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穗病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4:12:33

黑穗病范文篇1

玉米丝黑穗病是以土壤传病为主,苗期侵染的病害。病原菌为丝轴团散黑粉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3年。土壤带菌和混有病残组织的粪肥是其主要侵染源。种子表面带菌虽可传病,但侵染率极低,它是远距离传播的侵染源。玉米丝黑穗病发病轻重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和土壤中菌源数量以及播种和出苗期环境因素的影响今年玉米丝黑穗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玉米多年重茬连作,盲目引种一些晚熟高感品种使土壤中病原菌的累积量越来越高,气候条件变化异常以及农民缺乏科学使用种衣剂的常识。

1.1土壤菌量累积量增高资料显示高感品种连作时,土壤中菌量每年增长5~10倍。东北春玉米区大多数土地玉米连作在3~5年以上。土壤中积累了引起丝黑穗病大发生的充足菌量。

1.2气候条件变化异常今年早春高温,土壤墒情好。农民抢墒播种,一般在4月15日左右,个别早的地区在4月3日开始播种。但播种后遇到持续低温。据公主岭市气象台资料,4月中下旬10cm平均地温为8.80℃。在土壤湿度适宜条件下,土壤温度是决定出苗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土壤温度大于70℃,种子萌发;在16~18℃时出苗8~10d;如果土壤温度是10~13℃,出苗则需要18~20d;土壤温度在21℃时只需要5~6d就可出苗。丝黑穗病菌侵染的最适时期是从种子萌发开始到一叶期,也就是种子萌发到出苗期。今年的气象条件延长了种子萌发到出苗的时间,加大了丝黑穗病菌的侵染机率。

1.3农民缺乏科学使用种衣剂的常识农民购买种衣剂时,缺乏科普知识,受推销商的误导,盲目使用种衣剂也是促使丝黑穗病菌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1.4品种抗病性低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在同一接种条件下,高度感病品种病株率可达80%以上,而中抗品种不过50%—10%,高抗品种不过5%。病田大多应用的是感病品种,如长单35号等,不抗丝黑穗病。连年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造成丝黑穗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1.5防治措施不力组织领导不到位,技术服务不及时,未能及早发现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造成玉米丝黑穗病严重发生。

2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措施

以抗病品种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农业保健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

2.1选育种植抗病品种从长远的目标,可持续控制的观点出发,防治丝黑穗病的基础工作应是选育抗病品种。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病性主要是细胞核遗传,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属数量性状遗传。玉米杂交后代的抗病性多介于双亲之间。在杂交选育中,尽可能用高抗自交系为亲本,决不能用高感材料。用性状优良的中感自交系作亲本时,必须以高抗材料与之相组配。统一丝黑穗病的抗性评价标准,建议人工接种丝黑穗病鉴定抗感分界线为10%;田间自然鉴定为5%。严把品种审定关,杜绝高感品种在市场的流通。

目前对丝黑穗病抗病性较好的品种有:吉单156、吉单159、吉单131、吉单180、吉单342、吉单136、四单105、四单19、平安18、平安28等。

2.2加强农业保健栽培措施减少菌源

2.2.1轮作病田停种玉米,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实行玉米与豆类、薯类或瓜菜类作物3年以上的轮作倒茬,避免因连作或倒茬不及时而导致病情加重。

2.2.2肥料处理不用带菌的玉米秸秆作饲料;粪肥要经过高温发酵,充分腐熟,并用药剂进行喷洒;停止秸秆还田或清理病株后再秸秆还田。

2.2.3拔除病株苗期表现典型症状的,结合除草在定苗前铲除病苗和可疑苗。苗期不显症状或症状不易识别时,在喇叭口期显症明显时,及时砍除病株。玉米抽穗后,在菌瘿中的冬孢子成熟散落前,及时砍除病株。玉米收获后的病残组织要及时处理,压低菌源。

2.3化学防治使用种衣剂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最直接、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市场上种衣剂的品种很多。针对玉米病虫害不同的防治对象有一元和多元复配制剂,因此在使用上要有选择性。根据大量的试验研究证明,含有烯哩醇、戊哩醇和三哩醇成分的种衣剂对丝黑穗病的防治有明显效果。防效高达87%~96%。但烯哩醇药剂在低温条件下,播种深度超过3cm时易产生药害。地中茎生长受到抑制,种芽拱不出土、弯曲,在地下展开子叶。2.4药剂防治坚持在播前用药剂处理种子,最常用的种子处理方法是药剂拌种。可用15%三唑酮WP(粉锈宁)或50%甲基硫菌灵WP(甲基托布津)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也可用12.5%的烯唑醇WP(速保利)或2%戊唑醇湿拌种剂(立克秀)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另据试验,用15%腈菌唑EC种衣剂按种子重量的0.1%—0.2%拌种,防效优于三唑酮,具有缓释性和较长的持久性。

2.5改进栽培管理措施

2.5.1调整播期和提高播种质量适当推迟播期;播前选种、晒种提高种子发芽势;精细整地,适当浅播,足墒下种。这些措施均可促进快出苗、出壮苗,减少病原菌的侵染机会,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2.5.2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地膜覆盖可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水分,使玉米出苗和生育加快,从而减少发病机会。

2.5.3采用扒土晒根技术在幼苗一叶一心期至二叶一心期将苗埯周围的土扒开,使幼苗地下茎曝晒在阳光下,10—15天后将土复原,可减轻病害发生。

黑穗病范文篇2

玉米丝黑穗病是以土壤传病为主,苗期侵染的病害。病原菌为丝轴团散黑粉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3年。土壤带菌和混有病残组织的粪肥是其主要侵染源。种子表面带菌虽可传病,但侵染率极低,它是远距离传播的侵染源。玉米丝黑穗病发病轻重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和土壤中菌源数量以及播种和出苗期环境因素的影响今年玉米丝黑穗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玉米多年重茬连作,盲目引种一些晚熟高感品种使土壤中病原菌的累积量越来越高,气候条件变化异常以及农民缺乏科学使用种衣剂的常识。

1.1土壤菌量累积量增高资料显示高感品种连作时,土壤中菌量每年增长5~10倍。东北春玉米区大多数土地玉米连作在3~5年以上。土壤中积累了引起丝黑穗病大发生的充足菌量。

1.2气候条件变化异常今年早春高温,土壤墒情好。农民抢墒播种,一般在4月15日左右,个别早的地区在4月3日开始播种。但播种后遇到持续低温。据公主岭市气象台资料,4月中下旬10cm平均地温为8.80℃。在土壤湿度适宜条件下,土壤温度是决定出苗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土壤温度大于70℃,种子萌发;在16~18℃时出苗8~10d;如果土壤温度是10~13℃,出苗则需要18~20d;土壤温度在21℃时只需要5~6d就可出苗。丝黑穗病菌侵染的最适时期是从种子萌发开始到一叶期,也就是种子萌发到出苗期。今年的气象条件延长了种子萌发到出苗的时间,加大了丝黑穗病菌的侵染机率。

1.3农民缺乏科学使用种衣剂的常识农民购买种衣剂时,缺乏科普知识,受推销商的误导,盲目使用种衣剂也是促使丝黑穗病菌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1.4品种抗病性低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在同一接种条件下,高度感病品种病株率可达80%以上,而中抗品种不过50%—10%,高抗品种不过5%。病田大多应用的是感病品种,如长单35号等,不抗丝黑穗病。连年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造成丝黑穗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1.5防治措施不力组织领导不到位,技术服务不及时,未能及早发现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造成玉米丝黑穗病严重发生。

2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措施

以抗病品种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农业保健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

2.1选育种植抗病品种从长远的目标,可持续控制的观点出发,防治丝黑穗病的基础工作应是选育抗病品种。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病性主要是细胞核遗传,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属数量性状遗传。玉米杂交后代的抗病性多介于双亲之间。在杂交选育中,尽可能用高抗自交系为亲本,决不能用高感材料。用性状优良的中感自交系作亲本时,必须以高抗材料与之相组配。统一丝黑穗病的抗性评价标准,建议人工接种丝黑穗病鉴定抗感分界线为10%;田间自然鉴定为5%。严把品种审定关,杜绝高感品种在市场的流通。

目前对丝黑穗病抗病性较好的品种有:吉单156、吉单159、吉单131、吉单180、吉单342、吉单136、四单105、四单19、平安18、平安28等。

2.2加强农业保健栽培措施减少菌源

2.2.1轮作病田停种玉米,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实行玉米与豆类、薯类或瓜菜类作物3年以上的轮作倒茬,避免因连作或倒茬不及时而导致病情加重。

2.2.2肥料处理不用带菌的玉米秸秆作饲料;粪肥要经过高温发酵,充分腐熟,并用药剂进行喷洒;停止秸秆还田或清理病株后再秸秆还田。

2.2.3拔除病株苗期表现典型症状的,结合除草在定苗前铲除病苗和可疑苗。苗期不显症状或症状不易识别时,在喇叭口期显症明显时,及时砍除病株。玉米抽穗后,在菌瘿中的冬孢子成熟散落前,及时砍除病株。玉米收获后的病残组织要及时处理,压低菌源。

2.3化学防治使用种衣剂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最直接、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市场上种衣剂的品种很多。针对玉米病虫害不同的防治对象有一元和多元复配制剂,因此在使用上要有选择性。根据大量的试验研究证明,含有烯哩醇、戊哩醇和三哩醇成分的种衣剂对丝黑穗病的防治有明显效果。防效高达87%~96%。但烯哩醇药剂在低温条件下,播种深度超过3cm时易产生药害。地中茎生长受到抑制,种芽拱不出土、弯曲,在地下展开子叶。2.4药剂防治坚持在播前用药剂处理种子,最常用的种子处理方法是药剂拌种。可用15%三唑酮WP(粉锈宁)或50%甲基硫菌灵WP(甲基托布津)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也可用12.5%的烯唑醇WP(速保利)或2%戊唑醇湿拌种剂(立克秀)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另据试验,用15%腈菌唑EC种衣剂按种子重量的0.1%—0.2%拌种,防效优于三唑酮,具有缓释性和较长的持久性。

2.5改进栽培管理措施

2.5.1调整播期和提高播种质量适当推迟播期;播前选种、晒种提高种子发芽势;精细整地,适当浅播,足墒下种。这些措施均可促进快出苗、出壮苗,减少病原菌的侵染机会,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2.5.2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地膜覆盖可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水分,使玉米出苗和生育加快,从而减少发病机会。

2.5.3采用扒土晒根技术在幼苗一叶一心期至二叶一心期将苗埯周围的土扒开,使幼苗地下茎曝晒在阳光下,10—15天后将土复原,可减轻病害发生。

2.6加强组织领导和技术服务工作基层领导要与技术部门联手合作,大力宣传科学知识,及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把玉米丝黑穗病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造成严重病失。

总之,利用抗病品种,有选择性的使用种衣剂和提高播种质量,加强田间管理就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危害。

黑穗病范文篇3

玉米丝黑穗病是以土壤传病为主,苗期侵染的病害。病原菌为丝轴团散黑粉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3年。土壤带菌和混有病残组织的粪肥是其主要侵染源。种子表面带菌虽可传病,但侵染率极低,它是远距离传播的侵染源。玉米丝黑穗病发病轻重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和土壤中菌源数量以及播种和出苗期环境因素的影响今年玉米丝黑穗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玉米多年重茬连作,盲目引种一些晚熟高感品种使土壤中病原菌的累积量越来越高,气候条件变化异常以及农民缺乏科学使用种衣剂的常识。

1.1土壤菌量累积量增高资料显示高感品种连作时,土壤中菌量每年增长5~10倍。东北春玉米区大多数土地玉米连作在3~5年以上。土壤中积累了引起丝黑穗病大发生的充足菌量。

1.2气候条件变化异常今年早春高温,土壤墒情好。农民抢墒播种,一般在4月15日左右,个别早的地区在4月3日开始播种。但播种后遇到持续低温。据公主岭市气象台资料,4月中下旬10cm平均地温为8.80℃。在土壤湿度适宜条件下,土壤温度是决定出苗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土壤温度大于70℃,种子萌发;在16~18℃时出苗8~10d;如果土壤温度是10~13℃,出苗则需要18~20d;土壤温度在21℃时只需要5~6d就可出苗。丝黑穗病菌侵染的最适时期是从种子萌发开始到一叶期,也就是种子萌发到出苗期。今年的气象条件延长了种子萌发到出苗的时间,加大了丝黑穗病菌的侵染机率。

1.3农民缺乏科学使用种衣剂的常识农民购买种衣剂时,缺乏科普知识,受推销商的误导,盲目使用种衣剂也是促使丝黑穗病菌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1.4品种抗病性低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在同一接种条件下,高度感病品种病株率可达80%以上,而中抗品种不过50%—10%,高抗品种不过5%。病田大多应用的是感病品种,如长单35号等,不抗丝黑穗病。连年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造成丝黑穗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1.5防治措施不力组织领导不到位,技术服务不及时,未能及早发现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造成玉米丝黑穗病严重发生。

2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措施

以抗病品种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农业保健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

2.1选育种植抗病品种从长远的目标,可持续控制的观点出发,防治丝黑穗病的基础工作应是选育抗病品种。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病性主要是细胞核遗传,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属数量性状遗传。玉米杂交后代的抗病性多介于双亲之间。在杂交选育中,尽可能用高抗自交系为亲本,决不能用高感材料。用性状优良的中感自交系作亲本时,必须以高抗材料与之相组配。统一丝黑穗病的抗性评价标准,建议人工接种丝黑穗病鉴定抗感分界线为10%;田间自然鉴定为5%。严把品种审定关,杜绝高感品种在市场的流通。目前对丝黑穗病抗病性较好的品种有:吉单156、吉单159、吉单131、吉单180、吉单342、吉单136、四单105、四单19、平安18、平安28等。

2.2加强农业保健栽培措施减少菌源

2.2.1轮作病田停种玉米,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实行玉米与豆类、薯类或瓜菜类作物3年以上的轮作倒茬,避免因连作或倒茬不及时而导致病情加重。

2.2.2肥料处理不用带菌的玉米秸秆作饲料;粪肥要经过高温发酵,充分腐熟,并用药剂进行喷洒;停止秸秆还田或清理病株后再秸秆还田。

2.2.3拔除病株苗期表现典型症状的,结合除草在定苗前铲除病苗和可疑苗。苗期不显症状或症状不易识别时,在喇叭口期显症明显时,及时砍除病株。玉米抽穗后,在菌瘿中的冬孢子成熟散落前,及时砍除病株。玉米收获后的病残组织要及时处理,压低菌源。

2.3化学防治使用种衣剂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最直接、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市场上种衣剂的品种很多。针对玉米病虫害不同的防治对象有一元和多元复配制剂,因此在使用上要有选择性。根据大量的试验研究证明,含有烯哩醇、戊哩醇和三哩醇成分的种衣剂对丝黑穗病的防治有明显效果。防效高达87%~96%。但烯哩醇药剂在低温条件下,播种深度超过3cm时易产生药害。地中茎生长受到抑制,种芽拱不出土、弯曲,在地下展开子叶。2.4药剂防治坚持在播前用药剂处理种子,最常用的种子处理方法是药剂拌种。可用15%三唑酮WP(粉锈宁)或50%甲基硫菌灵WP(甲基托布津)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也可用12.5%的烯唑醇WP(速保利)或2%戊唑醇湿拌种剂(立克秀)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另据试验,用15%腈菌唑EC种衣剂按种子重量的0.1%—0.2%拌种,防效优于三唑酮,具有缓释性和较长的持久性。

2.5改进栽培管理措施

2.5.1调整播期和提高播种质量适当推迟播期;播前选种、晒种提高种子发芽势;精细整地,适当浅播,足墒下种。这些措施均可促进快出苗、出壮苗,减少病原菌的侵染机会,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2.5.2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地膜覆盖可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水分,使玉米出苗和生育加快,从而减少发病机会。

2.5.3采用扒土晒根技术在幼苗一叶一心期至二叶一心期将苗埯周围的土扒开,使幼苗地下茎曝晒在阳光下,10—15天后将土复原,可减轻病害发生。

2.6加强组织领导和技术服务工作基层领导要与技术部门联手合作,大力宣传科学知识,及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把玉米丝黑穗病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造成严重病失。

总之,利用抗病品种,有选择性的使用种衣剂和提高播种质量,加强田间管理就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危害。

黑穗病范文篇4

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

一、发病症状

此病属苗期侵入、系统浸染性病害,一般在穗期表现典型症状,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受害严重的植株苗期可表现症状,分蘖增多呈丛生型,植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色暗绿挺直,有的品种叶片上则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斑,有的幼苗心叶紧紧卷在一起弯曲呈鞭状。

成株期病穗分两种类型:黑穗型:受害果穗较短,基部粗顶端尖,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黑粉包,其内混有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畸形变态型:雄穗花器变形,不形成雄蕊,颖片呈多叶状;果穗受害,除苞叶外,全部被病菌破坏,变成一大团黑色干粉。雌穗颖片也可过度生长成管状长刺,整个果穗畸形。

二、病原及发生规律

玉米丝黑穗病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2~3年。种子带菌尤其对于新区,带菌种子是重要的第一次传播来源。带菌的粪肥也是重要的侵染来源,冬孢子通过牲畜消化道后不能完全死亡。总之,土壤带菌是最重要的初侵染来源,其次是粪肥,再次是种子。成为翌年田间的初次侵染来源。

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后在土壤中直接侵入玉米幼芽的分生组织,病菌侵染最适时期是从种子破口露出白尖到幼芽生长至1~1.5厘米时,幼芽出土前是病菌侵染的关键阶段。由此,幼芽出土期间的土壤温湿度、播种深度、出苗快慢、土壤中病菌含量等,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程度关系密切。此病发生适温为20℃~25℃,适宜含水量为18%~20%,土壤冷凉、干燥有利于病菌侵染。促进幼芽快速出苗、减少病菌侵染机率,可降低发病率。播种时覆土过厚、保墒不好的地块,发病率显著高于覆土浅和保墒好的地块。玉米不同品种以及杂交种和自交系间的抗病性差异明显。

三、防治措施

1、拔除病株前期在定苗及中耕时,根据病株的典型病状,应及时拔除或割除病株,后期玉米抽穗后黑粉尚未成熟散落前,及时割除病穗,并带出田外深埋。对用病株进行喂养牲畜,牲畜的粪便必须进行沤制腐熟方可进入玉米田或高粱田。

2、搞好秋翻整地使病菌被翻入深土层,减轻危害。实施轮作,尽量避免连作。

黑穗病范文篇5

关键词:玉米玉米丝黑穗病原因防治

引言

玉米丝黑穗病属种苗侵入系统性侵染的黑穗病。幼苗期多数病株不表现异常,中后期在雄穗上全部或部分分枝被破坏,形成病瘤,外面包有白膜,破裂后露出黑粉,黑粉散出后残留丝状穗轴,有的小花颖壳增生成小叶状。雌穗发病时,基部膨大,端部尖,多不抽花丝,苞叶早枯黄,由一侧裂开,内部全变成黑粉,外有白膜包被,膜破黑粉散出后,残留黑色丝状物,有的仅穗上部受害,基部籽粒变成畸形丛生的小叶状物,内含少量黑粉。雌病穗前期黑粉包在苞叶内不易见到。玉米丝黑穗病只为害雌、雄穗,使病株全无收成。此病以土壤传播为主,粪肥传播为辅,病菌在土中可存活2-3年。

一、玉米丝黑穗病发生原因

玉米丝黑穗病是以土壤传病为主,苗期侵染的病害。病原菌为丝轴团散黑粉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3年。土壤带菌和混有病残组织的粪肥是其主要侵染源。种子表面带菌虽可传病,但侵染率极低,它是远距离传播的侵染源。玉米丝黑穗病发病轻重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和土壤中菌源数量以及播种和出苗期环境因素的影响今年玉米丝黑穗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玉米多年重茬连作,盲目引种一些晚熟高感品种使土壤中病原菌的累积量越来越高,气候条件变化异常以及农民缺乏科学使用种衣剂的常识。

1.1土壤菌量累积量增高资料显示高感品种连作时,土壤中菌量每年增长5~10倍。东北春玉米区大多数土地玉米连作在3~5年以上。土壤中积累了引起丝黑穗病大发生的充足菌量。

1.2气候条件变化异常今年早春高温,土壤墒情好。农民抢墒播种,一般在4月15日左右,个别早的地区在4月3日开始播种。但播种后遇到持续低温。据公主岭市气象台资料,4月中下旬10cm平均地温为8.80℃。在土壤湿度适宜条件下,土壤温度是决定出苗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土壤温度大于70℃,种子萌发;在16~18℃时出苗8~10d;如果土壤温度是10~13℃,出苗则需要18~20d;土壤温度在21℃时只需要5~6d就可出苗。丝黑穗病菌侵染的最适时期是从种子萌发开始到一叶期,也就是种子萌发到出苗期。今年的气象条件延长了种子萌发到出苗的时间,加大了丝黑穗病菌的侵染机率。

1.3农民缺乏科学使用种衣剂的常识农民购买种衣剂时,缺乏科普知识,受推销商的误导,盲目使用种衣剂也是促使丝黑穗病菌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1.4品种抗病性低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在同一接种条件下,高度感病品种病株率可达80%以上,而中抗品种不过50%—10%,高抗品种不过5%。病田大多应用的是感病品种,如长单35号等,不抗丝黑穗病。连年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造成丝黑穗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1.5防治措施不力组织领导不到位,技术服务不及时,未能及早发现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造成玉米丝黑穗病严重发生。

二、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措施

以抗病品种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农业保健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

2.1选育种植抗病品种从长远的目标,可持续控制的观点出发,防治丝黑穗病的基础工作应是选育抗病品种。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病性主要是细胞核遗传,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属数量性状遗传。玉米杂交后代的抗病性多介于双亲之间。在杂交选育中,尽可能用高抗自交系为亲本,决不能用高感材料。用性状优良的中感自交系作亲本时,必须以高抗材料与之相组配。统一丝黑穗病的抗性评价标准,建议人工接种丝黑穗病鉴定抗感分界线为10%;田间自然鉴定为5%。严把品种审定关,杜绝高感品种在市场的流通。目前对丝黑穗病抗病性较好的品种有:吉单156、吉单159、吉单131、吉单180、吉单342、吉单136、四单105、四单19、平安18、平安28等。

2.2加强农业保健栽培措施减少菌源

2.2.1轮作病田停种玉米,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实行玉米与豆类、薯类或瓜菜类作物3年以上的轮作倒茬,避免因连作或倒茬不及时而导致病情加重。

2.2.2肥料处理不用带菌的玉米秸秆作饲料;粪肥要经过高温发酵,充分腐熟,并用药剂进行喷洒;停止秸秆还田或清理病株后再秸秆还田。

2.2.3拔除病株苗期表现典型症状的,结合除草在定苗前铲除病苗和可疑苗。苗期不显症状或症状不易识别时,在喇叭口期显症明显时,及时砍除病株。玉米抽穗后,在菌瘿中的冬孢子成熟散落前,及时砍除病株。玉米收获后的病残组织要及时处理,压低菌源。公务员之家:

2.3化学防治使用种衣剂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最直接、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市场上种衣剂的品种很多。针对玉米病虫害不同的防治对象有一元和多元复配制剂,因此在使用上要有选择性。根据大量的试验研究证明,含有烯哩醇、戊哩醇和三哩醇成分的种衣剂对丝黑穗病的防治有明显效果。防效高达87%~96%。但烯哩醇药剂在低温条件下,播种深度超过3cm时易产生药害。地中茎生长受到抑制,种芽拱不出土、弯曲,在地下展开子叶。2.4药剂防治坚持在播前用药剂处理种子,最常用的种子处理方法是药剂拌种。可用15%三唑酮WP(粉锈宁)或50%甲基硫菌灵WP(甲基托布津)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也可用12.5%的烯唑醇WP(速保利)或2%戊唑醇湿拌种剂(立克秀)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另据试验,用15%腈菌唑EC种衣剂按种子重量的0.1%—0.2%拌种,防效优于三唑酮,具有缓释性和较长的持久性。

2.5改进栽培管理措施

2.5.1调整播期和提高播种质量适当推迟播期;播前选种、晒种提高种子发芽势;精细整地,适当浅播,足墒下种。这些措施均可促进快出苗、出壮苗,减少病原菌的侵染机会,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2.5.2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地膜覆盖可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水分,使玉米出苗和生育加快,从而减少发病机会。

2.5.3采用扒土晒根技术在幼苗一叶一心期至二叶一心期将苗埯周围的土扒开,使幼苗地下茎曝晒在阳光下,10—15天后将土复原,可减轻病害发生。

黑穗病范文篇6

关键词:青稞;高产;栽培技术

在我国的西藏等偏远高寒地区,由于海拔高,气候常年寒冷,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青稞则是其中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西北地区面积广阔,但是可用的耕地相对比较少,并且缺少具有良好条件的水田地,正是因为如此,在这里耕作的农民非常少。目前,如何在这种环境中提高青稞产量、增加种植规模,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从青稞品种的科学选择、科学用地等多个方面出发,介绍青稞高产栽培技术,供有关部门和专家参考和借鉴。

1科学选择青稞品种和种子处理技术

在青稞的栽培和生产中,青稞品种的选择是一个关键环节。选择合适的品种可以提高青稞的发芽率以及青稞抗病虫的能力,为后期促进青稞苗的茁壮成长打下良好基础,从根本上提高青稞的产量。随着我国农业技术人员对种子处理的持续研究,逐渐研发出实用的种子处理剂,并被广大农户所接受,也已逐渐应用到青稞的栽培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通过使用生物种衣剂、化学种衣剂以及生物防治等方法,减少化学制剂的使用从而达到良好的病虫害防治效果。青稞生产中要注意选择适宜的种子处理技术,减少病虫源,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科学选择适宜种植的地块

虽然青稞适应性很强,但仍需要加强对青稞田的科学管理。选择适宜的地块,是青稞生产的重要一环。一般来说,青稞最适宜的种植条件为:土层深厚、肥沃,养分全面而丰富,土壤中所含的各种有机物的成分存在科学配比。只有各种养分均衡,加上适宜的水、气、肥等条件,青稞优质高产生产才能得到保障。在进行青稞耕种的时候要将土壤的耕作层深度控制在10~20cm,逐渐提高土壤肥力。

3适时播种,科学调节播量

在西藏等海拔较高的地区,主要种植的青稞一般会在4月中旬至5月初进行播种,播种量的大小主要根据所播种的青稞品种、产量水平、土壤条件、施肥水平等决定。一般来说,成穗率较低的品种,应加大播量,一般会控制在15.0~17.5kg,每667m2的播种量大约30万粒。在机械化播种时,一般播种的行距在14cm左右,并且在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包衣,可以有效预防黑穗病等种传病害。

4科学施肥与加强田间管理相结合

播种后需对青稞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合理施肥,才能提高青稞产量。施肥的基本原则是重视底肥,在合适的时间施追肥。在施肥的时候可以采用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的方法,对种肥进行科学配比。播种前可以施入所有的有机肥和部分氮肥及少量的磷肥等。与此同时,对土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和研究,只有了解播种地的土质条件才能确定所要施肥的种类,在进行施肥的时候才能采取合适的施肥量。当青稞苗出苗之后,要及时查缺补漏,尤其是注意破除土壤板结,保证青稞苗的全苗。不仅如此,还需要及时除去田间杂草,以免影响青稞生长。除草还可以采取化学方式进行,这种除草方式效率高,覆盖的田间面积大,如在青稞拔节前使用爱秀和千里寻防治田间杂草,并做好病虫害的防治。

5做好科学防治病虫害等工作

在青稞种植过程中主要发生的病虫害有黑穗病和蚜虫等。采取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病虫害处理,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对于青稞黑穗病,可以采取种子包衣的方式防治,针对抽穗后发生的黒穗病,采取人工拔除深埋或焚烧等方式,防止传播蔓延。在蚜虫发生初期,用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等喷雾防治。

6结论

黑穗病范文篇7

关键词:玉米;施肥;水灌

1玉米施肥技术

玉米是喜温、喜光、C4高产作物。它植株高大,根系发达,茎叶繁茂,产量高,需肥量大,同时对肥料反应敏感,在确定玉米施肥量时,应需综合考虑。

玉米在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吸收各异,氮素是玉米一生吸收矿质最多的元素,其它依次为:钾、磷、钙、镁、硫。平均每生产100千克玉米籽粒需氮2-4千克,五氧化二磷0.7-1.5千克,氧化钾1.5-4.0千克。苗期由于植株小,生长慢,对养分吸收数量小,玉米苗期需肥占全生育期肥量的20%;拨节孕穗到抽穗开花期,玉米生长速度迅速加快,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齐头并进,吸收占全生育期的85%。开花授粉以后,吸收量下降,此阶段占总需肥量的13%。

要重视基肥。玉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中要重视磷钾肥。施用种肥可以壮苗;若土壤肥力低,基肥不够或者没用基肥的方法,施用种肥效果明显,使用时采取条施或者穴施,注意要与种子隔开或者与土混合,防止烧苗。氮、磷、钾合理施肥是保证玉米产量的前提。

氮肥:玉米需氮量较多。幼苗期占2.1%,虽然需量较小,但作用很大,此期严重缺氮,将不形成果穗而造成空杆,轻度缺氮发生老苗现象,产量显著下降。拔节至抽雄开花的穗期占51.2%,此期氮不足,影响花粉发育不能正常授粉结实,百粒重下降。后期占46.7%,缺氮严重减产。

磷肥:玉米需磷比氮少得多,磷对根系发育、雌雄穗分化形成和改善玉米的色泽与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幼苗期占1.1%,缺磷根系发育不良,生长缓慢、紫苗。前期缺磷后期难补,生长中期5-8片叶、需磷最多,占63.9%缺磷对子实的形成不利,后期需磷占35%,缺磷严重减产。

钾肥:玉米需钾时间早,吸收量也多,从苗期开始吸收钾肥,孕穗期吸收最多,开花期钾的积累达到高峰,后期减少,因此钾肥宜早施底肥。

玉米在碳酸盐黑钙土或碳酸盐草甸土上种植时,在土壤有效锌低于0.00005∽0.0001%时应施用硫酸锌。

玉米的施肥,应根据需肥量、土壤养分供给量、肥料利用率以及计划产量等指标来确定。

一般每公顷施优质农家肥3∽4万公斤,磷酸二铵150∽200公斤,尿素150∽225公斤,硫酸钾50∽75公斤,硫酸锌7.5∽15公斤。其中尿素的30%做底肥,70%在玉米6-7叶期追肥。

合理追肥促进后期生长:①、早施苗肥,尤其在北方春玉米区,气温低,雨水少,肥效较慢,应早施苗肥;夏玉米区尽量抢墒直播,一般情况不施基肥,所以要早施苗肥。②、适施穗肥,穗肥多在大喇叭口期追肥。不论地块肥力如何,春玉米和夏玉米的田块穗肥的增产效果显著。追肥要深施,深施肥效长且稳定,促进根系深扎,扩大吸收面积,利于增产。

2玉米水灌技术

玉米是较耐旱的作物,蒸腾系数仅240-360,在生长季节有250mm降水的地方就能种植玉米,但最适合玉米生长的年降雨量是550-650mm,且雨量分布均匀。

玉米需水曲线与单株曲线相一致,玉米苗期耗水较少,播节期需水激增,是玉米水分临界期,这时如遇干旱,减产严重。乳熟期仍需较多水分,此时缺水会降低粒重,蜡熟期需水较少,干燥天气有利于成熟。玉米灌溉应在玉米8-10小时,此时正是雌雄穗分化期,利于结大穗、夺高产。

玉米灌溉定额为:

干旱年:地面灌1900~2300立方米/每公顷;管输灌1400~1700立方米/每公顷;喷灌1000~1200立方米/每公顷。

一般年:地面灌1600~2100立方米/每公顷;管输灌1100~1500立方米/每公顷;喷灌800∽1000立方米/每公顷。

湿润年:地面灌1300~1600立方米/每公顷;管输灌900~1100立方米/每公顷;喷灌650~800立方米/每公顷。

玉米播种时滤水量在50~100立方米/每公顷。玉米灌溉一般为湿润年7~10叶期灌一次,一般年7~10叶期、抽雄前10天至开花后20天各灌溉一次。干旱年5~6叶期、拔节期、抽雄前10天至开花后20天、灌浆期各一次。

3玉米丝黑穗病(乌米)发病的原因及防治办法

丝黑穗病是危害玉米的主要病害,玉米一旦染病造成损失很大。

3.1发病规律

病菌的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三年左右,玉米播种发芽时,冬孢子同时萌发侵入玉米。从种子萌发至5叶期,都可侵染。病菌侵入后,蔓延在生长锥基部的分生组织中,花芽分化时菌丝向上蔓延至花蕾原始体,形成丝黑穗。

3.2防治

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减少初侵染来源。一是铲除病苗和可疑苗;二是中期铲除病苗;三是后期割除病株,并把病株带出田外深埋;施用腐烂的粪肥;加强苗期管理,促进快出苗,增强抗病力;药剂处理种子:用吉农高新吉农4号种衣剂处理种子可兼治地下虫害和丝黑穗病,也可用立克秀拌种,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4玉米粗缩病防治技术

玉米粗缩病也称玉米条纹矮缩病,是由灰飞虱吸食叶片汁液后,使玉米植株中毒感染病。染病症状是:植株扭曲生长,有的植株发生矮化、节间缩短,呈丛生型(君子兰苗),叶色浑绿,叶片厚短而宽,硬而脆,密集丛生。背面叶脉上产生粗细不一的蜡白条纹突起,用手摸有明显的粗糙感,植株矮化严重,一般是在四至五叶片染病,一般不能抽穗,造成绝产,七叶片之后感病的植株能抽穗结实,但发育不良,减产幅度很大,因此玉米粗缩病是玉米生产上的指名病害。

玉米粗缩病具体预防和防治措施:

玉米粗缩病主要以预防为主,植株一旦染病治疗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在预防和防治上主要做到:

一是清除田间地边杂草、消灭灰飞虱繁殖场所;

二是适当早播,调整播种期,使玉米苗期避开灰飞虱迁飞盛期;

黑穗病范文篇8

关键词:玉米;施肥;水灌

1玉米施肥技术

玉米是喜温、喜光、C4高产作物。它植株高大,根系发达,茎叶繁茂,产量高,需肥量大,同时对肥料反应敏感,在确定玉米施肥量时,应需综合考虑。

玉米在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吸收各异,氮素是玉米一生吸收矿质最多的元素,其它依次为:钾、磷、钙、镁、硫。平均每生产100千克玉米籽粒需氮2-4千克,五氧化二磷0.7-1.5千克,氧化钾1.5-4.0千克。苗期由于植株小,生长慢,对养分吸收数量小,玉米苗期需肥占全生育期肥量的20%;拨节孕穗到抽穗开花期,玉米生长速度迅速加快,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齐头并进,吸收占全生育期的85%。开花授粉以后,吸收量下降,此阶段占总需肥量的13%。

要重视基肥。玉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中要重视磷钾肥。施用种肥可以壮苗;若土壤肥力低,基肥不够或者没用基肥的方法,施用种肥效果明显,使用时采取条施或者穴施,注意要与种子隔开或者与土混合,防止烧苗。氮、磷、钾合理施肥是保证玉米产量的前提。

氮肥:玉米需氮量较多。幼苗期占2.1%,虽然需量较小,但作用很大,此期严重缺氮,将不形成果穗而造成空杆,轻度缺氮发生老苗现象,产量显著下降。拔节至抽雄开花的穗期占51.2%,此期氮不足,影响花粉发育不能正常授粉结实,百粒重下降。后期占46.7%,缺氮严重减产。

磷肥:玉米需磷比氮少得多,磷对根系发育、雌雄穗分化形成和改善玉米的色泽与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幼苗期占1.1%,缺磷根系发育不良,生长缓慢、紫苗。前期缺磷后期难补,生长中期5-8片叶、需磷最多,占63.9%缺磷对子实的形成不利,后期需磷占35%,缺磷严重减产。

钾肥:玉米需钾时间早,吸收量也多,从苗期开始吸收钾肥,孕穗期吸收最多,开花期钾的积累达到高峰,后期减少,因此钾肥宜早施底肥。

玉米在碳酸盐黑钙土或碳酸盐草甸土上种植时,在土壤有效锌低于0.00005∽0.0001%时应施用硫酸锌。

玉米的施肥,应根据需肥量、土壤养分供给量、肥料利用率以及计划产量等指标来确定。

一般每公顷施优质农家肥3∽4万公斤,磷酸二铵150∽200公斤,尿素150∽225公斤,硫酸钾50∽75公斤,硫酸锌7.5∽15公斤。其中尿素的30%做底肥,70%在玉米6-7叶期追肥。

合理追肥促进后期生长:①、早施苗肥,尤其在北方春玉米区,气温低,雨水少,肥效较慢,应早施苗肥;夏玉米区尽量抢墒直播,一般情况不施基肥,所以要早施苗肥。②、适施穗肥,穗肥多在大喇叭口期追肥。不论地块肥力如何,春玉米和夏玉米的田块穗肥的增产效果显著。追肥要深施,深施肥效长且稳定,促进根系深扎,扩大吸收面积,利于增产。

2玉米水灌技术

玉米是较耐旱的作物,蒸腾系数仅240-360,在生长季节有250mm降水的地方就能种植玉米,但最适合玉米生长的年降雨量是550-650mm,且雨量分布均匀。

玉米需水曲线与单株曲线相一致,玉米苗期耗水较少,播节期需水激增,是玉米水分临界期,这时如遇干旱,减产严重。乳熟期仍需较多水分,此时缺水会降低粒重,蜡熟期需水较少,干燥天气有利于成熟。玉米灌溉应在玉米8-10小时,此时正是雌雄穗分化期,利于结大穗、夺高产。

玉米灌溉定额为:

干旱年:地面灌1900~2300立方米/每公顷;管输灌1400~1700立方米/每公顷;喷灌1000~1200立方米/每公顷。

一般年:地面灌1600~2100立方米/每公顷;管输灌1100~1500立方米/每公顷;喷灌800∽1000立方米/每公顷。

湿润年:地面灌1300~1600立方米/每公顷;管输灌900~1100立方米/每公顷;喷灌650~800立方米/每公顷。

玉米播种时滤水量在50~100立方米/每公顷。玉米灌溉一般为湿润年7~10叶期灌一次,一般年7~10叶期、抽雄前10天至开花后20天各灌溉一次。干旱年5~6叶期、拔节期、抽雄前10天至开花后20天、灌浆期各一次。

3玉米丝黑穗病(乌米)发病的原因及防治办法

丝黑穗病是危害玉米的主要病害,玉米一旦染病造成损失很大。

3.1发病规律

病菌的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三年左右,玉米播种发芽时,冬孢子同时萌发侵入玉米。从种子萌发至5叶期,都可侵染。病菌侵入后,蔓延在生长锥基部的分生组织中,花芽分化时菌丝向上蔓延至花蕾原始体,形成丝黑穗。

3.2防治

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减少初侵染来源。一是铲除病苗和可疑苗;二是中期铲除病苗;三是后期割除病株,并把病株带出田外深埋;施用腐烂的粪肥;加强苗期管理,促进快出苗,增强抗病力;药剂处理种子:用吉农高新吉农4号种衣剂处理种子可兼治地下虫害和丝黑穗病,也可用立克秀拌种,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4玉米粗缩病防治技术

玉米粗缩病也称玉米条纹矮缩病,是由灰飞虱吸食叶片汁液后,使玉米植株中毒感染病。染病症状是:植株扭曲生长,有的植株发生矮化、节间缩短,呈丛生型(君子兰苗),叶色浑绿,叶片厚短而宽,硬而脆,密集丛生。背面叶脉上产生粗细不一的蜡白条纹突起,用手摸有明显的粗糙感,植株矮化严重,一般是在四至五叶片染病,一般不能抽穗,造成绝产,七叶片之后感病的植株能抽穗结实,但发育不良,减产幅度很大,因此玉米粗缩病是玉米生产上的指名病害。

玉米粗缩病具体预防和防治措施:

玉米粗缩病主要以预防为主,植株一旦染病治疗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在预防和防治上主要做到:

一是清除田间地边杂草、消灭灰飞虱繁殖场所;

二是适当早播,调整播种期,使玉米苗期避开灰飞虱迁飞盛期;

黑穗病范文篇9

关键词:玉米;施肥;水灌

1玉米施肥技术

玉米是喜温、喜光、C4高产作物。它植株高大,根系发达,茎叶繁茂,产量高,需肥量大,同时对肥料反应敏感,在确定玉米施肥量时,应需综合考虑。

玉米在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吸收各异,氮素是玉米一生吸收矿质最多的元素,其它依次为:钾、磷、钙、镁、硫。平均每生产100千克玉米籽粒需氮2-4千克,五氧化二磷0.7-1.5千克,氧化钾1.5-4.0千克。苗期由于植株小,生长慢,对养分吸收数量小,玉米苗期需肥占全生育期肥量的20%;拨节孕穗到抽穗开花期,玉米生长速度迅速加快,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齐头并进,吸收占全生育期的85%。开花授粉以后,吸收量下降,此阶段占总需肥量的13%。

要重视基肥。玉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中要重视磷钾肥。施用种肥可以壮苗;若土壤肥力低,基肥不够或者没用基肥的方法,施用种肥效果明显,使用时采取条施或者穴施,注意要与种子隔开或者与土混合,防止烧苗。氮、磷、钾合理施肥是保证玉米产量的前提。

氮肥:玉米需氮量较多。幼苗期占2.1%,虽然需量较小,但作用很大,此期严重缺氮,将不形成果穗而造成空杆,轻度缺氮发生老苗现象,产量显著下降。拔节至抽雄开花的穗期占51.2%,此期氮不足,影响花粉发育不能正常授粉结实,百粒重下降。后期占46.7%,缺氮严重减产。

磷肥:玉米需磷比氮少得多,磷对根系发育、雌雄穗分化形成和改善玉米的色泽与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幼苗期占1.1%,缺磷根系发育不良,生长缓慢、紫苗。前期缺磷后期难补,生长中期5-8片叶、需磷最多,占63.9%缺磷对子实的形成不利,后期需磷占35%,缺磷严重减产。

钾肥:玉米需钾时间早,吸收量也多,从苗期开始吸收钾肥,孕穗期吸收最多,开花期钾的积累达到高峰,后期减少,因此钾肥宜早施底肥。

玉米在碳酸盐黑钙土或碳酸盐草甸土上种植时,在土壤有效锌低于0.00005∽0.0001%时应施用硫酸锌。

玉米的施肥,应根据需肥量、土壤养分供给量、肥料利用率以及计划产量等指标来确定。

一般每公顷施优质农家肥3∽4万公斤,磷酸二铵150∽200公斤,尿素150∽225公斤,硫酸钾50∽75公斤,硫酸锌7.5∽15公斤。其中尿素的30%做底肥,70%在玉米6-7叶期追肥。

合理追肥促进后期生长:①、早施苗肥,尤其在北方春玉米区,气温低,雨水少,肥效较慢,应早施苗肥;夏玉米区尽量抢墒直播,一般情况不施基肥,所以要早施苗肥。②、适施穗肥,穗肥多在大喇叭口期追肥。不论地块肥力如何,春玉米和夏玉米的田块穗肥的增产效果显著。追肥要深施,深施肥效长且稳定,促进根系深扎,扩大吸收面积,利于增产。

2玉米水灌技术

玉米是较耐旱的作物,蒸腾系数仅240-360,在生长季节有250mm降水的地方就能种植玉米,但最适合玉米生长的年降雨量是550-650mm,且雨量分布均匀。

玉米需水曲线与单株曲线相一致,玉米苗期耗水较少,播节期需水激增,是玉米水分临界期,这时如遇干旱,减产严重。乳熟期仍需较多水分,此时缺水会降低粒重,蜡熟期需水较少,干燥天气有利于成熟。玉米灌溉应在玉米8-10小时,此时正是雌雄穗分化期,利于结大穗、夺高产。

玉米灌溉定额为:

干旱年:地面灌1900~2300立方米/每公顷;管输灌1400~1700立方米/每公顷;喷灌1000~1200立方米/每公顷。

一般年:地面灌1600~2100立方米/每公顷;管输灌1100~1500立方米/每公顷;喷灌800∽1000立方米/每公顷。

湿润年:地面灌1300~1600立方米/每公顷;管输灌900~1100立方米/每公顷;喷灌650~800立方米/每公顷。

玉米播种时滤水量在50~100立方米/每公顷。玉米灌溉一般为湿润年7~10叶期灌一次,一般年7~10叶期、抽雄前10天至开花后20天各灌溉一次。干旱年5~6叶期、拔节期、抽雄前10天至开花后20天、灌浆期各一次。

3玉米丝黑穗病(乌米)发病的原因及防治办法

丝黑穗病是危害玉米的主要病害,玉米一旦染病造成损失很大。

3.1发病规律

病菌的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三年左右,玉米播种发芽时,冬孢子同时萌发侵入玉米。从种子萌发至5叶期,都可侵染。病菌侵入后,蔓延在生长锥基部的分生组织中,花芽分化时菌丝向上蔓延至花蕾原始体,形成丝黑穗。

3.2防治

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减少初侵染来源。一是铲除病苗和可疑苗;二是中期铲除病苗;三是后期割除病株,并把病株带出田外深埋;施用腐烂的粪肥;加强苗期管理,促进快出苗,增强抗病力;药剂处理种子:用吉农高新吉农4号种衣剂处理种子可兼治地下虫害和丝黑穗病,也可用立克秀拌种,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4玉米粗缩病防治技术

玉米粗缩病也称玉米条纹矮缩病,是由灰飞虱吸食叶片汁液后,使玉米植株中毒感染病。染病症状是:植株扭曲生长,有的植株发生矮化、节间缩短,呈丛生型(君子兰苗),叶色浑绿,叶片厚短而宽,硬而脆,密集丛生。背面叶脉上产生粗细不一的蜡白条纹突起,用手摸有明显的粗糙感,植株矮化严重,一般是在四至五叶片染病,一般不能抽穗,造成绝产,七叶片之后感病的植株能抽穗结实,但发育不良,减产幅度很大,因此玉米粗缩病是玉米生产上的指名病害。

玉米粗缩病具体预防和防治措施:

玉米粗缩病主要以预防为主,植株一旦染病治疗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在预防和防治上主要做到:

一是清除田间地边杂草、消灭灰飞虱繁殖场所;

二是适当早播,调整播种期,使玉米苗期避开灰飞虱迁飞盛期;

黑穗病范文篇10

关键词:玉米;施肥;水灌

1玉米施肥技术

玉米是喜温、喜光、C4高产作物。它植株高大,根系发达,茎叶繁茂,产量高,需肥量大,同时对肥料反应敏感,在确定玉米施肥量时,应需综合考虑。

玉米在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吸收各异,氮素是玉米一生吸收矿质最多的元素,其它依次为:钾、磷、钙、镁、硫。平均每生产100千克玉米籽粒需氮2-4千克,五氧化二磷0.7-1.5千克,氧化钾1.5-4.0千克。苗期由于植株小,生长慢,对养分吸收数量小,玉米苗期需肥占全生育期肥量的20%;拨节孕穗到抽穗开花期,玉米生长速度迅速加快,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齐头并进,吸收占全生育期的85%。开花授粉以后,吸收量下降,此阶段占总需肥量的13%。

要重视基肥。玉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中要重视磷钾肥。施用种肥可以壮苗;若土壤肥力低,基肥不够或者没用基肥的方法,施用种肥效果明显,使用时采取条施或者穴施,注意要与种子隔开或者与土混合,防止烧苗。氮、磷、钾合理施肥是保证玉米产量的前提。

氮肥:玉米需氮量较多。幼苗期占2.1%,虽然需量较小,但作用很大,此期严重缺氮,将不形成果穗而造成空杆,轻度缺氮发生老苗现象,产量显著下降。拔节至抽雄开花的穗期占51.2%,此期氮不足,影响花粉发育不能正常授粉结实,百粒重下降。后期占46.7%,缺氮严重减产。

磷肥:玉米需磷比氮少得多,磷对根系发育、雌雄穗分化形成和改善玉米的色泽与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幼苗期占1.1%,缺磷根系发育不良,生长缓慢、紫苗。前期缺磷后期难补,生长中期5-8片叶、需磷最多,占63.9%缺磷对子实的形成不利,后期需磷占35%,缺磷严重减产。

钾肥:玉米需钾时间早,吸收量也多,从苗期开始吸收钾肥,孕穗期吸收最多,开花期钾的积累达到高峰,后期减少,因此钾肥宜早施底肥。

玉米在碳酸盐黑钙土或碳酸盐草甸土上种植时,在土壤有效锌低于0.00005∽0.0001%时应施用硫酸锌。

玉米的施肥,应根据需肥量、土壤养分供给量、肥料利用率以及计划产量等指标来确定。

一般每公顷施优质农家肥3∽4万公斤,磷酸二铵150∽200公斤,尿素150∽225公斤,硫酸钾50∽75公斤,硫酸锌7.5∽15公斤。其中尿素的30%做底肥,70%在玉米6-7叶期追肥。

合理追肥促进后期生长:①、早施苗肥,尤其在北方春玉米区,气温低,雨水少,肥效较慢,应早施苗肥;夏玉米区尽量抢墒直播,一般情况不施基肥,所以要早施苗肥。②、适施穗肥,穗肥多在大喇叭口期追肥。不论地块肥力如何,春玉米和夏玉米的田块穗肥的增产效果显著。追肥要深施,深施肥效长且稳定,促进根系深扎,扩大吸收面积,利于增产。

2玉米水灌技术

玉米是较耐旱的作物,蒸腾系数仅240-360,在生长季节有250mm降水的地方就能种植玉米,但最适合玉米生长的年降雨量是550-650mm,且雨量分布均匀。

玉米需水曲线与单株曲线相一致,玉米苗期耗水较少,播节期需水激增,是玉米水分临界期,这时如遇干旱,减产严重。乳熟期仍需较多水分,此时缺水会降低粒重,蜡熟期需水较少,干燥天气有利于成熟。玉米灌溉应在玉米8-10小时,此时正是雌雄穗分化期,利于结大穗、夺高产。

玉米灌溉定额为:

干旱年:地面灌1900~2300立方米/每公顷;管输灌1400~1700立方米/每公顷;喷灌1000~1200立方米/每公顷。

一般年:地面灌1600~2100立方米/每公顷;管输灌1100~1500立方米/每公顷;喷灌800∽1000立方米/每公顷。

湿润年:地面灌1300~1600立方米/每公顷;管输灌900~1100立方米/每公顷;喷灌650~800立方米/每公顷。

玉米播种时滤水量在50~100立方米/每公顷。玉米灌溉一般为湿润年7~10叶期灌一次,一般年7~10叶期、抽雄前10天至开花后20天各灌溉一次。干旱年5~6叶期、拔节期、抽雄前10天至开花后20天、灌浆期各一次。

3玉米丝黑穗病(乌米)发病的原因及防治办法

丝黑穗病是危害玉米的主要病害,玉米一旦染病造成损失很大。

3.1发病规律

病菌的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三年左右,玉米播种发芽时,冬孢子同时萌发侵入玉米。从种子萌发至5叶期,都可侵染。病菌侵入后,蔓延在生长锥基部的分生组织中,花芽分化时菌丝向上蔓延至花蕾原始体,形成丝黑穗。

3.2防治

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减少初侵染来源。一是铲除病苗和可疑苗;二是中期铲除病苗;三是后期割除病株,并把病株带出田外深埋;施用腐烂的粪肥;加强苗期管理,促进快出苗,增强抗病力;药剂处理种子:用吉农高新吉农4号种衣剂处理种子可兼治地下虫害和丝黑穗病,也可用立克秀拌种,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4玉米粗缩病防治技术

玉米粗缩病也称玉米条纹矮缩病,是由灰飞虱吸食叶片汁液后,使玉米植株中毒感染病。染病症状是:植株扭曲生长,有的植株发生矮化、节间缩短,呈丛生型(君子兰苗),叶色浑绿,叶片厚短而宽,硬而脆,密集丛生。背面叶脉上产生粗细不一的蜡白条纹突起,用手摸有明显的粗糙感,植株矮化严重,一般是在四至五叶片染病,一般不能抽穗,造成绝产,七叶片之后感病的植株能抽穗结实,但发育不良,减产幅度很大,因此玉米粗缩病是玉米生产上的指名病害。

玉米粗缩病具体预防和防治措施:

玉米粗缩病主要以预防为主,植株一旦染病治疗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在预防和防治上主要做到:

一是清除田间地边杂草、消灭灰飞虱繁殖场所;

二是适当早播,调整播种期,使玉米苗期避开灰飞虱迁飞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