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4:10:11

防御技术

防御技术范文篇1

1.1攻防博弈树的形成

攻防博弈树被应用与完全信息的网络攻防动态博弈中,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描述。攻防博弈树可以对攻击方和防御方的动态策略选择进行描述和了解。为有效的发挥相应的集合的概念需要将网络的攻防图转变成攻防的博弈树T。要对攻防图中的两种子图进行转化,包括入度为n(n>1)的节点子图,以及包含环图的子图。处于非合作动态博弈理论下的网络安全通过攻防博弈树来进行描述和分析。由于攻防博弈树可以对攻击方或者是防御方的动态策略选择进行秒描述,可以知道参与者会在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活动进行行动,并且企图通过这个活动产生什么效益和信息。要对网络的攻防图和网络的攻防博弈树上的结构差异进行消除,需要将虚拟节点的技术引入才能够实现。网路的攻防图通过引入虚拟节点技术可以将攻防的博弈树的节点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在此阶段需要采取的算法包括完全信息的多阶段博弈理论的逆向归纳算法,以及非完全信息的多阶段动态博弈的逆向归纳的方法。

1.2应用实例

通过漏洞和木马的扫描工具统计出目标系统的相关漏洞信息,将攻击的图生成为子系统的攻击图,再在图中增加各个攻击阶段相对应的防御措施,人后利用以上的攻防博弈图的理论将其转变成相应的攻防博弈树,博弈树中的实线代表的是有方向的一边集合攻击方采用的攻击策略,虚线代表的是有方向的边代表的是防御方所采用的防御策略的集合,并且在有方向的实线的一段引出的节点表示的攻击的节点,有方向的虚线一端引出的就是防御方的节点,而同时具有实线和虚线的节点代表的是混合的节点。所代表的意思为该点既可以在防御的一方采取防御的措施,有可以被攻击的一方作为攻击的节点。通过运算的方式1得出逆向归纳的路径的集合,并且找到最佳的攻防路径,根据运行的结果来计算出攻击方最有可能采取的策略集以及对路由器进行拒绝攻击的服务。防御方要据此来进行最佳的补丁的安装。攻击博弈树的形状和结构图如下:假设理性的人被违背,那么攻击者采取的措施就会突破防火墙,并且对实验的服务帐号进行尝试破解的工作,这时防御的一方就要采取最佳的防御措施以修复系统的补丁或者是对文件的数据进行恢复。算法1提出的是动态的博弈模型,该模式可能在进行实际的攻击策略时会与预期的攻击策略出现一定的差错或者是不对应的情况,导致在又一个新的节点上采取新的动态博弈的措施,所以算法1可以在攻击的意图发生变化的时候仍旧计算出最佳的攻击集合,并且除此之外,算法1提出的方法能够对整个的状态空间进行全面的博弈局势的掌握,由此便可以推测出最优化的防御措施。这样就可以在全局的大范围内对防御的措施进行最优化的选择。通过实验可以看出基于非合作动态的博弈环境下的网络安全防御技术具有比较好的高效性,并且具有一些很明显的优势,能够对网络的安全起到很强的积极作用。

2.结语

防御技术范文篇2

关键词:P2DR模型主动防御技术SCADA调度自动化

随着农网改造的进行,各电力部门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得到了飞快的发展,除完成SCADA功能外,基本实现了高级的分析功能,如网络拓扑分析、状态估计、潮流计算、安全分析、经济调度等,使电网调度自动化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调度自动化的应用提高了电网运行的效率,改善了调度运行人员的工作条件,加快了变电站实现无人值守的步伐。目前,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已经成为电力企业的"心脏"[1]。正因如此,调度自动化系统对防范病毒和黑客攻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网和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及调度数据网络安全防护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第30号令)[9]中规定电力监控系统的安全等级高于电力管理信息系统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各电力监控系统必须具备可靠性高的自身安全防护设施,不得与安全等级低的系统直接相联。而从目前的调度自动化安全防护技术应用调查结果来看,不少电力部门虽然在调度自动化系统网络中部署了一些网络安全产品,但这些产品没有形成体系,有的只是购买了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保障安全的技术单一,尚有许多薄弱环节没有覆盖到,对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没有统一长远的规划,网络中有许多安全隐患,个别地方甚至没有考虑到安全防护问题,如调度自动化和配网自动化之间,调度自动化系统和MIS系统之间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问题等,如何保证调度自动化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防止病毒侵入,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

从电力系统采用的现有安全防护技术方法方面,大部分电力企业的调度自动化系统采用的是被动防御技术,有防火墙技术和入侵检测技术等,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逐渐暴露出其缺陷。防火墙在保障网络安全方面,对病毒、访问限制、后门威胁和对于内部的黑客攻击等都无法起到作用。入侵检测则有很高的漏报率和误报率[4]。这些都必须要求有更高的技术手段来防范黑客攻击与病毒入侵,本文基于传统安全技术和主动防御技术相结合,依据动态信息安全P2DR模型,考虑到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套安全防护模型,对于提高调度自动化系统防病毒和黑客攻击水平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1威胁调度自动化系统网络安全的技术因素

目前的调度自动化系统网络如iES-500系统[10]、OPEN2000系统等大都是以Windows为操作系统平台,同时又与Internet相连,Internet网络的共享性和开放性使网上信息安全存在先天不足,因为其赖以生存的TCP/IP协议缺乏相应的安全机制,而且Internet最初设计没有考虑安全问题,因此它在安全可靠、服务质量和方便性等方面存在不适应性[3]。此外,随着调度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等系统数据交流的不断增大,系统中的安全漏洞或"后门"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电力企业内部各系统间的互联互通等需求的发展,使病毒、外界和内部的攻击越来越多,从技术角度进一步加强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安全防护日显突出。

2基于主动防御新技术的安全防护设计

2.1调度自动化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接口

由于调度自动化系统自身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它主要需要和办公自动化(MIS)系统[6]、配网自动化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为了保证电网运行的透明度,企业内部的生产、检修、运行等各部门都必须能够从办公自动化系统中了解电网运行情况,因此调度自动化系统自身设有Web服务器,以实现数据共享。调度自动化系统和配网自动化系统之间由于涉及到需要同时控制变电站的10kV出线开关,两者之间需要进行信息交换,而配网自动化系统运行情况需要通过其Web服务器公布于众[5],同时由于配网自动化系统本身的安全性要求,考虑到投资问题,可以把它的安全防护和调度自动化一起考虑进行设计。

2.2主动防御技术类型

目前主动防御新技术有两种。一种是陷阱技术,它包括蜜罐技术(Honeypot)和蜜网技术(Honeynet)。蜜罐技术是设置一个包含漏洞的诱骗系统,通过模拟一个或多个易受攻击的主机,给攻击者提供一个容易攻击的目标[2]。蜜罐的作用是为外界提供虚假的服务,拖延攻击者对真正目标的攻击,让攻击者在蜜罐上浪费时间。蜜罐根据设计目的分为产品型和研究型。目前已有许多商用的蜜罐产品,如BOF是由MarcusRanum和NFR公司开发的一种用来监控BackOffice的工具。Specter是一种商业化的低交互蜜罐,类似于BOF,不过它可以模拟的服务和功能范围更加广泛。蜜网技术是最为著名的公开蜜罐项目[7],它是一个专门设计来让人"攻陷"的网络,主要用来分析入侵者的一切信息、使用的工具、策略及目的等。

另一种技术是取证技术,它包括静态取证技术和动态取证技术。静态取证技术是在已经遭受入侵的情况下,运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取证工作。现在普遍采用的正是这种静态取证方法,在入侵后对数据进行确认、提取、分析,抽取出有效证据,基于此思想的工具有数据克隆工具、数据分析工具和数据恢复工具。目前已经有专门用于静态取证的工具,如GuidanceSoftware的Encase,它运行时能建立一个独立的硬盘镜像,而它的FastBloc工具则能从物理层组织操作系统向硬盘写数据。动态取证技术是计算机取证的发展趋势,它是在受保护的计算机上事先安装上,当攻击者入侵时,对系统的操作及文件的修改、删除、复制、传送等行为,系统和会产生相应的日志文件加以记录。利用文件系统的特征,结合相关工具,尽可能真实的恢复这些文件信息,这些日志文件传到取证机上加以备份保存用以作为入侵证据。目前的动态取证产品国外开发研制的较多,价格昂贵,国内部分企业也开发了一些类似产品。

2.3调度自动化系统安全模型

调度自动化安全系统防护的主导思想是围绕着P2DR模型思想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安全体系框架,P2DR模型最早是由ISS公司提出的动态安全模型的代表性模型,它主要包含4个部分:安全策略(Policy)、防护(Protection)、检测(Detection)和响应(Response)[8]。模型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在P2DR模型中,策略是模型的核心,它意味着网络安全需要达到的目标,是针对网络的实际情况,在网络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具体对各种网络安全措施进行取舍,是在一定条件下对成本和效率的平衡[3]。防护通常采用传统的静态安全技术及方法来实现,主要有防火墙、加密和认证等方法。检测是动态响应的依据,通过不断的检测和监控,发现新的威胁和弱点。响应是在安全系统中解决安全潜在性的最有效的方法,它在安全系统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2.4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安全防御系统设计

调度自动化以P2DR模型为基础,合理利用主动防御技术和被动防御技术来构建动态安全防御体系,结合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其安全防御体系模型的物理架构如图2所示。

防护是调度自动化系统安全防护的前沿,主要由传统的静态安全技术防火墙和陷阱机实现。在调度自动化系统、配网自动化系统和公司信息网络之间安置防火墙监视限制进出网络的数据包,防范对内及内对外的非法访问。陷阱机隐藏在防火墙后面,制造一个被入侵的网络环境诱导入侵,引开黑客对调度自动化Web服务器的攻击,从而提高网络的防护能力。

检测是调度自动化安全防护系统主动防御的核心,主要由IDS、漏洞扫描系统、陷阱机和取证系统共同实现,包括异常检测、模式发现和漏洞发现。IDS对来自外界的流量进行检测,主要用于模式发现及告警。漏洞扫描系统对调度自动化系统、配网自动化主机端口的已知漏洞进行扫描,找出漏洞或没有打补丁的主机,以便做出相应的补救措施。陷阱机是设置的蜜罐系统,其日志记录了网络入侵行为,因此不但充当了防护系统,实际上又起到了第二重检测作用。取证分析系统通过事后分析可以检测并发现病毒和新的黑客攻击方法和工具以及新的系统漏洞。响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取证机完整记录了网络数据和日志数据,为攻击发生系统遭破坏后提出诉讼提供了证据支持。另一方面是根据检测结果利用各种安全措施及时修补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漏洞和系统升级。

综上所述,基于P2DR模型设计的调度自动化安全防护系统有以下特点和优越性:

·在整个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运行过程中进行主动防御,具有双重防护与多重检测响应功能;

·企业内部和外部兼防,可以以法律武器来威慑入侵行为,并追究经济责任。

·形成了以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策略为核心的防护、检测和响应相互促进以及循环递进的、动态的安全防御体系。

3结论

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安全防护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本次设计的安全防护模型是采用主动防御技术和被动防御技术相结合,在P2DR模型基础上进行的设计,使调度自动化系统安全防御在遭受攻击的时候进行主动防御,增强了系统安全性。但调度自动化系统安全防护并不是纯粹的技术,仅依赖安全产品的堆积来应对迅速发展变化的攻击手段是不能持续有效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安全防护的主动防御技术不能完全取代其他安全机制,尤其是管理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等必须长抓不懈。

参考文献:

[1]梁国文.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实现的功能.农村电气化,2004,(12):33~34.

[2]丁杰,高会生,俞晓雯.主动防御新技术及其在电力信息网络安全中的应用.电力系统通信,2004,(8):42~45.

[3]赵阳.电力企业网的安全及对策.电力信息化,2004,(12):26~28.

[4]阮晓迅,等.计算机病毒的通用防护技术.电气自动化,1998,(2):53~54.

[5]郝印涛,等.配网管理与调度间的信息交换.农村电气化,2004,(10):13~14.

[6]韩兰波.县级供电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应用.农村电气化,2004,(12):33~34.

[7]HoneyntProject.KnowYourEnemy:Hnoeynet[DB/OL]..

[8]戴云,范平志.入侵检测系统研究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38(4):17~19.

防御技术范文篇3

(一)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计算机病毒(ComputerVirus)被明确定义为:“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而在一般教科书及通用资料中被定义为:利用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缺陷,由被感染机内部发出的破坏计算机数据并影响计算机正常工作的一组指令集或程序代码。

历史上,计算机病毒最早出现在70年代DavidGerrold科幻小说WhenH.A.R.L.I.E.wasOne.最早科学定义出现在1983:在FredCohen(南加大)的博士论文“计算机病毒实验”“一种能把自己(或经演变)注入其它程序的计算机程序”启动区病毒,宏(macro)病毒,脚本(script)病毒也是相同概念传播机制同生物病毒类似.生物病毒是把自己注入细胞之中。

其实,和其他生物病毒一样,计算机病毒有独特的复制能力,它可以很快地蔓延,又常常难以根除。它们能把自身附着在各种类型的文件上。当文件被复制或从一个用户传送到另一个用户时,它们就随同文件一起蔓延开来。

(二)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1、寄生性:计算机病毒寄生在其他程序之中,当执行这个程序时,病毒就起破坏作用,而在未启动这个程序之前,它是不易被人发觉的。

2、传染性:计算机病毒不但本身具有破坏性,更有害的是具有传染性,一旦病毒被复制或产生变种,其速度之快令人难以预防。传染性是病毒的基本特征。在生物界,病毒通过传染从一个生物体扩散到另一个生物体。在适当的条件下,它可得到大量繁殖,并使被感染的生物体表现出病症甚至死亡。同样,计算机病毒也会通过各种渠道从已被感染的计算机扩散到未被感染的计算机,在某些情况下造成被感染的计算机工作失常甚至瘫痪。与生物病毒不同的是,计算机病毒是一段人为编制的计算机程序代码,这段程序代码一旦进入计算机并得以执行,它就会搜寻其他符合其传染条件的程序或存储介质,确定目标后再将自身代码插入其中,达到自我繁殖的目的。只要一台计算机染毒,如不及时处理,那么病毒会在这台机子上迅速扩散,其中的大量文件(一般是可执行文件)会被感染。而被感染的文件又成了新的传染源,再与其他机器进行数据交换或通过网络接触,病毒会继续进行传染。正常的计算机程序一般是不会将自身的代码强行连接到其他程序之上的。而病毒却能使自身的代码强行传染到一切符合其传染条件的未受到传染的程序之上。计算机病毒可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如软盘、计算机网络去传染其他的计算机。当您在一台机器上发现了病毒时,往往曾在这台计算机上用过的软盘已感染上了病毒,而与这台机器相联网的其他计算机也许也被该病毒染上了。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判别一个程序是否为计算机病毒的最重要条件。病毒程序通过修改磁盘扇区信息或文件内容并把自身嵌入到其中的方法达到病毒的传染和扩散。被嵌入的程序叫做宿主程序;

3、潜伏性:有些病毒像定时炸弹一样,让它什么时间发作是预先设计好的。比如黑色星期五病毒,不到预定时间一点都觉察不出来,等到条件具备的时候一下子就爆炸开来,对系统进行破坏。一个编制精巧的计算机病毒程序,进入系统之后一般不会马上发作,可以在几周或者几个月内甚至几年内隐藏在合法文件中,对其他系统进行传染,而不被人发现,潜伏性愈好,其在系统中的存在时间就会愈长,病毒的传染范围就会愈大。潜伏性的第一种表现是指,病毒程序不用专用检测程序是检查不出来的,因此病毒可以静静地躲在磁盘或磁带里呆上几天,甚至几年,一旦时机成熟,得到运行机会,就又要四处繁殖、扩散,继续为害。潜伏性的第二种表现是指,计算机病毒的内部往往有一种触发机制,不满足触发条件时,计算机病毒除了传染外不做什么破坏。触发条件一旦得到满足,有的在屏幕上显示信息、图形或特殊标识,有的则执行破坏系统的操作,如格式化磁盘、删除磁盘文件、对数据文件做加密、封锁键盘以及使系统死锁等;

4、隐蔽性:计算机病毒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有的可以通过病毒软件检查出来,有的根本就查不出来,有的时隐时现、变化无常,这类病毒处理起来通常很困难。

5、破坏性:计算机中毒后,可能会导致正常的程序无法运行,把计算机内的文件删除或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通常表现为:增、删、改、移。

6、计算机病毒的可触发性:病毒因某个事件或数值的出现,诱使病毒实施感染或进行攻击的特性称为可触发性。为了隐蔽自己,病毒必须潜伏,少做动作。如果完全不动,一直潜伏的话,病毒既不能感染也不能进行破坏,便失去了杀伤力。病毒既要隐蔽又要维持杀伤力,它必须具有可触发性。病毒的触发机制就是用来控制感染和破坏动作的频率的。病毒具有预定的触发条件,这些条件可能是时间、日期、文件类型或某些特定数据等。病毒运行时,触发机制检查预定条件是否满足,如果满足,启动感染或破坏动作,使病毒进行感染或攻击;如果不满足,使病毒继续潜伏。

(三)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1、根据病毒存在的媒体,病毒可以划分为网络病毒,文件病毒,引导型病毒。网络病毒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感染网络中的可执行文件,文件病毒感染计算机中的文件(如:COM,EXE,DOC等),引导型病毒感染启动扇区(Boot)和硬盘的系统引导扇区(MBR),还有这三种情况的混合型,例如:多型病毒(文件和引导型)感染文件和引导扇区两种目标,这样的病毒通常都具有复杂的算法,它们使用非常规的办法侵入系统,同时使用了加密和变形算法。

2、根据病毒传染的方法可分为驻留型病毒和非驻留型病毒,驻留型病毒感染计算机后,把自身的内存驻留部分放在内存(RAM)中,这一部分程序挂接系统调用并合并到操作系统中去,他处于激活状态,一直到关机或重新启动.非驻留型病毒在得到机会激活时并不感染计算机内存,一些病毒在内存中留有小部分,但是并不通过这一部分进行传染,这类病毒也被划分为非驻留型病毒。

3、根据病毒破坏的能力可划分为以下几种:

无害型:除了传染时减少磁盘的可用空间外,对系统没有其它影响。

无危险型:这类病毒仅仅是减少内存、显示图像、发出声音及同类音响.

危险型:这类病毒在计算机系统操作中造成严重的错误.

非常危险型:这类病毒删除程序、破坏数据、清除系统内存区和操作系统中重要的信息。这些病毒对系统造成的危害,并不是本身的算法中存在危险的调用,而是当它们传染时会引起无法预料的和灾难性的破坏。由病毒引起其它的程序产生的错误也会破坏文件和扇区,这些病毒也按照他们引起的破坏能力划分。一些现在的无害型病毒也可能会对新版的DOS、Windows和其它操作系统造成破坏。例如:在早期的病毒中,有一个“Denzuk”病毒在360K磁盘上很好的工作,不会造成任何破坏,但是在后来的高密度软盘上却能引起大量的数据丢失。

4、根据病毒特有的算法,病毒可以划分为:(1)伴随型病毒,这一类病毒并不改变文件本身,它们根据算法产生EXE文件的伴随体,具有同样的名字和不同的扩展名(COM),例如:XCOPY.EXE的伴随体是。病毒把自身写入COM文件并不改变EXE文件,当DOS加载文件时,伴随体优先被执行到,再由伴随体加载执行原来的EXE文件。(2)“蠕虫”型病毒,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不改变文件和资料信息,利用网络从一台机器的内存传播到其它机器的内存,计算网络地址,将自身的病毒通过网络发送。有时它们在系统存在,一般除了内存不占用其它资源。(3)寄生型病毒除了伴随和“蠕虫”型,其它病毒均可称为寄生型病毒,它们依附在系统的引导扇区或文件中,通过系统的功能进行传播,按其算法不同可分为:练习型病毒,病毒自身包含错误,不能进行很好的传播,例如一些病毒在调试阶段。(4)诡秘型病毒它们一般不直接修改DOS中断和扇区数据,而是通过设备技术和文件缓冲区等DOS内部修改,不易看到资源,使用比较高级的技术。利用DOS空闲的数据区进行工作。(5)变型病毒(又称幽灵病毒)这一类病毒使用一个复杂的算法,使自己每传播一份都具有不同的内容和长度。它们一般的作法是一段混有无关指令的解码算法和被变化过的病毒体组成。

二、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及中毒之后的主要症状

(一)计算机病毒的藏身之处和传播途径

病毒隐藏在它们认为有可能被执行的地方。它们经常隐藏在下列地方:

可执行文件:病毒“贴附”在这些文件上,使其能被执行。

引导扇区:这是磁盘和硬盘中的一个特别扇区,它包含一个程序,当启动电脑时该程序将被执行。

表格和文档:某些程序允许内置一些宏文件,宏文件随着该文件的打开而被执行。病毒利用宏的存在进入其中。

Java小程序和ActiveX控件:这是两个最新隐藏病毒的地方。Java小程序和ActiveX控件都是与网页相关的小程序,通过访问包含它们的网页,可以执行这些程序。

压缩文件:压缩文件是一个包含其他文件的文件。压缩文件包含的任何一个文件都可能被病毒感染,因为这些文件不是处于正常格式下,所以很难发现其中的病毒。

电子邮件:电子邮件信息可能包含感染病毒的文件。此外,电子邮件信息通常属于一个信息数据库,所有这一切使侦测病毒变得非常困难。

(二)计算机中病毒之后的主要症状

1、计算机系统运行速度突然明显减慢。

2、计算机系统经常无故发生死机现象。

3、计算机系统中的文件长度突然发生变化。

4、计算机存储的容量异常减少。

5、系统引导速度减慢。

6、丢失文件或文件损坏。

7、计算机屏幕上出现异常显示。

8、计算机系统的蜂鸣器出现异常声响。

9、磁盘卷标发生变化。

10、系统不识别硬盘。

11、对存储系统异常访问。

12、键盘输入异常。

13、文件的日期、时间、属性等发生变化。

14、文件无法正确读取、复制或打开。

15、命令执行出现错误。

16、虚假报警。

17、换当前盘。有些病毒会将当前盘切换到C盘。

18、时钟倒转。有些病毒会命名系统时间倒转,逆向计时。

19、WINDOWS操作系统无故频繁出现错误。

20、系统异常重新启动。

21、一些外部设备工作异常。

22、异常要求用户输入密码。

23、WORD或EXCEL提示执行“宏”。

24、是不应驻留内存的程序驻留内存。

三、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

从某种意义上说,21世纪是计算机病毒与反病毒激烈角逐的时代,而智能化、人性化、隐蔽化、多样化也在逐渐成为新世纪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

1、智能化

与传统计算机病毒不同的是,许多新病毒(包括蠕虫、黑客工具和木马等恶意程序)是利用当前最新的编程语言与编程技术实现的,它们易于修改以产生新的变种,从而逃避反病毒软件的搜索。例如,“爱虫”病毒是用VBScript语言编写的,只要通过Windows下自带的编辑软件修改病毒代码中的一部分,就能轻而易举地制造出病毒变种,从而可以躲避反病毒软件的追击。

另外,新病毒利用Java、ActiveX、VBScript等技术,可以潜伏在HTML页面里,在上网浏览时触发。“Kakworm”病毒虽然早在2004年1月就被发现,但它的感染率一直居高不下,原因就是由于它利用ActiveX控件中存在的缺陷进行传播,因此装有IE5或Office2000的计算机都可能被感染。这个病毒的出现使原来不打开带毒邮件附件而直接予以删除的防邮件病毒的方法完全失效。更令人担心的是,一旦这种病毒被赋予其他计算机病毒的特性,其危害很有可能超过任何现有的计算机病毒。

2、人性化

更确切地说,也可以将人性化称为诱惑性。现在的计算机病毒越来越注重利用人们的心理因素,如好奇、贪婪等。前一阵肆虐一时的“裸妻”病毒邮件的主题就是英文的“裸妻”,邮件正文为“我的妻子从未这样”,邮件附件中携带一个名为“裸妻”的可执行文件,用户一旦执行这个文件,病毒就被激活。最近出现的My-babypic病毒是通过可爱的宝宝照片传播病毒的。而“库尔尼科娃”病毒的大流行则是利用了“网坛美女”库尔尼科娃难以抵挡的魅力。

3、隐蔽化

相比较而言,新一代病毒更善于隐藏和伪装自己。其邮件主题会在传播中改变,或者具有极具诱惑性的主题和附件名。许多病毒会伪装成常用程序,或者在将病毒代码写入文件内部的同时不改变文件长度,使用户防不胜防。

主页病毒的附件homepagehtmlvbs并非一个HTML文档,而是一个恶意的VB脚本程序,一旦被执行,就会向用户地址簿中的所有电子邮件地址发送带毒的电子邮件副本。再比如“维罗纳”病毒,该病毒将病毒写入邮件正文,而且主题和附件名极具诱惑性,其主题众多,更替频繁,使用户很容易由于麻痹大意而感染。此外,matrix等病毒会自动隐藏和变形,甚至阻止受害用户访问反病毒网站和向记录病毒的反病毒地址发送电子邮件,无法下载经过更新和升级后的相应杀毒软件或病毒警告消息。

4、多样化

在新病毒层出不穷的同时,老病毒依然充满活力,并呈现多样化的趋势。1999年对普遍发作的计算机病毒分析显示,虽然新病毒不断产生,但较早的病毒发作仍很普遍。1999年报道最多的病毒是1996年就首次发现并到处传播的宏病毒Laroux。新病毒具有可执行程序、脚本文件、HTML网页等多种形式,并正向电子邮件、网上贺卡、卡通图片、ICQ、OICQ等发展。

更为棘手的是,新病毒的手段更加阴狠,破坏性更强。据计算机经济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在2000年5月“爱虫”病毒大流行的前5天,病毒就已经造成了67亿美元的损失。而该中心199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到1999年末病毒损失只是120亿美元。

5、专用病毒生成工具的出现

以前的病毒制作者都是专家,编写病毒的目的是想表现自己高超的技术。但是“库尔尼科娃”病毒的设计者不同,他只是修改了下载的VBS蠕虫孵化器。据报道,VBS蠕虫孵化器被人们从VXHeavens上下载了15万次以上。正是由于这类工具太容易得到,使得现在新病毒出现的频率超出以往的任何时候。

6、攻击反病毒软件

病毒发展的另一个趋势表现为专门攻击反病毒软件和其他安全措施的病毒的出现。目前被发现的“求职信”病毒就能够使许多反病毒软件瘫痪。越来越多的病毒能够在反病毒软件对其查杀之前获取比反病毒软件更高的运行等级,从而阻碍反病毒软件的运行并使之瘫痪。

正如计算机病毒的出现本身就是人祸而非天灾一样,目前病毒泛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计算机用户的防范意识薄弱,因此一定要防患于未然,及时掌握反病毒知识,更新自己的反病毒软件及病毒库。

四、计算机病毒的判别方式

长期以来,人们把杀毒软件作为最主要的反病毒工具,杀毒软件几乎成了所有反病毒产品的代名词,杀毒软件赖以生存的“特征值扫描技术”也几乎成了所有反病毒技术的代名词。正因如此,杀毒软件对新病毒的防范始终滞后于病毒出现的重大缺陷,似乎成为既合情又合理的逻辑,导致人们普遍认为反病毒产品不可能主动防御新病毒,甚至有人认为,想研制一种主动防御的反病毒产品,就如同要为一种未知的疾病制作特效药一样异想天开。

然而杀毒软件本身基本上不能发现新病毒,这是众所周知的客观事实。但是,如果人不能发现新病毒,同为自然人的反病毒公司研发人员也就不可能发现新病毒,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杀毒软件每天升级的是什么,反病毒公司每次宣称发现的新病毒又是谁来发现的?回答是肯定的,人可以发现新病毒。新病毒一定是人通过相应的方法判断出来的。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病毒出现后,反病毒技术就有两种思路,一种是采用静态扫描方式,即特征值扫描技术,另一种采用动态分析方法。特征值扫描是目前国际上反病毒公司普遍采用的查毒技术。其核心是从病毒体中提取病毒特征值构成病毒特征库,杀毒软件将用户计算机中的文件或程序等目标,与病毒特征库中的特征值逐一比对,判断该目标是否被病毒感染。反病毒公司把捕获到并已处理的病毒称为已知病毒,否则就称为未知病毒。只有采用特征值扫描技术时,才区分已知和未知病毒。业界常常有人用人类病毒的医治来解释计算机病毒防范。然而,与生物界的病毒复杂性不同,计算机病毒是人编写的,远比生物界的病毒简单。计算机病毒概念是人依据程序行为来定义的,因此识别病毒的另一种方法是采用动态分析,直接通过程序的行为判断它是否是病毒。尽管杀毒软件主要采用静态扫描方式,但是反病毒公司发现新病毒并不是采用静态扫描方式,而恰恰是采用动态分析方法。即便是反病毒公司收集到可疑程序时,也不能确定是不是新病毒,为了做出准确判断,必须先运行可疑程序,然后再根据程序的行为判断是否是病毒。

五、结束语

防御技术范文篇4

1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特征

1.1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真实性

在计算机网络系统运用中,其网络安全的真实性主要是针对用户群体,也就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分析中,实现真实信息的合理授权。通过真实性网络环境的营造,可以避免网络环境中出现虚造信息的现象,所以,在现阶段网络信息安全资源整合及分析中,需要将真实性的信息鉴别作为基础,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通过真实性、可靠性网络系统条件的构建,满足网络系统运行的基本需求,从而实现计算机网络运行的安全性防御。

1.2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保密性及完整性

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分析中,其中的保密性以及完整性作为计算机网络信息保障中的基础,是营造安全网络环境的基础条件。第一,保密性主要是在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的背景下,将计算机信息作为基础,保证机密信息不泄露,而且,在网络信息安全性资源分析中,也需要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及时接受,保证信息使用的合理性及科学性。第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完整性,主要是在计算机网络资源的运行过程中,通过对信息资源的保存,保证网络信息储存、资源传输以及信息处理的完善性,提升网络信息技术的运行管理机制。同时,在完整性信息资源结构优化的同时,需要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储存以及改变的完整性。通过完整性信息资源的优化构成,需要对网络信息进行科学整合,充分保证网络信息不被泄露现象的出现,所以,需要将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保密性以及完整性作为核心,通过对网络信息资源结构的优化,满足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保密性以及完整性[1]。

1.3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可控性及占有性

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环境而言,其主要作为一种可控性的网络信息传播机制,可以实现对网络信息传播、运行控制能力的综合性分析,而且,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环境营造中,需要将网络安全作为基础,其中可控性要求不能保证通信技术的稳定性及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同时,在网络信息安全环境营造以及授权用户分析中,存在着网络信息的服务信息管理体系,从而为完善网络信息的资源共享提供稳定支持。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占有性内容而言,作为计算机网络信息中的特殊性职能,其网络安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完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核心功能;第二,通过网络用户确定中,需要满足多样性、随机性的网络信息安全处理方式,充分满足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安全需求。

2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分析

2.1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匮乏

在现阶段计算机网络系统优化的过程中,用户安全意识匮乏是计算机网络安全发展中较为突出的问题,通常状况下,其基本的表现方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计算机操作中存在缺乏专业技术指导的问题,这种现象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运营安全,更为严重的会引发与之相对应的安全问题。第二,用户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在计算机网络系统运用的过程中,病毒的侵袭会对用户文件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在计算机技术操作的过程中,需要设计登录密码,通过这种安全防护方式,降低病毒侵袭中所出现的影响因素。第三,防火墙设置不合理,对于该种问题而言,主要是由于计算机网络安全性逐渐降低,对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及维护造成了制约。

2.2软件操作手段不规范

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在当前计算机网络发展的背景下,就发生了软件操作程序不合理的问题。因此,一些软件开发设计人员在实践中较为重视监督环节软件的设计,导致其只剩熊的设计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在现代计算机软件安全管理系统设计中,通过对软件信息核查问题的开发,认识到软件系统中存在的限制因素,并通过对软件开发过程的信息核查,避免发生安全隐患。所以,在信息安全管理中,为了避免出现信息安全管理的限制性问题,需要将信息核查作为基础,通过对软件开发程度的认识,提升工作效率,从而为软件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支持[2]。

2.3硬件缺陷中的安全问题

伴随计算机管理系统结构的优化,计算机网络发展逐渐呈现出硬件应用的问题,该种问题会发生在网络硬件的操作之中,当计算机硬件系统在运用中出现了信息资源泄露的现象,也就为信息失窃问题的出现埋下隐患。同时,在信息资源通信的过程中,由于其通信部分的网络硬件设计存在着突出问题,所以,在该类问题分析中,需要通过对信息盗窃途径的分析,明确硬件缺陷管理机制,使网络系统充分发挥出最优化的网络硬件功能,从而使数据的传输达到网络信息传输的良好状态。

3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御技术

3.1加密技术的运用

对于计算机加密技术而言,主要是通过对计算机信息的及时性更新,通过对编码重组实现真实信息的加密处理,从而实现对用户信息的有效保护。通常状况下,在对计算机网络加密信息处理中,其基本的信息加密方式主要有链接加密、首尾加密以及节点加密三种。第一,在链接加密处理中,需要通过对计算机各个网络节点信息状况的分析,进行加密技术的运用,实现加密信息节点的有效传输,在每个节点设计中需要有不同的密码与之相对应,从而保证加密技术运用的科学性,当信息进入到系统资源中,也就完善对信息内容的解密处理。第二,首尾加密,作为最为常见的加密方式,主要是在信息或是数据收集过程中,通过对网络加密处理,实现对网络信息内容的有效保护。第三,节点加密。该种加密方式与链接加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数据阐述中,需要对节点加密技术进行妥善的处理以及科学保存,并在信息资源保管中,实现对硬件系统的妥善保管[3]。

3.2安全防御的身份验证

在计算机网络验证技术构建中,其作为计算机网络安全以及信息完整整合的手段,需要通过对使用人员进行身份验证,也就是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过对用户身份的核查,保证信息资源传输及运用的安全性。通过身份验证信息体系的构建,计算机系统可以判断用户的身份是否合法,同时计算机系统也会对相关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核查,通过这种层次性身份验证方式的确立,可以实现对计算机互联网加密技术的有效运用,提升网络系统运用的安全性。

3.3构建GAP信息安全防护技术

对于GAP信息安全管理技术而言,其作为一种计算机风险防范机制,被广泛地运用到了硬件资源管理之中。在该种背景下,实现了我国计算机网络在无联通状况下的资源共享。通过GAP信息安全防护技术的构建,在某种功能程度上提升了人们对信息安全工作的认知,缓解了系统运用中出现的安全隐患,同时也实现安全计算机网络资源维护的目的。因此,在现阶段计算机网络体系运行的背景下,在硬件开发中,需要重点强调GAP信息安全技术处理方式,实现最优化风险的有效控制[4]。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计算机网络综合性问题分析的过程中,由于其设计的范围相对广泛,因此,为了在计算机系统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实现对计算机用户的合理保护,就需要通过对计算机安全保护工作的设计,进行计算机加密技术的构建,提升人们对计算机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认知,为网络环境的运行营造良好条件。

作者:武韬 单位: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

参考文献:

[1]任卫红.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现状及网络安全技术新策略的分析[J].通讯世界,2015.

[2]孙玉杰.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分析及防御技术探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

防御技术范文篇5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防御;关键技术

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增加与计算机网络的日渐复杂,传统的计算机网络防御策略已经开始不能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脚步,为了保证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安全运用,寻找一种有效的计算机网络防御技术就显得很有必要,所以本文就计算机网络防御策略关键技术的相关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1我国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

在我国网民的日常计算机使用中,来自于网路的安全威胁是计算机使用的最大威胁之一,这也导致了凡是网民都掌握着一定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手段,这也在客观上反映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严重性。事实上,虽然我国网民在计算机的使用中会采用多种手段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保护,但网络安全问题的高发仍旧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特别是在计算机网络病毒与系统漏洞方面,这两点是威胁我国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计算机网络病毒一般通过邮件、软件安装包、通信工具等进行传输,一旦含有计算机网络病毒的相关载体出现在计算机中,相关计算机就很容易出现系统崩溃、瘫痪、资料泄露等情况,这些情况的出现将对人们的计算机日常使用带来极大困扰,很有可能影响相关工作的正常进行,最终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计算机网络安全需要引起我们注意[1]。

2计算机网络的常见攻击方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计算机病毒外,计算机在日常使用中也很容易遭受到来自于网络的恶意攻击,这种恶意攻击很容易造成网络信息资源的滥用与个人隐私的泄漏,虽然这种网络攻击有可能是在无意操作中造成的,但切实威胁计算机使用安全的攻击却占着大多数,在恶意的计算机网络攻击中,一般分为网络信息攻击与网络设备攻击。1)网络信息攻击。所谓计算机网络信息攻击,指的是一种由于相关计算机设备使用人员在登录一些网站时,没有做好完备的防范措施造成的相关账号信息泄漏等问题,这类问题的产生很容易对相关重要信息的安全带来隐患,造成个人或企业的信息或财产损失[2]。2)网络设备攻击。所谓网络设备攻击,是一种不法分子通过对相关企业或个人计算机的恶意攻击,以此实现窃取相关资料、破坏正常工作的一种通过计算机的网络犯罪行为,在这种网络设备的攻击中,如果相关企业或个人不具备完备的计算机网络防御策略,就很容易造成自身财产与相关资料的重要损失。

3计算机网络防御策略关键技术

上文中我们了解了我国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与常见的计算机网络攻击方式,在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我国计算机网络防御策略的关键技术进行相关论述,希望能够以此推动我国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相关发展。

3.1防御策略模型

所谓计算机防御策略模型,是一种通过三维模型展现计算机系统计算方式与相关思想的一种计算机网络防御策略关键技术。在计算机防御策略关键技术的具体运用中,其能够较为优秀的促进计算机防御策略的统一与工程建设的相关创造,这对于计算机安全防御系统的安全性提高来说有着极为不俗的作用,将极大地提高计算机网络防御系统的防御力与操作能力。此外,在防御策略模型关键技术的应用中,其还能实现计算机的安全模式运行,这就使得在特定环境下,相关使用者能够使用这种功能进行安全的计算机相关操作,进一步提升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3]。

3.2模型安全体系

所为模型安全体系,是一种计算机网络防御策略中能够发挥较为重要作用的关键技术。在模型安全体系技术的具体运用中,其需要参考相关计算机网络运行的实际情况以及计算机使用网络的相关特点,方可以进行具体的应用,并起到保证计算机运行完整性、提高计算机网络使用灵活性、降低相关经济成本的作用,这些作用的有效发挥将较为有效的促进我国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相关发展。在计算机模型安全体系中,其一般由计算机特性、物理层次、网络层、传输层次、应用层以及相关物理环境所组成的。

3.3反病毒技术

在计算机网络防御策略的关键技术中,反病毒技术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在反病毒技术的具体应用中,其能够通过计算机设置的相关管理规则,保证计算机安全管理系统在正常使用中对相关病毒的隔离与相关影响计算机软件安全程序的消除,这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能够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此外,运用反病毒技术,还能够在计算机中对重要文件进行格外保护,以此降低自身相关重要文件遭受破坏等违法行为的发生,切实提高计算机网络系统运用的安全性[4]。

3.4提高计算机网络防御效果

在计算机网络防御策略中,提升计算机网络防御效果是一种能够有针对性的处理计算机网路安全相关隐患,从而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关键技术形式。在计算机防御效果的提升中,其能够通过计算机扫描技术、计算机防火墙技术以及上文中提到的反病毒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计算机使用中的网络安全性的大幅提升,保障了相关计算机使用个人与企业的信息与财产安全,这种有机结合是我国计算机网络防御关键技术中较为使用的一种相关技术形式。

4结论

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各行业中应用日渐广泛,计算机网络防御策略关键技术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文就计算机网络防御策略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相关论事,希望能够以此推动我国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相关发展。

作者:陈爱贵 单位:湖南应用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伟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安全防御策略分析[J].河南科技,2014,21:4.

[2]邢娜.计算机病毒的安全防御策略[J].电子测试,2015,02:134-135+114.

防御技术范文篇6

1网络安全的基本要求

安全的网络环境有以下基本要求:(1)机密性及保密性:机密性是指网络信息不能被非授权访问;保密性是指网络信息不会泄露给非授权用户。(2)完整性:完整性是指网络信息不能被非授权改写,即网络信息在存储或传输时不会发生被偶然或蓄意地修改、删除、伪造、插入等破坏。(3)可用性:可用性是指网络信息资源随时可以提供服务,即授权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访问网络信息资源。(4)可靠性:可靠性是指网络信息系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里和规定的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特性。可靠性又包括硬件可靠性、软件可靠性、环境可靠性及人员可靠性等。(5)不可否认性:不可否认性是指在网络系统的信息交互过程中,参与者的真实与同一是肯定的,即所有参与者都无法否认或抵赖曾做过的操作和承诺。(6)可控性:可控性是指对网络信息的内容和传播都具有控制能力的特性。

2网络安全的威胁

安全威胁的源头有很多,系统漏洞、线缆连接、身份鉴别等许多方面都带有安全隐患。安全威胁可以分为故意的和偶然的两类,故意的如系统入侵,偶然的如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会对计算机网络设备造成破坏,并会使计算机网络中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及可用性受到威胁。说到故意威胁,故意威胁主要来自于两大类攻击,分别是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被动攻击不对网络信息进行修改和破坏,只对信息进行监听,而主动攻击会对信息进行篡改和破坏。若从攻击对象的角度对网络攻击行为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对通信本身的攻击和利用网络对计算机系统的攻击。攻击者对网络通信的攻击有四种基本的攻击形式:(1)截获:攻击者通过网络窃听他人通信的内容;(2)中断:攻击者恶意中断他人的网络通信;(3)篡改:攻击者恶意篡改通过网络传送的信息;(4)伪造:攻击者伪造虚假信息并通过网络传送。攻击者通过网络可进行的对计算机系统的攻击则有更多的形式,例如拒绝服务攻击和恶意程序攻击等等。仅仅恶意代码攻击就有很多种形式,举几个例子:(1)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是可自我复制的、可传染的破坏计算机功能及数据的代码;(2)网络蠕虫:网络蠕虫是通过网络传播的可以扫描和攻击网络上存在系统漏洞的结点主机的恶意程序或代码;(3)特洛伊木马:特洛伊木马是具有隐蔽性的由远端控制的执行非授权功能的恶意程序。

3防御技术

3.1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操作系统的安全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关键。尽管目前的几大操作系统的安全级别都是比较高的,但是仍然存在着漏洞。全面地考虑操作系统中有隙可乘的薄弱环节并对操作系统进行安全配置,可以成功防御很多的安全威胁。3.2数字加密技术。在计算机网络通信中,先采用密码技术对将要发送的信息进行数据加密,再将加密后的信息传输出去,接受者在接到密文后,用解密密钥将密文解密即可获取原本的信息。通过使用密码技术,使得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即便被窃取或截获,截取者也无法获取信息的内容。数字加密技术保证了计算机网络信息的机密性、报文完整性与不可否认性,并使通信者可鉴别对方的身份。具体的加密技术有DES对称加密技术、RSA公钥加密技术、PGP加密技术、数字信封、数字签名等。3.3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一个由硬件设备和软件组合而成的介于内部网与外部网或专用网与公用网之间的保护屏障,防火墙技术是一种访问控制技术,它把控着内外网络数据的流入流出,防火墙就像是一个门卫,它允许“同意”的数据通过,禁止“不同意”的数据通过,因而它为计算机或内部网减少了潜在入侵的发生。防火墙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服务访问规则、验证工具、包过滤、应用网关。有三种常见的防火墙类型,分别是分组过滤防火墙、应用防火墙及状态检测防火墙。防火墙是计算机网络系统防御的第一道防线。3.4入侵检测系统。入侵检测系统(IDS)是网络系统防御的第二道防线,位于防火墙之后。当外部攻击或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成功通过防火墙进入到系统,入侵检测系统将检测到该行为并发出报警或执行阻断操作。入侵检测系统是一种硬件或软件系统,它是实时监控系统的,它能够对非授权使用系统资源的行为及时地做出判断并记录,继而向网络管理员报警。IDS的具体功能有:(1)识别黑客常用的入侵与攻击手段;(2)监控网络异常通信;(3)鉴别对系统漏洞及后门的利用;(4)完善网络安全管理。

4防御技术的挑战

操作系统若存在着一些未知的漏洞,且入侵者先于网络管理者发现这些漏洞并借以利用,可能会使整个操作系统都处于危险状态。数据加密技术也有其挑战,随着各种加密技术的应用,对应的密码破解机制一直紧随其后,因而必须不断地更新密码技术。目前,防火墙技术也是有局限性的。防火墙仍然难以防范一些利用系统漏洞或者网络协议漏洞发起的攻击。另外,防火墙对恶意代码的防御能力也是有限的,它不能有效地防止病毒、木马等的攻击。不同的防火墙技术自身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分组过滤防火墙并不能防止IP地址欺骗,应用防火墙可能自身存在软件漏洞。难以避免的,入侵检测系统常常发生对入侵及异常的漏报或误报,只有更佳地完善入侵检测技术,IDS才能更准确、更全面地发挥其防御作用。

参考文献

[1]马丽梅,王方伟等.计算机网络安全与实验教程(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防御技术范文篇7

计算机信息系统雷电入侵途径

(一)由交流电源供电线路入侵。计算机信息系统电源从室外电力线路输入到室内,对于很多架空线路而言容易受到直击雷与感应雷的袭击。当高压线路被雷电击中后,经变压器耦合到380V低压侧,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供电设备带来影响;而低压线路也容易感应出雷电过电压。在220V电源线中产生的雷电过电压能够超过10000V,进而对计算机系统系统带来严重损害。(二)由计算机通信线路入侵。雷电入侵通信线路一般来说有如下几种情况:首先是地面凸出物被雷电击中,强雷电压直接把附近土壤击穿,雷电流入侵并击穿电缆外皮,导致高压进入线路中;其次是雷云进行地面放电的情况下,线路能够感应到超过千伏的过电压,对线路临近的电气设备造成损坏,同时经由设备连线直接入侵通信线路,这种入侵方式危害程度高且涉及面广;最后如果一条多芯电缆与其他导线或多条电缆成平行铺设状态时,如果其中一条导线受到雷击,必然会影响到相邻导线,对电子设备造成损害。(三)地电位反击电压通过接地体入侵。雷击产生的雷电流通过引下线与接地体散布于大地中,在接地体四周呈放射状电位分布,如果某些电子设备与接地体距离较近,会形成高压地电位反击,瞬间产生的电压往往超过数万伏。目前很多建筑物所设置的避雷器引入雷电流经由引下行业曲线linkindustryappraisementDOI:10.3969/j.issn.1001-8972.2020.17.011可替代度影响力可实现度行业关联度真实度线入地,会引起四周空间出现很大的电磁场变化,从而造成相邻导线感应到雷电过电压,从而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带来影响。

计算机信息系统雷电防御技术

(一)直击雷防护技术。对于直击雷的防御一般来说整个系统包含了接闪器、引下线以及地网。接闪器也可称之为避雷针或者避雷网,雷电流经由引下线传递到地网,通过地网来对电荷进行疏散。避雷网一般来说选择Φ12镀锌圆钢,建筑物顶部四周选择4mm×40mm镀锌扁钢当成是引下线,相互之间距离保持在18m之内,引下线上部和避雷网直接相连,下部和地网相连。建筑物顶部其他金属设施需要和避雷带进行焊接,保持连通。如此一来即可发挥出很大的雷电流释放疏散作用,在遭遇雷击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也达到了国家相关防雷标准。(二)电源系统防雷技术。计算机信息系统电源不是独立的供电系统,依旧是电力线路输入,从理论上来说其可能受到雷电的影响。若直接击中电力线路,经由变压器耦合到低压端,借助于供电设备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带来损害。根据目前计算机信息系统防雷相关规定,电源系统需要实施三级防护措施,在建筑总配电系统高压端设置高通容量的防雷设备,将其当成是第一级保护,同时低压侧设置阀门式防雷设备当成是二级保护,各个楼层配电箱中设置避雷箱来当成是三级保护。另外对于一些重要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还需要设置更多的防雷技术措施,比如说在UPS电源输出端设置防雷器,对关键设备的输入端设置终端防雷设施。借助于多层次的防雷体系来实现更加有效的雷电防御,避免其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带来影响。(三)信号系统防雷技术。信号系统防雷属于计算机信息系统防雷体系中的重要一部分,首先需要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具体拓扑结构以及相关设备参数有充分全面的掌握。光纤传输介质通常不会感应雷电流,往往经由室外传输的光纤中存在一条金属加强芯,当其进入房屋时,可以把金属加强芯进行接地处理。ADSL转化为一般网络后,通常是依靠交换机以及双绞线来和相关服务器进行连接,需对交换机端口进行有效保护。电话线路分布相对复杂,往往分散在建筑物的不同位置,各个线路都存在感应过电压的概率,按照雷电电磁脉冲理论,计算机和相关设备受到损害的关键性因素是雷电感应浪涌电压所导致的,它能够借助于信号引线将感应浪涌电压传递到设备之内,影响其芯片与接口的正常运行,因此可以在信号线之间设置防雷设备,避雷器串接于线路设备接口位置,设置信号浪涌保护器,确保满足信息设备的防雷需求。(四)均压和等电位接地。均匀以及等电位连接是避免地电位反击的重要手段,将进入房屋的相关金属管道以及线缆屏蔽层转变为等电位连接的方式,从而封闭状态的均压环,从而将具有加大破坏性的电位差予以消除。计算机机房的接地保护装置应当选择共用接地的模式,将房屋的防雷池、设备保护地、交流和直流工作地保持连接,需要注意的是要优先考虑房屋自然接地的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形成等电位系统,有效防止不同地网之间产生的电位差对计算机电子设备带来影响。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电磁波,电磁波感应金属导体之后让空气内的悬浮尘粒导线形成静电,另外带电的悬浮尘粒容易附着于电子设备的外壳上。如果电子设备外壳上的静电达到某种程度之后,正负电荷会形成高达几千伏的电压,会在很大程度上损害电子设备。所以可以在计算机机房中设置全钢防静电地板,同时在机房墙壁上安装铜排或铜网构成的均压带,把计算机机房中的所有金属机柜、桥架、光缆金属加强芯以及抗静电地板龙骨等保持就近连接,从而让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静电能够尽量泄入大地。(五)屏蔽与布线。屏蔽包含了对电子设备的屏蔽以及线缆屏蔽。电子设备屏蔽需要按照设备的抗压性实施多层次屏蔽,屏蔽过程中需要对金属导体、电缆屏蔽层和金属线槽等进行电位连接。针对非金属外壳的相关设备且机房屏蔽不符合设备电磁环境的标准的情况下,需要设置金属屏蔽网亦或是金属屏蔽室。而线路屏蔽通常来说指的是在需要雷电防护的范围内,选择屏蔽电缆时的屏蔽层应当在两端以及防护区域交接位置进行等电位连接。如果选择非屏蔽电缆的情况下,需要敷设于金属管道中,随后埋地引入,同时在雷电防护区交接位置进行等电位连接。如果各个建筑之间选择屏蔽电缆进行互联,同时电缆屏蔽可以承载一般雷电流,电缆能够不敷设于金属管道之中。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线缆和其他管线之间的距离必须要满足相关技术标准,确保线缆的科学敷设。

防御技术范文篇8

关键词:网络攻击防御入侵检测系统

反攻击技术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截获所有的网络信息。目前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来获取信息,一种是通过网络侦听的途径来获取所有的网络信息,这既是进行攻击的必然途径,也是进行反攻击的必要途径;另一种是通过对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系统日志进行分析,来发现入侵行为和系统潜在的安全漏洞。

一、攻击的主要方式

对网络的攻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讲,攻击总是利用“系统配置的缺陷”,“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或“通信协议的安全漏洞”来进行的。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攻击方式超过2000种,其中对绝大部分攻击手段已经有相应的解决方法,这些攻击大概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一)拒绝服务攻击:一般情况下,拒绝服务攻击是通过使被攻击对象(通常是工作站或重要服务器)的系统关键资源过载,从而使被攻击对象停止部分或全部服务。目前已知的拒绝服务攻击就有几百种,它是最基本的入侵攻击手段,也是最难对付的入侵攻击之一,典型示例有SYNFlood攻击、PingFlood攻击、Land攻击、WinNuke攻击等。

(二)非授权访问尝试:是攻击者对被保护文件进行读、写或执行的尝试,也包括为获得被保护访问权限所做的尝试。

(三)预探测攻击:在连续的非授权访问尝试过程中,攻击者为了获得网络内部的信息及网络周围的信息,通常使用这种攻击尝试,典型示例包括SATAN扫描、端口扫描和IP半途扫描等。

(四)可疑活动:是通常定义的“标准”网络通信范畴之外的活动,也可以指网络上不希望有的活动,如IPUnknownProtocol和DuplicateIPAddress事件等。

(五)协议解码:协议解码可用于以上任何一种非期望的方法中,网络或安全管理员需要进行解码工作,并获得相应的结果,解码后的协议信息可能表明期望的活动,如FTUUser和PortmapperProxy等解码方式。

二、攻击行为的特征分析与反攻击技术

入侵检测的最基本手段是采用模式匹配的方法来发现入侵攻击行为,要有效的进反攻击首先必须了解入侵的原理和工作机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从而有效的防止入侵攻击行为的发生。下面我们针对几种典型的入侵攻击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Land攻击

攻击类型:Land攻击是一种拒绝服务攻击。

攻击特征:用于Land攻击的数据包中的源地址和目标地址是相同的,因为当操作系统接收到这类数据包时,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堆栈中通信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相同的这种情况,或者循环发送和接收该数据包,消耗大量的系统资源,从而有可能造成系统崩溃或死机等现象。

检测方法:判断网络数据包的源地址和目标地址是否相同。

反攻击方法:适当配置防火墙设备或过滤路由器的过滤规则就可以防止这种攻击行为(一般是丢弃该数据包),并对这种攻击进行审计(记录事件发生的时间,源主机和目标主机的MAC地址和IP地址)。

(二)TCPSYN攻击

攻击类型:TCPSYN攻击是一种拒绝服务攻击。

攻击特征:它是利用TCP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三次握手过程的缺陷来进行的。攻击者通过伪造源IP地址向被攻击者发送大量的SYN数据包,当被攻击主机接收到大量的SYN数据包时,需要使用大量的缓存来处理这些连接,并将SYNACK数据包发送回错误的IP地址,并一直等待ACK数据包的回应,最终导致缓存用完,不能再处理其它合法的SYN连接,即不能对外提供正常服务。

检测方法:检查单位时间内收到的SYN连接否收超过系统设定的值。

反攻击方法:当接收到大量的SYN数据包时,通知防火墙阻断连接请求或丢弃这些数据包,并进行系统审计。

(三)TCP/UDP端口扫描

攻击类型:TCP/UDP端口扫描是一种预探测攻击。

攻击特征:对被攻击主机的不同端口发送TCP或UDP连接请求,探测被攻击对象运行的服务类型。

检测方法:统计外界对系统端口的连接请求,特别是对21、23、25、53、80、8000、8080等以外的非常用端口的连接请求。

反攻击方法:当收到多个TCP/UDP数据包对异常端口的连接请求时,通知防火墙阻断连接请求,并对攻击者的IP地址和MAC地址进行审计。

对于某些较复杂的入侵攻击行为(如分布式攻击、组合攻击)不但需要采用模式匹配的方法,还需要利用状态转移、网络拓扑结构等方法来进行入侵检测。

三、入侵检测系统的几点思考

入侵检测系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何识别“大规模的组合式、分布式的入侵攻击”目前还没有较好的方法和成熟的解决方案。从Yahoo等著名ICP的攻击事件中,我们了解到安全问题日渐突出,攻击者的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加上日趋成熟多样的攻击工具,以及越来越复杂的攻击手法,使入侵检测系统必须不断跟踪最新的安全技术。

(二)网络入侵检测系统通过匹配网络数据包发现攻击行为,入侵检测系统往往假设攻击信息是明文传输的,因此对信息的改变或重新编码就可能骗过入侵检测系统的检测,因此字符串匹配的方法对于加密过的数据包就显得无能为力。

(三)网络设备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样化就要求入侵检测系统能有所定制,以适应更多的环境的要求。

(四)对入侵检测系统的评价还没有客观的标准,标准的不统一使得入侵检测系统之间不易互联。入侵检测系统是一项新兴技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对新攻击识别的增加,入侵检测系统需要不断的升级才能保证网络的安全性。

(五)采用不恰当的自动反应同样会给入侵检测系统造成风险。入侵检测系统通常可以与防火墙结合在一起工作,当入侵检测系统发现攻击行为时,过滤掉所有来自攻击者的IP数据包,当一个攻击者假冒大量不同的IP进行模拟攻击时,入侵检测系统自动配置防火墙将这些实际上并没有进行任何攻击的地址都过滤掉,于是造成新的拒绝服务访问。

(六)对IDS自身的攻击。与其他系统一样,IDS本身也存在安全漏洞,若对IDS攻击成功,则导致报警失灵,入侵者在其后的行为将无法被记录,因此要求系统应该采取多种安全防护手段。

总之,入侵检测系统作为网络安全关键性测防系统,具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面,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完善,为今后的网络发展提供有效的安全手段。

防御技术范文篇9

关键词:网络攻击防御入侵检测系统

反攻击技术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截获所有的网络信息。目前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来获取信息,一种是通过网络侦听的途径来获取所有的网络信息,这既是进行攻击的必然途径,也是进行反攻击的必要途径;另一种是通过对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系统日志进行分析,来发现入侵行为和系统潜在的安全漏洞。

一、攻击的主要方式

对网络的攻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讲,攻击总是利用“系统配置的缺陷”,“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或“通信协议的安全漏洞”来进行的。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攻击方式超过2000种,其中对绝大部分攻击手段已经有相应的解决方法,这些攻击大概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一)拒绝服务攻击:一般情况下,拒绝服务攻击是通过使被攻击对象(通常是工作站或重要服务器)的系统关键资源过载,从而使被攻击对象停止部分或全部服务。目前已知的拒绝服务攻击就有几百种,它是最基本的入侵攻击手段,也是最难对付的入侵攻击之一,典型示例有SYNFlood攻击、PingFlood攻击、Land攻击、WinNuke攻击等。

(二)非授权访问尝试:是攻击者对被保护文件进行读、写或执行的尝试,也包括为获得被保护访问权限所做的尝试。

(三)预探测攻击:在连续的非授权访问尝试过程中,攻击者为了获得网络内部的信息及网络周围的信息,通常使用这种攻击尝试,典型示例包括SATAN扫描、端口扫描和IP半途扫描等。

(四)可疑活动:是通常定义的“标准”网络通信范畴之外的活动,也可以指网络上不希望有的活动,如IPUnknownProtocol和DuplicateIPAddress事件等。

(五)协议解码:协议解码可用于以上任何一种非期望的方法中,网络或安全管理员需要进行解码工作,并获得相应的结果,解码后的协议信息可能表明期望的活动,如FTUUser和PortmapperProxy等解码方式。

二、攻击行为的特征分析与反攻击技术

入侵检测的最基本手段是采用模式匹配的方法来发现入侵攻击行为,要有效的进反攻击首先必须了解入侵的原理和工作机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从而有效的防止入侵攻击行为的发生。下面我们针对几种典型的入侵攻击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Land攻击

攻击类型:Land攻击是一种拒绝服务攻击。

攻击特征:用于Land攻击的数据包中的源地址和目标地址是相同的,因为当操作系统接收到这类数据包时,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堆栈中通信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相同的这种情况,或者循环发送和接收该数据包,消耗大量的系统资源,从而有可能造成系统崩溃或死机等现象。

检测方法:判断网络数据包的源地址和目标地址是否相同。

反攻击方法:适当配置防火墙设备或过滤路由器的过滤规则就可以防止这种攻击行为(一般是丢弃该数据包),并对这种攻击进行审计(记录事件发生的时间,源主机和目标主机的MAC地址和IP地址)。

(二)TCPSYN攻击

攻击类型:TCPSYN攻击是一种拒绝服务攻击。

攻击特征:它是利用TCP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三次握手过程的缺陷来进行的。攻击者通过伪造源IP地址向被攻击者发送大量的SYN数据包,当被攻击主机接收到大量的SYN数据包时,需要使用大量的缓存来处理这些连接,并将SYNACK数据包发送回错误的IP地址,并一直等待ACK数据包的回应,最终导致缓存用完,不能再处理其它合法的SYN连接,即不能对外提供正常服务。

检测方法:检查单位时间内收到的SYN连接否收超过系统设定的值。

反攻击方法:当接收到大量的SYN数据包时,通知防火墙阻断连接请求或丢弃这些数据包,并进行系统审计。

(三)TCP/UDP端口扫描

攻击类型:TCP/UDP端口扫描是一种预探测攻击。

攻击特征:对被攻击主机的不同端口发送TCP或UDP连接请求,探测被攻击对象运行的服务类型。

检测方法:统计外界对系统端口的连接请求,特别是对21、23、25、53、80、8000、8080等以外的非常用端口的连接请求。

反攻击方法:当收到多个TCP/UDP数据包对异常端口的连接请求时,通知防火墙阻断连接请求,并对攻击者的IP地址和MAC地址进行审计。

对于某些较复杂的入侵攻击行为(如分布式攻击、组合攻击)不但需要采用模式匹配的方法,还需要利用状态转移、网络拓扑结构等方法来进行入侵检测。

三、入侵检测系统的几点思考

入侵检测系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何识别“大规模的组合式、分布式的入侵攻击”目前还没有较好的方法和成熟的解决方案。从Yahoo等著名ICP的攻击事件中,我们了解到安全问题日渐突出,攻击者的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加上日趋成熟多样的攻击工具,以及越来越复杂的攻击手法,使入侵检测系统必须不断跟踪最新的安全技术。

(二)网络入侵检测系统通过匹配网络数据包发现攻击行为,入侵检测系统往往假设攻击信息是明文传输的,因此对信息的改变或重新编码就可能骗过入侵检测系统的检测,因此字符串匹配的方法对于加密过的数据包就显得无能为力。

(三)网络设备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样化就要求入侵检测系统能有所定制,以适应更多的环境的要求。

(四)对入侵检测系统的评价还没有客观的标准,标准的不统一使得入侵检测系统之间不易互联。入侵检测系统是一项新兴技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对新攻击识别的增加,入侵检测系统需要不断的升级才能保证网络的安全性。

(五)采用不恰当的自动反应同样会给入侵检测系统造成风险。入侵检测系统通常可以与防火墙结合在一起工作,当入侵检测系统发现攻击行为时,过滤掉所有来自攻击者的IP数据包,当一个攻击者假冒大量不同的IP进行模拟攻击时,入侵检测系统自动配置防火墙将这些实际上并没有进行任何攻击的地址都过滤掉,于是造成新的拒绝服务访问。

(六)对IDS自身的攻击。与其他系统一样,IDS本身也存在安全漏洞,若对IDS攻击成功,则导致报警失灵,入侵者在其后的行为将无法被记录,因此要求系统应该采取多种安全防护手段。

总之,入侵检测系统作为网络安全关键性测防系统,具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面,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完善,为今后的网络发展提供有效的安全手段。

防御技术范文篇10

关键词:网络攻击防御入侵检测系统

反攻击技术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截获所有的网络信息。目前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来获取信息,一种是通过网络侦听的途径来获取所有的网络信息,这既是进行攻击的必然途径,也是进行反攻击的必要途径;另一种是通过对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系统日志进行分析,来发现入侵行为和系统潜在的安全漏洞。

一、攻击的主要方式

对网络的攻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讲,攻击总是利用“系统配置的缺陷”,“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或“通信协议的安全漏洞”来进行的。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攻击方式超过2000种,其中对绝大部分攻击手段已经有相应的解决方法,这些攻击大概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一)拒绝服务攻击:一般情况下,拒绝服务攻击是通过使被攻击对象(通常是工作站或重要服务器)的系统关键资源过载,从而使被攻击对象停止部分或全部服务。目前已知的拒绝服务攻击就有几百种,它是最基本的入侵攻击手段,也是最难对付的入侵攻击之一,典型示例有SYNFlood攻击、PingFlood攻击、Land攻击、WinNuke攻击等。

(二)非授权访问尝试:是攻击者对被保护文件进行读、写或执行的尝试,也包括为获得被保护访问权限所做的尝试。

(三)预探测攻击:在连续的非授权访问尝试过程中,攻击者为了获得网络内部的信息及网络周围的信息,通常使用这种攻击尝试,典型示例包括SATAN扫描、端口扫描和IP半途扫描等。

(四)可疑活动:是通常定义的“标准”网络通信范畴之外的活动,也可以指网络上不希望有的活动,如IPUnknownProtocol和DuplicateIPAddress事件等。

(五)协议解码:协议解码可用于以上任何一种非期望的方法中,网络或安全管理员需要进行解码工作,并获得相应的结果,解码后的协议信息可能表明期望的活动,如FTUUser和PortmapperProxy等解码方式。

二、攻击行为的特征分析与反攻击技术

入侵检测的最基本手段是采用模式匹配的方法来发现入侵攻击行为,要有效的进反攻击首先必须了解入侵的原理和工作机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从而有效的防止入侵攻击行为的发生。下面我们针对几种典型的入侵攻击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Land攻击

攻击类型:Land攻击是一种拒绝服务攻击。

攻击特征:用于Land攻击的数据包中的源地址和目标地址是相同的,因为当操作系统接收到这类数据包时,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堆栈中通信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相同的这种情况,或者循环发送和接收该数据包,消耗大量的系统资源,从而有可能造成系统崩溃或死机等现象。

检测方法:判断网络数据包的源地址和目标地址是否相同。

反攻击方法:适当配置防火墙设备或过滤路由器的过滤规则就可以防止这种攻击行为(一般是丢弃该数据包),并对这种攻击进行审计(记录事件发生的时间,源主机和目标主机的MAC地址和IP地址)。

(二)TCPSYN攻击

攻击类型:TCPSYN攻击是一种拒绝服务攻击。

攻击特征:它是利用TCP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三次握手过程的缺陷来进行的。攻击者通过伪造源IP地址向被攻击者发送大量的SYN数据包,当被攻击主机接收到大量的SYN数据包时,需要使用大量的缓存来处理这些连接,并将SYNACK数据包发送回错误的IP地址,并一直等待ACK数据包的回应,最终导致缓存用完,不能再处理其它合法的SYN连接,即不能对外提供正常服务。

检测方法:检查单位时间内收到的SYN连接否收超过系统设定的值。

反攻击方法:当接收到大量的SYN数据包时,通知防火墙阻断连接请求或丢弃这些数据包,并进行系统审计。

(三)TCP/UDP端口扫描

攻击类型:TCP/UDP端口扫描是一种预探测攻击。

攻击特征:对被攻击主机的不同端口发送TCP或UDP连接请求,探测被攻击对象运行的服务类型。

检测方法:统计外界对系统端口的连接请求,特别是对21、23、25、53、80、8000、8080等以外的非常用端口的连接请求。

反攻击方法:当收到多个TCP/UDP数据包对异常端口的连接请求时,通知防火墙阻断连接请求,并对攻击者的IP地址和MAC地址进行审计。

对于某些较复杂的入侵攻击行为(如分布式攻击、组合攻击)不但需要采用模式匹配的方法,还需要利用状态转移、网络拓扑结构等方法来进行入侵检测。

三、入侵检测系统的几点思考

入侵检测系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何识别“大规模的组合式、分布式的入侵攻击”目前还没有较好的方法和成熟的解决方案。从Yahoo等著名ICP的攻击事件中,我们了解到安全问题日渐突出,攻击者的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加上日趋成熟多样的攻击工具,以及越来越复杂的攻击手法,使入侵检测系统必须不断跟踪最新的安全技术。

(二)网络入侵检测系统通过匹配网络数据包发现攻击行为,入侵检测系统往往假设攻击信息是明文传输的,因此对信息的改变或重新编码就可能骗过入侵检测系统的检测,因此字符串匹配的方法对于加密过的数据包就显得无能为力。

(三)网络设备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样化就要求入侵检测系统能有所定制,以适应更多的环境的要求。

(四)对入侵检测系统的评价还没有客观的标准,标准的不统一使得入侵检测系统之间不易互联。入侵检测系统是一项新兴技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对新攻击识别的增加,入侵检测系统需要不断的升级才能保证网络的安全性。

(五)采用不恰当的自动反应同样会给入侵检测系统造成风险。入侵检测系统通常可以与防火墙结合在一起工作,当入侵检测系统发现攻击行为时,过滤掉所有来自攻击者的IP数据包,当一个攻击者假冒大量不同的IP进行模拟攻击时,入侵检测系统自动配置防火墙将这些实际上并没有进行任何攻击的地址都过滤掉,于是造成新的拒绝服务访问。

(六)对IDS自身的攻击。与其他系统一样,IDS本身也存在安全漏洞,若对IDS攻击成功,则导致报警失灵,入侵者在其后的行为将无法被记录,因此要求系统应该采取多种安全防护手段。

总之,入侵检测系统作为网络安全关键性测防系统,具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面,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完善,为今后的网络发展提供有效的安全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