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属感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02:34:54

归属感范文篇1

关键词:护士;规范化培训;归属感

归属感是指个人自觉被他人或团体认可与接纳的一种感受,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缺乏归属感会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责任感不强[1]。我院为三级综合医院,为全面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按照《四川省护士规范化培训试点方案》要求,2016年我院被认定为首批可面向社会招生的护士规范化培训基地,面向社会招收的培训对象简称社会人,社会人规范化培训护士(以下简称规培护士)由培训基地和培训对象签订培训协议,在基地经过两年的规范化培训后再次进行就业选择。临床学习过程中归属感的缺乏,会直接影响学习质量,降低学习效率[2],为更好地的提高护士规范化培训质量,我院于2018年11月对在院的所有规培护士进行了临床归属感现状调查,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8年11月我院现有规培护士77人,包括2017级23人、2018级50人。至2018年11月,2017级规培护士已参加培训17个月,2018级培训5个月。此次调查对象均为社会人规范化培训护士,设定缺失的应答题目≥2个作为无效问卷的标准。经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017级23份、2018级50份,合计73份。调查对象一般资料:女72人、男1人;本科3人、大专70人;平均年龄(22.04±1.10)岁。1.2方法。1.2.1调查工具。采用由TracyLevett-Jones等于2009年编制《临床归属感量表》中文译版[3],用于评定护生在临床环境中的归属情况。该量表包含34个条目,采用1-5级计分,分值越高提示临床归属感水平越高,其中4个条目采用反向计分,总分为170分。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ɑ系数为0.93。1.2.2资料收集方法。本次调查以问卷星网上答题形式实施,将《临床归属感量表》导入问卷星中,设定统一调查填写说明。填写完成后对问卷进行检查,剔除无效问卷,将问卷中应答不全的条目≥2条视为无效问卷,此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3份。1.2.3统计学方法。采用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人数进行描述,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进行描述,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显著水准α设为0.05,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不同年级规范化培训护士临床归属感得分总分,见表1。2017级得分126.00±19.08,2018级得分126.32±13.67,两者得分基本一致。(2)临床归属感条目均分,见表2。34个条目中采用2/8原则,均分排名靠前的7个条目分别为“被同事接纳的感觉”“主动帮助同事”“征求同事的意见”“支持我的同事”“努力去协助同事工作”“需要时请求同事的帮助”“需要时同事主动帮助我”;均分排名靠后的7个条目分别为“工作时我对个人生活保密”“无不自在地向同事倾述我的苦恼”“一起工作的人好像喜欢我”“有人祝贺我的生日,很重要”“通过询问同事及其家人的情况,关心他们”“工作或社交缺席时同事们会注意到我,会打听我”“喜欢我工作的地方”。

3讨论

通过调查显示:(1)不同年级之间规培护士临床归属感基本一致,2017级规培护士参加培训时间比2018级早1年,时间的长短并未对规培护士的归属感造成影响,说明在培训阶段管理者未关注规培护士的归属感,其次规培护士在培训期间需轮转不同的科室,虽然均是在同一个医院,但不同科室之间专科特点不一致,临床能力要求不一样,对于规培护士而言每轮转一个科室都是要一个陌生的环境,其对科室的归属感对其整体的归属感有重要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在工作中,各科室应进一步改进对轮转护士的接纳方式,增强其归属感[4]。(2)对2017级及2018级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条目均分排名靠前的7个条目分别为“被同事接纳的感觉”“主动帮助同事”“征求同事的意见”“支持我的同事”“努力去协助同事工作”“需要时请求同事的帮助”“需要时同事主动帮助我”,说明规培护士在工作中与同事的协作性、主动性、积极性相对较强。均分排名靠后的7个条目分别为“工作时我对个人生活保密”“无不自在地向同事倾述我的苦恼”“一起工作的人好像喜欢我”“有人祝贺我的生日,很重要”“通过询问同事及其家人的情况,关心他们”“工作或社交缺席时同事们会注意到我,会打听我”“喜欢我工作的地方”,说明规培护士对同事及团体的信任感不够、被关心及关注度不够。

4小结

归属感对于护士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极其重要[5],在护士规范化培训期间,各级管理部门应加强对规培护士归属感的关注度,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其归属感。主管部门要细化培训相关制度,形成激励机制,对待规培护士应一视同仁,医院各层面组织的各种团体活动均有机会参加,业务学习机会、班次安排等均与医院护理人员一致。培训工作的顺利完成不仅有赖于制度的保障,更离不开各临床科室的支持,科室要注意对规培护士的接纳方式,应将其视为科室一员对待,在工作中及时给予帮助,关注其思想动态及生活状况,多给予关心和帮助。应从各个层面消除规培护士对医院及科室的陌生感,增加信任感,使其感到为医院大家庭中真正的一员,从而增强归属感,提高培训效果,提升医院护理质量,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丽娟,任小红.临床实习护生归属感不强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现代护理,2008,14(1):121-122.

[2]励婷瑶,赵洁,许海荣.大专护生肝胆专科医院实习阶段归属感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4):54-56.

[3]SedgwickM.Comparisonofsecond—degreeandtraditionalun-dergraduatenursingstudents’senseofbelongingduringclinicalplacements[J].JNursEduc,20l3,52(11):657-661.

[4]张志云,郑一宁.护士毕业后规范化再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院,2015,19(7):73-74.

归属感范文篇2

党员的组织归属感是指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和责任心,体现了党员对党组织的信任和忠诚。党员具有强烈的组织归属感时,可以产生强大的合力与向心力,有利于推动党组织奋斗目标的实现。

总的说来,广大党员对党的认同感很强,但也有一些党员对党组织有距离感、生疏感和游离感。有的对党的方针、政策等漠不关心;有的讲报酬多,讲奉献少;有的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党员对组织失去归属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对党内出现腐败现象不能正确认识;有的是党组织对党员管理教育不够,发展党员把关不严格,教育走过场;有的是党员民主权利难表达,影响了党员参加党组织活动的积极性;还有的受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蚀,对共产主义缺乏信心。

增强党员的组织归属感,一要改进作风、提高能力,靠形象凝聚党员。每一个党员都希望自己的党作风扎实、成绩辉煌、前途美好。党组织自身首先要提高能力,保持先进性,树立良好形象,增强吸引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二要加强管理、创新机制,靠制度强化党员归属感。严格落实党员管理教育制度,强化党员的角色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强化党员主人翁意识。三要以人为本、倾注关怀,靠情感增强党员归属感。真心实意关心党员特别是帮助困难党员,使其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四要优化环境、营造氛围,靠文化熏陶党员。宣传党的纲领、政策主张,用先进思想文化占领阵地,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建立起抵御不良思想影响的坚固屏障。

归属感范文篇3

由于我们长期实行单位体制,社区意识淡漠,社区发展投入不足,造成社区服务资源不能有效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社区成员不得不向外寻求资源,满足自我需求,最终导致社区居民对社区丧失认同感、依赖感和归属感,社区缺乏凝聚力。对此,社区建设要以重铸社区归属感为目标,以居民自治为基础,努力扩大基层民主;以服务群众为主题,积极拓展社区服务功能;以文明创建为载体,努力繁荣社区文化;以党的建设为龙头,切实增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基本路径是通过建构以人为本、居民自治的社区建设理念,扩张、强化和完善社区服务,发育、完备社区功能,重铸社区凝聚力,其核心则是构建完备而有效的社区服务的社会支援网络,促进社区服务发展。

首先,社会支援网络要围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目标,为社区服务提供传统意义上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援,包括社区环境建设、服务设施建设、社会福利等。而且更重要的是为社区发展、社区重建、社区服务提供全方位的理论支援、工作方法支援和社会政策支援等,如以人为本、整体关怀、自治参与等社区发展的价值理念。社区居民为满足生活文化需求而建立的各类民间服务组织建设,是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居民的满意度重要途径。其中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区居民的头等大事,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是改善居民生活的重要依托,建设劳动保障服务平台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基础条件。

其次,培育社区成员的认同意识和参与意识,是衡量社区建设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要以文明创建为载体,努力繁荣社区文化,通过组织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互助等活动,激发他们“热爱社区、建设社区”的热情,培育社区居民共同的价值体系、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形成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由于在单位体制时,社区居民“音响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居民间很少互动互助,因此要开展丰富多彩社区活动,为居民创造互相沟通、互相交往、互相了解的机会。通过社区成员间亲善邻里,守望相助,疾病相携等,发挥社区互助的功能。通过“星光计划”的实施,建设一批以服务老年人为重点的社区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逐步满足社区居民的多种服务需求。要制定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政策措施,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推进社区单位内部设施对外开放,使社区居民拥有交往沟通和互动互助的空间。

其三,自治和参与是社区发展的核心价值,社会参与可以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可以促成群体的团结与合作。社区所有的各种组织与活动,正是给社区成员提供了参与的众多机会。社区成员通过诸多参与活动,增进了彼此的社会互动,有利于促进社区的价值整合,有利于培育社区意识。要指导各地研究制定《社区居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社区自治章程》、《居规民约》,使社区重大事项按民主程序决定,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增强社区居民的民主自治意识,完善社区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各项制度,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社区自我管理能力。

人类社会的目标无非就是在社区创造人心归依的感觉,也就是包括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在内,人人在社区都能找到幸福快乐的位置,人人都有心理喧泄、情感支持的空间。社区归属感需要社区的物质建设,但更重要的是社区居民的情感维系,就象电影《洗澡》中那个澡堂一样,尽管简陋,可是人人都可以在里面获得心灵支持,获得情感快乐,人人都有一种归属的感觉。一旦将它拆了,现代化的高楼能维系人们这种相亲相爱、相依相恋的情感吗?

归属感范文篇4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宁波市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员。由于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之间存在相互磨合过程,不仅存在生活和工作上的适应问题,而且更表现为心理上的渐渐融合,因此本文采用城市归属感来描述这种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并以地域适应、身份归属、心理归属3个方面为指导,参考罗忆源(2003)和李芳(2009)的研究设计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问卷,以宁波市为研究对象,在各个劳动力市场发放问卷,对此问题展开实证研究。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从性别看,男性占56.8%,女性占43.2%;从受教育程度来说,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被调查者占12.5%,初中占47.7%,高中或中专占34.1%,大专占4.5%,本科占1.1%;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占62.5%,未婚占37.5%,有子女的占54.5%;从年龄看,集中于16~35岁,在宁波的打工时间集中于1~5年,在宁波打工时间在10年以上的仅占7.95%;被调查对象的平均工作时间集中于8~12小时,占68.18%;年收入水平集中于1万~3万元,占69.32%,处于宁波市平均收入中低水平。

2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2.1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总体状况

(1)地域归属感现状。主要是从外来务工人员对宁波城市状况、消费水平、户籍等方面调查地域归属感,统计项共6项,其中,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愿意遵守宁波市的各项政策与规章制度的意愿最高,平均值达到4.125分,处于较高的水平。而对于获得宁波市户口的意愿最低,平均值仅为2.92分。综合来看,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宁波市的城市地域归属感平均得分为3.48分,处于中上水平。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宁波的气候、地理位置等地域因素具有较高的期待,表现出较高的归属感,但是受到全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房价过高的经济环境影响,在宁波买房这一行为意愿上,外来务工人员又表现出稍低的归属感倾向。

(2)群体归属感现状。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城市群体归属感的统计项共6项,其中,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城市生活习惯的适应性平均分达到了3.72分,为群体归属感6项统计项中最高,表明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城市的生活习惯适应良好,能够遵从城市的作息习惯、生活方式。除了对社会组织活动的参与与自身身份的归属2项,其他几项均在中值3分以上。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参与程度平均分为2.54分,对自身身份归属的认识平均分为2.76分,两者表明了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社会融合过程中并没有积极主动地去提高自己对城市的归属感,而是采取了被动的方式;而从社会活动组织者来说,各类社会活动往往忽视了外来务工人员这一群体,针对外来务工人员举办的社会活动极少。对于自身身份的认识上,存在着模糊不清的界定。综合来说,宁波市鄞州区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归属感平均得分为3.13分,相较于城市地域归属感低,处于中等水平。

(3)整体城市归属感。问卷通过直接询问外来务工人员未来的打算以及离开宁波后的去向选择调查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整体城市归属感。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整体城市归属感的调查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针对宁波市地区,调查外来务工人员对宁波这一特定城市的归属感;二是相对于农村针对城市的归属感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50%的人表示会留在宁波,仅有2.27%的人表示想尽快离开宁波,说明在宁波务工的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宁波的城市归属感比较高。在假设不得不离开宁波的情况下,34.09%的外来务工人员仍然选择在城市打工,说明被调查者具有较强的城市归属感,39.77%的外来务工人员选择不知道,仅有19.32%的人选择离开城市回老家,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外来务工人员对在宁波打工比较满意,暂时未考虑其他选择。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与其针对宁波市的城市归属感的得分分别为3.46分和3.51分,均处于中上水平,说明外来务工人员对宁波市具有较强城市归属感,但相较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对于宁波这一城市的归属感略低,因此还需进一步提高。

2.2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影响因素

问卷调查了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经济因素、城市因素、自身因素、群体因素、家乡因素共5个因子。其中,经济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影响程度最大,平均达到了3.37分,生活消费水平、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的影响程度均在3分以上。城市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影响程度得分均值为3.08分,影响程度较大。影响最小的是家乡因素,责任田、老家经济和城市户籍平均得分均在3分以下,家乡因素平均得分只有2.53分。该统计结果表明,外来务工人员对于自己将要去打工的城市关注度比自己老家高,家乡的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外来务工人员更多的是关心宁波这个城市的消费、收入水平,自己能否在宁波挣到钱,能否负担起在宁波的生活消费。

2.3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个体差异分析

不同的人群对于城市归属感具有不同的感知,针对不同年龄、婚姻状况等人群进行了显著性差异分析。

城市地域归属感方面,不同婚姻状况的外来务工人员存在显著差异,结合数据发现,未婚的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地域归属感平均水平为3.61分,而已婚者均值为3.26分,可见未婚的被调查者的城市归属感高于已婚的被调查者。

城市群体归属感方面,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年均收入均表现出了显著差异,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的被调查者城市群体归属感水平均值分别为2.90分、3.08分、3.19分、4.16分,呈逐渐增长趋势,说明文化程度越高的外来务工人员在群体归属感的认知上具有更高水平,同时也说明文化程度高的外来务工人员更加容易被当地群体所接受。年收入水平在2万元以下的外来务工人员均表现出较低的群体归属感,群体归属感均值都小于3分,年收入水平在3万~5万元的外来务工人员表现出最高的群体归属感,均值为3.69分,而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均值为3.33分。

2.4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影响因素与城市归属感显著性分析

城市归属感可以区分为城市地域归属感和城市群体归属感。调查中所归纳的5种因子分别对城市归属感、城市地域归属感、城市群体归属感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影响。

经济因素对城市地域归属感、城市群体归属感以及城市整体归属感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城市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地域归属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群体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群体归属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自身因素对城市群体归属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文化程度的外来务工人员在群体归属感的感知上具有不同的差异。而家乡因素因其显著性指数为0.377、0.904和0.774,均大于0.05,因此,在影响因子和各城市归属感水平显著性检验中,家乡因素的显著度指数没有达到要求,对因变量的影响不显著。

3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问卷调查结论与讨论

3.1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特点

第一,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地域归属感特点。调查样本集中于宁波打工1~5年的年轻群体,他们普遍表现出对宁波交通、硬件设施、气候地理等客观因素较高的期待,这些期待使他们产生对宁波较高的城市地域归属感。

第二,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群体归属感特点。城市群体归属感处于中等水平,身份归属感较低,外来务工人员被动融入当地群体,城市群体归属感提高缓慢。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归属感其中一个较大的特点就是对自身身份的认识不清。对自身身份的认识是评价城市群体归属感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个指标上,调查者表现出较低的水平。

第三,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整体城市归属感在调查期内处于中上水平,变动性比较大。从整体上来说,被调查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表现出较高的城市归属感。但是,有一大部分人在调查问卷中选择了“不知道”,这说明在这一段时期内,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还处于中等水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不同的变动。

第四,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个体差异。不同文化程度与不同收入水平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在城市整体归属感和城市群体归属感水平上具有差异。文化程度高的外来务工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城市归属感的含义,也比较容易被宁波当地群体接纳。收入水平高的外来务工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适应宁波的消费水平,享受宁波提供的更多资源。因此,在不同文化程度与不同收入水平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间出现了城市归属感、城市群体归属感水平的差异。

3.2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影响因子中,经济因素包括宁波市的租/住房成本、生活消费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最主要因素,外来务工人员最关注的仍然是在宁波工作能够挣多少收入,是否能够承担在宁波生活消费的水平,是否能够在宁波获得比老家更好的生活水平。同时,经济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外来务工人员群体的社会地位,影响外来务工人员与当地居民群体的关系。

与其他学者的结论相比,该调查结果显示,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城市因素中的社会保障福利、就业机会和群体因素中的当地居民态度同,并不如其他学者认为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经济因素仍然是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最主要因素。

归属感范文篇5

在**我看到了公司极力营造让员工拥有强烈的归属感的人才管理机制,我想在员工待遇、个人的未来、个人的兴趣、宽松的环境和个人的重要感等五大方面的人才管理机制上谈下自己的看法。

1.员工的归属感首先来自待遇,具体体现在员工的工资和福利上。衣食住行是人生存最基本的需要,买房、买车、购置日常物品、休闲等都需要金钱,这都依靠员工在公司取得的工资和福利来实现的。在这我看到了公司的公告:员工的平均工资在行业内也是有竞争力的。当然在收入上让每个员工都满意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公司在这方面为员工做的种种努力是有目共睹的。

2.个人的未来性是赋予员工归属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都会考虑自己在企业中的位置与价值,更注重自己未来价值的提升和发展。公司明确提出的三条经营理念中就有“为员工实现人生价值”这条。同时公司为了员工提高能力创造了很多机会,鼓励员工继续深造,加强行业内的交流学习,组织员工去培训、提高技能等。

3.注重每个员工的兴趣同样是增强员工归属感的重要手段。公司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像刚成立的好日子俱乐部就是公司重视员工兴趣的体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在文化廊上看到了企业员工的多才多艺,感受到了公司所要营造的文化氛围。

4.企业努力为员工营造的公平、融洽的工作环境,要让员工看到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让管理层与员工多交流,多沟通,融合成一个共同追求、共同发展的团队,从而使员工感受到工作单位就如同一个大家庭一样,充溢着家庭式的温暖感和归属感。虽然刚进公司不久,但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公司营造的宽松的环境。老员工如家长般的耐心帮助;同时刚进来就遇到了公司的再谈细节决定成败的活动,看到了各个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参加学习了梁总的谈企业作风建设的重要讲话、员工之间和网员工领导之间的交流等,所有这些让我感觉到公司就像一个大家庭。

归属感范文篇6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学校;归属感;校园文化;经济补助;精神文化

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大力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关心乡村教师的生活;重点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加强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的生活补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升补助的标准,惠及更多乡村教师等。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出要提高乡村教师的基本待遇,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培训力度,让培训更具针对性与时效性等。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乡村教师格外重视,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师仍存在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较弱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归属感的现状

首先,教师并未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与教育目标。问卷调查发现,很多新上岗的乡村教师只是将教书作为谋生的方式,而不是将其作为终生奋斗的事业,在入职之前并未真正了解教师职业的社会责任,并未认识到教育对于国家、社会和家庭的重要意义。其次,教师角色与生活角色存在割裂的情况。我们常说做人做事要努力做到言行一致与知行合一,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参与者,更应该努力做到这一点。但是调查研究发现,很多教师在工作中能够严于律己,为学生作出良好的示范,但是在生活中却普遍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表现为不拘小节,日常生活中存在懒散等问题。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割裂感,不利于教师的职业发展,不利于教师个人长远发展。再次,教师职业发展竞争性小与缺失归属感。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一般是在远离城市的乡镇和农村地区工作,相较于城市地区的教师,普遍缺少培训与提升的机会,不易接受或者不好落实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教师之间的竞争较小。最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师普遍安于现状。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学生数量相对较少,教学任务不太重,在教育教学方面很少有竞争的机会;通常学校提供食宿或者生活补助,生活压力普遍较小。在以上工作与生活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教师也就没有动力在工作之余走出舒适区和学习新的技能。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归属感偏弱的成因

一是激励举措需要完善。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来说,要让他们产生职业认知与归属感,需要持续不断地加强激励,但是在激励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相互比较产生落差。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软硬件设施不断完善,校园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农村教师待遇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的教师工资待遇方面已经相差不大。但是,受到农村学校所处的环境、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影响,其与城市学校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教师在工作积极性不强的环境中难以取得进步,对职业发展不利。三是生活以及社会关系。来农村寄宿制学校任教的新教师,很多都是女教师,在婚恋、个人生活、家庭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由于圈子较小和主要接触女性群体,年轻教师在婚恋上存在困难,一些教龄较长的老师存在两地分居问题。由于受到子女教育和父母养老等问题的影响,也会让很多教师缺乏对学校的归属感。四是学生数量减少与生源质量降低。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很多农村地区的孩子去城市读书,加上生育率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在农村寄宿制学校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少,乡镇中学招收了剩余的学生,由于考试难度较小,存在生源质量降低的问题。在这种环境下,很多教师也很难产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五是社会大环境与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水平差距较大,特别是西部边远地区在教育投入上还明显不足,学生家长教育理念较为滞后,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重视程度不够,与乡村教师交流与沟通的机会较少。加上外出务工的影响,父母与孩子缺少沟通,导致学生家庭教育缺失,这对于学校教育是非常不利的,让教师耗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教育孩子。

三、增强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归属感的策略

(一)建设良好校园文化,形成良性教学生态

文化对于个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不同的文化环境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与行为习惯,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校园文化环境不仅会影响学生,而且还会影响教师。因此,增强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归属感,首先要做的是建设良好校园文化,形成良性的教学生态。

(二)完善政策,增加补助,加强资金方面监督

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义务教育的财政体制方面存在一些弊端,一般是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所承担的财政责任小,而大都由地级和县区政府承担教育财政,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大,教师工资标准方面存在不小的差距。对于这类问题,需要完善相关政策,增加资金补助,加强资金方面的监督。

(三)强化职业生涯规划培训,招聘选拔优秀人才

与城市地区教师相比,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所处的环境、接触的世界等存在明显差距,对于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不利,使得其职业认知降低和缺乏归属感。除了对教师加强补助与激励,打通乡村教师晋升渠道,还需要完善对乡村教师的相关培训工作,包括定期的短期培训、中长期培训、进修等。其中,职业生涯规划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培训内容,可以作为初始培训内容。学校还可以不断优化招聘机制,加大对教师的补助力度,选拔更多的优秀人才来校任职。

(四)强化教师思想意识,培养教师文化品格

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育观念会影响教学,而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等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对于学生的道德品格、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造成不同的影响。不仅如此,教师的个人魅力与人际交往能力还会影响职业发展。因此,强化农村寄宿制教师的思想意识,培养教师的文化品格显得非常重要。

(五)定期联系学生家长,健全家校沟通机制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不论是身体还是思想观念上都发生着较大的变化,要想更好地教育与指导学生,引导与促进学生更好成长与全面发展,教师需要定期联系学生家长,以及在学校的组织下健全家校沟通机制,让家长与教师之前的沟通更加顺畅,及时交流想法与交换意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归属感,需要分析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归属感的现状,探究其内在与外在的成因,并根据具体的情况,引入丰富的教育资源,借助各方资源,更好地教育、指导与辅助教师成长与发展,在政府部门、学校、教师个人等的共同努力下,更好地增强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陈菲.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归属感研究——以湖南省Y县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20.

[2]马玉贵.农村中小学寄宿生学校适应性分析与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1):186-187.

归属感范文篇7

关键词:健康生活素养;留守儿童;学校归属感

一、健康生活素养与学校归属感的涵义

健康生活素养是学生的一项重要的综合素质。具体内容包括学生认识自我的优缺点,发展自我的健康身心,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能够结合实际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等。教师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素养,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健康生活素养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1]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自己作为学校一员,愿意承担各项责任和义务,喜欢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教师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增强留守儿童的学校归属感,将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疏解留守儿童心中的孤独感和寂寞感,提升留守儿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二、留守儿童学校归属感缺失的表现

留守儿童的学校归属感存在不同程度缺失,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对学校文化和班级文化认同。部分学生不熟悉学校的办学历史,不了解学校文化精神和价值观,不清楚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的制度。对学校的管理要求是排斥,甚至对抗的态度,教育和管理他们成为广大学校和教师的麻烦事情。二是缺乏班级集体责任感。部分学生对班级缺少责任感,不明白自己在班级中的角色和任务,不服从班委干部的管理,不愿意承担扫除、活动排练等责任和义务,不懂得关心和帮助同学,以自我为心,学生交际能力薄弱。三是校园活动参与程度低。对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采取不关注,不参与、不支持的态度,甚至有强烈的抵触情绪,缺乏积极参与、积极提升自我的态度和意识。面对留守儿童学校归属感缺失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一些策略,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素养。[2]

三、培养健康生活素养,增强留守儿童学校归属感的策略

(一)加强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的渗透性、潜在性、知识性、多样性特征,能对学生的健康生活素养提升发挥潜移默化影响。特别是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和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心理、性格、行为都有深刻的影响,决定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学校管理者要增强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正向熏陶功能,制定以学校办学特色为基础,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校园文化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宣传和展示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校园文化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例如,学校可以在校园文化中,营造出一个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学习工匠精神,在自我的学习成长中,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我,不断精益求精,为学校和班级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二)开展各种提升学校归属感的活动。教师让学生参加活动是增进感情、健全学生人格的有效方式,学生可以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如升旗仪式、运动会、艺体节、合唱比赛、拔河比赛等。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展示自我,为班级争得荣誉,发挥作用,做出贡献,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校还可以结合留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组建各种兴趣小组和社团,让学生参与其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当学生在某一组织中承担了任务,并通过合作成功完成了团队的任务,会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也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种团队精神。(三)注重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增强留守儿童学校归属感的重要因素。教师要不断转变角色,将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相结合。特别是经常与学生打交道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发挥担任学生“成长导师”的作用,从思想上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心理上疏导留守儿童的不良情绪,从生活上真心关怀和帮助学生,从人生发展上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和谐的师生关系还会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由于多数学生会崇拜自己的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会给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能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培养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关心人际关系不佳,遭受同伴排斥的、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多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沟通交流,多在上课或者公开场合鼓励和表扬学生,从而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四)关注留守儿童学生心理的需求和变化。心理研究表明,学生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而动机产生需要关注学生的合理需要。当学生的自我合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消极懈怠、学习动机不足、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等心理问题。教师要认真调研了解留守儿童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和办法,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充分发挥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的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满足感。同时,中学生的年龄正是处于心理急剧变化,也是最剧烈、最难以控制的时期,再加上留守儿童由于父母没有在身边,缺乏家庭和父母的关爱,都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要建立好心理咨询室,安排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班主任更要掌握基本的心理疏导办法,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改变情绪和态度,恢复心态平衡,保持心理健康。(五)发挥班集体的凝聚功能。中学生非常注重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存在感,希望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和合作,得到自己班级同学的认可。这样,他们才会觉得自己真正成为了班级的一员。现实情况中,某些学生由于遭到班级同学的疏远、排斥,从而对学校形成恐惧,继而不去上学,甚至退学,这也是他们在学校没有得到认同与接受的后果。因此,班主任要积极发挥班集体的凝聚作用,增强学生的归属感。班主任要建立一个总体目标,它是能够反应整个班级师生共同期望,并渴望实现的。如运动会前几名、成为优秀班集体等。它能不断的激励学生,引导学生,让全体学生为目标努力奋斗。为最大限度的发挥班集体的凝聚功能,班主任还要做好班级同学的角色分工,让每一个学生都在班集体的建设中发挥作用。例如,设立班委干部轮值制度,安排小组成员办黑板报,布置循环制清洁卫生工作。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也会对学校、班级形成更深的感情。

参考文献:

[1]韩相勤.中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培养的研究[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8(10).

归属感范文篇8

关键词:企业文化;员工归属感;精神文化;建设策略

一、企业文化与员工归属感的关系

1、企业物质文化培育员工归属感

企业物质文化是企业最表层的文化,需要以企业生产产品、提供服务、企业设备、企业名称等为载体而表现出来,并依靠这些载体才能在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生产或服务中发挥作用。企业产品或服务是企业物质文化的核心,是在市场上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依据,而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往往是通过员工来实现的,因此,企业产品或服务具备核心竞争力就离不开优秀的员工。良好的企业物质文化能够为企业产品或服务提供附加值,而获得的附加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则更容易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进而使企业获得成功,这部分成功则需要将功劳归属于企业员工,进而使得员工获得企业荣誉感,激发员工更加尽职努力,能够提升员工的企业归属感。

2、企业行为文化增强员工归属感

企业行为文化则是企业文化的浅层文化,包括集体行为文化和个体行为文化。一般来说,企业的个体行为文化是指企业领导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和价值观。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具备卓越的才能和全局的思维,能够在企业运营决策中展现自己的才能,引领企业向更高的层面发展。这样的个体行为文化往往能够感染员工,使员工潜移默化的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此外,企业集体行为文化则是由企业全体员工共同构成的文化,其代表了企业的文化氛围,积极向上的集体行为文化能够使全体员工认识到企业行为文化是自己宝贵的精神财富,进一步增强企业归属感。

3、企业制度文化激励员工归属感

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中层文化,它是企业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的总和。制度在企业日常生产运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是规范企业员工思想行为的重要手段。通常来说,企业的制度不仅具有规范性、纠正性和引导性,而且还需要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信服力,这样才能使员工愿意接受该制度,进而企业文化更加稳定。企业制度文化具有一致性,对于每位员工具有同等约束力和规范性,因此良好的企业制度文化能够增加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和认同感,能够在从事企业生产或服务过程中感受到安全感依托感。“以人为本”的企业制度文化可以体现对员工的尊重和重视,使员工感受到自己是企业不可或缺的一体,这无疑能够激励员工的企业归属感。

4、企业精神文化提升员工归属感

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层,通常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企业经营哲学、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和道德观共同构成了企业精神文化,这也代表了企业文化的精髓和内涵。良好的企业精神文化能够营造出积极的氛围,能够激起员工内心的情感共鸣,增强企业活力。企业精神文化并非人为意识而建立的,它是在长期的企业经营活动中由企业领导层与员工共同构建的,因此优秀的企业精神文化能够在企业价值观与员工价值观之间找到均衡点,使员工的个人精神需求得到满足,激发他们的内在感召力和企业归属感。

二、基于员工归属感的企业文化建设目标与原则

1、企业文化建设目标

基于员工归属感的企业文化建设目标一方面是为了培育新时代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是为了培育新时代的先进人才。在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下,新时代文化发展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企业只有在这个新时代文化背景下,坚持同一目标,建立与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人民相一致的文化体系才能够使员工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竞争力。企业文化是需要依靠员工来发展的,而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也是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这样才能够使企业与员工在共同的进步中实现蜕变。

2、企业文化建设原则

首先,企业文化建设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是激发员工企业归属感的根本。企业文化建设要时刻关注员工的思想、情感、道德、人格等需求和状态,要尊重和注重员工的心理,做到全方位关心员工;其次,企业文化建设需要遵循继承与创新兼顾的原则,既要继承企业传承下来的优秀企业文化精髓,又要紧跟时展步伐而不断创新,确保企业文化与时俱进;再次,企业文化建设需要遵循整体发展原则,需从企业文化的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和行为层四个层面共同入手,实现共同发展;最后,企业文化建设需遵循集体参与原则,需要重视企业中每个员工的参与,切不可实行单独领导制,因为企业文化是围绕员工而展开的,必须让员工参与进来,让员工始终感受到企业的尊重,这样才有利于激发他们的企业归属感。

三、基于员工归属感的企业文化建设对策

1、建设给予员工归属感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层是企业文化的最外层,是能够给员工带来最直接感受的部分,因此建立优秀、良好的企业物质文化对于激发员工的企业归属感至关重要。首先需要树立特色的企业形象,将企业品牌发展成为具备广泛市场认知、高度市场认同的品牌,这有利于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荣誉感。树立良好的特色企业形象需要培养企业精神,使企业形象与管理相统一;其次需要创设人文关怀的工作环境,使员工在优良的企业环境氛围中获得高品质心理感受,在潜移默化中认同企业;最后要打造独特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服务,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2、建设基于员工归属感的行为文化

企业行为文化的构建需要从企业领导和员工双方面进行,要体现企业员工作为企业行为文化重要载体的作用。首先要树立高素质高能力的领导风范,从个人行为文化上加强建设力度;其次要树立模范人物的榜样作用,以榜样来引导员工的行为习惯,榜样的选择需要来自普通员工群体,并使其作为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最后要开展科学健康的文娱活动,包括体育运动、与企业经营和技术开发、服务相关的科学讲座、组织浏览参观活动、创办兴趣小组等。

3、建设给予员工归属感的制度文化

企业制度文化的建设需要在一定的价值观引导下完成,要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稳定进行,要确保员工的实际心理需求得到满足。首先需要建设竞岗轮岗的用人制度,体现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以岗位为载体帮助企业发现和培养人才,形成企业良性竞争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动力;其次需要建设效率兼顾公平的薪酬考核制度,要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充分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最后要建设以技能为重点的培训制度,重视员工的技能发展。

4、建设给予员工归属感的精神文化

首先需要确立企业的发展目标,要确保企业目标是实实在在的,不脱离实际的,而且企业目标应该是崇高的,而不是自私的、狭隘的。此外企业目标还应该是企业的广泛共识;其次需要建立清晰简明的价值观体系,避免企业一味追求企业文化而使其形式化,企业的价值观体系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紧密联系;最后需要树立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保持持续稳定的创新发展。

作者:任新华 单位:陕西新华发行集团宝鸡市新华书店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伍燕芬.基于员工归属感的企业文化建设探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5.10.

归属感范文篇9

(一)被试。从安徽省蚌埠市城郊三所小学的四年级至六年级共选取有留守经历的被试423人。分别为四年级151人,五年级145人,六年级127人;其中男生209人,女生214人。

(二)研究工具。1.采用自编的青少年学校归属感问卷,问卷总计18项,包括四个维度:同伴关系,教师支持,规章制度,硬件设施。采用5点量表的形式,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1-5分计分,得分越高表明学校归属感越强。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内部一致性系数达到0.90,效标效度r=0.223。2.留守类型调查,留守类型分为:父亲单方务工、母亲单方务工和父母均外出务工。留守时间调查,主要指父母外出务工的时间长短。

(三)研究程序。进行团体施测,由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作为主试。(四)数据处理。采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小学留守儿童学校归属感的年级和性别差异。以年级和性别为自变量,学校归属感的四个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主效应显著F=5.42P<0.001,性别主效应显著F=4.41P<0.05,性别与年级在四个维度上交互作用不显著。事后检验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学校归属感随着年级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六年级的学校归属感得分最低。四年级在四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六年级,五年级在规章制度维度上也显著高于六年级。在性别差异中,在教师支持维度上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得分P<0.01,其他各个维度差异性不显著。

(二)不同留守时间的小学留守儿童学校归属感的比较。根据问卷中关于留守时间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留守儿童父母或父母单方面外出务工的时间较长,大多数集中在2~5年,根据以往研究以1年期作为区别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时间标准,将留守时间划分为两档:1年以下和1年以上。以不同留守时间为自变量,学校归属感的四个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留守时间长短的主效应显著,F=4.47P<0.05。对留守时间长短的主效应进行事后平均数检验发现,留守时间1年以上的留守儿童在同伴关系和教师支持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留守时间在1年以下的留守儿童。

(三)不同留守类型的小学留守儿童学校归属感的比较。以不同留守类型为自变量,学校归属感各个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留守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5.28P<0.01。事后检验发现,父亲单方面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的学校归属感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留守类型,母亲单方面外出在教师支持与同伴关系两个维度上显著低于父亲单方面外出,在规章制度维度上母亲单方面外出显著低于其他两种留守类型。

三、讨论

总的来说,小学留守儿童学校归属感随着年级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六年级的学校归属感得分最低,四年级学生在学校归属感的各个维度上都显著高于六年级学生。随着学生在校时间的增加,学生对学校的新鲜感逐步褪去,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小学向初中过度阶段,学习压力在整个小学阶段最大。虽然各地已经取消小升初考试,但仍存在各种变相成绩考核方式,因此六年级的学生将主要精力都投入在分数上,对其他方面关心投入逐步减少,对大多数留守儿童来说,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济,更加注重学习。曹述蓉的调查研究发现,65%~75%以上的留守儿童学生认为学习非常重要,希望借由学习找个好工作,减轻父母负担。对于这部分留守学生来说,他们会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学习压力会随着年级增高不断加大,自然而然对于学校的归属感、依赖感逐步下降;相反,少数留守儿童学生认为学习并不重要,抱着破罐破摔的思想,想赶紧长大毕业,和自己的父母一样外出务工赚钱,因此对于学校的关心投入减少,归属感也会逐渐降低。在性别方面,女生较男生更多地抱有学校归属感,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一致。Goodenow在研究中发现,女生要比男生有较强的学校归属感。女生较男生来说,在人际互动中投入的时间更多,表现出更多的共情和自我暴露。研究结果发现,在性别差异中,只在教师支持维度上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得分,其他各个维度性别差异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在小学阶段,女生较男生在心理、生理上要早熟,女生希冀给教师留下好的印象,也更希望从教师处获得支持与帮助。因此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也更为积极、主动,易于和教师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本研究在问卷中统计了留守时间长短一项内容,回收问卷后发现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有2年以上的留守经历,有的甚至更长。儿童留守时间的越长也就意味着孩子与父母分离的时间越久。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于家庭父母的依赖性较强。长期的隔代教养甚至独自生活,对于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学业成绩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都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本研究发现留守时间1年以上的留守儿童在同伴关系和教师支持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留守时间在1年以下的留守儿童;母亲单方面外出务工的学生在教师支持、同伴关系与规章制度三个维度上显著低于父亲单方面外出的学生。姚计海等人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师生关系和对学校态度上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母亲单方面外出”的留守儿童情况尤为严重。一般来说,在中国的家庭生活中大部分母亲承担了照顾孩子的责任,而父亲则承担赚钱养家的责任,母亲较父亲来说在孩子幼年成长所扮演的角色更为重要。母亲也往往更加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业发展,留守儿童与父亲单独一起生活往往难以像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得到细致入微的母爱。在留守时间和留守类型两个方面的研究结果中还发现,在教师支持维度上,留守时间1年以上的学生得分显著低于留守时间在1年以下的留守学生;母亲单方面外出务工的学生也显著低于父亲单方面外出类型。周宗奎等人的研究指出,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过大,留守儿童在学校很难得到学习以外的关怀;农村学校某些教育措施和机制失当:存在着“教几个差生,不如带一个优生”,对“困难”学生的管理,缺乏有效的教育措施,取消留级制度等问题;学校办学条件差,留守儿童多于在校守养,管理形成空档。虽然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政府对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很多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教师待遇低,学校软、硬件设施较为薄弱,教师对于学生投入积极性不高,更不用说学习之外的关怀。

四、结论

(一)小学留守儿童学校归属感随着年级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六年级的学校归属感得分最低。四年级在学校归属感的四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六年级。

(二)1年以上的小学留守儿童学在同伴关系与教师支持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留守时间在1年以下的留守儿童。

归属感范文篇10

关键词:社保工作;企业管理;员工归属感

社保工作作用的发挥能够提升电力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保障员工基本权益的基本性工作,进一步维护社会安定繁荣,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下面就完善电力企业社保服务机制、提高社保管理透明度、规范社保服务程序等方面内容展开具体论述,希望通过这一举措能够推动电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1社保工作对于提高员工归属感的重要意义

1.1社保工作发展状况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电力企业现代化管理制度的逐步确立,社保工作作用的发挥决定了电力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积极性。同时,这也是电力企业的研究话题,是保障员工权益的重要措施,只有做好电力企业社保管理体系建设,更新电力企业发展观念,全面提升社保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因此,必须要深入了解社保工作对提高员工归属感的意义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以便更好地发挥社保在电力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基本制度日益完善,社保制度更是极大地维护了员工的基本权利和利益。因此,它也备受广大参保职工的关注。通过社保工作的完善来满足员工日常工作和生活需求、提升电力企业员工归属感,树立集体文化概念,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全面提升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该文就以此为内容对如何发挥社保在电力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培养员工归属感进行具体论述。

1.2社保工作对加强员工归属感的意义

社保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我国社会保障工作基础性建设的重要标志,而企业是否能够严格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就直接关系着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一名普通的员工他们关注的仅仅是薪资多少、是否能够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险,社保工作能够极大地减轻电力企业员工社会压力,充分激发电力企业员工热情和积极性,使其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日常工作当中,并通过这一社会保障制度,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充分挖掘员工潜力,更好地为电力企业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好的社保制度能够实现各种相关权利义务的均衡,保障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加速政治发展、促进经济运行、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人们应当努力贯彻落实社保工作科学管理措施,完善现代社会保险发展理念,积极采用社保工作新思路,不断提升社保工作实践性和可行性,促进电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从员工归属感谈社保工作的基本发展措施

为了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基本制度,提升电力企业凝聚力,保证员工基本利益,满足员工基本生活需求,构建“家文化”概念,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下面就从员工归属感的角度对社保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1完善电力企业社保服务机构

社保工作的完善需要社保服务机构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只有建立切实可行的员工社保服务保障机构,才能够使各项社保服务内容得以贯彻落实,并让员工从心理、情感和思想上对社保工作产生一定的认同,增强员工对工作时间和精力多方面的付出和努力,更好地展现员工的个人能力,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电力企业应当充分认识社保工作对培养员工归属感的重要性,制定严格的社保管理制度及员工岗位职责,实现电力企业社保服务考核标准化管理,建立完善的社保保障机制,定期召开业务交流分析会议和日常工作例会,不断提升电力企业内部社保服务水平,增加内部员工满意度。

2.2增加电力企业社保工作透明度和日常社保管理

员工对企业高度信任和认可才能够形成归属感,现代化电力企业只有充分利用多种途径来增进员工对企业社保制度的了解,增强员工对电力企业社保工作的认可和满意度,进一步落实电力企业社保相关政策,实现员工对电力企业社保工作的监督,并有效地增加社保工作透明度,增加电力企业员工对社保工作的了解。若是当员工发现社保工作与实际不符,就要不断提升企业员工对社保工作的认可,并积极处理好社保工作的复核,及时做出社保工作处理结果。员工对企业领导履行社保工作登记缴费有监督的权利,若是有不履行社保缴费的行为,应对相应的违法行为和个人予以严厉的惩治。

2.3更新社保服务观念,摆脱传统思想观念桎梏

电力企业应当逐步增强社保管理和服务管理观念,与时俱进,贯彻落实社保服务措施,保障员工的切身利益,最大限度地争取员工对社保工作的认同与支持,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升员工归属感。因此,电力企业应当贯彻落实科学管理理念,始终坚持人本思想,从保障员工权益的角度开展社保服务工作,将社保管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让员工能够切实感受到社保服务所带来的好处,增强电力企业员工归属感,提升员工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能力,充分激发员工内在潜力,将员工的内在驱动力转化为自我激励,进而产生投桃报李、长期投资的作用。人们应当树立有效的电力企业员工发展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机制,积极推动电力企业社保工作的开展,努力实现电力企业之间的统筹兼顾,促进电力企业的全面发展。

2.4全面提升电力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人员素质,开展员工社保相关培训

电力企业社保工作贯彻落实极大地关系着员工的切身利益。同时,企业社保管理人员素质也决定着社保工作能够顺利开展。针对这一问题,电力企业有必要就社保管理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全面提升社保管理人员素质,更新社保管理人员的工作理念,顺应时展的步伐,让员工切实了解到社保工作顺利开展的实际意义,让电力企业领导和员工深刻的认识到社保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员工对电力企业的归属感。积极组织社保专业人士进行社保业务相关培训,严格制定社保管理相关举措,全面提升社保人员业务能力,提高社保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保工作的发展需求。综上所述,社保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增强电力企业员工归属感,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是推动电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电力企业领导只有正确认识到社保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积极提升社保管理水平,落实各项社保工作任务和目标,从员工归属感的角度加快企业社保管理工作进程,才能够提升企业内部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加员工在电力企业工作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创建良好的员工长期发展平台,建立有效的人员保有机制,让员工为在电力企业工作而感到满意。

3结语

社保工作直接关系着国计民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举措,努力提升电力企业社保服务质量,极大地争取电力企业人员对于社保工作的支持和帮助,进一步完善社保管理制度,构建有效的社保管理信息化体系,不断提升社保人员业务水平和管理人员素质,努力增加员工归属感和满意度。因此,国家应建立有效的社保保障机制,解决员工生活中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来,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营造良好的国民生存和发展环境。

作者:李颖 单位:营口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许立华.新形势下企业社会保险工作探讨[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2(16):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