因而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安全专业人才质量。由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于1998年才开始首届本科招生,本科教学基础较为薄弱,但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断发展,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已形成具有安全工程、矿山安全工程及安全监察与管理三个本科方向的教学体系,为我国矿山、消防、建筑、石化等行业领域输出了大量从事安全管理评价的专门人才。

二、安全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教师学科背景强,教学普适性差。高校教师门槛逐渐提高,高层次人才越来越多,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2017年新入职专任教师中“985”院校博士毕业生占71.4%,海外学位7.1%,教师对从事的科研领域都有极深的学术造诣,学科背景很强,而本科教学的对象不再是某一小领域(点),而是整个大学科范围(面),这点在安全工程这一交叉学科体现的更为明显,造成了教师在进行安全工程本科教学过程中所学(点)与所授(面)间的矛盾,使得教学受众面普适性差,学生受课效果不理想,常常出现教师讲解自己领域时口若悬河,而涉及其他安全领域时显得捉襟见肘的尴尬,教与学没有形成强烈共鸣。2.网络教学资源缺乏,受众面不广泛。互联网技术广泛用于高等教育行业,安全工程专业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对安全教育宣传、重大事故案例、高新科技装备等教学素材归类获取,通过遴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展示,让学生通过典型素材把握安全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培养浓厚的兴趣和对未知领域求知欲,众多实践已印证了该教学方式的高效性和适用性,但局限于教师对自身研究成果的保密及部分学生对教师成果的随意网络化,许多经典的教学素材资源并未实现真正的网络共享,尤其是在线课程、慕课、微课等新形式的教学方式更是偏少,造成网络教学的实际受众面不够广泛,网络化教学效果不理想。3.教学方法匮乏,专业课拓展不够。由于安全工程涉及领域广、学科交叉性强,课程教学体系的更迭速度慢,教学内容老旧,教学方法单一匮乏,尚停留在传统“填鸭式”被动教学模式,跟不上新时代人才培养发展需求;尤其是专业课,学生对未来将要从事的安全领域抱有很大的期望,因而专业领域的深度拓展显得尤为重要,以《工业防火防爆》为例,学生已学习了燃烧学等基础知识,学生更想探索“哪些工业领域易发生火灾爆炸?”“防火防爆有哪些新技术装备?”“国外有哪些新进展?”“未来从事工业防火防爆需要重点学习哪些知识点?”等,教材里内容是很难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面。

三、安全工程专业课堂教学优化方案

针对上述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引进具有更强普适性的教学方法。翻转课堂教学理念自2007年提出就不断发展[2],其通过视频或课件教学,把学生确立为课堂教学的角色中心,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获取由被动变为主动[3]。针对安全工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应结合本学科课程设置及授课规律,把握安全学科教学环境,形成具有普适、趣味、高效的教学新模式。1.安全工程专业翻转课堂模式。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课程《矿井火灾防治》为例,安全工程专业的翻转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分为教师先期引导、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和多次协同讨论反馈。安全工程专业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进行充分的课程备课准备,然后将知识碎片化,并提出针对性问题,问题要由浅至深逐层推进,在进行《矿井火灾防治》教学时,在课前列出一系列引导性的问题:“结合火灾形成三要素分析矿井煤自燃产生原因及进程?”“矿井火灾与之前学习的建筑火灾有哪些区别?”“结合煤自燃过程产生的特征指标,能否实现对矿井火灾的早期预警?你能想到哪些预测方法?”“结合矿井火灾特点,思考矿井火灾该如何进行防治?你能列举出哪些火灾防治手段?”等等,对于有的专业问题,可给出一些启发性暗示,比如可利用前期学过的火灾防治理念(隔氧、冷却、剥离等)引导学生进行定向思考。之后需要学生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课下自主学习和独立深入思考,结合已学过的“燃烧学”、“流体力学”、“矿井通风”、“矿井热害防治”等基础课,完成对问题中关键知识点的提取—挖掘—深层分析—拓展,并基于此形成自主思考性的完整答案,同时记录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这个环节学生的答案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针对某一问题,可能会有相反的答案,例如矿井火灾是否可以采用传统水进行灭火这一问题上,有的同学可能认为水的汽化潜热高,当然是灭火的最佳选择,但有的同学探究的较为深入,可能会提出矿井火灾不同于地面火灾,火源非常隐蔽,水不可能作用到全部火源位置,适用性很受限,同时高温燃烧的煤体接触水会发生水煤气爆炸,因而水不能用于矿井火灾防治,学生在此过程形成的分析判别能力,比获取标准答案更为重要。最后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协同解决问题,学生对新课程都是陌生的,这一环节中教师需承担起引导启发角色,激发学生学术求知探讨积极性,把学生尽快带入课堂中,使每位同学有参与感和主角感,形成自主分析评判的能力,及时对问题的探讨方式及解答深度进行相应的调整,现在安全工程专业人数较多,翻转课堂宜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可在小组内部形成初步结论进行探讨;例如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会逐渐了解矿井火灾主要是由开采后形成的采空区浮煤自燃引起的,而采空区是多孔立体化空间,水的覆盖灭火范围非常有限,因而注水治理矿井火灾效果不理想,学生就会结合这一问题重新审视自己前期的判断,对知识点进行反馈,加深分析理解,进一步拓展既然水不能灭火,那现有技术有哪些呢?通过改进传统灭火材料,采用泡沫、胶体、多相泥浆等新材料是否可以进行矿井火灾高效防治?学生通过与教师的多次协同讨论反馈,获得对本课程的深度挖掘理解。2.安全工程专业翻转课堂不足与建议。翻转课堂的不足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准备时间长,对于教师需要提前准备PPT,精选视频,提炼问题等,学生需要提前参考教材文献,获取背景知识,二者均需长时间投入,对于安全工程大三(四)的实施难度不大,但对于低年级学生由于基础课过多,实施具有一定困难,建议分年级开展;二是将对现有的教学秩序产生一定影响,由于教学角色的转变,教学主体不再是单一的教师,而是几十甚至于上百人的学生,此时教师一定要能够掌握局面,做到张弛有度,既能够激发大家探讨积极性,又不能放任自流,影响整体教学。

四、结语

本文立足国家双一流建设新形势下,针对我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不足,提出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翻转课堂教学优化设计方案,结论如下:(1)现有教学体系存在教师学科背景强,教学普适性差的问题,造成教师所学与所授之间的矛盾,网络教学资源缺乏,受众面不广泛,教学方法匮乏,专业课拓展不够,学生求知欲不高,教学效果不佳。(2)安全工程专业的翻转课堂教学是教师将知识碎片化,引导出启发性专业问题,之后学生进行课前消化吸收,完成对关键知识点的提取—挖掘—深层分析—拓展,最后由教师与学生互动协同解决问题,形成反馈,深度理解知识点。

参考文献

[1]刘秀玉,张浩,朱庆明.多学科交叉的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2,29(6):134-137.

[2]牛腊婷.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3):80-81.

火灾防治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及县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标本兼治,整体推进,注重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扎实推进我县“平安林区”建设,促进我县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发展。

二、创建范围

创建范围为全县各涉林单位和组织,包括各乡镇、国有林场、林业站、箬寮自然风景名胜区。

三、工作目标

通过深化改革,改善政策,健全服务,规范管理,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群防群治的森林消防、防病虫害、防乱砍滥伐、防乱捕滥猎、防乱征滥用林地的工作机制,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

(一)建立健全由县、乡(镇)政府主导、群防群治的森林消防、防病虫害、防乱砍滥伐、防乱捕滥猎、防乱征滥用林地的工作机制。把“平安林区”建设纳入我县平安创建活动,各有关部门要建立森林资源保护的齐抓共管机制,形成森林资源保护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我县林区治安形势良好,涉林刑事案件零增长,涉林刑事案件侦破率达到95%以上。不发生盗伐、滥伐、聚众哄抢森林、林木数量达200立方米以上,毁林开垦、乱占林地、非法改变林地用途属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林地100亩以上、属其他林地200亩以上的案件。不发生陆生野生动物特别重大刑事案件。

(三)森林火灾得到有效控制,年森林火灾发生率控制在每10万公顷25次以内,年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内,严防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扑救人员死亡事故。

(四)我县林区社会稳定,群众对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满意。涉林信访回复率达到95%以上,山林纠纷调处率在95%以上,严防发生进京、进省政府和市政府的信访事件,严防发生涉林群体性事件和重大林业生产责任事故。

(五)提高科学防治水平,有效遏制林业生物灾害扩散蔓延。大力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应急反应体系和防治法规体系建设,实现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大幅下降,逐步扭转有害生物严重发生的局面。到今年全县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4‰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0%以上,测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95%。

四、主要工作内容

(一)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和浙林公文件的要求,积极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加强森林消防、防病虫害、防乱砍滥伐、防乱捕滥猎、防乱征滥用林地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护林员队伍建设,切实担负起森林消防、生态公益林管护、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林木采伐管理、林地管理、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职能,做到人员、报酬、制度、责任四落实。

(二)切实维护林区社会稳定。加强村级护林组织建设,组织各种联村联乡联防组织,有效防止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森林公安继续开展以“三情”、“四网”、“两管理”为重点的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警务运行机制、勤务保障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和群防群治机制,基本实现民警下基层,警务到一线,服务超前,熟悉“三情”,发挥民力、群防群治的目标。加强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涉林纠纷、涉林矛盾调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防止矛盾激化和越级上访。积极调处山林纠纷,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三)加大依法治林力度。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的规律,本着哪类犯罪严重就重点打击哪类犯罪,哪类问题突出就重点整治哪类问题的原则,适时开展林业严打整治斗争,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四)落实森林消防各项措施。建立森林火灾防范体系,严格野外火源管理,普及森林消防知识,宣传工作经常化,落实对痴呆傻人员的监管措施。根据森林火险等级和特定的野外用火高峰,调整相应的应对策略,并加强对重点地段、重点区域的监管。完善森林火灾应急处置预案,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建设,每个乡镇和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必须有一支以上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并进行扑火技能培训和实战演练。积极推行森林消防队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化解森林火灾风险。加强防扑火的物资贮备,完成省林业厅下达的森林灾害远程视频预警监控系统和生物防火林带等建设任务。

(五)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方针,以森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全力抓好森林生物灾害的实时监测、及时预警,以防范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为重点,加大检疫监管力度,以实施松材线虫病、刚竹毒蛾等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重点治理为突破口,实行群防群治、联防联治机制。大力推进生物防治和无公害防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依法治理进程,有效控制危险性生物扩散蔓延,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国土安全。

五、创建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为全面推进我县“平安林区”建设,成立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为副组长,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平安林区”创建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森林公安局。各乡镇党委、政府、部门要把“平安林区”创建活动纳入到平安建设和社会综合治理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作用,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协同作战,共同完成“平安林区”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