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流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05:30:49

分流范文篇1

第一条为完善我市农村信用社劳动用工制度,建立职工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省劳动合同条例》和《省农村信用社劳动用工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意见》等法律法规精神,结合江都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职工待岗、分流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用社职工待岗、分流的指导思想是:逐步淘汰工作不负责任、综合素质差、不适应工作要求的人员,以优化职工队伍结构,促进在岗职工不断提高素质,增强责任心和进取心,实现农村信用社劳动用工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合法化。

(二)职工待岗、分流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积极稳妥,效益核算的原则。

第二章职工待岗、分流的对象

第三条待岗对象

(一)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中,内外勤理论业务考试不合格、或内勤理论业务考核虽合格,但未取得从业资格的。

(二)虽取得上岗资格但未能竞争到岗位的职工。

(三)年度考核不称职的职工。

第四条分流对象

(一)不愿接受重新安置的职工。

(二)不再适合从事农村信用社工作的职工。

第三章待岗、分流的方式、程序

第五条待岗。

职工待岗的最长期限为一年。人教部组织待岗人员培训,根据工作需要可安排临时性工作。职工待岗期间按保障工资标准发给生活费。待岗期间可自愿申请分流,并可参加两次补考,补考不及格或补考及格但待岗期满仍未竞争到岗位的,应进行分流。

第六条分流

一、允许职工自愿辞职,自谋职业。

职工辞职必须提前15天向人事教育部递交书面《辞职报告书》,经联社主任室同意后,由人事教育部在一周内办理辞职手续。

二、终止合同。

职工劳动合同未到期,联社提出与其终止合同,经双方协商同意后,解除劳动关系,联社按照职工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职工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工资标准按现行结构工资执行含三项:保障工资、岗位工资、三项津贴,并按规定为其办理劳动关系转移手续。

三、内部退养。

(一)内部退养的条件

职工男年满55周岁,女满45周岁,且工龄满20年或男工龄满30年,女工龄满25年,确因身体原因或能力不适应岗位要求,又不适宜安排其他工作的。

(二)退养人员工资

(1)退养人员在内退期间改发退养生活费。退养生活费原则上按职工的保障工资与津贴之和计发。

(2)退养人员的养老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以其退养生活费为基数,由退养职工和联社按规定各自承担的比例缴纳。

(3)退养期间工龄连续计算。

(4)退养职工达到或符合国家规定的退休条件的,联社为其办理退休手续。

(三)程序

(1)职工内部退养由本人提出申请,所在信用社同意盖章。

(2)内部退养人员在办理内部退养手续时,应填写《内部退养审批表》,并存入个人档案。

(3)对履行劳动合同期间被批准内退的职工,联社与职工应对原合同中已不适应的部分进行变更,并签订《内部退养协议书》。

四、从事非业务岗位。

职工个人写出申请,明确从事的意向性非业务岗位,所在社盖章报人教部。经人教部考核签订协议后上岗(工资待遇按临时人员工资执行)。

五、待岗人员可从事组织存款,清收不良贷款和利息,推销抵贷物品等工作。

(一)待遇

(1)组织存款人员工资待遇按联社《组织资金业务员考核办法》执行。

(2)清收不良贷款和利息,推销抵贷物品等人员前三个月为过渡期,每月按基本保障工资标准发给生活费,第四个月不再享受生活费。按《推销抵贷物品、清收不良贷款和利息人员考核办法》执行,考核到个人,按完成实绩给予相应的报酬。

(3)养老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以上一年平均月工资为基数,由职工个人和联社按规定各自承担的比例缴纳。

(二)程序

职工个人写出申请,所在社同意盖章报人教部及相关部室。经人教部及相关部室考核与联社签订协议后上岗。

六、解除劳动关系

(1)职工劳动合同到期后,联社如不需要再与其互签劳动合同,提前三十日书面告知职工可自谋职业,并按有关规定为其办理劳动关系转移手续。

(2)组织存款人员如违背《组织资金业务员考核办法》的,或一年内日均余额达不到规定额度,联社可单方面提出解除劳动合同。

(3)推销抵贷物品、清收不良贷款和利息人员,完不成目标任务或违背《推销抵贷物品、清收不良贷款和利息人员考核办法》的,联社可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

(4)联社对组织存款人员、从事非业务岗位人员、清收不良贷款和利息、推销抵贷物品人员,一年进行一次考核,不合格人员则解除劳动合同。

第七条职工待岗、分流是深化我市农村信用社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实现职工能进能出的方式之一。此项工作政策性强,涉及职工的切身利益,经联社研究决定,成立江都市农村信用社待岗分流领导小组,由陈永益同志任组长,胡绍来同志任副组长,成员由葛晔宝、朱永权、顾秋平、张杰、曹茂章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教部,曹茂章同志为办公室主任。

第八条本办法由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制订并负责解释修改。

分流范文篇2

1.改制分流前期工作主要是对资产的彻底清查。会议指出,改制是全员全方位的工作,特别是资产清查更是改制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利益和改制的进程。公司改制工作相应的对口工作人员已确定,各单位要积极配合建设公司改制小组成员,配合公司对口工作人员,全力以赴,深入细化,不留死角,彻底清查。

2.会议要求,各单位不能随意处理物质,对原有数据不能涂改,要按建设公司的统一表格、既定时点进行资产填报工作,突出快、实、细,保证清查工作顺利进行。

3.会议强调,要按照建设公司要求,取消项目的合同签署权和对分包队伍的工程结算权,厂队财务帐户一律封闭,相关公章全部收回,凡涉及合同签订、工程结算和资金使用的工作全部回收到公司有关部门处理。公司所有帐户都要与资产财务部的帐户吻合。并要求对大额资金使用、对外结算、对外付款、对外合同签订等重大事项须报建设公司改制分流领导小组批准方可实施。

4.会议反复强调,资产清查是项严肃细致、复杂量大的工作,各单位要让所有显性的、隐性的和遗留的问题全部在清查基准日前“浮出水面”,要实事求是,不得出现任何瞒报、漏报、虚报。特别是有关政策覆盖不了的问题,公司将进行专题研究,及时向建设公司寻求解决途径。

5.会议强调,各厂队、项目部要认真彻底清理对内、对外结算工作(特别是包括内蒙、惠州和安庆等项目在内的已完工程结算工作抓紧办理),确保无遗漏、无死角。结算工作本着“分包工程款不准突破甲方结算工程款”的原则,把握好结算尺度。各项目抓紧工程分包发票开据、补办工作。清查基准日过后,如发现未上报结算工程,谁出现谁负责,公司一律不予承担。会议责成经营计划部负责此项工作。

6.会议指出,物资清查增添了临设、工具棚和电缆等,各单位要将所有的帐内、帐外物资,办公用品,后勤用具等全部上报。

7.会议要求,细致做好债权盘点工作。

8.会议责成施工生产部将公司水电使用情况建立台帐,立即回收水电费。会议要求有关单位上报房屋租赁合同,未签订合同的立即补签。对到期不交纳水电费用的用户和不签订房屋租赁合同的人员,不再进行房屋租赁。

9.会议要求,以20*年核准的数据为标准完成20*年度采暖补贴、补助填报工作。

10.会议指出,商店和原冷饮厂交接遗留问题,马上将有关资料报资产财务部研究解决办法。

11.会议要求,各单位在做好改制工作的同时,认真做好施工生产。下个月将有几个新开项目,各单位要积极跟踪,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确保工程安全质量。

12.会议强调,3月31日以后,各单位要精打细算,严格控制施工成本,不允许出现任何亏损(包括潜亏)。

分流范文篇3

一、乡镇人员分流的现状

**县辖23个乡镇,目前实有各类干部职工1209人。按照20**年乡镇“三定”方案核定的行政、事业编制1093名,超编116人。乡镇人员与机构岗位的矛盾仍然存在。按照乡镇机关人员分流、清退工作有关文件精神,县委、县政府对人员分流的方法、渠道、鼓励政策和保障措施都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各乡镇在近期组织了竞争上岗、人员分流工作。全县共分流乡镇干部职工359个,占原在册人数的30.7%。其中副乡镇长级干部23人,占分流人数的6.4%;一般干部143人,占39.8%;工人193人,占53.8%。分流面大、操作平稳,与省委、省政府《关于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分流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精神基本吻合。

调查显示,大范围乡镇人员分流工作能够顺利、平稳推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前几年乡镇试行分流取得的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从而形成了较为切合实际的工作模式。

1、落实政策,确保大局稳定。在涉及分流人员政治、经济待遇上,针对部分乡镇机关普遍存在“分流人员差人一等”、“政府甩包袱”等抵触思想,大部分乡镇都已研究出台了优惠和保障措施:一是对分流人员每月发150元左右的基本生活费;二是负责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由乡镇负担部分的缴纳;三是对分流人员的身份、工资级别、职称、工龄实行“四保留”;四是对分流人员从事生产流通服务行业的,实行简化办理手续,优先提供场地、启动资金、信息和法律服务等。做出成绩的,同样考虑提拔使用及评优评奖。

2、创新机制,促进落实到位。在分流的方法上,主要实行末位分流、双向选择、优化组合和竞聘上岗的办法,在核定的编制员额内,竞争上岗、淘汰下岗,由原则、程序及个人素质决定去留。建立了实施乡镇人员分流工作的“三卡”制管理机制,即“汇报卡”、“督查卡”、“整改卡”。强化对乡镇人员分流工作中的典型集体和典型个人宣传推介力度,起到了很好的带动和推动作用。

3、拓宽渠道,实现分流目标。在分流的去向上,实行七径分流:一是分流到乡办企业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乡镇事业服务部门,分流161人,是人员分流的主要渠道;二是立足农业县域实际,领办乡镇企业或者承租土地发展种养业实体。如暖水镇4名分流干部与农民联办蔬菜大棚15个,由分流干部负责技术指导和瓜果销售,全县共有22名分流干部活跃于田间地头;三是选派部分素质较高、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年轻干部12人下村任职,加强村组班子力量;四是引导发展个体经营或创办私营企业,分流11人;五是放开门路,鼓励停薪留职闯市场,南下广东等周边省市就业45人;六是对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身体又不适应乡镇工作的31人实行内退,发放基本工资;七是实行待岗制,待岗期为一年,次年重新参与竞争上岗,分流77人。通过大刀阔斧地实施人员分流,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与原有经费开支比较,全县一年可减轻财政300多万元的负担,减缓了人头经费挤占生产资金投入的矛盾,促进了乡镇企业经济发展;优化了乡镇经济结构,提高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强化了乡镇为“三农”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了乡镇企业和村组班子力量,受到广大干群的欢迎。

二、问题与思考

搞好乡镇人员分流,既要掌握现状,又要了解存在的主要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根据调查了解,主要存在以下几项突出问题:一是缺乏规范适用、具有全局指导意义的县分流方案;二是公平、公正、激励的去留机制急需完善;三是对分流人员的保障措施不够,对分流人员利益考虑欠周到;四是思想工作薄弱,潜伏着不稳定因素;五是乡镇人员分流与乡镇内设机构的衔接脱节等。乡镇人员分流是一件大事,又是一件难事。稳妥抓好人员分流,是下一步乡镇机构改革和促进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针对当前乡镇机构人员分流工作的现状、问题,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察知实情,采取措施,扎实推进,确保机构改革目标的实现。

(一)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意识。搞好乡镇人员分流工作,事关分流人员的切身利益,事关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大局。省委领导在全省人事编制工作会议上强调:“各地务必提高认识,把这项(乡镇人员分流)工作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农村基层政权的一件大事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搞好这项工作,领导是关键。要引起县、乡特别是乡镇“一把手的足够重视”,对分流工作给予充分的考虑和精心的组织;要建立人员分流领导责任制,把人员分流工作作为一项硬性指标,列入重大督察事项,列入“一把手”考评内容。

(二)要规范有序,稳妥推进。乡镇人员分流进行了多年,却未总结制定一套规范性的方案,基本都是乡镇各搞一套,造成乡镇之间分流人员分流条件、待遇不平衡,产生新的矛盾。要总结近几年来开展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分流工作的一些好作法,并根据乡镇内设机构、工作职责、人员编制“三定”的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省委、省政府关于人员分流工作的意见,制定统一的人员分流实施方案,这个方案既要与省委、省政府分流政策保持延续,又要符合县情,使之规范有序,稳妥推进。

(三)要因地制宜,流向合理。据调查统计,全县80%以上乡镇都采用双向选择、优化组聘的办法,即由乡镇根据自身实际,将乡镇各项工作划分合并为6——11个组,按组用人。这就存在一个问题:由于乡镇“组”的设置随意性大,一年一组,一年一设,原有机构设置不能及时配套跟上,使部分原有机构岗位空设或根本没有工作岗位,无人做事。另外部分与县直部门对口的工作,在乡镇人员分流后,乡镇没人做这项工作,或是由某个组临时接管,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因此,一要切合乡镇实际,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乡镇机构的设置和编制的核定工作;二是各县直部门要多理解、多支持、多配合,及时检查指导、发现问题,齐心协力做好工作。解决“一分了之”的新社会矛盾,确保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四)要健全制度,落实配套措施。对分流人员的待遇,各乡镇制订了一系列鼓励分流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鼓励和促进了乡镇人员主动走出乡镇机关。但由于乡镇分流人员涉及面广、人多,部分乡镇在分流人员应有利益的考虑上尚欠周到,如,有的政策性接受的毕业生和退、转军人试用期内昨天上岗今天分流;到达内退年龄的老同志未予照顾也参与分流,生活费发放的标准偏低及兑现难。因此,各乡镇在涉及分流人员优惠和保障措施的兑现上,要坚守承诺,保障分流人员经费的优先发放。分流人员从事个体和创办私营企业的,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扶持,可参照企业下岗职工的优惠条件核减有关税费。

分流范文篇4

一、我国住民储备存款的变更状态

革新开放以来,我国住民储备存款连结了较高的增长速率,其生长历程大略分为三个阶段:(1)一连增长阶段:1978-1988年城乡住民储备存款均匀每年增长30%以上,1988年住民储备存款余额到达3798亿元人民币,为1978年210亿元的18倍。(2)高速增长阶段:在基数已经较大的情况下,1989-1996年,住民储备存款余额继续连结茂盛的增长势头,这暂时期储备存款余额年均增长率到达31.6%,至1996年储备余额上升为38520亿元。(3)减速增长阶段:1996-1999年住民储备存款余额虽然继续增长,1998年末到达5.3万亿元,但这暂时期,储备存款余额的增长速率开始降落,增长率由1994年的41.5%,一路降落到1998年的15.4%。同时,新增储备存款的增长速率开始出现负值,其中1997年增长率为-12.4%,1998年为-8.2%。

进入1999年,住民储备存款形势孕育发生新的厘革。我国城乡住民储备存款余额到12月末为59621亿元,同比增长率仅为11.6%,增幅比去年末降落3.8个百分点,其中6至9月新增储备存款仅为396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1485亿元。特别是,6月、10月和11月,当月新增储备存款出现负值,储备存款淘汰数额分别高达25亿元、94亿元和84亿元。上述情况评释,住民储备存款分流进一步加快,投资、消耗、金融结构等方面都由此孕育发生一系列厘革,阐发储备资金流向、钱币资产结构及其经济效应搪塞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和拟订具有重要意义。

二、储备存款分流的重要缘故原由

真相上,我国住民储备存款的降落从1994年就开始了。当时为了警备经济过热,国家接纳了紧缩政策。住民储备存款余额、当年新增储备存款以及人均储备存款等三项指标的增长率在1994年到达最高峰,之后便出现不停降落的趋向(见表1)。影响住民储备存款变更的因素许多,如现实收入、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预期稳固性、资本市场生长状态等,一个时期以来,这些因素的同时作用使得储备存款余额一连增长,而与此同时,人们通常轻忽了对储备存款增长速率及其加快度的视察和阐发,住民储备存款分流的趋向较少受到关注。这种趋向一连到1999年下半年,储备存款余额开始出现负增长,对其背后的缘故原由有须要举行认真的阐发。

(一)利率一连下调

从1997年起,为刺激经济苏醒,中心银行一连7次下调利率。从单因素弹性看,住民储备存款对利率降落应该是相当敏感的,存款利率大幅度低落,意味着储备存款这一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显着降落。凭据资产组公正论,住民在资产收益最大化的驱动下,会渐渐淘汰存款持有量,而相应增长其他资产的持有数目,然而由于通货紧缩和预期不稳固等影响因素的存在,这种厘革早先可能是不显着的。另外,纵然在资产市场比力发达的经济体系中,住民资产结构的变更也通常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举行调解,因此利率变更的短期效应通常只反应在储备存款加快度的厘革上。但是,一连和大幅度的利率下调会使其他因素的作用不停削弱,储备存款淘汰的现实效果就会渐渐表现出来。

(二)开征利息税

天下人大于1999年8月议决了修改小我私家所得税法的决定,为规复征收利息税摊平了蹊径。开征利息税搪塞存款者来说,相当于第八次降息。如如今一年期存款的利率为2.25%,征20%的利息税后,利率现实降为1.8%。从某种意义上讲,征收利息税比降息可能孕育发生更大的经济效果。降息给人们的以为是从银行得到的"利益"淘汰了,而征税的以为则是住民"应得的利益"被拿走了,因尔后者比前者更能促使人们调解资产结构,寻求新的资金行止。1999年8至10月,沪深两市均匀市盈率约为40倍,这与第七次降息后一年期存款利率2.5%的投资回报基本等同。但开征利息税后,按一年1.8%的存款利率测算,沪深两市的均匀市盈率可以前进到55倍左右,这就为股市打开了上升的空间。股票投资回报高于存款利息收入,再加上股票转让所得仍暂免征税,很自然会出现资金搬迁的征象。

(三)存款实名制的预期

我国储备存款不停采用谰言制,特别是活期储备,只要取款人提供存折,银行即按折付款。实验了几十年的存款谰言制造成了"地下金融"的泛滥。任何人只要凭一个捏造的姓名,就能把非法收入划到自己名下,在现行金融体系下,基础无从追查。为此,人民银行正在酝酿实验储备存款实名制,原筹划在1999年四、五月间就正式推出,其后由于种种千般的缘故原由而推迟。在此时期,一些存款者为制止巨额资金曝光,把一部分储备存款由银行转出,从而加快了住民储备存款的分流。

(四)公款私存的资金被大量挤出

据中国人民银行视察,一个时期以来,在住民储备存款不停增长的同时,企奇迹公款被存入私人名下的征象也愈演愈烈。据央行专家阐发,公款私存在近6万亿元储备存款中,守旧测算也占1万亿元,这使得银行每年要多支付利息五、六十亿元。

公款私存的重要动机是得到较高的利息收入,然而随着储备存款利率节节降落,加上国家开征利息税,这种赢利动机渐渐消散,许多先前以住民存款情势存入商业银行的资金被提出,转而流入股市或变为手持现金,以致出现私款公存的征象。公款私存的这部分资金,其去留重要以收益率曲折为转移,而不受住民预期收入和社会保障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它对利率下调的敏感水平比真实的住民储备存款更高,利率一连调低后,这笔资金被大量挤出,从而加快了住民储备存款的分流。

三、储备存款分流后的资金流向阐发

阐发评释,住民储备存款分流后的资金并没有进入现实投资领域,也没能拉动消耗需求的增长,而是大量流入股市,并重要驻留于股票一级市场。

(一)储备存款分流后,消耗市场依然回升乏力。

到1999年11月,社会消耗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7.8%,增幅比10月份低落0.4个百分点,扣除价钱因素后现实增长率仅为10.9%(见表2)。从去年消耗市场的总体走势看,7月以后社会零售消耗品增长率出现肯定的回升势头,由5.4%开始逐月上升,到10月份到达同比8.2%的增长率。但这种单薄的回升并没有一连下去,到11月消耗总额再次回落到7.8%,同时消耗者价钱指数也在上升了几个月之后再次下跌。消耗价钱指数一连走低,评释消耗市场回升依然乏力,同时也说明住民储备存款分流后,大部分资金并未进入消耗品市场,因而没有到达降息以刺激住民消耗的终纵目的。

(二)投资增长率继续呈降落趋向。

在消耗需求不旺的同时,国内投资需求继续呈降落态势。据统计,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6.8%,增幅与前10个月相比降落0.2个百分点,扣除价钱因素后的现实增长仅为6.9%。另一方面,从1999年年初以来,企业存款的增长率险些不停在降落,1月份为19.1%,6月份降至16.7%,到11月份同比增长率仅为13.6%,比去幼年增存款近9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和企业存款总额的降落说明住民储备存款在分流后,不光没有转化成消耗需求,也未能有用地转化为现实投资。

(三)定期存款大幅度降落,而活期存款比重相对上升。

征收利息税后,一年期整存整取的利率,扣除利息税后实得为1.8%,而活期储备的利率则为0.8%,两者相差不外一个百分点,而在6月10日降息之前,它们之间的息差为2.34个百分点。因此,许多住民将原先的定期储备存款转换成活期存款,以便于一样平常交易或实时购置其他种类的金融资产。据统计,1999年前5个月天下新增活期储备存款占新增储备存款的比重为42%,比去年同期前进约11个百分点。而从6月份开始,定期存款的比重急剧降落,定期储备存款淘汰金额多达1500亿元,占住民储备存款的比重由6月份的78.7%降落到11月份的76.2%。

(四)外币存款显着增长

经征税后的美元现实存款利率为3.35%,险些比人民币存款利率凌驾跨过一倍。因此,住民纷纷转投外币,以夺取更高的存款回报。1999年初10个月,国内住民外币存款金额比去年同期上升26%,达300.5亿美元。

现在,银行统计科目均已实验本外币合计,住民外币存款的增减并不影响住民储备存款子目的金额变更,但外币存款对住民资产结构的影响是深远的,这种结构变更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住民对利率一连下调所做的生理预期和行为调解。

(五)住民手持现金大量增长

手持现金是近暂时期储备存款分流后资金的一个重要行止。1999年末现金余额M0为13456亿元,同比增长20%,累计增长投放970亿元。由于名义利率降落,持有现金的时机资本低落,住民出于活动性偏好,乐意持有更多的现金资产,这是切合逻辑的。题目是现在我国住民的活动性偏好重要还不是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而是更多表现为投机动机。在存在有用资本市场的条件下,这种投机行为终极会增长经济体系中的直接投资,从而有利于经济实现平衡和一连增长。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现在还很不完满,住民大量持有现金加入投机活动,不光无助于总需求的增长,反而会加快经济的失衡。

(六)股票一级市场吸纳大量资金。

1999年7月到11月,股票二级市场的交易量不停萎缩,股指呈下滑趋向(见表2),与此同时,一级市场却特别红火。现在,越来越多的住民团结起来开设股票帐户,专门用于股票的一级申购。做股票申购的收益既高,同时也很清静。而二级市场危害则比力大,平凡住民因缺乏操作经验而不愿贸然涉足。新股申购即是试试看,运气好就赢利,运气欠好也不赔,不外资金量越大,收益就越稳固。凭据1999年上半年的新股刊行速率,以10万元资金举行一连申购,年收益率约在5%,收益率凌驾跨过储备存款及国债许多,而举行一级申购的危害却很小,在没有新股刊行的时间又可以得到活期储备利息。如果急于用钱,方便的银证电话转帐体系也非常便捷。正因云云,股票一级市场申购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其中不乏有一些住民团结亲戚朋友配合集资申购,以扩大资金规模,前进新股的中签率。这就直接导致股票一级市场吸引的资金越来越多。

据统计,截1999年至11月尾,沪深股市资金总量在4800亿元左右,年初这一数字为3500亿元,即一年来,沪深股市资金的净流入量达1300亿元。1999年1-11月份,从沪深两地股市中流出资金共计1189亿元。其中,因配股和新股刊行等扩容因素而流出的资金量为708亿元;以印花税、佣金情势流出的资金为481亿元(债券、B股交易及佣金返还除外)。同期,沪深股市共计流入资金2489亿元,收支相抵,整年流入股市的资金数额约为1300亿元。

在证券市场资金总量厘革的同时,一、二级市场资金结构也出现规律性的厘革特性。近一年来,滞留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资金出现出此消彼涨的状态。统计数据表现,99年1至11月,稳固加入一级市场的申购资金在1500亿元至2800亿元之间,而加入二级市场交易的资金量约莫在1400亿至2400亿元领域之内。相比之下,驻留在一级市场上的资金均匀水平高于二级市场(如图1)。

1999年1至5月,由于股指低靡,一级市场申购收益较低,单只新股均匀收益仅为0.19%,一级市场资金量不停停顿在1500-1800亿元左右。而进入7月份以后,沪深股市股价较高,赢利时机淘汰,而同时一级市场申购收益增长,单只新股均匀申购收益上升至0.83%,一级市场资金大幅度上升,并于9月后不停连结在2600亿元以上,其中9月8日至9月13日,一级市场申购资金到达3861亿元,而9月20日到9月23日,一级市场共冻结申购资金4560亿元,到达了历史最高值。这清静时约2500亿元的申购资金量相差靠近2000亿元。进入11月,一级市场申购资金进一步增长,一度上升到4600亿元,月度均匀资金量约为3300亿元。

四、股市资金沉淀与钱币提供结构变更

为了深入阐发储备存款分流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首先要相识该笔资金从住民储备账户流入股市后,会以何种情势反应在钱币结构的厘革上。

(一)股市资金的流程和存在要领

在阐发股市资金在钱币提供结构中的存在要领时,首先需要相识股市资金的基本流程。股市资金流程,现实上即是证券市场中资金结算和整理的历程。从现在我国股票市场运行状态看,资金整理要领重要有三种:

1、磁卡整理。投资者在结算署理银行(商业银行)开立的证券帐户和储备帐户"合二为一"。交易完成后,由结算署理银行凭据中心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划帐指令在各投资者的资金帐户上举行转帐。现在,由于分业谋划政策的实验,这种结算要领在我国开展得很不充实,以磁卡结算的业务量很小。

2、二级整理。投资者在证券商处缴款开立资金帐户,证券商在结算署理银行开立资金帐户。交易完成后,首先由结算署理银行凭据结算公司的划帐指令在各证券商的资金帐户上举行划帐;然后,证券商凭据结算公司发出的整理明细数据在各投资者的资金帐户上举行划帐。

3、三级整理(只适用于异地)。投资者在证券商处缴款开立资金帐户,证券商在异地的会集结算中心缴款开立资金帐户,异地的会集结算中心在本地的结算署理银行缴款开立帐户。逐日交易完成后,首先由结算公司与异地的会集结算中心管理净额结算;然后,异地结算中心再凭据结算公司的划帐指令在各证券商的资金帐户上举行划帐;着末,证券商凭据结算公司发出的整理明细数据在各投资者的资金帐户上举行划帐。

以上三种结算要领形成的资金,在银行资产欠债表中资金源头一方,被分别记在差异科眼前目今。在磁卡整理中,投资者在结算署理银行开立资金帐户,在结算署理行的管帐核算记帐中,表现为商业银行"680科目",列在储备存款子下。后两种结算要领形成的资金均由证券公司支配,并存放于券商在结算署理银行开立的资金帐户,在银行资产欠债表中,一样平常被记为"偕行往来"项下的"偕行存放"科目中。因此,股市吸纳的资金重要以"偕行往来"的情势存在,只有很一小部分表现为储备存款情势。

(二)住民储备存款分流在管帐账户上的反应

进入股市的住民储备存款资金大要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议决股票市场形成企业谋划资金,再由企业转存入银行形成企业存款(记为a);另一部分为股票市场中沉淀的资金,重要表现为证券公司持有的客户资金账户保证金以及一级市场新股申购历程中被冻结的股民资金(记为b),这部分资金形成证券公司的重要资金源头,证券公司把这笔巨额资金以"存放偕行"情势转存于国家指定的商业银行(其中还有一小部分存入中心银行)。表如今商业银行的管帐账户上,储备存款淘汰ab,同时企业存款增长a,而偕行存放增长b。虽然如果券商私自挪用客户保证金举行其他金融投机活动,偕行存放数额可能会小于b。

(三)商业银行"偕行存放"的近期变更趋向

为了进一步视察住民储备存款分流后入市资金的厘革情况,我们对五家国有独资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资金源头方的"偕行往来"余额与资金运用方的"偕行存放"余额轧差后的差额举行重点跟踪,视察其在近暂时期的变更趋向。这里,偕行存放差额的经济寄义为:五家银行与另外金融机构之间孕育发生偕行往来的资金净流入额。通常,券商的资金除了一部分上缴中心银行作为准备金以外,重要照旧存放于中心银行指定的上述几家国有商业银行。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偕行往来差额的变更基本上反应了股市资金的变更趋向(如图2)。1998年初,五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偕行存放净差额约为1000亿元,尔后稳步增长,1999年上半年基本稳固在1500-1800亿元左右,从6月份起,商业银行偕行存放净差额开始迅速增长,到11月末该项目总金额到达2700亿元。与此同时,住民储备存款的变更趋向与偕行存放形成显着的比力,1999年6月以后随着入市资金数额迅速增长,住民储备存款的增幅骤减,并先后在三个月中出现余额淘汰的情况,其中10和11月储备存款共淘汰178亿元,同期五家银行的偕行存放增长384亿元,这说明不光住民储备淘汰的资金流入股票市场,而且还有一部分现金和企业存款转移到股市资金账户中。

(四)住民储备存款分流导致钱币提供孕育发生厘革

凭据《中国人民银行钱币提供量统计措施》,关于钱币总量条理分另外尺度以及各条理所包罗的内容如下:

M0=流通中的现金;

Ml=M0+企业活期存款十构造团体队伍存款十农业存款十名誉卡存款;

M2=Ml+企业定期存款+住民储备存款十信托类存款暂时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

M3=M2+金融债券十商业票据十大额可转让定期存款偕行存放。

凭据人民银行的统计要领,1998-1999年各层劣钱币所占的均匀比重如表3所示:

资料源头: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1998-1999

凭据上述钱币提供量界说,得到如下方程:

凭据上述算法盘算,得到如下效果:

上述阐发评释,到1999年11月,我国广义钱币M2增长率为14%,比上一年度降落2.7个百分点,其中住民储备存款降落使广义钱币增长率低落2.94个百分点,同时企业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数额变更分别使M2增长率低落0.59%和0.13%。另一方面,现金M0的增长使广义钱币增长率上升了0.84个百分点。而其他项目对广义钱币的影响较小,共计为0.067%。凭据上述数据,在导致钱币提供增长率降落的各项因素中住民储备存款分流的孝顺度为108.6%,企业存款的孝顺度为26.7%,而现金的孝顺度为-30.92%。即储备存款的增长势头削弱,已经成为钱币提供增长率降落的重要缘故原由。同时企业存款的增长率也有显着降落,说明储备存款分流并未使企业的生产谋划活动得到更多资金,因而加剧了钱币提供的递减趋向。

五、住民储备分流的宏观经济效应

(一)储备存款分流使得扩张性钱币政策难以到达预期效果。

随着储备存款的增长率不停低落,广义钱币M2的增长率出现了显着的降落趋向。计量阐发评释,住民储备存款的增长势头削弱已经成为钱币提供增长率逐年递减的重要缘故原由。从1994年到1999年储备存款余额增长率由41.5%淘汰到12%,同时广义钱币增长率由35.8%降落到14%,两者相干连数高达95.6%。这暂时期,储备存款淘汰对钱币提供紧缩的的均匀孝顺率为83.6%。从肯定意义上讲,储备存款不停分流使得中心银行接纳的种种旨在扩张钱币提供量的政策操作难以到达预期效果。

(二)储备存款分流导致越来越多的资金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从而低落了整个经济体系的金融屈从。

淘汰住民储备存款的终纵目的在于扩大消耗和投资,进而刺激经济尽快苏醒。但由于缺乏社会保障制度和有用的资本市场,大量储备存款在从商业银行分流出来之后,未能真正注入实体经济的循环,到达推动经济增长的目的,相反愈来愈多的资金在股市(特别是一级市场)沉淀下来,形成紧张的资金消耗。

真相上,如果分流资金重要进入股票二级市场,股指会因此被推升。在产业效应作用下,股票市值的增长会促进消耗需求的增长。但如果分流后的资金大量进入一级市场,则它既不能推动股市行情上涨,也不能增长实体经济中直接融资的数目,从而使大量资金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在一个社会中这类资金越多,对经济增长的危害就越大,由于这种资金闲置比一样平常意义上的经济泡沫造成更大的资源消耗。经济泡沫通常反应在资本价钱的高估上,而议决资本价钱的高估,可以增强住民的乐观生理预期,增长恒久性收入,进而低落现实储备率,到达增长消耗支付的效果。

凭据现在储备存款分流的情况,假设有的储备存款从商业银行转移到资本一级市场,则资金活动后的金融屈从为:

(三)储备存款分流是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不停萎缩的重要缘故原由之一。

现在,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不停萎缩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重要缘故原由在于国有商业银行僵化的谋划体制以及国有经济的广泛衰落,然而从另一方面看,住民储备存款分流也是导致信贷萎缩的一个不行轻忽的因素。搪塞商业银行,如果存在非须要性存差,则这种存差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直接丧失为:

Loss=i*(S-L)

这里i表现存款利率,S表现储备存款,L表现贷款总额。商业银行可以议决三种途径淘汰存差丧失,一是低落存款利率i;二是增长贷款数目L,淘汰存差数额;三是淘汰住民储备存款S,减轻利息支付包袱。上述第一种方案正是近暂时期以来中心银行不停在接纳的政策,它能够直接低落存差造成的丧失额度,但如果存差自己不淘汰,这种丧失就不行能得到有用控制。

由于体制缘故原由,国有商业银行缺乏利润最大化动机,它的重要目的停顿在怎样控制信贷危害,以警备坏帐比率进一步上升。由于增发信贷不能给信贷职员带来直吸收益,相反贷款越多,出现题目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在现实事情中他们宁愿宁愿选择少放贷或不放贷的要领。这就使得贷款数目出现不停降落的趋向。这种情况在1999年表现得越发显着,天下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的同比增长率由年初的16%一连降落,到11月份同比增长率仅为12.3%。同期,短期贷款增长率由11.4%降落到8.9%。在贷款淘汰的同时,如果住民储备依然连结强劲的增长势头,商业银行就不得不接纳措施增长贷款数额,以此减小存差丧失。但是如果住民储备存款大量分流,那么这种存差压力就随之削弱,商业银行也就会更多地夸大对信贷危害的控制,进而加剧信贷萎缩的倾向。

(四)储备存款分流导致总需求不够,进一步加剧了通货紧缩形势。

只管降息使得住民持有现金的数目大幅度增长,但增长的现金并不是重要用于交易需求,而更多的是为了举行资本市场上的投机活动,因此多持有的现金没有起到拉动消耗需求的作用。另一方面,储备存款分流直接淘汰了商业银行可贷资金数目,同时由于政府严酷控制资本市场的扩融速率,转入一级市场的资金只有很小一部分形成现实投资,这就进一步缩减了现实投资规模。在总提供肯定的条件下,消耗和投资需求的减小一定会导致通货紧缩,而此时预期的通货紧缩率可能比真实通货紧缩率表现得以越发紧张,这使得现实利率很难降落到足以刺激经济苏醒的水平。

在管制利率条件下,资金供求的平衡是不稳固的,一旦现实利率偏离平衡值,它就会以发散的要领迅速阔别初始状态,从而使经济出现紧张失衡。当总需求不够时,政府必须迅速下调名义利率,以使现实利率靠近于平衡水平(武剑1999)。但这样做会加快储备存款的分流速率,于是消耗和投资需求趋于萎缩,从而使通货紧缩形势变得越发紧张,造成现实利率进一步上升,中心银行只得再度下调利率,云云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储备存款分流是中心银行降息的一定效果,正是这种分流组成了社会总需求不够的一个重要缘故原由。

六、关于储备存款分流的政策选择

(一)进一步扩大国债刊行规模,引导剩余资金进入现实投资领域。

为了警备分流的资金在一级市场上沉淀,就必须为它探求切合的出路。团结图3举行阐发,在现在条件下,国家直接向民众增发国债是一种比力理想的选择。继续增发国债、扩大财政支付,切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总体要求,有利于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以国债情势扩大投资,不会造成资金沉淀,这有助于前进社会金融屈从,淘汰资金在转换渠道中的消耗。1999年约莫有1000亿元资金进入股票一级市场并形成一连的资金沉积流,这部分资金完全没有进入现实投资领域,而如果增发1000亿元国债,就能使之得到比力充实的使用。真相上,只要国债的利息率略高于一级市场上资金的概率均匀收益率,分流出来的资金转而去购置国债是完全可能的。

因此,在以后几年中国家应继续扩大国债刊行规模,吸引剩余资金进入现实投资领域。但应注意,以后国债刊行应更多地面向民众,而不是商业银行,由于对商业银行刊行国债只会增长其依赖生理,削弱其存差压力,倒霉于银行强化谋划,开拓新的信贷市场。

(二)实现利率市场化是解决储备存款分流题目的基础出路。

利率市场化是钱币金融体制革新的中心要害。解决储备存款分流所带来的一系列题目,要害在于实现利率自由化。现在,中心银行应尽早拟订有关政策规则,继续扩大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浮动空间,让商业银行可以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拥有更大领域的利率自主权,这样一些谋划状态好的银行可以凭据市场竞争的需要,在合规的领域内前进存款利率,吸引部分住民储备存款继续留在商业银行的账户中。

在利率机动可变的条件下,当利率偏低时,一旦储备存款分流并沉积于资本一级市场,就会使得信贷市场上的资金提供孕育发生短缺,利率将自动上升,资金随之出现回流。因此,利率体系的市场化是警备资金无效沉淀、前进融资屈从的基础出路。

(三)加快革新一级市场的刊行制度,使资金在各市场间公正散布。

现在,我国股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间存在巨大的价钱差异,由此大量资金云集于一级市场,以钻营无危害的高收益。为转变这种状态,国家应赶早放宽对上市股票刊行价钱的种种限定,转而接纳主承销商和上市公司自行确定刊行价钱的要领。这样做能够有用地消除两个市场间的价钱差距,从而使资金在一、二级市场间公正散布,实现高危害高收益的市场原则。现实上,放开一级市场的刊行价钱也同样有助于资金在消耗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公正散布,从而推动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四)加快股市扩融速率,前进现实投资比率。

资金之所以在一级市场形成沉淀,基础缘故原由还在于资本市场扩融速率太慢。新股上市受到政府有关部分的严酷控制,这不光淘汰了进入现实投资领域的资金数目,也低落了上市公司的团体质量。现在,股票上市已经成为众多国有企业集资解困的着末宝物,大量社会闲散资金搜集于一级市场期待购置新股,这使得国有企业有了继续生存下去的可能。与此同时,更多有活力的非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受到体制性藐视,而难以得到资金支持,这大大低落了整个社会的金融屈从和经济屈从。因此,加快股市扩融速率,特别是让谋划效益好的非国有企业大量上市,是前进直接融资比重,改进金融结构的重要途径。

在加快股市扩融的条件下,更多的资金会直接进入企业的生产运营历程中,这样资金从住民储备存款中被疏散出来,转化为企业存款,使得钱币活动性增强,这对改进钱币提供结构,前进钱币政策效力有偏重要作用。

(五)从恒久看,国家应致力于改进投资情况,创建和完满种种社会保障制度,从而在在基础上扩大社会总需求。

应该看到,中心银行一连降息,终极导致储备存款分流,却依然未能有用地启动消耗和投资市场,其基础缘故原由在于国内现在尚缺乏理想的投资情况和消耗情况。为此,政府应从久远出发,增强种种制度性的基础措施配置,一方面应加大投资体制的革新力度,放宽对私人投资的种种限定,完满有关的执法规则,支持民营经济生长壮大;另一方面,要加大住房革新力度、推进教诲产业化、创建和完满医疗、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从而为民众创造一个稳固的消耗情况。只有具备了完满的制度情况,降息才气真正到达刺激消耗和扩大投资的目的,储备存款分流才不至于形成紧张的社会经济屈从丧失。

参考文献:

1、1998-1999《北京黎民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月报》

2、1998-99年《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3、JeffreyD.Sachs,1994,"StructuralFactorsintheEconomicReformsofChina,EasternEurope,andtheFormerSovietUnion",withWingWoo,EconomicPolicy,18,April1994.

4、Mckinnon,Ronaldi,TheOrderofEconomicLiberalization:FinancialControlintheTransitiontoaMarketEconomy,1991.

5、米什金,《钱币金融学》,1998,第六版,经济科学出书社。

分流范文篇5

提要:近一时期以来,中央银行连续降息,导致居民储蓄存款分流速度加快,但分流出来的资金未能如期望的那样进入实际产品市场,进而拉动消费和投资需求,而是大量流入股市,且主要汇集于一级市场,由此产生巨额资金沉淀,并直接形成广义货币收缩的主要原因。这种情况不仅造成总需求进一步萎缩,而且大大降低了整个经济体系的金融效率。为此,国家应及时采取措施,通过改革新股发行制度、增发国债和利率市场化等方式,引导储蓄存款资金进入实际生产领域,提高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

一、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动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持续增长阶段:1978-1988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平均每年增长30%以上,1988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798亿元人民币,为1978年210亿元的18倍。(2)高速增长阶段:在基数已经较大的情况下,1989-1996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这一时期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率达到31.6%,至1996年储蓄余额上升为38520亿元。(3)减速增长阶段:1996-1999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虽然继续增长,1998年底达到5.3万亿元,但这一时期,储蓄存款余额的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增长率由1994年的41.5%,一路下降到1998年的15.4%。同时,新增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开始出现负值,其中1997年增长率为-12.4%,1998年为-8.2%。

进入1999年,居民储蓄存款形势发生新的变化。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到12月末为59621亿元,同比增长率仅为11.6%,增幅比去年末下降3.8个百分点,其中6至9月新增储蓄存款仅为396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1485亿元。特别是,6月、10月和11月,当月新增储蓄存款出现负值,储蓄存款减少数额分别高达25亿元、94亿元和84亿元。上述情况表明,居民储蓄存款分流进一步加快,投资、消费、金融结构等方面都由此产生一系列变化,分析储蓄资金流向、货币资产结构及其经济效应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储蓄存款分流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下降从1994年就开始了。当时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国家采取了紧缩政策。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当年新增储蓄存款以及人均储蓄存款等三项指标的增长率在1994年达到最高峰,之后便出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见表1)。影响居民储蓄存款变动的因素很多,如实际收入、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预期稳定性、资本市场发展状况等,一个时期以来,这些因素的同时作用使得储蓄存款余额持续增加,而与此同时,人们往往忽视了对储蓄存款增长速度及其加速度的观察和分析,居民储蓄存款分流的趋势较少受到关注。这种趋势持续到1999年下半年,储蓄存款余额开始出现负增长,对其背后的原因有必要进行认真的分析。

(一)利率连续下调

从1997年起,为刺激经济复苏,中央银行连续7次下调利率。从单因素弹性看,居民储蓄存款对利率下降应该是相当敏感的,存款利率大幅度降低,意味着储蓄存款这一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显著下降。根据资产组合理论,居民在资产收益最大化的驱动下,会逐步减少存款持有量,而相应增加其他资产的持有数量,然而由于通货紧缩和预期不稳定等影响因素的存在,这种变化起初可能是不明显的。另外,即使在资产市场比较发达的经济体系中,居民资产结构的变动也通常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进行调整,因此利率变动的短期效应通常只反映在储蓄存款加速度的变化上。但是,连续和大幅度的利率下调会使其他因素的作用不断减弱,储蓄存款减少的实际效果就会逐步体现出来。

(二)开征利息税

全国人大于1999年8月通过了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为恢复征收利息税铺平了道路。开征利息税对于存款者来说,相当于第八次降息。如现在一年期存款的利率为2.25%,征20%的利息税后,利率实际降为1.8%。从某种意义上讲,征收利息税比降息可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果。降息给人们的感觉是从银行得到的%26quot;好处%26quot;减少了,而征税的感觉则是居民%26quot;应得的好处%26quot;被拿走了,因而后者比前者更能促使人们调整资产结构,寻求新的资金去向。1999年8至10月,沪深两市平均市盈率约为40倍,这与第七次降息后一年期存款利率2.5%的投资回报基本等同。但开征利息税后,按一年1.8%的存款利率测算,沪深两市的平均市盈率可以提高到55倍左右,这就为股市打开了上升的空间。股票投资回报高于存款利息收入,再加上股票转让所得仍暂免征税,很自然会出现资金搬家的现象。

(三)存款实名制的预期

我国储蓄存款一直采用虚名制,特别是活期储蓄,只要取款人提供存折,银行即按折付款。实行了几十年的存款虚名制造成了%26quot;地下金融%26quot;的泛滥。任何人只要凭一个虚构的姓名,就能把非法收入划到自己名下,在现行金融体系下,根本无从追查。为此,人民银行正在酝酿实行储蓄存款实名制,原计划在1999年四、五月间就正式推出,后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推迟。在此期间,一些存款者为避免巨额资金曝光,把一部分储蓄存款由银行转出,从而加速了居民储蓄存款的分流。

(四)公款私存的资金被大量挤出

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一个时期以来,在居民储蓄存款不断增加的同时,企事业公款被存入私人名下的现象也愈演愈烈。据央行专家分析,公款私存在近6万亿元储蓄存款中,保守测算也占1万亿元,这使得银行每年要多支付利息五、六十亿元。

公款私存的主要动机是获得较高的利息收入,然而随着储蓄存款利率节节下降,加上国家开征利息税,这种获利动机逐步消失,许多先前以居民存款形式存入商业银行的资金被提出,转而流入股市或变为手持现金,甚至呈现私款公存的现象。公款私存的这部分资金,其去留主要以收益率高低为转移,而不受居民预期收入和社会保障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它对利率下调的敏感程度比真实的居民储蓄存款更高,利率连续调低后,这笔资金被大量挤出,从而加速了居民储蓄存款的分流。

三、储蓄存款分流后的资金流向分析

分析表明,居民储蓄存款分流后的资金并没有进入实际投资领域,也没能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而是大量流入股市,并主要驻留于股票一级市场。

(一)储蓄存款分流后,消费市场依然回升乏力。

到1999年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7.8%,增幅比10月份降低0.4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率仅为10.9%(见表2)。从去年消费市场的总体走势看,7月以后社会零售消费品增长率出现一定的回升势头,由5.4%开始逐月上升,到10月份达到同比8.2%的增长率。但这种微弱的回升并没有持续下去,到11月消费总额再次回落到7.8%,同时消费者价格指数也在上升了几个月之后再次下跌。消费价格指数连续走低,表明消费市场回升依然乏力,同时也说明居民储蓄存款分流后,大部分资金并未进入消费品市场,因而没有到达降息以刺激居民消费的最终目的。

分流范文篇6

1新农合实施前农村患者就医流向及原因分析。

1.1农村患者就医流向1998年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和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两周患病就诊者选择村级医疗机构由1998年的60.17%下降到2003年的53.5%,,下降近7个百分点;在乡镇卫生院就诊的比例在1998年和2003年分别为25.33%和25.8%,基本没有变化;到县及县以上医院就诊的增加比例由1998年的14.06%上升到2003年的18.1%,上升4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农村两周患病就诊者更多的流向了县及县以上医院。在住院机构选择方面,2003年与1998年调查结果相比较,农村住院患者在乡镇卫生院住院的比例由1998年的35.42%下降到2003年的28.8%,下降近7个百分点;农村住院患者在县及县以上医院治疗的比例由1998年的58.39%上升到2003年的67.1%,上升近9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农村住院患者在乡镇卫生院治疗的比例大幅度减少,住院患者更多的流向县及县以上医院。

1.2农村患者就医流向原因分析(1)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近些年,相对于县及县以上卫生机构而言,乡村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相对滞后,服务能力相对较低。这是更多患者选择到县及县以上卫生机构就医的根本原因。(2)生活水平和交通条件的改善。随着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相比较健康的重要性,医疗费用的大小对农民的就医行为影响逐渐变小。同时,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的交通工具的不断增多与更新,农村患者就医的距离障碍减少,促进了更多的农村患者到县及县以上卫生机构就医。(3)疾病谱的转变。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已由急性传染性疾病转变为慢性病,有研究发现,农村慢性疾病患者要么选择村卫生室治疗,要么直接到县及县以上卫生机构治疗,流向乡镇卫生院的相对较少。(4)医疗收费标准偏低。等级不同的医院之间在同一项目上的收费拉不开档次,作为患者来说,以同样的金钱付出能换来更好和更可靠的医疗服务,其诱惑力自然是更大,致使患者更愿意去大医院就医。

2新农合对农村患者就医流向的作用。

2.1新农合实施后患者就医流向的变化2009年10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正式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纳入到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范畴,标志着新农合正式由互助医疗救济制度向医疗保险制度转变。有研究已表明,医疗保险制度对农村居民的就医流向有显著的影响[1]。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在农村81.7%的就诊者在基层就诊,相比2003年农村79.3%的就诊者在基层就诊,农村居民就诊地点向基层卫生机构转移。卫生部的2010年第4季度医改进展监测结果显示,门诊患者向基层流动加快,2010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达36.1亿人次,占门诊总量61.9%,其增量占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总增量62.9%。徐建国等[2]对慈溪市3个镇2006年度参加新农合农民的全部住院病例进行了住院疾病构成和流向分析,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住院起付线和报销比例都不同,医院级别越高、起付线越高报销比例越低,对住院病人的流向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苏峰等[3]于2007年对华北北部地区新农合实施前后病员流向分布状况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新农合对农村居民门诊就诊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病员流向更趋向于乡镇卫生院;农民住院流向构成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就诊医院的层次重心下移,提高了乡镇卫生院的利用。可见,新农合对引导农村患者流向基层卫生机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2新农合起付线对患者就医流向的影响新农合起付线是指新农合医疗基金对参合农民进行补偿时计算补偿费的起点,在起付线以上的费用才按比例报销,在这一点以下的费用由参合农民自己支付。起付线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方案设计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许多学者也对新农合起付线与患者就医流向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起付线的设置方式分为有梯度的起付线和水平的起付线。有梯度的起付线即对在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就医设定不同的起付线,而水平的起付线是在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就医的起付线没有差别。周晓媛等[4]通过对全国159个县的新农合起付线情况进行了分组观察,在各种补偿模式中,大多数县的起付线的大小与医疗机构级别的高低相一致,乡级医疗机构的起付线低于县级医疗机构,县级医疗机构的起付线低于县以上医疗机构,70.90%的县的乡、县两级起付线有一定差距,呈梯级分布;在补偿人次方面,“梯级方式”下补偿人次数及所占比例随医疗机构级别的上升而递减,乡级补偿人次数占总补偿人次数的比例最高,人次数最多,起到了比较好的病人分流作用,而水平方式下起付线对引导病人就医流向似乎没有发挥多少作用,在县级医疗机构就诊的人次数为乡级医疗机构的2倍。PhilipH.BrownandCarolineTheohar-ides[5]分析了来自中国25个县的家庭调查数据,以此来考察就医行为中的决定因素。结果显示,人们对医院的选择会随着可报销的最低消费水平而变化。可报销的最低消费额度降低75%会使人们寻求入院治疗的可能性提高2.8个百分点。任何类型医院的较高的消费门槛意味着选择在这种医院治疗的几率较低。可见,不同级别医院设置不同水平的起付线对于引导病人合理就医流向有一定作用。

2.3新农合补偿比对患者就医流向的影响新农合补偿比是指参合农民在各级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就医后所得到补偿的医药费用占应支付医药费用的比例。补偿比是新农合补偿机制中最关键的一个要素,它对调节患者的就医流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各地的补偿方案中补偿比设置的具体标准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全国所有县都对不同的医疗机构分级设置补偿比,并且医院级别越低,其补偿比越高。乡镇卫生院补偿比高于县级医院,县级医院补偿比高于县级以上医院。施建祥等[6]对嘉兴市新农合补偿机制下农民对就诊医院选择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在县基准补偿比例的基础上,在乡级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补偿比例较高,到市级甚至省级医疗机构,补偿比例逐步降低,参加了新农合的人在生病时选择乡镇卫生院就诊的比例明显高于没有参合的人,新农合政策在人们就诊的医院选择上起了较好的导向作用。PhilipH.BrownandCarolineTheoharides[5]对中国25个县的家庭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人们对医院的选择会随着每一类型医院的最高报销总额而变化。可报销的最大额度减75%会使人们选择入院治疗的可能性降低4.2个百分点,可报销的最大额度增长一倍会使人们选择寻求医疗保健的可能性增加6.3个百分点。可见,不同级别的医院设置不同水平的补偿比例对引导病人合理就医流向有一定作用。

3完善新农合引导医疗服务分流的机制

3.1完善新农合起付线当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新农合起付线的设置都没有经过精算,更没有充分考虑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政府的财政负担等因素,设置不合理和缺乏科学性也造成了老百姓一定程度上对新农合的不信任。因此,各地新农合起付线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政府的财政负担等因素,同时建议起付线的设置采用梯级方式,即医疗机构级别越高,起付线越高,以此来引导农民根据病情严重性自动选择医院,让常见疾病的农民患者尽量在基层医院接受治疗,重大疾病的农民患者才到高级别的医院就诊并住院治疗。县级的与乡级的起付线适当拉开差距,建议二者之比在1.5~3.0倍之间[4]。

3.2完善新农合补偿比设置分级补偿比的做法也存在明显缺陷。通过不同级别医院医疗花费的差异性补偿比,来实现患者向基层医疗机构分流的想法与“大病救助”原则之间存在矛盾。由于县级以上医院有更好的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因此患大病的农民到县级及以上医院才能得到更好地救治。而目前新农合设置高级别医院补偿比比低级别医院补偿比更低的规定,就迫使参合农民因为患大病而不得不支付绝大部分医疗费用,这有悖于新农合旨在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基本目的。因此,合理的做法应该是以疾病的性质来区分补偿比,对于一些易诊易治疾病,特别是在现实条件下可以分流到乡镇卫生院的门诊和住院病种[7,8],乡镇卫生院治疗应该有更大比例的补偿,县级或以上医院应该设置较低比例的补偿比甚至不补偿,而对于一些较为重大的疾病或者疑难杂症,县级以上医院应该有更大比例的补偿。

分流范文篇7

提要:近一时期以来,中央银行连续降息,导致居民储蓄存款分流速度加快,但分流出来的资金未能如期望的那样进入实际产品市场,进而拉动消费和投资需求,而是大量流入股市,且主要汇集于一级市场,由此产生巨额资金沉淀,并直接形成广义货币收缩的主要原因。这种情况不仅造成总需求进一步萎缩,而且大大降低了整个经济体系的金融效率。为此,国家应及时采取措施,通过改革新股发行制度、增发国债和利率市场化等方式,引导储蓄存款资金进入实际生产领域,提高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

一、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动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持续增长阶段:1978-1988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平均每年增长30%以上,1988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798亿元人民币,为1978年210亿元的18倍。(2)高速增长阶段:在基数已经较大的情况下,1989-1996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这一时期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率达到31.6%,至1996年储蓄余额上升为38520亿元。(3)减速增长阶段:1996-1999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虽然继续增长,1998年底达到5.3万亿元,但这一时期,储蓄存款余额的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增长率由1994年的41.5%,一路下降到1998年的15.4%。同时,新增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开始出现负值,其中1997年增长率为-12.4%,1998年为-8.2%。

进入1999年,居民储蓄存款形势发生新的变化。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到12月末为59621亿元,同比增长率仅为11.6%,增幅比去年末下降3.8个百分点,其中6至9月新增储蓄存款仅为396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1485亿元。特别是,6月、10月和11月,当月新增储蓄存款出现负值,储蓄存款减少数额分别高达25亿元、94亿元和84亿元。上述情况表明,居民储蓄存款分流进一步加快,投资、消费、金融结构等方面都由此产生一系列变化,分析储蓄资金流向、货币资产结构及其经济效应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储蓄存款分流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下降从1994年就开始了。当时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国家采取了紧缩政策。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当年新增储蓄存款以及人均储蓄存款等三项指标的增长率在1994年达到最高峰,之后便出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见表1)。影响居民储蓄存款变动的因素很多,如实际收入、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预期稳定性、资本市场发展状况等,一个时期以来,这些因素的同时作用使得储蓄存款余额持续增加,而与此同时,人们往往忽视了对储蓄存款增长速度及其加速度的观察和分析,居民储蓄存款分流的趋势较少受到关注。这种趋势持续到1999年下半年,储蓄存款余额开始出现负增长,对其背后的原因有必要进行认真的分析。

(一)利率连续下调

从1997年起,为刺激经济复苏,中央银行连续7次下调利率。从单因素弹性看,居民储蓄存款对利率下降应该是相当敏感的,存款利率大幅度降低,意味着储蓄存款这一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显著下降。根据资产组合理论,居民在资产收益最大化的驱动下,会逐步减少存款持有量,而相应增加其他资产的持有数量,然而由于通货紧缩和预期不稳定等影响因素的存在,这种变化起初可能是不明显的。另外,即使在资产市场比较发达的经济体系中,居民资产结构的变动也通常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进行调整,因此利率变动的短期效应通常只反映在储蓄存款加速度的变化上。但是,连续和大幅度的利率下调会使其他因素的作用不断减弱,储蓄存款减少的实际效果就会逐步体现出来。

(二)开征利息税

全国人大于1999年8月通过了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为恢复征收利息税铺平了道路。开征利息税对于存款者来说,相当于第八次降息。如现在一年期存款的利率为2.25%,征20%的利息税后,利率实际降为1.8%。从某种意义上讲,征收利息税比降息可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果。降息给人们的感觉是从银行得到的"好处"减少了,而征税的感觉则是居民"应得的好处"被拿走了,因而后者比前者更能促使人们调整资产结构,寻求新的资金去向。1999年8至10月,沪深两市平均市盈率约为40倍,这与第七次降息后一年期存款利率2.5%的投资回报基本等同。但开征利息税后,按一年1.8%的存款利率测算,沪深两市的平均市盈率可以提高到55倍左右,这就为股市打开了上升的空间。股票投资回报高于存款利息收入,再加上股票转让所得仍暂免征税,很自然会出现资金搬家的现象。

(三)存款实名制的预期

我国储蓄存款一直采用虚名制,特别是活期储蓄,只要取款人提供存折,银行即按折付款。实行了几十年的存款虚名制造成了"地下金融"的泛滥。任何人只要凭一个虚构的姓名,就能把非法收入划到自己名下,在现行金融体系下,根本无从追查。为此,人民银行正在酝酿实行储蓄存款实名制,原计划在1999年四、五月间就正式推出,后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推迟。在此期间,一些存款者为避免巨额资金曝光,把一部分储蓄存款由银行转出,从而加速了居民储蓄存款的分流。

(四)公款私存的资金被大量挤出

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一个时期以来,在居民储蓄存款不断增加的同时,企事业公款被存入私人名下的现象也愈演愈烈。据央行专家分析,公款私存在近6万亿元储蓄存款中,保守测算也占1万亿元,这使得银行每年要多支付利息五、六十亿元。

公款私存的主要动机是获得较高的利息收入,然而随着储蓄存款利率节节下降,加上国家开征利息税,这种获利动机逐步消失,许多先前以居民存款形式存入商业银行的资金被提出,转而流入股市或变为手持现金,甚至呈现私款公存的现象。公款私存的这部分资金,其去留主要以收益率高低为转移,而不受居民预期收入和社会保障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它对利率下调的敏感程度比真实的居民储蓄存款更高,利率连续调低后,这笔资金被大量挤出,从而加速了居民储蓄存款的分流。

三、储蓄存款分流后的资金流向分析

分析表明,居民储蓄存款分流后的资金并没有进入实际投资领域,也没能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而是大量流入股市,并主要驻留于股票一级市场。

(一)储蓄存款分流后,消费市场依然回升乏力。

到1999年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7.8%,增幅比10月份降低0.4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率仅为10.9%(见表2)。从去年消费市场的总体走势看,7月以后社会零售消费品增长率出现一定的回升势头,由5.4%开始逐月上升,到10月份达到同比8.2%的增长率。但这种微弱的回升并没有持续下去,到11月消费总额再次回落到7.8%,同时消费者价格指数也在上升了几个月之后再次下跌。消费价格指数连续走低,表明消费市场回升依然乏力,同时也说明居民储蓄存款分流后,大部分资金并未进入消费品市场,因而没有到达降息以刺激居民消费的最终目的。

(二)投资增长率继续呈下降趋势。

在消费需求不旺的同时,国内投资需求继续呈下降态势。据统计,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6.8%,增幅与前10个月相比下降0.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长仅为6.9%。另一方面,从1999年年初以来,企业存款的增长率几乎一直在下降,1月份为19.1%,6月份降至16.7%,到11月份同比增长率仅为13.6%,比去年少增存款近9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和企业存款总额的下降说明居民储蓄存款在分流后,不仅没有转化成消费需求,也未能有效地转化为实际投资。

(三)定期存款大幅度下降,而活期存款比重相对上升。

征收利息税后,一年期整存整取的利率,扣除利息税后实得为1.8%,而活期储蓄的利率则为0.8%,两者相差不过一个百分点,而在6月10日降息之前,它们之间的息差为2.34个百分点。因此,许多居民将原先的定期储蓄存款转换成活期存款,以便于日常交易或及时购买其他种类的金融资产。据统计,1999年前5个月全国新增活期储蓄存款占新增储蓄存款的比重为42%,比去年同期提高约11个百分点。而从6月份开始,定期存款的比重急剧下降,定期储蓄存款减少金额多达1500亿元,占居民储蓄存款的比重由6月份的78.7%下降到11月份的76.2%。

(四)外币存款显著增加

经征税后的美元实际存款利率为3.35%,几乎比人民币存款利率高出一倍。因此,居民纷纷转投外币,以争取更高的存款回报。1999年头10个月,国内居民外币存款金额比去年同期上升26%,达300.5亿美元。

目前,银行统计科目均已实行本外币合计,居民外币存款的增减并不影响居民储蓄存款项目的金额变动,但外币存款对居民资产结构的影响是深远的,这种结构变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居民对利率连续下调所做的心理预期和行为调整。

(五)居民手持现金大量增加

手持现金是近一时期储蓄存款分流后资金的一个重要去向。1999年底现金余额M0为13456亿元,同比增长20%,累计增加投放970亿元。由于名义利率下降,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降低,居民出于流动性偏好,愿意持有更多的现金资产,这是符合逻辑的。问题是目前我国居民的流动性偏好主要还不是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而是更多体现为投机动机。在存在有效资本市场的条件下,这种投机行为最终会增加经济体系中的直接投资,从而有利于经济实现均衡和持续增长。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目前还很不完善,居民大量持有现金参与投机活动,不仅无助于总需求的增加,反而会加速经济的失衡。

(六)股票一级市场吸纳大量资金。

1999年7月到11月,股票二级市场的交易量不断萎缩,股指呈下滑趋势(见表2),与此同时,一级市场却格外红火。目前,越来越多的居民联合起来开设股票帐户,专门用于股票的一级申购。做股票申购的收益既高,同时也很安全。而二级市场风险则比较大,普通居民因缺乏操作经验而不愿贸然涉足。新股申购就是碰运气,运气好就赚钱,运气不好也不赔,不过资金量越大,收益就越稳定。按照1999年上半年的新股发行速度,以10万元资金进行连续申购,年收益率约在5%,收益率高出储蓄存款及国债许多,而进行一级申购的风险却很小,在没有新股发行的时候又可以得到活期储蓄利息。如果急于用钱,方便的银证电话转帐系统也非常便捷。正因如此,股票一级市场申购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其中不乏有一些居民联合亲戚朋友共同集资申购,以扩大资金规模,提高新股的中签率。这就直接导致股票一级市场吸引的资金越来越多。

据统计,截1999年至11月底,沪深股市资金总量在4800亿元左右,年初这一数字为3500亿元,即一年来,沪深股市资金的净流入量达1300亿元。1999年1-11月份,从沪深两地股市中流出资金共计1189亿元。其中,因配股和新股发行等扩容因素而流出的资金量为708亿元;以印花税、佣金形式流出的资金为481亿元(债券、B股交易及佣金返还除外)。同期,沪深股市共计流入资金2489亿元,进出相抵,全年流入股市的资金数额约为1300亿元。

在证券市场资金总量变化的同时,一、二级市场资金结构也出现规律性的变化特征。近一年来,滞留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资金呈现出此消彼涨的状态。统计数据显示,99年1至11月,稳定参与一级市场的申购资金在1500亿元至2800亿元之间,而参与二级市场交易的资金量大约在1400亿至2400亿元范围之内。相比之下,驻留在一级市场上的资金平均水平高于二级市场(如图1)。

1999年1至5月,由于股指低靡,一级市场申购收益较低,单只新股平均收益仅为0.19%,一级市场资金量一直停留在1500-1800亿元左右。而进入7月份以后,沪深股市股价较高,获利机会减少,而同时一级市场申购收益增加,单只新股平均申购收益上升至0.83%,一级市场资金大幅度上升,并于9月后一直保持在2600亿元以上,其中9月8日至9月13日,一级市场申购资金达到3861亿元,而9月20日到9月23日,一级市场共冻结申购资金4560亿元,达到了历史最高值。这和平时约2500亿元的申购资金量相差接近2000亿元。进入11月,一级市场申购资金进一步增加,一度上升到4600亿元,月度平均资金量约为3300亿元。

四、股市资金沉淀与货币供给结构变动

为了深入分析储蓄存款分流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首先要了解该笔资金从居民储蓄账户流入股市后,会以何种形式反映在货币结构的变化上。

(一)股市资金的流程和存在方式

在分析股市资金在货币供给结构中的存在方式时,首先需要了解股市资金的基本流程。股市资金流程,实际上就是证券市场中资金结算和清算的过程。从目前我国股票市场运行状况看,资金清算方式主要有三种:

1、磁卡清算。投资者在结算银行(商业银行)开立的证券帐户和储蓄帐户"合二为一"。交易完成后,由结算银行根据中央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划帐指令在各投资者的资金帐户上进行转帐。目前,由于分业经营政策的实施,这种结算方式在我国开展得很不充分,以磁卡结算的业务量很小。

2、二级清算。投资者在证券商处缴款开立资金帐户,证券商在结算银行开立资金帐户。交易完成后,首先由结算银行根据结算公司的划帐指令在各证券商的资金帐户上进行划帐;然后,证券商根据结算公司发出的清算明细数据在各投资者的资金帐户上进行划帐。

3、三级清算(只适用于异地)。投资者在证券商处缴款开立资金帐户,证券商在异地的集中结算中心缴款开立资金帐户,异地的集中结算中心在当地的结算银行缴款开立帐户。每日交易完成后,首先由结算公司与异地的集中结算中心办理净额结算;然后,异地结算中心再按照结算公司的划帐指令在各证券商的资金帐户上进行划帐;最后,证券商根据结算公司发出的清算明细数据在各投资者的资金帐户上进行划帐。

以上三种结算方式形成的资金,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金来源一方,被分别记在不同科目下。在磁卡清算中,投资者在结算银行开立资金帐户,在结算行的会计核算记帐中,表现为商业银行"680科目",列在储蓄存款项下。后两种结算方式形成的资金均由证券公司支配,并存放于券商在结算银行开立的资金帐户,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一般被记为"同业往来"项下的"同业存放"科目中。因此,股市吸纳的资金主要以"同业往来"的形式存在,只有很一小部分表现为储蓄存款形式。

(二)居民储蓄存款分流在会计账户上的反映

进入股市的居民储蓄存款资金大体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通过股票市场形成企业经营资金,再由企业转存入银行形成企业存款(记为a);另一部分为股票市场中沉淀的资金,主要表现为证券公司持有的客户资金账户保证金以及一级市场新股申购过程中被冻结的股民资金(记为b),这部分资金形成证券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证券公司把这笔巨额资金以"存放同业"形式转存于国家指定的商业银行(其中还有一小部分存入中央银行)。表现在商业银行的会计账户上,储蓄存款减少a+b,同时企业存款增加a,而同业存放增加b。当然如果券商私自挪用客户保证金进行其他金融投机活动,同业存放数额可能会小于b。

(三)商业银行"同业存放"的近期变动趋势

为了进一步考察居民储蓄存款分流后入市资金的变化情况,我们对五家国有独资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资金来源方的"同业往来"余额与资金运用方的"同业存放"余额轧差后的差额进行重点跟踪,观测其在近一时期的变动趋势。这里,同业存放差额的经济含义为:五家银行与其余金融机构之间发生同业往来的资金净流入额。通常,券商的资金除了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以外,主要还是存放于中央银行指定的上述几家国有商业银行。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同业往来差额的变动基本上反映了股市资金的变动趋势(如图2)。1998年初,五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同业存放净差额约为1000亿元,而后稳步增加,1999年上半年基本稳定在1500-1800亿元左右,从6月份起,商业银行同业存放净差额开始迅速增加,到11月末该项目总金额达到2700亿元。与此同时,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动趋势与同业存放形成明显的对照,1999年6月以后随着入市资金数额迅速增加,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幅骤减,并先后在三个月中出现余额减少的情况,其中10和11月储蓄存款共减少178亿元,同期五家银行的同业存放增加384亿元,这说明不仅居民储蓄减少的资金流入股票市场,而且还有一部分现金和企业存款转移到股市资金账户中。

(四)居民储蓄存款分流导致货币供给发生变化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办法》,关于货币总量层次划分的标准以及各层次所包含的内容如下:

M0=流通中的现金;

Ml=M0+企业活期存款十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十农业存款十信用卡存款;

M2=Ml+企业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十信托类存款+临时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

M3=M2+金融债券十商业票据十大额可转让定期存款+同业存放。

根据人民银行的统计方法,1998-1999年各层次货币所占的平均比重如表3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1998-1999

根据上述货币供给量定义,得到如下方程:

根据上述算法计算,得到如下结果:

上述分析表明,到1999年11月,我国广义货币M2增长率为14%,比上一年度下降2.7个百分点,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下降使广义货币增长率降低2.94个百分点,同时企业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数额变动分别使M2增长率降低0.59%和0.13%。另一方面,现金M0的增加使广义货币增长率上升了0.84个百分点。而其他项目对广义货币的影响较小,共计为0.067%。根据上述数据,在导致货币供给增长率下降的各项因素中居民储蓄存款分流的贡献度为108.6%,企业存款的贡献度为26.7%,而现金的贡献度为-30.92%。即储蓄存款的增长势头减弱,已经成为货币供给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企业存款的增长率也有明显下降,说明储蓄存款分流并未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得更多资金,因而加剧了货币供给的递减趋势。

五、居民储蓄分流的宏观经济效应

(一)储蓄存款分流使得扩张性货币政策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随着储蓄存款的增长率不断降低,广义货币M2的增长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计量分析表明,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势头减弱已经成为货币供给增长率逐年递减的主要原因。从1994年到1999年储蓄存款余额增长率由41.5%减少到12%,同时广义货币增长率由35.8%下降到14%,两者相关系数高达95.6%。这一时期,储蓄存款减少对货币供给收缩的的平均贡献率为83.6%。从一定意义上讲,储蓄存款不断分流使得中央银行采取的各种旨在扩张货币供给量的政策操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储蓄存款分流导致越来越多的资金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从而降低了整个经济体系的金融效率。

减少居民储蓄存款的最终目的在于扩大消费和投资,进而刺激经济尽快复苏。但由于缺乏社会保障制度和有效的资本市场,大量储蓄存款在从商业银行分流出来之后,未能真正注入实体经济的循环,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目的,相反愈来愈多的资金在股市(特别是一级市场)沉淀下来,形成严重的资金损耗。

事实上,如果分流资金主要进入股票二级市场,股指会因此被推升。在财富效应作用下,股票市值的增加会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但如果分流后的资金大量进入一级市场,则它既不能推动股市行情上涨,也不能增加实体经济中直接融资的数量,从而使大量资金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在一个社会中这类资金越多,对经济增长的危害就越大,因为这种资金闲置比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泡沫造成更大的资源损耗。经济泡沫通常反映在资本价值的高估上,而通过资本价值的高估,可以增强居民的乐观心理预期,增加持久性收入,进而降低实际储蓄率,达到增加消费支出的效果。

根据目前储蓄存款分流的情况,假设有的储蓄存款从商业银行转移到资本一级市场,则资金运动后的金融效率为:

(三)储蓄存款分流是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不断萎缩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不断萎缩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国有商业银行僵化的经营体制以及国有经济的普遍衰落,然而从另一方面看,居民储蓄存款分流也是导致信贷萎缩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对于商业银行,如果存在非必要性存差,则这种存差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直接损失为:

Loss=i*(S-L)

这里i表示存款利率,S表示储蓄存款,L表示贷款总额。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三种途径减少存差损失,一是降低存款利率i;二是增加贷款数量L,减少存差数额;三是减少居民储蓄存款S,减轻利息支出负担。上述第一种方案正是近一时期以来中央银行一直在采取的政策,它能够直接降低存差造成的损失额度,但如果存差本身不减少,这种损失就不可能得到有效控制。

由于体制原因,国有商业银行缺乏利润最大化动机,它的主要目标停留在如何控制信贷风险,以防止坏帐比率进一步上升。由于增发信贷不能给信贷人员带来直接收益,相反贷款越多,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宁愿选择少放贷或不放贷的方式。这就使得贷款数量出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这种情况在1999年表现得更加明显,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的同比增长率由年初的16%持续下降,到11月份同比增长率仅为12.3%。同期,短期贷款增长率由11.4%下降到8.9%。在贷款减少的同时,如果居民储蓄依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商业银行就不得不采取措施增加贷款数额,以此减小存差损失。但是如果居民储蓄存款大量分流,那么这种存差压力就随之减弱,商业银行也就会更多地强调对信贷风险的控制,进而加剧信贷萎缩的倾向。

(四)储蓄存款分流导致总需求不足,进一步加剧了通货紧缩形势。

尽管降息使得居民持有现金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但增加的现金并不是主要用于交易需求,而更多的是为了进行资本市场上的投机活动,因此多持有的现金没有起到拉动消费需求的作用。另一方面,储蓄存款分流直接减少了商业银行可贷资金数量,同时由于政府严格控制资本市场的扩融速度,转入一级市场的资金只有很小一部分形成实际投资,这就进一步缩减了实际投资规模。在总供给一定的条件下,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减小必然会导致通货紧缩,而此时预期的通货紧缩率可能比真实通货紧缩率表现得以更加严重,这使得实际利率很难下降到足以刺激经济复苏的水平。

在管制利率条件下,资金供求的均衡是不稳定的,一旦实际利率偏离均衡值,它就会以发散的方式迅速远离初始状态,从而使经济出现严重失衡。当总需求不足时,政府必须迅速下调名义利率,以使实际利率接近于均衡水平(武剑1999)。但这样做会加快储蓄存款的分流速度,于是消费和投资需求趋于萎缩,从而使通货紧缩形势变得更加严重,造成实际利率进一步上升,中央银行只得再度下调利率,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储蓄存款分流是中央银行降息的必然结果,正是这种分流构成了社会总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关于储蓄存款分流的政策选择

(一)进一步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引导剩余资金进入实际投资领域。

为了防止分流的资金在一级市场上沉淀,就必须为它寻找合适的出路。结合图3进行分析,在目前条件下,国家直接向公众增发国债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继续增发国债、扩大财政支出,符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总体要求,有利于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以国债形式扩大投资,不会造成资金沉淀,这有助于提高社会金融效率,减少资金在转换渠道中的损耗。1999年大约有1000亿元资金进入股票一级市场并形成连续的资金沉积流,这部分资金完全没有进入实际投资领域,而如果增发1000亿元国债,就能使之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事实上,只要国债的利息率略高于一级市场上资金的概率平均收益率,分流出来的资金转而去购买国债是完全可能的。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因此,在今后几年中国家应继续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吸引剩余资金进入实际投资领域。但应注意,今后国债发行应更多地面向公众,而不是商业银行,因为对商业银行发行国债只会增加其依赖心理,减弱其存差压力,不利于银行强化经营,开拓新的信贷市场。

(二)实现利率市场化是解决储蓄存款分流问题的根本出路。

利率市场化是货币金融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解决储蓄存款分流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关键在于实现利率自由化。目前,中央银行应尽早制定有关政策法规,继续扩大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浮动空间,让商业银行可以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拥有更大范围的利率自主权,这样一些经营状况好的银行可以根据市场竞争的需要,在合规的范围内提高存款利率,吸引部分居民储蓄存款继续留在商业银行的账户中。

在利率灵活可变的条件下,当利率偏低时,一旦储蓄存款分流并沉积于资本一级市场,就会使得信贷市场上的资金供应发生短缺,利率将自动上升,资金随之出现回流。因此,利率体系的市场化是防止资金无效沉淀、提高融资效率的根本出路。

(三)加快改革一级市场的发行制度,使资金在各市场间合理分布。

目前,我国股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间存在巨大的价格差异,由此大量资金云集于一级市场,以谋求无风险的高收益。为改变这种状况,国家应及早放宽对上市股票发行价格的种种限制,转而采取主承销商和上市公司自行确定发行价格的方式。这样做能够有效地消除两个市场间的价格差距,从而使资金在一、二级市场间合理分布,实现高风险高收益的市场原则。实际上,放开一级市场的发行价格也同样有助于资金在消费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合理分布,从而推动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四)加快股市扩融速度,提高实际投资比率。

资金之所以在一级市场形成沉淀,根本原因还在于资本市场扩融速度太慢。新股上市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严格控制,这不仅减少了进入实际投资领域的资金数量,也降低了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目前,股票上市已经成为众多国有企业集资解困的最后法宝,大量社会闲散资金汇集于一级市场等待购买新股,这使得国有企业有了继续生存下去的可能。与此同时,更多有活力的非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受到体制性歧视,而难以获得资金支持,这大大降低了整个社会的金融效率和经济效率。因此,加快股市扩融速度,特别是让经营效益好的非国有企业大量上市,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改善金融结构的主要途径。

在加快股市扩融的条件下,更多的资金会直接进入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中,这样资金从居民储蓄存款中被分离出来,转化为企业存款,使得货币流动性增强,这对改善货币供给结构,提高货币政策效力有着重要作用。

(五)从长期看,国家应致力于改善投资环境,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从而在在根本上扩大社会总需求。

应该看到,中央银行连续降息,最终导致储蓄存款分流,却依然未能有效地启动消费和投资市场,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内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投资环境和消费环境。为此,政府应从长远出发,加强各种制度性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应加大投资体制的改革力度,放宽对私人投资的各种限制,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要加大住房改革力度、推进教育产业化、建立和完善医疗、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从而为公众创造一个稳定的消费环境。只有具备了完善的制度环境,降息才能真正达到刺激消费和扩大投资的目的,储蓄存款分流才不至于形成严重的社会经济效率损失。

参考文献:

1、1998-1999《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月报》

2、1998-99年《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3、JeffreyD.Sachs,1994,"StructuralFactorsintheEconomicReformsofChina,EasternEurope,andtheFormerSovietUnion",withWingWoo,EconomicPolicy,18,April1994.

4、Mckinnon,Ronaldi,TheOrderofEconomicLiberalization:FinancialControlintheTransitiontoaMarketEconomy,1991.

5、米什金,《货币金融学》,1998,第六版,经济科学出版社。

分流范文篇8

关键词:电子通信系统;分流控制器;设计;实现云计算等

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使软件分流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采用分流控制器控制电子通信系统中各路由器先完成自分流,再在自分流的情况下分流并处理IP报文数据,确保系统负载能够始终处于均衡状态。当前使用的分流系统处理方法主要有轮转法、最小连接法、最低缺失法的均衡部件、融合加权法与轮转法相结合等方法构建分流控制系统,但这些方法都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分流效率也较低。采用动态哈希算法架构一个电子通信系统分流控制器,能够计算出负载均衡的最优解[1]。

1电子通信系统分流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1.1系统总体架构。该分流控制器软件调控基于动态哈希算法实现,并对分流控制器进行检测与管理,有负载分流行为出现时,可利用动态哈希算法采取分流,驱动各个路由器于自身分流状态下对IP报文进行分流,进而实现负载均衡化。该分流系统采用Eelnet组件,完成远距离登录并对路由器进行配置,利用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impleNetworkManagementProtocol,SNMP)组件对路由器中的全部流组与接口中出现的流量进行采集,根据采集结果调控本地的变量,接着根据变量调控所有接口流组,简单文件传送协议(TrivialFileTrasferProtocol,TFTP)服务器则会将这个命令文件反馈到路由器中,路由器就会在命令文件的调配下确保全部接口能够均衡数据输出流量,进而使全部路由器接口都能在IP报文数据的输出流量上实现均衡化,确保整个电子通信系统能够均衡负载[2]。1.2分流控制器功能模块。1.2.1动态更新和均衡模块。分流控制系统需要完成各个流组以及接口流量的实时采集,结合流量大小进行由大到小的排序,各接口对其对应的某条数据队列进行修复,并将流组信息暂时储存到节点中,再对流组信息进行策略分流,这一模块的运行包含3个步骤:(1)采集流量。该分流系统会先对SNMP客户端模块的需求进行分析,并向路由器反馈SNMP中出现的GET申请,同时完成对接口流量、接口流组中的流量进行实时采集,确保所有接口都能够有效完成对对应流组队列的修护任务,同时还需要调整本地流组队列的全部节点,基于流量大小,将接口流量由大到小进行排列,从而保证之后能够按照分流策略完成分流。(2)分流策略的计算。分流方案的运算基于动态哈希算法,并计算各接口中的平均流量,再计算全部接口与平均流量的差值,根据这一差值完成有序分列,当接口差值大于0时,需要对这个接口流组设计新规划,根据差值由大到小重新划分该接口流组,将流量最大与最小的两个接口流组相衔接,具体衔接流组则由差值和全部接口流组大小决定。在完成这些计算与划分后,即整理并完善了路由器设置工作,将这一设置记录到相关的文档中,保证之后的调配能够有客观的依据。(3)流量配置文件。根据流量数据制定分流策略,将策略分流设置信息储存到对应的文档中,最后将这一文档发送至各路由器即可完成文件配置工作[3]。1.2.2预处理模块。部分用户会有特定要求,分流控制器需要先对这些特定要求进行处理,可通过对相应路由器的IP报文数据先作预处理,及时发送有用信息,并将无用信息全部删除,之后再通过动态哈希算法均衡分流全部IP报文数据。用户有独立调试IP报文时,可将源端口或目标端口与用户端口一致的IP报文先向处理机反馈后,再实施有效操作,而其他处理机则不能均匀读取到这些报文。只有先完成对部分用户特定要求或自定义路由器流量方案的预处理与运行,才能对其他全部的接口流组采取均衡负载运算与配置[4]。1.2.3均衡分流控制模块。分流系统会对路由器进行操作,从而均衡控制电子通信系统分流工作。(1)新建路由器。一个用户首次通过一个路由器的时候,首先构建一个新路由器并不断调试置好该路由器的地址、网络类型、登录密码等参数,直至分流系统与路由器的其他参数能够融合后,开始建立原始参数,在统计路由器接口对应的IP地址、掩码等各项参数后,用户可自行决定使用哪类型的接口,分流系统会根据动态哈希算法对均衡分流进行运算与设计,并根据运算结果调控路由器初始化所需的流量。(2)启动初始化的路由器。如果用户只有一个路由器配置文档时,可以根据这个文档,设置相应的条件与路由器完成关联,确保该路由器配置文档能够有效获取到路由器接口对应的IP地址、掩码等参数,再分析接口类型,并提取后续启动的路由器所对应的各IP地址,生成地址列表,完成初始化工作后,再利用动态哈希算法对路由器流量进行均衡操作。(3)获取设备状况。分流控制器能够根据用户建立路由器的时间间隔实时采集路由器的运行情况与各类数据,路由器接口流量调控结果则可以动态化的典型形式呈现出来,接口出现错误时,可采取相关操作进行纠正。(4)动态均衡。分流控制器实时采集到路由器接口的全部流量信息后,就要利用动态哈希算法计算并调控流量,确保路由器接口流量能够符合每个用户的要求,当某分流策略不符合用户要求时,可继续通过动态哈希算法运算,直至调控结果完全均衡化。(5)分流系统总线结构。分流系统总线主要由一条总线、通信控制器、收发器及高速光电藕合器等组成[5]。

2利用动态哈希算法设计路由器流量均衡分流策略

动态哈希算法可利用两阶段哈希算法完成系统负载分流的均衡设置。首次计算时可根据哈希函数分割全部IP为不同流组,各流组均有对应的标识Uione;第二次运算时,可以将二次动态哈希函数的输入值设置为Uione,并计算该函数的结果,结果与路由器的输出接口相对应即可。之后再分析输出接口可能发生的流量,并调控动态哈希函数,能够保证将高流量接口流组中的流量调控至低流量接口中,以实现输出接口流量负载的动态化均衡工作。这一均衡过程包括以下步骤:(1)哈希分组。哈希分组输入参数设置为路由器IP报文中包含的CRC-32,可保证分组后的各个流组流量具有高度一致性,从而提高负载分流效果的均衡性。(2)调控并更新流量,完成接口流组的调整工作。各个流组都会对应一个已经设置好的变量,用以储存当前流组所发生的流量,每次的流量调控工作完成后,均需调整这一变量值,根据各个流无线互联科技•通信观察组发生的流量,对流组与接口之间的相对应关系,以确保每一个接口发生的流量都能够实现最大限度的均衡化。(3)设计动态调控策略。以最先适应算法为基础,分析各个路由器接口之间的流量差值,并以此作为路由器各流组可发生流量的调控依据。最先适应算法的理论是依次采集可供调控的流组,同时对流组流量进行调控,以此确保采集到的流组所对应的接口发生的流量大小和变换流组对应接口的流量大小能够一致,最后再调整所有变换接口流组可承担的动态流量[6]。

3分流控制代码

通过树型代码方式描述这一分流控制器的全部部件运行方式。从防火墙节点与策略路由构造代码规范,有效分割源目的端口的IP地址、源目的商品区域以及IP地址的反掩码参数,即可完成策略路由规范所需案例的构建。其中的关键代码主要是对路由器中的策略路由部件进行控制。路由项目以及路由案例对应的节点可用于设置路由项目、源目的IP报文活动、下一跳路由器对应的IP地址,再设置好airline,完成二次筛选。以接口节点为依据,对接口IP地址及相应筛选规范进行配置,再提取接口获取到的IP报文,并以此为依据设置好筛选规范对应的策略路由。

4结语

电子通信系统分流控制器要实现负载均衡,需不断优化分流算法,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哈希动态算法的分流控制器,设计了该分流系统的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及关键代码,利用Telnet组件,完成路由器的远程部署后,再通过SNMP组件及时获取各路由器流量数据,并管理当前的变量,通过TFTP服务器将命令文件反馈到各路由器中,从而实现路由器接口的流量均衡。由动态更新和均衡模块、预处理模块和均衡分流控制模块进行分流控制,并利用动态哈希算法,均衡系统流量,使均衡负载实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吴艳玲.电子通信系统中的分流控制器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16(12):110-113.

[2]程烨.电子通信系统中的分流控制器设计与实现[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7(1):59-60.

[3]勒加雷.嵌入式协议栈pC/TCP-IP:基于STM32微控制器[M].邝坚,译.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3.

[4]任政,杨博,曹萌.基于数据包分割的多网络链路分流系统及方法[J].数字通信世界,2017(1):1-5.

[5]戎臻.分流控制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南京:南京大学,2008.

分流范文篇9

一、财务管理在企业改制分流中的主要工作与作用

一个完整的改制分流方案,包括经济行为的批准文件、改制分流方案的文字材料、改制分流方案表、股权结构表、人员结构表、资产清查报告、财务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等等。无论是股本额的确定,资产的匹配、清查、审计、评估、损失的认定及改制单位经营效益的测算等,都涉及到价值量的管理。因此,作为以价值尺度为基本管理职能的财务管理,在改制分流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作用。改制计划一经国资委批准,改制分流工作将紧张有序地按规定程序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由始而终地贯穿其中。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改制单位(注:处在改制过程但未完成工商登记注册的企业)资产清查,明确产权,核实账目,编制改制基准日的资产负债表和详细财产清册,以及债权债务清单,为实施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做准备。分析填列“初步方案表”,注明改制单位目前组织形式、经营地、注册地、股权结构、主要经营业务及改制分流所涉及资产范围等。根据资产负债的预计评估值和拟参加改制职工的经济补偿进行初次资产负债匹配。聘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选择合理的资产评估方法,对改制资产进行评估,并对资产评估报告进行审核,出具审核意见。改制单位填列“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备案表”,经上级单位核实无异后,签章转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根据审核备案的资产评估结果和基本确定参加改制职工的经济补偿进行第二次资产负债匹配调整。分析填列“实施方案表”,注明改制企业(指完成改制分流过程和工商登记注册的企业)组织形式、经营地、注册地、股权结构、主要经营业务、未来3年收入利润预测、改制分流所涉及人员资产范围,以及评估机构、评估方法、备案机关和备案编号等等,上报集团公司审批。此“实施方案表”的内容实施是整个改制过程浅谈企业改制分流过程中的财务管理的灵魂,是改制方案能否成功的关键。根据国资委、财政部规定,企业在实施改制分流中,国有产权向改制职工的转让,经集团公司审核并转报国资委批准后可采取协议方式转让。改制企业依据协议转让批准文件和合同以及相关的支付凭证等办理产权登记手续。改制企业工商登记完成后,进行账务预处理。经对过渡期(改制基准日———工商登记日)损益《审计报告》审核上报批准后,进行改制分流正式关账处理。继续关注改制后企业的财务状况,聘请中介机构对经营者任期内(3年)资本保值增值等情况进行审计,审核确认改制者岗位激励股份的奖励兑现。国家对主辅分离、改制分流在政策上的扶持力度很大,经有关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改制企业可享受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的政策。因此,财务部门将协助改制企业办理有关享受税收扶持政策的相关手续。在改制过程中,财务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除了按规定程序做好各项工作外,还要积极争取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如会计师事务所、国有资产评估机构、银行、税务、工商等共同协调运作,确保改制分流工作的合法合理、及时有效完成。

二、企业改制分流中财务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好各股东的利益关系在资产归属进行产权界定时,要充分依据现有的政策法规,正确处理好各股东的利益关系,避免由于各方利益问题处理不当,而影响企业改制的积极性。

2.改制资产的价值评估标准与方法应规范统一目前在资产评估过程中仍然存在标准不统一、方法不规范的问题。主要有对土地的开发费用和土地的使用权作价标准,对国有企业原先形成的无形资产或商誉等是否做作价处理,对固定资产的评估是否考虑使用价值和重置价值的差异,对现有库存产品的作价标准等问题。因为改制资产是为出售、转让而进行评估的,是公司制改建过程中的资产评估,须选用统一的标准和合理的评估方法,避免形成争议,影响改制工作。

3.对改制资产与股份配置调整过程中的原则性有待加强凡改制资产大于经济补偿加激励股之和的,应尽量避免作资产增加的调整;改制资产小于经济补偿加激励股之和的,应尽量避免作资产减少的调整。否则,对盘活存量资产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使改制方案编制成了数字游戏。

4.对改制企业占用所属企业资金及债务处理方案应合理而安全目前对改制企业占用所属企业资金及债务处理方法较为单一,基本采用与改制企业签订还款协议分期归还,此方法具有一定风险,只适用于欠款金额不大或金额较大但改制后仍保留有一定的业务关系者(可从今后的业务交易款项中扣回,安全可以预期)。因而需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如努力寻找外部投资者,相应扩大改制企业的总股份规模,将这部分债权转为改制净资产等,这有利于保证资金安全。

分流范文篇10

一、以改革的精神做好人员定岗工作

县乡机关人员定编定岗是这次机构改革的重点,是建设高素质党政干部队伍的关键。做好人员选配定岗工作,必须坚持党管理干部和依法办事的原则,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标准,按照“工作需要、群众参与、综合考评、组织决定”和公开、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要求,大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运用竞争上岗的方式,推行轮岗和双向选择。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一)积极运用竞争上岗方式做好人员定岗工作。

认真贯彻省委印发的《关于贯彻落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实施意见》(鄂发[2000]24号)关于“大力推进党政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的精神,按照中组部、人事部《关于党政机关竞争上岗的实施办法》(组通字[1999]33号)和《湖北省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实施办法(试行)》(鄂组发[1999]12号)的规定,做好人员定岗工作。

1、科学制定人员竞争上岗的实施方案。各地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出人员竞争上岗的具体工作方案。工作方案要明确规定竞争上岗的范围对象、岗位职数、资格条件、工作程序和具体要求。方案应交群众讨论,尊重绝大多数群众的意见。方案报经县市区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部门审核同意后实施。方案一经公布,必须严格执行,切实防止工作中的随意性。涉及到由人大依法任命干部单位的竞争上岗工作方案,按有关程序办理。

2、明确竞争上岗的对象和范围。县乡机关中层职位,原则上都要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确定任职人选。一般职位也应引入竞争机制,采取竞争上岗与双向选择相结合的办法确定人选。竞争上岗一般在本单位现有同级职务人员中进行,根据实际情况,也可允许符合晋升(包括破格晋升)条件的下一级职务人员参与竞争。在“三放活”期间做出突出成绩、符合条件的人员,优先竞争上岗。

(二)严格执行轮岗、回避、公示等制度。

在竞争上岗的同时,要注意做好机关工作人员的轮岗和回避等工作。对本单位中层干部中担任同一职务五年以上的人员,原则上要轮岗。对从事人、财、物管理,负责证、照、牌核发以及项目、经费审批的公务员,凡符合轮岗条件的都要进行轮岗。对《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的应回避对象,必须实行回避。竞争上一级职务的人员,按照规定,实行任前公示制度。

(三)切实加强领导职数和公务员职位管理。

1、认真编制职位说明书。要在“三定”方案的编制限额内,按照工作性质、责任轻重、工作难易程度和所需资格条件为依据,调整或重新设立职位,编制职位说明书,明确各个职位的任职条件,以此作为人员定编定岗工作的主要依据。编制职位说明书,要科学合理、权责明确,简便易行,便于操作。

2、加强领导职数和非领导职数的管理。县乡机关在这次机构改革中要严格按照“三定”方案设置的领导职数配备领导干部。按照《国家公务员非领导职数设置办法》(国发[1993]78号)和中组部《关于印发〈关于地方各级党政机关非领导职数设置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的通知》(组通字[1997]17号)的有关规定,重新核定非领导职务的职数。不得突破机构规格、职数限额或放宽任职条件设置、配备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因机构调整等原因出现的超领导职数和非领导职数问题,要制定措施,限定时间,消化解决。

3、注意做好职级、职务名称的规范工作。县乡机关公务员和工作人员的职务名称,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不得自行改变名称或随意设置职位。

二、积极稳妥地做好人员分流安排工作

人员分流安排工作,是这次县乡机关机构改革的关键和难点。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精兵简政、提高效率、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减轻财政负担、发挥各类人员的潜能和优势、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鼓励机关富余人员走出机关,创办经济实体和社会中介组织,自谋职业;支持年轻同志培训学习,充实加强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基层。县乡机关要广开分流安排渠道,精心组织,保证三年内完成人员分流安排任务。

(一)人员分流安排的途径和办法

县乡机关在这次机构改革人员定编定岗之后,要采多种途径和办法,妥善安排分流人员。

1、对机关中比较年轻的分流对象,经本人申请,可选派参加学习或培训。科级及以下的干部,年龄在30岁以下的,学历为高中(中专)的均应离岗学习,参加本科、专科学历教育。

2、严格执行退休制度。按照国务院国发[1978]104号文件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对已达到退休年龄(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或丧失工作能力的,应及时办理退休手续。因病或因公致残,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退休或退职手续。

3、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或工作年限满30年的,可办理提前退休手续。

4、**年底以前达到退休年龄的,可实行离岗退养。

5、对年龄较大、身体较差的现任正科或副科级领导职务人员,改任非领导职务。具体年龄界限,各县市区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上述改任非领导职务且符合退休条件的人员,如本人申请,可以离岗退养,也可提前退休。

6、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科员、办事员,可转到工勤岗位,没有工勤岗位的另行分流。

7、对符合《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有关规定应予辞退的人员,要坚决辞退。

8、鼓励机关人员辞去公职,自谋职业。

9、选拔、推荐优秀中青年干部充实基层,加强农村、企业和科教文卫体等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和管理人员队伍。

10、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已改行的科技、农业、教育、医药等专业技术人员回到专业技术岗位工作。

11、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的应回避对象,先行分流。

12、凡因个人原因,在近五年年度考核中有一次考核不称职或两次基本称职的人员,原则上应进行分流。

(二)人员分流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1、经组织安排参加各类学习培训的分流人员,学习期间(3年内)享受国家规定的在职同类人员的工资待遇,工龄可连续计算。学费由单位或个人共同承担。学习结业以后,由原单位推荐安排,或进入人才市场。在空编的情况下,可优先录用,或参与单位竞争上岗。

2、对提前退休人员,从正式办理退休手续的下月起,适当上调职务工资档次;提前1至2年的,上调1档职务工资;提前3至4年的,上调2档职务工资;提前5年及以上的,上调3档职务工资。符合相应条件的,还可同时增加1级级别工资。但级别工资最多只能增加1级,职务工资上调最多不能超过3档。并计入离退休费的基数。提前退休人员,在办理退休手续时,可按国家法定退休年龄计算的工龄计发退休费。

3、离岗退养人员,退养期间享受本单位在职同类人员的工资待遇,工龄可连续计算。如遇国家统一调整工资,可按在职人员参加调整。

4、按照上述规定,凡在这次机构改革期间,提前退休和离岗退养人员,其退休费和工资待遇开支渠道按原经费来源不变。

5、对现任副科级及以下职务已满10年,达到提前退休或离岗退养条件的干部,并符合提拔担任上一级非领导职务条件,本人申请离岗退养或提前退休的,按规定程序和干部管理权限审批,可先提拔担任上一级非领导职务,然后办理离岗退养或提前退休手续。所提职务可不占单位非领导职数。

6、在本次机构改革期间,对自愿辞去公职自谋职业的人员,可发给适当的辞职补助金。其发放标准是:在一次性发给本人三年基本工资的基础上,连续工龄不满10年的,每满1年另发一个半月的基本工资;满10年以上不满20年的,每满1年另发2个月的基本工资;满20年以上的,每满1年另发2个半月的基本工资。辞职补助金最高不得超过本人10年的基本工资。辞职人员如被重新录用,应将辞职补助金全额上交给接收单位,其辞职前后的工龄方可连续计算。

7、对选调充实基层或加强企业的人员可保留原职级、身份、户籍和原分配的住房不变。

8、对分流到企事业单位或社会中介组织,从事专业技术或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可比照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聘。具有评定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人员,可享受首次评定职务资格的优惠政策,免试外语和计算机,原在机关从事技术工作的年限,可与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原在机关已评定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予以承认。

9、选调到企业任职的人员,三年内基本工资由原单位发给,补贴由企业负担;选调到村工作的人员,基本工资由原单位发给,补贴由村负担。在村兼职人员,经费供给可按渠道不变。

10、分流人员建基地、办实体,到农村基层、企业工作,表现优秀、贡献突出的,如遇晋职晋级、评优表彰,享有优先权。在机构改革后机关空编补员时,经本人申请且符合相关职位条件的,可免试录用。

11、分流人员待岗期间,工资待遇3年内照发。三年后进入人才市场自谋职业。3年内找到工作,与原单位脱离关系后,不再发放工资。对拒不服从组织安排的分流人员,第一年发基本工资的80%,第二年发50%,第三年发基本生活费。

12、分流人员纳入社会养成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统筹。分流到企业的,执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分流到事业单位的,执行事业养老保险制度。但其在机关的工龄符合一定工作年限规定的,退休时按机关社会保障办法予以补偿。关于分流人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的具体政策按国家出台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人员定岗分流的组织领导和纪律

1、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制。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做好人员定岗分流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各级组织、人事、编制部门要密切配合,注意做好指导和协调工作。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负总责,并有一名领导同志分工抓这项工作,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确保人员分流工作顺利实施。

2、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广泛开展交心谈心活动,消除疑虑,化解矛盾,切实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好。机关工作人员要顾全大局,服从安排。对不服从安排,经批评教育无效的,依据有关规定予以辞退。确保机构改革期间,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断。

3、严肃组织人事纪律。

在机构改革人员定岗期间,除国家指令性计划安置外,严禁县乡机关新增人员。并按照黄办发《关于全面清退县乡党政机关非在编人员的通知》([1999]20号)的文件要求,坚决清退非在编人员、临时工和借用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