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23:34:01

黑龙江范文篇1

关键词:第三次工业革命;新常态;黑龙江省

2016年5月23日至25日,来到黑龙江省进行考察调研。指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国家的一个重大战略。老工业基地要抢抓机遇、扬长避短,闯出一条新形势下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新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黑龙江省也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期。面对经济增速换档、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的相互交织的困局,我们需要尽快适应改革发展的新趋势,探索一条全面振兴龙江的新路。从黑龙江的产业结构现状看,虽然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一定的拓展空间,但第二产业仍是解决的重点和难点,而要打破原有的第二产业的运行模式,引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理念也许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

一、新常态下黑龙江省的发展困境

(一)经济增速下滑。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省作为共和国的“长子”,肩负着为全国输送资源和工业产品的重任,黑龙江省是资源大省,也是主要工业基地。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较为完整和独立的“大而全”的产业体系。包括钢铁、煤炭、石油、木材等资源型产业以及机械制造、化工、纺织等重工业成为东北的主要发展方向。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三期叠加的发展阶段。随着新兴科技发展、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增强,我国重工业生产总体出现产能过剩的趋势。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总体下滑的态势,尤其是传统产业集中负向拉动的挑战严峻。黑龙江省的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的位次不断后移,2013-2015年全省油、煤“量减价跌”,能源工业出现负增长,全省工业生产增速回落到个位数。黑龙江省科顾委主任陈永昌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增速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供给结构看,主要是工业增速下滑;从需求结构看,主要是投资增速下滑。增幅缓慢的原因有很多,第一、第三产业都没有问题,都保持着稳定增长,问题出在了第二产业上。(二)资源环境形势严峻。从全国总体发展趋势看,目前经济增速最低的几个省份,都与重化工业比重过大有关。黑龙江省原来是一个资源大省,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枯竭,能源产业的触礁,资源型产业越来越难以为继。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对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粗放式开发,导致黑龙江省在资源枯竭后产生的各类问题比其他地区更为明显,转型也更为艰难。2013年,黑龙江省最大的煤矿企业龙煤集团整体亏损、大庆油田也早已步入老油田之列,每采出100吨油液,只能产出6吨原油。从2014年开始,全省过去依赖重化工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那么,面临资源、环境、要素等瓶颈制约,黑龙江省经济如果要实现继续发展,应该由被动“倒逼”转向主动选择,从“适应性”改革向“预见性”改革转变。(三)民营企业发展空间有限。黑龙江省是最早进入计划经济的省份,又相对较晚转向市场经济,转型较为缓慢,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的印痕。黑龙江省进入计划经济体制的时间要比新中国成立还要早上十几年。新中国成立的头五年,全国56个大型工业项目,黑龙江省就占了22个,市场经济成分很难从产业内部独立成长起来。因为承载了国家很多指令性任务,产品大多被低价调拨,一直缺乏足够的资金进行自我完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由于受到生产模式、体制限制,民营经济发展乏力、规模有限、创新不足。尤其是黑龙江省的农村改革比全国滞后,个体经营主、乡镇企业没有发展起来,缺少发展民营经济的土壤。

二、工业革命的现实基础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内涵。主要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和新能源技术创新引领并孕育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不仅包括“制造业数字化革命”“能源互联网革命”,还包括生物电子、新材料和纳米等技术革命。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科技和产业革命发展呈几何式的增长,新兴技术的发展依然保持着高歌猛进的态势,各种新突破层出不穷。面对世界变化莫测的现实,2011年9月,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出版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预言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和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新经济即将到来。这可以说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一词的正式出现。(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1.由集中生产转向分散生产我们现在的生产组织方式为“集中生产面、全球分销”,企业在生产前,先要盖厂房,从全世界采集原料,生产后再运送到各地销售,运输成本高,信息搜寻与交易成本都很大,极其浪费资源。新的生产方式则不同,它叫做“分散生产、就地销售”,只需要3D打印机就可以真正做到本地生产、本地销售。2.由规模生产转向个性定制现有大规模生产方式追求的是生产成本的最低化、标准化,以获取规模效益;而新的生产方式,是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的方式,更加精准、细腻,注重人性化设计,凸显“以人为本”的生产理念,避免生产盲目性和浪费,是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标志着个性化消费时代的到来。3.由削减式制造向叠加式制造转变削减式制造,先要铸造毛坯,切削加工,再做成零部件或产品;数字化叠加式制造则是快速成型,“打印”出来的,更加节约资源、提高生产效率。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将可能使国际能源生产、供应和利用的地缘重心发生深刻变化。可以预见,随着绿色能源、智能网络、节能环保等战略产业率先获得突破,将实现对通信、交通、制造、材料等主要产业的全面带动,引发世界经济产业结构重大调整。

三、黑龙江省走出发展困境的对策

黑龙江范文篇2

关键词:会计服务业;经济发展

一、会计服务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这是一个经济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会计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和信息系统已经与经济活动密不可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在不断发生改变,由于会计服务于经济的特殊属性,可见经济发展与会计的发展是具有同步性的,因此,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影响现代会计的发展方向,会计的存在对于经济发展的效率效果、促进经济核算与增产节约以及对于社会资本积累的不断扩大化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另一方面,会计的发展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发展。从国家的层面来看,国家有关部门通过会计信息,运用会计手段,对国民经济起到如实的监督反映的作用,能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预测、核算、监督等经济活动有效的开展,使得国民经济有序高效的进行下去。从企业的层面来看,会计能够真实公允的对企业的现金流量及经营成果进行披露,使投资者与经营者都了解企业的真实状况,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进而带动经济发展,同时也可以使企业敏锐的觉察到国内外的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会计服务业现状--以黑龙江为例

(一)业务单一且同质化。我国会计服务业随着近些年经济的持续发展呈现出了良好发展势头。会计服务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更有利于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等,这些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黑龙江省会计服务业发展的背后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随着发达地区市场变化的需求变化,作为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的基础性业务的年报审计业务,已经逐步衍生出诸如鉴证服务等类型多样的业务。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传统审计业务的比重在逐步降低。黑龙江省注册会计师行业收入中,传统审计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约83%,而簿记、税务和管理咨询等非传统审计业务收入只占到总收入17%,这与国际会计事务所的业务构成相差很大。对比来看,黑龙江省的传统审计业务由于在收入中占绝大部分比重,然而风险更小、经济收益更高的咨询服务所占比轻微,这也就从侧面反映出黑龙江省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忽视了非审计业务的重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其服务能力的欠缺。可以看到,黑龙江省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基本集中在年报审计领域,易发生无序的恶性竞争。由于黑龙江省特有的经济发展情况,大型上市企业的年报审计都聘请了国际四大等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来进行,由于其余的中小企业对于年报的审计需求较少,因此事务所在业务竞争中存在一些不当手段,具体表现在,会计师事务所为获得业务为委托人提供回扣,导致了部分会计师事务所的收入过低,可能仅达到人工成本,而忽略风险成本,这将严重影响审计行业执业质量的提高。(二)执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黑龙江省由于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局面,导致大量的人才流失,因此,会计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在所难免。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黑龙江省会计服务业大专以下学历和初级职称以及无职称的人员所占比重过大,大多数人员在进行了短期或未经过培训就直接上岗,由于缺乏内部控制、风险管理、金融与投资等与会计服务业相关的知识,导致这些人员的知识技能掌握水平与现代会计服务工作的需要难以匹配。再加之,这些人员对于现代化办公手段的运用能力较差,电算化普及程度也处于低级水平,因而会计服务工作必将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会计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从业人员执业水平的高低,对会计服务行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会计服务企业与客户存在着经济上的依赖关系,作为法人单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从业人员具有的独立性必然影响其道德行为和职业判断,因此发生了很多从业人员违背职业道德甚至法律法规来满足客户需求。诸如“安然”、“银广厦”等事件所涉及的会计人员无不与其违背职业道德、公布虚假信息相关。因此,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低下对黑龙江省会计服务业的发展埋下了深深隐患,对其教育的加强已迫在眉睫。(三)行政属性严重,缺乏独立性。截至到1999年底,我国所有的会计师事务所虽然从形式上来看就应已完成脱钩改制工作,从而使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成由注册会计师发起的、能够独立承担责任的中介机构。但从近10余年的黑龙江省执业情况可以看出,黑龙江省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与行政单位仍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一些业务的承接、对事务所执业行为的控制仍然可以看到行政干预的影子。如上市公司的审计评估业务由证监会指定事务所,所得税汇算清缴业务也由税务部门自己选择会计师事务所,银行的金融业务审计等业务由银行来选择事务所等等,这些“画地为牢”的现象说明会计师事务所的行政属性仍然非常严重,这些行为不仅使事务所自身的独立性丧失殆尽,也严重破坏了会计服务市场的秩序,阻碍了事务所之间公平有序的竞争,最终极大地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

三、解决对策

(一)有效扩展业务发展空间。在黑龙江省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过程中,普遍注重传统的审计业务,在非审计业务拓展的过程中缺乏创新和勇气,这样就束缚了黑龙江省会计服务业的发展。针对目前的情况,就要求会计师事务所要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引进专业服务人才,抢占市场份额,进而拓宽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黑龙江省可以从两个主要方面有效拓展业务发展空间。首先,可以大力发展管理咨询等服务业务。黑龙江省可以利用本地优势积极拓展业务范围,特别是为外地客户制订投资和融资的策略、税务的筹划和税务的等咨询服务业务。同时,为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有效防范市场风险,可以积极拓展内控相关的服务。考虑到不少企业由于受到内部人员结构、知识水平和工作经验的限制,在人员配备等条件受到局限,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只依赖本企业员工制定存在困难,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利用其自身经验和专业上的优势为企业设计适应其实际需要和持续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创新点;其次,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逐步拓展会计外包服务的业务,可以借鉴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西方国家,他们的会计外包服务行业已经基本普及,现如今的很多公司从从成立开始就将相关财务会计工作委托给提供此项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在黑龙江省,中小企业数量多但企业规模小,会计核算和监督体系尚不健全,会计师提供此项服务可以达到“多赢”,既能使企业在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薄弱、道德水平较低,小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不高的情形下,也能完善会计核算、规避相应风险;同时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专业化服务业务又可以提供给财税部门所需的相对精确的财税信息;还可以提高会计师事务所收入。因此,为满足内外部管理和监督的需要,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会计外包服务业务的发展与拓展自然是最佳的选择。因此,黑龙江省会计服务业应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承接会计外包服务。在实现有效拓展业务发展空间的同时,多元化的业务结构使得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量趋于均衡,有利于降低事务所的执业风险,保证黑龙江省会计服务行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二)进行人才队伍建设。会计服务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会计专业人才的竞争。当前黑龙江省会计服务业人员众多,但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缺少相应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这也正是黑龙江省会计服务业发展的瓶颈所在,因此对会计人员加强教育、提升素质的势在必行。面对黑龙江省会计师事务所在近些年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执业水平较低,缺乏职业操守以及社会公信度较低等问题,就要求会计服务业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提升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树立社会公信度,广泛宣传规划纲要的基本内容,广泛宣传“十三五”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争取社会各界对会计改革与发展的理解、重视、支持,为全面深化会计改革、推进会计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这些都对黑龙江省会计服务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强化监督、健全法律法规。由于黑龙江省会计服务业起步较晚,早期的会计服务市场是在政府的扶持下发展起来的非自发市场形成的产物,因此缺少完备的监管体系和自律机制,导致直到现在黑龙江省会计师事务所的行政属性仍然挥之不去,在某种程度上行政单位与会计师事务所并未实现完全脱钩而成为独立的民间社会团体,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建立一种同行业互查的方式来进行有效的监督,会计师事务所之间针对于会计服务的独立性、公允性以及相关质量控制体系进行相互监督检查,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行业内部的专业资源,尽可能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也能最大程度地达到监督的目的。为了营造良好的行业发展环境,在行业内互相监督的同时,也要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这就要求政府要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违法行为加强惩治力度,对会计服务行业的各项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参考文献:

[1]刘桂兰.新形势下我国会计服务业发展对策探析[J].当代经济,2011,(21)

[2]张晓艳.中小企业会计咨询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统计与管理,2012,(2)

黑龙江范文篇3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信息化水平指数;区域经济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信息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工业化,信息化成为了各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新标志。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信息化,以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我国信息化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边远地区,信息化在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中关系如何,在全国各省区域中,黑龙江省信息化发展是什么水平,是政府和经济工作者及信息产业界人士关心的问题。本文试图用信息化测度的方法和定量的指标结果比较分析,来研究信息化与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信息化水平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

为了更好地分析我国各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国家信息化办公室委托北京大学课题组于2000年研究制定了一套信息化水平与要素指标的比较系统。可以对中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从定量角度掌握不同地区之间的信息化要素的程度或差距,可以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区域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东高西低”。信息化发展指数最高的6个省份(直辖市)全部属于东部地区;北京的信息化指数遥遥领先,是全国的信息化发展中心;黑龙江省属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各省的信息化发展大多处于中下等水平之列。黑龙江省信息化人才的严重不足(18.89),已经成为制约黑龙江省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息产品和服务发展指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数,分别为43.79和59.13,处于较高的水平。信息网络建设指数为18.64,相对来说还比较低,存在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难以实现网络互联共享,是信息网络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信息化发展环境指数为23.39,在各要素中,水平也较低。这较真实反映了,在现阶段信息化发展缺乏相应的标准、规范、政策法规和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部门和系统之间相互分割、相互封锁的问题;西部地区的信息化发展相对落后。

总体来说,经济发达的地区信息化水平高,经济落后的地区信息化水平低。区域信息化程度的差异,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

二、信息化水平测度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信息技术正逐渐成为除资本、劳动力以外对生产起到极大推动的因素之一。在区域信息化水平的测算基础上,改进传统的柯布一道格拉斯型生产函数来衡量信息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信息化综合发展水平指数作为技术进步指标,来研究信息化总体上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利用1998-2002年的统计数据估算得到结果反映了信息化总体上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东部各省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普遍为正,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区域信息化总体上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的省区包括上海,广东,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山东,黑龙江(0.063)。而黑龙江,新疆,内蒙古和贵州的信息化对区域经济影响较大,显示信息化总体上对边远地区的经济贡献突出。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通过信息化水平的测度指数,比较了黑龙江省信息化与全国各省区(直辖市)信息化水平的差距;研究了信息化与省区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了黑龙江省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由于信息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国内因域信息化水平的差异,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要缩小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步实现经济“趋同”,就要求中西部地区必须加强区域信息化建设,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述分析表明,信息化对改变地理位置偏远的省区的经济增长作用突出。把信息化作为我省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就是要增加社会中信息要素的比重,与集约化、效益和效率型经济增长目标是一致的。黑龙江省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本文提出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来推动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1.信息化基础设施,反映了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的支撑能力,要注重信息化基础建设的投资。

2.要形成强有力的信息产业,信息产业是区域信息化的支柱。要造就一种以信息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的氛围,从整体上带动整个区域的信息化。

3.根据区域优势和特点,建设有特色的信息化。

4.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较高的信息服务水平。信息化的核是信息资源的积累和开发利用。在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规范信息服务市场,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对分散异构信息资源系统实现无缝整合,并在新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上开发新应用,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大增值。形成服务于整个信息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

5.加强引进和培养信息化人才。人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特别是有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对于信息化建设起着关键性作用。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大力普及信息教育,培养信息人才,提高全省特别是各级领导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性利积极性,提高全省人民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使信息化成为全社会人员的共识。

6.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最活跃的因素,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企业信息化,正确处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把渐进式发展与跨越式发展结合起来,这不仅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可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7.作为国家的农业大省,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要.把黑龙江省的农业信息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不仅可以带动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对我国其他省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也会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黑龙江范文篇4

1.1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评价体系的建立

黑龙江绿色食品的营销提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它首先受制于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产业发展是绿色食品营销活动的实体支撑,具有基础性作用。黑龙江绿色食品的营销还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政府政策对其具有保护、促进和引导作用。黑龙江的绿色食品企业是绿色食品营销活动的主体,它们的营销能力直接决定着黑龙江绿色食品的营销水平。而营销绩效直接反映了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的成果。基于以上分析,根据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原则,本文构建了包含产业要素、政策要素、营销能力要素和营销绩效要素四个维度共计二十一个指标的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评价体系。

1.2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评价模型

本文邀请二十位专家(包含6位农业经济管理专家、6位市场营销专家和8位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组成专家组对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进行分析评价。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定量方法,建立了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评价模型,具体步骤如下:①确定评语集。评语是对评价对象的定性描述,评语集对各级指标都是一致的。本文将评语分为五个等级:很差、较差、一般、良好和优秀,并用符号记为V={V1(优秀),V2(良好),V3(一般),V4(较差),V5(很差)}来表示[1]。②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在建立层次结构模型以后,主要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层次的各指标进行赋权,建立判断矩阵时运用专家咨询法对两两指标进行比较并赋值,确定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根据层次分析法得到的各级指标的权重分别是:A={0.22,0.20,0.46,0.12},A1={0.07,0.42,0.19,0.13,0.19},A2={0.50,0.50},A3={0.04,0.03,0.16,0.19,0.06,0.27,0.04,0.10,0.11},A4={0.49,0.14,0.08,0.05,0.24}。③对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处理。评价指标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对于定量指标,本文中均为正向指标,可以由专家组根据该指标的历史数据、同行业平均数据、标准数据等确定从优秀到很差的五级评价值。当子因素指标值vij为定量指标时,可以运用功效系数法令rij=0.1-(vij-vimax)/d,其中d=(vimax-vimin)/0.9。以企业数量为例,将全国各省份的绿色食品企业数量的最大值770作为优秀值,最小值5作为很差值,四等分确定其他评价标准值。④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评价结果。根据指标处理结果构造模糊隶属度矩阵,依据模糊变换原理,将各因素的权重向量与模糊隶属度矩阵进行复合运算,从而得到一级模糊综合评价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各主因素层和目标层的模糊评价向量如下:B1=(0.13,0.48,0.39,0.00,0.00),B2=(0.10,0.20,0.50,0.13,0.07),B3=(0.07,0.31,0.33,0.23,0.06),B4=(0.17,0.13,0.59,0.07,0.04),B=(0.10,0.30,0.41,0.14,0.05)。

2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评价结果分析

依据最大隶属度原则,从评价结果可知,产业要素、政策要素、营销能力要素、营销绩效要素的模糊评价水平分别是良好、一般、一般、一般。而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的综合评价水平是一般,还有待提高。从确定的一级指标权重来看,各要素对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水平的影响程度排序为:营销能力要素、产业要素、政策要素、营销绩效要素,各要素的影响程度分别为0.46、0.22、0.20、0.12。这说明营销能力要素是评价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水平最重要的要素。从产业要素来看,企业平均资产规模指标所占比重达到0.43,这说明企业的规模对产业要素影响最大。从政策要素来看,政府支持力度和市场监管力度权重各占0.50,重要程度相当。从营销能力要素来看,营销网络分布和产品结构水平的权重分别是0.16、0.28、0.19,这说明营销网络和产品结构是影响营销能力要素的关键因素。从营销绩效要素来看,市场占有率、品牌美誉度三项指标所占比重分别是0.49、0.24,最能反映营销绩效。从三级指标的综合权重来看,营销网络分布、政府支持力度、市场监管力度和企业平均资产规模的综合权重分别是0.13、0.10、0.10、0.10,这说明以上四项指标是影响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水平提升的关键性指标,应特别重视。产品结构、产品质量合格率、市场占有率和促销力度的综合权重分别是0.09、0.07、0.06、0.05,这说明以上四项指标是影响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水平提升的重要指标,应该予以关注。而其他各项指标是影响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水平的一般指标,虽然它们的综合权重较小,也应予以重视。而从各项指标的评价结果来看,企业平均资产规模、政府支持力度和市场监管力度、产品结构和营销网络分布等对于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水平影响较大的指标的评价值较低。这说明企业规模偏小、政府支持和市场监管力度不够、产品结构不合理和营销网络分布不均衡是制约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需要从以上方面采取切实措施促进黑龙江的绿色食品营销。

3促进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的对策

3.1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可以主办各种形式的农产品展示和推介活动,鼓励和组织绿色食品企业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博览会和展销会。应加大宣传力度,唤起大家的环保意识,引导大众更新消费观念,关注绿色食品[2]。应大力整合各绿色食品企业和农贸批发市场,布局建设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中心,充分发挥它们的产品集散功能。

3.2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应尽快出台和完善关于绿色食品标示管理、绿色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和绿色食品市场经济行为规范的的法律法规,为绿色食品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应完善省、市、县三级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基本形成以省级检测为主,区域性检测为辅,以重点市县检测为基础上下贯通的绿色食品质量检验监测服务体系[3]。应加强绿色食品质量监管,扩大监管范围和增加监管深度,提高对企业的检查频率,全面推行企业自查自纠制度。

3.3壮大企业规模

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国内外资金投入黑龙江绿色食品的开发,促进民间资本向绿色食品产业流动,促进企业资金渠道的多元化。应加快绿色食品相关及支持产业的发展,为企业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提升企业竞争力。中小企业要积极向名牌企业靠近、同大企业开展不同形式的联合与协作、通过联营联牌、贴牌生产等方式确保企业的稳定和发展[4]。

3.4优化产品结构

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开发绿色食品,可以为高收入阶层开发价高档绿色食品,为老年人、儿童和妇女开发高营养产品和保健产品。应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养殖业和精深加工,从而优化产品结构,增加产品附加值。应改善绿色食品包装,创新产品的包装设计,实现产品差异化,提高整体产品价值。

3.5拓展营销网络

黑龙江范文篇5

文化影响

黑龙江位于中俄交界处,同样也处于两国文化交流的边疆地区。在这一地区探讨俄罗斯文化对黑龙江文化的影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因此专门收集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群的信息,信息显示出俄罗斯文化在中国50岁左右的中年人,甚至是35岁以上的青年人心中,仍然有着比较深刻的影响,原因在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苏联处于友好邦交的关系,两国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很多制度都以苏联为榜样,这种关系不仅有利于两国之间的发展,更加有利于两国人民在文化等领域互相学习。中国在实施改革开放以后,与世界各国接轨,所以由最初只学习苏联政策转变为向世界各国学习优秀制度,在这一时期,欧美等国又发展迅速,所以年龄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群多以欧美文化为学习的主体,对俄罗斯文化尤其是俄语了解少之又少。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思想积极的知识分子努力下,一大批苏俄文学的著作被介绍翻译到中国,让进步的中国人民对未来充满希望。人们对列夫•托尔斯泰、普希金、高尔基等文学家的作品都有一定的了解,时至今日,部分经典名著节选如《安娜•卡列尼娜》《海燕》等仍然是中国许多高校教材的必修课文。人们听过俄语歌曲,但是仅仅局限于一两首歌曲,例如《红莓花儿开》《喀秋莎》等;只有极少数人看过例如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著名电影《静静的顿河》(ТихийДон)等。在我看来,这些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双方的文化交流逐步地陷入低谷,所以俄罗斯的当代文化艺术并不为现代的中国人,尤其是30岁以下的青年人所熟知。对于吃俄餐,大部分人还是有过经历的,例如大列巴、黄油面包、红菜汤等;至于工艺品,许多人买过例如小镜子、套娃等相对来说价格低廉而且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品。至于语言方面,只有极少数的人可以用俄语交流三十分钟以上,这部分人群大多是到俄罗斯务工或经商的,由此可见,为了今后更好地了解俄罗斯文化,我们应该加强语言沟通能力。俄罗斯是一个地跨亚欧两大洲的国家,它的版图占了亚洲陆地的1/3,但是无论是俄罗斯的发源地还是政治中心却都在欧洲,因此,自俄罗斯文化产生之日起,就体现出东西方文化的双重性。这种大国特性和文化的多样性培养了俄罗斯人民“文化底蕴深厚”但是又“自尊心很强”和“大国主义”的性格。俄罗斯气候寒冷、土地肥沃、资源丰富,这种自然条件使俄罗斯人民形成了“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性格特征。俄罗斯寒冷而又漫长的冬天给人们造成了生活的负担和精神的压抑,所以很多俄罗斯男性又“嗜酒无度”。正是因为特殊的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使得俄罗斯一直徘徊于东西方文化之间,在这种徘徊中俄罗斯人民的性格形成了兼容东西方文化的多样性。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北部边疆与俄罗斯接壤,所以我国人民与俄罗斯人民在性格方面又有许多相似之处。对于“对未来俄国文化在黑龙江发展报怎样的态度”的问题,10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会融合中国文化发展”。这些可表明我国人民对两国的友好发展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而且也都愿意了解更多的俄罗斯文化,因此,这就需要我们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促进两国人民往来、沟通,文化的发展同样会促进经济的建设从而带动两国发展更加和谐、深厚的外交关系。

对黑龙江文化受俄罗斯文化影响的看法

俄罗斯是世界的大国,同样俄罗斯文化也在世界文化当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推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之所以黑龙江文化能够受到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一方面是由于地域优越性、自然环境条件、历史变迁等诸多因素,另一方面是由于俄罗斯文化传播形式的多样性,例如军事战争、宗教传播、人口迁徙、商业活动等。对于黑龙江文化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点谈起:首先,在语言方面,黑龙江有很多词是由俄语音译而成的,比如:“大列巴”(大面包)“马迭尔”(摩登的、时髦的意思)“俄特克”(俄罗斯酒精饮料)“布拉吉”(带花边的连衣裙)等。这些词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在黑龙江作家的文学作品中,也存在着这种现象:在黑龙江爱国作家萧军的《下等人》中有“伍德克”(一种俄国底层劳动者常饮的酒)、“巴斤克”(俄国皮靴),这些现象无一不体现着俄罗斯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其次,在饮食方面,由于便捷的地缘优势,黑龙江饮食文化深受俄罗斯饮食文化的影响,在很多地方都开了俄式餐馆,在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上就有“中国四大西餐厅”之一的华具有俄罗斯风格的梅西餐厅。在很多地方也有俄式咖啡厅、冷饮厅、酒吧,里面的装饰都是源自俄罗斯风格,俄式红肠、大列巴、伏特加都是在中国比较流行的俄式饮食,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购买的食品。而且大列巴、红肠、黄油、酸黄瓜、鱼子酱等已经成为了黑龙江居民饮食中的特色,人们认为老字号的红肠、大列巴配上酸黄瓜永远都是黑龙江居民不可替代的美味佳肴。饮食文化也是俄罗斯文化对黑龙江文化影响最大的部分。然后,在建筑方面,黑龙江的许多建筑都充满着俄罗斯情调,到处散发着俄罗斯文化的魅力,尤其是素有“东方莫斯科”美称的哈尔滨就是最杰出的代表。哈尔滨的建筑风格更是凸显俄罗斯风情,哈尔滨是在殖民统治时期受外强的干预而引入外国文化的,在城市建设、建筑风格以及街道命名上都是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在中央大街、尚志大街等街道上矗立着各式各样具有俄罗斯风情的建筑,例如斯大林公园、果戈里大街、一直沿用的霞曼街、马迭尔宾馆等。索菲亚大教堂更是其中的典范,它现在已经成为哈尔滨市的一级保护建筑,享有“哈尔滨建筑艺术馆”的美誉。最后,在宗教方面,俄罗斯的宗教以东正教为主,哈尔滨东正教堂的出现,主要是随着中国东清铁路的建设由俄罗斯移民带来的“文化移植”现象。文化铁路沿线的建设为东正教的传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许多东正教徒通过铁路将东正教带入我国,从1899年8月1日在哈尔滨香坊修建的圣尼古拉教堂开始,沿中东铁路一线,已经有40余座东正教教堂,在建设教堂的同时,俄罗斯还派往中国许多传教士,时至今日,在黑龙江的许多地方仍然可以看到东正教教堂的遗址以及少数的东正教教徒。俄罗斯东正教在黑龙江的传播,使得东西方宗教之间有了很好的沟通和渗透。总之,在黑龙江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到俄罗斯文化的影子,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我们应牢牢把握住俄罗斯文化在黑龙江文化中发展的机遇,以此促进两国友好往来。在当下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看到在中俄关系得到改善的同时,两国的文化也呈现出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局势,中俄都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历史,两国文化交流无疑会增添了两国民间文化的多样性,也会因此丰富各自的文化内涵。

本文作者:李明依焦玲玲工作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黑龙江范文篇6

关键词:互联网;体育旅游;发展思考

从当前中国体育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政府各级部门已开始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来促进二者的融合,以便共同发展。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产业创新升级,这意味着政府正在积极推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随着信息技术迅猛的发展,“互联网+”给体育旅游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新时代下黑龙江省体育旅游的发展要积极融合互联网科技技术,才能满足大众所需。目前黑龙江省体育旅游产业在现实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未能达到预期的发展效果。因此,互联网与体育旅游的融合发展显得至关重要,充分合理地利用互联网技术也是促进黑龙江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

一、“互联网+”对体育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步入信息时代,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核心的“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国经济社会和群众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互联网+”对体育旅游的推动和促进是显而易见的。运用“互联网+”等技术,搭建体育旅游综合运营平台,可进一步建立健全体育旅游产业、产品数据库,增强信息、宣传推荐、线上销售、售后服务等功能,切实提升旅游资源知名度、丰富服务方式、改善服务质量,可有效解决当前我国体育旅游产业辐射范围小、知名度不高、营销模式滞后等问题,对优化区域体育产业布局、丰富产业模式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另外,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创意策划,广泛进行传播,可进一步提升体育旅游会展的综合影响力,如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大幅提升用户体验,取得明显效果。

二、“互联网+”背景下黑龙江省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

(一)“互联网+”体育旅游的细化政策相对缺乏。一是黑龙江省针对体育旅游的细化政策不够完善。2018年,黑龙江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印发了《黑龙江省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但站位较高,大多都是宏观层面上的方向性规定,各地在具体相关政策上支撑力度并不够,对于用地、资金、人力等要素没有政策明显倾斜,对互联网与体育旅游的融合缺乏直接的指导意见,对行业推动力度不明显。二是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滞后。法律、法规的制定一般都会滞后于具体事务,目前,黑龙江省并没有明确具体的“互联网+”体育旅游的法律法规,缺乏对相关体育旅游产品、用户隐私泄露等方面的保护措施。而一些虚拟的体育旅游产品又无法应用于知识产权保护领域,这就导致了空白区域。例如,体育旅游项目在研发中,一些公司开发出市场较好的新品,但很快就会被模仿,丧失原有竞争力,大量研发成本也无法得到有效补偿。另外,由于涉及互联网领域,体育旅游业面临多部门联合管理现状,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等问题。(二)“互联网+”体育旅游发展不平衡。与国内其他运用“互联网+”体育旅游发展较好的省份相比,黑龙江省“互联网+”体育旅游的发展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摸索发展阶段。但近年来由于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与各类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及冰雪运动的发展,从而使黑龙江省“互联网+”冰雪体育旅游发展迅速,尤其是极具代表性的哈尔滨市在黑龙江省“互联网+”冰雪体育旅游开展得最好,但由于部分地市受限于发展理念、经济条件以及技术手段的不足,导致各地市“互联网+”体育旅游的发展极不均衡。一些经济发达、技术雄厚、基础条件较好的市对“互联网+”体育旅游的发展极其重视,从而使“互联网+”体育旅游成为了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对经济基础薄弱的偏远地区,在体育旅游产业,特别是互联网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方面相对滞后,个别偏远地区甚至处于停滞状态,一些地方发展体育旅游,即使引入了“互联网+”的理念,但在实际运用中没能与该地自身的特点很好的结合,从而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本质上还是依托人力和往期的经验等传统老旧的管理模式进行运营,从而导致“互联网+”体育旅游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三)“互联网+”体育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不足。相对于传统旅游项目成熟的宣传模式与宣传效果,黑龙江省的“互联网+”体育旅游产品无论是宣传渠道、宣传方式还是宣传力度整体上略显不足。一是宣传项目种类单一。由于目前黑龙江省体育旅游整体开发程度较低,项目产品种类单一,大多是围绕冬季体育项目进行开发宣传,而对于夏季和其他形式的体育旅游宣传较少,因此,大众对黑龙江省体育旅游的知晓程度往往只局限于冬季。二是宣传方式相对单一。在全媒体和新媒体时代,公众已经习惯使用手机等移动媒介获取信息与安排自身行程,但目前黑龙江省还没有一款专业的体育旅游APP,相关网站也很少,存在明显空白。三是宣传渠道有限。目前“互联网+”体育旅游的宣传,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旅行社进行宣传,渠道相对单一,受众获取信息来源有限,另外,由于参与人数有限,旅行社宣传推广积极性也不高,这些问题综合导致受众对“互联网+”体育旅游的认知不足,从而使行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四)“互联网+”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匮乏。发展好一个行业、一个产业,人才是最关键的决定性因素。目前,从国内整体情况来看,业内人才缺口不小,特别是精通互联网技术、旅游知识、体育知识、营销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急缺。具体表现在:一是专业水平不够全面。目前业内“互联网+”体育旅游从业者,大多数为旅游专业人员兼任,旅游与营销方面技能比较过硬,但涉及互联网与体育方面就相对弱势,难以满足长远发展以及受众专业服务需要。二是高学历人才缺乏。由于“互联网+”体育旅游产业尚属摸索推进时代,因此,业内大部分从业人员都是原景区工作者、导游等人员以及少量体育教练,综合学历较低。一些高学历毕业生受限于专业对口或行业发展等因素往往不愿意选择。三是复合型人才难以培养。目前国内旅游或体育院校中,体育管理和旅游管理等课程较多,但专门的体育旅游课程却很少,融合互联网技术的课程就更寥寥可数,因此,大多数毕业生知识技能存在天然缺陷,需要额外进修,此外,由于黑龙江省自身经济水平的制约以及相应优惠就业政策的缺乏更是无法留住这种高水平复合型的人才。(五)“互联网+”体育旅游行业管理不到位。目前,黑龙江省“互联网+”体育旅游产业管理上,主要参照传统旅游业开展,模式方式上针对性不够,相对政策措施也不够健全。一是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在“互联网+”体育旅游发展上,虽然国家出台了不少政策文件进行引导,但到地方具体工作上,缺乏整体统筹与长远发展的计划,走一步看一步情况较多,存在盲目性与滞后性。二是专项管理缺位。黑龙江省体育旅游业务主要以冰雪运动的形式运行,但体育旅游局在这一领域没有专门的组织进行管理。对那些很少或根本没有直接参与体育旅游组织的人,相关部门的管理态度比较模糊。三是企业自身管理不到位,对于这一新兴产业,更多企业还采取传统管理模式,理念方式都比较落后,互联网体育旅游综合管理平台、线上管理与服务模式都没能有效建立,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相对较低。

三、“互联网+”背景下黑龙江省体育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制定“互联网+”体育旅游的细化政策。一是加强地方政策扶持力度。体育旅游业是朝阳产业、绿色产业,“互联网+”是新兴业态,二者有机结合将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蓬勃朝气。各地政府应积极影响党中央号召,践行两山理论与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强对“互联网+”体育旅游产业的政策扶植力度,引导鼓励行业健康发展。要坚持政府主导,在项目引进、资金支撑、税费减免上给与政策倾斜;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掘地方文化特色,与体育旅游紧密结合起来;要坚持市场主体地位,切实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促进企业良性发展。二是抓紧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各地要结合地方实际,出台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地方法律法规,一方面,保护企业研发与推广新产品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维护知识产权,推动行业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加强网络安全与人信息的保护,有效防范和打击泄密事件。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二)整合优化“互联网+”体育旅游产业链。推进“互联网+”体育旅游产业全域发展,要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地区经济社会差异与地域地理文化特色,整合相关体育旅游资源,打造区域完整产业链,推动各地均衡发展。一是坚持互联网思维模式,搭建共同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各地产品技术特色,推动市场的渗透和交叉,实现联合发展。特别是在场地利用和赛事发展中,要打破传统地域思维,开展更多常态化合作,以开放的视角促进产业整合的发展。二是巩固和延伸“互联网+”体育旅游产业链。推动“互联网+”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要进一步整合当前的产业发展模式,并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不断巩固和延伸全产业链,特别是将电子竞技、VR体验等当前热门行业融入体育旅游产业中,同时进一步发展壮大体育装备、体育旅游周边等传统业态,形成良性互补发展态势。(三)加强“互联网+”体育旅游产业宣传,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加强“互联网+”体育旅游产业宣传,需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合理引导,发动全社会力量,共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与氛围。一是打造宣传亮点。各地要结合地区实际情况,打造1~2个亮点项目,综合运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广播电视、网络多种宣传手段,集中力量进行单独宣传推介,打造地区“互联网+”体育旅游品牌,努力形成印象形成效应。二是丰富宣传模式。各地市政府有关部门要牵头打造“互联网+”体育旅游产业宣传平台,设立官方APP同时,充分运用“两微一端”等移动端平台载体,积极宣传本地“互联网+”体育旅游产业与特色产品。相关企业企业要进一步更新观念,跟进开设企业APP等线上宣传渠道,强化宣传效果。三是拓宽宣传渠道。各地市政府宣传部门要牵头汇总,联合旅行社、汽车商会、景区协会、餐饮协会等部门,推动景区、饭店、旅行社、车商汇、旅游公共服务点、媒体等宣传推广渠道形成合力。(四)培育“互联网+”体育旅游复合型管理人才。培育“互联网+”体育旅游复合型管理人才,是推动体育旅游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多措并举强化人才培养,努力打造一支全能型“互联网+”体育旅游人才队伍。一方面,要高薪聘请外来人才。地方政府和企业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舍得”付出,通过多种渠道、高薪聘请业内领军团队和个人加盟,带动整个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创造平台、打造机遇,为高端人才一展身手、展现报复提供舞台,确保人才留得住、用得好。另一方面,要坚持本地挖掘,一是制定相关优惠就业政策,吸引外地的本乡大学生回家就业创业,提高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也为行业发展带来更多新鲜元素。二是强化培训教育,要坚持政府鼓励、企业支持,针对现有人员短板和不足,积极组织专题业务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五)搭建“互联网+”体育旅游管理平台,提升行业管理水平政府有关部门与相关企业要进一步强化互联网技术在行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搭建“互联网+”体育旅游管理平台,进一步强化政企合作、企业间合作,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推动行业发展。一方面,要搭好平台,各地政府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综合自身情况搭建自己服务管理平台,不能缺斤短两、更不能贪大求洋。基本的信息传达、线上统计、企业管理、客户服务等功能必须具备。各企业在积极接入政府平台时,也要积极设立自身管理平台,并与政府平台形成良好对接,确保数据及时共享。另一方面,要用好平台。政府有关部门、企业要坚持现代化管理理念,要用好综合管理平台,汇总数据、分析数据,结合行业、地区实际,科学合理规划行业发展;要建立完善“互联网+”体育旅游资源库与产品信息数据库,实现信息、宣传推介、预定支付、管理和服务、智能监控等全链条在线服务。要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市场、特色、品质、资金、技术等要素,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小结

互联网时代为体育旅游发展开辟了新的视野。在互联网时代的蓬勃发展时期,黑龙江省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进程,探究新的发展路径,树立可持续的管理理念,实现体育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体育产业的繁荣。互联网与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相结合更是未来时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赵文博,许彩明.“互联网+”导向下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J].山东体育科技,2017(2)

[2]朱宏语.互联网+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7(4)

[3]雷晓薇.“互联网+”背景下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智库时代,2018(48)

黑龙江范文篇7

关键词:俄罗斯音乐;黑龙江地区;音乐教育;教育影响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整体音乐教育的水平的不断提升,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培养,因而产生了许许多多优秀的音乐家与音乐教育者,特别是在我国东北部的黑龙江地区,受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交流的影响,与邻国“俄罗斯”交往最为频繁,俄罗斯在历史上始终十分重视对音乐的教育,因此对黑龙江自身音乐的发展、音乐教育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篇论文目的是研究20世纪俄罗斯的音乐文化对黑龙江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20世纪俄国的社会发展面貌及音乐发展特点

(一)20世纪俄国的社会背景。俄罗斯地跨欧亚两洲,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大陆的北部,融合了欧洲与亚洲两种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自19世纪末期以来,大量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但由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它们之间的矛盾也变得十分尖锐。处于两大洲之交的俄国此时正处在社会制度变革的动荡时期,成为了欧洲革命运动的中心。俄国人民由于长期受沙皇的盘剥统治,精神上饱受压迫,极大阻碍了俄国的进步和发展。随着欧洲资本主义进步的文化思潮的深远传播和欧洲民族运动的蓬勃发展,使得俄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逐渐高涨,逐步掀起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文化运动。这些社会因素的客观条件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土壤。(二)20世纪俄国的音乐发展面貌。在20世纪欧洲民族民主文化思潮的影响下,俄国诞生了一批具有民主进步思想的世界观、怀着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音乐艺术家,他们在艺术上不仅借鉴和继承了西欧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而且在自身的创作中采用了大量俄罗斯本民族现实生活、风土人情的音乐素材进行创作,例如俄罗斯音乐家:格林卡、柴可夫斯基、鲍罗丁、里姆斯基卡萨科夫等,他们在创作中始终努力探索俄罗斯本国的音乐语言与表现形式,是自己的创作浸透俄罗斯民族的音调和节奏。所以俄罗斯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气派,体现出了独特的俄罗斯民族感情与气质。西欧肖邦、李斯特等浪漫作曲大师虽属于浪漫流派,但也创作了许多具有本民族特点风格的音乐,例如肖邦的马祖卡、波罗乃兹等音乐体裁,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音乐体裁等等,所以说俄国的民族音乐与当时欧洲的一些浪漫主义流派有着千丝万缕的巧妙联系。

二、20世纪中国黑龙江地区的社会发展面貌及音乐发展特点

(一)20世纪中国黑龙江的社会背景。黑龙江位于我国东北边陲地区,在历史上黑龙江的社会经济发展就明显落后于中国其他地区,在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下,黑龙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是受到了巨大的阻碍。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向中国发出了震惊国人的“鸦片战争”,作为统治中国的“清政府”为了保护其自身利益不受影响,与西方资本主义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就有针对东北黑龙江地区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为保护其封建利益而牺牲黑龙江领土的不平等条约,使得黑龙江逐渐变为俄国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20世纪初期,在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民众对于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的愿望越发的高涨,俄国十月革命对于黑龙江人民的思想文化转变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同时对于传播俄国的文化以及音乐艺术教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二)20世纪大量进入黑龙江的俄国侨民。伴随着俄国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俄国开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计划,与俄国接壤的中国与朝鲜自然就成为了其的主要侵略目标。19世纪末在对中国侵略的一系列帝国主义国家中,沙皇俄国始终处在与日本争夺对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控制权之中,1895年,沙皇俄国在趁清政府没有能力向战胜国日本割地赔款之际,俄国在1896年以协助清政府一起抵抗日本为诱饵,与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得到了中国东北部地区的铁路修建和管辖权。此后俄国又借机占领我国东北许多地区其中就包括黑龙江,获得了在其铁路附近的采矿权等一系列不平等权利,最终使得黑龙江乃至整个东北成为其势力范围。从俄国到中国的著名铁路——东清铁路曾在这一时期从俄国向黑龙江运送了近百万的移民,使得中国的黑龙江成为了俄国俄乔最为集中的省份,20世纪初,黑龙江省会哈尔滨人口总量约为8万人,而俄国俄乔就占了几乎一半,在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之后,又有一大批俄乔进入黑龙江,这些侨民主要是由平民、贵族资产阶级组成,其中也包含了对于革命有不同态度的音乐学者和艺术家。对黑龙江音乐以及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三、20世纪俄罗斯音乐文化对黑龙江音乐教育产生的影响

(一)20世纪俄罗斯音乐文化对黑龙江普通音乐教育产生的影响。普通音乐教育顾名思义,是指通过学校音乐课的形式向青少年儿童进行的艺术教育,也可以被看成国民音乐教育。在“”之前,音乐等艺术学科在黑龙江乃至全国学校教育中始终是不被重视的科目,而伴随着我国不断向俄国、日本等国家学习先进教育理念,使我国的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主要表现为:1、在学堂乐歌和俄国不断移民的影响下,培养出中国最早的一批音乐艺术教育人才,从而为黑龙江等地区的普通音乐教育发展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师资力量。2、在大量俄侨音乐家、音乐教育家的影响下,促进了黑龙江的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逐渐的使音乐课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占的比重不断提高。3、通过俄国俄侨的不断移民将欧洲一些西方音乐理论的基本知识和教育理念传入黑龙江,例如五线谱、乐器演奏法、和声学等。这些都为黑龙江地区的学校音乐启蒙教育起到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二)20世纪俄罗斯音乐文化对黑龙江社会音乐教育产生的影响。社会音乐教育在提高人民音乐文化素质方面,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有着相类似的功能,两者相辅相成。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社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黑龙江早期的社会音乐教育也慢慢得到开展,同时在俄国不断移民的影响下,许多音乐社团在黑龙江悄然兴起,通过举办音乐会、举办合唱歌咏比赛、创办刊物、研究中西音乐的关系讨论中国新音乐文化的有关问题等活动使得黑龙江地区民众加深了对于音乐的认识,对当时黑龙江的音乐教育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三)20世纪俄罗斯音乐文化对黑龙江师范音乐教育产生的影响。二十世纪初,为了适应中小学普遍开展音乐课的师资要求,音乐师范教育在黑龙江开始受到了较大的重视。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与俄罗斯外交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各种俄罗斯先进的文化思潮涌向中国,不少在俄国留学的音乐知识分子都回到黑龙江支教,1951年黑龙江哈尔滨市在教育部的号召下建立了黑龙江第一个师范学校“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并引进大量俄籍教育学者来校任课,学校在音乐教育方面十分重视对于音乐师范教育师资的培养。培养了黑龙江早期音乐教育界一批有影响力的音乐教师,改变了以前必须依靠外国音乐教习的局面,同时为之后黑龙江乃至东北其他省份的音乐师范教育的发展奠定的良好的基础,积累的大量办学经验。

四、结语

历史上每一次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既有其必然性又有其偶然性,20世纪黑龙江音乐教育在俄罗斯的影响下能够有如此快速广泛的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结合的产物。纵观俄罗斯对于黑龙江音乐教育的影响,可以说这种影响既是深刻的,同时也是久远的,使黑龙江地区的音乐教育在社会的各个层级都能很好的体现出来,为黑龙江地区音乐的发展以及对于黑龙江地区音乐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注入了年轻的活力。

作者:王琦 单位:黑河学院

[参考文献]

[1]崔佳月.俄罗斯音乐对哈尔滨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J].艺术教育,2017.

[2]高延松.19至20世纪中叶俄侨音乐家对中国音乐的贡献和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3]王琦.二十世纪俄罗斯音乐文化对黑龙江音乐发展的推动作用[J].音乐时空,2016.

黑龙江范文篇8

关键词:黑龙江省;俄罗斯东部地区;区域经济合作。

中俄两国是友好邻邦,双方毗邻地区一直保持着友好的经贸合作关系,而中国东北地区振兴与俄罗斯东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为双方的进一步合作提供了机遇。在此背景下,黑龙江省应积极调整对俄经贸合作战略,适时选择新的合作模式、开辟新的合作路径来拓展双方经贸合作发展空间,以实现中俄区域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总体目标。

一、黑龙江省对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新机遇。

中俄两国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战略实施到一定阶段后,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几乎同时成为两国开发的重点。双方新的区域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历史性和针对性,也是为满足两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并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结果。中国东北地区振兴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也为黑龙江省对俄区域经济合作向深层次发展提供了机遇。

1.中国东北地区振兴战略的实施。2003年,中国政府提出了“振兴东北”的发展战略。2003—2004年国家共推出振兴东北国债基金项目297个,总投资1089亿元人民币,安排东北高新技术项目118项。2007年,国务院对《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进行批复,提出要经过10年到15年的努力,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可见,振兴东北地区的目标定位是把东北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由此,东北地区将打破原有的行政区划界限,形成东北地区经济和市场一体化,并建立区域合作、互动、多赢的协调机制。2009年,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又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在肯定了过去五年中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同时,又提出了优化经济结构、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发展现代农业和绿色经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等下一阶段需要重点抓好的九方面工作。国家为东北地区振兴提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既有利于黑龙江省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也为黑龙江省发展对俄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2.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历史机遇。俄罗斯东部地区占俄领土面积的3/4,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能源,是俄罗斯重要的能源基地和战略后方,也是俄罗斯融入亚洲、扩大同东北亚国家经贸合作的桥头堡。俄罗斯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开发东部地区已经成为其必然的战略选择。自2007年1月俄政府提出东部大开发战略后,已取得实质性的成果。从俄罗斯创建新的联邦主体,建立特大城市,到拟定《西伯利亚发展战略》和《2013年远东及后贝加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联邦专项纲要》等文件,可以看出,俄罗斯东部开发的序幕已经拉开。俄政府还将符拉迪沃斯托克申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2012年峰会纳入开发规划,并拨款1000亿卢布用于峰会筹备。这预示着黑龙江省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将翻开新的一页。

二、黑龙江省与俄罗斯区域经济合作成就。

中俄建交以来,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在贸易、投资、科技和劳务方面的合作取得了长足进步,而以往的合作成果及经验累积也为探索黑龙江省对俄区域经济合作新路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发展中的经贸合作。近年来,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日益紧密,规模逐年扩大。2008年,黑龙江省对俄贸易额为110.6亿美元,约占双边贸易总额的20%。同时新增对俄投资项目45个,中方投资3.52亿美元。2009年上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双方贸易额同比下降39.6%,仅为26.3亿美元。

但在双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尤其是在实施沿边开放带的战略部署过程中,黑龙江省设计建立的“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有效推动了全省对俄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在保持和扩大服装、鞋帽、纺织品、农副产品等传统商品对俄贸易规模的基础上,黑龙江省还不断扩大家电、汽车、农用机械等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并着力扩大先进设备、关键技术和国内市场急需的石油、木材、化肥、化工原料、铁矿砂等能源原材料商品进口。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商品结构已呈现逐步优化的发展态势[1]。

2.崛起的科技合作。俄罗斯正在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并把加强对外科技合作定位为俄罗斯提高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由此推动了中国对俄科技合作的升级。2005—2007年,黑龙江省对俄科技合作已引进、消化吸收及合作研发项目300项,初步形成了以“两园、十三个中心”为主的框架体系,为全面推进对俄科技合作搭建了载体。由国家科技部和俄罗斯教育科技部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莫斯科动力学院科技园承办的莫斯科中俄友谊科技园是中俄两国进行高新技术合作的部级平台。在哈尔滨开发区内规划建设的哈尔滨对俄科技合作产业园,目前已有23家对俄科技合作和出口企业入驻园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与新医药、航天航空、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的项目。2008年,园区实现产值5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

3.有潜力的劳务合作。俄罗斯东部地区人口稀少,连续14年人口呈递减趋势,劳动力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我国对俄劳务合作存在较大发展空间。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07年底,中国累计向俄派遣各类劳务人员约32万人次,2007年底在俄各类劳务人员约3.1万,分布在农业种植、建筑、森林采伐、木材加工等领域。俄远东、西伯利亚地区是我国对俄劳务合作的集中地,2007年,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吸引的国外劳动力达2.51万,其中来自中国的劳动力最多,占37.3%。黑龙江省对俄劳务合作有着天然的地缘优势,边境小规模的过境种植业发展一直呈现良好势头。目前,由于俄东部地区人口呈下降趋势,老龄化特征明显,黑龙江省依托地缘优势开展对俄劳务合作潜力巨大。

三、黑龙江省与俄罗斯区域经济合作路径选择。

随着黑龙江省对俄区域经济合作层次的提高,对打破原有合作模式的束缚已经提出了迫切要求,探索黑龙江省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经贸合作新路径成为双方未来提高合作水平、拓宽合作领域的关键。

1.以参与对方区域开发为突破口。一些俄罗斯专家认为,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离不开中国的参与。

而作为与俄罗斯毗邻的黑龙江省的振兴也需要加强同俄罗斯的合作。黑龙江省开展对俄区域经济合作地缘上的优势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在中俄区域开发战略同步实施的过程中,互动性是双方战略合作的重点。黑龙江省与俄罗斯东部区域合作的互动是指在共同的需求下,借助对方区域振兴与开发的机遇,增加对外科技、产业合作,紧密协同、联动,利用两个市场、两个原材料供应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这需要双方从自身优势出发,积极主动开拓合作领域,以大项目为依托参与对方区域经济建设,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以平等信任互利为前提,在科技、能源、人才、物流等领域开展交流、对话、协商活动,使中俄区域经济形成联动、协调一致发展,从而开辟黑龙江省对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新道路[2]。

2.以技术贸易合作为主导。随着科技竞争在世界范围内的展开,国际科技合作已经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在核能、航天、航空、新材料和信息技术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其东部地区在新材料工艺、微电子工业、光电子工艺、激光工艺、核工艺、无线电子工艺、动力设备、专业化学及生物工程等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3]。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的科技合作历史悠久,人才交流频繁,以大力开展技术贸易为先导推动双方的产业合作,可以形成凝聚双方区域互动发展的合力,达到最佳的资源配置合作效果,由此打开双方区域经济全面合作的大门。为此,黑龙江省要积极引进俄高新技术及技术人员,并提供良好的环境供专家交流、协作,以期不断增强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科技的贡献力。

3.以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经济发展辐射源。黑龙江省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将科技合作推动产业合作,进而带动相关行业同步发展摆在中心位置,既可以带动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形成,使之成为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支撑点和产业合作的凝聚点,也可以以此为中心将中俄经贸合作的区域经济效应辐射整个东北亚地区,形成联动效应,最终确定中俄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主导地位。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的合作需要立足于产业互动合作,以形成优势产业集群为方向,力求形成以高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并发挥产业集群区域经济辐射源作用,提高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在高新技术发展的带动下形成多行业产业集群,由此实现区域内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区域创新能力。黑龙江省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合作创建优势产业集群的经贸合作新路径是对传统区域经济合作的突破,由于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因此形成的产业集群更具活力,推动双边经贸合作的力度更大,区域辐射效应更强。

4.以制度创新破除区域合作障碍。黑龙江省基于产品互补性的贸易在双方总贸易额中比重较大,而以产品差异化为特征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小,可以看出,目前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水平还不高。从中俄两国整体的经贸合作来看,人文因素如双方的立场和价值取向等,一直是影响双方合作发展的重要因素,因双方的不信任产生矛盾并影响合作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此双方需要破除合作障碍,疏通经贸发展道路,以制度创新解决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存在的矛盾分歧。以平等互利、务实双赢为宗旨,保障双方权益、增强信息透明度、规范贸易程序、简化项目审批为核心内容的制度创新是破除障碍、推动合作的有效手段。在黑龙江省对俄区域经济合作中,法律法规完善、制度创新要与双方合作方式、合作路径的不断创新同步进行,如此,才能保障黑龙江省与俄东部地区的顺利合作。

5.以多边合作提高双方合作水平。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与俄罗斯东部开发战略都将发展对外合作、扩大外贸作为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这说明黑龙江省对俄区域经济发展不仅要依靠双边合作来实现,更需要日、韩等东北亚国家及其他国家的积极参与,以扩大合作的影响及提高合作的层次。

黑龙江省与俄、日、韩等东北亚国家经济交往频繁;俄罗斯、美国分别是黑龙江省第一、第二大经贸合作伙伴,俄罗斯与德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家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因此,黑龙江省与俄罗斯可以利用各国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加强大项目合作,尤其是能源合作,不断推动经济外向型发展,以期在合理竞争的环境下提高区域经济合作水平。而且通过多边合作,各国之间可以增进了解并建立起对话与交流机制,如此,既可以促进各国在国际经济问题上的协调一致,也可以加强各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4]。

在过去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的影响不断扩大以及现在余波仍在的时候,黑龙江省选择新的对俄区域经济合作路径是黑龙江省取得对俄经贸合作突破的有效途径,也是黑龙江省创新对俄区域经济合作方式的探索。俄罗斯是黑龙江省的第一大经贸合作伙伴,双方的合作需要在以往成绩的基础上不断破除羁绊、开辟新途,如此,才能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发展,也才能逐渐打开对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朱显平,李天籽。俄罗斯东部开发及其与我国东北振兴互动发展的思路[J].东北亚论坛,2008,(5)。

[2]郭连成。中俄区域经济合作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互动发展[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7,(2)。

黑龙江范文篇9

关键词:科技园区;发展战略;创新

一、黑龙江省科技园区简介

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建设以哈尔滨、大庆两个部级高新区建立为标志,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对俄科技合作中心及基地、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和星火产业带等8种不同形式的科技园区。这些科技园区对提高黑龙江省技术创新能力,推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优化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

二、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发展环境分析

1.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外部环境分析。

(1)机会分析。

①新形势下的国家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国家战略发展的核心,创新成为各产业发展的新契机,科技园区以其自身的人才、资金等各方面的优势成为产业创新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各级政府纷纷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其发展,这为黑龙江省科技园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带来的机遇。当前中央正在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中对各产业发展要求的多项具体内容与黑龙江省八大科技园区的发展内容相对应,这为黑龙江省科技园区战略发展发挥比较优势、整个相关资源、快速促生产业集群,形成后发优势带来了难得机遇。

③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带来的机遇。中央在2009年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从黑龙江省产业特色来看,其中装备制造产业、汽车产业、石化产业、有色金属产业四项产业振兴计划直接影响到科技园区未来发展,其将直接在财政投入、税收优惠、外贸支持等多个方面得到政府支持,振兴规划将成为帮助各级园区度过难关持续发展的重要机遇。

④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为实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的,我国各相关工业产业正在进入新一轮结构调整时期,国家将鼓励产业链向高端发展,并鼓励长期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诸如装备制造、新能源、软件开发、集成电路及新型元器件等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科技园区已的发展。这些都为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大好机遇。

(2)威胁分析。

①金融危机导致科技园区需求增长乏力竞争激烈。受经济危机影响,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内各产业出口将受到一定影响。一是园区外企业加大开发市场力度,抢占园区内企业市场份额;二是产业链上游企业加大了对市场挤压,对园区内企业造成了威胁;三是园区内企业间竞争力度加大,市场份额争夺激烈;四是产业链下游企业给园区企业带来的压力也非常大。

②结构问题减弱科技园区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黑龙江省的各产业的内在结构问题仍是制约产业发展、约束产业应对市场变化的瓶颈,这种结构问题不可避免地辐射给相应的科技园区,并最终制约各科技园区的发展。如产业环节较为低端,产业发展波动较大,产能过剩难以改观,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这已成为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发展目前面临的严峻问题。

③来自相对优势园区的新挑战。黑龙江省部分科技园区内的产业生态环境没有形成,科技园区管理水平低。而目前国内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科技园区发展迅猛,体制灵活,具有较强的先发优势和产业吸引力。其不仅在市场份额上,更在科技园区的发展资源争夺上对黑龙江省科技园区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威胁,成为黑龙江科技园区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

2.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内部环境分析。

(1)优势分析。

①区位优势。黑龙江省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腹地,毗邻俄日韩朝蒙五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便捷。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对俄口岸众多,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独联体国家的科技合作空间广阔。日本与韩国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北移的态势日趋明朗。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发展具有极其明显的区位优势,这是其他地区科技园区难以比拟的。

②产业优势。建国以来,黑龙江省已形成了装备制造、重型机械、能源、材料、发电装备、石化、汽车、量具刃具、医药等传统产业优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黑龙江省又形成了以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服务外包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传统产业集群与新兴产业集群相互渗透、互为支撑、互为促进的良好发展态势业已形成。

③人才优势。黑龙江省拥有“两院”院士35名,普通高校68所,在校本专科学生63.4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78%,高于全国平均值3.78个百分点;在校研究生4.6万人,居全国第9位;每万人口中高等教育在校生达220.7人,居全国第10位,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有11.5万人。这为黑龙江省科技园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智力支持。

④资源优势。黑龙江省是自然资源大省,耕地面积、林地面积均居全国首位,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大、小兴安岭生态资源极为丰富,草原面积广阔,草质优良、营养价值高,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农业及生态旅游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黑龙江省矿产资源丰富,为石化、新材料、煤炭精深加工等产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保障。

(2)劣势分析。

①科技园区发展空间不足,特别是其中发展较为迅速的高新区,其严重影响相关科技园区的发展。哈尔滨、大庆部级高新区分别于1991年和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建设,两区规划面积共45平方公里。经过近20年的开发建设,所批土地早已开发使用殆尽,由于高新区快速发展,土地严重不足的问题成为制约高新区发展的瓶颈。

②产学研联合不够紧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与国内外知名的科技园区相比,黑龙江省科技园区集中开发活动没有形成有效的产学研互动机制,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科技园区内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之间缺乏稳定、充分、全面的交流与合作,影响了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产学研分离,导致园区研发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

③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与国内一些科技园区如武汉、长春、中关村、大连等科技园区相比,由于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小而全、多而散,致使科技园区产业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各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间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科技园区内的规模效应难以彰显。

④发展环境不优化,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健全。黑龙江省科技园区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环境尚需进一步营造。尚未形成鼓励创业、容忍失败的良好创新创业氛围;智力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欠缺科学;产权激励机制尚未建立;风险投资、扶持基金、知识产权担保等投融资体系不完备;在资金投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产业布局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三、发展战略分析

1.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安德鲁斯(K.R.Andrew)提出的,它通过对外部环境分析发现机会和威胁,通过对内部资源分析辨识自身优点与弱点,并以此为根据考查内外环境对发展战略的影响程度,从强弱项角度出发,有侧重点地进行合理化选择,以实现内外环境要素的最佳匹配,进而制定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策略。2.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发展战略分析。根据前文对黑龙江省科技园区环境的分析,总结出科技园区发展的关键外部和内部因素,分别表述为优势(S)、劣势(w)、机会(O)、威胁(T),并将内部优势和外部机会结合,列出SO战略;将外部机会弥补内部劣势,列出WO战略;减少利用内部优势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列出ST战略;减少内部弱点同时回避外部威胁的WT防御性战略。

优势(S):①区位优势;②产业优势;③科技优势;④人才优势;⑤资源优势。

劣势(W):①发展空间不足;②产学研联合不够紧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③辐射带动作用不强;④发展环境不优化,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健全。

机会(O):①新形势下的国家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带来的机遇;③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带来的机遇;④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

威胁(T):①金融危机导致科技园区需求增长乏力竞争激烈;②结构问题减弱科技园区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③来自相对优势园区的新挑战。

进行分析后列出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发展的被选战略:

SO战略:①加强国家振兴产业高素质人才培养;②提高国家振兴行业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③积极进行园区产结构调整,更合理利用周边资源。

WO战略:①根据振兴规划合理调整园区空间;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带动作用强的园区内产业;③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整合创新资源;④制度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进行。

ST战略:①积极开拓周边贸易渠道,开发新市场;②寻找并开发园区内企业的新产品利润空间;③基于优势调整园区内的产业结构问题,营造健康园区产业生态系统。

WT战略:①集中资源优先发展对空间要求较低但带动作用较强的园区内产业;②围绕产业发展关键资源要素优化园区发展环境;③基于产学研结合调整园区内产业发展结构。

四、战略对策与建议

1.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市场需求和产业带动。面向特色产业优化整合科技资源,形成合力应对危机保增长。围绕主导、优势、新兴产业,将现有科研机构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军民结合技术创新联盟,建立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探索科技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规划、建设、土地、财政、工商等管理服务水平,建立精简、效能的体制和运行机制。

2.加大政府投入,扶持企业自主创新。各级政府加大对园区的支持力度,增加省、市两级公共财政投入。将园区建设纳入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相关配套政策,为园区企业搭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和市场开拓支持平台,为供需双方沟通信息、提供服务,帮助企业开拓海内外市场,努力为园区建设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对园区企业申报科技项目的扶持。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加强园区的创业教育,利用行业组织积累的社会资源,开展针对企业家不同成长阶段的各种培训服务,促使园区内一批技术型创业者成长为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现代企业家。建立新型的科技人才聘用制度,完善创新创业人才的激励机制,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投身园区建设。鼓励校企合作,推广校企联合的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定向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4.培育企业创新意识、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孵化器网络为支撑、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的技术创新体系,有效地把区域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着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积极鼓励企业申报专利和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订,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条件,全面推进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利用和保护工作。

5.强化政府服务,激励企业创业。制定和落实好推动园区发展的政策。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各项配套政策。各级政府结合实际情况,按照园区总体规划,尽快建立健全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及相应的规章制度。通过加强园区科学管理与制度建设,形成有利于园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机制与环境。加强项目落实与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严控污染企业入园。

参考文献:

1.王丽.郑州高新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研究.郑州大学,2009.

2.汪滨琳.依靠高新技术产业.振兴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北方经贸,2004,(12).

3.邹德萍.解读中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价格与市场,2009,(6).

4.陈武勇.科技园区的理论分析与福建省科技园区发展的探讨.福建农林大学,2002.

5.张成.基于产业集群的科技园区创新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6.

6.郑桂平.区域科技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河海大学,2007.

7.钱文娟,汤少梁.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国际科技园发展战略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8.王志勋.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型创业人才培养研究.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黑龙江范文篇10

黑龙江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部分,是近代中国进入工业化比较早的地区之一,其近现代工业建设历程丰富,成果显著,为国家迅速工业化奠定了基础。黑龙江工业史上的大规模投资开发,有三个历史时期。

2中东铁路的修建与旗地开禁的民族资本投资

20世纪以前,黑龙江地区尚被清政府视为满族龙兴之地,没有开禁,有的只是规模较小的农产品初级加工的旧式作坊,1897年中东铁路动工修建,至1903年建成通车,带来俄罗斯与中国关内人口流入。“中东铁路修筑过程中,曾雇佣20万—30万来自华北地区农户充当苦力。仅中东铁路沿线附属地的建筑工人在1900年已达6.5万人,随着铁路和城市建设高潮到来,建筑民工多达17万人。”[1]1904年,清政府在黑龙江地区全面开禁,招垦移民。其间中原灾荒,人口流入,据清政府1898年测绘完成的《黑龙江舆图》记载,人口约2000人,到1922年,哈尔滨人口已达38万人。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移民潮的涌入、交通发展与消费能力的增加促成了外资与民资投建的新式工厂和工坊的发展,包含了酿酒、制糖、卷烟、油坊、面粉食品加工、亚麻纺织等工坊,形成了黑龙江近代工业基础,其中榨油、制粉和酿酒构成了三大农产品加工产业。“日俄战争以前,俄国的在华投资5亿多卢布,75%集中在哈尔滨。道胜银行随中东铁路工程队来到哈尔滨,控制金融信贷。据统计,哈尔滨铁路附属地内各种企业1967家,规模较大的几乎均为俄国企业。”[2]移民带来资本主要集中在食品工业,尤其制粉业发展迅猛,生产能力曾居全国第二位。但受到外资兼并收购竞争等影响,随着日本势力的不断渗透,奉系官僚资本、其他民资等又受到日资的垄断和盘剥,至伪满以前,开始走下坡路。总的来说,第一,除车辆厂、船厂、运输类工业和电力、能源产业以外,食品是最主要的,基本没有重化工业。第二,受东北地区消费、移民、战争等因素影响,投资带来的新式工坊不仅仅在规模上有所扩张,更主要在工艺设备、技术和组织上是具有近代工业的雏形的。第三,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政策成为这一时期工业投资的主要拉动力。形成黑龙江工业史上的的第一轮开发热潮。

3伪满时期的工业

伪满时期的日企投资形成了黑龙江最初的重化工业,从接手中东铁路开始,由初期的“满铁”到后来分化出的电报、矿业、航空等各行业垄断公司(会社),日资控制了东北,构建了殖民地经济。根据日本1942年提出的五年计划,日资对东北的投资总规模在178亿元左右。仅“日产”的投资规模就达到129亿元。伪满实行经济一体化的管制经济政策:1932年关东军提出经济统制政策,1933年伪满国政府经济建设纲要提出重要产业的军事统制原则,1934年日本内阁通过伪满《经济统制方策要纲》,规定将日满经济作为同一组织体系。1937年的重要产业统制法规定,国家不仅直接投资,而且实行严格的控制。这样,伪满时期的民族工商业受到严重打击,据统计,齐齐哈尔商户从1939年至1941年倒闭1521户,占原有的63%。[3]但另外,日资除了兼并原有的消费类轻工业外,增加了重化工业,重视工业基础建设。形成了电力、煤炭、化工、水泥、飞机修理等为主的军事重化工业。煤、电、铁、铝等产业产值迅猛增长,伪满后期东北形成重化工业基地。在黑龙江,形成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和齐齐哈尔、鸡西等几个重要的工矿业基地。但殖民地经济在工业布局上是失衡的,日资企业以盘剥、掠夺和消耗为主,重产出不积累,以人力换资源,形成典型的资源掠夺型投资开发。

4中共东北局战后经济的恢复与朝鲜战争爆发后黑龙江工业布局

自1945年10月起,中共就派延安、晋绥老区干部到沈阳陆续开展接管工作。恢复必要的军事工业、工矿业、运输业与纺织业。在北满地区加紧恢复一大批工矿企业。战事比较稳定的哈尔滨、佳木斯、鸡西等恢复和建设国营工业。夏秋攻势以后,航、空电子等一批兵工厂陆续内迁至黑龙江,恢复生产以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由于地缘位置上背靠沙发(苏联),远离前线,一大批辽宁东北局企业北迁至黑龙江,同时,新中国争取国家经济建设的苏联援助与南厂北迁交织在一起。根据作者统计,“一五”计划时期,通过委托设计、装备引进、技术转让(一般是无偿提供)和配套的人才政策,在北满基地基础上建成的重工业项目,在黑龙江完成实施的有22项。这些项目与其他限额以上项目的建成投产,有利地支援了全国的经济建设。4.1从时间上看,苏联援助稍微早于朝鲜战争爆发。早在1949年8月,援华帮助设计的苏联专家就来到中国,志愿军入朝是在1950年10月。南厂北迁就在1950年10月。1950年当年即签订了援助协定并派第二批专家来华指导飞机修理设计工作。1952年8月就中财委编制的“一五”计划征求苏联意见,1953年5月15日签订新一批援华工业项目,就此形成156个重点项目的基本格局。这些项目在“一五”期间陆续开工建设,至1960年所有黑龙江苏援22项投资均已建成投产。4.2从分类上看,南厂北迁与苏联援助具有交叉关系。这些企业有些是南厂北迁没有接受苏联援助的,有些是援助新建的,有些是援助改扩建的。苏联援助并不仅针对黑龙江,而早期主要是集中北满。而北迁的工厂也并非都接受了苏联的援助,相当一部分工厂比如哈尔滨电机厂都是北迁来的,只是后来才接受苏联援助,参与改扩建工程,哈尔滨轴承厂是1950年瓦房店轴承厂北迁的,1957年开工的苏联援助的扩建项目。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是苏联援助被朝鲜战争打断,改为北迁新建的,如北满特钢,本是早在朝鲜战争爆发以前就确定的援建项目,是应中方要求苏联帮助建设的本溪二钢厂,尚未投建之时决定北迁,选址在富拉尔基。北迁的有些企业并没有接受苏联援助,有一些仅仅是技术援助或者列入限额以上工业项目,比如大庆油田、鸡西矿务局等。而苏联援助的也并不局限于纯重工业类项目,比如友谊农场、佳木斯造纸厂等。而有些工业项目的确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实现了从无到有,比如特钢、中国一重和101有色金属制造等。总的来说,解放战争与朝鲜战争环境下,依托苏联援助的新中国工业布局促成了又一轮黑龙江工业投资。

5结论

黑龙江工业史上的三次大规模工业投资,均使用了外资,都配合了一定的人口政策,但具有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国内形势,且都受到国际形势深刻影响,第一次投资建设了铁路矿业等基础设施,第二次投资实现了重工业的从无到有,第三次投资具有重要意义,奠定了今天黑龙江的工业基础。

参考文献:

[1]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哈尔滨市志人口卷大事记[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关蕾.清末至日伪时期哈尔滨酿酒业发展探析[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