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思想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9:46:58

党报思想

党报思想范文篇1

列宁的革命思想,包括他的党报思想,是在一个十分特殊的环境中形成的,他个人在国际共运中的地位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很不相同,他的个人经历和性格特征也颇具特色。要理解他的党报思想,需要首先考察一下他的生活环境。

一、俄国和西方国家: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参照系对列宁的影响

早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时代,沙皇俄国就被视为欧洲最后一个封建堡垒,以致马恩在1848—1849年主办《新莱茵报》时两个主要斗争目标之一,就是摧毁俄国这个最后的反动堡垒。但是直到20世纪初,俄国依然在沙皇极端专制的统治下。列宁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于1870年诞生在伏尔加河左岸小城辛比尔斯克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他的父亲是省教育厅视察员,祖父曾是农奴,母亲是一位医生的女儿。其父是个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家。他的哥哥由于刺杀沙皇而在1887年被判处死刑。列宁有条件阅读到启蒙书籍和马克思的著作,痛恨专制制度,在喀山大学读一年级(法律系)时就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开除。从那时起,他始终受到沙皇政府的监视和各种迫害。后来他自学四年并获得了彼得堡大学的正式毕业文凭,在地方上做兼职律师。这为他后来发挥其论辩的才华奠定了知识基础。1887年,他的中学作文中,有一篇是专论印刷术发明意义的。这从一个侧面可以证明,列宁对于新闻出版的影响力从小就有较深刻的理解。

列宁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同,他是在既定的前人提供的“主义”基础上,发展这种主义,而不是重新创造一种主义。因而研究列宁的思想,需要不断地回过头来对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以及欧洲国家,主要是德国社会的报刊工作经验对他的影响。

俄国不仅政治上是欧洲最落后的大国,而且全国民众中的文盲数量也是最多的。虽然当时俄国已有官方报纸,但是最早面向社会发行的报刊,却不得不由莫斯科大学主办,因为社会上有文化的人屈指可数。那时欧洲主要国家的人民,都不同程度地拥有普选权,以及言论出版、结社、集会的权利,而在俄国,警察密探遍布,到处都有严格的书报检查,革命政党没有集会、结社、出版的自由,人民也没有普选权。1898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只有9个代表)在明斯克召开,了党成立的宣言,指定《工人报》为中央机关报。但是很快,大会选出的三人中央委员会就被沙皇警察破获,《工人报》出版的努力也告失败。而那时,列宁还在西伯利亚的流放地。

列宁1895年曾在西方国家考察过四个月,那里的政治环境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经历了几年流放后,列宁于1900年流放期满回到内地。他意识到,如此恶劣的政治环境,难以展开政治活动,也难以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上重新建党,只能首先在国外进行工作。于是他决定同年底出国与当时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小组“劳动解放社”合作,讨论重新建党。

从那时起到1917年二月革命后回国,其间除了1905年俄国爆发民主革命时返回过俄国外,列宁大部分时间是在西方国家生活,包括德国、英国、瑞士、法国、奥匈、瑞典、波兰、芬兰等等。这些国家被列宁称为“自由国家”,尽管有时也遭遇一些麻烦,但与俄国黑暗的专制制度相比,列宁获得了在自己的祖国无法想像的广泛的活动自由,特别是新闻出版自由和通讯自由。正是这些自由使得列宁有可能以国外为稳固的基地,领导国内的革命斗争。1900—1917年是列宁从事政治活动的成熟期(时年他30—47岁),这种自由的环境,与俄国形成强烈的对照,对列宁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

列宁对西方国家工人运动的公开性和自由度是羡慕的,多次谈到它们。在他活动早期,尤其尊重德国社会的经验和他们的领导人物,诸如倍倍尔、李卜克内西、考茨基等,以及德国党的主要报刊,特别是理论刊物《新时代》。列宁热情地追求精神自由,具有良好的个人民主作风,以及遵循党内活动惯例的“守法”意识,除了家庭的影响外,这些个人的特征主要是长期生活在自由国家养成的。

对两方面的深刻体验和理解,使得列宁有可能对比不同的政治环境,得出适合不同环境的政治斗争策略。他在比较德国社会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斗争环境时就指出,在前者,可以展开“广泛民主原则”,其特点有二:“完全的公开性”和“一切职务经过选举”。他写道:“没有公开性而谈民主制是很可笑的,并且这种公开性还要不仅限于对本组织的成员。我们称德国社会党组织为民主的组织,因为在德国社会党内一切都是公开进行的,甚至党代表大会的会议也是公开的。”选举制“这个条件在有政治自由的国家中是不成问题的。……大家都知道,某个政治活动家起初做过什么,后来又经历过什么变化;他在困难时候表现得怎样,他的品质一般说来又是如何,因此,全体党员自然都能胸中有数地决定是否选举这个活动家来担任党的某种职务。对于党员在政治舞台上的一举一动进行普遍的(真正普遍的)监督,就可以造成一种能起生物学上所谓‘适者生存’的作用的自动机制。完全公开、选举制和普遍监督的‘自然选择’作用,能保证每个活动家最后都‘各得其所’,担负最适合他的能力的工作”[1](P131-132)。

而在后者,只能艰难地存在秘密组织,“在黑暗的专制制度下,在流行由宪兵来进行选择的情况下,党组织的‘广泛民主制’只是一种毫无意思而且有害的儿戏”[1](P132)。因此,列宁关于俄国党报的理论和工作原则,总是与俄国的环境相联系的,如果脱离俄国的具体环境,他的某些观点或说法,从现在的眼光看,就有些难以理解。

列宁不得不生活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政治环境中,他处理国外党内的事务和在国内解决一些私人事项时,是十分民主的或宽容的。这是他个人民主作风的体现,是他的很真实的一面。但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从事党的工作时,环境迫使他为了达到革命的目的,又必须采取一些“专制”式的做法,包括党报事务。革命胜利后,他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在具有数百年专制传统的俄国处理国务,许多具体问题不采用同质异构的专制措施是不可能即时解决的。在不习惯于民主讨论的环境中,民主讨论带来的往往是无休止的争吵和党同伐异的小动作。这种矛盾着的现象,使得列宁常常处于民主的主观意识和实际采取的专制措施的夹缝中。我们可以从列宁的一些信件的字里行间感受他的无奈和苦恼。他清楚地感受到存在着矛盾,并且努力从制度、观念上让社会和党内逐渐习惯于在国家法治和党内法权的范围内解决问题。但列宁生命的最后几年,苏维埃俄国百废待兴,无数内外矛盾交织,他必须处理的眼前事务远远多于未来的法治建设。因而,考察列宁的党报思想,需要从大量的关于眼前工作的论述和少量的体现他对未来设想的论述或做法中把握他的思想。

特别是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几年,军事共产主义试验、苏维埃国家面临白卫军的叛乱和帝国主义的军事干涉、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工作重心经常变动。研究这个时期列宁关于报刊和新闻政策的论述,更需要考察论述的背景。例如,在十月革命前,列宁关于西方新闻政策的论述,主要以赞扬为主;在十月革命后,面临资本主义国家媒体对苏维埃的大规模的造谣诽谤,列宁对西方自由国家新闻出版政策的批判成分大大加重。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而在于环境发生了变化。如果只引证他某个时期的某句话,可能会出现片面性。

二、俄国工人政党的活动特点和列宁作为职业革命家的特点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原来属于第二国际的一个党,党的主要领导人,几乎都与第二国际主要的工人政党有各种联系。因而,该党早期的组织结构与欧洲其他社会形式上相近,所获得的关于“党”和“党报”的观念也与它们相近。但是,俄国党的组织经常遭到沙皇警察的破坏,其成员不得不总是处于秘密的小组活动的狭小范围,特别是那些被迫到国外活动的小组,在失去一致对敌的环境后,更容易形成相当狭隘的派别。

恩格斯晚年与俄国社会主义者有较多的接触和联系,他很快就发现了俄国人的这一特点。他在1890年给俄国劳动解放社成员查苏利奇写信时指出:“我知道西欧少量俄国侨民中正发生什么样的运动。大家相互认识,互相之间的私人关系或是友好的,或是敌对的,所以,必然伴随着分歧、分裂、论战的整个发展,在极大的程度上具有私人性质。这是所有政治侨民所特有的情况。1849年至1860年这段时期我们也经历了这些情况。但是我当时确信,党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去首先超脱这种私人恩怨局面和不受这些纠纷的影响,正因为如此,这样的党比其他政党有很大的优越性。你们越是不受这些微不足道的刺激所牵动,你们就越能积蓄进行伟大斗争的力量和时间。……要让西欧所有的社会主义刊物都不向你们的俄国对手开门是不行的。如果俄国运动能够比较公开地在西欧广泛的舆论面前发展起来,而不是躲在与世隔绝的小团体内从而有利于阴谋活动和各种各样的诡计,难道俄国运动本身不会赢得胜利吗?”[2](P388)在列宁作为后生晚辈参加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政治活动中的时候,由于党实际上名存实亡,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这一党内派别斗争交错复杂的局面依旧。

把至少一半的精力放在与党内派别而不是与敌人的斗争上,这可能是列宁从事的党务的特征之一。他的论著的相当部分是在与非布尔什维克的派别进行斗争,不断地批判他们,从组织原则、策略原则到抽象的哲学思想。但是,他的目的绝不是要制造更多的派别,而是为了党的政治统一,克服派别而服从于共同制定的党纲和党的策略原则。因而,列宁的党报思想,相当程度上是在与其他党内派别斗争时论述的。列宁本身也站在一定的派别上,这就是自1903年党的二大上形成的布尔什维克派(意即多数派,相对的便是孟什维克派,意即少数派)。历史已经证明,这个派别在主要问题上,代表了正确的立场,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结合得较为成功。而孟什维克在组织原则上坚持的基本是第二国际的组织惯例,没有考虑俄国不存在政治自由这一重要的背景条件;在行动方式上,他们太习惯于“自由”的小组活动,而忽略了这些小组已经属于一个直接向敌人进攻的党。

正像恩格斯说的,西欧各国工人政党的早期,在没有获得政治自由、遭受迫害、被迫流亡的情况下,党内的派别争斗甚至超过了共同的对敌斗争。西欧各国政治自由的基本实现,使得领袖们的一切观点和个人的优缺点得以公开,在工人群众的监督下,派别争斗大大减少,即使存在党内派别,通过公开辩论也容易解决问题,党的领导人之间自然存在的不同意见通过开诚布公,多数可以达到协调一致。

然而在俄国,专制制度太强大了,如果秘密存在革命政党,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小组活动上,而且观念上坚持小组习气,那么俄国革命永远不会成功。各个分散的小组必须重新组织成为一个党,一个有正确党纲和党的策略原则、行动一致的党。于是,在《火星报》时期(1900—1903年),列宁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模仿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说《怎么办?》的名称,写作了一本政论小册子《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设想:集中的战斗组织、专业化的职业革命家组织。因为对于俄国革命来;说,无产阶级没有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当时也没有议会斗争的场所,那么结果就如列宁在另一本小册子《进一步,退两步》中所说:“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3](P415)他甚至借用阿基米德的话语说: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1](P121)所以,当我们理解列宁关于党报性质、作用的许多论述时,需要考虑与之相配的党的组织结构。这种关于党的理论,适合当时俄国的环境,是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方面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列宁逝世后的当年,斯大林将它总结为“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理论,是否得当,这里无法展开,暂且不论。

列宁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缔造者出现的,他们是思想家,只在很小的程度上是党的具体的组织者。而列宁是作为小字辈参加俄国革命的,他不可能像俄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那样较为超脱,主要从事著述工作。列宁不得不从事许多琐碎的党务和党报的编务,只有很少的时间(例如在年轻时写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专著,1916年写作《哲学笔记》)从事过学术性质的研究,因而他主要是职业党务工作者、政论(特别是党内政论)作家、国务活动家(主要在生命的最后六年)。这种情形使得他的许多论述带有较明显的实用特征,或用于即时的鼓动、反驳,或为了强调某一点而暂时忽略其他,此一时彼一时。必须更多地与实际环境相联系来理解他的论述,从总体上来体会他的思想。否则,在有些问题上,会有一种不同时间、地点的论述相互矛盾的感觉。一般来说,列宁的思想总体上是前后一致的,只是因为他是现实的政治活动家,多数情况下不是作为思想家在论证问题,才造成这种感觉。

列宁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另一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到30岁就已经以他们的著作《神圣家族》、《哲学的贫困》、《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共产党宣言》等闻名于西欧各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界。关于他们的思想发展和理论的要点,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自己总结概括了出来。而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只是国际共运中一个不大重要国家的党的领导人之一。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他很快成为世界公认的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但是革命成功后极为繁忙的国务活动,使得列宁很少有时间来系统概括自己的思想发展和理论要点。他的溘然长逝,使得列宁的思想,包括他的党报思想,是由他的后继者论述的,没有他本人总结概括的依据。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论述长期以来又只有一种钦定的意见,排除了其他的理解。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在研究列宁的党报思想时,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依据列宁本人的论述并结合当时的背景来全面理解。对于现在列宁著作中编者关于某些事件和人物的注释(主要根据前苏联的材料),要带上批判的眼光,因为它们的表述不是客观性语言,带有较强的褒贬色彩。

列宁的个人性格特征更适合做现实问题的高明的政治家,他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写东西很快,具有组织者和鼓动家的天分,能够迅速处理棘手的问题;他爱憎分明,好激动,在激烈的论战中对人对事的判断容易偏激,但是冷静下来后对事对人的判断则较为全面和宽容。他十分注意学习,这可以从他的许多读书笔记中感觉到,但是繁重的工作使得他难以长时间静下来从理论上研究问题。因而,列宁的著作带有论辩家的机智和滔滔不绝的鼓动色彩,不像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些理论著作那样严谨。因而,对于他通过一系列著作、文件、信件表达的党报思想,不宜只就某个比喻、某个词或半句话来反复捉摸,而应从整体上来理解和把握。

三、列宁的新闻和宣传思想主要表现为党报思想

由于列宁生活在俄国极端专制的环境下,那里没有供人们自由发表意见的任何政治手段,公开出版的报刊,不是官方的,就是依附于官方认可的党派的,而且书报检查横行,因而列宁不能屈从于那些官方的或半官方的报刊的观点,在上面发表文章。他也不可能通过为这类报刊撰稿宣传自己的革命主张。这不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或者其他西欧国家工人政党的领导人那样,可能通过为非党的社会性报刊撰稿而达到宣传目的。他仅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前的1895年,曾在地方性报纸《萨马拉新闻》上发表过一篇文章(也是他首次在报刊上发表文章)。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以后,不得不秘密存在,为了划清与资产阶级的界限,党内明确规定党员不得在政治上参加资产阶级报刊的工作。虽然允许为了挣钱参加报刊的非政治部分,但是这个界限是较难区分的。在党内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的斗争中,揭露和批评对方成员参加资产阶级报刊的工作,成为一种主要的指摘由头。由于有这种规定,列宁后来写的文章,均发表于党的报刊(包括少量其他欧洲国家工人政党的报刊),他主编的党的报刊和他个人,除了发表批判资产阶级报刊的文章外,与资产阶级报刊几乎完全没有媒体间或人员间的接触和交流。因而,列宁不可能系统论述俄国和西欧一般社会性报刊的工作特点。

列宁在党报上所发表的文章,均不是新闻,几乎全部是政论,或涉及党内斗争,或涉及正面阐述党的纲领和策略,或是批判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报刊的论点。他所写的小册子,也均是关于党内思想斗争或国际形势分析方面的。而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报刊写的文章中,至少半数是新闻。

列宁创办的报刊,全部是党报党刊,总数有40多家,远比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办的要多。由于沙皇政府的迫害,这些报刊的存在时间通常较短,被封闭掉一家,就改换名称再创办一家;在一个地方被查封,就到另一个地方再创办。但是,他为之撰稿的报刊,也大概是这么多家,不像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样,为之撰稿的报刊有200多家,而且其中多 数是非党报刊。

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思想家,他们有机会更多地从宏观层面讨论世界交往、世界贸易,这种探讨没有国界的考虑,而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思考。列宁主要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政治活动家和党的报刊的职业编辑(十月革命后多次填写表格职业栏时,他填的是“记者”或“著作家”),他面临的具体问题比马克思和恩格斯多得多,他只有较少的机会从世界角度探讨问题,诸如帝国主义问题,大多数时间要与各种党内的派别进行斗争,与沙皇政府进行斗争,因而讨论的主要是俄国党和俄国自身的问题。

鉴于以上原因,列宁的新闻和宣传思想,主要是党报思想,在这方面他大大地丰富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党报理论。但是从宏观层面探讨人类的新闻传播、一般意义的信息传播很少;在俄国这个传播技术十分落后的国家,他也无暇关注世界层面的传播技术革命问题,只在晚年的百忙之中,关注过俄国的广播,论述也限于只言片语。

列宁一生都在从事党报工作,这种工作在相当程度上即是党的宣传工作的最重要的部分。因而,列宁的宣传思想是融合在他的党报思想之中的,很难完全将宣传思想从中分离出来。

列宁是出色的党报主编,党报中同样也有大量的新闻通讯,他虽然没有像记者那样直接采访和撰写过新闻,但是每天要处理潮水般涌来的关于工人生活和斗争的新闻稿,他对新闻本身是非常熟悉的,只是更多更重要的工作使得他无暇专门研究新闻的传播。他对报纸的编务和经营也非常熟悉,善于与报纸的通讯员建立亲密的联系,在这方面,他的一些论述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为了了解列宁,从1902年的一段他关于社会民主工党创办公开的新闻性报纸的条件的论述,可以展现他对新闻行业的熟悉程度:“要在报纸上(而不是在通俗小册子上)谈城市的和国家的事情,就需要有新鲜的、各方面的、由能干的人收集并整理过的材料。而为了收集和整理这样的材料……就需要专门的作家、专门的通讯员组成的大本营,需要有社会人记者组成的大军,这些记者到处建立联系,善于打听到各种各样的‘国家机密’(俄国官吏常以知道这种机密自傲,而且随便泄露出去),善于钻到各种各样的‘幕后’,——需要有‘因职务关系’而必须无孔不入和无所不知的人所组成的大军。我们这个反对任何经济、政治、社会和民族压迫的政党,能够而且应当去寻找、召集、训练、动员并调动这支无所不知的人所组成的大军去作战——但这一切都还是有待于我们去做的事!”[1](P141-142)

这是列宁的设想,当然,当时的俄国党完全不可能拥有这样庞大的职业记者队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列宁才要强调将为数很有限的这方面的人才集中起来,让他们成为职业革命家,通过高质量的党的中央机关报来宣传党的纲领和策略。于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列宁具有俄国特色的党报思想。

回顾列宁生活的时代对他新闻和宣传思想的影响,以及他个人这方面的思想特征,可以概括为一些特点:

——非常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党报工作,在党报理论方面表现出高度的党性,坚持党报正确的办报方针。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他把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保证党报理论上正确,看得高于党的组织程序,要求党的领导人和编辑部都必须遵循党的纲领和策略。同时,他很善于运用灵活方式方法,尽可能多地团结党内同志一道工作,这可以从十月革命后党和国家主要领导集体的构成,看出他的宽容精神。斯大林、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托洛茨基,都曾在党报工作方面与列宁的意见相左,但是这些人后来都在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岗位上。

——似乎有一种天然的接近报纸通讯员、了解下情的内在动力。列宁长期在国外主编党报,他最为痛苦的事情就是无法全面了解国内工人运动的真实情况。因而,每当遇到从国内来到编辑部的同志,他都要与之长谈。这种党报的编务环境使得列宁养成了通过报刊了解下情的工作习惯,从而在理论上提出了许多关于党报群众工作的论点。

——无时不刻地考虑到苏维埃报刊工作重心转移到生产建设上来。列宁十月革命后成为一个新生的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国务活动家的责任意识使他必须考虑“生产建设”这个任何国家存在的前提。他竭尽全力地与各种貌似革命的论点或派别进行斗争,促使苏维埃的各种报刊在内容和内部运作方式上都能适应新的环境。

收稿日期:2002-09-28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列宁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陈力丹.列宁论党报和党性[Z].新闻学研究资料,1983,(3、4).

[5]夏鼎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报刊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6]吴庭俊.马列新闻活动与新闻思想史[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7]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词典[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8]陈力丹.马列主义新闻学经典论著[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

[9]克鲁普斯卡娅.列宁回忆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0]藤井一行.社会主义与自由[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11]卢森堡.论俄国革命[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12]考茨基.无产阶级专政[M].北京:三联书店,1958.

[13]麦德维杰夫.论社会主义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4]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三、四卷[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15]苏共决议汇编:第一、二分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6]可利列夫主编.列宁年谱:第1—4卷[M].北京:三联书店,1984.

[17]根基娜.列宁的国务活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18]邦契—布鲁也维奇.忆列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党报思想范文篇2

列宁的革命思想,包括他的党报思想,是在一个十分特殊的环境中形成的,他个人在国际共运中的地位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很不相同,他的个人经历和性格特征也颇具特色。要理解他的党报思想,需要首先考察一下他的生活环境。

一、俄国和西方国家: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参照系对列宁的影响

早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时代,沙皇俄国就被视为欧洲最后一个封建堡垒,以致马恩在1848—1849年主办《新莱茵报》时两个主要斗争目标之一,就是摧毁俄国这个最后的反动堡垒。但是直到20世纪初,俄国依然在沙皇极端专制的统治下。列宁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于1870年诞生在伏尔加河左岸小城辛比尔斯克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他的父亲是省教育厅视察员,祖父曾是农奴,母亲是一位医生的女儿。其父是个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家。他的哥哥由于刺杀沙皇而在1887年被判处死刑。列宁有条件阅读到启蒙书籍和马克思的著作,痛恨专制制度,在喀山大学读一年级(法律系)时就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开除。从那时起,他始终受到沙皇政府的监视和各种迫害。后来他自学四年并获得了彼得堡大学的正式毕业文凭,在地方上做兼职律师。这为他后来发挥其论辩的才华奠定了知识基础。1887年,他的中学作文中,有一篇是专论印刷术发明意义的。这从一个侧面可以证明,列宁对于新闻出版的影响力从小就有较深刻的理解。

列宁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同,他是在既定的前人提供的“主义”基础上,发展这种主义,而不是重新创造一种主义。因而研究列宁的思想,需要不断地回过头来对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以及欧洲国家,主要是德国社会的报刊工作经验对他的影响。

俄国不仅政治上是欧洲最落后的大国,而且全国民众中的文盲数量也是最多的。虽然当时俄国已有官方报纸,但是最早面向社会发行的报刊,却不得不由莫斯科大学主办,因为社会上有文化的人屈指可数。那时欧洲主要国家的人民,都不同程度地拥有普选权,以及言论出版、结社、集会的权利,而在俄国,警察密探遍布,到处都有严格的书报检查,革命政党没有集会、结社、出版的自由,人民也没有普选权。1898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只有9个代表)在明斯克召开,了党成立的宣言,指定《工人报》为中央机关报。但是很快,大会选出的三人中央委员会就被沙皇警察破获,《工人报》出版的努力也告失败。而那时,列宁还在西伯利亚的流放地。

列宁1895年曾在西方国家考察过四个月,那里的政治环境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经历了几年流放后,列宁于1900年流放期满回到内地。他意识到,如此恶劣的政治环境,难以展开政治活动,也难以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上重新建党,只能首先在国外进行工作。于是他决定同年底出国与当时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小组“劳动解放社”合作,讨论重新建党。

从那时起到1917年二月革命后回国,其间除了1905年俄国爆发民主革命时返回过俄国外,列宁大部分时间是在西方国家生活,包括德国、英国、瑞士、法国、奥匈、瑞典、波兰、芬兰等等。这些国家被列宁称为“自由国家”,尽管有时也遭遇一些麻烦,但与俄国黑暗的专制制度相比,列宁获得了在自己的祖国无法想像的广泛的活动自由,特别是新闻出版自由和通讯自由。正是这些自由使得列宁有可能以国外为稳固的基地,领导国内的革命斗争。1900—1917年是列宁从事政治活动的成熟期(时年他30—47岁),这种自由的环境,与俄国形成强烈的对照,对列宁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

列宁对西方国家工人运动的公开性和自由度是羡慕的,多次谈到它们。在他活动早期,尤其尊重德国社会的经验和他们的领导人物,诸如倍倍尔、李卜克内西、考茨基等,以及德国党的主要报刊,特别是理论刊物《新时代》。列宁热情地追求精神自由,具有良好的个人民主作风,以及遵循党内活动惯例的“守法”意识,除了家庭的影响外,这些个人的特征主要是长期生活在自由国家养成的。

对两方面的深刻体验和理解,使得列宁有可能对比不同的政治环境,得出适合不同环境的政治斗争策略。他在比较德国社会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斗争环境时就指出,在前者,可以展开“广泛民主原则”,其特点有二:“完全的公开性”和“一切职务经过选举”。他写道:“没有公开性而谈民主制是很可笑的,并且这种公开性还要不仅限于对本组织的成员。我们称德国社会党组织为民主的组织,因为在德国社会党内一切都是公开进行的,甚至党代表大会的会议也是公开的。”选举制“这个条件在有政治自由的国家中是不成问题的。……大家都知道,某个政治活动家起初做过什么,后来又经历过什么变化;他在困难时候表现得怎样,他的品质一般说来又是如何,因此,全体党员自然都能胸中有数地决定是否选举这个活动家来担任党的某种职务。对于党员在政治舞台上的一举一动进行普遍的(真正普遍的)监督,就可以造成一种能起生物学上所谓‘适者生存’的作用的自动机制。完全公开、选举制和普遍监督的‘自然选择’作用,能保证每个活动家最后都‘各得其所’,担负最适合他的能力的工作”[1](P131-132)。

而在后者,只能艰难地存在秘密组织,“在黑暗的专制制度下,在流行由宪兵来进行选择的情况下,党组织的‘广泛民主制’只是一种毫无意思而且有害的儿戏”[1](P132)。因此,列宁关于俄国党报的理论和工作原则,总是与俄国的环境相联系的,如果脱离俄国的具体环境,他的某些观点或说法,从现在的眼光看,就有些难以理解。

列宁不得不生活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政治环境中,他处理国外党内的事务和在国内解决一些私人事项时,是十分民主的或宽容的。这是他个人民主作风的体现,是他的很真实的一面。但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从事党的工作时,环境迫使他为了达到革命的目的,又必须采取一些“专制”式的做法,包括党报事务。革命胜利后,他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在具有数百年专制传统的俄国处理国务,许多具体问题不采用同质异构的专制措施是不可能即时解决的。在不习惯于民主讨论的环境中,民主讨论带来的往往是无休止的争吵和党同伐异的小动作。这种矛盾着的现象,使得列宁常常处于民主的主观意识和实际采取的专制措施的夹缝中。我们可以从列宁的一些信件的字里行间感受他的无奈和苦恼。他清楚地感受到存在着矛盾,并且努力从制度、观念上让社会和党内逐渐习惯于在国家法治和党内法权的范围内解决问题。但列宁生命的最后几年,苏维埃俄国百废待兴,无数内外矛盾交织,他必须处理的眼前事务远远多于未来的法治建设。因而,考察列宁的党报思想,需要从大量的关于眼前工作的论述和少量的体现他对未来设想的论述或做法中把握他的思想。

特别是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几年,军事共产主义试验、苏维埃国家面临白卫军的叛乱和帝国主义的军事干涉、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工作重心经常变动。研究这个时期列宁关于报刊和新闻政策的论述,更需要考察论述的背景。例如,在十月革命前,列宁关于西方新闻政策的论述,主要以赞扬为主;在十月革命后,面临资本主义国家媒体对苏维埃的大规模的造谣诽谤,列宁对西方自由国家新闻出版政策的批判成分大大加重。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而在于环境发生了变化。如果只引证他某个时期的某句话,可能会出现片面性。

二、俄国工人政党的活动特点和列宁作为职业革命家的特点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原来属于第二国际的一个党,党的主要领导人,几乎都与第二国际主要的工人政党有各种联系。因而,该党早期的组织结构与欧洲其他社会形式上相近,所获得的关于“党”和“党报”的观念也与它们相近。但是,俄国党的组织经常遭到沙皇警察的破坏,其成员不得不总是处于秘密的小组活动的狭小范围,特别是那些被迫到国外活动的小组,在失去一致对敌的环境后,更容易形成相当狭隘的派别。

恩格斯晚年与俄国社会主义者有较多的接触和联系,他很快就发现了俄国人的这一特点。他在1890年给俄国劳动解放社成员查苏利奇写信时指出:“我知道西欧少量俄国侨民中正发生什么样的运动。大家相互认识,互相之间的私人关系或是友好的,或是敌对的,所以,必然伴随着分歧、分裂、论战的整个发展,在极大的程度上具有私人性质。这是所有政治侨民所特有的情况。1849年至1860年这段时期我们也经历了这些情况。但是我当时确信,党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去首先超脱这种私人恩怨局面和不受这些纠纷的影响,正因为如此,这样的党比其他政党有很大的优越性。你们越是不受这些微不足道的刺激所牵动,你们就越能积蓄进行伟大斗争的力量和时间。……要让西欧所有的社会主义刊物都不向你们的俄国对手开门是不行的。如果俄国运动能够比较公开地在西欧广泛的舆论面前发展起来,而不是躲在与世隔绝的小团体内从而有利于阴谋活动和各种各样的诡计,难道俄国运动本身不会赢得胜利吗?”[2](P388)在列宁作为后生晚辈参加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政治活动中的时候,由于党实际上名存实亡,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这一党内派别斗争交错复杂的局面依旧。

把至少一半的精力放在与党内派别而不是与敌人的斗争上,这可能是列宁从事的党务的特征之一。他的论著的相当部分是在与非布尔什维克的派别进行斗争,不断地批判他们,从组织原则、策略原则到抽象的哲学思想。但是,他的目的绝不是要制造更多的派别,而是为了党的政治统一,克服派别而服从于共同制定的党纲和党的策略原则。因而,列宁的党报思想,相当程度上是在与其他党内派别斗争时论述的。列宁本身也站在一定的派别上,这就是自1903年党的二大上形成的布尔什维克派(意即多数派,相对的便是孟什维克派,意即少数派)。历史已经证明,这个派别在主要问题上,代表了正确的立场,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结合得较为成功。而孟什维克在组织原则上坚持的基本是第二国际的组织惯例,没有考虑俄国不存在政治自由这一重要的背景条件;在行动方式上,他们太习惯于“自由”的小组活动,而忽略了这些小组已经属于一个直接向敌人进攻的党。

正像恩格斯说的,西欧各国工人政党的早期,在没有获得政治自由、遭受迫害、被迫流亡的情况下,党内的派别争斗甚至超过了共同的对敌斗争。西欧各国政治自由的基本实现,使得领袖们的一切观点和个人的优缺点得以公开,在工人群众的监督下,派别争斗大大减少,即使存在党内派别,通过公开辩论也容易解决问题,党的领导人之间自然存在的不同意见通过开诚布公,多数可以达到协调一致。

然而在俄国,专制制度太强大了,如果秘密存在革命政党,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小组活动上,而且观念上坚持小组习气,那么俄国革命永远不会成功。各个分散的小组必须重新组织成为一个党,一个有正确党纲和党的策略原则、行动一致的党。于是,在《火星报》时期(1900—1903年),列宁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模仿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说《怎么办?》的名称,写作了一本政论小册子《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设想:集中的战斗组织、专业化的职业革命家组织。因为对于俄国革命来说,无产阶级没有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当时也没有议会斗争的场所,那么结果就如列宁在另一本小册子《进一步,退两步》中所说:“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3](P415)他甚至借用阿基米德的话语说: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1](P121)所以,当我们理解列宁关于党报性质、作用的许多论述时,需要考虑与之相配的党的组织结构。这种关于党的理论,适合当时俄国的环境,是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方面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列宁逝世后的当年,斯大林将它总结为“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理论,是否得当,这里无法展开,暂且不论。

列宁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缔造者出现的,他们是思想家,只在很小的程度上是党的具体的组织者。而列宁是作为小字辈参加俄国革命的,他不可能像俄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那样较为超脱,主要从事著述工作。列宁不得不从事许多琐碎的党务和党报的编务,只有很少的时间(例如在年轻时写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专著,1916年写作《哲学笔记》)从事过学术性质的研究,因而他主要是职业党务工作者、政论(特别是党内政论)作家、国务活动家(主要在生命的最后六年)。这种情形使得他的许多论述带有较明显的实用特征,或用于即时的鼓动、反驳,或为了强调某一点而暂时忽略其他,此一时彼一时。必须更多地与实际环境相联系来理解他的论述,从总体上来体会他的思想。否则,在有些问题上,会有一种不同时间、地点的论述相互矛盾的感觉。一般来说,列宁的思想总体上是前后一致的,只是因为他是现实的政治活动家,多数情况下不是作为思想家在论证问题,才造成这种感觉。

列宁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另一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到30岁就已经以他们的著作《神圣家族》、《哲学的贫困》、《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共产党宣言》等闻名于西欧各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界。关于他们的思想发展和理论的要点,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自己总结概括了出来。而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只是国际共运中一个不大重要国家的党的领导人之一。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他很快成为世界公认的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但是革命成功后极为繁忙的国务活动,使得列宁很少有时间来系统概括自己的思想发展和理论要点。他的溘然长逝,使得列宁的思想,包括他的党报思想,是由他的后继者论述的,没有他本人总结概括的依据。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论述长期以来又只有一种钦定的意见,排除了其他的理解。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在研究列宁的党报思想时,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依据列宁本人的论述并结合当时的背景来全面理解。对于现在列宁著作中编者关于某些事件和人物的注释(主要根据前苏联的材料),要带上批判的眼光,因为它们的表述不是客观性语言,带有较强的褒贬色彩。

列宁的个人性格特征更适合做现实问题的高明的政治家,他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写东西很快,具有组织者和鼓动家的天分,能够迅速处理棘手的问题;他爱憎分明,好激动,在激烈的论战中对人对事的判断容易偏激,但是冷静下来后对事对人的判断则较为全面和宽容。他十分注意学习,这可以从他的许多读书笔记中感觉到,但是繁重的工作使得他难以长时间静下来从理论上研究问题。因而,列宁的著作带有论辩家的机智和滔滔不绝的鼓动色彩,不像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些理论著作那样严谨。因而,对于他通过一系列著作、文件、信件表达的党报思想,不宜只就某个比喻、某个词或半句话来反复捉摸,而应从整体上来理解和把握。

三、列宁的新闻和宣传思想主要表现为党报思想

由于列宁生活在俄国极端专制的环境下,那里没有供人们自由发表意见的任何政治手段,公开出版的报刊,不是官方的,就是依附于官方认可的党派的,而且书报检查横行,因而列宁不能屈从于那些官方的或半官方的报刊的观点,在上面发表文章。他也不可能通过为这类报刊撰稿宣传自己的革命主张。这不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或者其他西欧国家工人政党的领导人那样,可能通过为非党的社会性报刊撰稿而达到宣传目的。他仅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前的1895年,曾在地方性报纸《萨马拉新闻》上发表过一篇文章(也是他首次在报刊上发表文章)。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以后,不得不秘密存在,为了划清与资产阶级的界限,党内明确规定党员不得在政治上参加资产阶级报刊的工作。虽然允许为了挣钱参加报刊的非政治部分,但是这个界限是较难区分的。在党内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的斗争中,揭露和批评对方成员参加资产阶级报刊的工作,成为一种主要的指摘由头。由于有这种规定,列宁后来写的文章,均发表于党的报刊(包括少量其他欧洲国家工人政党的报刊),他主编的党的报刊和他个人,除了发表批判资产阶级报刊的文章外,与资产阶级报刊几乎完全没有媒体间或人员间的接触和交流。因而,列宁不可能系统论述俄国和西欧一般社会性报刊的工作特点。

列宁在党报上所发表的文章,均不是新闻,几乎全部是政论,或涉及党内斗争,或涉及正面阐述党的纲领和策略,或是批判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报刊的论点。他所写的小册子,也均是关于党内思想斗争或国际形势分析方面的。而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报刊写的文章中,至少半数是新闻。

列宁创办的报刊,全部是党报党刊,总数有40多家,远比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办的要多。由于沙皇政府的迫害,这些报刊的存在时间通常较短,被封闭掉一家,就改换名称再创办一家;在一个地方被查封,就到另一个地方再创办。但是,他为之撰稿的报刊,也大概是这么多家,不像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样,为之撰稿的报刊有200多家,而且其中多数是非党报刊。

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思想家,他们有机会更多地从宏观层面讨论世界交往、世界贸易,这种探讨没有国界的考虑,而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思考。列宁主要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政治活动家和党的报刊的职业编辑(十月革命后多次填写表格职业栏时,他填的是“记者”或“著作家”),他面临的具体问题比马克思和恩格斯多得多,他只有较少的机会从世界角度探讨问题,诸如帝国主义问题,大多数时间要与各种党内的派别进行斗争,与沙皇政府进行斗争,因而讨论的主要是俄国党和俄国自身的问题。

鉴于以上原因,列宁的新闻和宣传思想,主要是党报思想,在这方面他大大地丰富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党报理论。但是从宏观层面探讨人类的新闻传播、一般意义的信息传播很少;在俄国这个传播技术十分落后的国家,他也无暇关注世界层面的传播技术革命问题,只在晚年的百忙之中,关注过俄国的广播,论述也限于只言片语。

列宁一生都在从事党报工作,这种工作在相当程度上即是党的宣传工作的最重要的部分。因而,列宁的宣传思想是融合在他的党报思想之中的,很难完全将宣传思想从中分离出来。

列宁是出色的党报主编,党报中同样也有大量的新闻通讯,他虽然没有像记者那样直接采访和撰写过新闻,但是每天要处理潮水般涌来的关于工人生活和斗争的新闻稿,他对新闻本身是非常熟悉的,只是更多更重要的工作使得他无暇专门研究新闻的传播。他对报纸的编务和经营也非常熟悉,善于与报纸的通讯员建立亲密的联系,在这方面,他的一些论述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为了了解列宁,从1902年的一段他关于社会民主工党创办公开的新闻性报纸的条件的论述,可以展现他对新闻行业的熟悉程度:“要在报纸上(而不是在通俗小册子上)谈城市的和国家的事情,就需要有新鲜的、各方面的、由能干的人收集并整理过的材料。而为了收集和整理这样的材料……就需要专门的作家、专门的通讯员组成的大本营,需要有社会人记者组成的大军,这些记者到处建立联系,善于打听到各种各样的‘国家机密’(俄国官吏常以知道这种机密自傲,而且随便泄露出去),善于钻到各种各样的‘幕后’,——需要有‘因职务关系’而必须无孔不入和无所不知的人所组成的大军。我们这个反对任何经济、政治、社会和民族压迫的政党,能够而且应当去寻找、召集、训练、动员并调动这支无所不知的人所组成的大军去作战——但这一切都还是有待于我们去做的事!”[1](P141-142)

这是列宁的设想,当然,当时的俄国党完全不可能拥有这样庞大的职业记者队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列宁才要强调将为数很有限的这方面的人才集中起来,让他们成为职业革命家,通过高质量的党的中央机关报来宣传党的纲领和策略。于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列宁具有俄国特色的党报思想。

回顾列宁生活的时代对他新闻和宣传思想的影响,以及他个人这方面的思想特征,可以概括为一些特点:

——非常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党报工作,在党报理论方面表现出高度的党性,坚持党报正确的办报方针。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他把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保证党报理论上正确,看得高于党的组织程序,要求党的领导人和编辑部都必须遵循党的纲领和策略。同时,他很善于运用灵活方式方法,尽可能多地团结党内同志一道工作,这可以从十月革命后党和国家主要领导集体的构成,看出他的宽容精神。斯大林、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托洛茨基,都曾在党报工作方面与列宁的意见相左,但是这些人后来都在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岗位上。

党报思想范文篇3

列宁的革命思想,包括他的党报思想,是在一个十分特殊的环境中形成的,他个人在国际共运中的地位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很不相同,他的个人经历和性格特征也颇具特色。要理解他的党报思想,需要首先考察一下他的生活环境。

一、俄国和西方国家: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参照系对列宁的影响

早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时代,沙皇俄国就被视为欧洲最后一个封建堡垒,以致马恩在1848—1849年主办《新莱茵报》时两个主要斗争目标之一,就是摧毁俄国这个最后的反动堡垒。但是直到20世纪初,俄国依然在沙皇极端专制的统治下。列宁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于1870年诞生在伏尔加河左岸小城辛比尔斯克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他的父亲是省教育厅视察员,祖父曾是农奴,母亲是一位医生的女儿。其父是个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家。他的哥哥由于刺杀沙皇而在1887年被判处死刑。列宁有条件阅读到启蒙书籍和马克思的著作,痛恨专制制度,在喀山大学读一年级(法律系)时就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开除。从那时起,他始终受到沙皇政府的监视和各种迫害。后来他自学四年并获得了彼得堡大学的正式毕业文凭,在地方上做兼职律师。这为他后来发挥其论辩的才华奠定了知识基础。1887年,他的中学作文中,有一篇是专论印刷术发明意义的。这从一个侧面可以证明,列宁对于新闻出版的影响力从小就有较深刻的理解。

列宁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同,他是在既定的前人提供的“主义”基础上,发展这种主义,而不是重新创造一种主义。因而研究列宁的思想,需要不断地回过头来对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以及欧洲国家,主要是德国社会的报刊工作经验对他的影响。

俄国不仅政治上是欧洲最落后的大国,而且全国民众中的文盲数量也是最多的。虽然当时俄国已有官方报纸,但是最早面向社会发行的报刊,却不得不由莫斯科大学主办,因为社会上有文化的人屈指可数。那时欧洲主要国家的人民,都不同程度地拥有普选权,以及言论出版、结社、集会的权利,而在俄国,警察密探遍布,到处都有严格的书报检查,革命政党没有集会、结社、出版的自由,人民也没有普选权。1898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只有9个代表)在明斯克召开,了党成立的宣言,指定《工人报》为中央机关报。但是很快,大会选出的三人中央委员会就被沙皇警察破获,《工人报》出版的努力也告失败。而那时,列宁还在西伯利亚的流放地。

列宁1895年曾在西方国家考察过四个月,那里的政治环境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经历了几年流放后,列宁于1900年流放期满回到内地。他意识到,如此恶劣的政治环境,难以展开政治活动,也难以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上重新建党,只能首先在国外进行工作。于是他决定同年底出国与当时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小组“劳动解放社”合作,讨论重新建党。

从那时起到1917年二月革命后回国,其间除了1905年俄国爆发民主革命时返回过俄国外,列宁大部分时间是在西方国家生活,包括德国、英国、瑞士、法国、奥匈、瑞典、波兰、芬兰等等。这些国家被列宁称为“自由国家”,尽管有时也遭遇一些麻烦,但与俄国黑暗的专制制度相比,列宁获得了在自己的祖国无法想像的广泛的活动自由,特别是新闻出版自由和通讯自由。正是这些自由使得列宁有可能以国外为稳固的基地,领导国内的革命斗争。1900—1917年是列宁从事政治活动的成熟期(时年他30—47岁),这种自由的环境,与俄国形成强烈的对照,对列宁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

列宁对西方国家工人运动的公开性和自由度是羡慕的,多次谈到它们。在他活动早期,尤其尊重德国社会的经验和他们的领导人物,诸如倍倍尔、李卜克内西、考茨基等,以及德国党的主要报刊,特别是理论刊物《新时代》。列宁热情地追求精神自由,具有良好的个人民主作风,以及遵循党内活动惯例的“守法”意识,除了家庭的影响外,这些个人的特征主要是长期生活在自由国家养成的。

对两方面的深刻体验和理解,使得列宁有可能对比不同的政治环境,得出适合不同环境的政治斗争策略。他在比较德国社会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斗争环境时就指出,在前者,可以展开“广泛民主原则”,其特点有二:“完全的公开性”和“一切职务经过选举”。他写道:“没有公开性而谈民主制是很可笑的,并且这种公开性还要不仅限于对本组织的成员。我们称德国社会党组织为民主的组织,因为在德国社会党内一切都是公开进行的,甚至党代表大会的会议也是公开的。”选举制“这个条件在有政治自由的国家中是不成问题的。……大家都知道,某个政治活动家起初做过什么,后来又经历过什么变化;他在困难时候表现得怎样,他的品质一般说来又是如何,因此,全体党员自然都能胸中有数地决定是否选举这个活动家来担任党的某种职务。对于党员在政治舞台上的一举一动进行普遍的(真正普遍的)监督,就可以造成一种能起生物学上所谓‘适者生存’的作用的自动机制。完全公开、选举制和普遍监督的‘自然选择’作用,能保证每个活动家最后都‘各得其所’,担负最适合他的能力的工作”[1](P131-132)。

而在后者,只能艰难地存在秘密组织,“在黑暗的专制制度下,在流行由宪兵来进行选择的情况下,党组织的‘广泛民主制’只是一种毫无意思而且有害的儿戏”[1](P132)。因此,列宁关于俄国党报的理论和工作原则,总是与俄国的环境相联系的,如果脱离俄国的具体环境,他的某些观点或说法,从现在的眼光看,就有些难以理解。

列宁不得不生活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政治环境中,他处理国外党内的事务和在国内解决一些私人事项时,是十分民主的或宽容的。这是他个人民主作风的体现,是他的很真实的一面。但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从事党的工作时,环境迫使他为了达到革命的目的,又必须采取一些“专制”式的做法,包括党报事务。革命胜利后,他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在具有数百年专制传统的俄国处理国务,许多具体问题不采用同质异构的专制措施是不可能即时解决的。在不习惯于民主讨论的环境中,民主讨论带来的往往是无休止的争吵和党同伐异的小动作。这种矛盾着的现象,使得列宁常常处于民主的主观意识和实际采取的专制措施的夹缝中。我们可以从列宁的一些信件的字里行间感受他的无奈和苦恼。他清楚地感受到存在着矛盾,并且努力从制度、观念上让社会和党内逐渐习惯于在国家法治和党内法权的范围内解决问题。但列宁生命的最后几年,苏维埃俄国百废待兴,无数内外矛盾交织,他必须处理的眼前事务远远多于未来的法治建设。因而,考察列宁的党报思想,需要从大量的关于眼前工作的论述和少量的体现他对未来设想的论述或做法中把握他的思想。

特别是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几年,军事共产主义试验、苏维埃国家面临白卫军的叛乱和帝国主义的军事干涉、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工作重心经常变动。研究这个时期列宁关于报刊和新闻政策的论述,更需要考察论述的背景。例如,在十月革命前,列宁关于西方新闻政策的论述,主要以赞扬为主;在十月革命后,面临资本主义国家媒体对苏维埃的大规模的造谣诽谤,列宁对西方自由国家新闻出版政策的批判成分大大加重。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而在于环境发生了变化。如果只引证他某个时期的某句话,可能会出现片面性。

二、俄国工人政党的活动特点和列宁作为职业革命家的特点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原来属于第二国际的一个党,党的主要领导人,几乎都与第二国际主要的工人政党有各种联系。因而,该党早期的组织结构与欧洲其他社会形式上相近,所获得的关于“党”和“党报”的观念也与它们相近。但是,俄国党的组织经常遭到沙皇警察的破坏,其成员不得不总是处于秘密的小组活动的狭小范围,特别是那些被迫到国外活动的小组,在失去一致对敌的环境后,更容易形成相当狭隘的派别。

恩格斯晚年与俄国社会主义者有较多的接触和联系,他很快就发现了俄国人的这一特点。他在1890年给俄国劳动解放社成员查苏利奇写信时指出:“我知道西欧少量俄国侨民中正发生什么样的运动。大家相互认识,互相之间的私人关系或是友好的,或是敌对的,所以,必然伴随着分歧、分裂、论战的整个发展,在极大的程度上具有私人性质。这是所有政治侨民所特有的情况。1849年至1860年这段时期我们也经历了这些情况。但是我当时确信,党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去首先超脱这种私人恩怨局面和不受这些纠纷的影响,正因为如此,这样的党比其他政党有很大的优越性。你们越是不受这些微不足道的刺激所牵动,你们就越能积蓄进行伟大斗争的力量和时间。……要让西欧所有的社会主义刊物都不向你们的俄国对手开门是不行的。如果俄国运动能够比较公开地在西欧广泛的舆论面前发展起来,而不是躲在与世隔绝的小团体内从而有利于阴谋活动和各种各样的诡计,难道俄国运动本身不会赢得胜利吗?”[2](P388)在列宁作为后生晚辈参加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政治活动中的时候,由于党实际上名存实亡,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这一党内派别斗争交错复杂的局面依旧。

把至少一半的精力放在与党内派别而不是与敌人的斗争上,这可能是列宁从事的党务的特征之一。他的论著的相当部分是在与非布尔什维克的派别进行斗争,不断地批判他们,从组织原则、策略原则到抽象的哲学思想。但是,他的目的绝不是要制造更多的派别,而是为了党的政治统一,克服派别而服从于共同制定的党纲和党的策略原则。因而,列宁的党报思想,相当程度上是在与其他党内派别斗争时论述的。列宁本身也站在一定的派别上,这就是自1903年党的二大上形成的布尔什维克派(意即多数派,相对的便是孟什维克派,意即少数派)。历史已经证明,这个派别在主要问题上,代表了正确的立场,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结合得较为成功。而孟什维克在组织原则上坚持的基本是第二国际的组织惯例,没有考虑俄国不存在政治自由这一重要的背景条件;在行动方式上,他们太习惯于“自由”的小组活动,而忽略了这些小组已经属于一个直接向敌人进攻的党。

正像恩格斯说的,西欧各国工人政党的早期,在没有获得政治自由、遭受迫害、被迫流亡的情况下,党内的派别争斗甚至超过了共同的对敌斗争。西欧各国政治自由的基本实现,使得领袖们的一切观点和个人的优缺点得以公开,在工人群众的监督下,派别争斗大大减少,即使存在党内派别,通过公开辩论也容易解决问题,党的领导人之间自然存在的不同意见通过开诚布公,多数可以达到协调一致。

然而在俄国,专制制度太强大了,如果秘密存在革命政党,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小组活动上,而且观念上坚持小组习气,那么俄国革命永远不会成功。各个分散的小组必须重新组织成为一个党,一个有正确党纲和党的策略原则、行动一致的党。于是,在《火星报》时期(1900—1903年),列宁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模仿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说《怎么办?》的名称,写作了一本政论小册子《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设想:集中的战斗组织、专业化的职业革命家组织。因为对于俄国革命来说,无产阶级没有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当时也没有议会斗争的场所,那么结果就如列宁在另一本小册子《进一步,退两步》中所说:“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3](P415)他甚至借用阿基米德的话语说: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1](P121)所以,当我们理解列宁关于党报性质、作用的许多论述时,需要考虑与之相配的党的组织结构。这种关于党的理论,适合当时俄国的环境,是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方面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列宁逝世后的当年,斯大林将它总结为“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理论,是否得当,这里无法展开,暂且不论。

列宁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缔造者出现的,他们是思想家,只在很小的程度上是党的具体的组织者。而列宁是作为小字辈参加俄国革命的,他不可能像俄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那样较为超脱,主要从事著述工作。列宁不得不从事许多琐碎的党务和党报的编务,只有很少的时间(例如在年轻时写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专著,1916年写作《哲学笔记》)从事过学术性质的研究,因而他主要是职业党务工作者、政论(特别是党内政论)作家、国务活动家(主要在生命的最后六年)。这种情形使得他的许多论述带有较明显的实用特征,或用于即时的鼓动、反驳,或为了强调某一点而暂时忽略其他,此一时彼一时。必须更多地与实际环境相联系来理解他的论述,从总体上来体会他的思想。否则,在有些问题上,会有一种不同时间、地点的论述相互矛盾的感觉。一般来说,列宁的思想总体上是前后一致的,只是因为他是现实的政治活动家,多数情况下不是作为思想家在论证问题,才造成这种感觉。

列宁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另一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到30岁就已经以他们的著作《神圣家族》、《哲学的贫困》、《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共产党宣言》等闻名于西欧各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界。关于他们的思想发展和理论的要点,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自己总结概括了出来。而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只是国际共运中一个不大重要国家的党的领导人之一。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他很快成为世界公认的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但是革命成功后极为繁忙的国务活动,使得列宁很少有时间来系统概括自己的思想发展和理论要点。他的溘然长逝,使得列宁的思想,包括他的党报思想,是由他的后继者论述的,没有他本人总结概括的依据。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论述长期以来又只有一种钦定的意见,排除了其他的理解。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在研究列宁的党报思想时,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依据列宁本人的论述并结合当时的背景来全面理解。对于现在列宁著作中编者关于某些事件和人物的注释(主要根据前苏联的材料),要带上批判的眼光,因为它们的表述不是客观性语言,带有较强的褒贬色彩。

列宁的个人性格特征更适合做现实问题的高明的政治家,他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写东西很快,具有组织者和鼓动家的天分,能够迅速处理棘手的问题;他爱憎分明,好激动,在激烈的论战中对人对事的判断容易偏激,但是冷静下来后对事对人的判断则较为全面和宽容。他十分注意学习,这可以从他的许多读书笔记中感觉到,但是繁重的工作使得他难以长时间静下来从理论上研究问题。因而,列宁的著作带有论辩家的机智和滔滔不绝的鼓动色彩,不像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些理论著作那样严谨。因而,对于他通过一系列著作、文件、信件表达的党报思想,不宜只就某个比喻、某个词或半句话来反复捉摸,而应从整体上来理解和把握。

三、列宁的新闻和宣传思想主要表现为党报思想

由于列宁生活在俄国极端专制的环境下,那里没有供人们自由发表意见的任何政治手段,公开出版的报刊,不是官方的,就是依附于官方认可的党派的,而且书报检查横行,因而列宁不能屈从于那些官方的或半官方的报刊的观点,在上面发表文章。他也不可能通过为这类报刊撰稿宣传自己的革命主张。这不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或者其他西欧国家工人政党的领导人那样,可能通过为非党的社会性报刊撰稿而达到宣传目的。他仅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前的1895年,曾在地方性报纸《萨马拉新闻》上发表过一篇文章(也是他首次在报刊上发表文章)。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以后,不得不秘密存在,为了划清与资产阶级的界限,党内明确规定党员不得在政治上参加资产阶级报刊的工作。虽然允许为了挣钱参加报刊的非政治部分,但是这个界限是较难区分的。在党内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的斗争中,揭露和批评对方成员参加资产阶级报刊的工作,成为一种主要的指摘由头。由于有这种规定,列宁后来写的文章,均发表于党的报刊(包括少量其他欧洲国家工人政党的报刊),他主编的党的报刊和他个人,除了发表批判资产阶级报刊的文章外,与资产阶级报刊几乎完全没有媒体间或人员间的接触和交流。因而,列宁不可能系统论述俄国和西欧一般社会性报刊的工作特点。

列宁在党报上所发表的文章,均不是新闻,几乎全部是政论,或涉及党内斗争,或涉及正面阐述党的纲领和策略,或是批判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报刊的论点。他所写的小册子,也均是关于党内思想斗争或国际形势分析方面的。而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报刊写的文章中,至少半数是新闻。

列宁创办的报刊,全部是党报党刊,总数有40多家,远比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办的要多。由于沙皇政府的迫害,这些报刊的存在时间通常较短,被封闭掉一家,就改换名称再创办一家;在一个地方被查封,就到另一个地方再创办。但是,他为之撰稿的报刊,也大概是这么多家,不像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样,为之撰稿的报刊有200多家,而且其中多数是非党报刊。

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思想家,他们有机会更多地从宏观层面讨论世界交往、世界贸易,这种探讨没有国界的考虑,而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思考。列宁主要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政治活动家和党的报刊的职业编辑(十月革命后多次填写表格职业栏时,他填的是“记者”或“著作家”),他面临的具体问题比马克思和恩格斯多得多,他只有较少的机会从世界角度探讨问题,诸如帝国主义问题,大多数时间要与各种党内的派别进行斗争,与沙皇政府进行斗争,因而讨论的主要是俄国党和俄国自身的问题。

鉴于以上原因,列宁的新闻和宣传思想,主要是党报思想,在这方面他大大地丰富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党报理论。但是从宏观层面探讨人类的新闻传播、一般意义的信息传播很少;在俄国这个传播技术十分落后的国家,他也无暇关注世界层面的传播技术革命问题,只在晚年的百忙之中,关注过俄国的广播,论述也限于只言片语。

列宁一生都在从事党报工作,这种工作在相当程度上即是党的宣传工作的最重要的部分。因而,列宁的宣传思想是融合在他的党报思想之中的,很难完全将宣传思想从中分离出来。

列宁是出色的党报主编,党报中同样也有大量的新闻通讯,他虽然没有像记者那样直接采访和撰写过新闻,但是每天要处理潮水般涌来的关于工人生活和斗争的新闻稿,他对新闻本身是非常熟悉的,只是更多更重要的工作使得他无暇专门研究新闻的传播。他对报纸的编务和经营也非常熟悉,善于与报纸的通讯员建立亲密的联系,在这方面,他的一些论述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为了了解列宁,从1902年的一段他关于社会民主工党创办公开的新闻性报纸的条件的论述,可以展现他对新闻行业的熟悉程度:“要在报纸上(而不是在通俗小册子上)谈城市的和国家的事情,就需要有新鲜的、各方面的、由能干的人收集并整理过的材料。而为了收集和整理这样的材料……就需要专门的作家、专门的通讯员组成的大本营,需要有社会人记者组成的大军,这些记者到处建立联系,善于打听到各种各样的‘国家机密’(俄国官吏常以知道这种机密自傲,而且随便泄露出去),善于钻到各种各样的‘幕后’,——需要有‘因职务关系’而必须无孔不入和无所不知的人所组成的大军。我们这个反对任何经济、政治、社会和民族压迫的政党,能够而且应当去寻找、召集、训练、动员并调动这支无所不知的人所组成的大军去作战——但这一切都还是有待于我们去做的事!”[1](P141-142)

这是列宁的设想,当然,当时的俄国党完全不可能拥有这样庞大的职业记者队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列宁才要强调将为数很有限的这方面的人才集中起来,让他们成为职业革命家,通过高质量的党的中央机关报来宣传党的纲领和策略。于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列宁具有俄国特色的党报思想。

回顾列宁生活的时代对他新闻和宣传思想的影响,以及他个人这方面的思想特征,可以概括为一些特点:

——非常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党报工作,在党报理论方面表现出高度的党性,坚持党报正确的办报方针。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他把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保证党报理论上正确,看得高于党的组织程序,要求党的领导人和编辑部都必须遵循党的纲领和策略。同时,他很善于运用灵活方式方法,尽可能多地团结党内同志一道工作,这可以从十月革命后党和国家主要领导集体的构成,看出他的宽容精神。斯大林、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托洛茨基,都曾在党报工作方面与列宁的意见相左,但是这些人后来都在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岗位上。

——似乎有一种天然的接近报纸通讯员、了解下情的内在动力。列宁长期在国外主编党报,他最为痛苦的事情就是无法全面了解国内工人运动的真实情况。因而,每当遇到从国内来到编辑部的同志,他都要与之长谈。这种党报的编务环境使得列宁养成了通过报刊了解下情的工作习惯,从而在理论上提出了许多关于党报群众工作的论点。

——无时不刻地考虑到苏维埃报刊工作重心转移到生产建设上来。列宁十月革命后成为一个新生的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国务活动家的责任意识使他必须考虑“生产建设”这个任何国家存在的前提。他竭尽全力地与各种貌似革命的论点或派别进行斗争,促使苏维埃的各种报刊在内容和内部运作方式上都能适应新的环境。

收稿日期:2002-09-28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列宁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陈力丹.列宁论党报和党性[Z].新闻学研究资料,1983,(3、4).

[5]夏鼎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报刊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6]吴庭俊.马列新闻活动与新闻思想史[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7]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词典[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8]陈力丹.马列主义新闻学经典论著[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

[9]克鲁普斯卡娅.列宁回忆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0]藤井一行.社会主义与自由[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11]卢森堡.论俄国革命[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12]考茨基.无产阶级专政[M].北京:三联书店,1958.

[13]麦德维杰夫.论社会主义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4]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三、四卷[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15]苏共决议汇编:第一、二分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6]可利列夫主编.列宁年谱:第1—4卷[M].北京:三联书店,1984.

[17]根基娜.列宁的国务活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18]邦契—布鲁也维奇.忆列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党报思想范文篇4

第一次改版,曾经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有利地推动了革命战争。第二次改版,及时适应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形势,本来这次改版就是贯彻当年4月提出的“双百”方针,口头同意的。但是后来由于党中央在指导思想上发生持续20年的“左”倾错误,第二次改版在实行半年后便无声无息地夭折了,党报仍然继续沿用1942年改版后的旧传统。因而,僵化不可避免。

我国新闻学界(当时不过就是人大、复旦等少数新闻学教师和少量党报工作人员在研究)研究马列、新闻思想的起点时间,是在全国新闻界1954年全面而机械地学习苏联时开始的。1956年部分纠正了片面学习苏联的问题、投入短暂的人民日报改版。随后在党中央发生左倾错误的情况下研究本党的各种文件和领导人的讲话,一些观点到“”时期被“”搞得更为极端。1981年党中央做出了《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认定1957-1976年,以及1976年后的两年,党中央在指导思想上的犯了左倾错误。可是我们对于这一时期新闻思想的研究,至今基本上没有按照党中央的这个决议精神做过反省,对于本人这一时期关于新闻工作的论述,回避分析对错,只谈可以接受的部分;有时不考虑当时提出的历史背景,要求现在贯彻那时提出的某些论点。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列主义、思想的要求,我们有必要对在世时领导的党中央机关报的两次改版做历史研究。

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以后形成了新的党报工作传统,党报的主要任务,被规定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指导工作,因此,党报就需要做到下几点:

1,版次和内容的编排,不能以一般的新闻价值作为选择事实的标准,党内和国内(解放后)的政策性报道始终居于头版和其他靠前的版次,国际新闻则安排在报纸最后一版(通常是副刊)之前。

2,基于当时受众群体的特点和党报作为一种可贵的沟通资源的情况,通过报道典型人物、典型单位的事迹和工作经验来指导工作,便成为党报的基本内容,也是各级党的机关实现领导的主要方式之一。

3,党报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工作,那么采用资产阶级通讯社的电讯稿就存在充当资产阶级义务宣传员的嫌疑,也会误导工作,因而只能采用新华社的电讯稿成为一条党报的纪律。解放初期,中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中,与外界隔绝,信息的选择十分有限,阶级斗争的形势使得党报有理由继续保持革命战争时期党报的工作传统,典型报道在这种环境中仍然能够取得很大的传播效果,国际新闻,除了社会主义国家莺歌燕舞的消息外,通常被置于最不重要的位置。

新形势下党报仍然担负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任务,但是现在的党报是在大城市而不是在山沟里出版了,党报早已面向社会发行,不再像革命战争时期实行报纸分配制,受众也不是当年根据地的农民,而是知识水准相当高的第四代、第五代人了。我们掌握了全国的政权,各种党的、行政的、法律的、社会的组织系统十分完善,通过各级组织指导工作和进行监督,是硬性的,远比软性的报纸有效得多。报纸只是许多社会联系中的一种,不再像当年那样,报纸的发行系统是党所拥有的不多的沟通系统之一。这时,党报作为报纸,提供新闻的职能无形中必须上升。关于这一点,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时就已经意识到,把扩大报道范围和增加新闻1.5倍作为第一项改革内容。当时报纸的改版社论指出:“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充满着变化的世界,各种不同的读者要求从不同的方面了解这个变化着的世界。尽量满足读者的多方面的要求,这是我们的天职。……生活里重要的、新的事物──无论……是令人愉快的,或者是并不令人愉快的,人民希望在报纸上多看到一些,我们也就应该多采集、多刊登一些。”[1]

建国以后,各级党的机关报除了承担原来党报的任务以外,开始承担社会性综合报纸的职能,这是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的认识基础。《人民日报》的改版社论指出:“报纸是社会的言论机关。”“我们的报纸名字叫做《人民日报》,意思就是说它是人民的公共的武器,公共的财产。人民群众是它的主人。”[2]党中央关于将人民日报改版经验推广到全国的124号文件也指出:“《人民日报》应该强调它是党中央的机关报又是人民的报纸。……今后《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除了少数的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数社论以外,一般地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各地党委今后也要强调地方党报是地方党委的机关报又是人民的报纸。我们党的各种报纸,都是人民的报纸,它们应该发表党的指示,同时尽量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如果片面强调它们是党的机关报,反而容易在宣传上处于被动地位。”[3]这些论述的含义是清楚的,党中央机关报应该从单纯的党的机关报向既是党的报纸同时也是面向社会的报纸的转变。党报和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传媒,除了仍然负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任务外,还要承担社会公器的职责。

现在有的言论批判“社会公器”的说法是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在资产阶级的理论基础上批判地产生的。如果说资产阶级传媒说的社会公器是虚假的,那么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的传媒就不应该是社会公器吗?否认社会主义的传媒是社会公器,与党的“三个代表”的理论和立党为公的说法相悖。其实,早在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时,我们党就意识到党报性质的部分变化,并及时调整了对党报性质的表述方式。社会的言论机关、人民的公共的武器和公共的财产,这不就是社会公器的一种表达吗?现在党的宣传部门,应该好好学习党的历史文件,不应用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分析遇到的新问题。

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头两个月的头版头条62个,经济新闻31个,会议新闻仅两条。批评性报道从6月的29条上升到7月的150条。读者来信7月3.1万封,8月4.07万封,而6月2万封。

1956年8月,恰好发生波兰的“波茨南事件”,按照惯例,这样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坏事是不报的,但是人民日报突破惯例,做了相对客观的报道。10月,发生了更大的“匈牙利事件”,人民日报仍然相对客观地做了报道。

人民日报1956年的改版,是试图从战争时期一个党的报纸部分地向社会性报纸转变的尝试,但是由于后来党的指导思想发生左倾错误而夭折。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正是我们现在进行党报改革的认识基础,尽管时间流逝了近半个世纪。

翻看现在我们的党报头版,各方面工作的回顾展望、经验、观点宣传等等,几乎占据了全部版面。其他版的新闻,缺少新闻价值的日常工作动态居多,以某种观点统帅事例的宣传性版面居多,或者是典型报道,某个人物和单位,做得如何好,没有时效,事实发生的空间似乎也是无所谓的。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面积世界第三大的国家,难道每天就没有新闻可以发表在党报上吗?一个数千万人口的大省的党报,缺乏每天可以发表在省党报上的新闻,岂非怪事?如果不从单一的“利用党报指导工作”的思路中走出来,我们的党报真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因为现在读者的选择余地太大了。

另一个问题,即新闻源的问题现在也凸现了。1956年改版的第一个变化是增加新闻1.5倍,已经考虑到社会需要的问题。现在开放环境中,中国公众对新闻的需求不仅数量上急遽增加,而且要求是全方位的,要求新闻的获取与其他国家的公众同步,与新闻事实的发生同步。传播科技的迅速发展,也使得新闻的传播变成全方位和立体化的了。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党报和党领导下的我国传媒的新闻源,仍然是60多年前规定的新华社一家;党领导的中新社稿,内地的传媒也不得采用。鉴于人力和物力的限制,具体的传媒能够采访到的新闻是有限的,通讯社的功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对于传媒来说显得更为重要,成为不可或缺的新闻源。只能采用一家通讯社的新闻稿,是现在我国传媒的新闻源匮乏的原因之一。1942年做出的这项规定,有当时强化党报指导工作的需要,后来继续这项规定,有阶级斗争的背景。现在需要考虑以适当的方式改变新闻源单一的问题。

还有一个认识问题需要说明。“新闻思想”,不应理解为一个人的思想,而应理解为党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集体的思想。因而,1956年改版时刘少奇、、邓小平等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论述、60年代刘少奇、邓小平对学习思想简单化、庸俗化、形式主义的批评,都应视为新闻和宣传思想的必要组成部分。对1957年以后关于新闻工作的论述,要实事求是的分析,做出适当的评价。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现在的党报需要与时俱进,既保持党报的基本性质,又要适应新的环境,形成新的工作传统。

[page_break]

1,改变先国内、后国际的固有新闻编排顺序,以“新闻价值为主,宣传价值为辅”的衡量标准编排新闻。不再严格区分国内、国际新闻,特别是头版新闻,要体现大国的报纸面向世界的风范。重大的国际新闻,应该理所当然地上党报的头版头条。

2,党报上要充满真正的新闻,而不是官员的“起居注”和党政机关的例行公事。开放的环境、读者素质的提高,都在要求党报提供真正的新闻,那种以对上级“交差”的心态用套话空话编织新闻的工作习惯,必须改变。

3,需要考虑解决新闻源单一的问题。1942年以前的中共的各种报刊,曾经广泛地采用各国通讯社的电讯稿。1942年以后要求完全采用自己的通讯社稿,有当时的理由。现在的情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家通讯社无论如何难以将在全球流通的新闻包揽下来,世界众多媒体之间,也需要相互交换新闻、相互采用各方面的新闻源来印证事实,全面反映关于事实的各方面的观点。

关于新闻源的问题,需要多说几句。新闻是人写的,不可避免地多少带有意识形态的印记,用过去的话说,新闻具有阶级性。但是这个说法要具体分析。新闻总体上具有阶级性,但不能说每条具体的新闻,甚至每句话、每个字都有阶级性,许多不涉及政治立场的新闻,只能说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但很难上升到阶级分析的高度,例如关于财经方面的报道、某位明星或某场体育赛事的报道等等。还有一些新闻具有民族性、宗教性,很难归结到阶级性上。我国历史上的党报采用过非党通讯社的电讯稿,主要由于过多,影响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被认为党性不强,问题并不在于党报采用了非党通讯社的新闻本身。50年代以来至今几十年了,我们发行的《参考消息》数量,远远超出了党报的发行量,这并没有使我们被和平演变了。既然现在普通群众可以阅读完全由外国通讯社稿和外国传媒的报道编成的《参考消息》,为什么我们的党报就不能直接选用一些世界著名通讯社的稿件呢?显然,和平演变的威胁不能成为拒绝改变以往工作传统的理由。

也许,党报代表的是党中央,因而不宜采用外国通讯社的新闻。然而,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时,党中央就已经指出:“今后《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除了少数的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数社论以外,一般地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这不是说《人民日报》不代表党,而是说,《人民日报》可以适当反映多方面的意见。既然完全使用外电的《参考消息》,经过编辑,可以在总体上代表我方的立场,正规的党报更能做到这一点。

其实,我们现在在新闻源问题上已经悄然采取了各种变通的做法。电视新闻的国际新闻部分,大多数就是略加编辑的外国通讯社的电视新闻稿。现在各地大众化报纸的许多“本报讯”和改写的国际新闻通讯、图片,其来源即是外国通讯社或外国传媒。我们总不能这样长期不明不白地做下去,相当多的新闻通讯、新闻背景材料和电视新闻是有版权的,完全采用交换的方式难以覆盖。党报采用一些外国大通讯社的新闻稿,可以丰富我们的新闻源,多一些文化的不同风格。当然,这个建议不宜一步到位,需要考虑采用一些适当的方式,选择一些非政治类的话题,或不大敏感的政治新闻话题试着做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国的党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它仍然承担着宣传党的方面政策的任务,同时又必须成为面向社会的综合性报纸,提供丰富的新闻,以满足社会主流人群的需要。近年来,在原有的工作传统内进行的党报改革已经很多,几乎将各种潜力挖尽。如果不调整数十年来形成的工作传统,我们很难大踏步的跟上时代的步伐。为了这个目的,需要回顾和分析一下我们现在党报工作传统的形成。其实,这种工作传统也是当时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对共产国际党报经验进行改革的结晶。不断根据新的情况进行改革,这本来就是我们的党报工作的光荣传统。

引文:

[1]胡乔木《致读者》(人民日报社论),《人民日报》1956年7月1日头版。

党报思想范文篇5

列宁的革命思想,包括他的党报思想,是在一个十分特殊的环境中形成的,他个人在国际共运中的地位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很不相同,他的个人经历和性格特征也颇具特色。要理解他的党报思想,需要首先考察一下他的生活环境。

一、俄国和西方国家: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参照系对列宁的影响

早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时代,沙皇俄国就被视为欧洲最后一个封建堡垒,以致马恩在1848—1849年主办《新莱茵报》时两个主要斗争目标之一,就是摧毁俄国这个最后的反动堡垒。但是直到20世纪初,俄国依然在沙皇极端专制的统治下。列宁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于1870年诞生在伏尔加河左岸小城辛比尔斯克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他的父亲是省教育厅视察员,祖父曾是农奴,母亲是一位医生的女儿。其父是个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家。他的哥哥由于刺杀沙皇而在1887年被判处死刑。列宁有条件阅读到启蒙书籍和马克思的著作,痛恨专制制度,在喀山大学读一年级(法律系)时就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开除。从那时起,他始终受到沙皇政府的监视和各种迫害。后来他自学四年并获得了彼得堡大学的正式毕业文凭,在地方上做兼职律师。这为他后来发挥其论辩的才华奠定了知识基础。1887年,他的中学作文中,有一篇是专论印刷术发明意义的。这从一个侧面可以证明,列宁对于新闻出版的影响力从小就有较深刻的理解。

列宁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同,他是在既定的前人提供的“主义”基础上,发展这种主义,而不是重新创造一种主义。因而研究列宁的思想,需要不断地回过头来对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以及欧洲国家,主要是德国社会的报刊工作经验对他的影响。

俄国不仅政治上是欧洲最落后的大国,而且全国民众中的文盲数量也是最多的。虽然当时俄国已有官方报纸,但是最早面向社会发行的报刊,却不得不由莫斯科大学主办,因为社会上有文化的人屈指可数。那时欧洲主要国家的人民,都不同程度地拥有普选权,以及言论出版、结社、集会的权利,而在俄国,警察密探遍布,到处都有严格的书报检查,革命政党没有集会、结社、出版的自由,人民也没有普选权。1898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只有9个代表)在明斯克召开,了党成立的宣言,指定《工人报》为中央机关报。但是很快,大会选出的三人中央委员会就被沙皇警察破获,《工人报》出版的努力也告失败。而那时,列宁还在西伯利亚的流放地。

列宁1895年曾在西方国家考察过四个月,那里的政治环境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经历了几年流放后,列宁于1900年流放期满回到内地。他意识到,如此恶劣的政治环境,难以展开政治活动,也难以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上重新建党,只能首先在国外进行工作。于是他决定同年底出国与当时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小组“劳动解放社”合作,讨论重新建党。

从那时起到1917年二月革命后回国,其间除了1905年俄国爆发民主革命时返回过俄国外,列宁大部分时间是在西方国家生活,包括德国、英国、瑞士、法国、奥匈、瑞典、波兰、芬兰等等。这些国家被列宁称为“自由国家”,尽管有时也遭遇一些麻烦,但与俄国黑暗的专制制度相比,列宁获得了在自己的祖国无法想像的广泛的活动自由,特别是新闻出版自由和通讯自由。正是这些自由使得列宁有可能以国外为稳固的基地,领导国内的革命斗争。1900—1917年是列宁从事政治活动的成熟期(时年他30—47岁),这种自由的环境,与俄国形成强烈的对照,对列宁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

列宁对西方国家工人运动的公开性和自由度是羡慕的,多次谈到它们。在他活动早期,尤其尊重德国社会的经验和他们的领导人物,诸如倍倍尔、李卜克内西、考茨基等,以及德国党的主要报刊,特别是理论刊物《新时代》。列宁热情地追求精神自由,具有良好的个人民主作风,以及遵循党内活动惯例的“守法”意识,除了家庭的影响外,这些个人的特征主要是长期生活在自由国家养成的。

对两方面的深刻体验和理解,使得列宁有可能对比不同的政治环境,得出适合不同环境的政治斗争策略。他在比较德国社会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斗争环境时就指出,在前者,可以展开“广泛民主原则”,其特点有二:“完全的公开性”和“一切职务经过选举”。他写道:“没有公开性而谈民主制是很可笑的,并且这种公开性还要不仅限于对本组织的成员。我们称德国社会党组织为民主的组织,因为在德国社会党内一切都是公开进行的,甚至党代表大会的会议也是公开的。”选举制“这个条件在有政治自由的国家中是不成问题的。……大家都知道,某个政治活动家起初做过什么,后来又经历过什么变化;他在困难时候表现得怎样,他的品质一般说来又是如何,因此,全体党员自然都能胸中有数地决定是否选举这个活动家来担任党的某种职务。对于党员在政治舞台上的一举一动进行普遍的(真正普遍的)监督,就可以造成一种能起生物学上所谓‘适者生存’的作用的自动机制。完全公开、选举制和普遍监督的‘自然选择’作用,能保证每个活动家最后都‘各得其所’,担负最适合他的能力的工作”[1](P131-132)。

而在后者,只能艰难地存在秘密组织,“在黑暗的专制制度下,在流行由宪兵来进行选择的情况下,党组织的‘广泛民主制’只是一种毫无意思而且有害的儿戏”[1](P132)。因此,列宁关于俄国党报的理论和工作原则,总是与俄国的环境相联系的,如果脱离俄国的具体环境,他的某些观点或说法,从现在的眼光看,就有些难以理解。

列宁不得不生活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政治环境中,他处理国外党内的事务和在国内解决一些私人事项时,是十分民主的或宽容的。这是他个人民主作风的体现,是他的很真实的一面。但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从事党的工作时,环境迫使他为了达到革命的目的,又必须采取一些“专制”式的做法,包括党报事务。革命胜利后,他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在具有数百年专制传统的俄国处理国务,许多具体问题不采用同质异构的专制措施是不可能即时解决的。在不习惯于民主讨论的环境中,民主讨论带来的往往是无休止的争吵和党同伐异的小动作。这种矛盾着的现象,使得列宁常常处于民主的主观意识和实际采取的专制措施的夹缝中。我们可以从列宁的一些信件的字里行间感受他的无奈和苦恼。他清楚地感受到存在着矛盾,并且努力从制度、观念上让社会和党内逐渐习惯于在国家法治和党内法权的范围内解决问题。但列宁生命的最后几年,苏维埃俄国百废待兴,无数内外矛盾交织,他必须处理的眼前事务远远多于未来的法治建设。因而,考察列宁的党报思想,需要从大量的关于眼前工作的论述和少量的体现他对未来设想的论述或做法中把握他的思想。

特别是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几年,军事共产主义试验、苏维埃国家面临白卫军的叛乱和帝国主义的军事干涉、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工作重心经常变动。研究这个时期列宁关于报刊和新闻政策的论述,更需要考察论述的背景。例如,在十月革命前,列宁关于西方新闻政策的论述,主要以赞扬为主;在十月革命后,面临资本主义国家媒体对苏维埃的大规模的造谣诽谤,列宁对西方自由国家新闻出版政策的批判成分大大加重。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而在于环境发生了变化。如果只引证他某个时期的某句话,可能会出现片面性。

二、俄国工人政党的活动特点和列宁作为职业革命家的特点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原来属于第二国际的一个党,党的主要领导人,几乎都与第二国际主要的工人政党有各种联系。因而,该党早期的组织结构与欧洲其他社会形式上相近,所获得的关于“党”和“党报”的观念也与它们相近。但是,俄国党的组织经常遭到沙皇警察的破坏,其成员不得不总是处于秘密的小组活动的狭小范围,特别是那些被迫到国外活动的小组,在失去一致对敌的环境后,更容易形成相当狭隘的派别。

恩格斯晚年与俄国社会主义者有较多的接触和联系,他很快就发现了俄国人的这一特点。他在1890年给俄国劳动解放社成员查苏利奇写信时指出:“我知道西欧少量俄国侨民中正发生什么样的运动。大家相互认识,互相之间的私人关系或是友好的,或是敌对的,所以,必然伴随着分歧、分裂、论战的整个发展,在极大的程度上具有私人性质。这是所有政治侨民所特有的情况。1849年至1860年这段时期我们也经历了这些情况。但是我当时确信,党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去首先超脱这种私人恩怨局面和不受这些纠纷的影响,正因为如此,这样的党比其他政党有很大的优越性。你们越是不受这些微不足道的刺激所牵动,你们就越能积蓄进行伟大斗争的力量和时间。……要让西欧所有的社会主义刊物都不向你们的俄国对手开门是不行的。如果俄国运动能够比较公开地在西欧广泛的舆论面前发展起来,而不是躲在与世隔绝的小团体内从而有利于阴谋活动和各种各样的诡计,难道俄国运动本身不会赢得胜利吗?”[2](P388)在列宁作为后生晚辈参加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政治活动中的时候,由于党实际上名存实亡,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这一党内派别斗争交错复杂的局面依旧。

把至少一半的精力放在与党内派别而不是与敌人的斗争上,这可能是列宁从事的党务的特征之一。他的论著的相当部分是在与非布尔什维克的派别进行斗争,不断地批判他们,从组织原则、策略原则到抽象的哲学思想。但是,他的目的绝不是要制造更多的派别,而是为了党的政治统一,克服派别而服从于共同制定的党纲和党的策略原则。因而,列宁的党报思想,相当程度上是在与其他党内派别斗争时论述的。列宁本身也站在一定的派别上,这就是自1903年党的二大上形成的布尔什维克派(意即多数派,相对的便是孟什维克派,意即少数派)。历史已经证明,这个派别在主要问题上,代表了正确的立场,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结合得较为成功。而孟什维克在组织原则上坚持的基本是第二国际的组织惯例,没有考虑俄国不存在政治自由这一重要的背景条件;在行动方式上,他们太习惯于“自由”的小组活动,而忽略了这些小组已经属于一个直接向敌人进攻的党。

正像恩格斯说的,西欧各国工人政党的早期,在没有获得政治自由、遭受迫害、被迫流亡的情况下,党内的派别争斗甚至超过了共同的对敌斗争。西欧各国政治自由的基本实现,使得领袖们的一切观点和个人的优缺点得以公开,在工人群众的监督下,派别争斗大大减少,即使存在党内派别,通过公开辩论也容易解决问题,党的领导人之间自然存在的不同意见通过开诚布公,多数可以达到协调一致。

然而在俄国,专制制度太强大了,如果秘密存在革命政党,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小组活动上,而且观念上坚持小组习气,那么俄国革命永远不会成功。各个分散的小组必须重新组织成为一个党,一个有正确党纲和党的策略原则、行动一致的党。于是,在《火星报》时期(1900—1903年),列宁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模仿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说《怎么办?》的名称,写作了一本政论小册子《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设想:集中的战斗组织、专业化的职业革命家组织。因为对于俄国革命来说,无产阶级没有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当时也没有议会斗争的场所,那么结果就如列宁在另一本小册子《进一步,退两步》中所说:“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3](P415)他甚至借用阿基米德的话语说: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1](P121)所以,当我们理解列宁关于党报性质、作用的许多论述时,需要考虑与之相配的党的组织结构。这种关于党的理论,适合当时俄国的环境,是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方面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列宁逝世后的当年,斯大林将它总结为“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理论,是否得当,这里无法展开,暂且不论。

列宁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缔造者出现的,他们是思想家,只在很小的程度上是党的具体的组织者。而列宁是作为小字辈参加俄国革命的,他不可能像俄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那样较为超脱,主要从事著述工作。列宁不得不从事许多琐碎的党务和党报的编务,只有很少的时间(例如在年轻时写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专著,1916年写作《哲学笔记》)从事过学术性质的研究,因而他主要是职业党务工作者、政论(特别是党内政论)作家、国务活动家(主要在生命的最后六年)。这种情形使得他的许多论述带有较明显的实用特征,或用于即时的鼓动、反驳,或为了强调某一点而暂时忽略其他,此一时彼一时。必须更多地与实际环境相联系来理解他的论述,从总体上来体会他的思想。否则,在有些问题上,会有一种不同时间、地点的论述相互矛盾的感觉。一般来说,列宁的思想总体上是前后一致的,只是因为他是现实的政治活动家,多数情况下不是作为思想家在论证问题,才造成这种感觉。转列宁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另一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到30岁就已经以他们的著作《神圣家族》、《哲学的贫困》、《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共产党宣言》等闻名于西欧各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界。关于他们的思想发展和理论的要点,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自己总结概括了出来。而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只是国际共运中一个不大重要国家的党的领导人之一。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他很快成为世界公认的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但是革命成功后极为繁忙的国务活动,使得列宁很少有时间来系统概括自己的思想发展和理论要点。他的溘然长逝,使得列宁的思想,包括他的党报思想,是由他的后继者论述的,没有他本人总结概括的依据。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论述长期以来又只有一种钦定的意见,排除了其他的理解。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在研究列宁的党报思想时,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依据列宁本人的论述并结合当时的背景来全面理解。对于现在列宁著作中编者关于某些事件和人物的注释(主要根据前苏联的材料),要带上批判的眼光,因为它们的表述不是客观性语言,带有较强的褒贬色彩。

列宁的个人性格特征更适合做现实问题的高明的政治家,他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写东西很快,具有组织者和鼓动家的天分,能够迅速处理棘手的问题;他爱憎分明,好激动,在激烈的论战中对人对事的判断容易偏激,但是冷静下来后对事对人的判断则较为全面和宽容。他十分注意学习,这可以从他的许多读书笔记中感觉到,但是繁重的工作使得他难以长时间静下来从理论上研究问题。因而,列宁的著作带有论辩家的机智和滔滔不绝的鼓动色彩,不像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些理论著作那样严谨。因而,对于他通过一系列著作、文件、信件表达的党报思想,不宜只就某个比喻、某个词或半句话来反复捉摸,而应从整体上来理解和把握。

三、列宁的新闻和宣传思想主要表现为党报思想

由于列宁生活在俄国极端专制的环境下,那里没有供人们自由发表意见的任何政治手段,公开出版的报刊,不是官方的,就是依附于官方认可的党派的,而且书报检查横行,因而列宁不能屈从于那些官方的或半官方的报刊的观点,在上面发表文章。他也不可能通过为这类报刊撰稿宣传自己的革命主张。这不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或者其他西欧国家工人政党的领导人那样,可能通过为非党的社会性报刊撰稿而达到宣传目的。他仅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前的1895年,曾在地方性报纸《萨马拉新闻》上发表过一篇文章(也是他首次在报刊上发表文章)。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以后,不得不秘密存在,为了划清与资产阶级的界限,党内明确规定党员不得在政治上参加资产阶级报刊的工作。虽然允许为了挣钱参加报刊的非政治部分,但是这个界限是较难区分的。在党内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的斗争中,揭露和批评对方成员参加资产阶级报刊的工作,成为一种主要的指摘由头。由于有这种规定,列宁后来写的文章,均发表于党的报刊(包括少量其他欧洲国家工人政党的报刊),他主编的党的报刊和他个人,除了发表批判资产阶级报刊的文章外,与资产阶级报刊几乎完全没有媒体间或人员间的接触和交流。因而,列宁不可能系统论述俄国和西欧一般社会性报刊的工作特点。

列宁在党报上所发表的文章,均不是新闻,几乎全部是政论,或涉及党内斗争,或涉及正面阐述党的纲领和策略,或是批判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报刊的论点。他所写的小册子,也均是关于党内思想斗争或国际形势分析方面的。而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报刊写的文章中,至少半数是新闻。

列宁创办的报刊,全部是党报党刊,总数有40多家,远比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办的要多。由于沙皇政府的迫害,这些报刊的存在时间通常较短,被封闭掉一家,就改换名称再创办一家;在一个地方被查封,就到另一个地方再创办。但是,他为之撰稿的报刊,也大概是这么多家,不像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样,为之撰稿的报刊有200多家,而且其中多数是非党报刊。

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思想家,他们有机会更多地从宏观层面讨论世界交往、世界贸易,这种探讨没有国界的考虑,而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思考。列宁主要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政治活动家和党的报刊的职业编辑(十月革命后多次填写表格职业栏时,他填的是“记者”或“著作家”),他面临的具体问题比马克思和恩格斯多得多,他只有较少的机会从世界角度探讨问题,诸如帝国主义问题,大多数时间要与各种党内的派别进行斗争,与沙皇政府进行斗争,因而讨论的主要是俄国党和俄国自身的问题。

鉴于以上原因,列宁的新闻和宣传思想,主要是党报思想,在这方面他大大地丰富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党报理论。但是从宏观层面探讨人类的新闻传播、一般意义的信息传播很少;在俄国这个传播技术十分落后的国家,他也无暇关注世界层面的传播技术革命问题,只在晚年的百忙之中,关注过俄国的广播,论述也限于只言片语。

列宁一生都在从事党报工作,这种工作在相当程度上即是党的宣传工作的最重要的部分。因而,列宁的宣传思想是融合在他的党报思想之中的,很难完全将宣传思想从中分离出来。

列宁是出色的党报主编,党报中同样也有大量的新闻通讯,他虽然没有像记者那样直接采访和撰写过新闻,但是每天要处理潮水般涌来的关于工人生活和斗争的新闻稿,他对新闻本身是非常熟悉的,只是更多更重要的工作使得他无暇专门研究新闻的传播。他对报纸的编务和经营也非常熟悉,善于与报纸的通讯员建立亲密的联系,在这方面,他的一些论述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为了了解列宁,从1902年的一段他关于社会民主工党创办公开的新闻性报纸的条件的论述,可以展现他对新闻行业的熟悉程度:“要在报纸上(而不是在通俗小册子上)谈城市的和国家的事情,就需要有新鲜的、各方面的、由能干的人收集并整理过的材料。而为了收集和整理这样的材料……就需要专门的作家、专门的通讯员组成的大本营,需要有社会人记者组成的大军,这些记者到处建立联系,善于打听到各种各样的‘国家机密’(俄国官吏常以知道这种机密自傲,而且随便泄露出去),善于钻到各种各样的‘幕后’,——需要有‘因职务关系’而必须无孔不入和无所不知的人所组成的大军。我们这个反对任何经济、政治、社会和民族压迫的政党,能够而且应当去寻找、召集、训练、动员并调动这支无所不知的人所组成的大军去作战——但这一切都还是有待于我们去做的事!”[1](P141-142)

这是列宁的设想,当然,当时的俄国党完全不可能拥有这样庞大的职业记者队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列宁才要强调将为数很有限的这方面的人才集中起来,让他们成为职业革命家,通过高质量的党的中央机关报来宣传党的纲领和策略。于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列宁具有俄国特色的党报思想。

回顾列宁生活的时代对他新闻和宣传思想的影响,以及他个人这方面的思想特征,可以概括为一些特点:

——非常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党报工作,在党报理论方面表现出高度的党性,坚持党报正确的办报方针。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他把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保证党报理论上正确,看得高于党的组织程序,要求党的领导人和编辑部都必须遵循党的纲领和策略。同时,他很善于运用灵活方式方法,尽可能多地团结党内同志一道工作,这可以从十月革命后党和国家主要领导集体的构成,看出他的宽容精神。斯大林、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托洛茨基,都曾在党报工作方面与列宁的意见相左,但是这些人后来都在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岗位上。

——似乎有一种天然的接近报纸通讯员、了解下情的内在动力。列宁长期在国外主编党报,他最为痛苦的事情就是无法全面了解国内工人运动的真实情况。因而,每当遇到从国内来到编辑部的同志,他都要与之长谈。这种党报的编务环境使得列宁养成了通过报刊了解下情的工作习惯,从而在理论上提出了许多关于党报群众工作的论点。

——无时不刻地考虑到苏维埃报刊工作重心转移到生产建设上来。列宁十月革命后成为一个新生的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国务活动家的责任意识使他必须考虑“生产建设”这个任何国家存在的前提。他竭尽全力地与各种貌似革命的论点或派别进行斗争,促使苏维埃的各种报刊在内容和内部运作方式上都能适应新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列宁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陈力丹.列宁论党报和党性[Z].新闻学研究资料,1983,(3、4).

[5]夏鼎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报刊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6]吴庭俊.马列新闻活动与新闻思想史[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7]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词典[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8]陈力丹.马列主义新闻学经典论著[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

[9]克鲁普斯卡娅.列宁回忆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0]藤井一行.社会主义与自由[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11]卢森堡.论俄国革命[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12]考茨基.无产阶级专政[M].北京:三联书店,1958.

[13]麦德维杰夫.论社会主义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4]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三、四卷[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15]苏共决议汇编:第一、二分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6]可利列夫主编.列宁年谱:第1—4卷[M].北京:三联书店,1984.

[17]根基娜.列宁的国务活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18]邦契—布鲁也维奇.忆列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党报思想范文篇6

党报党刊历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担负着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的重任,担负着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实际工作,动员组织群众,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党报党刊的宗旨、职能和重要地位,决定了它必须最迅速、最广泛地和群众见面,必须通过一定规模的发行量,体现引导、激励、动员、组织党员群众实现党的任务的重要作用。做好重点党报党刊发行工作,充分发挥其作用,对于引导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我们构建和谐X和全县各个方面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报党刊的发行工作是一项政治任务,确保党报党刊的发行量稳定,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因此,无论是哪级党委都对党报党刊发行工作十分重视,把做好党报党刊的发行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上。全县各行各业、各机关部门和乡镇,都要按照县委的统一要求,把党报党刊的发行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负起责任,抓紧抓好。同时,各相关部门要紧密配合,通力合作,抓发行、抓征订、抓落实,广泛动员全体干部和人民群众积极踊跃订阅,确保完成全县今年党报党刊的征订任务。

各级党组织要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为契机,理直气壮地抓好20*年度《人民日报》、《求是》、《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党的建设》、《广安日报》等党报党刊的征订发行工作。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级各部门的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亲自部署,把党报党刊的发行征订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摆上议事日程,确保我县20*年度党报党刊发行订阅任务的圆满完成。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确保完成市委下达给我县20*年度的党报党刊发行征订任务,工作异常艰巨。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党报党刊在农村征订发行的经费缺口较大,许多乡镇的经济非常困难。如果措施不力,工作不到位,征订工作将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我们要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的新路子、新办法,既要有效解决问题,又要不影响改革稳定大局,要开动脑筋,周密组织,明确责任,统筹协调,确保全面按时完成20*年度党报党刊任务。

二、明确任务,采取措施,力求主要党报党刊发行量稳中有升

(一)明确订阅范围和任务。根据中央、省委和市委有关党报党刊征订发行精神,党报党刊的发行范围和重点是《人民日报》、《求是》、《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党的建设》、《广安日报》,这几种党报党刊必须优先保证,保证完成订阅任务。

(二)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各乡镇、各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党报党刊的宣传发行,领导干部订阅党报党刊是执政的需要,是履行职责的需要,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纪委的领导以及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都要带头订阅《人民日报》、《求是》、《四川日报》、《四川党的建设》等党报党刊;公费订阅报刊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各级机关、事业单位、武警部队、国有集体企业,要首先订阅党报党刊,非公有制企业也要自觉订阅党报党刊;在主要党报党刊征订任务没有完成以前,各级各部门不得把公款用于订阅其它报刊;要认真落实使用党费订阅党报党刊的规定,保证把党费用于本地区的党组织订阅党报党刊;有扶贫联系点的单位,必须为扶贫点所在村委会或村完小订阅一部分党报党刊;宾馆、酒店、农家乐、旅行社和旅游风景区等也要订阅一定数量的党报党刊供旅游者和顾客阅读。老干部门、退管部门要为离退休人员订阅必要的党报党刊,保证离退休人员能够方便地阅读到党报党刊;省、市、县级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系统、精神文明示范单位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要带头完成党报党刊订阅任务。

(三)要严肃宣传发行纪律。第一,要切实稳定党报党刊的发行量,确保20*年度主要党报党刊的发行量不低于上一年度。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所下达的任务数,认真做好任务的分解落实工作,不折不扣,确保征订任务的圆满完成。第二,必须严格按要求订阅党报党刊。第三,必须严格执行中央规定,严禁搭车发行征订非党报党刊。对采取各种变相摊派手段、违规征订非党报党刊的违规违纪行为,各乡镇、各部门要坚决制止,并及时向县委宣传部和纪检监察部门反映;对于中央、省委和市委明确规定的党报党刊以外的刊物,均由单位和个人自主订阅,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利用行政手段强行要求基层订阅,不得以党报党刊名义搭车发行,搞变相摊派,若有顶风违纪者,一定要严肃查处。第四,在党报党刊发行期间,必须千方百计做好党报党刊订阅经费的保障工作,绝不能出现无订党报党刊的费用而有公款进行高消费的行为。

三、加强领导、层层落实责任,确保全县党报党刊宣传发行任务的圆满完成

党报思想范文篇7

这次全县××年度党报党刊宣传发行工作会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上,同志总结了××年度全县党报党刊宣传发行工作,安排部署了××年度党报党刊宣传发行工作。县邮政局、日报社就如何做好××年度党报党刊发行工作讲了很好的意见。同时,表彰奖励了××年度党报党刊发行工作先进单位,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县委向为党报党刊宣传发行做了大量工作的全县组织、宣传、邮政部门以及有关方面的同志表示诚挚的感谢,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

下面,我就××年度全县党报党刊的发行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对党报党刊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党报党刊肩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工作部署,反映各个层面的工作情况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心声等重大任务。宣传舆论工作是我们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几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宣传舆论工作,把它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组织、动员、教育群众的重要工具。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站在贯彻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高度,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执政地位的高度,努力把党报党刊的发行工作做好。

⒈用党的基本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群众,党报党刊是主要阵地。党报党刊承担着系统宣传、生动反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政治任务。只有进一步做好党报党刊宣传发行工作,才能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党报党刊是主要载体。党报党刊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主要载体,是舆论导向的主流。对党报党刊的任何忽视,都将给党的事业带来重大损失。

⒊组织群众、宣传群众、联系群众,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报党刊是重要渠道。党报党刊是我们组织群众的重要途径,是宣传群众的有效形式,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有助于沟通党群关系,增强党的凝聚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二、明确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的政治责任

党报党刊的宣传发行,既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又是一项具体的实际工作。各级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必须把党报党刊的发行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绝不能敷衍塞责、应付了事。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切实担负起做好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的政治职责。

⒈坚持党委一把手负总责的原则。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做好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的政治意义,切实加强领导,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阵地意识抓好党报党刊的发行工作。党委一把手要负总责,亲自抓。要把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确保党报党刊发行任务的完成。能否圆满完成党报党刊征订发行任务,是衡量一级党委、党委一把手是否讲政治、讲大局,是否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政治标准。

⒉多渠道筹措党报党刊订阅经费。各单位要广开门路,多渠道筹集资金,并管好用好订报经费。行政经费、自留党费要集中起来首先用于保证订阅党报党刊,在党报党刊征订完成前,以上经费不得用于订阅其他报刊。农村费税改革后,村、社的订报经费相对减少,各乡镇要采取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党报党刊征订任务完成。县城各单位要按照《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贫困户帮扶工作的通知》(委办号)确定的帮扶对象,帮助所联系的乡镇征订一定数量的党报党刊,特别是《日报》,根据各自情况,至少捐助订阅—份,作为今年扶贫帮困的重要任务和考核之一,必须完成。鼓励社会力量订阅党报党刊支援贫困乡镇和贫困村,实施文化扶贫;要确保有一定比例的党费用于党报党刊订阅,各级财政也要拔出一定专项经费,支持党报党刊订阅,大力宣传和提倡自费订阅党报党刊,特别是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要带头自费订阅党报党刊,以扩大党报党刊的发行范围。总之,无论什么情况,都要做到发行工作不削弱,传播党的声音要加强。

⒊严肃报刊发行纪律。报刊发行属于宣传思想工作的范畴,县委宣传部要对全县的报刊发行实行归口管理,要把制定报刊发行的文件统起来,杜绝多头行文,改变政出多门的状况。在今年的报刊发行工作中,要明确以下几条纪律:第一,各类报刊的征订发行工作,归口由县委宣传部统一管理,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使用订报经费的办法,防止乱订滥发。第二,党报党刊的征订发行由县委宣传部按照市上的要求,统一编制分配计划并下达任务,各级各部门必须确保党报党刊发行任务的完成。第三,严格执行报刊发行申请准许制度。凡县级机关单位向下属单位和各乡镇征订发行部门行业报刊,必须向县委宣传部申报;未经申报同意的,一律不得擅自发行。第四,各级各部门不得以文件、会议等形式,采用行政手段,为部门、行业报刊的征订发行分配任务,下达指标或强行摊派。不得把征订部门、行业报刊列为单位达标升级、登记造册、年检或年度目标考核指标内容,凡列入的单位必须立即取消。严禁采用给回扣等不正当方式征订发行部门、行业报刊,一经发现,将给予严肃处理。第五,各级各单位有权拒订任何未经申报同意发行的部门或行业报刊。县级各部门要坚决抵制上级业务部门摊派的不合理的报刊征订任务,坚决执行市委、县委有关报刊发行的规定,不向下级单位下达报刊征订任务。各报刊订阅单位要坚决抵制未经申报同意发行的部门、行业报刊。

党报思想范文篇8

同志们:这次全县××年度党报党刊宣传发行工作会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上,同志总结了××年度全县党报党刊宣传发行工作,安排部署了××年度党报党刊宣传发行工作。县邮政局、日报社就如何做好××年度党报党刊发行工作讲了很好的意见。同时,表彰奖励了××年度党报党刊发行工作先进单位,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县委向为党报党刊宣传发行做了大量工作的全县组织、宣传、邮政部门以及有关方面的同志表示诚挚的感谢,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下面,我就××年度全县党报党刊的发行工作讲三点意见。一、提高对党报党刊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党报党刊肩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工作部署,反映各个层面的工作情况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心声等重大任务。宣传舆论工作是我们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几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宣传舆论工作,把它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组织、动员、教育群众的重要工具。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站在贯彻十六届(提醒您:请根据实际修改)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高度,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执政地位的高度,努力把党报党刊的发行工作做好。⒈用党的基本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群众,党报党刊是主要阵地。党报党刊承担着系统宣传、生动反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政治任务。只有进一步做好党报党刊宣传发行工作,才能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党报党刊是主要载体。党

报党刊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主要载体,是舆论导向的主流。对党报党刊的任何忽视,都将给党的事业带来重大损失。⒊组织群众、宣传群众、联系群众,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报党刊是重要渠道。党报党刊是我们组织群众的重要途径,是宣传群众的有效形式,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有助于沟通党群关系,增强党的凝聚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二、明确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的政治责任党报党刊的宣传发行,既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又是一项具体的实际工作。各级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必须把党报党刊的发行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绝不能敷衍塞责、应付了事。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切实担负起做好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的政治职责。⒈坚持党委一把手负总责的原则。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做好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的政治意义,切实加强领导,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阵地意识抓好党报党刊的发行工作。党委一把手要负总责,亲自抓。要把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确保党报党刊发行任务的完成。能否圆满完成党报党刊征订发行任务,是衡量一级党委、党委一把手是否讲政治、讲大局,是否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政治标准。⒉多渠道筹措党报党刊订阅经费。各单位要广开门路,多渠道筹集资金,并管好用好订报经费。行政经费、自留党费要集中起来首先用于保证订阅党报党刊,在党报党刊征订完成前,以上经费不得用于订阅其他报刊。农村费税改革后,村、社的订报经费相对减少,各乡镇要采取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党报党刊征订任务完成。县城各单位要按照《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贫困户帮扶工作的通知》(委办号)确定的帮扶对象,帮助所联系的乡镇征订一定数量的党报党刊,特别是《日报》,根据各自情况,至少捐助订阅—份,作为今年扶贫帮困的重要任务和考核之一,必须完成。鼓励社会力量订阅党报党刊支援贫困乡镇和贫困村,实施文化扶贫;要确保有一定比例的党费用于党报党刊订阅,各级财政也要拔出一定专项经费,支持党报党刊订阅,大力宣传和提倡自费订阅党报党刊,特别是机关、事业单位

党员、干部要带头自费订阅党报党刊,以扩大党报党刊的发行范围。总之,无论什么情况,都要做到发行工作不削弱,传播党的声音要加强。⒊严肃报刊发行纪律。报刊发行属于宣传思想工作的范畴,县委宣传部要对全县的报刊发行实行归口管理,要把制定报刊发行的文件统起来,杜绝多头行文,改变政出多门的状况。在今年的报刊发行工作中,要明确以下几条纪律:第一,各类报刊的征订发行工作,归口由县委宣传部统一管理,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使用订报经费的办法,防止乱订滥发。第二,党报党刊的征订发行由县委宣传部按照市上的要求,统一编制分配计划并下达任务,各级各部门必须确保党报党刊发行任务的完成。第三,严格执行报刊发行申请准许制度。凡县级机关单位向下属单位和各乡镇征订发行部门行业报刊,必须向县委宣传部申报;未经申报同意的,一律不得擅自发行。第四,各级各部门不得以文件、会议等形式,采用行政手段,为部门、行业报刊的征订发行分配任务,下达指标或强行摊派。不得把征订部门、行业报刊列为单位达标升级、登记造册、年检或年度目标考核指标内容,凡列入的单位必须立即取消。严禁采用给回扣等不正当方式征订发行部门、行业报刊,一经发现,将给予严肃处理。第五,各级各单位有权拒订任何未经申报同意发行的部门或行业报刊。县级各部门要坚决抵制上级业务部门摊派的不合理的报刊征订任务,坚决执行市委、县委有关报刊发行的规定,不向下级单位下达报刊征订任务。各报刊订阅单位要坚决抵制未经申报同意发行的部门、行业报刊。⒋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做好党报党刊发行工作,关键是要狠抓落实,务求实效。要改进作风,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坚决制止短期订阅行为。各乡镇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形成良好的发行氛围。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做到任务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经费落实,时限落实,力争月日前完成征订任务,相关部门要加强督查。要大力整顿报刊发行秩序,坚决纠正报刊发行中的不正之风,为党报党刊创造良好的发行环境。邮政部门要始终把党报党刊征订发行工作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强化管理,提高质量,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主动配合县委组织部和县委宣传部,集中精力,集中时间,确保重点,做好发行征订工作。同志们,这次

会议后,××年度党报党刊宣传发行工作就要全面展开,虽然今年的发行形势比较严峻,做好这项工作有不小的难度。但我们坚信,只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宣传、邮政等部门通力合作,就一定能够圆满完成××年度党报党刊发行任务。

党报思想范文篇9

同志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州宣传部长会议和全州党报党刊宣传发行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县2006年度党报党刊宣传发行工作。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县委向长期以来为党报党刊宣传发行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宣传、邮政部门的广大职工以及关心、文持党报党刊宣传发行工作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做好2006年度党报党刊宣传发行工作讲四点意见。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一、对2005年度党报党刊宣传发行工作的回顾和总结2004年,我县宣传、邮政部门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在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配合下,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克服了基数高、任务重、经费紧张等困难,较好地完成了州委下达的2005年度党报党刊宣传发行工作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特别是《大理日报》的订数取得了突被,取得这样的好成绩,有以下几点经验:(一)党委重视,领导有力,是圆满完成任务的关键县委对党报党刊发行工作高度重视,切实把它摆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县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就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必须完成党报党刊的征订任务,要求全县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真正从讲学习、讲政治、讲党性、讲纪律的高度,切实抓好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由于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管、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宣传、邮政部门全力抓,确保了党报党刊征订发行任务的全面完成。(二)思想统一,齐抓共管,是圆满完成任务的重要基础为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齐心协力做好党报党刊发行工作,召开了2005年度全县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工作,深入进行思想动员。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宣传力度,为党报党刊征讨发行营造良好氛围。从11月份起,每5天收集通报一次征订进度表,鼓励先进、鞭策后进。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和宣传,不断提高干部群众对做好党报党刊发行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克服了模糊观念,划清了党报党刊征订与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的界线,增强了做好党报党刊征订工作的自觉性与责任感,形成了上下一心,奋发进取,克服困难,狠抓落实的良好局面。(三)加强督查,狠抓落实,是圆满完成任务的重要途径各级把州、县党委有关征订党报党刊的各项要求作为重要督查内容,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了强有力的督查工作,县委办公室先后几次发出“关于开展2005年度党报党刊征订发行督查工作的通知”,有力地推动了2005年度党报党刊宣传发行工作。县报刊征订领导组还先后两次向驻漾中央、省、州各组织机构和县直属各机关、部门、事业单位发出党报党刊催订通知和补订通知,要求在12月29日前全面完成订阅任务,促进了工作落实。(四)密切合作,优质服务,是圆满完成任务的重要前提在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中,党办、宣传和邮政部门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定期交流情况,互通信息,及时了解掌握全县征订进度和发行情况,共同研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注重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积极组织人员上门征订,方便用户,为党报党刊发行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县党报党刊发行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部分地区和部门思想发动工作不够充分,干部群众认识还不到位,不敢理直气壮地抓党报党刊发行工作,部分单位对党报党刊征订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不够重视,行动上不自觉,多次督查而未能完成征订任务,个别的甚至说怪话、发牢骚,以消极态度对待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二是有的地区任务分配不够合理,下达指标不够科学,基层压力过大,影响了基层的征订积极性。三是措施不够具体,创新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四是执行纪律规定不严格,抓落实不到位。有的部门违反发行纪律,在未完成党报党刊征订任务的情况下用公款订阅娱乐、生活服务类报刊;有的为了完成任务,违规搞破季订阅,以虚假作风对待征订工作。五是全县发展不够平衡,在全县整体完成任务的同时,有的单位和乡镇未能完成单项指标任务,有的在时间上一拖再拖,直到领导催办不得已才征订。我们要认真总结2005年度党报党刊发行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正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千方百计加强和改进党报党刊宣传发行工作,圆满完成2006年的征订发行任务。二、充分认识做好党报党刊宣传发行工作的重大意义党报党刊的宣传发行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舆论阵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是各级党组织必须担负的政治责任。做好党报党刊发行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党报党刊肩负着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的重任。同时,广大干部群众也需要通过党报党刊来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好党报党刊发行工作,是充分发挥党报党刊舆论引导重要作用的需要。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和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级党报党刊以及云南日报、云南《支部生活》、大理日报等省州党委机关报刊,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担负着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实际工作,动员组织群众,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在新的形势下,更要重视和加强党报党刊的发行工作,不断巩固和加强党报党刊的地位,充分发挥党报党刊的重要作用。做好党报党刊发行工作,是各级党委和宣传部门的政治职责和政治任务。各级党委和宣传部门要做到不论什么时候、不管出现什么新情况,都要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把党报党刊宣传发行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该下文件的要下文件,该分配任务的要分配,该召开会议的要召开,确保发行工作落到实处。三、规范范围,明确任务,努力提高党报党刊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确保党报党刊的订阅范围和订阅数量,是做好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的根本要求。要明确主要党报党刊的范围。按照全州党报党刊宣传发行工作会议精神,2006年度主要党报党刊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求是》杂志、《云南日报》、云南《支部生活》杂志和《大理日报》等“五报两刊”。《人民日报》、《求是》杂志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和党中央主办的理论刊物,是党中央指导全党和全国各项工作的重要思想舆论工具。《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均为全国性党报,《光明日报》是党团结知识分子的纽带和桥梁,《经济日报》是党中央、国务院指导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云南日报》、《大理日报》作为省委和州委的机关报,是省委、州委指导全省、全州工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州党委重大决策措施的重要思想舆论工具,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阵地。这“五报两刊”是2006年度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优先保证订好订足,不能留“空白”,不能有“死角”,确保发行量保持稳定,力争稳中有升。要认真落实公费和党费订阅报刊的种类和范围。全州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州党委确定的党报党刊订阅种类和范围组织订阅,严禁擅自增加报刊发行种类,扩大订阅范围,加重基层负担。要努力提高党报党刊的覆盖面,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党报党刊。要继续鼓励报刊零售点出售主要党报党刊,支持办好各城镇读报栏。州级各单位、各部门是党员最集中的地方,要按照今天会议上明确的征订任务,积极主动完成好征订工作,为全州作出表率。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宣传、邮政部门在报刊发行的组织、人员、力量等方面的安排上,要优先保证主要党报党刊征订发行工作的需要。要在完成好主要党报党刊征订任务的前提下,按照有关规定认真做好《党建》、《半月谈》、《半月谈》内部版、《时事报告》、《时事资料手册》等其它党报党刊的征订工作。要不断改进《大理日报》的宣传报道和发行工作。《大理日报》作为州委机关报,必须牢牢把握这一定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要继续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按照“三贴近”的要求,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唱响主旋律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立足于党的宣传功能,一手抓导向,改进报道方式,树立党报权威;一手抓管理,引进竞争机制,改进党报发行,不断增强《大理日报》的吸引力、覆盖率和影响力。四、加强领导,真抓实干,确保2006年度党报党刊征订发行任务圆满完成做好党报党刊发行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政治要求、政治任务,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同时,党报党刊的发行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和邮政部门要认真研究,精心组织,采取有力措施,继续坚持有利于党报党刊发行的好做法,积极探索党报党刊发行的新办法,确保2006年度重点党报党刊发行量的稳定。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落实发行工作责任制。各乡镇党委、县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亲自部署,并明确一位副职领导具体分管这项工作,切实负起责任;宣传、邮政部门的主要领导要亲自抓,随时了解掌握工作的进展情况,加强检查和指导,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有关情况。要明确一个思想:能否完成党报党刊发行任务,不是经费问题,而是认识问题,是党的声音能不能传递到千家万户、党的政策能不能送到基层、真正落实在基层的问题。各县市要按照今天签订的责任状,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党报党刊发行实施方案,确保发行工作落实到位。严格发行纪律,规范发行秩序。要正确处理好党报党刊和其它报刊征订发行的关系,切实把“五报两刊”征订放在发行工作的首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冲击和影响主要党报党刊的征订发行。凡是没有按要求订阅主要党报党刊的单位和部门,不得用公款订阅其它报刊。纪检监察、宣传、邮政等部门要加强对报刊征订活动中的违规行为的监督,保证公费订阅优先用来完成主要党报党刊的征订任务。切实落实用党费订阅党报党刊的规定。全县各级党组织要严格执行2003年州委关于“州级各系统、各部门和各县市党委要确保每年有25%留用党费用于订阅党报党刊”的决定,宣传部门要主动配合组织部门抓紧制定出用党费订阅党报党刊的具体办法,切实落实这一规定。总结经验,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不断完善党报党刊发行机制。县乡两级党政部门和有扶贫任务的企事业单位要继续为扶贫挂钩的单位订阅一定数量的党报党刊。要继续采取“私订公助”、“集订分送”、自费订阅等办法,鼓励干部个人订阅党报党刊。旅游、文化等部门要督促宾馆、饭店、旅行社和景区景点订阅一定数量的党报党刊。要大力倡导和鼓励经济实力较强的单位或个人出资为农村和困难群体捐赠订阅党报党刊,鼓励社会力量订阅党报党刊捐赠给贫困地区,工商企业用于这方面的支出视同公益救济性捐赠,允许按规定比例在缴纳所得税前扣除。同时在这里要说明教育、公安、卫生、国土四个部门在乡镇的各类学校、站、所的征订任务在总结往年经验的基础上,直接下达给县级各部门,望这几个部门要抓好征订工作,确保征订任务完成。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党报党刊发行工作圆满完成。要把党报党刊订阅纳入各级党委督查工作范围,对发行工作和发行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督查。县委宣传部、县邮政局要适时派出督查组,对各乡镇的发行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并定期通报发行情况。要加强对乡镇的指导、检查和督促,确保各级党委的要求、采取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保证圆满完成下达的订阅任务。同志们,2006年度的党报党刊发行工作正式拉开了序幕,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只要我们按照中央和省、州党委的部署和要求,坚定信心,齐心协力,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就一定能圆满完成2006年度党报党刊宣传发行的征订工作,为圆满完成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任务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党报思想范文篇10

这次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今年工作,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全面部署2007年度的党报党刊发行工作。

党报党刊是党的重要舆论宣传阵地,也是党委、政府统一思想、推动工作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我市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党报党刊的征订、发行工作。2007年度的《人民日报》、《求是》、《浙江日报》、《今日浙江》、《衢州日报》等重点党报党刊的发行任务,在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下,已经顺利完成。与此同时,我们充分利用《人民日报》、《浙江日报》、《衢州日报》等上级党报党刊,大力宣传江山、扩大江山影响,树立了江山的良好形象,有效地推动了我市三个文明建设。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向在座的各位同志,并通过你们,向全市所有为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付出艰辛劳动的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希望大家再接再厉,按照市委的统一部暑,把2007年度党报党刊发行工作做得更好。下面,就做好2007年度党报党刊发行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对于党报党刊发行工作来说,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尤其重要。只有思想统一,认识到位,工作措施、工作力度才能到位,党报党刊发行工作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第一,要提高认识。党报党刊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指导全国、全省和我市工作的重要思想舆论工具,是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也是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做好党报党刊发行工作,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是贯彻十六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党报党刊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做好发行工作。

第二,要把握有利条件。近年来,中央反复强调,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加强和改进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在不久前召开的全省新闻宣传工作座谈会上,书记专门就做好中央和省级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作了重要指示,要求各地积极抓好征订工作,不断扩大党报党刊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这是我们做好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的政治基础。去年以来,中央开展了报刊专项治理工作,从2007年元旦开始停办《江山日报》,为全市减轻三分之一党报党刊报价款,通过压缩报刊总量,优化报刊结构,规范发行秩序,为确保党报党刊的市场占有率,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第三,要准确领会要求。为保证我市党报党刊发行任务的顺利完成,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市委办日前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度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的通知》,对做好2007年党报党刊的发行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合理确定了各级党报党刊的订阅数量。尽管2007年度我市各级党报党刊的发行总量保持基本稳定,但要完成这一任务,仍然需要各方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希望全市各部门各单位克服困难,扎实工作,确保于11月10日前完成征订任务。

2007年度党报党刊发行还有个新情况,这里我专门强调一下。即省委机关刊物《今日浙江》的征订方式、征订任务,及发行范围,与去年有较大改变。征订方式由原来市委办征订改为到邮政局直接征订,征订任务从500多份增加到了800多份,范围扩大到了行政村、社区基层党支部。各级党组织要继续予以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工作协调,把《今日浙江》作为丰富党的执政资源,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载体,摆上与其它党报党刊同等重要位置,做到“三个一”“三个同样”,即同一个文件发文,同一个会议布置,同一个渠道征订,同样由党委部署,同样的发行政策,同样的发行范围,要求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基层党支部都要订阅《今日浙江》杂志。

总之,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巩固和发展党的思想舆论阵地的高度、从巩固执政地位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的责任感,理直气壮地抓好2007年度党报党刊发行工作。

二、巩固和深化“私订公助”制度,完善重点党报党刊发行机制

近几年来,我市在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特别是推行“私订公助”的办法,不仅确保了重点党报党刊的发行,提高了党报党刊的利用率,巩固和扩大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阵地,而且优化了党报党刊的读者结构,有效在减轻了基层和农村的负担,成效显著,要进一步提高完善。

1、确保重点党报党刊的发行量和覆盖面。各部门、单位要根据市里统一下达的任务数,层层分解任务。各级党委、总支和基层党支部、中学的教研室和教学班、小学;公共卫生医疗单位和国家集体、个体、私营工商企业(包括公司、商场、市场);开发区、城镇的街道和所属企业、居委会;农村的村委会;各地宾馆饭馆和招待所等,都应订阅党报党刊,不断优化党报党刊发行的城乡区域结构、行业结构、人群结构,不断扩大党报党刊的覆盖面。各单位、各部门要切实处理好党报党刊发行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有效遏止短期订阅现象,确保重点党报党刊有效发行和长期发行。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2、确保重点党报党刊订阅经费的落实。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公费订阅报刊的,必须首先确保党报党刊的征订费用。未按指标数订足党报党刊的,一律不得用公费订阅其他报刊,一律不得报销购置固定资产经费,一律不得报销招待费,一律不得报销出国考察等经费。鼓励个人订阅党报党刊,坚持和推广“集订分送”、“私订公助”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凡进入财政核算中心的单位,其公费订阅党报党刊费用以及个人订阅党报党刊的公助部分,可由财政核算中心统一支付。继续实行用党费资助贫困村订阅党报的办法。要对被资助村的公费订阅报刊结构进行调控,要求每个村至少订阅《人民日报》、《浙江日报》、《衢州日报》和《今日浙江》各1份。市委组织部要继续实施“阳光工程”,为贫困村订阅党报。市机关部门要继续为联系乡镇至少一个贫困村订阅党报。

3、确保报刊发行、服务工作质量优质高效。邮政部门、衢州日报发行站,要继续发挥党报党刊发行主渠道的作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切实改进党报党刊的投递时效,改进服务,让订户满意。要不断改进发行方式,拓展新的发行领域,确保党报党刊的顺利完成。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保质保量完成党报党刊发行任务

今年党报党刊发行任务已经明确,现在的关键是狠抓落实。各级党组织要按照市委要求,切实负起政治责任,认真落实“四个到位”,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征订任务。

1、领导责任到位。各级党组织负责人要亲自部署,专人负责,发挥政治优势,切实加强领导。分管领导要认真负起责任,做好党报党刊发行的组织、协调、指导工作;邮政部门要突出征订重点,完善奖惩制度,改进征订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市机关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根据市里下达的发行指标,狠抓落实,带头做好征订工作。

2、宣传发动到位。各部门、单位要按照上级有关精神和今天会议的部署,搞好宣传发动,安排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责任。各级党组织要尽快下发做好党报党刊发行的文件,开好党报党刊发行的工作会议。要把做好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的重要意义讲充分,把有利条件讲充分,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讲充分,真正把明确任务、分解指标、落实责任、征订收订等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