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育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6:00:05

繁育技术

繁育技术范文篇1

关键词:榉树;繁育方法;造林

榉树(ZelkovaschneiderianaH-M),又名大叶榉、血榉、红榉、黄榉、岩郎木等,榆科榉属树种,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之一,属二级保护植物,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是重要的风景园林观赏树种。目前,榉树苗木已被广泛用于园林配置、城市街道绿化美化及生物多样性方面。

榉树为深根性树种,是一种落叶乔木,主、侧根系都很发达,性喜光,喜温暖气候和肥沃湿润条件,在酸性土、中性土、石灰岩山地及轻盐碱土上均能生长。榉树初期生长较缓慢,八年生以后加快,可持续生长70~80年,成年树高达30m,胸径1m以上。榉树在我国分布很广泛,主要产于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多生于海拔800m以下山坡。

1育苗方法

1.1扦插育苗

榉树资源稀少,生产上可采用硬枝扦插和绿枝扦插育苗。硬枝扦插的枝条取自一至二年生健壮枝条,插穗长度10~15cm,粗度0.5~1.0cm,每个插条上至少含有2个以上健壮饱满腋芽,时间以春季扦插为好,其平均成活率可达16.7%;扦插时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使插条生根率达到80%以上,当年苗高可达50~180cm。绿枝扦插宜在6月上旬进行,自母树年龄较小当年生半木质化的粗壮嫩枝上剪取带2~3片叶的插穗,迅速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做到随采随喷水,随用生根剂处理,随扦插。扦插苗床基质以蛭石、河沙等为宜。扦插密度以插穗间枝叶互不接触为宜。插后喷水1次,上罩塑料膜弓形小棚,再搭起1.2~1.5m高的框架,用草帘或遮荫网在上方和两侧遮荫,保持20%~30%的透光率。扦插前期要做好叶面喷雾保湿、消毒防病、通风换气和喷水降温等工作;中期要以揭除薄膜和逐步移去遮荫物炼苗为主;后期做好消除杂草、施肥等。

1.2嫁接育苗

选择一至二年生、地径1.5~2.0cm的白榆实生苗作砧木,以一至二年生的榉树枝条作接穗,在树液流动季节进行嫁接,嫁接可分枝接和芽接2种。枝接一般在4月进行,操作时可用劈接和皮下接方法。适时嫁接、避开连阴雨天气、接穗削面光滑平整、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对准、绑扎适度是影响嫁接成活的关键因素。芽接宜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进行,方块形芽接比“J”字形芽接为优。为提高嫁接成活率,嫁接时要将塑料薄膜带轻轻插入接穗芽与皮部内皮层与砧木密接,在操作技术保证的情况下,榉树嫁接成活率一般在80%以上,枝接当年生长量80~160cm,地径0.8~1.5cm左右。

1.3播种育苗

榉树种子采集时间常在10月中下旬,采种期3周左右,选择树龄30年以上,结实多且籽粒饱满的健壮母树,在果实由青色转为黄褐色时进行采种,采得的种子去杂阴干,装入布袋或麻袋贮存备用。播种分秋播、冬播和春播。秋播需随采随播,发芽在翌年3月上中旬,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较高,苗木生长期长。春播宜在雨水至惊蛰时进行,最迟不得迟于3月下旬,播种量150~200kg/hm2。当年种子翌年播种,发芽率高。为了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可对种子进行选种、浸种、消毒、催芽、低温存积处理等。播种后,25~30d种子发芽出土,应防止鸟害。出苗后要及时揭草炼苗。幼苗期应及时间苗、松土除草、灌溉追肥。此外,榉树苗期普遍有分叉现象,应在苗期进行修剪,蓄好1个主干,以利干形通直。

1.4组织培养

利用大叶榉树未成熟种子的胚依次在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芽分化培养基、壮苗培养基及生根培养基上培养,可生产出3~5条不定根幼苗,生根率达30%,生根幼苗移植到温室花盆中成活率在50%以上。日本在榉树组织培养方面成功较早,有许多可供参考的经验。2造林与管理

造林地宜选择在坡度30°以下,低山丘陵区土壤肥沃、保水较好的群山中下部、谷地、溪边。采用全垦方式整地,整地规格为50cm×50cm×40cm。3月上旬左右,选取无风阴天或小雨天气,用榉树一年生实生苗栽植,栽植前用10%~15%的过磷酸钙泥浆沾根,以提高成活率。栽植时要根舒不弯曲,严禁大土块和石块压在根部,回填土要实,深度为苗期地面与地相接触处印痕之上3~6cm为好。栽植密度可为1.6m×1.6m或2.0m×1.6m。另外,可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栽植不同的树种。如山顶、山脊可栽马尾松、栎类,山脚、山腰栽榉树,形成马尾松、榉树、栎类块状混交林。在立地条件好的山坡中下部可栽植榉树与山杉木行状混交林。苗木栽植后,前3年,每年抚育2次,分别于6月和10月进行。随时注意培蔸、抚正,剪去干上丛生小枝,将分叉株去除弱的分支,每年

不少于1次,清除绕干的藤本,留心有无蛀干和食叶害虫为害,一旦发现及时除治。3年后,可用刀砍去杂灌,以利通风透光。前5年可结合抚育加施复合肥或尿素,每株100g左右,撒于树蔸周围表土内。坚持修枝,有条件的地方可持续10年,使枝下高在5m以上。在10年内进行1次卫生伐,将虫害而无主干、歪斜弱小、无培养前途的植株去除,或萌芽更新,留下3450株/hm2左右,使之形成干形通直,林相整齐。15年时可考虑间伐,砍去50%。20年时应进行高强度间伐,再去掉65%,留下630株/hm2。25年时正值生长高峰期,应再度间伐30%,留下405株/hm2,培养大径材。

繁育技术范文篇2

关键词:落叶松繁育技术

日本落叶松,学名Larixleptolepis(Sieb.etzuce.)Gordon(LarixkaempferiSargent),松科,落叶乔木。日本落叶松原产日本本州岛中部,于本世纪初成功引入我国。目前我国已在十五个省、市引种栽培,且表现良好。据巫山县林业局在梨子坪林场测定,15年生日本落叶松年均高生长87.93cm,年均胸径生长0.95cm,年均材积生长0.0064m3,单株材积0.0193m3,是中山地带造林的优良树种。

一、生物学特性

日本落叶松为阳性喜光树种,在自然分布区内呈纯林或在混交林中呈优势木居第一层。自然分布区属内陆性冷凉气候带,该气候带年均温7—8℃,北界平均最低气温一9.4℃,南界平均最高气温28.7-33.3℃,年降水量在110-250mm之间,雨热同季。日本落叶松最适土壤为灰化的火山堆积土,石灰质土壤和砂壤上也能生长良好。

二、适生区域

日本落叶松原产地的分布区在北纬35°8’~38°5’之间,垂直分布于900-2800m范围内。我国秦岭以南的暖温带和亚热带山区是日本落叶松适生区。我国温热带地区适合日本落叶松生长,可大力发展日本落叶松。

三、日本落叶松的繁育技术

日本落叶松可采用播种、嫁接、扦插三种方式繁殖。嫁接和扦插两种方式一般只在品种改良和遗传育种上采用,而生产上往往采用播种繁殖。现就播种繁殖方式介绍如下:

1、圃地选择与整地作床

选择交通方便,地势平坦,排灌良好,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较肥沃的中性或微酸性沙壤或轻壤土育苗。冬季整地,每亩施有机肥750kg,深翻30cm,播种前均匀喷洒1∶10倍的硫酸亚铁溶液,待干后耙平作床,床高15cm,宽lm,床间距25cm、种子处理与播种

播种前将种子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4小时,用清水洗净后再倒人45℃的温水中浸泡24小时,捞出稍稍晾干后与三倍于种子体积的河沙混合,然后置于发芽坑内催芽。发芽坑应挖在背风向阳处。坑深50cm,宽50cm,坑上覆盖塑料薄膜,晚上加盖草帘,每天将种子均匀翻动一次,待有30%的种子裂嘴后即可播种。

播种期在3-4月,当地表温度在10℃以上时即可播种。播种量为4-4.skg/hm2,播种前苗床要灌足底水。采用条播,沟距10-15cm,沟深1cm,播后覆盖1cm厚的细沙壤土,

并盖一层稻草,盖草后以不见地为宜,并立即喷水,以后每天少量多次喷水,经常保持床面湿润。当幼苗有30%-50%出土时开始揭草,幼苗出齐后将草揭完,揭草要在阴天或傍晚进行,揭后及时浇水。

3、苗期管理

出苗后要适时浇水,少量多次,保持苗床湿润,并注意松土除草,除草结合松土进行,作到除早、除小、除了。为了防止日灼和立枯病,在苗床上方须搭前棚,保持透光度在60%-70%。在6月上旬和7月中旬施两次肥,每亩施尿素2.5kg。为防止病虫害发生,待苗木出齐后每隔15天喷洒一次浓度为1%的波尔多液。

四、日本落叶松的营林技术

1、整地方式及规格

一般采用穴状、鱼鳞坑和水平沟整地。在新采伐迹地、杂草较少的弃耕地,灌木较稀的立地条件上,采用穴状整地,规格为40cmX40cmX30cm;荒山、老采伐迹地,灌木和杂草较密的立地条件上,应先进行割灌后再整地,鱼鳞坑整地规格为50cmX50cmX40cm,或采用水平沟整地,规格为沟长70-100cm,宽40-50cm,深为30一40cm。

2、造林季节及密度

春、秋造林均可,但以春季的3-4月为好。采用2年生的1-2级合格苗造林,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段上造林,造林密度以每公顷1600-1700株为宜,株行距2X3m;在立地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造林,造林密度以每公顷2500株为宜,采用2X2m的株行距或采用1.6X2.5m的株行距均可。

3、幼林抚育

造林后3年内每年5月和8月各除草抚育一次,第二年和第三年的5月份分别追肥一次,每次每公顷施用尿素15kg。造林11年后进行第一次抚育间伐,间伐对象是病虫木、风倒木、雪折木及被压木。间伐后的林分密度以每公顷1500株,郁闭度在0.6左右为宜。

繁育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落叶松繁育技术

日本落叶松,学名Larixleptolepis(Sieb.etzuce.)Gordon(LarixkaempferiSargent),松科,落叶乔木。日本落叶松原产日本本州岛中部,于本世纪初成功引入我国。目前我国已在十五个省、市引种栽培,且表现良好。据巫山县林业局在梨子坪林场测定,15年生日本落叶松年均高生长87.93cm,年均胸径生长0.95cm,年均材积生长0.0064m3,单株材积0.0193m3,是中山地带造林的优良树种。

一、生物学特性

日本落叶松为阳性喜光树种,在自然分布区内呈纯林或在混交林中呈优势木居第一层。自然分布区属内陆性冷凉气候带,该气候带年均温7—8℃,北界平均最低气温一9.4℃,南界平均最高气温28.7-33.3℃,年降水量在110-250mm之间,雨热同季。日本落叶松最适土壤为灰化的火山堆积土,石灰质土壤和砂壤上也能生长良好。

二、适生区域

日本落叶松原产地的分布区在北纬35°8’~38°5’之间,垂直分布于900-2800m范围内。我国秦岭以南的暖温带和亚热带山区是日本落叶松适生区。我国温热带地区适合日本落叶松生长,可大力发展日本落叶松。

三、日本落叶松的繁育技术

日本落叶松可采用播种、嫁接、扦插三种方式繁殖。嫁接和扦插两种方式一般只在品种改良和遗传育种上采用,而生产上往往采用播种繁殖。现就播种繁殖方式介绍如下:

1、圃地选择与整地作床

选择交通方便,地势平坦,排灌良好,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较肥沃的中性或微酸性沙壤或轻壤土育苗。冬季整地,每亩施有机肥750kg,深翻30cm,播种前均匀喷洒1∶10倍的硫酸亚铁溶液,待干后耙平作床,床高15cm,宽lm,床间距25cm。2、种子处理与播种

播种前将种子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4小时,用清水洗净后再倒人45℃的温水中浸泡24小时,捞出稍稍晾干后与三倍于种子体积的河沙混合,然后置于发芽坑内催芽。发芽坑应挖在背风向阳处。坑深50cm,宽50cm,坑上覆盖塑料薄膜,晚上加盖草帘,每天将种子均匀翻动一次,待有30%的种子裂嘴后即可播种。

播种期在3-4月,当地表温度在10℃以上时即可播种。播种量为4-4.skg/hm2,播种前苗床要灌足底水。采用条播,沟距10-15cm,沟深1cm,播后覆盖1cm厚的细沙壤土,

并盖一层稻草,盖草后以不见地为宜,并立即喷水,以后每天少量多次喷水,经常保持床面湿润。当幼苗有30%-50%出土时开始揭草,幼苗出齐后将草揭完,揭草要在阴天或傍晚进行,揭后及时浇水。

3、苗期管理

出苗后要适时浇水,少量多次,保持苗床湿润,并注意松土除草,除草结合松土进行,作到除早、除小、除了。为了防止日灼和立枯病,在苗床上方须搭前棚,保持透光度在60%-70%。在6月上旬和7月中旬施两次肥,每亩施尿素2.5kg。为防止病虫害发生,待苗木出齐后每隔15天喷洒一次浓度为1%的波尔多液。

四、日本落叶松的营林技术

1、整地方式及规格

一般采用穴状、鱼鳞坑和水平沟整地。在新采伐迹地、杂草较少的弃耕地,灌木较稀的立地条件上,采用穴状整地,规格为40cmX40cmX30cm;荒山、老采伐迹地,灌木和杂草较密的立地条件上,应先进行割灌后再整地,鱼鳞坑整地规格为50cmX50cmX40cm,或采用水平沟整地,规格为沟长70-100cm,宽40-50cm,深为30一40cm。

2、造林季节及密度

春、秋造林均可,但以春季的3-4月为好。采用2年生的1-2级合格苗造林,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段上造林,造林密度以每公顷1600-1700株为宜,株行距2X3m;在立地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造林,造林密度以每公顷2500株为宜,采用2X2m的株行距或采用1.6X2.5m的株行距均可。

3、幼林抚育

造林后3年内每年5月和8月各除草抚育一次,第二年和第三年的5月份分别追肥一次,每次每公顷施用尿素15kg。造林11年后进行第一次抚育间伐,间伐对象是病虫木、风倒木、雪折木及被压木。间伐后的林分密度以每公顷1500株,郁闭度在0.6左右为宜。

繁育技术范文篇4

论文摘要分株是将带有根系的幼苗进行移栽繁育的过程;扦插是利用枝条或无根分蘖、腋芽通过扦插培育种苗的技术;组织培养是利用培养基大量繁殖种苗。特介绍利用分株、扦插和组织培养等繁育方法进行芦荟种苗繁育的技术关键。

芦荟由于雌雄花开放时间不一致,授粉不亲和,故而结籽少,发芽低,甚至不结籽,因而种子繁殖很困难且繁殖速度慢。生产上常用分株、扦插和组织培养等方法进行繁殖。

1分株繁殖

芦荟产生分芽或分蘖主要在春、夏、秋三季,最佳分株期是4~6月份。一般待小苗长到2~3片叶时,就应及时进行分株移栽,分苗时注意不伤母株,小苗尽量多带土带根。在分株繁殖过程中,具体操作技术可分2种。

1.1剥离幼株,移栽到苗圃或生产田

将带有幼根的幼株直接从母体剥离下来,移栽到苗圃或生产田中。刚移栽的幼苗,由于脱离了母株,营养供应来源发生了变化,自生根尚未扎入土壤,会出现一个营养不足的“饥饿时期”。如受到烈日照射,苗色呈红褐色,外叶干缩,这是芦荟移栽后的“缓苗现象”。此时的技术关键是采用适当遮荫,这样可缩短缓苗时间,促进芦荟恢复生长。有些地区先将芦荟幼苗从母株上剥离出来,然后摊在地上,在通风处干燥数日,使其剥离伤口完全愈合后再作定植,这样可以促进植株发根和缓苗,缩短缓苗期,减少芦荟幼苗死株。

1.2幼株与母株分离但不分开

用分株刀将母株萌发出的幼苗与母株分离,但不要拔出来,仍让幼苗留在原位,使其生长15d左右,形成独立的根系,达到完全自养状态,再将幼苗带根带土移栽,定植在大田中,及时浇一遍定植水。此法基本上无缓苗期。芦荟幼苗生长快,在春秋夏季都可以随时进行,但比较费工。

2扦插繁殖

2.1茎穗扦插

在芦荟生长期采用生长充实的主茎或侧枝,剪取顶端短茎10~15cm作为扦插材料,或用采收芦荟叶片后形成的“秃杆”老龄植株断茎后扦插。为避免枝条切口被杂菌感染和促进生根,扦插枝条取下后,置于通风干燥处使伤口愈合收干,然后进行扦插,插入深度为6~8cm,扦条经过25d左右就会生根。插入土壤后决不能浇水,因为扦插早期的水分供应靠自身,直至水分将要用竭时,才开始根端发根。出根前,叶子会因水分消耗失去绿色变成茶色,而且枯萎翻卷,但当根长出后,叶子又会再度返青。通过观察叶色变化可了解根部的生长情况。根长出后开始浇水,过早浇水会使土温下降,影响发展,甚至造成根部腐烂。

2.2分蘖、分芽扦插

用未形成根的分蘖、分芽扦插繁殖是芦荟繁殖的一种主要方法。此方法成本低,繁殖较快,成活率基本上达到100%,由苗期到成株时间周期短。技术关键:①扦插基质。用蛭石加珍珠岩(2∶1)或蛭石加珍珠岩加草碳(1∶1∶1)或河沙等作扦插基质。②扦插条件。温度15~28℃,湿度75%~85%为最适宜。但最低温度不能低于5℃,高温不能超过38℃以上,否则不适合生根,甚至出现烂苗。春夏秋季均需遮荫,夏季遮光率70%~80%,并且要经常喷雾降温。③扦插方法。将无根的分蘖和叶腋处的分芽放在阴凉处进行晾放处理,夏季0.5~1d,春秋季2~3d,待伤口稍干后扦插,或用生根剂处理后扦插。④扦插管理。扦插后要喷透水,以后见干见湿。生根后,可喷施0.1%的磷酸二氢钾。在苗床上培育2个月左右即可出圃定植。

3组织培养

3.1材料准备

取嫩茎尖部分作为外植体,在清水中冲洗数次,再用洗涤剂漂清,进入接种室。先用70%的酒精浸30min,然后用10%的漂白粉溶液消毒10~15min,再用无菌水洗6~7次,即可作为接种材料。

3.2接种

将接种材料切成0.5~1cm的小段,在超净台上的火焰控制范围内,将其接种在已准备好的培养基上(MS+BA2+IAB0.1)。

3.3试管增殖

在温度25℃、光照12h的恒温室中培养,经1~2个月由愈伤组织形成芽,将已分化出芽的材料通过继代培养而大量增殖。20d为1个周期,1个周期可达到10倍以上的增殖量。

3.4生根培养

当试管苗叶片长达2cm以上,便可将其分出转移至生根培养基上,转移时要剔除小苗和基部愈伤组织,15~20d可生根。不足2cm的小苗连同愈伤组织转接在增殖培养基上,继续增殖。

繁育技术范文篇5

关键词:茭白;品种与种苗选择;繁育栽植;田间管理;浙江台州;黄岩区

茭白,别名茭瓜、茭笋、蔬子,南方地区又名水笋,系禾本科多年生宿根性水生草本植物。其蔬菜食用的部分为肥嫩的肉质茎。我国栽培茭白较广,以长江流域以南水泽地区栽培较多,南方地区在湖边、沟边及水田有少量栽培。茭白肉白质嫩,清甜可口,品质优良,是营养价值较高的特种水生蔬菜。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菜篮子工程的建设发展,黄岩区一年双熟菱白栽培面积迅速扩大。特别是1991年以来,采用棚膜覆盖栽培后,形成了地方特色栽培技术,以夏季茭白为主的两熟茭白栽培方式成效显著。现将黄岩区茭白两熟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一、选地整地

双季茭白对土地要求不严格,但为了优质高产,应选择土层深厚、有机质多、不漏水的黏质土壤。因茭白一生都在浅水中生长,对水源、水质要求较高,要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无污染的田块种植。整地要求田平、泥烂、田埂不漏水,并加固加高至25~30cm,施肥后土壤深翻20cm左右,耙细,整平。整地后灌水3~5cm待种。

二、品种与种株选择

棚栽茭白宜选择耐低温弱光、适宜设施栽培的早熟品种,要求该品种抗病性强、孕茭稳定,茭肉粗长、白净、糯口、味鲜,以夏茭为主的高产品种。黄岩地区主栽品种有黄岩双季茭白、浙茭2号、浙茭3号等。黄岩双季茭白品种一般在夏茭采收中后期,即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在田间选择留种植株。要求种株外表必须与所选品种的典型特征相符合,同一墩分蘖生长较整齐,薹管短,结茭部位低,孕茭早,茭肉白嫩、光洁、粗壮,成熟度较一致。

三、繁育栽植

选已孕茭(拇指般大小)且茭壳白净、饱满的茭株作留种株。选定留种株后挖开植株四周的泥土,以刚露出植株底部薹节为宜,以促使植株基部抽发新的分蘖。待已孕茭白未老时在叶枕上方约5cm处割叶,促进分蘖,过10d左右待新抽苗5cm时再齐茭头割第2刀,新抽的苗长到30~40cm时即可移栽种植。浙茭系列品种需寄秧露地育苗,冬季露地生长,清明前苗长15cm左右时第1次分株繁育种苗,分株时一定要整墩挖出用刀劈开,3~6株一把,不能用手掰。一般过20d再进行第2次分苗,分苗后根据分蘖多少可进行第3次分墩。6月上中旬至7月上中旬定植,黄岩双季茭白品种株距35~40cm,行距80~100cm,宽窄行种植,栽3.0~3.3万穴/hm2,定植种苗1~2株/穴(视种苗分蘖数多少而定)。浙茭品种株距35~40cm,行距100cm,栽2.7~3.0万穴/hm2,定植种苗3株/穴左右。定植时选用生长健壮、根系白盛的植株作种苗。过长的种苗要截去上部叶片,保持35cm左右,以减少叶面水分挥发,有利于种苗还苗成活。

四、大棚建造与管理

在12月底至翌年1月上旬,齐泥割除茭白地上部枯萎植株后,霜冻之前搭棚盖膜。采用简易钢架大棚或毛竹搭架棚,大棚、中棚、小棚3种长度依田块而定,但不宜超过60m,以利两头揭膜通风。天气温和时棚架两头通风;天气晴好、棚内温度超过30℃时应揭边膜和两头通风;低于15℃时需盖膜保温。遇连续阴雨天气应加强通风炼苗,培育壮苗,减少小苗孕茭率。小棚一般在3月下旬揭膜,大棚清明以后全部揭膜。

五、肥水管理

茭白植株高大,生长期长,需肥量大,施足基肥,整地时施腐熟有机肥15~25t/hm2、复合肥375kg/hm2。盖膜后施腐熟栏肥或人粪尿15t/hm2、氯化钾225kg/hm2,或优质三元复合肥375~450kg/hm2、氯化钾225kg/hm2作基肥。追肥掌握“促—控—促”原则,全期追肥4~5次,第1次在苗高10~20cm时,施优质三元复合肥300~375kg/hm2;15~20d后进行第2次追肥,施优质三元复合肥300~375kg/hm2、氯化钾150kg/hm2;以后视植株长势的强弱,每隔10~15d再施1~2次,每次施尿素75.0~112.5kg/hm2。孕茭前7d左右停施,即大棚在3月下旬、小棚在清明前7d停施,否则延迟孕茭或不孕茭。待50%左右植株孕茭后,追施碳铵375~450kg/hm2、过磷酸钙150kg/hm2,可促使茭白粗壮,明显提高产量。注意碳铵不要施在茭墩上,以防止肥害。茭田施基肥后即可灌水,除孕茭期水位稍高些外,其他时期保持水位3~5cm即可。

六、田间管理

当苗高20~30cm时疏苗定株,分次疏去弱苗、病苗及过密处的苗,个别过密的壮苗可在茭墩根际压泥壅根,最后留疏密均匀的粗壮苗14~16根/墩定株。一般在株高20~30cm时开始耘田,隔7d进行1次,连续耘田2~3次,对硬的田块要进行松土。培士可阻隔阳光对茭白的直射,提高品质和产量。当茭白开始孕茭,即植株茎部发扁、同水面交界处开始膨大时即可培士。培土要分次进行,孕茭1株培1株,随着茭白的膨大伸长不断培土,但培土高度不能超过茭白眼。由于植株孕茭有先后,在采收期还要边采收边培土。结合耘田,及时剥去黄叶、老叶、病叶,剪去叶尖晒干部分,以增加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促进分蘖。注意剥老黄叶时不要连叶鞘一起剥离,否则影响根系及新芽的萌发,造成植株矮化。另外,应及时补缺,确保足苗。在茭白孕茭初期,选晴天16时后喷施极多产400倍液,隔天喷施极多菁400倍液,或极多产、极多菁400倍液混合喷施处理,增产效果显著。

七、病虫害防治

常见的病害有胡麻斑病、锈病、纹枯病等。病害防治重在预防,在苗高10~20cm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喷防1~2次。以后根据病情于发病初期分别用药,每隔7~10d喷1次,连喷2~3次。喷药要求用弥雾机或小喷头的喷雾器,以叶面凝结小水珠而不流淌为宜。胡麻斑病可选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防治;锈病可选用40%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或12%腈菌唑乳油1500倍液,或25%火把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5%敌速净乳油3000倍液等防治;纹枯病可用5%井冈霉素水剂800~1000倍液喷治。常见的害虫是螟虫,在12月齐泥割去过冬的残株并清理田园后,立即用稻康或三唑磷乳油喷施根际部及土表,杀死越冬螟虫,减少虫口基数,当苗高20cm左右时(即2月)再喷1次杀虫剂,以后根据虫情,大螟在卵孵高峰期用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喷治,二化螟在卵孵高峰期用48%乐斯本乳油1000~1500倍液喷治。长绿飞虱在低龄若虫高峰期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绝虱净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治。

八、采收

当茭株心叶短缩,基部膨大呈塔形,地上部左右2片外叶的叶枕(茭白眼)收缩到基本相平时即可采收。发现雄茭、灰茭及短缩株时应及时拔除。

参考文献:

[1]李挺,陈可可.茭白塑料棚覆盖栽培技术[J].中国蔬菜,2001(2):42-43.

[2]徐洪根.蔬菜大棚栽培茭白技术[J].广西蚕业,2006,43(1):46-47.

[3]梁景玉.双季茭白的生物学特性及无公害优质栽培技术[J].上海蔬菜,2007(1):27-29.

繁育技术范文篇6

日本落叶松为阳性喜光树种,在自然分布区内呈纯林或在混交林中呈优势木居第一层。自然分布区属内陆性冷凉气候带,该气候带年均温7—8℃,北界平均最低气温一9.4℃,南界平均最高气温28.7-33.3℃,年降水量在110-250mm之间,雨热同季。日本落叶松最适土壤为灰化的火山堆积土,石灰质土壤和砂壤上也能生长良好。

二、适生区域

日本落叶松原产地的分布区在北纬35°8’~38°5’之间,垂直分布于900-2800m范围内。我国秦岭以南的暖温带和亚热带山区是日本落叶松适生区。我国温热带地区适合日本落叶松生长,可大力发展日本落叶松。

三、日本落叶松的繁育技术

日本落叶松可采用播种、嫁接、扦插三种方式繁殖。嫁接和扦插两种方式一般只在品种改良和遗传育种上采用,而生产上往往采用播种繁殖。现就播种繁殖方式介绍如下:

1、圃地选择与整地作床

选择交通方便,地势平坦,排灌良好,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较肥沃的中性或微酸性沙壤或轻壤土育苗。冬季整地,每亩施有机肥750kg,深翻30cm,播种前均匀喷洒1∶10倍的硫酸亚铁溶液,待干后耙平作床,床高15cm,宽lm,床间距25cm。2、种子处理与播种

播种前将种子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4小时,用清水洗净后再倒人45℃的温水中浸泡24小时,捞出稍稍晾干后与三倍于种子体积的河沙混合,然后置于发芽坑内催芽。发芽坑应挖在背风向阳处。坑深50cm,宽50cm,坑上覆盖塑料薄膜,晚上加盖草帘,每天将种子均匀翻动一次,待有30%的种子裂嘴后即可播种。

播种期在3-4月,当地表温度在10℃以上时即可播种。播种量为4-4.skg/hm2,播种前苗床要灌足底水。采用条播,沟距10-15cm,沟深1cm,播后覆盖1cm厚的细沙壤土,

并盖一层稻草,盖草后以不见地为宜,并立即喷水,以后每天少量多次喷水,经常保持床面湿润。当幼苗有30%-50%出土时开始揭草,幼苗出齐后将草揭完,揭草要在阴天或傍晚进行,揭后及时浇水。

3、苗期管理

出苗后要适时浇水,少量多次,保持苗床湿润,并注意松土除草,除草结合松土进行,作到除早、除小、除了。为了防止日灼和立枯病,在苗床上方须搭前棚,保持透光度在60%-70%。在6月上旬和7月中旬施两次肥,每亩施尿素2.5kg。为防止病虫害发生,待苗木出齐后每隔15天喷洒一次浓度为1%的波尔多液。

四、日本落叶松的营林技术

1、整地方式及规格

一般采用穴状、鱼鳞坑和水平沟整地。在新采伐迹地、杂草较少的弃耕地,灌木较稀的立地条件上,采用穴状整地,规格为40cmX40cmX30cm;荒山、老采伐迹地,灌木和杂草较密的立地条件上,应先进行割灌后再整地,鱼鳞坑整地规格为50cmX50cmX40cm,或采用水平沟整地,规格为沟长70-100cm,宽40-50cm,深为30一40cm。

2、造林季节及密度

春、秋造林均可,但以春季的3-4月为好。采用2年生的1-2级合格苗造林,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段上造林,造林密度以每公顷1600-1700株为宜,株行距2X3m;在立地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造林,造林密度以每公顷2500株为宜,采用2X2m的株行距或采用1.6X2.5m的株行距均可。

3、幼林抚育

造林后3年内每年5月和8月各除草抚育一次,第二年和第三年的5月份分别追肥一次,每次每公顷施用尿素15kg。造林11年后进行第一次抚育间伐,间伐对象是病虫木、风倒木、雪折木及被压木。间伐后的林分密度以每公顷1500株,郁闭度在0.6左右为宜。

五、病虫害防治

从我国引种日本落叶松的情况来看,主要须防治的是早期落针病。防治方法可采取营造针阔混交林的方式,对过密的林分,应清除被压木、病弱木,并适当修剪枝条以减少病源,对发病较重的林分,可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采用400-600倍的代森胺喷洒树冠1-2次。

繁育技术范文篇7

论文摘要介绍了银杏常用的育苗方法,如播种繁殖、扦插繁殖、根蘖繁殖、嫁接繁殖,以期为银杏的繁育提供技术参考。

银杏又名白果、公孙树、鸭掌树、鸭脚子,为银杏科银杏属落叶乔木,高30~40m,胸径4m,树干端直,冠广卵形。银杏喜光,不耐庇荫,不耐严寒,绝对最低气温不低于-20℃;耐旱,在高温多雨情况下生长不良,酸性、中性或石灰性土壤(pH值4.5~8)均能适应,盐碱土、黏重土及低洼地不宜种植。深根性,萌蘖性强,抗风,较不抗烟尘,极抗病虫,寿命长。银杏树形挺拔壮观,枝条蓬勃美丽,叶片形如折扇,清翠、莹洁、精巧,中间分裂形似蝶,秋季到来,当风起舞,犹如万蝶飘飞,是观赏价值极高的园林风景树。银杏常用的育苗方法有播种、扦插、根蘖和嫁接繁殖等,现介绍如下。

1播种繁殖

播种繁殖多用于大面积绿化用苗或制作丛株式盆景。秋季采收种子后,去掉外种皮,将带果皮的种子晒干,当年即可冬播或在次年春播。若春播,必须先进行混沙层积催芽。播种时,通过湿沙贮存催芽,发芽率高达90%以上。将种子胚芽横放在播种沟内,播后覆土3~4cm并压实,幼苗当年可长至15~25cm高。秋季落叶后,即可移植。但须注意的是苗床要选择排水良好的地段,以防积水而使幼苗近地面的部分腐烂。全光育苗,夏天易遭受日灼危害,造成叶片发黄脱落,甚至地上部分枯萎死亡。光照不足则影响生长。西南向单面披荫的苗木生长较搭荫棚遮荫好。上午有光照,午后披荫利于银杏苗期生长,并且育苗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

2扦插繁殖

硬枝扦插常用的基质有河沙、沙壤土、沙土等。沙壤土、沙土生根率较低,多用于大面积春季扦插;河沙生根率高,材料极易获得,被广泛应用于扦插育苗。插床长10~20m、宽1.0~1.2m,插床上铺1层厚度在20cm左右的细河沙,插前1周用0.3%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用量5~10kg/m2,与0.3%的甲醛液交替使用效果更好。喷药后用塑料薄膜封盖起来,2d后用清水漫灌冲洗2~3次,即可扦插。

秋末冬初落叶后采集穗条,或春季在扦插前1周结合修剪时采条,要求枝条无病虫害、健壮、芽饱满。一般选择二十年生以下的幼树上的一至三年生枝条作穗条。根据试验,一年生的实生枝条的生根率最高,可达93%。枝龄越大生根率越低,实生树枝条的生根率高于嫁接树枝条的生根率。将枝条剪成15~20cm长,含3个以上饱满芽,剪好的插条上端为平口,下端为斜口。注意芽的方向不要颠倒,每50枝1捆,下端对齐,浸泡在100mg/L的萘乙酸液中1h,下端浸入5~7cm。秋冬季采的枝条,捆成捆进行沙藏越冬。

常规扦插以春季扦插为主,一般在3月中下旬扦插,在塑料大棚中春插可适当提早。扦插时先开沟,再插入插穗,地面露出1~2个芽,盖土踩实,株行距为10cm×30cm。插后喷洒清水,使插穗与沙土密切接触。湿度控制在90%左右。扦插后要采取以下管理措施:①遮荫。可用黑色遮阳网或人工搭棚遮阴,有条件的用塑料大棚为好,使苗圃地保持阴凉、湿润的小气候。②喷水。露地扦插,除插后立即灌1次透水外,连续晴天的要在早晚各喷水1次,1个月后逐渐减少喷水次数和喷水量。③追肥。5~6月份插条生根后,用0.1%的尿素和0.2%的磷酸二氢钾液进行叶面喷肥,1个月喷1~2次。

④移栽。露地扦插的,落叶后至第2年萌芽前直接进行疏移;大棚扦插苗要经炼苗后再移栽。⑤防治病虫害。银杏扦插育苗苗圃地的主要病虫害有地下害虫、食叶类害虫和茎腐病。可用40%甲基异柳磷1000倍液于下午灌在苗根部,杀灭地老虎效果达90%以上,还可兼治蛴螬、金针虫。也可用0.2%的呋喃丹对水或2.5%的敌杀死2000倍液,满地喷洒防治地下害虫;用2.5%的敌杀死3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500倍液防治食叶类害虫;从6月份起每隔20d喷1次5%的硫酸亚铁溶液,还可喷洒多菌灵、波尔多液等杀菌剂,预防茎腐病。3根蘖繁殖

根蘖繁殖一般用来培育砧木和绿化用苗。银杏容易发生萌蘖,尤以十至二十年生的树木萌蘖最多。春季可利用分蘖进行分株繁殖,方法是剔除根际周围的土,用刀将带须根的蘖条从母株上切下,另行栽植培育。雌株的萌蘖可以提早结果年龄。

4嫁接繁殖

嫁接繁殖主要有切接、挖骨皮接和改良切接等繁育技术。

挖骨皮接操作步骤如下:①切砧。用修枝剪在离根径5~8cm处截砧,在砧木截面1/2~1/3处刀锋稍向外倾斜切1刀,长约3cm,然后剥离切开的小片砧木外侧皮层至第1刀末端,再在剥离皮层的木质部由外向里呈45°斜切1刀,取出木质部。②削穗。选好接穗芽根,在背芽面0.5~1.0cm处斜削1刀,深达木质部1/3~1/2,使削面略长于砧木切面,然后在削面2/3的表皮,然后留芽1~2个从芽眼上1.5cm处剪取

穗。③插穗。将削好的接穗对准一边形成层插入砧木切口,使接穗下端紧贴而削面上端稍露白即可。④包扎。用塑膜全封闭绑扎。即用事先准备好的塑料薄膜带严密绑扎接口的同时严密包扎接穗顶端截面,仅露出芽眼。

改良切接与切接比较,在切砧部位上和削穗方式上都作出了改进:削穗是依照了挖骨皮接的方法,扩大了愈合面;切砧时,待截断砧木后嫁接刀应与砧木截面的木质部外圆呈切线相垂直下切,不伤及木质部。故也称切皮接,其下刀容易,操作便利。插穗后包扎方法同挖骨皮接,进行塑膜全封闭绑扎。

5参考文献

[1]张玉涛.银杏繁育四法[J].农家致富,2007(9):35.

繁育技术范文篇8

关键词:榉树;繁育方法;造林

榉树(ZelkovaschneiderianaH-M),又名大叶榉、血榉、红榉、黄榉、岩郎木等,榆科榉属树种,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之一,属二级保护植物,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是重要的风景园林观赏树种。目前,榉树苗木已被广泛用于园林配置、城市街道绿化美化及生物多样性方面。

榉树为深根性树种,是一种落叶乔木,主、侧根系都很发达,性喜光,喜温暖气候和肥沃湿润条件,在酸性土、中性土、石灰岩山地及轻盐碱土上均能生长。榉树初期生长较缓慢,八年生以后加快,可持续生长70~80年,成年树高达30m,胸径1m以上。榉树在我国分布很广泛,主要产于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多生于海拔800m以下山坡。

1育苗方法

1.1扦插育苗

榉树资源稀少,生产上可采用硬枝扦插和绿枝扦插育苗。硬枝扦插的枝条取自一至二年生健壮枝条,插穗长度10~15cm,粗度0.5~1.0cm,每个插条上至少含有2个以上健壮饱满腋芽,时间以春季扦插为好,其平均成活率可达16.7%;扦插时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使插条生根率达到80%以上,当年苗高可达50~180cm。绿枝扦插宜在6月上旬进行,自母树年龄较小当年生半木质化的粗壮嫩枝上剪取带2~3片叶的插穗,迅速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做到随采随喷水,随用生根剂处理,随扦插。扦插苗床基质以蛭石、河沙等为宜。扦插密度以插穗间枝叶互不接触为宜。插后喷水1次,上罩塑料膜弓形小棚,再搭起1.2~1.5m高的框架,用草帘或遮荫网在上方和两侧遮荫,保持20%~30%的透光率。扦插前期要做好叶面喷雾保湿、消毒防病、通风换气和喷水降温等工作;中期要以揭除薄膜和逐步移去遮荫物炼苗为主;后期做好消除杂草、施肥等。

1.2嫁接育苗

选择一至二年生、地径1.5~2.0cm的白榆实生苗作砧木,以一至二年生的榉树枝条作接穗,在树液流动季节进行嫁接,嫁接可分枝接和芽接2种。枝接一般在4月进行,操作时可用劈接和皮下接方法。适时嫁接、避开连阴雨天气、接穗削面光滑平整、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对准、绑扎适度是影响嫁接成活的关键因素。芽接宜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进行,方块形芽接比“J”字形芽接为优。为提高嫁接成活率,嫁接时要将塑料薄膜带轻轻插入接穗芽与皮部内皮层与砧木密接,在操作技术保证的情况下,榉树嫁接成活率一般在80%以上,枝接当年生长量80~160cm,地径0.8~1.5cm左右。

1.3播种育苗

榉树种子采集时间常在10月中下旬,采种期3周左右,选择树龄30年以上,结实多且籽粒饱满的健壮母树,在果实由青色转为黄褐色时进行采种,采得的种子去杂阴干,装入布袋或麻袋贮存备用。播种分秋播、冬播和春播。秋播需随采随播,发芽在翌年3月上中旬,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较高,苗木生长期长。春播宜在雨水至惊蛰时进行,最迟不得迟于3月下旬,播种量150~200kg/hm2。当年种子翌年播种,发芽率高。为了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可对种子进行选种、浸种、消毒、催芽、低温存积处理等。播种后,25~30d种子发芽出土,应防止鸟害。出苗后要及时揭草炼苗。幼苗期应及时间苗、松土除草、灌溉追肥。此外,榉树苗期普遍有分叉现象,应在苗期进行修剪,蓄好1个主干,以利干形通直。

1.4组织培养

利用大叶榉树未成熟种子的胚依次在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芽分化培养基、壮苗培养基及生根培养基上培养,可生产出3~5条不定根幼苗,生根率达30%,生根幼苗移植到温室花盆中成活率在50%以上。日本在榉树组织培养方面成功较早,有许多可供参考的经验。2造林与管理

造林地宜选择在坡度30°以下,低山丘陵区土壤肥沃、保水较好的群山中下部、谷地、溪边。采用全垦方式整地,整地规格为50cm×50cm×40cm。3月上旬左右,选取无风阴天或小雨天气,用榉树一年生实生苗栽植,栽植前用10%~15%的过磷酸钙泥浆沾根,以提高成活率。栽植时要根舒不弯曲,严禁大土块和石块压在根部,回填土要实,深度为苗期地面与地相接触处印痕之上3~6cm为好。栽植密度可为1.6m×1.6m或2.0m×1.6m。另外,可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栽植不同的树种。如山顶、山脊可栽马尾松、栎类,山脚、山腰栽榉树,形成马尾松、榉树、栎类块状混交林。在立地条件好的山坡中下部可栽植榉树与山杉木行状混交林。苗木栽植后,前3年,每年抚育2次,分别于6月和10月进行。随时注意培蔸、抚正,剪去干上丛生小枝,将分叉株去除弱的分支,每年

不少于1次,清除绕干的藤本,留心有无蛀干和食叶害虫为害,一旦发现及时除治。3年后,可用刀砍去杂灌,以利通风透光。前5年可结合抚育加施复合肥或尿素,每株100g左右,撒于树蔸周围表土内。坚持修枝,有条件的地方可持续10年,使枝下高在5m以上。在10年内进行1次卫生伐,将虫害而无主干、歪斜弱小、无培养前途的植株去除,或萌芽更新,留下3450株/hm2左右,使之形成干形通直,林相整齐。15年时可考虑间伐,砍去50%。20年时应进行高强度间伐,再去掉65%,留下630株/hm2。25年时正值生长高峰期,应再度间伐30%,留下405株/hm2,培养大径材。

繁育技术范文篇9

论文摘要介绍榉树的繁育与造林技术,并重点介绍榉树的育苗方法,主要包括扦插育苗、嫁接育苗、播种育苗、组织培养等方法,从而为培育榉树苗木提供技术参考。

榉树(ZelkovaschneiderianaH-M),又名大叶榉、血榉、红榉、黄榉、岩郎木等,榆科榉属树种,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之一,属二级保护植物,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是重要的风景园林观赏树种。目前,榉树苗木已被广泛用于园林配置、城市街道绿化美化及生物多样性方面。

榉树为深根性树种,是一种落叶乔木,主、侧根系都很发达,性喜光,喜温暖气候和肥沃湿润条件,在酸性土、中性土、石灰岩山地及轻盐碱土上均能生长。榉树初期生长较缓慢,八年生以后加快,可持续生长70~80年,成年树高达30m,胸径1m以上。榉树在我国分布很广泛,主要产于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多生于海拔800m以下山坡。

1育苗方法

1.1扦插育苗

榉树资源稀少,生产上可采用硬枝扦插和绿枝扦插育苗。硬枝扦插的枝条取自一至二年生健壮枝条,插穗长度10~15cm,粗度0.5~1.0cm,每个插条上至少含有2个以上健壮饱满腋芽,时间以春季扦插为好,其平均成活率可达16.7%;扦插时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使插条生根率达到80%以上,当年苗高可达50~180cm。绿枝扦插宜在6月上旬进行,自母树年龄较小当年生半木质化的粗壮嫩枝上剪取带2~3片叶的插穗,迅速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做到随采随喷水,随用生根剂处理,随扦插。扦插苗床基质以蛭石、河沙等为宜。扦插密度以插穗间枝叶互不接触为宜。插后喷水1次,上罩塑料膜弓形小棚,再搭起1.2~1.5m高的框架,用草帘或遮荫网在上方和两侧遮荫,保持20%~30%的透光率。扦插前期要做好叶面喷雾保湿、消毒防病、通风换气和喷水降温等工作;中期要以揭除薄膜和逐步移去遮荫物炼苗为主;后期做好消除杂草、施肥等。

1.2嫁接育苗

选择一至二年生、地径1.5~2.0cm的白榆实生苗作砧木,以一至二年生的榉树枝条作接穗,在树液流动季节进行嫁接,嫁接可分枝接和芽接2种。枝接一般在4月进行,操作时可用劈接和皮下接方法。适时嫁接、避开连阴雨天气、接穗削面光滑平整、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对准、绑扎适度是影响嫁接成活的关键因素。芽接宜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进行,方块形芽接比“J”字形芽接为优。为提高嫁接成活率,嫁接时要将塑料薄膜带轻轻插入接穗芽与皮部内皮层与砧木密接,在操作技术保证的情况下,榉树嫁接成活率一般在80%以上,枝接当年生长量80~160cm,地径0.8~1.5cm左右。

1.3播种育苗

榉树种子采集时间常在10月中下旬,采种期3周左右,选择树龄30年以上,结实多且籽粒饱满的健壮母树,在果实由青色转为黄褐色时进行采种,采得的种子去杂阴干,装入布袋或麻袋贮存备用。播种分秋播、冬播和春播。秋播需随采随播,发芽在翌年3月上中旬,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较高,苗木生长期长。春播宜在雨水至惊蛰时进行,最迟不得迟于3月下旬,播种量150~200kg/hm2。当年种子翌年播种,发芽率高。为了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可对种子进行选种、浸种、消毒、催芽、低温存积处理等。播种后,25~30d种子发芽出土,应防止鸟害。出苗后要及时揭草炼苗。幼苗期应及时间苗、松土除草、灌溉追肥。此外,榉树苗期普遍有分叉现象,应在苗期进行修剪,蓄好1个主干,以利干形通直。

1.4组织培养

利用大叶榉树未成熟种子的胚依次在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芽分化培养基、壮苗培养基及生根培养基上培养,可生产出3~5条不定根幼苗,生根率达30%,生根幼苗移植到温室花盆中成活率在50%以上。日本在榉树组织培养方面成功较早,有许多可供参考的经验。

2造林与管理

造林地宜选择在坡度30°以下,低山丘陵区土壤肥沃、保水较好的群山中下部、谷地、溪边。采用全垦方式整地,整地规格为50cm×50cm×40cm。3月上旬左右,选取无风阴天或小雨天气,用榉树一年生实生苗栽植,栽植前用10%~15%的过磷酸钙泥浆沾根,以提高成活率。栽植时要根舒不弯曲,严禁大土块和石块压在根部,回填土要实,深度为苗期地面与地相接触处印痕之上3~6cm为好。栽植密度可为1.6m×1.6m或2.0m×1.6m。另外,可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栽植不同的树种。如山顶、山脊可栽马尾松、栎类,山脚、山腰栽榉树,形成马尾松、榉树、栎类块状混交林。在立地条件好的山坡中下部可栽植榉树与山杉木行状混交林。苗木栽植后,前3年,每年抚育2次,分别于6月和10月进行。随时注意培蔸、抚正,剪去干上丛生小枝,将分叉株去除弱的分支,每年

不少于1次,清除绕干的藤本,留心有无蛀干和食叶害虫为害,一旦发现及时除治。3年后,可用刀砍去杂灌,以利通风透光。前5年可结合抚育加施复合肥或尿素,每株100g左右,撒于树蔸周围表土内。坚持修枝,有条件的地方可持续10年,使枝下高在5m以上。在10年内进行1次卫生伐,将虫害而无主干、歪斜弱小、无培养前途的植株去除,或萌芽更新,留下3450株/hm2左右,使之形成干形通直,林相整齐。15年时可考虑间伐,砍去50%。20年时应进行高强度间伐,再去掉65%,留下630株/hm2。25年时正值生长高峰期,应再度间伐30%,留下405株/hm2,培养大径材。

繁育技术范文篇10

论文摘要阐述了火棘的生态习性及形态特征,并介绍其播种、扦插、压条等繁育关键技术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火棘原产于我国四川、云南、贵州、湖北、西藏等省区,现国内陕西、江苏、浙江、上海、河南、河北、福建、广西等省市均广泛栽培。火棘是现代城市园林中广泛应用为绿篱的常绿园林植物,具有食用、药用、饲料和观赏等诸多方面的作用,因而开发利用价值高,市场前景广阔。火棘作为常绿的灌木植物,在水土保持上的应用还有待开发和推广。

1生态习性及形态特征

火棘喜光,稍耐阴,可以耐受-6℃左右的低温。耐旱力强,不择土壤。萌芽力强,耐修剪。火棘又名救兵粮、救命粮、火把果、赤阳子,蔷薇科火棘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4m,短侧枝常成刺状,小枝细长,水平延展或平卧。叶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先端圆或微凹,边缘有钝锯齿,齿尖内弯,近基部全缘,表面暗绿色,两面无毛。花集成复伞房花序,直径3~4cm,花白色,直径约1cm,萼筒钟状,花序梗和小花梗近无毛,雄蕊20枚,花柱5枚。梨果扁圆形,萼片宿存,果实橘红或深红色。花期5~6月,果期9~12月,种子千粒重2g。

2繁殖技术

2.1播种繁殖

(1)种子采收和贮存。火棘果熟期在9~12月,育苗果实适宜在1~2月采收。采收后,除去叶片、枝刺、果柄等杂物,置于阴凉处摊开通风约10~15d,并每天翻动1次。

贮存方法:先用塑料盆或桶,放入适量40℃的温水,再把果实放入容器中浸泡2h,使果皮松软,用手挤压,使种子从果肉中挤出,再用清水漂洗4~5次,除去果皮、果肉及瘪种子等杂物,即获得纯度较高成熟饱满的黑色种子。将种子与细沙按1∶3比例进行混合,细沙要经过200目的筛子筛过,湿度为手握成团,松手即散为宜。在室内墙角下层铺3cm厚细沙置入种子,上层覆5cm厚细沙进行贮藏,并经常检查湿度,防止冻害。也可以将火棘种子从果肉中取出,晾干备用。

(2)播种。火棘适宜翌年春季播种,种子贮存时间太长,其萌发率明显下降,并且火棘不宜在20℃以下的环境中播种。应于3月上旬,将种子和细沙一起均匀地撒播于冬前准备好的苗床上,覆盖细土,厚度以不见种子为宜,因种子较小,覆土不可过厚,并在苗床上覆盖稻草,浇足水。约10d左右开始出苗,此时去除稻草,并视苗床湿度进行水分管理。播种出苗率为82%,用0.2‰的赤霉素处理能够提高火棘种子的发芽率。

(3)苗期管理。苗期3个月内每天要查看温、湿度。若低于20℃或高于30℃,均应采取升温或降温措施,主要措施有控制遮荫、喷雾等。若无异常情况,每周浇水1次即可。雨季要注意防水、排水。

2.2扦插繁殖

春插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选取一至二年生的健康丰满枝条剪成15~20cm的插条扦插。夏插一般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选取一年生半木质化带叶嫩枝,剪成12~15cm的插条扦插,并用ABT生根粉处理,注意加强水分管理,一般成活率可达90%以上,翌年春季可移栽。

2.3压条繁殖

春季至夏季都可进行,进行压条时,选取接近地面的一至二年生枝条,预先将要埋入土中的枝条部分刻伤至形成层或剥去半圈枝皮,让有机养分积蓄在此处以利生根,然后将枝条刻伤至形成层埋入土中10~15cm,1~2年可形成新株,然后与母株切断分离,于翌年春天定植。

3应用

3.1制作绿篱

因火棘适应性强、耐修剪、萌发快,作绿篱具有优势。火棘的自然抗逆性强,生长迅速,病虫害也少,只要勤于修剪,当年栽植的绿篱当年便可见效,适宜在城市中作绿篱植物。

3.2景区、庭院布景

火棘作为球形布置可以采取拼栽、截枝及修剪整形的手法,错落有致地栽植于景区草坪之上,点缀于庭园、花坛中。火棘球规则式地布置在道路两旁或中间绿化带,还能起到绿化美化和醒目的作用。

3.3作盆景和插花材料

火棘耐修剪,主体枝干自然变化多端,火棘的观果期从秋到冬,果实愈来愈红,是优良的树桩盆景材料。火棘的果枝也是插花材料,特别是在秋冬两季配置菊花、蜡梅等作传统的艺术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