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轼耗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22:34:57

低轼耗范文篇1

关键词:超低功耗MSP430数据采集USB接口设计

引言

实现系统运行的最小功耗是现代电子系统的普通取向,也是绿色电子的基本要求。采有最小功耗设计方法既能减少电子设备的使用功耗,又能减少备用状态下的功率消耗。在节省能源的同时还有利于减少电磁污染,有利于电子系统向便携式方向发展,有助于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现代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对数据采集的要求日益提高。在许多场合要求数据采集系统向便携化方向发展,要求系统具有体积小、功耗低、传输速率快、使用方便灵活等特点。在数据采集系统中,如何节省电能以使系统工作时间更长,如何通信才能使系统数据传输速度更快,已经成为系统开发过程中必须加以考虑的主要内容。

微控制器MSP430的超低功耗技术在众多单片机中独树一帜,同时它具有集成高度等特点,因此,选用该控制器作为系统的主控制器,实现数据采集和Flash存储等功能。此外,USB端口与以往的普通端口(串口与并口)相比具有传输速度快、功耗低、支持即插即用、维护方便等优点;因此在通信设计时,结合UART转USB芯片CP2101以实现USB接口通信。上述设计既利用了MSP430的超低功耗特性,又利用了CP2101设计USB接口的简便性,设计得到的数据采集系统可以实现便携化、低功耗、使用方便等目标。

1MSP430数据采集系统的USB接口设计

1.1采信系统简介

本系统实现多路数据的采集、Flash存储及USB通信等功能。单片机系统主要完成信息采集、A/D转换、对信号进行放大滤波处理、数据通信、Flash存储等;实时时钟记录采集数据的时间;CP2101实现USB接口,并把单片机采集到的信号传给微机;微机完成数据接收、存入数据库、数据处理、计算、显示等功能。

1.2超低功耗MSP430微控制器

MSP430是TI公司近几年推出的16位系列单片机。它采用最新的低功耗技术,工作在1.8~3.6V电压下,有正常工作模式(AM)和4种低功耗工作模式(LPM1、LPM2、LPM3、LPM4);在电流电压为3V时,各种模式的工作电流分别为AM:340μA、LPM1:70μA、LPM2:17μA、LPM3:2μA、LPM4:0.1μA,而且可以方便地在各种工作模式之间切换。它的赶低功耗性在实际应用中,尤其是电池供电的便携式设备中表现尤为突出。在系统初始化后进入待机模式,当有允许的中断请求时,CPU将在6μ的时间内被唤醒,进入活动模式,执行中断服务程序。执行完毕,在RETI指令之后,系统返回到中断前的状态,继续低功耗模式。

本设计采用MSP430F13X微控制器。它具有非常高的集成度,单片集成了多通道12位A/D转换、PWM功能定时器、斜边A/D转换、片内USART、看门狗定时器、片内数控振荡器(DCO)、大量的I/O端口、大容量的片内RAM和ROM以及Flash存储器。其中Flash存储器可以实现掉电保护和软件升级。

1.3USB接口芯片选型

通用串行总线USB是由Intel等厂商制定的连接计算机与具有USB接口的多种外设之间通信的串行总线。传统上,USB接口的开发较为复杂。在同其它USB接口芯片相比较之后,本设计选择了无需外部元件的UART转USB芯片CP2101。选择这种接口芯片,可使USB通信接口设计变得十分容易。与同类产品相比,CP2101具有以下优点:

①具有较小的封装。CP2101为28脚5mm×5mmMLP封装。这在PCB上的尺寸就比竞争对手小30%左右。

②高度成度。片内集成512字节EEOROM(用于存储厂家ID等数据),片内集成收发器、无需外部电阻;片内集成时钟,无需外部晶体。

③低成本,可实现USB转串口的解决方案。CP2101的USB功能无需外部元件,而大多数竞争者的USB器件则需要额外的终端晶体管、上拉电阻、晶振和EEPROM。具有竞争力的器件价格,简化的电路,无成本驱动支持使得CP2101在成本上的优势远超过竞争者的解决方案。

④具有低功耗、高速度的特性,符合USB2.0规范,适合于所有的UART接口(波特率为300bps~921.6kbps)。工业级温度范围为-40℃~85℃)。

2USB通信的硬件接口电路

硬件电路如图1所示。CP2101的SUSPEND与SUSPEND引脚接到MSP430F13X的普通串口上。这两个引脚传送USB挂起和恢复信号,此功能便于CP2101器件以及外部电路的电源管理。当在总线上检测到挂起信号时,CP2101将进入挂起模式,可以节省电能。在进入挂起模式时,CP2101会发出SUSPEND与SUSPEND信号。为了避免SUSPEND与SUSPEND在复位期间处于高电平,使用10kΩ的下拉电阻确保SUSPEND在复位期间处于低电平。

CP2101的USB功能控制器管理USB和UART间所有的数据传输,以及由USB主控制器发出的命令请求以及用于控制UART功能的命令等。CP2101的UART接口处理所有的RS232信号,包括控制和握手信号。CP2101的VBUS与VREGIN引脚必须始终连到USB的VBUS信号上。在VREGIN的输入端加去耦电容(1μF与0.1μF并联)。CP2101与单片机接口是标准UART电平,与计算的USB端口连接是USB标准电路,因此,无论与3V还是5V供电的单片机连接都不需要电平转换。

3USB通信接口的软件程序设计

USB接口程序设计包括三部分:单片机程序开发、USB设备驱动程序开发、主机应用程序开发。三者互相配置才能完成可靠、快速的数据传输。其中USB设备驱动程序Cygnal公司已经提供。这里所要编写的是剩下的两部分。一部分为单片机MSP430F13X的串行通信程序,即对波特率、数据位、校验位、有无奇偶校验等通信协议的设计及单片机串行通信功能控制器的设置;另一部分为主机对CP2101的通信程序,这部分要在VC++环境中调用API函数实现。

3.1单片机程序设计

在IAREmbeddedWorkbench嵌入式集成开发环境中,编写单片机通信程序,可实现在线编辑修改。MSP430的内核CPU结构是按照精简指令集和高透明指令的宗旨来设计的,使用的指令有硬件执行的内核指令和基于现有硬件结构的高效率的仿真指令。以下为系统发送数据的部分应用程序(包括初始化及触发UART端口程序):

#include"msp430x13x.h"

/*************************串口*************************/

voidsend_byte(charsdata){

TXBUF0=sdata;/*发送数据缓存(UTXBUF0)*/

while(IFG1&TUXIFG0)==0);/*目的操作数位测试,发送中断标志*/

}

/*************************main*************************/

voidmain(void){

chara;

uinta=0x0055;

WDTCTL=WDTPW+WDTHOLD;/*停看门狗,WDTCTL看门狗寄存器*/

UCTL0=CHAR;/*8位接收控制寄存器URCTL线路空闲\u24322异步\u26080无反馈8位1位停止位\u26080无校验位*/

UTCTL0=SSEL0;/*发送控制寄存器UTCTL0,UCLK=ACLK时钟*/

UBR00=0x0D;/*32Kb/2400b=13.65,波特率选择寄存器*/

UBR10=0x00;/*高字节*/

UMCTL0=0x6B;/*调节*/

ME1|=UTXE0+URXE0;

/*开USART0TXD/RXD接收/发送允许*/

IE1|=URXIF0;/*打开USART0RX接收中断允许位*/

P3SEL|=0x30;/*P3.4,5=USART0TXD/RXD,选择模块功能*/

P3DIR|=0x10;/*目标操作数置位,P3.4=1,输出模式*/

_EINT();/*开中断*/

//主循环

for(;;)

{send_byet(a++);}

}

3.2USB设备驱动程序的安装

当把开发板接到主机的USB端口时系统会提示发现新硬件,并要求安装驱动程序:

先安装CP2101的驱动程序CP2101_Drivers.exe到C:FilestoRS-232BridgeController.

完成上面两步的安装后,在系统的设备管理器中会看见CP2101虚拟的那个COM口。在以后的设计中就是对这个口进行操作。此时可能应用串口调试助手调试下位机程序,接收发送数据。

3.3主机应用程序设计

主机应用程序的编写使用VC++编译环境中的API(应用程序设计接口)函数实现。应用程序的设计方法与串口编程类似。首先必须查找设备并打开设备的句柄,然后进行读写和控制操作,最后是关闭设备句柄。为了提高效率,可使用多线程技术实现读写。具体步骤如下:

①把CP2101的动态链接库CP2101.DLL文件拷贝到,或者路径下。当程序运行时就能调用CP2101.DLL。

②在visualstudio6.0中打开CP2101SetIDs.dsw,选择Release或者Debug建立CP2101.EXE工程文件。

③在VC++6.0中链接CP2101.LIB,这时就可以应用CP2101的动态链接库了。

④在VC++里进行编程,用API功能函数对USB堆栈、CP2101的EEPROM及数据传输的通信协议等进行编程。

当数据传输完毕时,应用CP2101_Close()函数关闭设备句柄。可以根据实际应用修改CP2101的VID和PID,并用相应函数写进CP2101的EEPROM中。但须注意的是,修改后要用CP2101_Rest()函数使CP2101复位并重新安装驱动程序。

低轼耗范文篇2

改革:健全社会的机制

——改革的根由、目标、障碍、途径和可能

明远

目录

引言:正视沉重,超越无奈

问题和根由:公共权力的越位和服务不到位

改革的目标:健全社会的基本机制

社会参与机制

社会选择机制

社会监督与制约机制

社会公平机制

社会激励机制

理论上的操作途径

现实障碍:利益结构、观念滞后和搭便车心态

突破的必然和可能—一地方制度创新和中央开明派在综合压力下的反应

结语:中国亟需健康力量的极积努力

引言:正视沉重,超越无奈

新世纪的中国人,在都市歌舞升平的表象下,仍然掩不住许多沉重与无奈。

沉重是事实。虽然国人一向有报喜不报忧的传统,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在分析和揭示着中国社会各个基本面面临的重重矛盾和困境:

一、自然基础层面己经极其脆弱:人口还在膨胀,资源日益贫乏,生态则面临着毁灭性的破坏。

二、令人悲观的社会乱象:低素质的劳动力无限供给,社会保障体制无从建立,两极分化和仇富心理,黑势力的兴起和蔓延,犯罪狂潮,农村的破败景象,社会沟通机制的不畅等等。

三、无法乐观的经济发展:混乱难治的市场秩序,信用与法治的双重缺失,低效而功能矛盾的国有企业,落后的企业管理,国际打工者的经济地位,大规模的挥霍浪费,令人怀疑的增长,民间投资不畅,无从防范的资金外逃,不知凭何消解的金融隐患等等。

四、软弱无力且自相矛盾的政府:看不到根治希望的腐败,缺乏清晰目标和支撑力量的改革,各级财政债务的巨大隐患,信息失灵和僵化的决策体系,官员利益集团化,公众参与的不畅和封闭的政治运作,滞后的区划改革等等,总而言之,政府现状令人无法满意。

五、深层次的文化危机:文化根基的荒漠化,极度功利化、物质化的价值取向,前现代的文化习俗,被扭曲的文化教育体系等等,决定了必需重建文化世界。

六、再加上不利的国际竞争及安全格局。

莘莘我辈,还能被歌舞升平的表象所迷住?

实际上,只要略为清醒和认真一点的人,不能不对复杂的现实及重重矛盾感到困感,不能不对中华民族在国际格局中边缘化、底层化的地位(无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各方面)感到忧心,从而为自己的命运和未来感到紧张。

但是,屈守于无奈却是可悲的。

屈守无奈多少有些回避、推委的味道。容易站在一旁责备别人,却无视自己的责任和勇气;容易看到环境的恶劣,容易向恶势力屈服,甚至加入恶势力,却不肯做灵活而实在的努力——这些都是中国人的习性。环球对比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发展,会发现中国确实是独特的,复杂的。这些因素往往成为害怕变革、拒绝变革的人的托辞,但对于真心实意希望社会进步的人,这只不过是说需要中华儿女更多的智慧和勇气罢了。我们要正视沉重的现实,不能只是无奈地叹息、观望。只有在困境中不懈地进行超越性的努力,中华民族才有可能走出危机四伏的陷井,才有可能改变没落沉船的命运。一些先天性、自然性的问题,我们是无法选择的。但如果在人力能为的层面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层面我们搞不好,那就无论对己、对人,对祖先对后代,都无法交待了。而且我们只能依由人力能为的层面,以尽量化解先天层面的不利影响。在国际一化体的强势竞争和国家自然基础已脆弱到极点的今天,对我们在人为层面上应有的努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是今天每一位还有起码的良知和责任感的中华民族的一员,不能不认真对待的问题。也是每一位不愿意权益受到损害的人、每一位希望自己的未来会更好的人所不能不认真对待的问题。

但是,怎样才能认真对待呢?

认真对待,就是认真做好自己的知和行。能知行合一,最好不过。知而不行,存有观望等待之心,己趋消极,说得严重点,那就是纵容举目皆是的罪恶,浪费并不多余的民族元气。不知不行,己无足道;非但不行,反而趋恶,则已属于需要矫正的一类了。当然,知,应是尽量正确的知;行,更应是合适有效的行。故而,我们不能不先就一些基本问题达致基本的认识,不能不对我们自己当如何行有大致的底定。

问题和根由:公共权力的越位和服务不到位

如果对各类专家分析、揭示的问题和得出的解决方案进一步归总不难得出一个共通的结论:一切人为性的问题都可以找到它的主因——即公共权力由于不规范、不合理运行而造成越位和服务不到位;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以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了当前社会发展的瓶颈和关键——这在学界大概已成为共识。举凡经济发展、文化教育问题、三农问题、社会保障问题、财税问题、分配问题、治安问题、人权问题、市民社会的发展问题等等,一句话,无论内政外交,只要是公共性的问题,几乎找不到公共权力不拖后腿的。中国一直有泛政治化的传统,公域私域不分,什么问题事物,一概带上政治的眼镜才去看。这个传统必须终止。今天,当我们客观地对每一类公共问题进行技术性分析,只能正视一个基本的事实:离开了公共权力的合理化和规范化,每类问题皆不可能孤立解决好,充其量不过治标不治本而已——这和意识形态无关。这也难怪,公共权力的运行一日不上轨道,一切和众人有关的问题就不能摆脱公共权力的制约,每一具体问题就不可能具有在合理体制下独立解决的条件。甚至每个人的私域生活和民间创造,无不受公共权力不合理的干扰和抑制。在此情状下,大多数人的利益(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但不完全只是弱势群体利益,甚至是所有人的利益)、民族的命脉、社会的根基,就要成为少数既得利益集团的牺牲品了。

公共权力的越位主要表现在:

1、公共权力在各种背景下、以各种名义大规模涉入竞争性经济领域,如用公众的税款大量补贴国企去和民营企业竞争,或用各种管制限制民营企业发展,甚或干脆政府自己投资办企业——下场踢球去也,这些都是既损害效率(试看数万亿银行坏帐怎样转嫁到消费者和后人头上?又看国企控制了70%以上的资源而做出不到30%的社会贡献;再看由于决策的无责任化和泛责任化而造成的比腐败更甚的巨大损失,如重复建设、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更是耗空了国力,并引发部份县镇债务危机)。

2、公共权力被少数人利用来进行大规模的权力寻租,据胡鞍钢分析,每年贪污腐败给国民经济造成的直接损失至少在1万亿元以上。如果算上其破坏公平竞争、降低工程质量、降底社会效率(腐败得来的钱使用效率都很低,破坏竞争也降低效率)、败坏社会风气等间接损失,就更让人痛心不已!

3、公共权力非但不能保障公众权益,反而变成侵犯公众权益的主要力量。

以上种种,无不是对公共权力不能正确认识和滥用权力的结果,而其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恶劣后果,又岂是罄竹能书?

另一方面,则是公共服务严重不到位:

1、法治秩序无从建立,市场规则得不到切实保障,企业权益、公众权益得不到切实、充分保障,各种乱收费和假冒伪劣、不守合同等侵权行为普遍盛行,政府对垄断利益群体阻碍社会发展、侵犯公众权益束手无策,公众却缺乏参与表达、护卫自己的基本权益,等等。

2、科研、文教等基础服务和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社会保障和基本的民众福利实难让人称道。有人称“希望工程实为耻辱工程”,实应思考思考吧!这也难怪,社会财富很大一部份要么被打了水漂,要么落入了少数人私襄,哪还有钱?当然,各种具体体制自身的缺陷另当别论。

总体上,目前中国正是由于公共权力的越位造成了公共服务的不到位,由此造成了公共权力对社会的双重损害。如果不较正公共权力对社会的这双重危害,则改革极其有限,而且必然赶不上各种问题的积累。怎样才能矫治公共权力的这两重缺陷呢?

改革的目标:健全社会的基本机制

解决公共权力的越位和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决不能只停留在皮相层面,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努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使社会走上合理、规范的长治久安之路,使社会真正进入现代主流文明的正常轨道之中,进入到比较优化的运行状态之中,而不仅仅是解决一些紧急的事情和一些表层的问题。社会是巨大的复杂系统,运行机制是否健全、合理、规范,是社会发展唯一的核心问题。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目标——公平、效率、秩序、自由、正义、和谐(这六者恰恰是中华大地都极其缺乏的。长期来,政府强调稳定,却发现越来越失序;社会呼唤效率,却不知效率为何物),都取决于社会运行机制的健全与否。要解决公共权力的越位和服务不到位的“传统性”问题,也只有从健全社会发展的基本机制入手。在这一基本目标上,各个阶层的人们是不应冲突的,因为它是基于所有人的基本利益(当然不一定是完全利益),甚至包括那些巧取豪夺的不正当既得利益集团。

目前上自中央领导人以下,虽然大家都很强调制度建设和健全机制,但对社会机制到底是什么?如何运行?如何健全?前因后果如何等都缺乏认真、清晰的分析。这如何达到目标呢?

社会机制,听起来抽象,但究其实,不过是人们的社会结构和组织行为决定的制度规范而已。人类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由多种社会机制支撑,如社会参与机制、社会选择机制、社会监督与制约机制、社会公平机制、社会激励机制、社会决策机制、社会整合与控制机制等等,但前五种机制是现代社会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机制。特别是前四种机制也是和公共权力直接相关的基本机制,这四种基本机制相互支撑,其中任一机制不健全,其他机制也就不可能健全,从而整个社会也就不可能健全!而如果这四种社会的基本机制健全的话,其他机制也会健全。如是,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不健康顺利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社会参与机制

社会参与主要是指公民对与自己生活相关的社会公共领域事务的参与。参与社会选择、参与社会监督,本身就是最基本的社会参与行为。参与社区建设、国家建设和其他公益事业,是公民参与的三个基本层次。

现代社会是公民社会,每一个公民都有平等的权利。传统型臣民社会就是由少数统治者压抑多数人的参与,压制程度最深的是政治、文化参与,统治者靠垄断政治文化领域来统治人民、迷惑人民,进而在经济上也统治、压迫人民。所以政治、文化参与程度可以做为直接衡量一国文明程度的标尺。社会参与机制不健全,使得民意无从充分表达,特别是社会中弱者的民意难以表达,各种垄断集团占了上风,造成公共权力的异化,增加了决策风险和矛盾激化的可能。如果一直得不到解决,最终必然因矛盾激化而造成社会的崩溃和重组。不幸的是历史一再重演。这也难怪,人本性就是常常善于遗忘且不见棺材不掉泪的,见了棺材又来不及,怎好怪历史一再多情?再者社会参与机制的不健全也会使决策者失去正确判断的基础。

社会参与机制的健全与否,表现在公民参与的渠道是否畅通、参与的机会是否平等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呈正相关,直接反应着社会的效率程度和公正程度。人们常常认为效率与公正是负相关的,实际恰恰相反,不公正的结果必然是低效率的。参与渠道不畅,则必定有一部分人处于被压抑状态;同时相应的有许多问题得不到充分反应,更别说解决了。参与机会不均等,更是让许多人根本上就失去了作为一个公民实质存在的条件——广大的中国人民至今能称得上“公民”吗?

健全的社会参与必须(最终必须)在合理的规范的轨道之上,否则混乱无序的参与更是只会给社会带来混乱和灾难,效率与公正就更谈不上了。所以,健全的参与机制必然是理性、公正、规范的参与。而且必然是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和政治社会管理运行的全面参与。这要求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主体是真正的公民,各种基本权利受到保障,而不做“无知的局外人”或被控制的“顺民”;二、各种社会系统特别是政治系统必须是开放性的,对每一个公民都是平等开放的。政治的开放性要求必须保障任何人的理性负责的言论自由和行为自由。三、单个的公民是软弱的,参与还必须有支持体系,这主要还取决于社会的自组织程度(而非被组织),公共权力应该为各种社会组织的创建提供法律平台和一定的支援。如果公民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这三个基本条件永远也不可能具备,社会参与必然只能继续不规范、不充分、不合理的进行。

社会参与与技术水平有极大关联。互联网为人们的各种参与就提供了许多便利。社会参与还须人们进行灵活极积的设计。譬如当设立“建议论证推行反馈制度”。常有人能发现和提出对社会收益极大的建议,却缺少足够的重视和通道而不能发挥作用,这是社会资源的浪费。如茅于轼提出取消邮资补贴和邮局应提供查写邮政编码的服务等建议,理论论上看不出有什么不可行的地方,但公共机关却没有任何回应。应该建立专家评议机构或公共评议机制。当然,这还和社会激励机制相关。

社会选择机制

社会选择机制包含公民对经济生活层面的选择和对社会政治层面的选择。合理的物质生活需求选择只能是以货币为中介,通过公正自由的市场机制进行,排除行政化和特权因素。随着生活需求选择机制的逐步健全,健全对社会政治层面的选择机制必然不可阻挡地被提上日程。这种选择淘汰机制也是社会对公共权力最基本的制约方式。

政治层面的选择,包含对制度的选择和对政治家、公务员的选择。制度选择很大程度上综合条件发展和人们极积努力选择的结果。这且不提,这里着重谈对政治家的选择。因政治家既可能为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也有可能为社会造福。

对政治家的选择,传统的选择方式主要通过世袭、上级选拔和战争三种方式。而现代的民主选择则是在保障公民平等权利的前提下,通过公正、严格的程序竞选,这无疑是选择政治家的最公平合理和成本最小的方式。既使有金钱的因素参与其中,民主竞选也是人类目前为止最公正、最有效率的选择方式。政治竞争在任何形态的社会都存在,但只是在民主制确立的社会中政治竞争才以和平有序的方式在民主法制的轨道上进行。以和平竞争方式解决公共权力的交替是人类管理自身的伟大进步,它避免了社会以暴力或阴谋方式在争夺权力中所付出的重大代价。对于竞选机制的作用来说,防止独裁和腐败才是根本目的。社会欲达到这个目的还需要两个保证:一个是首脑要定期更换,不能让一个人长期占据高位;另一个是要有制约机制,特别是集体要构成对最高统治者的制约。一般来说,这一切离不开一个竞争性的政治市场和新闻自由。说政治是一种市场行为并不奇怪,现代社会中的政治家、公务员,也不过是选择了一种职业、一种服务而已。

由于公务员的数量要远远多于政治家,具体事务都得公务员操办,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担任各级公务员对于社会的健全与进步同样起着重大作用。公务员制度已是世界通行制度,主要包含六项基本制度:考试和任用制度;工作评定和升级制度;薪俸等级制度;进修制度;惩戒制度;退休制度。其中公开、公正的考试和任用制度是全部制度的核心。我国虽然已采用公务员制多年,但实行得很不充分、也不严格,再加上其他配套机制的不到位,作用极其有限。

社会监督与制约机制

社会监督与制约机制是约束公共权力规范运转的核心机制。公共权力如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约,必然走向异化:一是政府中官僚主义泛滥,政府部门为公众服务的意识淡薄,公共服务不到位;二是严重的贪污腐化问题;三是决策无责任化和随意性导致重大损失,我国的人口问题和重复建设、三拍工程(拍大腿决定,拍胸脯保证,最后拍屁股换个地方照干不误)等等教训已经不小;四是公共权力恶性化,不能充分保障而是侵犯公民权利。甚至政府还会被少数野心家、狂人所控制以进行超大规模的严重犯罪,如希特勒。如此可以看出约束机制在社会中的核心作用。但怎样才能确保监督与约束的有效和充分呢?特别是我国多年以来,并非不强调监督,司法、监察、审计、纪检、信访、反贪局等,监督机构一套叠一套,为什么还是迟迟建立不起有效的监督机制呢?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于,所有这些监察系统,仍只是政府这个"大主体"身上的手指头。任何主体,自己是绝不可能持续、充分、有效地监督自己的,让左手监督右手还不如回到宋明理学时期。我们要么刚脆认为政府是完美无缺的,不需要任何监督;要么就必须正视主体自身无法克服的潜在弱点这一事实!中国的所有几大监督机构自身也已不可避免地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了腐败的事实,应该让我们实在已无须在此再多费言。长期来我国政府一直无视以上事实,造成惊人的公款吃喝、贪污、大规模不必要的决策损失、大规模的侵权(如乱收费)等等严重后果,许多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偏管得死死的,长期来却只停留在就事论事、治标不治本的水平上,同类性质的红头文件无数次的发,就象不把自己尊严当回事。这种机制造成的经济效果当然是既不公正又无效率的。对有效监督机制认识的迟迟不到位,正是长期来决策者回避现实的结果之一。

到底怎样才能健全社会监督机制?首先,我们必须明白社会监督与制约机制(或约束机制)是怎么构成和运行的。这包含两个层次。1、公共权力的自我约束,包括政府内部的自我监督,如政治家与公务员的相互制约、中央与地方的相互制约,行政的自我监察系统等;分权制约,即把公共权力分为行政权力、议会权力、司法权力,形成相互的制约。2、社会对共公权力的约束,包括公民大众、舆论监督、利益集团和反对派机制等。中国目前只有公共权力自我约束中的行政自我监察机制以及不规范的、有限的中央与地方的相互制约。由于分权理念不被接受、新闻出版管制及公民的自组织权利不被保护,说其他监督机制基本为零并不过分。新闻立法或监督立法虽提上议事日程18年而不能出台,这是怎么都说不过去的。

公共权力的自我约束中,最基本、重要的无疑是分权制约。分权制约实际是基于两个无可否认的前提:1、人性是有弱点的,整体上,不能指望靠任何人自己约束自己,不滥用权力而且尽职尽责,永不犯错和犯罪;2、政府权力对社会是最强大的,没有任何力量能绝对有效制约政府,而政府一旦犯错,甚至被人控制用来犯罪,则会造成无法挽回的重大恶果。分权的有效方式就是把构成政府威力的三种基本权力分开,使社会不会面临一个无法控制的可能作恶的力量。这样从短期看,是造成了政府权力分散,有发生扯皮从而降低效率的可能。但首先,防止政府作恶绝对比一时的政府效率更重要;再说回来,则缺乏有效约束的政府,长期来看,绝对不会比有约束机制的政府效率更高。这已被人类实践充分明证,而且道理也显而易见。如果说分权不适合中国,无疑是要么说中国政府是完美无缺的,要么说中国政府上面还有一个完美无缺的或能被有效约束的主体!--这不是打自己的嘴巴么?!如果说分权可能会影响共公权力的效率,那么只要睁眼看一看世界上所有先进的、发达的国家,就足够了。如果说国情,首先不能只说空洞的国情,再说再特殊的国情也不可能否认社会和拒绝社会的基本原则。

而分权监督要求必须确保民意代表的真实性和最高立法权,要求司法必须独立。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既分立又制约而达成的权力平衡中,司法权至关重要。没有司法独立就不可能有司法公正,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司法监督。与立法权、行政权相比,司法权对社会危害最小,是制约立法权、行政权的有力手段,但"司法部门既无军权,又无财权","既无意志,又无强制",是分立的三权中最弱的一个,很能够容易受到其他两权的侵犯。因此,实现真正的分权制衡必须实现司法权的独立。只有实行司法独立,才能确保法院的公正超然,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自由才有保障。司法独立原则的目的主要在于限制行政权的干预。法治的基本功能在于保障最低限度的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如果允许根据执政者的个别命令逮捕某人,没收其财产,那么,法官的独立性就不存在了。如果法官必须无条件地执行这种针对个人的特殊法律或政策,没有司法独立,那么法官就就成了警察,司法与警察行动就没有界线了。因而可以说,没有司法独立,就等于没有司法,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社会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制约中,公众传媒是最重要的。公众传媒由于其强大作用被人们称之为除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任何政府都重视宣传,因为它是除武力压制之外维持现存社会规范或引导社会变迁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由于政府控制了大部分重要信息的分配,又拥有对公众传播媒介的管理权,因此,国营的公众传播媒介很容易沦为政府的宣传工具。从而丧失其公众传媒的自由公正的本性。私营则如俄罗斯,大众主要传媒很容易受到垄断集团的控制。美国也是如此。这是由于市场的利润原则与传媒具有自发垄断性决定的。政府控制或垄断集团控制都不利于保持大众传媒的公正与自由。大众传媒如缺乏一定的独立与公正机制,则其作为社会监督与制约机制的重要一环是不完善的,甚至越锋利的刀运用不好产生的破坏性也就越大。

所以,首先必须切实保证公众传媒的独立和自由,必须变事前审批制为国际通行的事后责任制,这也是法律上"无罪推定"原则的具体运用。其次,健全的社会须对大众传媒进行一定的管理,在不压制舆论自由的前提下促其保持公正与独立,使公众传媒不沦为任何垄断性集团的工具。如美国联邦电讯委员会依据电讯法对广播事业的管理,其宗旨是监督广播电视按照"公众利益,方便和必要"的标准来经营。这些标准主要包括:要有适当时间用来讨论公共问题,要有一定的当地实况节目,广告不可过多,等等。同时,电台和电视台还必须遵守"同等时间"、"公平原则"、"辩驳权利"的规定。"同等时间"是指当某一电台或电视台允许一名公职竞选者在该台进行竞选时,必须给予竞选该职位的所有其他候选人以同等机会;"公平原则"指电台和电视台在播放有分歧意见的公共问题节目时必须播放反对的意见;"辩驳权利"则是指在电台、电视中受到攻击的人有免费在该台进行辩驳的权利。

分权制约和新闻自由,构成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的最基本的体系。不认清这一点,我们就永远也不可能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只能任社会在不规范、不合理的的轨道上运行,任各种不负责任的决策、腐败、侵权行为咨意发展而消耗社会资源,激化矛盾,陷自身于被动地位,最后只能引发社会震荡以重建社会。萧功秦认为:"政治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在社会公众与知识分子对现在秩序的认同程度还相对较高的时期,不失时机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避免中国陷入糜散性腐败的陷阱,是中国首当其冲的大事。"是的,我们应该还有机会,但是绝不有太多的余地了。

社会公平机制

社会的公平机制是前面三种机制的基础。它建立在两个自然原则之上:人性平等和人们在社会的相互依赖关系。人性平等要求权利平等、机会平等;相互依赖则表明强者扶助弱者,不但是无可推卸的道义责任,更因为这会有利于全社会的发展而最终也有利于强者自己,过大的结果不平等也会危害社会的健康发展。无论是这种扶助,还是保障所有公民的机会平等、权利平等,都必须化做规范的、可操作的制度,才能避免随意性。具体而言,社会公平机制主要包含:1、所有公民的权利均等。公民平等自由的基本权利受宪法保障,各国宪法差不多都是这样写的,关键在于实际上怎么做。如果这些基本权利事实上又被某项法律或政府法规所限制甚至取消,这样的宪法是没有尊严没有意义的。所以必须要有违宪审查机制。2、机会均等和与此直接密切相关的教育均等。社会应尽可能地让每个成员有各种平等的选择机会和发展机会,社会非但不能对任何人设置任何人为的障碍,而且某些人一旦处于不利情况,还必须竭力把他置于和其他人同等的地位上。教育均等主要是指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均等,这是社会公正的重大保证。不仅指受教育的权利均等,而且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地位、条件也应是均等的。3、收入与生活条件均等,这又通过三方面保证:(1)公正的社会保障体制;(2)享用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3)征收合理的所得税、赠与税、继承税。

社会激励机制

社会激励机制在基本程度上本不足以和前述四种机制相并列,但对社会发展特别是中国这样极需要创造性和活力的国家极其重要。茅于轼说过,一个社会如果用错了力,或缺乏干劲,都不可能富强。社会激励机制就是用以刺激人既把握正确方向又保持精神朝气的办法。陈惠湘对激励机制有一形象说明:"前面如有一块金子等着拿,后面如有一老虎在追"。市场经济是最好的激励机制,但市场本质是私人性质的,无法包容具有公共性的东西,而且市场本身还需要足够的公共服务来支撑。基础研究、基础教育、公共建设、改良公共权力等公共服务事业,也必须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英国的贵族制,和社会主义诸多"模范"一类,多少起到点这个作用。可惜原来的种种方式带有太多的意识形态色彩和暗箱操作因素,且刺激不够合理。无论如何,一个社会的发展,不能不把对于非私人竞争性质的社会精英的努力充分考虑进去。同时,社会保障体系须以不对消激励机制的作用为限。

但我国目前则连市场机制都难以健全,行政干预和特权规则的结果,是诱导人们把精力、资源更多的从生产性领域转向不公正的分配性领域,拼命当官、腐败,就是其表现。

理论上的操作途径

社会参与机制、社会选择机制、社会监督机制、社会公平机制是维系社会健康发展的最基本的四大机制。对照现实,不难发现我国缺陷太大,长路漫漫而时不我待,怎样才能让四大机制也在中国落地生跟呢?怎样才能使现实中国早日走出不健康的发展陷井,而迈上规范、合理的可持续发展大道呢?其实,从上述对五大基本机制的分析可以看出,它并不是什么高深复杂的理论,简而言之,它不过是对现代宪政社会的机理进行分析而已。健全社会机制落实下来也不过两点,即实行宪政,保障人权。这是中国从传统的古典帝国型态向现代公民法治社会转型的决定性标志。中华民族为此已经过150多年的几番努力,多种试验,现在已到了出结论的时候了:建设宪政,保障人权,改良文化,再造文明--这不过是现实的需要,历史的必然罢了。想必中央决策者以下,也未始不知其为社会福祉所归,乃不可逆之势。从理论上,我也曾试图站在政府当局的角度,尽量为其考虑操作性、技术性、策略性,拟出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其中包括20条政治改革建议:

1、提出符合现代价值取向的改革纲领,以团结和坚定人心;

2、制定合理的社会评估体系,以正确导引发展;

3、政企分开,保障产权,放开管制,改革不合理之经济制度,落实市场经济,退出竞争性经济领域,让民间经济充分发展;

4、逐步放开和鼓励市民社会的发展;

5、改革财税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财税制度;

6、放开户籍管制,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7、从基层民主和党内民主入手,层层向上推进,实行渐进改革;

8、政务公开,信息公开;

9、落实、健全现代公务员体制;

10、进行合理的行政区划改革,减少行政层次,缩小管理半径,精减机构,建立高效政府;

11、规范中央与地方关系;

12、逐步加强和改革人大、政协职能,向现代两院制过渡;

13、接受主流普适文明,开展公民教育,改良文化习俗;

14、建立健全现代教育体制,实行教育独立,一切政党和宗教不得干扰教育;

15、逐步放开新闻自由,健全社会监督与制约机制;

16、改革司法体制,保证司法独立;

17、建立健全现代立法体制,取消过时法,健全法律体系;

18、实行党政分开,政教分离,结束意识形态和利益集团型、革命型的传统政党,主动向现代民意型政党转型,并建立政党政治的法治体系。(详见洒家《政党转型与社会转型》)

19、军政分开,军队国家化;

20、修改和重制宪法,实行宪政,保障人权。

我认为,从日程看,中国必须在十年内完成社会全面重建、全面转型的基础部分,以上问题中大部应得以解决,其余也应已走上轨道。一切问题的核心说白了是必须主动、稳步、及时平衡地推动民主进程和法治建设,在逐步解决各类积淀问题、逐步使社会步入合理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的同时,并避免出现如南斯拉夫一类让极端势力得呈的失控局面。

我的设想的出发点是这样的:政府控制着95%以上的力量资源,如果不改良,无疑将是灾难性的局面。我在《政党转型与社会转型》中说:执政党如不能实现自我转型,则改良和改革将缺乏足够的空间;改良和改革如缺乏足够的空间,则革命必然不可避免。而革命往往多以非理性精神为主导,以较惨烈的方式进行,伴有大量报复性、破坏性的行为。届时,无论原执政党集团,还是整个社会,都将付出较大的代价。再说,以中国今天脆弱的自然基础和国际环境,中华民族还能再承受得起革命么?我还相信,如果领导人具有正确的见识、足够的责任感、勇气、智慧、魄力、强大的文明精神和道德品质的话,中国是有可能以最小代价实现转型,走出重重困境的。当然,我认为,除素质基础外,优秀的国家领导者必须具备足够的民意基础、权力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有力的执政。具体在于把握好八项要点:1、撑握各层面各环节实质问题,全局在手,了然于胸;2、了解民意,并具备民意基础;3、为社会明确健康的主导精神;4、明确合理的目标图景,提出对全民具有号召力的超越性目标;5、组织支撑力量,建立支撑体系;6、制定出可行的发展方略与改革方略;7、预作好各项具体问题的对策准备;8、注意各种突发性事件的应变和危机的防范化解工作;9、因应局势变化而不失文明的内在根本精神。

我乐观的认为,如果中国共产党有足够的改革决心、改革诚意和改革能力,能主动以最小代价领导人民实现文明转型,能用十年左右时间次第完成坚定的渐进改革,建立现代体制框架,健全社会基本机制,则脆弱的中国可以避免革命无序的恶梦,则中国还有希望有余地有机会解决我们由于自然基础和国际基础决定的、也非常紧迫的客观性困境。谁能给我肯定的答复呢?

现实障碍:利益结构、观念滞后和搭便车心态

历史上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大家都能大体认识清楚,实行起来并不很复杂,行之则普遍受益,违之则相互皆损的理想构划,但想实现却阻力极大,往往难以如愿。

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人性自身三大弱点决定了理想制度的不易建立:

一、人是现实的,每一都在一定的利益格局中,每人都要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出发与社会进行博奕。在缺乏现代相对合理的博奕机制的传统社会(今日中国亦然),人们的种种努力很难转化成建设性和互益性的行为,因而容易进行投机。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二、人是传统的,每人都在传统的文化土壤里生长。而经济学大师凯恩斯认为,阻碍人们进行协商、合作(合作的最大结果就是形成合理的公共制度)的力量是利益,而比利益更大的阻碍力量是人们头脑里陈旧的观念和僵化的思维模式。而人往往一过三十岁后,观念和思维就已定型,很难改变。因此,新人才有新观念,社会进步往往和代际更替相伴随。(大意)

三、建立公共制度最大的敌人和障碍,其实还不是来自于既得利益集团,也不单纯缘于人们观念的阻力,而是公众缺乏责任感的"搭便车"式投机心态--让那些愿闯愿试愿牺牲的少数去干吧,反正合理制度建成了,肯定有我一份;建不成,我也不必冒风险付出代价。在中国这个具有明哲保身传统的土壤上,这种心态尤为普遍而强烈,破坏力极大。

进一步说,中国社会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不正当既得利益集团,而现在中国控制社会的中坚力量又是"被耽搁和被造就的那两代人",他们的力量加上人们知识的欠缺、观念的落后和普遍的投机心态,足以阻碍改革的顺利进行。

从另一方面说,改革是需要支撑力量的。但中国的支撑力量在哪里呢?官员吗?企业家吗?知识分子吗?工人农民吗?

无疑,每一个阶层里都有或多或少,或强或弱地支持改革的力量,但相比起顽固的阻碍集团,他们几乎称不上力量。在当前的体制下,也很难顺利形成力量。

改革:突破的必然和可能

现实格局虽令人难以乐观,但改革的突却是必然的。

其实,现实格局还有另一面:1、入世与国际接轨及国际竞争的压力;2、日益累积而趋激化的社会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压力;3、人们对现代社会组成、运行的基本知识和观念已在一定程度上扎跟。这些因素虽还不能形成正面的、组织化的力量,却也呈现出日益强大、势不可挡的势头。

从现实看,目前的态势虽不明朗,但某些可能还是显见的:

一、中国大陆不大可能形成类似台湾党外力量发展壮大至足以制衡执政党的地步;

二、但是,地方政府由于处于现实第一线,有很强的制度创新动力,这股力量是不可能被完全压制的;

三、党内青年一代的开明派和务实派,出于各方面的压力和动力,改革动力和改革能力都将逐渐加强。

这种态势决定了下一阶段中国改革产生实质性突破的可能前景。

近代史学大师唐德刚先生说,中国发展的特点是"石不转而江自流"。大势如斯,一切俱将因缘变化,保守未必永远保守,弱小更是不会永远弱小。目前时格势禁,各色人等,率多不敢以真面目示人,然而不出数年后,谁能逆料其不会应风而转?

结语:中国亟需健康力量的极积努力

一个不能正视沉重、不能创造性的超越困境的民族,是注定要被淘汰和边缘化的民族。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将在此受到考验。

正视沉重,超越困境,需要强大的精神、意志和智慧。某种意义上的智慧,中华民族是不缺的,甚至是很优秀的、过剩的,但各种素养合成的综合品质,现代的中国人是否具备呢?

全球在看着我们,历史在看着我们。祖先有灵,祖先也在看着我们。

我觉得,目前的回答只有一种可能:每个人都问问自己,是否愿意从力所能及的做起,进行务实、灵活、富有远见和创造性的努力!

为使中华民族真正走出传统的落后状态而步入合理的现代化轨道,实现文明、富强、繁荣、尊严的宏愿,当前亟需中国的健康力量进行积极的努力。离开了健康的力量的自觉奋斗,美好的希望不会自动实现。中华民族先天基础薄弱,这决定了我们只能更多地依赖后天的努力。

什么是健康力量?我认为应具备四个基本素质:

一、要有良知,这是一切之本。真正的良知,必须体现在对社会正义的坚持和维护,对文明精神的不懈追求,对社会公义的责任意识,对弱者的慈济精神,对生命意义价值的重视,对道德底线的自觉固守等方面。

二、要有理性。理性离不开宽容、平和的心态和必要的知识。

三、要有实干精神,否则光有良知和理性,只是座而论道,也不行。中国民族知行合一的传统、经世济民的传统,理应发扬光大。

四、还应能合作、联合。这对擅长内耗的国人具有特别的意义。

前两条是健康的基本保证,后两条是健康力量自觉意识的体现,形成力量的起码前提。

当前中国其实并不缺乏健康力量。中华民族做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哪怕在最恶劣的情况下也不会完全堕落,民族的良知从未完全泯灭。各地区、各行业、各层次,都不乏健康的力量,唯其分散且缺乏自觉意识,所起作用积极有限,远远未尽到自身应尽的社会责任。

许多人以当前中国还缺乏相应的空间为托辞,却不想所谓空间正是需要健康力量奋斗争取的。我相信,任何时候,都会有相应的空间;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找出最优选择。当前的最优选择,也许就是介于盲动和消极之间的"中间"道路。

就目前形势而言,中国的健康力量至少可以结合自身情况,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探索、传播先进理念和合理对策;

二、提高公民素质,培养健康人才;

三、促进公民社会(市民社会)的发展;

四、完善市场经济,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五、从政策技术改良角度推动政府改革;从事具体的文化、社会、经济的改良工作等。社会建设本须依靠实在、具体、细致的工作。

低轼耗范文篇3

1引言

当前建筑工程中建筑形式、规模及数量日益增多,专业间如工程师、建筑师、设计人员及业主等面临着高效沟通及信息共享问题,新型的BIM技术可以实现不同专业、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方便优化工作结构,提高设计质量。

2BIM技术的概述

2.1BIM技术的概念

BIM即建筑信息模型,是一种全新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其根据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各种相关信息建立工程数据模型,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及维护等管理过程,实现建筑工程过程的信息化和数字化。

2.2BIM技术的特点

(1)BIM具有信息集成的特点。BIM为建筑信息模型,是整个建筑工程详细数据信息的数据库,包括设计过程和设计信息。通过BIM,建筑的外观、构件,建筑施工材料、尺寸等任何信息均可被迅速精准地找到。传统设计在查找对比图纸上有着明显劣势,在修改图纸上更是工作繁重。BIM技术具有信息集成功能,数据之间相互关联,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需要对原设计稿进行调整,工作人员只需对单项进行修改便可生成最新的数据信息模型,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数据信息实时可靠。(2)BIM能够实现协同设计。建筑信息模型为设计人员、工程师、建筑师及业主提供了一个实时数据共享平台。业主的需求、实际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均可在此平台得到及时解决。同时BIM技术能够自动检测建筑构件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支持同类数据的导入与组合,并根据参数设置给出合理的模型方式。相较于传统各自为主的设计流程,BIM技术解决了不同专业、不同部门交流困难,无法协同工作的困境,有效降低了建筑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了建筑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和安全管理工作水平,对推动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3BIM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3.1可视化建筑结构设计

传统建筑结构设计使用CAD软件进行二维绘图,平面化建筑结构,各设计图之间存有割裂,而不同专业、不同部门之间又存在着专业知识差异,传统设计很难将建筑结构的详细信息展示给不同用户,如此可能影响最终设计的精确性。BIM技术可以利用三维模型技术将建筑结构的详细信息展现出来,并进行动态演示,用户可以直观地观测到建筑结构的所有细节,这对及时发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质量或设计缺陷,或从构件契合等设计中获得启发,提高建筑结构的设计质量具有很大帮助。

3.2BIM技术应用于建筑结构参数设计

建筑信息模型包含建筑结构的所有设计信息,其中建筑结构设计参数相互关联。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通过对不同参数进行约束,确保设计人员在对建筑结构形体构建时的设计过程和设计信息数据得到及时更新。BIM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设置的参数在保证设计过程高质量完成的同时,也能为其他工程提供相关参考。

3.3BIM技术用于建筑空间规划

建筑基地的地形分析是建筑结构设计的首要步骤,尤其针对复杂地形,空间规划极为重要。利用BIM技术可对建筑基地进行空间分析及模拟,分析要素包括地质环境、水文状况、坡向、斜率等,并可运用BIM技术初步探索建在复杂地形上的建筑物的可行性和效果,为设计人员提供借鉴。采用BIM技术的可视化分析功能可将建筑物的空间规划以3D立体形式呈现出来,并通过相应模型的建立实现规划可视度分析、室内视野分析以及周围道路可视分析等,再综合各影响因素便可逐步优化空间规划模型,保证建筑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

3.4BIM技术应用于钢结构建模

建筑工程不断发展,建筑设计更加自由开放,空间大、跨度大趋势明显,钢结构作为大跨度建筑物的主要结构形式应用越来越广泛。钢结构设计涉及梁柱连接、梁梁铰接及梁梁刚接等连接形式,建筑施工时面临结构连接及加强件布置等难点。BIM技术可以对各个连接件进行专项设计并将其参数化,其信息集成和协同工作的特点可以实现参数共享,从而控制螺栓数量和间距。若参数在实地施工过程需要进行调整,只需对单项更改便可形成新的连接。BIM技术的应用使得设计人员在结构设计、加强件布置的过程中仅需绘画出结构的大样,施工人员便可参考设计准确找到加强件及连接件的位置,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避免了钢结构应用中的薄弱环节。

4BIM技术在结构设计上的难点

4.1缺少标准体系

BIM技术源于美国,本土化程度不高,该技术无论对设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软件应用的学习以及所使用的硬件设备要求均比较高。我国还处于BIM技术应用的探索阶段,没有相应的技术使用标准和规范,信息传递受碍,数据共享缺乏标准体系的规范及协调,严重的可能导致出现知识产权受侵犯等法律问题。

4.2BIM技术推广困难

①BIM技术在使用上成本过高,它需要高配置硬件、安全性及稳定性高的存储设备,BIM技术非本土,运用该技术面临着高额的软件购买、软件更新等成本,同时建筑结构设计企业还需花重金培训专业人员。②BIM技术具体操作上难度大。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使用BIM技术时要考虑建筑模型空间态上的真实性,同时要充分考虑模型自动生成的施工图纸的可实施性。因为BIM系统的运作流程是将建筑结构设计模型发送到结构分析软件,结构分析软件通过内设算法再将建筑结构的设计信息反馈出来,这就要求设计人员深谙BIM技术的原理并能因时因地灵活运用。③BIM技术需紧密结合实际施工条件。建筑信息模型本质上是集物理模型、建筑结构分析模型和施工设计图等的数据模型,不同建筑施工材料有其特有力学特征,其荷载、荷载组合及单元截面特性复杂多样,BIM技术必须紧密结合实际施工条件才能保证物理模型与建筑结构分析模型的无缝对接。如果建筑构件的整体设计达不到相关规范或设计要求或建筑结构构件高度复杂,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会导致施工困境的产生。

5结语

综上所述,BIM技术取代传统建筑结构设计方式是建筑领域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趋势要求。BIM技术集成建筑结构设计的全部信息,支持不同专业、不同部门之间进行数据共享,实现了协同工作,为建筑企业降低建筑成本,高效完成建筑工程项目提供很大帮助。但BIM技术在应用中还存在很多难点,这需要国家和企业协同共进,推动BIM技术的普及及运用,促进建筑设计行业稳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郑超 单位:十堰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李轼,王科亮,刘媛.探析建筑结构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5,14(3):34.

[2]王艳艳.探析建筑结构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4(30):15.

[3]刘靖,朱平.探析建筑结构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7,36(7):162~163.

[4]董济豪.探析建筑结构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4,14(16):15.

[5]余义泽.探析建筑结构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J].建材发展导向:上,2016,14(21):191~192.

第二篇:浅谈建筑结构设计研究

1前言

在整个建筑工程中在整个建筑工程中,建筑结构设计起着一定的核心作用,贯彻整个工程的各个阶段贯彻整个工程的各个阶段。为了使建筑能够达到要求,在功能和质量上符合标准能和质量上符合标准,就需要在设计上进行严格的要求,实现建筑的多元性和创新性建筑的多元性和创新性,在设计方面对理念进行更新。建筑结构设计与其他的设计存在一定的区别结构设计与其他的设计存在一定的区别,其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成本系到整个工程的成本、工期等问题,直接牵动着整个工程的进展展。为了保证建筑企业在行业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的竞争力,就要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适当的缩短工期期,因此,在设计环节需要严格把关,尽可能的满足业主要求求。建筑类型和结构本身复杂多样,在进行设计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多方面的因素,根据不同的结构和类型要求,采取适当的设计方法方法,保证建筑的美观、实用、经济、安全。对于建筑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必须认真进行分析,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纠正,保证设计的质量保证设计的质量。

2建筑结构设计概述

建筑结构设计主要是针对整合建筑工程的标准和要求进行的规划工作行的规划工作,根据建筑形式、类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法方法。建筑物分为很多种类型,如工业建筑、民用建筑等,由于建筑的层数不同于建筑的层数不同,可以分为单层建筑、多层建筑、高层建筑等等。在进行设计时,要根据相应的材料和结构形式进行一定的划分的划分,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包括方案分析、结构分析、绘制图纸等图纸等。结合经济、美观、安全、实用等相关原则,结合设计者自身的理念和技术进行设计自身的理念和技术进行设计,找出最佳的设计方案。建筑结构设计本身在建筑设计之后构设计本身在建筑设计之后,后者对其产生一定的制约,因此此,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应结合整体的建筑设计,满足要求方的标准的标准,使建筑的相关功能得以发挥。

3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分析

3.1框架结构设计方面

在进行框架结构设计时在进行框架结构设计时,一般设计者会根据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往往偏向于横向设计向于横向设计,对于纵向框架结构设计的重视程度较低,因此此,设计的整体呈现一定的偏差,不能满足安全性要求。对于横向和纵向框架的分析横向和纵向框架的分析,主要从两个主轴的方向来对水平地震进行计算震进行计算,通过对各方面的作用力进行分析,完成抗侧力的构建构建。作用力需要根据不同的方向进行测试,因此,只注重横向结构设计不能使设计达到标准向结构设计不能使设计达到标准,在质量和安全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定的问题。

3.2楼板变形程度计算方面

在对楼板变形程度进行计算时在对楼板变形程度进行计算时,需要设计人员具有一定的经验的经验,在基础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灵活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作中,由于设计人员缺乏相关经验,仅利用基本程序来计算,缺乏一定的真实度缺乏一定的真实度,只是按照理论层面来进行分析。如果计算程序存在问题算程序存在问题,就会对整个计算结果产生影响,使结构安全系数出现问题系数出现问题,最终使结构构件存在安全隐患。

3.3屋面梁配筋及地梁方面

在构建结构模型时在构建结构模型时,设计人员往往会采取简单高效的方式式,降低工作量,使工作的时间和设计时间尽量缩短,通过对下层梁进行测量下层梁进行测量,直接将其数据做为屋面梁的尺寸,存在一定的数据误差的数据误差,使整个建筑在安全方面存在隐患。在屋面梁的载荷及应配备钢筋的数量方面载荷及应配备钢筋的数量方面,并没有考虑周全,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温度变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温度变化,或者混凝土存在一定的收缩问题题,就会使受力不均匀的情况十分明显,钢筋配备不足就会导致裂缝扩大致裂缝扩大,使建筑的紧密性存在不足,使建筑的整体质量达不到要求不到要求。地梁是整个建筑的基础部分地梁是整个建筑的基础部分,对建筑工程的后续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生一定的影响,对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起着一定的核心作用用。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需要严格认真处理,而在实际设计工作时计工作时,相关人员在进行沉降量的计算时,往往存在不合理的情况的情况,对于框架的高度计算并不准确,使地梁设计方面存在安全问题安全问题,对建筑的寿命和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4加强建筑结构设计的对策

首先在防震抗震方面首先在防震抗震方面,通过对建筑的结构进行设计,保证降低楼板变形问题降低楼板变形问题,设置适当的抗震能力。在地址选择方面,尽量避开存在滑坡尽量避开存在滑坡、断层等存在风险的地段,在进行材料和结构设计时构设计时,采用钢筋混泥土核心筒,做好变形控制,降低侧移程度程度,提高框架结构的负担能力。其次其次,在地梁建设方面,可以利用一层框架梁来对地梁进行计算行计算,对地基土暂不考虑,将荷载转移到框架梁柱上,可以做为处理的依据做为处理的依据,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可以避免自然灾害对建筑造成一定的影响建筑造成一定的影响,提高建筑的质量和安全性。另外,在计算时也可以去掉地梁算时也可以去掉地梁,计算框架结构的整体,不考虑地梁弯矩的影响的影响,降低计算存在的误差,完善建筑施工问题。

5结语

建筑工程对人们的生活起到很大的作用建筑工程对人们的生活起到很大的作用,建筑的安全度和稳定性的提高和稳定性的提高,有助于保证人们生活工作的健康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们的生活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展,高层建筑及超高层建筑不断增加,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势,因此,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问题不容忽视,相关人员应加强对设计的重视程度强对设计的重视程度,提高相应的技术技能,融入先进的设计理念理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从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积累相关经验关经验,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和优化,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水平的水平,降低建筑的安全隐患,使建筑物能够在质量、外观、功能等方面达到标准能等方面达到标准,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进而促进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和稳定,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

作者:李远目

参考文献:

[1]罗联训.浅论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J].中华民居,20142014(18).

[2]孙小华,余军.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探析[J].城市建筑,,2013(10).

[3]张芳芳.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相关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电子版),,2015(29).

[4]宋赛男,李海涛.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31).

第三篇:概念设计与结构措施在建筑结构的应用

1引言

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的建设脚步,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同时对建筑结构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发展形势;而概念设计因其方式、理论、手段等能够为建筑结构设计提供科学的技术平台、解决建筑结构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贴合用户需求这样的特点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结构措施与概念设计能够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有效运用它们能够显著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专业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概念设计、结构措施、结构设计的相关简介

概念设计的出现是为了弥补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一些缺陷与不可计算性,所以概念设计是很重要的。概念设计作为一种实现结构设计多样化的要求的方式,是设计师根据自身的经验、设计的理论以及建设项目的特点、用户的需求进行的一种定性设计,是能够体现设计师本身的一种先进设计。概念设计在建筑项目的施工起始阶段要对建筑结构设计的方案进行计算、分析与比较。概念设计具有定性准确、概念明确的特点,可以使建筑发挥最大的使用功能并获得良好的经济利益。建筑结构设计是指根据概念设计的要求、力学等定量设计实现的一个逆向的过程。主要包括3部分:根据标准进行相关的结构方案、结构计算与设计施工图纸。在建筑结构设计时,设计师要根据建筑的整体概念进行设计,并协同处理构建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概念设计是结构设计的核心。若概念设计不合理,结构措施无法实施,会出现安全方面的问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无论是概念设计和结构设施哪一方面不恰当都会显著地影响建筑的结构设计。

3建筑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结构措施具体应用的体现

建筑结构设计的三个环节都需要根据概念设计的理念来进行。所以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概念设计和结构措施有很广泛的应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忙:

3.1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时的应用

设计前首先要考虑建筑的场地,在进行抗震设计时,一般设计师会先确定混凝土的等级、初始尺寸,然后进行结构实际刚度的计算,然后依据刚度的计算结构得出地震力的大小,从而掌握需要配筋的数目。结构刚度的大小、地震力的大小、需要配筋的数目三者是正相关的。所以如果我们计算的刚度大,对地震力大小的推断就大,配筋数目也多。反之,建筑使用的实际配筋越多,结构刚度就大,地震力也大,所以这就会加剧地震的力度,抗震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概念设计的应用能够给设计师带来灵感,开拓设计的思路,从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设计,产生了应用降低作用效果的新思路,如采用隔震消能的概念设计方法,在建筑物的主体和各基础之间设置隔震层、在建筑物的顶端放置反摆,都可以大幅度降低地震的效果,也就达到了理想的抗震设计效果。

3.2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计算机分析时的应用

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使得互联网技术应用到了各行各业中。建筑行业也不例外,正在广泛的应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减轻了设计人员的负担。但其实应用计算机是有很多的不足的。设计师在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结构设计时产生了依赖性,忽视了结构概念的学习,在无形中降低了设计的专业水平。当然选择合适的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可以提高结构的设计效率,但一旦选择了不合适的软件,会对计算的结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设计就会存在隐患或直接问题。而概念设计在计算机分析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弥补这种不足。应用概念设计后,设计师能够全面的理解结构概念及相关内容,然后借助计算机软件的结果,根据自身的经验、专业知识判断计算结果,保证结果的准确性,设计出最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方案。

3.3在建筑结构方案选择上的应用

在进行地基基础的设计时要根据设计开始前的实地勘探报告进行,没有勘探报告则需要及时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全面了解建筑场地的地质,这样设计工作才够科学、准确。而且在同一个结构单元力结构体系只能采用一个。在选择基础结构设计方案时,应用概念设计,综合的考虑建筑场地的地质、施工、荷载的分布以及结构的类型等等,这样可以确定最科学的基础结构设计方案,充分的发挥地基的潜力。总之概念设计应用到建筑结构方案的选择中,能够保证方案的科学合理性、经济实用性。

3.4建筑结构设计中协同工作的应用

我国在建筑行业发展较快,而要保持持续发展就要开展建筑结构的设计,实现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优的设计成效的目标。而协同工作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协同工作是指将建筑工程中的每个部件的作用发挥出来,并且与其他零件相互配合,这是概念设计中的一个内容。协同工作可以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定,也提升了对建筑材料的利用。21世纪提倡节能、环保的理念,建筑行业也不例外,这就要求建筑结构在进行设计时要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的浪费。如建筑中的矩形截面受压构件,它在梁的长度变化引起梁弯矩变化以及梁的中和轴附近材料利用率低两方面的影响造成它的利用率非常低。通过运用概念设计进行建筑结构的分析,科学调整梁截面的应变梯度,保持了构件的轴心受力,提高了利用率。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出现了平面桁架结构这样的结构设施,能够在保持建筑结构功能的同时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材料,提高利用率。另外是结构体系的协同工作。协同工作要求建筑结构的设施构件在承载力极限的条件下具有耐久性,能够相互协作、共同工作。如使用砖混结构的建筑要通过构造柱、圈梁将建筑结构的上部和基础结构组成整体来承担荷载,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避免建筑结构仅仅依靠建筑的刚度来承受荷载这样的单一受力情况,从而保证了建筑结构的稳定安全。当今社会的建筑越建越高、规模也越建越大,短柱现象也就变得越来越常见。而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短柱的出现会使构件承担更大的符合,可以采取将同层的短柱抗侧力结构位于相同或相似的水平位移下。

4总结

综上所述,概念设计与结构措施的设计理念是时代的产物,它们能够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科学性、推动建筑项目的顺利实施。设计师要不断地学习进步,使得概念设计与结构措施在将来会更广泛的应用到建筑结构的设计中,从而大大优化建筑结构设计的水平,提高建筑质量,保障用户的利益,推动建筑业的发展。

作者:吕清海 单位:济南市人防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范滨锋.概念设计与结构措施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06):75~76.

[2]李娜,杨志杰,彭宝莹.概念设计与结构措施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门窗,2015(04):142.

[3]郑军辉.概念设计与结构措施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筑,2012(15):13.

第四篇:建筑结构设计中剪力墙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也随之发展起来,为了保障建筑行业的顺利发展,必须不断优化建筑结构形式。剪力墙结构所具备的高硬度结构不仅增加了建筑物的抗震性,也提高了建筑的整体性能,因此其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设计中。本文首先对剪力墙结构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分析了剪力墙结构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希望本文能够对同行或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建筑结构;剪力墙;结构设计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业主对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美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建筑结构的质量和稳定性,并可以改善抗震性能,使墙体无论是受竖向荷载或者水平作用都能起到较好的抗变形能力,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中剪力墙结构设计越来越多的被应用,是目前建筑结构设计中墙体结构设计的主要方法。但是这种结构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会有一些缺点,因此建筑设计工作者们在进行设计工作时,必须充分了解剪力墙结构的优缺点,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将剪力墙结构运用到建筑行业中,从而确保建筑行业的顺利发展。

1剪力墙结构的分类

1.1剪力墙结构

剪力墙结构是指纵横向的主要承重结构全部为结构墙的结构。当墙体处于建筑物中合适的位置时,它们能形成一种有效抵抗水平作用的结构体系,同时又能起到对空间的分割作用。剪力墙在其墙身平面内的抗侧移刚度很大,而其墙身平面外的刚度却很小,一般可忽略不计。

1.2框架-剪力墙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又名框剪结构,这是一种在框架结构中增加放置一定数目的剪力墙的结构,从而形成了自由活动的使用空间,满足不同的建筑功能的要求,而且还拥有足够的剪力墙,有十分强大的侧向刚度。

1.3筒体结构

由密柱高梁空间或者空间剪力墙这两者之一所组成的抗侧力构件,并且能在在水平荷载作用下起整体空间作用的称为筒体———由密柱框架组成的筒体称为框筒;由剪力墙组成的筒体称为薄壁筒。

2剪力墙结构的优缺点

剪力墙结构有很好的承载能力,而且有很好的整体性和空间作用,比框架结构有更好的抗侧力能力,因此可建造较高的建筑物;剪力墙结构的楼盖结构一般采用平板,可以不设梁,所以空间利用比较好,可节约层高。同时,剪力墙的间距有一定限制,故不可能开间较大,对需要大空间的建筑物不太适用,一般适用于住宅、公寓和旅馆。另外,纯剪力墙结构造价高,施工困难,耗钢量大,所以往往受到经济方面的制约。

3剪力墙结构设计在建筑中的应用

3.1剪力墙的布置原则

剪力墙结构应该具有合适的侧向刚度,这种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简单,宜沿两个主轴方向或者是其他的方向进行双向布置,而且这两个方向的侧向刚度不应该相差过大;为了避免刚度突变,宜自下到上连续布置;门窗洞口宜成列布置、上下对齐,构成了明确的墙肢和连梁;注意要避免造成墙肢宽度相差太多的洞口。剪力墙结构中墙与楼板组成受力体系,承担了竖向荷载(重力)、抵抗水平荷载(风、地震等),作为重要的受力构件,不能强制拆除或破坏,这样的话不利于形成较大的空间,从而造成住户无法对室内布局进行自行改造,而短肢剪力墙结构在剪力墙方面采用的是宽度(肢厚比)较小的那种,这样使得住户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室内布局进行改造,增加了自由灵活性。但是,受力性能、经济造价方面也存在一定缺陷,我们对此进行以下分析。

3.2短肢剪力墙的设计要求

短肢剪力墙是指截面厚度不大于300mm、各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的最大值大于4但不大于8的剪力墙。可是因为短肢剪力墙抗震的性能较一般,地震区应用经验不多,为安全起见,在高层住宅结构中短肢剪力墙布置不应该过多的使用,不应该全部使用短肢剪力墙的结构。短肢剪力墙承担的倾覆力矩不小于结构底部总倾覆力矩的30%时,称为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短肢剪力墙的截面厚度在底部的相应加强部位不应小于200mm,其他部分尚不应小于180mm。(2)一、二、三级的短肢剪力墙的轴压比,分别不应该大于0.45、0.50、0.55。(3)一字形截面短肢剪力墙的轴压比限值应相应减少0.1。(4)短肢剪力墙的剪力设计值在一、二、三级时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4、1.2和1.1。短肢剪力墙的全部竖向钢筋的配筋率,在底部的加强部位一、二级不宜小于1.2%,三、四级不宜小于1.0%;其他部位一、二级不宜小于1.0%,三、四级不宜小于0.8%。(5)一字形短肢剪力墙不适用,不宜在一字形短肢剪力墙上布置平面外与之相交的单侧楼面梁。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短肢剪力墙对厚度、轴压比、配筋率均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因尽量避免短肢剪力墙的运用。避免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的做法为:保证一般剪力墙的面积数超过剪力墙面积的50%。

4剪力墙结构的经济性控制

如何控制建筑造价是业内人士关注的重中之重,对于结构设计人员来说需要利用清晰的结构概念进行设计,使结构在满足造价经济的同时具有足够的安全储备。控制剪力墙结构的结构含钢量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向来解决:剪力墙的整体刚度控制、合理墙间距、轴压比、整体布墙率等。

4.1整体布墙率

剪力墙的剪力墙自重占结构自重一半以上属于小开间剪力墙体系,当剪力墙较多、结构自重较大,造成的结果是:增加基础用量,基础、墙体用钢量较大,且造成结构侧向刚度过大,对于抗震不利。通常剪力墙间距为4~5m之间为最经济的间距,墙肢之间用连梁或框架梁连接。

4.2从用钢量方面考虑

剪力墙以及边缘构件的配筋原则为:(1)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一、二、三级时均不应小于0.25%,四级和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20%。(2)剪力墙的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间距均不宜大于300mm,直径不应小于8mm。剪力墙的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直径不宜大于墙厚的1/10。(3)房屋顶层剪力墙、长矩形平面房屋的楼梯间和电梯间剪力墙、端开间纵向剪力墙以及端山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都必须大于0.25%,间距都必须小于200mm。(4)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竖向钢筋除应满足正截面受压(受拉)承载力计算要求外,其配筋率一、二、三级时分别不应小于1.2%、1.0%和1.0%,并分别不应少于8准16、6准16和6准14的钢筋(准表示钢筋直径)。

4.3从概念设计方面考虑

剪力墙应该尽量布置在结构周边的护墙处,在中部应该减少剪力墙的布置,对其实施弱化处理,达到强周边弱中部的效果;剪力墙的布置宜分散、均匀,在设计布置结构墙肢时应当避免出现过长墙(>8m),这样变化使得结构各墙肢均匀受力,协同工作。而在避免出现这个方面,如果单片剪力墙过长这样便会剪力墙在承受水平地震作用时长片剪力墙的破坏形式上呈现纯剪切破坏,这种破坏形式属于抗震延性极差的脆性破坏形式。所以在设计时应控制剪力墙的墙长不超过6m,超过6m的剪力墙则会采用设置洞口的方法来分割墙体使其分成成不大于6m的墙肢。

4.4剪力墙设计的注意要点

通常为了防止混凝土表面出现收缩裂缝,与此同时使剪力墙拥有一定的出平面抗弯能力,高层建筑的剪力墙不能够使用单排配筋。高层建筑的剪力墙厚度相对比较大,当剪力墙厚度超过400mm时,如果只是使用双排配筋,形成中部大面积的素混凝土,这样便会使得剪力墙截面应力不均匀分布,因此可采用三排或四排配筋方案,截面设计所需要的配筋可分布在各排中,靠墙面的配筋可略大。在各排配筋之间需要用拉筋互相联系。当双肢中一个剪力墙墙肢出现了小偏心受拉,该墙肢也许会出现水平通缝,这样就会严重削弱剪力墙的抗剪能力,抗侧刚度也会退化得十分严重,由荷载产生的剪力将会转运到另一个墙肢而这样的话就超出了另一墙肢抗剪承载力。因此,要留心避免墙肢出现小偏心受拉情况。当墙肢出现大偏心受拉时,墙肢非常容易出现裂缝,从而造成其刚度的退化,剪力会在墙肢中重分配,此时,可将另一受压墙肢按照弹性计算的剪力设计值乘以1.25增大系数后计算水平钢筋,以提高其受剪承载力。在地震作用的反复荷载下,两个墙肢都要增大设计剪力。

5结束语

简而言之,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剪力墙结构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设计的好坏和建筑的安全性、适用性、经济性以及合理性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在对剪力墙进行设计和布局时,必须要采用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计量分析,在设计时应该严格遵守剪力墙设计的各项标准要求,使剪力墙结构更加的科学、经济、有效。

作者:谢晓君 单位:桂林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冯中伟,刘宜丰.高层剪力墙住宅结构优化设计[J].建筑结构,2010(14):78~80.

[2]朱容颜.简析淮安某住宅楼工程剪力墙的结构设计[J].今日科苑,2013(08):45~47.

[3]李函雯.建筑结构设计剪力墙结构设计要点探讨[J].广东建筑工程,2011(06):601~603.

第五篇:建筑结构设计对建筑造价的影响

1引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越来越高,既关注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还关注建筑物的价格,人们需要的是性价比高的建筑物。为此建筑企业应该为了适应人们的需求,不断通过技术的提升来降低建筑物的造价成本。不仅如此,建筑造价成本的降低还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不能盲目的削减建筑造价成本,否则会造成建筑工程质量的降低。建筑企业要致力于在不降低甚至提高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寻求建筑造价成本的降低。这就需要不断优化建筑结构设计,设计出合理的建筑结构,使建筑企业不但可以节约建筑造价成本,还能够保障所建造工程的质量。

2建筑结构设计与建筑造价成本的相关分析

建筑结构设计是实施建筑工程的基础,每一个建筑工程开始前必定要对所建造的工程进行设计,一个成功的建筑工程的完成,必定是以一份优秀的建筑结构设计为基础的。建筑设计结构与建筑造价成本不是纯粹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而是建筑设计结构与建筑造价成本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2.1建筑工程的投资对建筑结构设计整体计划的影响

建筑结构设计的制定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环境因素和交通因素等等,但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投资者对本建筑工程的投资。充足的建筑投资虽然可以买到很多质量好的建筑材料,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建筑结构设计也是不能建造出一个优秀的工程的。建筑结构的设计者在对建筑工程进行设计时要根据建筑工程的投资来合理的设计建筑所用的材料和建筑的内部结构等。

2.2建筑造价成本对建筑结构具体设计的影响

根据事先制定的建筑结构设计的整体计划和建筑工程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开始进行对建筑结构具体方面的设计。设计者在对建筑结构进行具体阶段的设计时,每一个设计思路都会对建筑造价成本造成影响,例如哪个地方有墙,哪个地方有柱子,有几根柱子等都影响到建筑的造价成本的多少。因此,设计者在进行建筑结构的具体设计时,要细心的设计每一个方面,不但要做到建筑美观合理,又要节省建筑造价成本。

2.3建筑设计质量对建筑造价成本的影响

近年来,屡次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发生建筑质量事故。而建筑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据统计,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建筑质量事故的发生是因为建筑结构设计的不合理。例如,刚建好的房子就裂开了一道缝。造成这些建筑质量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呢?经过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建筑质量不好的原因是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建造出来的建筑没有达到要求。因此,如果根据一个不合格的建筑结构设计而建造房屋将会造成建筑物的质量问题,有可能会导致建筑的重复建设。不但会增加建筑的造价成本,还有可能会因为建筑停工、延误工期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

3建筑结构设计对建筑造价成本的影响

通过上面论述,我们知道建筑结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的造价成本,接下来我们通过对建筑结构设计的几个具体方面的论述,包括建筑物的内部结构、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和建筑物结构的延性,来探讨建筑结构对建筑造价成本的影响。

3.1建筑内部结构对建筑造价成本的影响

评价一个建筑设计的好坏不仅要根据建筑的质量、建筑的外观,更重要的是建筑的内部结构设计是否合理。根据建筑的用途和一定的建筑设计标准来设计建筑的内部结构,建筑结构设计者要严格按照建筑结构设计的相关规则,根据建筑的设计外观和建筑造价成本对建筑进行具体的分析,不断优化建筑内部结构的设计。使建筑的内部结构不仅美观、实用,还可以节省建筑工程的造价成本。

3.2建筑的主体结构对建筑造价成本的影响

建筑的主体结构占建筑造价成本的大部分,主要包括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墙和柱子等的选择都会对建筑造价成本带来影响。(1)钢筋和混凝土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建筑的牢固程度,而选择质量好的钢筋会增加建筑物的牢固程度,但是会增加建筑造价成本。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为了节省建筑造价成本就采用质量不好的钢筋和混凝土,我们要根据对建筑物的要求,建筑物的实际用途和投资成本等方面来综合考虑混凝土的使用。采用性价比最高的钢筋和混凝土,不但可以保证建筑物的质量还可以节约造价成本。(2)建筑物墙和柱的配置对建筑造价成本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与墙肢和柱网的分布密切相关。墙肢的布置的数量与钢筋混凝土的用量息息相关,墙若是分布密集,则钢筋混泥土用量自然会增加,也会导致建筑造价成本的增加。但也不能为了节省钢筋混凝土的用量和造价成本来建造数量很少的墙,必须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受力合理的分配和布置墙肢。柱子之间距离的远近的也会影响建筑物的造价成本,如果两根柱子之间的距离较大的话,则中间需要较多的钢筋来支撑,会提高建筑物的造价成本。因此要根据建筑结构的受力来合理的分配和布置柱与柱之间的距离,合理的控制建筑物的造价成本。

3.3建筑结构延性对建筑造价成本的影响

建筑是否具有延性是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基础,一个建筑若是需要有一定的抗震能力,其建筑结构就必须有一定的延性。若果一个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较强,则其建筑结构的延性较大,但是其刚度会有所降低。虽然其抗震能力好,但是由于其刚度小则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因为一个建筑的抗震能力强,刚度小,其关于在建筑抗震结构的方面的成本会有所降低,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建筑的造价成本。因此要合理的设计建筑结构的延性,在保证建筑物抗震能力良好的同时,还要尽量降低建筑物的风险和建筑造价成本。

3.4案例分析

不同建筑物所用的钢筋混凝土的数量不同,导致建筑物的造价也不同。本例通过对各种结构住宅所用钢筋与混凝土数量的进行分析比较来论述建筑结构设计对建筑造价成本的影响。如表1。由此可见见,建筑工程由于建筑结构设计的不同,而使用的钢筋和混凝土的数量也不同,那么建筑造价成本也有所区别。从表1中可以看出,同为住宅楼,楼的层数越高,每平方米所用的钢筋和混凝土的数量就越多,那么相应的建筑造价成本也就随之升高。所以建筑结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造价成本。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对建筑造价成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建筑结构设计者要通过建筑实际情况的分析实事求是的进行建筑结构结构设计,通过对建筑结构的各个部分和环节进行优化分析,合理有效的控制建筑的造价成本,不但要使建筑的内部结构合理、适用,外观具有美感,质量好,还要使建筑造价的利用达到效益最大化。通过优化建筑结构设计对建筑造价成本的进行有效控制,不但可以提高建筑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还能够促进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

作者:宋红胜 单位:景森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付妍.建筑结构设计对建筑造价成本的影响[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23):11.

[2]曹煦.建筑结构设计对建筑造价成本的影响因素分析[J].民营科技,2015(1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