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想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9:49:33

构想范文篇1

金华位于浙江省中部,浙中城市群是以金华市区为内核,由义乌、永康、东阳、兰溪四个市和浦江、武义、磐安三个县城及其它中心镇共同组成的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功能完善、生态优良、协调发展的城市群。

一、区域旅游协作的条件分析

(一)政策支持

《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和《金衢丽地区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带发展规划》都明确提出,金华是浙江中西部的中心城市,是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是浙江中西部商贸物流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和现代工业基地。浙江省2007~2020城镇体系规划明确提出“要打造金衣义大都市圈”,目标是培育成“第四大区域中心城市”。加快浙中城市群建设,发挥整体优势,把浙中城市群作为浙江省杭、宁、温之外的第四大城市经济圈来培育,提高金华对浙江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带动和辐射能力,旅游业具有广泛的合作基础和良好的合作前景。

(二)地理位置临近,交通便利

金华位于浙江省中部,历来有“四省省衢”、浙中交通枢纽之称。浙中城市群是以金华市区为内核的2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着金华、义乌、永康、东阳、兰溪5个中等城市,这些城市间距不超过30公里,区域内交通便利。浙赣铁路横穿东西,金温、金千铁路纵贯南北;公路四通八达,330国道、03省道、45省道在城区交汇;有杭金衢、金丽温、金甬高速公路通往区域外。

(三)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优势互补

浙中城市群内,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各城市之间类型互补。有部级风景区金华双龙洞、省级风景区永康方岩、兰溪六洞山地下长河、浦江仙华山、武义郭洞-龙潭、磐安花溪、东阳花都-屏岩、汤溪九峰山等自然山水旅游资源;太平天国侍王府、宋代名刹天宁寺、八咏楼、五峰书院等胜迹及兰溪诸葛八卦村、武义俞源太极村及东阳卢宅、浦江郑宅等中国传统家族建筑体制;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斗牛、道情、龙灯、浦江抬阁、永康《十八蝴蝶》、磐安龙虎大旗等。传统与现代交融,在东阳有人称“东方好莱坞”的横店影视城,以影视带动旅游,主题公园引人入胜。

二、区域旅游协作的构想

(一)发展旅游联盟模式

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类型及开发程度、历史文化、旅游市场对象的不同,导致了区域旅游合作模式有着诸多的形式。笔者认为发展旅游联盟模式比较适合浙中旅游现状。

旅游联盟模式一般由旅游行政部门牵头,旅游企业广泛参与,旨在打破行政隶属关系和空间跨度的局限,以资源为纽带,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实现联盟区域的资源互补,资源互通,市场共享的一种组织形式,旅游联盟的合作主体既可以是城市,也可以是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景区等。

浙中城市群有一个区别与其他城市群的一个特点,就是其范围与金华管辖的行政区域完全一致。因此由金华市旅游行政部门牵头,统筹协调管辖城市的旅游资源,建立行业合作平台,达到共赢状态相对较易。

(二)打造浙中主题旅游产品

浙中旅游资源众多,形式多样,可以根据旅游资源类型的内在联系与资源地理空间的外在联系的实际情况,联合规划、开发、整合优化旅游资源,形成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的专题旅游产品,打造浙中大旅游圈。就同类型旅游资源而言,可以组成规模化、系统化的旅游,如:以八咏楼、武义俞源太极星相村、赤松黄大仙宫、江南第一家、兰溪诸葛八卦村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以永康方岩、浦江仙华山、兰溪地下长河、武义郭洞-龙潭、磐安花溪、百杖潭、东阳花都-屏岩为代表的名山秀水游。以义乌小商品购物游、生态年货购物游为代表的购物游。以武义温泉游、东阳横店影视城为代表的休闲娱乐游等等。

(三)建立浙中旅游联合营销机制

目前浙中城市群的客源主要以周边市县以及上海、江苏等周边省份为主,其客源市场特点一致,市场需求大体相当。因此,浙中城市群内各个市县在旅游营销时,改变各自为政、互相竞争、花费较大却效果有限的状态,建立联合营销机制,以浙中城市群为整体旅游目的地宣传,树立整体旅游形象,全方位高质量满足旅游者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以更好地吸引游客,达到更好的营销目的。

(四)建立浙中旅游核心品牌

现代旅游需要塑造高品质的旅游形象,一切旅游策划和营销策略的实施,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打造独具魅力的强势旅游品牌。既然浙江省政府和金华市政府在《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和《金衢丽地区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带发展规划》都明确打造以金华—义乌为中心的浙中城市群,把浙中城市群作为浙江省杭、宁、温之外的第四大城市经济圈来培育,因此,当务之急就是树立区域品牌意识、推动品牌战略、制定品牌规划、加强品牌宣传、创新品牌管理、提升品牌价值。在浙中城市群建设背景下,浙中旅游需要整体推出,将各个市县品牌优势联合,以横店影视城带动影视旅游,以义乌小商品城带动购物旅游,以金华双龙洞带动山水旅游,以武义温泉带动休闲旅游等等。各县市资源互补,联合形成浙中旅游大品牌,达到强强联合的效果。

构想范文篇2

关键词:动物福利;立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状态的改变,我国的社会形态正处在转型时期,在此过程中产生许多的社会问题,其中有关动物的权利问题也较为突出。社会公众对动物保护仍意识淡薄,从而使得虐待动物的现象屡见不鲜,如网络上疯传的虐猫案、不断出现动物园中的老虎被累死、给活猪灌水以增加重量、刘某某硫酸伤熊等类事件不断出现。这些现象表明,我国在动物福利保护方面存在许多缺陷。从人类长远利益发展来看,保护动物福利,禁止虐待动物,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因此,完善动物福利立法已迫在眉睫。

1动物福利立法的逻辑起点

1.1动物福利的界定。动物福利一词最早由美国著名学者休斯提出。他认为,动物福利是指“农场饲养中的动物与其环境协调一致的精神和生理完全健康的状态”。由此可知,他将动物福利分成精神上的动物福利和生理上的动物福利两类。1990年台湾学者夏良宙认为,从对待动物的角度,动物福利可以概括为“善待活着的动物,减少死亡的痛苦”[1]。上述学者对动物福利所下的定义与理解,有利于动物福利理论的研究。尽管国内外对动物福利的界定存在不同的理解,但是普遍认为其是指动物的心理和生理要尽可能避免遭受不必要的痛苦和恐惧,使动物得到幸福、安全和健康,即在康乐的状态下生活[2]。动物的康乐是指动物“精神愉悦”的感觉状态,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生存与生活,包括无疾病、无异常行为、无精神紧张抑郁等。1.2动物福利的伦理基础。近代西方思想家们关于动物福利的必要性提供了三条理论根据。第一,残酷论。此观点认为粗暴、不择手段地掠夺和杀害动物是极其残忍的。动物虽然不属于人类,但是其具备一定的感知力,具有与人类相同的“理性”,人类应当人道地善待、利用动物。倘若一个人以残忍的手段对待动物为乐趣,那么他同样对同类会变得冷酷、麻木不仁。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洛克和康德。第二,动物感觉论。此观点认为动物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受到痛苦和快乐。凡是能够带来痛苦的行为就是错误和被谴责的行为,凡是能够带来快乐的行为就是正确和提倡的行为。因此在判断一个行为的对与错时,应当首先考虑动物的感受。该观点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边沁和彼得•辛格,其中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是该观点的哲学基础,辛格的动物理论是动物权利和动物解放运动的理论基础和依据。第三,动物权利论。此观点认为动物具有感知力和生命,而天赋权利以感知力和生命为基础,因此动物拥有天赋权利,并且这种权利是与生俱来的,动物最基本的权利就是天生不被虐待和杀害。支持该观点的主要有汤姆•睿根、玛丽•沃伦、艾莉森•希尔顿等[3]。

2我国动物福利立法现状的理性反思

2.1我国动物福利立法的缺陷。动物福利对于我国国民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这与我国几千年来的“以人为本”思想有着很大的关系。大多数民众认为动物只是为人所利用的工具,并无任何权利可言。目前我国动物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多,主要有《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防疫法》《渔业法》《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以及地方性法规等。但细究这些法律法规的内容可知,我国动物福利立法有如下缺陷:第一,相关法律较少,立法体系不完善。我国目前只有数部相关动物福利方面的法律法规,而且这些法律法规并不全面,不能很好地解决相关问题,导致有法不可依的现象出现。对比这些法律法规不难发现,其主要的立法目的是维护人类自身利益,并未能真正有效保障动物权利[4]。如《渔业法》第一条就说明了其立法目的就是为了维护从事有关行业者的合法利益,促进社会发展,满足人类日常生活需求而制定的。第二,对动物的保护范围较窄。目前我国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将动物分为六类:农场动物、实验动物、工作动物、伴侣动物、娱乐动物和野生动物。这六类动物都应该得到法律的保护,缺少了对任何一类动物的保护,表明动物福利体系的不完备。我国仅仅对野生动物和实验动物进行了保护,而且对这两类动物的保护也非常有限[5]。第三,现行法律规定的法律责任力度不足。我国《刑法》规定,只有对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动物的行为才构成犯罪。法律对杀害一般动物的行为处罚甚轻,可以说几乎没有,即使进行处罚无非就是罚款。这并不能体现法律的威慑力,也不能减少人们杀害动物的行为。第四,法律条文欠缺可操作性。现有的相关法律条文大多是以指导性、原则性为主,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困难。对此,我国通常的做法是另外制定有关动物福利法的实施条例或细则,但该做法的缺点是会使前后两部规范性文件内容不一致,而且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前部法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比如,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四十二条中大多数是框架性条款,实际操作条款不足,导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为此,有关部门又颁布了《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和《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加以弥补。第五,执法机构的权力分配不合理。法律实施的关键是执法机关的严格执法。我国动物福利立法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合理分配执法机关的权力。就我国目前的动物保护执法体系来看,多头管理现象非常突出。《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主要执法机构是国家林业部门,而动物园属国家建设部,马戏团的管理权属文化部,城市宠物的管理权主要归属公安机关,农场动物的管理权属农业部,实验动物的管理权属于科学技术部[6]。多个部门管理,不仅执法效率不高,而且容易出现扯皮推诿现象,不利于政府形象的维护。2.2我国动物福利统一立法的必要性。2.2.1动物福利立法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动物产品贸易问题在我国国际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与我国进行贸易的各国中,大部分国家的动物福利保护体系是比较健全的,他们早已利用动物福利条款来进行国际贸易,所以我国经常遭遇有关动物福利保护的壁垒,出口到国外的动物产品被退回或销毁的情况屡次出现。比如2002年,瑞典的电视台播放了有关我国东北虐待动物、活剥狗皮的生产画面,在瑞典产生了不好的社会舆论,甚至有瑞典的议会议员提议政府不应与中国的相关产业进行贸易[7]。因此,应该了解发达国家的动物福利保护法律的相关内容,加快我国动物福利法的立法进程,出台统一的动物福利保护法。只有这样,我国的动物产品才能在世界贸易中立稳脚跟。2.2.2动物福利立法有利于促进人们身心健康。众所周知,病从口入。人们想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必须从食物中汲取自身所必需的营养元素,而这些基本营养元素主要存在于肉类食品中,因此首先就要保证肉类食品的安全。但在现实生活中,动物的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尤其那些供人类食用的鸡、猪等农场动物,其饲养方式大都是集约化,运输、屠宰过程也都简单粗暴,其肉质状况堪忧。近年来发生的“非典”、禽流感、猪蓝耳朵病以及三鹿奶粉等事件无不提醒着人们必须尽快建立、完善有关动物福利保护的法律。2.2.3动物福利立法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然包括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动物不但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并且在人类社会中也承担着重要角色。人类社会想要快速发展,就必须做到尊重动物,切实保障动物的权利。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进行动物福利保护立法是一条必由之路。尽管法律可能存在漏洞,但通过立法追究残害动物者的法律责任,能够最大程度地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实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完善动物福利立法的对策

3.1构建我国动物福利体系应关注的问题。3.1.1解决动物的法律地位问题。我国法律并没有对动物下一个确切的定义,这就使得动物的法律地位变得模糊不清,所以动物的法律问题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传统法律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中心,一切法律应当以维护人类利益为最终目的,动物只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这种观点显然是狭隘的,在实践中对动物造成不应有的伤害。《德国民法典》中将动物与一般的物区分开,把动物当作特殊的物,我国动物福利立法应当借鉴德国的这种做法。人在法律关系中依然是主体,动物也还是作为客体,但是动物应区别于一般客体,作为特殊客体存在。3.1.2加强立法前的相关社会宣传。虽然社会公众已经开始关注动物福利,但并未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人们只是大概了解动物的一些状况,对于动物福利的内容、具体做法并不清楚,只有少数普通民众,以及专业人员和相关学者能够深入了解动物福利的相关问题。关于动物福利,并非要求每一个人深入研究,我们提倡的是在社会中进行广泛宣传,使得动物福利理念可以孺妇皆知,从而推动动物福利法律工作的开展。如果人们并不清楚动物福利这一概念,动物福利立法进程就会缓慢前行甚至停滞不前,即使制定了法律,其实施也不易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政府部门应在立法前进行相应的社会宣传。3.2动物福利立法的建议。3.2.1健全动物福利法律体系。从国外的动物福利立法进程可以发现,动物福利法律体系也是从单一到完备逐步健全起来的。通过对国外动物福利立法发展历史的研究,不难发现,法律在制定和修改时都尽量全面和详尽,这样才能使法律不被频繁修改从而保证法律的权威。构建动物福利法律体系,应首先将动物福利写入宪法,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将一项制度写入宪法之中,表示着国家对其高度重视。虽然修改宪法的程序繁杂、严格,宪法的条文也不可随便删除、添加,但就目前世界潮流来说,保护动物已是大势所趋,大多数国家都有动物福利方面的法律法规。所以,将动物福利写入宪法非但不会损害其权威,反而会促进宪法的完善,使宪法更好地发挥其统领作用。3.2.2建立动物福利分类制度。动物福利分类制度在国外建立已久,该制度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饲养习惯、运输方式、屠宰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将动物分成几大类,并且分别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这有利于尽可能保护每类动物的权利,有利于建立健全动物福利体系,有利于社会有序发展。我国可以借鉴这种制度来改变法律对动物保护范围过窄的局面。根据前述,可将动物分为六类建立对应的保护制度:农场动物福利制度、实验动物福利制度、伴侣动物福利制度、工作动物福利制度、娱乐动物福利制度、野生动物福利制度。3.2.3明确具体的法律责任。目前我国法律规定对虐杀动物者追究刑事责任的动物范围只有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与国外法律规定相比,我国的规定的保护范围从刑事责任角度看显然较窄,根本无法保护动物福利,对欲虐待动物者起不到威慑作用。应借鉴国外动物福利立法机制,从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三方面来具体规定虐待动物者的法律责任:行政责任方面,通过警告、罚款、拘留、责令悔过等方式加以处罚,对行为恶劣者应当禁止其从事相关行业,从根本上防范虐待动物行为的发生;刑事责任方面,应当增设具体罪名,扩大追究责任的动物保护范围,起到法律的震慑作用;民事责任方面,应当提高侵害动物福利的赔偿金额,加大虐待动物行为成本。[8]3.2.4立法内容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任何规则必定是根据社会发展、人类需要制定出来的,脱离社会的规则是无用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福利立法更是如此。我国民众现阶段虽已有保护动物的意识,但离深入人心且身体力行相去甚远,各地区也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对动物保护程度有所不同。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出像国外那样完善的动物福利法有一定难度,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应当考虑到我国的现实情况。在制定动物福利法时,听取民众意见和专家建议,在一些地区进行试行,观察实际效果,再对立法内容的不足之处进行完善修改。国家应当鼓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地方性法规,这有利于弥补动物福利法的不足,有利于健全我国动物福利法律体系。3.2.5建立权力分配合理的监管体制。我国动物福利法律实施上由于执法权力分配不合理,出现多头管理现象。政府部门的执法要有相应的监督机制,对动物福利保障的监管,可以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根据动物福利法的内容进行[9]。另外,扶持民间有关动物保护组织,赋予其一定的社会监督权利,以完善监督机制。总之,建立权力分配合理的管理、监督体制,保证动物福利法的顺利实施,才能真正保障动物福利。

4结语

随着动物科学的发展和公众意识的提高,动物福利立法从道德和法律两个层面关注动物的“康乐”,符合人类善良的本性,也契合人类的精神利益和长远利益。我国应当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和人文环境的特点,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物福利法。

参考文献:

[1]刘国信.世界各国的动物福利立法[J].肉品卫生.2005(3):40-41.

[2]常纪文.动物福利与动物权利之法学辨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法学)版,2007:6-8.

[3]常纪文.动物福利法律地位的界定及思考[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13-14.

[4]战晓程.我国动物福利立法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1:14.

[5]曹菡艾.动物非物———动物法在西方[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43.

[6]陈豪俊.动物福利立法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7:38.

[7]曹明德.生态法新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77.

[8]汪劲.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54.

构想范文篇3

一、围绕一个中心

围绕区振兴发展、加快“四个”县建设这一中心,努力实现城市管理水平新的整体提升。

二、夯实两个基础

1、夯实城管文化建设基础。主要落实“四项机制”,一是落实党建工作机制。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廉政思想教育,形成职工精神品质培育制度化。二是落实干部学习机制。继续坚持每月一讲座,全面提高业务能力和文化素养。三是落实内部管理机制。健全内部管理量化制度,并推行伤病慰问、生日问候、困难帮扶等人性化管理。四是落实业余文化机制。巩固省级文单位创建成效,充分发挥工青妇作用,积极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形成开拓、奋进、团结的局面。

2、夯实督查考核工作基础。主要坚持“四步走”。一是明确任务。科学谋划确定目标任务和经济目标,细化标准,明确要求。二是强化督查。每月一工作例会调度,创新督查机制,做到“督必果、果必真、真必报”,确保每项工作“有部署、有结果、有汇报”。三是严格考核。完善部门及个人绩效考核细则,抓实考核工作。四是兑现奖罚。运用督查和考核结果,做到奖优罚劣,做到“干好干坏不一样、同工不同酬”。

三、力求三个突破

1、城市管理氛围有新突破。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联动活动,形成“人人参与、全民共建”城市管理社会氛围,实现“四个有”。即:媒体有形,社会有声,报刊有文,墙上有字。

2、城市管理机制有新突破。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体制,促进城市管理长效化,深化“四项机制”。即:深化责任落实机制。严格落实城管执法人员“定人、定岗、定标准、定奖罚”机制,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管理全覆盖、服务无空隙”工作格局。深化市场化运作机制。深入推行道路卫生清扫保洁、园林绿化养护对外承包机制,探索大型户外广告对外竞标机制,激发城市管理工作活力。深化疏堵结合机制。推行临时摊点定红线、定时间、定类别等“三定”机制,坚持错时值勤,确保城市管理人性化、无空隙。深化全民共建机制。加大“门前三包”落实监管,积极动员和督促临街业主维持门前市容秩序、保持门前环境卫生、爱护门前公共设施。

3、城管执法工作有新突破。在新形势下,城管执法工作必须做到合法化、规范化、人性化,把握“五道关口”。即:有法必依。严格遵循执法程序,完善相对统一的规范执法文书,开展执法人员集中培训,确保执法的规范化。违法必究。严格执行城管执法人员“五条禁令、十条文明用语和忌语”,确保执法的严肃性。人性执法。坚持文明执法、和谐执法、灵活执法,确保执法的人性化。保障执法。加大执法人身保障,严厉打击威胁执法人员人身安全的行为,确保城管执法人员能够放心大胆地投入工作。

四、实施四大项目

1、区振兴发展重点项目。积极争取乡镇垃圾收集处理、县城路灯节能改造等2个项目。目前,项目已上报市城管局,已完成了项目建议书编制,正在编制项目可行性报告。

2、县城生态园林绿化项目。启动县文体中心、四中心一馆等附属绿化配套建设,立项建设工业园三角塘山体公园、园区道路绿化。

3、道路排水排污项目。完成至梅林大桥路段和贡江大道南段东侧(农校至章贡村段)排水排污工程,立项建设汇龙大道(双龙铁路涵洞)道路排水改造工程、新大道(绿州新城至工业园西大门段)排水管道改造工程,及时跟进新建区域道路市政配套工程。

4、路灯亮化项目。立项建设新区、工业园等符合条件新建道路路灯建设,逐步完善小街小巷路灯照明设施。

五、实现五个提升

1、实现县城市容环境面貌新的提升。继续深入推进县城“治脏治乱治堵”工作,巩固省级文明创建成果,美化、靓化、优化城市环境。一是定期开展市容环境集中整治,切实解决市场出入口、广场和学校周边等节点区域市容市貌秩序。二是依法加大“乱摆乱占、乱扔乱倒、乱停乱放、乱贴乱画、乱吊乱挂、乱搭乱建、乱挖乱设”等市容“七乱”的纠正和查处力度。三是强化保洁力度,定期清理小街小巷卫生“死角”,确保卫生达到“五无五净”。四是进一步规范余土管理秩序,全面监管城区余土的调剂、清运和流散物体运输。五是创新市场管理机制,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2、实现市政园林设施养护水平新的提升。坚持“建好一片、管好一片”,确保苗木成活率和市政设施完好。一是及时修复破损路面、排水、排污、井及其盖等市政公共设施,确保市政安全。二是完善路灯设备,科学调整监控系统,确保主干道路灯亮灯率达到98%以上。三是做好园林苗木日常养护、保洁工作,提升改造现有滞后的园林绿化设施,打造园林精品。四是加强樱花公园、人民广场等公共场所的管理,营造良好的休闲游玩环境。五是加大对破坏市政、园林绿化公共设施的查处力度,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处罚一起”。

3、实现查违拆违工作成效新的提升。按照“抬头就打、动工就拆、有报必查、有查必果”原则,坚决打击县城规划区域违法违章建设行为,保障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曝光一批违法违章建设案例,起到警示作用。二是加大巡查力度,重点做好节假日、双休日及晚间巡查工作,确保巡查无空隙。三是加大强拆力度,制止新开基违法建设,将违法违章建设遏制在萌芽状态。

构想范文篇4

关键词:资金;资金管理;资金管理

审计推进资金管理审计工作,首先还是要夯实审计事业的基础,即人才队伍建设、法治建设、信息化建设、理论建设以及文化建设,这部分的内容这里不再冗述。就资金管理审计这项具体工作而言,各级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更新资金管理审计理念,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审计理念,是审计部门依据审计实践、审计环境确认的价值观念以及共同信念。审计理念源于实践,能动地反映了审计的本质,鲜明地显示出审计发展的方向,它能大大增强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提高审计履行使命的能力。推进资金管理审计,首先要更新理念,具体来说,审计部门和人员在审计理念上应做到“三个拓展”:(一)审计层次由微观审计向微观、中观、宏观审计相结合的方向拓展。从系统论观点看,事物并非是简单的对立统一,也不完全是一分为二,而是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就整个社会经济而言,至少也包括三个系统,即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宏观达于微观,微观通于宏观,其中又都经过中观的转化。就资金管理审计而言,亦不能将其局限于微观的项目审计层次,还应重视中观和宏观层面的审计调查和审计分析评价,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将资金管理审计向微观、中观、宏观审计相结合的方向拓展,在微观层次,主要是具体的项目审计,要注重解决被审计单位的实际问题,同时做好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在中观层次,主要是各省审计厅一级,应在收集分析各单位数据的基础上查找问题,分析原因,解决各单位的具体问题,并及时向国家审计署上报分析报告;在宏观层次,主要是审计署本级,要详细调查,深入剖析,对于矛盾和问题要一直追问到体制机制层面,继而提出针对性的审计建议,从制度层面促进资金管理制度完善。(二)审计目标由真实合法审计向全面审计方向拓展。长期以来,资金管理审计工作的开展一直是以财务部门的相关法规为依据,主要监督财务部门从事资金管理工作的合法、合规性,对资金管理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财务建设的不断推进,资金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不断提升,财务部门自身已经具备了财务监督的能力,而审计部门却还停留在真实合法审计的范畴,不仅会影响财务监督工作的开展,而且脱离了审计工作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应有之义。因此,资金管理审计的审计目标应向绩效审计方向拓展,确立真实合法审计与绩效审计兼具的全面审计目标。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基础上督促其提升管理效益,注重绩效审计,充分发挥绩效审计对建设发展的补充作用。(三)审计方式由现场审计向全覆盖立体式审计拓展。审计方式虽然是方法手段范畴的内容,但它直接反映出审计部门和人员的时代特征和层次水平。现行的资金管理审计还无法突破现场审计的固有局限。要解决这一审计方式的缺陷,在审计理念上就要确立全覆盖立体式审计的思维。第一,国家审计署要组织技术力量,尽快架构审计内网,推进远程实时联网审计等审计方式的研究与实践,并就全覆盖立体式审计方式的具体实施制订好方案;第二,各级审计部门在布置资金管理审计工作时,不仅要查找被审计单位资金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还要注重基础数据的收集工作,为下一步数据库的建立打好基础;第三,审计人员要提高对资金管理审计工作的认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不仅是一项细致的基础工作,更是直接关系经济安全的重要工作,关系大局,影响深远。

二、完善资金管理审计制度,克服现有的体制性障碍

(一)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审计法规。目前,资金管理审计已经在审计法规中得到了体现,为规范资金管理审计,提高资金管理审计效率,确保资金管理审计质量,全面加强对资金管理活动的审计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资金管理活动的不断丰富,相关审计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现行资金管理审计法规中存在的问题或缺陷也逐渐显现出来。随着资金流量和存量的迅速增加和审计工作的不断发展,客观上要求资金管理审计工作应当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审计法规,加强对资金管理审计法规的研究,及时制定引导和反映资金管理审计方式、目标发展的规定、规范,及时修订现行审计条例,制定资金管理审计规定,使资金管理审计法规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科学性。(二)强化资金管理审计质量控制。资金管理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审计部门在资金管理审计过程中,为实现审计目标,规范审计行为,明确审计责任,确保审计质量符合审计准则要求而建立和实施的控制制度和程序的总称。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资金管理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使各项控制制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对提高资金管理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尤为重要。具体来说,首先要以审计岗位责任为基础,建立和完善审计复核、审计考核和审计责任追究等制度体系。通过质量控制体系,对资金管理审计包括审计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目标的完成情况、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审计证据的质量、预期的审计发现和结果及审计组的整体情况等进行全程、全员、全方位的控制。在此基础上,应积极进行审计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以管理创新推进质量提高。(三)综合运用资金管理审计结果。资金管理审计结果是资金管理审计工作的成果,包括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结论性意见、文书等。资金管理审计结果运用是履行审计监督职能,树立审计部门形象,维护审计权威的需要。资金管理审计监督属于综合性、高层次的监督活动,其成果具有广泛的利用价值,运作好资金管理审计结果的共享机制,充分利用审计监督成果,提高各决策层面的决策质量,增强各相关监督机构的监督效力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推行审计简报或审计通报制度。对在资金管理方面具有典型性的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审计成果,以审计简报或审计通报的形式公布审计结果,为相关部门和个人使用审计结果提供方便。还可建立资金管理审计结果在纪检、司法与审计部门之间的案件线索移交机制。通过建立这项制度,使其相互间实现案件线索资源共享的高效率运作。因而,综合运用资金管理审计结果,建立起有效的工作协调配合、支援互助制度,对于审计部门和相关经济监督部门来说,既是监督职能上的“互补”,更是监督效能上的“多赢”。

三、提升资金管理审计技术,突破审计资源配置瓶颈

当前,资金管理审计存在层次不高、绩效目标难以落实等诸多问题,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有限的审计资源无法满足繁重的审计任务的需要,审计资源配置已经遇到了瓶颈,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无法取得改观。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顺应信息化建设浪潮,优选技术路线,引入嵌入审计程序法、快照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并在应用系统中进一步完善资金管理审计模块,以此提升资金管理审计工作的信息化程度,突破现行审计资源配置遭遇的瓶颈。(一)拓展信息平台,完成全覆盖立体式的审计方式转型。从资金管理整体审计工作的角度来说,应在数据中心建设、审计专网架设、嵌入审计模块开发三个方面入手,完成全覆盖立体式的审计方式转型。①在数据中心建设规划中,应考虑资金管理审计工作的需要,在决策区中针对资金管理审计工作的特点开发辅助决策分析模块,为宏观层次的资金管理审计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将微观审计和中观审计层次取得的数据和报告转换为整个经济领域的资金安全分析报告,为完善资金管理制度提出有价值的建议。②审计专网架设。审计专网的架设主要采用VPN技术。VPN(VirtualPrivateNetwork),是基于Internet/Intranet等公用开放的传输媒体,通过加密和验证等安全机制建立虚拟的数据传输通道,向用户提供相当于专用网络的安全服务。建设审计专网可以方便地从对一个被审计单位的持续审计扩展到对多个被审计单位,既能解决资金管理工作繁重与审计人员有限的矛盾,又可以为宏观层次的审计工作提供网络保障,对于资金管理审计工作能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③嵌入审计程序开发。为节省资金管理数据收集及初步分析阶段的人力资源,应组织技术力量,开发可以嵌入被审计资金管理系统中的审计程序。审计程序由SCARF主文件、关键点上的快照程序和数据采集程序组成,审计程序中的数据采集程序负责采集相关数据,快照程序则负责捕捉信息处理的映像,两者收集的信息被记录到SCARF主文件中,并实时更新位于审计部门数据中心的SCARF备份文件,同时发出警报提醒数据中心的监控人员进行处理,审计人员的操作过程和SCARF文件的更新过程将被实时记录到只读的黑箱日志文件中。(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项目审计工作中的资源配置。在完成资金审计平台的拓展升级之后,还应充分吸收现代信息技术成果,主要有审计模块法、SQL查询分析法、审计中间表分析法等,具体到审计准备和实施阶段,可以采取以下流程:1.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准备阶段可以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掌握该单位特有的工作特点和工作规律,并了解该单位历年来的工作情况、业务活动及相关财务、预算工作不断发展变化情况;并可以通过在财务信息系统中嵌入审计模块,自动收集需要掌握的资金管理数据,从而节约大量审计人力资源,为审计工作创新性提供保障。之后,可以对被审计资金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测试,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制定了信息安全制度和安全标准,这些措施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信息系统是否存在不稳定的情况,如果出现不稳定情况,是否能够快速及时地得到解决;了解单位是否设立了对于专业知识比较精通的信息系统管理员,出现问题之后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恢复及专业性的修复;了解系统的逻辑安全性,确定系统的软件密码是否得到变更,是否存在与信息系统安全政策、标准、指南一致的定期更改密码的控制;了解被审计单位对于财务信息系统进行操作是否采用了职权分离的方法,是否每一个工作环节都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相关人员在软件中是否有明确的权限设定。以上这些工作,为审计人员获取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保障。之后,可以运用审计软件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进行采集转换,审计人员根据制定好的模板,确定采集数据所需要的范围,利用财务软件标准接口采集数据,为了保证数据质量,要对数据进行规范化清理,可以使用审计软件中的SQL语句进行审计数据的清理,保证审计人员得到最想要得到的数据;之后对数据进行转换,在这个工作中可以使用SQL语句,也可以使用数据转换模板,使之转换成为能够应用于审计人员的数据;在对数据进行有效性验证之后,审计人员就可以创建审计中间表,从数据表之间找到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对生成的审计中间表进行筛选,然后对生成的审计数据进行账表核对、表表核对,确定被审计单位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账务处理的准确性,并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规模、收支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2.审计实施阶段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前期准备工作进行了高效迅捷的整理之后,为接下来的审计实施工作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审计实施工作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资金管理工作的真实合法以及绩效情况进行审计,此阶段可以将财务部门批复的部门预算、批复所属单位预算及预算外资金进行分析整理,根据本年度的决算报表,几方进行分析比较,从中分析差异及形成原因,从而发现疑点;看到被审计单位申报的预算、用款计划与实际批复的预算相比较,其中形成的差异可以放入审计作业系统的疑点库中,方便之后对疑点进行追踪和延伸;再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分析,根据二者之间的勾稽关系进行分析,生成财务逻辑的审计分析模型与业务逻辑的审计分析模型,利用法规库和审计人员自身工作经验来对模型进行分析,生成审计分析中间表,通过对这些表的核对和判断,可以进一步确定刚才发现和生成的疑点,并查找新的疑点;还可以利用审计软件的查询功能,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账务处理的特点、科目设置的规律与特性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结合局域网和审计专网,审查被审计单位有无认真执行“收支两条线”政策,通过往来科目来考察预算外资金有无不上缴、未及时上缴、挤占挪用、改变用途等情况。

参考文献:

[1]孙东,方敏,郭伟.计算机审计在专项资金审计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2008(9):97-98.

[2]周丰.“沃尔评分法”在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中的应用研究[J].审计月刊,2008(11):21-22.

[3]汪洁,郑兴文.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标准数据库构建初探[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09(5):60-64.

[4]卢宁文,孙明贵.基于预算管理的高校资金运用的绩效审计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2010(8):93-95.

[5]肖文八,俞远.现代军队审计建设路径研究[J].军事经济研究,2010(9).

构想范文篇5

金华位于浙江省中部,浙中城市群是以金华市区为内核,由义乌、永康、东阳、兰溪四个市和浦江、武义、磐安三个县城及其它中心镇共同组成的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功能完善、生态优良、协调发展的城市群。

一、区域旅游协作的条件分析

(一)政策支持

《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和《金衢丽地区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带发展规划》都明确提出,金华是浙江中西部的中心城市,是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是浙江中西部商贸物流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和现代工业基地。浙江省2007~2020城镇体系规划明确提出“要打造金衣义大都市圈”,目标是培育成“第四大区域中心城市”。加快浙中城市群建设,发挥整体优势,把浙中城市群作为浙江省杭、宁、温之外的第四大城市经济圈来培育,提高金华对浙江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带动和辐射能力,旅游业具有广泛的合作基础和良好的合作前景。

(二)地理位置临近,交通便利

金华位于浙江省中部,历来有“四省省衢”、浙中交通枢纽之称。浙中城市群是以金华市区为内核的2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着金华、义乌、永康、东阳、兰溪5个中等城市,这些城市间距不超过30公里,区域内交通便利。浙赣铁路横穿东西,金温、金千铁路纵贯南北;公路四通八达,330国道、03省道、45省道在城区交汇;有杭金衢、金丽温、金甬高速公路通往区域外。

(三)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优势互补

浙中城市群内,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各城市之间类型互补。有部级风景区金华双龙洞、省级风景区永康方岩、兰溪六洞山地下长河、浦江仙华山、武义郭洞-龙潭、磐安花溪、东阳花都-屏岩、汤溪九峰山等自然山水旅游资源;太平天国侍王府、宋代名刹天宁寺、八咏楼、五峰书院等胜迹及兰溪诸葛八卦村、武义俞源太极村及东阳卢宅、浦江郑宅等中国传统家族建筑体制;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斗牛、道情、龙灯、浦江抬阁、永康《十八蝴蝶》、磐安龙虎大旗等。传统与现代交融,在东阳有人称“东方好莱坞”的横店影视城,以影视带动旅游,主题公园引人入胜。

二、区域旅游协作的构想

(一)发展旅游联盟模式

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类型及开发程度、历史文化、旅游市场对象的不同,导致了区域旅游合作模式有着诸多的形式。笔者认为发展旅游联盟模式比较适合浙中旅游现状。

旅游联盟模式一般由旅游行政部门牵头,旅游企业广泛参与,旨在打破行政隶属关系和空间跨度的局限,以资源为纽带,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实现联盟区域的资源互补,资源互通,市场共享的一种组织形式,旅游联盟的合作主体既可以是城市,也可以是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景区等。

浙中城市群有一个区别与其他城市群的一个特点,就是其范围与金华管辖的行政区域完全一致。因此由金华市旅游行政部门牵头,统筹协调管辖城市的旅游资源,建立行业合作平台,达到共赢状态相对较易。

(二)打造浙中主题旅游产品

浙中旅游资源众多,形式多样,可以根据旅游资源类型的内在联系与资源地理空间的外在联系的实际情况,联合规划、开发、整合优化旅游资源,形成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的专题旅游产品,打造浙中大旅游圈。就同类型旅游资源而言,可以组成规模化、系统化的旅游,如:以八咏楼、武义俞源太极星相村、赤松黄大仙宫、江南第一家、兰溪诸葛八卦村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以永康方岩、浦江仙华山、兰溪地下长河、武义郭洞-龙潭、磐安花溪、百杖潭、东阳花都-屏岩为代表的名山秀水游。以义乌小商品购物游、生态年货购物游为代表的购物游。以武义温泉游、东阳横店影视城为代表的休闲娱乐游等等。

(三)建立浙中旅游联合营销机制

目前浙中城市群的客源主要以周边市县以及上海、江苏等周边省份为主,其客源市场特点一致,市场需求大体相当。因此,浙中城市群内各个市县在旅游营销时,改变各自为政、互相竞争、花费较大却效果有限的状态,建立联合营销机制,以浙中城市群为整体旅游目的地宣传,树立整体旅游形象,全方位高质量满足旅游者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以更好地吸引游客,达到更好的营销目的。

(四)建立浙中旅游核心品牌

现代旅游需要塑造高品质的旅游形象,一切旅游策划和营销策略的实施,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打造独具魅力的强势旅游品牌。既然浙江省政府和金华市政府在《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和《金衢丽地区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带发展规划》都明确打造以金华—义乌为中心的浙中城市群,把浙中城市群作为浙江省杭、宁、温之外的第四大城市经济圈来培育,因此,当务之急就是树立区域品牌意识、推动品牌战略、制定品牌规划、加强品牌宣传、创新品牌管理、提升品牌价值。在浙中城市群建设背景下,浙中旅游需要整体推出,将各个市县品牌优势联合,以横店影视城带动影视旅游,以义乌小商品城带动购物旅游,以金华双龙洞带动山水旅游,以武义温泉带动休闲旅游等等。各县市资源互补,联合形成浙中旅游大品牌,达到强强联合的效果。

结语

区域合作已经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趋势,在浙中城市群构建和发展的大背景下,浙中各个市县旅游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要注重旅游的合作,从而推动浙中城市群旅游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70-85

构想范文篇6

我区现在在做两件事情,一是发展工业,二是建设城东新区,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两翼齐飞,双轮驱动,只有这两件事情都做好了,两个轮子都转起来了,才能加快我区发展。发展工业,要求我们打造工业区,引进一批重大项目,特别是有根的产业项目。建设城东新区,要求我们规划先行,逐年推进,使我区迅速向中心城区迈进,使我区为××做强做大作出应有的贡献。那么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东新区呢?建设生态文明新城区的战略构想回答了这个问题。

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战略构想?首先,是我区发展的需要。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区必须以建设生态文明新城区为核心战略,其他战略任务乃至一切工作恐怕都要围绕这个核心战略来推进。其次,我们只要看一看××做强做大的整体态势,就可以知道为什么要提出这一核心战略了。

××市的城市建设是按照东拓、西进、南延、北突的思路推进的。东拓,是我区的城东新区和高新开发区的科技新城。这些年以来,城东的变化最为迅速,一些专家学者常常对城东的变化赞叹不已。西进,则是西湖区的朝阳洲的开发建设,这块××储备多年的土地今年已经启动建设,并要将其打造成为“新四城”。南延,有××县全力推进的南大门建设,将莲塘县城打造成昌南新区和××新城,并计划以红谷滩的标准建设和打造,用3至5年的时间实现与××市区的无缝对接。还有青云谱区雄心勃勃规划了一个新昌南城,并要将其打造成一个以产业为支撑的城市副中心。北突,在一江两岸,建设大昌北新城的总体框架下,红谷滩新区作为××市加快现代城市建设的核心区域,无疑处在领跑的位置。新建县则以红谷滩为依托,基础设施与红谷滩区全面对接,迅速融入大××,并要将其建成大××的核心区,实现从城郊新建向××新城的历史性转变。××的未来到底属于谁?这是一个房地产商在推介他的楼盘时说的一句广告用语,却道出了当今××各地城市开发建设的热闹场面和竞争态势。

2008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全力推进城市建设的82个重点项目,总投资70亿元。重点加快旧城改造建设,分期实施低洼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围绕2011年承办第七届城运会,今后几年××必将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在今年的在建项目中,与我区发展密切相关并具有战略意义的几个项目特别引人注目。比如洪都大桥,××隧道、高新大道三期、艾溪湖综合改造、火车站东广场、天香园扩建,解放东路二期,紫阳大道改造等项目。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当今,城市建设已成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也是争夺今后发展主动权的制高点。××大规模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区发展必将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我区自改名为××区以来,已经迈进了城市开发建设和发展城市经济的新阶段。如何利用好城市资源,如何增创城市发展新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已经成为我区新的发展模式和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甚至可以说,生态文明新城区的开发建设是我区发展最大最重要的项目。而要实施这个项目,就必须抓紧制订规划。

这个规划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走新型城镇化的路子,坚持完善一核二区三带的功能布局,全面启动罗家板块,储备“留白”扬子洲新区,逐步将我区开发建设的重心东移,用3-5年的时间,力争在罗家板块上再造一个××经济总量。

这个规划的意义在于:对外是树立形象,吸引眼球,是影响力。对内可以统一思想,激活内力,鼓舞士气,凝聚力量。对客商则是吸引力,是投资环境。

构想范文篇7

1、进一步做好搭建平台工作。一是按照园区近、中、远期建设用地要求,依照“先主后次、快速推进、配套完善、因地制宜、适度超前”原则,严格实施控制性规划,科学抓好园区企业聚集及产业集群的规划布局;二是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按照“完善项目区、提升项目区、决战太阳升项目区”的设想,完善园区水、电、路、气及美化、亮化、绿化等基础设施和商业、娱乐、新市民公寓等社会公共服务性基础设施建设。

2、做好招商引资服务工作对接。以承接产业转移、返乡创业为重点,按照园区的产业规划布局要求,突出招引矿产品深加工、农产品深加工、茧丝绸服装纺织、陶瓷、机械电子、五金等几大产业。一是积极推进“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责任人,一个工作班子,一套工作机制,一支好的施工队伍”等6个1的工作方法对接好入园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二是提前土地报批、抢时场地平整,保证入园项目及时开工,按时竣工、投产达标。

3、做好企业服务工作。根据“企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服务”的理念,为企业提供“一对一”保姆式服务,在服务中不说“不”,凡企业提出的问题及时解决。对生产正常、前景好的企业,督促其扩大生产、提高产能;对半停产企业,督促其尽快达标达产;对停产企业督促其转产或“腾笼换鸟”。

4、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园区工作效率。一是开展“企业欢迎的公仆”和“企业满意的好单位”评选活动,提高园区机关效能和服务水平;二是开展园区创先争优活动,评选园区“十佳企业”和“十佳服务标兵”,重奖有突出贡献的园区企业和园区干部,充分调动园区上下工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三是落实责任制,强化“一日一督查、一周一调度、一月一评比”的推进机制。对跟踪服务项目进行倒计时安排,一环扣一环,紧抓项目不放松,保证签约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竣工、竣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达标。四是大力倡导学习之风、务实之风和勤廉之风,守住班子团结、干部勤廉、园区平安稳定三根弦。确保执行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不打折扣,确保园区重大项目进度不拖后腿,确保园区干部不倒下,确保园区发展目标按时完成。

总之,工业园管委会将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上来,做到思想不分散,行动不迟缓,发扬“5+2”、“白+黑”精神,快速推进修水工业园工作提量、提质、提速、提效,为修水招商引资上项目和修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构想范文篇8

关键词:微课;基础会计;会计教学;构想

微课教学是一种较为现代的新型教学方法,它的特点在于重点突出并且短小精悍,方便学生在能够随时随地的通过终端设备进行课件知识的学习,有着许多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既有助于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又能够有效的提高基础会计教学的质量。但是由于微课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很多时候还是需要老师的引导和传授的,所以并不能完全的取代课堂教学,将微课教学作为基础会计教学的补充,这样也能够充分的发挥其自身的优势,从而有效的整体的教学质量[1]。

一、微课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1.方便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在以往的基础会计传统教学中,学生有时会因为一些原因无法参加课堂学习,所以某一部分的知识点就无法全面的学习和掌握。在基础会计的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就改善了这样的情况,老师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全部的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相应的网络媒体平台,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在线观看或者下载相应的学习资源,更非常方便的学生针对自己的薄弱点,多次反复的进行观看或者下载学习资料。2.因材施教,改变教学方式。每个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学习的能力普遍都存在差异,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这些差异因材施教,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在平台上下载自己相应的学习资源,有针对性的进行反复的学习。微课的教学法通常都是将基础会计的知识点设计在实际的业务情境中,将实际的业务情境通过动画等形式模拟出来,学生也可以通过这种真实情境的模拟,体会到实际的会计业务操作,将传统的基础会计教学中老师课堂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听取知识转变为学生更加感兴趣的学习方式。3.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个性化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都是不一样的,课堂的学习时间有限的,老师无法全面的了解每个学生的差异,所以也是很难进行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教学的。那么,学生在利用微课资源进行学习的时候,每个学生都是微课学习的主体,都可以将自己塑造成认知世界中的某个角色,在特定的自主学习的环境下,更容易将自我角色带入其中,从而获得自身求知欲的满足感。这样通过微课学习每个学生都是自己学习的主导者,同时也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一个沟通互动的桥梁,学生非常方便的与老师沟通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来时也能够刚好的掌握学生自主学习无法掌握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既有利于相应问题的反馈,还能有效提升教学教育的质量[2]。4.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再利用。首先,微课教学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老师和老师之间可以通过微课实现在线的沟通和交流,改变了传统的只能面对面进行研讨和观摩的模式,不仅仅在时间上和成本上进行了节约,还突破了地域的限制;然后也非常的方便认可教师之间进行相互的学习,通过观看其他教师的教学课件来完善自身的教学课件,从而制作出更加具有实用性和特色的教学课件,这样有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再利用。

二、基于微课的基础会计教学构想

1.重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传递。将微课应用于基础会计的教学上,老师可以将每个项目的知识点重新进行催化处理和整理,并将视频课件、联系测验等学习资源充分的供给学生,通常教学的视频要控制在10分钟至15分钟,这样既能够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又能体现出“微”这个特点,这样非常方便学生随时随地的展开自主学习。同时学生在上课前就已经通过观看微课完成了课前预习、讨论、联系、在线答疑、测验等,这样既能够完成学习的目标,还能够将知识传递到学生;老师还可以通过修改学生在线完成的测验等,与学生形成在线的沟通和讨论,既能够控制微课的教学效果,又能够及时了解和发现学生微课学习存在的问题,一举多得。2.注重知识点的内化。对于课堂知识点的内化就是基于微课基础教学的应用质量好坏的判断依据,通常是通过课前老师在传递阶段收集到的问题,从而实现知识内化的目的。在老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收集到的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集中分析或者小组讨论,帮助学生能够有效的进行问题的解答,并且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相应学习任务的设置;学生根据老师下发的学习任务的难度自己选择是自主研究还是进行小组讨论学习;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参与到讨论中或者从旁协助等,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进行集体的教学讲授,要是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进行具体的辅导教学,实现了知识的构建和内化[3]。3.课后的知识延伸和巩固。通过上文已知,学生已经充分的在课前进行了微课自主学习、课中的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以及测验等环节,学生已经对老师设置的教学任务要求基本满足,老师就可以根据课前和课中的实际的教学进程布置一些相应的拓展训练题,学生既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完成,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之后学生可以自己或者以小组为单位将完成的任务进行上传到平台,然后进行小组或者学生之间的互评。这样的课后拓展训练,既能够巩固学生对于相应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还可以使那些学有余力的通过进行高难度的拓展训练来进一步提升能力的目的。

会计专业的必修的基础课程就是基础会计,这也是会计教学的基础课程,由于基础会计的理论课程较为抽象,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对于以后的会计学习也是有非常大影响的,所以微课教学法充分的利用了声音、文字、视频、动画等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加简单的理解重点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杨瑞玲.基于微课的基础会计教学构想与实践[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49):71-71.

[2]王克美.基于微课的教学设计研究———《基础会计》[J].时代教育,2016(23):238-239.

构想范文篇9

【摘要】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严重畸形的二元城乡形态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大突出障碍。随着市场经济步伐和中国城市化的加快,城乡经济融合,客观上要求统一城乡税制,统,税收征管,使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税收待遇,这也是改革城乡二元经济格局,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前提。因此,中国应当取消农业税,统一城乡税制,统一税收征管,规范农村税收征管方式。

随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客观上要求尽快统一城乡税制,实现税收征收方式统一和执法主体统一,加快创新农业税制。

一、统一城乡税制的必要性

(一)统一城乡税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城乡二元社会形态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是政治驱动、经济分化下历史的自然选择。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严重畸形的城乡二元形态已成为发展中的一大突出障碍。因此,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转移农民、富裕农民,客观上都要求尽快改革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管理制度,这当中当然包括作为国家重要政策工具的税收制度。

(二)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要求统一城乡税制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经济步伐加快,国内市场更加开放,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需要政府制定一系列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市场竞争规则,保证市场主体平等竞争。在诸多的市场竞争规则中,公平税负是一项重要规则。然而,作为中国市场主体的农民,至今仍未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税收待遇,作为中国基础产业的农业,也未得到与工商业同等的税收待遇。因此,尽快改变这一状况,加快统一城乡税制,已成为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三)税收征管统一的必然性要求统一城乡税制

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税收在制度要素设计上相对独立于工商税收,所以农业税征管方式也随之自成体系。在规范税收征管行为标准的最高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以专门条款明确农业税的征收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足见农业税收征管的特殊性。但是税收实体法的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而实体法的统一,必然要求程序法的统一,即建立统一、高效、规范的税收征管模式。

二、统一中国城乡税制的几点构想

(一)统一认识,明确改革方向

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农民负担虽然在逐渐减轻,但远没有彻底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构想。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造条件,逐步统一城乡税制”的新思路,要求取消农业特产税,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最近中央又进一步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一步降低农业税税率或免征农业税。由此可见,面对新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对农业税制改革指明了方向,阐明了基本政策,并明确了实施步骤。但是当前还有一些同志在农业税制改革方向这一问题上存在模糊认识,对于降低农业税税率之后是否彻底废除农业税犹豫不决,有的同志甚至提出,在农业税税率降低到一定水平之后(比如2%左右),或保留农业税这一税种,或将其改为其他类似性质的税种等。笔者认为,彻底废除农业税、改变城乡二元税制格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经济发展阶段性规律的内在要求,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背景下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形势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城乡统一的、现代化的涉农税制的基本要义,也是改革城乡二元经济格局、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彻底废除农业税,真正实现“城乡税制统一”。

(二)取消农业税、统一城乡税制的具体设想

1.对农业初级产品征收增值税。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将农产品和农林特产品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实行优惠税率,自用部分免税,只对销售部分征收。这对农民有三点好处:一是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是销售额,对农业初级产品征增值税,意味着只有当农产品进人流通领域,实现了销售收入才需纳税,增强了计税依据的确定性、客观性。二是农产品增值税应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即一切农业投入如机械设备、种子、肥料、农药、灌溉用水等所包含的增值税都应允许扣除,这样既可使农业生产者避免因投入物已纳税款不能抵扣而导致的重复征税,又可理顺农产品的市场流通渠道,使农产品的采购能够正常地扣除农产品已纳增值税,还可使出口农产品实现零税负,增强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同时,还能补偿农业生产者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而被迫取消的农产品出口价格补贴损失。三是借助于增值税起征点的规定,可使绝大多数销售农产品金额达不到起征点的农民得到免税待遇(现行税法规定,个人纳税人增值税的起征点是月销售额2000--5000元,折合年销售额24000--60000元),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因加入世贸组织给农业带来的冲击,还可减少税收征管成本。

2.将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并人资源税。对农村土地根据目前核定的每亩常年产量分档确定每亩资源税定额,按年征收,平原地区每亩一般不宜超过30元,山区一般不宜超过20元,“老少边穷”地区可减免土地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并入资源税后,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可适当调高定额税率,对占用耕地建房或从事非农业建设的,可继续按原规定标准改征资源税。

3.对农业企业和个人征收所得税。对农业企业以生产经营所得为依据征收企业所得税。考虑到农业企业承受的自然风险比工商业大,所以扣除的范围应更宽、税率应更低、减免税的优惠项目应更多,减税幅度应更大一些。对农民(户)个人征收个人所得税,在适用税率上

,种植、养殖大户可按个体工商户适用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扣除范围也应宽一些,减免税的优惠项目应多一些。对一般农户则与城市居民一样按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计征,每月扣除费用也应适当提高。近两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2000多元,每月平均不到200元,因此,一般农民达不到起征点,只是少部分种植养殖大户和部分副业收入较高的农产交纳个人所得税,这也是合情合理的,也可使农民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

4.征收城乡社会保障税,让农民进入统一的社会安全網。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因此,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社会保障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开征社会保障税,应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的特点和纳税人的承受能力进行整体设计,然后分步实施,逐步完善。要按照国家、企业、个人合理负担原则和公平原则,专门管理,科学地设计,以利于把企业推向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开征社会保障税,也有利于农村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利于保障人民生活的安康,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统一税收征管,规范农村税收征收方式

构想范文篇10

农村改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全面展开了各项改革,取得了辉煌成果,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农村的发展遇到了不小的困难。深化农村改革的问题,已经摆到人们的面前。

本文本试从农村土地产权、经济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三个方面,提出深化农村改革的构想。

一、深化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改革的构想

(一)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缺陷。产权,即财产所有权,是指财产所有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物(财产)占有、使用、收益与处分,并排他干涉的权利。是最具有重要地位的物权,又是唯一完全的充分的物权。现行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体系,土地产权主要划分为土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含土地承包经营权)。

1、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不明。国家所有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法律规定得很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条规定“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则法律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对农村土地相关内容作出规定比较早的法律是,1986年4月12日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可以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这一规定,似乎是明确了,不过其中的“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就更加使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模糊了。对当时来说,原生产队级的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委是两个牌子一套人马。在实践中并无大碍。但是,过后村民委改设在原大队级,原村民委级(原生产队)设村民小组。实质上已经是“此村民委非彼村民委”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这一规定,也似乎明确,即,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分为三类,一是乡(镇)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二是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三是村内两个以上集体经济组织(原生产队的继承者)农民集体。由于法律没有对农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规定由谁代表“农民集体”行使,从而使这个法律规定模糊起来了。加上其中规定的“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和“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就更加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模糊起来了。使人误解为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人,一是属“集体经济组织或(和)村民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或(和)村民小组”;二是“村内的一切农村集体土地都属村民委员会所有”。例如,某地级市的规定“本办法所称的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人,是指依法成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法律法规规定用“或者”一词,怎样理解?一件物品,或者甲或者乙,是谁快就是谁还是谁势力大就是谁?如果说这个规定的本意是,甲不存在就属于乙,那还好理解。可是一个国家这么大,上千万个组织都是甲不存在吗,两个同时存在怎么办?原先甲不在后来又出现,怎么办?由于法律规定的不明确和不一致,使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产生模糊,在实践中出现了混乱。特别是全国没有统一规定必须设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少地方就没有设立而由村民委和村民小组代行管理,有些村民委员会就认为自己是村内一切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人,就出现任意调整、收回村内各个集体经济组织(原生产队级)农民的承包地、任意发包、出卖村内“四荒”的现象。在土地被征用时,竟不经过土地所有者的集体经济组织及其农民,就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办理征地手续,并任意支配征地费。

2、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权能没有充分利用而淡化。

按有关法律规定,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分为建设用地使用权、农用土地使用权(直接用于农业生产土地使用权、“四荒”即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土地使用权)。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的,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和“确认林地、草原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确认水面、滩涂的养殖使用权,分别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有关规定办理”的以外,其他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并没有登记发证管理,事实上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权能没有充分利用而被淡化了。例如,农村早年建造的旧房屋的宅基地的土地使用权没有实行登记发证制度;又如,承包地的土地使用权不明。从现行的法律来看,土地承包经营权似乎不完全等于土地使用权。这就存在这么一个问题,即承包地的土地使用权随所有权留在集体经济组织里,或者土地使用权随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到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如果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了,其土地使用权是否随其流转。可见,农村集体土地的土地使用权在这两方面被淡化了。

3、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权能有限,权利不平等。表现在:集体土地被征用征收时,农民不能直接参与商谈,缺了处分权;征地补偿费标准被法律上限,而土地所有权变成国有后,其使用权进入市场则价格无上限;集体所有和国有只是主体有别,而土地是没有任何差别的,但法律在保护上却有明显的倾向性,不符合“权利主体平等”之法理。另外,产权流转制度不健全,也是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一种缺陷。尽管我国制定了加强农民集体土地流转管理一些政策规定,但总体说来,禁止的比放开的多,限制的比鼓励的多。

(二)深化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改革的设想。

土地作为一种不动产资源,无论归谁所有或使用,权利人都无法将其转移,因此,农村集体土地的改革应主要体现在土地资源的珍惜与合理利用上。应从国情出发,遵循既不能违背我国土地的生存保障、收益和就业三大功能,又符合农村经济健康向前发展、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水平和安民心稳天下的原则,来进行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改革。

1、用法律规定明确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的权利主体,写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所有权,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农民集体行使”。同时,修改有关法律的相关条文,形成法律规定的“一致性”和法律标准的“唯一性”。如将“由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发包)”、“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发包)”中的有关“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内容删掉;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代表同意”修改为“集体经济组织的有表决权的成员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员代表会议同意”。

2、参照国有土地产权体系及其管理制度,根据“两权”分离的原则,将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出来。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权利义务应等同于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为集体所有,集体土地使用权可以为私人所有。集体土地使用权规定使用年限。农用土地使用权,无偿划拨为农民家庭所有后可以进入市场有偿流转,可以抵押,强化占有、收益和处分权利。集体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变更土地使用权人,实行低收集体土地出让费原则。集体土地出让费收益人为该宗土地所有权人。集体土地实行登记、发证管理制度和凭证占有、使用制度以及地籍管理制度。根据现行法律,集体土地使用权又分为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用土地使用权两大类;农用土地使用权又分为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使用权和“四荒”即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土地使用权。现行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应该属于农用土地使用权当中的一个细分种类,而它又交*于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使用权和“四荒”土地使用权之间。从具有登记发证管理意义的必要性看,应该是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用土地使用权两大类,前者的使用年限应参照国有土地使用权年限相对短一些;后者应参照土地承包期年限或相对短一些。实行集体土地产权改革时,初轮农用土地使用权的划拨,应考虑政策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尽量使农用土地使用权人和使用年限与现行的初始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和承包年限的一致;农用土地使用权年限与现行土地承包期同时终满。从长远来看,往后农用土地使用权的作用将比土地承包经营权更有实际意义。第二轮(现行)土地承包期满,其作用将自然淡化。

集体土地登记发证管理机关是县级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

3、将征地补偿费的限制政策改为保护农民利益政策。在征地补偿的标准上,将上限改为下限。无论是公益性用地或者是经营性用地,补偿费标准不能有差别,因为,少数被征地农民没有牺牲自己的利益为公众搞公益建设的义务。在征地补偿商谈上,征地方和被征地方的法律地位平等。

这一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改革,理顺土地产权关系,弱化所有权,强化土地使用权,农用土地使用权可以进入市场有偿流转,使集体土地使用权体现其应有的价值。这是农村改革从“集体所有,集体经营,按劳分配”-“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向“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改革,既能稳定土地的农民集体所有权,又能保障农民个人使用土地的权利;既能使土地合理流转,使土地积极集中,符合现代农业的规模经营需要,同时为要进入城市的农民提供有一定年限的农用土地使用权价值可转让而取得所需资金,又可以使减了人口数量的留守农民在每一轮农用土地使用权周期满后无偿得到增加土地数量,从而使未来农民在发展经济上能有应有的土地保障。

二、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的构想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体制的缺陷。现时乡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小组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前身分别是,公社、大队和生产队,是相对应的被继承和继承关系。各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土地的占有比例,在“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时期,公社占的比例很小,几乎没有土地;大队占的比例也小,少数大队有少量土地,多数大队没有土地;生产队占有几乎所有的农村土地。乡级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又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对土地拥有所有权的村(原大队)、乡镇(原公社)全体农民集体所有的经济组织;第二类是第一类经济组织兴办的经济实体。1、乡级集体经济组织,从全国来看,绝大多数乡镇已不存,即使存在的这些少数乡镇中,“全乡镇范围内全体农民集体所有”已空有其名而无其实了,只能说是少数人所有。2、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存在的数量不少,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一般是被村民委员会架空而没有另外成立经济组织管理机构。无其名又无其实,完全被村民委取代,只是人们需要其名时才偶尔提到它。绝大部分的村,没有真正意义的经济实体,只是利用土地政策法律的缺陷,将村内其他经济组织(小组、原生产队)的土地说成全村所有,由村民委经营管理。村民委作为发包方将全村各小组的土地发包,从中有收益。在任意拍卖“四荒”和土地被征用时又占有一定的金额。在这些村中,有少数兴办办经济实体,村民委有不少收入。由于集体经济组织法律的缺位,村级经济管理混乱,集体经济流失严重。“全村全体农民集体所有”有其名而无其实,实际变成村干部个人所有,是村官腐败之源。从这些年暴露出来的问题看,这已是相当普遍的问题了。

(二)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体制改革的设想。1、只保留最基层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原生产队的继承者。其规模现状,少的几户组成,一般20~30户,上100户的很少见),作为行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唯一的一种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国应统一简称农经组,以便在制定政策和修订法律、法规使用其名称上的一致性。名称的一致性,还可以区别于其他农村经济组织,减少在社会活动中不必要的麻烦。改革后的农经组,主要行使土地所有权职能,不具有生产、经营职能。在划拨土地使用权给农户家庭时,留出3~5份地,其中2~3份作为管理人员报酬,2~3份作集体组织日常运作经费收入来源。2、撤销解散属于第一类的乡级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改制第二类经济组织。从几十年的实践来看,乡级和村级集体经济的消极因素大于积极因素。真正能发展壮大,真正实现全体成员所有和体现乡、村级集体经济优热性的,在全国是凤毛麟角不多见的。国有企业都已“抓大放小”,全面改制了,何况农村村级和乡级集体经济的这种现状呢。因此,对乡级和村级集体经济必须大刀阔斧地改革,属于第一类的乡村两级集体经济组织,全部撤销解散。其所有的土地、财产,析分到原所属的各农经组。属于第一类集体经济组织举办的经济实体,即第二类集体经济组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改制。将其资产析成股份分到第一类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后可有偿流转;将其集体土地所有权析分到各农经组,土地使用权进行无偿划拨归其所有。在村级的第二类经济组织-经济实体改制时,应留出一定的股份比例给村级行政管理组织控股,作为管理机构运转经费来源。改革后的村级行政管理组织,主要具社会管理职能,不具生产、经营职能。

三、深化村民委员会和村级管理机构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