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饰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23:32:09

粉饰范文篇1

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的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体现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与整合的组织机制——委托制和“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分层授权产权控制模式经理层执行经营权,直接指挥并控制企业、会计部门的核算及报告活动,掌握了充分的内部信息;大股东凭借优势股权成为董事会成员,能够直接从企业取得较为详细可靠的信息并监督经理层,经理层和大股东作为公司管理者控制了会计信息的生成与披露;中小股东由于股权比例小而远离企业最终控制权,他们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完全局外人,对会计信息的占有上处于先天劣势,只能以间接的方式获取信息来监督经理层和大股东的履约情况,会计信息的需求方正为了适应众多且分散的中小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强烈需求,上市公司采用了公开披露的方式提供财务报表但,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客观存在着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利益不一致的矛盾而经营者与大股东作为经济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他们有动机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优势为自身谋取利益优势,直接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以达到不公平地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因此可以说,利益不一致财务报表粉饰产生的经济诱因,信息不对称财务报表粉饰产生的客观环境如果对财务报表粉饰者进行有力的监管,使造假行为不现实、不经济,那么造假者在理智权衡中会放弃造假然而目前我国会计信息的监管不力,监管效率低下,使得财务报表粉饰得以成为现实因此可以说,监管不力财务报表粉饰得以存在的现实基础。

二、财务报表粉饰的类型与常见手段

1.财务报表粉饰的类型

财务报表粉饰大致分为两大类型:粉饰经营业绩与粉饰财务状况下面分别论之

(1)企业经营业绩以利润指标表示,根据粉饰经营业绩的需要,操纵利润的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①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容易理解,它不外乎希望通过提升企业业绩水平获取本不能获得的经济利益操纵的典型做法有: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结转成本、收益性支出混为资本性支出、减少各项准备的计提、增加折旧年限、亏损挂帐、关联方交易等②利润最小化利润最小化除了可减少纳税之外,还可以将以后年度的亏损前置于本年度,回避企业连续多年亏损的事实典型的利润最小化的操纵方法有:推迟确认收入、提前结转成本、使用加速折旧法、减少折旧年限、增加各项准备的计提、将应予资本化的费用列入当期损益等③利润均衡化企业将利润均衡化的主要目的:塑造企业生产经营稳定的外部形象,以获取较高的资信等级,为对外筹措资金打下基础典型的做法有:利用应收应付帐户、跨期摊提帐户和递延帐户来调节利润,精心设计出企业利润稳步增长的趋势④利润清洗(利润巨额冲销)利润巨额冲销的目的,一般为了回避责任典型做法有:将坏账、积压的存货、长期投资损失、闲置的固定资产、待处理资产盈亏等一系列不良或虚拟资产一次性处理为损失。

(2)粉饰财务状况的类型:一个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与其资产负债状况密切相关因此,粉饰财务状况主要从操纵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入手具体地看,有以下类型:①高估资产高估资产除可获得改善企业财务状况有利于对外筹资的利益之外,还可获得股权方面的潜在利益②低估负债低估负债可从形式上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有利于对外筹措资金典型做法:将负债隐藏在关联企业、对或有负债不加以披露等。

综上所述,就粉饰财务报表对与企业相关利益主体经济利益的影响来看,危害性最大的财务报表粉饰利润最大化,即所谓的虚盈实亏、隐瞒负债以及高估资产、低估负债的类型。

2.财务报表粉饰的常见手段

为了识别被粉饰财务报表,必须深入分析各种具体的粉饰手段实际操作中,常见的粉饰手段有:

(1)虚构交易事实虚构交易事实最常使用的一种粉饰财务报表手法它通过构造各种实质上虚假的业务来实现报表粉饰例如:某公司某年通过“一条龙”造假手段实现粉饰其经营业绩,通过假购销合同、假货物入库单、假出库单、假保管帐、假成本核算等,公司资产虚增8996万元,扣除虚增的1956万元负债,共虚增所有者权益7413万元;主营业务收入凭空增加1.5亿元,由此导致利润总额虚增8679万元。

(2)不恰当地选择会计核算方法和变更会计政策由于会计应计制和收付制的差别,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同一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上可能给出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因此,对于急于粉饰报表的上市公司来说,会计政策的选择无疑一条良策,但过度的滥用会计核算政策和会计核算方法的变更就会造成对会计报表的粉饰。

(3)掩饰交易或事实由于财务报表格式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和规定性,只能提供货币化的定量财务信息决策者如果想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仅仅依靠财务报表的信息不够的,往往需要比报表资料更详细、更具体的信息,这些一般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体现但目前公司出于粉饰报表的目的,在报表附注中通常掩饰交易或事实,常见作假手段有对于重大事项(诉讼、委托理财、大股东占用资金、关联交易、担保事项等等)隐瞒或不及时披露。

(4)利用资产评估消除潜亏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和谨慎原则,企业的潜亏应当依照法定程序,通过利润表予以体现然而,许多企业,特别国有企业,往往在股份制改组、对外投资、租赁、抵押时,通过资产评估,将坏账、滞销和毁损存货、长期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等潜亏确认为评估减值,冲抵“资本公积”,从而达到粉饰会计报表,虚增利润的目的。

(5)操纵现金流量上述几种粉饰手段主要会计盈余的操纵,操纵现金流量近年来上市公司粉饰财务报表的较为“流行”的手段由于传统的会计盈余指标弹性过大,使得人们对会计盈余质量产生了极度的不信任另外,大量破产公司不断提醒人们,对于公司的生存来说,现金流量状况远比会计盈余能力重要得多随着人们对现金流量信息的关注,作为受托管理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员自然会为了改善公司以及自身的形象而对现金流量产生兴趣,当公司现金流量不佳时存在进行修饰的动机如恶意计提,用“其他应付款”方式年末审计时收款,年初随即抽回等企业可以通过经济业务、结算方式等巧妙安排来调控年度内现金流量状况。

三、防范财务报表粉饰的若干对策

1.建立对经营者的长期激励机制激励对经理人员的正面刺激,即通过给予足够的报酬使作为被激励者的高层经理人员乐意付出全部的努力,达到激励提供者的利益要求会计报表粉饰本质上一种趋利行为如果能够通过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使经理层收益和企业的长期业绩挂钩,就会自发地激励经理层摈弃对财务报表粉饰,转而关注企业经营,削弱其会计信息造假的动机。

2.开展诚信教育诚信守则原则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体系中一个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原则仍然社会信用的基础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的一般来讲,制度的制定往往落后于实践那么怎样解决制度落后于实践而引发的虚假行为,那就要靠加强道德建设,依靠伦理道德规范。

粉饰范文篇2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动机;经济学分析

一、会计报表粉饰的终极动因与具体动因

(一)会计报表粉饰的终极动因

第一,追逐自身效用最大化。经济人的特点之一就是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理性经济人如果认为制作虚假会计信息能够使自身效用最大化,他们就会制作虚假会计信息;如果他们认为制作虚假会计信息的效用小于提供真实会计信息的效用时,他们就会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第二,违规成本低廉。一是从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来看,制作虚假会计信息成本很低,比如伪造一套完整的交易事项所需凭证的成本对一个企业来说小到可以忽略;二是虚假会计信息被发现的可能性很小,原因在于虚假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使用人的非专业性,这样对经济人名誉造成影响的概率就很小;三是即使虚假会计信息被专家或者透彻掌握会计原理的使用人发现,虚假信息制造者受到的处罚与取得的效用相比显得微乎其微,法律责任极小或者没有,处罚力度也很小。既然成本低廉,在自身效用最大化本性驱使下理性经济人就会制作虚假会计信息、粉饰会计报表。

(二)会计报表粉饰的具体动因

第一,为取得首次发行资格最大限度募集资金而粉饰会计报表。我国新股发行价格的确定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严格控制,尽管几乎每年中国证监会都发文修订新股发行价格的确定办法,但其基本的公式一直没有离开每股收益这个数据,而且市盈率通常由证监会控制,在发行市盈率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拟上市融资的公司为提高每股发行价格,只有在每股收益这个数据上做文章。另外,对经营能力也有严格的要求,每次发行价格的确定,都没有离开每股收益。即使是目前的发行价格,也一定是每股利润越高,越有利于确定较高的发行价格。这样,企业一般都会想尽办法操纵利润提高发行价格。那些没有盈利或者盈利较低,不符合发行股票上市资格的企业,会通过虚构交易事项,编造或者伪造会计凭证等会计资料,达到符合上市资格的目的。

第二,为进行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而制作虚假会计信息,粉饰会计报表。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为了实现利益共享,往往与庄家一起联手操纵会计利润,为二级市场的操纵股票价格提供题材。内幕交易的前提在于信息的不对称性,而动机则是操纵股票价格,实现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所谓庄家,指的是具有内幕信息,有能力调度大量资金,能够操纵市场而且进行市场操纵的机构和个人。

第三,为提高融资能力或取得较好的融资条件,或为符合融资协议的规定而粉饰会计报表。现代企业制度中,公司一般都采用有限责任形式,这使得债权人处于不利地位。在借贷关系中,债权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会要求债务人提供经审计的财务报告,或进行资产抵押,并在债务契约中规定一系列保护性条款,比如对企业的资金使用、资金规模、营运资本、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提出一定要求,限制企业发放股利,限制进一步实施贷款等。总的来说,债权人偏向于把资金贷给财务条件和盈利前景较好的企业,对亏损企业则限制融资。因此,有的企业为了提高融资地位和满足融资契约条款,避免违背债务契约而粉饰会计报表。

第四,为满足发行债券的条件而制作虚假会计信息,粉饰会计报表。近年来,股票市场一直低迷,投资者对上市公司配股,发行新股比较反感,增发新股的条件也越来越高,因此发行可转换债券多了起来。但发行可转换债券也有严格的条件,最近3年内发生过重大重组的公司,以重组后的业务以前年度经审计的盈利情况计算净资产利润率。上市不满3年的公司,以最近3个会计年度平均的净资产利润率与股份公司设立后会计年度平均的净资产利润率相比较低的数据为准。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前,累计债券余额不得高于公司净资产额的80%,公司的净资产额以发行前一年经审计的年报数据为准。上市公司为了满足这些条件,很可能制作虚假会计信息,粉饰会计报表。

第五,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为了显示自己的经营能力,或为了职位的提升与获得与经营效益挂钩奖励而粉饰会计报表。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掌握着大量的第一手会计信息资料,并能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业绩做出客观的评价,而企业的所有者(或投资者)由于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只能通过经营者提供的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与经营业绩。为了激励企业的经营者创造更好的经营业绩,企业所有者往往设定一系列的考核指标与激励措施(比如职位的晋升、股权的奖励、现金的奖励等)。这就为经营者粉饰会计报表提供了诱惑,当经营者达不到相关考核指标时,为了追逐自身效用,减少经营失败风险,避免自己被经理人市场所淘汰,就会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和制度缺陷,采取粉饰财务报表,夸大经营业绩,隐瞒不良经营状况等手法,不惜牺牲会计报表的真实性而损害所有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粉饰会计报表。

第六,为了取得增发新股的资格而制作虚假会计信息,粉饰会计报表。2002年6月,国家把增发新股的条件提高,那么如果有发行新股的计划,必然要冲刺发行新股的各个条件。当条件不满足时,企业就会铤而走险,制作虚假会计信息,粉饰会计报表。

我们无法囊括粉饰会计报表的所有具体动机,但有一点很清楚,在存在刚性指标的地方,一定会有一盈余管理和会计操纵行为的发生,当理性经济人经过判断觉得粉饰会计报表比提供真实报表更容易实现自己的最大效用时,粉饰报表行为就产生了。

二、会计报表粉饰的防治措施

第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立道德防线。教育是防治企业粉饰会计报表的首要措施、根本保证。相关部门应制作一套可操作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对企业主管领导、企业管理当局、财务会计人员加强思想教育,培养正确的企业发展观、价值观,树立正义感,反对一切向钱看、好大喜功的错误思想,从思想上斩断会计报表粉饰的动机根源。信用必须依赖道德之完善来维护,在加强法制建设的今天,切不可忽视道德建设。为此,我们必须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吸收西方优秀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符合时代精神的会计职业道德。

第二,紧跟经济步伐,完善会计准则。经济状况是基础,会计准则是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会计准则的完善。最近出现的新的会计报表粉饰手段(如:八项准备、资产重组与会计调整),都是利用会计准则的滞后漏洞。因此,会计准则的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在适应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其灵活性与滞后性,给会计报表粉饰减少真空地带。

第三,与时俱进,调整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改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可以考虑将企业的绩效评价划分成几个方面,包括公司治理状况、行业对比分析。对于公司治理较好的公司,可以较多的依赖财务报告中的数据来评价其经营状况与发展前景;对于公司治理较差的公司,不能依赖其财务报告中的数据来评价其经营状况与发展前景。通过绩效评价体系的调整、完善,粉碎企业企图通过粉饰会计报表达到“一俊掩百丑”的梦想。

第四,加大惩处力度,增大企业违规成本。在当前会计造假现象泛滥,以至严重干扰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加强国家监督,严格贯彻、实施《会计法》等相关法规,抓住那些粉饰会计报表的典型单位,典型案例,典型责任人,特别是那些指使,甚至强令会计人员做假账、编假报表的单位负责人,严格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及时从严处理,并公诸于众,以引起社会震动效应,从经济与名誉等社会效用上增大企业的违规成本,对那些造假分子形成巨大的威慑力量。

第五,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创新管理模式。在我国现有的企业制度中,都设有监事会,负责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真实性的监管,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种种原因的牵制,监事会与监事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施展。其根源就是其没有完全独立于企业管理当局。针对此种情况,对国有企业(包括国有控股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与会计委派制的办法,来控制企业管理当局造假作弊等行为,以保证所有者权益不受侵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实行财务总监和会计委派制,可以使他们的地位、身份和权限比较超脱,从而走出依附单位负责人而不得不违心制造、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境地。

第六,完善现有体制,加快法制建设。完善现有体制的首要步骤就是改革现有国有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消除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现象,吸引社会公众的参股管理、监督;其次就是上述第五点所说的实行财务总监与会计委派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实现企业决策、经营、监督相分离;再次就是改变国有企业领导人评价体系,积极推广负责人问责制与责任人离任审计,加大对造假制假责任人的处罚。

第七,利用社会舆论工具,加强公众监督。对一些粉饰会计报表,向报表使用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单位与个人,在事发后,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对其进行暴光。这样一来,企业就会考虑因此而造成的企业形象、声誉遭毁,在资本市场上信誉扫地,筹资困难,产品滞销等风险以及社会公众的惩罚。而且可以让其他企业引以为戒,起到惩前与预防一举两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会金.会计信息失真与假账鉴别[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2]会计信息与会计监督检查编写组.会计信息与会计监督检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粉饰范文篇3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和国外企业的动机大同小异,并体现出自己的特征。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摘要:

(一)粉饰业绩,逃避监管的动机

我国公司存在着严重的“微利现象”和“10%现象”。这是因为,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是一个受政府高度管制的市场,政府对企业的上市、配股、交易及退出等市场行为都通过一系列会计指标进行管制。如我国政府有关部门规定上市公司连续3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必须达到10%,其中每年最低不得低于6%才有配股资格(受政策保护行业可适当放宽);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公司的股票就要被非凡处理;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就要被暂停交易等。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内部控制人”的利益如圈钱配股、免于非凡处理或摘牌等目的,往往会通过操纵利润等手段和市场管制部门进行博弈,选择或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在博弈中出奇制胜的一大法宝。因此,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和变更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操纵利润,使之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满足政府对配股或上市管制的最低要求,净资产收益率低于且越接近10%,每股收益低于且越接近零,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增加当期利润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应对市场管制规则,实现“内部控制人”利益最大化是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最主要的动机。

(二)隐性的分红动机

隐性的分红动机。一般来说,经营者的工资和奖金总额受会计利润水平的影响,为了提高个人收入水平,经营者有选择能增加会计利润的会计政策的动机。但是,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经理市场,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很大程度上还是政府官员或准政府官员,他们要享受职务消费、要有政治前途,就必须完成委托者托付的经营管理目标如保配股、扭亏摘帽等,这些目标对经营者来说无异于政治目标,且这些考核指标、追求目标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行为的短期化,不考虑企业的长远利益。因此,在上市公司整体经营状况不理想、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经营者努力工作的政绩远不如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操纵利润来得“立竿见影”,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经营者可能就会选择增加或虚增利润的会计政策。

(三)外部融资和商业信用的需要

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和自我保护的需要,一般不愿意贷款给亏损企业和缺乏资信的企业。然而,资金又是市场竞争取胜的四要素(产品质量、资金实力、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之一。在我国,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紧缺局面。因此,为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或其他供给商的商业信用,经营业绩欠佳、财务状况不健全的企业,难免要对其会计报表修饰妆扮一番。

(四)为推卸责任而进行报表的粉饰

表现为摘要:(1)更换高级管理人员时进行的离任审计,一般暴露出许多新问题。新任总经理就任当年,为明确责任或推卸责任,往往大刀阔斧头地对陈年老账进行清理;(2)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时,如《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实施,可能诱发上市公司粉饰会计报表,提前消化潜亏,并将责任归咎于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3)发生自然灾难,或高级管理人员卷入经济案件时,企业也很可能粉饰会计报表。

(五)大股东抽血,掏空上市公司资产

因为我国经济处于转轨期,管理层、上市公司、投资者都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大股东完全可以通过控制上市公司董事会等管理层,以此做出有利于大股东而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决策。表现为摘要:(1)大股东通过资金拆借,关联方占款等形式,占用上市公司的血液——现金流,形成大量的应收项目,而后通过计提坏账预备来一笔勾销;(2)大股东通过资产重组等手段,以不良资产置换出上市公司优质资产,之后上市公司通过计提大量固定资产减值预备来掩盖该交易;(3)通过担保、资产抵押、资本市场操作,来转移资金,报表上则体现为短期投资跌价预备等资产减值预备。

二、滥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手法

(一)貌似合理,暗藏玄机的会计政策变更

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看,会计政策的滥用比会计估计的滥用更难识别,确定会计政策变更是否被“滥用”的标准也更困难。例如,处于通货膨胀的经济环境下,上市公司存货的计价可能由原来的先进先出变更为后进先出法来规避通货膨胀带来成本上升的风险;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但事实上一些企业却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肆意变更投资收益核算方法,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二)非公允计提,调节利润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及其相关规定,上市公司年报除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三个基本报表外,还必须附加有资产减值预备明细表,具体指明八项计提的数额。会计准则之所以一再修改,由原来四项计提扩展到八项计提,本意在于体现谨慎性原则,纠正以往普遍存在的或有损失估计不足导致利润水分过大的倾向性新问题,这对于夯实上市公司业绩,显然有一定的制约功能。但是,计提坏账预备等资产减值预备,主要依据是主观的判定,而这种主观判定不仅存在是否失误,还存在是否公允的新问题,而八项计提也因此成为了“上市公司内部调账的最好手段。”

(三)滥用估计,放弃债权

放弃债权的情况主要可能出现在上市公司管理层非正常性新旧交替(并非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引起的管理层交替)或管理层为大股东控制的时期。

(四)该提未提,计提不足,虚增利润

因为会计估计本身的主观性,上市公司是否足额计提各项预备本来就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而会计准则从要求四项计提到八项计提,本身就是希望挤干上市公司利润水分。然而该提未提,计提不足,虚增利润,递延风险的例子,仍然是屡见不鲜,笔者就不再一一赘述。

三、报表粉饰的识别

既然企业有充分的空间来操纵利润,因此,对于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来说,如何进行识别呢?我们认为,投资者探究上市公司探究价值不能仅限于单一的财务指标;对于利润,不仅要看利润表的数据,而且要看利润的计算过程;不仅要看利润的数量,而且要看利润的质量。

(一)分析收入和利润之间的关系

从损益表中的一些数据,检验企业获利能力和经营成果。如以主业利润除以主业收入,可得出企业的主业利润率,凡较高的,说明企业的主业有较高创利能力,能抵御经济波动和市场风险,企业的成本费用低,盈利水平高,经营有方。

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年报披露非经常性损益,非经常性损益包括了关联方交易,资产的处置或置换、债务重组损益、资产盘盈或盘亏、资产的减值预备和补贴收入等,对于非经常性损益严重影响利润的上市公司报表,报表使用者可以通过报表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组成部分明细表”结合“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的“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减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财务费用,递延税款等项目加计数”测算出上市公司报表利润的非经常性损益,从而看出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变更对利润的影响数。

(二)分析财务指标

如取流动资产数除流动负债数得出流动比率,从流动资产减去存货后除以流动负债得出速动比率,可以分析企业短期的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

(三)强化对企业会计信息时间序列的应用探究

利润操纵是利用了会计应计制的特征,但在较长时间内,有些利润操纵手段将失去效用,如推迟确认费用必然引起下期费用升高;提前确认收入和利润就会引起下期收入和利润降低。因此扩大信息观察的时间范围就能缩小利润操纵的应用空间。上市公司若是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及其变更进行报表粉饰,其表现在时间序列的痕迹更是明显。

(四)计算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

调整后每股净资产=年度末股东权益-不良资产年度末普通股总数其中不良资产为摘要: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及待处理财产损失。这种计算意味着截止报告期末,对可能存在的潜在损失全部视为损失,从股东权益中扣除以求得基本反映公司实际状况的净资产额,以判定公司经营业绩的虚实和差异。

(五)结合运用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

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的流入和流出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动态情况,反映企业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全貌。通过现金流量表能够说明企业一定期间内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原因;能够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股利的能力;能够分析企业未来获取现金的能力;也能够分析企业投资和理财活动对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对于一个健康的正在成长的公司来说,比较合理的现金流量结构应该是摘要: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正数,投资活动现金流量为负数,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为正负相间的。因为非付现成本(折旧、待摊费用、无形资产摊销等)的存在,每个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应大于净利润。通过对上市公司的报表探究,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希奇现象,某些公司利润逐年大幅度波动。但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却年年为负,我们相信,其中大部分公司利润的变动是由于关联方交易、资产重组、资产减值预备的变动等引起的,而非真正的主营业务收入增加而带来公司业绩的成长。

(六)注重阅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

粉饰范文篇4

(一)获取信贷资金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依赖外部资金维持企业资金链运行,大部分企业长期处于资金紧缺状态,上市公司为了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效用,必须要拿出漂亮的财务报表吸取债权人的目光以获取资金,因此,经营业绩不佳,财务状况不好的企业就会采取粉饰财务报表的行为来获得信贷资金。

(二)经营业绩考核

在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经常面临业绩考核,通过考核企业的一系列财务指标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风险,如销售收入、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等,都是经营业绩的考核指标,企业为了营造好的经营业绩,提高在行业中的地位,有可能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

(三)减少纳税

我国目前会计准则和税法要求存在差异,如在对固定资产折旧时有不同规定,会计利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决定企业的所得税款,如果税款过高,就会使利润过低,上市公司为了少缴税款,增加利润,可能会粉饰财务报表以达到目的。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手段

(一)利用关联方交易

关联方交易中,交易的双方实际上处于不平等关系,交易的管理成本、信息成本少,可以节约交易成本,故在利己动机的驱使下,想要虚增利润的企业会选择利用关联方交易来操纵利润,这违背了市场竞争原则及价值规律中的公平、自由原则,故得出利润所反映出的企业盈利能力是毫无意义的。

(二)利用资产重组

资产重组是企业对资产重新组合、配置和转移的过程,能够帮助企业改善资本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然而部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重组粉饰财务报表的行为日趋严重,如国有企业将运行良好的子公司低价出售给上市公司。利用资产重组调节企业利润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破坏市场良性运行。

(三)利用会计政策变更

会计准则要求企业不得随意变更会计核算办法,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准则中没有要求不得变更这一点,利用会计政策变更的办法来操纵利润,如:某企业一直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为了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改为利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或某企业改变存货成本计量模式以虚列存货。通过变更企业会计政策来调节利润是财务报表粉饰的常用手段,但其带来的短期受益会为上市公司日后的经营管理制造更大的难题。

(四)利用利息资本化

根据收入与配比原则,利息区分为资本性支出和经营性支出,企业在筹建长期资产时,直到长期资产投入使用前的利息费用可以予以资本化,投入使用后的利息费用只允许费用化。部分上市公司为了调节利润,增加资本化的利息费用,少确认利息费用化的部分。此种调增利润的手段在操作上难度低,因此成为了上市公司粉饰财务报表的常见手段。

(五)利用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

企业设置“其他应收款”科目来核算其他应收账款的增减变动与结存,期末余额在借方,反映企业尚未收回的其他应收款项,正常情况下,企业的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年末余额不应过大,但是有些上市公司这两个账户的年末余额很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上市公司利用这两个账户调节利润,虚增收入。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内部控制机制

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内部控制机制,覆盖企业内部所有业务单位,通过明确权责、定期轮岗、加强从原始凭证到报表形成过程中的管理等办法,使各部门相互制约,促进企业运行规范化,减少企业操纵财务数据粉饰报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二)完善企业绩效评价管理

企业绩效评价自引入我国以来不断发展,“平衡记分卡”、“经济增加值”等多种评价方法均有部分企业引入使用,绩效评价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应用也日益普遍,将经营者收益与企业经营业绩挂钩,对抑制管理者粉饰财务报表的短期行为起到积极作用。

(三)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

外部审计独立于企业,由国家审计机构以及独立执行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为了顺利通过外部审计,企业会尽量合规经营,避免发生操纵企业财务数据行为。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有助于利用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提高外部审计的质量与效力,遏制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粉饰。

(四)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水平

粉饰范文篇5

财务报表作为分析企业经营状况的一种基本分析工具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最常用的手段。当前企业制度绝大部分都属于公司制,而公司制企业的管理结构使得企业的经营者与外部信息的使用者之间没有一个流畅的信息对接关系。一般来说,都是企业经营者对公司的事物进行管理,真正的了解公司的财务情况,并进行财务工作。企业的外部信息使用者都是通过企业的经营者所呈现出来的财务报表中的数据,来对企业信息进行了解。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有许多企业的经营者为了给企业的外部信息使用者呈现出更好的财务状态,从而达到理想的业绩评价,往往会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从而达到目的。

二、企业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分类

(一)经营业绩。为了通过财务报表呈现出更好的经营业绩,所以在企业财务报表的粉饰行为中,通过增加利润、减少利润以及平衡利润三种方式来对经营业绩进行粉饰是十分常见的手段。为了更好地将利润调节到理想的状态,有些企业会将与企业生产经营并无直接关系的经营活动取得的利润加入到财务报表中,用以对现有的经营利润进行调节,以此来呈现出较为理想的利润状态。还有些企业直接提前确认营业收入,或者是对一些收益性支出的性质进行改变,使之摇身一变,成为资本性支出的方式,对企业的利润进行调节,从而达到理想的利润状态。还有的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在税务上下足了功夫,为了少缴税,企业往往会用推迟确认营业收入以及提前结转成本等方式,偷天换日,粉饰利润。不仅如此,还有相当大一部分企业为了树立起更加正面积极的企业形象,获得更大的市场信誉度,取得理想的资信等级,也会通过对经营业绩的粉饰,将企业的利润保持在一个较为均衡的状态。而无论使用何种方式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其都对原本应当真实的企业财务数据进行了破坏,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投资者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二)财务状况。衡量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如何,我们要去看这个企业的资产如何以及负债指标的情况,所以为了达到营造良好财务状况的目的,许多企业会对已有的资产和负债指标进行粉饰工作。

三、企业财务报表粉饰行为途径

首先,企业为了将经营业绩提升上去,会凭空捏造一些交易信息放入到财务数据中。这些虚假的交易使得企业的经营业绩十分可人,而由于这种粉饰行为十分隐蔽,所以很难被人发现;其次,在对财务报表进行编制的时候,粉饰者可能为了达到对财务报表的粉饰目的,对已有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改变,从而达到改变财务数据的结果。这种手段下进行的财务报表粉饰,如果不仔细对核算方法进行检查,同样难以被人发现;最后,财务报表特有的格式使得企业的负面财务信息会呈现在整个财务报表的备注部分,而有许多企业仅仅将正面信息呈现出来,而并不表示企业中的负面财务信息。这种刻意隐瞒很容易呈现出一种企业“虚假繁荣”的状态,影响企业投资者以及信息使用者对于企业财务状况的正确判断。

四、如何防范企业财务报表粉饰行为

(一)完善企业会计制度。现如今很多企业现有的会计制度十分不合理,一人掌权的现象在许多企业之中都十分常见,影响企业财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就算是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这些企业之中,这种制度也仅仅只是一种有皮无肉的形式。而要想真正杜绝企业财务报表的粉饰行为,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这种形式主义进行改变,完善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并用高超的执行能力来对制度中的每个环节进行执行。企业可以根据自己本身的情况,建立起一支会计队伍,配备会计工作中每个环节所需要的人员并明确其责任,让会计工作中的每个环节互相连接、互相制约、互相监督,共同打造健康的企业财务工作环境。

(二)规范企业高管行为。很多时候,企业的财务报表粉饰行为根本上源于企业高管的指使,所以应当更加严格的对企业高管的行为进行监督,不断地规范企业高管的行为。企业应当建立起完善的监管机制,即使是企业的高管,也应当在行为上受到监督,在权力上进行分散,通过高管之间的相互制约,避免一人操控企业财务的情况。

(三)明确监事会职责。在《会计法》中有这样的规定:单位法定代表人要对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完整性负总责,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则具有监督财务报告的职能。因此,加强企业内部监督机构,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对于防范虚假财务报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做好企业财务的监督工作,监事会身上担负着十分艰巨的责任。在一般的企业中,监事会能够对公司的财务工作以及经营工作进行检查,也能够对公司高管的工作和行为进行监督,以此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所以说,监事会是企业财务报表粉饰行为的“克星”,搞好监事会的工作,企业财务工作的健康开展可以说就实现了一半。所以,企业应当加强监事会工作的开展,明确监事会中各个成员的职责,实现对企业财务工作的高效监督。

粉饰范文篇6

财力报告粉饰一直是证券市场的“痼疾”,极大危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以及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因而各国政府、学界均将其作为研究的重点。我国会计学者近年来也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黄世忠,1999;陆建桥,1999;刘杰,19995等),这些研究侧重于证实这一问题的存在,分析其表现形式。本文拟对如何构健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防范体系谈点粗浅认识。防范财务报告粉饰,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投资者素质,造就有效的财务报告供给、需求主体、是其中的一条根本性措施;与此同时,也必须实施如加强对财务报告编报的监督、完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以及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等配套措施。

一、造就有效的财务报告供给、需求主体

上市公司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财务报告是消除这一不对称的主要方式之一,或者说,财务报告是这两者之间围绕财务信息相互博弈的结果(Scott,1997)。因此,防范财务报告粉饰的根本性出路在于从这二者入手:造就恰当的主体,让它们拥有足够的理性、适度的手段。

1.打造有效的财务报告需求主体。当前上市公司存在财务报告粉饰现象的主要原因应在于需求主体缺位,即尚未形成有效的财务信息需求市场。因此,治理财务报告粉饰,必须侧重解决这一问题、其关键性的举措包括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提升投资者素质。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首先应加强股东等财务信息需求者参与监控的动机和能力,为此必须完善公司产权制度。完善的产权制度是股东等市场主体根据真实财务报告进行交易活动的先决条件和基础。只有完善的产权制度,才能使得胜东追求资本收益的最大化,才能形成其与公司管理层之间经济上的契约关系,进而形成真实财务报告的需求主体。而产权制度的完善必须达到;形成以财产所有权分散化为前提的多元所有者的产权结构;形成具有民主程序特征的集体产权结构;形成剩余索取权与控制管理权相分离的产权结构;形成剩余索取权可转让的产权结构。对于上市公司的产权现状而言,主要问题表现为国有股股东实际缺位,以及股权的过分集中。相应地,应采取如下措施:(1)设立纯经济性而非行政性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以解决上市公司国有股股东实际缺位问题。该机构不直接从事国有资产的具体经营活动,其身份只如同拥有众多企业股份的股东,依靠投资所获得的法律认可的股权对上市公司享有监督权、收益权,通过行使国有股股东表决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实施有效的监督。对于该机构所发生的行为失当,应严格运用有关的法律及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等手段予以纠正。(2)解决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问题,以营造其有效运作机制。这一问题的解决,既有助于国有股、法人股股东有效地行使“用脚股票”等监督方式,增强其参与上市公司监控的动机;也利于上市公司股权的分散化。上市公司股权的分散化即社会性是其最大的特征之一,因为股权的分散能够在股东间形成制约,保证公司的利益得到充分尊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当前国有股、法人股占到上市公司总殷本的70%,这一现状显然不利于中小股东利益的保障。

其次,应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监控机制,以加强监控者对公司管理层行为的了解,提高其信息收集、评判能力,以及增加其监控手段。上市公司在这一方面所出现的问题通常表现为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为此注重如下措施:(1)健全董事会。在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并负责对董事提名、高级管理层的聘用与报酬、审计以及重大关联交易等事项表示意见。(2)建立审计委员或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引入审计委员会这一机构,它主要由公司的非执行董事和监事组成,负责对公司经营和财务活动进行审计监督,并拥有聘用注册会计师的决定权等。或者将这一权力赋予监事会。(3)建立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一种基于合约的委托关系,明文规定双方的责权利关系。这些措施将得以强化董事会、监事会监控工作的客观性,使其更能代表中小股东的利益。

第三,应完善外部监控机制。当前在这一方面应采取的主要举措如下:(1)培育公司间购并市场。出台有关法规,鼓励涉及上市公司的购并行为,促使股东的“用脚投票”机制得以充分发挥功能。换言之,若公司出现经营状况不佳,或被发现财务信息披露虚假等,可能陷入被收购的境地。(2)形成经理人的权竞争机制,逐步培育经理市场,使得股东能够及时在经理市场挑选合理的人选取代不称职的管理人员。根据信号显示理论(Fama,1980)等,这类市场的发育将有力地推动公司管理层重视真实财务信息的披露。

第四,提升投资者品质,打造有效财务信息需求主体。唯此,才能形成对真实财务信息的有效需求与解读,以及对上市公司的有效约束。为此:(1)必须发展机构投资者,让成为证券市场投资者的主体。在真实财务信息的需求与吸收上,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是不同的,机构投资者更注重投资而不是投机,因此对上市公司真实财务信息的需求度更高,而且对财务信息的解读、反馈能力更强。美国等资本市场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只有当机构投资者成为市场“主力”,才能形成有效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需求主体。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开户数至2000年7月末只占总开数的0.44%,因而大力发展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已是当务之急。(2)应提高个人投资者的素质。个人投资者无疑也是证券市场投资者的主要构成之一,我国当前在这一点上尤为突出:个人投资者现为5000多万户,占投资者开户总数和99.56%。但这些投资者的整体素质尚有待提高,以学历结构来看,其中大学本科以上的仅占11.5%。因此,必须推动这些个体投资者的不断成熟,例如善于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益,使其就整体而言逐步走上理性投资之路。

2.打造有效的财务信息供给主体。由于财务报告由上市公司提供,因而防范财务报告粉饰的关键之一亦在于健全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籍此才能确保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符合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帐面资产与实存资产定期核对相符等。但遗憾的是,当前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普遍比较薄弱,例如有些公司与母公司之间人员、资产、财务尚未分开。新近修订的《会计法》已明确规定各公司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这无疑对扭转这一局面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这一问题若得不到解决,相关规定往往会难以遵守。因此,有关部门应注意制定各种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式或指引,以供公司参考。

二、改革相关制度,减少财务报告粉饰的动机

应该指出,有些粉饰财务报告的动机是可以通过完善相关制度来消除或缓解的,具本说明如下:

1.消除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营中“政治挂钩”的色彩。政企分开一直是近年来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但时至今日,政企尚未彻底分开,否则,就不会有“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现象发生,也不会出现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的频频干预。因而,应着力健立这样一种机制:政府不去干预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不要“要数字”,“要利润”,而应该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经济的健康发展出发,要求公司提供真实的财务报告。

2.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和管理人员薪酬制度。目前上市公司大股东对经理人员业绩的评价多是财务指标,这必然会助长其道德风险,粉饰公司财务报告。为解决这一问题,这些公司应对现行的业绩评价方法予以修改。我们在这里给出美国董事协会的业绩评价因素如下:(1)领导能力,(2)战略规划,(3)经营业绩,(4)继任规划,(5)人力资源管理,(6)与股东和所有当事人进行有效的沟通,(7)与外部关系,(8)与董事会、监事会的关系。

上市公司现行的薪酬制度亦需进行改革。例如,上海贝岭等少数上市公司当前正在试行认股权计划(Stockoption),应该说,认股权可将管理人员的个人利益同公司股东的长期利益联系起来,避免了以基本工资和年度资金为主的传统薪酬制度下管理人员的短期化行为倾向。

3.完善股票发行制度。当前股票发行制度正处于由核准制向进一步市场化方向改革时期,其中仍存在导致公司进行财务报告粉饰的诱因,例如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一些硬性规定,如近三年连续盈利等。再例如配股条件中规定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等。因此,应继续股票发行制度的市场化与科学化,例如推行主承销商保荐制度,在满足充分披露要求的条件下,均可以公开发行股票;将配股条件由单变量固定控制改为多变量变动控制。4.修改股票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条件。根据现行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同现亏损,公司将被处以暂停股票上市即沦落为PT公司。应该说这一规定本身是符合证券市场规范运作的,问题是该规定较为简单,往往使得一些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财务报告粉饰来逃避处罚。对ST公司也存在类似问题。为解决这类问题,即需要对规定作相应修改,使上市公司很难再通过财务报告粉饰得以“文过饰非”。例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第一,可考虑将经常性损益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第二,增加经营现金流量为负值这一指标;第三,增加非会计参数,比如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已处于严重的非正常状态等。

三、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压缩财务报告粉饰的空间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留有过多的灵活性和真空地带,是财务报告粉饰的重要前提。因此,防范财务报告粉饰,应该对会计准则和全计制度予以完善,主要包括:

一方面,适当调整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遵循的基本原则。

1.将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作为首要目标。众所周知,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重要质量特征,可靠性和相关性孰轻孰重,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但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如果一味强调借鉴国际惯例,盲目侧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则可能加重财务报告粉饰的严重性,因而,当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更为重要,这是我们审视我国近几年来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后得出的结论。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2.正确处理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应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减少可供公司会计选择的余地,尤其是对于收入和费用的确认,计量原则应尽可能地明确规范,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财务报告粉饰的可能性。尽管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因为“无论政策制定者是否意识到,每一政策选择都是对不同个体偏好以及各种可能影响的权衡。”(AAA,1977)同时,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若过于强调统一性,不给会计人员以适度的专业判断空间,也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在强调统一性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如何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另一方面,尽量减少真空地带。既要检视已颁布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寻找并填平其中的真空地带。例如《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对比例合并法编制合并财务报告、中期报告的编制等做出了简单的规定,但对会计人员来说,如何进行比例合并,中期报告的编制到底采用整体观还是独立观等至今仍模糊不清,因此,应该考虑采取补救措施。又要检视当前的实际,发现其中的新变化,及时制定相关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比如当前证券市场中的企业购并、股份回购、认股权计划等事项,会计上应如何处理和披露。

四、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发挥“经济督察”的作用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客观收集和评价有关经济活动和事项陈述的证据,判断这些证据与建立的标准符合程度,并将其结果传递给有关利益的使用人”,因此,注册会计师制度在确立财务报告可能性、防范财务报告粉饰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起步较晚,在许多方面仍需加以完善。

1.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灵魂与生命,是其能否发挥防范财务报告粉饰作用的关键所在。尽管我国具有证券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已完成脱钩改制工作,为保证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时保持独立性创造了条件,但我们仍需采取一定措施来强化这种独立性。从根本上说,有效的财务信息需求市场是最为有力的保证,有研究表明,对高质量的财务信息需求的缺乏是导致当前我国审计质量不高的最重要原因(李树华,1999)。

从具体举措上,首先应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和更换机制,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提供制度上的保障。证券监管部门颁布的《上市分司章程指引》等有关法规在实际工作中并不能真正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保护伞”,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上市公司多为内部人所控制,尽管聘用、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在形式上由股东大会决定,但实质上与大股东决定并二异;二是要换会计师事务所仅揭示更换的理由并不能达到所应达到的目的。对于前者,我们的建议正如前文所述,即公司应建立审计委员会,并由其负责聘用、更换会计师事务;对于后者,我们赞成要求公司在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时揭示以下内容:会计师事务所变动的性质、理由;近年来非无保留审计意见的情况等。

其次应优化执业环境,使注册会计师审计在实质上能够保持独立。在当前的会计市场上,政府官员干预上市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干预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发表审计意见的现象并不鲜见。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注册会计师是难以保持实质上独立的。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例如有关部门应为注册会计师从事异地审计业务“保驾护航”等。

2.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制建设。近年来,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制建设业已取得很大成绩,但由于这一行业在我国属于一种新兴行业,也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迅猛发展,其发展之快速是人们所始料不及的,因而为使注册会计师能够切实履行防范财务报告粉饰的职责,尚须进一步加强该行业的法制建设。具体包括:

首先应完善《注册会计师法》,制定《注册会计师法实施条例》。我国的《注册计师法》制定于1993年,距今已有6年,其间,注册会计师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我们应对《注册会计师法》作适当的修改。同时,为增强其可操作性,还必须尽快出台《注册会计师法实施条例》。

其次应完善独立审计准则,为注册会计师防范财务报告粉饰提供技术支持。三批独立审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为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当前审计工作实际相比。我们尚缺少一些准则,需尽快出台。例如,由于没有《审计报告指南》,一些注册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存在诸如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随意增加说明段等问题的混乱现象,因而应尽快制定《审计报告指南》。

3.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管。政府有关部门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管,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缩小在这一方面的公众期望差距。例如,近年来随着各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开展清理整顿工作的深入,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管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必须指出的是,业务监管工作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而非一项突击性的事务。同时,还应尽快制定监管工作规则以及有关的惩戒办法,建立对监管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4.重新审视合计市场准入制度。在当前会计市场上,竞相压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存在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必须重新审视会计市场的准人制度。为抑制会计市场恶性竞争而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应通过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的办法,促使具有证券期货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兼并,达到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净化执业环境,提高执业质量之目的。

五、强化政府对财务报告粉饰的监督

加强政府部门对财务报告的监督,无疑也是重要的防范手段。在防范财务报告粉饰问题上,政府有关部门不仅应扮演国有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角色,还应作为证券市场的“守夜人”,本着一种社会责任,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监督。新《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等法规规定均体现了这一要求,但是,这些规定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一是相关法规规定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违现行为的处罚,包括责任人、处罚轻重等即不一致。二是这些规定往往比较原则,:因而应相应制定诸如《实施细则》之类更为具体的法规。

粉饰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以实际行动推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为“2006年世园会”在我市的成功举办,营造最佳的城市环境。

二、工作目标及标准

(一)目标

对城区范围内,所有住宅区需粉饰的共用楼道粉饰一遍,并对楼道设施功能进行完善。不需粉饰的住宅楼包括:1999年以后新建住宅区内商品住宅楼道或单体商品住宅楼道和2004年前投入使用,经产权单位或各区政府组织进行过楼道粉饰,且勘查后无污染损坏的住宅区内住宅楼道或单体住宅楼道。

(二)标准

1、清理标准。根据勘查记录,对挤占楼梯间功用空间所有杂物进行清理。达到杂物无占位,墙面无张贴,地面行人无障碍,空间无挤占。

2、定项标准。由下至上对拟粉饰的单元楼梯间墙面、顶棚进行勘查。记录墙面和顶棚的损坏情况,原基层是否平整、坚实、空鼓、起泡;是否有灰渍油渍污染;是否有抹灰面层起砂脱落。

3、施工标准。针对不同的损坏情况,制定相应的粉饰标准。原墙面有少量空鼓起皮,基层坚实平整,表面有灰渍油渍污染的,采用内墙涂料粉饰;原墙面基层局部空鼓、起砂脱落的,抹灰或腻子找平基层后进行内墙涂料粉饰;整层大部分基层空鼓、起砂脱落的,抹灰层重新铲抹或腻子找平后进行内墙涂料粉饰。基层铲剔补抹或补刮腻子找平达到粘接牢固,接缝平整及规范规程有关要求,各层涂料粉刷操作达到不流淌,不下坠,每层涂料粘接紧密不露底,不脱皮,不起粉,不咬色,要干燥平整色调一致。

4、设施完善标准。楼梯间内的供暖等设施设备与粉饰工程紧密结合,按相关部门制定的整改措施达到设施功能基本齐全,管道设备整齐、完整,色调协调统一。

三、组织领导

成立由市房产局、各区主管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楼道粉饰”工程的指导、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房产局。市房产局负责的指导、监督、协调工作;各区政府作为责任主体具体组织实施,建立健全街道办事处、社区及相关房屋管理(产权)单位层层负责的责任体系,负责工程施工组织及具体协调等工作,并成立“楼道粉饰”工程办公室。

四、资金筹措

各区政府负责本辖区内楼道粉饰工程所需资金的筹措。

五、实施步骤

1、调查摸底。(2月16日~3月15日)在“楼道粉饰”工程领导小组指导下,各区政府组织有关单位对本辖区内楼道需粉饰的房屋总量进行调查统计,主要统计需粉饰楼栋具体数量及建筑面积等(见附表)。

2、制定方案。(3月16日~3月25日)由区政府委托相关单位对楼道粉饰工程进行总体方案规划,包括大白、涂料种类、颜色、达到的标准和效果等。

3、确定队伍。(3月26日~4月15日)工程范围确定后,各区政府组织“楼道粉饰”工程大宗材料、施工队伍招投标工作。在区政府同意下,产权单位自行实施的工程,也可由产权单位自行确定施工队伍。

4、工程实施。(4月16日~7月15日)各区政府要根据时间要求,结合本区实际,对工程项目编制具体的实施计划,并组织具体工程实施。工程实施应由区政府确定的“楼道粉饰”办公室,组织拟实施粉饰的物业房管单位房屋产权人和使用人召开专门会议,选举产生工程监督住户代表,参与工程进度、质量日常监督;社区及物业房管单位应按施工合同、技术规范工程及有关要求制作公示板向居民公示,公示内容包括:施工队伍名称、负责人、联系电话、施工内容、招标采用的材料名称、各道及技术指标。工序工艺:基层处理及达到标准—涂刷第一遍涂料及达到标准—第二遍补找腻子及达到标准—涂刷第二遍涂料和清理达到的标准—清扫现场达到的标准。被选举的住户代表在社区和物业房管单位的指导下对施工单位的施工工程进行监督。(1)进场材料名称、标识、表观质量、出厂合格证检查验收。(2)对施工每道工序进行和完工时的检查。(3)每次材料进场、每道工序检查验收,做好质量验收记录,提出存在问题及整改要求,签署验收意见。对工序质量不合格的及施工队伍拒不整改的,社区、管理单位、居民代表有权向工程办公室提出清退施工队伍的要求。对反映情况属实的,应立即清退并按合同约定进行处罚。

5、竣工验收。(7月16日~8月31日)工程竣工后,各区政府组织相关单位,对“楼道粉饰”工程进行验收。验收应由相关单位、社区、物业(产权)单位、住户代表组成工程验收组,对工程进行最终验收。施工单位应上报竣工验收申请报告和相关技术资料(合同、方案、工序验收记录、材料出厂合格证等)。接到施工单位竣工验收报告15日内,工程验收组按国家有关验收规范标准进行实物质量评定和技术资料验收评定,合格的由验收组共同签署质量竣工验收证明,存档备案。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六、后期管理

1、“楼道粉饰”工程后,在社区的监督下由施工单位向房屋管理单位办理移交手续。移交手续应有施工单位、管理单位及社区签定《合同》或协议,明确维修、养护和管理责任。实行物业管理的住宅区由物业管理企业负责楼道粉饰后的日常维修、养护、管理工作;未实施物业管理的住宅区由物业所在地的社区负责楼道粉饰后的日常维修、养护、管理工作,建立楼道粉饰工程的长效管理机制。

2、“楼道粉饰”工程后,如发生在楼道内施工维修,造成粉饰后楼道污染破损的,应由其责任人予以修缮和恢复。

七、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楼道粉饰”工程是市政府为沈城百姓办实事的重要体现,也是改善居民群众居住环境的重要载体,提升城市环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单位、各部门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把此项工程办实、办好。

2、精心组织。在粉饰施工时,要做到文明施工,尽可能避免给周围居民带来麻烦,不干扰或少干扰入住居民的日常生活,努力做到群众满意。

3、确保质量。“楼道粉饰”工程要明确责任、强化管理,充分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提高科技含量,确保工程质量,努力降低工程成本。

4、加强宣传。通过宣传让广大居民群众了解“楼道粉饰”工程的意义,号召广大居民充分认识整修、美化楼道是为居民自己创造舒适、美观、整洁的居住环境,自觉维护楼道内设施及环境,巩固楼道粉饰成果。

附表一:2005年沈阳市住宅区楼道需粉饰工程统计明细表;

附表二:2005年沈阳市住宅区楼道需粉饰工程情况统计汇总表;

粉饰范文篇8

[关键词]财务报告财务报告粉饰制度

财务报告粉饰一直是证券市场的"痼疾",极大危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以及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因而各国政府、学界均将其作为研究的重点。我国会计学者近年来也对这一间题展开了研究(黄世忠,1999;陆建桥,1999;刘杰,1999;等),这些研究侧重于证实这一问题的存在,分析其表现形式。本文拟对如何构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防范体系谈点粗浅认识。防范财务报告粉饰,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投资者素质,造就有效的财务报告供给、需求主体,是其中的一条根本性措施;与此同时,也必须实施如加强对财务报告编报的监督、完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以及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等配套措施。

一、造就有效的财务报告供给、需求主体

上市公司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财务报告是消除这一不对称的主要方式之一,或者说,财务报告是这两者之间围绕财务信息相互博弈的结果(Scott,1997)。因此,防范财务报告粉饰的根本性出路在于从这二者人手:造就恰当的主体,让它们拥有足够的理性、适度的手段。

1.打造有效的财务报告需求主体。当前上市公司存在财务报告粉饰现象的主要原因应在于需求主体缺位,即尚未形成有效的财务信息需求市场。因此,治理财务报告粉饰,必须侧重解决这一问题,其关键性的举措包括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提升投资者素质。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首先应加强股东等财务信息需求者参与监控的动机和能力,为此必须完善公司产权制度。完善的产权制度是股东等市场主体根据真实财务报告进行交易活动的先决条件和基础,只有完善的产权制度,才能使得股东追求资本收益的最大化,才能形成其与公司管理层之间经济上的契约关系,进而形成真实财务报告的需求主体。而产权制度的完善必须达到:形成以财产所有权分散化为前提的多元所有者的产权结构;形成具有民主程序特征的集体产权结构;形成剩余索取权与控制管理权相分离的产权结构;形成剩余索取权可转让的产权结构。对于上市公司的产权现状而言,主要问题表现为国有股股东实际缺位,以及股权的过分集中。相应地,应采取如下措施:(1)设立纯经济性而非行政性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以解决上市公司国有股股东实际缺位问题。该机构不直接从事国有资产的具体经营活动,其身份只如同拥有众多企业股份的股东,依靠投资所获得的法律认可的股权对上市公司享有监督权、收益权,通过行使国有股股东表决权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实施有效的监督。对于该机构所发生的行为失当,应严格运用有关的法律及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等手段予以纠正。(2)解决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问题,以营?炱溆行г俗骰啤U庖晃侍獾慕饩觯扔兄诠泄伞⒎ㄈ斯晒啥行У匦惺?quot;用脚投票"等监督方式,增强其参与上市公司监控的动机;也利于上市公司股权的分散化。上市公司股权的分散化即社会性是其最大的特征之一,因为股权的分散能够在股东间形成制约,保证公司的利益得到充分尊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当前国有股、法人股占到上市公司总股本的70%,这一现状显然不利于中小股东利益的保障。

其次,应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监控机制,以加强监控者对公司管理层行为的了解,提高其信息收集、评判能力,以及增加其监控手段。上市公司在这一方面所出现的问题通常表现为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为此应注重如下措施:(1)健全董事会。在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并负责对董事提名、高级管理层的聘用与报酬、审计以及重大关联交易等事项表示意见。(2)建立审计委员会或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引入审计委员会这一机构,它主要由公司的非执行董事和监事组成,负责对公司经营和财务活动进行审计监督,并拥有聘用注册会计师的决定权等。或者将这一权力赋予监事会。(3)建立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一种基于合约的委托关系,明文规定双方的责权利关系。这些措施将得以强化董事会、监事会监控工作的客观性,使其更能代表中小股东的利益。

第三,应完善外部监控机制。当前在这一方面应采取的主要举措如下:(1)培育公司间购并市场。出台有关法规,鼓励涉及上市公司的购并行为,促使股东的"用脚投票"机制得以充分发挥功能。换言之,若公司出现经营状况不佳,或被发现财务信息披露虚假等,可能陷入被收购的境地。(2)形成经理人的权竞争机制,逐步培育经理市场,使得股东能够及时在经理市场挑选合适的人选取代不称职的管理人员。根据信号显示理论(Fama,1980)等,这类市场的发育将有力地推动公司管理层重视真实财务信息的披露。

第四,提升投资者品质,打造有效财务信息需求主体。唯此,才能形成对真实财务信息的有效需求与解读,以及对上市公司的有效约束。为此:(1)必须发展机构投资者,让其成为证券市场投资者的主体。在真实财务信息的需求与吸收上,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是不同的,机构投资者更注重投资而不是投机,因此对上市公司真实财务信息的需求度更高,而且对财务信息的解读、反馈能力更强。美国等资本市场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只有当机构投资者成为市场"主力",才能形成有效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需求主体。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开户数至2000年7月末只占总开户数的0.44%,因而大力发展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已是当务之急。(2)应提高个人投资者的素质。个人投资者无疑也是证券市场投资者的主要构成之一,我国当前在这一点上尤为突出:个人投资者现为5000多万户,占投资者开户总数的99.56%。但这些投资者的整体素质尚有待提高,以学历结构来看,其中大学本科以上的仅占11.5%。因此,必须推动这些个体投资者的不断成熟,例如善于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益,使其就整体而言逐步走上理性投资之路。

2.打造有效的财务信息供给主体。由于财务报告由上市公司提供,因而防范财务报告粉饰的关键之一亦在于健全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籍此才能确保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符合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帐面资产与实存资产定期核对相符等。但遗憾的是,当前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普遍比较薄弱,例如有些公司与母公司之间人员、资产、财务尚未分开。新近修订的《会计法》已明确规定各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这无疑对扭转这一局面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这一问题若得不到解决,相关规定往往会难以遵守。因此,有关部门应注意制定各种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式或指引,以供公司参考。

二、改革相关制度,减少财

务报告粉饰的动机

应该指出,有些粉饰财务报告的动机是可以通过完善相关制度来消除或缓解的,具体说明如下:

1.消除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经营中"政治挂钩"的色彩。政企分开一直是近年来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但时至今日,政企尚末彻底分开,否则,就不会有"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现象发生,也不会出现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的频频干预。因而,应着力建立这样一种机制:政府不去干预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不要"要数字","要利润",而应该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经济的健康发展出发,要求公司提供真实的财务报告。

2.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和管理人员薪酬制度。目前上市公司大股东对经理人员业绩的评价多是财务指标,这必然会助长其道德风险,粉饰公司财务报告。为解决这一问题,这些公司应对现行的业绩评价方法予以修改。我们在这里给出美国董事协会的业绩评价因素如下:(1)领导能力,(2)战略规划,(3)经营业绩,(4)继任规划,(5)人力资源管理,(6)与股东和所有当事人进行有效的沟通,(7)与外部关系,(8)与董事会、监事会的关系。

上市公司现行的薪酬制度亦需进行改革。例如,上海贝岭等少数上市公司当前正在试行认股权计划(Stockoption),应该说,认股权可将管理人员的个人利益同公司股东的长期利益联系起来,避免了以基本工资和年度奖金为主的传统薪酬制度下管理人员的短期化行为倾向。

3.完善股票发行制度。当前股票发行制度正处于由核准制向进一步市场化方向改革时期,其中仍存在导致公司进行财务报告粉饰的诱因。例如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一些硬性规定,如近三年连续盈利等。再例如配股条件中规定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等。因此,应继续股票发行制度的市场化与科学化,例如推行主承销商保荐制度,在满足充分披露要求的条件下,均可以公开发行股票;将配股条件由单变量固定控制改为多变量变动控制。

4.修改股票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条件。根据现行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出现亏损,公司将被处以暂停股票上市即沦落为PT公司。应该说这一规定本身是符合证券市场规范运作的,问题是该规定较为简单,往往使得一些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财务报告粉饰来逃避惩罚。对ST公司也存在类似问题。为解决这类问题,即需要对规定作相应修改,便上市公司很难再通过财务报告粉饰得以"文过饰非"。例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第一,可考虑将经常性损益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第二,增加经营现金流量为负值这一指标;第三,增加非会计参数,比如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己处于严重的非正常状态等。

三、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压缩财务报告粉饰的空间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留有过多的灵活性和真空地带,是财务报告粉饰的重要前提。因此,防范财务报告粉饰,应该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予以完善,主要包括:

一方面,适当调整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遵循的基本原则。1.将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作为首要目标。众所周知,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重要质量特征,可靠性和相关性孰轻孰重,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但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如果一味强调借鉴国际惯例,盲目侧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则可能加重财务报告粉饰的严重性,因而,当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更为重要,这是我们审视我国近几年来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后得出的结论。

2.正确处理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应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减少可供公司会计选择的余地,尤其是对于收人和费用的确认、计量原则应尽可能地明确规范,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财务报告粉饰的可能性。尽管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因为"无论政策制定者是否意识到,每一政策选择都是对不同个体偏好以及各种可能影响的权衡。"(AAA,1977)同时,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若过于强调统一性,不给会计人员以适度的专业判断空间,也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在强调统一性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如何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另一方面,尽量减少真空地带。既要检视已颁布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寻我并填平其中的真空地带。例如《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对比例合并法编制合并财务报告、中期报告的编制等做出了简单的规定,但对会计人员来说,如何进行比例合并,中期报告的编制到底采用整体观还是独立观等至今仍模糊不清,因此,应该考虑采取补救措施。又要检视当前的实际,发现其中的新变化,及时制定相关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比如当前证券市场中的企业购并、股份回购、认股权计划等事项,会计上应如何处理和披露。

四、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发挥"经济警察"的作用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客观收集和评价有关经济活动和事项陈述的证据,判断这些证据与建立的标准符合程度,并将其结果传递给有关利益的使用人",因此,注册会计师制度在确立财务报告可靠性、防范财务报告粉饰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起步较晚,在许多方面仍需加以完善。

1.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灵魂与生命,是其能否发挥防范财务报告粉饰作用的关键所在。尽管我国具有证券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已完成脱钩改制工作,为保证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时保持独立性创造了条件,但我们仍需采取一定措施来强化这种独立性。从根本上说,有效的财务信息需求市场是最为有力的保证,有研究表明,对高质量的财务信息需求的缺乏是导致当前我国审计质量不高的最重要原因(李树华,1999)。

从具体举措上,首先应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和更换机制,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提供制度上的保障。证券监管部门颁布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等有关法规在实际工作中并不能真正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保护伞",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上市公司多为内部人所控制,尽管聘用、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在形式上由股东大会决定,但实质上与大股东决定并无二异;二是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仅揭示更换的理由并不能达成所应达到的目的。对于前者,我们的建议正如前文所述,即公司应建立审计委员会,并由其负责聘用、更换会计师事务;对于后者,我们赞成要求公司在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时揭示以下内容:会计师事务所变动的性质、理由;近年来非无保留审计意见的情况等。

其次应优化执业环境,便注册会计师审计在实质上能够保持独立。在当前的会计市场上,政府官员干预上市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干预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发表审计意见的现象并不鲜见。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注册会计师是难以保持实质上独立的。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例如有关部门应为注册会计师从事异地审计业务"保驾护航"等。

2.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制建设。近年来,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制建设业已取得很大成绩,但由于这一行业在我国属于一种新兴行业,也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迅猛发展,其发展之快速是人们所始料不及的,因而为使注册会计师能够切实履行防范财务报告粉饰的职责,尚须进一步加强

该行业的法制建设。具体包括:

首先应完善《注册会计师法》,制定《注册会计师法实施条例》。我国的《注册会计师法》制定于1993年,距今已有6年,其间,注册会计师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我们应对《注册会计师法》作适当的修改。同时,为增强其可操作性,还必须尽快出台《注册会计师法实施条例》。

其次应完善独立审计准则,为注册会计师防范财务报告粉饰提供技术支持。三批独立审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为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当前审计工作实际相比,我们尚缺少一些准则,需尽快出台。例如,由于没有《审计报告指南况一些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存在诸如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随意增加说明段等问题的混乱现象,因而应尽快制定《审计报告指南》。

3.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管。政府有关部门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管,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缩小在这一方面的公众期望差距。例如,近年来随着各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开展清理整顿工作的深入,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管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必须指出的是,业务监管工作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而非一项突击性的事务。同时,还应尽快制定监管工作规则以及有关的惩戒办法,建立对监管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4.重新审视会计市场准入制度。在当前会计市场上,竞相压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存在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必须重新审视会计市场的准入制度。为抑制会计市场恶性竞争而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应通过提高市场准人门槛的办法,促使具有证券期货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兼并,达到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净化执业环境,提高执业质量之目的。

五、强化政府对财务报告粉饰的监督

加强政府部门对财务报告粉饰的监督,无疑也是重要的防范手段。在防范财务报告粉饰问题上,政府有关部门不仅应扮演国有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角色,还应作为证券市场的"守夜人",本着一种社会责任,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监督。新《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等法规规定均体现了这一要求,但是,这些规定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一是相关法规规定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违规行为的处罚,包括责任人、处罚轻重等即不一致。二是这些规定往往比较原则,因而应相应制定诸如《实施细则》之类更为具体的法规。

此外,政府有关部门应理顺对证券市场中介机构的监督体制。当前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政府监督体制不是十分顺畅,也导致了政府对财务报告粉饰监督不力。例如,目前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监管的部门有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证券监管部门,而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同时监管会计师事务所,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它实际上是多年以来财政部门与审计部门争夺对社会审计管理职能的遗留问题,可能导致"令出多门"、"相互扯皮"、注册会计师无所适从等不良后果。因而,必须对这样的监督体制进行改革。

总之,我国的证券市场还处于发展时期,远末达到成熟,这一不成熟表现在投资者的理性程度、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相关法规与制度的科学程度、政府部门的市场化程度等诸多方面,而这些不足之处又交织在一起,集中体现为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粉饰问题,为此,我们说,诊治财务报告粉饰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市场力量对该问题的解决已经、且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进而认为,这一防范体系的重中之重则在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投资者素质,造就有效的财务报告供给、需求主体。

主要参考文献

1葛家澍主笔·市场经济下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2黄世忠·报表的粉饰与识别·中国财经报,1999年4月29日

3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打印稿

粉饰范文篇9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原因;治理对策

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往往会为了吸引长期稳定的投资、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而人为性地操纵财务报表生成过程,最终导致财务报表严重偏离公司的正常发展现状及趋势。这样现象不仅会严重损害财务报表参考者的利益,还会直接影响到上市公司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且在某些情况下也是会受到法律法规制裁的。因此,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现象进行深入地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理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财务报表粉饰”相关内容概述

(一)“财务报表粉饰”的概念

财务报表是反映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现状、资产债权现状的重要信息,是上市公司债权人、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现状,从而做出战略性投资的重要依据之一,财务报表粉饰主要是指最终使财务报表不能反映真实情况的各种行为。财务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互分离的现象在我国上市公司还是普遍存在的,有时候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获取某种不正当的利益,会与公司财务会计人员“合谋”,采用不符合会计准则的手段、利用会计准则的漏洞或使用符合会计准则的某种手段,对公司财务信息进行人为性地改动,最终导致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并不能反映公司的经营管理、资产负债、现金流量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一般来说,财务报表粉饰区别于普通意义上的财务会计差错,财务报表粉饰更倾向于有目的性、主观性的故意行为。财务报表粉饰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向债权人、投资者、财产所有者表现出上市公司正按照预期要求,处于高速、稳定地发展过程中,从而获得有利于公司战略性发展、融资的基础条件。财务报表粉饰给上市公司带来的“利益”是建立在“虚假行为”、“违法行为”基础上的,一旦一段时间后被披露,将会给上市公司带来致命的打击,因此,对财务报表粉饰现象进行根除对于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十分必要。

(二)“财务报表粉饰”的常见手段分析

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的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导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公信力得到外界质疑。近些年来,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达到财务报表粉饰而不被发现的目的,所采取的手段越来越隐蔽,下文将对常见的三种财务报表粉饰手段进行分析。上市公司利润一般来说主要包括营业收入和营业外收入两个大方面,通过营业外收入对公司的利润进行人为性地操纵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财务报表粉饰手段。营业外收入的获取不需要消耗公司的资金、资源、设备,对于公司来说是一项“净收益”项目,因此,在利润核算时,增加或减少营业外收入常常成为上市公司管理层控制最终利润的主要手段,这是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的主要途径之一。资产重组是上市公司为了优化产业布局、最优化利用生产资源而进行的资产置换、重组活动,资产重组的本质性目的是有利于上市公司长远发展的。但在一些情况下,上市公司管理层常常会利用资产重组的机会,进行不必要的固定财产变卖、转移活动来增加公司利润,给报表参考者一种公司正在“超额”或“预期”完成任务的假象。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监管不到位,恶意资产重组逐渐成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的主要途径之一。关联交易在我国上市公司之间是普遍存在的,关联交易过程中极易产生不公平、不公正的交易结果。现阶段我国关联交易的相关准则并不完善,利用不正当、不公开的关联交易进行财务报表粉饰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总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利用关联交易来充盈利润、转移利润,通过无实质交易内容的关联交易虚构营业利润等是常见的财务报表粉饰手段。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上市公司产权制度不完善

财务报表粉饰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很好地处理上市公司财务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互分离的现状,归根结底还是上市公司的产权制度不完善。一方面,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没有有效依据上市公司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明晰的产权责任制度。上市公司运营过程中财权分配不合理、委托关系不明确、相互监管无保障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另一方面,在我国现有的上市公司中国企的比例还是相对较大的,但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国企的产权关系并没有理顺,现有的产权结构并不合理。

(二)会计法律法规不健全、惩罚力度不足

财务报表粉饰是指采用不合理的手段导致财务报表信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行为,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手段越来越隐蔽,违法法律法规要求的手段普遍存在,而利用会计准则的漏洞或打“擦边球”的手段也是普遍存在的,这种现象归根结底是由于我国会计法律法规不健全。近些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发生范围逐渐扩大、手段越发隐蔽,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现有会计法的监管力度和惩罚力度严重不足。

(三)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

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是财务报表粉饰问题多发的重要客观条件之一。一方面,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并没有在全公司范围内形成一种良好的法律氛围,高级管理人员、财务会计人员以及其他普通员工的法律意识都普遍较差,没有意识到严重的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可能会违反法律法规要求,这是为了达到目的而普遍采用财务报表粉饰手段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我国部分上市公司的会计核算程序并不完善,现金流量制度并不健全,各项财务活动不能得到很好地监管,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更是不从可谈,内部会计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也为财务报表粉饰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

(四)缺乏必要的外部监管体系

现阶段我国缺乏必要的外部监管体系,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生成过程没有收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制约,很难从源头上保障其真实有效性。一方面,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手段越来越隐蔽,而国家审计部门、国家税务部门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计主要以事后审计为主,不仅不利于从源头上避免财务报表粉饰现象的产生,还存在很大的财务审计漏报风险;另一方面,我国缺乏必要的会计注册师监管体系,会计注册师违法违规操作时的惩处力度不足,这也是我国财务报表粉饰现象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问题的治理对策

(一)明确上市公司的产权制度

一方面,上市公司必须建立合理的现代化产权制度。首先,要确保依据股份制公司的理论要求,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并确保各组织结构之间合理分配财权并能相互制约。其次,要确保上市公司的产权关系清晰,做到权责分明。最后,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确保执行合理、监管有力,对财务归属主体的合法利益进行严格保护,通过强力有效的执行监管能够避免财务报表粉饰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要转变政府对国企的控制职能,落实国企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权,避免各级政府对国企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过分地干预,真正实现国企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主性较强的经营管理环境能够有效减少财务报表粉饰现象的产生。

(二)完善会计准则,有效减少会计法漏洞

一方面,我国要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会计法经验,加快会计准则完善进程,从根源上避免利用会计准则漏洞而进行财务报表粉饰现象的发生。另外,我国应该通过法律手段针对不同的情况,明确上市公司管理层以及公司财务人员在财务报表粉饰事件中承担的主要或次要责任,利用法律手段约束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基层财务人员的行为;另一方面,会计准则应该进一步明确财务报表粉饰过程中高级管理人员恶意操作财务报表生成过程、财务会计人员恶意制造虚假财务信息所面临的法律处罚,一旦财务报表粉饰问题查实,要加大惩罚力度,从而利用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加强会计行业规范。

(三)健全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健全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是极为重要的治理对策之一,能够从根源出发遏制财务报表粉饰现象的产生。首先,应该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创设一种良好的法律氛围,依据法律法规来制定上市公司的会计制度、约束财务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其次,上市公司应该进一步明确财务报表核算程序、财务报表编制方式、通过限制财务报表的生成过程来避免人为操纵因素对财务报表真实性的影响;最后,上市公司应该进一步完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明确财务报表披露的具体时间、内容以及基层要求等,从而通过提升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水平来减少财务报表粉饰现象的发生。

(四)充分发挥外部监管体系的监管作用

首先,我国审计部门应该更加注重对上市公司的日常审计和过程审计,逐步制定符合监管要求的抽查制度,给上市公司管理层和财务会计人员施加适当的压力,从源头上打消上市公司管理层恶意操纵财务报表生成过程的念头;其次,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强会计注册师的法律道德教育,培养一支道德素质较高的财务会计从业团队。另外,应该依据法律法规加大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比如永久性吊销行业资格等,加大财务会计人员的违法成本,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会计违法行为的产生;最后,外部监管体系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过程的监管,通过内外监管体系的共同作用确保财务报表能够反映真实情况,从而为财务报表参考者提供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

四、结语

现阶段财务报表粉饰的问题严重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财务会计行业的规范,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改进方式显得尤为迫切。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发挥宏观监管作用,加快立法进程,进一步加强财务会计行业规范、加大执法力度,让违法行为无处可逃。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应该从自身出发,明确产权关系、提高内部治理水平,最终从根源出发避免财务报表粉饰现象的产生。

作者:刘瑞华 单位: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竺达君.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手段与治理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No.20119:116-117.

粉饰范文篇10

【论文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动机;经济学分析

一、会计报表粉饰的终极动因与具体动因

(一)会计报表粉饰的终极动因

第一,追逐自身效用最大化。经济人的特点之一就是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理性经济人如果认为制作虚假会计信息能够使自身效用最大化,他们就会制作虚假会计信息;如果他们认为制作虚假会计信息的效用小于提供真实会计信息的效用时,他们就会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第二,违规成本低廉。一是从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来看,制作虚假会计信息成本很低,比如伪造一套完整的交易事项所需凭证的成本对一个企业来说小到可以忽略;二是虚假会计信息被发现的可能性很小,原因在于虚假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使用人的非专业性,这样对经济人名誉造成影响的概率就很小;三是即使虚假会计信息被专家或者透彻掌握会计原理的使用人发现,虚假信息制造者受到的处罚与取得的效用相比显得微乎其微,法律责任极小或者没有,处罚力度也很小。既然成本低廉,在自身效用最大化本性驱使下理性经济人就会制作虚假会计信息、粉饰会计报表。

(二)会计报表粉饰的具体动因

第一,为取得首次发行资格最大限度募集资金而粉饰会计报表。我国新股发行价格的确定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严格控制,尽管几乎每年中国证监会都发文修订新股发行价格的确定办法,但其基本的公式一直没有离开每股收益这个数据,而且市盈率通常由证监会控制,在发行市盈率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拟上市融资的公司为提高每股发行价格,只有在每股收益这个数据上做文章。另外,对经营能力也有严格的要求,每次发行价格的确定,都没有离开每股收益。即使是目前的发行价格,也一定是每股利润越高,越有利于确定较高的发行价格。这样,企业一般都会想尽办法操纵利润提高发行价格。那些没有盈利或者盈利较低,不符合发行股票上市资格的企业,会通过虚构交易事项,编造或者伪造会计凭证等会计资料,达到符合上市资格的目的。

第二,为进行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而制作虚假会计信息,粉饰会计报表。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为了实现利益共享,往往与庄家一起联手操纵会计利润,为二级市场的操纵股票价格提供题材。内幕交易的前提在于信息的不对称性,而动机则是操纵股票价格,实现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所谓庄家,指的是具有内幕信息,有能力调度大量资金,能够操纵市场而且进行市场操纵的机构和个人。

第三,为提高融资能力或取得较好的融资条件,或为符合融资协议的规定而粉饰会计报表。现代企()业制度中,公司一般都采用有限责任形式,这使得债权人处于不利地位。在借贷关系中,债权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会要求债务人提供经审计的财务报告,或进行资产抵押,并在债务契约中规定一系列保护性条款,比如对企业的资金使用、资金规模、营运资本、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提出一定要求,限制企业发放股利,限制进一步实施贷款等。总的来说,债权人偏向于把资金贷给财务条件和盈利前景较好的企业,对亏损企业则限制融资。因此,有的企业为了提高融资地位和满足融资契约条款,避免违背债务契约而粉饰会计报表。

第四,为满足发行债券的条件而制作虚假会计信息,粉饰会计报表。近年来,股票市场一直低迷,投资者对上市公司配股,发行新股比较反感,增发新股的条件也越来越高,因此发行可转换债券多了起来。但发行可转换债券也有严格的条件,最近3年内发生过重大重组的公司,以重组后的业务以前年度经审计的盈利情况计算净资产利润率。上市不满3年的公司,以最近3个会计年度平均的净资产利润率与股份公司设立后会计年度平均的净资产利润率相比较低的数据为准。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前,累计债券余额不得高于公司净资产额的80%,公司的净资产额以发行前一年经审计的年报数据为准。上市公司为了满足这些条件,很可能制作虚假会计信息,粉饰会计报表。

第五,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为了显示自己的经营能力,或为了职位的提升与获得与经营效益挂钩奖励而粉饰会计报表。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掌握着大量的第一手会计信息资料,并能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业绩做出客观的评价,而企业的所有者(或投资者)由于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只能通过经营者提供的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与经营业绩。为了激励企业的经营者创造更好的经营业绩,企业所有者往往设定一系列的考核指标与激励措施(比如职位的晋升、股权的奖励、现金的奖励等)。这就为经营者粉饰会计报表提供了诱惑,当经营者达不到相关考核指标时,为了追逐自身效用,减少经营失败风险,避免自己被经理人市场所淘汰,就会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和制度缺陷,采取粉饰财务报表,夸大经营业绩,隐瞒不良经营状况等手法,不惜牺牲会计报表的真实性而损害所有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粉饰会计报表。

第六,为了取得增发新股的资格而制作虚假会计信息,粉饰会计报表。2002年6月,国家把增发新股的条件提高,那么如果有发行新股的计划,必然要冲刺发行新股的各个条件。当条件不满足时,企业就会铤而走险,制作虚假会计信息,粉饰会计报表。

我们无法囊括粉饰会计报表的所有具体动机,但有一点很清楚,在存在刚性指标的地方,一定会有一盈余管理和会计操纵行为的发生,当理性经济人经过判断觉得粉饰会计报表比提供真实报表更容易实现自己的最大效用时,粉饰报表行为就产生了。

二、会计报表粉饰的防治措施

第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立道德防线。教育是防治企业粉饰会计报表的首要措施、根本保证。相关部门应制作一套可操作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对企业主管领导、企业管理当局、财务会计人员加强思想教育,培养正确的企业发展观、价值观,树立正义感,反对一切向钱看、好大喜功的错误思想,从思想上斩断会计报表粉饰的动机根源。信用必须依赖道德之完善来维护,在加强法制建设的今天,切不可忽视道德建设。为此,我们必须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吸收西方优秀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符合时代精神的会计职业道德。

第二,紧跟经济步伐,完善会计准则。经济状况是基础,会计准则是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会计准则的完善。最近出现的新的会计报表粉饰手段(如:八项准备、资产重组与会计调整),都是利用会计准则的滞后漏洞。因此,会计准则的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在适应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其灵活性与滞后性,给会计报表粉饰减少真空地带。公务员之家

第三,与时俱进,调整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改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可以考虑将企业的绩效评价划分成几个方面,包括公司治理状况、行业对比分析。对于公司治理较好的公司,可以较多的依赖财务报告中的数据来评价其经营状况与发展前景;对于公司治理较差的公司,不能依赖其财务报告中的数据来评价其经营状况与发展前景。通过绩效评价体系的调整、完善,粉碎企业企图通过粉饰会计报表达到“一俊掩百丑”的梦想。

第四,加大惩处力度,增大企业违规成本。在当前会计造假现象泛滥,以至严重干扰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加强国家监督,严格贯彻、实施《会计法》等相关法规,抓住那些粉饰会计报表的典型单位,典型案例,典型责任人,特别是那些指使,甚至强令会计人员做假账、编假报表的单位负责人,严格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及时从严处理,并公诸于众,以引起社会震动效应,从经济与名誉等社会效用上增大企业的违规成本,对那些造假分子形成巨大的威慑力量。

第五(),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创新管理模式。在我国现有的企业制度中,都设有监事会,负责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真实性的监管,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种种原因的牵制,监事会与监事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施展。其根源就是其没有完全独立于企业管理当局。针对此种情况,对国有企业(包括国有控股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与会计委派制的办法,来控制企业管理当局造假作弊等行为,以保证所有者权益不受侵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实行财务总监和会计委派制,可以使他们的地位、身份和权限比较超脱,从而走出依附单位负责人而不得不违心制造、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境地。

第六,完善现有体制,加快法制建设。完善现有体制的首要步骤就是改革现有国有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消除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现象,吸引社会公众的参股管理、监督;其次就是上述第五点所说的实行财务总监与会计委派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实现企业决策、经营、监督相分离;再次就是改变国有企业领导人评价体系,积极推广负责人问责制与责任人离任审计,加大对造假制假责任人的处罚。

第七,利用社会舆论工具,加强公众监督。对一些粉饰会计报表,向报表使用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单位与个人,在事发后,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对其进行暴光。这样一来,企业就会考虑因此而造成的企业形象、声誉遭毁,在资本市场上信誉扫地,筹资困难,产品滞销等风险以及社会公众的惩罚。而且可以让其他企业引以为戒,起到惩前与预防一举两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会金.会计信息失真与假账鉴别[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2]会计信息与会计监督检查编写组.会计信息与会计监督检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