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制剂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22:33:50

钙制剂范文篇1

1.1使用剂量不合理:

据相关的临床资料指出,钙制剂的临床应用主要以口服为主,是临床治疗缺钙和预防性补钙的主要方式。通常情况下,钙制剂的临床使用剂量主要在1~3g范围内,但是,受当前某些条件的限制,导致所加工出来的钙制剂里钙离子的含量偏低,致使所使用的剂量并不能满足缺钙性疾病患者的身体需求,从而诱发不良反应。

1.2生物利用度较低:

传统加工制作的钙制剂在水溶性方面存在的差异性较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体对钙制剂的吸收程度,以及部分无机钙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对胃酸解离的依赖性偏高。因此,医务人员在采用钙制剂对临床患者进行治疗和预防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患者胃酸分泌的实际情况,合理地为患者选择药物,避免胃酸分泌量异常,患者在使用钙制剂进行治疗和保健时,生物利用度达不到预期效果。

1.3药物经济学不合理:

据相关的调查资料指出,目前我国医疗市场中对钙制剂价格的制订并不统一,没有相关的规定和判定标准。新型钙制剂单盒的价格在几十元左右,但是,由于钙制剂的使用时间较长,长期使用钙制剂所产生的费用较高,从中不难看出,钙制剂的药物经济学分析目前仍存在不足之处。

2优化措施

2.1合理确定钙制剂使用剂量:

钙元素的含量是选择钙制剂时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近些年来,国外主要通过钙平衡试验的研究对钙元素的含量以及人体对钙制剂的需求量进行研究。所得出的结果显示,人体每日所摄取的钙元素应该在1000mg左右才能满足人体日常的生活需求。世卫组织则推荐成人每日钙元素的摄入量应该在800~100mg之间,而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群每日钙元素的摄入量应该在1000~1500mg之间。临床使用钙制剂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钙制剂的含量、生物利用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对使用剂量予以适量的调整。

2.2综合分析钙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生物利用度是评定钙制剂优劣程度的重要指标,是评定人体能够通过口服钙制剂实际能够获取钙含量的关键指标。目前,我国对钙制剂生物利用度的测定方法和途径较多,并不统一。同时,产品的宣传也具有一定的诱导程度。因此,医务人员在临床使用钙制剂的过程中也需要加强此方面的关注和管理力度,保证使用剂量能够满足机体需求。

2.3重视药物经济学:

临床使用钙制剂期间,医务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身体素质、实际病情以及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程度对患者服用钙制剂的时间的科学性予以评估,从而根据患者使用药物的时间,对患者服用药物过程中产生的药物消费和治疗保健效果进行观察和判定,并以此为依据,对患者服用钙制剂的种类进行调整。

3讨论

钙制剂范文篇2

理想的钙剂应从化学活性(取决于钙含量高、溶解度及离子化程度好、pH值呈弱酸性、钙化合物的粒度微细等)强、生物活性大(通常有机钙制剂大于无机钙制剂,而氨基酸螯合钙等分子型有机钙又优于葡萄糖酸钙等离子型有机钙)[4,5]、毒副作用少、价廉易得等多方面综合权衡进行选择[6,7]。通常在低钙性搐搦症、镁等急性中毒及病程较急的过敏性疾病时,可采用注射方式给药;佝偻病、骨质疏松等一些慢性病则宜采用口服给药[3]。

2.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

尽管钙剂的毒副作用小,比较安全,但应用不当也可致高钙血症、异位钙化[1],严重的还可引起心律不齐、昏迷甚至死亡[2]。因此在应用时也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禁用:高钙血症、维生素D中毒、正在使用洋地黄类强心药或使用后1周内、骨髓瘤、部分其他恶性肿瘤尤为溶骨性转移等均禁用钙剂;慎用:慢性肾衰有酸中毒趋势、高钙尿症、有肾结石病史、室颤等心律失常的患者则应慎用钙剂[3]。

3合理计算钙剂的用量,钙用量不足及过量均非理想选择

通常计算钙的剂量时须注意:应以钙剂中钙元素的含量进行计算,如0.5g的葡萄糖酸钙片只含元素钙45mg;每日投服钙量须依据病情轻重及每日饮食中钙的摄入量进行匡算,长期用钙者以补足或略超出每日推荐摄入量为宜;尽管钙是毒性小的元素,但钙的摄入量不宜超过我国新近规定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2000mg/d,建议每日投用的钙剂以不超出UL的1/3~1/2为宜,投钙量超出UL的2/3时,应监测血钙、尿钙浓度,血钙>2.9mmol/L,应停钙[6、8]。

4疗程应合适

钙剂投用时间的长短须依据不同疾病而定,过长或过短均非治疗所宜:急性病症治愈后即可停药;营养性佝偻病、软骨症在基本治愈(症状消失)后再维持1个月;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缺钙性骨质疏松应长期补钙。但须注意:(1)用维持量;(2)矫正防患致病病因,如佝偻病须同时补维生素D等;(3)长期用钙者须间断给药,即服钙剂8周后,停4周,再重复[9],这是因为:①长期应用可使肠钙净吸收率代偿性降低;②增加铝的净吸收率;③有干扰其他必需微量元素的吸收之虞。

5合理安排具体的服药时间

一日补钙量分3~4次服,有利于钙的吸收利用。有观察研究,将一日钙量分成2次服和4次分服比一次服用的吸收率分别提高30%及60%;一日钙量分服的次数中最末一次应放在睡前服,这是因为人体血钙有昼夜波动特点(白天高、晚上低),而且午夜到清晨最低。血钙低时可引起代偿性调节,从而造成骨骼的分解和吸收加快。

空腹还是进餐时服钙?目前尚存在不同看法,笔者认为如选用的钙剂对胃肠刺激小、无胃肠不适则以空腹服为好,这是因为中国是以素食为主的国家,米面及蔬菜中含有诸如植酸、草酸、膳食纤维等许多妨碍钙吸收利用的物质。所以钙剂以饭后1~1.5h服用为宜[6]。

6注意不良反应,明了钙制剂及其添加剂的利弊,扬长避短

钙的影响:通常钙制剂的不良反应小,只是偶有胃肠道刺激症状和便秘,但选用不当也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注射者可致心律失常等严重的反应。钙化合物或螯合基团的影响:葡萄糖酸钙在体内可分解出葡萄糖,不利于糖尿病患者;乳酸钙可析出乳酸,年老体衰者不宜长服;碳酸钙可中和胃酸,对胃酸缺乏等患者不利;醋酸钙口感酸味,可使一些病人不易接受,且其酸碱度对胃酸过多及消化性溃疡者不利;氯化钙中的氯既可促使胃酸(HCl)分泌增多,也不适合于高氯血症的患者;枸橼酸钙中的枸橼酸有利于草酸钙等结石的溶解,对于有结石而又需补钙患者是良好补钙源;氨基酸螯合钙吸收后可在体内析出氨基酸和钙,氨基酸具补充营养等功效[6]。钙制剂中的添加剂和夹杂物的毒副作用:部分钙剂中添加矫味的砂糖过多,可影响患儿的食欲,尚可因热量过剩而至肥胖;部分钙剂中添加的人造色素、糖精等也对小儿健康不利,尤其是婴儿应禁止使用。钙剂中夹杂物的毒副作用:尤其是生物或矿物源钙剂,常污染或混杂铅、汞等有害元素,尽管其在一些钙剂中含量甚少,但钙剂多为累月或常年服用,可致蓄积中毒[10]。

7避免影响钙吸收利用的药物及饮食因素,在平衡膳食时调配有益于钙吸收的食物

7.1药物的影响阻碍钙吸收利用的药物如异烟肼、四环素类抗生药物能与钙离子形成不溶性络合物,影响吸收;此外糖皮质激素、抗癫痫及抗惊厥类药物、利尿酸及速尿等部分利尿剂、抗酸剂、异烟肼、镁和铁等营养元素过多以及抗凝剂、金属螯合剂等均可妨碍钙吸收利用[9]。促进吸收利用的药物有维生素D、C及A、酪蛋白磷酸肽、雌性或雄性激素等。

7.2饮食的影响阻碍钙吸收利用的食物成分有咖啡、皂角素、葫芦素、酒、食碱和含植酸、草酸、磷酸盐、膳食纤维的食物以及大量的脂肪及蛋白质成分的食物等[9]。促进吸收利用的食物成分有乳糖、食醋及枸橼酸、苹果酸、部分氨基酸、抗坏血酸、维生素D及A等食物成分,以及氟、锶、钒、硅等营养元素也有助于钙的吸收利用[6]。

7.3合理选配及烹饪膳食膳食选择乳类及制品(尤其是酸乳,因其不仅钙含量高,而且酸还有利于钙吸收)、豆类及制品、鱼虾等富钙食物或选用钙强化食品,这样不仅可弥补投用钙剂量的不足,而且通过膳食补给的钙还可充分发挥食补优于药补的优势。合理配备,如糖醋排骨中的醋有利于排骨中钙的溶出和吸收,鲶鱼烧豆腐,鲶鱼中富含蛋白质,豆腐中富含钙,蛋白质和钙均为骨骼生长及钙化的不可缺的营养素,因而二者配合可达到互补的目的。

在食物烹饪过程中可采取特殊烹饪方法消除不利于钙吸收的食物因素。如菠菜、牛皮菜等在烹饪前可先放在沸水中浸泡十余分钟,可使其中大部分草酸溶解水中弃除;面包等经发酵后制成的小麦类食品,有55%~65%的植酸被发酵分解;南方居民制作豆干等制品采用石膏(硫酸钙)点卤可增加豆制品中的钙含量[11]。

【关键词】钙制剂

随着医学进展,现已认识到钙失衡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认识到钙是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的药理所在。近几十年国内外尤其在我国缺钙已成了当今谈论的热门话题,随着钙制剂的增多及应用的广泛,当前如何正确地选用钙剂以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也成为妇、儿科等临床医生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现将选用钙制剂的注意事项归纳如下。

【参考文献】

1邹纪平.对维生素D和钙的再认识:比较争鸣.中国临床康复,2004,8(29):6478-6479.

2聂鑫.口服钙制剂的评价与合理补钙.安徽医药,2006,10(10):781-782.

3王雄力.骨矿疾病.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7,3-457.

4WeaverC,MartinB.Absorptionofcalciumfumaratesaltsisequivalenttoothercalciumsaltswhenmeasuredintheratmodel.JAgricFoodChem,2002,50(17):4974.

5HellerH,GreerL.Pharmacokineticandpharmacodynamiccomparisonoftwocalciumsupplementsinpostmenopausalwomen.JClinPgarnacil,2000,40(11):1237.

6林绪芳.钙制剂的选择和应用.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5,8(1):95-96.

7曾敏莉.钙制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儿科药学杂志,2004,3(10):16-18.

8于启东.维生素D的合理应用.临沂医专学报,2001,23:203-204.

9王晓芝.钙制剂的合理应用.社区医学杂志,2007,5(3):20-21.

钙制剂范文篇3

钙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矿物质成份,绝大部分钙都储存在骨组织中,骨钙量约占人体钙总量的90%以上。正常情况下,骨钙中约99%的钙是相对稳定的,称为稳定性钙;约1%的骨钙可与细胞外液交换,称为可溶合钙(misciblecalcium)。软组织钙、细胞外液钙和可溶合钙合称为不稳定钙。稳定性钙和不稳定钙通过可溶合钙不断进行钙交换,旧骨中的不稳定钙不断进入血循环和细胞外液,肠道吸收的钙又不断通过血循环沉积在骨中。

钙不仅是骨矿物质的重要组分,并且对机体内许多细胞的功能及整体的生理功能有很大影响。钙主要以其离子形式发挥作用,作用方式类似激素的第二信使,因其在细胞浆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异可达数千倍,受刺激后钙离子浓度的变化可使信号由膜外传递至膜内。在细胞水平上,钙离子最重要的作用是对膜结构和膜稳定性的作用。存在于骨骼中的钙主要维持人体骨骼的物理强度,并且与血液中的钙离子保持动态平衡。钙离子与血液凝固过程有密切联系,为凝血的第Ⅳ辅助因子,在第Ⅸ因子的激活过程中,需要钙离子的参与,另外钙对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传导,以及心肌细胞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1,2〕。

1体内钙代谢的调节机制

1.1肠钙的吸收与其影响因素

钙主要从小肠吸收,肠钙吸收过程以主动转运过程吸收为主,该过程需消耗能量并依赖于1,25-(OH)2VD3,该过程是可饱和的;此外还有依赖浓度梯度吸收的被动弥散过程,该过程是不饱和的。

有多种激素可调节肠钙的吸收,其中很关键的是维生素D及其代谢产物1,25-(OH)2VD3。1,25-(OH)2VD3被运输到肠粘膜细胞后与特异性受体结合,使钙结合蛋白(CaBP)等蛋白的合成增加;并增加刷状缘粘膜细胞的通透性,促使钙离子进入粘膜细胞。

肠钙吸收还受其它多种激素的影响。其中甲状旁腺激素(PTH)是通过增加肾脏1a羟化酶的活性,从而增加1,25-(OH)2VD3的产生而生效的;降钙素具有双重作用,即小剂量抑制,大剂量促进肠钙吸收;此外生长激素、性激素均有促进肠钙吸收的作用。高剂量的肾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能够减少肠钙吸收。

1.2血钙水平的调节机制

血钙主要以离子钙、蛋白结合钙和与小分子阴离子结合的钙三种形式存在。其中仅有占血清总钙47%的离子钙具有钙的生理活性。一般情况下,血清总钙水平与钙离子的水平是一致的,测定血清总钙即可反映离子钙的相对水平。

正常状态下血钙只在很窄的范围内波动。人体调节血钙和钙离子水平的三大器官是肠、骨、肾,许多调钙激素也是通过这三大器官发挥作用的,血钙调节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当血钙下降时,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脏1a羟化酶活性增加,使1,25-(OH)2VD3合成增加,后者一方面使肠钙结合蛋白生成增加,促进肠钙吸收;另一方面与甲状旁腺激素一同动员骨钙释放入血,最终使血钙升高;反之,当血钙高于正常水平时,会抑制甲状旁腺激素分泌,使1,25-(OH)2VD3合成减少,肠钙吸收减少,骨钙动员减少,最终使血钙降低。

2钙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骨矿物质和骨基质随年龄的增加(或妇女的绝比)等比例地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发生改变,使骨的正常荷载功能发生变化。骨折危险明显增大,伴有周身骨骼疼痛和体态变形的一种疾病。质疏松症是由很多因素引起的,但与钙代谢异常,特别是钙摄入不足有密切的关系。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增加钙摄入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有效营养学方法,改变饮食和补钙都是可行的增加钙摄入的方法,改变饮食以达到最适摄钙量的水平较为困难,因而补钙已作为达到提高钙摄入的主要手段〔2〕。

正常人日服钙1000mg-2500mg不会导致高血钙和或高尿钙症。NIH最佳钙摄入学术讨论会也提出大多数人日服2000mg钙是安全的。Curhan等提出高的饮食钙摄入会降低肾结石发生的危险〔4〕。并且有文献报道按推荐日服剂量(RDA)摄入钙剂有助于预防高血压〔5〕。

3国内外主要的钙制剂种类

目前在美国,经典的钙片,如葡萄糖酸钙,因含钙量低已很少使用,临床医生案头手册(PDR)1993版中推荐的口服钙剂主要是碳酸钙、枸橼酸钙和葡萄糖醛酸钙,成人剂量500mg~1000mg钙/天,尤其是碳酸钙,因其含钙量高、无副作用、价廉,已成为主要的钙补充剂。1989年美国药典药物情报(USPID)中介绍的16种口服钙剂中有10种为碳酸钙片;1993年美国PDR非处方药中亦推荐了6种来自生物体的碳酸钙片〔3〕。

碳酸钙作为抗酸剂使用已有150年的历史〔2〕,而作为一种安全、有效、价廉的钙制剂目前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已被广泛应用。在美国所有钙补充剂(碳酸钙、乳酸钙、柠檬酸钙、葡萄糖酸钙、醋酸钙)和钙强化的食品、牛奶中,碳酸钙为补充同样量的钙而价格最低的品种〔6〕。

Sheikl等研究各种钙盐和全脂牛奶中的钙在胃肠道吸收的差异。结果表明年轻健康的禁食试者,每人服500mg元素钙,其吸收并无差异,而此结果又与在试管中的溶解实验结果相当,即在pH2.5(模拟胃酸环境)及pH5(模拟小肠上段环境)1小时内钙剂大都可以完全溶解。由此结果显示,似乎胃肠道中的pH值在5左右,大部分钙盐的吸收应相近〔7〕。Kanerva等认为溶解是碳酸钙中钙生物利用度的决定性因素,溶解不完全将显著降低但不会彻底抵消钙的生物利用度。Sheikl等人还探讨了两种碳酸钙制剂在模拟胃酸的溶出速度及口服后吸收的比较,发现赋形剂、添加剂、颗粒大小、压片方式等都会影响制剂的崩解和溶出,进而影响生物利用度。

4钙制剂质量的主要评估方法

目前国内钙剂已发展了数十种,应用相当混乱,缺乏客观的评价方法。国外的钙剂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目前普遍采用研究钙剂生物利用度的方法评估钙制剂质量的优劣。

由于人体内存在极为灵敏的钙平衡调节系统,在PTH等调钙激素的作用下,血液中钙离子通常维持在2.10~2.55mmol/L,故口服钙剂后血钙浓度不会长时间有很大变化,无法作出药时曲线;人体吸收的钙主要经尿排泄,特别是在骨钙代谢平衡的情况下(如绝经前妇女),摄入的钙在肠道吸收后基本不进入骨骼的钙库,而由肾脏排泄,因此可以选用尿钙排出量作为测定钙剂生物利用度的指标,结合血PTH和血钙浓度,共同反映不同钙剂生物利用度的差异。

目前钙补充剂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钙平衡法、肠洗出法、放射性钙回收法、双同位素法及口服钙负荷法。

同位素(稳定性或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方法(包括放射性钙回收法和双同位素法)被认为是单次给药后研究其吸收情况的最可信方法。此类方法的主要局限性在于只有当标记用的同位素均匀掺入到钙制剂中后才能用于测定钙吸收,钙平衡法被广泛地用于动物及人体的钙吸收测量中。该方法要求精确控制饮食中的含钙量并收集测试期间所有的尿样与粪样,受试者必须在代谢室内生活很长时间以保证实验不受干扰,因此该方法虽然能提供精确的钙吸收值,但过于昂贵,不适用于快速监测不同钙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的差异。肠灌洗法虽能够提供肠内较精确的净钙吸收,但由于灌洗操作使肠内环境变得不同于正常生理状态,可能会导致特异的吸收,另外受试者可能难以接受肠灌洗的操作。

口服钙负荷实验(OralCalciumLoadTest)又称口服钙耐量实验,当摄入钙吸收后,血钙上升和PTH浓度下降导致尿钙排出增加,本方法通过测量服药后2小时~4小时尿钙的升高估算钙吸收。以往文献报道:用口服钙负荷法和标准同位素法在同一个体中所测得的钙生物利用度是一致的〔8〕;另外,利用口服钙负荷实验测得的体内钙生物利用度与体外钙片崩解度明显相关(r=-0.72,p=0.043)〔8〕,口服钙负荷实验在禁食状态下进行,可能与正常状态的生物利用度有差异;而给予标准餐则会使胃肠道的吸收产生适应性改变(如胃酸分泌增加)而影响钙剂吸收情况的考察,而且增加了实验的难度。

总的来说,口服钙负荷实验相对简单,费用较低,实验结果正确,能较好地反映钙剂的生物利用度情况,因而在国外已被广泛采用。

参考文献

1刘忠厚主编.骨质疏松症.化学工业出版社.1992.

2GoodmanandGilman''''''''sThe

PharmacologicalBasisofTherapeuties.6thedition.Chapter65,Agentsaffectingcalcification:calcium,parathyroid,hormonecalcitonin,vitaminD,andothercompounds.MacmillanPublishingCo.,Inc.,1980:1524~9

3冷炜.口服钙制剂的现状.中国药事,1995,9(1):13~4

4CurhanGC,WillettWC,RimmEB,StampferMJ.AProspectiveStudyofDietarycalciumandothernutrientsandtheriskofsymptomatickidneystones.N.Engl.J.Med.1993;328:833~8

5PavelHamet.TheEvaluationoftheScientificEvidenceforaRelationshipBetweenCalciumandHypertension.J.Nutr.1995;125:311S~400S

6HegarthV,StewartB.TheCostofCalciumSupplements.N.Eng1.JMed.1988;319(7):449

7SheikhMS,AnaCAS,Nicar

钙制剂范文篇4

1.1使用剂量不合理

据相关的临床资料指出,钙制剂的临床应用主要以口服为主,是临床治疗缺钙和预防性补钙的主要方式。通常情况下,钙制剂的临床使用剂量主要在1~3g范围内,但是,受当前某些条件的限制,导致所加工出来的钙制剂里钙离子的含量偏低,致使所使用的剂量并不能满足缺钙性疾病患者的身体需求,从而诱发不良反应。

1.2生物利用度较低

传统加工制作的钙制剂在水溶性方面存在的差异性较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体对钙制剂的吸收程度,以及部分无机钙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对胃酸解离的依赖性偏高。因此,医务人员在采用钙制剂对临床患者进行治疗和预防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患者胃酸分泌的实际情况,合理地为患者选择药物,避免胃酸分泌量异常,患者在使用钙制剂进行治疗和保健时,生物利用度达不到预期效果。

1.3药物经济学不合理

据相关的调查资料指出,目前我国医疗市场中对钙制剂价格的制订并不统一,没有相关的规定和判定标准。新型钙制剂单盒的价格在几十元左右,但是,由于钙制剂的使用时间较长,长期使用钙制剂所产生的费用较高,从中不难看出,钙制剂的药物经济学分析目前仍存在不足之处。

2优化措施

2.1合理确定钙制剂使用剂量

钙元素的含量是选择钙制剂时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近些年来,国外主要通过钙平衡试验的研究对钙元素的含量以及人体对钙制剂的需求量进行研究。所得出的结果显示,人体每日所摄取的钙元素应该在1000mg左右才能满足人体日常的生活需求。世卫组织则推荐成人每日钙元素的摄入量应该在800~100mg之间,而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群每日钙元素的摄入量应该在1000~1500mg之间。临床使用钙制剂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钙制剂的含量、生物利用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对使用剂量予以适量的调整。

2.2综合分析钙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生物利用度是评定钙制剂优劣程度的重要指标,是评定人体能够通过口服钙制剂实际能够获取钙含量的关键指标。目前,我国对钙制剂生物利用度的测定方法和途径较多,并不统一。同时,产品的宣传也具有一定的诱导程度。因此,医务人员在临床使用钙制剂的过程中也需要加强此方面的关注和管理力度,保证使用剂量能够满足机体需求。

2.3重视药物经济学

临床使用钙制剂期间,医务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身体素质、实际病情以及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程度对患者服用钙制剂的时间的科学性予以评估,从而根据患者使用药物的时间,对患者服用药物过程中产生的药物消费和治疗保健效果进行观察和判定,并以此为依据,对患者服用钙制剂的种类进行调整。

3讨论

钙制剂范文篇5

钙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矿物质成份,绝大部分钙都储存在骨组织中,骨钙量约占人体钙总量的90%以上。正常情况下,骨钙中约99%的钙是相对稳定的,称为稳定性钙;约1%的骨钙可与细胞外液交换,称为可溶合钙(misciblecalcium)。软组织钙、细胞外液钙和可溶合钙合称为不稳定钙。稳定性钙和不稳定钙通过可溶合钙不断进行钙交换,旧骨中的不稳定钙不断进入血循环和细胞外液,肠道吸收的钙又不断通过血循环沉积在骨中。

钙不仅是骨矿物质的重要组分,并且对机体内许多细胞的功能及整体的生理功能有很大影响。钙主要以其离子形式发挥作用,作用方式类似激素的第二信使,因其在细胞浆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异可达数千倍,受刺激后钙离子浓度的变化可使信号由膜外传递至膜内。在细胞水平上,钙离子最重要的作用是对膜结构和膜稳定性的作用。存在于骨骼中的钙主要维持人体骨骼的物理强度,并且与血液中的钙离子保持动态平衡。钙离子与血液凝固过程有密切联系,为凝血的第Ⅳ辅助因子,在第Ⅸ因子的激活过程中,需要钙离子的参与,另外钙对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传导,以及心肌细胞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1,2〕。

1体内钙代谢的调节机制

1.1肠钙的吸收与其影响因素

钙主要从小肠吸收,肠钙吸收过程以主动转运过程吸收为主,该过程需消耗能量并依赖于1,25-(OH)2VD3,该过程是可饱和的;此外还有依赖浓度梯度吸收的被动弥散过程,该过程是不饱和的。

有多种激素可调节肠钙的吸收,其中很关键的是维生素D及其代谢产物1,25-(OH)2VD3。1,25-(OH)2VD3被运输到肠粘膜细胞后与特异性受体结合,使钙结合蛋白(CaBP)等蛋白的合成增加;并增加刷状缘粘膜细胞的通透性,促使钙离子进入粘膜细胞。

肠钙吸收还受其它多种激素的影响。其中甲状旁腺激素(PTH)是通过增加肾脏1a羟化酶的活性,从而增加1,25-(OH)2VD3的产生而生效的;降钙素具有双重作用,即小剂量抑制,大剂量促进肠钙吸收;此外生长激素、性激素均有促进肠钙吸收的作用。高剂量的肾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能够减少肠钙吸收。

1.2血钙水平的调节机制

血钙主要以离子钙、蛋白结合钙和与小分子阴离子结合的钙三种形式存在。其中仅有占血清总钙47%的离子钙具有钙的生理活性。一般情况下,血清总钙水平与钙离子的水平是一致的,测定血清总钙即可反映离子钙的相对水平。

正常状态下血钙只在很窄的范围内波动。人体调节血钙和钙离子水平的三大器官是肠、骨、肾,许多调钙激素也是通过这三大器官发挥作用的,血钙调节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当血钙下降时,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脏1a羟化酶活性增加,使1,25-(OH)2VD3合成增加,后者一方面使肠钙结合蛋白生成增加,促进肠钙吸收;另一方面与甲状旁腺激素一同动员骨钙释放入血,最终使血钙升高;反之,当血钙高于正常水平时,会抑制甲状旁腺激素分泌,使1,25-(OH)2VD3合成减少,肠钙吸收减少,骨钙动员减少,最终使血钙降低。

2钙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骨矿物质和骨基质随年龄的增加(或妇女的绝比)等比例地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发生改变,使骨的正常荷载功能发生变化。骨折危险明显增大,伴有周身骨骼疼痛和体态变形的一种疾病。质疏松症是由很多因素引起的,但与钙代谢异常,特别是钙摄入不足有密切的关系。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增加钙摄入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有效营养学方法,改变饮食和补钙都是可行的增加钙摄入的方法,改变饮食以达到最适摄钙量的水平较为困难,因而补钙已作为达到提高钙摄入的主要手段〔2〕。

正常人日服钙1000mg-2500mg不会导致高血钙和或高尿钙症。NIH最佳钙摄入学术讨论会也提出大多数人日服2000mg钙是安全的。Curhan等提出高的饮食钙摄入会降低肾结石发生的危险〔4〕。并且有文献报道按推荐日服剂量(RDA)摄入钙剂有助于预防高血压〔5〕。

3国内外主要的钙制剂种类

目前在美国,经典的钙片,如葡萄糖酸钙,因含钙量低已很少使用,临床医生案头手册(PDR)1993版中推荐的口服钙剂主要是碳酸钙、枸橼酸钙和葡萄糖醛酸钙,成人剂量500mg~1000mg钙/天,尤其是碳酸钙,因其含钙量高、无副作用、价廉,已成为主要的钙补充剂。1989年美国药典药物情报(USPID)中介绍的16种口服钙剂中有10种为碳酸钙片;1993年美国PDR非处方药中亦推荐了6种来自生物体的碳酸钙片〔3〕。

碳酸钙作为抗酸剂使用已有150年的历史〔2〕,而作为一种安全、有效、价廉的钙制剂目前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已被广泛应用。在美国所有钙补充剂(碳酸钙、乳酸钙、柠檬酸钙、葡萄糖酸钙、醋酸钙)和钙强化的食品、牛奶中,碳酸钙为补充同样量的钙而价格最低的品种〔6〕。

Sheikl等研究各种钙盐和全脂牛奶中的钙在胃肠道吸收的差异。结果表明年轻健康的禁食试者,每人服500mg元素钙,其吸收并无差异,而此结果又与在试管中的溶解实验结果相当,即在pH2.5(模拟胃酸环境)及pH5(模拟小肠上段环境)1小时内钙剂大都可以完全溶解。由此结果显示,似乎胃肠道中的pH值在5左右,大部分钙盐的吸收应相近〔7〕。Kanerva等认为溶解是碳酸钙中钙生物利用度的决定性因素,溶解不完全将显著降低但不会彻底抵消钙的生物利用度。Sheikl等人还探讨了两种碳酸钙制剂在模拟胃酸的溶出速度及口服后吸收的比较,发现赋形剂、添加剂、颗粒大小、压片方式等都会影响制剂的崩解和溶出,进而影响生物利用度。

4钙制剂质量的主要评估方法

目前国内钙剂已发展了数十种,应用相当混乱,缺乏客观的评价方法。国外的钙剂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目前普遍采用研究钙剂生物利用度的方法评估钙制剂质量的优劣。

由于人体内存在极为灵敏的钙平衡调节系统,在PTH等调钙激素的作用下,血液中钙离子通常维持在2.10~2.55mmol/L,故口服钙剂后血钙浓度不会长时间有很大变化,无法作出药时曲线;人体吸收的钙主要经尿排泄,特别是在骨钙代谢平衡的情况下(如绝经前妇女),摄入的钙在肠道吸收后基本不进入骨骼的钙库,而由肾脏排泄,因此可以选用尿钙排出量作为测定钙剂生物利用度的指标,结合血PTH和血钙浓度,共同反映不同钙剂生物利用度的差异。

目前钙补充剂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钙平衡法、肠洗出法、放射性钙回收法、双同位素法及口服钙负荷法。

同位素(稳定性或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方法(包括放射性钙回收法和双同位素法)被认为是单次给药后研究其吸收情况的最可信方法。此类方法的主要局限性在于只有当标记用的同位素均匀掺入到钙制剂中后才能用于测定钙吸收,钙平衡法被广泛地用于动物及人体的钙吸收测量中。该方法要求精确控制饮食中的含钙量并收集测试期间所有的尿样与粪样,受试者必须在代谢室内生活很长时间以保证实验不受干扰,因此该方法虽然能提供精确的钙吸收值,但过于昂贵,不适用于快速监测不同钙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的差异。肠灌洗法虽能够提供肠内较精确的净钙吸收,但由于灌洗操作使肠内环境变得不同于正常生理状态,可能会导致特异的吸收,另外受试者可能难以接受肠灌洗的操作。

口服钙负荷实验(OralCalciumLoadTest)又称口服钙耐量实验,当摄入钙吸收后,血钙上升和PTH浓度下降导致尿钙排出增加,本方法通过测量服药后2小时~4小时尿钙的升高估算钙吸收。以往文献报道:用口服钙负荷法和标准同位素法在同一个体中所测得的钙生物利用度是一致的〔8〕;另外,利用口服钙负荷实验测得的体内钙生物利用度与体外钙片崩解度明显相关(r=-0.72,p=0.043)〔8〕,口服钙负荷实验在禁食状态下进行,可能与正常状态的生物利用度有差异;而给予标准餐则会使胃肠道的吸收产生适应性改变(如胃酸分泌增加)而影响钙剂吸收情况的考察,而且增加了实验的难度。

总的来说,口服钙负荷实验相对简单,费用较低,实验结果正确,能较好地反映钙剂的生物利用度情况,因而在国外已被广泛采用。

参考文献

1刘忠厚主编.骨质疏松症.化学工业出版社.1992.

2GoodmanandGilman''''''''sThe

PharmacologicalBasisofTherapeuties.6thedition.Chapter65,Agentsaffectingcalcification:calcium,parathyroid,hormonecalcitonin,vitaminD,andothercompounds.MacmillanPublishingCo.,Inc.,1980:1524~9

3冷炜.口服钙制剂的现状.中国药事,1995,9(1):13~4

4CurhanGC,WillettWC,RimmEB,StampferMJ.AProspectiveStudyofDietarycalciumandothernutrientsandtheriskofsymptomatickidneystones.N.Engl.J.Med.1993;328:833~8

5PavelHamet.TheEvaluationoftheScientificEvidenceforaRelationshipBetweenCalciumandHypertension.J.Nutr.1995;125:311S~400S

6HegarthV,StewartB.TheCostofCalciumSupplements.N.Eng1.JMed.1988;319(7):449

7SheikhMS,AnaCAS,Nicar

钙制剂范文篇6

钙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矿物质成份,绝大部分钙都储存在骨组织中,骨钙量约占人体钙总量的90%以上。正常情况下,骨钙中约99%的钙是相对稳定的,称为稳定性钙;约1%的骨钙可与细胞外液交换,称为可溶合钙(misciblecalcium)。软组织钙、细胞外液钙和可溶合钙合称为不稳定钙。稳定性钙和不稳定钙通过可溶合钙不断进行钙交换,旧骨中的不稳定钙不断进入血循环和细胞外液,肠道吸收的钙又不断通过血循环沉积在骨中。

钙不仅是骨矿物质的重要组分,并且对机体内许多细胞的功能及整体的生理功能有很大影响。钙主要以其离子形式发挥作用,作用方式类似激素的第二信使,因其在细胞浆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异可达数千倍,受刺激后钙离子浓度的变化可使信号由膜外传递至膜内。在细胞水平上,钙离子最重要的作用是对膜结构和膜稳定性的作用。存在于骨骼中的钙主要维持人体骨骼的物理强度,并且与血液中的钙离子保持动态平衡。钙离子与血液凝固过程有密切联系,为凝血的第Ⅳ辅助因子,在第Ⅸ因子的激活过程中,需要钙离子的参与,另外钙对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传导,以及心肌细胞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1,2〕。

1体内钙代谢的调节机制

1.1肠钙的吸收与其影响因素

钙主要从小肠吸收,肠钙吸收过程以主动转运过程吸收为主,该过程需消耗能量并依赖于1,25-(OH)2VD3,该过程是可饱和的;此外还有依赖浓度梯度吸收的被动弥散过程,该过程是不饱和的。

有多种激素可调节肠钙的吸收,其中很关键的是维生素D及其代谢产物1,25-(OH)2VD3。1,25-(OH)2VD3被运输到肠粘膜细胞后与特异性受体结合,使钙结合蛋白(CaBP)等蛋白的合成增加;并增加刷状缘粘膜细胞的通透性,促使钙离子进入粘膜细胞。

肠钙吸收还受其它多种激素的影响。其中甲状旁腺激素(PTH)是通过增加肾脏1a羟化酶的活性,从而增加1,25-(OH)2VD3的产生而生效的;降钙素具有双重作用,即小剂量抑制,大剂量促进肠钙吸收;此外生长激素、性激素均有促进肠钙吸收的作用。高剂量的肾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能够减少肠钙吸收。

1.2血钙水平的调节机制

血钙主要以离子钙、蛋白结合钙和与小分子阴离子结合的钙三种形式存在。其中仅有占血清总钙47%的离子钙具有钙的生理活性。一般情况下,血清总钙水平与钙离子的水平是一致的,测定血清总钙即可反映离子钙的相对水平。

正常状态下血钙只在很窄的范围内波动。人体调节血钙和钙离子水平的三大器官是肠、骨、肾,许多调钙激素也是通过这三大器官发挥作用的,血钙调节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当血钙下降时,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脏1a羟化酶活性增加,使1,25-(OH)2VD3合成增加,后者一方面使肠钙结合蛋白生成增加,促进肠钙吸收;另一方面与甲状旁腺激素一同动员骨钙释放入血,最终使血钙升高;反之,当血钙高于正常水平时,会抑制甲状旁腺激素分泌,使1,25-(OH)2VD3合成减少,肠钙吸收减少,骨钙动员减少,最终使血钙降低。

2钙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骨矿物质和骨基质随年龄的增加(或妇女的绝比)等比例地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发生改变,使骨的正常荷载功能发生变化。骨折危险明显增大,伴有周身骨骼疼痛和体态变形的一种疾病。质疏松症是由很多因素引起的,但与钙代谢异常,特别是钙摄入不足有密切的关系。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增加钙摄入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有效营养学方法,改变饮食和补钙都是可行的增加钙摄入的方法,改变饮食以达到最适摄钙量的水平较为困难,因而补钙已作为达到提高钙摄入的主要手段〔2〕。

正常人日服钙1000mg-2500mg不会导致高血钙和或高尿钙症。NIH最佳钙摄入学术讨论会也提出大多数人日服2000mg钙是安全的。Curhan等提出高的饮食钙摄入会降低肾结石发生的危险〔4〕。并且有文献报道按推荐日服剂量(RDA)摄入钙剂有助于预防高血压〔5〕。

3国内外主要的钙制剂种类

目前在美国,经典的钙片,如葡萄糖酸钙,因含钙量低已很少使用,临床医生案头手册(PDR)1993版中推荐的口服钙剂主要是碳酸钙、枸橼酸钙和葡萄糖醛酸钙,成人剂量500mg~1000mg钙/天,尤其是碳酸钙,因其含钙量高、无副作用、价廉,已成为主要的钙补充剂。1989年美国药典药物情报(USPID)中介绍的16种口服钙剂中有10种为碳酸钙片;1993年美国PDR非处方药中亦推荐了6种来自生物体的碳酸钙片〔3〕。

碳酸钙作为抗酸剂使用已有150年的历史〔2〕,而作为一种安全、有效、价廉的钙制剂目前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已被广泛应用。在美国所有钙补充剂(碳酸钙、乳酸钙、柠檬酸钙、葡萄糖酸钙、醋酸钙)和钙强化的食品、牛奶中,碳酸钙为补充同样量的钙而价格最低的品种〔6〕。

Sheikl等研究各种钙盐和全脂牛奶中的钙在胃肠道吸收的差异。结果表明年轻健康的禁食试者,每人服500mg元素钙,其吸收并无差异,而此结果又与在试管中的溶解实验结果相当,即在pH2.5(模拟胃酸环境)及pH5(模拟小肠上段环境)1小时内钙剂大都可以完全溶解。由此结果显示,似乎胃肠道中的pH值在5左右,大部分钙盐的吸收应相近〔7〕。Kanerva等认为溶解是碳酸钙中钙生物利用度的决定性因素,溶解不完全将显著降低但不会彻底抵消钙的生物利用度。Sheikl等人还探讨了两种碳酸钙制剂在模拟胃酸的溶出速度及口服后吸收的比较,发现赋形剂、添加剂、颗粒大小、压片方式等都会影响制剂的崩解和溶出,进而影响生物利用度。

4钙制剂质量的主要评估方法

目前国内钙剂已发展了数十种,应用相当混乱,缺乏客观的评价方法。国外的钙剂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目前普遍采用研究钙剂生物利用度的方法评估钙制剂质量的优劣。

由于人体内存在极为灵敏的钙平衡调节系统,在PTH等调钙激素的作用下,血液中钙离子通常维持在2.10~2.55mmol/L,故口服钙剂后血钙浓度不会长时间有很大变化,无法作出药时曲线;人体吸收的钙主要经尿排泄,特别是在骨钙代谢平衡的情况下(如绝经前妇女),摄入的钙在肠道吸收后基本不进入骨骼的钙库,而由肾脏排泄,因此可以选用尿钙排出量作为测定钙剂生物利用度的指标,结合血PTH和血钙浓度,共同反映不同钙剂生物利用度的差异。

目前钙补充剂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钙平衡法、肠洗出法、放射性钙回收法、双同位素法及口服钙负荷法。

同位素(稳定性或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方法(包括放射性钙回收法和双同位素法)被认为是单次给药后研究其吸收情况的最可信方法。此类方法的主要局限性在于只有当标记用的同位素均匀掺入到钙制剂中后才能用于测定钙吸收,钙平衡法被广泛地用于动物及人体的钙吸收测量中。该方法要求精确控制饮食中的含钙量并收集测试期间所有的尿样与粪样,受试者必须在代谢室内生活很长时间以保证实验不受干扰,因此该方法虽然能提供精确的钙吸收值,但过于昂贵,不适用于快速监测不同钙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的差异。肠灌洗法虽能够提供肠内较精确的净钙吸收,但由于灌洗操作使肠内环境变得不同于正常生理状态,可能会导致特异的吸收,另外受试者可能难以接受肠灌洗的操作。

口服钙负荷实验(OralCalciumLoadTest)又称口服钙耐量实验,当摄入钙吸收后,血钙上升和PTH浓度下降导致尿钙排出增加,本方法通过测量服药后2小时~4小时尿钙的升高估算钙吸收。以往文献报道:用口服钙负荷法和标准同位素法在同一个体中所测得的钙生物利用度是一致的〔8〕;另外,利用口服钙负荷实验测得的体内钙生物利用度与体外钙片崩解度明显相关(r=-0.72,p=0.043)〔8〕,口服钙负荷实验在禁食状态下进行,可能与正常状态的生物利用度有差异;而给予标准餐则会使胃肠道的吸收产生适应性改变(如胃酸分泌增加)而影响钙剂吸收情况的考察,而且增加了实验的难度。

总的来说,口服钙负荷实验相对简单,费用较低,实验结果正确,能较好地反映钙剂的生物利用度情况,因而在国外已被广泛采用。

参考文献

1刘忠厚主编.骨质疏松症.化学工业出版社.1992.

2GoodmanandGilman''''''''sThe

PharmacologicalBasisofTherapeuties.6thedition.Chapter65,Agentsaffectingcalcification:calcium,parathyroid,hormonecalcitonin,vitaminD,andothercompounds.MacmillanPublishingCo.,Inc.,1980:1524~9

3冷炜.口服钙制剂的现状.中国药事,1995,9(1):13~4

4CurhanGC,WillettWC,RimmEB,StampferMJ.AProspectiveStudyofDietarycalciumandothernutrientsandtheriskofsymptomatickidneystones.N.Engl.J.Med.1993;328:833~8

5PavelHamet.TheEvaluationoftheScientificEvidenceforaRelationshipBetweenCalciumandHypertension.J.Nutr.1995;125:311S~400S

6HegarthV,StewartB.TheCostofCalciumSupplements.N.Eng1.JMed.1988;319(7):449

7SheikhMS,AnaCAS,Nicar

钙制剂范文篇7

MechanismoflowK+bufferaggravatingreperfusioninjuryinratventricularmyocytes

【Abstract】AIM:TostudytheroleofcalciumoscillationsinreoxygenationinjuryinducedbyperfusionwithalowK+bufferinisolatedratventricularmyocytes.METHODS:Thecellswerefirstlysubjectedtometabolicinhibitionandanoxiafor25min,thenreperfusedwithnormal[K+](5.4mmol/L)orlow[K+](3.0mmol/L)TyrodesolutionintheabsenceorpresenceofKBR7943,aselectiveinhibitorofthereversemodeNa+/Ca2+exchanger(NCX).Thechangesof[Ca2+]iweremeasuredwithspectrofluorometry,usingFura2asCa2+indicator.Thechangesincelllengthweremonitoredandexpressedasarecoveryrateofcelllengththroughtheformula(endreperfusionlength-endischemialength)/(initiallength-endischemialength)×100%,reflectingthereperfusioninjury.RESULTS:Comparedwithnormal[K+]reperfusiongroup,reperfusionwiththelow[K+]Tyrodesolutionsuppressedtherecoveryofcelllength[P<0.01,low[K+]:(24.30±6.01)%vsnormal[K+]:(54.50±6.56)%,n=6]andincreasedthetotalnumberofCa2+oscillations[P<0.01,low[K+]:(138.80±9.54)vsnormal[K+]:82.30±8.16,n=6].However,theseeffectsinducedbylowK+reperfusionweresignificantlyattenuatedinthepresenceof10μmol/LKBR7943[P<0.01vslow[K+]withoutKBR7943,n=6;Ca2+oscillations:27.40±6.76,recoveryofcelllength:(58.90±7.30)%,respectively].CONCLUSION:Reperfusionwithlow[K+]bufferincreasesreversemodeNCXactivities,whichresultsinanincreasedcalciumoscillations,thusaggravatingcardiacinjury.

【Keywords】potassiumdeficiency;NCX;ventricularmyocyte;calcium/metabolism

【摘要】目的:观察低钾灌流液对大鼠心肌细胞再灌注时钙震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Ca2+荧光指示剂Fura2标记心肌细胞,在代谢抑制并低氧25min后,改用低钾台氏液([K+]=3.0mmol/L)灌流,记录细胞钙震荡的变化.以(再灌注末期细胞长度-缺血末期细胞长度)/(缺血前细胞长度-缺血末期细胞长度)×100%反映再灌注后细胞长度的恢复状况.结果:与含正常钾浓度的灌流液对照组([K+]=5.4mmol/L)相比,在再灌注10min内,低钾灌流液组出现钙震荡的次数显著增加(P<0.01,低K+组:138.80±9.54vs对照组:82.30±8.16,n=6),心肌细胞长度的恢复显著被抑制[P<0.01,低K+组:(24.30±6.01)%vs对照组:(54.50±6.56)%,n=6];再灌注期间给予钠钙交换体反向交换模式抑制剂KBR7943,可显著抑制低钾溶液对钙震荡和细胞长度的影响[P<0.01vs低K+组,n=6;钙震荡:27.40±6.76和细胞长度恢复:(58.90±7.30)%].结论:低钾再灌注液通过增强反向钠钙交换体活性加重钙震荡,进而引发心肌损伤.

【关键词】低钾;钠钙交换体;钙震荡;心肌细胞

细胞内钙([Ca2+]i)超载是缺血心肌在再灌注过程中细胞凋亡、坏死、以及心功能降低的重要原因[1].钠钙交换体(sodiumcalciumexchanger,NCX)是参与维持心肌钙稳态的重要转运体.研究发现,在缺血/再灌注早期激活NCX反向交换模式(Ca2+进入细胞),将促发心肌[Ca2+]i超载,导致心肌损伤[2-3].目前,Zhang等[4]采用膜片钳技术观察到,[K+]o升高可抑制NCX反向交换电流,而[K+]o降低则起促进作用.如果再灌注早期[K+]o降低([K+]o丢失),可能会通过促发NCX反向交换引起心肌[Ca2+]i超载,从而加重心肌损伤.本实验采用双激发荧光光电倍增系统检测细胞[Ca2+]i的方法,观察低钾灌流液对缺血后再灌注早期心肌[Ca2+]i震荡的影响,旨在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正常SD雄性大鼠(200~250g)15只由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KBR7943英国Tocris公司;HEPES,I型胶原酶,BSA,谷氨酸钾,K2EGTA,Taurine,Fura2/AM和脱氧葡萄糖(Deoxyglucose)均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其余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双激发荧光光电倍增系统为美国IonOptix公司产品.正常K+浓度台氏液(mmol/L,Standard):NaCl140,KCl4.2,MgCl21.0,KH2PO41.2,CaCl21.8,HEPES10,葡萄糖10,用NaOH调pH至7.4;低浓度K+台氏液(mmol/L,LowK+):KCl1.8,KH2PO41.2,其余成分与正常K+浓度台氏液相同.KB液(mmol/L):Kglutamate120,KCl10,KH2PO410,MgSO41.8,K2EGTA0.5,牛磺酸10,HEPES10,glucose20,用KOH调pH至7.2.模拟缺血溶液:正常台氏液中去除glucose,并添加10mmol/L脱氧葡萄糖,并持续充以纯N2,pH=6.4.

1.2方法

1.2.1心肌细胞分离按文献[5]的方法制备心室肌单细胞.步骤:SD雄性大鼠断头处死,迅速摘取心脏并固定于Langendorff灌流系统,在37℃和通氧条件下依次用下述溶液灌流.①含1.8mmol/LCa2+台氏溶液5min;②无Ca2+台氏溶液15~20min;③含0.5g/LI型胶原酶以及1g/LBSA的无Ca2+台氏溶液30~40min.灌流结束后,取左心室心肌组织,将其置于KB溶液中剪碎、吹打并过滤,获得单个心肌细胞,KB液中保存1h后,将心肌细胞置于含10g/LBSA1.8mmol/LCa2+台氏溶液中备用.

1.2.2Fura2/AM负载[6]将心肌细胞混悬液置于离心管内,加入Fura2/AM(终浓度为1μmol/L),于室温负载30min,不断振摇,然后用含10g/LBSA1.8mmol/LCa2+台氏液洗涤数次,洗去胞外残留的Fura2/AM,静置30min备用.

1.2.3细胞长度和心肌细胞[Ca2+]i测定[5]取负载好Fura2/AM的细胞悬液加于0.5mL灌流槽中,待细胞贴壁后,于倒置显微镜下选择边缘整齐、表面无颗粒、横纹清晰、无自发性收缩的心肌细胞,在室温下进行实验.溶液灌流速度保持在1mL/min.通过摄像系统观察细胞长度的变化并储存于计算机,以便后续分析.我们以(再灌注末期细胞长度-缺血末期细胞长度)/(缺血前细胞长度-缺血末期细胞长度)×100%反映再灌注后心肌细胞长度恢复率.Ca2+荧光信号的检测采用双激发荧光光电倍增系统.75W紫外氙光灯发射的光通过340nm或380nm的滤光片到达心肌细胞,细胞内与游离Ca2+结合的荧光物质被激发,其发射光在510nm处被检测并通过光电倍增管记录.细胞相继迅速被340nm和380nm激发光照射并交替扫描,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改变由上述两种波长荧光强度的比率所反映.

1.2.4缺血后再灌注处理用模拟缺血液持续灌流25min,然后进行不同处理15min.对照组:正常浓度K+(5.4mmol/L)的台氏液灌流;低K+灌流液组(低K+组):低K+(3.0mmol/L)的台氏液灌流;KBR+低K+组:含10μmol/LKBR7943的低K+(3.0mmol/L)台氏液灌流.每组分别观察6个细胞.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进行连续心肌细胞[Ca2+]i测定,观察细胞[Ca2+]i的变化.

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以x±s的形式表示.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检验标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低K+台氏液再灌注后心肌细胞钙震荡的变化以及反向NCX抑制剂的影响细胞在经受25min代谢抑制和无氧后,分别用含正常K+浓度的对照组及低K+台氏液灌流15min,在此期间记录到的心肌细胞[Ca2+]i的变化图.对照组的钙震荡的总数为82.3±8.16,而低K+台氏液灌流时出现钙震荡的总数显著增加,为138.8±9.54(P<0.01).再灌注期加入10μmol/LKBR7943后,低K+台氏液引起的钙震荡数目显著减少,为27.4±6.76(P<0.01,图1).

2.2低K+台氏液再灌注后心肌细胞长度恢复的变化以及反向NCX抑制剂的影响代谢抑制和无氧处理末期,杆状心肌细胞长度较缺血前缩短(40±3)%.在低K+台氏液再灌注后,细胞长度的恢复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的长度恢复分别为(54.50±6.56)%和(24.30±6.01)%(P<0.01,n=6,图2).再灌注时加入10μmol/L反向NCX抑制剂KBR7943后,低K+台氏液对细胞长度的影响显著减弱,细胞长度恢复(58.9±7.3)%(P<0.01vs低K+组;n=6,图2).

3讨论

本实验首次观察到:①缺血后应用低K+液灌流,细胞发生钙震荡的频率显著增加,与细胞长度恢复呈反相关系;②加入反向NCX抑制剂后,低K+灌流液对细胞钙震荡和细胞长度的影响明显受到抑制.上述结果表明,缺血后低K+灌流液通过激活反向NCX活性,加剧[Ca2+]i超载,从而加重心肌损伤.

实验显示,改变灌流液中钾离子浓度将影响细胞钙震荡的频率.由于NCX是参与钙震荡形成的重要分子,上述结果提示细胞外钾离子浓度([K+]o)可能通过调节NCX的交换活性影响钙震荡的形成.实验中我们应用反向NCX抑制剂KBR7943,发现低[K+]o对钙震荡的增强作用明显减弱,表明改变[K+]o能影响NCX的活性.这与Zhang等[4]人的研究结果相吻合.目前认为,再灌注早期钙震荡的形成是由于此时舒张期[Ca2+]i明显升高,大量Ca2+在胞质和肌浆网之间循环造成的.已经证实,通过抑制NCX反向交换模式减少Ca2+进入细胞将减少产生钙震荡的发生,从而保护心肌细胞[2].本实验发现,低[K+]o显著增加大鼠左心室肌细胞钙震荡的频率,抑制心肌细胞长度的恢复,加重心肌的损伤,而NCX反向交换模式抑制剂KBR7943可以明显减弱[K+]o的损伤作用,说明[K+]o的损伤作用与增强NCX反向交换活性有关.

然而[K+]o的这种作用是通过何种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已知NCX交换方向取决于膜两侧Na+和Ca2+电化学梯度以及细胞膜电位[7-9].改变[K+]o将有可能通过影响上述因素而间接影响NCX的交换模式.因此低K+再灌液是直接还是间接调控NCX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TaniM,NeelyJR.MechanismsofreducedreperfusioninjurybylowCa2+and/orhighK+[J].AmJPhysiol,1990,258(4Pt2):H1025-1031.

[2]SchaferC,LadilovY,InserteJ,etal.RoleofthereversemodeoftheNa+/Ca2+exchangerinreoxygenationinducedcardiomyocyteinjury[J].CardiovascRes,2001,51(2):241-250.

[3]EigelBN,HadleyRW.AntisenseinhibitionofNa+/Ca2+exchangeduringanoxia/reoxygenationinventricularmyocytes[J].AmJPhysiolHeartCircPhysiol,2001,281(5):H2184-2190.

[4]ZhangYH,HancoxJC.EvidenceforamodulatoryeffectofexternalpotassiumionsonioniccurrentmediatedbythecardiacNa+Ca2+exchanger[J].CellCalcium,2003,33(1):49-58.

[5]张博,高峰,张海锋,等.胰岛素促进模拟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收缩功能恢复:Akt的关键作用[J].科学通报,2003,48(10):1045-1049.

[6]NiuJ,HuQ,ZhangB.FreeCa2+measurementinculturedcardiaccellsbyimaginetechniquewithFura2/AM[J].ChinJPhysMed,1997,19(2):92-94.

[7]BlausteinMP,LedererWJ.Sodium/calciumexchange:Itsphysiologicalimplications[J].PhysiolRev,1999,79(3):763-854.

钙制剂范文篇8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

近年来,抗高血压药物发展迅速,根据不同患者的特点可单用和联合应用各类降压药。目前常用降压药物可归纳为六大类。现就就六大类:利尿剂,β阻制剂和ACE1和CaA、α1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常见降压药物的副作用和危险因素综述如下。

1利尿药

利尿剂用于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已有近40年的历史,目前较广泛的认识是利尿可以引起代谢紊乱,如低血钾,高血脂和高尿酸血症,并降低对葡萄糖耐受性和胰岛素敏感性,现在临床治疗中所用的利尿药往往剂量很小,(如氢氯噻嗪,每日一次,12.5或25mg)因此并无明显的上述症状出现。

2β受体阻滞剂

β阻滞剂的发现和临床应用是药理学的重要进展之一,β-受体阻滞剂的副作用主要是心血管系统不良反映,如负性肌力作用,负性频率作用和负性传导作用,以及过度收缩外周血管而导致的手足冰冷。

β受体阻滞剂也可以引起代谢紊乱,导致高血脂和低血糖。β2受体阻滞剂的副作用主要是支气管痉挛,使用高选择性的岛受体阻滞剂如氨酰心安和美多心安,可以避免上述不良反映。

3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1是一类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酶,从而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合成,达到降压效果的药物。由于缓激肽浓度在用药后增加5%-15%的病人在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后出现干咳症状。血管神经性水肿是罕见然而很严重的不良反映。体位性低血压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另一不良反映,与利尿药合用可以使这一症状加剧,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应予以注意。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长期使用安全性比较高,并能防止糖尿病性肾病和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发生。

4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病人对短期使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与安慰剂相比亦无显的不良反映,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尚有待考证。

5α1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

α1肾上腺素受体抗剂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反射性心率加快和体液潴留。与作用迅速的传统药物哌唑嗪相比新型的α1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多沙唑嗪缓慢舒张血管,病人的耐受性显著增强。

另外,α1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对葡萄糖耐受性、胰岛素敏感性和血脂成份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

6钙拮抗剂

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的常见副作用有头痛、脸部潮红和反射性心率加快。很可能由于微循环的原因,关节出现水肿,但是这并不是体液潴留的表现,显然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具有很强的血管舒张作用,但同时也作用于肾小管并产生轻微的利尿作用,因此并不引起体液潴留。

维拉帕米(戊脉安)和硫氮卓酮可引起房室传导障碍及轻微的负性肌力作用,头痛也是这两种药物的共同不良反映,但比双氢吡啶类少见。维拉帕米的常见副作用还有便秘。

当前,对于钙拮抗高血压药物和和防止心肌梗死再发作药物长期使用的安全性有一些争议。尤其是旧的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非缓释型哨苯地平)被认为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原因引起的死亡率。所以仍然建议临床医生不再使用非缓解性钙拮抗剂,改用缓释剂型或起效缓慢的新型钙拮抗剂。

7结论与展望

用药时应遵照以下原则:(1)遵守个体化的原则,合理选用降压药;(2)从最小的有效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至获得最佳疗效;(3)最好选用长效降压药,以减少24h血压波动,防止靶器官损害;(4)有效小剂量联合用药,以达到最大的降压效果而毒副作用最小,同时有利于并存的各种危险因素与疾病的治疗;(5)对中低危高血压患者先监测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并加强非药物干预措施治疗3~12个月,如血压仍高者可同时开始给予必要的降压药物治疗,降压治疗的最终目标是减少心、脑、肾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为达此目标,必须长期有效地控制血压。

合理选择联合用药治疗方案:联合用药已成为降压治疗的新趋势,血压控制率较单一用药明显增加,而且小剂量药物联合使用还可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本组患者采用能协同作用的联合用药,如β-受体阻滞剂或ACEI分别联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联用钙通道阻滞剂,能良好控制血压,且有较高的经济学价值。对于经济条件很差的老年患者,我们用尼群地平加双氢克尿噻,每天只需0.05元,效果又较好,深得患者欢迎,费用低,依从性好。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是高血压治疗经济学的灵魂所在,对于一些顽固的高血压的患者在应用ACEI的基础上加用吲哒帕胺或长效钙通道阻滞剂能起到良好的协同作用,有效的控制血压,对于其他抗高血压药疗效不佳又不能耐受ACEI者可试用ARB,虽然这些药的价格较高,但对于降压而获得长期疗效来讲是值得的。

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人们运用药物治疗高血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来上目前使用的药物都能有效地降低血压而只有轻微的副作用,基本上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抗高血压药物(至少传统的抗高血压药物)可以纠正过高的血压,有效的预防卒中和心力衰竭的发生,这些保护作用对老年患者甚至更为显著。目前,对新型抗高血压药物的保护作用尚未得出定论。但是,已有充分理由认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钙拮抗剂、α1受体阻断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防止心力衰竭和卒中的作用至少与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药同等有效。总之,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有益作用远远超过危险因素,而且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使长期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危险因素减至最小,而且完全能被病人接受。

参考文献

钙制剂范文篇9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是各种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基础。目前全世界已经被确诊的高血压患者中有半数未接受治疗,而在接受治疗者中,血压真正得到有效控制的也仅占半数。我国则更低,高血压的控制率还不足5%。如此低的控制率直接导致的是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因此,控制高血压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所在,药物的治疗就显得尤其重要。

高血压病一经确诊,则血压应尽量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年轻的、轻度的患者以血压控制在135/85mmHg(18.0/11.3kPa)以下,老年患者控制在140/90mmHg(18.7/12.0kPa);单纯收缩压升高者也应将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18.7kPa)以下。血压升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高血压的治疗也需要强调平稳降压,不能操之过急,药物治疗的目的不仅在于降低血压本身,还在于强化对心、脑、肾等器官的保护作用。

1药物选择

1.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开博通、依那普利、苯那普利等。研究表明,此类药物能有效降低血压,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心血管、肾功能、糖尿病等疾病所造成的合并症、死亡率和病残率。如当高血压患者合并有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冠心病危险因素、糖尿病、慢性肾病以及有预防卒中的指征时均应首选此类药物。但是,对孕妇、有肾脏动脉严重狭窄的高血压患者则不宜使用此类药物。

1.2利尿剂这是一类很有效的降低血压的药物,而且价格便宜,尤其是治疗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这类药物有双氢克尿噻、氯塞停、吲达帕胺等。单用利尿剂降低血压的有效率在50%左右。利尿剂主要的副作用是引起体内电解质平衡紊乱(尤其是低血钾),少数情况下会影响糖和血脂代谢。因此有糖尿病、痛风、高血脂的患者要慎用。

1.3β受体阻滞剂这类药物不但降低血压,而且可能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缺血情况,还具有治疗心绞痛的作用。特别适合有心绞痛、心肌梗死或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高血压患者。对合并糖尿病或妊娠的高血压患者也可以采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这类药物有心得安、美托洛尔、阿替洛尔、倍他洛尔等。单用β受体阻滞剂降低血压的有效率在50%左右。β受体阻滞剂的禁忌证是哮喘发作期和严重慢性肺部阻塞性疾病不宜使用。

1.4钙拮抗剂通过对钙离子内流和细胞内钙离子移动的阻滞而影响心肌和平滑肌细胞收缩,使心肌收缩性降低,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血压下降。如安氯地平、非氯地平、硝苯地平(心痛定)、尼莫地平、尼群地平、地尔硫等。钙拮抗剂的有效率为50%~60%。钙拮抗剂对心绞痛也有治疗作用,所以对合并心绞痛的高血压患者或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更为适合。

1.5α受体阻滞剂主要通过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系统的作用,使外周血管扩张,阻力下降,从而降低血压。由于降低心脏后负荷,对心功能影响很小,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作用也不明显。但有较明显的首剂效应,即开始服用时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及反射性心率加快。故应从小剂量开始,反应会逐渐消失,用药剂量递增既可收到满意的降压效果,又可使副作用减少。这类制剂有哌唑嗪、特拉唑嗪、多拉唑嗪等。

1.6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单独使用时有效率在50%左右;如果两类药物联合使用,则大大提高降压效果。例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利尿剂联合应用,有效率可达80%。这类药副作用小,降压作用平稳,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相比,因其不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不产生缓激肽、P物质,故不会出现咳嗽等不良反应。适用于各期高血压的治疗,有氯沙坦(科素亚)、缬沙坦(代文)、伊贝沙坦(安搏维)、替米沙坦(美卡素)等。复合制剂海捷亚(科素亚50mg/双氢克尿噻12.5mg)不但服用方便,而且降压作用强而平稳。

2治疗原则

2.1个体化根据不同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病程进展和并发症,而采用不同的药物不同的剂量,除非紧急情况,一般不必急剧降压,尤其老年人,以逐渐降压为宜。无并发症者,可使血压降到18.7/12.0kPa(140/90mmHg)上下,有心、脑、肾供血不足者,过度降压可加重缺血,药物降压,不是病因治疗,应长期用药,甚至终生治疗,采取最小有效量,长期坚持。

2.2联合用药联合用药可产生协同作用,抵消副作用。目的就是发挥药物间可能的协同作用(即实现1+1>2的效果),通常选择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均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而噻嗪类利尿剂和钙通道阻滞剂主要是血管舒张剂,并且能够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如血管扩张剂常继发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多,并用β阻滞剂可对消心率加快。血管扩张剂可继发醛固酮增多,水钠潴留,并用利尿剂,可对消之。正如近期的许多研究结果所示,大约有2/3的患者可能不止需要一种降压药来达到目标血压。

钙制剂范文篇10

【关键词】降压药

高血压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因此降压新药层出不穷,虽已发展到多达近百种,有利尿剂、α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β阻滞剂六大类降压药,但在控制血压、改善临床症状上仍不尽理想。临床常见同一降压药在不同患者的降压效果和不良反应有较大差别。如何选用降压药才能取得最佳的疗效并且副作用最小,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中、西医学对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从不同的理论体系出发有各自的认识,治疗理念上也有较大的差异。中医重视气血、脏腑、阴阳的平衡,强调心理、整体、环境的调整,辨证使用中药能有效改善高血压病的症状;西医注意血压指标及危险分层,使用抗高血压药可有效、迅速控制血压,但临床症状改善有时不理想,如失眠、便秘等长期困扰患者,有的患者还因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而新增加一些不适表现[1]。近年来,国内已有降压西药辨证应用研究的少量报道。

1降压药的中医辨证应用

在中西医两套理论的指导下用药,根据中医辨证选用抗高血压西药,可以减少降压药物的用量,明显提高原有西药使用的准确性,降低使用盲目性,避免其副作用[2]。

1.1利尿剂常用的如寿比山(吲哒帕胺),系非噻嗪类吲哚啉类衍生物,具有利尿作用。有研究表明,寿比山对痰湿壅盛组的降压疗效和症状疗效、降压幅度明显优于阴虚阳亢组,且痰湿壅盛组的患者对吲哒帕胺耐受较好,这说明寿比山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较阴虚阳亢型更为有效,临床用于有水肿或舌体淡胖等痰湿壅盛表现的高血压患者尤为适合[3]。对其作用机制,有人提出“气血阴阳失调、津液代谢障碍是高血压病的总病机”的假说,认为痰湿壅盛与脾虚、肾虚相关,脾失健运,津液内停、水湿不化;肾阳虚患者血浆心房肽含量低,利尿作用减少。寿比山能拮抗其利尿作用减少、组织饱满度增高,从而起到降压的作用[4]。因此,利尿剂或有利尿作用的降压药(如寿比山)对于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疗效较好。

1.2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血浆肾素活性,抑制中枢及外周交感神经,降低心排出量,适用于高血流动力状态(心率快、心排出量高)的患者。此类症状类似中医肝阳上亢证的表现,因此,β受体阻滞剂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疗效较好[5]。

1.3钙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钙拮抗剂)能扩张冠状动脉和周围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减低心脏后负荷。钙通道阻滞剂对痰湿壅盛型、血脉瘀阻型高血压疗效较好[5]。对第2代钙拮抗剂波依定(非洛地平)的降压作用与高血压病的四种常见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表明,波依定对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的血压降低幅度更明显、症状改善的有效率高,对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的疗效优于其他三型[6]。

1.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临床应用广泛,对该类药的辨证应用研究也相对较多。如洛汀新(盐酸苯那普利)对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的血压降低幅度更明显、症状改善的有效率高,对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的疗效优于其他三型[6]。依那普利对肝阳上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也优于对非肝阳上亢型。中医肝阳上亢证的主证有烦躁易怒、头痛、头晕、烘热等,这些症状与交感神经功能兴奋有关,而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关系非常密切。高血压患者的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阳上亢型以高肾素、高血管紧张素Ⅱ居多。洛汀新和依那普利作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具有抑制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等作用,故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7]。另外,阴虚阳亢或肝肾阴虚型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更佳[1]。综合上述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肝阳上亢型、阴虚阳亢型或肝肾阴虚型高血压疗效较好[5]。

1.5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伊贝沙坦与氨氯地平的降压疗效比较研究表明,二者总有效率和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伊贝沙坦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证候疗效均优于氨氯地平,而且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伊贝沙坦通过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从而改善肝阳上亢的症状。表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也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疗效较好[8]。

1.6肾上腺素能抑制剂利血平是影响交感神经递质的肾上腺素能抑制剂,能耗竭血管壁和心脏等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囊泡中的肾上腺素,从而降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功能。已有研究表明,利血平对肝阳上亢、肝阳夹湿、肝肾阴虚、阴虚阳亢等热性证候的症状有效率、降压疗效均优于脾肾阳虚、痰浊内阻、脾胃虚寒、风痰阻络等寒性证候,可以使阳亢症状消失或减轻,起到平肝潜阳、清泄肝火的作用[9]。因目前该药使用较少,缺乏后续的临床研究报道,性味归经、配伍等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研究。不同降压药对同一中医辨证分型的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也不同,如复方降压制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4种降压药临床疗效的综合对比性研究显示,肝火亢盛证、阴阳两虚证患者服用上述4种降压药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阴虚阳亢证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效果最好,其次是钙拮抗剂、复方制剂,利尿剂效果最差,痰湿壅盛证服用利尿剂效果最佳,其他效果则相似[10]。

2降压药中医辨证应用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有限的报道可以发现,降压西药的辨证应用,是中西医两种医学适应证的交集,更体现了高血压当代个体化治疗的最新理念。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是吕士选等[9]的“从中医理论角度探讨利血平的药理作用”。虽然学术界对此仍有争议,但是我们发现,在符合西医用药规范的基础上,同时在中医辨证指导下运用降压药,是增加了中医适应证的进一步优选,可以提高降压药的临床疗效;由于辨证论治,因人而异,可以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明显提高西药使用的准确性。目前关于降压药中医辨证应用的研究还不成熟,很多方面还需要完善、改进。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实验数目少,范围有限。迄今为止,辨证使用降压西药的相关临床研究只涉及了临床常用的六大类降压西药中的一部分,而每类降压药中又有很多不同的种类,它们的作用又互有异同。(2)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各家说法不一,中医证型的客观化研究也存在争议。对有些证型,如阴阳两虚型还没有相关西药辨证治疗的报道。(3)样本量小。除了“波依定与洛汀新治疗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疗效比较”的实验为适宜样本外,其余均为小样本或

次小样本。(4)关于利血平的实验研究未说明各组之间受试者年龄、病程、高血压病分期及并发症、用药时间等各证型组组间分布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关于“利血平的中药样特性”的推导仅从“利血平的片剂与针剂味甘,且中药平肝熄风的药味也有甘味的记载,故将利血平的药味定为甘”的推断有待商榷[11]。而且只解释了利血平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原因,而肝阳夹湿和肝肾阴虚有其自身的特点,作者却没有进一步的研究说明。(5)钙通道阻滞剂对痰湿壅盛型、血脉瘀阻型高血压,β受体阻滞剂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阴虚阳亢型或肝肾阴虚型高血压疗效较好的机制还有待研究。(6)对降压中、西药的相互作用以及降压西药之间、西药与中药之间的联合应用,以及是否可以按照中药复方君臣佐使配伍应用的研究还几乎为空缺。因此,降压西药的辨证合理应用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3进一步研究的思路和展望

现代医学将高血压病定性为终身性疾病,降压药的研究虽然日新月异,但是还缺乏完全无副作用和更长效的药物,仍需终身服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医学对于高血压病的治疗不仅关注降低血压,而且对靶器官损害及相关疾病加以重视,并按照循证医学的方法开展了大样本多中心观察研究,发现降压治疗能明显降低心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其所致的病残率和死亡率。西药着重于降压治疗,具有确切的降压效果和靶器官保护作用,广泛适用于某类型高血压或高血压的某项并发症。但是不少病人服用降压药后血压虽有所下降,但临床症状未解除,少数病人甚至加重,生活质量反而有所下降。随着“联合用药、个体化”的高血压病治疗新理念的提出,西医也开始更加重视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着眼于提高生活质量。另外,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还要重视降压药的性价比,即用最少的药物、最小的剂量,取得最佳的疗效,同时价格又便宜,使患者经济上能够承受长期服用。因此,从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出发,分别从中、西医理论对高血压病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除借助现代诊察手段外,融合中医的四诊、辨证,通过中西药理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贯穿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在中医个体化的辨证用药指导下应用降压药,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可以提高降压药的疗效,减少药物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在迅速有效地控制血压的同时,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并将副作用降到最小。总之,降压药辨证应用的研究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课题,将对降压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和指导方案,是中西医结合在临床药学领域的有益探索。在不增加患者医疗费用和风险的前提下,为克服西药毒、副作用,发挥药效和寻找新的用途提供了可靠的思路与方法,不但能丰富中医药学的内容,而且有利于中西医的交流、融合,是中西医结合工作切合实用的研究方向,虽然存在上述诸多问题,但非常值得我们去克服困难努力完成。相信随着研究的开展,会有更多的有志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研究的临床医师加入到研究中来。

【参考文献】

1LiG.Clinicthoughtwayandexperienceonhypertensivetreatmentwithintegratingof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byShiZaixiang.ZhongXiYiJieHeXinNaoXueGuanBingZaZhi.2006;4(3):235-237.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李格.史载祥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思路和经验.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3):235-237.

2JiaHZ.Monomerdrug''''sspecialeffectandapplicationofwesternmedicinebasedonthetheor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ZhongXiYiJieHeXueBao.2003;1(5):15-17.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贾海忠.论单体药物疗效的证型差异与西药辨证应用研究.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1(5):15-17.

parisonoftherapeuticeffectsofindapamideonhypertensionofdifferentTCMsyndrometypes.ZhongYiZaZhi.2002;43(6):455-456.Chinese.刘望乐.寿比山对不同中医辨证类型高血压病患者的疗效比较.中医杂志.2002;43(6):455-456.

4DengXG.DiscussionofTCMpathogenesisofhyper-tension.ZhongYiZaZhi.2001;42(4):197-199.Chi-nese.邓旭光.高血压病中医病机若干问题探讨.中医杂志.2001;42(4):197-199.

5ShiZX,HuangLH.Diagnosisandtreatmentofhyperten-sionandcorrelateddiseaseswith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Beijing:People''''sHealthPublishingHouse.2003:203.Chinese.史载祥,黄柳华.高血压及相关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03.

6ZhaoZH,HuHY,FanLL,parisonofthera-peuticeffectsofplendilandlotensinonhypertensionofdifferentTCMsyndrometypes.ZhongYiZaZhi.2005;46(9):690-691,701.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赵泽红,胡海燕,范翎翎,等.波依定与洛汀新治疗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疗效比较.中医杂志.2005;46(9):690-691,701.

7YanD,JiangWM,ChenXH,etal.Recentdevelop-mentofresearchonTCMsyndromedifferentiatio

nofhypertension.ZhongguoZhongXiYiJieHeZaZhi.2000;20(1):70-72.Chinese.严冬,蒋为民,陈晓虎,等.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的实质研究近况.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1):70-72.

8WuXM,HuangQX.Curativeeffectanalysisofirbe-sartanandamlodipineonliverYangexuberancesyn-dromehypertension.XianDaiZhongXiYiJieHeZaZhi.2005;14(11):1409-1410.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吴夏棉,黄启祥.伊贝沙坦与氨氯地平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疗效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1):1409-1410.

9LüSX,YueFX.ClinicalstudyonbasicpropertiesofreserpinumwithTCMtheory.ZhongguoZhongXiYiJieHeZaZhi.1995;15(3):177-179.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吕士选,岳凤先.从中医药理论角度探讨利血平的药理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3):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