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议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0:02:43

合议制度

合议制度范文篇1

合议制度,是指一种实行多人参与、共同裁判的集体决策机制。这一制度“具有多人参与、平等参与、共同决策和独立审判四大特征”。但在多年实践中所暴露出来的合议制度的缺陷和弊端,恰恰就表现在对合议制度的这四个主要特征的否定上。首先,在于以“形合实独”取代了多人参与,使合议制度流于形式;其次,审判长选任制对合议庭成员平等参与合议庭构成破坏,使其它合议庭成员平等参与合议庭更为困难;再次,表现在承办人或主审人制度对合议庭成员共同决策的制约中;最后,体现为报批制度导致的“审而不判”现象的发生,颠覆了独立审判原则。

(一)陪审制度规定不完善。陪审制度在三大诉讼法均有一定程度的规定。如民事诉讼法第四十条规定,“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由审判员、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成员人数,必须是单数。”“陪审员在执行陪审职务时,与审判员有同等的权利义务。”民事诉讼仅对第一审案件可以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组成合议庭审理作了规定,而对陪审员任职资格未作规定,人民陪审员的遴选程序未作规定,陪审员的权利和义务未作规定,陪审员办案的错案追究制度未建立。

(二)评议案件流于形式。合议庭评议案件旨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实行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案件作出公正的裁判。但是,目前的合议庭往往流于形式,不看案件材料,只听主审人介绍案情;有些主审人故意隐瞒案情和证据材料,错误导向;相互关照,你同意我办的案件,我支持你办的案件;或者各自代表一方当事人,充当当事人在合议庭内的代言人。评议意见肤浅,进一步研究探讨的意见少而不深,以至在最需要听到正义声音的时候沉默起来。

(三)合议庭成员并非“精英化”、“最优化”。目前我国合议庭准入门槛极低,不论资历和素质,只要有法官资格者均可进入该组织,甚至毫无法律专业知识和其他专门知识的也可以进入。虽然有些法院对案件实行了繁简分流制,但是,实践中的做法仍然是全体法官吃“大锅饭”,几乎从不考虑针对性配置审判力量的原则,审判权基本上处于无序和分散状态,难以保证案件高水平的审理。

二、我国合议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针对目前合议制存在问题的诸种原因,有必要加大改革力度,以公正和效率为基准,建立公正、高效率、低成本高效益的新型合议制度,笔者认为宜采取如下对策。

(一)完善陪审制度。关于陪审制度存废,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废除说”。其认为陪审制度作为一种民主制度,在我国实行缺少宪法依据,同时其价值与功能在很大意义上是象征性的;其如果作为保障公正的措施,即通过陪审员来实现审判组织内部的制约与配合,在日渐专业化的诉讼过程中,这种作用也愈显微弱。一是“保留说”。其认为,实行陪审制度,有利于保证审判质量,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有利于保证司法廉洁,有利于普法教育,还可以弥补法官力量的不足。

(二)健全监督机制。首先要设立外部监督机制。这主要是设立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或群众举报制度。为了使案件得以公正、高效的处理,并严格执行合庭制度,有效发挥合议庭功能,人民法院有义务通过多渠道接受来自当事人或其他群众或人大的等方面的监督。

(三)真正实现合议庭独立,充分发挥合议庭的积极性。法官的最高职责是通过司法过程实现社会正义,司法独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合议庭独立是司法独立的应有之义。合议庭独立意味着审核证据,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作出裁判,应当忠实于宪法和法律,仅仅依照法律的规定、法律的原则和法律的精神,并且凭据良知,独立自主地进行,排除法官人格依附和法律观点依附。否则,合议庭就不成其为合议庭。正为此,笔者认为,合议庭在履行职责时首先应当对外独立,避免受到来自法院外部和内部的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媒体、当事人以及其他个人的不合程序的非法控制和干扰。其次,应当独立于自我,使审判活动不受自我偏爱、喜好和情绪的不良影响。

(四)保障合议庭的精英化和最优化。既然我国法官队伍素质的现状是有待相当长时期的提高,而合议庭审理的案件一般又是重大、复杂、疑难的案件,无疑应当相应的保证合议庭成员是较高素质或者资深的法官,走合议庭精英化的道路,使审判权向高素质法官手中集中,以保证案件得到高水平的公正审理。

为此,笔者认为,应当建立科学严格的合议法官选拔制度,提高合议庭准入门槛,选择学历高(一般要求本科法律专业以上)、司法品行佳(诸如耐心而不急躁易怒、礼貌而不庸俗粗鲁、谦虚而不傲慢专横、开放兼容而不自大、理智坚定而不主观轻浮)、司法良知感强(《法官职业道德规范》规定法官必须具备惩恶扬善和弘扬正义的良知)、司法职业经验丰富(起码要有八年以上的司法实践工作)的优秀法官进入合议庭,将其他法官排除在合议庭之外,并逐步演变为法官助理或其他司法行政人员。结合人民陪审制度的改革,对一些涉及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如知识产权、金融票据、证券期货、环境保护、工程质量等方面的案件,吸收相关的专业人士进入专业合议庭。疏通进出渠道,将效率低下、品行恶劣的合议庭成员及时更换。此外,对合议庭法官应当加大培训力度,持续地进行严格意义的法律继续教育。

参考文献:

[1]左卫民,汤火箭.合议制度基本特征论析[J].云南大学学报,2002,(2).

[2]左卫民,吴卫军.“形合实独”:中国合议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2).

[3]汤景桢.论合议庭独立审判[J].当代法学,2003,(5).

[4]贺卫方.中国法官管理制度的两个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97,(6):124-127.

合议制度范文篇2

关键词:合议制度;缺陷;完善

我国的合议制度,是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实行的一项集体审判的制度。其核心就是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合议庭成员享有平等的权利,在对案件进行评议或就案件审理过程中的问题作决议时,合议成员应各抒己见,共同商量,以多数人的意见作为合议庭的决定,同时允许少数人保留意见。然而,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该制度本身存在缺陷以至执行该制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这已不容等闲视之。下面笔者就合议制度的缺陷与存在问题进行说明,并就如何改革与完善合议制度谈谈自己的意见。

一、合议制度的缺陷

合议制度,是指一种实行多人参与、共同裁判的集体决策机制。这一制度“具有多人参与、平等参与、共同决策和独立审判四大特征”。但在多年实践中所暴露出来的合议制度的缺陷和弊端,恰恰就表现在对合议制度的这四个主要特征的否定上。首先,在于以“形合实独”取代了多人参与,使合议制度流于形式;其次,审判长选任制对合议庭成员平等参与合议庭构成破坏,使其它合议庭成员平等参与合议庭更为困难;再次,表现在承办人或主审人制度对合议庭成员共同决策的制约中;最后,体现为报批制度导致的“审而不判”现象的发生,颠覆了独立审判原则。

(一)陪审制度规定不完善。陪审制度在三大诉讼法均有一定程度的规定。如民事诉讼法第四十条规定,“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由审判员、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成员人数,必须是单数。”“陪审员在执行陪审职务时,与审判员有同等的权利义务。”民事诉讼仅对第一审案件可以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组成合议庭审理作了规定,而对陪审员任职资格未作规定,人民陪审员的遴选程序未作规定,陪审员的权利和义务未作规定,陪审员办案的错案追究制度未建立。

(二)评议案件流于形式。合议庭评议案件旨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实行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案件作出公正的裁判。但是,目前的合议庭往往流于形式,不看案件材料,只听主审人介绍案情;有些主审人故意隐瞒案情和证据材料,错误导向;相互关照,你同意我办的案件,我支持你办的案件;或者各自代表一方当事人,充当当事人在合议庭内的代言人。评议意见肤浅,进一步研究探讨的意见少而不深,以至在最需要听到正义声音的时候沉默起来。

(三)合议庭成员并非“精英化”、“最优化”。目前我国合议庭准入门槛极低,不论资历和素质,只要有法官资格者均可进入该组织,甚至毫无法律专业知识和其他专门知识的也可以进入。虽然有些法院对案件实行了繁简分流制,但是,实践中的做法仍然是全体法官吃“大锅饭”,几乎从不考虑针对性配置审判力量的原则,审判权基本上处于无序和分散状态,难以保证案件高水平的审理。

二、我国合议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针对目前合议制存在问题的诸种原因,有必要加大改革力度,以公正和效率为基准,建立公正、高效率、低成本高效益的新型合议制度,笔者认为宜采取如下对策。

(一)完善陪审制度。关于陪审制度存废,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废除说”。其认为陪审制度作为一种民主制度,在我国实行缺少宪法依据,同时其价值与功能在很大意义上是象征性的;其如果作为保障公正的措施,即通过陪审员来实现审判组织内部的制约与配合,在日渐专业化的诉讼过程中,这种作用也愈显微弱。一是“保留说”。其认为,实行陪审制度,有利于保证审判质量,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有利于保证司法廉洁,有利于普法教育,还可以弥补法官力量的不足。

(二)健全监督机制。首先要设立外部监督机制。这主要是设立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或群众举报制度。为了使案件得以公正、高效的处理,并严格执行合庭制度,有效发挥合议庭功能,人民法院有义务通过多渠道接受来自当事人或其他群众或人大的等方面的监督。

(三)真正实现合议庭独立,充分发挥合议庭的积极性。法官的最高职责是通过司法过程实现社会正义,司法独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合议庭独立是司法独立的应有之义。合议庭独立意味着审核证据,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作出裁判,应当忠实于宪法和法律,仅仅依照法律的规定、法律的原则和法律的精神,并且凭据良知,独立自主地进行,排除法官人格依附和法律观点依附。否则,合议庭就不成其为合议庭。正为此,笔者认为,合议庭在履行职责时首先应当对外独立,避免受到来自法院外部和内部的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媒体、当事人以及其他个人的不合程序的非法控制和干扰。其次,应当独立于自我,使审判活动不受自我偏爱、喜好和情绪的不良影响。

(四)保障合议庭的精英化和最优化。既然我国法官队伍素质的现状是有待相当长时期的提高,而合议庭审理的案件一般又是重大、复杂、疑难的案件,无疑应当相应的保证合议庭成员是较高素质或者资深的法官,走合议庭精英化的道路,使审判权向高素质法官手中集中,以保证案件得到高水平的公正审理。

为此,笔者认为,应当建立科学严格的合议法官选拔制度,提高合议庭准入门槛,选择学历高(一般要求本科法律专业以上)、司法品行佳(诸如耐心而不急躁易怒、礼貌而不庸俗粗鲁、谦虚而不傲慢专横、开放兼容而不自大、理智坚定而不主观轻浮)、司法良知感强(《法官职业道德规范》规定法官必须具备惩恶扬善和弘扬正义的良知)、司法职业经验丰富(起码要有八年以上的司法实践工作)的优秀法官进入合议庭,将其他法官排除在合议庭之外,并逐步演变为法官助理或其他司法行政人员。结合人民陪审制度的改革,对一些涉及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如知识产权、金融票据、证券期货、环境保护、工程质量等方面的案件,吸收相关的专业人士进入专业合议庭。疏通进出渠道,将效率低下、品行恶劣的合议庭成员及时更换。此外,对合议庭法官应当加大培训力度,持续地进行严格意义的法律继续教育。

参考文献:

[1]左卫民,汤火箭.合议制度基本特征论析[J].云南大学学报,2002,(2).

[2]左卫民,吴卫军.“形合实独”:中国合议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2).

合议制度范文篇3

关键词:合议制度;缺陷;完善

我国的合议制度,是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实行的一项集体审判的制度。其核心就是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合议庭成员享有平等的权利,在对案件进行评议或就案件审理过程中的问题作决议时,合议成员应各抒己见,共同商量,以多数人的意见作为合议庭的决定,同时允许少数人保留意见。然而,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该制度本身存在缺陷以至执行该制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这已不容等闲视之。下面笔者就合议制度的缺陷与存在问题进行说明,并就如何改革与完善合议制度谈谈自己的意见。

一、合议制度的缺陷

合议制度,是指一种实行多人参与、共同裁判的集体决策机制。这一制度“具有多人参与、平等参与、共同决策和独立审判四大特征”。但在多年实践中所暴露出来的合议制度的缺陷和弊端,恰恰就表现在对合议制度的这四个主要特征的否定上。首先,在于以“形合实独”取代了多人参与,使合议制度流于形式;其次,审判长选任制对合议庭成员平等参与合议庭构成破坏,使其它合议庭成员平等参与合议庭更为困难;再次,表现在承办人或主审人制度对合议庭成员共同决策的制约中;最后,体现为报批制度导致的“审而不判”现象的发生,颠覆了独立审判原则。

(一)陪审制度规定不完善。陪审制度在三大诉讼法均有一定程度的规定。如民事诉讼法第四十条规定,“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由审判员、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成员人数,必须是单数。”“陪审员在执行陪审职务时,与审判员有同等的权利义务。”民事诉讼仅对第一审案件可以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组成合议庭审理作了规定,而对陪审员任职资格未作规定,人民陪审员的遴选程序未作规定,陪审员的权利和义务未作规定,陪审员办案的错案追究制度未建立。

(二)评议案件流于形式。合议庭评议案件旨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实行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案件作出公正的裁判。但是,目前的合议庭往往流于形式,不看案件材料,只听主审人介绍案情;有些主审人故意隐瞒案情和证据材料,错误导向;相互关照,你同意我办的案件,我支持你办的案件;或者各自代表一方当事人,充当当事人在合议庭内的代言人。评议意见肤浅,进一步研究探讨的意见少而不深,以至在最需要听到正义声音的时候沉默起来。

(三)合议庭成员并非“精英化”、“最优化”。目前我国合议庭准入门槛极低,不论资历和素质,只要有法官资格者均可进入该组织,甚至毫无法律专业知识和其他专门知识的也可以进入。虽然有些法院对案件实行了繁简分流制,但是,实践中的做法仍然是全体法官吃“大锅饭”,几乎从不考虑针对性配置审判力量的原则,审判权基本上处于无序和分散状态,难以保证案件高水平的审理。

二、我国合议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针对目前合议制存在问题的诸种原因,有必要加大改革力度,以公正和效率为基准,建立公正、高效率、低成本高效益的新型合议制度,笔者认为宜采取如下对策。

(一)完善陪审制度。关于陪审制度存废,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废除说”。其认为陪审制度作为一种民主制度,在我国实行缺少宪法依据,同时其价值与功能在很大意义上是象征性的;其如果作为保障公正的措施,即通过陪审员来实现审判组织内部的制约与配合,在日渐专业化的诉讼过程中,这种作用也愈显微弱。一是“保留说”。其认为,实行陪审制度,有利于保证审判质量,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有利于保证司法廉洁,有利于普法教育,还可以弥补法官力量的不足。

(二)健全监督机制。首先要设立外部监督机制。这主要是设立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或群众举报制度。为了使案件得以公正、高效的处理,并严格执行合庭制度,有效发挥合议庭功能,人民法院有义务通过多渠道接受来自当事人或其他群众或人大的等方面的监督。

(三)真正实现合议庭独立,充分发挥合议庭的积极性。法官的最高职责是通过司法过程实现社会正义,司法独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合议庭独立是司法独立的应有之义。合议庭独立意味着审核证据,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作出裁判,应当忠实于宪法和法律,仅仅依照法律的规定、法律的原则和法律的精神,并且凭据良知,独立自主地进行,排除法官人格依附和法律观点依附。否则,合议庭就不成其为合议庭。正为此,笔者认为,合议庭在履行职责时首先应当对外独立,避免受到来自法院外部和内部的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媒体、当事人以及其他个人的不合程序的非法控制和干扰。其次,应当独立于自我,使审判活动不受自我偏爱、喜好和情绪的不良影响。

(四)保障合议庭的精英化和最优化。既然我国法官队伍素质的现状是有待相当长时期的提高,而合议庭审理的案件一般又是重大、复杂、疑难的案件,无疑应当相应的保证合议庭成员是较高素质或者资深的法官,走合议庭精英化的道路,使审判权向高素质法官手中集中,以保证案件得到高水平的公正审理。

为此,笔者认为,应当建立科学严格的合议法官选拔制度,提高合议庭准入门槛,选择学历高(一般要求本科法律专业以上)、司法品行佳(诸如耐心而不急躁易怒、礼貌而不庸俗粗鲁、谦虚而不傲慢专横、开放兼容而不自大、理智坚定而不主观轻浮)、司法良知感强(《法官职业道德规范》规定法官必须具备惩恶扬善和弘扬正义的良知)、司法职业经验丰富(起码要有八年以上的司法实践工作)的优秀法官进入合议庭,将其他法官排除在合议庭之外,并逐步演变为法官助理或其他司法行政人员。结合人民陪审制度的改革,对一些涉及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如知识产权、金融票据、证券期货、环境保护、工程质量等方面的案件,吸收相关的专业人士进入专业合议庭。疏通进出渠道,将效率低下、品行恶劣的合议庭成员及时更换。此外,对合议庭法官应当加大培训力度,持续地进行严格意义的法律继续教育。

参考文献:

[1]左卫民,汤火箭.合议制度基本特征论析[J].云南大学学报,2002,(2).

[2]左卫民,吴卫军.“形合实独”:中国合议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2).

合议制度范文篇4

关键词:合议制度;缺陷;完善

我国的合议制度,是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实行的一项集体审判的制度。其核心就是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合议庭成员享有平等的权利,在对案件进行评议或就案件审理过程中的问题作决议时,合议成员应各抒己见,共同商量,以多数人的意见作为合议庭的决定,同时允许少数人保留意见。然而,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该制度本身存在缺陷以至执行该制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这已不容等闲视之。下面笔者就合议制度的缺陷与存在问题进行说明,并就如何改革与完善合议制度谈谈自己的意见。

一、合议制度的缺陷

合议制度,是指一种实行多人参与、共同裁判的集体决策机制。这一制度“具有多人参与、平等参与、共同决策和独立审判四大特征”。但在多年实践中所暴露出来的合议制度的缺陷和弊端,恰恰就表现在对合议制度的这四个主要特征的否定上。首先,在于以“形合实独”取代了多人参与,使合议制度流于形式;其次,审判长选任制对合议庭成员平等参与合议庭构成破坏,使其它合议庭成员平等参与合议庭更为困难;再次,表现在承办人或主审人制度对合议庭成员共同决策的制约中;最后,体现为报批制度导致的“审而不判”现象的发生,颠覆了独立审判原则。

(一)陪审制度规定不完善。陪审制度在三大诉讼法均有一定程度的规定。如民事诉讼法第四十条规定,“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由审判员、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成员人数,必须是单数。”“陪审员在执行陪审职务时,与审判员有同等的权利义务。”民事诉讼仅对第一审案件可以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组成合议庭审理作了规定,而对陪审员任职资格未作规定,人民陪审员的遴选程序未作规定,陪审员的权利和义务未作规定,陪审员办案的错案追究制度未建立。

(二)评议案件流于形式。合议庭评议案件旨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实行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案件作出公正的裁判。但是,目前的合议庭往往流于形式,不看案件材料,只听主审人介绍案情;有些主审人故意隐瞒案情和证据材料,错误导向;相互关照,你同意我办的案件,我支持你办的案件;或者各自代表一方当事人,充当当事人在合议庭内的代言人。评议意见肤浅,进一步研究探讨的意见少而不深,以至在最需要听到正义声音的时候沉默起来。

(三)合议庭成员并非“精英化”、“最优化”。目前我国合议庭准入门槛极低,不论资历和素质,只要有法官资格者均可进入该组织,甚至毫无法律专业知识和其他专门知识的也可以进入。虽然有些法院对案件实行了繁简分流制,但是,实践中的做法仍然是全体法官吃“大锅饭”,几乎从不考虑针对性配置审判力量的原则,审判权基本上处于无序和分散状态,难以保证案件高水平的审理。

二、我国合议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针对目前合议制存在问题的诸种原因,有必要加大改革力度,以公正和效率为基准,建立公正、高效率、低成本高效益的新型合议制度,笔者认为宜采取如下对策。

(一)完善陪审制度。关于陪审制度存废,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废除说”。其认为陪审制度作为一种民主制度,在我国实行缺少宪法依据,同时其价值与功能在很大意义上是象征性的;其如果作为保障公正的措施,即通过陪审员来实现审判组织内部的制约与配合,在日渐专业化的诉讼过程中,这种作用也愈显微弱。一是“保留说”。其认为,实行陪审制度,有利于保证审判质量,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有利于保证司法廉洁,有利于普法教育,还可以弥补法官力量的不足。

(二)健全监督机制。首先要设立外部监督机制。这主要是设立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或群众举报制度。为了使案件得以公正、高效的处理,并严格执行合庭制度,有效发挥合议庭功能,人民法院有义务通过多渠道接受来自当事人或其他群众或人大的等方面的监督。

(三)真正实现合议庭独立,充分发挥合议庭的积极性。法官的最高职责是通过司法过程实现社会正义,司法独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合议庭独立是司法独立的应有之义。合议庭独立意味着审核证据,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作出裁判,应当忠实于宪法和法律,仅仅依照法律的规定、法律的原则和法律的精神,并且凭据良知,独立自主地进行,排除法官人格依附和法律观点依附。否则,合议庭就不成其为合议庭。正为此,笔者认为,合议庭在履行职责时首先应当对外独立,避免受到来自法院外部和内部的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媒体、当事人以及其他个人的不合程序的非法控制和干扰。其次,应当独立于自我,使审判活动不受自我偏爱、喜好和情绪的不良影响。

(四)保障合议庭的精英化和最优化。既然我国法官队伍素质的现状是有待相当长时期的提高,而合议庭审理的案件一般又是重大、复杂、疑难的案件,无疑应当相应的保证合议庭成员是较高素质或者资深的法官,走合议庭精英化的道路,使审判权向高素质法官手中集中,以保证案件得到高水平的公正审理。

为此,笔者认为,应当建立科学严格的合议法官选拔制度,提高合议庭准入门槛,选择学历高(一般要求本科法律专业以上)、司法品行佳(诸如耐心而不急躁易怒、礼貌而不庸俗粗鲁、谦虚而不傲慢专横、开放兼容而不自大、理智坚定而不主观轻浮)、司法良知感强(《法官职业道德规范》规定法官必须具备惩恶扬善和弘扬正义的良知)、司法职业经验丰富(起码要有八年以上的司法实践工作)的优秀法官进入合议庭,将其他法官排除在合议庭之外,并逐步演变为法官助理或其他司法行政人员。结合人民陪审制度的改革,对一些涉及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如知识产权、金融票据、证券期货、环境保护、工程质量等方面的案件,吸收相关的专业人士进入专业合议庭。疏通进出渠道,将效率低下、品行恶劣的合议庭成员及时更换。此外,对合议庭法官应当加大培训力度,持续地进行严格意义的法律继续教育。

参考文献:

[1]左卫民,汤火箭.合议制度基本特征论析[J].云南大学学报,2002,(2).

[2]左卫民,吴卫军.“形合实独”:中国合议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2).

合议制度范文篇5

合议制度就是由多名案审人员、陪审员共同组成的案审小组,对具体案件进行审理的制度。安福县运用合议制度进行公开审理党纪案件首先是对公开审理的案件进行精选。通常适宜公开审理的案件主要有五类,一是本地有影响的大要案;二是案件调查部门与审理部门在案件的事实、证据、定性和量纪等方面存在较大分歧的案件;三是适宜以案例开展党纪政纪教育的案件;四是申诉案件;五是其他一些需要或者适宜公开审理的案件。其次是做到设置周全。主席台设有主持人、主审员、协审员、陪审员、调查人、被调查人、辩护人、记录人等席位,呈半弧形排开;下面设有旁听席,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邀监察员、公检法司代表、被调查人所在单位或乡村的群众代表及其他党员代表参加旁听。再次是做到审理程序到位。先是调查人宣读被调查人所犯错误事实,接下来主审员征询被调查人意见,调查人和辩护人双方辩论,案审员、陪审员作现场调查,调查人、被调查人、辩护人三方作总结性陈词,旁听人员发言,中途休会15分钟,案审小组对案件进行合议,合议过程即每个成员各自发表意见和看法,共同审议案件,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对案件审理结果进行表决,之后当场宣布审理意见。

安福县推行运用合议制度公开审理违纪案件,不仅为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提供了一个良好示范,而且大大强化了监督的刚性,有效地避免了在案件处理中徇私舞弊、主观随意、滥用权力等情况的发生,把运用合议制度公开审理的违纪案件办成“铁案”,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纪检监察干部政策业务水平和综合表达能力,为树立纪检监察机关的良好形象,深化以案说纪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根据安福县近年来的实践经验,我们就如何运用好合议制度公开审理违纪案件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贯彻两个基本原则,这是合议制度运用的要求

案审小组合议案件是公开审理案件最核心的部分,因此,如何使案审小组能够得到有效合理的运作,其结果将直接影响和决定着违纪案件公开审理的效能。而案审小组有效合理的运作,就是要在案审小组内部必须贯彻好两个基本原则。

1、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实际上,合议制度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违纪案件公开审理中的具体体现。为了保证案审小组正确审定案件,并在案审小组内部意见不一时,必须贯彻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因此,在实践中,案审小组是多人参与,而且必须是单数。一般情况下,案审小组由案审人员和陪审人员五人组成,对有些疑难复杂案件的审理,则往往由七人,甚至九人组成。

2、贯彻权利平等原则。案审小组审理案件时,主审员、协审员、陪审员之间的权利都是平等的,对于在审案过程中遇到的需要解决的有关案件的程序或者实体问题,均有同等的权利,特别是审议案件时,案审组成员不分级别大小,均有平等的表决权,发表的意见不受其他成员的左右和干预。这种平等是指案审小组成员在法律地位上的平等。案审小组成员均有权参与案审现场调查,有权阐述自己对案件事实的看法,并表明相关理由,对案件最终处理意见有平等的决定权。

二、发挥三个核心功能,这是合议制度运用的目的

进行案件公开审理就是通过对调查证据进行质疑、认证的基础上来认定案件事实的,并根据认定的事实考虑如何适用党纪政纪,合议制能够发挥案审小组全体成员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并作出正确的处理意见。因此,只要充分发挥合议制度的核心功能,那么通过运用合议制度公开审理的违纪案件就会成为“铁案”,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

1、发挥合议制对证据的认定具有更加客观、全面,防止和避免其他形式审理可能带来的疏漏和错误的功能。案审小组合议时,每位成员认定案件事实过程中所包含的客观成分会相互重叠、补充,从而得到强化;与此同时,所包含的主观成分则会相互“碰撞”,从而相互抵消,这就使得证据的最后认定更加客观、全面。再之,通过每位成员对证据进行充分的相互辩论,阐述相关理由,达到“真理越辩越明”之后,在此基础上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决定评议结果,从而使证据的认定做到更加客观、全面。

2、发挥合议制能保证适用的党纪法规更加准确、合理,充分体现公开审理案件的公平、公正的功能。由于案审人员对于案件事实的判断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而且案审员的党纪法规理论素养、业务水平、理解能力等方面又存在不同的差异,因此,就决定了对于案审员在理解和适用党纪法规并作出处理意见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主观性,而且这种主观性的程度有可能会随着各种案件的疑难复杂程度的不同而加深。合议制不仅调动了每个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作用,畅所欲言,想方设法,献计献策,多出主意;而且更重要的是减少或限制成员中某个人或某些人的主观偏见,使正确的意见得到坚持,进而做到公正处理,维护党纪尊严,树立纪检权威。因此,在遇到如何运用党纪法规、适用哪些条款的情况下,通过案审组成员共同参与合议,可以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避免运用党纪法规条款不当或错误这种现象的发生。

3、发挥合议制使案审小组内部形成制约与监控机制,防止和避免案审员滥用裁量权,维护党纪政纪的严肃性,保障党员合法权益的特有功能。合议制度要求每个案审小组成员必须公开阐述其对案件事实的看法,说明相应理由,每个成员发表意见时需要有相当的依据和理由加以支持,而且要经得起推敲。因此,合议制能够对案审员因非正常因素产生的故意偏差起到预防与矫正的作用。在整个合议过程中,通过每个成员各自发表意见和看法,共同评议案件,可以对其他成员的行为形成相对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这种监督和制约避免和减少了错误处理意见的产生。

三、注重四个实际问题,这是合议制度运用的保证

要发挥好合议制度的功能,必须注重一些实际问题,否则将弱化合议制度的职能作用,在实际中,影响合议制度功效的实际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1、陪审员的素质问题。陪审员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案审小组合议的结果,如果陪审员素质差,不仅起不到应有的积极作用,甚至还会起反作用,影响合议正常运用。因此,在选任陪审员时一定要选理论素养好,对党纪政纪条规熟悉,为人处事公道正派,敢于直言不讳,群众公认的人。

2、合议变成独审的问题。协审员或陪审员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自觉地把自己定位于“陪”的角色,向被调查人发问的内容,都是由主审员负责,自己只是“袖手旁观”,漫不经心,使合议变成了独审。因此,对协审员、陪审员要有严格要求,要摆正好自己的位置,在案审过程中始终处于主要角色,积极去了解研究案件事实,主动参与案件审理的全过程。

合议制度范文篇6

一、法院、法官独立审判-实现司法独立

我国《宪法》、《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均规定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任何行政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就是独立审判原则。通说认为,独立审判根本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司法独立,探讨司法独立是一个禁区。很多人认为,司法独立与党的领导、人大监督不能兼容,谈司法独立就是全盘西化,这实际上是对司法独立的误解。第一,从独立审判的本义看,司法权的代表是法院审判权,独立审判即是独立司法,显然独立审判是司法独立的题中应有之义。第二,司法独立,是指独立行使审判权,所谓独立意指权力之间不能越俎代庖,权力行使不受非法干涉,而并非说无审判权之上的权力,审判权不受其他权力的领导、监督、制约,党的领导是对审判工作路线、政治方向的领导,而不是对审判运作的领导,正如党要领导国有,但却不能领导市场规律一样,所以司法独立是党领导下的司法独立,、主张司法独立并非取消党的领导,而是加强、改善党的领导。第三,我们说司法独立而不提立法独立、行政独立,是因为司法权在政治权力结构中是最弱小的权利,它容易受到其它权力的干涉而失去独立性,所以司法独立需要特别保护。司法权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最不危险的权利。汉密尔顿认为:司法部门既无强制,又无意志而只有判断,而且为实施其判断也需要借助于行政部门的力量。它无可辩驳地证明:司法部门为三权分立中最弱的一个,与其他二者不可比拟“:。司法权为弱小的权力,而的现实状况也表明,司法权的宪政地位在实际中大打折扣,司法权附属于行政权,法院不过是同级党委甚至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所以提倡司法独立也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第四,司法权的性质决定了司法必须独立。《联邦党人文集》有句阐述司法独立的名言:司法之所以独立是由于它既不掌管军队,也不控制金钱,它只有书写判决书的笔。这说明司法权依赖于理性和判断而存在。司法的过程是一个理性展开的过程,是一个说理、论辩、协商和裁判的过程,既然司法过程是一个知识过程,它就不应受到外在非知识因素的支配。

司法独立既然是司法改革的必然趋势,那么司法独立与合议制功能实现有什么联系?这需要分析司法独立的内容,完整意义上的司法独立包括法院独立和法官独立,法院独立是法官独立的前提,法官独立是法院独立的本质。我国宪法所规定的-独立审判原则其实就是法院独立。法院独立对于保障合议制行使审判权显然是至关重要的。至于法官独立,界、实务界一般认为独立审判是指法院独立而非法官独立,法官行使审判权的组织合议制和独任制显然也不能独立审判。这就出现了一个悖论:合议制改革的目标是克服原先合议庭只审不判,审判分离的弊端,实现审判合一,这实质上就是合议制独立审判,而理论上又不承认合议制独立审判。解决这个悖论,还需要解放思想,摆脱束缚,承认法官独立。法官独立有其合理根据:

(一)法官独立是司法的重要特征。如果法官不能独立,法官不能免于独立审判可能带来的种种顾虑,法官在审判时要考虑如何判决才能免除日后承担法律责任,则不会有独立的审理和判决,不会有独立的司法。西方国家一般都在本国宪法中确立法官独立的原则。如《日本宪法》第76条规定“所有法。官依良心行使职权,只受本法及法律约束”,马克思指出“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独立的法官既不属于我,也不属于政府”。法官独立也是国际社会所确认的司法独立的标准。联合国在《司法独立世界宣言》中确认“法官个人应当自由地履行其职责,根据他们对事实的分析和对法律的理解,公正地裁决所受理的案件,而不应有任何约束,也不应为任何直接或间接的不当、怂恿、压力、威胁或干涉所左右”,“在作出判决的过程中,法官应与其司法界的同事和上级保持独立。司法机关的任何级别组织和等级、官职上的任何差别,都决不影响法官自由地宣布判决的权利”。

(二)审判权本质上是一种判断权。审判活动是一种法官亲历性的活动,法官作为庭审的“目击者”最有资格对所见所闻作出判断,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叫法官的自由心证权。

(三)立法对理论有所突破,法官独立思想开始悄发萌芽。《法官法》第8条规定,法官享有“依法审判案件,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的权利,显然这一规定包含由法院独立向合议制独立、法官独立转化的立法精神,事实上肯定了法官独立原则。

在合议制功能实现过程中,很多现行制度阻碍法官独立原则的实行。为实现法官独立,应废除这些制度。一是废除行政审批制度。副庭长、庭长、分管院长不再对案件质量层层把关,裁判文书层层签发,庭长、分管院长应将主要精力用于指导、监督审判业务上来。二是废除副庭长、庭长甚至分管院长的建制,按专业设立刑事、民事、行政法官办公室,法官之间独立、平等地行使审判权,彻底克服审判权运作行政化的“痼疾”。三是废除下级法院法官向上级法院法官请示汇报制度。四是废除岗位交流制度,真正培养专家型法官,使法官的素质达到敢于、能够独立审判的程度。

二、改革审判委员会-不审不判,审判经验

按《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审判委员会是法院内部最高审判组织,它的职责是总结审判经验,讨论重大疑难案件和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但从审判委员会运行的实际情况看,l审判委员会主要将工作重点置于听取合议庭汇报、研究决定疑难复杂案件,在以强化合议制为重心的审判方式改革进程中,审判委员会制度遇到了种种挑战。

(一)审委员制度违背直接言词原则。所谓直接原则又称直接审理原则、直接审理主义,意指法官审判案件应在双方当事人在场的情况下进行。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审理不得以书面方式进行,对被告人也不得缺席审理,法官应当以亲自在法庭上直接获取的证据作为裁判基础。所谓言词原则,指法官对案件的审理,对证据的调查采取言词陈述的方式进行,除法律有特殊规定外,凡是未经当庭以言词方式调查的证据材料,不得作为判决依据。直接言词原则便于法官进行自由心证,而审委员断案仅听取书面汇报显然违背该原则。

(二)审委会制度违背公开审判原则。审委会不开庭、审委员委员不公开,使得裁判文书成为审委会“暗箱操作”的结果,人民法院裁判文书的公信度、透明度降低。

(三)审委会制度无法顾及回避制度。审委会委员不公开,当事人无法知晓审委会委员与案件是否有利害关系,因而无法申请回避,这与回避制度的对象是所有参与案件审理、发表处理意见的审判人员形成矛盾,理论上当事人能对审委会委员申请回避,而实际上不可能。

(四)审委会与合议庭职责不清,审委会帮助合议庭定案,加重了合议庭的依赖性,削弱了合议庭的独立性。

(五)审委会实行集体负责制,却破坏了合议庭负责制,形成事实上的无人负责。可以说审委会定案合议庭就不会独立办案。因此,必须调整审委会的职责范围,取消定案职能,将职能转变为审判经验,指导审判工作,对于合议庭认为适用不明的作出解释,不能作出解释的逐级请示。

三、重塑错案追究制-追究事由法定化

错案追究制对于合议制可以说是一把“双面刃”,一方面错案追究制使得法官在行使审判权时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为了避免出现错案受到追究而努力提高办案质量,这是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错案追究制使得法官在如何避免被追究责任上下功夫,由于案件质量存在不确定性,法官被迫寻求免责庇护,审委会定案,院长、庭长把关,请示汇报制度应运而生。在两方面的比较中,后一方面在法官的思想中居于主要地位。一个法官首先是一个人,他不为自己认为公正的裁判而去冒个人风险,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样看来,错案追究制与合议庭独立审判发生矛盾,现在看来错案追究制各方面呼声日高,而合议庭独立审判却是在法院内部裹步不前,在两者的制度价值之间如何取舍?笔者的观点,以合议庭独立审判为主,以错案追究制为辅,构造两者之间的新型关系。

(一)判决豁免是司法的一项重要原则。这一原则的含义为:法官对自己的审理和判决活动不负任何责任,法官不因错误判决而受到责任追究,法官除因贪污受贿等法定事由可弹劾外,免遭一切个人不测,如调离法院、调离岗位、罢免惩戒。这一原则的依据在于法院法官不是神,法官是经过严格考核选拔出来的出类拔萃的法律精英和品德高尚的人。公共权力和大众对法官有一种推定的信任感,法官代表了法律的权威,法官适用人类设计的公开、公正、公平的司法程序所作出判决是保证错案最少可能发生的制度。如果因为错案追究法官,则必然使司法回到人治的,冤假错案会发生的更多。

(二)错案的适度存在是合理的。案件的审理过程是一个说理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数字的过程。法官以外的因素:事实的无法还原、法律的模糊性、法律的漏洞、当事人举证的不能都会使对判决的衡量不能简单地以正确、错误论之。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对于司法判决只能说合理还是不合理,而不能说对还是错。错案的存在既然是不可避免的,则就不致于损害司法权威。而我们一些上级部门、新闻部门动辄对法院进行曝光、对错案进行大肆渲染,对法官说谁办错案谁下岗显然都是很不明智的举动。司法的权威性重于司法的误差性。西方国家有一句法律格言“法官不被尊重,国家就会灭亡”可谓见解独到深刻。培根在《论司法》中称“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判断比多次不公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是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断则把水源败坏了”,这经常被引用作为实行错案追究制的理由。然而我们理解上有所偏颇,这句话的本义是批评司法不公,而错案并不能与司法不公划等号。在此笔者想借用贺卫方教授讲学时的一句话:法治的代价来解释错案现象,错案便是实行法治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三)错案标准难以界定,使错案追究制难以实行。我们习惯上把上诉改判发回重审的案件、再审程序撤销原审裁判的案件视为错案,其实并非如此,改判、发回情况非常复杂。最高法院在《民事、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中指出,二审法院依据当事人提出的新证据对案件改判、发回重审的,不应当认为一审裁判错误。实践中大量改判发回案件与证据规则不健全,举证时效制度未建立有很大的关系,法官错误适用法律的只是少数。

(四)错案追究制针对的是法官队伍素质低下的状况,但错案追究制并非治本之策。我们一方面实行错案追究制,一方面却“进口不严”,致使一些人到法院摇身一变,滥竽充数,其中因果关系不言而喻。所以,如果我们不改革司法体制、法官制度,消除司法不公的根源,提高法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那么错案追究制仅仅是一种外科手术,错案可能越纠越多,漏洞可能越补越大。

就司法的现状看,还不能完全照搬西方豁免制,对待错案追究制还是应当予以保留,但是也要予以限制,使其辅助合议制功能发挥。在此从错案界定人手,对其作一粗线条的勾勒。关于错案的标准,有的学者概括为四要件:(一)主体是依法行使国家审判权的审判人员;(二)主观上具有严重过错包括故意和重大过失;(三)法官在主观过错的驱使下实施了违法违纪行为;(四)判决、裁定有重大错误并与违法违纪行为有因果关系。笔者认为严重过错尚需进一步界定,实践中可参照最高法院《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执行,违法违纪行为应限定为徇私枉法行为和滥用职权行为,对于轻微的程序违法显然不能认定为错案,对于违法行为与裁判结果之间有无因果关系即是否发生错案,则不追究法官的行政责任,这是程序正义、行为正当性原理的要求。

四、维护合议制的权威-改良再审程序

司法具有终极性,即司法的裁决具有终局的效力,法院的生效判决或终审判决一经作出,就不能任意重新启动程序,对案件重新审理或撤销该判决。司法的终极性造就了司法的权威性,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一位大法官说“终审权就意味着我的判决永远是正确的。我之所以享有终审权不是因为我判决正确,恰恰相反,我判决正确是因为我享有终审权”,一语道出了终审权的重要性。比照我国的再审制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国再审制度完全没有考虑司法的终极性、权威性,这个制度在理论依据、法律依据等方面均经不住推敲。

(一)我国再审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事实求是是个术语,在法律上翻译为以事实为根据。这里的事实是客观事实,绝对真实。从理论上说,马克思主义者是可知论者,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可以认识客观世界,但法院的裁判过程是一个法的空间,这个空间是封闭的,是有时限性的,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某一个时空内是受主观能力、客观条件限制的,我们不能想象所有的案件等待事实真相大白之后再去裁判,所以客观真实的标准是一种理想。法院的审理过程是一种对事实的模拟过程,法院通过形式上的证据来推断过去发生的事实,这种事实不一定与客观真实相吻合。所以,以实事求是为理论指导没有考虑司法权运作的特殊,对审判工作而言是一种误导。关于有错必纠原则的错误也是以客观真实为标准而没有区分错误的原因,正确具有相对性,它是有限定条件的,不能以将来的证据、新证据、新的法律来否定过去的判决。

(二)再审程序的启动体现了法院超权主义的干预,其本意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但往往违背当事人处分原则,侵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对于一个错误的判决,如果当事人尚可接受,不愿提起再审,则视为当事人对申请再审权的放弃;如果强行提起再审程序,则违背当事人的意志,实为多此一举。特别是检察院抗诉已把再审制度推到极致,为了抗诉而抗诉,完全违背了民诉法的立法宗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合议制度范文篇7

一、具体做法

现行的“书面审理”这种“背靠背”的模式,无论从完善工作机制,还是强化党内监督方面都有其局限性,推行案件公开审理,无疑是一项改革和创新之举,但案件公开审理作为一种尝试,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因此安福县纪委监察局注重从实际出发,依纪依法,摸索出了以下一套工作机制。

1、依据案情,明确适用公开审理的范围。该县视案情拟定了五种适用公开审理的案件:一是在本地有影响的大案要案;二是在定性、量纪上有较大争议的案件;三是适宜以案例开展警示教育的案件;四是申诉案件;五是其它需要实行公开审理的案件。通常已被国家司法机关依法判决,但又适应党纪处分条例的案件,以及涉及到党和国家机密的案件,不纳入公开审理的范围。案审的公开范围也是视案情而定:可以在纪检监察系统内部公开,可以对发案单位以及受处分对象公开,也可以对各层面的党员干部公开。安福县纪委监察局除公开审理委局机关的自办案件外,从2**年11月份开始,还实行了乡案县审,全县基层纪委、纪检组所办的违纪案件全部交给县纪委监察局,对适用范围的案件,采取适当形式进行公开审理。

2、积极探索,完善公开审理的形式。案件公开审理,本身就是对现行审理模式的突破,但案件公开审理又能细化出不同的形式。2**年10月份以来,安福县就率先在全市尝试着对违纪案件进行公开审理。当时,他们对一般性的案件,通常采取支部扩大会的形式;对案情较复杂的、有警示教育意义的案件,则在征求违纪人意见的基础上,采取开庭的形式进行审理。虽然审理实行了“公开”,也吸纳了一些党员旁听。但审理小组只是由案审室的同志担任,在调查人、被调查人、辩护人陈述完毕后,最后的审理意见只是由审理室的同志作出,有其局限性。2**年7月份,该县被省纪委案件审理室定为全省公开审理违纪案件试点县以后,为使案件公开审理工作更公正、更透明,县纪委监察局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完善了案件公开审理形式,建立了违纪案件合议制公开审理制度,即在案件公开审理的过程中,从社会各界聘请一些合格的特邀审理员(陪审员),他们享有独立发表意见的权力,与案审室的同志一道,对案件进行合议,共同作出审理意见。而且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所聘的陪审员构成的合议小组只能是单数,一般情况下是3人或5人,复杂疑难的案件则可由7人甚至9人组成。目前,该县通过合议制公开审理案件13起,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3、依纪依法,确立公开审理的程序。每起案件公开审理,事先都要制定好实施方案,依纪依法制定审理程序,并严格执行程序。合议制公开审理分为三个阶段:公开审理前的准备阶段、公开审理中的实施阶段、公开审理后的整理阶段。

准备阶段:一是合议组成人员要先对案件进行初审,熟悉了解案情,案审人员初审时认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要退回调查组补充调查。二是在合议审理5日前,将审理的时间、地点、合议组成员书面通知违纪人,并告之对合议组成人员可以提出申请回避、可以请辩护人1名,违纪人必须在合议审理3日前将辩护人姓名、基本情况及所申请回避的合议人员姓名、理由报送案件审理室。三是合议审理3日前将审理的时间、地点通知调查组人员。

实施阶段:由分管审理的副书记或副局长指定1人担任主审,由主审负责整个审理过程。①主审介绍参加审理的合议组成人员、记录人、调查人员、违纪人和辩护人;②调查人员宣读《错误事实见面材料》;③违纪人或辩护人对案件的事实、证据、定性、程序等方面进行申辩;④调查人员对当事人的申诉进行解答,并出示和宣读相关证据;⑤主审人召集合议组成员依据事实、证据和党纪条规进行合议,并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表决形成审理意见。⑥主审人宣布合议结果并宣布审理结束。

整理阶段:①核对记录,并要求违纪人和辩护人签字;②合议小组根据合议情况写出审理报告,参加合议的人员都必须在审理报告上签字,以示负责。

二、几点体会

安福县实施案件公开审理以来,实现了“三个改变”,一是将传统的书面审理改为现场公开审理;二是将原来的由案审人员独审改为吸纳陪审员共同合议审理;三是将原先的“乡案乡审”改为现在的“乡案县审”。达到了“四个增强”,一是增强了案件质量意识;二是增强了纪检监察机关的亲和力;三是增强了警示教育的功能;四是增强了保障党员干部合法权益的公信力。主要体会是:

1、加强组织领导,是搞好案件公开审理的前提。案件审理是纪检监察机关查办违纪案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处理违纪案件的一项法定程序,是正确执行纪律、严厉惩处各种违纪违法分子的重要保证,也是保障党员合法权利的重要途径。对这项重要工作,安福县纪委领导十分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公开审理案件是在县纪委常委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由分管副书记主抓,由案审室的同志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先是领导派员多次赴外地考察观摩,然后在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违纪案件合议制审理的暂行办法》、《特邀审理员管理办法》、《案件公开审理通知书》、《被调查人权利义务告知书》等一系列制度。接着为打消一些被调查人的畏难情绪和得到违纪人所在党组织的配合,县纪委监察局领导又亲自进行协调和沟通,这一切为案件公开审理工作做了良好的铺垫。

合议制度范文篇8

你们好!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发表我的竞职演讲,我为自己感动。当然,我知道,之所以能够走上这个讲台,是领导爱护和赏识的结果,是同事们关心和支持的结果。但我仍然为自己感动。因为,在人生旅程和事业追求中,我向着新的目标发起了冲刺。不论成功与否,在为了心中的理想而执着追求这一点上,我已经成功了。所以,我为今天的演讲起了一个题目《为信仰而歌》。

九年前,年少轻狂的我,带着学生的稚嫩和对法治的信仰,通过全省增编补员考试走进了桓台法院。那时的我,有的是激情和勇气,缺少的是睿智和成熟。在基层法庭的5年,是我不断成长的5年。5年间,我审理了400余件民事纠纷案件,执结案件300余件,件件都沁透了我的汗水。为了妥善处理纠纷,我时常漂泊在城乡之间,了解当事人的情况、做好当事人的工作。为了提高案件执结率,我时常利用晚上的时间,与同事们一起集中统一执行。我还多次远赴外省执行任务,不仅用自己的努力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积累了一定的司法经验。繁忙的工作并没有泯灭学习的热情,相反更激发了我对法律的迷恋,不断加强理论学习。5年初取得律师资格,年开始研读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职研究生,年取得全国法院初任审判员资格。

每每这样的时刻,我并不感到累,我乐此不疲。因为,从当事人的眼中,我看到了对法治的渴望,对正义的期盼。正是他们坚定了我对信仰的追求。虽然我也遇到了很多挫折,也曾一度消沉,但仍然信仰不改、追求无悔。正是这段时光,让我真实地感受了基层司法生活,真正领悟了法治的精神所在。

后来,我被调到经济庭工作,工作相对单一,使我有时间能够对基层司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这段时间,我紧紧抓住审判业务不放松,努力把审判工作推向专业化、细致化、纵深化。共审理各类商事案件400余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司法经验和司法技术。一是注重新类型案件的审理。主审了全院第一起代位权纠纷案、第一起期货委托交易纠纷案、第一起股东权纠纷案等各类新类型案件,件件做到了准确判断性质、正确适用法律。二是突出程序意识,完善庭审程序。主审的技术秘密侵权纠纷案在全市商事审判庭审观摩中获得一致好评。三是强化判决书的写作,积极推进裁判文书改革。在判决书的写作上,理论联系实际,把事实认定与判断推理有机结合起来,逐步提高判决书的理论性、逻辑性和可读性。近三年市法院及我院的裁判文书评比中,我撰写的三篇判决书均获一等奖。

法官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智慧。我并不智慧,但我可以借用智慧,相信执着可以借来智慧。我在做好审判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了法学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先后结合审判实践,进行了商业秘密保护、商事庭审改革、法院调解制度改革、合议制度研究、法院现代化问题、证据规则庭审应用等方面的专题调研。在审判流程与庭审的相互关系和衔接方面,提出了庭前程序的构想,为完善庭审程序开拓了思路。在庭审程序和司法理念方面,通过强化法官的庭审消极性、中立性,提升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和积极性,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推动了抗辩式庭审的发展;通过现代化法院的研究和建设,逐步树立了中立、消极、亲和、严谨的司法理念;通过合议制度的改革实践,充分发挥合议庭集思广益、相互制约的作用,切实落实合议庭职权,推进了合议制度的发展完善。最近4年来,我先后撰写论文16篇,各种调研报告14篇,法治时评11篇,达30余万字。撰写的《技术秘密的构成及其侵权处理》、《论调解与审判分离》、《死亡赔偿不是生命赔偿》、《庭前听证程序设立构想》等文章在《中国律师》《检察日报》《山东审判》等专业杂志报刊上发表,《庭前听证程序设立构想》一文还获得淄博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撰写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现状及其重构》获省级二等奖,《企业出售后债务的承担》获市级一等奖,《民主与独立—合议制度的两大基石》获市级二等奖。

合议制度范文篇9

[论文摘要]司法是法治的维护者,司法的公正与否直接关系到法治得到维护和实现的程度。目前,影响司法公正的主要是立法、审判和管理等制度方面的因素。要促进和实现司法公正,应完善立法,逐步实现司法独立、确立司法权威,完善司法监督体系。

一、法治与司法公正的内涵

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后,理论界对法治的理论研究颇多。一般认为法治应具有如下内涵:①有普遍的法律;②法律为公众知晓;③法律可预期;④法律明确;⑤法律无内在矛盾;⑥法律可循;⑦法律稳定;⑧法律高于政府;⑨司法具有权威;⑩司法公正。从此内涵来看,法治应是指一种社会秩序状态。在这种秩序下,社会秩序由法律创设,创设该秩序的法律具有普遍性、公众知晓、可预期、明确性、无内在矛盾、可循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参与社会生活的各主体(包括政府、社团、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自觉服从法律所创设的秩序,并以法律作为其行为的最高准则。即法治就是一种社会各主体自觉服从法律所创设的秩序,并以法律作为最高行为准则的社会秩序状态。司法之于法治的作用,在于对法律的公正性、各主体是否遵守法律秩序作出评判,并对违反法律秩序的行为作出必要的制裁。司法对法律公正性的评判,目的在于促进法律秩序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旨在促进各主体对法律秩序的遵守,防止法律秩序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而重蹈人治的覆辙。归根结底,司法是法治的维护者。公正即“公平正直”、“公平正义”。司法公正作为公正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则是对司法行为是否“公平正直”,司法结果、司法过程是否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的评价。从法律评价角度看,司法公正与否主要有两项标准:一是程序合法;二是实体上适用法律正确。符合这两项标准,则作为个案的司法过程就是公正的。

总的来说,司法是法治的维护者,司法的公正程度直接关系到法治得到维护和实现的程度。从这个意义来说,司法公正是法治的根本保障和核心内容。正如培根所指出的,“一次不公的判决比多次不公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决则把水源败坏了”。公正的司法不仅在于能够惩恶扬善,化解纠纷,同时也是对人们遵纪守法的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的教化,是对经济活动当事人的诚信合法交易进行规制。而司法的不公正。枉法裁判,不仅侵害了涉案当事人合法权益,使他们产生对法律和规则的怀疑,同时也会影响民众对法律的遵守和对法治的信仰,导致民众规则意识的淡漠和法律虚无主义观念的滋生,最终会损害法治的存在基础。

二、当前影响司法公正的因素

目前各界对司法是否公正评价不佳。法学界普遍认为“在我国当前的司法实践中,确实存在着一定的不公正现象,其中尤以人情风的滋长和地方保护主义的泛滥最为突出”。群众对法院更有“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等说法。虽然法学界、群众的说法均对司法不公正的现象有不同程度的夸大,但是客观地说,在个别案件中司法不公的现象的确存在。司法不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的问题,也有体制制度的问题。人的问题即办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廉洁自律及公正执法程度如何;体制问题即造成司法不公的制度上的缺陷。笔者认为,造成司法不公的原因主要还是体制上的问题。在审判过程中,因为某个审判人员的原因出现了司法不公的现象,从形式上是个别审判人员业务不精、廉洁自律和公正执法性不够。但从实质上看,这正好反映了我们司法上相关制度的缺陷,让业务素质不合格的人员进人了审判队伍,没有为审判人员的公正审判创造良好环境,没有对审判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约束。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影响司法公正的体制和制度方面的因素主要有:

首先是立法方面存在问题。法院的职能是适用法律,只要法院在审判过程中正确地适用了法律,同时并不违反程序法上的规定,应当说个案是公正的。但从司法实践的情况来看,在法无明文规定或法律的规定滞后于经济发展时,即使法院严格适用有关法律,同样会产生司法公正被质疑的情况。

1.立法体制方面。我国立法体制实行的是人大立法制,即由人大代表参与立法。人大代表来自社会各阶层、各方面,大多数人大代表并不精通法律。而法律又是有独立理论体系、逻辑体系和语言体系的行为规范。在这种情况下,把立法这一高度抽象、技术性极强、字字关系重大的活动交由人大代表来完成,以体现我国立法的人民性,的确让各位人大代表勉为其难了。

2.立法体系方面。上述人大立法体制的存在形成了中国当代特色的法律体系,即法律与司法解释并存的现状。一般来说,司法解释能紧贴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法律语言规范性、逻辑严密性和易于操作性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立法上的一些不足。所以在实践中,司法解释就是审判人员的法律,在某种程度上效力还要高于法律。但从国家制度的角度看,最高审判机关毕竟不是立法机关,其对法律的适用解释应仅是权宣之计。从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长远角度看,没有一个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较为先进的法律体系和立法体系是不行的,我国的现行立法体系还有待完善。

其次是司法方面存在问题。我国目前司法实践中,司法独立缺乏,司法权威得不到体现。具体表现在:

1.机构设置方面。从目前人民法院的机构设置来看,人民法院的设置与行政区划相一致。法院的人事任免由地方决定,法院的经费完全由地方政府承担,法院受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管理。在这种机构设置和体制下,司法独立缺乏基本的前提条件,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独立,也无法树立高于当地党委、政府的司法权威。这也是司法上地方保护主义一定范围内存在的根本原因。

2.审委会制度方面。审判实践中,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和各庭提请审委会审定的案件,由审委会研究决定案件的审理结果。从审委会的组成来看,一般由院领导班子成员和部分庭室的负责人组成。客观地说,从其组成人员业务素质来看,院领导和庭室负责人主要是负责行政事务,在日常工作中并不参与案件的直接审理,同时此庭庭长对彼庭的业务也并不一定精通;从审委会对案件的审定过程来看,审委会成员事先并不介入案件的调查审理过程,只是在召开审委会时,由主办人汇报案情及不同的意见,由审委会当场审定。故不论从业务专长还是对案件的认识过程来说,审委会的最终结论并不一定是最佳结论。

3.审判制度中的核心——合议制度方面。审判中,我国案件决议制度以合议制为原则,以独任制为例外。不可否认,合议制对于防止审判人员的偏私,形成较为公正的结论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该制度也有其不足之处。合议制下,案件的审理结果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然当审理意见出现分歧时,多数人的意见是否一定是公正的,却没有相应的制度保证措施。实践中,多数审判人员恶意串通,排斥少数正确意见的现象在个别案件中仍然存在。另外,从司法实践的情况来看,在一些中级和基层法院,合议制因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很多应由合议庭审理的案件,往往由某个主办人审理并草拟合议笔录,其他人签字了事,使合议制流于形式,这说明合议制和基层审判实践还存在一些脱节的地方。

三、保障司法公正的建议

司法公正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一方面,司法公正真正能够给予民众切实的安全感,使其对经由正当途径获取的财富产生合理的预期,全社会的公正观念亦得以形成和强化。另一方面,司法公正真正能够维护民众对公共权力机构的信任,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侵权行为能通过司法得到有效救济。综上,要促进和实现司法公正。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

一是完善立法,不断提升立法质量。完善的立法体制和法律体系,是司法公正和法治的基础,也是确立司法权威,发挥司法对法治保障作用的重要前提。笔者以为,首先应制定完善的立法规划,确立机制,及时收集法律空白,法律法规之间的冲突或者明显滞后实际的法律法规,予以补充、协调或者修改,保障法律体系的完整和相关立法的完善。其次,应完善立法审议前的论证和征求意见工作机制,使相关立法建议得到专家的论证,并在相关行业和领域充分征求意见。同时加大人大代表中法律及相关行业专业人员的比例,保障立法过程能充分吸收相关立法建议,立法草案能够得到充分、客观的讨论和论证。最后,为了对社会生活中的相关纠纷予以及时调整,针对成文法的滞后性特点,笔者认为应推行案例指导制度,由人民法院根据法律基本原则对法律空白进行填补,并确立最高人民法院和各省高级人民法院案例对下级法院的指导作用,使案例指导成为立法的有益补充,确保纠纷能得到公正、及时的化解。

二是逐步实现司法独立,真正确立司法权威。司法最必要的就是独立,是不受干扰地实现法律。司法改革和司法公正都必须依赖司法独立。司法独立是司法公正的条件,司法公正是司法独立的目的。从内涵看,司法独立不仅仅是审判独立,它包含一系列关于法官任命方法、法官任期安全、法官薪金标准以及其他服务条件的规则,这些规则旨在保障法官个人免于外部压力,独立于除法律权威以外的一切权威。全面确立司法独立,从我国目前的司法现状来看,第一是要完善体制,使司法机关在人事、经费等方面与地方相分离。具体来说,应改变目前人民法院的设置与行政区划相一致,法院的人事任免完全由地方决定,法院的经费完全由地方政府提供的状况,实行人员、经费等问题法院系统的垂直管理,从制度上防止地方对司法的不当干预。第二是要继续司法机关内部改革。“公正与效率”是司法不变的主题。司法机关内部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当务之急应解决的主要是合议制度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为,首先应确立合议庭的独立审判地位,案件的判处应由合议庭独立讨论决定,取消审委会对重大案件的判决权;其次应细化和完善合议庭评议案件规则,科学确定合议庭的责任追究制度,保障每个合议庭成员的意见都能得到独立的发表,防止合议庭成员的不当串通和不能独立、公正发表意见的情形发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法院的审判过程和审判结果执行的独立性,才能从制度上保障司法的权威。也只有确立了司法的独立与权威,法治社会才能得以最终确立。

合议制度范文篇10

你们好!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发表我的竞职演讲,我为自己感动。当然,我知道,之所以能够走上这个讲台,是领导爱护和赏识的结果,是同事们关心和支持的结果。但我仍然为自己感动。因为,在人生旅程和事业追求中,我向着新的目标发起了冲刺。不论成功与否,在为了心中的理想而执著追求这一点上,我已经成功了。所以,我为今天的演讲起了一个题目《为信仰而歌》。

九年前,年少轻狂的我,带着学生的稚嫩和对法治的信仰,通过全省增编补员考试走进了桓台法院。那时的我,有的是激情和勇气,缺少的是睿智和成熟。在基层法庭的5年,是我不断成长的5年。5年间,我审理了400余件民事纠纷案件,执结案件300余件,件件都沁透了我的汗水。为了妥善处理纠纷,我时常漂泊在城乡之间,了解当事人的情况、做好当事人的工作。为了提高案件执结率,我时常利用晚上的时间,与同事们一起集中统一执行。我还多次远赴外省执行任务,不仅用自己的努力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积累了一定的司法经验。繁忙的工作并没有泯灭学习的热情,相反更激发了我对法律的迷恋,不断加强理论学习。1995年初取得律师资格,1996年开始研读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职研究生,1997年取得全国法院初任审判员资格。

每每这样的时刻,我并不感到累,我乐此不疲。因为,从当事人的眼中,我看到了对法治的渴望,对正义的期盼。正是他们坚定了我对信仰的追求。虽然我也遇到了很多挫折,也曾一度消沉,但仍然信仰不改、追求无悔。正是这段时光,让我真实地感受了基层司法生活,真正领悟了法治的精神所在。

后来,我被调到经济庭工作,工作相对单一,使我有时间能够对基层司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这段时间,我紧紧抓住审判业务不放松,努力把审判工作推向专业化、细致化、纵深化。共审理各类商事案件400余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司法经验和司法技术。一是注重新类型案件的审理。主审了全院第一起代位权纠纷案、第一起期货委托交易纠纷案、第一起股东权纠纷案等各类新类型案件,件件做到了准确判断性质、正确适用法律。二是突出程序意识,完善庭审程序。主审的技术秘密侵权纠纷案在全市商事审判庭审观摩中获得一致好评。三是强化判决书的写作,积极推进裁判文书改革。在判决书的写作上,理论联系实际,把事实认定与判断推理有机结合起来,逐步提高判决书的理论性、逻辑性和可读性。近三年市法院及我院的裁判文书评比中,我撰写的三篇判决书均获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