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5:29:52

感觉范文篇1

但感觉经验论者不是从感觉开始的。后来的人从感觉资料(sense-data)开始,休谟从印象(impression)开始。据休谟,印象相互分立各自分明,这与一般所说的感觉差不多正好相反了。“我模模糊糊有个感觉。”对儿女,对民族,对情人,富有感觉之处总是剪不断理还乱。整得太清楚就没感觉了。不仅感觉的内容是混沌的,感觉之间也没有明确的界划。黑格尔刚开始讨论感觉,就跳到“感性确定性”上,这一棵树,那一所房子,可见他对感觉的基本理解是休谟式的。只在特殊情况下我们才会说“我觉得那是所房子”,而黑格尔讨论的却不是这种情况;他只是想通过机械辩证法从感性确定性弹到“这一个”的普遍性而已,却不曾好好地感觉一下“感觉”。

感觉里要紧的是感觉、意蕴、意义。Sense这个词,有时译作“感觉”、“感官”,有时译作“意义”。

洛克把感觉喻作镜象,这个譬喻一上手就让意蕴的本质溜掉了,于是洛克顺利地滑到贝克莱和休谟。实在论却还要拿镜象说来对抗休谟呢。

镜象说给人的启发反倒是:物象明明映在镜子上,镜子却毫无感觉。没有牵连,没有份量,一开始就不会有感觉。

无论这面镜子安装在网膜上还是在皮质上,它的尺寸都嫌太小,不足反映偌大一个世界。

视网膜成象是一种镜象,只不过它不是感觉。医生管视网膜,我们看。

不是睁开眼睛就看得见的。我们通常倒视而不见。

我们什么时候有感觉?乌云陡然压黑天空;有人临危不惧挺身而出;春雨引诱出泥土的气息;一张旧照片;一个美丽的形体。牛津的教授一谈到感觉就举书桌为例。盯着书桌,他得到的大概真的很接近感觉资料了。但那真的是他最富感觉的时刻吗?

特异之处触动感官。但不是说,一刺激就来了感觉。我们谈的是可感,是senseandsensibilia,我们谈的不是刺激-反应,不是在实验室里接受电击的青蛙。铁马金戈可感,温柔敦厚亦可感,这些生潮业浪中的片刻。唯当世界不再可感,唯当我们“感到”空虚,我们才追求刺激。

异象只能从熟悉的背景上升起,尤其是从不再熟悉的东西升起。对某些东西视而不见是对另一些事情有感觉的条件。眼与耳所选择的频率本来就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在这一范围内投入眼帘的的光波和撞上耳膜的声波也远多过我们的所见所闻。

感觉是官感的根源。看、听等等根系于感觉,是笼统感觉的分化。心有所感,而不是视网膜有,心理学先曾主张原子式的五官之觉在先,后来抛弃了这主张。官感不只是镜象,不只提供感觉资料,因为它参与感觉。

解剖刀可以把感官分离出来。同样,简单感觉是分析的结果。最初的感觉何尝简单?最初的感觉复杂而不易确定,它渗透着理解和成见,包裹着希望和追求。欲望是感觉吗?没有欲望会看得见嗅得到吗?能有所感的心灵不是白板,它没那么纯洁。

这岂不是说感觉并非开端而是后来滋生出来的吗?是的,我们总是从后来的某个时刻开始,从中间开始。我们没到罗陀斯,但我们已经在跳了。

把哪一件放在第一位,称为第一性,这当然宣告出一种特定的探索态度。但若那是认真的,开端就必也是探索的结果。入手之前总有些疑问,有些看法,有些经验。笛卡尔告诉我们思的自明性之前早就在思的晦暗中摸索很久了。聚集是没有开端的。开端是一次断裂,久已聚集的地下水从这里涌作源头。

经验没有开端。“逻辑的开端”更是不通的话,因为语言只作为一个勾连的系统让我们经验。什么逻辑或经验迫使我们相信“总得先有我思”,“总得先有存在”,“总得先有感觉资料”?

近代哲学家希图找到一个绝对自明的开端。为什么非要有个绝对开端?因为曾经有一位创始者。杀君者的疚愧和骄傲一道要求他们捧出替代者来。如果逻辑替不上,自明何如?公认又如何?除了到菜市场作抽样调查又怎么获取公认的自明性呢?谁相信“我思”绝对自明?有人信神,有人信鬼,我相信总得先有我妈把我生出来。

只要我们还有感觉,事情就还没有完完全全明白。如果你还没完完全全明白就开口说话,那是你做了一个决定。从哪里开始,也是一个决定。从不够自明之处开始不算独断,倒是宣称任何开端为自明都叫独断。

“真理是简单的”这样的话,介于安慰和谄媚之间,总之,它让人听了高兴,就像听到又建成了一条缆车线,乘坐它可以直登险峰绝顶。

在原始问题纠葛缠绕的哲学丛林中,除了迷于智慧者的命运之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是单纯的。这里连最简单的蹊径都会让人迷失。新来的朋友,我有一句忠告:迷乱中勿只低头寻觅蹊径,能见天光时别忘了靠星辰了解你的所在,任何一条隐约可辨的小路都可能耗尽全部白天。

真知是一片单纯的境界,但这里只有入迷者的单纯。别说:我不怕迷失。不怕者还谈不上迷失。不过,我们果断地起步吧----同时小心翼翼。

红灯亮了,狗分泌唾液。狗既然对红光起反应,可说狗看见了红光。波长接近7,000埃的光波在狗眼里是否呈红色呢?蚂蚁能分辨紫外线。紫外线在蚂蚁看来是什么颜色?

刺激-反应:行为主义。这里,感觉不被看作独立的东西。或者干脆用“感觉式反应”来代替“感觉”。

对狗来说,红灯是个信号;不仅红灯,而且肉食的形色也是信号,饥与饱的感觉也是信号,强行把饱的信号输送给一条狗,狗会眼睁睁看着肉食摆在面前而饿死。神经把一切都转变为信号。高等动物作为一个信号系统进行反应。

阿诺兴提供了超前反应这一概念来描述生物的反应方式。感觉式反应不同于化学反应等等之处于是可看作:它是超前的信号反应。

信号从其本性是不独立的。信号不仅有所指,它根本就消融在它所指向的东西里。红灯-分泌唾液:在“红灯”后面不能写句号,连逗号也不能,因为它不逗留。

这是一条河流。事件之流最多比喻成由纤维拧成的线,而绝不是由一一分明的环扣成的链条。如果无法把信号从事件之流摘取出来,就无法把感觉从反应链摘取出来。反应链交织在事件之流中,没有所谓原子事件,也就没有原子感觉。感觉处在事件中,是事件的一部分。感觉由于与事件的混杂和互相牵连而混沌,而有分量。

感觉首先是混沌的综合感。阿诺兴称之为“弥漫感受性”。这是与“超前反应”一道提出来的。统觉并非事后把五官提供的资料加以综合,五官之觉倒是笼而统之的感觉的分化。先感觉到,才看到、听到、嗅到。

刺激狗分泌唾液的不是红色,是特定波长的光。这种光在我们看来是红色。

那么,不仅追问蚂蚁眼中的紫外线呈何种颜色是徒劳之举,而且询问蚂蚁眼中的世界是怎样一幅图画也没有意义。因为蚂蚁眼中的世界不是图画。

蚂蚁不观看、不观察、不theorein。图画是事件之流的截面,只有把事件之流切断,它才能作为图画被观看。观看仿佛横截了事件之流,把截面当作事件的终点。

Beholdingholds。纯粹的看要求我们停驻,它是事件-反应的终止——我们只看、只听,就像在剧院里,哪怕义愤填膺,也不跳上舞台助一臂之力。人会静观。一个饥饿的人可以看见食物却不反应。柏拉图把驻停、存在与事物的外观(eidos)连在一起。存在自始就含有驻定的意思。

看不是反应,也不是反映。存在是变易的成象,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存在是反映。看联结变易和存在,是二者的中介,是二者之间的Als-Struktur。

世界图画并非先画好了然后拿出来展览。今天成年人眼中的世界图画由多少世代的眼光修改过无数次。

初生的感觉还不是图画,我们得学习如何把它作为图画来观看。图画上,左右有序,上下分明,门类有别,图画总是逻辑的图画。

我们一直在并且仍然在学习观看。但我们通常从图案的终稿开始学习。所以我们问图画的意义。地球上最初的氧气是由原生生物制造出来的,现在没有氧气就不能产生和维持生命。

练柳体的人以柳公权的字为其所本,他拿自己的字与字帖上的比较,看是否相像。柳公权本人的字帖在哪里呢?

肖像画家在画布上表现一位朋友的性情,他在一种特定的面容上捕捉了他久已熟悉的东西。性情不是被临摹下来,而是被表达出来了。表现者必须看到不曾被看到的,把已经感到的表达为可以观看的。肖像画家和漫画家一样需要构思。

画师寻觅一个线条、调整一种比例,原则上同于小说家的章法、舞蹈师的设计舞步。独独把绘画称为表现艺术使人误会画师的任务是临摹现成的世界图画。殊不知,无论用眼睛还是用画笔,世界只有通过描画才变为图画。米开朗琪罗表现大卫,虽然他从未见过他。

画家、诗人、舞蹈师,都致力于捉住游移不定者使它成形定形。表达即成形。

借以表达者称为“象”:样子、形象、图象、现象、象征。

象与像不同。世界本身对观察成象。像是象的摹仿。

一流的艺术家成其气象,于是引来摹仿,想弄得像。只在一种意义上可说一流艺术家在摹仿:不是对现成景物更不是对前人作品的摹仿,他临摹世界成其象的刹那。

日常与之打交道的东西,我们称之为“物”或“物体”。物有形象,形象属于物;我们首先知觉的就是物,而不是单纯颜色、线条、气味,若单纯而至于无物之象,就轻飘飘的,轻飘如幻影,这时我们的感觉也变得轻飘飘的,近乎幻觉。

通过分析把形象剥走,就剩下质、物质。形象和物质构成物体,物体被称作受形的物质informedmatter)。无论形诸颜色还是形诸言辞,形是表达,表达其后的实质。

受形的物质就是得到表现的物质。那么,物体本身就有所表达,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幼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用现在的话说,物本身就是能指,用海德格尔的话说,物拢集它物。受形的不仅得到表现,而且也有所表现。物实是最基本的符号。Theinformedmatterisnaturallyinformative。所以世界也被称作世界图象(dasWeltbild)。世界图象并不是近代科技的产物,只不过,我们越来越多观看而少感觉,在这个意义上,当代被称作“图像的时代”(theepochofimages),不亦宜乎?

借助形、体、质这些概念把物体看作成形的物质,物质就被理解为实体或实质。表示“实质”的substantia这个词,说的就是处于下部根基处的东西——thatwhichstandsunderneath。Substance不是包裹在完整外形中的质料,它标识着物体所从出的一团粘连,尼采所说的“全然永恒的混沌”。与有形有界的物体相对,实体被规定为无所分界的一。当康德设想只有一个物自身时,他没有超出斯宾诺莎对substantia的理解。而这一切理解都根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说,并且会在primematter这一难题前止步。

“感觉显示变易、流逝、转化”[1]。我们感到的是世界的流变,看到的却是世界图画。希腊人为之困惑,试图了解hyle怎样驻停和成形。Substantia这个词却把hyle理解为本来就驻立着的东西了。

然而,实质原是泰利士的水,流动在赫拉克利特的河流中。唯借有形之体,实质始得驻立。

流变者,柏格森称为duree。Duree又被定义为感觉到的、体验到的、充实的时间。柏格森认为绵延只能被直觉(intuition)把捉。

只有流变者需要被把捉,亦即使之驻停。感觉追随流变者,它确定流变者在哪些瞬间可以成形,可以被“形式化”。我觉得把这样的确定称作intuition(直觉)优于称作Anschauung(直观)。正像康德所说的,直观所观者已是对象,而直觉则是对象化的一个步骤。

在康德那里,感性直观有两种形式,外感之形式为空间,内感之形式为时间。然而,Form(形式)这个词,本身即为空间概念。形总在外,只有外形,没有内形,“内在形式”是一个借喻。成形使我们能够看见。看总是从外面看。柏格森把intuition说成“从内部看”,就像莎士比亚说到“心灵的眼睛”。Intuition就看到实质说到看,Anschauung就通过外形来看说到看。

分出内外,把感官定义为由外到内的必经之路;然后推论说:对外界的知识皆源于感官知觉。于是感官知觉成了源头,外界的存在成了疑问,世界的实在最多只是悬设或推论出来的东西。这种不及格的逻辑却要我们相信世上发生的一切都发生在我们的感觉系统之内。

区分内外不就是区分出了“外部世界”与“内心”吗?我们沿着贝克莱的逻辑走下去,诧异怎么把世界丢掉了。我们还以为这是逻辑的结果呢。往返在路上寻找丢掉的钥匙,其实出门时把它反锁在屋里了。

世界在感觉里,感觉又在哪里?

感觉在五官之觉里。这倒不是说视觉吸收了颜色明暗等资料输送到某种里面的心灵去让它们感觉。视觉以开放的方式感觉:不仅指睁开眼睛,更是指让感觉随之流迁的东西展现开来,展开成为表面。我们要看到深处;却不是要培养X光式的特异功能。深处也需要展开来看,不过不容易展开。

唯其有表面,才有分隔和联结,才能端详得清楚。感觉从物质浊流一直连到清明的视觉。

呆看被阻隔在表面上。目光之所以能透过表面,因为视觉是一种感觉。感觉使看有所见。感觉滋养着看。

透过表面所见到的,却不是包裹在表面里的matter,而是透出表面的whatmatters。

我们不是通过看进入实质之内;正相反,我们原在实质之中,看把我们领到事物之外。所以才有“我们”。

观看不导向反映而导向理解。

什么是理解?看得清晰,而同时感觉得深厚。就是说,不仅看得清晰,而且看得真切。

理解是沟通,沟通陌异与熟悉。通过一定的道路,异域成为可通达的;通过一定的形式,陌异的存在成为可感的。

我们理解了,于是谅解了。

反过来又何尝不是?我们首先要尊重,要宽容,要感得到那里有什么可以理解的东西,值得理解的东西。

理解已经体现了尊重和宽容。当年大学生面对一个极少宽容的社会高喊“理解万岁”。反过来,没有理解的宽容是一种空洞的姿态,谁需要这种自上而下的宽容?

算计以自我为中心,只能算计别人,不会算计自己。算计别人,算计世界,是为了给自己谋好处。

理解却不以自我为中心,毋宁说,理解是不同中心的沟通。

当然,没有不从任何立场出发的理解,然而,从某种立场出发不等于停留在某种立场。六经注我,外国有的我们都有,那就谈不上理解。理解要求脱离固有的立场,要求“克服自我”。理解是一种转变,其核心不在于从某种立场出发,而在于寻求一个新的立足点。所以,在探讨理解时,从义理上探讨是第一位的,从心理上分析只起辅助作用。把什么见解都还原为立场、动机、心理,就扼杀了学术。

科学是人类最可宝贵的理解方式。然而,一旦脱离了感觉,科学就蜕化成算计,不再是一种理解。就像受到刺激不就是可感,能够操作也不保证有了理解。量子力学是最为精密的科学,提供最为准确的预言,然而量子力学家莫不承认,他们不理解量子力学。

比较一下伽利略的自由落体理论和亚里士多德的,不难看出近代物理学如何努力把感觉排除出物理世界,就是说,排除出近代物理学所定义的世界。

山有神而水有灵,甘霖和洪水全在神灵的喜怒,全在神灵要奖赏我们还是惩罚我们——这些都不科学,但这些给我们描绘出一个与我们相关的有意义的世界。

宗教给予我们生活整体的意义。宗教的“真理性”无需验证,显灵故事不是通过了验证的假说,而是一种感召,赋予世界整体以意义。我们通过宗教感觉到整体。

在希腊却诞生出一种奇特的设想:人不仅要感觉整体,而且可以认知整体的意义。在希腊,这种认识始终培植在感觉之上,哲学是认识的主体,科学是哲学的延伸。亚里士多德所论的phronisis不同于“认知”,通常被译为“实践的智慧”一类。在希腊的认识方式中,我们照样可以看到phronisis,看到这种审慎,无论走得多远,都和本邦保持着联系。

哥白尼和伽利略倒转了太阳和地球的位置,谁在运动不再依赖于我们看到谁在运动。一旦摆脱了地球和人的束缚,科学认识就飞速发展起来。

但这个无需我们感受的、自动的世界有什么意义呢?感觉经验论似乎在对抗机械力学,补充它,或为它奠立基础:整个物理世界的存在都“在于”感知。然而,除非我们知道物理世界的存在方式怎样依赖于感知的方式,否则,整体存在在于感知只是一句空话,因为它在于感知也这样存在,不在于感知也这样存在。

对立者呼应着。近代物理学把感觉-意义排挤出世界,同时,感觉经验论要把世界的物质性排挤出感觉。然而,这样的“感觉”不会有意义,没有分量、没有牵连,就谈不上意义。遗留下来的是些没有意蕴的印象和感觉资料。乃至于感觉经验论的一些后继者不再努力为科学接联意义,反而试图把哲学转变为科学。

物理学排除感觉,而那里正是哲学的新兴领域,哲学通过这个领域把机械世界和意义世界联系起来。过度生长的物理学把这个领域也侵占了。心理学这门新兴科学不再试图说明物理世界的意义,它本身是物理世界的延伸。

固然,在休谟的时代,心理学还不是科学,而是哲学。不过,“感觉”、“印象”等语词越来越多地被赋予专门的意义。科学必须重新定义其重要概念,使之成为术语。这些定义是完全无余数的、对任何符合定义者是无差别的,因为一门科学虽然只认识世界的一个面相,但它是关于这一面相的系统认识:有它尚未认识的,但没有不符合其认识的。在这个意义上,没有对语言的技术性定义就没有科学。

能否允许哲学把它讨论的词语转变作术语?哲学逻辑是自然的知音,它依赖于自然语言所体现的自然理解。一句话有意义,无非它是可感的,它听上去像话,它自然而然就有意义,或通过分析说明它像话。哲学不可以把它所讨论的语词转变为术语,虽然它可以使用少量方法上的术语。像通常对话一样,哲学对自然语词的技术性处理是为了排解对自然暂时的误会。误会一旦消除,哲学逻辑就收回技术。

抽去了意义、意蕴,“感觉”就像“静止”和“运动”一样成了术语,为一门科学铺垫基石。即使我们没有感觉,心理学仍可以测量感觉的强度。若不识科学定义的“感觉”与自然感觉之别,就会以为刺激就是可感,体液肌肤的反应就是感觉。

自从哥白尼和伽利略倒转了太阳和地球的位置,哲学和科学的位置也一步步倒转过来了:科学成为认识的主体,哲学则努力把它和感觉-意义的世界联接起来,把机械力学的世界和我们联接起来,直到这个世纪,直到哲学已经力不从心,要么宣称自己的末日,要么重新思忖:意义是否依赖于意义的整体?

感觉范文篇2

一、情绪和情感的感觉调控

情绪综合了一个个、一种种激情的感受。如愉快、忧伤、振奋、沮丧、沉思、果断等等。歌唱表演中情绪的感觉应该是兴奋的,激动的,快乐的和美的,也就是说歌唱者在演唱时,要用兴奋的感觉,激动的感觉去唱,或是用快乐的,美的感觉去唱。有了这些情绪感觉,演唱就会沁人心肺,如果没有这些情绪感觉,就不是歌唱表演的艺术。比如,在歌唱与发声时,歌者一定要处于兴奋状态,具有兴奋状态时,精神振奋、信心百倍、胆子大,动力强、注意力指向集中。从生理上看,当我们兴奋时,腔体通畅,七窍出声。从审美来看,兴奋时的面部表情状态具有美感,自觉的排斥“装腔作势”的丑态。从心理来看,兴奋能充分调动神经作用,使歌唱与发声按着神经系统进行条件反射,而把注意从不应该紧张的器官上转移到应该积极运动的器官上,从而使注意力在唇、齿、舌上,在面罩上,在鼻咽腔上不断加强,并能持续下去。歌手的演唱实践和学生的学习实践证明,兴奋不仅能使注意力更加集中,而且还能使声音轻松自如,情感投入。声乐是最具有情感的艺术,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情趣方面,自然起着别的艺术所不可代替的作用。我国最早的一部音乐理论著作《乐记》中就曾说:“凡音乐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也就是说:音乐的产生,则是由于人类有能够产生思想,感情的“心”,而人类思想感情的变动,则以是外界事物给予影响的结果,既然音乐是为了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而存在,这就从根本上阐明了音乐是以抒情为主要目的的,歌唱艺术当然也就不例外了。声乐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果,取决于声乐的情感体现。“歌声,感人的歌声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歌唱,乃是人类最早的音乐,始终是用来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是发白内心的声音。所以说,我们在演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用脊梁的情绪去演唱。

二、呼吸的感觉调控

歌唱时的呼吸感觉在演唱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泰特拉齐尼在他的书里,引用了拉姆培提的话说:“获得正确的呼吸方法,是学习歌唱的人们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的一件事。”汤雪耕在他的《怎样练习歌唱》的一书中说:“正确的呼吸,是歌唱表演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整个歌唱艺术来讲,歌唱呼吸是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从歌唱发声来讲,歌唱发声是动力。发声的准确、音质的优美和歌唱的表情都与呼吸密切相关。歌唱者的所有毛病,也往往因歌者不善于运用呼吸所造成的。民族传统唱法中说的,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就是说明了歌唱呼吸的重要性。”歌唱的呼吸众说纷坛,但从感觉上去理解、去认识,就会统一在一个基点上。歌唱时的总体感觉就是“漂浮感觉”。犹如充满空气的气球一样身体轻飘飘的,又犹如身体腾空的感觉,或舒适的感觉,沉下去的感觉,扩张的感觉等。呼吸时的状态感觉同歌唱时的状态一样:姿势健美、身体强壮、反应灵活、风度翩翩的姿势感觉,情绪振奋、信心百倍、精神焕发、具有高度责任的心理感觉。歌唱时的呼吸感觉正是我们生活中的“打小哈欠”的感觉和我们睡觉时的呼吸感觉。世界著名的意大利男中音歌唱家基诺.贝基先生在教学中说:“你们躺着睡觉时也要呼吸,这时的呼吸方法是正确的。请记住,歌唱要用躺着时的呼吸方法来呼吸”。虽然在力量支持上和吸气量上与歌唱时的呼吸都相差很远,但呼吸的部位是一样的,都是在上腹部。是一种完全自然的呼吸法。吸气时各种器官的感觉:口腔、鼻腔是开放的感觉,喉咙、器官是打开,畅通无阻的感觉,胸腔与肺是开阔的感觉,小腹与腰肌是膨胀的感觉。用气歌唱是,吸气肌肉群在呼气时用劲来控制呼气使其均匀。也就是要养成气息的控制感觉。所谓气息控制的感觉就是各种器官仍然保持在呼气时的状态,致使空气在意识控制之下均匀使用。从心理角度讲,歌唱时不要主动“用气推声音”、“送气”、“给气”等第。凡有这种心理必然导致“憋气”(是吸进一口气憋住不用,有时憋得脸红脖子粗,浑身发抖)或“泄气”(吸进一口气后,头两个字就几乎全部漏光,甚至每个音都漏气。)现象发生,这是毫无疑问的。因在歌唱时,特别是在起音时,任何想把腹部(包括小腹)或肋间肌肉收缩的企图,都必定会给气流造成一种空气压力,因而它必然导致喉咙收缩,造成歌唱时喉部肌肉紧张。歌唱时的用气绝不是一边长一边收腹,恰恰相反,歌唱用气时,全部呼吸器官(包括横隔膜,小腹)要有一种扩张的,而不是收缩的感觉。这种扩张感觉会使歌唱者处于非常舒适的状态中:(1)防止喉咙关、卡、压等紧张;(2)解除“泄气”、喉音、及一切用力的动作心理;(3)防止提肩、胸僵、伸脖子等错误动作产生;(4)小腹及两肋间肌肉的扩张感觉,能使身体处于轻松灵活之中,并能排除来自任何部位的紧张。歌唱的过程必然以气息贯穿始终,绝不能思想负担过重,以至造成恐惧心理。正确的用气感觉是把全部吸进的气,全部都变成声音流出来。呼气的感觉在于小腹、两肋肌肉、以及横隔膜的收缩,其他呼吸器官还是要保持原来的感觉,这时的呼气作用-~J保持声音丰满圆润,并继续进行;二则排除余气,腾出肺内空间,以便吸进下一H气。正如加西阿说的:“呼气作用就是胸腔和横隔膜压迫充满了空气的肺脏,使气息渐渐地流出体外”。总之,呼吸是表现内容的手段,歌唱呼吸必须与所演唱的歌曲的情绪相吻合。只有从歌曲的内容和音乐表现出发,去运用自己的呼吸,才是歌唱者练习歌唱呼吸的真正目的。

三、共鸣的感觉调控

美好的歌唱共鸣是歌唱者所共同追求的。要想获得它,就需要全面了解共鸣点的感觉及作用。所谓共鸣就是某物因受振动而发出声音,这种声音又传播到其它物体上,引起其它物体的共振的现象。歌声的共鸣空间是胸腔、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头腔以及面部(即面罩)等。每个腔体的共鸣都有各自的共鸣点。胸腔共鸣点感觉在肺部,喉腔共鸣点感觉在喉咽部,口腔共鸣点感觉在上腭,咽腔共鸣点感觉在咽壁上,鼻腔共鸣点感觉在鼻窦上,头腔共鸣点感觉在额窦上,面罩共鸣是在脸的最前面部分。单是在生理音响而不具备共鸣音响的歌声,是不具备音乐说服力的,也不能打动别人的心灵。歌唱者要想自己的歌声优美动人,必须具有一个较好的、稳定的、放光的共鸣点的感觉。歌唱者好像在这个共鸣点上集中了自己的整个身心、思想的电波与声波,并把它们融会在一起,使声音得到美化。这种美化就是歌唱者注人到声音共鸣点上去的全部感觉,并使它放光生辉。歌唱者在创造自己的优美歌声时,首先必须用心理感觉去体察共鸣器官的活动状态;寻找共鸣时各种部位,以及声音特征的各种感觉;用心理感觉去测定共鸣的大小、能力、活力、音色,以及运动方向及距离等是否恰当。各腔体共鸣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也不能片面地、过分地强调某一共鸣,以免顾此失彼。实际上,各腔体是联合共鸣的,只不过在唱低声区时,胸腔共鸣感觉多一些;在唱中声区时,口腔和面罩共鸣感觉多一些;在唱高声区时,鼻头腔共鸣感觉多一些。(1)胸腔共鸣的感觉。胸腔共鸣部位是胸部,更确切地说在肺部产生的。胸腔共鸣进行共振时,歌者用耳朵仔细听时,感觉到胸部嗡嗡响,歌者用手抚摸胸部时,感觉到胸部有明显的振动。在体会胸腔共鸣的感觉时,一则注意气息的深度和气流的稳定性;二则必须打开喉咙,使声带部位与胸腔上部具有良好的气流通道,使气流与声波畅通无阻,并具有非常舒服的感觉。(2)喉咽腔共鸣的感觉。在体会喉咽腔共鸣时,一是要打开喉咙使之保持管状的感觉;二是要注意气流与声波的融会贯通,喉腔共鸣是由喉头来控制的。换言之,喉腔共鸣是在喉头稳定的情况下而产生的,否则就不是喉腔共鸣,而是喉音。(3)El腔共鸣的感觉。I:1咽腔共鸣在进行共振时,歌者可以感觉到声音结实丰满、纯厚圆润。口咽腔共鸣点感觉在上门齿根处。在体会它的感觉时,一方面严格控制着力点集中在齿根处;另一方面张开嘴,使El咽形成理想的空间;再一方面,El腔内部感觉是“打小哈欠”时的动作感觉。运用“打小哈欠”的感觉,不仅能使歌者稳定喉头,使喉头处于最佳位置,对克服喉头上提的不良习惯有巨大作用。(4)鼻咽腔共鸣的感觉。鼻咽腔在进行共振时,鼻梁上部感觉到明显的振动。鼻咽腔共鸣越大,鼻梁上的振动感觉越强;反之,振动感觉越小。体会它的感觉:展开鼻翼,打开鼻腔,使鼻腔处于畅通无阻的感觉。用鼻子吸气时,鼻咽处有凉风的感觉。发纯正的“昂(ang)”母音的位置就是鼻腔共鸣的位置,鼻咽腔共鸣的感觉。(5)头腔共鸣的感觉。头腔共鸣高昂明亮,具有强烈的穿透力。头腔共鸣的产生比较复杂,首先必须具有完美的鼻咽腔共鸣,在鼻咽腔共鸣的基础上,使舌面、舌根、咽壁所形成的咽腔共鸣管道收缩、变细、变窄,这种动作感觉就是头腔共鸣的感觉。体会头腔共鸣感觉:眉心和前额部位具有轻微振动的感觉,好像一片羽毛在抚摸额头的感觉。咽腔、头腔具有通畅和开放的感觉。用“鞯(eng)”母音去体会头腔共鸣,由鼻咽腔共鸣转到头腔共鸣,利用从“昂(ang)”母音转到“鞲(eng)”母音时就是头腔共鸣感觉。(6)面罩共鸣的感觉。面罩共鸣实际上是一种混合共鸣,它是包含着I:1腔共鸣、鼻腔共鸣、头腔共鸣三者的混合共鸣。这种面罩共鸣声音自然松弛,变化灵活,声区统一,没有换声的痕迹,音色明亮、铿锵有力。

感觉范文篇3

“困难党员在生产生活中遇到困难,谁来照顾、谁来帮;怎么照顾、怎么帮?”以地委书记李湘林为代表的阿勒泰地委一班人,反复思索这一党建现实问题。2005年,一个在党内建立长效关爱机制、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和号召力的设想浮出水面。

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指导下,阿勒泰地委在布尔津县、福海县“试水”党员互助金。按照制度设计,互助金主要用于对贫困党员实施“造血”帮扶,重点以低息贷款方式面向家庭负担重、经济来源少、且有一定劳动能力、急需资金发展生产的农村困难党员;遭受自然灾害、农业生产遭破坏、经济损失严重、急需资金恢复生产的农村党员;家庭生活特别困难、急需资金帮助实现再就业的下岗职工党员3类对象发放,营造“群众有难党员帮、党员有难组织帮”的良好氛围。

2005年,两县采取申请上级支持一部分、在党内公开募捐一部分、从留存党费中划拨一部分、地方财政暂时补助一部分的方式筹措互助金70万元。互助金委托银行进行管理,做到独立核算,专户储存。两县向36名生产生活困难的党员发放互助金34.96万元,当年便收效明显。

按照“无脱贫愿望不批,无致富能力不批,无发展项目不批”原则,互助金申请的发放实行“三级四审”——党支部初审、基层党委复审、银行配合审核、组织部审批。“过关”后,拟发放互助金人选名单还得在党内公示。地委委员、组织部长邓章武表示,审批、管理程序严格,图的是确保互助金用到实处,发挥最大效益。

感觉范文篇4

一、“多情”———激发多元情感

情感是艺术诸多要素中最重要的一项。没有感情就没有美术。人的情感,一方面来自先天,成语说“七情六欲”。另一方面则是后天的养成,例如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等等。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当把握情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美好情感。平时,每一个人的情感都是处在相对平静的状态,而在美术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一种教学情境,让孩子的情感得以激发,使之动情,乃至于升华。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如同催化剂一般,能使学生兴奋激动起来,而后引导孩子运用艺术表现形式尽情去表现、宣泄、抒发这些情感。在教科版艺术第六册《小树快快长》一课中,笔者通过“种树、感树、演树、赏树”等环节,营造课堂氛围,极大地激发学生爱树、护树、赞树的情感,然后通过“画树”把这些情感抒发出来。虽然孩子的画笔尚显稚嫩,但一笔一画发自孩子内心,尽情表达。

二、“善感”———发展感官知觉

有良好艺术感觉的人,他们的情感往往特别丰富。经常能从常人视而不见的事物中发现美,为美而感动,这种艺术敏感性是可以通过培养的。美术是视觉的艺术,美术教师要教会学生用“艺术的眼睛”去观察周围事物,对事物的造型、色彩等美术因素进行观察和欣赏。除了视觉以外,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感觉的训练也很重要。艺术教师应当有意识地知道学生去闻、去尝、去摸、去听……经过这些训练的孩子,他们的艺术感受能力一定比一般人更为细腻、敏锐。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于各种事物的感受。兴趣是艺术感受里的前提,只有爱好广泛,才有可能造就良好的艺术感觉。

三、“超脱”———树立审美态度

现代工业社会,使得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往往带有功利色彩。同样一匹马,在商人看来,他看到的是马的经济价值;在牧民眼里,他注意到的是马的筋骨强壮,能拉车载货……而在具备良好艺术感觉的人却可以注意到马儿那光滑油亮的皮毛、体格强健,马儿虽然默默无语,却有一种不惧艰难、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这一些感受都能让人的内心感受到一种愉悦,这就是美的享受。其实,孩子的心灵是洁白无瑕的,天生就有一种超脱世俗的审美态度。教师应当要千方百计保护住孩子纯洁的心灵世界。有些家长让孩子学画,往往带有功利色彩,而教师也会把成人世界的理解强加给孩子,例如教给孩子画成人作品,更有甚者为了参加美术比赛获奖,由成人代替孩子构思作品,甚至。孩子本应有美妙的艺术体验,却在成人的功利目的中,完全丧失了天真活泼的自笔者,这样的艺术学习怎么可能会有愉悦的审美体验?

四、“浪漫”———培育想象能力

“浪漫”的具体表现是很容易忘掉现实生活,而进入一种境界。一个具有浪漫气质的人,首先靠着“幻想”,很容易进入了自己超越现实的幻想世界。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童话世界,他们最喜欢的就是幻想。美术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去想象,为他们营造幻想的情境,使他们的意识能够神游四方,自由自在地翱翔在艺术情境中。其次,一个具有浪漫气质的人靠着自己的“想象力”,很容易进入图画、声音甚至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他们的想象力,引领他们走进了画中、声音里、书本上,达到身临其境、深有感悟的境界。把自己变成了作品中的人物,体会到每一种情感。同样欣赏米勒的《拾穗者》,一般人看到的不过是几个外国农妇在捡麦穗。而一个具有浪漫气质的人却可以描绘出这样的场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的食物。尽管她们身后有着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却不属于她们。农妇们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农妇们就是如此往复地劳动着,为了全家的温饱,耐心而不辞辛苦地拾着麦穗[3]。学生将来未必会从事美术专业,但是一个具备良好艺术感觉的人,他们总是从生活中感受到比一般人能更多的美的享受,体验到更加丰富的生活。小学美术教育更当把教学的关注点放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艺术感觉,让学生拥有更为积极快乐的生活态度,身心得以全面健康地发展。

作者:范祝君 单位:晋江市深沪镇科泉小学

参考文献:

[1]韶关日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EB/OL].[2016-04-12].edu.gmw.cn/newspaper/2016-04/12/content_111664269.htm.

感觉范文篇5

关键词:声乐教学感觉知觉

在声乐课上,我们用得最多的词就是“感觉”,到底什么是感觉?为什么要谈感觉?怎样把握感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去深入理解和把握。实际上,“感觉”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在我们感觉的同时就会出现知觉,感觉和知觉是不能分割开的。

一、感觉与知觉

感觉与知觉都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受器官并引起神经系统的活动而产生的。产生感觉和知觉的神经机构叫分析器,每种分析器都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部分,即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感觉与知觉的生理机制就是各种分析器单一或协同活动的结果。

1.感觉

感觉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又叫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①。它是人类最初级、最直接的理解和认识事物的方法,是认知一切知识的途径。一般说来,感觉的产生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当外界事物刺激并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感觉器官就会把受到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将信息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中枢经过信息加工再将神经冲动转换成神经元下达到皮层的相应区域,从而产生相应的感觉。在声乐教学中,我们经常描绘音色、共鸣、呼吸、咬字、声音运动的感觉,这些感觉语言使复杂的理论简单化,让声乐学习也更加形象化。

2.知觉

知觉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应。②它是多种分析器联合活动的结果,当各种刺激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分析器时,引起各分析器神经末梢的兴奋,经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分析器对刺激物不同属性间的关系形成一种神经联系并对事物的整体作出反应,即产生知觉。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共同活动的结果,是一个积极主动、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因此,在歌唱中,歌者只有通过对演唱声音的音量、音色、力度等属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形成条件反射,才能得出具有美感的歌声。

3.二者的关系

感觉和知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知觉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之上,感觉越丰富越精细,知觉就越完整越正确。在声乐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对呼吸、咬字、共鸣、声音位置、情绪情感等具体感觉的综合,来形成演唱的知觉。作为老师,强调学生演唱知觉的信息要从细小的基本功开始,如放松下巴、抬起笑肌、打开喉咙、调整共鸣等,而后再组成较大的单位,最后要感知演唱的整体。

二、感、知觉的重要性

生活中,我们常把感觉和知觉统称为感知。感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端,各种感知能力的发展,是形成声乐技能的重要心理因素。目前,声乐界之所以都把歌唱发声的方法用“感知觉”语言来传授,是因为感知这个东西在声乐教学中至关重要。歌者对于自身的“乐器”很难进行剖析研究,歌唱发声的一些技巧也不好用语言进行精确地描绘。在这种情况下,“感觉”自然就成为老师描绘歌唱发声的主要手段和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法了。

19世纪,意大利声乐学派最杰出的声乐教授兰培尔蒂谈歌唱的感觉时,他指出:“要唱好歌,必须一直感觉到‘头腔空洞’‘喉腔放开’‘胸腔宽阔’和‘腰部扩张’。”他强调,唤起并保持感觉协调一致的连续性活动就是“歌唱的奥妙”(即感觉支配着歌唱活动)。我们知道,感觉是人的天性,感觉训练的伟大作用就在于充分发挥人的天性来调解和支配自己的神经系统和肌肉群的协调运动。兰培尔蒂教授正是通过“空洞”“放开”“宽阔”和“扩张”四种感觉的有机结合在进行歌唱和教学,他强调的歌唱奥妙就是要把感觉整体化,要形成歌唱的知觉。

声乐需要多种感觉协调工作、统一运动。我们有必要强调感觉这个“个性”,但一定是在知觉这个“共性”的基础上进行,因为“培养音乐知觉是培养人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的基础”。③作为老师和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在突出感觉的同时,只有在整体上理解为知觉,从知觉的基础上把握“感觉”才能教好、学好、唱好。

三、感、知觉的把握

沈湘教授说过:“方法是抽象的,感觉是具体的……只有实实在在找到了具体、正确的感觉,才算把老师的方法学到了手,真正变成了自己的东西。”④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演唱的组成部分都要进行训练,并善于引导学生感知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客观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感知觉具有选择性。我们对感知的事物要有目的地抓重点,目的越明确,感知就越清晰。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技能,要提出明确的目的和重点,学生只有明确了感知的目的才能在感知过程中支配自己的知觉,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所要感知的对象上去。因此,声乐教师在讲解技术要领时应加重语气或加以重复,做发声示范时应适当放慢动作或加大力度。只有突出重点形成对比,才能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感知来领会老师的要求与要领。

结语

声乐作为一门技巧性较强的综合艺术,它涵括了生理、心理、物理等多种因素在内。感知觉作为一种条件反射,它的发展运用是形成声乐技能的重要心理因素。我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的知识或经验来理解事物,歌者的生活经验越丰富、知识面越广,对歌唱发声的感知觉就越深刻,对感知的对象理解得越深刻,其感知觉就越准确。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积累各种经验和信息,只有获得了丰富的经验才能提高感知的效果,才能促进歌唱能力的发展。总之,在声乐教学实践中,老师和学生要明白感觉与知觉在歌唱中的重要意义,对感知语言的表达要准确得体,要十分重视感觉与知觉的把握和运用。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徐行效.声乐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

感觉范文篇6

一、向学养求艺术

自从陆游八百年前说出“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句箴言后,各行各业的艺术家们无一不特别重视对“诗外工夫”的关注和操练,从而形成了一个渊源流长的优良传统:向学养求艺术。

学养即学识修养。一般而言,技艺之学,只要下到工夫,是不难弄得像模像样的。真正的艺术家和设计大师需要悟性才情,更需要文化,需要修养,需要时间。在这一点上,我们一定要有清醒头脑。

学养对艺术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决定着艺术家一生创作所能达到的高度。人们总是对艺术作品严厉地提出“境界”的要求。“境界”是什么?是艺术形象中所寄寓的审美意识、哲思神韵、情致品位。毫无疑问,这是作者深厚学养的产物。艺术家对于人生和艺术的参悟,艺术家的心灵和情操,这是比任何技艺都更为根本的东西。

二、艺术家的文化素质和思想修养

艺术人才的文化修养,从本质上说,不仅指他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更指他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所培养出的人文精神,亦即他把优秀科学文化的蕴涵(历史的智慧、思维的启迪、高尚的情操、人生的哲理、审美情趣、治学态度与方法等)化作了内在的精神品格,并外表为行为习惯。

众所周知,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其中,文、史、哲、艺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价值体系、伦理体系。艺术的主要功能是审美,通过美化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使人得到丰富、和谐、完美的发展。

文化素质的提高,必然会有助于美术家思想水平的提高。美术家的思想水平依赖于他的思想性很强的一些学科方面的修养,尤其是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等等;而思想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会激发美术家不断加强他整体的文化修养。文化素质与思想修养之间其实是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造就出色的艺术感觉

艺术家的艺术感觉,有一部分来自于天赋,主要的部分是后天陶冶涵育所成。我们都知道,艺术感觉中的“通感”现象,这是一种能力,称得上艺术家和鉴赏家的人,都必是自如地掌握了这种能力的人。只有知识丰富且融会贯通的人,才能做到触类旁通,由此及彼,产生高妙的艺术“联觉”。相反,一个知识贫乏、孤陋寡闻的人,美感必然淡漠、粗糙、贫瘠、给这样的人讲艺术,尤其是层次较高的艺术,确实有些诗“对牛弹琴”的感觉。

审美观念又有进步与落后的本质差别,并且会直接导致艺术情趣的高雅与低俗之分。积极进取、不断追求创新的美术家总在努力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现实保持血脉的沟通,其审美观念也总是得到不断更新,呈现进步的趋势,他的艺术情趣也随之得到升华;而顽固守旧、不愿直面现实生活的美术家,他的审美观念永远得不到更新的机会,只会停留在陈旧和保守的基础上,他的艺术情趣因此也会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勇于探索的美术家的审美观念及其作品中映现的艺术趣味,也许会因为它的超前意义而暂时不为世人所认可,但它的进步性质最终会得到后人的肯定。相反,陈腐守旧的审美观念和背离艺术规律的盲目求异,以及低俗的艺术情趣尽管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受到一部分观众的拥护,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艺术的发展终将被彻底淘汰。美术史上这两种情况的实例都不难列举。

感觉范文篇7

论文关键词:中国新感觉派五四新文化运动日本新感觉派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接受西方现代派影响最完整的都市小说流派。中国新感觉派的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但加以梳理,则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第二,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第三,当时中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的社会现实的影响;第四,中国传统美学的浸润。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中国的新文学是在世界性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中诞生的。早在新文学运动初期,以郭沫若、鲁迅为代表的文学先驱本着取精用宏,吸取他人的精粹化为自己的血肉的原则,就开始介绍、传播乃至实践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了。现代主义的再现派、未来派、超现实派、意识流文学都对中国新感觉派产生过影响,但相对而言,还是显尼志勒的心理现实主义、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蔼理斯的性心理学这些学说和创作的影响更多。显氏是在现实主义基础上第一位把现代意义的“内心独白”作为一种新文体引入德语文学的,而中国新感觉派始终把显氏的作品看成心理分析在文学上运用的样板。施蛰存说:“二十年代末我读了显尼志勒的许多作品。我心向往之,加紧了对这类小说的涉猎和勘察,不但翻译了这些小说,还努力将心理分析移植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接连出版了《将军的头;.《善女人行品》等集子。rr(1}施蛰存还在总结自己创作历程时说:“我的小说不过是应用了一些弗洛依德的心理学说而已。”在弗洛依德看来,人的本能就是自私,总想侵犯和占有别人的。一旦“本我”受到“自我”(理智)或“超我”(道德)的限制,就会形成矛盾,因此形成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这是弗氏学说几乎必然得出的结论。接受弗氏的这种观点,当然就会醉心于刻画二重人格乃至多重人格。热衷于表现二重人格,在施哲存的笔下不仅当代人是如此,古代人也是如此。例如《鸿摩罗什》里那个西域高僧,内心就充满了宗教和情欲的冲突。《将军的头》里的那个花惊定,内心就充满着信义和情欲的冲突。《石秀》中的石秀,内心就充满着友谊和情欲的冲突。其他作品,无一不是如此。同时弗洛依德的学说,是以生物的事实为基础,任意拔高以性冲动为主要内容的潜意识在生活各个领域中的作用。所以施哲存的心理分析小说中的人物,都毫不例外的随时随地发泄性欲,表现出本能的野性和暴力。这些方法的运用对推动中国小说的现代化,其成就功不可没。刘呐鸥在创作中主要接受了弗氏关于性欲的本能冲动这一层面的东西,所以,在《都市风景线》的小说集里,剖析的无一不是那种弗氏称为与饥饿相似的强烈的潜在势力,原始动力—“力必多”,被压抑、被围困的“性能量”。穆时英的创作受刘呐鸥、施蛰存影响较大,小说中弗洛依德的泛性论、双重人格、象征物比比皆是。他对性心理的描写近乎刘呐鸥,侧重于本我层次的性欲望的冲动。这引起人物几乎在内心深处都带有脱离理智的疯狂情绪,对性的追逐都超过了社会伦理的规范,完全成了弗氏学说的艺术构图。

五四时代精神也对新感觉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反封建是五四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在封建时代,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支配着、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道德的约束,使人们谈性色变。尤其对女性的约束,到一种违背人的自然本性的地步,也酿造了许多千古悲剧。一座座贞洁牌坊,一部部列女史传,背后无一不透出一种令人窒息的残酷与绝望。当那些封建卫道士们津津乐道于被封建礼教、封建道德葬送的柔弱女子的所谓的义举时,有谁看到这些所谓的荣粗背后的无奈、痛苦;当那些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而遭人唾弃,被封建卫道士以种种残酷方式或沉塘或火烧而置万劫不复的奸夫淫妇们,有谁曾为他们抱过不平。通过对性压抑的真实、客观的描写,来提示封建伪道德的残酷与不人道。施哲存在《薄命的戴利莎译者序》中最推崇的是显氏“注重在性心理的分析”。施蛰存的部分作品虽不是通篇运用意识流形式,但与显氏一样,主要用内心独白,心理分析从内部逼视无意识世界,而且把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和对社会的分析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物心理都具有社会的属性。刘呐鸥的《残留》描写一位年轻的女性秦霞玲在丈夫病逝以后,过着寂寞无聊的生活,对丈夫的哀思并没有窒息她的生命活力,可是社会的偏见迫使她只能与死去的灵魂交流。作品采用内心独白的形式,让主人公的意识自然流动,细腻的揭示了年轻的未亡人渴望新的生活、揭望感情寄托的、带有变态的内心活动。施哲存《春阳》描写的是一位30多岁实际未婚的寡妇娣阿姨。她十几年前抱着地主家儿子的牌位结婚,用青春换取了3000多亩田的继承权。面对族人虎视耽耽于这笔财产,她刻意守业,吝音度日,不敢有非分之想,容颜日渐憔悴,成为封建道德和资本主义金钱的双重奴役下的牺牲品。在一个初春的日子,掸阿姨到上海银行去存款息金。走在春阳和煦的南京路上,内心蕴藏的热情骚动起来。她揭望得到爱情与幸福。但人们都把她当作已婚太太看待,故所经历的只能是一场的幻灭。小说在对娣阿姨的内心隐秘活动的生动刻画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表现了对封建性的保守生活与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双重怀疑。

二、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

中国新感觉派形成与发展的最直接的影响,乃是来自日本的新感觉派的小说和创作理论。日本的新感觉派形成于20年代初,为西方现代主义的一个支流。1924年10月创刊的《文艺时代》标志着它的诞生,领导人物是横光利一、川端康成。

他们理论主张的核心是强调主观感觉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而反对单纯的平面的描写外部现实。主张从主观感觉出发,把主观感觉融注于创作客体,创作主观感觉和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艺术世界。他们注重取材于现代都市光怪陆离的现实生活,反映都市物质文明,享乐主义和扭曲变态的心理状态,也因之是都会主义文学。中国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刘呐鸥,自幼生长在日本,对日本文学有广泛的接触和了解,而对新感觉派更欢。他在《色情文化》的《译者题记》中,对之给予了大力的推崇和赞扬。中国新感觉派作家都有灵敏的艺术感觉,他们在把握感觉对象时,不追求精确,但却比常人的感觉更具体、更丰富、更敏捷、更细腻,而且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情绪感知性和独特性。所以他们无论写人、绘画、记事,总是善于将色香味音光形等凭感觉器官才能体味到的东西细致逼真地又交相感应的描画出来,构成一幅幅动态的立体图,具有一种可触可感的艺术魅力。在新感觉派作家看来,现代都市的心理复杂不可捉摸无法认识,只有凭感觉去体验把握才行。《夜总会里的五个人》描绘舞厅里黑白两色象疾风掀浪般狂翻乱滚,使人联想到那个黑白颠倒的社会,那红蓝紫的色彩装饰在跳跃的竟虹灯的映照下,使整个天空泛着变幻莫测的光潮。这番狂乱的的景象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狂乱人群的狂乱气氛,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

中国新感觉派作家多描写大都市中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和世态人情,从舞女、少爷、水手、姨太太、资本家、投机商、公司职员到各类市民,以及劳动者、流氓无产者等等无所不包。有人在介绍《都市风景线》及作者刘呐鸥时说:“呐鸥先生是一位敏感的都市人,操着他的特殊手腕,他把这飞机、电影、爵士乐、摩天楼、色情狂、长型汽车的高速大量生产的现代生括,下着锐利的解剖刀。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显然看出了这不健全的糜烂的罪恶的资产阶级生活的剪影和那即将要拍起头来的新的力量的暗示。”(21刘呐鸥的小说场景涉及赛马场、夜总会、电影院、大旅馆、小轿车、富豪别墅、滨海浴场、特快列车等现代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穆时英的小说比刘呐鸥更进一步,他克服了刘呐鸥作品“非中国”即非现实的特点。他的《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和《上海的狐步舞》以异常快速的节奏,电影镜头般跳跃的结构,在读者面前展现出眼花缭乱的场面,显示了人物半疯狂的精神状态以及内心深处的悲哀再现了都市文明的腐化。施哲存的作品题材范围宽广一些,不仅写了上海这个大都市,也写到了上海附近一些小城镇的生活,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环境的一些重要特点。

三、当时中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的社会现实的影响

30年代的中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一批作家既不满于现实的黑暗,又寻找不到变革社会的伟大力量之所在;既感到前途渺茫,又竭力保持着自我的尊严。这样的一种社会处境和心理状态使新感觉派作家的作品充满了一种颓废、感伤、色的气息。国难当头之际,当一部分热血男儿为民族存亡而奔走疾呼时,也一部分人正排徊在十字路口,为生活的困窘和希望的渺茫感到绝望甚至以暂时的寻欢作乐来麻醉自己的神经,忘却暂时的苦痛。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真实地表现了那个时代一部分人绝望而及时行乐的生活状态。如穆时英的小集《公墓》中小说,作品中出现最多的是两类人物,一类是那些闲得无聊的人,他们把生活中的一切方面(包括爱情婚姻在内)都当作游戏。在他们看来人生不过是玩弄别人和消磨日子而已。如《夜》中的“他”,“哀愁也没有,欢喜也没有”,只能在灯红酒绿,调情做爱中棍世度日。《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中主人公蓉子,谈恋爱纯粹是为了刺激,把爱她的男子作为消遣品。她说:“为什么要结婚呢?”“可是消遣品,工具是可以有许多的。”情绪的紧张,战争的恐俱,前途的无知,使人们开始及时行乐,以美酒歌舞来麻醉自己。纸醉金迷的生活既是人性的麻木,又是人性的脆弱。纸醉金迷背后是生活的无奈、绝望。另外一类人则是在生活的轨道上被压扁或挤出了轨道的人。《夜总会里的五个人》里的五个主人公带着各自不同的苦恼于同一个周末来到一家夜总会,尽情地寻欢作乐,疯狂的跳舞,从疯狂中寻找刺激,直到第二天黎明。出门时,破产的金子大王胡均益开枪自杀,其余的四个人把他送进了墓地。作品采用那种快速变幻的生活和不可把握的人的命运。穆时英在描写资产阶级男女这种纸醉金迷,没落疯狂的生活时,也多少织进了自己某种没落疯狂的心理,使作品常常充满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役落感伤情绪。这就更好的了解当时代处于一种动荡时,而作为小资产阶级一方面不满于现实一方面找不到出路时的悲观,失落的情绪,因为作品正是他们心境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四、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

感觉范文篇8

世界气象日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居住环境的不断改善,人们生活在越来越舒适的人工气候下,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以及身体的自然抵御能力不断下降,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现代社会的文明病-天气感觉性。所谓天气感觉性是指现代社会中的一部分人口(在发达国家约占总人口的50%-70%)对天气变化,特别是坏天气的刺激反应强烈,表现出种种不适症状:疲倦、身体虚弱

、神经过敏、情绪低落、工作提不起精神、工作效率降低、睡眠不好、头痛、偏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神经质、易激动、肠胃功能紊乱、痉挛、骨头疼痛、眼冒金星、眼痛、健忘等等。这些症状的出现因人而宜。每个人对天气变化的感觉不尽相同,除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了受遗传的气质影响外,还受到各人的体格及自然抵御能力、睡眠和营养方式、是否吸烟喝酒、有无度假疗养、日常生活节奏以及有无成绩压力、环境污染等的影响。人体对天气刺激作出反应只反映人体承受外部压力的能力以及反映人体的弱点的所在。本质上讲,天气本身不会致病,但天气却能使原有的慢性疾病加重或缓解。人体因为衰老、慢性疾病等或者因为植物神经刺激阈值降低,常常对天气的刺激较为敏感。由于病体不能进行正常的自我调整,因此病人往往对天气变化或某一特定的天气形势作出过度反应。一般来说,特定的生物天气形势对人体的不同部位的影响(正面或者负面影响)也不一样。每个人对同样的天气刺激的反应也不尽相同。那么,天气是如何影响人体的呢?一般来说,主要通过下面几个途径:通过对皮肤表面及肺部的冷、热刺激,人体的物质交换、皮肤的血液流通以及出汗受到调节。可见的阳光影响人的精神面貌(情绪、积极性、工作效率等)、生物节奏、身体内的荷尔蒙分泌及物质交换。阳光太少使人感到压抑。紫外线的照射能提高我们的舒适度,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抵抗力,但也影响我们的呼吸。此外,过多的B-波段紫外线照射还会增加皮肤癌的发病率。这一点作者将另文讨论。大气中的固态、液态和气态有害物质会损害人体健康,使得天气感觉性加强。大气放电对人的神经系统起作用。雷暴放电有可能改变人的脉搏跳动频率、血压、体内温度、反应时间以及心电图。风、雨、雪、雹对人体皮肤表面施加机械力,能引起人们不舒服的感觉,甚至引起疼痛。对于人体的天气感觉性,人们并非无计可施。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采取下列措施有效减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缓人体的天气感觉性。1)多食全营养和富含维生素的食品;2)多参加体育运动;3)多放松,去除有害的精神紧张;4)避免过度吸烟和酗酒;5)根治疾病,避免拖成慢性病;6)加强锻炼,增加抵抗力。

感觉范文篇9

1对象与方法

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和全国统一的健康与疾病的诊断标准,对政府机关、学校、工厂及街道居民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980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501人,女479人。

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健康自我感觉、有无慢性病史、心理精神状况、生活条件、环境状况、业余生活及对保健知识的了解情况。

2结果

调查问卷发出980份,回收646份,回收率为66%。646人中,男388人,女258人。其中65%的男性老年人和51%的女性老年人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自我感觉满意。健康自我感觉较差的老年人有慢性病史的占调查对象的30%;很需要他人关心照顾的占71%,要求一般照顾的占26%,不需要照顾的占3%;对目前生活条件及环境满意的占51%,不满意的占49%;心理精神状况较好的老年人占63%,稍差的占37%;业余生活较充实的占52%,不充实的占48%;有52%的老年人关注保健知识,48%的老年人不关注保健知识。

3讨论

3.1心理精神因素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因素。调查中发现,心理精神状况较好的老年人占63%,稍差的占37%,其中有慢性病史的老年人存在着不良心理精神因素的影响,他们喜欢回忆往事,情绪多变,业余生活单调,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常有孤独、寂寞之感。这部分老年人有68%患有心脏病、高血压、胃病、精神忧郁症等,健康自我感觉较差。通过调查发现,知识分子和机关干部等有文化的老年人,业余生活充实,精神心理状况良好,健康状况自我感觉较好。这部分老年人不仅退休返聘率较高(知识分子返聘率为53%,机关干部为47%,商业人员为24%,工人为17%),而且,他们嗜好读书看报、书法、绘画、音乐等活动。而厂矿的退休工人不仅返聘率低,且业余生活单调,常常以电视、为主,由于活动场所狭小,精神心理状况不佳,这是诱发老年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应重视这部分老年人的心理保健。

3.2社会因素也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调查中发现,有51%的老年人认为,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及自然环境有关。有51%的老年人对目前生活条件及环境满意,49%的不满意。近年来,有些企业不能按时足额发放退休金,影响了老年人生活质量。同时,环境污染诱发了许多疾病,例如:呼吸道疾病、癌症、老年妇女病等。

感觉范文篇10

一、感觉统合训练的认识和必要性

1.感觉统合训练的认识

感觉统合训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就是利用体育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一些体育游戏,游戏过程中体育教师培养学生平衡和感觉方面的协调能力。学生得到锻炼后动觉与感觉开始得到正常的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智力的发育。目前多数儿童缺乏感觉统合训练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溺爱,害怕孩子在运动过程中跌倒、摔跤、受伤而禁止孩子的户外活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运动感觉长期得不到锻炼,就会出现感觉统合的失调。另一个原因是儿童神经系统方面的缺陷,例如孩子因为生产方式不正确、患疾病等问题导致的神经系统出现紊乱,都会导致孩子的感觉统合出现失调。孩子感觉统合出现失调后,会在孩子的多方面发展中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学习方面会产生障碍,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在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发展速度都十分缓慢。常常会出现不认识字、写错字、记不住、说不清楚的现象,导致学习方面与正常孩子相差较大。心理方面同样会产生障碍,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普遍会出现爱哭、爱自残、爱咬指甲等不良行为,孩子出现这类不良行为不但会被其他人嘲笑,还会因为他人的嘲笑而对孩子的身心产生不利的影响。此外,行为和活动能力上也会产生障碍,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在手脚灵敏和协调性等方面上都不够良好,还特别容易出现头晕、摔跤等现象。当孩子出现头晕、摔跤等现象,父母又更加禁止孩子的户外活动,如此下去,孩子的统合失调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2.感觉统合训练的必要性

相关的研究结果中指出,儿童经常进行感觉统合训练能促进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使儿童的大脑与动作具有较高的协调性。同时儿童在接受感觉统合训练的过程中能有效集中注意力,改善不良情绪,这些影响都能促进儿童各项能力的发展,为孩子未来学习交往过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感觉统合训练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启发

1.提高对感觉统合训练的认识

体育课与文化课在区别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体育课的学习目标是提高学生体能而不是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所以体育课的教学方法应该是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感觉统合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并运用合理的方式将感觉统合训练加入到体育教学中,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促进学生智力、思维等多种能力的发展。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还要思考加强感觉统合训练与体育教学的有用措施,而不是盲目地认为大部分的体育活动都能达到感觉统合训练的目标,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有一种体育活动能达到感觉统合训练的目标。

2.加强感觉统合训练的专业技能

由于体育教学中开展感觉统合训练的方式是开展体育游戏活动,而感觉统合训练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训练学理论、教育学理论、体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等。因此开展感觉统合训练必须具有专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的体育技能,才能有效落实感觉统合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目标。体育教师应该不断加强感觉统合训练与体育教学方面的理论学习,并对专业的技能进行锻炼提高,通过加强理论和技能来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接受感觉统合训练后能力提高的效果。

3.教学方法进行优化

由于小学生处在神经系统发育与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体育教学应当以体育活动的形式为主要内容。针对学生身体发育的特点及需要,体育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和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高质量教学。同时还要多学习优秀教学中的先进经验,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健康的身心发育。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