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交林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20:48:40

混交林范文篇1

1林业建设中混交林栽植技术的功能

1.1有助于增加社会和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在积极加强林业建设的过程中,加大了对混交林栽植技术的研究力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不仅可以强化林业建设效果,还能够促使林业经济发展中创造更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对混交林栽植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对多种类型的树种进行充分应用,因此可以与多样化市场需求相符,再加上各地区有针对性进行树种的种植,可以提升林木生产速度以及产量,结合林木生长特性以及外部特征科学搭配树种的基础上,还可以提升林业发展过程中的美学价值和观赏性。1.2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栽植多样化树种是混交林栽植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主要特点,这就能够为不同动物生存营建良好环境条件[1]。在科学使用混交林栽植技术的背景下,通过对树种的合理搭配,可以有效构建林业资源空间,提升林业建设艺术价值,同时形成舒适的栖息地,为多种生物生长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在不断提升混交林规模的过程中,还能够促使当地空气质量的提升,将林业环境美化、绿化以及预防水土流失等方面的功能全面发挥出来,最终实现生态平衡的目标。1.3有助于提升森林物种抗灾害能力。同单一化树种林业建设相比,混交林栽植技术应用过程中,由于拥有丰富的树种,通过优化配置植物群落的方式,可以营建林内适宜的湿度和温度环境,为促进多种生物生长奠定基础[2]。多样性生物生存过程中,所形成的生物网呈现出复杂性较强的特点,能够产生良好的抗病虫害能力。

2常见林业建设中的混交林栽植类型

2.1乔木混交。乔木混交即在采用混交林栽植技术展开林业建设的过程中,所种植的乔木树种通常在2种以上,此时种间关系可以得到有效调节,对于构建稳定性良好的混交林具有重要意义[3]。在选择树种的过程中,应对乔木及其搭配树种的种植环境、生长特性等因素进行集中思考,确保其呈现出较强的一致性。并且,还应对林业建设当地的土壤气候等环境进行分析,确保所搭配的树种能够产生较高的存活率,为完成混交林速生丰产目标奠定基础。2.2主伴混交。林业建设中,在确定主要树种的基础上,应科学合理搭配与之相适应的伴生树种,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主伴混交的效果,强化林业建设效果。在实际选择树种时,应在整个混交林的上层进行主要树种的种植,以阳性树种为主,而所种植的伴生树种应在整个混交林的下层,其必须对光照要求较低。林冠繁茂是主伴混交的主要特点,在对这一混交林栽植技术进行充分应用的工程中,应对伴生树种和主要树种的生长特性进行深入分析,高低搭配的结构可以促使良好的防护性能产生于混交林当中。通常情况下,在林业建设初期,在全林株数当中灌木以及伴生树种应占据25%~50%的比例。值得注意的是,主伴混交栽植技术应用中,对地质条件拥有较高要求。

3林业建设中的混交林栽植技术的应用

3.1带状混交。带状混交即在采用混交林栽植技术展开林业建设的过程中,应优化选择2个不同树种,提升搭配合理性,混合交叉种植中,采用3行或3行以上种植方式。此时锁形成的混合林带可以给予观赏者一种规律性较强的带状感觉。3.2星状混交。星状混交即将其他树种适当种植在主要树种之间。要求种植者对树种特性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取长补短的方式创造良好的混交效果。例如,混交刺槐与杨树时,当主要树种为刺槐时,应以3:1为比例进行栽植,强化视觉效果。3.3行间混交。这一混交林栽植技术具有相对简单的种植方法,需要将隔行混交应用于各个树种之间,通过合理搭配高矮不同以及形态不同的树种,来强化种植效果,最终提升混交林的观赏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我国在积极加强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对林业建设的重要性产生深刻认知,并合理应用混交林栽植技术,强化林业建设效果。各地区在积极进行林业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综合分析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以及树种特性等因素,为从根本上强化林业建设效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曲娜,闫德仁,胡小龙,齐鑫淼,袁立敏,薛博.黄柳杨柴混交林固定高大沙丘成效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9,39(3):23-26.

[2]冯志,赵淑静.宾县西部、北部半山区和平原区混交林栽植模式[J].科技资讯,2008(33):97.

混交林范文篇2

关键词:混交林;营造;生态林业建设;建设思路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环境污染现象的加重,相关部门开始注意到森林资源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实践分析表明,遵守自然的循环规律,并尊重自然的生长状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能够有效地提升我国生态林业建设的质量。

1营造混交林的意义与优势

1.1有助于土地条件的改善

混交林具有较为复杂的结构,其可以发挥出减少蒸发量、降低相应气温与林内光照等积极作用。同时,随着混交林中的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的不断增加,枯枝落叶在分解后,土壤肥力也会随之不断提升。

1.2能够更科学合理的引用空间与营养面积

结合生长特点、耐阴性,以及根型等因素来科学交配混交林生物物种,可以使得地方空间得到更好的缓解,能够为植物在不同层次、不同时间的生长提供足够养分、光照与水分。

1.3有助于林产品产量、质量的不断提升

混交林能够有效借助外界一系列优良环境条件,如,各个树种之间具有相互促进作用来增强光合作用,促进光合效率的大幅度提升等。在混交林中,主要树种可以通过获得伴生树种方面的有力支持,使其主干得到快速生长。混交林地上、地下2个部门的结构都较为复杂,与单纯林相比,其不论是在预防水土流失,还是涵养水源等方面上发挥的积极作用都相对比较高。

2混交林的营造策略

2.1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思想

在开展混交林的建设工作之前,工作人员应该明确自身的工作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工作人员可以开展封山育林工作,将稀有物种的树木进行保存,并建立相关的自然保护区域;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飞播造林的方式增加森林的覆盖面积,并扩大森林资源,进一步完善森林系统的建设,创建完善的生态文明系统,为后期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2.2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工作人员应该坚定自身的工作原则:以生态效益为基准。同时工作人员应该明确自身的工作目的:建设能够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共同发展的经济商品林;在正式的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种植理念。在开展种植工作前,应该对现场的地质进行分析检验,并随机抽取树种样品,进行实验,在确保其能够健康生长时,方可进行大面积播种,以此保证整体工作的质量,并且降低资源的浪费;在选择树种时,应该坚持“合适为大”的准则,在能够种植乔木的土地上只种植乔木,在适合种植灌木的土地上种植灌木。但是在能够种植2种树种的土地上一定要种植混交树种,以此提升混交林的成活率;在造林的方式中,工作人员可以针对不同的树种实施不同的造林方式,比如封山造林或是飞播造林,以此保证造林工作的质量。

2.3注重树种的选择

在开展混交林的营造工程前,工作人员应该对土地进行划分。比如,根据气候的不同以及土壤的不同进行划分:将土壤干燥的土地划分成一组,将土壤湿润的土地划分成一组;将气候良好的土地划分成一组以及将气候恶劣的土地划分成一组;工作人员可对不同小组的土地进行分析,确保各个小组间的差异不尽相同;工作人员应该根据不同小组土地的质量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树种以及伴生树种;在我国当前的造林工程中,最常使用的混交林树种就是油树、杨树、榆树以及落叶松。树种不同,其所最为合适的生长环境也不同,所以工作人员一定要对其加以分析,确定其性质之后,再实施造林工作。

3在生态林业建设中应用混交林的建设思路

3.1用混交林代替纯林,提升生态建设的优越性

一般来说,纯种树林的防御能力较弱,在建立纯种树林的时候,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监管,并定期对其实施预防措施。但是,在混交林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其树种较多,所以抵抗能力较强。在其生长过程中,能够凭借自身有效地抵抗病虫害的侵袭。所以,在生态林业建设中应用混交林能够有效地提升建设的质量以及进度。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脚步,并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以及工作难度,使其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对树木的生长状态进行观察以及记录,进而提升混交林的生长质量。

3.2降低森林资源的局限性

传统的纯种树林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种植难度,但是由于其抵抗能力较弱,成活率较低,所以并不适合大面积的造林工程。此外,在开展生态建设的过程中,森林资源的丰富性是保证建设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倘若单纯地营造纯种树木,就会大大延缓生态建设的时间。因此,在实施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地种植混交林。在此情况下,多种品种的树木能够同时生长,大大地提升了森林资源的种类。此外,由于混交林自身的防御能力较强,所以也能提升森林资源的质量。

3.3加大营造力度,引用多种造林模式

相关部门应从不同层面给予足够重视,适当加大混交林的营造力度,为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的高效、有序落实提供有力支持。混交林不仅能够促进土壤肥力的不断提升,通过科学合理引用,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也能够得到进一步改善,真正促进土壤微生物的循环发展。同时,也能够从整体上进行完善森林生态体系的构建,为整体平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尽可能降低病虫害抵抗能力,使得森林火灾等各类不利因素能够得到有效应对,促进森林防护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对于混交林不同类型的考虑,还要结合其存在的树种特点、土地条件等方面来做出全面分析,科学选用乔灌混交、针阔叶林等比较适合的套种方式,以确保土地、空间都能够得到科学、充分利用,为多种森林类型的构建创造良好条件。此外,还要重视培植资源的再生利用,促进资源利用率的不断提升,进而获得更理想的生态效果。在营造混交林过程中,要结合具体情况,注重多样化造林方式的科学引用。主要是因为生态林业、效益的实现与造林模式的选用是否科学有着直接联系,特别是造林模式具有的科技含量、经营水平等因素带来的影响更加显著。例如,在相同条件下,水源涵养林的水涵养量就要远远高于单层纯林。且使用阔叶林的优势也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能够为造林工作中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提供有力支持。因此,结合不同地域间存在的差异性,应注重多样化造林方式的科学选用,以此来不断提升生态林业建设水平。

4结语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今时代,林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在实施生态建设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不断地进行创新以及改革,尊重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合理运用混交林,提升生态发展的效益,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并间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文强.浅谈营造混交林的必要性[J].现代化林业建设,2015,05(15):54-55.

[2]董恩秀.混交林的营造与生态林业建设思路[J].林业资源建设,2015,03(13):78-79.

混交林范文篇3

关键词:林业建设;混交林;栽植技术

随着工业化及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在发生巨大改变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由于人们过度追求经济利益,林业资源乱砍滥伐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我国林业资源数量和质量都呈现下降趋势。林业资源被破坏,使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受到了威胁,为改善当前严峻的林业资源现状,加强林业建设中的混交林种植技术,是缓解我国林业资源危机,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举措。

1混交林在林业建设中的作用

1.1增加经济、社会效益。混交林栽植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也为林业经济发展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混交林丰富的树种类型,为满足市场上不同的林木需求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因其自身林木品种的生长特性,具有产量高、产出快的特点,能满足市场量大、品种多的需求,提升林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树种之间按照树木种类的外部特征及生长特性进行科学搭配,采用艺术手法进行空间及结构的混搭,还具有观赏及美学价值。1.2维持生态平衡。混交林因植物多样性的特点,为各种动物的生存环境创造了条件。通过采用科学的混交方式,合理搭配树木品种,实现林业资源的空间构成,艺术构图需要,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地。大规模的混交林可以大幅减少空气污染,提高空气质量,同时在绿化、美化环境、防止水土流失、隔离噪音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从而维持生态平衡。1.3增加木材及其它林产品的质量、产量。树种搭配合理的混交林,林木品种多,而且混交林在生长过程中,不同的树种之间在生长过程中能够互相促进生长,提高林木质量,生长周期短,产量高,总产量比纯林高30%~50%,甚至成倍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林产品的质量和数量。1.4混交林提升农林经营方式的多样性。混交林栽植技术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的林业资源数量和种类。混交林由于郁闭期早,生长迅速、产量高等特点被大规模种植,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其丰富的树种,科学合理地搭配种植模式,改变过去农民单一种植模式,丰富农林经营方式的多样性。1.5提升森林物种的抗灾害能力。过去单一的植物群落更易引发病虫害、火灾及其他自然灾害,而混交林植物品种丰富,加之植物群落的优化配置,使得林内空气温度和湿度适宜,为各种生物提供生长环境,生物的多样性造成物种之间的天敌互相制约,提高病虫害的控制能力,各种生物间复杂的生物网,增强有害生物群的控制力。同时不同植物品种抵御各种灾害能力不尽相同,另外林内温度较低,湿度大,植物品种众多,各种可燃物不易着火,在提升森林物种抵御各方面显著优于单一植物物种。

2混交林在树种种植上的搭配类型

2.1乔木混交类型。乔木混交是指种植搭配2种或2种以上的乔木树种,有效地调解了种间关系,促进了混交林的稳定性。在树种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乔木与其搭配树种的生长特性与种植环境要求是否协调一致。同时还要考虑搭配树种本身的特性是否适合在此地生长,只有充分考虑每种树种的特性,才能实现混交林的合理搭配,实现混交林速生丰产的目的。2.2主伴混交类型。主伴混交对主要树种选择适宜的伴生树种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达到互相促进生长的目的。在树种的选择上,主要树种位于整个混交林的上层,选用阳性树种,而伴生树种对光照和阳光的要求较低,一般位于下层。这样的搭配类型通常林冠繁茂,并充分考虑到主要树种和伴生树种的生长特性,这种结构上的高低搭配,增强了混交林的防护性能。一般在造林初期,伴生树种或灌木应占全林株数的25%~50%。但主伴混交类型对立地条件上的要求较高,应用范围相对较小。2.3乔灌木混交类型。乔灌木混交类型因其树种对种植环境要求较低,易成活,稳定性强被广泛应用。这种混交类型利用主要树种和灌木树种进行混交种植,在种植结构和树种的搭配上,由于灌木树种自身成活率高、寿命长、易管理等特点,完全可以适应复杂及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域,因此,在地理条件越差的地域乔灌木混交类型被应用的比例越大。2.4株间混交类型。株间混交类型又称行内混交,指不同的树种在行与行之间、株与株之间进行搭配种植。由于是2个或2个以上树种在行内彼此隔株进行混交,这种混交方法种植程序比较繁琐,在造林建设中也不太常见。2.5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混交林类型和结构特征。2.5.1沙棘与乔木树种混交种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混交林树种的选择和搭配上,充分考虑造林区域的立地性能,根据土质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耐旱、喜光、耐因力差的树种,沙棘属于中生树种,因其自身独特的生长特性,非常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伴生树种。在与乔木进行混交时,沙棘混交林样方为20m×20m,并且要保证混交郁闭度的合理性,以免影响沙棘的生长效果。2.5.2刺槐与杨树混交种植。沙地进行刺槐、杨树的混交种植,由于刺槐具有较强的固氮作用,不耐庇荫,耐旱能力较强,科学合理地搭配杨树,可以促进土壤的腐殖质及有机物质的增加,增强了土壤的营养,2个树种之间互相促进,共同生长,提高了林木的生长速度。2.5.3梭梭与沙拐枣混交种植。梭梭与沙拐枣因其强大的根系及抗旱能力,被广泛应用于干旱地区的混交种植,对土壤及水分的要求不高,在沙漠地区的绿化带及防护林应用较为广泛。

3混交林的混交种植方法

3.1带状混交。带状混交就是将2个不同树种进行优化选择,合理搭配,在种植方式上以3行或3行以上的方式进行混合交叉种植,这样的种植方法在视觉上给人一种规律性的带状感觉,从而可形成一个混合林带。3.2星状混交。星状混交就是在一片种植区域内,在主要树种之间适当种植其他树种。星状混交要充分考虑到2个树种之间的特性,互相取长补短,获得较好的混交效果。比如杨树与刺槐进行混交时,如果刺槐作为主要树种,栽植比例为3∶1,就能营造出这种感觉。3.3行间混交。行间混交因其种植方法简单,在生活中此种种植方式非常常见。行间混交就是对不同的树种进行隔行混交,考虑到种植效果,在树种的选择上充分考虑植物外部形态、高矮不同进行合理搭配,从而在发挥混交林作用的同时供人们观赏。

4结语

林业建设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而混交林栽植技术符合生态平衡发展规律,在我国的林业建设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在今后的混交林栽植技术发展过程中,要结合种植地区的区域特征,因地制宜,大胆创新,采用科学先进的栽植技术实现混交林栽植,为促进我国林业经济发展,改善人居环境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边铁林.林业建设中的混交林栽植技术探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7(6)

混交林范文篇4

1.1混交林的营造能充分利用营养空间。根据不同生物树种分析,对其科学混交,促使地上、地下空间的充分应用。比如,将针叶林和阔叶林进行混交,将乔木和灌木混交等,能缓解更多的地上空间,在各个树种分布中,也能在不同时期实现不同层次发展,促使其各个因素的充分使用。1.2改良土壤的作用。混交林的结构较为复杂,整体上具备一定层次,林内的光照也能促进林木的积极生长。同时,在林内随着湿度的不断增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在逐渐减少。在复杂的混交林中,土壤微生物、酶活性也在增加,一些枯枝落叶分解后,也能达到改良土壤的作用,促使其肥力的提升。所以,混交林营造工作具备十分重要的作用。1.3促使效益的防护作用。阔+阔混交或阔+针混交的林分,其涵养水源的能力更强、保持水土的作用更明显。比如:润楠+枫香混交林,枫香枯叶具备的持水量更高,或杉木+润楠混交等都对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具有明显增强作用。在这种造林方式下,不仅能避免在降水中冲刷林地地面,也能达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1.4混交林的营造能提高抵御灾害能力。混交林的结构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生态系统,能最大限度地抵抗自然灾害,促使其生态作用的实现和发挥。混交林的林木生长都较为强壮,林区内的气候环境也存在很大差异,由此可能实现生物的多样性,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制约发展,抑制了大面积病虫害的发生。同时,林中的食物也更为丰富,能吸引更多鸟、兽来维护生态的自然平衡性。由于混交林区内的温度比较低,湿度较大,一些可燃物不容易着火。特别是在针+阔混交林中,因树木之间的相互阻隔,将预防火灾的蔓延和发展,大大降低了火灾风险。对人工林而言,混交林也是避免大风危害的最好经营方式。因此发展落叶阔叶林的混交,是避免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有效途经[1]。

2生态林业建设遵循的原则

在生态林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地区的实际条件,确定混交模式,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类型。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增加,很多自然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森林覆盖率不断降低,水土流失严重。所以,需要加强混交林建设,提高造林质量,从而实现森林生态建设,保护森林资源。在实际工作中,可通过封山育林、造林等手段,开展森林生态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森林资源,提高森林的林分质量,能保证森林生态体系的完善化,也能在整体上为社会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遵循几点实施原则:将生态效益作为培育的主要目标,积极营造生态林;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原生珍贵树种加以保护,实现保护和发展相统一;在对树种的选择过程中,可以使用乔灌结合方式,进行多树种混合。在造林时,要将其划分,根据地区内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土壤特征等,选择适合的地区进行种植,做到适地适树;要遵循一定的配置原则,如:乔灌配置,当在立地条件较差区域的时候,可以适当增加营造灌木树种的比例;在对树种进行搭配的时候,也要根据各区域实际情况,充分对树种的机械、生物量、生物化学关系进行分析后再搭配,保证在造林区域内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2]。

3混交林的营造建设战略

3.1实现生态林业划分。为了实现林业的生态化建设,在营造和建设混交林的过程中,需要对混交林区域进行规划,确保区域内的生态平衡,促进区域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多年前,各个地区都实施了林业区划工作,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这些工作的实施,对森林资源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同时也为森林旅游产业的积极发展提供保障。在实践工作中,为了实现林业生态化建设,必将对混交林进行规划,使其发挥最大效益。通过现代林业理论的应用,将混交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商品林等,并对其进行分类经营。对于商品林,要使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其管理;对于生态林,可以引导社会公益事业进行管理,保证在生态林建设和发展下,为其提供充足资金。在对混交林进行划分的时候,也要根据地区的特点,对森林的类型进行划分,促使其社会经济、森林生态功能的实现,同时为了保护重点生态林区,在工作中要为其制定出合适的保护措施[3]。3.2加大力度营造混交林。加大力度促进混交林的营造,确保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的实施和发展。混交林具备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对其充分应用,也能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实现土壤微生物的循环发展。同时,也能在整体上为其构建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确保整体的平衡发展,保证其病虫害抵抗能力的提升,充分应对森林火灾等一些不利因素,提高森林的防护能力。基于混交林的不同类型,也要根据其存在的树种特点、立地条件等做出分析,选择使用针阔叶林、乔灌混交、等一系列套种方式等,促使土地与空间的充分利用,保证多种森林类型的建立。并且,还需要对培植资源再生使用,以促使资源的最大化使用,在这种多样化组合方式下,不仅能提升森林生产力,也能获得良好的生态效果[4]。3.3造林模式的多样化。在混交林营造工作中,能促使造林模式的多样化发展。因为生态林业生态效益的实现与造林模式存在很大关系,尤其是造林模式所具备的科技含量、经营水平等更为突出。比如:在相同条件下水源涵养林、复层林比单层纯林的水涵养量要高许多。并且,使用阔叶林的优势也能充分发挥,保证在造林工作中发挥良好的生态功能。但是,由于地域之间的差异,还需要对环境中的各个因子重新组合,提出不同的技术措施,同时对造林模式实现多样化发展的设计工作,以保证在生态化林业发展下,实现群落的多样性。3.4推广林业现代科技。在林业不断进步和发展下,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需要对科学技术充分应用,解决林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以保证能获得良好的建设效果。比如:ABT生根粉、高效吸水剂、浸根造林技术的使用,将其推广到生态林建设和发展中,不仅能促进科技含量的提升,也能获得更高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5]。3.5实现环境保护规划。为了促进林业的生态化建设,在混交林营造工作中,要做好环境保护的规划工作。因为随着生态林业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经常会引起一些社会矛盾。尤其是受各个因素的限制和影响,会引发一些乱砍滥伐、开荒种地等现象。因此,实现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划,不仅在工作中缓解更多的人力、物力,同时也能降低给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所以,在林业生态建设和发展中,实现混交林的营造工作,为其做出环境保护的规划工作,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以达到森林资源的保护目的。

4总结

实现生态林业建设,要积极发展混交林营林模式,将改善生态环境作为首要目标,并为其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促使森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林业不仅能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也能为社会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参考文献

[1]丁旭欢.林业建设中混交林营造方法[J].宁夏农林科技,2015(6):22-23.

[2]邓立明.混交林造林方式及优缺点浅谈[J].南方农业,2017,11(11):55-56.

[3]赵永强.探讨混交林的方法及要点[J].农民致富之友,2015(1):152.

[4]董占强,武让,武晓彦,等.黄连木与臭椿混交林营造关键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4(21):7052-7053,7056.

混交林范文篇5

1.存在问题的由来

单一黑杨大面积持续不断的发展,虽然带动了林业产业的逐步升级换代和三大效益的显著提高。但是,大面积营造纯林常产生不良后果,如地力逐渐降低,木材产量下降,林木病虫和火灾不易控制等严重缺点;为持续不断的发展高效平原林业,在突出抓好杨树栽植的同时,全力营造以杨树为主栽树种的混交林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

2.解决问题的办法

2.1.营造混交林的优点

一是能够充分合理的利用空间和营养。如阳性树种与阴性树种混交,浅根性树种与深根性树种混交等,使具有不同生长特点的树种搭配在一起,各树种能够在较大的地上地下空间分别不同时期和不同层次范围利用光照、水分和各种营养物质。

二是改善立地条件。混交林的冠层厚,叶面积大,结构复杂,且枯落物多,而成分较多,比纯林更能改善林内小气候和提高林地土壤肥力。杨树刺槐混交林表层土壤(0~20cm)有机质含量较杨树纯林有极显著的提高,混交林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117%,是杨树纯林的5.40倍。

三是提高林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混交林。由多树种合理搭配,不但能充分利用环境条件,而且能使树种之间相互促进,从而使总蓄积量高于单纯林;主要树种在伴生树种辅佐下一般生长较为通直、圆满,干材质量亦较纯林为好。

四是发挥防护效益。混交林林冠浓密,根系深广,枯枝落叶较为丰富,地上地下部分结构比纯林复杂,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以及其他防护效能方面都优于纯林。

五是抗御外界不良环境因子的能力较强。混交林与纯林比较,树种多,生境条件好,病虫害的天敌较多,可以抑制病虫害的繁殖和蔓延。由于混交林温度低、湿度大,火灾的危险性比较小。如针阔叶混交林能防止树冠火和地表火的形成;深根性树种与浅根性树种混交,可以防止风倒等。

3.解决问题的依据

3.1.营建混交林绝不是闭门造车所想起来的,已有充分理论依据说明营造混交林是一种最佳的人工林模式,混交林是被历史所证明和实践所检验过的,是全球林业专家公认的极具稳定的生态效益最优的森林群落。长期以来因各种原因被人们束之高阁,没有被大家所接受和掌握而已。

3.2.营建混交林的现实条件已经具备。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混交林营造技术上不存在任何问题。造林绿化队伍日趋专业化;可供选用树种品种的资源十分丰富,已发掘出较为丰富的乡土树种资源;苗木的繁育手段完善可靠;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的实施.,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每年都投入大部分资金要求用于营造混交林。可以说营建混交林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3.3.混交林建设的外部环境大为改善,不仅是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和林业部门自身宣传报道的力度加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人们对改善生态环境的心情日益迫切,社会舆论对环境问题的报道频繁,伴随着美学事业的全面发展,全社会关注环境改善的热情空前高涨。

4.解决问题的原则

4.1.建设好混交林首要的工作必须做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计可行,这是关系到能否建设好混交林的基础性工作。

4.2.建好混交林最基本的要求必须做到: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技术运用要到位,检查督促要及时,竣工验收要严格。

4.3.建好混交林要特别注意树种之间的互补性,掌握阴阳结合、针阔搭配、乔灌错落的原则。

4.4.建好混交林侧重点要放在后期的管护上,坚持造管并举的原则。

4.5.混交林建设刚刚起步,由于有很多人对混交林的认识不深,没有提高到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的高度去认识加快建设混交林的重大意义,离全面实施尚有较大的差距。

5.解决问题的要素

杨树混交林营造成功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杨树与混交树种间的关系使杨树在伴生树种的辅佐下取得最佳的生长效果。选择好的伴生树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造林地的条件和造林目的选择适宜的主要树种杨树,再确定相应的伴生树种、混交方式和混交比例。经过全国多年多点的大面积混交造林试验,可选用泡桐、刺槐、臭椿、梧桐、香椿、合欢、楸树等与杨树进行块状混交或带状隔离。实践证明目前杨树的最佳混交树种(伴生树)是刺槐、楸树和梧桐,刺槐主要品种有窄冠刺槐、香花槐、四倍体刺槐、速生红花刺槐;楸树品种有豫楸一号、豫楸二号、周楸二号等。混交的方式可以是株间、行间、带状和块状混交。

混交林范文篇6

沙地人工幼龄林一般在20a以内。首先,造林后3~5a,每年5月中旬至8月中旬及时除草松土2~3次,而造林后2~3a若再追施氮、磷肥更能促进幼龄林生长,缩短林分郁闭时间,以提早发挥出幼龄林的生态防护功能。其次,要及时采取修枝、抹芽、除萌等抚育技术措施。在章古台,对松树就是及时修去底部轮枝,对杨树是要及时抹芽。并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好幼龄林地避免人为或其他情况破坏树木,确保正常成林,以高效发挥出林地林木的固沙保土、保水、保肥等功能。第三,要采用林农间作与以耕代抚的方式抚育幼龄林。同时,要经常开展检查和巡视,及时去除林分中的濒死、枯朽木,及时有效发现和防治病虫害,以稳定发挥出林分的生态、景观、经济和社会功能。

2解析沙地人工林经营的核心内涵,实施沙地人工林经营技术

2.1沙地人工林经营的核心义涵。首先,要遵循沙地生态系统演替规律,科学规划人工混交林营造与经营的时间、空间。第二,要在每年经营能力内通过适度和有序的更新,优化现有混交林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第三,要大力推进管理与政策创新,提升现有人工林和每一块新造林地的集约经营水平,实现稳定发挥整个人工混交体系防护功能等目标。第四,要由科研单位参与或有关技术人员现场设计,科学确定防护林成熟前期、成熟期和更新期的不同培育技术措施。第五,要将有害生物防治、防火、林地保护与管理、林产品加工利用等,纳入广义的经营范畴。下面,以典型的辽宁章古台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和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相关研究结果为例,简述沙地人工林经营的技术措施。2.2沙地人工林经营。2.2.1密度调控。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宋晓东等,根据近几十年密度试验固定标地的林分生长和健康监测结果,结合水量平衡密度和生产实际,得出樟子松人工林适宜密度:林龄20年及以下,每公顷保留樟子松810~960株;林龄21~40a,每公顷保留樟子松390~450株;林龄大于40a,每公顷保留樟子松330株。该研究结果已纳入辽宁省森林经营技术规程(DB21/706-2013),并在生产中得到应用。2.2.2人工整枝。对于密度较大的樟子松纯林,在密度调控的基础上,用人工整枝调控林木的冠高比(宋晓东等,2011)。研究认为:樟子松幼龄林以保证林木生长为主,最佳整枝强度为冠高比1∶2;中龄林以预防和控制病害为主兼顾生长指标,最佳整枝强度为冠高比1∶3和1∶4;近熟林和成熟林以林分健康和稳定为主,最佳整枝强度为冠高比1∶3。该研究结果突破了传统技术规程的相关限制,被纳入新修订的辽宁省森林经营技术规程(DB21/706-2013)。另外,整枝强度的大小要结合林分密度综合考虑,密度大的林分整枝强度应大些,反之亦然。对年龄较小、密度较大的林分,单靠间伐调节水量平衡容易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整枝更为必要。2.2.3林分结构调整。从幼龄林至成熟期,通过混交其他树种和林农(牧)复合,增加物种多样性,增强林分稳定性,扩展生态经济功能。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自1976年以来,就开始研究混交林营造技术[1],近十年,继续营造行带状混交林,并试验营造了冠下人工更新和林农(牧)复合模式,调整章古台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结构。研究认为:彰武松、赤松、油松、班克松、长白松、异砧红松、樟子松、沙地云杉、杜松、铅笔柏、银中杨、北抗杨、小钻杨、色木槭、山杏、暴马丁香、刺槐、平榛、沙棘、胡枝子等为适宜混交树种,其中樟子松+彰武松+色木槭、樟子松+银中杨、樟子松+白榆为典型的行带状混交林模式。而对大面积樟子松人工固沙林结构调整,一方面以5倍成林高为一带(其长边方向垂直主害风方向)进行顺序皆伐并造林形成上述混交模式,另一方面可行带状嫁接彰武松、红松改造樟子松纯林为针、针混交林;试验的冠下人工更新模式,一般在近熟中和成熟林中进行,通过冠下栽植色木槭、暴马丁香、皂角、异砧红松等树种,把樟子松纯林改成樟子松+彰武松+色木槭+杜松、樟子松天然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异砧红松冠下更新等异龄复层(混交)林,使林分更加稳定、高效;示范的疏林草地模式,对近熟林和成熟林进行卫生伐和更新伐,形成自然恢复疏林草地植被。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认为疏林草地能显著提高保留樟子松的胸径生长量;林农(牧)复合模式,通过行间种植玉米、谷子、花生以及羊草、冰草和燕麦草等发现,林农(牧)复合改善了林地的水分养分条件,促进了林木生长与健康,兼顾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实现了长短期效益的互补[2]。2.2.4防护和更新年龄。章古台樟子松人工林的初始防护成熟龄为28a,对应的成林高约9m。当保存密度为2500株hm-2(2m×2m)时,辽宁樟子松人工林的初始防护成熟龄为15a,更新年龄为56~66a[3]。

3沙地人工林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措施

3.1主要问题。主要是对现有沙地植被保护不够、经营水平低、生态建设多次反弹的问题。3.2解决措施。要强化引导、广泛宣传,改变沙地人工混交林营造与经营理念。要正确评价现有人工林,确立科学经营的思想。要强化新造林地的长期专人管护,大力推进林地标准化、应用大数据科学管理。同时,与国家科技创新政策衔接,强化林业经营政策创新,省、市林业主管部门要面向县级解读国家与地方林业政策。通过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扶持,加大科研投入,强化科技支撑,引导省、市林业科研院所强化技术培训,加快科技示范推广,落实创新政策督查机制,帮助县级及以下林业各主体享受优惠政策,以解决好现有沙地植被保护不够与经营水平低的问题。要在生态脆弱沙区实施生态移民,因为减轻人口压力是改善沙地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最根本、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措施,这样就能解决好目前存在的生态建设多次反弹的问题。

总之,通过沙地人工混交林经营,实现科学改善生态、有度利用资源、持续维护平衡、不断提高人民生产生活水平和有效带动沙区经济绿色发展的综合目标。

作者:梁树军 单位:建平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参考文献:

[1]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培育技术[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2:58-62

混交林范文篇7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所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而形成的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它本身包括着传统的造林绿化内容,一些成功的单项造林技术与新技术的筛选与应用,但不是简单“相加”与“拼盘,’;它的目的不仅只考虑经济效益,而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并重;它的全过程是配套技术合理组合的完整工艺流程。

二、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系统论原理

人工生态系统的建造调控是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所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给“系统”所下的定义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凡是一个系统它应具备如下特征。

1.1结构的有序性

一个系统既然是广有机整体,它本身必须具备自然或人为划定的明显边界,边界内的功能具有明显相对的立性。一片果园、一个人工林它与相邻的系统是具有明显边界的,其功能与其他系统也是不同的。同时,每一个系统本身一定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分所组成。系统内的组分之间具有复杂的作用和依存关系。作为人工林生态系统,本身就包括着森林生物和森林环境两大组分,而其两大组分又可以自成系统(于系统)。像森林生物要分成植物(林木与伴生植物)、动物(鸟兽、昆虫)、微生物(真菌、细菌);从环境角度讲,作为人工生态系统又应当分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这些组分形成了复杂的水平分离和垂直分离.

1.2系统的整体性

为一个稳定高效的系统必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各组分之间必须具有适当的量的比例关系和明显的功能上的分工与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价值的转换功能。系统中某一个组分发生量的变化以后必然影响到其他组分的反应,最终影响到整个系统。林、眶生态工程设计、建造过程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通过整体结构的建造而实现人工生态系统的高功能。

2、环境因子的综合性

自然界中众多个环境因子都有自己的计算单位,每个因子也都是对生物产生重大影响,在林业生态工程中要十分注意的是多项因子对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这种综合影响的作用往往与单因子影响有巨大的差异。如何进行多因子综合评价对今后林业生态工程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3、食物链原理

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学的重要原理,食物链与食物网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使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于植株之中,所以,称绿色植物为“生产者”。绿色植物被草食动物所食,草食动物被肉食动物吃掉,这些动物中有的吃草,有的吃其他动物以维持其生命。植物和动物残体又可为小动物和低等生物分解、以这种吃与被吃关系形成的关系称之为食物链关系。后两者分别称之为“消费者”和“分解者”。

4、扩大视野,修正传统林业概念

多少年来我国大农业范畴一直存在着一个传统观念;农业就是粮食、林业就是“大木头”、畜牧业就是猪和鸡。林业建设几年来一直认为用材林才是林,造林就是刨坑栽树,农业防护林就是大小方田林网。林越来越萎缩,概念越来越窄,专业越分越细,将一个森林大系统分割得零零落落,把很多本来属于林业范畴的东西,如中草药、食用菌、野生动植物、野生花卉、香料植物甚至果树都拒之门外。这种观点对我国林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提出林业生态工程就是要归还林业的本来面目,把林业作为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来看待,发挥林业的综合功能。

三、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混交林范文篇8

一、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营林技术的重要性

林业生产包括培育树种、造林、抚育管理以及周期性的砍伐等。树苗从种下到长成大树的过程中都受到有害生物的威胁,并且有可能因为林业有害生物死亡。而营林技术则是林业有害生物防空的基础,其通过利用生物间的生态辩证关系,并结合生物、物理措施把有害生物控制在不会造成林业灾害的范围内,从而对林业有害生物造成的危害进行预防,例如增加害虫的天敌,改变昆虫的发育、繁殖,培育抗病虫树种等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逐渐由原来的治理向预防方面转变,由治标转为治标治本相结合,而营林技术则是可以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防控方法,是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

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应用营林技术

2.1选育抗病虫树种

同一树种因为不同品系所以其抗病虫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优良的树种抗病虫能力自然更强。在林业生产的培育期,提高树种的抗病虫能力自然能够让森林中林木的免疫力提高,降低受到病虫侵害的几率。在培育抗病虫树种时应结合树种种植地的实际情况,并结合科学的培育方法,培育并选育抗病虫能力强、产量高、适合种植地栽种的优良树种。

2.2营造混交林

混交林是将不同树种种植在一起,使林业中的树种多样化,形成生物平衡,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最受欢迎的营林技术。混交林的营造中树种的选用:①两种以上乔木树种混交;②乔灌木混合种植;③主要树种、次要树种与灌木树种混交种植。混交林营造中的配置方式包括:株间混交、带状混交、行间混交、块状混交、植生组混交。营造混交林并不是什么树种均适用的,营造出不良的混交类型反而会抑制树木的生长。因此,混交林的营造中一定要注意树种的选择,并且需要考虑种植地的地理环境,坚持因地制宜和适地适树的原则,选用在种植地能够更好生长的树种。相较于纯林而言,其营造难度较大,但是混交林因为树种更多样化而具有更多的优点。混交林因为树种多样化,生物的生存条件更为复杂,不仅使大量的害虫、病菌失去了繁殖条件,无法繁殖,还增加了生物的天敌,使森林处于一个生态平衡的状态,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另外,混交林利用外界环境条件和树中间的促进作用,能够更好的进行关和作用,树木生长更为旺盛。

2.3建立隔离带,预防虫害扩散

隔离带是用于防止虫害在森林中扩散、传播的有效预防措施。多数林业有害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会迁飞、转移,特别是单一食性的害虫,这也是林业病虫害扩散的重要原因。通常害虫在幼虫时期的食量较大,而当他们在原来的寄主处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时就会选择转移、迁飞到新的寄主身上。而幼虫因为不能进行长距离的迁移,所以它们会选择附近的寄主。因此,在营造林时可以设立隔离带,用于防止这类幼虫的迁移。

2.4对林区进行清理

若是树木已经遭虫害不能治理或是已经枯死、被自然灾害等毁灭,那么一定要将这些树木进行清理,避免它们影响健康树木的生长。其中,特别需要注意虫害树木的清理工作,清理虫害木是治理害虫,改善林木条件,确保林业生产力、绿化效益的基本工作。假如林区大面积遭到害虫侵害时,首先根据相应的技术规格对遭受危害的立木进行清理,然后选择对病虫害有抗性的树种对林区进行更新。

三、结语

人们对环境的重视使得林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加快,但是现代林业在建设及发展的过程中,林业有害生物对森林资源所造成的危害会对林业建设造成巨大的损失。近几年,因为森林面积不断的增加,外来生物也在增多,这也使有害生物物种在逐渐的攀升。因此,造林过程中引进外来物种时务必注意生态平衡。而在日益增加的森林受损面积面前,进行有效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林业管理的重点。笔者今天对部分营林技术应用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希望以后会有更多的有效防控措施来保障林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吴慧兰 单位:信州区林业局

参考文献:

[1]刘建林.营林技术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影响效果[J].林业勘查设计,2015,01:29-30.

混交林范文篇9

1)林地资源。清原县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92%,其中:有林地面积占900%以上。商品林地占560%,公益林地占438%,其它占02%[2]。2)森林面积、蓄积。清原县的森林纯林多、混交林少,阔叶林和针叶林比重大,针阔混交林比重较小,其中:针叶林面积占全县林分总面积的434%;阔叶林面积占524%;针阔混交林面积仅占22%[2]。清原县的森林中幼龄林多,近成熟林少。幼龄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占林分的407%和192%。中龄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占305%和372%。近熟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占170%和231%。成、过熟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占118%和205%[2]。3)主要树种。清原县针叶树以落叶松为主,阔叶树以蒙古栎(Quercusmongolica)为主。针叶树中落叶松(长白落叶松(Larixolgensis)、日本落叶松(Larixkaempferi))面积占803%,红松(Pinuskoriensis)、云杉(Piceaspp)等其它针叶林面积占174%。阔叶林中蒙古栎面积占653%,其它阔叶林占347%[2]。4)林分起源。清原县森林以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为主,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面积分别占林分面积的478%和522%。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均以中幼龄林为主,其中: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的中幼龄林面积分别占各自面积的744%和683%[2]。2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依据清原县森林资源现状,总结集成清原县近年来森林经营工作的经验,系统集成复层异龄混交林、定向培育、林苗一体化、林下多种经营、防护林增效等5种森林可持续经营培育模式组[3]。共包括17个适合清原地区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

2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

2.1复层异龄混交林经营模式组

依据清原县成功营造红松、白桦、水曲柳、蒙古栎混交林的经验,选择区域内部分更新演替能力不足的天然阔叶林和人工针叶林进行复层异龄化培育,人工推动演替进程,培育生态主导型的多功能森林。经营对象主要为立地条件较好、坡度15°以下的公益林和中龄林阶段的商品林。

2.1.1天然阔叶林冠下更新红松培育针阔混交林模式

天然阔叶林冠下人工更新红松,培育针阔混交复层林。1)对林龄30a以下,郁闭度超过08且分布均匀的幼龄林进行透光伐,伐除干型较差和长势不良的林木,以及Ⅳ和Ⅴ级木,林分郁闭度控制在07左右[4],保留林分密度900~1050株/hm2。抚育间伐后,在采伐林隙和空地补造3a生红松幼苗,密度控制在2250~3000株/hm2。2)对林龄30~50a的中龄林进行生长伐,伐除干型较差和长势不良的林木,以及Ⅳ和Ⅴ级木,林分保留郁闭度控制在06左右,保留林分密度750~870株/hm2。抚育间伐后,在采伐林隙和空地补造3a生红松幼苗,密度控制在750~870株/hm2。3)对林龄60a以上的成熟林,进行蓄积强度为300%~400%左右的择伐,对于Ⅳ和Ⅴ级木较多,没有取材价值的低效林,可进行卫生伐,清除Ⅳ和Ⅴ级木。在采伐后的林隙和林冠下补造3a生红松幼苗[5],密度控制在2250~3000株/hm2。上述3种经营类型,在林冠下更新红松3年内,每年进行1~2次割灌除草,清除妨碍红松幼苗生长的灌木杂草,促进红松幼苗生长。

2.1.2人工针叶林冠下更新阔叶树培育针阔混交林模式

将现有人工针叶林培育成人工针阔混交林。1)对林龄30a以上的人工落叶松近成熟林,可进行蓄积强度为300%~600%择伐,对于Ⅳ和Ⅴ级木较多,没有取材价值的低效林,可同时进行卫生伐,清除Ⅳ和Ⅴ级木。在采伐后的林隙和林冠下补造实生阔叶树幼苗,密度为2250~3000株/hm2。2)对林龄20~30a的人工落叶松中龄林进行生长伐,伐除干型较差和长势不良的林木和Ⅳ和V级木,林分保留郁闭度控制在06左右[6],保留林分密度960~1050株/hm2。实施抚育间伐后,在采伐林隙和空地补造实生白桦、水曲柳、蒙古栎、胡桃楸等阔叶树,密度为2250~3000株/hm2。对于个别林分质量较差的人工落叶松林,可按照500%的蓄积强度进行块状皆伐或带状,形成6~10m带宽的采伐空地,补造水曲柳、白桦、蒙古栎等阔叶树,形成嵌套混交林,每年进行1~2次割灌除草,改善幼树生境。3)对林龄20a以下,郁闭度超过08且分布均匀的人工落叶松幼龄林进行透光伐,伐除干型较差、长势不良、分布不合理的林木,以及Ⅳ和Ⅴ级木,郁闭度控制在07左右,保留密度1050~2250株/hm2。抚育间伐后,在采伐林隙和空地补造实生白桦、水曲柳、蒙古栎、胡桃楸等阔叶树,密度为2250~3000株/hm2。对于个别林分质量较差的林分,按照4m带宽进行带状采伐,采伐强度在300%~400%,采伐后补造白桦、水曲柳等阔叶树,形成带状混交林。上述3种经营类型,在林冠下更新幼树后的3年内,每年进行1~2次割灌除草,清除妨碍幼苗生长的灌木杂草,促进幼苗生长。

2.1.3天然阔叶林复层异龄混交林培育模式

通过间伐改造现有林分的树种结构、空间结构,诱导形成阔叶混交林。1)对林龄30~50a的天然柞树中龄林进行生长伐,遵循“密伐稀补”的原则,对过密林分进行透光伐,对稀疏林分进行补植补造。对于干型较差的林分,采取强度为350%左右的择伐措施[7]。2)对于林龄30a以下的天然柞树林进行透光伐,伐除干型较差、长势不良、分布不合理的林木,以及Ⅳ和Ⅴ级木,间伐后林分保留郁闭度应不低于07,保留林分密度1080~2340株/hm2。实施抚育间伐后,在采伐林隙和空地补造实生落叶松、白桦、水曲柳、蒙古栎、胡桃楸等树种,株数密度控制在2250~3000株/hm2。对于稀疏林进行割灌除草和卫生清理,改善林分生长条件,对局部密度过大的林团进行透光伐,降低密度。择伐后,在林冠下和林隙内补造水曲柳、蒙古栎、胡桃楸和紫椴等树种,此后3年内每年进行1~2次割灌除草,清除妨碍幼苗生长的灌木杂草(图1)。

2.1.4落叶松人工林冠下更新红松混交培育模式

通过抚育间伐、补植补造红松、云杉,将现有人工落叶松林培育成为复层针叶混交林。1)对林龄30a以上的近成熟林,可进行择伐(蓄积强度为300%~450%),对于Ⅳ和Ⅴ级木较多,没有取材价值的低效林,可同时进行卫生伐,清除Ⅳ和Ⅴ级木。采伐后在林隙林冠下补造实生红松和云杉幼苗[8],密度为2200~3000株/hm2。2)对林龄20~30a的人工落叶松中龄林进行生长伐,伐除干型较差和长势不良的林木,以及Ⅳ和Ⅴ级木,林分郁闭度控制在06左右[9],保留林分密度750~1050株/hm2。实施抚育间伐后,在采伐林隙和空地补造实生红松和云杉,株数密度控制在2200~3000株/hm2。对于个别林分质量较差的人工落叶松林,可按照50%的蓄积强度进行块状皆伐或带状,形成10m或4m带宽的采伐空地,在其中补造红松和云杉,形成嵌套混交林。3)对林龄20a以下,郁闭度超过08且分布均匀的人工落叶松幼龄林进行透光伐,伐除干型较差、长势不良、分布不合理的林木,以及Ⅳ和Ⅴ级木。间伐后林分郁闭度控制在07左右,密度960~2200株/hm2,实施抚育间伐后,在采伐林隙补造实生红松、云杉,密度为2200~3000株/hm2。对于个别林分质量较差的林分进行择伐,强度为300%~400%,采伐后补造红松和云杉。上述3种经营类型,在林冠下更新幼树后的3年内,每年进行1~2次割灌除草,清除妨碍幼苗生长的灌木杂草,以促进幼苗生长(图3)。

2.2定向培育经营模式组

定向培育经营模式组的模式类型较多,培育对象主要为落叶松、红松、蒙古栎、胡桃楸用材林以及部分坡度低于10°且立地条件较好的公益林。

2.2.1落叶松人工林工业原料林定向培育模式

根据林业行业标准《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纸浆林培育技术规程》等,培育短轮伐期的工业原料林。1)对林龄40a以上的近成熟林和林龄20~30a的中龄林进行带状采伐,形成10~15m采伐带,在采伐带内新造落叶松Ⅰ和Ⅱ级苗,造林密度为3000~3500株/hm2。2)对20a以下的幼龄林进行低强度透光伐,采伐强度控制在150%以内。3年内每年进行1~2次割灌除草。第10年、15年进行抚育采伐,立地条件较好的小班可在20年左右进行主伐(图4)。

2.2.2落叶松人工林中小径材定向培育模式

根据林业行业标准《速生丰产用材培育技术规程》,培育中、小径落叶松用材林。1)对于林龄20a以下的林分,主要进行透光伐,采伐株数强度控制在250%左右,每5年进行一次调整,林分进入中龄林阶段后,林分密度控制在500~1050株/hm2。采伐对象为采伐林分中的不健康、生长弱的林木,改善林木生长发育条件,促进林分生长,林分郁闭前,每年进行1~2次割灌,清除妨碍林分生长的杂草灌木,为幼苗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2)对于年龄11~20a的林分,主要采取生态疏伐措施,伐去不健康、没有生长优势的林木,利用达到小径材培育方向直径的林木,每5年调整一次林分密度,采伐株数强度200%,林分密度最终控制在960~2100株/hm2。在立地条件较好、生长较均的林分,可采用小面积块状皆伐,然后更新造林(图4)。

2.2.3落叶松人工林大径材定向培育模式

根据林业行业标准《速生丰产用材培育技术规程》,培育优质落叶松大径材。1)对于30a以上的近成熟林,进行单株抚育,采伐与培育目标树竞争的林木,采伐强度控制在150%左右[10],保留株数控制在450~870株/hm2;对于生长均匀,立地条件较好,且大多林木达到目标直径的林分进行小块状皆伐,更新造林(图5)。2)对于20~30a的中龄林,主要经营措施是确定培育目标树后进行单株抚育、透光抚育,每5年一次,伐除不健康和没有生长势的林木,择伐部分达到中径材的林木,采伐强度控制在150%~200%,密度控制在600~1050株/hm2,郁闭度保持在06以上。3)对于11~20a的幼龄林,主要采取透光间伐措施,采伐不健康、没有生长优势的林木和与培育目标树竞争的林木,并可择伐达到小径材培育方向直径的林木,每5年调整一次林分密度,采伐株数强度为200~350%,林分密度最终控制在750~1500株/hm2,林分郁闭度保持要在06以上。4)对于10a以下的幼龄林,在林分郁闭前每年进行1~2次割灌抚育,清除杂草,有条件可进行施肥;林分郁闭后伐除生长势弱的林木,林分密度控制在1200~2700株/hm2,郁闭度保持在06以

2.2.4红松人工林大径材定向培育模式

根据林业行业标准《速生丰产用材培育技术规程》等,培育优质红松大径材。1)对于40a以上的中龄林,进行单株抚育,择伐利用达到培育方向直径的林木,采伐与培育目标树竞争的林木,采伐强度控制在150%左右;对于生长均匀,立地条件较好,且大多林木达到方向直径的林分进行主伐择伐或小块状皆伐,并及时进行更新造林,在林分内局部郁闭度低于04的区域补造水曲柳、紫椴等阔叶树[11],形成以红松、云杉为主的红松阔叶林(图6)。2)对于30~40a的幼龄林,主要经营措施是确定培育目标树后进行单株抚育、透光抚育,每5年进行一次调整,伐除不健康和没有生长势的林木,择伐利用部分达到中径材的林木,采伐强度控制在150%~200%,密度控制在900株/hm2左右,郁闭度保持06以上[12]。3)对于11~20a的幼龄林,主要采取透光伐,确定培育目标树,采伐不健康、没有生长优势的林木和与目标树存在竞争关系的林木,并可择伐利用达到小径材培育方向直径的林木,每5年调整一次林分密度,采伐株数强度200%左右,林分密度最终控制在1500株/hm2左右,林分郁闭度保持在06以上[13]

2.2.5红松人工林果材兼用林定向培育模式

培育红松人工林果材兼用林。1)依据林分现状特点,首先伐除林分中不健康和没有培育前途的林木,降低林分密度,每5年进行一次密度调整,采伐强度为株数强度的150%~250%,选择干型通直、生长旺盛的红松作为培育目标树,35a以下林龄保留培育目标树600~2100株/hm2。在采伐空隙和透光性较好的林隙内栽植乡土珍贵阔叶树种,如水曲柳、核桃楸、黄波萝等;林龄50a左右时,保留360~700株/hm2;在采伐空隙栽植乡土珍贵树种,最终培育成红松与珍贵树种混交的复层异龄果材兼用林[13]。2)在丰年采收后的冬季,截去主干以下3层轮枝,12,13,14地位指数的截干林龄分别为35~40a,30~35a,25~30a、截干高度保持在8m或12m以上,并在截干时调整密度(以600株/hm2为宜)[14]。226柞树用材林定向培育模式通过间伐、补植补造等措施,培育以柞树为主的用材林。1)对60a以上的成熟林进行主伐择伐,采伐利用达到目标要求的林木,采伐强度在350%左右,保留郁闭度不低于05[15]。采伐后在林隙和空地内混交营造蒙古栎、红松(云杉)、水曲柳,造林树种比例为6柞3红(云)1水(胡),造林密度为2800~3000株/hm2。2)对30~40a的中龄林,密度低于1000株/hm2的,应以低强度生长伐为主,伐除生长不良木,以及Ⅳ和Ⅴ级木,林分保留郁闭度不低于06。同时在林下补造蒙古栎、红松(云杉)、水曲柳,树种比例为6柞3红(云)1水(胡),造林密度为1800~2200株/hm2,造林后3年至少进行5次割灌除草,提高造林成活率。对于密度在1500株/hm2以上的林分,采用生长伐,伐除生长不良木,以及和Ⅳ和Ⅴ级木,同时在林隙混交补造以蒙古栎为主,包括红松、云杉、水曲柳、胡桃楸树种的混交林,并适时进行割灌除草。3)柞树中、小径材林株数密度应较一般柞树林提高200%左右,以确保干型通直,林分采伐期在30年以下,材径方向胸径为10~20cm。对于林分平胸径径阶8~16cm的林分,密度控制在780~2340株/hm2,平均胸径18~22cm的中径阶林分,密度控制在1000株/hm2左右。227胡桃楸果材兼用林定向培育模式培育胸径在30cm的胡桃楸大径材,产果量大于3000kg/hm2的胡桃楸果材兼用林。1)对林龄50a以上成熟林进行低强度择伐,伐除生长不良、干型弯曲的单木,以及Ⅳ和Ⅴ级木,按照150%蓄积强度采伐一定数量成熟林木,保留结实能力强,生产力大的单木和林下更新木[16]。同时,按照8胡桃楸、1水(柞)、1红(落)的比例林冠下混交造林,密度为1500株/hm2。2)对30~50a的近熟林和中龄林,采取生长伐和卫生伐,伐除林分中不健康和没有培育前途的林木,每5年调整一次密度,采伐强度为株数强度的150%~250%。选择干型通直、生长旺盛的胡桃楸作为培育目标树,在采伐空隙栽植乡土珍贵阔叶树种核桃楸、水曲柳、黄波萝等,混交比例为8胡1水(柞)1黄,最终方向是形成以胡桃楸为主的果材兼用林。

2.3林苗一体化复合经营模式组

结合当前苗木市场对中、大苗木不断增大的需求,开展林苗一体化复合经营模式建设。经营对象为坡度小于10°的人工针叶林公益林或需要改造的商品林。在现有林中套种红松、云杉幼树,培育造林绿化用苗。1)对于郁闭度07以上落叶松人工幼龄林,应采取透光伐措施,降低林分郁闭度,伐后保留株数控制960~2700株/hm2,郁闭度控制在06以下。2)对于郁闭度已经在06左右的幼龄林,可采取割灌和人工修枝措施,改善林分卫生条件。3)对于郁闭度07以上的中龄林,进行生长伐或生态疏伐,伐除生长不良木和部分达到培育目标直径的林木,施工后全林保留郁闭度应不低于06。4)对于郁闭度06以下的中龄林,可采取割灌除草和人工修枝措施,清林林地卫生,为林下造林创造良好环境。抚育后,在林冠下栽植红松和云杉幼苗(初值密度为2200~2500株/hm2),此后3年内每年进行1~2次割灌除草,确保幼苗生长环境。

2.4林下多种经营模式组

林下多种经营模式组对象为经营强度不高的公益林、防护林以及抚育经营后处于间隔期的林分。241林下中草药培育模式结合现有林抚育,林下种植中草药,形成森林保护与林下中草药种植相结合的经营模式。1)对于郁闭度在07,林分密度1000株/hm2左右的林分,应采取低强度间伐并清理林分卫生,提高林内光照度,为点播参种创造适宜场地环境。2)对于郁闭度在08以上,林分密度2500株以上的林分,应采取透光伐或生长伐,伐除生长不良木,以及Ⅳ和Ⅴ级木,确保林分均匀分布,进行参种点播。点播密度约为45万株/hm2,正常出苗率750%~850%。第2年出苗后对林分进行封禁保护,每年秋冬季进行人工修枝和低强度单株割灌,保持林内透光通气,人参起获期15年内不宜进行任何其它人为活动。242林下山野菜培育模式通过间伐、割灌除草等措施,林下栽植山野菜(刺龙芽为主),形成林菜复合经营模式。1)对郁闭度大于06的林分进行抚育间伐,伐除生长不良木,以及Ⅳ和Ⅴ级木,同时调整林分水平布局,提高林木分布的均匀度。进行人工修枝,提高林分透光通气,调整后林分郁闭度应在06左右。2)对部分林分内刺龙芽植株较少,密度过大的幼龄林(林龄15a左右),可先进行间伐、人工修枝和割灌等清林措施,改造林内环境,使之适宜刺龙芽生长。然后在人工在林下栽植刺龙芽,春季栽植前进行穴状或带状整地,选择高度为50~100cm的苗木,随挖随栽,为促进根蘖苗萌生,最好采用大穴整地,株距离1~15m,行距15~20m,一般定植当年要进行2~3次除草抚育,第2年抚育1~2次。

2.5防护林增效培育模式组

防护林增效培育模式组经营的主要对象为坡度在15°以下的人工水源涵养林。

2.5.1水源涵养型植被定向恢复培育模式

通过抚育间伐和补植造林措施,将现有针叶人工林诱导成针阔混交林,提高其生态防护功能。1)对于以乡土树种栽植形成的长白落叶松和红松林,主要经营措施是通过采伐小径级木和不健康林木,调整林分密度和林木的分布格局。对于此类近成熟林,应采取采伐强度在350%左右的择伐,伐除达到大中径材规格的林木,同时伐除生长不良木,以及Ⅳ和Ⅴ级木,伐后郁闭度控制在05以上;对于中幼龄林,间伐蓄积强度应为150%左右,保留郁闭度不低于07。采伐后补植乡土阔叶树种、顶极树种(蒙古栎、落叶松)、珍贵树种(水曲柳、胡桃楸)等[17],补植树种比例大致6柞(水)2胡1红1黄,补植密度应控制在1500~2250株/hm2,逐步诱导林分向复层异龄混交林方向发展。2)对于以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其经营措施主要是密度控制。对于近成熟林应大强度采伐林分中的大中径木,降低林分密度和林木分布格局,一般采伐蓄积强度在350%左右,采伐后林分郁闭度不低于05;对中幼龄林进行抚育间伐(采伐蓄积强度25%),伐除生长不良木,以及Ⅳ和Ⅴ级木,间伐时注意保护原有林下植被。在采伐空地补植水曲柳、柞树、胡桃楸、红松、云杉等乡土针叶树和阔叶树种,补造比例约为7阔3针,密度控制在1500~2250株/hm2,诱导林分向针阔混交林方向发展。

2.5.2低功能水源涵养林结构定向调控培育模式

针对现有林水平分布不均匀、林分垂直结构不明显;林分树种结构过于单一,防护林效益较低;由于防护林的商品林经营化,造成的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采取抚育改造措施,全面优化林分空间、树种、龄组结构,将现有人工防护林培育成防护效能高的针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18-19]。1)对于近成熟林,按照《森林采伐作业规程》(LY/T1646)的要求进行择伐(蓄积强度为350%),采伐达到主伐年龄或方向直径的优势木,同时伐除生长不良木,以及Ⅳ和Ⅴ级木,伐后保留郁闭度不低于05,密度控制在450株/hm2左右。郁闭度和株数密度条件达不到主伐择伐条件的林分,可进行卫生伐、割灌除草、人工修枝,改善林分透光透气性和卫生条件。采伐后可在林隙空地补造红松、落叶松、水曲柳、胡桃楸、蒙古栎等树种,可根据立地条件合理选择针叶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补造密度控制在2250~3000株/hm2,造林3年内每年进行1~2次定株抚育,提高更新成活率。2)对于中龄林,郁闭度高于07的林分应进行生态疏伐,伐除生长不良木、被压木等,达到优化林分空间结构,分布均匀的目的,伐后郁闭度不低于06。郁闭度达不到抚育间伐条件的,可对林分中呈群团状分布的林木进行抚育,蓄积强度不超过150%,达到疏开过密林目的即可,同时清理林分卫生,为补造新树种开拓空间。调整后,在林隙补造红松、云杉、水曲柳、胡桃楸等树种,补造密度控制在1500~2500株/hm2,冠下造林3年内每年进行割灌除草1~2次。3)对于幼龄林,应以降低郁闭度和株数密度为方向,伐除主干弯曲、生长不良木,以及Ⅳ和Ⅴ级木,间伐后林分郁闭度不低于06,对于红松林可混交补造云杉、水曲柳、胡桃楸、蒙古栎等树种,补造密度为2000株/hm2左右,可选择2~3个树种同时混交,形成复层混交林。

3结语

混交林范文篇10

一、从长白山学习考察谈起

长白山气势磅薄、巍峨壮观、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它不仅是一座十分惹人注目的名山。而且是一片翠绿的浩瀚林海。它以众多的白色浮石和九个月的积雪而得长白之名。它又以茂密的森林,红松(PinuskorajensisSieb.etZucc)的故乡而称著于世。

为了认识长白山的森林分布、生态和演替的规律,学习长白林区的经营管理经验,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我院于1982年8月10~17日组织了赴长白山的学习考察。现把在长白山考察看到的几个自然规律概略地介绍一下。

l、森林垂直分布规律

长白山海拔269lm,为东北的第一高峰。由于受太平洋季风气候的影响,雨量充沛、温和而湿润,随海拔的升高,呈现明显的植被垂直分布带(见图1)。

2、森林生态规律

长白山北坡的森林,虽然分别属于不同的植被带,而在每个植被带内又是属于不同的植被类型。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多呈混交林状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生长发育良好。在历来没有人为因素干扰的情况下,不仅遵循着生物学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客观规律,而且天然生态系统平衡的规律,在这里的体现也是比较充分的。虽然它们处在不同的植被带内,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类不同,数量不同、结构和有机构成比例亦不同,但它们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并按着一定的食物链生存和发展。这就是生存系统平衡规律在这里的作用。

这一点正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合理的经营利用森林、不断地提高林业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一环。

3、森林演替规律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

时期内表现出来的,森林植物的相互更替演化发展的规律。

根据我们的初步观察,并参阅有关资料得知:长白山的老林(原始林),遭受火山破坏后(长白山第三次火山爆发于1702年),出现草原,由草原再生桦木林(白桦或佩桦),由桦木林(阳性树)内再生钎叶树种(云杉、冷杉等阴性树)而恢复为老林。老林经过度采伐,又成杂木林(软杂木林),由杂木林内再生针叶树而恢复为老林。这就是长白山老林的演替发育过程。总之,我们到长白山学习考察,看到原

始森林多呈混交状态,生长稳定,产量较高(每公顷平均蓄积量常达500m3)。还看到了几个自然规律在长白山北坡比较集中的体现出来。从而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自然规律的能力和专业水平,并启发我们重新认识与总结过去的工作。

二、对几个自然规律认识和运用的分析

人们在各项营林活动中,一方面是不断地认识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运用自然规律,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建国以来。我省运用森林分布等自然规律,并结合林学原理,而营造了大面积的人工林。据全省“四、五”森林资源清查统评,东部九个林业重点县的人工红松林达13.3万亩,落叶松217.2万亩,分别占全省该树种面积的96%和82%。西部(医巫阎山以西)的人尹工油松林(Pinustabulaeformiscarr)超过250万亩,约占全省油松面积的45%。樟子松(PinussylvestrisL.Var.mongolicaLitvin.)主要集中在辽北沙地,从1955年开始在章古台沙地上引种,63年以后相继在彰武、康平、昌图等县大面积造林,现在全省不少地区用于造林,均表现出良好的趋势。我省引种刺槐也较早,由于多年引种驯化,生态适应范围逐渐扩大,现几乎遍布全省,并成为辽南地区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全省人工杨柳林至75年达到581.3万亩,一半以上分布在辽河中下游平原。自然形成了各树种的适生区、发展区和控制发展区。

从林种布局上,人们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提高对发展林业的认识,如从社会上林副产品的供需矛盾,从工农业生产上由于生态失调,而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等,提高了对森林公益作用的认识。因此我省不断调整林种比例:“四、五”森林清查时用材林占58.8%,防护林仅占6.4%,80年全省林业区划,将防护林上调到33.7%,用材林下调到36.5%,其它林种也作了合理的调整。这样东部林区作为辽河平原的天然屏障,形成了水源用材林基地。辽西以水土保持林为主;辽北以防风固沙林为主;辽中以农田防护林为主;辽西、辽北和辽中的部分地区,构成了我省“三北”防护林体系。辽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决定它以经济林为主。这样将运用自然特点和规律,因地制宜的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据1975年统计,建国以来全省已造人工林1802万亩,占绿化任务的46%。森林覆被率由解放初期的妞.6%,提高到23.5%。

在认识和运用森林生态和演替规律方面,也取得很大成效,特别是广大林业工作者,较早地认识到发展混交林的好处,科研部门重视混交林的研究,东部开展了人工诱导针阔混交林的科学试验,西部进行营造混交林的调查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及时指导了林业生产实践。

各营林部门又在生产实践中,精心培育出一定数量符合生态演替规律的不同组成、不同形式的混交林。如辽东的落叶松与色赤杨(AlnustinetoriaSarg.)和白桦混交,辽西的油松与色树、柞树,刺槐与色树混交等,均表现出良好的趋势。如阜新大板林场,23年生油松与色树混交林,郁闭度0.9,油松高sm,色树高sm,生长量超过当地同年龄的油松纯林。这些混交类型,在防治森林病虫害,提高林分质量方面,已初步显示出其优越性。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运用生态平衡的规律,从食物链上进行研究,已采用了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的生物防治方法,并取得一定效果。另外在引种、育种方面也取都很大成效,在种源保护和建立自然保护区方面,正在积极进行。

总之,我们在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方面,成效是多方面的,效果是显著的。但是,随着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深化,我们觉得在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上还有片面性,还有许多经验和教训需要认真的加以总结,我们觉得主要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l、对自然规律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和一次完成论。

过去在设计营林工作中,往往注重森林分布规律,忽视演替规律,更缺乏了解生态规律。总认为森林垂直分布在我省不明显,水平分布规律已基木了解。群众习惯于造纯林,所以在西部干旱地区,设计营造了大面积的油松纯林。在东部山区亦设计营造了大面积的落叶松、红松纯林。结果病虫灾害越来越严重。

我们认为,这与认识上、指导思想上的片面性是分不开的。

2、我们林区的各项人为经济活动,还在有意无意地切断食物链,破坏生态平衡。我们知道森林和植物、动物及微生物一起构成了生物与环境的统一体,它们是相互依赖,互相制约,并按着一定的捕食链,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见图2)。

过去我们往往忽视捕食链,所以在辽西多地区,对老鹰、狐狸、猫头鹰和蛇等一律视为有害动物,大加捕杀,结果切断了食物链,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鼠害、兔害和虫害的发生。

3、发展混交林的好处,尚未被广大群众和部分林业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所接受。

我省人工营造的混交林很少,据阜新地区调查,仅占有林面积的1.6%。我们对发展混交林的好处,尚缺乏深入的调查和有说服力的分析,我们仅根据近期在医巫间山的调查,混交林腐殖质层厚度一般超过针叶纯林5一10cm,而且结构较好,抗病虫灾害能力强。

由此看来,混交林不仅在实践中表现出很多的优点,而且在理论上完全符合森林演替和生态平衡的规律。可是在设计、营林工作中却常常不愿采用混交方法,其原因除认识原因外,还有伯造林时麻烦,抚育管理费工等思想。但从长远观点来着,针叶纯林比重过大,会动起土壤酸化、肥力降低,而影响下一代的森林更新。

4、有些地区在引种、育种方面,尚有盲目性。近年来,由于林业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兴起,切感种苗不足,因此有些地区从外地、远至关内调进大量的种子,这些种子在辽宁安家落户以后,表现出长势不同,适应程度不同,一些地区在选育过程中,往往缺乏对树种分布规律的深入研究,缺乏对弓{起生长差异的数理统计的分析。

三、提高营林技术水平的途径

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白熊规律认识的深化,并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所各项营林技术水平,:公将得到不断的提高,我们认为目前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从针对林业职工队伍的现状,开展全民教育。

据了解,我省林业职工中,文言占2.5%小学占18.4%、初中占47.6%、高中(包括中专)占25.9%、大学仅占5.6%。就是达到了大、中专实际水平,还有个知识老化的问题。据说知识是以平均每年5%的速度在老化,这就说明,我们要提高林业技术水平,就必须在全民教育上下一番功夫。针对不同程度,提出奋斗目标,订好措施,做出规划。以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增强认识自然和改造白然的能力。

2、加强林业调查设计工作。

调查设计是科学营林的基础,但从“文大”以来,对土壤、植物、气象等基础学科的本底调查,近乎取消,近期才开始恢复。我们认为今后的调查设计,不仅要队复和加强本底调查,进行调查设计研究和多学科的<上接49页)综合分析,而且要积极地运用科研最新成果。一要进行立地环境的分析和质量评价。最后做出符合自然规律的规划设计。

3、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

森林生态问题,不仅关系到林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关系着人类的生存,所以我们要高度的重视这一研究,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重点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功能及稳定性与结构的关系及其调节控制的原理。从食物链上探索松干纷、松毛虫以及红松疙锈病等的防治途径。

4、总结符合自然规律的森林类型的培育经验,树立典型,组织推广。

今后要认真总结混交林,栽针留阔,打柴留树等造林经验,大力宣传、推广混交林典型,逐步实现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

5、大力宣传保提益鸟、益兽,积极加强保护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