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20:04:58

洪涝

洪涝范文篇1

2014年7月11日晚开始一轮强降雨自湘西北拉开帷幕,14—16日上半夜,强降雨带稳定维持在沅水上游地区,16日下半夜至18日强降雨北抬至沅水中下游流域,强降雨中心位于沅水上中游地区的湘西自治州中南部、怀化中北部地区。地处沅水流域下游的常德市,强降雨出现时间晚于中上游地区,持续时间短,累积雨量远不及上游地区,然而由于位于沅水中游的五强溪水库连续8次增加泄洪流量,加之与当地强降雨相叠加,使常德市沅水全线水位迅速飙升,逼近或超过历史最高水位,全市共发生险情1000多处,其中溃垸性大险13处。

2流域水位情况

2014年7月11—18日,湘中偏北地区特别是沅水流域出现强降雨,11日8:00至18日20:00,湘西自治州中南部、怀化中北部地区累计降水量超过250mm,湘西吉首市累计降雨量达480.6mm,凤凰县累计降雨量达457.1mm,怀化辰溪累计降雨量达419.8mm,过程流域累计降雨量见图2。受上游持续强降雨影响,地处沅水流域中游的五强溪水库入库流量不断增加,水位逐步逼近保证水位108m。7月17日5:00,五强溪水库下泄流量达到了26000m3/s,10:00沅水流域桃源站、常德站、汉寿站全面超过保证水位;17:00桃源站水位达到47.05m,突破1996年46.9m的历史最高水位。与此同时,常德市境内沅水干支流地区也出现较强降水,导致沅水流域沿岸水位不断上升,沅水流域桃源站7月17日23:00水位达47.37m,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47m,7月16日8:00至19日00:00,桃源站在警戒水位上运行了64h。此次沅水流域特大洪水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给其下游地区农业、交通等行业及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据统计,此次特大洪水导致常德市140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10.01万人,倒塌房屋781户1779间,严重损坏1727户4195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3.5万hm2,其中成灾面积9.29万hm2,绝收3.92万hm2,直接经济损失16.9亿元。2预报预警从整个过程来看,常德市、县2级气象部门对此次暴雨过程在暴雨落区、强度预报基本准确,精细化程度也较高。常德市气象台提前5d关注了上游地区的强降雨及上游地区的大暴雨对下游地区水位的影响,特别关注到了中上游的五强溪水库的蓄水情况,同时关注到强降雨带后期会影响常德所辖区域。16—18日强降雨带临近常德市时,及时暴雨、雷电等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16日20:00至19日8:00共暴雨黄色、橙色红色预警信号9次,共9县(区、市)。据对市气象台此次过程的强降雨、暴雨等预警消息的提前量为5d左右,而对短时临近预警信号提前量的统计,预警的提前量都在1h以上,部分预警的提前量在1~3h。

3气象服务特点分析

“14.07”沅水流域暴雨洪涝决策气象服务流程。根据决策服务工作流程,分析此次气象服务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流域联防、资料实时共享,为流域防洪赢得了主动性

湖南省境内有湘资沅澧四大水系,流经常德辖区的为沅水和澧水。多年来,水情和水患已成为常德最大的市情和隐患,因此流域联防历来是常德防御流域性洪水的宝贵经验之一。在“14•07”沅水流域超历史暴雨洪涝气象服务过程中,常德市气象部门同样借鉴了以往好经验:时刻关注上游地区的雨情、水情信息,与上游的铜仁、黔东南及湘西自治州、怀化气象台保持紧密联系,对强降雨落区、强度及天气系统将来的演变趋势进行加密会商。7月11—19日,除了每天固定的每隔3h交换各自辖区内的雨情、水情、灾情信息,还不定时开展强降雨天气系统演变会商,为下游地区开展决策气象服务赢得了主动性。

3.2决策气象服务稳步跟进,为政府应对流域性洪水提供有力保障

针对“14•07”沅水流域暴雨洪涝过程,常德市气象局在过程前详细预估、过程中紧密跟踪、过程后及时影响评估,决策气象服务效果良好。7月11—19日,常德市气象局共《重大气象信息专报》2期、《气象专题汇报》2期、《中小河流洪水预警信号》2期、《城市内涝预警信号》1期、与国土部门联合《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2期、为农业部门提供《为农气象服务专题》1期。各类决策服务材料均在第一时间呈送至市委、市政府及其他防汛抗旱成员相关单位,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迎战暴雨,进行防汛抗灾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根据常德市气象局预报,7月10日下午常德市防汛指挥部向各县(区、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市防汛指挥部各成员单位下发《关于迅速做好迎战新一轮强降雨的紧急通知》,要求全市相关部门做好强降雨天气的应对工作。过程中常德市气象局还进行了滚动决策气象服务,每天提供天气实况、防御气象灾害提示等快捷的决策气象服务产品。

3.3预报预警信息及时快速,强化了暴雨洪水预警信息向基层的延伸与跟踪服务

多年来,气象部门与通信运营商建立了预警的长效机制,气象灾害预警短信全网工作流程不断完善。其成果在此次暴雨洪水过程也得到了显现,进一步提高了预警的提前量和时效性,强化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向基层的延伸和跟踪服务。此次超历史暴雨洪水过程,常德市气象局从11日起每日通过常德气象网、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手机短信、96121声讯电话、气象电子显示屏等自主媒体和多种渠道,及时重要天气实况、最新天气预报及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等气象信息。过程前2d和过程期间与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社会媒体展开充分合作,群媒联动,实现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广传播。7月16日8:00至19日8:00上游来水与本地强降雨相叠加期间,通过预警信息平台向全市防汛责任人、各级地质灾害责任人、中小学校安全责任人、交警指挥人员及气象信息员暴雨、雷电、大风等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共计13次,共计60万人接收预警短信。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向社会公众强降雨天气消息200万人次。多位气象信息员均表示他们通过收到的气象预警短信参加救灾抢险。

3.4部门合作与媒体联动,共同迎战流域暴雨洪涝

由于此次过程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可能引发中小河流洪水及滑坡、泥石流、城市渍涝、农业灾害,常德市气象局加强了与国土、水利、电力、住建和农业部门的联合会商。7月13日制作《为农气象服务专题》1期,16、17日联合国土部门《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2期,16日下午城市内涝预警信号。在接到气象部门暴雨预警后,常德市水利局立即启动应急方案,城管、市政以及各职能部门在暴雨前做好全员上岗到位准备,县、乡各级政府立即安排调度抗灾应急物资和设备,做好抗灾救灾准备;防汛、国土部门加派人手对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尾矿库和病险山塘水库加强巡查排险,确保堤坝安全;市政部门疏通和清理城市排水管道,防止城市内涝;各大水库提前调度水库库容,确保下游城市安全度汛。针对即将开始的暴雨过程,7月11日上午《常德气象网》率先发天气头条新闻《15-17日我市将有大范围强降水来袭》,同步向《常德日报》《常德晚报》《民生报》《潇湘晨报》《红网》《尚一网》等市内主流媒体提供新闻通稿。7月16日常德交通广播电台、鼎广新闻电台电话连线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详细解读此次暴雨洪涝过程。常德市气象局抓住时机,部门联动,群媒联动,共同迎战暴雨,社会效益显示。

4服务效果分析

“14•07”沅水流域超历史暴雨洪涝过程,虽然持续时间长、范围广,但由于常德市气象局预报准确,预警信息及时,气象服务细致到位,加之部门联动响应快,社会媒体参与度广,使得过程灾害性影响控制得当,各级党政领导、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对气象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

4.1决策服务效果

根据常德市气象7月10日、13日、14日的《气象332专题汇报》、15日的《重大气象信息专报》等决策气象服务材料中的气象预报信息:市防指提前调度下游水库腾库迎洪,对蓄水较高的五强溪实行错峰泄洪,为迎洪调峰做好了准备,并为后期有效蓄水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据了解,根据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市、县2级政府及基层气象信息员通力合作,截至19日8:00,全市共紧急转移安置群众5万余名,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2公众评价

对“14•07”超过历史暴雨洪水过程的气象服务,常德市气象局电话回访预警短信用户,90%以上用户表示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对减少灾害损失起到关键性指导作用。

4.3媒体评价

此次流域性暴雨洪水过程及其气象服务受到各大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5思考与启示

(1)准确及时的天气预报是做好重大气象灾害应对服务的基础。“14•07”过程除了在气象服务技巧和社会应急管理上有所改进外,暴雨过程的准确预报是主因。气象服务是否成功与天气气候预报预测的准确及时程度密切相关,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气象部门应该重点加强强降雨预报技术的研究,提高暴雨落区、发生时间和强度的预报水平。

(2)流域资料实时共享是流域防洪的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此次过程中,上游的铜仁、凯里、怀化地区的雨情、水情及灾情信息及时为下游地区共享,特别是五强溪库区的库容、入库流量、出库流量、水位变化等信息流域资料的实时共享,为下游常德地区科学防洪决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决策依据,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预报预警信息广泛快速及时是做好重大气象灾害应对服务的关键和重要环节。暴雨灾害突发性强,来势凶猛,影响大,提高这类灾害性的短时临近预警信息的时效性与覆盖面就显得尤为重要。准确及时的天气预报、科学有效的预报预警信息是做好重大气象灾害应对服务的基础和关键。通过自主媒体和社会媒体等多种渠道及时传播预报预警信息,扩大预报预警信息的覆盖面,让全社会尤其是气象灾害影响区的民众能及时获取预警信息,是做好重大气象灾害应对服务的重要环节。

洪涝范文篇2

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年洪涝灾情统计工作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提高洪涝灾情统计质量,切实做好年洪涝灾情统计工作,通知要求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村及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洪涝台灾情统计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洪涝灾情统计工作的管理。要明确一位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熟悉情况的同志担任统计工作,并保持岗位相对固定,以保证工作的延续性。

二、严格制度,规范工作。各村要严格按照《水旱灾害统计报表制度》的要求,认真做好洪涝灾情统计及信息报送工作。统计人员要密切关注雨情、水情、灾情,主动掌握灾情变化情况,及时准确上报灾情信息,杜绝错报、漏报、迟报、瞒报和虚报灾情现象,确保灾情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遇突发洪涝灾害事件,一时难以掌握全面受灾情况的,必须在第一时间先行上报灾害的基本情况,之后再续报详细情况,不能因个别指标统计不全而延误上报时间。每场洪涝灾害过程后要在及时上报灾情数据的同时,上报相应灾情综述材料。

三、岗位“AB角”,无缺位工作制。为了确保灾情统计的万无一失,洪涝灾害统计工作岗位均有两人以上承担,分为A角和B角。当A角临时外出或公务繁忙时,由B角协助或配合A角做好相关工作,并对所做的工作承担相应责任。

洪涝范文篇3

关键词:江西省;洪患村镇;洪涝问题;应对对策

1洪患村镇的由来、概念及定义

江西省境内水系分布复杂,河网密集,近年来,通过对大江大河、重点圩堤进行整治,已经取得良好的防洪效益,江河总体安澜。但是因为资金投入以及历史遗留原因,对于具有洪水威胁的村镇从未进行系统治理。这些村镇因为区域性、连续性暴雨,经常造成房屋被冲、农田被淹等灾害。基于这种背景,当时分管全省水利工作的罗小云副省长提出了全面解决江西省类似村镇的洪涝灾害问题,并首次提出“洪患村镇”概念,此后江西省水利厅研究制定了《江西省水利工程补短板主要任务分工方案》,组织编制了《江西省水利项目建设提速年实施方案》,以文件形式正式提出“洪患村镇”。洪患村镇通常是指因区域性洪水,每隔3~5年就可能被淹而造成洪涝灾害的村镇。基于对全省多年洪涝灾害数据统计分析,《江西省洪患村镇河流综合整治规划报告》中将其定义为“是指农村地区因洪水威胁而常年遭受洪涝灾害的乡镇政府所在地或村庄”。洪患村镇概念的提出,有助于科学认识江西省农村区域洪涝灾害的现状及成因,提出治理思路并进行系统化治理。

2江西省洪患村镇现状

江西省境内河流、湖泊众多,流域面积10km2以上河流有3771条,湖泊面积2km2以上的有77个[1],这些河流湖泊在农业灌溉、城镇供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区域降雨过大时,也会给沿线村镇带来很大的洪水隐患。据初步调查统计,江西省洪患村镇多达2021个,洪患村镇受洪水威胁村民近400多万人,仅2019年洪涝就导致195.3万人受灾,因灾死亡4人,累计紧急转移16.54万人,解救被洪水围困群众1.0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29.9亿元[2]。道路、桥梁、水利等基础设施被损坏因数量过多,难以统计[3]。江西省洪涝灾害发生频繁,平均年洪涝灾害受害面积达到64.40万hm2,致使村庄及耕地经常受淹[4],给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造成极大不便[5],洪涝情形严重时,造成粮食绝产,人员伤亡,对经济以及社会造成巨大损害。

3洪患村镇产生原因和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3.1气候因素

江西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位于长江中游南岸的鄱阳湖流域,处于冷暖空气交会地带,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较大[6],每年的4月初至7月中旬是江西省的主要汛期,气象活动频繁,这3个半月降水总量约占全年的59%,其间常有强度和范围各不相同的暴雨天气过程发生。如2010年6月19日06时~20日06时江西出现99站次短历时强降水,有21站次小时雨强超40mm,其中8站次小时雨强超50mm,最大小时雨强达61.5mm[7]。近年来江西省大部分地区都出现过70mm·h-1以上的短历时强降水[8],这种连续性、集中性、区域性强降雨正是造成全省洪患村镇产生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最直接原因。

3.2自然环境因素

江西省地形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丘陵、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7.18%,低海拔平原及台地占21.26%,湖泊面积占1.56%[9]。全省洪患村镇大多都依山傍水而建,往往是“山中有村,村中有水,山丘水系与村镇合抱”的村镇分布格局,一遇到强降雨,山丘区村镇附近极易形成较大地表径流。山丘区河道洪水又具有陡涨陡落、洪水流速大、水位涨落幅度大、洪水汇流时间短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一旦遭遇强降雨,洪水就会迅速漫入村镇、淹没房屋等。同时,强降雨又会造成严重的山体滑坡、水土流失、泥石流、山洪等灾难,这些次生灾害又会导致洪水带来的淤泥、碎石、树枝等阻塞河道,加重洪患险情,给洪患村镇及村镇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危害。

3.3水利工程防洪能力不足因素

由于水利工程治理思路及资金投入等原因,虽然江西省对大部分中小河流进行过系统治理,但对全省涉及到洪患村镇的水利工程治理还未开展。一是洪患村镇附近的河湖普遍长时间缺乏治理,现有河道湖塘淤塞,局部河道崩岸严重,河道断面萎缩,河道行洪能力锐减。二是洪患村镇的水利工程现状防洪能力偏低,远达不到设防要求,且大都险情隐患多,常出现崩岸、冲刷、漫堤等险情,汛期容易出现洪泛事件。三是洪患村镇规划建设未注意与当地水利工程有效发挥作用的协同和衔接,直接削弱区域防洪治涝工程体系功能。据初步统计,在全省2021个洪患村镇中,穿越村镇且集雨面积较大的河道存在卡口段的长度达到643.97km,河道淤积段的长度达到2383.22km,河道中建有阻水性的桥梁、拦河闸、水陂等各类建筑物的数量达到7276处,这些建筑物直接导致河道行洪断面减少、行洪能力下降。同时,水利工程“重建轻管”现象突出、基层管理能力薄弱、缺乏管护经费和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低和手段单一等水利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洪患村镇也普遍存在,而且相对于省内其他地方,可能问题还更突出。洪患村镇水利工程往往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和有效的维护,容易导致洪患累积加重。普遍存在的防洪治涝等水利工程防洪能力不足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成为省域内洪患村镇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4洪患村镇治理对策

为切实加强农村地区防洪治理,江西省水利厅部署开展《江西省洪患村镇河流综合整治规划》,明确到2035年建成河道行洪通畅、洪涝蓄泄兼筹、管理现代高效,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村镇防洪减灾体系,筑牢农村地区防洪安全屏障。洪患村镇的洪患治理必须坚持问题为导向,针对水系不同特点,分析产生洪患的原因并结合实际,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系统治理。

4.1工程措施

洪患村镇治理应当以疏、导、固、排、避为主,重点开展岸坡护岸加固、卡口拓宽整治,主要措施包括:岸坡整治工程、河道清障扩卡工程、河道撇洪工程、防洪堤(墙)整治工程、涉河建筑物整治工程、临时避险工程等。岸坡整治工程:重点对村镇河段已冲毁的岸坡、影响河势及防洪排涝安全的河道岸坡进行整治,整治应结合地形、地质条件,与沿线水景观协调,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选择合理的治理方案。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岸坡整治结构型式尽量自然生态,不宜大面积采用隔断河岸与河道水体沟通的渠化、硬化材料,如混凝土、浆砌石等,优先选用多孔、透水性材料,如干砌石、生态混凝土、空心预制块等材料。河道清障扩卡工程:洪患村镇洪水涨落快,河道清障扩卡可恢复扩大行洪断面,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减少村镇淹水深度和淹水时间,重点对行洪排涝及水质有影响的淤泥、砂石、垃圾等进行清理,对河道内影响防洪排涝的障碍物提出处理方案,结合河道治导线确定疏挖范围,疏挖后应使河槽与河岸保持稳定,满足边坡稳定的要求,特别注意保留河床应有的深潭浅滩、天然的河石、水草、江心洲等原生状态,避免河流生态环境破坏,对河道及两岸违章阻水搭建物进行彻底清除。河道撇洪工程:洪患村镇现有防洪设施无法解决防洪问题的,需采取如新开河道、新建闸坝等撇洪工程措施可有效解决防洪短板的洪患村镇河道,新建河道撇洪工程需经充分论证,并详细分析工程对上下游衔接河道的影响,利用闸、坝等工程进行水系连通的,应合理确定闸、坝高程及其调度原则。防洪堤(墙)整治工程:现状已有的河段,可对现有堤防进行加固整治,堤线应尽可能顺沿原有堤线,局部弯段可适当顺直,对堤身断面不达标的堤段进行加高加宽整治,断面标准根据相关文件或规范,按堤防所处的位置确定。涉河建筑物整治工程:对于穿堤或岸边的泵站、水闸、涵管等临河建筑物,根据存在问题采取拆除、重建、更新设备等相应整治措施;对于有堤防保护的洪患村镇,现有排涝沟渠不满足要求或者排涝设施布局不合理的,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可进行排涝沟渠的疏通,或结合排涝需求,新建泵站、水闸、涵管等建筑物。临时避险工程:洪患村镇附近不具备临时避险场所时,可设置适当的临时避险安全台或转移道路,安全台建设标准可为1m2/人,台顶高程可为设计洪水位+超高1m。

4.2非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主要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管理、现代化技术等手段。主要措施包括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建立或完善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立或完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与工程措施一样,依据洪患村镇不同情况,非工程措施也应当综合运用。加强防洪减灾宣传:运用法律及行政手段,对洪患村镇村民进行《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条例的宣传及教育,引导村民不建违法建筑,不侵占河道,不乱堆垃圾等。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增加水利工程管理的投入,加强基层管理能力,从洪患村镇村民中就近培训出一批扎实技能的管理人员,及时维护、科学运行水利工程基础设施,扭转“重建轻管”现象。建立或完善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利用现有的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实时掌握洪患村镇的河流上游水位及降雨量,充分利用上游水库的调蓄和错峰功能,最大程度的降低洪泛村镇的洪水灾害。建立或完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利用全省山洪灾害系统中的雨情信息、水位信息等,预报预警洪患村镇处的山洪灾害,以减轻山洪危害和满足遭遇山洪避险要求。建立洪涝灾害的监测、预测、警报、通讯服务系统:可利用现有的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对降雨量及水位进行测量,并进行系统自动预判,再借助洪涝灾害预警系统,对洪患村镇提前播报预警信息,并同步将信息传递给防汛指挥部、水利、应急、医疗等政府有关部门。

参考文献:

[1]江西省水文局.江西水系[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7.

[2]《江西年鉴》编辑委员会.江西年鉴2019[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

[3]鄢洪斌,朱均安,廖宏.江西山洪灾害分布特征与预报初探[J].江西气象科技,2005(02):27-30.

[4]付佳伟,李德龙,许小华,等.江西省中小河流洪水成因及规律分析[J].水资源研究,2019,8(05):456-464.

[5]李艳红,成静清,温天福.江西省县乡河道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初探[J].江西水利科技,2014,40(02):124-125+146.

[6]詹丰兴.江西省洪涝灾害分析及防灾减灾对策研究[J].江西气象科技,1999(S1):3-5.

[7]唐传师,许爱华,马锋敏,等.1961-2015年江西省短历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J].暴雨灾害,2018,37(05):421-427.

[8]孙素琴,许爱华,郑婧,等.江西省汛期暴雨时空分布及区域性暴雨分区[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6,39(02):90-97.

洪涝范文篇4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灾区倒房重建作为事关民生、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按照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为民解困,立足于早规划,早行动,全力抓好我市今年灾区民房倒房恢复重建工作,把受灾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解决好,让受灾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二、目标和时间要求

确保在20*年11月底前,因灾全倒房户每户至少建成30m2以上的牢固新房,使所有因灾倒房群众能全部搬入新居,安全、温暖过冬。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统一安排、分步实施的原则。

(二)坚持分散建房与集中建房相结合的原则。具备集中建房条件的,可以集中建设灾民新村或示范村,不具备集中建房条件的面上的倒房户,可以分散建房。

(三)坚持倒房户自力更生为主,政府补助、社会帮助、亲友互助为辅的建房资金筹措原则。

(四)坚持分类帮扶、保障重点的原则。即区别不同的帮扶对象,实行分类帮扶、重点帮扶。

(五)坚持村民自治的原则。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帮扶对象及其类别的确定、宅基地的调整和安排、规划方案的审定、新房户型的选择等,应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政府不得以行政指令的方式调整、安排宅基地或指定群众选择建房面积、规模。

(六)坚持将恢复重建与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相结合的原则。洪涝灾区不能再住人的属农村特困户的严重危房,应视为全倒房进行统计并安排给予重建。

四、工作方法

(一)摸清底数,掌握实情。要继续组织干部下乡下村开展核查灾情,切实做好查灾核灾工作,保证不漏户、不漏人。要注意掌握倒房户中五保户、低保户、困难户、一般户的名单和数量,并建立灾民住房倒塌台帐。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根据困难情况分类排队,制定重建方案,便于重点帮扶。

(二)科学选址、精心规划。恢复重建的房屋或新村不能再建土坯房,其选址和规划,要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不能在地质灾害易发地、低洼处和江河边等地带建房,以利于防灾减灾避险。同时,新房或新村建设既要尊重农村的风俗习惯,又要考虑有利于群众的生产生活,建在便于用水、用电、排水、排污,交通相对方便的地方,节约不必要的费用。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对新房建设规模和结构,力求从俭节约,不贪大求洋。适宜集中建房的村(屯),最好建设灾民新村(示范村);不宜集中建房的,要尊重倒房户的意见,就地或异地分散建房。

集中倒房户数较多的忻城县城关镇猫洞村长洞屯,欧洞乡欧洞村冷水屯,大塘镇金山村上塘屯、金鸡屯和北建屯、思练镇厂上村厂上屯创造条件、加快推进灾民新村(示范点)建设工作。

(三)分类帮扶,不搞平均主义。恢复重建过程中,将全倒房户按五保户、低保户、困难户、一般户进行分类。

属五保户的,视条件和情况,可先安排到五保村或乡镇敬老院,无法安排的,则由政府负责至少帮建一间30m2的住房;对长期依靠政府救济生活,属无自救能力的低保户、残疾人家庭、重点优抚对象,由政府重点帮扶至少建成一间30m2的住房;对有部分自救能力的困难户及一般农户,要采取自力更生为主,享受国家适当补助的办法建房;对有自救能力建房的农户,主要采取个人自筹、亲邻互助等形式进行建房。对原来已建有新房而旧房倒塌的,不能给予帮扶建房。

(四)执行制度,严格程序

1、灾民申请。灾民需要补助建房的,必须提出书面申请。不申请建房补助的,视为没有困难不给予补助。

2、民主评议。由村委会或村民小组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对灾民的申请进行民主评议,初步确定享受补助的对象和对象类别,张榜公示。再以村为单位,由村委会统一上报乡镇人民政府。

3、乡镇审核。乡镇人民政府开展调查核实,对倒房户进行分类排队,确定补助对象和类别,编制救助花名册。

4、县级审批。将确定的补助对象和类别上报县级民政部门审批。

5、签写保证书。审批后,建房户必须与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签写保证书,保证恢复重建动工时间,确保在规定时限内完工。

对集中建房的,除个人申请、民主评议外,应由村委会申请,乡镇申报、县(市、区)民政局审核,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批,报地市级民政局和自治区民政厅备案。

分散建房和集中建房审批结果应在村民中张榜公布。

(五)分级负责,落实资金

1、建房资金补助原则。根据“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救灾工作方针,突出解决五保户、低保户等政府救助对象的建房困难,同时兼顾一般倒房户。

2、建房资金的筹集和下拨。(1)市直有关部门要积极向自治区、中央有关部门争取灾区倒房恢复重建补助资金并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尽快将补助资金下拨灾区。(2)各县(市、区)按照“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管理体制要求,多渠道筹集本级倒房重建配套资金,提高倒房户建房的补助标准,并按照自治的要求,及时将补助资金尽快落实到倒房户手中。

农场、矿区困难家庭倒房恢复重建配套资金由华侨投资区和合山矿务局负责落实。

3、做好社会捐赠活动的组织发动,筹集更多的补助资金。对社会捐赠来的资金,可以作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全部用于恢复重建的补助。

(六)落实倒房户的责任。灾区民房恢复重建的主体是因灾倒房户自身,政府的扶持帮助,是在倒房户自主建房的基础上实施的救助行为。所有有自救能力的倒房户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等待和依赖思想,要通过生产自救和向亲友借钱、银行贷款等办法积极主动地自筹部分建房资金,并尽快动工兴建住房,按自治区的时间要求建好和入住新房。凡有自救能力,又没有特殊原因不主动投资建房的倒房户,一律不给予建房补助。

五、工作措施

(一)统一认识,坚定信心。今年水毁民房恢复重建工作面广量大、任务重、困难多,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克服困难,积极、主动加以引导和帮助,把其作为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安居工程办好、办实,以优异成绩向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献礼。

(二)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倒房重建工作是当前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必须全力推进,抓好落实。要采取市级领导联系到县、县级领导联系到乡(镇)、村,机关干部联系到户的办法,做到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要建立领导工作责任制,县(市、区)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围绕既定目标,分解细化,逐项抓好落实。要实行倒房重建领导干部包村责任制,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清楚,工作到位,尤其是对重灾村(屯),都要落实一名以上的县四家班子成员带工作组进村,帮助、指导恢复重建工作。设立领导工作责任区、干部联系户,责任区、联系户实行挂牌公布。

(三)落实优惠政策,减轻群众负担。市直各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要制定出台灾民倒房恢复重建的专项扶持优惠政策,减免耕地占用税、土地划拨费、土地管理费、宅基地使用费、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建筑企业的建安营业税、建筑管理费、基础设施配套费、工商税、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工本费、村镇工程建设许可证工本费、土地使用证费、育林基金、木材砍伐审批手续费等有关税费,涉及到的收费项目,各级各有关部门能减则减,能免则免,尽量做到少收费、零收费,切实减轻灾民负担。

(四)加强协调沟通,整合工作力量。市、县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形成完成恢复重建任务的最大合力。城建部门要做好规划和设计;交通部门要积极主动修复乡村道路,确保恢复重建交通畅通;供电部门要及时恢复供电;财政、民政等部门要加大力度向自治区争取重建补助资金;金融部门要及时发放贷款,支持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扶贫部门要积极争取扶贫项目资金;林业部门要做好木材砍伐指标的安排和沼汽池建设的指导工作;卫生部门要做好改厕的指导工作;物价部门要加强对建材市场物价的监管。

(五)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是恢复重建工作中坚力量。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要在恢复重建工作中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共产党员要站在恢复重建工作的第一线,在恢复重建工作中体现先进性,为稳定灾区人民的情绪,树立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的信心作出应有的贡献。

洪涝范文篇5

未来趋势预测:从现在到2010年,四川的降水量比20世纪90年代多,洪涝灾害比90年代重。1999~2003年,是洪涝由少到多的时期,洪涝重,2004~2007年洪涝较轻,2008~2010年洪涝重。

关键词:四川洪涝灾害特征趋于预测

一、前言

四川省包括四川盆地(以下简称盆地)和川西高原。每年的4~10月都有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发生,这是我省主要的、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生命财产危害严重的一种气象灾害。四川省的洪涝分为严重洪涝和一般洪涝,严重洪涝只发生在四川盆地,但它包含在一般洪涝中,一般洪涝遍及全省。过去,有很多人研究过四川盆地的洪涝灾害,但没有人研究四川全省的洪涝灾害,四川洪涝灾害的基本情况如何?还不太清楚,为防治和减轻洪涝灾害的危害提供依据,我们对四川洪涝灾害的若干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预测了1999~2010年洪涝灾害的发生趋势。本文统计洪涝灾害的降水资料是四川各气象站1951~1999年的降水资料,划分洪涝灾害的标准,是甘孜和阿坝两州(以下简称甘阿地区)、盆地、攀枝花市及凉山州(以下简称攀西地区)用于日常业务的洪涝标准。

二、洪涝灾害的标准

四川的洪涝灾害主要由暴雨和大暴雨引起的,它是其成灾的形式,其次是地形复杂,植被覆盖率低。因为四川的地形复杂,各地暴雨的标准和成灾的降水量不同,所以不同地区洪涝灾害的标准也不同。

(一)一般洪涝灾害的标准

盆地和攀西地区:单站任意连续三天的总降水量≥150.0mm为一次洪灾。

甘阿地区:单站任意连续3天的总降水量≥50.0mm,或者日降水量≥30.0mm

算一次洪涝灾害。

(二)四川盆地严重洪涝灾害的标准

四川盆地内,一次严重洪涝灾害的标准是:在5~9月,5月有连成一片的2个及以上的站,6~9月有连成一片的3个以上的站,它们在相同的连续3日

内,每个站3天的总降水量都≥150.0mm。

三、四川洪涝灾害的若干特征

四川洪涝灾害的特征,分为一般洪涝的特征,它包括了四川盆地严重洪涝与一般洪涝相同的特征;严重洪涝独有的特征。

(一)一般洪涝的特征和四川盆地严重洪涝与一般洪涝相同的特征

1.一次涝洪灾害发生时,降水强度大,降水量多且集中。

盆地和攀西地区,单站连续3日总降水量,最小为150.0mm,最大在150.0mm以上,盆西、盆北和盆东山区普遍在200.0mm以上,有的站在300.0mm以上。甘阿地区,单站日降水量的最小值为30.0mm,最大值≥35.0mm。

2.洪涝灾害突发性强,来势猛,危害大,灾情重,不但危害源地还波及下游。

洪涝灾害有很强的突发性,不象旱灾那样由轻到重,它来势凶猛,往往使人来不及预防和躲避,所以灾情严重。它导致山洪爆发,河水陡涨、破坏植被、冲毁和淹没良田、建筑物和交通设施,淹死人、畜,如1981年7月9~14日,盆地西部和中部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灾区内有43个县连续3天的总降水量超150.0mm,暴雨中心内有7个县连续三天的总降水量超过300.0mm;这次洪灾,使许多河流出现了历史最高水位,其中四川盆地内长江段水位居200年来的第三位,出现了100年一遇洪峰,有119个县(市)受灾,受灾人口1,500多万,工农业经济损失达25亿元左右。

在山区,特别是甘阿地区和攀西地区,洪涝灾害还引发泥石流,对农田和房屋、交通等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洪涝灾害不但危害源地,还波及下游。如1981年7月9~14日,盆地西部和中部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盆地西部和中部是洪涝灾害源地,受到危害,它还波及到下游的长江沿岸,造成长江上、中游的大洪水。

3.发生频繁,年平均发生次数分布不均,甘阿大部和盆西边缘多,其余地区少。重灾年多。

洪涝灾害发生频繁,全省年平均发生次数为0.3~3.1次,其中甘阿地区0.5~3.1次,攀西地区0.2次以下,盆地0.3~1.7次,多为0.5~1.7次。最大值出现在高原上雅砻江中游两岸,年平均发生次数2.0~3.1,次大值在大渡河和岷江上游之间地区,年平均发生次数1.3~2.2次。全省年平均最大值3.1次,出现在九龙,最小值0.3次,出现在古蔺。

重灾年多,1951~1999年,四川出现的重洪灾年有以下14年:1955、1959、1961、1968、1973、1974、1975、1978、1980、1981、1982、1983、1984、`1989

年,占总年数的26%。

4.各月发生频率地理分布不均,甘阿大部和盆地西部边缘多,其余地区少。

四川的洪涝灾害发生在4~10月,主要在7~8月,各月的地理分布不均,但6—9月分布趋势的特点相同,①高频率出现地区:高原上雅砻江中游和阿坝州中部,盆地区在盆西边缘的北川—安县—江油一带和雅安—乐山一带;②5、10月分布趋势相同,高频率区在甘阿地区,为5~20%,盆地区和攀西地区大部无洪涝灾害,出现洪涝灾害的地区,发生频率低,为2~3%。③4月仅个别站有洪涝发生,频率也低。

各月洪涝灾害的最高频率都在甘孜州南部的雅砻中游江两岸。

5.洪涝灾害开始时间(月)地理分布不均

洪涝灾害开始期,全省为4~8月。甘阿地区为4~6月,大部5~6月,分布呈区域性,但错落有序;攀西地区6~7月,大部在6月;盆地区在4~8月,大部在5~6月,其中盆地北部和渠江下游东岸以5月为主,出现在8月的仅古蔺一县,除此以外的其余地区多在6月。

6.洪涝灾害结束期(月)地理分布不均

全省洪涝灾害结束期为7~10月,大部在9、10月。甘阿地区在8~10月,大部在9、10月,其分布是:石渠在8月,雅砻江以东的地区主要是10月,以西地区是9月。盆地区为7~10月,大部在9、10月,其中叙永在7月,岷江、沱江中游之间的地区和宜宾、泸州南部及广安地区在8月,南江到蓬溪一线以东的地区在10月,除此以外的其余地区在9月。攀西地区在7~9月。从表1可知,在洪涝期内,各代表站各月洪涝灾害发生频率的差异很大,基本呈正态分布。最高频率出现月,盆地在7、8月,多在8月;攀西地区出现在8月;甘阿地区主要在7、9月。

7.在洪涝期内,各地各月发生洪涝灾害的频率差异很大,洪涝灾害的高峰时间主要7、8月。

从表1可知,在洪涝期内,各代表站各月洪涝灾害发生频率的差异很大,基本呈正态分布。最高频率出现月,盆地在7、8月,多在8月;攀西地区出现在8月;甘阿地区主要在7、9月。

表11951—1999年四川各代表站4~10月中各月洪涝灾害出现频率(%)

站月

名34567891011

成都00041515000

雅安004750611700

广元004930111100

绵阳000921211200

北川0031379532600

乐山001193335900

自贡00051214200

内江00471511400

宜宾0007119200

达川002494720

南充0007117000

西昌0000022200

甘孜00215137920

理塘0011845291010

马尔康00165536233920

阿坝25142649261920

黑水02126863204670

8.洪涝灾害有阶段性和持续性

洪涝灾害的阶段性,是指全省和其中的一个地区的洪涝灾害在一段时间(连续数年)发生次数多,一段时间(连续数年)发生次数少(见表2)。

表2四川各地1951—1999年各时段洪涝次数

站名

1951~19591960~19691970~19791980~19891990~1999

马尔康815142416

松潘51091412广元537116

绵阳65693

遂宁30342

乐山898107

雅安141812119

宜宾44221

合计4556558557

1951~1999年,四川大部分地区各年代的变化与全省的变化基本相同,50年代少,60年代多,70年代少,80年代多,90年代少,其中80年代最多,但由于四川地形复杂,个别地区的变化与全省变化不同步。

洪涝灾害的持续性,是指一个站连续出现洪涝灾害的年数≥2年。全省持续年数,除马尔康2~11年外,其余地区2~7年,多为2~4,极个别站的洪涝不持续(见表3)。

表3四川省1951~1999年主要站洪涝灾害持续时间和年数

马尔持续时间54~5860~6169~7173~8385~9498~99

康持续年数52311102

甘持续时间59~6170~7177~7981~8486~8798~99

孜持续年数323422

松持续时间54~5560~6171~7578~8082~8486~8792~9597~99

潘持续年数22533243

广持续时间61~6272~7779~8388~92

元持续年数2655

绵持续时间56~5967~6875~7881~8487~88

阳持续年数42442

南持续时间无

充持续年数无

内持续时间61~6369~7072~7486~87

江持续年数3232

宜持续时间58~5968~6973~74

宾持续年数222

雅持续时间51~5254~5658~6366~7075~7883~8587~93

安持续年数2365437

(二)四川盆地严重洪涝独有的特征

四川盆地严重洪涝的特征,除了与一般洪涝的相同特征外,还有其独有的特征。

1.分布趋势独特。五江(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上游多,下游少,西部三江(岷江、沱江、涪江)上游比东部两江(、嘉陵江、渠江)上游多,所以分布趋势是西北多,东南少,从西北向东南减少。全盆地严重洪涝的年平均发生次数为0.1~0.8次,五江上游为0.2~0.8次,下游为0.1~0.2次。西部三江上游0.2~0.8次,东部两江上游为0.2~0.4次。全省出现严重洪涝最多的地区是盆地西北部,无严重洪涝区在盆地内长江以南的地区。

2.每次洪涝都是成片的区域性的,范围大。一次洪涝出现在连成一片的2~3个及以上的站内,所以是区域性的,范围大。

3.主要出现在7月。.严重洪涝期(5~9月)内,各月都有有严重洪涝发生,但集中在7月。各月的出现频率和排次:7月39%,排第一位;8月27%,排第二位;9月18%;排第三位;6月10%,排第四位;5月6%,排地五位。

洪涝范文篇6

我国位于世界最大海洋与最大陆地之间,全国大部分地区为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极易形成暴雨洪水、融雪(融冰)洪水、冰凌洪水等多种形式的洪水。其中,经常发生并造成严重灾害的主要是暴雨洪水。我国暴雨洪水一般具有:季节性明显、洪水峰高量大、径流年内分配集中、洪水年际变化大等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江河整治工程建设。修筑水库拦蓄洪水,修筑堤防防止洪水泛滥。这些工程的修建,取得了显著的防洪效益,1949年到1987年的38年间防洪工程累计减淹成灾农田约6600万ha,加上减免的城市工业等其它损失,减少损失约3000亿元。然而,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受洪水威胁区域内人口和资产的不断增长,洪水造成的损失有逐步增长的趋势,如图1。1991年,淮河、太湖流域洪水造成2100亿元损失;1998年长江大水经济损失约2500亿元。

50年来,通过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人们普遍地增加了安全感,在河岸两侧开始大规模的建设,城市不断扩大,人口不断集中。然而,当下一次洪水泛滥发生时,人们发现洪水所造成的损失比以前有增无减,于是人们又要求提高江河的防洪标准……如此下去,便形成了防洪工程投入不断加大,而洪灾损失也不断增长的局面。

我们应该认识到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企图以工程手段控制和消除洪涝灾害是不可能的,认识到洪水的风险不可消除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回避。洪涝灾害的风险预测及洪灾风险管理的概念便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的。

2.洪涝灾害风险

洪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可以用客观尺度测度其大小;洪涝灾害风险又与人们的行为相联系,与人们的决策有关;洪涝灾害风险的大小可以用风险程度来度量,它与洪水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可能产生的损失有关,用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即R=f(P,L)其中,R——洪涝灾害风险;P——洪水事件发生的概率;L——洪涝灾害风险损失。

3.洪涝灾害风险管理

洪涝灾害风险管理是指人们对可能遇到的洪水风险进行识别、估计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控制和处置洪水风险,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决策过程。它是一个连续的、循环的、动态的过程,主要包括建立风险管理目标、风险分析、风险决策、风险处理等几个基本步骤。如图2。

洪涝灾害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选择最经济和有效的方法使风险成本最小。它可以分为灾害发生前的管理目标和灾害发生后的管理目标。灾前的管理目标是选择最经济和有效的方法来减少或避免损失的发生,将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降至最低程度,如进行洪水预报、洪灾警报、防洪工程的规划与实施、防洪调度预案等工作;灾害发生后的管理目标是当实际灾情发生后,监测实时雨情、水情和工情信息,确定最合理有效的调度方案,并组织好抢险与避难转移,尽可能减少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使其尽快恢复到损失前的状况。

洪涝灾害风险分析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分析评价。风险分析是通过对区域洪水成因、洪水特性(包括洪水概率、流量、水位等)、水利工程状况进行分析,采用历史洪水调查、水力学模型试验或数值模拟计算等方法,确定区域内不同地区的洪水危险程度(包括淹没范围、淹没水深、淹没历时、流速等);再对区域内的社会经济状况(人口、资产等)分布和抗灾能力进行分析,得出不同高程下的主要资产类型和这些资产在不同淹没水深下的洪灾损失率,并将上述两方面的信息进行结合,估算出区域在不同频率洪水下的洪水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确定洪水灾害的风险程度;最后,根据洪灾风险分析的结果,选择不同的防洪减灾对策,考查估算不同方案的费用、效益。

洪灾风险决策是指通过选择对付洪灾风险的一种方法或几种方法的组合,在洪灾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并考虑对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后,选择洪灾风险管理对策,实施洪灾风险决策。生产实际中,对付洪灾风险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风险自留(不采取任何措施);

2)回避风险(将人口和资产从风险区内搬出);

3)降低洪灾损失(适当限制高风险区内的经济发展;建立避水庄台,建立防水房屋,搞好风险区内安全建设;设计好避难路线;做好抢险避难的宣传工作);

4)风险转移(开展洪水保险和再保险)。

洪灾风险处理是根据决策的方案实施风险管理计划,并对计划实施后的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各种防洪减灾措施实施后的效益与费用,修改、建立新的洪灾风险管理目标,进入下一次的洪灾风险管理过程。

针对洪水管理的具体内容,洪水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对洪水的预测和调度中的风险管理、防洪工程风险管理、防洪投资风险管理、洪泛平原风险管理、洪水生态环境风险管理、防洪决策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洪水预报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准确的预报,会对水库等水利工程的调度决策提供帮助,可能会减少损失;预报与实际不相符合,不仅不能对水库等水利工程的调度决策提供帮助,而且会提供错误的信息,可能会增大洪涝灾害风险。防洪工程建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库、堤防等水利工程的调度决策,都可能产生潜在的风险。

防洪投资风险管理主要是通过对防洪投资效益进行评估和跟踪调查,确定防洪投资预算和投资方向是否正确,再根据国家经济实力确定合理的投资预算和投资方向,避免投资的浪费和积压。

洪泛平原风险管理主要针对在正常时为干燥地域而当发生某种频率洪水(美国定为1%洪水)时可能淹没的区域内的土地进行管理。包括域内土地开发利用方式的管理;城市防洪减灾设施的管理;建筑物结构及耐水标准的管理;洪水预、警报系统及防洪救灾体制的建立和管理;居民避难系统的建立;洪水保险制度的建立;灾后重建的社会、国家补偿制度等。

洪水生态环境风险管理包括对各类防洪工程建设对流域内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影响进行评估;制定改善环境、生态保护的补偿计划并逐步实施;对洪水灾害发生后产生的环境和生态影响进行调查和评估等。

防洪决策风险管理,主要针对上述各项管理过程中的决策进行管理,避免由于决策失误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失误,包括决策科学化、制度化。如建立辅助决策信息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规体制等。

4.实例

洪水风险图是标示某一区域内可能发生的洪水灾害危险性大小的地图,是进行区域洪灾风险管理的基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从1984年以来已先后完成了永定河泛区、小清河分洪区、辽河中下游地区、黄河北金堤滞洪区、东平湖分洪区、淮河蒙洼分洪区、珠江的西江流域、黄河下游山东段等地区的洪水风险图以及沈阳市、深圳市、广州市、上海市、天津市、哈尔滨等城市的洪涝灾害风险图。

实例:黄河下游堤防保护范围的研究

1)洪灾风险管理目标的确定。历史上,黄河山东段曾多次泛滥,但由于两岸地貌发生较大变化,新建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及道路,目前依然很难确定黄河堤防的保护范围及保护范围内的洪水风险。而山东省黄河河道狭窄,设计行洪能力只有10000m3/s,近年来河道淤积日益严重,1995年下游河床淤高16cm,而黄河大堤多年未曾加高,两岸的安全标准日益降低。加之,下游河道容易发生冰塞,建国以来已有两次形成冰凌灾害,是属于洪水灾害风险较大的区间。

从地貌来看,黄河河床居高临下,下游段成为海河、淮河两流域的分水岭。洪水成灾范围极大,但究其准确,则众说不一。黄河下游两岸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财产密集,铁路、公路纵横,堤防一旦溃决,后果将十分严重。北决可犯华北平原,威胁海河流域,南决可危及淮河流域,且有京蒲、京九、陇海铁路大动脉、胜利油田等重要设施及众多的城市。因此需要正确地确定黄河下游堤防的保护范围,进一步根据该范围内人口及财产分布,计算堤防的防洪效益。

2)洪灾风险分析。本研究采用无结构不规则网格对计算域进行剖分,使网格的大小随地形地势和阻水建筑物的分布灵活确定,而且尽可能地将这些阻水建筑物作为网格的边界,充分反映计算域的特征。在计算方法上,在网格形心处计算水位,在网格边界(即通道)上计算流量。将网格按地形划分为滩地型、河道型;将通道按构成成分划分为滩地型、河道型、连续堤、有缺口堤、特殊型等。

以水位和流量为主要控制变量的二维非恒定流的基本方程如下:

水流连续方程:

式中:H—水深;Z—水位;q—源汇项,本模型中代表有效降雨强度,不计降雨情况下q=0;M—x方向的垂向平均单宽流量;N—y方向的垂向平均单宽流量;u—垂向平均流速在x方向的分量;v—垂向平均流速在y方向的分量;n—曼宁糙率系数;g—重力加速度;t—时间。Z=H+B(4)u=M/H(5)v=N/H(6)其中:B为地面高程。

上述两个动量方程中,第一项为加速度项,第二、三项为对流项,第四项为重力项,第五项为阻力项。

本模型上起陶城埠,下至河口清1断面,共有2286个网格,根据不同的堤防决口位置,共计算了十个方案[图3]。综合十个方案的淹没范围,勾绘出整个淹没范围的包络图[图4],该图就可以代表整个黄河下游堤防的保护范围。计算结果表明:黄河北岸决口时,洪水主要沿徒骇河两岸漫流入海,洪水波及至马颊河的南岸,淹没面积为10870km2。黄河南岸决口时,洪水主要沿小清河两岸漫流入海,淹没面积为5950km2。

得到黄河下游山东段堤防保护范围内的最大可能水深分布图后,结合保护范围内的人口和资产分布状况,对各种分类资产损失(如农作物损失、林业损失、水产业损失、畜牧业损失、居民财产损失、企事业财产损失等)进行估算,再对各种分类资产损失求和后,可得到堤防溃决后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堤防的总的减少洪灾损失的价值即为堤防的防洪效益。

5.结语

洪灾风险管理是一项综合的、持续的管理过程,这就决定了它必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我国,对洪涝灾害进行风险管理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相信随着对洪涝灾害认识的逐步深入,必将能够认识到洪灾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相信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类既能较少的受洪涝灾害之苦,又能免于受水资源匮乏之苦的日子将不遥远,人类与水和谐相处的目标必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树坤等著,全民防洪减灾手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2]杨梅英主编,风险管理与保险管理,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

[3]骆承政、乐嘉祥,中国大洪水-灾害性洪水述要,北京:中国书店,1999

洪涝范文篇7

根据县委办、政府办下发的《关于防范强降雨和洪涝灾害的紧急通知》的精神以及今年全县强降雨天气多于往年、并伴有短时阵时性大风的情况。各村各单位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本着为人民群众认真负责的态度,在7月至8月份切实做好洪涝灾害的防范工作,把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确保我乡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

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各村、学校要成立防汛领导小组。各村由书记任组长,村委会主任任副组长,学校由校长任组长。主管本单位防汛救灾工作。在本次防汛工作中,各村负责人及乡属各单位负责人一定要提高思想认识,认真做好预防洪涝灾害的防范工作。包村领导及包村干部要及时认真督查。对因预防不力而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损失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

加强配合,落实措施

各村要组织人员对日光温室、畜禽圈舍、危旧房屋、农业机电设备等进行全面检查。若存在问题,一定要加固维修。要加强组织调度,疏通田间及各村排水沟渠,努力减轻洪涝对村舍及农田的威协。阴雨天气各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确保每位同学绝对不能出现安全问题

加强预警,杜绝隐患

各村及乡属各单位要密切注意天气预报及乡政府提供的天气、汛情发展变化的情况,做好预警工作。各村要在塌方、滑坡、泥石流山洪等灾害易发区设置警示牌,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洪涝范文篇8

一、总体工作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市实际出发,以气象灾害普查、中小河流洪水和地质灾害普查为重点,以气象监测为主要手段,以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为目的,根据市局要求,在全市7个乡镇街道开展12种气象风险普查,在通济南河和新建河开展洪水灾害气象风险普查,在薛埠镇茅东茶场村委会和薛埠镇大石门矿山开展地质灾害普查,初步建立普查数据库和预警指标,为全面推进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业务化打好基础。

二、组织管理

(一)、成立市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二)、业务分工

气象台:负责市区12种气象灾害普查资料、中小河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地质灾害普查资料的收集、整理、录入和上报,每月向市局上报工作情况报告,负责普查工作总结。

办公室:制定普查工作实施方案,督查时间进度,负责交通、物资供应等后勤保障。

三、主要工作内容

(一)、12种气象灾害风险普查

针对台风、暴雪、寒潮、连阴雨、大风、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共12类气象灾害风险进行普查,调查细化到乡镇街道一级。

调查内容包括:每次灾害过程出现时间、强度、路径、出现区域、频率、影响的行业、损失情况和原因等。没有出现灾情(如死亡、经济损失等)的灾害性天气类别不统计。

(二)、中小河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

根据市局要求对通济南河、新建河开展灾害风险普查,普查到流域乡镇一级。

调查内容包括:中小河流基本信息、水文资料、社会经济和人口数据、土地利用、历史洪涝灾情、已有预警指标和临界雨量、防灾措施、历史暴雨洪涝灾害发生情况、隐患点。针对每次洪涝灾害,调查暴雨洪涝发生时间、持续时间、淹没范围、淹没水深、灾害损失等,灾害发生前7天中小河流域内10分钟和1小时降水量、灾害发生前30天及当天日降水量。以中小河流域为单元,根据中小河流的特点、水利设施、防灾措施和历史灾害发生、损失情况,分别采用统计分析法、水文模型模拟方法确定致灾临界(面)雨量。

(三)、滑坡地质灾害普查

针对市国土部门确定的薛埠镇茅东茶场村委会和薛埠镇大石门矿山2个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点,以滑坡灾害易发点为单元开展滑坡灾害调查,普查到村一级。

调查内容包括:历史滑坡灾害发生情况、隐患点及已有灾害预警指标和防治措施等情况。针对每次滑坡灾害,通过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的方式,调查滑坡灾害发生时间、主要影响因素、灾害损失等,并收集灾害发生前7天滑坡点附近10分钟和1小时降水量、灾害发生前30天及当天日降水量。以每个滑坡点为单元,收集已有部门研制和应用的1个或多个预警点、不同时效(如:0.5小时、1小时、3小时、6小时、24小时等)的基于降水量的预警指标信息,研制滑坡灾害临界雨量阈值。

四、调查方法

(一)、12种气象灾害调查方法:

参考市局整理的1984-2006年气象灾害普查表,查阅本台站建站以来的气象月报表、年报表、气象灾情年报表等各种气象灾害记录,并按不同的灾种进行整理。

以乡镇作为调查大单元,以行政村作为调查小单元进行实地调查,直到完成整个县(市、区)的调查工作。调查工作采用气象部门人员为主,地方各级政府配合,群众参与的方式进行。

(二)、中小河流洪水调查方法:

在2.5米的卫星影像图或五万分之一的地形图上进行粗查,即选择那些离河比较近村庄、居住比较集中同时结合平常工作掌握的一些情况,对一下雨就报警或者报警求救过的、群众反映较多的地方作为普查的重点。对那些比较偏远居住比较分散,人烟稀少离河道较远的村或自然村作为一般调查对象。

根据选定重点区域带上图纸表格首先到乡镇政府调查填写有关社会经济数据,乡镇政府没有的数据到村后再进行补充填写,同时进一步了解该乡镇的山洪危险区,历史洪水位以下、10年一遇洪水位以下、有地质灾害征兆的坡面下游、滑坡、重要设施的位置、范围、人口、户数、责任人、河堤长度高度、历史洪水位。

(三)、地质灾害调查方法:

根据市国土部门确定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点,联合国土部门到各监测点开展调查。

(四)、灾害普查表填报:

根据省局统一印制的《12种气象灾情采集信息表》、《中小河流洪水普查表》、《滑坡灾害风险普查表》录入要求,填写调查信息。

五、时间进度

6月17日-6月21日全市各观测站点气象灾害统计

6月24日-7月5日开展乡镇级12种气象灾害普查、中小河流洪水及地质灾害普查

7月8日-7月10日普查资料整理、录入

7月11日-7月12日普查资料审核、汇总、上报

洪涝范文篇9

一、大面积农作物受淹

据统计全镇3.35万亩耕地有2万多亩被淹,其中绝收面积达1万多亩,近万亩减产三成以上。经济作物受灾面积9000亩,其中果园2000亩,菜园5000亩,药材、花卉1000亩。鱼塘受灾面积1800亩。直接经济损失达2800万元。

二、水利设施被毁

我镇小(二)型以上水库14座,其中小(一)型5座,小(二)型9座,小山塘近百座,主干渠道50公里,电排站9座,堤防两条,4.7公里。这次洪涝灾害使我镇水利设施受损严重。水库受损2座,小(一)型和小(二)型各1座,小山塘受损9座,其中2座小山塘被冲毁。电排站受损7座,其中有3座受损严重,现已无法抽水灌溉。水渠冲毁上百处近千米。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万元。

三、公路交通中断

全镇桥梁损毁5座,圩镇宋溪桥、青塘桥、施家边村兆省桥冲毁倒塌,古富村状元桥千年古桥受洪水毁损,2/3的桥体倒塌,南团村茅园桥冲毁。全镇损毁路主要有3条,一是将宋公路,路面冲毁1.8公里,路基冲毁300米;二是施家边进村路面损毁118米,塌方460余方;三是龙塘进村路受损200米,塌方120余方。以上5桥3路损毁直接经济损失239.8万元。

四、居民房屋倒塌

全镇居民房屋倒塌316栋606间,面积18000平方米,灾情涉及到14个村委会,195户415人,直接经济损失达380万元。

五、工矿企业停产

洪涝范文篇10

一、工作目标及基本原则

(一)工作目标

预防和减轻洪涝台风灾害造成损失,防止因台风、暴雨、洪水等造成跨坝、溃堤、房屋坍塌等恶性事故发生。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减轻国家和人民群众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维护社会稳定。

(二)基本原则

1、立足预防,主动防范。把洪涝台风灾害的预防和强化水利工程安全管理放在防灾减灾工作的中心环节,密切监视雨情、风情、汛情、险情和灾情,认真做好各项防范工作。

2、分级负责,加强督查。洪涝台风灾害和水利工程险情按区域实行属地管理,以社区居委会为主进行处置,并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街道各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和指导、督促各地的应急处置工作。

3、科学调度,保障安全。认真分析洪涝台风灾情的发展和防汛抗洪工程现状,科学调度,优化配置,保障安全。

4、果断处置,全力抢险。一旦发生重大洪涝台风灾害和水利工程险情,应迅速反应,立即启动应急处置预案,组织力量全力抢险救灾,尽最大努力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二、处置程序

(一)当达到预案启动条件时,由应急领导小组决定启动本预案。同时转报区委、区政府和区防指。必要时,向社会公众有关信息和防范措施。

(二)街道应急领导小组根据市、区防指、气象部门提供的暴雨、洪水、台风等可能带来的影响或危害,分析险情状况,提出处置意见,部署防汛防台和抢险救灾工作。

(三)根据洪涝台风灾害和水利工程出险情况,街道应急领导小组派员赴现场指导帮助灾区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必要时,成立现场抢险救灾指挥部,组织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四)洪涝台风灾害和水利工程险情过后,街道应急领导小组组织人员赴现场调查灾情,慰问灾民,指导生产自救工作。同时,对洪涝台风灾害和水利工程险情处置情况进行总结,并向上级政府部门汇报。

三、预案的实施

预案启动后,街道应急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各有关单位协助各村开展抢险救灾工作。研究分析雨情、汛情、风情、险情和灾情,提出洪涝台风灾害和水利工程险情处置意见,对有关水利设施进行调度,协调联络各成员单位,督促检查各有关单位的应急准备情况,收集信息,传达指令,并开展总结、评价等有关具体工作。街道各科室及社区根据职责分工,做好以下工作:

(一)抢险救灾。台风、暴雨、洪水灾害发生地的社区组织实施抢险救灾、人员转移、灾民安置等工作。街道人武部负责组织所属民兵参加抗洪抢险救灾,协助社区转移危险地区的群众。街道经委、城管等科室分别指导水利工程、交通道路、道路基础设施、地质灾害、居民区等抢险救灾工作;社事科负责指导灾民安置和救济救助工作;派出所、综治中心负责维护灾区社会治安、抢险救灾和道路交通秩序。

(二)应急物资和电力通讯保障。街道经发办牵头,协调落实并应急防汛抢险物资、器材等储备和调运工作;报请区防指,协调电力供应与电信畅通。

(三)应急资金保障。社事科、城管等科室负责街道抢险救灾资金的筹措、落实和争取上级财政的支持,做好救灾资金、捐赠款物的分配、下拨,指导、督促灾区做好救灾款的使用、发放,相关金融机构负责救灾、恢复生产所需信贷资金的落实。

(四)医疗卫生保障。社事科、卫生院等科室指导灾区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预防疾病流行,做好人畜疾病的免疫和公共场所消毒工作。

(五)后勤保障。行政办牵头,做好灾区急需物资的调配和抢险物料等后勤保障。

(六)灾情核查。民政、统计站牵头,负责了解、收集、核实灾害损失情况,并及时汇总上报区防指、区民政局。

(七)善后处理。社事、城管、人武部等部门指导灾区组织力量抢修受损的重要水利、电力、交通、通信、学校等设施,帮助指导灾民修缮房屋,恢复工农业生产和教学秩序,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