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5:23:28

反流范文篇1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和食管的组织损害。主要表现为烧心、反流、胸骨后疼痛三大症状。酸(碱)反流导致的食管黏膜破损称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esophagitis,RE)[1]。通过内镜观察食管黏膜是否有破损,可分为内镜阳性GERD(即RE)和内镜阴性GERD,后者又称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refluxdiseaseNERD)。内镜检查可以对RE进行确诊,并评价食管炎的程度、以及是否存在Barrett’s食管(BE)。在新加坡举行的亚太地区消化疾病学术周讨论并通过的关于GERD的亚太共识中,认为胃镜是诊断NERD的金标准。1/3的GERD病人有食管黏膜破损,可以通过常规内镜检出[2]。GERD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随着医学界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的深入,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西医药治疗

抑酸治疗是该病的主导措施,一般分为初始治疗和维持治疗。在初始治疗中,抑酸剂以质子泵抑制剂(PPI)为首选药物,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是最常用的质子泵抑制剂,既可迅速缓解症状,又可减轻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损伤,尤其适用于伴有糜烂性食管炎的患者,维持治疗是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的长期策略,也是达到长期控制症状、预防并发症及临床治愈的现实途径。因为GERD是一种时发时愈的慢性疾病,一般初始治疗缓解,但停药半年后复发率可达80%左右,故通常均需要采取维持治疗。可根据患者的病情,个性化的分割应用PPI原剂量或减量进行间歇性或按需治疗[3]。如反酸、反食特别严重甚至呕吐者,应用促动力药物可迅速抑制症状,此类药物主要有甲氧氯普胺,为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可以使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升高,促进胃排空,但其可进入血脑屏障引起椎体外系反应。多潘立酮为外周性多巴胺拮抗剂,能增强食管下括约肌张力促进食管和胃排空,无椎体外系反应。西沙比利为5HT受体激动剂,可加强并协调胃肠运动,防止食物滞流与反流,加强胃和十二指肠酸的排空,但因其临床试验发现易引起心律失常,现已被作用机制类似但副作用相对较少的莫沙比利取代。对于GERD引起的糜烂、溃疡者,可联合胃黏膜保护剂,具有明显保护胃及食管的黏膜作用,并可轻度抑制胃酸分泌,磷酸铝凝胶及铝碳酸镁是治疗GERD中最常用的黏膜保护剂[4]。总的来看,西药对快速改善该病的反流症状并长期巩固之,具有较好的疗效,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因长期服药,其毒副作用可导致肝损害。药物长久使用会导致敏感性下降,必须加大剂量才能抑制反流症状。且约有20%~30%的GERD患者虽经标准剂量的PPI治疗后,却无任何疗效反应,症状持续不能缓解。分析其原因有:①与个体差异性有关;②与内脏高敏感有关;③存在非酸反流和夜间酸突破。也就是说,有将近1/3或1/4的患者,西医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3]。

2关于Hp根除

治疗GERD是否要根除Hp目前无定论[5],Hp感染可能对食管具有“保护”作用,而且可以提高抑酸药物的抑酸效果;另一方面Hp感染阳性的GERD患者长期维持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有可能导致胃腺萎缩。因此,临床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因地制宜地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Hp根除治疗。若GERD患者合并有中、重度胃炎(包括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食管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者,Hp根除治疗是十分必要的。对于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病变严重及无其他已经确认根除指征的患者可以不予处理。而对于胃癌高发区、具有胃癌家族史并有其他根除指征的患者应该予以根除[6]。欧洲幽门螺杆菌研究组建议对GERD患者感染的Hp进行根除治疗,同时也指出根除治疗并没有强有力的科学根据。诱发GERD的因素较多,包括生活、睡眠、情绪、药物刺激等。对于GERD患者中Hp镜检阳性者,Hp真正根除后GERD的复发率可显著降低这一事实已被临床普遍认可[4]。由于大多数抗菌药物在胃内低pH环境中活性降低,不能穿透黏液层到达细菌部位,因此迄今为止尚无单一药物能有效根除Hp,因而发展了将抑酸分泌药、抗菌药物或协同作用的胶体铋剂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案。根除Hp的治疗方案大体上可分为一种质子泵或一种胶体铋剂加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或替硝唑)3种抗菌药物中的两种,组成3联疗法,对初次治疗失败者,可用质子泵抑制剂、胶体铋剂合并两种抗生素药物的四联疗法。

3中医药治疗

GERD以烧心、反酸、胸骨后或心窝部烧灼样疼痛及间隙吞咽困难为其主要症状,属于中医“吞酸”、“呕吐”、“胸痹”、“胃脘痛”、“噎膈”等范畴。多由寒热食滞等诸邪内阻,导致脾胃虚弱,兼之肝郁气逆,引起脏腑失调、胃失和降上逆所致。其病机主要与肝失疏泄,胃失和降有关,治疗多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主。蔡淦[7]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主要因脾虚肝失疏泄,肝火挟浊邪上泛引起,以健脾和胃,疏肝清热为基本治法,用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益气,柴胡、佛手、枳壳疏肝理气,半夏、陈皮燥湿化痰,连翘、蒲公英清热泻火,黄连、吴茱萸辛开苦降,降逆止呕,诸药合用,则标本兼顾,共奏扶正祛邪,升清降浊之效。承伯钢[8]认为,中医辨证本病须抓住“气”字,治疗上重视脾、胃、肝三者的关系,强调“以气相求,复运气机”,把握“滞”、“虚”两端,临床上可见肝胃不和,中虚气逆两型,“以气相求,复运气机”乃本病治疗之基本原则,前者运用疏肝和胃之法无疑,药用旋复花、代赭石善开结气、重镇降气,使胃气下行;半夏、陈皮和胃止呕;枳壳、厚朴理气通下,有提高胃动力之效;左金丸清肝泻火,抑酸生肌;后者以气虚为主者,宜益气健脾,和胃降逆,选用四君子汤加陈皮、砂仁、薏苡仁、枳壳、刀豆子;若病情转至虚寒,可选用黄芪建中汤;若有水饮内生者,可加炮姜、白术、白芍,重用茯苓、泽泻。赵荣莱[9]认为,本病的总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宗东垣之法,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从调理脾胃升降功能着手,并配以宽胸快膈之法,每获良效。常用苍术健脾、运脾以升清;瓜蒌宽胸,利气,散结;合吴茱萸、丁香宽展胸阳,温胃散寒;配黄连为左金丸意,吴茱萸、黄连之苦寒,丁香、柿蒂之苦平,寒热兼济以降气止嗳;气滞胸膈为本病必有证候,故用木香、梭罗子理气宽胸;香附生用上行胸膈;青皮疏肝泻肺、破滞气,治冷膈;石斛生津,反佐以制丁香、吴茱萸之辛温。万麟[10]等应用旋覆代赭汤加味,基本方:代赭石、生姜、旋覆花各10g,人参、吴茱萸、炙甘草各6g,半夏、黄连各9g,大枣4枚,煅瓦楞子、乌贼骨各12g,1天1剂,水煎,分2次服,治疗41例,总有效率90.2%。王杰[11]等应用降逆和胃法治疗GERD,主要药物为吴茱萸、旋覆花、代赭石、川黄连、法半夏、柴胡、炒白术、海螵蛸等,治疗36例,总有效率83.33%。此外,还有中医膏剂、擦剂、药膜等剂型治疗本病的报道。

目前,GERD还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法和标准,不利于进行大规模的临床疗效观察,临床医师常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辨证分型、选方用药。临床报道诊断和选例标准过于笼统,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不利于本病的准确诊治。制定符合中医辨证理论,切合临床实际的辨证分型方法和标准,以提高中医药治疗水平,加快中医药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万远太,王天才.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4,1(3):45

2李艳波,朱朝阳,梁健.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研究进展.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6,31(5)779782

3危北海.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药治疗的现状和展望.北京中医药,2008,27(3):163164

4顾法欣.胃食管反流病的药物治疗及进展.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5,17(2):8284

5冯桂建,胡伏莲.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胃肠病学与肝病学杂志,2002,11(2):104109

6姜跃龙,刘新光.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研究进展.中国综合临床,2005,21(12):11471149

7刘群.蔡淦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经验.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8):2728.

8邓聪,任敏之.承伯钢辨治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四川中医,2006,24(6):67.

9翟军鹏,李晓宁,陈誩.赵荣莱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北京中医药,2008,27(1):1920

反流范文篇2

1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2006年9月-2011年9月收治的鼻饲患者158例,男105例,女53例;年龄38~75岁;昏迷127例,清醒31例。经精心护理,158例患者中发生食道反流3例占3.8%。

2护理

2.1插管长度及管的选择45~55cm为常规置管长度。成人食管长度约25~30cm,咽部长度约12cm,鼻腔长度约为8cm,总长度为45~50cm。而鼻饲管第2、4侧孔距顶端距离分别为2cm和8cm。从解剖学角度讲,此长度鼻饲管侧孔不能完全进入胃内,即第2、3侧孔在食管下段,当注入流质时鼻饲液有反流可能。因此,陈一剑等[2]认为常规置管长度导致患者胃贲门处于半开放状态,易引起胃内容物返流。插管长度应在常规插管的基础上增加4~8cm。即将插管长度延长到55~60cm。使管端接近幽门部,注入的食物不易返流。为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常选用小管径(Fr12~Fr14),大管径的胃管比较硬,不易弯曲,会引起鼻炎、咽炎、食管炎和胃炎增加食道反流的发生率。

2.2插管的操作方法神志清楚者插至14~16cm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或用小勺喂水使其下咽,同时送入胃管;昏迷患者插至15cm时托头,使下颌尽量贴近胸骨柄,增加通过咽部弧度,便于胃管插入。插管动作要轻柔,反复的插管易导致黏膜损伤,是引起食道反流的主要原因。插入后要通过抽吸出的液体确认胃管是否在胃内并固定牢固。可在出鼻孔处用一线绳打一活结,两边固定于耳廓,防止胃管滑出和误拔。

2.3鼻饲时患者的体位患者取半坐位或直立坐位,进行鼻饲并保持体位30~60min。仰卧位会增加患者误吸的危险;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及昏迷的患者,在鼻饲前予以翻身、拍背、彻底吸尽痰液,防止鼻饲后短时间内吸痰或咳嗽等刺激引起食物返流;急性脑卒中患者鼻饲时,采取让患者头偏向健侧,鼻饲后30min内不予翻身或进行其他操作[3]。

2.4鼻饲的速度和量每次鼻饲时应确认胃管的位置,并回抽胃内残留液,如>100ml应暂停鼻饲。鼻饲速度一般为每分钟30ml,每次鼻饲的量≤400ml。包括冲管的温开水。对于高危患者,每次≤300ml。速度过快,会使患者产生胃食道反流。

2.5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对留置胃管有恐惧、紧张、排斥的心理,害怕因插管引起难以忍受的不适,对护士的解释和指导不能全面理解,不能配合护士置管,再加上护士技术水平不高,反复多次插胃管导致患者精神紧张,对刺激的反应性增强,易致恶心呕吐,引起误吸性肺炎致发热;甚至造成机械性损伤,引发咽喉、食管瘢痕增生,导致食管狭窄[4]。因此,尽量对留置胃管可能产生的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给予理解、同情、鼓励与安慰,同时指导家属协同作思想工作,使其消除负性情绪,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插胃管治疗,减少留置胃管期间的恶心、呕吐,防止胃食管反流。

反流范文篇3

【关键词】胆倒胆汁反流自拟正胆汤

前言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记有《续名医类案》里的一医案:“许宣治一儿十岁,从戏台倒跌而下,呕吐苦水,绿如菜汁。许曰:此‘胆倒’也,胆汁倾尽则死矣。方用温胆汤加枣仁、代赭石,正其胆腑。可名正胆汤,一服吐止。”张锡纯为此案下了按语:“此证甚奇异,附载于此,以备参考。”由此案可知,正胆汤方剂组成为温胆汤加枣仁、代赭石。另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同一章节又载有:“治呕吐,因胃气上逆、胆火上冲者,用镇逆汤。”其方剂组成为:生赭石18g,青黛6g,法半夏9g,生杭芍12g,龙胆草9g,吴茱萸3g,生姜6g,野台参6g。

笔者20年前学习了张锡纯此案后,受“胆倒”、“胆火上冲”运用正胆汤和镇逆汤治呕吐的启发,在临床运用“自拟正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表现为胃脘部烧灼痛,嘈杂、呕吐、反食、嗳气、泛酸等症;或表现为咽痛、咳嗽而属于胆汁反流原因引起者,都获得了较好疗效。自拟正胆汤方药组成:生代赭石30g(轧细先煎),生白芍20g,枳实、竹茹、制半夏、茯苓各10g,陈皮6g,甘草3g,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1日2次,饭前服。肝胃不和型加苏叶、柴胡、香附、川楝子各10g,以疏肝和胃、理气通降;肝胆郁热型加黄连3g,吴茱萸2g,黄芩10g,蒲公英20g,以疏肝利胆、泄热和胃;脾胃虚弱型去枳实、竹茹,加旋复花(包煎)10g,党参20g,以益气和胃、温中降逆。

自拟正胆汤以温胆汤为基础,加重代赭石、白芍用量作为主药。方中代赭石质重性降,重镇降逆、平胆止呕为君药,主治病势上逆诸症;白芍配甘草为臣药,泻肝益脾、收敛胃气、缓急止痛;佐以枳实、竹茹、半夏、陈皮、茯苓理气化痰、降逆和胃、调和肝胆;以生姜为使协调诸药,共奏清胆和胃、理气化痰、通降止呕之功,使胆汁不能反流而诸症皆去。

笔者在临证中还注重观察学习了现代很多名医的临床经验,如笔者的老师,名中医、南京市中医院谢昌仁主任医师,还有南通市中医院的邵荣世主任医师等,在临床治疗反流性胃炎都经常运用温胆汤加代赭石或黄连等治疗,每每奏效。

而今重新研究此案,“胆倒”是否就是“胆汁反流”呢?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于中医“胆倒”、“呕吐”、“反胃”、“嘈杂”等症范畴毋庸质疑,现以方推证,是否可以说古人所曰“胆倒”就是指“胆汁反流入胃而后呕吐现象”?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查阅了一些相关的中医古籍资料,并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作以下探讨。

胆胃功能相关

《灵枢·四时气》即有“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之论述,“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1]精汁即胆汁,味苦色黄,由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注于小肠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2],以助消化饮食物,这与现代医学对胆的认识基本相同。胆是很特殊的一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参与精神意识活动,和五脏相似。胆为六腑之一,参与运化水谷,胆腑内藏清净之液,即胆汁,胆汁又叫“精汁”,可以帮助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故称胆腑为“中精之府”。

胆的生理功能包括贮藏胆汁和排泄胆汁两个方面。胆汁来源于肝,由肝的精气所化生,贮藏于胆,之后随着消化的需要,经胆气的疏泄作用,将胆汁排泄于肠中,以帮助对某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这样胆就具备了五脏的部分特点,也具备了六腑的部分特点,又具备了奇恒之腑的某些特点,所以胆不仅是六腑之一,又是奇恒之腑之一,实际上也归于五脏的行列,因此又有“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的提法。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为传化之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主要作用是受纳腐熟水谷,故称胃为“水谷之海”。“胃气上逆固病,既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3]说明胃肠应由上而下蠕动,胃的贲门、幽门作用应具有“单向阀”的功能,使食物下行而不上逆,一旦这个功能失调,必然就会产生胃气通降机能的紊乱。胃失通降则“胆随胃降”的机能丧失,遂出现胆汁反流之症。因此,胆胃不论在生理关系上,还是在病理关系上都是紧密相关的。临床上胆胃相关病变多表现为肝(胆)胃不和之证。

肝胆互为表里

胆与肝经脉络属而互为表里,在生理上、病理上的关系非常密切。肝病常影响及胆,胆病也常影响及肝。胆附于肝,其性刚直,正因为胆为中正之官,清静之府,喜安谧,恶烦扰,喜柔和,恶壅郁,东方木德,少阳温阳之气。故在病理情况下,多表现为热症、火旺之症。因为火热可煎熬津液为痰,故胆病又多兼痰。痰火郁结,气机郁滞,痰热内扰,上犯而易发本病,临床上肝胆相关病变多表现为肝胆郁热之症。

肝胆脾胃相互影响

肝胆脾胃的关系十分密切,相互影响。生理上“肝为厥阴,中见少阳,其性刚果,其气条达”,“脾胃之健运实资其辅助,为其寄生相火也,可借火以生土,脾胃之饮食更赖之熟腐。”[4]说明了肝胆的疏泄宣发有利于脾胃之气的升清降浊。反之,脾胃升降纳化正常,肝胆才能疏泄宣发。所谓“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5],正说明了肝胆与脾胃的关系是“肝木赖脾土之升,胆木赖胃土之降也”[6],胆胃谐和则疏达通降。在病理上一旦“调摄失宜,怫其条达之性,恒至激发其刚果之性而近于横恣,于斯脾胃先当其冲”[4],从而产生肝胆之病引及脾胃之疾。临床上相关病变多表现为虚实夹杂或脾胃虚弱证。

临床上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机多为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胆气上泛,病位在肝、胆、脾、胃,以脾胃为本,肝胆为标。凡能引起肝胃不和、胆气上泛的病因都可导致本病。结合现代研究,有专家对胆汁反流性胃炎胃排空和胃窦平滑肌电改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空腹和餐后均有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7]有些专家观察到幽门功能不全,胃排气功能低下等也是致病因素之一。这些基本上和中医的理论相吻合。而正胆汤和镇逆汤二方化裁运用,恰恰可使逆乱之气机升降有序。脾胃气机恢复正常,胆汁不至反流,而诸症皆去。

【参考文献】

1南京中医学院.难经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99.

2河北医学院.灵枢经校释(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9.

3清·叶天士著,徐灵胎评.临证指南医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189.

4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657.

5清·黄元御.黄元御医书十一种(下册)·四圣心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51.

反流范文篇4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过多的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导致胃黏膜炎症的消化系统疾病,病因较为复杂,临床上亦无特效治疗药物,给广大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观察了18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8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均为2005~2007年两年来门诊就诊病例,均参照《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1]予以确诊,其中男87例,女93例,年龄18~75岁,病程3个月~10年以上。

1.2分组情况将1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88例,男42例,女46例;治疗组92例,男45例,女47例。

1.3症状与体征见表1。表1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

1.4胃镜及病理情况见表2。表2两组患者胃镜及病理情况

1.5治疗方法

1.5.1对照组西沙比利片(每日3次,每次5mg,餐前15min服用),维生素B6(每日三次,每次20mg),奥美拉唑胶囊(每日2次,每次20mg)。

1.5.2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清胃汤”。基本方组成:柴胡、枳实、白芍、香附、黄连、石菖蒲。随症加减:口苦较甚加金钱草,纳呆加神曲、山楂,口干加沙参、麦冬。以上药物加水煎煮,取汁200ml温服,每日2次。

1.5.3治疗时间两组药物四周为一个疗程,连用两个疗程。

1.6疗效观察

1.6.1疗效标准显效:症状消失,胃镜复查未见胆汁反流,黏液糊清,胃黏膜炎症消失;有效:症状减轻,胃镜复查胆汁反流明显减少,黏液糊稍混,胃黏膜炎症减轻;无效:症状无好转或加重,胃镜复查仍有胆汁反流或加重。

1.6.2疗效观察见表3。表3两组治疗结果经统计:对照组显效72例,占81.8%,有效10例,占11.4%,总有效率93.2%;治疗组显效60例,占65.2%,有效12例,占13.0%,总有效率78.3%,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2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病因较为复杂,多是由于神经功能紊乱或幽门括约肌舒缩功能障碍而引起,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即非手术原因引起,继发性则是由于手术(如胃大部切除术、胆囊切除术、幽门成形术等)原因引起。现代医学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病机制为中枢神经系统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而导致幽门失去正常的舒缩功能,或术后幽门丧失,导致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对胃黏膜产生损害。在祖国医学中,胆汁反流性胃炎属“胃痛”、“嘈杂”、“呕吐”范畴。《内经》曰:“善呕,呕有苦,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病病位在脾胃,又与肝胆密切相关。由于肝胆失于疏泄而致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即出现胃痛、呕恶、口苦等症。故治则应以疏肝和胃为本,并清热利胆,自拟“清胃汤”中柴胡疏肝解郁,枳实行气,两药合用升清降浊。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枳实对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能起促进作用[2],白芍柔肝理脾,缓急止痛,香附行气解郁,黄连为清中焦热之主药,石菖蒲化湿理气解郁,并能有效调节植物神经功能。西药西沙比利和维生素B6可增强平滑肌收缩,促进胃肠排空,使胆汁向下排泄,同时维生素B6亦可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奥美拉唑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减少反流。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较纯西药治疗具有更好疗效,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反流范文篇5

【论文摘要】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近年来治疗的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采用辨证原则,根据不同症状给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1剂/d,水煎2次,混匀,分早晚2次温服;对照组口服硫糖铝片,1g/次,4次/d,饭前1h及睡前空腹嚼碎服用;奥美拉唑胶囊,20mg/次,2次/d,饭前0.5h服;吗叮啉片,每次10mg,3次/d。两组疗程均为4周,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1.3%)、总有效率(96.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柴胡疏肝散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显著,且用药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也称碱性返流性胃炎,系指由于胆汁返流入胃所引起的上腹痛、呕吐胆汁、腹胀、体质量减轻等一系列表现的综合征,为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多因原发或继发性幽门功能紊乱或胃切除术后引起胆汁和碱性肠液倒流入胃所致。近年来我们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05年4月至2007年7月治疗的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18~65岁,平均41.8岁,病程3个月~11年;对照组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20~66岁,平均42.4岁,病程5个月~10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上腹部灼热、胀痛、恶心、呕吐、嗳气、口苦、嘈杂似饥、纳呆、不为碱性药物所缓解等症状;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象弦滑。胃镜下可见不同程度的胃黏膜粗糙,并呈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有黄色黏液附着,可见有胆汁自幽门反流入胃,并排除占位性病变。组织学改变有比较特征性的病理变化,活检证实为慢性胃黏膜炎性改变。

1.2治疗方法辨证:肝气犯胃。治疗原则:疏肝理气,治疗组应用柴胡疏肝散治疗,方药组成:柴胡15g、郁金20g、枳壳15g、陈皮15g,白芍15g、黄芩12g、大黄(后下)6g、槟榔12g,半夏12g、生姜9g、甘草9g。处方加减变化情况:口苦明显者,加丹皮15g,吴茱萸3g,山栀12g,;反酸明显者酌情加重栀子量;胃脘闷胀症状突出者加枳实10g、厚朴12g;伴有胸骨后疼痛者酌加台乌10g、小茴香6g、赤芍药15g;便血者加侧柏炭15g、地榆15g、炮姜炭15g;呕恶重,加旋覆花(另包)15g,代赫石(先煎)30g。1剂/d,水煎2次,混匀,分早晚2次温服;对照组口服硫糖铝片,一次1g,4次/d,饭前1h及睡前空腹嚼碎服用;奥美拉唑胶囊,每次20mg,2次/d,饭前0.5h服;吗叮啉片,每次10mg,3次/d。两组疗程均为4周,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

1.3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及胆汁反流消失;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活炎症好转,胆汁反流改善;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胃镜复查活炎症有所减轻,胆汁反流减少;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胃镜复查无变化[1]。

2结果

治疗组31例中,治愈19例,占61.3%,显效5例,占16.1%,有效6例,占19.4%,无效1例,占3.2%,总有效率96.8%;对照组31例,治愈6例,占19.4%,显效7例,占22.6%,有效10例,占32.3%,无效8例,占25.8%,总有效率74.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又称碱性反流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多归属中医之肝郁气滞、横逆犯胃,使胃失0和降,而影响脾胃功能,导致运化失司,或肝气久郁化火,肝火犯胃,肝胃郁热,胃热蕴蒸所引起。其临床表现多有烧心、口苦、暖气、胁肋胀满,且多数患者有“情绪诱发”等情志致病原因存在,其发病与肝之气机顺畅即肝之疏泄功能正常与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2],本病病位虽在胃,但与肝、胆关系密切。肝胆互为表里,胃胆同属六腑,均以通降为顺。胆汁的生成、排泄依赖于肝的疏泄。若情志不遂或手术损伤导致肝气郁结,木不疏土,胃失和降,胆汁反流,上逆为病。治疗应疏肝利胆、和胃降逆。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利胆;枳壳、郁金行气解郁、舒肝利胆;陈皮理气调中;黄芩清胆和胃;半夏、生姜降逆和胃止呕;槟榔行气导滞;大黄清热解毒,泻下攻积;白芍、甘草酸甘化阴,收敛胃气,调和肝脾,柔肝止痛;白芍配大黄酸苦通泄,平肝胆之气逆。诸药合用,共凑疏肝利胆、和胃降逆之功[3]。本组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治愈率(61.3%)、总有效率(96.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胆汁反流性胃炎多见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幽门松弛、胃肠功能紊乱、胃大部切除术后等。由于胃泌素(由胃窦分泌)分泌过多,胰泌素及胆囊收缩素(两者皆由十二脂肠分泌)分泌相对或绝对减少,幽门括约肌张力降低,十二指肠液自由地反流入胃,烧灼胃黏膜所致。一些生活因素与不良生活习惯,如过度吸烟、饮酒、情绪波动、生活无规律、尤其夜生活过频、时间过长均可引起上述胃肠激素分泌失调,幽门功能障碍,十二指肠液越过幽门反流进入胃窦部。目前西医治疗主要是应用促胃肠动力药和胃黏膜保护剂等。硫糖铝是胃黏膜保护剂。在酸性环境下,可解离出硫酸蔗糖复合离子,复合离子聚合成不溶性的带负电荷的胶体,能与溃疡或炎症处带正电荷的蛋白质渗出物相结合,形成一层保护膜,促进溃疡的愈合;硫糖铝还具有吸附胃蛋白酶、中和胃酸、胆汁酸的作用,并能促进内源性前列腺素E的合成以及吸附表皮生长因子,使之在溃疡或炎症处浓集,有利于黏膜再生;奥美拉唑是近年来研究开发的作用机制不同于H2受体拮抗作用的全新抗消化性溃疡药。它特异性地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降低壁细胞中的氢钾ATP酶的活性,从而抑制基础胃酸和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合用促动力药吗叮啉临床虽可改善症状,但疗效欠佳且容易复发。

本组治疗结果表明,柴胡疏肝散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提示柴胡疏肝散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有效方剂,可增强胃动力、促进胃排空,调整脾胃升降、恢复幽门括约肌功能、阻止胆汁反流入胃作用,从而达到消除胃黏膜炎症、保护并促进胃黏膜修复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铭珍,于金源.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6例疗效观察.中国中医药科技,2007,3:34.

反流范文篇6

[摘要]极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1500g的新生儿,由于体重低、胎龄小,各脏器发育不成熟,免疫力低下,病死率较高,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发展,通过正确治疗和精心护理,抢救成功率逐渐提高。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护理;新生儿

我院2007年10月~2008年6月共收治极低出生体重儿31例,除有1例经抢救12h后家属放弃治疗外,其余均抢救成功,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31例患儿均符合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标准,男14例,女17例,出生体重<1000g者2例,1001~1250g者7例,1251~1500g者22例,孕周28+1~36周,重度窒息3例,轻度窒息5例。胎膜早破5例,胎盘早剥1例,重度子痫前期7例,其他围生期高危因素7例。出现呼吸暂停及呼吸窘迫19例,高胆红素血症24例,感染11例,其他并发症10例。住院天数最短5d,最长65d,平均34.6d。

2护理

2.1保暖

在进行复苏的同时注意保暖,复苏后将患儿置于预热好的远红外线台或保温箱内,尽量减少暴露时间。根据胎龄、日龄、体重及状态,适时调整温箱温、湿度,使体温维持在36~37℃,测体温q4h,体温高于36.8℃下调箱温,低于36℃上调箱温。维持室温在24~26℃,相对湿度在55%~65%。

2.2呼吸

解除一切可以引起呼吸暂停的原因,保持呼吸道通畅,肩下放置软枕,避免颈部弯曲,随时备好吸痰装置。31例患儿中19例出现周期性呼吸及呼吸暂停、青紫,根据低氧程度采取不同的氧疗方式。为了保证早产儿氧疗的安全性,有学者提出氧疗时必须密切监测效果,包括临床观察及血氧监测,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氧疗时必须持续血氧分压或血氧饱和度监测[1]。吸入的氧浓度以维持PaO2在50~70mmHg(1mmHg=0.133kPa),SpO2在90%~95%为宜[2],当SpO2>95%时应下调氧流量。

2.3喂养

极低出生体重儿存在呛咳、呕吐、胃食管反流、喂养不耐受、排便延迟等问题。31例患儿中,经口喂养5例,经胃管饲喂养15例,经十二指肠管饲喂养10例,以静脉营养补充者8例,在喂养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喂养耐受情况,喂养量根据耐受力而定,以不发生胃潴留及呕吐为原则,见表1。

表1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情况

俯卧位可促进胃排空,降低反流的频率,减少反流物吸入,缩短哭闹时间,喂奶后给予俯卧位,每次30min,并加强监护[3]。每天详细记录出入水量,准确测量体重,为了减少患儿因肠蠕动迟缓而导致的胃内残留、腹胀现象,改善消化系统内环境,进行早期腹部按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4控制及预防感染

控制及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感染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出生体重低、是否进行医疗侵入性操作、病房空气细菌培养、医护人员洗手合格率与新生儿院内感染密切相关,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4]。要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接触患儿前后要洗手,各项处置集中进行,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空气、物品及设备严格按照消毒规范处置,湿化装置每天更换蒸馏水,病室地面湿式清扫,每天通风2次,每次30min。

2.5基础护理

待体温稳定后每天沐浴及抚触1次,以保持皮肤清洁和促进血液循环,病情较重的患儿给予温水擦浴,每次便后清洗臀部,保持脐部残端清洁、干燥及口腔清洁。输液时加强巡视,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监护仪探头要按时更换部位,减少患儿的哭闹,以避免皮肤擦伤、破损,避免留置针针柄受压,按时更换体位,手镯、脚镯随体重的增长适当放松。

2.6发育性照护

是一种适合每个小儿个体需求的护理模式,这种护理模式可以促进早产儿体重增长,减少哭闹和呼吸暂停的次数[5]。是以早产儿为护理中心,视早产儿为主动合作者,模拟子宫内环境,旨在促进其最适当的发育,较常规护理更人性化,也更个体化[6],通过减少不良刺激、遮盖温箱、调暗灯光、非营养性吸吮、安抚、拥抱、抚触等。帮助极低出生体重儿以有限的能力适应外环境,促进生理平衡。

3小结

极低出生体重儿生活能力极差,甚至完全没有,极易合并一系列并发症,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通过临床护理,笔者体会到,在完成各项技术性护理操作的同时,做好基础护理也尤为重要。保障能量供给、合理喂养、预防感染是患儿生存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保障患儿生命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叶天惠,胡腊先,刘佑芝.早产儿氧疗与护理安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4):55.

[2]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4.

[3]王梅英,郑晓蕾.58例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护理干预[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6):527-528.

[4]胡小云,邓全珍,肖伟秋.新生儿病房285例医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5):32.

反流范文篇7

胆总管囊肿是先天性胆道疾患中较常见的一种,可发生在肝内、外胆管的任何部位,但以远端多见。本院自2001年7月至2007年9月共收治10例,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中男2例,女8例;年龄11个月~10岁,其中<1岁3例,住院时间15~40d。根据To-dani分型法[1]:Ⅰ型(胆总管囊状扩张)9例、Ⅳ型(肝内、外胆管囊状扩张)1例。临床症状各异,腹痛7例、黄疸6例、腹部肿块7例、间歇寒战发热3例,合并腹水1例、有不同程度的转氨酶升高8例,其中2例白蛋白<35g/L。腹痛、黄疸、发热和腹部包块3例。10例均行超声检查,CT检查3例,MRCP检查7例。本组10例术前均诊断明确。合并结石2例,7例行胆汁淀粉酶检查均有增高。

1.2治疗方法

术前准备5~9d后再全麻下手术治疗,其中9例行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后吻合口附近均放置引流管。1例行囊肿外引流术。

2结果

囊肿切除、胆道重建9例中,1例因术后低蛋白血症、大量腹水伴感染,自动出院,余病例恢复顺利;行囊肿外引流术1例,于15d后Ⅱ期行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后痊愈出院。术后病理检查结果:9例为胆总管囊状扩张,1例表现为胆总管黏膜慢性炎伴出血及部分腺上皮呈乳头状增生及中重度异型增生。

3讨论

胆总管囊肿的发病机制仍在进一步探索中,多数学者认为,其病因与解剖异常有关。典型临床表现是腹痛、黄疸和腹部包块,但具有典型“三联症”者并不多见,本组为2例,易诊断。小儿腹痛多为阵发性,易忽视,因此对于腹痛患儿,需考虑胆总管囊肿可能。黄疸常表现为轻度且呈间歇性,若伴腹痛、发热时易诊断,但临床上多为单独出现或仅为间歇性黄疸,此时常被初诊医师漏诊。本组6例有黄疸病史患儿,其中3例经仔细询问病史发现既往亦有黄疸史,但未引起医生重视。本组有2例患儿因腹胀就诊,经体检发现腹部包块,询问病史,有间歇性黄疸及发热史,予进一步检查后确诊。因此临床上有腹痛、黄疸、发热、腹部包块患儿,建议行超声检查作为首选检查方法[2]。本组10例行超声检查均确诊。MRCP能清楚地显示囊肿并提示梗阻部位,可显示胰胆管结构,具备超声及ERCP两者的优势,对诊断和手术有指导意义。本组7例行MRCP检查均确诊。

胆总管囊肿因胆道梗阻、胰液反流及感染恶性循环,不仅可形成胆道结石、胆管炎、胆汁性肝硬变,而且囊肿易癌变,一旦确诊,即使此前无症状,也要尽早积极外科手术治疗[3],从而去除肝硬化和胆道反复感染而致的粘膜恶变的因素,保护肝脏功能,降低病死率和癌肿发生率。本组2例患儿术中发现合并结石;1例患儿术中发现严重肝硬化,术后出现顽固性腹水,后伴发感染,自动出院;本组1例患儿,有反复上腹痛及黄疸病史3年,术后病理报告胆总管黏膜部分腺上皮中重度异型增生。

目前认为,囊肿切除、肝管或肝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是治疗胆总管囊肿的根治性手术,解除了胆汁瘀积,切除了癌变的好发部位,同时使胰胆分流,消除了囊肿癌变的可能,而且抗反流效果好。间置空肠、乳头成型等各种抗反流术因增加手术复杂性且抗反流作用无明显增加,故不主张采用。囊肿外引流术适用于不能耐受根治性手术的危急症患儿,是一种急救措施,待病情好转后,再行囊肿切除、胆道重建术。囊肿与十二指肠或空肠吻合术引流不畅,且反流及逆行感染发生率较高,因此原则上不做。

作者认为:(1)患儿入院时合并急性感染症状时应先行抗感染及护肝治疗,待症状缓解、肝功能好转后再手术根治。(2)对于一般情况差、腹水、腹部包块巨大及低蛋白血症患儿,因其营养情况差,肝功能受损严重,应先加强支持治疗,营养状况改善后再手术。(3)经抗感染、护肝、营养支持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出现高热、黄疸、腹膜炎体征,肿块增大影响呼吸等,先行囊肿外引流,手术力求简单,术后加强抗感染,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护肝,营养支持治疗,待病情稳定再行囊肿切除、胆道重建术。(4)吻合口缝合时应注意缝线间距均匀,避免大块组织缝扎及保证边缘良好血运,肝总管修成喇叭口状与空肠端侧吻合,吻合口足够大,以防术后胆瘘、出血及吻合口狭窄。本组2例早期有少量胆汁渗出,经治疗后好转,无术后出血,全组均在5~7d拔除引流管。

【参考文献】

1TodaniT,WatanableY,TokiA,etal.Carcinomarelatedtocholedochalcystwithinternaloperation.SurgGynedolObstet,1987,164(1):61.

反流范文篇8

【摘要】双J管两端卷曲,形似猪尾,俗称“猪尾巴管”,型号F5~F8,材料为硅胶,置入体内不致敏,不易发生尿碱附着,两端分别固定于肾盂和膀胱内,易于放置和取出,损伤轻,创伤小,起到内支架和内引流的作用。其主要用于输尿管狭窄、梗阻、肾盂结石、输尿管结石手术后,作为内支架管,明显优于外支架而被临床广泛应用。但在护理中仍应警惕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我院自2003~2006年对328例泌尿系疾病患者行双J管内引流,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28例中,男205例,女123例。肾输尿管切开取石术301例,膀胱肿瘤9例,输尿管损伤行输尿管吻合术4例,肾积水6例,膀胱镜下逆行置入8例。

1.2置管方法在肾输尿管开放性手术中,用导丝从双J管侧孔插入,伸直肾端和膀胱端卷曲,并由切口置入肾盂及膀胱,拔出导丝即可。也可通过膀胱镜将双J管逆行插入患者输尿管,位置满意后用推进管抵住双J管拔出导丝,此时双J管远、近端自行弯曲,固定于输尿管及膀胱内。术后留置尿管1~2周,定期B超复查双J管位置。

1.3拔管时间和方法对解除术后输尿管炎症、水肿造成的暂时性梗阻2~3周后拔管,对肾盂输尿管狭窄成形者6~8周拔管,对肾多发性结石,当结石绝大部分排除,且残留结石最大不超过0.3cm时可拔除双J管。本组中327例采用经尿道膀胱异物钳顺利取出,1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双J管回缩至输尿管,行开放手术取出。拔出双J管随访2~6个月未见有腰酸、发热和尿路感染等症状。

二、结果

本组328例留置双J管后并发膀胱刺激症状78例,血尿12例,尿液反流5例,双J管移位4例,梗阻2例,疼痛30例,腰部不适40例,脱落1例,感染2例,无吻合口狭窄、漏尿等严重并发症。

三、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3.1疼痛主要因双J管刺激致使上尿路平滑肌痉挛。此时应减少患者的活动,解释疼痛的原因及持续时间,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指导患者学会使用疼痛转移法,如听音乐或交谈分散注意力。必要时用镇痛泵或应用解痉止痛药。

3.2膀胱刺激征由于双J管置入后,刺激膀胱三角区及后尿道,患者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也有一部分是由于双J管放置不当或双J管移动,刺激膀胱三角区而导致膀胱平滑肌痉挛造成的,也有少部分是膀胱炎所致。对于轻度的尿路刺激症状,嘱患者不要紧张,多饮水,少活动,注意外阴部清洁卫生,避免使用刺激性物品,并向其说明膀胱刺激症状发生的原因以减轻其心理负担。可通过自行调整体位,观察症状是否减轻或消失,症状明显者给予解痉剂治疗,必要时可通过膀胱镜调整双J管的位置。

3.3观察尿液性质双J管置入后出现血尿,主要为双J管刺激肾盂、输尿管或膀胱壁使粘膜受损所致。主要采取的护理措施:嘱患者多饮开水行“自然冲洗”尿路,必要时卧床休息,并使用止血药物,注意尿液颜色及尿量变化。本组病例均于术后2~5天尿色逐渐变清。后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和尿量的变化。一般术后3天血尿逐渐减轻。观察血尿颜色的方法是每日清晨留取标本,比较尿色,若患者突然出现鲜红尿液或肾区胀痛及腹部不适等症状时,及时报告医生检查,是否由于双J管滑脱或上下移动或尿液中沉淀物、粘液、血块阻塞双J管引起。术后经常督促患者多饮水增加尿量,自然冲洗尿路。

3.4尿液反流双J管放置后,肾盂输尿管圆锥失去充盈刺激,致使输尿管蠕动明显减弱或消失。输尿管膀胱开口的抗反流抑制消失,而尿流方向取决于肾盂和膀胱压力,在排尿状态下,由于逼尿肌收缩,膀胱内压力高于肾盂内压力,膀胱内尿液大部分通过尿道排出体外,少部分尿液通过双J管管腔反流至肾盂,影响肾功能和手术切口的愈合。因此要加强生活护理,术后6h后取斜坡卧位,减少引起腹压增高的任何因素。有吸烟史者术前2周戒烟,预防感冒咳嗽,多吃新鲜富含粗纤维的蔬菜和水果,防便秘,指导患者站立排尿和勤排尿。小儿注意引导定时排尿,不憋尿,避免尿液反流。

3.5腰部不适双J管置于体内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腰部酸痛,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尿液反流。指导患者加强生活护理,减少引起腹压增高的因素,指导患者站立排尿。②感染。其原因主要是双J管被血块堵塞,引流不畅或逆流所致,注意保持导尿管通畅,防止扭曲受压、打结等。每日更换尿袋1次,妥善固定于膀胱水平下,防止尿液反流。如经上述处理仍无效,应及时向医师汇报,必要时经膀胱或开放手术更换双J管。每日饮水保持在2000ml以上,用0.5%碘伏擦洗外阴,每天2次。③管腔过粗对吻合口造成压迫。置管前应根据输尿管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双J管,无论什么类型的支架管必须够大,以保持充分引流,但不能过大,以免对吻合口产生压力。

3.6双J管易位主要是患者活动度太大及置管不到位所致。应指导患者出院后不参加重体力劳动,不做四肢及腰部同时伸展动作,不做突然下蹲动作。同时指导患者对尿量、尿色变化的观察,并按时复诊。本组出现1例置管后5周突发无痛性血尿,检查双J管回缩致输尿管,后经膀胱镜拔出。

3.7感染主要表现为高热(体温可达39℃~40℃以上)、寒战、肾区疼痛,尿液中有大量的脓细胞,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尿液细菌培养阳性及菌落计数增高。主要原因是双J管被血块堵塞,失去了引流作用。应嘱患者多饮水,并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治继发感染。

3.8双J管的脱落双J管自行脱落排出体外,是置管时为确保进入膀胱而肾端长度不够,未能放入肾盂,因此在确保双J管置入膀胱的前提下,膀胱端不易过长这样可同时减少膀胱刺激症状的发生。另外术后嘱患者不要剧烈运动,尽量卧床休息。公务员之家

四、出院指导

出院指导是确保病人按时复诊,做好自我观察、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组有1例输尿管结石患者,出院后由于参加体力劳动,置管1个月突然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伴血块,经门诊检查提示双J管上移至输尿管,后经手术取出。因此,提示要加强病人的健康教育,指导病人出院后的生活、起居、饮食及活动,4周内避免腰部剧烈运动、双上肢及腰部同时伸展或突然下蹲的动作,不参加重体力劳动,以防双J管脱落、移位。指导家长不要让孩子打闹及剧烈跑动,防止双J管滑脱或上下移动。同时指导病人学会对尿色、尿量变化的观察,发现血尿或尿痛、尿急、尿频等异常时,要及时就诊,避免膀胱异物刺激增加膀胱肿瘤发生的可能。因此提醒病人定期复查,按时拔管。对于结石术后的病人,指导其注意调节尿液酸碱度并多饮水,防止尿盐沉淀再形成结石和阻塞双J管。多食水果及富含粗纤维的蔬菜,以防便秘,忌烟酒及辛辣食物。

反流范文篇9

关键词: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辨证施治;中西医结合疗法

慢性胃炎系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为主,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有少量存在。病因以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主,也包括自身免疫,十二指肠液反流及其他方面的因素。病位可累及胃大弯,胃小弯,胃窦甚至全胃。2001年1月至2008年10月共收治380例慢性胃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80例,对照组200例。现将两组疗效比较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1病例选择380病例均来自2002年至2008年收治的住院患者,均经胃镜,病理检查确诊。男178例,女202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21岁,平均47.5岁。病程2~31年,平均9.8年;浅表性胃炎186例,萎缩性胃炎46例,胆汁反流性胃炎80例,糜烂性胃炎68例,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132例,不典型增生16例。

1.2诊断标准参照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中的诊断标准并结合临床经验而制定。

1.3试验分组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治疗组180例:其中男82例,女98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23岁,平均47.6岁。病程2.5~30年,平均9.6年;浅表性胃炎92例,萎缩性胃炎21例,胆汁反流性胃炎35例,糜烂性胃炎32例,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64例,不典型增生6例。对照组200例:其中男96例,女104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21岁,平均47.3岁。病程2~31年,平均9.4年;浅表性胃炎94例,萎缩性胃炎25例,胆汁反流性胃炎45例,糜烂性胃炎36例,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68例,不典型增生1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纯西药治疗,处方为:阿莫西林胶囊1.0g,口服2次/d,克拉霉素0.5g,口服2次/d,连用7天;奥美拉唑20mg,口服2次/d,疗程2个月。胃镜下见胆汁反流者,饭前30min口服吗叮林10mg,3次/d,连用7天。治疗组均根据其不同的证候特征,辨证施治,给予相适应的中药汤剂内服。(1)肝胃不和型:表现为胃脘胀闷,连及两胁,攻撑走窜,每因情绪不遂加重;嗳气频繁,舌苔薄白,脉沉弦。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以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柴胡、香附、党参、白术各15g,川芎、枳壳、陈皮、元胡、沉香各10g,麦芽20g,郁金15g,炙甘草8g。每日1剂,水煎2次混合,分2次温服。(2)肝胃郁热型:表现为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治宜清肝泄热、和胃止痛。用化肝煎加减。药用栀子、柴胡、黄芩、丹皮、白芍各15g,陈皮12g,蒲公英30g,连翘20g,金银花15,虎杖15g,煅瓦楞子15g,煅牡蛎15g,浙贝12g,川楝子10g,黄连10g,吴茱萸3g,甘草5g。煎服法同前。(3)寒热错杂型:以胃脘部痞满,嘈杂为主,干呕或呕吐,肠鸣不利,口渴喜热饮,苔薄黄而腻,脉弦数等。治宜和胃降逆、开结除痞。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药用:半夏10g,黄芩10g,党参10g,黄连6g,太子参20g,甘草6g,桂枝10g,生白芍10g,生黄芪15g,太子参20g,藿香10g,苏梗10g,生姜3片,大枣6枚。煎服法同前。(4)脾胃虚寒型:表现为胃脘绵绵隐痛,喜温喜按,食少纳呆,疲倦乏力,稍食油腻则胃脘胀满,甚则腹泻,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温中健脾,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药用:生黄芪20g,党参15g,桂枝10g,白芍20g,大枣10枚,饴糖20g,生姜3片,白术12g,半夏15g,陈皮10g,砂仁10g。如法煎服。(5)瘀血停滞型:表现为胃脘刺痛,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刀绞,痛处拒按,食后痛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脉涩。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用膈下逐瘀汤和失笑散加减。药用:丹参20g,五灵脂15g,生蒲黄10g,枳壳、川芎、桃仁各10g,红花6g,元胡10g,白芍15g,香附5g,甘草8g,田七末10g,每日1剂,水煎2次混合,分2次吞服田七末。(6)胃阴亏虚型:表现为胃脘隐痛,痞满,嘈杂,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以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药用:沙参、生地、石斛、佛手、白芍各15g,冰糖3g,太子参20g,甘草10g。每日1剂、如法煎服。

1.5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

二、结果

2.1疗效评定标准近期临床治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复常或消失,胃酸基本恢复正常,胆汁反流消失;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恢复或减轻达2个级度以上(含2个级度),胃酸分泌功能和胆汁反流明显改善;有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胃镜检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急、慢性炎症减轻1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减轻,胃酸分泌功能和胆汁反流改善;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而未恶化者。

2.2治疗结果180例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辨证分型、各型间的疗效比较见表1~3。表1示,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脾胃虚寒型与瘀血停滞型、寒热错杂型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2示,慢性胃炎各中医证型间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比较,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各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比较

三、讨论

慢性胃炎的发生与不良饮食习惯、胆汁反流等造成的理化因子刺激、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失衡、老化和遗传因素等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其主要因素。因此选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胶囊以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前应询问病人有无青霉素过敏史,首次应用一定要用青霉素做皮试,呈阳性者禁用,以免引起过敏反应。慢性胃炎属于中医的胃痛、吐酸、痞满等范畴。慢性胃炎病程长,其病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久劳疲惫、思虑过度是导致慢性胃炎的起始病因,《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云:“形体劳役则脾伤,病脾则倦怠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即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脾、胃一主受纳,一主运化,二者更虚更实,相互配合,完成消化吸收过程,胃通降失和,往往引起脾失健运。公务员之家:

反流范文篇10

1病因和发病机制

目前比较一致的病因有咳嗽变异型哮喘(coughvariantasthma,CVA)、鼻后滴漏综合征(postnasaldripsyndrome,PNDS)、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reflux,GER)、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osinophilicbronchitis,EB)等,也有学者把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诱导性咳嗽和心理性咳嗽列在其中。多中心前瞻性探究表明慢性咳嗽32%~82%为单因素,18%~62%为多因素[2]。国外有关文献[3]统计了1258例慢性咳嗽病因分析显示,慢性鼻炎相关性咳嗽占首位34%,其中包括部分副鼻窦炎在内,其次为不典型哮喘25%,食管病变20%.

1.1PNDS

通常指鼻和鼻窦分泌物后滴,反复吸入、刺激咽喉局部反射引起慢性咳嗽,包括各种病因,如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血管舒缩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等。因此并非独立性疾病,而称为鼻后滴漏综合征。鼻黏膜可具有同下呼吸道相似的炎症反应,它的感觉神经末梢含有刺激气道感觉神经,增加咳嗽反射敏感性、产生咳嗽的神经肽和神经递质,可能是明显或潜在的鼻、鼻炎分泌物滴入喉或呼吸道,刺激该处的咳嗽感受器或通过神经反射机制使咳嗽反射敏感化[4]。

1.2CVA

CVA是以慢性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哮喘的潜在形式,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1个月,常伴夜间或清晨发作性咳嗽、痰少,运动后加重,临床无感染表现,或经抗生素较长时间治疗无效,用支气管扩张剂可使咳嗽发作缓解。感染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和理化因素、某些触发因素包括各种过敏源和物理变化如花粉、尘螨、化学物刺激烟雾、冷空气刺激或运动等[5,6],咳嗽变异型哮喘的气道改变表现为炎症,即炎性细胞浸润,小血管充血、渗出,支气管黏膜下肥大细胞活化,引起嗜酸粒细胞聚集和支气管黏膜上皮损伤,上皮损伤后上皮细胞脱落,部分基膜增厚,和典型哮喘相似,IgE介绍的Ⅰ型变态反应在咳嗽变异型哮喘的病理方面起重要功能[7]。最近探究发现SP免疫神经反应神经密度在咳嗽变异型哮喘组患者高于典型哮喘组和正常对照组,说明气道感受器神经异常或许和咳嗽受体的高反应性有关,这可能是咳嗽变异型哮喘的病理特征之一[8]。

1.3GER

多由于食管下括约肌松弛,胃内容物经食管反流吸入气管所引起的疾病,大量吸入可造成肺吸入综合征、吸入性肺炎、肺脓肿等,长期反复吸入可造成复发性吸入性肺炎、肺纤维化和阻塞性细支气管炎,或仅表现为慢性咳嗽。其机制目前有两种学说摘要:(1)误吸学说,反流的胃内容物吸入到喉或气管支气管树,通过直接刺激喉或大气道的咳嗽感受器或通过迷走神经反射使下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再刺激咳嗽感受器或二者兼有产生咳嗽。(2)酸反流学说摘要:盐酸反流到远端食管时,刺激食管的感觉神经末梢,通过摘要:①沿迷走神经传入传出咳嗽中枢;②神经冲动沿迷走神经传出纤维从脑内传到下呼吸道,引起黏液分泌增加或释放神经递质,这些刺激咳嗽感受器;③神经冲动直接传递到气管刺激咳嗽感受器等几种途径引起咳嗽[9]。

1.4EB

它作为一个独立的诊断才提出来不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太清楚,尽管它常伴有上气道症状,但上气道炎症和上气道高反应性不是其主要特征和发病机制,而其嗜酸粒细胞性气道炎症和细胞因子机制和哮喘相似,但为什么会导致如此不同的病理生理改变,是当前探究的难点。

1.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引起咳嗽的确切机制不清。可能是ACEI阻止内源性激肽降解。ACEI刺激前列腺素类物质合成,ACEI阻止速激肽降解,这些都可以使炎症介质在气道内积聚,刺激咳嗽感受器产生咳嗽。另外ACEI诱发的咳嗽还有一定的遗传易患性。

2诊断

CPC并没有严格定义[10],通常指非常见胸肺部疾病引起的慢性咳嗽,一般要求符合如下条件摘要:(1)干咳作为唯一症状,或主要症状;(2)咳嗽持续3周或以上;(3)胸部影像学检查除外肺内明显病变;(4)能除外吸烟相关性咳嗽;(5)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诱发者,如未用ACEI类药物或已停用4周以上仍咳嗽者;(6)无近期上呼吸道感染,或治疗8周以上仍咳嗽者,符合上述条件CPC诊断成立。再进一步问病史,围绕CVA、PNDS、EB、GRE等常见病因选择进一步检查方法。目前有很多诊断检查技术[11],可根据病情选用如痰液检查、肺量计检查、HRCT扫描、内镜检查等。近年又开展了一些评估气道炎症的检查方法,如导痰进行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反复的检查,呼出气NO检查,以及评估气道反应性的气道激发试验等。在临床病史资料提供线索的基础上,合理检查和经验性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是最好的处理策略,假如过分强调全面检查,然后进行治疗,虽然针对性强,但费用昂贵,且患者往往得不到及早治疗。但假如仅仅从经验性治疗,逐步探索诊断,则可能会延误某些疾病的诊断。

2.1PNDS的诊断

主要根据患者所述的症状如感觉有东西滴入喉咙,需要清嗓、喉痒、鼻充血和流涕,患者有时主诉声嘶,说话能引起咳嗽,结合鼻咽部检查和X线征象以及治疗效果做出诊断[2]。

2.2CVA诊断标准[12]

(1)咳嗽持续反复发作>1个月,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运动后加重;(2)肺功能和X线胸片正常,查体无阳性体征;(3)气道高反应性及可逆性气道阻塞;(4)抗生素和止咳药物无效,支气管扩张剂或糖皮质激素有效,并于停药后短期内复发;(5)有个人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变应原试验阳性;(6)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2.3GER

GER引起的慢性咳嗽往往伴有剑突下或胸骨后烧灼感、咽喉不适、胃酸反流、口苦,甚至咯出食物,具备上述典型症状,临床诊断并不困难,采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有效,则提供进一步诊断依据,24h食管pH值检测(OPHM)是最敏感的诊断方法,其方法为摘要:利pH梯度法经鼻腔置入食管双电极,分别位于食管括约肌上缘之上5cm和20cm处,连续记录24h食管pH<4的次数,反流时间>5min的次数,最长反流时间、立位、卧位pH<4的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的百分比。按Demeester总积分>14.72视为GER;总各分<14.72,但上下电极有咳嗽和反流相关概率≥75%视为CPC和GER相关[13]。此测定对GER诊断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但许多GER患者无CPC[14],其机制需进一步探索。

3治疗

CPC的治疗首先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PNDS对感染性鼻炎、鼻窦炎急性加重期应予以抗生素治疗,必要时行前组鼻旁窦穿刺引流术,慢性阶段结合中医中药治疗。有鼻塞症状者给予麻黄碱滴鼻液通畅鼻道,引流分泌物。有过敏征象者口服组胺受体阻滞剂,同时应用鼻腔吸入。CVA参照支气管哮喘的治疗,GER首先尽量减少反流诱因,如减少晚餐进食量,非凡是避免睡前进食;采取高枕侧卧位睡眠,部分患者减肥有效。咳嗽是重要的呼吸道防御机制,清除吸入呼吸道的异物,排出呼吸道分泌物,但在病理情况下,剧烈咳嗽和频繁的咳嗽亦可引起许多不良后果,影响日常生活,甚至产生并发症。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既要对病因治疗,又要对症状进行治疗。对咳嗽症状的止咳治疗通常采用各种中枢或外周性镇咳药,经过对咳嗽反射机制的深入探究[15],研制了一些强靶向性的止咳剂,如功能于咳嗽受体、离子通道和分子表达,有的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部分尚处于临床前阶段,阿片样受体位于脑干和外周感觉神经中枢,吗啡和可待因和受体结合有很好的止咳功能,但具有成瘾性,其中可待因成瘾性较弱,多种咳嗽合剂中含小剂量可待因兼具止咳祛痰功能,且较平安。如联合愈创木酚甘油醚,促呼吸道黏液腺分泌,使痰液稀释,盐酸麻黄碱具有拟肾上腺功能扩张支气管平滑肌,并且有收缩血管,减轻鼻充血;马来酸溴苯那敏为H1受体拮抗剂、呋塞米通过调节呼吸道上皮四周咳嗽受体氯离子浓度对咳嗽受体具有抑制功能,薄荷通过调节冷和薄荷受体而起止咳功能。NS1619为钙激活钾通开放剂,可能在治疗咳嗽中有应用前景。炎症和炎症介质调节剂,吲哚美辛抑制前列腺素(血栓素A2)引起的气道炎症和咳嗽,具有血栓素拮抗功能,用于治疗ACEI引起的咳嗽,功能于神经肽和缓激肽受体的抑制剂,亦正进行探究[16]。

慢性咳嗽的治疗时间要长,当某种特异治疗部分有效时,不要停用,进一步探索有无其他病因同时存在,并序贯加上相应治疗,另外还要注重特发性咳嗽可能由心理因素引起,而咳嗽本身也可引起心理新问题,治疗时要注重心理疏导。

综上所述,慢性咳嗽最常见的病因是PNDS、CVA、GER、EB等,通过确定病因,并遵循一定的诊断程序和方法,可以确诊,并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但仍需进一步探究人的咳嗽反射的具体通路和机制,不同病因和不同发病机制,气道慢性炎症在咳嗽中的功能,各种病因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为进一步诊治慢性咳嗽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MoriceAH,KastelikJA.Cough.1摘要:ChronicCoughinadults.Thorax,2003,58(10)摘要:901-907。

2邓星奇,蔡映云。慢性咳嗽鉴别诊断的临床思维。中国呼吸和危重监护杂志,2004,3摘要:324-344。

3MoriceAH,Committeemembers.ThediagnosisandmanagenentofChronicCough.EurRespirJ,2004,24(3)摘要:481-492。

4PalombiniBC,VillanovaCA,AraujoE,etal.Apathogenictriadinchroniccough摘要:asthma,postnasaldripsyndrome,and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Chest,1999,116摘要:279-284。

5白明,金阳,张向峰,等。咳嗽变异性哮喘和感染、过敏、环境的关系。医学和社会,1998,11摘要:22-24。

6WatsonA,LimTK,JoyceH,etal.Failureofinhaledcorticssteroidetoresponsivenessinmiddle-agedsmokerswithmildairflowobstruction.Chest,1992,101摘要:350。

7董少丹,钟南山。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的慢性气道炎症和变异性特征。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7,20摘要:283-286。

8LeeSY,KimMK,ShinC,etal.SubstanceP-immunoreactivenetvesinendobronchial.Respiration,2003,70摘要:49-53。

9HardingSM,RichterJE.Thevoleofgastoresophagealrefluxinchroniccoughandasthma.Chest,1997,111摘要:1389-1402。

10McGarveyLP,HeanyLG,LawsonJT,etal.Evalutionandoutcomeofpatentswithchronienon-productivecoughusingacomprehensivedingnosticprotocol.Throax,1998,53(9)摘要:738-743。

11McCarveyLAP.Whichinveatigationsaremostusefulinthediagnosisofchroniccough?Thorax,2004,59(4)摘要:342-346。

12FujimuraM,OyawaH,NishizawaY,parisonofotopiccoughwithcoughvariantasthma摘要:isatopiccoughaprecursorofasthma?Thorax,2003,58摘要:14-18。

13朱礼星,洪明,赖克方,等。胃食管返流性咳嗽的临床分析。中华内科杂志,2003,42(7)摘要:461-465.

14CollenJT,BachKK,PostmaGN,etal.Clinicalmanifestationsoflaryngopharyngealreflux.EarNoseThroat,J,2002,81摘要: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