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任用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1:11:52

干部任用

干部任用范文篇1

**县委探索“以事论官”的选拔任用干部新办法,始于**年下半年,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初步形成了一套制度规范、程序清晰、目标明确、效果较好的做法,用8个字概括,就是“定事、选人、管理、考核”。

定人先定事。“以事论官”必须先把“事”定准定好,这是选贤任能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把“事”定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县采取了四个步骤:(1)民主推荐。每年初,县委、县政府都要以问卷调查和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充分了解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广泛征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提出全县应办的大事、急事和不同单位及其领导应突出抓好的实事。(2)组织筛选。县委要对干部群众的建议进行分类筛选,分别轻重缓急,筛选和确定全年的重点工作和创造性工作,结合各级各类干部职位的特点进行分解,初步提出每个领导干部职位的目标任务。(3)集体论证。县委每年要召开县四套班子成员、乡镇党政一把手、县直各单位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学者以及各界人士参加的会议,对每个职位工作目标任务进行反复论证,认真梳理汇总。在此基础上,经县委常委会扩大会议集体研究,敲定每个领导干部职位工作目标任务。(4)发榜公告。领导干部职位工作目标确定之后,县委要及时召开干部大会进行发榜,并把有关资料印制成册,发到符合报名条件的干部手中,同时,利用新闻媒体向社会进行公示。

以事选干部。具体抓了六个环节的工作:(1)选前示绩。在以事选人之前,先要将相关干部在过去工作中的业绩情况在全县范围内公开通报,为荐贤举能提供准确的线索和参考依据。(2)民主推荐。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揭榜自荐、领导署名推荐、群众举荐几种方式,把有能力干事的人推荐到领导岗位上。(3)综合测评。在对应试对象进行全面、公开的笔试、面试的同时,将干部在过去工作中所做出的成绩,按照一定的百分比记入考核内容,一并进行综合测评。(4)组织考察。不仅要考察干部德能勤绩廉的具体内容,而且坚持“到一线查、到工地看、听群众议”,着重考察拟任干部具体干事的能力。(5)集体研究。在自选岗位的基础上,经组织考察符合任职资格的拟选人员要提交县委常委会(全委会)或县人大、县政府等组织以等额或差额表决的方式进行确定。(6)任前公示。在干部人选确定之后,要及时通过新闻媒体以及张贴公告等形式,将干部人选及所承担的职位目标以及奖惩约束条件等情况向社会进行公示,接受群众评议。

管人先管事。具体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公开承诺加压力。县委在每年年初召开的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要以电视现场直播的形式,对连任领导职务的干部上年度承诺完成的工作情况向群众汇报,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同全县领导干部签订新年度领导职位工作目标承诺书。二是县级领导解难题。县级领导与目标任务承诺领导干部结对子,同谋、同跑,共同解决工作中的难题。三是民主评议促干事。定期视察,由承诺干部现场汇报目标任务的进展情况,以鞭策干部忠于职守,诚实践诺。四是督查考核有记载。县委组织部成立了督查考核领导组,对每位干部都建立了考核档案。五是社会监督严把关。督查考核领导组按照对所承诺工作“完成一项、申报一项、公示一项、交账一项”的操作程序,采取“听汇报、看现场、访群众”的办法,对领导干部公开承诺的职位目标任务逐项检查验收。

以事定去留。**县实行优胜劣汰的干部管理办法,把干事创业作为择优劣汰的重要依据。对全面完成职位工作目标任务、业绩突出的干部及时提拔或向上级部门推荐;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干部在政治上给予一定的待遇;把工作出色的干部树为典型并给予重奖。两年多来,在全面完成职位工作目标任务、政绩突出的干部中,先后有两名科级干部被提拔到副县级领导岗位,16名干部被选举为县委委员、县人大常委和政协常委。经全县评选出的12件最佳实事的承诺人,县委、县政府授予“建功立业功臣”,对其中两名特别优秀者,县人大常委会授予“人民满意的公仆”的称号。同时实行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制、辞职制和末位淘汰制。让没有干成事的干部坚决下,让不可能完成事的干部提前下,让有重大失误、群众反响强烈的干部随时下,让综合测评排队处于末位的干部自动下。两年来,先后有14名干部因不胜任现职或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被淘汰。

**县实施“以事论官”选任干部的方法,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坚持了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把领导干部的职责与岗位目标统一起来,选人与定事相结合,营造了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在干部队伍中形成了“不干事不能当干部,不干好事不配当干部”的共识。

“以事论官”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我们认为,应进一步处理好这样几个关系:

长期目标和一定时期内目标的关系。一定要让干部们树立长期发展观念,在有限的任期内完成职位工作目标的同时不忘长远目标,在干事情出成绩的同时树立事业心、责任感,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用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指导工作。

干部任用范文篇2

一、坚持公正选人原则严把推荐关

公正选人是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先决条件,用对了可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推动工作;用错了则会涣散人心,损害党的威信,影响事业发展。党委班子公正选人必须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注意倾听社会各界的呼声和意见,特别是在基层单位党政一把手以及人大、政协和纪检干部的选拔任用上,要认真听取人大、政协党组和纪委的推荐意见,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推荐出来,纳入组织视线。在推荐环节上,要重点解决好选什么人和不选什么人的问题。当前,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还存在着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帮结伙搞关系等一些不良现象,这些现象如不及时遏制,不仅会极大地挫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造成选人用人上的不公,而且会助长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极大地败坏党风、政风。要坚决刹住选人、用人上的歪风邪气,教育和约束那些不干事净整事,说的比做的多,跑的比干的勤,没干几天就琢磨怎样再往上升官的人,树立起干部选用过程中的清正风气。

二、坚持群众公认原则严把考察关

群众公认是选拔任用干部的基本前提,它既体现被选拔任用干部在广大党员群众中的公认程度,也标志着广大党员群众对党组织选人用人的信任程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达到群众公认,必须坚持把对干部的实绩考察情况与群众的意见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组织认定与群众认可的统一。

要把握好德才兼备的考察标准。要重用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执政为民的胸怀,有清正廉洁的形象的人;要注意重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干者;要更多的眼光投向那些在艰苦环境和岗位上做出政绩的干部;要选用有位无位都有为、台上台下都能干得好的干部;要选用长期经得起组织考验,不论在哪些地方都能干出业绩,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的干部。要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不管是什么样的干部,都生活在群众中,其思想先进不先进,工作出色不出色,工作作风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清楚。选人用人要以群众的基本评价为基础,群众反映好的,认真考察,放手使用;反映差的,不能重用。要进一步拓宽群众参与的渠道,切实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特别是在提拔上一级领导职务和各级党政一把手的选拔任用上,要深入基层、街道和社区,在随机抽取的群众中进行民主测评、推荐。要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行缺位时公示,选用前预告,推荐时署名,考察时真实,任用时权衡,上岗前试用,选出最符合岗位要求的人选。

干部任用范文篇3

根据区委的统一部署,自7月5日至11日,我镇认真组织开展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颁布实施两周年的学习宣传周活动。

一、提高认识,认真组织。活动中,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本镇实际,坚持把学习、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任用选拔条例》与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起来与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结合起来,与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结合起来,以坚强的党性来保证干部任用条例的学习贯彻。镇组织办就学习宣传周活动作了专题研究,对学习宣传的内容、形式作出了部署,确保了学习宣传周活动取得实效。

二、舆论先导,形式多样。为把学习宣传周活动搞好,根据要求,我们运用了各种贴近实际、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广泛宣传《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活动中,结合建党83周年纪念活动,布置宣传橱窗1期16个版面,悬挂横幅标语6条,为学习宣传周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有的放矢,专题学习。一是组织了一次党委中心组的学习,并与学习领会全国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会议精神和学习中央最近颁布的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五个法规性文件结合起来进行重点学习。二是组织全镇各级党组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深入学习《干部任用条例》,以加深对《干部任用条例》的基本精神和各项规定的理解,并把学习贯彻《干部任用条例》、中央最近下发的五个法规性文件和新北区新下发的四个干部人事制度作为民主生活会的重点学习内容和主题之一。

通过学习宣传周活动,从而使我镇为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力争“两个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学习宣传周活动总的来说取得了预期效果。

干部任用范文篇4

一、选拔

(一)选拔任用开发区党委下属的办、局、公司干部职工,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党管干部原则;

2、德才兼备、任人唯贤原则;

3、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

4、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5、民主集中制原则;

6、依法办事原则。

(二)选拔任用办、局、公司干部要定向选拔,不能因人设事,不能随意增加职数。

(三)各办、局、公司的干部应从同级后备干部中择优选拔,提任正职的,一般应经过副职岗位的实践锻炼;提任副职的,一般应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并具有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身体健康。

(四)各办、局、公司干部应逐级提拔,特别优秀的中青年干部或工作特殊需要的,可以破格提拔。破格提拔的应按有关规定办理。

二、民主推荐

(一)选拔任用办、局、公司干部,应当经过民主推荐。党委要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集中研究确定考察对象,民主推荐结果作为确定考察对象的重要依据。得票过少者,一般不能确定为考察对象。

(二)民主推荐参加对象由分管领导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三)推荐办、局、公司干部,可以采取组织推荐、群众推荐、个人自荐和考试、考核相结合的方法。

三、考察

(一)考察对象人选数一般应多于拟任职务人数。

(二)考察内容根据不同职务工种,全面考察其德、能、勤、绩,注重考察工作实绩和思想政治素质。

(三)考察应纵横结合,采取多种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地进行,要广泛地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反映。

(四)考察应当经过下列程序:

1、采取个别谈话、民主评议或民意测验、同考察对象面谈、查阅有关档案资料等方法,广泛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

2、综合分析考察情况,对考察对象德才素质做出评价;

3、撰写考察资料;

4、考察组应以书面材料向开发区党委汇报考察情况;

5、考察必须坚持原则,公道正派,实事求是地反映考察情况和意见,并对考察意见负责。

四、讨论决定

(一)干部的选拔任用,由党委集体讨论作出任免决定,或者决定提出推荐意见。

(二)党委讨论决定任免事项,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员到会,到会成员对任免事项应发表同意、不同意或暂缓等明确意见,意见分歧较大或者有重大事项不清楚时,应暂缓作出决定,对影响作出决定的事项要及时查清,提交下次党委会讨论。

(三)党委讨论干部任免,以应到会党委过半数同意形成决定。

(四)经集体讨论决定任免的干部,党委成员个人有不同意见,可以保留或向上级反映,但无权否决。如原拟任人选被否决,应按照规定程序重新提出人选,不能临时动议。

(五)对决定任免的干部,由党委指定专人同其谈话。

五、交流、回避

(一)实行干部轮岗交流制度。轮岗交流的主要对象是:因工作需要轮岗交流的;需要通过轮岗交流丰富领导经验、提高领导水平的;因其他原因需要轮岗交流的。

(二)担任机关科室领导职务满5年,或在同一科室担任副职、正职满8年的,一般应当轮岗交流。

六、纪律与监督

(一)选拔任用办、局、公司干部,必须严格按照本制度的各项规定执行,并应遵守以下纪律:

1、不准以领导圈阅等形式代替党委集体讨论决定干部任免;

2、不准临时动议决定干部任免;

3、不准个人决定干部任免,个人不能改变党委集体作出的干部任免决定,有关干部任免的决定,在通知下发之前需要复议的,必须经党委二分之一以上领导成员同意方可进行;

4、不准以任何方式向外泄露酝酿、沟通、讨论干部的情况;

(二)对拒不服从组织调动和交流决定的,依照有关规定就地免职或者降职使用。

(三)对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的违纪行为,可向上级党委及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检举、申诉。

干部任用范文篇5

1、尽管严格坚持了民主推荐,参加范围也较广泛,而且在使用干部时坚持尊重民意,得不到群众拥护的干部不列入考察,不提拔、不使用,但公开透明程度还不够,使群众监督不到位,监督渠道不宽、不畅等问题仍然存在。如群众对民意测评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发挥作用的程度不了解的问题,使群众对干部工作的有关政策、标准和要求缺乏的了解,影响群众参与的热情和责任心。

2、干部考察考核工作还不够科学,质量不够高,亟需进一步深化。现在对干部考察考核,往往是对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干部,缺乏针对性;评价标准比较模糊,不够明确,难以把握;考核考察方法、模式,与现在变化迅速、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不适应。而且由于人力智力的限制,对干部考察考核工作探讨、研究的力度也不够,亟需加强。

3、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机制不够健全,有些制度落实力度不够。我们认为把干部监督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是做好新形势下干部监督工作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干部监督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另一方面,已建立的制度需要狠抓落实,如选人用人失误失察责任追究制度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及表现,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和研究,认为当前因从以下几点入手促进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的拓展。

一、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抓好干部选拔任用关键环节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是我们党关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法规,也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有力武器。民主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是干部选任工作的四个重要环节,要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高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力度,必须按照《干部任用条例》的规定办事。

1、民主推荐。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和确定后备干部,都必须经过民主推荐。要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中有关民主推荐的各项规定办事,该参加民主推荐的人员无特殊情况都要参加,应当经过的程序一个也不能少。要改进民主推荐的方法,提高民主推荐的质量,从源头上防止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民主推荐结束后,考察组要如实汇报推荐情况,不能有任何隐瞒。考察组成员要严格遵守保密纪律,不准有任何泄密现象。对推荐人选不是所在单位多数群众拥护的,不得列为考察对象。要建立和完善干部推荐责任制,规范领导干部提名的渠道、方式和程序,要做到领导干部的任用都要有提名程序,提名过程都要有详细的记录,任何组织和个人推荐干部都要承担责任,切实克服一些领导干部口头推荐、私下打招呼、无明确记录等不良现象。在这方面我们主要做好对后备干部的公开选拔和推荐。首先严格按照选拔后备干部的规定,在明确其年龄、文化程度、政治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基础上,实行公开招考后备干部制度,择优选用,严把“入口关”。其次规范后备干部培养、选拔的形式,始终把民主推荐作为选拔后备干部的主要形式。要求各基层党委(党组)必须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规定的程序,召开党委(党组)推荐会议,宣布推荐的有关要求,进行集体讨论和个别谈话,选拔确定后备干部。

2、考察。干部考察对象要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经过集体研究确定,不能由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考察组成员要坚持原则、公道正派、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进行考察。对考察的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不仅要看干部过去的表现,还要看近期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的表现;不仅要到干部所在的单位考察,还要到他过去工作过的单位了解情况;不仅要听取领导干部的意见,还要重视听取基层群众的反映;不仅要考察干部工作圈的情况,还要认真了解其“生活圈”、“社交圈”的情况;不仅要通过干部管理部门了解干部,而且要向执纪执法部门了解情况,等等。总之,要通过扩大考察中的民主,增强干部考察的广度、深度和准确度,尽可能全面准确地了解其德、能、勤、绩、廉方面的情况。同时要严格遵守《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程序和谈话征求意见范围,并实行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制。在考察中应执行干部考察回避制度,考察组成员要自觉遵守考察工作纪律,不能吃请、收礼或以考察之便谋取私利。考察组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全面了解考察对象的表现,尤其是对被反映有重要问题的干部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考察结果要符合实际。考察结束后要及时汇报考察情况,不能隐瞒、歪曲事实真相和泄露工作秘密。组织部门要认真听取考察组汇报,并通过集体研究提出干部使用意见。对考察中不坚持原则、不认真负责,甚至徇私情隐瞒事实真相,造成考察结果严重失真、失实的,要追究考察者的责任。

3、酝酿。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在考察、讨论决定或决定呈报前,应当充分酝酿,酝酿应当根据领导职位和拟任人选的不同情况,分别在党委(党组)、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等有关领导成员中进行,对部门领导成员和非中共党员拟任人选,还要征求上级分管领导成员和党委统战部门、派、工商联主要领导成员、无党派人士中代表人物的意见。

4、讨论决定。党委(党组)对干部的任免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集体讨论决定,不能临时动议,不能个人、少数人或以书记办公会形式任免干部,改变集体作出的干部任免决定。不能违反《干部任用条例》规定,提拔本人的配偶、子女、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能借工作调动、变动之机,突击提拔干部,或者在调离后干预原单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在这方面我县积极探索,制定了《**县委常委会讨论任免干部实行票决制暂行办法》和《中共**县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任免重要干部实行票决制暂行办法》,对选拔任用的干部均实行票决制。此办法出台后,先后对19个领导职位实行了票决,共考察干部108名,选拔任用了一批能力强、素质高、群众拥护的领导干部。

二、加大力度,继续抓好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

为政之要,在于用人。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同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进行坚决斗争,事关人心向背和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

(一)要继续抓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学习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是我们党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法规,是保证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正确执行的有力武器,也是搞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基本依据,要继续抓好学习,深刻领会,加强宣传。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达到领导干部带头学,把握《条例》的基本内容;组织人事部门的干部精读细研,成为实施《条例》的行家里手;党员干部会学,认真了解《条例》的基本精神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执行《干部任用条例》出现偏差,从根源上有效地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二)要继续加强对贯彻《条例》情况的督促检查。要把对《条例》执行情况的检查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检查的重点要放在考察对象确定、考察和讨论决定等环节上。不仅要检查是否遵守规定的程序,更要检查是否严格按照党的原则和标准选拔任用干部,真正做到原则不动摇标准不走样、程序不变通。特别是在机构改革和领导班子换届中,要警惕“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现象。对用人上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造成用人失察失误的,要追究责任;对通过“跑官要官”等不正当途径得到提拔任用的,要坚决予以纠正。

(三)要加强任前监督,将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的关口前移。任前监督是防患于未然、从源头上解决选人用人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当前干部监督需要重点加强的工作。要把干部监督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过程,切实扩大和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严格把好干部推荐提名、考察考核、讨论决定等各个环节,防止和克服违反《条例》规定的原则、标准和程序的行为。要坚持和完善民主推荐、民意测验和民主评议制度,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和确定后备干部,都必须经过民主推荐。要进一步规范干部考察工作,全面考察干部的德、能、勤、绩和廉洁自律情况,不仅要了解干部工作方面的情况,而且要深入了解干部思想、生活、社交等方面的情况,同时还应注意了解干部配偶、子女从业等方面的情况。讨论决定干部的任免,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切实做到没有经过民主推荐的不提名,没有经过组织考察的不讨论,党委(党组)集体讨论时多数人不赞成的不通过。要在建立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责任制上迈出新步伐,逐步建立干部推荐责任制和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

(四)要突出监督重点,不断增强监督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干部监督管理工作面广量大,必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力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实现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全面推进。为此,我们在工作中主要突出以下三个重点:

一是突出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一把手”在领导干部监督工作中举足轻重,他对班子成员起着教育、管理、监督示范和表率的作用。因此,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在整个干部监督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县在这方面进一步建立完善了“一把手”全程监督、权力约束等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谈话制度。县委与基层“一把手”谈话,每年至少一次,统一安排时间。针对干部的思想和工作情况,适时地提醒、告诫和鼓励。二是建立对“一把手”工作和思想状况分析制度。根据平时掌握和年度考核情况,每年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对“一把手”的工作和思想状况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三是建立“一把手”年度总结报告制度。二是突出对领导干部的审计监督。为全面、客观、公正地识别和选拔干部,我们把离任审计作为干部监督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常抓不放,实行领导干部定期审计和重点审计制度,建立审计台帐。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定期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热点岗位、经济上有反映的干部有重点地实施审计。对有意向提拔的领导干部,与干部考察进行同步审计,根据审计和考察的结果拟订任用方案。同时,定期、不定期召开纪检、组织、审计等部门主要负责人联席会议,通报审计情况,研究落实审计建议,并对各单位落实审计意见情况进行跟踪回访,从而保证审计意见得到及时落实。三是突出对领导干部的群众监督机制上。监督渠道不宽,言路不畅,是影响人民群众正常行使监督权的重要障碍。实践证明,依靠群众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是做好干部监督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围绕有信必查,有查必果的原则,对群众来信来访反映干部工作、生活、经济等方面的问题认真调查核实,特别是对拟提拔公示干部的举报,由组织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迅速查处报结,为县委提供用人决策依据,同时将调查处理结果回复反映人,以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干部监督管理的积极性。

三、加强领导,努力把干部监督工作落到实处

要使干部监督工作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发展的要求,根本的出路在于大胆开拓创新,关键的措施在于切实加强领导。

(一)要立足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首先是观念创新。领导班子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党要接受监督、党员要接受监督的观念,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组织部门自身要牢固树立加强监督是责任,疏于监督是失职的观念,自觉地把干部监督贯穿于干部培养教育、选拔任用和日常管理之中,防止和纠正重选拔任用、轻监督管理的现象。其次是工作创新。在干部监督的范围上,要努力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党组织的监督就行使到哪里。既要搞好干部“工作圈”的监督,也要注意了解干部“社交圈”和“生活圈”情况。在干部监督的方法上,要依靠“法治”,用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来规范和约束领导干部的行为,防止领导干部滥用权力和腐化堕落。在监督的形式上,除了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日常监督外,还要针对不同岗位领导活动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督措施。在干部监督的手段上,要重视运用现代科学的先进技术和成果,尽快建立起干部监督信息网络。在干部监督的途径上,要把组织部门的监督和纪检、信访、审计部门的监督结合起来;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结合起来;自上而下的监督与自下而上监督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健全干部监督网络。再次是制度创新。一方面要抓紧健全和完善现有制度,另一方面要以改革的精神,积极探索建立新的监督制度。要积极探索,深入研究,提出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措施和办法,力争在解决干部监督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上有所突破。

干部任用范文篇6

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实现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的目标,已不容回避地摆在各级党组织和干部工作部门面前,亟需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要“认真执行并进一步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对干部的推荐提名、考察考核、讨论决定等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督。”根据这一精神和当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实际,笔者试图就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与当前推行干部选拔任用监督中存在的障碍因素以及如何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等方面作初步探讨。

一、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势在必行

可以说,无论从战略高度上分析,还是从工作实践上考量,不论是从历史经验上总结,还是从现实要求上解读,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都是极为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是防止吏治腐败滋生蔓延的治本之策。

我们从近几年来所查处和曝光的腐败案件中,不难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吏治腐败严重存在。不少腐败案例中,不仅大都伴有吏治腐败,而且其腐败的严重性到了触目惊心,骇人听闻的地步。原湖北省荆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丽,原本是一名三陪小姐,在短短的几年内,摇身一变成了正科级干部。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由于违法乱纪,群众对他的问题反映从未间断,尽管在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对他的两次提名均未通过的情况下,他仍然登上了副省长的宝座。原滑县县委书记王新康,在任5年期间,借调整领导班子之机,收受贿赂64人次32万元,包括需由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司法局长、交通局长。原湖北省天门市委书记张二江,这个集“吹、卖(官)、嫖、赌、贪”于一身的“五毒干部”,竟然连迁递升,当上了市委书记,这本身就令人深思。何况在他任丹江口市市长、市委书记期间,大搞权色交易、接受“性贿赂”,直接提拔“姘头”4名,帮助2名“姘头”的丈夫职务升迁。二是缺乏监督是产生吏治腐败的主要原因。对于近年来在选人用人上出现的各种腐败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长期以来,对选人用人上缺乏监督,是一个产生吏治腐败的主要原因,完全可以设想,如果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效能,王怀忠绝对捞不到副省长的“乌纱帽”;如果在选人用人上切实约束监督个人权力,陈丽纵使色技俱全,三陪女终究是三陪女,怎么也不会成为宣传部副部长。如果有一套完备的监督制度,同样,王新康想通过调整领导班子捞钱只能是枉费心机;如果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暂行条例》办事,张二江这个“五毒干部”不但早就丢官弃职,更谈不上他有机以权谋钱,以权谋色。三是遏制吏治腐败尤其需要监督。应该说,这些年来,对于吏治腐败的查处,力度是大的,也动了真格,一些腐败分子受到了查办。然而,吏治腐败的现象,仍然存在,在少数单位和个别地方已成蔓延之势。一方面腐败分子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另一方面,说明整治吏治腐败,仅靠查处这个治标之策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才能从源头上防止吏治腐败的滋生,才是遏制吏治腐败蔓延的治本之策。如果我们坚持以治本为主,标本兼治,我们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定会成为一方净土。

(二)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是加快我国民主政治进程的客观要求。

我们之所以强调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是加快我国民主政治进程的客观要求,主要基于如下几个方面的理由:第一,激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第二,全面落实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第三,增强党的威性和凝聚力。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能够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各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广泛发动各界人士、人民群众参与监督,发挥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通过监督,使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得到落实,体现了人民参政议政,落实各方面的民主权力。体现了我党的胸襟开阔,把各方面的力量吸引在自己的身边,增强了党的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也体现我们党之所以伟大,不仅在能够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更在于他能纠正错误。

(三)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是促进干部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事实上,监督并不涉及对个人的信任,而是权力的运行问题,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只有对权力运行实行有效监督才能确保权力的正常运行,才能确保人民的利益不受损害。通过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过程监督使这一工作更加严格、规范、客观、科学、准确。真正选出“靠得住,有本事”的干部,让选出来的人能够真正担当起工作的重任。二是促使选人任人的各级党组织及其职能部门,能增强责任意识、政治责任感,加强自律。也只有这样才能破除人情关,使好人主义没有市场,使那些在用人上搞不正之风的人有所畏惧,不敢在选拔任用工作中胡作非为。也只有这样,才会使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这一要求变成现实。

二、影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障碍因素

影响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的障碍因素来自多个方面,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既有历史遗留的,也有现实形成的,归纳起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认识上存在偏差。可以肯定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各级各界乃至全社会,对于推行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已逐步达成了较为广泛的共识,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知也日趋深刻,但也必须看到,对于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的认识尚待进一步提高与加深,尤其是一些僵化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一些模糊认识的严重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推行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的制梏。当前,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上的认识偏差表现有三个:首先是不必论。有的人认为长期以来,我们在选拔任用干部上,有一套较为成熟的考察办法,尤其是在任命决定之前,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也反映了群众的意愿,而且讨论决定任命干部都经过了党委集体研究,不会出现违背党的选拔任用干部原则、人事纪律的事,没在必要实行监督。其次是排他论。在一些人看来,选拔任用干部是党内的事,是组织上的事,用不着别人说三道四,指手划脚。如果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行监督,让社会上的一些团体参与选拔任用工作,不够严肃。再次是相悖论。少数单位和一些同志甚至把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与党管干部的原则对立起来,认为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上接受党外监督会削弱党的领导,降低党的权威,弱化党的执政地位,因而对实行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持反对态度。

二是体制不顺。目前,履行监督职能的机构和部门有党内的纪检部门、行政的监察部门,以及实行法律监督的人大机关。由于他们的监督是向同级党委和政府负责,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手脚,其监督职能难以发挥。就是行使了监督职能,也是“走过场”,“装门面”,流于形式。加上上级监督的鞭长莫及,群众监督的隔靴搔痒,致使一些地方和少数单位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成了“盲区”、“死角”。

三是心态失衡。在对待干部选拔任用监督问题上,不论是监督的主体,还是监督的客体,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态失衡的现象。一些党组织的负责人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能部门的少数同志,在实行选拔任用监督后,感到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说话不灵了,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尤其是过去那种见官大三级的卿差大臣的地位不复存在。也就是说,有一种今非昔比的失落感。有的同志担心实行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条条框框全了,公公婆婆多了,会束缚自己的手脚,选拔任用一个干部要过五关斩六将,工作难度大了,要求高了,有一种不堪重负的压力感;有的甚至担心在选拔任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差或过失,而一旦出现偏差过失则要承担责任,有一种诚惶诚恐的危机感。另一方面,从事监督职能的同志,由于所监督的对象是决定他仕途升迁命运的组织和个人,如果真正实行有效的监督,遇到违反规定的人和事,就必定要挂“红胡子”,害怕得罪人,担心打击报复,怕穿小鞋。怕“画虎不成,反类犬”,存在一种恐惧感。

三、应予重视,期望解决的几个问题

由于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有他自身的特点、环境和基础,当前,如何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尚待加强和完善的环节不少。近几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以来,各级各地及有关部门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积极的尝试,也形成了许多可取的办法和积累总结了不乏成功的经验,无疑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借鉴和沿用这些好的办法和经验。笔者仅就如何解决当前在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过程中应予重视的几个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必须增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的权威性。

我们认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措施能不能到位,效果好不好,关键在于监督的权威性强不强。之所以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措施难于到位,效果不够理想,就是因为监督的权威性不强。因此,增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的权威性是首要的问题。要增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的权威性,不外乎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改革现行监督体制。必须要打破现行的干部管理权限从体制上给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带来的束缚,一改过去职能监督部门向同级党委和政府负责,为既向同级党委和政府负责,又向上级党委和政府负责。对在职能监督部门干部管理中的提职、提级、调资、考核等重要职能应由上级主管部门直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保有权监督。二是要确保监督的客观公正。任何一种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健全都必须坚持监督的主体和客体分离的基本原则,实行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同样必须坚持这一原则。某某省某某地区,在组织公开选拔处级领导干部时,将纪检监察人大等有关机关和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列为公开选拔领导小组成员,这些机关和部门单位的干部作为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直接参加考察,巡视考试、改卷和担任面试评委,其理由是为了加强对公开选拔活动的监督,对这种方式和做法,我们并不怀疑其组织者接受监督的诚意,但从严格意义上讲,监督的客观和公正性势必难以保障。就很难称得上真正的监督。我们提倡监督者应该参加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参与实现其有效的监督,但如同裁判员不能当运动员一样,监督者不宜成为操作者和决策者。

(二)要增强监督的广泛性。

所谓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的广泛性,简单地说,就是要扩大监督的覆盖面,让监督的触角伸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具体地说,必须达到以下三个要求:一是范围要广。要将干部监督的范围扩大到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单位的干部任用、选任制干部的任用、委任制干部的任用、村级干部的选拔任用,以及公开选拔任用干部、公开录用公务员等等各个方面。二是环节要多。干部选拔任用监督要从干部纳入组织视野开始,启动全过程监督机制,对干部的推荐提名、考察考核、讨论决定等各个环节要实行全过程监督。三是内容要细,要具体。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程序、方案、内容和选人用人标准执行情况都要认真进行监督,对存在争议的问题,监督部门要进行认真的调查核实。总之要通过对干部选拔任用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监督,确保监督不留死角、不留断层、不留空档。

干部任用范文篇7

一、初始提名的含义,初始提名与民主推荐和酝酿的关系问题

初始提名,顾名思义,是某个领导班子需要补配或整体调整时,对人选的最初提名。

我们认为,干部初始提名工作应该是各级党委、组织部门根据领导班子建设需要,按照扩大民主的要求,经过一定的工作程序,研究提出拟提任或交流领导干部人选进入民主推荐、酝酿确定考察对象之前的环节,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部工作流程的第一个环节。

二、如何规范初始提名的适用范围、工作程序和操作方法问题

初始提名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第一个环节,虽然在《干部任用条例》中没有作为一个内容进行单独地阐述、规范和明确,但它却是影响群众公认原则在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中能否得以充分体现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干部工作民主化进程中必须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一个深层次问题,是有效解决“少数人选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用人上不正之风的关键性问题。所以规范初始提名的适用范围、工作程序和操作方法是现阶段干部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

通过广泛调研,我们认为,按干部管理权限旗县一级干部初始提名的适用范围应包括**镇场、旗直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科级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初始提名的基本程序包括:1、职位空缺公告。旗县委组织部门通过新闻媒体、会议或张贴公告等形式公布职位空缺情况及职位任职资格条件。2、推荐提名人选。在全旗县范围内推荐提名干部时,旗县委组织部召开民主推荐大会,按照任职资格条件,进行推荐提名;在**镇场、旗直部门推荐初始提名干部人选时,由旗县委组织部考察组,组织出现空缺单位的干部群众召开民主推荐大会,按照任职资格条件进行民主推荐;3、实施民主推荐。民主推荐可以召开会议集中推荐,也可分散进行。民主推荐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参与。4、确定考察对象。旗县委组织部对单位集体或个人推荐的人选进行严格审核,并根据干部群众民主推荐、谈话推荐的基础上,从得票较多的人员当中对每个缺额岗位提名两名以上参考提名人选名单。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组织部门征求部门或单位分管领导和纪检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向常委会汇报。常委会讨论酝酿的基础上,对每一空缺职位确定2以上初始提名考察对象,并进行差额考察。5、提名结果的运用。考察结束后,根据考察结果和《干部任用条例》的有关程序予以任免。

我们认为,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把握一下几点:一是职位空缺公告必须在广泛的范围内进行;二是推荐提名人选的是集体还是个人或组织部门都必须填写《干部推荐卡》,并说明推荐理由;三是民主推荐的过程中得票率不高的不能作为参考人选,同时也要防止简单的以票取人。四是提名结果运用过程中必须过公示的关。

三、我们的做法

为了进一步规范干部初始提名工作,我旗**年制定出台了《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初始提名办法(试行)》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适用范围、提名方法、参加提名人员范围、提名程序等六个方面进行规范,并组织试行。通过近3年的试行,尤其在全旗**镇机构改革过程中运用情况看,这一方法有效的规范了我旗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初始提名问题。我们这一方法程序上严格规范,并便于操作。

干部任用范文篇8

近年来,**市乡镇、部门党委在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及新《条例》过程中,紧紧围绕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这个总目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规范运作、扩大民主、完善考核、加强监督等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特点是:

——学习贯彻《条例》的意识明显增强。从调查情况看,基层党委都能把学习贯彻《条例》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按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组工干部要反复学,干部群众要了解”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加大学习宣传力度。特别是今年7月新的《条例》颁布以后,多数党委都能把《条例》列为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坚持用《条例》精神统一思想,带头学习,带头执行,带头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不少党委在学习《条例》过程中,紧密联系干部工作实际,以整风的精神,对照中央提出的要求,以及《条例》规定等,认真进行反思和剖析,努力做活用人这篇大文章。一些基层党委还把学习《条例》与贯彻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5·31”讲话、加强党委及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将《条例》作为干部培训学习的内容,组织进行相关知识测试。大多数基层组工干部都能从自身工作需要出发,把《条例》学习作为练好业务基本功的重要环节,坚持常抓不懈。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近年来,基层党委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一般都能根据《暂行条例》规定的选人用人原则和标准,按照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充分酝酿、集体讨论等程序进行,在干部任用工作中坚持做到“五不”,即未经民主推荐的人选不列为提拔考察对象,未经组织考察的人选党委不讨论,呈报材料不符合要求的不上报,党委没有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到会不研究干部任免问题,党委表决时未获应到会成员半数以上同意不通过。一些基层党委对提拔任用的干部坚持做到“六有”,即有民主推荐或测评材料,有综合考察材料,有党委讨论决议,有任前公示通知,有干部谈话记录,有任免呈报表。多数基层党委的干部考察材料及谈话记录,内容全面,记录规范。一些部门党委对站所负责人的任免,都能按规定的要求,与乡镇党委主动联系,共同考察、测评,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调整任用。依据《条例》要求,结合全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际,市委组织部制定下发的《**市基层党委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了乡镇、部门党委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民主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等基本程序,将《条例》精神具体化,增强了基层党委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可操作性。

——干部工作的民主程度和公开程度进一步提高。围绕扩大干部工作民主这一主题,基层党委都在干部工作走群众路线、提高群众参与程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普遍采用了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或民主评议的方式,把群众公认作为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不论是确定后备干部,还是拟考察提拔干部,都经过一定范围的民主推荐,凡得不到大多数群众认可的,党委不列为后备干部和提拔人选。干部任前公示制、村级党组织“双推一选制”和村委会选举制普遍推行,一大批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为提高民意测验的准确度,一些党委将民主测评的参加对象扩大到单位全体职工或大部分职工,参加测评人数占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干部职工总数的75%以上。三分之一以上党委实行干部考察公示,广泛动员和发动群众参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撩开了干部工作的“神秘面纱”。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不少基层党委在贯彻《暂行条例》过程中,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将一些成熟的做法加以规范,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工作的生机和活力明显增强。为了拓宽用人渠道,从99年起,市委组织部在两次大规模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乡镇公务员和居委会、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基础上,今年7月又成功地进行了公开选拔镇长助理的尝试。中组部、国家人事部《关于党政领导机关推行竞争上岗的意见》得到落实,市镇两级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普遍推行,一些基层党委在组织机关中层干部“全体起立”、实施大范围竞聘上岗的基础上,对热点岗位正职满三年副职满五年的中层干部实行轮岗交流,多岗位磨练干部。为加强对干部的实绩考核,机关普遍推行了年度岗位目标考核,有的党委还通过采取“科室月月评,个人季季评,全年算总分”的办法,将实绩考核与干部聘用、奖惩培训紧密挂钩,实行干部考核末位诫勉谈话制度,对连续两年末位的实施轮岗交流或待岗培训。部分党委在任用干部过程中还试行了党委成员无记名票决制和直选试点。

应该说,乡镇、部门党委在贯彻执行《暂行条例》,严格选人用人标准和程序过程中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不平衡性较大,少数单位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不尽规范,程序不够完备,资料不够齐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明显滞后。具体表现在:

一是《条例》的学习不够到位。客观上说,由于《暂行条例》适用于县处级以上干部的选拔任用,少数基层党委对《暂行条例》的学习不够重视,有的党委近两年以来从未组织《暂行条例》的学习;有些党委即使组织学习,也不够认真系统;个别组工干部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原则、程序和具体要求把握不准,一些新上岗的组工干部缺乏选拔任用干部的基本常识。

二是干部任用不够规范。个别基层党委不能严格按规定的程序任用干部,在用人上仍有随意性;有的虽然组织了考察,却未形成综合考察材料;有的干部任用考察材料与党委研究任用的时间相隔一年多;有近三分之一乡镇党委讨论决定干部以党政联席会代替党委会;不少基层党委讨论干部任用的记录不够规范,反映不出发扬民主、集体讨论决定的场面;一些单位干部任用后的谈话无记录,考察材料、任免呈报表归档不及时。

三是干部考察材料质量不高。一方面,不能按《条例》的要求撰写考察材料,三分之一以上单位考察材料无民主推荐或民主测评情况,一些考察材料只谈优点,不谈缺点,甚至没有考察人和考察日期;另一方面,考察材料过于简单,千人一面,不能反映考察对象的个性特点。

四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滞后。面对逐步深化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少数基层党委无动于衷,一些党委在干部任用上至今未能推行干部任前公示,实行考察预告的也只有少数几家;中层干部的竞争、激励机制不够健全,轮岗交流力度不大,选人用人视野不宽,进出口渠道明显不畅,老化断层现象普遍存在,其中个别单位机关中层干部符合任职年龄的只有一人,其余均超过任职年限,干部队伍建设仍缺乏生机和活力。

通过这次专题调研,我们深深感到,基层党委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必须全面贯彻《条例》精神,以提高思想认识为先导,以严格程序为主线,以扩大民主为方向,以强化监督作保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干部选拔任用工作。

1、以提高思想认识为先导,不断加大对《条例》的学习宣传力度。从《暂行条例》到新颁布的正式《条例》,标志着我们党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基本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更加成熟。党委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当前要把领导干部对《条例》的学习作为要务来抓,精心组织,务求实效,要把学习《条例》与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结合起来,与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结合起来,与解决干部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改进工作结合起来,与不断深化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基层党委每年至少组织一次专题学习,党委书记、党群书记要熟悉和掌握《条例》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建议今后对新提拔的党委书记和党群书记要进行《条例》知识测试。要加强组工干部的业务培训,把《条例》作为培训的基本教材,让组工干部熟记于心,融会贯通,成为贯彻执行《条例》的行家里手,切实解决组工干部“要求不明,业务不精”的现象,进一步提高基层党委和组工干部贯彻执行《条例》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要做好《条例》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利用各种形式,向党员干部和职工宣讲《条例》,使他们了解《条例》,帮助党委贯彻执行好《条例》。

2、以严格程序为主线,努力规范基层党委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一系列程序,形成了干部选拔任用的完备要求,具有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特点,任何人、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按照规定程序依“法”办事,乡镇党委也不例外,为此,建议省、市组织部门尽快出台乡镇党委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法规,以规范基层党委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作为基层党委,一方面,要按照曾庆红同志讲的“坚持程序一步不缺,履行程序一步不错”的要求去仔细操作,不能把规定的程序看着可有可无,随意减少,不能在一般情况下坚持,在紧急情况下变通,更不能把走程序当作形式,把履行程序中形成的成果抛在一边,自己另搞一套。另一方面,党委书记及分管领导在履行程序过程中,要亲自关注和监督,发挥自己特有的作用,准确把握推荐提名、考察、酝酿、讨论决定等一个个具体的、环环相扣的环节,运用一道道“防护墙”,克服和减少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感情因素”和“权力影响”,防止出现草率马虎走过场,以至于从表面看程序全部都走了,但最终仍然出现用人失真、失误的状况,保证程序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干部任用范文篇9

第一条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建立科学规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形成富有生机与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推进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一支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素质的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全面贯彻执行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下列原则:

(一)党管干部原则;

(二)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

(三)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

(四)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五)民主集中制原则;

(六)依法办事原则。

第三条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符合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力,结构合理、团结坚强的领导集体的要求。

应当注重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

第四条本条例适用于选拔任用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部门或者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领导成员(不含正职)和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及其工作部门或者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上列工作部门的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

县级以上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成员的选拔任用,参照本条例执行。

选拔任用非中共党员领导干部,参照本条例执行。

选拔任用处级以上非领导职务,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五条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职责,负责本条例的组织实施。

第二章选拔任用条件

第六条党政领导干部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水平,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

(二)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立志改革开放,献身现代化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创业,做出实绩。

(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调查研究,能够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

(四)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有实践经验,有胜任领导工作的组织能力、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

(五)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依法办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任何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的不正之风。

(六)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有民主作风,有全局观念,善于集中正确意见,善于团结同志,包括团结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

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还应当努力达到中央对高级干部提出的各项要求。

第七条提拔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应当具备下列资格:

(一)提任县(处)级领导职务的,应当具有五年以上工龄和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

(二)提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一般应当具有在下一级两个以上职位任职的经历。

(三)提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由副职提任正职的,应当在副职岗位工作两年以上,由下级正职提任上级副职的,应当在下级正职岗位工作三年以上。

(四)一般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地(厅)、司(局)级以上领导干部一般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五)应当经过党校、行政院校或者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五年内累计三个月以上的培训,确因特殊情况在提任前未达到培训要求的,应当在提任后一年内完成培训。

(六)身体健康。

(七)提任党的领导职务的,应当符合《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的党龄要求。

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可以破格提拔。破格提拔程序另行规定。

第八条党政领导干部应当逐级提拔。越级提拔的,应当报经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同意。

第九条党政领导干部可以从党政机关选拔任用,也可以从党政机关以外选拔任用。

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一般应当从后备干部中选拔。

第三章民主推荐

第十条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民主推荐包括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民主推荐的结果在一年内有效。

第十一条领导班子换届,民主推荐按照领导班子职位的设置全额定向推荐;个别提拔任职,按照拟任职位推荐。

第十二条领导班子换届,民主推荐由下列人员参加:

(一)党委成员;

(二)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的党组成员或者全体领导成员;

(三)纪委领导成员;

(四)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党委工作部门、政府工作部门、人民团体的主要领导成员;

(五)下一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成员;

(六)其他需要参加的人员。

推荐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领导成员人选,应当有派、工商联的主要领导成员和无党派人士中的代表人物参加。

第十三条领导班子换届,民主推荐由上级党委组织部门主持,应当经过下列程序:

(一)召开推荐会,公布推荐职务、任职条件、推荐范围,提供干部名册,提出有关要求;

(二)填写推荐票,进行个别谈话;

(三)对不同职务层次人员的推荐票分别统计,综合分析;

(四)向上级党委汇报推荐情况。

第十四条个别提拔任职,参加民主推荐的人员和民主推荐的程序,参照本条例第十二条和第十三条的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民主推荐工作部门领导成员人选,由本部门的领导成员、内设机构领导成员、直属单位主要领导成员和其他需要参加的人员参加;本部门人数较少的,可以由全体人员参加。

民主推荐内设机构领导成员人选,参照上列范围执行。

第十六条领导班子换届,由本级党委书记办公会根据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反馈的民主推荐情况,对考察对象人选进行酝酿,本级党委常委会研究提出考察对象建议名单,经与上级党委组织部门沟通后,确定考察对象。对拟新进党政领导班子的人选考察对象,在本条例第十二条所列人员范围内进行公示。

个别提拔任职,由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集体研究确定考察对象。

考察对象人数一般应当多于拟任职务人数。

第十七条确定考察对象时,应当把民主推荐的结果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同时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

第十八条个人向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人选,必须负责地写出推荐材料并署名。经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后,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民主推荐。所推荐人选不是所在单位多数群众拥护的,不得列为考察对象。

第十九条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个别特殊需要的领导成员人选,可以由组织推荐提名,作为考察对象。

第四章考察

第二十条对确定的考察对象,由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严格考察。

部门与地方双重管理干部的考察工作,由主管方负责,会同协管方进行。

第二十一条考察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必须依据干部选拔任用条件和不同领导职务的职责要求,全面考察其德、能、勤、绩、廉,注重考察工作实绩。

各级党委(党组)根据不同领导职务的职责要求,制定具体考察标准。

第二十二条考察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应当经过下列程序:

(一)组织考察组,制定考察工作方案;

(二)同考察对象呈报单位或者所在单位的党委(党组)主要领导成员就考察工作方案沟通情况,征求意见;

(三)根据考察对象的不同情况,通过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干部考察预告;

(四)采取个别谈话、发放征求意见表、民主测评、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专项调查、同考察对象面谈等方法,广泛深入地了解情况;

(五)综合分析考察情况,同考察对象呈报单位或者所在单位的党委(党组)主要领导成员交换意见;

(六)考察组根据考察情况,研究提出领导班子调整的初步方案,向派出考察组的组织(人事)部门汇报,经组织(人事)部门集体研究提出任用建议方案,向本级党委(党组)报告。

第二十三条考察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拟任人选,个别谈话和征求意见的范围一般为:

(一)党委、政府领导成员,人大常委会、政协、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主要领导成员;

(二)考察对象所在单位领导成员;

(三)考察对象所在单位有关工作部门或者内设机构和直属单位主要领导成员;

(四)其他有关人员。

第二十四条考察工作部门领导班子成员拟任人选,个别谈话和征求意见的范围一般为:

(一)考察对象上级领导机关有关领导成员;

(二)考察对象所在单位领导成员;

(三)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内设机构和直属单位主要领导成员;

(四)其他有关人员。

考察内设机构领导职务拟任人选,个别谈话和征求意见的范围参照上列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考察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应当听取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纪检机关(监察部门)和机关党组织的意见。对需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考察对象,应当委托审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计。

第二十六条考察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必须形成书面考察材料,建立考察文书档案。已经提拔任职的,考察材料归入本人档案。考察材料必须写实,全面、准确、清楚地反映考察对象的情况,包括下列内容:

(一)德、能、勤、绩、廉方面的主要表现和主要特长;

(二)主要缺点和不足;

(三)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情况。

第二十七条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派出的考察组由两名以上成员组成。考察人员应当具有较高素质和相应资格。考察组负责人应当由思想政治素质好、有较丰富工作经验并熟悉干部工作的人员担任。

实行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制。考察组必须坚持原则,公道正派,深入细致,如实反映考察情况和意见,并对考察材料负责。

第二十八条考察中了解到的考察对象的表现情况,一般由考察组向党委(党组)主要领导成员和本人反馈。

第五章酝酿

第二十九条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在考察前,讨论决定或者决定呈报前,应当充分酝酿。

第三十条酝酿应当根据党政领导职位和拟任人选的不同情况,分别在党委(党组)、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等有关领导成员中进行。

工作部门领导成员人选,应当征求上级分管领导成员的意见。

非中共党员拟任人选,应当征求党委统战部门和派、工商联主要领导成员、无党派人士中代表人物的意见。

第三十一条部门与地方双重管理干部的任免,主管方应当事先征求协管方的意见,进行酝酿。征求意见一般采用书面形式进行。协管方自收到主管方意见之日起一个月内未予答复的,视为同意。双方意见不一致时,正职的任免报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协调,副职的任免由主管方决定。

第六章讨论决定

第三十二条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党委(党组)集体讨论作出任免决定,或者决定提出推荐、提名的意见。属于上级党委(党组)管理的,本级党委(党组)可以提出选拔任用建议。

第三十三条市(地)、县(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的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由上级党委常委会提名,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由党委常委会作出决定,决定前应当征求全委会成员的意见。

第三十四条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员到会,并保证与会成员有足够的时间听取情况介绍、充分发表意见。与会成员对任免事项,应当发表同意、不同意或者缓议等明确意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采取口头表决、举手表决或者无记名投票等方式进行表决。对意见分歧较大或者有重大问题不清楚的,应当暂缓表决。对影响作出决定的问题,会后应当及时查清,避免久拖不决。

党委(党组)有关干部任免的决定,需要复议的,应当经党委(党组)超过半数成员同意后方可进行。

第三十五条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党委(党组)分管干部工作的领导成员或者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逐个介绍领导职务拟任人选的提名、推荐、考察和任免理由等情况;

(二)参加会议人员进行讨论;

(三)进行表决,以党委(党组)应到会成员超过半数同意形成决定。

第三十六条需要报上级党委(党组)审批的拟提拔任职的干部,必须呈报党委(党组)的请示并附干部任免审批表、干部考察材料、本人档案和党委(党组)会议纪要、讨论记录、民主推荐材料。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对呈报的材料应当严格审查。

第三十七条需要报上级备案的干部,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向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备案。

第七章任职

第三十八条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前公示制度。

提拔担任地(厅)、司(局)级以下领导职务的,除特殊岗位和在换届考察时已进行过公示的人选外,在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后、下发任职通知前,应当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期一般为七至十五天。公示结果不影响任职的,办理任职手续。

第三十九条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制度。

提拔担任下列非选举产生的地(厅)、司(局)级以下领导职务的,试用期为一年:

(一)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工作部门的副职和内设机构的领导职务;

(二)纪委内设机构的领导职务;

(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内设机构的非国家权力机关依法任命的领导职务。

试用期满后,经考核胜任现职的,正式任职;不胜任的,免去试任职务,一般按试任前职级安排工作。

第四十条党政机关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导职务实行聘任制。聘任制领导职务的每一个聘任期不超过五年,可以连续聘任。聘任程序另行规定。

第四十一条对决定任用的干部,由党委(党组)指定专人同本人谈话。

第四十二条党政领导职务的任职时间,按照下列时间计算:

(一)由党委(党组)决定任职的,自党委(党组)决定之日起计算;

(二)由党的代表大会、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全体会议、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全体会议选举、任命的,自当选、任命之日起计算;

(三)由人大常委会或者政协常委会任命或者决定任命的,自人大常委会、政协常委会任命或者决定任命之日起计算;

(四)由党委向政府提名由政府任命的,自政府任命之日起计算。

第八章依法推荐、提名和民主协商

第四十三条党委向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大常委会推荐需要由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大常委会选举、任命、决定任命的领导干部人选,应当事先向人民代表大会临时党组织或者人大常委会党组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中的党员介绍党委的推荐意见。人民代表大会的临时党组织、人大常委会党组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及人大代表中的党员,应当认真贯彻党委推荐意见,带头依法办事,正确履行职责。

第四十四条党委向人民代表大会推荐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任命的领导干部人选,应当以本级党委名义向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提交推荐书,介绍所推荐人选的有关情况,说明推荐理由。

党委向人大常委会推荐由人大常委会任命、决定任命的领导干部人选,应当在人大常委会审议前,按照规定的程序提出,介绍所推荐人选的有关情况。

第四十五条党委向政府提名由政府任命的政府工作部门和机构的领导成员人选,在党委讨论决定后,由政府任命。

第四十六条领导班子换届,党委推荐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的领导成员人选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主要领导成员人选,应当事先向派、工商联主要领导成员和无党派人士中代表人物通报有关情况,进行民主协商。

第四十七条党委推荐的领导干部人选,在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任命或者人大常委会任命、决定任命前,如果人大代表或者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所推荐人选提出不同意见,党委应当认真研究,并作出必要的解释或者说明。如果发现有事实依据、足以影响选举或者任命的问题,党委可以建议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大常委会按照规定的程序暂缓选举、任命、决定任命,也可以重新推荐人选。

第四十八条党委推荐、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任命的领导干部人选落选后,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条件,可以推荐为其他职务人选,也可以在下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再次推荐为同一职务人选。

党委推荐、由人大常委会任命、决定任命的领导干部人选在人大常委会未获通过,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条件,通过进一步酝酿,可以在另一次人大常委会上继续推荐。两次未获通过的,不得再推荐为本地同一职务人选。

政协领导成员候选人的推荐和协商提名,按照政协章程和有关规定办理。

第九章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

第四十九条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方式之一。

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主要适用于选拔任用地方党委、政府工作部门的领导成员或者其人选,党政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或者其人选,以及其他适于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领导职务。公开选拔面向社会进行,竞争上岗在本单位或者本系统内部进行。

第五十条报名参加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人员的基本条件和资格,应当符合本条例第六条和第七条的规定。

第五十一条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工作在党委(党组)领导下进行,由组织(人事)部门组织实施,应当经过下列程序:

(一)公布职位、报考人员的资格条件、基本程序和方法等;

(二)报名与资格审查;

(三)统一考试(竞争上岗须进行民主测评);

(四)组织考察,研究提出人选方案;

(五)党委(党组)讨论决定。

第十章交流、回避

第五十二条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制度。

(一)交流的对象主要是:因工作需要交流的;需要通过交流锻炼提高领导能力的;在一个地方或者部门工作时间较长的;按照规定需要回避的;因其他原因需要交流的。

交流的重点是县级以上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成员,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党委、政府部分工作部门的主要领导成员。

(二)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成员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满十年的,必须交流。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另行规定。

同一地方(部门)的党政正职一般不同时易地交流。

(三)党政机关内设机构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时间较长的,应当进行交流或者轮岗。

(四)干部交流可以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地方与部门之间、党政机关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进行。

(五)交流的干部接到任职通知后,应当在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限定的时间内到任。

(六)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成员原则上应当任满一届。

第五十三条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

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的亲属关系为: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有上列亲属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财务工作。

担任县(市)委书记、县(市)长职务以及县(市)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一般不得在本人成长地任职。民族自治县另行规定。

第五十四条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回避制度。

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讨论干部任免,涉及与会人员本人及其亲属的,本人必须回避。

干部考察组成员在干部考察工作中涉及其亲属的,本人必须回避。

第十一章免职、辞职、降职

第五十五条党政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应当免去现职:

(一)达到任职年龄界限或者退休年龄界限的;

(二)在年度考核、干部考察中,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经组织考核认定为不称职的;

(三)因工作需要或者其他原因,应当免去现职的。

第五十六条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制度。

辞职包括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

辞职手续依照法律或者有关规定程序办理。

第五十七条因公辞职,是指领导干部因工作需要变动职务,依照法律或者政协章程的规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常委会或者政协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

第五十八条自愿辞职,是指党政领导干部因个人或者其他原因,自行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

自愿辞职,必须写出书面申请,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报任免机关审批。任免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书之日起三个月内予以答复。未经批准,不得擅离职守;擅自离职的,给予纪律处分。

党政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提出辞职:

(一)在涉及国家安全、重要机密等特殊职位任职且不满解密期限的;

(二)重要公务尚未处理完毕,须由本人继续处理的;

(三)有其他特殊原因的。

第五十九条引咎辞职,是指党政领导干部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不宜再担任现职,由本人主动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

第六十条责令辞职,是指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党政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表现,认定其已不再适合担任现职,通过一定程序责令其辞去现任领导职务。拒不辞职的,应当免去现职。

第六十一条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降职制度。

因工作能力较弱或者其他原因,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应当降职使用。降职使用的干部,其待遇按照新任职务的标准执行。

第六十二条引咎辞职、责令辞职、降职的干部,在新的岗位工作一年以上,实绩突出,符合提拔任用条件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重新担任或者提拔担任领导职务。

第十二章纪律和监督

第六十三条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严格执行本条例的各项规定,并遵守下列纪律:

(一)不准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或者违反规定提高干部的职级待遇;

(二)不准以书记办公会、领导圈阅等形式,代替党委(党组)会集体讨论决定干部任免;

(三)不准临时动议决定干部任免;

(四)不准个人决定干部任免,个人不能改变党委(党组)会集体作出的干部任免决定;

(五)不准拒不执行上级调动、交流领导干部的决定;

(六)不准要求提拔本人的配偶、子女及其他亲属,或者指令提拔秘书等身边工作人员;

(七)不准在机构变动和主要领导成员工作调动时,突击提拔调整干部,或者干部在调离后,干预原任职单位的干部选拔任用;

(八)不准在选举中进行违的纪律、法律规定和有关章程的活动;

(九)不准在干部考察工作中隐瞒、歪曲事实真相,或者泄露酝酿、讨论干部任免的情况;

(十)不准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任人唯亲,封官许愿,营私舞弊,搞团团伙伙,或者打击报复。

第六十四条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干部任免事项,不予批准;已经作出的干部任免决定一律无效,由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予以纠正,并按照规定对主要责任人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作出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

对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组织调动或者交流决定的,依照法律及有关规定就地免职或者降职使用。

第六十五条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用人失察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追究主要责任人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六十六条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贯彻执行本条例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受理有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举报、申诉,制止、纠正违反本条例的行为,并对有关责任人提出处理意见或者处理建议。

纪检机关(监察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十七条建立组织(人事)部门与纪检机关(监察部门)等有关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就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沟通信息,交流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联席会议由组织(人事)部门召集。

第六十八条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责任制。凡本地区、本部门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严重、干部群众反映强烈以及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行为查处不力的,应当追究党委(党组)主要领导成员和分管领导成员的责任。

第六十九条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本条例,自觉接受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下级机关和党员、干部、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违纪违规行为,有权向上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纪检机关(监察部门)举报、申诉,受理部门和机关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核实处理。

第十三章附则

第七十条本条例对工作部门的规定,同时适用于办事机构、派出机构以及其他直属机构。

第七十一条选拔任用乡(镇、街道)的党政领导干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根据本条例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

第七十二条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办法,由中央军委根据本条例的原则规定。

干部任用范文篇10

第一条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建立科学规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形成富有生机与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推进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一支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素质的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全面贯彻执行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下列原则:

(一)党管干部原则;

(二)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

(三)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

(四)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五)民主集中制原则;

(六)依法办事原则。

第三条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符合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力,结构合理、团结坚强的领导集体的要求。

应当注重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

第四条本条例适用于选拔任用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部门或者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领导成员(不含正职)和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及其工作部门或者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上列工作部门的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县级以上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成员的选拔任用,参照本条例执行。

选拔任用非中共党员领导干部,参照本条例执行。

选拔任用处级以上非领导职务,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五条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职责,负责本条例的组织实施。

第二章选拔任用条件

第六条党政领导干部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水平,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

(二)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立志改革开放,献身现代化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创业,做出实绩。

(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调查研究,能够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

(四)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有实践经验,有胜任领导工作的组织能力、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

(五)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依法办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任何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的不正之风。

(六)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有民主作风,有全局观念,善于集中正确意见,善于团结同志,包括团结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

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还应当努力达到中央对高级干部提出的各项要求。

第七条提拔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应当具备下列资格:

(一)提任县(处)级领导职务的,应当具有五年以上工龄和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

(二)提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一般应当具有在下一级两个以上职位任职的经历。

(三)提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由副职提任正职的,应当在副职岗位工作两年以上,由下级正职提任上级副职的,应当在下级正职岗位工作三年以上。

(四)一般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地(厅)、司(局)级以上领导干部一般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五)应当经过党校、行政院校或者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五年内累计三个月以上的培训,确因特殊情况在提任前未达到培训要求的,应当在提任后一年内完成培训。

(六)身体健康。

(七)提任党的领导职务的,应当符合《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的党龄要求。

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可以破格提拔。破格提拔程序另行规定。

第八条党政领导干部应当逐级提拔。越级提拔的,应当报经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同意。

第九条党政领导干部可以从党政机关选拔任用,也可以从党政机关以外选拔任用。

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一般应当从后备干部中选拔。

第三章民主推荐

第十条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民主推荐包括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民主推荐的结果在一年内有效。

第十一条领导班子换届,民主推荐按照领导班子职位的设置全额定向推荐;个别提拔任职,按照拟任职位推荐。

第十二条领导班子换届,民主推荐由下列人员参加:

(一)党委成员;(二)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的党组成员或者全体领导成员;(三)纪委领导成员;(四)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党委工作部门、政府工作部门、人民团体的主要领导成员;(五)下一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成员;(六)其他需要参加的人员。

推荐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领导成员人选,应当有派、工商联的主要领导成员和无党派人士中的代表人物参加。

第十三条领导班子换届,民主推荐由上级党委组织部门主持,应当经过下列程序:

(一)召开推荐会,公布推荐职务、任职条件、推荐范围,提供干部名册,提出有关要求;

(二)填写推荐票,进行个别谈话;

(三)对不同职务层次人员的推荐票分别统计,综合分析;

(四)向上级党委汇报推荐情况。

第十四条个别提拔任职,参加民主推荐的人员和民主推荐的程序,参照本条例第十二条和第十三条的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民主推荐工作部门领导成员人选,由本部门的领导成员、内设机构领导成员、直属单位主要领导成员和其他需要参加的人员参加;本部门人数较少的,可以由全体人员参加。

民主推荐内设机构领导成员人选,参照上列范围执行。

第十六条领导班子换届,由本级党委书记办公会根据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反馈的民主推荐情况,对考察对象人选进行酝酿,本级党委常委会研究提出考察对象建议名单,经与上级党委组织部门沟通后,确定考察对象。对拟新进党政领导班子的人选考察对象,在本条例第十二条所列人员范围内进行公示。

个别提拔任职,由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集体研究确定考察对象。

考察对象人数一般应当多于拟任职务人数。

第十七条确定考察对象时,应当把民主推荐的结果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同时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

第十八条个人向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人选,必须负责地写出推荐材料并署名。经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后,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民主推荐。所推荐人选不是所在单位多数群众拥护的,不得列为考察对象。

第十九条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个别特殊需要的领导成员人选,可以由组织推荐提名,作为考察对象。

第四章考察

第二十条对确定的考察对象,由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严格考察。

部门与地方双重管理干部的考察工作,由主管方负责,会同协管方进行。

第二十一条考察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必须依据干部选拔任用条件和不同领导职务的职责要求,全面考察其德、能、勤、绩、廉,注重考察工作实绩。

各级党委(党组)根据不同领导职务的职责要求,制定具体考察标准。

第二十二条考察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应当经过下列程序:

(一)组织考察组,制定考察工作方案;

(二)同考察对象呈报单位或者所在单位的党委(党组)主要领导成员就考察工作方案沟通情况,征求意见;

(三)根据考察对象的不同情况,通过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干部考察预告;

(四)采取个别谈话、发放征求意见表、民主测评、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专项调查、同考察对象面谈等方法,广泛深入地了解情况;

(五)综合分析考察情况,同考察对象呈报单位或者所在单位的党委(党组)主要领导成员交换意见;

(六)考察组根据考察情况,研究提出领导班子调整的初步方案,向派出考察组的组织(人事)部门汇报,经组织(人事)部门集体研究提出任用建议方案,向本级党委(党组)报告。

第二十三条考察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拟任人选,个别谈话和征求意见的范围一般为:

(一)党委、政府领导成员,人大常委会、政协、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主要领导成员;

(二)考察对象所在单位领导成员;

(三)考察对象所在单位有关工作部门或者内设机构和直属单位主要领导成员;

(四)其他有关人员。

第二十四条考察工作部门领导班子成员拟任人选,个别谈话和征求意见的范围一般为:

(一)考察对象上级领导机关有关领导成员;

(二)考察对象所在单位领导成员;

(三)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内设机构和直属单位主要领导成员;

(四)其他有关人员。

考察内设机构领导职务拟任人选,个别谈话和征求意见的范围参照上列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考察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应当听取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纪检机关(监察部门)和机关党组织的意见。对需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考察对象,应当委托审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计。

第二十六条考察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必须形成书面考察材料,建立考察文书档案。已经提拔任职的,考察材料归入本人档案。

考察材料必须写实,全面、准确、清楚地反映考察对象的情况,包括下列内容:

(一)德、能、勤、绩、廉方面的主要表现和主要特长;

(二)主要缺点和不足;

(三)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情况。

第二十七条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派出的考察组由两名以上成员组成。考察人员应当具有较高素质和相应资格。考察组负责人应当由思想政治素质好、有较丰富工作经验并熟悉干部工作的人员担任。

实行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制。考察组必须坚持原则,公道正派,深入细致,如实反映考察情况和意见,并对考察材料负责。

第二十八条考察中了解到的考察对象的表现情况,一般由考察组向党委(党组)主要领导成员和本人反馈。

第五章酝酿

第二十九条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在考察前,讨论决定或者决定呈报前,应当充分酝酿。

第三十条酝酿应当根据党政领导职位和拟任人选的不同情况,分别在党委(党组)、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等有关领导成员中进行。

工作部门领导成员人选,应当征求上级分管领导成员的意见。

非中共党员拟任人选,应当征求党委统战部门和派、工商联主要领导成员、无党派人士中代表人物的意见。

第三十一条部门与地方双重管理干部的任免,主管方应当事先征求协管方的意见,进行酝酿。征求意见一般采用书面形式进行。协管方自收到主管方意见之日起一个月内未予答复的,视为同意。双方意见不一致时,正职的任免报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协调,副职的任免由主管方决定。

第六章讨论决定

第三十二条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党委(党组)集体讨论作出任免决定,或者决定提出推荐、提名的意见。属于上级党委(党组)管理的,本级党委(党组)可以提出选拔任用建议。

第三十三条市(地)、县(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的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由上级党委常委会提名,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由党委常委会作出决定,决定前应当征求全委会成员的意见。

第三十四条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员到会,并保证与会成员有足够的时间听取情况介绍、充分发表意见。与会成员对任免事项,应当发表同意、不同意或者缓议等明确意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采取口头表决、举手表决或者无记名投票等方式进行表决。对意见分歧较大或者有重大问题不清楚的,应当暂缓表决。对影响作出决定的问题,会后应当及时查清,避免久拖不决。

党委(党组)有关干部任免的决定,需要复议的,应当经党委(党组)超过半数成员同意后方可进行。

第三十五条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党委(党组)分管干部工作的领导成员或者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逐个介绍领导职务拟任人选的提名、推荐、考察和任免理由等情况;

(二)参加会议人员进行讨论;

(三)进行表决,以党委(党组)应到会成员超过半数同意形成决定。

第三十六条需要报上级党委(党组)审批的拟提拔任职的干部,必须呈报党委(党组)的请示并附干部任免审批表、干部考察材料、本人档案和党委(党组)会议纪要、讨论记录、民主推荐材料。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对呈报的材料应当严格审查。

第三十七条需要报上级备案的干部,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向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备案。

第七章任职

第三十八条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前公示制度。

提拔担任地(厅)、司(局)级以下领导职务的,除特殊岗位和在换届考察时已进行过公示的人选外,在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后、下发任职通知前,应当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期一般为七至十五天。公示结果不影响任职的,办理任职手续。

第三十九条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制度。

提拔担任下列非选举产生的地(厅)、司(局)级以下领导职务的,试用期为一年:

(一)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工作部门的副职和内设机构的领导职务;

(二)纪委内设机构的领导职务;

(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内设机构的非国家权力机关依法任命的领导职务。

试用期满后,经考核胜任现职的,正式任职;不胜任的,免去试任职务,一般按试任前职级安排工作。

第四十条党政机关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导职务实行聘任制。聘任制领导职务的每一个聘任期不超过五年,可以连续聘任。聘任程序另行规定。

第四十一条对决定任用的干部,由党委(党组)指定专人同本人谈话。

第四十二条党政领导职务的任职时间,按照下列时间计算:

(一)由党委(党组)决定任职的,自党委(党组)决定之日起计算;

(二)由党的代表大会、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全体会议、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全体会议选举、任命的,自当选、任命之日起计算;

(三)由人大常委会或者政协常委会任命或者决定任命的,自人大常委会、政协常委会任命或者决定任命之日起计算;

(四)由党委向政府提名由政府任命的,自政府任命之日起计算。

第八章依法推荐、提名和民主协商

第四十三条党委向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大常委会推荐需要由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大常委会选举、任命、决定任命的领导干部人选,应当事先向人民代表大会临时党组织或者人大常委会党组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中的党员介绍党委的推荐意见。人民代表大会的临时党组织、人大常委会党组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及人大代表中的党员,应当认真贯彻党委推荐意见,带头依法办事,正确履行职责。

第四十四条党委向人民代表大会推荐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任命的领导干部人选,应当以本级党委名义向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提交推荐书,介绍所推荐人选的有关情况,说明推荐理由。

党委向人大常委会推荐由人大常委会任命、决定任命的领导干部人选,应当在人大常委会审议前,按照规定的程序提出,介绍所推荐人选的有关情况。

第四十五条党委向政府提名由政府任命的政府工作部门和机构的领导成员人选,在党委讨论决定后,由政府任命。

第四十六条领导班子换届,党委推荐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的领导成员人选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主要领导成员人选,应当事先向派、工商联主要领导成员和无党派人士中代表人物通报有关情况,进行民主协商。

第四十七条党委推荐的领导干部人选,在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任命或者人大常委会任命、决定任命前,如果人大代表或者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所推荐人选提出不同意见,党委应当认真研究,并作出必要的解释或者说明。如果发现有事实依据、足以影响选举或者任命的问题,党委可以建议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大常委会按照规定的程序暂缓选举、任命、决定任命,也可以重新推荐人选。

第四十八条党委推荐、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任命的领导干部人选落选后,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条件,可以推荐为其他职务人选,也可以在下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再次推荐为同一职务人选。

党委推荐、由人大常委会任命、决定任命的领导干部人选在人大常委会未获通过,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条件,通过进一步酝酿,可以在另一次人大常委会上继续推荐。两次未获通过的,不得再推荐为本地同一职务人选。

政协领导成员候选人的推荐和协商提名,按照政协章程和有关规定办理。

第九章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

第四十九条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方式之一。

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主要适用于选拔任用地方党委、政府工作部门的领导成员或者其人选,党政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或者其人选,以及其他适于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领导职务。公开选拔面向社会进行,竞争上岗在本单位或者本系统内部进行。

第五十条报名参加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人员的基本条件和资格,应当符合本条例第六条和第七条的规定。

第五十一条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工作在党委(党组)领导下进行,由组织(人事)部门组织实施,应当经过下列程序:

(一)公布职位、报考人员的资格条件、基本程序和方法等;

(二)报名与资格审查;

(三)统一考试(竞争上岗须进行民主测评);

(四)组织考察,研究提出人选方案;

(五)党委(党组)讨论决定。

第十章交流、回避

第五十二条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制度。

(一)交流的对象主要是:因工作需要交流的;需要通过交流锻炼提高领导能力的;在一个地方或者部门工作时间较长的;按照规定需要回避的;因其他原因需要交流的。

交流的重点是县级以上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成员,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党委、政府部分工作部门的主要领导成员。

(二)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成员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满十年的,必须交流。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另行规定。

同一地方(部门)的党政正职一般不同时易地交流。

(三)党政机关内设机构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时间较长的,应当进行交流或者轮岗。

(四)干部交流可以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地方与部门之间、党政机关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进行。

(五)交流的干部接到任职通知后,应当在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限定的时间内到任。

(六)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成员原则上应当任满一届。

第五十三条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

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的亲属关系为: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有上列亲属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财务工作。

担任县(市)委书记、县(市)长职务以及县(市)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一般不得在本人成长地任职。民族自治县另行规定。

第五十四条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回避制度。

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讨论干部任免,涉及与会人员本人及其亲属的,本人必须回避。

干部考察组成员在干部考察工作中涉及其亲属的,本人必须回避。

第十一章免职、辞职、降职

第五十五条党政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应当免去现职:

(一)达到任职年龄界限或者退休年龄界限的;

(二)在年度考核、干部考察中,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经组织考核认定为不称职的;

(三)因工作需要或者其他原因,应当免去现职的。

第五十六条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制度。

辞职包括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

辞职手续依照法律或者有关规定程序办理。

第五十七条因公辞职,是指领导干部因工作需要变动职务,依照法律或者政协章程的规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常委会或者政协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

第五十八条自愿辞职,是指党政领导干部因个人或者其他原因,自行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

自愿辞职,必须写出书面申请,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报任免机关审批。任免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书之日起三个月内予以答复。未经批准,不得擅离职守;擅自离职的,给予纪律处分。

党政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提出辞职:

(一)在涉及国家安全、重要机密等特殊职位任职且不满解密期限的;

(二)重要公务尚未处理完毕,须由本人继续处理的;

(三)有其他特殊原因的。

第五十九条引咎辞职,是指党政领导干部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不宜再担任现职,由本人主动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

第六十条责令辞职,是指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党政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表现,认定其已不再适合担任现职,通过一定程序责令其辞去现任领导职务。拒不辞职的,应当免去现职。

第六十一条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降职制度。因工作能力较弱或者其他原因,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应当降职使用。降职使用的干部,其待遇按照新任职务的标准执行。

第六十二条引咎辞职、责令辞职、降职的干部,在新的岗位工作一年以上,实绩突出,符合提拔任用条件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重新担任或者提拔担任领导职务。

第十二章纪律和监督

第六十三条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严格执行本条例的各项规定,并遵守下列纪律:

(一)不准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或者违反规定提高干部的职级待遇;

(二)不准以书记办公会、领导圈阅等形式,代替党委(党组)会集体讨论决定干部任免;

(三)不准临时动议决定干部任免;

(四)不准个人决定干部任免,个人不能改变党委(党组)会集体作出的干部任免决定;

(五)不准拒不执行上级调动、交流领导干部的决定;

(六)不准要求提拔本人的配偶、子女及其他亲属,或者指令提拔秘书等身边工作人员;

(七)不准在机构变动和主要领导成员工作调动时,突击提拔调整干部,或者干部在调离后,干预原任职单位的干部选拔任用;

(八)不准在选举中进行违的纪律、法律规定和有关章程的活动;

(九)不准在干部考察工作中隐瞒、歪曲事实真相,或者泄露酝酿、讨论干部任免的情况;

(十)不准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任人唯亲,封官许愿,营私舞弊,搞团团伙伙,或者打击报复。

第六十四条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干部任免事项,不予批准;已经作出的干部任免决定一律无效,由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予以纠正,并按照规定对主要责任人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作出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

对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组织调动或者交流决定的,依照法律及有关规定就地免职或者降职使用。

第六十五条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用人失察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追究主要责任人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六十六条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贯彻执行本条例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受理有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举报、申诉,制止、纠正违反本条例的行为,并对有关责任人提出处理意见或者处理建议。

纪检机关(监察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十七条建立组织(人事)部门与纪检机关(监察部门)等有关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就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沟通信息,交流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联席会议由组织(人事)部门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