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法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0:26:48

导读法范文篇1

鲁迅先生说得好:“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或画了全副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注: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四卷),第513页。)语文教学正与此相类似,何不用“画眼睛”的办法“极省俭地”提炼文章的精髓呢?早在1985年,淮北煤师院中文系中教法教研室副教授金海侠便从事这方面的研究。金先生依据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继承前人“评点法”的精髓,结合系统论原则和语文教学实际,创立了“文眼导读教学法”。十几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法注重传授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省时高效,能够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我在金老师的指导下,从1996年开始在煤师院附中高中进行“文眼导读法”教改实验,以下是实验情况的阶段性总结。

一、“文眼导读法”教改实验的客观依据

首先,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的责任。”(注: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第42、44页。)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是工具,语文水平低,影响别的学科的学习。”(注: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第80页。)这个工具性决定了语文的重要地位,也赋予了语文教学艰巨的任务。花大力气学好语文,熟练地掌握运用这个工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实际教学效果却令人们大失所望:“十年的时间,2700多个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注: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第80页。)教师循规蹈矩,字词句段语法修辞等面面俱到,为应付考试,将一篇篇形神兼备、文质兼美的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学生死记硬背,抓不到规律,得不到方法,不见长进,花了十几年的时间,仍旧不会读书,不会作文。这费时费力低效的教学方法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第二,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知识作为人类大脑的记忆物,其遗忘是必然的,而且遗忘率很高;思维作为智力结构的“变性组件”,其衰退是偶然的,而且衰退率很低。知识只有通过思维的“过滤”和“再组合”,才能变成有用的东西。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却恰恰违背了这一规律。课堂上,教师是主宰,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服从;教师是演说家,学生只能随声附和地听。无论成绩好差,统统“一刀切”,结果好的“舒舒服服”,差的“稀里糊涂”,中等的则囫囵吞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无需动口、动手、动脑的“原始积累”,显然不利于智力结构的形成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第三,从学生的现状看,高中学生学语文普遍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学理科的学生更是整日埋头于数、理、化的题海中,早晚有时间背背外语,语文则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因而语文基础薄弱,普遍对语文学科兴趣不浓,有相当多的同学不知语文该学些什么,更不知该怎样学,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读书作文是浪费时间。轻视语文学科固然是学生不对,但其根源却是我们教师那不切实际的教法。孔子说:“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学生没有疑问,何须研读?没有目标,怎能用功?不见进步,哪来兴趣?

“文眼导读法”则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以文眼为核心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要,点线面一体化,把精讲、议论、赏析、图解和练习熔为一炉。教师的作用体现在一个“导”字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自学能力,最后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文眼导读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体,它形神兼备,能把教师的“指点”与学生的“独创”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赋予语文教学以生命力。

二、“文眼导读法”教改实验的具体操作

这项实验是从九六届高一开始的,由于是初步尝试,高一时实验只限于小范围部分篇章,高二文理分科以后,则选定一个理科班进行了为时一年的系统实验,并将我同时带的另外一个平行班作为对照。实验班和对照班都有学生54人,是根据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数外理化五门课的总成绩平均分开的,分班语文平均成绩相当。在实验中两个班采用两套教案,两种教法,实验班以“文眼导读法”为主,重在引导学生自读讨论,对照班以传统教法为主,重在老师讲授。

在具体操作中,实验班的“导读”教学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读课文抓“课眼”,这是整体把握课文的过程,是最基本的一步。这里的读是通读,这里的课眼指的是一篇课文的写作目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等。课眼是一篇课文的窗户,正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抓到并打开这扇窗户,便能窥见全篇,居高临下,整体把握。认真阅读“预习提示”是抓课眼的捷径,抓课眼又是为找文眼铺平道路。如《六国论》的预习提示这样说:“这是史论,主要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论古是为了讽今,目的在于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本文论证自己的观点,充分分析历史事实,有很强的说服力;但为了讽今,于文末又巧妙地联系北宋的实际,指出全文的主旨,更发人深省。”(注:高中课本《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第312页。)这则提示已通过两个“但”字明示出课文的主旨目的是借“论古”来“讽今”,抓住这个课眼,就能很顺利地找到“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这一藏于文末的文眼。

二读课文找“文眼”。这是分析理解的过程,是关键步骤。这里的读是选读,是在通读基础上选读重点段落,旨在找出能够集中体现课眼的文眼。所谓文眼就是“文中藏眼”。清人刘熙载有个生动形象的说法,叫做“眼乃神光所聚”,就是文章艺术构思的凝聚点,也是作品外景内情的交融点,它在结构上起着牵动制约全篇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抓住了文眼,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和把握文章的钥匙。例如茅盾先生的名篇《风景谈》中,“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便是它的文眼,是全篇的“通体之眼”,找到并抓住它,便可牵一发而动全身,治繁从简,治杂从约。

找准文眼是“文眼导读”的关键一步,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边读边议,认真研究,弄清文眼的位置,掌握识别文眼的方法,还要体会文眼设置的巧妙之处。不同文章文眼的设置方式也不相同,但是只要学生在通读时抓准课眼,选读时便可有的放矢,经过反复练习,便可熟能生巧。文贵有眼,文眼又贵在巧设——不事雕琢,不露痕迹。找到这巧设的文眼,诸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三读课文析“字眼”。这是赏析品味的过程。这里的读是精读,这里的字眼,主要指课文中除生字词外的重点字词,如直接表达主题思想的字词;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字词;富有表现力的字词;使用频率高,社会交际能力强的字词等。的词《沁园春·长沙》中“鱼翔浅底”的“翔”字,便是极富表现力的关键字眼。“翔”本意是鸟飞,鱼怎么会“翔”呢?经过引导点拨,充分讨论,学生终于明白了“翔”字的妙处:①水流清澈,观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游鱼的优美姿态;②水流缓慢,鱼儿在水中游得自由自在;③明净如镜的江水像一面大镜子,将蓝天白云倒映在水中,水天浑然一体,那鱼儿可不就是“翔”吗?一个“翔”字,境界全出。析透“翔”字,便可领悟到那如诗如画的深邃意境。

辨析关键字眼的过程,其实也是深入品味文眼,透辟赏析全文的过程,因为文眼之光即是对那一处处字眼之光的凝聚,反之,这些关键字眼文句也是对文眼的顾注。

四读课文列“板眼”。这是总结归纳的过程。这里的读是精读基础上以分析概括为主要目的阅读,是将前面零散的分析归结成整体的过程。板眼则是针对文章坐标图解及板书设计而言的。

所谓坐标图解,是指根据文章的文眼位置及其文眼顾注的巧设过程,按照“欣赏画面→点睛之妙→意境开拓→情意升华”四个环节,深入指点学生理出文章的外在线索、内在线索、轴心线索,运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数学知识,画出文章的坐标示意图,其画法如下:

一画O点:表示文章的“通体之眼”即文眼;二画X轴:表示文章的段落层次,是文章的外在线索,又叫实线;三画Y轴:表示作者的思路情感,是文章的内在线索,又叫虚线;四画Z轴:表示文章的点睛之笔,是文章的轴心线,又叫中心线索;五画△XOZ:表示文章的内容;六画△YOZ:表示文章的形式。

准确、简洁、新颖的板书设计,不仅便于学生迅速准确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对学生形成美与愉悦的熏陶和感染。板书有核心,统帅全板的核心即是板眼,学生见板眼而知全板,见全板而明全篇,而这板眼,又恰是文眼的突现。如《守财奴》的板书:一枚铜钱,四个场面,一个核心,便活画出了老葛朗台这个拜金主义执着狂的灵魂,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以上四个步骤,简而言之则可概括为:整体把握抓“课眼”,分析理解找“文眼”,赏析品味析“字眼”,归纳概括列“板眼”。课眼是教学设计的纲,文眼是通篇的神,字眼是文中的闪光点,板眼则是诸眼在课堂上的聚焦点。在教学目标的统帅下,眼眼相扣,步步深入。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注: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认识》第75页。)有鉴于此,学生的模仿与训练当然也是教改实验的重要步骤。一般来说,对于便于进行整体教学的单元,我便直接从其中选出典型的一篇做示范,其余篇章请学生自读讨论,做模仿练习,并通过研讨点拨体会各篇章之间的异同;对于不便直接进行整体教学的单元,则根据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以及教学实际进行小范围的适当调整,以便于学生举一反三。我在教改实验中尤其重视及时补充课外阅读训练材料,以加大容量,开拓视野,培养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

三、“文眼导读法”教改实验效果

“文眼导读法”教学改革经过一年的系统实验,已初见成效。实验班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了。无论课上还是课下,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课堂上一改以往死气沉沉看老师唱独角戏的局面,真正做到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文者情、教者情与学者情融为一体,学生已逐渐由厌学向好学、由苦学向乐学转变。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同是一篇难度大些的课文,如《林黛玉进贾府》,实验班只需两课时便能圆满完成任务,对照班用了四个课时仍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一个同样的教学单元,实验班两周内便可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对照班则需三周才能完成。由于有了充裕的时间,实验班学生每周都能在教师指点下阅读课外材料一万字以上。

其次,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听说读写能力有所增强。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在独立扫除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实验班学生能准确迅速地找出“外祖母家自与别家不同”这一文眼,从环境、人物两个方面理清作者的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在淮北市教委组织的“香港百年”知识竞赛中,以实验班学生为主的参赛队(占四分之三)勇夺第一,他们那敏捷的反应,机智的应变,丰富的表达受到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在校团委组织的九八寒假社会调查报告评比中,实验班学生获12个奖项中的7个,分获一二等奖的作品《关于龙河污染情况的调查》和《中学校园“追星热”》等先后被《小记者导报》以头版发表。能力是可以迁移的,实验班学生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也表现出了良好的素质,受到任课教师的普遍赞誉,在上各类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时,大家总是不约而同地选定在这个班。由于有了良好的学风和班风,实验班被淮北市教委评为97~98学年度市级先进班集体。

导读法范文篇2

鲁迅先生说得好:“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或画了全副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注: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四卷),第513页。)语文教学正与此相类似,何不用“画眼睛”的办法“极省俭地”提炼文章的精髓呢?早在1985年,淮北煤师院中文系中教法教研室副教授金海侠便从事这方面的研究。金先生依据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继承前人“评点法”的精髓,结合系统论原则和语文教学实际,创立了“文眼导读教学法”。十几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法注重传授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省时高效,能够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我在金老师的指导下,从1996年开始在煤师院附中高中进行“文眼导读法”教改实验,以下是实验情况的阶段性总结。

一、“文眼导读法”教改实验的客观依据

首先,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的责任。”(注: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第42

当前在中学教学领域出现了两个尖锐的矛盾:知识更新与教材老化的矛盾;不断增长的知识数量与有限学时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两个矛盾除从根本上改革教材内容之外,还必须彻底解决费时低效的传统教法,提高教学效率,培养自学能力,让学生学到比得到金子更重要的“点金术”。

鲁迅先生说得好:“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或画了全副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注: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四卷),第513页。)语文教学正与此相类似,何不用“画眼睛”的办法“极省俭地”提炼文章的精髓呢?早在1985年,淮北煤师院中文系中教法教研室副教授金海侠便从事这方面的研究。金先生依据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继承前人“评点法”的精髓,结合系统论原则和语文教学实际,创立了“文眼导读教学法”。十几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法注重传授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省时高效,能够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我在金老师的指导下,从1996年开始在煤师院附中高中进行“文眼导读法”教改实验,以下是实验情况的阶段性总结。

一、“文眼导读法”教改实验的客观依据

首先,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的责任。”(注: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第42

人,是根据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数外理化五门课的总成绩平均分开的,分班语文平均成绩相当。在实验中两个班采用两套教案,两种教法,实验班以“文眼导读法”为主,重在引导学生自读讨论,对照班以传统教法为主,重在老师讲授。

在具体操作中,实验班的“导读”教学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读课文抓“课眼”,这是整体把握课文的过程,是最基本的一步。这里的读是通读,这里的课眼指的是一篇课文的写作目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等。课眼是一篇课文的窗户,正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抓到并打开这扇窗户,便能窥见全篇,居高临下,整体把握。认真阅读“预习提示”是抓课眼的捷径,抓课眼又是为找文眼铺平道路。如《六国论》的预习提示这样说:“这是史论,主要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论古是为了讽今,目的在于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本文论证自己的观点,充分分析历史事实,有很强的说服力;但为了讽今,于文末又巧妙地联系北宋的实际,指出全文的主旨,更发人深省。”(注:高中课本《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第312页。)这则提示已通过两个“但”字明示出课文的主旨目的是借“论古”来“讽今”,抓住这个课眼,就能很顺利地找到“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这一藏于文末的文眼。

二读课文找“文眼”。这是分析理解的过程,是关键步骤。这里的读是选读,是在通读基础上选读重点段落,旨在找出能够集中体现课眼的文眼。所谓文眼就是“文中藏眼”。清人刘熙载有个生动形象的说法,叫做“眼乃神光所聚”,就是文章艺术构思的凝聚点,也是作品外景内情的交融点,它在结构上起着牵动制约全篇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抓住了文眼,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和把握文章的钥匙。例如茅盾先生的名篇《风景谈》中,“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便是它的文眼,是全篇的“通体之眼”,找到并抓住它,便可牵一发而动全身,治繁从简,治杂从约。

找准文眼是“文眼导读”的关键一步,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边读边议,认真研究,弄清文眼的位置,掌握识别文眼的方法,还要体会文眼设置的巧妙之处。不同文章文眼的设置方式也不相同,但是只要学生在通读时抓准课眼,选读时便可有的放矢,经过反复练习,便可熟能生巧。文贵有眼,文眼又贵在巧设——不事雕琢,不露痕迹。找到这巧设的文眼,诸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三读课文析“字眼”。这是赏析品味的过程。这里的读是精读,这里的字眼,主要指课文中除生字词外的重点字词,如直接表达主题思想的字词;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字词;富有表现力的字词;使用频率高,社会交际能力强的字词等。的词《沁园春·长沙》中“鱼翔浅底”的“翔”字,便是极富表现力的关键字眼。“翔”本意是鸟飞,鱼怎么会“翔”呢?经过引导点拨,充分讨论,学生终于明白了“翔”字的妙处:①水流清澈,观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游鱼的优美姿态;②水流缓慢,鱼儿在水中游得自由自在;③明净如镜的江水像一面大镜子,将蓝天白云倒映在水中,水天浑然一体,那鱼儿可不就是“翔”吗?一个“翔”字,境界全出。析透“翔”字,便可领悟到那如诗如画的深邃意境。

辨析关键字眼的过程,其实也是深入品味文眼,透辟赏析全文的过程,因为文眼之光即是对那一处处字眼之光的凝聚,反之,这些关键字眼文句也是对文眼的顾注。

四读课文列“板眼”。这是总结归纳的过程。这里的读是精读基础上以分析概括为主要目的阅读,是将前面零散的分析归结成整体的过程。板眼则是针对文章坐标图解及板书设计而言的。

所谓坐标图解,是指根据文章的文眼位置及其文眼顾注的巧设过程,按照“欣赏画面→点睛之妙→意境开拓→情意升华”四个环节,深入指点学生理出文章的外在线索、内在线索、轴心线索,运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数学知识,画出文章的坐标示意图,其画法如下:

一画O点:表示文章的“通体之眼”即文眼;二画X轴:表示文章的段落层次,是文章的外在线索,又叫实线;三画Y轴:表示作者的思路情感,是文章的内在线索,又叫虚线;四画Z轴:表示文章的点睛之笔,是文章的轴心线,又叫中心线索;五画△XOZ:表示文章的内容;六画△YOZ:表示文章的形式。

准确、简洁、新颖的板书设计,不仅便于学生迅速准确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对学生形成美与愉悦的熏陶和感染。板书有核心,统帅全板的核心即是板眼,学生见板眼而知全板,见全板而明全篇,而这板眼,又恰是文眼的突现。如《守财奴》的板书:一枚铜钱,四个场面,一个核心,便活画出了老葛朗台这个拜金主义执着狂的灵魂,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以上四个步骤,简而言之则可概括为:整体把握抓“课眼”,分析理解找“文眼”,赏析品味析“字眼”,归纳概括列“板眼”。课眼是教学设计的纲,文眼是通篇的神,字眼是文中的闪光点,板眼则是诸眼在课堂上的聚焦点。在教学目标的统帅下,眼眼相扣,步步深入。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注: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认识》第75页。)有鉴于此,学生的模仿与训练当然也是教改实验的重要步骤。一般来说,对于便于进行整体教学的单元,我便直接从其中选出典型的一篇做示范,其余篇章请学生自读讨论,做模仿练习,并通过研讨点拨体会各篇章之间的异同;对于不便直接进行整体教学的单元,则根据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以及教学实际进行小范围的适当调整,以便于学生举一反三。我在教改实验中尤其重视及时补充课外阅读训练材料,以加大容量,开拓视野,培养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

三、“文眼导读法”教改实验效果

“文眼导读法”教学改革经过一年的系统实验,已初见成效。实验班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了。无论课上还是课下,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课堂上一改以往死气沉沉看老师唱独角戏的局面,真正做到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文者情、教者情与学者情融为一体,学生已逐渐由厌学向好学、由苦学向乐学转变。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同是一篇难度大些的课文,如《林黛玉进贾府》,实验班只需两课时便能圆满完成任务,对照班用了四个课时仍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一个同样的教学单元,实验班两周内便可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对照班则需三周才能完成。由于有了充裕的时间,实验班学生每周都能在教师指点下阅读课外材料一万字以上。

其次,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听说读写能力有所增强。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在独立扫除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实验班学生能准确迅速地找出“外祖母家自与别家不同”这一文眼,从环境、人物两个方面理清作者的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在淮北市教委组织的“香港百年”知识竞赛中,以实验班学生为主的参赛队(占四分之三)勇夺第一,他们那敏捷的反应,机智的应变,丰富的表达受到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在校团委组织的九八寒假社会调查报告评比中,实验班学生获12个奖项中的7个,分获一二等奖的作品《关于龙河污染情况的调查》和《中学校园“追星热”》等先后被《小记者导报》以头版发表。能力是可以迁移的,实验班学生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也表现出了良好的素质,受到任课教师的普遍赞誉,在上各类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时,大家总是不约而同地选定在这个班。由于有了良好的学风和班风,实验班被淮北市教委评为97~98学年度市级先进班集体。

导读法范文篇3

“基本式”指“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总称“四式”,与“三主”组成语文导读法的整体构思。

一、自读式

这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形式。自读,就是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自读”概念的范围大于通常说的“预习”,严格地说,两者并非同一概念,因为两者的培养目标和途径不同,训练方式不同,进行的时机也不同。自读的进行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教师先教给阅读的方法,然后学生自读(先教后读);(二)学生先自读,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理解,从而领悟阅读的方法(先读后教);(三)教师边作指导,学生边自读(边教边读或边读边教)。

自读的训练当然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但学生自读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自读,不是学生随心所欲、各取所需的“自由”阅读,而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过程。一个“目的性”,一个“计划性”,是自读取得成效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师在自读式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两个主要方面。

目的性。从整体说,自读训练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但是,在进入具体的训练过程的时候,教师还必须把这个整体目的分解为若干层次的具体目标,才能进行指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中学生究竟应该具备哪些阅读能力,其结构又是如何。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当然可以从国内外有关阅读研究的一些论著中寻找答案,但这种答案只能作为一种参照,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一般读者的阅读问题,而是中学生的阅读问题,因此重要的还是针对自己教学对象的实际,设计一个更为切实具体的目标体系。下表只是本人实践的一个总结,作为“目标体系”尚待进一步探索。

计划性。在“能力体系”初步确定以后,对教师来说,只有把它变成了合理的“训练序列”,才有实际的价值,才可能据此进行有计划的训练。由于语文训练具有综合性大的特点,阅读训练的序列必然呈现多线并进、螺旋上升的趋势,这给语文教师制订阅读训练的计划增加了难度。但这个问题又是必须解决的。我的做法是:以“阅读步骤”的训练为主轴,带动其它训练项目,如“认读感知”的训练,可以带“朗读”、“扫读”、“使用工具书”等(下图所示,是“带练”的大概情形,不是固定的模式)。至于“阅读步骤”训练序列的构成,则是“累进式”的,即起步时不能要求学生全部掌握,而应分阶段逐步掌握,走一步巩固一步,如此步步为营,直至学生能按全过程完整地读一篇文章。至于良好的阅读心理的培养,则灵活、有机地渗透于整个阅读训练过程之中。

二、教读式

这是学生在教师的具体辅导下进行的阅读训练。教读必与自读同步进行,或先教后读,或先读后教,或边教边读。简言之,教读就是教会学生自读。一旦学生真正学会了自读,老师就可以“不教”,这是教读成功的标志。从这个意义说,教读的过程就是“教”与“读”相互影响、彼此消长的过程。

教读,当然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教读的成功,仍然决定于学生主观的努力。所谓“教的艺术”,说到底就是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艺术。例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获得主动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可以使学生增强主动学习的信心。教读,就是教师在这几个方面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里,教师面临着一个困难的任务:对学生既要进行严格的阅读训练,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两者似乎很难协调。过于严格,往往遏制学生的兴趣;强调兴趣,则又难于严而有“格”。其实,协调的可能性还是有的。青少年(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半受“近期效益”的支配:训练目标的达到,思维劳动的乐趣,优秀成绩的获得,老师家长的赞许,同学的羡慕,竞赛或辩论获胜的喜悦,都会驱使学生兴致勃勃地去从事他们在通常的情况下也许会感到枯燥的工作。我们不妨把这种规律叫做“近期效益支配律”。根据这样的认识,下面这些措施对提高学生的兴趣肯定会有帮助:1.训练之前提出难易适度的目标,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有明确的方向感,训练结束时有切实的达标感;2.善于运用各种激励的手段(打分、恰如其分的赞扬)对学生训练的结果作出及时、积极的评价;3.坚持打“相对分”、“进步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理想的成绩,即使最差的学生也相信自己有获得理想成绩的能力;4.组织竞赛、辩论、作业陈列,适当引入“竞争机制”;5.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令人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阅读方法的指导。指导方法,是教读的重点。教师适当讲授有关阅读方法的知识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密切结合学生的阅读实践,相机指点,令其“开窍”;开窍的次数愈多,学生就愈能悟出规律,教师再导以方法的知识,就能获得预期的效果。例如,背读长段的文字,不妨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开动脑筋“创造”一点帮助记忆的“窍门”。学生在实践中可能会发现:把长段的文字按它的结构分解成几个层次,弄明白各个层次之间的联系,然后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背,最后连缀起来,背诵就会变得容易得多,又加深了对文字的理解。有的学生也许还会发现:出声读比默诵记忆效果好;不断反复地读不如读读背背记得快;背诵记叙、描写性的文字,如能同时在脑海中呈现出文字所表现的生动形象或图景,就会比单纯记忆文字符号效果好……这些“窍门”积之既多,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会“得法”。背读是这样,其它形式的阅读训练也同此理。

(三)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导读法特别重视学生自己的习得,因此学生在导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肯定比他们在以老师讲解为主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多得多,我把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列为教读的重要课题之一,理由就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帮助”不是“代替”,克服困难的主体仍然是学生;即使在学生求索不得、非由教师讲授不可的情况下,教师也应该尽可能一边讲授,一边启发学生思考,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而不必要求学生边听边记──那会使学生完全放弃克服困难的努力,而把自己置于被动的、无所作为的地位。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教学方法中的讨论法、点拨法将成为教读的“常规武器”。讨论法有利于充分发挥群体学习的优势,使学生的思维在多向的流动和撞击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焕发出来克服困难的才智和力量,往往出乎我们意料。有一年我在浙江金华用讨论法教了鲁迅的《故乡》以后,有位学生写信给我说:“……当同学接二连三地把问题提出来时,您让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解决,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了。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争着回答,一个个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我也变得活跃了,常常举手发言,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这堂课,我的脑筋好像转得特别快。……”这位同学说的“脑筋好像转得特别快”,十分形象地揭开了讨论的情境所以会使学生变得聪明的“奥秘”。点拨法的特点是随机性强,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分配注意力,要能敏锐地察觉学生学习的细微动态,并及时作出反应:或为学生暂时中断的神经联系“搭桥铺路”,促使其“突然接通”;或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为学生的“思维杠杆”提供“支点”。因势利导,不拘一格。点拨法追求的不是教学形式的严谨,而是教学实效的获得。

三、练习式

这里的“练习”,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新课以后完成一定的口头或书面的作业。练习的目的,一是为了对新获得的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二是为促进知识的迁移。练习设计应以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为原则,重视应用,因为应用的过程就是一个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的过程。

下面是几种常用的练习类型:

(一)以记诵或积累知识为主的练习。这一类练习的形式有朗读、背读、抄读。目前各科教学都比较死,政治、史地、生物等都有大量背诵的作业。语文学科也背得太多,甚至连词语解释、文章的中心、段意、写作特点等也都要学生背诵,毫无必要地增加学生记忆的负担,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语文学科的背诵应该只限于诗词和好文章的精彩片段,而且要尽可能把单纯背诵型的作业变为思考型的作业。关于背读,上文已有阐述。这里着重谈一谈抄读练习。抄读就是边抄边读。前人治学,重视抄读,他们认为抄读的益处不仅在于积累资料,而且还有提醒注意和强化记忆的效果。中小学语文教学历来有抄书作业,常常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动辄要求学生重复地抄写词语、课文,有抄十遍、二十遍者,甚至以抄写为惩罚的手段。这其实不是“抄读”而是“抄写”,因为它有“抄”而无“读”。布置“抄读”练习,也有一个教给方法的问题。学生抄书,往往不管句子的意义,看几字抄几字,把句子的意群割裂得支离破碎,抄书完全成了手和眼的机械操作,大脑处于抑制的状态,这样抄书除了使人疲劳以外,不可能有其他的结果。抄读应以“句”为抄读单位,有些结构复杂的句子一下记不住,也应像朗读时处理长句一样,按逻辑顿歇来分割句子。学生习之既久,就能逐渐改变有“抄”无“读”的不良习惯而得抄读之利。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有意的安排,从根本上改变“为抄书而抄书”的状况,使抄读成为一种有明确目的的工作,例如要求学生从课内外读过的文章中抄录精彩的片段、格言、警句,或各种有用的资料,把它们分类排比,积累成册,就是一本学习参考书或工具书。这种“近期效益”,可以提高抄读的兴趣。

(二)以消化知识为主的练习。这类练习主要有问答题(如课文后的大部分问题)、划分文章层次、揣摩作者思路、分析文章特点,以及写作练习中的改写、续写等。其中改写和续写的练习值得重视,它们不仅有助于学生消化课文,而且又是一种很好的“给材料作文”。改写的种类有体裁的改写(如诗歌改散文)、人称的改写(如第三人称改第一人称)、繁简的改写(长文缩短或短文扩大)、顺序的改写(如顺叙改倒叙)、角度的改写(变换叙述的角度)。续写则随文设计,并无定式,以既能发挥想象,又不离课文的主旨为上,如教了《多收了三五斗》,要学生写《粜米归来》,学生要写得跟原文脉络贯通,必须在认真消化原文的基础上发挥合理的想象。

(三)以应用知识为主的练习。应用的过程也就是“迁移”的过程,用我们传统的说法,叫做“举一反三”。这类作业可以是分解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小至用一个词造句,大至借鉴课文的写作。从训练的效益看,综合的、大型的作业优于分解的、小型的作业。但设计时也不能一味“贪大求全”,而应考虑大、小型练习有适当的配合或间隔。重要的是,作业无论大小,都必须为学生创造应用知识的情境。例如在教《中国石拱桥》以后,就以上课时用的教学挂图《赵州桥》为材料,要求学生写说明文《介绍教学挂图〈赵州桥〉》。这个练习就地取材,设计的意图就在为学生的迁移创造条件。学生要写好它,必须运用课文中有关赵州桥的知识,包括作者用于描写赵州桥的词语,但又不能不加选择的照搬,因为课文的说明对象是一座“桥”,而学生要说明的是一幅“图”,说明的对象变了,应用知识的情境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学生必须回忆“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的知识,抓住自己的;说明对象──“图”的特点来说。这样的练习,既有旧知识可以凭借,又要在解决新课题的情境中有所创造。就能收到比较明显的训练实效。

(四)评价性作业。评价包括鉴赏和评论。评价能力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评价能力本身也有不同的层次。对文章高远的立意、别具匠心的构思有所领悟是一种评价;对一个有特色的词或句子的体会,也是一种评价。写出有一定见解的评论文章,是一种评价的方式;就课文里精彩的片段、有特色的词句谈谈感受,或在书眉上写下只言片语的心得,也是一种评价的方式。因此,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从中学低年级就可以开始,先布置一些简易的评价性练习,随着年级的递增,逐步提高练习的难度,直至要求学生写出有相当难度的评论文字。

以上多种类型的练习,主要都应该安排在课内完成,有些综合性大、费时较多的练习,可以结合作文课进行,或向课外适当延伸。练习无论在课内完成或课外完成,都要加强方法的指导,但在答题的思路上则不宜指点过细,更不宜提供或暗示结论,以免妨碍学生的独立学习。总之,如果我们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话,那么“练习式”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条“链索”上,属于“再实践──再认识”环节,绝不是第一次实践和认识的简单重复。因此,从教学论角度看,不应把练习阶段单纯作为一个“巩固知识”的阶段来处理。简言之,练习是一次对已有知识的“再学习”。这里同样存在着一个“指导学习方法”的问题。

四、复读式

这是一种复习性的阅读训练形式。把若干篇已教过的课文按一个中心组成“复读单元”,指导学生读、想、议、练,既“温故”,又“知新”:这就是“复读”。“复读单元”可以与“教学单元”重合,也可以按训练的需要另组单元。

根据训练的目的来划分,复读大致有以下三种:

(一)以知识归类为目的的复读。这类复读在于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因为重点在“温故”,所以难度不高。其方法是把复读课文中的主要知识点按若干类别加以归纳、整理、系统化;归类的结果,通常以纲要、图表的形式来概括,提纲挈领,便于记忆。这种训练,似乎没有多少创造性可言,但学生在归类的过程中必须把已有的知识按不同的性质分门别类,去其枝叶,存其主干,实在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思维训练──归纳思维的训练,这对于逻辑思维能力处于萌芽状态的中学生来说,尤为必要。同时,当一个个单元的知识“小系统”逐渐积累,扩展,形成一个较大的知识系统的时候,学生就能由此及彼,悟出规律,这对学生的学习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以比较异同为目的的复读。比较,是认识事物特点的思维方法,有些看似相同的事物,一经比较,就可以发现彼此间细微的差别;有些看似不同的事物,经过比较,往往也能发现一些共同之点,而事物的特点就会在比较的过程中清晰地呈现出来。一个复读单元,至少有两篇以上课文组成,正可以进行比较的训练。就不同课文的选材立意、人物形象、说明的对象、论证的观点等方面进行排比对照,这是关于文章内容的比较;就不同课文的文体特点、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排比对照,这是关于文章形式的比较。学生在比较中温故而知新,往往能发现单篇阅读时不能发现的东西,例如我曾把初中语文课本中三篇杨朔的散文《香山红叶》、《荔枝蜜》、《茶花赋》组成一个复读单元,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杨朔散文的特点。经过比较,学生总结出杨朔散文富于诗意美、巧于构思等优点,但也发现他构思过于求“巧”,模式化倾向明显等缺点,这是单篇阅读不可能取得的效果。

导读法范文篇4

当前在中学教学领域出现了两个尖锐的矛盾:知识更新与教材老化的矛盾;不断增长的知识数量与有限学时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两个矛盾除从根本上改革教材内容之外,还必须彻底解决费时低效的传统教法,提高教学效率,培养自学能力,让学生学到比得到金子更重要的“点金术”。

鲁迅先生说得好:“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或画了全副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注: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四卷),第513页。)语文教学正与此相类似,何不用“画眼睛”的办法“极省俭地”提炼文章的精髓呢?早在1985年,淮北煤师院中文系中教法教研室副教授金海侠便从事这方面的研究。金先生依据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继承前人“评点法”的精髓,结合系统论原则和语文教学实际,创立了“文眼导读教学法”。十几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法注重传授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省时高效,能够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我在金老师的指导下,从1996年开始在煤师院附中高中进行“文眼导读法”教改实验,以下是实验情况的阶段性总结。

一、“文眼导读法”教改实验的客观依据

首先,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的责任。”(注: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第42、44页。)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是工具,语文水平低,影响别的学科的学习。”(注: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第80页。)这个工具性决定了语文的重要地位,也赋予了语文教学艰巨的任务。花大力气学好语文,熟练地掌握运用这个工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实际教学效果却令人们大失所望:“十年的时间,2700多个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注: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第80页。)教师循规蹈矩,字词句段语法修辞等面面俱到,为应付考试,将一篇篇形神兼备、文质兼美的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学生死记硬背,抓不到规律,得不到方法,不见长进,花了十几年的时间,仍旧不会读书,不会作文。这费时费力低效的教学方法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第二,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知识作为人类大脑的记忆物,其遗忘是必然的,而且遗忘率很高;思维作为智力结构的“变性组件”,其衰退是偶然的,而且衰退率很低。知识只有通过思维的“过滤”和“再组合”,才能变成有用的东西。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却恰恰违背了这一规律。课堂上,教师是主宰,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服从;教师是演说家,学生只能随声附和地听。无论成绩好差,统统“一刀切”,结果好的“舒舒服服”,差的“稀里糊涂”,中等的则囫囵吞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无需动口、动手、动脑的“原始积累”,显然不利于智力结构的形成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第三,从学生的现状看,高中学生学语文普遍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学理科的学生更是整日埋头于数、理、化的题海中,早晚有时间背背外语,语文则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因而语文基础薄弱,普遍对语文学科兴趣不浓,有相当多的同学不知语文该学些什么,更不知该怎样学,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读书作文是浪费时间。轻视语文学科固然是学生不对,但其根源却是我们教师那不切实际的教法。孔子说:“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学生没有疑问,何须研读?没有目标,怎能用功?不见进步,哪来兴趣?

“文眼导读法”则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以文眼为核心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要,点线面一体化,把精讲、议论、赏析、图解和练习熔为一炉。教师的作用体现在一个“导”字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自学能力,最后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文眼导读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体,它形神兼备,能把教师的“指点”与学生的“独创”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赋予语文教学以生命力。

二、“文眼导读法”教改实验的具体操作

这项实验是从九六届高一开始的,由于是初步尝试,高一时实验只限于小范围部分篇章,高二文理分科以后,则选定一个理科班进行了为时一年的系统实验,并将我同时带的另外一个平行班作为对照。实验班和对照班都有学生54人,是根据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数外理化五门课的总成绩平均分开的,分班语文平均成绩相当。在实验中两个班采用两套教案,两种教法,实验班以“文眼导读法”为主,重在引导学生自读讨论,对照班以传统教法为主,重在老师讲授。

在具体操作中,实验班的“导读”教学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读课文抓“课眼”,这是整体把握课文的过程,是最基本的一步。这里的读是通读,这里的课眼指的是一篇课文的写作目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等。课眼是一篇课文的窗户,正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抓到并打开这扇窗户,便能窥见全篇,居高临下,整体把握。认真阅读“预习提示”是抓课眼的捷径,抓课眼又是为找文眼铺平道路。如《六国论》的预习提示这样说:“这是史论,主要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论古是为了讽今,目的在于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本文论证自己的观点,充分分析历史事实,有很强的说服力;但为了讽今,于文末又巧妙地联系北宋的实际,指出全文的主旨,更发人深省。”(注:高中课本《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第312页。)这则提示已通过两个“但”字明示出课文的主旨目的是借“论古”来“讽今”,抓住这个课眼,就能很顺利地找到“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这一藏于文末的文眼。

二读课文找“文眼”。这是分析理解的过程,是关键步骤。这里的读是选读,是在通读基础上选读重点段落,旨在找出能够集中体现课眼的文眼。所谓文眼就是“文中藏眼”。清人刘熙载有个生动形象的说法,叫做“眼乃神光所聚”,就是文章艺术构思的凝聚点,也是作品外景内情的交融点,它在结构上起着牵动制约全篇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抓住了文眼,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和把握文章的钥匙。例如茅盾先生的名篇《风景谈》中,“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便是它的文眼,是全篇的“通体之眼”,找到并抓住它,便可牵一发而动全身,治繁从简,治杂从约。

找准文眼是“文眼导读”的关键一步,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边读边议,认真研究,弄清文眼的位置,掌握识别文眼的方法,还要体会文眼设置的巧妙之处。不同文章文眼的设置方式也不相同,但是只要学生在通读时抓准课眼,选读时便可有的放矢,经过反复练习,便可熟能生巧。文贵有眼,文眼又贵在巧设——不事雕琢,不露痕迹。找到这巧设的文眼,诸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三读课文析“字眼”。这是赏析品味的过程。这里的读是精读,这里的字眼,主要指课文中除生字词外的重点字词,如直接表达主题思想的字词;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字词;富有表现力的字词;使用频率高,社会交际能力强的字词等。的词《沁园春·长沙》中“鱼翔浅底”的“翔”字,便是极富表现力的关键字眼。“翔”本意是鸟飞,鱼怎么会“翔”呢?经过引导点拨,充分讨论,学生终于明白了“翔”字的妙处:①水流清澈,观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游鱼的优美姿态;②水流缓慢,鱼儿在水中游得自由自在;③明净如镜的江水像一面大镜子,将蓝天白云倒映在水中,水天浑然一体,那鱼儿可不就是“翔”吗?一个“翔”字,境界全出。析透“翔”字,便可领悟到那如诗如画的深邃意境。

辨析关键字眼的过程,其实也是深入品味文眼,透辟赏析全文的过程,因为文眼之光即是对那一处处字眼之光的凝聚,反之,这些关键字眼文句也是对文眼的顾注。

四读课文列“板眼”。这是总结归纳的过程。这里的读是精读基础上以分析概括为主要目的阅读,是将前面零散的分析归结成整体的过程。板眼则是针对文章坐标图解及板书设计而言的。

所谓坐标图解,是指根据文章的文眼位置及其文眼顾注的巧设过程,按照“欣赏画面→点睛之妙→意境开拓→情意升华”四个环节,深入指点学生理出文章的外在线索、内在线索、轴心线索,运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数学知识,画出文章的坐标示意图,其画法如下:

一画O点:表示文章的“通体之眼”即文眼;二画X轴:表示文章的段落层次,是文章的外在线索,又叫实线;三画Y轴:表示作者的思路情感,是文章的内在线索,又叫虚线;四画Z轴:表示文章的点睛之笔,是文章的轴心线,又叫中心线索;五画△XOZ:表示文章的内容;六画△YOZ:表示文章的形式。

如《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文眼导读”坐标示意图:

准确、简洁、新颖的板书设计,不仅便于学生迅速准确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对学生形成美与愉悦的熏陶和感染。板书有核心,统帅全板的核心即是板眼,学生见板眼而知全板,见全板而明全篇,而这板眼,又恰是文眼的突现。如《守财奴》的板书:

一枚铜钱,四个场面,一个核心,便活画出了老葛朗台这个拜金主义执着狂的灵魂,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再如《沁园春·长沙》的板书设计:

以上四个步骤,简而言之则可概括为:整体把握抓“课眼”,分析理解找“文眼”,赏析品味析“字眼”,归纳概括列“板眼”。课眼是教学设计的纲,文眼是通篇的神,字眼是文中的闪光点,板眼则是诸眼在课堂上的聚焦点。在教学目标的统帅下,眼眼相扣,步步深入。公务员之家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注: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认识》第75页。)有鉴于此,学生的模仿与训练当然也是教改实验的重要步骤。一般来说,对于便于进行整体教学的单元,我便直接从其中选出典型的一篇做示范,其余篇章请学生自读讨论,做模仿练习,并通过研讨点拨体会各篇章之间的异同;对于不便直接进行整体教学的单元,则根据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以及教学实际进行小范围的适当调整,以便于学生举一反三。我在教改实验中尤其重视及时补充课外阅读训练材料,以加大容量,开拓视野,培养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

三、“文眼导读法”教改实验效果

“文眼导读法”教学改革经过一年的系统实验,已初见成效。实验班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了。无论课上还是课下,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课堂上一改以往死气沉沉看老师唱独角戏的局面,真正做到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文者情、教者情与学者情融为一体,学生已逐渐由厌学向好学、由苦学向乐学转变。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同是一篇难度大些的课文,如《林黛玉进贾府》,实验班只需两课时便能圆满完成任务,对照班用了四个课时仍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一个同样的教学单元,实验班两周内便可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对照班则需三周才能完成。由于有了充裕的时间,实验班学生每周都能在教师指点下阅读课外材料一万字以上。

其次,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听说读写能力有所增强。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在独立扫除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实验班学生能准确迅速地找出“外祖母家自与别家不同”这一文眼,从环境、人物两个方面理清作者的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在淮北市教委组织的“香港百年”知识竞赛中,以实验班学生为主的参赛队(占四分之三)勇夺第一,他们那敏捷的反应,机智的应变,丰富的表达受到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在校团委组织的九八寒假社会调查报告评比中,实验班学生获12个奖项中的7个,分获一二等奖的作品《关于龙河污染情况的调查》和《中学校园“追星热”》等先后被《小记者导报》以头版发表。能力是可以迁移的,实验班学生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也表现出了良好的素质,受到任课教师的普遍赞誉,在上各类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时,大家总是不约而同地选定在这个班。由于有了良好的学风和班风,实验班被淮北市教委评为97~98学年度市级先进班集体。

导读法范文篇5

笔者常用的导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1.启兴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有动力作用和定向作用。凡是使人兴趣盎然的东西,特别能激活人的思维。教学中,运用质疑的方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思考,认真读书,达到导读的目的。

学习《荷蓧丈人》一课,教师借助导引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题注释《论语·微子篇》,“微子”是什么人?同学们看过电视剧《封神榜》,商纣王有三位忠臣:微子、箕子、比干。《微子篇》第一章写道:“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引自《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2页。孔子很赞赏这三个人,称他们是殷商时代的三位仁人,即成仁取义之人。尽管纣王无道,把微子废掉,但他们以死相谏,关心、参与政治的精神孔子十分赞赏。这就是儒家的“入世”思想,而隐士的主张恰恰是逃避政治。因此《微子篇》中写了许多孔子和隐士发生冲突的故事,很有趣。本课写的正是孔子周游列国同一位隐士发生冲突的事。

学习本课,请同学们围绕以下问题阅读、讨论:(投影出示)

①“丈人”在文中指什么?

②丈人为什么要批评孔子?

③子路见丈人骂孔子为什么还要“拱而应”呢?

④丈人对子路的态度为什么前后明显不同?

⑤孔子为什么命子路“反见之”呢?

导引语紧扣课题有机延伸,点明课文的难点:孔子“入仕”的政治态度,并用质疑发问提挈全文的主要内容,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直接兴趣,学好课文便有了基础。

2.寻路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思路。叶老说,善于看文章的人一定要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凭借质疑引导学生摸清文章的脉络、作者的思路,使之体会课文构思的精妙,领悟课文谋篇布局之道,以为读书写作的借鉴。

秦牧的散文《土地》选材广泛,联想丰富,怎样引导学生认识文章的思路,体会其“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呢?既然作者的匠心在于围绕中心合理地选材布局,导读寻路的突破口也应从材料入手。先引导学生看书:课文中选用的与土地有关的材料(事)共有多少则?学生找出共有13则,再引导学生给这些材料加上标题,按序号进行排列,最后启发学生依照性质将这些材料分类:1~4则写珍爱土地;5~8则写保卫土地;9~13则写建设土地;最后一小节赞美土地,点旨明题。至此不难看出,文章的思路是以“土地”为线索,按照珍爱土地—保卫土地—建设土地—赞美土地的顺序安排材料的。从选材看,古今中外,事情繁杂,似不连贯,是“散”的,但依据线索,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最后揭示中心,体现了“神聚”的特点。导读中若能利用板书,会使思路显示得更加清晰。

3.对比

对比是人们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主要方法,也是语文教学导读常用的方法。质疑对比,容易迅速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特征,抓住问题的本质。质疑对比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同一事物前后对比。如阅读《明湖居听书》,为了认识白妞说书巨大的吸引力,可以质疑:白妞出场前后,戏园里的气氛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由出场前的“热闹哄哄”到出场后的“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说明了白妞演唱的巨大吸引力和在观众心目中的影响。另一种是两种事物的对比:描写黑妞和白妞演唱的技巧用了什么方法?学生很可能回答:用了比喻的方法。可以再引导对比:两者运用比喻描摹表演声音的情况完全相同吗?如细读课文便会发现:写黑妞是以声喻声,“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写白妞则是以形喻声,“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这时,学生就会理解作者把只可意会而难以言状的听觉形象转化为易于体会的视觉形象表达出来,目的在于使读者感受真切,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更鲜明地突出了白妞高超的演技。

4.探微

课文中常有一些类似“闲笔”的地方,对表现中心有直接关系,但往往容易被学生忽视。导读,应抓住这些学生不注意的细微之处,借助质疑,激发思维,来一番“咬文嚼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范爱农》一文有两处省略号,用法很微妙,学生一般不注意。一处是鲁迅到报馆去询问王金发送五百元的事──

一个名为会计的便不高兴了,质问我道:

“报馆为什么不收股本?”

“这不是股本……”

“不是股本是什么?”

另一处是许寿裳写信催鲁迅往南京──

爱农也很赞成,但颇凄凉,说:

“这里又是那样,住不得,你快去罢……”

我懂得他无声的话,决计往南京。

教师质疑:这两处省略号都表示语有不尽吗?学生会回答:都表示语有不尽。再引导:那么产生语有不尽的原因是什么?第二处省略号对表现中心有何作用?细读课文可以看出,两处省略号确然表示语有不尽,但第一处的“语有不尽”是因被对方截断而未说完,第二处是因说话人(指范爱农)不愿说下去,根源在于下文所说的“无声的话”,形象地表现了范爱农当时凄凉的心境,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依然如故的悲惨局势,从而突出了文章中心。这种导读,往往令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可以发挥以小见大、探微而显旨的作用。

5.求变

将已有的知识结构借助质疑变换一个角度认识,可以引起新的思考,有利于牢固掌握知识。

学习《〈指南录〉后序》,为了使学生深入认识文天祥出使北营的紧迫形势及“纾祸”、“救国”的动机,抓住“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质疑:战、守、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三者是什么关系?部分学生会脱口而出:并列关系。再引导研读本小节内容,学生就理解了三者是选择关系,即或迎战、或防守、或转移都来不及了,从而突出了当时形势的紧迫性和文天祥以国事为重的出使动机,确定了导读全文的认识基础。

学习小说《药》同样采用此种方法,引导认识作品主题:小说的主人公是谁?绝大部分学生确认是夏瑜。再深入质疑:“既然夏瑜是小说的主人公,为什么要放在暗线的位置?”这一导,经过思考学生便会认识到作者构思的意图和作品的主题:把夏瑜放在暗线的位置,便于突出老栓及其他群众(包括夏母)的麻木、愚昧和对革命的不理解,更鲜明地反映了时代特征和小说主题。

导读法范文篇6

人从环境中所接受的不知不觉或意识模糊的刺激影响,心理学上称之为暗示。充分利用学生的暗示心理活动,能促成学生阅读的需要、兴趣和动机,并充分发挥智慧潜能,顺利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有位教师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是这样开讲的:解放军的一个连队每天早点名时,连长喊道:“马宝玉!”没人应声;“葛长林!”仍然没人应声;“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还是没人应声。直点到第六位战士的名字,才听见应“到”。前五位战士为什么不应”到”?他们到哪儿去了呢?既然他们不应“到”,连长为什么还要每天点他们的名呢?因为他们是牺牲在狼牙山的五壮士!(板书课题)接着教师要学生阅读课文。比一比谁能把这个故事完整地讲出来。学生产生了兴趣,又在比赛的氛围中自主阅读,很快便了解了故事情节,感受了人物风貌。

导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在头脑中进行复杂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求解决新课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提高的认识需要和认识水平的内部矛盾不断产生----解决----再产生----再解决。因此导读课的设计要构成阶梯式的累积发展层次,让学生在最佳的阅读心境中不断产生探究的动机,一步步地思考课文的内容和思想。

二、疏导----指点阅读的门径。

从信息论的观点看,导读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是一个反馈系统,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阅读时,必然有反馈信息作用于教师。小学生思想感情、兴趣欲望、心理因素的不稳定性,各自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这些反馈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此,教师必须发挥教学机智,适当地予以疏导,巧妙地指点门径,以保持学生阅读心理流向的畅达,促使学生自解其难。

比如在阅读《飞夺泸定桥》一课时,学生对文中的比喻句,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不甚了解,认为“荡秋千不是很好玩的游戏吗?”这显然没有把“秋千”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考虑。教师可这样疏导:这里的秋千指什么?(十三根凌空而架的铁索)这里的“荡”有什么危险?(脚下是九十丈的深谷,水急浪高)“荡秋千”在这里说明了什么?随着教师的有序有节的疏导,学生思维开阔了,终于读懂了这句话。

三、评导----培养思维品质。

导读法范文篇7

一、教材分析

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是整数识记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在学生二年级掌握了万以内的数的读写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内容主要有“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的认识,十进制计数法,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数的近似值。学生学好这些知识,可以加深对整数的认识,并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计算打下基础。怎样让学生融汇贯通掌握这单元的知识呢?我以为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1.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

教材安排在识记计数单位、十进制计数法及整数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先教学亿以内的数的读法和写法,再教学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这样便于学生思维的正迁移,使学生正确理解个级的数的读、写法与万级、亿级的数的读、写法的联系和区别,进而更好地掌握多位数读、写法的规律。

2.教材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从教材内容内部联系看,亿以内的数的读、写法跟万以内的数的读、写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掌握了它的读、写法的规律,学习多位数的读、写法的障碍也就被扫除了。从实际应用考虑,亿以内的数的读与写用得较多,所以,教学重点应当是亿以内的数的读法与写法。

多位数的读、写中,一个数中有0的(含某一级末尾有0的情况及一个数中间连续有几个0的情况),是本单元教学中的难点。因为中间连续有几个0的只读一个0,每级末尾的0不读出来的,学生往往难以掌握;而在写数时,所有的0又都写出来,学生一下子搞不清。

3.教材中的关键问题。

掌握多位数的读、写法,关键是解决好怎样从高位到低位,按级来读、写一个数。

4.教材中的育智因素。

从三年级开始,直接从旧知引入新知的内容增多了,更应重视思维过程的教学。抽象与概括是思维的主要方法之一。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个级、万级、亿级的数的读、写法的联系与区别,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概括。这样,学生在掌握多位数读、写法的规律的同时,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之后,进行教学设计时,课时目标就容易体现其在单元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教学设计举例(一)

课题:亿以内的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第六册第2页例1和第3页例2

教学目标:在掌握整数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①万级表示多少个“万”,“万”字要读出来;②一个数中有0,除每级末尾的0不读出来以外,都只读一个0。(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按照数位顺序,从低位到高位,说出个级和万级上的每一个数位。”

(2)“万以内的数怎样读?请大家写三个万以内的数,与同桌的同学交换读。”

(3)请部分学生概述万以内数的读法。

(二)新课教学:例1

(1)引导读书。

让学生读课本第2页倒数第五行至倒数第三行。讨论为什么“万级的数的读法,只要先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去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先轻声自由读书、讨论、概括──根据整数数位顺序万级最低的一个数位是万位,所以,亿以内数的读法,在读万级时,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去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2)指导读法。

“刚才同学们概括得很好。现在老师写六个数,请大字比较一下上下两个数的联系和区别,再根据刚才同学们概括的万级的读法,轻声读一读。”

473084500

470000308000045000000

“下面一行的3个数是哪个级的数?读的时候应该先按哪个级的数的读法去读?读后再在后面加一个什么字?”

生回答后,再引导学生读数(5050000、410000、36000000)练习。

(3)概括小结。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先让学生在小组里概述,再请部分学生在全班进行小结。

(4)导入例2。

“刚才同学读的三个万级的数都是整万的数,如果不是整万的数,或中间有0的数,该怎样读呢?”

出示:24600640700017010400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掌握的亿以内的整万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去类推,并让学生试读。告诉学生级末的0不读出来,数中间的0要读出来。学生正确读后,再出示:17000400,17010040,10100004三个数让学生读,帮助学生掌握中间连续有几个0只读一个0的规律。

(三)课堂小结:

“万级的数该怎样读书?”“含有个级和万级的数怎样读?”学生概括后,教师再精讲一遍。

(四)反馈练习:(略)

(五)布置课外作业:(略)

三、教学设计举例(二)

课题:多位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第六册第9页例6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多位数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在写多位数时,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个数位上写0。

分析:多位数的写法可以从亿以内的数的写法类推。因此,课堂教学结构就不一定要按一定模式安排,教学方法应该更灵活一些,课堂应该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教学过程:

(一)引导类推:

写出下面各数:一千零三万,一千零三十万八千,一亿零三十万零八百,一百亿零三万零八。

它们分别是哪一级的数?整万的数怎样写?万级的数怎样写?亿级的数怎样写?让学生想一想、写一写、议一议。

一千零三万写数后,数中有几个0?一千零三十万八千写数后,数中有几个0?

一亿零三十万零八百写数后,是几位数?数的中间有几个0?启发学生根据万级的数的写法进行类推写数。

一百亿零三万零八写数后是几位数?数的中间有几个0?学生写数后,教师根据多位数的写法,板书10000030008。

(二)学生看课本例6,提高题。

(三)教师精讲:多位数的写法法则。

导读法范文篇8

课题:皇帝的新装

重点

一童话的想象和夸张

二童话的朗读

难点

1.本文是怎样运用想象和夸张,塑造人物,表现中心的。

2.体会“诚实”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阅读《单元提示》、《预习提示》,明确课文的出处、作者、国籍,文章的体裁。教师小结童话的特点,突出“幻想、想象和夸张”,启发进入课文。

二观看录相(或听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诵):《皇帝的新装》

1.要求:明确课文中出场人物的名单、人数;分组指定注意几个主要角色的对话朗读的重音、声调、节奏;

2.教师注意在关键处停下指导学生猜读:例如,听到“为了要穿得漂亮”,想象一下,这个皇帝图漂亮可能会到什么地步?听、想、读结合,体会作者想象丰富精妙之处。

三学生读,要注意正音正字。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1.学生各选一个角色的几句话画出朗读标记后试读。(标记按下要求作:/表示节奏,→表示平调,↗表示升调,↘表示降调,表示曲折调。)教师作示范,指导朗读。

3.列出课文中出场人物名单及人数。

4.选定角色,起立朗读。同学朗读完毕,要互相评议指出优缺点。

四概括故事情节。(略,参见教材分析)

五作阅读提要,具体要求:

1.抓全篇的基本内容,即主要故事情节,勾勒轮廓;

2.各情节之间用连贯的语句叙述,可适当加以评论;

3.语言要简洁。

4.课外朗读全文录音。

第二课时

一读读、讲讲、议议,把握各个角色的社会意义。

(提示:根据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分析、说明)

1.故事开头为什么要着意写皇帝喜欢“穿得漂亮”?

2.骗子为什么要介绍“新装”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3.皇帝为什么会相信骗子介绍“新装”特性的那段话?

4.皇帝、官吏明明一无所见,为什么还要交口称布料“美极了”?

5.从皇帝、官吏、骗子的所作所为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6.小孩子为什么能一语道破真相?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7.讨论故事中“诚实”的含义。

8.根据以上的分析,同学们从这篇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让他们各抒己见。)

三口头训练:将课文改为骗子作第一人称复述。(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班会时间,表演《皇帝的新装》课本剧。)

四归纳童话的特点。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手段

朗读法、导读法。

课堂采用导读提示、学生自读、议议讲讲、读读练练的形式;采用朗读提示,学生自读,培养有节奏、有表情朗读、讲、议的能力。

教案点评:

一这是一篇有趣的童话,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在讲新课前要布置课外预习。要求了解大意,并查字典弄清不能读准的字音和不会解释的词语。

二领会本文揭露问题的深刻性,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提问的方式讲述,启发学生深入理解。

导读法范文篇9

一、童话的想象和夸张

二、童话的朗读

难点

1.本文是怎样运用想象和夸张,塑造人物,表现中心的。

2.体会“诚实”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阅读《单元提示》、《预习提示》,明确课文的出处、作者、国籍,文章的体裁。教师小结童话的特点,突出“幻想、想象和夸张”,启发进入课文。

二、观看录相(或听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诵):《皇帝的新装》

1.要求:明确课文中出场人物的名单、人数;分组指定注意几个主要角色的对话朗读的重音、声调、节奏;

2.教师注意在关键处停下指导学生猜读:例如,听到“为了要穿得漂亮”,想象一下,这个皇帝图漂亮可能会到什么地步?听、想、读结合,体会作者想象丰富精妙之处。

三、学生读,要注意正音正字。

1.学生各选一个角色的几句话画出朗读标记后试读。(标记按下要求作:/表示节奏,→表示平调,↗表示升调,↘表示降调,表示曲折调。)教师作示范,指导朗读。

2.列出课文中出场人物名单及人数。

3.选定角色,起立朗读。同学朗读完毕,要互相评议指出优缺点。

四、概括故事情节。(略,参见教材分析)

五、作阅读提要,具体要求:

1.抓全篇的基本内容,即主要故事情节,勾勒轮廓;

2.各情节之间用连贯的语句叙述,可适当加以评论;

3.语言要简洁。

4.课外朗读全文录音。

第二课时

一、读读、讲讲、议议,把握各个角色的社会意义。

(提示:根据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分析、说明)

1.故事开头为什么要着意写皇帝喜欢“穿得漂亮”?

2.骗子为什么要介绍“新装”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3.皇帝为什么会相信骗子介绍“新装”特性的那段话?

4.皇帝、官吏明明一无所见,为什么还要交口称布料“美极了”?

5.从皇帝、官吏、骗子的所作所为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6.小孩子为什么能一语道破真相?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7.讨论故事中“诚实”的含义。

8.根据以上的分析,同学们从这篇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让他们各抒己见。)

三、口头训练:将课文改为骗子作第一人称复述。(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班会时间,参照《皇帝的新装》课件,自己编排表演课本剧。)

四、归纳童话的特点。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设计思想

一、这是一篇有趣的童话,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在讲新课前要布置课外预习。要求了解大意,并查字典弄清不能读准的字音和不会解释的词语。

二、领会本文揭露问题的深刻性,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提问的方式讲述,启发学生深入理解。

三、皇帝会光着身子游行,看起来是夸张的,其实是合理的,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要讲清楚这正是童话组织情节结构的特色。

四、或分角色朗读,口头复述故事,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或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加强对课文的感受。

五、安排两教时。

手段

朗读法、导读法。

导读法范文篇10

关键词:农村教学;小学生;课外阅读;实施策略

一、引言

语文是小学阶段教学的重点学科之一,也是教师最为关注的教育内容,其中包括了阅读、写作、识字、造句等多项内容,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强化他们的写作能力,更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近年来,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注重教材阅读的内容;另一方面引进课外阅读,拓展出丰富的课外阅读知识内容,引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掌握阅读的技巧,丰富他们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形成夯实的文化基础。

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在农村开展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少阅读书籍,没有足够的阅读量

农村经济条件不足,无法提供给学生完善的教学条件,同时,没有办法投入更多的资金在图书阅读上,这就会导致学校缺少图书,没有形成完善的书籍储备系统,亦没有给予学生舒适的阅读环境。受到资金条件的限制,学生无法接触到足够的阅读书籍,只有极少量的书籍,能接触到课外书籍非常有限,将自身的目光局限在课本上,只能从课本上了解语文知识,无法认识到语文知识的方方面面,形成较低的文化基础能力。在农村,有的学生常常无书可读,以仅有的零花钱无法买到适宜的书籍,未能真正读到与语文教材相关的书籍内容,进而导致学生未能获得充足的阅读量,造成他们形成读书难的问题。

(二)过于看重成绩,忽视了阅读教学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农村教师过于看重学生学习成绩,认为只有成绩才能改变学生的一生,丰富他们的生活,只有成绩才是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减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时间。有的农村教师只注重成绩,忽视了阅读教学,没有引进丰富的课外阅读内容,不愿意学生将时间浪费在课外阅读上。认为有这个时间,学生还不如多做点练习题,掌握新课标下要求理解的知识点,形成扎实的文化基础。长此以往,学生就不愿意投入课外阅读学习中,只愿意去做练习题,不断形成扎实的知识体系,却将思维限制在课堂上,无法认识社会的发展,无法融入社会中,未能体会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受到网络的冲击,无法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吸引学生目光的事物越来越多。在部分农村,网络普及到家家户户,学生受网络的冲击,对网络上的一切信息充满了好奇心。在网络上观看电视,认识更多的明星,分散了学习的注意力。同时,有的学生还愿意在网络上打游戏,将过多的时间花费在游戏上,没有投入课外阅读中,逐渐对课外阅读失去了兴趣,影响课外阅读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四)家庭对课外阅读认识不清,缺少对学生的监管

在农村,部分家长对课外阅读认识不清,未能营造出家庭课外阅读氛围,过于急功近利,只关注到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认为课外阅读是无用的。有一些学生受到家长的影响,没有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只关注到个人成绩的提高,却未能提升自我的阅读水平和作文水平。同时,在农村,部分家长会外出打工,没有多余的时间监管孩子,缺少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监管,不支持学生阅读,无法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学生没有多余的钱去购买书籍,缺少阅读的习惯和方法,针对课外阅读应付了事。这严重影响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降低了他们阅读的效果。

(五)呈现无序的读书状态,未能融入课外阅读中

在小学阶段,有的学生还不知道如何进行课外阅读,在阅读时常常是没有章法的,甚至胡乱地进行阅读,从而造成徒劳无功的阅读效果。有的学生未能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未能认识到课外阅读的教育性,只是为了阅读而阅读,这就造成学生毫无选择地进行阅读。这些学生往往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缺乏计划性,未能规划出完整的学习计划,未能确定出每天阅读的数量和章数,未能明确自我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而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至造成他们一直处于阅读的无序状态。

三、指导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在农村开展实施的具体措施

(一)指导阅读有价值的书籍,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农村,语文教师要学会应用网络,合理应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上网搜索书籍,指导他们阅读有价值的书籍。让学生从网络上搜索课外书籍,找寻到有价值的书籍,摆脱网络的冲击,将自身的目光从网络上吸引回来,集中注意力于课外书籍上,做到读好书,会读书。学生受到教师的指导,在网络上搜索到有价值的书籍,阅读课外书籍,从好书中感悟到人生哲理,接触到各式各样的社会文化,体会到劳动美、人物美,感悟到社会美和自然美。同时,教师应当指导学生选择书籍,认识到读书贵在“精”而不是“多”,引导学生选择有价值的书籍,使学生选择出适宜自己的读物,选择出一些好的书籍内容,在课外阅读中掌握到深刻的思想,学习到良好的品质。学生从好的读物中收获良多,获取到有用的信息,从好的作品中积累下更多的语句,学习到更多的语言表达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拥有较高的创作能力。

(二)指导读书方法,增加学生对阅读技巧的掌握

在农村教学中,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细读法、粗读法、快读法和选读法,讲解每一种读书方法的技巧,增加学生对阅读技巧的掌握。依照教师的指导,学生从细读法中掌握文章语言的表达形式,认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口、眼、心、手的相互配合,做到一边思考,一边阅读,一边积累。学生从粗读法中掌握书籍每一个章节的重点内容,更快速掌握长篇书籍的内容,用较少的时间阅读大量的内容,明确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学生用快读法,快速掌握文章的内容,不仅读得快,理解得也快,对文章分析也快,尽可能多地掌握文章的信息。学生从选读法中选取自我感兴趣的书籍,选取自我认为重要的段落,集中注意力于课外阅读上,扫描关键语句,捕获有用的信息内容。

(三)引进阅读书籍,给予学生接触更多方面书籍的机会

农村学校要不断改善语文课堂教学的条件,引进大量的教学资金,构建图书角,给予学生更多阅读课外书籍的机会。在农村,语文教师引进大量课外阅读书籍,以课外书籍构建图书角,弥补学生接触图书量不足的缺憾,学生可以自由借阅课外书籍,主动阅读与教材相关的课外书籍,丰富自我的知识量,掌握到每一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从课外阅读中挖掘出教材作者的生平简介,以便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强化他们的阅读能力。(四)指导读书计划,强化学生对时间的利用率阅读计划合理地掌管了学生时间安排,提高了学生阅读的效率。农村语文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制订读书计划,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他们制订阅读计划,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时间读什么书,明确自我读书的规律性,有长远的打算,一步步丰实自我的知识量,做到学习有安排,更容易选读健康的书籍。学生有计划地读书,最大限度利用时间,阅读课外书籍,计划整个学期自我将要阅读的书籍,合理安排时间,列出每一个书籍阅读将要花费的时间。这大大提升学生阅读的效果和质量,强化了他们的课外阅读能力。

(五)指导读书状态,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

在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心理的引导,认识到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读书状态。教师积极指导学生的读书状态,关注他们的阅读心理,从他们的兴趣出发引入课外书籍,使学生真正爱上阅读,主动投入课外阅读当中,自主发现读书的乐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良好的读书状态,对书籍充满了探索的兴趣,主动探索书籍的主旨内容,不断研究每一本书所涉及的深刻内容。

(六)改变家长观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农村教师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积极与家长进行联系,主动与农村家长之间相互配合,一同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教师积极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引导家长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使家长愿意给学生买更多的课外读物,主动带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师与家长之间进行相互的配合,一同指导和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让学生真正投入课外阅读当中,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阅读。同时,家长也要为学生创建出良好的教育环境,给予他们更多自主读书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拥有独立的读书空间,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学习。

(七)指导学生学会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考是学生必须学会的学习方法,也是提升他们思维能力的主要方式。在课外阅读中,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思考每一篇文章的本质内涵,自主思考每一篇文章所涉及的主旨内容,确定出每一篇文章所蕴藏的深刻哲理,从课外阅读中思考文章的真谛,挖掘文章的魅力。

四、结语

农村教学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不仅关心学生对课内知识的掌握,更关注他们对课外阅读内容的理解,锻炼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农村,语文教师引进更多的课外图书,在班级中创建图书角,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引领他们掌握阅读技巧,带领他们共同制订读书计划,进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推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敏.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初探[J].考试周刊,2012(73):50.

[2]曾健红.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J].课外语文,2018(4):78,80.

[3]高丹.浅谈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