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07:51:04

回望范文篇1

关键词:两岸金融合作金融合作试验区台资银行

随着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和其他民间交往的日益频繁,以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需要,加强与扩大两岸金融合作已是面向21世纪两岸关系发展不能回避的问题。

一、两岸金融合作的发展历程

1990年5月,台湾开放了台湾个人对内地的间接汇款业务;1990年7月,台湾放松禁令,允许台湾华南银行独家经营间接私人汇款往内地业务。1991年7月,台湾“行政院”陆委会通过了《现阶段金融机构办理对大陆地区间接通汇作业要点》,允许台湾与内地间接通汇,也只限于办理电汇、信汇业务,不能办理票汇,间接通汇限制仍很严格。只是伴随两岸经贸关系的迅猛发展,两岸金融交流才逐步地、缓慢地展开:

(1)1991年12月16日,台湾开放银行业“内地出口、台湾押汇”业务。

(2)1992年5月,台湾华南银行率先获准在香港设立第一家分行,同年9月,台湾银行又获准设立香港分行,第一商业银行、彰化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小企业银行等也先后在港设立了办事处,华侨银行则设立了子银行,它们成了沟通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的先行者。

(3)1992年9月的台湾“大陆工作会议”标志着台湾在两岸金融合作管制措施方面的全面松动。这次会议决定放宽内地间接汇款对象,由原先的个人汇款放宽至获得台湾“经济部”核准的间接投资厂商及专案核准的投资厂商;台湾金融机构的海外分行将允许与内地的金融机构海外分行或内地的外资银行进行金融业务往来接触;从事“内地出口、台湾押汇”的厂商,将可以公司名义接受台湾的汇款。台湾当局颁布的《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对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设置了种种障碍。由于上述限制,目前开展两岸金融交流只能是“单向、间接”的形式。所谓“单向”,就是目前只能是台湾金融机构到内地设立金融机构和营业

(4)1993年7月29日,台湾“财政部”决定,从即日起,台湾的外汇指定银行及邮汇储金汇业局可办理“内地出口、台湾押汇”厂商再汇出款,个人接济或捐赠亲友汇款;从即日起《台湾地区金融机构办理大陆地区间接汇款作业准则》生效,允许内地金融机构票据入台,但坚持经由“中介地”银行转。这样,两岸金融交流实际上已由单向转变为双向,往来业务也由简单汇款发展到专业性、技术性较高的信用证业务,且通汇环节也大为减少。

(5)1993年4月30日,台湾“财政部”公布了《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金融业务往来许可办法》,首次以法规形式认可了两岸的金融交流,但两岸的金融机构往来仍属间接形式,且主要是以香港金融机构为中介。随后,台湾“财政部”又允许香港中资银行的中资股份占20%以下者可在台湾设立分行,其中资股份占50%以下者,则可以与台湾岛内银行进行金融业务往来。与此同时,台湾“中央银行”把人民币列为计算新台币实质有效汇率指数的参数货币及调整汇率政策的重要指标。但由于该《许可办法》又制定了严格的先核准制度,而当局又迟迟未公布核准从事这类金融业务的台湾银行名单,实际效果并不大。

(6)1994年8月,台湾“财政部”首次公布了可与内地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开展直接金融业务往来的岛内银行海外分行名单,包括“中国国际商业银行”等共5家台湾金融机构在海外的27家分支机构。但是,其中分行设在香港的只有华南银行香港分行。这次公布名单标志着两岸金融“曲线直航”交流的正式开始,它必然为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带来正面的积极意义。

早在1994年2月25日,中国颁布的《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就明确规定了,允许台湾金融机构在内地设立分支机构和营业,这为台湾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内地提供了法律依据。1994年,为方便广大台商,在北京指定外汇银行开放了以新台币兑换人民币的业务;1995年,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首家台资独资银行—宁波协和银行正式开业,主要经营外汇贷款和进出口融资业务,这标志着两岸金融交流的大门正式开启;1996年以来,内地方面已大幅度放宽有关台资设立金融机构的限制;1998年1月1日国务院正式公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明确了金融及相关行业全面开放的政策。

(7)1994年,两岸金融界的学者和专家开展了一年一度的两地交替举行的金融学术研究交流。

(8)1997年7月,允许台湾的银行与内地银行的第三地的分支机构办理进出口押汇和托收等业务。

(9)1997年6月,有台资背景的与内地合资的中华第一银行在上海开业。

(10)2001年6月起,台湾允许岛内银行的离岸金融业务部门与内地银行的境外分行直接建立业务往来;同年,又允许金融业务部门与内地银行建立业务往来。

(11)2002年2月,修正后的《台湾地区银行办理大陆地区进出口外汇业务准则》开始实施,进一步允许外汇指定银行建立与内地银行的直接往来。随后,台湾的不少银行即与内地的银行联系,许多内地的外资银行已经与他们交换密押,建立了直接业务关系。

(12)2004年3月允许台湾民众携带人民币入岛,限额为6000元,但仍然不准金融机构进行兑换。2004年7月前后,台湾当局制订了金马试办人民币兑换的政策,但出于政治考量,这一政策拖了一年多仍未施行。

(13)2005年9月,台前“行政院长”谢长廷宣布从10月3日开始,开放金门、马祖地区金融机构试办新台币与人民币兑换业务。凡符合“小三通”出入境规定的金马民众、台湾地区民众或大陆旅客,都可向经过许可的金融机构办理兑换,每次以人民币2万元为限。同时,核准岛内6家金融机构从事该业务,包括台湾银行金门、马祖分行,金门县信用合作社等。

目前,台湾共有7家台资银行、16家台资证券公司、10家台资保险公司在大陆设有代表机构。

两岸经贸和金融交流与合作,本应有更多的实质性突破,但由于李登辉1999

年8月提出“两国论”,推行“戒急用忍”政策,接连设置种种障碍,使两岸交流跌入了徘徊不前的状态。

二、发展两岸金融合作面临的主要障碍

在两岸间的经贸合作迅速发展的同时,两岸金融业所能提供的服务则严重滞后。两岸金融合作的主要障碍来自台湾的政策。台湾目前仍坚持不与内地发生直接交往的立场,反对两岸间的直接金融合作。

尽管早在1991年7月,台湾已允许岛内金融机构办理对内地间接汇款业务;同年10月又原则上同意办理“内地出口、台湾押汇”业务。但上述金融中介行为均为“间接”方式,需要经过第三地金融机构。而台湾“财政部”明文规定,台湾岛内银行不得参与内地银行主办的国际联贷、也不得接受内地银行参加由其主办的国际联贷。

台湾当局颁布的《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对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设置了种种障碍。由于上述限制,目前开展两岸金融交流只能是“单向、间接”的形式。所谓“单向”,就是目前只能是台湾金融机构到内地设立金融机构和营业,而内地金融机构则无法进入台湾;所谓“间接”,就是台湾金融机构只能通过第三地(香港)进入内地,资金流动也要通过第三地。这种“单向、间接”的金融合作模式对两岸金融合作的发展确实起到了消极的影响。

另一个障碍则来自内地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和金融法规的不完善。目前内地在两岸金融合作方面没有专项立法,在金融市场上也未挂牌新台币与人民币的兑换汇率。因此,从内地方面看,尚缺乏实现两岸金融合作的渠道和法律保障。台湾在内地设立金融机构和从事业务经营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一些涉外法规,有许多问题是比照对外资金融机构的规定,这就不能适应两岸金融合作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无法解决台资金融机构在内地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其中的核心是对台资的定性问题。扩大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对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对于保持“中华经济区”的竞争力也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因此,应该将台资视为民族资本,而不宜简单地归类为外资。在此基础上,应按照外经贸部提出的,坚持“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建立统一、公正、透明的经济、金融法律体系,为扩大两岸金融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两岸金融合作的前景展望

由于两岸经济金融发展水平不同,各有强势和弱势,各有长处和短处,因此,只要排除台湾政治上的负面影响,两岸金融合作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台湾对内地的金融政策走向与两岸金融合作前景

如前所述,两岸今后的金融合作能否进一步发展,主要取决于台湾方面的内地政策松动的程度。若台湾方面能进一步放宽两岸金融合作的政策限制,则两岸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方面的合作可迅速展开。

而影响台湾开放两岸金融合作政策取向的关键因素有以下几条:

首先是台湾方面担心开放金融合作以后,将导致内地资金大量入台,加深两岸经济整合的程度,由此可能会在经济及政治各个层面对台湾未来走向造成负面冲击。

其次是台湾近年来在对外贸易与投资上采取的“南向政策”的实施效果。如果“南向政策”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则两岸金融合作的空间可能会因为两岸经济依存度的降低而缩小;反之,台湾势必出于自身经济发展的压力,在两岸金融合作的政策上放松限制,以刺激台资赴内地“寻找出路”。

第三是台湾正在建立“亚太营运中心”,这是为了在香港回归后寻找一个能够替代香港中介地位的角色而筹划建立的;同时,台湾方面也希望通过亚太营运中心的建设而把台湾建设成为高度开放的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加速台湾产业的转型与升级,以适应世界经济和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预计,未来两岸金融合作还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尤其是台湾的某些政治动向和言论,直接导致两岸关系陷入空前的紧张,也将严重阻碍两岸业已展开的金融合作。本文认为,同时处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两岸经济(尤其是台湾经济),若想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必须在加强两岸经贸互动、推动两岸金融整合方面加快步伐,因此,两岸金融合作的拓展空间仍然很大。

(二)内地对台资金融法律的规范与两岸金融合作前景

从内地的角度来看,扩大两岸金融合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包括两岸互设金融机构、开放金融市场,联手进行金融监管以及协调两岸金融法规等。从目前的现实情况出发,引进台湾金融机构应作为两岸金融合作的先导。建议有关部门针对台资金融机构的特点进行专项立法,并采取以下对策:

1.台资金融机构受到台湾方面的限制,不可能直接以台湾金融机构的名义进入内地,目前只能通过第三地来内地申请设立和注入资金。按照中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台湾金融机构在内地设立业务机构比照该条例执行,而该条例同时又规定申办者必须是金融机构。这使台资在大陆设立金融机构时面临两难的困境:台湾金融机构如果得不到台湾当局的批准,不能来内地;而台湾金融机构在第三地设立的其他经济组织,又不能比照上述条例到内地申办设立金融机构。因此,建议在专项立法中应明确规定:台商在第三地设立的经济法人,允许来内地申办金融机构;在内地的台资企业,也允许申办。同时还应规定,在内地设立的台资金融机构,适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2.可以允许台资金融机构经营新台币兑换业务。虽然目前台湾已大幅度地降低外汇管制,台湾民众将新台币兑换成外汇已不成问题,但有时台湾民众在内地需要兑换新台币就成了问题。建议在专项立法中规定:台资金融机构可以经营新台币的兑换业务。在具体操作上,就明确规定,只能收新台币,兑出外汇,而不能兑出新台币。同时规定在一定期限内或是收兑的新台币达到一定数目的,应及时到岛外调换回外汇。

3.在专项立法中应明确规定台资金融机构可以办理人民币业务。如果台资金融机构在内地不能从事人民币业务,则其作为金融业的中介功能就基本丧失了,根本谈不上能否获利。

(四)发挥香港两岸金融合作的桥梁作用

在两岸金融业不能实现直接往来与受限制的情况下,香港成为海峡两岸金融业接触与合作的重要基地或桥梁。2005年以来,两岸三地金融业在香港的金融业务与合作有新的发展。如台资企业在香港上市出现较快增长,香港成为台资企业筹资的重要场所。自1990年汤臣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家台资企业后,到2005年底已有近40家台资企业在香港挂牌上市。

从发展趋势看,两岸的金融合作趋势不可阻挡,在直接合作方式遇到障碍时,可以充分发挥香港在两岸金融合作中的桥梁作用,促使香港成为两岸三地的金融合作的重要中转站。台湾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香港进入内地市场,内地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台湾金融机构在香港的分支机构了解在大陆的台资企业的经营状况以便更好给予资金支持和融资便利。

此外,还应当积极鼓励两岸的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在规避有关管制的同时更好地促进两岸的金融合作,例如可以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利用信用保证等机构和工具,将台湾的银行对台资企业母公司的资讯延伸到大陆的子公司,也可以通过金融机构的重组和创新,吸引台商资金参与大陆地方金融机构的增资扩股和重组,促进两岸的金融合作。

(五)建立福建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

两岸金融合作要摆脱滞后经贸发展的困境,关键是台湾当局拆除政策性障碍。在当前两岸关系仍陷于僵持的状态下,通过试点创新,摸索解决两岸金融合作技术性障碍的途径,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现实的选择。而建立福建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可能是两岸金融合作走出困境的一个突破口。

近年来,已有多项政策在福建先试先行。在贸易结算方面,2001年11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福建省东山的对台小额贸易出口允许收取人民币核销。2002年下半年,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与台湾本岛多家银行签订了行协议并已经开展对开信用证业务。

在货币兑换方面,早在1988年,中国银行厦门分行、福州分行与马江支行就获准开办新台币兑入业务,台胞来福建旅游可持新台币到指定的中国银行机构兑换人民币。目前该项业务已经扩展到福建省内中国银行所有支行以上机构。2003年12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福州、厦门、泉州、莆田、漳州5城市的中国银行机构开始试办人民币与新台币现钞的有条件兑出业务。

建立福建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鼓励台资来福建省设立各类金融机构,争取台湾地区批准福建省金融机构赴台设立机构。目前福建尚无一家台资金融机构,与促进闽台金融合作交流的形势需求极不相称。(2)进一步拓展银行新台币兑出业务。建议扩大新台币收兑业务在福建省辖区的地域和机构范围。(3)鼓励人民币在两岸贸易、投资等领域的流通使用。(4)逐步放宽对台贸易和投资相关政策,促进直接通汇的进一步发展。(5)探讨海峡两岸货币清算机制问题。建议授权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具体承担两岸货币兑换、清算工作。在此之前,考虑先由闽台两地的商业银行建立双边清算机制。(6)逐步发展海峡两岸银行离岸金融业务。(7)创新金融业务,拓展闽台金融合作领域。

主要参考文献

1.杨胜刚《台湾金融制度变迁与发展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回望范文篇2

【关键词】主流价值 ;电影艺术; 面向产业; 政府主导 ;国营主干;民营主体

中国特色电影市场既联系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化宣传和艺术事业,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党百年之际,回顾中国特色电影市场的历史经验、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对于电影强国、文化强国战略的进一步推进有着重要和切实的意义。从历史上看,中国特色电影市场有着三种有所交织但又相互区别的主要功能,在不同时期三种功能的展现形态、显现方式又都有所不同。第一是主流价值的传播,也就是政治和意识形态宣传的功能。不同于西方的电影市场,中国特色电影市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政治宣传的功能,即将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方针政策———党中央的声音传达到千家万户,这是中国电影的重要使命与核心职能,是市场拓展的首要目标。从1938年延安电影团制作新闻纪录电影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电影事业就致力于让包含着进步思想观念和重要方针政策的影片抵达尽可能多的人民。根据吴印咸回忆,为让解放区军民能以有声电影的方式看到军队屯田南泥湾为题材的《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摄影队与放映队同心协力,在银幕后面用留声机放音乐,用手摇发电机带话筒进行解说,放了几十场之多,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1]可以说在这类影片的制作和放映实践中已经蕴藏了未来中国特色电影市场的重要特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电影更是担负起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教育民众、形塑社会主义新人的任务,这一时期的电影除了通过城镇中的各式礼堂以固定的方式抵达人民群众,还通过电影放映队这一“行走的人民电影”形式得以“遍布农村、草原、山区、高原、水乡、林场、戈壁、海岛、边陲等偏僻之所”[2]。可以说,正是这种行走抵达和统购统销的发行方式创造了一个最为广泛的电影市场,使得1950至1970年代的一系列重要影片成为几代人的红色基因,至今经久不衰的时代记忆。改革开放特别是院线制改革之后,直接承担宣传教育功能的影片在市场上相对减少,主流价值在各类电影中主要以更加“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

1990年代,政府相继设立了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电影精品九五五〇工程专项资金等资助和奖项,扶持受到市场化冲击的主旋律影片。进入新时代以来,电影市场上日渐增多的与各种类型手法相融合的新主流大片则接续了培养爱国情怀、形塑时代精神的功能,以更契合新时代国际国内经济文化和媒介生态的方式传播主流思想和先进观念。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电影市场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以较为符合当时文化观念和社会氛围的方式推动着主流价值的传播。第二是推进电影艺术的发展,同时也助力艺术与文化传播的功能。发展电影市场是为了推动中国特色的电影艺术、文化事业的发展,实际上起到的是文化传播的功能。也就是在政治和意识形态宣传之外,要建立起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让中国的艺术文化能量获得更大的释放,建构具有我们自己民族气质、民族特色的艺术,并通过这种艺术来建构富于中国特色的文化。这一点也是中国特色电影市场的核心职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电影的市场拓展要同时考虑到不同民族、不同区域文化的交流互动。在每个时期的市场建构过程中,始终关注项目内容生产和电影艺术的多样性。在这一方面,中国电影一直有着系统性的建构,既包括各种电影形态、类型的广泛布局,也指宣传发行放映体系的多样、分层与完整。在中国电影市场中不存在“一刀切”或“一家独大”的现象,建国以来最早的重要电影奖项就叫“百花奖”———正是按照“二为方向”前提下“双百方针”的百花齐放原则,主张艺术的多样性、电影类型品种的多元性。在这一指导思想下,电影市场拓展就是按照多种类型并行发展,同步推进的。在“十七年”时期便发展出了以革命抒情正剧为代表的戏剧式电影、喜剧式电影、散文式电影、史诗式电影、惊险样式影片等多种形态[3],改革开放特别是1980年代以来,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中国电影人相继在电影艺术探索方面进行了宝贵的尝试和努力,这些多元探索在国内外都取得了较大影响,其中一些获得了欧洲国际电影节的重要奖项,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1990年代电影体制转轨特别是21世纪院线制改革以来,商业电影市场获得了高速发展,出现了古装片、喜剧片、青春片、警匪片、动作片、奇幻片、科幻片等多个类型的创作浪潮,极大丰富了大众在文化精神娱乐方面的需求。除了占据市场主体的故事片,科教片、戏曲片、儿童片等在中国电影市场中也拥有着重要的位置。其中,面向农村的科普科教片会教农民如何种地施肥、增产增收,面向中老年普通民众的戏曲片保存和记录了各种地方剧种、曲艺,面向孩子的儿童片也按照青少年的心理兴趣形成了自身的创作逻辑。多种类型的布局、不同艺术文化形式的发展还集中体现在民族片———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中。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生活在不同区域的各个民族都有着相对不同的特点,这些从电影市场的规划和布局上都会予以考虑,在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政策和体制的支撑下,从“十七年”到新时期、新时代中国电影人拍摄了大量反映各民族历史文化和生活样态的作品。与此类似的还有对于女性题材、乡村题材、残障题材等不同程度的关注和倾斜。而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电影艺术和电影市场是面向所有人的。作为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可供调用发展的传统文化、中国历史和中共党史,这些不仅产生着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更是一种文化和思想的支撑。

换而言之,在中国电影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职业的人,都通过题材规划和布局在电影中获得代表和再现,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制作发行,让不同类型的电影品种、题材和文化,不同的形式与内容都能得到发展。这正是社会主义倡导的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关注每个群体和每个人,而不是少数人。第三是面向产业的功能,中国的电影产业发展有着非常强烈的区域特色和国家特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一个范例。从历史上看,中国电影产业先后经历了1950—1970年代的社会主义电影制片厂拍摄、国家统购统销,1980—1990年代体制内有限度的市场化改革和新世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产业化改革三个大的阶段。[4]目前形成了国营制作机构和民营制作机构、国营院线影院和民营院线影院的多层次组合。在产业上是多个主体多种所有制的一种混合体制,而这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市场的充分发展。这一经由不同时期的变化发展———其中包含着断裂性的变化———而形成的当下的产业结构和市场形态,为活跃、推动电影产业发展,壮大电影行业,对中国从电影大国转变为电影强国的进程起着重要作用。从另一个方面说,做大电影产业的一个必然趋势就是通过市场拓展来实现产业的增值和发展繁荣。电影市场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产业功能。而这一产业结构在我国有着三个非常突出的面向———即政府主导、国营主干、民营主体这样一种“三主”结构。“政府主导”就是指在国家电影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管和规划下发展电影市场。例如至今最重大的举措之一是农村电影放映工程“2131工程”———21世纪广大农村每月每村至少放映一场电影。该工程如今已经溢出农村的边界扩展至社区、厂矿、企业、学校等社群空间。不难发现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中国式的市场渠道的拓展———由政府直接出资来做市场不作为的、没有短期利益的公益性建设。而这正是社会主义体制相对于自发市场的优势所在,我们建设的不是一个将个体作为数字计量的市场,而是服务于每个人的市场,其效益是长远和深刻的。另外还有艺术院线的发展,例如中国电影资料馆联合多家电影及文化传播公司发起的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虽然目前规模还不算太大,但对于丰富市场上的电影种类、满足电影爱好者的需求起到了有力的补充。“国营主干”是指虽然现在已经不像1950—1970年代电影基本都由国营制片厂拍摄制作,但像中国电影集团这样的电影国企仍然是中国产量最大的电影公司,对中国电影产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营主体”是指今天中国电影内容的主要生产者是数以万计的民营影视制作公司,它们为中国电影市场提供着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产品。正是这三方的互动与合作创造了中国电影院线制改革以来高速发展的产业奇迹。一个最重要和直接的例证就是影院的建设,正是在政府主导、政策支持之下,国营民营公司通过市场积极参与,才使得中国影院建设成为产业发展中的突出亮点。

回望范文篇3

1988年的经济过热与通货膨胀以及随后1989年和1990年国民经济的低速增长,使决策部门认识到,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一松就热、一紧就冷”的传统做法,做到既要为经济过热降温,也要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速度,防止经济运行中的大起大落现象再次发生。于是,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中央适时提出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对过热的经济实施恰如其分的宏观调控,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新的经济发展态势。1998年6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财政宏观调控与启动经济增长》的署名文章,提出转变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转向扩大财政举债规模和财政支出,增长投资,刺激消费,扩大出口,以此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政府审时度势,主动应对,灵活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调控手段,对经济发展中的波动进行了有效的宏观调控,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总的来说,1994年以来的中国财政政策在政策取向上,以1998年下半年为分水岭,前后分别择机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显示中国政府驾驭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日渐成熟。

一、“适度从紧”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增长“软着陆”

(一)宏观经济背景。

1.从1993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时,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以此为契机,我国开始进入新一轮的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一举扭转了1989年和1990年经济低速增长的态势,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1992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在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虽然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以下同)的增长速度1992年和1993年分别为14.2%和13.5%,改变了1989年和1990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不利局面,但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不容忽视的现象,即开始出现经济过热的苗头。突出表现在:从1992年起,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1992年至1993年增速分别为42.6%和58.6%,大大超过以往的增长速度。投资需求带动了消费需求,当时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双膨胀,加剧了商品供给的短缺状况,造成1993年至1994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上升了13.2%和21.7%,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过快带来的经济过热与严重的通货膨胀,成为社会经济稳定的巨大隐患。

2.中央针对经济过热适时提出“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尽管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12.6%,略低于1993年的增长速度,但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却成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一年,通货膨胀严重。为此,当时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抑制通货膨胀摆在了该时期经济工作的首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多次出现经济过热现象,为了给经济过热降温,受当时宏观调控经验不足的局限,往往采取“紧缩到底”的政策手段,使经济由过热一下子陷入过冷。这种热与冷的转换,好像是快速行驶中的急刹车,经济过热是消除了,但又面临着如何启动经济的问题。热与冷的骤然交替,造成剧烈的经济波动,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1988年的经济过热与通货膨胀以及随后1989年和1990年国民经济的低速增长,使决策部门认识到,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一松就热、一紧就冷”的传统做法,做到既要为经济过热降温,也要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速度,防止经济运行中的大起大落现象再次发生。于是,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中央适时提出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对过热的经济实施恰如其分的宏观调控,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新的经济发展态势。

(二)“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的内涵。

1.目标。

(1)遏制通货膨胀是首要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物价稳定是社会经济活动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标志。但是,我国1993年和1994年的高通货膨胀率,不仅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顶峰,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这么高的通货膨胀率,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无论是对国家、企业,还是对城乡居民个人都具有颇大的危害性,这已为世界各国的实践所验证。在经济体制转轨阶段,通货膨胀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但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可避免地就会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最终导致经济增长的下降或停滞,因此遏制恶性通货膨胀便成了当时的当务之急。

(2)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增长是另一重要目标。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虽然对遏制通货膨胀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代价常常是随之而来的国民经济在低谷中运行。实践证明,这种经济过热中的“急刹车”做法,同样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1988年,为了抑制严重的通货膨胀,我国在财政政策上采取了严厉的紧缩措施,通货膨胀率虽然是明显降了下来,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国民经济连续两年萎靡不振,致使1989年和199O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仅为4.1%和3.8%。改革开放以来,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一直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核心内容,是实现我国经济腾飞的必要条件,遏制通货膨胀不能以牺牲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为代价。

鉴于此,在实现遏制通货膨胀的同时,还必须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这是“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的另一重要目标。

2.政策主要内容。为了抑制经济过热,1993年下半年,中央果断地出台了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等的一揽子宏观调控措施,核心是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并与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相配合。在财政政策方面,控制支出规模,压缩财政赤字,把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从1993年和1994年的24.l%与24.8%压缩至1995年的17.8%、1996年的16.3%和1997年的16.3%;对财政信用周转金进行清理整顿,减少财政信用资金对生产企业的投入。此外,1994年还实施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税制改革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提高财政收入的“两个比重”,为中央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提供财力保证,把与速度和规模直接相联系的消费税和增值税的75%作为中央的固定收入,把与经济效益水平直接相关的所得税等作为地方的固定收入,以此限制地方对增长速度的片面追求。

3.政策特点。

(1)着眼点是经济增长的“软着陆”。“适度从紧”意味着在实施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中,要恰如其分地掌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在消除经济剧烈波动的同时,又保持住经济的平稳增长,即实现经济运行中的“软着陆”。“软着陆”是对经济运行状态的形象比喻,从经济意义上讲,它是指国民经济的运行在经过了一段过度扩张后,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下,平稳地回落到适度的增长区间。而“适度的增长区间”,则是指经济增长的实现与社会物力、财力等的承受力相适应,脱离了客观社会经济承受能力的过快或过慢增长都不是适度的表现。因此,“适度从紧”是为了防止宏观经济调控中的紧缩力度过大,使经济增长受到损害,不利于改革的深化。

(2)总量从紧,结构调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历次大的经济波动,几乎都是源于投资膨胀而引发的总需求膨胀。由于当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初步建立中,短缺经济的影响犹在,由投资膨胀引发的总需求膨胀在短时期内难以明显得到释放,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实施总量适度从紧的宏观财政政策是必要的。值得指出的是,财政政策坚持总量上的从紧,并不意味着财政支出绝对量的减少,而是相对压缩。在这里,相对压缩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相对于上年,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下降,例如1995年至1998年的财政支出增长速度都低于了1993年和1994年的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二是指相对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下降,例如从1995年到1997年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都低于了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吸取了以前经济过热时采取全面紧缩导致经济跌入低谷的教训,在总量从紧的大前提下,进行适时的结构调整,做到“紧中有活”,避免“一刀切”。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对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设施,比如公路。铁路、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设施、环境保护项目等,对具有市场效益的企业,适当地加大公共资金投入,进行重点扶持;而对“泡沫经济”部分,对低水平重复建设部分,对单纯外延型扩张和低效益甚至无效益的部分则从紧。通过“紧中有活”的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为以后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3)与“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工具,两者一般都搭配运用。1993年的经济过热,使中央意识到必须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两种宏观调控工具,给经济过热降温,遏制严重的通货膨胀。一般来说,在经济过热时,把好货币与信贷两个闸门,对于降低总需求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以投资需求过度膨胀为标志的经济过热,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运用提供了舞台。因此,“适度从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从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第一,严格控制财政支出,特别是工资性支出和社会集团消费,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合理安排支出,把财政支出的增长势头控制住;第二,严格控制信用总量,合理调整信贷资金投向,严格控制固定资产贷款,严禁用流动资金搞固定资产投资;第三,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同时,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重点是严控新形式项目、加大企业技改力度,投资资金用于保投产、保收尾、保国家重点等等。总的来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运用,成功地使经济过热降温,遏制了高通货膨胀。

(三)实施效果。

回望范文篇4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实习生涯已经过去一大半了,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得知识,令人难忘,令人回味.踏上工作岗位,才知道,时间是这样过的,生活是这样过的,思想是这样在改变的.

刚到公司报道的第一天,心情特别激动,来到公司门口,虽然不大,也不失气派,虽然简单,却非常整洁.不愧是药厂啊!生活部的杨部长先带我们到宿舍安顿下来,心里顿时凉了半截,六人住的小房间,和学校一样,上下床,俨然没有学校的好.公用的卫生间,男女宿舍同楼,天!这就是宿舍啊?收拾东西,吃班中餐,参观公司,开新员工会,将制度,一切按部就班的进行.酷暑难耐,再加上公司条件简陋,在我们眼里,只有三个字:被欺骗.刚来第三天,就有人离开,选择了其他药厂,陆续又有人离开,心里很不是滋味.

是的,感情是药慢慢培养这句话一点也不错,我们互相扶持,互相帮助,慢慢工作了,就发现,其实在这里也蛮不错的.每天按时的上下班,开始投入到里面来.实习几个月了,一直拼命上班,上班,觉得脑子都快秀逗了,有限的资金,有限的时间.-生活就这样平淡的进行着,转眼间已经半年了,说不出的感受.刚到公司时的彷徨不知所措仍然存在.难道自己一辈子就这样在药厂车间待一辈子吗?难道当初信誓旦旦药实现的梦想就因此而埋没吗?不能,我要做的,就是继续向前.我喜欢每天都看到不一样的太阳,如果知道未来什么样子,我就不想做了.我要做的,就是在实践之中继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找出自己在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工作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多动手,多做,多看少说话,现在我觉得前途一下子开阔了,是啊!要看的,不就是努力的过程吗?品尝艰辛,才会尝到胜利的喜悦.我现在又要学习新的知识了,考试,学习,工作都积极行动起来,让自己的生活每天都过得充实,活得精彩.新年年初,我公司在党校召开了本公司十一届员工代表大会,带给我的震撼很大.虽然每个公司召开员工大会都是必须的,但公司集体上下所表现出来的团结和活力,是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啊,一个好的企业靠的不就是团结的力量吗?

实习是大学教育最后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习,使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接触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新旧交替的时刻,回望时必做的功课.反思一年中你的得到与失去,错过与珍惜----可以窃喜,可以慨叹,但不能泄气,要懂得回望过去,懂的留恋,更懂得在短暂的祭奠后仍要转头继续前行.在开始一段新的旅行之前,你需要花一些时间为接下来的旅程重新整理背包里的装备.因为只有清楚了手中的筹码,才能更理智的面对即将开始的挑战.不管是给心灵增强抵抗打击的韧度,还是为身体储备更多应对疾病的能量,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重整步骤.在明天的大幕拉开之前,请将自己调整到一个从容稳健的姿态,蓄势待发.黄永玉大师有一则经典的寓言故事:螃蟹,猫头鹰和蝙蝠去上恶习修正班.数年后,他们都顺利毕业.不过结过是---螃蟹仍横行,猫头鹰仍白天睡觉晚上活动,蝙蝠仍倒悬.故事的寓意一目了然:笔被动的吞咽知识更重要的,是立即行动.如果你还一直盯着眼前的目标,只懂得渴望,那么,请打破沉默,迈步出发吧---因为准备的越久,就会越来越难以行动.过去的一年,失落也好,荣耀也罢,如浏览过的电脑视窗被点击翻页.回望,眺望,凝望,渴望……扑面而来的是新一年无限的新鲜与热望.所以,回望之后,请立刻转身,向着下一个目标前进,前进.

回望范文篇5

2006年,是我国前进道路上不同寻常的一年。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带领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克服重重困难,推进了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努力奋进。

回望过去的一年,我们激情满怀,心潮澎湃。

在2006年里,全集团员工发挥了“团结、务实、诚信、进取”的企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贯彻实施“品德治企业、人才振企、科技兴企”的战略方针,严格遵循“效益是生命,团结是力量”的企业方针,不断提高企业综合实力,以人为本,凝聚全体员工力量,共同奋斗,保持了企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公司在2006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殊荣。

展望即将来临的2007年,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党中央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企业改革,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进一步发扬奋发向上、艰苦创业的精神,以更加高昂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我们将继续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发挥核心企业的作用。从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努力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激发员工的劳动热情,关心员工的生活待遇。我们将抓好基础管理和增收节支工作,推进科技兴企业,以实际行动为我市建设作贡献!

回望范文篇6

早上好!

我代表四(2)班作国旗下讲话。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转眼间,我们即将挥别难忘而辉煌的2009年,迈进更加令我们期待和憧憬的2010年。

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回望2009,我们每个人心里充满的是激情,是自豪,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和留恋。

在这一年里,我们的校园发生了有目共睹的可喜变化:教学楼的拆除与粉刷;学校新大门正在兴建之中;每个教室多媒体的配备;老师办公桌椅的更换等。

在这一年里,我们学校取得了很多的荣誉:体育田径运动队荣获瑞安市第七名和安阳学区第二名的佳绩;篮球赛获得学区第五名的好成绩;六年级有三位同学获得瑞安市“优秀队员”的殊荣;我校又荣获瑞安市信息技术装备二类标准学校的称号。

这些荣誉凝聚着老师和同学们的智慧和汗水,这些荣誉归功于每一位热爱我校的老师和同学们,这些荣誉将成为我们前进征程上新的动力。回望2009,我们深情满怀!迈进2010,我们更加精神豪迈!新的一年,新的起点,新的挑战。2010年,机遇与挑战并存;2010年,困难与荣誉同在。新的一年,我们更需要全体同学刻苦学习,立志成材,全面发展,用优异成绩回报亲人师长、祖国的期待!

回望范文篇7

男:虎跃前程去,

女:兔携好运来。

男:北风挡不住春天的脚步,2010已向我们挥手告别;

女:冰雪封不住青春的热情,2011正随春潮滚滚而来!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

女:裕丰丰田的精英将士们,

合:大家晚上好

男:您这里来到的是“同一信念全倾全力”,诸暨裕丰丰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2011年年会现场!

女: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诸暨裕丰丰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代表各位部门经理,对所有员工的到来表示最最热烈的欢迎!

男:很开心在这里与大家欢聚一堂,共度年夜。

女:在这共度年夜的欢乐时刻,我们先给大家拜年啦!

合:大家过年好!(作揖)

男:春暖花开,播种希望,憧憬裕丰华美新梦想

女:夏日炎炎,艳阳高照,拉开裕丰锐变新篇章

男:秋高气爽,再造奇迹,开创裕丰诸暨新格局

女:冬寒岁末,燃点未来,迎接流光溢彩裕丰新年华

男:2010,难忘我们走过风雨,同一信念

女:2010,难忘我们历经坎坷,勇往直前

男:2010,难忘我们不畏艰辛,全倾全力

女:2010,难忘我们团结进取,燃放无数精彩

男:当新春的雪花飞扬,我们豪情相拥裕丰崭新的2011

女:当新春的细雨滋润,我们真情相会裕丰灿烂的2011

男:当新春的舞蹈舞动,我们热情相抱裕丰格局的2011

女:当新春的歌声飘荡,我们激情相约裕丰必将再创奇迹的2011

男:不曾忘记,一线部门在默默无闻的努力工作

女:不曾忘记,领导干部在事业的路上不停奔波

男:不曾忘记,财务部的默默支持关怀一路相随

女:不曾忘记,CR部员工一次次细致温暖电话回访

男:不曾忘记,行政伙伴们不怕苦不怕累的鼎力支持

女:不曾忘记,裕丰丰田用新思想,新观念,新创举不断地开拓和跨越

男:让我们尽情舞动,放声高唱,插上双翼,放飞梦想

女:让我们敞开心扉,释放激情,心手相牵,凝聚力量

男:让我们享受裕丰带给我们的美好时光

女:让我们感受裕丰给予我们的温馨感动

男:让我们将魅力展现,将幸福传递

女:让我们将心绪沸腾,将快乐燃烧

男:让我们用欢声笑语,谱写弹奏出裕丰2011新乐章

女:让我们继续团结进取,奋勇向前,共同创造

合:裕丰事业2011新辉煌

男:下面我宣布:诸暨裕丰丰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2011年“同一信念全倾全力”年会

合:正式开始!

第二篇——回望篇

男:在2010年裕丰事业发展的路上,我们始终能看到一个身影默默付出

女:在2010年裕丰进步腾飞的路上,我们也始终能看到一张笑脸绽放如花

男:他带领我们这群有梦想的年轻人创造奇迹

女:他带领我们这群有抱负的年轻人积累经验

男:他——就——是

女:他就是带我们走过风雨、历经坎坷、不畏艰辛、团结进取的原裕丰丰田总经理杨永健先生

男:接下来也让我们全场响起最热烈的掌声,有请杨永健先生走上舞台,为我们裕丰丰田的所有精英将士们,送上最真挚的新春祝福。

(杨总发言)

男:感谢杨永健先生的新春问候!大家热烈的掌声为我们送来了新年的祝福。

男:2010年,我们怀揣着虔诚的希望,拥抱信念

女:2010年,我们融合了无穷的智慧,迸发力量

男:2010年,我们用汗水与泪水弥补了丰田召回之路

女:2010年,我们用信心与勇气竖起了裕丰不朽的诸暨汽车市场旗帜

男:相信2011年,我们一定会在风雨中携手相伴

女:相信2011年,我们必然会在烈日下心手相牵

男:相信2011年,我们比将铸造坚不可摧勇往直前的生命力量

女:相信2011年,我们也将会全力以赴,突破极限,向不可能挑战,让生命不断闪亮

男:接下来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诸暨裕丰丰田总经理洪鹰鹏先生,带领我们展望和驰骋2011。(洪总发言)

男:感谢洪鹰鹏先生带领我们畅游2011。

男:回望2010,我们有胜利的欢笑

女:回望2010,我们有失意的落寞

男:回望2010,我们有收获的喜悦

女:回望2010,我们有感动的泪水

男:请欣赏由售后服务部刘赵依给我们带来的,萨克斯独奏《昨日重现》,掌声有请。

男:春天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生机盎然

女:春天草绿花开,裕丰也一派和谐景象,

男:向上的裕丰,也在春天带给我们激情昂扬的力量!

女:接下来有请行政部给我们带来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掌声有请邵迪军!

男:在裕丰这片广阔无垠的土地上,处处充满阳光、充满雨露,处处盛开着娇艳傲人的花朵。

女:员工们也是裕丰万花之中独具特色的一类,他们有着踊跃创新的决心,更有着积极向上面对生活工作的态度。

男:刚才大家都聆听了我们刘赵依带来的萨克斯独奏,也一睹了我们队长的风采,唱出了我们的心声《美丽的裕丰我的家》,那么接下我们是不是应该放一下手中的筷子,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亲身融入到这欢乐的海洋之中呢?

(引出游戏:动作接龙,员工自行主动上台)

女:游戏规则介绍

(第一轮抽奖环节:探花奖。5人)

第三篇——温暖篇

男:在2010年,丰田的大旗已经遍布世界各地,而最令我们难忘的是丰田的召回事件

女:我们裕丰丰田经过全体员工的不懈不利,不仅挽回了召回事件的负面影响,更提升了裕丰丰田在诸暨的品牌影响力。

男:我们的成功离不开所有一线伙伴们的辛劳,也离不开所有后勤职能部门的伙伴们做出的贡献。接下来请欣赏由销售部带来小品《召回风波》

男:销售部演绎了丰田召回的过程,2010年,销售部通过努力大大降低了召回的影响。在这里我建议吧热烈的掌声送给我们销售部全体员工。

男:回首2010,有这样一个词汇,叫做“爱”

女:回首2010,有这样一种力量,叫做“爱”

男:我们相信我们的员工爱丰田

女:我们更相信我们的客户爱丰田

男:那么售后服务部又是怎么对待召回事件的呢?就像下面的歌词一样:《他一定很爱你》。

(售后服务部:邵霜赢独唱《他一定很爱你》)

男:这种爱伴着我们度过工作的风雨、使我们团结奋进

女:这种爱陪着我们走过崎岖的路途、助我们披荆斩棘

男:不管外面雨大,天有多么黑,再苦的日子它都会有滋味

女:相信我,相信我,亲爱的,直到秋风瑟瑟,荒草成堆

(精品部表演《美了,美了》)

男:接下来我们开始玩第二个小游戏《集体造句》

(第二轮抽奖环节:榜眼奖。3人)

第四篇——奋进篇

男:我们难忘每一次胜利时,同伴们的加油鼓励

女:我们难忘每一次失意时,领导们的安慰支持

男:我们难忘每一次收获时,自己内心的欢欣鼓舞

女:我们难忘每一次感动是,眼睛里流下的晶莹泪滴<莲山课件>

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领略优秀员工的风采,首先掌声有请裕丰丰田总经理洪鹰鹏先生,为我们揭晓2010年年度优秀员工名单。(颁奖:洪鹰鹏、杨永健)

优秀员工代表抽取幸运员工(第三次抽奖:状元奖,1人)

男:裕丰是个大家庭,有的来自本地汽车业界的兄弟姐妹

女:裕丰是个大家庭,不仅是本市,我们还汇集了许多国内兄弟,他们远离家乡,来到诸暨,来到裕丰,成为我们大家庭中的一员,与我们共同奋斗拼搏!

男:下面请欣赏由优秀员工集体带来的《真心英雄》

男:2011的阳光中,我会为你祝福

女:2011的月光下,我会为你祈祷

男:2011的细雨中,必定有你的收获,

女:2011的柔风中,必将传你的捷报

男:2011裕丰丰田的航船已经扬帆

女:2011裕丰丰田的事业定会再攀高峰

男:让我们心相连,手相牵,为了青春的梦想

女:让我们共甘苦,共进退,为了裕丰的明天

男:让我们用裕丰人豪情的壮志,编织青春岁月

女:让我们用裕丰人不灭的信念,燃烧璀璨年华

男:让我们裕丰丰田所有的精英将士们,

合: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再造辉煌

(销售部全体上台送上歌曲《相信自己》)

回望范文篇8

我是四(1)中队的**。今天能代表我们四(1)中队在国旗下讲话,我感到非常荣幸。我演讲的题目是《展望2010年》。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转眼间,我们已经挥别难忘而辉煌的2009年,迈进了更加令我们期待和憧憬的2010年。

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回望2009,我们每个人心里充满的是激情,是自豪,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和留恋。

在这一年里,我们的校园发生了有目共睹的可喜变化:我们的综合楼落成了,教学楼的外墙都粉刷一新;我们的图书馆、科学实验室、美术室、以及老师的会议室,都焕然一新,整个校园变得更加美丽可人。走在教学楼的走廊里,呼吸着校园浓厚的人文气息,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与幸福。

在这一年里,我们学校取得了很多的荣誉:体育田径运动队参加瑞安市大赛获得好成绩;同学们参加瑞安市科技节大赛也频频获奖,尤其是五六年级的同学代表学校参加酷儿车模创新大赛,佳绩频传。在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普及活动中,除了一二年级以外,几乎每班都有同学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在第十一届“语文报杯”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中,我校将近30个同学获得了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在学校第十四届运动会上,同学们在绿茵赛场上奋力拼搏,很多优秀运动员脱颖而出,充分展示了我们实验二小学生的阳光面貌。“我参与,我快乐,我运动,我健康”,我们在实验二小的摇篮里茁壮成长!

回望范文篇9

200*年,是我国前进道路上不同寻常的一年。全国人民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一手抓防治*工作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中心不动摇,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克服重重困难,促进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推进了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努力奋进。

回望温州公交集团走过的200*年,我们激情满怀,心潮澎湃。

一年来,全集团员工发挥了“团结、务实、诚信、进取”的企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及市政园林局的正确领导下,贯彻实施“品德治企业、人才振企、科技兴企”的战略方针,严格遵循“市场是保障,效益是生命,团结是力量”的企业发展规律,不断提高企业综合实力,以人为本,凝聚全体员工力量,共同奋斗,保持了企业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年来,我们与全国人民一道克服了突如其来的非典威胁,克服了夏季罕见持续高温天气的影响。我们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在全国公交同行正在摆脱亏损局面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发展的势头,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200*年还荣获“*”等殊荣。

站在新的起点展望200*年,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十7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企业改革,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牢记两个“务必”,进一步发扬奋发向上、艰苦创业的精神,以更加高昂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我们将继续发挥核心企业的作用。从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努力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激发员工的劳动热情,关心员工的生活待遇。我们将抓好基础管理和增收节支工作,继续搞好“数字公交”工程建设,推进科技兴企业,以实际行动为我市建设“一港三城”和打造“品牌温州”作贡献!

回望范文篇1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下午好!

今天参加这个毕业典礼,我感到很高兴。

首先,我谨代表全体毕业同学感谢老师三年来对我们的辛苦教育和培养。

回望三年的学习生活,时而优厚,时而淡漠;时而给我们力量,使我们积极向上,时而给我们挫折,使我们消极失望;时而我们的心空升起一轮太阳,时而我们的脑际掠过一抹阴影……

我们怀念为了高考而拼搏的日日夜夜,那每一步的辛酸与喜悦,我们感谢高考,它使我们学会了如此多的知识,我们感谢老师,老师教会了我们如此多的知识。

好的结果固然让人欣喜,不尽如人意的结果难道就让我们灰心丧气了?

过去的生活是灿烂的,是美丽的,是富有的,是拼搏进取的。所以,我们的现在是让人收获的。

今天,我们身上背着昨天的故事,脚下踏着高考的余辉。一路风雨带着欢笑,一路歌声带着豪迈。我们的肩上落满昔日的碎片,我们眼中装着辉煌的未来。我们聚在了这里,心情都很不平静。

高中生涯不是一篇“文摘”,只收藏精彩,不接收平淡。在高考中,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它都不会在我们的背后留有空白。

因为有了三年的学习,我们拥有了现在,我们会用勇气和知识,充满自信地迎接未来。

三年时间很快过去了,我们即将离开母校,虽然我们人离开了,但我们的记忆不会离开。我们选择继续学习的学校虽然不同,但这与各位老师对我们的关心、教育和培养是分不开的,是一致的。

我们将在新的学校努力刻苦学习,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材,让学校和各位老师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