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08:50:02

广播电视产业

广播电视产业范文篇1

我国广播电视业走向产业化的背景

广播和电视作为现代传播媒介,分别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人民广播事业产生于战争年代的1940年,电视事业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1958年。与西方国家的广播电视业普遍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不同的是,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从诞生到1980年前后一直走的是纯事业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广播电视也开始了由纯事业型逐步向产业型的过渡。

1、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中心开始向经济建设转移。我国的广播电视业随之也开始了逐步向产业方向过渡的过程。上海电视台率先于1979年1月28日宣布:“即日起受理广告业务”。1979年2月,中央电视台开办《商业信息》节目,开始集中播送国内外商业广告。1980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该台有史以来的第一条广告。从此,中国大陆的广播电台、电视台陆续都开办了商业广告业务。据统计,到1983年,全国广播电视广告营业额达到3400万元。

1986年12月,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率先建立。随后,上海、北京、武汉等省市也相继建立了经济电台。1988年9月,湖北汉江经济电视台试播。从此,我国广播电视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逐步开始为人们所认识。

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从此,我国广播电视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产业化步伐有所加快。从经营收入看,以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收人为例,1991年达到10亿元,2000年达到53亿元,预计2001年将达到60亿元,10年内经营收入增长了6倍。从广播电视业的资本运营来看,从80年代后期,上海东方明珠股份公司上市,到2000年初,我国已有4家广播影视行业的公司上市。再从广播电视业已经积累的物质技术基础看,截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广播电台296座、电视台651座、广播电视台1272座、对内对外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40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2228座、卫星收转站368553座、专用微波线路8万公里、微波站2286座、有线电视光缆和电缆干线30多万公里、宽带有线电视用户分配电缆300多万公里,广播与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已达91.5%和92.5%,有线电视用户已接近8000万户。

我国广播电视业这些年来的经营和发展状况表明,广播电视的产业功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2、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的产业化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首先,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的经济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平等竞争规律,否则就无法生存。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统一的、开放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社会生产所需的稀缺资源必然在平等竞争规律的作用下,按照价值规律的原则在全社会自由流动。广播电视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优质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要得到所需资源,广播电视业只能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打破自我封闭,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用自己的竞争优势来吸引优质资源,否则,自己的优质资源就可能流向其他行业。其次,现代市场经济在全社会配置资源主要靠“看不见的手”,同时还要辅之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不论是“看不见的手”,还是政府的宏观调控,都需要及时、准确地传递大量的市场信息和政府调控信息,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业的繁荣与发展。再次,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众多的市场主体之间开展竞争的重要手段就是及时获得有用信息指导其生产经营、自己的企业形象信息和产品信息以赢得更多的消费者,这也客观要求我国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业必须有相应的发展。

3、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我国广播电视业走向产业化

广播电视业是一个技术密集的行业,它伴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近10年来,以数字技术、卫星技术、光传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给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决定着广播电视的节目制作质量、传输质量和覆盖范围,这些因素都是广播电视业竞争发展的手段,所以,国外的广播电视集团已经纷纷采用或正在规划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我国的广播电视业要想参与竞争,同样必须大规模采用现代新技术。这就出现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即技术改造所需的巨额资金从哪里来?还能不能像过去那样完全靠国家来投资?答案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国家目前确实没有能力投入大量资金给广播电视业;第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家也确实没有必要为广播电视业投入巨额资金,只要允许广播电视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广播电视业就完全有可能按照产业运作的方式从市场上多渠道筹集资金来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

4、产业竞争促使我国广播电视业走向产业化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广播电视面临着“内挤外压”的竞争局面。“内挤”是指行业内和国内不同媒介间的激烈竞争,例如电台与电台之间、电视台与电视台之间、广播电视媒介与印刷媒介之间以及与互联网媒介的竞争、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与其他传输网络之间的竞争等;“外压”是指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与国外的各种传播媒介之间的竞争。为在“内挤外压”的形势下求生存求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业整体和业内的各法人主体只能选择竞争,走产业化的道路。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为促进广播电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有必要从以下一些理论层面加深对我国广播电视业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的认识。

1、广播电视经济的概念

广播电视经济是指利用电子技术和设备从事某些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活动,或者说,是以广播电视节目经营为核心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称。广播电视经济应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其一,广播电视系统内部的经济活动。

其二,广播电视部门,特别是电台、电视台的参与性经济活动。

其三,运用广播电视媒介的信息传播,导向经济活动的协调发展。

其四,广播电视产品的直接生产和销售活动。

其五,广播电视网络经营和直接的信息经营。

2、广播电视产品的商品属性

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实现其价值。能实现价值的商品才可能实现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根据商品的定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广播电视产品,即广播电视经济所包含的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大部分都有商品属性。

应该指出的是,在我国的广播电视产品中,新闻类节目不具有商品属性,不能完全按市场规律进行制作、交换和播出。此类节目主要由政府出资制作和播出,不以交换和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主要是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以实现社会效益为价值追求。

3、广播电视传播的经济目的

传播是一种通过载体传递信息的运动方式。传播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产物,而且随着人类生产活动范围的扩大,社会分工的发展,人类传播的方式也发生着变化,传播媒介的现代化程度也就越来越高。广播电视传播是现代人类社会出现的以广播电视为媒介的大众传播。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在其活动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物质利益。同样,人们相互传播信息的活动也是为了物质利益。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传播信息的最终目的只能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4、广播电视也是生产力

首先,根据生产力具有动态性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生产力整体系统中将逐步出现或合并进来一些新的生产力要素。广播电视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后,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在生产力的体系中逐步表现出的一种新的生产力要素。

其次,根据现代生产力诸要素相结合的特征,要实现生产力诸要素的最佳结合,就需要一种能够准确地、及时地、快速地传递信息的工具。当前,这种现代化的传递信息的工具主要就是邮电通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

再次,根据生产力要素都具有生产职能的特点,广播电视也是生产力。广义的广播电视是应用电子技术从事信息生产、信息传递、信息销售的信息产业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行使管理的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行使教育的部门,是信息载体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为群众提供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部门。

5、广播电视事业与广播电视产业

“事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即人所从事的活动。狭义的解释,即特指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经济组织和机构。因此,以往我们所称的“广播电视事业”从狭义上讲就是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采编、制作、播出、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事业单位。

“产业”,指各种制造或供应同一类型货物、劳务并有收入来源的生产性企业或组织。这是一个经济范畴的概念,源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对象的不同。“广播电视产业”这一概念,强调的是广播电视活动所具有的经济特性,也就是说,从经济运作的方式来看,采编、制作、播出、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组织或机构是通过提供信息服务获得价值补偿和价值增值的,属于生产广播电视节目产品、提供节目和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

6、广播电视业的产业定位

(1)广播电视业属于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在统计上同国外进行比较,我国开始使用第一、二、三产业的概念。1985年,我国统计局对三次产业进行划分时把广播电视业列入了第三产业系列。

(2)广播电视属于信息产业广播电视信息产业是以生产、传播、销售信息为主要活动内容的信息产业群的子产业。把广播电视业当做一种信息产业来看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广播电视自身特点决定的。第一,在现代社会生产条件下,每件产品和每项服务活动中,不仅包括着物质的因素,而且包含着相当的信息量。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广播电视产品的其他经营部门通过自身的特殊功能,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传递,引导社会生产要素合理有效地进行配置,促进社会生产力系统效率的提高,进而增加了产品的信息含量。广播电视的这种对生产要素的导向作用,是信息产业软功能的重要表现。第二,广播电视产品具有信息产品的基本特征,即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可压缩性和可传递性等。第三,从广播电视产业的具体功能来看,它具有明显的信息产业的基本功能,即生产和传递信息的功能、导向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经营信息的功能等。第四,广播电视网络所提供的网络传输技术服务是典型的信息产业经营内容。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理论分析,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不仅具有已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传统的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还客观地具有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只有从理论上理解广播电视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我们才能坚定不移地、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和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

[page_break]

推动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市场经济、信息经济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广播电视业必须选择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走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1、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政策所提供的发展机遇

1985年,国家明确把广播电视业列为第三产业。在此政策的鼓舞下,此后的一个时期,特别是十四大以后,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五”计划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这预示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国家在“十五”期间将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面向市场,推进体制创新,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如前所述,广播电视业应属第三产业中的信息服务业。所以,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应积极利用有利的产业政策,在“十五”期间加快产业化发展。

2、正确处理好“两种属性”和“两种功能”的关系

“两种属性”就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广播电视业同时具有“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与之相对应,我国广播电视业就同时具有“产业功能”和“喉舌功能”。能否正确理解和妥善处理好“两种属性”和“两种功能”的关系,是决定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

首先,必须明确,我国的广播电视作为执政党和政府的“喉舌”,它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政治宣传的任务,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价值标准。我国广播电视的这种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在今天仍然客观存在,并且是不可削弱的。与以往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不仅有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而且还应该有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

其次,广播电视的产业功能与喉舌功能必须统一起来,统一的基础就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产业功能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最高标准;喉舌功能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最高标准。在现代文明社会,任何产业要取得经济效益,都必须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为前提,都必须以产品或者服务来“为人民服务”,满足人们合法的、正当的、健康的物质文化需要,只有这样,这个产业才能赢得政府、社会和大众消费者的支持,它的经济效益才能得到实现和保护。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现代文明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任何产业要实现其经济效益都必须以不侵害社会效益为基本前提。我国的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具有双重功能的特殊产业,其经济效益的实现不但不能侵害社会效益,而且还必须为实现社会效益提供保证。这种保证作用就体现在,在激烈的“内挤外压”竞争形式下,广播电视只有走产业化道路,才能解放和激发广播电视本身潜在的发展活力,才能在国家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产业化经营迅速增强竞争实力,才能既保住原有的宣传阵地,又可迅速提高覆盖率和收视率以扩大新的宣传阵地,同时大幅度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和传输质量,有效抵御西方媒体的竞争和渗透,从而确保我国广播电视政治喉舌功能和社会效益的实现。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发挥好广播电视的喉舌功能,有利于为我国创造长治久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可以保证党和政府的治国方针政策等政治信息的及时传播,从而确保经济和社会健康协调发展,而这些正是我国广播电视业产业功能得以实现的政治保证。

所以,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在追求效益的时候,必须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其经济效益,这是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

3、明确产权关系,培育自我积累机制和平等竞争机制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诞生以来,一直是作为事业单位存在的,其开支全部由国家负担,按预算供给,其产权当然都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国家拥有完全的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收益权、处置权。但1979年以后,随着中国广播电视广告业的发展和广播电视机构自身资本经营积累的增多,广播电视业的投资结构由国家一元结构逐渐转化为国家投入、广播电视机构自身资本积累投入和借贷经营的三元结构。随着产业的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规模越来越大,经营范围越来越广,积累的资产也越来越多。但资产特别是增量资产的权益和权利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突出了。广播电视机构越来越关心,三元结构的投资收益如何分配?多种经营的收入和积累的资产(包括有形和无形)是属于机构还是国家所有?谁拥有最终的支配权和交易权?法人产权与所有权、经营权到底是何关系?各种权利主体如何监督制约?这些产业发展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无论是在国家颁布的现行广播电视法规中、政策中,还是在当今的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中,都找不到确切的答案或解释。没有法律依据,一方面造成政府各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为“人治”提供了弹性空间;另一方面造成广播电视机构缺少必要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经营管理的随意性和无政府主义倾向比较严重。这种状况,一方面挫伤了广播电视机构资本积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广播电视机构采取不计成本的粗放型经营方式,有意隐瞒真实经营情况的体制和机制漏洞。如此经营,中国广播电视产业资本何以大规模积累并积累到足以与国际广播电视集团竞争的规模?而不解决产权问题和资本积累的动力问题,又何以改变这种经营状况呢?

另外,产权关系不清,造成广播电视产业内部的不平等竞争。例如,中央级的电台、电视台就可以借助国家的行政命令,要求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站)无偿转播其广播电视节目,扩大覆盖率和收视率所带来的收益完全由中央电台和电视台独享,而转播成本却要地方电台和电视台来承担。省级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同样存在利用行政命令转嫁成本、独享成果的情况。这种不平等的竞争严重制约了广播电视产业内部的协调发展,其根源就在于广播电视产业内部各法人实体之间的产权关系不清。

4、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创造需求

如前所述,传播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产物,而且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具体说,国民经济在以下方面的发展都会推动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

第一,努力扩大经济总量,可增加对广播电视传播的需求。

第二,加快开放市场,扩大和深化专业化分工,这样,信息沟通需求的增加必然会促进广播电视信息服务供给的增加。

第三,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也可以带来对广播电视传播需求的增加。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人民的“文化需要”主要包括娱乐的需要、获得知识的需要、了解国家政治和社会信息的需要等。广播电视恰恰就具有满足人们这些需要的功能。所以,只要坚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方向,我国就必然会选择在大力发展物质生产的同时加快发展广播电视等服务产业的道路。

5、加快城市化进程,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广播电视产业属于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得以充分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社会的城市化水平要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所以,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城市化的发展。其原因主要有三:(1)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整个社会的人口中城市居民比例的提高。而城市文明客观上要求或者说逼迫城市居民必须尽量多地掌握知识和信息,这就意味着城市对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的大量需求。(2)实践证明,城市经济的生产效率一般都要远远高于农业,因此,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就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相应的,城市居民对于广播电视产品的购买力也就远高于农村居民。有购买力的城市自然就会支撑广播电视业在城市快速发展。(3)城市与农村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城市居民居住集中,而农村居民居住分散。这就造成在城市发展广播电视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成本要明显低于农村。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广播电视产业更倾向于优先在居民集中的城市发展。

6、完善法律,确立广播电视的产业地位

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虽然已有相当规模,但发展中仍然存在障碍,其根本原因在于广播电视产业的法律地位尚未确立。现有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没有明确广播电视的双重属性,只强调了它的政治属性,没有提及它的经济属性或产业功能。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没有法律支持和规范的产业就难以健康发展。

7、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广播电视集团化,就是若干实体按照市场运作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联合、兼并、控股等方式形成广播电视集团的过程。这也是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加强分工、合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过程,是追求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过程。

面对国际传媒集团和我国报业集团的竞争压力,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目前的体制和组织结构不改革就不可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壮大。我国广播电视所面临的体制矛盾主要是“散”、“滥”和有“系”无“统”,即台数大多、实力普遍较弱,体制上是条块分割、以块为主,产业内部竞争过度,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合作。我国报纸产业为适应即将到来的国际媒体竞争,从1993年开始,成立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等一系列报业集团,现在这些报业集团已经成为广播电视业的强劲竞争对手;而国外的众多势力很强的媒体集团也正在千方百计地想进入我国传媒市场,虽然我国目前对国外媒体尚采取非关税壁垒政策拒之门外,但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和我国即将加入WTO的现实选择考虑,我们必须立足于抓紧时间增强我国媒体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而不能长期依靠政府的行政保护。由此可见,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必须抓住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原则,抓紧集团化整合进程,走集约化经营之路,才可能在更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

8、妥善解决产业发展的投、融资问题

广播电视产业范文篇2

1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节目内容方面。1.1.1创新不足。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新不足,很多广播电视策划人为了迎合观众和潮流,不对电视节目内容进行创新,而只想通过抄袭借鉴高收视率的节目,但其实这样的电视节目形式是不利于我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发展的。如近几年层出不穷的一些选秀节目,形式雷同、内容雷同,只是进行了轻微的调整,而并没有真正地进行创新,这是不符合当今时代变化的,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广播电视策划人员对广播电视文化缺乏工作热情,渐渐被所谓的流行所同化,失去了传播我国文化的机会。一味地模仿可能会暂时提升收视率,但是并不能促进我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长远发展。所以,我国广播电视媒体应进行节目内容的创新,增强节目的独特性。1.1.2节目内容低俗。目前,有些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人,会因为当今浮躁的社会风气而急功近利,一味迎合观众的恶俗趣味,为了提升收视率不择手段。这样的广播电视节目,是有失水准的,并且不符合广电总局对电视节目的要求。这样的节目既不能发挥广播电视节目弘扬文化的作用,也不能发挥广播电视节目教化的作用,[1]对于我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广播电视节目想要提升收视率,应从节目内容的创新和节目形式创新两方面着手,而不是迎合潮流,因为潮流终会被驱散,只有文化才会永流传。广大广播电视文化创意工作人员应有所警醒,避免制作出内容低俗的节目。1.2体制方面。1.2.1创新体制缺失。我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想要进行发展,就必须要建立相应的文化创新体制,只有体制完善,广播电视文化产业才能有据可依,才能顺利发展。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并没有提出完善的法律条文支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有一些缺乏职业素养的媒体制作人员,在广播电视文化创意行业内进行恶性竞争,导致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无法顺利发展。另外,固化思想对广播电视文化的传播也产生了巨大的阻碍,当今电视媒体人应跟随时代的发展,完善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体制,提升广播电视文化产业整体素质。1.2.2市场环境缺失。企业的良好发展与当下的市场环境关系紧密。同理,稳定的市场经济环境也会推动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缺乏完善的法律条文来监管电视传媒市场。这也不利于我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因此,国家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合理监管电视传媒市场,使电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能顺利进行。

2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策略

2.1产业创新。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创新是贯穿全程的,所以,在对广播电视文化进行创新时,广播电视策划人员应注重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并根据时代的变化抓住我国主流价值观,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在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中能引人入胜的永远都是内容,而不是表象。广播电视策划人员应加强对于文化产业的创新,把握我国当下的审美需求,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包装。但是,在此过程中应注重内容输出和思想输出,并不能为了提升收视率、博人眼球而进行低俗的设计。[2]所以,广播电视策划人的个人素质就相当重要,不仅仅要使广播电视节目高端化,更要精致化,给观众带来视听盛宴。广播电视策划人应适当地与新媒体进行结合,展开多平台全方位的节目输出,提升电视节目的影响力。当今的广播电视媒体应与互联网数字电视进行融合,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力度。例如近期热播的《国家宝藏》收视率与口碑齐飞,这样的成功,离不开节目策划人的创新意识和把握国家主流思想的能力。首先,这档节目是以我国历史文物为核心,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这就是很典型的内容输出,让人们在浮躁的当代生活中,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学习历史,从历史中得到思想价值和人文观念。其次,这档节目以全明星阵容展开,运用偶像的力量吸引流量,但是,最后却是通过内容抓住观众的心。这样的成功案例,值得广大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工作者深入研究,得出全新的思路,进而促进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2.2打造品牌。对于我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新产业的发展而言,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打造品牌效应。只有观众对广播电视文化创新产业有所了解、记住并信赖这个品牌,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才是真正获得了成功。[3]在此过程中,广播电视策划人员应根据国内具体形势,打造既满足于观众审美需求,又具有特色的电视节目。湖南卫视就是非常好的广播电视文化品牌。湖南卫视旗下最重要的两档节目是《天天向上》和《快乐大本营》,并且近期播出的《声临其境》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这几个精品节目的推出,使湖南卫视的文化品牌效应得到迅速提升,给湖南卫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湖南卫视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离不开其电视策划人对电视节目内容的把控和创新,这凸显出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只有不断用内容打动观众,才能让观众信任其品牌。

3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由文化创意企业推动、广播电视文化辅助,三者协调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注意的事项,第一点,对于我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而言,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最主要的是提升创新能力,使文化创意产业更具有竞争力。第二点,在建立健全的创新体制过程中,应注重思维的灵活性,不要被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固化。第三点,应注重品牌效应,生活节奏的加快对当代人的审美是有一定的影响,为了使自身不在“新陈代谢”中被淘汰,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具有独特的品牌,并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能景强.中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农家参谋,2017(24):287.

[2]范文德.文化创意理念与西部广播电视产业发展[J].甘肃科技,2016(18):67-68.

广播电视产业范文篇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中心开始向经济建设转移。我国的广播电视业随之也开始了逐步向产业方向过渡的过程。上海电视台率先于1979年1月28日宣布:“即日起受理广告业务”。1979年2月,中央电视台开办《商业信息》节目,开始集中播送国内外商业广告。1980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该台有史以来的第一条广告。从此,中国大陆的广播电台、电视台陆续都开办了商业广告业务。据统计,到1983年,全国广播电视广告营业额达到3400万元。

1986年12月,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率先建立。随后,上海、北京、武汉等省市也相继建立了经济电台。1988年9月,湖北汉江经济电视台试播。从此,我国广播电视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逐步开始为人们所认识。

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从此,我国广播电视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产业化步伐有所加快。从经营收入看,以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收人为例,1991年达到10亿元,2000年达到53亿元,预计2001年将达到60亿元,10年内经营收入增长了6倍。从广播电视业的资本运营来看,从80年代后期,上海东方明珠股份公司上市,到2000年初,我国已有4家广播影视行业的公司上市。再从广播电视业已经积累的物质技术基础看,截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广播电台296座、电视台651座、广播电视台1272座、对内对外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40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2228座、卫星收转站368553座、专用微波线路8万公里、微波站2286座、有线电视光缆和电缆干线30多万公里、宽带有线电视用户分配电缆300多万公里,广播与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已达91.5%和92.5%,有线电视用户已接近8000万户。

我国广播电视业这些年来的经营和发展状况表明,广播电视的产业功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2、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的产业化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首先,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的经济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平等竞争规律,否则就无法生存。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统一的、开放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社会生产所需的稀缺资源必然在平等竞争规律的作用下,按照价值规律的原则在全社会自由流动。广播电视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优质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要得到所需资源,广播电视业只能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打破自我封闭,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用自己的竞争优势来吸引优质资源,否则,自己的优质资源就可能流向其他行业。其次,现代市场经济在全社会配置资源主要靠“看不见的手”,同时还要辅之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不论是“看不见的手”,还是政府的宏观调控,都需要及时、准确地传递大量的市场信息和政府调控信息,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业的繁荣与发展。再次,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众多的市场主体之间开展竞争的重要手段就是及时获得有用信息指导其生产经营、自己的企业形象信息和产品信息以赢得更多的消费者,这也客观要求我国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业必须有相应的发展。

3、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我国广播电视业走向产业化

广播电视业是一个技术密集的行业,它伴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近10年来,以数字技术、卫星技术、光传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给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决定着广播电视的节目制作质量、传输质量和覆盖范围,这些因素都是广播电视业竞争发展的手段,所以,国外的广播电视集团已经纷纷采用或正在规划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我国的广播电视业要想参与竞争,同样必须大规模采用现代新技术。这就出现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即技术改造所需的巨额资金从哪里来?还能不能像过去那样完全靠国家来投资?答案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国家目前确实没有能力投入大量资金给广播电视业;第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家也确实没有必要为广播电视业投入巨额资金,只要允许广播电视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广播电视业就完全有可能按照产业运作的方式从市场上多渠道筹集资金来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

4、产业竞争促使我国广播电视业走向产业化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广播电视面临着“内挤外压”的竞争局面。“内挤”是指行业内和国内不同媒介间的激烈竞争,例如电台与电台之间、电视台与电视台之间、广播电视媒介与印刷媒介之间以及与互联网媒介的竞争、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与其他传输网络之间的竞争等;“外压”是指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与国外的各种传播媒介之间的竞争。为在“内挤外压”的形势下求生存求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业整体和业内的各法人主体只能选择竞争,走产业化的道路。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为促进广播电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有必要从以下一些理论层面加深对我国广播电视业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的认识。

1、广播电视经济的概念

广播电视经济是指利用电子技术和设备从事某些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活动,或者说,是以广播电视节目经营为核心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称。广播电视经济应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其一,广播电视系统内部的经济活动。

其二,广播电视部门,特别是电台、电视台的参与性经济活动。

其三,运用广播电视媒介的信息传播,导向经济活动的协调发展。

其四,广播电视产品的直接生产和销售活动。

其五,广播电视网络经营和直接的信息经营。

2、广播电视产品的商品属性

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实现其价值。能实现价值的商品才可能实现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根据商品的定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广播电视产品,即广播电视经济所包含的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大部分都有商品属性。

应该指出的是,在我国的广播电视产品中,新闻类节目不具有商品属性,不能完全按市场规律进行制作、交换和播出。此类节目主要由政府出资制作和播出,不以交换和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主要是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以实现社会效益为价值追求。

3、广播电视传播的经济目的

传播是一种通过载体传递信息的运动方式。传播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产物,而且随着人类生产活动范围的扩大,社会分工的发展,人类传播的方式也发生着变化,传播媒介的现代化程度也就越来越高。广播电视传播是现代人类社会出现的以广播电视为媒介的大众传播。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在其活动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物质利益。同样,人们相互传播信息的活动也是为了物质利益。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传播信息的最终目的只能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4、广播电视也是生产力

首先,根据生产力具有动态性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生产力整体系统中将逐步出现或合并进来一些新的生产力要素。广播电视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后,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在生产力的体系中逐步表现出的一种新的生产力要素。

其次,根据现代生产力诸要素相结合的特征,要实现生产力诸要素的最佳结合,就需要一种能够准确地、及时地、快速地传递信息的工具。当前,这种现代化的传递信息的工具主要就是邮电通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

再次,根据生产力要素都具有生产职能的特点,广播电视也是生产力。广义的广播电视是应用电子技术从事信息生产、信息传递、信息销售的信息产业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行使管理的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行使教育的部门,是信息载体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为群众提供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部门。

5、广播电视事业与广播电视产业

“事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即人所从事的活动。狭义的解释,即特指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经济组织和机构。因此,以往我们所称的“广播电视事业”从狭义上讲就是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采编、制作、播出、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事业单位。

“产业”,指各种制造或供应同一类型货物、劳务并有收入来源的生产性企业或组织。这是一个经济范畴的概念,源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对象的不同。“广播电视产业”这一概念,强调的是广播电视活动所具有的经济特性,也就是说,从经济运作的方式来看,采编、制作、播出、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组织或机构是通过提供信息服务获得价值补偿和价值增值的,属于生产广播电视节目产品、提供节目和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

6、广播电视业的产业定位

(1)广播电视业属于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在统计上同国外进行比较,我国开始使用第一、二、三产业的概念。1985年,我国统计局对三次产业进行划分时把广播电视业列入了第三产业系列。

(2)广播电视属于信息产业广播电视信息产业是以生产、传播、销售信息为主要活动内容的信息产业群的子产业。把广播电视业当做一种信息产业来看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广播电视自身特点决定的。第一,在现代社会生产条件下,每件产品和每项服务活动中,不仅包括着物质的因素,而且包含着相当的信息量。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广播电视产品的其他经营部门通过自身的特殊功能,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传递,引导社会生产要素合理有效地进行配置,促进社会生产力系统效率的提高,进而增加了产品的信息含量。广播电视的这种对生产要素的导向作用,是信息产业软功能的重要表现。第二,广播电视产品具有信息产品的基本特征,即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可压缩性和可传递性等。第三,从广播电视产业的具体功能来看,它具有明显的信息产业的基本功能,即生产和传递信息的功能、导向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经营信息的功能等。第四,广播电视网络所提供的网络传输技术服务是典型的信息产业经营内容。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理论分析,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不仅具有已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传统的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还客观地具有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只有从理论上理解广播电视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我们才能坚定不移地、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和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

推动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市场经济、信息经济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广播电视业必须选择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走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1、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政策所提供的发展机遇

1985年,国家明确把广播电视业列为第三产业。在此政策的鼓舞下,此后的一个时期,特别是十四大以后,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五”计划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这预示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国家在“十五”期间将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面向市场,推进体制创新,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如前所述,广播电视业应属第三产业中的信息服务业。所以,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应积极利用有利的产业政策,在“十五”期间加快产业化发展。

2、正确处理好“两种属性”和“两种功能”的关系

“两种属性”就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广播电视业同时具有“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与之相对应,我国广播电视业就同时具有“产业功能”和“喉舌功能”。能否正确理解和妥善处理好“两种属性”和“两种功能”的关系,是决定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

首先,必须明确,我国的广播电视作为执政党和政府的“喉舌”,它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政治宣传的任务,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价值标准。我国广播电视的这种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在今天仍然客观存在,并且是不可削弱的。与以往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不仅有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而且还应该有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

其次,广播电视的产业功能与喉舌功能必须统一起来,统一的基础就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产业功能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最高标准;喉舌功能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最高标准。在现代文明社会,任何产业要取得经济效益,都必须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为前提,都必须以产品或者服务来“为人民服务”,满足人们合法的、正当的、健康的物质文化需要,只有这样,这个产业才能赢得政府、社会和大众消费者的支持,它的经济效益才能得到实现和保护。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现代文明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任何产业要实现其经济效益都必须以不侵害社会效益为基本前提。我国的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具有双重功能的特殊产业,其经济效益的实现不但不能侵害社会效益,而且还必须为实现社会效益提供保证。这种保证作用就体现在,在激烈的“内挤外压”竞争形式下,广播电视只有走产业化道路,才能解放和激发广播电视本身潜在的发展活力,才能在国家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产业化经营迅速增强竞争实力,才能既保住原有的宣传阵地,又可迅速提高覆盖率和收视率以扩大新的宣传阵地,同时大幅度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和传输质量,有效抵御西方媒体的竞争和渗透,从而确保我国广播电视政治喉舌功能和社会效益的实现。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发挥好广播电视的喉舌功能,有利于为我国创造长治久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可以保证党和政府的治国方针政策等政治信息的及时传播,从而确保经济和社会健康协调发展,而这些正是我国广播电视业产业功能得以实现的政治保证。

所以,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在追求效益的时候,必须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其经济效益,这是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

3、明确产权关系,培育自我积累机制和平等竞争机制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诞生以来,一直是作为事业单位存在的,其开支全部由国家负担,按预算供给,其产权当然都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国家拥有完全的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收益权、处置权。但1979年以后,随着中国广播电视广告业的发展和广播电视机构自身资本经营积累的增多,广播电视业的投资结构由国家一元结构逐渐转化为国家投入、广播电视机构自身资本积累投入和借贷经营的三元结构。随着产业的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规模越来越大,经营范围越来越广,积累的资产也越来越多。但资产特别是增量资产的权益和权利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突出了。广播电视机构越来越关心,三元结构的投资收益如何分配?多种经营的收入和积累的资产(包括有形和无形)是属于机构还是国家所有?谁拥有最终的支配权和交易权?法人产权与所有权、经营权到底是何关系?各种权利主体如何监督制约?这些产业发展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无论是在国家颁布的现行广播电视法规中、政策中,还是在当今的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中,都找不到确切的答案或解释。没有法律依据,一方面造成政府各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为“人治”提供了弹性空间;另一方面造成广播电视机构缺少必要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经营管理的随意性和无政府主义倾向比较严重。这种状况,一方面挫伤了广播电视机构资本积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广播电视机构采取不计成本的粗放型经营方式,有意隐瞒真实经营情况的体制和机制漏洞。如此经营,中国广播电视产业资本何以大规模积累并积累到足以与国际广播电视集团竞争的规模?而不解决产权问题和资本积累的动力问题,又何以改变这种经营状况呢?

另外,产权关系不清,造成广播电视产业内部的不平等竞争。例如,中央级的电台、电视台就可以借助国家的行政命令,要求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站)无偿转播其广播电视节目,扩大覆盖率和收视率所带来的收益完全由中央电台和电视台独享,而转播成本却要地方电台和电视台来承担。省级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同样存在利用行政命令转嫁成本、独享成果的情况。这种不平等的竞争严重制约了广播电视产业内部的协调发展,其根源就在于广播电视产业内部各法人实体之间的产权关系不清。

4、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创造需求

如前所述,传播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产物,而且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具体说,国民经济在以下方面的发展都会推动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

第一,努力扩大经济总量,可增加对广播电视传播的需求。

第二,加快开放市场,扩大和深化专业化分工,这样,信息沟通需求的增加必然会促进广播电视信息服务供给的增加。

第三,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也可以带来对广播电视传播需求的增加。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人民的“文化需要”主要包括娱乐的需要、获得知识的需要、了解国家政治和社会信息的需要等。广播电视恰恰就具有满足人们这些需要的功能。所以,只要坚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方向,我国就必然会选择在大力发展物质生产的同时加快发展广播电视等服务产业的道路。

5、加快城市化进程,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广播电视产业属于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得以充分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社会的城市化水平要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所以,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城市化的发展。其原因主要有三:(1)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整个社会的人口中城市居民比例的提高。而城市文明客观上要求或者说逼迫城市居民必须尽量多地掌握知识和信息,这就意味着城市对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的大量需求。(2)实践证明,城市经济的生产效率一般都要远远高于农业,因此,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就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相应的,城市居民对于广播电视产品的购买力也就远高于农村居民。有购买力的城市自然就会支撑广播电视业在城市快速发展。(3)城市与农村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城市居民居住集中,而农村居民居住分散。这就造成在城市发展广播电视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成本要明显低于农村。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广播电视产业更倾向于优先在居民集中的城市发展。

6、完善法律,确立广播电视的产业地位

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虽然已有相当规模,但发展中仍然存在障碍,其根本原因在于广播电视产业的法律地位尚未确立。现有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没有明确广播电视的双重属性,只强调了它的政治属性,没有提及它的经济属性或产业功能。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没有法律支持和规范的产业就难以健康发展。

7、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广播电视集团化,就是若干实体按照市场运作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联合、兼并、控股等方式形成广播电视集团的过程。这也是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加强分工、合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过程,是追求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过程。

面对国际传媒集团和我国报业集团的竞争压力,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目前的体制和组织结构不改革就不可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壮大。我国广播电视所面临的体制矛盾主要是“散”、“滥”和有“系”无“统”,即台数大多、实力普遍较弱,体制上是条块分割、以块为主,产业内部竞争过度,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合作。我国报纸产业为适应即将到来的国际媒体竞争,从1993年开始,成立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等一系列报业集团,现在这些报业集团已经成为广播电视业的强劲竞争对手;而国外的众多势力很强的媒体集团也正在千方百计地想进入我国传媒市场,虽然我国目前对国外媒体尚采取非关税壁垒政策拒之门外,但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和我国即将加入WTO的现实选择考虑,我们必须立足于抓紧时间增强我国媒体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而不能长期依靠政府的行政保护。由此可见,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必须抓住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原则,抓紧集团化整合进程,走集约化经营之路,才可能在更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

8、妥善解决产业发展的投、融资问题

广播电视产业范文篇4

关键词:基层;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措施分析

基层广播电视处于传媒体系的基层位置,直接接触阶层人民群众,普遍既有一定的本土化优势,承载着传达上级政令,引导正确社会舆论,办好自身特色节目,以及为当地群众、党委、以及政府服务的重要职能。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基层广播电视产业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基层广播电视应从挑战中吸取经验,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把握时展机遇,从而实现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一、基层广播电视基本职能概述

1.满足层次化分工需求

基层广播电视普遍具有“本土化”优势,主要负责满足本地区的文化、经济等信息传播的实际需求,在传媒层次化分工中占据重要地位。基层广播电视可结合当地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农村现代化发展实际需求,进行更及时、针对、贴近人们生活的媒体服务。另外,基层广播电视作为中央及省一级电视媒体的扩展补充,可以更好地满足地域结构差异过大导致的多种需求。

2.满足多样化分工需求

基层广播电视内容较为丰富。一方面,基层广播电视承载着转播中央台及省台部分节目的任务,以扩大目标节目的覆盖范围和传播影响;另一方面,基层广播电视为当地文化传媒搭建了相应的电视平台,各地基层广播电视普遍具有自己的特色栏目,丰富了基层广播电视的节目内涵。3.基层电视传媒作用基层广播电视是大型广播电视集团的组成基础,就我国广播影视集团而言,无论是省级集团还是市级集团,想要扩大集团国模、提升集团整体素质、促进集团良性发展,均需要基层广播电视的支持。基层广播电视在集团中,以中央或省为“龙头”,通过联合合作的形式,得到自身实力的提高和发展。

二、现阶段基层广播电视面临的发展问题分析

1.发展观念落后问题分析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广播电视行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接受新闻信息的习惯。在这种环境背景下,部分高端广播电视产业相继进行体制改革,以顺应时展需求,在广播电视转型过程中,抢占有利地位。但从基层广播电视发展分析,普遍缺乏创新改革的勇气的决心,发展观念较为落后,习惯安于现状。在这种发展观念指导下,基层广播电视工作以传统工作模式为主,并没有相应的创新改革计划,依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寻求发展,存在较为严重的惰性思想。

2.受众流失问题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不断深入,人们接受新闻信息的层面和范围更加广泛,市级及以下的基层广播电视,在中央及省级电视新闻传播共时性影响下,受众流失问题较为严重。与高等级广播电视相比,基层广播电视可选用题目范围较为狭窄,多数关注本地范围内发生的新闻,新闻影响力、重大性具有较大差距,从而导致受众流失问题。

3.设备老旧问题

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离不开相应的科学技术支持,其中硬件设备支持占据重要地位。基层广播电视受资金限制,设备更新速度较为缓慢,普遍仅能使用老旧设备维持工作,相应增加了产业发展的难度。

4.资金渠道单一问题分析

基层广播电视收入主要由广告赞助、有线收费、政府拨款、以及其他业务收入组成,资金渠道单一,节目创新缓慢,导致基层广播电视发展资金匮乏问题,多数基层广播电视产业仅能维持自身的正常工作运转,甚至在半亏损状态下维持运转。

三、基层广播电视实际发展措施分析

1.加强现代科技硬件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广播电视相关理念,针对这一问题,基层广播电视应加强现代科技硬件建设,从根本上提高自身产业硬件实力。同时在保持基层广播电视原则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传媒技术“扁平状”“多对多”等特点,推动基层广播电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率

计算机技术是智能化、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保障。就现阶段基层广播电视发展而言,正处于线性编辑系统过渡阶段。这一发展阶段中,仍存在部分非线性编辑系统,整体表现为模拟系统和数字系统相结合的工作状态。因此,基层广播电视应合理整合自身产业资源,充分发挥两种系统的实际效用,结合自身情况,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率,促进基层广播电视现代化发展。

3.构建数字电视平台

为满足现代广播电视受众的多样化生活需求,广播电视形式也应作出突破。发展宽带数字电视,为基层广播电视扩展发展空间、提高收益,提供了新的发展道路。

4.改变基层广播电视管理机制

基层广播电视想要实现自我发展,首要任务就是创新传统理念、进行管理机制改革。首先,在保持基层广播电视基础发展原则不变的基础上,突出创新思维和市场经营意识,促进基层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其次,重视产业内部人才管理机制改革,给予职工更大的发展空间,调整奖惩机制,鼓励职工进行创新,从而提高基层广播电视整体业务水平;最后,加强广播电视管理机制改革,科学制定广播电视发展目标,团结广播电视所有职工,克服发展困难,提高自身能力,把握时展机遇,实现基层广播电视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层广播电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定的挑战。在这种环境下,基层广播电视应积极调整自身发展观念、优化自身人才管理制度、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从而促进自身产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

作者:拥措 单位:西藏昌都市芒康县广播电视转播台

参考文献:

[1]周江海.“三网融合”对基层广播电视事业的影响与建议[J].科学与财富,2010,(7):198-199.

[2]张斌.广播电视媒体内部人才储备的形式与建议[J].科技传播,2011,(6):107-108.

广播电视产业范文篇5

【关键词】产业产业结构产业经营体制机制

产业,即社会生产行业,特指各类生产性企业或组织。产业是社会的支柱,按类可划分为三大产业。农业是第一产业,包含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行业;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含了几个层次:流通方面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饮食业等部门;服务方面包括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公用事业等部门;再就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国民素质服务的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事业等部门。从历史的发展角度看,社会的不同发展时期会依赖于不同的产业作为全社会的经济支柱。信息时代的到来,预示着社会的从业人员将大量地由第一、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以计算机、广播、通信、新闻、出版、印刷、广告等行业所组成的信息产业将得到飞速地发展。1998年国务院进行了政府机构改革,专门成立了信息产业部,加快了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步伐。国家明确提出要以电信网、广电网、计算机网为主,共同构建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可见,广播电视业正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另外,广播电视所特有的文化教育、娱乐服务、信息汇集和功能也将在信息产业中占据非常大的成份。可以说,在当今世界向信息化社会急剧发展的过程中,广播电视业将有机会扮演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就此而言,对现行广播电视的产业化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体制改革也将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为何要对现行的广播电视进行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呢?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国各个行业都需要对原有的旧体制进行改革,通过改革实现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适应,实现对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解放。比如政府机构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等。在这种全社会范围内的各行各业的体制改革中,一些事业建制单位的体制结构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科研、医疗、教育等行业中均出现了完全脱离原有事业体制的企业化单位,它们在丧失了有限的国家财政支持的同时,在市场中获得了新生,并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当前,总体性的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正在有计划地稳步推开。去年6月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联合举行新闻会,宣布我国将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人事管理体制,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将与党政机关的人事制度脱钩,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不再按行政级别确定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今年刚刚结束的全国厅局长工作会议上,广电总局徐光春局长明确提出了今后广电行业的改革任务和发展目标,同时积极肯定了一些省市发展广电事业集团的改制实践。这就是解放生产力。通过不断进行的机制和体制改革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们面临的正确选择。当然,在国家整个的体制改革中,当前广播电视业的改革程度和力度都还很小,改革正处于起始阶段,真正大的体制改革并没有进行。我们知道,广播电视一直是国家事业单位建制,直接接受各地党和政府的领导。理论上讲,事业单位所需经费由国库支出,如同大部分的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等,是不实行经济核算的部门和单位。广播电视是政治属性很强的行业,被喻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是舆论宣传工具,长期以来只讲政治属性,不提产业属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广播电视其社会属性出现了新的内容,除了政治属性以外,经济属性或说产业属性日渐显露,政府财政的支持已远无法满足广电事业自身的发展需求,以广告收入为主的经济解决方式成为高消耗的广播电视业的主要经济来源。同时我们还看到社会的发展是异常快速的,尤其是面临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由于急剧膨胀的社会发展需求而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建立在信息基础框架上的未来社会,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现有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社会经济将由第二产业产品为主的市场向着以信息产业产品为主的第三产业,甚至第四产业迈进。这意味着代表着信息产业重要组成力量的广播电视业势必要完成一个真正产业意义上的发展。显然,要达到这样一种发展,就必须及时转变观念,走市场发展的道路,通过高度开放的市场,保持整个产业的先进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虽然说广播电视属于第三产业行业,但无论如何现行的全额或差额拨款、即便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型体制,对发展我国的信息产业仍是一种严重的体制障碍。改革,就是要消除一切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从这方面讲,广播电视行业原有体制下所构筑的框架结构显然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新的发展需要,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事业型组织结构形态其弊端也越发显露:机构设置重复,职能混淆,过多过乱的行政性干预,高耗低效、不计成本的运行体制、计划事业型财务制度、内部管理流转不畅等等。过多的行政性管理和干预加重了成本负担,使事业运行往往陷入两难境地;事业财务制度的结算方式掩盖了大量的资金浪费现象;不计运作成本的业务立项,造成支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大大增加了资金不合理成份的开支;而事业型的机构设置,不能适应全社会体制改革的要求,造成事实上的党政不分、政企不分,背离市场经济原则和运作规律;体制陈旧便不能导入好的机制,致使事业发展缺乏活力和后劲,潜能得不到充分开发。凡此种种,均要求广播电视业应尽快扭转观念,改革体制,转变机制,打破框框,立足新的形式,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标准,从战略角度重新审视和研究解决广电业的改革与发展问题。

由此可见,广电业的改革不仅仅是内部机构的改革和调整,也不仅仅是引入什么样的机制的问题,它涉及到了整个体制的改革以及其属性的重新确认等较强的观念性问题。众所周知,广播电视业是具有多重属性的行业,根据我国的国情,它的政治属性是首要的。舆论单位必须坚持“两为”方针,必须有正确的导向作用,这一点是不能迟疑的。但同时它又具备很强的经济属性,广电业的生存和发展愈来愈依赖于市场的运作,它的庞大的事业投入和运行开支,几乎要全部依靠在市场中的经营收入,如广告经营,有线收视经营,节目经营,技术及设施经营,信息经营,还有其它各类的产业性经营等。改革后的广播电视体制应能够同时比较好地满足这两重基本属性要求。而当前的事业型体制显然不能实现两者的统一,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

[page_break]

如何改革才能达到目的呢?体制上的产业化代表着广播电视业及全社会整个媒体业界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的成因是世界性的,可以说是难以逆转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走好广播电视业的产业化道路,做到既能满足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需要,又能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呢?一般地说,政治讲求服从,经济追求利润,政治虽脱离不了经济这个基础因素,但政治完全不同于经济,二者社会范畴不同,各有不同的操作规则,运行体制是完全不一样的。现行的广播电视体制,实际上是混合的或者说是属性界限有些含混的体制,将不能继续适应全社会发展需求。我们面临着选择,选择一种更为适合的体制来尽快结束这样一种似是而非的旧结构,同时在机制方面尝试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最佳的共同实现。要研究出改革的总体规划,做到战略清晰,推进有序。当然,改革的实现程度和推进速度最终取决于中央和上级改革总体布署和政策,但不排除各个地方在现行体制内预先进行程度不同的内部改革的尝试。我们一方面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总局的改革精神,同时也要既稳妥又积极地进行有益的探索实践。作为探讨,笔者以为是否可以设想将来广播电视业的典型结构如图1所示的模式。这是一种企业式或者说是产业化的组织结构示意图,表达了广电集团的企业结构概念。广播电视不再是事业建制的厅、局、台,而是通过转变体制成为企业形态,起码按当前的话说应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或事业制度企业机制、事业职责企业运作。这样既可保证它舆论和喉舌的政治属性,也能适应当前市场进行产业经营。比如成立广播公司或集团,纵向上顺应行业体制发展需要,横向上相对独立经营,其产业实体要与行政事业体制剥离,走市场发展的道路。这是当前实现广播电视产业化运作与发展在体制上到位的做法。内部结构可以有不同的结构形式,但经营方式和内部管理机制最好是依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以下仅对图示结构简要做出注释。

广电行业自上而下成立广播电视集团公司。全国、省是集团总公司,地方是集团(分)公司。地方集团公司结构以事业部的形式设置,按不同的业务功能设立管理机构。上层组织下设各职能部门、各台(社)、公司、中心。职能部门依照规则分别贯彻执行编委和裁委计划,代表上层分别对中间层实行直接紧密型管理(对宣传部门)和宏观调控管理(对经济部门)。

党委:企业内党的组织领导机构。下设组织部(党委办与组织部职能合一,不再单设)。

总编委:企业宣传业务的领导机构。负责集团公司内各台、社的领导、协调、宣传政策方针的制订、部署和宣传管理,策划组织全局重大宣传工作。这是集团宣传工作的领导机构,直接领导各台、报总编室宣传工作;对各地政府党委负责,确保导向的正确性。总编委下设总编委办公室(总编办)。

总裁委:集团生产和经营的领导机构。负责集团公司内各台、社的领导、协调、事业发展政策方针的制订、部署和产业管理,策划组织全局重大技术项目工作。这是集团产业经营的领导机构,直接领导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总裁委下设总裁办。

总监委:广播电视学术委员会机构(宣传)。设评审委,负责市场收视率调查研究、节目评论、监听监看;组织学术活动,刊物出版、项目评审和鉴定。它既是学识研讨机构,又是总编委的参谋机构,且具有一定的宣传监督管理职能。

总技委:广播电视学术委员会机构(技术)。负责技术研讨、指导、监督;组织学术交流、刊物出版、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制定企业科技发展规划、技术政策和标准。也是总裁委的参谋机构。

纪委:党的纪律监督机构。

工妇会:工会和妇女联合会组织。

团委:共青团委员会。

组织部:组织人事职能及党办职能合一。

人力资源中心: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此部分功能可由组织部代为管理):人才交流及人力资源开发;配编、考核、职称工作等。下设档案部、培训部、交流部等。

资产管理中心:全局有形及无形资产的管理。规划、经营、统筹运作企业资产;监督集团内各个部门资产运营情况,评估运营效益;下设事业发展部、资产管理部、财务部等。

法律顾问处:企业的法律援助机构,可由社会兼职解决。

广电物业公司:企业生活服务和物业管理经营单位。

科技发展公司:由现存的科研机构及各技术专业公司组成,形成科技开发、工程贸易、生产制作相结合的集团公司。(可实行参股运作)

信息网络公司:以有线、无线网络为经营基础设施,与信息服务相结合的独资或控股公司。

广播电视技术制作公司:专业广播电视节目的前后期制作、外景采制、实况直播和转播业务实体。(参控股运作)

媒体广告公司:经营广播、电视,报刊网站和其它媒体的广告业务。

广播电视产业范文篇6

【关键词】产业产业结构产业经营体制机制

产业,即社会生产行业,特指各类生产性企业或组织。产业是社会的支柱,按类可划分为三大产业。农业是第一产业,包含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行业;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含了几个层次:流通方面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饮食业等部门;服务方面包括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公用事业等部门;再就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国民素质服务的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事业等部门。从历史的发展角度看,社会的不同发展时期会依赖于不同的产业作为全社会的经济支柱。信息时代的到来,预示着社会的从业人员将大量地由第一、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以计算机、广播、通信、新闻、出版、印刷、广告等行业所组成的信息产业将得到飞速地发展。1998年国务院进行了政府机构改革,专门成立了信息产业部,加快了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步伐。国家明确提出要以电信网、广电网、计算机网为主,共同构建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可见,广播电视业正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另外,广播电视所特有的文化教育、娱乐服务、信息汇集和功能也将在信息产业中占据非常大的成份。可以说,在当今世界向信息化社会急剧发展的过程中,广播电视业将有机会扮演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就此而言,对现行广播电视的产业化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体制改革也将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为何要对现行的广播电视进行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呢?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国各个行业都需要对原有的旧体制进行改革,通过改革实现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适应,实现对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解放。比如政府机构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等。在这种全社会范围内的各行各业的体制改革中,一些事业建制单位的体制结构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科研、医疗、教育等行业中均出现了完全脱离原有事业体制的企业化单位,它们在丧失了有限的国家财政支持的同时,在市场中获得了新生,并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当前,总体性的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正在有计划地稳步推开。去年6月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联合举行新闻会,宣布我国将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人事管理体制,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将与党政机关的人事制度脱钩,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不再按行政级别确定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今年刚刚结束的全国厅局长工作会议上,广电总局徐光春局长明确提出了今后广电行业的改革任务和发展目标,同时积极肯定了一些省市发展广电事业集团的改制实践。这就是解放生产力。通过不断进行的机制和体制改革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们面临的正确选择。当然,在国家整个的体制改革中,当前广播电视业的改革程度和力度都还很小,改革正处于起始阶段,真正大的体制改革并没有进行。我们知道,广播电视一直是国家事业单位建制,直接接受各地党和政府的领导。理论上讲,事业单位所需经费由国库支出,如同大部分的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等,是不实行经济核算的部门和单位。广播电视是政治属性很强的行业,被喻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是舆论宣传工具,长期以来只讲政治属性,不提产业属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广播电视其社会属性出现了新的内容,除了政治属性以外,经济属性或说产业属性日渐显露,政府财政的支持已远无法满足广电事业自身的发展需求,以广告收入为主的经济解决方式成为高消耗的广播电视业的主要经济来源。同时我们还看到社会的发展是异常快速的,尤其是面临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由于急剧膨胀的社会发展需求而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建立在信息基础框架上的未来社会,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现有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社会经济将由第二产业产品为主的市场向着以信息产业产品为主的第三产业,甚至第四产业迈进。这意味着代表着信息产业重要组成力量的广播电视业势必要完成一个真正产业意义上的发展。显然,要达到这样一种发展,就必须及时转变观念,走市场发展的道路,通过高度开放的市场,保持整个产业的先进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虽然说广播电视属于第三产业行业,但无论如何现行的全额或差额拨款、即便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型体制,对发展我国的信息产业仍是一种严重的体制障碍。改革,就是要消除一切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从这方面讲,广播电视行业原有体制下所构筑的框架结构显然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新的发展需要,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事业型组织结构形态其弊端也越发显露:机构设置重复,职能混淆,过多过乱的行政性干预,高耗低效、不计成本的运行体制、计划事业型财务制度、内部管理流转不畅等等。过多的行政性管理和干预加重了成本负担,使事业运行往往陷入两难境地;事业财务制度的结算方式掩盖了大量的资金浪费现象;不计运作成本的业务立项,造成支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大大增加了资金不合理成份的开支;而事业型的机构设置,不能适应全社会体制改革的要求,造成事实上的党政不分、政企不分,背离市场经济原则和运作规律;体制陈旧便不能导入好的机制,致使事业发展缺乏活力和后劲,潜能得不到充分开发。凡此种种,均要求广播电视业应尽快扭转观念,改革体制,转变机制,打破框框,立足新的形式,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标准,从战略角度重新审视和研究解决广电业的改革与发展问题。

由此可见,广电业的改革不仅仅是内部机构的改革和调整,也不仅仅是引入什么样的机制的问题,它涉及到了整个体制的改革以及其属性的重新确认等较强的观念性问题。众所周知,广播电视业是具有多重属性的行业,根据我国的国情,它的政治属性是首要的。舆论单位必须坚持“两为”方针,必须有正确的导向作用,这一点是不能迟疑的。但同时它又具备很强的经济属性,广电业的生存和发展愈来愈依赖于市场的运作,它的庞大的事业投入和运行开支,几乎要全部依靠在市场中的经营收入,如广告经营,有线收视经营,节目经营,技术及设施经营,信息经营,还有其它各类的产业性经营等。改革后的广播电视体制应能够同时比较好地满足这两重基本属性要求。而当前的事业型体制显然不能实现两者的统一,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

如何改革才能达到目的呢?体制上的产业化代表着广播电视业及全社会整个媒体业界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的成因是世界性的,可以说是难以逆转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走好广播电视业的产业化道路,做到既能满足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需要,又能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呢?一般地说,政治讲求服从,经济追求利润,政治虽脱离不了经济这个基础因素,但政治完全不同于经济,二者社会范畴不同,各有不同的操作规则,运行体制是完全不一样的。现行的广播电视体制,实际上是混合的或者说是属性界限有些含混的体制,将不能继续适应全社会发展需求。我们面临着选择,选择一种更为适合的体制来尽快结束这样一种似是而非的旧结构,同时在机制方面尝试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最佳的共同实现。要研究出改革的总体规划,做到战略清晰,推进有序。当然,改革的实现程度和推进速度最终取决于中央和上级改革总体布署和政策,但不排除各个地方在现行体制内预先进行程度不同的内部改革的尝试。我们一方面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总局的改革精神,同时也要既稳妥又积极地进行有益的探索实践。作为探讨,笔者以为是否可以设想将来广播电视业的典型结构如图1所示的模式。这是一种企业式或者说是产业化的组织结构示意图,表达了广电集团的企业结构概念。广播电视不再是事业建制的厅、局、台,而是通过转变体制成为企业形态,起码按当前的话说应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或事业制度企业机制、事业职责企业运作。这样既可保证它舆论和喉舌的政治属性,也能适应当前市场进行产业经营。比如成立广播公司或集团,纵向上顺应行业体制发展需要,横向上相对独立经营,其产业实体要与行政事业体制剥离,走市场发展的道路。这是当前实现广播电视产业化运作与发展在体制上到位的做法。内部结构可以有不同的结构形式,但经营方式和内部管理机制最好是依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以下仅对图示结构简要做出注释。

广电行业自上而下成立广播电视集团公司。全国、省是集团总公司,地方是集团(分)公司。地方集团公司结构以事业部的形式设置,按不同的业务功能设立管理机构。上层组织下设各职能部门、各台(社)、公司、中心。职能部门依照规则分别贯彻执行编委和裁委计划,代表上层分别对中间层实行直接紧密型管理(对宣传部门)和宏观调控管理(对经济部门)。

党委:企业内党的组织领导机构。下设组织部(党委办与组织部职能合一,不再单设)。

总编委:企业宣传业务的领导机构。负责集团公司内各台、社的领导、协调、宣传政策方针的制订、部署和宣传管理,策划组织全局重大宣传工作。这是集团宣传工作的领导机构,直接领导各台、报总编室宣传工作;对各地政府党委负责,确保导向的正确性。总编委下设总编委办公室(总编办)。

总裁委:集团生产和经营的领导机构。负责集团公司内各台、社的领导、协调、事业发展政策方针的制订、部署和产业管理,策划组织全局重大技术项目工作。这是集团产业经营的领导机构,直接领导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总裁委下设总裁办。

总监委:广播电视学术委员会机构(宣传)。设评审委,负责市场收视率调查研究、节目评论、监听监看;组织学术活动,刊物出版、项目评审和鉴定。它既是学识研讨机构,又是总编委的参谋机构,且具有一定的宣传监督管理职能。

总技委:广播电视学术委员会机构(技术)。负责技术研讨、指导、监督;组织学术交流、刊物出版、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制定企业科技发展规划、技术政策和标准。也是总裁委的参谋机构。

纪委:党的纪律监督机构。

工妇会:工会和妇女联合会组织。

团委:共青团委员会。

组织部:组织人事职能及党办职能合一。

人力资源中心: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此部分功能可由组织部代为管理):人才交流及人力资源开发;配编、考核、职称工作等。下设档案部、培训部、交流部等。

资产管理中心:全局有形及无形资产的管理。规划、经营、统筹运作企业资产;监督集团内各个部门资产运营情况,评估运营效益;下设事业发展部、资产管理部、财务部等。

法律顾问处:企业的法律援助机构,可由社会兼职解决。

广电物业公司:企业生活服务和物业管理经营单位。

科技发展公司:由现存的科研机构及各技术专业公司组成,形成科技开发、工程贸易、生产制作相结合的集团公司。(可实行参股运作)

信息网络公司:以有线、无线网络为经营基础设施,与信息服务相结合的独资或控股公司。

广播电视技术制作公司:专业广播电视节目的前后期制作、外景采制、实况直播和转播业务实体。(参控股运作)

媒体广告公司:经营广播、电视,报刊网站和其它媒体的广告业务。

影视制作公司:电视剧、电视专题的生产、制作、贸易公司。(参股运作)

广播电视产业范文篇7

关键词:影视文化产业;媒介融合;实践课;策略

一、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影视文化产业,是把影视文化元素和商品经济活动相结合,顺应时展的要求,通过生产、加工、创造、复制等多种手段生成影视文化产品,满足消费者影视文化需求的产业系统。随着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的确立,影视行业成为业界公认的文化产业龙头,不仅在各个领域拥有巨大的文化影响力,也带动了更多新经济增长点。《影视蓝皮书:中国影视产业发展报告(2018)》中显示,在政策的作用下,中国的影视产业整体向理性发展的方向迈进。同时“蓝皮书”也指出了新时期影视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在繁荣的互联网视听行业影响下,出现更多新兴视听渠道,为影视文化产业带来了很多机会,正在改变着产业结构,影视文化产业需要在新的环境下调整发展。

二、影视人才需求现状

伴随《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媒体融合发展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影视文化产业结构急需优化,影视人才十分紧缺。我国新媒体运营行业从业人数超过300万,而微信公众号更高达2000万。自2016年起,名为“自媒体运营”的岗位悄然衍生,该行业的人才需求量正日益增加。在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进行最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通过对52家用人单位展开调研发现,用人单位反映最多的是影视院校毕业生都难以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这反映了院校教育与行业实际需求之间的巨大落差。容艺教育创始人李霞调研的98家影视企业当中,有17家表示根本不考虑应届毕业生。一边是影视行业优质人才严重缺乏,另一边则是在读学生对市场需求并不了解。影视文化产业发展融合语境下,传统媒体的人才吸纳能力在下降,新媒体行业提供的就业面越来越广。大量新兴岗位涌现,传统岗位也被赋予更多内涵。对应聘者的综合能力和媒介素养要求提高,互联网思维和社交媒体实践能力得到空前的重视,培养具有媒介融合思维,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行业欢迎。

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课程建构策略

(一)优化实践课时比例。广播电视编导课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已经在应用型人才的转型发展过程中得到改变。但只通过增加课时来提高实践能力是不够的,造成学生热衷实践课,淡漠理论课,无法支撑实践创作。优化,便是通过对课程性质衡量,更科学、更有目的性的设置。实践课时比重不是简单的加减法,需要从课程性质、课程前后衔接、考核要求等多维度衡量,从而实现优化。在河北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最新人才培养方案中,原影视画面编辑与非线性编辑课程融合,形成影视画面编辑两门课程。充分考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授课效果,并且在课程之初需要理论指导实践,而后面的课程将大大提高实际操作锻炼的机会,学生带着实践中的问题反哺理论。所以,这是一个有承接的课程组合。最终设置理论与实践课时比分别为3:1和1:1。(二)分层阶设置实践课程。将实践课程体系采取分层阶设置,避免出现实践课程和课时都在增加,但实践效果不好,虽学期、课时比、课程不同,但实践内容却不同程度重合的现象。同时将实践意识从新生入学便开始建立,实践内容循序渐进,实践能力逐步提升。第一阶段,认知实践阶段。大一新生没有安排实践课程,但“专业导论”课和“小学期实践”让新生观摩高年级同学实践过程,完成社会调查报告,迅速对专业学习产生兴趣,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第二阶段,岗位实践阶段。大二学生的课程开始涉及业务基本技能课程,例如,《影视摄影》《数字图像处理》等均有实践课时,并在小学期结合学期内重点课程布置实践内容。学生此时不需要对流程性的知识消耗太多时间,重点放在“贴岗”实践。第三阶段,综合实践阶段。这一学年的专业课和模块核心课在实践课时比例上都逐渐加大,并设置《专业综合实训》课,该课程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为1:3,通过相对完整的作品创作,训练和检测前两年学生的基本创作能力。小学期实践将走出校园,对接实习基地、业界项目等,锻炼综合创作和创新能力,大四学生将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创作。(三)重视实践成果落地。行业项目带入实践教学是最好的与产业接轨的方式,然而,真正的行业项目很难交给学生去做,学生的水平也未必能完成项目要求,于是学生实践并不能深入到工作实质,而是流于表面。同时,实践成果不能停留在满足老师规定的作品时长、场景数量、创作报告字数等层面,而是对成果质量要提出具体要求,并让成果产生使用价值。我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课与专业赛事结合,提供实战演练机会。例如,微电影大赛可与导演艺术、纪录片创作、广告大赛、电视广告创意与策划课相结合。除此之外,设置奖励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积极性。不过,比赛不是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去参加并获奖的,我们转向开发校内实题项目,且成果均可实现落地。学生会、学生社团等活动与课程、毕业设计相结合,发挥高年级传帮带作用,在迎新生晚会、元旦联欢晚会、主持人大赛、风采大赛、朝霞奖颁奖典礼、辩论赛等丰富的校园活动中,学生对策划、编导、摄像、直播等工作进行实践训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四)创新实践课教学方法。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和“大放羊”的教学方式都已不能适应实践课教学。河北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实践教学中,施行师生交流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并采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互动研讨、角色扮演、翻转课堂等丰富的教学方法。专业综合实训课上,模拟行业创作提案会,团队代表上台汇报提案,并与台下师生展开答辩。提案通过才可进一步展开具体创作。导播基础实践教学提前布置片段,学生角色扮演,模拟切换,带着前一晚导播实训室独自实践产生的问题,在第二天课上通过教师的讲授得到解决,唤起学生主动性,培养了创新能力。影视产业发展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虽是传统媒体的主力,但在教学上应该用好新媒体工具,培养学生跨媒介实践能力,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工具来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得到学生实践课后的反馈。(五)拓展“融”实践范畴。影视文化产业近几年最大的变化是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这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人才不仅要能够熟练掌握传统广播电视的策划、摄录、编辑等专业技能,同时,还必须具备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创意与运营能力。在本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我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对旧课程进行升级改造,例如,原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升级改造为全媒体采访与写作,原电视节目策划升级改造为融媒体节目策划。在专业课内容中融入媒介融合知识,尤其是拓展实践范畴,在实践、实训课中加入“融媒体”实践训练内容。文艺编导的实践课加入自媒体节目创作与平台维护,纪录片实践课中拍摄微纪录,导播实践课加入新媒体直播内容等,这样使学生建立媒介融合意识,培养跨媒介技能,而不仅仅运用新媒体娱乐,在校对“融能力”的培养,为的是将来能够适应和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吴莞生.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市场,2016(25).

广播电视产业范文篇8

一、现状分析

1、广播电视宣传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十五”期间,我市广播电视宣传从数量到质量都有很大变化。××人民广播电台不断改善节目质量,每天坚持播出《闽北各地新闻联播》栏目,开设直播节目《成长悄悄话热线》,还推出了一个新闻综合性栏目《阳光早间档》,每天上午9:00至11:00播出,电台的节目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除××区外各县市建立了广播音频工作站,每天播出12小时以上。××电视台二套作为公共频道获得上级广电部门批准开设。新闻实现天天播,开设的《××新闻》、《今晚十点》、《y城十五分》三个新闻栏目各有侧重点,其中《今晚十点》成为品牌栏目,被评为省级名牌栏目。××电视台还开设了《××方园》、《××经济》、《七彩阳光》等新栏目并在《××新闻》的周日《新闻周刊》中开播了手语节目。同时节目评奖创优工作也取得可喜成绩,特别是三年来获省级广播电视奖作品达到134件,并保持了每年获省级一等奖两件的水平。电视新闻在省台的用稿量保持在全省地级市前列,广播新闻的用稿量也有所上升。

2、广播电视事业建设发展迅速。我市不断加大对县乡村广播电视光缆联网建设和50户以上自然村的通广播电视建设。至2005年累计完成1627个行政村,9328个自然村的通广播电视建设任务。网络建设稳步推进,全市现有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达12633公里,全市127个乡镇与城区实现光缆联网,有线电视用户达46万户。2003年,完成××人民广播电台的调频发射机建设,改善了××人民广播电台信号在我市各县(市)的无线覆盖;2004年,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我市又开播了××人民广播电台城市生活广播,丰富了我市的广播节目内容。至2005年底,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5.42%和97.44%。原创:同时,进一步加大事业技术改革,提高科技应用水平。2004年8月,完成所有县级广播电台的音频工作站建设,大大提高了我市各县级广播电台节目的采编和制作质量。××市广电中心的设备数字化改造工作也逐步展开,在××城区网中已实现传送数字有线电视节目,实现模拟电视和数字电视同网传送。县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的互联网业务和政府网业务在××、××*、××等县(市)取得重大突破。广播电视经营创收稳步增长,有线电视收费率从原来的80%增加到97%,有线电视收入比2000年将近翻了一番。2005年××电视台广告收入800万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广电中心大楼,成为××市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提升了广电部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社会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并汇编成册,为规范管理提供了依据。为了加强广电安全播出传输管理,建立了安全播出传输指挥中心,在重要时期实行24小时不间断值班。制定了《安全播出传输应急预案》,市、县广播电视系统都建立起了一整套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措施和安全播出监测体系,各级建立有相应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中心。全系统形成了应急、紧急、危急状态的管理模式,从而保证了在重大节日、重要会议及敏感期的安全播出传输。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建设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取得了显著效果,2002年以来,连续三年取得全省广电系统行风评议组织工作一等奖。

4、队伍素质有一定提高。在市直广电系统大刀阔斧进行管理体制改革,由××电视台、××人民广播电台、网络公司组建市广电中心,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运作,资源共享。中心成立后,全面推行了竞争上岗制度,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坚持唯才是举原则,招聘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并在2004年委托××师专举办了电子信息工程大专学历班,目前已有近百名的市县乡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人员在读。到2006年后,这批学员陆续毕业后,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闽北广播电视基层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建立了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局领导上党课制度,开展了“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开展了“十佳新闻工作者”、技术维护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促进广电技术人员爱岗敬业,推进技术创新,激励广大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为广电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困难与问题

1、体制性障碍。从宏观看,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广播电视系统的管理体制,管办不分,又管又办,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业全面发展的需要。从微观上看,各级广播电视部门内部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水平,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全方位发展的需要。宣传管理与经营管理相混合,国家、集体、个人三者间的责、权、利关系不明晰;在事业发展上重投入而不计成本、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能成正比,在经营上单纯依靠广告和用户收视费收入而忽视其他赢利,在发展上注重量的扩张而忽视质的提高,这些都严重影响着我市广播电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市广电事业是从下而上发展起来的,以县为单位独立建网,自成体系,各自经营。由于条块分割的体制,造成广电事业发展与体制约束的矛盾,导致许多重复建设,投资效益低下,利益关系难以协调,无法形成整体效益。

2、人才缺乏。我市广播电视系统在长期的宣传工作和事业建设中,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宣传人才和技术人才,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但随着事业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严重不足,高层人才紧缺,人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一是缺乏优秀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经营管理人才;二是缺乏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高级技术人才;三是紧缺新闻采、编、播、采、主持岗位上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市本级244个在编人员中,高中及以下文化人员比例大,有139人,占57%;新闻采编播技术人员171名,其中高级职称仅9人,仅占5.3%。队伍中中级与初级职称中大学本科及以上人员少,后继力量不足。

3、资金紧缺。市级广电部门由于建广电中心大楼投入巨大资金,自身原始积累单薄,基本靠借贷搞建设,目前市广电中心资产负债率高达60.93%,2006-2008年每年须支付贷款利息××*万元,2009-2011年每年须偿还贷款本金××*万元,2013年偿还贷款××*万元,2014年偿还贷款××*万元,2015年偿还贷款本金××××万元,在偿还贷款本金的同时尚须支付相应的利息,面临沉重的债务负担。广播电视系统属于高投入、高技术的产业,设备的更新、人员的引进,网络的建设维护和改造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没有投入就谈不上技术的更新,没有投入就谈不上人才的引进。广电系统的人员编制和经费预算都是90年代初核定的额数,无法跟上目前发展的需要。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我市广播电视的收入中有相当大的部分用于还贷和付银行利息,余下能投入事业建设和发展的资金十分有限,各方面的开销都显捉襟见肘,目前电视台记者摄像设备陈旧,加上编辑设备不够,严重影响了采编新闻的效率和质量。我市有线电视网络大都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现已超期服役,网络改造因为资金紧缺进展缓慢。按照省政府要求,全省县城以上要实现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因为资金紧张,我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面临困境。

三、目标与战略措施

(一)总体目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三贴近”原则,坚持省委提出的“四个破解”的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大力推进宣传创新,努力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能力,打造更多的名牌栏目,拓展新的传播领域;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应用数字化技术,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有效覆盖,推进我市广播电视网络化、数字化建设,为“数字××”建设创造条件;稳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现广播电视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继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要求,培养造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播音员和技术专家、管理与经营人才,把我市广电事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基本思路

1、强化优势产业。广播电视是以提供内容产品和服务为主的综合性产业,电视是其龙头和支柱。目前电视的优势和潜力还远没有得到最充分的发挥,需要进一步强化。一是要加快实现频道专业化、对象化的步伐,继续保持现有电视产业经营特别是广告经营的持续增长;二是要尽快实现电视产业经营的转型,改变过去单纯依赖广告和收视费的经营模式,积极开办付费电视,使之成为电视产业经营的又一个重要收入来源。

2、振兴弱势产业。主要是指广播,它曾经取得过辉煌业绩,现在相对整体处于弱势,需要大力振兴。广播具有传播迅速、便于应急,互动性强、易于参与,服务性强,移动性强、伴随接收,音质优美、想象丰富,专业性强,技术简便、成本低廉,广告价低、利润率高等8大特点,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按照产业规律切实加大产业经营特别是广告经营的力度,积极开发广播衍生产品市场,进一步增强产业活力,增加产业经营收入,尽快提升产业总体规模和效益。

3、发展新兴产业。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使广播电视网络成为以提供内容服务为主的非常重要的新兴产业。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讲,广播电视网络要真正变成一种产业载体,实现规模经营,并大力开发增值业务,要在确保传播好广播电视基本公共节目的前提下,大力开发网络新业务新市场,提供新服务。要紧跟当今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潮流,大力发展数字电视,推广数字机顶盒,在网上积极提供付费电视、视频点播、数据广播、互联网接入、网络游戏、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以及其他网络服务,促进网络产业迅速膨胀和扩张,使网络产业尽快发展成为广播电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发展战略措施

1、加强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和节目制作能力。

⑴加强和改进宣传工作,提高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坚持以宣传为中心,严把导向,不断扩大宣传规模,提高节目质量。××电视台全年自办栏目播出时间要从现在的4279分钟增加到五年后的8000分钟,重点办好《××新闻》、《今晚十点》两个品牌栏目,改革调整《××方园》栏目。开辟《》《》栏目,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开通网上广播电视,通过internet网络收听电台节目。

⑵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能力。××电视台在实现两套节目通过光纤传输各县(市、区)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要完成硬盘播出技术改造,进一步提高节目播出的稳定性、可靠性。在2007年春节装修启用广电中心大楼2000平方米演播厅,提升电视节目制播水平。电台要在不断提高节目质量的基础上,办好城市生活广播,节目运作以大时段的服务类板块节目为载体,采用听众喜爱的主持人直播方式,增强节目的互动性。根据不同时段收听群的差别,设置编排节目,为听众提供专业化的主持和专家级的服务。继续完善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内部员工分配制度,加强培养和引进广播电视编导、播音员主持人、广告策划营销等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节目制作能力。

⑶增强针对性,努力提高广播电视对外宣传的能力。不断拓展对外宣传的新途径,努力扩大××形象的宣传影响面,为外地了解××,了解“双世遗”地-武夷山做出应有的贡献。要在巩固已有的对外宣传阵地和渠道的基础上,争取对外宣传合作有新突破,从2006年开始,广播电视对外宣传要逐年增加,力争在中央级、省级媒体的用稿每年以10%递增。

2、提高广播电视覆盖和广告创收

⑴加快广播电视建设,努力扩大广播电视覆盖。按照国家和省上的统一安排,继续推进我市广播电视的县乡村联网建设,结合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提升农村广播电视网络质量,扩大农村有线电视联网用户。在十五期间实现所有乡镇光缆联网的基础上,完成85%行政村的光缆联网建设,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我市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建设,确保在“十一五”期间使我市的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和98%,使县乡及90%的行政村能收听到8套以上的广播节目,收看到100套以上的电视节目。使未实现县乡村联网的行政村及大自然村能收听到3套以上的广播,收看到30套以上的电视节目。积极探索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确保“村村通”、“长期通”,实现“户户通”。同时,按照省广电局的要求和部署,完成有线电视模拟向数字平移工作,计划“十一五”期间,争取有线电视用户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市区有线电视用户增加到10万户,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60万户。

⑵积极拓展广告创收经营。进一步完善市广电中心广告创收经营机制,精心培育新的经济增点长点,力争每年的广播电视广告创收以10%递增,5年后电视广告收入达到2500万元。同时,广播电视报经营上要有新的突破。

3、加大广播电视科技事业投入力度

⑴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工程。为适应有线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和各项增值业务的开发,继续进行城区网及部分乡镇网络的双向改造,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发展10万户双向有线电视用户;计划在2005年到2008年采用模拟与数字并行的过渡方式;2008年开始逐步关闭模拟电视频道,在全市10个市县城区基本实现有线模拟电视向有线数字电视的过渡;至2010年全市停止模拟电视播出,完成整体数字转换工程,在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后,计划增加30套电视节目。

⑵拓宽广电事业发展空间。继续抓好广播电视采编播设备的更新改造,“十一五”期间市县两级电视采编设备及有线电视播出系统全部实现数字化,并进行无线数字电视播出的尝试;市县广播采编播全部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开播市县两级的网上广播节目。同时,跟踪ip电视、网络电视、原创:手机电视、卫星移动电视等新技术的发展及在广播电视上的应用,开发新业务、拓展新市场,推动新的发展。

⑶建立安全信息系统。按照省广电局的部署,拟在市级有线前端设置安全预警信息系统,并将该系统延伸到县级广电部门,提高安全播出应急响应能力。在完善我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传输应急、紧急、危急状态的三种级别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修订我市广电安全播出传输应急预案,健全指挥系统,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安全播出自动化水平。

⑷发挥××市广播电视中心大楼功能作用。进一步完善大楼的功能建设,努力把××市广播电视中心大楼建成集办公、广播电视节目采编、制作、播出及多功能业务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广播电视大楼。

4、深化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新型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就是要建立既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特点和广电发展规律,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三大体系”,即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市场运作体系和政府监管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管理体系。同时,积极推动投融资体制的改革,逐步加大我市广播电视市场的开放力度,广泛吸纳各种力量投资参与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允许符合条件的各类所有制机构作为经营主体进入除新闻宣传外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广播电视新增业务在确保控制节目管理权、审查权、播出权的前提下,可吸收国内社会资本组建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

5、规范运作,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

⑴加强监管,着力建立健全管理的技术手段和工作机制。拟建立我市广播电视监测台(站),加强对各县(市)广播电视播出传输的监测,建立广播电视视听质量监督体系和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对有线、无线、卫星等多手段传输的广播电视节目全方位监测。同时,加强对信息网络传输视听节目的监督管理,促进网上视听节目的传输健康繁荣、有序发展。对网站播放非法视听节目和无版权视听节目、未经许可播放视听节目、传播淫秽、色情等有害视听节目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⑵建立广播电视投诉受理机制。随着广播电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其它行业经营广播电视部分业务的情形可能出现。广电部门应设立广播电视投诉受理机制,受理不同传输或播出平台用户对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播出质量、播出安全的投诉,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宏观管理能力。

⑶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执法。深入开展“十一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严格进行广电播出机构年检工作,严格广电特殊岗位人员准入制度和行业市场准入制度,推进规范化管理。同时,探索加强新的媒体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管理手段,不断提高广电系统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和执法水平。

广播电视产业范文篇9

我国广播电视业走向产业化的背景

广播和电视作为现代传播媒介,分别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人民广播事业产生于战争年代的1940年,电视事业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1958年。与西方国家的广播电视业普遍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不同的是,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从诞生到1980年前后一直走的是纯事业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广播电视也开始了由纯事业型逐步向产业型的过渡。

1、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中心开始向经济建设转移。我国的广播电视业随之也开始了逐步向产业方向过渡的过程。上海电视台率先于1979年1月28日宣布:“即日起受理广告业务”。1979年2月,中央电视台开办《商业信息》节目,开始集中播送国内外商业广告。1980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该台有史以来的第一条广告。从此,中国大陆的广播电台、电视台陆续都开办了商业广告业务。据统计,到1983年,全国广播电视广告营业额达到3400万元。

1986年12月,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率先建立。随后,上海、北京、武汉等省市也相继建立了经济电台。1988年9月,湖北汉江经济电视台试播。从此,我国广播电视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逐步开始为人们所认识。

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从此,我国广播电视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产业化步伐有所加快。从经营收入看,以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收人为例,1991年达到10亿元,2000年达到53亿元,预计2001年将达到60亿元,10年内经营收入增长了6倍。从广播电视业的资本运营来看,从80年代后期,上海东方明珠股份公司上市,到2000年初,我国已有4家广播影视行业的公司上市。再从广播电视业已经积累的物质技术基础看,截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广播电台296座、电视台651座、广播电视台1272座、对内对外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40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2228座、卫星收转站368553座、专用微波线路8万公里、微波站2286座、有线电视光缆和电缆干线30多万公里、宽带有线电视用户分配电缆300多万公里,广播与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已达91.5%和92.5%,有线电视用户已接近8000万户。

我国广播电视业这些年来的经营和发展状况表明,广播电视的产业功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2、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的产业化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首先,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的经济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平等竞争规律,否则就无法生存。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统一的、开放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社会生产所需的稀缺资源必然在平等竞争规律的作用下,按照价值规律的原则在全社会自由流动。广播电视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优质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要得到所需资源,广播电视业只能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打破自我封闭,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用自己的竞争优势来吸引优质资源,否则,自己的优质资源就可能流向其他行业。其次,现代市场经济在全社会配置资源主要靠“看不见的手”,同时还要辅之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不论是“看不见的手”,还是政府的宏观调控,都需要及时、准确地传递大量的市场信息和政府调控信息,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业的繁荣与发展。再次,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众多的市场主体之间开展竞争的重要手段就是及时获得有用信息指导其生产经营、自己的企业形象信息和产品信息以赢得更多的消费者,这也客观要求我国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业必须有相应的发展。

3、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我国广播电视业走向产业化

广播电视业是一个技术密集的行业,它伴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近10年来,以数字技术、卫星技术、光传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给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决定着广播电视的节目制作质量、传输质量和覆盖范围,这些因素都是广播电视业竞争发展的手段,所以,国外的广播电视集团已经纷纷采用或正在规划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我国的广播电视业要想参与竞争,同样必须大规模采用现代新技术。这就出现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即技术改造所需的巨额资金从哪里来?还能不能像过去那样完全靠国家来投资?答案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国家目前确实没有能力投入大量资金给广播电视业;第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家也确实没有必要为广播电视业投入巨额资金,只要允许广播电视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广播电视业就完全有可能按照产业运作的方式从市场上多渠道筹集资金来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

4、产业竞争促使我国广播电视业走向产业化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广播电视面临着“内挤外压”的竞争局面。“内挤”是指行业内和国内不同媒介间的激烈竞争,例如电台与电台之间、电视台与电视台之间、广播电视媒介与印刷媒介之间以及与互联网媒介的竞争、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与其他传输网络之间的竞争等;“外压”是指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与国外的各种传播媒介之间的竞争。为在“内挤外压”的形势下求生存求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业整体和业内的各法人主体只能选择竞争,走产业化的道路。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为促进广播电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有必要从以下一些理论层面加深对我国广播电视业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的认识。

1、广播电视经济的概念

广播电视经济是指利用电子技术和设备从事某些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活动,或者说,是以广播电视节目经营为核心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称。广播电视经济应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其一,广播电视系统内部的经济活动。

其二,广播电视部门,特别是电台、电视台的参与性经济活动。

其三,运用广播电视媒介的信息传播,导向经济活动的协调发展。

其四,广播电视产品的直接生产和销售活动。

其五,广播电视网络经营和直接的信息经营。

2、广播电视产品的商品属性

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实现其价值。能实现价值的商品才可能实现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根据商品的定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广播电视产品,即广播电视经济所包含的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大部分都有商品属性。

应该指出的是,在我国的广播电视产品中,新闻类节目不具有商品属性,不能完全按市场规律进行制作、交换和播出。此类节目主要由政府出资制作和播出,不以交换和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主要是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以实现社会效益为价值追求。

3、广播电视传播的经济目的

传播是一种通过载体传递信息的运动方式。传播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产物,而且随着人类生产活动范围的扩大,社会分工的发展,人类传播的方式也发生着变化,传播媒介的现代化程度也就越来越高。广播电视传播是现代人类社会出现的以广播电视为媒介的大众传播。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在其活动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物质利益。同样,人们相互传播信息的活动也是为了物质利益。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传播信息的最终目的只能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4、广播电视也是生产力

首先,根据生产力具有动态性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生产力整体系统中将逐步出现或合并进来一些新的生产力要素。广播电视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后,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在生产力的体系中逐步表现出的一种新的生产力要素。

其次,根据现代生产力诸要素相结合的特征,要实现生产力诸要素的最佳结合,就需要一种能够准确地、及时地、快速地传递信息的工具。当前,这种现代化的传递信息的工具主要就是邮电通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

再次,根据生产力要素都具有生产职能的特点,广播电视也是生产力。广义的广播电视是应用电子技术从事信息生产、信息传递、信息销售的信息产业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行使管理的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行使教育的部门,是信息载体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为群众提供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部门。

5、广播电视事业与广播电视产业

“事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即人所从事的活动。狭义的解释,即特指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经济组织和机构。因此,以往我们所称的“广播电视事业”从狭义上讲就是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采编、制作、播出、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事业单位。

“产业”,指各种制造或供应同一类型货物、劳务并有收入来源的生产性企业或组织。这是一个经济范畴的概念,源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对象的不同。“广播电视产业”这一概念,强调的是广播电视活动所具有的经济特性,也就是说,从经济运作的方式来看,采编、制作、播出、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组织或机构是通过提供信息服务获得价值补偿和价值增值的,属于生产广播电视节目产品、提供节目和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

6、广播电视业的产业定位

(1)广播电视业属于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在统计上同国外进行比较,我国开始使用第一、二、三产业的概念。1985年,我国统计局对三次产业进行划分时把广播电视业列入了第三产业系列。

(2)广播电视属于信息产业广播电视信息产业是以生产、传播、销售信息为主要活动内容的信息产业群的子产业。把广播电视业当做一种信息产业来看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广播电视自身特点决定的。第一,在现代社会生产条件下,每件产品和每项服务活动中,不仅包括着物质的因素,而且包含着相当的信息量。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广播电视产品的其他经营部门通过自身的特殊功能,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传递,引导社会生产要素合理有效地进行配置,促进社会生产力系统效率的提高,进而增加了产品的信息含量。广播电视的这种对生产要素的导向作用,是信息产业软功能的重要表现。第二,广播电视产品具有信息产品的基本特征,即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可压缩性和可传递性等。第三,从广播电视产业的具体功能来看,它具有明显的信息产业的基本功能,即生产和传递信息的功能、导向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经营信息的功能等。第四,广播电视网络所提供的网络传输技术服务是典型的信息产业经营内容。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理论分析,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不仅具有已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传统的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还客观地具有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只有从理论上理解广播电视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我们才能坚定不移地、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和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

推动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市场经济、信息经济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广播电视业必须选择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走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1、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政策所提供的发展机遇

1985年,国家明确把广播电视业列为第三产业。在此政策的鼓舞下,此后的一个时期,特别是十四大以后,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五”计划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这预示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国家在“十五”期间将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面向市场,推进体制创新,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如前所述,广播电视业应属第三产业中的信息服务业。所以,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应积极利用有利的产业政策,在“十五”期间加快产业化发展。

2、正确处理好“两种属性”和“两种功能”的关系

“两种属性”就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广播电视业同时具有“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与之相对应,我国广播电视业就同时具有“产业功能”和“喉舌功能”。能否正确理解和妥善处理好“两种属性”和“两种功能”的关系,是决定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

首先,必须明确,我国的广播电视作为执政党和政府的“喉舌”,它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政治宣传的任务,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价值标准。我国广播电视的这种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在今天仍然客观存在,并且是不可削弱的。与以往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不仅有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而且还应该有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

其次,广播电视的产业功能与喉舌功能必须统一起来,统一的基础就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产业功能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最高标准;喉舌功能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最高标准。在现代文明社会,任何产业要取得经济效益,都必须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为前提,都必须以产品或者服务来“为人民服务”,满足人们合法的、正当的、健康的物质文化需要,只有这样,这个产业才能赢得政府、社会和大众消费者的支持,它的经济效益才能得到实现和保护。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现代文明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任何产业要实现其经济效益都必须以不侵害社会效益为基本前提。我国的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具有双重功能的特殊产业,其经济效益的实现不但不能侵害社会效益,而且还必须为实现社会效益提供保证。这种保证作用就体现在,在激烈的“内挤外压”竞争形式下,广播电视只有走产业化道路,才能解放和激发广播电视本身潜在的发展活力,才能在国家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产业化经营迅速增强竞争实力,才能既保住原有的宣传阵地,又可迅速提高覆盖率和收视率以扩大新的宣传阵地,同时大幅度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和传输质量,有效抵御西方媒体的竞争和渗透,从而确保我国广播电视政治喉舌功能和社会效益的实现。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发挥好广播电视的喉舌功能,有利于为我国创造长治久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可以保证党和政府的治国方针政策等政治信息的及时传播,从而确保经济和社会健康协调发展,而这些正是我国广播电视业产业功能得以实现的政治保证。

所以,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在追求效益的时候,必须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其经济效益,这是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

3、明确产权关系,培育自我积累机制和平等竞争机制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诞生以来,一直是作为事业单位存在的,其开支全部由国家负担,按预算供给,其产权当然都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国家拥有完全的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收益权、处置权。但1979年以后,随着中国广播电视广告业的发展和广播电视机构自身资本经营积累的增多,广播电视业的投资结构由国家一元结构逐渐转化为国家投入、广播电视机构自身资本积累投入和借贷经营的三元结构。随着产业的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规模越来越大,经营范围越来越广,积累的资产也越来越多。但资产特别是增量资产的权益和权利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突出了。广播电视机构越来越关心,三元结构的投资收益如何分配?多种经营的收入和积累的资产(包括有形和无形)是属于机构还是国家所有?谁拥有最终的支配权和交易权?法人产权与所有权、经营权到底是何关系?各种权利主体如何监督制约?这些产业发展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无论是在国家颁布的现行广播电视法规中、政策中,还是在当今的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中,都找不到确切的答案或解释。没有法律依据,一方面造成政府各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为“人治”提供了弹性空间;另一方面造成广播电视机构缺少必要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经营管理的随意性和无政府主义倾向比较严重。这种状况,一方面挫伤了广播电视机构资本积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广播电视机构采取不计成本的粗放型经营方式,有意隐瞒真实经营情况的体制和机制漏洞。如此经营,中国广播电视产业资本何以大规模积累并积累到足以与国际广播电视集团竞争的规模?而不解决产权问题和资本积累的动力问题,又何以改变这种经营状况呢?

另外,产权关系不清,造成广播电视产业内部的不平等竞争。例如,中央级的电台、电视台就可以借助国家的行政命令,要求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站)无偿转播其广播电视节目,扩大覆盖率和收视率所带来的收益完全由中央电台和电视台独享,而转播成本却要地方电台和电视台来承担。省级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同样存在利用行政命令转嫁成本、独享成果的情况。这种不平等的竞争严重制约了广播电视产业内部的协调发展,其根源就在于广播电视产业内部各法人实体之间的产权关系不清。

4、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创造需求

如前所述,传播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产物,而且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具体说,国民经济在以下方面的发展都会推动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

第一,努力扩大经济总量,可增加对广播电视传播的需求。

第二,加快开放市场,扩大和深化专业化分工,这样,信息沟通需求的增加必然会促进广播电视信息服务供给的增加。

第三,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也可以带来对广播电视传播需求的增加。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人民的“文化需要”主要包括娱乐的需要、获得知识的需要、了解国家政治和社会信息的需要等。广播电视恰恰就具有满足人们这些需要的功能。所以,只要坚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方向,我国就必然会选择在大力发展物质生产的同时加快发展广播电视等服务产业的道路。

5、加快城市化进程,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广播电视产业属于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得以充分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社会的城市化水平要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所以,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城市化的发展。其原因主要有三:(1)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整个社会的人口中城市居民比例的提高。而城市文明客观上要求或者说逼迫城市居民必须尽量多地掌握知识和信息,这就意味着城市对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的大量需求。(2)实践证明,城市经济的生产效率一般都要远远高于农业,因此,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就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相应的,城市居民对于广播电视产品的购买力也就远高于农村居民。有购买力的城市自然就会支撑广播电视业在城市快速发展。(3)城市与农村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城市居民居住集中,而农村居民居住分散。这就造成在城市发展广播电视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成本要明显低于农村。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广播电视产业更倾向于优先在居民集中的城市发展。

6、完善法律,确立广播电视的产业地位

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虽然已有相当规模,但发展中仍然存在障碍,其根本原因在于广播电视产业的法律地位尚未确立。现有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没有明确广播电视的双重属性,只强调了它的政治属性,没有提及它的经济属性或产业功能。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没有法律支持和规范的产业就难以健康发展。

7、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广播电视集团化,就是若干实体按照市场运作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联合、兼并、控股等方式形成广播电视集团的过程。这也是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加强分工、合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过程,是追求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过程。

面对国际传媒集团和我国报业集团的竞争压力,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目前的体制和组织结构不改革就不可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壮大。我国广播电视所面临的体制矛盾主要是“散”、“滥”和有“系”无“统”,即台数大多、实力普遍较弱,体制上是条块分割、以块为主,产业内部竞争过度,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合作。我国报纸产业为适应即将到来的国际媒体竞争,从1993年开始,成立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等一系列报业集团,现在这些报业集团已经成为广播电视业的强劲竞争对手;而国外的众多势力很强的媒体集团也正在千方百计地想进入我国传媒市场,虽然我国目前对国外媒体尚采取非关税壁垒政策拒之门外,但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和我国即将加入WTO的现实选择考虑,我们必须立足于抓紧时间增强我国媒体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而不能长期依靠政府的行政保护。由此可见,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必须抓住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原则,抓紧集团化整合进程,走集约化经营之路,才可能在更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

8、妥善解决产业发展的投、融资问题

广播电视产业范文篇10

1.节目创新意识弱

在我国的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中,具有区域垄断的特征,这种特征导致了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没有淘汰性,缺乏很大的竞争意识,最终会导致工作人员缺乏积极性,广播电视的内容没有创新性,千篇一律的现象普遍出现。由于工作人员缺乏从业的积极性,因此对于电视节目的开发与研究积极性普遍降低,仅仅是仿造传统的节目内容进行修改,没有对节目的内容进行创新,从而大大的降低了节目的乐趣性。广播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是要带有创新性,但是现今我国的媒体发展带有滞后性,缺乏电视节目的原创性,最终使得电视荧幕上出现了大量的雷同电视节目,缺乏创新性,使得观众的兴趣大大的降低,只有创新的电视节目才能够提高观众的兴趣,才能够增强电视节目的生命力,促进我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2.为追求收视率最终导致节目比较低俗

现今我国的一些电视节目为了追求高收视率,片面的追求节目的单纯娱乐,最终使得广播电视产业中出现了低俗节目热潮的现象发生,使得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背离原本的发展轨道。收视率的高低影响着广播电视的经济效益,通过收视率可以呈现出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现状,片面的以低俗娱乐形式追求收视率,虽然可以短期的增加经济效益,但是在长远来说,却不利于我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正常发展。

3.传统体制的僵化

我国的传统广播电视文化产业体制比较僵化,缺乏很大的创新性,仅仅是注重广播电视媒体的宣传能力,从而忽视了广播电视产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受传统僵化体制的影响,我国的电视产业单位依然没有完全的摆脱传统的束缚,从而严重的制约了广播电视文化倡议产业的发展。

二、促进我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策略

1.提高创新能力

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创新意识尤为重要,只有提高创新意识,才能真正的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所以为了促进我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在广播电视节目上下功夫,摆脱传统的千篇一律的电视节目内容,将节目进行创新,提高观众的兴趣。但是绝对要避免创作一些“垃圾文化”,要坚持广播电视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与时俱进,以健康创新的文化来推动我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2.对广播电视的资源进行可持续性的开发利用

广播电视节目必须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对广播电视资源进行可持续性的开发与利用,必须要不断的开拓新的广播资源来为以后的电视文化的建设发展提供方向。同时要加强对媒体资源的管理,从而改善广播电视的内容,才能真正的带动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积极打造频道品牌

对于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一定要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精品战略相互联系,从而使得我国广播电视文化的发展符合我国的国情。在现阶段,广播电视文化的发展一定要满足社会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必须要打造创新型的精品节目,突出各个广播电视频道的特色,要根据现阶段人们的生活状况以及心理情况,来打造适合人们的节目,提高大众的兴趣,从而增强自己频道的竞争能力,带动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