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预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01:35:13

干预范文篇1

1.1一般资料纳入观察的标准为凡在2003年9月~2004年5月来我院门诊定时检查且在本院住院的初产妇,年龄22~32岁,单胎头位,孕周37~42周,无妊娠合并症,可拟阴道分娩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排除剖宫产者,观察组48例,对照组42例。

1.2方法运用非侵入性止痛法对观察组产妇实施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产前教育产妇入院后由分管护士收集产妇资料,对产妇生理及心理状态做出正确评估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分娩知识宣教。(1)通过讲解、示范,配以电化教育,让产妇及家属了解分娩过程、增强产妇对分娩痛的认知,减轻她们的思想负担,消除紧张恐惧和焦虑不安心理。(2)对产妇进行呼吸法训练及“触摸―放松”运动的练习。

1.2.2产时护理分娩过程中,由分管护士实行陪伴分娩,给产妇强有力的心理和情感支持,适时给予精神鼓励,并鼓励其进食进水,保持体力。(1)为产妇播放平缓、轻柔、优美的轻音乐,音量在70dB以下。(2)潜伏期产妇可在产科区域内走动,分管护士用亲切的语言解释分娩痛的性质及心理因素对分娩过程的影响,使产妇心理放松,同时严密观察产程,满足产妇生理需要。进入活跃期晚期和第二产程,分管护士床边指导产妇掌握呼吸技巧,用鼓励的语言来消除产妇对临产的恐惧,在宫缩来临时,给产妇以舒适的抚摸,并通过诱导性想象、听轻音乐、触觉转移等方法分散产妇对疼痛的注意力,使产妇在整个产程中获得持续的心理生理支持。

1.2.3分娩痛评定标准疼痛程度分级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级标准可分为,0级(无痛):腰酸或稍感不适;Ⅰ级(轻度):轻度可忍受的痛,腰酸痛,微汗或不适,睡眠基本不干扰;Ⅱ级(中度):明显腰酸痛,伴出汗,呼吸急促,但可忍受,睡眠不干扰;Ⅲ级(重度):剧烈腰酸痛,不能忍受,呼叫辗转翻身,不能睡眠[1]。

2结果

2.1两组产妇疼痛级别比较见表1。观察组产妇分娩时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表1两组产妇疼痛级别比较(略)

2.2两组产妇分娩方式比较见表2。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观察组4例剖宫产中,1例因产程较长要求剖宫产,其余3例均因产科因素剖宫产,无因为恐惧和疼痛难忍而要求剖宫产者。

表2两组产妇分娩方式比较(略)

3讨论

分娩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生理状态,主要来自子宫收缩和宫颈扩张。每位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疼痛程度存在个体差异,且受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其中心理因素是可以进行调控的。初产妇由于没有分娩体验或缺乏必要的医学知识,面对分娩会产生恐惧和忧虑,这时体内会分泌大量的5-羟色胺,使疼痛更为明显,又减少了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使子宫收缩无力,产程延长,手术产增多[2];加上近年来剖宫产指征的放宽和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许多产妇对自然分娩的信心不足,当觉得疼痛不能忍受时即要求剖宫产,导致剖宫产率上升[3]。观察组产妇入院后由分管护士进行产前健康教育,给予产妇科学分娩知识的理论指导,使其以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分娩过程和疼痛,减轻焦虑和恐惧,改变产妇分娩中的疼痛行为,增加自信心和自控感。产前对产妇进行呼吸及“触摸―放松”训练,有助于产妇进行自我控制精神,松弛神经、肌肉,达到自我放松、提高痛阈、减轻疼痛乃至无痛的目的。

产时通过分管护士陪伴分娩,使产妇得到持续的情感支持与鼓励,从精神、心理上摆脱了孤独无助感;播放轻缓优美的轻音乐,并进行舒适抚摸及安慰,可使产妇拥有温馨的分娩环境及安全与满足感,心理压力减轻,提高了产妇应付整个分娩过程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减少了因精神因素所致的滞产。

护士在实施护理干预时,增加了护患之间的信任,增强了产妇自然分娩的信心,使其以愉悦自信的心理状态迎接分娩。这种氛围虽没有直接镇痛的效果,却能促进产妇机体内内腓肽的分泌,间接减轻分娩痛。

对产妇运用非侵入性止痛法实施护理干预简单易行,安全可靠,解除了产妇及家属对药物镇痛的顾虑,产妇及家属乐于接受。

通过对产妇进行正确评估、有针对性的产前教育及产时人性化的护理干预,能够满足产妇的心理需求,使产妇在整个分娩过程中不会感到孤独,紧张恐惧心理有明显改变,分娩疼痛减轻;能够降低剖宫产率,促进自然分娩的提高而不影响母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然而,对产妇运用非侵入性止痛法实施护理干预,这不仅需要护士在技术上不断提高,还需要转变服务观念,把“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现代服务理念贯穿于护理工作全过程,为患者提供全程优质亲情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吉铁凤.癌性疼痛的评价治疗及护理进展.护理学杂志,1998,11(1):10-11.

干预范文篇2

【关键词】喹诺酮类药物;药学干预;效果观察;作用分析

喹诺酮类药物为疾病临床治疗中一类较为常用的抗感染药物,具备抗菌活性优良、抗菌谱广泛、口服吸收效果好、成本相对低廉等优势。伴随着制药技术的发展进步,第一、二、三、四代喹诺酮类药物陆续研发,且在临床中应用范畴不断拓展。其在抗感染治疗方面的疗效已被肯定,但是还有一些潜在性的不良反应不能完全规避[1]。正因如此,笔者所在医院在使用喹诺酮类药物的过程中推行了药学干预措施,取得的效果较为理想,现做出如下总结与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取2016.4~2017.8期间在我院接受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50例住院患者,所有病例对本次研究知情参与,且对研究中所用药物不过敏。等分为A组与B组各25例,A组中男女比例为14:11;年龄23~69(46.4±1.7)岁;病程6~12(6.7±1.8)d。B组中男女比例为3:2;年龄22~68(46.7±1.4)岁;病程5~14(7.2±2.0)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1.2方法。A组在用药治疗期间不给于药学干预,即结合患者病情对症应用喹诺酮类药物。B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执行药物干预措施,具体如下:1.2.1规定用药准则:在本品药治疗期间,严格依照卫计委推行的指导原则中的相关内容与规定,对临床用药过程做出指导。一是在规定用药准则时,需以本院实况为基点,并结合药物药理特征及使用规范,不断强化用药准则的合理性与可执行性。二是在规定药物使用准则时应重点明确如下内容:用药方法、给药剂量、注意事项、用药安全性评估、联合用药与用药后不良反应的阐述。三是医生在编制用药准则时,应强化用药范畴的具体性,同时将用药准则装订成册,分发至各科室,保证每一医护人员对其均有所了解与掌握。1.2.2调查分析。结合本品药物使用情况全面调查,可采用随机取样方法,统计本院总处方数目,继而计算出比例数,全面分析、评估调查结果。1.2.3处方评价。调查结果整理完毕后,可在药品处方中随机取样以评价处方。评价过程需结合患者实况,根据病情与诊断结果,判断是否实现合理用药。另外,也要对患者的用药频次、用药剂量、联合用药方法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整体评价。1.2.4教育培训。可结合医院情况,邀请专家或资质深厚的药师举办用药讲座,对医护人员进行宣教教育与指导,以强化其临床用药的规范性及与相关准则的匹配性。另外,引导医护人员间积极沟通交流,分享经验与心得,剖析不合理用药的病例并提出整改方案,以不断提升临床用药的科学性与有效性。1.2.5搭建咨询平台。结合本院设备设施条件,可创设咨询热线、网上解答及咨询处等多种咨询平台,全面解答医生、护士及患者提出的问题。1.2.6连续优化。总结、分析与改进调查结果中不合理用药情况,同时及时处理各科室中存留的问题,以规避医患纠纷,促进用药合理性不断提升。1.3疗效评价标准。结合患者治疗后感染状况消失。身体各项机能恢复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拟定治愈、好转、无效3阶梯评价标准、总有效率为治愈人数与好转人数之和在总病例中所占百分比。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及耐药情况。采用我院自编的《药物相关知识调查问卷》,检测两组患者对喹诺酮类药物相关知识(包括药理作用、适用证、禁忌证不良反应等)了解情况,0~100分,得分越高代表了解得越全面。1.4统计学处理。本次试验研究选用SPSS16.0软件包,计量资料以“x±s”表示,率(%)表示计数资料,x2进行检验。当false<0.05时,代表数据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疗效比较。B组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分别为96.0%、80.0%,对照组分别为72.0%、4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不良反应及耐药性发生情况比较。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耐药率均低于A组(P<0.05),见表2.2.3相关知识测评情况比较。B组对药物相关知识测评得分为(82.7±4.6)分,A组为(64.1±2.3)分,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61,P=0.002<0.05)

3讨论

喹诺酮类药物为一类新型抗菌药,距第一种喹诺酮类药物的产生已有半个世纪的间隔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口服吸收效果优良、半衰期较长、杀菌类型繁多等优势,促进了喹诺酮类药物在疾病临床治疗中的发展,当下其已由第一展至第四代[2]。在疾病临床治疗中,喹诺酮类药物将细菌的氧核糖核酸设为靶点,抑制脱氧核糖核酸回旋酶的生物活性与合成过程,造成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性能发生不可逆性的损伤,进而实现抗菌的目的。有报道显示,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细菌数目与类型不断增多,因为细菌外膜的通透性降低,抑制药物作用的靶酶出现了变异反应,进而形成了耐药性。并且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造成部分患者服用喹诺酮类药物后产生心律失常、心悸、恶心、呕吐及红斑等多种不良反应。此外,部分医护人员在联合用药过程中,因为没有扎实掌握联合用药相关原则、不明确不同药物间作用机制,进而出现不合理用药行为方式,以致严重影响患者疾病治疗效果。由此可见,加强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药学干预具有很大现实意义,可采用强化用药基本准则规范性、调查与分析用药处方、对处方进行全面评价、进行教育培训活动、构建咨询平台、持续性改进等。在本次研究中,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闹妖率低于A组、患者对药品相关知识测评得分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加强对喹诺酮类药物临床用药状况的药学干预,有助于优化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减少药物间不良相互作用的发生,维护患者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华.喹诺酮类药物使用的临床药学干预与可行性评估及分析[J].当代医学,2017,23(05):97-99.

干预范文篇3

1.1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09年7月我科收住中晚期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共100例,男66例,女34例,年龄35~73岁,平均年龄54岁。入选条件:(1)化疗前大便正常;(2)无肠道病变。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职业、患病种类、病情、心理状态及用药方案等方面相似,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各50例。常规护理组:按化疗患者常规护理;护理干预组:采取常规护理外,还针对化疗患者的便秘采取饮食干预、行为干预、心理干预等护理干预措施。

2护理干预

2.1饮食干预

指导患者进清淡、易消化饮食,温度适宜,少食多餐,同时增加食物种类,以增进患者食欲,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及含有粗纤维的糙米、豆类等食物,以增加胃肠蠕动。适当进食有润肠通便作用的食物,鼓励多饮水,化疗患者饮水保证在2000—3000ml/d以上,最好保证每天清晨空腹饮凉开水或温开水1杯。化疗患者在使用化疗药物前、用药期间、用药后饮用酸牛奶[3],能有效的预防便秘的发生,减轻患者排便的痛苦。

2.2行为干预

2.2.1训练定时排便习惯向患者解释取得合作。指导患者有规律生活,注意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与患者共同制定按时排便表。患者排便结束后,要注意保持患者肛周清洁、干燥。

2.2.2适当运动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根据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相应的锻炼计划。卧床患者应指导其行腹部按摩,腹部按摩可增强腹部肌肉和肠管平滑肌张力,刺激肠蠕动,增加小肠和大肠推进性节律收缩,减少肠道对水分吸收。方法如下:仰卧,全身放松,可主动或被动操作,将一手掌放在肚脐正上方,用拇指及四指指腹从右至左沿结肠走向按摩以促进肠蠕动,促进排便。

2.3心理干预经常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及大便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改善应对行为,减轻烦躁焦虑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配合化疗。

3结果

4讨论

4.1中晚期肿瘤患者发生便秘的相关因素:(1)饮食因素:进食量少同时癌症化疗患者为了加强营养,所进食物过于精细,食物中的纤维素和水分不足,不能刺激肠蠕动,加之粪便不能被充分软化以致便秘。(2)缺乏锻炼:化疗患者常疲乏无力,活动减少导致肠蠕动减弱,易致便秘。(3)药物的不良作用:止吐药物的应用极易引发便秘。长春碱类化疗药物由于神经系统的毒性也可引起便秘。(4)恶心、呕吐:化疗时由于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致所进食物大量吐出及体内水分丧失。加之不愿喝水使体内水分减少,致大便量少且干燥,不易排出。(5)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化疗患者常出现焦虑、紧张情绪。而心理障碍尤其是焦虑可增加盆底肌群的紧张度而导致便秘。

4.2护理干预组的便秘发生率明显下降,与常规护理组有显著性差异。通过饮食干预、行为干预、心理干预使患者认识到便秘对身体的不良影响及保持大便通畅的重要性,自觉养成早饭前后定时排便的习惯,进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有利于食物消化吸收,减轻腹胀。食物多样化可改善患者食欲,含纤维素食物及润肠通便食物的摄入,饮用果汁及润肠通便的饮品,用化疗药物前、用药期间、用药后饮用酸牛奶,可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清晨空腹饮温开水可刺激胃—结肠反射从而促进排便。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及腹部按摩可促进肠蠕动,有效地预防便秘。

参考文献

[1]李同度.癌症疼痛与姑息治疗分册.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72.

[2]陈世奎,孙姨,王立鹤.便秘防治170问[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7.

[3]刘伯阳,姚淑娟,刘吉成.青春双歧杆菌双元蛋白酸奶对肠道的保护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9(35):41~44.

干预范文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160例,其中2015年1-12月收治的患者8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25~70(45.3±7.3)岁;2016年1-12月收治的患者8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27~68(46.3±8.1)岁。2组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患者未给予药学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药学干预,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1)临床药师在患者的治疗康复期间,应用药学干预的方法,参与患者的用药治疗,并为患者制订了合理的药物使用方案,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以便掌握其药物治疗的效果与用药后的恢复情况,对患者进行细心指导。(2)定时给有关的医护人员讲解药物的有关专业知识,时常开展培训课。目的在于让医护人员掌握药物治疗的方法,规范临床用药,以此避免不合理用药在患者药物治疗中的危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3)认真准确记录患者在临床药物治疗期间的用药不合理情况并加强管理,以便于统计与参考。此外,对医护人员的临床用药情况进行定期抽查,加强用药的合理性。(4)临床药师要对药方进行审核,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向患者讲解药物治疗的相关知识,使患者临床用药的依从性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1.3观察指标。对2组的患者进行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观察与统计分析,包括药物使用方法不合理,服用剂量不合理,药物与患者病症不相符,缺少专治药品,重复用药,未对症下药等临床用药不合理的情况。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患者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为1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29,P<0.05),见表1。

3讨论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药物治疗在临床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临床药师又是药物治疗中的关键因素,加强临床药师的药学干预与介入必不可少。据相关研究表明,不合理用药会延误患者的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更有甚者会加重患者的病情乃至死亡,以致于造成诸多医疗纠纷,为医疗服务质量敲响了警钟[2-4]。因此,在临床工作中进行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对策极为重要,对整个治疗效果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药师作为临床用药的主要责任人,其工作将对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据相关研究显示,药师在临床工作当中未能详细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在用药方案的制定上存在诸多的不合理因素,包括药量不足、药量过大,药物与患者病症不相符,对药物间相互作用的了解欠缺等,均会对临床用药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5-6]。此外,患者个人用药习惯也是不合理用药情况发生的因素[7-8],此研究中未出现此种情况。本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患者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干预范文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6月间,我院住院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择期全麻手术患者85例。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①全麻、非胃肠道择期成年手术患者;②年龄大于14岁;③不伴有各系统严重并发症和精神异常,意识清楚,能正确理解并回答有关问题。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②产科患者、肥胖(体重超过标准体重30%)患者;③食道裂孔疝的患者。术前一天按手术通知书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编号抽签分组,奇数的进入实验组,偶数的进入对照组。其中,试验组39例,对照组46例,两组在年龄、性别上无差异。

1.2研究方法

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不干预,患者执行病房的术前禁食禁饮常规。实验组采取干预措施,由麻醉医生开出术前禁食、禁饮具体时间间隔的医嘱,手术室护士根据手术的先后顺序和手术时间的长短,预计手术开始时间,并在术前一天以书面通知的形式通知患者开始禁食、禁饮的具体时间和饮食的内容。

1.3观察和评价指标

(1)患者禁食、禁饮的实际时间间隔。患者禁食、禁饮后出现饥饿、口渴及不舒适的程度。分级标准:口渴、饥饿、舒适度以0~10分法标记,0分表示无,10分表示最严重。

(2)术前血糖(BS)浓度,并记录基础血糖浓度。

(3)术前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搏(P),并记录基础血压、脉搏。

(4)术中胃内容物返流致呕吐的发生率。

(5)与术前禁食、禁饮有关的手术延误率(停手术或推迟手术)。

(6)手术患者的满意度。

1.4统计方法

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正态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0.05。

2结果

2.1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前补液、按通知执行禁食、禁饮时间构成比比较见表1。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前补液无统计学差异(χ2=2.222,P>0.05),试验组干预后按通知时间禁食(依从性)的比例从39.1%(对照组)提高到61.5%(P<0.05);执行禁饮时间的依从性从对照组的40%提高到试验组的76.9%(P<0.05)。

2.2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前禁食禁饮宣教的比较见表2。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前禁食禁饮宣教从34.8%提高到100%;手术室护士参与宣教从2.2%提高到87.2%;患者对术前禁食、禁饮有了解的从47.8%提高到94.9%(均P<0.001)。

2.3试验组、对照组各组内术前与基础生理指标比较见表3、4。试验组内术前与基础的BS、SBP、DBP、P、尿pH值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对照组内术前SBP、DBP、P、尿pH值与基础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前BS与基础BS有统计学差异(P<0.05),BS从(5.26±0.61)下降到术前的(4.77±0.72)。

2.4试验组、对照组组间术前与基础BS、SBP、DBP、尿pH值、P比较见表5。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2.5试验组和对照组实际禁食时间、实际禁饮时间、饥饿程度、口渴度、舒适度、满意度比较见表6。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上述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实际禁饮时间从(15.44±4.14)h缩短到(10.21±4.31)h,;实际禁食时间从(16.90±3.06)h缩短到(13.83±4.28)h;饥饿程度、口渴程度下降,舒适度、满意度提高(均P<0.05)。

2.6其他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均未出现因术前禁食禁饮时间过短而引起的手术改期及胃内容物的返流。

3讨论

3.1传统术前禁饮禁食护理存在的问题长久以来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禁食、禁饮时间越长,胃内容物越少,患者越安全,所以无论是第一台或接台手术的患者均在同一时间开始禁食、禁饮。英国一项研究报道,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禁水平均达10h以上;1999年11月~2000年5月,美国一所医院对成人择期手术患者进行术前禁食、禁饮回顾性调查,调查显示,术前患者禁食、禁饮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4h和12h,最长的术前禁食、禁饮时间分别为37h和20h[1]。2003年我院对200名择期手术患者进行有关术前禁食、禁饮的调查结果显示,所有手术(甚至接台到第六台的手术)患者,均会收到由病房护士告知的一样的医嘱——术前晚八点开始禁食、午夜后禁饮。而患者由于种种原因,大多在禁食的同时或稍后不久即开始禁饮。调查结果还显示,患者术前禁食时间平均为14h,禁食时间超过12h的达97%,都高于术前禁食8h的标准[2,3]。

3.2禁饮禁食时间过长导致的不良反应术前禁食、禁饮时间过长会使患者出现烦渴、饥饿、低血糖、外周循环不良等一系列不良反应,而且这些症状随着禁食、禁饮时间的延长而加重,最终影响了手术的安全性,增加医患矛盾。近年的研究已证实,胃内容物的量在一定时间后,并不会随着禁食、禁饮时间的延长而减少,而胃内的pH值反而降低。长时间禁水不但不会改善内环境,反而会加重应激反应、加重烦渴等症状[4,5]。

3.3禁饮禁食时间过长的原因有来自医护人员的原因,医护人员常向患者强调禁食禁饮时间不够则不能手术,而忽略了向患者介绍禁食禁饮时间过长的危害和不良反应。有来自患者的原因,患者术前紧张焦虑,常常过分关注禁食禁饮时间是否足够长,而不清楚禁食禁饮时间过长会有不适和不良反应。

3.4术前禁饮禁食标准的新规定1999年,美国麻醉协会(ASA)根据大量的文献回顾、专家意见及临床分析,颁布了新的术前禁食、禁饮标准:无误吸危险因素指标的成人患者,麻醉前禁食固体食物8h以上、2~3h禁饮清液,麻醉前1~2h服用术前口服药[6];我国目前成人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禁食、禁饮的标准时间分别为8h和4h[7]。

3.5手术室护士对术前患者实施饮食护理干预的效果本研究利用手术室护士全面、准确掌握手术安排顺序及手术开始具体时间等优势,对术前患者实施饮食护理和指导,提高了患者对术前禁食禁饮内涵的了解,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试验组患者实际禁食、禁饮时间明显缩短(P<0.001),饥饿程度、口渴度改善、舒适度、满意度都得到提高,和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试验组术前血糖与基础血糖比较无差异,避免了因禁食时间过长而致的低血糖反应。

3.6手术室护士对术前患者实施饮食护理应注意的问题手术室护士要与麻醉医生、手术医生、病房护士进行有效的沟通,在保证手术按期进行的同时又保证患者的安全。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均没出现因术前禁食禁饮时间过短而引起的手术改期及胃内容物的返流。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向患者解析术前禁食禁饮原因、重要性、必要性及术前禁食禁饮的时间过长、过短对手术的影响,并派发标注预计手术开始时间的患者术前禁食禁饮书面指引,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本研究试验组患者对术前禁食禁饮的了解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01),试验组患者按通知时间执行禁食、禁饮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干预范文篇6

[关键词]骨科;预见性护理;应用与分析

预见性护理模式是超前意识的护理措施,实施预见性护理模式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对患者疾病发展以及潜在的问题进行预判,能够对患者进行防患于未然的护理。相关研究指出,预见性护理模式可以提高治疗护理效果,同时也能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1]。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80例骨科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取得满意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骨科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47.4岁。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2.5岁。骨折类型包括上下肢骨折、胸腰椎骨折、盆骨骨折、腰椎间盘突出和颈椎骨折。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如患者需要给予手术治疗,对患者及家属做好手术解释,对其大概讲解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及治疗过程等,术后根据患者自身疾病对其进行相应护理,制定相应的健康指导计划。观察组实施行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主要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基础护理、并发症护理和指导功能锻炼,通过对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达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调查,并发症主要包括便秘、压疮、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感染等。护理满意度采取患者主观评分的方式,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三项。

2结果

2.1两组患者发生并发症情况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为20%,对照组并发症为47.5%,两组间有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7.5%,两组间有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论

临床骨科患者基本的特殊性,一般需要卧床很长时间,且有部分患者身体的部分机体功能还存在一定的障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因此很容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预见性护理是指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基本病情状况利用临床知识进行详细全面的综合评估,能够提前预知及时处理患者病情的突发状况也能有效避免和降低患者并发症,防患于未然。

3.1基础护理

患者一经入院护理人员就要及时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全面的观察,并按照观察结果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1)让患者保持正确体位,对其各项身体状况进行了解与评估,尤其要确保患者的呼吸通畅(2)迅速为患者搭建起两条静脉通路,如果有必要则还可以实施置管深静脉或者切开深静脉(3)严格结合患者的骨折部位对其进行止血措施(4)时刻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一旦出现任何意外情况,要及时实施抢救[2]。

3.2并发症护理

骨科患者多存有肢体功能障碍,活动能力受限,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呼吸系统、血液循环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因此骨科患者容易发生静脉血栓、呼吸系统感染、压疮及泌尿道感染等并发症。对此,(1)呼吸道相关并发症预防护理:口腔是病原入侵的重要途径,每日一次检查患者的口腔,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保证患者的口腔卫生。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定期做患者口腔分泌物培养和分析,根据情况选用漱口液(2)皮肤护理:每日更换患者的被褥、枕头、床单,保证病床的平整、干燥和舒适,定期帮助患者更换姿势,对长时间受压皮肤进行放松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患者长时间卧床而产生的皮肤不适及压疮情况[3]。

3.3指导功能锻炼

指导患者及时恢复功能锻炼,目的是恢复局部肢体功能和全身健康,防止并发症,使手术达到预期效果。一般术后锻炼可分为3期(1)初期:术后1~2周,在医护人员的辅助下,活动量由轻到重,幅度由小到大(2)中期:从手术切口愈合、拆线到去除牵引或外固定用物一段时间,可根据病情需要,在初期锻炼的基础上及时增加运动量、强度、时间,并配合简单的器械或支架辅助锻炼(3)后期:加强对症锻炼,并配合理疗、按摩、针灸等,使肢体功能尽快恢复[4]。

作者:王喜 单位: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

[参考文献]

[1]钱富敏.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5,36(9):1033-1034.

[2]李文文.论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6,(2):163.

干预范文篇7

关键词:眼科手术;焦虑;焦虑自评量表;护理干预

眼科手术治疗虽能解除患者的痛苦和视力障碍(如白内障手术),但也可能因破坏性手术使患者增加负担(如因外伤行眼球摘除术)。患者思想压力大,焦虑恐惧、悲观失望,甚至拒绝治疗乃至轻生,从而影响手术的治疗效果,其中焦虑是最常见的应激反应之一。护理干预是指在护理过程中,根据医护心理学的理论,通过人际交往,影响或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疾病的康复或向健康方向发展。其目的是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消除不良情绪反应,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因此护理干预对眼科手术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几年来,我们运用护理学及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原理,对120例眼科手术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以观察对眼科手术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本院眼科2004—2007年收治的120例眼科手术患者,其中男51例,女69例,年龄14~80岁,平均年龄47岁。青年(<30岁)、中年(30一50岁)、老年(>50岁)患者各4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护理干预组各60例。每组中又分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各2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方法。(1)干预方法。对照组按照护理程序常规进行术前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以下干预:①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收集资料,了解患者的病情、生活习惯、心理状况及对疾病和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找出问题形成的原因。②做好术前心理疏导,让患者说出内心感受,鼓励并提供合适的场所允许患者宣泄不良情绪,进行认知抗辩法心理治疗。③术后恢复较好的患者做现身说法,尤其是术后配合治疗的体会。④利用图片、录像、小册子、讲课等方式进行手术方法、恢复进度等相关知识的教育,增加与家属的沟通交流,取得积极配合。

(2)评价工具。在焦虑自评量表?的基础上增加了医务人员及手术的有关项目共20条,每个项目均按1-4级评分,其中设lO条反方向评分,评定时间为人院时,手术前1d,出院前共3次,由患者自行填写量表。把20条项目分数相加,得到的粗分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得到标准分,焦虑评定的临界标准分为50分,分值越高,焦虑倾向越明显。

3.数据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讨论

焦虑是由紧张、焦虑、忧虑、担心和恐惧等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情绪反应。术前焦虑是指在手术前期产生的焦虑反应。手术焦虑的因素包括手术种类及大小、对手术的了解程度、患者人格特征的差异、对手术医生的信任度等。焦虑情绪导致术前产生焦虑性高血压、心率和行为异常(烦躁不安,与医护人员合作差等),严重影响围手术期的准备、处理和术后康复。我们测得的结果证实:患者眼科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这种情绪在不同阶段是不断变化的。术前ld测得的焦虑值最高,P<O.01,说明手术日期越临近,患者焦虑程度越高。

国外有研究表明,术前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准备,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术前进行心理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可视为精神性术前用药?,能减少镇痛、镇静药物的应用,增强自身免疫力,强化镇痛,术后并发症也减少。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眼科手术前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护理干预,在手术前1d以及出院时其焦虑程度明显减少,P<0.01。推测原因可能是:随着对眼科手术知识的了解,大多数患者知道手术一般情况下是安全的,是在充分麻醉、无痛情况下进行的。而且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得到很大提高。同时他们所关心的手术效果、预后情况、术后注意点在护理干预过程中都有针对性涉及,这些对消除焦虑情绪起到较好作用。有研究报道,眼科手术患者术前术后与医务人员的交流十分迫切,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医患关系融洽度,还有利于消除患者术前焦虑情绪,加快术后康复。

所有眼科手术患者都存在焦虑情绪,但不同年龄患者对眼科手术的焦虑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术前老年和中年患者对眼科手术的焦虑程度高于青年患者;出院时,老年患者焦虑情绪程度仍高于青、中年患者。同时发现,在护理干预后,术前术后青、中、老年患者焦虑程度得到明显降低,P<0.01,青、中年降低更为明显。分析可能原因:青年患者通常存在焦虑,但其无过多的顾虑,容易适应医院环境,在护理干预下更容易受到积极影响,增强自信心和勇气,积极配合手术,并加快术后康复。而中年患者在家庭中承担较大的责任,在社会上面临激烈的竞争,担心眼疾影响工作,所以焦虑程度更高。但在护理干预下,对手术的认识及信心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眼科手术老年患者除视力差外,多合并不同程度的其他疾病,对自身情感、行为控制力减弱,易出现不稳定情绪,而且担心给家庭子女带来负担I引,所以其焦虑情绪在出院时较青、中年患者程度高,而且护理干预对其的影响不如青、中年组。提示医务工作人员在眼科手术前后应针对不同年龄结构患者进行不同护理干预。公务员之家

综合以上研究得出,眼科手术患者都存在焦虑情绪,在手术前的焦虑值最高;中年患者的焦虑程度高于青、老年,而护理干预对眼科手术患者的焦虑情绪有明显积极影响,而且对青、中年患者的影响较老年患者更为显著。因此,在眼科手术前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干预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196;235.238.

[2]赵斌江,井爽毅,胡晓云。术前医学心理治疗对全麻患者苏醒的影响。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23(5):387.388.

[3]姚黎明,冯向群。朱迎梅,等。浅谈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3,3(1):15-17.

[4]应燕萍,黄惠桥。姜家艳。术前干预对心脏手术患者身心影响的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3,18(7):616.617.

[5]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特刊):11.14.

[6]郭红卫。眼科手术患者焦虑评估及心理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5,¨(10):1437.1438.

干预范文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6月~2017年12月我院住院应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组。观察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19~60岁,平均40.71±5.53岁。其中,内科患者有15例,外科患者有16例,妇科患者有10例,其他科室患者有4例。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20~60岁,平均40.45±5.52岁。其中,内科患者有15例,外科患者有16例,妇科患者有11例,其他科室患者有3例。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抗生素用药指导;观察组则给予临床药学干预:(1)邀请资深药师和专家对临床医生加强抗生素相关专业知识及使用规定的培训,提高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认知度,使其掌握抗生素使用权限管理、应用原则、不良反应处理流程,并掌握抗生素药理作用、适应证、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相互作用和注意事项等。(2)药师参与设计抗生素用药方案。要求临床药师深入至科室,协助医生在正确时机为患者处方提供正确的抗生素和正确的剂量,参加抗生素处方审核,对抗生素处方进行评价,对于不合理的处方进行干预,说明不合理之处,并指导医生修订处方。(3)奖惩制度的制定。各个应用抗生素的科室需严格制定抗生素使用适应症,每个月检查抗生素的应用情况,对于不合理用药情况给予通报,并及时整改。(4)抗生素管理方面。加强对抗生素的分级管理(非限制级、限制级、特殊级),加强抗生素指标要求专项整治和耐药监测,加强抗生素敏感试验的及时性、准确性,并从药品的性能、厂家、批次、存放、发放等方面入手,层层登记,严格把控抗生素各个环节的“质”、“量”关,保证抗生素的有效性和有量性。1.3观察指标。比较抗生素知识认知、抗生素用药依从性、抗生素使用时间、抗生素药物费用;抗生素使用的不良反应。1.4统计学方法。SPSS15.0统计,x±s为计量资料并作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作x2检验,P<0.05显示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抗生素知识。认知、抗生素用药依从性、抗生素使用时间、抗生素药物费用相比较观察组抗生素知识认知、抗生素用药依从性、抗生素使用时间、抗生素药物费用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副作用相比较。观察组抗生素使用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目前抗生素使用不规范引起的问题日益受到临床重视,需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规范抗生素使用,减少抗生素用药带来的不良反应,减少医药费用[2]。而临床医生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难以掌握和运用全面的抗生素相关知识进行合理用药,临床药师的出现,无疑给他们充分运用药物,保证药物治疗的合理、安全、有效提供有力的保障,理所当然地受到临床医生的欢迎,临床药学服务的干预方式是临床用药不可缺少的一种干预措施,通过药学服务,可实现对抗生素用药的有效管理,提高用药的合理性,减少细菌耐药性、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加速患者疾病康复,减轻其痛苦,减少医疗费用负担[3-4]。

本研究显示,临床药学干预对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的影响较大,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抗生素使用的正确认知,并提高患者依从性,有效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减少药物费用和不良反应,从而体现了药师价值,值得医院药学部门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地林.临床药学干预对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33):122-123.

[2]陈海林,孙浩,金海英,吴伦.临床药学干预对呼吸内科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影响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5,27(09):1234-1236.

[3]路俊华.药学干预对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产生的影响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8):145-146.

干预范文篇9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呼吸内科重症;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是呼吸内科疾病,其发生率高,早期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改善其预后效果,缓解心理压力,改善患者胸闷咳嗽、呼吸困难以及咯血等临床症状,确保患者能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治疗,使得治疗有效性得以增加,避免呼吸系统疾病复发,从而促进患者病情康复[1]。为分析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呼吸内科重症患者68例,实验组(n=34):男24例,女10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61.53±6.12)岁。常规组(n=34):男23例,女11例;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60.62±0.84)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血常规或尿常规等基础检查措施,常规组实施日常护理,实验组以常规组为基点实施综合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往往对自身疾病并不了解,使其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相关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工作,让患者及相应的家属对自身疾病有正确认知,通过积极主动的沟通交流让患者对实际治疗方案与药物种类及使用方法加以了解,同时将本院治疗成功案例告知给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将用药后不良反应告知给患者,使其提前做好准备[2]。②监护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相关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并记录,定期对病房加以巡视,如果患者出现头晕或恶心呕吐等并发症要及时告知相关医师加以处理。③机械通气及氧疗护理:相关护理人员在患者氧疗期间要严格观察其自身的病情变化情况,如果患者在短时间内出现呼吸困难或缺氧时,要立即让其吸氧,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面罩吸氧或者鼻导管吸氧,需要注意的是,在氧疗期间要避免对患者呼吸道黏膜造成损害,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现象[3]。另外,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呼吸机运行情况,对患者呼吸道内分泌物加以及时清除,使其自身能保持呼吸顺畅,从而确保患者能得到较为充足的氧气。对患者口腔要加以定时清洁,让患者能及时将痰液排出,避免口腔出现并发症。④其他护理:实时监测患者病情,帮助其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保持饮食均衡,强化其自身免疫力,还能通过静脉输液等形式对患者机体所缺营养加以补充。护理人员要嘱咐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谨遵医嘱,促进病情康复[4]。1.3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氧分压与二氧化碳分压实际情况以及心率与呼吸次数进行观察对比。血氧分压与二氧化碳分压实际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氧分压与二氧化碳分压实际情况,血氧分压越高、二氧化碳分压越低,护理效果越好。心率与呼吸次数: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次数与呼吸次数,次数越少,护理效果越好[5]。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2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c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氧分压与二氧化碳分压实际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实验组的血氧分压高于常规组,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与呼吸次数比较。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相关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心率次数与呼吸次数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环境恶化造成相应的呼吸系统疾病逐渐增加,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直接影响,如果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可能威胁其自身生命健康[6]。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呼吸内科病与多发病就是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病部位往往在患者的胸腔、呼吸道以及肺部等器官组织,具有易反复、病程时间较长等显著特点,患者临床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以及恶心呕吐等,导致其自身机体内血氧饱和度不高,长时间在缺氧状态导致患者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对相应的治疗效果造成影响,同时对患者生活质量也造成直接影响。大量研究数据表明,护理内科重症患者在治疗期间采用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病情康复[7]。临床上对该疾病患者往往采用综合护理干预,首先密切观察患者各生命体征,定期对其与家属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工作,让患者及家属能正确了解治疗方案、用药须知等相关内容,确保患者能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治疗,同时通过积极主动的沟通交流纾解其自身不良情绪,从而显著提高治疗依从性[8]。患者入院后,相关护理人员要为其自身营造良好的病房环境,确保温度与湿度都较为适宜,确保患者具有舒适感,同时定期清洁患者口腔分泌物,使其能保持呼吸顺畅,并且定期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告知相关医师加以处理。最后,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谨遵医嘱,按时按量的服用相关药物,保持营养搭配均衡,或者采用静脉输液等形式对患者所需营养加以补充,从而促进患者病情康复[9]。

干预范文篇10

1.1一般资料:文章在研究中,选择本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的100例内科收治患者,均采取药学干预。将恶性肿瘤、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及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排除。其中40例女性(40.00%),60例男性(60.00%),年龄29~80岁,平均年龄(47.34±6.45)岁;原发疾病类型:上呼吸道感染70例(70.00%),肺炎20例(20.00%),其他10例(10.00%)。本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患者具有知情权。1.2治疗方法:在研究中,选择药物干预治疗方法,第一,通过对抗生素合理运用,将抗生素手册发放到医护人员的手中,在医护人员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到呼吸内科的疾病治疗之中,提升医护人员积极参与以及抗生素的合理运用水平。定期展开知识讲座,加强医护人员对于抗生素合理应用了解,并定期进行考核。第二,药师药学干预分析。需要建立药师小组,专业的药师需要积极参与到呼吸内科的会诊,与临床医生加强交流、沟通。对于老年患者、肝肾功能等障碍进行系统性的研究,避免抗生素代谢现象对患者以及特殊药物的治疗造成制约。临床药师也需要对实际状况进行分析,指导患者接受专业性的治疗,认识到抗生素使用的剂量,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处方评价以及审核程序,明确药师的基本责任,从而为处方评价报告提供有效支持。第三,合理加强抗生素的使用及监督管理职能,通过对《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指南》的问题分析,将临床医师的权利进行分析,使相关人员认识到抗生素的使用权限、品种以及限制因素。如果临床医生有滥用抗生素情况,需要及时撤销处方。同时,也需要积极制定项目审计措施,完善惩罚机制,积极完善制度,实现对抗生素使用加强管理与监督。1.3观察指标:评价呼吸内科抗生素使用情况参照《新编药物学》(第17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第16版)。统计分析药学干预前后,本组抗生素疗程、住院时间、抗生素费用、合理用药率。合理用药率=合理用药病例/抗生素使用总病例×100%。1.4统计学方法:本文所有数据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处理。

2结果

2.1药学干预前后抗生素费用、抗生素疗程、住院时间对比:药学干预后抗生素费用、抗生素疗程、住院时间明显优于药学干预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药学干预前后抗生素费用、抗生素疗程、住院时间对比见表1。表1药学干预前后抗生素费用、抗生素疗程、住院时间对比(x±s)2.2药学干预前后合理用药率对比:药学干预前合理用药率为69.00%(69/100),药学干预后合理用药率为91.00%(91/100),药学干预后合理用药率明显高于药学干预前,X2=15.12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临床中,大多数呼吸内科疾病患者存在严重的炎性反应状态,在确诊之后需要给予抗生素的治疗方法,在研究中可以发现,呼吸内科是抗生素运用较为广泛的科室[3~4]。在治疗呼吸内科疾病期间,抗生素应用较为频繁,导致抗生素的使用状况趋于不合理。在抗生素不合理问题出现时,会导致细菌发生耐药性,使免疫力下降,因此,在现阶段控制呼吸内科抗生素不合理使用,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手段,药学干预能减少抗生素不合理应用,比较有效干预措施,包含加强抗生素监督与管理、药师药学干预、加强抗生素合理应用学习三个方面,通过药学干预,能加强对呼吸内科抗生素使用管理,避免抗生素滥用。在药学干预期间,药师药学干预是一项重要环节,加强抗生素使用状况的监督及管理工作,通过辅助性管理措施的优化及分析,减少滥用抗生素,从而避免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同时,在呼吸内科抗生素运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呼吸道疾病,所以,在治疗中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临床经验,通过对患者身体状况的分析,进行抗生素使用量的合理选择。同时药师需熟练掌握药学知识,通过药效学、药动学、抗生素特征等方面,给予临床医生辅助,保证抗生素合理应用。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药学干预后抗生素费用、抗生素疗程、住院时间明显优于药学干预前(P<0.05),提示采取药学干预,能缩短抗生素疗程、住院时间,减少抗生素费用,减轻患者经济压力。药学干预前合理用药率为69.00%,药学干预后合理用药率为91.00%,药学干预后合理用药率高于药学干预前(P<0.05),提示药学干预能提高临床抗生素合理用药率,值得推广,与邱建国[5]研究结果一致。除此之外,呼吸内科医护人员加强抗生素使用知识学习,可促进药学干预实施。通过分析临床资料,总结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的常见表现:未根据药效学规律、药动学规律给药,例如给药次数、剂量、时间以及途径不准确;不熟悉抗生素抗菌谱,造成药物选取不合理;未及时掌握病原学检测结果,造成换药不合理或者是反复进行同类抗生素换药。通过分析抗生素不合理应用情况,采取药学干预,控制抗生素滥用情况,避免出现用药不合理。总而言之,采取药学干预,能加强呼吸内科抗生素合理应用,减少药物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凯 单位:雅安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陈巧月.药学干预对呼吸内科抗生素使用的影响探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1(26):131-132.

[2]朱惠新.临床药师药学干预呼吸内科抗生素使用的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5,4(3):62-64.

[3]徐晓燕.临床药学干预对呼吸内科合理使用抗生素促进作用分析[J].北方药学,2016,8(9):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