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23:54:47

导课范文篇1

运用幽默导入新课可以先声夺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进入兴奋的学习状态,收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例如,在导入高二生物“遗传和变异”一章时,可以这样开场白:曾经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为什么刘德华长得那么帅,而我却长得这么寒碜?今天我终于明白了,这不是我的错,全是遗传惹的祸!听了我这略显夸张的自嘲,学生笑了,学习的兴趣也来了。也可以用武松与武大郎的身材来比较,为什么同是父母所生却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学生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趣味。

2.悬念导入,激起探索

通过精心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简短而又能说明问题的悬念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追求真理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活跃状态。

例如,笔者在讲授“呼吸作用”时通过“地窖杀人”导入新课:从前有一个人去菜窑里取白菜,一下去就没有上来,后来又下去一个人,同样也没有上来。第三个人拿着点燃的蜡烛顺着梯子下窑,才下到一半时,他就大喊大叫:“有鬼呀!有鬼呀!”同学们想想这是怎么回事?学生顿时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

3.实验导入,身临其境

通过有关实验,把看不见的生命活动过程变为可以看到的现象,促进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想象和理解。

例如,“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这部分内容在讲解之前,可拿出两个大烧杯,分别加入清水和一定浓度的食盐水,将两小块新鲜的萝卜分别放入其中,一段时间后,再取出观察现象。通过这个实验引起学生们对实验现象的思考,同时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步入正题,当学生们最终找到答案,本节课的内容他们也就掌握了。

4.设疑导入,开拓思维

组织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矿质营养”前,可以这样设问导课:①“户养的花为什么要定期松土?为什么要选择肥料?”②有条件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郊区蔬菜或花卉基地了解“无土栽培技术”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促使学生在好奇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并发现新的问题。5.故事导入,生动有趣

生动有趣的故事,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引发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极大兴趣和集中听课注意力,并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例如:在讲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时,上课开始我先讲了肖伯纳和邓肯的故事:邓肯是美国的电影明星,长得非常漂亮,肖伯纳是著名的文学家,长得很差。邓肯特别羡慕肖伯纳的才智,向他求爱说:如果咱们两个结合,生下的孩子具有我的外貌和你的才智,那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而肖伯纳在拒绝邓肯的信中说:如果象你所想的当然好,但如果我们的孩子具有我的外貌和你的才智那该是多么糟糕的事情啊!同学们听后哈哈大笑,在故事的基础上,我分析提出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标题。这样的故事导入,使学生深感有趣,学习热情格外高涨,新课也就上得格外顺利、成功。

6.警示导入,注意关注

通过一开始上课,向学生介绍一些警示性的材料或观看影片等,起到警示作用,从而引起极大的关注。

例如,在讲“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一课前可这样介绍:癌症是当前医学上一个疑难问题,目前还没有药物可以彻底治疗该病症。某癌症患者从发现到生命结束只有短短的32天,癌症胜于猛虎,人人闻癌色变,我们今天将会学到癌的相关知识。人命关天,警钟拉响,学生都万分关注。

7.比喻导入,形象贴切恰到好处的比喻能把枯燥的生物知识生动有趣地传给学生。例如对“光合作用”的复习课时,向学生发问:食品厂生产食品一般需要什么?同学们积极发言后我接着讲:生产需要动力、车间、机器和原料等。那么,我们可以把绿叶比作“绿色工厂”,它的车间是叶肉细胞,“机器”是叶绿体,“动力”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品”是淀粉。这样,学生对叶肉细胞、叶绿体、光、水、二氧化碳、淀粉和氧的作用及地位就比较清楚,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了,同时增添了趣味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笑话、新闻、学生演讲、小游戏等形式导入新课。当然,每一次的导课通常会将几种糅合起来运用。总之,“导课无定法,妙在巧导中”。

参考文献:

1.周美珍等主编.中学生物学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5.60~74

导课范文篇2

一、巧设悬念,创建“愤”、“绯”情境

学生学习新知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的情感,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驱力。在导入新课时,需要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必然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巧用旧知,营造“启”、“发”氛围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联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奥苏伯尔称之为“组织先行者”。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巧借道具,构建“愉”、“悦”情感

学生学习新知总是在一定的情感中进行的。新授前,教者应构建“愉”、“悦”的教学情感,使学生在一节课开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而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来寻找角。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正值澳门回归前夕。老师出示一面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今年12月20日澳门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了。这是一面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它的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然后再引出比的意义。这里,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师生共同营造出无比自豪的“愉悦”氛围,同时,美丽的区旗也使学生受了艺术美的熏陶。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简单的一个设问,普通的一声问候,甚至一句无声的体态语。总之,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四、导课应具有“吸引性”

导课范文篇3

关键词:自主学习英语导学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开放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教师集中面授时间仅为计划课时的三分之一,而其它三分之二的时间交给学生自主学习,并非是对教师作用的否定,反而对教师的“导学”作用更为重视,更为强调。教师如何运用“三分之一”进行导学,确是挑战。本人就自己在开放教育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实践结合自主学习模式谈谈自己的做法。

二、英语导学课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活动进程的简称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学过程”。众所周知,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师、学生、素材等三个要素。在现代教学中,通常要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所以还应增加“媒体”这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简单组合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教学模式。

“导学课”是一种教学模式,属教学论范畴。导学关键在于“导”,它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规定了教师的主要职能,确立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传统的英语教学一直遵循以教师为主的原则,以教师认真备课、讲课内容丰富、有条理作为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标志。有的教师惟恐学生听不懂,反复举例说明,讲解词汇、语言点、分析语法,逐字逐句翻译课文,并要求学生生搬硬套,不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吸收的余地。学生则忙于记笔记,机械地跟教师的思路走,没有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收和消化教师给予的知识,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

实际上,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因为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学,而不是一教就会,就能掌握的。学生应该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六十年代心理学家布鲁纳就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认知教学法理论。以“学习者为中心”就是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只是指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在英语导学课教学中,运用引导、诱导、疏导、开导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它以“导思”为主线,通过“导听”、“导说”、“导读”、“导练”等环节,实现其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说,则是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

三、英语导学课教学环节设计

开放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索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能力。笔者根据《高级职业英语》教学内容将导学课教学模式设置为四个环节。

1、课前准备环节:

a.课前阅读(Pre-classReading)

在导学课前要求学生自学课文,理清课文基本脉络,对课文的内容从总体上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精选课前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维,激发探索问题的主动性,使学生明确本单元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导启学生进行思考。

b.查阅字典(DictionaryWork)

课文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生词,影响学生阅读。教师可挑选部分难、偏的单词,让学生课前查阅,做到心中有数。

c.在线学习(On-lineLearning)

《高级职业英语》注重阅读和写作。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提供相关的网站和网页,要求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好书本内容又能了解与其相关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

2、学习目标环节:

《高级职业英语》每单元都设有PerformanceObjectives(学习目标),通过PerformanceObjectives的学习,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即Input(输入)转化为Output(输出)。

a.设问(Questions)。在精讲课文时,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教材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提问,教师可以把“满堂灌”的被动式教学转变为学生主动的、探索式的学习。

b.讨论(Discussion)。教师给出与PerformanceObjectives相关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有时可以是两人讨论,也可以分组讨论,还可以全班“你一言,我一语”的进行讨论,极力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自由表达思时,教师不宜马上或过多的纠正,对学生的进步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认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c.角色扮演(RolePlay)。角色扮演是一种模拟真实语言情景的英语课堂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扮演某个语言情景中的不同人物角色,并把在那一情景下可能发生的事情用语言和动作表达出来。角色扮演改变和转移了教学关系的轴心,教师不再是语言活动的源泉、中心和归宿,而是一名出色的“导演”

d.多媒体(Multimedia)。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实施教学,是加强英语课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把教材内容制作成课件,使静态课文变成“活”的动态内容,不仅增加课文的直观感,让学生看得见、听得着,随着课件人物活动场景来实践语言。同时教师还可选用其它适合学生实际的视听材料,如FamilyAlbum,USA(走遍美国)、Dashan’sAdventuresinCanada(随大山万里行)、HelloAmerica(洪恩环境英语)等,把枯燥的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通过这些相关的有声材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有趣、地道的英语语言环境。

3、网上教学资源浏览环节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英语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网上资源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英语的空中大教室,它不仅包含了新颖、广泛、生动、实用的英语素材和学习资源,而且还提供了许多有效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导学课时教师可以带学生浏览网上教学资源,也可让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目前英语网上教学资源有两大类:因特网(Internet)、校园局域网(Lan),如点击:可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点击提供丰富多彩的互动在线语言活动;点击浏览相关的直播课、IP课件、单元辅导;参加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等。

4、自我评估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前准备(Pre-classWork)、学习目标(PerformanceObjectives)教学环节中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总结,通过信息的反馈,了解学生是否正确掌握了有关知识,使学生能在整个过程中不断自我检测。

导课范文篇4

关键词:高中化学;导课;原则;策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课堂导课环节所占时间不多,但却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为新旧知识之间、知识与生活之间架设联系的桥梁,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的思维层层深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高中化学导课的有效原则

1针对性。教师忌为导课而导课,导课的设计具有针对性,要针对教学内容,前与学生的知识经验联系,后与教学内容联系,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新知;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知识层次,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要针对新授课、实验课、复习课等课型特点,设计不同的导课语,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

2简洁性。导课的重点是“导”,但只是课堂教学的“引子”,而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师忌喧宾夺主、颠倒主次,设计要简洁精练,时间控制要短,以3—5分钟为宜,要缩短师生之间、人本之间的距离,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3整体性。高中化学知识的编排由螺旋式上升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层层深入的过程,各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前后联系。导课起引导与铺垫作用,因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一条“序列”,能连接之前的内容、之后的环节,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4趣味性。“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新颖性、趣味性的导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活跃的氛围,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学习很有意思,从而能引发学生的学习期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高中化学导课的有效策略

1以问题导课。传统的导课方式单一,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易产生心理困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将知识点转化为一系列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的问题串,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以由易到难、新颖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学习期待。如在“氧化剂和还原剂”教学中,教者导课设计如下:“Oneappleaday,keepthedoctoraway.可见苹果中含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成分,请大家结合自己已学过的知识,从化学的角度谈谈苹果中含有哪些对人体有益有物质?瓜果蔬菜应该吃新鲜的,在长期放置的过程中,果蔬中的这些营养成分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维生素C可以延缓衰老,是什么原理呢?”

2以实验导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教师应将实验融于导课之中,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提高化学实验能力。一方面,趣味性的演示实验,可以诱引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如在《SO2的性质》教学中,教者播放SO2通入品红溶液中的实验视频,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顿时来了兴趣,纷纷畅所欲言,“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褪色后的品红溶液又变为红色”,教者适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为出现这种现象呢?”教者明确了学习目的,引导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情境,产生学习的求知欲。另一方面,教师要留有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思中理解所学知识,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3以生活导课。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化学学科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加强化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合成纤维给我们带来的温暖,用纯碱发面制作的馒头松软可口,化学加工石油才能用上轻便的塑料……学生在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中感受到化学学科的价值。如在《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教学中,教者导课如下:“当人们成功、快乐时会踮记它;当失败、忧愁时会想到它———它是什么?相传杜康酒是偶然将饭菜倒入竹筒,用泥土封住后形成的。你知道酒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你对它有哪些认识?”教者以生活中的酒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引发学习内容。

4.以设疑导入。课堂教学不是知识在头脑里的简单灌装,不是枯燥知识的简单习得,而是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学习能力出发,设置悬念、揭示矛盾,让学生生质、质疑,激发探究的欲望。如在“化学能与热能”教学中,教者向学生呈现自热饭盒的图片与其结构示意图,学生在思考它与普通饭盒的不同之处的基础上,产生追根求源的欲望。其外观有“两根线”,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关系的思考,从而产生疑问:“利用化学反应可以制作新物质,还能有什么用途?”从而引出盐酸与铝片实验探究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探究。总之,导课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成功的导入能明晰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探究欲望,让学生以积极的情绪投入于学习中,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情境。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努力提高导课的技能,构建富有活力的高中化学课堂。

作者:韩笑 单位:天津耀华滨海学校

参考文献:

[1]赵玲.谈新课改中高中化学新课的导入[J].中学教学参考,2011

导课范文篇5

1、导课应具备针对性。既针对教学内容,又要针对学生性格年龄特点,去斟酌导课的用语。

2、导课应具有启发性。精心设置导语,一开始就把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导课应具有新颖性。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吸引注意。

4、导课要简洁。一方面要考虑效果,另一方面要把握2~5分钟时间,要精而少。要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迅速把学生带入情景当中,这才能为成功的一堂语文课做好铺垫。导课的基本要求:首先要以情动人。自己都缺乏激情,那就难以感动学生。只有用情感去导入,引导学生,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其次是优美的语言、形象生动的动作手势、表情都有助于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所以良好的语文功底与表达能力是一个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之一。一堂没情感的语文课不能算成功的课。最后,要启迪学生的智能。

拓宽学生思路,让学生学会思维与推理。常见的导课方法:

1、释题导入法。有些题目是作者精心构思。课题是课文的窗口。从课题入手,审破题意,以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奠定好基础。一上课就引导学生阅读课题,直接导入新课。如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用诗句作题目,言简意赅而且形象。

2、悬念导课法。教师制造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和求知欲。讲史铁生的《合欢树》先用几句话介绍他的生平后,问学生:史铁生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的,激励着他的?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他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3、描述式导入法。开讲一篇新课文,教师破首一句的朗读,或激情满怀的描述,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意境中,它能如磁石般吸引学生注意力,起到很好的效果。如讲舒婷的诗歌《致橡树》,直接导入:爱情,一个亘古不变的人生话题,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留下了几多千古绝唱:“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今天让我们走进心灵深处,听听她的心灵独白。(板书课题,作者)。再如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入: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然后让学生查资料,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内容,看看孔子为人类留下的大笔丰富的精神财富。进而了解他的教育思想和观点。

4、故事导入法。以一个和本课文主题相关的故事切入,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讲《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先讲第一回开篇的两个神话故事:女娲补天,木石前盟。在“女娲补天”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就是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这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宝黛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再如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可以把孔子和他的学生故事,子贡和颜回的故事等掺入进去。印象深刻,人物栩栩如生,有助学生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及人物形象。

导课范文篇6

1、导课应具备针对性。既针对教学内容,又要针对学生性格年龄特点,去斟酌导课的用语。

2、导课应具有启发性。精心设置导语,一开始就把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导课应具有新颖性。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吸引注意。

4、导课要简洁。一方面要考虑效果,另一方面要把握2~5分钟时间,要精而少。要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迅速把学生带入情景当中,这才能为成功的一堂语文课做好铺垫。导课的基本要求:首先要以情动人。自己都缺乏激情,那就难以感动学生。只有用情感去导入,引导学生,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其次是优美的语言、形象生动的动作手势、表情都有助于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所以良好的语文功底与表达能力是一个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之一。一堂没情感的语文课不能算成功的课。最后,要启迪学生的智能。拓宽学生思路,让学生学会思维与推理。

常见的导课方法:

1、释题导入法。有些题目是作者精心构思。课题是课文的窗口。从课题入手,审破题意,以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奠定好基础。一上课就引导学生阅读课题,直接导入新课。如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用诗句作题目,言简意赅而且形象。

2、悬念导课法。教师制造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和求知欲。讲史铁生的《合欢树》先用几句话介绍他的生平后,问学生:史铁生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的,激励着他的?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他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3、描述式导入法。开讲一篇新课文,教师破首一句的朗读,或激情满怀的描述,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意境中,它能如磁石般吸引学生注意力,起到很好的效果。如讲舒婷的诗歌《致橡树》,直接导入:爱情,一个亘古不变的人生话题,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留下了几多千古绝唱:“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今天让我们走进心灵深处,听听她的心灵独白。(板书课题,作者)。再如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入: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然后让学生查资料,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内容,看看孔子为人类留下的大笔丰富的精神财富。进而了解他的教育思想和观点。

4、故事导入法。以一个和本课文主题相关的故事切入,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讲《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先讲第一回开篇的两个神话故事:女娲补天,木石前盟。在“女娲补天”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就是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这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宝黛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再如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可以把孔子和他的学生故事,子贡和颜回的故事等掺入进去。印象深刻,人物栩栩如生,有助学生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及人物形象。

导课范文篇7

一、用教材中的导语导入新课

教材中的导语文字流畅生动,富于启发性,能恰如好处地引出课题,把学生的思路抓住,尽快地进入学习高潮,引发学生思考。如《春秋争霸》一课的导语设计得很好:“生动形象、言简意赅是成语的突出特点。如果说,通过‘反戈一击’,我们就可以了解商朝灭亡的历史,那么,‘退避三舍’、‘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卧薪尝胆’等一系列成语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这样导入能使教学很快进入主题。

二、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导课

学生都渴望获得认可与欣赏,喜欢表现自我,所以,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讨论他们所熟知的问题就给了他们一个展示自我舞台。运用这样的导入方法,学生更有参与的兴趣。同时,为了能在课堂上发言,学生会更加注意积累平常生活的知识经验,挖掘这些经验的知识内涵,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构建知识体系。而且,这一过程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对学生将来的学习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如在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我首先问:“同学们,大家都喜欢体育,你喜欢哪一项目?北京奥运会看过吗?你知道奥运会与希腊有什么关系吗?”话音刚落,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了起来,同学们对这个话题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整节课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

三、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课

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越是贴近生活,越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历史知识往往被认为和生活无关,因而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就能消除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厌倦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亲切和愉快的心情学习。在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课时,我引用了学生所熟知“三大件”为切入口,向学生介绍:“无论是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甚至如今的21世纪,男女谈婚论嫁,都常以‘三大件’作为物质基础。但不同的年代,三大件所指的东西各有不同。70年代的‘三大件’指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80年代的‘三大件’指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90年代的‘三大件’指空调机、微电脑和电话机;进入21世纪,‘三大件’的涵义更为丰富,对高收入阶层来说,是指汽车、别墅和高档家具。‘三大件’的变化表明我国居民的消费领域在不断扩大,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这些事物都是学生所熟悉的,听起来自然津津有味,兴致盎然。然后因势利导,设问:“这些变化得益于什么呢?”在学生回答出“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导入新课。

四、用学生所熟悉的影视作品导课

历史学科具有一度性和过去性的特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不能再现,这是历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也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把与历史知识相关的影视引入课堂,大大增强了历史教学的活泼性、生动性,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在一种轻松、活泼、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在讲《大众传媒的变迁》时,首先用多媒体分别播出电视剧《天龙八部》中阿朱飞鸽传说的镜头。我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大家想这在中国古代可能吗?古人用什么传递信息?”学生回答说飞鸽传书、烽火传书等。然后我问:“我们如何传递信息呢?在本节课,我们将找到答案。”由此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他们自主探究知识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用学生熟悉的故事导课

学生喜爱听故事,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许多饶有兴趣、娓娓动听的故事,有的甚至家喻户晓。在上课前讲一段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故事,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如我在讲《商鞅变法》一课时,就以故事开头:“在古代,我国有个改革家在推行变法令前,担心人民不信任,就在都城南门竖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令说:‘谁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给十金。’人民感到奇怪,只是观望着,没有人去搬。这位改革家便下令把赏金增加到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到北门去了,他果然获得五十金重赏,表明政令一旦下达,就坚决执行。这位改革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课堂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也集中过来了,接着马上导入新课。

六、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置疑问导课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适当的问题,用历史知识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可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使他们唤起注意,积极思维,产生一种探索新知识奥秘的强烈愿望,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好效果。如讲《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一课时,我这样设问:“你们知道人是怎么来的吗?我国古代有女娲捏土造人的传说,古代埃及人认为人是创造力之神哈奴姆用水和泥土造出来的,基督教认为人是上帝造出来的,也有人认为是人由猴子变成的,这些都是不科学的。那么人到底是怎样产生的?中华大地上何时开始由人类活动的呢?”这几个疑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答案,并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很快导入新课。

七、用学生熟悉的歌曲导课

课堂好比是舞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音乐,应用旋律,可营造一种氛围,引起学生思想、情感和心理情绪的共鸣,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同学“入戏”。如讲《“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一课时,我先播放《“七子”之歌》的录音,然后指出:“‘七子’指的是什么?”“中国政府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成功恢复了对香港和澳门主权的行使,这时炎黄子孙更盼望海峡两岸也能够同心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那么什么是‘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又是如何形成和实践的呢?”等内容启发学生,顺理成章导入新课。

导课范文篇8

一、巧用音乐,导入新课

在教《月光曲》(六年制第十二册)这篇课文时,一开始先放曲子,让学生静静地欣赏、细细地体会,然后伴着音乐开始朗读课文,随着音乐声学生很快就进入课文中。仿佛欣赏到美丽的月光洒在海面上,给人一种清幽的环境。时而感受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让人感悟出高昂、激越的情绪。通过音乐启发想象,使学生了解贝多芬的感情发展和变化,进而体会音乐家博大的心怀和高尚的情怀。如:《王二小》这首歌表现了王二小的机智、勇敢。《让我们荡起双桨》表达了学生轻松、愉快的心情。运用音乐效果,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做到音乐与课文的结合。

二、巧用绘画,导入新课

《太阳》(六年制第八册)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说明文比较枯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特点,运用绘画导入新课。上新课时,我先让同学们画一幅太阳的画,一会儿同学们就把太阳画好了,然后从他们画中挑选一幅贴在黑板上作为板书课题。接着我说:“你们的太阳画得都很好,你们对他有哪些了解?现在还想知道有关太阳什么问题?”这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我们可以在课文中找到答案;有些同学们可以从科普读物中了解;还有些需要大家长大后探索和研究的。接下来我们进入学习课文阶段,看看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中。

三、巧用试验,导入新课

《回声》(六年制第四册)为了让学生明白回声是怎么回事,我上课前端来一盆清水,加入几滴红墨水,等水面处于静止状态时,老师拿起一颗小石子扔进水盆里,让学生仔细观察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时水面被小石子激起了一圈一圈的波纹,波纹碰到盆边又荡回中心;再仔细观察发现激起的粗波纹向盆边散开,荡回中心的波纹变细。接着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试验与课文有关吗?”让学生思考回声的原理。巧借水波比作声波,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听觉形象转化成看得见的视觉形象,提高了学习兴趣,帮助了学生理解课文。

四、巧用课题,导入新课

学生在学习《小虫和大船》(六年制第六册)这篇课文时,我在板书课题上做了巧妙的安排,有意将“小虫”的“小”字写大,“大船”的“大”字写小。学生看到课题感到很奇怪,明明是“大船”大,“小虫”小。可老师为什么要把“小虫”的“小”写得那么大,“大船”的“大”字写得那么小?这时我开始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这么写吗?告诉你们答案就在课文里。”就利用这一对反义词给学生造成了悬念,让学生带着悬念开始从文中寻找答案,这一节课很快学生就学懂了小小的蛀虫能毁坏一条大船,说明小虫的危害大。从而直奔文章的中心进行教学。这种导课,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又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

五、巧用图片,导入新课

导课范文篇9

导课设计要符合教学的要求,是指课的导入必须围绕这一课的教学目的要求进行,要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有助于学生在这一课中初步明确将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么学等等。

所谓导课要有针对性就是要针对本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及教师自身的特点去选择导课方式。导课方式的选择,最根本的还是要依据教学内容,因为教学内容的差别制约着导课方式的选择。

2.导课要有趣味性,有一定的艺术魅力

导课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保证教学的趣味性。它既是学生主动追求知识、认真学习的条件之一,又是课堂气氛活跃的基础。因为有趣的学习能提高教学效率。

3.导语要短小精悍

导语的设计要短小精悍,一般两三分钟至多五分钟就要转入正题,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如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就明确规定了一堂课“启”(即启发诱导、引入新课)的时间最多不能超过五分钟,这是很有道理的。

掌握了这些原则,就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导课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以下几种类型能较好的搞好导入:

1.形象演示法就是对适合学生表演的篇目,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充分发挥表演才能,以形象的演示导入新课。如在讲《谈笑》一课时,我让几个学生课下先预习,上课时让他们分别演示了“笑逐颜开”、“抿嘴笑”、“撇嘴笑”、“咧嘴笑”、“眉开眼笑”、“哈哈笑”、“冷笑”、“狂笑”等各种表情,其他同学分别用表示笑的词语来描述演示者的神态。我也参与其中,对表演的同学,我是“笑脸相迎”,看到精彩的表演,听到精妙的描述,我有意夸奖,“拊掌”迎合同学们的欢笑,师生都“忍俊不禁”。一时间笑声充满课堂,大家轻松地学习新课,使同学们不知不觉进入到课程要讲解的内容中,快乐地掌握课程的教学内容。

2.创设情景法

一堂课就是一次演出,演员是老师,观众是学生。演出中,导入新课是第一幕,如何演好第一幕,如何在第一幕中让你的观众被你的台词所吸引,并产生共鸣,这就需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指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个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描绘出来,使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获得生动鲜明的感受。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代表作,上课时如何创设情境导入这首气势恢宏、高唱入云、笔力遒劲的豪放词之力作?你不妨这样导入: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苏东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在这里,他还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观赏古人笔下的赤壁,聆听古人心灵的独白……

再看《再别康桥》的导入:古人云“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去体悟和理解离别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诗人笔下的离别之情……这样的导入,自然而然,毫无雕饰,这样的创设,让你乘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

3.前后联系法

前后联系,即前后所学知识的相互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上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来导入新课。因为已有学过知识及曾体验过的生活,所以在进入新课时学生会很感亲切,并自然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在上的词《沁园春·长沙》(高中语文第三册)时,这样的方法导入也许会更好: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的词《沁园春·雪》,我们为主席所绘“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壮美,瑰丽奇特的自然之景所陶醉,更为伟人涵盖天地、吞吐宇宙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看看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之下的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学生们驾轻就熟,便会顿时激起高昂的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是一门艺术,如果说一节课是一幕波澜壮阔的生动话剧,那么教师的导语就是这幕话剧的引人入胜的序幕。若教师一走上讲台,就能以新颖别致、富有情趣的语言导入新课,必然会先声夺人,立即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导课有一定的方法,但无定式,而且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导课方法将会不断的涌现出来,这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导课范文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导学案;整合运用

历史作为初中阶段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点学科,在教学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知识,展望未来。但是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受到以往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学习效率低,缺少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而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实现历史课堂的整合与优化,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历史知识,加强学生对历史内容的掌握程度。因此,怎样将导学案巧妙地运用到历史课堂中,整合现有的教学方案,是新时期下历史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初中历史课导学案教学模式整合运用的必要性

1.教学主体角度。针对历史学科的表面认知,以及师资力量匮乏的现阶段历史教学现状之一。在现有的历史教学团队中,大多数教师并非毕业于历史专业,这些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不足,而且发展空间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积极进取的学习心理。另外,初中学生缺少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主要以应对中考为目标,死记硬背地记忆历史知识点,或者按照教师辅导的内容进行记录,没有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激发,影响学习效率。借助导学案,教师可以更加清晰地意识到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以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教学方式角度。因为主观和客观多种因素的制约,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仅以复习、讲解、标注重点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几乎没有学生真正地掌握历史知识的本质,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借助导学案,可以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以引导的方式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便于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与优化。

二、初中历史课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有效整合运用

1.强化教师指导,关注导学案的质量。导学案主要是教师在教授之前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因此,教师在编制导学案的过程中应该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为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培养指明方向,让导学案的运用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质疑,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合作精神的激发,这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难度,科学地设计教学环节,关注导学案的运用质量。例如,在教学人教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以下统称“教材”)八年级上册“”时,教师在编制导学案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针对变法之前的民族主义和早期观念进行系统的认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概括“百日维新”的发展背景,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感知。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地设计具有研究性意义的历史问题,组织学生以辩证的思想发现历史知识,这样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历史课堂导学案的编制,提高教学质量。2.挖掘教学深度,体现导学案的价值。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较为简单,学生可以借助历史事件掌握历史发展的特点,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基本情况和历史事件展现的价值。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挖掘出历史知识的深度,进而巧妙地借助导学案,优化历史教学环节。例如,在教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现列强侵华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在回忆的同时,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地点和原因等加以了解,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和思考,进而明确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强化交流和互动,改变教师机械式的教学模式,凸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展现导学艺术,创建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完成导学案,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学习内容加以完善。在通常情况下,与历史内容相关的史实信息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与思考,之后加以记录。针对思维性较强的历史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最后师生一起总结与归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教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对我国和其他国家的交流政策和方式进行研究,组织学生事先找到相关内容资料,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共同分享。然后,借助导学案的内容对学生现有的历史知识进行延伸与补充,全方位地强化学生的学习技能,保证初中历史课程的时效性。初中历史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整合与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编制与运用导学案的过程中,教师要综合分析历史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构历史知识点的框架,巧妙地发挥导学案运用的价值,进而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量,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仲作平.优化运用学案设计创建化学高效课堂[J].中学教学参考,2018(8).

[2]张新国,汪大四.巧用“导学案”打造高效课堂:“导学案”+“小组合作”教学策略运用及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