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6:31:26

歌舞

歌舞范文篇1

摘要:一个民族的歌舞,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该民族的文化精髓。摩梭歌舞同其他少数民族歌舞一样,体现出对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的特点,而母性光环下的摩梭歌舞具有独特的以女神崇拜为核心的母性色彩,反映“东方女儿国”的文化特质。作为摩梭文化体系中的歌舞,也具有了多民族的歌舞特征。关键词:摩梭歌舞;女神崇拜;泸沽湖;母性摩梭人居住在川、滇交界处的泸沽湖畔。泸沽湖因居住在这里的摩梭人特殊的母系家庭制和走婚习俗而闻名于世,这个被人称为“母系氏族最后一块领地”的“东方女儿国”,笼罩着奇特而原始的“母性”光环。在这个多民族聚集地,摩梭文化先后融汇了藏、蒙、彝、纳西、普米及汉文化精髓,形成了独特的摩梭文化体系,支配着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摩梭文化体系中的歌舞,也具有了多民族的歌舞特征。摩梭歌舞同其他少数民族歌舞一样,体现出对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的特点,而以女神崇拜为核心的具有母性色彩的摩梭歌舞,反映了这个“东方女儿国”的文化特质。摩梭人由于历史的原因虽被划归为两个不同的民族(纳西族和蒙古族),但他们有着摩梭人共有的语言和习俗,有着相同的节庆祭祀歌舞、习俗礼仪歌舞、宗教祭祀歌舞。据统计,摩梭人有传统歌舞70余种,传统民歌有歌唱摩梭创始祖先“朝枝鲁亦”的歌、山歌、情歌、劳动歌、礼仪歌等,流传最广的歌曲有《阿哈巴拉》、《格姆女神的颂歌》、《花楼恋歌》等。原生舞蹈多姿多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较普遍的有“甲搓体”舞、纺麻舞、战争舞、宗教舞等。一、摩梭人的节庆祭祀歌舞摩梭人的节庆祭祀活动有转山节、转海节、祭祖节、牧神节、摩梭春节、布谷鸟节、祭月神节、祭牧神节、祭太阳神节、端午喝汤节、扎美寺法会等,这些节庆祭祀活动总是与歌舞相伴。活动中最隆重的当属转山节(“格姆古”),也称狮子山祭,男女老幼身着节日盛装,带上美酒佳肴,骑马或徒步云集成队,前往朝拜心中的女神——格姆山。传说此山是一位摩梭姑娘的身体附化而成,其灵魂变成了身着白衣裙且骑白马的女神,为众山神之主,她常年飘巡于格姆山上,管理着泸沽湖畔的人畜和庄稼。周围几座被称为“男神”的山峰,都是女神的“阿夏”(摩梭语意为亲密伴侣)。朝山者叩拜女神,祈求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达巴(摩梭达巴教法师)和喇嘛也聚集于此念经拜佛,祈求佛神帮助格姆女神保佑摩梭人。他们跳着狮子舞欢迎女神降临,唱着《格姆女神的颂歌》:黑底罗,格姆罗,你头上绕着什么帕子?我是罗,格姆罗,五彩云霞是我头上的帕子。……[1]颂歌歌词极尽赞美,一问一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音乐曲调优美动听,感情色彩强烈,颂扬性的旋律洋溢着摩梭人特有的抒情气质,表达了对格姆女神的感激之情。摩梭人能歌善舞。“转山节”中,当人们朝拜格姆女神山后,便在山脚下狂舞欢歌,通宵达旦。他们跳古老的牛头马面舞,凤凰舞,跳锅庄,对山歌、唱情歌,与长期或临时的“阿夏”野营露宿。其中最受人们喜爱的是锅庄舞。锅庄舞因围绕锅庄石(或三角铁架——炊饮用具)载歌载舞而得名,锅庄上面是被称为“冉巴拉”的火神,火神是母性的象征。摩梭人的锅庄舞围绕火神集体起舞,以示对母性的崇拜,对祖先的崇敬。锅庄舞一般分为快、慢两部分,快舞动作矫健奔放,慢舞动作徐缓抒情。锅庄舞盛行于泸沽湖周围的各个民族中,是“茶马文化”遗留的产物[2]。与转山节相似的有“转湖节”,传说转湖能带来吉祥、健康、幸福,摩梭人祭拜被称为“谢纳米”意即“母海”的泸沽湖,母海的乳汁养育了世代摩梭人。在以转山节、转湖节为代表的节庆祭祀活动中可以看到,世代哺育着摩梭人的奇山异水,皆被赋予了女性的形象,保佑着如梦如幻的“女儿国”,从这些具有母性色彩的歌舞中可以看到女神崇拜在摩梭人心中的地位。二、摩梭人的习俗礼仪歌舞由于摩梭人特殊的母系家庭制和走婚习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摩梭人的习俗礼仪歌舞,诸如穿裙歌、情歌、花楼歌、婚嫁歌、苦情歌、哭丧调、两兄弟、窝热热以及与劳动有关的歌,如修房歌、奠基歌、劳动歌、劳动之余所唱的“唱花”等。按走婚习俗,摩梭人凡年满13周岁时,就要在母屋的火塘边举行成丁礼,当地人称为“穿裙子”(女子)和“穿裤子”(男子)。摩梭人举行成年礼时,都要向火塘磕头跪拜,求得不愁吃穿,牛羊成群,谷子满仓。成丁礼上由长辈或达巴唱穿裙歌。成丁礼后,意味着婚姻生活的开始,摩梭少女可在自己的花楼接待“阿夏”。初次来访的男子,要以情歌相互对答。阿夏制下的“阿夏情歌”和安达制下的“安达情歌”主要有“情歌对唱”(哟比)、“哎,我来了”、“阿注那打加”、“金雀银雀在一起”等。流传最广的情歌《阿哈巴拉》有三种旋律,又名“哈毕哩”,意为“昨晚的衣裳”。摩梭情歌反映了摩梭人奇异的走婚习俗、社会习俗、社交活动,是关于婚姻历史、母系家庭形态的“历史遗迹”[3]。摩梭人使用的乐器有笛子、唢呐、二胡、海螺、牛角号、人骨号、打击乐(牛皮鼓、拨浪鼓、芒锣、镲、铃等)。笛子在摩梭人看来象征着吉祥,被经常使用,一直流传着。唢呐常用于丧葬仪式。海螺有两种,一叫“卡达”,意为祖先喜,二叫“术泽”,意为山神喜。牛角号用作鬼号,驱鬼前先用它引鬼,而后念经,再用人骨号驱之,此称为除秽仪式[4]。[1][2][][]摩梭人的歌舞种类繁多且各具特色。“打跳”在摩梭语中含有“跳美妙之舞”的意思。这种集体性的民俗歌舞通常由一位擅长吹笛或葫芦笙的乐手领头起舞,男女老少均可参加。人们以半圆形或半月形的队形围火而舞,每人分别以自己的右手肘窝托住前一人的左手拐并相互携手,分别按顺时针的方向作环形、曲线形、卷菜心形或弧线的队形变化。舞者的脚步或平缓、或跳跃,时而顿步、时而跺步、时而跳步、时而错步,给人一种整齐划一的美感。舞至高潮时,人们还会借助热烈的气氛逐步加大腰部的扭动和上身的前俯后仰。打跳属载歌载舞型的乐舞形式,人们边跳边唱,人声与领舞者的笛声此起彼伏,错落有致,气氛感人。打跳中所选唱的歌曲大多为即兴编词的或固定唱词的两大类。即兴类的大多是对打跳场景的描述,如《打跳歌》中就唱道:“今晚快快来跳舞,不会跳舞来看脚,不会唱歌听笛声,会唱会跳快进来,围观之人不要笑。阿哈玛达米!”固定唱词类的则主要有歌唱格姆女神的《母亲的歌》、歌颂祖先的《公德歌》,也有对大自然赞美的《甘甜的春雨》。有关打跳的音乐民间盛传有“七十七调”,但最为常用的只有《大跳》、《挖猪槽》、《芦笙舞》、《转磨秋》、《小伙姑娘乐》、《永宁摩梭舞》等20余首。摩梭人的女神崇拜还体现在母系家庭制中,母亲就是生活中的女神。在摩梭人的母屋里有一个火塘,火塘是一个家庭的象征,没有火塘就没有摩梭人的家庭,没有摩梭人丰富多彩的文化。火塘一年四季不灭,象征着生计,吉祥,财运,丰收。火对于摩梭人来说还具有人的生殖繁衍的象征意义,他们以火塘中不熄之火,表明家中“香火”不断,逢年过节都要祭祀火塘,祈求人丁兴旺。摩梭人的音乐中,大量的内容是赞美母亲的。“妈妈是花园,我就是花园里的花朵”,“来到妈妈的身边,就是来到花蕊里”,“喜鹊长大了,是妈妈给了他翅膀”……这类民歌的代表作《妈妈的歌》,热情地颂扬母亲:“最能干的数我妈,没有一个顶过她;最聪明的是我妈,没有一个比过她;最会唱的是我妈,没有一个对过她……”[1]摩梭人的歌中,把母亲托到了一个神圣的地位,这与生活中母亲的崇高地位相吻合,是摩梭人女神崇拜的写照。三、摩梭人的宗教祭祀歌舞摩梭人信奉本族原始拜物教“达巴教”和六百多年前由西藏传入的佛教“喇嘛教”。泸沽湖畔有黑、黄教喇嘛经堂、扎美喇嘛寺、者波达伽林寺、格姆女神山寺庙、里务比岛寺庙等。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和冬月十二日都要举行隆重的喇嘛会,期间有许多佛事活动,十分热闹。在举行宗教仪式时,要跳“罕摆迪”、“格而搓”和“巴巴俄搓”几种舞蹈,有驱邪撵鬼之意,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达巴教所使用的法器,有摆铃、五福冠、驱鬼杖、海螺、念珠,唱“烧香经”。摩梭人的节日和庆典活动都与宗教息息相关,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都被列入首要位置。摩梭人聚居的村落,几乎家家有经堂,天天做祈祷,年年办佛事。喇嘛享有崇高的地位,年轻人以到西藏去学习经文为莫大的荣誉,当地的洛桑活佛则是他们心中的偶像。与当地婚姻形态相适应,当地的喇嘛不仅可以公开与妇女结交“阿夏”,同妇女偶居,而且还有一项特殊的仪式,凡每年进藏学习的喇嘛,须在农历五月初八集中在日月潭搭上帐篷露营。夜里,每个喇嘛要带上自己的女“阿夏”在帐篷里同居,如果当时尚无“阿夏”,也得花大量钱财临时找一个漂亮的少女过夜,否则就不可能顺利到达拉萨。若找不到女子偶居,喇嘛便自觉惭愧,无颜见人[5]。人们信奉喇嘛教,喇嘛们却要借助女性的庇佑,这不能不说明女神崇拜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摩梭人以女神崇拜为核心的文化心理特征非常明显,这一文化心理又是十分稳固的。女神崇拜是建立在阿夏婚与母系制之上的,同时女神崇拜又强烈地维护着阿夏婚与母系制。摩梭歌舞文化得以存在与延续的先决条件,便是阿夏婚与母系制的存续。摩梭歌舞生动地反映着人类的生息、繁衍、图腾崇拜、祭祀典礼、狩猎、农耕、战争、社交、生活的各个方面,极具母性色彩,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精髓。参考文献:[1]张新民.摩梭人音乐中的母性色彩[J].云岭歌声,1998,(2):44.[2]桑德诺瓦.泸沽湖畔云南摩梭人的乐舞[J].国际音乐交流,1997,(3):75.[3]桑德诺瓦.女儿国的婚姻形态及情歌[J].音乐探索,1989,(4):34.[4]萧梅.云南摩梭人今日的音乐生活[J].中国音乐,1994,(2):70.[5]徐旌.摩梭人之民俗文化探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8,(6):91.[][][1][2]

歌舞范文篇2

摘要电影《高兴》讲述了一个进城打工的农民为自己的事业和爱情打拼的励志故事。影片整体基调明朗,表现诙谐、新颖。片中融歌舞于喜剧的做法是这部电影的最大特色,轻松愉快的歌舞剧形式既契合了人物的情绪,又促进了剧情的发展,是对中国电影创作表现方式的大胆尝试与探索。

继《疯狂的石头》着实让国人兴奋了一把之后,导演阿甘带着他的新片《高兴》在09贺岁档的拥挤空间中用“喜剧片加歌舞片”的崭新形式为自己独树一帜,以轻松愉悦的情调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观众在大悲大喜的年份中感受到了一丝的惬意与舒心。《高兴》凭借着扎实的故事基础和有质感的人物原型,突破之前中国电影大片式华丽空洞的意象封锁,揭示出了一种有生活脉搏的现实。

影片《高兴》的背后站着的是原著小说《高兴》及其作者——刚刚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贾平凹,贾平凹的的现实主义在影片里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奇幻浪漫主义。在阿甘的电影镜头里,流落在城市的拾荒者,生存的焦虑和困顿仿佛只是遮盖在身体上的一层薄衣衫,骨子里的浪漫和梦想被当作传奇过分书写。如果要讨论这部电影,比较厚道的做法就是完全抛开小说原著,把它当作一曲单纯快乐的抬荒者之歌。就此而言,影片《高兴》的确能让人高兴,一部用梦想包裹而成的电影,梦想的一切又都能实现。地位卑微的街头拾荒者尚能做到如此,更何况你我这些能买票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人?总结起来,这部电影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想象丰富、趣味十足、个性张扬

影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社会最底层的收破烂的农民赢得了一个美艳女郎的爱情故事。这种内在的体现在剧作上的想像力加上飞机坠河、黄包车上天等奇特景象硬是把一个不可能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如假包换!其次,贾平凹的农民式幽默加阿甘的导演风格构成了影片妙趣横生的喜剧效果,精彩绝妙的台词在片中数不胜数、俯拾可见。再者,片中大小角色个个出色,虽角色不同,差别各异,但这种差别产生出夸张、张扬的个性,正所谓有差别,才有戏,有个性,才出彩!

二、没有承载过多的教化任务

《高兴》在清晰明快的叙事中并没有过分的宣扬或暗示某种耳详能熟的哲理,而是在愉悦畅快的氛围中传达了一种淡淡的生活态度!人们一想到农民,就会与艰难、辛苦等词语相联系,进城打工的高兴及五福他们又从事着平时让人瞧不起的职业,但在片中这种身份和职业成了快乐与高兴的载体,最底层的行当与主人公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导演用欢声笑语揭示着人生中的矛盾,用新颖的歌舞剧手法展现着《高兴》的魅力。剧里所有人都为生计而拼命艰难地活着,但是每个人都抱着乐观的态度而活,这就是整个片子要表达的精髓所在。看完《高兴》,我们不仅仅是一笑而过,更重要的是留下了一丝感动和深省。

三、情节内容简单明了、清晰流畅

歌舞及喜剧的美学特征要求影片具有清晰而引人入胜的情节,使观众可以带着一种畅达的思路去尽情地观赏。《高兴》的故事简单易懂,在叙事上没有运用太多的手法,导演用轻松愉快的歌舞剧形式将主人公乐观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在欣赏中玩味,在消遣中体会。影片的这种表现形式,更好的将最底层人民在都市中的生活状态呈现了出来,让人更加易于接受:而歌舞剧形式的运用,更能烘托出人物形象理想追求的坚定性和那种豁达乐观的精神,使人物更加迷人,且故事情节更能为观众所接受。

四、脍炙人口的歌曲和精彩美妙的舞蹈场面

这部电影最为人们称道的便是其歌舞因素的恰当插入,当歌舞与喜剧在《高兴》里联姻,阿甘的电影大旗也就竖了起来。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哪部喜剧片能把歌舞做得这么精彩的,这也是不少观众反复欣赏的原因所在。应该说剧中较为重点借鉴的是印度歌舞片的一些表现因素。印度歌舞片在艺术类型上有别于好莱坞歌舞片,其构成模式是:一个奇遇、巧遇的爱情故事,配以在生活场面中自然引发的歌舞,加上脱离社会现实的豪华场景,可以称之为“生活歌舞片”。而《高兴》虽以我国最底层人们的生活为背景,叙述一个由爱隋和奋斗编织的故事,但电影的整体基调是明亮的,仿佛一个色彩斑斓的乌托邦,因此是超现实的,拾荒两兄弟高兴和五富,进城借住在大款老乡提供的剩楼之中,住所破烂不堪:按摩女孟夷纯租住地和工作场所同样难见高雅,但这些在镜头中却被还原成一个个生机盎然的生活场景,充满情趣。贯穿全片的以下五段歌舞,让人渐入佳境,完全与剧情融合在一起,既起到叙事的作用,又作为情绪的表达,效果远胜单纯以肢体语言和台词对白发展剧情的寻常手法。

(1)进城路上的rap说唱

影片开始刘高兴们坐着两辆汽车离开陕北农村,声势还算浩大,一大群人挤坐在车斗里,似乎很要吼几声民歌的样子,孰料冷不丁地两辆汽车就成了个舞台道具,郭涛领着众人来了一段rap风格的说唱歌舞表演,时尚和乡土就在影片开始不可思议地结合了。这场山寨版时尚歌舞表演的突袭,将整部影片的风格有了一个很好的定位:有歌有舞有欢乐,很土很雷很高兴。

(2)小区里的街舞

影片的第二场歌舞表演发生在刘高兴进城后收破烂的居民小区。表演在这个空间里无处不在,一段流畅的快速剪接,把街舞的动感和活力表现得韵味十足、快乐冲天!

(3)按摩店里的按摩舞

这是最具原创性,最有风情的一场表演。站着的小姐用一双手舞动出节奏和旋律,躺着的客人可以顺着节奏在床上舞动,再加上不知所措的刘高兴在里面穿梭,整个场面很有些活色生香的味道。暧昧之中有一种滑稽,滑稽之外又别有一番情致。

(4)陋室里的音乐剧

如果说之前的歌舞都是狂欢的话,那么最温馨莫过于刘孟二人在陋室里的一段真情告白。这段告白用音乐剧的表演形式,二人借唱抒情,你来我往,有些肉麻直白却有一种浪漫到骨子里的情趣。再加上五富这帮朋友的上阵凑热闹,浪漫之余充盈着祝福和喜悦,这是最有人情味的一个段落。

(5)“欢乐颂”MTV

歌舞范文篇3

一、秧歌舞蹈的现代步伐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它即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又能够敏锐反映特定时代的审美意识。

新中国的成立,给舞蹈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舞蹈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具有突破性发展的里程。广泛流传在民间的秧歌舞蹈经过舞蹈艺术家的收集、整理,在编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同时,以一种舞蹈组合的形式进入了教学的课堂,力图形成规范的民间舞蹈教学体系。其中优秀的舞蹈组合有:《过街楼》、《逗蚰蚰》、《鬼扯腿》、《熬鸡汤》等。这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舞蹈组合,至今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中国民间舞传统组合”。的确,它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审美追求,有着经得起岁月考验的鲜明特点。如《过街楼》以传情为目的,通过每一个眼神和动作,将恋爱中的姑娘的心理表述得淋漓尽致,却又具有中国传统女性“含而不露”的审美特点。正是因为这一点,使这个教学的舞蹈组合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训练价值。然而,这种“含而不露”的审美特点却多少缺乏些现代意识,必然会在未来的发展中被突破。

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人们对艺术的本质的认识是需要过程的,所以人们在返回人本身之前,首先扑向大自然的怀抱。80年代初,人们开始用舞蹈表现自然美,编导们创作出一系列模仿动物动态的舞蹈作品,如:《鹰》、《白鹤》、《金色小鹿》、《金蛇狂舞》等。但是,这类作品的创作并没有持续多少时间,人们终于认识到,舞蹈应该表现人,表现人的生活。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一系列以“讲故事”、描述情节为主的作品,并很快风靡全国的艺术舞台,如《月芽五更》、《看秧歌》、《元霄夜》等。这些作品可以说是让观众彻底“看懂”了。因为那个时代的中国人还存有一种喜欢“听故事”的审美欣赏习惯,经常以能否“看懂”来评价舞蹈作品的好坏,而这类作品恰恰迎合了人们的这种欣赏习惯。然而,“讲故事”的编舞手法,在对人的生活细节描绘的同时,掩盖了人的生命的内在律动。人的生命力的内在体验与外在表现——这舞蹈艺术的最本质的韵味,依然沉默着。

进入9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在经济上的全面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进一步解放,在国内人文主义思潮和国外“寻根热”的影响下,汉族秧歌舞蹈艺术创作开始了向本位文化“寻根”、向人自身回归的创作阶段。这是一个令人激动、振奋的阶段。这个阶段以张继刚的一系列舞蹈作品为代表。他以敏锐的艺术感觉和独特的观察视角,发现和感知着时代的脉膊与审美意识的转向。他突破以往“讲故事”的形式,开始用大色块、长线条结构舞蹈。在对中国这既有古代辉煌文明,又有近代落后挨打的屈辱地位的历史,进行民族性与人性的透析,并以此为基础,在前人给后人的巨大遗产中,挖掘出熠熠生辉的精华,以宏扬和增强民族自信心。这些心灵的感悟,通过如《黄土黄》、《俺从黄河来》、《生就的骨头长就的肉》、《走西口》等作品加以表现,准确地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和可杀而不可辱的民族气概,极具震撼人心的力量。中国人在长时间的压抑、束缚之后,深切地体会着生命之泉在心头流淌,生命之潮在胸中激荡。正是这不竭的生命力,使我们头一次看到自己民族在与命运抗争时的高大形象。人们不由地为之感慨、兴奋、泪流!

二、秧歌舞蹈的审美变化

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受到很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带来的审美欣赏方面的变化对秧歌舞蹈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产生这种影响的是西方芭蕾舞传入中国。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审美对圆形美的追求,人们的审美意识显然走向了多样化。在造型上不再以圆型线条为最美,而是追求棱角分明,开始喜欢长线条。

在舞蹈训练过程中,教师一再要求学生,将腿伸到最长,将手举到最高。舞蹈学生的选拔,对身体的结构比例,要求越来越高。下身比上身长15公分以上的学生更受欢迎,而且对女生身高的要求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芭蕾舞对汉族秧歌舞蹈最突出的影响是蹦脚面动作,这是加长线条的典型手段。即使中国戏曲,也受到了这种审美追求的影响,其程式化动作的线条也明显地有所加长,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秧歌舞蹈有其特定的风格,失去了这种风格就不再是秧歌舞蹈,但是一味因陈又会失去观众,所以编导者为了创新,在不改变其主体风格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让观众耳目一新。这一现代意识上对艺术效果的追求,使编创者在创作过程中,改变了动作的单一性和重复性。一个动作原素,不再按照秧歌舞蹈的习惯那样,多遍重复,在舞台一点做四次,转到舞台六点再做四次;而是一个动作最多重复二次便开始转做其它动作。如果动作需要多次重复,在其中必然有所变化,或是加入对比性动作,或是对所使用的基本动作进行向度、力度、幅度上的调整,使动作发展的内在逻辑呈现出多种可能性,打破传统秧歌舞蹈动作变化的“可预期性”的美学原则,一反观众对动作变化的心理期待,从而使观众在观赏时感到变化莫测的新奇。

动作幅度的加大,是秧歌舞蹈现代意识的又一个鲜明表现。加大动作幅度的原因是为了增强秧歌舞蹈的表现力,使其更能适应现代舞蹈者的内心体验和意境追求。舞蹈是人类心灵的表达,原始秧歌舞蹈素材可以是创作的基础,它只是为创作者主观世界的表达而服务。当舞蹈创作向人回归的同时,必然引起秧歌舞蹈动作的某种程度的变形。它似乎不像原来的样子,失去了所谓“原汁原味”,但它更具有舞蹈特性,更具有艺术性,也更具有现代审美意识。比如《扇妞》这一作品,脚下重心的移动,除脚底滚步外,都要求动作加大幅度。脚底的“重心”移动,常常打破动作本身的原始规范,要求演员在能够保持稳定性的同时,尽可能将动作做到最大程度,表现出现代人对自由的追求。这种加大幅度的动作,才能承受情感的迸发和内心生命之流的巨大冲力。“重心”一词与对“重心移动”的讲究,在中国民间舞蹈中是没有的,是从西方现代舞中借鉴的。西方现代舞与中国传统舞蹈的相融,无疑是秧歌舞蹈现代审美意识的一个突出表现。

秧歌舞蹈的现代性还表现在节奏变化上。节奏,是时间性的概念,对节奏的理解与运用并不是单纯的节拍运用,非仅仅是3/4、2/4、4/4的概念,特别是现代音乐,从外形上,是没有节拍规律可寻的,在一般音乐里是由不同的节奏型来共同组成,同时,由不同节奏型时间上的各种差异、不和谐融汇成新的一种和谐状态。这种不平衡的和谐恰恰是现代音乐与古典音乐最根本的差别。现代音乐的内部结构呈现出的这种节奏型的立体交叉网,是人们处于信息爆炸时代,从思想、审美、情感、观念等意识形态的飞变下所产生的一种必然。人们不再以传统的是非对错来简单地评判一种事物的存在,尤其是思想意识层面的艺术;我们更不会再用“这个是不对的”来看待一个新的艺术现象。那种不和谐节奏型音乐的存在,就如同在对传统说:“在这个新的时代,让我们并存吧!”秧歌舞蹈作品中也有这样的“叛逆者”,如《扇妞》这一舞蹈作品,在动作与节奏的安排处理上,就如同现代音乐与古典音乐两者节奏之间的碰撞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扇妞》选用的还是传统的中国民乐,音乐的旋律还是民间小调式,节拍上,还保留原有的规整性,但在舞蹈中,动作节奏使用上已打破了原有音乐中节奏的规整性,以舞蹈作品中二个八拍为一乐句来剖析:首先,同一乐句的二个八拍中,动作使用的节奏是无规律可寻的,先看第一个八拍:其中第二拍是动作的最大发力点,第五拍则是这一组动作的最低落点,余下的三拍却重新改变同前五拍不同时值的节奏。再来看第二个八拍:又以许多不同第一个八拍的处理方法来完成八拍的动作。其中第三拍的后半拍是动作的最大发力点,而把动作的最低点放在第七拍。从这二个八拍节奏的运用分析中人们看到,舞蹈作品不仅很好地使用了空拍和切分,而且改变了动作的连接变化,只在弱拍时变动的节奏结构被打破。其次,这种节奏的多重处理法使作品就动作而言打破了原有的课堂训练组合的规整性,加强了舞蹈动作变化的莫测性,这是现今新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

对舞蹈节奏的如此使用,使音乐在舞蹈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以往的舞台秧歌舞蹈,往往是先有音乐后有舞蹈,舞蹈在某种程度上受音乐的很大限制,音乐甚至在舞蹈作品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有了“音乐是舞蹈的灵魂”的说法,有些编导认为:一个舞蹈作品找到好的音乐,舞蹈作品就成功了一半,舞蹈也因此失去了主动性。实际上,这也是传统舞蹈运用音乐旋律的特点,编导在编创过程中,舞蹈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而起伏,舞蹈动作节奏的安排也随着音乐节奏的快慢而随之作出调整。这种情况下,编排出的舞蹈作品,观众较为容易被音乐旋律所吸引,也就同时忽略舞蹈本体。观众之所以被打动主要来源于音乐。但我们假设:取消这种听觉上的刺激,仅是让舞蹈自身独立存在,那么将又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1994年《扇妞》初次亮相时,是以无音乐形式与观众见面的,在舞蹈过程中,呼吸声和扇子开合声相互交错,形成了另一种音乐形式。这种大胆尝试已不再像以往那样,根据音乐去理解舞蹈和猜测舞蹈作品的内涵,预期动作的发展和变化。这种努力使作品多彩多姿,舞蹈本身现出了自己应有的华彩。

现代意识较强的舞蹈编导,往往是先创作主干动作和结构作品,然后再配制音乐,让音乐只起背景和烘托气氛的作用。人们关注的不再是音乐的节奏,而是舞蹈本身的节奏。有些舞蹈动作甚至可以不合音乐节奏。这样一来,舞蹈可以摆脱音乐的限制,编创和表演过程就更加自由,更富于变化。对观众而言,会更注意舞蹈本身。

三、秧歌舞蹈的纯舞性

审美是超功利的,人们应该以一种超脱的态度去欣赏,以得到一种审美的情感愉悦,这是艺术欣赏的真谛,也是舞蹈艺术欣赏的真谛。秧歌舞蹈的现代审美意识也体现在这种对功利性的超越上。

无论任何一个门类的艺术形式,都有一个走出实用价值而追求纯艺术与审美意境的过程,舞蹈艺术自然不能例外。以往的秧歌舞蹈(包括各种民族民间舞蹈),常常与庆典、祭祀、图腾崇拜和宗教仪式有关,在神秘意味背后却无法摆脱自身的实用性和工具性。虽然它们有不可忽视的审美意义,但它们不是真正的纯舞蹈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识的提高,审美意识的觉醒和主体地位的提升,艺术的实用性和功利价值不断地淡化,其独立的审美意味不断强化。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已不再相信它的宗教迷信内涵,从而使它作为一种审美或娱乐形式而存在。这种超越功利的审美价值具有很强的文化凝聚力和理想感召力,具有一种引导人们变得纯洁、崇高的精神力量。

这种审美意识的现代变化使得舞蹈创作者开始追求“一种能够感动人的情感形式”,作品开始注入编创者自己的个人感受、体验,以表达编创者本人的思想,塑造“个人”的独立性。舞蹈创造者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叙述故事、摹仿自然或塑造典型人物,而是更深层地追求表达人内心的灵动和丰富的情感世界,使舞蹈进入到一种“纯舞性”的艺术境界。

所谓“纯舞性”是指,舞蹈所要表达的思想、意志、情感和个性无法用语言说清楚,只能用舞者的肢体,以其流动的线条和结构在舞的过程中表达。比如《新衣服、旧衣服》,通过新衣服与旧衣服的对比,表达了对时间流逝过程的主观感受,这恰是一种生命的体验。这种源自生活的哲思,是创作者独特的生命感悟。这种体验与感悟,在舞蹈作品中以精美的意象、造型和联辍的线条加以表达,便构成了舞蹈作品的“纯舞性”。

歌舞范文篇4

晚上好!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欢迎大家参加我企业主办的圣诞歌舞晚会。

首先,我代表企业向各位支持xx企业事业发展的客户、嘉宾表示诚挚地感谢!

今晚活动的主角是青年人,青年人占我企业员工的绝大多数。青年人朝气蓬勃,热情奔放、充满活力,就象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xxxx是一家年轻的企业,十多年来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项业务快速、持续、健康地发展,这是和青年人的贡献分不开的。在此,我谨代表企业向各位青年人表示衷心地感谢!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金融业跨入激烈竞争的新时代,要想在竞争中保持实力,稳健发展,就要具备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先进的创新意识,这需要青年人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青年人代表着我们的未来,希望各位青年人珍惜现在,展望未来,好好地把握自己,未来毕竟是属于你们的!

歌舞范文篇5

十月金秋,是人们抒发情怀的日子,我们有理由把生活的乐章谱写得更加美丽生动,但十月却是青岛文化演出,节庆活动的淡季。我们奉上这台歌舞晚会,将给岛城人民带来一个牧歌式的浪漫之夜,让人们从金色的旋律里体验到生命的动感。

一、晚会的举办目的和价值定位

近年来,青岛的城市文化品位不断提高,文化气氛日益浓厚,民间的文艺团体、演出团体逐渐增多,演出活动日趋频繁,域外的演出团体也纷纷进军青岛。这些都说明青岛的演出市场日渐繁荣。与此同时,文化演出活动企业行为、政府行为不断结合,创造了许多成功的范例。

本台晚会的举办正是适应青岛演出市场的迫切要求。基于此,本台晚会举办的目的和价值定位为三个主要方面:(一)在十月金秋里,歌唱丰收,歌唱青岛人民一年来的业绩,赞美青岛人民的开拓精神;(二)繁荣青岛文化演出市场,活跃文化创作,为青岛市民献上一台精彩的文化节目;(三)推介青岛城市形象,展示青岛企业的品牌形象和魅力,展示青岛市民的良好精神风貌。

二、晚会举办的优势

除青岛正处于演出淡季这一原因处,青岛还有许多举办演出的优势,这主要体现在风俗习惯、市民素质、文化氛围和经济环境等方面。

(一)青岛市有举办文艺演出的天然优势。她地处胶东半岛,濒临黄海,取山海之气,山情海韵,风景秀丽,是国内少有的旅游胜地,为历来文人骚客所称道。这里的山海风情培育了独特而又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青岛人用特有的人文风俗把青岛装扮得美丽别致,创造了人间的美好家园,也创造了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青岛国际啤酒节、海洋节、家博会、青岛之夏、风筝节、樱桃节,使青岛跻身为全国文明城市,在国际上享有良好的声誉。

(二)青岛市有举办文艺演出的文化氛围。青岛聚集了80多所科研院所,20多所高等院校。近年来,青岛走“强强联合”之路,与海内外的科技学术交流不断加强,许多领域走进了世界科技的行列。她拥有国内先进的体育文化娱乐设施,如文化博览中心、国际会展中心、颐中体育中心、国际高尔夫球场,等等。青岛市民素质不断提高,对文化艺术的追求日趋迫切。

(三)青岛市有举办文艺演出的经济后盾。近年来,青岛以恢宏的气度展现在人们的面前,逐渐中国北部沿海改革关注的焦点。它占尽改革的优势和先机,先后创建了国家高新区、旅游度假区,培植了中国的民族精品系列,如海尔、海信、澳柯马、青岛啤酒、颐中烟草、红领西服、巴龙西服、好事中西服等品牌。这使她以昂扬的姿态不断扩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逐步走向国际化,朗讯、惠普等大型企业跨国集团开始在她的怀抱里安家落户,其经济实力不断加强。新兴的软件工业、民营企业园、海外学子创业园虚拟工业园等独具特色的园区增加了青岛经济的科技含量。青岛市现有工业总产值占山东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居全国十大消费城市第六位。

可见在青岛举办文化艺术演出具备天势、地利、人和等诸多优势,演出活动能引起市民热心企业关心,促进青岛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晚会的主体格调及板块

在充分考虑青岛的地域特点、城市特色,以及市民的欣赏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对晚会的主体格调和主要板块进行规划。

(一)主体格调

文化艺术与企业行为相结合:精神向上,雅俗共赏,突现当代人的生活气息,辐射强大的社会信息和社会文化内涵。

1.舞台现场:由国内一流的舞台设计师装帧布景。大背景似穹隆状,如天幕。大背景前设置主持台,主持台后上方是“一”字形腾空大立牌。主持台前是舞台主体部分,呈半圆形,如天幕的投影,舞台的轴心部分延伸为“T”型舞台。以上各部分有机结合,浑然一体,为舞台艺术和企业形象的展示提供充足的空间。

--大背景。状如穹隆,上部分主色调为蓝天白云,下部分为阳光抛洒的金色海洋,渔帆点点,似载着金子从海洋深处驶来。要求从总体上体现金色的主调。

大背景的适当部位由大型电子滚动屏幕装饰,用于展示企业信息:(1)对企业前期采访的信息,如企业场地,企业品牌等;(2)频繁展示企业形象信息,在演出内容与企业信息有关时进行突出展示;(3)切换演出现场的相关信息。

--“一”字形大立牌。设计要求华贵气派,庄重典雅,又不失活泼,如一条被风吹展的波浪,主调为金色。左端用于展示冠名企业的VI形象标志,其他部分为以冠名企业冠名的晚会主题,整个横幅呈亮色。随着主持人和演员的出场,企业形象可以得到最高频率,最好视觉,最集中的展示。

--舞台主体部分。用于演员表演,地面设置企业VI形象标志,左右两侧置有广告牌,展示企业的形象。随演员的出镜率,企业形象可以得到高频率的展示。

--主持台正面。用于张贴冠名企业的形象招贴画,主持人的精彩亮相会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形象口碑。

--“T”台。设计成企业形象标志,用于模特表演。模特表演一律展示冠名企业生产的服饰产品。模特的表现将把服装的品质和良好的企业品牌展露无余。

2.演出现场:青岛市体育馆。青岛市体育馆地处青岛娱乐休闲中心区,商业活动频繁,人气旺盛,市民素质高,信息集散快。该馆是青岛市规格最高的演出场所之一,曾举办过许多大型演出,是演出活动活跃的地带,演出信息和商业信息均可得到快速的传递,企业形象能得到有力的展示。

整个演出现场以企业标志、广告标语、彩色灯饰、彩球标语加以装点,场面壮观,五彩斑斓,将企业行为与演出相,充分表现本场演出的主体格调。

3.演出阵容:空政歌舞团、北京服装学院艺术团。空政歌舞团以严肃活泼、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著称;北京服装学院艺术团则以青春活力见长。两支表演队伍相得益彰。

演出由著名演员和演艺界人士共同策划,由两大演出团体联袂表演,突显沉稳活泼的格调,一方面显示金秋十月的丰厚底蕴,另一方面展现喜悦欢快的心境。演出服装使用冠名企业的服装,充分展示行业的魅力和风采。

4.播出方式:青岛电视台直播,省电视台录播。到时候演出将通过卫视传播到全国各主要城市,覆盖几亿观众。青岛市民将在现场欣赏到舞台艺术带来的美感。播出时电视镜头高频率地展示赞助企业的形象标志;电视屏幕右下角打上赞助企业的名称演出结束时屏幕上打出赞助企业的名称、形象标志。

本台演出从舞台设计、演出阵容、播出方式都突出高规格、大气派、大容量、大信息的演出风格。一台气度不凡的歌舞晚会将呈现在人们面前。

(二)晚会的主要板块

主体板块指演出内容。本台演出的内容包括歌舞、小品、模特表演。十月是收获的季节,天飘祥云、海泛柔波,人们在金色的旋律里享受丰收的喜悦。晚会的内容和节奏与这个美妙的季节相映衬。

1.播洒人生的希望。内容以歌曲、小品为主,兼具舞蹈表现。内容的旋律激进向上,歌颂生活,赞颂勤奋努力的人们,全面展示人们播种,渴望成功的心境。演出时可以友情邀请赞助商的形象代言人出演,既娱乐观众又宣传企业形象。

2.秋天的韵致。主要在于展示服装款式,并由此表现模特表演艺术和服饰艺术。内容要求高档气派,展现追求成功、成熟、丰收的心理状态。十月,正值服装换季的时节,模特表演旨在利用这一时机,展示秋冬流行服饰,服饰以西装为主,与秋天的节令相符。演出服饰一律采用赞助商的高档品牌。

3.礼赞丰收。以舞蹈为主,兼歌唱、小品表演。对曾经播种希望的人们,对收获希望的人们,我们都有理由进行歌颂。这部分内容主要体现成功的喜悦和对成功者的颂扬。舞蹈服饰可部分由赞助企业提供,主要采用时令服装。

以上三方面的内容穿插进行,以活跃舞台形式。时间大约为两个半小时。为加强演出效果,达到演出目的,服装表演可分置于演出的前、中、后三个时段,时间为三十分钟。

四、宣传计划与赞助回报

为了使晚会获得最大的收视率和传播效果,真正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回报企业的参与和赞助,组织者负责对演出活动进行全面报道,给予企业充分的品牌效益回报。

(一)宣传报道计划

1.邀请新闻单位对此次演出活动进行全面地宣传报道,并相关的广告信息。

2.户外标志设置,在公园、演出场地外面、新华书店等文化活动集中地带设置标牌和横幅。

3.演出筹备情况进行报道。对演出阵容、主持人、演出内容进行总体设计,在媒体上予以大篇幅。

4.舞台设计与标志悬挂。对演出现场进行艺术设计,悬挂广告标志,以最好的视觉效果渲染演出现场。

5.演出时,由市电视台全程直播,之后由省电视台进行录播。

6.演出结束后,联系媒体对演出情况进行报道,采访主要演出人员和企业形象代言人。

(二)赞助企业回报

宣传企业CIS形象理念,全面展示企业形象,给企业创造知名度、美誉度和信誉度,让企业品牌和企业信念深入人心。

1.在宣传报道时,报刊、电视、电台一律采用赞助企业的标志、图案、名称及企业理念。

2.户外(公园、书城、演出场外)的横幅、标语、标志使用企业标志、图案和名称。

3.演出门票、文化衫使用企业图案、照片和名称。

4.冠名企业直接享有演出名称的冠名权。

5.演出现场的各种牌、带、招贴,赞助商拥有与自己的企业形象有关的标志和图案的权力。

6.所有赞助企事业单位的名称、标志均出现在电视节目片尾。

7.冠名企业及主要协办单位享有在演出过程中介绍、推介企业形象的讲话权。

8.冠名企业及主要协办企业的形象代言人有权参与部分节目表演,并简要介绍企业形象的权利。

9.赞助企业享有部分节目内容的创作权。

10.在服装展示中一律采用冠名企业的品牌服装。

11.主办单位可为赞助企业物色优秀模特,作为企业的兼职或全职模特。

12.演出完毕后,主办单位根据赞助企业要求将整个表演编辑成光盘,或者根据要求将模特表演部分编辑成企业形象宣传资料。

13.赞助企业提出的其他合理权力。

五、演出的组织与筹备

为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协办单位派工作人员组成筹备小组,协调安排活动期间的具体工作事宜。

(一)准备工作

确定演出活动具体实施的时间,确定主办、承办单位的关系,签订有关合作意向和协议。

1.演出时间:2001年10月15日

2.主办单位:空政歌舞团、北京服装学院艺术团

3.承办单位:青岛万华广告有限公司

4.支持单位:***报社、电视台、电台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5.协办单位:***企业、***企业

(二)前期筹备工作

1.确定协办单位、赞助企业

2.确定来青的演员和出席的人员

3.确定主要演出内容、安排活动进程

4.确定演出的场地和设备

5.门票、纪念文化衫的印制

6.联系宣传报道的新闻单位,安排具体的报道计划

7.各种宣传图案、标志、横幅的制作、悬挂和张贴

六、效果预测

青岛具备良好的演出市场优势,我们相信通过精心的组织、筹划和操作,整个演出能够取得圆满成功。

1.扩大青岛企业的对外影响,全面展示赞助商的企业形象。这次策划的宣传力度非常之大,整个演出的前、中、后期,企业的品牌形象都将得到全方位的展现。企业在这次演出中获得的无形资产将是非常之大的。

歌舞范文篇6

在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率先走出国门学习舞蹈的先驱人物是晚清宫廷舞蹈家——裕容龄。

裕容龄,(1882~1973)晚清一品官裕庚的女儿,满族人,1882年生于天津。她被中国舞蹈学界称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学习西方舞蹈的人。

12岁那年,裕容龄父亲奉派出使日本,她随父东渡日本。并在哪里开始了她的舞蹈生涯。在日本期间,她学习了日本传统舞蹈《鹤龟舞》等。1899年,她又随调任法国公使的父亲来到了巴黎,在法国学习芭蕾和现代舞。巴黎这座艺术之都,为裕容龄舞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值得一提的是,裕容龄在法国期间十分幸运地遇到了西方现代舞鼻祖美国舞蹈家依莎多拉·邓肯,并拜她为师,学习现代舞。裕容龄极好的舞蹈天赋和悟性受到了邓肯的赏识。1902年她在巴黎第一次进行了公演,演出了《希腊舞》、《玫瑰与蝴蝶》等节目。1903年,裕容龄随父回国,并很快入宫,担任了慈禧太后的御前女官,专门为两宫太后和皇帝表演舞蹈。节目有《西班牙舞》、《如意舞》、《荷花仙子舞》、《希腊舞》、《扇子舞》等。裕容龄,由于她特殊的家庭环境和个人条件成为了传播西方舞蹈文化的使者,而她表演的这些舞蹈在中国现当代舞蹈史上具有开拓性的地位。

在对西方舞蹈的学习与吸收上,裕容龄是走出去的,与此同时,大量的欧美歌舞团体进入中国。

1886年,一个《点石斋画报》上有一条这样的消息:一个名为车尼利的西方马戏团在上海演出。这是有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个来中国演出的外国马戏团。这个马戏团的节目有跑马、调狮、钻圈、掷帽、正剧、杂剧、鼓人舞蹈等等。在这些节目中,舞蹈的比重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对于熟悉祭祀乐舞和宫廷舞蹈的国民来说,舞中强烈的娱乐性让人大受刺激。随后,西方各种歌舞表演团体纷纷来华演出,在中国掀起了一个西方马戏和歌舞的传播之潮。

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大量的芭蕾舞、现代舞、民间舞团来华演出,并在20年代达到高潮,形成了20世纪初中国舞蹈史上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1923年,美国檀香山哈佛歌舞团在上海维多利亚剧院演出美国歌舞;1925年,日本剧团在上海演出歌舞剧《20岁之少年》;1925-1926年,美国现代舞先驱圣·丹尼丝率领的现代舞团在北平、天津、上海等地巡回演出了现代舞及各国民间舞,节目有:《西班牙舞》、《海之精》、《爪哇舞》、《印地安人舞》和具有中国风格的《观音舞》、《霸王别姬》等;1926年,莫斯科国家剧院歌舞团在上海卡尔登戏院演出了芭蕾舞剧《关不住的女儿》、《吉赛尔》、《葛蓓利亚》、《火鸟》及舞蹈《华尔兹》、《小丑舞》、《牧童舞》等。这是一个代表着当时西方芭蕾舞最高水平的团体,在中国演出影响很大。1926年,对于20世纪初的中国舞台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一年,国人在欣赏了现代舞先驱圣·丹尼丝舞蹈团的现代舞和莫斯科国家剧院舞蹈团芭蕾舞的精彩表演之后,同年11—12月又迎来了西方现代舞鼻祖依莎多拉·邓肯的学生爱玛·邓肯率领的莫斯科邓肯舞蹈团的到来。“莫斯科邓肯舞蹈团”首先来到中国东北的哈尔滨,然后到北平、上海等地演出,主要节目有:《青春舞》、《快乐》、《捉迷藏》等。它们表演了具有依莎多拉·邓肯风格的现代舞,它们的舞蹈具有很强的前卫意义,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影响。小说家郁达夫观看演出后在日记中曾经写道:“邓肯的舞蹈形式,都带有革命意义,处处是力的表现”。这是历史上中国文人第一次对西方现代舞作出的评价。郁达夫对现代舞的这种认识和判断,在百年后的今天看来,也十分准确、恰当。1927年1月,邓肯舞蹈团来到武汉演出。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而演出的现代舞《葬礼歌》、《国民革命歌》、《中国妇女解放万岁》、《少年共产国际歌》等,引起了极大轰动。

西方舞蹈团体的这一系列演出活动,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震动。从此,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特别是大都市里,西方式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人们一种追求的时尚,这就是以《华尔兹》、《探戈》、《列对方阵舞》等为代表的西方社交舞。

社交舞,又名“交际舞”、“交谊舞”。它是一种人际间进行社会交往活动时,以男女对舞的形式进行表演的舞蹈活动。西方早期的社交舞主要流行于宫廷和上层社会,随着社会变革、商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社交舞蹈也从深宫贵宅走向各阶层人士都能自由参加的公共场所。这种以男女对舞的形式来进行交流的西方交际舞,在20世纪初由西方舞蹈团体、商人和旅华外侨或留学欧美归国人员传入到中国各大城市。交际舞在中国的传播时间非常之快,在各大城市学舞者日益增多,国人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交际舞,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于是,围绕学习教授交际舞的机构迅速产生,出现了很多交际舞学校和书籍。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俄国侨民司大纳基芙曾在哈尔滨、青岛、上海开办的跳舞学校,教授的是当时世界最为流行的探戈、华尔兹、查尔斯顿舞等。杰克·坎根办的跳舞传习所,该所自有一套交际舞的教学体系,不少舞者慕名而去,在当时已很有名气,成为舞蹈名家与各界知名人士经常联欢之地。

面对日益增多的外国人开办的交际舞学校,在国外学得了交际舞的中国人自己也办起了交际舞短训班,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留法归来的演艺人士唐槐秋1926年在上海开办的“交际跳舞学社”,后扩大更名为“南国高等交际舞学社”。这是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由中国人创办的专门教授西方交际舞的学校。后来,类似的教舞机构在各地纷纷成立。上海成为最活跃的地区,到30年代,不同档次、不同规模的舞厅发展到了100多个。这些机构的成立与存在为西方舞蹈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培养了一大批舞蹈爱好者。使交际舞很快成为了中国社会最为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其势头之猛烈程度使今人难以想象。

西方舞蹈,尤其是西方交际舞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有着它特殊的意义。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长期以来,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十分忌讳男女之间的身体公开接触,“男女授受不亲”是严格遵循的祖传训诫。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与西方式的生活娱乐方式是格格不入的。但是,这种文化背景并未对西方舞蹈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受到丝毫影响。国人也没有拒绝对西方舞蹈这一新生事物的接受与学习。相反,人们开始热爱交际舞,“随着五洲万国文物人事之相接日繁日近,中国固有的传统礼节便‘不得不有所迁就,改良实时势使然’。由此早年认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有伤风化’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潮流由领海一带向内陆澎拜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

西方舞蹈文化的传入与当时改良派、洋务派们在小说、戏剧、音乐等领域提出的变革主张与要求在精神上是一致的。从表面上看来,舞蹈并不处在新旧文化冲撞的峰口浪尖,但是,西方舞蹈中的人文主义和革新精神,以及表现出来的艺术审美趣味,已经开始走进中国人的生活。

(二)

当历史走进20世纪时,中国的资产阶级启蒙者和改良派人物纷纷走上历史舞台。他们提倡民主,谋求变法,主张废科举办新学。这种“教育救国”行为,对中国现当代舞蹈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直接的表现是在普通学校里开设了新式音乐课和体育课。与此同时,也把舞蹈列为体育课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锻炼国人体魄的目的。

这种把舞蹈与学校体育结合的做法完全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在西方人看来,舞蹈能培养人的灵活性,锻炼人的反应速度和身体的协调性,更能训练人对于体态美感的感受力。因此,体育课里安排舞蹈的内容是十分自然的。在这样一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舞蹈家们竭力效仿上述做法,将舞蹈与体育有机结合,在新式“学堂”传授。据记载,当时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及全国许多大中城市有不少学校相继开设了体育和舞蹈课。这一现象为校园舞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在谈到20世纪的舞蹈教育和现代歌舞时,不能不提到黎锦晖。

黎锦晖,1891年生,湖南湘潭人。是中国近现代音乐舞蹈史上一位举足轻重、引领时尚的人物。他以其超卓的创作激情和艺术天才,给中国传统乐舞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中国近现代校园乐舞教育的先声。黎锦晖的儿童歌舞教育与创作,孕育于“五四”新文化反帝反封建的历史大潮之中,特殊的时代背景成就了黎锦晖中国新舞蹈艺术的萌芽。1927年,黎锦晖受田汉“艺术运动是应须由民间硬干起来,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计划”的精神鼓噪,主办了“中华歌舞专门学校”,此乃中国真正的初具规模的歌舞教育专门学校。黎锦晖依凭着丰富的民间音乐素养和汉语音韵学功底,继承、发展民族乐舞的传统,秉承“中西合璧、雅俗共赏、改进俗乐、创造平民音乐”的主旨,以新颖、实用、快速为舞蹈教学的准则,聘请当时颇富声望与造诣的中外教师授课,教育方法与课程内容相当规范。该校的舞蹈课有三种:1、艺术课。包括古典舞、现代舞、土风舞等,教授学生《天鹅舞》、《水手舞》、《西班牙舞》等,编排了《火光舞》、《金银舞》等节目。2、形意舞。是一种以舞蹈手段模拟动、植物及自然事物的拟人化节目,个性突出。3、歌舞剧。主要训练学生将歌、舞、剧紧密结合的能力。此外,为配合舞蹈教学,学校还开设时事、外语、会话、戏剧常识、乐理、声乐、器乐等课程,采用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发挥各自学生的特长。这种迅速、实用的教学法可以使学员们短短三个月后便可上台演出,学校亦因此为中国新舞蹈艺术培养了一批出色的歌舞演员,黎明晖、王人美、黎莉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为宣传国语改革和普及儿童乐舞教育,“五四”后十年间,黎锦晖先后创作了《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明月之夜》、《小小画家》、《最后的胜利》、《小羊救母》、《三蝴蝶》等12部儿童歌舞剧和《可怜的秋香》、《努力》、《蝴蝶姑娘》等24部儿童歌舞曲。这些作品大都带有浓郁的反封建教育制度,宏扬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内涵和气质,提倡儿童爱自然、爱社会、爱民族和爱祖国的进步思想。对于儿童的美育建设与社会发展具有相当的进步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黎锦晖还先后组织创办了“中华歌舞团”、“明月歌舞团”等表演团体,被视为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最早的专业歌舞表演团体。而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作品正是它们的重要保留剧目。

(三)

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时期。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新舞蹈艺术运动”,这是由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先驱吴晓邦倡导的。

吴晓邦(1909~1994),是一个集表演、编导、理论、教育于一身的著名舞蹈艺术家。1906年12月18日,他出身在江苏省太仓县沙溪镇一个贫苦农民家中。由于家境极为贫寒,母亲忍着巨大的痛苦将十个月的吴晓邦送给了当地一个吴氏大户人家当养子,取名叫吴锦荣。他5岁开始进私塾学习,而后又到苏州和上海等地读书。1919年“五四”运动,给少年时代的吴晓邦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他思想进步,积极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中,认真学习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和马克思的学说,从中受到深刻启迪。作为一个有抱负的青年,吴晓邦毅然放弃了富裕的生活和个人前途,为积累知识和寻求改变旧中国的道路,从1929年开始先后3次东渡日本早稻田大学求学。吴晓邦在日本是受父命学习经济的,在学校一次偶然的机会观看了由早稻田大学学生们演出的舞蹈《群鬼》,该舞蹈通过塑造各种鬼的形象和行为,表现了因社会不平等而造成的冤屈之情。短短几分钟的舞蹈,强烈地震撼了吴晓邦的心灵深处,舞蹈艺术所具有的特殊魅力,改变了吴晓邦的人生道路。他暗暗决心用舞蹈艺术去播种人类的真、善、美,用舞蹈鞭笞假、恶、丑。于是,吴晓邦放弃了经济的学习,选择了舞蹈之路,参加了日本著名舞蹈家江口隆哉的舞蹈班学习现代舞,开始了他的舞蹈生涯。

1935年9月,吴晓邦在上海举办了“晓邦舞蹈作品发表会”,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个人舞蹈作品发表会,演出了他创作的《送葬》、《傀儡》、《小丑》、《幻想的破灭》等11个舞蹈。这标志着他用新舞蹈艺术向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及一切反动势力开始宣战。在抗日战争时期吴晓邦以抗日救国作为己任,怀着强烈的革命热情,先后创作了100多个舞蹈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大刀进行曲》、《丑表功》、《流亡进行曲》、《思凡》、《饥火》、《血债》等和舞剧《罂粟花》、《宝塔与牌坊》、《虎爷》、《春的消息》等等。在这些作品里,吴晓邦将他所同情、所爱、所寄予希望的人们搬上舞台,真实地实现了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舞蹈作品内涵深邃,富于哲理性,大部分是暴露旧社会的黑暗,讴歌人们为争取民主、自由、解放的伟大斗争,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与吴晓邦对应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是著名归侨舞蹈家戴爱莲。戴爱莲,1916年出生在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岛,祖籍广东新会。12岁那年考入当地白人办的舞蹈班,14岁时进入英国著名舞蹈家安东·道林芭雷舞蹈室和玛利·兰伯特芭蕾舞蹈学校学习。她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早接受正规芭蕾教育的第一人。1940年戴爱莲学成回国,在重庆等地创作演出了一系列舞蹈作品,主要有《警醒》、《东江》、《思乡曲》、《游击队的故事》、《卖》、《空袭》、《森林女神》、《朱大嫂送鸡蛋》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戴爱莲是一个在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较早地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加工成舞台艺术的大师。在重庆期间,她曾多次深入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向当地民间艺人学习舞蹈,并进行加工整理,取得了巨大的收获。1946年在重庆首次举行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上,戴爱莲创作并表演的10余个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舞蹈,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连续10余场的演出,观众场场爆满。戴爱莲以她那充满青春活力的轻快舞步、热烈豪放的感情、婀娜的舞姿打动了无数观众。在此后的三年内,她所开创的“边疆舞蹈”迅速风靡全国,许多青年人纷纷加入了跳“边疆舞”的行列中。一时间,“边疆舞”成了校园街头表达人们欢庆之情的重要形式。

(四)

1942年,是20世纪中国舞蹈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年5月,在我国北方的黄土高原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群众性舞蹈运动,这就是著名的“延安新秧歌运动”。它的产生深深影响了中国舞蹈发展的方向。

“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兴起有它特殊的背景:1,从国内形势来看,1939年下半年,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延安成了比较稳定的后方。许多爱国知识分子及文艺工作者纷纷来到延安,在延安成立了许多剧团。各剧团演出了不少中、外剧目,为繁荣边区的文艺创作做出了成绩。但总体上以大、洋、古为主,反映现实斗争生活的作品较少,甚至出现了在艺术上所谓“关门提高”的倾向。2,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黄土高原上一块秧歌的热土。这里的人民每逢节日或婚丧嫁娶之时,都要以民间舞蹈的形式来表达他们火热的情感。于是就有了“秧歌”、“腰鼓”、“高跷”等民间舞蹈,其中“秧歌”最为盛行。“秧歌”是一种农民的舞蹈艺术,它表现的内容、人物、情节等都是农民们所熟悉的生活。在表演时,有很多夸张色彩。如穿着古代戏装的公主、公子,戴着各色衣饰的水泊梁山英雄或孙悟空、猪八戒、白骨精等传说人物,以及在村庄里那些引人逗笑的傻小子、老婆娘等。舞蹈中时常出现诙谐风趣、打情骂俏、男女嬉戏的场面。在说唱时,歌词内容主要表现男女间的爱情生活。面对这样一种农民的秧歌艺术,在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当中出现了判断上的是非问题。以上这种现象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重视。1942年5月2日至23日,在延安杨家岭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同志发表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时匡正了边区文艺工作的方向。

在《讲话》精神的鼓舞下,边区的文艺工作空前的活跃,掀起了一场向民间艺术学习的热潮。“鲁迅艺术学院”首当其冲,组织起了第一支秧歌队,他们对民间的秧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将民间秧歌中原由伞头手举伞和棒槌道具改为手举镰刀斧头,装扮成工农形象;将原由舞蹈中男扮女装的形象改为工农兵学商;将原由舞蹈中跑“万字形”场图改为走“五角星”等等。这些改革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许多艺术家纷纷加入到秧歌队,走向街头,扭起了“新秧歌”,引起很大反响。在他们的带动下,一场规模空前的秧歌运动在延安开展起来了。于是,诞生了一批紧密结合现实斗争,反映边区人美好生活的文艺作品,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赶毛驴》、《四季生产舞》、《小放牛》、《挑花蓝》、《七枝花》、《南泥湾》、《组织起来》、《大秧歌舞》、《腰鼓舞》、《丰收舞》等。其中,《大秧歌舞》、《腰鼓舞》、《丰收舞》等作品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延安新秧歌运动,就像一团不息的艺术之火快速传遍全国各地。在全国几乎出现了哪里有欢声笑语,哪里就有秧歌的现象。秧歌艺术已经成为广大人民情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庆,始于延安的秧歌运动开展的红红火火。1945年,在的组织下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秧歌演出盛会,等领导都纷纷加入到扭秧歌的队伍里,场面壮观、气氛热烈,使大后方的重庆人民第一次感受到了“闹”秧歌的气氛。秧歌传到了昆明,与当地的民间舞蹈“云南花灯”相融合,动作灵巧活泼,就连孩子们都喜欢扭秧歌,不少青年是从扭秧歌开始接触革命的。1946年,云南大学为纪念27周年组织的大型营火晚会上演出了秧歌剧《兄妹开荒》,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之后,几百人一起扭秧歌,把晚会气氛推向了高潮。参加活动的闻一多先生深有感触的说:“今晚我们看到了同一时代两个不同的社会,对比太鲜明了。”40年代在云南的新秧歌和新舞蹈的传播其作品数量、题材、形式及参加人数、普及程度等,在中国现代舞蹈发展史上是罕见的。1946年延安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和秧歌舞出现在上海,这是上海的进步文艺人士在面对上海十分不利的文化环境勇敢斗争的结果。戏剧家欧阳山尊和李丽莲为秧歌剧和秧歌舞在上海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1946年8月,秧歌舞与著名舞蹈家戴爱莲演出的边疆舞风靡整个上海,大受广大青年人的欢迎。从此,秧歌与边疆舞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个上海的人们,冲击着大上海的十里洋场。在1949年5月25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上海人民正是以“敲起锣鼓、扭起秧歌”的形式庆祝上海的解放,使得整个上海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1946年,随着西南联大从昆明复原到京,秧歌的火种也传播到了北平。北大等高校是秧歌舞的重要传播之地,学生们不仅学习了新秧歌舞,还排演了《兄妹开荒》、《新旧光景》、《王老汉》、《一朵红花》等秧歌剧,同时还演出了很多边疆舞。1948年“五四青年节”这一天,清华、北大、北师大、辅仁等高校在北大民主广场举行了有500人参加的北平民间歌舞社成立两周年纪念会,学生们在欢快的锣鼓声中扭起了秧歌舞,青年们健壮的舞步表现出来了从未有过的自信和勇气。

1949年10月1日,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时,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出现了万人秧歌队和腰鼓队。刹时间,彩绸飞舞,鼓声齐鸣,人们扭着秧歌打着腰鼓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此后,中国青年文工团把《大秧歌》和《腰鼓舞》带到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参加第二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两个舞蹈双双获得了特等奖。这是中国民间舞蹈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间舞蹈文化。这些成绩与荣誉,是中国舞蹈工作者从20世纪40年代开展的延安新秧歌运动和向民间舞蹈学习的热潮中不断进行继承、加工和创造的结果。

新秧歌在内容与形式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它以鼓舞人心和军民喜闻乐见为艺术标准,在特定的时代里起到了今人难以想象的作用。同时,它体现了中国民主进程中特有的一种精神状态和理想。延安新秧歌是支撑40年代进步歌舞文化的主流,这一运动对中国新文艺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对中国舞蹈的发展产生的直接结果是:使中国现代舞蹈第一次踏上了学习民间艺术的运动轨迹。这种学习民间艺术的热潮自40年代延安兴起后,在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的15年时间里再度兴起。此次大规模的民间舞蹈采风和学习热潮,则完全是“新秧歌运动”在新时期的延续与深入。

(五)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物的中国新舞蹈艺术,伴随着中国人半个世纪艰苦卓绝的民族救亡和社会革命,历经了它的光荣与梦想;终于在共和国诞生的隆隆礼炮声中掀开了它全新的一页。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当代舞蹈艺术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新中国的诞生,使饱尝了战争苦难的中国人民第一次感受了当家做主的喜悦。人们各个兴高彩烈,这种发自内心的激情汇成了一股劲,在舞蹈上的具体表现是集体舞的大流行。随着社会的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衣着款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青年人们穿着新式的衣服,跳起欢快的舞蹈,成为那个时期的时尚。从中南海到各省省会,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人人都能跳上一段“华尔兹”、“探戈”舞,人们把这一行为形象地称为“蹦嚓嚓”,这是一种对流行的国际交谊舞的称呼。这使我们想起了世纪初的那次交谊舞大流行的场面,50年代流行的交谊舞与世纪初的那次相比更具有全民性。此外,一些音乐工作者以极大的革命热情投入了集体舞的创作,一批以中国音乐编排的集体舞诞生,如《青春圆舞曲》、《邀请舞》、《咱们工人有力量》、《社员都是向阳花》等等。这些舞蹈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风靡全国的舞蹈。与此同时,戴爱莲开创的“边疆舞”也十分流行,从舞种到内容与形式,在原有基础上更加丰富。

这种舞蹈热潮不仅在都市如此,而且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更是兴旺。翻身农民们纷纷加入了民间歌舞的大潮中,在广大汉族民间,农民们把传统的秧歌、龙舞、狮子舞、高跷舞、旱船、跑驴、竹马、小车等这些深受百姓喜爱的民间艺术舞了起来。如安徽凤阳花鼓,过去是一种闹饥荒流落它乡讨饭时表演的舞蹈,如今成了最好的大众抒情方式。“灯舞”是流行于长江、黄河广大地域的民间舞蹈,50年代以后,每逢年节各地的“灯舞”活动精彩纷呈,表达了人们对新社会的一片祝福。与此同时,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民间艺人,如:傣族著名的舞蹈家毛相是傣族舞蹈的代表,他表演的《孔雀舞》、《嘎光舞》等闻名遐迩。他表演时,常常穿戴起高高的孔雀服装架子,模仿孔雀开屏的优美姿态,引得群众的喝彩。还有善跳东北秧歌的齐怀学、安徽花鼓灯名家冯国佩、以丑角表演闻名全国的周国宝等等,在中国舞蹈界享有很高的名望,他们为中国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是突出的。

可以这样说,50年代是我国群众舞蹈开展的最热烈、最活跃的时期。自50年代末开始,中国大陆刮起了“浮夸风”,许多表演团体和群众艺术场馆都先后被撤消,这些因素深深制约了群众舞蹈的发展。取而代之的是《除四害舞》、《抓老鼠舞》等一些概念化、标签式的舞蹈形式。

(六)

1966年至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

长达十年的“”在舞蹈领域里首先遏制了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在舞蹈创作领域提倡以阶级斗争为纲,舞蹈作品要塑造“英雄人物”,突出表现阶级斗争,在短短几分钟的舞蹈里表现阶级斗争的内容。一些表现花、鸟、鱼、虫、神话、童话、爱情等方面的内容被一概否定,如舞蹈《春江花月夜》被指责为“披着华丽的外衣,兜售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思想的作品”。认为该舞表现了追求没落生活的贵夫人之流的感情。总之,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都被禁止,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具革命性与斗争性的“造反舞”和“忠字舞”。

“造反舞”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产物,它是随着“”中的“红卫兵”现象而产生。“造反舞”最初的表现形式是:一些参加了“革命”的学生,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以“宣传队”的形式在街头巷尾唱歌跳舞,所唱“造反歌”配以“造反舞”。之后,这一舞蹈形式以惊人的速度风靡全国,成为当时最流行的舞蹈。“造反舞”以“挺胸架拳提筋式、托塔顶天立地式、扬臂挥手前进式、握拳曲肘紧跟式、双手捧心陶醉式、双手高举颂扬式、弓步前跨冲锋式、跺脚踢腿登踹式”为主要动作形态。这一动作形态后来被人们戏称为“八大件”。与“造反舞”相对应的是“忠字舞”,它是继造反舞之后流行于全国的又一大众舞蹈。该舞在表演时,舞者手持红色绸巾,唱着“语录歌”、伴以“十字步”、“弓箭步”、“吸腿跳”等舞步,边唱边舞。有学者考察后认为,这一舞蹈源自于蒙古族民间舞蹈“安代舞”,或许是内蒙古地区的红卫兵发明创造,而后流传于全国。在那时,从街头到学校,从城市到农村,无处不见“忠字舞”的影子。

十年“”,使中国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受到了影响。然而,在这个特殊的时代里,在中国的舞坛上却发生了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发源于西方贵族宫廷的“芭蕾舞”艺术形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和普及。

早在1957年北京舞蹈学院就开设了芭蕾舞专业,中国的芭蕾舞教育从开始就接受了俄罗斯学派的影响,不少前苏联专家曾多次来华传授芭蕾舞艺术。在他们的帮助下排演了世界古典名剧《天鹅湖》、《关不住的女儿》、《吉赛尔》等,从而奠定了芭蕾舞在中国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芭蕾舞艺术有了新的要求,芭蕾舞要有中国自己的剧目的呼声日益强烈。1964至1965年间,两部表现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诞生了。这是中国舞蹈史上第一次用西方芭蕾艺术形式来讲述中国军民斗争生活故事的艺术作品。

《红》、《白》两剧使中国解决了芭蕾舞民族化的问题,使芭蕾舞这一西方艺术具有了“中国特色”。在具体表现手法上,《红》、《白》两剧打破了西方芭蕾舞艺术原有的局限性。在西方芭蕾舞中,以神仙、公主、王子等为主人公已成为一种惯例,而在《红》、《白》两剧中,中国的舞蹈家们从形式到内容彻底改变了这一模式,使普通中国人特别是那些深受压迫的穷苦人,成为了舞剧的主角,老百姓及其命运变化上升为决定性的艺术因素。此外在艺术手段上依据中国人的欣赏,加入了中国民间舞蹈素材和富有中国民间音乐风格的旋律,将芭蕾舞动作语言的审美经验与中国人的审美趣味紧紧结合在一起,从而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应当说,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人,正是通过这两部民族芭蕾舞剧广泛结识、参与到包括芭蕾舞艺术在内的舞蹈活动中去的。《红》、《白》两剧在艺术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同时也显示出很强的生命力,这一点在今天也是无庸质疑的。这两部舞剧的成功,不但体现了我国舞剧创作上的探索成果,而且引起了整个世界芭蕾舞坛的瞩目。

《红》、《白》两剧在60年代后期被封为“革命样板戏”,于是,在全国刮起了一股“红色芭蕾旋风”,芭蕾舞艺术以惊人的速度在各地传播和普及。在全国,从中央到地方,从专业到业余,从成人到少年形成了一个跳芭蕾的浪潮。芭蕾舞艺术走进平民的生活,真正成为平民的艺术。这场“样板戏普及运动”,对中国人是一次被革命浸染过的芭蕾舞知识和审美风格的普及教育。

(七)

1976年,“”结束。干枯了多年的舞蹈又开始滋润起来了,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在人们的生活中又响起了“华尔兹”的音乐,与交谊舞久别的人们又开始跳起来了。在舞蹈界,很多中老年舞蹈家们重返舞台,一大批经典剧目被重新上演,如《荷花舞》、《孔雀舞》、《天鹅湖》等。文化部、国家民委多次举行了全国性的文艺调演,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繁荣了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多优秀的舞蹈作品,人们切身感受到了舞蹈艺术的又一个春天。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作品是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它荣获了“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奖”。1979年,甘肃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了以古丝绸之路上的善恶故事为背景,以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为题材的大型舞剧《丝路花雨》。该剧主要歌颂了创作盛世精品敦煌壁画的普通画家,赞美了中外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丝路花雨》不仅剧情曲折复杂、人物形象生动,而且场面恢弘,服装精美,舞美设计与音乐都有新意。剧中的“琵琶舞”、“波斯舞”、“盘上舞”等舞段新颖别致,编排独特,尤其是剧中那些带有异域情调的舞蹈曾令当时的观众兴奋不已。就舞蹈艺术而言,《丝路花雨》的最大成就在于“复活”了敦煌壁画的舞蹈形象,在深入研究敦煌壁画乐舞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舞种——敦煌舞,其中“琵琶舞”中的“反弹琵琶伎乐天”的造型更是成了“敦煌舞”的经典标识。

舞剧《丝路花雨》的出现不仅在中国舞坛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而且创造了中国民族舞剧巡演世界的纪录。从此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持续不断的“古代乐舞复兴”,出现了一大批“仿古乐舞”,如:《仿唐乐舞》、《编钟乐舞》、《西夏古风》、《九歌》、《长安乐舞》、《汉风》、《铜雀伎》等等。中国“古代乐舞复兴”之风,不仅极大的丰富了艺术创作,而且继承和宏扬了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舞蹈家们前所未有的艺术创作力。

从1980年以后的十余年间,中国舞蹈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舞蹈新时期”的阶段。自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开始,中国的舞剧创作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同时,小型舞蹈的创作是突飞猛进。1980年国家在大连第一次举办了全国性的舞蹈比赛,这一次比赛在中国20世纪舞蹈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涌现出了一批好的作品,如:《希望》、《金山战鼓》、《水》、《囚歌》、《养蜂的小妞》、《海浪》、《追鱼》、《无声的歌》等,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触及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了人性的不同层面。中国的舞蹈编导们勇敢地从单纯的“庆丰收、过节日、歌功颂德”的创作模式中摆脱了出来,开始注意寻求和探索舞蹈艺术的文化内涵,探索民族文化的深层底蕴。舞蹈创作领域的文化意识开始苏醒。

这一时期,中国民间舞蹈的发展出现了一个人才辈出、创作空前活跃的局面。张继刚是这一时期的佼佼者。

1991年,由张继刚导演的一台名为《献给俺爹娘》的舞蹈专场晚会在北京舞蹈学院举行,这台晚会在中国舞蹈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这是一台具有文化“寻根”意味的舞蹈晚会。张继刚有着深厚的黄土文化根基,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在舞蹈《黄土黄》、《俺从黄河来》、《一个扭秧歌的人》、《好大的风》等一系列作品中,张继刚充分挖掘民间舞蹈的表现力,讲述了黄土高原人的悲欢离合,作品深刻关注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农民的生存意识和生命意识。他的舞蹈注重情节,语言简练,刻画人物细腻,讲求戏剧的矛盾冲突,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张继刚是一个多产编导,自1986年以来的十余年间,共有160多部作品问世,这些作品不但赢得了荣誉,使他成为中国舞蹈界的“世纪之星”,也在舞蹈界之外为舞蹈界赢得了声誉,从而改变了人们对“民间舞蹈无法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的陈旧观念。

歌舞范文篇7

晚上好!

欢迎大家参加我企业主办的圣诞歌舞晚会。

首先,我代表企业向各位支持xx企业事业发展的客户、嘉宾表示诚挚地感谢!

今晚活动的主角是青年人,青年人占我企业员工的绝大多数。青年人朝气蓬勃,热情奔放、充满活力,就象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xxxx是一家年轻的企业,十多年来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项业务快速、持续、健康地发展,这是和青年人的贡献分不开的。在此,我谨代表企业向各位青年人表示衷心地感谢!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金融业跨入激烈竞争的新时代,要想在竞争中保持实力,稳健发展,就要具备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先进的创新意识,这需要青年人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青年人代表着我们的未来,希望各位青年人珍惜现在,展望未来,好好地把握自己,未来毕竟是属于你们的!

歌舞范文篇8

甲:适逢春夏之交,万木葱翠的美好季节,在院领导的关心、重视下,我们相聚在一起,共同迎接“五一二国际护士节”。愿在座的各位姐妹们在这优美的旋律和自娱自乐的歌声陪伴下,度过一个难忘、温馨的夜晚!

乙:值此“五一二国际护士节”即将到来之际,请允许我代表在座以及因当班而无法来到我们晚会现场的全体护士姐妹们,向自始至终关心、重视护士工作和生活的各位院领导,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也衷心的祝愿全体姐妹们节日愉快、合家欢乐!

甲:为了使大家更好的感受一下节日的欢乐,放松一下长期辛劳的肢体,院领导做了大量的工作和精心的安排,此时此刻他们和大家一样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借此机会想和大家说几句心里话,掌声欢迎。

《院长讲话》……

乙:非常感谢古院长对我们工作的肯定、鞭策和期望,我们一定坚定信念、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救死扶伤,和舟共济,

甲:《同唱一首歌》

甲:护士工作集艰辛、劳累和繁琐于一身,虽是绿叶,却从不吝啬对红花的衬托。你们用可人的微笑,给病人带去医护人员的关切;你们用细碎的脚步,送走太阳又迎来曙光的降临。

乙:护士职业融友爱、责任和道义于一身,虽然沉重,却深感光荣而又无怨无悔。你们无法与恋人、丈夫花前月下,却把患者当成亲人细心呵护;你们没有更多的时间为双亲尽孝,却对每一位病人关怀备至。

甲:你们爱每一位人,对自己却爱的很少、很少;

乙:你们为所有的人,却从不为自己、亲人和孩子。

甲:请听男女对唱《为了谁》

甲:南丁格尔是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护士,被尊为现代护理的鼻祖。是她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是她促进了健康与卫生的发展;是她发展了促进舒适和健康为基础的护理理念。

乙:南丁格尔以她渊博的知识、远大的目光和高尚的品德,一个世纪来,影响了无数的青年姑娘投身到护理行业,而南丁格尔那博大的爱心,乐于助人、关切患者的高尚品德,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护理工作者的敬业精神!

甲:南丁格尔犹如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于护理行业的山峰颠顶;

乙:南丁格尔又似一棵长青的大树,繁衍出护理行业的滴翠绿叶。

甲:请听独唱《好大一棵树》

甲:人的精力毕竟有限,由于全身心的投入护理事业,你们没有更多的时间为双亲尽孝,无法像平常人那样与爱人花前月下。家庭事务无法顾及,孩子功课无法过问,常常是来去匆匆,扒两口冷饭就一碗凉水,来不及梳妆打扮,却注重端庄仪容。这就是护士姐妹们的生活写照,这就是护士姐妹们的敬业精神。

乙:然而,对于一个丈夫因工作而长期不在身边的护士来说,她所承受的生活压力就更重更难。既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又要照看年幼的孩子,她却从未因此妨碍工作,在值班室那长长的木排椅上,常常可以看到她那年幼的孩子因困倦和衣熟睡的娇容,而她却无暇给孩子盖上一件御寒的衣物和拂去叮咬着孩子脸蛋的蚊虫。

甲:2004年2月5日,正月十五上午八时,下了大夜班刚刚回到家,还没来得及舒展一下酸痛身体的她,又接到了医院领导要求紧急抢救重大车祸伤员的命令,她二话没说来到了医院。当几十个沾满鲜血的伤员映入眼帘时,她忘记了疲劳,忘记了浑身的酸痛,忘记了还没吃饭,迅疾与医生一起投入到紧急的抢救工作中。十几个小时连轴的紧急抢救工作告一段落后,她才又拖着如铅的双腿,消失在回家的浓重夜色里。她是谁?就是你们当中极其普通的一位护士:古秦芳!

乙:她为大家演唱一首《爱的奉献》

甲:在我们众多的护士姐妹中,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举不胜举。以医院为家,以患者为亲人,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以救死扶伤为最高准则的敬业精神蔚然成风,为各行业树起了一座亮丽的丰碑,成为大家学习的楷模。

乙:内科护理组在我们众的护士姐妹中,就是一个较为突出的群体。她们的敬业精神和刻苦钻研的工作作风,深的众人赞誉。2002年和2003年被市、县总工会授予“女职工创新标兵岗”的荣誉称号。

甲:请听独唱《星语心愿》。

甲:护士是天使的化身,正如西方有句格言所说:上帝不能亲自到人间施予爱心,所以派来了护士。人们把你们称为白衣天使,不仅是对你们美丽、善良、灵巧的概括,更是对你们崇高的敬业精神的赞誉。

乙:护士是友爱的象征,是因为生命在你们双手中诞生;疾病在你们抚慰下消退;痛苦在你们笑容中减轻。你们陪伴着人的一生,生老病死都离不开你们,你们施予了人间爱心,我们也把平安回赠给你们。

甲:请听大合唱《好人一生平安》

歌舞范文篇9

合:各位领导、各位姐妹们:晚上好!

甲:适逢春夏之交,万木葱翠的美好季节,在院领导的关心、重视下,我们相聚在一起,共同迎接“五一二国际护士节”。愿在座的各位姐妹们在这优美的旋律和自娱自乐的歌声陪伴下,度过一个难忘、温馨的夜晚!

乙:值此“五一二国际护士节”即将到来之际,请允许我代表在座以及因当班而无法来到我们晚会现场的全体护士姐妹们,向自始至终关心、重视护士工作和生活的各位院领导,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也衷心的祝愿全体姐妹们节日愉快、合家欢乐!

甲:为了使大家更好的感受一下节日的欢乐,放松一下长期辛劳的肢体,院领导做了大量的工作和精心的安排,此时此刻他们和大家一样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借此机会想和大家说几句心里话,掌声欢迎。

《院长讲话》……

乙:非常感谢古院长对我们工作的肯定、鞭策和期望,我们一定坚定信念、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救死扶伤,和舟共济,

甲:《同唱一首歌》

甲:护士工作集艰辛、劳累和繁琐于一身,虽是绿叶,却从不吝啬对红花的衬托。你们用可人的微笑,给病人带去医护人员的关切;你们用细碎的脚步,送走太阳又迎来曙光的降临。

乙:护士职业融友爱、责任和道义于一身,虽然沉重,却深感光荣而又无怨无悔。你们无法与恋人、丈夫花前月下,却把患者当成亲人细心呵护;你们没有更多的时间为双亲尽孝,却对每一位病人关怀备至。

甲:你们爱每一位人,对自己却爱的很少、很少;

乙:你们为所有的人,却从不为自己、亲人和孩子。

甲:请听男女对唱《为了谁》

甲:南丁格尔是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护士,被尊为现代护理的鼻祖。是她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是她促进了健康与卫生的发展;是她发展了促进舒适和健康为基础的护理理念。

乙:南丁格尔以她渊博的知识、远大的目光和高尚的品德,一个世纪来,影响了无数的青年姑娘投身到护理行业,而南丁格尔那博大的爱心,乐于助人、关切患者的高尚品德,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护理工作者的敬业精神!

甲:南丁格尔犹如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于护理行业的山峰颠顶;

乙:南丁格尔又似一棵长青的大树,繁衍出护理行业的滴翠绿叶。

甲:请听独唱《好大一棵树》

甲:人的精力毕竟有限,由于全身心的投入护理事业,你们没有更多的时间为双亲尽孝,无法像平常人那样与爱人花前月下。家庭事务无法顾及,孩子功课无法过问,常常是来去匆匆,扒两口冷饭就一碗凉水,来不及梳妆打扮,却注重端庄仪容。这就是护士姐妹们的生活写照,这就是护士姐妹们的敬业精神。

乙:然而,对于一个丈夫因工作而长期不在身边的护士来说,她所承受的生活压力就更重更难。既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又要照看年幼的孩子,她却从未因此妨碍工作,在值班室那长长的木排椅上,常常可以看到她那年幼的孩子因困倦和衣熟睡的娇容,而她却无暇给孩子盖上一件御寒的衣物和拂去叮咬着孩子脸蛋的蚊虫。

甲:200*年2月5日,正月十五上午八时,下了大夜班刚刚回到家,还没来得及舒展一下酸痛身体的她,又接到了医院领导要求紧急抢救重大车祸伤员的命令,她二话没说来到了医院。当几十个沾满鲜血的伤员映入眼帘时,她忘记了疲劳,忘记了浑身的酸痛,忘记了还没吃饭,迅疾与医生一起投入到紧急的抢救工作中。十几个小时连轴的紧急抢救工作告一段落后,她才又拖着如铅的双腿,消失在回家的浓重夜色里。她是谁?就是你们当中极其普通的一位护士:古秦芳!

乙:她为大家演唱一首《爱的奉献》

甲:在我们众多的护士姐妹中,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举不胜举。以医院为家,以患者为亲人,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以救死扶伤为最高准则的敬业精神蔚然成风,为各行业树起了一座亮丽的丰碑,成为大家学习的楷模。

乙:内科护理组在我们众的护士姐妹中,就是一个较为突出的群体。她们的敬业

精神和刻苦钻研的工作作风,深的众人赞誉。200*年和200*年被市、县总工会授予“女职工创新标兵岗”的荣誉称号。

甲:请听独唱《星语心愿》。

甲:护士是天使的化身,正如西方有句格言所说:上帝不能亲自到人间施予爱心,所以派来了护士。人们把你们称为白衣天使,不仅是对你们美丽、善良、灵巧的概括,更是对你们崇高的敬业精神的赞誉。

乙:护士是友爱的象征,是因为生命在你们双手中诞生;疾病在你们抚慰下消退;痛苦在你们笑容中减轻。你们陪伴着人的一生,生老病死都离不开你们,你们施予了人间爱心,我们也把平安回赠给你们。

甲:请听大合唱《好人一生平安》

歌舞范文篇10

1.《踏歌》的舞蹈形态

《踏歌》的编导孙颖积几十年潜心钻研,在中国舞蹈历史文化中挖掘和创作了这部作品,其舞蹈具有中国汉代女乐舞蹈的形态特征:一是"怀悫素驰杳冥的高蹈周游",以端诚的神态追寻旷远的境界促成了女乐舞蹈"高蹈周游"的形态特征;二是"动赴度顾应声机讯体轻",汉代女乐舞者以"纤腰"、"轻身"为美,舞蹈"机迅体轻"却又节奏感极强,如赋中所说"兀动赴度,指顾应声",舞者时而"绰约闲摩",时而"纷飙若绝",时而"翼尔悠往",时而"回翔竦峙";其三,是"轶态横出,瑰姿谲起",交长袖,手足并重,"委蛇姌袅,云转飘忽"。

《踏歌》在静态舞姿上大量借鉴了古代遗存汉画砖的造型,在动态中大胆运用藏族牧区民间舞蹈动律,展示了汉魏舞风的奇妙瑰丽,再现了民间古补的踏歌风格。舞蹈动作运用了"一边动"的独特舞姿,180度运动弥补了动作的协调对称,基本是"一顺边"运动。如:顿步向后甩右手,再用肩带右臂向左前方扣盖、顿步;然后,向前行进,右手曲小臂向后、向前,由低到高前后收送、第八拍,斜前举臂的动作。这样典型的"一顺边"动作使舞蹈更显得新颖别致,别有一番韵味。舞蹈始终在运动,如行云流水;旁侧三道弯体态打破了以前一提汉风三道弯就塌腰撅臀的做作之态,静态中含着一种自然的动感,同时也颇居妖媚之美。《踏歌》在传统调度上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强弱结合,对比恰到好处,一顿、一流动更为中国古典舞的神韵,展现中国古典文化的风姿。

2.《踏歌》的历史文化精神

首先,《踏歌》的运动方式有逆向起动和圆孤轨迹,这里深积着我们民族的运动时空观就?以退为进","以起点为终点",空间上"以无为有","以弧线构球体"的观念。《踏歌》中舞者身体前俯后仰亦为阴阳配合,脚步有虚有实,欲左先右,欲扬先抑,欲进选退,婉转回旋,其规律与老子《道德经》"反复其道"相吻合,即宇宙运动的发生不必寻找外在的动力,其动力在自身内部的"反"与"复"。

其次,《踏歌》的舞蹈形态中具有"得意忘形"的人体审美观。正如《舞蹈形态学》书中所言,"舞蹈不单纯是一种''''运动''''形态,更是一种''''审美''''形态,而这种运动的审美,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的审美,一方面又是改造人体的审美。"我们注意到,中国古典舞在其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不以人体线条的呈现为目的,而是通过对人体的文化限制来构?行云流水"的审美意象。用孙颖先生的话来说,叫"中国古典舞的一个特征是外观面软松驰,气、力内运以为骨梗,龙趋凤回、行云流水都隐于''''韵''''、''''势''''之中"。事实上,这种特征的形成,与我们文化传统中''''得意忘形''''的人体审美观相关联。所谓"得意忘形",是不重人的外观体态而重人的内在品性,因为"中人思想多从自身做起,从内在修养到外在行为,向外发展;退而独善,进而兼济,所谓''''诚心、正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此一道德修养的程序。西人则是由外在的要求,渐次达到自身的道德修养。西方的道德观念多来自外在规定而非自身形成。中人对美的修养偏重人为之美,尤其对人体的观念更偏重于人为的服饰与内在的品德修养;西人趋向于自然美,尤其对人体美的欣赏有崇高的境界。"得意忘形"的人体审美观导致了服饰对人体某种程度上的文化限制并最终决定了舞蹈的运动形态。这种限制主要在袖手、束腰、隆髻和缠足4个方面。《踏歌》的袖手使舞蹈"若轻云之蔽月","踏歌"的"束腰"使舞蹈"斜拽裾时云欲生","踏歌"的"隆髻"使舞蹈"虹裳霞帔步摇冠","踏歌"舞者虽未缠足,但可想象缠足更加"回旋有凌云之态"。由于对人体在"形"上的限制,"踏?作为中国古典舞更注意内蕴之"意"的开拓,使其表现追求"意生象外"的境界。

3.《踏歌》的意象体会

《踏歌》舞蹈形态所创作出的"意象"很抽象,其"意"是意味深长的。有必要从历史时代对人的心理影响谈起,有必要理解特殊的时代产生的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