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14:04:10

氮肥范文篇1

《大氮肥》始终遵循“源于企业,服务企业”的办刊宗旨,坚持“针对性、实用性为主,理论性、学术性为辅”的办刊方针,紧密围绕大化肥企业发展的主题,及时跟踪国内外的新技术发展动向,适时进行综合报导。广泛刊登国内外大型化肥装置的生产、建设、研究、设计、技术革新、改造挖潜、节能增产等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理论和新动向等。目前开设煤化工、技术交流、技术探讨、综述与研究、分析与监测、自动化仪表、安全与环保、水处理、新技术与新材料、企业管理等20多个栏目。

《大氮肥》投稿采用电子邮件方式,稿件应有与内容相符的题目,应附有摘要、关键词、作者单位、作者简介及详细的联系方式,稿件录用前要进行保密审查和签著作权协议。稿件中不涉及国家机密,可以向国内外公开发表;稿件不存在侵权、盗版、一稿多投等问题;稿件符合保守国家秘密法、专利法和著作权法等法规要求。作者姓名、排序及单位情况属实。若发生抄袭、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责任由作者负责。来搞一经刊用,按稿酬标准付给稿酬,并赠送本期《大氮肥》一本。

本刊现已全文入编《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系列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同时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经本刊录用的稿件统一纳入以上数据库,进入因特网提供信息服务。凡有异议,请提出声明,以便做适当处理。

本刊所付稿酬包含刊物内容上网服务稿酬,不再另付。特此声明。本刊不收任何版面费,也没委托任何的机构,一切冒充本刊名誉进行的活动都是无效的,如若发现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刊投稿信箱:ddf1978@126.com。欢迎各界人士投稿!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国家高新区院士路660号邮编:315103

单位:中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大氮肥》编辑部

氮肥范文篇2

关键词:氮肥;超级稻;茎蘖动态;产量;北方

氮素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最敏感的因素,确定合理施氮量,不仅可以提高水稻产量,而且可以减少因过量施用氮肥造成的环境污染[2,3]。目前水稻生产上普遍存在着氮肥施用不合理现象,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倒伏、病虫害加重,或是满足不了水稻整个生育期对氮素的需求,往往导致育种成果不能充分转化为生产力,影响水稻的产量和效益,因此选用东北地区3个主栽超级稻品种进行氮肥施量水平试验,旨在确定水稻标准施氮量,为生产上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3个超级稻品种为:沈农265,沈阳农业大学选育,直立穗型,主茎15片叶,生育期155~158d;吉粳88,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选育,半直立穗型,主茎13片叶,生育期143~145d;龙粳14,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选育,散穗型,主茎11片叶,生育期125~130d。

1.2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开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田,土壤为棕壤土,肥力中等。开原市属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全年日照时数约为2585h,无霜期为145~165d,年平均降水量为678mm,适宜北方水稻种植。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N0);施纯氮97.0kg/hm2(N1);施纯氮150.5kg/hm2(N2);施纯氮207.0kg/hm2(N3),为当地生产惯用施氮量;施纯氮255.5kg/hm2(N4)。所有处理均施用相同数量的磷肥(P2O5103.5kg/hm2)和钾肥(K2O78kg/hm2)。磷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钾肥作基肥和穗肥各施50%,氮肥作基肥、蘖肥和穗肥施用,分别占纯氮量的60%、30%和10%。裂区设计,主区为氮肥处理,副区为品种,主区面积20.5m2,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共15个小区。

1.4试验实施

采用塑料小棚旱育苗,4月10日播种,5月25日插秧,9月30日收获,移栽密度30cm×13cm,每穴3苗,各小区单独打埂,单灌单排,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其他管理方法同一般生产田。

1.5调查方法

每个小区的3个品种都标定调查点10穴,从6月23日至7月21日,每隔5d调查1次茎蘖数。9月28日取样,风干后室内考种,调查穗长、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

二、结果与分析

2.1茎蘖动态

2.1.1不同氮肥处理对沈农265茎蘖动态的影响。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植株的生育进程,沈农265在高氮量水平下处理N3、处理N4的茎蘖数于7月14日达到临界值,低氮量水平下处理N1、处理N2茎蘖数在7月21日未出现下降趋势,较高氮量达到最高茎蘖数要推迟1周左右,说明低氮量不利于茎蘖的早生快发。随施氮量的增加,茎蘖数在6月30日前表现出氮素量化优势,而在7月7日后处理N3达最高,可见氮肥量过高在前期会促进茎蘖发生,而在后期又出现抑制情况,因此合理氮肥施量既有利于茎蘖的适量发生,又有利于控制无效分蘖数,使群体达到最理想的生长状态。

2.1.2不同氮肥处理对吉粳88茎蘖动态的影响。从图2可以看出,在6月30日前,吉粳88各氮素处理的茎蘖数差别不大,而到7月7日后,随施氮量的增加,茎蘖数明显增加。随着植株的生育进程,处理N2、处理N3、处理N4于7月7日达到最高茎蘖数,而处理N0、处理N1延迟1周,说明增加施氮量可以促使茎蘖再生速度加快,提前进入茎蘖临界期。7月21日低氮量处理的茎蘖数下降速度明显加快,这是由于低氮量维持无效茎蘖的营养需求不够造成的,表明高氮量易使茎蘖衰退减慢,为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增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可能造成大量无效茎蘖的存在。

2.1.3不同氮肥处理对龙粳14茎蘖动态的影响。从图3可以看出,6月23日至7月21日的生长阶段内,龙粳14的茎蘖数都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均表现为处理N2的茎蘖数最高。6月30日前茎蘖数上升迅速,处理N2在7月7日达到峰值,处理N1于7月14日达到最高茎蘖数,而较高氮素水平的处理N3、处理N4在7月21日才到茎蘖临界期,说明前期高氮量在一定程度下抑制龙粳14茎蘖数的飞速增长,但在后期能够促进茎蘖的再生,这种状况容易导致后生茎蘖成为无效分蘖或小蘖,易造成氮素营养的浪费。

2.2产量及构成因素

2.2.1不同氮肥处理对沈农265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施氮量对沈农265的穗长影响不大,有效穗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成穗率、每穗实粒数和颖花数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处理N3最高,成穗率比其他施氮处理高7.8%~11.0%,每穗实粒数高7.9%~32.6%,颖花数高16.8%~30.1%。处理N2结实率和千粒重均为最高,分别较其他施肥处理高9.2%~21.3%、2.4%~6.7%。理论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处理N3最大,为8374.7kg/hm2,比其他施氮处理高3.7%~13.6%,处理N2次之,为8074.5kg/hm2,可见处理N3为沈农265的较适施氮量,通过提高成穗率、每穗实粒数和颖花数来提高产量,但是可以适当降低施氮量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可能更有益于产量的提高。

2.2.2不同氮肥处理对吉粳88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从表2可以看,吉粳88各处理的穗长、成穗率变化不大,但有效穗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每穗实粒数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处理N2最高,比其他施氮处理高10.6%~57.2%。颖花数基本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结实率表现出相反趋势,表明高氮量虽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穗粒数,但易造成灌浆能力下降,增加秕粒数,从而导致结实率下降。千粒重随施氮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后降趋势,处理N1最高,较其他施氮处理高8.0%~33.7%,可见高氮量易造成吉粳88灌浆不良而籽粒不饱满。协调最优产量因素构成使得处理N2吉粳88的理论产量达最高,为9374.3kg/hm2,较其他施氮处理高1.3%~30.2%,处理N3次之,为9249.6kg/hm2,可知处理N2较有利于吉粳88综合生产能力的发挥,但适当提高施氮量以提高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可能获更高产量。

2.2.3不同氮肥处理对龙粳14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从表3可以看出,随施氮量的增加,龙粳14的穗长、成穗率呈增加趋势,但是高氮量处理间幅度变化很小。随施氮量的增加,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颖花数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其中有效穗数、颖花数以处理N3最高,分别较其他施氮处理高6.8%~30.6%、9.9%~55.9%,每穗实粒数以处理N2最高,比其他施氮处理高18.8%~25.5%。结实率和千粒重分别以处理N2、处理N3最高,分别较其他施氮处理高5.7%~23.5%、0.2%~5.8%。各施氮处理的产量构成因素最终表现在理论产量的变化趋势上,随施氮量的增加,理论产量先增加后下降,以处理N3最高,为7699.2kg/hm2,较其他施氮处理高1.0%~53.2%,处理N2次之,为7624.7kg/hm2,可知处理N3较适合龙粳14的生长发育需要,但可以适当降低施氮量来提高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可能对产量的增加更为有利。

三、结论与讨论

优化产量结构是实现超高产的先决条件,周瑞庆等研究认为在一定范围内,水稻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超过一定范围后产量和部分产量构成因素则下降,即施氮量与产量呈单峰曲线,试验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由于2009年气候因素影响,水稻产量偏低,但可以反映出高氮量会造成某些产量构成因子处于劣势地位,只有合理的施氮量才能够最佳协调各产量构成因素,从而提高产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氮处理水稻的茎蘖数变化表现出品种特性,高氮量使沈农265、吉粳88提前进入茎蘖临界期,而龙粳14出现延迟现象;沈农265在施氮量为207.0kg/hm2时表现较好,通过提高成穗率、每穗实粒数和颖花数来提高产量,但可以适当降低施氮量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可能获得更高产量;吉粳88在施氮量为150.5kg/hm2取得较好效果,通过提高每穗实粒数和协调各产量因子促进产量的提高,但可以适当增加施氮量来提高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可能获得更高产量;龙粳14在施氮量为207.0kg/hm2取得较好效果,通过提高有效穗数、颖花数和千粒重提高产量,但可以适当降低施氮量来提高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可能获得更高产量;3个超级稻品种沈农265、吉粳88和龙粳14的最适施氮量都应该在150.5~207.0kg/hm2,现阶段农民惯用施氮量为207.0kg/hm2,可以适当降低施氮量以优化产量结构,从而提高产量,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冯惟珠,狳茂,季春梅.施氮肥时期对土壤供氮、稻株吸氮及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研究,2000,21(3):16-21.

[2]傅文义.水稻需肥规律及施肥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1997(4):26.

[3]凌启鸿.作物群体质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陈温福,徐正进,张文忠,等.水稻新株型创造与超高产育种[J].作物学报,2001,27(5):665-672.

氮肥范文篇3

关键词杂交晚粳;浙优12;免耕直播;氮肥;施肥比例;产量

近年来,浙江省绍兴县单季晚稻面积不断扩大,肥料用量也随之增加,使得肥料利用率下降,特别是单季晚稻生育期比连作晚稻长,而农民的施肥习惯仍按连作晚稻的施肥方式进行,施纯氮在195kg/hm2以上,总用肥量偏多,单次施肥量偏高,三要素比例失调,严重影响了单季晚稻高产水平的发挥。为探索单季晚稻免耕直播最佳施肥比例,在浙江省农作局的统一布置下,笔者进行了本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绍兴县柯岩街道永进村一农户的承包田中进行,前作为冬闲田,土壤属黄斑青紫泥,pH值5.45,有机质含量5.48%,全氮0.402%,速效磷17.93mg/kg,速效钾83.0mg/kg,排灌条件较好。供试水稻品种为浙优12,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提供,其丰产性好,株型紧凑,茎秆粗壮,穗大粒多,后期熟相好,抗倒性强[1]。

1.2试验设计

试验设6个处理,分别为:氮肥运筹按照苗肥(2叶1心)∶蘖肥(4叶1心)∶秆肥(倒4叶)∶穗肥(倒2叶)为2∶3∶4∶1(A)、3∶3∶2∶2(B)、2∶2∶3∶3(C)、2∶3∶1∶4(D);苗肥(2叶1心)∶蘖肥(4叶1心)∶穗肥(倒3叶)为3∶3∶4(E)、3∶2∶5(F)。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间筑田埂相隔,灌排独立。各试验小区施肥总量一致,施纯氮195kg/hm2、氯化钾150kg/hm2、过磷酸钙375kg/hm2。

1.3试验实施

试验采用单季免耕直播的方式,种子催成短芽,播种量统一为18.75kg/hm2。试验于5月31日播种,经撒密补稀匀苗后,6月10日定苗,密度48万株/hm2。播种前7d,用克芜踪3L/hm2对水600kg灭老草,播前先起沟后灌水,然后把沟泥耥平,干水直播。化学除草采用3次除草法,即第1次播前灭老草;第2次在播种后3~4d用40%直播净可湿性粉剂900g/hm2加水600kg均匀喷雾;第3次在稗草二至三叶期,用25%稻杰悬浮剂750mL/hm2加水600kg均匀喷雾。在病虫害防治上,重点做好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及纹枯病、稻曲病的防治工作,于破口前7d喷施富硒营养增产剂[2-3]。

氮肥按试验设计的时期、比例,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D苗肥、蘖肥、秆肥、穗肥分别于6月23日、7月1日、8月4日、8月21日施入,处理E、处理F苗肥、蘖肥、穗肥分别于6月23日、7月1日、8月15日施入,磷、钾肥分2次作蘖肥、穗肥施入。

1.4调查方法

定苗后,每小区随机选取1点(0.25m2),每隔5d调查记载苗情动态,至高峰下降后停止查苗。观察记载苗蘖动态、植株形态、生育期,成熟后取样考种,各处理单收单晒,取得实产。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氮肥施用比例对苗蘖动态及生育期的影响

由表1和表2可知,前期(苗肥)施用比例高,分蘖高峰和有效分蘖终止期出现时间相对较早,后期(穗肥)施用比例高,抽穗期明显推迟,而且播齐历期和全生育期延长,后期有贪青现象,稻穗颜色微红色。

2.2不同氮肥施用比例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1和表3可知,在单位面积总用肥量相同的条件下,前期(苗肥)施用比例高(30%)的处理,发苗较快,最高苗出现时间早,苗数多,说明苗肥的施用对前期分蘖作用较大;不同施肥比例对植株高矮、穗型大小的影响无规律性差异,但后期(穗肥)比例超过30%的,造成结实率在80%以下,这说明穗肥的施用要掌握好分寸,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高产。

2.3不同氮肥施用比例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单位面积总用肥量相同,不同氮肥施用比例,以处理B产量最高,平均产量达10.239t/hm?2,极显著高于其他5个处理;其次是处理A和处理C,分别为9.977t/hm2和9.360t/hm2;处理F产量最低,平均产量仅7.650t/hm2,极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由此可见,所施穗肥的比例要恰当,超过施肥总量的30%,前期抑制根生长,后期贪青徒长,反而影响产量。

3结论与讨论

氮肥范文篇4

关键词水稻;氮肥;精确施肥;不同用量;产量;经济效益

为进一步了解苏州地区水稻无氮基础地力产量,以合理确定氮肥用量及运筹技术[1-3]。在苏州市土肥站、区农业局的安排下,在方埝村进行了水稻精确施氮、水稻不同氮肥用量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点设在方埝村5组一农户责任田中,参试水稻品种为常规粳稻南粳46。前茬为扬麦5号,产量5250kg/hm2。试验田块土壤类型为黄泥土,地势平坦,肥力较高,灌排分开。供试肥料为尿素(含N46%)、磷肥(含P2O513%)、钾肥(含K2O60%)、复合肥(15-10-15)。

1.2试验设计

1.2.1水稻精确施氮试验。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精确施氮,即施纯氮240kg/hm2、五氧化二磷75kg/hm2、氧化钾90kg/hm2(Nj);常规施肥,即施纯氮274.5kg/hm2、五氧化二磷67.5kg/hm2、氧化钾67.5kg/hm2(Nc);无氮,即施五氧化二磷75kg/hm2、氧化钾90kg/hm2(No);不施肥处理(Ne)。其中处理Nj、处理Nc小区面积均为200m2;处理No、处理Ne小区面积均为33.33m2。

1.2.2水稻不同氮肥用量试验。试验设7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N0);施纯氮120kg/hm2(N120);施纯氮180kg/hm2(N180);施纯氮240kg/hm2(N240);施纯氮300kg/hm2(N300);施纯氮360kg/hm2(N360);以不施任何肥料作对照(CK)。各小区面积均为66.67m2。

1.3试验实施

采用肥床旱育秧,于5月21日播种,6月23日移栽,叶龄7.5叶,人工栽插密度27.45万穴/hm2,基本苗约156万根/hm2。水稻精确施氮试验:处理No和处理Nj的磷钾肥作基肥统一施用;处理Nj氮肥分4次施用,第1次在6月23日移栽前施30%作基肥,第2次在栽后7d结合除草施30%作分蘖肥,第3次在7月15日施10%作平衡肥,第4次在8月初施30%作穗肥,基肥与分蘖肥比例为3∶7;处理Nc按当地农民习惯施肥方法和用量进行,即6月23日移栽前施用复合肥(15-10-15)450kg/hm2、过磷酸钙187.5kg/hm2、尿素30kg/hm2作为基肥,第2次在6月30日施尿素180kg/hm2,第3次在7月15日施尿素60kg/hm2作平衡肥,第4次在8月初施尿素180kg/hm2作穗肥。水稻不同氮肥用量试验:除施肥外,其他农事活动均按大面积生产要求进行。

2结果与分析

2.1产量及其性状

2.1.1水稻精确施氮试验。由表1可知,有效穗数以处理Nc最高,为342.0万穗/hm2;其次为处理Nj,为322.5万穗/hm2;处理No、处理Ne最低,均为271.5万穗/hm2。穗实粒数以处理Nj最高,为109.0粒;处理Nc其次,为99.0粒;处理No、处理Ne均低于90粒。千粒重以处理No最高,为26.9g;处理Nj其次,为26.8g。产量以处理Nj最高,为9420kg/hm2;处理Nc其次,为8595kg/hm2;分别比处理No增产2925、2100kg/hm2,增幅分别为45.03%、32.33%;分别比处理Ne增产3045、2220kg/hm2,增幅分别为47.76%、34.82%。

2.1.2水稻不同氮肥用量试验。由表2可知,有效穗数以处理N240最高,为357.0万穗/hm2;其次为处理N300,为351.0万穗/hm2;其他处理在313.5万~348.0万穗/hm2;处理N0、CK最低,均为276.0万穗/hm2。穗实粒数以处理N240最高,为99.0粒;处理N360其次,为98.7粒;其他处理在95.0~98.0粒;处理N0、CK均低于90粒。千粒重以CK最高,为26.6g;处理N0、处理N120其次,均为25.6g;其他处理在25.2~25.4g;处理N360最少。产量以处理N240最高,为8970kg/hm2;处理N300其次,为8700kg/hm2;处理N360第三,为8490kg/hm2,其他依次为处理N180、处理N120、处理N0、CK,分别为7995、7620、6225、5955kg/hm2。处理N240比处理N0、CK分别增产2745、3015kg/hm2,增幅分别为44.10%、50.63%。

2.2效益分析

2.2.1水稻精确施氮试验。由表3可知,处理Ne即不施肥由于基础地力好,产量较高,较处理No净增效益516.00元/hm2。处理Nj、处理Nc较处理Ne净增效益6153.00、4026.45元/hm2。

2.2.2水稻不同氮肥用量试验。由表4可知,CK由于基础地力较高,比处理N0净增效益126元/hm2。施肥处理中净增效益以处理N240最高,为6075元/hm2;处理N300其次,为5139元/hm2;其他依次为处理N360、处理N180、处理N120。

氮肥范文篇5

氮肥产品是一种很独特的产品,其成本构成中,70%~80%是煤电成本。近几年来,由于煤、电、人员工资的大幅度上扬,以及小氮肥行业本身能耗比较高,所以不仅小氮肥企业生产成本比较高,而且从整体趋势上看,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1998年全国小尿素平均完全成本为1229.35元/吨,全国大部分碳铵成本均在370元/吨至420元/吨之间,高于目前国际市场价格,也高于国内部分中型和大型氮肥企业的成本。

2.市场需求不旺,价格持续疲软

由于国内生产能力和进口的不断增加,市场供应能力大幅度提升,而同期农产品价格萎靡,农民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对氮肥的需求明显趋软,氮肥市场供过于求的态势初步呈现。因此,自1996年以后,化肥积压滞销严重,化肥价格持续疲软。在1996年,尿素零售价每吨一般在2200元到2400元,而到1998年则跌低到1800元/吨。至于生产企业的出厂价则跌得更低,有的企业每吨尿素出厂价仅为1300元左右,已经降至成本线以下。1997年以后,价格下跌趋势虽已明显减缓,但由于化肥是一种典型的季节性消费商品,其销售也理所当然地呈现出淡季、旺季交替非常明显的态势,价格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在淡季和旺季之间差别很大,有时1吨尿素最高价与最低价之间要相差几百元,价格极其不稳定,波动很大。

3.氮肥库存积压严重

近几年来,由于大量进口和国内生产的提高,以及市场需求的相对疲软,氮肥市场已呈现买方市场态势,市场销售极其不景气。因此,全国总的氮肥库存量在不断增加,1997年以后,其库存量虽呈相对波动型减少趋势,但总体库存水平仍然不低,约占氮肥产量的10%~15%;而且,这种情况还是在大量小氮肥企业关闭、停产、限产的情况下才暂时出现的。因此,库存形势不容乐观。

4.企业数目不断减少,开工状况极不理想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竞争加剧的缘故,大量小氮肥企业难以为继,小氮肥企业数目急剧减少,至1998年底仅剩834个。而且在现存的企业中,还存在着明显的开工不足,一些企业仍处于半停产状态。从1997年1月到1999年3月这段时间内,不仅生产企业开工率不高,而且还在不断走低,开工状况很不理想,到1999年1月,开工率达到历史最低,仅为57.88%。

5.效益状况极不稳定

1992年以后,由于氮肥销售市场的逐渐放开和氮肥进口的不断增加,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有不少企业被迫退出竞争,因此市场供给和价格波动更加频繁。而与此同时成本却高居不下,所以就整个行业而言,不仅效益不甚理想,而且非常不稳定,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并且波动幅度还非常大。

6.企业规模大小,抗风险能力差

我国小氮肥企业起步是从年产200吨合成氨开始的,经过40余年的发展,虽然其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有了很大幅度的扩展,但企业总体规模还是太小,到1997年平均合成氨产量也不过2.08万吨/年。据统计,1998年全国小氮肥企业共有828家,其中合成氨生产能力大于4.0~4.5万吨/年的厂家有200个;生产能力大于2.0~2.5万吨/年的厂家约有350个;生产能力小于2.0万吨/年的仍然为数不少。虽然有250个左右企业进入了大中型企业的行列,但从全行业来看,规模小的企业还是占多数,即使是进入了大中型企业行列的企业,其规模也还是偏小。

7.装备条件差,能耗高,污染严重,技术水平低

我国小氮肥企业多数以煤为原料,小规模的煤气化技术,国际国内无可借鉴,能耗高,装备条件、技术水平较差,尿素装置虽投产较晚,由于原材料、技术全部国产化,在当时来讲,虽建设成本低、见效快,但绝大多数仍是使用国际上早已淘汰了的水溶液全循环工艺,不仅污染严重,而且效率极低,所以我国小氮肥行业普遍能耗水平过高。小型氮肥企业主要以煤为原料,能耗均高于66.88百万千焦,高出国外先进水平1倍多。以天然气、成品油和煤炭为原料的尿素装置能耗比国外分别高20%、25%、75%。另外,小氮肥企业在扩大生产能力时,由于地方劳动力比较便宜,忽视了装备的自动化控制水平的提高。

8.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

我国小氮肥行业虽然其氮肥生产量已占整个氮肥生产的半壁江山,总体规模已非常可观。但从结构上来看,其产品品种结构很不合理,具体来讲,一是高浓度尿素产量比重低,低浓度碳铵产量比重高;二是肥料成分单一,复混或复合肥、专用肥产量低;三是产品功能单一,仅局限于增加土壤肥力,没能将除草、杀虫等多种功能结合起来。

9.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低

我国小氮肥企业与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相比,本来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就非常紧缺,难以满足目前企业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小氮肥企业地处乡镇,有的甚至是在农村,经济实力并不强大,本身就不具备吸引人才的条件。所以从总体上讲,人才是小氮肥企业发展最为薄弱的环节,也是制约小氮肥企业发展的“瓶颈”。我国小氮肥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都相当落后,根本就没有什么系统的理论来指导管理实践。企业管理主要靠领导者个人的影响力,人治色彩比较浓,缺乏必要的管理规范。有些企业虽然也制定一些管理规范,但执行得相当差,有时甚至成了领导为我所用的挡箭牌,所以从管理上往往是即兴式的,缺乏系统的规范,显得紊乱而无序。

10.农化服务水平低

在传统体制下,企业只管生产就行了,根本不用考虑服务和产品的适应性,农民施肥也多凭经验而行,因此我国化肥利用率只有30%左右,而世界平均水平为60%,发达国家高达70%。

二、世界氮肥行业发展趋势

1.世界氮肥生产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世界氮肥生产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直到1989年,发展中国家氮肥产量首次超过发达国家以后,发展中国家的产量稳步增长,发达国家的产量却呈现出逐步递减的趋势,氮肥生产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如日本,本国氮肥工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但由于化肥工业属于高消耗、高污染的行业,于是日本就逐渐缩减国内生产,将其生产基地转向国外。

2.向大型化方向发展

就世界范围而言,目前氮肥生产明显趋于大型化、集中化的趋势,如美国仅有50多家氮肥厂,每厂平均生产能力为32万吨;俄罗斯有36家氮肥厂,平均每厂生产能力为40万吨;印度约有40家合成氨厂,每厂生产能力为40万吨。而我国的小氮肥平均每厂只有2万吨/年合成氨的生产能力,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

3.高度重视环境保护

为了能维持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世界各地,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对于氮肥生产这一高污染行业,控制和要求就更为严格。一

方面,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

要进行科学的治理和严格的控制,实行达标排放,以免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积极研究开发新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尽量减少因施肥不当和利用率低而对土壤造成的伤害。

4.高度重视技术和生产工艺的进步

为了满足降低生产成本、控制污染的要求,未来氮肥生产技术和设备均朝着低能耗、重环境治理、操作方便、安全度高、易于监控、装置负荷、运转率高、连续运转周期长的方向发展。

5.品种多样化、高度化和复杂化

国际发展趋势是新产品不断产生,产品种类趋于多样化,而且氮肥加工品种主要是以高浓度的复混肥、尿素和硝氨为主,或者直接是液氨肥,品种复合化的趋势非常明显。

6.高度重视农化服务

未来农业化服务必将成为发展重点,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几乎所有土地都是按土质配方施肥。目前,美国大约有235家专业农化实验室(其中私人性的200家,大学35家),可为农民提供高效的测土服务及根据测土结果提供肥料配方;另有分布于全美各地的数千家化肥分销商和零售商,这些分销商和零售商负责取土送往农化实验室,然后根据测土配方,加工复混肥提供给农户并提供施肥服务,他们既经营,又生产和服务,三位一体。

三、我国小氮肥行业发展对策

1.高度重视营销工作

随着我国化肥经营的放开和大量化肥进口的竞争,生产已初步呈现出供过于求的迹象。此时,氮肥企业必须为自己的产品出路着想。因此为适应这种转变,小氮肥企业必须在经营观念上有重大突破,彻底从生产观念转变到经营观念,充分研究市场,研究消费者需求,研究竞争对手状况,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组织生产,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并根据不同竞争对手的市场策略来开展市场竞争,从而使本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强化内部管理

小氮肥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强化企业管理,实行向管理要效益,以管理促发展。二是要以科学的管理理论来指导企业管理的实践,努力避免管理工作中的盲目性和主观臆断。二是要努力做好企业的标准工作、定额工作、计量工作、信息工作、职工教育以及管理规范的制定和修改等基础工作,为实施全局性的综合管理创造条件。三是要大力使用计算机等先进的管理手段和以“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新三论”(协同论、突变论、耗散结构理论)为核心的科学管理方法,以不断提高管理效益,增加管理的科学性。四是要强化系统管理,弱化个人行为对整个管理活动的影响力,尤其是管理决策中,必须严格遵循管理规章和决策程序,努力避免决策的个人意识,以减少主观色彩,避免决策的失误。五是要重点抓好成本管理和人事管理。成本管理和人事管理是整个管理系统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成本控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效益的好坏,进而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人事工作做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管理得好可以避免企业内部无谓的内耗;所以把这两部分抓好了,其他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3.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力争跟上世界技术发展的潮流

紧跟世界氮肥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一是力争在关键技术上寻求技术突破,从而带动整体技术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二是无论技术引进,还是技术改造,都应该把环境保护放在一个重要的高度来考虑,从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促进技术进步;三是要突出技术的节能性,通过大幅度降低能耗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使得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高;四是要突出技术上的安全性,避免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4.扩大企业规模和生产能力,增强抗风险能力

小氮肥企业要力争把规模做大,具体而言,可以有四种选择:一是实行联合,组建企业集团,以某一个效益较好的企业为核心,联合几个企业,争取统一生产、统一经营的方式,增强联合体的综合实力;二是采取兼并,某个企业通过资本运营的方式兼并一个或几个企业,从而形成一个规模更大的企业;三是企业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扩建,以扩张自己的实力;四是通过挖潜、改造方式,走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之路,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

5.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实施名牌战略

氮肥范文篇6

氮肥产品是一种很独特的产品,其成本构成中,70%~80%是煤电成本。近几年来,由于煤、电、人员工资的大幅度上扬,以及小氮肥行业本身能耗比较高,所以不仅小氮肥企业生产成本比较高,而且从整体趋势上看,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1998年全国小尿素平均完全成本为1229.35元/吨,全国大部分碳铵成本均在370元/吨至420元/吨之间,高于目前国际市场价格,也高于国内部分中型和大型氮肥企业的成本。

2.市场需求不旺,价格持续疲软

由于国内生产能力和进口的不断增加,市场供应能力大幅度提升,而同期农产品价格萎靡,农民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对氮肥的需求明显趋软,氮肥市场供过于求的态势初步呈现。因此,自1996年以后,化肥积压滞销严重,化肥价格持续疲软。在1996年,尿素零售价每吨一般在2200元到2400元,而到1998年则跌低到1800元/吨。至于生产企业的出厂价则跌得更低,有的企业每吨尿素出厂价仅为1300元左右,已经降至成本线以下。1997年以后,价格下跌趋势虽已明显减缓,但由于化肥是一种典型的季节性消费商品,其销售也理所当然地呈现出淡季、旺季交替非常明显的态势,价格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在淡季和旺季之间差别很大,有时1吨尿素最高价与最低价之间要相差几百元,价格极其不稳定,波动很大。

3.氮肥库存积压严重

近几年来,由于大量进口和国内生产的提高,以及市场需求的相对疲软,氮肥市场已呈现买方市场态势,市场销售极其不景气。因此,全国总的氮肥库存量在不断增加,1997年以后,其库存量虽呈相对波动型减少趋势,但总体库存水平仍然不低,约占氮肥产量的10%~15%;而且,这种情况还是在大量小氮肥企业关闭、停产、限产的情况下才暂时出现的。因此,库存形势不容乐观。

4.企业数目不断减少,开工状况极不理想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竞争加剧的缘故,大量小氮肥企业难以为继,小氮肥企业数目急剧减少,至1998年底仅剩834个。而且在现存的企业中,还存在着明显的开工不足,一些企业仍处于半停产状态。从1997年1月到1999年3月这段时间内,不仅生产企业开工率不高,而且还在不断走低,开工状况很不理想,到1999年1月,开工率达到历史最低,仅为57.88%。

5.效益状况极不稳定

1992年以后,由于氮肥销售市场的逐渐放开和氮肥进口的不断增加,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有不少企业被迫退出竞争,因此市场供给和价格波动更加频繁。而与此同时成本却高居不下,所以就整个行业而言,不仅效益不甚理想,而且非常不稳定,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并且波动幅度还非常大。

6.企业规模大小,抗风险能力差

我国小氮肥企业起步是从年产200吨合成氨开始的,经过40余年的发展,虽然其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有了很大幅度的扩展,但企业总体规模还是太小,到1997年平均合成氨产量也不过2.08万吨/年。据统计,1998年全国小氮肥企业共有828家,其中合成氨生产能力大于4.0~4.5万吨/年的厂家有200个;生产能力大于2.0~2.5万吨/年的厂家约有350个;生产能力小于2.0万吨/年的仍然为数不少。虽然有250个左右企业进入了大中型企业的行列,但从全行业来看,规模小的企业还是占多数,即使是进入了大中型企业行列的企业,其规模也还是偏小。

7.装备条件差,能耗高,污染严重,技术水平低

我国小氮肥企业多数以煤为原料,小规模的煤气化技术,国际国内无可借鉴,能耗高,装备条件、技术水平较差,尿素装置虽投产较晚,由于原材料、技术全部国产化,在当时来讲,虽建设成本低、见效快,但绝大多数仍是使用国际上早已淘汰了的水溶液全循环工艺,不仅污染严重,而且效率极低,所以我国小氮肥行业普遍能耗水平过高。小型氮肥企业主要以煤为原料,能耗均高于66.88百万千焦,高出国外先进水平1倍多。以天然气、成品油和煤炭为原料的尿素装置能耗比国外分别高20%、25%、75%。另外,小氮肥企业在扩大生产能力时,由于地方劳动力比较便宜,忽视了装备的自动化控制水平的提高。

8.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

我国小氮肥行业虽然其氮肥生产量已占整个氮肥生产的半壁江山,总体规模已非常可观。但从结构上来看,其产品品种结构很不合理,具体来讲,一是高浓度尿素产量比重低,低浓度碳铵产量比重高;二是肥料成分单一,复混或复合肥、专用肥产量低;三是产品功能单一,仅局限于增加土壤肥力,没能将除草、杀虫等多种功能结合起来。

9.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低

我国小氮肥企业与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相比,本来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就非常紧缺,难以满足目前企业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小氮肥企业地处乡镇,有的甚至是在农村,经济实力并不强大,本身就不具备吸引人才的条件。所以从总体上讲,人才是小氮肥企业发展最为薄弱的环节,也是制约小氮肥企业发展的“瓶颈”。我国小氮肥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都相当落后,根本就没有什么系统的理论来指导管理实践。企业管理主要靠领导者个人的影响力,人治色彩比较浓,缺乏必要的管理规范。有些企业虽然也制定一些管理规范,但执行得相当差,有时甚至成了领导为我所用的挡箭牌,所以从管理上往往是即兴式的,缺乏系统的规范,显得紊乱而无序。

10.农化服务水平低

在传统体制下,企业只管生产就行了,根本不用考虑服务和产品的适应性,农民施肥也多凭经验而行,因此我国化肥利用率只有30%左右,而世界平均水平为60%,发达国家高达70%。

二、世界氮肥行业发展趋势

1.世界氮肥生产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世界氮肥生产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直到1989年,发展中国家氮肥产量首次超过发达国家以后,发展中国家的产量稳步增长,发达国家的产量却呈现出逐步递减的趋势,氮肥生产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如日本,本国氮肥工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但由于化肥工业属于高消耗、高污染的行业,于是日本就逐渐缩减国内生产,将其生产基地转向国外。

2.向大型化方向发展

就世界范围而言,目前氮肥生产明显趋于大型化、集中化的趋势,如美国仅有50多家氮肥厂,每厂平均生产能力为32万吨;俄罗斯有36家氮肥厂,平均每厂生产能力为40万吨;印度约有40家合成氨厂,每厂生产能力为40万吨。而我国的小氮肥平均每厂只有2万吨/年合成氨的生产能力,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

3.高度重视环境保护

为了能维持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世界各地,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对于氮肥生产这一高污染行业,控制和要求就更为严格。一方面,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

要进行科学的治理和严格的控制,实行达标排放,以免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积极研究开发新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尽量减少因施肥不当和利用率低而对土壤造成的伤害。

4.高度重视技术和生产工艺的进步

为了满足降低生产成本、控制污染的要求,未来氮肥生产技术和设备均朝着低能耗、重环境治理、操作方便、安全度高、易于监控、装置负荷、运转率高、连续运转周期长的方向发展。

5.品种多样化、高度化和复杂化

国际发展趋势是新产品不断产生,产品种类趋于多样化,而且氮肥加工品种主要是以高浓度的复混肥、尿素和硝氨为主,或者直接是液氨肥,品种复合化的趋势非常明显。

6.高度重视农化服务

未来农业化服务必将成为发展重点,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几乎所有土地都是按土质配方施肥。目前,美国大约有235家专业农化实验室(其中私人性的200家,大学35家),可为农民提供高效的测土服务及根据测土结果提供肥料配方;另有分布于全美各地的数千家化肥分销商和零售商,这些分销商和零售商负责取土送往农化实验室,然后根据测土配方,加工复混肥提供给农户并提供施肥服务,他们既经营,又生产和服务,三位一体。

三、我国小氮肥行业发展对策

1.高度重视营销工作

随着我国化肥经营的放开和大量化肥进口的竞争,生产已初步呈现出供过于求的迹象。此时,氮肥企业必须为自己的产品出路着想。因此为适应这种转变,小氮肥企业必须在经营观念上有重大突破,彻底从生产观念转变到经营观念,充分研究市场,研究消费者需求,研究竞争对手状况,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组织生产,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并根据不同竞争对手的市场策略来开展市场竞争,从而使本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强化内部管理

小氮肥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强化企业管理,实行向管理要效益,以管理促发展。二是要以科学的管理理论来指导企业管理的实践,努力避免管理工作中的盲目性和主观臆断。二是要努力做好企业的标准工作、定额工作、计量工作、信息工作、职工教育以及管理规范的制定和修改等基础工作,为实施全局性的综合管理创造条件。三是要大力使用计算机等先进的管理手段和以“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新三论”(协同论、突变论、耗散结构理论)为核心的科学管理方法,以不断提高管理效益,增加管理的科学性。四是要强化系统管理,弱化个人行为对整个管理活动的影响力,尤其是管理决策中,必须严格遵循管理规章和决策程序,努力避免决策的个人意识,以减少主观色彩,避免决策的失误。五是要重点抓好成本管理和人事管理。成本管理和人事管理是整个管理系统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成本控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效益的好坏,进而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人事工作做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管理得好可以避免企业内部无谓的内耗;所以把这两部分抓好了,其他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3.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力争跟上世界技术发展的潮流

紧跟世界氮肥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一是力争在关键技术上寻求技术突破,从而带动整体技术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二是无论技术引进,还是技术改造,都应该把环境保护放在一个重要的高度来考虑,从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促进技术进步;三是要突出技术的节能性,通过大幅度降低能耗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使得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高;四是要突出技术上的安全性,避免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4.扩大企业规模和生产能力,增强抗风险能力

小氮肥企业要力争把规模做大,具体而言,可以有四种选择:一是实行联合,组建企业集团,以某一个效益较好的企业为核心,联合几个企业,争取统一生产、统一经营的方式,增强联合体的综合实力;二是采取兼并,某个企业通过资本运营的方式兼并一个或几个企业,从而形成一个规模更大的企业;三是企业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扩建,以扩张自己的实力;四是通过挖潜、改造方式,走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之路,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

氮肥范文篇7

氮肥产品是一种很独特的产品,其成本构成中,70%~80%是煤电成本。近几年来,由于煤、电、人员工资的大幅度上扬,以及小氮肥行业本身能耗比较高,所以不仅小氮肥企业生产成本比较高,而且从整体趋势上看,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1998年全国小尿素平均完全成本为1229.35元/吨,全国大部分碳铵成本均在370元/吨至420元/吨之间,高于目前国际市场价格,也高于国内部分中型和大型氮肥企业的成本。

2.市场需求不旺,价格持续疲软

由于国内生产能力和进口的不断增加,市场供应能力大幅度提升,而同期农产品价格萎靡,农民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对氮肥的需求明显趋软,氮肥市场供过于求的态势初步呈现。因此,自1996年以后,化肥积压滞销严重,化肥价格持续疲软。在1996年,尿素零售价每吨一般在2200元到2400元,而到1998年则跌低到1800元/吨。至于生产企业的出厂价则跌得更低,有的企业每吨尿素出厂价仅为1300元左右,已经降至成本线以下。1997年以后,价格下跌趋势虽已明显减缓,但由于化肥是一种典型的季节性消费商品,其销售也理所当然地呈现出淡季、旺季交替非常明显的态势,价格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在淡季和旺季之间差别很大,有时1吨尿素最高价与最低价之间要相差几百元,价格极其不稳定,波动很大。

3.氮肥库存积压严重

近几年来,由于大量进口和国内生产的提高,以及市场需求的相对疲软,氮肥市场已呈现买方市场态势,市场销售极其不景气。因此,全国总的氮肥库存量在不断增加,1997年以后,其库存量虽呈相对波动型减少趋势,但总体库存水平仍然不低,约占氮肥产量的10%~15%;而且,这种情况还是在大量小氮肥企业关闭、停产、限产的情况下才暂时出现的。因此,库存形势不容乐观。

4.企业数目不断减少,开工状况极不理想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竞争加剧的缘故,大量小氮肥企业难以为继,小氮肥企业数目急剧减少,至1998年底仅剩834个。而且在现存的企业中,还存在着明显的开工不足,一些企业仍处于半停产状态。从1997年1月到1999年3月这段时间内,不仅生产企业开工率不高,而且还在不断走低,开工状况很不理想,到1999年1月,开工率达到历史最低,仅为57.88%。

5.效益状况极不稳定

1992年以后,由于氮肥销售市场的逐渐放开和氮肥进口的不断增加,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有不少企业被迫退出竞争,因此市场供给和价格波动更加频繁。而与此同时成本却高居不下,所以就整个行业而言,不仅效益不甚理想,而且非常不稳定,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并且波动幅度还非常大。

6.企业规模大小,抗风险能力差

我国小氮肥企业起步是从年产200吨合成氨开始的,经过40余年的发展,虽然其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有了很大幅度的扩展,但企业总体规模还是太小,到1997年平均合成氨产量也不过2.08万吨/年。据统计,1998年全国小氮肥企业共有828家,其中合成氨生产能力大于4.0~4.5万吨/年的厂家有200个;生产能力大于2.0~2.5万吨/年的厂家约有350个;生产能力小于2.0万吨/年的仍然为数不少。虽然有250个左右企业进入了大中型企业的行列,但从全行业来看,规模小的企业还是占多数,即使是进入了大中型企业行列的企业,其规模也还是偏小。

7.装备条件差,能耗高,污染严重,技术水平低

我国小氮肥企业多数以煤为原料,小规模的煤气化技术,国际国内无可借鉴,能耗高,装备条件、技术水平较差,尿素装置虽投产较晚,由于原材料、技术全部国产化,在当时来讲,虽建设成本低、见效快,但绝大多数仍是使用国际上早已淘汰了的水溶液全循环工艺,不仅污染严重,而且效率极低,所以我国小氮肥行业普遍能耗水平过高。小型氮肥企业主要以煤为原料,能耗均高于66.88百万千焦,高出国外先进水平1倍多。以天然气、成品油和煤炭为原料的尿素装置能耗比国外分别高20%、25%、75%。另外,小氮肥企业在扩大生产能力时,由于地方劳动力比较便宜,忽视了装备的自动化控制水平的提高。

8.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

我国小氮肥行业虽然其氮肥生产量已占整个氮肥生产的半壁江山,总体规模已非常可观。但从结构上来看,其产品品种结构很不合理,具体来讲,一是高浓度尿素产量比重低,低浓度碳铵产量比重高;二是肥料成分单一,复混或复合肥、专用肥产量低;三是产品功能单一,仅局限于增加土壤肥力,没能将除草、杀虫等多种功能结合起来。

9.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低

我国小氮肥企业与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相比,本来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就非常紧缺,难以满足目前企业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小氮肥企业地处乡镇,有的甚至是在农村,经济实力并不强大,本身就不具备吸引人才的条件。所以从总体上讲,人才是小氮肥企业发展最为薄弱的环节,也是制约小氮肥企业发展的“瓶颈”。我国小氮肥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都相当落后,根本就没有什么系统的理论来指导管理实践。企业管理主要靠领导者个人的影响力,人治色彩比较浓,缺乏必要的管理规范。有些企业虽然也制定一些管理规范,但执行得相当差,有时甚至成了领导为我所用的挡箭牌,所以从管理上往往是即兴式的,缺乏系统的规范,显得紊乱而无序。

氮肥范文篇8

关键词水稻;氮肥;精确施肥;不同用量;产量;经济效益

为进一步了解苏州地区水稻无氮基础地力产量,以合理确定氮肥用量及运筹技术[1-3]。在苏州市土肥站、区农业局的安排下,在方埝村进行了水稻精确施氮、水稻不同氮肥用量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点设在方埝村5组一农户责任田中,参试水稻品种为常规粳稻南粳46。前茬为扬麦5号,产量5250kg/hm2。试验田块土壤类型为黄泥土,地势平坦,肥力较高,灌排分开。供试肥料为尿素(含N46%)、磷肥(含P2O513%)、钾肥(含K2O60%)、复合肥(15-10-15)。

1.2试验设计

1.2.1水稻精确施氮试验。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精确施氮,即施纯氮240kg/hm2、五氧化二磷75kg/hm2、氧化钾90kg/hm2(Nj);常规施肥,即施纯氮274.5kg/hm2、五氧化二磷67.5kg/hm2、氧化钾67.5kg/hm2(Nc);无氮,即施五氧化二磷75kg/hm2、氧化钾90kg/hm2(No);不施肥处理(Ne)。其中处理Nj、处理Nc小区面积均为200m2;处理No、处理Ne小区面积均为33.33m2。

1.2.2水稻不同氮肥用量试验。试验设7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N0);施纯氮120kg/hm2(N120);施纯氮180kg/hm2(N180);施纯氮240kg/hm2(N240);施纯氮300kg/hm2(N300);施纯氮360kg/hm2(N360);以不施任何肥料作对照(CK)。各小区面积均为66.67m2。

1.3试验实施

采用肥床旱育秧,于5月21日播种,6月23日移栽,叶龄7.5叶,人工栽插密度27.45万穴/hm2,基本苗约156万根/hm2。水稻精确施氮试验:处理No和处理Nj的磷钾肥作基肥统一施用;处理Nj氮肥分4次施用,第1次在6月23日移栽前施30%作基肥,第2次在栽后7d结合除草施30%作分蘖肥,第3次在7月15日施10%作平衡肥,第4次在8月初施30%作穗肥,基肥与分蘖肥比例为3∶7;处理Nc按当地农民习惯施肥方法和用量进行,即6月23日移栽前施用复合肥(15-10-15)450kg/hm2、过磷酸钙187.5kg/hm2、尿素30kg/hm2作为基肥,第2次在6月30日施尿素180kg/hm2,第3次在7月15日施尿素60kg/hm2作平衡肥,第4次在8月初施尿素180kg/hm2作穗肥。水稻不同氮肥用量试验:除施肥外,其他农事活动均按大面积生产要求进行。

2结果与分析

2.1产量及其性状

2.1.1水稻精确施氮试验。由表1可知,有效穗数以处理Nc最高,为342.0万穗/hm2;其次为处理Nj,为322.5万穗/hm2;处理No、处理Ne最低,均为271.5万穗/hm2。穗实粒数以处理Nj最高,为109.0粒;处理Nc其次,为99.0粒;处理No、处理Ne均低于90粒。千粒重以处理No最高,为26.9g;处理Nj其次,为26.8g。产量以处理Nj最高,为9420kg/hm2;处理Nc其次,为8595kg/hm2;分别比处理No增产2925、2100kg/hm2,增幅分别为45.03%、32.33%;分别比处理Ne增产3045、2220kg/hm2,增幅分别为47.76%、34.82%。

2.1.2水稻不同氮肥用量试验。由表2可知,有效穗数以处理N240最高,为357.0万穗/hm2;其次为处理N300,为351.0万穗/hm2;其他处理在313.5万~348.0万穗/hm2;处理N0、CK最低,均为276.0万穗/hm2。穗实粒数以处理N240最高,为99.0粒;处理N360其次,为98.7粒;其他处理在95.0~98.0粒;处理N0、CK均低于90粒。千粒重以CK最高,为26.6g;处理N0、处理N120其次,均为25.6g;其他处理在25.2~25.4g;处理N360最少。产量以处理N240最高,为8970kg/hm2;处理N300其次,为8700kg/hm2;处理N360第三,为8490kg/hm2,其他依次为处理N180、处理N120、处理N0、CK,分别为7995、7620、6225、5955kg/hm2。处理N240比处理N0、CK分别增产2745、3015kg/hm2,增幅分别为44.10%、50.63%。

2.2效益分析

2.2.1水稻精确施氮试验。由表3可知,处理Ne即不施肥由于基础地力好,产量较高,较处理No净增效益516.00元/hm2。处理Nj、处理Nc较处理Ne净增效益6153.00、4026.45元/hm2。

2.2.2水稻不同氮肥用量试验。由表4可知,CK由于基础地力较高,比处理N0净增效益126元/hm2。施肥处理中净增效益以处理N240最高,为6075元/hm2;处理N300其次,为5139元/hm2;其他依次为处理N360、处理N180、处理N120。

氮肥范文篇9

关键词杂交晚粳;浙优12;免耕直播;氮肥;施肥比例;产量

近年来,浙江省绍兴县单季晚稻面积不断扩大,肥料用量也随之增加,使得肥料利用率下降,特别是单季晚稻生育期比连作晚稻长,而农民的施肥习惯仍按连作晚稻的施肥方式进行,施纯氮在195kg/hm2以上,总用肥量偏多,单次施肥量偏高,三要素比例失调,严重影响了单季晚稻高产水平的发挥。为探索单季晚稻免耕直播最佳施肥比例,在浙江省农作局的统一布置下,笔者进行了本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绍兴县柯岩街道永进村一农户的承包田中进行,前作为冬闲田,土壤属黄斑青紫泥,pH值5.45,有机质含量5.48%,全氮0.402%,速效磷17.93mg/kg,速效钾83.0mg/kg,排灌条件较好。供试水稻品种为浙优12,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提供,其丰产性好,株型紧凑,茎秆粗壮,穗大粒多,后期熟相好,抗倒性强[1]。

1.2试验设计

试验设6个处理,分别为:氮肥运筹按照苗肥(2叶1心)∶蘖肥(4叶1心)∶秆肥(倒4叶)∶穗肥(倒2叶)为2∶3∶4∶1(A)、3∶3∶2∶2(B)、2∶2∶3∶3(C)、2∶3∶1∶4(D);苗肥(2叶1心)∶蘖肥(4叶1心)∶穗肥(倒3叶)为3∶3∶4(E)、3∶2∶5(F)。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间筑田埂相隔,灌排独立。各试验小区施肥总量一致,施纯氮195kg/hm2、氯化钾150kg/hm2、过磷酸钙375kg/hm2。

1.3试验实施

试验采用单季免耕直播的方式,种子催成短芽,播种量统一为18.75kg/hm2。试验于5月31日播种,经撒密补稀匀苗后,6月10日定苗,密度48万株/hm2。播种前7d,用克芜踪3L/hm2对水600kg灭老草,播前先起沟后灌水,然后把沟泥耥平,干水直播。化学除草采用3次除草法,即第1次播前灭老草;第2次在播种后3~4d用40%直播净可湿性粉剂900g/hm2加水600kg均匀喷雾;第3次在稗草二至三叶期,用25%稻杰悬浮剂750mL/hm2加水600kg均匀喷雾。在病虫害防治上,重点做好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及纹枯病、稻曲病的防治工作,于破口前7d喷施富硒营养增产剂[2-3]。

氮肥按试验设计的时期、比例,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D苗肥、蘖肥、秆肥、穗肥分别于6月23日、7月1日、8月4日、8月21日施入,处理E、处理F苗肥、蘖肥、穗肥分别于6月23日、7月1日、8月15日施入,磷、钾肥分2次作蘖肥、穗肥施入。

1.4调查方法

定苗后,每小区随机选取1点(0.25m2),每隔5d调查记载苗情动态,至高峰下降后停止查苗。观察记载苗蘖动态、植株形态、生育期,成熟后取样考种,各处理单收单晒,取得实产。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氮肥施用比例对苗蘖动态及生育期的影响

由表1和表2可知,前期(苗肥)施用比例高,分蘖高峰和有效分蘖终止期出现时间相对较早,后期(穗肥)施用比例高,抽穗期明显推迟,而且播齐历期和全生育期延长,后期有贪青现象,稻穗颜色微红色。

2.2不同氮肥施用比例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1和表3可知,在单位面积总用肥量相同的条件下,前期(苗肥)施用比例高(30%)的处理,发苗较快,最高苗出现时间早,苗数多,说明苗肥的施用对前期分蘖作用较大;不同施肥比例对植株高矮、穗型大小的影响无规律性差异,但后期(穗肥)比例超过30%的,造成结实率在80%以下,这说明穗肥的施用要掌握好分寸,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高产。

2.3不同氮肥施用比例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单位面积总用肥量相同,不同氮肥施用比例,以处理B产量最高,平均产量达10.239t/hm?2,极显著高于其他5个处理;其次是处理A和处理C,分别为9.977t/hm2和9.360t/hm2;处理F产量最低,平均产量仅7.650t/hm2,极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由此可见,所施穗肥的比例要恰当,超过施肥总量的30%,前期抑制根生长,后期贪青徒长,反而影响产量。

3结论与讨论

氮肥范文篇10

1.产品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氮肥产品是一种很独特的产品,其成本构成中,70%~80%是煤电成本。近几年来,由于煤、电、人员工资的大幅度上扬,以及小氮肥行业本身能耗比较高,所以不仅小氮肥企业生产成本比较高,而且从整体趋势上看,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1998年全国小尿素平均完全成本为1229.35元/吨,全国大部分碳铵成本均在370元/吨至420元/吨之间,高于目前国际市场价格,也高于国内部分中型和大型氮肥企业的成本。

2.市场需求不旺,价格持续疲软

由于国内生产能力和进口的不断增加,市场供应能力大幅度提升,而同期农产品价格萎靡,农民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对氮肥的需求明显趋软,氮肥市场供过于求的态势初步呈现。因此,自1996年以后,化肥积压滞销严重,化肥价格持续疲软。在1996年,尿素零售价每吨一般在2200元到2400元,而到1998年则跌低到1800元/吨。至于生产企业的出厂价则跌得更低,有的企业每吨尿素出厂价仅为1300元左右,已经降至成本线以下。1997年以后,价格下跌趋势虽已明显减缓,但由于化肥是一种典型的季节性消费商品,其销售也理所当然地呈现出淡季、旺季交替非常明显的态势,价格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在淡季和旺季之间差别很大,有时1吨尿素最高价与最低价之间要相差几百元,价格极其不稳定,波动很大。

3.氮肥库存积压严重

近几年来,由于大量进口和国内生产的提高,以及市场需求的相对疲软,氮肥市场已呈现买方市场态势,市场销售极其不景气。因此,全国总的氮肥库存量在不断增加,1997年以后,其库存量虽呈相对波动型减少趋势,但总体库存水平仍然不低,约占氮肥产量的10%~15%;而且,这种情况还是在大量小氮肥企业关闭、停产、限产的情况下才暂时出现的。因此,库存形势不容乐观。

4.企业数目不断减少,开工状况极不理想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竞争加剧的缘故,大量小氮肥企业难以为继,小氮肥企业数目急剧减少,至1998年底仅剩834个。而且在现存的企业中,还存在着明显的开工不足,一些企业仍处于半停产状态。从1997年1月到1999年3月这段时间内,不仅生产企业开工率不高,而且还在不断走低,开工状况很不理想,到1999年1月,开工率达到历史最低,仅为57.88%。

5.效益状况极不稳定

1992年以后,由于氮肥销售市场的逐渐放开和氮肥进口的不断增加,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有不少企业被迫退出竞争,因此市场供给和价格波动更加频繁。而与此同时成本却高居不下,所以就整个行业而言,不仅效益不甚理想,而且非常不稳定,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并且波动幅度还非常大。

6.企业规模大小,抗风险能力差

我国小氮肥企业起步是从年产200吨合成氨开始的,经过40余年的发展,虽然其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有了很大幅度的扩展,但企业总体规模还是太小,到1997年平均合成氨产量也不过2.08万吨/年。据统计,1998年全国小氮肥企业共有828家,其中合成氨生产能力大于4.0~4.5万吨/年的厂家有200个;生产能力大于2.0~2.5万吨/年的厂家约有350个;生产能力小于2.0万吨/年的仍然为数不少。虽然有250个左右企业进入了大中型企业的行列,但从全行业来看,规模小的企业还是占多数,即使是进入了大中型企业行列的企业,其规模也还是偏小。

7.装备条件差,能耗高,污染严重,技术水平低

我国小氮肥企业多数以煤为原料,小规模的煤气化技术,国际国内无可借鉴,能耗高,装备条件、技术水平较差,尿素装置虽投产较晚,由于原材料、技术全部国产化,在当时来讲,虽建设成本低、见效快,但绝大多数仍是使用国际上早已淘汰了的水溶液全循环工艺,不仅污染严重,而且效率极低,所以我国小氮肥行业普遍能耗水平过高。小型氮肥企业主要以煤为原料,能耗均高于66.88百万千焦,高出国外先进水平1倍多。以天然气、成品油和煤炭为原料的尿素装置能耗比国外分别高20%、25%、75%。另外,小氮肥企业在扩大生产能力时,由于地方劳动力比较便宜,忽视了装备的自动化控制水平的提高。

8.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

我国小氮肥行业虽然其氮肥生产量已占整个氮肥生产的半壁江山,总体规模已非常可观。但从结构上来看,其产品品种结构很不合理,具体来讲,一是高浓度尿素产量比重低,低浓度碳铵产量比重高;二是肥料成分单一,复混或复合肥、专用肥产量低;三是产品功能单一,仅局限于增加土壤肥力,没能将除草、杀虫等多种功能结合起来。

9.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低

我国小氮肥企业与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相比,本来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就非常紧缺,难以满足目前企业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小氮肥企业地处乡镇,有的甚至是在农村,经济实力并不强大,本身就不具备吸引人才的条件。所以从总体上讲,人才是小氮肥企业发展最为薄弱的环节,也是制约小氮肥企业发展的“瓶颈”。我国小氮肥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都相当落后,根本就没有什么系统的理论来指导管理实践。企业管理主要靠领导者个人的影响力,人治色彩比较浓,缺乏必要的管理规范。有些企业虽然也制定一些管理规范,但执行得相当差,有时甚至成了领导为我所用的挡箭牌,所以从管理上往往是即兴式的,缺乏系统的规范,显得紊乱而无序。

10.农化服务水平低

在传统体制下,企业只管生产就行了,根本不用考虑服务和产品的适应性,农民施肥也多凭经验而行,因此我国化肥利用率只有30%左右,而世界平均水平为60%,发达国家高达70%。

二、世界氮肥行业发展趋势

1.世界氮肥生产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世界氮肥生产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直到1989年,发展中国家氮肥产量首次超过发达国家以后,发展中国家的产量稳步增长,发达国家的产量却呈现出逐步递减的趋势,氮肥生产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如日本,本国氮肥工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但由于化肥工业属于高消耗、高污染的行业,于是日本就逐渐缩减国内生产,将其生产基地转向国外。

2.向大型化方向发展

就世界范围而言,目前氮肥生产明显趋于大型化、集中化的趋势,如美国仅有50多家氮肥厂,每厂平均生产能力为32万吨;俄罗斯有36家氮肥厂,平均每厂生产能力为40万吨;印度约有40家合成氨厂,每厂生产能力为40万吨。而我国的小氮肥平均每厂只有2万吨/年合成氨的生产能力,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

3.高度重视环境保护

为了能维持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世界各地,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对于氮肥生产这一高污染行业,控制和要求就更为严格。一方面,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

要进行科学的治理和严格的控制,实行达标排放,以免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积极研究开发新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尽量减少因施肥不当和利用率低而对土壤造成的伤害。

4.高度重视技术和生产工艺的进步

为了满足降低生产成本、控制污染的要求,未来氮肥生产技术和设备均朝着低能耗、重环境治理、操作方便、安全度高、易于监控、装置负荷、运转率高、连续运转周期长的方向发展。

5.品种多样化、高度化和复杂化

国际发展趋势是新产品不断产生,产品种类趋于多样化,而且氮肥加工品种主要是以高浓度的复混肥、尿素和硝氨为主,或者直接是液氨肥,品种复合化的趋势非常明显。

6.高度重视农化服务

未来农业化服务必将成为发展重点,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几乎所有土地都是按土质配方施肥。目前,美国大约有235家专业农化实验室(其中私人性的200家,大学35家),可为农民提供高效的测土服务及根据测土结果提供肥料配方;另有分布于全美各地的数千家化肥分销商和零售商,这些分销商和零售商负责取土送往农化实验室,然后根据测土配方,加工复混肥提供给农户并提供施肥服务,他们既经营,又生产和服务,三位一体。

三、我国小氮肥行业发展对策

1.高度重视营销工作

随着我国化肥经营的放开和大量化肥进口的竞争,生产已初步呈现出供过于求的迹象。此时,氮肥企业必须为自己的产品出路着想。因此为适应这种转变,小氮肥企业必须在经营观念上有重大突破,彻底从生产观念转变到经营观念,充分研究市场,研究消费者需求,研究竞争对手状况,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组织生产,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并根据不同竞争对手的市场策略来开展市场竞争,从而使本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强化内部管理

小氮肥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强化企业管理,实行向管理要效益,以管理促发展。二是要以科学的管理理论来指导企业管理的实践,努力避免管理工作中的盲目性和主观臆断。二是要努力做好企业的标准工作、定额工作、计量工作、信息工作、职工教育以及管理规范的制定和修改等基础工作,为实施全局性的综合管理创造条件。三是要大力使用计算机等先进的管理手段和以“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新三论”(协同论、突变论、耗散结构理论)为核心的科学管理方法,以不断提高管理效益,增加管理的科学性。四是要强化系统管理,弱化个人行为对整个管理活动的影响力,尤其是管理决策中,必须严格遵循管理规章和决策程序,努力避免决策的个人意识,以减少主观色彩,避免决策的失误。五是要重点抓好成本管理和人事管理。成本管理和人事管理是整个管理系统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成本控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效益的好坏,进而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人事工作做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管理得好可以避免企业内部无谓的内耗;所以把这两部分抓好了,其他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3.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力争跟上世界技术发展的潮流

紧跟世界氮肥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一是力争在关键技术上寻求技术突破,从而带动整体技术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二是无论技术引进,还是技术改造,都应该把环境保护放在一个重要的高度来考虑,从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促进技术进步;三是要突出技术的节能性,通过大幅度降低能耗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使得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高;四是要突出技术上的安全性,避免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公务员之家

4.扩大企业规模和生产能力,增强抗风险能力

小氮肥企业要力争把规模做大,具体而言,可以有四种选择:一是实行联合,组建企业集团,以某一个效益较好的企业为核心,联合几个企业,争取统一生产、统一经营的方式,增强联合体的综合实力;二是采取兼并,某个企业通过资本运营的方式兼并一个或几个企业,从而形成一个规模更大的企业;三是企业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扩建,以扩张自己的实力;四是通过挖潜、改造方式,走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之路,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