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领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04:36:51

纲领范文篇1

每一次回顾它都会有新得体会,今天我又读了党的纲领。新的收获,感受到历史责任和使命。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就明确宣布,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这是党的最高纲领。纵观我党八十年的历史,一部党的纲领建设的历史。现在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人的继续努力,都是朝着这个最高纲领前进的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共产主义理想都是共产党人的力量源泉、精神支柱和立身之本。

使我党更加清醒与正确地认识了什么是社会主义,3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胜利实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不只克服了那些逾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而且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坚持了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兴旺和顺利发展起来。同志明确指出:为什么我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干的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实现共产主义。同志在七一”讲话中也指出: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肯定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都应该牢固树立、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如果动摇了这个理想信念,也就动摇了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

建立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时深化基础之上的共产党执政的实质是领导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党提出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统一。只有更好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制定出符合人民群众利益要求的最低纲领,并且在最低纲领中体现出党的最高纲领的精神实质,才干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纲领范文篇2

一、深刻认识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关系

党的纲领,是党的政治主张的集中反映,是昭示社会的政治宣言,是一个政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标志,规定着党的奋斗目标,指明党的前进方向。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纲领,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导的事业至关重要。

党的纲领,既包括确定每个阶段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包括确定长远目标的最高纲领,两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最壮丽的事业,是人类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共产党人的最高纲领就是为建立这样美好的理想社会而奋斗。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分析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取代的科学结论。真正的共产党人无论在多么艰难的条件下,在多么复杂的情况下,都要透过纷繁的表面现象,抓住历史发展的本质,坚定人类社会必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人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每一个具体纲领的制定及实现,都是为共产主义大厦增砖添瓦,都是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开拓道路。

共产主义理想,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力量源泉、精神支柱,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含糊。如果动摇了这个理想信念,也就动摇了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需要经历许多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共产主义因素不断成长发展,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漫长历史过程。非常漫长的征途,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走;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我们一点一滴地奋斗。我们不可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制定一个固定的时间表,也不可能为它的发展设计一个固定的途径和模式。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比较肤浅、简单。八十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启示我们,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学上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

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关系,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我们既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过程,就认为共产主义“渺茫”;也不能超越现阶段,对共产主义作不切实际的幻想。志存高远,立足现实,既胸怀实现人类美好社会的崇高理想,又具备脚踏实地的求实精神,永远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品格和精神境界。

我们共产党人是革命和建设发展的阶段论者,又是革命和建设发展阶段的统一论者;是最大的理想主义者,也是最大的现实主义者。同志在党的七大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与此同时,同志又把党的最高纲领同最低纲领联系起来,指出:“一切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中国共产主义的同情者,必须为着现阶段的目标而奋斗”,“对于任何一个共产党人及其同情者,如果不为这个目标奋斗,如果看不起这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对它稍许放松,稍许怠工,稍许表现不忠诚、不热情,不准备付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而空谈什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那就是有意无意地、或多或少地背叛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不是一个自觉的和忠诚的共产主义者。”我们坚持共产主义的前进方向,必须从革命和建设不同阶段的实际出发,把奋斗目标置于不同社会阶段的现实基础之上,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我们的事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始终为实现党的基本纲领而奋斗,始终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共产党员的远大理想,要落实到这里;衡量一个共产党员信念是否坚定,着眼点也要放在这里。

二、自觉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正确分析国情,作出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的看,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为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必须对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我们一定要按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要求,努力实现“十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基本前提,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贯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这一基本方针,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统观全局,精心谋划,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经济建设是中心,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我们的经济建设,是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的经济建设。我们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又从新的实践中不断汲取新鲜经验来丰富和发展的基本原则。我们的改革开放,是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目标的改革开放。任何时候都不偏离基本路线,这要作为坚定的政治信念,在思想上毫不动摇;更要作为重大的政治原则,在工作中毫不含糊,不断增强坚持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必须全面把握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目标提出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历史。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我们一定要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要尽快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并不断向更高水平前进。恩格斯早就告诉我们:“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我们要牢固树立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贯彻党的富民政策,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通过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一切社会进步变革的主力军,是真正的英雄。是否承认和实践这种历史观,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检验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块试金石。列宁早就说过,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邓小平同志也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社会主义要优于资本主义,不仅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高的劳动生产率,还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高的民主政治。要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

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同志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作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体,最重要的是具有能动性、创造性。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取决于物质,而且取决于精神。改造世界没有止境,认识真理没有止境,人的精神发展也没有止境。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用先进文化取代落后文化的过程,提高人的素质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要加强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享受文化成果的充分权利,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纲领范文篇3

一、《讲话》创造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讲话》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立足新的实践,分析新的情况,回答新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比如:关于党的八十年基本经验的论述;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论述;关于“三个代表”科学内涵及相互关系的论述;关于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永葆党的先进性的论述;关于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论述;关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的论述;关于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的论述;关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关于世界发展主题和各国文明多样性的论述;等等。这些论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拘泥于个别结论,从新的实际出发,说出了具有科学依据和时代精神的新话,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开辟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树立了又一座理论丰碑,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讲话》是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典范,是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的典范,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高度统一的典范。

《讲话》通篇围绕着一条主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无论是总结党八十年的光辉历程和基本经验,还是揭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无论是提出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还是进一步阐述党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都鲜明地突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全篇讲话的总纲,赋予党的性质以鲜明的时代意义,赋予党的宗旨以鲜明的时代内涵,赋予党的任务以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过程中的新概括、新创造,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的基本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致的,与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是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理论的概括,又是行动的指南,要把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统一于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讲话》通篇贯穿了一个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讲话》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观察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分析新形势,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通篇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光芒,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贯穿着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讲话》总的考虑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同时,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对我们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重大问题给予符合实际的科学的回答。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的运用,也应适应历史条件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能拿本本去框实践,而是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展的要求。

《讲话》通篇体现出一个使命———实现党的历史任务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讲话》深刻阐述了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辩证关系,指明了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向全世界昭告了中国共产党人既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目标,又踏踏实实地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而奋斗的坚强决心和必胜信念。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经济不发达,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十五大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为实现这一基本纲领而奋斗。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一定要把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为坚定的政治信念,在思想上毫不动摇;更要作为重大的政治原则,在工作中毫不含糊。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彻底结束民族屈辱的历史。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已经完成了。从二十世纪中叶到二十一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则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已经奋斗了五十年,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再经过五十年的奋斗,也必将胜利完成。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定信念,振奋精神,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就能胜利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在新的世纪创造新的历史辉煌,谱写新的灿烂篇章。

二、《讲话》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根本指针,是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人类已经进入充满希望和挑战的二十一世纪,我们党正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性新考验。从国际环境看,世界形势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经济全球化浪潮迅猛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深入,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生产力状况总体上还很不发达,在经济上、科技上赶上发达国家的难度还很大;在新的形势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我们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能否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斗争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能否在同世界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历史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正面临着的国际大局变动的考验。

从国内情况看,社会生活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供求关系、体制环境、对外经济联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我国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我们在加速工业化的过程中,又面临着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新任务。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新事物、新情况大量出现。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中实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有大量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实现“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任务繁重而艰巨。这是我们党正面临着的国内大局发展的考验。

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经过八十年的发展,我们的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新党员的数量不断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活力,也提出了新挑战,教育和管理党员、干部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艰巨。党员队伍、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年纪轻、文化程度高,这是很大的优势。同时也要看到,党员队伍、干部队伍中不少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党性修养、革命的坚定性等,与经过革命战争考验的老一辈相比有很大差距。当前,党内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存在的不符合甚至违背党的先进性和人民利益的问题相当不少,党的建设还存在着许多同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地方,特别是如何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有不少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这是我们党正面临着的自身状况变化带来的考验。

这些新的考验,说到底,就是在二十一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这是时代向我们党提出的重大历史课题。

《讲话》正是从这样的时代背景出发,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主动顺应时展的潮流,科学总结我们党八十年的历史经验,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各个方面,都作出了新的阐述,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指明了党的历史任务和历史使命。特别是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论述,从根本上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问题,为我们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开辟了新的视野,使我们对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一系列根本问题,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更加深刻的理解,为我们党在新世纪迎接新考验、赢得新胜利,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正确的行动指南和强大的思想武器。《讲话》具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必将随着党的建设的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全面而深刻地显示出来。

三、学习宣传贯彻《讲话》精神,是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

《讲话》发表以来,在党内外、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以鲜明的政治态度衷心拥护《讲话》,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深入学习《讲话》,以扎实的具体行动贯彻落实《讲话》,一个学习宣传贯彻《讲话》精神的热潮正在全党全国兴起,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要看到,我们的学习还是初步的。任何一个理论创新的成果,都是在突破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要为人们所接受和理解,往往需要一个深入学习的过程、统一思想的过程。因此,学习宣传贯彻《讲话》,是一件头等重要的大事,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我们一定要从事业发展的高度,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充分认识《讲话》的重大意义,自觉用《讲话》精神武装自己的头脑,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把学习宣传贯彻《讲话》精神的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

要全面、正确、深入地领会《讲话》精神。《讲话》内容博大精深,思想非常深刻,是一个有机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学习领会《讲话》精神,必须紧密联系《讲话》的通篇内容和全面论述,紧密联系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紧密联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离开了《讲话》的全面论述,离开了实践发展的要求,离开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不利于全面、正确、深入地领会《讲话》精神,也就谈不上正确贯彻落实《讲话》精神。我们一定要遵照中央要求,认真学习《讲话》原文,深研细读,反复琢磨,正确领会《讲话》原意,深入把握精神实质,进一步加深对我们党在八十年的光辉历程中取得的伟大业绩和基本经验的认识,对“三个代表”科学内涵的认识,对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认识,对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将来的最高纲领关系问题的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进一步增强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坚持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纲领范文篇4

2010年7月,我光荣地参加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第五次党课,本次课老师主讲的是党的纲领,在课堂上,老师对党的纲领精辟解析,旁征博引。这次党课的学习,让我深受鼓舞和教育,使我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坚定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党的纲领就是一个政党根据它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而提出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个目标而采取的行动路线。它标志着一个党是否成熟及其成熟程度。恩格斯说,一个党的纲领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党用这面旗帜把全党团结在一个共同的政治目标上,同时用这面旗帜号召群众,集合队伍,组成千百万群众的浩荡大军。而人们也通过这面旗帜来了解党,认识党,决定对党的态度。

由于我们党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任务不同,其最低纲领的具体内容也就不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党的最低纲领是实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党的十三大总结了建国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了党在现阶段的基本奋斗目标。党的十四大继续坚持了党的十三大确定的基本路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以达到我们党的最高纲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即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奋斗目标和基本政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的内容:

经济纲领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政策: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政治纲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策: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文化纲领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政策:坚持用共产党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传统,汲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就要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理想信念,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自己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同时,我们应从实际出发,从严要求自己,真正地做到“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积极地为党的工作和发展做出贡献。

纲领范文篇5

上海代表继续讨论十七大报告,表示完全赞成和一致拥护

连日来,出席党的十七大的上海代表继续讨论同志的报告。大家一致认为,《报告》顺应时展,集中全党智慧,体现人民意愿,主题鲜明、思想深刻、立意高远,气势恢宏,是我们党在改革发展新的关键阶段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表示完全赞成和一致拥护。

沈德咏代表说,《报告》主题鲜明、求真务实,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和新的要求,是一篇充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纲领性文件。《报告》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为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重要任务。我们要紧密结合上海实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全市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报告精神上来,切实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吴志明代表说,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同志的报告振奋人心,是党的重要历史文献。《报告》坚持继承与发展的统一,提出了“三个永远铭记”,表明我们党对改革开放历史的科学态度;《报告》强调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非常及时,非常必要;《报告》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全符合中国国情,必须很好坚持;《报告》还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司法权威,我们一定要努力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王仲伟代表说,《报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承前启后、开拓未来的报告。《报告》花了约三分之一的篇幅论述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和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很有必要,也很有针对性,集中体现了大会的主题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报告》中的很多论述很有新意,体现了开拓创新的精神,体现了全党的智慧。《报告》还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定位和布局,从四个方面作了战略部署,为我们建设先进文化、推进文化大都市建设指明了方向。

沈红光代表说,《报告》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又一光辉文献,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我们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旗帜、完成使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上海环境资源、能源约束比较大的条件下,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组织部门要始终坚持围绕中心,努力把上海干部工作、人才工作做得更好。

杜家毫代表说,十七大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史上的一个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同志的报告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主线,提出了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的重要文献。《报告》进一步强调,要更好发挥上海浦东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令人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又感到责任重大。我们浦东新区一定要在“更好发挥”上看到责任,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上走在前列。

代表说,《报告》深刻总结了十六大以来的工作,系统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历史进程,鲜明回答了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对坚定信念、明确方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报告》也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只要全党一心,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排除各种干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充分发挥统战优势,按中央确定的道路走下去,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纲领范文篇6

纲领是一个政党的旗帜与方向,没有自己纲领的政党就不成其为一个政党。作为中国革命的先锋队,中国***在成立之初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她自己的纲领,就明确把实现****作为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光荣的中国***人也一直在为这个伟大的目标而努力。

为什么说实现****是中国***的最高纲领呢?马克思主义在汲取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的营养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并积极将其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认真研究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不可克服的矛盾,揭示了实现****的必然性。同时,马克思主义还科学地预测了****社会的一些基本特点。第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第二,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彻底跳出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束缚,劳动人民成为了自己真正的主人。第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充分满足了整个社会及其成员在各方面的需要。第四,彻底消灭了阶级差别和重大社会差别,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也不复存在,社会成员得到彻底的解放。第五,在****社会里,劳动已经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者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第六,国家消亡,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其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在以往各种社会制度中的阶级性质。由此可见,****制度给我们描绘出一幅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进步,最合理,最完美的社会景象,而马克思主义则充分阐述了这种制度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中国***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她有必要也一定要将实现****作为自己的最高纲领。

毋庸讳言,在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我们的事业也曾遭受过挫折。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思潮,错误地认为中国民主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来领导,而放弃了中国***在民主革命时期的领导地位,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在五次反围剿斗争中,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则完全不顾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照搬照抄马列主义的条条框框,浪费了中国革命的有生力量。经历过一次次的挫折,我们党在失败中成长起来。以为代表的中国***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以***为代表的中国***人,迅速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通过三十年来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回顾中国***八十多年的革命经历,我们发现我们只有在最高纲领的指导下,制定符合当时国内情况的路线方针政策,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反之,我们的事业就会经历挫折。当前,我们的现实情况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善,还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最基本的特点是经济不发达,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在十五大上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以***同志为党中央的中国***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理念,号召全党同志,全国人民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在本质上也就是为实现党的最高纲领而奋斗。由此可见,实现党的最高纲领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在顺序上是渐增的,在结构上是互为依靠的。

纲领范文篇7

构建和谐社会: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

学习《决定》,首要是从世情、国情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紧迫性,以提高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从世情来看,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增多。2005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比重不到5%,而美国高达36.5%、日本为15.4%、欧盟为27.2%。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推进,南北矛盾和贫富差距日益加剧。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世界上富国与穷国之间人均收入差距之比已从1960年的30:1和1990年的60:1,扩大到现在的76:1;南方国家欠北方国家的外债总额已从1991年的7940亿美元。经济实力悬殊和贫富差距如此之大,一方面助长了超级大国称霸之威,成了“太平洋警察”;另一方面加剧了发展中国家仇恨、不满心理。这既是地区动乱和冲突的重要根源,也是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给社会和谐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和威胁。

从国情来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当前我们面临的诸多矛盾和困难,大多都是与主要矛盾相联系或由此引发的。解决上学难(贵)、看病难(贵)要靠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各种民生问题要靠经济发展,缩小城乡间、区域间的收入差距要靠经济发展,协调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要靠经济发展,解决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问题要靠经济发展,“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由于发展不够是最大的实际,由于主要矛盾的始终存在,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

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面临着“四个深刻的变化”。“转型”犹如快速行进中的列车转轨、巨轮在惊涛骇浪中航行,巨大的惯性力与滞阻力叠加,不可避免会发生一些“震动”,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发展本身也是一个“悖论”,它既是引起中国巨变的根本动因,也是引发各类矛盾的深层根源。道理很简单,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搞“平均主义”分配、大家一起受穷,反而没有什么矛盾;现在发展打破了平衡,矛盾就来了。

美国著名的思想家塞缪尔•亨廷顿在揭示现代化与政治稳定的关系上,曾有个“现代化滋生着动乱”(指不稳定因素)的著名论断,就是说在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和问题;如果处置不当,就容易引发社会动乱。巴西的“拉美陷阱”、东南亚一些国家政局动荡以及印度人民党在大选中下野就是前车之鉴,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中央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既是一个重大的战略任务,也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

构建和谐社会: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决定一个社会是否和谐,既有经济(发展)的因素,又有非经济因素(政治、文化、民主等);既有生产力因素,又有生产关系的因素;既有内部(国内)因素,又有外部(国际)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既是静态的,更是动态的。单凭哪一项措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难以奏效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从“大社会”着眼,又要从“小社会”着手。所谓从“大社会”着眼,就是要把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这“五大建设”等在内的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之中;所谓从“小社会”着手,就是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大社会”和“小社会”这两大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是功能各异、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大社会”建设既对构建和谐社会以宏观的、外延周密的部署,也对“小社会”建设起着“保障”作用;不抓“大社会”建设,“小社会”建设不可能治本,也难以为继。“小社会”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点、着力点,也是容易见效之举;不抓“小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能落到实处。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是根本原则和核心,实现人的利益、维护人的权益是贯穿《决定》的一根红线,可以说《决定》的谋篇布局和篇幅都是为此展开的。《决定》中关于“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公民权利和自由”、“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等等,无一不是以人为本、以实现和发展人的根本利益、维护政治权益而展开的。如果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描绘成“三级同心圆”的线路图,那么,“大社会”(五大建设)是大圆,“小社会”(狭义社会建设)为次二圆,“以人为本”为“内核”。“三级同心圆”既描绘和反映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宏大社会系统工程的构架、内涵,也表明了各子系统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的关系,既要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从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做到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现实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具体利益服从根本利益,又要充分重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当前,尤其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上学难(贵)、看病难(贵)、地方病防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环境保护等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切实使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感受到真真切切的变化,以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决定》提出的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阶段性的,几乎在每一个目标前面都加了“基本”、“明显”、“较大”、“显著”之类的副词,说明建成高度和谐的社会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

首先,从矛盾的普遍性来看:矛盾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否定矛盾,而是通过发展和矛盾运动(解决矛盾)求得和谐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的持续过程。

其二,从硬实力来看: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从发展水平来看,由于人口众多,同发达国家横向比较,我们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以人均GDP为例,据测算:如果美国年均增长3%,中国年均增长8%,那么中国需要68年时间才能赶上美国现在的人均水平;如果美国年均增长4%,中国年均增长7%,那么中国需要118年时间才能赶上美国现在的人均水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乃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人们物质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是没有止境的,而供给是有限的,“欲望大于满足”是一种常态。人们一旦“期望受挫”,就会导致不满情绪,产生不和谐,这也是一种常态。从发展的协调性来讲,协调、平衡只是相对的、暂时的;非均衡式的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将是绝对的、长期的。

其三,从分配来看:马克思有句名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利益有关。”分配问题是决定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没有差距的社会,更不是平均主义的社会;如果搞平均主义,牺牲效率,那就会窒息经济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但收入差距过大,或者不合理、不合法的因素影响收入分配,造成收入分配不公,那就会影响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损害社会的活力和资源配置效率。可是,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不合理的分配因素,有市场机制本身的作用,也有人们自身能力差异的影响,理顺和调节收入分配关系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历史过程。

纲领范文篇8

凡是游过泰山的人都会知道,欲登玉皇顶,必须拾级而上,循序攀登。从岱宗坊起步,沿着6000多级石阶,一级一级向上走,经过红门到达中天门,再艰难跋涉十八盘,跨入南天门,最后才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共产党人争取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历程,也犹如攀登泰山,通过实现一个阶段又一个阶段的最低纲领,最后实现自己的最高纲领———共产主义。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两个纲领缺一不可

纲领,是一个政党奋斗目标和方针政策的集中概括。一个纲领就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它不仅指导着一个政党的全部行动,而且向外界展示着这个政党的形象。无产阶级政党都非常注意制定自己的纲领,用纲领来统一全党的意志、行动和步伐,用纲领来团结群众和组织群众。

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但是共产主义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有哪些具体特征,现在实践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我们不可能对它进行详细的描绘,只能概括地说,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想当年,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爬雪山、过草地、抛头颅、洒热血,支撑他们革命的动力是什么?是共产主义的信念。“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在敌人血淋淋的屠刀面前,夏明翰为什么能大义凛然、慷慨赴死呢?就是因为他心中有个“主义”,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有心甘情愿为实现这一理想而牺牲的信念。他坚信会有更多的“后来人”继承自己的遗志,坚信崇高的理想一定会变为现实。这种共产主义的崇高信念唤人觉醒,催人奋进,成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奋斗的号角,鼓舞着他们前赴后继,一往无前。

同时我们还必须清楚,正因为共产主义无比美好,所以共产主义事业也无比艰巨,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奋斗,通过若干阶段性的具体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共产主义宏伟事业。在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需要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形成阶段性的行动纲领。例如,我们中国共产党有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等,这些都是我们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

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条件。没有最高纲领,最低纲领就会失去灵魂,偏离正确的方向;没有最低纲领,就不可能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做好当前工作,最高纲领就只能是美好的空想。任何时候都不能把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对立起来,割裂开来。

历史经验值得重视

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关系方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

过去一个时期,我们对社会主义尤其是共产主义这个问题的认识比较肤浅、简单,作了许多不切实际的设想和描绘,急于求成,试图“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结果欲速则不达,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了严重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基于对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个基本纲领,作为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温故而知新。总结中国共产党建党80多年的历史经验,可以清醒地看到,什么时候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这一关系处理得好,就能有力地促进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什么时候这一关系处理得不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就会走弯路。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纲领范文篇9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所做的报告,旗帜鲜明、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谱写历史新篇章的政治纲领。我感到可以抓住四个关键词认真学习,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执政党建设。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辩证联系,整体包含着极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旗帜问题和道路问题。十七大报告高瞻远瞩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这面旗帜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贡献。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既指科学理论,又指伟大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最根本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和发展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同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英国《金融时报》的评论赞叹:“以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中国成为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力,这在现代经济发展史上是少见的。”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并没有改变。科学发展观就是立足对“一个巨变”“两个未变”的国情认识,运用世界历史眼光,将“国情”与“世情”相结合,既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又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只有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才能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阶段性目标。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理念,并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拓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13亿人民的幸福息息相关。从“全面”性要求出发,十七大报告将经济“翻两番”由过去的国内生产“总量”,变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年翻两番”。强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除了物质生活方面,还应包括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体现“共建共享”原则,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以及建设生态文明。报告特别突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虽然会面对矛盾和困难,但是只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停顿,我们对这一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充满信心。

执政党建设,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十七大报告从世情、国情、党情的实际出发,指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提出了五方面的重点: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和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我们完全相信,这些重要举措的落实,一定能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务真求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纲领范文篇10

前列。年初,南京市委又连续发出1号文件和3号文件,在国内率先编制了政治文明的工作目标,率先制定了创建三个文明协

调发展特色区域的纲要。一时间,社会各界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到了南京市委这一不同寻常的举动上。有专家评论说,

南京的举措具有里程碑意义,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将给南京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凝聚着理论勇气

和战略眼光的行动纲领

南京争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特色区域

①非同寻常的市委1号文和3号文:

南京争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特色区域正式拉开大幕

2004年1月5日,南京市委出台了2004年1号文件。这就是酝酿一年之久的《南京市2004年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工作目标(试行)》(以下简称《工作目标》)。

这份文件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年度目标进行量化,这在南京是第一次,在全国也鲜有所闻。专家、媒体甚至普通市民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到了这份不同寻常的1号文件上。

负责牵头编制《工作目标》的南京市委副秘书长王为崧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目标的出台,对南京政治文明建设本身的全面推进及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考虑到三个文明建设中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及其协调发展,一直是南京常抓不懈的工作,这次如此高规格地提出政治文明建设的具体目标,实际上也就寓示着南京争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特色区域的行动正式拉开大幕。

将政治文明建设作为一号文件来,是一种巧合,抑或是必然?

有关人士对此专门作了解释:在编制目标时,我们并没有预先将它设定为今年市委的l号文件,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说是一种“巧合”;而事实上,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后,在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过程中,南京市委就明确提出,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创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特色区域的战略构想。早在2002年底,市委在制定2003年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奋斗目标的同时,就在酝酿政治文明建没的目标,经过一年的准备,终于拟定出台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作目标》成为今年市委的1号文件,就不单纯是一种巧合,而是南京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没不断深入推进的一个必然结果。

其实,多年来,南京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就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很多工作已走在了全国前列。如南京很早就提出依法市;服务型政府建没也很有特色,群众评议机关活动已成为南京的一张名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去年举行的白下、雨花台两区区长的公推公选一度成为国内外媒体谈论的焦点;南京的社区建设在全国都是示范点和典型。不仅党政领导关注政治文明的建设,南京市民也在关注这个热点。

2003年3月,南京市委正式开始着手进行目标编制的调研和酝酿工作。8月起,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框架和19个方面的备选条目。为了加强对此项厂作的领导,市委在9月还专门成立了市政治文明建设工作协调小组。11月至12月中旬,根据确定的工作目标备选内容,收集整理了各相关部门提出的有关今年政治文明建设工作目标的60多条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目标初稿。之后,又分别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并根据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修改完善。

《工作目标》在提交市委全委会讨论时,已是历经几上几下、反复修改后的第8稿。最后以市委1号文形式下发的《工作目标》已是十易其稿。

《工作目标》有10个方面30条具体内容。考虑到政治文明建设是一项需要稳步推进、长期奋斗的艰巨任务,有很多工作通过一年的奋斗难以完成,所以在标题设计上定为“工作目标”,而不是“奋斗日标”。从内容上看,亮点很多,其中有四个方面更足值得特别关注:一是贯彻全篇的“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思想;二是注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三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文件在这方面列举了详细的内容和很多明确目标;四是制度建设,涉及到30多项制度建设方面的内容。市委在编制工作目标过程中,着眼于制定政策、完善机制、形成制度,尽量倾向于体制、机制、制度等方面的内容,按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求来设计、安排和考量,目标的最后归结点就是要形成完整的制度。

与此同时,市委办公厅(政研室)根据市委的战略构想,着于起草《南京市创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特色区域行动纲要》(以下简称《行动纲要》的准备工作。

由于目前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还只是理论上的提法,还没有在实践上具体化。放眼全国,当时还没有一个城巾把它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建设目标来提,可供参照的东西少之又少。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制定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行动纲要》,其难度可想而知。

参与起草《行动纲要》的市委办公厅的有关同志向记者介绍,起草小组参考厂大量的理论文献,反复领会中央、省里对南京的要求,并进行了广泛调研。为使《行动纲要》能切合南京实际,市里还举行了三次座谈会,征求区县、部门、在宁专家学者的意见。在2003年3月29日举行的第一次座谈会上,时任南京市长、主持市委工作的罗志军亲自主持会议,与各部门、城区负责人共同探讨如何在“三个文明”建设上走出一条有南京特色的发展之路。

从初期调研,到起草文字,征求意见,直到最后定稿,起草小组的同志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历经数次修改,《行动纲要》终于走上了南京市委务虚会.作为讨沦稿征求意见,并于12月份在南京市委常委会上进行了讨论,最终定稿。

新—届市委、市政府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敏锐的政治眼光,—改南京人见事早、行动慢,以稳著称的风格,与出台政治文明建设工作目标一样,南京市出台创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特色区域行动纲要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少有的。

—份京未来发展的蓝图终于问世了。

②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南京加快发展的历史要求和有利条件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道,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位一体”的目标,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这为南京建设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特色区域提供了理论依据。、同志都对江苏的发展寄予厚望,要求江苏要实现“两个率先”,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当仁不让要当实现“两个率先”的排头兵。在南京市领导看来,“两个率先”、争先进位的目标不应该只包括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内容,也应该包括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内容,包括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而且,从宏观背景来看,现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加剧,而要想在竞争中领先一步,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只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和谐统一、互相促进、协调共进,才能得到长期快速可持续地全面发展。在一次座谈会上,罗志军的讲话可渭掷地有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这是实现‘两个率先’的必由之路。”

2003年年初,南京市委开始提出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创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特色区域的战略构想,后来又进一步提出要制定创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特色区域行动纲要。

但是也有人提出一些疑虑,现在全国尚没有一个地方提出要创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特色区域,南京有没有先人一步实施这种战略构想的条件呢?

罗志军曾用中央领导概括江苏发展优势时的四句话来分析南京优势。“经济基础扎实”:南京大型重型企业集中度高;“区位优势明显”:南京的GDP指标在省内不是最高,在长江三角洲中怎样发挥作用?我们提出了“以江为轴,跨江发展,呼应上海,辐射周边”的发展战略,“南京都市圈”这样一个区位优势是许多城市不能比的;“文化底蕴深厚”:像南京这样主城区拥有如此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并不多;“发展潜力巨大”:过去一段时间南京的发展速度有些慢了,但我们有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和潜力,通过这一段实践可以看到,我们能够通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重新体现南京的价值。此外,南京社会秩序良好,受到不少投资者青睐。南京的几届政府坚持不懈创建部级卫生城市,连续几届荣获“双拥模范城”、“部级旅游城”、“创建学习型城市”等等,现在正在力争进入国家首批“文明城市”,这为南京的协调发展创造了环境。

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对本刊记者表示,南京的历史文化悠久,资源丰富,地理条件独特,在贯彻十六大精神过程中,要根据十六大的战略部署,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中,争取走在全国前面。江苏省委党校副教授布成良博士则认为,南京是省会城市,经济基础不错,近年来发展势头加快,又是人文荟萃之地,有较好的文化底蕴,精神文明建设也搞得有声有色,再加上近年来在政治文明建设也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机关作风评议、服务型政府建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社区建设……南京很多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特色工作,都走在了全国前列。特别是南京市委、市政府有超前的眼光。南京的这些有利条件很多城市都不具备,南京有条件比其他城市更早地提出并实施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战略,成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试验田。

最后以市委3号文形式下发的《南京市创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特色区域行动纲要》提出的南京争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特色区域的5个有利条件则是各界的共识:人文底蕴深厚,城市精神内涵丰富;科技实力雄厚,人才资源丰富;经济扩张快速,社会发展迅猛;区位优势突出,基础设施完善;民主不断扩大,法制不断健全。

③科学的发展观和发展平台:

三个文明互相促动共筑南京美好明天

在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排名中,国内许多权威的研究机构都将南京列于领先位置。分别由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和中国市长协会制作的城市竞争力的有关排行榜,南京都排在第六位,紧跟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之后。有关专家认为,这说明南京综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良性互动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工作目标》和《行动纲要》的出台将巩固南京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成果,并产生突破性拉动,给南京带来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和长期的。

布成良告诉记者,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上的一个新飞跃,也为南京下一步发展确立了新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平台。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必然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有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着重发展物质文明,等物质文明发展到较高水平,再回过头来发展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就走了弯路,甚至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南京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三条腿走路,完全可以三个文明齐头并进。

他认为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践的发展,政府将逐步由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由权力政府走向责任政府,由神秘政府走向透明政府,从过去的“统治”走向“治理”,从“管制”走向“服务”,南京确立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战略,顺应了这一规律,反映了南京的改革不断深化,也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行动纲要》的出台,将为实现“两个率先”提供动力系统和思想支撑。

王为崧则认为三个文明中的每个文明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物质基础,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可以推动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思想道德及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政治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的性质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方向,进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程;精神文明可以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提供思想引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南京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都解放了生产力,较好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政治文明促进物质文明发展的实例。

曾经参与《行动纲要》起草的一位人士也表示,它首先带来的将是观念上的创新。南京谈加快发展,谈争先进位,谈实现“两个率先”,不能局限于谈经济,而应谈“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这有利于纠正一些认识上的误区,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其次有利于发展方向的确定和工作目标的制定。有了这个文件作为参照系,无论是区县还是部门,在具体安排工作中部应该根据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这个总体目标来研究和确定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并进行细化落实,有关方面也可以据此进行督查。

凝聚着心血和智慧的市委1号文和3号文的出台,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在采访中,不论是领导还是专家,都表示推行和实施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将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可能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坚定不移,持之以恒,一点一滴逐步推进,就一定会把“举富民旗,打特色牌,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特色区域”,这一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部署,转化为南京美好的明天。

新闻附件:

“三个文明”的提出

文明,一般被认为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人们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都属于文明之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左”的错误,实现了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党中央在大力鼓励人们发展生产力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及时提出保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的教训的基础上,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十个主要之点,明确提出,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要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高度的精神文明。

1982年,党的十二大强调“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强调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靠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这里,不仅再次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对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进行全面的部署,而且,在党的重要文件中第一次把“两个文明”一起抓,作为战略方针提了出来。但是,直到十五大,都没有明确提出政治文明这一概念。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2001年1月10日,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首次使用了政治文明这一概念。指出:“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从政治文明的高度讲法治和法制建设,并把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并提,是理论上的创新。2002年5月31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新发展,在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