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调处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0:18:35

大调处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为重点,在进一步贯彻实施《人民调解法》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加大力度,拓展空间,创新管理,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围绕完成“五大任务”、实现“三大目标”和建设“五个沈阳”的工作大局,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二、总体目标

本次活动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开展专项活动实现“四个促进”。一是促进全市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体系进一步巩固健全;二是促进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对社会矛盾纠纷的防控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促进全市“大调解”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四是促进基层司法所、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进社区、进村屯,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具体要实现以下四个目标:

(一)防患未然。集中排查和发现一批问题突出、反映强烈、影响较大、长期未能有效解决的难点、热点矛盾纠纷,力争排查率达到100%,纠纷隐患发现率达到90%,掌握调解工作的主动权。

(二)化解矛盾。集中调处和化解一批难点、热点矛盾纠纷,力争纠纷调解率达室100%,调解成功率达到95%以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调解工作的效能。

(三)提高能力。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人民调解员队伍素质,促进人民调解组织增强调解纠纷能力,提高纠纷化解质量,使全市90%以上的基层调解组织达到一类调委会标准。

(四)加强创新。探索和建立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通过试点,稳步推进。进一步健全和发展“大调解”工作格局,在全市形成党委政府领导、综治部门协调、司法行政负责、调解组织调解、相关部门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机制,为健全我市“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新机制创造有利条件。

三、工作措施

(一)求实效,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一是各区县(市)司法局要转变观念,变被动调解为主动排查,以完善各级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为基础,有效运用“双联”活动这一载体,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逐步实现矛盾纠纷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依法处理、限期办理的工作格局,真正做到化解矛盾纠纷关口前移;二是各司法所和各级调委会要重视排查调处效果,真正发现和掌握影响本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纠纷,创新调解方式,集中解决问题。司法所在活动中走访辖区矛盾纠纷重点户不少于30户,村(社区)、乡镇(街道)调委会排查走访纠纷重点户不少于100户。全市每名调解员年内至少调解1件以上口头简易纠纷(有登记),每名调解主任年内至少调解1件以上达成书面协议纠纷或3件以上口头简易纠纷,并做到走访有登记,了解社情民意有记录,调处矛盾纠纷有协议书。

(二)重规范,强化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按照《人民调解法》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三级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体系,进一步加强企事业单位、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规范工作程序和工作流程。按照巩固加强兼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发展壮大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的目标,市、区县(市)两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加大培训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对全市人民调解员进行一次思想政治、法律法规、业务能力等方面的系统培训。市局将于今年上半年,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重点对区县(市)司法局基层科长、司法所长进行一次全员培训;区县(市)司法局重点对一、二级人民调解员进行培训;基层司法所重点对三级以下人民调解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今年司法所长的培训率要达100%,人民调解员培训率达90%以上。

(三)抓创新,健全发展“大调解”工作格局。按照司法部部长吴爱英提出的人民调解组织建设要实现“多层次、宽领域、全覆盖”的总体要求,市、区县(市)两级司法行政机关指导全市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在加大力度化解劳动人事争议、医患纠纷、道路交通事故纠纷等行业性、专业性领域矛盾纠纷的基础上,深入调研,抓住时机,积极推进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的试点、建设工作。各区县(市)司法局也要及时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畅通联动机制,针对疑难问题和重大矛盾纠纷,要及时沟通,共享资源信息,协商制定对策,切实发挥人民调解在“大调解”格局中的基础性作用。

四、方法步骤

本次活动分三个阶段:

(一)部署动员阶段(3月1日至3月31日)。市局制定下发活动实施方案,召开会议进行动员之后,各区县(市)司法局、基层司法所、各级调委会要把该项活动纳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制定本区县(市)的实施方案,召开专题会议,具体对基层司法所、各级调委会和广大人民调解员进行深入动员,做到全面部署、层层发动,为开展活动做好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

(二)排查调处阶段(4月1日至10月31日)。各区县(市)司法局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组织开展以下四项工作:

1.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网络体系。各区县(市)要按地域管辖原则,在健全完善三级人民调解组织的基础上,以调解信息员为主体,以村民小组、楼院为基本单位,建立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网格化,在全市形成规范有序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网络体系。要重点在四、五、六月政治敏感期、党的十八大召开期间及国庆节前后,组织开展三次普遍的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活动,力争用一至两个月时间,对本区域内社会矛盾纠纷进行全面细致的摸底排查,真正做到纠纷总数、纠纷类型、疑难纠纷、纠纷重点人和户、易激化纠纷和常见多发性矛盾纠纷“六个底数清楚”。

2.集中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活动。在摸清情况、掌握调解工作主动权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矛盾纠纷化解攻关。由各乡镇(街道)司法所牵头,组织人民调解员深入群众中开展排查,下大力气化解一批时间长、积怨深、难度大、在本地区比较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矛盾纠纷。各区县(市)司法局要结合“双联”活动这一载体,组织机关干部、各级人民调解员、“双联”对接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基层帮助研究解决重大疑难纠纷。人民调解组织要主动与相关部门配合,调处医患纠纷、交通事故、劳动争议、物业管理等行业性、专业性矛盾纠纷。

3.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组织的规范化建设。一是要完善三级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体系,严格按照司法部提出的“五有”、“四落实”标准,全面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人民调解组织的规范化建设,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努力解决组织建设中人员待遇、工作条件和经费保障等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以适应“大调解”格局及社会矛盾纠纷日益多元化的现实为着眼点,着重推进调解中心建设,促进我市人民调解工作再上新台阶。二是市、区县(市)两级司法行政机关要按照《人民调解法》有关规定,认真落实人民调解员聘任制度,通过聘任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同时,加大对基层调解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排查调解矛盾纠纷的能力。三是要着重加强医患纠纷、交通事故、劳动争议、房产物业等各类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工作,建立调解组织,选配专业人员,尽快开展工作。

4.加强学习,深入开展“十佳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十佳人民调解能手”评比活动。各区县(市)司法局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人民调解法》,并结合市局下发的《人民调解典型案例选编》,积极组织基层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及广大人民调解员开展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调解能力和水平。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广大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的工作热情,发动广大调解组织和调解员参与纠纷调解竞赛,争当调解能手,积极投入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多调纠纷、调好纠纷,为社会和谐稳定作贡献。

(三)总结表彰验收阶段(11月1日至11月30日)。为推动工作,市局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单位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阶段性抽查,对成绩突出、效果显著的区县(市)及时宣传报导,对活动开展不力、差距较大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活动结束后,市局将对全市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表彰。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确保活动效果。市、区县(市)两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各级人民调解组织要认真把握此项活动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开展此项活动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市局成立由主管局领导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局基层处,负责日常工作。各区县(市)也应按《实施方案》要求,建立组织机构,完善目标责任制,确定工作责任人,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同时,要及时向市局上报阶段性总结,并于11月30日前上报活动总结报告。

大调处范文篇2

一、开展情况

1、召开了县级动员大会。根据安排,3月30日,我县由组织部长同志牵头,召集林业、信访、森林公安、法制、公安、各镇等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召开山林纠纷大调处工作动员会,会议要求各镇和相关单位按市委政府要求认真抓好落实。

2、制定了工作方案。4月1日,县政府下发了《县集中开展山林权属纠纷大调处工作方案》,成立了县山林权属纠纷调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职责,落实了责任。各镇也相继出台了工作方案,并迅速组织精兵强将对该项工作展开拉网排查调处。

3、举办县级调处人员培训班。4月10日,我县举办了为期一天的林权纠纷调处培训班,各镇分管领导、林业工作站站长及调解员、林场场长、县山纠办、林权管理服务中心调解员和县林业局股级以上干部等50余人参加了培训班。培训班上,市林业局林权纠纷资深调解专家高级工程师和市检察院三级高级检察官同志分别就林权纠纷调处和预防职务犯罪进行了授课。

4、发放编印资料。我县领取和购买了市编印资料印发《市山林权属调处政策法律汇编》共计500册,编印《县山林权属调处政策法律汇编》1000册,下发至各镇村工作人员。

5、建立林权纠纷台账。

根据目前排查情况建立了林权纠纷争议台账,我县现有未调处纠纷13起,其中跨县2起,县内11起。截止目前,已协商调处结案5起,1起已政府裁决,其余7起已启动调处程序。涉林信访件3起,其中1起当事人未书面提出,2起已启动调处程序。

6、加强信息调度。县林业局安排专人编辑和报送信息,建立了信息报送邮箱和县林权纠纷调处QQ群(QQ号),及时交流和报送林权纠纷大调处工作信息。

7、加强股室调配。随着广大群众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历史遗留问题不断暴露,以及在林改中重发、错发新林权证而引发新的争议,涉林纠纷案件复杂性不断增强。为了更好地抓好涉林纠纷调处工作,县林业局加强了股室间的调配,各股室间特别是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和山调办的人员、资源在分管领导的统一调度下可视工作需要灵活运用和调配。股室间的统一调配大大充实了调处力量,提高了纠纷调处的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下一步打算

大调处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以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为准绳,以突出抓好山林权属纠纷调处为重点,依法、公正、及时处理各类林权纠纷,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林农造林育林的积极性,为建设山水、幸福麟潭营造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调解为主、突出重点的原则。凡出现的山林权属纠纷尽量以调解的方式解决,调解成功的应签订书面调解协议。特别是要调处以下四类案件:影响城乡规划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重大案件;矛盾已经激化的案件;久拖未决的案件;涉及面广,易发生群体事件的重大纠纷案件。

(二)坚持依法处理、权责一致的原则。严格按法律、法规和政策处理山林权属纠纷,积极履行职责,稳妥调处,做到依法调处、合情合理、证据充分、处理有据。

(三)坚持保护森林资源的原则。处理林权纠纷要有利于经营管理,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

(四)坚持维护稳定的原则。山林权属纠纷发生后,当事人所在村委会应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理,并及时向乡人民政府报告。纠纷未处理前,不得确权颁证,不得进行流转,不得审批采伐,不得在林地上从事基本建设或其他生产经营活动,严防事态扩大和矛盾激化,确保林区社会秩序稳定。

三、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山林权属纠纷大调处,处置一批久拖不决的山林权属纠纷积案。4月底前,通过排查摸底,建立完善我乡林权纠纷台账,制定调处方案,落实包案调处责任,全面开展林权纠纷集中大调处;在6月底前完成2起全乡重点林权纠纷案的调处;8月底基本调解完已排查出的山林纠纷。积极预防和减少新的矛盾,维护林区秩序稳定,促进林业持续发展。

四、调处程序

(一)先易后难,先内后外,先急后缓。集中力量解决本辖区范围内较易解决或矛盾已经激化、急需调处的纠纷,再逐步解决调处难度大、案情复杂的纠纷。

(二)积极引导双方协商化解争议。要深入山林权属争议发生地,做好争议双方当事人的教育引导工作,广泛开展政策法规教育,引导争议双方当事人理解遵守争议调处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法有序开展林权纠纷调处。

(三)依法有序裁决争议。对经协商仍无法解决的争议,村调处小组和乡调处委员会要在查明事实的前提下,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以书面形式将争议的起因、历史和现状,争议地点、四至、面积等基本情况,附上相关图表并提出处理意见,报乡政府作出处理决定。

(四)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争议。当事人对乡政府下达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在法定时间内可向县政府提出复议申请。当事人对县政府作出的复议决定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争议案件,由人民法院按司法程序依法处理。各方当事人必须严格执行生效的复议决定或法院判决。

五、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4月20日乡政府召开会议对全乡山林纠纷大调处进行全面部署。4月10日前成立乡两级调处委员会,抽调人员到位,对全乡开展纠纷大调处的调处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印发林权纠纷调处有关法律法规宣传资料。

(二)摸调并举。4月20日前,各村对辖区内的山林纠纷再次进行调查摸底,摸底情况表(附件)于4月22日前报乡山林权属纠纷调处委员会。

(三)攻坚调处。从4月底起,乡调处委员会和村调处小组按要求开展工作,有序进行调处,8月底基本调解完已排查出的山林纠纷。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健全网络。

1.成立乡林权纠纷调处委员会。为了加强领导,按照县里要求,4月10日前,抽调相应的人员成立乡林权纠纷调处委员会。

2.成立村级调处小组。由办事公道、群众信任、在当地有一定威望且对山林历史比较熟悉的老同志组成山林权属纠纷调处小组。各村调处小组人员名单于4月18日前报乡调委会。

(二)制定方案,有序推进。4月20日前乡政府制定本辖区集中开展林权纠纷大调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责任。

(三)全面排查,落实责任。一是要落实排查责任,由乡村两级和挂点驻村干部负责对辖区内林权纠纷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排查;二是落实调处责任,对乡内所有山林权属纠纷实行县、乡、村三级受理调处机制,乡(镇)与乡(镇)之间山林纠纷由挂点县领导和乡党委副书记负责,林业部门协调配合;村与村之间山林纠纷由乡分管领导负责;村组与村组之间的山林纠纷由乡驻村班子成员负责,实行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确保村内纠纷不出村,乡纠纷不出乡。

(四)分级负责,分类调处。一是各村管辖区内发生的山林权属纠纷,由各村依法调解处理。属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所有权或林地使用权争议的,由乡(镇)政府作出书面处理决定。对不服乡人民政府作出的处理决定提出申请行政复议的,由县法制办依法调处;属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权或林地使用权争议,由乡政府将调查材料及书面处理意见报送县山纠办审核。若调查的程序合法、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准确、处理结果恰当的,由县政府作出处理决定。若程序不合法、事实不清楚、适用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错误的,退回所调处的乡政府重新调查。二是各乡管辖区内,因山林流转发生的合同纠纷,由乡政府负责调处。调解无效的,依据调查的事实,按照林改政策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提出书面意见,并引导当事人通过司法途径寻求解决。三是乡之间发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等权属纠纷,先由双方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由县山纠办依法调处。县山纠办调解无效的,提出处理意见报县人民政府审定,由县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四是村、组集体或个人对林改中由政府颁发的林权证所登记的内容有疑问的,由持证人所在地的乡政府负责调查核实。核实无误的,口头或书面告知持证人;确实有误的,按照申办林权证的程序逐级向县林改办提出撤销或变更申请,并连同调查材料及调查报告一并报送,由县林改办进行审核并向县人民政府提出处理意见,由县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

(五)严格考核,注重实效

1.从2013年4月开始,各村山林纠纷小组在每月的7日、17日、27日以书面形式向乡调处委员会报告本村调处工作进展情况,由乡调委会汇总后,向乡人民政府报告全乡的工作推进情况。

大调处范文篇4

一、指导思想

以“大”和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将纠纷排查时令制付诸实践,充分发挥基层人民调解组织防止矛盾纠纷激化的作用,针对我场民事纠纷的现状、规律和特点,主动出击、全面走访排查、分类指导和调处,为平安大德建设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排查调处范围和重点

各人民调解组织要深入自然村,走家串户,认真排查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隐患,要着重调处影响稳定和群众关注的矛盾纠纷。有针对性的普遍进行一次走访排查。对重点地区、重点部位要集中力量排查,保证重点部位不出差错,薄弱环节不出漏洞。对刑释解教人员等六种重点人员进行重点排查,做到不漏管、不失控。

三、实施步骤和具体方法

1、各村要立即进入角色,按照方案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并将实施方案报到综治办。

2、各村要全面发动调委会、调解小组,充分发挥十户联防的作用,走家串户进行社情、民情及纠纷隐患排查。对走访的民情,要进行登记,并及时向领导汇报;对排查的案情,采取逐村,逐门逐户,逐次逐件进行过筛选,然后登记造册,边排查、边调处或安排专人包调。做到“小纠纷不出村,大纠纷不出场”,对疑难纠纷要及时报场综治办,场调解不了的纠纷要说服当事人通过诉讼程序解决。此项排查活动将作为年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检查的一项重点,各村要做好原始资料的积累。

3、继续做好辖区内两劳释解人员和五种服刑人员的排查统计工作,力争使所掌握的两劳释解人员和六种重点人员的准确值达到最大,做好建档工作,要将每个人都建立一份档案,以便备查。同时,严密监管有重新犯罪倾向的两劳释解人员。

4、此次活动从现在开始到2012年元月末结束。在此期间,我场将不定时地到各村进行检查,检查以听汇报,看记录的方式,对排查出来的纠纷各村要做好记录,分阶段上报矛盾纠纷排查情况。上报时各村要将排查出来多少纠纷,调出多少纠纷,不能及时调处的纠纷有多少,什么时间内予以调处汇总上报。

5、对此次排查调处活动各村要高度重视,结合本地实际,不走过场,保质保量地完成此项工作。

6、加强信息反馈工作。各调解组织要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做好信息的反馈,对排查治理中好的事例,好的典型要及时上报。

四、几点要求

1、各村对这项工作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统筹安排,主要领导要亲自深入一线,要建立矛盾纠纷激化预警机制,严防激化。

大调处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及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关于持续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动员规划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集中时间,集中力量,从关注民生入手,以化解矛盾为主线,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持续、深入、扎实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大化解”活动,积极调处和化解一批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问题,认真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预防和控制群体性事件和集体上访,确保不发生影响和干扰2011年全国“两会”、“两会一节”、自治区成立庆典等重大活动成功举行的重大问题,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主要任务和工作目标

(一)全面深入排查矛盾纠纷。坚持开展定期排查和集中排查,加强对矛盾纠纷的排队、甄别、分析和梳理工作,彻底摸清本系统、本单位矛盾纠纷问题的底数,准确掌握矛盾纠纷问题的症结,因情施策,因案施策,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化解措施,全面落实调处责任。全年力争对可能发生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可能进京非正常上访、扬言采取过激行为、可能挺而走险人员,排查率达到100%。

(二)集中力量化解疑难复杂矛盾。按“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积极主动开展矛盾纠纷集中调处和攻坚工作,确保7月31日前,矛盾纠纷调结率达80%以上,其中重点矛盾纠纷调结率达到60%以上;年内矛盾纠纷调结率达到95%以上,其中重点矛盾纠纷调结率达到70%以上,实现全年群体性事件同比下降;确保全国“两会”、纪念改革开放32周年活动、2011年“两会一节”、自治区成立53周年庆典活动等重大活动期间不发生在全县造成影响的群体性事件。

(三)切实解决信访热点、难点问题。坚持开展“信访接待日”活动,及时解决信访群众的合理诉求和生产生活实际困难,确保在7月31日前对市、县政府交办的非正常上访信访案件全部妥善处理;全年集体上访、非正常上访数量同比下降;确保国家、自治区各重大节日重大活动期间,不发生进京非正常上访和在全县造成影响的集体上访。

三、组织领导

为使“大排查、大调处、大化解”活动取得实效,决定成立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2011年继续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大化解”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四、工作步骤

规划建设系统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大化解”活动时间为2011年2月10日至12月31日。

(一)动员部署阶段(2月10日至6月30日)

研究部署全局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大化解”活动,印发全局活动方案;各单位召开工作会议,对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大化解”活动进行专题研究,从工作职能和工作实际出发,制定本单位实施方案,作出各阶段工作的具体安排,抓好动员部署和组织实施。

(二)调处阶段(3月1日至7月31日)

各单位要对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突出问题进行全面排查、分类梳理、登记造册、逐级上报,定期分析研判,做到底子清、情况明;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问题,制定调处工作计划和安排,集中时间,集中力量,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续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全面开展调处化解工作,大力解决各类矛盾纠纷问题,确保案结事了、息诉息访。

(三)集中攻坚阶段(8月1日至12月10日)

坚持开展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和敏感期实时排查,对新发生的矛盾纠纷问题即时排查,即时解决;对重大、复杂矛盾纠纷问题,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开展攻坚工作,切实消除一批突出不稳定隐患;对国家重大节日、重大活动,“两会一节”、自治区成立庆典活动等重大活动期间可能激化的矛盾纠纷,实行边调处、边稳控的办法,严密控制事态,防止引发事端。

(四)检查验收阶段(12月11日至31日)

各单位对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大化解”活动开展情况和工作成效进行自检自查,及时总结经验,查找薄弱环节,提出工作意见,自检自查情况要于12月5日前书面报局领导小组办公室;局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各单位自检自查情况,组成工作组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查,对进度迟缓的单位,及时指导和督促改进,力争按期完成任务;局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检查验收情况,对各单位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大化解”工作成效进行评查,评查结果纳入年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内容。

五、工作措施

(一)持续深入排查,全面掌握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矛盾纠纷问题。

1、坚持开展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和集中排查工作。7月30日前,统一开展2次矛盾纠纷集中排查活动。全国“两会”、“两会一节”、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典活动等重大活动期间,要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和研判分析工作。对带有全县性、倾向性的问题,由局牵头,部门配合,进行专题排查,确保每一起矛盾纠纷问题都纳入工作视线,做到掌控在握。

2、突出排查的重点范围和内容。要重点排查城管、规划、房产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矛盾纠纷问题,全面掌握各种信访突出问题,全面掌握各种信访突出问题及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和隐患苗头。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排查内容,在调查掌握矛盾纠纷、分析问题症结的同时,注重把关注民生问题、收集群众的意见反映、检查政策落实和兑现情况、检查调处工作落实情况等一并纳入排查内容,实行综合性排查,通过排查真实反映群众诉求,促进矛盾问题的解决。

3、健全完善排查工作台账。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要逐件按照诱因、时间、地点、单位、涉及人数、重点人员、事态发展预测等要素登记建档。对重大矛盾纠纷个案问题和重点类别群案问题,要建立专档。对情况掌握不全面、性质界定不准确的矛盾纠纷问题,要开展复查工作,确保掌握情况清楚,台账全面、细致,为准确研判动态趋质,按轻重缓急进行排队疏理,逐一落实单位领导和人员,限期调处办结。

(二)坚持多措并举,集中调处化解矛盾纠纷。

1、严格实行“五个一”、“五包”和领导包案调处责任制。对每一件矛盾纠纷问题,都要逐一落实“一个问题,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包到底”的“五个一”调处化解责任制;对重点矛盾纠纷问题,由局领导小组督办,部门要逐案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实行包案调处,包问题得到解决,包矛盾得到化解,包工作取得实效;对矛盾纠纷所涉及的重点教育对象,要逐人落实“包情况掌握、包解决困难、包教育转化、包稳控管理、包依法处置”的“五包”责任制,确保按期完成调处任务。

2、加强对重点矛盾纠纷问题的攻坚调处工作。各单位要组织专门力量,集中梳理复杂疑难矛盾纠纷问题和信访案件,逐案分析症结所在,坚持解决问题和教育疏导相结合,采取集中会办、公开听证等有效措施,进行综合调处,做到诉求合理的解决问题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行为违法的依法处理到位,彻底化解对矛盾错综复杂、对立情绪严重的地方,要组织工作组采取协商调解、法制宣传,治安整治等多种手续,进行综合治理,限期改变面貌。

3、深入开展“信访接待日”活动。坚持开展“信访接待日”活动,严格落实接访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定人、限时办结群众信访问题。对群众投诉的问题、公开接访中受理的信访问题,由领导干部带队,深入事发的社区,做好群众思想工作,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就地化解矛盾纠纷。要集中开展重信重访专项治理工作,特别是对市联席办和县政府督办的突出信访案件,要加快处理进度,工作成效不明显的,要及时更换办案领导和人员,研究改进工作措施,确保按时办结。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大化解”活动,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是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措施,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工作。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战略部署的重要年。做好今年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意义特别重大。各单位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真重视,动真格,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全县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大化解”任务顺利完成、取得实效。

(二)密切协调配合。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大化解”活动任务艰巨,需要全局上下密切配合,大力协同。各单位要主动沟通,加强工作的协作配合,协调推进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大化解”工作。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困难,要及时请示报告。要注重以点带面,大力推广好的做法和典型,整体推进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大化解”活动。

大调处范文篇6

一、健全网络,明确职责。

今年,镇委下发了《关于成立镇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和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的通知》,党政办、综治、司法、公安、信访、土地、村建等各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矛盾纠纷调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我们还着力巩固和整顿了11个人民调解委员会,每个调委会都选聘了2名专职调解员,充实调整了71名义务调解员和71名义务纠纷信息员。在村(居)民小组建立维护稳定群众自治协会组织,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治安积极分子的积极作用,排查反馈存在基层群众中的各种不稳定信息,及时化解各类矛盾,从而形成“村(社区)—村(居)民小组—群众协会”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的工作网络。同时,明确了各级组织的工作职责和任务,严格实行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管辖责任制,坚持分工负责和联合调处相结合,属地管理和集中调处相结合,做到了信息联通、纠纷联排、力量联动、矛盾联调。对本地区、本单位的重大矛盾纠纷,明确责任主体,实行定领导责任、定单位(部门)责任、定调处时限的工作制度,努力做到纠纷矛盾调处件件有回音,事事有反馈,重大案件有报告,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大调解”机制的正常运行。

二、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制。一是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预警机制。村(社区)相应建立健全了预警机制,形成信息员、村(居)民小组、、镇四级预警网络。镇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指导村(社区)调处中心、村(社区)调委会每半月进行一次纠纷排查,重大节日和敏感期必须及时排查,并将排查结果报区调处中心。镇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每月最后一天上报市大调解联席会议办公室。预警信息员、调解员发现重大纠纷和集访苗头,随时上报,并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调处,并及时通过信息渠道向上级报告,切实防止民转刑案件和集访、越级上访事件发生。二是健全检查考评机制。镇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明确了主要考评考核标准,把大调解的各项指标进行细化分解,进行量化考评考核。三是落实社会矛盾纠纷调处责任制。各单位对属于本辖门调处的矛盾纠纷,要切实负起责任,及时化解,不得把矛盾纠纷推向上级、推向社会,达到小纠纷不出组、一般纠纷不出社区、大纠纷不出村(社区)、疑难纠纷不出镇。四是实行首问责任制。对群众上门要求调处的矛盾纠纷,实行首问责任制,不管找到那个部门都应热情接待、主动受理,然后转交责任部门调处,切实防止矛盾激化。五是建立领导接待、包案制度。镇、村(社区)两级都确定了领导接待日。镇定期安排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村(社区)每月排出处理纠纷值班表,党政领导按照职责分工,对重要信访来访、重大纠纷和上访案件,特别是久拖未决的问题,实行包案处理,负责包案的领导要一包到底,亲自处理,直至息诉停访。

三、统一标准,确保质量。一是统一制度建设标准。镇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及人民调解委会统一建立了重大纠纷快报、重大纠纷(社情)汇总分析;重大纠纷协调调解、纠纷排查专项治理、重大纠纷管辖督办等制度;各调委会统一建立健全工作责任、例会、学习、考评、业务登记、培训、统计、档案管理等八项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和规范了大调解工作业务台帐。二是统一业务建设标准。在“大调解”工作整个过程中,从纠纷调处申请、受理、告知、调查、调解、制作协议书,到协议履行及回访等方面都建立了完善的制度,并严格运作程序,克服工作中随意性,坚决做到既重视实体上的合法规范,又重视程序上的合法规范。三是统一队伍建设标准。各调委会组成人员实行选举与聘用相结合,并报司法所审查、备案;司法所负责培训调委会主任,3月22日至23日举办了全镇基层调解员培训班,参训人员11名;同时下发了文件,对基层调解员进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严格按标准落实奖惩。四是统一协调中心和调解室建设标准。协调中心必须要有办公室、调解室、档案室。调解室必须要在20平方米以上,并有明显标志;全镇统一了上墙公示栏。从而使镇、村(社区)两级协调中心规范化建设得到了加强,使调处中心成为整合力量、联动各方的调处机构和工作平台。

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个别村(社区)对大调解机制建设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差距比较明显;二是村(社区)调处中心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资金的投入与上级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影响了大调解工作向更高层次拓展;三是部分社区调解室没有达标,基层调解员的培训工作尚需进一步规范,四是我镇矛盾纠纷面宽量大,“大调解”协调中心配备人员太少,无法全面负担起我镇全面协调工作。

大调处范文篇7

近年来,与全国其它地区一样,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人民内部矛盾集中彰显,突出表现为:矛盾尖锐,涉及面广,解决难度大;信访量猛增,层层都在疲于应付、沉陷其中;表现形式越来越激烈,越级访经常不断,进时有发生,有的演变成群体性事件。大量矛盾冲突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对立,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面临着现实挑战。

应对这种形势,传统的办法、手段很难适应工作需要:一是缺失全覆盖、无疏漏的大排查网络。撤乡并镇后,乡镇辖区面积增大,治安警力、调解力量相对薄弱,对矛盾纠纷的排查难以做到深入细致,信息渠道不畅,触角不灵。二是没有一个上下相互紧密衔接的大调解组织网络。旗域内各地矛盾产生后,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按照事情的大小,进入有序的工作状态,使矛盾纠纷按照严格流程得到有效的调解。三是调解资源相互割裂。各自为战,单打独斗,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等调解组织主要调解各自职权范围内的矛盾纠纷,调解形式单一,缺乏解决问题的合力。四是没有建立有效的联动互动机制。致使部分矛盾纠纷行政调解结案后又寻求司法救助,司法结案后再通过信访途径解决,在各级政府、信访、行政、司法等部门交来交去,办来办去。五是缺少有效的责任制度保障。往往一个小小的矛盾纠纷,遇到负责任的就调解成功了,不负责任的就放任自流、听之任之,做不到该由哪一级、哪一个部门调解的,必须由哪一级、哪一个部门调解完成。六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于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矛盾,不能做到统筹考虑,制定出具有权威性的解决办法,付诸应用,往往导致矛盾在地区间、部门间越调越多。七是调解的效率低下。一件小矛盾、小纠纷时常久拖不决,久调不解,小事拖成大事,易事变成难事,导致群众的不满情绪累积升级。

和谐是时代的要求,安居乐业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更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基于上述背景,面对现实,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本着关注民生的理念,建立“大调解”工作机制,选择了一条有效解决各类问题的有效途径。从去年年末开始,在认真总结人民调解、根河市三所联调、莫旗三所一庭一办经验的基础上,派人专程赴湖南、河北等地学习成功作法,并对安徽省、北京怀柔等地的成功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立足实际,组建网络,完善制度,全面启动了独具地方特色、效果凸显的“大调解”工作,走出了一条成功化解旗域内矛盾纠纷的创新之路,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中事不出乡镇、大事不出旗”的工作目标,有力地推进了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效化解矛盾。

一、主要作法

构建一个格局,建立两级中心,落实三级责任,狠抓四个环节,完善六项机制,从而真正实现全旗上下调解工作组织形式上的大格局,工作范围上的大覆盖,工作职责上的大对接,工作落实上的大力度,形成了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协同作战的大调解工作体系。

(一)构建“一个格局”。即着力构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组织协调,人民调解为基础,司法、信访为依托,调处中心为平台,职能部门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大调解”工作格局。成立了由旗委、政府领导挂帅的专项领导小组,对“大调解”工作严格实行“三个纳入”,即: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纳入和谐社会建设,齐抓共管;纳入党政领导责任制,强化考评。进而,在全旗上下全面明确了大调解工作的职责定位和工作切入点,形成了强大的组织领导合力。

(二)建立“两级中心”。投入资金40多万元,建立了旗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和乡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全面搭建起了两级联调平台。同时,在基层法庭、派出所和各司法、行政部门分别设立了治安联调室、司法联调室、职能部门调处小组,目前,共建立职能部门调处小组32个;企业、行业调委会16个;村和社区调委会160个、村(居)民调解小组869个,选聘专兼职调解员474名、矛盾纠纷信息员969名。

1、进一步明确了职责任务。旗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与信访部门合署办公,依托信访办12名工作人员,抽调司法、公安、法院、农牧、国土等部门专职人员8名,常驻旗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开展工作。主要负责:一是受理直接到旗一级的群体访和个体访,调处应由旗级解决的重大疑难矛盾纠纷;二是调处下一级移交跨乡镇、跨部门构成大事的矛盾纠纷;三是对需要乡镇或部门调处的矛盾纠纷进行分流交办、检查督办;四是对全局性矛盾纠纷的动态、成因、特点、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对策措施。

乡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与基层司法所合署办公,抽调农业服务中心、土地站等工作人员进驻中心。主要负责:一是受理直接到乡镇调处中心的矛盾纠纷调处;二是负责旗级调处中心交办事项的矛盾纠纷调处;三是负责对基层站所、村组移送的矛盾纠纷进行调处;四是对基层排查出的矛盾纠纷进行分析、交办、督办,构成中级的直接进行调处。

在旗乡“大调解”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旗乡两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负责指导各调解组织开展调解工作,联动和衔接乡村(社区)调委会为主体的人民调解、法院和基层法庭为主体的司法调解、各职能部门调处小组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同时,在过去来信、来访的基础上,向社会广泛公开旗乡两级调处中心工作人员的固定电话和手机号码,随时接访受理,还依托旗、乡政府网站新增加了网络接访,进一步拓宽了群众反映情况的渠道。

2、切实加强了业务培训。建立健全了调解员教育培训制度,由司法局、旗委党校和法院共同负责,组织开展岗前培训、在岗定期培训、经验交流、现场观摩、庭审旁听等活动,提高了调解员的综合素质和调解能力。专兼职调解员培训合格后,统一颁发聘任证书,方能持证上岗。

3、建立了稳定的财政保障机制。按照我旗总人口每人一元钱的标准,从年开始将32万元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今后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逐年加大,保障“大调解”工作深入开展。实行办案补贴制度,对专兼职调解员、矛盾纠纷信息员成功调解每案给予5—35元补贴,为专职调解员每人每年发放400元办案补贴。

(三)落实“三级责任”。大调解工作突出的是“联”字,体现的是“调”字,归结点是“解”字。矛盾得到彻底解决,创造社会和谐,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组建旗、乡两级调处中心,对村屯依托调委会,形成三级工作网络,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的相关部门纳入调处中心工作之中,不是简单地将这些部门放到了一个共同的办公场所,而是将资源、人员和工作职能全面进行有效对接,改变过去问题被转来转去,迟迟得不到有效化解的状况。对此,我旗在组建调处中心时,突出抓了“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三级责任制,建立责任倒查机制,对矛盾纠纷化解不力上交问题的或不按规定程序、规定时限办结的,严格按照《责任查究制度》的具体规定,对相关干部严肃追究责任,视情节轻重启动通报批评,责令作出检查,诫勉谈话,党纪、政纪处分和免职五个档次的处理,有效解决了能调不调、该管不管的问题。

(四)狠抓“四个环节”。

1、掌握纠纷动态,着力解决好“排查”问题,实现由被动调解向主动调解转变。坚持排查在前、疏导在前、稳控在前,对属于共性的或因政策不完善、执行不到位可能引发问题的苗头隐患,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变被动等待问题出现、升级为主动沉下去发现问题、超前解决问题。同时,实行领导接访、部门约访、干部下访“三访”制度,建立了乡镇、部门、单位排查责任制,乡镇与综治、信访、司法等部门联合,采取日常排查、专项排查和特别时期重点排查等方式,对排查出来的一般矛盾纠纷即时登记,做到随排查、随登记、随化解,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对本地无法解决的问题要求及时上报,请示上级协调解决,严防矛盾由小到大、酿成突出问题乃至群体性事件。今年4月,我旗六合镇红旗村两户村民为争夺水稻田发生纠纷,双方矛盾不断升级,出现了两大家族集体械斗的苗头。该村调委会及时将情况上报镇派出所,最终在镇派出所和村级调解组织联合调处下,双方握手言和,防止了矛盾激化、事态恶化。

2、整合调解资源,着力解决好“联调”问题,实现由单一调解向多调联动转变。联调工作由旗综治办综合协调,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充分发挥旗乡两级调处中心的平台作用,建立和完善了信息沟通、联席会议、协作联调等对接联动机制,加强了各调解组织在调解程序、调解力量、协议效力等方面的衔接和互动。一是建立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协调互动机制,对于到法庭起诉的民商事案件,由立案庭优先引导到调解中心进行调解,做到能调则调;同时,人民法院还将调解工作贯穿于诉讼全过程,建立了以自行调解为主,以诉前告知人民调解、诉中委托调解和判决执行调解为辅的调解格局,实现了方便快捷的诉调对接,达到调判结合、案结事了。二是建立治安调解与人民调解协调互动机制,公安派出所将符合调解的治安案件移送到治安联调室,重大疑难案件,通过联合其他调解力量依法调解,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今年8月份,音河乡黄某夫妇到杨某承包蚕场采榛子时,两家发生口角,黄某死亡。公安部门接到报案后经综合鉴定,排除了他杀嫌疑,需要做进一步尸检确定死亡原因,但黄某家属强烈反对尸检、拒不安葬,并要求杨某赔偿10万元,否则要杨某抵命,同时要组织亲友到旗政府静坐示威。面对矛盾纠纷随时可能演化升级的严峻形势,旗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组织公安局、法院、音河乡调处中心及黄某所在地的村调委会4家调解组织联合进行调处,通过耐心的思想工作、法律讲解,双方当事人达成了调解协议,一起可能引发民转刑案件的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三是实行职能归位和联动调处机制,对适宜行政调解的矛盾纠纷,由旗乡两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交有关行政部门调处,复杂疑难案件由旗乡两级调处中心组织相关部门共同调处或由旗乡党政领导包案调处。对超出调解限度的纠纷,引导当事人进入诉讼程序。实践证明,开展“三调为主、多调联动”的调解工作,能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和最佳方式。

3、严格履行程序,着力解决好“规范”问题,实现由无序调解向有序调解转变。严格规范各类矛盾纠纷的移送标准、移送程序和办理期限,实现了上下互动、横向联动。

一是规范移送标准。按三级责任制的要求,一般矛盾纠纷不能向上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移送,由当事人所在地或矛盾纠纷发生地调解组织进行调处。对涉及两个以上乡镇或部门,或因政策体制原因造成的,管理权限不在乡镇或部门的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经乡镇或部门领导包案调处不成的,移送到旗调处中心,经调处中心主任核审同意后,提交旗乡党政主要领导审核,签给分管领导包案调处,旗乡党政主要领导不能亲自签批的,可委托党委、政府分管常务的领导代批。对应由乡镇或部门调处的矛盾纠纷,经乡镇或部门主要领导包案处理,在主要事实已经查清,调处措施得当,调解两次以上未达成协议、随时可能导致矛盾纠纷激化的,可以向旗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移送。村(社区)调解委员会参照以上标准向乡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移送矛盾纠纷。

二是规范移送交办程序。对符合移送标准的矛盾纠纷,由移送单位填写矛盾纠纷移送函,主要负责人签字后,指定专人陪同纠纷当事人,携带相关材料到旗、乡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提交调处。旗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直接受理的矛盾纠纷,经审核后,如果按分级调处的要求属下级调处的,将矛盾纠纷分流交办到乡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或旗直部门调解小组进行调解,并填写矛盾纠纷交办单,明确调处期限。

三是规范调解期限。简单矛盾纠纷在受理之日起5日内办结;一般矛盾纠纷在受理之日起15日内办结;重大、疑难或跨部门、跨乡镇的矛盾纠纷,在受理之日起30日内办结;特殊情况经旗调处中心主任批准可适当延长调处期限,但最长不能超过2个月。规定办结时限,有力地解决了矛盾纠纷久拖不决、久办不结的问题。对不按规定时限办理,发生越级访的,按照《责任查究制度》的具体规定:造成10人以上较大规模集体上访的,对相关乡镇、部门(单位)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和直接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造成30人以上到旗委、旗政府上访,20人以上越级赴市上访,10人以上越级赴自治区上访,5人以上越级进京上访的,责令相关乡镇、部门(单位)党政主要领导向旗委、旗政府作出检查;当年出现四次以上到旗、三次以上到市、二次以上到自治区集体上访或一次以上进京集体上访的,对负有责任的党政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当年出现五次到旗、四次到市、三次到自治区、二次以上进京集体上访并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党政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给予免职。给予乡镇、部门(单位)责任单位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和直接责任人通报批评的,由旗“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建议,旗分管信访、或调处工作的旗领导批准,旗委督查室、旗政府督查室组织实施;责令乡镇、部门(单位)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出检查的,由旗“大调解”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建议,旗“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例会研究决定,旗委督查室、旗政府督查室组织实施;给予乡镇、部门(单位)党政领导诫勉谈话的,由旗“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建议,旗党政主要领导批准,由组织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组织实施;追究乡镇、部门(单位)领导干部党纪、政纪责任和免职、撤职的,由旗“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建议,纪检、监察、组织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组织实施;给予乡镇、部门(单位)“一票否决”的,由旗“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建议,经旗综合治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报旗委、旗政府研究决定后实施。

4、社会积极参与,着力解决好“扩面”问题,实现由政府主导调解向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转变。不断拓宽调解工作覆盖面,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切实做到“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纠纷、调解工作就做到哪里”。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优势,建立了工青妇与信访部门、调处中心、职能部门的沟通协作机制,定期沟通情况,及时化解矛盾,积极维护工人、妇女儿童、青年等群体的合法权益,让广大群众话有处说、怨有处诉、难有处解、事有处办。扩大村级调解员覆盖面,把熟悉法律政策的村级纪检员、设岗定责党员、科技富民驻村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退休法律工作者和村(居)民小组中德高望重、有一定威信、责任感较强的老党员、老村干部选聘到调解组织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熟地熟社情熟”的优势,增强调解成功率,实现最佳调解效果。

(五)完善“六项制度”。为确保旗乡两级调处中心和各基层、各部门调解组织顺畅高效、规范有序地运转,我们建立健全了六项长效机制,从而确保了“大调解”工作始终在常态化的轨道上持续发展。一是建立运行管理机制,建立严密的组织运行体系,制定了《建立“大调解”工作机制》、《规范和加强行政机关调解工作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切实推进大调解工作规范化运作。二是建立分级调处机制,层层落实责任,严格按照调解流程办理,杜绝矛盾上交。三是建立领导接访机制,实行领导干部定期接访、调处制度,有效解决矛盾纠纷。四是建立排查预警机制,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五是建立协调互动机制,制定了联席会议、联合调处工作制度,实现联调联动。六是建立考核奖惩机制,把“大调解”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年度考评,严格兑现奖惩。

“大调解”实施后,我旗调解结案率明显上升,民事收案率明显下降。年月份,全旗各级调解组织收案4714件,成功调解4529件,调解成功率达96.1%,同比增长13.1%;调解履行率达97%,履行率同比增长8%。其中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案件3690件,同比增长80.4%,调解成功率达96.2%,同比增长11.5%;旗调处中心调解案件108件,结案105件,调解成功率97.2%;乡镇调处中心调解案件547件,结案524件,调解成功率95.8%;行政调解组织(不含公安)调解案件369件,同比增长41.9%。法院民事案件收案1266件,结案999件,其中:调解结案824件,占82.5%,同比增长3.6%,与其他调解组织共同调解结案165件,同比增长61.8%;治安案件发案427件,调解结案228件,同比增长42.5%,与其他调解组织共同调解结案163件,同比增长115.5%。

二、收获与启示

开展大调解工作,使我旗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体现在:

(一)调解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改变了过去各自为战的局面。在过去的调解实践中,人民调解侧重的是情和理,司法调解和治安调解依据的是法,行政调解注重的是政策法规。在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凸显的特殊时期,仅仅依靠一个单位、一个方面的力量、一种调解组织解决矛盾纠纷的办法已经不能奏效。“大调解”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等调解力量有机整合,实行“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限期办理”,综合运用各种矛盾纠纷解决手段,联动互动,联合参与调解、化解矛盾纠纷,增强化解矛盾纠纷的针对性,使“情、理、法”三方面紧密结合,实现了由过去的单兵作战转变为联合作战,矛盾纠纷化解更加简捷、及时、经济,既维护了矛盾纠纷当事人的利益,又使当事人双方心平气顺,切实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调解模式得到充分认可,增强了群众通过调解化纷止争的意识。“三调为主、多调联动”的工作模式,实现了各调解组织无间隙衔接、相互促动、整体联动,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坚持自愿平等、依法依规和尊重当事人权利的原则,按照调解工作程序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经调解组织主持和解的纠纷,当事人获得具有法律效力的调解文书,降低了诉讼成本,减轻了诉累,得到群众的充分认可,大多群众在权衡利弊后,选择了调解这一便捷、高效、人性化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进一步提高了调解的成功率和矛盾纠纷化解率。比如年,我们针对城镇拆迁工作中存在矛盾纠纷多的共性问题,由主要领导亲自主持研究制定了《年拆迁优惠政策》,并成立了13个由副处级领导任组长的城镇拆迁协调群众工作组,进驻拆迁现场宣传政策,化解矛盾纠纷,保证了拆迁工作的平稳推进和公益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年至今,全旗城镇拆迁面积达34578平方米,没有出现一例越级上访案件。

(三)调解时效得到明显提高,摆脱了矛盾纠纷给各级党委、政府带来的困扰。“大调解”机制建立前,各类社会矛盾按归口受理的原则办理,即民间纠纷、信访上访、治安矛盾、涉法涉诉等问题分别由司法、信访、公安、法院等部门分别处理,有些问题带有交叉性,涉及部门多、性质难以分清,群众要反复跑部门、找领导,“大调解”机制建立后,由重复接待转变为一次性受理矛盾纠纷,限时分流交办、限时调处结案,重大案件包案限时调处,使大量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在初期、在萌芽状态、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有效化解。效率的提高,带来的是社会稳定和谐、人民群众满意的成果。

(四)干部作风发生明显转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以前,群众的矛盾纠纷没有一条及时、便捷、高效的解决渠道,对党和干部心存怨气,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大调解”机制建立后,从上到下形成了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服务体系,服务群众的关口前移,各级调解组织成为联系群众的“桥梁”、展示政府形象的“窗口”和反映社情民意的“直通车”,群众找到调解组织后,接待谈心有人管,矛盾纠纷有人调,思想疙瘩有人解,政策道理有人讲,享受到的是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久拖不决的矛盾纠纷得到及时解决,真正体现了解民忧、解民愁的群众观念,进一步增强了党委、政府的亲合力。

(五)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大调解”机制的建立,给矛盾纠纷当事人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出口,调解显得更富于温情,体现了“和为贵”、“息讼”的社会大众心理,弘扬了追求和谐的历史文化传统,它通过说服教育、亲情感化、平等协商等形式,促进纠纷当事人以和解、宽容、互谅互让的精神,达成相互妥协和共识,不仅使矛盾纠纷合理解决,而且理顺了当事人的情绪,缓和、化解了相互之间的对抗与冲突,达到了化干戈为玉帛、重建和谐关系的效果,营造了谦让融和的良好人际氛围,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六)工作成效明显,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矛盾纠纷得不到有效化解,群众必然反复上访,反复越级,机关被围堵、干部“上班有人跟、出门有人缠”的现象时常出现。大调解工作开展后,大量矛盾纠纷逐级得到有效解决,群众满意了,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生产之中;各级干部也从受困于矛盾纠纷难以解决的窘迫状况中解脱出来,腾出了精力,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全旗上下呈现出一派安乐祥和、欣欣向荣的景象。

大调处范文篇8

一、健全网络,明确职责。

今年,镇委下发了《关于成立XX镇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和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的通知》,党政办、综治、司法、公安、信访、土地、村建等各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矛盾纠纷调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我们还着力巩固和整顿了11个人民调解委员会,每个调委会都选聘了2名专职调解员,充实调整了71名义务调解员和71名义务纠纷信息员。在村(居)民小组建立维护稳定群众自治协会组织,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治安积极分子的积极作用,排查反馈存在基层群众中的各种不稳定信息,及时化解各类矛盾,从而形成“村(社区)—村(居)民小组—群众协会”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的工作网络。同时,明确了各级组织的工作职责和任务,严格实行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管辖责任制,坚持分工负责和联合调处相结合,属地管理和集中调处相结合,做到了信息联通、纠纷联排、力量联动、矛盾联调。对本地区、本单位的重大矛盾纠纷,明确责任主体,实行定领导责任、定单位(部门)责任、定调处时限的工作制度,努力做到纠纷矛盾调处件件有回音,事事有反馈,重大案件有报告,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大调解”机制的正常运行。

二、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制。

一是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预警机制。村(社区)相应建立健全了预警机制,形成信息员、村(居)民小组、、镇四级预警网络。镇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指导村(社区)调处中心、村(社区)调委会每半月进行一次纠纷排查,重大节日和敏感期必须及时排查,并将排查结果报区调处中心。镇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每月最后一天上报市大调解联席会议办公室。预警信息员、调解员发现重大纠纷和集访苗头,随时上报,并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调处,并及时通过信息渠道向上级报告,切实防止民转刑案件和集访、越级上访事件发生。

二是健全检查考评机制。镇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明确了主要考评考核标准,把大调解的各项指标进行细化分解,进行量化考评考核。

三是落实社会矛盾纠纷调处责任制。各单位对属于本辖门调处的矛盾纠纷,要切实负起责任,及时化解,不得把矛盾纠纷推向上级、推向社会,达到小纠纷不出组、一般纠纷不出社区、大纠纷不出村(社区)、疑难纠纷不出镇。

四是实行首问责任制。对群众上门要求调处的矛盾纠纷,实行首问责任制,不管找到那个部门都应热情接待、主动受理,然后转交责任部门调处,切实防止矛盾激化。

五是建立领导接待、包案制度。镇、村(社区)两级都确定了领导接待日。镇定期安排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村(社区)每月排出处理纠纷值班表,党政领导按照职责分工,对重要信访来访、重大纠纷和上访案件,特别是久拖未决的问题,实行包案处理,负责包案的领导要一包到底,亲自处理,直至息诉停访。

三、统一标准,确保质量。

一是统一制度建设标准。镇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及人民调解委会统一建立了重大纠纷快报、重大纠纷(社情)汇总分析;重大纠纷协调调解、纠纷排查专项治理、重大纠纷管辖督办等制度;各调委会统一建立健全工作责任、例会、学习、考评、业务登记、培训、统计、档案管理等八项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和规范了大调解工作业务台帐。

二是统一业务建设标准。在“大调解”工作整个过程中,从纠纷调处申请、受理、告知、调查、调解、制作协议书,到协议履行及回访等方面都建立了完善的制度,并严格运作程序,克服工作中随意性,坚决做到既重视实体上的合法规范,又重视程序上的合法规范。

三是统一队伍建设标准。各调委会组成人员实行选举与聘用相结合,并报司法所审查、备案;司法所负责培训调委会主任,3月22日至23日举办了全镇基层调解员培训班,参训人员11名;同时下发了文件,对基层调解员进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严格按标准落实奖惩。

四是统一协调中心和调解室建设标准。协调中心必须要有办公室、调解室、档案室。调解室必须要在20平方米以上,并有明显标志;全镇统一了上墙公示栏。从而使镇、村(社区)两级协调中心规范化建设得到了加强,使调处中心成为整合力量、联动各方的调处机构和工作平台。

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个别村(社区)对大调解机制建设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差距比较明显;

二是村(社区)调处中心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资金的投入与上级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影响了大调解工作向更高层次拓展;

三是部分社区调解室没有达标,基层调解员的培训工作尚需进一步规范;

四是我镇矛盾纠纷面宽量大,“大调解”协调中心配备人员太少,无法全面负担起我镇全面协调工作。

五、明年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健全大调解体系。调处服务中心机构健全,制度完善,人员到位,切实保障大调解各级组织网络管理规范,运行有效。加强组织协调,继续加大对大调解工作的指导、督促和考核。根据制定的大调解量化考核标准,对大调解工作开展情况实施检查考核,确保大调解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是进一步建立完善大调解信息预警机制。按照市局关于加强信息预警机制建设意见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大调解信息预警机制,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完善信息网络体系,加强纠纷排查工作,提高矛盾纠纷预警能力。

三是严格落实矛盾纠纷调处责任制。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矛盾纠纷调处的责任落实到各部门、单位,实行分级负责,归口调处。在当地发生命案时,司法所要及时了解情况,对属于因民事纠纷引发的命案,要实行责任倒查。

四是进一步加强街道办事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基础建设。规范公示内容,健全基础台帐,完善工作制度,严格考核奖惩。公务员之家

五是大力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按照为人公正、办事公道、有群众威望、懂政策法律的要求,选好配强调解队伍。加强调解员教育培训和管理,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威信高的高素质调处队伍。积极推行首席调解员制度,坚持调解员持证上岗,努力提高调解质量。

大调处范文篇9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成立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局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股、室、站、所负责人为成员,全面加强矛盾纠纷调解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局办公室,全面负责矛盾纠纷大调解的日常工作。各股、室、站、所负责人承担各监管环节矛盾纠纷调处的工作责任,落实一岗多责。

二、源头预防,预警排查

建立健全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在作决策、上项目时要进行经济效益与社会稳定风险的综合评估,谁制造矛盾纠纷,谁负全部责任。注重源头治理,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防止和减少因决策失误引发矛盾纠纷,推动科学民主依法政策,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一是要落实排查制度。各站要实行每周一排查,局属各单位各要每半月一排查,重大矛盾纠纷即查即报。排查的重点是矛盾纠纷多发的领域、行业和群体,对特定地点或特定领域倾向性的矛盾纠纷及时开展专项排查。在临近重大活动、重要节庆日、社会敏感期,集中力量组织开展重点排查。依靠群防群治力量,发挥各方积极性,建立信息员队伍,使排查工作制度化、长效化。通过工作例会、干部下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群众评议会、公布联系电话、发放宣传册、设立矛盾纠纷排查提示栏等方式,畅通社情民意渠道,全面掌握本单位、本站及所属辖区内养殖企业、养殖场户等常见性、多发性纠纷,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涉及民生类、经济社会发展类、历史遗留类的矛盾纠纷,以及容易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或集体上访的矛盾纠纷。

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台帐管理和报告制度。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要逐级认真登记造册,建立台帐,确定专人负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信息报送工作。各站要把排查出来的所有矛盾纠纷按时报送局大调解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实行“零报告”制度,局大调解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把需要局党组协调解决或上级协调解决的矛盾纠纷报告局党组和上级大调解部门,对重大矛盾纠纷的信息要及时报告。

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受理分流、首问责任、挂牌督办、领导干部包案制度。局大调解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本级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和各站上报需要协调化解的矛盾纠纷,要及时进行汇总、梳理。区分矛盾纠纷的类别和性质,明确办理责任主体,提出调处建议,做好受理反馈,通过发出《调处矛盾纠纷交办通知书》等形式,将调处的责任落实到具体具体单位和责任人。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当事人首次找到调解工作窗口或矛盾纠纷调解一旦落实到某一责任主体,责任人或单位不得推诿敷衍、拒绝受理,要登记在案,及时了解情况,制订工作方案,明确答复口径,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妥善解决问题,并跟踪到底。对重大矛盾纠纷和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大问题实行挂牌督办,落实责任领导、责任人、调处单位、调处方案和调处时限,依法调处,防止反复,一包到底。

四是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分析研判制度。各局大调解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信息沟通和综合研判,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可采取召开工作例会,情况通报会等方式,及时通报、交流受理的矛盾纠纷及调处工作情况,特别是检查了解矛盾纠纷调处的跟踪反馈情况,准确把握本地矛盾纠纷态势,防止化解的矛盾纠纷出现反复,及时总结工作规律性,找出薄弱环节,研究提出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防止新的矛盾纠纷产生的意见建议,提出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和对策意见,供局党组研究决策。

三、完善机制,建强队伍

一是局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要由局大调解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协调进行调解工作。通过局大调解领导小组办公室形成上下贯通,形成条块结合的调处联动工作格局。对矛盾纠纷做到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依法处理、限期办理,落实登记、交办、承办、销案各个衔接环节,进行检查督办和提出责任追究建议。

二是要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调联动的衔接机制。按照调解优先的原则,通过教育疏导,使群众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矛盾纠纷。对属于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人民调解组织要发挥工作优势,及时参与疏导化解,各相关股、室、站、所积极主动介入调解工作,充分履行行政职能,做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用人民调解方式未能解决的矛盾纠纷,引导通过行政复议、仲裁或协调有关部门开展专业调解活动进行调解;对随时有可能激化或造成严重后果的矛盾纠纷,应立即采取必要措施进行缓解或疏导,并及时向局党组和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三是要加大排查调处组织网络和队伍建设力度。各股、室、站、所要充分发挥每位干部职工的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主动参与调解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加强调解队伍的岗位培训及日常管理,提高调解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大调处范文篇10

一、构建大调解机制的方案。

(一)关于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平安”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深化枫桥经验,在全社会倡导用调解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在镇(街)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综治机构的协调作用,整合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多种调解方式和信访资源优势,建立大调解工作机制,形成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整体合力,把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二)关于工作目标

通过整合基层调解资源,构建镇(街)大调解工作机制,达到“四下降、三提高、二没有”的目标。即民转刑案件下降,信访案件特别是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下降,民事诉讼案件下降,行政复议诉讼案件下降;人民调解成功率提高,民事诉讼案件调解率提高,行政信访案件调解率提高;没有恶性群体性事件,没有恶性民转刑命案。

(三)关于工作方式

整个大调解机制体现以镇(街)党委政府领导,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协调指派为依托,村(居)企业行政单位直接调解为基础,镇(街)人民调解与公安110处警调解、与法院劝导委托调解、与劳动行政调解等交叉联动为重点,融入听证调解机制,辅之以全员责任制考核保障机制。

(四)关于工作流程

构建“三位一体”大调解机制的工作流程试行“统一受理、一口分流、三种办理、多方协助”的方式。

1、“统一受理”。原镇(街)矛盾纠纷的受理部门比较多,主要有:信访办、公安110、工会、劳管所、人民调解委员会、“148”法律援助站、法庭、其它行政组织或团体。现规定除村(居)企业调解组织自行调解纠纷外,原则由调处中心窗口统一受理当事人要求调处矛盾纠纷的投诉和申请。

2、“一口分流”。矛盾纠纷受理后,原则上归口镇(街)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进行登记,根据矛盾纠纷所涉及的内容,由中心负责人确定何种调解主体、方式和做好调解力量的协调,交办调解事项。比较重大或群体性的矛盾纠纷由镇(街)综治委主任或副主任亲自确定和协调。中心交办后,应督促有关调解组织及时进行调解,反馈调解情况和结果。

3、“三种办理”。一种是以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主体的调解,最后结果以人民调解协议书的形式结案,调解不成的移送行政仲裁或告知其提出诉讼的形式结案;二种是以信访、劳动、公安等行政部门为主体的调解,最后结果以行政调解书的形式结案,或辅以行政仲裁、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诉讼)等形式结案;三种是人民法院(庭)为主体的调解,最后结果以人民法院调解书的形式结案,调解不成的以裁定判决形式结案。

4、“多方协助”。是指矛盾纠纷由中心确定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中的一种调解主体后,某一调解主体在具体实施调解时,其它两个调解主体及相关机构和团体,应主动配合具体实施调解主体的调解工作。相关机构和团体指的是调解案件需要的或与所调解的案情相关的机构和团体,如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机构、监察或仲裁机构等等。

根据以上方案,自2012年1月,市在廿三里街道开展了构建大调解试点,整个试点分准备动员、组织实施、总结提高三个阶段,时间为三个月,试点中召开了动员培训会,组建了领导和办事机构,建立了人、财、物保障机制,建立了各类工作制度和矛盾纠纷受理、分流和联调督查考核等机制,进行一次矛盾纠纷大排查,并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开展直接调解和联动调处活动。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完善,于2012年4月在全市铺开。

二、构建大调解机制,取得明显社会效果

1、大调解工作有效缓解了部门工作压力。我市公安、法庭、劳动管理等部门解决纷争的压力都很大,特别是公安部门受理的轻伤害案件和故意损害公私财物等案件,以前大部分需要民警调解或制作相应资料后移送司法部门,大调解机制建立以来,这些轻伤害案件大多移交到调处中心,通过镇(街)人民调解委员会会同村居、工作片等进行调解,较大程度减轻了派出所民警的工作量,使派出所能将工作重点转向打击违法犯罪等公安工作主业务,成效明显。而且,通过调解,公安信访案件也大大减少,群众满意率明显上升。

2、大调解工作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群众。不管何种纠纷,当事人只要到镇(街)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受理登记,中心按照流程进行分流调处,进行一站式服务,有效避免了群众在各部门之间来回跑的现象。各部门由于责任明确,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许多案件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解决。

3、大调解工作增强了综治组织之间协同调处的意识和能力。镇(街)派出所、法庭、司法所、劳动管理所、信访办等综治部门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相互间能主动的沟通协调、提供帮助、解决问题,切实改变了过去各自为政、不相往来、工作协调沟通较难、纠纷较难解决的问题,为顺利和更好地开展综治和平安创建各项工作奠定了基础。

4、大调解工作密切了干群关系。一方面镇(街)干部工作员的化解矛盾纠纷的责任意识有效增强,减少了扯皮推委,能及时有效地化解和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另一方面,通过一件件矛盾的调解,一件件信访的落实,干群之间关系得到了真诚沟通,感情得到加深,彼此增加信任,更好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

5、大调解工作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发展。机制建立以来,有效整合了基层调解资源,实现了矛盾纠纷由各自为政的调解向大调解、被动调解向主动调解、单一调解向综合调解的转变。大调解机制实施一年多来,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更进一步,在调委会建设方面,全市共有调委会1461个,其中村(居)调委会806个,镇(街)调委会13个,企业调委会559个,拥有调解人员4845名,使调解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镇(街)人民调解委员会,为适应大调解工作的需要,各镇(街)纷纷调整和增加调解人员。在业务建设方面,全市各镇(街)纠纷受理中心和村(居)调解组织2012年度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7258件,成功调解7105件,调解成功率为98%,其中,由110移送调解纠纷达530起,由法院委托和劝导调解达115起,由劳管移交调解达350起,调解涉及标的达3100余万元,此外,劝阻群体性上访89件,制止群体性械斗28件,防止民间纠纷引起自杀22件30人,防止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103件291人,未发生一起恶性群体性事件及因调处不力发生民转刑或引起自杀的案件;全市信访工作从市后几名一跃成为市先进;往年要集中整治派工作组的镇(街)较多,构建大调解机制建立后,镇(街)社会稳定,已不需市派整治工作组,镇(街)主要领导的精力,也从过去被上访和解决矛盾纠纷所缠,变为主要精力能集中抓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上。大调解机制初步成为“为群众排难,为领导解忧,为部门减负”的有效载体。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问题

1、机制中协调和调解主体问题容易混淆。我国法律层面上的调解主体是各人民调解委员会,各行政职能部门(其中司法所代表镇街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庭),但实践中各地建立的调处中心常常容易把自己当成调解主体,把主要精力放在调解上,在调解结果或协议上盖章签字,结果一方面会使调解协议的合法性存在问题,另一方面使中心分流、协调、督查、考核职能逐渐弱化,最后使大调解机制流于形式。

2、对镇(街)垂直职能部门配合调处的考核较难。镇(街)矛盾纠纷较大一块属于垂直行政职能部门的执法和调解,由于管理以及决定权在上级机关,往往出现参与执法和调解者无权,有权者不参与具体执法和调解,因此一些执法和调解行为较难沟通和到位,对一些纠纷的调处会出现推诿多于配合,使调解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镇(街)一些工作尚需这些部门的支持,碍于情面对垂直职能部门的考核较难实施和到位。

3、大调解的人、财、物投入机制尚缺乏保障。构建大调解机制,使人民调解组织特别是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与110联动调解,法庭劝导委托调解以及劳动矛盾调处联动等调解量将大大增加,试点的廿三里街道表明街道调委会的调解量将增加一倍以上,目前一些镇(街)以1-2名司法助理员为主体的人民调解组织无法承担如此大的调解工作量。另外,目前的办公、交通设施也均难适应工作需要。

4、单独的考核奖励机制尚未建立。构建大调解工作无论是流转机制,增人机制,配合机制,调解责任机制都需要切实有力和非常适用的考核奖励机制来保障,而且需要建立长效督查机制,否则大调解会流于形式。目前,对大调解实施考核的是信访综治全员责任制,单独有效的考核机制尚欠缺。

5、面上工作的不平衡,影响大调解机制的效果。面上推开时镇(街)进行照样画葫芦,虽均建立了制度和各项机制,但由于一是培训不够,二是法院只设立4个基层法庭,城区部分街道无联系法庭,三是2012年度综治线试点工作较多,以及镇(街)重视程度的不同等原因,推开后,少数镇(街)运转效果还不如人意。

(二)几点建议

1、明确镇(街)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在大调解机制中的地位作用。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应明确为矛盾纠纷调处的牵头协调机构,并应是有四个方面的职权:一是分流指派权;二是协调调度权;三是检查督办权;四是责任追究建议权。调处中心这四项权力真正行使好了,大调解机制才能真正运转好。

2、加强对垂直职能单位的考核力度是大调解机制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要在全面贯彻落实信访、综治(平安)全员责任制,加强对镇(街)全员考核基础上,重点抓好在镇(街)垂直职能单位的考核,针对镇(街)难以考核垂直职能单位的实际,建议由市综治平安机构把检查考核镇(街)垂直职能单位调处和配合调处矛盾纠纷作为抓大调解机制的主要内容之一,象考核公布镇(街)信访、综治末位干部工作员一样,一个季度或半年一次,对少数在大调解机制中工作配合不力的垂直职能单位予以通报,并与年度考核职能单位的主管部门的平安综治工作相结合,以此促进大调解机制中的相互配合,发挥大调解机制作用。

3、加大对构建大调解机制的人财物的投入。构建大调解机制需要增加镇(街)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调解人员。建议我市试行雇员制,让每个镇(街)调委会雇用具有一定法律知识和调解经验的人员2-4人不等,并在工作片、法院(庭)、派出所建立人民调解庭(室),确定与大调解联动工作相适应的调解人员;其次,市和镇(街)都要重视解决构建大调解机制所需的人员经费、办公经费、培训经费和特岗及奖励经费,解决办公场所和调解场所用房和办公调解所需的电脑、一体机、摄影摄像和交通车辆等大调解工作必备设施。