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课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22:50:22

活化课文

活化课文范文篇1

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情况看,逐段呈现课文的模式仍很盛行。一味地采用这种呈现方式,会带来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不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反应,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主体作用发挥欠佳;不利于诱导学生进行深层思考,思维品质难以得到培养。

因此,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以实现其多重目标,就必须活化课文呈现方式。活化课文呈现方式,就是指教师不囿于课文的固有程式,围绕阅读教学的目标,创造一种新颖的课文呈现方式。近几年来,笔者也积极致力于这种教法的探索,尝试运用“聚焦”式、“调整”式、“假想”式、“改编”式、“比较”式等多种方法来活化课文呈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列举其中的三种类型说明之。

(一)“聚焦”式呈现

“聚焦”式呈现,就是把一篇课文的教学视作物理现象中的聚焦过程。教师根据文章的思路及作者的意图选定“焦点”,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尽可能会聚于此。这种呈现式,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目的性,增强教学的整体感和节奏感。

像《记念刘和珍君》、《赤壁之战》等篇幅较长的课文,采用传统的逐段讲解式,易使教学过程冗长、松散,而改作“聚焦”式呈现,则整个过程大大优化。如《记念刘和珍君》,全文的“焦点”即是“记念”一词,教师可由此设计两个统摄全篇的问题(一是为何要记念刘和珍君,二是怎样来记念刘和珍君),然后分步组织研读讨论。“聚集”过程大致如下:

附图{图}

这样呈现课文,从教学内容来说,整体感强,定位恰当;从教学环节来说,紧凑自然,不枝不蔓,教学效果是好的。

高中语文教材中宜用此法呈现的课文颇多,特别是那些篇幅较长的课文。需强调指出的是,“聚焦”过程的设计,因教师、学生、课文等不同而不同,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一点必须特别注意,就是“焦点”的确立一定要能起到“带动全篇”的作用。

(二)“调整”式呈现

所谓“调整”式呈现,是指教师将原文故意打乱,编印成资料,上课时发给学生,要求他们重新调整的一种呈现方式。运用这种方式,可使学生把握课文的结构,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凡是具有“逻辑严密,结构严谨”的特色的议论文和说明文,大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我在教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课前没有让同学预习课文,上课时在简介了悼词的基本写法后,发下印有此文已被打乱的9个语段和从文章第4—8段中抽出来的5句承递句的资料,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思考两个问题:(1)9段文字先后顺序应怎样排列?(2)5句承递句各置于何处才能将上下文连缀起来?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以“概括——归并——排列”为序,通过层层深入的讨论,最后画出全文的结构示意图。这篇文章“显示了强大的逻辑力量”,是我们用来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极好教材。这样来呈现课文,使该教材的这一潜在功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学生在深切体味文章逻辑美的同时,也提高了思维的严密性程度。

再如《芙蕖》、《眼睛与仿生学》一类在结构、顺序安排上颇有特色的说明文,若按常规模式呈现,则显得机械呆板、过于简单,在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价值不高。若改作“化易为难”的“调整”式呈现,以营建“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境界,自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思维训练的深度,从而实现借阅读教学以开发智力的目的。

(三)“假想”式呈现

先看一个教学片断。

教《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时,课前我没有让学生预习课文,而是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从平陆县民工因食物中毒而生命危在旦夕,说到最后因及时施药而化险为夷,把事件的全过程向学生作了详尽介绍。随后引出问题:假如你是记者,将怎样来报道此事?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又提出问题:围绕这一大堆材料写一篇报道,写前必须考虑哪些问题呢?比如,主题如何确立,材料如何处理,结构如何安排,等等。

教师要求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思考讨论一番后,再打开课本阅读课文,然后再分析讨论——课文是“怎样的”和“为什么这样”。

像这种教读课文前先让学生“设身处地”思考一下文章该怎样写的呈现方式,我们称之为“‘假想’式呈现”。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激发学生研读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在写作上也能使他们受到更多的启迪。

教无定法,活化课文呈现的方式当然远不止上文所说的几种。笔者前面已经谈及,采用何种方式来呈现课文,因人、因文而异,即使是同一位教师教同一篇课文,所用的呈现方式也会随着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对象等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哪一种呈现方式,以下三条原则是必须共同遵循的。

其一,“深化课文读解”的原则

教材中所选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要实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就必须引导学生“读解”这些文章。叶圣陶先生说过:“我认为教师教语文,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主要一步在透彻理解原文。而所谓透彻理解,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句章节而通观全篇。”(《语文教育书简》)倘若学生对所读的文章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能“阅读同类的书”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教师在选用呈现方式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所用的呈现式是否有利于“深化课文读解”。上述诸例都体现了这一点。再如讲读《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我们采用了“对比”呈现式,拿另一篇介绍景泰蓝的文章——《北京景泰蓝》来对比教学。这两篇文章同为介绍我国优秀工艺品景泰蓝的说明文,但是说明的目的与重点不同。《北京景泰蓝》的目的在于全面介绍这一传统工艺品,重点说明建国以后景泰蓝工艺的巨大发展,按逻辑顺序分别介绍了景泰蓝的物品性质、盛行年代、制作过程、发展情况、产品种类,其中说明景泰蓝制作过程只用了两句话。通过两文的比较分析,学生不但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而且进一步明确了要根据说明目的、说明对象来确定说明顺序及说明重点的写作道理。

其二,“调动情商因素”的原则

课文呈现方式的优劣之所以会对课堂教学效益高低产生重要影响,笔者认为原因之一是它与情商因素(特别是兴趣、情绪、情感等三种因素)的调动有关。活化的呈现方式,往往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研读产生浓厚持久的兴趣、积极愉快的情绪以及热烈适应的情感。而这些情商因素的调动,是十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的。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感叹,就是高中语文教材中那类篇幅较长的文言文(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赤壁之战》、《信陵君窃符救赵》等)不好教。为什么?我们以为主要还是一个课文呈现方式问题。教师一字一句地串讲,学生一字一句地记录。这怎能调动学生的情商因素呢?其实,这类文言文语言大多比较浅近,学生只要能凭借字典和注释用心研读,自己基本上能读懂,何必教师一字一句地串讲呢?关键在于教师能营建一种新颖的呈现方式,激发其研读课文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读文章时“保持着一种心情,好像腹中有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叶圣陶《中学国文学习法》)。譬如,教《廉颇蔺相如列传》可用“改编”式,要求学生设计改编电视连续剧的方案;教《赤壁之战》可用“比较”式,让学生拿《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来与之对比阅读;教《信陵君窃符救赵》则可用“聚焦”式,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正方的观点是“信陵君窃符救赵之举值得肯定”,反方的观点是“信陵君窃符救赵之举必须否定”。笔者认为,采用这样的方式呈现课文,学生的兴趣、情感、情绪等因素一定能得到调动,教学效果也自然会提高。

其三,“加强思维训练”的原则

活化课文范文篇2

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情况看,逐段呈现课文的模式仍很盛行。一味地采用这种呈现方式,会带来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不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反应,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主体作用发挥欠佳;不利于诱导学生进行深层思考,思维品质难以得到培养。

因此,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以实现其多重目标,就必须活化课文呈现方式。活化课文呈现方式,就是指教师不囿于课文的固有程式,围绕阅读教学的目标,创造一种新颖的课文呈现方式。近几年来,笔者也积极致力于这种教法的探索,尝试运用“聚焦”式、“调整”式、“假想”式、“改编”式、“比较”式等多种方法来活化课文呈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列举其中的三种类型说明之。

(一)“聚焦”式呈现

“聚焦”式呈现,就是把一篇课文的教学视作物理现象中的聚焦过程。教师根据文章的思路及作者的意图选定“焦点”,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尽可能会聚于此。这种呈现式,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目的性,增强教学的整体感和节奏感。

像《记念刘和珍君》、《赤壁之战》等篇幅较长的课文,采用传统的逐段讲解式,易使教学过程冗长、松散,而改作“聚焦”式呈现,则整个过程大大优化。如《记念刘和珍君》,全文的“焦点”即是“记念”一词,教师可由此设计两个统摄全篇的问题(一是为何要记念刘和珍君,二是怎样来记念刘和珍君),然后分步组织研读讨论。“聚集”过程大致如下:

附图{图}

这样呈现课文,从教学内容来说,整体感强,定位恰当;从教学环节来说,紧凑自然,不枝不蔓,教学效果是好的。

高中语文教材中宜用此法呈现的课文颇多,特别是那些篇幅较长的课文。需强调指出的是,“聚焦”过程的设计,因教师、学生、课文等不同而不同,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一点必须特别注意,就是“焦点”的确立一定要能起到“带动全篇”的作用。

(二)“调整”式呈现

所谓“调整”式呈现,是指教师将原文故意打乱,编印成资料,上课时发给学生,要求他们重新调整的一种呈现方式。运用这种方式,可使学生把握课文的结构,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凡是具有“逻辑严密,结构严谨”的特色的议论文和说明文,大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我在教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课前没有让同学预习课文,上课时在简介了悼词的基本写法后,发下印有此文已被打乱的9个语段和从文章第4—8段中抽出来的5句承递句的资料,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思考两个问题:(1)9段文字先后顺序应怎样排列?(2)5句承递句各置于何处才能将上下文连缀起来?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以“概括——归并——排列”为序,通过层层深入的讨论,最后画出全文的结构示意图。这篇文章“显示了强大的逻辑力量”,是我们用来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极好教材。这样来呈现课文,使该教材的这一潜在功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学生在深切体味文章逻辑美的同时,也提高了思维的严密性程度。

再如《芙蕖》、《眼睛与仿生学》一类在结构、顺序安排上颇有特色的说明文,若按常规模式呈现,则显得机械呆板、过于简单,在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价值不高。若改作“化易为难”的“调整”式呈现,以营建“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境界,自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思维训练的深度,从而实现借阅读教学以开发智力的目的。

(三)“假想”式呈现

先看一个教学片断。

教《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时,课前我没有让学生预习课文,而是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从平陆县民工因食物中毒而生命危在旦夕,说到最后因及时施药而化险为夷,把事件的全过程向学生作了详尽介绍。随后引出问题:假如你是记者,将怎样来报道此事?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又提出问题:围绕这一大堆材料写一篇报道,写前必须考虑哪些问题呢?比如,主题如何确立,材料如何处理,结构如何安排,等等。

教师要求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思考讨论一番后,再打开课本阅读课文,然后再分析讨论——课文是“怎样的”和“为什么这样”。

像这种教读课文前先让学生“设身处地”思考一下文章该怎样写的呈现方式,我们称之为“‘假想’式呈现”。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激发学生研读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在写作上也能使他们受到更多的启迪。

教无定法,活化课文呈现的方式当然远不止上文所说的几种。笔者前面已经谈及,采用何种方式来呈现课文,因人、因文而异,即使是同一位教师教同一篇课文,所用的呈现方式也会随着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对象等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哪一种呈现方式,以下三条原则是必须共同遵循的。

其一,“深化课文读解”的原则

教材中所选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要实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就必须引导学生“读解”这些文章。叶圣陶先生说过:“我认为教师教语文,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主要一步在透彻理解原文。而所谓透彻理解,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句章节而通观全篇。”(《语文教育书简》)倘若学生对所读的文章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能“阅读同类的书”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教师在选用呈现方式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所用的呈现式是否有利于“深化课文读解”。上述诸例都体现了这一点。再如讲读《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我们采用了“对比”呈现式,拿另一篇介绍景泰蓝的文章——《北京景泰蓝》来对比教学。这两篇文章同为介绍我国优秀工艺品景泰蓝的说明文,但是说明的目的与重点不同。《北京景泰蓝》的目的在于全面介绍这一传统工艺品,重点说明建国以后景泰蓝工艺的巨大发展,按逻辑顺序分别介绍了景泰蓝的物品性质、盛行年代、制作过程、发展情况、产品种类,其中说明景泰蓝制作过程只用了两句话。通过两文的比较分析,学生不但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而且进一步明确了要根据说明目的、说明对象来确定说明顺序及说明重点的写作道理。

其二,“调动情商因素”的原则

课文呈现方式的优劣之所以会对课堂教学效益高低产生重要影响,笔者认为原因之一是它与情商因素(特别是兴趣、情绪、情感等三种因素)的调动有关。活化的呈现方式,往往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研读产生浓厚持久的兴趣、积极愉快的情绪以及热烈适应的情感。而这些情商因素的调动,是十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的。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感叹,就是高中语文教材中那类篇幅较长的文言文(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赤壁之战》、《信陵君窃符救赵》等)不好教。为什么?我们以为主要还是一个课文呈现方式问题。教师一字一句地串讲,学生一字一句地记录。这怎能调动学生的情商因素呢?其实,这类文言文语言大多比较浅近,学生只要能凭借字典和注释用心研读,自己基本上能读懂,何必教师一字一句地串讲呢?关键在于教师能营建一种新颖的呈现方式,激发其研读课文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读文章时“保持着一种心情,好像腹中有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叶圣陶《中学国文学习法》)。譬如,教《廉颇蔺相如列传》可用“改编”式,要求学生设计改编电视连续剧的方案;教《赤壁之战》可用“比较”式,让学生拿《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来与之对比阅读;教《信陵君窃符救赵》则可用“聚焦”式,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正方的观点是“信陵君窃符救赵之举值得肯定”,反方的观点是“信陵君窃符救赵之举必须否定”。笔者认为,采用这样的方式呈现课文,学生的兴趣、情感、情绪等因素一定能得到调动,教学效果也自然会提高。

其三,“加强思维训练”的原则

活化课文范文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素材;生活化;真情实感

写作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1],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有极大的比例,需要教师持续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作文生活化教学,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有效方式。它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来写作。这样,学生写作就能言之有物,不会像过去一样,只能空想、瞎编,无法让读者感同身受,影响作文的水平。因此,教师要合理开展作文教学,组织学生积累生活化作文素材,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的语言表达练习,抒发自身的情感,增强写作能力。

一、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小学生在写作文时都会遇到没有思路的情况,不知道该写什么,缺少阅历,大脑中没有足够的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作文就会比较空洞[2],没有具体的情感和内容,质量自然不高。语文作文生活化的教学指导可以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进行写作,从周围寻找写作素材,用有效的方法提取写作内容,让学生可以更高效地练习写作。(二)有利于学生表达自身的思想情感。作文本来就是作者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开展生活化的改革,能让学生通过对各种语言知识的运用,实现对情感、思想的生活化表达,形成具有自己个人特色的表达形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结合学生作文需要,引导学生积累生活化素材。在写作中,具体的素材是不可缺少的。生活是写作素材的来源。教师指导学生将生活作为写作素材,不仅可以让作文更富有生活气息,而且可以让学生言之有物,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3]。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和交流生活的细节,不断积累各种作文素材,奠定写作的基础。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落花生》一文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对花生的情感,并让学生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然后,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分析生活中有哪些相似的例子,如白杨树的精神、太阳花的精神等,并与同学交流、合作、探究,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实现积累生活素材的目标。(二)结合作文题目要求,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表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生活化练习时,可以通过设定具体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生活化表达。这样,学生的作文会更灵动、更符合实际生活,也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作文的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松鼠》一文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松鼠的生活习性,激发他们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兴趣。然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仿写练习,选择一种他们在生活中接触过的动物作为仿写对象,利用生活化的语言,描述这种动物的特点,从而实现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及提高。(三)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表达自身的情感。在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的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要重视其自身情感的有效表达,改变过去小学生作文情感空洞的情况,让学生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教师可以结合各种案例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表达主旨,抒发自己的情感,明白为什么要写作文。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慈母情深》一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析课文的主旨,围绕慈母情深的故事,让学生品读环境描写和人物细节描写的重点段落,了解母亲工作的艰辛及母亲对“我”读书的支持。然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介绍各种包含美好情感的案例,如为了不暴露部队的埋伏点,忍受烈火烧身的痛苦,伏地不动,直到牺牲。教师要安排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情感的表达,提高作文生活化教学的效果。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积累生活素材,练习生活化的语言表达,从而根据写作需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写出优秀的作文。

参考文献:

[1]魏玉梅.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写作生活化教学[J].天津教育,2020(2).

[2]丁敏.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8(10).

活化课文范文篇4

一、活化教材内容

所谓活化教材就是将教材内容按其交际原貌活化于课堂,形成不同侧面、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共同投入、互相交流,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变成语言技能,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

1.图示

教材内容特点有别,活化的方式也不尽相同。SEFCBI,Unit20,Lesson77对话的内容涉及到了科技方面的知识。对于这类程序性强、趣味性弱的文章,老师往往讲得很吃力,学生听得也不轻松,而且效果也未必好。因此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让学生在熟悉对话内容的基础上找出Mrs.Zhu在对话中谈到的两种印刷方法,然后在与学生一起复述具体程序时顺便作出两个标有简单文字、数码辅助说明的图示如下。

接着拿出用以充当rock及wood的刻好字的胶皮、浸湿的纸及干纸,让学生以图作辅助,再次陈述具体印刷的方法,我用以上实物来演示这两个过程。然后叫学生两人一组亲自实践:其中一个口述具体的印刷方法,另一个实践操作。这样课文中比较抽象的文字,在学生的亲手实践中变成了直观、明了的具体操作行为。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而且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语言技能。

2.短剧表演

在处理一些情景生动的阅读课、对话课时,我常采用让学生表演的方式活化教材。例如:SEFCBI,Unit18,Lesson69和Lesson70TheLostNecklace,课文本身就是极好的剧本。在学生熟悉剧本之后,我将全班分成几个大组,根据故事情节分角色扮演:十年前、后的Mathilde,Jeanne,Pierre,公园里消遣的人们以及舞会上的人们,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活动,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表演。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较熟悉,表演起来信心十足。这个活动将课本内容转化为短剧表演,学生潜移默化地把英语学习衍变为一种较为自然的交流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英语能力。同时给学生创设了很好的学习英语情境,使学生形成极高的学习兴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续写剧本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想象力。现举几例学生对故事结局的不同设想:

S[,1]:Mathildewastoosurprisedtosayanythingandshebecamemad.

S[,2]:JeannegavethenecklacetoMathildeandMathildewenttosellit,butthejewellertoldheritwasalsoafake…

S[,3]:Jeanne''''shusbandgavePierreajobthatwaspaidwell,andsincethentheylivedarichlife.

S[,4]:JeannegaveMathildealotofmoney.MathildeandPierreopenedanewcompanyandtheyledahappylifeeversince.

S[,5]:JeannewasquitesorryforthatandsheboughtMathildeabeautifulflat.

S[,6]:HowMathilderegretted!Sherealizedthatallthathadhappenedtoherwascompletely

duetohervanity.SosherefusedtotakeanythingfromJeanneandbegantolivehonestly.

3.文体转变

进行文体转变也是活化教材的好办法。例如:SEFCBI,Unit21,Lesson81的对话内容涉及到学生学习英语习语时所存在的困难,并且文中例举了几个习语。我在巩固这节课的内容时是这样安排的:要求学生使用本课的四会词、习语、句型将对话改写为一篇小故事。下面是学生的一篇例文:

Oneday,amanwaswalkinginawoodwhenhecameacrossawoodcutter.Hestoppedandhadatalkwithhim,butsometimeshecouldn''''tunderstandthemeaningsofthewoodcutter''''ssentences.Forexample,thewoodcuttersaid:"Icaughtacoldthedaybeforeyesterday,andnowIhavehadacoldfortwodays.SoIcan''''tcutthebigtreedown.Icanonlycutthesmalltreeup."Themanfoundtheidiomsdifficulttounderstand.HethoughtheshouldstudyhardtomakegoodprogressinEnglish.

通过这种改变体裁的练习,学生不但巩固了本课重点知识,而且在转化中创造性地用活了习语,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4.板书设计

巧妙、合理的板书设计不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而且能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和概括能力,因此教学中的板书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点的罗列,更要讲究板书设计的巧妙合理,体现文章的整体结构特点,以便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例如:对于SEFCBⅡ,Unit2,Lesson6NoSmoking,Please一文,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Warning:Forthehealthofyourfamily,don''''tjointhenewsmokers''''army.通过这样的板书设计,学生对文章脉络一目了然,而且有利于学生捕捉文章信息,抓住文章的核心,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当然板书的形式多种多样,还可以是提纲式、表格式等,但无论什么形式都必须完全服务于教学内容,并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新颖、独特、科学、美观的板书,不仅能给学生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还能为学生提供记忆的框架,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活化教学手段

新教材的每个单元都设置在一定的情景中,这样,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投影仪、幻灯、录音机、简笔画、实物、模型、挂图、表情动作等多种直观手段,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例如在讲SEFCBⅡ,Unit12,Lesson46EscapefromtheZoo时,根据故事情节,我制作了几幅投影片,使课文的各个部分成为一张张生动的画面。

再结合课文播放磁带进行教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如结合画面给学生一些keywords作辅助,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复述课文,最后再做些巩固性练习,便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学中,当用实物、手势等呈现有困难时我就利用"简笔画",其优势在于简洁、方便、省时,并且形象有趣,表意清楚,一幅画可以胜过千言万语。

三、活化训练方法

活化训练方法是活化课堂的重要方面。新教材在教学方法上提倡的重要一条就是"用中学",即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学习语言,逐步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高质量的训练是实现能力形成的关键,活化训练方法是优化训练效果的前提,因此在明确训练目标的前提下,首先要注意灵活把握训练的时间与强度,即合理分配训练时间,恰当掌握训练"火候",对于简单内容不作长时间操练,避免学生厌烦;对于有难度的内容,不能"浅练辄止",练不到位而走过场。其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灵活把握训练方法,认真思考,精心设计,让学生做到动而不乱,活而不杂,学而有序。例如:在学习SEFCBI,Unit21,Lesson81对话课时,精讲之后我这样组织学生进行训练:首先让学生俩俩练习对话,把课本内容练熟练透,然后操练以下重点句型:

Whatdoyoufinddifficult—listening,speaking,reading,writingorvocabulary?

Ifind…difficult.

Whichdoyoufindeasier/moredifficult?

Ifind…easier/moredifficult.

Whichdoyoufindeasiest/mostdifficult?

Ifind…easiest/mostdifficult.

Ifyouhaveaproblemwith…youshould…

具体办法是——先提供以下信息,假定这些是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存在的困难及相应的提高措施:

spelling——doafewspellingexerciseseveryday

newidioms——trytoguessthemeaningfromtherestofthesentence

writing——readasmuchaspossiblebeforeyoupractiseit

pronunciation——listentosomeEnglishtapes

speaking——doalotofpractise

再用以下功能链作提示,让学生使用本课重点句型分组进行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askdifficulty→answer↓(功能链)giveadvice→thank学生具体练习:

S[,1]:Whatdoyoufindmoredifficult?

S[,2]:Ifindspellingmoredifficult.

S[,1]:Ifyouhaveaproblemwithspelling,youshoulddoafewspellingexerciseseveryday.

S[,2]:Thankyouverymuch.

最后,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由对话。由于已有前面两个操练作基础,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地使用所学句型,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例如:

S[,1]:Hi,whatareyoudoing?

S[,2]:I''''mreadinganEnglishbook.

S[,1]:WhatdoyoufindmostdifficultinlearningEnglish?

S[,2]:IFindgrammarmostdifficult.

S[,1]:Oh,ifyouhaveaproblemwithgrammar,youshoulddoalotofgrammarexercises.

S[,2]:That''''sagoodidea.Thankyou!

活化课文范文篇5

关键词:生活;结合;高中语文;教学

教育与生活的结合使教育充满了生机,当前的语文课上语文教师是要鼓励学生走向生活,拉近生活与课堂的距离。但是现在教师普遍重视教材上的内容,对语文课堂回归于生活做的还不够好,甚至有些教师完全不考虑这个问题,那么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教师要将教学活动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能够激发学生作为活动主体的动力,愿意去获得知识。

一、语文教学目标要回归生活

语文源自于生活并且扎根于生活,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更加接近于生活,也使课堂内容更加便于学生理解。大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这就很好地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这一真实情况。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在课堂或者是课文中找到能够联系生活的切入点,将课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语文教学生活化。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好切入点,并且能够将课堂完美的与生活结合到一起。例如:教师在进行文言文的教学时是比较困难的,也是学生和教师都比较头疼的事,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值得教师考虑。教师在讲解《琵琶行》这篇文言文时,由于距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学生感受不到当时的情况,理解起来可能就会有些困难,比如说女子弹琵琶时候的神情或者心境之类的。这时教师就可以找一些网上的短片和关于这方面的视频,或者是教师找一些演奏琵琶的图片给学生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教师也可以联系实际的历史知识给学生进行讲解,这样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二、语文教学内容回归生活化

文学是源于生活的,而且课文中大部分都是源自于生活实际的,教师对于课文的讲解也是和生活实际有联系的,目的是让学生重视生活中的体验,思考生活中出现的现象。这样很多课文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该注意将教学内容回归于生活,让学生能够真实地感觉到语文课文可以贴近于生活,并且来自于生活。教师要利用好这些内容将教学回归。课文内容回归于生活对学生的理解也是十分有帮助的,为此,课上教师要改变以前只是重视讲解分析的方式,在与此相关的其他内容的课堂上也要注意讲课的方式。例如,《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课文,就是可以联系于实际进行教学的。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联系还有父母对孩子的爱等,这样就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父母是我们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们对我们的爱是最无私的,也是最伟大的,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细细品读这篇课文,然后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对这篇课文的理解,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通过读课文也会感觉到自己生活的幸福,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这样贴近于生活的课文讲解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三、语文作业实现生活化

教师应转变传统的只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语文知识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学会从课堂和课外生活中学习语文。布置语文作业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将课内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他们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多花心思,把握“出题是为了让别人解出来”的设计原则,深入挖掘生活元素,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精心设置学生喜欢的作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因素和生活背景,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来呈现作业,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又能达到检测的目的。高中的语文作业不能够只限制于书本上的字词,以及课文的内容,更应该注意将课本中的知识学以致用。那么高中语文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就应该注意,不应该只是留一些书本上的词语和背诵课文的任务,更多的是要留一些实际的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综合性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比如说让学生去图书馆查阅有关作业的资料和完成一些调查报告等,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对于信息的运用以及收集的能力。教师在作文的作业中也可以将作文的内容与生活的实践联系起来。例如,教师在作文课上留的作业就可以是和实际生活相关的。教师可以给学生留写一篇游记,这时学生就可以利用假期的时间去旅游或者是有一个小郊游,在回来之后写一篇关于自己的旅行感受或者是见识过的风景等,这样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很大,而且这种贴近于生活的作业也可以使学生在感觉到放松的同时又完成了作业。教师还可以留的内容是让学生写一篇观后感,在课堂上看过《建党大业》之后,回去让学生写一篇观后感,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将生动别样的生活引入到课堂中,这样使课文更加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同时也在语文中学习生活,将抽象的语文变成活泼开放式的。高中的语文教师已经不能只停留于传授知识这个层面上,更重要的是拉近与生活的距离,这样就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语文的学习。在教学中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这样也能够让学生养成随时随地学语文、随时随地用语文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黄文俊.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04):11-12.

[2]陈强.源于生活回归高中语文生活化[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05):92-93.

活化课文范文篇6

一.教学方法生活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新课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使语文教学联系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赋予语文教学以生命和活力。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可作以下尝试:

1、访一访,观察生活。由于受到所处时代和生活领域的限制,学生与课文中的一些人或事存在着一定的时空差距。因而学生对他们的认识可能不全面,甚至会出现偏差。即使是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学生也可能因熟视无睹而知之甚少。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认真思考,通过观察认识生活,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或上网查阅有关资料,或者开展调查访问,以加深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如教授七年级(上)“民俗风情”这一单元时,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查阅资料,也可以组织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到村上或社区采访一些老人,了解本地的乡土人情、民风民俗,以及一些习俗的来历等。这样的活动,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热爱家乡的感情。

2、演一演,再现生活。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传递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要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感性认识。但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发学习的兴趣。如教学《变色龙》一文时,让学生先自读课文,然后自编、自导、自演,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由学生自主上台把文中奥楚蔑洛夫警官处理狗咬人案件的过程用恰当的语调、表情和动作表演出来。这样就把语言文字转变成活生生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又使学生的专长得以发挥,个性得到张扬。

3、学一学,体验生活。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理解也离不开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景物,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如《春》一文作者生花妙笔描绘了一幅幅色彩鲜艳、令人陶醉的春景图,给读者以美好的视觉享受。教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这些春景图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入大自然,让学生观察、欣赏、体味大自然的美景,然后用饱蘸热情的笔墨将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画面描绘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更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二.课堂环境生活化

活化课文范文篇7

一、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促进学生运用生活

语文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并将掌握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当中。首先,从教学的素材入手,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宜难度太深或过于偏离生活实际,而是要最大程度的符合学生的生活环境,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门牌或广告语,为了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有很多乱用或滥用字词的现象,如饭店取名为“美食美客”或“食全十美”;止咳的广告用“咳不容缓”等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此类现象,并能仔细辨别正确地纠正。学生在生活中得到的启示不仅使得他们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上有了进步,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也更加规范化,同时,人际交往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2.课文教学拓展生活

小学生教学活动地点不应只是局限于教室内,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活动室内外、田野、操场等其他场所充分地利用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创设富有艺术性和教育性的教学环境。可以在教室后面的墙壁上布置“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每个班还可以组织同学们一起动手做富有创意的手工作品,或者是组成合作小组一起去社会实践。如学完课文《台湾的蝴蝶谷》后,学生可以化身为导游,回家向爸妈介绍那里的迷人景色。将课文拓展到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了视野,生活实践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二、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应采取的策略

1.融入生活化元素,引导体验生活

教师在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时,应当融入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元素,将课文的讲解生动、形象化,让学生能够沉浸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由于儿童的认知水平较低,有些行为和言语并不令人满意,而教师在这时更多的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不能一味地依靠说教改变学生,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例如,在教学《游园不值》时,上课十分钟后有一位男同学才从外面回来,不管不顾正在上课的老师和同学,猛地推开教室门,直接就走到了自己的座位。教师并没有立刻批评这位同学,而是继续讲课。在讲解“小扣柴扉久不开”时,教师特意让刚才那位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为什么在这里用“小扣”呢?当没有人来开门时,是不是就要用力地敲打门呢?这位学生立刻羞红了脸,知道老师是在告诉自己刚才的行为是不礼貌的,主动向老师和全班同学道歉。严厉地批评会适得其反,而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意境,若像这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机智地教育学生,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宽容学生,帮助学生进步。

2.结合生活相关模型,开展探究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关联性,让学生融入到课堂当中,提高课堂参与度。同时教师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比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家庭情况、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习惯等,并将这些因素贯穿到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缺陷。教师在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经验时,不应该过度进行纯理论的书本教学,可以组织较多科学且有趣的教学活动。比如鼓励学生经常观察身边的语言文字现象,锻炼他们相关课文活动的实践能力,并不断培养他们的思维创造力。因此,教师在组织一系列的语文教学活动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既要符合学生的能力,又要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例如,在教学《海洋———21世纪的希望》这篇说明文时,就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现更多的关于海洋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在掌握海洋知识的同时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环境。从而认识到人类应该保护海洋、河流等水资源,从中也渗透了环保意识。因此,只要注重挖掘学生在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将学生经常接触的切身经历带进课堂当中,也就是将课堂塑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生活感悟更为真切,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经验的积累也更加深刻。

3.联系社会生活教学,学习生活语文

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是照本宣科,要适当的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奔向更广阔的世界,开阔视野,激发创造性思维。如果学生每天都只是埋头苦学,那他的思维将会固定化,动手动脑的能力也会逐渐退化。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和发展,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加倾向于综合性和实践性。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走进社会,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可以在陶冶情操的同时,渐渐学会生活的基本技能。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如广告的用词,网络中的流行用语,都体现了语言的奥妙,但这些语言的应用应该是正确、规范的,学生看到生活中那些不规范的语言文字现象应该积极指出,为社会的文明用字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学生回家后可以和父母多交流,去探讨他们那个时代的字词用法,并和现在作比较,体会语文在历史长河中的留存。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举行辩论赛;也可以选择一些课文,组织朗诵比赛;或者是提出一个研究课题,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将语文知识贯穿于实践活动的教学形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实现知识的实际应用。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更加生活化、形象化。生活化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源泉,是新课改理念的具体实施。因此,要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去学习和探索社会的大环境,成为学以致用的实践者。

作者:周素珍 单位:江苏省盱眙县桂五镇中心小学

第二篇

一、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的有效性有很大一部分都取决于学生对于教学兴趣的大小,尤其是针对小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来说,其学习兴趣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发展。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让学生感同身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学习光依靠文字是没有办法全部理解的,这就使情景教学的重要性必须要得到重视。如果教师能够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再现文章的情境,让学生切身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含义,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自信心的增强。

二、善用想象,发散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想法还处于理想状态,这种理想基本上是不切合实际的,然而正是因为有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想法,才使得教学过程虽然有一定的困难,却更显得童真未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时刻注意到这一点,充分利用学生的童心进行适当的教学引导,引导学生不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最简单但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进行文章留白处的补充,也就是故事的扩写。让学生在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课文的延伸,用学生浪漫、美好的想法去进行故事的扩展,用他们的所感所悟去构建属于自己的世界。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养成记日记的好习惯,通过眼睛的观察和心灵的感悟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发表自己的看法。长此以往,语文学习能力必然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通过这样的形式让思维同教材相结合,更加符合教育生活化的准则,更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育的生活化其实就是注重了教育的实践性,不再让教育同实际生活脱节,不再培养空有知识而没有生活经验的“残疾人”。生活化教学不仅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认知有帮助,而且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是语文,在生活中感悟语文知识的博大精深,通过语文的学习来体验生活的美好,这不仅是教育的宗旨,更是人文观的体现。

作者:周莉 单位:江西省上饶市枫港中小

第三篇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为了使学生能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更加深刻地体会所教授内容的内涵,以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通过直观的感受和亲身体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画杨桃》一文时,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日常生活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首先通过生活化的提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学们,我们要吃苹果的话,会怎样切苹果呢?”“从苹果的中间竖着切一刀。”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继续问:“有没有试着横切一刀呢?”这样就很好地引起了学生的疑惑。此时,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苹果横着切一刀,然后将切面展示给学生,并且提问:“同学们,苹果的横切面中的核像不像一个五角星?你们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我们会得到不一样的结论。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画杨桃》这篇课文,来看看小作者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这样,通过一个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很好地将学生带进了新课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很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教学语言生活化

要想将生活化教学成功地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学情境生活化外,小学语文教师还要重视教学语言的生活化,因为教学语言不仅是教师使用最广泛的最基本的信息载体,而且是教师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教师通过教学语言来组织课堂教学、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作用。因此,在具体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应用,而且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结合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来开展教学。小学语文教师要贯彻和落实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要通过教学语言的生活化来降低所授内容的难度、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文化的生活气息,使学生自然而然投入到学习中。例如,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有更为直观的感知,以便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关小英雄王二小的英勇画面展示出来,同时配以动情的生活化教学语言来讲解说明。这样,教师通过生活化的教学语言营造出了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能够入境动情,顺利跨越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王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熏陶。

三、布置作业生活化

作业是小学生在义务教育学习阶段不可或缺的,因为学生要想将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掌握牢固,就要通过做作业来巩固。而且,小学语文教师也要通过检查作业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而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所以,小学生的作业布置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想使学生乐于做作业,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将作业布置得更加生活化,以便让学生感觉到语文知识就在身边,而且非常实用。此外,通过生活化作业,学生还可以开阔视野,了解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从而对于语文学习更有兴趣。同时,学生通过生活化作业的完成过程不仅可以体验到快乐,还可以锻炼和提高创造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协作能力、应用能力等。如果长期坚持的话,学生会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还会积淀一定的语言文化知识,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有效提高。

作者:石佳佳 单位:河北省邢台市马路街小学

第四篇

一、创建生活化情境进行语文教学

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积累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这样才能够在丰富的生活经验中更加了解语文的深刻意义。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知识的传授以及技能的训练一直被视为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学生的生活教学根本不被教师考虑在范围之内,学生也不能够将生活体验以及语文文章的精妙含义联系起来,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只会感到负担越来越大,直到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语文进行生活化教学之后,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基本知识以及锻炼理解语文知识能力的过程中就会更加轻松,学生也能够在生活中学会如何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根据生活中的真实经历以及真实感受创作出来的,所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延伸学生的课堂范围,让学生不再限制在课堂之中,还能够在课堂之外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为语文知识赋予更多的生活氛围以及生活气息,学生也能够更好地深入理解语文知识。

二、强调生活积累进行语文教学

语文是一种语言,它有着庞大的词汇家族,所以想要加入语文的大家族之中,就需要认识语文家族中的成员,所以学生想要学好语文就需要在生活中学习并积累,经过一点一滴的积累之后学生才能够逐渐了解词汇以及语句之间的关系,最后熟练地掌握并在生活中运用这些词汇。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每天定时写日记的建议,在写日记的同时学生还要定期进行检查以及修改,与班级同学互相分享自身的经历,这样学生的写作动力才能够被激发,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以及生活认知能力。此外在生活中学会随处发现知识,对于生活中的各种精彩体验以及感受到的各种情感体验要留意,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随着学生生活面的越来越广,学生也可以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加深自身的语文知识底蕴。

三、生活中实践语文知识进行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让学生更好地享受生活,创造自身的生活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目的。语文学科中所有的语文知识都来自于生活,生活中语文知识无处不在,并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分析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语文教材中脱离出来,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例如学生可以用板报等形式写出对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故事的具体感受以及内心体验,如:有的同学不节俭乱花钱,针对这样的情况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各种观点讲述出来,让学生自由地进行论述。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观察社会生活以及境况的建议,让学生开辟自身的语文学习眼界。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向家长讲授报纸新闻,对于一些语文服务尽自身最大的努力去做,例如帮助家长阅读日常家用电器的说明书,讲解电子产品使用步骤等,从而最大化地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

四、利用教学环境的改变进行语文教学

活化课文范文篇8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带着三个孩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又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3.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又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二.生活中孕育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靖江的江阴长江大桥、岳王庙、刘国均故居、靖江籍驻联合国武器核查专家郁建兴烈士事迹……等,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又如到村里去出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3.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活化课文范文篇9

关键词:农村;语文生活化;课堂教学

教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得以实践。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和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同理,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也离不开生活,生活就是语文教学的升华。俗话说得好:世间并不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农村中学语文生活化课堂教学就是把语文教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来学习语文,从而激发农村中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达到自主学习的目标。农村中学生的语文教学生活化有所限制,这就需要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一起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

一、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界对农村教学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我国农村教学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和城市学校比起来,在硬件设施上面还有很大的差距,例如,很多农村中学没有多媒体设备,限制了教学生活化的多样性教学。但是农村中学也有其优势,农村的山水多,更加贴近教材。农村学生的生活经历,更加有利于进行生活化语文教学。但是大部分农村语文教师并没有利用这种优势,而是按部就班教教材内容,让教学和生活失去了联系。在图书和多媒体教学方面,农村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也对农村语文教学的质量造成一定影响。所以,教师要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将生活化教学融入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在有限的条件下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能力。

二、农村中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1.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

语文教学提倡以人为本,教学中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学的展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目标;在丰富教学内容的时候,内容要有深度,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并学会创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七年级的一篇课文《松鼠》,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体现教育的以人为本,可在课前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去观察一些可爱的小动物,然后课堂上在带领学生熟读课本的同时,让学生用学到的词句来形容见到的动物。在培养学生观察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观点,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都有帮助。

2.对生活情境再现

常见的课堂教学,都是由教师口授,枯燥乏味,教学内容没有吸引力,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较差,这就导致学生处于一种消极的被动状态,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根据课堂反应及时调整教学,从生活实际案例引入,将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进行分组模拟游戏,一方面很好地激起学生对新颖教学的主动参与,另一方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比如,在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荐角色,以情景再现分读的形式对课文做有感情的复述,当课文融入自己的感情之后,以表情和动作增强了课文的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理解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能提高课堂效率。

3.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加深感悟体验

在一些偏远山区有一些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农村学生应利用这一优势,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地方特色,组织学生参与到劳动锻炼中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教育。比如,居住在风景区周边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去风景区进行现场教学,对名胜古迹进行观赏之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深入了解家乡这些名胜的历史,发现自己家乡美好的地方并传扬;每到农民农忙的季节,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可以去田地中帮助农民劳作,这些看似很简单的社会实践,实则意义重大,可以从劳动中收获快乐,切身体会到农民在大丰收时的喜悦。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在于,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自身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认知、写作水平。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来源于生活,对于中学语文作文而言,也需要生活气息使学生的作文更加真实。在实现农村语文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优化语文教学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只有在教学中不断融入生活化教学,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和生活的乐趣。所以我们要实现生活化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作者:时洪春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农安镇滨河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活化课文范文篇10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摘要:“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和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和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和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练习,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阅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和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摘要:

1.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熟悉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熟悉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练习,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摘要:在教学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和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喜好盎然。

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征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熟悉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喜好,引起高度注重,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带着三个孩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喜好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又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和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3.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摘要:“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闻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摘要:“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摘要:《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沉醉的品茶情景摘要: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假如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又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面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美丽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摘要: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布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二.生活中孕育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和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摘要:“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向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反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摘要: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标准》指出摘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摘要: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把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练习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布置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和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靖江的江阴长江大桥、岳王庙、刘国均故居、靖江籍驻联合国武器核查专家郁建兴烈士事迹……等,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又如到村里去出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3.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