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18:18:48

公司制度

公司制度范文篇1

第一条为促进管理效率,提高全员士气,并使其依据及遵守,特制定此公司制度,公司全体员工均应遵照执行。

第二条本章程适用于本公司全体员工,包含试用期人员。

第三条本公司属对外营利单位,全体员工必须共同投入,积极表现个人荣誉感和责任心为宗旨。

第四条未在公司管理制度章法上签名者,不得列为公司正职员工。

第五条本公司对所有在职员工的升迁、加级、加薪及考核等,皆以该员工的平时表现与业绩为主要依据,包含员工的向心力,荣誉心,责任感等。

第二章人事制度

第一条新进人员经公司录用开始上班日起,前三个月为试用考核期,经试用合格者将转正,享有公司的一切待遇。

第二条考核期间业绩表现优良者,经主管核报后,可申请提前转正,但试用期不得低于两个月;若考核成绩太差,且无改进之意者,可予直接解聘。

第三条须办手续

1、填写员工岗位申请表

2、缴学历证明及身份证复印件一份,近照两张。

3、请领公司制度,并实施在职教育。

第四条新进人员自上班日起十五天内为新人培训期,若无故离职者,不得向公司申请任何薪资及费用。

第五条新人在考核试用期三个月内,领试用期基本工资,通过后再予调整薪资。

第六条未经主管许可,未经请假手续而擅自不上班者,视同旷职,一日扣三日,二日口六日,三日以上且无正当理由者予以开除。

第七条若因工作环境不适或因其他个人因素而想自行离职者:

1.试用期内提出辞职者,须提前15天以书面上报公司,否则以15天薪水相抵,补偿公司损失。

2.转正后提出辞职者,须提前一个月以书面上报公司,否则以一个月薪水相抵,补偿公司损失。

3.未经核准而自行离职者,自愿放弃上月薪资及任何工作奖金。

第七条员工办理任何请辞时,须先行提交“辞职报告”,经核准后,再填写“离职手续”方可到财务结算。口头呈报不予承认,不得生效。

第八条员工在自动离职或请辞期间内,因职务交接不清,或手续不全而导致公司资金及财物上有所损失,须负赔偿责任,公司将依法解决。

第九条离职员工之当月薪资,须在离职手续办理完毕后,凭主管及总经办签诉方可到财务部门结算。非当事者不得代领。

第十条已请辞员工在待退期间,若在公司表现恶劣或影响公司其他人员者,可予以直接开除。

第十一条离职员工交接重点:

1.个人职责所属资产列报表,清点移交予接管人员。

2.原服务客户各项余额,资料档案及后续服务重点移交。

3.个人所负责之各项本册移交。

4.呈报手中未完成的工作及其情况予接管人员。

注:员工办理离职手续完成后到离职前,若取消去意仍可继续恢复工作。

第十二条为不动摇团体士气,将“员工请辞”列为公司机密。已办理离职手续人员不可到处宣扬,或到处表态及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经查实一律立即开除,取消当月一切福利。

第十三条员工无论到职时间长短,表现优异者,可直接升级或跳级。员工表现极差者,须实施在职教育,仍不合格者予以辞退。

第十四条员工的裁减或增加,须以部门业绩表现而改善,淘汰劣质员工,保留优质员工。

第三章出勤管理制度

第一条公司实行两种工作时间:标准工作时间和不固定工作时间。公司职能人员实行每周五天(周一至周五)、每天8小时(早8:30——午12:00;午13:30——晚6:00)的标准工作时间制,若节假日较忙,部门负责人可根据情况安排加班,但原则上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8小时;客户服务部工作人员操作工人、勤务、保安及一线员工可采用相应灵活的工时制度。

第二条考勤工作由公司总经办统一管理,各部门负责具体实施。

第三条因公司业务及部门需要而必须加班者,不可借故拒绝,否则若因而影响公司运作者,扣个人考核成绩。

第四条员工因公司外出须向部门主管汇报,在一定时间内须回公司正常作息。私自外出未向主管报告,2小时以内扣薪半日,2小时以上以矿工论处。

第五条本公司正常上下班作息,迟到者十分钟以上者,每次罚款5元。

第六条公司设立全勤奖,每月兑现,全月无违反出勤规定并准时上下班者,可领全勤奖60元。

第七条员工出勤打卡属正常作息,凡无故不打卡者,按旷工计。

第八条出差公务等未执行打卡者,在回职24小时内,未经主管签名保证者,每次罚款5元。

第九条在职员工出勤作息状况,有任何异常现象时,即由主管负责记录于考勤卡上以供核查。

第四章请、休假制度

第一条公司全员请假必须事先申请,经批准后方可休假,并取消全勤奖。

第二条非有重大事故,事假每月不得超过二天。

第三条一般事假应于两天前请妥(急事经核准则例外),请假时必须填妥假单,由部门领导批准后交总经办审核存档。

第四条请假未准而私自休假者,以旷工论处,每旷一日扣除当日薪资外,另罚三日综合薪资,并取消全勤奖。

第五条公司上班时间内,非有重要事故,不得临时请假超过2小时以上,否则扣全日薪资。

第六条请任何祸假皆须职业医生开具证明,并在48小时内回报公司,否则以事假论处。若因伤重住院或卧床无法行动,2日内公司皆全薪付给,2日后暂停正薪部分,并留职备核,待正常上班后开始恢复正常。

第七条轻微病假可商请主管核准,唯需请人全权,以示负责。

第八条公司会议不定期举行,会前提前公告通知,全员参加。旷会按旷工论处,迟到按正常上班迟到条例处罚。

第九条员工享有国家规定的所有法定节假日及其他假日,细则如下:

1、带薪假期

元旦3天

春节7天

劳动节7天

国庆节7天

婚假3天(女23岁或以上,男25岁或以上结婚为10天),以南京政府规定为准。

丧假3天(包括配偶、子女、父母、配偶父母),

1天(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第一表亲)

产假90天(晚育增加15天,遇难产或剖腹产增加15天),以南京政府规定为准。

用产假的员工,须在预产期前二个月向总经办提出申请。

护理假3天(适用于试用期满的全职男员工),以南京政府标准为准。

护理假应以婴儿出生证为依据在孩子出生一个月内完成。

探亲假此假只适用于员工直系家属(父母、配偶或子女)分居两地,员工须在假期

前一个月向主管递交请假申请表。具体条款按国家及当地政府规定细则执行。享受探亲假的员工将不再享受当年年假。

哺乳假女员工产后一年内可向公司申请产后哺乳时间(每天一小时)。

2、年假

员工根据在公司服务年限的长短,享有10—20天带薪年假。

完成工作的年数

年假时间(工作日)

1—3年(含3年)

10个工作日

3—5年(含5年)

15个工作日

5年以上

在15个工作日基础上,每满1年增加1个工作日,累计不超过20个工作日

员工试用期满后,可以开始享受年休假,新员工第一年的年休假将按比例计算。员工的年休假视员工的工作时间长短而定。

员工如需使用年休假,须于一个月前填写申请单,遇特殊情况需事先得到人事经理同意。年休假应于当年12月31日前休完,辞职员工的年休假也将按此比例计算,公司对辞退员工未用完的年休假可以以薪资进行补偿。

第五章加班、调休管理制度

第一条本制度不适用于公司高级职员,其额外工时工作视作应尽义务。

第二条公司鼓励员工在每天8小时工作制内完成本职工作,不鼓励加班,如因个人问题故意拖延加班的,不算作加班。确因工作需要加班或值班,才予批准。

第三条为更好地培养员工做计划的好习惯,公司执行加班提前申请的制度,若未能提前填写加班申请并经领导批示的加班,其实际加班时间将视为无效。

第四条加班时间限制:每日不超过1小时,特殊情况每日不超过3小时,超过3小时者以3小时计,达8小时者按一天计;每月累计加班一般不应超过36小时。

第五条不安排女员工在怀孕期或哺乳未满1周岁婴儿期间加班。

第六条凡需加班者,均须填写加班记录表申请加班,经申请者上级领导批准后方能加班;加班完毕后填写加班记录情况,经有关主管验审后送人事部留存;每月总经办统计加班情况,在员工工资中支付加班费。

第七条加班费用计算

1、平日加班。平时加班为平时工资的1.5倍。

加班工资=平时工资(全勤)÷22÷8×1.5倍×加班时间

2、双休日加班。双休日加班为平时工资的2倍。

加班工资=平时工资(全勤)÷22÷8×2倍×加班时间

3、法定节日加班。法定节日加班为平时工资的3倍。

加班工资=平时工资(全勤)×3倍×加班时间

4、超过加班定额(每月36小时)部分,不支付加班费。值班津贴另行计算.

第八条加班员工可不领取加班费以调休代替,双休日加班按2倍时间调休,法定节假日加班按3倍时间调休。

第九条调休的员工均应填写申请,并经主管和人事部门同意审批;加班冲抵以半年为最小单位,即所有调休必须在半年内冲抵完,未冲抵部分以加班工资形式结算。

第十条特殊或紧急情况处置可突破加班时间限制和常规程序,但须事后补充有关手续。

第六章员工薪资与福利制度

为加强公司员工薪资收入管理,规范员工薪资收入分配办法,并激励公司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与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管理人员年薪制”与“普通员工月度考核薪资制”相结合的薪资制度。实施细则如下:

第一条管理人员年薪制

管理人员薪资的支付办法,即薪资以年为单位,依据管理人员所承担责任确定其年薪;每月薪资以年薪分摊12个月薪资后,按70%的比例发放(基薪);年终以业绩考核来确定效益薪资,将剩余30%的年薪按一定比例发放。具体内容包括:

1、年薪制适用人群:本公司管理人员,即公司总经理、总经理助理、各部门负责人。

2、年薪构成:年薪收入由基薪和年薪中效益薪资两部分构成。

3、年薪的确定:公司根据岗位要求、工作性质、责任大小、难易程度、风险大小,及工作基础、工作条件与环境等诸方面要求,根据公司具体情况定薪定级,核定年薪标准。

4、年薪中基薪的确定:年薪中的基薪按月发放,发放标准为年薪平均分摊为十二个月薪资后的70%,于每月10日发放,不参与绩效考核。即基薪=(年薪÷12)×70%。

5、年薪中效益薪资的确定:效益薪资依据前一年度绩效考核的结果和当年公司经营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绩效考核指数,将年薪中剩余的30%,按效益薪资于年底统一发放。即效益薪资=(年薪÷12)×70%×绩效考核指数。

6、绩效考核指数的确定:坚持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公司于年底设立管理人员年薪考核委员会,下达年度考核指标和进行考核、清算;考核指标明确、公开;坚持先考核后兑现的原则,享受年薪制管理人员的薪资在年终考核后予以兑现。

7、年薪中的效益薪资,发放时间定为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

8、管理人员年薪收入,按月平均计算,依法纳税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

第二条普通员工月度考核薪资制

普通员工薪资的支付办法,即以月为单位,依据员工所承担责任确定其月薪;将月薪的一部分按月发放(月基本薪);剩余月薪用于指标考核,月终以考核成绩来确定应得(月考核薪),月终连同月基本薪一并发放,不足扣罚额度的从第二月薪资中扣除。具体内容包括:

1、月度考核薪资适用人群:本公司普通员工,即上述年薪制适用人群以外的公司正式员工。

2、月薪的构成:月薪收入由月基本薪和月考核薪两部分构成。

3、月薪的确定:公司根据岗位要求、工作性质、难易程度、工作条件与环境等诸方面要求,并根据公司具体情况定薪定级,核定员工月薪标准。

4、月基本薪的确定:月薪中的月基本薪按月发放,发放标准以个人岗位、职责的不同来确定,于每月10日发放,不参与绩效考核。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5、月考核薪的确定:依据月度考核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考核指数,将月薪中的剩余部分,作为月考核薪与月基本薪一并发放。不足扣罚额度的从第二月薪资中扣除。

6、月度考核指数的确定:坚持严格的考核制度,各部门制定月度考核指标并进行考核,部门负责人于每月5日前对上月考核成绩进行清算,经总经办核实后方可生效;考核指标明确、公开;坚持先考核后兑现的原则。

7、普通员工月薪收入,依法纳税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

第三条试用期员工的薪资

1、处于试用期的员工,工资以月薪形式发放,根据级别、岗位、职责确定其标准月薪。

2、处于试用期的员工,其月薪同样参与其所在部门的月度考核,根据考核指数确定其实际月薪。即根据表现,实际月薪≦标准月薪。

3、试用期员工的月薪收入,依法纳税,但不办理各项社会保险。

第四条奖薪制度与员工福利

1、年度奖金。根据当年实际业绩,员工按比例享受第13个月工资,第13个月工资随同当年第12个月工资一起发放。

2、保险。当员工被公司正式录用后,公司即按国家有关规定为每位员工缴纳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险。

3、工伤。员工因工负伤,经劳动管理和鉴定部门认定为工伤的,公司将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负担必要的医疗费用和负伤期间的工资。公司对员工的工伤处理,将遵照工作所在城市的国家有关规定。

4、误餐费。公司为全员提供五元/工作日的误餐补贴,全员均应享用。

5、制服。根据季节不同,公司免费为员工提供制服,但必须自备皮鞋。同时员工须自己保管和清洗制服。离职时应悉数归还。

6、生日。在你的生日这一天,公司会为你送上一份蛋糕以示庆祝。

7、员工同乐、联谊活动。你有机会参加由公司组织的各项员工活动。

8、年假。转正满一年以上之员工,公司给予带薪年假。

9、荣誉假。给予表现优良员工,可视具体情况予以一定时间的带薪荣誉假。

10、无论一般员工还是主管,凡有任何违反本公司章程制度中各项条例及要求时,公司有权停止或取消各项福利。

第七章服务规章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第一条不得于上班时间内在工作场所吃零食,做与正常工作上无关的事。

第二条正常上班时,务请随时佩带工作证,未带公司工作证者除罚款20元/次外,不得进入公司内所有场所。

第三条上班时必须穿戴好工作服,严禁便装上岗。制服必须保持整洁。

第四条员工随时保持亲切自然的笑容,在公司所属范围内遇有陌生人,无论认识与否,皆应点头问好,保持礼貌。

第五条对外来访客,来宾或消费客人皆应以引领观看或安请入座,并以茶水招待,并立刻替其做最好的服务。

第六条使用电话时,语言尽量简短,禁止电话聊私话。在工作繁忙时,暂勿接听亲朋好友的私人电话。

第七条工作时间内,员工彼此间不得大声嬉笑或吵闹及其他有失仪态行为。

第八条公司各部门皆有权责划分,员工坚持自己岗位,并毫无条件的支援其他部门。

第九条公司实行“个人责任制”,在部门资产列报,部门环境整洁,部门业务业绩等,皆由个人负责到底,决不推诿。

第十条公司内部一切讯息,资料,档案,记录等,一律保密,不得外借或携带出公司。凡公司的所有资料以及商业秘密,一律不得外泄。非经公司负责人同意时,不得私自转借、占有、拷贝及携出公司等,否则将予以提出诉讼及要求赔偿。

备注:凡违反上述各项条例者,主管可直接进行处分,并报总经办备案作为月度/年度考核依据。

第八章奖惩制度

第一条为严明纪律,奖惩分明,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率,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全体员工。

第三条对员工的奖惩实行精神鼓励和思想教育为主、经济奖惩为辅的原则。

第四条本公司设立如下奖励方法,酌情使用:

1.通告表扬;

2.奖金奖励;

3.晋升提级;

第五条有下列表现的员工应给予通告表扬:

1.品德端正,工作努力;

2.维护公司利益,为公司争得荣誉,防止或挽救事故与经济损失有功;

3.一贯忠于职守,积极负责,廉洁奉公;

4.有其他功绩,足为其他员工楷模。

第六条有以下表现的员工应给予奖金奖励:

1.思想进步,文明礼貌,团结互助,事迹突出;

2.完成计划指标,经济效益良好;

3.向公司提出合理化建设,为公司采纳;

4.维护财经纪律,抵制歪风邪气,事迹突出;

5.节约资金,节俭费用,事迹突出;

6.领导有方,带领员工良好完成各项任务;

7.其他对公司作出贡献,董事会或总经理认为应当给予奖励的。

备注:有以上表现,公司认为符合晋级条件的予以晋级奖励。

第七条奖励程序如下:

1.员工推荐、本人自荐或部门提名;

2.部门负责人会同总经办审核;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3.董事会或总经理批准。

第八条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以以下处罚:

1.警告;

2.记过;

3.降级;

4.辞退;

第九条员工有以下行为给以警告处分:

1.在工作时间聊天、嬉戏或从事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2.工作时间内擅离工作岗位者或无故迟到、早退、旷工;

3.因过失以致发生工作错误情节轻微者;

4.妨害现场工作秩序或违反安全卫生工作守则;

5.无故不参加公司安排的培训课程;

6.初次不遵守主管人员指挥;

7.浪费公物情节轻微;

8.检查或监督人员未认真履行职责;

9.遗失员工证及未按要求穿戴整洁工作服和佩戴厂牌;

第十条员工有以下行为者,给予记过处分:

1.对上级指示或有期限之命令,未申报正当理由而未如期完成或处理不当;

2.因疏忽导致机器设备或物品材料遭受伤害或伤及他人;

3.在工作场所喧哗、嬉戏、吵闹妨害他人工作;

4.未经许可擅带外人入办公区域参观;

5.在禁烟区吸烟者;

6.投机取巧,隐瞒蒙蔽,谋取非分利益;

7.对同仁恶意攻击或诬告、伪证而制造事端;

8.在工作时间内擅离工作岗位,躺卧、睡觉者。

9.涂改考勤卡,代替他人打卡或接受他人打卡。

第十一条员工有以下行为者,给予降级处分:

1.违反国家法规、法律、政策和公司规章制度,造成经济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2.违反劳动纪律、经常迟到、早退、旷工、消极怠工,没完成生产任务或工作任务的;

3.擅离职守,导致事故,使公司蒙受重大损失;

4.泄漏生产或业务上机密;

5.违反公司规定带进出物品;

6.遗失经管之重要文件、机件、物件或工具;

7.撕毁公文或公共文件;

8.擅自变更工作方法致使公司蒙受重大损失;

9.拒绝听从主管人员合理指挥监督;

10.违反安全规定措施致公司蒙受重大不利;

11.造谣生事,散播谣言致公司蒙受重大不利;

第十二条员工有以下行为者,给以辞退处分:

1.偷窃同事或公有财物;

2.于受聘时虚报资料,使本公司误信而遭受损害;

3.对上级或同事实施暴行或有重大侮辱之行为;

4.违反劳动合同或工作规则情节严重;

5.蓄意损坏公司或他人财物;

6.故意泄漏技术、营业之秘密,致使公司蒙受损害;

7.不服从工作安排和调动、指挥,或无理取闹,影响生产秩序、工作秩序的;

8.拒不执行董事会决议及总经理或部门领导决定,干扰工作的;

9.工作不负责任,损坏设备、工具、浪费原材料、能源,造成经济损失的;

10.玩忽职守,违章操作或违章指挥,造成事故或经济损失的;

11.滥用职权,违反财经纪律,挥霍浪费公司资才,损公肥私,造成经济损失的;

12.财务人员不坚持财经制度,丧失原则,造成经济损失的;

13.贪污、盗窃、行贿受贿、敲诈勒索、、流氓、斗殴,尚未达到刑事处罚的;

14.挑动是非,破坏团结,损害他人名誉或领导威信,影响恶劣的;

15.泄露公司秘密,把公司客户介绍给他人或向客户索取回扣介绍费的;

16.散布谣言,损害公司声誉或影响股价稳定的;

17.利用职权对员工打击报复或包庇员工违法乱纪行为的;

18.无正当理由累计旷工三日,在外从事同类产品职业或在假期在外另谋职业;

19.组织、煽动怠工,或采取不正当手段要挟领导,严惩扰乱公司秩序;

20.在禁烟区内吸烟或引火,在工作中酗酒滋事妨害生产秩序;

21.经常违反公司规定屡教不改;

22.依合同约定调派工作,无故拒绝接受;

23.因行为不当,公司无法再对其信任;

24.其他重大过失或不当行为,导致严重后果;

第十三条员工有上述行为,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提交司法部门依法处理;员工有上述行为造成公司经济损失的,责任人除按上条规定承担相应责任外,需赔偿公司损失。

第十四条总经办接到报告、检举、揭发,立即报经总经理批准后进行调查处理。调查完毕,总经办提出《处理意见书》呈报总经理批准,交有关部门执行并通知受处分人。

第十五条给予员工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应当慎重决定。必须弄清事实,取得证据,经过一定会议讨论,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并允许受处分人进行申辩。

第十六条调查、审批员工处分的时间,从证实员工犯错误之日起,开除处分不得超过2个月,其他处分不得超过1个月。

公司制度范文篇2

一、使用材料规格必须符合标准,且必须指定产地:石料(淮北),黄沙(淮滨),水泥(徐州),石灰(淮北二级以上),严禁使用劣质材料如龙山和蒙城小涧山石料等。

二、各工程必须做到技术员不收方,收方员不开票,开票员不量方,工地不付款制度。

三、公司所用主要材料每月10日、20日、30日汇总上报公司工程部,过期不报不予计量。

四、公司工程部将按批量和规定预算对公司所进材料进行验量和验质,若发现所用材料质量不符合标准,除责令返工且将不合格材料清除出场外,还将处以原不合格材料款的二分之一的罚款。

五、公司必须做好各种材料的储存、堆放、保管和安全防护措施。

《筑养路机械管理规定》(试行)

一、施工单位须用筑养路机械时,由施工单位申报所用机械设备的规格、型号、数量报主管副总经理审批后统一调配。施工单位应配备专职机械安全员,负责对机械设备使用、保养、维修的管理。工程结束后由所用单位对机械设备修复后交回公司。

二、各种机械设备都要配备专人操作,并负责所用机械的日常管理及保养。对新购机械设备由机械安全员负责按机械设备技术要求进行初次保养。初次保养后由各操作员按所使用机械的技术保养规定严格定期进行日常保养、一级保养、二级保养。确保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保持良好。

三、操作员应认真填写机械使用记录,内容要清楚、真实。每月的使用记录要在次月的5号由机械安全员负责集中统一上报养护班,不得拖延不报,否则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

四、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小修由施工单位统一管理,中修以上的维修要填写申报单上报公司,经主管领导批准后维修。

五、全年安全无任何责任事故的操作员公司将给予表扬、奖励。对发生机械事故的操作员由公司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及责任认定。属于交通事故的由交警部门认定。操作员除按责任认定承担相应经济赔偿责任外,视情节给予政纪处分。处理情况分为以下四种:

⑴操作员对机械事故不负责任的,不赔偿;

⑵操作员对机械事故负次要责任的,赔偿事故费用额的10%;

⑶操作员对机械事故负主要责任的,赔偿事故费用额的20%;

⑷操作员对机械事故负全部责任的,赔偿事故费用额的25%。

六、对于交通事故,按车辆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七、机械设备用油,按工程量、使用记录和定额核油,油料供应由公司核定的加油站统一供应,由各施工单位负责管理。

养护工作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公路养护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二、负责编制公司养护工作计划、协调解决计划执行中发生的问题。

三、负责小修保养、中修、大修等养护工程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确保工程按计划进行。

四、负责包括交通情况调查、生产情况统计、路况登记、养护工程验收、路况质量检查评定、道班基层管理、安全生产等养护技术管理工作,确保养护工作顺利进行。

五、负责养护工作的检查、总结和奖惩工作。

六、负责公路绿化的规划、实施和管理工作。

七、负责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应用工作,确保养护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公路养护工作效益。

八、负责完成上级部门交付的其他养护工作任务。

公路养护工程师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公路养护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二、每年第四季度末编出下一年的公路养路计划,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积极组织实施。

三、经常深入大修、中修工地指导工程施工,做好工程质量自检,确保工程保质保量完成。

四、经常深入道班,检查验收上一个月小修保养工程的质量和数量,以及道班养护统计、交通量调查、安全生产等基层管理工作,做好养护工作总结,同时下达下一个月的公路养护任务,使公路养护经常化、制度化,以确保本公司管养公路的安全畅通。

五、搞好公司养护公路每季的自查,积极参加并做好全市和全省的公路互查。

六、搞好公路绿化的规划、实施和管理工作。

七、搞好道班工人的技术培训,提高道班工人技术水平。

八、积极引进公路养护新技术,确保公路养护质量不断提高。

机料管理员工作职责

一、认真贯彻执行《安徽省公路筑养路机械管理制度》和上级颁发的各项管理制度。

二、负责筑路材料的采购供应工作。

三、负责材料领发工作。

四、负责安全生产及机务人员的思想工作和业务培训。

五、抓好筑养路机械的管、用、养、修、供五项基本内容。

六、积极开展劳动竞赛活动。

七、认真搞好战备器材的管理和使用。

统计人员职责

一、在公司领导的重视下,负责本公司的统计业务工作、热爱统计工作、当好领导的参谋。

二、及时正确的填写、汇总、上报各种公路养护统计报表。

三、搜集公路养护统计资料,并对统计资料做出统计分析。

四、检查养护班统计工作,及时纠正养护班统计图表的差错。

五、努力学习统计知识,提高自己的统计业务水平。

公路工程安全生产制度

一、各工程项目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兼职安全员,工程部做到制度上墙,内容上墙。经检查无内容和安全员,对工程部处罚500元。

二、各项目部定于每月25日为安全生产例会日,各项目部必须制定例会制度、会议记录,并做定期检查记录,记录要真实。无此项内容每次处罚300元。

三、施工现场必须按规范安装相关安全标志(标准见附图),并尽量将现场隔离,若发现标志残缺不全、不规范,违者每次处罚养护班300元。

四、施工人员(包括正式工与临时工)作业期间必须按规定穿戴标志服和防护用品,经检查施工人员有不穿戴或穿戴不全者,每次处罚养护班200元。

五、所有施工机具安全生产管理按《筑养路机械管理规定》执行,如有违反者每次处罚200元。

六、各项目部必须无条件接受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桥梁养护工程师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公路养护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

二、组织实施年内计划中本县(市、区)桥梁(涵洞)的大修、中修、小修工程。

三、经常深入桥梁(涵洞)施工工地,指导桥梁(涵洞)施工,确保桥梁(涵洞)施工保质保量完成。

四、经常深入道班,检查道班对桥梁经常性检查的资料,指导道工进行桥梁经常性检查。

五、及时检查道班在桥梁(涵洞)经常性检查中发现并上报的险桥、险涵,并拿出维修方案,及时上报公司。

公司制度范文篇3

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监督不力是一个极其突出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公司经营管理层视其“不存在”,而监事会也从未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我国上市公司的监事会制度应考虑借鉴英美公司法的独立董事制度,设立独立监事,并对监事会的权力进行重构,以加强对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监督。

由于传统和体制上的原因,我国上市公司的监事会一直未能有效地承担起监督董事会的责任,导致上市公司严重缺乏监督,像红光实业、琼民源、大庆联谊等触目惊心的案子频频发生。为了加强上市公司的内部监督,我国有关部门开始关注英美公司法上的独立董事制度,如中国证监会在《关于进一步促进境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和深化改革的意见》中就要求到境外上市的公司设立独立董事,以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的监督。但在我国现行公司监督框架下,是否有必要再引入另一种内部监督机制?如果确有必要,这两种监督的权限应如何划分,人员配置、选任又如何,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否则,很有可能形成“大家都能管,却没人管”的现象。因此,本文拟就外部董事(主要是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制度作一评价,以寻求在我国建立一种良好的公司内部监督机制。

英美公司法的独立董事制度分析

基于不同的法律理念,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公司监督机制。英美公司一般是单层制的监督机制。在这种制度下,全体股东组成股东会,股东会选任公司董事,全体公司董事组成董事会,董事会根据公司章程以及股东会决议,负责公司业务的执行。在公司制度确立之初,英美公司法一直强调股东会的监督,20世纪以来,现代公司的巨型化导致股权的高度分散化,股东高度流动而缺乏固有密切联系,股东或股东会无法真正做到对公司业务经营实施统一有效的控制。现代商事交易的迅速性、确定性,也客观上要求公司的经营决策必须面对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市场,迅速、灵活地作出反应,这也使股东的监督动机和行为常常处于激励或约束的两难境地。这种客观现实使英美公司由股东会中心主义过渡到董事会中心主义,董事会的权力日益扩张,为了对董事会的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以保护股东或债权人的利益,英美公司法逐渐形成了一种董事会内部的监督机制,即独立董事(OutsideDirectors)的监督。

一、独立董事的作用

英美国家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结构一般有内部董事(InsideDirectors)和外部董事(OutsideDirectors)之分。内部董事是公司经营管理人员的董事,而外部董事则是指公司董事中未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董事。内部董事是经营管理人员,是受监督的,而与内部董事有这样或那样关系的外部董事有可能存有偏见,故只有那些具有独立地位的无利害关系的外部董事才真正能在董事会上担负起监督职责。这类董事实际上是我们所称的独立董事。对于独立董事的含义,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美国法学所将其界定为与公司没有“主要关系”(SignificantRelationship)的董事,同时对“重要关系”作了相应的界定。

在美国,公司法主要依靠外部董事对管理层的谨慎进行公正审查,虽然成文法并不要求董事会应有一定比例的外部董事参加,也并没有要求外部董事监督公司经营行为,但是公司法和判例鼓励董事会有外部董事参加。法律通常认为一项利益冲突合法的途径就是将利益冲突交易信息公开给董事会,并得到大多数无利益董事的批准,即使这样的董事不足法定人数也有效。因而,目前许多公司董事会均有一定数量的外部董事参加,如英特尔公司董事治理重大事项指引中明确认为,独立董事应占据董事会的多数。通用汽车公司(GM)的董事局认为GM董事局成员大部分应当是独立董事,并下设审计委员会、股市委员会、董事事务委员会、财政委员会、奖励和报酬委员会和公共政策委员会,除财政委员会外其他委员会都由独立董事组成。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大陆法系国家的日本,在日本公司治理论坛报告摘要中指出,董事的一半应来自管理层外部。我国沪深证券交易所的多家上市公司也聘请了独立董事,如白云山、创智科技、小天鹅等。

二、对英美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评价

由于英美公司机构中不存在独立的监督机构,因而公司的内部监督主要是靠董事会中的独立董事来完成。首先独立董事能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建议,对董事会的决策提供参考意见,能够为公司提供知识、信息,因而可提高公司的社会形象;其次,独立董事由于具有独立性,能客观地监督公司的业务,对公司的管理可以不顾情面地提出问题和尖锐的批评,从而也避免了内部董事“自已为自己的考卷打分”的现象。另外,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促使独立董事在更换管理人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无能的管理人员是一种威慑。

尽管独立董事制度在英美公司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对公司董事会负有监督和管理双重职责的现象也争议不断,对董事会内部监督制度进行改革的呼声不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外部董事的选任多为公司主要经营管理人员的好友。因此,一般公司的董事会,为公司主要经营管理人员所控制,要公司董事会能适时反对公司主要经营管理人员所提出的不良公司策略,几无可能;其次,由于公司的经理人员执行的日常管理业务,公司董事会中的董事大多靠其提供的信息,况且独立董事参与公司的时间有限,因而独立董事(也包括内部董事)往往信息不充分,难以作出独立且最佳的判断,不能实施有效监督。有学者也指出由于实践中对外部董事的选任存在问题,以及对外部董事并没有一个有效的激励其进行监督的措施,外部董事并不能有效地扮演公司监督的角色,实际的公司监督系于各个外在监督机制,如股东衍生诉讼,股东证券诉讼、强制信息公开制度、公司购并、机构投资者等。

鉴于以上缺陷,英美公司法也开始不断在单层制框架下改革董事会制度,其目标均集中在如何加强董事会的监督职能和充分体现投资者最大利益上。如在OECD《公司治理原则》的注释中认为,“在指导公司战略的同时,董事会主要负责监督管理公司业绩,使股东得到足够的回报,同时也防止利益冲突,平衡对公司的各种要求。”可见,英美公司法实践中也一直努力建立一套独立而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

大陆法系公司的内部监督机制评析

在大陆法系国家(地区)的上市公司中,公司机关采用双层制,即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分别执掌意思决定权、业务执行权及监督权。其监控架构基本是股东大会、股东个体及监事大会(或监察人、审计员)三层内部监控。股东大会或股东个人在发挥所有者功效时,可对董事的不当行为进行监督或行使违法救济权。但是由于股东大会是非常设机构,股东个体势单力薄且个体监控董事或董事会耗费成本太大,搭便车者亦难免存在,尤其是集团诉讼或代表诉讼机制的不健全,导致股东大会及股东个体对董事、董事会的制衡、监控力量的功效甚微,难以直接与董事会强大的行政力量和具备的其他优势相匹敌。于是股东大会或股东个体就让渡一些监督权力,从而形成了大陆法系国家公司的专门的内部监督机制——监事和监事会制度。

大陆法系公司的内部监督机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法律没有对大股东控制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可能性作出反映。其次是对监事会成员的资格要求不严格,不十分强调成员的独立性。对监事和董事间存在可能导致利益冲突的亲属或姻亲关系没有规制(澳门除外)。再者是没有一个评估监事业绩的机制。最后,多数国家(地区)公司法对交叉任职的监事未作规定。另外,监事的任职须依赖董事的现实也阻碍了监事行使监督权。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各国(地区)公司的内部监督的有效性,在我国尤为明显。因此,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完善,理论界和实践界极为关注。这种完善多集中在强化监事独立性和强化监督权方面。如台湾学者刘连煜主张设立监察人会,而由监察人会负责选任及解聘公司董事宜。日本则设立外部监察人制度。有的则借鉴英美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如中国大陆证监会则鼓励上市公司董事会有独立董事参加。台湾学者余雪明也主张引入独立董事制度。

与大陆法系国家相似,英美国家也一直试图加强公司监督机构或人员的独立性,并进而强化监督权。如对董事“独立性”的严格界定和特殊权力的授予,以及提出引入“二层制”公司机关构造的主张,都反映了与大陆法系国家的不谋而合之处。这说明两种监督机制之间已经开始了相互观察,相互借鉴,双方都试图吸收对方的优点,以改革自已的制度。这种思路无疑值得我国公司法参考和循行。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制度现状及重构思路

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现状

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监督不力是一个极其突出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公司经营管理层视其“不存在”。而监事会也从未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许多本能够防止的事情却频频发生,如红光、琼民源、大庆联谊案件,暴露了上市公司缺乏监督的严重问题。具体而言,导致监督不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体制上的原因。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的主要出资者仍为国家或国有法人企业,股东选出的监事多为国有资产或国有法人资产的代表,而这些监事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效益缺乏一种内在的深切关注。在公司经营管理人员的任命上,行政干预严重,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仍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决策、劳动人事、工资分配等仍由上级直接干预,或者出现“无所有人控制”的内部人控制状态,即企业内部的国有股代表仅是形式,或干脆由原厂长经理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集于一身,使决策、执行、监督职能合一,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另外,旧体制下的“旧三会”(职代会、工会、党委会)和新体制下的“新三会”(董事会、股东会、党委会)并存,二者之间的关系得不到很好的协调,或者“新三会”在“旧三会”的影响下,无法发挥现代公司制度下的职能。

二是监事会和监事会缺乏必要的独立性。首先是监事与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大多来自同一单位,仍残存一种上下级关系,如职工监事,党委书记监事等,大胆的监督仅可能使其失去监事资格,还会使其在原单位的利益遭受损害。其次是实践中监事会成员的选任依赖于董事,得不到董事支持的人员很难当选监事。再次是监事会成员的利益冲突。在我国,监事会有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股东和职工的利益往往是不一致的,股东要求公司利益,而职工大多关心自身利益,这种冲突使监事会较难发挥其职能。最后是监事会在组织上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监事的任职均为兼职,无自己的常设办事机构,监事会的日常监督职能根本无法正常发挥,监事会不得不听命于董事会或董事长的安排。经常会出现董事会或经理责成监事会抓紧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的怪现象。总之,监事会行使监察权所必须支付的费用,在实践中受制于经营管理人员,这也严重影响了董事行使职权的独立性。

三是监事会或监事职权不全。我国的监事制度实际上是一个“跛脚鸭子”制度。法律只给了监事会和监事“说”的权力,而没告诉其怎么“行动”。如监事会可以对董事、经理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请求纠正,也有召集临时股东大会的提议权,但是有关人员拒不纠正,拒不召开怎么办?这样的权力残缺可以举出很多。只有假定和处理,而无制裁的法律规范永远不会发挥作用。

四是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信息不对称。实践中,公司的经营信息掌握在董事会和经理人员手中,监事会完全依靠经营管理层提供的信息进行监督或根本得不到应有的信息而无法监督。另外监事会成员的自身素质也影响其信息的获得,监事身分一般为股东、职工、党委成员,大多无经营管理经验,也无法律、财务等知识,能力的欠缺会导致信息获得的欠缺。

五是监事会成员缺乏必要的激励和约束措施。我国上市公司普遍缺乏一种对监事业绩的评估体系,更没有一种对监事监督权的激励措施。“监”与“不监”并无多大区别。另外,监事在观念上也缺乏一种监督的概念。

二、内部监督机制的重构思路

对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改革,目前最为集中的意见是引入英美国家的独立董事制度。笔者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在法律上引入这样一种制度,理由有如下几点:一是公司法理念不同,英美公司法在基本理念上强调股东自治,公司管理人员的权力制约,均由股东或股东会基于私权自治来考虑,无须法律强行规定,因而英美成文法实际上也并没要求董事会必须有独立董事参加。而大陆法系公司则接受了三权分立的理念,试图从法定权力的分配上来解决权力的制衡问题,并且公司法理念上对资本和劳力同等视之,一般都强调员工的参与。故设立了专门的监督机构。专门监督机构的设置实际要比英美的单层制下的监督要有力,之所以我国的公司内部监督不力,不在于公司机关设置的错误,而在于我们没严格依照专门监管机构的理念去界定其具体制度,也没严格去行使监督权。不改变这种现状和观念,再好的制度也不会起作用。二是英美公司法不存在独立的内部监督机构,但公司经营管理层仍得到了有效的监督,其主要原因其实并不完全在于“独立董事”的存在,而在于其完善而发达的外部监督机制,如强制的信息公开制度、股东衍生诉讼、股东证券诉讼、证券交易所的自律规则、公司并购、机构投资者以及对股东诉讼极为有利的风险诉讼机制等等。而这些在我国都极为欠缺,因而有必要维持“双层制”下的专门的内部监督机构。三是重新引入一种监督机制,还存在着公司监督权力资源如何分配,如何协调的问题。这在实践上理论上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否则,根据我国大量的经验教训,很可能再导致多人监督,实际上等于无人监督的现象或者多人监督,而阻碍公司经营管理层决策效率的问题。因此,在法律上引入英美独立董事制度并非明智之举,也无太大必要。公司董事会是否有独立董事参与,由公司和股东自己决定,惟有在我国现行监事会制度框架下,吸收独立董事制度的优点才是正确的思路。这样可避免资源的浪费,也可以增加监督效率。

根据以上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构重构思路无疑应是在现有框架下的完善。其目标是增强监督制度的独立性和加强监督力度。在依据目标设计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制度时必须考虑一些基本的原则或指导思想,即无论怎么变革,均须维护这些原则。根据公司法的基本理论,并参考OECD《公司治理结构的原则》,笔者认为这些基本原则首先是以维护股东和公司利益目标。股东是最终的所有者,上市公司存在的原因就是为了实现股东利益,因此,在监督中应体现股东的利益,并且保证所有股东都能得到平等对待。由于公司与股东利益并非始终一致,所以监督制度应能对这两者的利益冲突作出协调。其次是监督制度应激励和约束并重。我们不能在重构监督制度时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从缺乏约束走向严格约束,使经济管理层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最终影响股东和公司的利益。

上市公司内部监督制度的重构

对上市公司内部监督制度的重构,应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整体考虑,可以对股东会、董事会的权力重新划分,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监事会成员人数

监事会人数应保持一定数量,这是监督机制发挥效力的前提,我国仍可延用现行法规的规定,即其成员不得于三人。同时可借鉴德国公司法的做法,即以公司规模大小来决定监事会成员的人数,以保证监事会有必要的人力去实行监督。

二、监事会成员组成

由于我国的现实情况,股东和职工代表参与监事会的现实无法改变。但是我国可以吸收独立董事制度的思想,即在法律上建立独立监事制度。这点在日本和(外部监察人)澳门特区行政区(独立监事)已有了成功的经验。为加强监事会的有效监督,独立监事在监事会的比例应占半数以上。另外,为了贯彻股东待遇平等的原则,保护少数股东的利益,监事会应有少数股东代表参加,以平衡各方利益。

三、监事会成员

监事会的职工代表仍可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股东代表的选举可以借鉴日本、台湾地区的方法,即采用累积投票制,以保证少数派股东有机会参与监事会。关于监事的资格问题,现行公司法的规定可予以维持,但应对独立监事的资格作出明确的界定。独立监事的资格可参考美国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以及台湾、澳门的有关做法。具体而言,独立监事不能与公司董事、经理有“重要关系”。即其一不应是公司的雇员或前雇员,亦不得为公司股东;其二不应是上述人员配偶、三代以内的血亲或姻亲;其三不应与公司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超过一定数额的交易关系(这个数额可由公司章程规定);其四不应是为公司服务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证券咨询机构的职员;其五独立监事应有至少三年从事商事、法律或财务的工作经验。

上市公司监事会的独立监事必须由股东会选举,不得由董事会任命。为保证独立监事的监督,独立监事应占监事会成员的半数以上。独立监事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满三年后,独立监事可以继续作为监事留任,但失去其独立监事资格。为防止监事与董事相处日久,感情日厚,致使监督不力,我国也可考虑监事任期短于董事或长于董事。

独立监事除享有普通监事的职权外,还应有独立的特殊权力,这些权力应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董事会必须有独立监事列席。且独立监事有权对公司的经营、决策以及职工工资、福利、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劳动保险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提出建议或发表意见,董事会必须如实记入董事会会议记录中,如不同意,则需说明理由并应在会议记录中载明,但独立监事不享有董事会会议的表决权。二是公司的利益冲突交易必须向监事会公开,并得到多数独立监事的批准。三是董事、经理的报酬应当由独立监事来决定。四是独立监事有权批准对董事因遭到指控而付出的费用给予补偿。五是独立监事可单独行使监事会的职权,但召集临时股东须有至少两个独立监事同意。

四、监事会职权的改革

我国现行公司法规定了监事会的职权,但这些规定过于泛泛,也有点残缺不全,也就是说告诉了监事会可以行使的职权,但没告诉监事会怎么用。在职权的重构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扩大检查公司财务的权力,即监事会可以随时检查或调查公司业务及财务状况,查核帐簿文件,并可以要求董事会、经理提出报告。(2)赋予通知纠正权,对于董事、经理执行职务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的行为,或者其行为损害公司利益时监事会和监事有权制止,并要求予以改正。监事会有义务向董事会、股东会作出书面情况说明。(3)赋予监事会的股东大会特别召集权,监事会有权提议召开股东大会,董事必须立即召开,不得延迟。董事会怠于召开时,监事会可以行使特别召集权,并由监事会主席(召集人)担任会议主席。(4)赋予监事会核对权,监事会对董事会提交给股东的各种表册,应进行核对,并将调查情况向股东大会报告。(5)赋予监事会对董事的任免权。鉴于股东大会对董事的任免机制无法在以董事会为中心的现代公司中有效行使,股东大会可以将此权力让渡给监事会,以加强对董事的监督。即监事会有权对董事进行任免,但必须向股东大会提出报告。(6)增加监事会设置下设委员会的权力,即监事会可以根据监督情况设置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任命委员会或专门委员会。但委员会成员大多数应为独立监事。各类委员会成员也可以是临时聘任的律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人士,其发生的费用由公司负担。(7)延长监事会监督的时间长度,我国的上市公司在设立过程中的违规现象已成了公开的秘密,问题相当严重。如红光实业、大庆联谊等上市公司,无不是在设立时便出现了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因而有必要将公司成立后设置的监事会的监督权,延伸至公司设立整个过程。如规定监事会可以在公司成立之后设立专门委员会,对公司设立过程进行专门监督,并有义务向股东会提出报告,说明调查情况及处理意见。(8)赋予公司代表权,上市公司原应由董事长对外代表公司,但在特定情况下,监事会亦应有权代表公司,如公司与董事间的诉讼,除股东大会有权另选公司诉讼代表人或法律另有规定外,可由监事会代表公司起诉或应诉。另外,监事会也可代表公司委托律师、会计师,也可代表公司与董事交涉;参酌我国台湾地区的作法,也可应少数股东权股东的请求为公司对董事的诉讼。

五、完善监事的义务和责任

公司制度范文篇4

一位企业家说:公司的发展,公司资本是基本保证0,这是理所当然的由衷之言。然而,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组织大规模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组织形式。现代意义上的公司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公司是从集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聚集资本是公司最基本的功能。只有公司在形成资本规模后,组织大规模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才有现实可能性。从宏观上着眼看公司资本,资本的意义就在于它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马克思说过: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通过股份公司转瞬间就把这件事情完成了。0¹现时,我国发展现代公司企业制度,是国家奉行改革开放方针的必然。公司必须拥有资本,公司资本是现代意义公司生存发展的条件,是公司对外交往营利的物质前提,是公司市场信誉的物质基础,是股东实现自益、共益权和债权人唯一的财产担保。没有公司资本,现代企业制度的运行机制,经营管理,发展商品经济,这一切都是无从说起的。

公司资本在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6中具有极其显要的法律地位,公司法依据公司资本必须注册登记,资本必须真实,资本必须依法确定,资本的增、减必须依法定程序处置办理等基本规则,规范了严格的公司资本制度,对于危害资本制度的违法行为,设制了民事、经济、行政和刑事罚则的法律责任体系,严重侵犯公司资本制度的行为,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新刑法以具体的条文设制了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抽逃出资行为的罪与刑,为维护公司资本制度提供了刑法保障。本文拟在刑事法律规范领域,对严重危害公司资本制度的虚报注册资本罪,虚假出资罪,抽逃出资罪加以具体讨论。根据新刑法第158条的规定,申请公司登记的个人或单位,使用虚假证明文件或采取其他欺诈手段虚报注册资本,欺骗公司登记主管部门,取得公司登记,虚报注册资本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构成虚报注册资本罪。本罪的主要构成条件有如下几个方面:1.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使用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虚报了注册资本,欺骗登记主管部门,取得公司登记的行为,且虚报注册资本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具有其他严重情节。以下具体予以介述:¥行为人虚报了注册资本。这是实质性的罪质条件。依据5公司法6的规定,登记设立公司必须具备符合公司法规定的注册资本的条件。公司章程必须载明注册资本。我国5公司法6实行严格的确定资本制,将注册资本额规定为实缴额,注册资本就是股东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股东实际缴纳的出资总额或实收股本总额。5公司法6第23条对有限责任公司按不同的经营范围,分别规定了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以生产经营为主的和以商业批发为主的不得低于50万元,以商业零售为主的不得低于30万元,科技开发、咨询、服务性的不得低于10万元。特定行业的有限公司需高于以上最低限额的,由法律、行政法另行规定。第78条对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规定为1000万元,需高于1000万元的,由法律、行政法另行规定。行为人实际无资本而申报有资本,或者在不具有法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而作出高于实缴资本的虚假申报,都是虚报注册资本的行为表现。¦为虚报注册资本,行为人实施了使用虚假证明文件或其他欺诈手段。根据5公司法6的有关规定,股东全部缴纳出资后,或发行股份的股款缴足后,必须经法定验资机构验资并出具证明文件;以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出资的,须经资产评估机构评估并出具证明文件。所谓虚假证明文件,即指伪造或虚构验资、验证、评估等有关的文书、文字材料。虚假证明文件的来源,有的是行为人伪造、虚构的,有的是行为人的串通,由有关机构提供的,有的是有关机构出具真实的证明文件,行为人进行涂改、变造的。所谓其他欺诈手段,是指使用虚假证明文件以外的方法并且与虚报注册资本有关,例如,隐瞒真象骗用无支配权的资金进行虚报。行为人使用虚假证明文件或采取其他欺诈手段,是为了虚报注册资本,如果与虚报注册资本无关,则不构成本罪。§行为人实施的前述欺诈行为所针对的欺骗对象是公司登记主管部门,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并且取得了公司登记。取得公司登记,是指经工商管理部门核准并发给5企业法人营业执照6。如果使用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用其他诈欺手段,虚报注册资本,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觉而未受骗,或者用以去欺骗他人,签订经济合同,诈骗钱财,或者用以进行招摇撞骗,均不构成本罪。

¨客观上具有虚报注册资本数额巨大,或者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这是构成本罪定罪的三种情节,在具体客观行为中同时具有三种情节或其中两种情节,或仅具有其中的一种,都可以定罪。某地人民法院在新刑法生效后审理了一例虚报注册资本罪案:1995年3月,吴@申办一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先骗取农业银行某营业所出具的该公司帐户余额560余万元的虚假资信证明,并凭此进行了验资后,在工商局取得登记,1996年吴@分别与5个施工单位签订了建筑安装工程合同,共收取保证金22万元,与16家购房客户签订了商品房预购合同,收取订金67万元。后因吴@无力支付工程款,致工程被迫停止施工。法院判定吴@的行为构成犯罪。本案吴@的行为有数额巨大0和后果严重0两个法定的定罪情节,但即使只具其一,也足以定罪。什么样的数额是巨大0?有待司法实践总结经验由司法解释或行政解释予以规范,但认定上应以资本的实缴额与注册虚报额之间,或者已具有的法定最低限额,其最低限额与注册虚报额之间的差额为标准。以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折价计算的出资额,有意折出高于实有价额,其差额应计入虚报额。造成国家、社会或债权人严重损失,或造成恶劣影响的,可视为后果严重0。多次虚报注册资本或者使用虚假证明文件或采取其他欺诈手段,受过经济制裁或行政处罚的,或者曾有犯本罪的前科的,可视为其他严重情节。2.本罪主体为特殊主体。特指公司设立登记中,向公司登记机关具体提出申请的自然人或单位。更具体的说,申报设立有限责任公司的,是全体股东指定的代表或共同委托的人;申报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则具体是:发起设立的,是全体发起人选出的董事会;募集设立的,是董事会成员;申报设立国有独资公司,是国家授权的机构或部门的申请人或单位;公司分立、合并需要申报设立登记的,是各公司指派的代表或共同委托的人。根据5公司法6、5公司登记管理条例6的规定,他们所以能成为本罪主体,是因为具有上述法定的资格和身份,因此,不具有上述法定资格和身份的,不能成为本罪主体。3.本罪主观方面,只能由故意构成。实施前述客观上的行为,行为人主观上明知违反公司设立和登记的管理制度,希望取得登记和营业执照,从行为人使用虚假证明或其他诈欺手段虚报注册资本,通过对登记主管部门的欺骗,而非法取得登记,是虚报注册资本罪的一个行为过程,行为人以故意的心态,支配了行为的每个环节。其中,在虚报注册资本时,行为人明知无实有资本或实际资本远远不足最低限额,而故意虚报最低限额的注册资本,或者实有资本达到最低限额,但故意加大虚构到远远超过最低限额的资本,取得登记和营业执照,行为过程终了时,行为人行为目的的心态得以实现。因此,在任何一个环节上,如果是因过失促成的,就不能成立虚报注册资本罪的犯罪故意,例如,因工作疏忽致注册资本额与实有额不符的,即不能认为是犯罪。以下谈谈司法实践中认定虚报注册资本罪应注意划分的几条界限:¥虚报注册资本罪与公司行政违法行为的界限。根据5公司法6第206条的规定,办理公司登记时,公司的行政违法行为有公司虚报注册资本取得公司登记和公司提交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取得公司登记,这两种行为与虚报注册资本罪不同:¹关于虚报注册资本的行政违法行为,其行政违法要件是违反公司法的规定,行为人实施的行为表现为:使用了虚假证明文件或者其他欺诈手段虚报注册资本取得公司登记,但不具有数额巨大0、严重后果0、或者其他严重情节0的定罪情节,故不构成犯罪;或者,没有使用虚假证明或者其他欺诈手段进行虚报,而仅仅实施了虚报注册资本并取得登记,也不构成犯罪。在责任形式与处罚主体上也不同,依照5公司法6第206条的规定,虚报注册资本,,取得登记的,责令改正,对虚报注册资本的公司处以虚报注册资本金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0与虚报注册资本罪比较:第一,在责任形式上,行政违法责任是责令改正0和罚款0,刑事违法责任则是刑罚;第二,行政处罚的主体只能是公司,刑事处罚的主体可以是单位,也可以是个人。

鉴于虚报注册资本罪的行为可以涵盖虚报注册资本的行为,如果构成了犯罪,按一事不受两次处罚原则,行政主管机关不应重复追究被包容的行为的罚款责任。º关于公司提交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的行政违法行为,其行政违法要件的内容是违反公司法的规定,行为主体实施了为隐瞒重要事实,提交了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了重要事实,取得了公司登记,与虚报注册资本罪的客观行为比较,行为的手段形式似乎类同,但其内容有别:一为隐瞒重要事实,一为虚报注册资本,前者隐瞒的是公司设立登记中除注册资本金以外的与法定设立条件,如公司住所、企业类型、法定人数、公司章程、经营范围、营业期限等相关的事实,提交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0的全部内容仅仅只关联这些事实;后者虚报的是公司设立登记的资本金,使用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诈欺手段0的全部内容直接关联的是注册资本;因对公司法定设立条件(不含资本金)重要事实的隐瞒,而取得公司登记,是行政法上的违法行为;虚报注册资金,则可以是行政上的违法行为,也可以是构成犯罪的行为。依照5公司法6第206条的规定,对提交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的公司,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公司登记。0责任形式与处罚主体法律已有明确规定,应无其他疑义。鉴于隐瞒重要事实0与虚报注册资金0两者无包容与被包容关系,如果行为主体分别实施有两种行为时,可以分别予以处罚。如果,隐瞒重要事实的手段,触犯刑法上有规定的其他罪时,如伪造公文、证件、印章,就另当别论了。¦虚报注册资本罪与注册资金不到位的界限。公司法上的注册资本金制度,分别有确定资本制、授权资本制、折衷授权资本制。5公司法6实行确定资本制,注册资金额与实缴金额相等,单位或个人虚报实缴金额,如果符合充足的犯罪构成要件,即构成虚报注册资本罪。5公司法6规范的公司,一般不存在注册资金不到位问题,但在实行授权资本制或折衷授权资本制的公司,因为授权,认缴金额允许在注册后分期到位,被授权的公司,可以在规定的期限,缴足应到位的注册资金,到期未缴足,就是资金不到位。我国5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6规范的有限责任公司,实行授权资本制,另有个别省(如江苏省)的地方法规,实行折衷制,即先缴注册资金的一定比例,余额分期到位,这也可能发生超过期限而不到位。资金不到位与注册资金关系密切,不到位,注册资金就不足实,或者是虚无,对经济秩序是有干扰的,但根据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资金不到位,不是行政法上的违法行为,谈不上规定为犯罪,它与虚报注册资本罪相去甚远。然而,为适应市场经济法制化的要求,近期国家已关注到依法规范和约束资金不到位的行为了。1997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外经贸部、国家工商局了5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各方出资的若干规定的补充规定6,5补充规定6要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投资者均须按合同规定的比例和期限同步缴付认缴的出资,特殊情况不能同步的,经批准后按实际到位的资金比例分配收益。控股投资者资金全部到位前,不能取得企业决策权,不得将其在企业中的收益、资产以合并报表的方式纳入该投资者的财务报表;对通过收购国内企业资产或股权的外商投资企业,应自营业执照颁发之日起,3个月内支付全部购买金,特殊情况,经审批机关批准后,可在6个月内付购买金额的百分之六十以上,1年内全部付清,关于收益分配、企业决策权、财务报表同前列规定的内容。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比照5补充规定6执行。至此,也就更臻明了:注册资金不到位,即使数额巨大、后果严重,也不能视为虚报注册资本罪,但不可忽视的是应当在行政法、经济法范畴内予以必要的制约。§虚报注册资本罪与诈骗罪的界限。两罪都有虚构事实,隐瞒真象,以此进行欺骗,并追求行为的目的实现的特征,但犯罪性质不同,构成特征具有明显区别:¹犯罪客体,虚报注册资本罪侵犯的是公司登记管理制度,诈骗罪侵犯的是公私财产权;º客观方面,虚报注册资本罪的虚构事实、隐瞒真象的范围与方式只限于使用虚假证明文件或其他诈欺手段0,且只用于虚报注册资本,只发生在公司申请过程,只指向公司登记主管机关,而诈骗罪的行为指向是任何财产权的受害方,行为方式、手段、时间、范围等也无限定;»犯罪主体,虚报注册资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限于申请登记的自然人和单位,诈骗罪则是一般主体;¼犯罪主观方面,内容不同,虚报注册资本罪的主观故意包含的目的是骗取公司登记,诈骗罪的主观故意包含的目的是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新刑法规定的诈骗类犯罪,还有合同诈骗罪、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罪、招摇撞骗罪,金融诈骗一类的犯罪等,虚报注册资本罪与这类犯罪都具有诈骗0的共同性,但都可以在犯罪性质与构成特征上分别加以区分。在此不予赘述。如果虚报注册资本取得登记构成犯罪后,又打着公司的招牌实施前列诈骗类的具体罪,构成数罪的,实行数罪并罚。

¨虚报注册资本罪与妨碍公文、证件、印章类的犯罪的界限。新刑法第280条规定了妨碍公文、证件、印章的犯罪,其中,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伪造、变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往往与虚报注册资本罪中使用虚假证明文件或者其他诈欺手段的行为有密切关联,行为人使用的虚假证明文件,常常也就是伪造、变造的前列公文、证件或者以伪造、变造的印章形成的证明文件,这种情形发生的密切关联关系,应区别不同场合解决好一罪与数罪问题:¹行为人使用的虚假证明文件是他人伪造、变造或他人提供的,使用0就是虚报注册资本罪涵盖的行为,只构成虚报注册资本罪;º行为人使用的虚假证明文件,是串通他人共同伪造、变造的,或者直接是行为人自己伪造或变造的,已构成事实上的数罪,对此在裁判上应予审定,有牵连或吸收关系的,从一重罪处断,反之,实行数罪并罚;»如果行为人使用虚假证明文件取得公司登记,但尚欠缺定罪情节要件而不构成虚报注册资本罪时,行为人参与或者直接实施的伪造、变造公文、证件、印章的行为,可以构成妨碍公文、证件、印章的犯罪。

根据新刑法第159条的规定,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而采取欺骗手段出资,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将其出资抽逃,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构成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公司资本是股东投资于公司的财产,全体股东出资的总和构成公司资本的总额。股东虚假出资,公司资本总额就不真实;公司资本又是股东对公司所作的永久性投资,只要公司处于存续状态,则股金既不能退,更不能抽逃,抽逃出资即导致公司资本总额的虚假。因此,在法律上,必须规范严格的公司资本金制度。我国5公司法6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应当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0(第25条),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0,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金额不得超过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0(第80条)。发起人以书面认足公司章程规定发行的股份后,应即缴纳全部股款0(第82条)。以募集设立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认购的股份不得少于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五0(第83条)等,还有一些关于股份必须募足,以实物等方式出资必须依照法律法规依法进行评估作价,必须办理财产权转移,以货币出资的,应存入在银行开设的临时帐户,等等规定。这些规定都是用来规范发起人或股东的出资行为的。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行为违反公司法的上列规定,为5公司法6所禁止。5公司法6第208条规定,公司的发起人、股东未交付货币、实物或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欺骗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责令改正,处以虚假出资金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0第209条规定,公司的发起人、股东在公司成立后,抽逃出资的,责令改正,处以所抽逃出资金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0两条法律,都附有刑事罚的规定,新刑法沿用5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6的立法体例,将虚假出资与抽逃出资并列为一条,行为与罪名具选择性,如果同时实施两种行为的,仍构成一罪。本罪的主要构成条件介述如下::1.本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还是单一客体?理解不一,有认为是复杂客体,也有主张是单一客体。认为是复杂客体或者主张是单一客体,分别又有不同的表述,例如:国家对公司的管理制度;º公司股东、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权益和公司法人财产权;»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和社会经济秩序;¼公司发起人、股东出资管理制度。½笔者认为社会经济秩序0过于宽泛,涵盖了一切经济犯罪,实际上是所有经济犯罪的一般客体;国家对公司的管理制度0有失于将同一类犯罪的共同客体取代了具体个罪的直接客体;将公司财产权0列入客体,则是颇有见地的,看到了股东出资义务受制于公司财产权0,如果虚假出资、抽逃出资,就违背了出资义务,侵犯了公司财产权0。但是公司财产权0是公司法上具有特定含义的法律概念,根据5公司法6第四条中有关公司享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0和公司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0的规定,公司财产权和国有资产国家所有权,权属性质不同,彼此没有包容关系,如果一般只涉及公司财产权,公司中的国家所有权就被忽视了,折衷地说,不如表述为公司权益为妥,它同时包含了公司财产权和公司中的国家所有权。笔者认为,本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其直接客体体现在具体的公司管理制度和具体的权益两个方面,根据笔者的理解,本罪的客体是公司出资制度与公司、其他股东和债权人的权益。公司发起人和股东的出资,关于出资的实缴与募足,出资的财产权性质,出资的方式和程序等等,法律上都有规定,构成了法制化规范化的出资管理制度,它是国家对公司管理秩序的重要方面,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即侵犯了公司出资制度;公司资本由足额的股金或股份集合而成,股东依据出资的股本或股份享有股东资本额所有者的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公司法第4条),而虚假出资或出资后又抽走,行为人仍作为公司股东,与其他股东一样享有股东权利,其他股东的权利也就受到了侵犯,股东以出资对公司负责,公司以公司资本对社会公众和债权人承担债务清偿义务,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导致公司资本不实、短缺,削弱了公司自主经营参与市场竞争的物质实力和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行为也就侵犯了公司和债权人的权益。公司法公布之前,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备,主管部门对出资审查不严,造成了公司滥设和虚假资本的问题大量出现,抽逃出资现象也极为严重,债务拖欠积重难返,债权人的利益难以保障,严重地干扰了社会经济秩序。2.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违反公司法的规定,在准备成立公司期间,虚假出资,或者在公司成立之后,抽逃资金的行为,且虚假出资或抽逃资金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行为违反了公司法的规定。这是构成本罪的前提。如果是依法行事,依照法律规定,按照法定程序办理资本减少事宜,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转让,因发行股未募足而返还,清算的剩余财产的处理等,都没有违反公司法,也就不构成犯罪。¦在准备成立公司期间,虚假出资。公司发起人、股东出资既可以用货币,也可以以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等作价出资(共是五项出资方式),在准备成立公司期间,行为人未交付或未足额交付货币、实物,或未转移财产权,以欺骗手段向其他发起人、股东、债权人或社会公众掩盖真象,使他人深信其已出资或已足额出资;所谓欺骗手段,因出资方式不同而多种多样,如交付货币而提供伪造、变造的金融票证或虚构银行帐户余额;又如交付实物,将已作债务抵押或没有支配权的实物用作出资;又如以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出资,故意高估作价或者提交产权转移的虚假文件等等。§在公司成立之后,抽逃出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都实行确定原则,公司合法成立,股东的出资进入公司资本,即由股东所有权转入为公司财产权,包含在公司财产权内的股东的投资资金,只要公司存在,股东即无权抽走。行为人违法将其投资的股本抽走,抽逃方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将股款支走或者将已存入银行的出资起走;将已交付实物又取走;将已转入到公司名下的财产权又转走,均可构成抽逃出资。

¨在客观上必须具有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数额巨大0的确定,在虚假出资上,以行为人所持股份或股本所代表的出资额与实际出资之间的差额是否巨大为准;在抽逃出资上,以行为人已出资与抽逃额之间的差额是否巨大为准。同时,在绝对数额上,还应当既看具体数额,又要看该数额所占股份持有者股份的比例,如果比例小,一般不宜定罪;如果比例大,但绝对数不大,也不宜定罪。后果严重0,是指行为人的行为给公司、其他股东、外部债权人和社会公众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其他严重情节0,是指前述情节以外的,足以表明行为社会危害严重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如纠集其他发起人、股东集体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的,受过行政处罚屡教不改的,有犯本罪刑罚前科的,或者行为在国内外造成恶劣影响的。三种定罪情节,有其一,即构成犯罪。3.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公司发起人和股东,包括单位与个人。公司发起人是指依法创办公司的人,股东是指出资人,在公司成立后,发起人即成为股东。对有限责任公司来说,股东是公司设立时的全体出资人,以发起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为全体发起人;以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除发起人是股东外,因募集发行而持有公司股票的也是股东,国有资产独资公司或者公司中的国有资产股东,代表授权投资的机构和部门,也可以成为本罪主体。4.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出自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出资或未足额出资而决意实施足额0的虚假出资行为,或者明知自己违反公司法的规定,决意将已出之资抽回。行为人行为动机如何,不影响犯罪故意的成立。过失不构成本罪,如资产评估资料失实,造成出资的虚假现象,而没有弄虚作假的情形即属此类。以下谈谈司法实践中认定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应注意划分的几条界限:¥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与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一般违法行为的界限。两者区分的标准在于,是否具有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其他严重情节0的定罪情节,有定罪情节的,已符合本罪的全部构成要件,构成犯罪。无定罪情节的,为一般违法行为,对一般违法行为如需要作民事、行政制裁,可适用5公司法6的有关规定。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与合法行为、民事违约行为的界限。第一,抽逃出资的行为与依法撤回股款的合法行为的区别。二者在客观上都有收回出资的行为,但前者违反公司法的规定,发生在公司成立之后,将出资抽走,侵犯公司和他人的合法权益,而后者发生在公司成立前,依照公司法的规定,因发生法定事由而依法撤回出资的民事法律行为,不发生侵犯合法权益问题,例如,募集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时,未按期募足股份,发起人未按期召开创立大会或公司不成立时,发起人、认股人可以依法撤回出资股款。第二,虚假出资行为与出资不足额的违约行为的区别。二者在客观上都存在实出资额与应出资额不等的事实,但前者是以欺骗手段故意制造出资足额的假象,后者是因对物权过失的过高估价,致使其出资额显著低于应认缴的出资额,或因不可抗力的客观原因不能出资或出资不足。前者具有定罪情节的,构成犯罪,后者只能依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承担补足出资的责任。第三,虚假出资行为与资金不到位的区别。二者也都是实出资额与应出资额不等,但后者是公司成立后授权资本范畴内的出资未按期到位,如前述虚报注册资本罪内所述,资金不到位,即使是有意的,也不是犯罪,规范资金不到位的行为,另有相应的法规。

虚假出资罪与虚报注册资本罪的界限。两罪都反映出公司资本的虚假,但主要构成特征有区别:¹客体不同,前者是公司出资制度和公司、其他股东以及债权人的权益,后者是公司登记制度;º客观方面不同,虚假与虚报,在欺诈上很有相似点,但虚假的出资,资金是个体的发起人、股东的认缴额,而虚报的注册资本是申请公司登记的公司整体的资本,虚假出资的欺骗主要是针对公司,虚报注册资本的诈欺是针对公司登记机关;»主观故意的内容不同,前者是为了规避出资义务,后者是为了取得公司登记;¼主体不同,虽然都是特殊主体,但身份有别,前者是公司发起人、股东,后者是申请公司登记的人。¨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与诈骗罪两罪在客观上都具有欺骗行为,但性质不同:¹前者侵犯的是公司、其他股东以及债权人的权益,后者侵犯的是任何人或单位的公私财产权;º前者是为了使他人相信自己履行了法定出资义务,后者在于让他人受骗而交出财物;»主体上,前者是特殊主体,后者是一般主体;¼主观故意的内容不同,前者包含的是不法占有公司权益的目的,后者是将公私财产非法据为已有的目的。©抽逃出资罪与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的界限。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新刑法第271条)。挪用资金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新刑法第272条)。职务侵占罪与挪用资金罪是新刑法对5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6中公司董事、监事、职工侵占罪与公司董事、监事、职工挪用单位资金罪进行修订后增设的并列入侵犯财产罪章的具体罪,罪名基本保留,罪状有较大的变化,但公司工作人员犯职务侵占罪和公司人员犯挪用资金罪仍与5决定6规定的侵占罪(第十条)、挪用单位资金罪(第十一条)有沿袭关系,与新刑法妨害对公司、企业管理秩序犯罪中违反公司法的犯罪还发生有部分的连结与交叉,因此有必要在抽逃出资罪与职务侵占罪之间和与挪用单位资金罪之间的交叉关系上,具体予以区分:¹抽逃出资罪与职务侵占罪。客体上,在前者侵犯公司财产权益,后者侵犯公司财产所有权时,财产权益与财产所有权略有区别,即被侵犯的财产权益中包含有行为人作为股东的出资,而被侵犯的财产所有权是公司的全体股份形成的财产权,行为人是不是股东,有无出资,在所不问;客观方面,在前者表现为从公司中抽走出资,后者表现为利用职务,非法侵占公司资金,抽走与侵占都是对公司财产或资金的占有,但抽走的资金,特指股东投资的出资部分,而侵占指向的则是公司整体意义上的资产;在主体上,在股东同时兼有公司工作人员身份,或公司工作人员本也有股东身份时,身份上完全同一,只能从行为人是否利用职务之便,主观故意的内容上来区分界限;主观上,两者都是直接故意,具有不法和非法占有的目的,但抽逃出资不法占有的公司财产包含有个人出资(违反公司法,所以称不法占有),而职务侵占则表现是非法据为己有,财产或资金权益属性略有差异,主观故意和内容也就不同。º抽逃出资罪与挪用资金罪。具体的区分标准,还是在构成特征上,可比照前例进行探讨,这里不再赘述。但应强调指出,在主观故意的内容上,有显著区别,抽逃出资,对公司财产权具有不法占有目的,而挪用资金,仅表现为非法使用。职务侵占罪与挪用资金罪,两罪的行为主体如果具有该罪本条二款规定的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0主体身份时,其行为即分别转化为贪污罪与挪用公款罪。同上述所论,抽逃出资罪与贪污罪、挪用公款罪,也需要加以区别。

公司制度范文篇5

2005年10月27日,新《公司法》正式颁布。该法首次明确确立了一人公司制度,用完整的一节篇幅对一人公司制度进行了规定,为我国公司法制度上的一项重要创新。笔者试从新旧法条对比、法理分析、进步与不足几个角度对我国公司法中的这一新制度进行粗浅的解读。

2005年10月27日,新《公司法》正式颁布。该法首次明确确立了一人公司制度,用完整的一节篇幅对一人公司制度进行了规定。一人公司法律地位在新《公司法》上的确立,并不是说我国此前不存在这种公司,事实上,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实质上的一人公司是广泛存在的。一人公司与传统公司法人制度的冲突,使它在传统公司法框架体系下很难得以规范,新《公司法》对此进行规定表明了我国学术界对公司法法理的突破。笔者不揣浅薄,试着对新《公司法》第一章第三节有关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特别规定进行简要解读:

一、第58条: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概念

新法第58条第二款规定:本法所称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是指只有一个自然人股东或者一个法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这条规定从主体上确定了,在我国自然人和法人可以设立一人有限公司,并且只能设立有限责任公司而不能设立股份有限公司,这就在我国公司法上首次明确确立了一人公司制度,是我国公司法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要成果。

自我国第一部《公司法》在1993年12月颁布以来,一人公司问题无论在该法颁布前还是颁布后一直是法学界与立法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一人公司否定论者恪守公司的社团性,认为公司成员的多数性是公司作为团体与其它个人商业组织进行区别的基本特征,否则,公司将无以为社团,其团体人格也将失去载体和基础。然而,社会客观事实并不总是依循人们的精心设计而发展的。许多公司,特别是人数较少的有限责任公司,在成立之后由于股东死亡或退出等原因,公司成为了事实上的一人公司。而且在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传统意义上的公司只占很小一部分,一人公司占绝大部分[1],这种情况下《公司法》若撇开多数,只管少数,将大大削弱其立法目的和功能。

从法理上看,公司的社团性并不是其本质,也不是不可突破的。现代西方公司法不再恪守公司的社团性,先是承认“实质上的一人公司”,而后又允许设立“一人公司”,其理论依据在于,在有限责任的条件下,公司对债权人的责任与股东人数的多少并无直接关系;以股东人数作为公司取得独立人格的法定条件,容易滋生发起人以虚设“稻草人”股东[2]来规避法律的现象。与其让发起人虚设股东规避法律,不如将发起人设立的一人公司合法化更现实。当然这还要同时通过相应的制度和原则来弥补一人公司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

另外,一人公司只适用于有限责任公司这一种公司组织形式,不适应于股份有限公司[3],这是因为股份有限公司具有很强的集资功能,能聚集社会大量分散资金形成规模效应。投资者可通过股份有限公司的这个平台,控制远远大于其自有资本的公众资本,从而解决资金不足的难题。任何投资者都可以通过购买股票成为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又使得股份有限公司具有了最广泛的社会性。然而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一旦单一化,其上述特点将荡然无存。另外,在我国股份公司相对有限责任公司股本更大,如被不良用心者利用,将会给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正因为如此,新公司法禁止设立一人股份有限公司

所以此次在立法上全面承认一人公司的法律地位,并将其限定在有限责任公司范围内,既是适应客观现实的需要,也顺应国际立法潮流,是一次明智的立法选择。

二、第59条:注册资本及转投资问题

新《公司法》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将旧《公司法》严格法定资本制改为较为宽松的法定资本制[4],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除另有规定外,统一降为三万元,同时实行认缴资本制。相对于普通公司,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规定则严格的多,实行的仍是严格的法定资本制,注册资本也比设立普通公司要高,为10万元,同时实行实缴资本制。立法者的本意可能是认为,相对于普通公司而言,债权人与一人有限公司进行交易时要冒更大的风险,故而对一人有限公司进行严格规定,这样有利于保障债权人的利益。但是事实上,这个目的是否能达到呢?从目前世界各国公司法的发展趋势来看,大多抛弃了资本信用理念,而采纳资产信用理念[5],资本只是公司注册那一瞬间的公司资产,此后,公司用来担保债权的是公司的现存资产,与原来的注册资本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了。而且,这一条规定从法理上来说,明显是与新《公司法》第26条相抵触的。笔者斗胆猜想,本条若非立法者的疏忽,那只能解释为立法过程中新旧两派法律理论妥协的结果了。

本条第2款规定“一个自然人只能够投资设立一个有限责任公司。该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不能设立新的有限责任公司”,这是为防止股东将其财产分成若干份,设立多个公司,用小量资本承担较大风险的投机活动,立法上禁止一个自然人再次成为另一有限公司的唯一股东,出现一人公司的连锁机构,以防个人信用无限扩大。而对于同一法人能否举办复数一人公司,新《公司法》却没有规定。结合新《公司法》第15条的规定,该条删除了旧《公司法》对公司转投资的限制性规定,明确公司可以其他企业投资,只是不能成为被投资企业的连带债务人。从这条规定我们可以看出,新法并未对法人设立一人公司的数量进行限制。

三、第60条: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登记公示

新法第60条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在公司登记中注明自然人独资或者法人独资,并在公司营业执照中载明。这是因为相对于普通公司,与一人有限公司进行交易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要冒多一点风险。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交易者一般通过两种方式了解交易对方的信息:一是通过法定登记管理机关,如工商登记、税务登记等;二是通过各种媒体,如网络、报纸、电视等。不可否认,公共管理机关的登记信息最为准确,一人公司的公示制度无非是让那些与一人公司从事交易活动者知晓,其交易的对象为一人公司,而明白其所涉及的交易风险。

在各种登记文件中,营业执照是由公司悬挂于营业场所,交易者可以很明显看到的文件,在其上进行公示有更有利于交易对方了解信息。本条美中不足的是只规定了设立中的一人公司要进行此项公示[6],却没有规定公司设立后由于股东死亡等原因导致的事实上的一人公司要否公示,这一点有待以后的司法解释或法律修订时解决。四、第61、62条:公司章程自治及股东决议

新法第61条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章程由股东制定。这是因为一人公司的股东只有一名,不具有团体性,没有股东会,相应的职能由该股东履行,所以规定公司章程由该股东制定。

第62条规定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可以不设股东会,但却没有关于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规定。结合第58条第1款的规定,应适用本章第一节、第二节的规定。由此,关于董事会可以适用新法第51条:股东人数较少或者规模较小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设一名执行董事,不设董事会。执行董事可以兼任公司经理。该条为授权性规定,并不强制一人公司必须设立董事会,但是根据第45条第1款,一人有限公司至少得有一名执行董事[7],所以可以由该股东任执行董事并兼任经理。同样的道理可以得出公司至少得有一名监事的结论,但是第52条第4款规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监事。同时不管国有还是非国有的公司,监事中职工代表都不得低于三分之一,所以公司的监事最有可能是公司的职工代表。

第62条还规定了股东的重要决定应采用书面形式。这是因为一人公司的股东只有一人,他随时随地做出的决定也就是公司的决定,若无此项规定,公司的许多行为将没有记录,出了问题之后,股东很容易造假,不利于保护债权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所以,采用书面形式,由股东签名后置备于公司是较好的立法选择。

五、第63条: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财务报告

第63条[8]是关于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义务和审计要求的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唯一股东兼任执行董事将会普遍存在,极易产生股东个人财产与公司财务管理上的混同。这就要求有严格的财务监督或者审计制度,预防一人股东与其代表的公司在财产管理和责任分担上的模糊不清。本法第165条对此有相同规定,本条的重复强调了一人公司的财务报告编制义务和审计要求,以规范一人公司的动作,保护一人公司债权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本条的不足之处,同时也是第165条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规定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是否可以置备公司,方便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查阅的问题。

六、第64条:一人公司中的“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英美法上被称为“刺破公司面纱”。新《公司法》第20条[9]从宏观上规定了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第64条[10]又从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规定。公司作为法人,具有独立的人格,其实质内容有二:一是财产独立;二是责任独立。其中,财产独立是责任独立的前提和基础条件。公司的责任独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司的独立责任,即公司以其全部资产独立地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清偿责任;二是股东的有限责任,即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有限责任可说是公司制度的基础和核心,对经济的发展曾起过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一制度也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其主要的弊端就是对债权人的利益保护不足。一人公司之所以受到攻击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一人公司更容易损害债权人的利益。鉴于一人公司只有一名股东,监督和制约机制较为薄弱,如果股东滥用其有限责任,将个人财产和公司财产混同,股东应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当然股东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财产的除外。

与新法第20条相比,一人公司中股东的责任更大。在第20条中,鉴于列举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的具体行为较为困难,新《公司法》只对此作了原则性的规定,至于具体的认定则有待司法解释及实践的解决,表明了立法者的谨慎态度。而第64条则规定了股东的举证责任,股东若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自己的财产,则要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根据民法基本原理,连带责任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共同责任,二是补充责任,虽然立法未有明示,但是从立法目的上看股东应承担共同责任,即唯一股东与公司共同承担责任,公司债权人得就其二者择其一求偿或连带求偿。

作为新《公司法》的众多亮点之一,一人公司制度的确立让我们有耳目一新之感。这一适应世界立法潮流同时也符合我国国情的立法创新将会在扩大就业,繁荣市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当然,作为新生事物,一人公司制度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其作用的发挥也有待于我国在经济管理、信用评级、个人资产调查等各方面建立相关的配套制度。因此要避免一人公司带来的弊端,使其发挥其应有之用,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释】

[1]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目前我国法人独资企业至少有以下几种:1、由国家直接投资的全民所有制企业;2、由集体经济组织设立的集体所有制企业;3、由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设立的企业;4、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或团体设立的企业;5、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设立的企业;6、各种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设立的企业。参见:赵旭东著:《企业与公司法纵论》2003年版,第197页。

[2]指名义股东,这些名义股东大都是被实际投资人为达到当初设立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数量生拉硬扯而来,对公司基本不投资,或象征性投一点,不参与公司管理,形同“稻草人”,因此被称为“稻草人”股东。

[3]新《公司法》第79条规定,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有二人以上二百人以下为发起人。

[4]亦有学者认为我国新公司法的资本形成制度为折衷授权资本制。参见:龙翼飞、何尧德《我国公司法最新修订评析》,/weizhang/default.asp?id=25817。对此种观点,笔者持保留意见,因为法定资本制并不排除分期缴纳,目前我国实行的是较为宽松的法定资本制。参见赵旭东著:《企业与公司法纵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44-249页,此书对三种资本形成制度有详细比较。

[5]参见傅穹著:《重思公司资本制原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81-84页

[6]本条并未规定是在一人有限公司设立时进行登记,只是笼统规定了“在公司登记中”,但联系本节第58条第1款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适用本节规定,可以推断出本条所指即为“公司设立登记”。[7]第45条第1款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设董事会,其成员为三人至十三人;但是,本法第五十一条另有规定的除外。同时再结合第51条的规定:股东人数较少或者规模较小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设一名执行董事,不设董事会。可以得出一个公司至少得有一名董事的结论。

公司制度范文篇6

[摘要]本文通过对现行工资制度的不合理性和不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了改革现行工资制度的模式,即改革现行的公司管理体制,调整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分配关系,改革现行的收入分配机制,调整总、分公司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改革现行的企业内部分配机制,调整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一、现行工资制度的不合理性

根据马克思的有关理论全部生产要素可以分解为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因此,劳动力通过市场进入企业是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

市场配置劳动力要素,首先要求劳动力作为商品流通。劳动力商品买卖的双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参照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情况,通过谈判、协商、妥协,最后达成共同协议,完成劳动力的买卖。劳动力商品流通过程的顺利进行,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第一,劳动力商品流通的法权基础。企业必须自主用工,有权选择劳动素质高而工资要求低的劳动者;劳动者必须自主择业,有权选择劳动条件好、工资水平高的企业。买卖双方自由竞争,对等谈判,双向选择,其结果就是特定劳动力市场供求格局的形成。第二,劳动力商品流通的经济基础。通过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调节的长期内的工资,必须同个别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相一致,即按劳动力的价值分配劳动报酬,这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按劳分配机制的真正含义,它构成劳动力商品流通的经济基础。由于劳动者在天赋、教育和学习努力方面的差别,必定会形成较大的个别劳动力商品价值之间的差别。现阶段,在我国高素质劳动者短缺的条件下,由于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的作用,在同一个企业内部,个别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别将会拉开。劳动力商品流通的经济基础必然形成多样化的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别。

当前,国有保险公司分配制度改革的不合理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现行的劳动用工制度和工资总额决定办法不适应现阶段保险市场发展的要求

几家国有保险公司都没有完全实现自主用工,一些富余人员不能推向社会,统配人员必须安排,不能根据经济规律的要求选派管理人员;目前实行的工资总额与保费、利润直接挂钩的办法,仍然是相关主管部门行政干预的扭曲产物,很大程度上还是行政决定机制,不能适应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更不能适应加入WTO后保险市场开放的要求。因此,必须以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继续深化改革,把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工用人权与自主决定职工工资水平结合起来,从而推进分配制度改革,为国有保险公司经营机制的转变创造条件。

2.现行的职工工资制度不适应国有保险公司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几家国有保险公司现行的工资制度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典型特征。根据《国务院关于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1993]79号)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银行、保险单位贯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人薪发[1994]34号)的精神,自1999年10月1日以来,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及三家国有保险公司的职工一直实行行员等级工资制。行员等级工资制已经严重不适应国有保险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严重不适应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严重不适应当前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状况的要求。在我国加入WTO和开放保险市场的条件下,它将不可避免的成为国有保险公司迎接挑战、增强竞争能力的沉重负担。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工资制度,建立新型的、与现阶段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市场化的职工工资制度,建立企业内部劳动评价机制,把那些高强度、高质量的劳动者的劳动辨别出来,并给予相应的劳动报酬,从而适度拉开职工收入分配差距,这对于激发全体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国有保险公司的振兴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行工资制度的不可行性

1.较低的总体工资水平不利于国有保险公司提高竞争能力。据测算,在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几家国有保险公司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是股份制保险公司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1/3-1/5;中高级管理人员年工资水平差距更大,仅为股份制保险公司的1/8-1/6。国有保险公司较低的工资水平,一方面损害了国有保险公司广大职工的劳动效率;另一方面造成了国有保险公司高素质人才向股份制保险公司的转移,降低了国有保险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

2.较低的总体工资水平不利于国有保险公司更好地迎接加入WTO的挑战。我国即将加入WTO,根据有关协议,银行、保险和证券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其中受冲击最大的是保险业。保险市场对外开放后,由于保险业经营的本地化特点,外资保险公司必定要从中资保险公司吸收人才,特别是那些业务骨干和高级管理人员。国有保险公司较低的工资水平事实上促进了人才向外资保险公司的转移,加剧了国有保险公司迎接外资公司挑战的严峻局面。

3.现行的行员等级工资制度,不仅不符合我国保险市场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不能准确反应保险公司职工劳动过程的职业特点。保险行业的劳动具有其特殊性,它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劳动过程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承担的风险要高于其它金融行业;它也是人才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保险专业知识的生产和流通是其劳动过程的主要特点;它还是复杂劳动、熟练劳动比较集中的典型行业。因此,它的行业平均工资水平必定会表现为多倍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而现行的行员工资制度完全没有反映保险行业劳动过程的职业特点。

4.行员等级工资制度的平均主义分配关系不利于激发广大职工的劳动积极性。行员等级工资制不能够较好地评价职工劳动的质和量,造成了平均主义和“搭便车”的分配局面;它不承认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之间质的差别,也不承认勤劳努力的职工和不求上进的职工在劳动投入量的差别;它没有正确地引导和激发劳动者最大化地投入自己的积极劳动,成为了国有保险公司一些职工“熬资历”的重要制度基础;它也是国有保险公司在低效率状态长期徘徊的主要原因之一。

5.现行的行员工资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弊病。它是现阶段国有保险公司,特别是一些基层公司“暗箱操作”收入分配的直接原因之一,也是一些基层公司发生违规案件的重要原因;它还是基层公司有意隐瞒经营信息、隐藏市场行为的重要动因;它直接地促成了国有保险公司的信息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在低效率状态下长期运行。

三、改革现行工资制度的模式

国有保险公司新型工资制度可供选择的模式,可以集中概括为三个主要分配关系的调整和解决。

1.改革现行的公司管理体制,调整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分配关系

对几家国有保险公司要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国有保险公司必须建立规范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现阶段分布在国务院各主管部门的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利要集中到公司董事会,董事会维护出资人的利益。党委书记和董事长可由一人担任。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由董事长聘任,经理层的工资收入由董事会通过公司章程确定。通过领导体制的改革,比较彻底地实现政企分开,消除政府部门干预国有保险公司日常经营行为的制度基础,使国有保险公司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和法人实体,为国有保险公司自主制定收入分配制度创造条件。

2.改革现行的收入分配制,调整总、分公司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废除现行的行员等级工资制,采用与商业性保险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相一致的收入分配制度,根据分公司对总公司的贡献度,对分公司实行等级考核,处于不同考核等级的分公司,其年度工资总额也不相同,而且拉开差距。分公司总经理实行年薪制,年薪的数量和构成与其所在分公司的重要财务指标的考核结果相一致。因此,要制定新型的能比较准确地考核分公司经营状况的指标体系。新型的考核指标体系应该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1)利润激励机制的特征。主要考核利润、利润增长率、成本利润率、人均利润等指标。(2)业务增长机制的特征。主要考核保费增长率、分险种保费增长率等指标。(3)风险控制机制的特征。主要考核正常年景下的赔付率、费用率等指标。(4)监督约束机制的特征。主要考核业务质量、服务水平以及财务纪律的执行情况等指标。

3.改革现行的企业内部分配机制,调整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公司制度范文篇7

内容提要:公司制度是适应生产的社会化需要而形成的。它不过是立法技术根据经济需要以及现实存在所确定的一种企业法律形态,是人类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是人类追求经济利益和效率的外化表现。在私人投资活动中利弊相生,因此实践中不应盲目追求公司这一组织形式。

一、我国公司的法律特征

关于何谓公司,大陆法系通常存在三种做法:一是在公司法中对公司下统一的定义,如我国台湾地区公司法第1条规定:“本法所称公司,谓以营利为目的,依照本法所组织、登记成立之社团法人”;二是未对公司下统一定义,但对具体各类公司分别定义,如《意大利民法典》分别对无限公司、普通两合公司、股份公司、股份两合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下定义;三是既不对公司统一下定义,也不分别对具体各类公司下定义,而是对各类公司设立的目的、性质进行规定,从中倒也能概括出公司的定义,如德国《股份公司法》和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1]尽管有不同的做法,但大陆法系国家的公司法通常把公司视为“依公司法设立,以营利为目的的社团法人”。这一传统定义视公司的组成要素为:依法设立;以营利为目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有社团性质的营利法人。随着近年来西方国家的法律逐渐承认一人公司,公司的社团性特征在逐渐丧失。[2]需要指出的是在英美法系国家和地区,公司的含义较广,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义,并不强调公司的营利性。英国、香港及美国各州公司法通常将公司分为以营利性为目的的商事公司与不以营利为目的,专为发展慈善、宗教、教育、科学、文化、农业而组建的非营利公司。但《美国标准公司法》(1979)中的公司专指营利公司。另外,英国及我国香港地区,公司设立的依据不限于公司法,还包括皇家特许证及国会的特别法。[3]

就我国而言,公司一词是外来语,它是随着我国移植西方企业法律形态而逐渐通行的。对商事组织意义上的“公司”所作的解释,就现有资料看,首推清代学者魏源(1794年—1857年)对西洋人的“公司”所作的描述。他生动地写到:“西洋互市广东者十余国,皆散商无公司,唯英吉利有之。公司者,数十商辏资营运,出则通力合作,归则计本均分,其局大而联。”[4]实际上是把商人间的合资经营定义为公司。魏源的这种解释对清朝1904年1月颁布的《公司律》和早年的公司法著作均产生过重大影响。《公司律》规定,凡凑集资本共营贸易者为公司。又如王孝通称:“公司者,多数之人以共同经营营利事业之目的,凑集资本,协同劳力,互相团结之组织体也。”[5]

我国1988年的《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有限责任公司为私营企业的法律形态之一,其第9条第1款和第10条分别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是指投资者以其出资额对公司负责,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其依法取得法人资格。我国2005年新修订的《公司法》第3条:“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鉴于此,我国目前规范化的公司定义是指依照法律规定设立的企业法人。其法律特征为:第一,公司的设立必须依法律规定。我国《公司法》第23条和《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第9条分别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条件,《公司法》第77条规定了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条件,只有符合这些设立条件,才允许设立登记。第二,公司是法人。公司作为法人,须符合《民法通则》第37条的规定,即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其中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包含这样的内容:(1)公司的股东一且出资,其出资形成公司的财产,个人便无任何直接处置公司财产的权利;(2)在公司存续期间,股东无权抽回其投资的财产;(3)必要的财产即是指《公司法》中规定的最低注册资本额。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包含这样的内容:(1)公司以其合法取得和形成的所有财产承担责任;(2)股东对公司的债务不直接承担责任。《公司法》中股东和公司是两个不同的权利主体、责任主体,公司的股东履行出资义务后,丧失对出资的控制权。按照权利义务一致的原则,股东承担的责任仅限于其出资的额度内,公司发生的债务只能由公司承担。当然,不排除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股东利用公司为自己非法谋利的情况下,由股东直接承担责任。[6]

可见,就我国现行《公司法》而言,公司股东仅承担有限责任,即我国《公司法》仅承认股东承担有限责任的公司,种类单一。

二、公司制度的利弊[7]

(一)公司制度所具有的优势

公司的产生自有其合理之处,作为一种企业法律形态,它在促进和保障经济发展、稳定经济秩序方面所具有的功能是不可忽视的。对该制度的优点可作如下概括:第一,减少和转移风险,鼓励投资,发挥资本联合的作用,是资本集聚的最有效形式。公司是不同财产所有者投资入股、集中财产的组织形式。股东向公司投资,基于实现自己的利益考虑,趋向于资本增值的最大化和尽可能降低投资风险。在现实社会中,利益和风险是相伴而生的,只能在相互关系中寻求一个最优化的结合点,而公司确立的有限责任恰好承担此重任,成为股东解决投资利益与投资风险冲突的最佳选择。公司的投资者仅以其投资额为限承担责任,降低了投资者的经营风险,刺激了投资者获取投资利益的欲望,提高了社会公众的投资积极性。第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能够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由于投资者承担有限责任,按照权利义务一致的原则,投资者必失去对其投资财产的直接支配权。在公司存续期间股东无权抽回出资,这样在短时间内集中的大量社会资本便为公司所用,增强了公司的稳定性,为社会化大生产提供有利的条件,适应规模经济的需要。第三,公司所形成的管理结构能较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要。由于股东仅承担以出资额为限的责任,他不能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只能通过股东大会对公司事务施加间接的影响。股东对公司所能直接行使的只是公司重要事项的表决权,公司的直接管理权以委托的方式由专门的管理机构行使。这些专门的管理机构可以实行专家经营,在生产经营中可针对市场的需要迅速做出决策判断而勿需事事经全体股东表决,满足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二)公司制度存在的缺陷

公司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合理之处,具有一些无法克服的缺陷。该缺陷主要是由被视为公司帝王条款的“股东有限责任”所引发的。主要表现在:

1.公司确立的股东有限责任制度注意对股东利益的保护,忽视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对债权人来说,有失公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都是投资者营利的工具,公司的股东作为投资者相对于外部债权人来说,在公司中总占有利地位,他可以享有所有者的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至少在理论上可以获得超过其投资的利润。有限责任制度的运用在将股东的风险控制在出资额限度内的同时,失却了利益与风险一致原则的平衡。而对作为公司重要的利害关系人——公司外部的债权人而言,由于其通常无法介入债务人——公司内部的管理过程,可能对公司内部的管理活动一无所知,在法律上缺乏有效的保护自己利益的手段。一旦公司出现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这些无过错的外部债权人必将承担重大的损失。[8]

2.股东承担有限责任为控制股东谋取个人非法利益提供机会,极易损害他人利益。公司虽具有独立人格,但公司的经营活动总是直接或间接受控于控制股东,根据控制股东的指令开展经营活动。这样一来,控制股东的个人意图不可避免地渗入到公司的行为中,可能迫使公司从事有利于其的不正当交易,如在公司背负重债的情况下,为逃避债务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转让公司财产;或以其财产成立新公司,使原公司成为空壳;甚至于在公司成立时,缴足注册资本,注册之后或抽逃资本或混同公司与股东的财产等等。凡此种种、手段多样。公司的此种缺陷,已为司法实践所关注。国外立法和司法实践为该问题的解决确立了“揭开公司的面纱”或“直索责任”。[9]

3.公司股东的有限责任制度为经营者或股东提供了规避侵权责任的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产品致损、环境污染、医疗事故等问题引发的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任何不特定的消费者都有可能因此非自愿地成为这些危险制造者一公司的债权人。公司理应承担责任,但公司自身的经济实力与造成的损害相比,显得非常有限,而股东的有限责任制度使得受害人在公司之外再无请求的对象,受害人往往得不到足额的赔偿,公司的经营者及一些股东却有可能从中获益。

4.国家为了监督公司的行为,维护市场交易的安全,需要支付较大的监督成本。为了防止股东和经营者利用有限责任制度谋取非法利益、侵害债权人利益、规避侵权责任等行为的发生,国家需要支付较大的监督成本,特别是随着公司数量的增多,国家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监督公司的行为。如果国家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投入的监督成本不足,则会导致监督不力,影响社会交易秩序。[10]

5.由有限责任制度产生的公司治理结构弊病已日益暴露。在现代企业的制度下,公司实际上是人统治的王国,是人在牺牲投资人和债权人利益的基础上发财致富的工具。美国大公司安然、世界通信公司(worldcom)、施乐频频爆出财务丑闻,无疑表明公司治理结构系统出现了问题。美国总统布什在2002年7月30日签署了一项旨在拯救投资者信心于崩溃边缘的法案——《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即公司改革法案,但这只不过是治标的权宜之计。要治本,就要解决人道德风险问题。但这是困难的,因为,只要有人制度就会永恒地存在着道德风险。而且在公司制下,也难以找到一种替代方案来取代目前这种以制为基础的大公司治理结构。只要存在大公司,人们就得永不停息地与制的这些弊端作斗争。[11]

可见,公司并非一种完美无缺的企业法律形态。投资者选择此种企业法律形态的价值目标不过是为了吸引投资、发展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毕竟“公司在实现其经济价值目标——效率的同时,难以兼顾其社会伦理价值目标——公平,即存在着对公司债权人有失公正的天然弊端。”[12]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公司制度确有符合投资者正当愿望满足的功能。所以,我们在对公司制度进行评判时,应该进行综合的考量,不能因为投资者恶性发作可能滥用这一投资方式而予以全盘否定,对公司存在的制度上的缺陷可以通过相关的制度予以完善。

至此,我们看到,公司只是人们用来投资而创造财富的一种渠道和方式,是通过法律创设而与投资者分立的另一主体。人们希望通过公司这一主体进行投资,无非是希望通过这一方式实现创造财富的愿望。实际上,不同形式的企业法律形态的产生和发展仅仅反映了投资者选择投资方式创造财富的愿望。从独资到公司的发展过程,即是这一愿望的反映过程。独资代表着投资者以独立自主方式追求创造财富的努力,是所有社会财富创造与实现的基石。合伙反映了在商品经济与商品交易达到一定规模时需要联合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愿望。随着工业化大规模地发展,一种足以满足人们更大投资以便更快创造社会财富的新的投资方式,即现代意义的股份有限公司,被自然而然地创造出来。受股份有限公司的影响与启发,有限责任公司也自然产生。所以,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投资,无论这种投资是以货币、实物还是劳务、技术或他们的结合,也无论投资结果亏盈与否,任何一种投资都隐含着新的社会财富创造与增长的可能。“社会从来不会在没有投资中发展,因为没有投资便意味着没有创造财富之努力与追求,因而,任一投资,无论其结果成功与失败,都不能改变投资对于社会之意义,都毫无疑问应受到社会的鼓励,应受到法律的尊重。”[13]因此,社会与法律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法人,都应当保障他们的投资愿望实现,应尽可能为投资者提供实现投资的渠道或方式。

注释:

[1]参见毛亚敏:《公司法比较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5页。

[2]参见江平主编:《新编公司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3]毛亚敏:《公司法比较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4]参见史际春:《关于公司、企业的若干考证和辨析》,载《法学家》1996年第4期,第16页。

[5]参见史际春:《关于公司、企业的若干考证和辨析》,载《法学家》1996年第4期,第17页。

[6]详见江平主编:《新编公司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5—30页。

[7]公司制度的利弊仅分析公司制度宏观上存在的优缺点,对公司具体制度的评述在此不予讨论。

[8]参见田雪梅、柴方胜:《私营企业形态导向与有效保护债权人利益法律机制研究》,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6期,第130页。

[9]“揭开公司的面纱”是英美法上的指称,它是指司法审判人员在特殊情况下对公司的股东特别是董事在管理公司的事务中,从事各种不正当行为造成公司的债权人的损害,应不考虑公司的独立人格,而要求公司的股东向债权人直接承担责任。“直索责任”是大陆法的指称,按照台湾学者黄立的解释,“直索。Durehgriff指法人在法律上之独立性排除,假设其独立人格并不存在之情形,法律政策上采纳直索理论乃是为了棒除法人作为独立权利主体之不良后果。”——王利明:《公司的有限责任制度的若干问题(下)》,载《政法论坛》1994年第3期。

[10]参见田雪梅、柴方胜:《私营企业形态导向与有效保护债权人利益法律机制研究》,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6期,第130页。

[11]详见秦平编:《公司监管制度设计既要“胡萝卜”,也要“大棒”》,载《法制日报》2002年11月14日,第8版。

公司制度范文篇8

证券金融公司存设的法律价值。或者说设立证券金融公司的必要性和意义,是讨论证券金融公司制度构建的首要问题。从证券金融公司运行和发展的域外经验来看.证券金融公司有其制度需求和运行的现实空间。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利于防范和降低融资融券交易引发的系统性风险。融资融券交易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可以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提供有效地价格发现机制,为投资者提供避险机制;另一方面,它又可能被滥用,作为操纵股价上涨或下跌的工具.引发结算系统和交易系统的崩溃,诱发系统性风险。其二,有利于监管部门对融资融券交易进行监管调控。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实行的是政府监管为主,辅以自律监管的模式。政府监管固然可以在融资融券交易监管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政府监管的滞后性以及其参与市场监管的法律化和程序化,决定了其不能站在市场的第一线.无法即时了解市场的瞬息万变,可能导致监管决策的延误,不利于融资融券交易的监管。而设立证券金融公司,可以在融资融券交易中构筑一道防火墙,形成投资者——证券公司——证券金融公司的监管体系。其三,有利于拓宽证券公司融资渠道。但在我国,证券公司的融资渠道却相对较窄.可以利用的融资T具也相对较少。目前证券公司仅有的几种融资渠道,都由于自身的局限和政府管制行为不能有效地满足证券公司对资金的需求。而设立专业化的证券金融公司可以有效的解决以上问题,凭借其具有垄断性质的制度定位,可以保证资金和利息的安全性,从而可以打消资金借出者的顾虑,增强银行乃至整个社会对证券公司融资业务安全性的信心,有力地拓宽证券公司的融资渠道。其四,有利于打破金融市场分业经营的隔阂。《证券法》第6条的规定,表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的金融格局。而法律规范的硬性规定人为地将证券业、银行业、保险业分离,割断了证券业与其他金融市场的沟通和联系。这种人为地将金融市场割裂将使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过度膨胀,进而危及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证券金融公司的设立,可以构建一座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沟通的桥梁,有效地连接证券公司与银行、保险等行业.在现有体制下间接实现混业经营,让资金在各市场之问流动,打破金融市场之间的隔阂和割裂状态,促进金融市场的均衡发展。

二、证券金融公司与其他相关金融组织:制度样态的差异性考察

(一)证券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

证券金融公司在融资融券交易中主要承担转融通的角色,即证券公司在资金或证券不足时向证券金融公司申请借人资金或证券,而此时的证券金融公司实际上具有了类似于商业银行的发放贷款的行为,这是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但它们的制度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其一,制度定位不同。证券金融公司制度的设立主要是为了证券公司在资券不足时转融通之用,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如台湾地区《证券金融事业管理规则》第2条就规定,证券金融事业,是指对证券投资人、证券商或其他证券金融事业融通资金或证券之事业。而商业银行则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其二,资本金要求不同。证券金融公司,台湾地区规定实收资本额不得少于新台币40亿元。而韩国证券金融公司作为韩国唯一的证券金融公司,其资本额相当于2.84亿美元。而商业银行资本金,如设立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O亿元人民币。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亿元人民币,设立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5000万元人民币,且注册资本应当是实缴资本。其三,业务范围不同。证券金融公司虽然与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相似,但业务范围相差极大。其四,监管主体不同。从域外经验来看,证券金融公司的监管机关,在日本为大藏省证券局、在韩国为证券期货委员会、在台湾地区为“金融监管委员会的证期局”。而商业银行主要由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地监督管理。

(二)证券金融公司与政策性银行

不以盈利为目的,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是政策性银行和证券金融公司两者之间的共同点。而两者的不同点则体现在几个方面:

其一,设立目的不同。设立证券金融公司主要是为了满足证券公司在从事融资融券业务时,出现资金和证券不足时进行转融通及帮助证券公司融资和从事证券借贷事务。而政策性银行是为了实施国家的产业政策、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而设立的,其主要功能是为国家重点建设和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和行业提供资金支持。

其二,股东结构不同。证券金融公司较政策性银行来说,股东呈现多元化和多样化。如台湾地区的安泰证券金融公司,其主要股东就包括联邦商业银行股份公司、安泰商业银行股份公司、群益证券公司、和成欣业股份公司、大庆证券公司等。日本最大的日本证券金融公司.其股权结构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各类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是其最大的股东,占股东权益的32%:证券公司占27%;上市公司和个人所占比例分别为l8%和23%。而相比之下,政策性银行的股东主要是国家出资设立,是直属国务院{页导的,由政府出资拥有的国家政策性银行。

其三,从事的业务领域不同。政策性银行从事的业务领域是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而且资金需求大、周期长、回收效益慢的领域,如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主要业务范围就包括:办理出口信贷和进口信贷;办理对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资贷款、提供对外担保、办理中国政府对外优惠贷款、在境内外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筹集资金等业务。而证券金融公司的业务范围,如上文所述,主要集中在融资融券交易顽域,包括转融通业务、证券借贷业务、证券公司营运资金贷款业务、对个人或企业法人的证券担保贷款业务等。(i)证券金融公司与财务公司财务公司,又称金融公司,是指以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具有代表性的财务公司有东风汽车T业财务公司、一汽财务有限公司等。财务公司一般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业务范围较为广泛,但须以服务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为限。其次,资金主要来源于集团内部成员,为集团公司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再次,接受企业集团和银监会的双重监管。而证券金融公司与财务公司的区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设立条件不同。根据《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第56条规定,证券金融公司的设立和解散由国务院决定。在日本,根据《证券交易法》第156条之四的规定,大藏大臣在收到设立证券金融公司的申请书后,必须参照其申请人员的组成,信用状况及资金周转的能力,以及有价证券市场的状况等,审查该申请人员是否具有作为证券金融公司开展业务的合格条件。此外,该申请人及人员没有法律规定的禁止条件。而设立财务公司,根据《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的规定,应当报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审查批准。财务公司名称应当经工商登记机关核准,并标明“财务有限公司”或“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字样,名称中应包含其所属企业集团的全称或者简称。未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任何单位不得在其名称中使用“财务公司”字样。

其二,资金来源不同。证券金融公司的资金主要来自证券公司、中央银行、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个人投资者等。而财务公司的资金来源,根据《管理办法》第11条规定,财务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应当主要从成员单位中募集,并可以吸收成员单位以外的合格的机构投资者的股份。

其三,业务领域不同。证券金融公司可从事的业务领域相对比较狭窄,局限于证券公司和其他证券金融公司的转融通业务、证券担保借款业务.除此之外.未经主管机关批准.不得经营其他业务。而财务公司虽然只能以成员单位为服务对象,但其业务领域相对比较广泛,可以作为财务和融资顾问、信用鉴证及相关的咨询和业务、交易款项的收付、保险业务、担保业务、委托贷款和委托投资业务、办理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从事同业拆借、办理贷款及融资租赁等业务。而对于符合条件的财务公司.经银监会批准还可以从事发行和承销债券等业务。其四,监管要求不同。从境外经验来看,证券金融公司的监管要求与条件并没有如财务公司这么具体明确。如台湾地区对证券金融公司及其人员的监管要求就比较简单,仅仅规定了证券金融公司应事先经主管机关批准的几种行为.比如,变更公司章程、停业或复业、解散或合并等。而相比之下,对于财务公司,相关法律规范规定的较为详细,如《管理办法》就财务公司经营业务应当遵守的资产负债比例作了详细的规定:要求财务公司应当按照审慎经营的原则。制定相关业务规定和程序,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等。

三、证券金融公司运行的进路选择与制度构建

所以,为了构建良好的证券金融公司制度、利益共享的规则和原则,必须对证券金融公司制度运行的进路和构建中的关键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和认真的探讨。

(一)证券金融公司运行的进路选择

证券金融公司目前正在紧张的筹备和设立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显现和暴露,但应有足够的预见和洞察。在相关进路选择上,应注意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

其一,融资融券交易的模式选择。融资融券交易主要包括分散授信模式和集中授信模式,而证券金融公司作为集中授信模式的核心制度,是两种典型模式的最大区别。集中授信模式也可以分为单轨制(以日本为代表)和双轨制(以台湾地区为代表)。单轨制模式的特点在于证券金融公司只向证券公司授信,而不能向投资者直接授信;而在双轨制模式中,证券金融公司既可以向投资者也可以向证券公司授信。台湾地区实行双轨制模式的初衷在于促进市场竞争,形成证券金融公司与证券公司竞争的格局,提高市场效率。但事与愿违,目前的现状是证券金融公司对投资者的授信比例在逐渐萎缩,占主导地位的还是证券公司对投资者的授信。所以,台湾地区很多学者都认为应该取消证券金融公司向投资者直接授信该项业务。转而学习日本的单轨制模式.并在未来建立完善的证券借贷制度.从而帮助证券金融公司的市场转型和发展。所以,笔者认为,在证券金融公司的进路选择上,首先应明确融资融券交易的模式,这是一个前提性和基础性的问题。而就单轨制模式和双轨制模式的实际运行来看。单轨制模式的制度运行成本更低,效果更好,更加符合证券金融公司的设立目的,有利于证券公司的发展和壮大,有利于提高证券行业的整体实力。

其二,证券金融公司设立中的放开和适度问题。证券金融公司在设立的初期还应考虑设立的数量问题。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设立情况来看,证券金融公司的数量都比较有限。日本目前有3家证券金融公司,分别是大阪证券金融公司、中部证券金融公司、日本证券金融公司。其中后者是日本规模最大的证券金融公司。台湾地区于1980年设立复华证券金融公司,后又根据市场需要,设立了环华、富邦、安泰证券金融公司。其中前者是台湾地区规模最大的证券金融公司。而韩国只有一家,即韩国证券金融公司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纵观设立证券金融公司的市场,证券金融公司的数量都寥寥无几。如果基于市场竞争的优势考虑,应主张放开证券金融公司的申请和设立。但问题在于,证券金融公司是融资融券交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关系到融资融券交易能否安全、稳健运行。同时,考虑到我国证券市场的信用体系和市场的发育程度。笔者认为,在融资融券交易发展的初期,可以先设立一家作为试点.以后成熟后再成立1到2家,设置地点主要考虑北京、上海、深圳三地。

(二)证券金融公司运行的制度构建

证券金融公司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融资融券业务中的转融通交易.是连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重要通道.因此其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认为,证券金融公司制度构建的重点在于明确其身份、规范其行为、控制其风险。

其一,明确其身份。即厘定证券金融公司的性质定位和监管主体。证券金融公司的性质定位涉及的主要问题为证券金融公司是金融机构还是非金融机构,以及是否是银行类金融机构?上文中对证券金融公司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财务公司做了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证券金融公司不属于银行类金融机构,因为其并没有银行业所具有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等功能,所以,证券金融公司应归于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但其与一般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又有所不同,其并不以盈利为目的.经营范围横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所以可以将证券金融公司归为新型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金融公司这种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性质定位决定了其存设与监管应不同于一般的商事组织,应纳入金融监管的系统和范围内。而金融机构的监管不仅仅是市场准入、市场退出、资本充足率、业务活动审批,而且还涉及到风险控制、监管法律责任等方面,其设立和解散应实行严格的核准主义而非准则主义,正如《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中的规定的,证券金融公司的设立和解散应有国务院决定。此外,由于证券金融公司的跨行业经营的特点,其经营的业务不同可能涉及不同的监管主体,所以建议未来在相关规则的制定中,应该明确证券金融公司的监管主体。在此方面,可行的办法有两种:一是由证监会作为主要监管机构,而涉及到融资融券额度、期限及融资比例等应由证监会拟定并经由中国人民银行核准。二是在证监会、银监会、央行之外在全国人大财经委或国务院成立一个独立的机构,专门负责证券金融公司的监督管理。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一种做法,因为该做法符合我国现有的体制、制度,变革的成本较低。

公司制度范文篇9

[英文摘要]:

[关键字]:

[论文正文]:

一、股票从发行到上市的行政性操作扭曲了股份公司和股票市场所固有的内在机制和功能。

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股票的发行和上市都是按照一定规则和程序进行的法律行为,股份公司的设立、股票的发行和上市都有严格的规定,同时需要相应的市场条件,这些条件包括:1.充分竞争的股票一级市场。企业要在市场上发行股票来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必须符合一定的基准并且要在严格监督下进行。一般对设立股份有限公司都有最低资本额的限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什么企业能发行股票以及股票价格的确定完全是市场行为。2.股票从发行到上市,一般要经过3至5年的经营时间,并对这期间企业的盈利水平都有严格的规定,否则,股票不能上市。3.公司设立必须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形成制衡机制,要符合《公司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4.在实行法定资本制的国家中,公司资本额在公司成立时,必须全部由股东认购完毕,否则,公司不得成立。公司不得购买本公司的股份。公司在创立阶段,股票不得在证券市场上出售。在实行授权资本制的国家中,虽然在公司设立时,不必全额认购应发行的股票,但对授权资本的额度则有严格的规定,不能超额度发行。5.公司上市后,实行强制性的持续信息披露制度,以确保市场的公平、公正和公开,违反者则予以处罚。而我国在国有企业改制和股份公司的设立及股票上市和运作中,股票的发行和上市机制被行政化了,同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通行作法相去甚远。主要表现为:1.由于在当时特定环境下,我国的股票发行和上市是为国有企业改制和融资服务,因此,在股份公司的设立、股票的发行和上市公司的选择上,带有明显的所有制歧视,非国有企业不能与国有企业一样在竞争中进行股票发行和上市。2.与上一点相联系,股份公司的设立和国有企业改制、股票的发行和上市呈现出明显的连动性特点。因为设立股份公司和国有企业改制都是要通过发行股票来融资以及通过股票上市来“圈钱”,所以,只要发行股票,就要千方百计争取上市。3.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的融资具有连续性。只要上市后三年内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就可以不断配股和增发新股,也不管股东能否得到合理回报,因为融资成本太低了。4.股票市场无退出机制。上市公司能上不能下,一旦企业严重亏损,就由行政部门主导来进行资产重组,这种行政行为使市场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发生扭曲,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二、畸形的股权结构和股票的非流通性造成了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权力配置功能的扭曲和制衡机制的无效。

国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畸形表现在国有股权的高度集中和国有股“一股独大”。据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公布的统计结果,截至2001年7月30日,深、沪两市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持股数占总股本的66%,其中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以及政府机构持股数占总股本的51.16%,国有股所占比例居绝对统治地位。由于国有股和法人股都不能上市流通,这种畸形的股权结构便固定化了。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它对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控制权方式、运作方式乃至效率等都有重要影响。国有股“一股独大”使国有股股东行为发生了严重的扭曲:一是国家所有权的行使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国家所有权的代表是“形至而实不达”,“缺位”现象比较普遍,缺乏能真正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负责的人格化代表。二是我国绝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原有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都明显带有传统旧体制的“胎记”,传统的国有资本管理经营中干好了得不到相应好处,干坏了不负责任,不担风险,经营效果缺少客观评价标准等弊端在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依然存在。三是国有股“一股独大”导致许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和经理层基本上都由原企业的管理人员所组成,从而形成了国家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局面。四是国有股不能流通,中、小股东又存在“搭便车”行为,致使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市场对公司的治理(诸如公司控制权市场、职业经理人市场等)“失灵”,从而加剧了国有股股东行为的扭曲。五是法制不健全,打击不力,助长了部分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国有股处于绝对控股地位,从而控制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等所有的权力机构及经营管理机构。股东大会变成了“大股东会”,由大股东操纵董事会和董事长的人选,大股东通过董事来间接控制经理人,监事会成员也由被大股东操纵的股东大会选出。这样,整个公司的控制权都掌握在大股东手中,大股东的意志甚至董事长的意志就演变成公司的意志。这样,在现代公司中的所有权同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法人财产权同经营权的分离基础上形成法人治理结构和制衡机制发生了变形,公司法人财产的支配权又回归到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的直接支配和排他性支配,市场经济中特有的现代企业的财产关系和财产规则又被同化为自然人(董事长)企业的财产关系和财产规则。现代公司中固有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衡机制遭到了全面破坏,公司治理结构变成了董事长的一人治理。总之,由于国有股东带有“先天”的内在缺陷,因而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畸形股权结构必然造成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权力配置功能的扭曲和制衡机制的无效。

三、从治理结构内部来看,“内部人控制”现象的普遍存在,使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所固有的制衡机制的功能消失了。

与上述相联系,由于大股东对董事会的控制和操纵,不仅股东会和监事会成了摆设,且董事会也形同虚设。大股东选举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任命经理人,这无异于大股东自己选择自己,自己监督自己,自己评估自己。这种毫无约束的治理结构使上市公司制衡机制所固有的功能完全扭曲了。其主要表现为:1.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之间形成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利益共同体”,因而能联合起来在股东大会和市场上对付中小投资者。由于在我国中小股东受到出席股东大会最低股份额的限制,又没有权竞争的机制,因而中小股东无法在公司权力结构中取得应有的地位和行使相应的权力,缺乏参加股东大会的兴趣和积极性,它倾向于在股票市场上“用脚投票”。2.“用脚投票”机制本来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制约上市公司的有效机制,但在我国现有的法律框架和股权结构下,恶意收购机制不可能存在。再加之我国上市公司绝大部分没有实施股票期权制度,缺乏对经营者的长期激励,因而股价的跌落几乎不可能对上市公司产生威胁,股价的高低对公司经营者的利益影响不大。3.“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机制的双重失灵导致了公司制衡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的双重缺失,而全面的“内部人控制”则为上市公司的虚假“包装”和不实信息的形成提供了便利,这种失真的信息既可以制造上市公司虚假的业绩,从而提高经营者的声誉,又可以提高公司的再融资能力来维持公司的生存的发展。4.制衡机制的缺失和大股东操纵的行为使得大量的内幕交易和频繁的关联交易成为可能,一方面使上市公司很容易与“庄家”串通,制造各种题材来抬高股价;另一方面,经营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跟庄”来谋取暴利。内幕交易和关联交易导致市场失序造成股票价格的严重失真和扭曲,误导了市场资源配制。

四、“行政上的超强控制”和“产权上的超弱控制”使上市公司经营目标被扭曲。

“行政上的超强控制”是指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或控股股东都是各级政府,而行使大股东权力的都是各级政府部门。这些行政部门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来管理和运作上市公司,包括公司董事和监事的产生、董事长和总经理的任命都是由行政部门采用行政手段来决定的,行政部门甚至直接干预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由于行政部门决定了公司法定代表人和主要经营管理者的任免和更替,上市公司必然月枞行政权威而不是市场权威。“产权上的超弱控制”是指我国在现行的国有制下,普遍存在着产权关系模糊问题,究竟谁是国有资产的代表,由谁来行使国有股股权问题在实践中一直未能解决,即各个行政部门都可以以国有股代表的身份来对企业进行干预,但又不对这种干预的后果承担责任。有的上市公司甚至没有“老板”,国有资产所有者主体缺位。即使有“老板”的上市公司,国有资本所有者的所有权激励和约束双重不足,产权关系是残缺的,在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产权上的超弱控制。“行政上的超强控制”和“产权上的超弱控制”必然导致上市公司经营目标更多地服从于行政目标,而不是利润最大化目标。

五、畸形股权结构同公司治理理想模式之间的内在冲突所导致的正式制度约束的失效。

以上冲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符合现行制度约束的“合法违规”,即上市公司大股东利用合法权利,通过合法渠道做出不合理的行为。目前,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不按招股书承诺的项目进行募资投入,擅自改变投资的用途就是典型体现。据统计,仅仅从2001年1月至8月份,就已有超过100家上市公司打算或已经改变募资投向,约占上市公司总数的十分之一。这种行为是一种违背公司发起人与认股股东契约的欺诈认股人的行为,但这种行为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具有普遍性。另一种是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大量普遍存在,正式制度约束失效。例如证券市场会计、审计等中介职能部门行为极不规范,其中影响较大的银广厦业绩造假案就与负责为其进行会计报表审核的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有关。再如,根据有关法规,只有完成了规范改制并严格执行业务、资产、人员、机构和财务“五分开”的公司才能公开发行股票,但这一规定往往得不到遵守等等。此外,还有大股东大肆侵占上市公司的利益的现象也较普遍。导致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大股东对公司的全面控制,使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失败,正式的制度约束对控股股东违规行为无能为力。

六、外部市场治理的弱化进一步加剧了内部治理不力而造成的不良后果。

外部市场治理主要包括资本市场、产品和要素市场、经理市场对上市公司的治理和约束。从资本市场来看:一是资本市场中的股票市场失真较为严重,股票价格不能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庄家”操纵股价现象较为普遍。二是在现行法律的框架下,又没有权竞争机制,“用脚投票”机制几乎不可能对经营者有任何约束。三是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购并、融资不仅因为缺乏发达的资本市场,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是一种政府行为。以上三点表明,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治理显得软弱无力。从产品和要素市场来看:我国产品和要素市场还缺乏充分的竞争,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之间还存在着许多人为的分割和壁垒,企业的利润不能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者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有些要素(资源)禀赋丰裕的企业,经营者无须较强的能力和付出较多的努力,企业也许会获得较好的经营业绩;有些要素(资源)禀赋贫乏的企业,即使经营者具有较强的经营能力和付出较多的努力,企业也许难以获得较好的经营业绩。这种企业业绩同经营者努力程度和能力相脱节的情况,既不能给经营者足够的激励,也不可能通过产品和要素市场来约束经营者。从经理市场来看,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经理大多数是由政府或主管部门行政任命的,即使是由董事会聘任的,也是由国有大股东操纵的,加之人力资本的稀缺性,我国还远未形成统一的竞争性的经理市场,这就导致两个不良后果:一是由于缺乏企业家进入和退出的市场机制,使很多不具备经理素质的人占据了经理的位置,而具备经理素质的人又不能成为经理。二是与上述相联系的,加之经理资源的稀缺性,企业无处选择合适的经理人才,难以对在职经理人员形成“就职替代压力”和有效监督,而经理人员则可以利用“内部人控制”来排斥有限的潜在经营者。以上表明,三种外部市场机制都不能发挥对公司治理所应有的作用,且外部市场治理的失灵会通过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缺失进一步削弱了公司治理结构功能和治理机制的制衡。

公司制度范文篇10

2005年10月27日,新《公司法》正式颁布。该法首次明确确立了一人公司制度,用完整的一节篇幅对一人公司制度进行了规定,为我国公司法制度上的一项重要创新。笔者试从新旧法条对比、法理分析、进步与不足几个角度对我国公司法中的这一新制度进行粗浅的解读。

2005年10月27日,新《公司法》正式颁布。该法首次明确确立了一人公司制度,用完整的一节篇幅对一人公司制度进行了规定。一人公司法律地位在新《公司法》上的确立,并不是说我国此前不存在这种公司,事实上,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实质上的一人公司是广泛存在的。一人公司与传统公司法人制度的冲突,使它在传统公司法框架体系下很难得以规范,新《公司法》对此进行规定表明了我国学术界对公司法法理的突破。笔者不揣浅薄,试着对新《公司法》第一章第三节有关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特别规定进行简要解读:

一、第58条: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概念

新法第58条第二款规定:本法所称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是指只有一个自然人股东或者一个法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这条规定从主体上确定了,在我国自然人和法人可以设立一人有限公司,并且只能设立有限责任公司而不能设立股份有限公司,这就在我国公司法上首次明确确立了一人公司制度,是我国公司法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要成果。

自我国第一部《公司法》在1993年12月颁布以来,一人公司问题无论在该法颁布前还是颁布后一直是法学界与立法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一人公司否定论者恪守公司的社团性,认为公司成员的多数性是公司作为团体与其它个人商业组织进行区别的基本特征,否则,公司将无以为社团,其团体人格也将失去载体和基础。然而,社会客观事实并不总是依循人们的精心设计而发展的。许多公司,特别是人数较少的有限责任公司,在成立之后由于股东死亡或退出等原因,公司成为了事实上的一人公司。而且在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传统意义上的公司只占很小一部分,一人公司占绝大部分[1],这种情况下《公司法》若撇开多数,只管少数,将大大削弱其立法目的和功能。

从法理上看,公司的社团性并不是其本质,也不是不可突破的。现代西方公司法不再恪守公司的社团性,先是承认“实质上的一人公司”,而后又允许设立“一人公司”,其理论依据在于,在有限责任的条件下,公司对债权人的责任与股东人数的多少并无直接关系;以股东人数作为公司取得独立人格的法定条件,容易滋生发起人以虚设“稻草人”股东[2]来规避法律的现象。与其让发起人虚设股东规避法律,不如将发起人设立的一人公司合法化更现实。当然这还要同时通过相应的制度和原则来弥补一人公司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

另外,一人公司只适用于有限责任公司这一种公司组织形式,不适应于股份有限公司[3],这是因为股份有限公司具有很强的集资功能,能聚集社会大量分散资金形成规模效应。投资者可通过股份有限公司的这个平台,控制远远大于其自有资本的公众资本,从而解决资金不足的难题。任何投资者都可以通过购买股票成为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又使得股份有限公司具有了最广泛的社会性。然而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一旦单一化,其上述特点将荡然无存。另外,在我国股份公司相对有限责任公司股本更大,如被不良用心者利用,将会给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正因为如此,新公司法禁止设立一人股份有限公司

所以此次在立法上全面承认一人公司的法律地位,并将其限定在有限责任公司范围内,既是适应客观现实的需要,也顺应国际立法潮流,是一次明智的立法选择。

二、第59条:注册资本及转投资问题

新《公司法》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将旧《公司法》严格法定资本制改为较为宽松的法定资本制[4],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除另有规定外,统一降为三万元,同时实行认缴资本制。相对于普通公司,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规定则严格的多,实行的仍是严格的法定资本制,注册资本也比设立普通公司要高,为10万元,同时实行实缴资本制。立法者的本意可能是认为,相对于普通公司而言,债权人与一人有限公司进行交易时要冒更大的风险,故而对一人有限公司进行严格规定,这样有利于保障债权人的利益。但是事实上,这个目的是否能达到呢?从目前世界各国公司法的发展趋势来看,大多抛弃了资本信用理念,而采纳资产信用理念[5],资本只是公司注册那一瞬间的公司资产,此后,公司用来担保债权的是公司的现存资产,与原来的注册资本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了。而且,这一条规定从法理上来说,明显是与新《公司法》第26条相抵触的。笔者斗胆猜想,本条若非立法者的疏忽,那只能解释为立法过程中新旧两派法律理论妥协的结果了。

本条第2款规定“一个自然人只能够投资设立一个有限责任公司。该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不能设立新的有限责任公司”,这是为防止股东将其财产分成若干份,设立多个公司,用小量资本承担较大风险的投机活动,立法上禁止一个自然人再次成为另一有限公司的唯一股东,出现一人公司的连锁机构,以防个人信用无限扩大。而对于同一法人能否举办复数一人公司,新《公司法》却没有规定。结合新《公司法》第15条的规定,该条删除了旧《公司法》对公司转投资的限制性规定,明确公司可以其他企业投资,只是不能成为被投资企业的连带债务人。从这条规定我们可以看出,新法并未对法人设立一人公司的数量进行限制。

三、第60条: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登记公示

新法第60条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在公司登记中注明自然人独资或者法人独资,并在公司营业执照中载明。这是因为相对于普通公司,与一人有限公司进行交易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要冒多一点风险。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交易者一般通过两种方式了解交易对方的信息:一是通过法定登记管理机关,如工商登记、税务登记等;二是通过各种媒体,如网络、报纸、电视等。不可否认,公共管理机关的登记信息最为准确,一人公司的公示制度无非是让那些与一人公司从事交易活动者知晓,其交易的对象为一人公司,而明白其所涉及的交易风险。

在各种登记文件中,营业执照是由公司悬挂于营业场所,交易者可以很明显看到的文件,在其上进行公示有更有利于交易对方了解信息。本条美中不足的是只规定了设立中的一人公司要进行此项公示[6],却没有规定公司设立后由于股东死亡等原因导致的事实上的一人公司要否公示,这一点有待以后的司法解释或法律修订时解决。

四、第61、62条:公司章程自治及股东决议

新法第61条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章程由股东制定。这是因为一人公司的股东只有一名,不具有团体性,没有股东会,相应的职能由该股东履行,所以规定公司章程由该股东制定。

第62条规定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可以不设股东会,但却没有关于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规定。结合第58条第1款的规定,应适用本章第一节、第二节的规定。由此,关于董事会可以适用新法第51条:股东人数较少或者规模较小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设一名执行董事,不设董事会。执行董事可以兼任公司经理。该条为授权性规定,并不强制一人公司必须设立董事会,但是根据第45条第1款,一人有限公司至少得有一名执行董事[7],所以可以由该股东任执行董事并兼任经理。同样的道理可以得出公司至少得有一名监事的结论,但是第52条第4款规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监事。同时不管国有还是非国有的公司,监事中职工代表都不得低于三分之一,所以公司的监事最有可能是公司的职工代表。

第62条还规定了股东的重要决定应采用书面形式。这是因为一人公司的股东只有一人,他随时随地做出的决定也就是公司的决定,若无此项规定,公司的许多行为将没有记录,出了问题之后,股东很容易造假,不利于保护债权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所以,采用书面形式,由股东签名后置备于公司是较好的立法选择。

五、第63条: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财务报告

第63条[8]是关于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义务和审计要求的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唯一股东兼任执行董事将会普遍存在,极易产生股东个人财产与公司财务管理上的混同。这就要求有严格的财务监督或者审计制度,预防一人股东与其代表的公司在财产管理和责任分担上的模糊不清。本法第165条对此有相同规定,本条的重复强调了一人公司的财务报告编制义务和审计要求,以规范一人公司的动作,保护一人公司债权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本条的不足之处,同时也是第165条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规定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是否可以置备公司,方便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查阅的问题。

六、第64条:一人公司中的“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英美法上被称为“刺破公司面纱”。新《公司法》第20条[9]从宏观上规定了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第64条[10]又从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规定。公司作为法人,具有独立的人格,其实质内容有二:一是财产独立;二是责任独立。其中,财产独立是责任独立的前提和基础条件。公司的责任独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司的独立责任,即公司以其全部资产独立地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清偿责任;二是股东的有限责任,即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有限责任可说是公司制度的基础和核心,对经济的发展曾起过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一制度也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其主要的弊端就是对债权人的利益保护不足。一人公司之所以受到攻击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一人公司更容易损害债权人的利益。鉴于一人公司只有一名股东,监督和制约机制较为薄弱,如果股东滥用其有限责任,将个人财产和公司财产混同,股东应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当然股东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财产的除外。

与新法第20条相比,一人公司中股东的责任更大。在第20条中,鉴于列举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的具体行为较为困难,新《公司法》只对此作了原则性的规定,至于具体的认定则有待司法解释及实践的解决,表明了立法者的谨慎态度。而第64条则规定了股东的举证责任,股东若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自己的财产,则要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根据民法基本原理,连带责任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共同责任,二是补充责任,虽然立法未有明示,但是从立法目的上看股东应承担共同责任,即唯一股东与公司共同承担责任,公司债权人得就其二者择其一求偿或连带求偿。

作为新《公司法》的众多亮点之一,一人公司制度的确立让我们有耳目一新之感。这一适应世界立法潮流同时也符合我国国情的立法创新将会在扩大就业,繁荣市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当然,作为新生事物,一人公司制度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其作用的发挥也有待于我国在经济管理、信用评级、个人资产调查等各方面建立相关的配套制度。因此要避免一人公司带来的弊端,使其发挥其应有之用,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释】

[1]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目前我国法人独资企业至少有以下几种:1、由国家直接投资的全民所有制企业;2、由集体经济组织设立的集体所有制企业;3、由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设立的企业;4、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或团体设立的企业;5、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设立的企业;6、各种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设立的企业。参见:赵旭东著:《企业与公司法纵论》2003年版,第197页。

[2]指名义股东,这些名义股东大都是被实际投资人为达到当初设立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数量生拉硬扯而来,对公司基本不投资,或象征性投一点,不参与公司管理,形同“稻草人”,因此被称为“稻草人”股东。

[3]新《公司法》第79条规定,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有二人以上二百人以下为发起人。

[4]亦有学者认为我国新公司法的资本形成制度为折衷授权资本制。参见:龙翼飞、何尧德《我国公司法最新修订评析》,/weizhang/default.asp?id=25817。对此种观点,笔者持保留意见,因为法定资本制并不排除分期缴纳,目前我国实行的是较为宽松的法定资本制。参见赵旭东著:《企业与公司法纵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44-249页,此书对三种资本形成制度有详细比较。

[5]参见傅穹著:《重思公司资本制原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81-84页

[6]本条并未规定是在一人有限公司设立时进行登记,只是笼统规定了“在公司登记中”,但联系本节第58条第1款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适用本节规定,可以推断出本条所指即为“公司设立登记”。[7]第45条第1款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设董事会,其成员为三人至十三人;但是,本法第五十一条另有规定的除外。同时再结合第51条的规定:股东人数较少或者规模较小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设一名执行董事,不设董事会。可以得出一个公司至少得有一名董事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