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架路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3:56:24

高架路范文篇1

随着大拆迁、大建设,合肥近几年来城市规模飞速发展,基础交通建设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已建成的高架快速路有金寨路高架、长江西路高架、合裕路高架、马鞍山路南北高架,准备在建的有阜阳路高架、铜陵路高架、徽州大道高架,总体里程约50km。高架快速路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合肥市区的交通出行特别是长距离交通的通行能力,在承担城市内长距离的汽车交通、联系市区内主要的交通集散地、为城市交通需求提供高水平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类型的道路所不可替代的。但随着合肥市的进一步大发展,城市交通量也在迅速增加,机动车辆现在的保有量已经达到45万辆左右,而且每天以200多辆的速度激增,城市高架桥由最初的给我们带来的出行快捷,变为现在的越来越严重的拥堵,出行高峰时期的习惯性拥堵导致了高架快速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急剧下降。

2现状交通拥堵类型

1)上行高架匝道与城市立交分流造成的拥堵,如长江西路高架潜山路上行高架匝道向西二环互通立交南向分流匝道距离较短,很容易形成拥堵。2)路段拥堵,如长江西路高架青阳路至金寨路立交段,由于此段快速路采用的是地面系统,青阳路、肥西路、金寨路立交三处,存在直行交通流与转弯交通流交织段,由于交通流较为饱和、交织长度不够、交通管理不完善的影响,上述三处存在严重的拥堵现象。3)高架下行匝道平面交叉口拥堵,平面交叉口由于下行匝道左转、直行、右转交通流,与地面辅道直行、左转交通流存在交织,交织长度不够,再加上高峰时期交通流大增,在交叉口位置很容易造成交通拥堵。如望江路与金寨路交叉口,长江路高架与潜山路、青阳路、肥西路形成的交叉口。

3现状高架桥交通拥堵问题分析

3.1高架桥承担的交通比重偏大

目前合肥城市高架快速路均为出城口道路,终点均与高速公路直接相连,由于高架快速路良好的行车条件和直达性,高架桥成为车辆进出城的首选路径,同时又由于城市总体路网规模不足,特别是高架桥周围的交通性主干路缺乏,致使利用快速路网的交通需求增加,提高了其所承担的机动车交通比例,高架系统过多地承担了交通集散和通达功能,影响了其通行功能。

3.2受条件限制,上下高架匝道设计存在不足

目前合肥市高架均为重要出城口道路,承担的区域交通及沿线集散交通量都非常大,受沿线道路的限制及道路红线宽度的限制,匝道布设存在以下先天不足:1)匝道出入口间距设置较近,车辆在较短的距离内需要多次进行交织,严重影响车辆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时期,造成拥堵,同时也容易发生事故,如潜山路西上行匝道入口与长江高架南行西二环方向匝道出口,距离就较近,在交通高峰小时,此段通行能力严重下降,在长江高架南行西二环方向匝道出口位置,右转南行车辆与直行车辆往往发生交通事故。2)下行匝道落地出口与地面交叉口间距过小,虽然设置距离有时能满足规范要求,但由于下行匝道横向布置多为外侧式,下行匝道车辆与桥下地面车辆之间交织严重,特别是下行匝道左转车辆和地面直行或右转车辆严重交织,在交通高峰期,特别是上下班交通高峰时期,各转向交通量均很大,根本无法完成正常交织,所有车辆拥到交口才强制交织实行转向,正常交织长度根本无法满足,交叉口势必造成拥堵,也会影响高架需下行车辆无法正常下行,影响高架正常直行车辆通行。金寨路高架快速路实施较早,下行匝道落地出口与交口距离均满足不了交织需求,长江路高架下行匝道在潜山路交口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3.3桥梁跨径设置不合理

合肥金寨路高架在设计时,未能充分考虑远期交通量的增长,重要道路交口互通立交规模较小,转向匝道布设过于集中,主桥在上跨被交叉道路桥梁跨径不足,匝道桥墩布设未考虑桥下通行空间,严格按照标准跨径实施。如南一环与金寨路互通立交设计,桥下通行空间受主线和匝道桥墩限制,被严重压缩。同时该交口为金寨路高架起点位置,本身就是交通瓶颈,容易造成拥堵,加上桥下桥墩设置不合理,通行空间被压缩,通行视距也不良,势必为交通拥堵点。

3.4快速路周边路网不完善

合肥市高架快速路均为重要出城口道路,承担的交通比重很大,但高架桥周边的现状主干路路网不发达,支路连通性又不够,限制了快速路下行匝道的疏散能力;另一方面,对高架周边关联路网中疏散通道没有进行系统的梳理,对集聚通道也缺乏系统的控制管理,因此,在出口匝道拥堵时仍有许多车辆涌到出口匝道相邻的地面交叉口,形成拥堵蔓延的态势。以合肥市长江西路高架青阳路至金寨路高架段为代表,此段路南北向道路仅有青阳路、合作化路、肥西路、金寨路,东西向道路为黄山路、长江路、南一环,路网密度太少,形成不了关联集散通道,所有集散交通流均涌向高架桥再实现分流,高架桥的通行能力完全未发挥,同时与高架直行交通流和下行交通流形成巨大的干扰、交织,势必形成交通拥堵,乃至交通瘫痪。

3.5城市交通监控系统建设跟不上

合肥市的城市快速路交通监控系统和国内大多数城市高架监控系统一样,均没有发挥交通监控的控制和紧急救援功能,而只是单纯起到监视和进行信息的作业,并不能起到真正交通监控的效果。

4解决现状高架桥拥堵问题的对策

1)合肥的大城市建设和许多城市建设一样,在不断地往外拓展,组团式发展,原来老城区的很多事业单位、大型企业逐渐搬迁至城市新建组团,可新建组团的医疗、教育、购物等等设施均未完善,再加上城市高房价的影响,造成现在很多人工作在新组团,生活在老城区,每天需往返于新组团和老城区间,造成了高架快速路交通流的增大,在上下班高峰时期,势必造成拥堵。为了降低此类交通出行的需求,需要在城市大发展的同时,相应的城市安居配套工程(医疗、教育、文化、购物等等)应该跟上。

2)合肥的交通规划主管部门,应结合合肥市的城市总体规划,认真吸取国内外大中城市城市快速路网规划的成功和失败经验,切实做好合肥城市快速路路网格局的规划工作,充分发挥城市快速路路网功能,以解决城市拥堵问题,而不是根据现状道路交通压力的大小来选择实施城市高架,避免建成一条拥堵一条的现象发生。

3)城市高架快速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的确非常高,可要是期望高架快速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往往是事违人愿,高架快速路不但不能解决交通拥堵,反而造成新的交通拥堵,形成空中停车场。我们在实施城市高架快速路的同时,也要完善城市主干路、次干路的建设,为车辆出行提供多种选择。

4)优化下行匝道相邻地面交叉口设计。匝道相邻地面交叉口不仅影响横向交叉道路的通行,同时还影响高架快速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可通过对匝道相邻地面交叉口采取下述优化调整措施,提高高架快速路和横向主干道的通行能力,快速便捷实现各转向交通流的转向需求。a.增加交通层次,解决横向被交叉道路的直行通行。目前合肥市的高架上下匝道相邻地面交叉口出现拥堵问题的均为高架快速路和城市主干路交叉的点,城市主干路的直行通行需求非常大,如果在交叉口增加交通层次,就是让直行交通流很大的横向主干路上设置下穿通道,让主干路的直行交通流不受干扰,减少交叉口的交通压力。b.对个别流向交通流进行限制。目前合肥市的高架上下匝道均设置在外侧,下行匝道交通流直行、左转、右转均有需求,桥下内侧地面交通流有直行、左转需求,桥下外侧辅道有直行、左转、右转的交通需求,为了减少交织点,可以限制某些流向交通的需求,如桥下外侧辅道左转的需求等。c.交叉口车道划分调整。下行匝道的左转交通流与桥下内侧地面直行交通流存在严重的交织,在交叉口车道划分时,我们可以对常规的左、直、右顺序进行调整,可以调整为左、直、左、直、右,这样下行匝道的左转交通流与桥下内侧地面直行交通流就不存在交织,减少冲突点。d.优化信号灯设置。可通过对交叉口的信号灯设计进行优化调整,利用车道灯对相关车道进行单独信号控制。如长江西路高架与南一环、长江中路衔接位置,长江西路高架西向下高架交通流,与高架地面南侧交通流形成交织,交织段距离较短,无法满足往长江中路、南一环交织需求,该段拥堵问题较严重,为了减少冲突,该段设置了信号灯,长江西路高架西向下高架信号灯设置为直(往长江东路方向)、右(往南一环方向),架地面南侧交通流信号灯设置为直(往南一环方向)、左(往长江东路方向),此段信号灯可以进行优化和调整,可以取消两直行信号灯,或者根据交通量分析,取消一个直行信号灯,同时对另一个直行信号灯进行控制。

5)进一步建设与完善城市交通监控系统。加大对城市交通监控系统的投入和建设,以实现对整个城市交通运行的动态控制和调节,通过对整个城市交通运行情况的分析,及时调整和控制高架快速路的上行匝道交通流,提高城市高架快速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高架路范文篇2

关键词:交通噪声,影响因素,城市建设

当前,我国城市市区环境噪声污染比较严重。交通量是影响交通噪声的首要因子。随着车流量的增加,噪声声源的增多,交通噪声声级和累积百分统计声级呈上升趋势,但当车流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噪声级基本保持不变,各统计评价参数的标准偏差变小,交通噪声的起伏也随之减小。汽车噪声的频率构成与车速也有关,随车速增加,高频率噪声增加幅度大于低频率噪声。在同一速度下,变速器所处的挡位越低,交通噪声越大,因为低挡位发动机的转速高。城市道路车速一般不是太大,在同等件下,车辆拥挤时变速器所处挡位低,且不时要加速,因此,比车辆流畅时交通噪声要高。

1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及危害

所谓噪声从物理学观点讲,就是各种不同频率和声强的声音无规律的杂乱组合;从生理学观念来看,就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而道路交通噪声一般指机动车辆在交通干线上运行时所发出的超过国家标准(白天70dB(A),晚间55dB(A))的声音。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城市的环境噪声主要来自交通噪声,它不仅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而且对人体健康产生多方面的危害。

(1)噪声能引起人们的精神、情绪、心理及身体等诸多方面的变化,导致职业性的紧张、烦恼。实验表明,40~50dB的噪声就开始对人的睡眠产生影响。在非睡眠状态下,70dB以上的噪声就会对听力有损害,80~85dB的噪声会造成听力的轻度损伤,长时间接触85dB以上的噪声,会造成少量噪声性耳聋。

(2)噪声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交感神经紧张,使人心跳加快,心率不齐,血压升高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65~75dB的噪声对心脏病和高血压有影响。心血管疾病是目前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而噪声又是引发和加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对年老体弱者更是如此。

(3)噪声能影响驾驶者的心理变化,使驾驶者疲劳,思维紊乱,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引起交通事故。

2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控制对策

要控制交通噪声,就必须从以下三个途径入手,首先应该抑制噪声源,使产生的噪声总量下降,减少辐射的噪声;其次是阻断噪声的传播途径,使噪声危害的区域尽可能减小;最后是保护受声者。各种手段的最终目的都是保护受声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2.1抑制噪声源

抑制噪声源是降低噪声水平最直接的措施,按照噪声控制对象的不同层次可以将降噪措施划分为以下两类,规划、管理降噪和技术降噪。交通噪声主要与道路中行驶的车流量和平均行车速度有关,因丽交通噪声应该以控制道路中交通流量为着眼点,从规划管理的角度进行治理。

其目的在于尽可能降低整个路网的车流量,使路网交通量更平顺的行驰,达到控制城市交通噪声总量的目的,因此这种措施也可以称为宏观降噪;技术降噪主要针对于路上行使的单车,从设计和技术角度出发来解决汽车动力系统噪声和轮胎/路面噪声,从而达到降低路面噪声的目的,这种措施也可以称作微观降噪。

2.1.1规划与管理措施

(1)城市规划

城市土地利用、区域划分、人口规模控制直接影响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进而影响了交通需求和城市路网建设等,因而城市规划处于规划与管理措施的最高层,影响和制约着其它措施的开展。

城市规划将整个城市分成中心城市和功能不同的卫星城市,将城市分割成不同区,每个区又分成若干功能区,如商业中心(C肋)、居民区、工业区,大学城。使城市与卫星城之间、区与区之间、不同功能区之间保持协调的交通流量;在人口、商业过于密集的地区,不应继续新建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商业、文化体育设施,同时要结合旧城改造,把运量较大、干扰居民生活的重工业迁出城区,减少城市内重载交通的比例;做好土地的规划和利用,对于能够诱发大量交通的建筑设施,如歌剧院、大型体育场、机场、火车站、大型客运站进行合理的选址。按照不同建筑物的噪声允许标准和交通噪声分区进行选址。

(2)路网规划

路网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展开的。城市道路网包括地面路网、高架路网、轨道路网(轻轨路网、地铁路网、磁悬浮轨道网)以及环城高速公路网和城区高速公路网。规划的目的就是为城市车辆、人流、物流提供足够的、可供选择的、高效运转的硬件空间。

快速轨道客运系统有运力大,噪声易于控制的特点,因而路网规划中,轨道优先。如日本东京的山手线每天运送300~400万名旅客,如此大规模的运输量,人均噪声非常有限。如果没有这样一条高架铁路,就需要大量的公共汽车来替代,由于公交汽车的“人均噪声”(“人均噪声”就是噪声源产生的噪声总量与乘客总量的比值,它从统计角度阐述了交通噪声的问题。)比较大,因而它所产生的累积噪声能量要远远大于高架轨道所产生的噪声。而且轻轨噪声属于相对集中的噪声,相对较为分散的道路交通噪声更容易控制和治理。使轨道交通担当城市内部客流营运的主角,减小城市公交系统产生的噪声。

通过城市地面路网、高架路网规划,调节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的长度和分布,与流量相协调。快速路、主于道联系区与区之间的重要枢纽,次干道联系区内主要的客流集散地,支路延伸到居民区,使交通噪声对居民区的辐射量尽可能小;通过规划城市外环高速公路,使过境交通与市内交通相分离;在道路选线定线的规划方面,避免城市快速路、主干道直穿居民区、医院、机关、学校等需要安静的区域。

(3)交通组织和交通法规

它是在城市现有的交通硬件环境的基础上,引进各种软件,例如智能交通系统(ITS)、地理信息系统c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进行智能化的测量和管理,运用实时交通信号系统进行组织,充分挖掘现有硬件设施的潜力,控制市区交通量总量、提高交通流的运转效率,使得通行的交通流能够更顺畅的通过交叉口、居民区等安静区域,减少车辆启动—加速—减速—停车的频率,从而抑制城市交通噪声。

2.1.2技术措施

技术降噪从不同领域具体的技术出发探索降噪措施,主要包括汽车设计和道路设计。

(1)汽车设计

要求设计出更加符合环保要求——噪声更低的绿色环保汽车。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汽车动力和传动系统的设计,例如采用噪声更低的发动机,电动机、液化气发动机,或者对发动机进行隔亩处理,同时减少汽车排气噪声和机械撞击、摩擦噪声。经过技术升级,日本生产的小轿车和12t以上的载重汽车加速行

驶时的噪声级,从1971年至1986年已分别下降了6dB和9dB对于城市公交汽车采用液化气动力系统改造和动力系统隔声改装被证明是有效的;轮胎设计主要包括轮胎花纹的选择和设计,研究表明子午线轮胎产生的噪声要比其它类型的轮胎的要小。

(2)路线设计

道路纵断面设计应避免采用过陡的纵坡,由于汽车的加减速对汽车噪声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而当道路纵断面坡度i>5%时,货运汽车上坡时的噪声明显增大,下凹的车行道可使交通噪声降低10~15dB以上;采用立体交叉代替平面交叉,有利于城市交通流顺畅运行;尽量避免城市高架与地面交通重叠的现象,高架下面应有一定的悬空高度,以免形成混响效应放大噪声。

(3)路面设计

低噪音路面也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具有降噪功能的沥青低路面主要有:排水路面、阻尼路面、多孔弹性路面、粗纹理路面。目前国内外研究比较成熟,使用较多的低噪音沥青路面是大空隙排水型路面(0GFC),路面的空隙率超过20%。英国从1984年以来铺筑这种多孔性路面,其噪音可降低2~4dB,雨天降噪效果更加明显。路面降噪机理主要是路面材料的吸声功能和消音功能。国内这种路面使用得很少,主要原因是我国道路超载现象比较严重,对路面的力学指标要求比较高,而这种路面强度不高且耐久性较差。另外,多孔性路面的孔隙容易被堵塞,从而降低它的降噪效果。

2.2阻断交通噪声传播

阻断交通噪声的传播主要从技术角度出发,在噪声源的两测设置隔离措施,例如绿化措施、声屏障、防声墙以及防噪堤。城市交通干道两侧不应连续布置板式建筑物,特别是高层板式建筑物,以避免形成交通噪声“峡谷”,这样不仅不利于噪声的衰减,反而会增强噪声的往复和反射形成混响;在两侧以住宅、办公、旅馆等建筑为主的城市街道,在用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适当增加行道树和步行道至建筑物的宽度,保持最低限度的噪声衰减距离或缓冲带;利用密集的松柏、侧柏等绿色长廊把机动车道与步行道隔离,在步行道和建筑之间再配以乔、灌木和草地的植物群落,可以收到一定的减噪效果,据研究稠密绿篱的全频带噪声级降低量的平均值为0.25~0.35dB/m,草地为0.1dB/m。高架上采用绿色“声屏障”,既能达到既抑制噪声,又美化城市的效果。

高架路范文篇3

有的限速不合理,比如旅游路限速40公里/时,明显太低;有的限制右转不合理;有的丁字路口限制直行车辆通行不合理,比如济洛路堤口路接口,舜耕山庄接口等;有的右转车辆在接近路口时应可以暂时和公交车道并行,取消目前的限制,如经一路天桥接口、经十路、舜耕路接口等;现在停车场明显偏少,车辆太多无处停放,可以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多设一些路边停车场多划停车线,方便群众停车。

一、关于旅游路等限速的问题

在城市道路上设置限速标志时,关于限制的时速值需要遵循如下几个标准:

1、国家相关规范标准规定城市主干道最高限制时速为50公里,城市快速路限制时速可提高至60公里。

2、在道路建设时最高设计时速的限制:因为道路设计部门在道路设计时,根据道路的转弯半径、弯道长度、弯道间距、高架路防撞墙的最大设计受力强度等技术因素,确定了道路的最高设计限速,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设置限速标志时,不能随意突破这个最高限制值。

3、旅游路、顺河高架路建设部门提供的最高设计限速值是60公里。

因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设置限速度标志时不能随意设置最高限速。为了确保行车安全,只能在国家相关标准、道路设计最高限制值范围内设置最高限速。旅游路、顺河高架路最高限速是60公里。

二、关于济泺路堤口路路口、舜耕路千佛山南路路口等“T”型路口限制直行不合理的问题

1988年国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十条第二款规定:右转弯的车辆和T型路口右边无横道的直行车辆,遇有前款(二)、(三)项规定时,在不妨碍被放行的车辆和行人通行的情况下,可以通行。

由于受交通流量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为保证对T型路口右边无横道的横过道路的非机动车和行人的通行权利,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取消了此项规定,故T型路口右边无横道的直行车辆也应遵守交通信号通行规定。

三、关于停车场明显偏少,车辆太多的问题

春节前夕,遵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我局组织交警部门对我市机动车停车场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和专项调研,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市机动车停车场规划建设管理的情况报告》,分析了停车场在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查找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同时结合实际,借鉴外市地先进经验,提出了缓解停车难问题的“十条措施”,上报市政府,得到了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建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良,副市长齐建中等市领导先后在《报告》上做出了重要批示,责成规划局、公用事业局、交通运输局、城管局认真研究,积极采纳,提出意见,尽快解决我市城区停车难、停车乱、不方便、不规范的问题。

在《报告》中,建议市政府借鉴国内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做法,从政策引导、规划建设、科学管理、价格调节等十个方面入手,在全市逐渐形成“以配建停车场为主,公共停车场为辅,路面临时停车场补充,规范有序,安全便利,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停车格局,并结合停车管理工作实际,提出了缓解停车难的十条措施。

一是在保障“无车族”路权的前提下,深挖路内停车资源,做到在不影响交通的前提下缓解停车泊位不足的问题。充分挖掘路内停车资源,对市区内具备停车条件的主次干道、支路、背街小巷以及人行道、非机动车道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在充分保障行人、非机动车等“无车族”路权的前提下,由公安交警部门统一划定停车区域,最大限度增加路内临时停车泊位,缓解沿街企事业单位、商家停车泊位不足的问题。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解决市民临时停车需求。对确有临时性停车需求、但停车资源确实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的单位,如学校、医院、餐饮场所及居民小区等,允许其在指定地点和规定时段内临时停放,并在上述单位门口和周边区域设置临时停车标志,由交警、交通协管员加强停车管理,做好指挥、疏导等工作。

三是依法严管,整治车辆乱停乱放行为。进一步加大对违法停车的整治力度,以主次干道、商贸中心、餐饮娱乐以及车站、景区等窗口部位为重点,加大停车秩序整治力度,严查乱停车等交通违法行为,落实规范化管理,完善停车指示标志,保障良好的通行秩序和停车秩序。

四是健全完善城市停车规划、建设和管理法规体系。由市法制办牵头,对《市市区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管理办法》(1998年)进行修改、完善,进一步明确配建停车场、公共停车场、路内临时停车场的建设、管理责任主体。由市建委牵头,会同规划、公安等部门,研究制定《市市区停车场建设总体规划》。在老城区内停车需求集中区域,选址规划建设立体停车场(楼),在奥体文博片区、京沪高铁西客站片区和长清大学园区等新建片区,规划、建设公共停车设施。结合城市规划建设,合理规划、建设公共停车场(楼)等停车设施,做到布局合理,比例适当,使用方便。

五是加强对配建停车场的管理,集中解决挪用停车场问题。由公安、建委、规划等部门共同对配建停车场被占用、挪用的情况进行整治,能恢复的一律恢复,确实无法恢复的,采用异地补建等措施恢复停车泊位数量。同时,恢复公安交警部门在建筑物配建停车场的审批职能,完善新建、改建建筑物配建停车场的审批—验收—使用监督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配建标准与准则。

六是规范住宅区停车管理,住宅区停车位不能“只售不租”。按照《山东省物业管理条例》的规定,由市建委牵头,完善相关规定,规范住宅区停车位(库)的使用管理,对没有售出的停车位(库),一律采取出租的方式,禁止“只售不租”、出现车位大量空闲的现象,以提高小区停车位(库)的利用率。对开放式小区,与周边单位开展共建活动,双向利用停车资源。

七是改革现有停车收费政策。由市物价局牵头,建立多元化的停车收费标准。按照重点区域高于中心区域、中心区域高于一般区域,同一区域路内临时停车高于公共停车场、白天高于夜间、节假日高于平时的标准,适当提高停车收费标准,提高路内临时停车泊位周转率、利用率。

八是大力倡导单位内部停车场向社会开放。建议市政府出台相关意见,积极鼓励、倡导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错时、有偿开放内部停车场,允许社会车辆在夜间和节假日停放。同时加强公车管理,公车不到住宅小区“过夜”,减轻小区停车压力。

高架路范文篇4

一、领导班子坚强有力

镇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集镇建设发展,将“集市名镇”确定为全镇重要发展战略。历任镇党委书记、镇长都将集镇建设作为镇党委政府的主要工作任务,树立集镇建设能够促进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观念;树立高起点、高要求,长远发展的新观念;树立多元筹资,多方启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新观念,把集镇建设作为发展经济、拉动投资、扩大就业、加快农民向集镇转移,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项大事业来抓。集镇原来在岭岗,地位狭窄,交通不便,不利于集镇建设发展。1992年,镇党委政府将集镇从岭岗搬迁云保公路边以路为市,难以形成规模。,镇党委政府专门请省有关技术部门结合实际,科学规划设计了《集镇发展规划》,将集镇中心迁到云保公路以下。从年至今,镇党委政府严格按照《集镇发展规划》,分步实施,集镇建设实现科学健康发展。

二、集镇功能不断完善

从年开始,镇党委政府按照规划,加大对集镇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年,投资496万元,在老集镇以西,云保公路南侧,建成长800米,宽30米主街道一条,两侧设下水道,架设122盏高架路灯,建成占地64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平方米活畜交易市场各一个,修建跨河桥2座,公厕2个,新街道命名为“利源大街”。2003年,投资240多万元,对917米老集镇实施改造,架设了高架路灯121盏,统一绿化树种,修建了街心花园,形成了具有热区特色的“荔枝一条街”;新建191米利源横街,新修跨河桥——象鼻河桥;投资60多万元新建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老年人活动中心。2004年,引资180万元建成兴源自来水公司。2005年,引资55万元建成占地9933平方米的幼儿园一座。2006年投资250万元建设示范集镇建设项目农贸市场一个;投资60万元建设曙光路;投资950万元建设两个易地扶贫开发工程。集镇范围内有中学、镇中心完小、糖厂、镇直及市县驻柯单位35个。集镇规模逐步广大,集镇功能日趋完善。

三、集镇经济迅速发展

日趋完善的集镇功能搭建了信息交流平台和物资交流平台,促进了集镇经济的迅速发展。集镇物资流动十分频繁,每年到集镇做生意打工的暂住人口上万人,集镇成为枯柯河流域农副产品集散地,市场交易红火,街天交易成交额150多万元。集镇建设也带动了加工、餐饮、服务、运输等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集镇范围内有个体工商户260多户。有设施标准的东河大酒店、宾馆、河热泉娱乐中心、大酒店等宾馆服务;有回、汉、傣、彝等各种风味的餐馆30多家;有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的服务专营点和其他手机销售户7家;有摩托车经营店9家;有平价大药房4家;有服装店、电器商店、超市等,从业人员超过3000人,集镇人流物流频繁,经济繁荣。

四、镇容镇貌整洁优美

镇党委政府强化集镇管理,抓好集镇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作。一是对集镇户外广告、标语、宣传画等进行规范管理,不准私自乱设乱挂。二是在集镇街道建设绿化带种植行道绿化树,集镇结合热区实际,选种荔枝、龙眼、澳州坚果为绿化树种,一街一品,富有特色。三是在主要街道架设路灯243盏,实现专人管理。四是购置了专门垃圾清运车,配备了5名清洁工,负责集镇的清洁卫生。集镇干净整洁、环境优美。

五、社会风气文明健康

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主街道设立了“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永久性标语,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集镇居民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积极推进“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实践活动、“三万三讲”实践活动和“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清洁户”评比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集镇倡导文明新风,倡导说文明话、做文明人的新风尚,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集镇文化活动中心有图书阅览室,健身室,室和篮球场等设施,每天全天开放,群众可以随时到活动中心进行读书学习,体育锻炼。每年“元旦”“春节”“三八”“五四”“六一”“国庆”等节日都要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广大集镇居民综合素质、文化生活水平、精神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高架路范文篇5

(1)上汽集团总裁日前在上海对记者说,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应该有一个很强的汽车工业与之匹配,应该建立一些大规模的汽车工业集团。他指出,中国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过去政策的制定往往是哪家困难帮哪家,体现的是扶弱以抗强,结果没有强。百余家整车厂,只能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要成为汽车强国,必须建设汽车大企业、大集团。他强调,中国汽车工业的时间不多了,我们要用“扶强联弱”的办法,用最短的时间,整合目前汽车工业差、乱的局面。他希望国家能够支持汽车大企业、大集团,以最少的投入来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

(2)某商报对汽车的市场前景分析如下:载货汽车需求量将增长,但市场份额将有所下降。轿车、客车,尤其是微型客车的需求量将有较大增长,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高。以城镇为中心,公款购买、公务使用的第一层次市场会逐步缩小:以企事业单位公款购置商务用车的第二消费层次市场需求会保持相对稳定或略有下降:以富裕阶层为中心,私人购买和使用的第三层次市场发展势头良好,将成为吸纳汽车增长量的主体。随着国家有关鼓励私人购车政策出台,预计个人购车比例将逐年快速增长。西部地区对中重型货车、各种专用汽车、矿用车和人中型客车的需求将明显增加。农村汽车市场对轻、微型客货车需求会有较大增长。

(3)上海某报记者:“上海一大怪,汽车没有行人快”——上世纪90年代初之上海“怪现状”如今似有卷土重来之势。今日大上海,又见行路难。扎堆的车流如蜗牛爬行。高峰期间,市中心区高架道路上蜗行的车辆密密匝匝,远远望去就像个大停车场。一日,记者乘上703路公交车,走走停停,从莲花路到上海体育馆,区区不足10公里,竟然走了一个半小时。

(4)上海某报记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的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分别增长了108%和142%,修建了地铁、高架路、跨江大桥、越江隧道等许多道路基础设施,中心城区初步形成现代交通网络,但同期的机动车总量却增长了470%以上。市民的感觉是路越修越多,车越来越堵。最近几年,上海将投资500亿元,增设高架路内环匝道,拓宽地面交通要道,新建越江隧道和中环线,从根本上缓解中心城区的道路拥堵状况,与此同时将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系统。但人们担心,明天会不会还是继续拥堵。10多年前的“出行难”是上海进入三个“三年大变样”的前期发生的,是城市大发展前的一段“阵痛期”。而今,上海又再次进入了一个“阵痛期”。

(5)广西某报记者:随着南宁私家车的增多,汽车投诉也不断上升。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当天,记者就接到几位汽车消费者的投诉电话。有的反映,一些新的热销车型有加价销售的现象:有的反映,买了保险,一旦出了问题,真正索赔时手续非常复杂:有的反映,遇着节假日办理上牌入产不方便。一姓刘出租车司机向记者反映,南宁汽车维修市场比较混乱。不同维修厂的配件和维修价格相差比较大。私家车主白先生对入户、年检时强制性收取的过路过桥费等诸多项目和强制小轿车12年报废表示不理解。私家车主李先生认为,汽车商家应在售前、售中、售后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开心。

(6)原国家经贸委的汽车工业“十五”(2014年至2014年)规划:到2014年,汽车工业增加值将达13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其中,轿车的发展速度将大大高于汽车工业的平均增长率。为此,中国政府将致力于汽车工业的战略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出两到三家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同时,中国政府将积极发展售价八万元左右的经济型轿车。这种车型排量在1,3L以下,百公里油耗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能满足中国家庭的需要。此外,中国将大力推进发展汽车工业的相关环境。据权威人士预计,到2014年,中国公路里程将增加至16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万公里。各地还将加大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停车场地等交通配套设施。

(7)某报刊载某司机意见:市政建设就像等待大手术的病人,谁知道明天哪条路又要开膛破肚?听说全市目前有14项在建重大工程,道路施工工地遍布中心城区和周围主要地区,对车辆通行影响很大。有时车开到交叉路口,主干道的交通全被施工工地阻断,一堵就能堵上好几个钟头。

(8)一位接受采访的民警说:如果说道路工程建设是以一时堵车换来长期便捷交通的“短痛”,那么种种与交通文明不相协调的陋习则是更让人难以忍受的“长痛”。顺畅的交通环境是人车和谐,各行其道。大城市交通网络本来就密集狭窄,私车投放量增大以后,道路发展又跟不上车辆增长,再加上市民乱穿马路、骑车抢道等不文明行为比比皆是,严重阻碍了排堵保畅的效率。

(9)当发达国家的人们开始过上“轮子上的生活”时,也曾面临或正在面临堵车的烦恼。对此,国外不同城市各自祭起种种招数:

纽约——私车一律停郊外。到纽约曼哈顿的上班族,是从家里开车到市郊地铁站或火车站,换乘地铁或火车进入市区,然后在市内乘公共汽车、地铁或出租车去上班、办事。曼哈顿的许多街道,只有持特殊牌照的车辆才能停车上下货和上下客,其他车辆不得停放。

华盛顿——不仅工商人士不能驾私车进入,联邦政府官员也不得驾车出入华盛顿。官员们大多不住在华盛顿市内,而是住在与华盛顿特区相邻的一个州的小镇上。如果他们每天开几十公里车到华盛顿上班,通向华盛顿的几十条公路都会堵车。为此,联邦政府拟定用公交工具接送代替个人开车的计划。为了使官员们接受这种做法,政府答应在非上下班时间,谁要是有急事回家可由公交系统提供免费出租车乘坐。

巴黎——由于私家车急剧发展,到上个世纪70年代初,巴黎的城市交通近儿瘫痪。于是,法国政府开始下大力气重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如今,巴黎设置了480多条全天或部分时间禁止其他车辆使用的公共汽车专用道。对于小汽车,巴黎市政府规定,每逢无风日,采用分单双号车牌形式来限制轿车进城。

东京——东京人的家用汽车平日伏在车库里,上下班人们还是乘地铁。一则是因为乘地铁才能准时上下班,二则是公司里只有总经理和董事长才有车位。

伦敦——政府发出交通白皮书公告市民,为了限制轿车数量,减少堵车和空气污染,从2014年起提高停车费用,同时城市内原有的各大公司、公共场所的免费停车场一律改为收费停车场。

(10)相关参考数据:在五种日常交通方式中,单就运行效率而言,小汽车最低,甚至不如步行效率。譬如在3.7米宽的车道上,小汽车每小时最多能运载3600人通行:公共汽车在半饱和状态下,每小时可运载6万人,是小汽车的17倍:而半饱和的火车每小时可运载4.2万人,是小汽车的12倍。一条公路快车道可以轻松地容纳两条自行车道,每小时可通行1.06万辆自行车,是小汽车的3倍;即便是步行,一条快车道宽的道路上,每小时也可通过6300个步行者,是小汽车的1.7倍。不仅如此,小汽车运送每位乘客所需的交通面积是自行车的4倍,是有轨电车的20倍,是地铁的6倍至12倍,是步行的40倍。

(11)某汽车发展研究室主任说,中国的汽车消费过于保守,持币待购现象严重,这种巨大的消费潜能将在不久的将来转化为消费功能而突然释放出来。这样,汽车消费就会进入一个“爆发期”,大量的汽车进入家庭。这种情况在日本和韩国都曾出现过。他说,世界上平均1000人拥有6辆汽车,而中国平均每1000人拥有0.6辆汽车,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0%,而中国各类商品总的消费能力约占世界水平的80%。与之相比,目前汽车消费能力与中国实际国力明显不符。他还认为,国内汽车业的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加入WTO之后,进口车将对国产车形成很大冲击,但出现大批量汽车进口也不太可能,因为那样会导致进出口贸易失衡。

(12)原国家机械工业局某同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中长期看,“入世”以后,我国的轿车产业面临巨大挑战:缺乏完整的轿车开发能力和自主的品牌,薄弱的零部件制造体系,汽车产业服务体系十分落后。他认为,我国的轿车价格与国际初步接轨,需要6年左右,而完全接轨需要10年时间。目前我们的一些主导汽车产品在现行市场环境中还是具有优势的,因此,我们要利用“入世”后对幼稚工业的“保护期”,进一步加大力度,开放市场。汽车产业还需加强管理、降低成本,特别是汽车零部件的成本。从政府引导消费来看,要清理、减少不合理的税费,鼓励百姓的汽车消费。

(13)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去年1~7月,汽车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23.82亿元,同比增长29.44%;产品销售收入3598.88亿元,同比增长31,05%;利润总额211.90亿元,同比增长51.14%。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幅度都比较大,实现了增产增收。l~7月,16家重点汽车企业(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2036.4亿元,同比增长33.66%;产品销售收入1843.1亿元,同比增长29.36%;利润总额113.71亿元,同比增长46.38%,利润总额的增长超过产值和销售收入的增长,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据悉,去年8月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跃升至40个工业行业之首。以汽车制造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取代电子信息通信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领头羊。

高架路范文篇6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2.给定资料

(1)上汽集团总裁日前在上海对记者说,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应该有一个很强的汽车工业与之匹配,应该建立一些大规模的汽车工业集团。他指出,中国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过去政策的制定往往是哪家困难帮哪家,体现的是扶弱以抗强,结果没有强。百余家整车厂,只能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要成为汽车强国,必须建设汽车大企业、大集团。他强调,中国汽车工业的时间不多了,我们要用“扶强联弱”的办法,用最短的时间,整合目前汽车工业差、乱的局面。他希望国家能够支持汽车大企业、大集团,以最少的投入来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

(2)某商报对汽车的市场前景分析如下:载货汽车需求量将增长,但市场份额将有所下降。轿车、客车,尤其是微型客车的需求量将有较大增长,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高。以城镇为中心,公款购买、公务使用的第一层次市场会逐步缩小:以企事业单位公款购置商务用车的第二消费层次市场需求会保持相对稳定或略有下降:以富裕阶层为中心,私人购买和使用的第三层次市场发展势头良好,将成为吸纳汽车增长量的主体。随着国家有关鼓励私人购车政策出台,预计个人购车比例将逐年快速增长。西部地区对中重型货车、各种专用汽车、矿用车和人中型客车的需求将明显增加。农村汽车市场对轻、微型客货车需求会有较大增长。

(3)上海某报记者:“上海一大怪,汽车没有行人快”——上世纪90年代初之上海“怪现状”如今似有卷土重来之势。今日大上海,又见行路难。扎堆的车流如蜗牛爬行。高峰期间,市中心区高架道路上蜗行的车辆密密匝匝,远远望去就像个大停车场。一日,记者乘上703路公交车,走走停停,从莲花路到上海体育馆,区区不足10公里,竟然走了一个半小时。

(4)上海某报记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的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分别增长了108%和142%,修建了地铁、高架路、跨江大桥、越江隧道等许多道路基础设施,中心城区初步形成现代交通网络,但同期的机动车总量却增长了470%以上。市民的感觉是路越修越多,车越来越堵。最近几年,上海将投资500亿元,增设高架路内环匝道,拓宽地面交通要道,新建越江隧道和中环线,从根本上缓解中心城区的道路拥堵状况,与此同时将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系统。但人们担心,明天会不会还是继续拥堵。10多年前的“出行难”是上海进入三个“三年大变样”的前期发生的,是城市大发展前的一段“阵痛期”。而今,上海又再次进入了一个“阵痛期”。

(5)广西某报记者:随着南宁私家车的增多,汽车投诉也不断上升。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当天,记者就接到几位汽车消费者的投诉电话。有的反映,一些新的热销车型有加价销售的现象:有的反映,买了保险,一旦出了问题,真正索赔时手续非常复杂:有的反映,遇着节假日办理上牌入产不方便。一姓刘出租车司机向记者反映,南宁汽车维修市场比较混乱。不同维修厂的配件和维修价格相差比较大。私家车主白先生对入户、年检时强制性收取的过路过桥费等诸多项目和强制小轿车12年报废表示不理解。私家车主李先生认为,汽车商家应在售前、售中、售后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开心。

(6)原国家经贸委的汽车工业“十五”(2014年至2014年)规划:到2014年,汽车工业增加值将达13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其中,轿车的发展速度将大大高于汽车工业的平均增长率。为此,中国政府将致力于汽车工业的战略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出两到三家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同时,中国政府将积极发展售价八万元左右的经济型轿车。这种车型排量在1,3L以下,百公里油耗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能满足中国家庭的需要。此外,中国将大力推进发展汽车工业的相关环境。据权威人士预计,到2014年,中国公路里程将增加至16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万公里。各地还将加大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停车场地等交通配套设施。

(7)某报刊载某司机意见:市政建设就像等待大手术的病人,谁知道明天哪条路又要开膛破肚?听说全市目前有14项在建重大工程,道路施工工地遍布中心城区和周围主要地区,对车辆通行影响很大。有时车开到交叉路口,主干道的交通全被施工工地阻断,一堵就能堵上好几个钟头。

(8)一位接受采访的民警说:如果说道路工程建设是以一时堵车换来长期便捷交通的“短痛”,那么种种与交通文明不相协调的陋习则是更让人难以忍受的“长痛”。顺畅的交通环境是人车和谐,各行其道。大城市交通网络本来就密集狭窄,私车投放量增大以后,道路发展又跟不上车辆增长,再加上市民乱穿马路、骑车抢道等不文明行为比比皆是,严重阻碍了排堵保畅的效率。

(9)当发达国家的人们开始过上“轮子上的生活”时,也曾面临或正在面临堵车的烦恼。对此,国外不同城市各自祭起种种招数:

纽约——私车一律停郊外。到纽约曼哈顿的上班族,是从家里开车到市郊地铁站或火车站,换乘地铁或火车进入市区,然后在市内乘公共汽车、地铁或出租车去上班、办事。曼哈顿的许多街道,只有持特殊牌照的车辆才能停车上下货和上下客,其他车辆不得停放。

华盛顿——不仅工商人士不能驾私车进入,联邦政府官员也不得驾车出入华盛顿。官员们大多不住在华盛顿市内,而是住在与华盛顿特区相邻的一个州的小镇上。如果他们每天开几十公里车到华盛顿上班,通向华盛顿的几十条公路都会堵车。为此,联邦政府拟定用公交工具接送代替个人开车的计划。为了使官员们接受这种做法,政府答应在非上下班时间,谁要是有急事回家可由公交系统提供免费出租车乘坐。

巴黎——由于私家车急剧发展,到上个世纪70年代初,巴黎的城市交通近儿瘫痪。于是,法国政府开始下大力气重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如今,巴黎设置了480多条全天或部分时间禁止其他车辆使用的公共汽车专用道。对于小汽车,巴黎市政府规定,每逢无风日,采用分单双号车牌形式来限制轿车进城。

东京——东京人的家用汽车平日伏在车库里,上下班人们还是乘地铁。一则是因为乘地铁才能准时上下班,二则是公司里只有总经理和董事长才有车位。

伦敦——政府发出交通白皮书公告市民,为了限制轿车数量,减少堵车和空气污染,从2014年起提高停车费用,同时城市内原有的各大公司、公共场所的免费停车场一律改为收费停车场。

(10)相关参考数据:在五种日常交通方式中,单就运行效率而言,小汽车最低,甚至不如步行效率。譬如在3.7米宽的车道上,小汽车每小时最多能运载3600人通行:公共汽车在半饱和状态下,每小时可运载6万人,是小汽车的17倍:而半饱和的火车每小时可运载4.2万人,是小汽车的12倍。一条公路快车道可以轻松地容纳两条自行车道,每小时可通行1.06万辆自行车,是小汽车的3倍;即便是步行,一条快车道宽的道路上,每小时也可通过6300个步行者,是小汽车的1.7倍。不仅如此,小汽车运送每位乘客所需的交通面积是自行车的4倍,是有轨电车的20倍,是地铁的6倍至12倍,是步行的40倍。

(11)某汽车发展研究室主任说,中国的汽车消费过于保守,持币待购现象严重,这种巨大的消费潜能将在不久的将来转化为消费功能而突然释放出来。这样,汽车消费就会进入一个“爆发期”,大量的汽车进入家庭。这种情况在日本和韩国都曾出现过。他说,世界上平均1000人拥有6辆汽车,而中国平均每1000人拥有0.6辆汽车,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0%,而中国各类商品总的消费能力约占世界水平的80%。与之相比,目前汽车消费能力与中国实际国力明显不符。他还认为,国内汽车业的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加入WTO之后,进口车将对国产车形成很大冲击,但出现大批量汽车进口也不太可能,因为那样会导致进出口贸易失衡。

(12)原国家机械工业局某同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中长期看,“入世”以后,我国的轿车产业面临巨大挑战:缺乏完整的轿车开发能力和自主的品牌,薄弱的零部件制造体系,汽车产业服务体系十分落后。他认为,我国的轿车价格与国际初步接轨,需要6年左右,而完全接轨需要10年时间。目前我们的一些主导汽车产品在现行市场环境中还是具有优势的,因此,我们要利用“入世”后对幼稚工业的“保护期”,进一步加大力度,开放市场。汽车产业还需加强管理、降低成本,特别是汽车零部件的成本。从政府引导消费来看,要清理、减少不合理的税费,鼓励百姓的汽车消费。

(13)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去年1~7月,汽车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23.82亿元,同比增长29.44%;产品销售收入3598.88亿元,同比增长31,05%;利润总额211.90亿元,同比增长51.14%。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幅度都比较大,实现了增产增收。l~7月,16家重点汽车企业(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2036.4亿元,同比增长33.66%;产品销售收入1843.1亿元,同比增长29.36%;利润总额113.71亿元,同比增长46.38%,利润总额的增长超过产值和销售收入的增长,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据悉,去年8月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跃升至40个工业行业之首。以汽车制造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取代电子信息通信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领头羊。

(14)有的专家认为,就功能定位而言,城市道路应分六个层次,即城际高速路、沟通城郊与城市主干道的快速路、城市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以及生活区道路,可行车速从每小时120公里到10公里不等。但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道路的功能定位都不甚明了。道路功能不清导致行车错位的病根不除,增加再多的交警去排堵也无济于事。有的专家认为,导致城市出行难还有技术方面的原因。动静态交通相互争夺空间,道路资源利用率低下。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有停车难的问题,因市区停车不便产生的临时停车占道现象十分普遍,致使在行车辆遇阻或减速。在上海,由于主干道的交叉口开得太多,车辆运行时速经常会由40公里锐减至20公里左右。加之行人、自行车违章穿道、绿化景观挤兑道路等因素,最终使得这个大型城市的道路使用效率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到1/2。

3.申论要求

(1)认真阅读给定资料,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满分50分)

要求:1)分析恰当,条理清楚,语言通畅。中国2014-6-2320:36:57

2)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做答在其他位置上的一律无效)。

3)字数不多于1000字。

(2)假设给定资料中有关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在你市都存在,你作为市交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请根据给定资料,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满分50分)

要求:1)简要介绍情况,恰当分析原因,提出全面、明确、可行的对策。

2)条理清楚,语言通畅。

3)做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做答在其他位置上一律无效)。

高架路范文篇7

众所周知,由于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机场、桥梁、隧道、高速公路、污水处理厂等大型基础设施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以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我国其投资主体历来由各级政府承担,其投资方式也一直是政府直接投资。但是,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投资模式出现市场化运作的新情况、新特色,并且出现企业资本甚至私人资本的BOT投资模式在中国变异适用的倾向,值得理论界予以高度重视。本文所说的基础设施市场化运作,是指在涉及公众利益的公共设施的建设中,由各类法人或私人等非政府的投资主体,以市场方式并服从市场规律进行投资建设的操作方式。研究基础设施市场化运作以及在投资模式方面对BOT方式的变异适用,在我国当前涉及数万亿元基础设施投资的有效控制和安全运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相对于传统的政府投资的单一模式,采用国际通用的BOT方式并结合我国具体实践变异适用的规范运作,以及研究其规范运作应当注意的有关法律问题,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础设施市场化运作及其基本特点

今年4月2日,浙江省和上海市的主流媒体均报道:浙江和上海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共同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为合作开发浙江洋山深水港项目,上海市成立了投资主体上海同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而浙江省也成立浙江同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建设深水港项目中的跨海大桥,还同时成立大桥项目公司。在投融资体制上实行投资、建设、运营、监管四分开的创新模式。两地合作以公司方式投资建设一座共长34公里,其中海中长达26公里的跨海大桥,这是目前世界上海洋跨度最长的前所未有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也是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对政府直接投资模式的重大突破。

建国以来,由于基础设施例如机场、桥梁、码头、隧道、公路等建设项目,都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的发展和国计民生的根本利益,所以,各级政府的领导都把这些项目作为任职期间的实事和大事来实施;而且随着各地经济实力的增强,这些项目投资的规模或数量也日益增长,并逐步形成了以国家投资(主要是中央政府)为主、以地方政府投资为补充的体制,这也是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基本框架。以国内高速公路为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共同投资体制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八五”期间,高速公路总里程从574公里发展到2141公里,平均每年建成300公里。进入“九五”期间,则以每年新建1000公里的速度发展,至1997年末,全国已建成4771公里高速公路。1998年开始,国家通过发行专项债券方式筹措建设资金,全国公路建设的投资额每年超过500亿元。因此,相当一段时期以来,各级政府尤其是积极性更高的地方政府作为投资主体所构成的政府投资模式,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最主要的投资模式。

上述政府投资模式,其投资主体决定了运作模式的非市场化,各级政府负责官员往往把重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作为自己任职期间的政绩体现,因此,此类建设项目的运作,较多地反映长官意志和行政政绩而不反映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律。

但是,近年来由于基础设施的公益性和相对稳定的回报,以及政府对企业投资和外资投资的鼓励,在国内的内资企业中,出现了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主的公司。这些公司一般有银行或金融机构作后盾,有相对充足的资金,往往能够筹集几亿、几十亿人民币的投资量,这是以市场主体而非政府作为主体参与基础设施的投资,该市场主体作为各级政府投资的补充,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很显然,以公司方式的市场主体以市场方式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一般不反映长官意志和行政政绩,而以市场规律为行为准则。

作为一种投资模式,内资投资的市场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种是内资本地投资。通常是当地政府许可的具有相应开发资质的公司募集资金,用适合当地具体情况和特点的方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例如,海南省三亚市在90年代初实施的“十路四桥”计划,其基本投资模式是内资本地投资。海南省人大为此专门通过地方法规《海南省基础设施投资综合补偿条例》,赋予这种投资方式以法律依据。

另一种是内资异地投资。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异地的国内企业被本地投资者作为募集资金的对象吸收投资;还有一种则是异地国内企业获得当地政府的特许,作为独立投资主体的国内企业在异地实施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

此外,最近还出现了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内资异地合作共同筹集资金的模式,例如,浙江省和上海市合作对深水港以及跨海大桥的投资建设。

上述非政府的企业或私人的投资模式在市场中的运作实践,事实上已经和国际投资基础设施的BOT模式结合,并且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采取了一系列变异模式,这是法学理论界不得不给予高度关注的新的市场运作方式。所谓BOT,一般指在涉及公众利益的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移交过程中,由当地政府特许的、由私营的或非政府的财团投资的、以一定期限的经营盈利作为回报的投资模式。这种模式并非是唯一的,即便在国外,这种模式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并出现了BOT前提下的新模式。

利用各种外资筹措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这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之一,各地地方政府对此具有更大的积极性。外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有较大的规模。以公路建设为例,我国利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日本道路公路协会资金贷款至1997年底已达100亿美元,近几年又从商业资本财团引进70亿美元。外资投资更多、更普遍的方式是私营企业的投资,即BOT方式的投资。结合我国的运作实践,BOT投资方式在我国国内的实际运作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外资方更热衷于采取购买已营建完毕的基础设施,经营一定年限后再转让给当地政府的新方式,即POT(购买-运作-转让)方式来运作。显然,以BOT模式或者BOT变异模式投资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其基本特点是以市场方式运作的,只是这种市场化运作更多地涉及外资的投入以及更多地带有国际资本运作的市场特点。

因此,基础设施市场化运作的基本特点可归纳为:

1、项目的投资主体系非政府的市场主体;

2、项目的建设和经营及期限须获得政府的特许权;

3、投资成本收回及赢利依赖当地政府特许的经营权;

4、投资的风险由投资主体自行承担。

基础设施的市场化运作必然带来投资模式的探索和创新,而随着外资的大规模涉足中国的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采用BOT投融资模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国际惯例,也必然会在中国的土地上以适合中国国情的方式在市场运作中得到创新和发展,因此,研究基础设施的市场化运作以及BOT模式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运作中的变异适用,就成为法学理论界不得不关注的重大课题。

二、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借鉴BOT模式及其变异适用

BOT是一种国际通用的主要适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投融资模式,其操作的典型形式是:项目所在地政府授予一家或几家公司或私人企业所组成的项目公司以特许权利──就某项特定基础设施项目进行筹资建设(少量投资,大量融资),在约定的期限内经营管理,并通过项目本身的经营收入偿还债务和获取投资回报,在特许期届满后将项目设施无偿转让给所在地政府。

企业资本或私人资本在介入基础设施项目的运作过程中,由于基础设施种类、投融资回报方式、项目财产权利形态的不同,BOT方式出现了不同的变异模式,如BOOT(建设-拥有-经营-转让)形式、BTO(建设-转让-经营)形式,BOO(建设-拥有-经营)形式、ROT(整顿-经营-转让)形式、POT(购买-经营-转让)形式等等。

国内较早正式采用BOT模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1996年的广西来宾电厂建设作为代表。在此前后,各地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采用类似BOT方式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模式不断发展,为规范其投资行为,各地制订了一系列地方法规或规章。例如,为适应本地投资资金匮乏而基础设施建设迫切需要的具体情况,海南省于1994年5月,由地方人大出台《海南经济特区基础设施投资综合补偿条例》,该条例针对海南省实际情况,对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用地方式以及投资补偿作了明确规定。这是地方立法对各种大型基础设施市场化投资模式以及政府补偿方式的具有探索性的突破。

无独有偶,为吸引外资加大地方基础设施的投资,1994年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了第一个BOT投资模式的操作性地方规章《上海市延安东路隧道专营管理办法》,明确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授权上海中信隧道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外方为香港中信泰富有限公司)经营、管理延安东路原隧道,投资兴建并经营、管理新隧道(即延安东路隧道复线)的专营权,特许期限30年。此为上海市第一个有关专营基础设施的特许性文件。此后颁布了诸如两桥一隧、奉浦大桥、大场自来水处理厂、沪嘉高速公路、徐浦大桥、延安高架路、内环高架路和南北高架路、逸仙路高架和蕴川路大桥、沪宁高速公路(上海段)等多个专营管理办法。海南和上海等地的不同立法,为借鉴BOT模式的变异适用创造了条件。

以上海市为例,基础设施市场化运作借鉴BOT模式的变异适用,建造和经营的投融资阶段以及特许权授予方面,先后出现不同的情况。

1、关于投融资项目的施工营建及风险控制。

上海市在基础设施市场化运作过程中,经历了参照和变异适用BOT模式的发展阶段;而投融资方式是否包括项目的施工营建成为变异适用的两种主要方式:

第一种是包括施工营建的投资模式:这是一般意义上的BOT模式,也即投融资阶段包括建造、经营和转让三个阶段,其典型案例为前述上海市延安东路复线隧道建设项目。在上海市政府制订延安东路隧道专营管理办法的同时,我所在的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从1993年底接受上海中信隧道发展有限公司(即项目公司)和上海隧道股份有限公司的共同委托,起草隧道工程总承包合同。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在未进入市场之前,是一套计划体制下的传统运作模式,上海早在六十年代建设打浦路隧道和延安东路原隧道时,都是用计划任务书的方式组织施工的。所以,当我们在起草、制作延安东路隧道复线总承包合同时,所面对的既是BOT条件下运作的项目投资,又是一个全新的没有现成资料可参考的复杂的非诉讼法律事务。我们在建设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找到了香港西线隧道总承包合同英文版文本。由于西线隧道也是BOT条件下运作的,又由于外资投资者也是香港的客商,我们参考了香港的隧道总承包合同文本、国际承包工程通用的FIDIC合同文本以及国内由建设部和国家工商局推荐使用的文本,并根据延安东路隧道BOT运作模式和专营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的商业条款,在1994年初,完成了总承包合同文本的制作和修改工作,并顺利通过了双方当事人的审核,为整个工程于1994年1月正式开工创造了条件。该文本比起当时建设部的标准示范文本,在强化施工造价、质量和进度控制三大方面设置了许多新的结合上海地方特点的条款,明确了分阶段结算和节点工期具有合同约束力的原则,并特别设定了工程保险、履约保证、索赔程序、质量监理等条款,而这些条款所载明的内容正是项目发起人和融资者在工程建设期间对巨大风险的责任和防范所最为关心的问题。

在外资投资模式需要经历施工营造阶段的BOT运作前提下,工程能否顺利按预定的期限竣工交付使用,是整个BOT投资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而工程营建又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隧道工程除了施工本身的艰难危险以外,工程周期、质量、成本的控制等构成了BOT项目能否顺利完工乃至整个BOT项目能否顺利运作的风险体系,因此,总承包合同就成为分解、分担风险,强化和落实风险管理责任最重要的法律文件。由于延安东路隧道复线总承包合同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合同条款完整、严密、具有操作性,为整个复线隧道工程于1995年11月28日提前竣工,奠定了法律文件的基本框架及其成功基础。上海延安东路复线隧道的顺利建设,表明上海市完全有能力实施包括施工营建在内的完整意义上的BOT模式的三阶段的典型模式运作。

第二种是不包括基本建设的投资模式:比如上海两桥一隧(打浦路隧道、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内环线高架路和南北高架路等项目的投资模式,是BOT(建设、经营和转让)模式变异为POT(购买、经营和转让)模式。即由政府出售已建成的、能够正常运转的完好的基础设施并授予特许专营权,由投资者购买基础设施项目的股权和特许专营权。

之所以会形成这样一种在项目基本建设完成之后的特许经营的安排,除了每个项目本身的特殊情况外,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有些境外银企等投资者对在我国境内进行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的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缺乏估计,认为存在相当的不可预见的潜在风险,于是索性就避免了对此高风险阶段的介入。但是,作为一种外资投资模式,也有其存在的现实性和合理性。

就外资投资基础设施不经历施工营造阶段的两桥一隧特许经营项目而言,其涉及的法律问题的一个重心在于桥梁、道路交通的政府管制和企业运营之间的统一协调问题,具体涉及诸如确定特许经营期间的收费、与周边同类设施收费的同步调整、交通安全事故处理、交通管制等问题。另一个重点是有关政府在特许经营期满无偿收回设施的问题,具体涉及经营期内设施折旧费和维修基金的提取和使用、维修和检修的要求,资料和管理方式的移交,收回后一定期限内最低运营资金的保证等等。

不包括项目建设的BOT投融资模式的变异适用,表明在市场条件下,BOT投融资的双方在涉及到项目营建本身这样重大的问题上,也有可以探讨的余地,这本应由市场需求决定。这种适用BOT模式的变异,扩大了基础设施投融资的适用范围,或者说,是市场的需求决定了BOT模式变异适用的新模式。

2、关于经营特许权授予方式。

BOT投融资模式的核心内容在于项目公司对特定基础设施建成后的特许专营权的获取,以及特许专营权具体内容的确定。因此,不论以何种BOT方式或类似于BOT方式运作的基础设施,其特许文件的授予或获取,都是投资主体决定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关键和前提。

在上海市,基础设施经营特许权的授予,先后出现行政方式和市场方式两种不同形式,这也是基础设施市场化运作前提下BOT投融资模式变异适用的又一个重要表现。

第一种是以行政方式授予。上海市对基础设施投资的经营权的特许方式,原先主要由政府或政府部门以行政方式授予。1994年以来,上海授予基础设施项目特许文件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政府通过立法性文件确立授权关系,例如前述由上海市人民政府通过《上海市延安东路隧道专营办法》的颁布授予专营特许权;

(2)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确定特许关系,即由政府或政府授权部门与项目主办人签订项目的特许合同或协议;

(3)同时使用上述两种方式来确定授权关系,即先由政府单方面公布项目立法性文件,然后再由政府或授权部门与项目主办人签订特许权授予的合同或协议。

通过政府就某特定项目公布立法性文件来特许授权,或者通过具有政府背景的、某一领域主管部门的国有公司出面与项目主办人签订专营合同,政府实行直接监控,该专营合同实质仍是基于行政行为而由政府认可的公司以行政方式授予特许专营权。

第二种是以市场方式授予。这主要是指前不久在上海出现的以招标方式授予基础设施经营特许权。去年下半年以来,上海在浦东计划建设一座日处理20万吨污水、需投资10亿元人民币的大型基础设施,政府主管部门上海市水务局采用招标设立项目公司并对该项目公司授予特许权的市场运作方式。政府主管部门采用公开、公平、公正和市场竞争方法择优决定特许权的授予者,这是对传统的行政授予方式的重大变化。本项目招标方的招标文件允许有资格、有能力的企业单独或联合投标,联合投标须由联合各方提供投标前合作协议书。依招标文件约定的招、投标程序,凡中标者经考核后方授予建设、经营污水处理厂以及20年的特许经营权和相应土地的无偿使用权。这种特许权授予方式改变了以往由政府直接授予或通过政府下属公司与投资者合作经营方式授予的行政授予方式,给基础设施市场化运作以更大的变异空间。重要的是,被授予特许权的项目法人,在中标之后还必须进行一次确定项目承包人的建设工程的招投标,于是,本项目的建设过程会涉及到二次招投标,这是市场化运作的最新操作模式,这同时对基础设施市场化运作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新的法律问题。例如:联合投标体中标后至特许权正式授予的运作期间,包括对承包人的招标,均非以公司形式运作。联合各方应承担连带责任,而一旦获得特许权以及项目公司正式成立后,则可以公司方式承担以注册资本为限的有限责任,这种先连带责任后有限责任的过渡阶段的法律责任方式,对合同关系的设定以及采取不同应对措施,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运作要求。

建造、经营大型基础设施,以BOT模式在国内的变异方式反映了在市场条件下,投资者把BOT投融资模式的国际惯例与中国的现阶段市场运作实际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在投资主体、建设阶段以及特许权授予方式等BOT模式的最关键的操作层面出现的变异和新情况、新特点,给我们法学研究和实务研究相应提出了一系列必须解决的新课题、新要求。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蓬勃发展,客观上要求法学研究应结合市场运作的实际情况尽快提出规范其行为的研究成果,这是当前研究BOT投融资模式的突出重点。

三、基础设施市场化运作应引起重视的法律问题

由于我国目前并没有基础设施投资法,也没有有关BOT方式进行投融资的法律规定,而现有的行政部门规章和地方立法又没有普遍适用和确认行为效力的约束力,因此,我们进行讨论的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旦引起争议形成诉讼,则会陷入无法可依的判断误区和法律尴尬,这是一个严重的法律问题。

本人和浙江李旺荣律师共同承办过一个标的1.7亿元人民币、因市场化运作一条干线公路而引起的诉讼案件,这是国内首例此类案件。

1997年3月,我们接受海南三亚市亚龙工贸(集团)公司(下称亚龙公司)的委托,因建设三亚市滨海大道引起的诉讼案件。案件的起因是:亚龙公司接受三亚市政府的指令承建三亚市滨海大道,根据《海南经济特区基础设施投资综合补偿条例》,亚龙公司获得占地48.82亩的旧城5号小区的开发权作为补偿。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亚龙公司以此与海南辽经实业公司(下称辽经公司)签订《联合开发协议书》,以5号小区开发权为合作对象,辽经公司同意投资8787.5万元。签约后,辽经公司先后投入4650万元。1996年11月,辽经公司向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合同无效,返还已投钱款。亚龙公司则以合作开发协议书涉及的对象滨海大道是政府直接特许的基础设施项目,辽经公司获得5号小区开发权,实质是政府对投资基础设施的补偿,这是BOT投资模式的变异适用,符合海南地方人大的法规规定,因而主张合同是合法有效的,亚龙公司并据此提出反诉,要求确认合作开发有效。本案本诉、反诉合计标的1.7亿元人民币,是国内首例因BOT投融资模式变异适用引起的诉讼案件。

本文前述基础设施市场化运作中BOT投融资模式的变异适用,以及在海南省因此引起的诉讼案件,都充分说明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我国境内在缺乏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到处发生着投资巨大的,极易引起争议和诉讼的法律行为。这是一个严重的现实的法律问题,值得引起立法部门和司法部门的共同关注,更应引起操作层面的当事人和律师的高度重视。为规范在市场条件下基础设施投资行为,建议:

1、加强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特许权的立法,使各级政府处于基础设施批准者和未来所有者的主导地位。在市场化运作的前提下,投资主体的市场化,客观要求明确和强化各级政府在项目建设中的法定地位和作用。针对基础设施施工土地使用的特殊情况,政府有着国家土地所有者和国家事务管理者的双重身份,理应在项目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此,国家立法应明确政府的作用和地位,而政府的作用和地位主要体现于对项目建设、经营以及允许投资者获得回报的特许,同时国家立法应明确基础设施的市场运作的原则和规范要求,以满足市场立法的客观要求。

2、具体投资项目尤其是市场化运作项目要有法律文件固定。各地立法部门和政府主管部门,应当根据BOT方式在国际上操作的情况以及各地投资成功的经验,针对不同的基础设施项目制定相应的诸如《专营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将具体的政府特许项目用特定的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这种由地方政府制定的具体项目的《专营办法》,比通常使用的政府《安慰函》方式更有利于增加投资者投资基础设施的信心,有利于具体的BOT项目在市场条件下的实施和操作。

3、明确投资风险的分解方法和渠道,以消除投资者的疑虑。投资者最为关心的是投资回报及合法、安全获取,因为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回报。基础设施投资存有巨大风险,根据国际BOT投融资变异模式通行的做法,这些风险应当通过一定的措施来分解,政府和投资者需共同和各自承担一定的风险,政府通常通过承诺和颁布法律来承担风险,同时要明确告知投资者的风险以及分解这些风险的途径和方法。如此,投资者的疑虑将会消除,信心也会加强。

高架路范文篇8

1.上汽集团总裁日前在上海对记者说,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应该有一个很强的汽车工业与之匹配,应该建立一些大规模的汽车工业集团。他指出,中国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过去政策的制定往往是哪家困难帮哪家,体现的是扶弱以抗强,结果谁都

没有强。百余家汽车厂,只能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要成为汽车强国,必须建设汽车大企业、大集团。他强调,中国汽车工业的时间不多了,我们要用“扶强联弱”的办法,用最短的时间,整合目前汽车工业差、乱的局面。他希望国家能够支持汽车大企业、大集团,以最少的投入来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

2.某商报对汽车的市场前景分析如下:载货汽车需求量将增长,但市场份额将有所下降。轿车、客车,尤其是微型客车的需求量将有较大增长,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高。以城镇为中心,公款购买、公务使用的第一消费层次市场会逐步缩小;以企事业单位公款购置商务用车的第二消费层次市场需求会保持相对稳定或略有下降;以富裕阶层为中心,私人购买和使用的第三消费层次市场发展势头良好,将成为吸纳汽车增长量的主体,随着国家有关鼓励私人购车政策出台,预计个人购车比例将逐年快速增长。西部地区对中重型货车、各种专用汽车、矿用车和大中型客车的需求将明显增加。农村汽车市场对轻、微型客货车需求会有较大增长。

3.上海某报记者:“上海一大怪,汽车没有行人快”——上世纪90年代初之上海“怪现状”如今似有卷土重来之势。今日大上海,又见行路难。扎堆的车流如蜗牛爬行。高峰期间,市中心区高架道路上蜗行的车辆密密匝匝,远远望去就像个大停车场。一日,记者乘上703路公交车,走走停停,从莲花路到上海体育馆,区区不足10公里,竟然走了一个半小时。

4.上海某报记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的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分别增长了108%和142%,修建了地铁、高架路、跨江大桥、越江隧道等许多道路基础设施,中心城区初步形成现代交通网络,但同期的机动车总量却增长了470%以上。市民的感觉是路越修越多,车越来越堵。最近几年,上海投资500亿元,增设高架路内环匝道,拓宽地面交通要道,新建越江隧道和中环线,从根本上缓解中心城区的道路拥堵状况,与此同时将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系统。但人们担心,明天会不会还是继续拥堵。10多年前的“出行难”是上海进入三个“三年大变样”的前期发生的,是城市大发展前的一段“阵痛期”。而今,上海又再次进入了一个“阵痛期”。

5.广西某报记者:随着南宁私家车的增多,汽车投诉也不断上升。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当天,记者就接到几位汽车消费者的投诉电话。有的反映,一些新的热销车型有加价销售的现象;有的反映,买了保险,一旦出了问题,真正索赔时手续非常复杂;有的反映,遇着节假日办理上牌入户不方便。一刘姓出租车司机向记者反映,南宁汽车维修市场比较混乱,不同维修厂的配件和维修价格相差比较大。私家车主白先生对入户、

年检时强制性收取的过路过桥费诸多项目和强制小轿车12年报废表示不理解。私家车主李先生认为,汽车商家应在售前、售中、售后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开心。

6.原国家经贸委的汽车工业“十五”(2014年至2014年)规划中提到:到2014年,汽车工业增加值将达13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其中,轿车的发展速度将大大高于汽车工业的平均增长率。为此,中国政府将致力于汽车工业的战略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出两到三家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同时,中国政府将积极发展售价八万元左右的经济型轿车。这种车型排量在一点三升以下,百公里油耗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能满足中国家庭的需要。此外,中国将大力推进发展汽车工业的相关环境。据权威人士预计,到2014年,中国公路里程将增加至16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万公里。各地还将加大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停车场地等交通配套设施。

7.某报刊载某司机意见:市政建设就像等待大手术的病人,谁知道明天哪条路又要开肠破肚?听说全市目前有14项在建重大工程,道路施工工地遍布中心城区和周围主要地区,对车辆通行影响很大。有时车开到交叉路口,主干道的交通全被施工工地阻断,一堵就能堵上好几个钟头。

8.一位接受采访的民警说:如果说道路工程建设是以一时堵车换来便捷交通的“短痛”,那么种种与交通文明不相协调的陋习则是更让人难以忍受的“长痛”。顺畅的交通环境是人车和谐,各行其道。大城市交通网络本来就密集狭窄,私车投放量增大以后,道路发展又跟不上车辆增长,再加上市民乱穿马路、骑车抢道等不文明行为比比皆是,就严重阻碍了排堵保畅的效率。

9.当发达国家的人们开始过上“轮子上的生活”时,也曾面临或正在面临堵车的烦恼。对此,国外不同城市各自采取相应招数:

纽约——私车一律停郊外。到纽约曼哈顿的上班族,是从家里开车到市郊地铁站或火车站,换乘地铁或火车进入市区,然后在市内乘公共汽车、地铁或出租车去上班、办事。曼哈顿的许多街道,只有持特殊牌照的车辆才能停车上下货和上下客,其他车辆不得停放。

华盛顿——不仅工商人士不能驾驶私车进入,联邦政府官员也不得驾车出入华盛顿。官员们大多不住在华盛顿市内,而是住在与华盛顿特区相邻的三个州的小镇上。如果他们每天开几十公里车到华盛顿上班,通向华盛顿的几十条公路都会堵车。为此,联邦政府拟定用公交工具接

送代替个人开车的计划。为了使官员们接受这种做法,政府答应在非上下班时间,谁要是有急事回家可由公交系统提供免费出租车乘坐。

巴黎——由于私家车急剧发展,到上个世纪70年代初,巴黎的城市交通几近瘫痪。于是,法国政府开始下大力气重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如今,巴黎设置了480多条全天或部分时间禁止其他车辆使用的公共汽车专用道。对于小汽车,巴黎市政府规定,每逢无风日,采用分单双号车牌形式来限制轿车进城。

东京——东京人的家用汽车平日放在车库里,上下班人们还是乘地铁。一则是因为乘地铁才能准时上下班,二则是公司里只有总经理和董事长才有车位。

伦敦——政府发出交通白皮书公告市民,为了限制轿车数量,减少堵车和空气污染,从2014年起提高停车费用,同时城市内原有的各大公司、公共场所的免费停车场一律改为收费停车场。

10.相关参考数据:在五种日常交通方式中,单就运行效率而言,小汽车最低,甚至不如步行效率。譬如在3.7米宽的车道上,小汽车每小时最多能运载3600人通行;公共汽车在半饱和状态下,每小时可运载6万人,是小汽车的17倍;而半饱和的火车每小时可运载4.2万人,是小汽车的12倍。一条公路快车道可以轻松地容纳两条自行车道,每小时可通行1.06万辆自行车,是小汽车的3倍;即便是步行,一条快车道宽的道路上,每小时也可通过6300个步行者,是小汽车的1.7倍。不仅如此,小汽车运送每位乘客所需的交通面积是自行车的4倍,是有轨电车的20倍,是地铁的6倍至12倍,是步行的40倍。

11.某汽车发展研究室主任说,中国的汽车消费过于保守,持币待购现象严重,这种巨大的消费潜能将在不久的将来转化为消费功能而突然释放出来。这样,汽车消费就会进入一个“爆发期”,大量的汽车进入家庭。这种情况在日本和韩国都曾出现过。他说,世界上平均1000人拥有6辆汽车,而中国平均每1000人拥有0.6辆汽车,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0%,而中国各类商品总的消费能力约占世界水平的80%。与之相比,目前汽车消费能力与中国实际国力明显不符。他还认为,国内汽车业的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加入WTO之后,进口车将对国产车形成很大冲击,但出现大批量汽车进口也不太可能,因为那样会导致进出口贸易失衡。

12.原国家机械工业局某同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中长期看,“入世”以后,我国的轿车产业面临巨大挑战;缺乏完整的轿车开发能力和自主的品牌,零部件制造体系相对薄弱,汽车产业服务体系十分落后。他认

为,我国的轿车价格与国际初步接轨,需要6年左右,而完全接轨需要10年时间。目前我们的一些主导汽车产品在现行市场环境中还是具有优势的,因此,我们要利用“入世”后对幼稚工业的“保护期”,进一步加大力度,开放市场。汽车产业还需加强管理、降低成本,特别是汽车零部件的成本。从政府引导消费来看,要清理、减少不合理的税费,鼓励百姓的汽车消费。

13.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4年1至7月,汽车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23.82亿元,同比增长29.44%;产品销售收入3598.88亿元,同比增长31.05%;利润总额211.90亿元,同比增长51.14%。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幅度都比较大,实现了增产增收。l至7月,16家重点汽车企业(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2036.4亿元,同比增长33.66%;产品销售收入284.31亿元,同比增长29.36%;利润总额113.71亿元,同比增长46.38%,利润总额的增长超过产值和销售收入的增长,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据悉,2014年8月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跃升至40个工业行业之首。以汽车制造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取代电子信息通信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领头羊。

14.有的专家认为,就功能定位而言,城市道路应分6个层次,即城际高速路、沟通城郊与城市主干道的快速路、城市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以及生活区道路,可行车速从每小时120公里到10公里不等。但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道路的功能定位都不甚明了。道路功能不清导致行车错位的病根不除,增加再多的交警去排堵也无济于事。有的专家认为,导致城市出行难还有技术方面的原因。动静态交通相互争夺空间,道路资源利用率低下。目前,几乎国内所有的大城市都有停车难的问题,因市区停车不便产生的临时停车占道现象十分普遍,致使在行车辆遇阻或减速。在上海,由于主干道的交叉口开得太多,车辆运行时速经常会由40公里锐减至20公里左右。加之行人、自行车违章穿道、绿化景观挤兑道路等因素,最终使得这个大型城市的道路使用效率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到1/2。

(1)认真阅读给定资料,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满分50分)

要求:

①分析恰当,条理清楚,语言通畅。

②作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上的一律无效)。

③字数不多于1000字。

(2)假设给定资料中有关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在你市都存在,你作为市交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请根据给定资料,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满分50分)

要求:

①简要介绍情况,恰当分析原因,提出全面、明确、可行的对策。

②条理清楚,语言通畅。

③作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上的一律无效)。

④字数不多于1500字。

高架路范文篇9

实测建筑物为广州市某职业学院内一栋综合楼(见图1),该楼为框架结构,地下一层,层高4.2米,地上四层,首层层高3.5米,二、三、四层层高均为3.3米。该综合楼所受环境振动影响不仅有地面道路交通诱发的振动,还包括高架路诱发的振动,是一个多振源的复杂振动环境。环城高速上车流量较大,重型车较多,车速约为70km/h;城市道路内以小型车和公交车为主,车速约为40km/h。

现场实测

1测试概况

。建筑结构内共布置5个测点,包括:建筑物一层3号测点、二层4号测点、三层5号测点、四层6号测点、楼顶7号测点,为消除建筑结构构件局部振动的影响,将建筑结构内的测点布置在走廊楼梯处靠近柱子的位置,柱子的竖向刚度大。为比较室外地面和建筑结构内的振动差异,在靠近建筑物室外的路旁布置了两个测点,即位于公路路边的1号测点和距路边5米处的2号测点。为对比城市道路系统诱发的建筑结构振动在竖向和水平向的不同,在每个测点分别布置竖向和水平两个方向的加速度传感器,竖向测点传感器编号分别为1、3、5、7、9、11、13;水平测点传感器编号分别为2、4、6、8、10、12、14。由于数据采集系统通道数的限制,通过调整水平向加速度拾振器的方向来分别测试结构顺桥水平向振动和垂桥水平向振动。试验仪器为丹麦B&K公司的PULSE振动及声学信号采集分析系统和B&K-8340型加速度拾振器。各仪器和传感器在测试前均进行了调试和标定。测试过程和方法参照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方法》[13]进行。测试从下午4时开始,于晚间10时结束,共测试了10组数据,每次采集时间为3~5min,其中前三组数据和最后两组数据的实测内容为竖向、水平垂桥向振动,第四组到第八组实测内容为竖向、水平顺桥向振动,第六次测试数据由于设备故障而不予采用。所有试验数据均进行了滤波处理。

2测试结果分析

没有呈现车辆诱发地面振动时的周期性峰值现象[8],这是由于该综合楼所受环境振动影响不仅仅是地面道路交通诱发的振动,还包括高架路诱发的振动,是一个多振源的复杂振动环境。为说明环境振动在地面和建筑结构内的频谱分布状况,图3选取2号(地面)、3号(建筑结构首层)、5号(建筑结构中间层)、7号测点(建筑结构顶层),分别给出了竖向、垂桥水平向、顺桥水平向加速度功率谱,目的是得出振动加速度信号的能量分布和频率成分,以了解引起振动的原因及其与能量输入的相互关系。由于GB10070-88《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13]和GB/T50355-2005《住宅建筑室内振动限值及其测量方法标准》[14]在评价环境振动时,其考虑的频率范围为1~80Hz,因此本节在进行功率谱分析时,考虑的频率范围为1~90Hz。图3表明:地面上和建筑物内竖向、垂桥水平向、顺桥水平向加速度的频率范围均在30Hz以下;当振动传入建筑物内后时,竖向高频成分放大明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结构的竖向振型位于高频区。以往研究成果表明,地铁[7]引起的地面竖向振动频率范围主要以60~80Hz的振动最为显著;对于城轨交通[15]地面线路诱发的环境振动,当距离振源较近时,地面振动加速度频率范围为50~60Hz,较远时主要频率范围为25~30Hz;对于普通列车[8]诱发的地面振动,在振源附近100Hz左右的频率贡献最大,远距离处频谱主要由20~50Hz的频率控制;最新的针对高铁[6]的研究成果表明,当距轨道中心线水平距离60m以内时,地面振动的主频主要集中在40Hz左右,当距离振源更远时,地面振动的低频成分上升。本文实测得到的城市道路系统诱发的地面振动,不论是竖向还是垂桥水平向和顺桥水平向,虽然距离振源较近,但其频率范围都在30Hz以内。以上分析表明,各种交通振源诱发环境振动频率的范围不同,特别是振源附近的振动,但随着与振源距离的增加,卓越频率减小。因此,文献[14]采用分频限值方式作为评价标准,这与输入结构振动波的特性和结构本身的特性有很大关系,因此,在进行环境振动敏感建筑物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建筑物所在地环境振动的特点和结构的动力特性,以满足评价标准的要求。通过将各次实测得到的加速度峰值和加速度振级进行平均计算,(其中加速度振级根据GB10070-88《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计算得到)得出了竖向、垂桥水平向、顺桥水平向加速度峰值和振级对比(见图4、图5)。由图可见,不论是加速度峰值还是加速度振级,垂直向均大于水平向,说明交通振源系统诱发环境振动的加速度峰值主要以竖向振动为主;且竖向加速度峰值和振级均随楼层的增加而单调增加,水平向不随楼层的增加而单调增加。图4中建筑物内竖向最大加速度峰值为0.026m/s2,水平向为0.013m/s2。图5中建筑物内竖向最大加速度振级为66.2dB,水平向为66.1dB,两个方向的最大加速度振级相当。由此可见,在建筑结构内,虽然垂直加速度峰值明显大于水平加速度峰值,但是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振级相差较小,特别是在建筑结构顶层,说明对一些振动敏感的建筑物结构内只考虑竖向环境振动是不够的。

数值模拟分析

本文研究的建筑结构修建时间相对比较久远,没有找到相关的图纸数据,精度有限,综合楼有限元模型见图6。该模型采用Rayleigh阻尼,阻尼比选取为0.05。在输入振动波的选取上,除包括实测综合楼的室外和地下室共三条振动波外,为与环境振动进行相关的对比分析,还选择了一条地震波(ElCentro波)作为输入波。为了能使环境振动波和地震波功率谱在同一张图上清晰地表现出来,本文在进行功率谱分析时,对所有水平输入波或竖向输入波进行处理,使其最大加速度峰值均与水平向或竖向环境振动波3相同。图7给出了水平向环境振动波、地震波的功率谱。由图可见:水平向环境振动波和地震波的主要频率范围存在明显差异,ElCentro波的主要频率范围为0~5Hz,环境振动波的主要频率范围为5~20Hz;即使是环境振动波,相互之间频率范围也不同,其中环境振动波1的主要频率范围为10~15Hz,环境振动波2为5~10Hz,环境振动波3为15~20Hz。图8给出了竖向环境振动波、地震波的功率谱。由图可见,竖向地震波的频率范围分布比较宽,与环境振动较为接近,环境振动波竖向频率范围主要为5~20Hz,虽然各环境振动波之间的频率范围有所不同,但没有水平振动明显。为验证模型的正确性,表1给出了环境振动波3加速度峰值实测与计算结果的对比,由表可见:不论是竖向振动还是水平振动,实测结果和计算结果两者在变化趋势还是比较一致,即竖向振动随着楼层的增加基本呈现增加趋势,水平向振动则没有这种趋势,这与实测分析得到的结论一致。图9、图10分别给出了垂直向、水平向加速度功率谱的实测和计算结果对比,对比分析表明实测和计算结果在变化趋势上比较一致,对于垂直向加速度,随着楼层的增加,其功率谱频率分布范围基本没有变化,即整个结构在做整体的竖向振动,与实测分析结论一致。由表1、图9、图10可见实测结果与分析结果在数值上差别较大,特别是水平向,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多种:首先由于没有结构图纸,且忽略了许多构件的影响,所以误差与实际房屋结构相差比较大;再者实测时受影响的因素比较多,包括人为因素、设备因素等。虽然实测与计算结果存在较大的误差,但总体上来说,分析结果还是能够反映结构受环境振动影响的分布特点,可用于对结构受环境振动影响的定性分析。图11给出了实测建筑结构输入不同振动波时的分析结果,水平ElCentro波的分析结果已缩小到原计算结果的1/10。图示分析表明,垂直向加速度随着楼层的增加而增加,水平向加速度则不存在这一规律。

结论

高架路范文篇10

一、人与车

交通的目的是实现人和货物的移动,而不是车辆的移动。评价一个交通体系的优劣,主要看公众的交通利益是否得到保障。道路空间应为整个社会所共享,而不能仅为少数富裕群体使用。因此,交通规划师必须树立公众利益优先的思想,并将社会公平原则体现在构筑交通空间的过程中。

从古到今,随着交通工具的变化,道路的服务对象,在设计者的思想中经历了从为人(统治者)到为车,再到为人的变化过程。“人本位”的思想是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半个世纪小汽车时代的辛酸苦辣之后,认识到以车辆移动为目标的“车本位”带来的种种危害之后不约而同提出来的。许多国际建筑师会议都一直强调城市规划是为人,而不是为车。“我们需要行走,不仅为了生存,而且是为了快乐”。人的活动应优先考虑,要创造一个步行的天堂,不能让汽车到处横行。

反省我们一直以来的做法,从规划建设到运行管理,“车本位”的思想一直占了上风,“人本位”的思想则很难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划制定中的“车本位”思想。从交通发展战略来看,非常流行的做法是“1小时交通圈”或“30分钟交通圈”等来概括城市交通发展目标,衡量的标准是小汽车出行所需的时间;在规划的观念上,认为自行车的大量使用是交通结构不合理的罪魁祸首,自行车和步行则是道路交叉口通行不畅的首要原因。

2.规划内容上的“车本位”思想。交通调查的内容除居民出行调查外,主要是机动车出行调查、道路断面和交叉口机动车流量调查、车速调查和停车调查等;交通预测的内容和成果主要是机动车的吸发量、OD分布、流量分配;交通评价的依据主要是路段和交叉口的饱和度及道路的服务水平;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以满足机动车出行为目的的道路网规划;道路断面设计也主要以机动车交通为中心。

3.设施建设中的“车本位”思想。交通设施的建设,强调的是快速路、主干路、高架路或立交桥等满足机动车运行的设施,而为步行、自行车提供空间的支路网建设则严重滞后;同时,人行道被路边停车、马路摊贩蚕食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地方机动车道一再拓宽,而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则能省则省。

4.运营管理上的“车本位”思想。长期以来,交通畅通一直是以机动车的运行速度为衡量标准,公交、行人和自行车的速度则无人问津;自行车所能行驶的路线日益减少。有的直接从干道上消失;交叉口信号灯留给行人和自行车的时间非常短暂,行人和自行车的安全得不到保证;道路“路权”上实行的是小汽车优先,公共交通、行人和自行车处于从属地位。

此类例子还有很多。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观念上的车本位思想,这种观念实质上起到了鼓励个人机动化交通的作用,反映出小汽车优先的政策倾向。因此,面对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巨大压力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树立“人本位”的思想。

“人本位”的思想观念,就是在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中,要注重交通运行效率、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加强对居民出行需求选择的研究,根据居民出行意愿和意愿的满足情况,提供多种交通方式的选择;城市交通规划要注重公共交通规划、自行车规划和步行系统的规划,并将这些内容贯彻到规划的各个层面;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要增加支路网规划的内容,提出对支路网建设的要求;城市道路的线型和断面以及交叉口的设计也要考虑步行和自行车的交通要求;在设施建设中要合理分配资金流向,加强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设施的资金投入;在运行管理中要重视维护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交通方式的“路权”,保障行人安全等。

二、车与路

交通拥堵的发生,其主要原因在于路与车的矛盾,从表面上看,一是汽车保有量增长过快,二是道路增长相对过慢。以北京市为例,90年代汽车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5%,而同期道路年增长率仅为3.5%.随着轿车加速进入百姓家庭,车多路少的矛盾将更加严重。

解决矛盾的途径一是“限车”,二是“增路”。拓宽旧路和修建新路,可使大城市交通矛盾得到部分缓解,但只要有了路,就会唤来更多的车,车多增路、路多增车这个循环不会无穷尽地进行下去,因为路的终极是土地的极限。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不可能也没必要将大量的土地用来修建道路或停车场。因此,增加道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解决矛盾的唯一途径只能是尽量限制车辆的使用。

车与路的矛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我国大城市还将长期存在,既然不能“路服从车”,“车服从路”就成为缓解矛盾的必然之举。国外大城市中限制小汽车的办法,有的采用法律规定,有的则采用经济手段。如有的城市在某些地区上下班时间不允许一个人使用一辆车,只允许合乘车通过。在美国,这种合乘车的人数曾经达到上下班人数的17%.有的城市规定单号牌照的轿车只能在单日行驶,双号牌照的轿车只能在双日行驶。有的城市采用提高市区内停车费用的办法。有的城市还征收拥挤税和拥挤费,日本在高峰时间进入市中心的车辆必须购买特别通行证,伦敦进入市中心收费区域的车辆每天必须付拥堵费5英镑。

国外汽车的税费分三个环节设置,即销售、持有、使用。购买环节的税费,对汽车需求及汽车工业的影响最为直接,其设置和调整是以限制或鼓励汽车工业为目的。目前发达国家基本上将汽车与其他商品同等对待,征收相同的税种和税率。如日本的汽车税在40年代曾高达120%,目前已降到5%以下。持有环节的税费,是按月或按年征收的,一是为满足对汽车日常管理的费用,二是按汽车的档次征收级差汽车税,已达到鼓励使用省油、符合环保要求车辆的要求。在使用环节,通过征收燃油税,体现多用车多交税。欧洲附加于汽油价格中的税约占汽油价格的50%以上。

三个环节的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国家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和产业政策需要及时调整。目前世界各国的基本政策取向是:鼓励汽车购买,限制汽车使用。由于汽车用油量与道路使用的频率成正比,燃油税又是修建道路的主要资金来源,对用车人来说,这种政策可以迫使他选择更经济的交通方式,主动节约能源;对政府来说,则可以得到扶持汽车产业,加强道路建设的双赢结果。

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汽车税费,其征收重点在购买环节,政策取向实际上是抑制购买,鼓励使用,汽车收费与道路使用的频率和强度等都不挂钩。养路费每年定额征收,没有体现“多用路、多付费”的原则。此外,尽管60%以上的汽车是行驶在城市道路上,但养路费却划归公路部门所有,负责城市道路建设的城建部门无法从中分羹。城市道路只能从一笔数额不大且要用于消防、中小学校舍维修等20多项用途的“城市建设维护税”中抽取一些用作建设资金。

因此,我国的税费改革势在必行。有识之士早就建议:改征汽油税或燃油税,且适当向城建部门倾斜。通过“费改税”这条纽带,缓解车与路的矛盾,促进汽车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协调发展。

三、供与求

交通需求是指出于各种目的的人和物在社会公共空间中以各种方式进行移动的要求,它具有需求时间和空间的不均匀性、需求目的的差异性、实现需求方式的可变性等特征。

交通供给是指为了满足各种交通需求所提供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它具有供给的资源约束性、供给的目的性、供给者的多样化等特征。

从交通供给与需求的特点可以看到:需求是可以调节的,而供给是有限制的。但供给必须满足社会各项活动所必需的基本需求,保持交通运输系统在可接受的负荷状态下运行,否则城市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同样,由于供给的短缺,必须对需求进行调控,即发达国家城市常用的交通需求管理(TDM)。

交通供给与需求是一对错综复杂的矛盾,由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观念差异,处理这一矛盾的手段和实施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在交通供需关系的处理上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过分强调供应不足。一种非常流行的观点是:“我国大城市道路设施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机动车的增长”。但实际上道路与机动车之间在数量上并不存在比例关系,车辆增长与交通量的增长也并非线性关系。从经济和资源上讲,我国大城市道路建设要满足需求是不可能的。因此道路建设的目标应定位在防止交通拥挤的过度恶化和为大多数地区提供必要的可达性。

2.供给方向上的偏差。目前的交通供给过分集中在快速路、主干路、高架路、立交桥、地铁、轻轨等高投资的交通设施上,忽略了城市支路网的建设和常规公共汽(电)车的发展,对于停车、加油、步行、换乘等交通设施以及交通管理和服务的供给则一笔带过。这种方向上的偏差直接造成了城市交通系统运行的低效率。

3.对部分需求的忽视。交通方式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各有其优缺点,各有其适用的范围和程度。应该看到自行车在我国城市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和适用性,国外的研究表明,摩托车是一种有生命力的交通工具。但是目前我们在对待自行车、摩托车等交通方式的态度上,往往采取歧视性的限制政策。另外,对于步行交通的忽视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4.价格政策不合理。价格是调节供需关系的重要手段。对于高效率的交通方式(如公共交通),价格过高会导致使用者减少,城市总体运输效率下降,成本升高;对于低效率的交通方式(如私人小汽车、出租车),价格过低会导致使用者增加,也会使总体效率下降,成本升高。而目前我们制定的很多价格政策则是背道而驰,导致城市运输成本的升高和总体运行效率的下降。如公交票价的上调会导致更加高昂的宏观经济代价,出租车票价不高则会导致政府投资效益的不合理转化等。如上海1995年底的公交票价上调导致公交客流大幅度下降,虽然公交公司的营业收入提高,政府补贴减少。但大量乘客转向自行车和助动车,造成全社会出行成本上升,交通拥挤加剧,道路需求增加和环境恶化。又如北京6万辆出租车每年向政府交纳的税费约2~3亿元,但出租车占市区道路上机动车交通量的30%~50%,而这些道路的建设和养护费用每年高达几十亿元。显然,大量的政府投资转化为出租车公司的收入以及出租车乘客的收益。出租车价格政策导致北京出租车乘客与公共汽车乘客的比例为1:4.5,使交通结构严重失衡,道路的运输效率大幅度降低。此类错误定价的例子尚有许多。

上述事例告诉我们:交通供需关系的正确处理,必须建立在综合而均衡的交通发展战略基础上,建立在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分析和效用评价的基础上。供需关系必须有利于国民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交通运输总成本下降和效率的提高。因此,把握正确的供求关系尤为重要。正确的供求关系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供给与需求相对平衡的观念。在扩大交通有效供给的同时,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多种手段并用的需求管理体系,使交通需求与供给能力相适应。应从城市土地利用着手改善可达性,减少交通需求;尽量使交通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更加均匀;鼓励和保护高效率的交通方式,尤其是公共交通,从而达到供需关系的相对平衡。

2.保持供给方向的平衡。保持基础设施与服务供给的平衡;保持个人机动化交通与低成本交通设施供给的平衡;保持高等级道路与一般道路供给的平衡。交通服务的供给应涵盖交通的管理、法规、价格、运营、环境和安全等方面的政策。

3.交通需求管理应当体现社会公平。在符合使用者收费的原则下,各种交通方式都应有其存在的空间,使用者应有充分的选择自由;要关怀低收入阶层、处境不利者和易受伤害者的交通需求,向他们提供使用交通设施和服务的机会,以及必要的财政补贴,但在方法上必须符合市场规律。

4.正确应用价格机制,实现交通资源的有偿使用与合理分配。逐步建立完善的交通设施和服务使用收费制度,让个人机动化交通使用者承担全部成本,消除政府隐性补贴;税费的支付尽可能与使用行为直接挂钩,引导使用者作出对社会有利的选择。

四、通和达

“畅通”和“易达”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即要缓解交通拥挤,减少出行时耗,又要确保人和货物能够方便地到达目的地。通过建设高等级的道路和发展大容量的轨道交通实现“畅通”;通过加强支路建设,发展覆盖整个城区的地面公交网络和规划合理的停车设施,实现城市交通的“易达”。

从机动性转向可达性,是城市交通领域根本性的观念转变。可达性(ccessibility)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评价指标,它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从城市交通网络整体来理解可达性指标,整体可达性反映了这个城市居民出行的方便程度,是反映城市道路网质和量的合理性、管理水平等多方面特性的控制指标;二是从城市的某一点、某一区域来理解可达性指标,包括从城市其它各点、各区域到特定点、特定区域的方便程度,这对商业等公共设施比较重要,而从某一点、尤以区域到城市其他地方的方便程度,对城市居民而言更具意义。

在对可达性的理解上,仍然存在观念上的误区。认为“通”就是“达”,只要城市道路能够服务到的地方,就认为满足可达性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将可达性理解为机动车能否达到的层次上。如为了加强城市与地区的联系,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通常修建一些放射性的快速路和城市干道,作为改善可达性的主要措施,而公共交通是否延伸到该地区,该地区的居民到达公交服务设施的方便程度如何则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这实际上是追求机动车的可达性,而忽视了人们采用其它交通方式的可达性。

二是公共交通能覆盖到的地方可达性当然就高,但被忽略的仍然是居民公交出行的方便程度。如上海万体馆地区,有高架路、多条城市干道、公交线路和地铁一号线、明珠线在此交汇,该地区还是上海旅游集散中心所在地,但由于交通组织混乱,换乘困难,大大降低了该地区的可达性。再如上海某地铁站附近居民小区由于管理上的问题,将小区的出入口设在背离地铁车站的另一侧道路上,居民到地铁车站极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