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卖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6:09:28

大卖场范文篇1

关键词:大卖场市场势力思考

近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一些大城市商业的主力业态。根据AC尼尔森的调查数字显示,2004年中国零售业销售额上涨10%,购物者在零售市场的花费增长迅速,同时,调查显示消费者的大幅支出主要花费在大卖场和便利店,超市和传统通路的销售额维持在原有水平或仅有小幅增长。

大卖场在我国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一方面,推进了我国零售业的现代化,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加速了我国零售业与国际零售业的接轨。在大卖场快速扩张,其销售额在零售业中所占比重迅速提高的同时,大卖场市场势力的出现也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大卖场市场势力的成因

从现有情况来看,大卖场滥用市场势力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利用其市场势力从供应商处取得歧视性的价格折扣,这种折扣价格往往比传统意义上的规模采购得到的价格更低,这种折扣价格往往逼近产品的成本价格,造成供应商的利润微薄甚至无利可图;其二,向供应商收取各种名目繁多的附加费用,如超市进场费、节日店庆费、促销费、超市新店开张费、上架费、广告费等,使供应商不堪重负;其三,无理占用供应商的资金,许多大卖场除了收取上述不合理费用之外,还通过延迟付款、无理由退货等方式挤占供应商资金,从而转嫁市场风险。

现阶段,我国大中城市综合型大卖场的营业面积一般在7000-12000平方米左右,经营服务辐射半径在3公里以上,目标顾客以居民、中小零售商、餐饮店、集团为主。大卖场作为一种新的零售业业态,融合了生鲜食品超市、综合百货公司、折扣店的优势,与传统的普通超市相比,优势明显。目前,国内大卖场已经从单店经营向连锁经营发展,可以预计,大卖场在零售业中的地位将更加显著。笔者认为,大卖场市场势力的形成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从产业组织经济学的角度看,大卖场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产业链的问题。在大卖场和供应商之间形成了一条具有纵向关系的产业链,居于产业链上游的是供应商,位于产业链下游的是大卖场,它掌握着产品的分销渠道。产业链上游存在类似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供应商数量众多,产业集中度低,同业竞争激烈,这大大削弱了供应商与下游分销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大卖场面对着另一种市场结构,该市场中在位企业的数量远远少于上游市场中供应商的数量,市场集中度比较高,这使得大卖场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很强,上下游市场结构的差异是形成大卖场市场势力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其他因素也在促成大卖场市场势力的形成,这主要包括市场进入的必要资本量壁垒和政策法律制度壁垒等。

从资本投入的角度看,国内大中城市大卖场单店开张往往耗资上千万,进行连锁经营所需的资本量更大,这无疑是一个不小的进入壁垒。此外,由于大卖场投资大、占用的资源多,为了避免过渡竞争导致的资源浪费,政府往往根据城市发展的速度、居民社区的建设情况等,对大卖场进行一定的市场准入规制,这种人为的进入壁垒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卖场市场势力的形成。

第二,大卖场作为零售业的一种新型业态,它在经营时采取了与众不同的差异化经营策略。所谓差异化经营,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方法引发顾客对其产品或服务的偏好,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或服务有效地区别开来,从而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企业为了攫取市场势力往往把产品差异化作为重要的竞争手段,大卖场从门店选址、商品特色、商品价格定位等方面都凸显出与传统业态不同的经营特点。

就国内近年来出现的大卖场而言,其选址一般在城乡结合部、交通要道、大型居民社区附近,商业辐射力很强。从商品特色来看,大卖场的商品组合采取向少数商品高度集中的办法,以达到大量销售(量贩)的目标。在价格定位上,大卖场严格按照经营商品的品种分别定价,如许多大卖场销售的10%商品按高毛利销售,这些商品一般是大卖场自己加工、自有品牌或消费者对价格不甚敏感的商品;20%的则实行薄利多销,这些商品多是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消费者对其价格非常敏感;而对于一些供应商的品牌商品则采取无毛利销售的策略,或只收2%至3%的卖场费用。这样的价格策略,既将大卖场与其他零售业态区别开来,也让消费者对销售的商品产生了品质优良、价格低廉的印象,大卖场的差异化经营策略将自己与零售业中的其他竞争者区别开来,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最终成为了一种市场势力。

第三,据有关方面统计,国内许多商场的毛利只有国外的2/3,多数商场是靠大批量低价销售来获取利润,所以盈利空间不大。就大卖场而言,有关方面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大卖场的商业毛利是13%,而国外大卖场的商业毛利是20%。6%至7%之间的差异原因何在?笔者认为是城市化程度低、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低,最终造成有效购买力低下。

商场如果提价,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很敏感,势必丧失顾客,所以国内大卖场往往会推出“天天低价”的商品促销策略。大卖场既然从消费者身上获利微薄,那么他们就会把风险转嫁到供应商身上,于是下游大卖场对上游供应商的反向控制行为愈演愈烈,使大卖场对供应商的“价格压榨”行为成为普遍现象,而供应商面对这种行为,大多选择被动接受。

因为买方势力来源于买卖双方力量的相对强弱,即使一个市场份额很大的供应商也无法抗拒一个重要零售商的要求,该零售商的得失可能影响其经济规模的实现,也可能影响其在市场竞争中的战略地位;而对零售商来说,对该品牌的采购只占其该产品总采购量的较小比重,如果一旦失去它还会有许多替代品,在客源上也不会有多少损失。当达到低价位均衡时,厂商也就没有动力再提高价格,否则就会失去所有市场。

大卖场市场势力评价

大卖场作为一种新的零售业模式,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发展迅速,自有其合理性。但由于其频繁实施“压榨”供应商的行为,招致了颇多责难,故本文对大卖场市场势力的社会效应做一简要评价。

在市场经济中,供需双方通过市场机制达成交易本属正常,但如果交易的一方滥用其市场势力,则交易的结果可能损害另一方的福利,并最终损害整个社会的福利。大卖场对供应商的过度“压榨”,无疑会损害供应商尤其是中小供应商的利益。供应商被迫以低价向大卖场供货,并接受盘剥,最终可能导致中小供应商处于不良的经营状况,这对大卖场来说是一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随着大卖场市场势力的扩张势必造成对零售业的其它业态存在挤出效应,会严重影响其它业态(如百货、超市、杂货店等)的生存发展。西方国家大卖场近些年来的发展似乎可以说明这一点。以加拿大多伦多为例,1994年至1997年与大卖场相距2公里以内的传统零售业,包括一般食品超市倒闭率每年平均为17.7%,相距4公里的,倒闭率为16.33%。据国内有关方面的数据统计表明,在大卖场周边3公里范围内,一般超市销售额下降15%-30%,百货下降20%至40%,原双休日超市销售额比平时增长30%-40%的份额转移至大卖场。由此可见,大卖场与其它零售业的不相容性导致了附近的其它零售业态的生存困难。

此外,由于大卖场是一种高效率的零售业态,其吸纳劳动力的数量大大少于传统的零售业,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就业压力大的人口大国来说,将带来负社会效应。而且,城市居民的购物需求并非大卖场能完全满足的。普通超市、杂货店等传统业态的减少最终也会给周边居民带来不便。

治理大卖场市场势力的若干建议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治理的办法。

首先,政府可以从反对不公平竞争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限制大卖场滥用市场势力。国内现有相关法规多着眼于维护市场的有效竞争,对于像大卖场这种滥用买方市场势力的情况,现有的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

一方面,供应商害怕报复而很少提起诉状;另一方面,要对零售商实施处罚,首先需证明其滥用市场势力破坏了市场竞争,而证明这一点有一定难度。从反对不公平竞争的角度着手,买方势力可被看作是供应商为了分销而付给零售商的租金,这样,相关法律只要关注大卖场和供应商之间除了交易数量与价格之外,是否发生了由大卖场引起的垂直性限制条款即可,这种限制性条款是否被禁止可根据市场份额而定,当超过一定警戒线时,就要被调查,如果经过调查证实对公共利益有害,则被禁止。所以相对而言,从反对不公平竞争的角度出发,来解决不合理利用市场势力的行为更具有可操作性。

其次,从长远的角度看,大卖场和供应商之间是可以建立合作双赢的战略联盟关系的,这种双赢的格局可以从根本上化解双方的矛盾。

近几年,大卖场的涌现改变了以往零售业较为分散的格局。对供应商来说,可供选择的销售渠道越来越少;对大卖场来说,大批量采购增加了对某些拥有强势品牌供应商的依赖。因此,制造和销售环节只有建立战略联盟才是保证企业利润长期稳定的有效手段。沃尔玛和宝洁公司的合作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起初,沃尔玛要求宝洁降低价格,并以不再销售其产品相威胁;宝洁则认为沃尔玛离不开自己的产品。无论是对于沃尔玛还是宝洁来说,对方都是自己最重要的客户之一,因此双方最后达成协议,宝洁同意降价,沃尔玛则同意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让宝洁分享来自顾客的第一手信息,供求双方最终获得双赢。

再次,应及时制定相应的行业发展规划,确定合理的零售业布局。大卖场、百货商店、便利店在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要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自的数量和分布应根据城市社区的商业发展规模而定,各自满足不同的细分市场,从而避免零售业的恶性竞争。

参考文献:

1.杨凯.“通道费现象”的性质和法律规制.法学,2003(4)

2.金碚.产业组织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大卖场范文篇2

关键词:大卖场市场势力思考

近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一些大城市商业的主力业态。根据AC尼尔森的调查数字显示,2004年中国零售业销售额上涨10%,购物者在零售市场的花费增长迅速,同时,调查显示消费者的大幅支出主要花费在大卖场和便利店,超市和传统通路的销售额维持在原有水平或仅有小幅增长。

大卖场在我国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一方面,推进了我国零售业的现代化,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加速了我国零售业与国际零售业的接轨。在大卖场快速扩张,其销售额在零售业中所占比重迅速提高的同时,大卖场市场势力的出现也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大卖场市场势力的成因

从现有情况来看,大卖场滥用市场势力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利用其市场势力从供应商处取得歧视性的价格折扣,这种折扣价格往往比传统意义上的规模采购得到的价格更低,这种折扣价格往往逼近产品的成本价格,造成供应商的利润微薄甚至无利可图;其二,向供应商收取各种名目繁多的附加费用,如超市进场费、节日店庆费、促销费、超市新店开张费、上架费、广告费等,使供应商不堪重负;其三,无理占用供应商的资金,许多大卖场除了收取上述不合理费用之外,还通过延迟付款、无理由退货等方式挤占供应商资金,从而转嫁市场风险。

现阶段,我国大中城市综合型大卖场的营业面积一般在7000-12000平方米左右,经营服务辐射半径在3公里以上,目标顾客以居民、中小零售商、餐饮店、集团为主。大卖场作为一种新的零售业业态,融合了生鲜食品超市、综合百货公司、折扣店的优势,与传统的普通超市相比,优势明显。目前,国内大卖场已经从单店经营向连锁经营发展,可以预计,大卖场在零售业中的地位将更加显著。笔者认为,大卖场市场势力的形成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从产业组织经济学的角度看,大卖场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产业链的问题。在大卖场和供应商之间形成了一条具有纵向关系的产业链,居于产业链上游的是供应商,位于产业链下游的是大卖场,它掌握着产品的分销渠道。产业链上游存在类似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供应商数量众多,产业集中度低,同业竞争激烈,这大大削弱了供应商与下游分销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大卖场面对着另一种市场结构,该市场中在位企业的数量远远少于上游市场中供应商的数量,市场集中度比较高,这使得大卖场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很强,上下游市场结构的差异是形成大卖场市场势力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其他因素也在促成大卖场市场势力的形成,这主要包括市场进入的必要资本量壁垒和政策法律制度壁垒等。

从资本投入的角度看,国内大中城市大卖场单店开张往往耗资上千万,进行连锁经营所需的资本量更大,这无疑是一个不小的进入壁垒。此外,由于大卖场投资大、占用的资源多,为了避免过渡竞争导致的资源浪费,政府往往根据城市发展的速度、居民社区的建设情况等,对大卖场进行一定的市场准入规制,这种人为的进入壁垒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卖场市场势力的形成。

第二,大卖场作为零售业的一种新型业态,它在经营时采取了与众不同的差异化经营策略。所谓差异化经营,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方法引发顾客对其产品或服务的偏好,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或服务有效地区别开来,从而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企业为了攫取市场势力往往把产品差异化作为重要的竞争手段,大卖场从门店选址、商品特色、商品价格定位等方面都凸显出与传统业态不同的经营特点。

就国内近年来出现的大卖场而言,其选址一般在城乡结合部、交通要道、大型居民社区附近,商业辐射力很强。从商品特色来看,大卖场的商品组合采取向少数商品高度集中的办法,以达到大量销售(量贩)的目标。在价格定位上,大卖场严格按照经营商品的品种分别定价,如许多大卖场销售的10%商品按高毛利销售,这些商品一般是大卖场自己加工、自有品牌或消费者对价格不甚敏感的商品;20%的则实行薄利多销,这些商品多是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消费者对其价格非常敏感;而对于一些供应商的品牌商品则采取无毛利销售的策略,或只收2%至3%的卖场费用。这样的价格策略,既将大卖场与其他零售业态区别开来,也让消费者对销售的商品产生了品质优良、价格低廉的印象,大卖场的差异化经营策略将自己与零售业中的其他竞争者区别开来,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最终成为了一种市场势力。

第三,据有关方面统计,国内许多商场的毛利只有国外的2/3,多数商场是靠大批量低价销售来获取利润,所以盈利空间不大。就大卖场而言,有关方面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大卖场的商业毛利是13%,而国外大卖场的商业毛利是20%。6%至7%之间的差异原因何在?笔者认为是城市化程度低、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低,最终造成有效购买力低下。

商场如果提价,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很敏感,势必丧失顾客,所以国内大卖场往往会推出“天天低价”的商品促销策略。大卖场既然从消费者身上获利微薄,那么他们就会把风险转嫁到供应商身上,于是下游大卖场对上游供应商的反向控制行为愈演愈烈,使大卖场对供应商的“价格压榨”行为成为普遍现象,而供应商面对这种行为,大多选择被动接受。

因为买方势力来源于买卖双方力量的相对强弱,即使一个市场份额很大的供应商也无法抗拒一个重要零售商的要求,该零售商的得失可能影响其经济规模的实现,也可能影响其在市场竞争中的战略地位;而对零售商来说,对该品牌的采购只占其该产品总采购量的较小比重,如果一旦失去它还会有许多替代品,在客源上也不会有多少损失。当达到低价位均衡时,厂商也就没有动力再提高价格,否则就会失去所有市场。

大卖场市场势力评价

大卖场作为一种新的零售业模式,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发展迅速,自有其合理性。但由于其频繁实施“压榨”供应商的行为,招致了颇多责难,故本文对大卖场市场势力的社会效应做一简要评价。

在市场经济中,供需双方通过市场机制达成交易本属正常,但如果交易的一方滥用其市场势力,则交易的结果可能损害另一方的福利,并最终损害整个社会的福利。大卖场对供应商的过度“压榨”,无疑会损害供应商尤其是中小供应商的利益。供应商被迫以低价向大卖场供货,并接受盘剥,最终可能导致中小供应商处于不良的经营状况,这对大卖场来说是一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随着大卖场市场势力的扩张势必造成对零售业的其它业态存在挤出效应,会严重影响其它业态(如百货、超市、杂货店等)的生存发展。西方国家大卖场近些年来的发展似乎可以说明这一点。以加拿大多伦多为例,1994年至1997年与大卖场相距2公里以内的传统零售业,包括一般食品超市倒闭率每年平均为17.7%,相距4公里的,倒闭率为16.33%。据国内有关方面的数据统计表明,在大卖场周边3公里范围内,一般超市销售额下降15%-30%,百货下降20%至40%,原双休日超市销售额比平时增长30%-40%的份额转移至大卖场。由此可见,大卖场与其它零售业的不相容性导致了附近的其它零售业态的生存困难。

此外,由于大卖场是一种高效率的零售业态,其吸纳劳动力的数量大大少于传统的零售业,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就业压力大的人口大国来说,将带来负社会效应。而且,城市居民的购物需求并非大卖场能完全满足的。普通超市、杂货店等传统业态的减少最终也会给周边居民带来不便。

治理大卖场市场势力的若干建议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治理的办法。

首先,政府可以从反对不公平竞争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限制大卖场滥用市场势力。国内现有相关法规多着眼于维护市场的有效竞争,对于像大卖场这种滥用买方市场势力的情况,现有的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

一方面,供应商害怕报复而很少提起诉状;另一方面,要对零售商实施处罚,首先需证明其滥用市场势力破坏了市场竞争,而证明这一点有一定难度。从反对不公平竞争的角度着手,买方势力可被看作是供应商为了分销而付给零售商的租金,这样,相关法律只要关注大卖场和供应商之间除了交易数量与价格之外,是否发生了由大卖场引起的垂直性限制条款即可,这种限制性条款是否被禁止可根据市场份额而定,当超过一定警戒线时,就要被调查,如果经过调查证实对公共利益有害,则被禁止。所以相对而言,从反对不公平竞争的角度出发,来解决不合理利用市场势力的行为更具有可操作性。

其次,从长远的角度看,大卖场和供应商之间是可以建立合作双赢的战略联盟关系的,这种双赢的格局可以从根本上化解双方的矛盾。

近几年,大卖场的涌现改变了以往零售业较为分散的格局。对供应商来说,可供选择的销售渠道越来越少;对大卖场来说,大批量采购增加了对某些拥有强势品牌供应商的依赖。因此,制造和销售环节只有建立战略联盟才是保证企业利润长期稳定的有效手段。沃尔玛和宝洁公司的合作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起初,沃尔玛要求宝洁降低价格,并以不再销售其产品相威胁;宝洁则认为沃尔玛离不开自己的产品。无论是对于沃尔玛还是宝洁来说,对方都是自己最重要的客户之一,因此双方最后达成协议,宝洁同意降价,沃尔玛则同意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让宝洁分享来自顾客的第一手信息,供求双方最终获得双赢。

再次,应及时制定相应的行业发展规划,确定合理的零售业布局。大卖场、百货商店、便利店在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要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自的数量和分布应根据城市社区的商业发展规模而定,各自满足不同的细分市场,从而避免零售业的恶性竞争。

参考文献:

1.杨凯.“通道费现象”的性质和法律规制.法学,2003(4)

2.金碚.产业组织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大卖场范文篇3

关键词:大卖场市场势力思考

近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一些大城市商业的主力业态。根据AC尼尔森的调查数字显示,2004年中国零售业销售额上涨10%,购物者在零售市场的花费增长迅速,同时,调查显示消费者的大幅支出主要花费在大卖场和便利店,超市和传统通路的销售额维持在原有水平或仅有小幅增长。

大卖场在我国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一方面,推进了我国零售业的现代化,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加速了我国零售业与国际零售业的接轨。在大卖场快速扩张,其销售额在零售业中所占比重迅速提高的同时,大卖场市场势力的出现也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大卖场市场势力的成因

从现有情况来看,大卖场滥用市场势力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利用其市场势力从供应商处取得歧视性的价格折扣,这种折扣价格往往比传统意义上的规模采购得到的价格更低,这种折扣价格往往逼近产品的成本价格,造成供应商的利润微薄甚至无利可图;其二,向供应商收取各种名目繁多的附加费用,如超市进场费、节日店庆费、促销费、超市新店开张费、上架费、广告费等,使供应商不堪重负;其三,无理占用供应商的资金,许多大卖场除了收取上述不合理费用之外,还通过延迟付款、无理由退货等方式挤占供应商资金,从而转嫁市场风险。

现阶段,我国大中城市综合型大卖场的营业面积一般在7000-12000平方米左右,经营服务辐射半径在3公里以上,目标顾客以居民、中小零售商、餐饮店、集团为主。大卖场作为一种新的零售业业态,融合了生鲜食品超市、综合百货公司、折扣店的优势,与传统的普通超市相比,优势明显。目前,国内大卖场已经从单店经营向连锁经营发展,可以预计,大卖场在零售业中的地位将更加显著。笔者认为,大卖场市场势力的形成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从产业组织经济学的角度看,大卖场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产业链的问题。在大卖场和供应商之间形成了一条具有纵向关系的产业链,居于产业链上游的是供应商,位于产业链下游的是大卖场,它掌握着产品的分销渠道。产业链上游存在类似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供应商数量众多,产业集中度低,同业竞争激烈,这大大削弱了供应商与下游分销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大卖场面对着另一种市场结构,该市场中在位企业的数量远远少于上游市场中供应商的数量,市场集中度比较高,这使得大卖场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很强,上下游市场结构的差异是形成大卖场市场势力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其他因素也在促成大卖场市场势力的形成,这主要包括市场进入的必要资本量壁垒和政策法律制度壁垒等。

从资本投入的角度看,国内大中城市大卖场单店开张往往耗资上千万,进行连锁经营所需的资本量更大,这无疑是一个不小的进入壁垒。此外,由于大卖场投资大、占用的资源多,为了避免过渡竞争导致的资源浪费,政府往往根据城市发展的速度、居民社区的建设情况等,对大卖场进行一定的市场准入规制,这种人为的进入壁垒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卖场市场势力的形成。

第二,大卖场作为零售业的一种新型业态,它在经营时采取了与众不同的差异化经营策略。所谓差异化经营,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方法引发顾客对其产品或服务的偏好,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或服务有效地区别开来,从而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企业为了攫取市场势力往往把产品差异化作为重要的竞争手段,大卖场从门店选址、商品特色、商品价格定位等方面都凸显出与传统业态不同的经营特点。

就国内近年来出现的大卖场而言,其选址一般在城乡结合部、交通要道、大型居民社区附近,商业辐射力很强。从商品特色来看,大卖场的商品组合采取向少数商品高度集中的办法,以达到大量销售(量贩)的目标。在价格定位上,大卖场严格按照经营商品的品种分别定价,如许多大卖场销售的10%商品按高毛利销售,这些商品一般是大卖场自己加工、自有品牌或消费者对价格不甚敏感的商品;20%的则实行薄利多销,这些商品多是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消费者对其价格非常敏感;而对于一些供应商的品牌商品则采取无毛利销售的策略,或只收2%至3%的卖场费用。这样的价格策略,既将大卖场与其他零售业态区别开来,也让消费者对销售的商品产生了品质优良、价格低廉的印象,大卖场的差异化经营策略将自己与零售业中的其他竞争者区别开来,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最终成为了一种市场势力。

第三,据有关方面统计,国内许多商场的毛利只有国外的2/3,多数商场是靠大批量低价销售来获取利润,所以盈利空间不大。就大卖场而言,有关方面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大卖场的商业毛利是13%,而国外大卖场的商业毛利是20%。6%至7%之间的差异原因何在?笔者认为是城市化程度低、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低,最终造成有效购买力低下。

商场如果提价,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很敏感,势必丧失顾客,所以国内大卖场往往会推出“天天低价”的商品促销策略。大卖场既然从消费者身上获利微薄,那么他们就会把风险转嫁到供应商身上,于是下游大卖场对上游供应商的反向控制行为愈演愈烈,使大卖场对供应商的“价格压榨”行为成为普遍现象,而供应商面对这种行为,大多选择被动接受。

因为买方势力来源于买卖双方力量的相对强弱,即使一个市场份额很大的供应商也无法抗拒一个重要零售商的要求,该零售商的得失可能影响其经济规模的实现,也可能影响其在市场竞争中的战略地位;而对零售商来说,对该品牌的采购只占其该产品总采购量的较小比重,如果一旦失去它还会有许多替代品,在客源上也不会有多少损失。当达到低价位均衡时,厂商也就没有动力再提高价格,否则就会失去所有市场。

大卖场市场势力评价

大卖场作为一种新的零售业模式,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发展迅速,自有其合理性。但由于其频繁实施“压榨”供应商的行为,招致了颇多责难,故本文对大卖场市场势力的社会效应做一简要评价。

在市场经济中,供需双方通过市场机制达成交易本属正常,但如果交易的一方滥用其市场势力,则交易的结果可能损害另一方的福利,并最终损害整个社会的福利。大卖场对供应商的过度“压榨”,无疑会损害供应商尤其是中小供应商的利益。供应商被迫以低价向大卖场供货,并接受盘剥,最终可能导致中小供应商处于不良的经营状况,这对大卖场来说是一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随着大卖场市场势力的扩张势必造成对零售业的其它业态存在挤出效应,会严重影响其它业态(如百货、超市、杂货店等)的生存发展。西方国家大卖场近些年来的发展似乎可以说明这一点。以加拿大多伦多为例,1994年至1997年与大卖场相距2公里以内的传统零售业,包括一般食品超市倒闭率每年平均为17.7%,相距4公里的,倒闭率为16.33%。据国内有关方面的数据统计表明,在大卖场周边3公里范围内,一般超市销售额下降15%-30%,百货下降20%至40%,原双休日超市销售额比平时增长30%-40%的份额转移至大卖场。由此可见,大卖场与其它零售业的不相容性导致了附近的其它零售业态的生存困难。

此外,由于大卖场是一种高效率的零售业态,其吸纳劳动力的数量大大少于传统的零售业,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就业压力大的人口大国来说,将带来负社会效应。而且,城市居民的购物需求并非大卖场能完全满足的。普通超市、杂货店等传统业态的减少最终也会给周边居民带来不便。

治理大卖场市场势力的若干建议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治理的办法。

首先,政府可以从反对不公平竞争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限制大卖场滥用市场势力。国内现有相关法规多着眼于维护市场的有效竞争,对于像大卖场这种滥用买方市场势力的情况,现有的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

一方面,供应商害怕报复而很少提起诉状;另一方面,要对零售商实施处罚,首先需证明其滥用市场势力破坏了市场竞争,而证明这一点有一定难度。从反对不公平竞争的角度着手,买方势力可被看作是供应商为了分销而付给零售商的租金,这样,相关法律只要关注大卖场和供应商之间除了交易数量与价格之外,是否发生了由大卖场引起的垂直性限制条款即可,这种限制性条款是否被禁止可根据市场份额而定,当超过一定警戒线时,就要被调查,如果经过调查证实对公共利益有害,则被禁止。所以相对而言,从反对不公平竞争的角度出发,来解决不合理利用市场势力的行为更具有可操作性。

其次,从长远的角度看,大卖场和供应商之间是可以建立合作双赢的战略联盟关系的,这种双赢的格局可以从根本上化解双方的矛盾。

近几年,大卖场的涌现改变了以往零售业较为分散的格局。对供应商来说,可供选择的销售渠道越来越少;对大卖场来说,大批量采购增加了对某些拥有强势品牌供应商的依赖。因此,制造和销售环节只有建立战略联盟才是保证企业利润长期稳定的有效手段。沃尔玛和宝洁公司的合作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起初,沃尔玛要求宝洁降低价格,并以不再销售其产品相威胁;宝洁则认为沃尔玛离不开自己的产品。无论是对于沃尔玛还是宝洁来说,对方都是自己最重要的客户之一,因此双方最后达成协议,宝洁同意降价,沃尔玛则同意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让宝洁分享来自顾客的第一手信息,供求双方最终获得双赢。

再次,应及时制定相应的行业发展规划,确定合理的零售业布局。大卖场、百货商店、便利店在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要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自的数量和分布应根据城市社区的商业发展规模而定,各自满足不同的细分市场,从而避免零售业的恶性竞争。

参考文献:

1.杨凯.“通道费现象”的性质和法律规制.法学,2003(4)

2.金碚.产业组织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大卖场范文篇4

一、大型卖场违章促销的现状

目前,区内大型卖场违章促销活动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一环路南二段世界、数码广场、新世纪电脑城和百脑汇等电脑卖场;二是的国美、苏宁等大型电器商场;三是双楠人人乐和玉林好又多等大型综合性商场。他们有的擅自占用人行道搭建场外卖点、摊棚,有的利用城市广场、小游园搭建宣传舞台,通过高音喇叭招揽顾客,有的甚至采取聘请临时人员向过往群众散发各种低廉的宣传资料等一系列违章促销手段。这与城市市容市貌管理规定相悖,与各大型专业卖场的身份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不符。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违章促销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二、大型卖场违章促销的影响

大型卖场违章促销之势越演越烈,其影响也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

(一)影响交通。严重的占道宣传促销给群众出行和交通顺畅带来不便。在交通高峰时段容易出现“商家占人行道,行人挤慢车道,自行车挤快车道,汽车堵着走不了”的状况。

(二)干扰居民休息。违章促销宣传形成的噪声对周围住户的正常休息造成巨大影响。大型卖场往往会在节假日早早搭起舞台,利用高音喇叭等设施搞“有奖促销活动”,以此聚集人气、渲染气氛,而节假日又是大家的休息时间,因此,群众对此类促销行为的意见较大。

(三)损害城市形象。违章促销行为既造成市容秩序混乱,也严重损害城市形象。在促销过程中往往是场点设置混乱,搭建的各种遮阳棚、舞台花花绿绿,杂乱无章,促销区域人声嘈杂,促销活动结束后各种宣传资料和其他垃圾遍地都是,一片狼籍。同时大型卖场的违章促销行为具有聚集效应,周边中小商家往往抱着“枪打出头鸟、大树底下好乘凉、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而采取类似的宣传和促销活动,加大了城市管理的难度。

由此可见,大型卖场的违章促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各相关部门必须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防微杜渐,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使大型卖场违章促销活动得到有效规范。

三、大型卖场违章促销的原因分析

形成大型卖场违章促销的原因很多,主要有:

(一)现有户外广告场地资源不足。现有的户外广告等宣传方式从数量和质量上均无法满足商家宣传的客观需求。从实施违章促销行为的主体来看,大多数为非知名品牌商家和商,以及卖场内摊位相对偏僻的承租商,他们一方面有比知名品牌更加迫切的宣传需求,另一方面又无力支付昂贵的摊位费和户外广告位租赁费,所以容易采取场外违章促销的方式来达到增大商品销量的目的。

(二)品牌商家传播企业文化的重要渠道。卖场方和知名品牌商家希望通过各种宣传活动聚集人气、传播企业文化。在违章促销的商家中,利用广场、小游园搭建舞台,并使用高音喇叭搞“歌舞表演、有奖竞猜”等活动的往往是大型卖场方或实力较强的知名品牌商家,他们宣传目的并不仅仅是着眼于一时的商品销量,而是以传播企业文化、展示品牌实力为目标。

(三)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对如何界定占道违章促销行为还没有明确的规定。现有的《市市容市貌管理暂行规定》对越门占道经营行为界定不清,对在建筑物规划红线范围内的通道、街沿、广场等设施上进行销售、经营是否属违章占道没有清晰明确的表述,导致城管在纠正违章促销行为时,有部分商家和群众不理解、有意见,执法人员也难以拿出令人信服的依据,难以真正做到以理服人。

(四)部分大型卖场有“特权”思想。认为自己作为纳税大户,理应受到政府的关照和优待,因而在一些具体经营行为中不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喜欢打擦边球,出现问题时也不愿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

四、规范治理大型卖场违章促销行为的对策建议

大型卖场违章促销现象必须通过疏堵结合、加强宣传、强化社会责任和统一执法程序等方式加以规范、疏导。

(一)强化宣传,统一认识。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城管宣传的工作力度,开展城管执法进商场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活动,分别从卖场方和摊位承租方两个层面开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通过发放《致大型卖场商家店铺的公开信》、《城管执法服务指南》、《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问答》等方式讲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城市管理的政策法规,求得商家的理解、支持。同时,定期召开整规办、执法局、环保局、街道办事处、卖场、摊位承租商等多方共同参加的座谈会,积极就卖场促销问题进行交流和沟通,以便在思想认识上达成一致。

(二)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从目前实际情况看,相关部门对大型卖场的违章促销行为既无法彻底禁止,又不能彻底放开,而卖场方对违章促销也是既不愿彻底放弃,又不能名正言顺的进行。相关部门应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不扰民、保通畅、守秩序”的原则,制定出一套既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又适应城市管理工作要求的处理办法。如在春节、劳动节、国庆节及平常双休日,各卖场可以提前向相关部门提出促销申请,相关部门则在重点审查其促销时间、促销地点、促销方式(包括宣传促销的规模及使用何种器材,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等)以后酌情作出允许或者禁止的决定。促销时间应控制在上午9时至12时,下午3时至6时两个时段之内;促销时应按照相关部门规定的方式在指定的区域内进行,不得使用高音喇叭和其他扩音设备,促销区域的边界噪声必须控制在75分贝之内,促销期间执法人员和卖场工作人员应不定时利用专业仪器进行抽查。各参加促销活动的卖场和商家要保证展场的卫生和秩序,服从相关部门的现场管理,配合执法人员的工作。对于未经相关部门审批的、超越许可范围和标准的促销行为,由执法部门统一依法予以取缔。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依照程序、注重执法细节,特别要注意做好证据的固定保存、告知当事人权利义务和执法文书必须送达当事人等细节工作。同时做到统一执法标准,对同一区域的大型卖场和其他商家一视同仁,按照统一的标准,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样,既能让有实际需求的商家达到宣传的目的,同时又能规范其宣传促销行为。

大卖场范文篇5

1.严格遵守卖场各项规章制度,坚守工作岗位。

2.严格遵守卖场考勤制度,不迟到,不早退,不串岗,不脱岗,不离岗。

3.搞好个人卫生,上班时间不穿拖鞋,不穿短裤,保持良好的工作形象。

4.不许在卖场抽烟,睡觉,打牌,看书报杂志;接打私人电话,和其他员工嬉笑打骂。

5.服从各级领导的管理,不顶撞上级领导,对临时性工作无条件服从。

6.搞好并保持本岗位卫生区卫生。

7.确保卖场商品安全,做到眼勤,嘴勤,手勤,腿勤,对可疑人,物,事件及时处理,汇报。发生责任事故按规定承担一定责任。

大卖场范文篇6

关键词:大卖场市场势力思考

近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一些大城市商业的主力业态。根据AC尼尔森的调查数字显示,2004年中国零售业销售额上涨10%,购物者在零售市场的花费增长迅速,同时,调查显示消费者的大幅支出主要花费在大卖场和便利店,超市和传统通路的销售额维持在原有水平或仅有小幅增长。

大卖场在我国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一方面,推进了我国零售业的现代化,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加速了我国零售业与国际零售业的接轨。在大卖场快速扩张,其销售额在零售业中所占比重迅速提高的同时,大卖场市场势力的出现也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大卖场市场势力的成因

从现有情况来看,大卖场滥用市场势力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利用其市场势力从供应商处取得歧视性的价格折扣,这种折扣价格往往比传统意义上的规模采购得到的价格更低,这种折扣价格往往逼近产品的成本价格,造成供应商的利润微薄甚至无利可图;其二,向供应商收取各种名目繁多的附加费用,如超市进场费、节日店庆费、促销费、超市新店开张费、上架费、广告费等,使供应商不堪重负;其三,无理占用供应商的资金,许多大卖场除了收取上述不合理费用之外,还通过延迟付款、无理由退货等方式挤占供应商资金,从而转嫁市场风险。

现阶段,我国大中城市综合型大卖场的营业面积一般在7000-12000平方米左右,经营服务辐射半径在3公里以上,目标顾客以居民、中小零售商、餐饮店、集团为主。大卖场作为一种新的零售业业态,融合了生鲜食品超市、综合百货公司、折扣店的优势,与传统的普通超市相比,优势明显。目前,国内大卖场已经从单店经营向连锁经营发展,可以预计,大卖场在零售业中的地位将更加显著。笔者认为,大卖场市场势力的形成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从产业组织经济学的角度看,大卖场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产业链的问题。在大卖场和供应商之间形成了一条具有纵向关系的产业链,居于产业链上游的是供应商,位于产业链下游的是大卖场,它掌握着产品的分销渠道。产业链上游存在类似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供应商数量众多,产业集中度低,同业竞争激烈,这大大削弱了供应商与下游分销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大卖场面对着另一种市场结构,该市场中在位企业的数量远远少于上游市场中供应商的数量,市场集中度比较高,这使得大卖场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很强,上下游市场结构的差异是形成大卖场市场势力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其他因素也在促成大卖场市场势力的形成,这主要包括市场进入的必要资本量壁垒和政策法律制度壁垒等。

从资本投入的角度看,国内大中城市大卖场单店开张往往耗资上千万,进行连锁经营所需的资本量更大,这无疑是一个不小的进入壁垒。此外,由于大卖场投资大、占用的资源多,为了避免过渡竞争导致的资源浪费,政府往往根据城市发展的速度、居民社区的建设情况等,对大卖场进行一定的市场准入规制,这种人为的进入壁垒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卖场市场势力的形成。

第二,大卖场作为零售业的一种新型业态,它在经营时采取了与众不同的差异化经营策略。所谓差异化经营,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方法引发顾客对其产品或服务的偏好,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或服务有效地区别开来,从而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企业为了攫取市场势力往往把产品差异化作为重要的竞争手段,大卖场从门店选址、商品特色、商品价格定位等方面都凸显出与传统业态不同的经营特点。

就国内近年来出现的大卖场而言,其选址一般在城乡结合部、交通要道、大型居民社区附近,商业辐射力很强。从商品特色来看,大卖场的商品组合采取向少数商品高度集中的办法,以达到大量销售(量贩)的目标。在价格定位上,大卖场严格按照经营商品的品种分别定价,如许多大卖场销售的10%商品按高毛利销售,这些商品一般是大卖场自己加工、自有品牌或消费者对价格不甚敏感的商品;20%的则实行薄利多销,这些商品多是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消费者对其价格非常敏感;而对于一些供应商的品牌商品则采取无毛利销售的策略,或只收2%至3%的卖场费用。这样的价格策略,既将大卖场与其他零售业态区别开来,也让消费者对销售的商品产生了品质优良、价格低廉的印象,大卖场的差异化经营策略将自己与零售业中的其他竞争者区别开来,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最终成为了一种市场势力。

第三,据有关方面统计,国内许多商场的毛利只有国外的2/3,多数商场是靠大批量低价销售来获取利润,所以盈利空间不大。就大卖场而言,有关方面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大卖场的商业毛利是13%,而国外大卖场的商业毛利是20%。6%至7%之间的差异原因何在?笔者认为是城市化程度低、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低,最终造成有效购买力低下。

商场如果提价,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很敏感,势必丧失顾客,所以国内大卖场往往会推出“天天低价”的商品促销策略。大卖场既然从消费者身上获利微薄,那么他们就会把风险转嫁到供应商身上,于是下游大卖场对上游供应商的反向控制行为愈演愈烈,使大卖场对供应商的“价格压榨”行为成为普遍现象,而供应商面对这种行为,大多选择被动接受。

因为买方势力来源于买卖双方力量的相对强弱,即使一个市场份额很大的供应商也无法抗拒一个重要零售商的要求,该零售商的得失可能影响其经济规模的实现,也可能影响其在市场竞争中的战略地位;而对零售商来说,对该品牌的采购只占其该产品总采购量的较小比重,如果一旦失去它还会有许多替代品,在客源上也不会有多少损失。当达到低价位均衡时,厂商也就没有动力再提高价格,否则就会失去所有市场。

大卖场市场势力评价

大卖场作为一种新的零售业模式,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发展迅速,自有其合理性。但由于其频繁实施“压榨”供应商的行为,招致了颇多责难,故本文对大卖场市场势力的社会效应做一简要评价。

在市场经济中,供需双方通过市场机制达成交易本属正常,但如果交易的一方滥用其市场势力,则交易的结果可能损害另一方的福利,并最终损害整个社会的福利。大卖场对供应商的过度“压榨”,无疑会损害供应商尤其是中小供应商的利益。供应商被迫以低价向大卖场供货,并接受盘剥,最终可能导致中小供应商处于不良的经营状况,这对大卖场来说是一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随着大卖场市场势力的扩张势必造成对零售业的其它业态存在挤出效应,会严重影响其它业态(如百货、超市、杂货店等)的生存发展。西方国家大卖场近些年来的发展似乎可以说明这一点。以加拿大多伦多为例,1994年至1997年与大卖场相距2公里以内的传统零售业,包括一般食品超市倒闭率每年平均为17.7%,相距4公里的,倒闭率为16.33%。据国内有关方面的数据统计表明,在大卖场周边3公里范围内,一般超市销售额下降15%-30%,百货下降20%至40%,原双休日超市销售额比平时增长30%-40%的份额转移至大卖场。由此可见,大卖场与其它零售业的不相容性导致了附近的其它零售业态的生存困难。

此外,由于大卖场是一种高效率的零售业态,其吸纳劳动力的数量大大少于传统的零售业,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就业压力大的人口大国来说,将带来负社会效应。而且,城市居民的购物需求并非大卖场能完全满足的。普通超市、杂货店等传统业态的减少最终也会给周边居民带来不便。

治理大卖场市场势力的若干建议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治理的办法。

首先,政府可以从反对不公平竞争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限制大卖场滥用市场势力。国内现有相关法规多着眼于维护市场的有效竞争,对于像大卖场这种滥用买方市场势力的情况,现有的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

一方面,供应商害怕报复而很少提起诉状;另一方面,要对零售商实施处罚,首先需证明其滥用市场势力破坏了市场竞争,而证明这一点有一定难度。从反对不公平竞争的角度着手,买方势力可被看作是供应商为了分销而付给零售商的租金,这样,相关法律只要关注大卖场和供应商之间除了交易数量与价格之外,是否发生了由大卖场引起的垂直性限制条款即可,这种限制性条款是否被禁止可根据市场份额而定,当超过一定警戒线时,就要被调查,如果经过调查证实对公共利益有害,则被禁止。所以相对而言,从反对不公平竞争的角度出发,来解决不合理利用市场势力的行为更具有可操作性。

其次,从长远的角度看,大卖场和供应商之间是可以建立合作双赢的战略联盟关系的,这种双赢的格局可以从根本上化解双方的矛盾。

近几年,大卖场的涌现改变了以往零售业较为分散的格局。对供应商来说,可供选择的销售渠道越来越少;对大卖场来说,大批量采购增加了对某些拥有强势品牌供应商的依赖。因此,制造和销售环节只有建立战略联盟才是保证企业利润长期稳定的有效手段。沃尔玛和宝洁公司的合作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起初,沃尔玛要求宝洁降低价格,并以不再销售其产品相威胁;宝洁则认为沃尔玛离不开自己的产品。无论是对于沃尔玛还是宝洁来说,对方都是自己最重要的客户之一,因此双方最后达成协议,宝洁同意降价,沃尔玛则同意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让宝洁分享来自顾客的第一手信息,供求双方最终获得双赢。

再次,应及时制定相应的行业发展规划,确定合理的零售业布局。大卖场、百货商店、便利店在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要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自的数量和分布应根据城市社区的商业发展规模而定,各自满足不同的细分市场,从而避免零售业的恶性竞争。

参考文献:

1.杨凯.“通道费现象”的性质和法律规制.法学,2003(4)

2.金碚.产业组织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大卖场范文篇7

关键词:零售业态综合百货大卖场生鲜食品超市便利店

2000年国家商务部的专家考察全国商业,尤其是研究了上海商业以后,提出了我国当时流行发展的八种业态。它们分别是综合百货、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方便店(便利店)、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和仓储式超市。2004年6月,商务部又新颁布了《零售业态分类》国家标准,作为地方商业网点规划的重要依据。这一标准从当年6月30日开始实施。新标准按照零售店铺的结构特点,根据其经营方式、商品结构、服务功能,以及选址、商圈、规模、店堂设施、目标顾客和有无固定场所等因素,把零售业分为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具建材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电话购物等17种业态。2005年9月,我国又恢复了直销。至此,全国已有18种业态。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了WT0,零售商业飞速发展,走过了许多国家几十年才走过的路。各种零售业态竞相推出,极大地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对业态发展趋势和规律,不少商业工作者的认识还是模糊的,不知道业态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不适当地发展零售业态。因此有必要用理论指导实践,又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再实践。于是笔者重点研究了零售业态理论并结合中国各地的商业实践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不少看法和建议。

下面对几种主要业态进行具体分析。

综合百货

其他业态对综合百货的影响

超市、大卖场掠走了综合百货中服务含量少的快速消费品超市、大卖场贴近百姓生活,销量大、成本低,特别适合挑选性低、服务含量少的快速消费品。为此顾客原来在综合百货购买肥皂、牙膏、洗发水等,转而到超市、大卖场购买。

大型专业卖场挤掉了综合百货众多硬百货商品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建立、2l世纪初迅速发展的专业大卖场经营家具、装潢材料、灯具、家用电器,由于经营专业、品种齐全、数量较大、价格便宜,挑选方便,又吸引了一大批顾客。综合百货为此减少了众多硬百货的经营。

专业店、专卖店影响了综合百货较多软百货商品专业店、专卖店的大量开设,吸引了顾客购买服装、鞋帽、包袋。因此综合百货又失去了不少软百货商品的销量。

批发市场抢占了综合百货的低档商品各地的批发市场均以价廉取胜,抢占了综合百货的低档商品。

综合百货发展方向

正因为综合百货受到各种业态的挤压,就应该进一步细分市场,发挥本身的专长,经营合适的产品,为特定档次、特定人群服务。部分综合百货应向专题百货、主题百货发展。

结论

一个大城市只要有若干家大型综合百货就够了,大多数应向专题百货、主题百货商店发展,侧重经营某些大类的百货用品,专门为特定的目标顾客服务,形成综合百货与专题百货、主题百货的结合。

大卖场

好多人把大型综合超市和仓储式销售称为大卖场。大卖场是新型业态,发展迅速,将保持热门状态。

我国大卖场的发展现状

大卖场由于定位于满足顾客一次性买齐生活用品的需要且实行低价政策,首先在京、津、沪、穗继而在各省会大城市登陆。由于大卖场服务半径大,需要有较多人口的支撑,所以其发展空间主要是大中城市。在小城市只适合开设较小型的卖场。

大卖场在发达地区大中城市由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地区发展。并且,在最发达城市大卖场已经受到其他业态的冲击。这里说的大卖场是指综合性大卖场,即满足顾客一次性购齐商品的大卖场。但在发达城市,大卖场也受到了其他业态的挤压。

国外企业对我国大卖场的挑战

目前沃尔玛已经入驻上海、太原等大中城市,“狼”终于来了。一方面,沃尔玛是商业“航空母舰”,实力巨大;但另一方面,它业态单一,很难过多布点。因此,大中城市的商业要与狼共舞,既向它学习,又与它竞争,迅速提高本身的市场能力。

生鲜食品超市

生鲜食品超市的发展大有前途,但难度较大。在发达国家,生鲜食品超市遍地开花,很接近人们的生活。在日本,生鲜食品的经营面积在超市占据较大的比例,花色品种多,加工程度高,基本满足顾客的日常需要。我国大中城市农贸市场改超市,其实质是改成生鲜食品超市。

“农贸市场改超市”步履艰难。农贸市场改超市,其实质是改成生鲜食品超市。可在我国,由于食品生产落后、供应链还末形成,故生鲜食品超市发展较慢。

生鲜食品超市的发展有必然趋势。生鲜食品超市与老百姓密切相关,家家户户都少不了它。在国外发达国家,生鲜食品超市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我国生鲜食品超市首先在大城市充分发展。谁抓住这个机会,谁就会主宰这个巨大的市场。

生鲜食品超市的发展有很大难度,建立供应链将是关键。发展生鲜食品超市的关键是建立生产、加工、包装、组配、运输、销售的供应链。这需要政府、农民、加工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共同努力才会成功。

发挥本土优势,尽快建好连锁生鲜食品超市。大中城市超市商业应该发挥本土优势,探索建立连锁生鲜食品超市的新方法、新路子,尽快在全国率先建好连锁生鲜食品超市的系统和网络。

便利店

便利店的产生、特点及发展趋势

按照国际惯例和我国的实践经验,人均GDP3,000美元是便利店的诞生土壤。因为经济发展到这个时候,有一大群较高收入的白领和所谓的“中产阶级”,人们的夜生活开始丰富,而且一部分人对价格不太敏感而对方便很重视,于是方便店运用而生。

方便店一般面积为100平方米左右主要经营便利性食品,如面包、方便面、报纸、流行杂志等,辐射面300-500米。

方便店的功能定位是满足顾客即时消费的要求,主要经营快速消费品。

便利店起步于人均GDP3,000美元,到人均GDP5,000美元便利店发展达到顶峰。这时便利店遍地开花。如果不注意规划,几家方便店会相邻而设。

因此,发展便利店要注意:一是便利店要向个性化发展,如侧重经营、增加服务,如销售戏票等,二是要有法规,例如有的国家规定300米内不准重复开方便店,防止资源的浪费。

便利店发展的局限

如前所述,连锁超市在人均GTP1,000美元时开始登陆,3,000美元达到顶峰,我国好多大中城市目前人均GDP近2,OOO美元,正是超市大发展期间。好多大中城市经济发展到人均GDP3,000美元时,产生了相当数量的白领阶层,人们的生活习惯会发生变化,夜生活将会增加。这时超市的发展余地日益缩小,而便利店的空间在扩大。聪明的企业家先发展超市,到时再利用办超市的人才、经验发展方便店。

单体超市的面积一般数百平方米到上千平方米,经营的品种成千上万,满足家庭每日生活必须。超市的辐射面增加到500米到1000米。单体超市几乎不可能盈利,一定要开展连锁经营,集中配送,做成规模,集约化经营,从而扩大销量、降低成本,变亏为盈。

超市要向食品加强型发展。因为超市定位于满足家庭每日生活必须,故超市一定经营生鲜食品。但是生鲜食品经营难度较高,需要花大力气才能做好。

连锁业发展趋势

连锁业从超市向多种连锁业态发展

在我国连锁业最早成功于超市的连锁。现在连锁业正飞速发展:

从超市向其他业态发展现在有连锁方便店、连锁大卖场、连锁百货店、连锁专业店、连锁专卖店、连锁购物中心等。

从零售业向饮食服务业发展现在有连锁宾馆饭店、连锁快餐业、连锁理发业、连锁洗染业、连锁清洁业、连锁洗脚店、连锁修配业、连锁彩扩业等。

从一般连锁向整个行业连锁发展在大城市,连锁向整个行业发展。最典型的是医药、建材装潢、家用电器、家居装饰、通讯器材等行业,几乎都成立了几个连锁公司,在竞争中进一步发展。

连锁企业尤其是连锁大卖场的利润来源方式

大批量采购,降低进货成本连锁企业尤其是连锁大卖场由于门店多、网络大,销售量很多,因此在采购商品时处于有利地位,利用大批量采购,压低进货单价,增加毛利率。有的连锁企业的进货成本可以比单体店低5%-20%,大大扩大了利润空间。有的连锁企业通过扩大销量,提高年末的返利率。特别是一些连锁家电大卖场、连锁手机专卖店,更是把扩大销量、从而获取更多的返利率作为增加盈利的重要手段。

通道费通道费目前是连锁企业尤其是连锁大卖场利润的重要来源,并将在较长时期保持下去。连锁企业应与供方一起研究合理的通道费,走与供方双赢的道路。切忌凭借网络规模优势,敲诈供方,影响双方的长期合作。

自有品牌开发自有品牌的开发,实际上是连锁企业尤其是连锁大卖场利用自己的网络规模优势,与制造商建立一种新型的工商关系,工方主管生产,商方主管品牌营销,满足顾客需要。连锁企业通过自有品牌的开发,进一步塑造企业的品牌形象,并从中取得更大的利润,当然也要付出更大的责任。

与运行商合作,开拓销售利润的新空间好多连锁企业不但与供应商合作、还有意识地与运营商合作。例如上海永乐家电与无线通讯运营商联通合作,包销联通的入网手机,分享手机入网后的运营利润,把一部分利润贴补给顾客,结果达到了四得利状态:供应商扩大了手机销量,运营商增加了入网客户,顾客减少了支出,永乐提高了盈利水平,并成为上海手机销量的大户。

利用租房差价,取得相应利润好多连锁大卖场租借他人场地开店。在建店时,大卖场会出租一部分场地给他人经营。由于转租价往往高于租价,于是连锁大卖场增加了一部分利润。

以上就是连锁企业尤其是连锁大卖场的利润来源的主要方式。

国内连锁企业之间的兼并频率加快

在多年的竞争中,国内已经产生了一大批连锁巨子,如联华超市、华联超市、国美电器、苏宁电器、好美家装潢、百安居装潢、吉盛伟邦家具、月星家居等,它们已经具备了进一步扩张的能力。因此,在新的一年中,国内连锁企业之间兼并频率将会加快,形成中国的连锁巨头。

外资连锁企业将在我国进一步发展

大卖场范文篇8

大卖场经营已成为目前服装业零售的流行业态。人民商场服饰大卖场是顺应消费趋势并大有发展前途。在此前提下,我们在提升企业形象的基础上,加强、深化服务,以服务维系客户,树立“叶县服饰大卖场第一品牌”的形象,目前的阶段,对于品牌建立初期的人民商场服饰大卖场而言,开展深入人心的开业活动是必然、适时和必要的。

一活动主题:开业优惠服务1主题阐述

突出商场“天天有新品,件件是低价”(天天新品登场,件件平价销售)的服务心愿。

2备选主题

*为顾客服务,让心与心更接近!

*用优惠和真诚赢得感动!

*用优惠和真诚服务到永久!*承诺到永久,服务到永久!*男人的世界,女人的天堂

二活动目的:树立形象,推进服务

三活动目标:

目标一:树立服饰大卖场第一品牌形象。

目标二:通过本次活动,使之与“五一”黄金周相关活动形成持续呼应,运用形象的传播效应和活动的连动效应,促进销售。

目标三:力争使本卖场在我县的市场认知率达到%以上,购买率达%以上。

四活动时间:*2007年3月21日---3月23日进行试营业。3月24日开业,*3月24日—3月26日举办“试穿有礼,买了还赠,购物满100送贵宾卡”活动,至5月份逐步形成价格巩固。

五活动地点及活动范围:

人民商场及周边区域,县城及周边乡镇

六现场布置

1.周边街区

*商场邻近街和主干道路灯杆?*主干线公交车布标宣传?

*商场邻近街口指示牌宣传?

*商业集中区重点街区宣传单发放(10000份)

2.商场外

*门前铜器班,夕阳红腰鼓队街头宣传,工作人员发传单,打横幅(人民商场服饰大卖场)

*门前设置升空气球(带竖标2个)*门外设置大型拱门1个。门口用气球及花束装饰。

*商场前设立大型主题展版一块,活动主题及相关优惠活动。*宣传车下乡?

*楼体悬挂巨型彩色竖标(?个)

3.商场内

商场门口设立迎宾接待处,向入场者赠送活动宣传单及纪念品。

商场内设立导购小姐及导购明显标示指示牌(?个)

商场顶部及货架处用气球及花束装饰。

商场顶端悬挂吊旗(?份)及指示牌(?份)。

商场内主题海报宣传(?份)。

商场内相关位置设立业务宣传台,摆设相关礼品、宣传品展示品、纪念品,并提供咨询服务。

七活动内容:

1.试穿有礼:开业前三天进卖场着可获得礼品一份(圆珠笔一只)

2.品牌买赠:购物送赠品,具体内容见各区:

绿如兰区送

乔治小子区送

夕阳红区送毛巾一条

男装区送

五楼羽绒服区送洗涤剂一瓶

3.积分送卡:三日内当天在卖场消费满100元---送贵宾卡一张,多买多送。

(贵宾卡限三次,购物50元以上者抵现金10元,100元以上者抵现金20元。不可累计使用,在本活动结束后方可使用。)

4.购物送礼品:三日内当天在卖场消费满200元-,送清凉水杯一个(本活动和积分送卡不得重复享受)

大卖场范文篇9

据统计,2001年中国连锁企业的前20名销售额增长速度是43%,连锁店铺数增长46.7%.但是,规模并不等于效益。2001年排名前91家的连锁超市,除了平均人效有所增加外,平均地效下降0.15万元,平均纯利率下降0.32%.从连锁企业的一斑,窥零售业发展的全豹,零售业如何保证高效扩张?

面对大型大卖场的竞争,专卖店应该如何应对?

提出这个问题的袁斐具体阐述说,恒基伟业曾开专卖店专门销售PDA产品,初期利润还比较高,但后来受到了来自大型大卖场的很大冲击,利润变得非常差。

在“专”字上做文章王英认为,专卖店相对来说没有规模优势,成本较高。而大型大卖场有不同的业态,经营不同种类的产品,囤积量大,集中买卖,这是专卖店不可比拟的。但专卖店也有自身的优势,最突出的就是专业化,所以可以在“专”字上做文章。比如嘉事堂药业提倡药学服务,要求店员能够给消费者提供保健医生那样的服务,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一般商业服务的概念上。总的来说,大卖场追求广和博,专卖店需要提升个性化的东西,比如专业化的服务。

与大卖场优势互补换个角度思考,专卖店并非只能与大卖场势不两立,实际上双方可以进行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嘉事堂药业这几年就一直跟大卖场进行合作,如跟物美、普尔斯马特、万客隆,以及其他很多超市都有合作。最典型的是与小白羊超市的合作,两家合资组建药业有限公司,嘉事堂药业进入小白羊超市开专卖店。对于大卖场来说,增加了一种新的业态,同时给顾客带来了方便。另外,专卖店人员所具备的专业化素质,及时弥补了大卖场专业性不强的缺陷。对于专卖店来说,首先得到的实惠就是客流,大卖场的客流比专卖店强多了。其次,大卖场的管理思路比药店更开放、新颖、超前,可以促进专卖店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如何有效管理总店与分店的关系,尤其是在人员控制和培训方面?

曾在燕莎工作过的王永梅说,分店如果在同一个城市,还比较好管理,比如说人员可以由总店统一招聘、统一培训。如果分店拓展到了其他城市,就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带来了人员控制和培训方面的问题,甚至有可能导致整体服务水平的下降,对品牌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统一战略,有效管理现在国内不少零售企业在扩张时,总部除了主导商业环节细节操作和帮助店面布置外,似乎没有系统的指导方案。中国零售业的致命弱点是缺乏对市场准确的把握及明确的战略布局。华润在扩张的时候就特别注意到了这一点,认识到首先要有一个统一的战略。

艾孝介绍,华润请罗兰贝格做了一个统管全局的营销业战略,包括区域战略和业态战略。区域战略是指扩张定位在国内比较发达的地区,包括华南、华东和华北三大区域。业态战略主要是定位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综合超市,满足顾客对消费品一站式购足的要求;第二个是大卖场,华润前年收购了广东省最大的连锁企业万家百货;第三是折扣店,今年将在北京启动。

有了战略以后怎么落实?华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设定了跨区域多业态的组织架构。总部负责战略性职能,标准制定、人力资源、财务控制由总部统一管理。三大区域主要是负责核心业务职能,包括采购、物流、分店的管理,都归区域管理。这样形成了总部管标准,区域管业务的管理框架。其次,开拓了跨区域多业态发展的、新的业务流程系统。第三,制定了一套相对应的管理控制系统,包括报告系统、考核系统等。从战略到组织架构,到业务流程,到管理控制系统,来实现大系统的有效管理。

根据具体情况做微调吴坚忠介绍:物美的做法是,企业发展战略、业态的标准模式、人力资源的统一调配、财务的统一控制等,都是由总部统一管理。华东市场和华北市场各个分店,从业态定位到商品结构主要框架是一样的,同时结合当地的供应商、当地的商品特点和当地消费者的特殊需求,授权到当地的区域总部或当地店铺按照实际情况做微调。

王英介绍嘉事堂的经验是,在总店和分店的关系上强调可控型,对能控制到什么程度找准定位,管得了要管,管不了的就先不管,先管能管的。

王承卫总结到,在总店、分店的经营模式上,每一个企业在创建和发展的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点,有适合自己的模式,过多地集权可能会束缚下面的手脚,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过分放权也会失控,出现各种问题。

零售企业如何提高供应链效率?如何形成与供货商唇齿相依的关系?

零售业的物流关联广泛,涉及货物运输、仓储、货物跟踪、顾客退货服务、代收货款服务、信息交换、单据流转等诸多环节。如何才能有效管理供应链呢?

与供应商结成战略联盟从药品零售行业来看,张玉宽说,潜在的问题是供应链条的链接和断裂问题。美国的药品批发企业可能也就是三、四家,而中国的药品批发企业和生产企业都多于六千家。作为掌握终端的,即掌握批发配送的企业并不处于优势地位。所以,供应链环节的衔接是最重要的问题。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德威治大药房在采购方面提早走了一步,搞了一个两亿元的订单采购系统,与国内12个著名企业结成了战略联盟。这样从产品质量,到供应渠道,再到区域上都争取了主动权,这个努力在三年之后会显示得更明显。

在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上下功夫郭卿介绍,华润在零售业做了这么多年,认为在供应链方面还是有很多潜力可以挖掘。在集团新的“四个五”规划中,就将供应链的整合,供应链效率的提高放在了核心的位置上。供应链的牵涉面比较广,从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交换、单据流转,到自己物流的安排,到配送中心的布局,到配送中心与门店之间货物的流转,方方面面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要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必须在每一个环节上下功夫。物流是体现零售企业核心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吴坚忠介绍,在物美的三个业态中,其中的大卖场、连锁店是由供应商直接向店铺送货,送货量比较大,每一次间隔两三天。便利超市一共三百多家,是由自己做了一个统一配送中心,委托第三方物流管理。

借助信息技术提高供应链效率根据SAP公司的统计,全球各类企业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除了金融业、电信业最强以外,其次就是零售业。全球大型的零售企业,如沃尔玛、家乐福等,没有一家不是全球联网的信息系统,他们在信息技术上的平均投资每年要占到利润的10%~17%。

对于中国的零售企业来说,利用信息技术首先必须统一规划。马方说,“我接触过很多国内零售企业,十年前大多数就有各式各样的信息系统。但是十年来,不断在变换系统,有的企业加起来投资不下一千万,最后效果却不好。”问题就出在眼光不够长远,考虑不够全面,前期没有做好总体规划。这并不是说一开始就要买一个很庞大的系统,而是说要考虑到系统后续的可扩展性。另外,零售企业的总部和分店之间肯定存在差异,要充分考虑到软件的灵活性,要能对多个分店提供支持,而不能仅仅满足总部的需求。

如何依靠财务管理来控制各个店面每天产生的巨额现金流量?

零售业有一个特殊性,每天产生巨大的现金流。怎么才能实现有效管理呢?

现金流量由总部集中管理艾孝介绍到,华润对于现金流量采取中央集权式的管理手段,以确保资金得到充分利用。具体由总部和几家银行建立业务的往来关系,所有现金流量的管理是采取收支两条线,每天的现金流量和现金回收是通过合作银行,每天体现在总部。所有的支出都是根据预算管理,总部统一按照预算进行支出。

王承卫也认同零售业现金流量集中管理的模式。同时他建议零售业要善于利用银行业提供的现金流量的管理手段和服务,除了利用企业内部的IT平台外,还要善于利用银行业现成的、领先的IT系统,不必什么都自己再建,造成投资的浪费,增加不必要的成本。

用预算手段管理现金流量从德勤这一两年所做的咨询项目看,王承卫说,现在用预算手段来管理现金流量的企业越来越多。因为现金流量是最能得到直接应用的,包括对成本管理、业绩管理进行支持等,最能体现效益。

大卖场范文篇10

为了确保二季度任务目标的达成,区部针对各类目标市场,与各团队分别召开立体式、多层次客户答谢会,包括区部高端客户答谢会、团队高端客户答谢会、区部大卖场说明会、小组和个人专场答谢会等,现将各类答谢会的要求及支持措施公布如下:

一、区部高端客户答谢会

(一)资格:根据5月30日各部伙伴申报二季度目标情况,凡申报34万目标,有志于参加澳洲旅游奖励的伙伴,有资格参加区部高端客户答谢会。

(二)时间:6月9日(周六)、6月17日(周日)下午5点

(三)支持措施:

1、区部安排餐厅进行答谢会运作,会后招待客户用餐;

2、区部免费提供客户进门礼品。

3、区部工作人员可协助伙伴进行客户邀约、促成、追踪等工作。

(四)要求:

1、申报34万目标的伙伴有两次参加区部高端客户联谊会的机会,望大家珍惜。

2、参加伙伴要按照区部要求,认真筛选客户,做好沟通,及时向客户送达请柬并确认到会,提前一天将客户资料上报区部高端答谢会组委会。

二、各团队高端客户答谢会

(一)资格:根据5月30日各部伙伴申报二季度目标情况,凡申报6万目标,有志于参加内蒙草原旅游奖励的伙伴,有资格参加各部组织的高端客户答谢会。

(二)时间:各团队已确定本部高端会时间,每部两次机会。(见附件《时间表》)

(三)支持措施:

1、各部提前安排餐厅进行答谢会运作,会后招待客户用餐,区部提供人力和设备支持;

2、整场用餐达到2桌(客户14人以上)的,区部给予每桌150元的费用支持。

3、区部工作人员可协助伙伴进行客户邀约、促成、追踪等工作。

(四)要求:

1、申报6万目标的伙伴有两次参加团队高端客户联谊会的机会。

2、各部自行确定另外一半客户进门礼品和餐费的费用解决方式。

3、参加伙伴要按照区部要求,认真筛选客户,做好沟通,及时向客户送达请柬并确认到会,提前一天将客户资料上报区部高端答谢会组委会。

4、未申报6万目标的伙伴要参加各部高端答谢会,需交纳餐费,具体数额各部确定。

三、区部大卖场新产品会

(一)资格:根据5月30日各部伙伴申报二季度目标情况,凡申报1万目标的伙伴,有资格参加区部大卖场新产品会。

(二)时间:6月9日(周六)、17日(周日)、24日(周日)上午9点,在区部职场。

(三)支持措施:

1、区部免费提供客户进门礼品。

(四)要求:

1、申报1万目标的伙伴可获得每场新产品会的门票。未申报目标的伙伴参加区部大卖场说明会,需交纳礼品费用10元/人。

2、参加伙伴要按照区部要求,认真筛选客户,做好沟通,保证效果。

四、个人专场说明会和小组专场感恩会:

二季度以来区部虽然召开了大量个人专场说明会和小组专场答谢会,但未能达到应有的效果,签单情况很不理想,浪费了人力物力,因此六月份区部强调,伙伴们应将重点放在区部高端答谢会、团队高端答谢会以及区部大卖场新产品会上,通过集团作战的形式实现保费增长。

(一)对部分伙伴提出的个专申请,区部再次强调:

个专会区部仅支持百强伙伴,按照排名顺序优先安排;对邀请客户用餐形式的个人专场说明会,区部给予每桌(7人为1桌)100元的费用补贴。

五、特别说明:

(一)参加区部或团队高端客户答谢会的,不享受市公司个人专场奖励。

(二)各部要积极宣导,督促申报目标的伙伴参加各类答谢会,活动结束后,区部将对申报目标但未参加答谢会的人员进行“诚信讲评”。

……营销区部

2007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