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谈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1:05:34

观点谈

观点谈范文篇1

有一个事实或许能够打开我们的思路,就是电影界的一个新成员——电影频道这几年的发展态势。电影频道是靠国家贷款启动的,也就是负债经营。1996年1月正式开播,第一年就还清了贷款,第二年取得了丰厚的利润,第三年的广告收入在前一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翻。而且这一年多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势头,乃至电影频道在全国媒体利润收入上排名第五。更值得提出的是,位居前四位的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东方电视台、上海电视台都各自拥有多个频道,而电影频道只有一个频道。这么好的经济效益正是由于电影频道的节目有很高的收视率。根据央视调查,这些年在中央八个频道中,电影频道的收视率始终排名第二。尽管全国有3000多家电视台,上星的电视台已近50家,电视竞争十分激烈,但电影频道的收视率一直平稳地保持在中央八套节目的第2位。电影频道有这么好的广告效益和收视率实在是说明电影光芒四射的魅力仍然强烈地吸引着观众。

为了满足观众对电影欣赏的需求,这几年电影频道一方面每年用一个多亿购买国产影片,买断了建国以来拍摄的几乎所有的国产片,还买了大量的二十至三十年代拍摄的国产片和各类短片。电影频道购买国产影片的电视播映权价格上在国内是力度最大的,为了让广大观众看上当年的优秀电影,曾多次拿出70万以上的高价购买电影的播映权。另方面电影频道不断加大投资拍摄国产影片的力度,仅去年一年就投资4000万与各电影厂联合拍摄了18部电影,从影片部数上看占去年国产片生产总量近五分之一。在今年华表奖获将的十部影片中,电影频道投资拍摄的影片就有四部,占总数近一半。为了丰富节目源,电影频道又开拓了新型态电影……电视电影,年产量在百部左右,而且制作力量主要依靠全国的电影厂家。电影频道以这种方式进一步加强电影厂家的造血功能。一个电视频道开办4年多对电影能有这么高的回报率,是创办者始料未及的,这个事实也是令人深思的。

从世界影视发展史来看,电视比电影的诞生晚40多年,它给世界各国电影业带来过重大的冲击,但它也给电影带来丰厚的利润,这在欧美国家早有经验。美国仰仗好来坞使电影显赫于世,可是在电视的重创下,也曾不得不屈尊向电视台卖老电影片以贴补电影的不足。开始在经济上并没有看到更多的实惠,直到1961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电视网在黄金段最先推出电影剧场《周六晚间影院》,播放的都是一些新影片,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见此情景,1962年、1965年另外两大电视网美国广播公司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也先后推出自己黄金段的电影剧场,使电影新片在电视上播出形成气候并获得非常好的收视率,一些影片的相对收视率达到了40%-50%,如希区柯克的《鸟》和《乱世佳人》。于是,更多的电影剧场出现了,带来了电视台对电影的极大的需求,电影的电视播映权费也随之大大提高,一部奥斯卡获奖影片《桂河桥》的电视播映权竟卖到了300万美元的天价,这一切给美国电影补充了血液,带来了生机。

欧洲电影也走过类似的历程。根据专家的统计数据,法国电影在50年代,影院观众在4亿人次左右,70年代下降到1亿7千万,80年代又下降了50%。巴黎的电影院数目1982年为286家,到1988年就只有187家了。英国50年代、60年代影院上座率很高,但到80年代就有74%的人口不去影院看电影了。西班牙1966年影院观众是4亿人次,到90年代只有8000万人次,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每年都有将近400家影院关闭。欧洲人清楚地意识到这一切是电视蓬勃发展的结果,开始他们想尽办法维持电影的地位,后来发现虽然影院的电影观众大量流失,但电视台的电影观众却大大增加。西班牙60年代是4亿电影观众,到90年代陡增到32亿电影观众,其中85.5%的观众是通过电视看电影的。电影院在大幅度减少,电视机却在翻倍地增加等事实,使欧洲电影人认识到电影可以在电视上获得更广大的观众群,不但扩大了电影的影响也赢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如法国电视四台每年播出电影在400部左右,使电影业获得利润上亿美元。

这些历史和事实提示我们的是,电影的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影不再仅仅是影院中的电影。我们急需改变传统的电影观念,从新的角度去延伸我们的电影概念,去讨论电影未来的发展。

那么,面向21世纪,电影的概念究竟是什么,电影的发展究竟应建立在什么基点上,有几个现象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第一,当今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尤其是90年代电脑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使电影制作进入了新领域,电影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奇观;而且产生了一系列新兴娱乐媒体,如录象机、激光影碟机、电脑多媒体、互联网络等。更重要的是这些新兴娱乐媒体在高新技术作用下,将打破电影、电视、电脑多媒体、互联网络之间的界限最终走向融合,从而改变了我们的娱乐和视听观念。

第二,由于电视以及各种新兴娱乐媒体的蓬勃发展,电影的传播方式已被大大拓展了,电影院、电视、录像带、影碟、网络等多种播放手段同时并存,观众娱乐观赏电影的方式也多层次化了。观赏可以是影院“黑箱”式的,也可以是家庭开放式的;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互动的;可以是集体的,也可以是个体的。总之现代观众更希望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观赏电影。

第三,20世纪末世界科学技术水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从而使经济文化格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在资源、产业等方面提出了结构性重组、整合的概念。例如有些经济学专家认为,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网络经济是全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重大、应用最广泛的新经济,如因特网、电子商务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是世界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中心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尽管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知识和信息差距,但是根据新增长理论,在最新的、重大的基础性新技术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最有可能在这一领域实现“跳跃式”发展。也就是说,他们认为网络将带来经济结构性调整、重组,从而刺激我国经济更大的飞跃。这一思路是否也可以成为电影发展的借鉴。

网络的发展不但正在促使新兴产业的形成,同时也促使大众传媒出现新旧媒体重新整合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典型事例是2000年1月10日,网络业巨头美国在线公司AOL在纽约宣布收购全球最大的媒体娱乐企业时代华纳公司。这一令人震惊或许还有些令人兴奋的事件所体现出来的意义是重大的,表明了娱乐媒体大整合的发展态势,用一位研究者的话说就是,集网络、报刊、影视娱乐、卡通等诸多业务于一身的“全媒体恐龙”浮出水面。这就是说,用户只要进入AOL,就可以享受所有的信息和娱乐服务。这种“全媒体恐龙”的出现,即娱乐媒体的整合将对传统的影视业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对于尚未走出困境的中国电影。电视业已经开始寻找应对的策略和措施。有人已提出明智的选择,电视与网络相互整合,优势互补。

从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看出,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观众观影方式的多样化和多种娱乐媒体的一体化,就是当今电影面对的一个现实。80年代末,国内影视界曾提出“影视合流”的说法,因种种缘由没有充分使这一综合发展的设想法得到更好的实施和更高的效益。事隔十年,我们要提出的就不仅仅是影视合流,而是电影文化产业与多种新旧娱乐媒体的全面融合。电影必须与电视、电脑多媒体、互联网络互相整合,优势互补,提高垄断地位,加强市场竞争实力。这就再一次警示我们,电影如果再不走综合发展的道路,再不提高综合竞争力,就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立足之地。

以上这些就是本文讨论电视电影问题的前提。

二、电视电影的由来和特征

电视电影在世界各国产生的原因和历史过程大同小异。美国人是最早意识到拍摄电视电影的,时间应是60年代。欧洲开始拍摄电视电影是在70、80年代,我国则是在90年代末投入这一项目的。电视电影在各国的发展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第一,电视电影的产生来自电视台对电影节目的大量需求。以美国为例,60年代美国各电视网看到电视上放新电影对观众仍有很大的诱惑力,极高的收视率带来的高额利润刺激他们竟相在黄金时段推出电影剧场节目,这样就造成对电影的大量需求。但购买新影片价格太高,而且电影长度不等,在电视上播放起来很麻烦等问题,促使电视网产生了专门为电视拍摄电影的想法。1964年,美国环球电影公司为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制作了第一部电视电影《看他们怎么跑》。此后,美国电视网不断为自己拍摄电视电影在黄金时段播出,并保持了非常高的收视率。现在美国每年制作的电视电影在400多部。欧洲在70、80年拍电视电影的过程与美国大体相同,法国四台负责人就承认他们是效法美国的做法。不过法国政府为保护民族电影,对电视台播出法国电影有严格的比例规定,因而法国电视台为自己投拍电视电影显得更为重要。总之,欧美国家通过拍摄电视电影,使影视界人士认识到电影的未来必须建立在与电视业日益加强合作的基础上,因为两者之间是相互需要与相互支持的关系。

第二,电视电影是小制作但更有活力。在美国与好莱坞上千万、上亿美元的大制作的影院电影相比,电视电影的投资只在100万到500万美元,因此他们尽量避免宏大的场面和高科技三维动画,而更注重电视电影的内容和文化品味的挖掘。如在电视电影中更多地反映重大历史、社会和政治事件,以引起人们的思考;用真实的手法纪录下一些大案罪犯犯罪的过程并登出真人照片,以供老百姓协助警察破案。英国电视BBC四频道的第一任负责人戴卫罗思第一年上任,就用960万美元拍摄了20部电视电影。虽然投资不大,但专家评论英国在80年代拍摄的电视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英国新电影的气息。

第三,大导演加盟电视电影制作。在欧洲许多大导演不拒细流,为电视台制作了很多电视电影。如波兰著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曾表示,他是以同样严肃的态度对待电影观众和电视观众的。他拍摄的《十戒》就是电视电影,在波兰电视台播放时,第一集的收视率是52%,最后一集达到了64%。英国著名导演斯蒂芬•弗里尔斯就拍摄过26部电视电影,远远超过他拍摄的影院电影。他拍摄的《我美丽的洗衣店》曾为英国电影争得荣誉,就是一部电视电影。他说,他之所以选择把《我美丽的洗衣店》拍成电视电影,就是希望更多的观众能看到并讨论他的作品。美国的许多著名导演以是拍摄电视电影起步的,如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第一部作品就是电视电影《决斗》。

第四,收视率高、效益好。电视电影在各国电视台的节目中一直是观众非常喜爱的节目,因此美国的许多电视台都是在黄金时间播放电视电影,从而保持了非常高的收视率。这不但给电视台带来极高的经济利润,也给电影界带来多方面的利益。

电视电影在我国也毫无例外地经历了相似的过程。电影频道开播的第三年就把建国以来拍摄的近3000部国产片(除了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播的)几乎全播过了。尽管电影频道的收视率在中央电视台的八个频道中一直保持排行第2位,可是没有足够的国产电影供播放已经显而易见。这里的原因就是电影频道每年电影节目播出量很大,国家又对国产电影播出比例有严格规定(3:1),如果每年没有300-400部新电影制作出来,就不能满足电视观众的娱乐需求。为解决片源危机,1998年初提出拍摄电视电影以弥补电影片源不足的设想,并在下半年开始实施,1999年春节播出了我们的第一部电视电影《岁岁平安》。1999年电影频道用低成本投资拍摄了近100部电视电影。这些电视电影虽然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确实给电影频道的节目补充了新鲜的血液。

从电视电影的发展进程,我们看到这是一个电视与电影互动的过程,即电视电影是在电影与电视相互需要、相互支持、相互延伸、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电影界应从略显被动的状态变得更为主动一些。

三、电视电影是对传统电影观念的一次冲击

从电视电影的发展史中,我们不难对电视电影的概念有一个描述。我想可以从三个层次概括:第一,电视电影是专门为电视制作的电影。第二,电视电影是小屏幕电影。这是相对大银幕而言,也就是说电视电影是小电影,不是大电影。这一步已经与前面的概念不同了,并对我们以下的论述是有意义的。第三,电视电影兼有电影和电视两方面的特征。首先它是电影,是按照电影的叙事特征去结构故事,画面精致讲究光效;其次它又是电视,电视电影诞生于电视这个媒体中,它就天然带有媒体的特征,宏大的场面和非常局部的特写镜头都不能有效发挥对视觉的冲击力,而纪实、灵活、智慧的故事形态恰恰是电视的优势。从这样的电视电影概念出发,或许我们对电视电影的认识能有更多的意义。

传统的电影概念,电影应该是大银幕,在电影院里欣赏。电视电影的概念显然与传统的电影概念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一百年来形成对电影的认识惯性使得人们因为电视电影的小以及观赏方式的不符合传统常规,而把它仍然置于电影家族的边缘,甚至很不经意地对待它。而实际上,在当今经济全球一体化,新旧娱乐媒体大融合的形势下,电视电影的发展前景将会有更广阔的空间。电视电影究竟会带来些什么呢?

首先,电视电影是低成本、小制作,经济效益有保证。全世界的电视电影都是小投资,在经济回报上虽然奇迹不多,但十分有保障。尤其是在现在非常不规范、不成熟的中国电影市场环境下,与其投上千万拍一部血本无还的影院电影,不如用上千万拍20部有经济保障的电视电影。因为现在电影频道投拍或收购电视电影的费用都在50万元左右,而且电视电影一经在电影频道播出都会有几千万观众收看。电影频道自从1998年开始制作电视电影以来,不但大量的创作人员、创作单位前来合作,而且吸引了大量的社会投资,使电视电影的拍摄一直处于良好的发展趋势。

其次,电视电影可以强烈的纪实性带来电影无法企及的社会效益。这是传媒娱乐特性为其带来的优势。因为电视电影诞生于电视媒体中,虽然它的艺术创作是电影化的,但它先天就具有了电视传媒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电视电影制作方法简捷,是用数字BETA摄象机或16毫米摄像机,因此它比电影和电视剧都更容易做到纪实性,可以以简捷的方式更快地贴近或逼近现实生活。电视电影不可能也没必要去寻求电影大场面和高科技特技造成的视觉刺激,不可能也没必要成为长篇电视连续剧的翻版,但它的小和手段的简便可以使它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抓取和反映更快速、更直接、更有活力,特别是对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快捷反映,更会产生轰动效应。国外拍摄电视电影这样的例子很多。另一方面,电视电影的播出方式是最快速的电视媒体,因而它可以以最快速和灵活的方式向社会和大众传播,收到更显著的社会效应。这样就使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以一种娱乐的形式反映出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如电影《生死抉择》也是一个适合电视电影拍摄的题材,它没有特别宏大的场面,但却有较深的社会内容。电视电影这一与电影和电视剧不同的,因其小而更快捷灵活的传媒、纪实特性,将使电影展开其更有魅力的一面。

再次,电视电影将以系列化和剧场化的播出形式为电影赢得电视的另一片天地。低成本、小制作的电视电影很容易吸引社会投资,在数量上得到迅速的扩张,这样就需解决题材、样式雷同和如何播出的问题。根据电视播放的特点和规律,显然系列化和以类型为基础的剧场化的制作策划是必然的选择。就创作而言,电视节目需求量大和节目题材、样式雷同是一对矛盾,如将其分类制作后,就可使电视电影在几个类型点上精心研制,探索规律,有效扩充数量和提高质量。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类型片都适合做电视电影,那些靠深刻、积极的思想和社会内容、靠智慧、靠情感情趣的类型样式最有可能在各电视台播出的各种电视剧、电影的栏目或剧场中独树一帜。就观众而言,收视群体的分众化已成为电视界的共识,也就是电视不再追求每一个时段的最普遍收视群,而是按照不同类型的电视观众的观赏需求去安排节目的播出。按类型化制作和播放,电视电影可以在节目需求和观众需求的契合点上找到电视电影独特的发展点和新的发展市场。何况许多电视台已经看到剧场化播出电影或电视短剧有很高的收视率,他们也都开始投拍电视电影这一片种。更应注意的是,剧场化的设计更容易创造品牌效应,而品牌带来的经济效益更为可观。这可以说是电视为电影留下的一片天地。

最后,电视电影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是为小屏幕制作的电影,从这个意义上看,电视电影既可以在电视上放,又可以在录像机、影碟机、电脑多媒体、互联网络上放,电视电影的适应范围已经必然地把电影融入未来娱乐传媒一体化之中,前景可观。

的确,影院电影以及它的观赏方式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印象,我们还应该保护并发展这一原始意义上的电影。但是从现实发展的角度,仅仅依靠影院电影来保护电影尤其是民族电影已经力不从心,也远离科技现实,我们原有的电影观念应该改变,我们的电影发展策略应该有所调整。美国是电影大国,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从技术实力都远远超过我们,如果我们只在影院电影上与其硬拼,决不是上策。我们是在我们的本土上发展我们自己,优势在哪?从以上对电视电影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大电影有大电影的难处,小电影有小电影的好处。从综合发展的思路上,电视电影虽然小,但是以它发展的潜力和态势,它应成为保护和发展民族电影的一个策略。电影频道的负责人阎晓明在今年初的电视电影研讨会上说过,电视电影是中国电影艺术新的增长点,也是中国电影经济新的增长点。这句话绝无夸大之意,而是具有战略性眼光。

四、从市场前景看电视电影

电视电影对电影的发展究竟有什么意义,恐怕还要从发展的前景看。这就是电视电影的出现给中国电影、电视市场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电视电影的市场定位是什么?电视电影在未来的市场中究竟能占有多大份额?电视电影在未来的娱乐传媒一体化中是怎样的角色?

电影频道的成立是世界电视台、电视频道走向专业化发展的大趋势的结果。它首先体现的是电视格局的变化,表明中央电视台各频道将走向专业化的趋势。中央电视台是从四个有线电视频道开始划分专业频道的,电影、电视剧、体育、少儿、军事,后来无线频道也进行了专业分工,使中央电视台的频道格局更加科学化。电影频道虽因播放老影片过多被称为“老古董”,但电影频道以其管理上的相对独立性和很高的收视率形成了体系内的竞争,刺激了节目的发展。中央8套电视剧频道使出浑身解数,播出好看的电视剧,并丰富节目的样式,就是在与中央6套电影频道竞争收视率。电影频道的高收视率正在于电影对观众的魅力,电影使电影频道在全国各电视频道中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电影如此美好的电视收视效果刺激了各地方电视台纷纷效仿成立影视频道,开办剧场播出电影,电影有了更好的销路,电视格局的专业化趋势和各地电视台对电影的大量需求,使电影在电视市场中占有稳定的一席之地,电影何乐不为呢。

电视电影是电视播放电影,它是迅速增大对电影需求的必然结果,电视电影要在电视市场上竞争也是必然趋势。那么就要给电视电影一个市场定位。电视电影的市场定位是什么呢?第一,电视电影是电影快餐,这是它出生于电视媒体带来的天生特性,与电影的大投资相比,电视电影是低成本;与电影显著的文化特征相比,电视电影更通俗、时尚、快捷。通俗就是大众化,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要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是大众关心的内容,是大众喜欢的形式。比如电影频道播出的一个电视电影系列片《城市边缘人》就是典型例子,它以纪实的样式,讲述了一系列从各地进京的打工者,他们在大都市的苦乐经历。由于这部系列作品逼真地、生动地反映了改革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反映了打工者情感和命运的变化,因此获得了观众的热烈反响,而且这一作品的观众面不仅是城市生活底层的打工者,还有较高文化层的观众,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作品很高的评价。这部作品由于收视率高在电影频道多次重播。另一部电视电影《民选村官》也受到农民观众的欢迎,许多观众来信谈感受、要求重播,还想买录象带。

电视电影的时尚特征在于它可以更准确更快地反映时代流行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社会热点问题。电影频道自制的电视电影《我爱长发飘飘》是一部反映年轻人爱情故事的作品,不过在人物塑造上大胆追求年轻人时尚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并用动感镜头去表现人物的行为和情感变化。意外的是作品引起年轻观众的热烈欢迎,许多观众说这部影片与众不同,这种对生活独特的观察和反映角度他们感到非常新鲜,很喜欢看。有的人看了不只两三遍,有的人也想索买录象带。管虎导演的电视电影《上车走吧》,就是一部对当前北京热点小公共汽车现象的反映。影片以不规则构图和运动镜头非常时尚地表现了两个开小公共汽车的乡下年轻人在北京的遭遇,车的颠簸和人物的坎坷命运融合在一起,乡下人和城里人的距离、矛盾和交流、沟通都自然地流动在作品中,令人感叹。这部作品不论从思想上到艺术上的成熟都大大超越了他以往的作品。

快捷是电视电影具有的独特的传媒特征。对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迅速结构成片并播出,在观众中尽快引起讨论,是电视电影优越于电影和电视剧的地方。

第二,电视电影应以系列片和类型剧场方式追求品牌效应。中国的电视市场,电视剧的生存是靠广告来养活的,长片电视剧能拉来更多的广告,短片电视剧没有广告效应一般较难生存。电视电影属于短片,散播在电视上不会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制片商也会因为不宜收到好的经济效益而不愿对影片下工夫。在这种状态下,剧场化和系列片是电视电影的一个捷径。就电视观众分众化的观点来看,电视电影也应走剧场化的道路,以不同特点的节目吸引不同口味的观众,会收到更好的收视率。剧场设计必然涉及到类型片的问题,也不是电影所有的类型都适合电视电影的制作。在低成本的条件下,就要放弃投资大的故事设计和类型样式,而社会内容扎实,靠智慧和巧妙的故事构思的类型,如在题材类型上言情片、青春片较好,在样式类型上推理片、喜剧片、纪实片等更好。当然我国的电影类型片的发展是不成熟的,还要有一批人下功夫悉心研究类型片的制作规模。

电视电影的快餐定位即通俗化、时尚化、快捷化和系列片、剧场化定位,将给电视电影的市场运作带来便利和良好的经济效益。那么,电视电影的市场前景究竟如何呢?

电影入世后,并不意味着中国老百姓满足于对外国电影的观赏。中国人更希望看到反映中国现实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希望看到中国人拍出的贴近中国人感情、中国人生活的好影片。这是电视电影也是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首先的、最重要的基础。

在这个前提下,电视电影的市场前景可以归纳为一句话,电视电影将在多元化电影市场中独领风骚。高科技带来电影制作的革命,同时带来电影传播方式的革命。电影不再仅仅是影院放映,而是与各种新旧媒体共同传播,这就使电影市场变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这样电视、录象机、影碟机、互联网络等以往被看成是电影后开发的形式,已经逐渐成为电影市场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随着观众希望以更灵活、方便的方式观赏电影,电视、影碟的发行在电影的发行份额中比例越来越大,在许多时候也获得过出人意料的经济效益。有些影片仅影碟一项的发行就获得了几十万元的经济效益,有的影片在电影频道就卖到了75万元的价格。这样需要电影的对象就不仅是电影院,还有电视、多媒体电脑、互联网络等,供求关系更加宽泛了。细心一点就会发现,在这些电影放送媒体中,除影院外,大多数是小屏幕,这就使电视电影的发行更占优势,因为电视电影从制作之初就是为小屏幕设计,它的故事结构、类型样式都完全考虑到小屏幕放映的特性和观众收视习惯。一般来说,电视电影在小屏幕媒体上的发行会更便当,尤其是以系列片、类型剧场式的整体发行,更会收到好的经济效益。而且电视电影如果是用16毫米胶片拍摄的,还可以返回影院发行。未来的电影市场是电影院与多种媒体竞争并共处的市场,电影界应抓住电视电影这一新品种的时机,发展自己、积累实力,利用自己的优势占好位,与电视、互联网络等新旧媒体在下一轮的市场竞争中争取平分天下。何况电影频道是属于电影界的。

五、电视电影为中国电影积蓄人才实力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竞争,这已为人所共识。中国电影面对入世后的竞争,除了硬件上的准备外,还有软件的准备。这里的软件包括:人才、理念、信息。人才在软件准备中占第一重要的位置。中国电影从业人员有50万,但在创作队伍重要的成员编剧、导演中,有断代的现象,30多岁的年轻人还没有推上创作的第一线。郑洞天导演就对张艺谋现象提出过尖锐的见解:一个人在15年间一直努力成为一个国家电影的头号话题是值得钦佩的,但一个人在15年中一直占据一个国家电影的头号话题是电影的悲哀。电影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电影断代的观点绝不是杞人忧天。培养人才、推出人才是为中国电影积蓄人才实力,这也正是电视电影的己任和优势。

观点谈范文篇2

有一个事实或许能够打开我们的思路,就是电影界的一个新成员——电影频道这几年的发展态势。电影频道是靠国家贷款启动的,也就是负债经营。1996年1月正式开播,第一年就还清了贷款,第二年取得了丰厚的利润,第三年的广告收入在前一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翻。而且这一年多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势头,乃至电影频道在全国媒体利润收入上排名第五。更值得提出的是,位居前四位的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东方电视台、上海电视台都各自拥有多个频道,而电影频道只有一个频道。这么好的经济效益正是由于电影频道的节目有很高的收视率。根据央视调查,这些年在中央八个频道中,电影频道的收视率始终排名第二。尽管全国有3000多家电视台,上星的电视台已近50家,电视竞争十分激烈,但电影频道的收视率一直平稳地保持在中央八套节目的第2位。电影频道有这么好的广告效益和收视率实在是说明电影光芒四射的魅力仍然强烈地吸引着观众。

为了满足观众对电影欣赏的需求,这几年电影频道一方面每年用一个多亿购买国产影片,买断了建国以来拍摄的几乎所有的国产片,还买了大量的二十至三十年代拍摄的国产片和各类短片。电影频道购买国产影片的电视播映权价格上在国内是力度最大的,为了让广大观众看上当年的优秀电影,曾多次拿出70万以上的高价购买电影的播映权。另方面电影频道不断加大投资拍摄国产影片的力度,仅去年一年就投资4000万与各电影厂联合拍摄了18部电影,从影片部数上看占去年国产片生产总量近五分之一。在今年华表奖获将的十部影片中,电影频道投资拍摄的影片就有四部,占总数近一半。为了丰富节目源,电影频道又开拓了新型态电影……电视电影,年产量在百部左右,而且制作力量主要依靠全国的电影厂家。电影频道以这种方式进一步加强电影厂家的造血功能。一个电视频道开办4年多对电影能有这么高的回报率,是创办者始料未及的,这个事实也是令人深思的。

从世界影视发展史来看,电视比电影的诞生晚40多年,它给世界各国电影业带来过重大的冲击,但它也给电影带来丰厚的利润,这在欧美国家早有经验。美国仰仗好来坞使电影显赫于世,可是在电视的重创下,也曾不得不屈尊向电视台卖老电影片以贴补电影的不足。开始在经济上并没有看到更多的实惠,直到1961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电视网在黄金段最先推出电影剧场《周六晚间影院》,播放的都是一些新影片,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见此情景,1962年、1965年另外两大电视网美国广播公司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也先后推出自己黄金段的电影剧场,使电影新片在电视上播出形成气候并获得非常好的收视率,一些影片的相对收视率达到了40%-50%,如希区柯克的《鸟》和《乱世佳人》。于是,更多的电影剧场出现了,带来了电视台对电影的极大的需求,电影的电视播映权费也随之大大提高,一部奥斯卡获奖影片《桂河桥》的电视播映权竟卖到了300万美元的天价,这一切给美国电影补充了血液,带来了生机。

欧洲电影也走过类似的历程。根据专家的统计数据,法国电影在50年代,影院观众在4亿人次左右,70年代下降到1亿7千万,80年代又下降了50%。巴黎的电影院数目1982年为286家,到1988年就只有187家了。英国50年代、60年代影院上座率很高,但到80年代就有74%的人口不去影院看电影了。西班牙1966年影院观众是4亿人次,到90年代只有8000万人次,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每年都有将近400家影院关闭。欧洲人清楚地意识到这一切是电视蓬勃发展的结果,开始他们想尽办法维持电影的地位,后来发现虽然影院的电影观众大量流失,但电视台的电影观众却大大增加。西班牙60年代是4亿电影观众,到90年代陡增到32亿电影观众,其中85.5%的观众是通过电视看电影的。电影院在大幅度减少,电视机却在翻倍地增加等事实,使欧洲电影人认识到电影可以在电视上获得更广大的观众群,不但扩大了电影的影响也赢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如法国电视四台每年播出电影在400部左右,使电影业获得利润上亿美元。

这些历史和事实提示我们的是,电影的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影不再仅仅是影院中的电影。我们急需改变传统的电影观念,从新的角度去延伸我们的电影概念,去讨论电影未来的发展。

那么,面向21世纪,电影的概念究竟是什么,电影的发展究竟应建立在什么基点上,有几个现象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第一,当今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尤其是90年代电脑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使电影制作进入了新领域,电影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奇观;而且产生了一系列新兴娱乐媒体,如录象机、激光影碟机、电脑多媒体、互联网络等。更重要的是这些新兴娱乐媒体在高新技术作用下,将打破电影、电视、电脑多媒体、互联网络之间的界限最终走向融合,从而改变了我们的娱乐和视听观念。

第二,由于电视以及各种新兴娱乐媒体的蓬勃发展,电影的传播方式已被大大拓展了,电影院、电视、录像带、影碟、网络等多种播放手段同时并存,观众娱乐观赏电影的方式也多层次化了。观赏可以是影院“黑箱”式的,也可以是家庭开放式的;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互动的;可以是集体的,也可以是个体的。总之现代观众更希望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观赏电影。

第三,20世纪末世界科学技术水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从而使经济文化格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在资源、产业等方面提出了结构性重组、整合的概念。例如有些经济学专家认为,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网络经济是全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重大、应用最广泛的新经济,如因特网、电子商务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是世界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中心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尽管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知识和信息差距,但是根据新增长理论,在最新的、重大的基础性新技术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最有可能在这一领域实现“跳跃式”发展。也就是说,他们认为网络将带来经济结构性调整、重组,从而刺激我国经济更大的飞跃。这一思路是否也可以成为电影发展的借鉴。

网络的发展不但正在促使新兴产业的形成,同时也促使大众传媒出现新旧媒体重新整合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典型事例是2000年1月10日,网络业巨头美国在线公司AOL在纽约宣布收购全球最大的媒体娱乐企业时代华纳公司。这一令人震惊或许还有些令人兴奋的事件所体现出来的意义是重大的,表明了娱乐媒体大整合的发展态势,用一位研究者的话说就是,集网络、报刊、影视娱乐、卡通等诸多业务于一身的“全媒体恐龙”浮出水面。这就是说,用户只要进入AOL,就可以享受所有的信息和娱乐服务。这种“全媒体恐龙”的出现,即娱乐媒体的整合将对传统的影视业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对于尚未走出困境的中国电影。电视业已经开始寻找应对的策略和措施。有人已提出明智的选择,电视与网络相互整合,优势互补。

从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看出,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观众观影方式的多样化和多种娱乐媒体的一体化,就是当今电影面对的一个现实。80年代末,国内影视界曾提出“影视合流”的说法,因种种缘由没有充分使这一综合发展的设想法得到更好的实施和更高的效益。事隔十年,我们要提出的就不仅仅是影视合流,而是电影文化产业与多种新旧娱乐媒体的全面融合。电影必须与电视、电脑多媒体、互联网络互相整合,优势互补,提高垄断地位,加强市场竞争实力。这就再一次警示我们,电影如果再不走综合发展的道路,再不提高综合竞争力,就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立足之地。

以上这些就是本文讨论电视电影问题的前提。

二、电视电影的由来和特征

电视电影在世界各国产生的原因和历史过程大同小异。美国人是最早意识到拍摄电视电影的,时间应是60年代。欧洲开始拍摄电视电影是在70、80年代,我国则是在90年代末投入这一项目的。电视电影在各国的发展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第一,电视电影的产生来自电视台对电影节目的大量需求。以美国为例,60年代美国各电视网看到电视上放新电影对观众仍有很大的诱惑力,极高的收视率带来的高额利润刺激他们竟相在黄金时段推出电影剧场节目,这样就造成对电影的大量需求。但购买新影片价格太高,而且电影长度不等,在电视上播放起来很麻烦等问题,促使电视网产生了专门为电视拍摄电影的想法。1964年,美国环球电影公司为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制作了第一部电视电影《看他们怎么跑》。此后,美国电视网不断为自己拍摄电视电影在黄金时段播出,并保持了非常高的收视率。现在美国每年制作的电视电影在400多部。欧洲在70、80年拍电视电影的过程与美国大体相同,法国四台负责人就承认他们是效法美国的做法。不过法国政府为保护民族电影,对电视台播出法国电影有严格的比例规定,因而法国电视台为自己投拍电视电影显得更为重要。总之,欧美国家通过拍摄电视电影,使影视界人士认识到电影的未来必须建立在与电视业日益加强合作的基础上,因为两者之间是相互需要与相互支持的关系。

第二,电视电影是小制作但更有活力。在美国与好莱坞上千万、上亿美元的大制作的影院电影相比,电视电影的投资只在100万到500万美元,因此他们尽量避免宏大的场面和高科技三维动画,而更注重电视电影的内容和文化品味的挖掘。如在电视电影中更多地反映重大历史、社会和政治事件,以引起人们的思考;用真实的手法纪录下一些大案罪犯犯罪的过程并登出真人照片,以供老百姓协助警察破案。英国电视BBC四频道的第一任负责人戴卫罗思第一年上任,就用960万美元拍摄了20部电视电影。虽然投资不大,但专家评论英国在80年代拍摄的电视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英国新电影的气息。

第三,大导演加盟电视电影制作。在欧洲许多大导演不拒细流,为电视台制作了很多电视电影。如波兰著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曾表示,他是以同样严肃的态度对待电影观众和电视观众的。他拍摄的《十戒》就是电视电影,在波兰电视台播放时,第一集的收视率是52%,最后一集达到了64%。英国著名导演斯蒂芬·弗里尔斯就拍摄过26部电视电影,远远超过他拍摄的影院电影。他拍摄的《我美丽的洗衣店》曾为英国电影争得荣誉,就是一部电视电影。他说,他之所以选择把《我美丽的洗衣店》拍成电视电影,就是希望更多的观众能看到并讨论他的作品。美国的许多著名导演以是拍摄电视电影起步的,如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第一部作品就是电视电影《决斗》。

第四,收视率高、效益好。电视电影在各国电视台的节目中一直是观众非常喜爱的节目,因此美国的许多电视台都是在黄金时间播放电视电影,从而保持了非常高的收视率。这不但给电视台带来极高的经济利润,也给电影界带来多方面的利益。

电视电影在我国也毫无例外地经历了相似的过程。电影频道开播的第三年就把建国以来拍摄的近3000部国产片(除了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播的)几乎全播过了。尽管电影频道的收视率在中央电视台的八个频道中一直保持排行第2位,可是没有足够的国产电影供播放已经显而易见。这里的原因就是电影频道每年电影节目播出量很大,国家又对国产电影播出比例有严格规定(3:1),如果每年没有300-400部新电影制作出来,就不能满足电视观众的娱乐需求。为解决片源危机,1998年初提出拍摄电视电影以弥补电影片源不足的设想,并在下半年开始实施,1999年春节播出了我们的第一部电视电影《岁岁平安》。1999年电影频道用低成本投资拍摄了近100部电视电影。这些电视电影虽然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确实给电影频道的节目补充了新鲜的血液。

从电视电影的发展进程,我们看到这是一个电视与电影互动的过程,即电视电影是在电影与电视相互需要、相互支持、相互延伸、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电影界应从略显被动的状态变得更为主动一些。

三、电视电影是对传统电影观念的一次冲击

从电视电影的发展史中,我们不难对电视电影的概念有一个描述。我想可以从三个层次概括:第一,电视电影是专门为电视制作的电影。第二,电视电影是小屏幕电影。这是相对大银幕而言,也就是说电视电影是小电影,不是大电影。这一步已经与前面的概念不同了,并对我们以下的论述是有意义的。第三,电视电影兼有电影和电视两方面的特征。首先它是电影,是按照电影的叙事特征去结构故事,画面精致讲究光效;其次它又是电视,电视电影诞生于电视这个媒体中,它就天然带有媒体的特征,宏大的场面和非常局部的特写镜头都不能有效发挥对视觉的冲击力,而纪实、灵活、智慧的故事形态恰恰是电视的优势。从这样的电视电影概念出发,或许我们对电视电影的认识能有更多的意义。

传统的电影概念,电影应该是大银幕,在电影院里欣赏。电视电影的概念显然与传统的电影概念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一百年来形成对电影的认识惯性使得人们因为电视电影的小以及观赏方式的不符合传统常规,而把它仍然置于电影家族的边缘,甚至很不经意地对待它。而实际上,在当今经济全球一体化,新旧娱乐媒体大融合的形势下,电视电影的发展前景将会有更广阔的空间。电视电影究竟会带来些什么呢?

首先,电视电影是低成本、小制作,经济效益有保证。全世界的电视电影都是小投资,在经济回报上虽然奇迹不多,但十分有保障。尤其是在现在非常不规范、不成熟的中国电影市场环境下,与其投上千万拍一部血本无还的影院电影,不如用上千万拍20部有经济保障的电视电影。因为现在电影频道投拍或收购电视电影的费用都在50万元左右,而且电视电影一经在电影频道播出都会有几千万观众收看。电影频道自从1998年开始制作电视电影以来,不但大量的创作人员、创作单位前来合作,而且吸引了大量的社会投资,使电视电影的拍摄一直处于良好的发展趋势。

其次,电视电影可以强烈的纪实性带来电影无法企及的社会效益。这是传媒娱乐特性为其带来的优势。因为电视电影诞生于电视媒体中,虽然它的艺术创作是电影化的,但它先天就具有了电视传媒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电视电影制作方法简捷,是用数字BETA摄象机或16毫米摄像机,因此它比电影和电视剧都更容易做到纪实性,可以以简捷的方式更快地贴近或逼近现实生活。电视电影不可能也没必要去寻求电影大场面和高科技特技造成的视觉刺激,不可能也没必要成为长篇电视连续剧的翻版,但它的小和手段的简便可以使它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抓取和反映更快速、更直接、更有活力,特别是对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快捷反映,更会产生轰动效应。国外拍摄电视电影这样的例子很多。另一方面,电视电影的播出方式是最快速的电视媒体,因而它可以以最快速和灵活的方式向社会和大众传播,收到更显著的社会效应。这样就使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以一种娱乐的形式反映出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如电影《生死抉择》也是一个适合电视电影拍摄的题材,它没有特别宏大的场面,但却有较深的社会内容。电视电影这一与电影和电视剧不同的,因其小而更快捷灵活的传媒、纪实特性,将使电影展开其更有魅力的一面。

再次,电视电影将以系列化和剧场化的播出形式为电影赢得电视的另一片天地。低成本、小制作的电视电影很容易吸引社会投资,在数量上得到迅速的扩张,这样就需解决题材、样式雷同和如何播出的问题。根据电视播放的特点和规律,显然系列化和以类型为基础的剧场化的制作策划是必然的选择。就创作而言,电视节目需求量大和节目题材、样式雷同是一对矛盾,如将其分类制作后,就可使电视电影在几个类型点上精心研制,探索规律,有效扩充数量和提高质量。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类型片都适合做电视电影,那些靠深刻、积极的思想和社会内容、靠智慧、靠情感情趣的类型样式最有可能在各电视台播出的各种电视剧、电影的栏目或剧场中独树一帜。就观众而言,收视群体的分众化已成为电视界的共识,也就是电视不再追求每一个时段的最普遍收视群,而是按照不同类型的电视观众的观赏需求去安排节目的播出。按类型化制作和播放,电视电影可以在节目需求和观众需求的契合点上找到电视电影独特的发展点和新的发展市场。何况许多电视台已经看到剧场化播出电影或电视短剧有很高的收视率,他们也都开始投拍电视电影这一片种。更应注意的是,剧场化的设计更容易创造品牌效应,而品牌带来的经济效益更为可观。这可以说是电视为电影留下的一片天地。

最后,电视电影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是为小屏幕制作的电影,从这个意义上看,电视电影既可以在电视上放,又可以在录像机、影碟机、电脑多媒体、互联网络上放,电视电影的适应范围已经必然地把电影融入未来娱乐传媒一体化之中,前景可观。

的确,影院电影以及它的观赏方式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印象,我们还应该保护并发展这一原始意义上的电影。但是从现实发展的角度,仅仅依靠影院电影来保护电影尤其是民族电影已经力不从心,也远离科技现实,我们原有的电影观念应该改变,我们的电影发展策略应该有所调整。美国是电影大国,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从技术实力都远远超过我们,如果我们只在影院电影上与其硬拼,决不是上策。我们是在我们的本土上发展我们自己,优势在哪?从以上对电视电影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大电影有大电影的难处,小电影有小电影的好处。从综合发展的思路上,电视电影虽然小,但是以它发展的潜力和态势,它应成为保护和发展民族电影的一个策略。电影频道的负责人阎晓明在今年初的电视电影研讨会上说过,电视电影是中国电影艺术新的增长点,也是中国电影经济新的增长点。这句话绝无夸大之意,而是具有战略性眼光。

四、从市场前景看电视电影

电视电影对电影的发展究竟有什么意义,恐怕还要从发展的前景看。这就是电视电影的出现给中国电影、电视市场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电视电影的市场定位是什么?电视电影在未来的市场中究竟能占有多大份额?电视电影在未来的娱乐传媒一体化中是怎样的角色?

电影频道的成立是世界电视台、电视频道走向专业化发展的大趋势的结果。它首先体现的是电视格局的变化,表明中央电视台各频道将走向专业化的趋势。中央电视台是从四个有线电视频道开始划分专业频道的,电影、电视剧、体育、少儿、军事,后来无线频道也进行了专业分工,使中央电视台的频道格局更加科学化。电影频道虽因播放老影片过多被称为“老古董”,但电影频道以其管理上的相对独立性和很高的收视率形成了体系内的竞争,刺激了节目的发展。中央8套电视剧频道使出浑身解数,播出好看的电视剧,并丰富节目的样式,就是在与中央6套电影频道竞争收视率。电影频道的高收视率正在于电影对观众的魅力,电影使电影频道在全国各电视频道中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电影如此美好的电视收视效果刺激了各地方电视台纷纷效仿成立影视频道,开办剧场播出电影,电影有了更好的销路,电视格局的专业化趋势和各地电视台对电影的大量需求,使电影在电视市场中占有稳定的一席之地,电影何乐不为呢。

电视电影是电视播放电影,它是迅速增大对电影需求的必然结果,电视电影要在电视市场上竞争也是必然趋势。那么就要给电视电影一个市场定位。电视电影的市场定位是什么呢?第一,电视电影是电影快餐,这是它出生于电视媒体带来的天生特性,与电影的大投资相比,电视电影是低成本;与电影显著的文化特征相比,电视电影更通俗、时尚、快捷。通俗就是大众化,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要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是大众关心的内容,是大众喜欢的形式。比如电影频道播出的一个电视电影系列片《城市边缘人》就是典型例子,它以纪实的样式,讲述了一系列从各地进京的打工者,他们在大都市的苦乐经历。由于这部系列作品逼真地、生动地反映了改革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反映了打工者情感和命运的变化,因此获得了观众的热烈反响,而且这一作品的观众面不仅是城市生活底层的打工者,还有较高文化层的观众,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作品很高的评价。这部作品由于收视率高在电影频道多次重播。另一部电视电影《民选村官》也受到农民观众的欢迎,许多观众来信谈感受、要求重播,还想买录象带。

电视电影的时尚特征在于它可以更准确更快地反映时代流行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社会热点问题。电影频道自制的电视电影《我爱长发飘飘》是一部反映年轻人爱情故事的作品,不过在人物塑造上大胆追求年轻人时尚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并用动感镜头去表现人物的行为和情感变化。意外的是作品引起年轻观众的热烈欢迎,许多观众说这部影片与众不同,这种对生活独特的观察和反映角度他们感到非常新鲜,很喜欢看。有的人看了不只两三遍,有的人也想索买录象带。管虎导演的电视电影《上车走吧》,就是一部对当前北京热点小公共汽车现象的反映。影片以不规则构图和运动镜头非常时尚地表现了两个开小公共汽车的乡下年轻人在北京的遭遇,车的颠簸和人物的坎坷命运融合在一起,乡下人和城里人的距离、矛盾和交流、沟通都自然地流动在作品中,令人感叹。这部作品不论从思想上到艺术上的成熟都大大超越了他以往的作品。

快捷是电视电影具有的独特的传媒特征。对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迅速结构成片并播出,在观众中尽快引起讨论,是电视电影优越于电影和电视剧的地方。

第二,电视电影应以系列片和类型剧场方式追求品牌效应。中国的电视市场,电视剧的生存是靠广告来养活的,长片电视剧能拉来更多的广告,短片电视剧没有广告效应一般较难生存。电视电影属于短片,散播在电视上不会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制片商也会因为不宜收到好的经济效益而不愿对影片下工夫。在这种状态下,剧场化和系列片是电视电影的一个捷径。就电视观众分众化的观点来看,电视电影也应走剧场化的道路,以不同特点的节目吸引不同口味的观众,会收到更好的收视率。剧场设计必然涉及到类型片的问题,也不是电影所有的类型都适合电视电影的制作。在低成本的条件下,就要放弃投资大的故事设计和类型样式,而社会内容扎实,靠智慧和巧妙的故事构思的类型,如在题材类型上言情片、青春片较好,在样式类型上推理片、喜剧片、纪实片等更好。当然我国的电影类型片的发展是不成熟的,还要有一批人下功夫悉心研究类型片的制作规模。

电视电影的快餐定位即通俗化、时尚化、快捷化和系列片、剧场化定位,将给电视电影的市场运作带来便利和良好的经济效益。那么,电视电影的市场前景究竟如何呢?

电影入世后,并不意味着中国老百姓满足于对外国电影的观赏。中国人更希望看到反映中国现实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希望看到中国人拍出的贴近中国人感情、中国人生活的好影片。这是电视电影也是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首先的、最重要的基础。

在这个前提下,电视电影的市场前景可以归纳为一句话,电视电影将在多元化电影市场中独领风骚。高科技带来电影制作的革命,同时带来电影传播方式的革命。电影不再仅仅是影院放映,而是与各种新旧媒体共同传播,这就使电影市场变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这样电视、录象机、影碟机、互联网络等以往被看成是电影后开发的形式,已经逐渐成为电影市场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随着观众希望以更灵活、方便的方式观赏电影,电视、影碟的发行在电影的发行份额中比例越来越大,在许多时候也获得过出人意料的经济效益。有些影片仅影碟一项的发行就获得了几十万元的经济效益,有的影片在电影频道就卖到了75万元的价格。这样需要电影的对象就不仅是电影院,还有电视、多媒体电脑、互联网络等,供求关系更加宽泛了。细心一点就会发现,在这些电影放送媒体中,除影院外,大多数是小屏幕,这就使电视电影的发行更占优势,因为电视电影从制作之初就是为小屏幕设计,它的故事结构、类型样式都完全考虑到小屏幕放映的特性和观众收视习惯。一般来说,电视电影在小屏幕媒体上的发行会更便当,尤其是以系列片、类型剧场式的整体发行,更会收到好的经济效益。而且电视电影如果是用16毫米胶片拍摄的,还可以返回影院发行。未来的电影市场是电影院与多种媒体竞争并共处的市场,电影界应抓住电视电影这一新品种的时机,发展自己、积累实力,利用自己的优势占好位,与电视、互联网络等新旧媒体在下一轮的市场竞争中争取平分天下。何况电影频道是属于电影界的。

五、电视电影为中国电影积蓄人才实力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竞争,这已为人所共识。中国电影面对入世后的竞争,除了硬件上的准备外,还有软件的准备。这里的软件包括:人才、理念、信息。人才在软件准备中占第一重要的位置。中国电影从业人员有50万,但在创作队伍重要的成员编剧、导演中,有断代的现象,30多岁的年轻人还没有推上创作的第一线。郑洞天导演就对张艺谋现象提出过尖锐的见解:一个人在15年间一直努力成为一个国家电影的头号话题是值得钦佩的,但一个人在15年中一直占据一个国家电影的头号话题是电影的悲哀。电影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电影断代的观点绝不是杞人忧天。培养人才、推出人才是为中国电影积蓄人才实力,这也正是电视电影的己任和优势。

观点谈范文篇3

有一个事实或许能够打开我们的思路,就是电影界的一个新成员——电影频道这几年的发展态势。电影频道是靠国家贷款启动的,也就是负债经营。1996年1月正式开播,第一年就还清了贷款,第二年取得了丰厚的利润,第三年的广告收入在前一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翻。而且这一年多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势头,乃至电影频道在全国媒体利润收入上排名第五。更值得提出的是,位居前四位的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东方电视台、上海电视台都各自拥有多个频道,而电影频道只有一个频道。这么好的经济效益正是由于电影频道的节目有很高的收视率。根据央视调查,这些年在中央八个频道中,电影频道的收视率始终排名第二。尽管全国有3000多家电视台,上星的电视台已近50家,电视竞争十分激烈,但电影频道的收视率一直平稳地保持在中央八套节目的第2位。电影频道有这么好的广告效益和收视率实在是说明电影光芒四射的魅力仍然强烈地吸引着观众。

为了满足观众对电影欣赏的需求,这几年电影频道一方面每年用一个多亿购买国产影片,买断了建国以来拍摄的几乎所有的国产片,还买了大量的二十至三十年代拍摄的国产片和各类短片。电影频道购买国产影片的电视播映权价格上在国内是力度最大的,为了让广大观众看上当年的优秀电影,曾多次拿出70万以上的高价购买电影的播映权。另方面电影频道不断加大投资拍摄国产影片的力度,仅去年一年就投资4000万与各电影厂联合拍摄了18部电影,从影片部数上看占去年国产片生产总量近五分之一。在今年华表奖获将的十部影片中,电影频道投资拍摄的影片就有四部,占总数近一半。为了丰富节目源,电影频道又开拓了新型态电影……电视电影,年产量在百部左右,而且制作力量主要依靠全国的电影厂家。电影频道以这种方式进一步加强电影厂家的造血功能。一个电视频道开办4年多对电影能有这么高的回报率,是创办者始料未及的,这个事实也是令人深思的。

从世界影视发展史来看,电视比电影的诞生晚40多年,它给世界各国电影业带来过重大的冲击,但它也给电影带来丰厚的利润,这在欧美国家早有经验。美国仰仗好来坞使电影显赫于世,可是在电视的重创下,也曾不得不屈尊向电视台卖老电影片以贴补电影的不足。开始在经济上并没有看到更多的实惠,直到1961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电视网在黄金段最先推出电影剧场《周六晚间影院》,播放的都是一些新影片,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见此情景,1962年、1965年另外两大电视网美国广播公司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也先后推出自己黄金段的电影剧场,使电影新片在电视上播出形成气候并获得非常好的收视率,一些影片的相对收视率达到了40%-50%,如希区柯克的《鸟》和《乱世佳人》。于是,更多的电影剧场出现了,带来了电视台对电影的极大的需求,电影的电视播映权费也随之大大提高,一部奥斯卡获奖影片《桂河桥》的电视播映权竟卖到了300万美元的天价,这一切给美国电影补充了血液,带来了生机。

欧洲电影也走过类似的历程。根据专家的统计数据,法国电影在50年代,影院观众在4亿人次左右,70年代下降到1亿7千万,80年代又下降了50%。巴黎的电影院数目1982年为286家,到1988年就只有187家了。英国50年代、60年代影院上座率很高,但到80年代就有74%的人口不去影院看电影了。西班牙1966年影院观众是4亿人次,到90年代只有8000万人次,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每年都有将近400家影院关闭。欧洲人清楚地意识到这一切是电视蓬勃发展的结果,开始他们想尽办法维持电影的地位,后来发现虽然影院的电影观众大量流失,但电视台的电影观众却大大增加。西班牙60年代是4亿电影观众,到90年代陡增到32亿电影观众,其中85.5%的观众是通过电视看电影的。电影院在大幅度减少,电视机却在翻倍地增加等事实,使欧洲电影人认识到电影可以在电视上获得更广大的观众群,不但扩大了电影的影响也赢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如法国电视四台每年播出电影在400部左右,使电影业获得利润上亿美元。

这些历史和事实提示我们的是,电影的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影不再仅仅是影院中的电影。我们急需改变传统的电影观念,从新的角度去延伸我们的电影概念,去讨论电影未来的发展。

那么,面向21世纪,电影的概念究竟是什么,电影的发展究竟应建立在什么基点上,有几个现象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第一,当今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尤其是90年代电脑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使电影制作进入了新领域,电影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奇观;而且产生了一系列新兴娱乐媒体,如录象机、激光影碟机、电脑多媒体、互联网络等。更重要的是这些新兴娱乐媒体在高新技术作用下,将打破电影、电视、电脑多媒体、互联网络之间的界限最终走向融合,从而改变了我们的娱乐和视听观念。

第二,由于电视以及各种新兴娱乐媒体的蓬勃发展,电影的传播方式已被大大拓展了,电影院、电视、录像带、影碟、网络等多种播放手段同时并存,观众娱乐观赏电影的方式也多层次化了。观赏可以是影院“黑箱”式的,也可以是家庭开放式的;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互动的;可以是集体的,也可以是个体的。总之现代观众更希望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观赏电影。

第三,20世纪末世界科学技术水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从而使经济文化格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在资源、产业等方面提出了结构性重组、整合的概念。例如有些经济学专家认为,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网络经济是全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重大、应用最广泛的新经济,如因特网、电子商务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是世界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中心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尽管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知识和信息差距,但是根据新增长理论,在最新的、重大的基础性新技术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最有可能在这一领域实现“跳跃式”发展。也就是说,他们认为网络将带来经济结构性调整、重组,从而刺激我国经济更大的飞跃。这一思路是否也可以成为电影发展的借鉴。

网络的发展不但正在促使新兴产业的形成,同时也促使大众传媒出现新旧媒体重新整合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典型事例是2000年1月10日,网络业巨头美国在线公司AOL在纽约宣布收购全球最大的媒体娱乐企业时代华纳公司。这一令人震惊或许还有些令人兴奋的事件所体现出来的意义是重大的,表明了娱乐媒体大整合的发展态势,用一位研究者的话说就是,集网络、报刊、影视娱乐、卡通等诸多业务于一身的“全媒体恐龙”浮出水面。这就是说,用户只要进入AOL,就可以享受所有的信息和娱乐服务。这种“全媒体恐龙”的出现,即娱乐媒体的整合将对传统的影视业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对于尚未走出困境的中国电影。电视业已经开始寻找应对的策略和措施。有人已提出明智的选择,电视与网络相互整合,优势互补。

从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看出,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观众观影方式的多样化和多种娱乐媒体的一体化,就是当今电影面对的一个现实。80年代末,国内影视界曾提出“影视合流”的说法,因种种缘由没有充分使这一综合发展的设想法得到更好的实施和更高的效益。事隔十年,我们要提出的就不仅仅是影视合流,而是电影文化产业与多种新旧娱乐媒体的全面融合。电影必须与电视、电脑多媒体、互联网络互相整合,优势互补,提高垄断地位,加强市场竞争实力。这就再一次警示我们,电影如果再不走综合发展的道路,再不提高综合竞争力,就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立足之地。

以上这些就是本文讨论电视电影问题的前提。

二、电视电影的由来和特征

电视电影在世界各国产生的原因和历史过程大同小异。美国人是最早意识到拍摄电视电影的,时间应是60年代。欧洲开始拍摄电视电影是在70、80年代,我国则是在90年代末投入这一项目的。电视电影在各国的发展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第一,电视电影的产生来自电视台对电影节目的大量需求。以美国为例,60年代美国各电视网看到电视上放新电影对观众仍有很大的诱惑力,极高的收视率带来的高额利润刺激他们竟相在黄金时段推出电影剧场节目,这样就造成对电影的大量需求。但购买新影片价格太高,而且电影长度不等,在电视上播放起来很麻烦等问题,促使电视网产生了专门为电视拍摄电影的想法。1964年,美国环球电影公司为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制作了第一部电视电影《看他们怎么跑》。此后,美国电视网不断为自己拍摄电视电影在黄金时段播出,并保持了非常高的收视率。现在美国每年制作的电视电影在400多部。欧洲在70、80年拍电视电影的过程与美国大体相同,法国四台负责人就承认他们是效法美国的做法。不过法国政府为保护民族电影,对电视台播出法国电影有严格的比例规定,因而法国电视台为自己投拍电视电影显得更为重要。总之,欧美国家通过拍摄电视电影,使影视界人士认识到电影的未来必须建立在与电视业日益加强合作的基础上,因为两者之间是相互需要与相互支持的关系。

第二,电视电影是小制作但更有活力。在美国与好莱坞上千万、上亿美元的大制作的影院电影相比,电视电影的投资只在100万到500万美元,因此他们尽量避免宏大的场面和高科技三维动画,而更注重电视电影的内容和文化品味的挖掘。如在电视电影中更多地反映重大历史、社会和政治事件,以引起人们的思考;用真实的手法纪录下一些大案罪犯犯罪的过程并登出真人照片,以供老百姓协助警察破案。英国电视BBC四频道的第一任负责人戴卫罗思第一年上任,就用960万美元拍摄了20部电视电影。虽然投资不大,但专家评论英国在80年代拍摄的电视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英国新电影的气息。

第三,大导演加盟电视电影制作。在欧洲许多大导演不拒细流,为电视台制作了很多电视电影。如波兰著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曾表示,他是以同样严肃的态度对待电影观众和电视观众的。他拍摄的《十戒》就是电视电影,在波兰电视台播放时,第一集的收视率是52%,最后一集达到了64%。英国著名导演斯蒂芬•弗里尔斯就拍摄过26部电视电影,远远超过他拍摄的影院电影。他拍摄的《我美丽的洗衣店》曾为英国电影争得荣誉,就是一部电视电影。他说,他之所以选择把《我美丽的洗衣店》拍成电视电影,就是希望更多的观众能看到并讨论他的作品。美国的许多著名导演以是拍摄电视电影起步的,如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第一部作品就是电视电影《决斗》。

第四,收视率高、效益好。电视电影在各国电视台的节目中一直是观众非常喜爱的节目,因此美国的许多电视台都是在黄金时间播放电视电影,从而保持了非常高的收视率。这不但给电视台带来极高的经济利润,也给电影界带来多方面的利益。

电视电影在我国也毫无例外地经历了相似的过程。电影频道开播的第三年就把建国以来拍摄的近3000部国产片(除了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播的)几乎全播过了。尽管电影频道的收视率在中央电视台的八个频道中一直保持排行第2位,可是没有足够的国产电影供播放已经显而易见。这里的原因就是电影频道每年电影节目播出量很大,国家又对国产电影播出比例有严格规定(3:1),如果每年没有300-400部新电影制作出来,就不能满足电视观众的娱乐需求。为解决片源危机,1998年初提出拍摄电视电影以弥补电影片源不足的设想,并在下半年开始实施,1999年春节播出了我们的第一部电视电影《岁岁平安》。1999年电影频道用低成本投资拍摄了近100部电视电影。这些电视电影虽然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确实给电影频道的节目补充了新鲜的血液。

从电视电影的发展进程,我们看到这是一个电视与电影互动的过程,即电视电影是在电影与电视相互需要、相互支持、相互延伸、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电影界应从略显被动的状态变得更为主动一些。

三、电视电影是对传统电影观念的一次冲击

从电视电影的发展史中,我们不难对电视电影的概念有一个描述。我想可以从三个层次概括:第一,电视电影是专门为电视制作的电影。第二,电视电影是小屏幕电影。这是相对大银幕而言,也就是说电视电影是小电影,不是大电影。这一步已经与前面的概念不同了,并对我们以下的论述是有意义的。第三,电视电影兼有电影和电视两方面的特征。首先它是电影,是按照电影的叙事特征去结构故事,画面精致讲究光效;其次它又是电视,电视电影诞生于电视这个媒体中,它就天然带有媒体的特征,宏大的场面和非常局部的特写镜头都不能有效发挥对视觉的冲击力,而纪实、灵活、智慧的故事形态恰恰是电视的优势。从这样的电视电影概念出发,或许我们对电视电影的认识能有更多的意义。

传统的电影概念,电影应该是大银幕,在电影院里欣赏。电视电影的概念显然与传统的电影概念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一百年来形成对电影的认识惯性使得人们因为电视电影的小以及观赏方式的不符合传统常规,而把它仍然置于电影家族的边缘,甚至很不经意地对待它。而实际上,在当今经济全球一体化,新旧娱乐媒体大融合的形势下,电视电影的发展前景将会有更广阔的空间。电视电影究竟会带来些什么呢?

首先,电视电影是低成本、小制作,经济效益有保证。全世界的电视电影都是小投资,在经济回报上虽然奇迹不多,但十分有保障。尤其是在现在非常不规范、不成熟的中国电影市场环境下,与其投上千万拍一部血本无还的影院电影,不如用上千万拍20部有经济保障的电视电影。因为现在电影频道投拍或收购电视电影的费用都在50万元左右,而且电视电影一经在电影频道播出都会有几千万观众收看。电影频道自从1998年开始制作电视电影以来,不但大量的创作人员、创作单位前来合作,而且吸引了大量的社会投资,使电视电影的拍摄一直处于良好的发展趋势。

其次,电视电影可以强烈的纪实性带来电影无法企及的社会效益。这是传媒娱乐特性为其带来的优势。因为电视电影诞生于电视媒体中,虽然它的艺术创作是电影化的,但它先天就具有了电视传媒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电视电影制作方法简捷,是用数字BETA摄象机或16毫米摄像机,因此它比电影和电视剧都更容易做到纪实性,可以以简捷的方式更快地贴近或逼近现实生活。电视电影不可能也没必要去寻求电影大场面和高科技特技造成的视觉刺激,不可能也没必要成为长篇电视连续剧的翻版,但它的小和手段的简便可以使它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抓取和反映更快速、更直接、更有活力,特别是对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快捷反映,更会产生轰动效应。国外拍摄电视电影这样的例子很多。另一方面,电视电影的播出方式是最快速的电视媒体,因而它可以以最快速和灵活的方式向社会和大众传播,收到更显著的社会效应。这样就使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以一种娱乐的形式反映出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如电影《生死抉择》也是一个适合电视电影拍摄的题材,它没有特别宏大的场面,但却有较深的社会内容。电视电影这一与电影和电视剧不同的,因其小而更快捷灵活的传媒、纪实特性,将使电影展开其更有魅力的一面。

再次,电视电影将以系列化和剧场化的播出形式为电影赢得电视的另一片天地。低成本、小制作的电视电影很容易吸引社会投资,在数量上得到迅速的扩张,这样就需解决题材、样式雷同和如何播出的问题。根据电视播放的特点和规律,显然系列化和以类型为基础的剧场化的制作策划是必然的选择。就创作而言,电视节目需求量大和节目题材、样式雷同是一对矛盾,如将其分类制作后,就可使电视电影在几个类型点上精心研制,探索规律,有效扩充数量和提高质量。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类型片都适合做电视电影,那些靠深刻、积极的思想和社会内容、靠智慧、靠情感情趣的类型样式最有可能在各电视台播出的各种电视剧、电影的栏目或剧场中独树一帜。就观众而言,收视群体的分众化已成为电视界的共识,也就是电视不再追求每一个时段的最普遍收视群,而是按照不同类型的电视观众的观赏需求去安排节目的播出。按类型化制作和播放,电视电影可以在节目需求和观众需求的契合点上找到电视电影独特的发展点和新的发展市场。何况许多电视台已经看到剧场化播出电影或电视短剧有很高的收视率,他们也都开始投拍电视电影这一片种。更应注意的是,剧场化的设计更容易创造品牌效应,而品牌带来的经济效益更为可观。这可以说是电视为电影留下的一片天地。

最后,电视电影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是为小屏幕制作的电影,从这个意义上看,电视电影既可以在电视上放,又可以在录像机、影碟机、电脑多媒体、互联网络上放,电视电影的适应范围已经必然地把电影融入未来娱乐传媒一体化之中,前景可观。

的确,影院电影以及它的观赏方式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印象,我们还应该保护并发展这一原始意义上的电影。但是从现实发展的角度,仅仅依靠影院电影来保护电影尤其是民族电影已经力不从心,也远离科技现实,我们原有的电影观念应该改变,我们的电影发展策略应该有所调整。美国是电影大国,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从技术实力都远远超过我们,如果我们只在影院电影上与其硬拼,决不是上策。我们是在我们的本土上发展我们自己,优势在哪?从以上对电视电影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大电影有大电影的难处,小电影有小电影的好处。从综合发展的思路上,电视电影虽然小,但是以它发展的潜力和态势,它应成为保护和发展民族电影的一个策略。电影频道的负责人阎晓明在今年初的电视电影研讨会上说过,电视电影是中国电影艺术新的增长点,也是中国电影经济新的增长点。这句话绝无夸大之意,而是具有战略性眼光。

四、从市场前景看电视电影

电视电影对电影的发展究竟有什么意义,恐怕还要从发展的前景看。这就是电视电影的出现给中国电影、电视市场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电视电影的市场定位是什么?电视电影在未来的市场中究竟能占有多大份额?电视电影在未来的娱乐传媒一体化中是怎样的角色?

电影频道的成立是世界电视台、电视频道走向专业化发展的大趋势的结果。它首先体现的是电视格局的变化,表明中央电视台各频道将走向专业化的趋势。中央电视台是从四个有线电视频道开始划分专业频道的,电影、电视剧、体育、少儿、军事,后来无线频道也进行了专业分工,使中央电视台的频道格局更加科学化。电影频道虽因播放老影片过多被称为“老古董”,但电影频道以其管理上的相对独立性和很高的收视率形成了体系内的竞争,刺激了节目的发展。中央8套电视剧频道使出浑身解数,播出好看的电视剧,并丰富节目的样式,就是在与中央6套电影频道竞争收视率。电影频道的高收视率正在于电影对观众的魅力,电影使电影频道在全国各电视频道中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电影如此美好的电视收视效果刺激了各地方电视台纷纷效仿成立影视频道,开办剧场播出电影,电影有了更好的销路,电视格局的专业化趋势和各地电视台对电影的大量需求,使电影在电视市场中占有稳定的一席之地,电影何乐不为呢。

电视电影是电视播放电影,它是迅速增大对电影需求的必然结果,电视电影要在电视市场上竞争也是必然趋势。那么就要给电视电影一个市场定位。电视电影的市场定位是什么呢?第一,电视电影是电影快餐,这是它出生于电视媒体带来的天生特性,与电影的大投资相比,电视电影是低成本;与电影显著的文化特征相比,电视电影更通俗、时尚、快捷。通俗就是大众化,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要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是大众关心的内容,是大众喜欢的形式。比如电影频道播出的一个电视电影系列片《城市边缘人》就是典型例子,它以纪实的样式,讲述了一系列从各地进京的打工者,他们在大都市的苦乐经历。由于这部系列作品逼真地、生动地反映了改革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反映了打工者情感和命运的变化,因此获得了观众的热烈反响,而且这一作品的观众面不仅是城市生活底层的打工者,还有较高文化层的观众,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作品很高的评价。这部作品由于收视率高在电影频道多次重播。另一部电视电影《民选村官》也受到农民观众的欢迎,许多观众来信谈感受、要求重播,还想买录象带。

电视电影的时尚特征在于它可以更准确更快地反映时代流行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社会热点问题。电影频道自制的电视电影《我爱长发飘飘》是一部反映年轻人爱情故事的作品,不过在人物塑造上大胆追求年轻人时尚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并用动感镜头去表现人物的行为和情感变化。意外的是作品引起年轻观众的热烈欢迎,许多观众说这部影片与众不同,这种对生活独特的观察和反映角度他们感到非常新鲜,很喜欢看。有的人看了不只两三遍,有的人也想索买录象带。管虎导演的电视电影《上车走吧》,就是一部对当前北京热点小公共汽车现象的反映。影片以不规则构图和运动镜头非常时尚地表现了两个开小公共汽车的乡下年轻人在北京的遭遇,车的颠簸和人物的坎坷命运融合在一起,乡下人和城里人的距离、矛盾和交流、沟通都自然地流动在作品中,令人感叹。这部作品不论从思想上到艺术上的成熟都大大超越了他以往的作品。

快捷是电视电影具有的独特的传媒特征。对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迅速结构成片并播出,在观众中尽快引起讨论,是电视电影优越于电影和电视剧的地方。

第二,电视电影应以系列片和类型剧场方式追求品牌效应。中国的电视市场,电视剧的生存是靠广告来养活的,长片电视剧能拉来更多的广告,短片电视剧没有广告效应一般较难生存。电视电影属于短片,散播在电视上不会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制片商也会因为不宜收到好的经济效益而不愿对影片下工夫。在这种状态下,剧场化和系列片是电视电影的一个捷径。就电视观众分众化的观点来看,电视电影也应走剧场化的道路,以不同特点的节目吸引不同口味的观众,会收到更好的收视率。剧场设计必然涉及到类型片的问题,也不是电影所有的类型都适合电视电影的制作。在低成本的条件下,就要放弃投资大的故事设计和类型样式,而社会内容扎实,靠智慧和巧妙的故事构思的类型,如在题材类型上言情片、青春片较好,在样式类型上推理片、喜剧片、纪实片等更好。当然我国的电影类型片的发展是不成熟的,还要有一批人下功夫悉心研究类型片的制作规模。

电视电影的快餐定位即通俗化、时尚化、快捷化和系列片、剧场化定位,将给电视电影的市场运作带来便利和良好的经济效益。那么,电视电影的市场前景究竟如何呢?

电影入世后,并不意味着中国老百姓满足于对外国电影的观赏。中国人更希望看到反映中国现实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希望看到中国人拍出的贴近中国人感情、中国人生活的好影片。这是电视电影也是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首先的、最重要的基础。

在这个前提下,电视电影的市场前景可以归纳为一句话,电视电影将在多元化电影市场中独领风骚。高科技带来电影制作的革命,同时带来电影传播方式的革命。电影不再仅仅是影院放映,而是与各种新旧媒体共同传播,这就使电影市场变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这样电视、录象机、影碟机、互联网络等以往被看成是电影后开发的形式,已经逐渐成为电影市场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随着观众希望以更灵活、方便的方式观赏电影,电视、影碟的发行在电影的发行份额中比例越来越大,在许多时候也获得过出人意料的经济效益。有些影片仅影碟一项的发行就获得了几十万元的经济效益,有的影片在电影频道就卖到了75万元的价格。这样需要电影的对象就不仅是电影院,还有电视、多媒体电脑、互联网络等,供求关系更加宽泛了。细心一点就会发现,在这些电影放送媒体中,除影院外,大多数是小屏幕,这就使电视电影的发行更占优势,因为电视电影从制作之初就是为小屏幕设计,它的故事结构、类型样式都完全考虑到小屏幕放映的特性和观众收视习惯。一般来说,电视电影在小屏幕媒体上的发行会更便当,尤其是以系列片、类型剧场式的整体发行,更会收到好的经济效益。而且电视电影如果是用16毫米胶片拍摄的,还可以返回影院发行。未来的电影市场是电影院与多种媒体竞争并共处的市场,电影界应抓住电视电影这一新品种的时机,发展自己、积累实力,利用自己的优势占好位,与电视、互联网络等新旧媒体在下一轮的市场竞争中争取平分天下。何况电影频道是属于电影界的。

五、电视电影为中国电影积蓄人才实力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竞争,这已为人所共识。中国电影面对入世后的竞争,除了硬件上的准备外,还有软件的准备。这里的软件包括:人才、理念、信息。人才在软件准备中占第一重要的位置。中国电影从业人员有50万,但在创作队伍重要的成员编剧、导演中,有断代的现象,30多岁的年轻人还没有推上创作的第一线。郑洞天导演就对张艺谋现象提出过尖锐的见解:一个人在15年间一直努力成为一个国家电影的头号话题是值得钦佩的,但一个人在15年中一直占据一个国家电影的头号话题是电影的悲哀。电影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电影断代的观点绝不是杞人忧天。培养人才、推出人才是为中国电影积蓄人才实力,这也正是电视电影的己任和优势。

观点谈范文篇4

图书馆本身具有多种社会文化机构功能或图书馆是社会文化机构集团成员的公共文化服务观点

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图书馆的功能应该从简单到综合,从初级到高级。美国教育顾问JulieCarpenter在其撰写的《图书馆管理项目中的博物馆和档案馆与政府和社会团体互助》一书中指出,美国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环境中为读者服务的思路是广阔和灵活的。比如10年前笔者就曾撰文介绍过美国“纽约皇后区公共图书馆丰富多彩读者服务项目”[3],时至今日,美国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思路已经从10年前的仅限于一个图书馆内部机构或者仅仅在图书馆界内发展到今天的与社会上的其他文化机构相互联系共同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集团机构的局面。JulieCarpenter撰写的此书正符合这种思路潮流,她在该书中提到,图书馆作为一种学术机构和文化服务的机构,特别需要与社会上的其他文化机构建立长期互助合作的紧密关系。特别是在公共文化服务的领域中,不管这种互助合作的水平如何低下和初级,形式如何简陋和单调,都值得一试。该书采用了一些多方面的图书馆学研究方法来对她的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上需要与社会上的其他文化机构建立长期互助合作的紧密关系的观点的成立进行了研究,比如评估风险管理机制法、预测后果法和PRINCE2(ProjectsinControlledEnvironments)环境控制项目法来对图书馆和社会上其他社会文化机构相互合作关系、管理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项目、合作管理的集成项目的责任、图书馆与社会其他文化机构合作互助过程的引导、效率和效力的现象、课题和问题进行实用的研究。她认为,在以公共文化服务为导向的图书馆界,传统的思维观念是倾向于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有重要的明显的区别。但是,她认为这三者可以综合和平衡地加以管理。她举例说,在英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中,使用PRINCE2(环境控制项目法)来综合管理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的活动由于政府和社会机构的通力合作已经产生了一些效力。但是,她又在书中指出,当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这三种机构合并之时的兴奋心情减退之时,隐藏的问题就开始明显的暴露出来。比如说,由于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都是人群集中和拥挤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所以可能产生管理混乱的局面。所以,坚持和努力是管理者使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三者合并管理成功的关键。她的具体建议是:首先要明确参与管理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合并的政府和社会机构的各自的分工职责和义务是什么。该书的作者由于有着在国际发展基金组织、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世界银行以及其他国际组织任职的丰富经验,所以她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可用性和实践性。无独有偶,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三者合一的公共文化服务的观点和实践在中国的民众和图书馆界中也有一定的展示。例如,公司职员秦伟认为,“最好把图书馆、博物馆和科技馆合在一起,那么我周末就可以带上老婆孩子泡一天!”[4]软件设计师郑筱宇认为,当我“在浙江金华看到集群艺馆、少儿图书馆和艾青纪念馆三馆合一的金华市艺术中心时,感到眼前一亮。”[5]教师柳秦认为,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博物馆和美术馆纳入一个中心,“既有利于读者吸纳知识,又有利于各馆加强服务动力,相互沟通借鉴。”[6]退休者唐凯认为,“多馆合一的建设模式有利于资源的整合,是一种创新。”[7]笔者认为,多馆合一应该是一种有利于社会文化发展和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趋势和措施。首先,从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上来看,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和纪念馆都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有着相同的社会活动功能和文化服务性质,同时,这些机构的其它的不同功能和性质也能够因此相互兼容、互通有无,充分产生和发挥出集团式的优势效果。其次,从公共文化服务的经济角度上来看,多馆规划,统一调配,有利于资金的充分和合理的利用,也方便综合资源效益的挖掘和产出。第三,从公共文化服务的竞争角度上来看,多馆合一,有利于打破门户独立、信息单调、自给自足的传统狭窄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形成竞争互进的现代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由此看来,中美两国对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合一都有浓厚的兴趣。美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侧重于图书馆学界的理论研究,为进一步实践打下理论基础。他们的理论观点是侧重于在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科技馆和纪念馆的集中管理方面,他们认为多馆合并和统一管理的重要条件是政府支持和社会机构的参与,是一种从全国范围的统一局势下的理论思考。中国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取向是读者们中的许多身份不同、职业各异的人已经对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科技馆和纪念馆合并的现实基本上采取了认可的态度,已经从实用的角度上在读者群众的基础上得到了支持。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研究方法

图书馆学研究方法是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开展的前提,中美两国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都重视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但是双方依据的图书馆学方法论有同有异,所以导致采用的研究方法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之处。两国图书馆学的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图书馆学方法论都采用了哲学中的具有辩证关系的归纳法,由认识个别到认识一般,从具体的案例上升到全面的认识。由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只涉及单线的简单的和易于推理的因果关系,而不涉及到立体的复杂的和多线推理的因果关系,所以采用这种或然性的不可能完全包括所有归纳对象的图书馆学方法论也就足够了。从图书馆实证主义哲学方法论纵观来看,更重要的是,归纳法是一种创新的方法,它尤其适用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现象和问题的实用研究,从众多具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现象和问题的萌芽中发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概念和新模式。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和发展基本上不是从书斋和纯理论开始起步,因而它若想从演绎法这种从大前提的理论命题开始演绎推广到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概念、项目和研究方法就基本上不能逃脱一种预先设定的理论框架,不利于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和发展。两国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普遍采用的都有读者调查的实证主义的归纳式的研究方法。美国图书馆学家LynnSilipigniConnaway和RonadeR.Powell撰写的在2011年出版的《图书馆员的基础研究方法》(BasicResearchMeth-odsforLibrarians)[8]对图书馆员提出的关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调查问题是:你认为在公共文化服务中需要对读者进行调查吗?你是否曾被要求过在众多的图书馆学的研究公共文化服务的方法中进行综合评价,然后找出最有效的一种研究方法?你对所在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文献资源收藏历史的评价认可吗?该书作者认为,图书馆员们每天都应该思考这些现实的问题,而图书馆学研究方法会以工具和技巧的角色来帮助图书馆员回答这些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美国的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已经在图书馆员这些公共文化服务的最终执行者中得到了思考和认识,只有这样,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动才会更好地落实。中国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调查方法在社会文化媒体如《图书馆报》中得到了较好的运用,运用这种调查方法,我们得到了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观点和认识,比如在公共文化服务的环境下“多种文化机构合一”的问题。通过以上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美国的一线图书馆员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问题思考和认识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并且持之以恒,中国一线的图书馆员对此应该有所反思。该书的作者对有史以来美国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和分析,讨论了各种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的利弊,探讨和预计了图书馆学研究方法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新的原则。该书从引导图书馆员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方法的计划起步,比如如何清晰地证明公共文化服务的问题,怎样确定公共文化服务课题的图书馆学研究方法,怎样搜集各类有关公共文化服务的图书馆研究方法,怎样进行公共文化服务的样本搜集和综述,提出了包括中国图书馆常用的三种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调查问卷法、社会访谈法和观察法以及图书馆较少运用的实验法。中国图书馆界在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中,目前虽然只限于公众观点调查的研究方法的运用,有关运用系统的理论指导的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研究公共文化服务的课题仍有待于改善和提高,但是研究者运用图书馆学研究方法中的归纳法已经从众多的在中国社会里的文化机构集团的新现象和新事物,例如前例中所谈到的几个不同性质的文化机构合一的现象中归纳出了公共文化服务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新思路。而美国图书馆学者的《图书馆员的基础研究方法》这本书还探讨了如何有效地利用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工具性和技术性问题,对公共文化服务背景之下的图书馆学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搜集和跟踪的研究方法、经济分析的研究方法、图书馆技术研究方法和统计分析研究方法加以正确使用。还探讨了怎样在具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的现象和问题中运用研究方法的过程,如怎样将数据分析组织成书面结论,如何避免虚假信息的产生和散布,如何确定和判断研究的标准,如何撰写研究大纲,以及图书馆员如何在已知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创新出新的图书馆学的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方法。由美国图书馆学者BarbaraM.Wildemuth撰写的2009年出版的《多种研究方法在图书馆和信息科学领域中的运用》(ApplicationofSocialResearchMethodstoQuestionsinLibraryandInformationScience)[9]中指出,在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需要下,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的研究方法的教科书面临着内容的调整和结构的变化。第一,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教科书是否应强调研究报告的评估和阅读,是否把研究重点放在鉴别问题研究的种类上或是撰写什么样的研究提案上。第二,哲学认识论、实证主义的假设原则、后现代主义和解释主义能否在图书馆和信息科学的公共文化服务研究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第三,如何从公共文化服务的流行的规则和探讨中将研究方法分类和归纳。该书作者认为,图书馆和信息科学中的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课题不能局限在传统模式中,应该更广泛地采纳和吸取各种新方法。笔者认为,美国的图书馆学界的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第一,美国图书馆学界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深入到研究方法的探讨之中,而且这种研究方法的研究方向正在向着哲学认识论、实证主义的假设原则、后现代主义和解释主义的图书馆学方法论的领域深入;第二,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方法不仅面向理论研究,而且更提倡一线图书馆员的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研究,更确切的说,这不是一种纯粹的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的研究,倒像是一种图书馆工作方法的研究方法,这种现象反映了上世纪初期美国图书馆学家杜威提倡的实用主义至今仍为美国图书馆学界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主流趋势。从另一个角度上看,这也反映了为什么至今在美国的图书馆学界很少有人提到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方法论的理论研究的问题———他们永远把功效主义的实用作为第一位,然后再在众多的事实和现象中归纳出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在中国的图书馆学研究中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仍属于起步阶段,但可喜的是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而且还有其他国家图书馆学界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可供借鉴。因此,笔者认为:第一,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图书馆学研究可以在图书馆学方法论和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两条途径中齐头并进,而且互相促进和互相提高;第二,充分利用图书馆学研究方法中的归纳法将已经普遍存在的众多具体事例的普遍规律归纳和总结出来,创造出新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发展出新的图书馆学公共文化服务理论。比如,笔者在一线为读者服务的过程中遇到的很多中青年把图书馆当作书店来买书的具体案例也从图书馆学研究的归纳法中得出“将来的图书馆和书店合一”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可行性,实际上一些好的图书馆如山东省图书馆已经有了这种有益的尝试。但如用演绎法的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可能永远得不出这种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合一的模式。所以,在公共文化服务的问题上,尽量少用已有的理论做演绎方法研究,因为演绎方法在公共文化服务这个新问题上能够起到局限思维的作用,使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的萌芽只能受制于演绎方法的已有框架中,产生预期的主观模式。少用演绎方法不是不用演绎方法。比如说,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可以用归纳出的新理论来演绎出一个个具体成型的新模式,也可以用这些新理论演绎出更新的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体系,为最终达到“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服务。

本文作者:周世江工作单位:山东省烟台图书馆

观点谈范文篇5

关键词安全文化建设科技观点

EraBackgroundoftheConstructionofSafetyCultureinChina

——ATalkontheNewViewpointoftheCultureof

ScienceandTechnologyinthe21thCentury

XuDeshu

(CSSTLP)

AbstractAlthoughsignificantadvancementhasbeenachievedintheaspectsofhardware,managementandruleofhumanbehaviorinthefieldofoccupationalsafetyandhealth,worldwidelyspeaking,wearestillworryingabouttheserioussituationoftheaccidentaloccupationalinjuries.Asademandoftheprogressinscienceandtechnology,developmentoftheindustryandsocialcivilization,thetheoryofsafetyculturewasputforwardin1980′s.WidepracticeinindustrialenterprisesinChinahasprovedthatconstructionofsafetycultureisthebasisofoccupationalsafetyandhealthtobewell-done,andalsothefoundationofthepublicandcommunitysafety.

AfteranalyzingthebackgroundoftheblossomofsafetycultureconstructioninChina,andstudyingtherouteofthedevelopmentanddisseminationofsafetyculture,newviewpointof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culturethatweshouldhavebeyond2000isputforward.

Keywords:SafetyCultureConstructionScienceandtechnologyViewpoint

1概述

不断提高职业安全与卫生的水平,保护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安全与健康,是当今政府和社会的神圣责任和光荣的义务,也是职业安全卫生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崇尚的伟业。随着工业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的进程,对职业安全卫生的需求和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安全科技界的专家、学者;还是工业界的企业家、安全管理人员都不断寻求新途径,以适应时代的要求,笔者认为,在以下三方面取得了成就:

1)改善安全硬件的特性和功能:改善物(指广义的物:机械、设备、仪表、工具、生产资料等)的安全状态,即从设计、制造、应用方面提高设备、机具、工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规范人的安全行为:提高劳动者的安全生理特性、安全心理素质以及对社会环境的科学适应能力;

3)完善安全管理体系:调节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间的关系,达到安全、系统与匹配。

不难看出,在控制人、物、管理的安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最近的统计表明,全球每年因工死亡人数高达110万。而全国每年也至少有10万人在意外事故中丧生(包括交通事故),世界范围内的意外死亡人数达350万。特别是高新技术应用的风险、工业生产与开发的风险、人民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及生存面临的风险,对人类的安全与健康又构成了新的潜在威胁。因些,迫使当代人要用崭新的思维方法和跨世纪的安全科技文化的新观念来审视世界,科学而客观地把握人生,珍惜生命,创造人类安全、健康、舒适、长寿,社会稳定发展的美好未来。

2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

中国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经济发展的规律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存的理念和行为,特别是工业的安全生产,开始有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一种新的价值观念、科学的思维方法、更广的视野和社会适应能力,更务实而珍惜生命的行动,善待人生而健康、长寿的追求,在国内工业界和居家社区正在形成一种弘扬和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安全文化素质的潮流,企业安全文化和大众安全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主要表现如下:

1)人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人民的经济基础和生活水平有显著的提高,对物质需求、精神文明以及安全与健康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对自己的生活及人生的追求有了全新的内容。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更加需要安全、健康、舒适、长寿。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根本变化,安全生产、大众安全、生活安全、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已成为社会文明和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标志。

2)安全科学技术进步和科普水平的提高

在我国,安全科学技术已成为一级学科(见GB/13745—92),表明对安全的本质及运动规律有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预测、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安全科技的进步,大量的高新技术及科研成果转化为安全防护的设备和产品,通过科普及商品的质量安全的宣传、教育,增加了公众的安全科技文化知识,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出现了大众对安全生产、生活、生存的安全科技文化新需求。

3)劳动安全卫生的法规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

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是劳动保护国策的基本内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已深入人心,在国家宪法、劳动法、企业法、刑法、民法及地方政府行政法规或行业安全生产法规中,在近千种相关的标准中都涉及了有关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的要求,并已成为强制性规定,劳动安全卫生的法规体系在逐步完善。公民都有权利接受初中程度的义务教育,大众的科技文化水平和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因此,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维护安全与健康,已成为公众保护自己的有力武器。

4)优生优育的政策更重视人的安全与健康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政策已为全国人民普遍接受,与此同时,独生子女的生育、培养、成长和就业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必然成为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在求职就业中,那些不安全,欠卫生的职业或工厂,那些危害性大,事故风险大的地方,将会面临招工难的困境,这就迫使企业和政府对劳动环境进行改造或更新,21世纪的中国人对自己的安全与健康视为生命一样重要。

5)建国以来的四次伤亡事故高峰的惨痛教训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虽已家喻户晓,而工业生产中的意外伤亡事故却经常发生。近50年内,中国大陆先后出现过四次伤亡事故高峰,均发生在政治改革和经济环境变化的关键时期,即“”期间(1958年)、“”期间(1970年)、“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时期(1994年)。忽视安全,不讲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既影响正常生产,又危及职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事故高峰的惨痛教训证明:人为失误是元凶。据专家、学者的统计表明,(60~70)%是人的“三违”现象所引发的事故,其中由于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差而致成灾祸就占80%。劳动者是一个生理人、社会人、经济人,其生理特性、心理特性、社会特性、人生观、价值观等直接影响着人的安全思维和行为后果,提高劳动者的安全文化素质才是预防人为失误的金钥匙。

6)劳动者的安全意识及安全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企业的职工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技术能力有下降趋势,统计表明:①1.4亿职工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约占70%;②新职工(多半数来自农村)主要靠人力、资源和时间的投入进行低效的生产;③职工中受过系统专业教育的职工只占(15~20)%;④国营企业中,技工、中高级工仅占(2~3)%。很显然,改革开放以来,亿万农友涌向工业,成了低素质而廉价的劳动力,这些低技能、低效率的合同工、临时工、季节工、替换工,多半在最脏、最累、最危险、最不卫生的环境中劳动,这样就降低了职工队伍的总体安全素质,也增加了控制人为事故的难度。新职工是发生伤亡事故的直接受害者,其原因为:①缺乏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②缺乏安全生产的实践经验和对策;③不懂事故的应急办法,也不会保护自己;④对安全管理上的失误更无辨别能力。在经济建设时期,把安全生产的重点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包括安全技术、安全知识、安全文化素质)的轨道上来,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亟待提高劳动者,甚至全民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素质,这是社会文明的要求,也是政府和企业(雇主)不可推辞的义务。

7)全国人民更加重视休闲活动的安全和卫生

全国职工已享受每周40小时工作的权利,改变了过去每天8小时生产,有时还要加班加点,甚至女工、童工也不能保证享有法定的权利的时代。每周5天的8小时工作之余,除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至少还有96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无论是职工或是公民均有充裕的时间从事各自喜爱的活动,由于休闲的方式、范围和领域的不同,学习和掌握有关的安全与卫生的知识,掌握自我保护和救护的方法,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卫生的休闲活动环境已成为大众的需求,也成了安全休闲文化的新内容。随着人们对休闲活动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实现安全、舒适、健康的活动计划、自然迫切地需要增长安全科技文化知识,需要创造休闲活动的安全文化氛围,大众安全文素质的提高,才能更自觉地去实现大众的身心安全和健康。

8)高新技术风险进入家庭,消费者更需要安全文化

高新技术应用型产品进入市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方便、实惠、享受,同时也带来意外的事故和风险,由于缺乏安全科技文化知识,例如:不会正常使用家电用品;看不懂说明书;违反操作程序;不了解产品特性和易出事故的地方等,造成了许多意外伤亡事故。

1999年是中国的“安全健康消费年”,重点突出宣传了两大问题:

①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不受侵害,保证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②消费者要提高安全科技文化素质,增长安全健康消费的知识。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有关人士透露:“在我国,损害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一直是一个突出问题。据悉,我国每年因家电漏电便造成8000多人死亡;而仅在1994年,燃气热水器质量问题又使173人命丧黄泉。(1985~1989)年5年时间,共发生大的假酒事件11起,不法分子用工业酒精制作假酒致使129人死亡,4966人中毒,33人失明;1998年山西朔州假酒案造成27人丧命的悲剧更令人触目惊心。此外,交通、旅游、环境污染、娱乐、玩具、药品医疗、化妆品等等,都存在大量不安全和不卫生因素,所有这些无不直接对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构成极大威胁”。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拥有的“9项权利”,安全和健康是最重要的一项。因此,商品和服务是否符合人体健康和安全的要求,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联合国《保护消费者准则》首先提出“要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不受侵害”。可见,抓住了商品对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问题,就抓住了落实消费者权益最重要的部分。要真正的保护自己,就必须不断提高安全科技文化素质,树立安全健康的消费观。

9)非生产领域的安全与卫生问题需要警钟长鸣

从全国看,每年企业及矿山发生的意外事故,有(2~2.5)万人丧生,而非生产领域的意外事故却有(6~8.5)万人死亡。实际上,人们在生活与生存领域的活动遭遇的事故和灾害(洪水、地震、泥石流、气象等)而危及人民的生命的数字还在增大。根据1998年官方公布的资料,足以说明非生产领域因意外事故而死亡人数触目惊心:①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7.8万人;②铁路道口事故死亡人数8402人;③火灾事故死亡人数2380人;④自然灾害死亡人数5511人。还不算每年因烟花、爆竹、喜庆气球、家电产品、休闲、旅游等意外伤害事故,保守的估计至少也有(1~1.5)万人。据最近报道:每年医生用药和自购用药而造成500至100万人的药物伤害,严重的致命死亡,为了安全用药,国家正对医药实行分类管理。因此,大众的生活、生存及社会活动领域的安全与卫生问题,决不容忽视。大众安全文化及社区安全文化建设已成为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非生产领域的安全卫生问题也应警钟长呜。

10)安全文化素质教育要从孩童抓起

安全的意识、思维、习俗,安全防护、应急和自救等技能和知识应从幼童、从中小学抓起,通过安全科技文化的传播和渗透,提高下一代的安全文素质是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的。安全科技、安全文化能最深刻的影响孩童的思维和行为,从小就养成珍惜生命、自律安全的行为和品德。安全文化素质教育应纳入学生素质教育的总纲,成其重要的基础教育内容。

我国有中小学生1.8亿,据有关单位报导:近10年来,全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年死亡人数为4万左右,其中死于交通、火灾、溺水、坠落等灾祸的为1.5万人,而1994年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为17625人。对孩童和下一代的安全教育已引起了政府及社会的极大关注,1995年国务院7个部委联合发文,从1996年起,每年三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开展一系列安全教育活动,例如:1996年以来,每年安全教育日的主题分别为“全社会共同关心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加强自救互救”、“消防安全教育”。专家们还编写了中学生安全知识(教材)、北京市民安全知识手册;同时,建议在大学开设安全科学技术选修课,举办安全科技文化讲座。提高孩童、学生及大众的安全文化素质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

11)建立劳动安全卫生管理体系与国际市场接轨

众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还计划在21世纪初推行ISO18000(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客观上对我国经济、技术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无形间形成一道壁垒。这些质量—环保—安全与卫生问题,其核心是人类的安全、健康、生存的问题,也是安全文化、文明生产的问题。从安全伦理高度看,企业要生产出绿色的产品,要成为绿色工厂,进行国际贸易的商品应该从设计、生产、出售,到使用、回收的全过程,对人民都是安全、卫生、无害的,对生态环境也是无害的。中国政府已成立了国家ISO14000认证领导小组,正推进全国工业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达到国际标准化的进程,要实现这一目标,当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为了响应ISO的号召,推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SHMS)标准化,全国企业界和政府必须从战略的高度,从全球经贸市场发展的观点,积极行动起来,开展前期准备工作,OSHMS是工业文明发展必须要跨越的屏障,也是工业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据资料报导:台湾地区、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都为OSHMS付出代价,都将税收的一部分用于企业的改造,以便在世贸竞争中保持自己的实力。一种新的工业发展趋势,一种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经济大道已被工业界认同,质量—环境—职业安全与卫生一体化,即Q*S*H*E的绿色通道,旨在努力满足人民的安全与健康需求,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安全科技文化的繁荣。

12)大众需要安全科技文化

本世纪末,中国人民要实现“小康之家”,大众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基础改善,安全与健康意识增强,更需用安全科技文化充实自己,保护自己,以实现身心安全与健康,享渡寿福天伦之乐。一种自觉追求安全文化、善待生命的安全与健康趋势正在形成,具体表现为:

①一切活动中都以追求安全、舒适、健康、长寿为主要目标;②喜爱安全、卫生的文体活动和休闲、健身、旅游等活动;③戒烟、禁酒、健美、礼仪、时装等吃、穿、住、行活动均以安全、健康为时尚;④愿意学会使用消防器材、家庭装灭火器,学会几种灭火方法和有关灭火常识;⑤积极学习急救、互救及逃生方法,参加野外、实地训练;⑥学会打急救(120)、火警(119)、匪警(110)、道路交通事故报警(122)、障碍台(112)、天气预报台(121)、报时台(117)、查号台(114)等的电话,以防遇事不慌,临危不乱;⑦自觉订阅、购买、学习有关安全、健康、灾害方面的书刊、报纸,增加灾害知识和信息;⑧用新的价值观指导消费,愿意花钱买安全、卫生、环保型的产品;⑨养花、种草、植树、爱鸟、注意公共卫生,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人民安全健康的重要活动内容。

3弘扬和传播安全科技文化的途径

历史经验证明:要启发人的思维,树立唯物的观点,掌握科学的方法,塑造符合时代的文明人,最深刻、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文化的弘扬和倡导,通过文化的宣教,启发人、影响人、教育人、塑造人,最重要的一步是从人的启蒙开始、从孩童抓起,为人类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安全生产力。安全文化是随着人类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文明而不断继承、吸收、优化、繁荣的滚滚向前、奔腾不息的科技文化长流,笔者给出如下安全文化长流示意图。她教育和指引着人类从事安全的生产、生活、生存活动,保护子孙万代的身心安全和健康。

图1安全文化长流示意图

4树立跨世纪的安全科技文化新观点

12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安全、舒适、富裕、长寿、珍惜生命、享受人生是新世纪的热门话题,当代人应以崭新的概念、意识和实践活动,树立跨世纪的安全科技文化新思想,营造和把握住人类的安全、社会的稳定,真正实现国泰民安。通过安全文化的宣教和传播作用,使大众从安全的人生观、安全的价值观中受到启迪,使大众对不安全的行为和习俗得以觉醒,达到人人都要力行安全、力创安全、力保安全的目的。笔者认为,全民应建立以下安全科技文化的新思路、新观点:

1)扩展和研究安全的领域:仅研究以生产领域的安全是不完整的,必须不断扩展和研究生活、生存领域的安全问题,才可能全面地认识安全、事故、灾害的本质及运动规律。1993年,在“国际共同安全”大会上,专家们强调:“世界上所有意外死亡事故中,仅7%是职业事故,56%属其他事故。”而同年美国的生产事故(职业事故)为10%,其他事故(非生产性事故)为47.2%。80年代,日本每年非生产性事故死亡人数为生产性事故死亡人数的8倍。英、法、德的伤亡事故统计表明,生产性事故也只占总死亡人数的10%左右。而这几年国内的矿山和工矿企业生产性事故的死亡人数也只占总事故死亡人数的(15~20)%。因此,从安全科技文化的角度,要求人民建立安全的新观念,在重视安全生产的同时,把更多的力量投入家庭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产品安全、药物安全、保健和娱乐安全,以及环境保护与其他安全。

2)保护从事一切活动的人的安全:保护人所从事一切活动的安全观点,就要以安全生产和职工的安全与健康为目标,不断扩充到保护从事一切活动的人的安全。例如,人从事社交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的安全等,目的是保护人在从事任何活动时的身心安全与健康。人是一切活动中的最活跃的因素,安全和健康的人才能从事一切活动。

3)大安全观的宣传和教育要极大影响公众,重点在培养和造就下一代:利用一切宣传媒介和手段,有效地传播、教育和影响公众,使其建立大安全观,当务之急是培养和造就幼儿、中小学生或下一代,通过宣教途径使人人都具有科学的安全观、职业的伦理道德、安全行为规范,掌握自救、互救、应急的防护技术,把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作为宣传与教育的长期战略和重要课题。

4)坚持倡导和弘扬安全文化,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人人需要安全,人人有责任维护安全,人人有义务创造和保障安全。坚持不懈地倡导和弘扬安全文化,能激励和强化全民安全意识,推动安全文明的宣教活动,达到启发、教育、造就符合时代安全要求的大众。形成全球、全社会和谐的安全文化氛围,建造人类生存和发展更加安全、卫生、舒适的文明环境。

5)培养和树立超前、预防、科学的安全风险意识:充分推广和应用安全科学技术和现代高新技术,对事故进行评价、预测、预报。提倡减灾、防灾、预防文化,培养和树立超前、探索、预防的安全风险意识,以主动、科学、系统的方法,来保障人类的安全、祥和、幸福。

6)树立城市忧患和综合减灾观点:专家们推测,到2000年,全国人口的1/3,约4.6亿人集居于大城市,现代工业化、都市化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众多难以控制的灾难,例如,交通、用水、用电、防火、环保、楼群建筑、医疗保健系统等意外灾害问题,直接影响着人民的安全与健康。必须树立安全、减灾、环保相互渗透、交叉、综合的大安全观,主张共建安全、减灾、环保科技文化,使人民在天灾人祸大难临头时,能应变自如,把伤亡和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保障社会稳定,城市及社区少灾,人民平安。

5结束语

要实现安全、舒适、高效的从事一切活动的愿望,就要提高人民的安全科技文化素质,就要树立跨世纪的安全文化新观点,这是安全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珍惜生命,善待人生,通过安全文化的传播、宣传和教育,使公众觉醒、理解,这是人民的需要;保护人的身心安全与健康是社会的责任。只有全民为之奋斗,世代继承和发展,中国安全文化的长流才会滚滚向前,安全文化事业才会繁荣昌盛。但是,人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安全文化建设仍任重道远。当前,倡导、弘扬和宣传安全文化,在全民、全社会还没有形成宜人的大气候,而国内安全文化的气息和全球的安全文化氛围,正在熏陶和诱发着中国安全科技文化的春天早日到来。中国一定会成为一个经济的、科技的实力强国,但大众的安全文化素质提高不能等待,安全科技文化需要不断地再宣传、再教育、再激励、再传播,要代代持续奋斗,也许要一、两个世纪,才能看到今天弘扬和倡导安全文化的功绩。万里征途始于足下,中国安全文化建设正在启动,只有全民的自觉投入和努力奋斗,才会给华夏儿女创造安全、健康、舒适、少灾的未来。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参考文献

[1]徐德蜀.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研究与探索.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2.

[2]徐德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概论.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

观点谈范文篇6

1、尊重对方,谅解对方

在交谈活动中,只有尊重对方,理解对方,才能赢得对方感情上的接近,从而获得对方的尊重和信任。因此,谈判人员在交谈之前,应当调查研究对方的心理状态,考虑和选择令对方容易接受的方法和态度;了解对方讲话的习惯、文化程度、生活阅历等因素对谈判可能造成的种种影响,做到多手准备,有的放矢。交谈时应当意识到,说和听是相互的、平等的,双方发言时都要掌握各自所占有的时间,不能出现一方独霸的局面。

2、及时肯定对方

在谈判过程中,当双方的观点出现类似或基本一致的情况时,谈判者应当迅速抓住时机,用溢美的言词,中肯的肯定这些共同点。赞同、肯定的语言在交谈中常常会产生异乎寻常的积极作用。当交谈一方适时中肯地确认另一方的观点之后,会使整个交谈气氛变得活跃、和谐起来,陌生的双方从众多差异中开始产生了一致感,进而十分微妙地将心理距离接近。当对方赞同或肯定我方的意见和观点时,我方应以动作、语言进行反馈交流。这种有来有往的双向交流,易于双方谈判人员感情融洽,从而为达成一致协议奠定良好基础。

3、态度和气,语言得体

交谈时要自然,要充满自信。态度要和气,语言表达要得体。手势不要过多,谈话距离要适当,内容一般不要涉及不愉快的事情。

4、注意语速、语调和音量

观点谈范文篇7

1、尊重对方,谅解对方

在交谈活动中,只有尊重对方,理解对方,才能赢得对方感情上的接近,从而获得对方的尊重和信任。因此,谈判人员在交谈之前,应当调查研究对方的心理状态,考虑和选择令对方容易接受的方法和态度;了解对方讲话的习惯、文化程度、生活阅历等因素对谈判可能造成的种种影响,做到多手准备,有的放矢。交谈时应当意识到,说和听是相互的、平等的,双方发言时都要掌握各自所占有的时间,不能出现一方独霸的局面。

2、及时肯定对方

在谈判过程中,当双方的观点出现类似或基本一致的情况时,谈判者应当迅速抓住时机,用溢美的言词,中肯的肯定这些共同点。赞同、肯定的语言在交谈中常常会产生异乎寻常的积极作用。当交谈一方适时中肯地确认另一方的观点之后,会使整个交谈气氛变得活跃、和谐起来,陌生的双方从众多差异中开始产生了一致感,进而十分微妙地将心理距离接近。当对方赞同或肯定我方的意见和观点时,我方应以动作、语言进行反馈交流。这种有来有往的双向交流,易于双方谈判人员感情融洽,从而为达成一致协议奠定良好基础。

3、态度和气,语言得体

交谈时要自然,要充满自信。态度要和气,语言表达要得体。手势不要过多,谈话距离要适当,内容一般不要涉及不愉快的事情。

4、注意语速、语调和音量

观点谈范文篇8

就社会现象谈看法首先就要有个人立场和观点,但是到底是持肯定的观点或持否定的观点,还是一分为二的辨证来谈,很多考生把握的不好,破题不准,谈不出自己的观点,甚至出现观点错误,错失人生一个良好的机会。就这类题目,除了要多关注国家政策法规,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各方面的评论,积极进行知识储备外,还应注意到,很多题目本身已经在暗示应该采用何种观点来作答了,以下从两方面来谈谈如何从题干中破题:

一、题干疑有冲突,适宜辨证作答

有些题目题干的叙述中已经持有两个方面的看法,或者现实会有各种不同的评论,此类题适宜辨证的一分为二的作答。

例:杭州西湖边上的一栋高楼被爆破,原因是影响了文化环境,但这栋高楼只使用了13年,实际使用年限是100年,杭州市民对此现象褒贬不一,你如何看待这个事情?(国考真题)

分析:此题题干中的现象已经很明显说了两个方面,一是从文化环境来说应拆除,但另一方面又有浪费资源之嫌,而且题干中市民的态度也是两种----“褒贬不一”,似乎有冲突,很难作答。若考生仔细听题、抓住要点,便知此题不宜持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态度,应从两个方面论证,首先应简谈文化环境和谐的重要意义,不合文化环境的建筑对城市市容建设、旅游发展以及经济环境、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不利影响;其次应谈谈决策应该通过科学的论证,在这栋高楼的使用价值和不利影响之间做出正确的权衡和取舍,否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不良的社会影响。最后结合个人以科学发展的观点谈谈应怎样建设和谐社会,便较易取得高分。

例:吸烟有害健康,但烟草又是我国重要的财政收入,你怎么看这一问题。

分析:此题也如上题,试题表面看起来有冲突,很难回答,因此不宜直接谈冲突,可以从事物的两个方面说起,重点放在问题的解决上,多谈对策。

诸如此类的题目有:

1.西南政法大学法学本科毕业生上街卖猪肉,你对此有何看法?

2.如何看待无知者无畏?

3.为庆祝香港回归,南京一位6岁的小女孩,在香港回归前夕将圆周率的值背到小数点后1997位。请问,你对此有何想法?

4.你对近期我国商品(猪肉)价格上涨是怎样看的?

二、题干是非突出,立场果断鲜明

若题目题干中已经体现出明显的是非观念,则适合鲜明的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

例:有人说十七大是一次民生盛宴,你如何看?

分析:诸如此类题目,对于国家大的政策方针,首先就应积极肯定,态度鲜明,切不可做负面评价,其次可以全面展开谈,也可以就具体的惠民政策谈。

例:近年来,地方政府大盖奢华办公楼的消息经常见诸媒体,如一个贫困县政府花七千万造一座办公楼;一个国家扶贫开发县,年财政收入只有一个亿,当地检察院花一千万盖一座办公楼;7个人的村委会花400万盖一座楼;还有贫困县盖“天安门”等等,对此你有何看法?

分析:对于此类是非观念很明显的题,考生首先就应鲜明表态,这是腐败行为,应坚决遏制,其次,再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官本位思想,背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等等;谈危害:影响在群众中的威信、不利于社会的和谐;谈对策:批评、教育,加强学习,建立惩治和监督机制。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诸如此类的题目还有:

1.洪战辉的事迹你应该了解,你对他面对困难的态度有什么看法。

2.如何看待“买官卖官”现象。

观点谈范文篇9

(一)联想法

有些事物,孤立去谈,易平淡、枯燥,如果展开联想,由这个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个事物,在它们的相互联系中,去突出事物的特征,发掘事物的本质,这样不仅可以使议论更深入,而且可以使思路变得活泼而开阔。

除了古今联想以外,还可进行类似联想(有相似的特点或本质)、对比联想(有相反的性质)、因果联想、连锁联想等等。

(二)分类法

看到比较抽象的论题,笼统地谈,议论就很难展开。这时候我们可以考虑将所要讨论的事物分一分类。

比如对“友谊”一词,我们并不陌生,但难以深层论述。这时,我们可将不同类型的友谊分一分类,这样就可打开思路。

友谊,按不同时代,可以分成“伯牙摔琴”、“桃园结义”式的反映封建伦理道德的友谊;“基督——博爱”式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友谊;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典范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友谊。

按不同的目的,可以分成为了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利益而建立的友谊,为了阶级、国家、民族的利益而产生的友谊。

按不同的性质,可以分成在共同的奋斗中,互相深刻了解建立起来的友谊;在一起吃喝玩乐中,互相吹吹拍拍建立起来的“友谊”。

按不同的内容,又可以分成,在你工作遭受挫折时给你帮助,生活遇到烦恼时给你安抚的友谊;在你一帆风顺时给你捧场,在你自鸣得意时为你叫好的“友谊”;“患难相共、生死相托”的友谊;“利则相攘(偷窃)、患则相倾(坑害)”的“友谊”;君子之间“淡淡如水”的友谊;小人之间“甘言如饴”的“友谊”……

有了分类,可供议论的内容一下子变得丰富多了。分类,不仅打开了你的思路,而且使你看到了问题的深入。由此看出,分类法是从各个不同角度来认识事物的性质,把那些抽象的论题具体化的一种方法。

(三)层递法

是一种把论题加上其他成分,进行变形思考的方法。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如果只就这个概念来谈就很容易使议论空泛、不深入。这时候,可以考虑采用“层递”的方法,缩小议论,使文章层层深入。

层递法可分两种方式:一种是增加定语,随着论题不断增加定语,文章的思路便不断向前发展,议论的范围就不断集中到更小的范围之内。比如《谈奋斗》这样一个题目,第一层可以泛谈“奋斗”,第二层增加成分,谈“青年的奋斗”,第三层继续增加成分,谈“二十世纪中国青年的奋斗”;另外一种方式是扩展论题内容,把一个抽象的论题具体化,从而使文章思路更开阔、论述更全面。比如《论学习》这个题目,就可以先谈“学习的目的”,其次谈“学习的兴趣”;再次谈“学习的规律”;最后谈“学习的方法”等等。

注意使用层递法时,第一种情况不要出现论点转移,第二种情况增加成分以后的概念只能作为分论点,不要造成论点不集中的情况。

(四)阐述法

即在论证过程中对论据进行阐明、解释,把论据中蕴涵的借以证明论点的内容揭示得更鲜明、更充分。可借助于这一方法打开思路。

例如,邓拓的《不要秘诀的秘诀》中,曾引用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的一段话来论证读书不能求助于“秘诀”,而须自己下功夫: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接着作者作了如下阐释:

用现在的眼光读这一段文字,也许觉得他的见解很平常。然而,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十二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够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人。他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就是说要体会古人用心处而不可死在言下。不但这样,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你看他的这些主张,难道不是一种反教条主义的主张吗?他的这个主张,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因为他的声名远不如朱熹等人,但是他根据自己读书的经验而提出了这种主张,我想还是值得推荐的。

作者通过对一段文言文的阐释,借以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我们也可以对一些难以理解的观点进行条分缕析的阐述,以使观点鲜明、突出。

(五)反弹琵琶法

对于有些似成定论的问题,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你就发现未必恰当。这就需要我们拿出破旧立新的气魄,推翻传统的看法,提出新的见解。这种逆向思维出新意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反弹琵琶法”,它可以打破陈旧观念,使新的观念出台。

观点谈范文篇10

有关议论文的基础知识:

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就是全文想要论述的观点,看法,意见.

论据:就是作者用来证明自己观点,看法,意见的材料.

论证:作者用材料证明论点的过程.要注意既然是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只能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感受到或在写这样的文章的行文中意识到,决不可能说文章的某个句段就是论证.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立驳相结),

论证方法(讲道理、举例子、对比论证或正反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论证结构(总---分---总、是什么(引论)---为什么(本论)---怎么样(结论).

论据类型(事理论据,事实论据)

语言特点(逻辑性、严密性)

议论文的这些基础知识点就是考点,现就这类文体的阅读及考试作一点说明,旨在提高大家的阅读水平及解题能力.

初步感知,明观点,知结构.

1.1边读边勾划自己不熟悉的词句,为以后收录订正读音、辨识字形作准备.

1.2想一想,作者通过文章告诉我什么观点,(中心论点,)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帮助我们判断:通过论述,作者告诉我什么事情,应该怎样,而不应该怎样.是什么,而不是什么.

1.3按议论文的一般结构类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知道文章的大致结构,即:大致哪几段属于提出是什么,哪几段论述为什么,哪几段得出怎么样的结论),对文章的结构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读教材<<谈骨气>>一文.

初读课文,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围绕”骨气”这个话题在写作者,但作者到底为此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呢.再一细看,作者提出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样一个观点.

那么作者论述自己的观点时的论证结构又有什么持点呢.再大致看一下课文,我们可以初步感知前三、二段是提出观点,中间几段是论证自己的观点.文末几段是在论证观点后得出的结论.这样,我们就初步感知了课文的论点,明确了课文的论述结构.

以下,我们要对议论文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认识.

精读,明逻辑,知关系析语言.

2.1进一步阅读,明确中心论点,看能否在文章中找到一句,与我们初读时感受到的”是什么”中心意思一致的句子.要相信,议论文的作者为了使自己的中心论点鲜明.十有八九要在文中直接表述自己的观点,因此一般会有这样的原句.我们可以把它勾划下来.如果没有,那就得自己概括一下;如果你认为有,并且勾划出来了.你还要用下面的注意内容对你找到的这个句子进行认识,以发现你找到的句子是不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句.考证它的正确性.

提供注意项:

这个句子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一般不可能是个短语或词组,因为短语或词组一般不能表述一个完整的句意.如果你找到的句子没有这样的特点,只能说明你的发现是错误的.

另外,还有一个经验告诉大家:一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一般在文章的前面部分,甚至有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很少在文章的后面.后面的内容一般是中心论点得到论证后而引申出的结论.不能把结论句作为中心论点.

要注意论点和论题(话题)的区别.

举例说明:<<谈骨气>>一文的中心论点是第一句话,”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而不可能是文章末尾处的”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也不能拟作”谈骨气”这动宾短语.

2.2作者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一般有这样几种情况:摆现实生活的某些现象,提出论点,如<<俭以养德>>.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的,如<<谈骨气>>.引名言提出中心论点的,如<<怀疑与学问>>.另外还要明确,有哪些段落属于这个内容.考试时往往要你作出判断.

2.3作者通过哪些分论点,如何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寻找分论点的方法同寻找中心论点的方法,特别注意,分论点一般也在某此段的开头或结尾.它基本等同于记叙文中谈的中心句的概念.

2.4.论证方法的考查:须在头脑里清楚地知道,初中阶段有哪些论证方法,需要我们掌握,(即上文提到的常用论证方法).通过我们对近几年的中考题的研究,我们发现,对论证方法的考查,还没有超过上文提到的几种论证方法.因此,我们只需对以上几种论证作认识,并在拿到相关文段时,在以上几种论证方法中进行排查即可.要注意的是,我们有些同学在发现一种论证方法以后,就认为完事,疏不知,也许你还没有找完呢,这样便可以避免不完整而失分的现象.

2.4关于论据的考查:为了论证自己的论点,每一篇议论文,总是要使用相应的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论点,这些材料,就是我们所说的论据,中考也常涉及这一知识点,其重点就是考查论据的类型,这一块比较简单,因为,论据的类型只有两种.即事实论据和事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中外古今的史实,很容易发现并作出正确的判断.事理论据是指那些对事实进行的的抽象概括的结论,当然也包括一些名言、警句、谚语以及作者对一些事实的概括分析.

例如<<谈骨气>>一文中的三个人物的事例就是事实论据.而引用孟子的对大丈夫的论述便是事理论据.

2.5中考的又一个考查点是句与句,段与段的关系.它们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表述方式:总分总、总分、分总;证明与被证明.有一点可以提醒大家.有很多议论的段中往往有一个中心句,找到这个中心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识别句段关系.

例见<<怀疑与学问>>一文第6段.

2.6议论文语言特点的考查也是一个重点,往往是要求对某些语段中的一些限定性的词语作评价分析,问你这些词语能否去掉.回答这样的问题,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不能去掉.具体分析是时,要抓住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来回答.即语言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回答时,为了把问题说得更清楚,你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阐述:如果去掉某个词,全句表达的意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保留在原句中全句表述的又是什么意思.

例如<<怀>>文中:第6段中的四个”常常”的内容,(……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能否置换顺序.就是对议论文语言的逻辑顺序的一个考查.

又如<<想和做>>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问你,句中的往往一词能否无能否去掉,为什么?这就是考查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如何作答,请参照上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