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艺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6:54:10

汉画艺术

汉画艺术范文篇1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体现民族特色的,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只有具有地域特色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体现地域特色的,才能世世代代流传。民族特色根植于民间,根植于乡土,根植于人民大众。

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一,又被称为刻纸。这两个名称的区别是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因此人们将二者统称为剪纸。最早的剪纸是什么样的?最早的剪纸是什么风格和特点?直到看到了汉画(汉画像石),笔者才感到自己似乎看到了剪纸的雏形。笔者认为最早的剪纸可能像汉画,因为二者同样出自民间艺人之手,风格手法大体相同。当然,笔者不是考古学家,猜想毕竟是猜想,不一定正确,但专家已证实:“剪纸始于汉代,兴于晋代。”汉画与剪纸同属汉代,必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到现在,我们也会在其中找到与现代剪纸的许多共同之处。所以笔者认为,要学习借鉴我们祖先的高超艺术技法,更要学习技法背后有生命力的、顽强的、博大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最可贵的。这种精神是什么呢?依笔者看来,那就是“大胆、大气、大巧、大拙”。

徐州民间剪纸根植于乡土之间,吸收民间文化,代代传承。由两汉文化的沃土孕育的徐州民间剪纸,作为一种工艺美术形式,是徐州汉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徐州汉画像石的内容包括现实生活、吉祥图案、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方面。它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艺术风格独特,不仅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更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厚重的笔墨。徐州汉画像石所处的时代主要是东汉,而在沛县栖山、丰县华山发现的画像石比较早,都是西汉末期和新莽时期的。徐州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是造型大胆、构图紧密、大巧若拙,线刻与浮雕结合。汉画像石的题材表现丰富:两汉时期,徐州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因此石刻中出现了不少反映劳动人民现实生活的题材、贴近世俗生活的各种繁荣兴盛的生活场景,包括宴请宾客、舞蹈表演、出行车马、访友会客、楼宇阁台等,其中牛耕图、纺织图是生产生活类的主要代表。因此可以看出,汉画像石中体现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世俗化”的特色是非常显著的,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同时也把当时徐州人的热情好客、粗犷豪迈的一面刻画得栩栩如生。

在传承两千年汉文化的徐州剪纸艺人中,民间剪纸艺人王桂英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位。王桂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她的剪纸创作来源于田间地头、乡里乡村,她可以把在生活中看到的一切都变成剪纸艺术。正因为她的剪纸艺术真实反映了生活,所以才具有朴实感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她没有接受任何艺术教育,她的剪纸艺术来源于这片汉文化沃土,将与生俱来的直觉天赋同现实生活结合,在艺术形象上与汉画像石一样重夸张得体,以形传神“大胆、大气、大巧、大拙”。正因为王桂英剪纸艺术的真实性和打破艺术框架的创新性,以及与汉文化深厚底蕴不谋而合的巧夺天工,使她走到民间剪纸艺术的一个高峰。王桂英被誉为中国的“马蒂斯”,并获得“中国民间艺术家”的称号。除此之外,汉画像石的题材还大量涉及历史故事、神话、吉祥图案等。雕刻技法浮雕与线刻相辅相成。线刻细腻阴柔,浮雕浑厚阳刚。汉画像石阴阳相济,体现了两汉哲学思想与审美要素。剪纸也可以有阴刻和阳刻,注重线条与块面的配合,线条精细灵巧,块面厚重粗大。阴阳、粗细、轻重、缓急这些元素都丰富了剪纸语言。在构图上,徐州剪纸与汉画像石也相似。汉画像石画面充实、构图饱满、散点透视、分层叙事、别具特色。汉画像石的拓片艺术与徐州民间剪纸艺术具有相同的美感,但徐州剪纸的场景和形象造型与汉画像石同样具有连续、均衡、对称等图形美要素。剪纸作品构图具有大胆、大气的特性,画面充实饱满,感染力、视觉冲击力强大。汉画的沃土培育了一大批民间剪纸艺术家。比如徐,剪纸艺术家吴国本,他创作的《汉之魂》荣获了第二届国际剪纸大赛铜奖。此外,还有刘毅、张丽君、孟宪云、孟庆刚、尹明仁等剪纸艺术家。

古黄河边的徐州人民把两汉文化深深融入血脉当中,创造和发展了具有徐州特色的民间剪纸艺术。作为新一代徐州人,我们有责任继往开来,为徐州的民间艺术发展锦上添花。

汉画艺术范文篇2

关键词:室内设计;汉画

1关于南阳汉画

南阳汉画像砖、画像石的神秘气息、浪漫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特征,形成中华民族的本土艺术精神,汉画像中的动物、神兽和人物、仙灵在形象特征表现上运用了想象、奇幻、夸张、神似的手法,生动奇丽,暗示性地传达了汉画的精神内涵与品质,南阳汉画的奇幻神似的形象特征,在超越时代局限的同时,在艺术成就上实现了艺术的精神内涵创造和艺术形式内涵创造的完美结合,艺术表现方面比较多样化:

(1)雕刻技法多样化,主要可分为平面阴线刻,凹面阴线刻,平面剔底浅浮雕、横竖纹衬底浅浮雕以及局部的高浮雕等。其中又以横竖纹衬底和平面剔底浅浮雕为最多。(2)画面布局疏朗,主题鲜明突出。(3)形象刻画不饰细部,注重整体效果。简略的大轮廓显示出粗犷、豪放的审美特点,(4)恰当的夸张和变形,使南阳汉画迸发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气势,(5)画像线条流畅,动感强烈,如行云流水,又似轻歌曼舞,充盈着浪漫、洒脱的美学情趣。

2室内空间现状问题透视

室内设计在我国成为一门专业仅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经历了对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派作品的学习、模仿甚至抄袭的启蒙扫盲之后,中国室内设计开始步入了自己的创新阶段。不少室内建筑师已经在思考如何“创新”,如何“体现地域文化元素”,提出“本国特色”的需求,应用某些手法已反映了是在不自觉地应用某种艺术文化元素。

室内设计元素的开发需要中国室内建筑师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将认识向理论高度升华。同时,室内设计又是多元的,除了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外还有精神需求、文化需求、物质需求、使用需求、环境质量需求……所以我们对室内设计理论的探索也必定是多元而又丰富多彩的。

3汉画在室内空间的应用

3.1风格定位

(1)中国古典风格。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文化主干,强调的“礼”制约着中国伦理道德,也制约着人们的生活起居、伦理观念,民俗礼教的载体,在比较封闭的室内,主仆分明、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既能分割,又便与联系。在传统建筑装饰中追求个性的无拘无束、妙肖自然,“丰富完满之美”“空灵脱俗之美”“天人合一”之意境之美,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注重理想浪漫的“神似”及“情”与“理”交融,同时影响到室内的陈设,所以汉画作为中国古典设计元素足已体现出“礼”的境界。

(2)新古典风格。

①“形散神聚”是新古典的主要特点。在注重装饰效果的同时,用现代的手法和材质还原古典气质,新古典具备了古典与现代的双重审美效果,完美的结合也让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②讲求风格,在造型设计的不是仿古,也不是复古而是追求神似。③用简化的手法、现代的材料和加工技术去追求传统式样的大致轮廓特点。

新古典设计风格在当今室内设计中是比较流行的,在室内装饰上可以采用现代的手法和材料将汉画的体现出来,勾勒出汉画的轮廓,在空间增添出古典的气息,文化的韵味。

(3)帝国主义风格。

帝国风格作为法国第一帝国时期的一种风格,它显示一种权威,以男性为中心,线条硬朗,气派豪放。在举行第28届雅典奥运会时,中国与希腊联合发行《奥运会从雅典到北京》纪念邮票,其中的“北京天坛祈年殿”邮票背景衬图及小版张边饰采用了南阳汉画像石——武士,从而展现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达到一种文化交融的效果。由此,我们尝试可以在此风格的装修中加些汉画元素。帝国主义风格体现的都是些硬直的线条,汉画一般体现的是曲线,当一种风格体现硬直的线条时,曲线的运用更加重要。帝国主义风格是炫耀般的,毫不掩饰的,高调的,汉画则需是含蓄内敛与低调的,这样的搭配在不动声色中达到视觉平衡、做到以柔克刚的效果。

(4)新汉代风格。

张锦秋师承梁思成先生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和“和而不同”的创作观,新汉代风格不同于古典风格,它应是现代功能技术与早期文化特征的和谐统一,例如可以利用现代技术表现汉代的设计风格,在跨度、大空间的营造,采光、通风等各技术层面满足内部空间的使用要求,使其成为展厅、浴场、饭店等功能性场所。其次,在表现汉代风格文化的特有气质和内涵上,对空间形式的处理,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将汉代建筑的符号特征经过艺术的加工,创造性的表现出来。例如平直、古朴的檐口,简洁、雄健的柱饰;高耸、气派的石阙等,将这些元素提炼、加工,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加以表现,在建筑细部上对汉画中的人物、动物、植物、文字、几何纹、云气等纹样进行抽象再造,打造质朴、雄浑的新汉代风格,设计中可以在重点区域使用“方”、“圆”为母题组织平面布局,突现“明堂辟雍”的传统理念。色彩上以灰白色为主调,在檐口等重点部位使用红褐色加以点缀,典雅而醒目。

3.2汉画题材的选择

(1)祥瑞、辟邪升仙类,

其中的祥瑞动物有青龙、白虎、鹿、大螺、玄武(龟)、朱雀(凤)等,以及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怪异禽兽。升仙的方式主要有羽人戏龙或乘龙、驾虎骑龟,鹿车、虎车、鱼车等。

(2)舞乐百戏类。

常见的舞蹈有建鼓舞、踏鼓舞、长袖舞、七盘舞等。杂技与幻术项目主要有倒立、飞剑跳丸、冲狭、弄壶、吐火等,

(3)角抵戏类。

其表演形式可分为人与人斗、人与兽斗和兽与兽斗三种,前两种又包括徒手相搏、持械相斗和戴假面具等多种形式,斗兽画像中常见的动物有牛、虎、熊、兕等。

(4)天文星象类。

典型画像有刻有阳乌或三足乌的日轮、刻有蟾或兔的月轮、表现日食天象的“日月合壁”、象征“四宫”二十八宿的“四神”、牛郎织女星、北斗星、苍龙星座、白虎星座、慧星(蚩尤旗)等。

(5)神话传说类。

伏羲、女娲、羲和、常羲、羿射十日、嫦娥奔月、雷公出行、风伯、雨师、河伯鱼车、东王公与西王母等。

(6)装饰图案类。

主要有菱形穿环、菱形套连、十字穿环、三角形图案等数种。

3.3汉画在室内空间界面的体现

(1)墙面,在室内设计中,墙面的装饰效果一直被设计师所重视,也是大部分设计师发挥艺术能力的重要载体。将汉画发挥到墙面的装饰上是不难的事情,采用的材质空间比较大。

(2)吊顶,在室内装修中,一般采用木龙骨做骨架,用石膏板或木材做面板,涂料或壁纸做饰面终饰的藻井式吊顶,做这种吊顶时,我们可以将汉画图案绘制在藻井中间的位置。石膏板吊顶在室内空间应用的非常广泛,这种吊顶一般都采用在空间的四周,这样避免降低空间的高度。这样在吊顶的中间就可以采用汉化的图案。例如,酒店大堂、宾馆的吊顶中间,酒店包间的吊顶中间等等。

(3)隔断。隔断工程,近年来发展较快,许多地区已采用。隔断工程种类繁多,它能代替繁重的抹灰饰面工程,隔断的种类比较多,有活隔断、死隔断、家具隔断、立板隔断、软隔断、推拉式隔断,在隔断上采用汉画艺术是比较灵活的,可以以实体的模式进行绘制,也可以以镂空的模式进行雕刻。

(4)地面。理石拼花在大堂空间的人口处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常采用的理石拼花均为一些几何图案,造型比较单一,缺少一些艺术特色和文化特点,如果在理石拼花上采用汉画的图案一定会增添不少艺术效果。

3.4汉画在室内空间的制作方法

(1)绘画。汉画是中国两汉时期的艺术,其所涵盖的内容主要是两部分:其一为绘画(壁画、帛画、漆画、色油画、各种器绘等)。

汉画艺术范文篇3

南阳汉画像砖、画像石的神秘气息、浪漫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特征,形成中华民族的本土艺术精神,汉画像中的动物、神兽和人物、仙灵在形象特征表现上运用了想象、奇幻、夸张、神似的手法,生动奇丽,暗示性地传达了汉画的精神内涵与品质,南阳汉画的奇幻神似的形象特征,在超越时代局限的同时,在艺术成就上实现了艺术的精神内涵创造和艺术形式内涵创造的完美结合,艺术表现方面比较多样化:

(1)雕刻技法多样化,主要可分为平面阴线刻,凹面阴线刻,平面剔底浅浮雕、横竖纹衬底浅浮雕以及局部的高浮雕等。其中又以横竖纹衬底和平面剔底浅浮雕为最多。(2)画面布局疏朗,主题鲜明突出。(3)形象刻画不饰细部,注重整体效果。简略的大轮廓显示出粗犷、豪放的审美特点,(4)恰当的夸张和变形,使南阳汉画迸发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气势,(5)画像线条流畅,动感强烈,如行云流水,又似轻歌曼舞,充盈着浪漫、洒脱的美学情趣。

2室内空间现状问题透视

室内设计在我国成为一门专业仅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经历了对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派作品的学习、模仿甚至抄袭的启蒙扫盲之后,中国室内设计开始步入了自己的创新阶段。不少室内建筑师已经在思考如何“创新”,如何“体现地域文化元素”,提出“本国特色”的需求,应用某些手法已反映了是在不自觉地应用某种艺术文化元素。

室内设计元素的开发需要中国室内建筑师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将认识向理论高度升华。同时,室内设计又是多元的,除了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外还有精神需求、文化需求、物质需求、使用需求、环境质量需求……所以我们对室内设计理论的探索也必定是多元而又丰富多彩的。

3汉画在室内空间的应用

3.1风格定位

(1)中国古典风格。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文化主干,强调的“礼”制约着中国伦理道德,也制约着人们的生活起居、伦理观念,民俗礼教的载体,在比较封闭的室内,主仆分明、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既能分割,又便与联系。在传统建筑装饰中追求个性的无拘无束、妙肖自然,“丰富完满之美”“空灵脱俗之美”“天人合一”之意境之美,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注重理想浪漫的“神似”及“情”与“理”交融,同时影响到室内的陈设,所以汉画作为中国古典设计元素足已体现出“礼”的境界。

(2)新古典风格。

①“形散神聚”是新古典的主要特点。在注重装饰效果的同时,用现代的手法和材质还原古典气质,新古典具备了古典与现代的双重审美效果,完美的结合也让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②讲求风格,在造型设计的不是仿古,也不是复古而是追求神似。③用简化的手法、现代的材料和加工技术去追求传统式样的大致轮廓特点。

新古典设计风格在当今室内设计中是比较流行的,在室内装饰上可以采用现代的手法和材料将汉画的体现出来,勾勒出汉画的轮廓,在空间增添出古典的气息,文化的韵味。

(3)帝国主义风格。

帝国风格作为法国第一帝国时期的一种风格,它显示一种权威,以男性为中心,线条硬朗,气派豪放。在举行第28届雅典奥运会时,中国与希腊联合发行《奥运会从雅典到北京》纪念邮票,其中的“北京天坛祈年殿”邮票背景衬图及小版张边饰采用了南阳汉画像石——武士,从而展现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达到一种文化交融的效果。由此,我们尝试可以在此风格的装修中加些汉画元素。帝国主义风格体现的都是些硬直的线条,汉画一般体现的是曲线,当一种风格体现硬直的线条时,曲线的运用更加重要。帝国主义风格是炫耀般的,毫不掩饰的,高调的,汉画则需是含蓄内敛与低调的,这样的搭配在不动声色中达到视觉平衡、做到以柔克刚的效果。

(4)新汉代风格。

张锦秋师承梁思成先生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和“和而不同”的创作观,新汉代风格不同于古典风格,它应是现代功能技术与早期文化特征的和谐统一,例如可以利用现代技术表现汉代的设计风格,在跨度、大空间的营造,采光、通风等各技术层面满足内部空间的使用要求,使其成为展厅、浴场、饭店等功能性场所。其次,在表现汉代风格文化的特有气质和内涵上,对空间形式的处理,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将汉代建筑的符号特征经过艺术的加工,创造性的表现出来。例如平直、古朴的檐口,简洁、雄健的柱饰;高耸、气派的石阙等,将这些元素提炼、加工,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加以表现,在建筑细部上对汉画中的人物、动物、植物、文字、几何纹、云气等纹样进行抽象再造,打造质朴、雄浑的新汉代风格,设计中可以在重点区域使用“方”、“圆”为母题组织平面布局,突现“明堂辟雍”的传统理念。色彩上以灰白色为主调,在檐口等重点部位使用红褐色加以点缀,典雅而醒目。

3.2汉画题材的选择

(1)祥瑞、辟邪升仙类,

其中的祥瑞动物有青龙、白虎、鹿、大螺、玄武(龟)、朱雀(凤)等,以及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怪异禽兽。升仙的方式主要有羽人戏龙或乘龙、驾虎骑龟,鹿车、虎车、鱼车等。

(2)舞乐百戏类。

常见的舞蹈有建鼓舞、踏鼓舞、长袖舞、七盘舞等。杂技与幻术项目主要有倒立、飞剑跳丸、冲狭、弄壶、吐火等,

(3)角抵戏类。

其表演形式可分为人与人斗、人与兽斗和兽与兽斗三种,前两种又包括徒手相搏、持械相斗和戴假面具等多种形式,斗兽画像中常见的动物有牛、虎、熊、兕等。

(4)天文星象类。

典型画像有刻有阳乌或三足乌的日轮、刻有蟾或兔的月轮、表现日食天象的“日月合壁”、象征“四宫”二十八宿的“四神”、牛郎织女星、北斗星、苍龙星座、白虎星座、慧星(蚩尤旗)等。

(5)神话传说类。

伏羲、女娲、羲和、常羲、羿射十日、嫦娥奔月、雷公出行、风伯、雨师、河伯鱼车、东王公与西王母等。

(6)装饰图案类。

主要有菱形穿环、菱形套连、十字穿环、三角形图案等数种。

3.3汉画在室内空间界面的体现

(1)墙面,在室内设计中,墙面的装饰效果一直被设计师所重视,也是大部分设计师发挥艺术能力的重要载体。将汉画发挥到墙面的装饰上是不难的事情,采用的材质空间比较大。

(2)吊顶,在室内装修中,一般采用木龙骨做骨架,用石膏板或木材做面板,涂料或壁纸做饰面终饰的藻井式吊顶,做这种吊顶时,我们可以将汉画图案绘制在藻井中间的位置。石膏板吊顶在室内空间应用的非常广泛,这种吊顶一般都采用在空间的四周,这样避免降低空间的高度。这样在吊顶的中间就可以采用汉化的图案。例如,酒店大堂、宾馆的吊顶中间,酒店包间的吊顶中间等等。

(3)隔断。隔断工程,近年来发展较快,许多地区已采用。隔断工程种类繁多,它能代替繁重的抹灰饰面工程,隔断的种类比较多,有活隔断、死隔断、家具隔断、立板隔断、软隔断、推拉式隔断,在隔断上采用汉画艺术是比较灵活的,可以以实体的模式进行绘制,也可以以镂空的模式进行雕刻。

(4)地面。理石拼花在大堂空间的人口处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常采用的理石拼花均为一些几何图案,造型比较单一,缺少一些艺术特色和文化特点,如果在理石拼花上采用汉画的图案一定会增添不少艺术效果。

3.4汉画在室内空间的制作方法

(1)绘画。汉画是中国两汉时期的艺术,其所涵盖的内容主要是两部分:其一为绘画(壁画、帛画、漆画、色油画、各种器绘等)。

(2)浮雕,汉画所涵盖的内容的另一部分为画像石、画像砖、画像镜、瓦当等浮雕及其拓片。

(3)雕刻,雕刻技法多样化。主要可分为平面阴线刻,凹面阴线刻,平面剔底浅浮雕,横竖纹衬底浅浮雕以及局部的高浮雕等,其中又以横竖纹衬底和平面剔底浅浮雕为最多。雕刻山来的汉画作品可作为空间的隔断、或直接挂在背景墙上作为装饰。

汉画艺术范文篇4

关键词:室内设计;汉画

1关于南阳汉画

南阳汉画像砖、画像石的神秘气息、浪漫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特征,形成中华民族的本土艺术精神,汉画像中的动物、神兽和人物、仙灵在形象特征表现上运用了想象、奇幻、夸张、神似的手法,生动奇丽,暗示性地传达了汉画的精神内涵与品质,南阳汉画的奇幻神似的形象特征,在超越时代局限的同时,在艺术成就上实现了艺术的精神内涵创造和艺术形式内涵创造的完美结合,艺术表现方面比较多样化:

(1)雕刻技法多样化,主要可分为平面阴线刻,凹面阴线刻,平面剔底浅浮雕、横竖纹衬底浅浮雕以及局部的高浮雕等。其中又以横竖纹衬底和平面剔底浅浮雕为最多。(2)画面布局疏朗,主题鲜明突出。(3)形象刻画不饰细部,注重整体效果。简略的大轮廓显示出粗犷、豪放的审美特点,(4)恰当的夸张和变形,使南阳汉画迸发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气势,(5)画像线条流畅,动感强烈,如行云流水,又似轻歌曼舞,充盈着浪漫、洒脱的美学情趣。

2室内空间现状问题透视

室内设计在我国成为一门专业仅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经历了对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派作品的学习、模仿甚至抄袭的启蒙扫盲之后,中国室内设计开始步入了自己的创新阶段。不少室内建筑师已经在思考如何“创新”,如何“体现地域文化元素”,提出“本国特色”的需求,应用某些手法已反映了是在不自觉地应用某种艺术文化元素。

室内设计元素的开发需要中国室内建筑师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将认识向理论高度升华。同时,室内设计又是多元的,除了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外还有精神需求、文化需求、物质需求、使用需求、环境质量需求……所以我们对室内设计理论的探索也必定是多元而又丰富多彩的。

3汉画在室内空间的应用

3.1风格定位

(1)中国古典风格。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文化主干,强调的“礼”制约着中国伦理道德,也制约着人们的生活起居、伦理观念,民俗礼教的载体,在比较封闭的室内,主仆分明、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既能分割,又便与联系。在传统建筑装饰中追求个性的无拘无束、妙肖自然,“丰富完满之美”“空灵脱俗之美”“天人合一”之意境之美,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注重理想浪漫的“神似”及“情”与“理”交融,同时影响到室内的陈设,所以汉画作为中国古典设计元素足已体现出“礼”的境界。

(2)新古典风格。

①“形散神聚”是新古典的主要特点。在注重装饰效果的同时,用现代的手法和材质还原古典气质,新古典具备了古典与现代的双重审美效果,完美的结合也让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②讲求风格,在造型设计的不是仿古,也不是复古而是追求神似。③用简化的手法、现代的材料和加工技术去追求传统式样的大致轮廓特点。

新古典设计风格在当今室内设计中是比较流行的,在室内装饰上可以采用现代的手法和材料将汉画的体现出来,勾勒出汉画的轮廓,在空间增添出古典的气息,文化的韵味。

(3)帝国主义风格。

帝国风格作为法国第一帝国时期的一种风格,它显示一种权威,以男性为中心,线条硬朗,气派豪放。在举行第28届雅典奥运会时,中国与希腊联合发行《奥运会从雅典到北京》纪念邮票,其中的“北京天坛祈年殿”邮票背景衬图及小版张边饰采用了南阳汉画像石——武士,从而展现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达到一种文化交融的效果。由此,我们尝试可以在此风格的装修中加些汉画元素。帝国主义风格体现的都是些硬直的线条,汉画一般体现的是曲线,当一种风格体现硬直的线条时,曲线的运用更加重要。帝国主义风格是炫耀般的,毫不掩饰的,高调的,汉画则需是含蓄内敛与低调的,这样的搭配在不动声色中达到视觉平衡、做到以柔克刚的效果。

(4)新汉代风格。

张锦秋师承梁思成先生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和“和而不同”的创作观,新汉代风格不同于古典风格,它应是现代功能技术与早期文化特征的和谐统一,例如可以利用现代技术表现汉代的设计风格,在跨度、大空间的营造,采光、通风等各技术层面满足内部空间的使用要求,使其成为展厅、浴场、饭店等功能性场所。其次,在表现汉代风格文化的特有气质和内涵上,对空间形式的处理,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将汉代建筑的符号特征经过艺术的加工,创造性的表现出来。例如平直、古朴的檐口,简洁、雄健的柱饰;高耸、气派的石阙等,将这些元素提炼、加工,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加以表现,在建筑细部上对汉画中的人物、动物、植物、文字、几何纹、云气等纹样进行抽象再造,打造质朴、雄浑的新汉代风格,设计中可以在重点区域使用“方”、“圆”为母题组织平面布局,突现“明堂辟雍”的传统理念。色彩上以灰白色为主调,在檐口等重点部位使用红褐色加以点缀,典雅而醒目。3.2汉画题材的选择

(1)祥瑞、辟邪升仙类,

其中的祥瑞动物有青龙、白虎、鹿、大螺、玄武(龟)、朱雀(凤)等,以及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怪异禽兽。升仙的方式主要有羽人戏龙或乘龙、驾虎骑龟,鹿车、虎车、鱼车等。

(2)舞乐百戏类。

常见的舞蹈有建鼓舞、踏鼓舞、长袖舞、七盘舞等。杂技与幻术项目主要有倒立、飞剑跳丸、冲狭、弄壶、吐火等,

(3)角抵戏类。

其表演形式可分为人与人斗、人与兽斗和兽与兽斗三种,前两种又包括徒手相搏、持械相斗和戴假面具等多种形式,斗兽画像中常见的动物有牛、虎、熊、兕等。

(4)天文星象类。

典型画像有刻有阳乌或三足乌的日轮、刻有蟾或兔的月轮、表现日食天象的“日月合壁”、象征“四宫”二十八宿的“四神”、牛郎织女星、北斗星、苍龙星座、白虎星座、慧星(蚩尤旗)等。

(5)神话传说类。

伏羲、女娲、羲和、常羲、羿射十日、嫦娥奔月、雷公出行、风伯、雨师、河伯鱼车、东王公与西王母等。

(6)装饰图案类。

主要有菱形穿环、菱形套连、十字穿环、三角形图案等数种。

3.3汉画在室内空间界面的体现

(1)墙面,在室内设计中,墙面的装饰效果一直被设计师所重视,也是大部分设计师发挥艺术能力的重要载体。将汉画发挥到墙面的装饰上是不难的事情,采用的材质空间比较大。

(2)吊顶,在室内装修中,一般采用木龙骨做骨架,用石膏板或木材做面板,涂料或壁纸做饰面终饰的藻井式吊顶,做这种吊顶时,我们可以将汉画图案绘制在藻井中间的位置。石膏板吊顶在室内空间应用的非常广泛,这种吊顶一般都采用在空间的四周,这样避免降低空间的高度。这样在吊顶的中间就可以采用汉化的图案。例如,酒店大堂、宾馆的吊顶中间,酒店包间的吊顶中间等等。

(3)隔断。隔断工程,近年来发展较快,许多地区已采用。隔断工程种类繁多,它能代替繁重的抹灰饰面工程,隔断的种类比较多,有活隔断、死隔断、家具隔断、立板隔断、软隔断、推拉式隔断,在隔断上采用汉画艺术是比较灵活的,可以以实体的模式进行绘制,也可以以镂空的模式进行雕刻。

(4)地面。理石拼花在大堂空间的人口处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常采用的理石拼花均为一些几何图案,造型比较单一,缺少一些艺术特色和文化特点,如果在理石拼花上采用汉画的图案一定会增添不少艺术效果。

3.4汉画在室内空间的制作方法

(1)绘画。汉画是中国两汉时期的艺术,其所涵盖的内容主要是两部分:其一为绘画(壁画、帛画、漆画、色油画、各种器绘等)。

汉画艺术范文篇5

摘要:将南阳汉画艺术作为室内空间的设计元素进行探索。在探索中总结,室内设计元素的开发需要中国室内建筑师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将认识向理论高度升华。

1关于南阳汉画

南阳汉画像砖、画像石的神秘气息、浪漫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特征,形成中华民族的本土艺术精神,汉画像中的动物、神兽和人物、仙灵在形象特征表现上运用了想象、奇幻、夸张、神似的手法,生动奇丽,暗示性地传达了汉画的精神内涵与品质,南阳汉画的奇幻神似的形象特征,在超越时代局限的同时,在艺术成就上实现了艺术的精神内涵创造和艺术形式内涵创造的完美结合,艺术表现方面比较多样化:

(1)雕刻技法多样化,主要可分为平面阴线刻,凹面阴线刻,平面剔底浅浮雕、横竖纹衬底浅浮雕以及局部的高浮雕等。其中又以横竖纹衬底和平面剔底浅浮雕为最多。(2)画面布局疏朗,主题鲜明突出。(3)形象刻画不饰细部,注重整体效果。简略的大轮廓显示出粗犷、豪放的审美特点,(4)恰当的夸张和变形,使南阳汉画迸发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气势,(5)画像线条流畅,动感强烈,如行云流水,又似轻歌曼舞,充盈着浪漫、洒脱的美学情趣。

2室内空间现状问题透视

室内设计在我国成为一门专业仅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经历了对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派作品的学习、模仿甚至抄袭的启蒙扫盲之后,中国室内设计开始步入了自己的创新阶段。不少室内建筑师已经在思考如何“创新”,如何“体现地域文化元素”,提出“本国特色”的需求,应用某些手法已反映了是在不自觉地应用某种艺术文化元素。

室内设计元素的开发需要中国室内建筑师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将认识向理论高度升华。同时,室内设计又是多元的,除了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外还有精神需求、文化需求、物质需求、使用需求、环境质量需求……所以我们对室内设计理论的探索也必定是多元而又丰富多彩的。

3汉画在室内空间的应用

3.1风格定位

(1)中国古典风格。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文化主干,强调的“礼”制约着中国伦理道德,也制约着人们的生活起居、伦理观念,民俗礼教的载体,在比较封闭的室内,主仆分明、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既能分割,又便与联系。在传统建筑装饰中追求个性的无拘无束、妙肖自然,“丰富完满之美”“空灵脱俗之美”“天人合一”之意境之美,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注重理想浪漫的“神似”及“情”与“理”交融,同时影响到室内的陈设,所以汉画作为中国古典设计元素足已体现出“礼”的境界。

(2)新古典风格。

①“形散神聚”是新古典的主要特点。在注重装饰效果的同时,用现代的手法和材质还原古典气质,新古典具备了古典与现代的双重审美效果,完美的结合也让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②讲求风格,在造型设计的不是仿古,也不是复古而是追求神似。③用简化的手法、现代的材料和加工技术去追求传统式样的大致轮廓特点。

新古典设计风格在当今室内设计中是比较流行的,在室内装饰上可以采用现代的手法和材料将汉画的体现出来,勾勒出汉画的轮廓,在空间增添出古典的气息,文化的韵味。

(3)帝国主义风格。

帝国风格作为法国第一帝国时期的一种风格,它显示一种权威,以男性为中心,线条硬朗,气派豪放。在举行第28届雅典奥运会时,中国与希腊联合发行《奥运会从雅典到北京》纪念邮票,其中的“北京天坛祈年殿”邮票背景衬图及小版张边饰采用了南阳汉画像石——武士,从而展现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达到一种文化交融的效果。由此,我们尝试可以在此风格的装修中加些汉画元素。帝国主义风格体现的都是些硬直的线条,汉画一般体现的是曲线,当一种风格体现硬直的线条时,曲线的运用更加重要。帝国主义风格是炫耀般的,毫不掩饰的,高调的,汉画则需是含蓄内敛与低调的,这样的搭配在不动声色中达到视觉平衡、做到以柔克刚的效果。

(4)新汉代风格。

张锦秋师承梁思成先生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和“和而不同”的创作观,新汉代风格不同于古典风格,它应是现代功能技术与早期文化特征的和谐统一,例如可以利用现代技术表现汉代的设计风格,在跨度、大空间的营造,采光、通风等各技术层面满足内部空间的使用要求,使其成为展厅、浴场、饭店等功能性场所。其次,在表现汉代风格文化的特有气质和内涵上,对空间形式的处理,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将汉代建筑的符号特征经过艺术的加工,创造性的表现出来。例如平直、古朴的檐口,简洁、雄健的柱饰;高耸、气派的石阙等,将这些元素提炼、加工,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加以表现,在建筑细部上对汉画中的人物、动物、植物、文字、几何纹、云气等纹样进行抽象再造,打造质朴、雄浑的新汉代风格,设计中可以在重点区域使用“方”、“圆”为母题组织平面布局,突现“明堂辟雍”的传统理念。色彩上以灰白色为主调,在檐口等重点部位使用红褐色加以点缀,典雅而醒目。

3.2汉画题材的选择

(1)祥瑞、辟邪升仙类,

其中的祥瑞动物有青龙、白虎、鹿、大螺、玄武(龟)、朱雀(凤)等,以及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怪异禽兽。升仙的方式主要有羽人戏龙或乘龙、驾虎骑龟,鹿车、虎车、鱼车等。

(2)舞乐百戏类。

常见的舞蹈有建鼓舞、踏鼓舞、长袖舞、七盘舞等。杂技与幻术项目主要有倒立、飞剑跳丸、冲狭、弄壶、吐火等,

(3)角抵戏类。

其表演形式可分为人与人斗、人与兽斗和兽与兽斗三种,前两种又包括徒手相搏、持械相斗和戴假面具等多种形式,斗兽画像中常见的动物有牛、虎、熊、兕等。

(4)天文星象类。

典型画像有刻有阳乌或三足乌的日轮、刻有蟾或兔的月轮、表现日食天象的“日月合壁”、象征“四宫”二十八宿的“四神”、牛郎织女星、北斗星、苍龙星座、白虎星座、慧星(蚩尤旗)等。

(5)神话传说类。

伏羲、女娲、羲和、常羲、羿射十日、嫦娥奔月、雷公出行、风伯、雨师、河伯鱼车、东王公与西王母等。

(6)装饰图案类。

主要有菱形穿环、菱形套连、十字穿环、三角形图案等数种。

3.3汉画在室内空间界面的体现

(1)墙面,在室内设计中,墙面的装饰效果一直被设计师所重视,也是大部分设计师发挥艺术能力的重要载体。将汉画发挥到墙面的装饰上是不难的事情,采用的材质空间比较大。

(2)吊顶,在室内装修中,一般采用木龙骨做骨架,用石膏板或木材做面板,涂料或壁纸做饰面终饰的藻井式吊顶,做这种吊顶时,我们可以将汉画图案绘制在藻井中间的位置。石膏板吊顶在室内空间应用的非常广泛,这种吊顶一般都采用在空间的四周,这样避免降低空间的高度。这样在吊顶的中间就可以采用汉化的图案。例如,酒店大堂、宾馆的吊顶中间,酒店包间的吊顶中间等等。

(3)隔断。隔断工程,近年来发展较快,许多地区已采用。隔断工程种类繁多,它能代替繁重的抹灰饰面工程,隔断的种类比较多,有活隔断、死隔断、家具隔断、立板隔断、软隔断、推拉式隔断,在隔断上采用汉画艺术是比较灵活的,可以以实体的模式进行绘制,也可以以镂空的模式进行雕刻。

(4)地面。理石拼花在大堂空间的人口处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常采用的理石拼花均为一些几何图案,造型比较单一,缺少一些艺术特色和文化特点,如果在理石拼花上采用汉画的图案一定会增添不少艺术效果。

3.4汉画在室内空间的制作方法

(1)绘画。汉画是中国两汉时期的艺术,其所涵盖的内容主要是两部分:其一为绘画(壁画、帛画、漆画、色油画、各种器绘等)。

汉画艺术范文篇6

关键词:画像;艺术;初探

在我国古代,较为重视丧葬礼仪,特别是两汉时期的厚葬,形成当时社会的特色。到汉武帝时,经济发展和封建政权日益兴盛,国富民强,使富有者不仅在活着的时候追求物质享受,还竞相耗资用砖石构筑地下墓室,厚葬之风愈演愈烈。

汉画像石墓是土著豪强、贵族的冥宅,在我国汉代最为流行,并且形成高潮。汉画像石是我国两汉时期嵌饰于墓室、祠堂、墓阙及其他建筑物上的石质装饰画,也是一种特殊的石刻画。它始于西汉末期,兴盛于东汉晚期,之后随着东汉王朝的灭亡,汉画像石也随之消失,被人们所淡忘。早年的画像内容较简单,雕刻也较粗糙,内容以写实为主,到东汉初、中期画像内容较丰富,题材较广泛,到东汉晚期,画像内容更为丰富,范围较广泛,雕刻技法由平面剔地阴线刻,出现了平面剔地浅浮雕,画像石进入了鼎盛时期。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灿明珠。

吕梁汉画像石据纪年墓记载,全部属东汉晚期汉恒帝、汉灵帝时期的遗作,此时的汉画像石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它不仅保留了初期“点缀政教”的意义,而且还有着晋西北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形象地再现了两千年前晋西北各种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及民间俗习的许多生动场景和时代特征。

吕梁是山西汉画像石唯一出土地,也是全国汉画像石集中分布区域之一,吕梁汉画像石主要出土地是离石马茂庄一带,目前,吕梁所出土的汉画像石90%出土于马茂庄村周边的三川河流域一带。吕梁汉画像石全部出土于墓葬。画像石墓多为砖室结构,有单室、双室、三室,较复杂的有四室,特殊的墓葬还在墓门外左右设置小耳室。墓葬前室大于后室、左右耳室,多为券顶或穹隆顶,墓葬前后长在7m左右,前室一般宽在3m左右,后室、左右耳室—般宽2,5m左右。墓底距地表深一般在5m~9m。

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墓门处和前室四壁,少则5块,多达28块,墓门处由一门楣石,二门框石,二门扉石组成,前室四壁由立石、横额石组成,有的因横额石较长,在横额石中间加石柱或带石栌斗的石柱支撑,石柱上一般墨题或石刻铭文,记载墓主人简平和下葬的时间。

吕梁汉画像石题材内容较丰富,场面宏大,除反映现实生活内容的题材外,一半以上是刻绘祥禽异兽之类“吉祥”内容和神话传说,门扉画像全部为朱雀铺首衔环,部分下部也刻绘神兽。朱雀展翅欲飞,曲颈嘶鸣,据说“朱雀飞鸣,天下太平”。朱雀是方位神,也是吉祥鸟。铺首衔环刻在墓门上,是门户的标志,铺首应为饕餮的演变,刻在墓门上也是为了驱邪避不祥。门楣画像多刻绘墓主人的车马出行或郊外狩猎的场面。左右门框画像上层多为跽坐在一层或二层云柱悬圃之上,戴冠(胜)着袍的东王公、西王母,手举仙草或不死之药。下部一般刻绘持慧、拥盾的门吏。横额画像石多为车马出行图、祭祀图、升仙图。画像石一般都有边饰。分单边饰,边饰占画面的1,3,双边饰即上下、左右边饰,少量画像石上有三边饰、四边饰或无边饰。边饰图案以蔓草状云气纹为主,部分边饰有勾莲云纹、连弧纹、窃曲龙纹等,少量边饰中还刻绘各种祥禽瑞兽。综合这些画像内容,吕梁汉画像从画像内容大致可分为:①现实生活:庄园,郊外狩猎,宴饮,乐舞,车马出行,侍者迎送(捧盾,执慧,拿棒,持戟,持笏等);②祥禽瑞兽:朱雀、铺首、虎、豹、双头兽、龙马等;③神话传说:东王公,西王母,鸡首人身神人,牛首人身神人,羽人,云车飞升,青乌;④历史故事:火牛阵,窃符救赵;⑤装饰图案:蔓草云纹,勾莲云纹,柿椅纹,如意纹,连弧纹,窃曲龙纹,几何图形纹等。这些画像内容,在画像石上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构成一幅幅横竖不同的、有血有肉的石画。

吕梁汉画像石构图内容基本相同,在已发现的画像内容中,门楣画像内容,全部为上下层构图,上边饰为装饰图案,多为云气纹,下层为车马出行图,少量的还有狩猎图,左右门框画像内容,上部分别为跽坐在云柱悬圃之上的东王公、西王母,下部分别为持慧拥盾的门吏或迎送的门吏。但2004年7月,在离石三川河畔王家坡村出土的5块汉画像石,画像内容,构图布局十分特殊。匠师在内容表现上大胆采用了新的手法,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逼真,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一幅生动画面。门楣画像同样上下层构图,上层仍为如意云纹边饰,但下层主题图案整幅为窃曲龙纹图。刻绘的十分华美。左右门框画像也没有刻绘东王公。西王母,而且整幅画面分别为持慧拥盾的门吏。门扉画像非常简洁明了、粗旷豪放,这组画像石的构图、布局形式,突破了以往门楣画像为车马出行图,左右门框为东王公、西王母,门吏构图内容的贯例,而且画像细部墨线描绘的十分清晰,细致、均匀、流畅、规整,十分珍贵。这组画像石除了构图布局奇特和艺术魅力外,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构图布局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公务员之家

吕梁汉画像石石材,大部分为本地产的细密砂质页岩,石质软,易吸水,易风化,呈红褐色或灰绿色,首先将选好的石材,进行削凿磨出要刻绘的一面,由画师以简练概括的线条勾图,再由石匠将其人物、动物、车骑等物像轮廓外剔地平铲,取得整体造型,刻成浅浮雕作品,画像中的细部不作雕刻,用纤细流畅的墨线勾绘出人物形象,衣物皱褶、动物羽翼及车马配饰等物像细部的神态,起到以笔代刀的作用,其画像构图有紧有松,夸张得体,刻画凝重醒目,形象洗练质朴,而且又因雕刻极浅,经宣纸拓出后,产生类似剪影的效果。虽然细部无雕刻,但它给人视觉上的立体感和冲击力,给人的印象和艺术效果是完整的,马的奔腾,疾驰的车辆,聚精会神的驭者,飞动摇曳的舞者,威严的护卫,雄猛的虎、矫健的鹿,还有神话传说的东王公、西王母,肩生双翼的羽人,通过墨线的勾勒,简洁的刀法,把传形、传神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一幅幅画面充满了动感,充满了力量,充满了感情的变化,使静止的画面反映出生动而活泼的内容,反映出东汉晚期画像石的艺术和表现能力。

画像石在传神的刀笔下,生动地展现了不同地位、不同职业人的精神面貌,头戴三梁冠的车王公。戴胜着袍高坐在悬圃之上的西王母,官吏贵族墓主人的郊外狩猎。浩浩荡荡的车马出行,门吏、侍人的迎来送往,车骑导引的自信,兽头形、双耳、独角、方眼、呲牙咧嘴的铺兽,形态飘逸、高视阔步、展翅;翘尾欲飞的朱雀,通过对其造型的夸张,加上艳丽的色彩,不仅增加了祥瑞的气氛,而且显得雍容华贵,气宇轩昂,迥然不凡,同时收到传神的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离石石盘出土的汉画像石,虽然在雕刻技法上较前出土的一样,但镌刻精美,画像内容丰富,构图生动,画面上还清晰地保留有当时画像的墨线稿和用墨斗一类工具打的墨线。珍贵的是在墨线勾勒起稿后,剔地平铲突出要表现的物像轮廓外,在凸起部分的物像上加施彩色,而且色彩保存非常完好,所施彩色浓淡相宜,使画面更加明快醒目,使呆板的画面更加活泼,充满了浓郁的浪漫,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汉画艺术范文篇7

关键词:汉画神话艺术时代精神

汉画,被人们誉为汉代的百科全书,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向我们诉说着那个时代的物质生活与精神风貌。神话作为汉画的一大表现主题,从一个侧面曲折地再现了两汉先民们的宗教意识与情感追求,汉画神话艺术形象不仅承袭了上古神话的遗传基因,更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它以生动传神的艺术造型符号成为传递文化信息的载体,揭示了历史赋予它的时代精神。

神话肇始于人类幼稚的童年时代,它是初期人类与自然进行艰难抗争的产物,各种动物图腾、超自然英雄神的塑造都是在原始人对自然力的恐惧、崇拜意念中诞生的。随着这种自然力被战胜,神话也就消失了。但原始古老的神话原型却以文化遗产的形式积淀在代代相传的民俗之中而成为永恒。就历代遗存下来的神话美术作品而言,从简单的原始岩画、殷周青铜器上的纹饰,到春秋战国时代的帛画、漆画,不论从数量还是造型艺术水平方面来看,都无法与丰富多彩的汉画神话艺术相媲美。

汉画中的神话艺术形象奠定了中国美术神化的基石,古人用优美的神话故事和生动的神灵形象来装饰墓葬(或祠堂),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艺术,而是借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表达一种深沉遥远的精神寄托与宗教情感。日月同辉,北斗闪烁,风伯吹风,雨师洒水,雷神击鼓,龙凤呈祥,玉兔捣药……琳琅满目的神话图像向我们展示着从自然印迹到心灵感悟乃至艺术造型的再创造,其中不仅有原始动物图腾的遗绪,有对大自然威力的膜拜与敬畏,有对人类生命起源的探究,更有对死亡的抗争和对生命永恒的祈望和追求。

当远古人类目睹自然界诸多生物的力量大于人的能力时,自然神灵的崇拜于是产生了,在生物有信仰的支配下,世界上的动植物乃至无机物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属性,汉画中人兽同体神灵形象的塑造与刻画,昭示了人类心灵深处潜藏着一种对自然力量的崇敬意识,是人类与自然在宗教情感中的完美契合,也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精神领域的具体化体现。

人类原本就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自古迄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直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理想生存环境。一幅汉画中,人间往往充满仙界的神秘与灵光,而仙界的构建则又是遵从着世俗的规则。人群中掺杂着仙禽神兽,神仙世界里又可见人的身影。在汉代人的宗教情感中,尘世与天堂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人神之间不仅可以自由往来,而且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身份的转换。具有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又有乐观浪漫情调的民间艺术家们,通过手中神奇的刀笔可以把人间的生活搬到仙界去,让神灵与墓主人共享世俗的欢乐、生活的情趣。人与神在汉画像中浑然一体,人与神友好地相处在同一座墓室空间中,同台歌舞、伎戏同行、车骑游猎。在这种用精神构筑的艺术空间里,在这种象征性的宇宙里,天、地、人乃至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实现了和谐与统一。进入天堂的大门是世俗的双阙造型,天堂中的景象与时间没有两样,也是歌舞饮宴,斗鸡走狗。凡人居住的厅堂楼阁上栖息着神禽瑞兽乃至仙人。天国之神西王母也是头戴发冠、扶几端坐的汉代贵夫人形象,若不是西王母身旁随从的仙禽端兽及半人半兽的神怪,我们很难区分出哪幅画像是仙境,哪幅画像是尘世。总之,这种人神共存于一个世界的构想,应是汉代人力图拓展生存空间,规划未来美好家园的一种情感体验和宗教实践。两汉时代,正是“天人感应”“谶纬迷信”思想盛行的时代,在视死如生、注重厚葬的社会氛围中,汉画作为汉代墓葬艺术,其显著的宗教功利用途是昭然若揭的。而神话作为汉画的主要表现题材也概莫能外。确保墓主人平安升仙及庇佑子孙繁荣富贵便成为宗神仙圣、神禽端兽乃至奇木异草的一致功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神圣护卫,可以确保墓主人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鹿、猴的出现预示着封官进禄,同音相谐,寓意美好。二龙交尾,日月合璧,更体现了阴阳和谐、夫妻好合的情感意愿,这一幅幅绘有具体形象的图画,虽然形式上属于艺术的范畴,但在艺术表象的背后寄托着古人美好的精神因素。这些神话艺术符号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神秘的象征意义。它们体现了汉代人追求理想生活的功利性目的和实用主义心态。

汉代创造的神话世界还有企图扰乱神界秩序和破坏人类美好生活的怪神恶鬼的存在。如穷奇食旱魅、方相逐疫魔等场景的描绘。最终是人类借助善神的力量打败了恶神妖魔,神界又得以相对的平衡与和谐。而刻画这种逐疫驱鬼,镇妖、避邪的目的自然是趋利避害。它曲折地反映了现代人试图战胜自然灾害、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迫切愿望。

汉画艺术范文篇8

关键词:汉画像石雕刻技法艺术特色发展趋势

正文: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

一、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全国各地的画像石,雕刻技法最丰富的是山东、苏北地区。而在山东、苏北地区,济宁、枣庄的画像石雕刻技法种类最多,式样也最全。目前,对济宁、枣庄地区画像石雕刻技法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虽然不多,而综合考察山东或全国画像石雕刻技法的论述中,引用的资料却无不以济宁、枣庄地区为重点。纵观的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主要有六种:

(一)、阴线刻。不管石面光滑或粗糙,图像全部用阴刻线条来表现。多数还在物象轮廓内施刻麻点、虚线或鳞纹,以突出物象质感。例如邹城龙水,枣庄大洼、滕州岗头、兖州农机学校等画像石。也有少数画像石线刻物象内不再刻点、线、纹,例如薛城南常乡画像石和邹城龙水的部分画面。

(二)、凹面线刻。物象轮廓内雕成凹面,物象轮廓用阴线刻成。嘉祥五老洼、邹城师专、济宁师专等地出土的画像石用此刻法。物象外石面有的光滑,有的则刻成竖线纹。

(三)、减地平面线刻。物象轮廓外减地(有深有浅),凸出的物象轮廓平面上再刻阴线或用朱线墨线勾绘,表现物象细部。如嘉祥宋山、邹城野店、梁山后集、泗水陈村、滕州西户口等地,都出土过这种画像石。其中又因对减地方式、深浅和对物像细部表现形式的不同,又分为下列四种:

1、凿纹减地平面线刻:指在图像轮廓外减地留下平行细密的凿纹。

2、铲地平面线刻:指在图像轮廓外减地留下不规则的铲印。

3、深剔地平面线刻:和上述2者不同的是,以上两者凿纹与铲纹极浅。而此技法在图像的轮廓外剔地较深,一般来说约有1到2公分。图像较密集,轮廓外面积也较小。

4、剔地平面线刻:指在图像的轮廓外剔地,而在图像内部细部上,施以朱、墨线条表现,不加刀刻。

(四)浅浮雕。物象轮廓以外减地,物象凸出呈弧面,在物象上按需要刻出不同的弧面,以表现物体各部位的立体效果,有些细部或再施阴线处理。微山两城、邹城郭里、滕州东寺院、台儿庄李庄等地,皆出土过此类画像石。

(五)、高浮雕,减地后物像弧面浮起较高,细部起伏明显,有较强的立体感,如山东安丘墓门额的卧鹿像。

(六)、透雕,把物像的某些部分刻透镂空,使之类似立体的圆雕,如安丘墓中柱的人物像。

因素。

济宁、枣庄的画像石雕刻技法基本涵盖了我国汉画像石雕刻技法的所见种类,而在此区域中又以济宁嘉祥和枣庄滕州的画像石最为精彩。嘉祥武梁祠的汉画像是我国的艺术之宝,多次被收录历史文献之中。

二、嘉祥汉画像石雕刻技法及艺术特色:

嘉祥汉画像石以其精美的雕刻闻名于世,特别是以武梁祠的最为突出。纵观嘉祥地区画像石其雕刻技法主要有四类:

(一)、减地平面阴线刻。这种雕刻技法在嘉祥地区使用的较为广泛。嘉祥武梁祠、宋山、齐山、甸子、南武山等地,都出土过这种画像石。以武梁祠、宋山一批居多。嘉祥地区的减地平面线刻画像石主要是凿纹减地平面线刻。

在制作时先把石面打磨光滑平整,凿纹一般采用较为细密的竖凿纹(徐村有斜纹处理),凿纹一般较浅,图像突出的幅度不大。在图像的刻画上外轮廓线清晰严谨,用线婉转流畅,视觉上较为突出,与皮影和剪纸有相似之处,由此可见作者的雕刻技法精湛娴熟。画像石的创作虽然以刀作笔,以石为纸。但工匠们对线条的运用却得心应手。根据不同的需要,或婉转流畅,或刚直豪,。或粗壮有力,在坚硬的石块上创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历史教科书中的《荆轲刺秦王》一图便是来源于嘉祥武梁祠的汉画像。

(二)、凹面阴线刻。嘉祥五老洼、吴家村、花林村、刘村洪福院、蔡氏园等地出土的画像石用此刻法,其中五老洼较有代表性。此种技法图像的雕刻低于平面,制作时先将石头用竖阴阳刻线加工,再在石面上画上图像,然后把图像部分减低于石面,图像的细部一般用阴刻线表现。嘉祥所见的减地较浅,视觉上感觉像是阴模,给观者一种错觉,作者自认为不如图像突出平面的形式感强。这也是画像石发展的一种趋势。

(三)、平面浅浮雕。宋山第二批有一例。此种技法是在减地平面刻的基础上的一种延伸,与减地平面刻相比减地更深一些,一般1-2公分左右,在突起的部分作者有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把突起的形体轮廓的边线处理成弧形。此种技法在表现上加进了浮雕的雕刻技法,形体饱满生动,视觉效果也更加突出。宋山所见的一石减地较浅,弧面起伏不大,有减地平面线刻的影子,估计是两种技法转型时期之作。

(四)、平面阴线刻。此种技法的制作过程是先把石面打磨光滑平整,然后直接用阴线刻出图像。嘉祥仅见红山一石是阴线刻。这种形式在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中是绘画性最强的一种。

四种雕刻技法中,阴线刻是以刀,用线条表现物象内容,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表现手法。雕凿的线条,肯定比描绘的线条要简单、拙朴,若在轮廓内补以麻点或虚线,物象便被凸现出来。对表现物象来说,这种做法比单施阴线的效果要好得多。但在粗糙的石面上,物象内外都是斑斑点点,即使这样做,效果也不是很好。于是,工匠们使用类似绘画中线条轮廓内填彩的做法,将物象轮廓雕成凹平面;或者将物象轮廓外的地子减去,视觉效果就比单纯的阴线刻要醒目、强烈得多。

减地平面阴线刻和凹面阴线刻在形式上比单纯的阴线刻更进一层,是阴线刻向浮雕过渡的一个阶段。这两种技法所刻的图像的轮廓线和细部的线条刻画的非常流畅纤细,技巧灵活娴熟,表现也夸张大胆,能够很生动的表现刻画对象的形象特点。这两种技法是嘉祥地区出现较多的表现形式,也是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中的的典范。

浅浮雕技法当是借鉴了圆雕工艺之法,它将减地平面线刻发展成弧面,弧面取代了外轮廓线,因此立体感更加强烈。在雕刻工艺上,这与阴线刻、凹面线刻、减地平面线刻有本质的不同。前三者是以线为主的平面表现,而此是以面为主的立体表现。西汉文、景至武帝末的画像石,雕刻技法皆为阴线刻。线条朴拙,甚至有些塞滞之感。物象内或有麻点,但都是粗糙不规矩。画像内容也单调,多为树、房、璧纹一类的图案。很显然,这时的画像石艺术还处在孕育期。

每种技法因时间、地域之别,又存在着一种差异。不同的技法是决定画像石艺术风重要

30年代时,滕固在《南阳汉画石刻之历史的及风格的考察》一文中,就将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做了根本区别。他说:“对于中国的石刻画像,也想大别为两种:其一是拟浮雕的,南阳石刻属于这一类。其二是拟绘画的,孝堂山武梁祠的产品是属于这一类。”这种分类看似简单,却是抓住了实质。

三、嘉祥汉画像石的发展趋势和区域性特征

(一)发展趋势:昭、宣时期至西汉末,画像石数量大增,内容也丰富起来。雕刻技法主要是阴线刻并施麻点或虚线,另外还出现了凹面线刻。前者如邹城南落陵画像石,线条生动、洗练而准确,麻点和虚线的衬刻讲究位置和视觉效果;后者如金乡香城堌堆、济宁师专、微山岛沟南村画像石,凹面较浅,而且很少再衬刻阴线,物象比例也有些失调。

东汉早期是凹面线刻最盛行的时期,凹面深浅适度,外轮廓线清晰,根据不同需要而衬刻在轮廓内的点、线,既简练又准确;物象比例适当,尤其注意表现动物、人物的姿态和动作,嘉祥五老洼画像石是其代表。这个时期仍然存在阴线刻,例如邹城师专画像石,内容布局、物象比例与同类题材的凹面线刻极似,只是没有凹入剔平物象而已。值得注意的是,减地平面线刻开始使用,微山两城、台儿庄邳庄、滕州大郭都曾有出土。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减地较浅且不光滑,物象上的阴线也较简单。

东汉中、晚期是汉画像石最辉煌的时期,各种雕刻技法均已齐全,并走向成熟。线刻、凹面线刻单独出现的不多,与其它刻法配合使用的作品还存在着。减地平面线刻快速发展,并很快成为本阶段的主要刻法之一。它与阴线的配合,不单是在凸起的物象内,物象外也经常配以线条来表现人物的胡须、车马的绳索或武器的细部。此类作品以嘉祥齐山、宋山所出及武氏祠作品为典型。本阶段新出现的另一种基本刻法是浅浮雕,数量最多,技艺也最精湛,邹城郭里、微山两城、滕州龙阳店等地常见此种刻法。浅浮雕常配以线刻来表现细部,邹城大故村出土的两块画像石,浅浮雕的大树下,人物手持的弓箭就用线刻来表现。这一多种技艺配合雕凿的方法,更加充分地把物体展示出来,达到了单种技法难以表现的艺术效果。由

此可见,嘉祥地区的汉画像石最早可追溯道昭、宣时期至西汉末,由嘉祥洪山一石的阴线刻发可知,但也存在时间偏后的可能性,因为阴线刻法到后期都有使用的记录。东汉早期嘉祥的汉画像进一步的发展,范围有所扩大,而且技法上也逐渐成熟。东汉早期具有代表性的刻法即为凹面阴线刻,嘉祥的五老洼士其代表之作。属于这一时期的还有宋山第二批的部分画像石。嘉祥武氏祠、齐山及宋山一批的画像石应该是东汉中晚期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汉画像已经达到辉煌时期,嘉祥也不例外。这一时期的刻法比较全面各种技法都有出现,但减地平面线刻较为突出。到东汉晚期汉画像的雕刻技法有进一步发展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相继出现,而这几种技法目前在嘉祥地区却没有大量出现,由此可以猜想或许嘉祥此时的经济文化方面有所减退,豪强地主或达官贵人在嘉祥的地位下降,以至于在汉画像上没能体现出来。

(二)区域性特征:嘉祥周边地区出土的画像石,作风存在着较明显的区别,除画面的构图风格外,主要是雕刻技法的不同。以微山湖为界,湖之西,嘉祥—济宁区盛行凹面线刻和减地平面线刻,浅浮雕除见于喻屯城南张出土的一批外,别处皆未发现。减地平面线刻与浅浮雕技法共存,这里人大概不喜欢把物象的凸面凿成弧面。

湖之东,两城—邹城及曲阜城区,西汉时流行线刻,东汉初盛行凹面线刻,兼有线刻,东汉中晚期盛行浅浮雕。嘉祥常见的减地平面线刻,这里很少有。曲阜旧县出土的几块减地平面线刻作品,作风不仅与嘉祥迥异,与其它小区也不一样,一眼便能看出,此乃临沂地区东汉中、晚期常见的风格。

由此从嘉祥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中可以略窥一斑,能构简单推断出嘉祥地区当时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以及绘画和雕刻艺术的的发展趋势,为我们研究汉代的文化艺术提供一些佐证。

注释:《嘉祥汉画像石》朱锡禄山东美术出版社

《武氏祠汉画像石》朱锡禄山东美术出版社

汉画艺术范文篇9

关键词:汉画像石雕刻技法艺术特色发展趋势

正文: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一、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全国各地的画像石,雕刻技法最丰富的是山东、苏北地区。而在山东、苏北地区,济宁、枣庄的画像石雕刻技法种类最多,式样也最全。目前,对济宁、枣庄地区画像石雕刻技法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虽然不多,而综合考察山东或全国画像石雕刻技法的论述中,引用的资料却无不以济宁、枣庄地区为重点。纵观的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主要有六种:

(一)、阴线刻。不管石面光滑或粗糙,图像全部用阴刻线条来表现。多数还在物象轮廓内施刻麻点、虚线或鳞纹,以突出物象质感。例如邹城龙水,枣庄大洼、滕州岗头、兖州农机学校等画像石。也有少数画像石线刻物象内不再刻点、线、纹,例如薛城南常乡画像石和邹城龙水的部分画面。

(二)、凹面线刻。物象轮廓内雕成凹面,物象轮廓用阴线刻成。嘉祥五老洼、邹城师专、济宁师专等地出土的画像石用此刻法。物象外石面有的光滑,有的则刻成竖线纹。

(三)、减地平面线刻。物象轮廓外减地(有深有浅),凸出的物象轮廓平面上再刻阴线或用朱线墨线勾绘,表现物象细部。如嘉祥宋山、邹城野店、梁山后集、泗水陈村、滕州西户口等地,都出土过这种画像石。其中又因对减地方式、深浅和对物像细部表现形式的不同,又分为下列四种:

1、凿纹减地平面线刻:指在图像轮廓外减地留下平行细密的凿纹。

2、铲地平面线刻:指在图像轮廓外减地留下不规则的铲印。

3、深剔地平面线刻:和上述2者不同的是,以上两者凿纹与铲纹极浅。而此技法在图像的轮廓外剔地较深,一般来说约有1到2公分。图像较密集,轮廓外面积也较小。

4、剔地平面线刻:指在图像的轮廓外剔地,而在图像内部细部上,施以朱、墨线条表现,不加刀刻。

(四)浅浮雕。物象轮廓以外减地,物象凸出呈弧面,在物象上按需要刻出不同的弧面,以表现物体各部位的立体效果,有些细部或再施阴线处理。微山两城、邹城郭里、滕州东寺院、台儿庄李庄等地,皆出土过此类画像石。

(五)、高浮雕,减地后物像弧面浮起较高,细部起伏明显,有较强的立体感,如山东安丘墓门额的卧鹿像。

(六)、透雕,把物像的某些部分刻透镂空,使之类似立体的圆雕,如安丘墓中柱的人物像因素。济宁、枣庄的画像石雕刻技法基本涵盖了我国汉画像石雕刻技法的所见种类,而在此区域中又以济宁嘉祥和枣庄滕州的画像石最为精彩。嘉祥武梁祠的汉画像是我国的艺术之宝,多次被收录历史文献之中。

二、嘉祥汉画像石雕刻技法及艺术特色:

嘉祥汉画像石以其精美的雕刻闻名于世,特别是以武梁祠的最为突出。纵观嘉祥地区画像石其雕刻技法主要有四类:

(一)、减地平面阴线刻。这种雕刻技法在嘉祥地区使用的较为广泛。嘉祥武梁祠、宋山、齐山、甸子、南武山等地,都出土过这种画像石。以武梁祠、宋山一批居多。嘉祥地区的减地平面线刻画像石主要是凿纹减地平面线刻。在制作时先把石面打磨光滑平整,凿纹一般采用较为细密的竖凿纹(徐村有斜纹处理),凿纹一般较浅,图像突出的幅度不大。在图像的刻画上外轮廓线清晰严谨,用线婉转流畅,视觉上较为突出,与皮影和剪纸有相似之处,由此可见作者的雕刻技法精湛娴熟。画像石的创作虽然以刀作笔,以石为纸。但工匠们对线条的运用却得心应手。根据不同的需要,或婉转流畅,或刚直豪,。或粗壮有力,在坚硬的石块上创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历史教科书中的《荆轲刺秦王》一图便是来源于嘉祥武梁祠的汉画像。

(二)、凹面阴线刻。嘉祥五老洼、吴家村、花林村、刘村洪福院、蔡氏园等地出土的画像石用此刻法,其中五老洼较有代表性。此种技法图像的雕刻低于平面,制作时先将石头用竖阴阳刻线加工,再在石面上画上图像,然后把图像部分减低于石面,图像的细部一般用阴刻线表现。嘉祥所见的减地较浅,视觉上感觉像是阴模,给观者一种错觉,作者自认为不如图像突出平面的形式感强。这也是画像石发展的一种趋势。

(三)、平面浅浮雕。宋山第二批有一例。此种技法是在减地平面刻的基础上的一种延伸,与减地平面刻相比减地更深一些,一般1-2公分左右,在突起的部分作者有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把突起的形体轮廓的边线处理成弧形。此种技法在表现上加进了浮雕的雕刻技法,形体饱满生动,视觉效果也更加突出。宋山所见的一石减地较浅,弧面起伏不大,有减地平面线刻的影子,估计是两种技法转型时期之作。

(四)、平面阴线刻。此种技法的制作过程是先把石面打磨光滑平整,然后直接用阴线刻出图像。嘉祥仅见红山一石是阴线刻。这种形式在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中是绘画性最强的一种。

四种雕刻技法中,阴线刻是以刀,用线条表现物象内容,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表现手法。雕凿的线条,肯定比描绘的线条要简单、拙朴,若在轮廓内补以麻点或虚线,物象便被凸现出来。对表现物象来说,这种做法比单施阴线的效果要好得多。但在粗糙的石面上,物象内外都是斑斑点点,即使这样做,效果也不是很好。于是,工匠们使用类似绘画中线条轮廓内填彩的做法,将物象轮廓雕成凹平面;或者将物象轮廓外的地子减去,视觉效果就比单纯的阴线刻要醒目、强烈得多。减地平面阴线刻和凹面阴线刻在形式上比单纯的阴线刻更进一层,是阴线刻向浮雕过渡的一个阶段。这两种技法所刻的图像的轮廓线和细部的线条刻画的非常流畅纤细,技巧灵活娴熟,表现也夸张大胆,能够很生动的表现刻画对象的形象特点。这两种技法是嘉祥地区出现较多的表现形式,也是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中的的典范。浅浮雕技法当是借鉴了圆雕工艺之法,它将减地平面线刻发展成弧面,弧面取代了外轮廓线,因此立体感更加强烈。在雕刻工艺上,这与阴线刻、凹面线刻、减地平面线刻有本质的不同。前三者是以线为主的平面表现,而此是以面为主的立体表现。西汉文、景至武帝末的画像石,雕刻技法皆为阴线刻。线条朴拙,甚至有些塞滞之感。物象内或有麻点,但都是粗糙不规矩。画像内容也单调,多为树、房、璧纹一类的图案。很显然,这时的画像石艺术还处在孕育期。每种技法因时间、地域之别,又存在着一种差异。不同的技法是决定画像石艺术风重要30年代时,滕固在《南阳汉画石刻之历史的及风格的考察》一文中,就将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做了根本区别。他说:“对于中国的石刻画像,也想大别为两种:其一是拟浮雕的,南阳石刻属于这一类。其二是拟绘画的,孝堂山武梁祠的产品是属于这一类。”这种分类看似简单,却是抓住了实质。

三、嘉祥汉画像石的发展趋势和区域性特征

(一)发展趋势:昭、宣时期至西汉末,画像石数量大增,内容也丰富起来。雕刻技法主要是阴线刻并施麻点或虚线,另外还出现了凹面线刻。前者如邹城南落陵画像石,线条生动、洗练而准确,麻点和虚线的衬刻讲究位置和视觉效果;后者如金乡香城堌堆、济宁师专、微山岛沟南村画像石,凹面较浅,而且很少再衬刻阴线,物象比例也有些失调。东汉早期是凹面线刻最盛行的时期,凹面深浅适度,外轮廓线清晰,根据不同需要而衬刻在轮廓内的点、线,既简练又准确;物象比例适当,尤其注意表现动物、人物的姿态和动作,嘉祥五老洼画像石是其代表。这个时期仍然存在阴线刻,例如邹城师专画像石,内容布局、物象比例与同类题材的凹面线刻极似,只是没有凹入剔平物象而已。值得注意的是,减地平面线刻开始使用,微山两城、台儿庄邳庄、滕州大郭都曾有出土。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减地较浅且不光滑,物象上的阴线也较简单。东汉中、晚期是汉画像石最辉煌的时期,各种雕刻技法均已齐全,并走向成熟。线刻、凹面线刻单独出现的不多,与其它刻法配合使用的作品还存在着。减地平面线刻快速发展,并很快成为本阶段的主要刻法之一。它与阴线的配合,不单是在凸起的物象内,物象外也经常配以线条来表现人物的胡须、车马的绳索或武器的细部。此类作品以嘉祥齐山、宋山所出及武氏祠作品为典型。本阶段新出现的另一种基本刻法是浅浮雕,数量最多,技艺也最精湛,邹城郭里、微山两城、滕州龙阳店等地常见此种刻法。浅浮雕常配以线刻来表现细部,邹城大故村出土的两块画像石,浅浮雕的大树下,人物手持的弓箭就用线刻来表现。这一多种技艺配合雕凿的方法,更加充分地把物体展示出来,达到了单种技法难以表现的艺术效果。由此可见,嘉祥地区的汉画像石最早可追溯道昭、宣时期至西汉末,由嘉祥洪山一石的阴线刻发可知,但也存在时间偏后的可能性,因为阴线刻法到后期都有使用的记录。东汉早期嘉祥的汉画像进一步的发展,范围有所扩大,而且技法上也逐渐成熟。东汉早期具有代表性的刻法即为凹面阴线刻,嘉祥的五老洼士其代表之作。属于这一时期的还有宋山第二批的部分画像石。嘉祥武氏祠、齐山及宋山一批的画像石应该是东汉中晚期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汉画像已经达到辉煌时期,嘉祥也不例外。这一时期的刻法比较全面各种技法都有出现,但减地平面线刻较为突出。到东汉晚期汉画像的雕刻技法有进一步发展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相继出现,而这几种技法目前在嘉祥地区却没有大量出现,由此可以猜想或许嘉祥此时的经济文化方面有所减退,豪强地主或达官贵人在嘉祥的地位下降,以至于在汉画像上没能体现出来。

(二)区域性特征:嘉祥周边地区出土的画像石,作风存在着较明显的区别,除画面的构图风格外,主要是雕刻技法的不同。以微山湖为界,湖之西,嘉祥—济宁区盛行凹面线刻和减地平面线刻,浅浮雕除见于喻屯城南张出土的一批外,别处皆未发现。减地平面线刻与浅浮雕技法共存,这里人大概不喜欢把物象的凸面凿成弧面。湖之东,两城—邹城及曲阜城区,西汉时流行线刻,东汉初盛行凹面线刻,兼有线刻,东汉中晚期盛行浅浮雕。嘉祥常见的减地平面线刻,这里很少有。曲阜旧县出土的几块减地平面线刻作品,作风不仅与嘉祥迥异,与其它小区也不一样,一眼便能看出,此乃临沂地区东汉中、晚期常见的风格。

由此从嘉祥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中可以略窥一斑,能构简单推断出嘉祥地区当时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以及绘画和雕刻艺术的的发展趋势,为我们研究汉代的文化艺术提供一些佐证。

注释:《嘉祥汉画像石》朱锡禄山东美术出版社

《武氏祠汉画像石》朱锡禄山东美术出版社

汉画艺术范文篇10

[摘要]徐州民间工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造像艺术:剪纸、泥模、糖人贡和泥玩具等在表现内容、制作技法和艺术风格上吸收了汉画像石、汉兵马俑中的养料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汉代文化的历史渊源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

汉代文化更是华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汉家文化有着浓郁的先楚因子,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是楚人,汉朝的开国元勋们,除张良外,全都是土生土长的楚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史记·项羽本纪》)载范增引“故楚南公”语),当这些威猛无比的楚国子弟们用血肉之躯推翻暴秦统治时,也就是决定了:他们要将故国乡里的一切文化传播到长江天堑的另一边,传遍汉家帝国的大江南北。

于是,楚声、楚歌、楚辞、楚服、楚制、楚舞、楚俗以及楚地哲学与艺术,都随着江东子弟的攻城野战、夺取天下而在华夏大地上迅速传播开来。

二、“便万民之利”

“便万民之利”(《史记·孝文本记》引汉文帝语)是汉家王朝的治国大纲。在这个由平民缔造的大一统的王朝里,平民与百姓的人格与尊严、心愿与渴望得到空前的尊重,“君子之为治也,块然无事,寂然无声”(《新语·无为》)。顺其自然,与民休息,这个时代是华夏庶民在人格与个性上空前的大放松、大解放。

于是,千万颗曾受暴秦摧残而变的冰冷的心又热起来了,人的价值得到珍重,火一般的创造热情随之迸发出来,汉代成为华夏文化史上万方乐奏的时代。

三、两汉遗存与徐州民间工艺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是楚汉相争的决胜战场;徐州处于齐鲁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的交汇点,“齐文楚武”,徐州正是文物消长的枢纽。徐州是两汉文化遗存最为集中丰厚的地区之一,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并称徐州“汉代三绝”,两汉文化是徐州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历史内涵。所以史学界有学者认为“明清看北京、先秦看西安、两汉则要看徐州”。

徐州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兴盛地之一。新石器时代绚丽多姿的彩陶、精致的骨雕、栩栩如生的汉代陶塑、深沉雄浑的汉画像石都出自民间艺人之手。流传至今的农民画、剪纸、泥玩、布玩、彩灯、玩具、糖人、石刻等30多个品种的民间美术,异彩缤纷,各具特色,是一座瑰丽的民族艺术宝库。邳州农民画、邳州农村生活剪纸、邳州纸塑狮子头、沛县泥模玩具、徐州吉祥面具,这些民间艺术精品在国内民间艺术展览中,纷纷荣获大奖。

(一)徐州民间工艺对汉画像石的继承和发展

[表现内容]徐州汉画像石画像内容可分四类:第一类,表现生产活动的纺织、牛耕等画像,如铜山洪楼所出的纺织图,双沟所出的耕耘图等。第二类,反映墓主经历和生活的车骑出行、乐舞百戏、庖厨、饮宴等。由此可见,汉画像石中“重世俗”的特色表现的尤为突出,它不仅反映出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形象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某些意识和风俗习惯,给人以栩栩如生的感性印象。而在两汉遗存较丰富的徐州,民间剪纸艺人王桂英就把这一特色继承了下来。

王桂英的剪纸与传统的剪纸完全不同。这是一种来自于现实生活的真正创作,它因为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而有一种感人的生命力。这又是一种真正自由的个人创作,因而它又是真正艺术的。王桂英剪纸的那种跃然纸上、喷薄而出的原创性,那种来自于当下现实生活的令人激动的生命力,那种与生俱来的对传统艺术的把握和对现代艺术形式直觉而天才的运用,使她在众多的民间剪纸艺人中鹤立鸡群、独步当世。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绝大多数传统剪纸,已经从一种创作退缩为一种“工艺”,在这种已经很大程度上程式化的工艺里,表现的内容多是喜庆、吉祥的生活观念和节日内容,“吉庆有余”、“双喜临门”、“中秋月圆”当然是美好的祝愿,鸳鸯、龙凤,牡丹、梅花当然是中国百姓一直喜欢的东西,但这些内容因为长期固定不变,远离老百姓真实、鲜活的现实生活而渐渐地丧失了艺术的生命力,在表现形式上,传统剪纸又不免受固定程式的束缚而显得单调,难以推陈出新。

京城里来的大艺术家看到王大娘的几百幅剪纸,惊呼看到了当代的“两汉遗风”、发现了中国的“马蒂斯”;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了她“中国民间艺术家”的称号。

第三类,表现东王公、西王母、仙禽神兽等神话故事。黄老之说在汉初是顺乎民心的,汉人在其感召下企慕长生不老、羽化登仙,同时把这所有的一切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徐州人也有这一信仰,如艺术品“糖人贡”。它是用白糖熬化浇模凝固而成的食品艺术,流行于丰县一带。旧时主要作为敬神祭祖的供品,以慰死者及神灵。糖人贡的品种有仙佛、诸神、及鸡、鱼、龙、马、狮子、寿桃、城楼、宝塔等。

还有,“送老花”是用于老人丧礼的寿鞋、冥枕之上的剪纸花样。它以传说中人死后要过“奈河桥”为背景,即为人行善者入阴间可过“金桥、银桥”;作恶者要过“奈河桥”,吃万般苦。剪纸中有金童、玉女、狗猫、蟾鹅。

第四类,表现“孔子见老子”、“周公辅成王”等历史故事或历史人物。徐州民间工艺中以此类内容为主的是“泥模”,它亦称“孩模”,是专供儿童用泥模印塑小人或小动物的一种玩耍陶模。大的约七八厘米,小的约四五厘米,其图文并茂的内容形式,也可以说是儿童最初认识事物的课本吧!徐州艺人张君实,他的泥模作品“《水浒传》108将”在国家文化部主办的“中国民间工艺一绝天下”大赛中获得银奖。

[雕刻技法]徐州画像石前期多阴线刻,凹面刻,构图简单,线条粗犷;后期发展起浅浮雕、减地平面线刻等多种技法。“泥模”雕刻技法与汉画像石前期极为相似,线条简洁豪放,粗犷有力。线刻细腻真切,有阴柔之丽,浑雄苍健,有阳刚之美。阴柔阳刚,体现了中国传统美的基本要素。构图匀整,充满活力和生活情趣,反映了雕刻技法的应用已较为娴熟。“泥模”本身就是一种民间艺术品,它又与风俗人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形式、用途都与当地民俗活动、民俗风情紧密联系并发展变化着。一般“泥模”,造形夸张、生动,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着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

[艺术风格]由于汉画像石是绘画与雕刻的结合,故兼有二者的特征。因为石材打磨不容易,所以又造成画像石画面的充盈性,散点透视,以满为美,主副相配,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另有,汉画像石原石有雕刻艺术之美,拓片有剪纸艺术之美,在古代艺术中独具特色。

徐州的民间剪纸艺人从构成学、透视学等角度沿袭了汉画像石的风格,并加以发展壮大。邳州剪纸,具有北方剪纸艺术浑厚、朴拙的特点。不须临摹,大多根据生活感受信手剪出,出手流畅,作品栩栩如生。镂空手法运用的恰到好处,“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表现的尤为突出。①汉画像石讲究线条,剪纸也是,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同样,邳州剪纸依然完美的处理了点、线、面之间的呼应、对比等关系。②在构图上,剪纸与画像石也相似:不同于其他绘画,较难表现三度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对于物象之间的比例和透视关系往往有所突破。邳州剪纸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造型上夸张变形,使用图案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作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处理。它可以把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与地面上的建筑物、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常见的有“层层垒高”或并用“隔物换景”的形式。

第三个特征,汉画像石以石刻为主。而徐州民间艺人又将刻制的技法应用于纸上,产生了“刻纸”。它是指刻门签,一般用刀不用剪,多为彩色,常用蜡光纸拼色。制作时要先描画再以刀进行刻制,线条粗犷简洁,形象形态逼真,又不拘泥细节,善于艺术概括和夸张描绘,大胆追求神似,不失其真。它是除夕时人们贴在门楣上的五套色刻纸艺术品,俗称“挂门签”。

(二)徐州民间工艺对汉兵马俑的继承和发展

[制作方法]徐州汉兵马俑,由于主人只是臣属于中央王朝的一个诸侯王,不可能制作秦俑那样规模巨大、形象逼真的陶俑。由此楚国工匠们借鉴了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采用了合模制法。

徐州泥玩具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模制法,它需要通过手捏和模制来完成。模制又有单片模、双片模之分。其制作工序是:和泥、搓坯、成型、染色、开相等。泥人多为模制而成,禽鸟类作品以手捏为主,小巧朴实,妙趣横生,常见的有泥公鸡、泥猴、泥兔等。而泥模的制作是先制成“范仁”(徐州民间叫“托子”),即泥塑人物或动物,然后翻制成泥模(第一次翻制的称“老模”),再刻修加工。有了泥模,又可印制出范仁,然后在范仁上多次翻制出许多泥模,再入窑烧至砖质即可。如果范仁线条已模糊,再用老模制出。

当然把某一事物的起源与发展归结于一人或一地,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中国民间文化的诸般现象,大都是集劳动者在生产生活中的发现创造之大成。诸如徐州的泥玩具和泥模,是勤劳的百姓利用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最基本的物质财富,运用他们聪慧的双手创造出的艺术品。祖先在汉代就已运用自如的“模制”方法流传到今天,劳动者已真正发展了此项遗存,将饱含地方文化的模制作品更完美地展现给了世人。

[艺术风格]汉兵马俑作为徐州西汉陶俑的一种类别,它反映的是地方封国部队的军容,比秦俑小,重其意而不在乎其形。而徐州民间儿童玩具造型简洁明快、生动传神,不重写实,整体浑然朴拙,且情态细致入微。同时色彩对比强烈、民间气息浓重,集观赏实用为一体,每一件每一款无不表述着江苏徐州民间特有的艺术韵味。它从兵马俑中汲取的营养有:对人物和动物的塑造概括有力,敦厚结实,浑然天成,意趣盎然;而且也不注重写实,却生动依然。它是一种完全或比较完全立体的地方性雕塑艺术,也是形体美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具有生命的力量感。

四、结语

汉代是艺术史上百花齐放的时代,“汉武帝创置密阁,以聚图书;汉明雅好丹青,别开画室,又创立鸿教学以集奇艺,天下之艺云集”(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汉代艺术是对“人”的放歌,汉画像石、汉兵马俑对普天之下寻常百姓生活的歌颂,不正是那个时代艺术反复吟唱的主题歌吗?

徐州不仅是华夏人类最早繁衍生息地之一,且是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拥有博大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汉代文化为特色的古迹瑰宝:汉代楚王陵宫殿、汉画像石、汉兵马俑等,装点在南雄北秀的山水之间,令人瞠目,令人赞叹,启人遐想,发人深省。徐州汉代文化璀璨辉煌,又不断以新的考古发现震惊中外。

诚然,徐州山川、文化之美,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大自然的恩赐,来自于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勤劳聪慧的徐州人民从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中不断汲取着营养并运用于工艺制作,形成了具有徐州本土特色的民间工艺样式。从而,既光大了两汉文化,又将徐州这样一个独特地区的民间艺术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作为新一代徐州人,我们有责任继往开来,为徐州的发展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王启涛著,《天汉精神》,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P28,P100

[2]邵世静,胡存英著,《徐州民俗》,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P159-160

[3]朱浩熙主编,《古今徐州》,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1987年,P106-109

[4]朱浩熙主编,《名城徐州》,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P348-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