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正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2:19:43

更正范文篇1

1.会计估计的存在是由于经济活动中内在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在会计核算中,企业总是力求保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但有些交易或事项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因而需要根据经验做出估计;同时,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编制会计报表这一事项本身,也使得有必要充分估计未来交易或事项的影响。可以说,在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过程中,会计估计是不可避免的。例如,企业按备抵法计提坏账准备时,需要根据债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经验等具体情况做出估计;估计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净残值,需要根据固定资产消耗方式、性能、技术发展等情况进行估计,等等。会计估计的存在是由于经济活动中内在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造成的。

2.会计估计应当依据最近可利用的信息或资料为基础

由于经营活动内在的不确定性,企业在会计核算中,不得不经常进行估计。某些估计主要用于确定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例如,坏账准备、经济诉讼可能引起的赔偿等;另一些估计主要用于确定在某一期间记录的收益或费用的金额,例如,某一期间的折旧、摊销费用的金额、在某一期间内采用完工百分比法核算长期建造合同已获取收益的金额,等等。企业在进行会计估计时,通常应根据当时的情况和经验,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或资料为基础进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进行会计估计的基础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进行会计估计所依据的信息或资料不得不经常发生变化。

由于最新的信息是最接近目标的信息,以其为基础所作的估计最接近实际。所以,进行会计估计时应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或资料为基础。

3.进行会计估计并不会削弱会计核算的可靠性

进行会计估计是企业经济活动中不可避免的,进行合理的会计估计是会计核算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不会削弱会计核算的可靠性。由于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的前提,在确认和计量过程中,不得不对许多尚在延续中、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予以估计入账。但是,估计是建立在具有确凿证据的前提下,而不是随意的。例如,企业估计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应当考虑该项固定资产的技术性能、历史资料、同行业同类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本企业经营性质等诸多因素,并掌握确凿证据后确定。企业根据当时所掌握的可靠证据并据以所做出的最佳估计,是不会削弱会计核算可靠性的。

(二)会计估计变更的会计处理

会计估计变更应采用未来适用法,其处理方法为:

1.如果会计估计的变更仅影响变更当期,有关估计变更的影响应于当期确认。例如,企业原按应收账款余额的0.5%提取坏账准备,由于企业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比例已达10%,则企业改按应收账款余额的10%提取坏账准备,这类会计估计的变更,只影响变更当期。因此,就于变更当期确认。

2.如果会计估计的变更既影响变更当期又影响未来期间,有关估计变更的影响在当期及以后各期确认。例如,企业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由于对固定资产进行改扩建使其有效使用年限或预计净残值的估计发生的变更,常常影响变更当期及资产以后使用年限内各个期间的折旧费用。因此,这类会计估计的变更,应于变更当期及以后各期确认。

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应计入变更当期与前期相同的项目中。为了保证不同期间的会计报表具有可比性,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如果以前包括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损益中,则以后也应包括在相应的损益类项目中,如果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以前包括在特殊项目中,则以后也应作为特殊项目反映。

(三)会计估计变更的披露

对于会计估计变更,企业除按前文所述进行会计处理外,还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以下事项:

1.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和理由,主要包括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会计估计变更的日期以及会计估计变更的原因。

2.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主要包括会计估计变更对当期损益的影响金额、会计估计变更对其他项目的影响金额。

3.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不能确定的理由。

四、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政策变更不易分清时的会计处理在具体实务中,应当正确划分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并按不同的方法进行相关会计处理。但有时很难区分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政策变更,例如,某企业固定资产原按直线法计提折旧,预计使用年限为20年,净残值率为5%;从某年年初起改按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预计使用年限为15年,净残值率为3%。对于这一事项如果从会计政策变更角度考虑,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由直线法改为双倍余额递减法,属于会计政策变更;但从预计使用年限和净残值率的变更看,属于会计估计变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易区别是会计估计变更,还是会计政策变更,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均视为会计估计变更,按会计估计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五、会计差错的账务处理

(一)会计差错的概念

会计差错是指在会计核算时,由于确认、计量、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会计差错的产生有诸多原因,以下是常见的会计差错产生的原因:

1.采用法律或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行政法规、规章所不允许的会计政策。

2.账户分类以及计算错误。

3.会计估计错误。

4.在期末应计项目与递延项目未予调整。

5.漏记已完成的交易。

6.对事实的忽视和误用。

7.提前确认尚未实现的收入或不确认已实现的收入。

8.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划分差错。

(二)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

会计差错的更正应按以下方法处理:

1.本期发现的,属于本期的会计差错,应调整本期相关项目。

2.本期发现的,属于以前年度的非重大会计差错,按以下规定处理:

对于本期发现的,属于与前期相关的非重大会计差错,不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但应调整发现当期与前期相同的相关项目,属于影响损益的,应直接计入本期与上期相同的净损益项目;属于不影响损益的,应调整本期与前期相同的相关项目。

例如,某企业2003年发现2002年管理用设备的折旧费用少提200元,对于这一非重大会计差错,企业应将少提的200元折旧费用,计入2003年的管理费用,同时,调整累计折旧的账面余额。

3.本期发现的,属于以前年度的重大会计差错,按以下规定处理:

对于发生的重大会计差错,如影响损益,核算时应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将其对损益的影响数调整发现当期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也应一并调整;如不影响损益,应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

4.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滥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及其变更,应当作为重大会计差错予以更正。

在编制两年期比较会计报表时,对于比较会计报表期间的重大会计差错,应调整各该期间的净损益和其他相关项目,视同该差错在产生的当期已经更正;对于比较会计报表期间以前的重大会计差错,应调整比较会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数字也应一并调整。

5.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应当调整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的相关项目,并按上述原则,分别报告年度和以前年度进行处理。属于报告年度的重大会计差错、非重大会计差错以及以前年度的非重大会计差错,调整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的期末数或当年发生数;属于以前年度的重大会计差错,调整报告年度期初留存收益及其他相关项目。

(三)会计差错更正的披露

企业除了按前文所述进行会计处理外,还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以下内容:

1.重大会计差错的内容,包括重大会计差错的事项、原因和更正方法。

2.重大会计差错的更正金额,包括重大会计差错对净损益的影响金额以及对其他项目的影响金额。

近三年试题分数统计(见图1)

近三年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例1】我国境内某上市公司发生的下列交易或事项中,属于会计政策变更的是()。(2001年)

A.因固定资产改良将其折旧年限由8年延长至10年B.期末对原按业务发生时的汇率折算的外币长期借款余额按期末市场汇率进行调整C.年末根据当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税款贷项调整本期所得税费用D.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由成本法改为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答案】D

【解析】选项“A”属于会计估计变更;选项“B”“C”与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无关。

【例2】甲股份有限公司20×1实现净利润500万元,该公司20×1年发生和发现的下列交易或事项中,会影响其年初未分配利润的是()。(2001年)

A.发现20×0年少计财务费用300万元B.发现20×0年少计折旧费用0.10万元C.为20×0年售出的设备提供售后服务发生支出50万元D.因客户资信状况改善将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由20%改为5%

【答案】A

【解析】发现20×0年少计财务费用300万元,属于重大会计差错,因此会影响年初未分配利润。

【例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的是()。(2003年)

A.缩短固定资产预计可使用年限B.所得税核算由应付税款法改为纳税影响会计法C.建造合同的收入确认由完成合同法改为完工百分比法D.坏账的核算由直接转销法改为备抵法

【答案】A

【解析】缩短固定资产预计可使用年限属于会计估计变更处理。

二、多项选择题

【例1】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规定,企业发生会计估计变更时,应在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的内容有()。(2001年)

A.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B.会计估计变更的理由C.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D.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不能确定的理由

【答案】ABCD

【解析】对于会计估计变更,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以下事项:(1)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和理由,主要包括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会计估计变更的日期以及会计估计变更的原因;(2)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主要包括会计估计变更对当期损益的影响金额、会计估计变更对其它项目的影响金额;(3)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不能确定的理由。

【例2】下列各项目中,属于会计估计变更的有()。(2002年)

A.将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率由10%改为3%B.将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由5%改为10%C.将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由10年改为5年D.将建造合同收入确认由完成合同法改为完工百分比法

更正范文篇2

1、关于学术不端的定义和国家最新法律法规

学术不端行为(scientificmisconduct)是指在建议研究计划、从事科学研究、评审科学研究、报告研究结果中出现捏造、篡改、剽窃、伪造学历或工作经历。这不包括诚实的错误和对事物的不同的解释和判断。学术不端行为在中国相关法律法规中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等。中国从2020年9月1日起实施的《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被称为史上最严、最全面的学术不端处理法规,该规定是由中国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签发的科技部第19号令。该规定除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做出明确规定之外,还对那些出售学术论文、捏造数据并代人撰写或投稿的“论文工厂”提出了查处方案。

2、COPE和ICMJE中关于更正与撤稿的定义及区别

COPE与ICMJE是科技期刊出版过程中遵守并参考的权威规范,文章将对两种规范对期刊更正与撤稿的定义及不同进行阐述:2.1COPE对更正与撤稿的定义:(1)更正:√没有严重违反出版或研究道德;√纠正不影响结论的小错误。(2)撤稿:√有明确证据表明,由于重大错误(例如,计算错误或实验错误),或者由于捏造(例如,数据)或伪造(例如,图像处理)而导致研究结果不可靠;√构成剽窃;√研究结果先前已在其他地方发表,而没有适当地注明先前的来源或向编辑披露,也没有允许重新发表或提出正当理由;√未经授权使用其中包含的材料或数据;√版权受到侵犯或存在其他严重的法律问题(例如诽谤,隐私);√研究不符合道德伦理要求;√在同行评审过程受到破坏或操纵的基础上的文章;√作者未能声明主要的竞争利益(又称利益冲突),据编辑认为,这会不适当地影响编辑和同行评审对文章的建议和解释。2.2ICMJE对更正与撤稿的定义:(1)更正:诚实的错误是科学研究与发表的一个组成部分。某个编码有误或某个计算出错可导致普遍性的差错,以致在整篇文章中出现大量错误。如果这些错误没有改变文章结果、解释和结论的方向或意义,当发现错误时,应发表更正启事。对事实方面的错误进行更正是必要的。(2)撤稿:学术不端包括数据造假和剽窃,但并不一定仅限于此。数据造假包括欺骗性地篡改图像。错误严重到足以使文章报告的结果和结论不可靠,则可以要求撤销。若调查证实有科学不端,应刊登撤销论文的声明。2.3区别:从两者的指导原则看,COPE更直接地列举出需要更正与撤稿的准则与事实,ICMJE则更倾向于向期刊编辑提供措施建议,并未明确指出更正与撤稿的原则。

3、更正与撤稿的流程

3.1根据ICMJE原则,如果需要更正,期刊应遵守以下最低标准:(1)期刊应尽快发表更正启事,详细说明对原文所作的更改,而且应注明原文出处。更正启事应刊登在电子版或编有页码的印刷版期刊上,并在电子版或印刷版的目次中列出,以方便编制索引用;(2)期刊还应论文的新版本,新版本应有对原始版本所有改动的详细说明,并注明更改日期;(3)期刊应存档论文的所有先前版本,读者可以直接获取或向期刊申请后获取该存档论文;(4)之前发表的电子版本应突出地注明该论文还有更新的版本;(5)应引用最新的版本。3.2根据COPE原则,如果需要撤稿,期刊应遵守以下要求:(1)撤稿提醒尽可能链接到原文(即,所有在线版本中);(2)清楚地标识撤回的文章(例如,在撤回标题中包括标题和作者,或引用撤回的文章)明确标识为撤消(即与其他类型的更正或评论不同);(3)及时以减少有害影响;(4)所有读者均可免费使用(即,避免访问障碍或仅对订户可用);(5)说明撤回该文章单位;(6)说明撤稿原因;(7)客观,真实并避免在文章撤回中使用煽动性语言。

更正范文篇3

关键词:审计失败思考原因对策

何为审计失败,顾名思义,审计失败就是指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财政、财务收支及财务报表中的虚假不实,未能在企事业单位经营活动中通过系统、规范审计方法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组织经营而出具或披露了审计意见,由此引起审计争议,导致审计形象的失败。近二十多年来,随着我国审计事业的迅速发展,审计失败的案件屡屡发生,给审计机构、企业和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审计失败的问题也引起了审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界的高度关注。本文试从审计失败的本质谈起,着重论述笔者对审计失败形成的原因及其规避措施的一些看法与对策,希望在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的审计监督体系,杜绝虚假会计信息披露泛滥有所裨益。

一、审计失败的本质剖析

审计失败的本质具体讲涵概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审计失败的结果是错误的审计意见,而这一结果是因为审计人员未能正确遵循审计准则的具体要求而造成的。这就与审计风险划清了界限:如果审计人员正确地遵守了审计准则,但仍然提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这种情况就属于审计风险的范畴。可见,审计失败与审计风险的重要界限在于审计人员是否在审计过程中正确遵守了审计准则。

其次,审计失败的产生并不取决于企事业单位是否发生了经营失败。企事业管理当局是经营失败的第一责任人,当企事业经营出现失败时,审计人员的执业行为是否遵守审计准则和职业规范是判断审计失败的唯一标准。因此,企事业发生经营失败时,审计失败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最后,从理论上讲,审计失败还包括: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实际是合法公允的,但由于审计人员执业行为的瑕疵导致其发表了否认会计报表公允性的审计意见。当然,在实践中由于被审计单位对于不利事件的敏感性,这种情况较容易被觉察并得以及时纠正。

二、审计失败产生的原因

是否造成审计失败的决定性因素是审计人员的执业行为。不论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及财务错弊的严重程度如何,如果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关注、没有相应的执业能力、没有进行必要的实质性测试,最终出具了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就属于审计失败。但是,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及财务错弊的严重程度对审计人员执业判断、方法手段、能力要求等方面的影响不容忽视,它直接影响到审计人员正确执行审计准则的难度,从而间接地与审计失败相关联。下面将从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两个角度出发阐述审计失败的原因。

(一)审计主体方面的原因

1、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和会计信息处理过程缺乏充分了解。财务活动是经济活动的货币表现,财务活动中的舞弊行为无疑是为了掩饰经营活动的虚假性和违法性,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一般讲本身不存在问题,除非技术上的低级错误,但是其反映的内容是否真实?又是通过怎样的程序出笼?因此,审计人员如果不熟悉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和会计信息处理程序,仅限于有关的会计资料,是很难查清问题的。据有关部门调查,当被审计单位存在以下情况时出具虚假财务报告的可能性极大。(1)被审单位存在严重舞弊行为或违法现象;(2)被审单位存在决策失误并由此带来一定损失;(3)被审单位业务量大,经济业务复杂;(4)被审单位会计核算程序复杂,有大量关联方交易;(5)被审单位存在财务危机等。由此可见,不充分了解被审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和会计程序,就首先意味着审计不到位,审计证据搜集不充分,对虚假的财务报告也就无从查起。

2、审计人员的过失行为。过失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没有完全遵循或完全没有遵循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业,而出具不实审计报告的行为。它往往是审计人员未能保持审计工作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未能严格遵循审计准则的要求,未能对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审计的重要性和审计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未能恰当地运用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未能严格执行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等诸多方面因素造成。这些应该做而未做的后果是审计报告严重失真。如: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在对银广夏的应收帐款进行审计时,不仅询证函的寄发与回收让被审单位经手,而且对于取得的回函也未作必要的分析;对于无法执行函证程序的应收帐款,注册会计师在运用替代程序时,未能取得海关报关单、运单、提单等外部证据,仅根据公司内部证据便确认公司的应收帐款;此外未能有效执行分析性测试程序,在银广夏2000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大副增长的情况下生产用电的电费却降低的情况没有发现或报告。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问题都出在疏于对审计准则的执行,在专业胜任能力方面存在重大过失。

3、审计方法方面的缺陷。从审计方法来看,审计人员过度依赖于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测试及内部审计结果。内审和内控制度测试固然是审计的重要环节,但是内控制度的运行受到单位管理的局限,特别是当被审单位的内控制度较差,会计信息失真时,内部审计本身就意味着错误与失败。另一方面,审计在采用传统的统计抽样方法下,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和风险性,当取证采样存在不同或不均衡,特别是当样本情况复杂或遇到新的问题时,容易影响到审计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导致审计失败。

(二)审计客体方面的原因

1、审计对象、范围的拓展,致使审计风险增大,审计失败的概率增加。被审单位的经济业务随市场经济的不断拓展,会计客体方法会日趋复杂,特别是受知识经济及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影响,大量的智力密集型企业,如“网上公司”、“模拟公司”等虚拟实体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被审实体的范围,也增加了相应的审计内容,如人力资源审计、非财务报表信息审计、企业购并审计、跨国业务审计等新内容,都以不同程度拓展了审计内容,增加了审计难度。增加了审计失败的可能性。

2、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表述不实,增大了审计风险,审计失败的概率增加。会计报表表述不实主要有两种:错误和舞弊。从我国证监会的处罚公告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审计失败都存在上市公司蓄意财务舞弊。我国上市公司质量大多不高,为了达到上市的要求,以及上市后为了能够配股、增发新股,财务舞弊成了达到目的的捷径。另外,政府过多的干预行为,如证券市场准入审批制、调动政府资源进行“救市”等,使得虚假会计信息得以长期存在。国家会计学院诚信教育课题组作了一次问卷调查,从回答的问卷统计中,形成假帐的主要因素排位是:“政府领导要政绩”为第一因素,占48%;“企业领导要政绩”为第二因素,占36%;“会计人员要饭碗”为第三因素,占9.33%;“注册会计师要钞票”排在第四因素,占6.67%。从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形成假帐的主要因素并不在于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方面,而是在于政府和企业的领导官员。

三、审计失败的防范措施

基于对上述审计失败的本质与原因的分析,防范审计失败的发生应从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两个方面综合考虑,既要加强审计主体自身的“抗失败”能力,又必须针对不同审计客体的不恰当行为保持高度警惕。根据这样的原则,笔者认为,审计人员防范和减少审计失败的有效措施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审计人员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尤其是具备现代化的审计业务能力是规避审计失败的基本前提。审计的执业环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执业水平的要求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审计人员必须不断掌握和运用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法规,才能满足执业的要求,保证执业质量。更不用说现有的审计人员执业能力参差不齐,有的本身就存在能力不足的情况。很难想像,一个业务水平低的审计人员能够在其领导与组织的所有重大、复杂的审计事项中完全避免审计失败。

二是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尤其是创造良好的审计人员执业环境是规避审计失败的基本条件。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框架下,决定公司内部审计人员聘任的是公司股东大会。审计人员的作用是向投资者公开披露审计报告,作为沟通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与投资者之间的栋梁,同时是约束公司管理当局行为的一种有效监督机制。由于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国有股东缺位问题,导致上市公司存在较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股东大会往往流于形式,审计师事物所聘任与解聘实际上也是由公司内部管理层来决定。这种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致使审计师事务所不能代表所有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出具审计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审计人员说“不”,就可能被解聘,事物所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就只好降低质量。因此,审计质量的提高决不是单靠审计行业自身就能解决的,一个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能为审计人员审计提供良好的执业环境,从而减少审计失败的发生。

三是要加强行业监督与指导力度,尤其是加大对审计人员败德行为的惩罚力度是规避审计失败的重要措施。改革和创新行业监管,通过严厉的处罚,让审计人员对其败坏执业道德行为承担巨大压力和风险成本,可以减少欺诈的可能性,也是控制审计失败发生的重要制度措施。必须让审计人员意识到,一旦违规造成重大损失就要追究其民事赔偿责任,直到其倾家荡产,以遏制其造假的动机,增强风险意识。

更正范文篇4

一、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的缺陷分析

1.关于国有商业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是支持中小企业的主要力量。但是,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业的主体,长期以来直以服务国有大企业、追求规模效益为经营宗旨,双方形成了兴衰与共的牢固关系,近年来,我国企业发展强调“抓大放小”、“扶优限劣”,实行主办银行制度,使这种关系又得到了进一步强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和完善,以及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金融资产质量不高的现实的警示,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实行市场化的资产负债风险管理,并在信贷管理制度上进行相应的变革,普遍上收和集中了信贷管理权限,实施集约化经营,最大限度地压缩风险资产的比重,中小企业的贷款自然就在被压缩之。国有商业银行主观上的性经营行为在客观上给中小企业的融资带来以下负面影响:

一是基层行资金使用上存多贷少,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义进一步制约了基层行的信贷行为,加上严格贷款条件,清理边散小户,控制新增贷款户,以致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因资金薄弱而出现银行信贷上的“真空”。

二是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强化了贷款风险的约束机制,但与之相匹配的利益激励机制却没有相应建立,特别是在现有产权制度下,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所有人缺位,严重影响了基层行支持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和信贷人员的放贷积极性。

三是呆坏帐的核销以所有制来划分,政府可以对国有大企业承担“无限责任”,“补贴”国企出现的亏损或破产,而中小企业的呆坏帐却不在核销范围之内,由此加大了国有商业银行开拓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后顾之忧和“惧贷”心理。

四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操作流程长、环节多,不适应中小企业经营灵活、资金周转快的特点,同时增加了银行的管理成本和单项融资交易成本。

2.关于农村信用社

农村信用社虽然具有点多面广和对中小企业比较熟悉的优势,但市场定位在服务“三农”,按现行政策规定,原则上70%以上的贷款用于农户贷款,支持中小企业的能力明显不足。

3.关于地方金融机构

地方金融机构作为扎根于基层的金融组织,无论在体制还是地缘方面,都具有支持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势,但是在竞争不断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经营定位和目标已经逐渐偏离其根本。一是防范金融风险要求的严格贷款约束和责任人追究机制,制约了基层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的积极性。二是某些经济快速发展,但是曾经产生过风险的地区,各基层金融机构以防风险为工作重点,上级行的信贷控制较严,业务开拓创新受到一定影响。

(二)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的制度存在缺陷

1.中小企业各种融资方式的比较

当前中小企业投资的资金来源分为自有资金和外部融资。企业的外部融资渠道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直接融资又分为企业从股市和债市筹资、外部自然人和企业入股、企业民问借贷。通过股市融资的只能是中小企业中的少数佼佼者,又没有专门的创业板块的支持,因此企业通过股市融资的可操作性较小。而通过债市融资目前还存在制度性的障碍。随着企业改制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制度的普遍建立,企业开始尝试通过外部自然人和企业入股的方式,来扩大企业规模,充实企业资金。

2.银行贷款在中小企业的融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尽管企业直接融资方式多样,但是规模较小,不能作为企业融资的主渠道。当前,银行贷款是企业最主要的投资资金来源,并具有不可替代性。

首先,银行贷款是融资成本最低的融资手段。

其次,股市和债市融资的制度性障碍是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自身努力突破的。

第三,外部企业和自然人人股具有分散股权的风险,企业不希望外部股东介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第四,尽管民问借贷交易成本较低,但是资金规模有限,也没有银行特有的多种金融服务,使用范围十分有限。

3.现阶段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上的制度缺陷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第一,金融机构的信贷决策机制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

目前各国有银行均按各自总行规定的标准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不分企业规模大小,标准一致信用等级评定的条件与定位比较高。中小企业大多是民营股份制企业或家族式企业,管理不规范,财务核算不正规,无法提供合格的财务报表。金融机构的资金定价机制也不利于中小企业的融资。商业银行扩大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后,为扩大对中小企业的放贷安全性,金融机构普遍对中小企业提高了贷款的利率上浮幅度,抑制了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

第二,银企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

较为封闭的运营方式及不规范的财务及管理制度不仅使中小企业的信息透明度低,社会公信度不佳,而且使中小企业在寻求贷款和外源性资本支持时,银行和投资者难以准确判断其信用程度,往往会做出有违融资者意愿的逆向选择。而作为中小企业,为实现融资目的,又会想尽一切办法隐瞒与己不利的各种信息,甚至不惜弄虚作假,从而演绎出另一种与市场规则相悖的逆向选择。这不仅会产生有损银行与投资者利益的道德风险,亦会进一步损毁企业自身的社会公信度,加深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银企问的信息不对称,反映了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割裂性和低效运作。

(三)现行金融制度的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

1.中介手续繁、费率高、效率低。

企业能作为抵押物的主要是房地产及主要生产设备,企业办理抵押的主要手续却包括抵押登记、评估及抵押合同公证等,涉及工商、房产、财险、法律公证处多个管理部门,手续繁琐,时间长,短者10多天,长则1个月。需要缴纳的综合收费率最低的也高达0,7%。而且,由于评估登记的有效期限经常与贷款期限不匹配,需要重新评估,加重了企业负担。

2.担保机构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担保公司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是中小企业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建立担保机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解决其贷款担保难问题。但是调查发现,许多担保机构建立以后并未完全按设立的初衷(或章程)运作,担保资金的使用方向偏离了机构的主要职能——担保功能,没有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作为主要的业务发展目标。

二、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矫正点选择

上述分析表明,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深层原因是制度性障碍。对于政府管理部门来说,当前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加快金融改革,调整和完善融资制度。

(一)完善间接融资体系,大力发展地方性民营中小商业银行

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熟悉当地情况,容易了解到地方企业的经营状况、项目前景和信用水平,因而可以克服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交易成本较高的障碍,降低服务价格,满足资金供求双方的需求。另一方面,鉴于国有银行体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地方性中小银行不宜继续采用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所有制模式,而应以民间资本构建的股份制为主。

(二)对制度建设方面的建议

从制度建没的角度来看,发展地方性民营中小银行应本着“明确标准、放松管制、细化监管、鼓励竞争”的原则,尽快建立和完善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标准、风险管理制度、竞争规则以及监管办法,只要符合标准就准予设立,只要出现违法违规行为就及时依法惩处,保证中小银行在良好市场环境中公平竞争。从我国的现实出发,为了稳妥地发展地方性民营中小银行,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方法。例如先选择一些符合条件的城市信用社,将之改造为地区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总结经验教训之后再逐步推开。

(三)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和长期票据市场,丰富资本市场的交易品种

从国外情况来看,发达国家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融通的资金中,债权融资比重一般要高于股权融资比重的数倍有时近10倍。与之成为对照的是,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均存在着股票热、企业债券冷的特点。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约企业债券市场和长期票据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利率尚未市场化,二是企业信用水平不高。对于前一个影响因素,由于我国正在逐步推行利率体制改革,利率市场化已有了一个初步的日程表,因此可以说,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和长期票据市场的外部条件正趋向成熟。对于企业信用问题,则需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构筑一个有效的信用征集、评价、系统并建立起严格的违信惩罚制度,藉以解决企业债券和票据在发行上市过程中的信用识别问题。

更正范文篇5

继续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创新,客观上对珠海的立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珠海立法工作必须站在新的高度,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气魄重新审视和定位,要更新立法观念、拓展立法空间、创新立法体制和机制,从而为珠海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珠海市立法实践之回顾

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分别授权珠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珠海市人民政府,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从而揭开了珠海市立法的序幕。200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立法法》)又赋予了我市较大市立法权,进一步扩大和丰富了我市的立法权限。经过十多年的立法实践,珠海市的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截至2007年12月31日,制定并颁布实施了45部地方性法规和58部政府规章,有力地推动了珠海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笔者认为珠海市立法工作仍旧存在若干问题急需解决:其一,重较大市立法权轻特区立法权。珠海作为经济特区,根据全国人大的授权和《立法法》的规定,珠海分别享有特区立法权和较大市立法权。然而,一方面由于全国人大始终未对特区立法权的变通权界限作出清晰、明确的规定,从而导致了立法主体无法准确把握特区立法权的确切范围。另一方面《立法法》对特区立法变通权的范围同样避而不谈,这就使得特区的立法主体在行使特区立法权时,缺少可操作的具体规则,珠海因而在立法实践中倾斜性地选择较大市立法权,停留在对法律、行政法规和省级地方性法规的重申和细化,浪费了宝贵的立法资源。截至2007年12月31日,珠海市严格意义上采用特区立法权并冠以“珠海经济特区”的地方立法,仅仅有《珠海经济特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珠海经济特区审计监督条例》及《珠海经济特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三部。其二,重管理轻服务、重义务轻权利、重经济轻民生。受长期计划经济、权力本位、义务本位及经济挂帅等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地方立法由部门起草的机制的天然缺陷,导致了立法出现了“治民”的不良倾向,为减轻部门管理责任,过重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苛以义务,有些部门甚至以立法之名谋争权之实。这些都导致了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规律、人权及民主政治的法律原则和规范难以法制化,既不利于科学发展,也不利于民生和谐。其三,立法体制和机制创新不足,立法手段和方式趋于保守。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就,立法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步伐逐渐放缓,立法手段和方式也日渐趋于保守:立法立项、起草机制、审查论证、立法后评估机制等都有待以世界的眼光进行完善。

更正范文篇6

199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变革加快住房建立的通知》(国发[1998]23号),明白提出中止住房实物分配,树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给体系,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置经济适用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购置、租赁市场价商品房。依据当时的有关文件表述剖析,当时公共住房的保证范围设定的目的约占城市居民的80%,分别采取租赁(廉租住房,约占城市居民的10%)和销售(经济适用房,约占城市居民的70%)的方式。

但理论标明,保证性住房的范围日趋减少。以经济适用房为例,2000年经济适用房占住宅销售面积的比重为23%,到2008年这一比例只要6%,绝大局部居民住房问题的处理被推向了商品房市场。但是近年来随同着房价的飞涨,越来越多的人被排挤在市场之外,又得不到保证性住房惠泽,住房问题日趋严重,对调和社会的建立构成了很大的应战。

与此同时,作为住房建立“面粉”的土地市场“地王频出”,很多“面粉”价钱多次超越“面包”价钱,地价与房价搅在一同不时应战政府和民众的敏感神经,招、拍、挂的土地出让制度因而备受诟病,并成了住房问题的焦点。

本文将分析我疆土地供给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深层次缘由,并针对性地提出变革对策及完善倡议。

二、我国城市土地供给制度演进及现状剖析

(一)城市土地供给制度演进

1978年以来,随同着我国变革开放的不时深化,城市土地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土地供给也阅历了从无偿、无限期运用到有偿、有限期运用,从行政划拨到公开出让的过程。与此同时,土地供给的市场化水平以及价钱机制的作用不时进步,土地资源配置效率逐渐改善。

我疆土地供给制度1978年以前根本上属于划拨,不存在土地市场,变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变革的深化,土地市场阅历了萌芽启动(1978-1987年)、初步开展(1988-1997年)和快速开展(1998年至今)三个阶段,土地供给方式也从行政划拨、协议出让逐步演化为以市场调理为主的招标、拍卖、挂牌的土地供给制度。与此相对应,土地价值也逐渐得到表现,从无偿运用、征收土地运用费开展到目前的市场竞价机制。

(二)当前城市土地出让制度特性

1.政府垄断

我国《宪法》规则,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度一切。《土地储藏管理方法》(疆土资发[2007]277号)规则,城市土地由市、县人民政府疆土资源管理部门统一组织供地。因而,无论是作为城中村、城郊等集体土地一切者代表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还是实践占有国有土地的企业单位都不能自行出让土地,必需经过城市土地储藏中心,“一口进一口出”地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供应。我国城镇国有土地供给制度的根本程序如图2所示。

2.价钱主导

依据《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运用权规则》(疆土资源部11号令),商业、旅游、文娱和商品住宅等各类运营性用地,必需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关于契合条件的竞买者,价钱是拍卖和挂牌方式中唯一决议要素,招标方式中价钱上下普通也占决议性要素。从实践操作来看,各地政府更倾向于拍卖而不是招标。以北京为例,2009年招标出让所占的比例仅为10%,较前几年大幅萎缩,大有退出之势(见图3)。

3.制度双轨

固然国度规则,运营性用地的出让必需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但可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地块经过设置进入门槛、限制条件等躲避其他竞买者,使土地招、拍、挂流于方式。

例如长沙某地块出让招标文件中规则“该宗土地招标出让应优先思索‘深洽会’签约项目,招标单位必需编制该宗用地概念性规划初步计划,并经区规划分局文字认可”。北京某地块挂牌出让公告中规则“本次挂牌出让宗地的竞买人须为金融机构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组成的结合体。金融机构注册资本不少于50亿元钱,并在结合体中绝对控股;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具备房地产开发一级资质,且注册资本不少于30亿元钱。”

同时,大量的工业用地在一些中央还沿用协议方式出让,使得土地多占、滥占、糜费严重,特别是在开发区用地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另外,由于大量市政用地的非市场化应用,缺乏约束机制,中央政府为了形象工程,招致道路过宽、广场超大、行政办公楼超标,占用了大量珍贵的土地资源。

三、当前我国城市土地出让制度存在的缺陷

(一)招致市场垄断

在北京市2007-2009年出让的非工业用地中,以规划建筑面积计算,前10位开发商拿地范围占全市比例高达40%以上,2007年以至接近60%(见表1-表3)。上海市2003-2008年出让的住宅用地中,前10位开发商拿空中积占全市比例分别为28%、53%、62%、53%、86%,且呈逐年上升趋向。

招致土地市场高度集中于一些大型开发商手中的主要缘由为招、拍、挂出让方式抬高了开发商拿地的资金门槛,一些中小开发商拿地的时机越来越少,不得不向中小城市开展,以至退出市场。以“价高者得”为准绳的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使得土地的抢夺成为资金雄厚的大开发商的游戏,中小开发商被排挤在土地市场之外。以北京为例,均匀每个地块(非工业用地)的成交额从2004年的1.08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5.03亿元,土地市场的资金门槛逐年显著进步(见图4)。

单个地块总价的不时进步,再加上付款方式严厉以及拿地贷款的限制,招致有实力拿地的开发商越来越少,土地市场的资本化趋向严重,少数开发商对土地的寡头垄断位置日趋明显,并进一步进步其日后在市场中的份额,强化房地产市场的寡头垄断特征(见图5)。

(二)抬高地价,助推房价

更正范文篇7

一、逆向操作的作用

在逆向操作中,“反复核”在一般会计软件中都在登记记账凭证界面设有“取消出纳签字”和“取消审核”的功能,通过这两个功能就可以将已经复核的会计凭证取消复核标记,以便对其进行修改或增删,根据取消复核的记账凭证数量的多少又分为“单张取消复核”和“成批取消复核”两种;“反记账”又称“倒记账”,一般的会计软件都将此功能设置成非激活状态,需要操作者按下“ctrl+H”的组合键来激活“恢复记账前状态”的功能,借此达到把一批已经登记到会计账簿的记账凭证当月的发生额从其各自账簿中予以扣除,使各账簿恢复到该批会计凭证登账前各账簿的发生额和余额状态的目的。“反结账”又称作“倒结账”或“环境恢复”,操作者需要通过“ctrl+shift+F6”组合键就可以将已复核记账并已结转下月的会计账簿恢复到以前月份各会计账簿的发生额和余额的状态。

总的来说,无论是手工记账还是计算机记账,都有可能会产生原始凭证录入错误,记账凭证编制中科目运用错误,会计账簿设置不合理等错误情况。在会计电算化中的软件中加入逆向操作就是为了更正会计电算化中工作差错,减少会计账簿中可能存在的冗余会计信息,保证会计电算化核算的准确性,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顺应会计电算化核算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是会计电算化顺应改革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

具体地说,会计电算化中的“反复核”功能就是在己审核通过但没有登记会计账簿之前,发现了会计核算工作差错,通过事先设定好的“反复核”程序取消复核标记,由原凭证编制者重新编制正确的会计凭证,这与手工记账在处理方法和程序上没杳任何本质的区别。“反记账”功能就是当月在登记会计账簿以后发现会计差错时,使用此项功能纠错,但其前提条件应当是会计软件必须提供能反映更正会计事项来龙去脉的完整痕迹记录,以便将对更改会计事项的目的和内容进行审核查验,明确责任,防止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反结账”功能就是在会计月结特别是年结后,发现存在会计核算差错,修改前几个月甚至前几个会计年度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有些会计软件不仅提供在当年各月的“反结账”功能,而且还可以跨年度“反结账”,即直接将会计账簿恢复至指定年份、月份各账簿未复核、未登账前的发生额和余额的状态,指定年月后的已经登账的会计账簿全部取消,只保留取消复核的工业凭证。

二、逆向操作存在的弊端

随着逆向操作功能的广泛使用,其弊端也日益显现,归纳起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与现行会计法规相违背

《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第18条、19条明确规定,“在已经输入的原始凭证审核通过或者相应记账凭证审核通过或者登账后,原始凭证确需修改,会计核算软件在留有痕迹的前提下,可以提供修改和对修改后的机内原始凭证与相应的记账凭证是否相符进行校验的功能”,“发现已经输入并已审核通过或者登账的记账凭证有错误的,可以采用红字冲销法或者补充更正法进行更正,记账凭证输入时可用‘一’号或者其他标记表示”。使用“反复核、反记账、反结账”功能更正会计工作差错,不仅违背了上述有关会计差错更正方法的规定,而且在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等方面,大多数的会计软件没有或很少提供必要的痕迹记录。

2.为做假账打开了方便之门

由于逆向操作功能的使用,使得会计人员为同一单位做几套账、编制几套会计报表变得轻而易举。以前手工账由各人分别编制凭证、记载账簿,如果发生会计造假,通过墨迹或笔迹可以较容易地识别和鉴定。而目前大多数会计软件对更改的会计事项没有提供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痕迹记录。有的会计软件根本不提供这类逆向会计操作的痕迹记录,有的也只是在操作日志中记录了何人何时使用过这些逆向操作功能,至于更正和补充了何种会计事项,其目的和来龙去脉如何则无从得知。现在,会计凭证、报表、账册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打印出来,如果单位缺乏严格周密的会计电算化内部牵制手续,别有用心的人就会在会计业务发生时蓄意留下伏笔,经过一段时间后,神不知鬼不觉地篡改部分会计凭证、报表和账册,这样就使得会计做假、造假和经济违法犯罪变得更加隐蔽,给会计、审计监督工作和防范违法犯罪增加了技术难度。

3.如果软件功能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账务混乱

在使用“反记账、反结账”功能时,由于财会人员会计电算化业务水平以及对软件功能理解的偏差,特别是在运用跨年度反结账功能时,不同年份会计科目的体系可能发生了变化,如果误操作,很可能产生账务混乱,甚至可能导致整个账务系统的瘫痪,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三、完善措施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会计电算化工作中的逆向操作并非十全十美,也不是一无是处,对其正确的态度简单地说就是“正确引导,加强规范”。

1.正确引导

所谓“正确引导”就是去掉那些不合规的功能,保留有用且合规的功能。这是因为:在日常会计核算工作中,无论是手工操作还是会计电算化核算,存在差错是在所难免的,其差错必须通过规范的会计差错更正方法来纠正。会计电算化工作可能产生的差错,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5种类型:一是会计科目运用错误;二是发生额多记或少记;三是编制记账凭证时借贷方用错;四是有关经济事项没有完整反映;五是会计摘要或原始凭证附件数量发生录入差错等。至于在手工会计核算中出现的诸如借贷不平衡、会计账簿登载笔误、跳行、隔页等差错,由于计算机自动记账、结账,已不可能再出现。在手工会计核算常用的会计差错更正方法中,除“红字划线更正法”不再适用会计电算化核算外,其他如“红字冲销法”、“补充更正法”依然适用于会计电算化核算,以上提及的5种类型的差错基本都可通过这两种方法进行更正,而且在《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中已有非常明确的规定。此外,关于冗余会计信息问题,相对于整个会计核算工作而言,发生会计差错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不会出现有的同志担心的形成大量冗余会计信息的情况,而且通过规范的会计差错更正方法更正以后,不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及其使用,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完全能够做到真实、完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加强规范

当前,会计工作中普遍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造假的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毒瘤。而利用会计电算化“反复核、反记账、反结账”功能做假、造假正变得越来越普遍,从一定程度上讲,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国家有关会计法规对会计差错更正方法的规定,都强调了更正会计差错要有痕迹记录,其目的就是要做到有案可稽,有据可查,从制度上防止会计做假造假,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因此,从加强会计电算化法规建设、堵塞制度漏洞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角度讲,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主管机关一一财政部对会计核算软件“反记账、反结账”功能要作出“加栅防护”的明确规定。对可以实施的逆向会计操作功能,会计软件必须要提供能够反映经济事项来龙去脉的痕迹记录功能;明令禁止会计软件提供具有会计舞弊功能性质的跨年度“反结账”功能;对会计人员利用“反记账、反结账”功能从事做账、造假等违法犯罪活动,要制定相应的处罚规定。通过严密法规和道德制度建设,促进财会人员遵章守纪,加强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会计电算化真正达到朱镑基总理提出的“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则梁.会计电算化逆向操作的分析[M].航空工业出版社,2006(3).

[2]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M].商务印书馆,1995.

更正范文篇8

二、解决方案

1、本方案背景说明

(1)“突发事件”被失实报道以后,在社会上引起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2)“突发事件”制造者苏记者失实报道以后,经公司与报社的交涉,苏记者愿意在XX

日报公开纠正,并公布事实真相,是否见报等待公司答复。(信息来源公司杨主任)。

(3)政府各部门联合调查结论本周内将完成。

2、解决方案计划

(1)解铃还须系铃人

l由于“突发事件”在社会不利影响强烈。如不加以修正,失实报道内容传播对公司市场的破坏力难于预料,必须加以遏制。

方法:

以《XX日报》、《XX晚报》的名义,对X月17日的报道作出“更正说明”。内容重点:一是此次报道严重失实;二是更正“不是被醋淹死”;三是向消费者和企业作出正式道歉。

(2)主动进攻,正面传播

理由:估计在短期内此事件还不能完全解除消极影响,企业主动作出正面说明有利

于进行有效遏制;

方法:

A.购买公开在《XX日报》、《XX晚报》上刊登“更正说明”的报纸各

5000份。

B.公司全员出动,将刊登“更正说明”的报纸,送往全市各经销网点,向经销

商做好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并用于当消费者提及此事时的证明材料。

更正范文篇9

《若干规定》第20条规定:“本规定所指的虚假陈述实施日,是指作出虚假陈述或者发生虚假陈述之日”。从表现形式来看,虚假陈述可分为积极的作为和消极的沉默。前者包括虚假记载和误导性陈述等,时间点容易判断,即作出明确、肯定但与事实不符,且将对股票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陈述的日期,即为实施日。后者主要是不履行证券法规定的信息披露义务或披露信息时发生重大遗漏,此类实施日一般以信息披露法定期限的届满日或发生遗漏的信息公告日为准确定。此外,对于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件应该进行临时公告而未公告的,可以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载明的披露义务主体应披露临时报告事项的日期作为确定标准。在“证券公司虚假陈述案件的裁判思路”一文涉及的案例(以下简称案例一)中,东贝股份公司的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属于定期年度报告中应予披露之事实,而东贝股份公司在2006年度至2010年度年度报告中均遗漏或部分遗漏,其实施日应为年度报告公布之日。另外考虑到2006年年度报告对相关事实的遗漏已经开始影响股票市场价格,投资者也因此受到误导,故审理法院以最早年报公布日作为实施日认定标准,是妥当的,也能够将更多利益受损的投资者纳入赔偿范围。在“证券虚假陈述纠纷中更正日的判定”一文涉及的案例(以下简称案例二)中,审理法院以证监会处罚决定书中认定的华锐风电披露2011年年报时即2012年4月11日作为实施日,也比较准确。

二、虚假陈述揭示日的认定

虚假陈述揭示,包括被他人揭露与主动自行更正两种情况。因虚假陈述行为被揭示往往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存在多个时间节点,应以哪个节点作为揭示日的认定标准,理论和实践中均存在争议,也是审理相关案件的难点。通过梳理有关案例,可以发现媒体报道日、上市公司被立案稽查日、处罚事先告知书公告日、作出处罚决定日、收到处罚决定公告日、交易所停牌日、上市公司自我更正日等,都可能被认定为揭示日。考虑到揭示虚假陈述的主要目的在于警示投资者,促使证券市场价格回归真实价值,故认定揭示日可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揭示事项的重大性,即虚假信息应误导理性投资者,并造成证券市场价格异常波动,据此可从投资者决策和股价影响两方面来认定重大性。首先,如果披露内容是微乎其微的,不管真假如何,都不会影响理性投资者的决策,就不会因该行为给投资者造成损失;其次,如果虚假陈述没有对股价和交易量产生实质性影响,一般情况下投资者也不会遭受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该虚假陈述足以使投资者作出错误投资判断,也难以产生损害赔偿责任。二是揭示主体的权威性,不同主体或者不同途径的揭示,对市场警示强度不同,只有揭示主体、信息来源等具有权威性,才符合揭示的目的。实践中,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的处罚信息或上市公司自身更正都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较大的确定性,也是对市场影响最大的警示方式。较有争议的是媒体披露的信息,为确保权威性,《若干规定》将媒体限制于“全国范围发行或者播放的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实践中可依据媒体披露的信息是否引起证券价格大幅波动、是否有大量投资者受此影响抛售股票等加以认定。三是揭示时间的首次性。对虚假陈述行为的揭露往往有一个过程,期间可能会先后出现多次程度不同、来源各异的公告消息或者新闻报道。一般来说,利空信息首次公开后对证券价格的刺激最为强烈,而在之后风险释放的过程中,即使这种利空信息不断被重复或强化,市场反应一般也有限。因此,《若干规定》强调了揭露日的首次性,以最大程度地把因虚假陈述行为被揭露导致股价下跌而产生的损失计入可索赔范围,从而起到保护投资者的作用。四是揭示内容的相关性。如前所述,揭示的意义在于向证券市场和证券投资者释放警示信号,因此在确定揭示日时,应当重点审查揭示的信息是否与虚假陈述的信息具有相关性。但相关性并不要求两者完全一致、具有一一对应性,只要揭示内容具有较高程度的确定性,能够充分揭示投资风险,也应认定为符合揭示日的要求。在案例一中,《证券时报》2011年12月22日的“东贝B股涉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一文中,报道的内容和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的内容总体吻合。《证券时报》属于面向全国公开发行,在证券行业内较大程度上引导舆论的媒体,符合上述揭示日的认定要件,故审理法院将2011年12月22日认定为揭示日。但是投资者能否获得赔偿,还要继续审查虚假陈述的信息是否具有重大性以及投资者损失与虚假陈述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等。案例二中,虽然华锐风电自行更正的相关内容与证监会最后行政处罚结论在虚增利润等数量上有着较大差别,但两者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华锐风电自行更正后股价大幅下跌,在证监会处罚结论公布后股价却相对较为平稳的事实,也证明华锐风电自行更正的信息达到了警示投资者的作用,也没有证据证明华锐风电存在故意通过错误更正而规避责任的情形。故可以将自行更正日作为揭示日。

三、基准日的认定

更正范文篇10

库存也就是仓库的盘点,就是对仓库中存储的物资进行实地的盘点之后,对存货实际的数量进行确定,并且和账面上的结存数量进行核对,以此来确定存货的实际数量和账面的结存数量之间是否一样,这也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检查方法。一般,仓库中存储的物资种类十分繁多,并且接受和发送的次数太过频繁,在进行正常的接受和发送过程中,容易出现计算错误、计量错误以及自然损耗等诸多问题,还有可能出现损坏变质、盗窃以及贪污等诸多情况,最终导致账实不符,出现盘盈盘亏的现象。在对项目的组织进行正式的盘点前,仓库的保管人员需要对仓库中的储存物资按照种类进行整理,建立其相关标识。项目上需要有标牌制度、标识以及物资的品茗、单位、型号、生产厂家等。

二、物资调拨

项目中的材料为仓库中运输出来的周转材料以及机械设备,需要根据不同的材料以及设备的名称、设备的规格等进行数量上的入库登帐,在开具入库的单据时,一定要反复的审核真实的数量以及企业仓库中的出库单据,以保证账实相符同时账账相符。如果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及时的与企业仓库方进行联系,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审核和确定,调查处出现差错的原因并且严格追究其责任。企业中的设备和材料需要严格的按照机械设备、库存的材料以及周转材料的规格、名称以及数量和出库单据进行分类确定并管理,同时安排相关方面的工作人员到企业办理相关方面的入库手续。

三、更正错误

在进行记账过程时,总是无法避免出现多种多样不同的差错,最终影响到核算方面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物资方面的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在日常的工作当中经常对记录中的数据进行核对,发现差错之后及时的对错误进行更正。错账的更正方法中,最简单的就是红字更正法以及划线更正法。如果在正式结账之前发现了账簿记录中数字以及文字上出现有错误,而在出库单据和人库单据中都没有出错,就可以对其采用划线更正法对其进行更正。更正的时候可以在错误的数字或者文字的上方划一条红线,然后在红线的上方填写出正确的数字或者文字,并且通过记账工作人员或者相关方面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更正的地方签字就可以了。

四、物资报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