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关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5:41:18

过关范文篇1

第一计:“拖计”

一般来说,闹洞房不会太久,大约1-2小时,所以我们的第一计就是“拖”,尽量把时间拖过去,大家出节目时,可以在规则上尽情地讨价还价,在表演时不要一次成功,总之一条运用你的聪明和智慧把时间拖过去。

第二计:“诈计”

一般闹的最起劲的都是没结婚的,这时,你要吓唬他们。对于已结婚的,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表示出诚恳的样子,要求出节目的人作示范,这样就能顺水推舟地把节目转到别人身上,以转移大家的注意力。

第三计:“借计”

如果遇到一些低级趣味的人强迫新人们讲隐私,说下流话,甚至当众做一些难堪的动作,新人们一定要冷静克制对待。你可以去找一些德高望重的长辈或领导来制止他们,切忌不可默默忍受,亦不可与对方争吵。

过关范文篇2

无论何种考试,都只是一种抽样测量。这是因为,测试的内容(如一个单元或一册课本)是十分丰富的,包含大量有测试价值的具体内容,每一具体内容又可以从不同角度以及不同难易度编制成许多测试题目,但是,由于一次测试的时间不可能过长,所以不可能完成从待测的内容中编出的全部问题(被测的总体),而只能从全部待测问题中选取部分内容(被测的样本)用于测试,从对样本的测试结果来推断总体的特征(即考生对被测总体的掌握情况)。这样,抽样的科学性、合理性、准确性,也就是试卷“效度”的控制,就成为编制试卷的关键。

效度,是指考试结果的有效性,它是评价考试质量的一个基本指标,是对考试准确性程度的估计,也就是指实际所测的东西与所要测量的东西间的吻合程度。

由于语文单元过关考试是一种诊断性的水平考试,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检查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以便进行补偿性教学,因此,语文单元过关试卷编制中的效度控制是否得当就直接影响能否达到单元过关的根本目的。

效度可分为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对于语文单元过关考试,我们着重应探讨的是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是指考试作为一种抽样测量,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如何,也就是一项考试能够测量出其所欲测量的内容及预期行为反应的程度。

以语文单元过关考试为例来说,“所欲测量的内容”是指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本单元的全部教材内容,“预期行为反应”是指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学生学完这些教材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也即行为目标,例如对单元内容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等目标,如果测试题目恰当地代表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全部内容和所要求达到的行为目标,理解这份单元过关试卷就有较高的内容效度。要使单元过关试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1.试题编制者必须明确单元教材内容和行为目标要求、划分单元双向细目表。

作为试题编制者,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本单元教材全面掌握,明确教学大纲对该单元的内容和行为目标的具体教学要求,明确该单元的重点、难点所在,罗列出该单元的全部知识点(被测的总体),并按“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六个水平层次目标,将全部知识点进行分类。同时将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联系在一起,根据学习内容的复杂程度和教育目标的层次高低,列出该单元学习内容、教学目标的二维层次模型。根据二维层次模型,具体划分双向细目表。

下面以义务教育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加以说明。本单元共四篇课文,《这不是一颗流星》(下称《这》)、《羚羊木雕》。(下称《羚》)、《北影》(下称《背》)和《短文二篇》。其双向细目可列表如下(表附后)。

(附图{图})

2.试题必须是所界定的内容和行为目标范围内的代表性取样。

所谓代表性取样,必须包括:

①知识覆盖面:

命题的知识覆盖面是评估效度的一个主要环节,单元试卷能否在规定时间内测量出学生对所学的该单元知识的掌握的深广度,要参照教材及大纲规定的该单元的知识点的个数和命题中出现的知识点的个数的权数比值,权数越接近1,命题的知识覆盖面就越大,效度就越高。

②方法覆盖面:

命题对测量学生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概括、抽象、类比等方法上的掌握程度,是考查能力的一个必要条件,对这一内容的评估要参照教材及大纲要求学生掌握方法点的个数及命题中出现方法点的个数的权数比值,权数越接近1,命题方法覆盖面就越大。

③重点覆盖面:

命题作为从学生所学知识的总体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能否代表知识总体,重点内容的考查将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一般说来,大纲及教材规定的重点内容,都是培养能力的关键性内容,所以命题力求避免考查那些偏僻的非重点内容,而应着重考查教学重点。

以上几点明确后,即根据双向细目表,进行代表性取样,选取最能代表某一知识点的试题样本,确定每个题目所测的内容与行为目标,具体编制试卷。

这是一项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工作,人们在编制试题时往往不注意取样策略,哪方面编起来容易,哪方面题目就占较大比例;同时也不讲究命题技巧,结果打算测量较高层次行为目标的题目只能测出低水平的目标,这就严重降低了内容效度。

所谓代表性取样,就意味着必须根据内容与行为目标的重要性来选题目,而非随机取样。测验题目并不需要包罗被测总体的所有材料,但应包含最重要的材料。

3.根据各水平层次目标的权重比例,确定每道题的权重分值。

样本试题除了有较广泛的覆盖面能基本反映测试内容的总体,还要求为每道试题赋予符合其自身价值的权重分值,使分数分布合理,分数分布不合理,样本同样说明不了总体,必然影响试卷的效度。

过关范文篇3

无论何种考试,都只是一种抽样测量。这是因为,测试的内容(如一个单元或一册课本)是十分丰富的,包含大量有测试价值的具体内容,每一具体内容又可以从不同角度以及不同难易度编制成许多测试题目,但是,由于一次测试的时间不可能过长,所以不可能完成从待测的内容中编出的全部问题(被测的总体),而只能从全部待测问题中选取部分内容(被测的样本)用于测试,从对样本的测试结果来推断总体的特征(即考生对被测总体的掌握情况)。这样,抽样的科学性、合理性、准确性,也就是试卷“效度”的控制,就成为编制试卷的关键。

效度,是指考试结果的有效性,它是评价考试质量的一个基本指标,是对考试准确性程度的估计,也就是指实际所测的东西与所要测量的东西间的吻合程度。

由于语文单元过关考试是一种诊断性的水平考试,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检查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以便进行补偿性教学,因此,语文单元过关试卷编制中的效度控制是否得当就直接影响能否达到单元过关的根本目的。

效度可分为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对于语文单元过关考试,我们着重应探讨的是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是指考试作为一种抽样测量,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如何,也就是一项考试能够测量出其所欲测量的内容及预期行为反应的程度。

以语文单元过关考试为例来说,“所欲测量的内容”是指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本单元的全部教材内容,“预期行为反应”是指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学生学完这些教材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也即行为目标,例如对单元内容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等目标,如果测试题目恰当地代表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全部内容和所要求达到的行为目标,理解这份单元过关试卷就有较高的内容效度。要使单元过关试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1.试题编制者必须明确单元教材内容和行为目标要求、划分单元双向细目表。

作为试题编制者,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本单元教材全面掌握,明确教学大纲对该单元的内容和行为目标的具体教学要求,明确该单元的重点、难点所在,罗列出该单元的全部知识点(被测的总体),并按“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六个水平层次目标,将全部知识点进行分类。同时将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联系在一起,根据学习内容的复杂程度和教育目标的层次高低,列出该单元学习内容、教学目标的二维层次模型。根据二维层次模型,具体划分双向细目表。

下面以义务教育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加以说明。本单元共四篇课文,《这不是一颗流星》(下称《这》)、《羚羊木雕》。(下称《羚》)、《北影》(下称《背》)和《短文二篇》。其双向细目可列表如下(表附后)。

(附图{图})

2.试题必须是所界定的内容和行为目标范围内的代表性取样。

所谓代表性取样,必须包括:

①知识覆盖面:

命题的知识覆盖面是评估效度的一个主要环节,单元试卷能否在规定时间内测量出学生对所学的该单元知识的掌握的深广度,要参照教材及大纲规定的该单元的知识点的个数和命题中出现的知识点的个数的权数比值,权数越接近1,命题的知识覆盖面就越大,效度就越高。

②方法覆盖面:

命题对测量学生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概括、抽象、类比等方法上的掌握程度,是考查能力的一个必要条件,对这一内容的评估要参照教材及大纲要求学生掌握方法点的个数及命题中出现方法点的个数的权数比值,权数越接近1,命题方法覆盖面就越大。

③重点覆盖面:

命题作为从学生所学知识的总体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能否代表知识总体,重点内容的考查将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一般说来,大纲及教材规定的重点内容,都是培养能力的关键性内容,所以命题力求避免考查那些偏僻的非重点内容,而应着重考查教学重点。

以上几点明确后,即根据双向细目表,进行代表性取样,选取最能代表某一知识点的试题样本,确定每个题目所测的内容与行为目标,具体编制试卷。

这是一项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工作,人们在编制试题时往往不注意取样策略,哪方面编起来容易,哪方面题目就占较大比例;同时也不讲究命题技巧,结果打算测量较高层次行为目标的题目只能测出低水平的目标,这就严重降低了内容效度。

所谓代表性取样,就意味着必须根据内容与行为目标的重要性来选题目,而非随机取样。测验题目并不需要包罗被测总体的所有材料,但应包含最重要的材料。

3.根据各水平层次目标的权重比例,确定每道题的权重分值。

样本试题除了有较广泛的覆盖面能基本反映测试内容的总体,还要求为每道试题赋予符合其自身价值的权重分值,使分数分布合理,分数分布不合理,样本同样说明不了总体,必然影响试卷的效度。

过关范文篇4

无论何种考试,都只是一种抽样测量。这是因为,测试的内容(如一个单元或一册课本)是十分丰富的,包含大量有测试价值的具体内容,每一具体内容又可以从不同角度以及不同难易度编制成许多测试题目,但是,由于一次测试的时间不可能过长,所以不可能完成从待测的内容中编出的全部问题(被测的总体),而只能从全部待测问题中选取部分内容(被测的样本)用于测试,从对样本的测试结果来推断总体的特征(即考生对被测总体的掌握情况)。这样,抽样的科学性、合理性、准确性,也就是试卷“效度”的控制,就成为编制试卷的关键。

效度,是指考试结果的有效性,它是评价考试质量的一个基本指标,是对考试准确性程度的估计,也就是指实际所测的东西与所要测量的东西间的吻合程度。

由于语文单元过关考试是一种诊断性的水平考试,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检查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以便进行补偿性教学,因此,语文单元过关试卷编制中的效度控制是否得当就直接影响能否达到单元过关的根本目的。

效度可分为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对于语文单元过关考试,我们着重应探讨的是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是指考试作为一种抽样测量,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如何,也就是一项考试能够测量出其所欲测量的内容及预期行为反应的程度。

以语文单元过关考试为例来说,“所欲测量的内容”是指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本单元的全部教材内容,“预期行为反应”是指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学生学完这些教材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也即行为目标,例如对单元内容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等目标,如果测试题目恰当地代表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全部内容和所要求达到的行为目标,理解这份单元过关试卷就有较高的内容效度。要使单元过关试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1.试题编制者必须明确单元教材内容和行为目标要求、划分单元双向细目表。

作为试题编制者,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本单元教材全面掌握,明确教学大纲对该单元的内容和行为目标的具体教学要求,明确该单元的重点、难点所在,罗列出该单元的全部知识点(被测的总体),并按“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六个水平层次目标,将全部知识点进行分类。同时将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联系在一起,根据学习内容的复杂程度和教育目标的层次高低,列出该单元学习内容、教学目标的二维层次模型。根据二维层次模型,具体划分双向细目表。

下面以义务教育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加以说明。本单元共四篇课文,《这不是一颗流星》(下称《这》)、《羚羊木雕》。(下称《羚》)、《北影》(下称《背》)和《短文二篇》。其双向细目可列表如下(表附后)。

(附图{图})

2.试题必须是所界定的内容和行为目标范围内的代表性取样。

所谓代表性取样,必须包括:

①知识覆盖面:

命题的知识覆盖面是评估效度的一个主要环节,单元试卷能否在规定时间内测量出学生对所学的该单元知识的掌握的深广度,要参照教材及大纲规定的该单元的知识点的个数和命题中出现的知识点的个数的权数比值,权数越接近1,命题的知识覆盖面就越大,效度就越高。

②方法覆盖面:

命题对测量学生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概括、抽象、类比等方法上的掌握程度,是考查能力的一个必要条件,对这一内容的评估要参照教材及大纲要求学生掌握方法点的个数及命题中出现方法点的个数的权数比值,权数越接近1,命题方法覆盖面就越大。

③重点覆盖面:

命题作为从学生所学知识的总体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能否代表知识总体,重点内容的考查将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一般说来,大纲及教材规定的重点内容,都是培养能力的关键性内容,所以命题力求避免考查那些偏僻的非重点内容,而应着重考查教学重点。

以上几点明确后,即根据双向细目表,进行代表性取样,选取最能代表某一知识点的试题样本,确定每个题目所测的内容与行为目标,具体编制试卷。

这是一项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工作,人们在编制试题时往往不注意取样策略,哪方面编起来容易,哪方面题目就占较大比例;同时也不讲究命题技巧,结果打算测量较高层次行为目标的题目只能测出低水平的目标,这就严重降低了内容效度。

所谓代表性取样,就意味着必须根据内容与行为目标的重要性来选题目,而非随机取样。测验题目并不需要包罗被测总体的所有材料,但应包含最重要的材料。

3.根据各水平层次目标的权重比例,确定每道题的权重分值。

样本试题除了有较广泛的覆盖面能基本反映测试内容的总体,还要求为每道试题赋予符合其自身价值的权重分值,使分数分布合理,分数分布不合理,样本同样说明不了总体,必然影响试卷的效度。

过关范文篇5

一、公共科目考试内容及结构

本次公共科目笔试分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个科目。中央党群机关、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及部分中央垂直管理机构中的省级机关和直属机构,部分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招考职位的公共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申论》两科。中央垂直管理机构地(市)以下所有机关及部分中央垂直管理机构中的省级机关和直属机构,部分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招考职位的公共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二》一科。

(一)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主要测查应考者从事国家机关工作必须具备的潜能。

考试结构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常识判断(侧重法律知识运用)、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等五个部分。全部为四择一的客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20分钟,满分100分。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二》在题型、题量、难度等方面会有所不同。

(二)申论

主要通过应考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考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全部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50分钟,满分100分。

要求应考者:

A.认真阅读给定资料

B.按题目要求进行作答

二、作答要求

(一)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务必携带的文具有:签字笔或钢笔(最好为黑色签字笔)、2B铅笔和橡皮。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要求应考者必须用2B铅笔在机读答题卡上作答。作答在题本上或其他位置的一律无效。

(二)申论

务必携带的文具有:签字笔或钢笔(最好为黑色签字笔)、2B铅笔和橡皮。答案作答在指定位置上,在非指定位置作答的一律无效。

三、《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题型介绍

(一)言语理解与表达

言语理解与表达着重考察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综合分析能力。所给的文字材料较长,主要是对词和句子一般意思和特定意义的理解;对比较复杂的概念和观点的准确理解;对语句隐含信息的合理推断;在干扰因素较多的情况下,能比较准确地辨明句义,筛选信息。

例题:阅读下文,回答题后的问题。

板块的边界并不就是海陆的边界,大部分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作为板块边界的活动构造带,有裂谷、俯冲带、碰撞带这三种类型。大洋中绵延数万千米的大洋中脊,中间就是裂谷。地幔物质从这里流出,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并把两边的板块不断推向两侧,裂谷是洋底的诞生地。某些陆上裂谷(如东非裂谷)可能会产生了新的海洋。与裂谷相反,位于大洋边缘的海沟是海洋板块的消亡带。洋底岩石圈在这里俯冲到大陆岩石圈之下,并潜入软流圈而消失。另外,如果边界两边都是陆地,这就成为碰撞带。随着碰撞角度的不同,这里或因挤压而隆起高山,或因剪切而形成断层,或者兼而有之。

板块构造说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合理引申。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板块运动是地震、火山等事件及岛弧、陆缘山、海沟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

①大陆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从全文看,这句话是说:

A.板块移动是大陆漂移的动力

B.板块移动表现为大陆漂移

C.板块移动和大陆漂移的本质是相同的

D.板块移动造成了大陆漂移

②下列判断与文意相符合的一项是:

A.板块运动的形式有三种:碰撞、俯冲和裂谷

B.板块边界的碰撞或俯冲,和裂谷的情形相反

C.裂谷位于海洋中或海洋与陆地的交接处

D.碰撞带和俯冲带位于大洋边缘或陆地之上

解答:题①的答案是D;题②的答案是B。

(二)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主要有两种类型的题目。

第一种题型:数字推理。给你一个数列,但其中缺少一项,要求你仔细观察这个数列各数字之间的关系,找出其中的排列规律,然后从四个供选择的答案中选出你认为最合适、合理的一个,来填补空缺项,使之符合原数列的排列规律。

例题:29162330()

A.35B.37C.39D.41

解答:这一数列的排列规律是前一个数加7等于后一个数,故空缺项应为37。正确答案为B。

第二种题型:数学运算。主要考察解决四则运算问题的能力。在这种题型中,每道试题中呈现一道算术式子,或者是表述数字关系的一段文字,要求应考者迅速、准确地计算出答案。

例题:22324252的值为

A.1440B.5640C.14400D.16200

解答:这是一道典型的乘法运算的题,答案为C。

(三)判断推理

判断推理是考察应考者逻辑推理判断能力的一种测验形式,其题型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题型:图形推理。要求考生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最符合规律的一个,替代题干中的问号,使图形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例题:

解答:正确答案为B。因为只有B能使两套图形具有相似性,仅仅元素不同,一个是实的曲线,一个是虚的直线,但两组图形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完全相同。

第二种题型:演绎推理。这种题型考察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每道题中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要求考生根据这段陈述,选择一个备选答案。正确的答案应与所给的陈述相符合,应不需要任何附加说明即可以从陈述中直接推出。

例题:彭平是一个计算机编程专家,姚欣是一位数学家。其实,所有的计算编程专家都是数学家。我们知道,今天国内大多数综合性大学都在培养着计算机编程专家。据此,我们可以认为:

A.彭平由综合性大学所培养的

B.大多数计算机编程专家是由综合性大学所培养的

C.姚欣并不是毕业于综合性大学

D.有些数学家是计算机编程专家

解答:观察A、B、C、D四个选项,似乎都有一定道理。只有结论D是由陈述“所有的计算机编程专家都是数学家”直接推出来的,是不需要附加任何假设和补充而得出的结论,因此,D是正确答案。

第三种题型:定义判断。运用标准进行判断,是公务员一项基本的职位要求。在每一个问题中,先给考生一个概念的定义,然后再给一组事物或行为的例子,要求考生从中选出最为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典型事物或行为。这里假设这个概念的定义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

例题:

健康:指一个人智力正常,行为合乎情理,能够适应正常工作、社会交往或者学习,能够抵御一般疾病。根据健康的定义,下列属于健康的是:

A.大学教授老李,虽然五十多岁但工作起来仍然精力充沛,在今年春天患流感

B.张婶十九岁的儿子肖聪,读书十一年还是小学二年级水平,但是从小到大没生过什么大病,体力活可以干得很好

C.小胡硕士毕业后,工作表现一直很优秀。自一次事故后,当工作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就会精神失常

D.小刘身体很好,工作非常努力,孝敬父母,但是很多同事说他古怪,不愿与其交往

解答:此题的正确答案为A。

第四种题型:事件排序。每道题给出五个事件,每个事件是以简短语句表述的,接着给出表示事件的四种假定发生顺序的四个数字序列,请选择其中最合乎逻辑的一种事件顺序。

例题:

(1)收集书籍(2)购买材料

(3)打造书架(4)雇用木工

(5)排列书籍

A.4-3-1-2-5B.1-4-2-3-5

C.4-3-2-1-5D.3-2-1-4-5

解答:此题的正确答案为B。收集书籍(1)-雇用木工(4)-购买材料(2)-打造书架(3)-排列书籍(5),这一顺序相对于其他顺序而言最为合理。

(四)常识判断

常识判断部分涵盖法律、政治、经济、管理、人文、科技等方面,主要侧重测查考生的法律知识运用能力,涉及宪法、行政法、经济法、民法等内容。

例题:

下列属于地方性法规的是:

A.**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省人才市场管理暂行条例》

B.**省人事厅颁布的《**省人才流动管理暂行办法》

C.**省人民政府制定的《**省城市供水管理办法》

D.**省人事厅转发人事部制定的《公务员录用面试考官管理暂行办法》

解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六十三条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的规定,正确答案为A。

(五)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试题着重考察考生对文字、图形、表格三种形式的数据性、统计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推理与加工的能力。针对一段资料一般有1~5个问题,考生需要根据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才能从问题后面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四、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施测程序

1施测须知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题全部为选择题。测试材料分为两部分:试题本和答题卡。考生阅读试题本上的试题,然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题号下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详见示例),不得在试题本上做任何记号。考后,答题卡通过光电阅读机由计算机统一阅卷计分,因此,参加考试时,考生务必准备好两支2B铅笔和一块橡皮。

2施测方法简述

测验开始后,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监考老师向考生宣布考场要求。

(2)监考人员发给每位考生一页答题卡,给考生约两分钟时间按规定要求在答题卡上填涂自己的姓名和考号。

(3)监考人员发给每位考生一个试题本。先给考生两分钟时间阅读题本第一页上的内容。第一页上的内容是考试注意事项,考生应该仔细阅读每一项要求并遵照去做。读完这一页内容后,考生应等候监考人员的指示,不要向后翻页,否则,会影响成绩。待考试正式开始后,方可看题、作题。

(4)共给考生120分钟的做答时间,首先是听力理解试题,单独计时;另外,其他每一部分试题都标出了参考时限,以帮助考生分配好答题时间。在试题中可能有一些是很容易的,但任何人都很难答对所有的题目。因此考生不要在一道题上思考太久,遇到不会作答的题目,可先跳过去,待做完了那些容易的题目后,如果有时间,再去思考。否则,考生可能没有时间去答后面的题目,而这些题目对考生来说可能更容易些。所有试题答错不倒扣分。

(5)监考老师宣布考试结束,考生应立即放下铅笔,将试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留在桌上,然后离开考场。若发现考生带走了试题本或有抄录试题现象,将取消其考试资格。3答题卡填涂方法

由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通过光电阅读机和计算机来阅读评分的,所以要求考生非常仔细地按规定要求在答题卡上填涂好个人信息(姓名、考号及报考部门)和所选答案。其基本要求是:

(1)用钢笔或圆珠笔或签字笔在姓名、报考部门栏填好本人姓名和报考部门,并在准考证号一栏的11个空白方框中,填上本人准考证副证上的准考证号(11位数)。

(2)对应准考证号的每位数,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栏中相应方括号内的数字涂黑,答题时,则用2B铅笔将各题的所选项(其他项不得作任何记号)涂黑。黑度以盖住框内字母为准,不要涂到框外。

(3)不要用钢笔、圆珠笔、签字笔等涂选项。

(4)修改时要用橡皮彻底擦净。必须保持答题卡整洁,不得做任何其他记号。

(5)不得折叠答题卡。

一、公共科目考试内容及结构

本次公共科目笔试分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个科目。中央党群机关、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及部分中央垂直管理机构中的省级机关和直属机构,部分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招考职位的公共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申论》两科。中央垂直管理机构地(市)以下所有机关及部分中央垂直管理机构中的省级机关和直属机构,部分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招考职位的公共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二》一科。

(一)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主要测查应考者从事国家机关工作必须具备的潜能。

考试结构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常识判断(侧重法律知识运用)、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等五个部分。全部为四择一的客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20分钟,满分100分。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二》在题型、题量、难度等方面会有所不同。

(二)申论

主要通过应考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考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全部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50分钟,满分100分。

要求应考者:

A.认真阅读给定资料

B.按题目要求进行作答

二、作答要求

(一)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过关范文篇6

二、数字推理典型例题解析

1.等差数列

例1:1471013()

A14B15C16D17

解析:答案为C。这是一种很简单的排列方式:等差数列,其特征为相邻两个数

字之间的差是一个常数。从该题中我们很容易发现相邻两个数字的差均为3,所以括号中的

数字应为16。等差数列是数字推理测验中排列数字的常见规律之一。它还包括了几种最基本

、最常见的数字排列方式:

自然数数列:123456……

偶数数列:24681012……

奇数数列:135791113……

2.等差数列的变式

例1:3469()18

A11B12C13D14

解析:答案为C。这道题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规律,但稍加改变处理,就成为一

道非常容易的题目。顺次将数列的后项与前项相减,得到的差构成等差数列1,2,3,4,5

……。显然,括号内的数字应填13。在这种题中,虽然相邻两项之差不是一个常数,但这些

数字之间有着很明显的规律性,可以把它们称为等差数列的变式。

3.“两项之和等于第三项”型

例1:343569104()

A138B139C173D179

解析:答案为C。观察数字的前三项,发现有这样一个规律,第一项与第二项相加等于

第三项,3435=69,这种假想的规律迅速在下一个数字中进行检验,3569=104,得到了

验证,说明假设的规律正确,以此规律得到该题的正确答案为173。在数字推理测验中,前

两项或几项的和等于后一项是数字排列的又一重要规律。

例2:101102203305508()1321

A811B812C813D814

解析:答案为C。前两项的和等于后一项。

4.等比数列

例1:392781()

A243B342C433D135

解析:答案为A。这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排列方式:等比数列。其特点为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

商是一个常数。该题中后项与前项相除得数均为3,故括号内的数字应填243。

5.等比数列的变式

例1:8122460()

A90B120C180D240

解析:

答案为C。该题是1997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大学毕业生考试的原题,难度较大。

题目中相邻两个数字之间后一项除以前一项得到的商并不是一个常数,但它们是按照一定规

律排列的:1152253,因此括号内的数字应为60×3=180。这种规律对于没有类

似实践经验的应试者往往很难想到。

例2:8142650()

A76B98C100D104

解析:答案为B。这也是一道等比数列的变式,前后两项不是直接的比例关系。而是中

间绕一个弯,前一项的2倍减2之后得到后一项。故括号内的数字应为50×2-2=98。

6.平方型及其变式

例1:149()2536

A10B14C20D16

解析:答案为D。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试题,直觉力强的考生马上就可以作出这

样的反应,第一个数字是1的平方,第二个数字是2的平方,第三个数字是3的平方,第五和

第六个数字分别是5、6的平方,所以第四个数字必定是4的平方。对于这类问题,要想迅速

作出反应,熟练掌握一些数字的平方得数是很有必要的,除了1-10数字的平方可由乘法口

诀得到,还需熟练掌握1—10数字的平方根。

总之,数字排列的方式(规律)是多种多样的,限于篇幅,我们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排列方式,

只是选择了一些最基本、最典型、最常见的数字排列规律,希望考生在此基础上熟练掌握,

灵活运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实际上,即使一些表面看起来很复杂的排列现象,只要我

们对其进行细致分析和研究,就会发现,它们也不过是由一些简单的排列规律复合而成的。

只要掌握它们的排列规律,善于开动脑筋,就会获得理想效果。

二、数字推理典型例题解析

1.等差数列

例1:1471013()

A14B15C16D17

解析:答案为C。这是一种很简单的排列方式:等差数列,其特征为相邻两个数

字之间的差是一个常数。从该题中我们很容易发现相邻两个数字的差均为3,所以括号中的

数字应为16。等差数列是数字推理测验中排列数字的常见规律之一。它还包括了几种最基本

、最常见的数字排列方式:

自然数数列:123456……

偶数数列:24681012……

奇数数列:135791113……

2.等差数列的变式

例1:3469()18

A11B12C13D14

解析:答案为C。这道题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规律,但稍加改变处理,就成为一

道非常容易的题目。顺次将数列的后项与前项相减,得到的差构成等差数列1,2,3,4,5

……。显然,括号内的数字应填13。在这种题中,虽然相邻两项之差不是一个常数,但这些

数字之间有着很明显的规律性,可以把它们称为等差数列的变式。

3.“两项之和等于第三项”型

例1:343569104()

A138B139C173D179

解析:答案为C。观察数字的前三项,发现有这样一个规律,第一项与第二项相加等于

第三项,3435=69,这种假想的规律迅速在下一个数字中进行检验,3569=104,得到了

验证,说明假设的规律正确,以此规律得到该题的正确答案为173。在数字推理测验中,前

两项或几项的和等于后一项是数字排列的又一重要规律。

例2:101102203305508()1321

A811B812C813D814

解析:答案为C。前两项的和等于后一项。

4.等比数列

例1:392781()

A243B342C433D135

过关范文篇7

一、进行自学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校期间所能掌握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而科学技术却在日新月异的发展,所以在校期间不仅要教给学生双基知识,而更为重要的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具体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理论已经明确地说明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可提供“捷径”,当然这“捷径”不是教师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有鉴于此,本人将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过程分作三个阶段,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1.第一阶段——基本依赖教师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明确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以高一化学教材第一章“卤素”为开始的近四周时间,课前教师把每节课教学的任务分解转化为一个个连贯的具体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可以是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可以是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某个方面、物质的制备等。课堂上以教师布置的预习思考题引导学生按教学目标阅读教材、启发思维和进行印证性实验,从而明确教材的知识体系,同时要求学生自己写出读书笔记(每节课后检查学生的笔记本,以保证全体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每节课的后半段由教师按学习目标进行点评、讲述,同时发课前编印好的思考题答案、教学目的要求及知识体系纲要,供学生对照和参考,以便发现自己读书过程和笔记中的不足,课后进行完善和复习。

2.第二阶段——学生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阶段

有了第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自学的方法,但尚未养成习惯,学生的观察力(寻找教材中的知识点,尤其是重要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想象力(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的联系,新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思考力等尚处于较低水平,故第二阶段的教学内容是从第二章“摩尔”至第四章“碱金属”,教学侧重点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是继续第一阶段的教学模式,但阅读教材与课前预习结合在一起完成(课前检查)。课堂上的工作,首先是根据课前预习的印象,结合教师印发的思考题进行思考和小组讨论,约15min;另在约10min的时间内写出本课的内容提要等知识体系;然后在约20min的时间内,教师结合印发的提纲侧重讲解知识体系、新旧知识联系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使新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升华。最后以个别例题讲解的方式,使新学到的知识尽快转化为能力。

3.第三阶段——学生基本上可以独立学习阶段

以上两个阶段大约需要一学期。经过一学期的以上两个阶段的教学和训练至高一下学期初,在学习第五章“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内容时,学生已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阅读指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进行实验,编写读书笔记,基本上能独立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具备了联系原有知识进行想象、对比、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但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知识面的限制,在学习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和发生一些缺点错误,因此他们无法完全通过自学来完成学习任务。那么第三阶段也就是从高一下学期开始,教学工作的进行主要是通过学生在家完成阅读教材和编写知识提要,然后就学习内容(尤其是重要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等知识要点)和解答习题(订购的系列练习和课后习题)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记录在专用的本子上,以备在课堂活动中进行提问和讨论。那么课堂上的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主持下或教师在场请某些学生主持,就知识体系和部分学生提出的疑难,通过互相争议、讨论来纠正错误、加深理解、煅炼表达能力。若上述方面学生都无问题,则这段时间就进行小组作业,完成一些要求更高的习题,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每节课的最后(约10min)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二、上好习题课,煅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记忆力和思考力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学生学过的知识得到加深和充实。上好习题课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习题课中要注意典型题的解法,要练得精和透,才能达到掌握一些重要知识和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如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复习和习题课,为达到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熟练进行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目的,本人通过以下几道例题进行习题课:

例1.常用浓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mL,试求该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要求这种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只需按定义求出1L浓硫酸中含H2SO4的物质的量。

例2.一种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amol/L,密度是dg/mL,则此种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此题未给出具体数值,但仍能按定义进行逆向思维而一步求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代数式,与例1相比难度有所增加。

例3.14%的NaOH溶液,加热蒸发掉100g水后生成28%的溶液80mL,此时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这个问题中未直接给出80mLNaOH溶液中溶质有多少,因而不能直接求物质的量浓度。但联系NaOH溶液的浓度因蒸发掉水刚好增大一倍,故知蒸发后溶液质量为100g,从而知溶液中nNaOH=100×28%/40=0.7(mol),物质的量浓度为0.7/0.08=8.75(mol/L)。此题与例2相比,难度又有所增大。

例4.要使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NaCl,MgCl2,AlCl3中含有的Cl-数目相同,需这三种溶液的体积比是多少?

因为每1molNaCl,MgCl2,AlCl3中含有的Cl-数目分别为1mol,2mol,3mol,假设上述三溶液中各有3molCl-,则需NaCl3mol,MgCl21.5mol,AlCl31mol。因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所以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这三种溶液的体积比应为3∶1.5∶1,即为6∶3∶2。

讲完例4后,布置思考题例5

例5.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铝三种溶液,欲使Cl-完全沉淀出来,所用的硝酸银的体积恰好也相同,则三种硝酸银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多少?例5与例4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例5是例4的变形,通过变式训练,可以煅炼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进行单元过关检测,激励学生的成就感

过关范文篇8

一、进行自学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校期间所能掌握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而科学技术却在日新月异的发展,所以在校期间不仅要教给学生双基知识,而更为重要的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具体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理论已经明确地说明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可提供“捷径”,当然这“捷径”不是教师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有鉴于此,本人将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过程分作三个阶段,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1.第一阶段——基本依赖教师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明确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以高一化学教材第一章“卤素”为开始的近四周时间,课前教师把每节课教学的任务分解转化为一个个连贯的具体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可以是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可以是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某个方面、物质的制备等。课堂上以教师布置的预习思考题引导学生按教学目标阅读教材、启发思维和进行印证性实验,从而明确教材的知识体系,同时要求学生自己写出读书笔记(每节课后检查学生的笔记本,以保证全体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每节课的后半段由教师按学习目标进行点评、讲述,同时发课前编印好的思考题答案、教学目的要求及知识体系纲要,供学生对照和参考,以便发现自己读书过程和笔记中的不足,课后进行完善和复习。

2.第二阶段——学生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阶段有了第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自学的方法,但尚未养成习惯,学生的观察力(寻找教材中的知识点,尤其是重要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想象力(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的联系,新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思考力等尚处于较低水平,故第二阶段的教学内容是从第二章“摩尔”至第四章“碱金属”,教学侧重点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是继续第一阶段的教学模式,但阅读教材与课前预习结合在一起完成(课前检查)。课堂上的工作,首先是根据课前预习的印象,结合教师印发的思考题进行思考和小组讨论,约15min;另在约10min的时间内写出本课的内容提要等知识体系;然后在约20min的时间内,教师结合印发的提纲侧重讲解知识体系、新旧知识联系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使新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升华。最后以个别例题讲解的方式,使新学到的知识尽快转化为能力。

3.第三阶段——学生基本上可以独立学习阶段以上两个阶段大约需要一学期。经过一学期的以上两个阶段的教学和训练至高一下学期初,在学习第五章“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内容时,学生已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阅读指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进行实验,编写读书笔记,基本上能独立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具备了联系原有知识进行想象、对比、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但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知识面的限制,在学习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和发生一些缺点错误,因此他们无法完全通过自学来完成学习任务。那么第三阶段也就是从高一下学期开始,教学工作的进行主要是通过学生在家完成阅读教材和编写知识提要,然后就学习内容(尤其是重要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等知识要点)和解答习题(订购的系列练习和课后习题)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记录在专用的本子上,以备在课堂活动中进行提问和讨论。那么课堂上的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主持下或教师在场请某些学生主持,就知识体系和部分学生提出的疑难,通过互相争议、讨论来纠正错误、加深理解、煅炼表达能力。若上述方面学生都无问题,则这段时间就进行小组作业,完成一些要求更高的习题,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每节课的最后(约10min)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二、上好习题课,煅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记忆力和思考力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学生学过的知识得到加深和充实。上好习题课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习题课中要注意典型题的解法,要练得精和透,才能达到掌握一些重要知识和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如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复习和习题课,为达到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熟练进行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目的,本人通过以下几道例题进行习题课:

例1.常用浓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mL,试求该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要求这种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只需按定义求出1L浓硫酸中含H2SO4的物质的量。

例2.一种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amol/L,密度是dg/mL,则此种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此题未给出具体数值,但仍能按定义进行逆向思维而一步求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代数式,与例1相比难度有所增加。

例3.14%的NaOH溶液,加热蒸发掉100g水后生成28%的溶液80mL,此时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这个问题中未直接给出80mLNaOH溶液中溶质有多少,因而不能直接求物质的量浓度。但联系NaOH溶液的浓度因蒸发掉水刚好增大一倍,故知蒸发后溶液质量为100g,从而知溶液中nNaOH=100×28%/40=0.7(mol),物质的量浓度为0.7/0.08=8.75(mol/L)。此题与例2相比,难度又有所增大。

例4.要使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NaCl,MgCl2,AlCl3中含有的Cl-数目相同,需这三种溶液的体积比是多少?

因为每1molNaCl,MgCl2,AlCl3中含有的Cl-数目分别为1mol,2mol,3mol,假设上述三溶液中各有3molCl-,则需NaCl3mol,MgCl21.5mol,AlCl31mol。因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所以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这三种溶液的体积比应为3∶1.5∶1,即为6∶3∶2。

讲完例4后,布置思考题例5

例5.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铝三种溶液,欲使Cl-完全沉淀出来,所用的硝酸银的体积恰好也相同,则三种硝酸银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多少?例5与例4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例5是例4的变形,通过变式训练,可以煅炼学生的思维品质。

过关范文篇9

强调三个联系,抓住面试核心

简单地说,就是“三个联系”:

第一、要进一步联系党中央对公务员的最新要求去发挥。

一个人只有深刻理解了自己肩负的使命及责任才能更好地激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才能踏踏实实地完成己任。这就要求考生要仔细研读中央有关法律、文件,清晰明确地了解公务员队伍的构架及公务员的职能、责任与要求,比如最基本的《公务员法》,比如人民网上大量关于党政干部执政理念的文章等。更重要的是大家应紧跟时代的潮流,牢牢掌握最新鲜、最有时效性的纲领性文件,如胡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上面详细解读了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新要求、新理念,对我们广大公务员来说这也是最有实际意义的思想指南。讲话中的很多精神要义都是考生必须牢固掌握的,比如今年考试中涉及到的“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三不政策。通过各种媒体对讲话的解读,大家必须明确知道在改革开放30周年后的新阶段,我们作为一名公务员应该有哪些转变,这些转变可能包括思想、能力、态度等各方面。

第二、要进一步联系自身报考职位去发挥。

目前公务员考试面试对考生职位匹配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俗话说的“不要最优秀的,只要最合适的”。尤其体现在地方公务员考试中,因为它们主要面对基层,需要具备所需素质、能够马上冲锋到第一线开展工作的人。所以广大考生注意要格外留意报考职位的特点,一般应该熟知:职位需求、职位特性、工作内容、依据的法律法规、必备的能力特征、忌讳的缺点不足等。同时,还应经常登陆所报单位网站浏览相关信息,如组织结构、领导讲话、活动报道、工作总结等。在深入了解以上各项信息之后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如学历、性格、爱好、背景等,找到自己的优势、劣势,从而在答题时扬长避短,将考官最需要你展示的一面展示出来,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要进一步联系当地的时政风情去发挥。

过关范文篇10

第二章言语理解与表达

一、阅读理解的测验内容

与2014年、2014年一样,2014年考试大纲中也只保留了“文章阅读”这一题型,但从2014年和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及各地录用公务员考试命题来看,它们当中仍有大量考题是直接针对字词和语句来命制的。这也就是说,目前的阅读理解这一题型,实际上融合和覆盖了原有的“词语替换和选词填空”、“语句表达”、“长句理解”、“片断阅读”、“文章阅读”等全部题型,且命题角度更加灵活,阅读量更大,难度也有所增加。

从实际命题情况来看,本部分一般不会出现纯文学类文章,大多选用社科类或科普论文,数量为5~6篇左右,每篇字数在500字左右,共25~30个小问题。相对来说,这些问题都不是很难,只要仔细阅读短文,基本都能正确作答,但由于阅读量较大,因此对考生的阅读速度和反应速度有较高要求。

二、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

在解答阅读理解试题时,考生应注意以下一些重要环节。

(1)注重对文章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阅读理解的困难之一,主要表现为对文章中一些关键词语的正确理解。它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意义明显的,可以在上下文中找到解释;另一种情况是意义隐晦的词语,虽然在语言环境中有具体的内容,但作者并没有把它用文字明确地表示出来,需要应试者调动自己以往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归纳和分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针对文章中关键词语出题的基本形式,是词语替换和选词填空,即原有的两种基本题型。另外,还有可能直接让考生判别关键词的准确含义或挑出用得不当的词语。在解答这些题时,考生应把握以下两点:

①首先要准确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一个词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有其确切含义,只有依靠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把词义理解准确、透彻。对字义、词义的理解,其基本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②把选项中的词代入到句中,默念一遍,找语感。

(2)注重对文章中的关键语句的理解

关键语句是指在文章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在意义或结构上起衔接、照应的作用。要理解它们的含义,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

在应付针对关键语句命制的试题时,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熟悉基本的语法知识,依靠语法知识对句子进行分析,重点检查句子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恰当,次序是否合理,定语修饰的主体是否明确等等。

②要依赖于语感,注重语意表达的准确性。

(3)对片段或文章的概括理解能力

概括文章的内容,是一种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提炼与升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内容完整而不片面、语言恰当而不偏颇、文字简明而不拖沓。当然,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从书面语言中吸取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分布在文章的各个部分。因此,阅读理解不仅仅是对某一个词语或语句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的大量重要信息进行筛选,以便作出正确的理解。

(4)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

这一点至关重要。考生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这个目标:

①首先应对整篇文章有完整、准确的理解,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主题;

②要善于抓住文中关键句子或关键词,它们有时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有时也会出现在文章的结尾或中间;

③要对文章的引申含义进行分析和深加工;

④从选项与原文在意思上是否一致入手。

三、阅读理解典型例题解析

【例题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有这样一种假说:冬眠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机能。冬眠的哺乳动物虽然与人类一样都是温血动物,但是它们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例如在体温调节上,就比非冬眠动物要强。传统认为,哺乳动物冬眠的奥秘在于心脏。无论冬眠动物,还是非冬眠动物,甚至人类,其心脏工作的原理是相同的。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的细胞时,就引起心脏收缩;当钙离子随即排出细胞时,心脏又开始舒张。但是随着温度的降低,非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降低,从而使心脏的舒张越来越困难,最后导致死亡;而此时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则完全与此相反。因此,心脏细胞调节钙离子浓度的机制,是冬眠时心脏正常活动的关键所在。后来的研究证实,心脏细胞的这种变化还不是冬眠的根本原因,科学家们推测冬眠最终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基因控制的。然而,人们却一直没有发现这种遗传基因。直到最近,日本科学家发现,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的血液中存一种特殊的蛋白质HP。HP只能在冬眠动物身上找到,并与冬眠同步出现。这表明,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在人类身上也能找到类似冬眠的现象吗?人类也可能冬眠吗?答案是肯定的。人在睡眠时也有体温降低、心跳放慢的现象,这在性质上与冬眠相似。而身体硕大的熊的冬眠,为实现人类的冬眠提供了可能。如果以HP为线索,也许能重新认识熊的冬眠。一旦控制熊冬眠的遗传基因得以破译,人的冬眠就不是不可能了。这样,人类就能把自身的代谢控制到最低极限,从而有利于癌症等疾病的长期治疗、未来的宇宙旅行等。

1本文的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一种假说,对这种假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某些哺乳动物在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从而具备了冬眠的功能

B比较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变化

C冬眠的哺乳动物比起人类来具有更强的体温调节机制

D冬眠的哺乳动物和非冬眠的哺乳动物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体温是否可以调节

2按照传统的看法,下列对动物冬眠时心脏工作原理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随着温度的降低,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也相应提高

B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

C即使在低温条件下,心脏仍能保持在非低温条件下收缩和舒张的原状不变

D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增强,从而使心脏的收缩也随之增强

3文中认为“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根据的一项

是()

A科学家们推测冬眠最终是由冬眠动物体内的遗传基因控制的

BHP是在冬眠动物的血液中新发现的一种特殊的蛋白质

CHP不能在非冬眠动物体内找到,而它的出现周期,又跟冬眠动物的冬眠周期相同

D在发现HP之前,人们一直没有发现动物体内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冬眠只是冬眠动物的一种机能,但是从人类治疗疾病和宇宙旅行等需要来看,研究人的冬眠还是有重大意义的

B由于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体内找到了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传统解释令人怀疑

C人在睡眠时体温降低,心跳放慢,对研究人类实现冬眠有重要的启示

D身体硕大的熊冬眠的遗传基因一旦得以破译,人的冬眠就有可能实现

【答案与解析】

1B2A3D4B

问题1考查的是考生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很显然,“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并非指哺乳动物“发生变化”,故B项符合题意。至于D项,表述是正确的,冬眠动物与非冬眠动物都可以调节体温,只不过非冬眠动物调节体温的能力要强一些。从后文中“人在睡眠时也有体温降低、心跳放慢的现象”这句话,也可确定这句话不存在错误。解答问题2时,主要是应注意题干中“动物冬眠时心脏工作原理”这一限制条件。问题3中的A、B、C三项所表述的意思,都能够在文章中找到根据,至于D项,可从逻辑推理上予以否定,即其不能作为“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一观点的证据。问题4着眼于考查考生对作者写作意图与目的把握,显然,B项不是作者写作该文的

目的所在。

【例题2】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4题。

人工智能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这项技术是一个有可能导致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技术。它主要研究怎么能使计算机来做原来只有人工才能做的具有智能性质的工作。智能,是指人在脑力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感知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有关人工智能研究,目前有两种不同的探索途径来实现对人脑智能的模拟:一是通过仿生学手段,从结构上进行模拟,以达到功能模拟。目前科学家正在想方设法“确定人类的思维模式”,即弄清大脑中的1000多亿个神经元是如何工作的。另一个是直接通过启发式程序模拟人脑能力。目前,在制造某些专业化机器时,这一研究已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如能识别邮政编码的机器、能读取支票信息的机器。不久前,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深蓝”击败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说明在这一领域科学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也有科学家在设想把机器人与一部百科全书相连,这样它就“懂得”了许多事情,一个机器人就可完成多项工作

人工智能仍有它的局限性。首先是在学习方面。对一个人来说,学习和掌握知识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但要让机器也这样做就相当困难了。当一个孩子发现自己的想法不再能够解释周围世界的时候,他就会去学习,改变它,他也因此而成熟起来。这一神秘的变化对于没有创造力的计算机来,实在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另外还有感觉及观察方面。人可以感觉到空气的不新鲜而主动打开窗户换一下新鲜空气。机器人能否用自己掌握的物理知识对周围环境做出判断,这是一个难题。不过,有关的程序仍在不断取得进展。在向机器说明人类是如何理解事物这方面,人们的步子迈得越来越大。一些革命性的软件不断问世。例如,美国人道格拉斯·莱纳特设计“EURISKO”软件就是其中之一。这种软件能够按照自然淘汰的法则自己修改所贮存的内容和规则。

1本文讨论的主要对象是()

A人脑功能B人工智能

C计算机D程序设计

2对智能的含义解释恰当而全面的是()

A记忆能力B观察能力

C逻辑思维能力D人脑的活动能力

3人工智能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A程序问题B存储器问题

C不能自我学习、提高D不能进行创造性思维

4下列判断,与文意最符合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就是要求机器人掌握比较全面的知识

B人工智能就是对人脑结构的模仿

C人工智能就是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使计算机做具有智能性质的工作

D人工智能研究需要解决硬件问题

【答案与解析】1B2D3C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