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20:02:03

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范文篇1

1恶性肿瘤病人NI的特征

1.1恶性肿瘤病人NI发病率明显高于院内平均感染率

据报道,一般医院NI的发病率平均不到10%,而恶性肿瘤患者则高达20%以上。在各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以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者的感染率最高。刘万梅[1]的探究发现,在797例恶性肿瘤人中,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病人NI为33.33%(34/102),而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恶性肿瘤分别为13.64%(45/330)、5.51%(13/336),明显低于前者(P<0.01),可能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更直接破坏患者免疫防御系统有关。由于恶性肿瘤NI明显增高,因而发生NI的恶性肿瘤患者病死率亦高。有一组资料表明,64例恶性肿瘤死亡患者,33例发生NI,其中69.7%院内感染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直接或间接原因[2]。因此,减少恶性肿瘤患者NI发病率是提高病人生存率或延长其生存时间的重要途径。

1.2恶性肿瘤病人NI的部位以下呼吸道最为常见

John等[3]报道,下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在NI中所占比例最高,其感染率约占NI的52%。国内薛国文等[4]对某大医院不同科室的NI进行了回顾分析,发现下呼吸道NI为31.2%(182/584),其次为泌尿道26.7%(156/584)和手术伤口22.6%(132/584)。刘万梅[1]分析了101例恶性肿瘤医院感染患者,发现NI部位亦以下呼吸道最多,为45.5%(46/101),而泌尿道和手术伤口分别为18.8%(19/101)和15.8%(16/101)。下呼吸道感染多是间接传播所致,可能和病员住院时间长、探视及陪护人员多、流动性大、传染源集中,使病室内空气清洁度降低有关,再加上肿瘤病人反抗力低下,因而成为最易受感染的部位;泌尿道感染最常见的原因是留置尿;至于手术切口,国外有学者分析了1226例不同部位恶性肿瘤患者1283例次手术的伤口感染情况,他们将伤口分为Ⅰ、Ⅱ、Ⅲ和Ⅳ级,其感染率分别为3.8%、8.8%、20.7%和46.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子有肥胖、沾染或污染切口、手术时间大于4h、围手术期大于3d等[5]。

1.3恶性肿瘤患者NI的病原菌

恶性肿瘤患者NI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主要为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阴沟杆菌等,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真菌、病毒等。值得注重的是,近年来,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等腔隙中的一些常居菌或条件致病菌在NI病原菌中所占比例有明显增多的趋向。有学者探究了44例肺癌患者支气管刷取物病原微生物,阳性率达80%,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聚团肠杆菌和大肠杆菌为主,占阳性例数的62.5%。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说明,被检出的条件致病菌可使正常和受照射动物发生感染,提示恶性肿瘤患者下呼吸道潜在的病原微生物可能是发生下呼吸道N1的重要易感因素[6]。

1.4院内感染的常见原因

肿瘤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功能低下,而某些治疗办法如放疗、化疗、手术等有可能使其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加上院内感染源比较集中,因而轻易发生院内感染。各种侵袭性操作亦是造成恶性肿瘤病人院内感染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如留置尿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的使用、静脉高价营养的维持等。刘万梅[1]调查101例恶性肿瘤患者NI情况,有各种侵袭性操作者86例,占85.1%,提示在侵袭性操作和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长期%26amp;nbsp;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轻易造成菌群失调,耐药菌增加,亦是导致NI的重要原因。此外,患者的年龄大、营养状况差、住院时间长、病情重等也是肿瘤患者易发生NI的危险因素。

2恶性肿瘤患者NI的预防

由于恶性肿瘤患者NI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因而如何采取有效办法预防NI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有探究表明,雾化吸入对预防和治疗下呼吸道NI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Fassbender等对6例患者分别给予庆大霉素雾化吸入,持续14~21d,然后检测患者肺及痰液中药物浓度。结果发现,患者平均吸入率为35.4%±5.08%,其中肺内为21.9%±7.15%;痰液中药物浓度由吸入前的(4.3±3.2)μg/ml/mg升至(16.6±8.1)μg/ml/mg;血清中除1例肾衰患者外,均检测不到药物存在;治疗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明显减少。以上结果提示,雾化吸入对减少呼吸道分泌物、预防和治疗下呼吸道感染具有重要意义[7]。

许多肿瘤患者的感染和外周血中嗜中性粒细胞(PMN)减少的程度及持续时间有关。由于肿瘤患者的放疗和/或化疗,PMN有可能进一步下降,为此,增加外周血中PMN的数量对减少肿瘤患者NI的发生具有重要功能。有学者对63例实施强烈化疗的实体瘤患者进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加抗生素联合治疗,结果发现,加GM-CSF组感染率明显低于未加GM-CSF组(P<0.01),而两组间的毒副功能则无明显差别,提示选用GM-CSF可以降低实体瘤中患者放化疗后PMN减少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对预防肿瘤患者NI的发生,提高抗感染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价值[8]。

抗生素用于预防手术后感染,以往多采用术前2~3d、术后5~7d的长期给药法,目前认为这种方法很不妥当[9,10]。探究表明,需用抗生素加以覆盖的感染危险期一般不超过24h,关键要做到在创口暴露的这段手术时间内,组织中有足够高的抗生素浓度来抵御可能污染的细菌。过早应用抗生素或用药时间过长不仅增加了耐药菌产生的机会,以及药物对机体的毒副功能,而且也增加了医务人员工作量及患者的经济负担,并浪费药物。合理的用药方法应是手术开始前0.5~2h内静脉给药,选择半衰期长的抗生素,采用单次给药法覆盖感染危险期,以达到预防用药的目的,不主张重复给药[10]。适合作预防性抗生素的药物应具备以下特征摘要:杀菌性药物;半衰期长;抗菌谱广;组织穿透力强;价格适当[10]。当然,抗生素只是预防术后感染诸多办法中的一项,忽视严格的无菌操作及精细的外科技术,单纯强调抗生素的重要性或者寄希望于用抗生素来弥补手术的不足,而一味延长抗生素的使用时间等均是不可取的。

药物在预防肿瘤患者NI中具有重要功能,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其它方面在预防中的价值。相反,患者良好的营养状况和卫生习惯、健康的心理状态以及清洁的住院环境对预防NI的发生亦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万梅.恶性肿瘤病人医院感染管理的探索.中国肿瘤,1997,6(8)摘要:3

2黄彬,薛福英.64例恶性肿瘤患者住院死亡病例医院感染情况分析.实用肿瘤杂志,1996,10(3)摘要:46

3JohnVB.HospitalInfection.2nded.BostonUSA摘要:LittltBrown,1986.375~389

4薛国文,冷泰俊,邹英,等.医院感染7年回顾和前瞻性监测.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6,6(1)摘要:18

5BarberGR,MiranskyJ,BrownAE,etal.Directobservationsofsurgicalwoundinfectionsatacomprehensivecancercenter.ArchSurg,1995,130(10)摘要:1042

6王素华,王富强,黎梅兰,等.肺癌患者下呼吸道潜在病原微生物的调查和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5,5(4)摘要:193

7PalmerLB,SmaldoneGC,SimonSR,etal.Aerosolizedantibioticsinmechanicallyventilatedpatients摘要:deliveryandresponse.CritCareMed,1998,26(1)摘要:31

8欧阳学农,陈曦,陈樟树,等.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中性粒细胞减少肿瘤患者感染的疗效.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7,7(4)摘要:217

恶性肿瘤范文篇2

【关键词】下咽肿瘤外科手术并发症护理

下咽部原发的恶性肿瘤较少见,仅占全身恶性肿瘤的0.15%~0.24%,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2%[1]。手术治疗是下咽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保留喉功能和不保留喉功能两种方式。目前国内外大部分学者主张尽可能保留喉功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术后常发生切口和肺部感染、切口出血、误咽、咽瘘等并发症,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98年12月至2005年12月,我科对26例下咽癌患者施行保留喉功能切除术,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均治愈出院。并发症的护理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26例,男21例、女5例,年龄47~79岁,平均63.0岁。临床分期按1992年UICC分类方法:T1N0M04例,T1N1M017例,T3N2M05例。病理检查为鳞状细胞癌。均在全麻下行下咽癌保留喉功能切除术,术后发生咽瘘1例,误咽2例,切口浅表性感染2例,给予对症处理,均治愈。本组26例患者全部恢复经口进食和语言功能。1例咽瘘患者经过2周换药后痊愈,于术后28d出院。其余25例患者于术后14~18d出院。

2并发症的护理

2.1切口与肺部感染切口与肺部感染是下咽癌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占总并发症的50%。其中肺部感染多见,约占40%,切口感染约占10%[2],患者常表现为发热、咳嗽,切口周围有红、肿、痛、波动感,胸部X线摄片可见肺纹理增粗。护理措施:①严格无菌操作,吸痰管一用一换,一根吸痰管遵循“先管腔后口腔”的原则,吸痰管外的玻璃接头,每次吸痰后浸泡在1∶5000苯扎溴胺溶液中,以保持无菌。术后取半卧位,增加肺活量,有利咳痰。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术后24h即可下床活动,对不能下床活动患者,每2小时翻身、叩背1次,定时向套管内滴化痰药,并予以雾化吸入。②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及时更换并注意观察敷料的颜色,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使用有效抗生素。本组病例颈部切口浅表性感染2例,经换药、抗生素治疗治愈。

2.2切口出血术后切口出血多因术中止血不当、结扎线滑脱;剧烈咳嗽,使已止血的出血点再出血;创口感染、血管壁糜烂;选用套管不合适,损伤气管前壁及血管造成[2]。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心率,1次/h。密切观察切口渗血及负压引流情况。保持引流管通畅,活动时不要过度伸展及转动颈部,避免引流管脱出、受压及扭曲;全麻清醒后取半卧位,以利于引流。负压引流袋每日更换1次,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如有切口活动性出血或引流不畅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必要时可用吸引器行间断吸引,24h引流量少于10ml,可考虑拔除引流管。换药时嘱患者避免剧烈咳嗽,以免损伤血管引起切口出血。按医嘱准确及时使用有效抗生素,防止切口感染性出血。本组未发生切口出血。

2.3误咽喉部分切除保留了喉功能,但破坏了喉体生理功能的完整性,使喉的括约肌保护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进食会发生不同程度误咽。本组发生误咽2例,其中1例因严重误咽致吸入性肺炎。护理措施:延迟拔鼻饲管时间至术后3周左右,待呼吸功能恢复后再拔管;及时吸出呛入气管内食物和分泌物,嘱患者勿过早经口进食,避免因严重呛咳引起切口裂开而加重误咽;训练吞咽功能,指导患者进食半流质半糊状食物。根据手术部位确定进食体位,如右半喉切除术后患者取左侧卧位进食,左半喉切除取右侧卧位,以减少误咽;同时鼓励患者大胆吞咽,增强其经口进食信心,待进食无呛咳或呛咳减少再拔鼻饲管。本组1例因严重误咽延迟拔管,另1例于术后14d拔鼻饲管,并顺利经口进食。转贴

2.4咽瘘咽瘘常见原因有术前放疗失败者颈部组织再生能力差;术中下咽黏膜、颈前带状肌切除过多;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引起切口感染、切口裂开使咽腔与颈部皮肤相通[3];气管切开是喉手术必须实施的治疗手段,也是术后感染,发生咽瘘的直接诱因[4];术后气管分泌物、唾液过多污染切口引起感染,最终也可导致咽瘘。注意观察患者颈部切口有无疼痛逐渐加重;进食时有无剧烈呛咳、切口红肿、敷料渗液增多、唾液漏出等。护理措施:及时吸引口腔、咽腔、瘘口潴留物,各部位分别使用吸引管,避免感染。定时更换颈部敷料,保持清洁、干燥。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和高维生素的营养液,以促进瘘口愈合。较复杂难愈合的咽瘘常须行带蒂肌皮瓣修复。本组咽瘘1例,经禁食、静脉滴注人血清蛋白(10g/次,1次/2d,共30g)、切口换药、应用有效抗生素和抑制唾液分泌药物,调整患者的全身情况,2周后治愈出院。

【参考文献】

[1]潘贤.新编药物实用全书[M].北京:中华医学出版社,1998:720890.

[2]朱雪丽.喉癌病人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9B):43.

恶性肿瘤范文篇3

关键词胃恶性肿瘤、腹腔灌注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新发病数列发达国家中第4位,发展中国家第2位。在我国,胃癌粗死亡率为17.3/10万,居市区肿瘤死亡率的第2位,县城肿瘤死亡率的第1位[1]。由于缺乏特异性表现,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目前我国胃癌患者中Ⅲ、Ⅳ期约占50%-60%[2]。纵观国内外外科手术治疗疗效,进展期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仍徘徊在30%~40%左右,腹腔内转移是胃癌术后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胃癌术后腹腔转移多源于术前已存在的淋巴、血行微转移或浆膜及转移淋巴结表面的脱落癌细胞在腹膜种植形成的转移灶。有关文献报道[3],浸润型胃癌,浆膜类型为腱状或多彩弥漫型者,60%以上患者腹腔脱落癌细胞(exfoliatedcancercell,ECC)阳性。同时由于腹腔冲洗液中检出ECC的灵敏度较低,实际ECC阳性病例的比例还要更高[4]。SCHWARZ[5]的研究显示,胃肠恶性肿瘤根治术后腹腔内复发很少是孤立的局部原发灶复发,多是腹腔内广泛多处复发。因此针对杀灭ECC的腹腔化疗(intraptritonealchemotherapy,IPC)作为胃癌术后的辅助治疗手段日益受到重视。

一、理论基础

腹腔化疗是一项选择性区域性治疗手段,其应用于临床治疗的理论基础:①大分子化疗药物通过血浆(腹膜屏障的扩散率低,导致药物的情除率亦较低,从而能够在腹腔内保持长时间的高药物浓度;②抗癌药物经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可以杀伤转移致肝脏的癌细胞;③抗癌药物进入肝脏后,在肝脏中代谢成无毒的形式(即肝脏的首过消除作用)再进入体循环,故全身毒副作用轻,可以酌倩加大药物剂量”[6]。

腹腔化疗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腹腔内给药后其代谢途径主要是经门静脉循环系统进入肝脏,由肝脏代谢成无毒形式,只有很小一部分通过腹膜廓清直接进入体循环,与静脉化疗全身廓情率相比,药物经腹膜廓清的速度缓慢[7]。经腹腔内给药可使腹膜表面的抗癌药浓度较血液浓度高数倍至数千倍,形成腹腔液、门静脉血、肝静脉血、股静脉血的浓度梯度[8]。因此,IPC能够实现高浓度药物直接作用于ECC或腹膜转移结节,可明显提高药物的有效浓度;延长作用时间。同时,药物经脏层腹膜吸收,经淋巴管和静脉进入门静脉,可起到淋巴化疗和防止肝转移的作用[9,10]。

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IPC用药标准。用药的种类、剂量和疗程均无固定模式。实际应用时,首先要考虑肿瘤敏感的药物,其次还要考虑药物的摩尔重量、电荷性、脂溶性等因素。应选择大分子、水溶性、离子型药物,因其腹腔排除速度较慢,而在血浆中的清除速度较快。目前临床上常用的IPC化疗药有顺铂、卡铂、5一氟尿嘧啶、丝裂霉素、阿霉素、足叶乙甙等。应用和研究较多的是5一氟尿嘧啶和顺铂。并逐渐由单一用药发展为联合用药,因其具有协同增效作用[11]。近几年免疫制剂与化疗药联合应用于IPC,其疗效优于单纯IPC[12]。

二、临床适应证及运用时间

目前,IPC主要用于治疗进展期胃肠道癌术后腹腔残存微小癌灶及防止腹腔复发和肝转移,SUGARBAKER总结[13]具体适应证可归纳为:腹膜微小的种植病灶<5mm;癌性腹水或腹腔冲洗液的病理学检查癌细胞为阳性者;肿瘤侵及或侵出浆膜层及侵及周围临近组织者;有N2淋巴结转移者;胃癌Ⅳ期姑息性切除术后。

腹腔化疗的入选病例有特殊临床标准:①通过此肿瘤对抗癌药物静脉途径化疗时的有效率证明其对腹腔途径给药也同样具有敏感性;②没有或只有非常有限的腹膜粘连[14]。

大多数学者认为,IPC应在术后及早开始。SUGARBAKER[13]指出,粘连对一些游离癌细胞可起隔膜作用,保护癌细胞免受抗癌药物的作用。术后早期腹腔内粘连未形成,此时给药,手术区及腹膜表面等高危复发区可较好地暴露于抗癌药物中,局部毒性强。对微小转移结节(手术中肉眼看不见)效果尤佳。另外[15],此时体内肿瘤内荷最小,肿瘤细胞分裂增殖速度相应加快,对化疗最敏感。且患者的防御系统因手术和麻醉的打击,在术后早期处于最差状态,需用化疗或生物治疗等方法来弥补这一缺陷。

三、毒性反应及预防

临床研究表明,腹腔化疗较静脉化疗其毒性反应及并发症均有一定程度的减低。腹腔化疗的毒性反应主要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肠麻痹、白细胞减少及一过性肝肾功能损害,偶见化学性腹膜炎[16,17]。为预防毒性反应的发生,可在载体液中加入适量利多卡因,既起到局麻作用,以缓解高浓度化疗药物对腹膜刺激造成的疼痛,也可扩张腹膜微血管和淋巴管,加速化疗药物的吸收。加入地塞米松既能减少化疗药物对腹膜的刺激,又能减少化疗后出现的胃肠道并发症。

四、疗效评价

对IPC的治疗疗效观察,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报道令人振奋。Fujimoto等[18]报道,腹腔灌注热化疗可以明显减小进展期胃癌术后腹膜转移复发率。MARUYAMA等[19]报道应用卡铂IPC能有效预防术后腹腔复发和肝转移。NOMURA等[20]研究示IPC对已有腹腔转移者效果良好,且有望根除其微小癌灶。IPC和静脉化疗联用对Ⅰ、Ⅱ期患者5年生存率的影响差异无显着性,但是Ⅲ期患者IPC和静脉化疗后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7.0%和23.0%。张亚群,徐惠绵[4]对275例进展期胃癌进行随机对照实验,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IPC能有效提高胃癌根治性切除病例的l、3年生存率,分别提高13.8%和20.5%,即使是生物学行为差的病例,腹腔化疗亦能提高其生存时间。

五、研究进展

(一)术中腹腔温热灌注化疗

术中腹腔温热灌注化疗(intraoperativeperitonealhyperthermo-chemotherapy,IPHC)是应用腹腔灌洗、温热效应及化疗药物的一种综合疗法。既可通过灌洗除去腹腔内游离癌细胞,又可通过温热方法与化疗药物相结合杀灭残留癌细胞[21]。其操作要点包括①大脑及躯体部位降温:可分别给患者头枕冰袋背垫冷水袋,使该部位体温降至31.0℃~32.0℃;②腹腔内温度控制:输入输出端液体温度应分别保持在44.0℃~45.0℃和40.0℃~42.0℃之间,使腹腔内液体温度恒定在42.0℃~44.0℃,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达最佳状态;③化疗药物选择:由于IPHC治疗时间通常在1-2小时,故选用药物应具有直接的细胞毒作用。常用药物有丝裂霉素、卡铂等;④保持腹膜足够的表面效应:即保持灌流液体与腹膜表面足够的接触面积,以充分发挥IPHC的表面效应,采用开放式灌流,使灌人腹腔内液体增至10L以上,从而大大增加腹膜与液体的接触面积;⑤IPHC治疗过程中注意监测回心血流温度,不得超过41℃,还应注意血压、心率、动脉血氧分压等。Kim等[22]亦研究表明IPHC能有效防止和治疗腹膜转移,并延长生存期。

6.2活性碳吸附化疗药IPC

国内有学者[23]亦研究报道应用此法腹腔化疗,实验组较对照组2年、3年生存率分别提高42.03%和53.44%,认为活性碳吸附丝裂霉素腹腔化疗确能提高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无瘤生存率。其优点在于,活性碳作为吸附剂可吸附大剂量化疗药,因此用药量可成倍增加;经活性碳吸附的化疗药可被缓慢释放,在腹腔内维持相当长时间的高浓度水平(超过24小时),故可达到高选择性、高浓度、强化化疗的效果;活性碳易被淋巴组织吸附汇聚,从而提高腹腔淋巴组织中抗癌药物高浓度的持续时间。活性碳吸附丝裂霉素IPC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疗效显著的IPC加淋巴化疗的双重化疗方法。但是也有报道活性碳吸附丝裂霉素IPC易引起感染和腹腔粘连[24]。

六、局限性

随着腹腔化疗广泛应用于临床,此领域的学者也逐渐发现了诸多与此项治疗技术相关的局限性:①局限于腹腔内的毒性(例如粘连和相继的肠梗助;②药物分布能否充分;③能否建立安全方便有效的进入腹膜腔的通路;④通过毛细血管进入的抗肿瘤药物是否充分;⑤直接渗入肿瘤组织的抗肿瘤药物的有限性。

腹膜肿瘤体积也是腹腔化疗疗效有限的另一重要因素。为了更加清晰地描述胃癌腹膜转移的进展情况及有利于疗效的评价,日本胃癌研究协会制定了腹膜肿瘤的病理学分期:0期为无肉眼所见疾病;Ⅰ期为癌结节局限于腹膜的一个部位,且最大径<5mm;Ⅱ期为癌结节波及腹膜全部,最大径<5mm;Ⅲ期为癌结节最大径在5-20mm之间;IV期为较大癌结节(癌结节最大径>20mm)。不同分期,预后亦不一样,分期越晚预后越差。

七、结语

IPC作为治疗腹腔转移的一项治疗手段,自90年代以来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药代动力学方面的优势及全身副作用小等特点显示了此治疗手段的可行性及潜在优势。它对预防和减少腹腔肿瘤的术后复发、改善胃肠道肿瘤化疗疗效及提高患者生存率、控制腹水有确切价值。但临床研究[25]表明,IPC对未能切除的腹腔实体瘤或姑息切除后腹腔内残留较广泛癌灶疗效不佳,仅可作为治疗腹腔残存微小癌灶和根治术后防止腹腔复发和肝转移的措施。药物穿透肿瘤球形体的深度是有限的,因此如何提高药物的穿透力并避免由于穿透力的提高而对吻合口愈合的影响,是今后有待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汤钊猷.胃癌.现代肿瘤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696.

[2]陈峻青.要重视晚期胃肠癌的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10):579.

[3]刘庆华,陈峻青.胃癌浆膜类型、病理特点与腹腔内游离癌细胞天系的临床研[J].中华肿瘤杂志,1988,10(6):430~432.

[4]张亚群,徐惠绵.胃癌术后腹腔化疗疗效对比分析及评价[J].中国肿瘤临床,2005,32(3):154.

[5]SCHWARZRE,ZAGALANEVAREZK.Recurrencepatentsafterradicalgastrectomyforgastriccancer:prognosticfactorsandimplicationsforpostoperativeadjuvanttherapy[J].AnnSurgOneol,2002,9(4):394—400.

[6]PiuraB.Intraperitonealchemotherapyinovariancarcinoma.Harefuah,2001,140(9):844-849.

[7]AraiK,IwasakiY,TakahashiT.Repeatedintraperitonealchemotherapyforperitonealdisseminationfromgastriccarcinoma[J].GanToKagakuRyoho,2001,28(9):1257-1261.

[8]TopuzE,BasaranM,SaipP,etal.Adjuvantintraperitonealchemotherapywithcisplatinum,mitoxantrone,5-fluorouracil,andcalciumfolinateinpatientswithgastriccancer:aphasestudy[J].AmJClinOncol,2002,25(6):619-624.

[9]陈军,尹浩然,林言箴.腹腔化疗对胃癌细胞腹腔种植的影响[J].肿瘤,1998,18(4):264.

[10]LiseM,NittiD,MarchetA,plementarytreatmenttosurgeryofgastriccarcinoma:roleofadjuvantandneoadjuvantchemotherapy[J].ChirItal,1997,49(3):35-39.

[11]NohSH,YcoCH,ChungHC,eta1.EarlypostoperativeintraperitonealchemotherapywithmitomycinC,5fluorouracilandcisplatinforadvancedgastriccancer[J].Oncology,2001,60(1):24—30.

[12]MeyerHJ,ZachertFIR,OpitzGJ,eta1.Multimodalitytherapyconceptsinstomachcarcinorna[J].KongressbdDtschGesChirKongr,2001,118:51—57.

[13]SUGARBKERPH,YUW,YONEMURAY,eta1.Gastrectomyperintonectomyandperiopertiveintraperitonealchemotherapy:theevolutionoftreatmentstrategiesforadvancedgastriccancer[J].SeminSurgOncol,2003,21(4):233—248.

[14]MarkmanM.Intraperitonealchemotherapy.CritRevOncolHematol,1999,31(3):239-246.

[15]李景武,粱寒.胃肠恶性肿瘤的腹腔化疗[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3,30(5):378—379.

[16]YonemuraY,FujimuraT,NinomiyaI,eta1.Predictionofperitonealmicromerastasisbyperitoneallavagedcytologyandreversetranscriptase-polymerasechainreactionformatrixmetalloproteinase-7mRNA.ClinCancerRes,2001,7(6):1647-1653.

[17]SchmidtP,ThieleM,RudroffC,etal.DetectionoftumorcellsinperitoneallavagesfrompatientswithgastrointestinalcancerbymultiplexreversetranscriptasePCR.Hepatogastroenterology,2001,48(42):1675-1679.

[18]FujimotoS,TakahashiM,MutouT,etal.Successfulintraperitonealhyperthermicchemoperfusionforthepreventionofpostoperativeperitonealrecurrenceinpatientwithadvancedgaitriccarcinoma[J].Cancer,1999,85(3):529-534.

[19]MARUYAMAM,NAGAHAMAT,EBUCHIM,eta1.ExperimentalstudyonintraperitonealversusintravenousCPT-11forperitonealseedingandlivermetastasis[J].GanTokagakuRyoho,2000,27(12):1855-1857.

[20]NOMURAE,NIKIM,FUJⅡK,eta1.Efficacyofintraperitonealandintravenouschemotherapyandleftupperabdominaleviscerationforadvancedgastriccancer[J].GastricCancer,2001,4(2):75-82.

[21]EliasDM,OuelletF.Intmperitonealchemohyperthermia:rationale,technique,indications,andresults[J].SurgOncolClinNAm,2001,10(4):915—933.

[22]KimJY,BaeHS.Acontrolledclinicalstudyofserosa-invasivegastriccarcinomapatientswhounderwetsurgeryplusintraperitonealhyperthermo-chemo-perfnsion(IHCP)[J].GastricCancer,2001.4(1):27-33.

[23]梁寒,王殿昌,孙慧,等.活性碳吸附丝裂霉素C腹腔化疗的临床实验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00,27(12):897-901.

[24]JansenM,FassJ,LangejurgenE,eta1.EffectsofintraperitonealmitomycinCabsorbedonactivatedcarbononadhesionformationandmesothdialcdtsinvitro[J].EurJSurg,2000,166(71):572—576.

[25]NohSH,YcoCH,ChungHC,eta1.EarlypostoperativeintrapertonealchemotherapywithmitomycinC,5-fluorouracilandcisplatinforadvancedgastriccancer[J].Oncology,2001,60(1):24-30.

附录2

生活质量调查问卷

我们很希望了解一些有关您及您的健康状况的信息。请独立回答以下问题,并圈出您最合适的答案。答案无“正确”与“错误”之分。您提供的信息我们将绝对保密。

请填写你的姓名:

出生日期:年月日

今天日期:年月日

项目没有有一点有一些经常有

1、当您做一些费力的动作、如提沉重的购物袋或行李箱时,您是否感到困难?1234

2、长距离行走时,您是否感到困难?1234

3、在户外短距离散步时,您是否感到困难?1234

4、在白天,您是否必须卧床或坐在椅子上?1234

5、您是否需要别人协助进食、穿衣、洗漱或上厕所?1234

在过去的一周里:

6、您的工作或其他日常活动是否受到限制?1234

7、您的业余爱好和休闲活动是否受到限制?1234

8、您是否感到气短?1234

9、您有过疼痛吗?1234

10、您曾需要过多的休息吗?1234

11、您的睡眠不好吗?1234

12、您曾感到虚弱吗?1234

13、您曾感到没有胃口吗?1234

14、您曾感到恶心呕吐吗?1234

15、您曾呕吐过吗?1234

16、您曾有过便秘吗?1234

17、您曾有过腹泻吗?1234

18、您曾感到疲乏吗?1234

19、疼痛妨碍您的生活吗?1234

20、您是否难以集中注意力做事,如读报或看电视1234

21、您曾感到紧张吗?1234

22、您曾感到担心吗?1234

23、您曾感到容易动怒吗?1234

24、您曾感到情绪低落吗?1234

25、您曾感到记事困难吗?1234

26、您的身体状况或治疗妨碍了您的家庭生活吗?1234

27、您的身体状况或治疗妨碍了社交生活吗?1234

28、您的身体状况或治疗造成您好的经济困难吗?1234

29、您如何评价您过去1周中的整体健康状况?[1234567]

30、您如何评价您过去1周中的整体生活质量?[1234567]

31、您是否在进食固态食物时遇到困难?1234

32、您是否在进食液态或软的食物时遇到困难?1234

33、您是否喝水存在困难?1234

34、在吃东西时您是否感到不舒服?1234

35、您的左上腹是否出现过疼痛?1234

36、您的左上腹是否出现过不舒服的感觉?1234

37、您是否出殃过腹胀的感觉?1234

38、您的嘴里是否出现过返酸水或返苦水的现象?1234

39、您是否出现过烧心的感觉?1234

40、您是否为打嗝所困扰?1234

41、您是否没吃多少东西就感觉饱胀?1234

42、您是否不能把吃饭作为一种享受?1234

43、您每次进餐是否都要花太多的时间?1234

44、您是否出现口干的感觉?1234

45、您是否发现饭菜和饮料已经没有以前的味道了?1234

46、每当要和其他人一起进餐时您是否存在顾虑?1234

47、您是否为您的疾病有些想法?1234

48、您是否担心您的体重变轻了?1234

49、您是否对病的预后或治疗结果漠不关心?1234

50、您是否担心您将来的健康?1234

51、您是否有脱发的现象?1234

52、如果有脱发现象请回答此问题:

53、您是否因为脱发感到失望?1234

注:第29、30项中1-7依次为很差→很好。

附录3

毒副反应量化表

症状0度Ⅰ度Ⅱ度Ⅲ度Ⅳ度

血液系统(成人)

白细胞(×109/L)≥4.03.0~3.92.0~2.91.0~1.9<1.0

血小板(×109/L)≥10075~9950~7425~49<25

粒细胞(×109/L)≥2.01.5~1.91.0~1.40.5~0.9<0.5

血红蛋白(g/L)≥11095~10980~9465~79<65

出血无瘀斑轻度出血中度失血重度失血危及生命

消化系统

恶心呕吐无偶有恶心偶吐,可控制频繁呕吐,需治疗频繁呕吐,难以控制

腹泻无短暂,不超过2d可耐受(≤2d不能耐受,需治疗脱水或血性腹泻

胆红素(umol)≤1.25×N1.26~2.5×N2.5~5×N5.1×10×N>10×N

转氨酶(nmols-1/L)≤1.25×N1.26~2.5×N2.5~5×N5.1×10×N>10×N

口腔炎无疼痛,

红斑溃疡,

能进食溃疡,

进流质溃疡,

不能进食

便秘无轻度中度腹胀腹胀伴呕吐

泌尿系统

肌酐

(umol)≤1.25×N1.26~2.5×N2.5~5×N5.1×10×N>10×N

尿素氮

(mmol/L)≤1.25×N1.26~2.5×N2.5~5×N5.1×10×N>10×N

蛋白尿无﹢<3g/L﹢﹢3~10g/L﹢﹢﹢>10g/L﹢﹢﹢﹢,肾病综合征

血尿无镜下血尿肉眼血尿肉眼血尿伴血块并发泌尿道梗阻

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无感觉异常或(和)腱反射减退严重感觉异常或(和)无力不能耐受的感觉异常或明显的运动障碍瘫痪

皮肤无红斑,色素沉着干性脱水,水疱,瘙痒湿性脱皮,溃疡剥脱性皮炎伴坏死

发热无<38。C38~40。C40。C以上发热伴低压

疼痛无轻度疼痛中度重度顽固性疼痛

脱发无轻度中度全脱,可再生全脱,不能再生

恶性肿瘤范文篇4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随着人们对化学性、放射性及病毒性等致癌物的接触增多,其发病率日益增加。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化疗是一种以具有细胞毒性的化学药物治疗恶性肿瘤,达到并杀灭或破坏肿瘤细胞生长、转移的治疗方法。我科自2007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185例恶性肿瘤患者,经化疗后效果良好,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7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恶性肿瘤患者185例,均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其中Ⅲ期为116例,Ⅳ期为69例。男89例,女96例。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52岁,平均住院时间(23±1.5)d。其中胃癌87例,直肠癌35例,乳腺癌34例,宫颈癌19例,肺癌10例。185例患者卡氏评分在50分以上,预计生存期7个月,骨髓功能无明显抑制,心电图、肝肾功能正常。51-51免费论文网-网-欢迎您

2结果

185例患者全部完成了化疗方案,化疗后患者(WBC>3.5×109/L,pt>100×109/L,Hb>90g/L)心电图、肝、肾功能正常。51-51免费论文网-网-欢迎您

3护理

3.1心理护理已有研究显示,恶性肿瘤患者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并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所以,在临床上护士要有强烈的同情心、满腔的爱心、高度的责任心,热情接待患者,向患者介绍主治医师及相关医务人员、病区的环境、同病室的患者,让患者感到亲切,消除陌生心理。同时,向患者讲解化疗的方法及效果,化疗是一种静脉输液,它通过抗肿瘤

药物达到杀灭癌细胞。这样,增加了患者对化疗的认识,降低了焦虑恐惧的情绪,增加了治病的信心。还要与家属交谈,争取家属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另外还请已好转的患者做亲情探访。化疗时经常了解其思想动态,及时予以疏导。51-51免费论文网-网-欢迎您

恶性肿瘤范文篇5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文所观察的100例患者均为2008~2010年因晚期恶性肿瘤接受化疗入住我院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53例,患者的年龄在28~72岁。此100例患者中,均被临床明确诊断为:恶性肿瘤晚期,其中:肺癌:20例、肝癌:23例、胃癌:14例;妇科恶性肿瘤:37例,其他:6例。

2.方法:统计分析此100例患者的护理需求,患者心理特征调查:①调查方法:主要采取交谈观察的方法,在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的同时,审视患者的心理活动,观察患者面部表情、精神状态,将收集到的资料从生理、情绪、认知三方面进行归类。②调查内容:患者对自己疾病的认识程度,恐惧心理,对化疗毒副反应的心理准备,与人交谈的需要,接受化疗的态度,治疗疾病的信心,化疗药物的认识水平,化疗费用的承担能力。然后根据统计结果总结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的护理及注意事项。

结果

1.统计此100例患者的化疗后的临床症状,分析患者的护理需求统计结果如表1.

恶性肿瘤范文篇6

Interventionaltreatmentofabdominalmalignantneoplasminchildren

【AbstractObjective摘要:Toinvestigatethesignificanceofinterventionaltreatmentbeforeradicalresectionoftheabdominalneoplasminchildren.Methods摘要:ALLof13patientswithabdominalmalignanttumorreceivedinterventionaltherapy.Theywere6casesofhepatoblastoma,4ofneuroblastoma,2ofnephroblastomaand1ofadrenocorticalcarcinoma.Theprocedurewastransarterialchemoembolotherapy.Intheproceduresprecisearterographywasperformedtofindoutthefeedingarteryofthemalignancy.Andthensuperselectivecatheterizationofthosearterieswasperfomedtoobtaninbettertherapeuticresults.Gelformparticlesandlipidiodinewereappliedintheembolization.Results摘要:Theneoplasmswereentirelyremovedin7casesoutof13.Intheother6patients,thetumorswereunresectable.Thetumorsshrankaftertheinterventionalchemoembolotherapyin5patients.Elevenpatientsoutof13survivedtillnowinthe18monthsfollow-upperiod.Conclusions摘要:Interventionaltreatment(transarterialchemoembolotherapy)willensurethehighdosechemotherapytobegiven,anddecreasethesystemicsideeffects.Embolizationblocksthearterialsupplyoftumor,whichresultsintheischemiaandnecrosisofthetumor.Andthemalignantneoplasmswillbethicklycapsulatedafterinterventionalprocedures,makingradicalresectionpossible.

Keywords摘要:Malignanttumor;Abdominal;Radiology;Interventional;Children

大多数小儿腹部恶性肿瘤患儿就诊时,多已属晚期,肿瘤已较大,和周圈血管粘连甚紧,手术难以完整切除,需先行化疗等辅助疗法,待其缩小再施行择期手术〔1、2〕。我院对13例巨大腹部恶性肿瘤患儿施行手术前介入治疗,现报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l997年7月~1998年12月我院对13例小儿腹部巨大恶性肿瘤进行手术前介入治疗。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7岁。肝母细胞瘤6例,肿瘤大小由6.5cm×7.8cm×8.5cm至16.5cm×17.5cm×18.5cm不等,平均为9.2cm×10.1cm×12.8cm,无四周淋巴结肿大。肾母细胞瘤2例,大小为10.3cm×14cm×17cm和13.5cm×l4cm×15.5cm,其中l例有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肿瘤波及下腔静脉。神经母细胞瘤4例,肿瘤大小由4cm×5.5cm×6.3cm至7.3cm×8.5cm×9cm等,平均为5.6cm×7cm×7.6cm,其中1例侵犯右肾静脉,2例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伴肺转移。肾上腺皮质癌1例,大小为5cm×5cm×6cm,肿瘤和横结肠系膜粘连。肝母细胞瘤6例中2例因肝肿瘤巨大行了两次介入治疗才手术切除,神经母细胞瘤中l例侵犯右肾静脉和l例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者均行了两次介入治疗。

l.2方法

采用Seldinger’s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造影了解肿瘤供血动脉的情况,然后超选择性插入肿瘤供血动脉。从动脉内一次性灌注化疗药和栓塞剂。按肿瘤类型注入一疗程2/3至全量的化疗药物,化疗药选择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并联合用药。肝母细胞瘤用药摘要:5-FU30mg/kg+卡铂300mg/m2+表阿霉素30~40mg/m2,肾母细胞瘤用药摘要:长春新碱2mg/m2+表阿霉素30~40mg/m2,神经母细胞瘤和肾上腺皮质癌用药摘要:长春新碱2mg/m2+卡铂30mg/m2。栓塞剂选用碘油或白芨微球加明胶海绵粒。

2结果

2.1治疗结果

13例中,8例于介入治疗后次日~70日行手术,7例完整切除肿瘤。1例肝母细胞瘤介入治疗后一月行剖腹探查,见肿瘤缩小,由10.5cm×12cm×14.5cm缩为6.5cm×7.5cm×8cm,但侵犯肝门部无法手术切除。另5例肝母细胞瘤的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肝瘤大小CT测量分别是摘要:6.5cm×7.8cm×8.5cm→5.5cm×6.8cm×7.2cm、6cm×7cm×9cm→5cm×5.5cm×7cm、7.5cm×8cm×10cm→4cm×6cm×7.5cm、8cm×8cm×9cm→4cm×4.2cm×5cm、16.5cm×17.5cm×18.5cm→9cm×10cm×llcm,平均缩小64.78%。3例神经母细胞瘤介入治疗后肿瘤大小变化摘要:6cm×5cm×5cm→5cm×4cm×3.5cm、8cm×7cm×6.5cm→6cm×5.5cm×5cm、4cm×5.5cm×6.3cm→3cm×4cm×5cm。平均缩小45%2例肾母细胞瘤介入治疗后肿瘤大小变化为摘要:l7cm×14cm×10.3cm→13cm×10cm×7cm、13.5cm×14cm×15.5em→11cm×11cm×12cm。平均缩小56.8%。本组有10例介入治疗后肿瘤边界显示清楚,由于切除标本未行大切片镜下检查,暂无法算肿瘤坏死率。5例未手术者,其中2例因介入治疗前已有全身转移,仍需继续行全身化疗,3例因患儿家庭经济状况暂不能手术。13例随访追踪0.5~1.5年,至今11例生存,手术切除后4例无瘤生存,2例肝母细胞瘤手术后出现一过性的黄疸、AFP无降低(64000μg/L、18000μg/L,持续两周后才下降),另外2例肝母细胞瘤手术后肿瘤复发而死亡。

2.2副功能

本组患儿出现化疗药物引起的副功能比全身用药为轻,仅4例出现术后恶心、呕吐,持续时间约一周左右。介入治疗后,肿瘤在药物功能和缺血情况下出现坏死,患儿可在当天即出现高热,腹部胀痛,2~3天后,腹痛减轻。高热持续时间和肿瘤大小和栓塞的情况有关。

3讨论

3.1介人治疗操作及功能

介入治疗恶性肿瘤已应用多年,具有微创性,简便易行,可重复性强,定位准确,可多种技术联合应用。但因穿刺技术和导管的限制,小儿应用较少。随着技术和导管质量提高,在小儿应用已逐渐增多。本组介入治疗13例中3岁以下7例,年龄最小者仅60天,所有病例均在基础麻醉加穿刺部位局麻条件下行介入治疗。

在穿刺股动脉时,注重局麻药用量要适度,注射过多会影响术时股动脉搏动的触摸。由于小儿的股动脉较细,一般宜选用较小的穿刺针,选用22G穿刺针,可一次穿刺成功,避免血管痉挛的发生。若出现多次穿到股静脉时,可在静脉内留置导丝作为标志,然后在导丝外侧穿刺动脉。选择比较柔软的4F或5F导管,在行超选择插管时,可使用3F微导管。

肿瘤的介入治疗,包括肿瘤供血动脉内注入化疗药物和栓塞剂。经肿瘤供血动脉内注入化疗药物的靶器官药物分布量比静脉给药者多,肿瘤局部化疗药物浓度增高,而外周血浆最大药物浓度和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降低,从而使疗效提高,化疗药物的毒性、副功能减少〔3〕。栓塞剂最好为直径100~200μm的微颗粒栓塞剂。微小栓塞剂可栓塞肿瘤毛细血管床,侧支循环难以建立。而小颗粒栓塞剂栓塞相应的小动脉,侧支循环仍可建立。粗大的栓塞物,主要栓塞动脉主干,测支循环易建立,肿瘤缺血不严重,而且日后再次经此途径进行栓塞有一定困难。本组多采用碘油加明胶海绵作为栓塞剂,有4例选用白芨微球(直径100~200μm),能栓塞肿瘤微细血管。中药白芨作为栓塞剂,具有如下特征摘要:(1)栓塞血管彻底、永久,不能被组织吸收再通;栓后侧支循环形成少、形成晚;肿瘤坏死缩小显著。(2)白芨自身所含的粘液质是一种广谱抗肿瘤成份,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均有显著抑制功能。(3)白芨有抑制革兰阳性菌的功能,可减少被栓塞器官的感染。(4)白芨栓塞剂制备简单,使用方便,无抗原性及致热原功能,组织相容性好,平安有效〔4〕。

介入化疗栓塞后,肿瘤包膜增厚,和四周组织分界清楚,有利于手术中完整切除肿瘤。本组1例肾母细胞瘤的患儿,术前肿瘤波及下腔静脉,经介入治疗后,肿瘤包膜增厚、纤维化,术中沿肿瘤包膜环形切除,保留了下腔静脉,减轻手术难度。

3.2介入治疗的指征和手术时机选择

由于小儿腹部巨大恶性肿瘤就诊时,多属晚期,和肿瘤四周的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及一些重要器官的血管粘连甚紧,甚至侵犯这些主要血管。使手术中难以完整切除肿瘤,且易伤及这些重要血管。经过介入治疗后,肿瘤坏死,包膜增厚,肿瘤和四周组织分界清楚,使肿瘤能完整切除。故小儿腹部恶性肿瘤介入治疗的指征是晚期巨大肿瘤,有局部淋巴结转移,累及四周重要的血管,估计手术难以完整切除肿瘤者。宜先行介入治疗,待肿瘤缩小,包膜增厚,再行手术。本组患儿经介入治疗,无严重并发症,肿瘤缩小较快,证实此治疗方法确实有效,能为完整切除肿瘤提供可靠治疗方法。

介入治疗后手术切除时机的选择,则受多种因素影响,和肿瘤大小类型,患儿体质和机体对化疗药物的反应有关,以及患儿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本组中既有在介入治疗后次日,也有在介入治疗后第2~3周,甚至一月以后进行手术切除肿瘤。-般术后第二天,可因肿瘤血管受到栓塞,使术中分离肿瘤时出血减少,但因肿瘤未坏死,手术中完整切除肿瘤难度大,污染术野机会大。介入治疗后第二周后,肿瘤血管受到栓塞后,肿瘤多已坏死,肿瘤包膜开始增厚,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机会增大。但因化疗药物对患儿全身的反应,正是最高峰期,患儿骨髓抑制较严重,四周血像中白细胞、红细跑和血小板较低,对手术耐受力较差。介入治疗后一月后进行手术可避免上述的副功能,且可根据肿瘤的状况,再次行介入治疗或全身化疗,但介入治疗和全身化疗均不能代替手术治疗。所以介入治疗后手术切除肿瘤的时间,应根据具体情况,定期进行B超或CT检查,证实肿瘤已缩小,中心区出现液化坏死,包膜增厚,和四周组织界限显示清楚。同时患儿全身情况好转,血或尿中的肿瘤标记物下降,此时可考虑进行手术。若介入治疗后上述情况变化不大者,必要时再次行介入治疗,直至估计手术能完整切除肿瘤为止。

3.3介入冶疗术后表现和效果

介入治疗后5~7天肿瘤开始缩小,1例神经母细胞患儿介入治疗前大小便困难,介入治疗后10天能自解小便,一月后手术把肿瘤完整切除。3例患儿术前因肿瘤巨大,包膜紧张,患儿拒按,介入治疗后3~4天,肿瘤缩小,患儿不再拒按。肝母细胞瘤的患儿,介入治疗后血AFP值也随之降低。本组中一例肝母细胞瘤,介入治疗前肝右肿块为16.5cm×17.5cm×18.5cm,介入治疗后一月肝右叶肿块缩小为9cm×10cm×11cm。AFP从治疗前3.01×105μg/L,半月后降为1.53×104μg/L,使患儿完整切除肝肿瘤。手术切除标本,可见肝肿瘤中心大片坏死。两例肝母细胞瘤第一次栓塞后,肿瘤有所缩小,但估计仍难以完整切除,行第二次介入治疗。经过两次治疗后,B超、CT证实肿瘤缩小,AFP下降,才行手术切除肿瘤。

〔参考文献〕

〔1〕高解春,金百祥.Ⅲ、Ⅳ期神经母细胞瘤的外科治疗摘要:延期和二期手术〔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5,16(2)摘要:70~72.

〔2〕江启俊,马玉琳,毛富祥,等.小儿“不能切除”的肝母细胞瘤的治疗〔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4,15(2)摘要:73~75.

恶性肿瘤范文篇7

1恶性肿瘤病人NI的特征

1.1恶性肿瘤病人NI发病率明显高于院内平均感染率

据报道,一般医院NI的发病率平均不到10%,而恶性肿瘤患者则高达20%以上。在各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以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者的感染率最高。刘万梅[1]的探究发现,在797例恶性肿瘤人中,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病人NI为33.33%(34/102),而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恶性肿瘤分别为13.64%(45/330)、5.51%(13/336),明显低于前者(P<0.01),可能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更直接破坏患者免疫防御系统有关。由于恶性肿瘤NI明显增高,因而发生NI的恶性肿瘤患者病死率亦高。有一组资料表明,64例恶性肿瘤死亡患者,33例发生NI,其中69.7%院内感染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直接或间接原因[2]。因此,减少恶性肿瘤患者NI发病率是提高病人生存率或延长其生存时间的重要途径。

1.2恶性肿瘤病人NI的部位以下呼吸道最为常见

John等[3]报道,下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在NI中所占比例最高,其感染率约占NI的52%。国内薛国文等[4]对某大医院不同科室的NI进行了回顾分析,发现下呼吸道NI为31.2%(182/584),其次为泌尿道26.7%(156/584)和手术伤口22.6%(132/584)。刘万梅[1]分析了101例恶性肿瘤医院感染患者,发现NI部位亦以下呼吸道最多,为45.5%(46/101),而泌尿道和手术伤口分别为18.8%(19/101)和15.8%(16/101)。下呼吸道感染多是间接传播所致,可能和病员住院时间长、探视及陪护人员多、流动性大、传染源集中,使病室内空气清洁度降低有关,再加上肿瘤病人反抗力低下,因而成为最易受感染的部位;泌尿道感染最常见的原因是留置尿;至于手术切口,国外有学者分析了1226例不同部位恶性肿瘤患者1283例次手术的伤口感染情况,他们将伤口分为Ⅰ、Ⅱ、Ⅲ和Ⅳ级,其感染率分别为3.8%、8.8%、20.7%和46.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子有肥胖、沾染或污染切口、手术时间大于4h、围手术期大于3d等[5]。

1.3恶性肿瘤患者NI的病原菌

恶性肿瘤患者NI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主要为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阴沟杆菌等,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真菌、病毒等。值得注重的是,近年来,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等腔隙中的一些常居菌或条件致病菌在NI病原菌中所占比例有明显增多的趋向。有学者探究了44例肺癌患者支气管刷取物病原微生物,阳性率达80%,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聚团肠杆菌和大肠杆菌为主,占阳性例数的62.5%。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说明,被检出的条件致病菌可使正常和受照射动物发生感染,提示恶性肿瘤患者下呼吸道潜在的病原微生物可能是发生下呼吸道N1的重要易感因素[6]。

1.4院内感染的常见原因

肿瘤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功能低下,而某些治疗办法如放疗、化疗、手术等有可能使其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加上院内感染源比较集中,因而轻易发生院内感染。各种侵袭性操作亦是造成恶性肿瘤病人院内感染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如留置尿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的使用、静脉高价营养的维持等。刘万梅[1]调查101例恶性肿瘤患者NI情况,有各种侵袭性操作者86例,占85.1%,提示在侵袭性操作和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长期%26amp;nbsp;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轻易造成菌群失调,耐药菌增加,亦是导致NI的重要原因。此外,患者的年龄大、营养状况差、住院时间长、病情重等也是肿瘤患者易发生NI的危险因素。

2恶性肿瘤患者NI的预防

由于恶性肿瘤患者NI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因而如何采取有效办法预防NI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有探究表明,雾化吸入对预防和治疗下呼吸道NI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Fassbender等对6例患者分别给予庆大霉素雾化吸入,持续14~21d,然后检测患者肺及痰液中药物浓度。结果发现,患者平均吸入率为35.4%±5.08%,其中肺内为21.9%±7.15%;痰液中药物浓度由吸入前的(4.3±3.2)μg/ml/mg升至(16.6±8.1)μg/ml/mg;血清中除1例肾衰患者外,均检测不到药物存在;治疗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明显减少。以上结果提示,雾化吸入对减少呼吸道分泌物、预防和治疗下呼吸道感染具有重要意义[7]。

许多肿瘤患者的感染和外周血中嗜中性粒细胞(PMN)减少的程度及持续时间有关。由于肿瘤患者的放疗和/或化疗,PMN有可能进一步下降,为此,增加外周血中PMN的数量对减少肿瘤患者NI的发生具有重要功能。有学者对63例实施强烈化疗的实体瘤患者进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加抗生素联合治疗,结果发现,加GM-CSF组感染率明显低于未加GM-CSF组(P<0.01),而两组间的毒副功能则无明显差别,提示选用GM-CSF可以降低实体瘤中患者放化疗后PMN减少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对预防肿瘤患者NI的发生,提高抗感染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价值[8]。

抗生素用于预防手术后感染,以往多采用术前2~3d、术后5~7d的长期给药法,目前认为这种方法很不妥当[9,10]。探究表明,需用抗生素加以覆盖的感染危险期一般不超过24h,关键要做到在创口暴露的这段手术时间内,组织中有足够高的抗生素浓度来抵御可能污染的细菌。过早应用抗生素或用药时间过长不仅增加了耐药菌产生的机会,以及药物对机体的毒副功能,而且也增加了医务人员工作量及患者的经济负担,并浪费药物。合理的用药方法应是手术开始前0.5~2h内静脉给药,选择半衰期长的抗生素,采用单次给药法覆盖感染危险期,以达到预防用药的目的,不主张重复给药[10]。适合作预防性抗生素的药物应具备以下特征摘要:杀菌性药物;半衰期长;抗菌谱广;组织穿透力强;价格适当[10]。当然,抗生素只是预防术后感染诸多办法中的一项,忽视严格的无菌操作及精细的外科技术,单纯强调抗生素的重要性或者寄希望于用抗生素来弥补手术的不足,而一味延长抗生素的使用时间等均是不可取的。

药物在预防肿瘤患者NI中具有重要功能,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其它方面在预防中的价值。相反,患者良好的营养状况和卫生习惯、健康的心理状态以及清洁的住院环境对预防NI的发生亦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万梅.恶性肿瘤病人医院感染管理的探索.中国肿瘤,1997,6(8)摘要:3

2黄彬,薛福英.64例恶性肿瘤患者住院死亡病例医院感染情况分析.实用肿瘤杂志,1996,10(3)摘要:46

3JohnVB.HospitalInfection.2nded.BostonUSA摘要:LittltBrown,1986.375~389

4薛国文,冷泰俊,邹英,等.医院感染7年回顾和前瞻性监测.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6,6(1)摘要:18

5BarberGR,MiranskyJ,BrownAE,etal.Directobservationsofsurgicalwoundinfectionsatacomprehensivecancercenter.ArchSurg,1995,130(10)摘要:1042

6王素华,王富强,黎梅兰,等.肺癌患者下呼吸道潜在病原微生物的调查和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5,5(4)摘要:193

7PalmerLB,SmaldoneGC,SimonSR,etal.Aerosolizedantibioticsinmechanicallyventilatedpatients摘要:deliveryandresponse.CritCareMed,1998,26(1)摘要:31

8欧阳学农,陈曦,陈樟树,等.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中性粒细胞减少肿瘤患者感染的疗效.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7,7(4)摘要:217

恶性肿瘤范文篇8

关键词: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早期诊断

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临床上较为少见,早期也无明显症状体征,做到早期诊断较困难。本文通过对本院收治的16例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对提高该疾病的早期诊断认识,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16例男10例,女6例,男女之比1.67∶1。年龄最小的28岁,最大的82岁,平均年龄54.6岁,其中45~60岁占75%。所有16例小肠恶性肿瘤均经术前活检和(或)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腺癌9例,未分化癌3例,淋巴肉瘤2例,网状细胞肉瘤及平滑肌肉瘤各1例。

1.2肿瘤部位与临床表现本组16例肿瘤存在部位与临床表现的关系见表1,其中位于十二指肠(表1)的肿瘤较多,位于空肠、回肠的差异不大。消化道梗阻和(或)腹部包块在半数以上病例中出现,与肿瘤多属晚期有关。十二指肠肿瘤所致的消化道梗阻率比空回肠高。

1.3检查方法及阳性率16例病例中有10例术前得以确诊,术前诊断率62.5%。其中十二指肠6例,空肠2例,回肠2例,其余6例为剖腹探查发现。小肠恶性肿瘤存在的部位和检查方法阳性率关系见表2。其显示内镜诊断十二指肠肿瘤阳性率高,对位于空、回肠的肿瘤以小肠钡灌肠的造价最高,阳性率达80%以上,其他检查的阳性率都不高。

1.4手术及随访情况所有16例均行手术治疗,根治性切除7例,其余9例行姑息性病灶切除、短路手术等。术后随访8例中,3例手术后1年内死亡,分别为姑息性病灶切除者1例和短路手术者2例。最长1例已存活达10年,为根治性切除病例。

二、讨论

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临床少见,其发病率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1%~2%,早期无明显症状体征。待肿瘤生长较大时才出现一些其他消化道病变常见的症状,如消化道出血、梗阻、腹部包块、疼痛等,因而易与其他消化道疾病混淆。加上本病发病率低,临床医生对本病认识水平不足,故术前常易误诊为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胰头癌、结肠癌、胃肠功能紊乱及其他盆腔疾病等。为了提高对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避免误诊和漏诊,以下几个方面应注意掌握。

2.1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水平对不明原因的贫血,呕血,黑便,腹部隐痛不适及慢性不全性肠梗阻,特别是45岁以上出现上述症状,在鉴别诊断时应考虑到小肠恶性肿瘤存在的可能。本组45~60岁所占比例较大约为75%。公务员之家:

2.2掌握并合理应用小肠病变的检查方法(1)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胃、小肠黏膜的病变,了解肿物生长情况,对可疑病变可以及时活检,明确诊断。纤维小肠镜普及率低,操作困难,不易成功,但对胃镜不能到达的部位如十二指肠升部肿瘤有极好的诊断价值。因此对疑有十二指肠、近端空肠病变者以纤维小肠镜为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条件不具备的医院,应广泛应用胃镜检查,虽易漏诊,但对十二指肠降部、水平部的病变有很好的诊断价值。(2)小肠插管钡灌肠造影:全消化道钡餐常用作检查小肠病变的重要手段,但它远代替不了小肠插管钡灌肠造影。小肠插管钡灌肠造影的具体方,Naglinter已有过具体描述,简单地说是将M-A管经鼻置入十二指肠与空肠交界附近,注入预备浓度的钡剂和气体在X线下逐段动态检查小肠各段。此法能有效地发现小肠黏膜变化,充盈及受压情况,对小肠病变的诊断阳性率可达90%[3]。Maglinte等[4]还报道45例疑有小肠病变者行常规全消化道钡餐检查未见异常,改用小肠插管钡剂灌肠造影后共发现48处小肠病变。本组材料也显示在空回肠病变的检查手段中,小肠插管钡灌肠阳性率在80%以上,而其他检查不超过50%。小肠插管钡灌肠的价值显而易见。我们提倡对可疑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病人应用小肠插管钡灌肠造影检查,强调此项检查对早期诊断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重要价值。(3)其他:超声、CT等检查仅对其有无局部及远处转移有一定意义,对小肠肿瘤本身检查的阳性率低,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检查有一定价值,但临床应用不广泛,不易推广。对经上述检查诊断仍不明确,症状显著者应放宽手术指征,尽早剖腹探查,及时手术是最有效,最可靠的诊断手段。

2.3及时剖腹探查由于小肠肿瘤诊断较为困难,在除外胃,结肠病变基础上应放宽手术探查指征,特别是45岁以上怀疑小肠恶性肿瘤症状明显,多方检查而不能确诊的病人,应积极手术探查,探查应仔细全面,绝不能满足一个疾病的诊断,这样才能早期诊断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减少漏诊。

恶性肿瘤范文篇9

肾上腺部位深在其所患肿瘤组织来源较为复杂,良恶性肿瘤间的形态重叠较多。故使定性诊断有一定困难。作者分析比较两家医院自1997年7月至2007年7月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有完整影像资料的43例肾上腺肿瘤患者,以期提高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的准确性。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中男34例,女9例;年龄19~68岁,平均41岁。病灶位于右侧23例、左侧18例、双侧2例。

1.2方法

应用SOMATOMHUANYUEDUO、PICK6000及SIEMENSDefinitionCT机,扫描层厚1~5mm,重建层厚2~5mm,全部病例均做增强扫描。检查后3~27d,42例作肿瘤病灶手术,其中35例完整切除,7例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未能完全切除。1例肺癌伴发全身多处转移的双侧肾上腺转移瘤,放弃手术治疗。

2结果

43例中42例手术病理检查证实,良性29例、恶性13例。其中皮质腺瘤13例、良性嗜铬细胞瘤7例、恶性嗜铬细胞瘤6例,转移瘤、骨髓脂肪瘤各5例、皮质腺癌2例、错构瘤、副神经节瘤、脂肪瘤、节细胞性神经瘤各1例。术前CT病变检出率100%,定位诊断准确率97%,良、恶性定性诊断准确率71%。

3讨论

3.1肾上腺皮质腺瘤

直径多在0.7~3.9cm,CT平扫大部分密度均匀,边界清,增强扫描仅4例较大腺瘤中心部存有强化稍差区域。腺癌直径在2.7~5.6cm,CT平扫1例密度欠均匀,增强扫描强化稍不规则。中央坏死区较大,病灶边缘与周围结构有部分界限不清,1例边界清。可见腔静脉受压,并于主动脉与腔静脉间见1.5cm肿大淋巴结。所有腺瘤与腺癌CT增强前后

之CT值,测量均在同一范围之内,为19~61HU之间。

3.2良性与恶性嗜铬细胞瘤

CT均表现为类圆形肿块,大部分密度基本均匀。CT值在25~71HU之间,增强后有较均匀强化。可显示肿瘤内部血供稍差。2例恶性嗜铬细胞瘤边界部分不清,外形稍不规则,增强后强化不均匀,于术前作出恶性诊断,余4例恶性者术前未能作出准确诊断。

原发于肾上腺皮质的皮质腺瘤和腺癌与发生于肾上腺髓质的良、恶性嗜铬细胞瘤,单纯在影像上要达到比较精确的定性有时很困难,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进行综合判断。而对其良、恶性间的鉴别,影像上尚具有一定可能性。根据本组资料和文献复习[1~5],良性的皮质腺瘤和良性嗜铬细胞瘤CT表现较小的(大多<5cm),边界清晰、密度较均匀的肿块,增强后肿块强化轻~中度,与周围结构无粘连。肾上腺皮质腺癌和恶性嗜铬细胞瘤一般肿块较大,可有分叶或不规则形态,边界清或侵犯周围结构,肿块CT平扫呈低、等混杂或均匀密度,增强后肿瘤中心可见不规则坏死区。除恶性肿块外,部分腹膜后可见肿大淋巴结,并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常见远处转移性肿瘤病灶。

3.3肾上腺骨髓脂肪瘤、错构瘤、脂肪瘤

该类肿瘤因含有脂肪成分,在CT上表现为负值的极低密度,呈团块状规则或不规则肾上腺区肿块,边界锐利、密度低,骨髓脂肪瘤大部结构呈脂肪性密度,内见有片状或块状等密度区。以骨髓成分居多者大多肿瘤稍小,密度呈等或稍低密度,增强后脂肪区域强化不明显,骨髓成分稍有强化。较大肿瘤有时可压迫肾脏使之下移,凸向并压迫肝脏Ⅵ段。腹膜后无肿大淋巴结。错构瘤、脂肪瘤因有脂肪成分,在CT上表现为负值的极低密度。骨髓脂肪瘤与单纯脂肪瘤都属于少见肿瘤,两者因密度基本相同,鉴别诊断上显得更为困难。错构瘤大多具有钙化及肌性等软组织成分,在鉴别诊断上就稍显容易。

其它良性肿瘤副神经节瘤、节细胞性神经瘤可发生于肾上腺内或外部,而以发生于肾上腺外居多,常位于后腹膜腔中线两旁肾脏上、下区域。肿瘤边界清,密度均匀,大小在1.3~2.6cm之间,CT有轻度均匀强化;具有病灶发生部位较特殊,但就肿瘤的密度、形态来进行分析和定性诊断也非常困难。

3.4肾上腺转移瘤

肿瘤直径1.2~2.6cm之间,CT呈均匀稍低密度,增强后有轻微强化。肾上腺转移瘤同时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3例。肿瘤>50%为双侧发病,部分在检查过程中可有原发肿瘤的发现或其它脏器同时转移的征象,腹膜后有时可见转移性肿大淋巴结。临床上也常提示“转移”症状。肿瘤在短期复查过程中增长速度较快,因此对其定性诊断并不困难。

3.5CT在肾上腺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上的优势

它能准确观察到肿瘤部位及与周围的关系,是否有邻近结构侵犯、远处转移及淋巴结等情况。CT对较小肿瘤尤其是<1.0cm肿瘤的边缘及定位有时较MRI更显优越性,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强调CT、MRI两种检查方法的优势互补,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王东,张挽时,熊明辉,等.肾上腺肿瘤CT、MRI诊断.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7):1062.

2谢东,苏丹柯,金观桥,等.肾上腺转移瘤与非功能性肿瘤的CT鉴别诊断.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8):703.

3张继军,地力木热提,段建国,等.肾上腺少见肿瘤的CT诊断.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4(6):453.

恶性肿瘤范文篇10

1.1一般资料

入组标准:预计生存期在3个月以上;患者对该次治疗方案知情,已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怀疑或已知感染;穿刺部位破损;合并严重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者;有血栓史。对照组:男35例,女30例;年龄40~75岁,平均(60.5±5.3)岁;恶性肿瘤类型:胃癌25例,肺癌20例,乳腺癌10例,食管癌10例;穿刺部位:正中静脉5例,贵要静脉60例。研究组:男34例,女31例;年龄40~75岁,平均(60.4±5.5)岁;恶性肿瘤类型:胃癌23例,肺癌22例,乳腺癌10例,食管癌10例;穿刺部位:正中静脉4例,贵要静脉61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恶性肿瘤及穿刺部位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方案,包括:严格落实无菌操作;按时更换穿刺贴与肝素帽;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水肿、硬结、红肿等情况;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积极预防并发症;认真记录PICC护理记录单;及时冲洗管路,若有导管堵塞情况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给予导管再通。研究组应用持续改进护理管理对策,具体方法如下。①收集信息:收集前1年感染者的相关信息,包括:导管尖端定植菌感染、局部穿刺点感染、静脉炎的情况,以及相关患者导管置入、维护与拔管等护理资料,分析影响感染的主要因素,制定改进措施,并总结出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的PICC导管护理流程。②组建持续改进护理管理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全科护士为组员。每周组织1次实际操作与理论知识培训,每月开展1次质量讨论会,对本月护理情况进行评估与总结,肯定优质护理内容,找出护理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探讨整改方案,以保证护理工作的持续性改进。③改进护理内容:PICC导管感染的主要途径包括皮肤定植菌、装置及液体被细菌污染、导管装置、接触导管的手与其他感染部位感染源传播至导管四周。PICC导管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导管材质、患者因素及病原菌侵袭力。针对此,我们选用三向瓣膜导管,以预防血液返流,提高导管的安全性。同时,规范PICC置管的相关操作流程:①认真询问患者的病史,并掌握其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全面建立PICC置管档案,每次实施导管维护时应认真核对相关信息。②统一穿刺用物,严格规范铺巾范围与穿刺流程。③统一维护用物与维护流程。④穿刺前1d全面会诊保证穿刺质量。⑤插管时注意控制好速度与力度,严格规定无菌用物的暴露时间,穿刺静脉应先选择贵要静脉,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及头静脉。⑥完善维护管理标准,包括皮肤护理、冲管方法、敷料更换及输液口护理等。⑦PICC置管前应重点评估患者的综合情况,根据其生活习惯、置管重视度及维护条件进行针对性护理,分段式实施健康宣教,嘱其避免睡觉时压迫手臂、手臂用力过度等情况而影响血流速度,保证导管通畅。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对比两组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情况,包括:静脉炎(除理化因素外,沿导管皮下走行处发生弥散性红斑,且伴有疼痛感)、局部感染(插管皮肤处出现分泌物及红肿情况,伴有压痛感)、导管定植菌感染(导管远端半定量培养呈阳性,插管处无明显感染表现)、导管相关血行感染(导管半定量培养与血液培养病原菌结果相同,伴有血液感染表现,但未确定为其他的血行感染源)。②观察对比两组置管时间。

1.4统计方法

研究数据通过SPSS15.0统计学软件处理,百分率及例数表示计数资料结果,采用χ2检验;(x±s)表示计量资料结果,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为1.54%,低于对照组12.61%(P<0.05)。见表1。

2.2两组置管时间对比研究组平均置管时间为

(115.5±20.5)d,高于对照组(108.5±20.2)d(t=3.523,P<0.05)。

3讨论

恶性肿瘤是影响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的严重疾病,现主要采取手术、化疗及放疗治疗。其中化疗是通过化学药物杀灭癌细胞的有效方法,属于全身治疗手段。研究发现,持久、通畅、安全的静脉通道可以有效保证化疗治疗的有效性[3]。PICC是一种新型的置管技术,它能够快速稀化药物,避免药物与手臂静脉直接接触而刺激血管,继而保护上肢静脉,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命质量。然而,部分研究指出,PICC置管期间极易发生感染,且传统护理方法对此类感染的预防效果不够理想求,给患者的化疗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4-5]。持续改进护理管理是一种新型的质量管理方法,其重点强调过程环节的质量控制,通过总结护理经验与问题不断规范护理行为与质量[6]。PICC导管相关感染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尤其是血流感染,若处理不当可诱发败血症;局部感染及静脉炎的危害性相对较低,但其仍有可能影响血管,导致血栓形成或血流感觉;虽然导管细菌定植感染无明显的感染症状,但却有潜在的感染风险。为了进一步保证恶性肿瘤患者的化疗质量,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该院对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相关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护理对策,全面实施持续改进护理管理对策,应用效果较佳。研究组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为1.54%,低于对照组12.61%(P<0.05)。研究组平均置管时间为(115.5±20.5)d,高于对照组(108.5±20.2)d(P<0.05)。可见,持续改进护理管理利于消除和减少PICC相关感染,延长置管时间,继而保证了化疗治疗的效果与安全,这与部分报道结果相符[7-8]。综上,持续改进护理管理能够有效预防恶性肿瘤化疗患者PICC导管感染,适于临床应用。

作者:李萍萍 单位:山东省莱州市中医医院肿瘤科

[参考文献]

[1]姜虹英,吕明丽,孟翠静,等.完善护理管理模式提高护理质量的做法[J].实用医药杂志,2016,10(12):1146-1148.

[2]沈冬梅.品管圈在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22(1):155-156.

[3]李玮虹.静脉治疗护理在持续质量改进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护理质量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33(12):135-136.

[4]唐晓艳.PICC置管规范维护的管理方法与效果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6,10(14):137-139.

[5]王金华,尹敏,郭婉玲.持续质量改进在PICC维护门诊管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5(14):286-288.

[6]潘丹莹.护理风险管理在PICC置管高龄患者中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6,25(25):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