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思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12:25:51

导思范文篇1

一、导读要求真

读是吸收内化,写是转化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懂真意,与作者创新思想对接;动真情,与作品创新思维对话;说真话,与教师教学创新思路对应。“求真”要求教师在指导阅读方法、内容和评价的导向上以突出学生学习需要为本,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人文关爱。

1、从封闭式的读背导向开放的心读与说读相结合,加快吸收内化向表达转化的速度。读而不思,思而不言,言而不书,难以体悟作者的情感底蕴和作者思想的真谛,是造成阅读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和读书必说书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把教材把当作创新的样子精读,将与教材配套的自读课文视为创新的例子品读,让学生大胆假设,假若我是作者,如果我是文中主人公,不妨我也当一回老师。读前想思路,读中作摘抄,读后写心得,变读的平面为思、读、说、写的立体,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地探求性地阅读,为学生作文创新奠定良好地思想、思维、思路、情感基础是促进作文水平提高的根本途径。

摘抄是有效积累的一种手段,但转抄而不转化则不可取。从无序的收藏转向有效的利用更好。语文教师必须牢牢把握阅读基本技能和作文创新教学的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读,理解地记,批判性地想,鉴赏性地说。

写心得是深化阅读、优化写作的重要环节,是读有所得的标志,更是从思考性地读走向创造性地写的纽带和桥梁。一天仿写一句:或诗,或词,或名言名句;三天仿写一首:或歌词,或诗词,或对联;五天试笔一篇,这是一天一句,三天一首思维和语言积累的转化,甚至创造,或人物或景物或说理或联想或感想或想象,就像放风筝,线长而结实,风筝才飞得高远。这个线是大纲目标,是教材要求得训练重点与学习规律。

2、从有限的教材例子和辅助性读本研读导向无限的生活世界,提高多读善写的效度。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广泛吸收所需要的创造性作文的营养,沟通学科向知识的,思想方法的有机联系。以有机渗透、有序衔接、共振互动的方式,通过作文的人文功能、科学功能和综合功能教学创新取材的广泛性、动态性和科学性,充分利用多学科、多层面、多视觉、多领域、知识,思维互补的博读与运用,是促进作文水平提高的基本途径。

二、导思要求活

学生作文质量,取决于勤于思考于观察。观察和思考地质量决定作文的质量。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只有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作文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1、激趣:观察的内容要广。生活的内容包罗万象,教师既要自己会教,又要教会学生观察人间喜怒哀乐,关注世界风云变幻,大至天际日月星辰,小至自然花草鱼虫,所见所闻,都是观察的内容。只有视野万里,才能思接千载。要求学生观察所习之文命题要活,不设审题障碍,不画地为牢,不求同一,允许学生说“不”。

2、持趣:观察的过程要细。要教会学生观察时空与思维路线同步,对观察的重点对象要细致入微,细即看和思,看而不思,是雾里看花难得真谛;要教会学生思维换位,同中求异,如观察家乡的春天,有的会看到春天的水,水中的游鱼,而想到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有的会看到河堤上的绿,想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有的会看到春天农民播种,想到春天播下的希望,进而想到没有春天的耕耘,就没有秋天收获的深刻意义。看则思,就必然会渐入赏心、悦目、启思、导行、创新的佳境了。

3、延趣:观察的结果要更新。教师应引导学生看到观察对象的独特之处,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这是作文富有新意的基础。大家都知识班门弄斧,是否有人想到了不到班门何必弄斧呢?春天到了,有人高歌“春色满园关不住”,是否有人同时会想起也有“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愁唱呢?这种思维上的反弹琵琶,表达上的高咏低回,情感上的悲中有喜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以及艺术真实性的启迪,会使学生看到很多人没有看到和没有想到的东西。

三、导写要求精

导思范文篇2

一、导读要求真

读是吸收内化,写是转化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懂真意,与作者创新思想对接;动真情,与作品创新思维对话;说真话,与教师教学创新思路对应。“求真”要求教师在指导阅读方法、内容和评价的导向上以突出学生学习需要为本,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人文关爱。

1、从封闭式的读背导向开放的心读与说读相结合,加快吸收内化向表达转化的速度。读而不思,思而不言,言而不书,难以体悟作者的情感底蕴和作者思想的真谛,是造成阅读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和读书必说书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把教材把当作创新的样子精读,将与教材配套的自读课文视为创新的例子品读,让学生大胆假设,假若我是作者,如果我是文中主人公,不妨我也当一回老师。读前想思路,读中作摘抄,读后写心得,变读的平面为思、读、说、写的立体,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地探求性地阅读,为学生作文创新奠定良好地思想、思维、思路、情感基础是促进作文水平提高的根本途径。

摘抄是有效积累的一种手段,但转抄而不转化则不可取。从无序的收藏转向有效的利用更好。语文教师必须牢牢把握阅读基本技能和作文创新教学的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读,理解地记,批判性地想,鉴赏性地说。

写心得是深化阅读、优化写作的重要环节,是读有所得的标志,更是从思考性地读走向创造性地写的纽带和桥梁。一天仿写一句:或诗,或词,或名言名句;三天仿写一首:或歌词,或诗词,或对联;五天试笔一篇,这是一天一句,三天一首思维和语言积累的转化,甚至创造,或人物或景物或说理或联想或感想或想象,就像放风筝,线长而结实,风筝才飞得高远。这个线是大纲目标,是教材要求得训练重点与学习规律。

2、从有限的教材例子和辅助性读本研读导向无限的生活世界,提高多读善写的效度。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广泛吸收所需要的创造性作文的营养,沟通学科向知识的,思想方法的有机联系。以有机渗透、有序衔接、共振互动的方式,通过作文的人文功能、科学功能和综合功能教学创新取材的广泛性、动态性和科学性,充分利用多学科、多层面、多视觉、多领域、知识,思维互补的博读与运用,是促进作文水平提高的基本途径。

二、导思要求活

学生作文质量,取决于勤于思考于观察。观察和思考地质量决定作文的质量。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只有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作文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1、激趣:观察的内容要广。生活的内容包罗万象,教师既要自己会教,又要教会学生观察人间喜怒哀乐,关注世界风云变幻,大至天际日月星辰,小至自然花草鱼虫,所见所闻,都是观察的内容。只有视野万里,才能思接千载。要求学生观察所习之文命题要活,不设审题障碍,不画地为牢,不求同一,允许学生说“不”。

2、持趣:观察的过程要细。要教会学生观察时空与思维路线同步,对观察的重点对象要细致入微,细即看和思,看而不思,是雾里看花难得真谛;要教会学生思维换位,同中求异,如观察家乡的春天,有的会看到春天的水,水中的游鱼,而想到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有的会看到河堤上的绿,想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有的会看到春天农民播种,想到春天播下的希望,进而想到没有春天的耕耘,就没有秋天收获的深刻意义。看则思,就必然会渐入赏心、悦目、启思、导行、创新的佳境了。

3、延趣:观察的结果要更新。教师应引导学生看到观察对象的独特之处,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这是作文富有新意的基础。大家都知识班门弄斧,是否有人想到了不到班门何必弄斧呢?春天到了,有人高歌“春色满园关不住”,是否有人同时会想起也有“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愁唱呢?这种思维上的反弹琵琶,表达上的高咏低回,情感上的悲中有喜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以及艺术真实性的启迪,会使学生看到很多人没有看到和没有想到的东西。

三、导写要求精

导思范文篇3

以趣诱思。

如在教“圆的周长”时,教师先让学生分别量出事先准备好的直径3厘米、4厘米、6厘米的三块圆形硬纸板的周长,学生得出了它们的周长分别是9厘米多一些,12厘米多一些,18厘米多一些。这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有一个圆形的场地直径是100米,用刚才的方法量周长方便不方便?”接着教师说:“现在看谁最聪明,不用量就可以知道这个直径100米的圆周长大约是多少?”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很快算出了是300米多一些。教师稍作点拨,使学生很快理解了圆周率的意义,得出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以疑激思。

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让学生随便报数,教师很快说出了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然后让学生验算,结果全对。

接着顺势诱导:这样一个一个去除太费时间,能不能不用除法,一看就知道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呢?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很高。又如在教“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出示一块长方形木板,正反两面都摆满小正方形,让左、右两边学生分别观察正面和反面,数一数,摆了几个小正方形。一方观察时,另一方要闭上眼睛。观察结果,一方说是12个,一方说是18个。老师便引导学生讨论,使之懂得了: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度量面积,必须用同一大小正方形来度量。这样就自然引出了面积单位的问题。教师通过演示质疑,在关键处激疑,组织学生讨论解疑,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高潮。

以比促思。

根据神经系统的对称规律,两种性质不同或类似的对象同时或先后出现,由于大脑皮层的相互诱导规律,可以提高感知效果,增强思维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也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清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以便加深对知识的思考、理解和记忆。如在教“三角形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6个三角形,看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各是什么角?把具有共同特征角的三角形归为一类,看能分几类?然后总结出三类三角形的相同点(都有两个锐角)和不同点(另一个角分别是锐角、直角、钝角)。这样进行观察比较,学生边看边比边想,很快掌握了三角形的不同种类及其特点。

纠错畅思。

学生在做题常常出现一些错误,教师要善于以学生解题之错作为探究错因之源,引导学生纠正错误,认识错源,以便畅通正确的思路,如在教完《比的基本性质》后,为了强化巩固这一性质,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3/8这个比的前项加上6,要使比值不变,它的后项要加上几?”有的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要加上6”。有的则答不上来。为了纠正错误,疏通思路,教师引导学生思索:(1)什么是比的性质?(2)比的前项加上6等于9,就相当于把比的前项乘以几?(3)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该乘以几?这样巧设提问,使学生不仅纠正了错误,而且找到了思维的落脚点,寻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以变活思。在应用题教学中,对已知条件进行适当的变化,不仅可以深化对应用题的理解,掌握规律,防止知识的负迁移,而且可以活跃思维,开阔思路。如一道分数应用题:“修一条路,面积是1600平方米,修了全路的3/4,修了多少平方米?”可以变为:“修一条路,面积是1600平方米,第一天修了全路的1/2,第二天修了全路的1/4,修了多少平方米?”

还可变为:“修一条路,面积是1600平方米,修了3/4,还剩多少平方米?”等等。

导思范文篇4

关键词:舞蹈教学启思导行动作理论

一、用动作理论开启学生在舞蹈教学中的实训体验

舞蹈教学模式是比较特殊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教学中的语言不能过多,而通过语言引导的身体训练却不能少;另一方面,用人体作为舞蹈语汇的载体,给予的训练必定要科学而又准确,尽量要避免伤痛产生的可能性。

舞蹈教学是以较强的实践性为其特点的,在舞蹈专业课教学中,发表长篇演讲是不适宜的,而是要通过教师简洁的教学用语、专业术语、准确的动作理论提示,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舞蹈动作实践练习,逐步掌握动作的要领和感觉及用力方法的学习,从而积累一定的动作意识和体验。

首先,舞蹈教师要做到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舞蹈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做到舞蹈动作理论上清晰准确,还要在备课时围绕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动作实践,检验舞蹈训练组合中动作编排的合理性、实效性。然后在编排训练动作时有步骤地安排好教学目的,从第一个舞蹈训练动作开始贯穿始终。以低班教学为例,低班舞蹈训练课程中的动作难度不大,训练动作多以基础动作规格为主,少量节奏变化、角度变化训练为辅。舞蹈教师的教学要求和手段都要明确,在动作设计上用什么样的节奏,什么高度,反复多少次,舞蹈教师都可以自己先体验动作,确定下教学舞蹈动作内容的合理性、实效性,再教给学生练习,避免教学上的弯路,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培养学生主动用肢体动作实践舞蹈理论的习惯。教师在教舞蹈动作时首要讲清楚规格要求,让学生明白动作的道理,不能含糊,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肢体实训,建立起自己的舞蹈感觉意识。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为了舞蹈训练中对一个动作的掌握,要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练习,这个体会过程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都必须达到真正身体和动作意识的完全熟练,才算是掌握了这个动作及规格。因此学生在了解舞蹈动作的原理之后,必须主动地思考、主动地练习,不能仅仅是心里明白,还要身体能完全配合思想意识的指导,达成行动上的展现。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的训练中,仅舞姿训练就是元素比较复合的训练,比如大掖步拧身舞姿,基本要求是在大掖步的基础上,上身配合俯身+横拧+仰胸,教师在讲解这个动作时不能仅仅“从这里到那里”的舞姿模仿教学,而是先要尽可能地用身体方位、身体关节、肌肉术语、动词、形容词等比较准确和简洁的舞蹈专业术语使学生完全明白动作的规格,然后引导学生反复体验,也就是说教学中要给学生足够的实训机会来体会这些要求,直至他们完全掌握。

二、舞蹈教学与知识性、思想性相统一的思辨

舞蹈教学包括概念、规格、原理等方面的传授,老师要围绕学生的思想、感情、心态等潜在因素展开知识性教学内容,反之也就是用知识来引导学生思想方面的成长。

舞蹈教学在动作训练的规格上具有严格、严谨的知识性。人体训练是不容教学上的随意性的,中专阶段学习舞蹈的学生年龄小,骨骼韧带肌肉都在成长期,对舞蹈动作正确概念的掌握,有助于学生锻炼成为具有健康体魄、优美线条、高雅气质的舞蹈演员。反之,教师讲述的舞蹈运动的知识不正确,可能造成学生对动作掌握的不正确,从而造成学生关节、韧带、肌肉等身体伤痛出现。比如,舞蹈教学训练中对“胯根”关节的训练,低年级训练中,教师可以通过耗、压胯根韧带来帮助韧性的柔韧性,拉开胯根韧带,也可以通过“打胯”训练胯根韧带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转跨”的练习解决胯根关节和韧带的松弛。低年级的孩子骨骼韧带都比较柔软,这样的训练手段比较合适低班学生,但这个阶段的训练对于刚学舞蹈的学生来说比较辛苦,所以教师要通过鼓励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坚韧意志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养成学生主动克服困难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通过训练和讲解,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这个关节的作用和安全运动意识,为中高班打下坚实基础。

由此可见,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将舞蹈教学中的知识性与学生潜在的思想变化相统一,要关注学生成长期中思想变化,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引导。根据中专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期的身心状态,及出现的学习状态不稳定或学习目标不明确等问题,教师要有阶段性、有步骤地不断调整和明确教学知识量,或者根据知识性的教学内容恰当引导学生思想成长。注意观察学生,关心学生,包括学生生理、心理和行动上的微妙变化,即时进行正确方向的引导,将“教书育人”和“文以载道”相结合,并运用在教学过程中。

三、以建构课堂教学与实践表演的训练平台为导标

首先,从认识上明确舞蹈训练性和表演性相辅相承的关系,应该将课堂训练视为表演实践打基础,而表演实践也离不开课堂训练。课堂训练内容与实践表演内容应相结合,这是教学中要重视和提炼的环节,既是表演元素的提炼,也是表演元素的开发,由此搭建成二者的训练平台。课堂以身体训练为主,更为强调动作的规范性,身体肢体语言和内心情感表现,人物心理和舞者心理等多种综合性训练。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身体的表达不是最终的目的,通过身体表达一种思想才是最终的诉求,要用真实的情感来打动观众。

其次,这种表演元素的提炼可以是具象的,包括队形、表情变化、人物性格模拟等方面;也可以是抽象的,包括环境创造、情节创造、人物创造等方面。舞蹈表演时对音乐和情感的真挚动态的表现,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要围绕生活中的积累。教学中的表演元素提炼,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能够敢想象敢表达的能力,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可以从音乐上启发,给予比较欢快的、悲伤的、抒情的、刚烈的等各种性格来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可以从动作处理上给予启发,比如,用灵巧的动作体会“巧”,用抒情的动作感受“柔”,刚武的动作表现“帅”,跳跃的动作表现“欢快”等;还可以在组合中引导学生体会看天、看地、远看、近看等,体会队形中圆圈、三角形、斜线等变化时的不同感觉,或是体会看花、采花、闻花、戴花等情节发展中的感觉变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身体条件优越,舞蹈动作规格,学习思想都很好,可跳起舞蹈节目来像一张白纸,你只看到像木偶似的动作,看不到丰富的情感内涵。所以在教学中,教学不能只教动作,而是在严谨课堂规范的同时,还要主动帮助学生架构动作与情感表现之间的桥梁,多手段、多角度地给学生适当表演方面的引导,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身动心动,用身体语言表现内在情感。

最后,在建构训练平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这样几个原则:通过训练引发学生对舞蹈动作再创作的思维表现;通过训练唤起学生对舞蹈表演的激情;训练内容要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紧扣教学内容;年级不同,引导表演的教学任务也要不同,要由简到繁逐步强化。

四、推行舞蹈教学中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1.有序与超前相配合

有序体现在对教学进度的把握和教学规格的严谨方面,而超前体现在教学思路和因材施教上。有序就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实施教学进度和教学规格。舞蹈教学不能急于求成,如果基础打不好,养成了不正确的身体运动习惯,以后克服起来十分困难。因此有序不只是指教学步骤要有序,教学内容及规格也要有序。而超前体现在教学思路上,老师不能走一步看一步,而要走一步看三步,甚至更远,如果教学上没有一个长远的计划,教学就不能步步为营。超前还可以体现于因材施教中,因材施教是教学灵活性的体现,一方面可以满足尖子生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因材施教给所有的学生一个高的舞蹈标准,学生的水平通过因材施教得到了提高。

2.老课与新课相交叉

老课和新课的交叉训练方式在舞蹈教学中有这样几种:①动作相同要求不同。完全练习上次课的全部动作,但舞蹈动作规格和感觉要求要有明确的教学变化,这样可以在动作熟练的基础之上,体验更多更新的规格和要求,从而真正巩固动作的训练质量。②动作不同要求相同。通过教学生新的舞蹈训练动作或组合,既检验动作规格是否巩固,又可以增加训练动作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③动作、规格相同,变换编排方式。将已学过的,并已经掌握熟练的舞蹈动作不断重新组合或变化节奏,这样既能检验这些动作,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巩固规格和方法。④保留部分动作,推进部分新动作。留下一部分熟悉但掌握不够熟练的舞蹈教学内容,再推进一些新课内容,重点在新推课程内容的各种教学要求上,加强老课中不够熟练的动作要求,目的在于加强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既可以复习和加强训练不够熟练的舞蹈动作或技巧,又能保证新动作的训练过程。

3.培养“举一反三”的学习习惯

“举一隅而以三隅反”是孔子提倡的教学方法。对于一类问题,教师可以抓住典型的范例,解释舞蹈的动作规律,讲清每个动作的用力方法,分析清楚舞姿的方向或线条等重点,然后把同类型的教材内容教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相同的问题,找出动作的体验规律。

在实际舞蹈教学训练中,教师可以把握:课堂上举“一”必须有典型性;举“一”必须讲透、讲清“一”;反“三”是为了调动积极性,把举一的要领体会扎实;举“一”的内容一定要简练、清晰。中专学生年龄小,他们更善于模仿老师的动作,而不易理解动作的分析和理论讲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从低班的舞蹈教学起,抓住每堂课的训练重点和舞蹈动作中的训练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养成对动作规格的举一反三,并不断积累、体验、运用。

4.利用“对比”帮助教学

导思范文篇5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疑思导学方法;运用对策

疑思导学方法指的是小学英语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地设置趣味性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自主阅读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在不断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英语阅读篇章的理解与认知。因此,疑思导学方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应加强对疑思导学方法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研究应用。

一、结合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合理提出疑问

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对课堂导入环节科学设计的重要性有深刻认知。疑思导学方法是科学设计课堂导入环节的重要途径之一[1]。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从学生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等方面出发,合理设置疑问,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有针对性的、有趣味性的问题,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英语阅读积极性。例如,在ReadandWrite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提出“WhatareyourfamilygoingtodoforMid-AutumnFestival?”这一趣味性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由于问题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符,他们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表达。同时趣味性的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有表达的欲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英语思维能力等都能够得到有效锻炼[2]。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自主展开英语篇章的阅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英语思维的拓展,并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学习习惯奠定基础。

二、阅读前科学提问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性

在应用疑思导学方法的过程中,小学英语教师应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学生阅读前合理提出疑问,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例如,在讲授Myschool一课时,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前,教师可以先提出“Howdoyoucometoschool?”这一生活化问题。这个问题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所以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有助于降低自主阅读英语的难度。同时,小学英语教师还可以利用校园图片、学生课间活动视频等内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3]。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职能,对课文中涉及的重要词组、单词等进行讲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进而增强学生的阅读信心并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三、阅读中合理提问引导学生有效阅读

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英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合理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英语阅读篇章的主旨与思想,这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技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4]。例如,在讲授Whatcanyoudo?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前引入“Cinderella”这一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并适时提出“ThereisapartybutCinderellacannotgo,Whycan'tshegototheparty?”“Let'shelpCinderella,areyouhelpful?”等问题。在学生激烈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适时提出“Canshegotothepartyatlast?”这类问题,并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引导学生思考“DoestheprinceloveCinderella?”和“Doesshecomebackbefore12o'clock?”等问题。整个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入趣味性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阅读中,逐渐深入分析阅读篇章的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对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词组及句型等产生深刻的认知,大大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学习效率。四、阅读后合理提问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对疑思导学方法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合理提出疑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阅读篇章的内涵。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促进作用[5]。例如,在讲授CanIhelpyou?一课时,在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创设问题,引入Mark在家中喜欢帮助父母做家务的课堂情境,进而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进行情境对话,他们在对话中使用“Whatishe/shedoing?”“Thisis...She/Heis...Her...”等句型。这种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英语阅读内容产生深刻的认知,更有助于学生巩固重点句型和词汇,教师的科学提问有助于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锻炼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进而提高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效果[6]。

导思范文篇6

语文课内学习法的主要理念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其教学的主要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读书,独立思考,大胆尝试,积极参加课内语文实践活动。落实理念和策略的关键在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到位发挥。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我以为应在“导”上做文章:导读,导思----导问,导疑----导试,导练----导评,导结。

一、导读,导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建议,阅读教学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此句,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思维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发展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目标反复读书、带着问题反复思考。朗读要书声琅琅、念念有辞。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表现在明确“读”的目标、层次,设计“读”的方法;指明“思”的内容、要求,引导“思”的路径、方法等。至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给学生“读”“思”创造时间和空间,“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二、导问,导疑

语文教学,教师要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指引质疑的途径、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读”、“试”、“评”时,才能真正激发参与的意识、态度。如果学生完全跟着教师的问题转,就无主体性可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先有“疑”后有“问”,先有“问”后有“试”,再产生新“疑”。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在启发诱导学生“疑”、“问”上着力。学生从不会疑、不会问到学会疑、学会问,到善疑善问,有一个过程。这个能力形成的过程,无疑离不了教师的启发、疏导。

l.要抓好预习思疑、自读质疑环节的教学,教会学生思疑质疑。引导学生求疑于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易错处和无疑处。

2.要在“导问”时,组织学生梳理所提问题,找出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和值得讨论的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

3.要根据学生梳理出的问题,组织“试”(讨论、交流),针对点拨、指导。做到学生质疑与教师“导疑、导问”有机结合,质疑与解疑结合,“问”与“试”结合。

4.要重视习惯培养。如独立思考的习惯,课前预习的习惯,边读边想边卷点勾划的习惯等。

三、导试,导练

组织学生针对所提问题讨论、探究,析疑、解疑,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表现在精要恰当的引导、点拨上。既要把握准讨论、探究的质与向,即紧紧围绕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又要控制好讨论、探究的量与度,做到少而精,不面面俱到,做到符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

(一)组织学生相互讨论,在讨论中互相启发、补充,要议论纷纷、凿凿有据。要想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讨论、探究,问题就不能多,提出的问题要明确精要,就不能浅显或艰深。一般可以围绕梳理好的学生所提问题,围绕课后的思考题(两者常常是统一的)。

(二)学生能通过讨论、探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诱导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引导、点拨,一定要在学生理解不了不讲就影响讨论、探究时,要在学生应当理解而未能理解的地方。

(三)要把教师的活动大幅度减下来,在“试”的时间、量、面上都予以保证。

l.每节课应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让给学生“试”(读写听说,合作探究)。

2.要特别重视“试”的质量,调动学生“试”的积极性是关键所在。因此,要主要根据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组织教学。

3.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试”。建议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以保证全员参与。

四、导评,导结

现代认识学指出,教学“要培养学生自己提取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并会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判断”(司马贺语)。可见,对“读”“问”“试”的情况进行评价判断、归纳小结,应是学生自己的事,而不是教师的事。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指导学生评判,作结,保留正确的,符合要求的,舍弃多余的或不合要求的,形成正确的认识。但是,虽有一些教师注意到“导评”、“导结”,但不“到位”。为此,教师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对“读”“问”“试”的情况评价判断,作出结论,使学生的主体性到位。

导思范文篇7

《荔枝蜜》一课运用的是导悟式教学模式,其教学录像课曾获全国首届素质教学优秀录像课一等奖。执教的海城市西四中学龚俊杰老师,其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都比较好地体现了导悟式教学模式“教贵引导,学贵领悟”的教学思想和“教师导学,学生悟学,启发媒介,导悟结合”的教学原则。导学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符合素质教学要求的整体化学习目标为导学前提

《荔枝蜜》一课,教者设计的学习目标为:1.知识目标:(1)生字词,(2)文学常识,(3)词语的搭配,(4)记叙的线索,(5)写作手法,(6)文章的主题。2.学法目标:(1)记忆生字词的方法,(2)掌握记叙线索的方法,(3)理解“借物抒情”表现手法的方法。3.能力目标:(1)培养快速记忆生字词及辨析词义的能力,(2)根据主题选择材料的能力,(3)理解“借物抒情”表现手法的能力。4.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这样设计的学习目标(亦即教者的导学目标)体现了素质教学的基本要求,即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为基础,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标。教学设计立足于素质教育,以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教学目的及要求为依据,首先考虑知识点目标,围绕知识点目标研究学习方法目标、能力训练目标和德育渗透目标。“知法能德”四大学习目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化结构,这样就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知法能德”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前提条件。整体化教学目标的确立,科学地规范了师生的教与学的行为,改变了以往单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为主要目的的单线教学,代之以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特色的立体式教学。

《荔枝蜜》一课,教者依据导悟式教学模式、整体化学习目标原则,恰当地确立了该课的学习目标,这样的目标设计无疑对导学的成功创造了先决条件。

二、体现了导悟式教学模式完整的教学结构和导学与悟学相结合的特点

本课教学是在第一课时达标准备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达标训练阶段。经过第一课时的达标准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学生已经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明确了学习目标,对知识点目标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本课的任务是以整体目标为导向,以启发为媒介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悟学习目标,并能够用适当的学习方法,主动地达成学习目标。通过达标训练,使学生主体的原认知能力得到强化,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本课教学分为四大环节:展示目标,创设情境,达成目标,总结评价。从形式到内容环环相扣,紧密相联,上下贯通,结构完整。

1.展示目标(指知识点目标,其它目标在训练中围绕知识点目标出现和达成)。幻灯出示学习目标,教师借助幻灯向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请学生复述一遍学习目标以加深对学习目标的印记。

2.创设情境。配乐范读课文激情入境,教者扬己之长,采取了以语言情感创设情境的方式。美妙的音乐伴随着充满感情和富于表演力的朗读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们,将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就引导到了渴求新知的境地,有效地完成了学习心理铺垫。由于读前教者有目的地向学生提出了思考题,使读与思有机结合,这样就使学习心理铺垫与新旧知识同荒铺垫融合在一起,既激发了兴趣,又强化了学生的有意注意,为达成学习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达成目标。本段教学的特点是,以目标为导向,以启发为媒介,教师导学,学生悟学,导学与悟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教师导学的过程是:导读—导思—导悟—导行。学生悟学的过程是:读书—思考—领悟—操作。

教师的导读—导思—导悟—导行,构成了导学的全部内容,贯穿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这个导学过程由一条主线贯穿着,这就是以整体学习目标为导向,以综合训练为目的启发引导。本课教者将学习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学习内容,精心设计了20个启发式问题,构成了知能训练,学法指导,德育渗透相互交融、和谐统一的立体式导学体系。这20个启发式问题是: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作者选择了哪些材料来表现主题?3.“我”当初对小蜜蜂的态度怎样?为什么?4.什么原因改变了“我”对小蜜蜂的态度?5.作者泼洒笔墨写荔枝林、鲜荔枝是不是多余之笔?为什么?6.“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不大喜欢的小蜜蜂”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7.读文并划出文中直接写小蜜蜂的句子,想这些句子的特点和作用?8.用文中的语言回答作者是怎样赞美小蜜蜂的?9.这段话中哪些句子好?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搭配得好?说出理由?10.文中为什么说蜜蜂是渺小的,又是高尚的?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11.作者所赞美的仅仅是蜜蜂蚂?12.作者是怎样由蜜蜂联想到农民的?13.概括说出蜜蜂和农民有什么共同之处?14.结尾一段以“我梦见变成了一只小蜜蜂”作结有什么作用?15.回顾全文,想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你是怎样找出本文线索的?16.说说本文主题、材料、线索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在材料取舍上有什么特点?17.作者是怎样成功地表现了主题?这种表现主题的手法有什么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18.“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你是怎样理解的?与“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有无异同?举例说明;19.谈谈《花蜜与蜂刺》一文的主题、材料、表现手法是什么?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20.讨论《荔枝蜜》和《花蜜与蜂刺》两篇文章的异同,谈谈你的体会。

这20个启发式问题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这些启发式问题都是由知识目标、学法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转化来的,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启发点从不同角度出发都分别设立在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学法指导点和德育渗透点上。这些启发式问题体现了知识目标的整体结构,即体现了具体篇章的整体结构。以这样的启发式问题为导向、媒介进行导学,学生的认知能力,运用学法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的思想情感、精神气质都在训练的系统中。由于启发的综合性决定了训练的综合性、启发的层次性决定了训练的层次性、启发点的发散性决定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这样设计的启发式问题使知识、学法、能力及德育多项目标的训练相互交融;记忆、理解、运用、综合、多层次学习水平训练相互交融,使导学与悟学融为一体。

其二,这些启发式问题具有知识训练与学习方法训练相结合的特点。每个问题不仅问知而且问法,知法结合。如第15句,不仅问出了线索也问出了找出线索的方法。第18问,不仅问出了写作手法的特点,也问出了理解写作手法的方法,使导知与导法融为一体。

其三,这些启发式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所谓科学性是指启发式问题本身符合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性规律。所谓艺术性是指问题的提法能够对学生产生激励、唤醒和鼓舞的作用,使学习主体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学习,从而带来教与学的轻松愉快,高质量和高效率。如第9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好?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搭配得好?说出理由?”这一问,字词句段、语法修辞、写作技巧、作品思想都在问中,这就得到了综合训练。投石激浪,一箭数雕,这就是启发的艺术。教者启发的艺术性更高在第10问:“为什么说蜜蜂是渺小的,又是高尚的?”这一句,画龙点睛,点出了作品的主题。第11问:“作者所赞美的仅仅是蜜蜂吗?”这一句,由文章的表面进一步挖掘到了文章的深处,升华了主题。至此,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便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使学生由爱蜜蜂、赞美蜜蜂升华到爱劳动人民、赞美劳动人民,从而收到了教者“缘文载道”与学生“循文悟道”相结合的导学效果。

在达成目标阶段,导学与悟学相结合还体现在导读与导思的结合,导读与导悟的结合,导读与导行的结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教学中不可忽视读书,读书是思考的前提,思考是领悟的前提。所谓学思悟行的“学”即读书,“行”即操作。学生的读书—思考—领悟—操作的悟学过程,其前提是读书,其关键也是读书。因此,教者导学的前提是导读,导学的关键也是导读。本课导学的特点是导思、导悟、导行都是以导读为前提的。教者精心设计了七个层次的导读。一读——听读(配乐范读全文),想文章主题、线索、材料。二读——速读(读段),想“我”最初对蜜蜂的态度,划出体现“我”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句子。三读——默读(读段),想“我”为何对蜜蜂动了情,划出“我”对蜜蜂感情变化的句子。四读——轻声读(读段),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词语,想这些句子、词语写什么?好在哪里?五读——配乐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赞美蜜蜂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六读——齐读(配乐)激情入化,加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七读——听读(配乐)《花蜜与蜂刺》,想主题与材料的关系,与《荔枝蜜》一课比较写作手法有何异同。

这七读中,前面四读入理,第五、六两读入情,第七读是知识迁移。

这七读的设计与启发紧密联系,情理交融,不仅完成了学习目标,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由于读前给思考题(启发),使读与思结合;多层次导读,使思与悟结合;边读边想边划以及回答问题,口头作文或写作等(不单指本课而言),使悟与行结合。这样,导读与导思、导悟、导行自然地融为一体,合理地完成了教师导学、学生悟学的有机结合。

4.总结评价。本阶段导学的目的是巩固达标水平,深化认知,进一步开发智力,发展能力。本课教者利用书后练习内容,匠心独具地设计了一组练习。通过引导学生听读《花蜜与蜂刺》(读前给思考题),幻灯片出示《花蜜与蜂刺》请同学思考,讨论回答《花蜜与蜂刺》一文的主题、写作手法、材料与主题的关系,比较《荔枝蜜》和《花蜜与蜂刺》两课的异同。这样的训练不仅检测了学生本课的达标水平,也强化了本课的训练重点。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向新的学习目标迁移。

前面我们比较详细地讨论了《荔枝蜜》一课完整的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导学、学生悟学、导学与悟学紧密结合的特点,这是教学方法上“变教为导”的特点。

导思范文篇8

《荔枝蜜》一课运用的是导悟式教学模式,其教学录像课曾获全国首届素质教学优秀录像课一等奖。执教的海城市西四中学龚俊杰老师,其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都比较好地体现了导悟式教学模式“教贵引导,学贵领悟”的教学思想和“教师导学,学生悟学,启发媒介,导悟结合”的教学原则。导学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符合素质教学要求的整体化学习目标为导学前提

《荔枝蜜》一课,教者设计的学习目标为:1.知识目标:(1)生字词,(2)文学常识,(3)词语的搭配,(4)记叙的线索,(5)写作手法,(6)文章的主题。2.学法目标:(1)记忆生字词的方法,(2)掌握记叙线索的方法,(3)理解“借物抒情”表现手法的方法。3.能力目标:(1)培养快速记忆生字词及辨析词义的能力,(2)根据主题选择材料的能力,(3)理解“借物抒情”表现手法的能力。4.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这样设计的学习目标(亦即教者的导学目标)体现了素质教学的基本要求,即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为基础,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标。教学设计立足于素质教育,以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教学目的及要求为依据,首先考虑知识点目标,围绕知识点目标研究学习方法目标、能力训练目标和德育渗透目标。“知法能德”四大学习目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化结构,这样就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知法能德”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前提条件。整体化教学目标的确立,科学地规范了师生的教与学的行为,改变了以往单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为主要目的的单线教学,代之以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特色的立体式教学。

《荔枝蜜》一课,教者依据导悟式教学模式、整体化学习目标原则,恰当地确立了该课的学习目标,这样的目标设计无疑对导学的成功创造了先决条件。

二、体现了导悟式教学模式完整的教学结构和导学与悟学相结合的特点

本课教学是在第一课时达标准备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达标训练阶段。经过第一课时的达标准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学生已经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明确了学习目标,对知识点目标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本课的任务是以整体目标为导向,以启发为媒介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悟学习目标,并能够用适当的学习方法,主动地达成学习目标。通过达标训练,使学生主体的原认知能力得到强化,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本课教学分为四大环节:展示目标,创设情境,达成目标,总结评价。从形式到内容环环相扣,紧密相联,上下贯通,结构完整。

1.展示目标(指知识点目标,其它目标在训练中围绕知识点目标出现和达成)。幻灯出示学习目标,教师借助幻灯向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请学生复述一遍学习目标以加深对学习目标的印记。

2.创设情境。配乐范读课文激情入境,教者扬己之长,采取了以语言情感创设情境的方式。美妙的音乐伴随着充满感情和富于表演力的朗读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们,将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就引导到了渴求新知的境地,有效地完成了学习心理铺垫。由于读前教者有目的地向学生提出了思考题,使读与思有机结合,这样就使学习心理铺垫与新旧知识同荒铺垫融合在一起,既激发了兴趣,又强化了学生的有意注意,为达成学习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达成目标。本段教学的特点是,以目标为导向,以启发为媒介,教师导学,学生悟学,导学与悟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教师导学的过程是:导读—导思—导悟—导行。学生悟学的过程是:读书—思考—领悟—操作。

教师的导读—导思—导悟—导行,构成了导学的全部内容,贯穿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这个导学过程由一条主线贯穿着,这就是以整体学习目标为导向,以综合训练为目的启发引导。本课教者将学习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学习内容,精心设计了20个启发式问题,构成了知能训练,学法指导,德育渗透相互交融、和谐统一的立体式导学体系。这20个启发式问题是: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作者选择了哪些材料来表现主题?3.“我”当初对小蜜蜂的态度怎样?为什么?4.什么原因改变了“我”对小蜜蜂的态度?5.作者泼洒笔墨写荔枝林、鲜荔枝是不是多余之笔?为什么?6.“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不大喜欢的小蜜蜂”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7.读文并划出文中直接写小蜜蜂的句子,想这些句子的特点和作用?8.用文中的语言回答作者是怎样赞美小蜜蜂的?9.这段话中哪些句子好?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搭配得好?说出理由?10.文中为什么说蜜蜂是渺小的,又是高尚的?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11.作者所赞美的仅仅是蜜蜂蚂?12.作者是怎样由蜜蜂联想到农民的?13.概括说出蜜蜂和农民有什么共同之处?14.结尾一段以“我梦见变成了一只小蜜蜂”作结有什么作用?15.回顾全文,想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你是怎样找出本文线索的?16.说说本文主题、材料、线索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在材料取舍上有什么特点?17.作者是怎样成功地表现了主题?这种表现主题的手法有什么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18.“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你是怎样理解的?与“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有无异同?举例说明;19.谈谈《花蜜与蜂刺》一文的主题、材料、表现手法是什么?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20.讨论《荔枝蜜》和《花蜜与蜂刺》两篇文章的异同,谈谈你的体会。

这20个启发式问题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这些启发式问题都是由知识目标、学法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转化来的,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启发点从不同角度出发都分别设立在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学法指导点和德育渗透点上。这些启发式问题体现了知识目标的整体结构,即体现了具体篇章的整体结构。以这样的启发式问题为导向、媒介进行导学,学生的认知能力,运用学法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的思想情感、精神气质都在训练的系统中。由于启发的综合性决定了训练的综合性、启发的层次性决定了训练的层次性、启发点的发散性决定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这样设计的启发式问题使知识、学法、能力及德育多项目标的训练相互交融;记忆、理解、运用、综合、多层次学习水平训练相互交融,使导学与悟学融为一体。

其二,这些启发式问题具有知识训练与学习方法训练相结合的特点。每个问题不仅问知而且问法,知法结合。如第15句,不仅问出了线索也问出了找出线索的方法。第18问,不仅问出了写作手法的特点,也问出了理解写作手法的方法,使导知与导法融为一体。

其三,这些启发式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所谓科学性是指启发式问题本身符合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性规律。所谓艺术性是指问题的提法能够对学生产生激励、唤醒和鼓舞的作用,使学习主体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学习,从而带来教与学的轻松愉快,高质量和高效率。如第9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好?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搭配得好?说出理由?”这一问,字词句段、语法修辞、写作技巧、作品思想都在问中,这就得到了综合训练。投石激浪,一箭数雕,这就是启发的艺术。教者启发的艺术性更高在第10问:“为什么说蜜蜂是渺小的,又是高尚的?”这一句,画龙点睛,点出了作品的主题。第11问:“作者所赞美的仅仅是蜜蜂吗?”这一句,由文章的表面进一步挖掘到了文章的深处,升华了主题。至此,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便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使学生由爱蜜蜂、赞美蜜蜂升华到爱劳动人民、赞美劳动人民,从而收到了教者“缘文载道”与学生“循文悟道”相结合的导学效果。

在达成目标阶段,导学与悟学相结合还体现在导读与导思的结合,导读与导悟的结合,导读与导行的结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教学中不可忽视读书,读书是思考的前提,思考是领悟的前提。所谓学思悟行的“学”即读书,“行”即操作。学生的读书—思考—领悟—操作的悟学过程,其前提是读书,其关键也是读书。因此,教者导学的前提是导读,导学的关键也是导读。本课导学的特点是导思、导悟、导行都是以导读为前提的。教者精心设计了七个层次的导读。一读——听读(配乐范读全文),想文章主题、线索、材料。二读——速读(读段),想“我”最初对蜜蜂的态度,划出体现“我”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句子。三读——默读(读段),想“我”为何对蜜蜂动了情,划出“我”对蜜蜂感情变化的句子。四读——轻声读(读段),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词语,想这些句子、词语写什么?好在哪里?五读——配乐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赞美蜜蜂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六读——齐读(配乐)激情入化,加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七读——听读(配乐)《花蜜与蜂刺》,想主题与材料的关系,与《荔枝蜜》一课比较写作手法有何异同。

这七读中,前面四读入理,第五、六两读入情,第七读是知识迁移。

这七读的设计与启发紧密联系,情理交融,不仅完成了学习目标,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由于读前给思考题(启发),使读与思结合;多层次导读,使思与悟结合;边读边想边划以及回答问题,口头作文或写作等(不单指本课而言),使悟与行结合。这样,导读与导思、导悟、导行自然地融为一体,合理地完成了教师导学、学生悟学的有机结合。

4.总结评价。本阶段导学的目的是巩固达标水平,深化认知,进一步开发智力,发展能力。本课教者利用书后练习内容,匠心独具地设计了一组练习。通过引导学生听读《花蜜与蜂刺》(读前给思考题),幻灯片出示《花蜜与蜂刺》请同学思考,讨论回答《花蜜与蜂刺》一文的主题、写作手法、材料与主题的关系,比较《荔枝蜜》和《花蜜与蜂刺》两课的异同。这样的训练不仅检测了学生本课的达标水平,也强化了本课的训练重点。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向新的学习目标迁移。

前面我们比较详细地讨论了《荔枝蜜》一课完整的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导学、学生悟学、导学与悟学紧密结合的特点,这是教学方法上“变教为导”的特点。

导思范文篇9

关键词:思维导图;词汇教学;初中英语

1概述

与小学的英语教学相比,初中英语教学内容明显增多,知识点难度加大,教学节奏显著加快,这些都增加了学生学习初中英语的难度。其中,阻碍学生学习初中英语的最主要的一方面就是大量的词汇,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是20世纪所提出的一种放射性思维理念,将其应用于英语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将探究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2思维导图的概念

所谓的思维导图,是从一个主题、一个观念出发,通过思维分支的形式,在主题的基础上引中出多个关键词。针对思维分支的过程,可以通过不同线条、不同代码、不同字体进行标识,切实地将图形和文字紧密结合,真正地实现思维可视化。大脑的潜能是无限的,放射性思维是大脑思考方向、大脑思路直观的体现(谢文娟2016)。人的记忆是有限的,短时间内记忆大量的单词对于初中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因此采取科学有效词汇教学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思维导图强调运用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单词之前的联系,启发学生善于思考,以此来达到巩固掌握词汇的效果。由此可见,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能够得到优异的效果。

3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词汇的优势

3.1提高学生词汇记忆效率。英语的学习包括四个方面:听、说、读、写,每次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而词汇是一门语言的基础,只有掌握一定量的词汇才能进行深入的学习。但是,对于一门新的语言,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学习起来不知方法,仍然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结果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效果也微乎其微。但是,通过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找到新旧单词之前的联系,做到无缝连接,加深新学单词的映像。也可以运用词根、词缀来帮助学生记忆单词,英语大量单词都是通过词根加上词缀变化而来的,掌握了一定的词根词缀就能够掌握单词的变化规律,面对新单词时就能找到相应的意思,学习起新单词时就能势如破竹,快速提升单词的记忆效率。3.2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日常单词学习中不难看到:机械背单词,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孤立的记忆单词。有的学生甚至单词怎样发音都不会,就只是把单词的每个字母进行记忆,虽然当时能够记住,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快就会忘记。而思维导图强调,在进行单词学习时,大脑中围绕我们的中心词呈现出一幅画,这幅画中不仅仅只有我们要学习的新单词也就是中心词,同时与我们新单词有联系的词也会采用线条的方式,根据它们与中心词的关系联系在一起,比如说: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等。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大脑中会呈现一幅清晰、简明的树状图,不仅仅帮助学生记住新单词,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记住与之相关的词汇。长期采用思维导图进行记忆单词,能够帮助学生拓展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3.3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词汇是一门语言的基础,是基石,只有打好语言基础,才能建立起语言的墙堡。词汇学习在语言学习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只有地基打牢了,根基扎稳了,那么日后的英语学习就成竹在胸了。反之,词汇掌握不牢,数量不够,那么英语的学习就举步维艰了,长期下去学生的自信心严重受挫,大大减低了学习英语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及时采取思维导图的方法来进行词汇的学习,大大提高了记忆单词的效率,通过联想、对于、比较等有趣的方式,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供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强大动力。

4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4.1利用词根词缀。通过对拥有不同词汇量的学生进行比较,不难发现那些英语表达能力强、词汇量大、写作水平高的学生往往会充分利用单词的词根、词缀而不是单词本身进行记忆。通过英语本身的构成,英语单词的构词是有规律可循的。英语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句子,按照结构层次划分为:词素、词、词组、分句、句子。按照这个结构来说单词是由词素构成的,而词素是由词根和词缀两部分组成的。学生掌握基本的词缀和词根,就相当于掌握住了英语单词的构成方法,有助于提高对单词的感知能力,进而提高记忆效果。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了解词汇的构成,熟练使用词根、词缀记忆词汇,从而极大地降低学习难度,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引导其利用词缀、词根分析单词的构词规律(刘红宾2017)。例如,在实际词汇教学中,老师要把关于词根、词缀的相关知识详尽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如词缀分为前缀与后缀,每个词缀都代表相应的意思,只要在掌握了词根的基础上就能由添加的词缀来掌握住单词的意思了。如英语中-or是“人”的意思,一般作为后缀放在动词后面构成名词。在教学时,英语老师可列举如visit-visitor,invent-inventor,act-actor等单词,来启发引导学生掌握该词缀的意思与用法,并在脑海中形成-or是表示“人”的后缀的思维导图,通过运用该思维导图能够联想到其他以-or结尾的单词,如educate-educator,collect-collector,direct-director等有关该词缀的其他词汇,不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又例如,前缀-un表示“不”的意思,通过举例happy-unhap⁃py,like-unlike,usual-unusual等单词的对比形式,使学生了解-un这个前缀表示否定的意思与使用方法,同样在脑海中形成有关该前缀的思维导图,并通过该图联想到friendly-unfriendly,cover-uncover等。由上综述所见,英语词汇的学习并不是总是枯燥与无味的,通过词根词缀的学习并充分利用联想与思考,在心中形成一个层次鲜明的知识网络并把相关单词按照他们之间的关联填到相应的知识网格中,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并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词汇量。4.2利用词汇之间的关系。在词汇的知识海洋中,单词种类纷繁复杂而又相互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如果孤立的记忆每一个单词而不考虑他们之前某种关系,不仅会消耗大量的时间还会产生枯燥烦闷之情,取不到良好的记忆效果。但是如果能够根据词汇之间的关系,运用思维导图建立起相应的关系网络就如一叶而知秋,词汇之间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类:同义关系、近义关系以及反义关系。如同义关系,fall与autumn、underground与subway、lift与el⁃evator、shop与store等。当进行新单词学习时,根据意思在头脑中按照思维导图找到相应的同义词同样也能增加我们的单词量。如近义关系,前文中我们讲到了词根词缀列举了词缀-un,那么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构建出-un的思维导图,还有哪些词缀也是表示否定的意思,可以分别运用到哪些词根上构成新的单词。围绕词缀-un,我们可以得到同义的词缀-im,-in,-dis等,进行细分我们又可以得到以词缀-im开头的单词有impolite,impossible,impatient等,以-in开头的词汇有incorrect,inactive,inhuman等,以词缀-dis开头的单词有dislike,dishonest,disclose等。再如词汇之间的反义关系,big-small,tall-short,wet-dry,hot-cold等。词汇的学习要有方法,能够举一反三通过一个单词的学习能够记住一系列的单词,这才是我们学习单词的目的而不仅仅靠的是死记硬背与孤立的记忆单词。千言万语不如一幅画,通过一幅色彩鲜明与安然有序的内容,使学习者做到心中有数能够围绕一点而展开全篇,由点到线再到面,词汇网络建立的越是有序与规整,单词的记忆越会轻松与有趣。4.3利用单词的分类。分类这种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同样也可以运用到单词的记忆中去。分类,顾名思义是指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归类。分类记忆单词可以将所学到的单词,按词义不同进行分类构成一个完整的单词框架,这样当我们遇到其中的一个单词时,便可以通过我们所构成的组织框架来联想到一串其他单词。教学步骤如下:首先教师给出一个中心词汇如clothes。接下要求学生围绕中心词来想出其他单词,考虑衣服包含什么所对应的单词,绘制思维导图最后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一个围绕中心词clothes而展开的单词网。如上半身的衣服包括:hat,tie,scarf,gloves,jacket,shirt,T-shirt,sweater,coat等,下半身的衣服包括:shirt,jeans,pants,shorts,socks等。只要该思维导图在脑海中储存下来之后,当我们再次谈到有关衣服的单词时,便能轻易地提取出该类的单词了。再如当中心词为schoolthings时,我们也要在头脑中形成以学习用品为中心词的思维导图,以schoolthings为该思维导图的中心,然后向四处发散绘制出该分类下的单词,分类可以如下:笔、书、本子等。笔又可以分为pen,pencil,brush,crayon等,书又可以分为story-book,Eng⁃lishbook,mathbook,Chinesebook等,本子又可以分为note⁃book,blankpaper等。按照这种方式,层层递进由一个单词向外发散,按照分类的方式不断地对中心单词进行补充,中心词相当于树干而我们采取分类的方式就犹如一条条树干,围绕着我们的中心词也就是树干不断地生枝发芽,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那么我们记住的就不仅仅只有中心词着一个单词,同样对围绕中心词相关的大量的词汇进行记忆。

5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5.1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由上所述,在词汇的教学中采取思维导图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单词记忆效率并不断地扩充学生的单词量。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基础,理解能力是不尽相同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采用思维导图进行词汇学习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有的学生善于比较词汇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单词之间的关系帮助建立思维导图,而有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很强善于对事物进行分类,那么我们可以采取分类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思维导图。无论采取怎样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词汇的思维导图的建立,我们都要循序渐进,按照学生能够掌握的速度进行教授。5.2及时反馈,有效监控。在学生掌握了思维导图来进行词汇的记忆之后,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便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加深对该方法和所记忆单词的影响。如当我们给出一个中心词之后,留给学生相应的时间进行思维导图的构建,然后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的结果进行了解,如同桌互评,小组分类,个人回答等方式,使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使学生自身对于该学习有个充分的认识,便于师生之间关于该方法的运用进行交流,不断帮助学生在词汇的学习与记忆上取得进步。

6结论

词汇的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占有举头轻重的地位,有效词汇记忆方法是帮助学生成功掌握英语的重要法宝,而思维导图这一方法使轻松记忆单词成为可能。在词汇的学习中,头脑中构建出简洁明了的单词框架,围绕中心词开展一系列的词汇索引使个个单词之间紧密联系,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学生记忆单词的效率,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大大提高英语学习兴趣,为以后的英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文娟.论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27).

[2]刘红宾.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英语教师,2017(7):29-32.

[3]钱海蓉.论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23):159-159.

导思范文篇10

【关键词】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技巧;方法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组成单位。识记单词自然也就成为了学习英语的必由之路。唯有通过识记单词,才能逐步积累丰富的词汇,进而为准确流利地表情达意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总是记不住单词。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会对识记单词产生畏难情绪。因为识记单词的效果不好,所以这部分学生的词汇基础就非常薄弱。鉴于此,为了着力提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掌握一些识记单词的技巧和方法。下面笔者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浅显论述一些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技巧和方法。

一、自然拼读———突破识记单词读音的瓶颈

识记单词首先必须要读准单词的读音。如果学生记不住单词的读音,那么,即便是记住了这个单词的拼写形式,也毫无意义。一直以来,部分学生记不住单词的准确读音就是学生识记单词的瓶颈。自然拼读法,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中,初学者识记单词读音和拼写的基本方法。说到底,自然拼读法就是根据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直接拼读单词。相比于借助国际音标去拼读单词而言,自然拼读法更加简单实用。基于此,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自然拼读法突破学生识记单词读音的瓶颈。

二、典型例句———搭建识记单词意思的桥梁

在识记单词的过程中,学生总是会遇到一词多义的现象,或者学生也会遇到多词同义,但用法不同的现象。每当在这样的时候,学生就会觉得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因此,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清晰地识记一词多义以及多词同义的用法,即要让学生清晰记住单词的意思和用法。为了让学生清晰地记住单词的意思和用法,教师可以在紧紧围绕单词意思和用法的前提下,广泛搜集并仔细整理一些典型例句。这样以来,学生通过记住这些典型例句,就可以迅速准确地牢记单词的意思和用法了。比如说,为了让学生记住短语“haveastomach”的意思和用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识记例句:“Heatetoomuch,sohehadastomach.”为了让学生记住短语“dentist”的意思和用法,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例句:“Hewantstoseeadentist,becausehehasatoothache.”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围绕单词的意思和用法创编一些例句。词不离句,通过让学生识记一些例句,能够让学生迅速记住单词的意思和用法,进而提升学生识记单词的效果。由此可见,典型例句好比是一座学生识记单词用法和意思的桥梁。

三、思维导图———畅通识记成串单词的渠道

仔细观察当前初中学生识记单词的过程,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识记单词的过程中都是单个地去识记单词。或者说,学生在识记这些单词的过程中,因为没有找准这些单词之间的联系,所以他们识记的单词是孤立的、碎片化的。以这样的方式记忆的单词,很难达到长久识记的效果。为了提升学生识记单词的效果,教师必须要指导学生成串、成片地去识记单词。思维导图,又称脑图,是一种图文并茂的革命性思维工具。正因为思维导图图文并茂,所以能够让人的左右脑同时工作,进而显著提升识记的效果。基于此,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巧妙地运用思维导图识记单词。凭借思维导图,学生就能够成串地识记单词,进而提升识记单词的效果。由此可见,思维导图能够为学生成串识记单词畅通渠道。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恰如其分地指导学生通过自然拼读,快速准确地识记单词的读音和拼写,借此提升学生识记单词的效果;教师可以始终如一地指导学生借助典型例句,清晰明确地识记单词的意思和用法,以此提升学生识记单词的效果;教师可以适时适度地指引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扎实牢固地识记成串或成片单词,据此提升学生识记单词的效果。万丈高楼平地起。

总而言之,初中英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夯实词汇之基,进而为学生循序渐进地构筑英语语言大厦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铭章.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技巧与方法[J].《知识窗(教师版)》.2014(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