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21:54:44

肝炎

肝炎范文篇1

我院2000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重症病毒肝炎患者共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20~62岁。

2结果

本组病例抢救成功9例,成功率60%;死亡6例,其中,4例为抢救后出现严重的肝性脑病,另2例为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消化道出血。

3护理

本组病例病情危重,抢救难度大,成功率仅达60%,与往年相比提高了1%。其临床护理的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加强心理护理

重症肝炎的患者,大都有病毒性肝炎病史,而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传染性疾病,目前又缺乏特效的治疗,有的患者发病后出现精神抑郁,怕被家人、亲朋厌弃,又忧虑病情不易很快好转而影响个人的前途及今后的生活,当出现黄疸并迅速加深时,会极大刺激患者,产生忧郁、恐惧、绝望甚至濒死感觉等消极情绪,有的甚至拒绝治疗。此时,尽可能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2],通过这样护理人员才能有针对性地消除其消极情绪和不良行为,帮助患者尽快地实现角色转换与适应环境,并用充满爱心的语言安慰患者,向他们解释分析病情,并用自信的语言向患者传递现代医学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情的信息,使其具有安全感,并与医护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以求得患者的密切配合,这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家属的密切配合也是患者战胜疾病的重要保证。做好家属的心理指导,一方面能有效地稳定患者的情绪,另一方面还能使家属积极地协助、配合抢救工作。在抢救环境方面,注意保持病房的有序和整洁也会在视觉和嗅觉上有效地缓解患者和家属的紧张情绪。此外,护理人员在抢救过程中保持紧张、敏捷但又不失镇静、有序的工作作风,也是获得患者和家属信任的途径之一[3]。

3.2绝对卧床休息

重症肝炎的患者多病情危重,监护患者尽量减少体力消耗。

3.2.1加强基础护理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协助患者洗漱、进食,保持床铺整洁干燥,减少刺激;帮助患者经常变动体位,每2~4小时翻身1次,并记录患者体位和翻身时间,用50%红花酒精液按摩受压部位,预防压疮的发生。

3.2.2注意口腔清洁口腔是重症肝炎继发感染和其他微生物入侵的门户。合并口腔溃疡和鹅口疮者,可致口臭,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也可引起全身细菌感染和霉菌感染。因此,对意识清楚和患者应督促进食后漱口,早晚刷牙,对重病生活不能自理和昏迷的患者,应每天检查其口腔内有无出血、溃疡和霉菌生长等现象,每天至少进行口腔护理3次。以保持口腔清洁湿润,增加食欲。

3.2.3饮食护理给以糖为主的清淡、低脂饮食。有肝昏迷前驱症状时限制蛋白质,严禁含氨物。有腹腔积液时用低盐饮食,并限制饮水量[4]。

3.3注意有无出血倾向

如皮肤出现大块紫瘢、鼻衄(可用1%麻黄素棉球填塞止血)、牙龈出血。如有消化道出血,及时报告医生,记录出血量,即送血型交叉配合,以作好输血准备。

3.4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3.4.1观察患者的意识对患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关心患者的生活,尊重患者,多与患者交谈,了解其需求并尽量满足其需要。要注意患者的性格和行为有无异常,行为异常提示为肝性脑病的先兆。

3.4.2观察体温每天测体温4次。因为重症肝炎肝细胞坏死时可以出现37~38℃持续低热。如突然出现高热,就要怀疑有继发感染。凡是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退热者,应每半小时测体温1次,并做好记录。3.4.3观察脉搏如果脉搏加快或细速,提示为出血存在或出血的先兆;而高热时,相对的脉搏缓慢可为颅内高压,应及时报告医生。

3.4.4观察呼吸呼吸异常出现在肝昏迷、出血、继发肺部感染或大量腹腔积液压迫时,及时发现给予氧气吸入,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及时通知医生。同时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气味等。如闻到呼出的气体中有烂苹果样气味即肝臭,示病情危重。

3.4.5观察血压若血压明显下降,提示有大出血和休克的可能;若颅内压升高时血压有可能升高。

3.4.6观察瞳孔若出现瞳孔左右大小不等或不对称,注意有无肌肉抽搐或颤动,以便早期发现脑水肿症状,并通知医生及时抢救。

3.5准确记录出入量

观察液体平衡情况。每天摄入量少于2500ml,则营养不够,可影响康复,应及时通知医生。每天尿量少于500ml也应通知医生,以便做相应的处理。对使用利尿剂的患者,应观察利尿效果,准确记录24h排尿量。

3.6醋酸保留灌肠

采用食醋稀释后保留灌肠,使肠道酸化,可阻止氨的产生和吸收。对重症肝炎患者采用食醋保留灌肠疗效显著,本组病例中抢救成功的6例患者使用了此法,均获得满意的效果。在护理方面应注意[5]:先用0.9%的生理盐水500ml清洁灌肠。注意观察洗出大便的颜色、数量和性质。灌肠时注意肛管要光滑并加以石蜡油润滑,灌肠的速度不能太快,以免因压力过大造成黏膜的损伤。0.5h后,用20ml食醋加0.9%的生理盐水100ml做保留灌肠。每日1~2次,应尽量争取长时间保留。并记录在肠道内保留的时间。

4讨论

重症肝炎发病急,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临床上治疗比较棘手,在采取有效措施抢救治疗的同时,加强护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之一[6]。重型肝炎患者病情重,治疗时间长,费用高,心理负担重,常表现为紧张、恐惧、焦虑、易激动等不稳定心态。因此,在护理中应多给予精神安慰,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经常进行有关疾病知识指导,帮助其消除心理障碍,并给予理解、关心、体贴,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护理人员必须增强责任心,具有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重视疾病的观察与护理,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池肇春.新编实用肝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116-120.

[2]黄晓专.上消化道出血急救护理中注意的问题[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9,21(2):353.

[3]聂国英.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体会[J].福建医学杂志,1999,21(1):110.

[4]李继云,侯秋菊.重症肝炎患者的护理[J].包头医学,2002,26(2):88.

[5]赵富荣.重症肝炎的护理体会[J].护理探讨,2003,(2):70-71.

[6]李能云,周培凤,刘晓丽.血浆置换术治疗重症肝炎患者围手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150.

肝炎范文篇2

我院2000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重症病毒肝炎患者共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20~62岁。

2结果

本组病例抢救成功9例,成功率60%;死亡6例,其中,4例为抢救后出现严重的肝性脑病,另2例为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消化道出血。

3护理

本组病例病情危重,抢救难度大,成功率仅达60%,与往年相比提高了1%。其临床护理的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加强心理护理

重症肝炎的患者,大都有病毒性肝炎病史,而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传染性疾病,目前又缺乏特效的治疗,有的患者发病后出现精神抑郁,怕被家人、亲朋厌弃,又忧虑病情不易很快好转而影响个人的前途及今后的生活,当出现黄疸并迅速加深时,会极大刺激患者,产生忧郁、恐惧、绝望甚至濒死感觉等消极情绪,有的甚至拒绝治疗。此时,尽可能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2],通过这样护理人员才能有针对性地消除其消极情绪和不良行为,帮助患者尽快地实现角色转换与适应环境,并用充满爱心的语言安慰患者,向他们解释分析病情,并用自信的语言向患者传递现代医学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情的信息,使其具有安全感,并与医护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以求得患者的密切配合,这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家属的密切配合也是患者战胜疾病的重要保证。做好家属的心理指导,一方面能有效地稳定患者的情绪,另一方面还能使家属积极地协助、配合抢救工作。在抢救环境方面,注意保持病房的有序和整洁也会在视觉和嗅觉上有效地缓解患者和家属的紧张情绪。此外,护理人员在抢救过程中保持紧张、敏捷但又不失镇静、有序的工作作风,也是获得患者和家属信任的途径之一[3]。

3.2绝对卧床休息

重症肝炎的患者多病情危重,监护患者尽量减少体力消耗。

3.2.1加强基础护理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协助患者洗漱、进食,保持床铺整洁干燥,减少刺激;帮助患者经常变动体位,每2~4小时翻身1次,并记录患者体位和翻身时间,用50%红花酒精液按摩受压部位,预防压疮的发生。

3.2.2注意口腔清洁口腔是重症肝炎继发感染和其他微生物入侵的门户。合并口腔溃疡和鹅口疮者,可致口臭,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也可引起全身细菌感染和霉菌感染。因此,对意识清楚和患者应督促进食后漱口,早晚刷牙,对重病生活不能自理和昏迷的患者,应每天检查其口腔内有无出血、溃疡和霉菌生长等现象,每天至少进行口腔护理3

3.4.2观察体温每天测体温4次。因为重症肝炎肝细胞坏死时可以出现37~38℃持续低热。如突然出现高热,就要怀疑有继发感染。凡是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退热者,应每半小时测体温1次,并做好记录。3.4.3观察脉搏如果脉搏加快或细速,提示为出血存在或出血的先兆;而高热时,相对的脉搏缓慢可为颅内高压,应及时报告医生。

3.4.4观察呼吸呼吸异常出现在肝昏迷、出血、继发肺部感染或大量腹腔积液压迫时,及时发现给予氧气吸入,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及时通知医生。同时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气味等。如闻到呼出的气体中有烂苹果样气味即肝臭,示病情危重。

3.4.5观察血压若血压明显下降,提示有大出血和休克的可能;若颅内压升高时血压有可能升高。

3.4.6观察瞳孔若出现瞳孔左右大小不等或不对称,注意有无肌肉抽搐或颤动,以便早期发现脑水肿症状,并通知医生及时抢救。

3.5准确记录出入量

观察液体平衡情况。每天摄入量少于2500ml,则营养不够,可影响康复,应及时通知医生。每天尿量少于500ml也应通知医生,以便做相应的处理。对使用利尿剂的患者,应观察利尿效果,准确记录24h排尿量。

3.6醋酸保留灌肠

采用食醋稀释后保留灌肠,使肠道酸化,可阻止氨的产生和吸收。对重症肝炎患者采用食醋保留灌肠疗效显著,本组病例中抢救成功的6例患者使用了此法,均获得满意的效果。在护理方面应注意[5]:先用0.9%的生理盐水500ml清洁灌肠。注意观察洗出大便的颜色、数量和性质。灌肠时注意肛管要光滑并加以石蜡油润滑,灌肠的速度不能太快,以免因压力过大造成黏膜的损伤。0.5h后,用20ml食醋加0.9%的生理盐水100ml做保留灌肠。每日1~2次,应尽量争取长时间保留。并记录在肠道内保留的时间。

4讨论

重症肝炎发病急,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临床上治疗比较棘手,在采取有效措施抢救治疗的同时,加强护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之一[6]。重型肝炎患者病情重,治疗时间长,费用高,心理负担重,常表现为紧张、恐惧、焦虑、易激动等不稳定心态。因此,在护理中应多给予精神安慰,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经常进行有关疾病知识指导,帮助其消除心理障碍,并给予理解、关心、体贴,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护理人员必须增强责任心,具有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重视疾病的观察与护理,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池肇春.新编实用肝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116-120.

[2]黄晓专.上消化道出血急救护理中注意的问题[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9,21(2):353.

[3]聂国英.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体会[J].福建医学杂志,1999,21(1):110.

[4]李继云,侯秋菊.重症肝炎患者的护理[J].包头医学,2002,26(2):88.

[5]赵富荣.重症肝炎的护理体会[J].护理探讨,2003,(2):70-71.

[6]李能云,周培凤,刘晓丽.血浆置换术治疗重症肝炎患者围手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150.次。以保持口腔清洁湿润,增加食欲。

3.2.3饮食护理给以糖为主的清淡、低脂饮食。有肝昏迷前驱症状时限制蛋白质,严禁含氨物。有腹腔积液时用低盐饮食,并限制饮水量[4]。

3.3注意有无出血倾向

如皮肤出现大块紫瘢、鼻衄(可用1%麻黄素棉球填塞止血)、牙龈出血。如有消化道出血,及时报告医生,记录出血量,即送血型交叉配合,以作好输血准备。

3.4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3.4.1观察患者的意识对患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关心患者的生活,尊重患者,多与患者交谈,了解其需求并尽量满足其需要。要注意患者的性格和行为有无异常,行为异常提示为肝性脑病的先兆。

肝炎范文篇3

[论文摘要]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本文从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诊断的临床应用及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诊断结果的临床意义入手,分析了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

乙型肝炎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而对严峻的乙型肝炎防治形势,我国进行了大量研究,乙型肝炎防治研究力度不断加大,研究活动趋于深入[1]。

1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诊断的临床应用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因此,对HBV感染过程及其对肝脏的损害过程的认识,是有效防治乙型肝炎的基础。总结HBV感染、HBV基因型与遗传学研究、免疫机制、肝脏损伤的组织学与肝癌发生的研究、肝移植研究、临床研究、乙型肝炎治疗、病毒抗性以及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以往所有的研究都以HBVDNA水平作为乙型肝炎体内HBV感染规律研究的基础,以谷丙转氨酶(ALT)水平作为肝脏功能水平的最基本依据[2]。

1.1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诊断的技术选择

乙型肝炎的基因诊断包括病毒载量、基因种类、基因分型、亚型和变异的检测。HBV病毒载量的检测是判断疾病进程、针对性地开展临床治疗的基本依据;HBV基因型和变异的检测则是判断HBV变异,对病毒的耐药性进行跟踪分析,有效开展抗病毒治疗的基本依据。病毒载量和突变检测的结合是优化HBV抗病毒治疗控制的根本措施。HBV病毒载量的检测技术包括PCR测定和DNA生物传感器等,而核苷酸序列测定、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DNA杂交和基因芯片则主要用于基因型和耐药突变型的检测[3]。

1.1.1定量PCR测定定量PCR多用于病毒载量的分析,其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为可用于治疗前后监测、药物疗效考核、治疗效果观察。为便于操作和分析,世界卫生组织(WHO)建立了HBVDNA定量单位的国际标准(IU),该单位已应用于商业产品和临床诊治中。目前,实时定量PCR技术发展已经较为成熟,能准确反映血液中病毒核酸的含量,且具有省时、费用相对较低的特点。

1.1.2DNA生物传感器DNA生物传感器是利用特定的生物活性材料与HBVDNA相互作用,将其转换成物理或化学信号,从而快速地检测微量的DNA信号,因而在病毒载量的检测应用中具有快速、简便的优点。

1.1.3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可用于检测HBV基因型,具有与核苷酸测序技术同样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与核苷酸测序技术不同的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可用于混合型感染的检测(突变病毒占5%~10%时可检测)。由于具有实验简便、快速,无需特殊仪器等诸多特点,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在大规模临床检验中应用广泛[4]。

1.1.4DNA杂交DNA杂交技术可用于检测HBV基因型和耐药突变型。根据放射性同位素和荧光分子特异性探针的不同,可以发展多种DNA杂交技术。利用PCR和LightCycler试验的结合,可用于鉴定耐药突变,但该方法会产生假阳性,且突变的病毒要占总数的5%~10%时才能检测到。

1.2病毒基因诊断的临床应用

1.2.1隐性感染检测中的应用[5]由于HBV抗原在血液中的浓度较高,HBV显性感染一般通过抗原检测即能发现;但对于HBV隐性感染,由于HBVDNA与血清学标志相互独立,基因诊断就成为确定乙型肝炎感染状态的主要依据。隐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特点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者的组织中持续存在HBVDNA,其可能原因包括:①多年的HBV慢性携带使外周血中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降至可检测水平,病毒抗原检测时血清学表现为HBsAg阴性、抗HBc(乙型肝炎核心抗体)阳性;②HBV的变异导致表面抗原构象变化,从而使其无法与HBsAg试剂相结合;③免疫沉默导致血清学标志消失;④乙型肝炎康复者体内仍存在低水平的HBVDNA复制,时间可持续数年。

1.2.2输血血液筛选中的应用目前的输血血液筛选采用抗原检测技术,但基因检测可以做更为准确的判断。国外在输血血液筛选过程中,对传统HBsAg试验筛选与HBV核酸扩增试验(NATs)筛选对比研究发现,集体血样的HBVNATs试验能够检测出一些传统的试验筛选无法发现的感染。但是,技术难度和经济因素的限制使得目前HBVNATs还无法替代HBsAg试验。

1.2.3HBV变异和耐药性检测中的应用HBVDNA复制有一逆转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病毒较易发生变异。HBV病毒变异的发生率比一般的DNA病毒约大10000倍,其变异可引起病毒耐药性的产生,对病情和治疗产生影响。因此,利用基因诊断来检测病毒变异及耐药性发生与否,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乙型肝炎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2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诊断结果的临床意义

2.1病毒载量的临床意义

在感染和治疗过程中,病毒载量会有所波动。当HBVDNA水平低于每毫升103拷贝时,病毒活性很低,提示此时处于非进行性感染期,与患者的接触(除输血外)一般不会造成HBV感染。当HBVDNA水平低于每毫升106拷贝(这也是常规的非核酸扩增临床试验方法检测HBVDNA水平的下限)时,乙型肝炎病毒处于非活性期的可能性较大,此时其发生组织、生化或临床病变的概率较小。当病毒载量达每毫升107拷贝时,感染进入急性肝炎或慢性感染活性期,此时病毒血症发生率高,输血或医护工作造成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可能性大,垂直传播、亲密接触和家庭生活也有可能造成HBV感染。当病毒载量达到每毫升108~1011拷贝时,感染进入免疫抑制/免疫耐受期,这一时期内输血、医护工作、垂直传播、亲密接触和家庭生活都会造成HBV感染。2.2HBV基因型的临床意义

以往的研究表明,我国汉族地区HBV毒株以B、C两种基因型最为常见,新疆地区以D型为主,西藏地区的HBV优势基因型为C/D混合型。HBV基因型的不同可导致不同的临床类型及预后的差异。就HBeAg血清转化而言,我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研究均表明,B型的转化要比C型更早。就肝病进程而言,急性乙型肝炎以B/C混合型为主,B型次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均以C型为主。就突变率而言,东亚地区的研究表明,B型和C型毒株的拉米夫定抗性变异的概率相同,而C型毒株核心启动子的变异率要大于B型,这可能是以C型毒株比B型毒株会导致更为严重的肝病的原因。就拉米夫定用药而言,我国大陆、台湾的研究表明,B型的拉米夫定治疗效果优于C型。就干扰素用药而言,我国台湾和日本的研究表明,B型的拉米夫定治疗效果优于C型[6]。

3预防性乙型肝炎疫苗研发分析

血原性疫苗可能造成一些疾病的血原性传播,于是各国又相继开发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作为非干扰素免疫调节剂的重要一部分,治疗性疫苗在下一阶段的乙型肝炎治疗研究中极其重要。目前尚未有治疗性疫苗获FDA批准用于乙型肝炎治疗,说明治疗性疫苗的研究中依然存在很多难题[7]。从第一代血原性乙型肝炎疫苗到第三代合成肽乙型肝炎疫苗,常规免疫中所使用的乙型肝炎疫苗生产技术日益成熟。目前的预防性疫苗研发方向之一是通过配伍、剂型、佐剂和传递系统等方面的技术改进,或者研制联合疫苗,使其在有效性、经济性和便捷性上更具优势;另一方向则是开发用于特定群体预防乙型肝炎的疫苗。这些技术的进步将为各国的免疫计划提供更多、更为便捷有效的工具。过去几年的研究表明,治疗性乙型肝炎蛋白疫苗的应用仍然存在诸多难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其作用机制,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明确研发方向。由于治疗性乙型肝炎DNA疫苗研究仍然处于早期阶段,这一方向上的深入研究,有可能成为下一步乙型肝炎治疗研究的重要突破口[8]。

4结束语

乙型肝炎防治,关乎国计民生,任重道远。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有着1.2亿HBV携带者的国家而言,免疫计划的实施缓解了乙型肝炎防治的压力,但根本的解决办法是科技发展所提供的更为有效的防治工具。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881-891.

[2]王宇明.肝衰竭预后判断研究进展[J].中华肝病杂志,2002,10(6):471-473.

[3]陈大明.乙肝防治的情报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7.3.

[4]王道理,张建军.乙肝病毒基因型的研究现状[J].泸洲医学院学报,2006,29(3):271-273.

[5]刘冰,陈华根,彭昭国.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相关肝病防治[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6,3(8):376-377.

[6]吴诗品,于杰,周建良,等.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拉米夫定治疗疗效关系[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4,24(12):973-975.

肝炎范文篇4

1对象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重症肝炎病人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病毒性肝炎学会制定的重症肝炎诊疗标准,排除合并肝硬化患者、合并精神病患者、合并严重心肺肾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研究组60例病人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18~58岁,中位年龄(40.9±12.5)岁。对照组60例病人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20-61岁,中位年龄(41.1±12.6)岁。两组患者上述资料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1.2方法。对照组60例患者予以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生命体征观察、神志和精神状态观察、静脉输液护理、口腔护理,并发症如黄疸、严重腹胀、出血等观察及护理,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患者给予低脂、低蛋白、低糖、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进食原则以患者进食后不致上腹饱胀不适为宜,保证患者摄入足量水分。研究组60例病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传染消毒隔离并实施护理管理。消毒隔离方法:患者入院后即进入传染病去进行治疗,防止不同病区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临床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消毒隔离标准进行操作,紫外线照射对治疗室进行定期消毒,消毒液对治疗室进行擦拭消毒,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后及时用消毒液消毒。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分泌物、排泄物等均应实施严格消毒隔离,直至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临床症状、体征等消失后可解除消毒隔离,最大限度的避免感染的发生。在采取传染消毒隔离操作的同时,研究组60例患者予以护理管理,具体方式如下:生活护理:料理患者日常生活,确保病人充分休息,观察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并实施预防性护理。给予病人常规饮食护理的同时,根据病人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饮食,如患者合并肝性脑病先兆,应控制蛋白质摄入,合并腹水则给予低盐饮食,合并昏迷或高度食欲不振病人,应留置胃管给予高热量流质鼻饲,合并消化道出血者予以禁食。对于持续吸氧患者,做好鼻腔护理,保证患者鼻腔清洁,鼻导管和湿化瓶要定期更换。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翻身拍背促进患者痰液排出,必要时对患者进行电动排痰处理,所有护理操作均按照无菌操作标准进行。合并肝昏迷的病人,在饮食方面维持病人肠道酸性环境,促进病人血氨下降,患者排便后保持肛周清洁。服药护理: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坚持合理正确的使用抗病毒类药物,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后及时沟通医生进行诊治。心理护理:重症肝炎病人治疗费用高、治疗周期长且病情较重,患者心理负担过重,常表现出不利于治疗和康复的负性情绪,如焦虑、恐惧、孤独感、无信心、绝望等,临床护理人员应进行适宜的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交流给予其精神安慰,通过说理疏导法和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给予患者理解和关心,多与患者交谈,掌握患者负性情绪的变化与心理状态。健康教育护理:使患者和家属了解重症肝炎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和技术对疾病的认识水平,使其充分了解重症肝炎传染消毒隔离的必要性以及疾病预防、并发症预防的方法。治疗后调查两组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并进行对比;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和医护人员感染的发生,并进行统计。1.3统计学处理。本组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1;研究组未见医护人员感染案例,对照组发生医护人员感染1例(1.47%),P>0.05;研究组60例患者发生肝性脑病1例、肝肾综合征2例、水电解质紊乱2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67%,对照组发生肝肾综合征4例、肝性脑病3例、水电解质紊乱4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0%,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

3讨论

重症肝炎是短时间内出现大量肝细胞坏死并导致严重肝功能衰竭的一种综合征,是肝炎中最严重的类型,具有死亡率高、难治愈的特点[2]。因肝炎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生存能力较强,防治交叉感染发生,保障医护人员自身安全,实施传染消毒隔离和护理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中,研究组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医护人员感染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表明实施传染消毒隔离和护理管理,能够积极预防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临床治疗及预后,提升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对降低医护感染几率也尤为重要。

作者:蒋永祝 单位:四川省大竹县人民医院感染科

【参考文献】

肝炎范文篇5

[论文摘要]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本文从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诊断的临床应用及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诊断结果的临床意义入手,分析了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

乙型肝炎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而对严峻的乙型肝炎防治形势,我国进行了大量研究,乙型肝炎防治研究力度不断加大,研究活动趋于深入[1]。

1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诊断的临床应用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因此,对HBV感染过程及其对肝脏的损害过程的认识,是有效防治乙型肝炎的基础。总结HBV感染、HBV基因型与遗传学研究、免疫机制、肝脏损伤的组织学与肝癌发生的研究、肝移植研究、临床研究、乙型肝炎治疗、病毒抗性以及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以往所有的研究都以HBVDNA水平作为乙型肝炎体内HBV感染规律研究的基础,以谷丙转氨酶(ALT)水平作为肝脏功能水平的最基本依据[2]。

1.1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诊断的技术选择

乙型肝炎的基因诊断包括病毒载量、基因种类、基因分型、亚型和变异的检测。HBV病毒载量的检测是判断疾病进程、针对性地开展临床治疗的基本依据;HBV基因型和变异的检测则是判断HBV变异,对病毒的耐药性进行跟踪分析,有效开展抗病毒治疗的基本依据。病毒载量和突变检测的结合是优化HBV抗病毒治疗控制的根本措施。HBV病毒载量的检测技术包括PCR测定和DNA生物传感器等,而核苷酸序列测定、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DNA杂交和基因芯片则主要用于基因型和耐药突变型的检测[3]。

1.1.1定量PCR测定定量PCR多用于病毒载量的分析,其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为可用于治疗前后监测、药物疗效考核、治疗效果观察。为便于操作和分析,世界卫生组织(WHO)建立了HBVDNA定量单位的国际标准(IU),该单位已应用于商业产品和临床诊治中。目前,实时定量PCR技术发展已经较为成熟,能准确反映血液中病毒核酸的含量,且具有省时、费用相对较低的特点。

1.1.2DNA生物传感器DNA生物传感器是利用特定的生物活性材料与HBVDNA相互作用,将其转换成物理或化学信号,从而快速地检测微量的DNA信号,因而在病毒载量的检测应用中具有快速、简便的优点。

1.1.3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可用于检测HBV基因型,具有与核苷酸测序技术同样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与核苷酸测序技术不同的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可用于混合型感染的检测(突变病毒占5%~10%时可检测)。由于具有实验简便、快速,无需特殊仪器等诸多特点,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在大规模临床检验中应用广泛[4]。

1.1.4DNA杂交DNA杂交技术可用于检测HBV基因型和耐药突变型。根据放射性同位素和荧光分子特异性探针的不同,可以发展多种DNA杂交技术。利用PCR和LightCycler试验的结合,可用于鉴定耐药突变,但该方法会产生假阳性,且突变的病毒要占总数的5%~10%时才能检测到。

1.2病毒基因诊断的临床应用

1.2.1隐性感染检测中的应用[5]由于HBV抗原在血液中的浓度较高,HBV显性感染一般通过抗原检测即能发现;但对于HBV隐性感染,由于HBVDNA与血清学标志相互独立,基因诊断就成为确定乙型肝炎感染状态的主要依据。隐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特点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者的组织中持续存在HBVDNA,其可能原因包括:①多年的HBV慢性携带使外周血中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降至可检测水平,病毒抗原检测时血清学表现为HBsAg阴性、抗HBc(乙型肝炎核心抗体)阳性;②HBV的变异导致表面抗原构象变化,从而使其无法与HBsAg试剂相结合;③免疫沉默导致血清学标志消失;④乙型肝炎康复者体内仍存在低水平的HBVDNA复制,时间可持续数年。

1.2.2输血血液筛选中的应用目前的输血血液筛选采用抗原检测技术,但基因检测可以做更为准确的判断。国外在输血血液筛选过程中,对传统HBsAg试验筛选与HBV核酸扩增试验(NATs)筛选对比研究发现,集体血样的HBVNATs试验能够检测出一些传统的试验筛选无法发现的感染。但是,技术难度和经济因素的限制使得目前HBVNATs还无法替代HBsAg试验。

1.2.3HBV变异和耐药性检测中的应用HBVDNA复制有一逆转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病毒较易发生变异。HBV病毒变异的发生率比一般的DNA病毒约大10000倍,其变异可引起病毒耐药性的产生,对病情和治疗产生影响。因此,利用基因诊断来检测病毒变异及耐药性发生与否,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乙型肝炎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2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诊断结果的临床意义

2.1病毒载量的临床意义

在感染和治疗过程中,病毒载量会有所波动。当HBVDNA水平低于每毫升103拷贝时,病毒活性很低,提示此时处于非进行性感染期,与患者的接触(除输血外)一般不会造成HBV感染。当HBVDNA水平低于每毫升106拷贝(这也是常规的非核酸扩增临床试验方法检测HBVDNA水平的下限)时,乙型肝炎病毒处于非活性期的可能性较大,此时其发生组织、生化或临床病变的概率较小。当病毒载量达每毫升107拷贝时,感染进入急性肝炎或慢性感染活性期,此时病毒血症发生率高,输血或医护工作造成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可能性大,垂直传播、亲密接触和家庭生活也有可能造成HBV感染。当病毒载量达到每毫升108~1011拷贝时,感染进入免疫抑制/免疫耐受期,这一时期内输血、医护工作、垂直传播、亲密接触和家庭生活都会造成HBV感染。

2.2HBV基因型的临床意义

以往的研究表明,我国汉族地区HBV毒株以B、C两种基因型最为常见,新疆地区以D型为主,西藏地区的HBV优势基因型为C/D混合型。HBV基因型的不同可导致不同的临床类型及预后的差异。就HBeAg血清转化而言,我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研究均表明,B型的转化要比C型更早。就肝病进程而言,急性乙型肝炎以B/C混合型为主,B型次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均以C型为主。就突变率而言,东亚地区的研究表明,B型和C型毒株的拉米夫定抗性变异的概率相同,而C型毒株核心启动子的变异率要大于B型,这可能是以C型毒株比B型毒株会导致更为严重的肝病的原因。就拉米夫定用药而言,我国大陆、台湾的研究表明,B型的拉米夫定治疗效果优于C型。就干扰素用药而言,我国台湾和日本的研究表明,B型的拉米夫定治疗效果优于C型[6]。

3预防性乙型肝炎疫苗研发分析

血原性疫苗可能造成一些疾病的血原性传播,于是各国又相继开发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作为非干扰素免疫调节剂的重要一部分,治疗性疫苗在下一阶段的乙型肝炎治疗研究中极其重要。目前尚未有治疗性疫苗获FDA批准用于乙型肝炎治疗,说明治疗性疫苗的研究中依然存在很多难题[7]。从第一代血原性乙型肝炎疫苗到第三代合成肽乙型肝炎疫苗,常规免疫中所使用的乙型肝炎疫苗生产技术日益成熟。目前的预防性疫苗研发方向之一是通过配伍、剂型、佐剂和传递系统等方面的技术改进,或者研制联合疫苗,使其在有效性、经济性和便捷性上更具优势;另一方向则是开发用于特定群体预防乙型肝炎的疫苗。这些技术的进步将为各国的免疫计划提供更多、更为便捷有效的工具。过去几年的研究表明,治疗性乙型肝炎蛋白疫苗的应用仍然存在诸多难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其作用机制,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明确研发方向。由于治疗性乙型肝炎DNA疫苗研究仍然处于早期阶段,这一方向上的深入研究,有可能成为下一步乙型肝炎治疗研究的重要突破口[8]。

4结束语

乙型肝炎防治,关乎国计民生,任重道远。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有着1.2亿HBV携带者的国家而言,免疫计划的实施缓解了乙型肝炎防治的压力,但根本的解决办法是科技发展所提供的更为有效的防治工具。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881-891.

[2]王宇明.肝衰竭预后判断研究进展[J].中华肝病杂志,2002,10(6):471-473.

[3]陈大明.乙肝防治的情报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7.3.

[4]王道理,张建军.乙肝病毒基因型的研究现状[J].泸洲医学院学报,2006,29(3):271-273.

[5]刘冰,陈华根,彭昭国.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相关肝病防治[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6,3(8):376-377.

[6]吴诗品,于杰,周建良,等.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拉米夫定治疗疗效关系[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4,24(12):973-975.

肝炎范文篇6

【关键词】肝炎;巨细胞病毒;婴儿

Clinicalanalysisof32caseswithinfanthepatitissyndrome

JINEn-shun,LUOJian-an.DepartmentofPediatrics,LiuhuaHospitalofShenzhen,Guangdong518002,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relationsbetweenthecauseofinfanthepatitissyndromeandclinicalmanifestationandprognosis.Methods32caseswithinfanthepatitissyndromewereclinicallyanalyzedandfollow-upsurveywascarriedout.ResultsVirusinfection,especiallycytomegalovirusinfection,59%playedakeyroleandsecondinfectionofhepatitisBviruswas25%;Themanifestationscausedbycytomegaloviruswerejaundice,abnormalityofhepaticcellfunction,occlusionofbiliarytract,hemolysis,cirrhosisandcomplicationsofmentalretardationandhearinghandicap.ConclusionMostofhepatitissyndromewascausedbycytomegalovirus,andearlydiagnosisandtreatmentarehelpfulindecreasingthemortality,preventinghepaticcirrhosisandlesseningsequelae.

【Keywords】hepatitis;cytomegalovirus;infant

婴儿肝炎综合征是指1周岁以下婴儿或新生儿出现黄疸、肝脾肿大及肝功能异常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本文对32例诊断为婴儿肝炎综合征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2例婴儿肝炎综合征婴儿中,男22例,女10例;发病年龄<1个月7例,1~2个月21例,2~3个月3例,3~4个月1例。

1.2临床表现32例均有黄疸,18例有消化道症状(呕吐、腹泻及腹胀),占56%;白陶土样大便2例,占6%;大便颜色变浅25例,占78%;肝肿大31例,占97%;脾肿大27例,占84%;并发败血症5例,肺炎6例,低血钙15例,其中10例3个月后随访时见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表现,溶血性贫血2例,其中1例同时有甲状腺功能低下护理论文。

1.3辅助检查32例均有胆红素升高表现,总胆红素282.5~487.4μmol/L,结合胆红素58.3~101.5μmol/L;肝功能检查示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均高于40u/L;5例的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其中2例明显延长,均系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腹部B型超声波检查示2例胆囊未探及,提示胆囊闭锁,均系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肝脾肿大情况同1.2项下;2例有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低于80g/L,网织红细胞高于1.5%;3例血培养呈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大肠杆菌1例,粪链球菌1例);均做TORCH病原学检查,19例巨细胞包涵体病毒—免疫球蛋白G或(和)免疫球蛋白M阳性,18例母血检查亦呈阳性;2例TOX—免疫球蛋白M阳性,其母血检查亦呈阳性;1例风疹病毒免疫球蛋白M阳性;8例乙型肝炎HBsAg阳性,其母HBsAg亦呈阳性;1例病原不明。

1.4治疗结果均给予退黄、保肝、营养支持及抗病毒治疗,明确为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者给予阿昔洛韦,2例胆道闭锁患儿行手术治疗,平均住院21天。16例好转,14例痊愈出院,2例病情无好转,自动出院。

2讨论

2.1病因病因学检查提示病毒感染中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最多,占59%,且近年有上升趋势,这与国外报道相符[1,2]。最重要的传染源是分娩时生殖道分泌物和日后的母乳,其次为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占25%,弓形体、风疹病毒亦为致病因素,某些细菌如大肠杆菌也可致病。

2.2临床表现及并发症19例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者黄疸及病情较重,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肝肿大和肝硬化不矛盾,与一般肝硬化引起肝脏缩小不同。本文病例并发症以低血钙多见,且有10例在3个月后出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表现,考虑为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存在脂溶性维生素D肠道吸收障碍,少数由于肝细胞受损造成维生素D3羟化障碍,从而造成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3];3例败血症患儿病情较重,认为与婴儿肝炎综合征时肝功能受损、肝脏解毒功能及免疫功能低下有关;2例溶血性贫血患儿同时有胆道闭锁,均经检查证实系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提示溶血性贫血与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有关,一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病原可以是特发性的或与感染有关(如EB病毒、HIV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和支原体);宋学枋等[4]报道,经剖腹探查及尸检证实的4例胆道闭锁患儿中3例同时伴有婴儿肝炎,认为胆道闭锁可能由病毒引起,胆管是在出生后闭锁的。提示本文2例胆道闭锁可能与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有关。本文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中1例同时有低钾血症,是否与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有关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2.3预后及预防本文32例中2例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并发胆道闭锁患儿发展成为肝硬化,治疗无效,自动出院,其中1例入院时即有肝硬化,自动出院3个月后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余30例随访3年,预后因病原不同而不同,弓形体、风疹病毒及大肠杆菌所致病者3年后无症状,肝功能及其他实验室检查均示正常;8例乙型肝炎病毒所致者均成为HBsAg携带者,1例转氨酶增高,余检查正常。婴儿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使患儿成为终身携带者,部分患儿在20~30年后可致肝硬化,甚至发展成为原发性肝癌,因此要密切观察,定期检查肝功能。血清学检查呈阴性的育龄妇女及新生儿应及时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给HBsAg阳性妇女所生婴儿在生后12h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高效免疫球蛋白是减少新生儿和婴儿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19例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病例中除2例自动出院外,余17例中3年后有生长发育落后及智力障碍者为11例,其中合并听力障碍8例,抽搐者4例,余2例尚未发现有严重后遗症。可见,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者的预后不容乐观,它是导致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预后智力低下的主要原因。有文献认为,对新生儿肝炎而言,凝血酶原时间是估计预后的最佳指标[4]。本文2例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患儿中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者治疗无效亦符合以上观点。母乳和宫内感染是婴儿感染巨细胞包涵体病毒的主要途径,故对孕妇巨细胞包涵体病毒血清学检查呈阳性者,应尽量告知不应用母乳喂养,以避免产后感染。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致婴儿肝炎综合征病例应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以避免发展成为肝硬化。

【参考文献】

1李明辉,朱华美,刘帜翘,等.婴儿肝炎综合征病因探讨.广州医学院学报,1996,24(2):55.

2HadlerSC,McfarlandL.Hepatitisindaycarecenters:epidemiologyandprevention.RevInfantDis,1986,8:548.

肝炎范文篇7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前S2抗原(pre-S2Ag)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88例标本采用ELISA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fHBVM1及pre-S2Ag检测,并对其中162例标本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结果:162例血清标本同时检测HBV-DNA和pre-S2Ag,两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8,P>0.05)。HBeAg(+)与HBeAb(+)组之间pre-S2Ag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03,P<0.005)。HBeAg(+)组、HBclgM(+)组pre-S2Ag阳性率为100%,HBSAg(+)的肝癌组pre-S2Ag阳性率达95.0%,结果明显高于HBV-DNA(-)组18.4%,P值均<0.005。结论:pre-S2Ag是反映病毒感染与复制的指标,与临床病情活动有关,可作为疗效和预后的观察指标,能完善和补充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的流行区,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最常见的溶血性病毒,不仅人群感染率高。而且有些HBV感染可能由于外周耐受,T细胞反应低下、抗原呈递抑制、选择性免疫抑制、病毒基因表达下调或基因变异等导致T细胞识别障碍,容易转为慢性感染。部分患者可演变为肝硬化甚至原发性肝癌。不同的HBV血清免疫标志物模式提示不同的临床意义,HBV-DNA是判定HBV感染者病毒是否复制和当前有无传染性的主要指标,了解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标志物间的关系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很有价值。据估计无症状的乙肝病毒携带者达1.2亿,乙肝患者3000多万,其中15%~25%的患者将死于慢性肝病(肝癌、肝硬化),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危害。为了能及时、准确地诊断,以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乙肝病毒的检测指标日益增多。文献资料显示,pre-S2Ag在乙肝HBSAg(+)、HBeAg(+)、抗HBc(+)模式中阳性检出率最高,抗HBSAg(+)、抗HBe(+)、抗HBe+模式中次之,其他模式较低。本文就pre-S2Ag阳性率与HBV-DNA、HBVM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讨pre-S2Ag检测的临床意义,现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

搜集本院2006年3~12月门诊和入院患者188例,其中同时检测HBVM及HBV-DNA共162例:另外急性乙肝患者6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并临床诊断为肝癌患者20例。

1.2g~试剂

HBVM、HBcIgM试剂由某有限公司提供;pre-S2Ag试剂由某市肝病试剂研究中心提供,以上均采用ELISA法检测;HBV-DNA试剂购自某有限公司,结果以≥500拷贝/ml为阳性。以上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检测仪器

意大利希亚克(SEAC)公司的全自动免疫分析仪一爱丽丝及HBV-DNA测定由我市人民医院用国外罗氏公司的全自动荧光PCR扩增仪。

1.4统计学方法

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比较分别使用t检验和x2检验,所有数据用SPSS10.0forWindowS统计软件包处理。

2.结果

2.1pre-S2Ag与HBV-DNA及乙型肝炎病毒标志4h(HBVM)之间的结果比较

3.讨论

慢性HBV感染常对部分肝细胞有长期持续性损伤,但损伤程度与HBV-DNA水平无明显正相关,机体对HBV的免疫应答是造成肝组织破坏及肝功能异常的主要机制。pre-S2Ag是乙肝病毒外壳中蛋白的一部分,是HBSAg肽链N末端前附加的55个氨基酸序列,其暴露于HBV囊膜外层,也是病毒的表面抗原。HBV-DNA是衡量乙肝病毒复制最灵敏、最精确的证据,是判断患者有无传染性最直接的指标。表2中,HBV-DNA与pre-S2Ag检测结果采用配对资料x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8,P>0.05),与文献报道相同。pre-S2Ag具有多聚人血清白蛋白受体(PHSA-R),能与PH—SA结合,由于肝细胞表面也有PHSA-R,HBV能通过血循环中存在的PHSA的介导,吸附到肝细胞表面,最后由胞饮作用进入肝细胞内,因此,病人血清检出pre-S2Ag表示HBV在肝细胞中复制。

乙肝患者血清中存在HBeAg是经典的HBV复制及评估其传染性的标志物。本组资料HBeAg(+)的标本中的pre-S2Ag阳性率为100%,同时HBclgM(+)的急性乙肝患者pre-S2Ag检出率为100%,同样表明pre-S2Ag的存在和病毒复制及临床病情活动有关。表3中,HBeAg(+1组与HBeAbf+1组与pre-S2Ag检出率比较(x2=28.03,P<0.005),说明两组pre-S2Ag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eAb(+)组pre-S2Ag阳性率低于HBeAg(+)组,HBeAg向HBeAb转换表示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变弱,表明pre-S2Ag转阴是病情好转、传染性减弱的指标。随着HBV-DNA(+)到HBV-DNA(-).HBeAg向HBeAb转换的过程,其pre-S2Ag阳性标本吸光度(A值1均值由1.535→1.087→0.734逐渐降低(P<0.05),同时在肝癌组pre-S2Ag阳性标本A均值为1.362,HBcIgM(+)组pre-S2AS阳性标本A均值为1.305,两疾病组proS2Ag阳性标本A均值也很高,表明高滴度的pre-S2Ag与病情活动有关,而低滴度的pre-S2Ag预示HBeAg的消失或病情好转。

肝炎范文篇8

【关键词】犬传染性肝炎;犬腺状病毒Ⅰ型;诊断;防治

1定义

犬传染性肝炎(Conineinfectioushepatitis)是由犬线状病毒Ⅰ型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1岁以内的幼犬,也可见感染于其他犬科动物,常引起犬急性坏死性肝炎,在狐狸表现为脑炎。本病目前分布于世界各地,且该病常常与犬瘟热混合感染发生,加重病情,对犬的健康养殖危害较大,造成较严重的经济损失[1]。

2病原学

犬腺状病毒Ⅰ型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常用的消毒剂以及多种理化因素对其无效。在室温的环境下,保存三个月仅可使其感染性轻微下降,在粪便中,经过数月甚至数年还可存活并具有感染性。对紫外线、次氯酸钠以及甲醛敏感,一般浓度即可使其灭活。

3流行病学

犬传染性肝炎于1947年在瑞典被首次发现,之后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并传播,是一种很常见的犬病。我国也于1983年发现了该病的存在。本病可感染犬以及其他的犬科动物,可感染不同品种、年龄以及性别的犬,其中幼犬和年老的犬最易感,发病急,死亡率高。新生的幼犬常因非化脓性心肌炎而突然死亡。纯种的犬要比土种犬和杂种犬更易感。患病的犬和隐性感染的犬是主要的传染源,感染的病犬在感染后一周后即可向外界环境排毒,病愈的犬可长期带毒并通过尿液向外界排毒。该病可通过接触感染、消化道感染以及呼吸道感染。全年均可发生,其中以冬季和春季发生最多。

4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

4.1临床症状。重症病犬体温升高至41摄氏度左右,持续一天后恢复常温,后又继续高温,精神沉郁,喜喝水,食欲减退,呕吐、扁桃体发炎,腹痛,喜卧,眼睛发生结膜炎,怕见光,分泌黏性物质;角膜浑浊水肿,出现“蓝眼症”。轻症病犬不食、精神差,发烧,也可能会出现蓝眼。急性型病例可能在一天内死亡,剧烈的腹痛、高热、血痢,有时可伴发神经症状。此时在诊断时要注意与中毒区分开来。病程经过为7天左右,多数病犬可痊愈,之后一周可能出现单侧暂时性的角膜浑浊,偶尔有两侧的。有可能并发青光眼、散播性血管内凝血和丝球体性肾炎。4.2剖检变化皮下水肿;肠系膜淋巴结、颈淋巴结和体表淋巴结肿大出血;腹腔积液;肠系膜被纤维蛋白渗出物所覆盖;肝脏肿大导致包膜紧张;胆囊壁出血增厚,颜色呈黑红色;脾脏肿大;胸腺出血。

5诊断

依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以及剖检变化可对本病做出初步诊断,如果确诊,还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实验室样品的采集:采集病犬的血液、肝脏、脾脏以及扁桃体用作病毒的分离以及鉴定,全程无菌操作。

6防治措施

6.1加强饲养管理。加强饲养管理是防治其发病的重要手段。做好环境卫生,无害化处理病死犬;注意气候变化,防寒保暖;提高饲料营养水平。6.2做好消毒工作。坚持每天对栏舍、过道、器具、场内死角消毒;每周对场内环境消毒两次。严禁外来人员进出场区,工作人员进场必须要更换工作服,经消毒通道进场工作。常用的有效消毒剂可选择使用次氯酸钠和甲醛等。6.3免疫接种。用犬腺状病毒Ⅱ型制成的疫苗来免疫接种,可以很好的预防本病以及犬窝咳。6.4防止病毒传入。引种应来自非疫区,并严格对引进的犬只隔离饲养。经实验室检测无病原存在方可混群饲养。6.5治疗对于慢性病例可采用以下的治疗方法:1)采用支持疗法,比如输液等。2)给予广谱高效抗生素,可用来预防二次感染细菌。3)治疗眼疾的时候,不用含有肾上腺皮质的眼药。4)患病的犬在康复阶段常出现蓝眼症,是由于病毒在眼前房液中与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淀后引起补体反应,此反应只引起病犬的疼痛,在临床上往往不用治疗,也可用含类固醇的滴眼药来减缓疼痛。作者简介:王玉锋,1978年生,女,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现就职于新乡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王玉锋 单位:新乡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肝炎范文篇9

【乙型肝炎病毒;融合蛋白;原核表达;疫苗

0引言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导致的病毒性肝炎目前尚无十分有效的治疗办法,疫苗接种是控制和预防乙型肝炎的重要手段,但部分人群对现有的疫苗不应答或低应答而导致接种失败,因此需要研发新型HBV疫苗.我们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含截短C基因和preS1基因联合的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融合蛋白并进行纯化,初步分析其免疫性和特异性,为比较不同来源的HBV候选疫苗分子和深入探究HBV新型疫苗奠定基础.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E.coliDH5α和BL21菌株由本实验室保存;pET28a质粒由范雄林博士惠赠;带HBV截短C基因和preS1基因的质粒pDE22CtpreS1w由本实验室构建;TaqDNA聚合酶、限制性内切酶(TaKaRa公司);胶回收试剂盒(上海华舜公司);T4DNA连接酶(上海生物工程公司);Ni2+NTA凝胶亲和层析柱(Qiagen公司);HRP标记羊人IgG,DNA分子标准和低分子蛋白质标准(华美生物工程公司).

1.2方法

1.2.1PCR引物设计和合成根据GenBank中的HBVC基因和前S1基因序列,利用生物学信息软件设计其扩增引物,以扩增C基因编码蛋白N端155个氨基酸的基因片段和前S1全基因.上游引物P1摘要:5′GCGGAATTCATGGACATTGACCCGTATAAAG3′,含EcoRⅠ酶切位点;下游引物P2摘要:5′GCGAAGCTTTTAACCCAGCCCGAATGCTCC3′,含HindⅢ酶切位点和终止码TTA.交上海生物工程公司合成.

1.2.2目的基因的扩增以pDE22CtpreS1w质粒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反应体系为摘要:质粒(1∶100稀释)5μL,10×Buffer5μL,10mmol/LdNTPs4μL,P1(100pmol/L)2μL,P2(100pmol/L)2μL,TaqDNA聚合酶2μL,用超纯水补至终体积50μL.反应条件摘要:预变性94℃5min;94℃1min,56℃50s,72℃1min,共进行30个循环,最后在72℃延伸10min.取5μL反应产物进行琼脂糖电泳分析.

1.2.3pET28aCtpreS1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连接、转化、重组质粒鉴定均参照文献[1]进行,将酶切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交由北京三博远志公司测序.

1.2.4蛋白表达和可溶性分析自DH5α中提取阳性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挑取单菌落(同时设空载体质粒转化的大肠杆菌BL21为对照),置5mLLB培养液中(含卡那霉素50g/L),37℃振摇过夜,次日1∶100的稀释度加入5mLLB培养液中37℃振摇3h后,测定A600nm约0.4~0.6时加入IPTG至终浓度1mmol/L,37℃继续振摇4~5h,离心收菌.用PBS(pH8.0)悬浮离心收集的细菌,加入溶菌酶至终浓度0.1g/L,4℃放置20min,超声破碎,4℃下10000g离心10min,收集上清和沉淀.将菌体沉淀、裂解上清、裂解沉淀和空质粒转化菌分别加入等体积的2×样品缓冲液,沸水中加热5min,12000g离心5min,取上清,每孔15μL进行SDSPAGE电泳,电泳在恒压下进行(浓缩胶中为100V,分离胶中为120V).电泳结束后,将凝胶浸泡于考马斯亮蓝染色液中染色2h,然后用脱色液脱色至背景清楚.薄层扫描分析目的蛋白表达带占菌体蛋白百分比.

1.2.5亲和层析法纯化表达蛋白参照Qiagen公司镍离子亲和层析柱(Ni2+NTA)操作说明进行.首先离心收集1L诱导宿主菌,冰浴15min;按5L/kg湿菌的比例加入含8mol/L尿素的BufferB(pH8.0),室温下轻轻搅拌使细菌裂解至溶液清亮,4℃下10000g离心收集上清,弃去沉淀;将1mLNi2+NTA树脂悬浮液和一定量清亮裂解上清于室温轻柔摇动混匀(100r/min摇动15~60min)后,将其混合液装柱;依次用BufferC(pH6.3),BufferD(pH5.9),BufferE(pH4.5)洗脱,分别收集洗脱液.取各部分样品进行SDSPAGE分析.

1.2.6WesternBlot检测表达蛋白将纯化蛋白进行SDSPAGE凝胶电泳,然后将蛋白质进行电转移至NC膜上(滤膜孔径0.22μm,转移条件为恒流100V,1h).用乙型肝炎阳性患者抗HbcAg,抗preS1阳性血清(来自西京医院检验科)作为一抗,HRP标记羊抗人的IgG作为二抗,DAB(0.6g/L)显色,至目的条带染色清楚时终止反应.

2结果

2.1重组表达质粒的鉴定阳性重组质粒酶切产物预期大小(约630bp)处出现条带(图1).序列测定结果和文献报道一致.

2.2融合蛋白的表达和溶解形式分析经SDSPAGE电泳检测,在Mr约24000处有一明显的条带,和预期的融合蛋白大小一致.该融合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于沉淀中,上清液中几乎无诱导表达的融合蛋白.薄层扫描显示其占菌体蛋白的40%(图2).

2.3融合蛋白的大量表达及纯化目的蛋白在BufferD(pH5.9),BufferE(pH4.5)洗脱液中,扫描显示纯度在90%以上(图3).

2.4表达蛋白的Westernblot预期大小处可见条带染色清楚,纯化的蛋白很好地保持了和HBV阳性患者血清的结合活性(图4).

3讨论

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重要手段,但相当数量的接种者对现临床使用的疫苗无应答或低应答,而为数众多的感染者需要有效的治疗,所以迫切需要新型HBV疫苗.

抗原特异性CTL所介导的细胞毒功能在病毒感染的控制和痊愈过程中起核心功能[2-3].多个CTL表位的疫苗探究策略是近年各类HBV新型疫苗探究的热点.HBV核心C基因在不同亚型间最为保守,在它编码的180多个氨基酸中,CTL表位多位于第150位氨基酸(aminoacid,AA)以前,其中18~27位AA为HLAA0201所限制,第88~96位AA被HLAA11所限制,第141~150位AA为HLAAw68和HLAA31分子所限制,此外第75~81位AA或72~88位AA是很强的构像型B细胞表位,因此核心抗原是比较理想的疫苗探究靶分子[4-5].在既往HBV疫苗探究中人们大多选用S基因编码的蛋白,并辅以CpG,IL2等分子佐剂试图达到免疫目的,但效果并不理想[6-7].而preS1基因编码蛋白含有HBV和肝细胞膜结合的位点,并且相当保守,肝细胞、B细胞和T细胞均可表达针对其第21~47位AA的受体,故前S1抗体是除表面抗体外又一重要的中和抗体[8].因此HBV的C基因和preS1基因已经成为近年来HBV新型疫苗探究的重点[9].

几乎所有新型HBV疫苗如亚单位疫苗、DNA疫苗、分枝肽合成疫苗、新载体疫苗或植物转基因疫苗的前期探究工作中都需要候选分子高效表达,以便在体外评价疫苗候选分子刺激细胞增殖的潜力和CTL杀伤效应,达到全面评价候选分子的目的[10-12].而HBV各个基因片段原核表达难易程度不同,考虑到C基因原核表达难度低,本探究采用将截短C基因置于preS1基因前面的方式,构建了原核重组表达质粒并获得了高效表达.目的蛋白纯化以后,Westernblot进一步证实该浓缩蛋白可以和抗HBcAg、抗preS1阳性患者血清结合,具有很好的抗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进一步的HBV新型疫苗探究;和Chen等[9]采用经典的preS1基因在前、C基因在后的表达方式所获取的同类蛋白相比,本探究中蛋白表达量明显较高.在后续工作中,我们将选用新型的疫苗载体BCG运载候选疫苗分子,进一步探究该蛋白在CTL免疫和体液免疫中的功能.

【参考文献

[1]SambrookJ,FritshEF,ManiatisT.Molecularcloning摘要:Alaboratorymanual[M].3rded.NewYork摘要:ColdSpringHarbor,2002摘要:1228-1230.

[2]KakimiK,IsogawaM,ChungJ,etal.ImmunogenicityandtolerogenicityofhepatitisBvirusstructuralandnonstructuralproteins摘要:Implicationsforimmunotherapyofpersistentviralinfections[J].Virology,2002,76(9)摘要:8609-8620.

[3]LoiratD,LemonnierFA,MichelML.MultiepitopicHLAA*0201restrictedimmuneresponseagainsthepatitisBsurfaceantigenafterDNAbasedimmunization[J].Immunology,2000,165(7)摘要:4748-4755.

[4]TownsendK,SaillbergM,OdelJ,etal.CharacterizationofCD8cytotoxicTlymphocyteresponsesaftergeneticimmunizationwithretrovirusvectorsexpressingdifferentformsofthehepatitisBviruscoreandeantigens[J].Virology,1997,71(5)摘要:3365-3374.

[5]ThimmeR,ChangKM,PembertonJ,etal.DegenerateimmunogenicityofanHLAA2restrictedhepatitisBvirusnucleocapsidcytotoxicTlymphocyteepitopethatisalsopresentedbyHLAB51[J].Virology,2001,75(4)摘要:3984-3987.

[6]DavisHL,SupartoH,WeeratnaR,etal.CpGDNAovercomeshyporeponsivenesstohepatitisBvaccineonorangutans[J].Vaccine,2000,18摘要:1920-1924.

[7]BresEM,PayettePJ,ManciniM,etal.CpGoligodeoxynucleotideswithhepatitisBsurfaceantigenforvaccinationinHBsAgtransgenicmice[J].Virology,2001,75(7)摘要:6482-6491.

[8]ShiTD,WuYZ,JiaZC,etal.TherapeuticpolypeptidesbasedonHBcAg1827CTLepitopecaninduceantigenspecificCD8+CTLmediatedcytotoxicityinHLAA2transgenicmice[J].WorldJGastroenterol,2004,10(8)摘要:1222-1226.

[9]ChenXC,LiXZ,LeXH,etal.RecombinanthepatitisBcoreantigencarryingpreS1epitopesinduceimmuneresponseagainstchornicHBVinfection[J].Vaccine,2004,22(7)摘要:2878-2885.

[10]WenYM,QuD,ZhouSH,etal.AntigenantibodycomplexastherapeuticvaccineforviralhepatitisB[J].IntRevImmunl,1999,18(3)摘要:251-260.

肝炎范文篇10

【Abstract】AIM:TodeterminethespreadofHBVvirologicalprofileofChineseclusteringinfectedfamilieswiththreegenerationgeneticinformation.METHODS:AllthepatientswhoreferredtoourdepartmentwerequestionedforHBVfamilyhistoryfrom2002to2005.Forthosefamilieswiththreegenerationormoregeneticinformation,theirbloodweredrawnaftersignedinformconsentswereobtainedandtestedforhepatitisBsurfaceantigen(HBsAg),antibodytoHBsAg(antiHBs),hepatitisBeantigen(HBeAg),antibodytoHBe(antiHBe)andantibodytohepatitisBcoreantigen(antiHBc)usingcommerciallyavailable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HBVgenomecopiesinserumweretestedbyrealtimequantitivePCR.Thefirstmemberofafamilyidentifiedasaviruscarrierwasconsideredanindexcase.AllstudysubjectswereaskedtofilloutaquestionnairedesignedbyEpiinfosoftwareongeneraldata,history,resultsofserologicanalysis,andkinshiptotheindexcase.Allthedataofeachsubjectwasinputintocomputerforstatisticanalysis.RESULTS:Atotalof237serumsamplesof27familesweretested.Outof237indexcasesandhouseholdcontactsubjects,45.6%,5.9%,26.7%,11.8%,62.9%,28.3%subjectswereidentifiedHBsAg,antiHBs,HBeAg,antiHBe,antiHBc,HBVDNApositiverespectively.ThepatientswithpositiveHBVDNA,HBeAgorHBsAgwerepredominantlymaleandthemumberpeakedattheageof18and45yearsold.CONCLUSION:TheseroprevalenceofHBVmarkersinclusteringinfectedfamilyisdifferentfromthatingeneralpopulation;theinfectedindividualshaveanaturalcourseofchronicHBVinfectionandmostlyareinfectedastheyareinfants,whichisprobablyassociatedwithhostgeneticsusceptibilitytoHBV.

【Keywords】hepatitisBvirus;familyclustering;diseasesusceptibility

【摘要】目的:研究HBV血清标志物及HBVDNA在聚集性感染家族内的流行模式.方法:以2002/2005在我院感染科就诊的来自偏远山区的HBsAg阳性者为先证者,询问其家族史,筛选具有3代或以上遗传信息的家系.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对这家系中所有的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血样.用ELISA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用RealTimePCR定量检测HBVDNA.结果:共收集27个家系237人;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DNA的总体阳性率分别为45.6%,5.9%,26.7%,11.8%,62.9%,28.3%;在HBV聚集性感染家族中,男性的HBsAg,HBeAg,HBVDN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HBsAg及HBVDNA相对年龄成双峰分布,主要集中在18岁和45岁.结论:在聚集性感染家族中,HBV的流行病学资料有其自身特点;家族聚集性感染者符合慢性HBV感染的自然病程,多为婴幼儿期感染所致,可能与宿主的遗传易感性有关.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家族聚集性;疾病易感性

0引言

我国是HBV高发区.早期的研究发现HBV感染呈家族聚集性,家族成员慢性化率、原发性肝癌发生危险度、对抗病毒治疗的应答、对HBV疫苗的反应均与普通人群存在较大的差别,推测这些家族具有特殊的遗传背景因素[1].为此我们研究HBV血清标志物及HBVDNA在聚集性感染家族内的流行模式,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以200201/200512在我院感染科就诊的来自偏远山区的HBV感染者为先证者(indexcases),通过询问了解其家族史,初步筛选出能提供三代以上的遗传资料信息的家族,签署知情同意书.调查人员统一进行流行病学培训,用Epiinfo3.32(www.cdc.gov/epiinfo)软件制作流行病学调查表格.调查内容包括一般状况、HBV感染史、临床病史、饮酒史、家族史及与先证者的亲属关系.每人留取EDTANa2抗凝外周血10mL,离心(>2000g,10min)分离血清,置-20℃冻存备用.

1.2方法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IgM及抗HBcIgG,商业试剂盒购自3v生物工程公司.HBVDNA定量采用RealTimePCR法,仪器为ABI7300,由1×103,1×104,1×105,1×106,1×107,1×108copies/mL的标准品建立标准曲线,检测值大于1×103copies/mL定义为HBVDNA阳性.以上每一项目均由专人统一检测.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由2人同时用Epiinfo分别录入,结果检验一致后将所有数据导入SPSS11.5,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结果

2.1调查对象共收集27个家系,最大家系23人,最小家系4人,共237(男123,女114)人.先证者27人,先证者一、二、三级血亲分别是102,41,21人,先证者非血亲(配偶及血亲的配偶)家族成员46人.HBV标志物在各年龄组分布见表1.

表1HBV血清标志物及HBVDNA在不同年龄组的分布(略)

2.2HBsAg的流行特点HBsAg阳性共108例(45.6%),主要集中在18岁和45岁两个年龄高峰,占70%,此外,0~5岁年龄组尚存在一个小高峰(图1);男性阳性率(52.0%)显著高于女性(38.6%),P=0.026.抗HBs共14例(男/女=9/5),仅占5.9%.

图1不同年龄组HBsAg及HBVDNA阳性率(略)

2.3HBeAg的流行特点HBeAg阳性63例(男/女=40/23),占26.7%,抗HBe阳性共28例,占11.8%.在10~30岁年龄段,HBeAg阳性率逐渐降低,抗HBe阳性率逐渐增高,提示HBeAg向抗HBe的血清转换主要发生在10~30岁年龄段;40岁以后出现HBe抗原抗体系统波动.

2.4抗HBc的流行特点HBV感染的标志抗HBc阳性共149例(62.9%),各年龄组无明显高峰,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此外尚有5例抗HBc阴性患者HBVDNA阳性,分布在2个家族.

2.5HBVDNA的流行特点HBVDNA阳性者67例,总体阳性率为28.3%,主要集中在20岁和45岁两个年龄高峰(图1).男性阳性率(35.0%)显著(χ2=5.64,P=0.013)高于女性(21.1%).

3讨论

HBV感染呈世界范围内流行,我国HBsAg人群流行率为8%~12%[2].有研究发现HBV感染呈家族聚集性,家族内HBV标志物的流行率不同于普通人群[1-4],但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报道.

本研究发现,HBVDNA阳性率/年龄分布呈曲线呈两个高峰,主要集中在20岁和45岁,一个波谷,在25~35年龄段;HBsAg阳性患者主要集中在0~5,18和45岁3个年龄高峰,1个波谷,后2个高峰及1个波谷与HBVDNA阳性率/年龄分布呈曲线一致;HBVDNA及HBsAg阳性率随年龄变化的动态曲线各波峰波谷分别反应机体不同的免疫状态,与慢性HBV感染的自然病史一致.提示家族性HBV感染者多发生在新生儿期或更早,易于形成免疫耐受,使感染慢性化.

在27个家族237人中,HBsAg的总流行率为45.6%,若不考虑HBsAg阳性的先证者,流行率仍高达35.4%,显著高于我国普通人群HBsAg流行率的10%[4],也高于其他国家地区家族内的感染率11%~20%[2,5],而土耳其的HBsAg阳性人群主要集中在5~9岁[6].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均来自于偏远山区,属HBV自然感染人群,此高峰为HBV原发性感染,与新生儿未接受计划免疫有关.骆抗先报道我国一般人群中HBsAg检出率高台期为10~40岁,以后逐渐降低,广西,广东,台湾的HBsAg年龄分布也不成双峰分布;这与我们的研究不一致,提示家族中的HBV标志物分布模式不同于普通人群,家族性HBV感染者是一类特殊的群体[7-8].

研究发现男性HBVDNA,HBsAg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这与其他学者报道的一致[2,9-10].对于HBV感染家族聚集性的原因目前尚没有一致的看法,近年研究表明,乙型肝炎是与HBV有关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11].本课题通过对27个较为隔离家族的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发现家族性HBV感染者的HBV血清学标志物和HBVDNA流行率不同于普通人群,其免疫状态即清除病毒的能力也与普通人群有差别,提示宿主的遗传背景差异可能是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AlizadehAH,RanjbarM,AnsariS,etal.IntrafamilialprevalenceofhepatitisBvirologicmarkersinHBsAgpositivefamilymembersinNahavand,Iran[J].WorldJGastroenterol,2005,11(6):4857-4860.

[2]HouJ,LiuZ,GuF.EpidemiologyandPreventionofHepatitisBVirusInfection[J].IntJMedSci,2005,2(1):50-57.

[3]RehermannB,NascimbeniM.ImmunologyofhepatitisBvirusandhepatitisCvirusinfection[J].NatlRevImmunol,2005,5(3):215-229.

[4]CusterB,SullivanSD,HazletTK,etal.GlobalepidemiologyofhepatitisBvirus[J].JClinGastroenterol,2004,38(10Suppl):S158-168.

[5]MilasJ,RopacD,MulicR,etal.HepatitisBinthefamily[J].EurJEpidemiol,2000,16(3):203-208.

[6]KuruU,SenliS,TurelL,etal.AgespecificseroprevalenceofhepatitisBvirusinfection[J].TurkJPediatr,1995,37(4):331-338.

[7]MarcellinP,CastelnauC,MartinotPeignouxM,etal.NaturalhistoryofhepatitisB[J].MinervaGastroenterolDietol,2005,51(1):63-75.

[8]FunkML,RosenbergDM,LokAS.WorldwideepidemiologyofHBeAgnegativechronichepatitisBandassociatedprecoreandcorepromotervariants[J].JViralHepat,2002,9(1):52-61.

[9]KimWR,BensonJT,TherneauTM,munity[J].Hepatology,2004,39(3):81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