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的英文十篇

时间:2023-04-06 17:18:26

感觉的英文

感觉的英文篇1

“哦,太棒了!”我情不自禁地跳跃着,终于可以独立了,家长不是常说我们的自理能力太差吗?这可是一个极可以表现自我的机会。来到寝室,我胡乱地塞好了东西,重重地躺到床上,美滋滋地想到,这就是我以后的小窝了。当我得知我的好朋友睡在我的上铺时,我一蹦三尺高……那晚,我几乎没睡,是聊天聊了一晚吧。第二天一早,大约三、四点,我们和太阳公公比赛看谁起得早(去看日出)跳啊,蹦啊!也许这就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了。

可好景不长……

感觉的英文篇2

关键词:刘呐鸥;新感觉派;影响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25-01

中国新感觉派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日本新感觉派影响下产生的一个文学流派,或称之为“心理分析小说派” ,或称之为中国的现代派。刘呐鸥作为新感觉派的“能手”,笔者着重探讨他是怎样将日本新感觉派小说介绍到中国的,又是怎样成为中国新感觉派的“始祖”,以及他对施蛰存、穆时英等中国新感觉派作家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在译介方面

1928年9月,第一线书店出版了刘呐鸥翻译的《色情文化》,这本翻译小说集里收录的小说比较复杂,并不全是日本新感觉派作者的小说,其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与内容也是比较复杂的。刘呐鸥在译介的过程中并非是一个单纯的传声筒,他有自己独立的文学理想和文学观念,刘呐鸥在《译者题记》里说得非常明白:“现代的日本文坛是在一个从个人主义文艺趋向于集团主义文艺的转换时期内。它的派别是复杂的。……在这时期里要找出它的代表作品是很不容易的。这儿所选的片冈、横光、池谷等三人都是这一派的健将。刘呐鸥强调的并不是单纯的艺术手法,他认为“文艺是时代的反映”,“作品只能透露着这些对于明日的社会、将来的新途径的暗示” ,而刘呐鸥所选择的题材、关注的重点,以及采用的艺术手法,却是独特的,他的这些文学观念,通过他对外国新感觉派作品的翻译传入中国,并且影响了一批中国作家。

二、在创办刊物方面

对于一个新的文学流派而言,拥有自己的杂志是其发展壮大的必备条件,也是评价一个流派的重要标志之一,刘呐鸥在刊物的创办方面可谓功绩卓著,为新感觉派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自1928年至1940年,刘呐鸥直接参与了《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电影》、《妇人画报》等多个刊物的编辑发行工作,并且先后开设了第一线书店和水沫书店。第一个文学刊物是半月刊《无轨列车》,从这份杂志开始,刘呐鸥举起了中国新感觉派的旗帜,虽然《无轨列车》仅办了八期就遭到查封,但是它的开创意义却是不可忽略的,《新文艺》就是新感觉派的新的阵地,《新文艺》维持了一年左右又遭查封,新感觉派的作家只能在别的刊物上投稿,直至1932年5月,《现代》创刊,新感觉派又重新建立起自己的阵地,形成现代文坛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三、开启了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之门

刘呐鸥是最早创作新感觉小说的作家。提到刘呐鸥的创作,在成就上可能不如施蛰存和穆时英,但是他在新感觉小说的创作上所做的努力与尝试,却是具有先锋作用的,可以说是刘呐鸥的创作开启了中国新感觉小说的创作之门。

1926年刘呐鸥来到了他的“将来的地”上海,并认识了戴望舒、施蛰存、杜衡等人,可以说他在日本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文学观,在这里也找到了倾听的知音。刘呐鸥推崇弗里采的《文学社会学》,但他最喜爱的却是描写大都会中色情生活的作品,在他并不觉得这里有什么矛盾,因为,用日本文艺界的话说,都是新兴,都是尖端。刘氏带来的这些“新兴”、“尖端”的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使一度习惯于乡土叙事的施蛰存等人处于混乱状态,他们在碰撞中追寻着新的出路,“清新的”新感觉派使他似乎也找到回归。

亲历者施蛰存先生的是这样讲述刘呐鸥对他们的影响:那时“几乎是天天在一起,也商量做些事情。他的日、英、法文都好,文艺方面的点子多,样样能干。对新兴的前苏联文学,资产阶级新派文艺都熟悉,经常滔滔不绝地讲一阵,既谈历史唯物主义文艺理论,也谈弗洛伊德的性心理文艺分析,对我们很有影响。总之,刘呐鸥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真正代表中国新感觉派成就的是穆时英的小说,他也因之而被称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其实,穆时英早期主要从事普罗文学创作,由于受到传统创作手法的制约,作品中常存在粗暴的缺憾。经过刘呐鸥对新感觉派小说和文艺理论的译介,穆时英从其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创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从穆时英的创作中,我们也能看到他模仿日本新感觉派和刘呐鸥小说的痕迹。

中国传统文学中也有像《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通过景物的堆叠并置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手法,但比较之后我们发现穆时英更多的是与横光利一的接近,都是通过对人与物的叠加堆积表现都市的忙碌,不但手法相同,而且连物件如电梯等也都一模一样。

由于穆时英不懂日文,也不能阅读日文原著,刘呐鸥的译作和他本人的作品――《色情文化》与《都市风景线》便成为穆时英获知“新感觉”的直接对象。穆时英不但和刘呐鸥一样的关注都市,关注都市男女的情感,表达都市人的落寞伤感。“穆时英的作品常常充满着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没落感伤情绪。” “刘呐鸥的作品展现了都市人在现代社会中的迷茫、焦灼、无助和孤独寂寞的内心煎熬,他们为摆脱自己的命运作着无力的挣扎。” 都透视了所谓“中国式的世纪末的苦闷”。

刘呐鸥同学的杜衡说:“中国是有都市而没有描写都市的文学,或者描写了都市而没有采取适合这种描写的手法。在这方面,刘呐鸥算是开了一个端。”在刘呐鸥开风气之先的影响下,一批人走上了新感觉的创作道路,更在穆时英等人的努力下,使这一派的影响达到了高潮。

参考文献:

[1]施蛰存.我的创作生活之历程[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50.

[2][美]刘呐鸥《色情文化》的《译者题记》,《刘呐鸥小说全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12.

[3]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8.

[4]施蜇存.最后一个老朋友――冯雪峰[J].新文学史料,1983.2.

[5]沈建中.“能手”刘呐鸥与“圣手”穆时英[J].小说界,2004.3.

[6]穆时英.白金的女体塑像[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5:83.

感觉的英文篇3

关键词:小学英语;语感教学;探究实践

随着新课标新要求的提出,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英语语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和重视。小学阶段的英语语感培养,重要的是从学生对英语这门语言的积极情感入手,慢慢形成初步的语言感觉,为以后的语音、语调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达到掌握运用所学英语知识的能力。英语语感的提高,可以帮助小学生提升语言知识感知力和自主学习力,语感地培养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获得语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因此语感地培养也是贯穿于整个英语听说读写的过程,是对英语语言的练习与巩固。

小学生英语语感的提高,同样对他们的思维和情感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思维与情感是和语言密不可分的,因此,英语不仅仅是交际工具,更是传递思维和情感的交流工具,只有帮助学生养成敏锐的语感,才能创造性地发散思维和情感。笔者根据多年小学英语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开展小学英语语感教学谈谈个人的一些浅见,且当抛砖引玉,以供同行参考。

一、摒弃汉语阻碍干扰,养成英语思维习惯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如果汉语的一些特征接近或等同于英语时,学生的英语学习会得到极大地触动;但如果汉语与英语的特征完全背离,那么汉语就会产生严重的母语干扰,让整个英语学习蒙上一层阴影。例如在汉语中我们说地址都是从“大”到“小”的范围缩减,而在英语中却恰恰相反。在实际学习中,很多学生会把“我在五年级二班”说成“I am in Grade Five,Class Two”,这在刚接触英语的学生中尤其常见,因为无法摆脱母语的干扰,甚至用汉语的音来给英语单词或释义注解,妄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强化记忆。这无疑和英语思维背道而驰,而克服母语的阻碍和干扰就显得越来越迫切。其中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便是改变语言环境,尽量削弱语言环境的母语特征,而强化英语的文化色彩。只有让小学生置身于英语的客观情境中,才能逐渐感受到英语表达出来的信息刺激,从而不断强化经验和感觉,逐步打开和理顺英语思维。

二、开展多样化教学,强化情境培养语感

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是接触英语并不断强化最直接的方式。学生在朗读中培养提升语感,可以逐渐摆脱汉语的阻碍和干扰,离英语思维更进一步。与此同时,模仿也是语感培养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而英文歌曲则是每一环的扣点。在小学英语课堂中,通过英文歌曲结合游戏的方式,可以收到奇效。比如在教英文歌从一数到十(one to ten),可以边唱边配上动作,以“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根据唱到的数字one by one地站起来,然后再从十唱到一,一个个挨次坐下。当学生稍微熟练以后,再按照横行和竖行来开展这样的游戏。在歌声和游戏中,孩子们可以轻松地掌握这10个数词。

情景化教学既可以给学生具体的语境铺垫,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又能强化语言实践的部分,帮助小学生尽快建立起英语思维习惯。以情境为中心,要求将所要教的英语词汇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在强调情境的同时,兼顾学生的“五到”――耳、目、口、手、心都要到。只有调动起全身所有的感官去感知英语,才能把握一个由音、形、义,词、句、段所组成的英语整体。将话题融入到情境里,将语言材料和功能融入到情境里,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的视觉、听觉到位,形成一个完整的动作神经网络,在接收信息及输出信息的综合性言语行为活动中逐渐养成英语语感。

三、多次练习反复强化,巩固英语语感实践

要想让学生的语感不断得到强化,我们必然要提供给学生大量语言实践的机会,除了在情境活动中感知和运用英语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持续不断的语感巩固训练。所以,在课堂上通过英语进行教学时,要增加学生英语实践的机会和频次。比如在教室四周张贴英语贴画,在课堂上放英语原声歌曲,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视觉和听觉信息刺激,通过诸如《猫和老鼠》《灰姑娘》《音乐之声》等影片让学生感受到英语的魅力。加上每周举办一次英语角活动,辅助指导学生每月出一次英语黑板报,开办不同形式的英语演讲或朗诵比赛,这些都是巩固和升华小学生英语语感的有效实践。

综上所述,良好的英语语感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决定未来英语水平高低的关键。因此我们要在英语教学的每一个部分,渗透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语感,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让每一个学生多听、多说、多练,养成英语思维的好习惯,才能提升英语语感,提高整体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谢 瑶.浅谈小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4).

感觉的英文篇4

论文摘要:话语行为理论是一种语言意义理论,它对提高大学生听觉感知理解英语能力有重要价值和作用.论文分析了造成大学生听觉感知理解英语困难和理解反应失误的原因及外在影响因素,并以话语行为理论为指导思想,就如何规范听觉感知理解英语话语的方法、如何增强听觉感知理解英语言语的能力等方面提供了策略性的建议.

一、话语行为理论阐释

话语行为理论是一种语言意义理论,属语用学范畴,是语言在使用中的学问。由于话语行为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感知性(如话语的语音、语调、重音、停顿位置、语速等),交际双方均可根据话语中各种不同的现象进行预知推侧。英语言语和一切其他语言言语一样既具有可观察性、可感觉性又具有多变性和个体性。要成功地理解英语话语,只靠一般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同一个话题,同一种语境,甚至同一命题的话语,会因为交际双方的动机、目的、意向不同,采用不同的可感知信号令话语的内在含义(深层语义)不同a话语(discourse)分为口头话语(spokendiscourse),交际话语(interactivediscourse)和非交际话语(non-interactivemonologue);话语行为分为话内行为、话外行为、和话后行为。话内行为是指话语字面可见的含义;话外行为是说话者想通过话语传递某种隐含的信息或意向;话后行为又称为言语效应行为,是指说话人所说出的话语对听话人产生影响而取得某种效果反应的行为。

二、造成大学生听觉感知理解英语困难和理解反应失误的原因分析

人们在用言语进行交际活动过程中,常常出现句法、语音变异现象以及呈现独特的文化习惯现象。在描述或表达同一事件时,常常会因个体的知识水平、生活经历、职业、地位、观点、情绪等不同显示出言语表述方式和表现风格上的差异或产生许多音群变体。

中国大学生在听觉感知理解英语话语或在与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交流时十分容易出现理解反应错误或理解错误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方面是所有外国语都具有的(如文化、语用、风俗、习惯差异等)原因。主观方面是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如文化知识、思维方式、理解能力等)原因。因此,熟悉英语言语特点及其语音变化现象、了解英语言语行为意向、把握听觉感知规律、有助于提高中国大学生听觉感知理解英语的能力,避免理解、交际反应失误。

(一)语言和言语的关系造成的失误

语言和言语是两个彼此不同而又紧密联系的概念。语言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而言语则是人们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或产物。语言的发音、词法、句法方面的一整套的规则一经产生,就有着较大的稳定性。但是在实际的交际活动过程中,言语通常以个体、多变的形式出现,“带着一定个体主观地反映和表述客观现实的印记;个别人的言语不仅以偏离语言的标准发音和语法结构而互有区别,而且同一个人的言语在不同场合、不同需要之下会表现出言语方式和风格的不同”。甚至同一命题,由于言者的动机、意向不同,会通过一定的可感知信号产生不同的内在含义。语言与言语的关系是理论与实际、宏观与微观、抽象概念与具体行为的关系,是一种共生共存、不断发展的关系。语言规则是指导言语实践的标准。但是在言语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言语现象却往往又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原有固定标准,给学习英语的人带来不少的困惑和阻力。

(二)英语言语的表现特点给大学生听觉感知理解英语带来的困惑

英语言语在交际过程中的个体性和多变性,主要体现在语音、语调、措词和句式。给中国大学生学习英语带来了听觉感知理解英语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语流中英语言语的语音变化现象。经常听中国大学生抱怨说,外国人说的英语和老师教的英语读音不一样。其原因之一是老师教的是词典和课本上的标准注音,而外国人说的是单词置于语流中发生各种音变的音。在语流中,语音流是言语的物质外壳,是词汇和语法结构的形式体现、是言语的表层结构形式,即是听觉感知的对象。语流中的语音群(Soundgroups)并不是辞典中各个词的音的简单垒砌,而是通过人体发音器官的协调作用、加工后的有意义、有节奏、有情感、起了一定变化的声音流。在协调加工过程中由于说话者的言语行为意向不同和话语语音的连读、音的弱化、音的脱落、音的同化、音调、重音变化,构成了一个个新的语音组合体。语流中起了变化的语音与听者原本熟知的合符规则的语音不符,直接影响听者对英语言语深层结构一语义的理解。

(2)语流中英语言语的语调、语气和重音。言语的语音通常除了表达一定的意义之外,还包含一定的情感、态度方面的细腻差别。这些差别常常通过说话者的语调、语气、重音变化等方式体现出来。"LondonBridgeisfallingdown,Fallingdown,fallingdown.Londonbridgeisfallingdown,Myfairlady."StepByStep(B·II·167)

朗诵者分别采用四种不同的语速、语调朗诵,会表达出四种不同的情感。第一遍用降调、快速。显得十分激动、兴奋。第二遍用低平调、超慢速,表达出悲伤痛心的心情。第三遍用高调头、快速、降调,显示出快乐高兴的心情。第四遍用正常语速,句句均用升调,显示出怀疑、猜疑的心理状态。所以言语行为内在含义的确定要结合语调、语气、重音及语境作为一个整体去感知理解。

(3)交际过程中措词、句式方面的个体性和多变性现象。由于言语的表达过程是一种思维行为过程,是一种言语行为现象,再加上英语一词多义、同义词等现象很多,人们在表达思想感情、描绘客观事物时又常常受个体当时的心理状态、情感、文化水平、道德修养、生活环境、时代潮流以及个体的性格、工作性质、社会地位、个体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影响,出现了对同一事物(或事件)用不同的词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表述描绘的现象。

(a)对同一事物(或事件)用不同的词语、不同的句式表达·例(1)“好久不见了。”:a,Haven''''tseenyouforalongtime.b,Haven‘tseenyoufor}es.c,Longtimenosee多数人使用a或b的形式,少数人使用c的形式;;a、为通式,即无特殊的情感含意,而b式却不同,含义显得更为文雅,更强调“久而不见”的含义。c、式根本不符合英语的句法规则,词序的排列颇像汉语,像是地道的“中国式英语”。《也许是旅居美国的唐人创造的)。例(2)“他绝不会做这件事”:a,He''''dneverdosuchathing.b,He''''dbethelastpersontodosuchathing.例(3)“我真不知该怎样感谢您。”:a,Idon''''tknowhowtothankyouforyourkindness.b,YourkindnessismorethanIcanexpress.例(4)“对不起,这块表不能修复了。”a,l’msorry,thiswatchcan''''tberepaired.b,I''''msorry,butthiswatchisbeyondrepaired.例(2)至例(4)的a式均为通式。b式中都是用带有否定含义的词或短语(习语)并变换句式对同一事实加以陈述。句子的表层结构(字面形式)均是肯定形式,但是句子的深层含义却是否定的。

(b)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在措词方面的不同现象。如:“一套房间”:aflat(B·E),anapartment(A·E);冰箱:refrigerator(B·E),ice-box(A·E);行李luggage(B·E),baggage(A·E)等,还有不少类似现象,在本文就不便一一列举了。

(c)同音异义(Homonyms)的现象。bear-bare,night一knight,made一maid,pair一pear,rode一road,wa一weight,write-right,sail-sale,sum-some,new-knew,tail一tale,flu-flew,by-buy,等等。

(d)缩略词语(Abbreviations/Acronyms)与原形词语在交际过程中的共存现象。l.dorm/d):m/=dormitory宿舍;flu/flu:/=influenza流感;ad/xd/=advertisement广告。2.OPEC/‘oupek/=TheOrganizationofPetroleumExportingCountries(石油输出国组织);UNE900/ju:''''neskou/=TheUnitedNationsEducational,ScientificandCulturalOrganization(联合国、科、文组织);NATO/''''neicoa/=TheNorthAtlanticTreatyOrganization(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SA/''''neisa:/=TheNationalAeronauticsandSpaceAdministration(国家航天局)。3.EEGi:iai:/=TheEuropeanEconomicCommunity(欧洲经济共同体);IMF/aiemef/=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PLO印i:elou/=ThePalestineLiberationOrganization(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从上列的缩略词语的发音可以看出,它们的注音与原形词语的注音完全不同。它们的外形也起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e)一词多义现象是造成听力理解困难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例如这几个简单的词:Single,return,onewayorroundtrip,rope。假如(1)Single与married相联系,其含义是“婚否”。(2)但如果问“Singleorreturn?",含义便是:“单程还是双程?”意思与“onewayorroundtrip?"相同。"rope"通常被理解为“绳子”。(3)但是当这个词出现在这句话中:A.Miss,thisismyfirstflight.IwonderifyoucouldshowmetherOpeS?如果还是用“绳子”这一含义解的话,会令人费解。在此“ropes”的词义是:“规则;做法”,于是就不难理解了。

(三)影响大学生听觉感知理解的其他外在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

(I)言语传播的质量不佳。例如声音太小,噪音太大;(2)语速太快,方言语音太重;(3)词汇量不够;没有该言语语感;(4)缺乏该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知识面太窄、生活经验不足;(5)听觉感知理解的方法不对。

在言语传播质量好、语速正常、言语无明显方言语音的情况下,造成中国大学生听觉感知英语困难、理解反应失误的主观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认识问题: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认为毕业后用不上而不重视。

基础知识问题:(1)英语语言知识不够丰富、词汇量不够、不熟悉英语言语的习惯表达方法;(2)缺乏使用英语语言的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自信心和习惯问题:平时不敢开口说英语,不熟悉英语言语语流、语音,没有英语言语的语感、交际反应理解受本簇语文化习惯的负迁移影响深。

感知理解的方法问题:平时阅读理解速度太慢,养成听觉感知理解速度也太慢;缺乏综合整体感知理解的技能和方法。

三、话语行为理论对提高大学生听觉感知理解英语能力的具体方法

(一)规范听觉感知理解英语话语的方法

(1)把语流中一连串的音素按说话者的语音、语调、重音、停顿等现象,划分成语意群,即是把同一个语意群中的多个音素作为一个语义信息整体结合语境进行感知。这种听觉感知的方法,理解速度快,准确率高。因为这种感知理解方法恰好与正常人说话时通常把短语结构(按意群)连续说出的习惯相符。例如:

1.Thathewashappy/wasevidentfromthewayhesmiled.

2.Thepoorcoldgirl/stoleawarmredcoat.

这两句话的意群分界处应在happy与was之间和girl与stole之间。

(2)将复杂的句子转换成简单的、自己熟悉的词句进行理解、记忆。例如:

1.Thisafternoon''''sEnglishtestispostponedtotomorrowo转换推论为:noEnglishtestthisafternoon.

2.Ifthetrafficwasn''''ttoobad,hecouldhavebeenhomeby6o''''clock.转换推论为:Hewasheldupinthetraffic.

3.Seeingthemovieisawasteoftimeandmoney.可推论

为:It''''snotagoodmovie.

4.Heusedtowritehomeonceaweek.可推论为:Hedoesn''''twritehomeonceaweeknow.

5.Thedriver''''sseatisnoplaceforday-dreamingorwindowshopping,noristheplaceforatireddriveroraworriedone.可转换成:Worriedpeopleandtiredpeopleshouldnotdriveacar.

(二)增强听觉感知理解英语言语的能力

听觉感知理解的能力是一种领会能力。即听到别人说出的英语话语自己能听懂并能作出正确、恰当的反应。理解英语言语要能抓住和记住其大意和要点,并能通过对方的口气(语气、语调、重音位置等)领会说话者的真实意思及意向。不能按辞典里字面的音和义生搬硬套。作者在多年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提炼了以下六个方面,从多方重视,分步实施的角度帮助学生提高听觉感知理解英语言语的能力:

(1)通过听写练习抓好听音、辨音训练。适时补充讲解一些与每课内容相似言语现象的语音、语调、重音等知识,了解、归纳、掌握其特点。例如;

1.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在发音上的差别现象练习。如can''''t的发音,英国英语发/ka:nt/,而美国英语发lkaent/。而在语流中,学生很容易把美国英语的can''''t误解为英国英语的cano

2同音异义的词的选择练习。要求学生在辨音断义时:不能脱离特定的语境;要运用自身的经历和知识,作出合乎逻辑的判断;理解时还要合乎英语的语法,习惯用法等要求。例如:Wereyou/hia/whentheaccidenthappened?A,hearb,here在这两个选择项中,只有b项才合乎英语的语法要求。

3.单词重音,句子重音的使用及其内在含义练习。告诉学生某一个单词的重音位置不同会产生词性上和语义上的差异,如:''''content,n.(内容);con"tent,a(满意的)。句子重音位置不同,强调着句子的不同部分,语义也绝不相同。句子重音所在即是语义的重点所设,也就是全句语义的核心。于是,在听音辨义过程中一定要留心听出句子重音的所在位置,然后才能理解句子的准确含义。

4.语调变化对句子含义的影响练习。同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调子说出,隐含着不同的语义。例如:I.T''''heideaofdemocracyandequalrightsforallpeopleiswrong.用降调、肯定的语气说出。意思是:“人人享有民主和平等权利的想法是错误的。"2.Theideaofdemocracyandequalrzghtsforallpeopleiswrong?用升调、怀疑、责问的语气说出。意思是“难道人人享有民主和平等权利的想法是错误的吗?”

5.在整个语流中,同一个句子,说话者不停顿地说出或者停顿位置不同也会造成语义上的差异。例如:Englishteachersunderstandit.假如说话者在English与teachers之间出现停顿的话,其含义是:“老师们都懂英语。”假如说话者不停顿地一口气把这句话说出或者停顿的位置在teachers与understand之间,其含义应理解为“英语教师都懂得它。”

(2)精听与泛听相结合。即粗细结合,“粗”即指泛听,“细”即指精听。“粗细”结合,即指在进行大量泛听的同时,选定一些含有一定量的、自然的连读、失音、弱化等各种音变现象和丰富的语调、语气变化的课文、段子、对话进行精听,同时进行较详细的讲解、分析。精听精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能力;泛听泛练的目的是养成学生运用语言的习惯及语感。在精听和泛听配合练习下,既可保证学生运用语言的纯正性,又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兴趣和熟练程度。

(3)听力理解训练与阅读理解训练相结合。听音理解的能力强弱与平时阅读理解的速度、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求学生除了要注意阅读速度之外,感知理解时要以短语、意群为最小的语义单位,并注意各种题材的文章的扩展方式和方向,掌握一种良好的听觉感知理解方法。还要鼓励学生平时要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了解使用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特点、生活习惯等等。课堂上有意识地补充一些使用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概况知识。

(4)引导学生养成边听边做笔记的习惯。做笔记时要抓住语流中的主要信息,用较短的、自己较熟悉的词语,甚至是符号记下来。令学生知道对话、事件、故事的叙述通常都离不开如下几个方面的信息:(where,when,what,who,how,etc.)e.g.Wheredoestheconversationmostprobablytakeplace?Whendidtheconversationmostprobablytakeplace?What''''s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speakers?Whoisshe(he)?带着这些问题主动积极地去猜测、想象、找答案。

感觉的英文篇5

因为自己的英语听力一直不是很好,每次考试,英语听力总要扣很多分的。

让我妈和老师商量了一下,老师后来告诉我妈,除了平时的单词积累,其实经常听英语歌也是挺有帮助的。当时我是一个非常喜欢听中文歌的人, 最爱的就是中国古风的歌了,和英文歌的风格差的实在是太大了。突然母亲就强硬的要求我听英文歌,我肯定是一百个不愿意啊。我就觉得英文歌哪里好听啊,和我喜欢听的中文歌风格也是不同的,肯定不这么好听吧。可是没有办法, 为了自己的英文成绩,我也只好照做了,英语成绩提高了一点, 可让我更惊喜的是,我竟然发现英语歌也挺好听的,这让我也渐渐的喜欢起了英文歌。

英语成绩也越来越好了,并且我觉得英文歌真的挺好听的。外国人的嗓音特别有磁性,英文字母组合在一起的感觉真的很好啊,有种独特的风韵和美,就感觉会越来越喜欢,有一种魔性让人会越来越沉醉在其中。是的英文歌有英文歌的美妙之处,而中文歌自然也有中文歌的独特风韵啦,这是不能拿来进行比较的,反正我觉得都很好听。

越来越喜欢英语歌啦,而且她还是可以让人的预感也变得越来越好,让英语成绩自然而然也会有提升,真的是一举两得,对于自己的耳朵也是一种不错的享受啊。

感觉的英文篇6

[关键词】 农村高三学生;感知学习风格;英语教学

随着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从研究如何教转向如何学 ,有关学习者特征及其对二语习得过程产生影响的研究受到较大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学习者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影响二语习得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Ellis,1994)。然而感知 学习风格 的研究 是个体差异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感知学习风格指的就是学习者习惯性地使用一个或多个感官来理解 、组织和保持 自身体验。例如 ,以视觉为主渠道的人,主要通过视觉刺激来接受新信息。邓恩(Dunn,1983)夫 妇将感 知 学 习风格分 为 四种,瑞 德 (Reid,1987)在邓恩夫妇研究成果 的基础上又增加 了小组和单独学习风格 ,总共有六种感知学习风格 。听觉学习:通过听觉渠道,如听课或听磁带获取信息;视觉学习:通过视觉渠道,如阅读文字或图表获取信息 ;体验学习 :通过体验 和感受 ,如置身于游戏和英语活动 中学习;动手学习 :通过动手 ,如做笔记、实验等来学习 ;小组学习 :通过与人相处 ,如从讨论和小组学习中获取知识 ;单 独学习:通过独处 ,如单独做练习或 自学来学习。

、感知学 习风格的研究现状20世纪 7O年代 中晚期邓恩夫妇率先进行感知学习风格 的研究 ,他们编制 了一个感知学习风格的问卷调查表 ,对美 国学生的感知学习风格做了调查。

瑞德和梅尔顿(Melton,1990)调查 了中国学生 的感知学习风格。瑞德调查 了 1234个来 自不同国度和专业 、操不同母语 的在美大学生的感知学习风格 ,其中有 90个华人学生 。他发现华人 学生倾 向于多种学习风格 ,最喜欢体验学 习,最不喜欢小组学习。梅尔顿在 中国的几个大城市调查 了 331个不同专业的大学生 。他也发现中国学生倾 向于多种学 习风格 ,最喜欢动手学习,最不喜欢小组学习 ,这与瑞德的结果基本吻合 ,但两个调查 中每个学 习风格 的平 均值除了动手学习相似之外都有较大的差距 。

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展开 了大量的调查 。王初明1988年对广州外国语学 院英语系的 490名在校学生进行 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学生最喜欢动手学习 ,最不喜欢小组学习。他发现性别差异不太影响学习风格,英语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学习风格有一定的关系,听力差 的学生似乎更喜欢视觉学 习。胡 晓琼 1997年对 中国师专英语专业 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孟悦 2003年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陈春梅 2004年对非英语 专业大专学生进行 了调查 。这些调查由于调查 的对象和环境不 一样 ,所以调查结果也有差别。 一由此发现对 中国农村高三学生英语学习风格的调查并不多。事实上农村学生由于受到农村特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其感知学 习风格必然有一定 的特点。另外 ,学生在高三时期 ,他们 的英语学习风格已基本形成并稳定下来 ,调查他们的学习风格对 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 和教师更好教授英语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所以本文对农村高三学生的英语学习感知风格进行了调查研究 。

二、调查 目的、方法和对象

(一)调查 目的。本次调查 的目的在于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I)农村高三学生是否偏爱哪一种感知学习风格?(2)男生和女生所喜欢的感知学习风格有无显著性差异?(3)高分组 和低分组 的学生在感知学习风格上有无显著性差异?(4)学生在语 言测试 中的各项技 能差别是否 与某一感知学 习风 格有相关性 ,例如听力成绩好 的是否就偏爱听觉学习?(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瑞德的感知风格调查 问卷 ,该问卷 由 3O个题 目组成 ,每 5个题 目调查一种学习风格 ;因每 5道题 的总分是 25分 ,所以受试者某一感知学习风格的总分越靠近 25就表明他对这一学习风格的喜欢程度越高。学生根据自己学习英语的体会来完成问卷。本次调查统计了学生的第一次质量检测的英语成绩 。所有学生用 的是统一的试卷 ,由任课教师统一评 分。将每一受试学生的考试总分和各项考 题 的分数 ,即听力 、单项填空、阅读 、完形填空和作文的分数一一统计 。

(三)调查对象。调查的对象是湖北省恩施州建始二中高三的学生。高三学生共有 6个班,采用随机抽样的办法,随机抽取了三个班共 120名学生作为受试者 ,向他们 发放 了调查 问卷。总共 回收 了105份调查 问卷 ,最后 的有效 问卷为 98份 ,其 中男生 43人 ,女生 55人。回收率是 88%。

三、调查结果与讨论

(一)农村 高三 学生整体 英语 感知 学习风格倾向。瑞德把调查数据结果分为三类 :平均值大于等于 13.5O分为学生喜欢的学习风格,平均值在 l1.5一l3.49间为学生喜欢 的程度一般 ,平均值小于11.49为学生不喜欢 的学习风格。本研究 以此为划分标准来考察学生学习风格的喜好程度。经过描述统计分析,发现六类的感知学习风格的平均值都高于 13.5,其中动手型风格的平均值最高为 l9.33,体验型 为 l8.17,听觉 型为 17.62,小组型 为 l6.39,视觉型为 15.86,单独型为 15.25。结果表 明农村高三学生喜欢多种感知学习风格,最喜欢动手学习风格,最不喜欢单独学习风格。把这次调查与其他三次调查进行比较。(见表 1)通过分析表中的数据发现本次调查和王初明的调查一样,其平均值明显高于前 习的风格。前几次的调查都表明学生最不喜欢的是两个人的平均值。本次调查和王初明的调查对象都 小组学习风格,而本次调查却显示高中学生最不喜具有相同的教育程度和文化背景,而前两人的调查 欢单独学习。这可能与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的对象的专业 、年龄各异 ,学英语 的时 间参差不齐 ,因 特点有关。本次调查 中的农 村高 中生年龄多在 2o而平均值要小得多;本次调查和梅尔顿、王初明的调 岁以下 ,心理 、生理不够成熟 ,还不具备独立 学习的查结果都显示学生最喜欢的风格是动手学习风格。 能力,所以最不喜欢独立学习。而前几次调查的对农村高中生为通过高考,从初中起就开始在课上做 象多为 20岁以上的大学生,已具有独立学习的能笔记,课后不断地做各类练习,使他们养成了动手学 力,他们希望获得自我学习的空间。

转贴于

(二)性别对英语感知学习风格的影响。表 2列出了男女生感知学习风格的平均值、标准差及独立样本 T检验的结果 。结果显示 ,男生和女生在听觉学习和体验 学习这两种学习风格上存在 显著性差异。男生 比女 生更不喜欢 听觉 学 习 (t= 一2.214,P=0.029

卷调查后 ,受试学生参加 了英语第一次质量检测考试 。根据考试成绩把学生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 ,结果显示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在六种感知风格上均无显著性差异。此结果 和胡 晓琼、孟悦 的调查结果一致。英语学习优 、差生在感知学 习风格上没有显著性差别在一定程度上说 明,感知学 习风格与学 习成败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应将感知学习风格分为“有利学习的”和“阻碍学习的”。学习风格在本质上是 一种中性的东西,不存在好坏区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 ,也有 自己学习风格上的长处和局限性 (蒋祖康 ,2002)。这说明每一种感知学习风格在英语学(三)英语水平对英语感知学习风格的影响。问 习过程中都同样重要。

(四)英语测试中各项技能与英语感知学习风格的相关性。把每个学生在这次考试中各项技能测试的成绩,如听力、单项填空、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和作文的成绩 ,都录入 SPSS加以统计。然后将这各部分的成绩与学生的六种感知风格 的平均值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只有动手学习风格与作文有一定的相关 性 ,相关系数 为 0.256。这 说 明喜 欢动手学习风格 的学生 ,经常动手记笔记、写英语 ,有助于他们作文水平的提高。

四、调查结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农村高三学生喜欢多种英语感知学习风格 ,最喜欢动手学习风格 ,最不喜欢单独学习风格。一方面,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 ,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式 ,激活学生 的多种感知方式 ,让他们有更多的渠道和机会接受知识 ,从而来适应学生多种的感知学 习风格 ,避免教师 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 冲突。另一方面 ,学生要充分地 了解 自己的感知学习风格 ,在学习 中注意扬长避短 ,并 主动去适应教师的风格 ,避免 由于师生风格·l6 ·的不 同而影响学 习。此外 ,教师既要充分发挥学 生善于动手学习、体验学习的优势,在课堂上多组织英语学习活动 ,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同时努力改变学生不喜欢单独学习的倾向,给学生适当的自学时间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本文转载自wwW.fw789.com 范文@中国网)

据调查 ,女生 比男生更喜欢听觉学习和体验学习。教师应针对这一特点 ,调整好教学活动,让男女生都同时受益。适当增加听力课,多组织英语学习活动 ,适应女生学习风格的偏好 ,同时鼓励男生多听多练 ,扩展 自己的学 习风格。对男生相对擅长 的视觉学习 ,教师可以多增设一些与视觉有关的活动 ,如多看英文报刊杂志、英文电影等,同时鼓励女生多读多看。

据调查 ,动手学习风格与作文有一定的相关性 。

对于写作差的学生应培养其动手 学习的风格 ,鼓励他们多做笔记和练习 ,以提高写作水平 。

据统计 ,优 、差生在六种感知学习风格上没有显著性差别 。这说 明六种感知学习风格没有好坏,这就要求教师熟练而灵 活地应用 与每一种感知学习风格有关的教学方式。例如传统的语法翻译法 比较适合视觉学习风格 的学生 ,听说法比较适合听觉学习风格的学生,全身反应法比较适合动手学习风格的学生,任务型教学法比较适合小组学习和体验学习风格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灵活应用这些教学方法 ,以适应 学生 的多种感知学习风格 。

感觉的英文篇7

关键词:情感因素;英语学习;情感障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287-01

当事物满足人的需要时,就产生喜爱、愉快、满足的情感;反之则产生不满足、厌恶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处于形成阶段,稳定性差,可塑性大。因此,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对英语的情感可以具体化为学生对科任教师的情感和对英语学科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就可以把英语学好,如果是消极的态度就不可能把英语学好。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呢?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就应该注意情感因素在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性格三个方面在英语教育中影响最大。

一、充分注意学生的作用

学习毕竟是学生的学习,所以学好或学得不好主要都在于学生自己。但这一切的实现都得学生去做,我们要充分重视内因的作用。但也不可忽视外因的作用。教师在恰当的时候应该给学生以赞美。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给予正确、恰当的评价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动机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巩固和发展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务必要正确运用积极评价,消极评价以及中性评价。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是榜样。如果一名教师每天都认认真真的教师,学生是可以看得见的。所以,老师就应该勤勤恳恳的工作。不光是为学生也是为了自己的发展。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拥有一桶水。教师既要研究教学大纲,钻研教材,也要查阅相关资料,关注最新教学动态,改变教学策略,调整教学思路,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学生意见,积极思考教学中遇到的困难,研究解决方法,并与同行交流。一个谦逊而民主、博学且善教的老师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成为学习的又一诱因。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具有“向师性”“模仿性”“可塑性”等特点。教师要将自己塑造成值得推崇的模范,用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用自己的性格培养学生的性格。品质优秀,素质良好的老师是一种最现实、最生动、最有力的教育手段,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都不能替代的。 要平等地对待学生,要让每个学生感觉到你喜欢他,有时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抚摸学生头的动作,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让他感觉到你对他的关爱,慢慢地,学生就会对你和你的英语课感兴趣,于是他们就会竭尽全力地学习英语,他们的表现也会越来越好。

教育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情感交流、心灵碰撞的过程,更是学生沐浴爱的过程。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以情入手,以情换情,以情激情,才能开启学生蒙昧的心扉,才能使学生喜欢学英语。所以,对待学生要面带微笑。教师面带微笑地对待学生会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建立友谊合作的桥梁。一位政治家曾说过:“一个微笑,价值百万美元。”的确,人与人相逢时,各种表情中,只有微笑才能最拿人,才会给人以春风拂面的感觉,才会给你赢得好的第一印象。多赞美,少批评。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了解学生的优点。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你说他行,他就行;你说他不行,他就不行。这个原理也符合当今流行的“赏识教育”理论。学生一旦得到教师真诚的赞美,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获得的赞美越多,他们就越希望做得更好,慢慢地,他们的行为习惯、思想表现、知识水平就 会越来越接近教师的期望值。总之,一个不会赞美的老师是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的。

三、个性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内向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往往更加倾向于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直觉意识,对外在的声音、颜色等刺激并不敏感,表现出冷漠、固执、情感比较内敛等状态。这些性格在对英语的交际功能的应用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由于内向感觉直觉的学生不太喜欢交际,更不愿意去主动和人交际,所以他们的英语口语水平普遍不高,且由于性格的限制,教师没有更好、更实际的方法来提高这些学生的英语水平。但是这种性格同样也有其优势的一面,由于性格内向,他们主要靠感觉和直觉学习,往往在英语阅读方面表现不错,而且直觉往往是创新的引路石,这种性格的学生或许在创造性学习方面偶尔会有上佳表现。

外向感觉知觉的学生个体对外界客观对象的感觉和直觉是非常敏锐的,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有兴趣的客体对象都会被这类人划为感觉的范畴,引起个体的注意。外向感觉性格的学生性格活泼开朗,喜欢热闹,对外界的声音感觉敏锐,但是也缺乏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多数都是模仿客体的“形”,而无法领会客体的“神”。这类性格的学生在学习外语时缺乏自己的个性,通常直观地模仿老师或者其他同学。外向直觉的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新鲜事物、新感觉等表现敏感,并且富于创造性,爱好广泛,但是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这类学生在英语学习时表现得学习效率很高,比其他同学学得更快,但是也更容易遗忘;想象力非常丰富,经常会有创新性的举动,但是这种创新很难有实质性的进展,由于缺乏毅力,难以持之以恒。这种学生更适合英语语调语音等的模仿练习,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成绩。

在英语课堂教学方面,英语教师应该注意内向学生和外向学生的性格问题,在口语教学时,不能只考虑到外向学生,提问和发言的机会都留给外向学生,而不顾及内向学生的心理感受。内向学生虽然性格内向,但教师要想办法让这些内向的学生慢慢转变,慢慢地变得开朗。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应该既考虑发挥外向学生的优势,同时也应该把内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两种性格的学生都获得提高英语水平的机会。性格特征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性格特征,并在教学中加以改进。

感觉的英文篇8

关键词: 多模态教学模式 高级英语 文化背景知识教学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必修的英语主干课程。2000年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高级英语主要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通过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法律、宗教及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的名家作品的欣赏,来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和欣赏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从高英教学的基本要求看来,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在《高级英语》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高级英语》的选材内容一般涉及很多文化信息,只有了解这些文化背景知识才可能理解文章主题和人物性格。同时,有效的文化背景知识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自然地过渡到对于所学课文的理解之中。此外,学生了解背景资料后,就能站在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去了解文中人物和事件,能够使他们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背景材料所提供的丰富的知识同样不容忽视,它直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其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PPT、音响设备、网络、实验室等多媒体技术,也可以利用手势、身势、面部表情、动作等身体特征进行多模态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能动性,吸引学生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文字型背景知识讲解枯燥无味,用大段文字来介绍背景,只会让学生望而生畏。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选择几种模态(如图像、录音、录像、文字等),给学生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而且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能迅速获取相关信息,扫除理解障碍,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能认识真实语境的实际情况, 并通过多模态的多通道交际达到语言习得的良好效果。

《高级英语》第一册的第一课“Middle Eastern Bazzar”生动的描写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一个个中东集市的场面。我搜寻有关中东集市的图片资料和中东地区风格的音乐。在展现图片的同时,播放背景音乐和声音讲解,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感受背景资料。又如“Everyday Use”(《外婆的日用家当》)一课,课文语言并不复杂,但是我们主要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在美国历史上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间的那场声势浩大的“黑人权力运动”及其社会影响。在讲授这篇文章的背景时,我通过网络下载些相关的电影视频,使学生充分深刻地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

同时,学生自己也可以参与背景知识的准备,他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来搜索相关的背景资料。有些文章的背景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话剧表演的形式来呈现,甚至还可以利用一些道具。这样学生能主动地利用各种多模态资源来了解背景知识,通过视觉、听觉,甚至是触觉来感受背景文化。

如“Hiroshmia――the‘Liveliest’City in Japan”(广岛――最具活力的城市)一课的背景主要是二战这段历史,学生可以自己在课前了解这段历史,制作PPT,集图片、文字、视频等于一体,然后在课堂上给其他同学讲解。学生主动地利用多模态资源了解这段历史,体会更深刻,锻炼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The trial that rocked the world”一课可以抽出一个场景让学生自己来表演,当然要能体现出当时科学开始在欧美国家传播时的重重困难这一背景。学生不仅模拟,而且可以体会当时的社会氛围,并用手势、表情、动作等生动的表演来呈现这一背景,让其他同学近距离地感受。

通过上面所述,我们完全可以将多模态教学模式运用到高英背景知识教学中来,使传统的高英课堂变得更生动有趣,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不同模态之间的协同关系,充分利用各模态之间的互补关系,实现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李虹.背景知识在高级英语教学中的地位[J].邢台学院学报,2008,(3).

感觉的英文篇9

关键词 视觉文化 英文电影 大学英语

21世纪世界进入了“视觉文化”的时代。我们正处于一个德国哲学家德格法则宣布的正在降临的一个“世界图像时代”。什么是视觉文化?尼占拉・米尔左夫认为,“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

随着视觉文化的兴起,它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和新的格局。“视觉教育”的作用渐渐地进入人们的视野。用视觉文化来帮助学习者学习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外语教育在视觉文化背景下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势态和值得关注的现象。

1 教育对象的变化

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便是在视觉文化影响下长大的一代。他们更善于用具象的视觉符号去感知世界,更习惯于视觉文化所营造的现实世界。

2 教育方式、教学模式的变化

视觉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的过程也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的过程。电化教育、语言实验室教学、远距离教学、远程教学、网球通信教育、人工智能教学、虚拟现实仿真教学以及现代教学设计、现代媒体教学法等给外语教育带来了灵活多样性。

3 教学资源的变化

“视觉化”资源占据极大的比重。在多媒体技术支持下,视觉资源符号及表征编码的形象直观性和生动娱乐性在教学资源建设中得到充分展现。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有“从眼睛到心灵”传播效果的英语学习盛筵。

视觉文化的兴起让我们看到了传统外语教育潜在的在文化意义层面上的本质缺陷,言语主义忽视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作为学习的基础,只是片面强调词句符号的学习。学生所获得的词句对他们来说,可能仅仅是一些缺乏意义的符号。传统外语教学的弊端在于使所教的语言抽象化和程式化,以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为中心的教育倚重于间接获得的、已经条理化的或已纳入现成规范中的知识,感知排斥到边缘化位置。作为现代教育者,改变已有的对感知的偏见。树立正确的视觉文化观念。才能够有效理解“信息化教育”在文化层面上的完整意义。

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赏析英文电影,将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优秀的英文电影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应用于现代英语教学中是一种必然。

一、运用英文电影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视听作品在英语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中(TBSOL)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He rron,Hanley和CoIe(1995)共同研究发现:带有描述性画面的录像对提学生的听力有极大的帮助。Baltova(1994)发现:比起那些只单纯通过声音为媒介来提高听力的学生而言,在课堂上观看录像的学生对同样的听力材料有更好的理解力。赵秀华(2003),朱雯(2006),刘兰英(2004),朱晨晨(2004)的研究充分地论证了以影视手段辅助英语教学的优势。

二、运用英文电影进行大学英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 有人担心对视觉效果的追逐会使教育的人文精神被淡化消解,有人担心“图像霸权”的流行使对语言的“颠覆”成为可能。动听的声音、美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的背后,内涵价值与本质精神却可能被忽略,教育所满足的只是感官的刺激而非求知的欲望,教育在漫画化、简单化的图像叙事中流于媚俗。整个教育所呈现的是一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教育的快餐化现象日益严重。

然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赏析英文电影实现了科技与人文的完美融合。正如高一虹(1994)所说,在生产性外语学习中。母语和目的语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对母语和目的语文化的理解互相促进,学习者的潜能得到发挥,人格向更加整合,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电影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融汇了诸如文学、绘画、音乐、建筑、戏曲、风俗等艺术精华,又涉及到文化、宗教、信仰、爱情、战争等人类永恒的主题,包括民族的底蕴、继承、观念、价值观、人生观、社会习俗等等。它集合了多种艺术美,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情感,体现时代和民族精神。正确引导学生观看和分析英语电影作品对学生认知发展、人格发展起着独特的作用。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拓展思维,陶冶情操,励炼人格,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人生观。拓宽人文知识。潜移默化渗透文化,寓教于乐了解历史,提升人文素养。

2 MorLey(1981)指出,放、看电影不应是目的的本身。而应是达到目的的手段。Stoller,(1990)也提出,电影课不应该是电影放映一结束就随之而结束的观摩活动,而应针对某一教学目的进行观后活动。美国语言学家K rashen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语言输入理论”。Swain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出”。语言学习是一个从语言输入到语言加工再到语言输出的过程。因此,输入阶段、加工阶段、输出阶段这三阶段构成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各环节缺一不可。

然而,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对电影的使用主要停留在语言输入阶段。相当多的学生把上课看电影当作一种轻松的课堂娱乐,相当一部分的教师仅充当了一个“电影放映员”的角色,教学效果甚微。

为真正发挥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独特优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把握必要的环节,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下图所示:

感觉的英文篇10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英美文学 应用

1

前言

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英美文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主干课。《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对此有明确的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由此可见在高校英语专业开设英美文学相关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中提高英语水平,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可是,在传统的教学中,英美文学课程都是学生在单一的接受教师的说教,最多可以在课堂上接触极其有限的一些英美文学作品。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学生感到课堂比较单调,对老师讲过的一些内容也不能够很好的掌握。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以后,为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工具,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教学器材,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等方面全面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就目前来看,把多媒体应用于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有其必要性和优势,当然,我们在应用多媒体进行英美文学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2

英美文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必要性

就目前高校英美文学教育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我们做过一项调查,就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68%的学生认为“英美文学课堂气氛不好,所学到的东西不系统,对英美文学没有兴趣,因此不想参与课堂讨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他们感觉文学作品的真实性,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其次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显得比较呆板。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的高校英美文学教学,62%的老师还在沿用比较落后的传统教学模式,就某一作品而言,先是介绍这个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然后再介绍作者的生平,最后对整个做平的文学价值、故事梗概进行简要的点拨。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呆板,然学生感觉非常老套,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以后,期待学生课后能够自觉阅读整个做平,但是,学生的兴趣不够,时间不够充足,所以,学生们几乎没有完整地阅读过一本英美文学作品,即便是阅读,也不是阅读全英文版本,都是阅读翻译成汉语的版本,失去了我们开设这门课的意义,不能感受到原创作品的独特魅力。

第三是英美文学缺乏应有的感染力。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老师是主体,教师一言堂,内容满堂灌,学生在被动地接受填鸭式的教育,这样的课堂让人感觉无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压抑。如果我们能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播放一些文学作品的精彩片段,或者是通过让学生观看文学作品的相关讲座光盘,然后,教师进行启发式的、探究式的教学,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第四是课时严重不足,教学任务部门能够顺利完成。目前,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之一,但是,课时显得非常欠缺,基本上都是每周两节课,学生在课堂上很少参与讨论,只是被动学习,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任务,也是一再地压缩时间,精简课堂教学内容,但是,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还是很难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如果引人多媒体教学手段,就可以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有助于教学计划的实现和教学目标的完成。

3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

在目前的英美文学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明显的优势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