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02:02:16

导读范文篇1

“疑”和“问”,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

第一层意义:“疑问”。这是由于对所学知识还没有真正掌握和缺乏相关背景知识而产生的心理现象。人们降生于世,一无所知,童稚的好奇心使人向“第一任老师”——父母提出一连串的问号。这些疑问与探索,虽然幼稚可笑,但它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伟大开始。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在哪些地方有疑问呢?黎见明先生认为:“一般说来,难点有疑,困惑有疑,错处有疑,关键有疑,无疑有疑,等等。”应该说,疑问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但有许多学生由于害怕别人说自己不懂,或不愿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就不敢提出疑问,结果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导读的任务就是要创造“导疑启问”的情境,解除学生思想上的紧张感和焦虑感,调动思维积极性,让他们“在难点处求疑,在困惑处求疑,在易错处求疑,在关键处求疑,在无疑处求疑”,彻底改变那种有“疑”而不“问”的现象。

第二层意义:“怀疑”。从心理学角度讲,怀疑有两方面含义,表层意义呈现为一种方法,深层意义呈现为一种精神。所谓怀疑的方法是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或根据现有的疑义,进一步对已有的理论、学说进行推敲、检验,启发人们摆脱妨碍认识真理的成见和偏见,并在新的事实材料基础上用否定的形式包含对真理的认识。心理学上的怀疑精神是一种可贵的个性品质,从尽人皆知的事物、现象中发现不寻常的真理,需要有怀疑“权威”、“常识”的勇气和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美国“科学社会学之父”默顿把怀疑精神视为科学活动最可贵的精神品质之一。语文导读要塑造创造型的“四有”新人,必须着力培养学生敢于怀疑的个性心理品质。

第三层意义:“问题”。这里说的“问题”是指科学问题。黎见明先生在导读实践中曾列举一个典型的事例:一个学生针对血浆储存时间短的医学难题提出设想,如果模仿蚊虫的储血功能进行技术设计,可以使血浆久存,推动科学的进步。他提出的假设就是十分可贵的科学问题,而这种科学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创造价值。“导疑启问”中的“疑”和“问”,正是“疑问”、“怀疑”和“问题”的总称,而这三层又是相互联系的。通常是通过问题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提高质疑技能。相反,学生一旦具有敢于怀疑的心理品质,又掌握了科学的质疑方法,就会处处去审视,去刨根寻底,从而提出更多更有价值的疑问,创造性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导疑启问”的心理学功能

从教育心理学一般理论和语文导读特定的心理流程来分析,“导疑启问”的功能主要有三:

其一,创设“导读境界”的功能。黎见明先生指出:“‘改灌为导’,就是要学生思想活跃起来。”“让他们作到‘言者善绘’,‘闻者有味’,‘言者善辩’,‘闻者善断’;能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慷慨陈辞,直言不讳,言无禁忌,力排众议’。这样,便达到了导读的理想的境界。”“导疑启问”为达到这一理想境界创造了活跃的教学氛围和良好的课堂环境。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构成课堂教学气氛有三个方面的因素:教师的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思维状态,以及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如果教育者能够认识到青少年具有好奇好问、喜欢探究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就可以有效把握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师生双方都能处于紧张而又轻松的愉快情境之中,为步入“敢于直言”、“畅所欲言”的导读境界提供良好的课堂环境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矗。

其二,激发思维与求知欲的功能。疑问是激发学生思考,引起认识上的矛盾,从而促进其思维发展的重要方法。因此,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除了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外,教师设置疑问也是不可忽视的,有时还是决定性的。所以,教师在导读过程中有目的地设置问题,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产生并强化求知欲望,发展思维能力的良好方法。目前国外的“探究——发现式”教学方法群,其共同的主张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开展探究发现活动,培养问题意识,使他们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黎见明先生指出,“这些,对我们研究导读与学法,显然是有一定的启发的。”导读论中的“导疑启问”就深得“探究——发现式”教学方法群的精髓。因为问题情境的设置,能在学生认识上引起矛盾,反过来又促使他们进一步探究,这就有助于强化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及内在动机。唯其如此,我们认为“导疑启问”具有激发思维,增强求知欲的心理功能。

其三,形成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的功能。黎见明导读论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和创造能力。他指出:“‘导读’要努力培养敢于创新的‘超常力’,勇于探索的‘进取力’,富于联想的‘想象力’,善于概括的‘综合力’,巧于鉴别的‘选择力’,长于评价的‘批判力’和锐于发现的‘敏捷力’。”这七种能力的有机整合,便形成价值无穷的创造力。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认识过程,学生在这个认识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探索、发明和创造活动。因此,具有强烈的质疑问难意识是探索的先导,是创造的起点。“导疑启问”的最大特点就是为学生提供了具有挑战性、刺激性的问题情境,有助于摆脱“权威”的负面影响,他们在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对一些非科学、伪科学的知识进行质疑,并勇敢地探索科学的结论。这样的导读,能改变学生总是围绕教师、教材、书本转以及迷信权威、安于现状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从而突破思维惰性与定势的局限,为发展求异思维,培养探索精神,提高创造能力奠定基础,因此,我们认为“导疑启问”具有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心理功能。

三、“导疑启问”的心理流程

黎见明先生指出,导读和创造学法“首先要求疑,然后才能辨疑,解疑”。“求疑”是提出问题的起点;“辨疑”是通过辨析,形成科学问题的关键;“解疑”是解决问题的终端。从思维科学的角度考察,由“求疑”而提出问题需发散思维,由“辨疑”而形成问题需收敛思维,从“解疑”而解决问题需创造思维。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导疑启问”的过程视为一个从“发散思维”到“收敛思维”再到“创造思维”的科学的心理流程。

第一流程: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疑生问,问促思,思求本。故导读与创造学法应全方位地“导疑启问”,才能推动全方位的思考,以确保准确、全面地揭示或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贝弗里奇在概括科学哲学家爱德华·德波诺的横向思维方法时指出:“要养成寻求尽可能多的不同探讨问题方法的习惯,而不要死抱住显得好像最有希望解决问题的那种方法不放。”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发散性。事实上,无论提出任何问题,都不要受思维定势的“负效应”束缚,这就要养成“多方法、多角度”探索的习惯。被誉为“创造工程之父”的奥斯本创立了“头脑风暴法”,采取谋求数量原则,给与会者施加一定心理压力,要求在限定的时间内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和设想。这种谋求问题数量的心理特征就是黎见明先生“求疑多思”、“概括多方”、“逆向多路”、“迁移多用”、“博问多识”的导读思想。这种以快速、新奇、变异为特征的发散思维,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从而多方面、多角度、高效率地提出问题。

导读范文篇2

一、导读要求真

读是吸收内化,写是转化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懂真意,与作者创新思想对接;动真情,与作品创新思维对话;说真话,与教师教学创新思路对应。“求真”要求教师在指导阅读方法、内容和评价的导向上以突出学生学习需要为本,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人文关爱。

1、从封闭式的读背导向开放的心读与说读相结合,加快吸收内化向表达转化的速度。读而不思,思而不言,言而不书,难以体悟作者的情感底蕴和作者思想的真谛,是造成阅读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和读书必说书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把教材把当作创新的样子精读,将与教材配套的自读课文视为创新的例子品读,让学生大胆假设,假若我是作者,如果我是文中主人公,不妨我也当一回老师。读前想思路,读中作摘抄,读后写心得,变读的平面为思、读、说、写的立体,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地探求性地阅读,为学生作文创新奠定良好地思想、思维、思路、情感基础是促进作文水平提高的根本途径。

摘抄是有效积累的一种手段,但转抄而不转化则不可取。从无序的收藏转向有效的利用更好。语文教师必须牢牢把握阅读基本技能和作文创新教学的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读,理解地记,批判性地想,鉴赏性地说。

写心得是深化阅读、优化写作的重要环节,是读有所得的标志,更是从思考性地读走向创造性地写的纽带和桥梁。一天仿写一句:或诗,或词,或名言名句;三天仿写一首:或歌词,或诗词,或对联;五天试笔一篇,这是一天一句,三天一首思维和语言积累的转化,甚至创造,或人物或景物或说理或联想或感想或想象,就像放风筝,线长而结实,风筝才飞得高远。这个线是大纲目标,是教材要求得训练重点与学习规律。

2、从有限的教材例子和辅助性读本研读导向无限的生活世界,提高多读善写的效度。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广泛吸收所需要的创造性作文的营养,沟通学科向知识的,思想方法的有机联系。以有机渗透、有序衔接、共振互动的方式,通过作文的人文功能、科学功能和综合功能教学创新取材的广泛性、动态性和科学性,充分利用多学科、多层面、多视觉、多领域、知识,思维互补的博读与运用,是促进作文水平提高的基本途径。

二、导思要求活

学生作文质量,取决于勤于思考于观察。观察和思考地质量决定作文的质量。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只有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作文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1、激趣:观察的内容要广。生活的内容包罗万象,教师既要自己会教,又要教会学生观察人间喜怒哀乐,关注世界风云变幻,大至天际日月星辰,小至自然花草鱼虫,所见所闻,都是观察的内容。只有视野万里,才能思接千载。要求学生观察所习之文命题要活,不设审题障碍,不画地为牢,不求同一,允许学生说“不”。

2、持趣:观察的过程要细。要教会学生观察时空与思维路线同步,对观察的重点对象要细致入微,细即看和思,看而不思,是雾里看花难得真谛;要教会学生思维换位,同中求异,如观察家乡的春天,有的会看到春天的水,水中的游鱼,而想到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有的会看到河堤上的绿,想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有的会看到春天农民播种,想到春天播下的希望,进而想到没有春天的耕耘,就没有秋天收获的深刻意义。看则思,就必然会渐入赏心、悦目、启思、导行、创新的佳境了。

3、延趣:观察的结果要更新。教师应引导学生看到观察对象的独特之处,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这是作文富有新意的基础。大家都知识班门弄斧,是否有人想到了不到班门何必弄斧呢?春天到了,有人高歌“春色满园关不住”,是否有人同时会想起也有“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愁唱呢?这种思维上的反弹琵琶,表达上的高咏低回,情感上的悲中有喜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以及艺术真实性的启迪,会使学生看到很多人没有看到和没有想到的东西。

三、导写要求精

导读范文篇3

一、导读要求真

读是吸收内化,写是转化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懂真意,与作者创新思想对接;动真情,与作品创新思维对话;说真话,与教师教学创新思路对应。“求真”要求教师在指导阅读方法、内容和评价的导向上以突出学生学习需要为本,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人文关爱。

1、从封闭式的读背导向开放的心读与说读相结合,加快吸收内化向表达转化的速度。读而不思,思而不言,言而不书,难以体悟作者的情感底蕴和作者思想的真谛,是造成阅读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和读书必说书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把教材把当作创新的样子精读,将与教材配套的自读课文视为创新的例子品读,让学生大胆假设,假若我是作者,如果我是文中主人公,不妨我也当一回老师。读前想思路,读中作摘抄,读后写心得,变读的平面为思、读、说、写的立体,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地探求性地阅读,为学生作文创新奠定良好地思想、思维、思路、情感基础是促进作文水平提高的根本途径。

摘抄是有效积累的一种手段,但转抄而不转化则不可取。从无序的收藏转向有效的利用更好。语文教师必须牢牢把握阅读基本技能和作文创新教学的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读,理解地记,批判性地想,鉴赏性地说。

写心得是深化阅读、优化写作的重要环节,是读有所得的标志,更是从思考性地读走向创造性地写的纽带和桥梁。一天仿写一句:或诗,或词,或名言名句;三天仿写一首:或歌词,或诗词,或对联;五天试笔一篇,这是一天一句,三天一首思维和语言积累的转化,甚至创造,或人物或景物或说理或联想或感想或想象,就像放风筝,线长而结实,风筝才飞得高远。这个线是大纲目标,是教材要求得训练重点与学习规律。

2、从有限的教材例子和辅助性读本研读导向无限的生活世界,提高多读善写的效度。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广泛吸收所需要的创造性作文的营养,沟通学科向知识的,思想方法的有机联系。以有机渗透、有序衔接、共振互动的方式,通过作文的人文功能、科学功能和综合功能教学创新取材的广泛性、动态性和科学性,充分利用多学科、多层面、多视觉、多领域、知识,思维互补的博读与运用,是促进作文水平提高的基本途径。

二、导思要求活

学生作文质量,取决于勤于思考于观察。观察和思考地质量决定作文的质量。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只有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作文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1、激趣:观察的内容要广。生活的内容包罗万象,教师既要自己会教,又要教会学生观察人间喜怒哀乐,关注世界风云变幻,大至天际日月星辰,小至自然花草鱼虫,所见所闻,都是观察的内容。只有视野万里,才能思接千载。要求学生观察所习之文命题要活,不设审题障碍,不画地为牢,不求同一,允许学生说“不”。

2、持趣:观察的过程要细。要教会学生观察时空与思维路线同步,对观察的重点对象要细致入微,细即看和思,看而不思,是雾里看花难得真谛;要教会学生思维换位,同中求异,如观察家乡的春天,有的会看到春天的水,水中的游鱼,而想到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有的会看到河堤上的绿,想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有的会看到春天农民播种,想到春天播下的希望,进而想到没有春天的耕耘,就没有秋天收获的深刻意义。看则思,就必然会渐入赏心、悦目、启思、导行、创新的佳境了。

3、延趣:观察的结果要更新。教师应引导学生看到观察对象的独特之处,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这是作文富有新意的基础。大家都知识班门弄斧,是否有人想到了不到班门何必弄斧呢?春天到了,有人高歌“春色满园关不住”,是否有人同时会想起也有“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愁唱呢?这种思维上的反弹琵琶,表达上的高咏低回,情感上的悲中有喜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以及艺术真实性的启迪,会使学生看到很多人没有看到和没有想到的东西。

三、导写要求精

导读范文篇4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初中语文导读;策略;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1]2011版的课程标准早早就指出要“读整本的书”。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整本书阅读”成为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亮点之一。“整本书阅读或可成新一轮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动机。”而“整本书阅读”成为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语文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呢?笔者参与到“整本书阅读”的课题研究之中,特别是“整本书阅读”导读策略的研究。导读策略的这个“导”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初中名著导读课,而是“整本书阅读”最重要的教学策略之一。

一、导兴趣,引学生“整本书阅读”

温儒敏教授指出:“整本书的阅读教学效果还不好,就看学生是否爱上读书,自己能找更多的书来读,而且多是整本书阅读。”学生没有兴趣,就没有整本书阅读。如何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呢?笔者综合运用图片、故事、视频、游戏等导读策略。(一)图片激趣法。以整本书的插图或者情节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笔者引导七年级上册阅读《朝花夕拾》时,以“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图片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进而让学生通过阅读原文了解作者对封建孝道的揭露与批判。同时,笔者再以“哭竹生笋”、“孝感动天”、“卖身葬父”等图片激发学生对作品主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二)故事激趣法。精彩的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笔者组织学生把“整本书”书中的故事或作者相关的故事、趣事与同学分享。如《水浒传》“整本书阅读”中,因为《水浒传》书中人物众多,识记人物及故事是阅读的一个难点,笔者就尝试组织同学分享《水浒传》书中人物故事,先以小组为单位挑选林冲、武松、宋江、鲁智深、李逵等人物,接着各组对所挑选的人物进行故事整理,最后由一名小组成员上台与同学分享人物故事。(三)视频激趣法。视频比文字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因此可以以视频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如笔者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时,先播放《真假李逵》动画视频,激发学生对李逵这一人物的兴趣,再让学生在原著中阅读相关章节,进而把李逵这一人物主要情节连一起,最后综合分析这一人物形象。(四)游戏激趣法。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也是激发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最好方式之一。如七年级上册《西游记》整本书阅读,笔者组织“西游记妖怪猜一猜”的游戏活动。笔者出示文字、法宝、图片、地点、情节等名著相关内容,让学生“猜一猜”。为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性,笔者把全班学生分为8队,设置必答题、抢答题、互猜题,让各队来“猜一猜”,回答正确加10分,最后得分最高者获胜。

二、导方法,引学生“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并能举一反三熟练地运用阅读整本书的方法。“本来读书方法很多,但围绕一本书的阅读重点学习某一种适合的方法,以后学生碰到同一类书,也就会读了。”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一类书的方法呢?笔者结合“部编本”初中语文新教材这一平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一类“整本书”的阅读方法。如《西游记》精读和跳读,先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精读和跳读、怎么精读、跳读,再引导学生掌握哪些需要用精读、哪些需要用跳读。笔者以第五十九回到六十一回的“孙行者三调芭蕉扇”这一情节为例,给学生做示范。由此,学生掌握以精读和跳读为主的文学类作品的阅读方法。

三、导习惯,引学生“整本书阅读”

要养成阅读整本书习惯,第一是需要规划。如笔者规划初中三年的“整本书阅读”时间、书目等,以规划来培养学生的习惯。第二是家校共同为学生营造“整本书阅读”的氛围,以氛围培养习惯。在班级积极搭建“整本书阅读”平台,以“课前推荐整本书”、“读整本书分享会”、“整本书阅读长廊”等来培养习惯。笔者还引导学生家长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如共读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总之,“整本书阅读”重在“导”字,“导”是“整本书阅读”最重要的教学策略之一。导兴趣、导方法、导习惯,运用多种导读策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导读范文篇5

关键词:文献;导读;高校图书馆

1现代高校图书馆导读综述

1.1现代高校图书馆导读工作的现状

目前,现代高校图书馆开展的传统导读工作主要有:新生入馆教育、有关文献检索和工具书使用课程的开设、编制导读书目、出版书评板报等。除此之外,许多高校图书馆为适应信息时展的需要都相继建立起了多功能电子阅览室(或称“多媒体阅览室”)、投资购买“重庆维普自然科技类电子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和外文电子数据库等,图书馆提供使用并指导检索。为师生进行网上信息浏览、开展教学研究、科研选题、科技查新、技术开发、成果鉴定和毕业设计等提供有力的文献检索保障服务,从而满足师生多元化的信息需求。目前高校图书馆导读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①受众教育与培训:受众教育与培训是图书馆导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内容包括各个高校图书馆在每年秋季新生入校后举行入馆教育,新生分期分批地到图书馆接受关于图书馆布局、资源分布、图书借阅规程、图书馆服务及规章制度等各方面的教育培训;②导读书目:导读书目也称推荐书目、选读书目、必读书目、举要书目、劝学书目等,它是根据特定读者对象或目的,对某一专门问题的文献进行精心选择而编制的书目。导读书目是图书馆重要的导读方式之一;③文献评论:文献评论又称书评,它是对己发表的文献进行审读而编写的评论性学术文章。高校图书馆经常请高校的专家学者编写书评,以适应大学生的阅读需求。书评也是图书馆重要的导读方式之一;④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对馆藏文献资源进行鉴赏和选择,同时也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演讲能力、专业应用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⑤导读宣传工作:它主要是通过书面或口头形式开展对读者的阅读指导和阅读辅导。如举办“导读宣传栏”、“导读小报”等;⑥推荐热门站点或相关站点:这是网上导读利用最多、最简单、最直接的导读方式。在网上选择相应的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和电子报纸;选择优秀作者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个人网页;选择内容准确、更新及时的“网上图书馆和热点网址”等;⑦建立高校校园网络文献资源导读网页。目前在网络上的图书文献网站为数不少,但是由于这些网站是以社会大众为普遍服务对象的,其中有相当多的文献内容并不适合于大学生群体的阅读需求,因此还需要通过建立高校校园网络文献资源导读网页的方式来予以解决;⑧建立跨高校图书馆馆际的网页搜索站点。

1.2现代高校图书馆导读工作的基本原则

高校图书馆导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其导读工作过程中都要贯彻和体现的准则,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需求性原则:导读工作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校培养跨世纪人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竞争的需要。导读工作应根据学校培养的目标,培养的层次和培养的要求来确定工作内容;②针对性原则: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的影响,又因其专业和文化素养不同,产生的阅读需要、阅读动机、阅读目的也是完全不相同的。因此,导读工作人员应对不同的受众群,要有针对性地定期作受众调查,认真研究读者的阅读特点、阅读规律和读者的欣赏情趣、审美观点、阅读心理,以便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导读活动;③高效性原则:导读工作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高阅读效益而开展的一项读者服务项目。因此,在导读工作中,必须体现高效益原则;④灵活性原则:开展形式多样的导读活动,指导大学生读好书,这是导读取得成效的关键。除了定期开展一些有效的、读者乐于接受的常规导读活动外,还应选择一些新的导读内容、导读方法和导读形式。以此来提高阅读效益,同时使大学生产生新鲜感,激发其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起大学生们的阅读积极性;⑤求实性原则:导读工作是一项以一定人力、物力为基础的读者服务工作。虽然导读工作对高校图书馆都同等重要,但因其所具备的导读条件不同,甚至差异极大。因此,对于导读工作要从实事求是的原则出发,来确定导读工作开展的规模、内容、形式和方法;⑥发展性原则:要求导读工作者在这种变化中去求发展,去开拓“新路”,不断调整内容,要有所创新;⑦整体性原则:由于导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作,因此图书馆的各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与协调,要把导读工作体现在各部门的工作中。导读工作质量的提高要以图书馆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为前提。

2现代高校图书馆导读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校图书馆的导读工作虽然取得一些进步,但是导读工作并没有深化,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注意到的是:一方面,导读工作是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把导读工作放在整个图书馆系统中来考察,不同类型图书馆导读工作的对象、内容、手段等都是有差异的。要把导读工作与图书馆的性质紧密结合,把其与诸如馆藏建设等工作联系起来,而不是孤立的做导读工作;另一方面,导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作,导读的方式、方法只是整个导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图书馆导读工作不仅仅是方式、方法的问题。以下是在其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①在导读工作中没有分析不同信息载体对阅读行为和阅读效果的影响;②对各受众群的需求没有深入把握,有必要把不同的需求分析法结合运用;③虽然提到了要把传统导读的方式、方法与网络导读相结合,但是在具体工作中这两者并没有很好的结合;④在导读工作中,没有横向把握学科知识,未能从文献内容的角度做导读工作。

3现代高校图书馆做好导读工作的建议

3.1分析不同文献载体对阅读行为与阅读效果的影响

在图书馆中,相同的内容由于载体形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阅读行为与阅读效果。刘渊与刘小清通过对纸介质和电子载体两种不同的信息载体阅读效果的实验研究,得出结论:纸介质载体的阅读效果要好于在电子载体上的信息的阅读效果;电子载体无法全面替代纸介质载体,纸介质载体仍有存在的空间。并进一步指出:纸介质载体在阅读时具有整体感,而电子载体则缺乏整体感,且容易视觉疲劳。

3.2正确认识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的关系

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并没有否定传统图书馆的存在,就像网络的出现并没有使报纸、广播、电视消亡一样。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叠加的关系。由于传统图书馆的安全性、直观性、稳定性以及它的特色馆藏(如:古籍、档案等),因此,即使在数字图书馆出现后,它还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并非所以的文献都能数字化,如古籍、档案等进行全文转换会使其丢失很多原有的文献特征,并且如果将其转换成图片文件,则需要占用大量的存储空间和传输信道。数字图书馆的方便性、检索的快捷性以及信息的新颖性,使得它与传统图书馆互为补充,共同满足知识受众的信息需求。

3.3优化图书馆信息资源

高校图书馆要加大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力度,使网络导航有内容可“导”。许多高校建立了数字图书馆,建立数字图书馆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数字化资源的建设。目前各高校普遍采用的办法就是购买各种全文数据库,如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国科技期刊全文、题录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财经报刊数据库等等。外文电子数据库有IEEF/IEEElectronicLibrary;SpringerLink;FirstSearch(OCLC)等。同时,还要注重Internet上的网络资源。根据本校本馆的实际和受众的需求,在网上筛选相应的电子报刊和电子图书;筛选有价值的专业网站和综合网站的相应栏目;筛选优秀作者和科研人员的个人网页;筛选内容准确、更新及时、检索方便的权威数据库;有的放矢地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存贮。3.4重视受众对导读工作的反馈

目前的图书馆导读工作没能充分重视受众的反馈信息。图书馆只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做导读工作,而忽视了受众的能动性。受众在接受图书馆的导读方式时,他们是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选择性的接触、有选择性地利用;而不是图书馆“怎样导”,受众就“怎样学”。因此,图书馆在做导读工作时,要经常与受众交流,从而及时得到受众对导读工作的反馈信息。通过受众的反馈掌握哪些导读的内容、方式为受众所接受,哪些为受众所冷落。从而及时调整导读工作的内容和方向。

3.5深化对受众的需求分析

对知识受众的需求进行深入、详细的分析,以至全面了解其动机是高校图书馆做好导读工作的前提。因此,就需要运用科学的、有效的分析方法。图书馆在做受众的需求分析时,可把统计方法与调查法相结合。对受众群需求调查的具体方法很多,如问卷调查法、文据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等等。目前,图书馆都采用了计算机管理,所以对知识受众信息需求的统计分析可以通过图书馆公共检索系统来统计。该系统会自动统计每个受众借阅文献的详细信息,其中包括借阅文献的书目与数量。

3.6提高馆员的素质

高等学校图书馆的服务是一种专业性、学术性很强的服务,学术性贯穿于它的全部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图书馆馆员的导读专业知识和导读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导读质量和导读效果。图书馆应采取相应的策略来提高馆员的素质:一是通过行政、经济手段,制定馆员任用标准和定期考核制度,有效激发馆员的积极性;二是建立导读专业队伍并加强导读专业队伍的岗位培训。导读专业队伍应由通晓图书情报学、外语、计算机、文献检索等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术发展动态,了解读者需求的专业人员组成。

3.7完善图书馆导读的技术支持

高校图书馆还应当为大学生建立一个能够适合大学生阅读特点的技术环境,通过为他们提供各种技术手段来保证大学生对图书文献的利用需求。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已为高校图书馆导读工作现代化提供了十分开阔的活动空间。目前在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许多高校图书馆中都已经建成了图书文献计算机管理系统,建立了大学校园网站,并且在高校图书馆内开设了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阅览室,开展光盘数据库检索和各种网络检索服务,高校图书馆中的导读手段也不再只停留在单一的手工操作上,利用现代化的导读手段开展导读工作己成为普遍现象。

参考文献

[1]吴慰慈,董众编著.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2]王友富.导读发展与前瞻[J].图书馆杂志.2005,(9).

[3]黄茜.选择与导读:书刊利用的相对论[J].图书与情报.2006,(4).

导读范文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

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处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尴尬处境,绝大多数学校与语文教师忽视了名著阅读对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增强学生文学素养方面的重要性。名著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丰富其精神世界。

一、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现状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名著导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完整、自由、自主阅读,依托于名著导读教材,引导学生耐心读完名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然而,现行的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方式却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生阅读量少,阅读功利化。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往往将大量的课余时间用于网络游戏、综艺节目中,大大压缩了可供阅读的时间。虽然学生对阅读名著仍有浓厚的兴趣,但很少愿意花时间去读书,很多学生会抓紧时间在学校完成教师当天布置的作业,从而将省下来的课余时间用来打游戏、看电视节目,而不是用于阅读名著,这大大减少了学生的阅读时间与阅读量,导致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文学素养。在初中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阅读名著的目的过于功利化。很多学生阅读名著是为了应付语文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为了提高考试成绩,只是粗略地将作品的大概内容看一遍,有些甚至仅仅将整理好的名著重点内容背下来,这就导致学生缺乏对作品内涵的感悟,少了对作品情节的体会,阅读名著就成了一个“空壳”。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还会养成不良的阅读习惯,无法真正地体会名著的内涵。阅读本来就是一个学习与思考的过程,很多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仅仅一览而过,未对作品所表达的思想进行深入的思考,这将使学生的阅读低效化。此外,现在漫画、网络小说、青春文学等书刊的盛行,使很多学生都热衷于阅读这些简单易懂的作品。然而,这些作品有的缺乏思想的深度,内容简单且空洞,其中一些甚至充满了暴力、低俗趣味等,这可能会导致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偏差。而名著往往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需要学生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以至于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常常会出现难以理解的情况。因此,学生应该多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教师缺乏理解,教学具有功利性。在现行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名著导读教材缺乏理解,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名著阅读的重要性,教学具有功利性。一直以来,名著导读教材就被不断地边缘化,很多学校与教师都忽略了其作用。许多语文教师对教材缺乏理解,未进行深入的思考,就这导致教师无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现在许多语文教师的名著导读教学具有功利性,且流于形式。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更看重考试成绩,而名著阅读在得分上所能体现出来的作用不是短期就能见效的。此外,现行的名著导读教学往往流于形式,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语文教师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体会名著深邃的思想内涵,课后布置学生自己去阅读又缺乏有效的评价手段,这就导致了名著导读教学无法起到激励学生阅读名著的作用。(三)家庭缺乏阅读氛围。良好的阅读氛围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然而,现在很多家长更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年级排名以及能够上什么样的大学,如此功利化的观念如何能够给予学生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很多家长因为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去辅导孩子的阅读,有些则是不知道该怎么样去教育孩子,最后把孩子送到课外的辅导班,希望通过更多的上课时间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还使学生没有时间去阅读名著。

二、名著导读策略研究

(一)整体把握教材,做好课程设计。从整体上把握名著导读教材是有效进行导读课程教学的前提与基础,语文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材,全面把握教材的框架、内容以及教材的不足,这样才能够顺利地实施名著导读课程教学。比如,教材的每一栏目都有对作家作品相关情况的背景介绍,如对《骆驼祥子》这本名著的介绍,教材的编者在这部分内容中指出了《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简要介绍了作品内容,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在自己阅读完这部作品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去体会作品的内涵,不能直接将自己的读后感传达给学生,而要让学生自己对该作品产生兴趣,主动阅读、亲身去体会作品的丰富内涵与思想底蕴。针对教材中的不足,如作家简介不详,插画过于单调等,教师应做好备课工作,利用PPT等多媒体工具,更加全面地介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的文化内涵。(二)更新阅读理念,认识其重要性。名著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受阅读主体意识与理念的支配,同时也受周边人的影响,所以说更新阅读理念,关系到个人能否有效将名著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下面笔者分别从学生、教师、家庭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学生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主体。提高学生的名著阅读能力,提升其文化素养,是名著导读教学的意义所在。然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极易受外界负面因素的干扰,如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等,缺乏对名著阅读的充分认识,阅读理念落后,有些人甚至认为阅读那些“枯燥的文字”没有丝毫的作用,只会浪费他们的精力。所以只有改变学生的落后阅读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名著阅读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反复向学生强调名著阅读的重要性,从各个方面向学生阐释阅读的好处,在这种熏陶下,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新阅读理念。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与主导者,在名著导读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指导极为重要。如果语文教师还保持着功利化的教学理念,那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无从谈起。教师应充分地研究教材,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及阅读时间,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通过了解作者的相关背景,体会作品文字韵味,感悟作品思想内涵,更新自身的阅读理念与教育理念[1]。家长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对学生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现在很多家长都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在他们眼中,考试成绩是衡量孩子学习好坏的唯一指标,忽视了名著阅读对孩子文化素养的培养。家长亟须更新自身的阅读理念,认识到名著阅读的重要性,有意识地给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三)加强家校合作,畅通家校交流。对学生的阅读教育仅仅依赖于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往往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让孩子更好地享受阅读的快乐,那么就必须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通过建立合作保障机制,使家校紧紧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畅通家校交流,促进名著导读教学更好地开展。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家校合作阅读组织,分年级、班级建立合作小组,由家长、教师、学生共同组成,家长与教师参与到学生中来,一起去体会名著阅读的乐趣,营造出良好的阅读环境,从而让学生更愉快、轻松地阅读。

总之,在名著导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需要教师做好对教材的研究,还需要学生、教师及家长更新阅读理念,此外还需要学校与家庭的积极合作与沟通,从而促进名著导读教学更好地实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让他们在经典名著中享受阅读的快乐。

[参考文献]

导读范文篇7

鲁迅先生说得好:“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或画了全副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注: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四卷),第513页。)语文教学正与此相类似,何不用“画眼睛”的办法“极省俭地”提炼文章的精髓呢?早在1985年,淮北煤师院中文系中教法教研室副教授金海侠便从事这方面的研究。金先生依据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继承前人“评点法”的精髓,结合系统论原则和语文教学实际,创立了“文眼导读教学法”。十几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法注重传授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省时高效,能够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我在金老师的指导下,从1996年开始在煤师院附中高中进行“文眼导读法”教改实验,以下是实验情况的阶段性总结。

一、“文眼导读法”教改实验的客观依据

首先,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的责任。”(注: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第42、44页。)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是工具,语文水平低,影响别的学科的学习。”(注: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第80页。)这个工具性决定了语文的重要地位,也赋予了语文教学艰巨的任务。花大力气学好语文,熟练地掌握运用这个工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实际教学效果却令人们大失所望:“十年的时间,2700多个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注: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第80页。)教师循规蹈矩,字词句段语法修辞等面面俱到,为应付考试,将一篇篇形神兼备、文质兼美的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学生死记硬背,抓不到规律,得不到方法,不见长进,花了十几年的时间,仍旧不会读书,不会作文。这费时费力低效的教学方法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第二,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知识作为人类大脑的记忆物,其遗忘是必然的,而且遗忘率很高;思维作为智力结构的“变性组件”,其衰退是偶然的,而且衰退率很低。知识只有通过思维的“过滤”和“再组合”,才能变成有用的东西。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却恰恰违背了这一规律。课堂上,教师是主宰,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服从;教师是演说家,学生只能随声附和地听。无论成绩好差,统统“一刀切”,结果好的“舒舒服服”,差的“稀里糊涂”,中等的则囫囵吞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无需动口、动手、动脑的“原始积累”,显然不利于智力结构的形成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第三,从学生的现状看,高中学生学语文普遍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学理科的学生更是整日埋头于数、理、化的题海中,早晚有时间背背外语,语文则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因而语文基础薄弱,普遍对语文学科兴趣不浓,有相当多的同学不知语文该学些什么,更不知该怎样学,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读书作文是浪费时间。轻视语文学科固然是学生不对,但其根源却是我们教师那不切实际的教法。孔子说:“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学生没有疑问,何须研读?没有目标,怎能用功?不见进步,哪来兴趣?

“文眼导读法”则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以文眼为核心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要,点线面一体化,把精讲、议论、赏析、图解和练习熔为一炉。教师的作用体现在一个“导”字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自学能力,最后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文眼导读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体,它形神兼备,能把教师的“指点”与学生的“独创”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赋予语文教学以生命力。

二、“文眼导读法”教改实验的具体操作

这项实验是从九六届高一开始的,由于是初步尝试,高一时实验只限于小范围部分篇章,高二文理分科以后,则选定一个理科班进行了为时一年的系统实验,并将我同时带的另外一个平行班作为对照。实验班和对照班都有学生54人,是根据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数外理化五门课的总成绩平均分开的,分班语文平均成绩相当。在实验中两个班采用两套教案,两种教法,实验班以“文眼导读法”为主,重在引导学生自读讨论,对照班以传统教法为主,重在老师讲授。

在具体操作中,实验班的“导读”教学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读课文抓“课眼”,这是整体把握课文的过程,是最基本的一步。这里的读是通读,这里的课眼指的是一篇课文的写作目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等。课眼是一篇课文的窗户,正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抓到并打开这扇窗户,便能窥见全篇,居高临下,整体把握。认真阅读“预习提示”是抓课眼的捷径,抓课眼又是为找文眼铺平道路。如《六国论》的预习提示这样说:“这是史论,主要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论古是为了讽今,目的在于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本文论证自己的观点,充分分析历史事实,有很强的说服力;但为了讽今,于文末又巧妙地联系北宋的实际,指出全文的主旨,更发人深省。”(注:高中课本《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第312页。)这则提示已通过两个“但”字明示出课文的主旨目的是借“论古”来“讽今”,抓住这个课眼,就能很顺利地找到“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这一藏于文末的文眼。

二读课文找“文眼”。这是分析理解的过程,是关键步骤。这里的读是选读,是在通读基础上选读重点段落,旨在找出能够集中体现课眼的文眼。所谓文眼就是“文中藏眼”。清人刘熙载有个生动形象的说法,叫做“眼乃神光所聚”,就是文章艺术构思的凝聚点,也是作品外景内情的交融点,它在结构上起着牵动制约全篇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抓住了文眼,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和把握文章的钥匙。例如茅盾先生的名篇《风景谈》中,“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便是它的文眼,是全篇的“通体之眼”,找到并抓住它,便可牵一发而动全身,治繁从简,治杂从约。

找准文眼是“文眼导读”的关键一步,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边读边议,认真研究,弄清文眼的位置,掌握识别文眼的方法,还要体会文眼设置的巧妙之处。不同文章文眼的设置方式也不相同,但是只要学生在通读时抓准课眼,选读时便可有的放矢,经过反复练习,便可熟能生巧。文贵有眼,文眼又贵在巧设——不事雕琢,不露痕迹。找到这巧设的文眼,诸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三读课文析“字眼”。这是赏析品味的过程。这里的读是精读,这里的字眼,主要指课文中除生字词外的重点字词,如直接表达主题思想的字词;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字词;富有表现力的字词;使用频率高,社会交际能力强的字词等。的词《沁园春·长沙》中“鱼翔浅底”的“翔”字,便是极富表现力的关键字眼。“翔”本意是鸟飞,鱼怎么会“翔”呢?经过引导点拨,充分讨论,学生终于明白了“翔”字的妙处:①水流清澈,观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游鱼的优美姿态;②水流缓慢,鱼儿在水中游得自由自在;③明净如镜的江水像一面大镜子,将蓝天白云倒映在水中,水天浑然一体,那鱼儿可不就是“翔”吗?一个“翔”字,境界全出。析透“翔”字,便可领悟到那如诗如画的深邃意境。

辨析关键字眼的过程,其实也是深入品味文眼,透辟赏析全文的过程,因为文眼之光即是对那一处处字眼之光的凝聚,反之,这些关键字眼文句也是对文眼的顾注。

四读课文列“板眼”。这是总结归纳的过程。这里的读是精读基础上以分析概括为主要目的阅读,是将前面零散的分析归结成整体的过程。板眼则是针对文章坐标图解及板书设计而言的。

所谓坐标图解,是指根据文章的文眼位置及其文眼顾注的巧设过程,按照“欣赏画面→点睛之妙→意境开拓→情意升华”四个环节,深入指点学生理出文章的外在线索、内在线索、轴心线索,运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数学知识,画出文章的坐标示意图,其画法如下:

一画O点:表示文章的“通体之眼”即文眼;二画X轴:表示文章的段落层次,是文章的外在线索,又叫实线;三画Y轴:表示作者的思路情感,是文章的内在线索,又叫虚线;四画Z轴:表示文章的点睛之笔,是文章的轴心线,又叫中心线索;五画△XOZ:表示文章的内容;六画△YOZ:表示文章的形式。

准确、简洁、新颖的板书设计,不仅便于学生迅速准确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对学生形成美与愉悦的熏陶和感染。板书有核心,统帅全板的核心即是板眼,学生见板眼而知全板,见全板而明全篇,而这板眼,又恰是文眼的突现。如《守财奴》的板书:一枚铜钱,四个场面,一个核心,便活画出了老葛朗台这个拜金主义执着狂的灵魂,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以上四个步骤,简而言之则可概括为:整体把握抓“课眼”,分析理解找“文眼”,赏析品味析“字眼”,归纳概括列“板眼”。课眼是教学设计的纲,文眼是通篇的神,字眼是文中的闪光点,板眼则是诸眼在课堂上的聚焦点。在教学目标的统帅下,眼眼相扣,步步深入。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注: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认识》第75页。)有鉴于此,学生的模仿与训练当然也是教改实验的重要步骤。一般来说,对于便于进行整体教学的单元,我便直接从其中选出典型的一篇做示范,其余篇章请学生自读讨论,做模仿练习,并通过研讨点拨体会各篇章之间的异同;对于不便直接进行整体教学的单元,则根据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以及教学实际进行小范围的适当调整,以便于学生举一反三。我在教改实验中尤其重视及时补充课外阅读训练材料,以加大容量,开拓视野,培养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

三、“文眼导读法”教改实验效果

“文眼导读法”教学改革经过一年的系统实验,已初见成效。实验班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了。无论课上还是课下,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课堂上一改以往死气沉沉看老师唱独角戏的局面,真正做到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文者情、教者情与学者情融为一体,学生已逐渐由厌学向好学、由苦学向乐学转变。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同是一篇难度大些的课文,如《林黛玉进贾府》,实验班只需两课时便能圆满完成任务,对照班用了四个课时仍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一个同样的教学单元,实验班两周内便可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对照班则需三周才能完成。由于有了充裕的时间,实验班学生每周都能在教师指点下阅读课外材料一万字以上。

其次,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听说读写能力有所增强。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在独立扫除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实验班学生能准确迅速地找出“外祖母家自与别家不同”这一文眼,从环境、人物两个方面理清作者的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在淮北市教委组织的“香港百年”知识竞赛中,以实验班学生为主的参赛队(占四分之三)勇夺第一,他们那敏捷的反应,机智的应变,丰富的表达受到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在校团委组织的九八寒假社会调查报告评比中,实验班学生获12个奖项中的7个,分获一二等奖的作品《关于龙河污染情况的调查》和《中学校园“追星热”》等先后被《小记者导报》以头版发表。能力是可以迁移的,实验班学生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也表现出了良好的素质,受到任课教师的普遍赞誉,在上各类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时,大家总是不约而同地选定在这个班。由于有了良好的学风和班风,实验班被淮北市教委评为97~98学年度市级先进班集体。

导读范文篇8

良好的预习习惯是课前导读的基础。

课前导读指教师对即将教授的内容进行简明扼要地介绍,告诉学生本节课的授课重点、知识难点及联系要点。教师介绍这些内容之前,需要学生对课本进行充分的预习,通过预习初步了解学习内容,思考其中的疑难问题,从而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这样做还能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事实、基本概念,留出更多时间进行自主探究与拓展练习。课前预习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想,或者对课本上出现的知识要点进行死记硬背,而是需要教师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指导学生尽可能了解该堂课的重难点,对自己感到疑惑的地方进行标记。这样的课前预习,能为教师的课前导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注重能力提升的导读提纲是课前导读的关键。

小学数学教学的要义之一,是要在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课前导读提纲的设定,需要围绕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来思考。教师要由简单的问答式改为启发式、设疑式、激趣式。如何才能设计出具有启发、设疑、激趣效果的导读提纲呢?教师需要充分熟悉授课内容,提前预判学生可能遇到的学习瓶颈,指导学生在读懂课本的前提下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授“体积单位的换算”时,教师可以从生活入手设计导读提纲:1.请你观察教室,小组内讨论如何测量教室的长、宽、高并进行测量(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深化“体积”“空间”的概念);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实景能够充分体现空间感(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发言,建立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3.我们看到的这些实景都是有体积、占空间的,体积的单位换算就是我们需要掌握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小结前述概念,引出本课主题)。这样的课前导读提纲能较好地实现预设目标,用问题驱动学生思考,将生活实景变成数学问题,再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兼顾学生差异的课前导读能提升学习效果。

导读范文篇9

《詹天佑》中“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这句话含括着三个要点:(1)“这件事”指修筑京张铁路提前竣工;(2)“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实为帝国主义藐视中国;(3)中国给帝国主义有力回击。这三个要点分别指向课文第三、第二和第一、四段以至课文的思想意义,蕴含了课文的全部思想内容。它是篇的信息焦点。

《穷人》第一段中写:“桑娜沉思着: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这个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也含三个要点:(1)丈夫怎样勤劳;(2)桑娜自己怎样勤劳;(3)生活怎样贫穷。该段的全部思想内容都含在这句话中。这句话是该段的信息焦点。

《大海的歌》中有“只见海港两岸,钢铁巨人一般的装卸吊车有如密林,数不尽的巨臂上下挥动;飘着各色旗帜的海轮有如卫队,密密层层地排列在码头两边”这个长句子。它虽然写到的事物很多,但都围绕“装卸吊车”和“海轮”来写。引导学生抓住这两个词扩展延伸,就可牵动句子的所有词语进行感悟。这两个词是该句的信息焦点。

寻绎信息焦点的目的在于优化导读结构。因为信息焦点具有如下功能:

(一)扩展功能。由于信息焦点与阅读客体中的各信息点均能取得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导读时,扣其关键点,散发开去,便能辐射全区。比如《詹天佑》第二自然段的教学,学生自读全文感知篇整体的基础上,带着帝国主义怎样藐视我国的初步认识去自读该段,从中领悟到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后,帝国主义国家出来“阻挠”和“要挟”。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阻挠”深入阅读体会。学生阅读该词所在的第二句,从内涵到外延了解了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并从中提出“争夺修筑权”进行质疑讨论;为了理解帝国主义“阻挠”的目的,学生细读该段第一句,认识京张铁路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并牵动“控制”一词深究;了解帝国主义“阻挠”的结果,学生可深入读思第三、四句,带出重点词“要挟”展开讨论,并辐射到第五、六句的自读感悟。该段的各句话各个重点词,就在反复叩击“阻挠”一词中得到理解。学生不但认识了帝国主义怎样藐视中国,而且对当时中国国力衰弱,人才凋零也有所感知。甚至在自读自悟中把握了组句成段的方法,提高理解与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审美功能。由于信息焦点因文而异,可能在阅读区开头,可能在阅读区结尾,可能在阅读区中间;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个段落,也可能是一幅插图。因而,抓信息焦点建构导读思路便可多形式多角度,灵活多样,跌宕起伏,既可指导顺向阅读,又可指导逆向阅读,还可指导展开式跳跃式阅读等。这就给学生各种新异刺激,使之产生不同的美感,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李时珍》一文第二部分围绕《本草纲目》写了四段话。教师先让学生自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认识《本草纲目》是一部怎样的药物书。学生通过读议“一百多万字”“一千八百多种药物”“译成几国文字”等语句,总结出那是一部规模宏大,价值很高的药物书。在此基础上,学生提出疑问:《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一千八百多种药物,每一种都记了哪些内容?教师就引导学生去读该部分的第一自然段,了解旧药物书的缺点。从“有用没记载”悟出其不全,从“只记名称,没说明生长情况”悟出其不详,从“记错药性和药效”悟出其不严。由旧药物书的“不完善”到《本草纲目》的“完善”,学生自然领悟到“一千八百多种药物”中的每一种均可能记有名称、形状、生长情况、药性、药效并附图样等厂学生还想了解李时珍能够详尽记载这么多药物的原因,教师可引导学生自读本部分的第二、三段,细读写李时珍积累、访问、采药、编写等语句,从中体会出李时珍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本段的信息焦点在阅读区结尾,可采用逆向导读思路。

《伟大的友谊》第二段,学生自读后提出“困窘”一词不好理解,因为连字典词典也没有该词。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读本段第3至5句,了解该词在语境中的具体意义,懂得“生活这样困窘”的确定意义后,让学生自读其他各句话与“困窘”的关系。学生自读一、二句,领悟到导致马克思生活困窘的原因;从第六句的自读中懂得了马克思对困窘生活的态度,自读第七句,懂得了恩格斯怎样帮助马克思解决“困窘”的生活问题。综合导读本段,学生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为什么是“伟大”的有了感性的认识,也从中感悟到作者组句成段的方法。该段的信息焦点在段的中间。采用的是展开式导读思路。

当信息焦点在阅读区开头时,可运用顺向导读思路。运用哪一种导读思路,只是相对而言,任何一种导读思卿不是孤立使用的。在导读过程中只有因文而异,因材施教,深入研究;不断更新,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三)导向功能。首先,由于信息焦点有的是内容的凝聚点,有的是思想感情的抒发点,有的是表达方式的启示点,因而,抓信息焦点导读可使学生由浅人深地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方法。其次,导学一篇篇文章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潜移默化领悟到学习方法。今天领悟一点,明天领悟一点,从这篇文章的学习中领悟一点,从那篇文章的学习中领悟一点。这样一点一点地感悟积累,最终自行悟出怎样去阅读一篇篇文章。抓信息焦点导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可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指示一条思路。其三,教学一篇文章,教师的导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应该导在重点、难点上,信息焦点,大多是文章重难点的汇聚点,抓信息焦点来导读,可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当我们理解了信息焦点的功能后,该怎样充分发挥其作用呢?由于信息焦点的表现形式不同,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训练学生的目的和着力点可能也有所不同,所以运用信息焦点优化导读结构的方法手段也不尽相同。现仅举几例如下:

(一)朗读评价求抓住信息焦点,由此切入,反复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在训练的评价中引出导读区各教学点的一种优化方法。如《我们也要当红军》第二自然段的教学点有“传来”“清脆”“奔来”“恳切”等生字词。如果把这些词语一个个单独拎出来教学,就割裂了段中的词句的整体有机联系,如果把突破口定在“红军叔叔,请等一等!”这句话的朗读训练上,就可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因为评价学生朗读该句的音质,可导向“清脆”和所在的语句的阅读理解;评价学生朗读的音长,可导出“传来”和所在的语句的阅读理解;评价学生朗读的音量,可引向“停住”和所在语句的阅读理解;评价学生能否读出喘息感,可引出“奔来”及其语句的教学;综合评价以上各点,可使学生体会到两人要当红军的迫切心情,从而牵动“恳切”及该句的教学。每评价一次都发出一种信息波,辐射一个信息点,经若干次辐射,使学生获取全息,把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把理解内容与体缩感融为一体。

导读范文篇10

为建立有效的读者沟通机制,提升读者满意度,图书馆创新岗位管理机制,设置了巡视导读岗,以推动图书馆服务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巡视导读是工作人员与读者面对面的交流,也是图书馆与读者之间信息需求服务的互动。

二、制度内容

1、设置了巡视导读岗,使导读工作由原来的静态向动态转变,服务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2、进行岗前培训,对图书馆馆员进行全面培训,考察馆员对于图书馆各项业务知识的熟悉、掌握程度及对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见解和思路,选出咨询馆员2名轮流上岗。

3、导读流通岗人员遵循巡视制度,实行挂牌上岗,在一、二楼阅览区域巡视,主动为读者提供导读咨询服务,并解答疑难问题。

4、开辟专门的咨询辅导室接待读者,解答读者提出的问题。咨询馆员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供给读者全面、准确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