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5 13:09: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分级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分级教学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分级教学;i+1理论;因材施教

【摘要】分级教学即分层次教学。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大势。其理论基础是因材施教和“i+1”理论。科学合理地分级教学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和保证,在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师资配置、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从语言输入理论及因材施教、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三个方面对分级教学问题进行探讨,同时就分级教学的模式提出可行性建议。

分级教学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从而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要求上,提出了“三层次,三要求”,即大学英语的英语教学要求为三个层次: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新要求的颁布使得分级教学的实施有了依据和学校的支持。《要求》的出台承载着革新外语教学的任务,寄托着社会对外语教学和改革的希望——分级教学能从根本上解决在一个外语水平参差不齐的教学班级中“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突出问题。

一、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及主要原则

1、分级教学与i+1理论和情感过滤因素

美国著名的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其中的i+1理论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i+1理论指出,i(input)是指与语言习得者语言水平相当的语言输入,即这种输入为语言习得者已有的语言知识。i+1是指高出语言习得者语言水平一个级别的语言输入,这是最易接受的语言输入。如果语言输入远远高出语言习得者的语言水平,即i+2,或者是接近甚至低于语言习得者现有水平,即i+0,i-1,学生会感觉太难或者太容易,这都不符合语言习得的最佳条件,只有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语言水平的输入才是“可理解性输入”。i+1被视作教师所应提供给语言学习者的最佳语言输入。Krashen同时还提出“情感过滤”在语言输入中的重要作用,“尽管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对于第二语言习得很有必要,学习者同样需要在情感上吸收已经理解的语言输入”。情感因素主要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动机(motivation)、自信心(self-confidence)和焦虑感(anxiety),学习者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即具备强烈的学习动机、对学习充满信心、无任何焦虑感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分级教学按照学生不同的语言水平进行分层分班教学,i+1理论正好为分级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按传统的自然班组织教学,因为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无法在同一课堂上将自己所提供的语言材料控制在“i+1”的水平上,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只有按照学生实际语言水平组织的分级教学,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语言输入是“可理解性输入”,并且最大限度地避免学习者的情感障碍,从而使大学英语教学取得更高的效率。

查看全文

英语分级教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论文

摘要: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给英语教学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带来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是解决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较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分级教学;教学对策;英语教学质量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走上了扩招的发展之路,扩招推动了高等教育由早期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是扩招后教学资源极度紧张;二是生源分布广,因地区城乡差异而造成英语水平高低不齐的矛盾日益突出;三是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致使教学难度加大。倘若教师用同一教学进度和教学手段,对个体差异极大的学生进行同堂教学,必然会导致两极分化,英语教学质量整体下滑。

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英语教育质量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英语教学改革已成为高等学校改革的核心,在此情况下,如何减轻扩招给高校带来的冲击和压力,正在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外语教师十分关注和深入研究的课题。高校原来自然分班“齐步走”的教学模式,目前遇到新难题,加上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英语基础十分薄弱,听说能力差,很难跟上正常教学进度。学生之间差异不断扩大,造成教学起点难确定教学过程难实施教学评价难把握的“三难”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英语教学安排不能搞一刀切,教学进程不能齐步走,分级教学成为解决学生英语水平差异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解决大学英语教学费时间低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实际上,很多高校实行的大规模招生为英语分级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英语分级教学能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分别进步。从教学实践来看,实行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学习者不同的语言能力、认知风格、动机、态度和性格等个别差异施行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把基础高低悬殊的学生安排在同一班级,教师难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因材施教,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消”,出现“教师白费力,学生不受益”的尴尬教学局面。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就是本着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的原则,根据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及其接受英语知识的潜能,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学生管理制度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度、教学活动,在讲授、检测和评估方面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因此,分级教学成为安排英语教学的理想选择。许多高校一直认同分级教学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并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分级教学,不断探索和总结分级教学实践。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无论智力方面还是在其他方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学习积极性,这是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基本要求。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能用同一目标要求学生,用同一方法开展教学工作。

查看全文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分级教学;i+1理论;因材施教

【摘要】分级教学即分层次教学。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大势。其理论基础是因材施教和“i+1”理论。科学合理地分级教学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和保证,在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师资配置、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从语言输入理论及因材施教、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三个方面对分级教学问题进行探讨,同时就分级教学的模式提出可行性建议。

分级教学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从而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要求上,提出了“三层次,三要求”,即大学英语的英语教学要求为三个层次: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新要求的颁布使得分级教学的实施有了依据和学校的支持。《要求》的出台承载着革新外语教学的任务,寄托着社会对外语教学和改革的希望——分级教学能从根本上解决在一个外语水平参差不齐的教学班级中“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突出问题。

一、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及主要原则

1、分级教学与i+1理论和情感过滤因素

美国著名的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其中的i+1理论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i+1理论指出,i(input)是指与语言习得者语言水平相当的语言输入,即这种输入为语言习得者已有的语言知识。i+1是指高出语言习得者语言水平一个级别的语言输入,这是最易接受的语言输入。如果语言输入远远高出语言习得者的语言水平,即i+2,或者是接近甚至低于语言习得者现有水平,即i+0,i-1,学生会感觉太难或者太容易,这都不符合语言习得的最佳条件,只有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语言水平的输入才是“可理解性输入”。i+1被视作教师所应提供给语言学习者的最佳语言输入。Krashen同时还提出“情感过滤”在语言输入中的重要作用,“尽管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对于第二语言习得很有必要,学习者同样需要在情感上吸收已经理解的语言输入”。情感因素主要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动机(motivation)、自信心(self-confidence)和焦虑感(anxiety),学习者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即具备强烈的学习动机、对学习充满信心、无任何焦虑感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分级教学按照学生不同的语言水平进行分层分班教学,i+1理论正好为分级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按传统的自然班组织教学,因为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无法在同一课堂上将自己所提供的语言材料控制在“i+1”的水平上,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只有按照学生实际语言水平组织的分级教学,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语言输入是“可理解性输入”,并且最大限度地避免学习者的情感障碍,从而使大学英语教学取得更高的效率。

查看全文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实践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因材施教

[论文摘要]本文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理论依据进行了论述,并且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前英语教学情况

大学公共英语一直实行自然教学班授课,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相同的教材,采取相同的教学进度。然而,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省份,不同地区,学生的个体差异也非常大,所以,尽管老师非常努力的试图照顾到每个学生,但因差生和优生的差异较大,结果总不尽人如意。上课睡觉,不认真听讲以及逃课现象时有发生。不只是英语差的学生,也包括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原因是差生听不懂,优生又觉得太容易,教学效果较差,每次考试的及格率以及英语三级、四级考试过关率也都让人失望。

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实践

根据实际,我们学院决定试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2006年下半学期,新生入学伊始,我们系和教务处共同组织大学英语分级测试,并参考学生高考的英语成绩,按成绩把学生分为A、B、C三级,充分利用学院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把所有英语课都安排在多媒体教室授课。分级之后,C级学生使用《全国等级考试教程》第二级,B级学生使用《新时代大学英语》预备级,A级学生使用《新时代大学英语》第一册,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同时规定,期末考试也进行分级测试,并且根据成绩高低,实行滚动制,也就是说,C、B级学生如果考试成绩高,可以进入B、A级学习,而A级学生如果成绩差,再参考平时上课时的表现,进入B级学习。这样,可以激励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此外,2006年期末考试的成绩也充分证明了这一教学理念的可行性和优势。A、B、C三个级别学生的及格率都达到了80%以上。课堂纪律较之以前有很大的提高,几乎没有了上课睡觉、看小说的现象;迟到、旷课的更是越来越少,学生对老师的满意程度也逐渐增高。

查看全文

公共英语分级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摘要:高职公共英语实施分级教学既能适应生源多样性,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又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本文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详细阐述了高职公共英语分级教学的实践过程以及取得的教学效果,也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职公共英语;分级教学;分类指导;因材施教

教育部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鉴于全国各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以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不尽相同,各高校等学校应参照《课程教学要求》,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系统的、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作为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职院校,其生源越来越多样化,再加2019年高职院校的百万扩招,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性更加凸显,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受到了诸多的诟病,学生的个性需求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受到了影响。因而众多高职院校开展了分级教学,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简称“交通学院”)实施公共英语分级教学为个案,在分析其有利的同时也进行了反思,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分级教学内涵及依据

(一)分级教学的内涵。分级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分类排队,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级别或层次,针对每个级别和层次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借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2]从2016年开始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始全面实施公共英语分级教学改革,编制适合本学院的公共英语课程标准,按照课程标准制订授课计划,执行分级教学:一是对不同培养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二是对相同类型的学生根据招生来源进行分类;三是对同类型班级较多的学生按专业群实行分级教学。因学生生源的差异化以及不同专业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要求的不同,教学要求的制定要以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和需求为标准。这种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分级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二)分级教学的依据。1.理论依据。美国应用语言学家StephenD.Krashen提出“语言输入假说”,即i+1理论。他认为“人类只有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时才能习得语言,即略高于学习者现有语言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i+1),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3]也就是如果语言输入的难度大大地超出了学生的已有水平(即“i+2”),那么他们根本无法有效习得语言;如果语言输入的难度低于或者和他们的现有水平保持一致(即“i+0”),他们也不能得到进步。只有语言的输入略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才能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这给教学者的启示是在课堂教学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应该适当地高于他们的整体语言水平,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达到“i+1”的水平。2.现实依据。一是生源多样化导致高职群体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由于存在地域性和城乡差异化等因素影响,学生彼此之间的英语水平存有一定的差异。交通学院广东本地生源占80%左右,其他来自甘肃、四川、湖北、贵州等,生源地区分布广,来自内陆乡镇地区和沿海城市地区的学生间英语水平差异也很大。招生的类别也多样化,有高本衔接、五年一贯制、现代学徒制和参加普通高考等,各种类别的生源直接导致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传统的公共英语课合班教学,统一教材,统一考试,客观上造成了“底子好的学生吃不饱、底子弱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难以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也就难免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是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需求不同。教师在授课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毫无兴趣,经常旷课、上课迟到和睡觉;还有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好,学习兴趣浓厚,他们学习英语的目的明确,可能是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专插本”英语考试或者是自学考试。兴趣的差异,导致课堂授课难以正常进行,快慢不一,无法兼顾全体学生,很难提高授课质量。在此情况下,为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在校学习都有所收获,分级教学是最好的选择。3.政策依据。2013年教育部再次修订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明确指出,鉴于目前高职高专学生生源呈多元化态势,英语水平差异较大,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分为A/B两级(A级为标准要求,B级为过渡要求),以贯彻分级教学“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4]

二、分级教学的实践

查看全文

分级教学在语文课程的利与弊

【内容摘要】新疆工程学院对2019级部分学生进行语文课程的分级教学,以不断完善语文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文章主要介绍了语文分级教学的实施情况,总结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利弊,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以期完善分级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受益。

【关键词】语文教学;分级教学;教学反思

一、分级教学理论依据

分级教学是教师把学生划分成几组,将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潜力相近的学生集中,根据学情定制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并提供相应有针对性的指导,使每个小组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教学质量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1]。不同学生的知识层次、学习能力、学习潜力以及个人发展需求都不尽相同,分级教学正是根据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差异,有针对性地为学生选择和制定个性、有效且能最大程度帮助学生实现个人发展和提高的教学方式,是一种能够体现分类指导和因材施教理念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分级教学是建立在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的i+1理论、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以及Hutchinson和Waters的需求分析模式的基础上的。克拉申的i+1理论认为,在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理解性语言输入,即i+1,i是语言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状态,而1是高于当前语言状态的相关语言知识,当学习者遇到了比1更高的语言知识,就是i+2,如果遇到的语言知识更低,就是i+0,后两种状态对语言学习者来说,是较为困难的,因此不能取得良好的语言学习效果[2]。让·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并不是学生将知识从外界搬运到记忆中,而是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同外界的环境和刺激相互作用而构建内部心理表征和新图式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投入到思考和学习的过程中,以构建新的图式。学习需求分析模式是由Hutchinson和Waters提出的,该种分析模式一般以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中心,对需求进行分析,在充分考虑学习者能力的基础上,由教师制定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完成相应的教学评价。

二、分级教学实施情况

新工科背景下,新疆工程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为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校转型发展,大学英语、高数、大学物理等公共基础课程分别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教学改革,语文课程作为专为非普通类学生开设的通识必修课程,也进行了教学改革,实施了分级教学。语文课程的分级教学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语文课程在新疆工程学院专为非普通类学生开设,受学生生源地的教育水平、教学条件以及大学前国家通用语学习时间长短的影响,各个自然班级里的学生语文基础和水平参差不齐,此外,自然班级学生数量过多,个别班级在授课过程中,由于师资力量有限,采用合班授课的形式,班级人数就更为庞大,这难免让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作取舍”、“找平衡”,或“顾中间、略两头”,或“向中间看齐”,暂且不论教学资源向一部分学生倾斜有失教育的公平性,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这导致的直接的结果便是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透”,基础一般的学生“吃不好”。因此,当前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当前语文教学的需要,本着现代教育“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重要原则,新疆工程学院对语文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实施分级教学。分级教学的第一轮试点安排如表1所示。根据学生的学科专业特点,将相近学院的所有学生根据语文水平的高低(高考语文成绩及期末语文课程考核成绩),划分为A、B、C三个等级,A、C级班级数量相对较少,B级班级数量相对较多,在细化分级标准的基础上,分别为A、B、C班级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制定科学、系统、个性化的语文课程教学体系,并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使其既能符合学生实际语文能力和水平,同时又能满足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要求,此外,根据A、B、C级学生的具体教学内容制定相应层次的课程评价体系和语文能力测评体系,使其能够全面、真实地反馈学生的实际语文学习效果,并制定升降级办法,根据每个学期学生在考核中的表现,择优选拔进入高一层次班级或者末位淘汰进入低一层次的班级。

查看全文

英语分级教学必要性及对策

〔摘要〕本文从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的视角,结合国内外ESP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以及遇到的瓶颈问题,提出了ESP在大学分级教学中的必要性;依据在校大学生对ESP的需求关系,以期凭借有效教学为根本着力点,探讨在分级教学下如何建构ESP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分级教学;ESP;EGP;CBI;教学策略

目前,我国高校非专业英语教学中,采取分级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共识。陕西高校针对非英语专业在校生也实行了英语分级教学。以长安大学为例,为积极落实教育部2007年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已在两个非英语专业的大一学生中,实施分级教学试点,开展相应的英语教学改革。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ESP原理分析

《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为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使英语水平起点较高、学有余力的学生能达到较高或更高要求。研读政策,笔者还发现,早在2004《大学外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就明确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要照顾起点较低学生,又要给基础较好的学生有发展的空间;既要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要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既要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发展需要”。可见,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一直是大家关注的内容。其实,遵循《教学要求》所倡导的精神,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中实施ESP教学,同时引入分级教学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过渡阶段。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同时采取分级教学和ESP并轨教学的策略,似乎为首选。由于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如: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所存在着的诸多差异———表现为地域教学差距、东西部区域差异、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差异、不同家庭背景的差异、英语知识结构的掌握程度的差异等等。因此,采取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就是充分考虑了上述差异的存在,以及学生英语基础的个体差异。基于此,诸多高校本着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为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而进行了专项教学改革。具体的做法不一,但多数高校增加了入校英语分级考试,有的高校甚至直接用高考英语成绩来划分等级,而且在具体的等级划分上也各不相同,大致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班,或A、B、C、D四个等级班,或者预备级、二、三、四级。但笔者相信,教学中着实要把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个可变因素,采取满足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以及个性特征差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众所周知,以英语为外语的语言教学一般分为通用英语(EGP:EnglishforGeneralpurpose)教学和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教学。前者是为了打语言基础,后者是为大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和未来工作需要为目的的教学。专门用途英语又可分为学术英语(EAP: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和职场英语(EOP:EnglishforOccupationalPurpose)。学术英语教学是为大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提供语言支撑的,而职场英语教学具有岗位培训特色(蔡基刚2013)。[3]前者是指和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例如国际金融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学术英语、科技英语……等相关专业英语的学习。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英语,能够正确地运用在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研究中;后者则更注重学习者在工作岗位开展的相关涉外交际、交流及研究工作。教育界逐渐形成这样一种观念,ESP教学应该被看作一种教学理念,而不是教学产品。它既非一种特定的语言或方法,也不是由某一种特定的教学材料构成。它是一种建立在学习者需求基础上的语言学习理念。[4]所以,针对ESP的定义,语言学家Strevens(1988)提出了ESP的四个基本特征:(1)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2)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3)语言上,放在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活动的词汇、句法和语篇教学上;(4)与普通英语(EGP)形成对照。[5]Strevens理论的提出,无疑是许多想要进行ESP教学的高校要面对的巨大挑战。大部分高校没有全面设置ESP课程,只是在探索一条更适合非英语本科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出路。在笔者所在高校,仅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中开展了ESP教学。一个学程下来,虽然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还是不能很好地全面铺开。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在各个专业上开展ESP教学的条件尚不成熟。实际上,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ESP教学刚引入我国时,已有人预言“ESP将成为21世纪的英语教学主流”。[6]但这个时候应该为时不远。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所涉及的60多个国家中,讲英语的国家应该不在少数,以英语为主要语言进行双边交流的应该是主流提倡。为了更好地促进我们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重视外语教育、加强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摆在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ESP教学就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我们目前的英语教学现状告诉我们,面向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凸显了英语教育目前存在的缺失,英语作为工具的属性反倒是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面对文化多元化、科技一体化时代的到来,ESP教学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反观国外,ESP教学发展已趋成熟。几个开设ESP课程的国家如英国伦敦城市大学(CityUniversityofLondon)的语言中心提供了与商业、管理、工程等相关的课程。美国的大学也提供广泛的ESP短期课程,如阿拉巴马大学语言学院的EBP(English+BusinessPro-gram)课程就是将英语和商务结合在一起的特殊用途英语短期课程[7](Hewings,2002)。ESP课程在日本更是普遍开设,如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在一年级时与专业挂钩,称GAP(GeneralAca-demicPurposes)阶段;二至四年级为SAP(Specif-icAcademicPurposes)阶段[8](张济华等,2009)。在希腊,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大学要学习经济学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等专门用途英语[9](杨欣欣,2004)。如在东欧和俄罗斯等国家的大学,他们不但创立了ESP的专业电子期刊,而且还建立了ESP教学的跨国合作ESP教师大型培训项目。

二、当代大学英语教学中ESP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查看全文

高职高专英语分级教学与实践

摘要:分级教学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本文从作者所在学校的分级教学改革实践出发,探讨了在高职高专扩招的大背景下实施英语分级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就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分级教学;因材施教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来源也愈发呈现多样性。“十四五”新征程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新时代发展又亟需具备外语素养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为进一步引领和推动职业外语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化水平,探讨当前形势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理论基础

分级教学又被称为分层教学,主张因材施教和分层提高的基本原则,强调遵循教学大纲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学业水平、基础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把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等级,将层次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开展教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宋朝著名教育家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大加推崇。明代思想家王守仁也主张应依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予以不同的教育,这些教育观念都充分蕴含了分级教学的思想。美国语言学家StephenD.Krashen的“i+1”语言输入假说认为,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i”表示语言学习者当前语言知识状态,“1”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只有当语言输入的水平处在i+1情况时,学习者才能理解大部分的语言,并且有可能取得进步。如果语言输入远超出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i+2),接近或是低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i+0),学习者都无法取得进步。英语分级教学的教学组织与Krashen的i+1理论相吻合,它根据不同层级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指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案等,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安排,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相匹配,从而提高英语的有效输入。

二、英语分级教学实践

查看全文

英语分级教学管理论文

摘要:分级教学是我国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它的实施有利于教学模式的转变。本文通过回顾本校英语分级教学的利弊得失,分析了分级教学对独立院校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以及在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能探讨出更完善的分级模式。

关键词:分级教学;独立院校;优势

随着我国高校近几年来的连续扩招和独立学院的兴起,我国的高等教育也由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在学生人数增加的同时也导致了生源素质的下降。由于受地域差别,城乡差别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各校之间及校内学生间的英语水平差异不容乐观。尤其是独立院校的学生本身就基础差,底子薄。为了能更好的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其英语水平。我校于2004年开始,在本科生新生入学时进行一次摸底考试,并按其考试成绩分成高级班和普通班。进行分级教学。其中,高级班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30%,普通班人数约占70%。虽然所有学生所采用的教材是一致的,但由于基础不同,水平有高有低,对不同的班级的要求是不一样的。高级班的学生基础比较扎实,自学能力较强。针对这类学生群体特征,我们主张课堂教学以提高阅读能力为切入点,课文教学以“语篇教学”为主体。课堂上始终把“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的训练作为重点,强调不同语篇和话语结构的分析,使学生熟悉多种文体材料。课下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明白他们所学的不是一门死知识,而是一门新的文化。而普通班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尤其是最后的几个班,学生基本上很难接受《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因此,对普通班的学生,我们又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基本能接受《英语教学大纲》要求的。对这一部分学生,除了继续打好基础外,主要是进一步提高他们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接受《英语教学大纲》要求有困难的学生,首先是补习基础知识。考虑到他们的薄弱环节和实际需要,我们把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作为该部分学生群体教学工作的重心。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其基本技能。从近两年的四级通过率来看,分级教学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成绩。2004级学生的四级通过率较前一年增长近七个百分点。而2005级学生的四级一次通过率近30%,比前一年同比增长近十个百分点。

一、分级教学的优势

(一)有利于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做到因材施教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因为学生英语基础相差很大。教师的授课只能选择适用于大多数人的方式和方法。英语课堂教学往往是“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而分级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起点上更好地提高自己。无论是高级班的优等生,中级班的中等生,还是低级班的差生。他们都可以愉快地融入到不同层次的教学班级中去。学生们在不同的教学班中使用不同的教材,教师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执行不同的教学进度。这样既可以让优等生“吃得饱”。也可以让差生“咽得下”。

查看全文

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改革论文

1国内外课程设置现状

国内高校存在学生数量多、教学资源有限等客观原因,采取小班制教学的条件并不成熟,因此,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分级方式较简单。目前,国内各高校主要针对计算机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进行讲解。按照教育部教指委关于“分类、分层次指导教学”的要求,在认真做好通识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满足差异教学的需求。目前,国内各高校普遍根据教指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广泛开展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相关的分级改革,大部分高校普遍采用的课程体系为“1+X”,部分发达地区的个别高校采用“2+X”的课程体系。通过“X”门应用课程满足大学生计算思维的高层次教学要求,培养各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他们本专业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2我校分级教学改革实践

随着塔里木大学办学规模逐步扩大,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农为主,农、理、工、文、管、法、经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面向全国招生。因此生源较复杂,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少部分学生来自城区,父母的文化程度较高。少数民族学生占比30%左右,其中部分民族学生为民考汉学生,穿插在各汉族班进行专业学习。因此,各教学班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自2008年以来,我校每年组织入学新生进行计算机水平摸底考试,一般都安排在军训结束后的第一周周末进行。采用我院教师开发的考试系统,由考试系统自动判卷,在摸底考试前,不对学生做任何辅导,以便更客观、更真实地反映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通过连续多年来的摸底测试,获取了大量客观数据,为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以2008年的测试数据为例,全校随机抽取了16个汉族本科新生班级参加摸底考试,合计494人。测试结果并不理想,平均测评成绩为37.47分,满足学校合格线的学生仅占9.1%,这充分反映出我校全体新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整体偏低。根据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的新生计算机水平摸底测试结果,我校从2010年开始,逐步开展了一系列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经过2010年至今的分类、分层和分级相结合的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我校特色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并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写满足我校学生计算机教学要求的课程教材。2009年以来,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现教考分离,从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改革为机试。我校民族班学生,特别是民考民的学生,汉语交流能力不是很好,如果强行与汉族班学生安排在一个教学班学习,将出现一系列的学习困难问题。因此,我校首先对民族班和汉族班分开教学,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在课程授课过程中有所侧重地讲授相同各部分内容,并采用不同的考核和评价体制。然后,根据学校各学院的专业要求,按三个层次开设不同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其中,第一层次开设的课程为“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层次开设的课程为“计算机技术基础”,目前主要有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库应用技术这两门课程,分别面向理工科类专业和文科类专业开设;第三层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主要为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以各学院自行设置为主。然后,针对第一层次的学生开展分级教学模式,在新生军训完的第一周进行分级测试,对大部分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开展教学,并将理论授课与实验授课分离,实验课除要求上课的学生外,其他学生也可随时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对分级测试中获得较高成绩的同学,另开设四门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其一进行学习,包括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和flash动画设计。

3我校分级改革效果

我校从2008年开始逐步推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分级改革以来,认真听取师生反馈意见,调整教改方案,不断探索适合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新的教学方法,形成现有的分类、分层和分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