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18:42:29

地震灾害

地震灾害范文篇1

1.1编制目的

为快速、高效、规范、有序地开展地震灾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提高我区卫生部门应对地震灾害的反应速度和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预防和减少灾区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保护灾区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区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徐州市地震应急预案》、《徐州市地震灾害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试行)》、《徐州市救灾防病预案》等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发生在我区境内,由地震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

地震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引发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按照《*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执行;地震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引发有毒有害化学物品泄漏以及核和辐射等其它突发事件时,按照我局下发的相关预案执行。

其他地质灾害危及社会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时,可参照本预案组织实施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

1.4基本原则

1.4.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把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以抢救生命和保护健康为第一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公众伤亡率及致残率,同时尽力减少财产损失和其他社会危害。

1.4.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高度重视地震灾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切实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做到常抓不懈。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建立完善地震灾害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技术规范和各项工作制度,对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做到快速应对,依法、高效、规范地开展卫生应急工作。

1.4.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区卫生局在区人民政府或地震应急总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明确职责,按照分级负责、协同应对的要求,共同做好地震灾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切实履行起卫生部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神圣职责。

1.4.4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各医疗卫生单位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预案的规定,认真履行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职责,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和规章制度,通过培训演练进一步检验和修正应急预案。地震灾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作为区卫生局的一项重要工作,将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定期检查,以加强监督管理。

1.4.5整合资源,协同应对。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卫生应急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机制,充分动员和发挥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他社会力量,形成统一指挥、责任明确、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卫生应急工作机制。区卫生局与交通、通信、环保、军队等相关部门建立协作机制,通过通力合作、资源共享、协同应对,共同做好地震灾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

1.4.6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地震灾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要重视开展地震灾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科研工作,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提供科技保障。要通过培训和演练,提高卫生应急指挥人员、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人员、志愿者的素质和能力。要大力普及地震灾害避险、自救、互救等知识,提高公众科学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2组织机构及职责

地震灾害范文篇2

一、地震灾害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从历史经验来看,自然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是巨大的,但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暂时和有限的。这次地震的重灾区——四川省,其GDP只占全国的4.2%,工业生产只占2.5%,出口所占份额不到全国0.2%。尽管地震灾害对全国经济的总体影响有限,但会造成灾区短期内生活必需品的短缺和灾后重建需求增加,对市场价格形成压力,增大价格调控的难度。

首先,地震灾害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食品价格上涨。四川是全国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和产粮大省,其生猪产量占全国的11.6%,农业及大米产量分别占全国的6.1%及7.3%。虽然震中地区不是生猪和粮食的主产区,但地震造成农房倒塌和道路受损,给农民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会影响生猪养殖、粮食生产以及相关商品运输,短期内会对食品价格形成拉升压力,引起一定程度的食品价格上涨,加大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1]。这是因为:农业对地震相当敏感,地震灾害可能会使农作物推迟收获或者绝收,地震使水库、堤坝等农业生产设施遭到破坏,也会影响粮食生产。同时,地震灾害使震区交通干线中断,运输受阻,将使种子、化肥、农药价格上涨,而农资供应紧张将影响粮食生产。由此将使粮食供给在短期内紧张,特别是在目前全球粮食紧缺的情况下,它可能造成粮食价格上涨。粮食处在食品加工产业链的最上端,粮食涨价将使饲料行业面临新一轮成本上升压力,猪肉价格将因此出现一定波动。四川生猪大多流向浙江、广东、福建等南方市场,而且主要依靠公路运输。震区受灾减产或运输受阻,会对全国尤其是南方猪肉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其维持高位。四川向外输出的猪肉约占全国消费量的4%,地震将使其短期内输出猪肉减少一半,根据猪肉的需求价格弹性测算,会导致猪肉价格上升6%左右。由于肉类价格对CPI的影响约为5%,因此将导致CPI上升0.3个百分点[2]。不过这次地震的重灾区位于四川北部山区,并非最重要的农业区,地震可能导致灾区短期的价格波动,但只要灾区经济活动得到恢复,食品价格将稳定下来。例如,1999年9月21日台湾地区发生的地震,只导致了同比0.5%的温和通货膨胀,持续时间仅两个月。

其次,地震灾害会在一定范围内引起药品价格上涨。据网易报道,截至5月20日18时,四川汶川8级地震已造成40075人遇难,247645人受伤[3]。在地震灾害的救援中,离不开对药品的需求,这些需求因抗震救灾的不同阶段会呈现不同特点。在地震发生的初期,主要是对地震产生的外伤病人的救治,需要手术用药和外伤用药;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期主要是对防止在灾区发生疫情和对疫情进行控制方面药品的需求。因此,对众多的地震受伤者进行治疗,会对药品以及相关医疗器械产生巨大灾用需求,短期内会造成灾区药品短缺,对其价格产生上涨压力。随着大灾之后防大疫工作的开展,需要大量的消毒药品、装置甚至疫苗,这种突发性的大量需求,也会对相关药品价格形成上涨压力。当然,面对地震灾难,医药企业通常会通过捐赠药品等形式来体现其社会责任,政府也会加强对其价格的监管。因此,地震灾害引起药品价格上涨是有限的、短暂的,并且主要限于灾区。

第三,地震灾害可能会对能源价格产生相应影响。四川的水力资源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水电的产值占全国的近两成。这次地震对当地的水坝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四川省电力公司负荷损失约400万千瓦,500千伏茂县变电站停运,220千伏变电站停运12座,上市公司桂冠电力、川投能源、岷江水电遭受了较大损失,将可能导致国内需要进一步进口石油或其它能源,从而对能源价格产生相应的影响。地震还可能使监管当局对临近省份煤炭企业的安全问题更加关注,采取更为严厉的安全检查而直接减少短期内的煤炭供给。在新能源多晶硅方面,我国的新光硅业、川投硅业、乐电天威位于震区附近,虽然它们没有遭受较大损失,但新光硅业为安全起见已经停止生产。由此,国内多晶硅价格很可能出现一定变动[4]。同时,四川是最大的天然气生产省份,天然气产量占全国的27%左右。如果地震导致天然气输出量降低一半,最终将导致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上升约0.4个百分点。地震导致的交通受阻,也会对能源价格产生影响。

第四,地震灾害将从心理预期上增加通货膨胀压力。虽然地震灾害对市场价格形成上涨压力总体有限,但值得注意的是它对人们心理预期的影响将在短期内成推高通货膨胀的压力。4月份全国食品价格上涨22.1%,增速快于3月份的21.4%。四川是国内第一大猪肉生产省份和第五大粮食生产省份。严重的地震灾害可能会造成人们对市场价格上涨,尤其是对基础消费品和粮食价格的担忧,从而使已经高企的粮食价格水平再度向上推动。同时,这次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纷纷向灾区捐款,会释放出大量的货币,导致很多储蓄转化为流动货币,使经济运行中流通的货币数量增加,政府也可能打开从紧货币政策的“口子”,使得央行旨在反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选择面临更多矛盾与困局,从而加重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更不容忽视的是,由于人们对灾害恐惧感的放大,地震灾害可能会造成通货膨胀预期的进一步升温,使货币政策稳定预期的压力进一步增大[5]。

第五,灾后重建将对建材和钢铁、水泥等价格产生影响。在这次地震中,大量的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道路损毁、通讯和电网设施受损,工农业生产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生命救援结束后将启动灾后重建。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必然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形成巨大的投资需求,对建材、水泥和钢铁的需求增加也是不言而喻的。因而灾后重建短期内可能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并带动建材和钢铁、水泥等要素价格的上涨,形成新的PPI和CPI上涨因素。根据国家统计局5月9日公布的数据,4月份PPI同比上涨已达8.1%,创下了2004年10月以来的近三年新高。这次地震灾害后大规模的重建无疑对PPI会产生拉升影响。因此,短期内PPI升幅扩大的可能性上升,并通过传导效应加大了CPI后续上涨的压力。

二、妥善应对地震灾害对市场价格冲击

地震灾害一方面会带来食品、资源产品价格上涨,增加通货膨胀压力;另一方面灾后重建需要大量的资金。在这种情况下,价格工作要以缓解地震灾害对市场价格的冲击、实现经济稳定较快发展为最终目标。针对地震灾害可能对市场价格的冲击,应增强应对措施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努力保持灾区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为抗震救灾创造良好的价格环境。

首先,加强灾区的价格监管。地震灾害将会增加食品和猪肉价格上涨的压力,灾后重建也会明显提升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这些物品在当前的市场价格走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影响市场价格形势的最敏感组成部分。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国家发改委表示,灾区价格主管部门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的有关规定,及时启动限定差价率或者利润率、规定限价、实行提价申报制度和调价备案制度等干预措施,加强灾区价格监管;其他地区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本地区调入灾区相关物资的价格监管,防止价格大幅上涨。已建立价格调节基金的地区,要积极动用价格调节基金,对受灾群众和重要农副产品生产、流通进行适当补贴,促进灾区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5月12日地震发生后,四川灾区部分食品、饮用水、交通运价上涨明显,为保证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保持灾区物价的基本稳定,安定民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国家发改委关于非常时期价格干预措施和紧急措施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紧急通知的精神,经省政府同意,四川省物价局授权各灾区市、州人民政府,在抗震救灾期间必要时对食品、饮用水、交通运价实施价格临时干预措施,临时干预措施的范围及具体形式由各市(州)人民政府自行决定,实施时报省物价局备案,待灾情缓解后,择机取消临时价格干预措施。5月13日四川省物价局还是下发了“关于做好抗震救灾加强市场价格监管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物价检查部门建立应急小分队,加强市场价格检查、巡查,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趁机乱涨价等违法行为,坚决打击趁灾害之机,哄抬盒饭、方便面、饼干、矿泉水等生活必需品价格,牟取暴利的行为。通过上述监管措施,将有效消减地震对市场价格的冲击,保持灾区良好的市场价格秩序。

其次,加大价格政策的宣传力度。地震灾害虽然对目前的通货膨胀不会产生大的影响,但可以肯定会产生通货膨胀预期,尤其是地震后产生的恐慌可能会对通货膨胀有进一步推动作用。政府要加强宣传和引导,通过价格政策的宣传消除社会公众心理对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防止预期通货膨胀变为真实的通货膨胀。政府应在及时客观公布灾情和救灾的具体进展,使恐惧、小道消息和谣言无立足之地,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我国政府在救灾效率和透明度方面长足进展,提高我国政府的公信力和国际声誉的同时,要通过加大价格政策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政府保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的政策措施,合理引导公众的心理预期。如地震灾害会加剧民众对粮食和生猪价格上涨的预期,价格部门要及时客观地分析这方面的情况,研究采取有效解决办法,并公之于众。同时,政府要通过价格政策宣传,加强对灾区生产经营者价格行为的引导,使之自觉地贯彻执行政府的价格政策,为保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创造条件。

地震灾害范文篇3

一、工作目标及基本原则

(一)工作目标

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造成损失,防止因地震造成跨坝、溃堤、房屋坍塌等恶性事故发生。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减轻国家和人民群众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维护社会稳定。

(二)基本原则

1、立足预防,主动防范。把地震灾害的预防放在防灾减灾工作的中心环节,密切监视险情和灾情,认真做好各项防范工作。

2、分级负责,加强督查。地震灾害险情按区域实行属地管理,以社区居委会为主进行处置,并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街道各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和指导、督促应急处置工作。

3、科学调度,保障安全。认真分析地震灾情的发展和防震工程现状,科学调度,优化配置,保障安全。

4、果断处置,全力抢险。一旦发生重大地震灾害险情,应迅速反应,立即启动应急处置预案,组织力量全力抢险救灾,尽最大努力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二、处置程序

(一)当达到预案启动条件时,由应急领导小组决定启动本预案。同时转报区委、区政府和区防指。必要时,向社会公众有关信息和防范措施。

(二)街道应急领导小组根据市、区防指提供的地震可能带来的影响或危害,分析险情状况,提出处置意见,部署防震和抢险救灾工作。

(三)根据地震灾害情况,街道应急领导小组派员赴现场指导帮助灾区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必要时,成立现场抢险救灾指挥部,组织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四)地震灾害险情过后,街道应急领导小组组织人员赴现场调查灾情,慰问灾民,指导生产自救工作。同时,对地震灾害险情处置情况进行总结,并向上级政府部门汇报。

三、预案的实施

预案启动后,街道应急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各有关单位协助各社区开展抢险救灾工作。研究分析险情和灾情,提出地震灾害险情处置意见,对有关设施进行调度,协调联络各成员单位,督促检查各有关单位的应急准备情况,收集信息,传达指令,并开展总结、评价等有关具体工作。街道各科室及社区根据职责分工,做好以下工作:

(一)抢险救灾。地震灾害发生地的社区组织实施抢险救灾、人员转移、灾民安置等工作。街道人武部负责组织所属民兵参加抢险救灾,协助社区转移危险地区的群众。街道经委、城管等科室分别指导水利工程、交通道路、道路基础设施、地质灾害、居民区等抢险救灾工作;社事科负责指导灾民安置和救济救助工作;派出所、综治中心负责维护灾区社会治安、抢险救灾和道路交通秩序。

(二)应急物资和电力通讯保障。街道经发办牵头,协调落实并应急防汛抢险物资、器材等储备和调运工作;报请区防指,协调电力供应与电信畅通。

(三)应急资金保障。社事科、城管等科室负责街道抢险救灾资金的筹措、落实和争取上级财政的支持,做好救灾资金、捐赠款物的分配、下拨,指导、督促灾区做好救灾款的使用、发放,相关金融机构负责救灾、恢复生产所需信贷资金的落实。

(四)医疗卫生保障。社事科、卫生院等科室指导灾区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预防疾病流行,做好免疫和公共场所消毒工作。

(五)后勤保障。行政办牵头,做好灾区急需物资的调配和抢险物料等后勤保障。

(六)灾情核查。民政、统计站牵头,负责了解、收集、核实灾害损失情况,并及时汇总上报区防指、区民政局。

(七)善后处理。社事、城管、人武部等部门指导灾区组织力量抢修受损的重要水利、电力、交通、通信、学校等设施,帮助指导灾民修缮房屋,恢复工农业生产和教学秩序,维护社会稳定。

地震灾害范文篇4

1.1情景设置要素

灾害损失由致灾因子强度、承灾体脆弱性共同决定,其在不同区域间的差异性导致灾害损失范围与程度的不同,可基于致灾因子的相关属性选择具体指标进行情景设置。结合地震灾害的具体情况,可考虑将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级以及震源深度等指标作为地震情景设置的基本要素。

(1)发震时刻。地震对人的伤害,主要是建筑物倒塌和破坏造成的。地震发生时间不影响建筑物毁坏程度,因此某一时刻人在室内的概率可以表示地震发生时间对人员伤亡影响的概率。

(2)震中位置。不同震中位置附近的房屋结构不一、脆弱性不同,因此地震发生在不同位置造成的灾害损失也不尽相同,可按照震中位置划分为若干个地震情景。

(3)震级。震级是衡量地震强度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地震灾害的损失范围与程度。按照地震部门预测的年度地震危险区内震级范围,可细化为不同震级情景。

(4)震源深度。震源深度也可以影响地震灾害损失,但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针对浅源地震建立地震灾害损失模型,本文中也不再对此进行情景分析。

1.2要素生成概率

理论上,地震可能以任一震级和深度发生在任一时刻,但震中位置却会受到地质结构的影响,部分地区地震出现的概率高,部分地区地震出现的概率低,也就是说地震情景设置中各要素也存在出现概率的问题。从作者的日常业务出发,本文重点考虑震中位置的生成概率,对不同发震时刻、震级等出现概率理论上也会影响地震情景的生成,不做重点讨论。

1.2.1地震发生概率分析

从日常业务出发,初步考虑主要断裂带分布、历史地震分布以及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2001)等3个要素作为判断年度地震危险区内各区域出现地震概率大小的主要依据。其中,从发震机理上看,断裂带分布的密集程度与地震发生概率基本成正比关系;历史地震分布大体可以反映离断裂带不同距离范围内地震的活跃程度;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2001)展示了50年设计基准期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分布[5],由此可以反推50年内每个点发生不同震级地震的概率,它是通过历史地震统计分析得出的地震发生概率的具体结论。理论上看,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可以最好且直观地表达地震发生概率,但实际操作中反推地震震级较为困难。经多次的日常业务实践,以断裂带分布和历史地震统计相结合,作为判断危险区内地震发生概率的依据更可操作,即区域内既有断裂带分布,又有历史地震发生,则该区域发震概率高;区域内仅有断裂带分布或仅有历史地震发生,则该区域发震概率次高;区域内既没有断裂带分布,也没有历史地震发生,则该区域发震概率低。

1.2.2震中位置布设

(1)震中位置布设方式。地震年度危险区内同样概率区域内震中位置的布设应符合均匀分布。

(2)震中布设选取的最小单元。理论上,对地震年度危险区内所有点,按照1km网格进行选点设置情景,可以较好且准确地反映地震风险,但考虑到实际的业务能力和需求,可综合考虑人口分布和断层走向等要素,选取较少的具有代表性的点位进行情景设置。经业务实践,可以地震危险区内所有县驻地为基本选取点,如果县驻地位于危险区外,则以该县损失最大为原则,确定县内震中点位;其次,在已选取震中位置分布情况下,在不同地震发生概率区域内,再均匀设置震中点位,以完成震中位置的整体布设。

2地震区域情景分析

地震区域情景分析是对某一特定区域内可能存在的地震情况的分析,例如,某一个行政区域跨越多个地震危险区,则对其开展年度风险评估的情景设置时还应考虑多个危险区的复杂情况。

2.1单个危险区地震灾害的情景设置

单个危险区地震灾害的情景设置,是某一行政区域内仅存的一个年度地震危险区发生地震时的所有可能情景的集合。如果危险区内只发生一次地震灾害,只需要考虑地震要素生成情景,但在危险区内同一地点或不同地点发生多次地震,则需要考虑地震发生次数等复杂因素。例如,2013年10月31日-11月23日,吉林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先后发生5.5级、5.0级、5.3级、5.8级、5.0级地震,2014年2月11-12日新疆于田县先后发生5.4级、7.3级、5.7级地震,造成灾区重复受灾,灾情呈现明显的“放大”效应。可见,对一个行政区域在一段时间内多次地震灾害过程开展情景设置,对分析行政区域的年度风险意义重大。然而,目前对于震群型地震发震机理的研究尚不足以支撑地震情景的设置,因此本文只提出相关需求,不做具体讨论。

2.2多个危险区地震灾害的情景设置

多个危险区地震灾害的情景设置是某一个行政区域内存在的多个地震危险区内发生多次地震时的所有可能情景的集合。例如,2014年4-10月,云南永善县、盈江县、鲁甸县和景谷县先后发生了5.0级、6.1级(之前刚发生5.6级地震,6.1级为此次盈江地震序列的最高震级)、6.5级和6.6级地震,导致云南全省地震灾害损失巨大。另外,不同地震影响区内灾害损失差异明显,8月3日鲁甸6.5级地震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踪;而10月7日景谷6.6级地震仅造成1人死亡。显然,面对同一行政区域内存在多个危险区、不同危险区内地震灾害损失差异较大的情况,对该行政区域的灾前准备和应急救助力量的布局十分重要,这也是地震灾害年度风险评估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3地震灾害年度风险评估情景表达

3.1年度风险评估方法

区域灾害风险评估是对某一区域内出现灾害损失及其概率大小的评估(风险是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其后果的组合),评估结果为具体的灾情指标损失值及出现的概率。地震危险性一般包括地震强度和发生的可能性两个因素,本文中地震危险性以地震部门确定的年度地震危险区(包括危险区范围、可能震级2个要素)为基础,其中,地震强度用预测的震级表达,发生的可能性用1表达,即地震部门提供的危险区内本年度会发生相应级别的地震。承灾体为地震风险评估关注的主要对象,根据灾害救助的主要需求,本文中将承灾体定义为不同区域公里网格内的居民人口和住房;承灾体脆弱性以居民住房脆弱性评估为主,采用作者所在单位多年来积累的历史地震案例中不同结构居民住房倒损率矩阵(分为倒塌、严重损坏和一般损坏3个等级)。

3.2年度风险评估结果

基于上述评估方法,地震灾害年度风险评估结果主要分为2大类(图2)。第1大类是单一情景下的年度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即某一区域内本年度地震可能导致的房屋倒塌、严重损坏和一般损坏的数量;其中,这里所说的区域取决于评估结果的用途,可以为行政区域,如考虑到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体系,为便于与灾害风险管理及社会经济数据采集单元保持一致,通常以县级行政单元作为地震灾害年度风险评估的基本区域;也可以为自然区域,如地震部门给出的年度地震危险区。区域年度灾害风险评估结果依赖于对若干参与评估的基本单元的统计汇总,评估单元可以根据所掌握的相关基础数据、评估所需数据的详细程度和完备程度,评估单元按照覆盖区域由大到小可分为地震危险区单元、县域单元、乡镇单元和公里网单元。第2大类是多个情景集合下的年度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即某一区域内本年度地震可能导致房屋倒塌、严重损坏和一般损坏房屋数量及其出现的概率,也就是灾害风险。此类评估结果是在若干个第1大类评估结果集的基础上,根据评估单元不同(4种评估单元)、房屋倒损类型不同(3类倒损类型)和房屋倒损数量等级不同(可根据具体情况划分等级)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不同评估单元、3类房屋倒损类型及不同数量等级出现的概率。例如,××地震危险区(评估单元)2014年度发生地震灾害导致10万间以上(数量等级)房屋倒塌(倒损类型)的概率为63%;××县2014年度因地震灾害而出现1~5万间房屋倒塌的概率为41%;××乡2014年度因地震灾害而出现0.5~1万间房屋倒塌的概率为30%等。3.3年度风险评估情景的表达地震灾害年度风险评估情景的表达主要是对地震危险性、地震承灾体脆弱性、地震灾害风险等的表达。一般而言,地震危险性情景主要表达地震危险区范围及可能的震级,地震承灾体脆弱性情景主要表达承灾体与地震强度间的关系,一般用承灾体脆弱性矩阵或脆弱性曲线表达,地震灾害风险情景主要表达某一等级损失及其出现的概率,一般用一系列风险等级分布图表达。然而,与常规表达不同,地震灾害年度风险评估情景中存在区域情景,即:某一区域范围内,存在多个地震危险区,且发生地震的震级可能不同,地震导致的房屋倒损数量及其概率可能存在较大差异。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按照统一标准表达同一区域内不同地震危险区的地震灾害年度风险水平,可能会造成个别地震危险区的风险被人为“缩小”,而个别地震危险区的风险却被“放大”;如果针对不同的地震危险区采用单独的表达方式,则会出现多个地震危险区灾害风险不可比的现象,不利于区域地震灾害风险的综合防范。因此,地震灾害年度风险评估情景的表达在常规表达的基础上,要重点考虑同一区域内存在多个地震危险区的情况,评估表达既要满足地震危险区间灾害风险的横向可比,也要充分体现各个地震危险区内的自身差异。地震灾害年度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本年度区域防范灾害风险提供依据,包括区域内各级政府、社会公众、专业机构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然而,当前地震预报的不确定性、社会稳定、资源配置不平衡、经济发展等仍是影响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信息公开的风险因素,针对不同利益相关者,同一地震灾害年度风险评估结果的表达也应有所差别,包括评估结果中风险等级划分标准与具体含义、风险内容表达的专业性、风险地图制图单元的选择等。民政行业标准《自然灾害风险分级方法》(MZ/T031-2012)中针对灾害风险管理者与研究人员,将灾害风险分为极高、高、中、低等4个等级,并详细介绍了风险分级的具体步骤;地震预测预警等级划分为4级,分别赋予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为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预警等级,考虑到预警等级后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同预警等级所针对的对象有所区别,预警等级为一级时,对象为地震部门、县以上政府、指挥部成员、预警区公众,而预警等级为四级时,对象仅为地震部门,用于指导开展震情跟踪。

4结论与讨论

地震灾害范文篇5

关键词:地震保险;危险单位;再保险;风险转移

中圈分类号:F84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69X(2006)06—0040—03

一、地震风险与损失补偿

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围家。也是蒙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自公元前1831年我国有地震的历史记录以来,至今共记录到6级以上(含6级)强震800多次。遍布于除浙江、贵州以外的所有省份。就浙江、贵州两省而言,也都发生过5—6级地震。我国大陆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但20世纪有1/3的陆上破坏性地震发生在我剧。死亡人数约60万,占全世界同期因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左右。另据资料显示,我国有60%的国土处于地震烈度Ⅵ度以上地区,其中地震烈度为Ⅶ度和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区约占全国面积的40%。就城市来看,60%的5O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位于Ⅶ度和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地区。表一是根据现有资料整理的1990~2000年我国大陆地震及其成灾事件统计。

地震可以形成众多直接和次生灾害,严重的破坏性地震往往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目前我国地震灾害的损失补偿主要依靠政府救济和民间捐助,补偿程度极为有限。主要解决公共设施和最困难群体的住房恢复重建,一般公众和企业的经济损失难以得到补偿。在国外,较多国家(如美国、日本、法国、新西兰等)通过建立国家地震灾害保险计划,作为地震损失主要的经济补偿手段,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果。在我国,虽然1998年3月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以下简称《防震减灾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了“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参加地震灾害保险”,但一直没能建立起国家统筹的地震保险计划。

二、我国地震灾害保险发展现状

由于地震事件的大灾难、大范围、小概率特征,地震灾害保险是一项特殊的财产保险业务。国内保险业对地震责任的承保,在风险认识上有一个前进的过程。在1996年7月以前,由于缺乏对地震巨灾风险的防范意识,我国保险业一直将地震责任包括在企财险的保险责任之内,而且在费率中也没有单独考虑地震责任的风险因素。由于逐渐意识到地震损失的突发性、破坏性和保险赔付的潜在压力,当时负有保险监管职责的中国人民银行下文规定,自1996年7月起。将地震责任从企财险的保险责任中剔除。应该说,在我国保险业发展初期,由于地震风险对保险业的巨大偿付压力,在缺乏科学的精算依据,地震巨灾可能带来的损失无法控制等状况下。停止地震风险的承保是正确的。但这种对市场供给的强制性抑止无疑不符合市场化原则,也不利于国内地震损失分散和补偿机制的探索和建立。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风险转移者对购买地震保险业务的要求与日俱增,迫于形势和市场需求,近几年来政策有所松动,保险监管部门允许保险公司以附加险形式承保地震责任,但禁止零保费承保。

日前保险市场承保地震责任的基本情况是:一方面,随着保险业风险防范意识逐渐提高,国内保险公司对地震风险持谨慎承保态度;建筑工程险包含地震责任,企业财产险需要另行特约承保,而家庭财产险、机动车辆险等险种则将地震风险列为除外责任。在承保实务中,基本上也采取了限制保险金额、设置绝对免赔率、高比例分保等控制地震赔付风险的措施。另一方面,由于保险公司数量快速增加,保险市场竞争加剧,保险公司的风险控制措施多少显得苍白。加之国内保险业没有独立的地震保险产品和费率,地震保险以扩展责任或附加险的面目出现,更使地震承保风险的控制措施流于形式。在一些业务的争夺上,保险公司往往投客户所好,以免费赠送地震保险责任为优惠条件,使实际净费率不升反降。

以上情况说明,国内保险公司对地震风险还缺少成熟认识,对地震风险的保险处理显得经验不足和随意性大,多数地震责任的承保公司对地震风险抱有侥幸心理,在实务操作中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要么控得过死,要么放得过松。而地震保险责任的承保率也不高,并且主要集中在建/安工险(约占总地震风险保额的50-60%)。地震保险对震害险的分散和补偿作用极为有限。以上二现象从根源来看,是因为我国对地震保险缺少统一的制度安排和风险管理措施,没有建立国家统筹的地震保险计划;地震保险作为一项巨灾补偿机制或者说资源,在管理和安排上显得过于零乱和分散,不能有效起到震害补偿和经济保护网的作用。

三、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的构建

(一)加速建立国家地震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1.提高地震安全意识和灾害补偿的能力。

相比其他损失补偿机制来看,地震保险制度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在地震灾害发生前广泛动员和集结社会成员的资金,形成地震损失补偿基金。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灾后的经济补偿能力,改变灾害发生后只能向政府等、靠、要的现状,有利于快速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并且地震保险制度的保费缴纳义务使人们置身于地震灾害防范制度内,能够有效增强地震安全和防灾防损意识,有效落实国家有关抗震设防要求。

2.降低国家财政负担。

目前政府救济是我国地震灾害发生后最主要的经济补偿手段,灾害补偿款往往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通过建立地震保险制度,在国家财政、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投保人之间形成地震险的分担机制,可以有效降低国家财政的负担,也符合社会公平原则。

3.是保险业防范风险的需要。

目前保险业对地震赔付可能诱发的系统性风险缺少足够的认识。尽管近些年来我国地震频发,造成丁大量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但由于灾区主要集中在保险覆盖牢低的西部边远地区,因而地震损失对保险业的实际影响并大,保险公司对地震巨灾的风险暴露也不突出。但是需要意识到:

第一,国内保险业承保地震风险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随着城市密集度的提高,危险单位越来越大,地震风险将过于集中。因此地震风险可能对保险业造成的破坏性冲击的强度也越来越大;第二,我圆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开展使西部边远域的实投资和基础没施建设快速发展,存在较大的地震保险需求,保险业将不能再置身于地震灾害之外;第三,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开放步伐加快,客户对开展地震保险业务的要求与日俱增,特别是一些涉及两国政府协议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的项目。地震保险经常作为项目的必备条件之一。以上这些客观现实都将使我国保险业必须直面地震保险的研究和发展,以及自身承保风险的控制问题。在国内因地震等巨灾损失导致偿付能力不足是保险公司破产倒闭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是地震险的高发区,而且国内财产保险业整体资本金偏低,认识地震赔付责任对我国保险的影响并尽早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地震保险制度的有利因素。

1.政府部门对地震灾害的高度重视。

在l998年《防震减灾法》和2001年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5~1.1图》颁布实施后,我国各省区的防震防损意识明显增强,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得到重视,在城市规划、建设工程上的抗震设防能力和水平均有了大幅度提高。据悉,在国家颁布《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后,福建等较多省份还自行组织有关专家,对本省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进行了划定,并制定了相应的省区划图,精度到乡(镇)。这一系列举措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地震保险计划的建立成本。

2.技术上的可行条件。

(1)地震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给地震保险计划的建立提供了可能,在对风险汇聚进行统筹管理的条件下,保费可以实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补贴。我地域辽阔,一次震害事件所致危险单位的相对有限性使风险的空间分散成为可能;而地震活动过程中活动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说明地震损失在时间进行分摊也是可以实现的。

(2)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地震活动监测数据。我国以1966年邢台地震为起点,不间断地加大监测、预报地震和地震科研的力度,积累了大量连续、可靠及完整的观测资料。为地震保险计划的建立提供了科学数据基础。

(3)保险业对地震风险承保已经积累一定经验。例如人保公司利用AIR中国地震模型完成了对中国的详细地震风险分析评估,其中包括了家财险、企财险以及建/安工程险等。

3.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在需求。

地震灾害的破坏性使得国民经济建设对地震保险的需求逐步提高。利用保险工具转移风险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和经济实体的首选方式。我国普通居民虽然在巨灾损失的补偿安排上习惯于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救济与援助,不愿意自己购买保险。但随着加强地震保险知识的宣传教育,并且在地震保险制度建立后逐步削弱政府财政救灾的投入,可以实现从“依靠政府救灾”向“以购买保险为主”的地震损失补偿机制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地震保险的需求也必然大幅增加。

(三)建立地震保险制度的重要着眼点。

1.政府支持和地震风险分担机制的建立。

地震保险因其风险的集中性和损失的巨大性决定丁单凭保险公司的商业化运作将无力承担,按照目前国内产险公司的资本金总量。一次灾害性大地震的损失金额就有可能使保险业陷于偿付危机。如果要充分发挥保险公司在参与建立国家地震保险制度中的积极作用,必须要率先解决好地震风险的分担机制和政府支持政策。政府对地震保险的政策支持主要包括:(1)国家对保险公司的地震保险

业务实行税费减免政策,以提高地震保险的供给;(2)国家对保险公司地震保险责任准备金的投资收益给予政策和税收方面的优惠;(3)国家利用技术优势,制定地震保险基准费率并由财政承担“最终保险人”责任;(4)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支持手段,加大地震保险计划的实施力度和提高参保面,逐步提高保险机制在震害补偿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国家政策支持的基础上,保险公司发挥风险管理和市场化运作优势,提供地震保险产品。

2.建立多层次的地震风险准备金。

目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提取的准备金主要有来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责任准备金和IBNR准备金等,并没有要求提取应付地震等巨大自然灾害的巨灾责任准备金。鉴于我国保险业已经以责任扩展或附加险形式承保地震风险,而且社会对地震保险的需求也较大,因而从现在起就有必要单独提取地震保险责任准备金(国家应在财务制度和政策上对保险公司的地震责任准备金予以确认)。在国家地震保险制度建成后,除了保险公司提取的地震保险责任准备金外,接受地震分保的再保险公司将提取地震再保险责任准备金。而国家相关部门还应建立地震巨灾的统筹后备基金,从而形成三层保障的地震损失补偿体系。

3.做好地震保险区划。

相同震级的地震在经济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所产生的灾害后果有很大差别,相同经济水平的城市如果处于同一地震的不同烈度区。灾害损失程度也有很大差别。所以以国家颁布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等技术资料为基础进行地震保险区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地震保险区划是反映各地地震风险差异和制定合理保险费率的基础。地震灾害空间分布极不均匀,而不同地区的震灾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又有很大差异,因而采用同样的地震保险费率显然是不合理的。而且也不利于提高投保人的参保积极性。所以在建立国家地震保险制度之前,必须要首先做好地震保险区划,针对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细化地震保险的保险费率和制定不同的承保管理政策。

4.风险再分散机制的有效运用。

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的资本金总量较低,发生破坏性大地震极可能诱发保险业的系统性风险。因而地震保险的经营主体要高度重视自身的风险控制,积极利用各种工具实现风险的再转移和再分散。向国际再保险市场分保和发行地震巨灾债券是两种可行的方式。国际再保险公司的资本金总量超过了4000亿美元,而且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巨灾风险管理技术,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开放,国际再保险企业对在中国开展地震保险业务兴趣浓厚。通过发行地震巨灾债券将地震超赔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在保险发达国家已有较为成熟的做法,国内保险公司也应积极借鉴。(作者:刘树峰,来源:《金融与经济》

参考文献:

1.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地震灾害损失预测研究组.中国地震灾害损失预测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

地震灾害范文篇6

一、学校安全工作落实情况

(一)、强化了校园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安全治理责任落实力度

我校成立有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相关的工作职责、明确了领导小组的工作义务。按照教育局对学校安全工作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订并与学校各部门、年级签订了《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各责任人的职责。依照教育局关于《学校安全工作定见》,进一步规范整顿了安全教育活动、安全隐患排查、地震逃生安全练习训练和预案等学校各项安全治理轨制。

(二)、健全门卫和教师值班工作轨制,把好校园安全关

执行门卫24小时值班,严格落实外来人员入校门卫盘查挂号、身份确认轨制。校园执行封闭治理,学生因特殊原因离校执行门卫审查,未经学校书面赞成或家长来接,一律不得离校。同时继续坚持我校每周一到周五的教师值班和下学时学生的路队轨制,特别是加强了正午休息时间的值班,确保早晨学生有序入校,正午学生不乱在校,下昼学生安然离校的局面。

小学安全教育暨地震灾害防御工作自查报告

(三)、配备安保举措措施,提高安全提防能力

我校按上级要求在学校重点部位设立了视频监控系统,进行24小时视频监控。门卫配备了橡胶警棍,微机室等功能室配备了响应的干粉灭火器,并且做到准时搜检与维护。

(四)、开展安全常识教育和地震紧要避险练习训练活动

我校行使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准时、适时对学生进行各类安全教育。各班主任老师行使每周一的班会向学生讲解安全常识,传授学生遇到紧要事宜的处理办法,让安全意识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心里。经由过程学校安全手抄报大赛,绕揭捉生了解交通标识牌和有关的交通律例。经由过程地震常识挂图展览,向学生宣传地震常识和地震泛起时自救相关常识。本学期开学初我们已经进行了一次地震逃生自救练习训练和消防贫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逃生和自救能力。在今年“”减灾防灾日到来之际,我们将再开展了一次防地震、防火灾、防拥挤踩踏紧要避险安全练习训练,赓续完美练习训练轨制,提高避险能力。

(五)、加强了校舍安全排查、电路安全、卫生防疫及饮食卫生等安全治理

学校按期进行校舍和房屋电路隐患排查,确保校舍、电路的绝对安全。同时做好流行病防治工作,避免风行疾病发生和蔓延;严禁学生购买、食用小食物及各类饮品,杜绝食源性疾患发生;注意搞好饮水卫生,教育和培育栽种提拔学生育成良好的小我卫生习惯,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

二、校园安全大搜检中发现的不足问题和整改措施:

小学安全教育暨地震灾害防御工作自查报告

(一)、搜检中发现的不足问题

1、因为经费等原因,我校监控设备还不足。

2、我校现在已经购置了两个灭火器,但数量还有必然的欠缺。

(二)、整改措施

1、进一步加大安全教育力度,严格执行校门口由值班教师、学校领导班子轮流值班,按时迎送学生,避免发生意外。值班教师加强校园放哨,尤其是厕所等安全死角。

2、继续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赓续增强安全意识和提防能力。

地震灾害范文篇7

一、筹备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为确保组队工作顺利进行,成立河东县紧急救援队筹备领导小组和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

1、筹备领导小组

组长:仇冰玉县政府副县长、县政协副主席

副组长:孙宗新县政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李培玉县公安局局长

秦平县地震办公室主任

成员:李殿军县安监局局长

宗广银县公安局副局长

王云收县公安消防大队政治教导员

王建成县交通局局长

王全友县城建处主任

任志勇县民政局局长

尹成福县林业局局长

金岩县卫生局副局长

邵明有县网通公司经理

杨建忠移动公司河东县分公司经理

吕济才县供电公司经理

杜建县自来水公司经理

2、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

筹备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事地点设在县地震办公室。

主任:孙宗新县政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副主任:李锋县地震办公室副主任

武玉泽县公安消防大队大队长

范学刚县林业局副局长

成员:金岩县卫生局副局长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闫茂胜县安监局副局长

王宜伦县交通局副局长

田俊法县民政局副局长

李冰县城建处副主任

陈传华县网通公司副经理

任广田移动公司河东县分公司副经理

周建光县供电公司副经理

张道银县公安消防大队副大队长

张晓春县自来水公司副经理

二、救援队人员组成

根据《河东县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组建方案》的要求,河东县救援队人员组成共60人,设队长1人、副队长2人,下设2个分队,每个分队编制30人,设立搜寻组、救援组、保障组、医疗救护组。

(一)队部组成人员(10人)

队长:王云收县公安消防大队政治教导员

副队长:李锋县地震办公室副主任

金岩县卫生局副局长

作战参谋:张道银县公安消防大队副大队长

通讯人员:许京奎县网通公司科长

工程人员:王如磊县供电公司科长

左玉广县自来水公司科长

危险化学品处置人员:杨晓飞县公安专职消防队副指导员

给养、装备助理人员:刘金成县公安专职消防队队长

赵群县地震办公室科长

(二)第一分队组成人员(30人)

分队长:王云收县公安消防大队政治教导员

副分队长:刘金成县公安专职消防队队长

1、搜寻组(县公安专职消防队、县公安局6人):

组长:孙朝阳

副组长:刘洪刚

队员:李超周瑞李宝明王友良

2、救援组(县公安专职消防队,8人):

组长:杨晓飞

副组长:姚付远

队员:王明涛蒋亚楠刘学义王夫贵

唐海峰刘健元

3、保障组(9人):

组长:许京奎(县网通公司)

副组长:赵文杰(县供电公司)

队员:王永伟王发涛(县网通公司)

刘海廷张涛(县供电公司)

王晓武郭海涛李强(县自来水公司)

4、医疗救护组(县人民医院,5人):

组长:英吉林

队员:孙翔宇朱宝欣喻学慧王娟

(三)第二分队组成人员(30人)

分队长:武玉泽(县公安消防大队大队长)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副分队长:张道银(县公安消防大队副大队长)

1、搜寻组(县公安专职消防队、县公安局6人):

组长:王彬

副组长:田成龙

队员:王运会杨文军蔡飞龙宋学斌

2、救援组(县公安专职消防队,8人):

组长:田成亮

副组长:王林

队员:赵大鹏周洁冯兆祥李超李学鹏王龙远

3、保障组(9人):

组长:张彦波(县供电公司)

副组长:左玉广(县自来水公司)

成员:腾风贵裴厚才王京波(县网通公司)

卢宏建余建军(县供电公司)

刘云飞朱景锋(县自来水公司)

(4)医疗救护组(县中医院,5人):

组长:林化文

成员:韩彦华陈宏伟王立芝李云玲

三、车辆装备购置计划及经河东预算编制

1、车辆装备购置计划

河东县救援队配备队员救援服装、臂章、队旗和培训教材;配备执勤装备应急救援通讯指挥车1辆、依维柯面包车1辆、救护车1辆和救援、通讯等器材。

2、经河东预算编制

县财政负责安排河东县救援队培训、装备器材购置和组建活动专项经河东。

四、2005年工作计划与进度安排

1、4月份至5月份制定河东县地震紧急救援队实施方案,组建河东县救援队;制定管理职责、训练计划、编制训练课目。

2、6月份配齐救援装备和人员执勤装备,邀请省、市地震专家讲授地震灾害与救援知识,组织救援队队员进行地震灾害救援专业技术训练。

3、7月份举行河东县救援队授旗仪式。届时邀请省、市有关部门领导和各县(区)地震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授旗仪式。

4、8月份组织河东县救援队队员外出参观学习。

5、9至10月份,组织河东县救援队现场紧急救援汇报演习。

6、11月份投入正常执勤。

五、基本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地震灾害救援是一项“人命关天”的大事,各部门领导要务必重视,救援队各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加强协作,顾大局、识大体,服从统一指挥和调动,切实提高战斗力,以实际行动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实践“平安河东县”创建工作,并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充分认识组建河东县救援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对组队工作的领导。各救援队成员单位负责人要把成立救援队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统筹安排,密切配合,积极筹备,协调发展,确保组队工作按计划进行。

地震灾害范文篇8

为确保排查工作有序顺利开展,局党支部召开专题会议,成立了由副局长任组长、地震办主任任副组长、地震办干部为成员的科技局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及各个阶段步骤。

二、深入开展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

5月22日,科技局召开了会议,及时传达了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精神,并要求各股室切实搞好宣传发动工作,根据排查工作的总体要求开展了工作。一是加强地震监测台站运行情况检查。对西河村庙嘴山地震监测台的供电、网络进行了检查确保确保地震监测设施正常运行。及时维护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指示牌。二是加强农村地震安居工程建设。组织对示范村进行了检查。三是继续加强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共印制2万分地震科普宣传单张免费发放给群众。四是开展了全县教育系统、卫生系统及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检查工作。5月22日至6月17日,联合住建局对我县教育系统的83所中小学校、8所幼儿园的198栋单体建筑物、对全县13所乡镇卫生院的35栋单体建筑物进行了全面的排查。

三、加强日常监管,夯实基础工作

为了便于获取风险隐患信息,科技局依靠群众,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健全风险隐患监测体系。加强全县地震宏观监测点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异常落实制度,加强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加强应急演练,提高防范和处置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确保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加大宣教力度,提高群众地震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地震灾害范文篇9

1.1从汶川地震看(特)大型水库加强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性据不完全统计,因汶川地震出险水库(水电站)2473座,其中溃坝险情水库69座,高危险情水库331座,由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山体滑坡堵塞河道形成一定规模的堰塞湖35处,受威胁总人口超过200万。由此可见,水库一旦发生严重震害,不仅危及工程本身安全,还会引发次生水灾,其损失往往超过地震本身造成的损失。因此,对水库工程抗震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视应上升到新的高度。

1.2丹江口水库地震及次生灾害的研究情况及意义自1970年蓄水至1985年,库区内诱发地震800余次,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竣工后,坝高将由162m增至176.6m,正常蓄水位将升至170m,库容将从210亿m3增至339.1亿m3,加大了水库再次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表明:二期蓄水后,水库水域范围扩大,在新淹没区内具有发震构造条件的部位上,发生5级作用的地震是有可能的。一般天然地震在主震发生后,总体上震级水平呈衰减趋势,在震情发展的预测分析上较有把握,而水库发震机理和诱震因素很复杂,在震群活跃期震级往往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反复发作,趋势判断难度很大,从而加大了应急决策的难度。2006年,湖北省政府确定了十堰城区、丹江口、竹溪、竹山、房县为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开展丹江口水库诱发地震研究、地震及次生灾害的防治,对保障水库上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供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丹江口水库地震灾害的应急管理工作情况

2.1编制完成《丹江口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预案以切实做好水库遭遇突发事件时的防洪抢险调度和险情抢护工作、力保水库工程安全、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少损失为目的,对险情监测与报告、险情抢护、应急保障等方面应急工作进行了严格、细致的规定和部署,并根据水库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变化作适时的调整,为水库面对突发事件时的防洪抢险应急工作提供了指导。

2.2水库防洪调度积累了丰富的应急管理经验,具备一定的地震灾害应急能力多年的防洪调度积累了丰富的应急处理经验,培养了大批运行、检修专业人员。2008年抗击雪灾和四川抗震救灾中,汉江集团的抢险救灾队伍分别担负了抢修郴州城区主干线“两桂”线和疏通高危险级的文家坝堰塞湖的任务,体现了我们在电力、水利应急抢险方面的技术实力。

3丹江口水库加强地震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3.1加强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提高地震灾害的预警能力。目前,丹江口水库的遥测地震台网的技术水平为第二代,随着二期加高工程的进行,应建设和三峡同级的第四代综合观测和数字地震遥测台网。对可能诱发地震的地段要设专业地震台网进行地震活动特征监测,以及各种地震前兆的监测研究,根据诱震预测采取防、治相结合的抗震措施。这样不仅有利于水库的防洪安全、水库的安全调水和周边民众的生活安全,还可为丹江口水库诱发地震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资料,为防震减灾打下坚实的基础。

3.2制订、完善和落实水库防震减灾应急预案,加强预案的科学性及可操作性

预案制订、完善和落实中应注重以下方面的问题:

3.2.1须做到一旦地震,应快速对大坝的安全作出地震反应评价,提出应急措施,制定抗震减灾方案,并通过远程通信网络将抗震减灾的方案与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呈报至决策部门,使地震引起的直接与次生性灾害降至最低限度。

3.2.2预防措施重点要对在强震中最易破坏的部分进行改进,或加强结构,或改变型式,提高其抗震能力,如变电站的构架、送出线路的杆塔、设备仪表的保护、闸门的启闭系统、土石坝坝坡、上坝道路等。水利工程的破坏主要是变电、输电架构和送出线路的倒塌、送电中断;机电设备、仪表、通讯、备用电源的损坏;其次是边坡崩塌,交通中断;泄洪设施如闸门、启闭机的破坏,导致不能正常启闭泄洪;厂房围墙和生活设施倒塌。地震灾害发生后,关键要密切监测和巡查水利工程的可能受损结构、部位及设施,及时对险情进行应急处理,使地震灾害的损失和危害降至最小。

3.2.3地震灾害中水利工程的应急处理还涉及到水、雨、工情的监测预报和水利工程的优化调度问题。除降雨、余震等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对水利工程造成的不利影响外,山区河流沿岸的崩山、滑坡、泥石流,可能壅堵河道,形成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当湖泊水位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可能冲溃堵塞坝,形成溃坝灾害,对下游大坝造成冲击。因此,预案应对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调度,在可能的情况下,既保证正常的供水、供电,又要保证工程的安全,做好准备确保大坝的泄洪设施安全,让大坝顺利泄水,降低蓄水位,甚至考虑腾空库容,避免出现溃坝事故。预案中还需强调,水利部门有权对易发生次生灾害的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加强监控,还有必要提出应急性的群众转移、避灾方案,情况紧急时,可强制组织下游群众避灾疏散,以防止灾害扩展,减轻或消除危害。

3.2.4应发展应急通信优势技术,建立起一套空中与地面相结合、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固定与机动相结合的立体应急通信系统,加强互联互通监管和通信相关设施保护工作。制定详尽周密的应急通信保障预案,还应定期进行应急通信演练活动。

3.2.5与地方政府积极协作,开展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及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建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推进抢险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

3.3加强水库管理单位与地方政府间的沟通和协调,紧密结合内、外部应急预案

水库的内部应急预案是针对大坝管理单位而制订,外部应急预案是针对政府和公众,对大坝上下游地区实行应急处理而制订,两者应紧密结合形成完整的应急系统。水库地震灾害应急预案实际上涉及水利、工程安全、社会、管理、灾害、信息工程等多领域科学,它不仅要考虑水库大坝安全本身的一系列技术问题,还要重点考虑大坝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和协调。

3.4尽快完成丹江口水利枢纽升船机系统的改造,恢复水库上下游的水运交通

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将造成公路交通损毁或受阻,短期内难以抢修恢复,严重遏制救援人员和物资的运入,及受伤受困灾民的运出。汶川地震救援时,交通运输部的工作组提出的“路水并举,水路先行”抢通战略和“打通水库路,开辟疏运码头”方案,对加快抢通救灾运输通道发挥了重要作用。丹江口水库广阔的水域提供了打通水上交通运输线的条件,升船机改造后过坝运输能力将提升至300吨级,若发生地震灾害时也必将成为救援的重要交通生命线。

由于地震预警系统建设的不完善和地震应急工作的社会复杂性,丹江口水库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的很多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现阶段,要进一步加强地震预测预报设施和能力的建设,认真总结汶川特大地震应急抢险的经验,结合水库实际,制订、完善地震灾害应急预案,使之科学合理有效,并加强与地方的协调配合,做好预案的落实工作。

地震灾害范文篇10

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等地发生了重大地震灾害,波及周边地区。为确保师生生命安全,迅速做好地震灾害预防和救治工作,现紧急通知如下: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受灾情况,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和沟通,全面负责本单位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处置工作。

二、各受灾地区教育系统要迅速组织力量,首先做好本单位的抢险救灾及自救、互救,全力以赴抢救伤员,尤其是要把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作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师生生命安全。

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迅速与当地政府救灾指挥部取得联系,确认灾害预报,协助有关部门对易于发生次生灾害的地区和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控,及时预防通知,宣传地震灾害预防和救助知识,防止衍生灾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