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措施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04:26:39

对应措施

对应措施范文篇1

所谓新贸易壁垒,是相对于传统贸易壁垒而言,是指以技术壁垒为核心的包括绿色壁垒和社会壁垒在内的所有阻碍国际商品自由流动的新型非关税壁垒。它的根本特征是着眼于商品数量和价格等商业利益以外的东西,更多地考虑商品对于人类健康、安全以及环境的影响,体现的是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采取的措施不仅仅是边境措施,还涉及国内政策和法规。

新贸易壁垒的出现并不断强化并非偶然,它是国际经济、社会、科技不断发展的产物。新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进步及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安全健康意识空前加强,越来越关心产品对身体健康和安全的影响。二是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深人人心,人们越来越关心赖以生存的地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要求产品生产加工过程都不要以破坏环境或牺牲环境为代价,同时,要求生产这些产品时也不要以牺牲劳动者的健康为代价。三是传统贸易壁垒如关税、许可证和配额等的使用不仅会受到国际公约制约和国际舆论的谴责,而且也易遭到对等报复。因此,这就为绿色壁垒等新贸易壁垒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四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它们涉及的技术问题较为复杂,容易形成新贸易壁垒。

二、新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

1.技术壁垒

技术壁垒指的是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及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技术性措施。它主要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卫生检验检疫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苛刻的技术、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标准,从而提高对进口商品的技术要求,最终达到限制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人本国市场的目的。

2.环境壁垒

环境壁垒包括以下内容:

(1)环境技术标准。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较高,处于技术垄断地位。它们在保护环境的名义下,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

(2)多边环境协议。目前,国际上已签订的多边环境协议有150多个,其中近20个含有贸易条款。特别是保护臭氧层的有关国际公约,将禁止受控物质及相关产品的国际贸易。

(3)环境标志。环境标志是一种印刷或粘贴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图形标志。它表明该产品不但质量符合标准,而且在生产、使用、消费及处理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均无损害。

(4)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0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汲取发达国家多年环境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并颁布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得到世界各国政府、企业界的普遍重视和积极响应。

(5)绿色补贴。发达国家将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环境成本,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却因此而提高。更为严重的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对自身无力承担治理环境污染费用的企业,有时给予一定的环境补贴。而发达国家则以违反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定为由,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进口。

3.社会壁垒

社会壁垒是指以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借口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相关的国际公约有100多个,国际劳工组织(ILO)也制定了上百个国际公约,它们详尽地规定了劳动者权利和劳动标准问题。目前,在社会壁垒方面颇为引人注目的标准是SA8000,用以规范企业员工职业健康管理。通过认证的公司会获得证书,并有权在公司介绍手册和公司信笺抬头处印上SGS-ICS认证标志和CEPAA标志。此外,它们还可得到SA800证书的副本用于促销。目前,全球大的采购集团非常青睐有SA800认证企业的产品,迫使很多企业投人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申请与维护这一认证体系,由此无疑会大大增加成本。发展中国家以劳工成本较低作为其最大的比较优势,这样一来就会大大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

三、我国企业应对新贸易壁垒的措施

1.实施以质取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应加大科技创新投人,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注重环境保护和工作的劳动条件,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竞争力,从根本上突破新贸易壁垒。技术贸易壁垒,包括差异技术壁垒和创新技术壁垒。前者是属于战术手段,获得的是局部战果;后者是由于科技方面的创新,使其在某一领域的技术处于明显的领先优势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获得的是垄断竞争优势,是获取全局优势的战略手段。

2.实施出口多元化,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以降低市场过于集中所带来的风险。由于各国对进口产品的检测标准不一,出口企业除了花大力气提高产品质量外,还需努力开拓新市场,形成市场多元化格局,避免由于某一个国家市场关闭而导致企业陷人困境。

3.及时沟通信息,帮助政府加大交涉力度,取消一切贸易不平等待遇。面临国外技术壁垒时,应通过政府渠道向WTO投拆,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获得公平合理的解决。

4.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尤其是要抓好与出口产品相适应的研发创新体系的培育和建立,促进技术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从源头上逐渐改变落后面貌,从本质上提高竞争能力。

5.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的组织结构、战略管理及经营管理等必须适应科技时代和环保时代的要求。企业要培养具有良好国际贸易知识,熟悉国际经济法,了解世贸组织的协定、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和世贸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具有计量、标准、质量管理和质量认证的知识和经验的人才。同时大力开发和使用电子商务,用高科技和信息技术完善企业经营手段。

6.建立出口风险信用管理。加入WTO以后,企业国际贸易活动大大增加,出口贸易风险也随之加大,我国经营外贸业务的企业大多规模较小,从事国际贸易的经验也相对不足,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在此情况下,我国专门设立了政策性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出口企业在每笔货物出口时按比例交纳一定数量的保险金,这样出口风险就由企业转到了信保部门。加人WTO之后,我国外贸企业已开始利用国际通行的手段规避市场风险。所以,外贸企业在壮大规模和积蓄经验的同时,一定要建立出口风险信用管理。

参考文献:[1]杭争.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3,(3).

[2]王永,江耀生.论经济全球化下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J].经济师,2003(1).

[3]江晓娟,杨圣明.中国对外贸易理论前言[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对应措施范文篇2

所谓新贸易壁垒,是相对于传统贸易壁垒而言,是指以技术壁垒为核心的包括绿色壁垒和社会壁垒在内的所有阻碍国际商品自由流动的新型非关税壁垒。它的根本特征是着眼于商品数量和价格等商业利益以外的东西,更多地考虑商品对于人类健康、安全以及环境的影响,体现的是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采取的措施不仅仅是边境措施,还涉及国内政策和法规。

新贸易壁垒的出现并不断强化并非偶然,它是国际经济、社会、科技不断发展的产物。新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进步及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安全健康意识空前加强,越来越关心产品对身体健康和安全的影响。二是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深人人心,人们越来越关心赖以生存的地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要求产品生产加工过程都不要以破坏环境或牺牲环境为代价,同时,要求生产这些产品时也不要以牺牲劳动者的健康为代价。三是传统贸易壁垒如关税、许可证和配额等的使用不仅会受到国际公约制约和国际舆论的谴责,而且也易遭到对等报复。因此,这就为绿色壁垒等新贸易壁垒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四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它们涉及的技术问题较为复杂,容易形成新贸易壁垒。

二、新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

1.技术壁垒

技术壁垒指的是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及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技术性措施。它主要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卫生检验检疫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苛刻的技术、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标准,从而提高对进口商品的技术要求,最终达到限制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人本国市场的目的。

2.环境壁垒

环境壁垒包括以下内容:

(1)环境技术标准。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较高,处于技术垄断地位。它们在保护环境的名义下,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

(2)多边环境协议。目前,国际上已签订的多边环境协议有150多个,其中近20个含有贸易条款。特别是保护臭氧层的有关国际公约,将禁止受控物质及相关产品的国际贸易。

(3)环境标志。环境标志是一种印刷或粘贴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图形标志。它表明该产品不但质量符合标准,而且在生产、使用、消费及处理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均无损害。

(4)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0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汲取发达国家多年环境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并颁布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得到世界各国政府、企业界的普遍重视和积极响应。

(5)绿色补贴。发达国家将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环境成本,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却因此而提高。更为严重的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对自身无力承担治理环境污染费用的企业,有时给予一定的环境补贴。而发达国家则以违反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定为由,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进口。

3.社会壁垒

社会壁垒是指以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借口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相关的国际公约有100多个,国际劳工组织(ILO)也制定了上百个国际公约,它们详尽地规定了劳动者权利和劳动标准问题。目前,在社会壁垒方面颇为引人注目的标准是SA8000,用以规范企业员工职业健康管理。通过认证的公司会获得证书,并有权在公司介绍手册和公司信笺抬头处印上SGS-ICS认证标志和CEPAA标志。此外,它们还可得到SA800证书的副本用于促销。目前,全球大的采购集团非常青睐有SA800认证企业的产品,迫使很多企业投人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申请与维护这一认证体系,由此无疑会大大增加成本。发展中国家以劳工成本较低作为其最大的比较优势,这样一来就会大大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

三、我国企业应对新贸易壁垒的措施

1.实施以质取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应加大科技创新投人,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注重环境保护和工作的劳动条件,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竞争力,从根本上突破新贸易壁垒。技术贸易壁垒,包括差异技术壁垒和创新技术壁垒。前者是属于战术手段,获得的是局部战果;后者是由于科技方面的创新,使其在某一领域的技术处于明显的领先优势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获得的是垄断竞争优势,是获取全局优势的战略手段。

2.实施出口多元化,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以降低市场过于集中所带来的风险。由于各国对进口产品的检测标准不一,出口企业除了花大力气提高产品质量外,还需努力开拓新市场,形成市场多元化格局,避免由于某一个国家市场关闭而导致企业陷人困境。

3.及时沟通信息,帮助政府加大交涉力度,取消一切贸易不平等待遇。面临国外技术壁垒时,应通过政府渠道向WTO投拆,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获得公平合理的解决。

4.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尤其是要抓好与出口产品相适应的研发创新体系的培育和建立,促进技术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从源头上逐渐改变落后面貌,从本质上提高竞争能力。

5.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的组织结构、战略管理及经营管理等必须适应科技时代和环保时代的要求。企业要培养具有良好国际贸易知识,熟悉国际经济法,了解世贸组织的协定、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和世贸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具有计量、标准、质量管理和质量认证的知识和经验的人才。同时大力开发和使用电子商务,用高科技和信息技术完善企业经营手段。

6.建立出口风险信用管理。加入WTO以后,企业国际贸易活动大大增加,出口贸易风险也随之加大,我国经营外贸业务的企业大多规模较小,从事国际贸易的经验也相对不足,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在此情况下,我国专门设立了政策性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出口企业在每笔货物出口时按比例交纳一定数量的保险金,这样出口风险就由企业转到了信保部门。加人WTO之后,我国外贸企业已开始利用国际通行的手段规避市场风险。所以,外贸企业在壮大规模和积蓄经验的同时,一定要建立出口风险信用管理。

参考文献:

[1]杭争.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3,(3).

[2]王永,江耀生.论经济全球化下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J].经济师,2003(1).

[3]江晓娟,杨圣明.中国对外贸易理论前言[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对应措施范文篇3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信息孤岛;数据安全;中国

中国的会计信息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9年,财政部对作为第一家试点单位的第一汽车制造厂拨款500万元人民币,帮助其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电子计算机。1981年8月,为了总结第一汽车制造厂在会计工作中应用计算机的情况,在财政部、第一机械工业部和中国会计学会的支持下,由第一汽车制造厂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发起了“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在这次讨论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在1999年召开的“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专家们认为,随着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信息需求的日益增加,“会计电算化”的功能不断拓展和丰富,将“会计电算化”改为“会计信息化”更有利于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推进新形势下会计研究和发展。至此,“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在中国正式被提出。

一、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目前,关于会计信息化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谢诗芬认为,会计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对传统会计模式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会计模式上通过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会计信息资源,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以提高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有用性,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何日胜认为,会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够进行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它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上的变革,它更代表的是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思想。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化是一个现代会计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互相融合并逐渐发展的产物,它引发了对现行会计规则的挑战以及对传统会计理论与方法的整合,并带来了会计观念的更新、会计目标的重新定位、会计对象范围的拓宽、会计管理职能的增强、会计核算程序方法和操作手段的改变等一系列历史性变革。

二、中国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会计信息化已开展二十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中国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还存在较多问题。

(一)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全社会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并没有足够的认识。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实现会计信息化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会计人员从复杂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劳动效率,提高信息输出的速度,并没有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人认为不加强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企业也能搞好。还有人将会计信息化等同与会计电算化,认为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就够了,没必要再实现会计信息化。

(二)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滞后

会计信息化理论来源于会计信息化实践,同时又指导会计信息化实践。只有将会计信息化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透彻,会计信息化才会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会计工作,才能使会计工作在实现信息化后更加规范、效率更高,安全性更强,才能更好地为管理决策服务,以实现会计信息化的效益原则。中国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实际应用的发展,目前仅涉及会计理论、会计报告和会计信息系统等部分,其余部分几乎是空白。

(三)会计信息化人才匮乏

会计信息化是现代会计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需要精通信息技术与会计专业知识的人才来推动,因此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会计信息化复合人才的缺乏一直是制约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问题。虽然有不少部门组织各种培训,但由于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单位事务及个人精力等因素的制约,会计信息化方面的人才总体素质仍然不高。目前,中国许多单位、部门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比较精通,但是对计算机知

识了解极其有限,无法将计算机知识和会计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四)“信息孤岛”问题严重

企业在生产、销售、控制和预测的经济活动中,主要表现为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统一。要有效地控制“三流”,企业各个部门尤其是业务部门必须将软件功能将延伸到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各个方面,财务信息和其他业务信息彼此共享,实现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一体化,才能真正从全方位、多层次体现可信的决策信息。但是,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对会计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将会计信息系统纳入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体化规划,会计信息系统处于封闭运行的状态,没有很好地融入企业的业务流程,不同的业务系统之间形成相互独立的“信息孤岛”,数据不能共享。

(五)数据安全问题突出

在信息系统条件下,会计信息所面临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质介质代替了纸介质,财务数据流动中的签字盖章等传统确认手段不复存在,信息的安全受到了严重挑战。另外,如果企业内部信息使用者的权限划分不当,内部控制不严,也容易造成信息滥用和泄密。当前,大部分的会计信息系统当将重点放在了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上,忽视了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系统一旦瘫痪,或受病毒侵袭,会造成巨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的对策

为了尽快提高中国的会计信息化水平,针对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提高全社会对会计信息化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充分了解会计信息化建设在信息社会背景下的重大意义。同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让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会计工作人员从信息社会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到实现会计信息化的作用,认识到开展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特别是企业的领导层。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领导的重视,这是会计信息化成功的保证,因此一定要使企业的领导层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有正确的理解和足够的认识。

(二)强化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

会计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的重要性,要从政策上给予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人员以支持,帮助其把握好理论研究的着力点,并把时间和精力放到关键问题的研究上,切实加强会计信息化理论的研究。而对于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来说,最重要的是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的构建。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是会计信息化理论的基础和支撑,指导会计信息化理论的发展,因此在对会计信息化理论进行研究时要特别重视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的构建,通过对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的研究带动会计信息化理论的研究。

(三)加快培养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

人才是会计信息化成功之本,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培养大量信息化人才。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高等学校相关学科的教学改革,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根据会计信息化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建立不同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企业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推进员工的培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信息化技术培训,加强信息技术人员的现代会计理论与知识培训,培养既能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又能掌握现代会计知识和管理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

(四)推进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整合

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应当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高度,立足于企业整体来定位它的发展方向。在纵向上,会计信息化应该不再局限于提供传统的核算型财务信息,而要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更为完备的信息支持;在横向上,会计信息系统应当和企业内外部其他信息系统融合在一起,成为整个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工作,即应用统一的计算机财务管理软件,实现财务信息与业务流程一体化,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和数据共享,保障企业预算、结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高效化。

(五)加强信息系统安全建设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立法,加大对计算机犯罪的惩处力度,从法律层面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企业必须克服“重建设轻安全、重技术轻管理、重使用轻维护”的思想,逐步建立以“检查与管理、保密与防护、检测与防治、测评与服务”为基本架构的安全管理和技术系统,通过管理和技术两种手段,使会计信息系统的技术风险防范能力不断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具体可以包括建立严格的系统加密措施、建立严格的数据存贮措施、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措施等。

参考文献:

[1]谢诗芬.会计信息化:概念、特征和意义[J].湖南财政与会计,1999,(11).

[2]何日胜.中国会计信息化问题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4).

对应措施范文篇4

关键词:财务战略核心能力平衡计分卡

一、核心能力与财务战略目标的确立

财务战略制定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财务战略的制定没有根据企业的整体战略或者企业整体战略不是建立在企业真正的竞争优势的基础上,这就导致财务战略目标不合理,不具有稳定性。

由于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盈利能力的源泉,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动因,因此企业的财务战略目标应当建立在核心能力的基础上。潘汉尔德(Prahalad)与哈默(Hamel)首先提出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他们将企业组织描述为“核心竞争力、核心产品和业务单元的组合”,三者的关系如同一棵“树”,核心竞争力处于根部,企业若要使处于树冠的业务单元维持长期盈利能力,就必须要有雄厚的核心能力作为根基。

要识别企业的核心能力,首要的是对企业进行SWOT分析,清楚地认识到企业所面临的优势(S)、劣质(W)、机会(O)、威胁(T),然后依据以下三条标准来确定企业的核心能力:

1.核心能力必须具有延展性,即能够不断创造新产品,可以使得企业进入一个潜在的广阔的新市场。

2.必须具有独特性,即难于被竞争对手所模仿。

3.能为顾客实现其价值做出关键性的贡献。

由于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动因,并且长期保持不变,因此依据它建立的企业和财务战略目标比较合理,并且相对稳定。

二、协调长期财务战略与短期财务计划的关系

财务战略管理中存在着一个两难的问题,即如何协调长期财务战略与短期财务计划(如预算)的关系。一方面财务战略不能过于详细和程序化,与短期财务计划的连接不能过于紧密,以避免财务战略管理成为日常控制的系统,违背了财务战略管理的目的;另一方面,财务战略不能过于空洞,与企业短期财务计划的连接过于模糊,导致财务战略不具有可执行性。笔者认为要解决上述难题,可以考虑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将企业财务战略分为以发展为中心的财务战略和以利润为中心的财务战略。安德列·A·德瓦尔认为企业战略应当分为战略发展计划和战略运营计划。其中,前者是以企业发展为中心,关注的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机会,其主要的行动包括新市场的开拓、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以及新分销渠道的建立,它将对企业未来赢利能力产生长远和深刻的影响;后者是以企业当前利润为中心,关注的是企业现在经营的改善,其主要行动主要是在现有产品和分销渠道的基础上减少成本,增加销售,它将有助于企业当前业绩的提高。

为配合企业战略,财务战略的重点亦应一分为二,一个是以发展为中心,主要协助战略发展计划的实现;另一个是以利润为中心,主要协助战略运营计划的实现。依据与日常经营关系的清晰度的不同制定相应的财务战略,有助于其与短期财务计划的协调。

2.将企业财务战略规划系统分解为长期财务战略、中期财务规划和短期财务计划三个部分。为避免企业财务战略过于空洞导致的战略不可执行性和过于详细导致的短视行为,可以在长期财务战略和短期财务计划之间设置一个联系两者的桥梁即中期财务规划。其中,长期财务战略是整个战略规划系统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对中期和短期计划具有战略指导作用,它应当是在对企业未来环境和核心能力进行全局性和长期性思考的基础上,对企业未来提出原则性和方向性的目标;中期行动计划则是依据长期财务战略,在对近期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在最近几年中的具体财务规划,它是长期战略在近期的具体实施方案;短期财务计划(如年度预算)是对中期规划的分解,提出企业在短期(例如一年)的具体计划,其目标一般用具体的财务指标描述,从本质上而言,短期行动计划是一种控制和运行系统,与前两者所具有的战略规划性质不同。

三、协调财务战略和其他职能战略关系

由于资金运动贯穿于各个职能部门之中,要达到资金长期、均衡、有效地流转和配置的目标,财务战略就必然需要其他职能部门的战略配合,但传统的以职能划分部门的方式导致了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现实中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1.设立战略协调委员会,为各种职能战略的开发提供指导。该委员会的成员应是来自被协调的各职能部门的代表,这有助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充分沟通,调动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战略的有效实施。

2.由总经理或由他任命的高级管理人员来负责各职能战略之间的相互协调。这一方法由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协调,其权威性很强,有助于战略的有效执行,但各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没有参与战略的协调,有可能严重挫伤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导致战略管理的官僚化和程序化。

3.为了有效地协调各职能战略,企业应当遵守以下原则:(1)职能战略只能由该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制定,而不能完全由企业单一的战略规划部门统一制定,这既可以保证各职能部门参与战略规划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减少各部门的冲突。(2)由于各职能战略之间的关联度不同,所以只应整合那些必须协调的职能战略。试图将所有的职能战略完全协调到一份整合的计划之中是有局限性的。(3)除经理人制定企业整体战略外,某一职能部门的计划不应包括其它职能部门的活动,这有助于把职能部门的责任划分清楚,从而保证战略有效执行。(4)各种职能战略应当只包括最重要的问题,应不含过多的细节,这既可以减少各职能战略的冲突,又使得战略协调人员只关注真正重要的问题。

四、战略评价中协调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关系

平衡计分卡是把非财务的、先导性的指标和财务的滞后的指标合并在一起,得出公司平衡的绩效,从而检查公司战略执行情况是否误入歧途。平衡计分卡的中心工作是开发一套财务和非财务关键成功因素(CSF)和关键绩效指标(KPI)。一个关键成功因素(CSF)是对公司擅长的、对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某个战略要素的定性描述;关键绩效指标(KPI)是对关键成功因素的定量分析。平衡计分卡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在一起,从而具有以下优点:

1.相对于财务指标所提供的历史的滞后的财务信息,非财务指标能够提供未来的先导性的信息,这有利于企业预先采取措施以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从而获得有利的战略地位。

2.由于非财务指标是财务指标的根源,它不但能提供定量的信息,而且还能提供定性的信息,因而可以使得管理人员看到问题的本质。

3.非财务信息不但包括企业内部信息,而且包括外部信息,因而管理人员可以将内部业绩和外部趋势进行比较分析。

对应措施范文篇5

【关键词】公允价值;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1我国应用公允价值存在的问题

公允价值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会计信息相关性、公允性、配比性、有用性、可理解性的同时,也使会计信息可靠性、可比性受到挑战。通过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目前在应用公允价值中存在如下问题:

1.1缺乏成熟有效的市场环境

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的获取应该是在一个活跃的、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进行的,它要求参加交易的双方在自愿的原则上充分了解市场情况,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应尽可能地缩小,任何商品或要求权的市场价格都可以公开查阅,而且交易时他们都已经将各种交易的风险因素考虑在内,并据此确定交易价格。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但这种经济体制的转型并没有完成,非市场化的因素依然存在,企业之间的非货币交易不规范,证券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都不成熟,价格难以真正反映价值,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获得。因此,适宜于公允价值应用的土壤和环境尚不成熟,造成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在实践中运用比较困难。

1.2缺乏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人才

同一交易在不同的时间发生,其价格的公允性可能不同,同一交易即使在同一时间发生,但由于交易地点不同,其价格的公允性也会不同。由于公允价值获取上的难度和获取方法的难量化性,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会计人员不但是报表的编制者,而且还应是估价师。目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大约有1200万人,80%左右的从业人员处于基础会计阶段,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化还有较大的差距,会计人员整体的执业能力较低,会计电算化水平及相关的信息处理能力不高,很难正确理解、计量和运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在实际操作中,会计人员虽然知道哪些具体业务需要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但如何计量,从哪里找到参照物,却显得无所适从,力不从心,结果会计人员更多的是运用主观随意性计量有关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由此得到的财务数据变得既不相关又不公允,更不可靠,极大地影响了财务信息的质量。会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偏低,综合判断能力较差,便成为合理应用公允价值的又一难题。

1.3面临企业高管人员和会计人员道德风险的挑战

公允价值本质上是个估计的金额,需要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既然有主观判断,也就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企业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主观意志的影响。而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还存在许多缺陷,一些高管人员的道德观和诚信意识缺失,容易出现指使或强迫会计人员利用公允价值操控利润、粉饰财务报表的现象。会计人员在金钱和权力所带来的巨大诱惑面前,往往容易丧失道德水准和职业良知,或主动或迫于压力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进行虚假评估,甚至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来操纵利润。在目前这样一个道德缺失的背景下推行公允价值,我们必然面临企业高管人员和会计人员道德风险的挑战。

1.4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难度大

新会计准则仅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而且很多规定非常复杂,会计人员不但要系统学习价值评估技术和方法,而且需要做出更多的专业判断,这直接增加了会计核算的难度。特别是当市场交易不活跃或缺乏市场价格时,公允价值不容易确定,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运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但是,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折现率等都是不确定的,在计量操作上往往面临着很大困难。因而现值计量的复杂性亦是公允价值计量不易应用和推广的难题之一。

1.5缺乏完善的公允价值理论体系

新会计准则虽然大量运用了公允价值,但没有一个单独的公允价值方面的具体准则,理论基础还没有定论,计算方法还不规范,对公允价值的运用都是体现在其他具体准则中,使公允价值计量缺乏相应而有效的解释与指引。目前,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还不完善,许多问题还处于研究之中,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还处于探索阶段,这不利于公允价值的推广应用。

1.6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对于采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的企业,会计人员需要在每个会计期末分析各种因素,对相关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做出认定,对纳税事项进行调整,还需将衍生工具交易、套期保值等资产负债表表外业务纳入表内核算。这个过程将会增大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与历史成本相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无疑要花费更大的代价,这扼杀了中小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积极性。

2我国应用公允价值的对策研究

2.1改善经济环境,建立统一、开放、活跃而又充分竞争的交易市场

首先,要大力加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就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而言,急需完善资本市场,扩大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外汇市场、黄金等贵金属市场,建立充分竞争的生产资料市场和二手交易市场,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工具市场,从而使公允价值的取得更客观、更及时、更经济。其次,要打破行业垄断,降低金融、电信、能源、电力等行业的准入条件,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保险等领域;同时,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混业经营,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再次,规范、约束政府行为,使政府依法行政,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自由的市场交易主体,保证市场价格公允性的实现。

2.2建立全国市场价格信息数据网络和市场信息数据库

全国市场价格信息数据网络的建立将极大推进价格信息的公开化、实时化,方便企业会计人员在采用公允价值对资产定价时选取适当的数据。把各企业历年已实现的收益、报酬率、成本、价格、生产量、销售量等情况输入市场信息数据库,以备以后预测未来现金流量时采用。企业历史实现的收益,往往是预测未来收益的重要依据,通过数据库里过去的现金流量资料可以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从而使现值技术由复杂变为简单。

2.3提高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素质

一方面要求企业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与市场尽快融合,从而使会计人员去接受市场的锤炼,另一方面要完善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技能,为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公允价值的计量主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强化法制教育,要求会计人员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处理会计业务;同时,切实加强诚信建设,保持职业良知,牢固树立务实求真的职业操守,从根本上消除虚假现象的发生。二是通过后续教育加强业务培训,帮助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新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总之,合理的评估技术以及娴熟而讲求诚信的会计队伍是正常使用公允价值模式的前提,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使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保证。

2.4加强公允价值理论研究,逐步完善会计理论体系

对公允价值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指导会计实务的实践。短期研究的重点应是对公允价值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长期研究应侧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理论体系健全的研究。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和会计理论界应深入研究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有关公允价值的准则,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尽早制定出一个具有操作性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准则或应用指南。这个具体准则或应用指南应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细节问题予以明确规定和详尽说明。如对现值技术的操作,应尽可能详尽地规定现值的确认、计量问题,应明确规定什么情况下使用现值,什么情况下以使用现值为首选,对折现率的选择以及折现方法的选择也应明确规定。再如,对于公允价值的定性和定量给予一个明确的标准,操作上尽量规范,尽量减少主观判断,以便于会计人员进行实务操作。

2.5加强监管公允价值的计量

公允价值要想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需要同时具备三个要素:企业管理层和会计人员蓄意造假、审计人员失去职业道德、市场监管失灵。事实上具备了这三个要素,任何制度也不能有效发挥防护作用。所以公允价值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保障,加强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监管部门、证交所、专业媒体等在内的社会监督,促进企业严格遵守会计规范,使公允价值在掌握规则的行业“裁判”指导下实施,对公允价值恶意操纵者及获益主体予以严惩,以“铁的纪律”为准则的实施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

对应措施范文篇6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流失;对策研究

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企业性质呈现多元化态势,国有企业与民营、私营、合资、独资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不仅表现在产品质量、产品品种、新产品开发等多方面,企业间的竞争重心越来越集中到人才的竞争上。国有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就必须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调整,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1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现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的竞争逐渐成为企业与企业,国与国之间竞争的焦点,人力资源逐渐发展成为组织的“第一要素”。大多数国有企业缺乏竞争力与创新精神,管理体制僵化、产权模糊、机制不健全、员工个人需求无法满足,致使国有企业效益低下,人才流失严重。而国有企业流失的人才,相当一部分是企业的技术和业务骨干,他们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构成了企业应对各种竞争与挑战的一套完整系统,是企业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中的人才,尤其是高学历、专业型以及拥有企业技术机密人才的流失会导致企业关键生产环节及技术操作的商业秘密的流失,企业无形资产将遭受巨大损失,可能对企业以人才及知识为基础塑造的核心竞争力构成巨大的挑战和威胁。

2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2.1社会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才市场的建立,为人才流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可能。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的竞争相当激烈,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等都可以加入人才的竞争。相比之下,国有企业存在的负债率高、冗员多、社会负担大、经济效益差等不良状况,缺乏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灵活性,企业竞争的主动性,在人才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逐渐失去了对人才的吸引力,还加剧了国有企业的人才外流。

2.2企业因素: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完善,产权模糊,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才竞争的加剧,这些弊端严重地危害了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损害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造成国有企业人才的大量流失。首先,由于国有企业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虽然国有大中型企业大部分进行了公司制改造,将原来的企业改组成了集团公司,但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这就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在市场竞争中落后于非国有企业。随着外企“高薪”招聘人才等措施的出现,一些在企业未受到重用或认为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员工,便纷纷跳槽,离开企业去谋求更好的发展。其次,体制问题是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深层次原因。用人机制死板、人际关系复杂,企业分配方式和分配结构不合理、不科学,缺乏健全完善的培训和选拔机制,未能形成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等等,人才大多数生存在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缺乏竞争、限制流动的管理环境中,难以发挥出应有的资源效能,严重地损害了企业员工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积极性,使人才的个人价值的得不到充分体现,对企业逐渐丧失了信心,失去了动力。

2.3员工因素:待遇问题是国企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利益实际是人类社会得以连接的纽带,也是人类社会得以进步的驱动器。马克思曾指出“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恩格斯也说:“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国有企业之所以吸引人,关键就是福利待遇较好,企业提供的劳保、医保、退休金制度等能相对满足员工的安全和稳定的需要,进入国有企业意味着捧上了“铁饭碗”。但目前,随着“产权多元化,人力资源市场化”的推进,以及我国住房、医疗、教育及企业自身改革措施的陆续出台,国企员工的“身份”已逐渐失去其“资源”优势,与非公有制企业在福利待遇上已无明显差别,有的甚至还不如非国有企业。企业员工的就业观念也发生很大的转变,不再求稳怕变,更强调待遇的提高,良好的人际关系,个人能力的提升,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提供的丰富报酬、优越的工作条件,灵活的发展路径等,又恰好能满足人才的多层次需要,使更多有能力的人倾向离开国有企业,去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

因此,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吸引和留住人才,是国有企业的当务之急。

3国有企业减少人才流失的对策

3.1转变观念,营造“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企业不仅是物质资源的集合体,更是人的结合体。国有企业要留住人才,前提是要营造“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在企业内部营造出一种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的氛围,营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紧密融洽的群体心理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使人精神愉悦,工作舒心,积极性和创造性都会得到提高。通过改革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高员工对精神待遇的满意度,赋予员工管理和控制自己工作自由的权利,切实建立起一套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用人机制,让各类人才通过合理、公平的竞争获得能发挥自己作用的岗位,同时也对人才竞争产生了一种无形压力,使其更加珍惜自己的岗位,更好地施展个人才华和个人抱负。也就是说,企业要建立健全一个吸引吸纳人才,适应人才生长机制,让良好的内部环境留住人才。

3.2提高员工的物质待遇,是留住人才的关键:

据调查,国有企业中50%的离职原因是对收入状况不满意,因此,提高员工待遇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国有企业留住人才,必须提高工资待遇,要使其薪酬有竞争性,员工就不必为物质生活的匮乏而担心和奔波,他们可以集中精力地投入到工作当中。一项科学研究,一个关键环节的突破,一种营销理念,都有可能改变一个企业的命运,而带来这种变革的,往往是为数极少的顶尖人才,国企的经营者必须明白人才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树立“企业发展,人才第一”的观念,为员工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在实现企业效益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的价值。

3.3改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留住人才:

人才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作为一种资源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国有企业应大力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健全完善绩效考评体系,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选拔和约束机制,激发各类人才积极努力工作和勇于创新的动力。只有当人才能够清楚的看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发展前途时,他才有动力为企业尽心尽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与组织结成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国有企业要大胆选拔创造型、开发型人才,要用人之长、避人之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注重个人的工作实绩,不要“唯出身论”、“唯文凭论”,要以实绩论英雄。真正把有发展潜力的人才挖掘出来,委以重任。实行市场化选拔机制,克服管理者官本位的思想弊端,通过市场合理配置,扩大人才选拔范围,使人才公平竞争、双向选择、择优配置,让优秀人才将逐渐成为国有企业人才选拔的主流形式。

3.4加快企业发展,提高竞争力:

国有企业留住人才的根本出路在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相比,人才流失的病根在于经济效益差,机制不灵活,人才感觉在企业里没有发展前途。因此,企业自身的发展是留住人才的前提。积极的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技术改革和技术创新,转变机制,不断提升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地位和知名度,从而根本改变国企人才的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国有企业要迅速发展壮大,要打造一流企业,创造一流品牌,企业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保持稳步增长。同时,企业要通过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来激励人才努力工作,使人才对企业发展前景充满乐观,充满信心,感到留在企业有奔头,留人先要留心。

总之,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国有企业在实施人才战略时应以人才资源的吸纳、储备、培养和留住人才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避免人才流失,为把国有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奠定基础。人才的聚集,可使企业得到发展,而企业的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又可形成良性的吸引人才的机制,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获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祈蕾蕾.企业人才流失的问题研究[J].天津大学管理学院院报,2006.06

[2]何淑明.国有企业难以吸引人才的原因与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2006.08

[3]黄攸宝.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J].发展研究,2007.03

[4]章洁.关于国有企业如何留住人才的思考.[J].四川农机,2007.07

[5]胡玉芬.国有企业留住人才的对策[J].辽宁经济,2005.07

[6]蔡宏图,郑华章.激励机制是国有企业留住人才的突破点[J].现代企业,2006.09

对应措施范文篇7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构建原理

企业风险运行体系的构建应当结合企业经营业务的特点以及业务的基本流程,合理分析当下风险预警体系构建的原则。通过对风险运行体系各项功能的分析,来提高企业风险防控能力,保障企业在面临风险挑战时能够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风险运行体系的构建包括风险识别子系统、评价子系统以及预警子系统,通过对相应系统的完善来提高风险预警效果,实现风险运行系统的稳步运行,以此来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状态,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构建风险预警体系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逐步推进,当前我国市场化管理体系也逐步完善,在此种市场浪潮下,企业也应当适应市场改革浪潮,对现有市场风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以此来完善现有风险预警体系。通过风险运行体系的构建,能够尽早帮助企业实现发展目标,在面临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时,也能够尽早制定风险防控方案,以此来降低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同时风险预警体系能够有效降低风险防控成本,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在构建风险预警体系时,一般围绕着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制定管理策略,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护,并针对财务风险及时提出报警信号,进而及时获取风险信息。随着风险预警体系的运行,企业财务风险防控能力逐步提升,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也随之显著增强。

二、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与财务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紧密关联,内部控制是对风险的控制,而风险管理则是针对企业可能面临的所有风险,通过内部控制可以有效防控风险,不同的风险则需要采取不同防控模式。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二者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维护企业的稳定发展,通过内部控制来减少风险发生的几率,获取最大化的经济目标[1]。风险管理原则是为了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所有面临的风险防控工作放置在可承受范围内,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保障。无论是风险管理还是内部控制,都需要企业各个部门参与到其中,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是相互协调、相互推动的,在企业面临风险时尽量减少风险的危害,为企业发展提供可靠支持。

三、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目标与基本原则

(一)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目标

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主要目标,是为了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也要将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作为实际需求,根据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标准,来做好风险预警防控的准备,及时定位可能存在的风险,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在构建风险预警体系时,要根据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合理制定风险管理目标,企业在制定财务风险管理策略过程中也要确定好监控指标,及时发现企业经营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而做出精准决断,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

(二)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基本原则

首先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构建需要从实际出发,同时也要积极结合现代化的管理经验及财务理论,并与企业当下经营发展情况相结合,保障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预期与实际工作基础内容相符合,以此来制定出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而管理制度的制定也要结合企业经营状态,并与风险预警管理体系相融合,使得财务预警风险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其次,在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的同时,也要积极落实监管需求。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不仅要满足企业对风险监管的需求,同时也要在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上完善体系相关内容,以此来保障财务管理效果能够为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意见。再次,突出实效性。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这一过程较为复杂,需要综合企业业务的运营情况进行统筹规划,突出财务管理的效果,同时要注重风险体系构建的实效性,综合考虑企业实际状态,逐步落实财务预警风险体系,确保体系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最后,注重理论知识的结合。在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管理体系时,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保障风险体系构建的完整性以及可行性。所以在落实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过程中,务必要加强知识培训,实现理论知识的有效灌输,突出风险管理工作的核心地位,以此来提高财务管理团队的综合能力及执行力度。

四、企业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

(一)风险识别子系统

风险识别子系统能够有效梳理企业当下物资采购的实际情况,根据相关制度标准及管理方法,加强物资采购管理效果。同时也能够有效识别当下企业物资采购的相关规定,比如物资采购管理规范、相仓管制度、供应商管理办法等等。识别子系统的构建还能够落实采购流程,比如科学选择供应商、采购验收工作以及出入库管理工作等。最后根据不同业务流程的相关规范及各级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及时识别企业业务发展的潜在风险,比如采购计划风险、出入库风险、验收风险以及供应商等等。

(二)风险评价子系统

在构建风险评价子系统过程中,企业首先要明确当下的发展情况及经营战略,确定风险评价的相关指标[2]。比如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发生后的严重性、各项风险等级评判标准等。在明确各项评价标准后,逐步完善风险评价子系统,确保风险评价子系统的完善性。最终落实各项风险评价标准后,企业也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法、统计法等多种方法,对潜在的风险事件进行识别,然后再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做好风险防控工作。

(三)风险预警子系统

风险预警子系统的构建,首先要明确企业预警的实际范围,根据财务成本收益原则,针对重大风险采取科学的防控方式,落实企业风险管理。掌握预警风险范围之后,构建预警指标体系。企业预警指标需要结合企业经营需求及风险事件,分析统筹制定完善的预警指标,而在设计指标时,也要确保指标能够代表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风险指标应该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在构建风险指标体系时,要尽量使用定量指标。预警指标的构建要根据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相关指南完成管理工作。最后要明确各项风险指标的评估标准,企业应当结合自身业务经营情况,明确各项评估标准,确保能够及时评估出各项风险带来的危害。

五、风险预警机制的对应措施

(一)风险预警的报告程序

企业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风险预警报告程序,并根据不同风险的实际级别,确定各个责任层以及汇报形式。而风险报告程序要依照风险预警体系不断完善。首先要综合考虑各个业务单位与公司之间的关系,考虑不同风险之间的关联性。同时也要结合企业风险偏好,设计风险承受度,按照不同行业的实际标准制定不同的风险指标。在完善风险预警报告程序的同时,也要及时调研企业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及时梳理财务管理组织架构,完善优化设计。比如,针对已经收集到的风险调研材料要做好分析与研究,资料内容包括企业的担保情况及资金数据等多项内容。除此之外,也要及时研制财务风险管理诊断报告,根据风险预警报告程序给出的实际情况,结合企业在行业内的风险管理效果,汇总出具体的报告内容,以此为企业提出风险管理优化意见,诊断出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

(二)风险管理的工具选择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复杂多变,所以要选择不同的风险管理工具,开展合理的风险预警管理。其中风险管理工具包括:风险对冲、风险承担、风险控制、风险规避等。一般情况下,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经营战略风险、财务管理风险、法律风险等多项风险采取相对应的风险管理方法,确保内部控制管理的作用能够得到有效开发。比如针对保险等金融理财风险就可以选择风险对冲、转移或者补偿的方式。在开展风险管理工作时,也要及时梳理清晰财务内部控制的工作流程。首先要针对财务管理的各个模块,明确各项操作标准,制定完善的风险防控指标,对当前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进行评估。同时也要对其控制措施进行优化,以此来保障风险运行体系的完整度及有效性。设置完善的业务流程框架,确定各个环节潜在的财务风险,通过流程图来控制关键风险因素[3]。梳理清晰内外部实际需求,根据企业业务经营情况,对可能涉及到的财务风险进行梳理,充分发挥预警风险运行体系的作用。除此之外也要合理应用工具,分析企业的各项任务数据,对计算出来的结果进行细化与总结,以此来获得最终的风险结果。

六、风险预警系统的维护

通过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能够有效预防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而对风险预警系统的维护能够及时掌握预警的风险范围,模拟各项风险的指标,做好相应的评分标准工作,并针对风险定期做好风险防控工作。所以企业在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过程中,针对风险预警系统要指派专门人员来定期评估模型的实际检查结果,对于风险评估出现错误的地方,要及时开展针对性的调整,确保风险预警系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若企业自身的经营模式、发展战略以及金融环境发生更改,也要对风险预警系统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更新,确保风险预警系统能够及时地正确判断企业的运营风险情况,从而起到良好的风险防控作用。

七、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

(一)诊断研究财务风险

首先要确定企业内部财务体系的实际运行状态,并对其进行诊断与评估,通过对企业融资流程的进一步梳理来测算相关经营数据,及时发现当前财务管理体系存在的漏洞。其中包括财务管理组织架构、控制模式、内控管理模块等多项内容所涉及到的风险。首先要积极收集财务风险的相关政策资料,通过对财务信息的整合与分析得出相应的数据。其次,梳理出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资料,按照相关标准,确定企业财务管控的不足之处,并针对其机制和模块设计进行综合分析。最后,编制财务诊断报告。如若发现财务风险,企业应当针对同类行业的财务风险管控经验,编制出风险诊断报告,并及时指出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漏洞,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4]。

(二)完善财务内控流程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完善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模块,明确各个财务流程的操作标准以及风险控制规范。根据企业的财务流程进行风险评估,同时要对相关的管理措施进行完善与优化,使得风险预警体系更健全。首先企业应当设置好各个财务管理业务流程的综合框架,结合当下企业财务开展的实际情况,以及行业内部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经验,不断完善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精准把控各个关键风险。其次,了解内外部的相关需求。企业应当对自身的业务流程及财务管理活动进行综合梳理,并按照国家政策进行对比分析,将内外部存在的财务风险体系纳入到财务管理流程之中。最后,编制流程图。根据企业财务风险的处理情况及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企业应当编制出VISIO流程图,并利用流程图进行分析与解释。

(三)制定财务风险管理策略

首先,企业应当利用分析模型及时收集各项财务数据,通过对财务管理风险的诊断以及数据的分析来得到相应的分析模型,并实现对业务数据的收集。其次,企业可以应用工具测算分析最终结果。要确保分析模型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并在真实的业务数据下,利用风险量化软件,测算出企业业务数据的最终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最后,编制风险管理策略。通过对企业投资以及经营现金流的数据分析,并融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风险偏好及风险承受度,确定相应的资金支出方案,完善风险管理策略[5]。

八、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各个企业,面临着经济转型以及较大的经济压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常态化,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项风险因素只增不减,所以要及时构建出完整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通过体系的构建来及时分析潜在的业务风险,以此来做好风险防控工作,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要积极完善风险预警模式,通过对预警指标的合理确定,做好预警系统的定期维护工作,以此来保障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作用的充分发挥,提高企业的风险防控水平。

参考文献:

[1]林君.我国企业集团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建设探讨[J].纳税,2019,13(36):138.

[2]闫莉萍.公司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创新构建[J].营销界,2019(35):293+296.

[3]辛晓红.大数据时代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构建[J].现代商业,2019(16):168-169.

[4]胡小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9(12):70-71.

对应措施范文篇8

关键词:有机食品贸易;绿色壁垒;认证标准

一、我国有机食品贸易现状

有机食品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如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FOAM)认证的食品。有机食品含有机食品原料(有机农产品)和有机加工食品两个层次,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水产品、奶制品、加工食品、调料等。

我国1990年通过向荷兰出口浙江省临安县生产的红茶和绿茶开始有机食品的出口,其出口额一直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从1995年的30万美元,上升至2006年的3.5亿美元,年出口增长率在50%以上。出口的主要种类有大豆、茶叶、蔬菜、杂粮等,出口的主要对象是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目前,国内主要有南京国环、中绿华夏、圆通认证、万泰认证等27家认证机构,认证受到环保部、农业部、认监委的多方管理。2007年新认证有机食品企业285家,产品1,113个,分别比2006年增加35%和9.2%,有机食品企业总数达到692家,产品总数达到3,010个,分别增长33.1%和32.1%。

目前,全球有机食品市场正在以年均20%~30%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将达到1,000亿美元。与此同时,我国有机产品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需求量逐年增加,我国的蔬菜、有机稻米、杂粮、茶叶等农副产品和核桃油、山茶油、蜂蜜等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2006年我国有机食品出口额3.5亿美元,仅占国际有机市场份额的0.7%。据统计,我国有机食品占全部食品的市场份额还不到0.1%,远远低于2%的世界平均水平,而在有些发达国家,其市场份额已达到5%~10%。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的有机食品占国内食品市场的比例有望达到1.0%~1.5%,出口的有机食品占全球有机食品国际贸易的份额则有望达到3.0%,甚至更高。

二、我国有机食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有机食品发展正处于向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推进阶段,市场环境越来越好,市场覆盖面也越来越大,而且有机食品在质量标准和品牌影响力上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具备了扩大出口的技术条件。因此,我国有机食品有着巨大的国际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是,由于我国发展有机食品事业只有十多年的历程,经验、技术等各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使得有机食品出口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有机食品贸易面临国外“绿色壁垒”的威胁。目前,我国的主要出口贸易伙伴如日本、美国、德国、韩国、新加坡、英国等,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他们凭借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垄断优势,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由,先后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标准,并通过WTO将贸易与环保紧密挂钩,以抵消由于劳动力价格、运输和原材料价格等其他国际贸易竞争因素给本国产品带来的不利影响。由于我国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这将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面临缩小的可能。由于达不到进口国技术条件和安全性指标的要求,在有机食品中,只有约占10%的AA级绿色食品才能达到国外的有机食品标准,才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其余90%的A级绿色食品,难以被国外市场广泛接受,使我国近几年来有大量有机食品(主要是A级绿色食品)出口受阻。

(二)有机贸易出口企业治理机制不规范。我国有机贸易出口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有机品牌经营的理念和能力较弱,呈现出了“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在出口贸易中,许多企业缺少技术力量的支撑,大部分企业采取的是“以量取胜”、“靠出口数量扩张为主”的低价战略;而我国有机食品本来具有比较优势,但出口企业大多缺乏对国际绿色食品市场的深度调研和总体把握,相互之间盲目竞争,自相压价,客观上存在倾销倾向,给我国有机食品出口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有机食品出口的产品结构不合理且缺乏创新品种。目前,有机食品产品、销售额都有大幅上升,但是相对于农产品和食品总量来说,有机食品发展的规模、生产总量和开发面积都比较小,只占全国大宗农产品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2%左右。而且有机食品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品种单一,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同类产品品牌繁杂、著名品牌少等,无法满足人们对食品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对我国绿色食品产品出口多样化形成了障碍。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新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大多数企业出口产品中传统产品多、创新产品少,深加工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国际市场消费多样化的需要。

(四)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体系不完善,且现行出口体制不顺。我国目前的认证体制存在认证过程复杂、技术落后、对认证企业和生产企业监督不力以及认证诚信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我国的认证标准至今仍未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认可,难以与国际接轨,使得有机食品出口渠道不畅。同时,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使得出口体系仍不能适应开放的市场经济的要求,造成生产与贸易相分离,这也使得绿色食品出口难度增加。

三、对我国有机食品出口的建议

随着国际市场对有机食品需求量的加大、我国政府及消费者对环境保护和食品质量安全意识的提高,以及我国生态农业和生态建设的良好基础,我国的有机食品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有机食品产业的竞争将成为农产品竞争的焦点。

第一,破除绿色贸易壁垒,扩大有机食品出口贸易。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对绿色贸易壁垒信息的收集和对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有机食品法规、标准、认证体系的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企业应转变观念,通过实行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营销,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二,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调整有机食品产品结构。加强有机食品的基础研究,对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加工技术进行攻关,开发新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有机食品。在开发AA级绿色食品的同时,推进A级绿色食品与国际有机食品接轨;同时,政府应加大技术的推广,提高有机食品产业化标准。

第三,规范出口企业管理,实施有机品牌战略。加大政府对有机食品产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扩大有机食品企业规模,提高我国有机食品国际竞争力。同时,有机食品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有意识地扩大和宣传产品商标,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绿色食品标志的国际知名度,为我国绿色食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第四,坚持和完善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有机食品国际认证步伐。我国要参照国际标准和法规,加快健全我国有机食品管理的办法和法规体系,对外与外国政府的有机食品相关法规对接互认,对内规范有机食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由于只有通过进口国标准的认证才可以出口其他国家,所以我国标准应该保持与国外标准一致性,从而提高企业认证的效率,提高绿色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组织市场推介、品牌整体形象宣传等,使我国绿色产品标准和认证准则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为绿色食品的国际化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1]李晓钟,张小蒂.我国绿色食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生态经济,2007.12.

对应措施范文篇9

关键词:建筑幕墙;窗节能;技术的应用

随着当前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高层建筑已经在当前的一、二线城市成为了主流。但是在这个时候高强轻质的材料也在当前的建筑行业已经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建筑的幕墙以及对应的门窗是当前的高层建筑的支护和围护结构当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建筑整体进行热交换和热传导的核心部位。相比较墙壁本身,建筑幕墙和门窗对热量的损失速度是其五倍到六倍,因此幕墙和门窗的节能控制占据了当前的建筑节能整体环境构建下的接近一半。所以本文探索的建筑幕墙门窗节能技术的应用及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节能幕墙的门窗材料技术应用

目前我们国家进行建筑用的幕墙材料以及对应的门窗材料主要是玻璃以及玻璃制品。包括以下的几种:太阳能热构建下的反射玻璃、低辐射多功能构建下的镀膜玻璃以及对应的中空玻璃,还有薄膜吸热反射条件构建下的材料贴膜玻璃。这几种玻璃可以根据各自不用的特点用在不同的领域之中:太阳能热构建下的反射玻璃可以让可见光直接透过玻璃,而把红外线阻止在玻璃的外面,这样就尽量降低太阳光的热利用,而尽量提升屋内的照明感;低辐射多功能构建下的镀膜玻璃可以尽可能的留住照射到屋子内部的可见光,具有相应较高的日光透过率以及对应的最小反射系数,并且日光当中对应的长波就可以被留在屋子内部,大幅度提升日光在室内照射的温暖度,因此非常适合在寒冷地区使用,在进行室内针对性构建下的保温节能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中空玻璃是通过两到三片结合在一起的玻璃和对应的空气夹层进行组合而来的,高档一点的玻璃中间夹的不是空气而是惰性气体,因此在保温以及隔音方面效果更好;薄膜型热反射条件构建下的材料贴膜玻璃可以让红外线进行对应的反射并且让光线进行透过处理,从而进行下一步的节能。

2建筑幕墙进行对应的门窗节能的控制措施

建筑幕墙以及对应的门窗在进行针对性设计的时候需要对当地的气温条件和环境条件进行针对性的设计构建,同时根据当地环境构建下的自然气候条件进行针对性的材料选择处理,并且需要尽最大可能创造一个宜居空间。在气温条件较高的环境下要尽量注意躲避太阳能的直射,但是温度较低的前提之下就需要进行针对性的保温措施构建,尽量避免出现室内的热量损失行为。首先,建筑以及对应的幕墙门窗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当前建筑物本身的使用目的以及对应的当地气象条件,针对性的进行建筑物窗墙比进行核心控制,一般情况下窗墙比控制在0.7左右的比值是一个比较恰当的数字。同时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尽量针对普通玻璃进行用量上的控制,结合我们国家的地理位置,在东西两面的窗墙比更是需要尽量的降低。其次就是增加合适的辅助遮阳措施构建。因为当前的特殊幕墙门窗的玻璃并不是万能的,他们只是有限度的做到节能保温的效果,但并不是完全达到节能隔热的结果。尤其是当前的南方炎热夏天环境下,需要尽可能针对性的配备辅助遮阳措施构建,以便想办法减少当前的玻璃受日照的面积,从而针对性的降低当前空调耗费的电能。当前门窗通常的情况下,使用的对应辅助方式主要包括比如内外卷帘等等的遮阳设备,对于玻璃幕墙本身则需要使用内置百叶窗进行对应的遮阳构建。第三点就是进行玻璃的合理搭配。一般说来建筑幕墙的门窗相对来说最适合的对应材料就是中空玻璃。因为中空玻璃相对来说需要通过两片或者以上的玻璃构成夹层,因此当前的内外层玻璃的对应材质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合理搭配。比如,两层玻璃的外面那一层可以采用对应的吸热玻璃或者是遮阳玻璃和热反射玻璃进行针对性构建,内片的玻璃一般我们就可以采用针对性的透明玻璃或者是针对性的低辐射玻璃进行处理。这样一来,外片的玻璃就可以吸收或者反射出当前大部分构建下的太阳热能,,然后对应的空气层就可以把当前的热能进行对外的直接阻挡并且不会对室内温度造成巨大的影响。第四点就是严寒地区需要进行对应的保温措施构建。因为在严寒地区室内的热量非常容易造成流失,这种流失会增大当前室内的暖气负担构建,所以对于寒冷的地区而言进行针对性的门窗幕墙设计的时候就需要注意保暖,防止热量流失。因为对应的气温低,幕墙本身的结露结霜也会带走对应的热量,所以这时候我们需要在当前的框架材料当中进行针对性的绝缘材料加入,以便使得隔热效果更大。最后一点要注意的是采用隔热断桥铝合金框架结构进行施工。因为铝合金材料具有相对比较高的传热系数,建筑幕墙本身需要大量的金属框架,因此这部分就成为热量散失最多的途径之一。为了尽量降低这种类型的影响,隔热断桥铝合金框架的采用就十分有必要了。寒冷的气温可以被挡在断桥的外部位置而不会传导到室内,这就减少了热量的散发。

建筑幕墙门窗的节能技术是当前我们国家发展绿色环保施工的重点课题之一。如果想要获得相对较好的节能效果,就必须在当前的材料以及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都进行针对性的良好控制,从而获得环保又舒适的居住活动空间。

参考文献

[1]门窗幕墙业市场呈现七大趋势[J].建材与装饰(上旬刊).2008(01)

[2]李之毅,李江岩.重视严寒、寒冷地区的门窗、幕墙表面结露指标[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2(05)

[3]李之毅.“节能减排”是门窗行业转型升级难得的机遇[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5(06)

对应措施范文篇10

[关键词]土木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危害;应对措施

在实行土木工程施工之前,需做好地质勘察工作,充分保证地质勘察工作精准程度,保障地质勘察工作效果,避免出现地质灾害,防止干扰土木工程施工质量[1]。当前部分土木工程施工之前在地质勘察具体工作中,未重视实施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容易引发水文地质灾害情况,可能出现施工地面下沉、施工地基受到腐蚀等现象,对土木工程施工效果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应充分重视土木工程对应地质勘察过程中水文地质带来的危害性并实施相关应对对策,从而保证土木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性。

1土木工程对应地质勘察过程中水文地质勘察涉及工作内容

土木工程具体地质勘察工作中水文地质勘察相关工作内容包含多种,主要涵盖下面几项:第一,研究土木工程施工区域含水层,了解含水层具体厚度值,明确含水层空间位置关系,研究隔水层情况,评估符合土木工程施工要求与否[2]。第二,获得土木工程施工区域地下水有关信息数据资料,明确具体施工区域水文地质状况,了解是否可实行土木工程施工。第三,掌握土木工程施工区域岩层渗透性等,确定对土木工程施工带来的影响情况。第四,得到土木工程施工区域地质有关信息数据资料,了解地下水对土木工程施工带来的干扰作用。

2水文地质勘察对土木工程对应地质勘察的重要作用

完成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是实行土木工程施工的基础条件,依据水文地质勘察结果可明确是否能够开展土木工程施工建设。所以,需增强对土木工程施工区域水文地质方面仔细勘察,避免由于水文条件改变对土木工程施工效果带来负面干扰,防止增加土木工程施工时间,避免干扰土木工程施工进程,防止引发重大安全事故。针对一些土木工程施工地区地形以及地质存在复杂性,容易出现自然灾害,可能会干扰土木工程施工质量,也可能对土木工程施工人员安全带来影响。因此,需充分重视在土木工程施工区域实行水文地质勘察的重要作用,应结合土木工程施工具体状况,了解土木工程施工区域具体水文地质条件情况,并明确具体地下水处置计划,避免由于地下水问题干扰土木工程施工顺利实施,防止影响土木工程施工质量。

3土木工程对应地质勘察过程中水文地质带来的危害性

3.1地下水位下降带来的危害

地下水位出现下降和季节下雨量不多、人为影响因素有关,且以人为影响因素为主,主要由于过量采集及应用地下水资源、水库施工将河流下游区域地下水对应补给截停、在河流上游位置构建大坝影响下游区域地下水对应补给状况、实施采矿时矿床存在疏干情况等,导致地下水位出现明显下降[3]。土木工程施工区域地下水位发生下降表现容易出现地质灾害,比如引发地表呈现裂开现象,导致地面出现下沉,致使地面发生塌陷,影响土木工程施工区域建筑质量等,还可能引发一些环境方面问题,比如导致地下水资源出现枯竭,致使水质发生恶化等,影响岩土体稳定性,干扰土木工程施工区域建筑物稳定程度,危害人们居住环境安全性。在土木工程施工时,若土木工程施工区域地下水位忽然大量快速下降,容易引发漏斗表现,有可能导致土木工程施工区域地基出现非均匀性下沉,引发房屋建筑、铁路、公路、桥梁等出现倾斜表现或是出现裂缝,严重时出现建筑倒塌,引发安全事故。此外,土木工程施工区域地下水位出现下降后可能明显损害区域环境,导致一些土木工程施工区域发生荒漠化,致使水资源相对比较匮乏,供水不足的现象增加。

3.2地下水位提升带来的危害

在一些建筑工程具体施工期间,由于建筑工程附近河流、湖泊对应水位提升,附近灌溉工程存在渗漏情况、地下工业废水对应排水管道发生渗漏等,均会致使地下水位出现提升。在土木工程施工区域,当地下水位发生突然提升时,容易导致基础较浅地基对应承载能力受到影响,如果处于地震区域、砂土液化区域出现地下水位忽然提升表现,则容易引发岩土体出现形状改变,加快砂土液化速率,引发地基并不稳定,严重影响土木工程施工质量。针对建筑物来说,若土木工程施工区域地下水位发生提升,土壤内含有的水分增多,会导致土壤对应强度降低,导致地基具体硬度下降,引发建筑物形状改变及下沉等,严重干扰土木工程施工质量,影响土木工程施工进程。而且,由于工业废水流至地下而引发地下水位提升时,工业废水所含有毒物质等易造成土壤沼泽化表现,同时对土木工程施工区域建筑物对应地基形成一定腐蚀,导致建筑使用寿命得减少。

3.3地下水位持续波动带来的危害

地下水位出现持续波动主要和自然因素存在密切关系,比如当气候条件改变、湖泊水位变化、河流水位改变等,均有可能会致使地下水位发生持续波动。地下水位出现持续波动会对土木工程施工带来负面干扰,以及有可能带来水文地质相关危害。比如地下水位下降及上升均会导致膨胀性岩土出现非均匀性膨胀和收缩方面形状改变,如果土木工程施工区域地下水位过于频繁下降及上升,不但会致使膨胀性岩土重复发生膨胀和收缩形状改变,还会引发膨胀性岩土对应膨胀幅度及收缩幅度提高,容易致使土木工程施工区域产生地表裂开现象,致使土木工程施工区域建筑物受损,尤其是轻型建筑物更将受到严重损害[4]。此外,若土木工程施工区域地下水位改变比较大,容易提升土地对应密度,导致建筑工程对应施工材料受到明显腐蚀,引发岩土出现涨缩,致使岩土出现裂缝,严重影响土木工程施工区域建筑稳定程度。

4土木工程对应地质勘察过程中水文地质危害详细应对策略

4.1改善水文地质勘察具体管理规定

首先,提高水文地质对应勘察工作重视度。地质勘察企业应增强关注土木工程施工区域水文地质对应勘察工作,构建专门地质勘察小组,注重充分掌握土木工程对应水文勘察内容,需依据对应勘察需求开展地质勘察工作。而且应注重依据责任制定规定,使地质勘察工作责任具体落实至具体人员,充分落实土木工程施工区域水文地质对应勘察工作,避免相互推卸责任情况,保证在出现水文地质危害时可责任到个人。其次,构建及改善水文地质勘察方面规范要求。实施水文地质勘察相关工作时,应保证地质勘察企业存在较为丰富的水文地质方面勘察相关工作经验,针对土木工程施工区域水文地质方面勘察工作内容予以改进[5]。应详细明确水文地质方面勘察具体勘察工作内容、勘察时注意要求、勘察结果核实等,采取规范要求对于水文地质方面勘察工作人员对应作业行为实施约束及限制,提高土木工程施工区域水文地质方面勘察工作效率,改善水文地质方面勘察工作质量。再次,注重对水文地质方面勘察工作人员培训学习。重点培训水文地质方面勘察工作内容、勘察技术要点、勘察质量控制对策等,促使工作人员了解土木工程施工区域水文地质对应勘察具体重要作用,维持水文地质方面勘察工作顺利开展及完成。

4.2重视施工区域地下水调查

要有针对性地对土木工程施工区域地下水加强调查,了解水文地质具体情况,明确土木工程施工区域地下水特点,掌握土木工程施工区域降水总量及气候条件等有可能干扰引发地下水位改变的因素,尽量掌握地下水对应补给、河流等的具体关系,明确不同含水层对应的地下水位情况,了解地下水位动态改变特点,明确地下水和地表水间对应水力方面关系等,进而在地下水位改变时尽量减少对土木工程施工环境的干扰,充分确保土木工程施工质量。

4.3改进水文地质勘察方式

首先,在土木工程施工区域实行地质勘察工作时,应针对性地改进和更新常规地质勘察工作的方式,选择较为先进的地质勘察工作技术,可利用远程监控技术、瞬变电磁技术、遥感技术等开展土木工程施工区域水文地质具体的勘察工作内容,准确了解土木工程施工区域地质结构特点,明确地质具体含水状况,进而完成地质勘察工作,保证地质勘察工作的效果。其次,采取新型仪器设施开展土木工程施工区域地质勘察工作,并做好对应新型仪器设施维修养护,维持新型仪器设施在实行水文地质具体勘察工作时稳定运作的状态,确保水文地质勘察工作质量。再次,注重对负责地质勘察工作人员技术方面的培训学习,联合先进技术及新型仪器设施实施专业化培训,促使地质勘察工作人员了解水文地质勘察新技术,保证地质勘察工作人员学会正确使用新型仪器设施,进而保障水文地质勘察工作顺利开展。

4.4重视水理性质探索

地质勘察工作人员实施土木工程施工区域水文地质具体勘察工作时,需注重水理性质方面探索,了解地下水和底层间发挥作用形成的性质特征,掌握渗水性情况及溶水性状况等,从而明确地下水位改变状况[6]。比如枯水时期地下水位常出现下降表现,丰水时期地下水位常出现提升现象。故不同土木工程施工区域水文地质存在一定差别,需在实施水理性质探索的基础上,及时对水样实行检测,进而了解地下水位实际改变情况。

4.5促使施工区域地下水位维持正常

土木工程施工区域具体地下水位对施工情况存在明显影响,若地下水位存在非稳定表现,可能会干扰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所以,应注重土木工程施工区域水文地质具体勘察工作,了解地下水位对应改变情况,尽量保持施工区域地下水位维持正常。而且,需注意在土木工程施工期间若存在管道渗透的情况,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修复渗透管道,避免地下水位出现明显提升现象;若发生地下水位下降表现,应对地下水抽取以及采矿等情况实行限制,避免地下水位出现明显下降。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土木工程对应地质勘察过程中需做好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充分重视水文地质勘察的作用,对含水层实行探究,得到地下水有关信息数据资料,明确岩层渗透性等,且了解水文地质带来的危害性,主要包含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位提升、地下水位持续波动等三方面危害,同时实施水文地质危害详细应对策略,对水文地质勘察具体管理规定实行完善,注重施工区域地下水调查,创新水文地质勘察方式,加强水理性质探索,保证施工区域地下水位维持正常,进而保障土木工程建设顺利实行和安全完成施工。

参考文献

[1]年东良.浅析土木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危害及应对措施[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23):2264.

[2]李瑞.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危害探讨[J].建材发展导向(上),2018,16(4):329.

[3]马腾飞.浅析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8,25(6):159,161.

[4]马腾飞.小议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的应用[J].科学与财富,2018(14):271.

[5]黄卫新.浅谈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勘察的地位及内容[J].中国金属通报,2019(6):268,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